佛法教材系列 N2 編序 增一阿含經 是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教法中, 以增一之方式編集而成的重要經典, 由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法師由梵譯漢 ( 西元 397 年 ) 此經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 冊, 編號是 No.125 全經分成 51 卷 52 品, 共有 472 經 今編為二冊 : 增一阿含經 的前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佛法教材系列 N2 編序 增一阿含經 是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教法中, 以增一之方式編集而成的重要經典, 由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法師由梵譯漢 ( 西元 397 年 ) 此經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 冊, 編號是 No.125 全經分成 51 卷 52 品, 共有 472 經 今編為二冊 : 增一阿含經 的前"

Transcription

1 增一阿含經 後六法 譯者 : 瞿曇僧伽提婆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N2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 佛法教材系列 N2 編序 增一阿含經 是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教法中, 以增一之方式編集而成的重要經典, 由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法師由梵譯漢 ( 西元 397 年 ) 此經收錄在 大正藏 第 2 冊, 編號是 No.125 全經分成 51 卷 52 品, 共有 472 經 今編為二冊 : 增一阿含經 的前五法, 第 1-28 卷, 第 經, 含 322 經 增一阿含經 的後六法, 第 卷, 第 經, 含 150 經 本書即為 增一阿含經 的後六法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經文的段落重新編號, 使其次第分明, 便於誦讀 分析與比對 願此工作, 有助於學佛者在義理和實踐上的增進 林崇安 於桃園縣 [ 中壢市 ] 內觀教育基金會

3 佛法教材系列 N2 目錄 增一阿含經 後六法 ( 六 ) 六法 001 ( 七 ) 七法 046 ( 八 ) 八法 089 ( 九 ) 九法 128 ( 十 ) 十法 153 ( 十一 ) 十一法 195 其他 225

4 增壹阿含經 後六法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譯 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 2004 六法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六重品第三十七 ( 三二三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當思念六重之法, 敬之 重之, 執在心懷, 無令忘失 云何為六? (4a) 於是, 比丘! 身行念慈, 如鏡視其形, 可敬 可貴, 無令忘失 (4b,4c) 復次, 口行念慈 意行念慈, 可敬 可貴, 無令忘失 (4d) 復次, 得法利之具, 能與諸梵行者共之, 亦無悋想, 此法可敬 可貴, 無令忘失 (4e) 復次, 諸有禁戒不朽 不敗, 極為完具, 而無缺漏, 智者之所貴 ; 復欲使此戒分布與人, 使同其味, 此法可敬 可貴, 無令忘失 (4f) 復次, 正見賢聖得出要 ; 如是之見, 欲與諸梵行者共同此法, 亦可敬 可貴, 無令忘失 (05) 是謂, 比丘! 有此六重之法, 可敬 可貴, 無令忘失 是故, 諸比丘! 常當修行身 口 意行, 設得利養之具, 當念分布, 莫起貪想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6)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二四 ) (02) 一時, 佛在阿耨達泉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斯是羅漢, 三達 六通神足自在, 心無所畏 ; 唯除一比丘, 阿難是也 (03) 爾時, 世尊坐金蓮華, 七寶為莖, 及五百比丘各各坐寶蓮華 1

5 (04) 爾時, 阿耨達龍王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住 爾時, 龍王遍觀聖眾已, 白世尊曰 : 我今觀此眾中, 空缺不具, 無尊者舍利弗, 惟願世尊遣一比丘喚舍利弗使來! (05) 爾時, 舍利弗在祇洹精舍, 補納故衣 (06) 爾時, 世尊告目連曰 : 汝至舍利弗所, 語舍利弗云 : 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目連報曰 : 如是, 世尊! (07) 是時, 尊者大目連如人屈伸臂頃, 往至祇洹精舍舍利弗所, 語舍利弗言 : 如來有教云 : 阿耨達龍王欲得相見 (08) 舍利弗報曰 : 汝並在前, 吾後當往 (09) 目連報曰 : 一切聖眾及阿耨達龍王遲想尊顏, 欲得相見, 唯願時赴, 勿輕時節! (10) 舍利弗報曰 : 汝先至彼, 吾後當往 (11) 是時, 目連復重語曰 : 云何, 舍利弗! 神足之中能勝吾乎? 然今先遣使在前耶? 若舍利弗不時起者, 吾當捉臂將詣彼泉! (12) 是時, 舍利弗便作是念 : 今日目連方便試弄吾耳! (13) 爾時, 尊者舍利弗躬解竭支帶在地, 語目連曰 : 設汝神足第一者, 今舉此帶使離於地, 然後捉吾臂將詣阿耨達泉 (14) 是時, 目連作是念 : 今舍利弗復輕弄我, 將欲相試乎? 今解帶在地云 : 能舉者然後捉吾臂將詣泉所 是時, 目連復作是想 : 此必有因, 事不苦爾 卽時, 伸手而取帶舉, 然不能使帶移動如毫釐許 是時, 目連盡其力勢移此帶, 不能使動 (15) 是時, 舍利弗取此帶繫著閻浮樹枝 是時, 尊者目連盡其神力, 欲舉此帶, 終不能移 當舉此帶時, 此閻浮地大振動 (16) 爾時, 舍利弗便作是念 : 目連比丘尚能使此閻浮地動, 何況此帶? 我今當持此帶繫著二天下 爾時, 目連亦復舉之 (17) 繫著三天下 四天下, 亦能舉之, 如舉輕衣 (18) 是時, 舍利弗復作是念 : 目連比丘堪任舉四天下, 而不足言, 我今持此帶, 繫著須彌山腹 是時, 目連復能動此須彌山及四天王宮, 三十三天宮皆悉動搖 (19) 是時, 舍利弗復以此帶繫千世界 是時, 目連亦能使動 (20) 時, 舍利弗復以此帶繫二千世界 三千世界, 亦復能動 2

6 是時, 天地大動, 唯有如來坐阿耨達泉而不移動, 猶如力士弄於樹葉而無疑難 (21) 是時, 阿耨達龍王白世尊言 : 今此天地何故振動? 爾時, 世尊具與龍王說此本緣 (22) 龍王白佛 : 此二人神力何者最勝? (23) 世尊告曰 : 舍利弗比丘神力最大 (24) 龍王白佛言 : 世尊前記言 : 目連比丘神足第一, 無過是者 (25) 世尊告曰 : 龍王當知 : 有四神足 云何為四? 自在三昧神力 精進三昧神力 心三昧神力 試三昧神力 是謂, 龍王! 有此四神足之力 若有比丘 比丘尼有此四神力者, 親近修行而不放捨者, 此則神力第一 (26) 阿耨達龍王白佛 : 目連比丘不得此四神足乎? (27) 世尊告曰 : 目連比丘亦得此四神足之力, 親近修行, 初不放捨 然目連比丘欲住壽至劫, 亦復能辦 然舍利弗所入三昧, 目連比丘不知名字 (28) 是時, 尊者舍利弗復作是念 : 三千大千剎土, 目連皆能移轉, 蠕蟲死者不可稱計, 然我躬自聞 : 如來座者不可移動 我今可以此帶繫著如來座所 是時, 目連復以神足而舉此帶, 然不能動 (29) 時, 目連生此念 : 非我於神足退乎? 今舉此帶而不能動 我今往詣世尊所, 而問此義 爾時, 目連捨此帶已, 卽以神足至世尊所 遙見舍利弗在如來前坐, 見已, 目連復作是念 : 世尊弟子神足第一, 無出我者, 然我不如舍利弗乎? (30) 爾時, 目連白佛言 : 我將不於神足退乎? 所以然者, 我先發祇洹精舍, 然後舍利弗發, 今舍利弗比丘先在如來前坐 (31) 佛言 : 汝不於神足有退, 但舍利弗所入神足三昧之法, 汝所不解 所以然者, 舍利弗比丘智慧無有量, 心得自在, 不如舍利弗從心也 ; 舍利弗心神足得自在 若舍利弗比丘心所念法, 卽得自在 大目連卽時默然 (32) 是時, 阿耨達龍王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 今舍利弗比丘極有神力, 不可思議, 所入三昧, 目連比丘而不知名字 (33) 爾時, 世尊與阿耨達龍王說微妙之法, 勸令歡喜, 卽於彼說戒 清旦, 將諸比丘僧, 還詣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3

7 (34) 爾時, 諸比丘自相謂言 : 世尊口自記 : 我聲聞中神足第一者, 目連比丘是也 然今日不如舍利弗 爾時, 諸比丘起輕慢想於目連所 (35) 是時, 世尊便作是念 : 此諸比丘生輕慢之想向目連, 受罪難計 告目連曰 : 現汝神力使此眾見, 無令大眾起懈怠想 目連對曰 : 如是, 世尊! (36) 是時, 目連禮世尊足, 卽於如來前沒不現, 往詣東方七恆河沙佛土 有佛名奇光如來 至真 等正覺, 出現彼土 是時, 目連以凡常之服往詣彼土, 在鉢盂緣上行 又彼土人民, 形體極大 是時, 諸比丘見目連已, 自相謂言 : 汝等觀此蟲, 正似沙門 是時, 諸比丘復持示彼佛 : 唯然, 世尊! 今有一蟲, 正似沙門 (37) 爾時, 奇光如來告諸比丘曰 : 西方去此七恆河沙土, 彼世界名忍, 有佛名釋迦文如來 至真 等正覺, 出現於世, 是彼弟子, 神足第一 爾時, 彼佛告目連曰 : 此諸比丘起輕慢意, 現汝神足, 使大眾見之 目連對曰 : 如是, 世尊! 是時, 目連聞佛教已, 以鉢盂絡盛彼五百比丘至梵天上 是時, 目連以左腳登須彌山, 以右腳著梵天上 爾時, 便說此偈 : 常當念勤加, 修行於佛法 ; 降伏魔眾怨, 如鉤調於象 若能於此法, 能行不放逸 ; 當盡苦原際, 無復有眾惱 是時, 目連以此音響, 遍滿祇洹精舍 (38) 諸比丘聞已, 往白世尊 : 目連為住何處而說此偈? (39) 世尊告曰 : 此目連比丘去此佛土七恆河沙, 正在東方, 以繩絡盛彼五百比丘, 以左腳登須彌山, 右腳著梵天上, 而說此偈 (40) 爾時, 諸比丘歎未曾有 : 甚奇! 甚特! 目連比丘有大神足, 我等起於懈慢於目連所, 唯願世尊使目連比丘將此五百比丘來至此間! (41) 是時, 世尊遙現道力, 使目連知意 (42) 是時, 目連將五百比丘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43) 爾時, 世尊與數千萬眾而為說法 時, 大目連將五百比丘至世尊所 然釋迦文佛弟子仰觀彼比丘 (44) 是時, 東方世界比丘禮世尊足, 在一面坐 (45) 爾時, 世尊告彼比丘曰 : 汝等比丘為從何來? 是誰弟子? 道路為經幾時? 4

8 (46) 彼五百比丘白釋迦文佛 : 我等世界今在東方, 佛名奇光如來, 是彼弟子 然我等今日亦復不知為從何來? 為經幾日? (47) 世尊告曰 : 汝等知佛世界乎? (48) 諸比丘對曰 : 不也, 世尊! (49) 汝等今日欲詣彼土乎? (50) 諸比丘對曰 : 唯然, 世尊! 欲還詣彼土 (51) 爾時, 世尊告彼比丘 : 今當與汝說六界法, 善思念之 (52) 諸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爾時, 諸比丘從佛受教 (53) 世尊告曰 : 彼云何名為六界之法? 比丘當知 : 六界之人稟父母精氣而生 云何為六? 所謂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空界 識界 是謂, 比丘! 有此六界 人身稟此精氣而生六入 云何為六? 所謂眼入 耳入 鼻入 舌入 身入 意入 是謂, 比丘! 有此六入, 由父母而得有 以依六入便有六識身 云何為六? 若依眼識則有眼識身,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是謂, 比丘! 此名六識身 若有比丘解此六界 六入 六識者, 能度六天而更受形 設於彼壽終來生此間, 聰明高才, 於現身上, 盡於結使, 得至涅槃 (54) 爾時, 世尊告目連曰 : 汝今還將此比丘詣彼佛土 (55) 目連報曰 : 如是, 世尊! 是時, 目連復以絡盛五百比丘, 遶佛三匝, 便退而去, 如屈伸臂頃, 已至彼佛土 (56) 是時, 目連捨此比丘已, 禮彼佛足已, 還來詣此忍界 是時, 彼土比丘聞此六界已, 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 (57)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弟子中第一聲聞神足難及, 所謂大目乾連比丘是也 (58)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二五 ) (02) 一時, 佛在拔耆國師子園中 (03) 諸神足高德比丘 : 賢者舍利弗 賢者大目乾連 賢者迦葉 賢者 5

9 離越 賢者阿難等五百人俱 (04) 是時, 大目乾連 大迦葉 阿那律晨旦至舍利弗所 然阿難遙見三大聲聞詣舍利弗所, 語離越言 : 三大聲聞往至舍利弗所, 我等二人亦可往至舍利弗所 所以然者, 備聞舍利弗說奇妙之法 (05) 離越報曰 : 此事可然 是時, 離越 阿難往至舍利弗所 (06) 是時, 舍利弗言 : 善來, 諸賢! 就此處坐 (7a) 是時, 舍利弗語阿難曰 : 我今欲有所問 : 此牛師子園極為快樂, 自然天香流布四遠, 云何當使此園快樂? (7b) 阿難報曰 : 若有比丘多有所聞不忘, 總持諸法義味, 具足修行梵行, 如此諸法皆悉具足, 亦不漏脫, 與四部之眾而為說法, 不失次第, 亦不卒暴, 無有亂想 如是, 比丘在此牛師子園快樂 (8a) 是時, 舍利弗語離越言 : 阿難今日已演說之 我今復欲問汝義 牛師子園快樂如是, 汝今次說, 義復云何? (8b) 離越報曰 : 於是, 比丘樂閑靜之處, 思惟坐禪, 與止觀相應 如是, 比丘樂牛師子園中 (9a) 是時, 尊者舍利弗語阿那律曰 : 汝今當說悅樂之義 (9b) 阿那律報曰 : 若有比丘天眼徹視, 觀眾生類死者 生者, 善色 惡色, 善趣 惡趣, 若好 若醜, 皆悉知之 或有眾生身 口 意行惡, 誹謗賢聖, 身壞命終, 生地獄中 或復有眾生身 口 意行善, 不誹謗賢聖, 猶如士夫觀空中, 靡不備悉 有天眼比丘亦復如是, 觀諸世界無有疑難 如是, 比丘在牛師子園中, 快樂如是也 (10a) 是時, 舍利弗語迦葉曰 : 我今語汝, 如是諸賢已說快樂之義, 汝今次應說之 (10b) 迦葉報曰 : 若有比丘行阿練若行, 復教他人使行阿練若, 歎說閑靜之德 ; 己身著補納之衣, 復教他人使行頭陀 ; 身自知足在閑居之處, 復教他人使修其行 ; 己身戒德具足 : 三昧成就 智慧成就 解脫成就 解脫見慧成就, 復教他人使行其法 ; 歎說其法已能勸化, 復教他人使行其法, 教訓無厭足 如是, 比丘在牛師子園中快樂無比 (11a) 爾時, 尊者舍利弗語大目連曰 : 諸賢聖已說快樂之義, 汝今次說快樂之義 牛師子園中快樂無雙, 汝今欲云何說之? (11b) 目連報曰 : 於是, 比丘有大神足, 於神足而得自在, 彼能變化無數千事而無疑難, 亦能分一身作無數身, 或復還合為一, 石壁皆過, 踊沒自在 亦如駃河, 猶如飛鳥在空中無跡 譬如暴火燌燒山野, 亦 6

10 如日月靡所不照, 亦能舉手摩抆日月, 亦能化身至梵天上 如此, 比丘宜牛師子園中 (12a) 是時, 目連語舍利弗曰 : 我等各隨其辯而說之, 我等今問舍利弗義, 牛師子園極為快樂, 何等比丘宜在其中? (12b) 舍利弗言 : 若有比丘能降心, 然彼心不能降比丘 設彼比丘欲得三昧, 卽時彼比丘能得三昧, 隨意遠近成三昧者, 卽能成辦之 猶如長者家有好衣, 盛著箱篋, 爾時彼長者隨意欲取何等衣, 隨意取之而無疑難 ; 亦能隨意入三昧中 此亦如是, 心能使比丘, 非比丘能使心, 隨意入三昧亦無疑難 如是, 比丘能使心, 非心使比丘, 如是之人宜在牛師子園中 (13) 是時, 舍利弗告諸賢曰 : 我等隨其辯而說, 各隨方宜, 善說此義 今各相將往問世尊, 云何比丘得樂此牛師子園? 若世尊有所說, 我等當奉行 (14) 諸比丘報曰 : 如是, 舍利弗! (15) 是時, 大聲聞等各各相將往至如來所 到已,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爾時, 大聲聞以此因緣具白佛 (16a) 爾時, 世尊告曰 : 善哉! 如阿難所說 所以然者, 阿難比丘聞法能持, 總攝諸法, 具足修行梵行 如此之法, 善聞不忘, 亦無邪見, 與四部之眾而說法, 言不錯亂, 亦不卒暴 (16b) 離越比丘所說亦復快哉! 所以然者, 樂閑靜之處, 不處人間, 常念坐禪, 無有諍訟, 與止觀相應, 閑居寂寞 (16c) 阿那律比丘亦復快哉! 所以然者, 阿那律比丘天眼第一 彼以天眼觀三千世界, 猶如有眼之人, 掌中觀珠 阿那律比丘亦復如是, 彼以天眼觀此三千大千世界而無疑難 (16d) 今迦葉比丘亦復快哉! 所以然者, 迦葉比丘己身是阿練若行, 復能歎說閑居之行 ; 身能乞食, 復能歎譽乞食之德 ; 身著補納衣, 復能歎說補納衣之德 ; 己身知足, 復能歎說知足之德 ; 己身處巖穴, 復能歎說巖穴之德 ; 己身戒成就 三昧成就 智慧成就 解脫成就 解脫見慧成就, 復能教人成此五分法身 ; 身能教化, 復能教人使行其法 (16e) 善哉! 善哉! 如目連所說 所以然者, 目連比丘有大威力, 神足第一, 心得自在, 彼意欲所為, 則能成辦之, 或化一身, 分為萬億, 或還合為一, 石壁皆過, 無有罣礙, 踊沒自在 ; 亦如駛水亦無觸礙 ; 如空中之鳥亦無足跡 ; 猶如日月靡所不照, 能化身乃至梵天 (16f) 善哉! 如舍利弗之所說 所以然者, 舍利弗能降伏心, 非心能降 7

11 伏舍利弗, 若欲入三昧時, 則能成辦無有疑難 猶如長者好衣裳, 隨意取之而無疑難 舍利弗比丘亦復如是, 能降伏心, 非心能降伏舍利弗, 隨意入三昧, 皆悉在前 (17) 善哉! 善哉! 諸比丘! 汝等所說各隨方便 但今復聽我所說, 云何比丘樂牛師子園中? 若有比丘依村落住, 彼到時, 著衣持鉢, 入村乞食 ; 彼乞食已, 還歸所在, 洗手面, 在一樹下正身正意, 結跏趺坐, 繫念在前 彼比丘便作是念 : 我今不壞于坐, 要當盡有漏成無漏 爾時, 彼比丘卽有漏心得解脫 如是, 比丘宜在牛師子園中 如是, 比丘恆勤精進, 莫有懈怠, 所在之處靡不宗奉者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18)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二六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咒願有六德 汝等諦聽! 善思念之 (04) 諸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爾時, 諸比丘從佛受教 (05) 世尊告曰 : 彼云何名為六德? 於是, 施主檀越成就三法 云何檀越施主成就三法? 於是, 檀越施主信根成就 戒德成就 聞成就, 是謂檀越施主成就此三法 施物之法復成三法 云何為三? 然彼物色成就 味成就 香成就, 有此三法 (06) 是謂, 比丘! 有此六事獲大功德, 名德遠聞, 獲甘露之報 是故, 諸比丘! 若欲成就此六事者, 當念惠施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07)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二七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與無央數之眾而為說法 (04) 爾時, 座上有一比丘, 便生此念 : 願如來告我有所論說 8

12 (05) 爾時, 世尊知比丘心中所念, 告諸比丘 : 若有比丘生此念 : 如來躬教訓我 (06) 彼比丘戒具清淨, 無有瑕穢, 修行止觀, 樂閑靜之處 若復比丘意欲求衣被 飲食 牀敷臥具 病瘦醫藥者, 亦當戒德成就, 在空閑處而自修行, 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知足者, 當念戒德具足, 在閑靜處而自修行, 與止觀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使四部之眾 國王 人民有形之類所見識知, 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禪, 中無悔心, 亦不變易, 當念戒德成就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神足, 彼亦當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八解脫門而無罣礙, 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耳, 徹聽聞天人聲, 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他人心中所念, 諸根缺漏, 彼亦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知眾生心意, 有欲心 無欲心, 有瞋恚心 無瞋恚心, 有愚癡心 無愚癡心, 如實知之 有愛心 無愛心, 有受心 無受心, 如實知之 有亂心 無亂心, 有疾心 無疾心, 有少心 無少心, 有量心 無量心, 有痛心 無痛心, 有三昧心 無三昧心, 有解脫心 無解脫心, 如實知之 欲如是者, 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得無量神足, 分一身作無數, 復還合為一, 踊沒自在, 化身乃至梵天, 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自憶宿世無數劫事, 或一生 二生 乃至千生 百千億生 成劫 敗劫 成敗之劫, 不可稱計 我曾死此生彼, 名某 字某, 或從彼終, 來生此間 ; 自憶如此無數劫事, 當念戒德具足而無他念 若復比丘意欲求天眼, 徹視觀眾生類善趣 惡趣, 善色 惡色, 若好 若醜, 如實知之 或復有眾生身 口 意行惡, 誹謗賢聖, 身壞命終, 生地獄中 ; 或復有眾生身 口 意行善, 不誹謗賢聖, 心意正見, 身壞命終, 生善處天上 ; 意欲如是者, 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盡有漏, 成無漏心解脫 智慧解脫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 ; 彼當念戒德具足, 內自思惟無有亂想, 居在閑處 (07) 諸比丘! 當念戒德具足, 無他餘念, 威儀成就具足, 少過常恐, 何況大者! 9

13 (08) 若有比丘意欲使如來共論者, 常念戒德具足 ; 已戒德具足, 當念聞具足 ; 聞已具足, 當念施具足 ; 施已具足, 當念智慧具足, 解脫知見, 皆悉具足 (09) 若比丘戒身 定身 慧身 解脫身 解脫知見身具足者, 便為天 龍 鬼神所見供養, 可敬 可貴, 天 人所奉 是故, 諸比丘! 當念五分法身具足者, 是世福田, 無能過者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10)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10

14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 ( 三二八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尊者舍利弗往詣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04) 爾時, 舍利弗白世尊言 : 我今已在舍衛城夏坐, 意欲人間遊化 (05) 世尊告曰 : 今正是時 時, 舍利弗卽從座起, 頭面禮足, 便退而去 (06) 時, 舍利弗去未久, 有一比丘懷誹謗意, 白世尊言 : 舍利弗與諸比丘共諍競不懺悔, 今遊行人間 (07) 爾時, 世尊告一比丘 : 汝速往持吾聲, 喚舍利弗 (08) 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09) 佛敕目連 阿難 : 汝等使諸房中召諸比丘詣世尊所 所以然者, 舍利弗所入三昧, 今當在如來前作師子吼 (10) 是時, 諸比丘聞佛教已, 各集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是時, 彼比丘受世尊教, 卽往至舍利弗所, 語舍利弗言 : 如來欲得相見 爾時, 舍利弗往至佛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11) 是時, 佛告舍利弗言 : 卿向者去未久, 有穢行比丘來至我所, 而白我言 : 云舍利弗比丘與諸比丘共諍亦不悔過, 在人間遊化 審實爾乎? (12) 舍利弗白佛言 : 如來自當知之 (13) 世尊告曰 : 我自知耳! 但今大眾各懷狐疑 汝今於大眾中, 可以己辯而自明淨 (14) 舍利弗白佛言 : 自出母胎年向八十, 每自思惟, 未曾殺生, 亦不妄語, 正使於調戲之中亦不妄語, 亦復未曾鬥亂彼此 ; 設不專意之時, 或能有此行耳! 我今, 世尊! 心意清淨, 豈當與梵行人共鬥諍乎? (15a) 亦如此地, 亦受淨, 亦受不淨, 屎尿穢惡皆悉受之, 膿血涕唾終不逆之 ; 然此地亦不言惡, 亦不言善 我亦如是, 世尊! 心不移轉, 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行? 心不專者能有此耳! 我今心正, 何得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 (15b) 亦如水, 亦能使好物淨, 亦能使不好物淨 ; 彼水不作是念 : 我淨是 置是 11

15 我亦如是, 無有異想, 何得與梵行人共鬥而遠遊乎? (15c) 猶如熾火焚燒山野, 不擇好醜, 終無想念 我亦如是, 豈當有意與梵行人共諍乎? (15d) 亦如掃箒, 不擇好醜, 皆能除之, 終無想念 猶如牛無其雙角, 極自良善, 亦不 [ 歹 * 凶 ] 暴, 善可將御, 隨意所至, 終無疑難 唯然, 世尊! 我心如是, 亦不興想有所傷害, 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 (15e) 亦如旃陀羅女著弊壞衣, 在人間乞食亦無禁忌 我亦如是, 世尊! 亦無想念, 當興諍訟而遠遊也 (15f) 亦如脂釜, 處處漏壞, 有目之人皆悉觀見處處漏出 我亦如是, 世尊! 九孔之中漏出不淨, 豈當與梵行人共諍? (15g) 猶如女人年少端正, 復以死尸繫彼女頸, 而厭患之 世尊! 我亦如是, 厭患此身如彼無異, 豈當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乎? (16) 此事不然, 世尊! 自當知之, 彼比丘亦當知之 設當有是者, 願彼比丘受我懺悔! (17) 爾時, 世尊告彼比丘 : 汝今可自悔過 所以然者, 若不悔者頭便破為七分 (18) 是時, 彼比丘心懷恐怖, 衣毛皆豎, 卽從座起, 禮如來足, 白世尊言 : 我今自知犯舍利弗, 唯願世尊受我懺悔! (19) 世尊告曰 : 汝比丘! 自向舍利弗懺悔, 若不爾者頭便破為七分 (20) 是時, 彼比丘卽向舍利弗頭面禮足, 白舍利弗言 : 唯願受我懺悔, 愚不別真! (21) 爾時, 世尊告舍利弗 : 汝今可受此比丘悔過, 又以手摩頭 所以然者, 若當不受此比丘懺悔者, 頭破為七分 (22) 爾時, 舍利弗以手摩頭, 語比丘曰 : 聽汝懺悔! 如愚如惑, 此佛法中極為曠大, 能隨時悔過者, 善哉! 今受汝懺悔, 後更莫犯 如是再三 (23) 是時, 舍利弗告彼比丘曰 : 汝更莫犯 所以然者, 有六法入地獄, 六法生天, 六法至涅槃處 (24a) 云何為六 法入地獄? 欲害他人 ; 我已起此害心, 便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 我當教人使害他, 於中起害心 ; 已得害人於中起歡喜 ; 我當得此不馨之問 ; 未起此事便懷愁憂 是謂有此六法, 令人墮惡趣 (24b) 云何有六, 令人至善處? 所謂身戒具足, 口戒具足, 意戒具足, 命根清淨, 無殺害心, 無妬嫉心 是謂有此六法, 生於善處 12

16 (24c) 云何修六法至於涅槃? 所謂六思念法 云何為六? 所謂身行慈無瑕穢 ; 口行慈無瑕穢 ; 意行慈無瑕穢 ; 若得利養之具, 能與人等共分之而無悋想 ; 奉持禁戒無瑕疵, 智者所貴 ; 如是之戒能具足諸有邪見 正見 賢聖出要, 能得盡苦本, 如是諸見皆悉分明 是謂六法得至涅槃 汝今, 比丘! 當求方便, 行此六法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25) 爾時, 彼比丘重從座起, 禮舍利弗足 : 我今重自懺悔, 如愚如惑而不別真, 唯願舍利弗, 受我悔過, 後不復犯! (26) 舍利弗曰 : 聽汝悔過! 賢聖法中極為曠大, 能自改往修來, 莫復更犯 (27) 爾時, 彼比丘聞舍利弗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二九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第一最空法, 汝等善思念之 (04) 諸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爾時, 諸比丘從佛受教 (05) 世尊告曰 : 彼云何名為第一最空之法? (6a) 若眼起時則起, 亦不見來處, 滅時則滅, 亦不見滅處 ; 除假號法 因緣法 云何假號 因緣? 所謂是有則有, 此生則生,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更樂, 更樂緣痛, 痛緣愛, 愛緣受, 受緣有, 有緣生, 生緣死, 死緣愁 憂 苦 惱, 不可稱計 如是苦陰成此因緣 無是則無, 此滅則滅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滅, 六入滅則更樂滅, 更樂滅則痛滅, 痛滅則愛滅, 愛滅則受滅, 受滅則有滅, 有滅則生滅, 生滅則死滅, 死滅則愁 憂 苦 惱, 皆悉滅盡, 除假號之法 (6b) 耳 鼻 舌 身 意法亦復如是, 起時則起, 亦不知來處, 滅時則滅, 亦不知滅處, 除其假號之法 彼假號法者, 此起則起, 此滅則滅 (7a) 此六入亦無人造作, 亦名色 六入法, 由父母而有胎者亦無, 因緣而有, 此亦假號, 要前有對, 然後乃有 (7b) 猶如鑽木求火, 以前有對, 然後火生 ; 火亦不從木出, 亦不離木 若復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 皆由因緣合會, 然後有火 (7c) 此六情起病亦復如是, 皆由緣會於中起病 此六入起時則起, 亦 13

17 不見來, 滅時則滅, 亦不見滅 ; 除其假號之法, 因由父母合會而有 (08)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 先當受胞胎, 漸漸如凍酥 ; 遂復如息肉, 後轉如像形 先生頭項頸, 轉生手足指 ; 支節各各生, 髮毛爪齒成 若母飲食時, 種種若干饌 ; 精氣用活命, 受胎之原本 形體以成滿, 諸根不缺漏 ; 由母得出生, 受胎苦如是 (09) 比丘當知 : 因緣合會, 乃有此身耳! 又復, 比丘! 一人身中骨有三百六十, 毛孔九萬九千, 脈有五百, 筋有五百, 蟲八萬戶 比丘當知 : 六入之身有如是災變 比丘! 當念思惟 : 如是之患, 誰作此骨? 誰合此筋脈? 誰造此八萬戶蟲? 爾時, 彼比丘作是念思惟, 便獲二果 : 若阿那含 若阿羅漢 (10)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 三百六十骨, 在此人身中 ; 古佛之所演, 我今亦說之 筋有五百枚, 脈數亦如是 ; 蟲有八萬種, 九萬九千毛 當觀身如是, 比丘勤精進 ; 速得羅漢道, 往至涅槃界 此法皆空寂, 愚者之所貪 ; 智者心歡悅, 聞此空法本 (11) 是謂, 比丘! 此名第一最空之法 與汝等說如來之所施行之法, 我今已為起慈哀心, 我今已辦, 常當念修行其法, 在閑居之處, 坐禪思惟, 勿有懈怠 今不修行, 後悔無益! 此是我之教訓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12)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 共相問訊, 在一面坐 (04) 爾時, 生漏梵志白世尊言 : 瞿曇! 剎利今日意欲何求? 有何行業? 為著何教? 為究竟何事? 婆羅門意欲何求? 有何行業? 為著何教? 究竟何事? 國王今日意欲何求? 有何行業? 為著何教? 為究竟何事? 盜賊今日意欲何求? 有何行業? 為著何教? 為究竟何事? 女人今日意欲何求? 有何行業? 為著何教? 為究竟何事? (5a) 爾時, 世尊告梵志曰 : 剎利種者常好鬥訟, 多諸技術, 好喜作務, 所要究竟終不中休 14

18 梵志問曰 : 梵志意何所求? (5b) 世尊告曰 : 梵志意好咒術, 要作居家, 樂閑靜之處, 意在梵天 又問曰 : 國王意何所求? (5c) 世尊告曰 : 梵志當知 : 王意所欲得國政, 意在兵仗, 貪著財寶 盜賊意何所求? (5d) 世尊告曰 : 賊意盜竊, 心在姦邪, 欲使人類不知所作 女人意何所求? (5e) 世尊告曰 : 女人意在男子, 貪著財寶, 心繫男女, 心欲自由 爾時, 梵志白世尊言 : 甚奇! 甚特! 盡知爾許之變, 如實不虛 今日比丘意何所求? (5f) 世尊告曰 : 戒德具足, 心遊道法, 意在四諦, 欲至涅槃, 此是比丘之所求也 (06) 是時, 生漏梵志白世尊言 : 如是, 世尊! 比丘所行意不可移轉, 其義實爾 瞿曇! 涅槃者極為快樂 如來所說乃為過多, 猶如盲者得視, 聾者得聽, 在闇者見明 今日如來所說亦復如是, 而無有異 我今國事猥多, 欲還所止 (07) 世尊告曰 : 宜知是時 是時, 生漏梵志卽從座起, 繞佛三匝, 便退而去 (08) 爾時, 生漏梵志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一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生漏梵志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04) 爾時, 梵志白世尊言 : 此中頗有比丘, 云何得修梵行無有缺漏, 清淨修梵行? (05) 世尊告曰 : 若有人戒律具足而無所犯, 此名清淨修得梵行 (6a) 復次, 梵志! 若有眼見色, 不起想著, 不起識念, 除惡想, 去不善法, 得全眼根, 是謂此人清淨修梵行 (6b) 若耳聞聲 鼻嗅香 舌知味 身知細滑 意知法, 都無識想, 不起想念, 清淨得修梵行, 全其意根, 如此之人得修梵行, 無有缺漏 (07) 婆羅門白佛言 : 何等之人不修梵行, 不具足清淨行? (8a) 世尊告曰 : 若有人俱會者, 此名非梵行 婆羅門白佛言 : 何等之人漏行不具足? 15

19 (8b) 世尊告曰 : 若有人與女人交接, 或手足相觸, 戢在心懷而不忘失 是謂, 梵志! 行不具足, 漏諸淫泆, 與淫 怒 癡共相應 (8c) 復次, 梵志! 或與女人共相調戲, 言語相加 是謂, 梵志! 此人行不全具, 漏淫 怒 癡, 梵行不具足修清淨行 (8d) 復次, 梵志! 若有女人惡眼相視而不移轉, 於中便起淫 怒 癡想, 生諸亂念 是謂, 梵志! 此人梵行不淨, 不修梵行 (8e) 復次, 梵志! 若復有人遠聞或聞哭聲, 或聞笑聲, 於中起淫 怒 癡, 起諸亂想 是謂, 梵志! 此人不清淨修梵行, 與淫 怒 癡共相應, 行不全具 (8f) 復次, 梵志! 若有人曾見女人, 後更生想, 憶其頭目, 於中生想 ; 在屏閑之處, 生淫 怒 癡, 與惡行相應 是謂, 梵志! 此人不修梵行 (09) 是時, 生漏梵志白世尊言 : 甚奇! 甚特! 此沙門瞿曇亦知梵行, 亦知不梵行 ; 亦知漏行, 亦知不漏行 所以然者, 我今亦生此念, 諸有人民與女人手足相加, 起諸亂想 我時便生此念 : 此人行不清淨, 與淫 怒 癡共相應 第一更樂者, 女人是也 第一可欲者, 所謂眼眼相視, 然彼女人或語 或笑, 繫綴男子, 或共言語而繫綴男子 是時, 我便生此念 : 此六人盡行不清淨行 如來今日所說甚過, 猶如盲者得目, 迷者見路, 愚者聞道, 有目之人見色, 如來說法亦復如是 我今自歸佛 法 眾, 自今之後不復殺生, 唯願受為優婆塞! (10) 爾時, 生漏梵志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二 ) (02) 一時, 佛在毗舍離城外林中,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3) 爾時, 尊者馬師到時, 著衣持鉢, 入城乞食 (04) 是時, 薩遮尼揵子遙見馬師來, 卽往語馬師曰 : 汝師說何等義? 有何教訓? 以何教誡向弟子說法乎? (05) 馬師報曰 : 梵志! 色者無常, 無常者卽是苦, 苦者卽是無我, 無我者卽是空也, 空者彼不我有, 我非彼有 如是者智人之所學也 痛 想 行 識無常, 此五盛陰無常, 無常者卽是苦, 苦者卽是無我, 無我者卽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 我非彼有 卿欲知者, 我師教誡其義如是, 與諸弟子說如是義 (06) 是時, 尼揵子以兩手掩耳, 而作是言 : 止! 止! 馬師! 我不樂 16

20 聞此語 設瞿曇沙門有此教者, 我實不樂聞 所以然者, 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沙門義者無常 何日當見沙門瞿曇與共論議? 當除沙門瞿曇顛倒之心 (07) 爾時, 毗舍離城五百童子集在一處, 欲有所論 是時, 尼揵子往至五百童子所, 語童子曰 : 汝等皆來, 共至沙門瞿曇所 所以然者, 意欲與彼沙門瞿曇共論, 使彼沙門得見正諦之道 沙門所說者色者無常, 如我義者色者是常 猶如力士手執長毛之羊, 隨意將東西, 亦無疑難 我今亦復如是, 與彼沙門瞿曇論議, 隨我捉捨而無疑難 猶如猛象凶暴而有六牙, 在深水中戲, 亦無所難 我今亦復如是, 與彼論議亦無疑難 猶如兩健丈夫而捉一劣者, 在火上炙, 隨意轉側, 亦無疑難 我今與彼論義亦無疑難 我論議中尚能害象, 何況人乎? 亦能使象東 西 南 北, 豈不如人乎? 今此講堂樑柱無情之物, 尚能使移轉, 何況與人共論能勝? 我使彼血從面孔出而命終 (08) 其中或有童子而作是言 : 尼揵子終不能與沙門論議, 但恐沙門瞿曇與尼揵子論議耳! 或有作是說 : 沙門不與尼揵子論議, 尼揵子能與沙門共論議 (09) 是時, 尼揵子便作是念 : 設令沙門瞿曇所說, 如馬師比丘者, 足得相疇, 若更有義者, 聞已當知 是時, 尼揵子將五百童子, 前後圍繞, 往至世尊所, 共相問訊, 在一面坐 是時, 尼揵子白世尊言 : 云何, 瞿曇! 有何教誡? 以何教誡訓諸弟子? (10) 佛告尼揵子 : 我之所說, 色者無常, 無常卽是苦, 苦者卽是無我, 無我者卽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 我非彼有 ; 痛 想 行 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 無常卽是苦, 苦者無我, 無我者是空, 空者彼非我有, 我非彼有, 我之教誡其義如是 (11) 尼揵子報曰 : 我不樂聞此義 所以然者, 如我所解義, 色者是常 世尊告曰 : 汝今且專心意, 思惟妙理, 然後說之 (12) 尼揵子報曰 : 我今所說色者是常, 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 : 汝今所說色者是常, 此五百童子其義亦爾 世尊告曰 : 汝今以己之辯說之, 何為引彼五百人乎? 17

21 (13) 尼揵子報曰 : 我今說色是常, 沙門欲何等言論? (14) 世尊告曰 : 我今說色者無常, 亦復無我 權詐合數有此色者, 亦無真實, 無固 無牢亦如雪摶, 是磨滅之法, 是變易之法 汝今方說色者是常, 我還問汝, 隨意報我 云何, 尼揵子! 轉輪聖王還於己國得自在不乎? 又彼大王不應脫者而脫之, 不應繫者而繫之, 可得爾乎? (15) 尼揵子報曰 : 此聖王有此自在之力, 不應殺者能殺之, 不應繫者能繫之 (16) 世尊告曰 : 云何, 尼揵子! 轉輪聖王當復老乎? 頭白 面皺 衣裳垢坌? (17) 是時, 尼揵子默然不報 世尊再三問之, 彼亦再三默然不報 是時, 密跡金剛力士手執金剛之杵, 在虛空中而告之曰 : 汝今不報論者, 於如來前破汝頭作七分! (18) 爾時, 世尊告尼揵子曰 : 汝今觀虛空中 (19) 是時, 尼揵子仰觀空中, 見密跡金剛力士, 又聞空中語 : 設汝不報如來論者, 當破汝頭作七分! 見已驚恐, 衣毛皆豎, 白世尊言 : 唯願瞿曇當見救濟, 今更問論當疇對! (20) 世尊告曰 : 云何, 尼揵子! 轉輪聖王當復老乎? 亦當頭白 齒落 皮緩 面皺耶? (21) 尼揵子報曰 : 沙門瞿曇! 雖有此語 ; 如我義者, 色者是常 (22) 世尊告曰 : 汝善思惟而後報之, 前之與後義不相應 但具論聖王當復老乎? 亦當頭白 齒落 皮緩 面皺耶? (23) 尼揵子報曰 : 轉輪聖王許使老 (24) 世尊告曰 : 轉輪聖王常能於己國得自由, 何以故不能卻老 卻病 卻死? 我不用老 病 死, 我是常之, 應欲使然者, 其義可? (25) 是時, 尼揵子默然不對, 愁憂不樂, 寂然不語 (26) 是時, 尼揵子身體汗出, 汗汙衣裳, 亦徹坐處, 乃至於地 (27) 世尊告曰 : 尼揵子! 汝在大眾中而師子吼 : 汝等童子共我至瞿曇所, 與共論議, 當降伏, 如捉長毛之羊, 隨意東西, 而無疑難 ; 亦如大象入深水中, 隨意自遊, 亦無所畏 ; 亦如兩健丈夫捉一劣者, 在火上炙, 隨意轉側 又復汝說 : 我常能論害大象, 如此樑柱草木斯皆無情, 與共論議能使屈伸低仰, 亦能使腋下流汗 (28) 爾時, 世尊舉三法衣, 示尼揵子曰 : 汝觀如來腋無流汗, 然汝 18

22 今日返更有汗, 乃徹乎地 是時, 尼揵子復默然不對 (29) 爾時, 有童子名頭摩, 集在彼眾中 是時, 頭摩童子白世尊言 : 我今堪任有所施行, 亦欲所說 世尊告曰 : 隨意說之 (30) 頭摩童子白佛言 : 猶如去村落不遠有好浴池, 然彼浴池有蟲饒腳 然村落人民, 男女大小往至浴池所, 而出此蟲, 各各以瓦石取此蟲, 打之傷破手腳, 彼蟲意欲還入水者, 終無此事 此尼揵子亦復如是, 初意猛盛, 與如來共論, 心懷妬意, 兼抱憍慢 如來盡以除之, 永無有餘 此尼揵子更終不能重至如來所而共論議 (31) 是時, 尼揵子語頭摩童子曰 : 汝今愚惑, 不別真偽, 亦不與汝共論, 乃與沙門瞿曇共論 是時, 尼揵子白佛言 : 唯問義理, 當更說之 (32) 世尊告曰 : 云何, 尼揵子! 轉輪聖王欲使老 病 死不至, 可得爾乎? 彼聖大王果此願耶? 尼揵子報曰 : 不果此願也 (33) 欲使有此色, 欲使無此色, 可果乎? 尼揵子報曰 : 不果也, 瞿曇! (34) 世尊告曰 : 云何, 尼揵子! 色者是常, 為是無常? 尼揵子報曰 : 色者無常 (35) 設復無常, 為變易法, 汝復見此是我, 許我是彼有乎? 對曰 : 不也, 瞿曇! (36) 痛 想 行 識為是常, 為是非常? 對曰 : 無常 (37) 世尊告曰 : 設復無常, 為變易之法, 汝頗見有乎? 對曰 : 無也 (38) 世尊告曰 : 此五盛陰是常 無常也? 尼揵子報曰 : 無常也 (39) 佛言 : 設復無常, 為變易法, 汝頗見有乎? 對曰 : 無也 (40) 云何, 尼揵子! 汝言是常, 此理不與義相違乎? (41) 是時, 尼揵子白世尊言 : 我今愚癡, 不別真諦, 乃興此懷, 與瞿曇共論, 言色是常, 猶如猛獸師子遙見人來, 有恐怖心乎? 終無此事! 今日如來亦復如是, 無有毫氂 我今狂惑, 未明深義, 乃敢觸嬈, 19

23 沙門瞿曇所說過多, 猶如盲者得眼, 聾者徹聽, 迷者見路, 無目者見色 沙門瞿曇亦復如是, 無數方便而為說法 我今自歸沙門瞿曇 法 比丘僧 自今已後盡形壽, 聽為優婆塞, 不復殺生 唯願瞿曇及比丘僧, 當受我請! 欲飯佛及比丘僧 爾時, 世尊默然受請 (42) 是時, 尼揵子見世尊默然受請, 卽從座起, 繞佛三匝, 頭面禮足而去 往詣毗舍離童子所, 到已, 語童子曰 : 汝等所應供養我具, 當以時給我, 莫以非時 我今請沙門瞿曇及比丘僧, 明當飯之 (43) 是時, 諸童子各辦飲食之具, 持用與之 是時, 尼揵子即以其夜, 辦種種甘饌飲食, 敷好坐具, 而白 : 時到, 今正是時, 唯願屈神! (44) 是時, 世尊到時, 著衣持鉢, 將諸比丘僧入毗舍離, 往至尼揵子家, 到已就座, 及比丘僧各次第坐 (45) 是時, 尼揵子已見佛 比丘僧坐定, 自手斟酌, 行種種飲食, 見佛 比丘僧食訖, 行清淨水, 便取一小座, 在如來前坐, 欲得聞法 (46) 爾時, 世尊漸與說妙論, 所謂論者 : 施論 戒論 生天之論, 欲為穢惡, 淫不淨行, 出要為樂 (47) 爾時, 世尊已見尼揵子心開意解, 諸佛世尊常所說法 : 苦 集 盡 道, 盡與彼尼揵子說之 是時, 尼揵子卽於座上, 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 (48) 是時, 世尊便說此偈 :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首 ; 人中王為最, 眾流海為源 星中月為明, 光明日最勝 ; 上下及四方, 諸地所出物 天及人民類, 佛為無上尊 ; 欲求其德者, 三佛為最上 爾時, 世尊說此偈已, 卽從座起而去 (49) 是時, 尼揵子五百弟子聞師受佛教化, 聞已, 各各自相謂言 : 我等大師, 云何師宗瞿曇? 是時, 諸弟子出毗舍離城, 在中道立 (50) 是時, 尼揵子欲至佛所聽法 是時, 世尊與尼揵子說法, 助令歡喜 尼揵子聞法已, 卽從座起, 頭面禮足, 便退而去 (51) 是時, 尼揵子弟子遙見師來, 各各自相謂言 : 此沙門瞿曇弟子今著道來, 各各取瓦石而打殺之 (52) 時, 諸童子聞尼揵子為弟子所殺, 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爾時, 諸童子白世尊言 : 如來所可教化尼揵子者, 今為弟子所殺 今已命終為生何處? 20

24 (53) 世尊告曰 : 彼是有德之人, 四諦具足, 三結使滅, 成須陀洹, 必盡苦際 今日命終生三十三天, 彼見彌勒佛已, 當盡苦際 此是其義, 當念修行 (54) 爾時, 諸童子白世尊言 : 甚奇! 甚特! 此尼揵子至世尊所, 捔論議, 還以己論而自縛, 來受如來化 夫見如來者終無虛妄, 猶如有人入海取寶, 必有所剋獲, 終不空還 此亦如是, 其有眾生至如來所者, 要得法寶, 終不空還 (55) 爾時, 世尊與諸童子說微妙法, 使令歡喜 (56) 爾時, 諸童子從佛聞法已, 卽從座起, 繞佛三匝, 頭面禮足, 便退而去 (57) 爾時, 諸童子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21

25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 ( 三三三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六凡常之力 云何為六? (4a) 小兒以啼為力, 欲有所說, 要當先啼 ; (4b) 女人以瞋恚為力, 依瞋恚已, 然後所說 ; (4c) 沙門 婆羅門以忍為力, 常念下, 下於人然後自陳 ; (4d) 國王以憍慠為力, 以此豪勢而自陳說 ; (4e) 然阿羅漢以專精為力, 而自陳說 ; (4f) 諸佛世尊成大慈悲, 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 (05) 是謂, 比丘! 有此六凡常之力 是故, 比丘! 常念修行此大慈悲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6)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四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等當思惟無常想, 廣布無常想 已思惟 廣布無常想, 盡斷欲界愛, 色界 無色界愛, 亦斷無明 憍慢 猶如以火燒焚草木, 永盡無餘, 亦無遺跡 此亦如是, 若修無常想, 盡斷欲愛 色愛 無色愛, 無明 憍慢永無有餘 所以然者, 比丘! 當修無常想時, 而無欲心 ; 彼以無欲心, 便能分別法, 思惟其義, 無有愁 憂 苦 惱 彼以思惟法義, 則無愚惑 (4a) 設修行人若見有鬥諍者, 彼便作是念 : 此諸賢士不修無常想, 不廣布無常想, 故致此鬥訟耳! 彼以鬥諍不觀其義 ; 以不觀其義, 則有迷惑之心 ; 彼以執此愚惑, 而命終入三惡道 : 餓鬼 畜生 地獄中 (4b) 是故, 諸比丘! 當修無常想, 廣布無常想, 便無瞋恚 愚惑之想, 亦能觀法, 亦觀其義, 若命終之後, 生三善處 : 生天上 人中 涅槃之道 22

26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5)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五 ) (02) 一時, 佛在摩竭國憂迦支江水側 (03) 爾時, 世尊詣一樹下, 躬自敷座而坐, 正身正意, 繫念在前 (04) 爾時, 有一梵志往至彼處 是時, 梵志見世尊腳跡為妙, 見已, 便生此念 : 是何人之跡? 為是天 龍 鬼神 乾沓和 阿須倫 人 若非人? 為我先祖梵天耶? (05) 是時, 梵志卽逐跡前進 遙見世尊在一樹下坐, 正身正意, 繫念在前, 見已, 作是語 : 為是天耶? 世尊告曰 : 我非是天 (06) 為乾沓和耶? 世尊告曰 : 我非乾沓和也 (07) 為是龍乎? 對曰 : 我非是龍也 (08) 為閱叉也? 佛報梵志 : 我非閱叉 (09) 為是祖父也? 佛報曰 : 我非祖父 (10) 是時, 婆羅門問世尊曰 : 汝今是誰? (11) 世尊告曰 : 有愛者則有受, 有受則有愛, 因緣合會, 然後各各相生如此, 如此五苦盛陰無有斷絕時 以知愛已, 則知五欲, 亦知外六塵 內六入, 卽知此盛陰之本末 (12)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 世間有五欲, 意為第六生 ; 以知內外六, 當念盡苦際 是故, 當求方便, 滅內外六事 如是, 梵志! 當作是學! (13) 爾時, 彼梵志聞佛如是教, 思惟翫習不去心懷, 卽於座上, 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 (14) 爾時, 彼梵志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六 ) 23

27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本為菩薩時, 未成佛道中有此念 : 此世間極為勤苦 ; 有生 有老 有病 有死, 然此五盛陰不得盡本原 (4a) 是時, 我復作是念 : 由何因緣有生 老 病 死? 復由何因緣致此災患? 當思惟此時, 復生此念 : 有生則有老 病 死 爾時, 當思惟是時, 復更生念 : 由何因緣有生? 此由有而生 復生此念 : 有者, 何由而有? 當思惟是時, 便生此念 : 此有由受而有 復念 : 此受何由而有? 爾時, 以智觀之, 由愛而有受 復更思惟 : 此愛何由而生? 重觀察之, 由痛而有愛 復更思惟 : 此痛何由而生? 當作是觀察時, 由更樂而有此痛 復重思惟 : 此更樂何由而有? 我生此念時, 緣六入而有此更樂 時我重思惟 : 此六入何由而有? 觀察是時, 由名色而有六入 時我復作是念 : 名色何由而有? 觀察是時, 由識而有名色 此識何由而有? 觀察是時, 由行生識 時我復作是念 : 行何由而生? 觀察是時, 行由癡而生 (4b)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更樂, 更樂緣痛, 痛緣愛, 愛緣受, 受緣有, 有緣生, 生緣死, 死緣愁 憂 苦 惱, 不可稱計 如是名為苦盛陰所集 (5a) 我爾時復作是念 : 由何因緣滅生 老 病 死? 我觀察是時, 生滅, 老 病 死滅 時復生此念 : 由何而無生? 觀此生原有滅, 生則滅 復念 : 由何而無有? 時生此念 : 無受則無有 時我生此念 : 由何滅受? 觀察是時, 愛滅, 受則滅 復生此念 : 由何而滅愛? 重更觀察, 痛滅, 愛則滅 復思惟 : 由何而滅痛? 觀察是時, 更樂滅, 則痛滅 復思惟 : 更樂何由而滅? 觀察是時, 六入滅, 則更樂滅 復觀此六入何由而滅? 當觀察時, 名色滅, 則六入滅 復觀名色何由而滅? 識滅, 則名色滅 復觀察此識何由而滅? 行滅, 則識滅 復觀此行何由而滅? (5b) 癡滅, 則行滅 ; 行滅, 則識滅 ; 識滅, 則名色滅 ; 名色滅, 則六入滅 ; 六入滅, 則更樂滅 ; 更樂滅, 則痛滅 ; 痛滅, 則愛滅 ; 愛滅, 則受滅 ; 受滅, 則有滅 ; 有滅, 則生滅 ; 生滅, 則老 病滅 ; 老 病滅, 則死滅, 是謂名為五盛陰滅 24

28 (06) 時我復生此念 : 此識最為原首, 令人致此生 老 病 死 ; 然不能知此生 老 病 死之原本 猶如有人在山林中, 行逐小徑道 小復前行, 見舊大道, 古昔諸人在中行處 是時, 彼人便復行此道, 小復前進, 見舊城郭 園觀 浴池, 皆悉茂盛, 但彼城中無有居民 此人見已, 還歸本國, 前白王言 : 昨遊山林見好城郭, 樹木繁茂, 但彼城中無有人民 大王! 可使人民在彼城止住? 是時, 國王聞此人語, 卽居止人民 ; 然此城郭還復如故, 人民熾盛, 快樂無比 (07) 諸比丘當知 : 我昔未成菩薩時, 在山中學道, 見古昔諸佛所遊行處, 便從彼道, 卽知生 老 病 死所起原本, 有生有滅, 皆悉分別, 知生苦 生集 生盡 生道, 皆悉了知, 有 受 愛 痛 更樂 六入 名色 識 行 癡亦復如是 無明起則行起, 行所造者復由於識 我今以明於識, 今與四部之眾而說此本 ; 皆當知此原本所起, 知苦 知集 知盡 知道, 念使分明, 以知六入, 則知生 老 病 死, 六入滅則生 老 病 死滅 (08) 是故, 比丘! 當求方便, 滅於六入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9)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三七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與無央數百千萬眾而為說法 (04) 爾時, 阿那律在彼座上 是時, 阿那律在眾中睡眠 (05) 爾時, 佛見阿那律睡眠, 便說此偈 : 受法快睡眠, 意無有錯亂 ; 賢聖所說法, 智者之所樂 猶如深淵水, 澄清無瑕穢 ; 如是聞法人, 清淨心樂受 亦如大方石, 風所不能動 ; 如是得毀譽, 心無有傾動 (06) 是時, 世尊告阿那律 : 汝畏王法及畏盜賊而作道乎? (07) 阿那律報曰 : 不也, 世尊! (08) 佛告阿那律 : 汝何故出家學道? (09) 阿那律白佛言 : 厭患此老 病 死 愁 憂 苦 惱, 為苦所惱, 故欲捨之, 是故出家學道 (10) 世尊告曰 : 汝今, 族姓子! 信心堅固, 出家學道, 世尊今日躬自說法, 云何於中睡眠? 25

29 (11) 是時, 尊者阿那律卽從座起, 偏露右肩, 長跪叉手, 白世尊言 : 自今已後形融體爛, 終不在如來前坐睡 (12) 爾時, 尊者阿那律達曉不眠, 然不能除去睡眠, 眼根遂損 (13) 爾時, 世尊告阿那律曰 : 勤加精進者與調戲蓋相應, 設復懈怠與結相應, 汝今所行當處其中 (14) 阿那律白佛 : 前已在如來前誓, 今不能復違本要 (15) 是時, 世尊告耆域曰 : 療治阿那律眼根 (16) 耆域報曰 : 若阿那律小睡眠者, 我當治目 (17) 世尊告阿那律曰 : 汝可寢寐 所以然者, 一切諸法由食而存, 非食不存 眼者以眠為食, 耳者以聲為食, 鼻者以香為食, 舌者以味為食, 身者以細滑為食, 意者以法為食 我今亦說涅槃有食 (18) 阿那律白佛言 : 涅槃者以何等為食? (19) 佛告阿那律 : 涅槃者以無放逸為食, 乘無放逸, 得至於無為 (20) 阿那律白佛言 : 世尊! 雖言眼者以眠為食, 然我不堪睡眠 (21) 爾時, 阿那律縫故衣裳 是時, 眼遂敗壞, 而得天眼, 無有瑕穢 (22) 是時, 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縫衣裳, 不能得使縷通針孔中 是時, 阿那律便作是念 : 諸世間得道羅漢, 當與我貫針 (23) 是時, 世尊以天耳清淨, 聞此音聲 : 諸世間得道阿羅漢者, 當與我貫針 (24) 爾時, 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 : 汝持針來, 吾與貫之 (25) 阿那律白佛言 : 向所稱說者, 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 與我貫針 (26) 世尊告曰 : 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 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 云何為六? 一者施 ; 二者教誡 ; 三者忍 ; 四者法說 義說 ; 五者將護眾生 ; 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 是謂, 阿那律! 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27) 阿那律曰 : 如來身者真法之身, 復欲更求何法? 如來已度生死之海, 又脫愛著 然今日故求為福之道 (28) 世尊告曰 : 如是, 阿那律! 如汝所說, 如來亦知此六法為無厭足 若當眾生知罪惡之原身 口 意所行者, 終不墮三惡趣, 以其眾生不知罪惡之原, 故墜墮三惡趣中 (29)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 世間所有力, 遊在天人中 ; 福力最為勝, 由福成佛道 是故, 阿那律! 當求方便, 得此六法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30)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26

30 ( 三三八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有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 聞王波斯匿宮門外有眾多人民, 於中舉手喚呼皆稱怨 : 國界有賊名鴦掘魔, 極為兇暴, 殺害生類不可稱計, 無慈悲於一切眾生, 國界人民無不厭患, 日取人殺, 以指為鬘, 故名為指鬘, 唯願大王當往共戰! (04) 是時, 眾多比丘乞食已, 還詣祇洹精舍 收攝衣鉢, 以尼師檀著肩上, 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05) 爾時, 眾多比丘白世尊言 : 我等眾多比丘入舍衛城乞食, 見眾多人民在王宮門外, 稱怨訴辭 : 今王國界有賊名鴦掘魔, 為人兇暴, 無有慈心, 殺於一切眾生, 人亡國虛皆由此人, 又取人指以為華鬘 (06) 爾時, 世尊聞彼比丘語已, 卽從座起, 默然而行 是時, 世尊尋到彼所 (07) 諸有取薪 負草 犁作之人, 及牧牛羊者, 見世尊詣彼道, 各白佛言 : 沙門! 沙門! 勿從彼道 所以然者, 此路側有賊名鴦掘魔, 於中止住 諸有人民, 欲就此道者, 要集十人 或二十人 或三十 四十 五十人, 猶不得過, 盡為鴦掘魔所擒獲 然沙門瞿曇獨無有侶, 為鴦掘魔所觸嬈者, 於事不省 世尊雖聞此語, 故進不住 (08) 爾時, 鴦掘魔母, 持食詣鴦掘魔所 是時, 鴦掘魔便作是念 : 吾指鬘為充數不乎? 是時, 卽數指猶未充數, 復更重數, 唯少一人指 是時, 鴦掘魔左右顧視, 求覓生人, 欲取殺之 ; 然四遠顧望, 亦不見人, 便作是念 : 我師有教 : 若能害母者, 必當生天 我今母躬來在此, 卽可取殺之, 得指充數, 生於天上 是時, 鴦掘魔左手捉母頭, 右手拔劍而語母言 : 小住! 阿母! (09) 是時, 世尊便作是念 : 此鴦掘魔當為五逆 卽放眉間相, 光明普照彼山林 (10) 是時, 鴦掘魔見光明已, 復語母言 : 此是何光明照此山林? 將非國王集諸兵眾, 攻伐我身乎? (11) 是時母告曰 : 汝今當知 : 此非日月火光, 亦非釋 梵天王光明! 爾時, 其母便說此偈 : 此非火光明, 非日月釋梵 ; 鳥狩不驚怖, 和鳴殊於常 27

31 此光極清淨, 使人悅無量 ; 必是尊最勝, 十力至此間 於天世人中, 天眼覩世界 ; 故欲度汝身, 世尊來至此 (12) 是時, 鴦掘魔聞佛音響, 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便作是語 : 我師亦有教誡而敕我曰 : 設汝能害母, 并殺沙門瞿曇者, 必生梵天上 (13) 是時, 鴦掘魔語母曰 : 母! 今且住! 我先取沙門瞿曇殺, 然後當食 (14) 是時, 鴦掘魔卽放母而往逐世尊 遙見世尊來, 亦如金聚, 靡所不照 見已, 並笑而說是語 : 今此沙門定在我手, 必殺不疑, 其有人民欲行此道者, 皆集大眾而行此道 然此沙門獨無伴侶, 我今當取殺之 是時, 鴦掘魔卽拔腰劍, 往逆世尊 (15) 是時, 世尊尋還復道, 徐而行步, 而鴦掘魔奔馳而逐, 亦不能及如來 (16) 是時, 鴦掘魔白世尊言 : 住! 住! 沙門! (17) 世尊告曰 : 我自住耳! 汝自不住 (18) 是時, 彼鴦掘魔並走, 遙說此偈 : 去而復言住, 語我言不住 ; 與我說此義, 彼住我不住 (19) 爾時, 世尊以偈報曰 : 世尊言已住, 不害於一切 ; 汝今有殺心, 不離於惡原 我住慈心地, 愍護一切人 ; 汝種地獄苦, 不離於惡原 (20) 是時, 鴦掘魔聞此偈已, 便作是念 : 我今審為惡耶? 又師語我言 : 此是大祠, 獲大果報, 能取千人殺, 以指作鬘者, 果其所願, 如此之人, 命終之後, 生善處天上 設取所生母及沙門瞿曇殺者, 當生梵天上 (21) 是時, 佛作威神, 令 彼神識霍寤 : 諸梵志書籍亦有此言 : 如來出世甚為難遇, 時時億劫乃出, 彼出世時, 不度者令度, 不解脫者令得解脫 彼說滅六見之法 云何為六? 言有我見者, 卽說滅六見之法 ; 無有我者, 亦與說滅無有我見之法 ; 言有我見 無有我見, 亦與說有我見 無我見之法 ; 復自觀察 說觀察之法 ; 自說無我之法 ; 亦非我說 亦非我不說之法 若如來出世, 說此滅六見之法, 又我奔走之時, 能及象 馬 車乘, 亦及人民 然此沙門行不暴疾, 然我今日不能及此, 必當是如來 (22) 是時, 鴦掘魔便說此偈 : 尊今為我故, 而說微妙偈 ; 惡者今識真, 皆由尊威神 28

32 卽時捨利劍, 投于深坑中 ; 今禮沙門跡, 卽求作沙門 (23) 是時, 鴦掘魔卽前白佛言 : 世尊! 唯願聽作沙門! (24) 世尊告曰 : 善來, 比丘! 卽時鴦掘魔便成沙門, 著三法衣 (25) 爾時, 世尊便說此偈 : 汝今以剃頭, 除結亦當爾 ; 結滅成大果, 無復愁苦惱 (26) 是時, 鴦掘魔聞此語已, 卽時諸塵垢盡, 得法眼淨 (27) 爾時, 世尊將鴦掘魔比丘還詣舍衛城祇洹精舍 (28) 是時, 王波斯匿集四部之眾, 欲往攻伐賊鴦掘魔 是時, 王便作是念 : 我今可往至世尊所, 以此因緣, 具白世尊, 若世尊有所說者, 當奉行之 爾時, 王波斯匿卽集四部之兵, 往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29) 爾時, 世尊問王曰 : 大王! 今日欲何所至? 塵汙身體, 乃至於斯 (30) 波斯匿王白佛言 : 我今國界有賊名鴦掘魔, 極為兇暴, 無有慈心於一切眾生, 使國丘荒, 人民流迸, 皆由此賊 彼今取人殺之, 以指為鬘 此是惡鬼, 非為人也, 我今欲誅伐此人 (31) 世尊告曰 : 若當大王見鴦掘魔信心堅固, 出家學道者, 王當奈之何? (32) 王白佛言 : 知復如何, 但當承事供養, 隨時禮拜 然復, 世尊! 彼是惡人, 無毫釐之善, 恆殺害, 能有此心出家學道乎? 終無此理 (33) 是時, 鴦掘魔去世尊不遠, 結跏趺坐, 正身正意, 繫念在前 (34) 爾時, 世尊伸右手指示王曰 : 此是賊鴦掘魔 (35) 王聞此語, 便懷恐怖, 衣毛皆豎 (36) 世尊告王 : 勿懷恐怖! 可往至前, 自當悟王意耳! (37) 是時王聞佛語, 卽至鴦掘魔前, 語鴦掘魔曰 : 汝今姓誰? (38) 鴦掘魔曰 : 我姓伽伽, 母名滿足 (39) 是時王禮足已, 在一面坐 (40) 爾時王問曰 : 善樂此正法之中, 勿有懈怠, 修清淨梵行, 得盡苦際, 我當盡形壽供養衣被 飲食 牀臥具 病瘦醫藥 是時, 鴦掘魔默然不對 王卽從座起, 頭面禮足 還詣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41) 是時, 王復白佛言 : 不降者使降, 不伏者使伏 甚奇! 甚特! 曾所不有, 乃能降伏極惡之人 唯願大尊受命無窮, 長養生民, 蒙世 29

33 尊恩, 得免此難! 國事猥多, 欲還城池 (42) 世尊告曰 : 王知是時 爾時, 國王卽從座起, 頭面禮足, 便退而去 (43) 爾時, 鴦掘魔作阿練若 ; 著五納衣, 到時持鉢, 家家乞食, 周而復始, 著補納弊壞之衣, 極為麁醜 ; 亦復露坐, 不覆形體 是時, 鴦掘魔在閑靜之處, 自修其行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者, 欲修無上梵行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 時, 鴦掘魔便成羅漢, 六通清徹, 無有塵垢, 已成阿羅漢 (44) 到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城乞食 是時, 有婦女臨產甚難 ; 見已, 便作是念 : 眾生類極為苦痛, 受胎無限 是時, 鴦掘魔食後, 收攝衣鉢, 以尼師檀著肩上, 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45) 爾時, 鴦掘魔白世尊言 : 我向著衣持鉢, 入舍衛城乞食, 見一婦人身體重妊 是時, 我便作是念 : 眾生受苦何至於斯? (46) 世尊告曰 : 汝今往彼婦人所, 而作是說 : 我從賢聖生已來, 未曾殺生 持此至誠之言, 使此母人胎得無他 鴦掘魔對曰 : 如是, 世尊! (47) 是時, 鴦掘魔卽其日, 著衣持鉢, 入舍衛城, 往至彼母人所, 語彼母人曰 : 我從賢聖生已來, 更不殺生 持此至誠之言, 使胎得解脫 是時, 母人胎卽得解脫 (48) 是時, 鴦掘魔城中乞食, 諸男女大小見之, 各各自相謂言 : 此名鴦掘魔, 殺害眾生不可稱計, 今復在城中乞食 (49) 是時, 城中人民, 各各以瓦石打者, 或有以刀斫者, 傷壞頭目, 衣裳裂盡, 流血汙體, 卽出舍衛城至如來所 是時, 世尊遙見鴦掘魔頭目傷破, 流血汙衣而來, 見已, 便作是說 : 汝今忍之 所以然者, 此罪乃應永劫受之 (50) 是時, 鴦掘魔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爾時, 鴦掘魔在如來前, 便說此偈 : 堅固聽法句, 堅固行佛法, 堅固親善友, 便成滅盡處 我本為大賊, 名曰鴦掘魔 ; 為流之所漂, 蒙尊拔濟之 今觀自歸業, 亦當觀法本 ; 今以逮三明, 成就佛行業 我本名無害, 殺害不可計 ; 今名真諦實, 不害於一切 設復身口意, 都無害心識 ; 此名無殺害, 何況起思想 弓師能調角, 水人能調水, 巧匠調其木, 智者自調身 30

34 或以鞭杖伏, 或以言語屈 ; 竟不加刀杖, 今我自降伏 人前為過惡, 後止不復犯 ; 是照於世間, 如雲消月現 人前為過惡, 後止不復犯 ; 是照於世間, 如雲消日現 比丘老少壯, 修行佛法行 ; 是照於世間, 如彼月雲消 比丘老少壯, 修行佛法者 ; 是照此世間, 如彼日雲消 我今受痛少, 飲食自知足 ; 盡脫一切苦, 本緣今已盡 更不受死跡, 亦復不樂生 ; 今正待時節, 歡喜而不亂 (51) 是時, 如來可鴦掘魔所說 是時, 鴦掘魔以見如來然可之, 卽從座起, 禮世尊足, 便退而去 (52) 是時, 諸比丘白世尊言 : 鴦掘魔本作何功德? 今日聰明智慧, 面目端正, 世之希有 復作何不善行? 於今身上, 殺害生類不可稱計 復作何功德? 於今值如來, 得阿羅漢道 (5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昔者, 過去久遠於此賢劫之中, 有佛名迦葉如來 至真 等正覺, 出現於世 (54) 迦葉如來去世之後, 有王名大果, 統領國界, 典閻浮提 爾時, 彼王有八萬四千宮人婇女, 各無兒息 爾時, 大果王向諸樹神 山神 日月 星宿, 靡所不周, 欲求男女 爾時, 王第一夫人身卽懷妊, 經八 九月便生男兒, 顏貌端正, 世之希有 是時, 彼王便生是念 : 我本無有兒息, 經爾許時, 今方生兒, 宜當立字, 於五欲之中, 而自娛樂 (55) 是時, 王召諸羣臣能瞻相者, 而告之曰 : 我今以生此兒, 各與立字 是時, 羣臣聞王教已, 卽白王言 : 今此太子極為奇妙, 端正無比, 面如桃華色, 必當有大力勢, 今當立字名曰大力 是時, 相師與太子立字已, 各從座起而去 (56) 是時, 國王愛慜此太子, 未曾去目前 是時, 太子年向八歲, 將諸臣佐往父所, 朝賀問訊 父王復作是念 : 今此太子極自奇特, 卽告之曰 : 吾今與汝取婦何如乎? 太子白王 : 子今年幼何須娉娶? 是時, 父王權停不與取婦 復經二十歲, 王復告曰 : 吾欲與汝取婦 太子白王 : 不須取婦 是時, 父王告羣臣人民曰 : 我本無兒息, 經歷久遠, 方生一子, 今不肯取婦, 清淨無瑕 爾時, 王太子轉字名曰清淨 (57) 是時, 清淨太子年向三十, 王復敕羣臣曰 : 吾今年已衰微, 更 31

35 無兒息 ; 今唯有清淨太子, 今王高位應授與太子 然太子不樂五欲之中, 當云何理國事? 羣臣報曰 : 當為方便, 使樂五欲 是時, 父王卽椎鐘鳴鼓, 敕國中人 : 其能使清淨太子樂五欲者, 吾當賜與千金及諸寶物 (58) 爾時, 有女人名曰淫種, 盡明六十四變, 彼女人聞王有教令, 其能使王太子習五欲者, 當賜與千金及諸寶物 卽往至父王所, 而告之曰 : 見與千金及諸寶物, 能使王太子習於五欲 父王報曰 : 審能爾者, 當重相賜, 不負言信 時婬女白王 : 太子為寑宿何處? 王報曰 : 在東堂上, 無有女人, 唯有一男兒, 在彼侍衛 女人白曰 : 惟願大王敕內宮中, 勿見限遮, 隨意出入! 是時, 淫女卽其夜鼓二時, 在太子門側, 佯舉聲哭 是時, 太子聞女人哭聲, 便敕侍人曰 : 此是何人於斯而哭? 侍人報曰 : 此是女人在門側哭 太子告曰 : 汝速往問所由哭耶? 時, 彼侍臣往而問之所由哭耶? 淫女報曰 : 夫主見棄是故哭耳! 侍臣還白太子 : 此女人為夫主所棄, 又畏盜賊, 是故哭耳! 太子告曰 : 將此女人著象 [ 广 / 概 - 木 ] 中 到彼復哭 ; 復將至馬 [ 广 / 概 - 木 ] 中, 復哭 太子復語侍臣 : 將來在此 卽將入堂, 復於中哭 太子躬自問曰 : 何為復哭? 淫女報曰 : 太子! 女人單弱極懷恐怖, 是故哭耳! 太子告曰 : 上吾牀上, 可得無畏 時, 女人默然不語, 亦復不哭 是時, 女人卽脫衣裳, 前捉太子手, 舉著己胸上, 卽時驚覺, 漸漸起欲想 ; 以起欲心, 便身就之 (59) 是時, 清淨太子明日清旦, 往父王所 是時, 父王遙見太子顏色, 殊於常日 見已, 便作是說 : 汝今所欲者事果乎? 太子報曰 : 如大王所言 是時, 父王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並作是說 : 欲求何願, 吾當與之 太子報曰 : 所賜願者, 勿復中悔, 當求其願 時王報曰 : 如汝所言, 終不中悔, 欲求何願? 太子白王 : 大王! 今日統領閻浮提內, 皆悉自由 ; 閻浮提里內諸未 32

36 嫁女者, 先適我家, 然後使嫁 是時王曰 : 隨汝所言 王即敕國內人民之類曰 : 諸有女未出門者, 先使詣清淨太子, 然後嫁之 (60) 爾時, 彼城中有女名須蠻, 次應至王所 是時, 須蠻長者女露形倮跣在眾人中行, 亦無羞恥 眾人見已, 各相對談 : 此是長者女, 名稱遠聞 云何露形在人中行? 如驢何異? 女報眾人曰 : 我非為驢, 汝等眾人斯是驢耳! 汝等頗見女人還見女人有相恥乎? 城中生類盡是女人, 唯有清淨太子是男子矣! 若我至清淨太子門者, 當著衣裳 是時, 城中人民自相謂言 : 此女所說誠入我意, 我等實是女, 非男也 唯有清淨太子乃是男也, 我等今日當行男子之法 (61) 是時, 城中人民各辦戰具, 著鎧持杖, 往至父王所, 白父王曰 : 欲求二願, 唯見聽許! 王報之曰 : 何等二願? 人民白王 : 王欲存者當殺清淨太子, 太子欲存者今當殺王, 我等不堪任承事清淨太子辱國常法 (62) 是時, 父王便說此偈 : 為家忘一人, 為村忘一家, 為國忘一村, 為身忘世間 (63) 是時, 父王說此偈已, 告人民曰 : 今正是時, 隨汝等意 (64) 是時, 諸人將清淨太子取兩手縛之, 將詣城外, 各相謂言 : 我等咸共以瓦石打殺, 何須一人殺乎? (65) 是時, 清淨太子臨欲死時, 而作是說, 又作誓願 : 諸人民取吾拄殺, 然父王自與我願, 我今受死亦不敢辭, 使我將來之世, 當報此怨 又使值真人羅漢, 速得解脫 是時, 人民取太子殺已, 各自散去 (66) 諸比丘! 莫作是觀, 爾時大果王者, 豈異人乎? 今鴦掘魔師是也 爾時淫女者, 今師婦是也 爾時人民者, 今八萬人民死者是也 爾時清淨太子, 今鴦掘魔比丘是也 ; 臨欲死時作是誓願, 今還報怨無免手者, 緣此因緣, 殺害無限 ; 後作誓願, 願欲值佛, 今得解脫, 成阿羅漢 此是其義, 當念奉行! (67)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弟子中, 第一聰明捷疾智者, 所謂鴦掘魔比丘是也 (68)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33

37 ( 三三九 ) (02) 一時, 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等見此靈鷲山乎? 諸比丘對曰 : 唯然, 見之 (04) 卿等當知 : 過去久遠世時, 此山更有異名 汝等復見此廣普山乎? 諸比丘對曰 : 唯然, 見之 (05) 汝等當知 : 過去久遠, 此山更有異名, 不與今同 汝等見白善山乎? 諸比丘對曰 : 唯然, 見之 (06) 過去久遠此山更有異名, 不與今同 汝等頗見此負重山乎? 諸比丘對曰 : 唯然, 見之 (07) 汝等頗見此仙人掘山乎? 諸比丘對曰 : 唯然, 見之 (08) 此山過去久遠, 亦同此名, 更無異名 所以然者, 此仙人山, 恆有神通菩薩 得道羅漢 諸仙人所居之處 ; 又辟支佛亦在中遊戲 我今當說辟支佛名號, 汝等諦聽, 善思念之! 有辟支佛名阿利吒 婆利吒, 審諦重辟支佛 善觀辟支佛 究竟辟支佛 聰明辟支佛 無垢辟支佛 帝奢念觀辟支佛, 無滅 無形 勝 最勝 極大 極雷電光明辟支佛 此, 比丘! 諸辟支佛若如來不出世時, 爾時此山中有此五百辟支佛, 居此仙人山中 (09) 如來在兜術天上欲來生時, 淨居天子自來在此相告 : 普敕世間, 當淨佛土, 卻後二歲, 如來當出現於世 是時, 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 皆騰在虛空, 而說此偈 : 諸佛未出時, 此處賢聖居 ; 自悟辟支佛, 恆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 辟支佛所居 ; 仙人及羅漢, 終無空缺時 是時, 諸辟支佛卽於空中燒身取般涅槃 所以然者, 世無二佛之號, 故取滅度耳! 一商客中終無二導師, 一國之中亦無二王, 一佛境界無二尊號 (10) 所以然者, 過去久遠, 此羅閱城中有王名喜益, 彼恆念地獄苦痛, 亦念餓鬼 畜生之痛 爾時, 彼王便作是念 : 我今恆憶地獄 畜生 餓鬼之苦痛, 我今不宜更入此三惡道中 ; 今宜盡捨國王 正位 妻子 僕從, 以信堅固, 出家學道 34

38 爾時, 大王喜益, 厭此酸苦, 卽捨王位, 剃除鬚髮, 著三法衣, 出家學道, 在空閑之處, 而自剋已, 觀五盛陰, 觀了無常 所謂此色, 此色集, 此色盡, 痛 想 行 識, 亦復如是, 皆悉無常 當觀此五盛陰時, 諸可集法, 盡是滅法 ; 觀此法已, 然後成辟支佛道 是時, 喜益辟支佛已成道果, 便說此偈 : 我憶地獄苦, 畜生五道中 ; 捨之今學道, 獨逝而無憂 是時, 此辟支佛在彼仙人山中 比丘當知 : 以此方便, 知此山中恆有神通菩薩 得道真人 學仙道者而居其中, 是故名曰仙人之山, 更無異名 (11) 若如來不出現於世時, 此仙人山中諸天恆來恭敬 所以然者, 斯山中純是真人, 無有雜錯者 若彌勒佛降神世時, 此諸山名各各別異, 此仙人山更無異名 此賢劫之中, 此山名亦不異 汝等, 比丘! 當親近此山, 承事恭敬, 便當增益諸功德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12)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等專念而自修己 (04) 云何當專念? 於是, 比丘! 可行知行, 舉動 進止 屈伸 俯仰 著衣法則 睡眠 覺寤 或語 或默, 皆悉知時 若復比丘心意專正, 彼比丘欲漏未生便不生, 已生便滅之 ; 未生有漏使不生, 已生令滅之 ; 未生無明漏使不生, 已生令滅之 若專念分別六入, 終不墮惡道 (05) 云何六入為惡道? (6a) 眼觀此色, 若好 若醜, 見好則喜, 見惡不喜 ; 若耳聞聲, 若好 若醜, 聞好則喜, 聞不好則不喜 ; 鼻 口 身 意, 亦復如是 (6b) 猶如有六種之蟲, 性行各異, 所行不同 (7a) 若有人取繩纏縛之, 取狗 野狐 獼猴 鱣魚 蚖蛇 飛鳥, 皆悉縛之, 共繫一處而放之 爾時, 六種之蟲各有性行 爾時, 狗意中欲赴趣村中 ; 野狐意中欲趣赴冢間 ; 鱣魚意中欲趣水中 ; 獼猴意中欲向山林之間 ; 毒蛇意中欲入穴中 ; 飛鳥意中欲飛在空 爾時, 六種之蟲各各有性行而不共同 35

39 (7b) 設復有人取此六種之蟲, 繫著一處, 而不得東 西 南 北 是時, 六種之蟲雖復動轉, 亦不離故處 此內六情亦復如是, 各各有所主, 其事不同, 所觀別異, 若好 若醜 爾時, 比丘繫此六情而著一處 (08) 是故, 諸比丘! 當念專精, 意不錯亂, 是時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 諸善功德皆悉成就 如是, 諸比丘! 當念具足眼根, 便得二果, 於現法中得阿那含果, 若得阿羅漢果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9)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一 ) (02) 一時, 佛在波羅 [ 木 * 奈 ] 鹿野園中,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當思惟無常想, 廣布無常想 已思惟無常想, 廣布無常想, 便斷欲愛 色愛 無色愛, 盡斷憍慢 無明 (04) 何以故? 昔者過去久遠世時, 有辟支佛名善目, 顏貌端正, 面如桃華色, 視贍審諦, 口作優鉢華香, 身作栴檀香 是時, 善目辟支佛到時, 著衣持鉢, 入波羅 [ 木 * 奈 ] 城乞食 漸漸至大長者家, 在門外默然而立 (05) 是時, 長者女遙見有道士在門外立, 端正無雙, 顏貌殊特, 世之希有, 口作優鉢華香, 體作栴檀香 便起欲心, 向彼比丘所, 便作是說 : 汝今端正, 面如桃華色, 世之希有! 我今雖處女人, 亦復端正, 可共合會 然我家中饒多珍寶, 資財無量 ; 然作沙門, 甚為不易 (06) 是時, 辟支佛問曰 : 大妹! 今為染著何處? (07) 長者女報曰 : 我今正著眼色, 又復口中作優鉢華香, 身作栴檀香 (08) 是時, 辟支佛舒左手, 以右手挑眼著掌中, 而告之曰 : 所愛眼者, 此之謂也 大妹! 今日為著何處? 猶如癰瘡, 無一可貪, 然此眼中, 亦漏不淨 大妹當知 : 眼如浮泡, 亦不牢固, 幻偽非真, 誑惑世人 ; 耳 鼻 口 身 意皆不牢固, 欺詐不真 口是唾器, 出不淨之物 ; 純含白骨, 身為苦器, 為磨滅之法, 恆盛臭處, 諸蟲所擾 ; 亦如畫瓶, 內盛不淨 大妹! 今日為著何處? 是故, 大妹! 當專其心, 思惟此法幻偽不真 如妹思惟眼 色無常, 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 耳 鼻 口 身 意皆 36

40 悉無常 思惟此已, 所有欲意自當消除 ; 思惟六入, 便無欲想 (09) 是時, 長者女便懷恐懼, 卽前禮辟支佛足, 白辟支佛言 : 自今已去, 改過修善, 更不興欲想 唯願受悔過, 如是再三修行 (10) 辟支佛報曰 : 止! 止! 大妹! 此非汝咎, 是我宿罪, 受此形故, 使人見起欲情意 當熟觀眼 : 此眼非我, 我亦非彼有 ; 亦非我造, 亦非彼為, 乃從無有中而生 ; 已有便自壞敗, 亦非往世 今世 後世, 皆由合會因緣 所謂合會因緣者, 緣是有是, 此起則起, 此無則無, 此滅則滅 耳 鼻 口 身 意亦復如是, 皆悉空寂 是故, 大妹! 莫著眼色! 以不著色, 便至安隱之處, 無復情欲 如是, 大妹! 當作是學! (11) 爾時, 辟支佛與彼女人, 說四非常之法已, 昇在虛空, 現十八變, 還歸所止 (12) 爾時, 彼女人觀眼 耳 鼻 舌 身 意了無所有 ; 便在閑靜之處, 思惟此法 彼女人復更思惟六情無主, 得四等心, 身壞命終, 生梵天上 (13) 比丘當知 : 若思惟無常想, 廣布無常想, 盡斷欲 色 無色愛, 憍慢 無明皆悉除盡 是故, 比丘! 當作是學! (14)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二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波斯匿王告御車人曰 : 汝今辦羽寶之車, 吾欲出外遊觀 (04) 是時, 彼人受王教敕, 卽辦羽寶之車, 前白王曰 : 已嚴駕羽寶之車, 王宜知是時 (05) 波斯匿王將此人便出舍衛城, 至彼園觀, 觀諸樹木, 皆無聲響, 亦無人民, 寂然空虛 見已, 便憶如來說諸法之本 是時, 彼人在王後, 執扇而扇, 王曰 : 此園果樹木皆無聲響, 亦無人民, 寂然空虛, 我今欲請如來 至真 等正覺在此遊化, 然不知如來今為所在? 我欲往覲 (06) 侍人報曰 : 釋種有村名曰鹿堂, 如來在彼遊化 (07) 波斯匿王告曰 : 此鹿堂去此近遠? (08) 侍人白王 : 如來住處去此不遠, 計其道里有三由旬 (09) 是時, 波斯匿王告曰 : 速辦羽寶之車, 我今欲見如來 37

41 (10) 是時, 彼人受王教已, 卽辦駕車, 前白王曰 : 車今已駕, 王知是時 王卽乘車往詣彼村 (11) 爾時, 眾多比丘輩於露地而經行, 是時王下車至眾多比丘所, 到已, 頭面禮足, 在一面住 (12) 是時, 王白比丘曰 : 如來為所在? 吾欲見之 (13) 眾多比丘報曰 : 世尊在此講堂中住, 可往見之, 勿以為難 王欲去時, 徐舉其足, 無令有聲 是時, 波斯匿王還顧視彼侍人, 是時侍人便作是念 : 王今獨與世尊相見, 我應住此 (14) 是時, 王獨往至世尊所 (15) 爾時, 世尊以天眼觀見波斯匿王在門外立 是時, 世尊卽從座起與王開門 (16) 王見世尊, 頭面禮足, 自稱姓名 : 我是波斯匿王 三自稱號 (17) 世尊告曰 : 汝今是王, 我今釋種出家學道 (18) 時王白佛 : 唯願世尊延壽無窮, 使天 人得安! (19) 世尊告曰 : 使大王當延壽無窮, 以法治化, 莫以非法 諸有以法治化者, 皆生天上善處, 正使命終之後, 名稱不朽 世人所傳云 : 昔有國王以法治化, 未曾有枉 設有人民住此王境界, 歎王功德, 思憶不忘者, 王身在天上, 增六事功德 云何為六? 一者天壽, 二者天色, 三者天樂, 四者天神足, 五者天豪, 六者天光 是故, 大王! 當以法治, 莫以非法 我今日身中有此功德, 應受人恭敬禮拜 (20) 王白佛言 : 如來功德應受人禮拜 (21) 世尊告曰 : 汝今云何言如來應受人禮拜? (22) 王白佛言 : 如來有六功德, 應得受人禮拜 云何為六? (23a) 如來正法甚為和雅, 智者所修行, 是謂如來初功德, 可事 可敬 (23b) 復次, 如來聖眾極為和順, 法法成就 : 戒成就 三昧成就 智慧成就 解脫成就 解脫見慧成就 所謂聖眾者四雙八輩, 此是如來聖眾, 可敬 可貴, 世間之大福田, 是謂如來第二功德 (23c) 復次, 如來有四部之眾, 所施行法皆習行之, 更不重受觸擾如來, 是謂如來第三功德 (23d) 復次, 世尊! 我見剎利之姓 婆羅門 居士 沙門, 高才蓋世, 38

42 皆來集論議 : 我等當以此論往問如來, 設彼沙門瞿曇, 不報此論者, 則有缺也 ; 設當能報者, 我等當稱其善 是時, 四姓來至世尊所, 而問此論, 或有默然者 爾時, 世尊與彼說法, 彼聞法已, 更不復問事, 況復欲論! 皆師事如來, 是謂如來第四功德 (23e) 復次, 諸六十二見, 欺誑世人, 不解正法, 由此致愚, 然如來能除此諸邪見業, 修其正見, 是謂第五如來功德 (23f) 復次, 眾生身 口 意行惡, 彼若命終, 憶如來功德, 離三惡趣, 得生天上 ; 正使極惡之人, 得生天上, 是謂第六如來功德 其有眾生見如來者, 皆起恭敬之心, 而供養之 (24) 世尊告曰 : 善哉! 善哉! 大王! 乃能如來前作師子吼, 演如來功德 是故, 大王! 常當興心向於如來 如是, 大王! 當作是學! (25) 爾時, 世尊與王波斯匿說微妙之法, 使令歡喜 是時, 大王聞佛說法已, 卽從座起, 禮世尊足, 便退而去 未久, 佛告比丘 : 汝等當持此法供養, 善諷誦念 所以然者, 此波斯匿王之所說也 汝等亦當與四部眾廣演其義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26)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三 ) (02) 一時,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3) 爾時, 阿闍世王告羣臣曰 : 汝等速駕羽寶之車, 吾欲往見世尊 (04) 是時, 羣臣受王教敕, 卽駕羽寶之車, 前白王言 : 嚴駕已辦, 王宜知時 (05) 時, 王乘寶羽之車, 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06) 爾時, 阿闍世王白世尊言 : 唯願世尊受我請, 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爾時, 世尊默然受王請 (07) 是時, 王見世尊默然受請, 卽從座起, 頭面禮足, 便退而去 是時, 阿闍世王隨時供養衣被 飲食 牀臥具 病瘦醫藥 (08) 爾時, 毗舍離城鬼神興盛, 人民死亡不可稱計 一日之中死者百數, 鬼神羅剎充滿其中 ; 面目黃色, 或經三 四日而死者 是時, 毗舍離人民恐懼, 皆集一處, 而共論議 : 此大城中極為熾盛, 土人豐 39

43 熟, 富樂無限, 如彼天宮釋所住處 然今日為此鬼神所害, 盡當死亡, 丘荒猶如山野, 誰能有此神德, 卻此災患? (09) 是時, 人民各自相謂曰 : 我等聞 : 有沙門瞿曇, 所至到處, 眾邪惡鬼不得嬈近 若當如來來至此者, 此諸鬼神各自馳散 但今日世尊在此羅閱城住, 為阿闍世所供養, 將恐不來此間遊化 (10) 或復有作是說 : 如來有大慈悲, 愍念眾生, 遍觀一切, 未度者使令得度, 不捨一切眾生, 如母愛子 設當有人請者, 如來便來, 阿闍世王終不留住 誰能堪往至阿闍世王界, 而白世尊云 : 我等城中今遭此困厄, 唯願世尊慈愍屈顧! (11) 爾時, 有大長者, 名曰最大, 集在彼眾 是時, 諸人語長者曰 : 我等聞 : 沙門瞿曇所至到處, 諸邪惡鬼無能害者 若當如來至此間者, 便能除此災患 汝可往世尊所, 具白此意, 使此城廓永得存在 (12) 是時, 長者默然從眾人語, 卽從座起, 往至家中 到已, 辦道路行具, 將諸人使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13) 爾時, 長者白世尊言 : 毗舍離城中人民遇此災患, 人民之類死亡者多, 計彼城中一日之內, 連車載尸, 動有百數 唯願世尊垂愍接度, 使餘人拔擇安處, 令得無為! 又聞 : 世尊所至到處, 天 龍 鬼神不敢嬈近 願垂屈顧, 至彼城中, 度彼人民, 安處無為! (14) 世尊告曰 : 我今已受羅閱城阿闍世王請 諸佛世尊言無有二, 若當阿闍世王見聽者, 如來當往 (15) 最大長者白佛言 : 此事甚難, 阿闍世王終不放如來使至彼國 所以然者, 阿闍世王於我國土, 無有毫釐之善, 長夜求方便, 欲害彼民 設當阿闍世王見我者, 卽取我殺, 況復得陳此事! 若當聞彼國人民為鬼神所害者, 歡喜無量 (16) 世尊告曰 : 勿懷恐懼, 汝今往至王所, 而白此事言 : 如來記莂王身, 終無虛妄, 所言無二 父王無咎而取害之, 當生阿鼻地獄中, 經歷一劫 然今日以離此罪, 改其過罪, 於如來法中, 信根成就, 緣此德本, 得滅此罪, 永無有餘, 於今身命終當生拍毬地獄中 ; 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 ; 於彼命終生豔天上 ; 於豔天上命終生兜術天 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 ; 復還以次來至四天王中 大王當知 : 二十劫中不墮惡趣, 恆在天 人中生 最後受身, 以信堅固, 剃除鬚髮, 著三法衣, 出家學道, 名曰除惡辟支佛 彼王聞此語, 便當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亦當告汝作是語 : 隨汝所求要願, 吾不違之 40

44 (17) 是時, 長者白世尊言 : 我今當持世尊威神至彼王所 卽從座起, 頭面禮足, 往彼王所 (18) 爾時, 阿闍世王與諸羣臣在高殿上, 有所講論 是時, 大長者往至王前 王遙見來, 語羣臣曰 : 若當此人今至此所, 汝等欲取何為? 或有作是說 : 我等當取五兀之 或言 : 當梟其首 (19) 阿闍世王言 : 汝等催取殺之, 不須見吾 (20) 是時, 長者聞此語已, 極懷恐懼, 尋時高聲而作是語 : 我是佛之所使 (21) 王聞佛音已, 卽下座, 右膝著地, 向如來所, 問彼長者曰 : 如來何所教敕? (22) 長者報曰 : 世尊記莂聖王而無虛妄, 所吐言教, 終無有二 如來言 : 王取父王害之, 緣此罪本當入阿鼻地獄中, 經歷一劫 ; 然復尋時改過於如來所, 今當生拍毬地獄中 ; 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 ; 展轉生他化自在天中 ; 還復次來生四天王中, 二十劫中不墮三惡趣, 流轉天 人之中 最後受身, 以信堅固, 出家學道, 名曰除惡辟支佛, 出現於世 (23) 王聞此語已, 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卽告大長者曰 : 汝今欲求何願? 吾當與之 (24) 長者白王 : 所求願者, 王勿見違! (25) 阿闍世王告曰 : 汝今但說欲求何願? 吾不違之 (26) 長者白王 : 毗舍離城人民遇災, 為鬼神所害, 不可稱計 如今羅剎鬼神極為暴虐 唯願大王聽放世尊至彼國界, 令彼鬼神各各馳散! 所以然者, 我等曾聞 : 若如來所至到處, 天 龍 鬼神不得其便 唯願大王聽許世尊至彼國界! (27) 王聞此語已, 便長歎息, 告長者曰 : 此願極大, 非常人之所及 ; 汝若當隨吾求城廓 村落 國財 妻子, 吾不悋之 我不慮汝, 當屈顧世尊 ; 然我先已許所求之願, 今隨汝意 (28) 是時, 長者極懷歡喜, 卽從座起, 辭退而去, 往至世尊所言 : 阿闍世王已許放世尊詣彼國界 (29) 世尊告曰 : 汝並在前, 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 長者頭面禮足, 繞佛三匝, 便退而去 (30) 是時, 世尊清旦將諸比丘眾, 前後圍遶出迦蘭陀竹園所, 往詣毗舍離城 41

45 (31) 爾時, 阿闍世王在高樓上, 及將持蓋一人 爾時, 王遙見世尊向彼國界, 便自歎息告左右曰 : 我等為此長者所欺, 我今復用活為? 乃使如來出此國界 (32) 是時, 阿闍世王持五百蓋, 往送世尊, 恐有塵坌身 羅閱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 是時, 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 復以五百寶蓋在虛空中, 恐有塵土坌如來身 ; 及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虛空中 是時, 毗舍離城人民之類聞世尊今當入城, 復持五百寶蓋, 前迎世尊 爾時, 有二千五百寶蓋懸在空中 (33) 爾時, 世尊見此蓋已, 卽時便笑 此是諸佛世尊常法 : 設如來笑時, 口中便有五色光出, 青 黃 白 黑 赤 (34) 侍者阿難見此光明, 作此思惟 : 此是何緣? 設世尊笑必有因緣, 事不唐爾 是時, 阿難長跪叉手, 白世尊言 : 如來終不妄笑, 笑必當有緣 (35) 世尊告曰 : 汝今見此二千五百寶蓋供養如來乎? 阿難白佛 : 唯然, 見之 (36) 世尊告曰 : 若如來不出家學道者, 當二千五百世作轉輪聖王, 治化人民 ; 以如來出家學道, 更不受此寶蓋 (37) 阿難當知 : 過去久遠, 有王名善化治, 在蜜絺羅國, 以法治化, 接納有方, 統此閻浮里地, 靡不從令者 爾時, 彼王有八萬四千夫人婇女, 皆是剎利種姓 第一夫人名曰日光, 亦無兒息繼嗣者 是時, 彼王便作是念 : 我今統此閻浮里地 然今無有兒息, 便向諸山神 樹神 天地神明求有兒息 又未經數日之中, 夫人懷妊 是時, 日光夫人白王言 : 大王當知 : 我今覺知有娠, 宜自將護 復經八 九月, 生一男兒, 顏貌端正, 面如桃華色 夫人見已, 極懷歡喜, 往視大王 王見歡喜踊躍, 不能自勝, 及八萬四千夫人, 見生太子, 亦各歡喜 是時, 國王召諸群臣國師 道士, 使瞻相之, 又與立字使世稱傳 (38) 爾時, 相師前白王言 : 今生太子極為端正, 與世有異, 其有見者, 莫不愛念 今當立名愛念 自已立字竟, 各還所在 是時, 國王愛念太子, 未曾離目, 卽與太子起三時講堂 ; 復以婇女充滿其中, 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 太子便作是念 : 此中婇女, 頗有常存不離世間, 亦不變易 然觀彼眾中, 盡皆無常, 無有常存於世者, 悉是幻偽, 無有真實, 使人 42

46 民之類染著愛樂, 皆不知遠離之 我今復用此為? 可捨而學道 (39) 是時, 愛念太子卽以其日, 剃除鬚髮, 著三法衣, 出家學道 ; 尋卽其夜, 斷諸結縛, 思惟有集之法, 皆是磨滅, 成辟支佛 成 辟支 佛已, 便說此偈 : 欲者無常法, 變易無實定 ; 知此為大患, 獨遊不與俱 是時, 辟支佛說此偈已, 卽飛在虛空, 遶彼蜜絺羅城三匝 (40) 是時, 國王在高殿上, 及諸宮人共相娛樂, 見辟支佛遶城三匝, 極懷歡喜, 不能自勝 : 我今太子, 騰在虛空, 如彼飛鳥 又不知成辟支佛, 而告之曰 : 兒! 今來下至此殿上, 與吾共相娛樂 是時, 阿難! 彼辟支佛尋下殿上, 欲度父母故 時王語曰 : 太子! 今日何為著此婇女衣? 又剃鬚髮, 與人有異? 辟支佛報曰 : 子今所著甚為奇雅, 非常人之所習 時王報曰 : 何緣更不至宮中? 辟支佛言 : 自今已後, 不復習欲, 亦不樂此五欲之中 時王語言 : 設不樂此五欲中者, 在吾後園中住 爾時, 國王卽自至園中, 造立屋舍 是時, 辟支佛欲度父母故, 便住彼園館中受王供養, 經歷數時, 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41) 王取舍利而耶維之, 於彼處立大神寺 是王復以餘日往至園中觀看, 見彼神寺, 彫落壞敗 見已, 便作是念 : 此是我兒神寺, 今已彫壞 是時, 國王卽以己蓋, 覆彼神寺上, 皆由愛心未盡 (42) 是故, 阿難! 莫作是觀, 爾時善化王者, 卽我身是 時, 以兒故, 以一蓋覆寺上, 緣此德本, 流轉天 人之間, 數百千變為轉輪聖王, 或為帝釋 梵天 我爾時不知是辟支佛, 設我知是辟支佛者, 其德不可稱量 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 更二千五百變作轉輪聖王, 治化天下 以成道故, 今有此二千五百蓋, 自然應現 是謂, 阿難! 緣此因緣, 如來笑耳! 承事諸佛, 功德乃爾不可稱計 是故, 阿難! 當求方便, 供養諸佛世尊 如是, 阿難! 當作是學! (43) 是時, 世尊將諸比丘眾, 往詣毗舍離城, 住城門中, 便說此偈 : 今以成如來, 世間最第一 ; 持此至誠語, 毗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 得至涅槃界 ; 持此至誠語, 毗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 賢聖眾第一 ; 持此至誠語, 毗舍離無他 43

47 二足獲安隱, 四足亦復然 ; 行道亦吉祥, 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 無有觸嬈者 ; 持此至誠語, 毗舍離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 是時羅剎 鬼神各自馳走, 不安其所, 更不復入毗舍離城 ; 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 (44) 爾時, 世尊遊在獼猴池側, 國土人民承事供養衣被 飯食 牀臥具 病瘦醫藥, 隨其貴賤, 各來飯佛及比丘僧, 亦受八關齋, 不失時節 (45) 是時, 毗舍離城內, 有六師在彼遊化 所謂六師者 : 不蘭迦葉 阿夷耑 瞿耶樓 波休迦栴 先比盧持 尼揵子等 是時, 六師集在一處, 而作是說 : 此沙門瞿曇住此毗舍離城, 為人民所供養, 然我等不為人民所供養 我等可往與彼論議, 何者得勝? 何者不如? (46a) 不蘭迦葉曰 : 諸有沙門 婆羅門不受他語, 方便致詰, 此非沙門 婆羅門之法 ; 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 方便致難, 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46b) 阿夷耑言 : 無施 無受, 亦無與者, 亦無今世 後世眾生之類, 亦無善惡之報 (46c) 瞿耶樓說曰 : 在恆水側殺害人民不可稱計, 積肉成山 ; 在恆水左, 作諸功德, 緣此都無善惡之報 (46d) 波休迦栴言 : 正使在恆水左, 布施 持戒, 隨時供給不令有乏, 亦復無此福報 (46e) 先比盧持言 : 無有言語, 亦無言語之報, 唯默然快樂 (46f) 尼揵子曰 : 有言語, 亦有言語之報 沙門瞿曇亦是人, 我亦是人 ; 瞿曇有所知, 我等亦有所知 ; 沙門瞿曇有神足, 我亦有神足 若彼沙門現一神足, 我等當現二神足 ; 彼現二神足, 我現四神足 ; 彼現四, 我現八 ; 彼現八, 我現十六 ; 彼現十六, 我現三十二, 恆使增多, 終不為彼屈, 足得與角力 設彼不受我等論者, 卽是彼之咎, 人民聞已, 不復供養, 我等便得供養 (47) 如是, 時有比丘尼聞此語云 : 六師集在一處, 生此論本 : 沙門瞿曇不受人論, 我等足得勝 是時, 輸盧尼比丘尼飛在虛空, 向彼六師, 而說此偈 : 我師無等倫, 最尊無過者 ; 是彼尊弟子, 名曰輸盧尼 汝設有境界, 便與我論議 ; 我當事事報, 如師子掩鹿 且捨我尊師, 本無如來者 ; 我今比丘尼, 足能降外道 44

48 是比丘尼說此語已, 六師尚不能仰視顏色, 況與論議 (48) 是時, 毗舍離城人民之類, 遙見比丘尼在虛空中, 共六師而論議, 然六師不能報之 ; 各各稱慶, 歡喜無量 : 六師今日屈折於彼! (49) 是時, 六師極懷愁憂, 出毗舍離城而去, 更不入城 (50) 是時, 眾多比丘聞輸盧比丘尼與六師共論而得勝, 聞已, 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 以此因緣, 具白世尊 (51) 世尊告諸比丘 : 輸盧比丘尼有大神足, 有大威神, 智慧多聞 我長夜恆生此念 : 更無有能與六師共論, 唯有如來及此比丘尼 (52)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等頗見餘比丘尼能降伏外道如此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 : 不也, 世尊! (53) 世尊告曰 : 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能降伏外道, 所謂輸盧比丘尼是 (54)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四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有六細滑更樂入 云何為六? 所謂眼 耳 鼻 舌 身 意入, 是謂六入 (4a) 凡夫之人, 若眼見色, 便起染著之心, 不能捨離 ; 彼已見色, 極起愛著, 流轉生死, 無有解時 六情亦復如是, 起染著想, 意不能捨離, 由是流轉, 無有解時 (4b) 若世尊賢聖弟子眼見色已, 不起染著, 無有汙心, 卽能分別此眼是無常之法, 苦 空 非身之法 六情亦復如是, 不起染汙心, 分別此六情無常 苦 空 非身之法 當思惟此時, 便獲二果, 於現法中得阿那含 若阿羅漢 猶如有人極飢, 欲修治穀麥, 揚治令淨而取食之, 除去飢渴 賢聖弟子亦復如是, 於此六情, 思惟汙露不淨, 卽成道跡, 入無餘涅槃界 (05) 是故, 比丘! 當求方便, 滅此六情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6)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45

49 七法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 ( 三四五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 於現法中受樂無窮, 欲得盡漏, 便能獲之 云何為七法? 於是, 比丘知法 知義 知時, 又能自知, 復能知足, 亦復知入眾中, 觀察眾人, 是謂七法 (4a) 云何比丘知法? 於是, 比丘知法, 所謂契經 祇夜 偈 因緣 譬喻 本末 廣演 方等 未曾有 廣普 授決 生經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 不知十二部經,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 名為知法 如是, 比丘解了於法 (4b) 云何比丘解了於義? 於是, 比丘知如來機趣, 解了深義, 無所疑難 若有比丘不解了義者,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知深義故, 名為解義也 如是, 比丘能分別義 (4c) 云何比丘知其時宜? 於是, 比丘知其時節, 可修觀時便修觀, 可修止時便修止, 可默知默, 可行知行, 可誦知誦, 可授前人便授前人, 可語知語 若有比丘不知此者, 不知止觀進止之宜, 此非比丘 若復比丘知其時節, 不失時宜, 此名為隨其方宜 如是, 比丘知其時宜 (4d) 云何比丘自能修己? 於是, 比丘能自知己 : 我今有此見聞念知, 有如是智慧, 行步進止, 恆隨正法 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 出入行來, 此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自修己進止之宜, 此名為自修己行 是謂比丘能自知己 (4e) 云何比丘自知止足? 於是, 比丘能自籌量睡眠 覺寤 坐臥 經行 進止之宜, 皆能知止足 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 則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 名為知足 如是, 比丘名為知足 (4f) 云何比丘知入大眾? 於是, 比丘分別大眾 ; 此是剎利種, 此是婆羅門眾, 此是長者眾, 此是沙門眾, 我當以此法, 宜則適彼眾中, 可語可默, 皆悉知之 若有比丘不知入眾, 此非比丘 以其比丘知入大眾故, 名為知入眾也 是謂比丘知入大眾也 46

50 (4g) 云何比丘知眾人根元? (5a) 比丘當知 : 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或有一人, 欲往至園中親覲比丘 ; 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觀見比丘 彼人欲至園中親覲比丘者, 此人最為上 (5b)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雖至比丘所, 然不問其宜 ; 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見比丘 彼至寺人最為第一 (5c)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至比丘所問訊時宜 ; 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問訊時宜 彼人至寺者, 最尊第一, 出彼人上 (5d)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至比丘所, 至心聽法 ; 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 不至心聽法 彼至心聽法者, 於彼人最為第一 (5e)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有一人能觀察法, 受持諷誦 ; 彼第二人, 不能受持諷誦 彼人受持諷誦者, 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5f)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有一人, 聞法解其義 ; 彼第二人, 聞法不解其義 彼人聞法解義者, 於此人最尊第一 (5g)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有一人聞法, 法成就 ; 彼第二人不聞法, 法不成就 彼人聞法, 法成就者, 於此人第一 (5h) 比丘! 復有二人 云何為二? 彼一人聞法能堪忍修行, 分別護持正法 ; 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 彼能修行法者, 於此諸人最尊第一 猶如牛有酪, 由酪有酥, 由酥有醍醐, 醍醐最為第一, 無能及者 此亦如是, 若有人能修行者, 此人最為第一, 無能及者, 是謂比丘觀察人根 若有人不了此者, 則非比丘也 以其比丘聞法分別其義者, 此為最上, 如是比丘觀察人根 (06) 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 於現法中快樂無為, 意欲斷漏亦無有疑 是故, 比丘! 當求方便, 成此七法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07)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六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三十三天晝度樹, 本縱廣五十由旬, 高百由旬, 東 西 南 北蔭覆五十由旬, 三十三天在彼四月自相娛樂 (4a) 比丘當知 : 或有是時, 彼晝度樹華葉凋落, 萎黃在地 爾時, 諸天見此瑞應, 普懷歡喜, 欣情內發 : 此樹不久當更生華實 (4b) 比丘當知 : 或有是時, 彼樹華實皆悉凋落, 捐棄在地 47

51 是時, 三十三天倍復歡喜, 自相謂言 : 此樹不久當作灰色 (4c) 比丘當知 : 復經歷數時, 彼樹便作灰色 是時, 三十三天已見此樹而作灰色, 甚懷喜悅, 自相謂言 : 而今此樹已作灰色, 不久當生羅網 (4d) 是時, 三十三天見此晝度樹已生羅網, 不久當生雹節 爾時, 三十三天見已, 復懷歡喜 : 此樹今日已生雹節, 不久當復開敷 (4e) 比丘當知 : 三十三天已見此樹漸漸開敷, 各懷歡喜 : 此樹已漸漸開敷, 不久當盡著華 (4f) 比丘當知 : 或有是時, 彼樹普悉開敷, 皆懷歡喜 : 此樹今日皆悉著華 (4g) 爾時, 此香逆風, 百由旬內無不聞香者 爾時, 諸天四月之中於彼自相娛樂, 樂不可計 (5a) 此亦如是, 若賢聖弟子意欲出家學道時, 如似彼樹始欲凋落 (5b) 復次, 賢聖弟子捐棄妻財, 以信堅固, 出家學道, 剃除鬚髮, 如似彼樹葉落在地 (5c) 比丘當知 : 若賢聖弟子無貪欲想, 除不善法, 念持歡喜, 遊志初禪, 似彼晝度樹而作灰色 (5d) 復次, 賢聖弟子有覺 有觀息, 內有歡喜, 專其一心, 無覺 無觀, 遊心二禪, 如似彼樹而生羅網 (5e) 復次, 賢聖弟子念而有護, 自覺身有樂, 諸賢聖所求, 護念具足, 遊心三禪, 如似彼樹而生雹節 (5f) 復次, 賢聖弟子苦樂已盡, 先無愁憂, 無苦無樂, 護念清淨, 遊志四禪, 如似彼樹漸漸開敷 (5g) 復次, 賢聖弟子盡有漏, 成無漏心解脫 智慧解脫, 於現法中而自娛樂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 如似彼樹皆悉敷花 是時, 賢聖弟子戒德之香, 遍聞四遠, 無不稱譽者, 四月之中而自娛樂, 遊心四禪, 具足行本 (06) 是故, 諸比丘! 當求方便, 成戒德之香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07)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七 ) 48

52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七事水喻, 人亦如是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04) 諸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05) 世尊告曰 : 彼云何七事水喻而似人? 猶如有人沒在水底, 如復有人暫出水還沒, 如復有人出水觀看, 如復有人出頭而住, 如復有人於水中行, 如復有人出水而欲到彼岸, 如復有人已到彼岸 是謂, 比丘! 七事水喻出現於世 (6a) 彼云何人沒在水底而不得出? 於是, 或有一人不善之法, 遍滿其體, 當經歷劫數, 不可療治, 是謂此人沒在水底 (6b) 彼何等人出水還沒? 或有一人信根漸薄, 雖有善法而不牢固, 彼身 口 意行善, 後復身 口 意行不善法, 身壞命終, 生地獄中, 是謂此人出水還沒 (6c) 彼何等人出水觀看? 於是, 或有人有信善根, 身 口 意行, 更不增益其法, 自守而住, 彼身壞命終, 生阿須倫中, 是謂此人出水而觀 (6d) 彼何等人出水住者? 於是, 或有人有信精進, 斷三結使, 更不退轉, 必至究竟成無上道, 是謂此人出水而住 (6e) 彼何等人欲渡水者? 於是, 或有人信根精進, 恆懷慚愧, 斷三結使, 淫 怒 癡薄, 來至此世而斷苦際, 是謂此人欲渡水者 (6f) 彼何等人欲至彼岸? 或有人信根精進, 斷下五結, 成阿那含, 即彼般涅槃, 更不來此世, 是謂此人欲至彼岸者也 (6g) 何等人已至彼岸者? 於是, 或有一人, 信根精進而懷慚愧, 盡有漏成無漏, 於現法中而自娛樂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 於此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 是謂此人已渡彼岸者也 (07) 是謂, 比丘! 有此七人水喻向汝等說 諸佛世尊所應修行接度人民, 今已施行 當在閑居靜處, 若在樹下, 當念坐禪, 勿起懈怠, 此是我之教誨! (08)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八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49

53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聖王在遠國治化, 七法成就, 不為怨家盜賊所擒獲 云何為七? 然彼城郭極為高峻, 修治齊整, 是謂彼王先成就第一之法 復次, 彼城門戶牢固, 是謂彼城成就第二法 復次, 彼城外塹極深且廣, 是謂此城成就第三之法 復次, 彼城內多諸穀米, 倉庫盈滿, 是謂彼城成就第四之法 復次, 彼城饒諸薪草, 是謂彼城成就第五之法 復次, 彼城多諸器仗, 備諸戰具, 是謂彼城成就六法 復次, 彼城主極聰明高才, 豫知人情, 可鞭則鞭, 可治則治, 是謂彼城成就七法, 外境不能來侵 是謂, 比丘! 彼城國主成就此七法, 外人不得嬈近 (04) 此比丘亦復如是, 若成就七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云何為七? (5a) 於是, 比丘! 戒律成就, 威儀具足, 犯小律尚畏, 何況大者! 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一之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猶如彼城, 高廣極峻, 不可沮壞 (5b) 復次, 比丘! 若眼見色, 不起想著, 亦不興念, 具足眼根, 無所缺漏, 而護眼根, 耳聲 鼻香 舌味 身觸 意法, 亦復如是, 亦不起想, 具足意根而無亂想, 具足擁護意根, 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二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如彼城郭, 門戶牢固 (5c) 復次, 比丘! 多聞不忘, 恆念思惟正法道教, 昔所經歷皆悉備知, 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三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如彼城郭, 外塹極深且廣 (5d) 復次, 比丘! 多諸方便, 所有諸法, 初善 中善 竟善, 具足清淨, 得修梵行, 是謂比丘成就此第四法, 如彼城郭, 多諸穀米, 外寇不敢來侵 (5e) 復次, 比丘! 思惟四增上心之法, 亦不脫漏, 是謂比丘成就此第五之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如彼城郭, 多諸薪草, 外人不能來觸嬈 (5f) 復次, 比丘! 得四神足, 所為無難, 是謂比丘成就此第六之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如彼城內, 器仗備具 (5g) 復次, 比丘! 具能分別陰 入 界, 亦復分別十二因緣所起之法, 是謂比丘成就此七法, 弊魔波旬不得其便, 如彼城郭之主, 聰明高才, 可收則收, 可捨則捨 (06) 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具知分別陰 持 入諸病, 若有比丘成就此 50

54 七法者, 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 是故, 諸比丘! 當求方宜, 分別陰 持 入及十二因緣, 不失次第, 便度魔界不處其中 如是, 比丘! 當作是學! (07)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四九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我今當說七神止處 汝等諦聽! 善思念之 (04) 諸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05) 是時, 世尊告諸比丘 : 彼云何名為七神識住處? (6a) 所謂眾生若干種身若干種想, 所謂人及天也 ; (6b) 又復眾生若干種身而有一想, 所謂梵迦夷天也, 初出現世 ; (6c) 又復眾生一身若干想, 所謂光音天也 ; (6d) 又復眾生一身一想, 所謂遍淨天也 ; (6e) 又復眾生無量空, 空處天也 ; (6f) 又復眾生無量識, 識處天也 ; (6g) 又復眾生無有處, 無有處天也 (07) 是謂, 比丘! 七識住處 我今已說七識處, 諸佛世尊所可施行接度人民, 今日已辦, 當在閑居樹下, 善修其行, 勿有懈怠, 此是我之教誨! (08)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五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當於爾時, 尊者均頭身抱重患, 臥在牀褥, 不能自起居 是時, 均頭便念 : 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 又遭重患, 命在不久, 醫藥不接, 又聞世尊言 : 一人不度, 吾終不捨 然今獨見遺棄, 將何苦哉! (04) 爾時, 世尊以天耳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 是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 問其所疾 (05) 諸比丘對曰 : 如是, 世尊! 51

55 (06) 世尊將眾多比丘漸漸至均頭比丘房 是時, 均頭遙見如來來, 卽自投地 (07) 爾時, 世尊告均頭曰 : 汝今抱患極為篤重, 不須下牀, 吾自有座 (08) 爾時, 世尊告均頭曰 : 汝所患為增為損, 不增損乎? 有能堪任受吾教也? (09) 是時, 均頭比丘白佛言 : 弟子今日所患極篤, 但有增無損也, 所服藥草, 靡不周遍 (10) 世尊問曰 : 瞻視病者竟為是誰? (11) 均頭白言 : 諸梵行來見瞻視 (12) 爾時, 世尊告均頭曰 : 汝今堪與吾說七覺意乎? (13) 均頭是時, 三自稱說七覺意名 : 我今堪任於如來前說七覺意法 (14) 世尊告曰 : 若能堪任向如來說, 今便說之 (15) 是時, 均頭白佛言 : 七覺意者 何等為七? 所謂念覺意如來之所說, 法覺意 精進覺意 喜覺意 猗覺意 定覺意 護覺意 是謂, 世尊! 有此七覺意者, 正謂此耳! (16) 爾時, 尊者均頭說此語已, 所有疾患, 皆悉除愈, 無有眾惱 是時, 均頭白世尊言 : 藥中之盛, 所謂此七覺意之法是也 欲言藥中之盛者, 不過此七覺意, 今思惟此七覺意, 所有眾病皆悉除愈 (17)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汝等受持此七覺意法, 善念諷誦, 勿有狐疑於佛 法 眾者, 彼眾生類所有疾患皆悉除愈 所以然者, 此七覺意甚難曉了 ; 一切諸法皆悉了知, 照明一切諸法, 亦如良藥療治一切眾病, 猶如甘露食無厭足 若不得此七覺意者, 眾生之類流轉生死 諸比丘! 當求方便, 修七覺意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18)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五一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時, 便有七寶出現世間 云何為七? 所謂輪寶 象寶 馬寶 珠寶 玉女寶 居士寶 典兵寶, 是為七寶 是謂轉輪聖王出現世時, 便有此七寶流布世間 (04) 若如來出現世間時, 便有七覺意寶出現世間 云何為七? 所謂念 52

56 覺意 法覺意 精進覺意 喜覺意 猗覺意 定覺意 護覺意, 出現於世 若如來出現世間時, 便有此七覺意寶出現世間 (05) 是故, 諸比丘! 當求方便, 修此七覺意 如是, 諸比丘! 當作是學! (06) 爾時, 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五二 ) (02)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 若轉輪聖王出現世間, 爾時便選擇好地而起城郭, 東 西十二由旬, 南 北七由旬, 土地豐熟, 快樂不可言 爾時, 彼城外郭, 七重圍繞, 七寶廁其間 所謂七寶者, 金 銀 水精 琉璃 琥珀 瑪瑙 [ 王 * 車 ] 璖, 是謂七寶 復有七寶塹遶彼七重, 極為深廣, 人所難踰, 其間皆有金沙 復有七重樹兼生其間 ; 然彼樹復有七種色 : 金 銀 水精 琉璃 [ 王 * 車 ] 璖 瑪瑙 琥珀 然彼城中周匝有七重門, 皆悉牢固, 亦七寶所造 銀門以金間施其間, 金門以銀間錯其間, 水精門以琉璃間錯其間, 琉璃門以水精間錯其間, 瑪瑙門以琥珀間錯其間, 甚為快樂, 實不可言 然彼城中四面有四浴池, 一一浴池縱廣一由旬, 自然有水, 金 銀 水精所造 銀池水凍, 便成銀寶, 金池水凍, 便成金寶, 然轉輪聖王以此為用 (04) 爾時, 彼地城中有七種音聲 云何為七? 所謂貝聲 鼓聲 小鼓聲 鍾聲 細腰鼓聲 舞聲 歌聲, 是謂七種聲 爾時, 人民以此恆相娛樂, 然彼眾生無有寒溫, 亦無飢渴, 亦無疾病 ; 然轉輪聖王在世遊化, 成就此七寶及四神足, 無有缺減, 終無亡失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七寶? 所謂輪寶 象寶 馬寶 珠寶 玉女寶 居士寶 典兵寶 復有千子, 極為勇猛, 能降伏外寇 ; 此閻浮里地不以刀杖化彼國 (5a) 爾時,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輪寶? 世尊告曰 : 是時, 轉輪聖王十五日清旦沐浴洗頭, 在大殿上玉女圍遶 是時, 輪寶千輻具足, 從東方來而在殿前, 光曜煌煌, 非人所造, 去地七仞, 漸漸至王前住 轉輪聖王見已, 便作是說 : 吾從舊人邊聞 : 轉輪王十五日沐浴頭 手, 在殿上坐, 是時輪寶自然從東方來在王前住 吾今當試此輪寶 是時, 轉輪王以右手執輪寶, 而作是說 : 53

57 汝今以法迴轉, 莫以非法 是時, 輪寶自然迴轉, 又在空中住 轉輪聖王復將四部兵, 亦在虛空中 是時, 輪寶迴向東方, 轉輪聖王亦從寶輪而去 若輪寶住時, 是時轉輪聖王所將之眾, 亦在中住 是時, 東方粟散王及人民之類, 遙見王來皆悉起迎 又以金鉢盛碎銀, 銀鉢盛碎金, 奉上轉輪聖王, 而白王言 : 善來, 聖王! 今此方域人民熾盛, 快樂不可稱計, 唯願大王當於中治化! 是時, 轉輪聖王告彼民曰 : 汝等當以法治化, 莫以非法, 亦莫殺生 竊盜 淫泆, 慎莫非法治化 是時, 輪寶復移至南方 西方 北方, 普綏化人民 ; 還來至王治處, 去地七仞而住 如是,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輪寶也 (5b) 是時, 比丘白世尊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象寶? 世尊告曰 : 比丘當知 : 轉輪聖王於十五日中, 沐浴澡洗在大殿上 是時, 象寶從南方來, 而有六牙, 衣毛極白, 七處齊整, 皆以金 銀 珍寶而挍飾之, 能飛行虛空 爾時, 轉輪聖王見已, 便作是念 : 今此象寶極為殊妙, 世之希有, 體性柔和, 不行卒暴, 我今當試此象寶 是時, 轉輪聖王清旦日欲初出, 乘此象寶, 遊四海外, 治化人民 如是, 轉輪聖王成就象寶 (5c) 是時, 比丘白世尊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馬寶? 世尊告曰 : 轉輪聖王出現世時, 是時馬寶從西方來, 毛衣極青, 尾毛朱光, 行不移動, 能飛在虛空, 無所罣礙 見已, 極懷喜悅 : 此馬寶實為殊妙, 今當役之, 又體性良善, 無有暴疾 吾今當試此馬寶 是時, 轉輪聖王卽乘此馬, 經四天下, 治化人民, 還來至王治處 如是,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馬寶 (5d) 比丘白佛言 : 復以何緣成就珠寶乎? 世尊告曰 : 於是, 比丘! 轉輪聖王出現世時, 是時珠寶從東方來, 而有八角, 四面有火光, 長一尺六寸 轉輪聖王見已, 便作是念 : 此珠寶極為殊妙, 吾今當試之 是時, 轉輪聖王夜半悉集四部之兵, 以此摩尼寶舉著高幢頭, 是時光明照彼國界十二由旬 爾時, 城中人民之類, 見此光已, 各各自相謂言 : 日今已出, 可理家事 是時, 轉輪聖王在殿上普見人民已, 還入宮中 是時, 轉輪聖王持此摩尼舉著宮內, 內外悉明, 靡不周遍 如是,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珠寶也 (5e) 爾時, 比丘白佛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玉女寶? ( 世尊告曰 : 比丘當知 : 若轉輪聖王出現世時, 自然有此玉女寶現, 54

58 顏貌端正, 面如桃華色, 不長不短, 不白不黑, 體性柔和, 不行卒暴, 口氣作憂鉢華香, 身作栴檀香 恆侍從聖王左右, 不失時節, 常以和顏悅色, 視王顏貌 如是,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玉女之寶 (5f) 是時, 比丘白佛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居士寶? 世尊告曰 : 於是, 比丘! 轉輪聖王出現世時, 便有此居士寶出現世間, 不長不短, 身體紅色, 高才智達, 無事不開, 又得天眼通 是時, 居士來至王所, 而白王言 : 唯願聖王延壽無窮! 若王欲須金 銀 珍寶者, 盡當供給 是時, 居士以天眼觀有寶藏者 無寶藏者, 皆悉見之, 王有所須寶, 隨時給施 是時, 轉輪聖王欲試彼居士時, 便將此居士度水, 未至彼岸, 便語居士言 : 我今欲須金 銀 珍寶, 正爾便辦 長者報曰 : 前至岸上當供給 轉輪聖王言 : 我今此間須寶, 不須至岸上 是時, 居士卽前長跪叉手向水, 尋時水中七寶踊出 是時, 轉輪聖王語彼長者 : 止! 止! 居士! 更不須寶 如是,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居士寶也 (5g) 是時, 比丘白佛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典兵之寶? 世尊告曰 : 於是, 比丘! 轉輪聖王出現世時, 便有此寶, 自然來應, 聰明蓋世, 豫知人情, 身體好色, 來至轉輪聖王所, 白聖王言 : 唯願聖王快自娛樂! 若聖王欲須兵眾, 正爾給辦, 進止之宜, 不失時節 是時, 典兵寶隨王所念, 雲集兵眾, 在王左右 是時, 轉輪聖王欲試典兵寶 是時, 便作是念 : 使我兵眾正爾雲集 尋時, 兵眾在王門外 若轉輪聖王意欲使兵眾住便住, 進便進 如是,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典兵之寶 比丘當知 : 轉輪聖王成就此七寶 (06) 是時, 彼比丘白世尊言 : 轉輪聖王云何成就四神足快得善利? (7a) 佛告比丘 : 於是, 轉輪聖王顏貌端正, 世之希有, 出過世人, 猶彼天子無能及者 是謂轉輪聖王成就此第一神足 (7b) 復次, 轉輪聖王聰明蓋世, 無事不練, 人中之雄猛, 爾時智慧之豐, 無過此轉輪聖王 是謂成就此第二神足 (7c) 復次, 比丘! 轉輪聖王無復疾病, 身體康強, 所可飲食, 自然消化, 無便利之患 是謂,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第三之神足 (7d) 復次, 比丘! 轉輪聖王受命極長, 壽不可計, 爾時人之命, 無過轉輪聖王之壽 是謂, 比丘! 轉輪聖王成就此第四神足 是謂, 比丘! 轉輪聖王有此四神足 (08) 爾時, 彼比丘白佛言 : 若轉輪聖王命終之後, 為生何處? 55

59 (09) 世尊告曰 : 轉輪聖王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 受命千歲 所以然者, 轉輪聖王自不殺生, 復教他人使不殺生 ; 自不竊盜, 復教他人使不偷盜 ; 自不淫泆, 復教他人使不行淫 ; 自不妄語, 復教他人使不妄語 ; 自行十善之法, 復教他人使行十善 比丘當知 : 轉輪聖王緣此功德, 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 (10) 爾時, 彼比丘便作是念 : 轉輪聖王甚可貪慕 欲言是人, 復非是人 ; 然其實非天, 又施行天事, 受諸妙樂, 不墮三惡趣 若我今日持戒勇猛, 所有之福, 使將來之世得作轉輪聖王者, 不亦快哉! (11) 爾時, 世尊知彼比丘心中所念, 告彼比丘曰 : 今在如來前勿作是念 所以然者, 轉輪聖王雖成就七寶, 有四神足, 無能及者, 猶不免三惡之趣 : 地獄 畜生 餓鬼之道 所以然者, 轉輪聖王不得四禪 四神足, 不得四諦, 由此因緣, 復墮三惡趣 (12) 人身甚為難得, 遭值八難, 求出甚難 ; 生正國中, 亦復不易 ; 求善良友, 亦復不易 ; 欲與善知識相遇, 亦復不易 ; 欲從如來法中學道者, 亦復難遇 ; 如來出現, 甚不可遭 ; 所演法教, 亦復如是, 解脫 四諦及四非常, 實不可得聞 轉輪聖王於此四法, 亦不得究竟 (13) 若, 比丘! 如來出現世時, 便有此七寶出現世間 如來七覺意寶, 至無邊究竟, 天 人所譽, 比丘今日善修梵行, 於此現身得盡苦際, 用此轉輪聖王七寶乎? (14) 爾時, 彼比丘聞如來如是之教, 在閑靜之處, 思惟道教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 出家學道, 欲修無上正業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有, 如實知之 (15) 爾時, 彼比丘便成羅漢 (16) 爾時, 彼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五三 ) (02) 一時, 尊者童真迦葉在舍衛國晝闇園中 (03) 是時, 迦葉夜半而經行 (04) 爾時, 有天來至迦葉所, 在虛空中語迦葉言 : 比丘當知 : 此舍夜便有煙, 晝日火然 婆羅門語智者曰 : 汝今持刀鑿山, 當鑿山時, 必當見有負物, 當拔濟之 汝當鑿山, 當鑿山時, 必當見山, 汝今當捨山 汝今當鑿山, 當鑿山時, 必見蝦蟆, 今當捨蝦蟆 汝今當鑿山, 當鑿山時, 當見肉聚, 已見肉聚, 當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 當鑿山時, 56

60 當見枷, 已見枷, 便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 已鑿山, 當見二道, 已見二道, 當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 已鑿山, 當見樹枝, 已見樹枝, 當捨離之 汝今當鑿山, 已鑿山, 當見龍, 已見龍, 勿共語, 當自歸命, 慕令得所 比丘! 當善思念此義 ; 設不解者, 便往至舍衛城, 到世尊所, 而問此義 若如來有所說者, 善念行之 所以然者, 我今亦不見有人 沙門 婆羅門 魔 若魔天能解此義者, 除如來及如來弟子, 若從我聞 (05) 是時, 迦葉報天曰 : 此事甚佳! (06) 爾時, 迦葉清旦至世尊所, 到已,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以此因緣, 具白世尊 (07) 爾時, 迦葉問世尊曰 : 今當問如來義 天之所說, 何所趣向? 何以故舍夜有煙, 晝便火然? 何以故名為婆羅門? 何以故名為智者? 又言鑿山者, 其義何所趣向? 言刀者, 亦所不解? 何以故名為負物? 又言山者, 其義云何? 何以故復言蝦蟆? 何以故復言肉聚? 何以故復言枷? 何以故復言二道? 樹枝義其義云何? 何以故名龍? (08) 世尊告曰 : 舍者, 卽是形體也, 四大色所造, 受父母血脈漸漸長大, 恆當養食, 不令有乏, 是分散法 夜有煙者, 眾生之類心之所念是 晝日火然者, 身 口 意所造行是也 婆羅門者, 是阿羅漢也 智者, 是學人也 鑿山者, 精進之心是也 刀者, 智慧是也 負物者, 是五結也 山者, 是憍慢也 蝦蟆者, 瞋恚心是也 肉聚者, 貪欲是也 枷者, 五欲是也 二道者, 疑是也 樹枝者, 是無明也 龍者, 是如來 至真 等正覺是 彼天所說, 其義如是 汝今當熟思惟, 不久當盡有漏 (09) 爾時, 迦葉受如來如是之教, 在閑靜之處, 而自修行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 出家學道者, 欲修梵行 :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57

61 更不復受胎, 如實知之 (10) 爾時, 迦葉便成阿羅漢 (11) 爾時, 迦葉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 三五四 ) (02) 一時, 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03) 滿願子亦將五百比丘遊本生處 (04) 爾時, 世尊於羅閱城九十日夏坐已, 漸漸在人間遊化, 來至舍衛城中祇樹給孤獨園 (05) 爾時, 眾多比丘各散在人間遊化, 亦來至世尊所 到已,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06) 爾時, 世尊問諸比丘 : 汝等為在何處夏坐? (07) 諸比丘對曰 : 在本所生處而受夏坐 (08) 世尊告曰 : 汝等所生之處比丘之中, 能自行阿練若, 復能稱譽阿練若 ; 自行乞食, 復教他人使行乞食, 不失時宜 ; 自著補納衣, 復教他人使著補納衣 ; 自修知足, 亦復歎譽知足之行 ; 自行少欲, 亦復歎說少欲之行 ; 自樂閑靜之處, 復教他人在閑靜之處 ; 自守其行, 復教他人使守其行 ; 己身戒具清淨, 復教他人使修其戒 ; 己身三昧成就, 復教他人使行三昧 ; 己身智慧成就, 復教他人使行智慧 ; 己身解脫成就, 復教他人使行解脫 ; 己身解脫見慧成就, 復教他人使行此法, 身能教化不有厭足, 說法無懈倦 (09) 爾時, 諸比丘白世尊言 : 比丘滿願子於此諸比丘中, 堪任教化, 己身修阿練若行, 亦復歎譽阿練若行 ; 己身著補納衣, 少欲知足, 精進勇猛, 乞食, 樂閑靜之處, 戒 三昧 智慧 解脫 解脫見慧成就, 復教他人使行此法, 自能教化, 說法無厭足 爾時, 世尊與諸比丘說微妙法 (10) 是時, 諸比丘聞佛說法已, 小停左右, 便從座起, 遶佛三匝, 便退而去 (11) 爾時, 舍利弗去世尊不遠, 結跏趺坐, 正身正意, 繫念在前 (12) 爾時, 舍利弗便作是念 : 今滿願子快得善利 所以然者, 諸梵行比丘歎譽其德, 然復世尊稱可其語, 亦不逆之 我當何日與彼人得共相見, 與其談論? (13) 是時, 滿願子於本生處, 教化周訖 ; 漸漸人間教化, 來至世尊所, 58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地動經 比對 林崇安編 ( 內觀雜誌,89 期,pp. 50-58,2013.01) 說明 : 北傳 中阿含經 和南傳 增支部 中有一些經典談到地動或地震的原因 以下比對這些經典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2a 增支部 8.69: 眾經 2b 增支部 8.70: 地震經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01) 我聞如是 : (02) 一時, 佛遊金剛國, 城名曰地 (03) 爾時,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2_ 流離王滅釋迦族,佛頭痛因緣(下)-ok .doc

Microsoft Word - 102_ 流離王滅釋迦族,佛頭痛因緣(下)-ok .doc 流離王滅釋迦族, 佛頭痛因緣 ( 下 ) 釋厚觀 ( 福嚴推廣教育班,2015.11.28) 各位法師 各位居士, 大家好! 今天繼續講流離王滅釋迦族的故事後半段, 這故事出自 增壹阿含經, 在 大正藏 第 2 冊 690 頁上欄到 693 頁的下欄 現在先簡單複習一下上半段故事的內容 過去, 佛成道不久, 波斯匿王剛繼承王位, 他想娶一名釋迦族的女子為妻 釋迦族人不太願意, 但又怕波斯匿王以武力入侵,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序佛行首贊助資訊卷目次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序佛行首贊助資訊卷目次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序佛行首贊助資訊卷目次 001 002 00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制限有言 設犯制者 當飯六千梵志 爾時長者自知犯制 即飯六千梵志 然梵志所食炙食猪肉 及猪肉羹重釀之酒 又梵志所著衣服 或被白 [ 疊 * 毛 ] 成被毳衣 然彼梵志之法入國之時 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見 爾時長者即白 時到飲食已具 是時六千梵志 皆偏著衣裳半身露見入長者家 時長者見梵志來 膝行前迎恭敬

制限有言 設犯制者 當飯六千梵志 爾時長者自知犯制 即飯六千梵志 然梵志所食炙食猪肉 及猪肉羹重釀之酒 又梵志所著衣服 或被白 [ 疊 * 毛 ] 成被毳衣 然彼梵志之法入國之時 以衣偏著右肩半身露見 爾時長者即白 時到飲食已具 是時六千梵志 皆偏著衣裳半身露見入長者家 時長者見梵志來 膝行前迎恭敬 修訂日期 : 2004/11/17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 No. 128b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張文明大德二校,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須摩提女經吳月支優婆塞支謙譯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倡伎樂 前後導從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 若有不見諸天遊觀至後 園浴池者 今當觀此諸童子等 所著法服乘載輿輦 與彼諸天亦無差別 所以然者 諸天被服與此無異 爾時座上數百千眾生之類 各作是念 我等宜可發真誠誓 使我 等後生生天上人中 恒著此法服永已不離 使當來世有佛興出聞甚深法 永離苦惱入

倡伎樂 前後導從至世尊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 若有不見諸天遊觀至後 園浴池者 今當觀此諸童子等 所著法服乘載輿輦 與彼諸天亦無差別 所以然者 諸天被服與此無異 爾時座上數百千眾生之類 各作是念 我等宜可發真誠誓 使我 等後生生天上人中 恒著此法服永已不離 使當來世有佛興出聞甚深法 永離苦惱入 修訂日期: 2004/11/19 發行日期: 2005/4/1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service@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 No. 212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No. 212 出曜經序 出曜經者 婆須密舅法救菩薩之所撰也 集比一千章 立為三十三品 名曰法句 錄 其本起繫而為釋名曰出曜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妙雲集》選讀

《妙雲集》選讀 慧日講堂第 19 期課程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0 期課程 佛在人間 第一章 佛在人間 (pp.1-15) 厚觀法師編於 2010.12.23 釋開仁略修於 2015.09.17 壹 釋尊小史 ( 壹 ) 釋尊之誕生 我們的大師釋迦牟尼佛, 在二千四五百年前的一個四月八日, 誕生在中印度迦毘羅國 1 的釋迦族 父王叫淨飯, 是迦毘羅的國王 母后摩耶夫人, 在東向拘利城歸寧的途中, 在他母親的別墅嵐毘尼園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Microsoft Word - 05七覺支 3.6.doc 1 ( 陸 ) 七覺支 釋開仁.2011/3/13 目次 : 一 佛出現於世, 有七覺支現於世間二 七覺支可說為十四法三 修習七覺支之方法 ( 一 ) 七覺支須漸次而起 ( 二 ) 修七覺支應適當的對治沉掉 ( 三 ) 專精聽法, 能斷五蓋, 修七覺支, 令心慧解脫 ( 四 ) 五蓋是退法, 七覺支是不退法 ( 五 ) 善知方便而修七覺支 ( 六 ) 五蓋 七覺分之食和非食 ( 七 ) 七覺支可對治七使四

More information

document

document 佛教中觀學舍 佛學專題公開講座 講者 : 黃家樹居士講題 : 微妙而淺明的佛典選讀 過去現在因果經 日期 : 二 0 一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及廿一日時間 : 下午三時至五時半 譯本 :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共四卷, 約四萬餘字, 見 大正藏 第三冊 異譯本 :(1) 修行本起經 二卷, 約一萬四千餘字, 後漢沙門竺大力共康孟詳譯, 見 大正藏 第三冊 (2) 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二卷, 約一萬三千餘字,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6\362\273\241\244\353\244W\244k\270g.doc)

(Microsoft Word - \246\362\273\241\244\353\244W\244k\270g.doc) 佛說月上女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大樹林中草茅精舍 與大比丘五百人俱皆阿羅漢 復有菩薩八千人俱皆是大德 有大威力有大神通 悉皆受持諸陀羅尼 得無礙辯得諸禪定 得無生忍具足五通 所言真實無有虛妄離諸譽毀 於己眷屬及以利養悉不染著 不求報故為人說法得深法忍能度彼岸 具足無畏已過魔事無有業結 於諸法性無有疑滯 無量百千那由他劫修行成就 恒以悅色慰喻行者終無嚬蹙 善巧辭句心不變改辯說無窮

More information

入 大 立立 手 口 面 耳 鼻 耳 鼻 子 耳 鼻 生 生 耳 鼻 耳 鼻 耳 鼻 小 手 入 大 一 支 手 入 支 立立 手 入 支 手 入 石 口 口 支 手 支 手 手 支 入 入 入 人 人 人 人 人 田 手 入 耳 鼻 手 入 小 一 支 人 見見 赤 十 耳 鼻 金金 口 手 支

入 大 立立 手 口 面 耳 鼻 耳 鼻 子 耳 鼻 生 生 耳 鼻 耳 鼻 耳 鼻 小 手 入 大 一 支 手 入 支 立立 手 入 支 手 入 石 口 口 支 手 支 手 手 支 入 入 入 人 人 人 人 人 田 手 入 耳 鼻 手 入 小 一 支 人 見見 赤 十 耳 鼻 金金 口 手 支 入 大 立立 手 口 面 耳 鼻 耳 鼻 子 耳 鼻 生 生 耳 鼻 耳 鼻 耳 鼻 小 手 入 大 一 支 手 入 支 立立 手 入 支 手 入 石 口 口 支 手 支 手 手 支 入 入 入 人 人 人 人 人 田 手 入 耳 鼻 手 入 小 一 支 人 見見 赤 十 耳 鼻 金金 口 手 支 入 日 耳 鼻 大 士 手 入 口 口 支 立立 耳 鼻 田 大 手 入 人 耳 鼻 山 手 入 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2佛陀的一生(上).doc

Microsoft Word - 002佛陀的一生(上).doc 佛陀的一生 ( 上 ) 釋開仁.2010/10/1 壹 記別當來成佛 一 增壹阿含.3 經 卷 11 20 善知識品 : ( 一 ) 知佛出世甚難得遇, 求花供養而不得 1 時, 彼 * 鉢摩大國國王名曰光明 國王請定光如來及比丘眾衣食供養 時, 彼國王告令城內 : 其有人民有香華, 盡不得賣, 若有賣者當重罰之, 吾自出買, 不須轉賣 2 復勅人民 : 掃灑令淨, 勿使有土沙穢惡 ; 懸繒幡蓋 3,

More information

21 xieming

21 xieming 佛光大辭典 (p3033): 邪命 梵語 mithya-jiva, 巴利語 miccha-jiva 八邪行之一 指不以正道而以邪曲之方法生活 全稱邪活命 比丘如為得衣食資具而說法, 即稱為邪命說法 大智度論 卷三載有四種邪命食, 即 : ( 一 ) 下口食, 謂種植田園, 調合湯藥, 以求衣食 ( 二 ) 仰口食, 謂仰觀星宿 風雨, 以術數之學求衣食 ( 三 ) 方口食, 謂曲媚權門, 阿諛富豪,

More information

薩何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 如虛空增長 菩薩增長亦復如是 而是菩薩無有增長亦無退減 何以故 不增結使不退佛法 須菩提言 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 文殊師利言 大德須菩提 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 所謂金色 如是須菩提 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 謂佛法色 是故須菩提 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 是故大德

薩何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 如虛空增長 菩薩增長亦復如是 而是菩薩無有增長亦無退減 何以故 不增結使不退佛法 須菩提言 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 文殊師利言 大德須菩提 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 所謂金色 如是須菩提 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 謂佛法色 是故須菩提 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 是故大德 大方廣寶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462 [No. 461]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62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給孤窮精舍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 薩五千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L 編序 阿含經 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 阿難尊者等五百阿羅漢所結集出的佛經, 其中較長的, 集成 長阿含經 西元 413 年, 由佛陀耶舍 / 竺佛念譯成漢文 全經分成四分, 內含 30 經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經文分段 編號, 使其段落分明, 便於誦讀 分析與比對 凡有所校

佛法教材系列 L 編序 阿含經 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 阿難尊者等五百阿羅漢所結集出的佛經, 其中較長的, 集成 長阿含經 西元 413 年, 由佛陀耶舍 / 竺佛念譯成漢文 全經分成四分, 內含 30 經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經文分段 編號, 使其段落分明, 便於誦讀 分析與比對 凡有所校 長阿含經 譯者 : 佛陀耶舍 / 竺佛念 編輯 : 林崇安 佛法教材系列 L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L 編序 阿含經 是釋迦牟尼佛入滅後, 阿難尊者等五百阿羅漢所結集出的佛經, 其中較長的, 集成 長阿含經 西元 413 年, 由佛陀耶舍 / 竺佛念譯成漢文 全經分成四分, 內含 30 經 此處所編的 內觀教育版, 是將經文分段 編號, 使其段落分明, 便於誦讀 分析與比對 凡有所校訂或補正的字句,

More information

P. 2 於是無增減三界皆悉爾有慈於他人不疑無瞋恨是故願欲問持行譬如地布施與持戒其心甚清淨寧自沒身命終不犯於戒如身口所行意亦復如是是故願欲問過度於世者忍辱調其意堅立而自損是皆智所造悉見勤苦處諸好惡瞋恚一切皆能忍是故願欲問所為皆辦訖精進力甚強超越於諸議為世作勤苦未曾自為身晝夜常仍求如駃流入海是故願欲問

P. 2 於是無增減三界皆悉爾有慈於他人不疑無瞋恨是故願欲問持行譬如地布施與持戒其心甚清淨寧自沒身命終不犯於戒如身口所行意亦復如是是故願欲問過度於世者忍辱調其意堅立而自損是皆智所造悉見勤苦處諸好惡瞋恚一切皆能忍是故願欲問所為皆辦訖精進力甚強超越於諸議為世作勤苦未曾自為身晝夜常仍求如駃流入海是故願欲問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16 [No. 815] 完成日期 : 2002/11/04 佛說道神足無極變化經卷第一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16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忉利天上 在巴質樹下紺琉璃石 佛坐其上為母說法盡夏三

More information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4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伽耶山基金會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494 佛說淨業障經失譯人名今附秦錄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

More information

P. 2 由昔不造諸惡業今得如是清淨身若當造作惡業者不生在此大豪貴故由昔斷諸惡行好施調順不放逸恭敬嚴重所尊故方得生此賢善家我念往昔迦葉佛乞食來入毘耶離我在樓上見彼尊如是見已心清淨我心既得清淨已供養尊重彼如來爾時現在無香華塗香末香飲食等遂即聞於空中聲佛於世間不求報慈愍一切諸眾生是故遊行來乞食汝欲供養彼

P. 2 由昔不造諸惡業今得如是清淨身若當造作惡業者不生在此大豪貴故由昔斷諸惡行好施調順不放逸恭敬嚴重所尊故方得生此賢善家我念往昔迦葉佛乞食來入毘耶離我在樓上見彼尊如是見已心清淨我心既得清淨已供養尊重彼如來爾時現在無香華塗香末香飲食等遂即聞於空中聲佛於世間不求報慈愍一切諸眾生是故遊行來乞食汝欲供養彼 佛說月上女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80 佛說月上女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80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大樹林中草茅精舍 與大比丘五百人俱皆阿羅漢 復有菩薩八千人俱皆是大德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補充資料 信佛之功德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賢愚經 經文補充講義 020 2014-03-02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阿拏迦城菴羅園中, 與大眾俱 爾時, 尊者舍利弗, 食時著衣持鉢, 入阿拏迦城,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復還本處, 收衣洗足, 敷座而食 飯食訖已,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於一面立,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 世尊! 我今於佛深起信心

More information

依循的, 修持這道法才有機會解脫, 若是不修, 當然苦就無法被滅盡 這個滅苦的道, 就是真正應該修的道, 再沒有其他方法可替代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 是指所有的比丘, 對這四諦法一點懷疑都沒有, 大家都相信佛所說的道理 參 斷疑流通一 顯示餘疑於此眾中 ( 若有 ) 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依循的, 修持這道法才有機會解脫, 若是不修, 當然苦就無法被滅盡 這個滅苦的道, 就是真正應該修的道, 再沒有其他方法可替代 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 是指所有的比丘, 對這四諦法一點懷疑都沒有, 大家都相信佛所說的道理 參 斷疑流通一 顯示餘疑於此眾中 ( 若有 ) 所作未辦者, 見佛滅度, 宣化上人 何謂 辟支佛 呢? 指無師而能自覺自悟之聖者, 梵語云 辟支迦羅 瑜伽論記 卷八載 : 若依 智論 二十六卷云 : 辟支佛有兩種義: 一名獨覺, 二名因緣覺 緣覺 指有佛之世, 聞佛開示十二因緣之法, 而得開悟緣起無常之理, 緣斷證真, 得證涅槃者 獨覺 謂無佛之世, 觀生滅無常, 因緣之理, 覺悟無生, 證入涅槃者 無貧尊者阿那律由於供養辟支佛一頓飯, 所以生生世世都享用大富大貴的福報,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行語行意行 身行者 謂出入息 依止於身 繫屬於身 由依身故 而出入息 得名身行 語行者 謂論難分別 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 意行者 謂貪瞋癡心所法等 依止於心 繫屬於心 由依心故 得名意行 復有三行 何等為三 謂福行罪行不動行 是名三行 由行為緣 識法得起 識法者 識有六種 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佛說決定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62 [No. 763] 佛說決定義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62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1 梵天請法六事品 2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3 二梵志受齋品 4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 5 海神難問船人品 6 恒伽達品 7 須闍提品 8 波斯匿王女金剛品 9 金財因緣品 10 華天因緣品 11 寶天因緣品 12 羼提波梨品 13 慈力王血施品 14 降六師品 15 鋸陀身施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1 梵天請法六事品 2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3 二梵志受齋品 4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 5 海神難問船人品 6 恒伽達品 7 須闍提品 8 波斯匿王女金剛品 9 金財因緣品 10 華天因緣品 11 寶天因緣品 12 羼提波梨品 13 慈力王血施品 14 降六師品 15 鋸陀身施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1 梵天請法六事品 2 摩訶薩埵以身施虎品 3 二梵志受齋品 4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 5 海神難問船人品 6 恒伽達品 7 須闍提品 8 波斯匿王女金剛品 9 金財因緣品 10 華天因緣品 11 寶天因緣品 12 羼提波梨品 13 慈力王血施品 14 降六師品 15 鋸陀身施品 16 微妙比丘尼品 17 阿輸迦施土品 18 七瓶金施品 19 差摩現報品 20 貧女難陀品 21

More information

又復世尊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 於閻浮提作大國王 名虔闍尼婆梨 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 二萬夫人婇女 一萬大臣 王有慈悲 矜及一切 人民蒙賴 穀米豐賤 感佩王恩 猶視慈父 時王心念 我今最尊 位居豪首 人民於我各各安樂 雖復有是 未盡我心 今當推求妙寶法財以利益之 思惟是已 遣臣宣令 遍告一切 誰有妙法

又復世尊 過去久遠阿僧祇劫 於閻浮提作大國王 名虔闍尼婆梨 典領諸國八萬四千聚落 二萬夫人婇女 一萬大臣 王有慈悲 矜及一切 人民蒙賴 穀米豐賤 感佩王恩 猶視慈父 時王心念 我今最尊 位居豪首 人民於我各各安樂 雖復有是 未盡我心 今當推求妙寶法財以利益之 思惟是已 遣臣宣令 遍告一切 誰有妙法 No. 202 修訂日期 : 2005/10/01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 No. 20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賢愚經卷第一元魏涼州沙門慧覺等在高昌郡譯 ( 一 ) 梵天請法六事品第一如是我聞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處處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30 佛說處處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30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

佛說處處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30 佛說處處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30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 佛說處處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30 佛說處處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730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言 道人行道 若瞋恚意起時 即當制己 制便念善 是為道人行 若布施財 利 得之便計無常 不隨身犯 謂不犯殺盜婬

More information

十住毘婆沙論 講義 ( 上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3 期 十住毘婆沙論 卷 7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 大正 26,53a21-54b4) 釋厚觀 ( ) 壹 修易行道後, 福力轉增, 深生慈悲心, 為施勤精進 ( 承卷 6 12 分別布施品 ) 貳 先明財施 ( 承卷 6 12

十住毘婆沙論 講義 ( 上 )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3 期 十住毘婆沙論 卷 7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 大正 26,53a21-54b4) 釋厚觀 ( ) 壹 修易行道後, 福力轉增, 深生慈悲心, 為施勤精進 ( 承卷 6 12 分別布施品 ) 貳 先明財施 ( 承卷 6 12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3 期 十住毘婆沙論 卷 7 分別法施品第十三 ( 大正 26,53a21-54b4) 釋厚觀 (2017.05.13) 壹 修易行道後, 福力轉增, 深生慈悲心, 為施勤精進 ( 承卷 6 12 分別布施品 ) 貳 先明財施 ( 承卷 6 12 分別布施品 ) 參 次明法施 ( 壹 ) 一切布施中法施最上, 智者應修行 一 總標 菩薩於財施, 應如是修學, 又應修學法施, 如說

More information

以上是世俗的密契經驗 (B) 聲聞道的禪修者只要得到寂止和近分定, 即可直接修習內觀, 在止觀雙運下, 生起無漏根本智, 直接體證真理 ( 四聖諦和無我 ), 成為初果聖者 禪修者繼續用功, 再進入無漏根本智, 清除其餘的煩惱種子 ( 成為二果 三果的聖者 ), 最後生起第六種的 漏盡通 並拔除根本

以上是世俗的密契經驗 (B) 聲聞道的禪修者只要得到寂止和近分定, 即可直接修習內觀, 在止觀雙運下, 生起無漏根本智, 直接體證真理 ( 四聖諦和無我 ), 成為初果聖者 禪修者繼續用功, 再進入無漏根本智, 清除其餘的煩惱種子 ( 成為二果 三果的聖者 ), 最後生起第六種的 漏盡通 並拔除根本 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林崇安教授 一 前言 ( 發表於 密契經驗 : 人 神的溝通 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 年 ) 佛教禪修的密契經驗, 以教主釋迦牟尼佛 ( 簡稱釋尊 ) 和證得聖果的阿羅漢弟子們為代表 有無數的眾生生存於三界內, 由於 無明 而於三界內輪迴受苦 三界是欲界 色界 無色界 為了脫離三界的束縛, 就要修習寂止和內觀, 在禪修的過程中就會有密契經驗, 最後生起 明 和解脫 本文以釋尊

More information

No

No 大正藏第 冊 No.. 長阿含經 Dīrgha-agama (Chang ahan jing) 長阿含經 目錄 卷第一... (Da.)大本經第一... 卷第二... Da. 遊行經 第二初... 卷第三... (Da.)遊行經 第二中... 卷第四... (Da.)遊行經 第二後... 卷第五... (Da.)典尊經 第三... (Da.)闍尼沙經第四... 0 卷第六... (Da.)小緣經 第一...

More information

緣起的生命觀 玅境長老講述 緣起的生命觀, 這個題目不是我想的, 我不知道哪位居士想的題目, 這個題目很好 我先簡單的解釋 緣起 兩個字的意義 緣起, 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眾多的關係現起的 ; 現在主要是說, 我們人的生命也是緣起的 這樣的話, 它的中心點表示什麼呢? 表示你自己來決定這件事, 表示這個

緣起的生命觀 玅境長老講述 緣起的生命觀, 這個題目不是我想的, 我不知道哪位居士想的題目, 這個題目很好 我先簡單的解釋 緣起 兩個字的意義 緣起, 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眾多的關係現起的 ; 現在主要是說, 我們人的生命也是緣起的 這樣的話, 它的中心點表示什麼呢? 表示你自己來決定這件事, 表示這個 緣起的生命觀 玅境長老講述 緣起的生命觀, 這個題目不是我想的, 我不知道哪位居士想的題目, 這個題目很好 我先簡單的解釋 緣起 兩個字的意義 緣起, 就是一切事物都是眾多的關係現起的 ; 現在主要是說, 我們人的生命也是緣起的 這樣的話, 它的中心點表示什麼呢? 表示你自己來決定這件事, 表示這個意思 自己決定 這件事, 這句話再解釋一下 人的生命, 人與人之間不一樣, 當然很明顯的會看出來, 有貧富貴賤的不同,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5BFA9C0BB50B74FA4DFA147AAFCA774B867BFEFC5AAC1BFB E646F63>

<4D F736F F D20A5BFA9C0BB50B74FA4DFA147AAFCA774B867BFEFC5AAC1BFB E646F63> 正念慈心 阿含經選讀 溫宗堃編 正念與慈心 : 阿含經選讀 1 目次 目次... 1 禪修總論... 4 1 禪修的必要性... 4 1.1 弟子應做的事... 4 1.2 佛陀禪修... 6 1.3. 出家者的工作... 11 2. 止與觀... 17 2.1 中阿含 105. 願經 : 止觀滿願... 17 2.2 雜阿含.964 經 : 僧俗皆依止觀而成就... 19 2.3 雜阿含.464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TISARATANA VANDANA Salutation To The Triple Gems 禮敬三寶 求授三皈八戒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Microsoft Word - Diamond Sutra v doc THE DIAMOND OF PERFECT WISDOM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Translated by the Chung Tai Translation Committee January 2009 From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5th Century The following prior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今當入微妙極細中陰形化彼眾生類倍於閻浮提常相無所著樂相空無定建立道德根捨壽無所染本從阿僧祇濟彼難度人況此微妙形無過此最難吾今弘誓心無雜無所染菩提道德根梵行究竟法爾時世尊說此頌已 復放眉間白毫相光 普照東方無量無限那由他世界 南方西方北方亦爾 爾時世尊還攝光明 繞佛七匝從頂上入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

今當入微妙極細中陰形化彼眾生類倍於閻浮提常相無所著樂相空無定建立道德根捨壽無所染本從阿僧祇濟彼難度人況此微妙形無過此最難吾今弘誓心無雜無所染菩提道德根梵行究竟法爾時世尊說此頌已 復放眉間白毫相光 普照東方無量無限那由他世界 南方西方北方亦爾 爾時世尊還攝光明 繞佛七匝從頂上入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 中陰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385 中陰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85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如來五弘誓入中陰教化品第一

More information

家庭

家庭 子曰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 不踰矩 家庭 夢想 中台灣的曼哈頓七期, 兩把刀 圖文 004 推薦序一 005 006 推薦序二 007 008 新 夢的解析 給新 逐夢小子 推薦序三 009 010 四十歲的夢想 推薦序四 011 012 Ole Scheeren, born in 1971 in Germany, a

More information

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經(âkaïkheyyasutta§)

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經(âkaïkheyyasutta§) 中部第六假如希望經 (Ākaṅkheyyasuttaṁ) (M.i,p.33.) 如是我聞 : 一時, 世尊住在舍衛, 祇陀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 世尊稱呼比丘們 : 諸比丘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尊者 世尊( 如 ) 此說 : 諸比丘, 你們應當安住於戒具足 波羅提木叉具足 ; 應當安住於波羅提木叉防護律儀, 正行與行處具足, 對於微細的罪過也見其怖畏 ; 應當受持學習諸學處 諸比丘, 假如有比丘希望

More information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25K-精裝-CH 無量壽經(魏譯本) 蓮池讚 蓮池海會彌陀如來觀音勢至坐蓮臺接引上 金階大誓弘開普願離塵埃 南無蓮池海會菩薩摩訶薩 ( 三稱 ) ㄨㄥ ˋ 唵 淨口業真言 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ㄨㄥ ˋ 唵 淨意業真言 ㄨㄚㄌㄚ ˋ 日囉 怛訶賀斛 佛說無量壽經一 佛說無量壽經二 ㄨㄥ ˋ 唵 淨身業真言 修哆唎修哆唎修摩唎修摩唎薩婆訶 安土地真言 ㄨㄥ ˋ 南無三滿哆沒馱喃唵 度嚕度嚕地尾薩婆 訶 ㄨㄥ ˋ 唵 普供養真言 ㄧㄝ

More information

難為受 如是阿難為愛因緣求 求因緣利 利因緣計 計因緣樂欲 樂欲因緣發求 以往愛因緣便不欲捨慳 以不捨慳因緣便有家 以有家因緣便守 從守行本 阿難便有刀杖 從有刀杖 便有鬪諍言語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 一致弊惡法 若阿難 本無有亦無所守 亦無有守 一切阿難無有守 為有刀杖鬪諍語言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

難為受 如是阿難為愛因緣求 求因緣利 利因緣計 計因緣樂欲 樂欲因緣發求 以往愛因緣便不欲捨慳 以不捨慳因緣便有家 以有家因緣便守 從守行本 阿難便有刀杖 從有刀杖 便有鬪諍言語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 一致弊惡法 若阿難 本無有亦無所守 亦無有守 一切阿難無有守 為有刀杖鬪諍語言上下欺侵若干兩舌多非一 修訂日期 : 2004/10/07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 No. 014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張文明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4 [No. 1(13), cf. No. 26(97), No. 52] 佛說人本欲生經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聞如是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S5彌勒和兜率淨土選集

S5彌勒和兜率淨土選集 彌勒和兜率淨土選集 林崇安教授編集 佛法教材系列 U1b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1 彌勒菩薩的兜率淨土 ( 代序 ) 釋尊時期, 證得聖果的弟子們其數成千上萬, 這些聖弟子都能出離三界而入無餘涅槃, 但是釋尊入滅後, 還在世間長期輪迴的億萬凡夫眾生, 如何是好? 以釋尊的大智和大悲, 早在 阿含經 中就對這些末世的眾生指出一條活路 : 可以往生淨土, 繼續修學 ( 就像國外留學 ) 一般 未證聖果

More information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要義 5 09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要義 雜阿含經要義 五陰誦 1-36 經 林崇安編講 佛法教材系列 A7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佛法教材系列 A7 目錄 五陰誦 ( 蘊品 ) 資料與主題項目 01 要義 1-4 04 要義 5 09 要義 6-9 11 要義 10 17 要義 11-14 19 要義 15-16 24 要義 17-18 28 要義 19-20 31 要義 21 38 要義 22 44 要義 23-24 46 要義

More information

從 象護 的前生故事談 我執 象護父子到宮門外時, 阿闍世王傳令說 : 免下象禮, 就直接乘著象進來吧 父子進宮謁見後, 阿闍世王很高興地賜座給象護父子, 並設宴招待他們 不過聊沒幾句後, 國王就迫不及待地說 : 你們可以把象留下來嗎? 象護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 好呀 父子倆就留下金象, 離開王宮

從 象護 的前生故事談 我執 象護父子到宮門外時, 阿闍世王傳令說 : 免下象禮, 就直接乘著象進來吧 父子進宮謁見後, 阿闍世王很高興地賜座給象護父子, 並設宴招待他們 不過聊沒幾句後, 國王就迫不及待地說 : 你們可以把象留下來嗎? 象護毫不猶豫地回答說 : 好呀 父子倆就留下金象, 離開王宮 從 象護 的前生故事談 我執 佛陀在世的時候 即曾多次細談業果 講述經由前世業因 感得今 生果報的經典 包括 四毗奈耶 本生經 賢愚經 百業 經 等等 這次以 賢愚經 象護品 篇 和大家一同透過 象護 的 前生因果故事 省思 離相 我執 轉識成智等的生命意義 象護 的前世今生 在佛陀行化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代 摩竭國中有位長者 家裡 生了一個男孩 相貌堂堂 端正健康 相當可愛 男孩出生的當天 地

More information

唯佛能除斷 是故歸命佛 佛復告大眾 汝等云何知名為死 諸人答言 不知世尊 佛告大眾 殺生偷盜邪 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嫉妬恚癡 若人行是十惡名之為死 佛復告諸大眾 若人違逆不 順父母不行正法 不敬沙門梵志及諸耆宿 如是之人亦名為死 復告大眾 若有不敬 三寶及諸持戒有德沙門 如是之人亦名為死 復告大眾 若

唯佛能除斷 是故歸命佛 佛復告大眾 汝等云何知名為死 諸人答言 不知世尊 佛告大眾 殺生偷盜邪 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嫉妬恚癡 若人行是十惡名之為死 佛復告諸大眾 若人違逆不 順父母不行正法 不敬沙門梵志及諸耆宿 如是之人亦名為死 復告大眾 若有不敬 三寶及諸持戒有德沙門 如是之人亦名為死 復告大眾 若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530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530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 一名會諸佛前亦名如來所說示現眾生 )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洹精舍 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今當一心合掌歸依未來大慈悲者 我當為汝廣分別說 彌勒佛國從於淨命無諸諂偽 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得不受不著 以微妙十願大莊嚴 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 得見彌勒大慈所攝 生彼國土調伏諸根 隨順佛化 舍利弗 四大海水面各減少三千由旬 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 其地平淨如流璃鏡 大適意華 悅可意

今當一心合掌歸依未來大慈悲者 我當為汝廣分別說 彌勒佛國從於淨命無諸諂偽 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得不受不著 以微妙十願大莊嚴 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 得見彌勒大慈所攝 生彼國土調伏諸根 隨順佛化 舍利弗 四大海水面各減少三千由旬 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 其地平淨如流璃鏡 大適意華 悅可意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56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56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伽陀國波沙山 ( 孤絕山也 ) 過去諸佛常降魔處 夏安居中與舍 利弗

More information

百婇女圍繞侍從, 至彼國已, 與淨飯王為妃 (3)( 師子頰 ) 王曰 : 然我意者, 唯為淨飯太子取其二妃, 餘不應取 諸釋迦曰 : 此事可爾 時師子頰王即令使者往善悟王所, 而告之曰 : 我今與諸釋迦種等共相籌議, 咸皆許我為淨飯太子取王長女 ( 幻化 ) 為妃 王聞語已, 甚大歡喜, 即以五百

百婇女圍繞侍從, 至彼國已, 與淨飯王為妃 (3)( 師子頰 ) 王曰 : 然我意者, 唯為淨飯太子取其二妃, 餘不應取 諸釋迦曰 : 此事可爾 時師子頰王即令使者往善悟王所, 而告之曰 : 我今與諸釋迦種等共相籌議, 咸皆許我為淨飯太子取王長女 ( 幻化 ) 為妃 王聞語已, 甚大歡喜, 即以五百 大愛道和比丘尼僧團的建立 林崇安 ( 內觀雜誌,104 期,pp. 2-14,2014.04) 一 前言 大愛道是佛的姨母, 她又稱為大世主喬答彌 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 幻化等 關於大愛道的生平和比丘尼僧團的創立過程, 散見於南北傳的經律資料中, 但是各種不同傳承的記載有所出入, 因而只能掌握事件的先後和推知合理的演變 此中相關人物的年齡 ( 以實歲計算 ) 是 : 釋尊誕生時大愛道四十歲 釋尊三十五歲成佛時,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深信法宝, 如是念法住 ; 此法为佛善解, 自觉, 实时效应, 可寻思, 导引涅盘, 智者自明 [ 清净道论 ]: 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 亦宜独居静处禅思 : 法是世尊 ( 一 ) 善说,( 二 ) 自见,( 三 ) 无时的,( 四 ) 来见的,( 五 ) 引导的,( 六 ) 智者各自证知的, 这样 法的真义法增比丘 (Bhikkhu Dhammavaro) 敬法偈 Dhamma Vandana (PALI 原文 )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tt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ā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ññuhi ti. ([ 大典尊经 ], 六 ) 译文 彼世尊所善说之法, 是现见 即时 来见 诱导,

More information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以 阿含經 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 上 ) 而遠之 可謂知矣 論語 6:22 所以孔子是一個很現實的人 中國人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所以也很現實 釋迦牟尼和孔子的這種務實的態度很相似 既有印度人發達的 思惟 也有中國人務實的態度 正如英國的理斯 戴維斯 Rhys Davids 教授所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以 阿含經 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 上 ) 而遠之 可謂知矣 論語 6:22 所以孔子是一個很現實的人 中國人受了儒家思想的影響 所以也很現實 釋迦牟尼和孔子的這種務實的態度很相似 既有印度人發達的 思惟 也有中國人務實的態度 正如英國的理斯 戴維斯 Rhys Davids 教授所 學報 藝文 第二期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以 阿含經 為主分析佛陀的人格 ( 上 ) 廣興法師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編按 釋迦牟尼佛出生在人間 成道在人間 說法也在人間 其一代時教即是人間佛教 本文作者以原始經典 阿含經 分 析佛陀人間性格 文分兩大主軸 本期先刊登第一部分 佛陀 的思想態度 下期續刊 佛陀的人格 前言 本文以 阿含經 為主 來討論釋迦牟尼佛的人格 一般來說 印度是一個神祕的國度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法句譬喻經 1/ 年 10 月 02 日 法句譬喻經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1 無常品 教學品 多聞品 篤信品 戒慎品 惟念品 慈仁品... 64

法句譬喻經 1/ 年 10 月 02 日 法句譬喻經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1 無常品 教學品 多聞品 篤信品 戒慎品 惟念品 慈仁品... 64 法句譬喻經 法句譬喻經 1/329 2016 年 10 月 02 日 法句譬喻經 晉世沙門法炬共法立譯 1 無常品... 6 2 教學品... 22 3 多聞品... 35 4 篤信品... 50 5 戒慎品... 57 6 惟念品... 59 7 慈仁品... 64 法句譬喻經 2/329 2016 年 10 月 02 日 8 言語品... 74 9 雙要品... 77 10 放逸品... 92

More information

对 当 前 小 说 艺 术 倾 向 的 分 析 陈 晓 明 人 民 性 是 一 个 现 代 性 概 念 近 年 来 艺 术 上 趋 于 成 熟 的 一 批 作 家 倾 向 于 表 现 底 层 民 众 苦 难 的 生 活 这 使 他 们 的 作 品 具 有 现 实 主 义 的 显 著 特 征 在 对 苦 难 生 活 的 把 握 中 对 人 物 性 格 和 命 运 的 展 示 中 这 些 小 说 在 人

More information

大般涅槃經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4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74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

大般涅槃經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4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74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 大般涅槃經 CBETA 電子版 版本記錄: 1.4 完成日期: 2002/11/0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74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No. 374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 蓋是法身之玄堂 正覺之實稱

More information

生有豪相 應紹王位 眼視清明 如天帝像 王覩此變 甚悅無量 便召群臣 沙門道士 躬自抱示 使彼瞻相 又勅諸臣 更立名字 令世稱揚 聲聞四遠 群臣拜首 承教而曰 王生貴子 世之希有 由正法治 天降此神 今當立號 名曰法益 所以然者 王法整故 以法教民 未曾違理 我等正是 法之真子 故稱聖子 字之法益

生有豪相 應紹王位 眼視清明 如天帝像 王覩此變 甚悅無量 便召群臣 沙門道士 躬自抱示 使彼瞻相 又勅諸臣 更立名字 令世稱揚 聲聞四遠 群臣拜首 承教而曰 王生貴子 世之希有 由正法治 天降此神 今當立號 名曰法益 所以然者 王法整故 以法教民 未曾違理 我等正是 法之真子 故稱聖子 字之法益 阿育王息壞目因緣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2045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50, No. 2045 阿育王太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序 原夫善惡之運契 猶形影之相湏 受對明驗 凡三差焉 現也中也後也 播九色 之深恩 以悅天妃之耳目 孤禽投王而全命

More information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意所為 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學一切法 貫綜縷練 所住安諦 靡不感化 無數佛土 皆悉普現 未曾慢恣愍傷眾生 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菩薩經典究暢要妙 名稱普至導御十方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大聖所立而皆已立 如來導化各能宣布 為諸菩薩而作大師 以甚深禪慧開導眾人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明了諸國供養諸 佛說無量壽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60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No. 360 [Nos. 361-364]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哉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壽命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 爾時世尊 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 前後圍遶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其 聲遍滿乃至有頂 隨其類音普告眾生 今日如來應正遍知 憐愍眾生覆護眾生 等視 眾生如羅睺羅 為作歸依

哉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壽命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 爾時世尊 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 前後圍遶 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 以佛神力出大音聲 其 聲遍滿乃至有頂 隨其類音普告眾生 今日如來應正遍知 憐愍眾生覆護眾生 等視 眾生如羅睺羅 為作歸依 修訂日期: 2009/04/23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74 原始資料: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其他 No. 374 大般涅槃經序 後秦釋道朗撰 大般涅槃經者 蓋是法身之玄堂 正覺之實稱 眾經之淵鏡 萬流之宗極 其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Microsoft Word - \302\370\252\374\247t\270g\244G\244Q\277\357.doc) 雜阿含經二十選 - 目次 : 凡例 / 大綱表解 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第一選無明蓋, 愛結繫 267(50)[44] p.2 第二選不如實知是無明 258(41)[35] p.6 第三選五蘊如實知 七處三觀經 42(154)[88] p.8 第四選六入處如實知 六分別六入處經 305(407)[283] p.13 第五選我見是無明 62(59)[53]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s for Volume 1

English translations for Volume 1 A Primer in Chinese Buddhist Writings Volume 1, Foundations Translation Key October, 2016 1.1 竺佛念譯 Translated by Zhu Fonian. 1.2 人壽八萬歲 People lived to the age of eighty thousand. 1.3 迦葉佛坐尼拘律樹下 Kāśyapabuddha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王即答言 : 子若是才人, 何得違毀先人家法, 若離先業則不得名求正法者, 是人先父常以正法佐吾治國, 能令吾等遠離眾惡, 雖作如是治國治務, 終不破失婆羅門法, 如其彼人如汝說者, 便可召來 諸臣奉命, 即遣使者, 召毘羅摩, 將詣王所 到已就坐, 歛容而踞, 說如是言 : 大王! 今日以何因緣而

王即答言 : 子若是才人, 何得違毀先人家法, 若離先業則不得名求正法者, 是人先父常以正法佐吾治國, 能令吾等遠離眾惡, 雖作如是治國治務, 終不破失婆羅門法, 如其彼人如汝說者, 便可召來 諸臣奉命, 即遣使者, 召毘羅摩, 將詣王所 到已就坐, 歛容而踞, 說如是言 : 大王! 今日以何因緣而 No. 153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 No. 153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Jasmine 提供新式標點 菩薩本緣經卷上僧伽斯那撰吳月支優婆塞支謙字恭明譯毘羅摩品第一若心狹劣者,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人與非人諸大眾俱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來集 爾時世尊 無量百千眷屬圍遶 恭敬尊重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於自寺住獨坐思惟 心靜三昧正念觀察 正觀察已起彼三昧 起三昧已復入三昧 以三昧力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起彼三昧如法思惟 生如是心 佛

人與非人諸大眾俱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來集 爾時世尊 無量百千眷屬圍遶 恭敬尊重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於自寺住獨坐思惟 心靜三昧正念觀察 正觀察已起彼三昧 起三昧已復入三昧 以三昧力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恒河沙等諸佛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 起彼三昧如法思惟 生如是心 佛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41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341 [Nos. 310(36), 342]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之記夫法留正像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P. 2 內懷欣敬 舉身動搖如須彌山王及四大海鼓動之相 于時如來既見母至 便以梵音而白母言 身所經處與苦樂俱 當修涅槃永離苦樂 爾時摩訶摩耶聞佛此語 合掌低頭一心思惟 長跪佛前五體投地 專精正念諸纏消伏 即於佛前以偈讚曰汝從無數劫恒飲我乳汁故離生老死得成無上道宜應報恩養斷我三毒本歸命大丈夫無貪惠施者

P. 2 內懷欣敬 舉身動搖如須彌山王及四大海鼓動之相 于時如來既見母至 便以梵音而白母言 身所經處與苦樂俱 當修涅槃永離苦樂 爾時摩訶摩耶聞佛此語 合掌低頭一心思惟 長跪佛前五體投地 專精正念諸纏消伏 即於佛前以偈讚曰汝從無數劫恒飲我乳汁故離生老死得成無上道宜應報恩養斷我三毒本歸命大丈夫無貪惠施者 摩訶摩耶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No. 383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2, No. 383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 供 摩訶摩耶經卷上 ( 一名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 ) 簫齊沙門釋曇景譯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P. 2 皆從釋迦如來諸毛孔入 釋迦如來所教化者 皆從彼佛身諸毛孔入 現如是已 當爾之時 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勝分 從坐而起進止庠序 容貌端嚴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佛世甚希有為眾故顯現此事未曾有覆蔽一切魔迭共相觀面唱言希有事我等何故來出言我破壞我等輩可憐唯首骸骨消我等既羸瘦枯老復失樂無

P. 2 皆從釋迦如來諸毛孔入 釋迦如來所教化者 皆從彼佛身諸毛孔入 現如是已 當爾之時 於彼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勝分 從坐而起進止庠序 容貌端嚴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合掌向佛 而說偈言佛世甚希有為眾故顯現此事未曾有覆蔽一切魔迭共相觀面唱言希有事我等何故來出言我破壞我等輩可憐唯首骸骨消我等既羸瘦枯老復失樂無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4 [No. 833] 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4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伽耶城 成道未久 與諸比丘一切眾俱 其中或有得於

More information

P. 2 一切諸眾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為滿足所愛不厭爾假使得為梵致尊豪難及所欲復超彼不以為厭足假使閻浮提樹木諸草葉燒之不以厭欲不足如是設八輩男子端正顏貌姝一切加以欲威力端正好設為言增惡毀欲於丈夫不以輕為輕未厭為用厭大王當知此設習愛欲事恩愛轉增長譬如飲醎水於時彼仙人為王方迹講為說辛苦偈令意得開解於時仙人

P. 2 一切諸眾流悉皆歸于海不以為滿足所愛不厭爾假使得為梵致尊豪難及所欲復超彼不以為厭足假使閻浮提樹木諸草葉燒之不以厭欲不足如是設八輩男子端正顏貌姝一切加以欲威力端正好設為言增惡毀欲於丈夫不以輕為輕未厭為用厭大王當知此設習愛欲事恩愛轉增長譬如飲醎水於時彼仙人為王方迹講為說辛苦偈令意得開解於時仙人 No. 154 修訂日期 : 2005/10/20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 No. 154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生經卷第一西晉三藏竺法護譯佛說那賴經第一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具足五根究竟五力 絕滅五欲逮得五通 遠離五陰成就五眼 其在五趣眾生之類 獲致殊特 五法之行禁戒差特 三昧智慧修於解脫度知見事 以是五體投地之德陰蓋以消 住根力者常念如來未曾捨懷 復說此言 諸佛世尊唯垂恩慈而見愍念 於是一切十方世界所有菩薩 上至諸佛慧無罣礙 其行不二 於是平等將護法相以法身體 清淨之

具足五根究竟五力 絕滅五欲逮得五通 遠離五陰成就五眼 其在五趣眾生之類 獲致殊特 五法之行禁戒差特 三昧智慧修於解脫度知見事 以是五體投地之德陰蓋以消 住根力者常念如來未曾捨懷 復說此言 諸佛世尊唯垂恩慈而見愍念 於是一切十方世界所有菩薩 上至諸佛慧無罣礙 其行不二 於是平等將護法相以法身體 清淨之 修訂日期 : 2004/10/13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59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459 佛說文殊悔過經西晉月支國三藏竺法護譯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244\252\374\247t\270g\244Q\244G\277\357.doc)

(Microsoft Word - \244\244\252\374\247t\270g\244Q\244G\277\357.doc) 中阿含經十二選莊春江編著最新版本 :http://agama.buddhason.org 目次 / 凡例 : 第一選佛陀的教學內容 : 說處經 ( 八六 ) p.2 第二選諸佛所說正要 四聖諦 : 象跡喻經 ( 三 0) p.11 第三選佛法的不共理則 因緣 : 嗏帝經 ( 二 0 一 ) p.17 第四選佛法的價值觀 ( 一 ) 正念當下 : 阿難說經 ( 一六七 ) p.26 第五選佛法的價值觀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T01n0017_p0252c05 無欲 怒 癡 畏 而承受正法 T01n0017_p0252c08 謂六 一為嗜酒遊逸 二為不時入他房 三為 T01n0017_p0252c09 博戲遊逸 四為大好伎樂 五為惡友 六為 T01n0017_p0252c11 飲酒 入他房 博戲 好伎倡 T01n0017

T01n0017_p0252c05 無欲 怒 癡 畏 而承受正法 T01n0017_p0252c08 謂六 一為嗜酒遊逸 二為不時入他房 三為 T01n0017_p0252c09 博戲遊逸 四為大好伎樂 五為惡友 六為 T01n0017_p0252c11 飲酒 入他房 博戲 好伎倡 T01n0017 CBETA 2018Q1 標點變更記錄 D52n8951 如來香 卷6 D52n8951_p0615b04 故不應有 尋此有無之言 豈直反論而已哉 若應有 N19n0007 增支部經典 卷3 N19n0007_p0203a06 須死 未能脫離死 嗚呼 我何不於身語意上作善 N19n0007_p0269a06 之 說 勿信基於尋思者 勿信基於理趣者 勿信熟慮於因相者 雖說是與審慮 忍許 N19n0007_p0269a07

More information

有关女子性 冷淡的基本知 识 001

有关女子性 冷淡的基本知 识 001 目录 有关女子性冷淡的基本知识 /001 女子性冷淡的中医分型治疗 /004 /007 第一法 : 在医生指导下巧用中药治疗女子性冷淡 /007 %%% 第二法 : 巧用食品治疗女子性冷淡 /035 %%% 第三法 : 巧用药膳治疗女子性冷淡 /055 %%% 第四法 : 巧用药茶治疗女子性冷淡 /071 %%% 第五法 : 巧用药酒治疗女子性冷淡 /088 %%% 第六法 : 运用按摩法治疗女子性冷淡

More information

又復迦葉別作然火法種種施作 皆不能然 復以乾木 投擲其中 及以乾草乾瞿摩夷蘇油等物 所應用者 悉擲其內 復作不善相 出是呪言伊梨薩哥多梨薩哥一切能燒此何不然作是呪已 火亦不然 時彼迦葉即作是念 此大沙門 具大神通 有大威力 乃至大威力 龍亦能攝伏 我以何物 當為供養 是時世尊知彼迦葉信佛神通 世尊即

又復迦葉別作然火法種種施作 皆不能然 復以乾木 投擲其中 及以乾草乾瞿摩夷蘇油等物 所應用者 悉擲其內 復作不善相 出是呪言伊梨薩哥多梨薩哥一切能燒此何不然作是呪已 火亦不然 時彼迦葉即作是念 此大沙門 具大神通 有大威力 乃至大威力 龍亦能攝伏 我以何物 當為供養 是時世尊知彼迦葉信佛神通 世尊即 佛說初分說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98 佛說初分說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98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爾時世尊 往詣優樓頻螺耆年迦葉所 到彼處已 時彼迦葉見佛世尊自遠而來 即白佛言 善來大沙門

More information

時 諸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 各共議言 諸賢比丘 唯無上尊為最奇特 神通遠達 威力弘大 乃知過去無數諸佛 入於涅槃 斷諸結使 消滅戱論 又知彼佛劫數多少 名號. 姓字 所生種族 其所飲食 壽命脩短 所更苦樂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 有如是法 有如是慧 有如是解 有如是住 云何 諸賢 如來為善別法性 知如是事

時 諸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 各共議言 諸賢比丘 唯無上尊為最奇特 神通遠達 威力弘大 乃知過去無數諸佛 入於涅槃 斷諸結使 消滅戱論 又知彼佛劫數多少 名號. 姓字 所生種族 其所飲食 壽命脩短 所更苦樂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 有如是法 有如是慧 有如是解 有如是住 云何 諸賢 如來為善別法性 知如是事 長阿含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3 No. 1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 No. 001 夫宗極絕於稱謂 賢聖以之沖默 玄旨非言不傳 釋迦所以致教 是以如來出世 大教有三 約身口 則防之以禁律 明善惡 則導之以契經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