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個案看教師因素對施行閱讀策略教學的影響



Similar documents
44(1) (1) (4) (4) 63-88TSSCI Liu, W. Y., & Teele S. (2009). A study on the intelligence profile

112 何 萬 貫 研 究 發 現, 教 師 對 某 事 物 的 觀 感 和 態 度 會 直 接 影 響 他 們 在 課 室 內 的 決 策 J (Greenwood & Parkay, 1989 ; Mayer, 1985) 換 句 話 說, 如 果 教 師 認 為 那 些 教 學 課 題 是 有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紋 (2002) 之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目 前 有 15% 以 上 身 心 健 全 的 學 生, 由 於 種 種 因 素, 無 法 受 惠 於 主 流 數 學 教 學 中 的 教 材 和 教 法, 導 致 學 生 在 數 學 學 習 的 挫 敗, 因 此 我 們 應 該 更 認 真 思 考

穨e235.PDF

i

ming.PDF

第一章

i-v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content

穨應用布魯納教學論於中文教學

穨report.PDF

跨 界 的 視 野 壹 緒 論 工 作 動 機 (Task motivation) 是 美 國 Harvard 大 學 教 授 Teresa M. Amabile, 歸 納 歷 年 研 究 所 建 構 之 創 造 力 成 份 模 式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66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藝 術 類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implementing outcomes of ability grouping practice for freshman English at a u

小組工作定義 (Lee, 1999)

2011年南臺灣教育論壇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1

<4D F736F F D D DA7DAB0EAAE76B8EAB0F6A87CAABAC075B6D5BB50B0DDC3445FADD7A7EF5F2E646F63>

1362 A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Probability Concepts on Sixth-Grade Students Hsin-Chien Tsai Chi-Tsuen Yeh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Abstrac

13-4-Cover-1

1

Microsoft Word - 從家長觀點來看融合-輔大.doc

2010, spring, v12, n1

STEAM STEAM STEAM ( ) STEAM STEAM ( ) 1977 [13] [10] STEM STEM 2. [11] [14] ( )STEAM [15] [16] STEAM [12] ( ) STEAM STEAM [17] STEAM STEAM STEA

R1_C_V5.PDF

附件1:

世界各國為追求經濟發展及提升競爭力致力於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品質,教師在椒玉品質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各國為確保師資品質一致無不進行師資培育改革政策的推動

ARCLE No.2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課展齊.PDF

<4D F736F F D20322EA764AC57C0732DA668B443C5E9B1D0BEC7A4E8AED7B9EFB0EAA470B4BCAFE0BBD9C3AABEC7A5CDAEC9B6A1B7A7A9C0BEC7B2DFA6A8AEC4A4A7BC76C5545FA7EF32>

pc2-28目錄.doc

,

輥輯訛 % 2010~ %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1. J., 1994, 3 14~ J., ~150.

國小三年級閱讀理解教學行動研究

目 录

在 应 用 实 践 上 指 导 性 建 议 ( 黄 白,2008) 近 几 年 来, 国 家 政 府 在 教 育 方 面 高 度 重 视 教 育 信 息 化 工 作, 相 继 出 台 一 系 列 政 策 文 件 和 规 范 来 促 进 和 推 动 信 息 技 术 在 教 育 教 学 领 域 的 广

untitled

六 到 八 歲 兒 童, 設 計 並 發 展 一 套 以 van Hiele 幾 何 思 考 層 次 理 論 為 基 礎 的 悅 趣 化 學 習 數 位 教 材, 取 名 為 米 德 玩 形 狀, 同 時 探 討 低 年 級 學 童 在 使 用 本 數 位 教 材 之 後, 在 平 面 幾 何 的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On Macro-Planning for China s English Education from Elementary to Tertiary Level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MEI Deming ZHAO Meijuan Abstract This p

Vygotsky的中介讀寫教學模式

生涯規劃團體尊女性幼教人員生涯規劃行為之輔導效果

在 中 国 的 需 求 分 析 考 察 了 教 师 培 训 者 发 展 教 师 培 训 和 职 业 院 校 教 师 培 训 中 的 教 师 需 求 近 期 对 于 全 英 文 授 课 (EMI) 的 教 师 需 求 有 了 更 多 的 关 注 普 遍 性 的 需 求 ; 教 师 培 训 者 技 能

终2015-1

59 1 MSLQ 2. MSLQ 2. 1 被 试 Kuhl 1987 Corno & Kanfer 1993 D rnyei % 111 commitment control strategies 37% 65 21% % metac

Microsoft Word doc

前 言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優 質 學 校 改 進 計 劃 ( 下 稱 計 劃 ) 團 隊 自 1998 年 起 積 極 於 本 地 推 動 理 論 及 實 踐 並 重 的 學 校 改 進 工 作, 並 逐 步 發 展 成 為 本 地 最 具 規 模 的 校 本 支 援 服 務 品 牌, 曾 支

1

2 着

Microsoft Word ºÂ¾åÄõ.doc

2. 專 業 化 的 標 準 何 謂 專 業 化 的 標 準? 其 論 述 不 少, 茲 歸 納 相 關 專 家 學 者 的 看 法 如 下 ( 潘 文 忠, 2002; 謝 文 全,2012;Liberman,1956): (1) 透 過 專 業 培 育 擁 有 專 業 知 能 ;(2) 訂 定

第一章 緒論

Microsoft Word - finalized Yao T and Yang K.T. article edited Haihui.doc

56

教 育 與 多 元 文 化 研 究 二 本 刊 為 雙 向 匿 名 審 查, 請 勿 於 投 稿 本 文 中 出 現 作 者 姓 名 或 任 何 足 以 辨 識 作 者 身 分 之 資 料 三 稿 件 之 版 面 規 格 為 A4 紙 張 電 腦 打 字,word 版 面 設 定 上 下

Jul 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No. 4 Ser. No. 148 * CFPS 2010 C A Where does the Ti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個人基本資料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以 项 目 写 作 促 进 英 专 学 生 思 辨 能 力 培 养 的 实 证 研 究 2 文 献 回 顾 2.1 何 为 思 辨 思 辨 不 是 一 个 新 概 念 礼 记 中 庸 第 19 章 就 有 博 学 之, 审 问 之, 慎 思 之, 明 辨 之, 笃 行 之 的 说 法 在 以 分 析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014 提升中小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理論與實務研討論壇 壹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數學教育是全民性的 應使每一位學生的資賦都能獲得充分的實現與發展 每一位學生都能擁有最適合自己的教育 台灣國中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在國際評 比上雖然都名列前茅 但是學習落後的學生比例卻也高於世界平均 近年來教育 行政部門也越

a a a 1. 4 Izumi et al Izumi & Bigelow b

small fire indd

M M. 20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ChiIndexofNHE-03.doc

豐佳燕.PDF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第 七 届 中 国 英 语 教 学 国 际 研 讨 会 中 国 英 汉 语 比 较 研 究 会 英 语 教 学 研 究 分 会 ( 原 中 国 英 语 教 学 研 究 会 ) 将 于 2014 年 10 月 日 在 南 京 举 办 第 七 届 中 国 英 语 教 学 国 际 研 讨 会

壹、前言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赵 鹍 : 持 久 的 卓 越 : 日 本 年 PISA 测 试 结 果 的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及 启 示 本 的 正 常 社 会 生 活 也 深 受 教 育 影 响 日 本 的 报 刊 文 章 通 常 认 为, 读 者 能 看 懂 复 杂 的 统 计 表, 能 理 解 有

3 : 121,, [1 ] (Stage Theory),,,,,,, 1 :, ;,,,,, 1 :11, 6,116 ; , 2003 ; 31 = Π ; 2, 1996 ;1996,,2000, Walt Rostow (1960, 1971), A. F. K. Organ


2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緒 論 每 到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升 學 大 專 校 院 甄 試 的 簡 章 公 佈 時, 高 中 職 老 師 都 可 以 聽 到 身 心 障 礙 學 生 問 : 為 什 麼 學 系 這 麼 少? 部 分 學 生 因 選 擇 少 而 不 參 加 甄 試

一個以學童數學認知為基礎的小學教師數學專業發展模式

[1] [2] [ 1] [ 2]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台灣童謠主題教學運用於幼稚園之研究

參 考 文 獻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ust be careful and consider the affordability of the educators to c

P2P的概念與貢獻

計畫申請書

引言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70) 2 Key Words: teacher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mative evaluation

續論

孫 本 初 教 授 年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Microsoft Word - 刘藤升答辩修改论文.doc

穨423.PDF

1.第二卷第二期p1

Transcription:

Education Journal 教 育 學 報, Vol. 35, No. 2, Winter 2007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 新 課 程 實 施 下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劉 潔 玲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課 程 與 教 學 學 系 本 研 究 主 要 透 過 教 師 訪 談 和 課 堂 觀 察, 探 討 在 新 課 程 實 施 下 香 港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以 及 他 們 實 施 閱 讀 教 學 的 情 況 參 與 研 究 的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共 6 名, 分 別 來 自 不 同 成 績 組 別 的 中 學 ; 他 們 有 不 同 的 教 學 年 資, 對 新 課 程 的 熟 悉 程 度 亦 各 有 不 同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新 課 程 推 行 了 幾 年, 教 師 普 遍 都 認 同 能 力 導 向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亦 在 施 行 閱 讀 教 學 時 更 加 重 視 能 力 的 訓 練, 並 給 予 學 生 更 多 參 與 的 機 會 不 過, 研 究 結 果 同 時 顯 示,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接 受 程 度 不 一 他 們 普 遍 認 為 實 施 了 新 課 程 後, 學 生 大 多 不 重 視 知 識 的 積 累, 語 文 基 礎 薄 弱 ; 而 且, 大 部 分 教 師 仍 是 以 傳 統 的 教 師 主 導 模 式 施 行 閱 讀 教 學 有 關 的 研 究 結 果 對 如 何 改 善 新 課 程 的 實 施 和 提 高 中 文 科 閱 讀 教 學 的 效 能 有 重 要 的 啟 示 在 近 年 教 育 改 革 的 浪 潮 下, 香 港 的 中 國 語 文 科 課 程 經 歷 了 重 大 的 改 革 新 修 訂 的 中 學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 下 稱 新 課 程 ) 與 舊 課 程 代 表 了 兩 種 截 然 不 同 的 課 程 和 教 學 取 向 自 2002 年 起, 初 中 開 始 實 施 新 課 程, 這 引 起 了 香 港 不 少 學 者 和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關 注 ;2005 年, 新 課 程 已 推 展 至 高 中 階 段, 課 程 改 革 後 的 第 一 屆 會 考 亦 於 2007 年 舉 行 了, 標 誌 着 新 課 程 剛 在 中 學 完 整 地 實 施 了 一 個 階 段 經 過 了 幾 年 的 實 踐, 究 竟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接 受 程 度 有 否 提 高? 實 施 情 況 又 如 何? 現 時 有 關 新 課 程 的

30 劉 潔 玲 研 究 均 集 中 在 初 中 階 段, 高 中 教 師 在 面 對 更 高 的 課 程 要 求 和 公 開 試 的 壓 力 下, 對 新 課 程 又 會 有 怎 樣 的 觀 感? 閱 讀 教 學 一 直 是 語 文 課 程 最 重 要 但 又 最 根 深 蒂 固 的 一 環, 本 研 究 會 聚 焦 於 閱 讀 教 學 的 範 疇 上, 從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入 手, 探 討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所 倡 議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的 觀 感 和 實 施 情 況 過 去 有 關 實 施 課 程 改 革 的 研 究 均 顯 示, 教 師 在 改 革 中 扮 演 十 分 重 要 的 角 色 : 教 師 是 否 認 同 新 課 程 會 直 接 影 響 新 課 程 的 理 念 能 否 真 正 在 課 堂 落 實 (Datnow & Castellano, 2000; Fullan, 1993; Inos & Quigley, 1995) 影 響 教 師 觀 感 的 因 素 有 很 多, 教 師 對 本 科 教 學 的 信 念 或 教 學 觀 (teacher belief/conception) 是 其 中 一 項 重 要 因 素, 教 師 的 教 學 觀 會 直 接 影 響 他 們 的 教 學 設 計 和 教 學 模 式 (Fang, 1996; Thompson, 1992) 在 面 對 課 程 改 革 時, 教 師 的 教 學 觀 就 好 像 一 具 過 濾 器, 如 果 新 課 程 與 教 師 原 有 的 教 學 觀 不 吻 合, 教 師 便 很 自 然 會 抗 拒 或 修 改 新 課 程 的 理 念 (Gregoire, 2003; Richardson, Anders, Tidwell, & Lloyd, 1991; Richardson & Placier, 2001; Westwood, Knight, & Redden, 1997) 研 究 教 師 轉 變 的 文 獻 顯 示, 如 果 教 師 本 身 有 良 好 的 本 科 知 識 教 學 能 力 和 信 心, 又 得 到 外 在 因 素 ( 如 時 間 和 資 源 等 ) 的 配 合, 一 般 會 較 願 意 改 變 本 身 的 信 念 和 嘗 試 新 的 教 學 模 式 (Evers, Brouwers, & Tomic, 2002; Gregoire, 2003; Richardson & Placier, 2001; Wong, 1997) 另 一 項 影 響 教 師 觀 感 的 重 要 因 素 是 教 師 的 教 學 經 驗, 有 學 者 認 為 資 深 教 師 較 難 改 變 建 立 多 年 的 教 學 觀 (Gamoran, 1994), 但 另 一 方 面, 資 深 教 師 有 較 佳 的 教 學 能 力, 如 果 他 們 願 意 嘗 試 改 變, 在 實 踐 新 的 教 學 模 式 時 會 有 較 佳 的 成 效 (Broaddus & Bloodgood, 1999; Lloyd & Wilson, 1998) 西 方 學 者 曾 就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觀 念 進 行 過 不 少 研 究,Harste & Burke(1977) 是 最 早 提 出 教 師 閱 讀 取 向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to reading) 這 個 概 念 的 他 們 認 為, 每 個 教 師 對 閱 讀 都 會 抱 持 一 套 特 定 的 知 識 和 信 念 系 統, 而 教 師 是 會 基 於 這 套 系 統, 建 立 閱 讀 教 學 的 目 標, 設 計 教 學 程 序, 選 擇 教 材 和 教 學 方 法, 營 造 合 適 的 教 學 環 境 和 決 定 評 估 準 則 西 方 學 者 根 據 不 同 的 閱 讀 理 論, 一 般 將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分 為 兩 大 類 : 抱 持 技 能 取 向 的 教 師 多 會 採 取 直 接 教 學 的 模 式, 着 重 字 詞 知 識 和 技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31 能 的 訓 練 ; 支 持 全 語 文 取 向 的 教 師 則 較 着 重 發 展 學 生 建 構 篇 章 意 義 的 能 力 (DeFord, 1985; Grisham, 2000; Kinzer, 1988; Paris, 1997; Richardson et al., 1991; Westwood et al., 1997) 過 去 的 研 究 顯 示,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他 們 實 際 在 課 堂 上 的 教 學 模 式 通 常 都 頗 為 一 致 (Fang, 1996; Paris, 1997; Richardson et al., 1991), 不 過, 由 於 教 學 環 境 的 限 制, 有 時 教 師 亦 會 採 取 一 些 與 他 們 原 來 信 念 不 吻 合 的 教 學 策 略 (Fang, 1996; Grisham, 2000; Kinzer, 1988) 相 對 於 西 方 的 研 究, 中 文 閱 讀 教 學 的 理 論 雖 然 很 多, 但 卻 沒 有 統 一 的 分 類, 而 且 過 往 亦 沒 有 學 者 或 研 究 專 就 閱 讀 教 學 的 範 疇 討 論 中 文 科 教 師 的 教 學 觀, 因 此 本 文 嘗 試 從 兩 個 方 向 語 文 科 的 性 質 和 新 舊 課 程 的 取 向 着 手, 探 討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不 同 看 法 過 去 有 關 語 文 科 性 質 的 討 論, 一 直 存 在 兩 派 主 流 意 見 : 從 傳 統 的 文 道 之 爭 到 近 年 內 地 的 工 具 性 與 人 文 性 之 爭 ( 王 麗,1998), 語 文 教 育 學 者 對 於 語 文 科 應 偏 重 對 學 生 掌 握 語 言 文 字 能 力 的 訓 練, 抑 或 應 通 過 語 文 學 習 作 思 想 品 德 和 情 意 的 教 育, 抱 持 不 同 意 見 主 張 工 具 性 的 學 者 強 調 語 文 是 思 想 學 習 和 認 識 世 界 的 工 具, 因 此 很 着 重 對 讀 寫 聽 說 基 礎 能 力 的 訓 練 ;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閱 讀 教 學, 主 要 的 教 學 目 的 便 是 訓 練 學 生 學 會 閱 讀, 能 夠 掌 握 閱 讀 不 同 文 章 的 能 力, 因 此 教 學 時 較 着 重 字 詞 知 識 和 作 法 技 巧 的 基 礎 訓 練 主 張 人 文 性 的 學 者 強 調 語 言 文 字 本 身 是 文 化 思 想 和 感 情 的 載 體, 語 文 學 習 必 須 以 內 化 人 文 精 神 為 鵠 的 才 有 意 義 ;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閱 讀 教 學, 重 點 應 該 是 通 過 篇 章 讓 學 生 體 會 感 悟, 從 而 達 到 文 學 薰 陶 審 美 教 育 情 感 教 育 以 至 人 格 完 善 等 非 工 具 性 的 目 的 ( 田 本 娜,2002; 岳 增 學 孫 福 坤,2005; 倪 文 錦,2002; 曹 明 海 錢 加 清,2005; 雷 實,2000) 語 文 科 的 性 質 與 語 文 課 程 的 取 向 有 密 切 關 係, 內 地 語 文 科 舊 課 程 的 工 具 性 較 明 顯, 以 系 統 化 的 知 識 和 能 力 為 主 要 訓 練 目 標 ( 課 程 教 材 研 究 所,2001), 新 課 程 則 標 榜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的 統 一, 同 時 強 調 語 文 能 力 品 德 修 養 和 審 美 情 趣 的 重 要 性, 以 糾 正 以 往 過 分 偏 重 技 能 訓 練 的 問 題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教 育 部,2001,2003) 香 港 的 情 況 有 點 特 殊, 從 課 程 文 件 看, 新 舊 課 程 的 目 標 均 偏 重 工 具 性, 較 強 調 讀 寫 聽 說 能 力 的 訓 練, 但 舊 課 程 的 實 際 內 容 卻 以 範 文 教 學 為 主 (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32 劉 潔 玲 1990), 加 上 範 文 知 識 佔 公 開 試 很 重 的 分 數, 形 成 以 往 香 港 中 文 科 的 閱 讀 教 學 其 實 屬 於 範 文 導 向, 教 師 一 般 會 把 範 文 教 學 等 同 閱 讀 教 學 ( 黎 歐 陽 汝 穎,1995), 在 課 堂 上 花 很 多 時 間 向 學 生 講 解 範 文 的 字 詞 句 段 篇 和 作 法 等, 所 採 用 的 教 學 方 法 多 以 教 師 講 解 輔 以 提 問 作 串 講, 學 生 多 依 賴 背 誦 範 文 知 識 以 應 付 考 核 ( 何 文 勝,1999; 周 漢 光,1998; 黃 顯 華,2000) 為 了 糾 正 舊 課 程 重 知 識 背 誦 輕 能 力 訓 練 的 問 題, 新 課 程 某 程 度 上 是 要 重 新 確 立 語 文 科 工 具 性 的 目 標, 課 程 文 件 強 調 要 以 能 力 為 主 導, 清 楚 列 明 各 階 段 的 學 習 重 點, 不 再 設 指 定 範 文, 建 議 教 師 以 單 元 組 織 不 同 的 課 文, 採 取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及 多 元 化 的 教 學 方 法, 訓 練 學 生 掌 握 閱 讀 不 同 類 型 篇 章 的 能 力 (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2001a,2001b), 在 公 開 試 方 面 亦 不 再 考 核 範 文 知 識, 閱 讀 卷 的 評 估 重 點 改 為 不 同 層 次 的 閱 讀 理 解 能 力 (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2005) 香 港 教 師 幾 十 年 來 習 慣 了 範 文 主 導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加 上 傳 統 文 以 載 道 的 思 想 對 中 文 科 教 師 也 有 一 定 影 響, 教 師 能 否 接 受 和 適 應 新 課 程 偏 重 工 具 性 和 以 能 力 為 主 導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是 一 大 疑 問 一 些 就 中 文 科 新 課 程 實 施 情 況 的 研 究 顯 示, 雖 然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接 受 程 度 略 高 於 舊 課 程, 而 有 些 教 師 亦 開 始 將 課 堂 重 心 逐 漸 轉 移 為 能 力 主 導, 並 嘗 試 採 用 多 元 化 的 教 學 方 法, 但 仍 有 部 分 中 文 科 教 師 較 認 同 傳 統 範 文 導 向 的 教 學 模 式, 認 為 單 元 教 學 把 課 文 視 作 工 具 會 使 課 文 教 學 變 得 支 離 破 碎, 忽 略 了 思 想 情 意 的 素 養 ; 亦 有 些 教 師 在 教 學 時 仍 採 用 教 師 主 導 的 串 講 方 法, 課 文 講 解 依 然 佔 閱 讀 教 學 很 大 的 比 例 ( 香 港 大 埔 中 學 校 長 會, 2003; 黃 顯 華,2005; 潘 慧 如,2004; 蔡 若 蓮 周 健 黃 顯 華,2002; 譚 彩 鳳,2006) 本 文 的 研 究 員 早 前 曾 就 香 港 中 文 科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和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進 行 過 一 項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 劉 潔 玲,2006), 結 果 顯 示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他 們 的 教 學 模 式 有 密 切 關 係, 而 香 港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看 法 同 時 混 合 了 新 舊 課 程 的 理 念, 一 方 面 教 師 對 能 力 導 向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有 較 高 的 認 同 度, 大 多 同 意 閱 讀 教 學 應 以 培 養 語 文 能 力 為 主, 但 另 一 方 面 則 仍 然 認 同 閱 讀 教 學 應 該 全 面 分 析 範 文 幫 助 學 生 正 確 掌 握 作 者 的 思 想 感 情 等 範 文 導 向 的 理 念, 反 對 閱 讀 教 學 以 教 授 閱 讀 方 法 為 主 和 只 抽 取 範 文 的 部 分 內 容 施 教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33 在 上 次 研 究 的 基 礎 上, 研 究 員 開 展 了 是 次 第 二 階 段 研 究, 兩 次 研 究 有 兩 個 主 要 分 別 第 一, 上 次 研 究 是 以 量 化 方 法 進 行, 大 量 的 數 據 有 助 初 步 了 解 宏 觀 的 情 況 然 而, 有 關 教 學 觀 和 教 學 模 式 的 研 究 發 現, 採 用 量 化 和 質 化 工 具 有 時 會 得 到 不 同 的 結 果 (Fang, 1996; Paris, 1997; Richardson et al., 1991; Wilson, Konopak, & Readence, 1992), 因 為 教 師 回 答 問 卷 時 會 傾 向 表 達 他 們 認 為 是 理 想 的 教 學 模 式, 但 在 實 際 教 學 時 卻 往 往 因 為 現 實 環 境 的 限 制 而 調 整 教 學 方 法, 因 此 本 研 究 改 以 訪 談 和 觀 課 的 方 法 收 集 資 料, 希 望 可 以 深 入 了 解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看 法, 以 及 抱 持 不 同 教 學 觀 的 教 師 在 實 際 課 堂 上 如 何 進 行 閱 讀 教 學 第 二, 上 次 研 究 的 對 象 是 所 有 中 學 中 文 科 教 師, 本 研 究 則 以 任 教 高 中 的 中 文 科 教 師 為 對 象 由 於 新 課 程 是 由 初 中 開 始 實 施, 以 往 所 有 研 究 都 集 中 在 初 中 階 段, 但 在 香 港 任 教 高 中 的 教 師 多 為 資 深 教 師, 他 們 早 已 熟 習 傳 統 的 教 學 模 式, 因 此 對 新 課 程 可 能 會 有 不 同 的 觀 感 總 括 而 言, 本 研 究 希 望 通 過 訪 問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和 觀 察 他 們 的 課 堂 教 學, 回 答 以 下 幾 個 研 究 問 題 :(1) 在 新 課 程 實 施 下,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有 何 看 法? 高 中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認 同 程 度 與 初 中 教 師 有 否 不 同?(2) 在 新 課 程 實 施 下,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如 何 實 施 閱 讀 教 學? 高 中 階 段 對 學 生 的 閱 讀 能 力 要 求 較 高, 加 上 公 開 考 試 的 壓 力, 在 高 中 實 施 新 課 程 會 否 更 為 困 難?(3) 新 課 程 由 2002 年 開 始 實 施, 高 中 教 師 對 於 學 生 在 新 課 程 下 學 習 了 四 或 五 年 後 的 閱 讀 表 現 有 甚 麼 評 價? 他 們 是 否 認 同 新 課 程 在 閱 讀 教 學 方 面 的 成 效? 研 究 方 法 參 與 者 本 研 究 採 取 目 的 性 取 樣, 研 究 員 先 根 據 第 一 階 段 問 卷 研 究 所 得 的 數 據, 以 範 文 導 向 和 能 力 導 向 閱 讀 教 學 觀 的 中 位 數 為 分 割 點, 將 所 有 教 師 分 為 四 組 : 第 一 組 為 高 能 力 導 向 和 高 範 文 導 向 組 ; 第 二 組 為 高 能 力 導 向 和 低 範 文 導 向 組 ; 第 三 組 為 低 能 力 導 向 和 高 範 文 導 向 組 ; 第 四 組 為 低 能 力

34 劉 潔 玲 導 向 和 低 範 文 導 向 組 分 組 後 再 抽 出 各 組 中 表 示 願 意 繼 續 參 與 第 二 階 段 研 究 和 提 供 了 聯 絡 資 料 的 教 師 作 抽 樣 基 礎 由 於 第 三 組 的 所 有 教 師 均 沒 有 留 下 聯 絡 資 料, 因 此 未 能 邀 請 這 組 教 師 參 與 第 二 階 段 研 究 此 外, 由 於 第 一 階 段 研 究 的 結 果 顯 示 教 師 任 教 學 生 的 水 平 及 其 對 新 課 程 的 熟 悉 程 度 與 他 們 的 教 學 觀 和 教 學 模 式 有 密 切 關 係, 加 上 西 方 研 究 就 教 師 教 學 經 驗 對 教 學 觀 的 影 響 存 在 爭 議, 因 此 在 取 樣 時 會 盡 量 在 這 三 項 背 景 因 素 中 選 取 不 同 的 教 師 參 與 本 研 究 的 教 師 全 屬 自 願 性 質, 研 究 員 會 根 據 以 上 準 則 聯 絡 合 適 的 教 師, 假 如 教 師 不 答 允 參 與 研 究, 則 會 再 邀 請 另 一 名 背 景 相 似 的 教 師 參 與 最 後 本 研 究 共 邀 請 了 六 名 教 師 ( 五 女 一 男 ) 參 與, 屬 於 第 一 二 和 四 組 的 教 師 各 兩 名 ; 六 人 分 別 有 不 同 的 教 學 年 資, 來 自 不 同 成 績 組 別 的 學 校, 對 新 課 程 有 不 同 的 熟 悉 程 度 表 一 列 出 了 六 名 教 師 的 詳 細 資 料 研 究 工 具 本 研 究 主 要 採 用 訪 談 方 法 收 集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觀 感, 輔 以 課 堂 觀 察 收 集 補 充 資 料 教 師 訪 談 是 以 半 結 構 形 式 進 行, 研 究 員 事 前 根 據 研 究 目 的 設 計 了 幾 條 開 放 問 題, 再 在 訪 談 過 程 中 因 應 教 師 的 回 答 作 靈 活 的 追 問 訪 談 的 問 題 是 參 考 第 一 階 段 研 究 的 問 卷 而 設 計, 主 要 分 兩 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圍 繞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了 解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目 的 教 學 模 式 和 新 舊 課 程 的 看 法 ; 第 二 部 分 則 圍 繞 教 師 實 際 施 行 閱 讀 教 學 的 情 況, 探 問 教 師 進 行 閱 讀 教 學 時 的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方 法 和 評 估 方 法 最 後, 則 請 教 師 歸 納 出 在 新 課 程 下 實 施 閱 讀 教 學 的 成 效 和 困 難 具 體 的 訪 談 問 題 可 參 看 附 錄 課 堂 觀 察 在 訪 談 前 進 行, 目 的 是 了 解 教 師 實 施 閱 讀 教 學 的 實 際 情 況, 為 訪 談 提 供 討 論 的 基 礎, 並 與 教 師 在 訪 談 中 自 述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作 對 照 配 合 訪 談 第 二 部 分 問 題, 觀 察 的 範 疇 同 樣 包 括 教 師 閱 讀 教 學 的 設 計 教 學 方 法 和 評 估 方 法, 具 體 的 觀 察 項 目 主 要 根 據 上 一 階 段 研 究 所 設 計 的 教 師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問 卷 ( 劉 潔 玲,2006) 除 了 預 先 設 定 的 觀 察 項 目 外, 研 究 員 會 同 時 注 意 教 師 施 行 不 同 的 教 學 活 動 時 學 生 的 反 應 和 表 現, 以 補 充 訪 談 的 資 料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35 任 教 學 生 的 水 平 教 授 中 文 科 的 年 資 T1 T2 T3 T4 T5 T6 第 二 成 績 第 三 成 績 第 一 成 績 第 二 成 績 組 別 組 別 組 別 組 別 第 二 成 績 第 三 成 績 組 別 組 別 1 年 16 17 年 1 年 13 年 13 年 8 年 行 政 職 位 無 行 政 職 務 擔 任 過 科 主 任 8 9 年, 去 年 剛 卸 下 行 政 職 務 無 行 政 職 務 級 聯 絡 人 已 擔 任 科 主 任 5 年 之 前 為 副 科 主 任, 剛 於 今 年 擔 任 科 主 任 對 新 課 程 的 熟 悉 程 度 首 年 教 新 課 程, 未 參 加 過 新 課 程 的 研 討 會, 略 看 過 指 引 第 5 年 教 新 課 程, 教 了 兩 年 後 參 加 了 教 統 局 單 元 教 學 培 訓 班 首 年 教 新 課 程, 未 參 加 過 新 課 程 的 研 討 會, 略 看 過 指 引 教 了 新 課 程 4 年, 有 參 加 過 發 布 會, 但 未 參 加 過 相 關 課 程 教 了 新 課 程 4 年, 有 參 加 過 教 育 學 院 舉 辦 的 新 課 程 培 訓 班 教 了 新 課 程 5 年, 參 加 過 很 多 課 程 和 講 座, 亦 曾 當 過 交 流 會 的 講 者 問 卷 分 數 所 屬 的 教 學 觀 組 別 高 能 力 導 向 和 高 範 文 導 向 組 高 能 力 導 向 和 高 範 文 導 向 組 高 能 力 導 向 和 低 範 文 導 向 組 高 能 力 導 向 和 低 範 文 導 向 組 低 能 力 導 向 和 低 範 文 導 向 組 低 能 力 導 向 和 低 範 文 導 向 組 研 究 程 序 經 研 究 員 解 釋 過 研 究 目 的 和 程 序 後, 答 允 參 與 研 究 的 教 師 可 按 個 別 情 況 選 擇 一 或 兩 節 閱 讀 課 讓 研 究 員 觀 課, 並 在 觀 課 後 接 受 研 究 員 訪 問 由 於 課 堂 觀 察 在 本 研 究 只 屬 輔 助 資 料, 為 免 對 教 師 造 成 太 大 滋 擾, 教 師 可 選 擇 以 錄 影 錄 音 或 由 研 究 員 筆 錄 的 方 式 記 錄 課 堂 情 況, 結 果 以 上 三 種 方 法 各 有 兩 名 教 師 選 用, 其 中 課 堂 錄 影 和 錄 音 的 資 料 均 於 事 後 謄 錄 成 完 整 的 文 稿 以 供 分 析 每 次 觀 課 後 會 立 即 進 行 教 師 訪 問, 維 時 約 一 小 時, 整 個 過 程 均 以 錄 音 記 錄, 並 於 事 後 謄 錄 成 完 整 的 文 稿 以 供 分 析

36 劉 潔 玲 研 究 結 果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觀 感 當 被 問 到 心 目 中 理 想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時, 所 有 教 師 均 認 同 閱 讀 教 學 其 中 一 個 重 要 目 的 是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理 解 文 章 的 能 力, 反 而 沒 有 教 師 認 為 認 識 範 文 是 閱 讀 教 學 的 最 終 目 的 這 反 映 出 在 觀 念 上, 教 師 大 多 已 從 舊 課 程 的 範 文 導 向 改 變 為 能 力 導 向 不 過, 在 掌 握 理 解 能 力 這 個 大 前 提 下, 幾 位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又 各 有 不 同 的 側 重, 他 們 的 看 法 大 致 與 語 文 科 的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兩 大 取 向 吻 合, 其 中 四 名 教 師 (T1 T3 T4 T5) 較 重 工 具 性, 多 強 調 單 元 重 點 和 文 體 技 巧 在 閱 讀 教 學 的 重 要 性 : [ 閱 讀 教 學 的 目 標 是 ] 學 生 自 己 自 學 的 能 力, 就 算 看 任 何 文 章, 都 懂 得 找 出 重 點, 知 道 文 章 在 說 甚 麼 (T1) 我 偏 向 設 計 教 學 方 法 環 繞 於 教 學 目 標 這 是 一 個 最 基 本 不 可 抵 觸 的 大 原 則 [ 最 終 期 望 學 生 在 閲 讀 教 學 得 到 的 是 ] 理 解 能 力, 這 是 最 基 本 的 (T3) 我 想 他 們 掌 握 的 技 巧 是 很 重 要 的 舊 課 程 有 很 多 時 間 去 談 及 內 容, 技 巧 都 會 提 及, 但 兩 方 面 都 有 平 衡 現 在 新 課 程 可 以 看 多 了 更 加 可 以 豐 富 鞏 固 他 們 的 技 巧 (T4) 應 該 按 不 同 的 文 體 或 者 不 同 的 主 題 分 類, 去 進 行 有 系 統 的 閱 讀 教 學 希 望 通 過 閱 讀 掌 握 的 不 只 是 內 容, 而 是 一 些 關 於 那 種 文 體 的 特 點 (T5) 另 外 兩 位 教 師 (T2 T6) 雖 然 亦 有 提 及 理 解 能 力 和 閱 讀 方 法 的 重 要 性, 但 他 們 更 關 注 基 本 能 力 以 外 的 人 文 性 目 標, 其 中 T2 最 重 視 的 是 品 德 和 文 化 教 育, 而 T6 較 關 心 的 是 賞 析 和 思 維 能 力 的 訓 練 : 學 生 應 該 對 於 任 何 篇 章 都 有 能 力 看 得 明 白 學 生 可 以 學 習 有 關 德 育 的 教 育 一 些 比 較 經 典 的 文 章, 它 背 後 所 帶 出 的 道 理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T2)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37 我 覺 得 策 略 是 要 教 的, 不 過 最 理 想 的 閱 讀 教 學 不 是 教 策 略, 其 實 是 篇 章 教 學, 就 是 讓 學 生 去 賞 析 篇 章, 可 以 做 到 評 價 文 章, 即 是 有 所 感 知, 亦 有 反 思 (T6) 教 師 本 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他 們 對 新 課 程 的 認 同 程 度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四 位 較 重 工 具 性 的 教 師 都 有 提 到 新 課 程 的 優 點, 其 中 兩 位 教 師 認 為 新 課 程 較 舊 課 程 好 (T3 T5), 另 兩 位 教 師 認 為 新 舊 課 程 各 有 優 劣 (T1 T4) 各 教 師 所 提 出 的 原 因 與 他 們 理 想 中 的 閱 讀 教 學 有 明 顯 的 關 係 由 於 這 幾 位 教 師 多 重 視 理 解 能 力 和 文 體 技 巧 的 訓 練, 因 此 認 同 新 課 程 有 清 晰 的 目 標, 可 以 通 過 多 篇 課 文 訓 練 和 鞏 固 學 生 的 閱 讀 能 力 相 反, 兩 位 較 重 人 文 性 的 教 師 則 指 新 課 程 過 分 偏 重 工 具 性,T2 認 為 新 課 程 只 停 留 在 功 能 層 面, 似 教 英 文, 忽 略 了 中 文 作 為 母 語 背 後 所 蘊 含 的 文 化 思 想 ;T6 認 為 新 課 程 很 割 裂, 單 元 重 點 跳 來 跳 去, 令 學 生 失 去 了 深 入 賞 析 篇 章 的 樂 趣, 亦 不 利 打 穩 基 礎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從 教 師 訪 談 和 觀 課 所 收 集 到 有 關 教 師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的 資 料, 彼 此 大 致 吻 合 以 下 會 從 教 學 設 計 教 學 方 法 和 評 估 方 法 三 方 面 整 理 所 得 的 資 料 每 位 教 師 的 具 體 教 學 情 況 可 參 看 表 二 的 資 料 撮 要 教 學 設 計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看 法 雖 然 受 新 課 程 的 影 響 從 範 文 導 向 轉 為 能 力 導 向, 但 在 教 學 時 他 們 對 課 文 講 解 仍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重 視, 教 科 書 和 課 文 仍 是 現 時 閱 讀 教 學 的 主 要 教 學 內 容 和 教 材 六 位 教 師 均 表 示 基 於 時 間 和 工 作 量 的 考 慮, 閱 讀 教 學 是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但 大 部 分 教 師 在 施 教 時 都 會 對 教 科 書 作 小 幅 度 的 調 適, 多 數 是 配 合 學 生 的 程 度 和 興 趣 增 刪 課 文 從 觀 課 所 見, 除 了 T6 以 自 行 設 計 的 筆 記 和 練 習 教 授 閱 讀 策 略 之 外, 其 他 五 位 教 師 均 是 以 教 科 書 進 行 課 文 教 學, 通 過 分 析 課 文 教 授 文 體 技 巧 在 教 材 方 面, 其 中 只 有 T3 加 入 了 流 行 曲 作 輔 助 教 材, 其 餘 四 位 教 師 的 輔 助 教 材 全 是 配 合 課 文 設 計 的 簡 報 或 工 作 紙

38 劉 潔 玲 教 學 設 計 : 訪 談 T1 T2 T3 T4 T5 T6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有 時 會 刪 減 課 文 課 文 教 學 會 特 別 強 調 單 元 重 點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會 增 刪 課 文 課 文 教 學 以 閱 讀 方 法 和 技 巧 為 主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會 增 刪 課 文 課 文 教 學 以 單 元 重 點 為 主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會 因 應 單 元 重 點 增 刪 課 文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會 增 刪 課 文 課 文 教 學 以 單 元 重 點 為 主 以 教 科 書 為 主, 會 加 插 額 外 的 篇 章 和 閱 讀 策 略 教 學, 重 篇 章 賞 析 和 比 較 教 學 設 計 : 觀 課 教 材 課 文 為 主, 輔 以 配 合 課 文 設 計 的 簡 報 和 工 作 紙 只 用 課 文, 有 少 量 板 書 課 文 簡 報 工 作 紙 流 行 曲 課 文 及 簡 報 課 文 為 主, 輔 以 板 書 及 課 文 問 答 工 作 紙 閱 讀 策 略 筆 記 及 閱 讀 理 解 工 作 紙 教 學 內 容 第 一 節 教 課 文 字 詞 內 容 作 法 第 二 節 為 閱 讀 策 略 教 學 以 課 文 教 授 閱 讀 小 說 的 方 法 課 文 中 三 種 不 同 的 抒 情 手 法 分 析 課 文 觀 點 辯 論 和 思 維 技 巧 分 析 課 文 的 結 構 和 人 物 性 格 六 種 層 次 的 閱 讀 題 型 和 作 答 技 巧 教 學 組 織 以 課 文 主 導, 作 法 分 析 以 單 元 重 點 為 主 圍 繞 閱 讀 小 說 的 方 法 順 序 分 析 課 文 有 連 繫 學 生 學 習 過 的 其 他 課 文 圍 繞 單 元 重 點, 按 每 項 抒 情 手 法 進 行 教 學 活 動 有 連 繫 學 生 學 習 過 的 其 他 課 文 按 每 項 單 元 重 點 順 序 進 行 討 論 圍 繞 單 元 重 點 順 序 分 析 課 文 圍 繞 教 學 目 標 先 重 溫 題 型, 再 做 練 習 作 應 用 和 鞏 固 教 學 方 法 : 訪 談 多 用 講 解 提 問, 第 二 節 加 入 小 組 討 論 最 多 用 提 問, 常 會 加 入 生 活 示 例 多 用 講 解 提 問, 很 少 用 小 組 討 論 最 多 用 小 組 討 論 最 多 用 提 問 和 小 組 討 論 多 用 提 問 和 練 習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39 T1 T2 T3 T4 T5 T6 教 學 方 法 : 觀 課 採 用 的 方 法 講 解 為 主, 輔 以 提 問 及 分 組 討 論 以 提 問 和 講 解 為 主, 講 解 時 多 加 入 生 活 例 子 作 說 明 以 提 問 和 講 解 為 主, 加 入 了 流 行 曲 的 聆 聽 活 動 以 分 組 討 論 為 主, 輔 以 提 問 和 講 解 以 提 問 和 講 解 為 主 以 提 問 講 解 和 練 習 為 主 教 師 主 導 / 學 生 主 導 大 部 分 時 間 由 教 師 主 導, 小 組 討 論 時 學 生 較 多 參 與 大 部 分 時 間 由 教 師 主 導, 學 生 很 依 賴 教 師 的 引 導 全 課 由 教 師 主 導, 學 生 大 部 分 時 間 很 被 動 大 部 分 時 間 由 學 生 分 組 討 論, 但 教 師 的 講 解 和 引 導 佔 很 重 比 例 全 課 由 教 師 主 導, 學 生 只 在 提 問 時 作 簡 單 回 答 全 課 由 教 師 主 導, 學 生 只 在 提 問 時 作 簡 單 回 答 評 估 方 法 : 訪 談 評 估 方 式 以 紙 筆 測 試 為 主, 形 式 與 會 考 閱 讀 卷 一 樣 以 紙 筆 測 試 為 主, 形 式 與 會 考 閱 讀 卷 一 樣 以 紙 筆 測 試 為 主, 會 以 祝 新 華 的 題 型 出 題 以 紙 筆 測 試 為 主, 多 用 教 科 書 的 題 目 以 紙 筆 測 試 為 主, 用 會 考 卷, 多 出 不 同 題 型 以 紙 筆 測 試 為 主, 將 教 科 書 的 問 題 修 改, 多 出 開 放 題 評 估 重 點 由 出 卷 教 師 自 行 決 定, 不 一 定 與 單 元 重 點 有 關 能 力 導 向, 不 考 課 文, 多 考 篇 章 比 較 和 作 法 不 考 課 文, 按 祝 新 華 的 題 型 考 核 不 同 層 次 的 閱 讀 能 力 不 考 課 文, 會 盡 量 配 合 單 元 重 點 考 核 相 關 的 能 力 不 考 課 文, 除 直 接 考 核 篇 章 內 容, 亦 會 考 比 較 評 論 以 思 維 訓 練 和 篇 章 比 較 為 主 評 估 方 法 : 觀 課 評 估 方 式 課 文 工 作 紙 兩 份 教 師 提 問 課 文 工 作 紙 兩 份 教 師 提 問 教 師 提 問 及 課 文 問 答 練 習 閱 讀 理 解 練 習 評 估 重 點 一 份 工 作 紙 以 單 元 重 點 出 題, 另 一 份 工 作 紙 考 核 課 文 內 容 和 作 法 問 題 多 圍 繞 教 學 重 點 作 課 文 分 析 一 份 工 作 紙 以 單 元 重 點 出 題, 另 一 份 工 作 紙 考 核 課 文 內 容 以 單 元 重 點 設 計 問 題 以 單 元 重 點 設 計 問 題, 分 析 課 文 內 容 和 作 法 以 不 同 題 型 設 計 問 題, 考 核 不 同 層 次 的 閱 讀 能 力

40 劉 潔 玲 雖 然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仍 是 以 課 文 分 析 為 主, 但 從 教 學 組 織 來 看, 與 實 施 舊 課 程 時 只 重 課 文 講 解 而 缺 乏 清 晰 教 學 目 標 的 情 況 則 有 明 顯 分 別 從 訪 談 和 觀 課 的 資 料 顯 示, 教 師 有 頗 強 的 目 標 意 識, 各 人 均 會 圍 繞 單 元 重 點 選 擇 和 組 織 教 學 的 內 容 和 活 動, 並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不 時 強 調 該 課 的 學 習 重 點 值 得 注 意 的 是,T2 和 T3 在 教 授 課 文 時 均 有 配 合 單 元 重 點 刻 意 與 學 生 重 溫 之 前 學 過 的 其 他 課 文, 以 幫 助 學 生 鞏 固 和 遷 移 所 學 的 能 力, 比 以 往 更 重 視 課 文 之 間 的 連 繫 除 了 圍 繞 單 元 重 點 進 行 教 學 之 外, 所 有 教 師 在 教 學 重 點 上 均 更 加 重 視 閱 讀 方 法, 以 切 合 新 課 程 以 能 力 為 主 導 的 特 點 其 中 T1 和 T6 都 在 課 堂 直 接 教 授 閱 讀 策 略,T2 在 觀 課 的 第 二 節 要 求 學 生 分 組 以 腦 圖 概 括 篇 章 的 段 意 和 線 索,T6 則 主 要 按 祝 新 華 (2004) 建 議 的 六 種 閱 讀 問 題 題 型, 教 授 學 生 不 同 層 次 閱 讀 問 題 的 作 答 策 略 1 其 他 幾 位 教 師 在 教 課 文 時 均 有 刻 意 提 醒 學 生 閱 讀 同 類 文 章 的 方 法, 例 如 T2 和 T5 教 導 學 生 從 結 構 和 人 物 去 分 析 小 說 ;T3 教 授 抒 情 文 常 用 的 手 法 ;T4 教 授 論 證 和 反 駁 的 方 法 教 學 方 法 新 課 程 鼓 勵 教 師 採 用 學 生 主 導 多 元 化 和 生 活 化 的 教 學 策 略, 以 培 養 學 生 的 自 學 能 力 從 訪 談 和 觀 課 的 資 料 顯 示, 教 師 在 教 學 時 明 顯 增 加 了 學 生 的 參 與, 所 有 教 師 均 表 示 經 常 會 以 提 問 作 互 動, 以 訓 練 學 生 閱 讀 的 方 法 有 三 位 教 師 (T1 T4 T5) 表 示 會 經 常 採 用 小 組 討 論,T4 和 T5 都 提 到 是 因 應 新 課 程 的 要 求 而 增 加 小 組 討 論, 加 上 高 中 學 生 的 秩 序 主 動 性 和 思 考 能 力 較 高, 她 們 在 高 中 會 較 多 採 用 小 組 的 形 式 討 論 課 文 不 過, 教 師 所 用 的 閱 讀 教 學 方 法 頗 為 單 一, 雖 然 只 有 T1 和 T3 在 訪 談 時 承 認 會 常 用 講 解 的 方 法, 但 從 觀 課 可 見, 其 實 所 有 教 師 在 課 堂 上 都 用 了 很 多 時 間 進 行 講 解, 而 且 教 師 的 提 問 大 多 屬 於 以 教 師 為 主 導 的 方 式, 由 教 師 出 題, 再 抽 問 學 生, 期 間 教 師 多 會 提 供 大 量 引 導, 當 學 生 作 答 後, 教 師 又 往 往 會 以 板 書 簡 報 或 口 頭 重 複 等 方 法 為 學 生 提 供 標 準 答 案, 反 映 出 傳 統 以 教 師 為 主 導 的 串 講 模 式 仍 然 是 現 時 閱 讀 教 學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41 主 流 至 於 教 學 生 活 化 的 原 則, 六 位 教 師 之 中 只 有 T2 和 T3 在 教 學 時 有 加 入 生 活 化 的 例 子,T2 以 電 影 例 子 講 解 小 說 的 寫 作 手 法,T3 以 流 行 曲 為 例 子 教 抒 情 手 法 就 課 堂 所 見, 兩 班 學 生 對 教 師 所 用 的 生 活 化 例 子 反 應 甚 佳, 較 願 意 主 動 作 答, 而 且 生 活 化 的 例 子 明 顯 比 課 文 更 容 易 令 學 生 掌 握 所 學 的 寫 作 手 法 從 學 生 的 課 堂 表 現 來 看, 雖 然 六 位 教 師 的 學 生 在 觀 課 時 均 沒 有 明 顯 的 秩 序 問 題, 大 部 分 學 生 都 留 心 上 課, 但 除 了 少 數 學 生 會 主 動 作 答 外, 大 部 分 學 生 只 會 在 被 點 名 時 才 作 簡 單 的 回 答 其 中 T2 和 T6 的 學 生 能 力 最 弱, 兩 位 教 師 往 往 要 將 問 題 分 拆 成 多 條 簡 單 的 問 題 並 加 上 大 量 提 示, 學 生 才 懂 得 回 答 T4 是 六 位 教 師 之 中 唯 一 一 位 全 課 均 以 小 組 討 論 的 形 式 進 行, 她 亦 常 鼓 勵 學 生 評 價 其 他 組 別 的 答 案, 但 分 組 時 並 非 所 有 學 生 都 積 極 參 與, 而 學 生 作 答 時 也 表 現 得 頗 為 被 動 和 欠 缺 信 心, 需 要 教 師 經 常 引 導 和 補 充 ;T4 在 訪 談 時 認 為 是 因 為 在 新 課 程 下 學 生 覺 得 不 考 課 文, 所 以 上 課 反 而 比 以 前 不 投 入 T3 的 學 生 屬 於 第 一 成 績 組 別, 但 在 上 課 時 經 常 要 由 教 師 點 名 提 問 才 作 答 ;T3 在 訪 談 時 提 到 所 教 的 是 理 科 學 生, 他 們 對 中 文 科 欠 缺 興 趣, 之 前 曾 採 用 過 活 動 教 學 的 方 式, 但 學 生 反 應 同 樣 欠 佳, 因 此 便 維 持 教 師 主 導 的 教 學 模 式 由 此 可 見, 雖 然 新 課 程 主 張 要 由 學 生 主 導, 但 基 於 學 生 的 程 度 和 被 動 的 態 度, 教 師 仍 傾 向 在 課 堂 上 扮 演 主 導 的 角 色 評 估 方 法 在 評 估 形 式 方 面, 雖 然 新 課 程 主 張 要 採 用 多 元 化 的 評 估 方 式, 但 全 部 教 師 均 表 示 閱 讀 教 學 的 評 估 是 以 紙 筆 形 式 的 練 習 和 測 驗 為 主, 主 要 的 評 估 工 具 是 日 常 的 課 文 問 答 閱 讀 理 解 練 習 單 元 小 測 和 按 會 考 閱 讀 卷 的 形 式 而 設 計 的 測 驗 卷 其 中 T3 T5 和 T6 均 提 及 學 校 在 出 題 方 面 會 因 應 會 考 形 式 的 改 變 而 增 加 了 題 型 的 變 化,T3 和 T6 的 學 校 均 是 根 據 祝 新 華 (2004) 建 議 的 六 種 題 型 設 計 練 習 和 測 驗 的 題 目 在 評 估 重 點 方 面, 六 位 教 師 均 認 為 現 時 的 閱 讀 評 估 與 舊 課 程 最 大 的 分 別 是 不 再 考 核 課 文 部 分 教 師 提 到 學 校 在 初 中 的 閱 讀 卷 仍 會 保 留 課 文

42 劉 潔 玲 問 題 的 部 分, 但 高 中 由 於 要 準 備 會 考, 所 以 全 部 都 按 照 會 考 的 形 式 不 考 課 文 除 了 T1 的 學 校 沒 有 統 一 的 出 卷 標 準 外, 其 餘 五 位 教 師 均 表 示 閱 讀 卷 的 考 核 重 點 是 以 單 元 重 點 或 不 同 層 次 的 閱 讀 能 力 為 主, 觀 課 時 各 教 師 的 提 問 或 練 習 題 目 亦 大 多 圍 繞 該 課 的 學 習 重 點 而 設 計, 由 此 反 映 出 在 新 課 程 之 下, 閱 讀 評 估 的 形 式 雖 然 沒 有 大 改 變, 但 評 估 重 點 已 由 以 往 的 課 文 知 識 改 為 能 力 主 導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的 關 係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與 他 們 所 抱 持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大 致 上 是 一 致 的, 但 有 時 亦 會 受 一 些 外 在 因 素 影 響 而 出 現 不 協 調 的 情 況 四 位 較 重 工 具 性 的 教 師 在 觀 感 和 實 踐 上 頗 為 吻 合, 四 人 均 強 調 單 元 重 點 和 文 體 技 巧 的 重 要 性, 在 設 計 教 學 時 多 以 單 元 重 點 選 擇 和 組 織 教 學 內 容, 在 教 學 過 程 中 亦 常 以 口 頭 重 複 板 書 簡 報 工 作 紙 等 提 醒 學 生 該 課 重 點 教 授 的 技 巧 或 能 力 但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重 工 具 性 的 教 師 並 不 一 定 不 重 視 課 文 講 解, 在 觀 課 時 T1 和 T5 花 了 不 少 時 間 講 解 課 文 內 容,T1 解 釋 是 因 為 教 的 是 文 言 文, 而 T4 和 T5 都 同 樣 提 到 教 文 言 文 時 會 用 舊 課 程 精 講 的 形 式, 以 幫 助 學 生 了 解 文 章 內 容 至 於 兩 位 較 重 人 文 性 的 教 師, 他 們 的 觀 感 和 實 踐 雖 有 部 分 吻 合, 但 亦 有 明 顯 差 異, 主 要 原 因 均 與 學 生 能 力 太 弱 有 關 T2 很 重 視 品 德 和 文 化 教 育, 她 提 到 在 教 學 時 會 經 常 與 學 生 討 論 課 文 背 後 的 價 值 觀, 在 觀 課 時 雖 然 她 有 強 調 所 有 小 說 背 後 均 有 作 者 想 帶 出 的 意 義, 但 由 於 學 生 能 力 弱, 主 要 的 教 學 時 間 都 花 了 在 引 導 學 生 分 析 課 文 上 T6 理 想 中 的 閱 讀 教 學 是 培 養 學 生 的 賞 析 和 思 維 能 力, 雖 然 他 在 設 計 閱 讀 練 習 中 有 配 合 這 理 念 加 入 開 放 題 和 篇 章 比 較 的 題 目, 但 由 於 學 生 能 力 有 限, 在 實 際 教 學 時, 他 最 多 強 調 的 是 答 每 種 題 型 可 套 用 的 固 定 公 式, 讓 學 生 可 以 在 考 試 時 直 接 套 用, 要 求 學 生 的 思 維 能 力 並 不 高 除 了 學 生 的 程 度 和 課 文 的 性 質 之 外,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其 他 背 景 因 素 與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和 教 學 模 式 沒 有 明 顯 的 關 係 在 教 學 經 驗 方 面, 兩 位 年 資 較 淺 的 教 師 (T1 及 T3) 對 能 力 導 向 的 新 課 程 有 較 高 的 認 同 感,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43 教 學 設 計 有 明 顯 的 目 標 意 識, 但 在 實 踐 時 因 他 們 未 熟 練 互 動 技 巧, 往 往 會 不 自 覺 地 用 了 教 師 主 導 的 模 式 ; 至 於 四 位 年 資 較 深 的 教 師, 在 教 學 觀 和 對 新 課 程 的 認 同 程 度 上 並 沒 有 一 致 的 看 法, 他 們 與 年 資 較 淺 的 教 師 相 比, 全 部 都 有 較 清 楚 和 肯 定 的 教 學 信 念, 對 自 己 所 採 用 的 教 學 模 式 有 較 強 的 自 覺 能 力, 教 學 技 巧 亦 較 佳 除 此 之 外, 不 同 的 職 級 教 學 信 心 和 對 新 課 程 的 熟 悉 程 度 均 與 教 師 的 教 學 觀 或 教 學 模 式 沒 有 明 顯 的 關 係 實 施 新 課 程 的 成 效 與 困 難 雖 然 六 位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認 同 程 度 不 一, 但 他 們 對 新 課 程 的 成 效 均 抱 持 較 負 面 的 觀 感, 而 且 不 約 而 同 地 提 到 實 施 新 課 程 的 很 多 困 難 除 了 T2 認 為 只 要 教 師 能 駕 馭, 教 甚 麼 都 差 不 多 之 外, 其 餘 五 位 教 師 均 表 示 教 新 課 程 的 信 心 比 教 舊 課 程 為 低, 認 為 新 課 程 對 教 師 和 學 生 的 要 求 較 高, 好 像 T4 T5 和 T6 三 位 教 師 已 教 了 新 課 程 四 年 或 以 上, 但 他 們 都 表 示 未 完 全 掌 握, 沒 有 把 握 教 得 好 新 課 程 強 調 能 力 導 向, 但 問 到 新 課 程 對 提 升 學 生 閱 讀 能 力 的 成 效 時, 只 有 T1 和 T5 同 意 新 課 程 有 助 提 高 學 生 的 基 礎 閱 讀 能 力, 但 T1 認 為 學 生 只 能 看 懂 基 本 內 容, 分 析 和 思 維 能 力 仍 不 足, 而 T5 則 認 為 學 生 對 文 章 內 容 的 掌 握 有 進 步, 但 分 析 文 體 技 巧 的 能 力 仍 很 弱 至 於 T2 T3 T6 均 認 為 新 課 程 對 提 高 學 生 閱 讀 能 力 沒 有 成 效,T4 則 回 答 不 知 道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六 位 教 師 均 不 約 而 同 地 指 出 在 新 課 程 之 下 學 生 不 讀 書 的 問 題, 因 為 學 生 普 遍 認 為 考 試 不 考 課 文 便 不 需 要 溫 習 和 背 誦, 對 學 習 課 文 不 認 真, 結 果 出 現 基 礎 不 穩 的 問 題 : 中 四 就 沒 有 甚 麼 可 以 讀, 根 本 就 連 課 文 的 單 元 重 點, 對 他 們 [ 學 生 ] 來 說 完 全 不 重 要, 所 以 他 們 會 覺 得 純 粹 為 考 試, 有 甚 麼 單 元, 對 他 們 來 說 都 不 重 要 (T1) 因 為 他 們 [ 學 生 ] 基 礎 做 得 不 好, 他 們 哪 有 能 力 遷 移? 他 們 只 是 知 道 現 在 的 課 程 等 於 不 用 讀 (T2)

44 劉 潔 玲 學 生 在 測 驗 考 試 的 時 間, 就 算 我 說 了 這 次 是 測 單 元 八, 但 說 了 可 以 等 於 沒 有 說, 因 為 他 們 說 都 沒 有 東 西 可 以 讀 的 那 些 學 生 會 將 幾 課 書 都 混 淆 了 (T4) 因 為 他 們 [ 學 生 ] 不 記 不 讀, 例 如 他 們 看 完 一 篇 文 章, 知 道 這 裏 是 人 物 描 寫, 有 這 些 方 法 就 算 了, 不 會 去 記 住, 因 為 考 試 不 考, 他 們 不 會 去 記, 一 到 文 章 分 析 寫 作 手 法 就 較 單 薄 (T5) T2 T4 和 T5 均 提 到 當 學 校 改 變 評 估 模 式, 不 再 考 課 文 之 後, 學 生 的 分 數 立 即 下 跌 但 令 教 師 感 到 苦 惱 的 是, 縱 使 學 生 成 績 欠 佳, 他 們 仍 認 為 考 試 無 甚 麼 可 讀, 不 肯 花 時 間 在 中 文 科 上 針 對 這 個 問 題, T6 認 為 現 時 的 會 考 形 式 有 需 要 改 變 : 我 覺 得 有 個 折 衷 的 做 法, 而 A-Level[ 高 考 ] 文 學 正 在 使 用, 其 實 我 覺 得 很 好, 二 十 四 篇 範 文 嘛, 會 用 其 他 文 章 考, 其 實 學 生 亦 着 重 知 識, 需 要 認 真 研 讀 篇 章, 但 這 種 方 法 亦 看 到 能 力, 以 及 全 部 做 比 較 閱 讀 [ 即 課 文 和 課 外 篇 章 的 比 較 ] 至 於 其 他 教 師 則 多 表 示 學 校 嘗 試 從 多 做 練 習 和 改 善 題 型 設 計 上 着 手, 鼓 勵 學 生 重 視 所 學 的 單 元 重 點, 但 未 知 成 效 如 何 除 了 學 生 不 願 意 認 真 溫 習 以 致 基 礎 薄 弱 之 外, 受 訪 教 師 亦 提 到 實 施 新 課 程 後 在 閱 讀 教 學 所 面 對 的 其 他 困 難, 例 如 T1 和 T4 認 為 教 科 書 的 教 材 不 一 定 配 合 單 元 目 標, 但 教 師 未 必 有 足 夠 時 間 和 資 源 另 選 教 材, 以 致 影 響 教 學 成 效 ;T2 和 T6 認 為 新 課 程 對 教 師 本 科 知 識 和 教 學 技 巧 要 求 太 高,T2 更 形 容 未 來 新 高 中 的 選 修 單 元 是 考 老 師 而 不 是 考 學 生, 她 說 : 你 看 三 三 四 的 選 修 課 程 拆 得 很 細, 有 沒 有 考 慮 老 師 是 否 有 能 力 教 授 這 個 課 程? 就 算 教 統 局 為 我 提 供 所 有 答 案, 我 也 不 敢 教 (T2) T6 則 形 容 教 新 課 程 是 很 累 的, 他 說 :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45 基 本 上 是 鬥 智 鬥 力 的, 即 你 要 去 detect[ 發 現 ] 到 那 些 學 生 是 否 明 白, 可 能 會 detect 不 到, 究 竟 他 是 否 懂 得 呢? 我 不 肯 定 他 是 否 正 確, 就 算 他 今 次 是 對 的, 我 也 不 肯 定 是 否 下 次 是 對 的 (T6) T4 和 T6 均 提 到 高 中 很 受 會 考 的 影 響, 但 新 的 會 考 模 式 有 很 多 細 節 仍 未 清 楚, 令 高 中 教 師 和 學 生 感 到 無 所 適 從 除 了 以 上 的 一 般 問 題 之 外, 任 教 第 三 組 別 的 T2 和 T6 均 指 新 課 程 對 基 礎 知 識 和 思 維 能 力 的 要 求 很 高, 對 能 力 較 弱 的 學 生 特 別 不 利 已 在 第 三 組 別 學 校 教 了 十 多 年 的 T2 對 這 問 題 感 慨 特 別 深 : 這 個 課 程 對 於 差 的 學 生 是 一 點 好 處 也 沒 有 的 他 們 沒 有 了 基 本 功, 沒 有 了 詞 語, 他 們 又 怎 樣 答 問 題 呢? 舊 課 程 還 有 一 個 好 處, 對 一 些 愚 蠢 但 勤 力 的 學 生, 他 們 背 一 題 就 有 一 題, 但 新 課 程 對 於 一 些 又 愚 蠢 又 沒 有 甚 麼 可 以 背 的 學 生 來 說, 你 叫 他 們 怎 麼 辦 呢?(T2) T2 指 出 她 接 手 的 中 學 生 在 小 學 完 全 沒 有 打 好 語 文 基 礎, 到 高 中 根 本 無 法 應 付 新 課 程 的 要 求 從 觀 課 可 見,T2 和 T6 在 教 學 時 都 有 按 新 課 程 的 要 求 以 分 析 和 思 維 能 力 為 主, 但 學 生 非 常 依 賴 教 師 的 引 導, 在 沒 有 教 師 的 協 助 下, 這 些 能 力 較 弱 的 學 生 能 否 自 行 看 明 白 篇 章 是 一 大 疑 問 總 結 和 討 論 本 研 究 主 要 是 以 教 師 訪 談 輔 以 課 堂 觀 察 的 方 法, 探 討 香 港 高 中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觀 感 和 實 施 閱 讀 教 學 的 情 況, 以 跟 進 和 深 入 分 析 研 究 員 前 一 次 以 問 卷 形 式 探 討 這 課 題 所 得 的 結 果 ( 劉 潔 玲,2006) 就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觀 感 來 看,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教 師 對 能 力 導 向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有 不 錯 的 認 同 度, 全 部 都 提 到 閱 讀 教 學 的 其 中 一 個 重 要 目 的 是 幫 助 學 生 掌 握 理 解 文 章 的 能 力, 這 結 果 與 前 一 次 的 問 卷 研 究 吻 合 比 較 以 往 在 初 中 階 段 進 行 的 新 課 程 實 施 研 究 ( 香 港 大 埔 中 學 校 長 會,2003; 黃 顯 華, 2005; 潘 慧 如,2004; 蔡 若 蓮 周 健 黃 顯 華,2002; 譚 彩 鳳,2006),

46 劉 潔 玲 本 研 究 發 現 教 師 對 能 力 導 向 閱 讀 教 學 觀 的 接 受 程 度 提 高 了, 可 能 是 因 為 研 究 員 兩 次 的 研 究 是 在 2006 至 2007 年 進 行, 此 時 新 課 程 已 推 行 了 四 五 年,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認 識 和 實 踐 經 驗 普 遍 增 加 了, 加 上 2005 年 公 布 的 中 文 科 會 考 新 模 式 是 以 能 力 主 導, 基 於 現 實 的 考 慮, 高 中 教 師 很 自 然 會 重 視 學 生 的 能 力 訓 練 然 而, 教 師 認 同 能 力 導 向 的 理 念 並 不 等 於 完 全 接 受 新 課 程, 前 一 次 研 究 所 設 計 的 問 卷 將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按 新 舊 課 程 的 取 向 分 為 範 文 導 向 和 能 力 導 向, 但 今 次 的 研 究 發 現 教 師 在 觀 念 上 已 很 少 單 獨 抱 持 範 文 導 向 的 教 學 觀, 而 幾 位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的 看 法 可 按 語 文 科 的 性 質 分 為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兩 種 取 向 ( 倪 文 錦,2002; 曹 明 海 錢 加 清,2005; 雷 實, 2000), 偏 重 工 具 性 的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接 受 程 度 較 高, 偏 重 人 文 性 的 教 師 則 批 評 新 課 程 重 功 能 輕 情 意 不 過, 無 論 是 抱 持 工 具 性 或 人 文 性 教 學 觀 的 教 師, 都 沒 有 完 全 否 定 範 文 教 學 的 重 要 性, 重 視 人 文 性 的 教 師 固 然 強 調 對 篇 章 的 賞 析 和 篇 章 背 後 的 思 想 感 情, 重 視 工 具 性 的 教 師 亦 提 到 文 言 文 教 學 必 須 花 較 多 時 間 講 解 篇 章 其 實 以 往 西 方 的 研 究 顯 示, 很 少 教 師 純 粹 抱 持 單 一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DeFord, 1985; Duffy, 1977; Paris, 1997), 前 一 次 的 問 卷 研 究 亦 發 現 範 文 導 向 和 能 力 導 向 兩 種 教 學 觀 有 微 弱 但 正 面 的 相 關, 與 今 次 研 究 發 現 教 師 認 同 能 力 導 向 但 又 重 視 範 文 教 學 相 似 特 別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在 今 次 的 研 究 中, 所 有 教 師 都 指 出 新 課 程 片 面 標 榜 能 力 主 導 而 完 全 不 考 課 文 的 結 果 是 令 學 生 不 讀 不 記, 以 致 語 文 基 礎 薄 弱, 影 響 了 能 力 的 發 展 綜 合 以 上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批 評, 與 之 前 一 些 新 課 程 實 施 的 研 究 很 相 似, 教 師 一 般 認 為 新 課 程 的 優 點 是 有 清 晰 的 目 標, 能 有 系 統 地 訓 練 學 生 掌 握 語 文 的 知 識 和 能 力, 但 新 課 程 完 全 改 變 了 傳 統 以 經 典 作 品 整 全 地 培 養 學 生 語 感 的 做 法, 會 使 課 文 教 學 變 得 零 碎 割 裂, 令 學 生 無 法 深 入 欣 賞 優 美 的 範 文, 而 只 重 能 力 不 重 背 誦, 亦 不 利 鞏 固 學 生 的 語 文 基 礎 ( 香 港 大 埔 中 學 校 長 會,2003;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處,2002; 黃 顯 華,2005) 出 現 以 上 問 題, 很 大 程 度 是 因 為 政 府 推 行 課 程 改 革 時 有 意 或 無 意 間 強 化 了 舊 不 如 新 非 新 即 舊 的 對 立 觀 念, 以 致 很 容 易 出 現 走 向 另 一 極 端 的 問 題 從 最 早 公 布 的 中 文 科 新 課 程 指 引 建 議 學 習 重 點 和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47 單 元 示 例 來 看 (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2001a,2001b), 當 時 很 着 力 改 變 舊 課 程 重 課 文 背 誦 輕 能 力 訓 練 的 問 題, 結 果 卻 令 教 師 覺 得 課 文 淪 為 教 授 文 體 知 識 或 寫 作 手 法 的 工 具 從 今 次 研 究 的 結 果 看, 教 師 至 今 對 新 課 程 的 印 象 仍 然 如 此, 但 語 文 教 育 不 能 只 片 面 重 視 工 具 性, 內 地 語 文 課 程 改 革 的 經 驗 可 以 作 為 我 們 的 借 鑑 首 先, 重 工 具 性 不 等 於 輕 視 知 識 和 背 誦, 內 地 自 20 世 紀 80 年 代 以 來 的 語 文 課 程 一 直 較 偏 重 工 具 性, 但 強 調 的 是 雙 基 ( 即 語 文 知 識 和 能 力 ) 的 訓 練 ( 課 程 教 材 研 究 所, 2001), 知 識 的 積 累 和 能 力 的 發 展 是 相 輔 相 成 的 其 次, 語 文 科 作 為 母 語 教 育, 不 能 只 重 工 具 性 而 忽 略 人 文 性 ( 倪 文 錦,2002; 雷 實,2000) 內 地 為 了 糾 正 以 往 過 分 偏 重 技 能 訓 練 的 問 題, 最 新 一 輪 的 課 程 改 革 以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統 一 為 大 前 提, 同 時 強 調 語 文 能 力 品 德 修 養 和 審 美 情 趣 的 重 要 性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教 育 部,2001,2003), 這 對 最 近 才 提 出 能 力 導 向 的 香 港 課 程 來 說 是 一 個 很 好 的 提 示 就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來 看, 研 究 結 果 反 映 出 新 課 程 在 推 行 了 五 年 之 後,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同 時 混 合 了 新 舊 課 程 的 模 式 一 方 面, 教 師 有 因 應 新 課 程 能 力 導 向 的 要 求 而 作 出 不 少 改 變, 包 括 改 以 單 元 重 點 選 擇 和 組 織 教 學 內 容, 更 加 重 視 閱 讀 方 法, 增 加 了 學 生 在 課 堂 的 參 與, 改 以 文 體 技 巧 和 閱 讀 能 力 為 評 估 重 點 這 與 以 往 範 文 導 向 的 教 學 模 式 有 明 顯 分 別 教 師 這 些 改 變 與 他 們 認 同 能 力 訓 練 的 重 要 性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從 訪 談 的 結 果 反 映 出, 教 師 都 意 識 到 新 課 程 對 學 生 閱 讀 能 力 的 要 求, 特 別 是 會 考 閱 讀 卷 只 考 課 外 篇 章 的 理 解, 令 任 教 高 中 的 教 師 不 得 不 改 變 閱 讀 教 學 和 評 估 的 重 點, 着 意 培 養 學 生 理 解 和 分 析 文 章 作 法 的 能 力 另 一 方 面, 研 究 結 果 同 時 反 映 出 教 師 仍 然 沿 用 很 多 舊 課 程 的 教 學 模 式, 包 括 以 教 師 為 主 導, 教 學 方 法 教 材 和 評 估 形 式 亦 欠 多 元 化 這 個 現 象 可 分 兩 個 層 面 去 分 析 首 先, 從 技 術 層 面 看, 時 間 資 源 配 套 和 教 師 培 訓 是 否 足 夠 會 影 響 教 師 是 否 願 意 改 變 原 有 的 教 學 信 念 和 教 學 模 式 (Broaddus & Bloodgood, 1999; Evers et al., 2002; Gregoire, 2003; Grisham, 2000; Inos & Quigley, 1995; Pressley & El-Dinary, 1997; Richardson et al., 1991) 自 新 課 程 推 行 以 來, 香 港 語 文 教 師 的 工 作 量 一 直 沒 有 減 少, 在 這 情 況 下 要 求 教 師 自

48 劉 潔 玲 行 設 計 多 元 化 和 生 活 化 的 教 材 和 活 動 是 不 切 實 際 的, 在 新 課 程 之 下 很 多 教 師 仍 要 依 賴 教 科 書 教 學 ( 黃 顯 華,2005; 潘 慧 如,2004) 上 文 提 到 教 師 多 能 按 單 元 重 點 施 行 閱 讀 教 學, 很 大 程 度 是 因 為 現 時 的 教 科 書 多 以 單 元 組 織, 並 清 楚 列 明 每 個 單 元 教 授 的 文 體 技 巧 或 能 力, 因 此, 要 求 教 師 採 用 多 元 化 和 生 活 化 的 教 材, 便 必 須 先 提 供 足 夠 的 時 間 和 資 源 作 配 合 另 外, 本 研 究 發 現, 現 時 的 閱 讀 評 估 仍 以 傳 統 紙 筆 測 試 的 形 式 為 主 其 實 評 估 一 直 是 教 師 實 施 新 課 程 感 到 最 困 難 的 一 環 (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處, 2002; 黃 顯 華,2005), 上 次 研 究 的 問 卷 結 果 亦 反 映 了 類 似 的 結 果, 但 本 研 究 同 時 發 現 部 分 教 師 在 出 題 時 開 始 採 用 祝 新 華 建 議 的 六 種 層 次 題 型, 這 很 可 能 與 教 育 統 籌 局 近 年 在 培 訓 課 程 和 發 布 會 中 經 常 推 介 這 六 種 題 型 有 關 由 此 看 來, 如 果 有 足 夠 的 培 訓 讓 教 師 增 加 對 閱 讀 評 估 的 認 識, 教 師 其 實 並 不 抗 拒 嘗 試 新 的 閱 讀 評 估 方 式 撇 開 上 述 的 技 術 問 題, 教 學 模 式 以 教 師 為 主 導 的 現 象, 當 中 所 涉 及 的 還 有 教 學 模 式 的 爭 議 現 時 香 港 以 至 內 地 語 文 課 程 的 改 革, 很 大 程 度 是 以 西 方 的 教 育 改 革 為 藍 本, 提 倡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的 建 構 取 向 取 代 傳 統 以 教 師 為 中 心 的 單 向 灌 輸 模 式 (Richardson & Placier, 2001) 從 理 念 的 層 面 看, 很 少 人 會 否 認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是 理 想 的 教 學 模 式, 但 問 題 是 這 套 教 學 模 式 是 否 真 的 適 合 香 港 現 時 的 課 堂 情 況? 從 今 次 研 究 的 結 果 看, 教 師 多 用 講 解 和 提 問, 部 分 原 因 是 出 於 實 際 的 考 慮 : 引 導 和 建 構 模 式 要 花 很 多 時 間, 但 新 課 程 不 但 沒 有 增 加 中 文 課 的 教 時, 高 中 教 師 還 要 幫 助 學 生 準 備 讀 寫 聽 說 和 綜 合 能 力 五 份 考 卷, 導 致 教 師 仍 要 經 常 採 用 講 解 加 提 問 這 些 最 省 時 的 方 法 而 更 重 要 的 是 學 生 因 素, 從 課 堂 觀 察 可 見, 學 生 在 能 力 和 主 動 性 兩 方 面 均 未 足 以 配 合 施 行 以 學 生 為 主 導 的 教 學 模 式, 其 中 又 以 第 三 成 績 組 別 學 生 的 問 題 最 為 明 顯 教 師 訪 談 和 課 堂 觀 察 的 結 果 亦 驗 證 了 建 構 取 向 比 傳 統 直 接 講 解 的 模 式 對 教 師 和 學 生 的 能 力 有 較 高 的 要 求 (Grossman, 2001) 香 港 學 生 多 年 來 習 慣 了 被 動 地 學 習, 加 上 上 文 提 到 新 課 程 實 施 後 學 生 出 現 基 礎 不 穩 的 問 題, 要 立 即 將 課 堂 改 由 學 生 主 導 是 不 切 實 際 的, 反 而 應 該 加 強 培 訓 學 生 的 能 力, 並 靈 活 因 應 學 生 的 學 習 進 展 調 整 教 師 和 學 生 在 課 堂 的 角 色, 循 序 漸 進 地 將 課 堂 的 重 心 從 教 師 轉 移 到 學 生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49 就 影 響 教 師 教 學 模 式 的 因 素 看, 研 究 結 果 支 持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對 教 學 模 式 有 一 定 影 響 (Fang, 1996; Paris, 1997; Richardson et al., 1991), 較 重 工 具 性 教 學 觀 的 教 師 在 教 學 時 會 較 多 採 取 能 力 導 向 的 教 學 模 式 不 過, 正 如 以 往 一 些 研 究 發 現, 教 師 有 時 會 因 教 學 環 境 的 限 制 而 採 取 一 些 與 他 們 教 學 觀 不 完 全 吻 合 的 教 學 方 法 (Fang, 1996; Grisham, 2000; Kinzer, 1988) 本 研 究 中 兩 位 較 重 人 文 性 的 教 師 便 是 因 為 學 生 能 力 較 弱 而 在 教 學 時 偏 向 基 本 能 力 的 訓 練, 三 位 偏 重 工 具 性 的 教 師 亦 會 在 教 文 言 文 時 因 應 篇 章 的 性 質 而 加 強 了 課 文 講 解 的 成 分 除 了 教 學 觀 學 生 能 力 和 篇 章 性 質 之 外, 本 研 究 並 未 發 現 其 他 教 師 背 景 因 素 對 教 師 的 教 學 模 式 有 明 顯 的 影 響, 這 與 以 往 西 方 的 研 究 (Broaddus & Bloodgood, 1999; Evers et al., 2002; Gregoire, 2003; Lloyd & Wilson, 1998; Wong, 1997) 和 之 前 的 問 卷 研 究 結 果 不 吻 合 這 可 能 是 因 為 本 研 究 的 取 樣 數 目 太 少, 各 類 背 景 的 教 師 人 數 不 多, 以 致 未 能 歸 納 出 一 些 共 通 的 現 象 總 括 而 言, 本 研 究 反 映 出 中 文 科 新 課 程 經 過 了 五 年 的 實 施, 教 師 明 顯 更 重 視 能 力 的 訓 練, 但 同 時 亦 體 驗 到 不 能 只 片 面 強 調 能 力 導 向 和 以 學 生 主 導, 忽 略 了 課 文 知 識 和 教 師 引 導 對 能 力 發 展 的 重 要 性 其 實, 汲 取 了 這 幾 年 的 實 踐 經 驗 和 受 內 地 新 課 程 的 影 響, 香 港 最 新 公 布 的 高 中 新 課 程 和 評 估 指 引 (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2007), 取 向 明 顯 較 平 衡, 例 如 在 課 程 理 念 中 寫 明 本 科 課 程 要 均 衡 兼 顧 語 文 的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在 學 與 教 一 章 強 調 知 識 與 學 習 的 關 係, 肯 定 背 誦 對 培 養 語 感 的 作 用, 並 且 從 以 往 強 調 以 學 生 為 主 體 改 為 同 時 重 視 教 師 和 學 生 的 角 色, 鼓 勵 教 師 靈 活 運 用 直 接 傳 授 探 究 和 共 同 建 構 三 種 不 同 的 教 學 取 向 不 過, 從 今 次 研 究 的 結 果 看, 高 中 學 生 的 學 習 明 顯 受 到 考 試 模 式 的 影 響, 新 的 公 開 試 如 果 繼 續 單 以 文 體 結 構 和 技 巧 等 能 力 的 考 核 為 主, 教 師 很 難 令 學 生 重 視 知 識 的 積 累 和 文 章 背 後 的 思 想 感 情 此 外, 教 師 要 有 效 引 導 學 生 掌 握 能 力 和 建 構 知 識 又 不 致 變 回 單 向 灌 輸, 需 要 有 很 敏 銳 的 自 覺 能 力 和 靈 活 的 教 學 技 巧 因 此, 要 真 正 達 到 均 衡 的 理 想 模 式, 教 育 當 局 要 有 實 際 措 施 的 配 合, 給 予 教 師 足 夠 的 時 間 空 間 和 培 訓 以 發 展 課 程 改 革 所 需 的 專 業 能 力, 並 通 過 改 善 課 程 及 考 試 的 重 點 以 避 免 高 中 學 生 抱 持 不 考 不 讀 的 心 態

50 劉 潔 玲 最 後, 本 研 究 的 發 現 雖 然 有 助 教 育 當 局 及 教 育 工 作 者 反 思 新 課 程 在 閱 讀 教 學 的 實 施 和 成 效, 但 由 於 研 究 對 象 只 有 六 人, 所 得 資 料 並 未 具 充 分 的 代 表 性, 研 究 結 果 只 能 供 參 考 而 不 能 推 論 為 所 有 香 港 中 文 科 教 師 的 看 法 另 外, 在 研 究 方 法 中 提 到, 根 據 第 一 階 段 的 研 究 結 果, 教 師 按 不 同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分 成 四 組, 研 究 員 本 擬 在 各 組 均 邀 請 兩 位 教 師 參 與 第 二 階 段 的 研 究, 但 因 屬 於 第 三 組 ( 即 低 能 力 導 向 和 高 範 文 導 向 組 ) 的 教 師 全 部 沒 有 留 下 聯 絡 資 料, 結 果 未 能 邀 請 屬 於 這 組 的 教 師 參 與 事 實 上, 本 研 究 發 現 各 受 訪 教 師 對 新 課 程 的 能 力 導 向 理 念 均 有 不 錯 的 認 同 度, 除 了 因 為 新 課 程 已 推 行 了 多 年 之 外, 亦 可 能 是 因 為 研 究 對 象 中 沒 有 這 組 較 重 視 傳 統 範 文 導 向 的 教 師, 因 此 有 關 結 果 仍 需 要 更 大 型 和 具 代 表 性 的 研 究 作 驗 證 鳴 謝 本 研 究 獲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直 接 資 助 撥 款 (Direct Grant for Research) 資 助, 謹 此 致 謝 註 釋 1. 近 年 香 港 教 育 統 籌 局 [ 按 : 自 2007 年 7 月 起 更 名 為 教 育 局 ] 所 舉 辦 的 教 師 培 訓 課 程, 經 常 介 紹 祝 新 華 所 建 議 的 六 種 層 次 閱 讀 題 型 有 關 這 六 種 題 型 的 詳 細 資 料, 可 參 看 祝 新 華 (2004) 參 考 文 獻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教 育 部 (2001)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 實 驗 稿 ) 北 京 :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教 育 部 (2003) 普 通 高 中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 實 驗 稿 ) 北 京 :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王 麗 ( 編 )(1998)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憂 思 錄 北 京 : 教 育 科 學 出 版 社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51 田 本 娜 (2002) 略 論 語 文 學 科 的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的 統 一 天 津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 基 礎 教 育 版 ), 第 3 卷 第 2 期, 頁 21 25 何 文 勝 (1999) 從 能 力 訓 練 角 度 論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教 材 教 法 香 港 : 文 化 教 育 出 版 社 周 漢 光 (1998) 中 學 中 國 語 文 教 學 法 ( 修 訂 版 ) 香 港 : 中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岳 增 學 孫 福 坤 (2005) 關 於 語 文 課 程 性 質 的 重 新 認 識 兼 評 工 具 性 " 人 文 性 " 言 語 性 " 當 代 教 育 科 學, 第 4 期, 頁 50 54 香 港 大 埔 中 學 校 長 會 (2003) 課 改 路 : 一 個 地 區 合 作 推 行 中 文 科 課 程 改 革 的 探 索 香 港 : 香 港 大 埔 中 學 校 長 會 中 國 語 文 教 學 品 質 圈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2005)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中 國 語 文 科 水 平 參 照 等 級 描 述 及 示 例 香 港 : 政 府 物 流 服 務 署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處 (2002) 涓 涓 江 河 : 面 向 中 學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新 世 紀 香 港 : 政 府 印 務 局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 編 訂 )(1990) 中 國 語 文 科 : 中 一 至 中 五 課 程 綱 要 香 港 : 政 府 印 務 局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 編 訂 )(2001a) 中 學 中 國 語 文 建 議 學 習 重 點 ( 修 訂 試 用 本 ) 香 港 : 政 府 印 務 局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 編 訂 )(2001b) 中 學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指 引 ( 初 中 及 高 中 ) 香 港 : 政 府 印 務 局 香 港 課 程 發 展 議 會 與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 編 訂 )(2007) 中 國 語 文 課 程 及 評 估 指 引 ( 中 四 至 中 六 ) 香 港 : 政 府 物 流 服 務 處 倪 文 錦 (2002) 中 國 大 陸 語 文 課 程 改 革 的 新 趨 勢 中 國 語 文 通 訊, 第 63 期, 頁 22 28 祝 新 華 (2004) 體 現 多 個 認 知 層 次 的 閱 讀 測 試 的 題 型 系 統 中 國 語 文 測 試, 第 5 期, 頁 1 11 曹 明 海 錢 加 清 ( 編 )(2005) 語 文 課 程 與 教 學 論 濟 南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 黃 顯 華 ( 編 著 )(2000) 尋 找 課 程 與 教 學 的 知 識 基 礎 : 香 港 中 小 學 中 文 科 課 程 與 教 學 研 究 香 港 : 中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黃 顯 華 (2005) 中 學 中 國 語 文 科 新 修 訂 課 程 實 施 情 況 (2002/2003 學 年 至 2003/2004 學 年 ) 評 估 研 究 未 發 表 之 研 究 報 告

52 劉 潔 玲 雷 實 (2000) 中 小 學 語 文 課 程 改 革 三 論 課 程. 教 材. 教 法, 第 3 期, 頁 2 8 劉 潔 玲 (2006) 新 課 程 實 施 下 香 港 中 文 科 教 師 的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教 育 學 報, 第 34 卷 第 2 期, 頁 25 46 潘 慧 如 (2004) 從 教 師 的 角 度 探 討 香 港 初 中 中 文 科 新 課 程 教 學 法 ( 學 校 教 育 改 革 系 列 之 16)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教 育 學 院 香 港 教 育 研 究 所 蔡 若 蓮 周 健 黃 顯 華 (2002) 影 響 教 師 參 與 課 程 改 革 的 因 素 : 以 中 文 科 新 課 程 試 行 計 劃 為 例 的 質 性 研 究 ( 學 校 教 育 改 革 系 列 之 7)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教 育 學 院 香 港 教 育 研 究 所 課 程 教 材 研 究 所 ( 編 )(2001) 20 世 紀 中 國 中 小 學 課 程 標 準. 教 學 大 綱 匯 編 : 語 文 卷 北 京 :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黎 歐 陽 汝 穎 (1995) 從 中 學 中 文 科 教 師 對 閱 讀 教 學 工 作 的 認 識 的 調 查 結 果 看 九 十 年 代 中 文 科 閱 讀 教 學 的 新 挑 戰 載 香 港 教 育 工 作 聯 會 ( 編 ), 中 國 語 文 教 育 論 文 集 ( 頁 228 245) 香 港 : 三 聯 書 店 譚 彩 鳳 (2006) 從 教 師 的 教 學 信 念 看 中 文 科 新 課 程 的 實 施 教 育 研 究 學 報, 第 21 卷 第 1 期, 頁 93 110 Broaddus, K., & Bloodgood, J. W. (1999). We re supposed to already know how to teach reading : Teacher change to support struggling reader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4(4), 426 451. Datnow, A., & Castellano, M. (2000). Teachers responses to success for all: How beliefs, experiences, and adaptations shape implement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3), 775 799. DeFord, D. E. (1985). Validating the construct of theoretical orientation in 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0(3), 351 367. Duffy, G. G. (1977, December). A study of teacher conceptions of read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New Orleans, LA, U.S. Evers, W. J. G., Brouwers, A., & Tomic, W. (2002). Burnout and self-efficacy: A study on teachers beliefs when implementing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system in the Netherland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2(2), 227 243. Fang, A. (1996).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 and practices. Educational Research, 38(1), 47 65.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53 Fullan, M. (1993). Change forces: Probing the depth of educational reform. London; New York: Falmer Press. Gamoran, M. (1994, April). Content knowledge and teaching innovative curricul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A, U.S. Gregoire, M. (2003). Is it a challenge or a threat? A dual-process model of teachers cognition and appraisal processes during conceptual chang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5(2), 147 179. Grisham, D. L. (2000). Connecting theoretical conceptions of reading to practice: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ading Psychology, 21(2), 145 170. Grossman, P. L. (2001).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Finding a place.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pp. 416 432).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Harste, J., & Burke, C. (1977). A new hypothesis for reading teacher research: Both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reading are theoretically based. In P. D. Pearson (Ed.), Reading: Theory and practice (pp. 32 40). Clemson, SC: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Inos, R. H., & Quigley, M. A. (1995).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hange, Part 4: The teacher s role. Honolulu, HI: Pacific Region Educational Laborator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7855) Kinzer, C. K. (1988). Instructional framework and instructional choices: Comparisons between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teachers. Journal of Reading Behavior, 20(4), 347 377. Lloyd, G. M., & Wilson, M. (1998). Supporting innovation: The impact of a teacher s conceptions of functions on his implementation of a reform curriculu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9(3), 248 275. Paris, N. J. (1997). An investigation of consistency between theoretical orientations to reading and planning for reading instruction: A three-year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U.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5319)

54 劉 潔 玲 Pressley, M., & El-Dinary, P. B. (1997). What we know about translating comprehension-strategies instruction research into practic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5), 486 488, 512. Richardson, V., Anders, P., Tidwell, D., & Lloyd, C.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8(3), 559 586. Richardson, V., & Placier, P. (2001). Teacher change. In V. Richardson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 pp. 905 947).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Thompson, A. G.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conceptions: 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127 146). New York: Macmillan. Westwood, P., Knight, B. A., & Redden, E. (1997). Assessing teachers beliefs about literacy acqui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Literacy Questionnaire (TBALQ).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20(3), 224 235. Wilson, E. K., Konopak, B. C., & Readence, J. R. (1992). Examining context area reading beliefs, decisions, and i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f an English teacher. In C. K. Kinzer & D. J. Leu (Eds.), Literacy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Views from many perspectives (pp. 475 482). Chicago: National Reading Conference. Wong, B. Y. L. (1997). Clearing hurdles in teacher adoption and sustained use of research-bas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0(5), 482 485.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55 附 錄 : 教 師 訪 談 題 目 閱 讀 教 學 觀 1. 背 景 資 料 : 教 學 年 資 行 政 職 務 教 新 課 程 的 年 數 有 否 接 受 過 有 關 新 課 程 的 培 訓 課 程 2. 撇 開 新 舊 課 程 的 討 論, 你 覺 得 閱 讀 教 學 最 重 要 的 目 的 是 甚 麼? 你 理 想 中 的 閱 讀 教 學 是 怎 樣 的? 3. 你 覺 得 新 舊 課 程 在 閱 讀 教 學 方 面 有 何 不 同 處? 二 者 之 間, 你 較 認 同 哪 種 教 學 模 式? 閱 讀 教 學 的 施 行 4. 本 校 / 教 師 本 人 在 實 施 新 課 程 的 高 中 閱 讀 教 學 時, 一 般 的 做 法 是 怎 樣 的? 主 要 會 考 慮 甚 麼 因 素? 5. 可 否 簡 介 一 下 你 今 堂 的 教 學 設 計 理 念 這 課 的 設 計 與 你 一 般 的 高 中 閱 讀 教 學 課 是 否 相 似? 6. 對 高 中 學 生 而 言, 你 覺 得 哪 些 教 學 方 法 對 提 高 學 生 的 閱 讀 能 力 最 有 幫 助? 你 最 經 常 採 用 哪 些 教 學 方 法? 教 授 新 課 程 時, 你 所 用 的 方 法 與 舊 課 程 有 否 不 同? 7. 對 高 中 學 生 而 言, 你 覺 得 哪 些 評 估 方 法 對 提 高 學 生 的 閱 讀 能 力 最 有 幫 助? 你 最 經 常 採 用 哪 些 評 估 方 法? 施 行 新 課 程 時, 你 所 用 的 評 估 方 法 與 舊 課 程 有 否 不 同? 8. 與 剛 開 始 教 新 課 程 時 比 較, 你 對 新 課 程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的 看 法 有 沒 有 改 變? 你 在 施 行 閱 讀 教 學 時 的 教 學 模 式 又 是 否 有 改 變? 如 有, 為 甚 麼 會 出 現 這 些 改 變? 同 樣 是 教 新 課 程, 教 高 中 與 教 初 中 又 有 沒 有 不 同? 成 效 和 困 難 9. 與 舊 課 程 相 比, 你 對 施 行 新 課 程 的 閱 讀 教 學 的 信 心 如 何?

56 劉 潔 玲 10. 根 據 你 過 去 實 施 新 課 程 的 經 驗, 你 覺 得 新 課 程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對 提 升 學 生 的 閱 讀 能 力 和 興 趣 是 否 有 效? 為 甚 麼? 11. 在 實 施 新 課 程 的 閱 讀 教 學 時, 你 面 對 最 大 的 困 難 是 甚 麼? 比 較 高 中 和 初 中 兩 個 階 段, 你 覺 得 哪 一 個 階 段 施 行 新 課 程 較 困 難? 12. 你 認 為 有 何 措 施 可 以 幫 助 你 更 有 效 實 施 新 課 程 建 議 的 閱 讀 教 學 模 式? 註 : 訪 談 以 半 結 構 形 式 進 行 ; 以 上 題 目 只 作 參 考, 研 究 員 會 因 應 教 師 的 回 答 靈 活 調 整 訪 談 的 問 題

閱 讀 教 學 觀 與 教 學 模 式 57 Senior Secondary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Their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Kit-Ling LAU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ng Ko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perceptions on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their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in senior secondary grades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A total of six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y come from schools with different bandings, have different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and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familiarity with the new curriculum. On the one han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after the new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several years, teachers showed a high level of acceptance of the competencebased orientation. They also placed great emphasis on students ability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ir instructional practices.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hel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proposed instructional approach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y pointed out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udents language foundation became weaker because they put less effort on memorizing the knowledge. Moreover, most of the teachers still adopted a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approach in teaching reading.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understanding and facilitating Hong Kong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read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 are discu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