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Microsoft Word doc

明新學報第31期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 () 5 ( ) ( ) 166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105石曉楓.doc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33-5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106陳怡良.doc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Microsoft Word - 05洪淑苓--論黃得時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doc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A-錢穆宗教觀-171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38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組合 1.pdf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4D F736F F D20D0ECB7C9D4C6A3A8C5C5B0E6A3A92E646F63>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310 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探討 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臺灣早期醫療的發 臺灣的歷史發展 自明朝時期荷蘭 西班牙 展即是以原始醫療及從中國大陸傳習至臺灣的中 來臺灣發展之後 臺灣的史料記載才逐漸多了起 醫體系為主 而此時期來臺灣之中醫師 其技術 至清朝 從中國大陸移民來臺的人數大量增加 水平

: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03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Mixtions Pin Yin Homepage

9(3)人文封面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Finally,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iti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ust be careful and consider the affordability of the educators to c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Microsoft Word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曹美秀.pdf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8 戲劇學刊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Peking opera and Modern Drama in Shanghai during the Isolated Island Period: Two Different Kinds of MingmoYihen and t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2019 Chinese Taipei National High School Athletic Game Boxing Championship Junior Men Division Top 8 As of WED 24 APR 2019 Men s Mosquito(38-41Kg) Ran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标题

Microsoft Word - MCHA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Transcription: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卷 四 以 專 章 討 論 陶 淵 明 的 五 言 古 詩, 共 八 十 五 則 方 東 樹 自 言 : 前 人 說 陶 詩 者 甚 眾, 然 多 論 常 解, 無 關 微 言 勝 理, 今 皆 不 取 似 乎 自 恃 其 評 敘 陶 詩, 獨 具 迥 異 於 前 人 之 見 識 本 文 據 此 出 發, 將 昭 昧 詹 言 中 評 論 陶 淵 明 與 其 作 品 之 詩 話, 析 分 為 三 個 層 次 進 行 討 論 首 先, 方 東 樹 標 舉 出 陶 詩 直 書 胸 臆 的 特 質, 並 認 為 其 胸 中 自 然 流 露 的 任 真, 實 乃 六 經 孔 孟 之 道 腴, 且 以 深 人 而 非 詩 人 稱 許 之 ; 其 次, 方 東 樹 在 謝 榛 不 必 專 學 陶 的 論 點 之 上, 進 一 步 提 出 初 學 者 不 宜 先 學 陶 詩 的 建 議, 並 在 實 際 評 述 淵 明 作 品 時, 帶 入 文 理 義 等 方 氏 重 視 的 學 詩 準 則, 期 望 對 後 學 有 所 俾 益 第 三, 陶 淵 明 的 淡 泊 胸 襟 與 詩 歌 表 現 無 二, 符 合 方 東 樹 的 儒 學 詩 教 觀, 然 對 於 陶 詩 中 流 露 的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生 世 新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兼 任 講 師

228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其 他 思 想, 方 氏 並 未 轉 換 視 角 而 依 舊 秉 持 儒 學 觀 審 度, 造 成 其 評 論 上 的 侷 限, 但 卻 也 是 別 具 特 色 的 詮 解 關 鍵 詞 :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陶 詩 桐 城 派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29 一 前 言 方 東 樹 (1772-1851) 字 植 之, 號 副 墨 子 清 代 安 徽 桐 城 人, 為 繼 方 苞 劉 大 櫆 姚 鼐 後 之 桐 城 派 大 家 1 其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2,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共 分 三 部 分 3, 其 中 卷 四 以 專 章 討 論 陶 淵 明 的 1 2 3 桐 城 派 詩 學 發 展 至 姚 鼐, 詩 文 理 論 漸 趨 合 一, 姚 鼐 與 王 鐵 夫 書 云 : 詩 之 於 文, 固 是 一 理, 而 取 徑 則 不 同 參 見 惜 抱 軒 文 集 卷 三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頁 289 方 東 樹 繼 承 師 說, 以 古 文 義 法 論 詩, 吳 宏 一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析 論 言 其 : 標 榜 性 情, 鬯 言 詩 法, 重 視 學 識, 主 張 有 物 有 序, 文 理 事 理 並 重, 蓋 欲 合 義 理 詞 章 考 據 於 一 體, 不 但 能 紹 繼 前 賢, 而 且 能 開 導 後 學, 在 清 代 詩 學 中, 自 有 其 舉 足 輕 重 的 地 位 詳 參 吳 宏 一 著, 清 代 文 學 批 評 論 集 ( 臺 北 : 聯 經 文 化 事 業 出 版 有 限 公 司,1998), 頁 294, 本 文 受 惠 於 此 文 良 多, 特 表 謝 忱 此 外, 關 於 桐 城 派 及 方 東 樹 之 詩 學 理 論, 可 參 考 張 健 清 代 詩 學 研 究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9), 頁 630-664 楊 淑 華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及 其 詩 學 定 位 ( 臺 南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3) 郭 正 宜 方 東 樹 詩 學 源 流 及 其 美 感 取 向 之 研 究 ( 臺 南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歷 史 語 言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1992) 康 維 訓 方 東 樹 詩 論 研 究 ( 高 雄 :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1987) 根 據 吳 宏 一 研 究,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著 成 於 康 熙 二 十 二 年, 是 將 漢 魏 以 迄 元 代 的 名 家 古 體 佳 作, 分 為 五 七 言 二 類 編 選 而 成, 至 於 今 體 詩, 則 未 嘗 著 手 此 書 刊 行 以 後, 流 傳 甚 廣, 學 詩 者 頗 有 奉 為 圭 臬 者 可 惜 漁 洋 只 選 古 體 而 未 及 今 體, 因 此 嘉 慶 三 年 姚 鼐 補 王 氏 之 缺, 選 唐 宋 名 家 律 詩, 成 今 體 詩 鈔 一 書 其 今 體 詩 鈔 自 序 云 : 維 持 詩 學, 導 啟 後 進, 存 古 人 之 正 軌, 以 正 雅 怯 邪, 可 明 白 其 用 意 詳 見 吳 宏 一 著, 清 代 文 學 批 評 論 集, 頁 299-230;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1962), 頁 1 第 一 部 份 為 卷 一 至 十, 專 論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中 的 五 言 古 詩, 目 次 依 序 為 通 論 五 古 漢 魏 阮 公 陶 公 大 謝 ( 附 謝 惠 連 顏 延 之 ) 鮑 明 遠 小 蟹 杜 公 韓 公 黃 山 谷 ( 附 陳 后 山 ); 第 二 部 分 自 卷 十 一 至 十 三, 專 論 七 古 之 作, 其 中 卷 十 一 總 論 七 古 卷 十 二 論 王 李 高 岑 李 太 白 杜 公 韓 公 歐 陽 永 叔 蘇 東 坡 等, 卷 十 三 附 解 招 魂 補 遺 陶 詩 附 考 ; 第 三 部 分 自 卷 十 四 至 二 十 一, 專 論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中 七 律 之 作, 依 序 為 通 論 七 律 初 唐 諸 家 盛

230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五 言 古 詩, 共 有 八 十 五 則, 其 中 前 十 八 則 以 通 論 方 式, 或 論 陶 詩 之 風 格 特 質, 或 就 創 作 法 則 評 析 陶 詩 與 後 人 之 學 習 成 果, 或 針 對 前 代 評 陶 之 詩 話 發 表 意 見 等 ; 後 六 十 七 條 則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所 收 錄 的 陶 淵 明 五 言 古 詩, 逐 一 詳 析 其 章 法 承 遞 與 自 然 高 妙 處 方 東 樹 嘗 表 示 : 前 人 說 陶 詩 者 甚 眾, 然 多 迹 論 常 解, 無 關 微 言 勝 理, 今 皆 不 取 4 認 為 前 人 論 陶 詩, 量 多 而 質 未 必 精, 鮮 少 別 出 心 裁 言 辭 精 妙 之 見 解, 似 乎 暗 示 其 評 敘 陶 詩, 自 有 迥 異 於 前 人 的 識 具, 則 此 非 常 之 解 究 竟 為 何, 值 得 深 入 研 究 此 外,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的 撰 述 動 機, 可 從 書 中 得 悉 一 二 : 姜 白 石 曰 : 不 知 詩 病, 何 由 能 詩 ; 不 觀 詩 法, 何 由 知 病 愚 觀 近 代 人 詩 文 集, 除 一 二 真 作 家 外, 多 是 傖 俗 淺 陋, 或 雜 亂 無 章, 或 用 事 下 字 不 穩 不 確, 或 取 境 命 意 不 切 不 倫, 既 無 句 法, 又 無 章 法 其 間 有 為 眾 所 推 與 稱 美 者, 大 抵 亦 是 意 詞 淺 近, 習 熟 雷 同, 為 凡 人 意 中 所 能 有, 凡 人 筆 下 所 能 到 故 愚 平 日 閱 人 文 字, 率 少 可 多 否, 友 人 或 以 是 病 余, 要 之 亦 是 友 人 不 能 真 識 得 好 不 好 之 故 推 之 文 字 楷 法, 義 理 政 事 皆 然 余 年 七 十 始 分 明 見 得 如 此, 義 理 德 行 政 事 皆 然 ( 卷 二 十 一 / 二 二 二 ) 有 鑑 於 詩 道 衰 微, 時 人 作 詩 亂 無 章 法, 未 解 風 雅 之 正 軌, 而 盲 目 稱 美 平 庸 之 作, 此 非 方 氏 所 望 見, 故 而 勤 恁 微 明, 庶 彼 炳 燭, 且 令 昭 昧 之 情, 4 唐 諸 家 杜 公 中 唐 諸 家 李 義 山 蘇 黃 ( 附 陸 務 觀 ), 以 及 卷 二 十 一 附 論 諸 家 詩 話 根 據 鄭 福 照 所 編 清 方 儀 衛 先 生 東 樹 年 譜 及 吳 宏 一 先 生 考 證,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成 書 於 道 光 十 九 年 至 道 光 二 十 一 年 間, 即 方 東 樹 六 十 八 至 七 十 歲 之 時 詳 見 鄭 福 照 編, 清 方 儀 衛 先 生 東 樹 年 譜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78); 吳 宏 一 著, 清 代 文 學 批 評 論 集, 頁 301-303 詳 見 方 東 樹 著, 汪 紹 楹 校 點, 昭 昧 詹 言 卷 四 第 十 八 則 (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2006), 頁 102 此 書 為 本 文 主 要 參 考 版 本, 下 文 所 引 詩 話 均 出 此 本, 為 免 繁 冗, 直 接 於 引 文 之 後 標 明 卷 數 與 則 數, 不 另 加 註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31 無 閒 今 昔 云 爾 5 又, 青 木 正 兒 表 示 此 為 其 晚 年 為 課 孫 輩 所 編 6, 可 知 此 書 亦 蘊 含 方 東 樹 為 開 導 後 輩 學 者, 正 確 的 學 詩 途 徑 而 作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陶 淵 明 的 詩 歌, 前 人 多 以 平 淡 自 然 自 成 一 格 稱 美 7, 陶 淵 明 亦 自 言 辭 無 詮 次 8, 在 這 種 情 況 下, 方 東 樹 如 何 藉 陶 詩 啟 迪 後 學? 而 其 對 陶 詩 的 評 論 中, 是 否 真 有 迥 異 於 前 人 之 洞 見? 抑 或 因 個 人 既 定 的 詩 學 觀 而 產 生 偏 見? 凡 此 皆 為 本 文 討 論 重 心 然 由 於 卷 四 中 八 十 五 則 詩 話, 作 者 採 隨 意 筆 記 方 式 條 列, 下 文 為 方 便 論 述, 將 分 三 個 層 次 遞 進, 探 討 方 氏 如 何 評 賞 陶 詩 同 時 為 求 清 楚 掌 握 作 者 之 詩 學 主 張 與 對 陶 詩 之 評 價, 將 適 時 參 考 卷 一 通 論 五 古 卷 十 三 陶 詩 附 考 及 其 他 相 關 詩 話, 期 能 對 此 論 題 有 一 通 盤 的 瞭 解 9 5 6 7 8 9 出 自 昭 昧 詹 言 述 恉, 頁 1 出 自 日 青 木 正 兒 之 語 : 此 雖 是 其 晚 年 為 課 孫 輩 所 編 者, 然 充 分 備 具 蘊 蓄, 決 不 可 當 為 啟 蒙 書, 加 以 輕 視 詳 參 氏 著, 陳 淑 女 譯, 清 代 文 學 評 論 史 ( 臺 北 : 開 明 書 店,1991), 頁 146 此 說 為 吳 宏 一 所 質 疑, 以 為 不 知 有 何 根 據 然 筆 者 以 為, 昭 昧 詹 言 既 為 方 東 樹 晚 年 所 著, 而 鄭 福 照 所 編 清 方 儀 衛 先 生 東 樹 年 譜 顯 示 其 晚 年 歸 返 鄉 里, 且 除 撰 述 昭 昧 詹 言 之 外, 並 著 有 大 意 文 尊, 以 教 諸 孫 讀 書 行 己 制 心 處 事 之 要 道 又 曰 : 取 古 人 格 言, 去 其 膚 傅, 約 其 警 切, 成 一 卷, 名 曰 山 天 衣 聞, 以 示 三 孫 是 以 認 為 青 木 正 兒 所 言 可 信 見 氏 著, 清 方 儀 衛 先 生 東 樹 年 譜, 頁 27 如 宋 朱 熹 朱 子 語 類 : 淵 明 詩 平 淡, 出 於 自 然, 後 人 學 他 平 淡, 便 相 去 遠 矣 ; 明 許 學 夷 詩 源 辯 體 : 靖 節 詩 真 率 自 然, 自 為 一 源 ; 清 喬 億 劍 谿 說 詩 : 陶 詩 混 然 元 古, 在 六 朝 中 自 為 一 格 分 別 轉 引 自 北 京 大 學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學 中 文 系 文 學 史 教 研 室 編, 陶 淵 明 資 料 彙 編 上 冊,(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4), 頁 74 153 196 出 自 陶 淵 明 飲 酒 二 十 首 并 序 : 余 閒 居 寡 歡, 兼 秋 夜 已 長 偶 有 名 酒, 無 夕 不 飲 顧 影 獨 盡, 忽 焉 復 醉 既 醉 之 後, 輒 題 數 據 自 娛 紙 墨 遂 多, 辭 無 詮 次 聊 命 故 人 書 之, 以 為 歡 笑 爾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5), 頁 235 有 關 方 東 樹 評 陶 詩 之 研 究, 陳 俊 生 清 詩 話 論 陶 要 籍 研 究 ( 高 雄 :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1999) 中, 第 五 章 第 一 節 方 東 樹 自 義

232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二 標 舉 陶 公 之 任 真 與 清 深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評 論 詩 歌 所 秉 持 的 標 準, 主 要 祖 述 桐 城 派 傳 統, 堅 持 程 朱 理 學 思 想 10, 強 調 詩 歌 應 表 現 作 者 之 真 性 情 其 云 : 傳 曰 : 詩 人 感 而 有 思, 思 而 積, 積 而 滿, 滿 而 作 言 之 不 足, 故 長 言 之, 故 嗟 嘆 歌 之 愚 按 以 此 意 求 詩, 玩 三 百 篇 與 離 騷 及 漢 魏 人 作 自 見 故 曰 : 詩 之 為 學, 性 情 而 已 ( 卷 一 / 一 ) 在 通 論 五 古 的 卷 首 中, 率 先 表 明 重 視 詩 歌 中 個 人 情 性 之 抒 發, 故 其 論 詩 也 多 以 此 為 基 礎, 並 以 為 從 詩 經 離 騷 漢 魏 詩 歌 中, 最 能 發 現 這 項 特 質 而 關 於 陶 詩, 方 東 樹 多 次 將 其 與 漢 魏 阮 籍 詩 並 列, 並 有 意 與 謝 靈 運 的 詩 歌 作 區 隔 例 如 : 詩 文 須 神 氣 渾 涵, 不 露 圭 角 漢 魏 以 下, 惟 陶 公 能 爾 大 謝 以 人 巧 肖 天 工, 已 自 遜 之, 是 根 本 不 逮, 然 猶 自 渾 厚 ( 卷 一 / 一 八 ) 漢 魏 阮 公 陶 公, 皆 出 之 自 然 天 成 惟 大 謝 以 人 巧 奪 工 ( 卷 一 / 一 二 六 ) 方 東 樹 認 為 好 詩 必 須 神 氣 渾 融, 鋒 芒 內 斂, 即 如 第 二 則 自 然 天 成 之 謂 而 漢 魏 以 降, 唯 獨 淵 明 詩 歌 能 達 到 相 較 之 下, 謝 靈 運 則 藉 人 力 雕 琢, 而 巧 奪 天 工, 與 陶 公 的 一 氣 呵 成, 大 異 其 趣 究 竟 陶 淵 明 詩 作 如 何 臻 至 此 境 界 呢? 方 東 樹 乃 依 循 其 詩 主 性 情 的 觀 點, 特 別 標 舉 出 陶 詩 10 法 氣 韻, 鑑 陶 公 天 懷 學 識, 嘗 針 對 方 東 樹 之 陶 學 進 行 討 論, 介 紹 雖 頗 為 精 詳, 惜 乎 有 關 方 東 樹 如 何 藉 陶 詩 啟 迪 後 學, 及 其 評 陶 之 獨 特 性, 較 難 於 其 中 呈 顯 是 以 本 文 試 圖 藉 主 題 性 的 切 入, 掌 握 方 氏 論 陶 之 特 點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中 常 舉 朱 子 論 詩 之 說, 並 加 以 闡 析, 例 如 卷 一 第 二 三 二 四 二 九 等 則 桐 城 派 與 程 朱 理 學 之 關 係, 可 參 考 張 健 清 代 詩 學 研 究, 頁 630-664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33 直 書 胸 臆 的 特 質 : 讀 陶 公 詩, 專 取 其 真 : 事 真 景 真, 情 真 理 真, 不 繁 繩 削 而 自 合 謝 鮑 則 專 事 繩 削, 而 其 佳 處, 則 在 以 繩 削 而 造 於 真 ( 卷 四 / 五 ) 讀 陶 公 詩, 須 知 其 直 書 即 目, 直 書 胸 臆, 逼 真 而 皆 道 腴, 乃 得 之 質 之 六 經 孔 孟 義 理 詞 恉, 皆 無 倍 焉, 斯 與 之 同 流 矣 ; 否 則, 止 不 過 詩 人 文 士 之 流 ( 卷 四 / 三 ) 兩 則 引 文 均 明 白 指 出, 讀 陶 淵 明 的 詩 歌 首 要 掌 握 的 精 髓 真 首 則 方 東 樹 表 示, 陶 詩 不 惟 在 敘 述 上 事 真 景 真, 詩 人 發 抒 的 情 感 與 思 想 亦 真 摯 懇 切, 甚 至 不 繁 繩 削 而 自 合, 不 在 詩 句 上 作 無 謂 的 修 改, 而 自 然 合 於 情 理 次 則 除 重 複 表 述 淵 明 直 書 即 目 直 書 胸 臆, 不 事 雕 琢 的 詩 風 外, 更 進 一 步 提 出 詩 人 這 些 發 自 內 心 真 誠 的 面 貌, 與 六 經 義 理 並 無 一 絲 相 違 之 處, 六 經 為 文 人 眼 中 蓄 天 地 不 易 之 理 的 載 道 工 具 11, 方 東 樹 以 為 陶 詩 之 真, 流 露 的 正 是 聖 賢 之 道 腴 此 可 證 諸 方 東 樹 評 陶 淵 明 飲 酒 二 十 首 之 二 十 12 : 此 首 蓋 以 舉 世 少 真, 而 己 獨 一 人 任 真, 如 魯 哀 公 云 : 以 魯 國 而 止 有 儒 一 人 也 而 此 意 不 便 自 說, 故 謬 悠 其 詞 於 飲 酒, 曰 恐 負 此 儒 巾 也 下 二 句 又 就 飲 酒 中 為 荒 唐 弔 詭, 謬 悠 中 又 復 謬 悠 之, 卻 又 顧 題 也 少 真, 謂 皆 從 於 苟 妄 也 舉 世 習 非, 不 得 一 真, 欲 彌 縫 之, 道 在 六 經 崇 尚 乎 此, 庶 可 以 反 性 情, 美 11 12 方 東 樹 嘗 云 : 昔 人 言 六 經 以 外 無 文 章, 謂 其 理 其 法 皆 備, 但 人 不 肯 用 心 求 之 耳 苟 用 力 於 六 經, 兼 取 秦 漢 人 之 文, 求 通 其 意, 求 通 其 辭, 何 患 不 獨 有 千 古 ( 卷 一 / 九 ) 陶 淵 明 飲 酒 二 十 首 之 二 十 原 文 如 下 : 羲 農 去 我 久, 舉 世 少 復 真 汲 汲 魯 中 叟, 彌 縫 使 其 淳 鳳 鳥 雖 不 至, 禮 樂 暫 得 新 洙 泗 輟 微 響, 漂 流 逮 狂 秦 詩 書 復 何 罪, 一 朝 成 灰 塵 區 區 諸 老 翁, 為 事 誠 殷 勤 如 何 絕 世 下, 六 籍 無 一 親 終 日 馳 車 走, 不 見 所 問 津 若 復 不 快 飲, 空 負 頭 上 巾 但 恨 多 謬 誤, 君 當 恕 醉 人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頁 282

234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風 教, 成 治 化, 著 誠 去 偽, 返 樸 還 淳 經 所 以 載 道 也, 達 道 則 無 苟 妄, 而 無 不 任 真 矣, 故 歸 宿 孔 子 及 諸 儒 言 己 非 徒 獨 自 任 真, 亦 欲 彌 縫 斯 世, 此 陶 公 絕 大 本 量 處, 非 他 詩 人 所 能 及 故 此 篇 義 理 可 以 冠 集 ( 卷 四 / 五 九 ) 方 東 樹 從 陶 淵 明 羲 農 去 我 久, 舉 世 少 復 真 如 何 絕 世 下, 六 籍 無 一 親 等 感 慨 切 入, 細 膩 地 發 現 淵 明 恐 負 儒 巾 的 焦 慮, 以 及 藉 飲 酒 謬 悠 其 詞 背 後 的 深 意 同 時 表 明, 道 在 六 經, 而 經 書 有 助 於 性 情 之 教 化, 使 人 回 返 於 純 樸 的 本 性, 達 道 便 能 無 不 任 真 矣, 淵 明 本 身 便 是 最 佳 的 明 證 由 此 可 知, 方 氏 對 於 陶 淵 明 之 任 真, 詮 釋 的 焦 點 乃 集 中 於 詩 人 對 六 經 孔 孟 義 理 之 消 化 13, 而 非 從 陶 淵 明 少 無 世 俗 韻, 性 本 愛 丘 山 久 在 樊 籠 裡, 復 得 返 自 然 14 等 詩 中, 拈 出 其 與 道 家 反 璞 歸 真 的 思 想 若 合 符 節 之 處, 可 謂 別 具 隻 眼, 也 吻 合 其 微 言 勝 理 15 的 要 求 13 14 15 此 則 詩 評 最 後, 方 東 樹 進 一 步 表 示 陶 淵 明 飲 酒 二 十 首 : 此 二 十 首, 篇 篇 具 奇 恉 曠 趣, 名 理 名 言, 非 常 恣 肆, 皆 道 腴 也 ( 卷 四 / 五 九 ) 亦 可 作 為 佐 證 出 自 陶 淵 明 歸 園 田 居 五 首 其 一,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頁 76 清 溫 汝 能 陶 詩 彙 評 云 : 老 子 :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 然 淵 明 此 語 其 知 道 矣 乎 點 出 陶 詩 的 道 家 思 想, 然 方 東 樹 評 論 此 詩, 則 全 然 不 從 此 觀 點 切 入, 其 云 : 此 詩 縱 橫 浩 蕩, 汪 茫 溢 滿, 而 元 氣 旁 礡, 大 含 細 入, 精 氣 入 而 麤 穢 除, 而 音 節 鏗 鏘, 措 詞 秀 韻, 均 非 塵 世 吃 煙 火 食 人 語 ( 卷 四 / 二 六 ) 隻 字 不 提 淵 明 之 任 真 溫 汝 能 的 引 文 轉 引 自 北 京 大 學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學 中 文 系 文 學 史 教 研 室 編, 陶 淵 明 資 料 彙 編 下 冊, 頁 53 出 自 昭 昧 詹 言 卷 四 / 十 八 : 前 人 說 陶 詩 者 甚 眾, 然 多 迹 論 常 解, 無 關 微 言 勝 理, 今 皆 不 取 此 外, 近 代 研 究 者 蔡 瑜 論 陶 淵 明 的 任 真 一 文, 嘗 將 真 與 偽 對 舉, 以 陶 淵 明 的 仕 隱 抉 擇 及 對 儒 家 文 化 的 省 思 為 例, 說 明 詩 人 覺 知 與 整 合 的 過 程 其 舉 儒 家 思 想 論 淵 明 之 任 真, 可 於 此 一 併 參 看 收 錄 於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研 究 集 刊 : 人 文 及 社 會 科 學, 四 卷 一 期 (1994.1), 頁 15-37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35 此 外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上 文 所 舉 卷 四 / 三 的 引 文 中, 最 末 一 行 方 東 樹 的 結 語 : 否 則, 止 不 過 詩 人 文 士 之 流 這 裡 的 詩 人 偏 向 負 面 意 涵, 指 非 直 書 胸 臆, 且 無 真 實 懷 抱 者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有 言 : 但 從 詩 作 詩, 而 詩 外 無 餘 境 道 理, 則 祇 成 為 詩 人 而 已 古 人 所 以 必 言 之 有 物, 自 己 有 真 懷 抱 故 曰 若 但 從 古 人 句 格 尋 求, 而 不 得 其 用 意, 非 落 窠 臼, 即 成 模 擬 形 似 ( 卷 一 / 三 六 ) 方 氏 強 調 為 文 應 言 之 有 物, 反 對 為 作 詩 而 作 詩 者, 在 文 句 中 排 列 組 合, 缺 乏 個 人 感 受 與 真 實 懷 抱, 其 詩 歌 無 法 激 起 想 像, 言 論 難 以 引 起 共 鳴, 徒 為 虛 有 其 表 的 詩 人 之 流 而 已 然 方 東 樹 評 論 陶 淵 明, 並 不 將 其 視 為 詩 人 : 阮 公 陶 公, 自 爾 深 人 無 淺 語, 不 當 以 詩 人 求 之 ( 卷 四 / 七 ) 莊 以 放 曠, 屈 以 窮 愁, 古 今 詩 人 不 出 此 二 大 派, 進 之 則 為 經 矣 阮 公 似 屈 兼 似 經, 淵 明 似 莊 兼 似 道, 此 皆 不 得 僅 以 詩 人 目 之 ( 卷 一 / 十 四 ) 在 方 氏 心 目 中, 阮 籍 與 陶 淵 明 皆 可 謂 深 人, 昭 昧 詹 言 云 : 深 人 無 淺 意, 無 率 筆, 無 重 複 一 時 窺 之, 總 不 見 其 底 蘊 由 於 意 法 情 俱 曲 折 也 ( 卷 十 二 / 一 二 七 ) 所 謂 深 人, 才 學 識 見 別 具 隻 眼, 其 作 品 不 僅 文 法 曲 折 16, 詩 情 與 詩 意 亦 曲 折 深 刻 尤 其 阮 陶 詩 歌, 雖 然 一 個 愁 苦 如 屈 原, 一 個 曠 達 若 莊 子, 但 他 們 同 時 兼 具 六 經 之 道, 思 慮 精 深 而 見 識 淵 博, 其 詩 歌 誠 非 無 病 呻 吟 之 儔, 故 不 得 僅 以 詩 人 目 之 據 此 可 知, 就 方 東 樹 而 言, 詩 人 與 深 人 非 兩 個 平 行 概 念, 作 詩 者 為 詩 人 自 不 待 言, 然 淵 明 的 見 地 與 胸 襟, 使 其 詩 作 奇 恉 曠 趣, 深 16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固 有 以 文 法 評 詩 之 特 色, 郭 紹 虞 中 國 文 學 批 評 史 (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0) 即 點 出 方 東 樹 論 詩 之 關 鍵, 在 本 論 文 的 見 解 以 論 詩 ( 頁 1068-1071); 張 健 清 代 詩 學 研 究 亦 言 其 將 古 文 學 與 詩 學 合 一 ( 頁 650) 至 於 方 氏 所 指 文 法 涵 意, 將 於 第 三 節 討 論 創 作 法 則 時, 進 一 步 詳 析

236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具 道 腴, 若 僅 視 之 為 詩 人, 實 不 得 其 精 髓, 是 以 主 張 應 以 深 人 探 求 同 時, 方 東 樹 更 進 一 步 以 無 意 作 詩 解 釋 之 : 如 阮 公 陶 公, 曷 嘗 有 意 於 為 詩 ; 內 性 既 充, 率 其 胸 臆 而 發 為 德 音 耳 鍾 嶸 乃 謂 陶 公 出 於 應 璩, 又 處 之 以 第 七 品, 何 其 陋 哉! 宜 乎 葉 石 林 之 闢 之 也 ( 卷 四 / 六 ) 大 約 陶 阮 諸 公 皆 不 自 學 詩 來, 惟 鮑 謝 始 有 意 作 詩 耳 ( 卷 一 / 一 四 ) 同 樣 將 阮 籍 與 陶 淵 明 並 舉, 方 東 樹 表 示 兩 人 並 非 有 意 為 詩, 而 是 坦 率 地 抒 發 內 心 的 感 受, 自 然 流 露 的 真 情 便 為 自 己 帶 來 名 聲, 此 說 與 前 文 阮 公 似 屈 兼 似 經, 淵 明 似 莊 兼 似 道 相 呼 應 此 外, 方 東 樹 認 為 鍾 嶸 詩 品 評 陶 詩 : 其 源 出 於 應 璩, 又 協 左 思 風 力 17 並 將 之 置 於 中 品, 顯 然 並 不 瞭 解 陶 詩 之 精 華 所 在, 故 以 何 其 陋 哉 批 判 之, 同 時 對 最 先 為 此 發 難 的 葉 夢 得 表 示 贊 同 18 引 文 第 二 則 中, 方 東 樹 將 陶 阮 與 鮑 謝 對 比, 以 凸 顯 無 意 / 有 意 為 詩 之 差 別 方 氏 以 為 陶 淵 明 與 阮 籍 並 非 為 寫 詩 而 學 作 詩 之 法, 反 之, 鮑 謝 作 詩, 用 力 勤 苦 如 彼, 今 居 然 可 見 ( 卷 一 / 一 六 ) 言 下 之 意, 鮑 照 與 謝 朓 在 用 字 造 句 中 下 功 夫, 作 詩 的 痕 跡 清 晰 可 見, 此 之 謂 有 意 作 詩 ; 陶 淵 明 與 阮 籍 則 專 注 於 情 懷 意 念 之 闡 發, 不 從 字 句 中 著 力, 是 以 方 東 樹 云 : 阮 公 陶 公, 艱 在 用 意 用 筆, 謝 鮑 艱 在 造 語 下 字 ( 卷 四 / 三 五 ) 其 無 意 作 詩 與 17 18 鍾 嶸 著, 陳 延 傑 注, 詩 品 注 (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92), 頁 41 葉 夢 得 石 林 詩 話 云 : 梁 鍾 嶸 作 詩 品, 皆 云 某 人 詩 出 於 某 人, 然 論 陶 淵 明 乃 以 為 出 於 應 璩, 此 語 不 知 其 所 據 應 璩 詩 不 多 見, 惟 文 選 載 其 百 一 詩 一 篇, 所 謂 下 流 不 可 處, 君 子 慎 厥 初 者, 與 陶 詩 了 不 相 類 五 臣 注 引 文 章 錄 云 : 曹 爽 用 事, 多 違 法 度 璩 作 此 詩, 以 刺 在 位, 意 若 百 分 有 補 於 一 者 淵 明 正 以 脫 略 世 故, 超 然 物 外 為 意, 顧 區 區 在 位 者, 何 足 累 其 心 哉! 且 此 老 何 嘗 有 意 欲 以 詩 自 名, 而 追 取 一 人 而 模 放 之, 此 乃 當 時 文 士 與 世 進 取 競 進 而 爭 長 者 所 為, 何 期 此 老 之 淺, 蓋 嶸 之 陋 也 收 錄 於 清 何 文 煥 輯, 歷 代 詩 話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頁 433-434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37 有 意 作 詩 之 論, 當 從 此 理 解 19 再 如 : 惟 陶 公 則 全 是 胸 臆 自 流 出,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無 意 為 詩 而 已 至 ; 東 坡 亦 如 是, 固 是 天 生 不 再 之 賢 雖 杜 韓 猶 是 先 學 人 而 後 自 成 家, 如 杜 同 谷 七 歌 從 胡 笳 十 八 拍 來, 韓 南 山 詩 從 京 都 賦 來 ( 卷 一 / 一 五 ) 此 則 雖 屬 卷 一 通 論 五 古 的 範 圍, 然 方 東 樹 獨 獨 標 舉 出 陶 淵 明, 並 以 相 當 飽 滿 的 肯 定 語 句, 指 出 其 詩 乃 胸 臆 流 出, 且 自 出 機 杼, 無 復 依 傍 顯 然, 方 東 樹 並 不 贊 成 鍾 嶸 以 源 流 論 陶 詩 的 作 法, 認 為 淵 明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20, 同 時, 方 氏 並 舉 杜 甫 韓 愈 兩 位 唐 代 大 家 為 例, 言 其 猶 是 先 學 人 而 後 自 成 家 不 可 否 認 的, 杜 甫 與 韓 愈 較 之 陶 淵 明, 晚 了 約 三 百 多 年, 在 創 作 上 學 習 前 人 之 精 華, 誠 屬 當 然, 然 而 方 東 樹 以 為, 陶 淵 明 與 宋 代 蘇 東 坡, 同 樣 具 天 生 不 再 之 賢, 這 樣 的 天 賦, 與 年 代 先 後 無 關, 純 屬 個 人 的 特 質 使 然, 藉 以 凸 顯 陶 淵 明 詩 歌 直 書 胸 臆 無 意 為 詩 之 獨 特 性 尤 其, 在 陶 淵 明 之 前, 已 有 詩 經 古 詩 十 九 首 等 詩 歌 中 的 上 乘 之 作, 但 方 東 樹 認 為 : 19 20 有 意 無 意 為 詩 之 論, 許 學 夷 詩 源 辯 體 也 嘗 討 論, 並 提 出 非 全 無 意 於 為 詩 的 看 法 其 云 : 若 靖 節, 則 所 好 實 在 詩 文, 而 其 意 但 欲 寫 胸 中 之 妙 耳, 不 欲 傚 顏 謝 刻 意 求 工 也 故 謂 靖 節 造 語 極 工 琢 之 使 無 痕 跡 既 非 ; 謂 靖 節 全 無 意 於 為 詩, 亦 非 也 靖 節 詩, 句 法 天 成 而 語 意 透 徹, 有 似 孟 子 一 書 謂 孟 子 全 無 意 於 為 文, 不 可 ; 謂 孟 子 為 文 琢 之 使 無 痕 跡, 又 豈 足 以 之 聖 賢 哉! 以 此 論 靖 節, 尤 易 曉 也 轉 引 自 北 京 大 學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學 中 文 系 文 學 史 教 研 室 編, 陶 淵 明 資 料 彙 編 上 冊, 頁 154 許 學 夷 之 說 法, 必 須 分 成 兩 個 層 次 來 看, 而 方 東 樹 的 無 意 為 詩 是 從 第 一 個 層 次 論, 因 此 兩 說 並 無 衝 突 此 說 與 前 文 方 東 樹 言 淵 明 似 莊 兼 似 道, 應 無 衝 突 之 處 似 莊 兼 似 道 指 思 想 內 涵 而 言, 詩 歌 源 流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乃 指 詩 歌 風 格 用 語 而 言 且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這 個 說 法, 其 他 詩 話 家 也 有 類 似 看 法, 如 葉 燮 原 詩 : 淵 明 胸 次 浩 然, 吐 氣 人 間 一 切, 故 其 詩 俱 不 從 人 間 得, 詩 家 之 方 外, 別 有 三 昧 也 轉 引 自 北 京 大 學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學 中 文 系 文 學 史 教 研 室 編, 陶 淵 明 資 料 彙 編 上 冊, 頁 186

238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陶 公 別 是 一 種, 自 然 清 深, 去 三 百 篇 未 遠 ( 卷 一 / 一 二 ) 淵 明 擬 古, 是 用 古 人 格, 作 自 家 詩 ( 卷 一 / 一 一 三 ) 引 文 首 則 僅 言 陶 詩 距 離 詩 經 不 遠, 同 樣 具 有 自 然 清 深 的 特 質, 但 並 不 直 接 以 其 源 出 於 國 風 等 標 舉 之, 至 於 陶 淵 明 的 擬 古 之 作, 雖 取 古 境, 卻 不 忘 自 身 懷 抱 而 作 自 家 詩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詩 經 與 古 詩 十 九 首 的 作 者 如 今 並 未 流 傳 下 來, 創 作 者 也 未 曾 自 詡 為 詩 人 而 有 意 作 詩, 當 是 在 極 自 然 的 狀 態 下 情 動 於 中 而 形 於 言 21, 方 東 樹 言 陶 詩 去 三 百 篇 未 遠 全 是 胸 臆 自 流 出, 想 必 是 在 這 樣 的 思 路 下 所 作 的 評 斷, 此 論 可 謂 相 當 有 見 地 三 點 撥 陶 詩 之 可 學 與 不 宜 初 學 方 東 樹 嘗 著 力 於 學 詩 歷 程 之 研 討, 對 於 陶 詩 的 評 論, 往 往 兼 融 點 撥 後 進 的 用 心 本 節 首 先 釐 清 方 氏 的 詩 學 創 作 觀, 及 其 認 為 學 詩 的 最 佳 範 本 為 何 ; 其 次, 針 對 陶 詩 可 學 或 不 可 學 的 爭 議, 檢 視 方 氏 的 看 法 及 其 是 否 提 出 獨 到 見 解 ; 其 三, 討 論 方 東 樹 在 逐 一 評 析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中 陶 淵 明 的 五 古 時, 是 否 點 出 哪 些 特 別 之 處, 供 後 輩 學 習 以 下 將 據 此 三 點 嘗 試 論 述 之 首 先, 方 東 樹 認 為 學 習 作 詩 的 源 頭, 當 從 三 百 篇 起 其 云 : 學 詩 當 從 三 百 篇 來, 以 屈 子 漢 魏 阮 公 淵 明 嗣 之, 如 此 方 見 吟 詠 之 本 所 謂 感 而 有 思, 思 而 積, 積 而 滿, 滿 而 作, 及 其 成 章, 使 人 諷 之, 自 得 於 興 觀 群 怨 之 恉 至 於 文 詞 句 21 出 自 毛 詩 注 疏 : 詩 者, 志 之 所 之 也 在 心 為 志, 發 言 為 詩 情 動 於 中 而 形 於 言, 言 之 不 足 嗟 歎 之, 嗟 歎 之 不 足 故 永 歌, 永 歌 之 不 足,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也 漢 毛 亨 傳 鄭 玄 箋, 唐 孔 穎 達 疏, 毛 詩 注 疏 ( 十 三 經 注 疏 [1815 年 阮 元 刻 本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82), 頁 13-14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39 法 工 拙 高 下, 特 其 餘 事 耳 ( 卷 四 / 一 ) 在 討 論 陶 詩 的 專 卷 中, 方 東 樹 於 首 則 開 宗 明 義 表 示, 學 習 作 詩 的 範 本 應 從 詩 經 開 始, 繼 而 以 屈 原 漢 魏 古 詩 阮 籍 與 陶 淵 明 等 詩 歌 為 主, 足 見 方 氏 認 為, 陶 詩 與 詩 經 漢 魏 古 詩 等 並 列, 同 為 詩 歌 中 的 經 典 之 作 而 這 些 作 品 的 形 成, 都 是 感 而 有 思, 思 而 積, 積 而 滿, 滿 而 作, 心 中 有 所 感 觸 而 不 悱 不 發 22, 發 而 為 歌 詩 之 後, 足 以 使 後 之 吟 誦 者, 感 受 到 孔 子 詩 可 以 興, 可 以 觀,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23 的 詩 教 旨 意 茲 舉 方 東 樹 評 陶 淵 明 擬 挽 歌 辭 三 首 其 三 24 為 例 : 且 敘 且 寫, 有 畫 意 幽 室 八 句, 入 議 論, 真 情 真 理 另 收 緩 結 此 詩 氣 格 筆 勢, 橫 恣 游 行 自 在, 與 三 百 篇 同 曠, 而 又 全 具 興 觀 群 怨, 杜 公 且 遜 之 ( 卷 四 / 七 六 ) 從 陶 淵 明 的 歌 詩 中, 讀 者 能 清 楚 浮 現 別 離 蕭 瑟 的 畫 面 25, 即 使 是 議 論, 仍 具 真 情 實 理, 使 人 讀 之, 達 到 興 觀 群 怨 之 詩 教 效 果 無 怪 乎 方 氏 有 言 : 陶 公 別 是 一 種, 自 然 清 深, 去 三 百 篇 未 遠 ( 卷 一 / 一 二 ) 至 於 文 句 修 辭 的 運 用, 則 特 其 餘 事 耳, 是 次 要 的 事 情 了 由 此 足 見, 方 氏 注 重 詩 歌 的 內 涵 大 於 外 在 形 式 然 而, 如 何 使 詩 歌 具 備 22 23 24 25 語 出 論 語 述 而 : 子 曰 : 不 憤 不 啟, 不 悱 不 發 ; 舉 一 隅 不 以 三 隅 反, 則 不 復 也 魏 何 晏 注 邢 昺 疏, 論 語 注 疏 ( 十 三 經 注 疏 [1815 年 阮 元 刻 本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55), 頁 60 出 自 論 語 陽 貨 : 子 曰 : 小 子! 何 莫 學 夫 詩? 詩 可 以 興, 可 以 觀,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邇 之 事 父, 遠 之 事 君 多 識 於 鳥 獸 草 木 之 名 同 前 註, 頁 155 陶 淵 明 擬 挽 歌 辭 三 首 其 三 原 文 如 下 : 荒 草 何 茫 茫, 白 楊 亦 蕭 蕭 嚴 霜 九 月 中, 送 我 出 遠 郊 四 面 無 人 居, 高 墳 正 嶕 嶢 馬 為 仰 天 鳴, 風 為 自 蕭 條 幽 室 一 已 閉, 千 年 不 復 朝 千 年 不 復 朝, 賢 達 無 奈 何 向 來 相 送 人, 各 自 還 其 家 親 戚 或 餘 悲, 他 人 亦 已 歌 死 去 何 所 道? 託 體 同 山 阿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頁 424-425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卷 一 表 示 : 敘 述 情 景, 須 得 畫 意, 為 最 上 乘 ( 卷 一 / 五 七 ) 指 的 即 是 陶 詩 這 樣 的 作 品

240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興 觀 群 怨 之 旨 呢? 方 東 樹 認 為 言 志 非 常 重 要 : 詩 以 言 志 如 無 志 可 言, 強 學 他 人 說 話, 開 口 即 脫 節 此 謂 言 之 無 物, 不 立 誠 若 又 不 解 文 法 變 化 精 神 措 注 之 妙, 非 不 達 意, 即 成 語 錄 腐 談 是 謂 言 之 無 文 無 序 若 夫 有 物 有 序 矣, 而 德 非 其 人, 又 不 免 鸚 鵡 猩 猩 之 誚 莊 子 曰 : 真 者 精 誠 之 至 也 不 精 不 誠, 不 能 動 人 嘗 讀 相 如 蔡 邕 文, 了 無 所 動 於 心 屈 子 則 淵 淵 理 窟, 與 風 雅 同 其 精 蘊 陶 公 杜 公 韓 公 亦 然 ( 卷 一 / 六 ) 這 段 話 舉 出 作 詩 的 三 個 要 點 : 首 先, 詩 以 言 志 為 要, 若 胸 中 無 個 人 想 法, 而 為 賦 新 詞 強 說 愁, 則 內 容 不 免 空 洞 不 符 實 際 ; 其 次, 言 志 的 同 時, 仍 須 重 視 如 何 將 精 神 意 念 灌 注 於 詩 歌 的 文 法 變 換 之 中, 且 需 使 用 地 恰 到 好 處, 避 免 過 猶 不 及, 否 則 一 旦 過 於 繁 複, 可 能 造 成 詞 不 達 意 的 現 象, 又 或 者 缺 乏 變 化 時, 便 成 為 質 木 無 文 的 語 錄 體 第 三, 方 東 樹 認 為 綜 合 上 列 兩 點, 使 詩 歌 有 物 有 序 之 外, 還 需 配 合 作 者 本 身 的 德 行 修 養, 方 能 使 作 品 精 誠 動 人 若 配 合 上 一 節 所 提 詩 之 為 學, 性 情 而 已 ( 卷 一 / 一 ) 則 知 方 氏 主 張 的 性 情, 必 須 是 合 於 孔 子 詩 無 邪 之 性 情, 其 云 欲 成 面 目, 全 在 字 句 音 節, 尤 在 性 情 使 人 千 載 下 如 相 接 對 ( 卷 一 / 五 五 ) 而 詩 經 及 屈 原 陶 淵 明 杜 甫 韓 愈 等 人 的 詩 歌, 正 給 予 方 東 樹 這 樣 的 感 動 瞭 解 方 東 樹 主 張 的 學 詩 步 驟 之 後, 便 值 得 進 一 步 追 問, 究 竟 該 如 何 學 習 陶 詩? 陶 詩 究 竟 可 學 抑 或 不 可 學? 在 方 東 樹 之 前 的 詩 評 家, 多 半 秉 持 陶 詩 不 易 學 不 可 學 的 立 場 26, 對 此, 以 金 針 度 人 之 精 神 自 我 標 榜 的 26 例 如 明 許 學 夷 詩 源 辯 體 云 : 靖 節 詩 甚 不 易 學, 不 失 之 淺 易, 則 傷 於 過 巧 予 少 時 初 學 靖 節, 終 歲 得 百 餘 篇, 率 淺 易, 無 足 采 錄 今 間 一 為 之, 又 不 免 類 白 蘇 矣 因 遂 絕 筆, 不 復 為 也 以 自 己 學 陶 經 驗 現 身 說 法 再 如 清 王 士 禎 師 友 詩 傳 錄 : 古 詩 十 九 首 如 天 衣 無 縫, 不 可 學 已 ; 陶 淵 明 純 任 真 率, 自 寫 胸 臆, 亦 不 易 學 清 賀 貽 孫 詩 筏 : 真 率 處 不 能 學, 亦 不 可 學, 當 獨 以 品 勝 耳 清 喬 億 劍 谿 說 詩 : 太 白 詩 有 似 國 風 小 雅 者, 獨 無 一 篇 似 陶 子 美 間 有 陶 句, 亦 無 全 篇 似 之 者, 雖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41 方 東 樹 27, 採 取 較 為 折 衷 的 看 法, 在 昭 昧 詹 言 卷 二 十 一 附 論 諸 家 詩 話 中, 方 東 樹 曾 摘 引 明 代 謝 榛 四 溟 詩 話 之 語 : 自 然 妙 者 為 上, 精 工 者 次 之, 此 著 力 不 著 力 之 分, 學 之 者 不 必 專 一 而 逼 真 也 專 於 陶 者, 失 之 淺 易 ; 專 於 謝 者, 失 於 餖 飣 ( 卷 二 一 / 三 五 ) 28 方 東 樹 似 乎 贊 成 謝 榛 的 看 法 29, 認 為 陶 詩 是 可 以 學 習 的, 上 文 曾 提 及 方 氏 主 張 之 習 詩 源 頭 : 學 詩 當 從 三 百 篇 來, 以 屈 子 漢 魏 阮 公 淵 明 嗣 之, 亦 可 為 一 佐 證 30 但 學 習 者 若 僅 從 陶 詩 中 下 工 夫, 又 不 免 27 28 29 30 李 杜 之 不 為 陶, 不 足 為 病, 而 陶 之 難 擬 可 見 也 清 洪 亮 吉 北 江 詩 話 : 陶 淵 明 以 後, 學 陶 者, 韋 應 物 柳 宗 元 以 迄 蘇 軾 陳 無 已 等 若 干 人, 而 皆 不 及 陶, 亦 以 絕 調 難 學 也 以 上 詩 話 均 點 出 陶 詩 之 難 擬 不 易 學 不 可 學 分 別 轉 引 自 北 京 大 學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學 中 文 系 文 學 史 教 研 室 編, 陶 淵 明 資 料 彙 編 上 冊, 頁 160-161 190 192 197 215 方 東 樹 在 昭 昧 詹 言 跋 一 中, 曾 敘 述 自 己 如 何 從 金 針 不 度 的 想 法, 到 思 及 釋 氏 有 教 乘 兩 門 教 者, 講 經 家 也 教 故 不 如 乘 之 超 詣, 然 大 乘 之 人, 未 有 不 通 教 者 ( 頁 537) 而 改 變 念 頭, 將 此 書 和 盤 托 出 此 句 出 自 謝 榛 四 溟 詩 話 卷 四, 全 文 如 下 : 自 然 妙 者 為 上, 精 工 者 次 之, 此 著 力 不 著 力 之 分, 學 之 者 不 必 專 一 而 逼 真 也 專 於 陶 者 失 之 淺 易, 專 於 謝 者 失 之 餖 飣 孰 能 處 於 陶 謝 之 間, 易 其 貌, 換 其 骨, 而 神 存 千 古 子 美 云 : 安 得 思 如 陶 謝 手? 此 老 猶 以 為 難, 況 其 他 者 乎? 後 半 段 方 東 樹 並 未 摘 引 詳 見 明 謝 榛 著, 宛 平 校 點, 四 溟 詩 話 (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1998), 頁 127-128 本 文 之 所 以 有 此 推 斷, 實 因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中, 摘 引 前 人 詩 話 時, 若 不 同 意 其 說, 通 常 會 在 摘 句 之 後, 附 上 個 人 見 解 例 如 其 摘 引 湯 漢 臣 序 陶 詩 曰 : 陶 公 不 仕 異 代 之 節, 與 子 房 為 韓 義 同 既 不 為 狙 擊 之 舉, 又 無 漢 高 可 託 以 行 其 志, 故 每 寄 情 於 首 陽 易 水 之 間 又 以 荊 軻 繼 二 疏 三 良 而 發 詠, 所 謂 撫 己 有 深 懷, 屢 運 增 慨 然 者 引 文 下 方 加 上 : 按 此 論 亦 形 似 影 響, 殊 不 得 真 陶 公 本 量, 不 在 此 數 詩, 讀 歸 去 來 辭 及 形 神 等 詩 自 見 ( 卷 四 / 十 二 ) 提 出 個 人 看 法 本 文 一 方 面 據 此 判 斷, 另 一 方 面 由 於 方 氏 本 身 看 法 與 謝 榛 並 無 相 悖, 故 有 此 論 不 過 在 方 東 樹 逐 一 評 論 的 陶 淵 明 五 古 詩 中, 方 氏 也 提 出 他 認 為 陶 淵 明 不 可 學 的 詩 篇, 如 評 責 子 : 此 詩 無 可 學, 亦 無 可 說 ( 卷 四 / 八 三 ) 評 乞 食 :

242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流 於 淺 易, 是 以 謝 榛 主 張 陶 謝 兩 者 各 有 優 劣, 不 必 專 於 學 陶 或 學 謝 而 方 東 樹 在 謝 榛 之 上, 進 一 步 提 出 初 學 者 不 宜 先 學 陶 詩 的 論 點 : 古 人 文 之 高 妙, 無 不 艱 苦 者, 但 阮 公 陶 公, 艱 在 用 意 用 筆, 謝 鮑 艱 在 造 語 下 字 初 學 人 不 先 從 鮑 謝 用 功, 而 便 學 阮 陶, 未 有 不 凡 近 淺 率, 終 身 無 所 知 以 此 求 之, 數 千 年 不 得 數 人, 紛 紛 俗 士, 不 足 譏 矣 ( 卷 四 / 三 五 ) 詩 有 用 力 不 用 力 之 分 然 學 詩 先 必 用 力, 久 之 不 見 用 力 之 痕, 所 謂 炫 爛 之 極, 歸 於 平 淡 此 非 易 到, 不 可 先 從 事 於 此, 恐 入 於 淺 俗 流 易 也 故 謂 學 者 宜 先 學 鮑 謝, 不 可 便 先 學 陶 公 ( 卷 十 四 / 十 六 ) 引 文 第 一 則 中, 方 東 樹 先 點 出 好 作 品 的 產 生, 必 然 經 過 艱 苦 的 鍛 鍊, 阮 籍 與 陶 淵 明 著 力 於 情 懷 意 緒 的 表 達 上, 屬 於 謝 榛 所 言 自 然 之 妙 者, 而 鮑 照 謝 靈 運 則 在 文 詞 用 字 上 精 雕 細 琢, 如 同 謝 榛 以 精 工 形 容 之 前 者 偏 向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的 個 人 才 情, 較 難 模 擬, 後 者 相 對 較 易 依 循, 因 此 初 學 者 應 當 先 從 造 語 下 字 上 紮 根 第 二 則 中, 方 東 樹 將 詩 歌 分 成 用 力 與 不 用 力 兩 種, 陶 淵 明 的 詩 歌 屬 於 不 用 力 派, 鮑 照 與 謝 靈 運 則 屬 於 用 力 派, 而 學 習 作 詩 者, 若 視 不 用 力 為 捷 徑, 恐 將 落 入 滑 淺 庸 近 之 流 31, 是 以 方 氏 一 再 強 調 不 可 便 先 學 陶 公 32 31 32 此 與 責 子 等 篇, 皆 無 可 學, 而 首 音 詞, 有 足 動 人 深 感 者 ( 卷 四 / 八 四 ) 或 可 視 為 例 外 出 自 方 東 樹 評 陶 淵 明 庚 戌 歲 九 月 中 於 西 田 穫 早 稻 一 詩 : 學 者 若 不 先 從 鮑 謝 入 手, 而 便 學 此, 未 有 不 失 之 滑 淺 庸 近, 如 今 凡 俗 所 為 者 也 若 執 筆 便 擬 陶 公, 是 黃 口 孺 子, 輕 學 老 成 宿 德, 舉 止 風 軌 縱 似 之, 亦 可 鄙 笑, 不 惟 優 孟 衣 冠, 抑 且 滑 熟 無 力 ( 卷 四 / 三 二 ) 類 似 的 看 法 方 東 樹 一 再 提 出, 一 方 面 可 據 此 掌 握 方 氏 的 創 作 觀, 另 一 方 面, 亦 可 視 為 方 氏 亟 欲 糾 正 當 時 學 詩 者 不 當 心 態 的 表 現 方 東 樹 認 為 學 陶 詩 要 學 得 好, 相 當 不 容 易, 可 舉 其 批 評 韋 應 物 之 詩 為 例 : 韋 公 之 學 陶, 多 得 其 興 象 秀 傑 之 句, 而 其 中 無 物 也, 譬 如 空 華 禪 悅 而 已, 故 阮 亭 獨 喜 之, 陶 公 豈 僅 如 是 而 已 哉! ( 卷 一 / 一 三 一 )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43 正 確 的 入 門 方 式, 必 須 從 用 力 開 始, 即 用 功 於 詞 句 語 法 之 鍛 鍊, 方 東 樹 評 析 陶 謝 差 異 時 曾 表 示 : 陶 公 不 煩 繩 削, 謝 則 全 由 繩 削, 一 天 事, 一 人 功 也 每 篇 百 遍 爛 熟, 謝 從 陶 出, 而 加 琢 句 工 矣 ( 卷 五 / 二 一 ) 認 為 謝 詩 乃 從 陶 出, 但 用 功 於 字 詞 間 琢 磨 加 工, 使 技 巧 嫻 熟, 而 其 ( 謝 ) 佳 處, 則 在 以 繩 削 而 造 於 真 33 換 言 之, 即 使 沒 有 陶 淵 明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的 天 分, 若 能 耐 住 性 子, 學 習 謝 靈 運 的 繩 削 工 夫, 也 能 達 至 造 於 真 的 境 界 34 即 如 上 文 所 言 久 之 不 見 用 力 之 痕, 所 謂 炫 爛 之 極, 歸 於 平 淡 之 意 綜 合 前 文 所 言, 方 東 樹 指 點 後 輩 學 者 學 習 陶 詩 的 途 徑, 可 謂 採 取 較 為 迂 迴 的 方 式, 一 方 面 肯 定 陶 詩 可 學, 同 時 又 一 再 警 示 初 學 者 不 可 從 此 入 手, 唯 恐 流 於 淺 俗, 而 應 當 先 學 習 謝 鮑 在 造 語 下 字 上 的 執 著, 所 謂 熟 能 生 巧, 用 功 之 後 終 能 臻 於 平 淡 這 個 觀 點 可 謂 相 當 獨 特, 在 歷 代 討 論 如 何 達 至 自 然 境 界 的 詩 話 中, 方 東 樹 的 用 力 說, 幾 乎 獨 樹 一 幟 35 33 34 35 原 文 如 下 : 讀 陶 公 詩, 專 取 其 真 : 事 真 景 真, 情 真 理 真, 不 繁 繩 削 而 自 合 謝 鮑 則 專 事 繩 削, 而 其 佳 處, 則 在 以 繩 削 而 造 於 真 ( 卷 四 / 五 ) 方 氏 此 說, 與 沈 德 潛 說 詩 晬 語 : 淵 明 合 下 自 然, 不 可 及 處, 在 真 在 厚 謝 詩 經 營, 而 反 於 自 然, 不 可 及 處, 在 新 在 俊 陶 詩 勝 人 不 在 排, 謝 詩 勝 人 正 在 排 頗 有 相 合 之 處, 可 一 併 參 看 轉 引 自 北 京 大 學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北 京 大 學 中 文 系 文 學 史 教 研 室 編, 陶 淵 明 資 料 彙 編 上 冊, 頁 199 方 東 樹 對 於 謝 靈 運 詩 歌 的 經 營, 採 取 相 當 肯 定 的 態 度, 其 云 : 謝 公 每 一 篇, 經 營 章 法, 措 注 虛 實, 高 下 淺 深, 其 文 法 至 深, 頗 不 易 識 其 造 句 天 然 渾 成, 興 象 不 可 思 議 執 著, 均 非 他 家 所 及 此 所 以 能 成 一 大 宗 碩 師, 百 世 不 祧 也 今 學 謝 詩, 且 當 求 觀 此 等 處 ( 卷 五 / 二 十 ) 因 此 強 調 先 學 謝 靈 運, 並 非 等 而 下 之 的 選 擇, 實 乃 為 後 學 者 開 示 一 條 方 便 法 門 筆 者 翻 閱 中 國 古 典 文 藝 學 叢 編 第 三 冊 中 收 錄 的 自 然 類 詩 話, 與 方 東 樹 相 似 觀 點 的, 只 有 與 他 同 時 期 的 張 問 陶 論 詩 十 二 絕 句 提 過 類 似 看 法 : 躍 躍 詩 情 在 眼 前, 聚 如 風 雨 散 如 煙 敢 為 常 語 談 何 易, 百 煉 功 純 始 自 然 ( 收 錄 於 船 山 詩 草 卷 十 一 ) 其 餘 多 半 主 張 不 期 然 而 然 之 妙 ( 徐 增 而 庵 詩 話 語 ) 然 而 這 並 不 代 表 所 有 歷 代 詩 話 皆 然, 筆 者 此 處 僅 就 詩 話 之 分 類

244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不 可 諱 言 的, 鮑 謝 畢 竟 不 是 陶 淵 明, 學 謝 之 用 力, 仍 無 法 徹 底 解 決 後 輩 學 者 該 如 何 直 接 從 陶 詩 中 學 習 的 問 題 為 此, 方 東 樹 表 示 : 讀 阮 公 陶 公 杜 韓 詩, 須 求 其 本 領, 兼 取 其 文 法, 蓋 義 理 與 文 辭 合 焉 者 也 謝 鮑 但 取 其 刱 言 造 句 及 律 法 之 嚴, 謝 又 優 於 鮑 ( 卷 四 / 四 ) 方 氏 認 為 謝 鮑 詩 歌 的 優 勢, 在 於 創 造 新 語 句 式 嚴 謹, 初 學 者 若 先 從 兩 者 入 手, 自 能 免 於 淺 率 庸 俗 的 弊 病 然 而 一 旦 要 接 觸 像 阮 籍 陶 淵 明 杜 甫 與 韓 愈 這 種 自 成 一 家 的 大 詩 人 時, 則 除 了 對 於 詩 歌 的 要 旨 有 所 掌 握 外 36, 更 須 注 意 文 法 37, 即 其 文 辭 與 義 理 之 間 的 搭 配 所 謂 文 理 36 37 選 本 而 提 出 初 步 發 現, 詳 細 情 形, 有 待 進 一 步 考 證 詳 見 胡 經 之 主 編, 中 國 古 典 文 藝 學 叢 編 第 三 冊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頁 298 上 舉 引 文 中 所 謂 本 領, 方 東 樹 卷 一 表 示 : 朱 子 曰 : 文 章 要 有 本 領, 此 存 乎 識 與 道 理 有 源 頭 則 自 然 著 實, 否 則 沒 要 緊 又 曰 : 須 靠 實, 說 得 有 條 理, 不 要 架 空 細 巧 論 議 明 白, 曉 然 可 知 愚 謂 詩 亦 然 ; 否 則 沒 要 緊, 無 歸 宿, 何 關 有 無 ( 卷 一 / 三 ) 又 曰 : 古 人 皆 於 本 領 上 用 工 夫, 故 文 字 有 氣 骨 今 人 只 於 枝 葉 上 粉 飾, 下 梢 又 並 枝 葉 亦 沒 了 文 字 成, 不 見 作 者 面 目, 則 其 文 可 有 可 無 詩 亦 然 ( 卷 一 / 四 ) 吳 宏 一 據 此 認 為, 本 領 是 總 一 切 而 言, 桐 城 派 所 講 的 義 法 之 說, 分 開 來 說, 就 是 言 有 物 和 言 有 序, 就 是 求 通 其 意 和 求 通 其 詞 ; 合 起 來 說, 就 是 本 領 因 此 本 文 此 處 統 稱 為 詩 歌 的 要 旨 詳 參 吳 宏 一 著, 清 代 文 學 批 評 論 集, 頁 325 方 東 樹 認 為 學 習 漢 魏 淵 明 等 大 家 詩 歌 尤 其 不 能 忽 視 其 文 法 之 妙, 在 卷 一 中 嘗 表 示 : 漢 魏 阮 公 陶 公 杜 韓 皆 全 是 自 道 己 意, 而 筆 力 強, 文 法 妙, 言 皆 有 本 尋 其 意 緒, 皆 一 線 明 白, 有 歸 宿, 令 人 了 然 其 餘 名 家, 多 不 免 客 氣 假 象, 並 非 從 自 家 胸 臆 性 真 流 出 ( 卷 一 / 三 一 ) 而 其 文 法 之 意 涵, 根 據 楊 淑 華 昭 昧 詹 言 以 文 法 評 詩 的 特 色 與 評 論 意 義 一 文 表 示 : 方 東 樹 本 身 在 運 用 文 法 概 念 時, 採 取 的 表 達 方 式 是 自 由 而 不 夠 嚴 謹 的 通 常 以 古 文 法 泛 稱 全 首 詩 篇 的 結 構 變 化, 有 時 也 以 章 法 稱 之, 二 者 間 稍 有 混 同, 此 多 見 於 前 十 三 卷 論 五 七 言 古 體 詩 昭 昧 詹 言 各 卷 中 分 評 詩 篇 者, 好 以 一 小 章 的 詩 句 來 討 論 結 構 作 法, 並 歸 結 為 一 明 確 易 學 的 技 法, 以 建 立 學 詩 者 明 確 概 念 收 錄 於 臺 中 師 院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2005.6), 頁 243-268 由 此 可 知 其 文 法 可 概 括 詩 歌 的 章 法 結 構 技 法 等, 內 容 與 形 式 均 含 括 內 在, 本 文 為 求 聚 焦, 此 處 文 法 之 意, 直 接 根 據 上 下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45 義 之 意 涵, 在 昭 昧 詹 言 卷 一 中 方 東 樹 嘗 詳 細 論 述 : 文 者 辭 也 ; 其 法 萬 變, 而 大 要 在 必 去 陳 言 理 者 所 陳 事 理 物 理 義 理 也, 見 理 未 周, 不 賅 不 備, 體 物 未 亮, 狀 之 不 工, 道 思 不 深, 性 識 不 超, 則 終 於 粗 淺 凡 近 而 已 義 者 法 也 ; 古 人 不 可 及, 只 是 文 法 高 妙, 無 定 而 有 定, 不 可 執 著, 不 可 告 語, 妙 運 從 心, 隨 手 多 變, 有 法 則 體 成, 無 法 則 傖 荒 率 爾 操 觚, 縱 有 佳 意 佳 語, 而 安 置 布 放 不 得 其 所, 退 之 所 以 譏 六 朝 人 為 亂 雜 無 章 也 ( 卷 一 / 二 十 ) 整 體 而 言, 方 氏 強 調 文 辭 上 須 務 去 陳 言 推 陳 出 新 ; 理 則 兼 指 事 理 物 理 義 理, 力 求 周 詳, 且 詩 人 本 身 敏 銳 的 觀 察 深 遠 的 見 識 卓 然 的 悟 性 以 及 細 膩 的 摹 狀 事 物 之 能 力, 缺 一 不 可 至 於 義, 則 藉 文 章 之 法 以 論 詩, 認 為 詩 歌 不 能 無 法, 否 則 即 使 偶 有 神 思 妙 語, 也 因 結 構 排 列 不 得 體, 而 落 得 雜 亂 無 章 之 弊 病 反 之, 好 的 作 品 必 然 有 法, 但 通 常 多 變 高 妙, 無 法 以 常 語 規 範, 此 正 是 古 人 佳 作 不 可 及 之 處 方 東 樹 視 文 理 義 三 者, 為 學 詩 之 正 軌 38, 因 此 在 評 論 陶 淵 明 的 五 言 古 詩 時, 也 多 半 依 循 此 原 則, 而 敘 其 梗 概, 期 望 後 輩 學 者 有 所 領 悟 以 下 且 舉 方 東 樹 對 陶 詩 的 細 部 評 論 為 例, 依 文 理 義 三 者, 說 明 方 東 樹 如 何 指 點 後 學, 學 習 陶 詩 之 精 要 首 先, 方 氏 肯 定 陶 詩 在 文 辭 上 能 翻 用 陳 言, 其 評 連 雨 獨 飲 39 云 : 38 文, 推 擬 出 文 理 義 三 者 進 行 討 論 此 說 可 見 諸 昭 昧 詹 言 卷 一 : 求 通 其 辭, 求 通 其 意 也 求 通 其 意, 必 論 世 以 知 其 懷 抱 然 後 再 研 其 語 句 之 工 拙 得 失 所 在, 及 其 所 以 然, 以 別 高 下, 決 從 違 而 其 所 以 學 之 之 功, 則 在 講 求 文 理 義 此 學 詩 之 正 軌 也 ( 卷 一 / 十 八 ) 39 連 雨 獨 飲 全 詩 如 下 : 運 生 會 歸 盡, 終 古 謂 之 然 世 間 有 松 喬, 於 今 定 何 間? 故 老 贈 余 酒, 乃 言 飲 得 仙 試 酌 百 情 遠, 重 觴 忽 忘 天 天 豈 去 此 哉, 任 真 無 所 先 雲 鶴 有 奇 翼, 八 表 須 臾 還 自 我 抱 茲 獨, 僶 俛 四 十 年 形 骸 久 已 代, 心 在 復 何 言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頁 125

246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不 過 言 人 生 必 死, 世 無 仙 人, 不 如 飲 酒, 而 用 意 用 筆, 俱 迴 曲 深 峻 天 者 自 然, 而 己 任 真, 則 亦 同 於 天, 曰 忘, 曰 無 所 先, 皆 筆 之 曲 也 起 四 句 本 是 古 人 陳 言, 看 他 折 洗 翻 用 入 妙 ( 卷 四 / 七 一 ) 此 則 評 論, 一 方 面 回 應 前 文 所 提 古 人 文 之 高 妙, 無 不 艱 苦 者, 但 阮 公 陶 公, 艱 在 用 意 用 筆, 連 雨 獨 飲 這 首 詩 歌 適 足 以 證 實 陶 淵 明 在 下 筆 意 念 上 的 深 曲 高 妙 之 外, 方 東 樹 更 特 意 標 出 這 首 詩 的 開 頭 四 句 : 運 生 會 歸 盡, 終 古 謂 之 然 世 間 有 松 喬, 於 今 定 何 間 有 關 生 命 運 行 之 常 理, 前 人 多 有 討 論, 如 古 詩 十 九 首 : 人 生 忽 如 寄, 壽 無 金 石 固 服 食 求 神 仙, 多 為 藥 所 誤 仙 人 王 子 喬, 難 可 與 等 期 等 40, 而 淵 明 卻 能 在 翻 新 前 人 陳 言 下 妙 用, 值 得 後 學 留 心 至 於 陶 詩 陳 述 事 理 物 理 義 理 方 面, 可 舉 幾 例 如 下 : 此 但 書 即 目, 而 高 致 高 懷 可 見 ( 評 飲 酒 二 十 首 結 廬 在 人 境, 卷 四 / 四 四 ) 言 恐 失 固 窮 之 名, 直 書 胸 臆, 無 一 字 客 氣 ( 評 飲 酒 二 十 首 在 昔 曾 遠 遊, 卷 四 / 四 九 ) 平 疇 二 句, 本 色 自 然, 如 吮 出, 而 奇 麗 千 古, 他 人 雕 肝 琢 腎 不 能 到 ( 評 癸 卯 歲 始 春 懷 古 田 舍 二 首 其 二, 卷 四 / 二 四 ) 方 宅 十 句 不 過 寫 田 園 耳, 而 筆 勢 騫 舉, 情 景 即 目, 得 一 幅 畫 意 ( 評 歸 田 園 居 五 首, 卷 四 / 二 六 ) 一 往 真 味, 景 與 情 俱 帶 畫 意 ( 評 於 王 撫 軍 座 送 客, 卷 四 / 六 八 ) 此 詩 敘 一 大 事, 本 末 曲 折 具 備, 而 章 法 布 置, 抵 一 篇 文 字 ; 句 法 老 潔, 抵 史 筆 ; 議 論 精 卓, 抵 論 贊 ( 評 桃 花 源 詩, 卷 四 / 三 五 ) 40 分 別 出 自 古 詩 十 九 首 其 十 四 ( 前 兩 句 ) 其 十 六 ( 後 一 句 ), 詳 見 逯 欽 立 輯 校, 先 秦 漢 魏 晉 南 北 朝 詩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3), 頁 332-333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47 此 忽 然 慨 世 庸 愚 之 人, 可 憐 而 不 悟, 而 吐 屬 溫 雅 蘊 藉, 無 惡 謔 醜 詆 直 罵, 氣 象 淵 懿 ( 評 飲 酒 二 十 首 有 客 常 同 止, 卷 四 / 五 二 ) 以 得 一 幅 畫 意 本 色 自 然 等 讚 許 陶 詩 描 摹 情 景 之 真, 以 直 書 胸 臆 高 懷 議 論 精 卓 氣 象 淵 懿 等 形 容 淵 明 之 見 識 與 理 思 顯 然 學 習 陶 詩, 除 了 讚 嘆 其 狀 物 如 畫 之 外, 更 要 注 意 詩 人 如 何 在 無 一 字 客 氣 與 吐 屬 溫 雅 蘊 藉 間 拿 捏 此 外, 針 對 陶 詩 之 義 法, 方 東 樹 常 以 妙 法 多 變 稱 之, 可 舉 評 飲 酒 二 十 首 之 三 積 善 云 有 報 41 為 例 : 言 不 必 計 善 惡 之 報 爽, 但 以 固 窮 守 道 為 正 求 仁 得 仁, 同 一 窮 死, 不 如 留 名 沒 世 一 起 四 句, 偏 反 飛 動, 先 有 斷 決, 而 後 發 此 端 問, 先 非 真 有 所 疑 也 反 覆 疑 迷, 收 二 句, 語 勢 尤 勁 折, 無 一 平 直 淺 滯 順 滑 之 筆 明 明 爽 報, 卻 云 不 爽, 求 仁 得 仁 也 以 二 人 證 之, 而 文 法 相 承 互 解, 言 即 此 所 以 報 夷 齊 榮 公 也 上 言 其 爽 而 空 言 詰 之, 作 波 瀾, 以 起 下 百 世 之 傳, 折 出 一 榮 公, 文 法 變 化 如 此 以 福 報 則 爽, 以 名 報 則 應, 文 法 變 化 收 忽 然 自 斷 決 截, 堅 定 不 復 疑, 若 忽 悟 徹 者 然 屈 子 天 問 亦 此 意, 古 賢 無 不 然 ( 卷 四 / 四 一 ) 在 陶 詩 短 短 的 八 句 當 中, 方 東 樹 認 為 其 文 法 一 再 變 化 承 遞, 例 如 前 四 句 積 善 云 有 報 善 惡 苟 不 應 均 以 判 斷 句 為 先, 之 後 又 藉 夷 叔 在 西 山 何 事 空 立 言 發 出 疑 問, 在 無 疑 處 有 疑, 使 前 後 兩 段 在 反 覆 辯 證 中, 文 法 相 承 互 解 接 著 九 十 行 帶 索, 飢 寒 況 當 年 再 舉 榮 啟 期 的 固 窮 為 例, 使 詩 意 在 福 報 / 名 報 中, 又 翻 轉 一 層, 其 文 法 變 化 如 斯 除 此 之 外, 相 似 的 例 子 仍 有 許 多, 如 方 東 樹 評 贈 羊 長 史 云 : 其 41 飲 酒 二 十 首 之 三 原 詩 如 下 : 積 善 云 有 報, 夷 叔 在 西 山 善 惡 苟 不 應, 何 事 空 立 言 九 十 行 帶 索, 飢 寒 況 當 年 不 賴 固 窮 節, 百 世 當 誰 傳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頁 243

248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文 法 之 妙, 與 太 史 公 六 國 表 同 工 ( 卷 四 / 三 四 ) 評 歲 暮 和 張 常 侍 云 : 章 法 文 法, 曲 折 頓 挫, 變 化 不 可 執 著 ( 卷 四 / 六 九 ) 評 有 會 而 作 云 : 讀 此 乃 見 公 用 筆 之 變, 用 意 之 深 曲, 文 法 妙 不 測 ( 卷 四 / 七 十 ) 等, 凡 此, 均 在 解 析 中, 同 步 提 示 後 學 陶 詩 之 精 要 與 變 化 之 處, 期 能 藉 此 改 善 學 者 只 注 意 陶 詩 自 然 無 痕 的 一 面, 而 忽 略 其 背 後 蘊 積 詩 人 深 厚 的 學 養 見 識 與 胸 襟, 誠 可 視 為 方 東 樹 在 誘 掖 後 進 上 用 心 著 力 之 處 四 以 儒 論 陶 之 侷 限 與 獨 見 詩 評 家 針 對 詩 歌 進 行 評 論 時, 往 往 也 連 帶 將 自 我 的 人 生 觀 學 術 理 念 鎔 鑄 其 中, 因 此 在 閱 讀 詩 話 時, 應 同 時 瞭 解 發 話 者 的 立 場, 以 及 其 述 說 的 對 象, 方 能 避 免 將 其 評 論 的 內 容, 直 接 與 評 論 的 對 象 劃 上 等 號 42 桐 城 派 主 程 朱 理 學, 方 東 樹 乃 將 詩 人 修 養 與 理 學 家 修 養 合 一 43, 而 其 昭 昧 詹 言 實 有 意 從 儒 學 觀 切 入, 為 後 輩 學 詩 者 指 引 一 條 合 於 雅 正 的 詩 學 道 路 換 言 之, 在 某 種 程 度 上, 我 們 可 以 將 昭 昧 詹 言 中 評 論 到 的 詩 家 與 詩 歌, 視 為 方 東 樹 的 教 學 媒 介 或 示 例, 而 陶 淵 明 及 其 詩 歌, 除 了 上 42 43 張 伯 偉 中 國 古 代 文 學 批 評 方 法 研 究 第 五 章 詩 話 論 嘗 進 行 詩 話 的 文 化 考 察, 並 表 示 今 人 從 事 古 代 文 學 批 評 的 研 究, 過 於 看 重 詩 話, 從 文 學 批 評 的 歷 史 來 看, 這 一 偏 向 或 許 需 稍 加 修 正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2), 頁 506 換 言 之, 詩 話 與 詩 歌 文 本 應 獨 立 看 待, 對 於 詩 評 家 的 觀 點, 必 須 融 合 其 時 代 政 治 經 濟 思 想 等 學 習 背 景 一 併 參 考 詳 見 張 健, 清 代 詩 學 研 究, 頁 650 此 外, 蔡 鎮 楚 詩 話 學 ( 湖 南 : 湖 南 教 育 出 版 社,1990) 第 八 章 詩 話 理 論 體 系 論 ( 下 ) 第 一 節 詩 歌 批 評 論 中, 將 傳 統 詩 話 略 分 為 五 種 批 評 流 派, 分 別 為 道 德 批 評 派 社 會 批 評 派 性 靈 批 評 派 格 律 批 評 派 及 審 美 鑑 賞 派 等, 並 將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歸 類 為 道 德 批 評 派, 主 儒 家 溫 柔 敦 厚 詩 教, 或 可 為 另 一 佐 證 ( 頁 268)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49 兩 節 的 討 論 之 外, 淵 明 貞 志 不 休, 安 道 苦 節 44 的 德 行, 適 足 以 作 為 方 東 樹 闡 發 詩 文 與 行 己, 非 有 二 事 ( 卷 一 / 五 ) 的 儒 學 詩 教 觀 其 云 : 有 德 者 必 有 言, 詩 雖 吟 詠 短 篇, 足 當 著 書, 可 以 睹 其 人 之 德 性 學 識 操 持 之 本 末, 古 今 不 過 數 人 而 已, 阮 公 陶 公 杜 韓 也 余 觀 太 沖, 仍 是 榮 華 客 氣, 但 氣 格 差 高 耳 ( 卷 四 / 二 ) 方 東 樹 相 信 有 德 者 必 有 言, 而 從 歷 代 詩 家 著 作 中, 他 認 為 足 以 觀 其 言 而 想 其 德 行 學 識 與 出 處 行 藏 者, 惟 阮 籍 陶 淵 明 杜 甫 韓 愈 四 家 與 前 文 所 言 讀 阮 公 陶 公 杜 韓 詩, 須 求 其 本 領, 兼 取 其 文 法, 蓋 義 理 與 文 辭 合 焉 者 也 之 觀 念, 可 謂 一 脈 相 承 換 言 之, 方 東 樹 對 於 詩 人 與 其 作 品 之 間 的 關 係, 乃 主 張 不 應 截 然 二 分 的 觀 念, 其 曰 : 孟 子 曰 : 誦 其 詩, 讀 其 書, 不 知 其 人 可 乎? 是 以 論 其 世 也 此 為 學 詩 最 初 之 本 事, 即 以 意 逆 志 之 教 也 若 王 阮 亭 論 詩, 止 於 掇 章 稱 咏 而 已, 徒 賞 其 一 二 佳 篇 佳 句, 不 論 其 人 為 何 如, 又 安 問 其 志 為 何 如 也? 此 何 與 於 詩 教 也?( 卷 一 / 十 六 ) 承 接 著 孟 子 知 人 論 事 的 思 想, 方 氏 以 為 學 詩 的 基 本 工 夫, 即 以 意 逆 志 之 教 他 不 贊 成 王 士 禛 論 詩 僅 止 於 章 句 佳 篇 之 稱 賞, 而 不 討 論 詩 人 本 身, 使 閱 讀 詩 評 的 學 者, 對 於 詩 人 依 舊 陌 生, 既 無 法 體 會 詩 歌 字 裡 行 間 隱 而 不 顯 的 潛 台 詞, 也 難 以 掌 握 詩 人 的 心 跡 與 形 跡, 此 何 與 於 詩 教 也? 44 出 自 蕭 統 陶 淵 明 集 序 : 論 懷 抱 則 曠 而 且 真, 加 以 貞 志 不 休, 安 道 苦 節, 不 以 躬 耕 為 恥, 不 以 無 財 為 病, 自 非 大 賢 篤 志, 與 道 汙 隆, 孰 能 如 此 乎? 收 錄 於 清 嚴 可 均 輯 校, 全 上 古 三 代 秦 漢 三 國 六 朝 文 全 梁 文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5), 頁 3067 方 東 樹 嘗 摘 引 此 段 並 深 表 同 意 : 觀 昭 明 選 詩 及 分 類, 真 乃 無 所 知 ; 然 其 論 陶 詩, 卻 有 見 如 云 : 人 言 陶 詩 篇 篇 有 酒, 吾 觀 其 意 不 在 酒, 亦 寄 酒 為 跡 者 也 又 曰 : 其 文 章 不 群, 詞 彩 精 拔, 跌 宕 昭 彰, 獨 超 眾 類, 抑 揚 爽 朗, 莫 之 與 京 語 事 理 則 指 而 可 想, 論 懷 抱 則 曠 而 且 真 貞 志 不 休, 安 道 苦 節, 自 非 大 賢 篤 志, 於 道 污 隆, 孰 能 如 此! 讀 陶 詩 者, 宜 繹 會 此 言 ( 卷 四 / 九 )

250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有 感 於 此, 在 昭 昧 詹 言 中 評 論 詩 歌 時, 方 東 樹 也 同 步 針 對 作 者 的 人 品 進 行 評 判 45 例 如 : 陶 公 說 不 要 富 貴, 是 真 不 要 ; 康 樂 本 以 憤 惋, 而 詩 中 故 作 恬 淡, 以 比 陶 公, 則 探 其 深 淺 遠 近, 居 然 有 江 湖 澗 沚 之 別 ( 卷 五 / 十 五 ) 陶 公 胸 中 別 有 大 業, 匪 淺 儒 所 知, 太 白 胸 中 蓄 理 亦 多, 皆 非 康 樂 所 望 見 讀 謝 詩, 令 人 無 興 觀 群 怨 之 益 ( 卷 五 / 十 六 ) 兩 則 皆 從 陶 淵 明 與 謝 靈 運 的 言 行 中 評 斷 其 高 下 方 氏 依 據 陶 淵 明 的 歸 田 生 活, 與 詩 歌 流 露 的 固 窮 之 志, 而 言 其 不 要 富 貴, 是 真 不 要 胸 中 別 有 大 業 ; 相 較 之 下, 從 謝 靈 運 的 官 場 生 涯, 判 斷 其 本 有 宦 情, 而 詩 中 卻 多 半 展 現 清 靜 淡 泊 一 面, 不 足 以 睹 其 人 之 德 性 學 識 操 持 之 本 末 ( 卷 四 / 二 ), 因 此 認 為 讀 謝 詩 較 難 予 人 興 觀 群 怨 之 助 益 再 如 : 懽 虞 之 詞 難 工 如 小 謝 所 處 之 境, 本 無 甚 逆, 因 欲 寄 雅 懷 於 詩, 特 地 尋 出 懷 歸 無 宦 情 及 別 離 等 意 以 作 詩 本 其 實, 口 中 不 要 富 貴, 而 身 戀 之 不 舍 朝 雨 之 篇, 自 供 結 狀 豈 能 如 陶 公 之 至 性 恬 淡, 懷 抱 如 洗 也 ( 卷 一 / 一 一 六 ) 謝 朓 生 平 際 遇 無 甚 波 折, 卻 強 說 愁 情, 難 免 心 口 不 一, 方 東 樹 藉 此 警 惕 45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方 東 樹 對 諸 家 詩 人 的 評 論 並 非 無 的 放 矢, 而 有 其 考 證 工 夫, 方 氏 自 言 : 古 人 用 意 深 微 含 蓄, 文 法 精 嚴 密 邃 如 十 九 首 漢 魏 阮 公 諸 賢 之 作, 皆 深 不 可 識 後 世 淺 士, 未 嘗 苦 心 研 說, 於 詞 且 未 通, 安 能 索 解 此 猶 言 其 當 篇 用 意 也 若 夫 古 人 所 處 之 時, 所 值 之 事, 及 作 詩 之 歲 月, 必 合 前 後 考 之 而 始 可 見 如 阮 公 陶 公 謝 公, 苟 不 知 其 世, 不 考 其 次, 則 於 其 語 句 之 妙, 反 若 曼 羨 無 謂 ; 何 由 得 其 義, 知 其 味, 會 其 精 神 之 妙 乎? 故 吾 於 陶 公 謝 公, 皆 依 事 大 概, 移 易 前 後 題 目 編 次 ; 俾 其 語 意 諸 事 明 曉, 而 後 得 以 領 其 妙, 及 其 語 言 之 次 第 ( 卷 一 / 十 五 ) 足 見 在 進 行 評 論 之 前, 方 東 樹 已 事 先 做 足 功 課, 因 此 能 將 詩 人 與 詩 歌 並 觀, 既 瞭 解 詩 歌 文 法 之 妙, 亦 通 曉 詩 人 生 平 行 事 梗 概, 在 昭 昧 詹 言 卷 十 三 之 陶 詩 附 考 即 可 見 其 紮 實 的 學 識, 而 這 也 可 視 為 方 氏 以 身 作 則, 提 供 後 學 一 個 學 習 作 詩 的 榜 樣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51 後 學 懽 虞 之 詞 難 工 的 創 作 要 領 相 對 的, 陶 淵 明 的 懷 抱 胸 襟 坦 然 於 詩 中 流 露, 與 其 恬 淡 的 性 情 本 無 衝 突, 這 是 方 氏 相 當 肯 定 的, 因 此 多 次 舉 淵 明 為 例, 企 圖 在 評 比 高 下 間, 點 撥 後 學 詩 文 與 行 己 合 一 的 學 習 態 度 儘 管 方 東 樹 秉 持 孟 子 知 人 論 世 的 理 念, 肯 定 陶 淵 明 歸 田 躬 耕 視 富 貴 如 浮 雲 的 節 操 然 而 對 於 陶 淵 明 詩 中 流 露 的 其 他 思 想, 卻 依 舊 採 取 一 貫 的 儒 學 道 統 標 準 衡 量, 是 以 偶 有 評 斷 過 於 嚴 苛 的 現 象 產 生 例 如, 在 評 析 形 影 神 三 首 之 神 釋 46 時 表 示 : 陶 公 所 以 不 得 與 於 傳 道 之 統 者, 墮 莊 老 也 其 失 在 縱 浪 大 化, 有 放 肆 意, 非 聖 人 獨 立 不 懼, 君 子 不 憂 不 惑 不 懼 之 道 聖 人 是 盡 性 至 命, 此 是 放 肆 也 不 憂 不 懼, 是 今 日 居 身 循 道 大 主 腦 莊 周 陶 公, 處 以 委 運 任 化, 殊 無 下 梢 聖 人 則 踐 之 以 內 省 不 疚, 是 何 等 腳 踏 實 地 ( 卷 四 / 三 八 ) 神 釋 乃 淵 明 從 道 家 思 想 切 入, 藉 自 然 化 遷 之 理, 消 解 生 死 形 名 之 迷 惑, 從 而 領 悟 縱 浪 大 化 中, 不 喜 亦 不 懼 應 盡 便 須 盡, 無 復 獨 多 慮 之 超 然 境 界 但 是 方 東 樹 在 評 論 時, 仍 未 能 拋 開 儒 家 傳 統 立 善 求 名 之 觀 點, 因 此 認 為 其 偏 離 道 統, 墮 莊 老 有 放 肆 意 無 下 梢, 而 以 為 真 正 的 君 子 應 當 不 憂 不 懼, 無 暇 思 索 死 生 困 惑, 只 專 注 於 個 體 是 否 傾 全 力 貫 徹 畢 生 理 想 與 志 業, 並 透 過 內 省 以 修 身 方 氏 顯 然 忽 略 ( 無 論 是 有 意 或 無 意 ) 陶 淵 明 藉 由 形 影 神 三 首 之 酬 答, 企 圖 解 釋 在 洞 察 形 名 消 長 現 象 之 後, 生 命 該 如 何 自 處 的 嘗 試, 因 而 以 庸 人 無 益 之 擾 46 神 釋 原 詩 如 下 : 大 鈞 無 私 力, 萬 物 自 森 著 人 為 三 才 中, 豈 不 以 我 故 與 君 雖 異 物, 生 而 相 依 附 結 託 既 喜 同, 安 得 不 相 語 三 皇 大 聖 人, 今 復 在 何 處 彭 祖 愛 永 年, 欲 留 不 得 住 老 少 同 一 死, 賢 遇 無 復 數 日 醉 或 能 忘, 將 非 促 齡 具 立 善 常 所 欣, 誰 當 為 汝 譽 甚 念 傷 吾 生, 正 宜 委 運 去 縱 浪 大 化 中, 不 喜 亦 不 懼 應 盡 便 須 盡, 無 復 獨 多 慮 詳 見 袁 行 霈 箋 注, 陶 淵 明 集 箋 注, 頁 59-67

252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批 評 之 : 形 影 神 三 詩, 用 莊 子 之 理, 見 人 生 賢 愚 貴 賤 窮 通 壽 夭, 莫 非 天 定, 人 當 委 運 任 化, 無 為 欣 戚 喜 懼 於 其 中, 以 作 庸 人 無 益 之 擾, 即 有 意 於 醉 酒 立 善, 皆 非 達 道 之 自 然 由 今 觀 之, 杜 公 悲 天 憫 人, 忠 君 愛 國, 而 不 責 子 之 賢 愚, 其 識 抱 較 陶 公 更 為 篤 實 正 大 也 ( 卷 四 / 十 七 )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的 寫 作 動 機, 使 其 在 意 現 世 的 家 國 情 勢 經 濟 之 學, 更 勝 過 深 奧 無 解 的 人 生 議 題 而 莊 子 與 陶 淵 明 形 影 神 三 首, 乃 嘗 試 從 超 越 於 塵 世 的 高 點, 俯 察 生 命 無 常 流 轉 的 本 質, 思 索 個 體 存 在 的 意 義, 這 正 是 道 家 與 儒 家 關 注 傾 向 的 差 異 方 東 樹 認 為 : 文 不 能 經 世 者, 皆 無 用 之 言, 大 雅 君 子 所 弗 為 也 47 足 見 其 以 偏 於 儒 學 的 世 界 觀 切 入, 自 難 以 審 美 的 角 度, 肯 定 詩 中 展 現 的 沖 澹 放 達, 因 此 這 些 評 論, 不 可 否 認 地 有 其 偏 狹 與 武 斷 之 處 然 而 另 一 方 面, 若 站 在 方 氏 推 闡 桐 城 派 雅 正 的 詩 學 主 張 來 看, 便 不 難 理 解 其 評 論 中, 帶 有 導 正 時 人 積 極 觀 念 的 教 育 意 義 存 在 尤 其 方 東 樹 本 身 對 於 國 事 甚 為 關 心, 雖 因 考 場 失 利 而 賴 館 課 講 學 為 生, 猶 不 忘 提 攜 後 進, 希 冀 培 養 晚 輩 學 成 詩 文 的 同 時, 亦 具 備 經 世 濟 民 的 胸 襟 48, 故 而 標 舉 杜 甫 之 悲 天 憫 人 忠 君 愛 國, 甚 且 不 惜 以 其 識 抱 較 陶 公 更 為 篤 實 正 大 也 褒 揚 之, 皆 有 其 良 苦 用 意 再 如 : 陶 公 詩 於 聖 人 所 言 詩 教 皆 得, 然 無 經 制 大 篇, 則 於 雅 頌 之 義 為 缺, 故 不 及 杜 韓 之 為 備 體, 奄 有 六 藝 之 全 也 ( 卷 四 / 八 ) 47 48 出 自 復 羅 月 川 太 守 書, 收 錄 於 方 東 樹 著, 儀 衛 軒 文 集 卷 七 ( 中 研 院 史 語 所 藏 光 緒 桐 城 方 氏 刊 本 ) 關 於 方 東 樹 的 生 平, 可 參 照 鄭 福 照 編, 清 方 儀 衛 先 生 東 樹 年 譜, 其 中 顯 示 方 東 樹 與 其 同 門 姚 瑩 的 書 信 往 返 詩 文 贈 答 中, 時 常 顯 現 憂 心 國 事, 愍 於 外 患 的 心 境 而 由 道 光 十 八 年 上 匡 民 正 俗 對 於 林 則 徐, 二 十 二 年 作 病 榻 罪 言 上 於 浙 江 軍 門, 極 言 制 夷 之 策, 可 見 其 積 極 見 用 於 世 的 態 度, 可 惜 未 能 有 施 展 抱 負 的 機 會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53 昔 人 謂 正 人 不 宜 作 豔 詩, 此 說 甚 正, 賀 裳 駁 之 非 也 如 淵 明 閑 情 賦, 可 以 不 作, 後 世 循 之, 直 是 輕 薄 淫 褻, 最 誤 子 弟 ( 卷 二 一 / 三 九 ) 詩 人 本 身 理 當 是 立 體 而 多 面 向 的, 即 如 陶 淵 明 嘗 受 儒 道 二 家 影 響, 而 於 詩 歌 展 現 多 元 紛 雜 的 義 理, 是 以 若 僅 從 儒 學 觀 進 行 評 鑑, 恐 有 其 侷 限, 誠 如 上 文 所 言 然 而 相 對 的, 詩 人 終 究 是 凡 人, 也 有 其 矛 盾 處, 而 詩 歌 更 是 難 以 周 全 備 體 尤 其 陶 淵 明 詩 歌 至 今 僅 留 存 約 一 百 二 十 四 首, 如 何 能 確 定 其 真 無 如 雅 頌 之 經 制 大 篇 呢? 即 使 果 真 闕 如, 恐 亦 未 嘗 減 損 分 毫 淵 明 在 詩 壇 上 的 地 位 本 文 以 為 方 東 樹 此 處 所 論, 恐 怕 帶 有 幾 分 求 全 責 備 的 心 理, 冀 望 後 輩 學 者 學 習 陶 詩 之 文 法 精 妙 直 書 胸 臆 外, 同 時 能 瞭 解 陶 詩 不 足 之 處 至 於 引 文 第 二 則, 方 東 樹 率 先 表 明 贊 同 古 謂 正 人 不 宜 作 豔 詩 的 看 法, 認 為 賀 裳 不 當 駁 之 49 並 進 一 步 肯 定 前 人 如 昭 明 太 子 白 璧 微 瑕, 惟 在 閑 情 一 賦 50 之 說 法, 這 與 前 一 節 討 論 其 強 調 詩 以 言 志 為 要, 須 表 達 無 邪 之 性 情 如 出 一 轍 我 們 不 妨 將 這 段 評 論, 視 為 方 東 樹 站 在 教 育 者 的 立 場, 期 望 後 學 認 真 研 究 精 49 50 賀 裳 載 酒 園 詩 話 卷 一 豔 詩 云 : 正 人 不 宜 作 豔 詩, 然 毛 詩 首 篇 即 言 河 洲 窈 窕, 固 無 妨 於 涉 筆, 但 須 照 攝 樂 而 不 淫 之 義 乃 善 耳 收 錄 於 郭 紹 虞 編 選, 富 壽 蓀 校 點, 清 詩 話 續 編 ( 上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9), 頁 223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提 要 言 : 裳 字 黃 公, 丹 陽 人, 康 熙 初 諸 生 是 書 取 明 人 評 史 諸 書, 義 有 未 當 者, 折 衷 其 是 凡 史 懷 狂 夫 之 言 史 說 贅 言 湧 幢 小 話 談 史 藏 書 史 裁 史 餘 讀 史 漫 錄 劄 記 外 篇 等, 共 十 一 家, 謂 之 後 語, 又 各 繫 小 序 於 前, 凡 三 卷 古 今 論 史, 言 人 人 殊, 所 謂 彼 亦 一 是 非, 此 亦 一 是 非 也, 裳 所 駁 正, 頗 屬 持 平, 然 其 中 可 一 兩 言 決 者, 必 連 篇 累 牘, 覺 浮 文 妨 要 詳 見 清 永 瑢 紀 昀 等 撰,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提 要 史 部 卷 九 十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3), 頁 1866 方 東 樹 言 賀 裳 駁 之, 復 駁 其 說, 蓋 出 於 此, 並 將 此 豔 詩 的 討 論 擴 充 至 淵 明 閑 情 賦 詳 見 蕭 統 陶 淵 明 集 序 : 白 璧 微 瑕, 惟 在 閑 情 一 賦, 楊 雄 所 謂 勸 百 而 諷 一 者, 卒 無 諷 諫, 何 足 搖 其 筆 端 惜 哉! 亡 是 可 也 收 錄 於 清 嚴 可 均 輯 校, 全 上 古 三 代 秦 漢 三 國 六 朝 文 全 梁 文, 頁 3067

254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讀 陶 淵 明 每 一 首 作 品, 卻 又 擔 心 子 弟 們 未 解 閑 情 賦 之 閑 邪 意 涵, 而 望 文 生 義, 沾 染 輕 挑 浮 薄 的 習 氣, 故 出 此 重 話 當 然, 無 可 諱 言 地, 方 東 樹 未 能 將 閑 情 賦 視 為 文 學 作 品, 而 賦 予 審 美 評 價, 亦 凸 顯 其 評 論 視 角 的 囿 限 五 結 語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卷 四 以 專 章 評 論 陶 詩, 並 於 卷 一 通 論 五 古 中, 一 再 舉 陶 詩 作 為 筆 力 強 文 法 妙 ( 卷 一 / 三 一 ) 等 典 範 之 一, 似 乎 有 意 將 其 拉 至 與 詩 三 百 漢 魏 詩 相 同 的 高 度, 而 這 實 與 其 欲 闡 發 桐 城 派 的 詩 學 主 張 有 關 本 文 根 據 昭 昧 詹 言 中 評 陶 詩 之 內 容 進 行 討 論, 經 解 析 而 得 幾 點 心 得 如 下 : 首 先, 方 東 樹 主 要 標 舉 出 陶 詩 直 書 胸 臆 的 特 質, 並 認 為 其 胸 中 自 然 流 露 的 任 真, 實 乃 六 經 孔 孟 之 道 腴, 而 不 論 及 淵 明 承 襲 道 家 反 璞 歸 真 的 另 一 面 此 外, 方 東 樹 多 次 將 陶 詩 與 漢 魏 阮 籍 詩 並 列, 且 與 謝 靈 運 鮑 照 區 隔 他 認 為 陶 淵 明 是 深 人 而 不 僅 是 詩 人, 因 其 無 意 作 詩, 與 謝 鮑 用 力 勤 苦 艱 在 造 語 下 字 之 有 意 作 詩 大 相 逕 庭 同 時 主 張 陶 詩 不 學 人 而 自 成, 反 對 鍾 嶸 以 源 流 論 之, 而 表 示 陶 詩 自 然 清 深 的 特 質, 接 近 三 百 篇, 但 能 用 古 人 格 調, 創 作 屬 於 自 家 風 格 的 詩 篇 質 言 之, 方 東 樹 對 於 陶 詩 的 評 賞, 既 參 酌 前 人 說 法, 更 在 細 節 中 提 出 個 人 獨 到 見 解 其 次, 就 學 詩 歷 程 而 言, 方 東 樹 主 張 學 詩 的 源 頭 應 從 詩 經 開 始, 繼 而 以 屈 原 漢 魏 古 詩 阮 籍 與 陶 淵 明 等 詩 歌 為 主, 同 時 注 重 詩 歌 興 觀 群 怨 之 作 用, 因 此 著 重 詩 以 言 志 表 達 性 情 至 於 針 對 陶 詩 可 學 與 否 之 看 法, 方 東 樹 在 謝 榛 不 必 專 學 陶 的 論 點 之 上, 進 一 步 提 出 初 學 者 不 宜 先 學 陶 詩 的 建 議, 且 認 為 應 當 先 學 習 謝 鮑 在 造 語 下 字 上 用 功, 一 方 面 能 避 免 流 於 淺 俗, 同 時 相 信 百 遍 爛 熟 之 後, 炫 爛 之 極,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255 歸 於 平 淡 ( 卷 十 四 / 十 六 ), 其 用 力 說 在 歷 代 詩 話 中, 幾 乎 獨 樹 一 幟 此 外, 方 東 樹 視 文 理 義 為 學 詩 之 正 軌, 在 評 論 陶 詩 時, 多 半 據 此 原 則, 指 出 詩 中 翻 用 陳 言 情 景 如 畫 見 識 高 遠 與 文 法 高 妙 等 優 長 之 處, 期 望 對 後 學 有 所 助 益 第 三, 方 東 樹 將 其 理 學 思 想 鎔 鑄 於 詩 學 主 張 中, 而 陶 淵 明 的 淡 泊 胸 襟 與 詩 歌 表 現 無 二, 適 足 以 闡 發 其 詩 文 與 行 己, 非 有 二 事 ( 卷 一 / 五 ) 的 儒 學 詩 教 觀, 因 此 多 次 將 陶 淵 明 與 謝 靈 運 謝 朓 等 詩 人 進 行 評 比, 企 圖 點 撥 後 學 正 確 的 學 習 態 度 但 另 一 方 面, 對 於 陶 詩 中 流 露 的 其 他 思 想, 方 東 樹 卻 未 能 以 開 放 的 立 場 接 納, 而 依 舊 秉 持 儒 學 觀 審 度, 是 以 批 判 陶 淵 明 形 影 神 三 首 為 庸 人 無 益 之 擾 有 放 肆 意, 閑 情 賦 最 誤 子 弟, 且 認 為 陶 詩 缺 少 雅 頌 之 義, 無 經 制 大 篇 這 些 論 點 一 方 面 透 露 方 東 樹 評 論 視 角 之 侷 限, 同 時 也 彰 顯 其 一 以 貫 之 的 詩 學 主 張 與 學 術 背 景, 然 而 不 可 否 認 的, 昭 昧 詹 言 評 陶 詩 之 特 色 與 創 見, 也 在 方 東 樹 這 些 堅 持 中, 於 焉 確 立

256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009 年 12 月 Fang Dong Shu Zhau Mei Zhan Yian s Comments on Tao Yuan Ming s Poetry Li-Ying Chang * Abstract Fang Dong Shu 方 東 樹 (1772-1851) in his Zhau Mei Zhan Yian 昭 昧 詹 言 indicated that lots of people had comments about Tao Yuan Ming s poetry, but none is brilliant. That sounds like he has different comment from others.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how special it is. First of all, in appreciating side, Fang Dong Shu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ao Yuan Ming s poetry of write thoroughly by his heart 直 書 胸 臆, and applauded him shen ren 深 人 but not shi ren 詩 人. Secondly, in creating part, Fang Dong Shu criticized Yuan Ming s poetry by wun 文, li 理, yi 義, which are standards he paid much attention to study writing poetry. Thirdly, as for Confucianism s view, Tao Yuan Ming s poetry and his mind are totally match, that conforms to Fang Dong Shu s concept of poetics. However, for other thoughts conveyed in Tao Yuan Ming s poetry, Fang Dong Shu didn t shift his perspectives but still adhered to Confucianism s view to observe and judge. That is the limitation as well as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his comment. Keywords: Fang Dong Shu, Zhau Mei Zhan Yian, Tao Shi, Tong Cheng Pai * Ph. D Student,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ffiliate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Shin Hsi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