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Similar documents
09仇小屏.doc

Printing Me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Song Dynasty: Grasp the Essence and the Anthologies of Tang Poetry of Song publication Cha

106陳怡良.doc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論文封面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01何寄澎.doc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4D F736F F D20392EA764B6AEB440A277AA4CA4ECA662BEFAA54EA473A4F4B565A4A4A4A7ADABAD6EA9CAAAECB1B4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明新學報第31期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 47 / / / / / / / / / / / / / / 30 T. S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I

<4D F736F F D205F30395FA4E9AA76AEC9A54EBB4FC657B5FCAAC0AAECB1B45FBD735F2E646F63>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 Nov ! / % & 2 PP P. 9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1 引 言 大 陆 与 台 湾 两 地 之 间 的 交 流 与 日 剧 增, 大 量 与 台 湾 有 关 的 信 息 进 入 了 大 陆 居 民 的 生 活 随 着 交 流 的 不 断 深 入, 我 们 发 现 台 湾 国 语 和 我 们 所 使 用 的 普 通 话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别 台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untitled

元代題畫女性詩歌研究

http / /book. sina. com. cn /news /c / /3 /2586. shtml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Microsoft Word 由「典故借喻與氛圍營造」探李商隱的無題詩

12 () 2009,,,,,,,,,,:,,,,,,, :,,,,,,,,,,,,,,,,?, :,,,, :,,,,,,,,,,,?,,,,,,,,, :,:,,,,,,,,,,,, :,,,,,,, :,,,,,,,,,,,,,,,,:1986,63 :, 654,:1990,2945,:19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美 術 組 碩 士 論 文 現 代 女 性 體 態 美 初 探 此 論 文 為 藝 術 學 碩 士 學 位 之 部 分 要 求 指 導 教 授 : 歐 豪 年 研 究 生 : 賴 嚴 禾 中 華 民 國 98 年 06 月

06

<4D F736F F 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Microsoft Word - 104廖美玉.doc


02廖美玉.doc

æG Ï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精 簡 報 告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 旭 輝 壹 中 英 文 摘 要 摘 要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是 成 就 最 高 的 現 代 詩 人, 作 品 中 出 現 大 量 對 中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Microsoft Word - 04呂素端83-120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 修.doc

Microsoft Word - 5.黃鶴樓新詮.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Microsoft Word v...doc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38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I

Chinese Buddhism s Treatment of Zhaijiang Wang Tsui-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

續論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12

中文篇吊

1-26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Meinong s Paper Umbrella Painting Abstract Meinong paper umbrellas are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for the Hakka peo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1.第二卷第二期p1

<4D F736F F D 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60,,,, ( ) ;,,,,,,,, ( ),, :,,,,,,,,,,,,,,,,,,,,,,,,, ;,,,,,, : :,,,,,,,,,,,,,,,,,, ( ),,( ) 11

Transcrip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2008 年 10 月 頁 23-6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 張 高 評 提 要 繪 畫 之 局 限, 詩 歌 可 以 相 濟 ; 詩 歌 之 藝 術, 繪 畫 往 往 借 鏡 之 因 此,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會 通 較 易 ; 又 因 異 迹, 故 借 鏡 可 成 本 論 文 先 從 蘇 軾 題 畫 詩 48 首 中 挑 出 21 首, 論 述 蘇 軾 用 心 於 筆 墨 之 外, 盡 心 致 力 於 畫 面 之 生 發,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者 有 四 : ( 一 ) 平 遠 迷 遠, 廣 漠 無 涯 ;( 二 ) 以 大 觀 小, 尺 幅 千 里 ;( 三 ) 包 孕 豐 富, 象 外 見 意 ;( 四 ) 虛 實 相 成, 再 創 畫 境 此 四 者 又 可 歸 納 為 兩 種 方 法 : 其 一, 開 發 遺 妍, 題 畫 詩 以 時 間 流 動 突 破 空 間 定 格, 救 濟 繪 畫 之 局 限 ; 就 畫 本 之 召 喚 結 構, 開 發 其 中 之 空 白 處 模 糊 處 不 確 定 處, 如 題 畫 詩 對 平 遠 迷 遠 之 詮 釋, 及 虛 實 相 成 之 解 讀 其 二, 創 意 造 境, 題 畫 詩 不 以 複 製 畫 面 為 已 足, 尤 其 盡 心 於 有 限 展 延 無 限, 因 形 象 生 發 韻 味, 如 尺 幅 千 里 包 孕 豐 富 之 經 營 設 計 是 也 宋 吳 龍 翰 所 謂 畫 難 畫 之 景, 以 詩 湊 成 ; 沈 德 潛 所 謂 畫 家 未 到 者, 詩 能 神 會 之, 此 之 謂 也 關 鍵 詞 : 蘇 軾 題 畫 詩 意 境 拓 展 詩 中 有 畫 三 遠 尺 幅 千 里 虛 實 相 成 最 富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Su Shi s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and the Enlargement of Artistic Mood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23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where painting fails, poetry may speak for it and vice versa. As such, owing to the commonality they share,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lements; and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 in their modes of expression, painting and poetry may serve as intertexual references. This paper focus on Su Shi s twenty-one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with aims to explicate Su Shi s devotion to produce brilliant and exquisite imagery through his works both in paint and in pen. His enlargement of artistic mood are characterized by: 1) ping-yuan and mi-yuan marked by endlessness and boundlessness; 2) metonymy, through which the macro-panorama is epitomized in micro-scenery; 3) abundant implication and rich connotation; 4) complement of xu and shi, which creates another artistic dimension. The four features may be generalized into two: 1) to speak for the unspeakable, that is,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dismantle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space and time, serving as a supplement to painting. Based on the 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of painting,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can also convey the unsaid concept in painting, such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ing-yuan and mi-yuan and complement of xu and shi ; 2) creating unique artistic mood, meaning that poem inscribed on painting is more than merely copying painting, rather, it attempts to reach out for infinity via the presentation of imagery and concepts. That the macro-panorama is epitomized in micro-scenery is the best example. Wu Longhan s saying that where paint fails, pen prevails and Chen Deqian s the absent of the painter is the present of the poet best exemplifies this idea. Keywords: Su Shi,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the enlargement of artistic mood, painting within poetry, three perspectives, epitome of macro-panorama in micro-scenery, complement of xu and shi, the most-promising-potential instant 24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張 高 評 歌 詠 繪 畫 內 容, 直 接 題 寫 於 畫 面 上, 據 文 獻 記 載, 始 於 蘇 軾 題 詠 文 同 竹 枝 圖 1 ; 若 以 傳 世 之 題 畫 詩 而 言, 則 有 二 說 : 其 一, 王 詵 繪 烟 江 疊 嶂 圖, 畫 卷 拖 尾 之 後, 有 蘇 軾 自 書 烟 江 疊 嶂 圖 十 四 韻 長 詩 之 墨 迹, 為 目 前 發 現 最 早 的 一 首 畫 內 題 詩, 特 別 是 書 寫 於 卷 末 今 藏 上 海 博 物 館 2 其 二, 則 推 宋 徽 宗 臘 梅 山 禽 圖 文 會 圖 芙 蓉 錦 雞 圖 五 色 鸚 鵡 圖 祥 龍 石 圖, 皆 於 繪 畫 之 空 白 處 題 詩 3 至 於 六 朝 以 來 之 詠 扇 詠 屏 風 之 倫, 以 及 唐 代 包 括 李 白 杜 甫 白 居 易 張 祜 方 千 齊 己 之 所 作, 約 九 十 五 家,220 題,232 首, 大 抵 皆 是 詠 畫 詩, 而 非 題 畫 詩 4 王 士 禎 蠶 尾 文 稱 述 題 畫 詩 之 源 流, 似 是 而 非, 不 合 事 實 : 六 朝 以 來 題 畫 詩 絕 罕 見, 盛 唐 如 李 太 白 輩, 間 一 為 之, 拙 劣 不 工 杜 子 1 莊 申 先 生 王 維 研 究 上 集, 稱 : 唐 代 與 五 代 的 畫 家, 都 沒 有 署 欵 的 風 氣 就 是 在 北 宋 時 代, 除 了 在 寥 寥 可 數 的 幾 幅 畫 上, 可 以 發 現 畫 家 的 名 欵 年 月 欵 和 畫 名, 成 為 特 例 以 外, 其 他 的 畫 家 仍 然 保 持 宋 代 以 前 既 不 簽 名 鈐 印, 更 不 做 任 何 題 記 的 舊 傳 統 到 了 北 宋 中 葉, 蘇 軾 雖 然 在 其 友 文 同 的 許 多 墨 竹 上 面 題 以 長 詩, 從 而 倡 導 了 融 合 詩 書 畫 於 一 爐 的 新 局 面, 但 蘇 軾 畢 竟 還 不 曾 在 他 自 己 的 墨 竹 畫 上 題 詩 ( 香 港 : 萬 有 圖 書 公 司,1971.4), 頁 186 又, 同 書 頁 189 引 卞 永 譽 式 古 堂 畫 考 卷 十 一, 文 同 竹 枝 圖, 卷 上 有 蘇 軾 題 詩, 詩 云 : 若 人 已 無, 此 竹 寧 復 有? 那 將 春 蚓 筆, 畫 中 風 中 柳 君 看 斷 崖 上, 瘦 節 蛟 蛇 走 何 時 此 霜 竿, 復 入 江 湖 手 按 : 此 詩 不 見 蘇 軾 詩 集, 可 據 以 輯 入 2 蘇 軾 為 王 詵 ( 定 國 ) 烟 江 疊 嶂 圖 作 詩, 又 自 書 此 詩 於 此 畫 卷 之 末, 堪 稱 最 早 之 題 畫 詩 蘇 軾 題 畫 詩 並 王 詵 原 畫, 今 藏 上 海 博 物 館 參 考 張 晨 主 編 : 中 國 題 畫 詩 分 類 鑑 賞 辭 典, 前 言, 附 錄 題 畫 詩 發 展 的 歷 史 線 索,( 瀋 陽 : 遼 寧 美 術 出 版 社,1992.6), 頁 2 450 602 3 宋 徽 宗 之 畫 迹, 傳 於 後 世, 上 有 題 識 者, 有 臘 梅 山 禽 圖, 自 題 五 絕 云 : 山 禽 矜 逸 態, 梅 粉 弄 輕 柔 已 有 丹 青 約, 千 秋 指 白 頭 又, 文 會 圖, 自 題 七 絕 云 : 儒 林 華 國 古 今 同, 吟 咏 飛 毫 醒 醉 中 多 士 作 放 知 入 彀, 畫 圖 猶 喜 見 文 雄 以 上 并 見 故 宮 書 畫 錄 卷 五 又 有 芙 蓉 錦 雞 圖, 自 題 五 絕 云 : 秋 勁 拒 霜 盛, 峨 冠 錦 羽 雞 已 知 全 五 德, 安 逸 勝 鳧 鷖 見 故 宮 博 物 院 藏 花 鳥 畫 選 第 二 圖 又, 五 色 鸚 鵡 圖, 自 題 短 序 六 十 字 及 七 律, 現 藏 美 國 波 士 頓 美 術 舘 又, 祥 龍 石 圖, 亦 有 自 題 短 序 五 十 九 字, 并 七 律 詩, 影 本 見 大 風 堂 名 蹟 第 一 集 第 八 圖, 轉 引 自 莊 申 王 維 研 究 上 集, 頁 194-195 參 見 附 錄 三 圖 影 26 27 28 4 孔 壽 山 : 唐 朝 題 畫 詩 注,( 成 都 : 四 川 美 術 出 版 社,1988.8) 25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美 始 創 為 畫 松 畫 馬 畫 鷹 畫 山 水 諸 大 篇, 搜 奇 抉 奧, 筆 補 造 化 嗣 是 蘇 黃 二 公, 極 妍 盡 態, 物 無 遁 形 子 美 創 始 之 功 偉 矣 5 杜 甫 創 始 之 功, 在 詠 畫 之 技 法, 所 謂 搜 奇 抉 奧, 筆 補 造 化, 不 在 題 寫 畫 面 然 自 蘇 軾 蘇 轍 黃 庭 堅 以 下 之 詠 畫 題 畫 技 法, 乃 至 聲 畫 集 御 定 歷 代 題 畫 詩 諸 家 之 題 詠 繪 畫, 杜 甫 已 為 後 世 開 創 泰 半 之 法 門, 啟 迪 無 限 沈 德 潛 說 詩 晬 語 卷 下 稱 : 唐 以 前 未 見 題 畫 詩, 開 此 體 者 老 杜 也, 6 論 述 亦 粗 略 失 考 ; 若 易 題 畫 為 詠 畫, 則 用 語 較 精 準 切 當 無 論 詠 畫 或 題 畫, 基 本 上 歸 屬 詠 物 詩 一 類 詠 物 詩, 源 於 詠 物 賦, 注 重 體 物 瀏 亮, 巧 構 形 似 ; 故 詠 狀 寫 生, 刻 畫 精 切, 乃 屬 必 要 不 過 處 處 描 寫 物 色, 則 黏 皮 帶 骨, 便 墮 入 小 家 門 徑, 故 王 士 禛 帶 經 堂 詩 話 卷 十 二 稱 : 詠 物 之 作, 須 如 禪 家 所 謂 不 黏 不 脫, 不 即 不 離, 乃 為 上 乘, 7 詠 畫 題 畫 詩 既 為 詠 物 之 一 類, 故 題 詠 自 不 以 再 現 畫 面 內 容 為 已 足, 所 謂 離 形 得 似, 得 其 環 中, 方 為 佳 篇 妙 製 一 詩 畫 兼 擅 與 詩 中 有 畫 宋 型 文 化 與 唐 型 文 化 不 同, 其 特 徵 之 一 為 會 通 化 成, 8 注 重 不 同 學 科 間 之 整 合 融 會, 重 組 新 造, 遂 生 發 另 類 之 創 意, 詩 中 有 畫, 畫 中 有 詩 為 其 中 一 大 創 意 組 合 自 唐 代 以 來, 詩 與 畫 之 學 科 整 合, 多 以 詩 畫 兼 擅 之 作 家 為 前 鋒, 或 者 經 詩 人 而 兼 繪 畫 鑑 賞 家 之 推 揚, 如 唐 之 王 維 杜 甫 ; 北 宋 之 文 同 李 公 麟 蘇 軾 蘇 轍 黃 庭 堅 米 芾 米 友 仁 晁 補 之 晁 沖 之 宋 徽 宗 諸 家 ; 或 以 詩 人 兼 畫 家, 或 畫 家 5 清. 王 士 禛 : 帶 經 堂 詩 話 卷 二 十 二, 書 畫 類,( 北 京 : 人 民 文 學 出 版 社,1982.11, 二 刷 ), 頁 649-650 6 清. 沈 德 潛 : 說 詩 晬 語 卷 下, 第 四 八 則, 丁 福 保 輯 清 詩 話,( 臺 北 : 明 倫 出 版 社,1971.12), 頁 551 7 同 註 5, 帶 經 堂 詩 話 卷 十 二, 賦 物 類, 頁 305 8 張 高 評 : 會 通 化 成 與 宋 代 詩 學, 壹 從 會 通 化 成 論 宋 詩 之 新 變 與 價 值,( 臺 南 : 成 功 大 學 出 版 組,2000.8), 頁 1-53 26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而 能 詩, 一 人 而 詩 畫 兼 長, 相 濟 為 用, 自 我 皆 備, 往 往 詩 情 畫 意, 相 得 益 彰 蓋 一 人 之 身, 而 兼 擅 詩 畫, 以 自 身 為 媒 介, 轉 相 挹 注, 互 通 有 無, 交 流 融 會 最 易 詩 與 畫, 號 稱 姊 妹 藝 術, 9 然 兩 者 之 藝 術 特 質 實 迥 然 有 別 : 無 論 就 形 象 之 媒 介, 技 法 之 運 用, 形 象 之 範 疇, 傳 達 之 局 限, 感 知 之 方 式, 乃 至 於 意 境 之 建 立, 形 象 思 維 之 表 現, 多 存 在 若 干 差 異 10 不 過, 詩 與 畫 雖 有 本 質 之 差 異, 彼 此 若 異 中 求 同, 又 未 嘗 沒 有 殊 途 同 歸 之 處, 如 創 作 構 思 詩 畫 意 境 藝 術 風 格 形 象 塑 造 美 學 範 疇 藝 術 功 用 方 面, 多 相 通 相 近, 富 於 交 集 與 共 相 11 於 是,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彼 此 整 合 較 易 ; 又 因 為 異 迹, 故 相 互 借 鏡 可 成 由 此 觀 之, 論 詩 中 有 畫, 畫 中 有 詩, 必 待 詩 畫 兼 擅 之 人 傑 方 能 有 所 揭 示 歐 陽 脩 品 賞 唐 人 詩, 亟 稱 雞 聲 茅 店 月, 人 跡 板 橋 霜 ; 野 塘 春 水 漫, 花 塢 夕 陽 遲 諸 什, 注 重 有 聲 有 色 之 描 繪, 感 同 身 受 之 臨 場 演 示, 將 意 象 表 現, 轉 變 為 具 體 圖 畫 蘇 軾 題 跋 所 謂 摩 詰 之 詩, 則 是 凸 顯 視 覺 色 彩 層 次 配 置 觸 覺 感 受, 是 所 謂 畫 中 有 詩 之 新 奇 組 合 12 畫 院 試 畫 工, 以 詩 句 命 畫 題, 大 抵 造 景 與 逸 趣 兼 顧, 將 表 現 藝 術 轉 換 為 再 現 藝 術, 詩 句 既 因 景 藏 意, 繪 事 則 藉 詩 以 造 景, 應 試 畫 工 若 能 將 詩 畫 作 新 奇 之 會 通 與 組 合, 往 往 能 中 魁 選 圖 繪 詩 境 中 之 畫 意, 必 須 顧 及 意 象 經 營 情 景 設 計, 形 神 表 出, 虛 實 安 排 唯 其 詩 中 有 畫, 方 能 將 詩 情 轉 為 畫 意 ; 慘 澹 經 營, 用 心 構 圖, 方 能 結 合 胸 中 丘 壑, 隨 筆 遣 興, 創 作 美 妙 精 彩 之 詩 意 畫 13 9 錢 鍾 書 : 七 綴 集 中 國 詩 與 中 國 畫,(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2001.1), 頁 1-37; 參 考 伍 蠡 甫 : 中 國 畫 論 研 究, 試 論 畫 中 有 詩,(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87.5), 頁 194-242 10 張 高 評 : 宋 詩 之 傳 承 與 開 拓, 下 篇 宋 代 詩 中 有 畫 之 傳 統 與 創 格, 第 一 章 第 二 節 論 詩 畫 之 異 迹 與 同 趣,(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0.3), 頁 279-286 11 同 上, 頁 286-288 12 歐 陽 脩 : 溫 庭 筠 羅 維 詩, 歐 陽 文 忠 公 集 卷 一 三 0, 全 宋 文 卷 七 四 四,(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 1991.5), 頁 191-192; 蘇 軾 : 書 摩 詰 藍 田 煙 雨 圖, 蘇 軾 文 集 卷 七 十,(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6.3), 頁 2209 13 有 關 宋 代 詩 意 畫 之 文 獻, 可 參 考 郭 熙 : 林 泉 高 致 畫 意, 中 國 畫 論 類 編 本, 頁 640-641; 魏 慶 之 詩 人 玉 屑 卷 三, 唐 人 句 法. 入 畫, 頁 60-61 又, 宋 畫 院 試 畫 工 以 詩, 可 參 考 俞 成 : 螢 雪 叢 說 卷 一 陳 善 : 捫 蝨 新 話 卷 一, 畫 工 善 體 詩 人 之 意 ; 鄧 椿 : 畫 繼 卷 一 聖 藝 卷 六 山 水 林 石 ; 郭 若 虛 : 圖 畫 見 聞 志 卷 五, 雪 詩 圖 27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繪 畫 之 特 質, 為 空 間 造 型 線 條 結 構 色 彩 運 用 與 象 徵 表 現 ; 涉 及 造 景 布 置 設 色 筆 墨 諸 表 現 課 題 詩 人 吟 詠, 若 借 鏡 繪 畫 之 本 質 特 徵, 以 之 入 詩, 往 往 化 動 為 靜, 以 果 代 因, 化 時 間 為 圖 畫, 講 究 線 條 造 型, 精 心 空 間 構 圖, 強 調 色 彩 表 現, 捕 捉 光 影 變 化, 安 排 遠 近 高 低 內 外 大 小 層 次 ; 而 且 將 情 感 物 象 化, 景 物 象 徵 化 舉 凡 一 切 繪 事 所 專 擅 者, 多 嘗 試 參 考 運 化, 如 此 賦 詩, 表 現 有 聲 有 色, 形 象 歷 歷 如 繪, 自 然 為 美 妙 之 有 聲 畫 14 此 之 謂 詩 中 有 畫, 此 之 謂 詩 情 畫 意 相 得 益 彰 題 畫 之 妙 者, 貴 能 引 申 發 揮, 拓 展 畫 境, 往 往 畫 工 意 初 未 必 然, 而 詩 人 廣 大 之 ; 要 領 只 在 盡 其 情 而 已, 不 必 徒 言 其 景 題 畫 詩 之 創 作, 最 可 見 丹 青 吟 詠, 妙 處 相 資 之 新 奇 組 合 畫 意 提 供 詩 情 之 觸 發, 詩 境 補 充 或 拓 展 畫 境 之 內 容 此 吳 龍 翰 序 野 趣 有 聲 畫 所 謂 : 畫 難 畫 之 景, 以 詩 湊 成 ; 吟 難 吟 之 詩, 以 畫 補 足 15 綜 要 論 之, 詩 與 畫 之 交 融 整 合, 主 要 體 現 在 四 大 方 面 : 其 一, 藝 術 形 象 存 在 方 式 上 的 交 叉 ; 其 二, 創 作 主 體 常 規 意 念 的 融 通 ; 其 三, 題 材 選 擇 結 構 後 果 的 趨 同 ; 其 四, 藝 術 評 論 基 本 範 疇 的 契 合 16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彼 此 交 融 甚 易 ; 又 由 於 異 質, 故 相 互 借 鏡 可 成 宋 人 所 謂 丹 青 吟 詠, 妙 處 相 資, 職 是 之 故 宋 型 文 化 有 會 通 化 成 之 特 質, 故 宋 代 之 文 學 與 藝 術, 注 重 學 科 間 之 整 合 融 會, 錢 鍾 書 稱 為 出 位 之 思, 指 媒 體 欲 超 越 本 身 之 表 現 性 能, 而 借 鏡 汲 取 另 一 種 媒 體 表 現 之 美 學 17 蘇 軾 為 不 世 之 天 才, 能 詩 善 畫, 不 時 發 表 文 藝 見 解, 尤 其 詩 中 有 畫, 畫 中 有 詩 之 提 挈, 最 稱 概 括 明 瞭 其 言 曰 : 味 摩 詰 之 詩, 詩 中 有 畫 ; 觀 摩 詰 之 畫, 畫 中 有 詩 詩 曰 : 藍 谿 白 石 出, 玉 川 紅 葉 稀 山 路 元 無 雨, 空 翠 溼 人 衣 此 摩 詰 之 詩 或 曰 : 非 也! 好 事 者 以 補 摩 詰 之 遺 ( 蘇 軾 蘇 軾 文 集 卷 七 十, 書 摩 詰 藍 田 煙 雨 圖 ) 14 參 考 史 雙 元 : 詩 中 有 畫 的 再 認 識, 學 術 月 刊 1984 年 第 5 期 15 明. 曹 庭 棟 編 : 宋 百 家 詩 存 卷 三 十 七, 吳 隆 翰 序 楊 公 遠 野 趣 有 聲 畫,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第 1477 冊 16 張 晨 主 編 : 中 國 題 畫 詩 分 類 鑑 賞 辭 典, 一 橋 飛 架 詩 畫 間,( 瀋 陽 : 遼 寧 美 術 出 版 社,1992.6) 頁 2-6 17 葉 維 廉 : 比 較 詩 學, 出 位 之 思 : 媒 體 及 超 媒 體 的 美 學,(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83.2), 頁 195 28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詩 人 寫 景 詠 物, 有 長 於 巧 構 形 似, 令 詩 中 境 界 如 繪 畫 映 像 (image), 歷 歷 在 眼, 宛 然 在 目 者, 此 之 謂 詩 中 有 畫 詩 中 有 畫 之 藝 術 觀, 蓋 認 同 詩 歌 具 有 再 現 景 像 傳 播 繪 畫 式 映 像 之 功 能 18 詩 騷 六 朝 以 來 詩 歌 之 工 於 巧 言 切 狀 者 多 能 之, 而 蔚 為 詩 學 畫 論 之 術 語, 乃 起 於 蘇 軾 之 題 畫 按 題 畫 所 謂 摩 詰 之 詩, 當 為 蘇 軾 戲 作, 為 理 造 文, 既 以 狀 寫 摩 詰 之 畫, 更 以 之 張 皇 東 坡 詩 畫 交 融 之 理 念 19 揆 諸 事 實, 所 謂 詩 中 有 畫, 原 指 王 維 之 山 水 詩 ; 所 謂 畫 中 有 詩, 原 指 王 維 之 山 水 畫 而 言 蓋 山 水 詩 山 水 畫 意 境 之 構 成, 較 重 遠 近 高 下 明 暗 向 背 之 散 點 透 視, 詩 與 畫 間, 殊 途 同 歸 處 極 多, 尤 其 色 彩 線 條 等 表 現 媒 介, 雖 異 迹, 卻 又 同 趣 故 山 水 詩 與 山 水 畫 往 往 相 互 發 明, 可 以 彼 此 借 鏡 南 宋 孫 紹 遠 編 纂 聲 畫 集 八 卷, 可 見 一 斑 南 朝 宋 宗 炳 畫 山 水 序 曾 稱 : 豎 畫 三 寸, 當 千 仞 之 高 ; 橫 墨 數 尺, 體 百 里 之 逈, 此 中 土 最 古 老 之 透 視 學 畫 法, 繪 山 水 而 妙 用 此 法, 則 富 於 氣 勢 20 宋 人 所 作 題 畫 詩, 論 圖 畫 之 布 置 氣 勢, 喜 言 尺 幅 千 里, 以 見 此 畫 氣 勢 之 遠 大, 意 境 之 開 闊 蓋 傳 承 宗 炳 之 畫 學 除 蘇 軾 文 同 詩 畫 兼 擅 外, 此 例 極 多, 如 黃 庭 堅 答 王 道 濟 寺 丞 觀 許 道 寧 山 水 圖 : 勢 若 山 崩 不 停 手, 數 尺 江 山 萬 里 遙 浯 溪 圖 : 空 濛 得 真 趣, 膚 寸 已 千 尺 題 郭 熙 山 水 扇 : 一 段 風 煙 且 千 里, 解 如 明 月 逐 人 行 曾 鞏 山 水 屏 : 經 營 頃 刻 內, 千 里 在 一 幅 徐 俯 成 生 山 水 畫 歌 : 盈 尺 之 紙 數 寸 管, 便 有 江 湖 萬 里 天 陳 師 道 題 明 發 高 軒 過 圖 : 爾 來 八 二 復 秀 出, 萬 里 河 山 才 咫 尺 晁 無 咎 畫 山 水 扇 : 偃 屈 蓋 代 氣, 萬 里 入 方 尺 18 淺 見 洋 二 : 距 離 與 想 像 中 國 詩 學 的 唐 宋 轉 型, 討 論 自 六 朝 至 唐 宋, 詩 歌 中 的 風 景 和 繪 畫, 詳 盡 值 得 參 閱 者 共 五 篇 : 如 天 開 圖 畫 的 譜 系 閨 房 中 的 山 水 以 及 瀟 湘 關 于 詩 中 有 畫 詩 中 有 畫 與 宛 然 在 目 詩 中 有 畫 與 著 壁 成 繪 距 離 與 想 像,(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5.12), 頁 19-238 19 阮 閱 : 詩 話 總 龜 前 集 卷 八, 引 東 坡 題 跋 詩 中 有 畫, 並 論 其 間 之 山 中 詩, 稱 此 東 坡 詩, 非 摩 詰 也 明 胡 震 亨 : 唐 音 癸 籤 卷 三 十 三, 亦 以 為 : 此 詩 非 王 維 作 品 稱 : 坡 公 嘗 戲 為 摩 詰 之 詩, 以 摹 寫 摩 詰 之 畫, 編 詩 紀 者, 認 為 真 摩 詰 詩, 採 入 集 中 世 人 無 識, 那 可 與 分 辨? 並 志 之, 佐 覽 者 捧 腹 云 自 注 : 東 坡 跋 王 維 畫 云 云, 此 活 語 被 人 作 死 語 看, 摩 詰 增 一 首 好 詩, 失 卻 一 幅 好 畫 矣 ( 臺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2), 頁 351 20 俞 劍 華 編 著 : 中 國 畫 論 類 編, 第 五 編, 山 水 ( 上 ), 宗 炳 畫 山 水 序,( 北 京 : 人 民 美 術 出 版 社, 1986.12, 二 版 1 刷 ), 頁 583 29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李 錞 題 宗 室 公 震 四 時 景 : 九 江 應 共 五 湖 連, 尺 素 能 開 萬 里 天 劉 攽 和 李 公 擇 題 相 國 寺 壞 壁 山 水 歌 : 蒼 山 本 是 千 萬 丈, 怪 爾 斷 落 盈 尺 中 釋 德 止 浯 溪 圖 : 誰 作 浯 溪 圖, 千 里 在 咫 尺 樓 鑰 海 潮 圖 : 蕩 搖 直 恐 三 山 沒, 咫 尺 真 成 萬 里 遙 諸 家 所 題 詠, 皆 凸 顯 畫 中 境 界 之 遼 闊 遠 大 有 此 提 示, 圖 畫 之 氣 勢 已 具 體 可 感 ; 圖 畫 之 意 境, 已 呼 之 欲 出 可 見 題 畫 詩 如 此 強 調, 是 再 現 畫 境, 詩 具 畫 意 自 蘇 軾 黃 庭 堅 以 下, 宋 人 言 詩 畫 相 資 相 發 者 不 少, 如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畫 意 : 更 如 前 人 言 : 詩 是 無 形 畫, 畫 是 有 形 詩 ; 西 清 詩 話 云 : 丹 青 吟 詠, 妙 處 相 資 昔 人 謂 詩 中 有 畫, 畫 中 有 詩 者, 蓋 畫 手 能 狀, 而 詩 人 能 言 之 ; 吳 龍 翰 楊 公 遠 野 趣 有 聲 畫 序 稱 : 畫 難 畫 之 景, 以 詩 湊 成 ; 吟 難 吟 之 詩, 以 畫 補 足 其 意 匠 經 營, 亦 良 苦 矣! 於 是 張 舜 民 提 出 無 形 畫, 有 形 詩 ; 釋 惠 洪 揭 示 無 聲 詩, 有 聲 畫 ; 蔡 絛 主 張 丹 青 吟 詠, 妙 處 相 資 等 等, 21 詩 畫 交 融 在 宋 代 之 普 遍, 可 以 想 見 在 此 風 氣 感 染 下, 宋 人 所 作 題 畫 詩 遂 蔚 為 大 觀, 無 論 量 與 質, 較 諸 唐 代, 頗 有 超 勝 處, 形 成 宋 詩 之 一 代 特 色 就 孫 紹 遠 聲 畫 集 八 卷 所 收 錄, 唐 宋 詩 人 109 人, 作 品 609 題 818 首 詩, 其 中 宋 代 詩 人 84 家, 詩 550 題,757 首, 詩 人 數 量 為 唐 代 之 5 倍, 作 品 為 唐 代 之 16 倍 宋 代 題 畫 詩 琳 瑯 滿 目 如 是, 學 界 投 入 研 究 者 並 不 多 22 試 翻 檢 全 宋 詩, 題 畫 詩 作 品 十 分 可 觀, 蘇 軾 黃 庭 堅 之 題 畫 詩, 質 與 量 均 稱 冠, 其 次 則 蘇 轍 及 江 西 詩 派 詩 人, 最 具 特 色 詩 與 畫, 就 傳 達 形 象 而 言, 各 有 其 極 限, 宋 人 時 時 論 說 之, 元 方 回 所 謂 文 士 有 數 千 百 言 不 能 盡 者, 一 畫 手 能 以 數 筆 寫 之 ; 而 清 沈 德 潛 則 云 : 畫 家 未 到 者, 21 宋 代 關 於 詩 畫 交 融 之 述 說, 未 見 系 統 論 著 散 見 於 詩 話 筆 記 文 集 題 跋 中, 雖 吉 光 片 語, 亦 頗 可 寶 貴 今 掇 拾 集 錦 如 上, 以 備 考 證 22 臺 灣 學 界 研 究 宋 代 題 畫 詩 者, 如 戴 麗 珠 詩 與 畫, 李 栖 兩 宋 題 畫 詩 論 題 畫 詩 散 論, 衣 若 芬 : 蘇 軾 題 畫 文 學 研 究 觀 看 敘 述 審 美 唐 宋 題 畫 文 學 論 集, 鄭 文 惠 明 人 詩 畫 合 論 研 究 明 代 詩 畫 對 應 關 係 之 探 討 詩 情 畫 意 明 代 題 畫 詩 的 詩 畫 對 應 內 涵 文 學 與 圖 像 的 文 化 美 學 等 等 筆 者 亦 曾 指 導 兩 部 碩 士 論 文, 分 別 研 究 文 同 與 蘇 軾 之 題 畫 詩 30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詩 能 神 會 之 23 丹 青 與 吟 詠, 妙 處 相 資 相 發 處, 誠 如 清 葉 燮 所 言 : 昔 人 云 : 王 維 詩 中 有 畫, 凡 詩 可 入 畫 者, 為 詩 家 能 事, 如 風 雲 雨 雪 景 象 之 至 虛 者, 畫 家 無 不 可 繪 之 於 筆 若 初 寒 內 外 之 景 色, 即 董 巨 復 生, 恐 亦 束 手 擱 筆 矣 天 下 惟 理 事 之 入 神 境 者, 固 非 庸 凡 人 可 摹 擬 而 得 也 24 蘇 軾 題 跋 所 謂 詩 中 有 畫, 強 調 詩 之 寓 情 於 景 ; 畫 中 有 詩, 則 是 畫 之 借 景 以 寫 情 葉 燮 原 詩 析 賞 杜 甫 玄 元 皇 帝 廟 詩, 以 為 初 寒 內 外 之 景 色, 特 借 碧 瓦 一 實 相 發 之, 借 實 相 以 發 明 虛 景 情 意, 此 切 中 畫 理 之 微 詩 篇 之 妙 者, 有 言 外 之 意, 象 外 傳 神 ; 題 畫 詩 之 美 妙 者, 為 意 境 之 拓 展, 延 展 無 限, 葉 燮 所 謂 理 事 之 入 神 境 者, 率 指 此 等 本 文 論 述, 大 抵 選 擇 山 水 題 畫 詩 為 基 本 文 獻, 略 採 詠 物 題 畫 詩, 考 察 題 畫 詩 除 再 現 畫 面 內 容 外, 如 何 突 破 繪 畫 內 容 之 格 局 ; 對 於 意 境 之 經 營, 究 竟 作 何 種 設 計 與 規 劃, 足 以 突 破 繪 畫 之 極 限, 而 有 超 脫 變 化 之 妙 詠 物 詩 之 妙 者, 在 不 黏 皮 帶 骨, 又 忌 諱 捕 風 捉 影 宋 魏 慶 之 詩 人 玉 屑 卷 六 引 呂 本 中 童 蒙 詩 訓 稱 : 詠 物 詩 不 待 分 明 說 盡, 只 彷 彿 形 容, 便 見 妙 處 清 張 謙 宜 絸 齋 詩 談 卷 二 亦 云 : 詠 物 貼 切 固 佳, 亦 須 超 脫 變 化 詠 畫 題 畫 詩 本 質 上 既 屬 詠 物 詩, 故 上 述 所 言 詠 物 詩 之 美 妙, 自 可 移 轉 於 詠 畫 題 畫 詩, 作 為 參 考 借 鏡 論 詠 物, 呂 本 中 強 調 只 彷 彿 形 容 ; 張 謙 宜 提 示 須 超 脫 變 化, 留 存 若 干 空 白, 提 供 填 補 引 申, 以 及 意 境 之 開 拓, 極 限 之 突 破 詠 物 詩 之 美 妙 者 如 此, 題 畫 詩 亦 然 二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韓 拙, 北 宋 徽 宗 朝 畫 院 待 詔, 善 畫 山 水, 著 有 山 水 純 全 集, 提 出 繪 畫 之 功 能, 可 以 筆 補 造 化, 其 說 以 為 : 繪 畫 可 以 窮 天 地 之 至 奧, 顯 日 月 之 不 造 ; 23 方 回 桐 江 續 集 卷 三 三, 錢 瓶 吳 處 士 善 畫 序 ; 沈 德 潛 歸 愚 文 續 卷 十 一, 書 高 寶 意 太 史 畫 聲 集 後, 頁 283-284 24 葉 燮 原 詩 卷 二, 內 篇 下, 丁 福 保 編 清 詩 話,( 臺 北 : 明 倫 出 版 社,1971.12), 頁 585-586 31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蓋 畫 家 揮 纖 毫 之 筆, 則 萬 類 由 心 ; 展 方 寸 之 能, 則 千 里 在 掌 ; 25 山 水 畫 可 以 飽 遊, 可 以 臥 看, 以 此 繪 畫 之 功, 信 可 以 筆 補 造 化 ; 然 短 於 表 現 過 程 拙 於 演 示 動 態, 受 限 於 造 型 空 間, 不 便 於 抒 情 言 志 而 作 詩 與 繪 畫, 在 意 匠 經 營 方 面 有 相 通 相 融 之 處, 南 宋 吳 龍 翰 為 楊 公 遠 野 趣 有 聲 畫 作 序, 曾 云 : 畫 難 畫 之 景, 以 詩 湊 成 ; 吟 難 吟 之 詩, 以 畫 補 足 ; 蔡 絛 西 清 詩 話 所 謂 丹 青 吟 詠, 妙 處 相 資, 26 蓋 指 此 等 題 畫 詩 於 詩 畫 相 資 相 成 方 面, 最 有 具 體 而 微 之 體 現, 不 只 所 謂 詩 情 畫 意, 相 得 益 彰 而 已 詩 人 經 由 題 詠 畫 面, 而 進 行 意 境 之 拓 展 與 延 展, 詩 畫 交 融 之 功, 即 不 局 限 於 湊 成 補 足 妙 處 相 資 而 已 境 界 說, 為 王 國 維 人 間 詞 話 之 基 本 理 論, 實 兼 指 文 學 作 品 中 之 景 物 與 情 意 而 言 境 界 一 詞, 王 國 維 宋 元 戲 曲 史 人 間 詞 話 乙 稿 曾 稱 之 為 意 境, 故 論 者 以 為 相 通 相 容 舉 凡 造 境 寫 境 ; 主 觀 客 觀 ; 有 我 無 我 ; 理 想 寫 實 等 等, 大 抵 能 將 感 知 之 對 象, 作 鮮 明 真 切 之 表 現, 令 人 感 同 身 受 者 多 屬 之 所 謂 對 象, 既 可 以 為 外 在 之 景 物, 亦 可 以 為 內 在 之 感 情 ; 既 可 為 耳 目 所 聞 見 之 真 實 境 界, 亦 可 以 為 浮 現 於 意 識 中 之 虛 構 境 界 27 詩 學 之 境 界 說 起 於 中 唐, 深 受 印 度 大 乘 佛 教 瑜 珈 行 派 唯 識 宗 影 響, 所 謂 萬 法 唯 識, 唯 識 無 境, 境 由 識 變 佛 家 稱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為 六 境 或 六 塵, 加 上 六 根 六 識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識 ), 謂 之 十 八 界, 統 稱 為 境 界 佛 家 之 意 境 論, 因 譯 經 而 東 傳, 經 南 北 朝 而 入 唐, 影 響 到 論 詩 論 文 論 畫, 後 又 為 詩 論 所 汲 取 借 鏡, 而 有 王 昌 齡 詩 格 標 舉 詩 有 三 境, 開 啟 以 意 境 論 詩 之 始 : 詩 有 三 境 : 一 曰 物 境, 二 曰 情 境, 三 曰 意 境 物 境 一 : 欲 為 山 水 詩, 則 張 泉 石 雲 峰 之 境, 極 麗 絕 秀 者, 神 之 於 心, 處 身 於 境, 視 境 於 心, 瑩 然 掌 中, 然 後 用 思, 了 然 境 象, 故 得 形 似 情 境 二 : 娛 樂 愁 怨, 皆 張 於 意 而 處 於 身, 然 25 宋. 韓 拙 山 水 純 全 集. 序, 俞 劍 華 編 著 : 中 國 畫 論 類 編 第 六 編 山 水 ( 下 ),( 北 京 : 人 民 美 術 出 版 社,1986.12), 頁 659 26 宋. 蔡 絛 : 西 清 詩 話, 郭 紹 虞 輯 宋 詩 話 輯 佚 本,( 臺 北 : 文 泉 閣 出 版 社,1972.4), 頁 358 27 葉 嘉 瑩 : 王 國 維 及 其 文 學 批 評, 第 三 章, 一 人 間 詞 話 之 基 本 理 論 境 界 說, 三 餘 論, ( 臺 北 : 源 流 出 版 社,1982.6), 頁 212-226, 頁 313-338 32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後 馳 思, 深 得 其 情 意 境 三 : 亦 張 之 於 意 而 思 之 於 心, 則 得 其 真 矣 28 王 昌 齡 詩 格 所 謂 物 境 云 云, 蓋 指 詩 人 對 自 然 山 水 之 體 驗 與 再 創 造 情 境 云 云, 指 情 感 之 氛 圍 領 受 與 表 現 意 境 云 云, 指 藝 術 創 作 過 程 中 之 理 性 轉 化, 殆 所 謂 藝 術 真 實 佛 家 主 張 境 由 心 造, 詩 格 卻 提 出 客 觀 物 境 之 再 現, 詩 論 借 用 佛 學 境 界 說, 稍 加 點 竄 改 造, 而 成 情 境 論 29 詩 格 所 論 三 境, 由 得 其 形 似, 而 得 其 情, 而 得 其 真, 物 情 意 遞 進, 遂 形 成 情 景 交 融 之 意 境 其 後, 皎 然 詩 式 司 空 圖 詩 品 論 意 境, 多 受 其 影 響 王 昌 齡 詩 格 標 榜 詩 歌 之 物 境 情 境 意 境 ; 僧 皎 然 詩 式 提 出 取 境, 強 調 詩 人 創 作 時 之 主 觀 能 動 性 ; 劉 禹 錫 申 明 境 生 於 象 外, 皆 特 提 造 境 蓋 萬 法 由 心, 心 能 采 集, 境 緣 心 造 詩 人 既 取 境 造 境, 又 由 心 造 之 境 生 發 新 情 思, 此 即 皎 然 所 謂 詩 情 緣 境 發 蘇 軾 虔 州 八 境 圖 八 首 并 引 曾 云 : 寒 暑 朝 夕 雨 暘 晦 冥 之 異, 坐 作 行 立 哀 樂 喜 怒 之 變, 接 於 吾 目 而 感 於 吾 心 者, 有 不 可 勝 數 者 也 ( 詳 後 ) 所 謂 接 於 吾 目 而 感 於 吾 心 者, 有 不 可 勝 數 者 也, 緣 境 生 情, 因 心 造 境, 此 之 謂 萬 法 唯 心, 境 由 心 造 要 之, 由 心 造 境, 緣 境 生 情, 循 環 反 復, 遂 促 成 情 境 交 融, 妙 得 文 外 重 旨, 此 司 空 圖 詩 品 所 謂 思 與 境 偕 象 外 之 象 景 外 之 景 嚴 羽 滄 浪 詩 話 所 謂 興 趣, 王 士 禛 漁 洋 詩 話 所 謂 神 韻, 與 王 國 維 人 間 詞 話 所 謂 境 界, 妙 處 亦 自 相 通 30 美 學 家 宗 白 華 論 意 境 之 創 現, 標 舉 唐 張 璪 外 師 造 化, 中 得 心 源 二 語, 以 為 意 境 是 情 與 景 ( 意 象 ) 的 結 晶 品 ; 情 和 景 交 融 互 滲, 則 藝 術 表 現 為 獨 特 的 宇 宙, 嶄 新 的 意 象 為 人 類 增 加 了 豐 富 的 想 像, 替 世 界 開 闢 了 新 境 正 如 惲 南 田 所 說 : 28 羅 根 澤 王 夢 鷗 興 膳 宏 傅 璇 琮 等 學 者, 皆 確 認 王 昌 齡 撰 有 詩 格 一 書 唐 王 昌 齡 詩 格, 見 張 伯 偉 : 全 唐 五 代 詩 格 校 考,( 西 安 :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1996), 頁 149 29 牟 世 金 羅 宗 強 編 寫 : 中 國 古 代 文 論 精 粹 談, 羅 宗 強 吳 存 存 詩 格 詩 式 和 詩 品, 第 二 章 意 境 論, 第 二 節 皎 然 的 意 境 論 ; 第 三 節 司 空 圖 的 意 境 論,(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1992.6), 頁 193-197; 200-210 30 孫 昌 武 : 佛 教 與 中 國 文 學, 第 四 章 佛 教 與 中 國 文 學 思 想, 三 境 界 理 論,(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8.8), 頁 347-355 33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皆 靈 想 之 所 獨 闢, 總 非 人 間 少 有 31 藝 術 境 界 是 胸 中 丘 壑 結 合 造 化 神 秀 的 複 合 體, 其 表 現 方 式, 或 化 實 景 為 虛 境, 或 創 形 象 以 為 象 徵 ; 情 景 交 融, 虛 實 相 生, 於 是 心 靈 感 動, 表 現 為 具 體 化 形 象 化 意 象 化, 此 之 謂 藝 術 境 界 司 空 圖 與 王 駕 評 詩 書 所 謂 思 與 境 偕, 強 調 主 觀 思 想 感 情 與 描 繪 之 客 觀 對 象 間, 並 生 為 一, 形 神 兼 備, 達 到 情 景 交 融 之 境 界 宋 郭 熙 稱 : 寫 貌 物 情, 攄 發 人 思 ; 明 唐 志 契 云 : 水 性 即 我 性, 水 情 即 我 情 ; 明 石 濤 所 謂 山 川 與 予 神 遇 而 迹 化, 32 都 是 就 情 與 景 之 融 徹, 以 表 現 山 水 畫 之 意 境 者 今 參 考 境 界 興 趣 神 韻 情 景 交 融 諸 理 論, 以 詮 釋 蘇 軾 題 畫 詩 之 意 境 開 拓 翻 檢 北 京 大 學 所 編 全 宋 詩, 得 蘇 軾 題 畫 詩 共 103 題 158 首, 無 論 質 量, 均 獨 占 宋 人 之 鰲 頭, 傳 承 杜 甫, 下 開 宋 元 明 清, 造 詣 極 高, 成 就 可 觀 其 次, 則 黃 庭 堅 所 作, 約 106 首, 下 開 江 西 派 詩 人 題 詠 繪 畫 之 風 氣 限 於 篇 幅, 今 僅 就 蘇 軾 題 畫 詩 作 論 述, 選 擇 其 中 較 重 意 境 開 拓 者, 計 題 畫 山 水 之 作 37 首, 詠 物 題 畫 詩 11 首, 共 48 首, 以 討 論 蘇 軾 題 畫 詩, 如 何 用 心 於 筆 墨 之 外, 致 力 於 意 境 之 拓 展 33 大 抵 分 四 項 論 述 :( 一 ) 平 遠 迷 遠, 廣 漠 無 涯 ;( 二 ) 以 大 觀 小, 尺 幅 千 里 ;( 三 ) 包 孕 豐 富, 象 外 見 意 ;( 四 ) 虛 實 相 成, 再 創 畫 境, 舉 例 論 證 如 下 : ( 一 ) 平 遠 迷 遠, 廣 漠 無 涯 北 宋 郭 熙 郭 思 父 子 林 泉 高 致 山 水 訓, 提 出 山 水 畫 之 三 遠 論 : 自 山 下 而 仰 山 顛, 謂 之 高 遠 ; 自 山 前 而 窺 山 後, 謂 之 深 遠 ; 自 近 山 而 望 遠 山, 謂 之 平 31 宗 白 華 : 美 學 與 意 境, 中 國 藝 術 意 境 之 誕 生, 稱 : 在 一 個 藝 術 表 現 裏, 情 和 景 交 融 互 滲, 因 而 發 掘 出 最 深 的 情, 一 層 比 一 層 更 深 的 情 ; 同 時 也 透 入 了 最 深 的 景, 一 層 比 一 層 更 晶 瑩 的 景 ; 景 中 全 是 情, 情 具 象 而 為 景 ( 臺 北 : 淑 馨 出 版 社,1989.4), 頁 208-211 參 考 蔡 英 俊 : 比 興 物 色 與 情 景 交 融, 第 三 章 第 二 節 形 似 觀 念 的 發 展 與 演 變,( 臺 北 : 大 安 出 版 社,1986.5), 頁 213-221 32 宋. 郭 熙 : 林 泉 高 致. 畫 意, 同 註 14, 頁 640; 明. 唐 志 契 繪 事 微 言, 石 濤 畫 語 錄, 王 伯 敏 任 道 斌 主 編 : 畫 學 集 成 ( 明 清 ),( 石 家 莊 : 河 北 美 術 出 版 社,2000), 頁 263-264 303 33 蘇 軾 題 畫 詩 之 內 容, 李 栖 教 授 : 兩 宋 題 畫 詩 論 第 六 章 宋 題 畫 詩 巨 擘, 分 為 詠 畫 抒 情 記 事 議 論 四 類 題 畫 詩 又 往 往 揭 示 繪 畫 理 論, 如 創 作 觀 鑑 賞 觀 等 等,( 臺 北 : 台 灣 學 生 書 局,1994.7), 頁 236-272 34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遠 34 三 遠 說, 為 郭 熙 對 山 水 畫 意 境 之 概 括 對 於 展 延 空 間, 營 造 無 限, 頗 具 意 義 尤 其 是 平 遠 之 境 界, 促 成 山 水 畫 之 尺 幅 千 里, 廣 漠 無 涯, 最 有 助 益 葉 朗 指 出 : 意 境, 就 是 要 超 出 有 限 的 象, 從 而 趨 向 於 無 限, 這 就 必 然 和 遠 的 觀 念 相 聯 繫 意 境 的 美 學 本 質 表 現 道, 而 遠 就 通 向 道 山 水 畫 講 究 遠 景 遠 思 遠 勢, 突 破 山 水 之 有 限 形 質, 使 目 光 伸 展 到 遠 處, 令 人 從 有 限 把 握 到 無 限 35 就 有 限 之 圖 像, 表 現 無 限 之 意 境, 為 繪 畫 三 遠 論 之 所 追 求 而 意 境 論 主 張, 由 心 造 境, 緣 境 生 情, 思 與 境 偕, 於 是 象 外 之 象, 景 外 之 景, 往 往 妙 得 文 外 之 重 旨 意 境 說 與 三 遠 論 自 有 相 通 處 故 題 畫 山 水 詩 再 現 畫 面 之 法, 無 不 致 力 於 三 遠 畫 境 之 凸 顯, 以 便 展 現 廣 漠 無 涯 之 美 感 宗 白 華 指 出 : 三 遠 法 所 構 成 的 空 間, 是 詩 意 的 創 造 性 的 藝 術 空 間, 不 是 科 學 性 的 透 視 空 間 中 國 藝 術 家 之 胸 襟, 精 騖 八 極, 心 游 萬 仞 ; 其 視 線 在 時 空 流 動, 從 世 外 觀 照, 故 高 遠, 非 即 指 仰 視 ; 深 遠 平 遠, 亦 非 即 指 平 視 俯 視 蓋 以 移 步 換 景 之 觀 察 方 式 看 山, 既 有 突 兀 的 高 遠 之 事, 又 有 縹 緲 的 平 遠 之 景, 重 疊 的 深 遠 之 意 視 線 是 游 移 的 曲 折 的, 總 覽 全 局 的, 古 人 廣 漠 無 垠 之 時 空 意 識, 由 此 可 見 一 斑 36 此 從 山 水 詩 畫 源 流 及 古 人 時 空 意 識 立 論, 說 可 採 信 就 比 較 相 對 而 言, 高 遠, 大 抵 相 當 於 仰 角 ; 深 遠, 相 當 於 俯 角 ; 平 遠, 即 是 平 角 三 遠 理 論, 相 當 於 西 洋 透 視 學 原 理, 37 提 出 時 當 北 宋, 早 西 洋 二 世 紀 後 於 郭 熙 之 韓 拙, 其 山 水 純 全 集. 論 山, 又 另 提 三 遠 之 說 : 有 近 岸 廣 水, 曠 闊 遙 山 者, 謂 之 闊 遠 有 烟 霧 暝 漠, 野 水 隔 而 髣 髴 不 見 者, 謂 之 迷 遠 景 物 至 絕, 而 微 茫 縹 渺 者, 謂 之 幽 遠 將 近 岸 廣 水 曠 闊 遠 山, 以 近 景 中 景 遠 景 之 三 層 次 顯 現, 謂 之 闊 遠 以 近 景 之 實, 野 水 之 隔, 烟 霧 之 暝 漠, 造 成 一 34 同 註 20, 中 國 畫 論 類 編, 林 泉 高 致 山 水 訓, 頁 639 35 葉 朗 : 中 國 美 學 史 大 綱, 第 十 三 章 第 三 節 遠 山 水 畫 的 意 境,( 臺 北 : 滄 浪 出 版 社,1986.9), 頁 286-288 36 宗 白 華 : 中 國 詩 畫 中 所 表 現 的 空 間 意 識, 宗 白 華 全 集 卷 2,( 合 肥 :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1994), 頁 432; 李 倍 雷 : 中 國 山 水 畫 與 歐 洲 風 景 畫 比 較 研 究, 第 六 章 第 二 節, 一 視 點 與 透 視,( 北 京 : 榮 寶 齋 出 版 社,2006.7), 頁 288-294 37 葛 路 : 中 國 古 代 繪 畫 理 論 發 展 史, 第 四 章 郭 熙 對 山 水 畫 論 的 貢 獻, 三 遠 論,( 臺 北 : 丹 青 圖 書 有 限 公 司,1987.2), 頁 128 35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種 渾 茫 迷 離 彷 彿 疑 似 之 境 界, 謂 之 迷 遠 至 於 幽 遠, 則 景 物 至 絕 而 微 茫 縹 緲, 為 近 實 而 遠 虛 境 界 之 超 逸 38 山 水 詩 畫 採 用 平 視 角 度, 往 往 視 野 境 界 最 遼 遠, 幽 遠 迷 遠, 堪 稱 平 遠 之 極 致 徐 復 觀 中 國 藝 術 精 神 稱 : 遠 的 意 識, 雖 到 郭 熙 而 始 明 瞭 ; 但 山 水 畫 對 遠 的 要 求, 向 遠 的 發 展, 則 幾 乎 可 以 說 是 與 山 水 畫 與 生 俱 來 的 ; 且 謂 : 山 水 畫 中 能 表 現 出 遠 的 意 境, 是 山 水 畫 得 以 出 現, 及 它 逐 漸 能 成 為 中 國 繪 畫 中 的 主 幹 的 原 因 39 其 言 切 中 肯 綮, 由 郭 熙 與 韓 拙 論 遠, 可 見 畫 論 對 畫 作 之 反 饋 與 體 現 蘇 軾 題 詠 山 水 畫, 尤 其 是 秋 山 平 遠 諸 畫, 為 求 貼 合 原 畫, 強 調 其 一 望 無 際, 視 野 開 闊, 往 往 訴 諸 平 遠, 以 見 視 域 之 廣 漠 無 涯, 如 : 南 康 八 境 圖 者, 太 守 孔 君 之 所 作 也, 君 既 作 石 城, 即 其 城 上 觀 臺 榭 之 所 見 而 作 是 圖 也 東 望 七 閩, 南 望 五 嶺, 覽 羣 山 之 參 差, 俯 章 貢 之 奔 流, 雲 烟 出 沒, 草 木 蕃 麗, 邑 屋 相 望, 雞 犬 之 聲 相 聞, 觀 此 圖 也, 可 以 茫 然 而 思, 粲 然 而 笑, 嘅 然 而 歎 矣 ( 蘇 軾 虔 州 八 境 圖 八 首 並 引, 全 宋 詩 卷 七 九 九, 頁 9248) 卻 從 塵 外 望 塵 中, 無 限 樓 臺 烟 雨 濛 山 水 照 人 迷 向 背, 只 尋 孤 塔 認 西 東 ( 同 上, 其 六 ) 雲 烟 縹 緲 鬱 孤 臺, 積 翠 浮 空 雨 半 開 想 見 之 罘 觀 海 市, 絳 宮 明 滅 是 蓬 萊 ( 同 上, 其 七 ) 蘇 軾 序 太 守 孔 君 之 南 康 八 境 圖, 所 謂 東 望 七 閩, 南 望 五 嶺, 覽 羣 山 之 參 差, 俯 章 貢 之 奔 流 云 云, 望 望 覽 俯, 蓋 採 用 散 點 透 視 法 南 朝 劉 宋 宗 炳 (375-443) 畫 山 水 序 稱 : 豎 畫 三 寸, 當 千 仞 之 高 ; 橫 墨 數 尺, 體 百 里 之 迥, 透 徹 點 明 中 國 山 水 畫 之 特 徵, 在 遠 景 位 置 之 經 營 蓋 千 仞 之 高, 百 里 之 迥, 皆 非 人 類 目 力 所 能 及, 亦 非 繪 畫 所 能 圖 寫, 畫 者 巧 於 設 計, 觀 者 長 於 補 充 想 像, 則 應 會 感 神, 神 超 理 得 ; 嵩 華 之 秀, 玄 牝 之 靈, 皆 可 得 之 於 一 圖 今 考 蘇 軾 所 作 虔 州 八 境 圖 八 首 詩, 其 二 倦 客 登 臨 無 限 思, 孤 雲 落 日 是 長 安 ; 其 三 白 鵲 樓 前 翠 作 38 同 註 25, 韓 拙 山 水 純 全 集, 頁 662 39 徐 復 觀 : 中 國 藝 術 精 神, 第 八 章 山 水 畫 創 作 體 驗 的 總 結 郭 熙 的 林 泉 高 致,( 臺 北 : 學 生 書 局,1984.10), 頁 346-347 36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堆, 縈 雲 嶺 路 若 為 開, 空 間 布 局 皆 是 自 近 山 而 望 遠 山 之 平 遠 景 觀, 漫 漫 無 涯 其 四 薄 暮 漁 樵 人 去 盡, 碧 溪 青 嶂 遶 螺 亭, 則 為 近 岸 廣 水, 曠 闊 遙 深 之 闊 遠 場 景 其 六, 樓 臺 烟 雨 且 濛, 山 水 向 背 而 迷, 果 然 布 置 出 塵 外 望 塵 中 之 迷 遠 境 界 其 七, 一 二 句 用 雲 烟 縹 緲 積 翠 半 開, 自 是 韓 拙 論 畫 山 所 謂 景 物 至 絕, 而 微 茫 縹 緲 之 幽 遠 意 境 三 四 句, 再 以 想 見 海 市 明 滅 蓬 萊 點 染 烘 托, 廣 漠 無 涯 之 境 界, 遂 見 詩 如 見 畫, 呼 之 欲 出 太 守 孔 君 所 繪 南 康 八 境 圖, 自 有 其 畫 境, 然 蘇 軾 觀 圖 作 詩, 又 別 有 奇 特 解 會, 所 謂 緣 境 生 情, 因 心 造 境 由 於 詩 情 緣 境 發, 情 境 交 融 之 結 果, 題 畫 詩 遂 多 緣 境 與 造 境, 而 不 必 與 原 畫 之 取 境 一 致 五 代 至 北 宋, 山 水 畫 構 圖, 大 多 採 以 大 觀 小 全 景 式, 視 角 以 深 遠 居 多, 間 採 高 遠 平 遠, 畫 境 之 雄 渾 博 大 莊 重, 以 此 郭 熙 所 提 三 遠 論 之 高 遠, 相 當 於 鳥 瞰 法, 衡 諸 以 大 觀 小 法, 實 即 散 點 透 視 法 之 運 用 宗 炳 畫 山 水 序 所 謂 張 絹 素 以 遠 映, 講 究 闊 遠 取 景, 推 得 遠 才 能 看 得 廣 ; 唯 其 遠 觀, 方 能 展 示 無 限 廣 闊 空 間, 方 能 有 開 闊 浩 渺 綿 遠 之 意 境 其 中 平 遠 視 角 之 運 用, 最 能 將 畫 面 延 展 無 窮 無 限, 最 富 廣 漠 無 涯 之 效 應 蘇 軾 所 題 詠 之 平 遠 諸 畫 作, 信 有 此 妙, 如 : 玉 堂 晝 掩 春 日 閑, 中 有 郭 熙 畫 春 山 鳴 鳩 乳 燕 初 睡 起, 白 波 青 嶂 非 人 間 離 離 短 幅 開 平 遠, 漠 漠 疏 林 寄 秋 晚 恰 似 江 南 送 客 時, 中 流 回 頭 望 雲 巘 伊 川 佚 老 鬢 如 霜, 臥 看 秋 山 思 洛 陽 為 君 紙 尾 作 行 草, 炯 如 嵩 洛 浮 秋 光 我 從 公 遊 如 一 日, 不 覺 青 山 映 黃 髮 為 畫 龍 門 八 節 灘, 待 向 伊 川 買 泉 石 ( 蘇 軾 郭 熙 畫 秋 山 平 遠 文 潞 公 為 跋 尾,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一, 頁 9393) 目 盡 孤 鴻 落 照 邊, 遙 知 風 雨 不 同 川 此 間 有 句 無 人 識, 送 與 襄 陽 孟 浩 然 ( 蘇 軾 郭 熙 秋 山 平 遠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二, 頁 9398) 山 水 畫 十 分 強 調 勢,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指 稱 畫 家 在 觀 察 攝 取 物 象 時, 需 運 用 遠 取 其 勢 之 法, 以 掌 握 山 岳 之 大 輪 廓 與 大 傾 向 可 見 勢 是 物 象 在 空 間 所 呈 現 之 大 輪 廓, 或 大 輪 廓 所 呈 現 之 某 種 意 境 傾 向 南 朝 齊. 王 微 敘 畫 稱 : 繪 畫 者, 37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竟 求 容 勢 而 已 矣 ; 本 乎 形 者 融, 靈 而 動 變 者 心 也, 40 可 見 所 謂 勢, 富 於 包 孕, 隱 含 動 態 繪 畫 之 竟 求 容 勢, 主 要 在 追 求 畫 境 的 靈 動 化 和 有 限 時 空 之 超 越 性 而 已 黃 庭 堅 題 鄭 防 畫 夾 五 首 其 一 云 : 能 作 山 川 遠 勢, 白 頭 唯 有 郭 熙, 可 見 郭 熙 山 水 畫 在 平 遠 取 勢 方 面 之 造 詣 繪 事 必 先 識 勢, 方 能 得 勢 之 引 發, 窺 見 山 巒 之 精 靈, 妙 傳 山 水 之 神 韻 41 蘇 軾 郭 熙 畫 秋 山 平 遠 文 潞 公 為 跋 尾, 所 謂 離 離 短 幅 開 平 遠, 漠 漠 疏 林 寄 秋 晚 恰 似 江 南 送 客 時, 中 流 回 頭 望 雲 巘 ; 郭 熙 稱 : 遠 山 無 皴, 遠 水 無 波, 遠 人 無 目 非 無 也, 如 無 耳 此 平 遠 之 特 質 蓋 平 遠 疏 澹 一 望 無 際, 往 往 富 於 遙 情 遠 韻 又 如 郭 熙 秋 山 平 遠 二 首, 其 一 : 目 盡 孤 鴻 落 照 邊, 遙 知 風 雨 不 同 川, 將 近 景 中 景 遠 景 作 不 同 層 次 之 顯 現, 此 即 韓 拙 論 山 所 謂 闊 遠 其 他, 平 遠 山 水 則 數 王 晉 卿 所 畫 最 為 知 名, 蘇 軾 曾 再 三 為 之 歌 詠 與 題 跋, 如 : 江 上 愁 心 千 疊 山, 浮 空 積 翠 如 雲 烟 山 耶 雲 耶 遠 莫 知, 烟 空 雲 散 山 依 然 但 見 兩 崖 蒼 蒼 暗 絕 谷, 中 有 百 道 飛 來 泉 縈 林 絡 石 隱 復 見, 下 赴 谷 口 為 奔 川 川 平 山 開 林 麓 斷, 小 橋 野 店 依 山 前 行 人 稍 度 喬 木 外, 漁 舟 一 葉 江 吞 天 (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煙 江 疊 嶂 圖 王 晉 卿 畫,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三, 頁 9410) 山 中 舉 頭 望 日 邊, 長 安 不 見 空 雲 烟 歸 來 長 安 望 山 上, 時 移 事 改 應 潸 然 管 絃 去 盡 賓 客 散, 惟 有 馬 埒 編 金 泉 渥 洼 故 自 千 里 足, 要 飽 風 雪 輕 山 川 屈 居 華 屋 啖 棗 脯, 十 年 俯 仰 龍 旂 前 卻 因 瘦 病 出 奇 骨, 鹽 車 之 厄 寧 非 天 風 流 文 采 磨 不 盡, 水 墨 自 與 詩 爭 妍 畫 山 何 必 山 中 人, 田 歌 自 古 非 知 田 鄭 虔 三 絕 君 有 二, 筆 勢 挽 回 三 百 年 欲 將 巖 谷 亂 窈 窕, 眉 峰 修 嫮 誇 連 娟 人 間 何 有 春 一 夢, 此 身 將 老 蠶 三 眠 山 中 幽 絕 不 可 久, 要 作 平 地 家 居 仙 能 令 水 石 長 在 眼, 非 君 好 我 當 誰 緣 願 君 終 不 忘 在 莒, 樂 時 更 賦 囚 山 篇 ( 蘇 軾 王 晉 卿 作 煙 江 疊 嶂 圖, 僕 賦 詩 十 四 韻, 晉 卿 和 之, 語 特 奇 麗 因 復 次 韵, 不 獨 紀 其 詩 畫 之 美, 亦 為 道 其 出 處 契 闊 之 故, 而 終 之 以 不 忘 在 莒 之 戒, 亦 朋 友 忠 40 唐 張 彥 遠 : 歷 代 名 畫 記 卷 六, 王 微 敘 畫, 于 安 瀾 畫 史 叢 書 本,(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 1994.1), 頁 84 41 參 考 周 滄 米 : 論 勢 在 中 國 畫 中 的 地 位, 中 國 畫 六 十 五 年,( 杭 州 : 浙 江 美 術 學 院 出 版 社, 1993.12), 頁 118-121 38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愛 之 義 也,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三, 頁 9411) 醜 石 半 蹲 山 下 虎, 長 松 倒 臥 水 中 龍 試 君 眼 力 看 多 少, 數 到 雲 峰 第 幾 重 ( 蘇 軾 題 王 晉 卿 畫 後,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六, 頁 9444)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煙 江 疊 嶂 圖 : 江 上 愁 心 千 疊 山, 浮 空 積 翠 如 雲 烟 山 耶 雲 耶 遠 莫 知, 烟 空 雲 散 山 依 然 ; 以 下 深 遠 平 遠 場 景 交 錯, 上 有 蒼 蒼 兩 崖, 下 有 幽 暗 絕 谷, 中 有 百 道 飛 來 泉 這 百 道 瀑 布 傾 瀉 而 下, 穿 梭 在 樹 林 和 盤 石 之 間, 若 隱 若 現 ; 向 前 奔 流 到 谷 口, 匯 集 成 滾 滾 大 川 這 大 川 衝 開 兩 山, 切 斷 林 麓, 流 經 山 前 的 小 橋 野 店 其 間 有 高 遠 深 遠, 而 以 平 遠 取 勢 較 多 接 著 再 以 折 高 折 遠 散 點 透 視 收 結 : 行 人 稍 度 喬 木 外, 漁 舟 一 葉 江 吞 天, 前 者 為 高 遠, 後 者 為 平 遠 迷 遠 王 晉 卿 作 煙 江 疊 嶂 圖, 僕 賦 詩 十 四 韻, 稱 贊 王 晉 卿 風 流 文 采 磨 不 盡, 水 墨 自 與 詩 爭 妍 起 句 山 中 舉 頭 望 日 邊, 長 安 不 見 空 雲 烟 歸 來 長 安 望 山 上, 時 移 事 改 應 潸 然 ; 欲 將 巖 谷 亂 窈 窕, 眉 峰 修 嫮 誇 連 娟, 亦 是 平 遠 視 野, 引 發 奇 特 解 會 題 王 晉 卿 畫 後, 前 二 句 形 象 生 動, 後 二 句 平 遠 視 野, 廣 漠 無 垠, 所 謂 試 君 眼 力 看 多 少? 數 到 雲 峰 第 幾 重? 青 山 一 髮, 能 數 幾 重? 極 目 遠 眺, 幽 遠 迷 遠 之 至 要 之, 題 畫 詩 所 表 現 意 境, 皆 不 局 限 於 原 畫, 多 作 無 限 之 延 伸, 無 盡 之 拓 展 ( 二 ) 以 大 觀 小, 尺 幅 千 里 劉 勰 文 心 雕 龍. 物 色 稱 : 以 少 總 多, 情 貌 無 遺 ; 繪 畫 藝 術 則 標 榜 咫 尺 之 幅, 而 有 千 里 之 勢 託 名 王 維 之 山 水 訣, 亦 揭 示 咫 尺 之 圖, 寫 百 里 之 景 ; 杜 甫 戲 題 王 宰 畫 山 水 圖 歌 曾 稱 : 咫 尺 應 須 論 萬 里 ; 唐 張 彥 遠 歷 代 名 畫 記 卷 七 載 梁 蕭 賁 : 曾 於 扇 上 畫 山 水, 咫 尺 內 萬 里 可 知 多 稱 賞 尺 幅 而 有 千 里 之 遠 勢 沈 括 夢 溪 筆 談 卷 十 七 書 畫 所 謂 : 大 都 山 水 之 法, 蓋 以 大 觀 小, 如 人 觀 假 山 耳 若 同 真 山 之 法, 以 下 望 上, 只 合 見 一 重 山, 豈 可 重 重 悉 見? 其 間 折 高 折 遠, 自 有 妙 理, 豈 在 掀 屋 角 也 沈 括 夢 溪 筆 談 要 求 觀 賞 山 水, 當 作 小 假 山, 小 盆 景 看 待, 運 用 以 大 觀 小 之 山 水 視 角, 則 不 受 固 定 透 視 法 則 約 束 論 者 以 為, 以 大 觀 小, 一 語 道 破 中 國 山 水 畫 的 真 相, 概 括 提 示 了 中 國 山 水 畫 的 39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原 則, 反 映 了 宋 代 山 水 畫 注 重 全 境 闊 大 之 美 學 志 趣, 追 求 由 局 部 組 構 體 現 全 境 通 景 之 藝 術 設 計 42 同 時, 沈 括 所 謂 以 大 觀 小 之 法, 視 線 由 低 轉 高, 由 高 轉 深, 由 深 而 轉 向 更 遠, 流 動 轉 折, 移 步 換 景, 山 水 畫 不 僅 表 現 空 間 藝 術, 亦 體 現 時 間 節 奏, 與 郭 熙 所 提 三 遠, 異 曲 同 工 多 是 從 多 視 點 多 層 次 之 鳥 瞰 法, 來 觀 賞 景 物, 43 蔚 為 五 代 北 宋 以 來, 山 水 畫 經 營 位 置 之 特 點 由 於 山 水 畫 注 重 寫 意, 主 張 因 心 造 境, 故 以 大 觀 小 之 散 點 透 視 法, 乃 應 運 而 生 繪 山 水 畫, 又 往 往 將 真 山 水 抽 象 化 縮 小 化 ; 如 此, 方 有 可 能 呈 現 如 宗 炳 畫 水 山 序 所 云 : 昆 閬 之 形, 可 圍 於 方 寸 之 內 ; 豎 畫 三 寸, 當 千 仞 之 高 ; 橫 墨 數 尺, 體 百 里 之 迥, 此 所 謂 咫 尺 千 里 之 勢 44 劉 道 醇 聖 朝 名 畫 錄 稱 美 李 成 山 水 畫, 謂 觀 成 所 畫, 然 後 知 咫 尺 之 間, 奪 千 里 之 趣, 非 神 而 何? 郭 若 虛 圖 畫 見 聞 誌 卷 一 以 為 烟 林 平 遠 之 妙, 始 自 營 丘 李 成 ; 45 作 畫 如 此, 題 畫 亦 同 此 趣 宋 人 題 畫, 最 喜 言 尺 幅 有 千 里 之 勢, 以 見 畫 家 長 於 以 大 觀 小 之 概 括 宣 和 畫 譜 卷 十 山 水 敘 論 稱 : 嶽 鎮 川 靈, 海 涵 地 負, 至 於 造 化 之 神 秀, 陰 陽 之 明 晦, 萬 里 之 遠, 可 得 之 於 咫 尺 間, 其 非 胸 中 自 有 丘 壑, 發 而 見 諸 形 容, 未 必 知 此 宣 和 畫 譜 主 張, 山 水 畫 欲 達 到 咫 尺 而 有 萬 里 之 遠, 先 求 畫 家 自 具 胸 中 丘 壑 明 唐 志 契 繪 事 微 言 亦 謂 : 山 水 之 難, 在 咫 尺 之 間, 有 千 里 萬 里 之 勢, 於 是 主 張 畫 山 水, 須 親 臨 極 高 極 深, 以 看 真 山 水, 以 長 養 丘 壑 46 42 宋. 沈 括 : 夢 溪 筆 談 卷 十 七, 書 畫,( 香 港 : 中 華 書 局,1987.4, 重 印 ), 頁 170 參 考 童 書 業 : 咫 尺 千 里 的 中 國 山 水 畫, 童 書 業 美 術 論 集,(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9.8), 頁 376-378 韓 經 太 : 徜 徉 兩 端, 華 夏 審 美 風 尚 史 第 六 卷, 第 二 章 第 二 節 叩 其 全 境 與 小 景 兩 端, ( 鄭 州 : 河 南 人 民 出 版 社,2000.11), 頁 43-44 43 參 考 鄧 喬 彬 : 有 聲 畫 與 無 聲 詩, 五 ( 三 ) 詩 的 收 空 于 時 與 畫 的 寓 時 于 空,( 上 海 : 上 海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3.5), 頁 160-162 44 參 考 童 書 業 : 童 書 業 美 術 論 集, 咫 尺 千 里 的 中 國 山 水 畫,(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9.8), 頁 376-378 45 同 註 20, 第 三 編 品 評, 劉 道 醇 聖 朝 名 畫 錄, 山 水 林 木 門 第 二, 神 品 二 人. 李 成, 頁 412; 第 五 編, 山 水 ( 上 ), 郭 若 虛 圖 畫 見 聞 誌, 論 三 家 山 水, 頁 627 46 宣 和 畫 譜 卷 十 山 水 敘 論, 于 安 瀾 主 編 : 畫 史 叢 刊 第 一 冊,(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4.1, 二 刷 ), 頁 473 明 唐 志 契 : 繪 事 微 言, 看 真 山 水, 于 安 瀾 編 : 畫 論 叢 刊 ( 上 ),( 臺 北 : 鼎 文 40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筆 者 以 為, 世 所 謂 咫 尺 之 圖 能 寫 百 千 里 之 景 者, 貴 在 畫 師 胸 中 自 有 丘 壑, 始 能 掌 握 山 水 形 態 之 主 體 特 徵, 因 以 之 妙 傳 神 韻 賞 畫 論 畫, 多 強 調 氣 勢, 亦 然 氣, 指 物 象 空 間 之 吞 吐 隱 現 縈 迴 流 動 諸 表 現 ; 勢, 指 物 象 形 態 外 狀 之 曲 直 斜 正 偃 仰 諸 表 現 47 王 夫 之 夕 堂 永 日 緒 論 稱 : 畫 以 論 勢, 一 勢 字 宜 顯 眼 若 不 論 勢, 則 縮 萬 里 於 咫 尺, 直 是 廣 輿 記 前 一 天 下 圖 耳 ; 誠 一 針 見 血 之 論 南 宋 大 家 名 家 山 水 畫 之 構 圖, 多 為 以 小 顯 大 截 取 式, 以 平 遠 為 主, 去 其 繁 章, 采 其 大 要, 尺 幅 小, 空 間 寬, 以 虛 代 實, 故 往 往 多 尺 幅 而 有 千 里 之 勢 48 試 考 察 唐 五 代 至 北 宋 繪 畫, 早 有 此 種 注 重 氣 勢 之 畫 風 蘇 軾 所 見 諸 家 山 水 畫, 信 有 此 妙, 如 : 山 蒼 蒼, 水 茫 茫, 大 孤 小 孤 江 中 央 崖 崩 路 絕 猿 鳥 去, 惟 有 喬 木 攙 天 長 客 舟 何 處 來, 棹 歌 中 流 聲 抑 揚 沙 平 風 軟 望 不 到, 孤 山 久 與 船 低 昂 峨 峨 兩 烟 鬟, 曉 鏡 開 新 妝 舟 中 賈 客 莫 漫 狂, 小 姑 前 年 嫁 彭 郎 ( 蘇 軾 李 思 訓 畫 長 江 絕 島 圖, 全 宋 詩 卷 八 00, 頁 9265) 咫 尺 殊 非 少, 陰 晴 自 不 齊 徑 蟠 趨 後 崦, 水 會 赴 前 溪 自 說 非 人 意, 曾 經 人 馬 蹄 他 年 宦 遊 處, 應 指 劍 山 西 ( 蘇 軾 宋 復 古 畫 瀟 湘 晚 景 圖 三 首 其 三, 全 宋 詩 卷 八 00, 頁 9271) 李 思 訓 畫 長 江 絕 島 圖, 就 畫 卷 展 開 想 像, 轉 化 靜 止 之 畫 面 為 動 態 之 場 景, 所 謂 化 靜 為 動, 化 美 為 媚 大 孤 山 在 江 西 九 江 市 東 南, 小 孤 山 在 江 西 彭 澤 縣 北, 然 題 畫 詩 卻 云 : 山 蒼 蒼, 水 茫 茫, 大 孤 小 孤 江 中 央, 將 原 本 座 落 天 南 地 北 遙 遙 相 對 之 大 孤 山 小 孤 山, 因 畫 家 運 用 以 大 觀 小 之 縮 地 術, 而 並 列 呈 現 於 畫 面 中 李 思 訓 畫 長 江 絕 島 圖, 運 用 以 大 觀 小 之 造 景 術 ; 蘇 軾 觀 畫 題 詩, 洞 見 其 別 裁 心 識, 故 能 令 讀 者 見 詩 如 見 畫 : 將 分 置 天 南 地 北 之 立 體 景 物 拉 近, 作 平 面 畫 處 理, 此 亦 詩 中 有 畫 常 法 其 次, 客 舟 何 處 來, 沙 平 風 軟 望 不 到, 二 句 一 來 一 往, 將 畫 面 作 無 限 創 發 性 之 延 展 峨 峨 二 句, 以 女 子 髮 髻 比 喻 大 小 孤 山 書 局,1972.9), 頁 109 47 朵 雲 編 輯 部 選 編 : 中 國 繪 畫 研 究 論 文 集, 韓 昌 力 : 論 中 國 畫 的 勢, 原 刊 朵 雲 第 21 期, ( 上 海 : 上 海 書 畫 出 版 社,1992.9), 頁 201-219 48 同 上, 中 國 繪 畫 研 究 論 文 集, 王 克 文 : 試 論 五 代 兩 宋 山 水 畫 構 圖 的 審 美 特 徵, 頁 293 41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之 峯 巒, 運 用 以 大 觀 小 造 景, 以 曉 鏡 比 況 江 面, 更 是 絕 妙 之 以 大 觀 小 最 末 兩 句, 借 用 民 俗 傳 說, 弄 假 成 真, 故 意 訛 轉 小 孤 山 為 小 姑, 澎 浪 磯 為 彭 郎, 憑 空 生 發 一 段 小 姑 嫁 彭 郎 之 佳 話 論 者 指 出 : 此 種 打 諢 出 場, 遊 戲 三 昧, 為 文 章 活 法 之 一 此 詩 由 於 打 諢 作 用, 由 自 然 主 題 轉 向 人 文 主 題, 將 讀 者 之 思 緒, 牽 引 向 畫 面 外 深 廣 之 想 像 空 中 49 瀟 湘 晚 景 圖 稱 : 咫 尺 殊 非 少, 陰 睛 自 不 齊 徑 蟠 趨 後 崦, 水 會 赴 前 溪, 藉 山 水 之 迂 迴 蟠 遶, 陰 情 之 不 齊, 形 成 瀟 湘 遼 遠 之 氣 勢, 所 謂 咫 尺 殊 非 少, 自 可 蔚 為 千 里 之 氣 勢 又 如 : 野 水 參 差 落 漲 痕, 疏 林 攲 倒 出 霜 根 扁 舟 一 棹 歸 何 處, 家 在 江 南 黃 葉 村 ( 蘇 軾 書 李 世 南 所 畫 秋 景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二, 頁 9395) 使 君 何 從 得 此 本, 點 綴 毫 末 分 清 妍 不 知 人 間 何 處 有 此 境, 徑 欲 往 買 二 頃 田 君 不 見 武 昌 樊 口 幽 絕 處, 東 坡 先 生 留 五 年 春 風 搖 江 天 漠 漠, 暮 雲 卷 雨 山 娟 娟 丹 楓 翻 鴉 伴 水 宿, 長 松 落 雪 驚 晝 眠 桃 花 流 水 在 人 世, 武 陵 豈 必 皆 神 仙 江 山 清 空 我 塵 土, 雖 有 去 路 尋 無 緣 還 君 此 畫 三 歎 息, 山 中 故 人 應 有 招 我 歸 來 篇 (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煙 江 疊 嶂 圖 王 晉 卿 畫,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三, 頁 9410) 斜 風 細 雨 到 來 時, 我 本 無 家 何 處 歸 仰 看 雲 天 真 箬 笠, 旋 收 江 海 入 蓑 衣 ( 蘇 軾 又 書 王 晉 卿 畫 四 首 西 塞 風 雨,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六, 頁 9443) 書 李 世 南 所 畫 秋 景, 一 二 句 取 景, 以 果 代 因, 取 當 下 秋 水 之 參 差, 自 見 昔 漲 今 落 之 痕 迹 ; 再 取 攲 倒 出 霜 根 之 疏 林, 見 秋 風 之 狂 野 強 大, 秋 景 之 勾 勒, 已 呼 之 欲 出 三 四 句 以 不 確 定 提 問 : 扁 舟 一 棹 歸 何 處? 接 以 實 答 : 家 在 江 南 黃 葉 村, 則 將 北 國 之 秋 景, 移 步 換 景 成 為 江 南 之 黃 葉 村, 以 實 影 虛, 畫 面 自 北 向 南 延 伸, 而 客 愁 相 思 之 推 拓, 亦 綿 綿 無 絕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煙 江 疊 嶂 圖, 將 此 圖 作 四 次 切 換 : 其 一, 為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之 四 時 剪 影, 搖 江 卷 雨 丹 楓 驚 眠, 化 景 物 為 情 思, 以 描 敘 借 代 抒 感, 隱 微 之 情 思, 經 由 四 季 形 象 之 體 現, 自 然 意 在 言 外 其 次, 再 切 換 為 武 陵 桃 源, 人 世 樂 土 ; 再 由 江 山 清 空, 落 回 現 實 塵 土 ; 終 又 設 想 山 中 故 人 招 我 歸 來 將 山 水 圖 作 如 是 解 讀, 就 鑑 賞 而 言, 移 步 換 49 周 裕 鍇 : 中 國 禪 宗 與 詩 歌, 第 五 章 三 打 諢 通 禪,(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92.7), 頁 162-167 42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景, 散 點 透 視, 亦 拓 展 許 多 創 意 之 空 間 又 書 王 晉 卿 畫 四 首 西 塞 風 雨, 仰 看 雲 天 真 箬 笠, 旋 收 江 海 入 蓑 衣, 固 納 須 彌 於 芥 子, 亦 由 微 塵 見 大 千 收 放 之 間, 唯 其 退 藏 於 密, 始 能 以 大 觀 小 由 此 觀 之, 畫 家 構 圖, 必 須 著 眼 於 取 勢, 或 以 勢 取 象, 或 以 勢 立 形, 自 始 至 終 必 也 因 勢 導 於 筆 墨, 貫 於 創 作, 畫 境 乃 不 囿 於 方 寸, 乃 不 拘 泥 於 點 畫 50 詩 人 詠 畫 題 畫 窺 得 此 秘, 傳 神 阿 睹, 方 能 作 詩 如 見 畫 ( 三 ) 包 孕 豐 富, 象 外 見 意 北 宋 繪 畫 美 學, 凸 出 逸 格 ; 詩 文 書 畫 美 學 凸 出 韻 美, 兩 者 有 相 通 相 融 之 處 宋 黃 休 復 益 州 名 畫 錄 將 畫 作 分 為 逸 神 妙 能 四 格, 而 置 逸 格 於 其 他 諸 品 之 上, 此 乃 北 宋 繪 畫 美 學 由 再 現 轉 向 表 現, 從 再 現 造 化 自 然 轉 向 表 現 主 觀 意 趣 之 投 影, 51 繪 畫 之 詩 性 抒 情 性, 已 隱 寓 其 中 繪 畫 追 求 超 脫 世 俗, 猶 詩 文 追 求 高 風 絕 塵, 前 者 有 超 逸 之 美, 後 者 富 韻 味 之 美, 足 見 詩 與 畫 有 一 律 處 范 溫 潛 溪 詩 眼 論 韻, 強 調 有 餘 意 之 謂 韻, 特 別 欣 賞 行 於 簡 易 閑 澹 之 中, 而 有 深 遠 無 窮 之 味 的 藝 文 作 品 52 蘇 軾 說 韻 味, 有 所 謂 蕭 散 簡 遠, 妙 在 筆 墨 之 外 ; 發 纖 穠 於 簡 古, 寄 至 味 於 澹 泊 ; 所 謂 枯 澹 者, 謂 外 枯 中 膏, 似 澹 而 實 美 諸 美, 皆 是 包 孕 豐 富, 極 具 象 外 見 意, 味 外 之 味 53 黃 庭 堅 說 韻, 頗 具 代 表 : 凡 書 畫 當 觀 韻 往 時 李 伯 時 為 余 作 李 廣 奪 胡 兒 馬, 挾 兒 南 馳, 取 胡 兒 弓 引 滿, 以 擬 追 騎 觀 箭 鋒 所 直, 發 之, 人 馬 皆 應 弦 也 伯 時 笑 曰 : 使 俗 子 為 之, 當 作 中 箭 追 騎 矣 余 因 此 深 悟 畫 格 此 與 文 章 同 一 關 紐, 但 難 得 人 50 參 閱 涂 光 社 : 勢 與 中 國 藝 術, 第 三 章 第 二 節 沈 宗 騫 論 勢,( 北 京 : 中 國 人 民 大 學 出 版 社, 1990.7), 頁 128-154 51 參 考 葉 朗 : 中 國 美 學 史 大 綱, 第 十 三 章 第 四 節 逸 品 的 美 學 內 涵,( 臺 北 : 滄 浪 出 版 社,1986.9), 頁 288-293 52 范 溫 : 潛 溪 詩 眼 論 韻, 原 載 永 樂 大 典 第 一 冊, 卷 八 0 七 詩 字 下 引,(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6.6), 頁 232-233 參 考 陳 偉 席 : 論 中 國 畫 之 韻, 原 刊 朵 雲 第 10 期 同 註 37, 中 國 繪 畫 研 究 論 文 集, 頁 122-150 葉 朗 : 中 國 美 學 史 大 綱, 第 十 四 章 宋 元 詩 歌 美 學, 第 四 節 韻 的 突 出, 頁 306-312 53 見 蘇 軾 書 黃 子 思 詩 集 後 評 韓 柳 詩, 并 見 蘇 軾 文 集 卷 六 十 七,(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6.3), 頁 2124 2109 參 考 同 註 39, 頁 310-311 43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入 神 會 耳 ( 黃 庭 堅 題 摹 燕 郭 尚 父 圖, 豫 章 黃 先 生 文 集 卷 二 十 七 ) 黃 庭 堅 題 摹 燕 郭 尚 父 圖, 標 榜 詩 文 書 畫 皆 當 觀 韻, 舉 李 公 麟 畫 李 廣 奪 胡 兒 馬 圖 為 例, 取 胡 兒 弓 引 滿, 以 擬 追 騎, 此 韓 愈 所 謂 將 軍 欲 以 巧 取 人, 盤 馬 彎 弓 故 不 發 試 想 : 以 李 廣 之 神 射, 箭 無 虛 發, 今 引 弓 不 發, 以 擬 追 騎, 此 中 提 供 觀 賞 者 想 像 之 空 間 極 為 寬 大, 審 美 之 韻 味 極 為 雋 永, 此 之 謂 包 孕 豐 富 54 象 外 見 意, 所 謂 得 其 環 中, 以 應 無 窮 德 國 美 學 家 萊 辛 拉 奧 孔, 論 繪 畫 之 特 性, 有 所 謂 最 富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Der Pr"agnantests Augenblick), 此 一 頃 刻, 既 包 含 過 去, 又 暗 示 未 來, 能 令 人 想 像 豐 富, 有 自 由 發 揮 之 餘 地 55 萊 辛 以 拉 奧 孔 雕 像 群 為 例, 以 為 圖 畫 也 可 以 模 仿 動 作, 不 過, 必 須 慎 選 最 富 於 暗 示 性 之 頃 刻, 能 把 前 前 後 後 都 很 明 白 的 表 現 出 來 雕 像 家 不 表 現 拉 奧 孔 呼 天 搶 地 的 號 啕, 而 選 擇 表 現 他 輕 微 的 歎 息, 職 是 之 故 56 李 公 麟 畫 李 廣 奪 胡 兒 馬 圖, 造 景 布 置 殊 勝 處, 在 取 胡 兒 弓 引 滿, 以 擬 追 騎 之 頃 刻 此 一 頃 刻 就 追 騎 之 頂 點 言, 妙 在 將 達 未 達 之 際, 因 藝 術 表 現 而 長 存 永 在 李 公 麟 能 於 變 動 不 居 之 敘 述 動 作 中, 恰 到 好 處 選 擇 抓 住 關 鍵 之 頃 刻, 化 靜 為 動, 化 美 為 媚, 神 韻 全 出, 令 人 想 像 其 前 其 後 蘇 軾 所 作 詠 畫 題 畫 詩, 亦 頗 能 揣 摩 畫 家 匠 心, 凸 顯 包 孕 豐 富 處, 及 意 蘊 深 遠 處, 如 鄢 陵 王 主 簿 所 畫 折 枝 詩 所 示 : 論 畫 以 形 似, 見 與 兒 童 鄰 賦 詩 必 此 詩, 定 非 知 詩 人 詩 畫 本 一 律, 天 工 與 清 新 邊 鸞 雀 寫 生, 趙 昌 花 傳 神 何 如 此 兩 幅, 疏 淡 含 精 勻 誰 言 一 點 紅, 解 寄 無 邊 春 ( 蘇 軾 書 鄢 陵 王 主 簿 所 畫 折 枝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0 七, 頁 9352) 瘦 竹 如 幽 人, 幽 花 如 處 女 低 昂 枝 上 雀, 搖 盪 花 間 雨 雙 翎 決 將 起, 眾 葉 紛 自 舉 可 憐 採 花 蜂, 清 蜜 寄 兩 股 若 人 富 天 巧, 春 色 入 毫 楮 懸 知 君 能 詩, 54 宋 黃 文 節 公 全 集. 正 集 卷 第 二 十 七, 題 摹 燕 郭 尚 父 圖, 劉 琳 李 勇 先 王 蓉 貴 校 點 本 黃 庭 堅 全 集 第 二 冊,( 成 都 : 四 川 大 學 出 版 社,2004.5), 頁 729 55 朱 光 潛 : 詩 與 畫 的 界 限. 拉 奧 孔, 第 五 章 造 形 藝 術 家 為 什 麼 要 避 免 描 繪 激 情 頂 點 的 頃 刻?, 最 富 於 孕 育 性 的 頃 刻,( 臺 北 : 蒲 公 英 出 版 社,1986), 頁 18-19, 頁 171 56 參 考 朱 光 潛 : 詩 論, 第 七 章 詩 與 畫 評 萊 辛 的 詩 畫 異 質 說, 三 畫 如 何 敘 述, 詩 如 何 描 寫, ( 臺 北 : 國 文 天 地 雜 誌 社,1990.3), 頁 174-178 44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寄 聲 求 妙 語 ( 同 上, 其 二 ) 六 朝 文 學 崇 尚 簡 約 風 尚, 討 論 言 不 盡 意 得 意 忘 言 等 言 意 之 辨, 於 是 文 心 雕 龍. 隱 秀 等 論 著 與 作 品, 發 展 出 以 少 總 多 之 審 美 風 尚 57 影 響 所 及, 宋 代 詩 學 與 詩 作, 亦 多 倡 談 言 意 關 係 形 神 之 辨 類 說 載 王 安 石 詠 石 榴 花 詩, 曰 : 穠 葉 萬 枝 紅 一 點, 動 人 春 色 不 須 多 58 已 觸 及 以 少 勝 多 之 審 美 至 蘇 軾 書 鄢 陵 王 主 簿 所 畫 折 枝 二 首 其 一, 標 榜 跳 脫 形 似, 追 求 神 似 終 篇 所 謂 誰 言 一 點 紅, 解 寄 無 邊 春, 以 一 點 紅 之 少, 概 括 無 邊 春 之 多, 以 少 勝 多, 包 孕 豐 富 南 宋 葉 紹 翁 游 園 不 值 所 謂 春 色 滿 園 關 不 住, 一 枝 紅 杏 出 牆 來, 59 聚 焦 於 一 枝 紅 杏, 以 概 括 表 現 滿 園 春 色, 小 中 見 大, 取 景 小 而 意 境 無 窮, 堪 稱 工 於 詠 物 其 二, 詠 物 聚 焦 於 枝 上 雀, 低 昂 飛 翔, 搖 盪 花 雨, 化 靜 為 動, 化 美 為 媚 再 選 擇 雙 翎 將 起 未 起 將 決 未 決 之 際, 作 為 最 富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於 是 眾 葉 之 自 舉, 紛 紛 隨 之, 動 態 演 示, 韻 味 無 限 東 坡 固 嘗 言 : 善 畫 者, 畫 意 不 畫 形 ; 善 詩 者, 道 意 不 道 名 ; 筆 者 於 折 枝 畫 詩 其 二 第 三 四 五 六 句 之 詩 美 意 趣, 亦 云 晁 以 道 和 公 詩 云 : 畫 寫 物 外 形, 要 物 形 不 改 ; 詩 傳 畫 外 意, 貴 有 畫 中 態 ; 東 坡 題 畫, 不 只 能 妙 傳 畫 中 態 而 已 ; 其 中 可 貴 者 往 往 化 靜 為 動, 化 美 為 媚, 詩 傳 畫 外 意, 補 充 畫 面, 拓 展 意 境, 此 詩 有 之 又 如 續 麗 人 行 : 李 仲 謀 家 有 周 昉 畫 背 面 欠 伸 內 人, 極 精, 戲 作 此 詩 深 宮 無 人 春 日 長, 沉 香 亭 北 百 花 香 美 人 睡 起 薄 梳 洗, 燕 舞 鶯 啼 空 斷 腸 畫 工 欲 畫 無 窮 意, 背 立 東 風 初 破 睡 若 教 回 首 卻 嫣 然, 陽 城 下 蔡 俱 風 靡 杜 陵 飢 客 眼 長 寒, 蹇 驢 破 帽 隨 金 鞍 隔 花 臨 水 時 一 見, 只 許 腰 肢 背 後 看 心 醉 歸 來 茅 屋 底, 方 信 人 間 有 西 子 君 不 見 孟 光 舉 案 與 眉 齊, 何 曾 背 面 傷 春 啼 ( 蘇 軾 續 麗 人 行 并 引, 全 宋 詩 卷 七 九 九, 頁 9252) 57 王 鍾 陵 : 玄 學 的 簡 約 風 尚 與 文 學 的 以 少 總 多, 古 代 文 學 理 論 研 究 第 十 二 輯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7.11), 頁 1-29 58 宋. 曾 慥 : 類 說 卷 五 十 七, 引 王 直 方 詩 話, 動 人 春 色 不 須 多,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冊 873, 頁 990 59 葉 紹 翁 游 園 不 值 : 應 嫌 屐 齒 印 蒼 苔, 十 扣 柴 門 九 不 開 春 色 滿 園 關 不 住, 一 枝 紅 杏 出 牆 來 全 宋 詩 卷 二 九 四 九,(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98.12), 頁 35135 45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周 昉 畫 仕 女 圖, 作 背 面 欠 伸 狀 蘇 軾 就 其 欠 伸, 解 讀 為 深 宮 之 寂 寞 冷 清, 芳 華 虛 度, 所 謂 畫 工 欲 畫 無 窮 意, 背 立 東 風 初 破 睡 內 人 之 深 宮 怨, 如 何 著 墨, 才 能 傳 達 其 中 之 無 窮 意? 周 昉 仕 女 圖 之 巧 思, 作 背 面 狀, 可 作 更 多 層 面 之 詮 釋, 提 供 更 多 的 補 充 發 揮, 於 是 形 象 經 過 填 充 而 益 加 飽 滿 若 教 回 首 卻 嫣 然, 陽 城 下 蔡 俱 風 靡 二 句, 畫 中 美 人 作 背 面 狀, 卻 以 假 設 性 翻 案, 設 想 回 首 嫣 然 之 情 況, 令 人 想 見 其 傾 陽 城 迷 下 蔡 之 情 致, 周 昉 可 謂 能 掌 握 最 富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蘇 軾 題 畫, 則 妙 於 詮 釋 解 讀 周 昉 畫 之 傳 神 處 下 半 段 則 又 將 無 作 有, 以 想 當 然 爾 之 筆, 憑 添 杜 陵 飢 客 隔 花 臨 水 時 一 見, 只 許 腰 肢 背 後 看, 增 強 戲 劇 性 詼 諧 感, 大 抵 多 以 背 面 之 美 人 圖 作 觸 媒, 而 豐 富 想 像, 生 發 創 意 又 如 下 列 諸 詩, 亦 頗 能 象 外 傳 神 : 二 馬 並 驅 攢 八 蹄, 二 馬 宛 頸 騣 尾 齊 一 馬 任 前 雙 舉 後, 一 馬 却 避 長 嗚 嘶 老 髯 奚 官 騎 且 顧, 前 身 作 馬 通 馬 語 後 有 八 匹 飲 且 行, 微 流 赴 吻 若 有 聲 前 者 既 濟 出 林 鶴, 後 者 欲 涉 鶴 俯 啄 最 後 一 匹 馬 中 龍, 不 嘶 不 動 尾 搖 風 韓 生 畫 馬 真 是 馬, 蘇 子 作 詩 如 見 畫 世 無 伯 樂 亦 無 韓, 此 詩 此 畫 誰 當 看 ( 蘇 軾 韓 幹 馬 十 四 匹, 全 宋 詩 卷 七 九 八, 頁 9244) 韓 幹 馬 十 四 匹 之 藝 術 魅 力, 東 坡 已 自 道 之, 詩 末 所 謂 韓 生 畫 馬 真 是 馬, 蘇 子 作 詩 如 見 畫, 稱 美 韓 幹 能 畫, 東 坡 工 詩, 殆 無 疑 義 韓 幹 所 繪 十 六 匹 馬, 先 得 東 坡 法 眼 鑑 賞, 再 藉 詩 歌 體 式, 再 現 其 畫 面, 舖 寫 其 精 華, 強 調 其 布 置, 而 品 評 其 逼 真 妙 肖, 以 見 韓 幹 之 善 寫 生, 而 東 坡 之 長 於 傳 神 其 題 畫 之 妙, 或 從 杜 甫 九 馬 分 寫 來, 或 自 韓 愈 畫 記 出, 60 然 推 陳 出 新, 自 我 作 古, 其 創 意 造 語 亦 頗 有 可 觀 處 就 包 孕 豐 富, 象 外 見 意 而 言, 奇 而 可 法 之 布 置 大 抵 有 三 : 其 一, 為 一 馬 任 前 雙 舉 後 ; 其 二, 為 老 髯 奚 官 騎 且 顧 ; 其 三, 為 不 嘶 不 動 尾 搖 風 之 馬 中 龍 設 計 三 者 之 中, 又 以 再 現 老 髯 奚 官 之 騎 且 顧, 最 稱 包 孕 豐 富, 堪 稱 長 於 選 擇 最 富 於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蓋 老 髥 奚 官 單 騎 一 匹 而 又 瞻 前 顧 後, 十 六 匹 皆 在 掌 控 之 中 句 中 著 一 顧 字, 則 奔 者 行 者 蹄 者 避 者 六 匹 前 行 馬, 與 後 方 涉 者 陸 者 飲 者 立 者 等 十 匹 馬, 動 靜 行 止 之 間, 皆 在 老 髥 奚 官 顧 盼 統 御 之 內 不 僅 一 60 曾 棗 莊 : 蘇 詩 彙 評 卷 十 五, 韓 幹 馬 十 四 匹,(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8.5), 頁 630-633 46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馬 任 前 與 一 馬 卻 避 之 連 環 衝 突, 老 髯 奚 官 知 曉 明 白, 連 最 後 一 匹 馬 中 龍 之 動 靜, 亦 在 遙 控 之 中 至 於 不 嘶 不 動 尾 搖 風, 表 現 此 匹 龍 馬 之 神 閒 氣 定, 王 者 氣 象, 亦 經 烘 扥 對 比, 而 象 外 見 意, 包 孕 豐 富 又 如 下 列 詠 物 詩 山 水 詩 : 野 雁 見 人 時, 未 起 意 先 改 君 從 何 處 看, 得 此 無 人 態 無 乃 槁 木 形, 人 禽 兩 自 在 北 風 振 枯 葦, 微 雪 落 璀 璀 慘 澹 雲 水 昏, 晶 熒 沙 礫 碎 弋 人 悵 何 慕, 一 舉 渺 江 海 ( 蘇 軾 高 郵 陳 直 躬 處 士 畫 雁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0 七, 頁 9352) 眾 禽 事 紛 爭, 野 雁 獨 閑 潔 徐 行 意 自 得, 俯 仰 若 有 節 我 衰 寄 江 湖, 老 伴 雜 鵝 鴨 作 書 問 陳 子, 曉 景 畫 苕 霅 依 依 聚 圓 沙, 稍 稍 動 斜 月 先 鳴 獨 鼓 翅, 吹 亂 蘆 花 雪 ( 蘇 軾 高 郵 陳 直 躬 處 士 畫 雁 二 首 其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0 七, 頁 9352) 竹 外 桃 花 三 兩 枝, 春 江 水 暖 鴨 先 知 蔞 蒿 滿 地 蘆 芽 短, 正 是 河 豚 欲 上 時 ( 蘇 軾 惠 崇 春 江 曉 景 二 首 其 ㄧ, 全 宋 詩 卷 八 0 九, 頁 9374) 兩 兩 歸 鴻 欲 破 群, 依 依 還 似 北 歸 人 遙 知 朔 漠 多 風 雪, 更 待 江 南 半 月 春 ( 同 上, 其 二 ) 高 郵 陳 直 躬 處 士 畫 雁 其 一, 特 寫 野 雁 見 人 時, 未 起 意 先 改 之 惶 恐 驚 動 作 反 襯, 亦 堪 稱 最 富 於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進 而 狀 寫 野 雁 之 生 意, 偏 從 無 人 態 處 設 想 發 揮, 再 下 一 轉 語, 稱 人 禽 形 若 槁 木, 兩 自 若, 便 能 得 此 無 人 態, 其 中 留 存 許 多 空 白, 提 供 鑑 賞 者 之 補 充 發 揮 61 其 二, 陳 直 躬 筆 下 之 野 雁, 閑 潔 自 得 俯 仰 有 節, 從 容 自 得, 經 由 徐 行 俯 仰 看 出 ; 先 鳴 獨 鼓 翅, 吹 亂 蘆 花 雪, 以 形 象 傳 神, 呼 應 獨 閑 潔, 反 襯 眾 禽 事 紛 爭 所 謂 詩 情 畫 意, 相 得 益 彰 惠 崇 春 江 曉 景 二 首 其 一, 著 眼 於 春 江 水 暖 鴨 先 知 之 通 感, 聚 焦 於 蔞 蒿 滿 地 蘆 芽 短 之 景 象, 而 虛 擬 一 河 豚 欲 上 未 上 之 場 景, 既 飽 滿 想 像, 又 擴 展 場 景 延 伸 至 海 上 河 口, 設 想 弔 詭, 情 趣 盎 然, 有 如 此 者 妙 在 欲 上, 為 原 畫 所 本 無, 無 中 生 有, 出 於 詩 人 之 創 發 惠 崇 春 江 曉 景 二 首 其 二, 惠 崇 所 繪, 想 必 只 是 兩 兩 歸 鴻 之 靜 止 畫 面 而 已 東 坡 題 畫 詩, 添 增 欲 破 群 依 依, 則 歸 心 似 箭 61 伍 蠡 甫 : 伍 蠡 甫 藝 術 美 學 文 集, 野 禽 的 無 人 態,( 上 海 : 復 旦 大 學 出 版 社,1986.7), 頁 489-490 47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而 又 流 連 徘 徊 之 情 態, 歷 歷 浮 現 遙 知 句, 懸 想 前 程 多 艱 ; 更 待 句, 再 憧 憬 回 程 春 暖 如 意 全 詩 側 重 文 學 性 之 想 像 描 寫, 揣 度 惠 崇 圖 寫 歸 雁 之 情 境, 然 後 作 設 身 處 地 之 懷 想 時 間 流 動, 從 當 下 江 南 飛 躍 未 來, 再 從 未 來 之 朔 漠 風 雪 回 歸 江 南 之 未 來 包 孕 豐 富, 象 外 見 意, 有 如 此 者 又 如 : 佳 人 自 鞚 玉 花 驄, 翩 如 驚 燕 蹋 飛 龍 金 鞭 爭 道 寶 釵 落, 何 人 先 入 明 光 宮 宮 中 羯 鼓 催 花 柳, 玉 奴 弦 索 花 奴 手 坐 中 八 姨 真 貴 人, 走 馬 來 看 不 動 塵 明 眸 皓 齒 誰 復 見, 只 有 丹 青 餘 淚 痕 人 間 俯 仰 成 今 古, 吳 公 台 下 雷 塘 路 當 時 亦 笑 張 麗 華, 不 知 門 外 韓 擒 虎 ( 蘇 軾 虢 國 夫 人 夜 遊 圖,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0, 頁 9385) 蘇 軾 所 作 虢 國 夫 人 夜 遊 圖, 以 生 花 妙 筆 生 動 呈 現 開 元 天 寶 之 盛 唐 景 觀, 再 現 楊 氏 姐 妹 恃 寵 驕 縱 走 馬 夜 遊 之 歷 史 場 景 圖 景 為 夜 遊, 前 四 句 為 金 鞭 爭 道 之 動 態 演 示, 第 七 八 句, 特 寫 坐 中 八 姨, 走 馬 不 動 塵 之 貴 氣 展 示, 前 後 動 靜 相 形, 往 往 象 外 見 意 其 中, 第 三 句 寶 釵 落 之 情 節 設 計 尤 妙 試 想 : 寶 釵 落 地 之 景 象, 堪 稱 能 選 擇 最 富 於 孕 育 性 之 頃 刻, 既 凸 顯 佳 人 夜 遊, 自 鞚 玉 花 驄, 亦 實 錄 金 鞭 爭 道 何 人 先 入 明 光 宮 之 恃 寵 驕 縱 寶 釵 落 三 字, 在 佳 人 爭 道 之 意 象 塑 造 上, 大 有 左 傳 宣 公 十 二 年 載 邲 之 戰 中 軍 下 軍 爭 舟, 舟 中 之 指 可 掬 也 之 妙, 以 結 局 意 象 呈 現, 替 代 過 程 鋪 寫, 景 象 浮 現, 具 體 生 動, 象 外 見 意, 包 孕 十 分 豐 富 ( 四 ) 虛 實 相 成, 再 創 畫 境 山 水 畫 之 曠 遠 意 境, 由 二 要 素 構 成, 其 一, 為 實 景, 即 由 近 及 遠 之 水 墨 實 體 ; 其 二, 即 是 空 景, 乃 由 遠 及 空 之 無 形 虛 體 與 空 白 這 留 白, 乃 虛 實 相 生 之 流 動 韻 律, 眾 美 從 之 的 幽 幻 空 間 由 空 白 美 營 造 的 曠 遠 境 界, 魅 力 在 于 有 無 相 生, 虛 實 相 成 ; 以 白 當 黑, 苟 即 器 以 求 道, 無 畫 處 皆 成 妙 境 莊 子 所 謂 瞻 彼 闕 者, 虛 室 生 白, 蘇 軾 所 謂 靜 故 了 群 動, 空 故 納 萬 象 ; 嚴 羽 所 謂 不 著 一 字, 盡 得 風 流, 差 可 形 容 此 禪 家 所 謂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 清 湯 貽 汾 所 謂 人 但 知 有 畫 處 是 畫, 不 知 無 畫 處 皆 畫 畫 之 空 處 全 局 所 關, 48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即 虛 實 相 生 法 62 於 是 含 蘊 之 寬 闊 與 多 層 面 之 理 解, 促 成 意 境 可 以 無 限 開 拓 之 空 間 63 詩 以 空 靈 為 妙, 繪 畫 而 留 白, 遂 與 畫 中 有 詩 相 近 相 通 虛 實 相 生, 乃 山 水 畫 之 重 要 審 美 原 則 形 象 與 空 白, 相 輔 相 成, 這 牽 涉 到 繪 畫 之 現 象 與 本 質, 現 實 與 想 像 空 靈 與 充 實 諸 課 題 64 老 子 提 出 有 無 相 生, 笪 重 光 畫 筌 講 究 虛 實 相 生, 無 畫 處 皆 成 妙 境, 使 混 沌 中 放 出 光 明 清 葉 燮 原 詩 卷 二, 曾 論 及 繪 畫 之 局 限, 所 謂 : 若 初 寒 內 外 之 景 色, 即 董 巨 復 生, 恐 亦 束 手 擱 筆 矣 其 實 不 然, 假 借 實 相, 可 以 發 明 虛 景 若 畫 師 繪 事 能 善 體 詩 人 之 意, 運 用 虛 實 相 生 之 法, 比 興 寄 託 之 妙, 則 可 以 突 破 困 境, 別 創 天 地 清 方 士 庶 天 慵 庵 筆 記 云 : 山 川 草 木, 造 化 自 然, 此 實 境 也 因 心 造 境, 以 手 運 心, 此 虛 景 也 ; 題 畫 之 妙, 考 求 運 心 造 境 之 隱 微, 則 可 以 虛 實 相 生, 形 神 兼 備 65 因 此, 畫 家 往 往 致 力 於 疏 密 簡 繁 有 無 虛 實 之 經 營 規 劃, 所 謂 肆 力 在 實 處, 而 索 趣 在 虛 處 繪 畫 中 的 空 白, 又 稱 虛 白, 乃 形 象 實 體 演 化 之 虛 象, 是 意 到 而 筆 不 到 處 之 神 韻, 所 謂 形 象 之 外, 象 外 之 象, 指 此 華 琳 南 宗 抉 秘 所 謂 畫 中 之 白, 即 畫 中 之 畫, 亦 即 畫 外 之 畫 ; 韓 熙 習 苦 齋 畫 絮 所 謂 畫 在 有 筆 墨 處, 畫 之 妙 在 無 筆 墨 處, 大 抵 如 郭 忠 恕 畫 山, 多 用 心 於 筆 墨 之 外, 或 以 實 出 虛, 或 化 實 為 虛, 或 以 虛 出 實 ; 要 之, 不 出 虛 實 相 成 相 生 之 理 66 蘇 軾 詠 畫 題 畫, 長 於 捕 捉 畫 師 別 出 心 裁 匠 心 獨 運 處, 於 是 無 筆 畫 處, 皆 成 妙 境 如 : 何 年 顧 陸 丹 青 手, 畫 作 朱 陳 嫁 娶 圖 聞 道 一 村 惟 兩 姓, 不 將 門 戶 買 崔 盧 ( 蘇 62 清. 湯 貽 汾 : 畫 鑑 析 覽, 王 伯 敏 任 道 斌 主 編 : 畫 學 集 成 ( 明 - 清 ),( 石 家 莊 : 河 北 美 術 出 版 社,2002), 頁 343 63 張 晨 : 中 國 詩 畫 與 中 國 文 化, 山 水 詩 與 山 水 畫 暢 神 文 化 的 妙 境, 空 白 的 魅 力,( 瀋 陽 : 遼 寧 教 育 出 版 社,1993.12), 頁 74 參 考 同 註 28, 李 倍 雷 : 中 國 山 水 畫 與 歐 洲 風 景 畫 比 較 研 究, 第 六 章 第 二 節, 二 空 白 與 模 糊, 頁 299-307 64 金 維 諾 : 中 國 美 術 史 論 集, 現 象 與 本 質, 現 實 與 想 像,( 臺 北 : 明 文 書 局,1984.10), 頁 247-255 65 傅 抱 石 : 中 國 繪 畫 理 論, 第 一 一 般 論,(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85.3), 頁 12 引 參 考 張 高 評 : 詩 畫 相 資 與 宋 詩 之 創 造 思 維 宋 代 詩 畫 美 學 與 跨 際 會 通, 輯 入 創 意 造 語 與 宋 詩 特 色 第 六 章,(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2008.12), 頁 231-285 66 王 楙 : 野 客 叢 書 附 錄, 野 老 紀 聞 : 太 史 公 如 郭 忠 恕 畫 天 外 數 峰, 略 有 筆 墨 然 而 使 人 見 而 心 服 者, 在 筆 墨 之 外 也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冊 852, 頁 802; 參 考 張 少 康 : 中 國 古 代 文 學 創 作 論, 第 四 章 論 藝 術 表 現 的 辯 證 法, 四 虛 與 實,(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1983.12), 頁 205-218 49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軾 陳 季 常 所 蓄 朱 陳 村 嫁 娶 圖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0 三, 頁 9299) 我 是 朱 陳 舊 使 君, 勸 農 曾 入 杏 花 村 而 今 風 物 那 堪 畫, 縣 吏 催 租 夜 打 門 ( 蘇 軾 陳 季 常 所 蓄 朱 陳 村 嫁 娶 圖 二 首 其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0 三, 頁 9299) 兩 兩 歸 鴻 欲 破 群, 依 依 還 似 北 歸 人 遙 知 朔 漠 多 風 雪, 更 待 江 南 半 月 春 ( 蘇 軾 惠 崇 春 江 曉 景 二 首 之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0 九, 頁 9374) 人 間 斤 斧 日 創 夷, 誰 見 龍 蛇 百 尺 姿 不 是 溪 山 成 獨 往, 何 人 解 作 掛 猿 枝 ( 蘇 軾 書 李 世 南 所 畫 秋 景 二 首 其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二, 頁 9395) 宗 晟 一 軸 水 簾 圖, 寄 與 南 舒 李 大 夫 未 向 林 泉 歸 得 去, 炎 天 酷 日 且 令 無 ( 蘇 軾 書 李 宗 晟 水 簾 圖, 全 宋 詩 卷 八 三 一, 頁 9618) 清 笪 重 光 畫 筌 十 分 強 調 空 靈 的 經 營, 注 重 虛 實 相 生, 無 畫 處 皆 成 妙 境, 著 眼 於 有 無 濃 淡 繁 簡 層 次 多 少 形 神 虛 實 之 整 體 構 思, 將 有 畫 處 與 無 畫 處 之 表 現 綜 觀 並 覽, 因 相 反 相 成, 而 相 互 映 發, 於 是 無 畫 處 皆 成 妙 境 67 蘇 軾 題 詠 諸 家 畫 作, 對 於 形 象 體 系 和 藝 術 意 境 間 交 相 映 發 之 匠 心 獨 運, 頗 能 言 傳 其 妙 如 朱 陳 村 嫁 娶 圖, 是 一 幅 風 俗 畫, 蘇 軾 所 詠 陳 季 常 朱 陳 村 嫁 娶 圖 二 首 其 一, 所 謂 不 將 門 戶 買 崔 盧, 自 非 原 畫 經 營 之 構 象 或 圖 景, 蓋 從 白 居 易 朱 陳 村 詩 ; 一 村 惟 兩 姓, 世 世 為 婚 姻, 生 者 不 遠 別, 嫁 娶 先 近 鄰 諸 詩 意 生 發, 作 無 中 生 有 之 創 意 推 拓, 亦 想 當 然 爾 之 題 畫 巧 思 陳 季 常 朱 陳 村 嫁 娶 圖 二 首 其 二, 縣 吏 催 租 夜 打 門 場 景, 蘇 軾 強 調 那 堪 畫, 妙 在 畫 面 中 本 無, 蘇 軾 就 使 君 勸 農 生 發, 將 無 作 有, 逸 趣 橫 生 惠 崇 春 江 曉 景 二 首 其 二, 遙 知 朔 漠 多 風 雪 是 實 下, 更 待 江 南 半 月 春 則 虛 成, 設 想 無 理 而 妙 書 李 世 南 所 畫 秋 景 二 首 其 二, 畫 中 景 象, 並 無 龍 蛇 百 尺 姿 堪 作 掛 猿 枝 之 山 木 ; 一 切 場 景, 多 由 東 坡 無 中 生 有, 而 亦 超 以 象 外, 得 其 環 中 如 書 李 宗 晟 水 簾 圖, 提 供 炎 天 酷 日, 未 得 歸 去 林 泉 者 之 消 暑 劑, 望 梅 止 渴, 亦 慰 情 聊 勝 於 無 觀 賞 一 軸 水 簾 圖, 可 以 神 遊, 可 以 出 塵, 於 炎 天 酷 日 作 向 林 泉 之 遷 想, 是 突 破 時 空, 拓 展 畫 境, 尺 幅 而 有 千 里 之 勢 再 如 : 67 于 安 瀾 : 畫 論 叢 刊 五 十 一 種 ( 上 ), 清 笪 重 光 畫 筌,(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72.9), 頁 170-171 50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江 上 愁 心 千 疊 山, 浮 空 積 翠 如 雲 烟 山 耶 雲 耶 遠 莫 知, 烟 空 雲 散 山 依 然 但 見 兩 崖 蒼 蒼 暗 絕 谷, 中 有 百 道 飛 來 泉 縈 林 絡 石 隱 復 見, 下 赴 谷 口 為 奔 川 川 平 山 開 林 麓 斷, 小 橋 野 店 依 山 前 行 人 稍 度 喬 木 外, 漁 舟 一 葉 江 吞 天 使 君 何 從 得 此 本, 點 綴 毫 末 分 清 妍 不 知 人 間 何 處 有 此 境, 徑 欲 往 買 二 頃 田 君 不 見 武 昌 樊 口 幽 絕 處, 東 坡 先 生 留 五 年 春 風 搖 江 天 漠 漠, 暮 雲 卷 雨 山 娟 娟 丹 楓 翻 鴉 伴 水 宿, 長 松 落 雪 驚 晝 眠 桃 花 流 水 在 人 世, 武 陵 豈 必 皆 神 仙 江 山 清 空 我 塵 土, 雖 有 去 路 尋 無 緣 還 君 此 畫 三 歎 息, 山 中 故 人 應 有 招 我 歸 來 篇 (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煙 江 疊 嶂 圖 王 晉 卿 畫,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三, 頁 9410)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煙 江 疊 嶂 圖, 體 現 畫 中 遠 近 高 下 藏 露 向 背 之 層 次, 涉 及 繪 事 之 造 景 與 布 置, 68 所 謂 蘇 子 作 詩 如 見 畫 首 句 江 上 愁 心 千 疊 山 以 下 十 二 句, 以 畫 法 為 詩 法, 再 現 畫 面 內 容, 極 寫 王 晉 卿 所 畫 煙 江 疊 嶂 圖 之 清 空, 摹 寫 山 水 煙 雲 蒼 崖 飛 泉 谷 口 奔 川 川 平 山 開 小 橋 野 店 行 人 喬 木 漁 舟 江 天, 景 物 布 置 參 差 錯 落, 藏 露 有 法 斷 續 有 致 高 下 縈 紆 遠 近 得 勢, 起 伏 波 瀾, 筆 力 豪 邁, 自 是 東 坡 本 色 全 詩 以 江 山 清 空 之 境 界 為 畫 境 主 軸, 中 間 春 風 搖 江 天 漠 漠, 暮 雲 卷 雨 山 娟 娟 丹 楓 翻 鴉 伴 水 宿, 長 松 落 雪 驚 晝 眠 四 句, 分 寫 黃 州 春 夏 秋 冬 四 時 景 象, 讀 者 不 妨 化 景 物 為 情 思, 考 求 景 中 有 情, 情 景 相 生, 虛 實 相 成 東 坡 謫 居 黃 州 五 年 之 心 情 寫 照, 亦 呼 之 欲 出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山 水 訓 強 調 山 水 畫 創 作, 蓋 身 即 山 川 而 取 之, 移 情 於 山 水, 則 山 水 之 意 度 見 矣, 氣 韻 之 所 以 生 動, 或 緣 於 此 蘇 軾 鑑 賞 煙 江 叠 嶂 圖, 移 入 真 情 實 感 於 畫 中 山 水, 以 假 作 真, 因 謂 : 人 間 何 處 有 此 境, 徑 欲 往 買 二 頃 田 繪 事 固 賢 哲 寄 興, 興 到 筆 隨 ; 詩 人 則 因 題 詠 比 興 寄 託, 借 題 發 揮 東 坡 因 烏 臺 詩 案 謫 遷 黃 州, 歷 經 五 寒 暑, 詩 中 勾 勒 黃 州 四 時 風 景, 藉 以 書 寫 憂 讒 畏 譏, 驚 恐 幽 獨 之 心 境 此 詩 本 為 煙 江 叠 嶂 圖 題 詩, 初 因 圖 而 回 首 黃 州 幽 絕 之 遷 謫 現 場, 復 從 歷 史 場 景, 圖 畫 情 境 落 回 當 下 現 實 意 境 之 延 展, 從 歷 史 情 境 而 畫 中 情 境, 而 當 下 情 境, 三 個 情 境 相 較, 東 坡 於 是 感 悟 : 桃 花 流 水 在 人 世, 武 陵 豈 必 皆 神 仙 江 山 清 空 我 塵 土, 68 參 閱 傅 抱 石 : 中 國 繪 畫 理 論, 第 六 造 景 論, 第 七 布 置 論,(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85.3), 頁 59-88 51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雖 有 去 路 尋 無 緣 江 山 清 空 四 字, 為 全 詩 之 關 鍵 : 既 是 王 晉 卿 山 水 畫 表 現 之 總 體 感 受, 亦 是 黃 州 山 水 之 審 美 特 色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山 水 訓 稱 : 山 水 有 可 行 者 可 望 者, 有 可 游 者 有 可 居 者 ; 而 前 二 者 不 如 後 者 為 得, 東 坡 蓋 深 得 其 中 三 昧 東 坡 為 煙 江 叠 嶂 圖 題 詩, 因 而 回 想 黃 州, 嚮 往 江 山 清 空 桃 花 流 水, 運 用 比 興 寄 託, 豐 富 了 畫 境 與 詩 境 宣 和 畫 譜 關 注 畫 中 有 詩 之 表 現, 論 述 李 公 麟 畫, 以 為 深 得 杜 甫 作 詩 體 制, 而 移 於 畫 ; 論 董 源 山 水 畫, 出 自 胸 臆, 足 以 助 騷 客 詞 人 之 吟 思 ; 論 黃 齊 畫 風, 多 寓 興 於 丹 青, 遂 作 風 煙 欲 雨 圖, 69 蓋 山 水 畫 最 富 文 人 畫 風, 畫 師 繪 事, 既 出 自 胸 臆, 故 往 往 寓 興 於 丹 青, 最 有 助 於 騷 客 詞 人 之 吟 思 文 同 之 繪 紆 竹, 蘇 軾 之 畫 枯 木 竹 石, 70 宋 人 之 圖 松 竹 梅 蘭, 其 於 借 物 抒 情, 一 也 所 謂 詩 情 畫 意, 相 得 益 彰, 指 此 詩 人 觀 畫 題 詩, 觸 境 生 發, 亦 往 往 借 物 抒 情 於 是 虛 實 相 生, 情 境 畫 境 結 合, 豐 富 了 意 境 之 內 涵 蘇 軾 題 畫 詩, 若 涉 及 烏 臺 詩 案 株 連 之 友 朋, 如 王 晉 卿 王 定 國 等, 則 因 人 生 慨, 亦 多 興 寄 之 作 東 坡 題 畫, 往 往 藉 他 人 之 圖 畫, 以 抒 寫 我 之 性 情, 所 謂 藉 他 人 之 酒 杯, 以 澆 我 胸 中 之 塊 壘 是 也, 故 多 比 興 寄 託 之 詩 作 此 猶 畫 中 有 詩 特 質, 畫 師 對 景 生 情, 寓 情 於 畫, 景 物 變 化, 則 情 境 常 新 同 理, 詩 人 觀 畫 生 情, 寓 情 於 畫, 投 射 映 現 於 詩 篇, 則 成 創 造 性 想 像, 虛 實 相 成, 足 以 轉 化 原 畫 之 形 象 與 意 象, 而 再 創 畫 境 如 : 白 髮 四 老 人, 何 曾 在 商 顏 煩 君 紙 上 影, 照 我 胸 中 山 山 中 亦 何 有, 木 老 土 石 頑 正 賴 天 日 光, 澗 谷 紛 斕 斑 我 心 空 無 物, 斯 文 何 足 關 君 看 古 井 水, 萬 象 自 往 還 (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王 晉 卿 畫 著 色 山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四, 頁 9416) 君 歸 嶺 北 初 逢 雪, 我 亦 江 南 五 見 春 寄 語 風 流 王 武 子, 三 人 俱 是 識 山 人 ( 蘇 軾 書 王 定 國 所 藏 王 晉 卿 畫 著 色 山 二 首 其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四, 頁 9416) 69 于 安 瀾 主 編 : 宣 和 畫 譜, 第 一 冊, 宣 和 畫 譜 卷 七, 李 公 麟 ; 卷 十 一 董 元 ( 源 ) ; 卷 十 二 黃 齊,(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4.1, 二 刷 ), 頁 448 頁 485 頁 505 70 宋 米 芾 畫 史 載 : 子 瞻 作 枯 木, 枝 幹 虬 屈 無 端, 石 皴 硬, 亦 怪 怪 奇 奇 無 端, 如 其 胸 中 盤 鬱 也 全 宋 筆 記 第 二 編, 四,( 鄭 州 : 大 象 出 版 社,2006.1), 頁 277 52

張 高 評 :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此 境 眼 前 聊 妄 想, 幾 人 林 下 是 真 休 我 今 心 似 一 潭 月, 君 已 身 如 萬 斛 舟 看 畫 題 詩 雙 鶴 鬢, 歸 田 送 老 一 羊 裘 明 年 兼 與 士 龍 去, 萬 頃 蒼 波 沒 兩 鷗 ( 蘇 軾 次 韵 子 由 書 王 晉 卿 畫 山 水 一 首, 而 晉 卿 和 二 首 其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六, 頁 9443) 老 去 君 空 見 畫, 夢 中 我 亦 曾 遊 桃 花 縱 落 誰 見, 水 到 人 間 伏 流 ( 蘇 軾 次 韵 子 由 書 王 晉 卿 畫 山 水 二 首 其 一,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六, 頁 9443) 山 人 昔 與 雲 俱 出, 俗 駕 今 隨 水 不 回 賴 我 胸 中 有 佳 處, 一 樽 時 對 畫 圖 開 ( 蘇 軾 次 韵 子 由 書 王 晉 卿 畫 山 水 二 首 其 二, 全 宋 詩 卷 八 一 六, 頁 9443) 錢 鍾 書 管 錐 編 嘗 論 寄 託 云 : 詩 中 所 未 嘗 言, 別 取 事 物, 湊 泊 以 合, 所 謂 言 在 于 此, 意 在 于 彼 此 與 左 傳 所 載 賦 詩, 往 往 斷 章 取 義 相 似, 要 皆 如 南 齊 書. 文 學 傳 陸 厥 與 沈 約 書 所 謂 假 借 古 之 章 句, 以 道 今 之 情 物 71 上 列 五 首 詩, 皆 為 題 詠 王 晉 卿 山 水 畫 而 作 王 晉 卿, 即 駙 馬 都 尉 王 詵 烏 臺 詩 案 中, 因 收 受 軾 譏 諷 朝 政 文 字, 及 遺 軾 錢 物, 漏 泄 禁 中 語, 株 連 謫 降, 貶 均 州 三 年 王 鞏 ( 定 國 ) 亦 遭 謫 降, 監 賓 州 鹽 酒 稅 三 年 72 蘇 軾 題 王 晉 卿 着 色 山, 覩 畫 思 人, 因 人 生 情, 於 是 以 我 觀 物, 物 皆 著 我 之 色 彩 73 第 一 首 詩 所 謂 煩 君 紙 上 影, 照 我 胸 中 山, 借 題 發 揮, 因 畫 抒 情, 於 是 五 首 題 畫 詩 之 畫 境, 皆 感 染 烏 臺 詩 案 遷 謫 之 情 境 因 此, 蘇 軾 題 詠 王 晉 卿 系 列 山 水 畫, 多 如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之 主 題, 以 山 水 寄 託 文 人 高 士 之 意 致, 以 畫 遣 興 嚮 往 漁 樵 隱 逸 烟 霞 超 脫 74 郭 熙 林 泉 高 致. 山 水 訓 開 宗 明 義 即 云 : 林 泉 之 志, 烟 霞 之 侶, 夢 寐 在 焉, 耳 目 斷 絕 ; 若 妙 手 繪 出 山 水 畫, 則 吾 人 可 以 不 下 堂 筵, 坐 窮 泉 壑 ; 猿 聲 鳥 啼, 依 約 在 耳 ; 山 光 水 色, 滉 漾 奪 目 於 是 山 水 畫 營 造 出 可 行 可 望 可 游 可 居 之 山 水 境 界, 山 水 畫 之 快 意 獲 心, 實 在 於 此, 蘇 軾 等 宋 朝 士 大 夫 往 往 寄 情 於 山 水 畫, 71 錢 鍾 書 : 管 錐 編, 毛 詩 正 義 三 四 狡 童,( 臺 北 : 書 林 出 版 公 司,1990.8), 頁 108 72 孔 凡 禮 : 蘇 軾 年 譜, 元 豐 二 年 (1079) 四 十 四 歲,(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8.2), 頁 460-462 73 王 國 維 : 人 間 詞 話, 有 我 之 境 與 無 我 之 境, 唐 圭 璋 詞 話 叢 編 第 五 冊,(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1986), 頁 4239 74 鄭 奇 : 中 國 文 人 畫 史 上 重 大 問 題 的 初 步 探 索, 邵 洛 羊 孔 壽 山 等 中 國 畫 論,( 臺 北 : 駱 駝 出 版 社,1987.8), 頁 11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