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文 摘 要 水 滸 傳 的 創 作 從 南 宋 初 年 至 明 代 中 葉, 這 四 百 多 年 來 流 傳 的 水 滸 故 事, 經 過 說 書 人 的 講 演 鋪 陳 文 人 的 潤 飾 增 色, 逐 漸 成 熟 完 整, 匯 聚 成 一 部 精 彩 絕 倫 的 通 俗 小 說 小 說 設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論 文 摘 要 水 滸 傳 的 創 作 從 南 宋 初 年 至 明 代 中 葉, 這 四 百 多 年 來 流 傳 的 水 滸 故 事, 經 過 說 書 人 的 講 演 鋪 陳 文 人 的 潤 飾 增 色, 逐 漸 成 熟 完 整, 匯 聚 成 一 部 精 彩 絕 倫 的 通 俗 小 說 小 說 設"

Transcription

1 中 文 系 文 教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一 三 年 度 第 二 期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高 桂 惠 教 授 Dress Research of The Water Margin 研 究 生 : 陳 怡 君 中 華 民 一 四 年 六 月

2 論 文 摘 要 水 滸 傳 的 創 作 從 南 宋 初 年 至 明 代 中 葉, 這 四 百 多 年 來 流 傳 的 水 滸 故 事, 經 過 說 書 人 的 講 演 鋪 陳 文 人 的 潤 飾 增 色, 逐 漸 成 熟 完 整, 匯 聚 成 一 部 精 彩 絕 倫 的 通 俗 小 說 小 說 設 計 了 一 百 零 八 位 英 雄, 這 些 好 漢 被 賦 予 了 不 同 出 身 獨 特 相 貌, 以 及 各 式 穿 著, 繪 製 出 一 幅 多 彩 多 姿 的 水 滸 圖 卷 水 滸 傳 在 人 物 登 場 時, 往 往 以 一 套 贊 賦 介 紹 人 物 從 頭 到 腳 的 衣 著, 為 讀 者 在 腦 海 中 畫 出 一 個 具 體 而 鮮 明 的 形 象 由 於 服 飾 是 一 個 人 的 社 會 肌 膚, 透 過 服 飾 我 們 可 得 知 其 身 分 地 位 審 美 觀 念 性 格 投 射 與 所 處 的 社 會 風 尚, 甚 至 能 反 映 群 體 文 化 水 滸 傳 服 飾 琳 瑯 滿 目, 筆 者 透 過 文 本 的 分 析, 將 一 百 零 八 好 漢 的 衣 著, 分 為 首 服 上 衣 下 裳 與 足 服 腰 佩 四 類, 逐 一 考 掘 形 制 內 容 演 化, 宋 元 明 三 代 服 制 與 人 物 的 穿 用 取 向 其 次 探 討 服 飾 的 質 料 與 顏 色, 將 質 料 分 為 棉 麻 絲 織 毛 皮 金 屬 四 類, 研 究 服 飾 表 現 的 物 質 文 化 ; 服 色 則 採 紅 青 白 黑 黃 五 色 分 述, 闡 發 水 滸 傳 服 飾 的 穿 搭 美 把 人 物 服 飾 對 應 水 滸 傳 的 創 作 背 景, 瞭 解 小 說 反 映 出 來 宋 元 明 三 代 紡 織 工 藝 的 發 達, 帶 動 商 品 經 濟 活 絡, 形 成 豐 富 多 樣 的 衣 飾 時 尚 以 及 崇 奢 僭 禮 的 風 氣 最 後 將 服 飾 與 人 物 形 象 結 合 探 討, 論 述 小 說 如 何 運 用 服 飾 勾 勒 水 滸 傳 臉 譜, 研 究 服 飾 對 人 物 外 在 的 身 分 界 定, 與 文 本 內 在 的 書 寫 意 涵 本 論 文 從 服 飾 的 角 度 審 視 水 滸 傳, 從 中 歸 納 出 服 飾 是 人 物 刻 劃 的 途 徑, 是 小 說 渲 染 情 節 的 方 法, 也 是 社 會 風 俗 的 具 體 反 映, 更 是 梁 山 好 漢 犯 禁 思 想 的 表 現, 總 結 出 水 滸 傳 是 通 俗 小 說 服 飾 書 寫 的 轉 型 階 段 關 鍵 詞 : 水 滸 傳 一 百 零 八 好 漢 服 飾 人 物 形 象 I

3 Abstract The creation of The Water Margin went through a roughly 400-year span, starting from the beginning of Southern Song to the mid-ming Dynasty. Stories of The Water Margin, performed, polished, refined and compiled by storytellers and poets, were made into one epic popular fiction, within which 108 outlaws, endowed with distinct backgrounds, appearances, and dress, made an animated landscape of Water Margin. The Water Margin introduces most of its characters complete outfits through a set of words of praise on their debuts, thereby portraying solid, bright images in its readers mind. Dress are socialized skin from which we tell one s social status, aesthetics, projected nature, contemporary trends, and even collective culture from those of others. The Water Margin presents 108 outlaws in a wide array of clothing which, in my textual analyses, was categorized into caps, garments, skirts and footwear, and waist ornaments. I explore the contents of their designs and transformations over time, and how people in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designed and decided their dress in terms of wearing and functioning. Next, I d discuss the textile categorized into cotton and gunny, silk, hide and leather, and metal, in order to study the material culture embedded in dress along with colors red, cyan, white, black, and yellow included, so as to elaborate on the aesthetics of dressing. Comparing dress with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Water Margin s creation gives insight to the highly-developed textile crafting in Song, Yuan, and Ming Dynasty, a crafting which promoted a booming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reby formed a miscellaneous dressing fashion and a luxury-worshiping, etiquette-violating atmosphere. Combining dress with the characters, I reason how each figure was shaped with what he or she wore, and study how one s dressing defined his/her extrinsic identity and the textual implications inherited in the fiction. This thesis aims at scrutinizing The Water Margin through dress, concluding that dressing is a path to characters depictions, a manner with which the plot was embellished, a concrete reflection on social customs, as well as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108 outlaws thinking of breaking prohibitions. The Water Margin, therefore, was at the stage of dressing depiction s transformation in popular fictions. Keywords: The Water Margin, the 108 outlaws, dress, characters II

4 論 文 目 次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1 第 二 節 文 獻 檢 討 與 述 評 一 水 滸 傳 之 人 物 形 象 研 究 6 二 水 滸 傳 之 社 會 文 化 研 究 8 三 水 滸 傳 之 服 飾 書 寫 研 究 11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研 究 方 法 一 研 究 範 圍 19 二 研 究 方 法 20 第 二 章 宋 元 明 的 服 飾 文 化 探 析 第 一 節 宋 元 明 紡 織 工 藝 的 發 展 25 第 二 節 宋 元 明 的 衣 飾 風 尚 34 第 三 章 水 滸 傳 服 飾 類 型 分 析 第 一 節 首 服 類 一 髮 式 47 ( 一 ) 丫 髻 48 ( 二 ) 鵝 梨 角 兒 49 ( 三 ) 兒 50 二 冠 服 50 ( 一 ) 冠 : 平 天 冠 三 叉 冠 星 冠 如 意 冠 鐵 冠 50 ( 二 ) 巾 : 一 字 巾 墊 角 巾 抓 角 兒 頭 巾 万 字 巾 綸 巾 包 巾 56 ( 三 ) 幞 頭 63 ( 四 ) 抹 額 65 ( 五 ) 帽 : 烏 帽 磕 腦 67 ( 六 ) 笠 : 箬 笠 毡 笠 69 ( 七 ) 盔 72 ( 八 ) 首 飾 : 巾 環 簪 釵 釧 鐲 戴 花 73 III

5 第 二 節 上 衣 類 一 袍 81 ( 一 ) 龍 袍 82 ( 二 ) 官 袍 83 ( 三 ) 道 服 ( 袍 ) 直 裰 84 ( 四 ) 戰 袍 ( 征 袍 ) 86 二 襖 91 ( 一 ) 衲 襖 91 ( 二 ) 戰 襖 92 ( 三 ) 繡 襖 94 三 衫 : 布 衫 紗 衫 羅 衫 綢 衫 緞 衫 95 四 甲 97 ( 一 ) 鎖 子 甲 ( 連 環 甲 ) 98 ( 二 ) 獸 面 吞 頭 99 ( 三 ) 柳 葉 甲 魚 鱗 甲 100 ( 四 ) 掩 心 甲 ( 護 心 鏡 ) 101 ( 五 ) 烏 油 甲 102 五 其 他 : 主 腰 背 心 103 第 三 節 下 裳 與 足 服 類 一 裙 107 二 褲 ( 褌 ) 108 三 腿 綳 ( 絣 ) 109 四 鞋 110 ( 一 ) 履 110 ( 二 ) 麻 鞋 113 ( 三 ) 靴 : 抹 綠 靴 朝 靴 牛 皮 靴 油 膀 靴 其 他 114 五 襪 ( 袜 ) 117 第 四 節 腰 佩 類 一 腰 帶 120 ( 一 ) 笏 頭 帶 120 ( 二 ) 鸞 帶 手 巾 125 二 縧 126 三 膊 128 IV

6 四 裹 肚 129 第 四 章 水 滸 傳 服 飾 質 料 與 顏 色 分 析 第 一 節 水 滸 服 飾 質 料 考 察 一 棉 麻 類 133 二 絲 織 類 136 ( 一 ) 絹 136 ( 二 ) 紗 138 ( 三 ) 羅 139 ( 四 ) 緞 ( 紵 絲 ) 142 ( 五 ) 錦 144 三 毛 皮 類 146 四 金 屬 類 148 第 二 節 水 滸 服 飾 顏 色 考 察 一 紅 色 系 153 二 青 色 系 158 三 白 色 系 162 四 黑 色 系 165 五 黃 色 系 169 第 五 章 水 滸 傳 服 飾 與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第 一 節 官 吏 類 一 軍 官 將 領 179 ( 一 ) 林 冲 180 ( 二 ) 楊 志 181 二 胥 吏 獄 卒 184 ( 一 ) 宋 江 185 ( 二 ) 戴 宗 187 第 二 節 庶 民 類 一 莊 園 地 主 190 ( 一 ) 史 進 190 ( 二 ) 柴 進 191 二 書 生 秀 才 : 吳 用 193 V

7 三 僧 侶 道 士 195 ( 一 ) 魯 智 深 195 ( 二 ) 武 松 198 ( 三 ) 公 孫 勝 201 四 家 丁 扈 從 203 ( 一 ) 李 逵 204 ( 二 ) 燕 青 206 五 漁 民 獵 戶 209 ( 一 ) 阮 氏 兄 弟 209 ( 二 ) 解 家 兄 弟 211 六 酒 肆 店 主 212 ( 一 ) 孫 二 娘 212 ( 二 ) 顧 嫂 212 七 山 賊 草 寇 : 清 風 山 三 雄 對 影 山 雙 雄 芒 踼 山 三 雄 213 第 三 節 水 滸 服 飾 書 寫 綜 論 一 水 滸 服 飾 刻 劃 人 物 的 形 象 215 二 水 滸 服 飾 隨 著 人 物 遭 際 而 轉 變 217 三 水 滸 服 飾 有 渲 染 畫 面 鋪 墊 情 節 的 作 用 217 四 水 滸 服 飾 隱 含 了 象 徵 意 義 218 第 六 章 結 論 一 水 滸 服 飾 是 人 物 刻 劃 的 途 徑 219 二 水 滸 以 服 飾 書 寫 展 演 陣 容, 觸 發 想 像 力 220 三 水 滸 服 飾 是 文 化 風 俗 的 具 體 反 映 221 四 水 滸 服 飾 是 犯 禁 思 想 的 表 現 223 五 水 滸 服 飾 書 寫 作 為 小 說 發 展 的 另 一 標 誌 223 附 錄 : 水 滸 一 百 單 八 將 服 飾 書 寫 整 理 228 參 考 書 目 258 VI

8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服 飾 為 人 類 文 明 的 一 個 重 要 表 徵 遠 古 時 期, 人 類 為 了 適 應 氣 候 冷 暖 變 化 以 延 續 種 族, 從 赤 身 裸 體 到 取 用 毛 皮 來 保 暖 禦 寒 逮 進 入 農 耕 社 會 後, 人 類 養 蠶 種 桑, 紡 紗 織 衣, 文 明 逐 漸 發 展 起 來 禮 記 禮 運 記 載 了 這 段 演 化 的 過 程 : 昔 者 先 王 未 有 宮 室, 冬 則 居 營 窟, 夏 則 居 橧 巢 未 有 火 化, 食 草 木 之 實 鳥 獸 之 肉, 飲 其 血, 茹 其 毛 未 有 麻 絲, 衣 其 羽 皮 後 聖 有 作, 然 後 脩 火 之 利, 范 金, 合 土, 以 為 臺 榭 宮 室 牖 戶, 以 炮 以 燔, 以 亨 以 炙, 以 為 醴 酪 ; 其 麻 絲, 以 為 布 帛 以 養 生 送 死, 以 事 鬼 神 上 帝, 皆 從 其 朔 1 由 此 可 知, 人 類 文 明 是 隨 著 生 產 技 術 的 改 變 而 推 進, 從 游 牧 到 定 居, 採 集 到 農 耕, 衣 料 的 來 源 也 自 毛 皮 轉 為 布 帛 人 類 文 明 萌 芽 之 後, 服 飾 也 不 再 僅 止 於 基 本 的 物 質 功 能, 提 升 為 展 演 文 化 的 社 會 功 能 中 為 一 衣 冠 古 在 悠 長 的 歷 史 中, 每 一 朝 代 民 族 階 級 都 發 展 出 各 自 的 服 飾 來 標 誌 身 分 左 傳 定 公 十 年, 疏 曰 : 中 有 禮 儀 之, 故 稱 夏 ; 有 服 章 之 美, 謂 之 華 華 夏, 一 也 2, 中 為 禮 儀 之 邦, 以 區 分 尊 卑 上 下 為 基 準 來 制 定 社 會 規 範 3, 而 彰 顯 身 分 位 階 的 服 飾, 就 是 禮 的 具 體 實 踐 4 藉 由 服 飾 來 體 現 禮 制, 是 中 文 化 中 頗 富 特 色 的 一 環, 也 是 集 體 意 識 的 高 度 凝 聚 王 朝 更 迭 首 要 之 事 便 是 改 正 朔, 易 服 色 5, 代 表 權 與 服 飾 的 密 切 關 係 許 多 正 史 都 有 輿 服 志 的 編 寫 6, 記 錄 了 當 朝 的 服 制 規 範, 展 現 階 級 嚴 明 的 封 建 統 1 ( 清 ) 孫 希 旦 : 禮 記 集 解 上 冊 卷 21( 臺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1990), 頁 ( 周 ) 左 丘 明 傳,( 晉 ) 杜 預 注,( 唐 ) 孔 穎 達 正 義, 李 勤 主 編 : 春 秋 左 傳 正 義 : 定 公 ~ 哀 公 卷 56( 臺 北 : 臺 灣 古 籍 出 版 公 司,2001), 頁 白 虎 通 義 卷 下 : 聖 人 之 所 以 制 衣 服, 何 以? 為 絺 紘 蔽 形, 表 德 勸 善, 別 尊 卑 也 又 周 易 繫 辭 傳 註 疏 : 黃 帝 堯 舜 垂 衣 裳 而 天 下, 蓋 取 乾 坤 來 知 德 疏 : 犧 農 之 時, 人 害 雖 消, 而 人 文 未 著 ; 衣 食 雖 足, 而 禮 義 未 興 故 黃 帝 堯 舜, 惟 垂 上 衣 下 裳 之 制, 以 明 尊 卑 貴 賤 之 分 上 述 可 見 服 飾 在 中 古 代 就 有 區 別 地 位 尊 卑 的 作 用 ( 漢 ) 班 固 : 白 虎 通 義 卷 下,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156(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 頁 59;( 明 ) 來 知 德 ( 清 ) 惠 棟 疏, 馮 家 金 重 編 : 周 易 繫 辭 傳 註 疏 ( 臺 北 : 頂 淵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9), 頁 ( 明 ) 丘 濬 衍 義 補 卷 一 百 十 一 : 衣 服 者, 身 之 章, 名 器 之 所 寓 也 言 明 衣 服 的 功 能 在 於 表 彰 身 分 ( 明 ) 丘 濬 : 衍 義 補 卷 111, 收 錄 於 王 德 毅 主 編 : 叢 書 集 成 三 編 第 12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97), 頁 禮 記 傳 : 權 度 量, 考 文 章, 改 正 朔, 易 服 色, 殊 徽 號, 易 器 械, 別 衣 服, 此 其 所 得 與 民 變 革 者 也 ( 清 ) 孫 希 旦 : 禮 記 集 解 下 冊 卷 34, 頁 編 列 輿 服 志 的 正 史 有 : 後 漢 書 晉 書 南 齊 書 舊 唐 書 新 唐 書 ( 車 服 志 ) 宋 史 金 史 元 史 明 史 1

9 然 而, 與 現 實 社 會 緊 密 結 合 的 文 作 品, 其 豐 富 的 服 飾 書 寫 較 之 官 方 輿 服 志 更 能 真 實 反 映 文 化 流 動 的 軌 跡 作 者 透 過 服 飾 描 寫 來 刻 劃 人 物, 目 的 在 於 誘 發 讀 者 的 想 像 力, 與 作 品 產 生 共 鳴 文 中 的 服 飾 書 寫 早 在 先 秦 就 已 發 端, 例 如 詩 經 鄘 風 君 子 偕 老 首 章 : 君 子 偕 老, 副 笄 六 珈, 委 委 佗 佗, 如 山 如 何 象 服 是 宜 子 之 不 淑, 云 如 之 何? 7 詩 中 諷 刺 宣 姜 夫 人 頭 戴 著 華 貴 的 笄 珈 髮 飾, 身 穿 著 紋 彩 豐 富 的 象 服 8, 卻 沒 有 稱 得 上 這 些 衣 服 的 美 德 這 樣 直 接 鋪 陳 人 物 服 飾 的 手 法 又 為 漢 樂 府 沿 襲, 如 陌 上 桑 : 日 出 東 南 隅, 照 我 秦 氏 樓 秦 氏 有 好 女, 自 名 為 羅 敷 羅 敷 喜 蠶 桑, 採 桑 城 南 隅 青 絲 為 籠 係, 桂 枝 為 籠 鉤 頭 上 倭 墮 髻, 耳 中 明 月 珠 緗 綺 為 下 裙, 紫 綺 為 上 襦 9 以 淺 顯 的 詩 句, 速 寫 羅 敷 的 形 象 : 她 綰 著 漢 代 流 行 的 倭 墮 髻 10, 耳 中 塞 的 是 燦 如 明 月 的 寶 珠, 上 衣 是 明 亮 的 淺 黃 色, 下 著 是 華 貴 的 紫 色, 質 料 是 細 緻 的 絲 綺 透 過 勾 勒 羅 敷 衣 著 華 美, 進 而 聯 想 其 人 容 色 姣 好, 無 怪 乎 耕 者 忘 其 犁, 鋤 者 忘 其 鋤 了 再 看 唐 代 杜 甫 ( ) 的 麗 人 行 : 三 月 三 日 天 氣 新, 長 安 水 邊 多 麗 人 態 濃 意 遠 淑 且 真, 肌 理 細 膩 骨 肉 勻 繡 羅 衣 裳 照 暮 春, 蹙 金 孔 雀 銀 麒 麟 頭 上 何 所 有? 翠 微 盍 葉 垂 鬢 唇 背 後 何 所 見? 珠 壓 腰 衱 穩 稱 身 11 楊 氏 姐 妹 體 態 曼 妙, 身 著 絲 羅 衣 裳, 並 以 金 銀 織 線 繡 出 瑞 禽 祥 獸 頭 上 翡 翠 花 飾 垂 墜 兩 鬢, 腰 繫 合 身 珠 玉 裙 帶, 襯 托 出 窈 窕 身 姿 12 麗 人 之 尊 貴 奢 華, 耀 眼 奪 目, 從 服 飾 得 以 想 見 除 了 詩 歌 之 外, 唐 代 變 文 以 說 唱 相 間 韻 散 結 合 的 方 式 在 人 物 出 場 時 描 繪 其 容 貌 與 服 飾, 這 一 點 給 予 後 世 的 話 本 與 章 回 小 說 最 直 接 的 影 響 如 秋 胡 變 文 7 馬 持 盈 註 譯 : 詩 經 今 註 今 譯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2013), 頁 75 8 副, 用 髮 編 成 的 首 飾, 用 以 蓋 頭 笄, 髮 簪 珈, 簪 上 的 玉 飾 象 服, 衣 服 上 面 畫 著 文 彩, 古 代 王 后 及 諸 侯 夫 人 之 服 馬 持 盈 註 譯 : 詩 經 今 註 今 譯, 頁 75 9 ( 宋 ) 郭 茂 倩 編 : 宋 本 樂 府 詩 集 中 冊 卷 28( 臺 北 : 世 界 書 局,2012), 頁 羅 敷 的 倭 墮 髻 是 漢 代 婦 女 流 行 的 髮 型, 黃 能 馥 說 : 漢 代 婦 女 的 髮 型, 通 常 以 挽 髻 為 主, 一 般 是 從 頭 頂 中 央 分 清 頭 路, 再 將 兩 股 頭 髮 編 成 一 束, 由 下 朝 上 反 搭, 晚 成 各 種 式 樣 有 側 在 一 邊 的 墮 馬 髻 倭 墮 髻 ; 有 盤 髻 如 螺 旋 的, 還 有 瑤 臺 髻 垂 雲 髻 百 合 髻 黃 能 馥 陳 娟 娟 : 中 服 飾 史 ( 上 海 : 世 紀 出 版 集 團,2007), 頁 ( 清 ) 蘅 塘 退 士 編 選, 李 金 水 編 譯 : 唐 詩 三 百 首 ( 臺 北 : 吉 根 出 版 社 2007), 頁 唐 代 初 期 流 行 緊 身 窄 小 的 服 裝 款 式, 裙 子 的 形 式 流 行 高 腰 或 束 胸 貼 臀 寬 襬 齊 地 的 樣 式, 髻 能 顯 露 人 體 結 構 的 曲 線 美, 又 能 表 現 一 種 富 麗 瀟 灑 的 優 美 風 度 黃 能 馥 陳 娟 娟 著 : 中 服 飾 史, 頁 252 2

10 中 秋 胡 返 家 見 妻 : 秋 胡 忽 見 貞 妻, 良 久 占 相, 容 儀 婉 美, 面 如 白 玉, 頰 帶 紅 蓮, 腰 若 柳 條, 細 眉 段 絕 停 蹔 住 馬, 向 前 上 熟 看 之, 只 為 不 識 其 妻, 古 贈 詩 一 首 : 玉 面 映 紅 粧, 金 鈎 弊 採 桑 眉 黛 條 間 發, 羅 襦 葉 裏 藏 頰 奪 春 桃 李, 身 如 白 雪 霜 13 作 者 先 以 散 文 敘 述, 再 用 韻 文 重 複 稱 頌, 詠 詩 一 首 寫 出 秋 胡 之 妻 美 麗 的 相 貌, 纖 瘦 的 身 形, 翠 綠 的 羅 襦, 而 恰 如 其 分 的 妝 容, 襯 托 出 其 紅 嫩 雙 頰 與 白 雪 肌 膚, 讓 女 主 角 在 讀 者 美 好 的 想 像 中 登 場 變 文 中 韻 散 結 合 的 描 繪 方 式 為 宋 元 話 本 繼 承 說 話 人 往 往 在 人 物 出 場 時, 先 採 用 提 問 設 置 懸 念, 再 一 段 駢 偶 贊 賦, 著 意 介 紹 角 色 的 相 貌 與 服 飾 如 楊 溫 攔 路 虎 傳 中 山 東 夜 叉 李 貴 出 場 時 : 這 漢 子 生 得 人 怕, 真 個 是 : 身 長 丈 二, 腰 闊 數 圍 青 紗 巾 四 結 垂 帶 ; 金 帽 環 兩 邊 耀 日 紵 絲 袍 束 腰 稱 體 ; 鼠 腰 兒 柰 口 慢 襠 錦 搭 膊 上 盡 藏 雪 雁, 玉 腰 帶 柳 串 金 魚 有 如 五 通 菩 薩 下 天 堂, 好 似 那 灌 口 二 郎 離 寶 殿 14 李 貴 頭 戴 著 青 紗 巾, 頭 巾 的 四 角 結 著 垂 帶 紗 巾 側 邊 裝 飾 著 燦 爛 的 金 色 帽 環 身 上 穿 著 一 領 合 身 紵 絲 袍, 腰 繫 一 條 錦 繡 雪 雁 搭 膊, 玉 帶 上 繡 著 柳 穿 金 魚 圖, 英 武 模 樣 就 像 神 仙 下 凡 這 種 以 韻 文 鋪 排 渲 染 人 物 的 方 式, 方 便 說 唱 且 通 俗 易 懂, 有 利 於 聽 眾 快 速 掌 握 描 寫 對 象 的 特 色 明 清 是 章 回 小 說 發 展 的 高 峰 期, 小 說 的 服 飾 書 寫 藝 術 不 斷 進 化, 顏 湘 君 說 : 明 清 以 後, 隨 著 小 說 創 作, 特 別 是 人 情 小 說 的 繁 榮 昌 盛, 服 飾 描 寫 逐 步 發 展 為 小 說 人 物 個 性 化 的 藝 術 手 段 15 換 言 之, 小 說 的 服 飾 書 寫 從 宋 元 話 本 追 求 表 述 快 意 與 傳 達 效 果 來 吸 引 觀 眾 的 描 摹 方 式, 轉 向 服 飾 書 寫 與 人 物 個 性 緊 密 結 合 的 階 段 中 古 典 人 情 小 說 代 表 當 推 金 瓶 梅 與 紅 樓 夢, 二 書 對 於 服 飾 的 書 寫 相 當 細 緻 豐 富, 例 如 金 瓶 梅 第 十 四 回 寫 潘 金 蓮 生 日 時 的 打 扮 : 只 見 潘 金 蓮 上 穿 丁 香 色 潞 綢 雁 啣 蘆 花 樣 對 襟 襖 兒, 白 綾 豎 領, 妝 花 眉 子, 溜 金 蜂 趕 菊 鈕 釦 兒 ; 下 著 一 尺 寬 海 馬 潮 雲 羊 皮 金 沿 邊 挑 線 裙 子, 紅 緞 子 白 綾 高 底 鞋, 妝 花 膝 褲, 青 寶 石 墜 子, 珠 子 箍 與 孟 玉 樓 一 樣 打 扮 王 重 民 等 編 : 敦 煌 變 文 集 上 冊 卷 2(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57), 頁 ( 明 ) 洪 楩 輯, 程 毅 中 校 注 : 清 平 山 堂 話 本 校 注 卷 3(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12), 頁 顏 湘 君 : 明 清 通 俗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藝 術 發 展 淺 論, 湖 南 師 範 文 院 碩 士 論 文,2002, 頁 8 16 ( 明 ) 蘭 陵 笑 笑 生 著, 陶 慕 寧 校 注 : 金 瓶 梅 詞 話 上 冊 ( 北 京 : 人 民 文 出 版 社,2008), 頁 158 3

11 潘 金 蓮 的 衣 著 從 頭 到 腳 描 繪 得 鉅 細 靡 遺 質 料 有 綾 緞 等 高 級 布 料, 顏 色 有 粉 紅 金 紅, 亮 麗 搶 眼 紋 樣 有 雁 啣 蘆 花 海 馬 潮 雲, 織 工 繁 複, 配 件 上 則 以 寶 石 珠 玉 為 主, 金 碧 輝 煌, 處 處 表 現 張 揚 爭 勝 的 心 理, 也 極 力 炫 耀 西 門 家 的 財 勢 再 看 紅 樓 夢 第 三 回 寫 王 熙 鳳 出 場 時, 身 穿 : 頭 上 戴 著 金 絲 八 寶 攢 珠 髻, 綰 著 朝 陽 五 鳳 挂 珠 釵, 項 上 戴 著 赤 金 盤 螭 瓔 珞 圈, 裙 邊 系 著 豆 綠 宮 絛, 雙 衡 比 目 玫 瑰 佩, 身 上 穿 著 縷 金 百 蝶 穿 花 紅 洋 緞 窄 褃 襖, 外 罩 五 彩 刻 絲 石 青 銀 鼠 褂, 下 著 翡 翠 撒 花 洋 縐 裙 17 王 熙 鳳 衣 著 講 究 而 華 貴, 髮 髻 戴 著 八 種 圖 樣 的 金 珠 首 飾, 簪 著 鳳 形 珠 玉 釵, 圍 著 玉 螭 紋 金 項 圈, 配 飾 多 樣 絢 麗 輝 煌, 符 合 賈 府 少 奶 奶 的 身 分 王 熙 鳳 上 著 紅 窄 褃 襖, 下 穿 翡 綠 洋 縐 裙, 外 罩 石 青 銀 鼠 褂, 用 色 時 尚 鮮 明, 照 應 了 其 活 潑 強 勢 的 性 格, 難 怪 眾 人 見 之 要 斂 聲 屏 氣 了 金 瓶 梅 與 紅 樓 夢 如 此 精 細 成 熟 的 服 飾 書 寫, 現 已 有 專 書 專 論 探 討 之 18, 然 引 發 筆 者 好 奇 的, 卻 是 成 書 於 二 者 之 前, 專 寫 英 雄 好 漢 水 滸 傳 的 服 飾 書 寫, 其 動 機 有 四 : 一 歷 代 文 作 品 的 服 飾 書 寫 多 關 注 在 女 性 身 上, 男 性 服 飾 書 寫 的 份 量 明 顯 不 如 女 性 而 章 回 小 說 中 以 男 性 為 主 軸 的 三 演 義 與 水 滸 傳, 三 演 義 側 重 史 實, 創 作 手 法 不 免 受 到 制 約, 人 物 描 寫 雖 多, 服 飾 書 寫 相 對 不 足 而 水 滸 傳 既 沒 有 歷 史 包 袱, 登 場 角 色 豐 富, 且 從 話 本 吸 收 而 來 書 寫 傳 統 也 保 留 其 中, 如 柴 進 現 身 名 府 牢 獄 時 : 蔡 福 看 時, 但 見 那 一 箇 人 生 得 十 分 標 致 有 詩 為 證 : 身 穿 鴉 翅 青 團 領, 腰 繫 羊 脂 玉 鬧 妝 頭 戴 鵔 鸃 冠 一 具, 足 躡 珍 珠 履 一 雙 規 行 矩 步 端 詳 士, 目 秀 眉 清 年 少 郎 禮 賢 好 客 為 柴 進, 四 海 馳 名 小 孟 嘗 19 柴 進 的 首 服 上 衣 腰 佩 鞋 履, 到 長 相 舉 止 風 範, 作 者 從 頭 到 腳 分 別 細 述, 畫 出 一 位 體 鮮 明 的 貴 族 形 象 諸 如 此 類 描 寫 在 水 滸 傳 甚 多, 正 是 提 供 了 男 性 服 飾 書 寫 的 資 料 二 水 滸 傳 的 創 作 係 從 南 宋 初 年 至 明 代 中 葉, 故 事 背 景 雖 設 定 在 宋 朝, 然 服 飾 卻 不 全 依 宋 制 我 們 可 從 水 滸 傳 中 的 服 飾 觀 察 形 制 內 涵 與 集 體 創 作 的 痕 跡 17 ( 清 ) 曹 雪 芹 著 高 鶚 續, 鄭 慶 山 校 訂 : 脂 本 彙 校 石 頭 記 上 冊 ( 北 京 : 作 家 出 版 社,2003), 頁 談 討 金 瓶 梅 服 飾 的 專 書 如 : 張 金 蘭 : 金 瓶 梅 女 性 服 飾 文 化 ( 臺 北 : 萬 卷 樓 圖 書 公 司, 2001) 分 析 紅 樓 夢 服 飾 的 專 論 如 : 郭 若 愚 : 紅 樓 夢 中 人 物 的 服 飾 研 究, 收 錄 於 紅 樓 夢 研 究 集 刊 編 委 會 編 : 紅 樓 夢 研 究 集 刊 第 期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0); 蘇 惠 玲 : 紅 樓 夢 中 婦 女 服 飾 與 藉 以 刻 劃 角 色 的 效 應 以 王 熙 鳳 薛 寶 釵 林 黛 玉 為 中 心 的 比 較 研 究, 輔 仁 織 品 服 裝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明 ) 施 耐 庵 : 水 滸 傳 下 冊 ( 長 沙 : 岳 麓 書 社,2008), 頁 650 4

12 三 水 滸 傳 在 明 清 小 說 的 服 飾 書 寫 上, 是 從 公 式 化 固 定 化 到 寫 實 性 的 重 要 過 渡 20 三 演 義 中 對 人 物 服 飾 的 書 寫 顯 得 單 調, 如 孔 明 總 是 羽 扇 綸 巾 的 一 貫 衣 著, 到 了 水 滸 傳 時, 以 孔 明 為 原 型 的 吳 用, 他 可 以 是 戴 一 頂 桶 子 樣 抹 眉 梁 頭 巾, 穿 一 領 皂 沿 邊 麻 布 寬 衫, 腰 繫 一 條 茶 褐 鸞 帶 21 的 村 先 生, 也 可 以 是 五 明 扇 齊 攢 白 羽, 九 綸 巾 巧 簇 烏 紗 素 羅 袍 香 皂 沿 邊, 碧 玉 環 絲 縧 束 定 22 智 比 諸 葛 的 軍 師 無 論 是 服 飾 的 款 式 材 質 及 顏 色 描 寫 相 當 講 就, 富 有 變 化 四 水 滸 傳 的 主 體 場 域 是 地 方 江 湖 的 梁 山 泊, 活 動 人 物 則 是 逍 遙 法 外 的 綠 林 好 漢 這 群 體 制 外 的 英 雄, 衣 飾 上 不 乏 綾 羅 錦 緞 等 禁 用 質 料, 紅 黃 紫 等 禁 用 服 色 其 服 飾 之 犯 禁, 一 方 面 衝 撞 官 方 權 威, 一 方 面 也 透 過 服 飾 展 演 力 量 與 審 美 意 識 關 於 水 滸 傳 中 的 服 飾, 筆 者 發 現 研 究 者 多 是 將 服 飾 附 著 在 人 物 形 象 中 探 討, 較 少 專 以 服 飾 為 出 發 點 來 析 論, 原 因 在 於 服 飾 書 寫 在 水 滸 傳 中 比 重 不 高, 亦 非 人 物 形 象 刻 劃 的 著 力 處 23 即 便 如 此, 服 飾 卻 是 一 個 人 的 社 會 肌 膚, 透 過 服 飾 我 們 可 得 知 其 身 分 地 位 審 美 觀 念 性 格 投 射 及 風 尚 習 俗, 甚 至 能 反 映 群 體 文 化 等 張 金 蘭 說 : 服 飾 雖 然 是 穿 著 在 個 體 身 上, 可 以 反 映 出 一 個 單 獨 的 個 體 ; 卻 也 可 以 反 映 出 一 個 群 體 其 中 包 括 具 體 的 表 象, 也 包 括 抽 象 的 精 神 內 涵, 例 如 該 個 體 的 著 裝 心 理 身 分 地 位 及 群 體 的 好 尚 等 現 象 24 有 鑑 於 此, 筆 者 決 定 以 水 滸 傳 為 研 究 對 象, 鎖 定 一 百 單 八 將, 從 服 飾 此 一 物 質 角 度 著 手, 訂 定 為 研 究 主 題, 目 的 在 於 探 討 以 下 四 點 : 一 歸 納 服 飾 的 類 型 質 料 顏 色, 瞭 解 水 滸 傳 所 呈 現 的 宋 元 明 三 代 的 服 飾 樣 貌 與 文 化 背 景 二 藉 由 水 滸 傳 人 物 登 場 的 套 語 和 穿 插 故 事 中 的 服 飾 敘 述, 分 析 其 塑 造 的 人 20 從 中 古 代 小 說 發 展 史 來 看, 這 種 ( 服 飾 描 寫 ) 藝 術 手 段 走 過 了 一 個 和 人 物 個 性 化 藝 術 相 聯 繫 的 過 程, 到 明 清 時 期, 取 得 了 長 足 進 步 : 從 三 演 義 服 飾 描 寫 的 程 式 化 固 定 化 到 水 滸 傳 向 寫 實 性 過 渡 ; 從 金 瓶 梅 開 創 寫 實 新 局 面 再 到 紅 樓 夢 儒 林 外 史 的 多 樣 化 個 性 化, 明 清 通 俗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藝 術 經 過 了 這 樣 一 個 從 初 始 漸 變 轉 折 到 高 峰 的 發 展 過 程 顏 湘 君 : 明 清 通 俗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藝 術 發 展 淺 論, 頁 ( 明 ) 施 耐 庵 : 水 滸 傳 上 冊, 頁 ( 明 ) 施 耐 庵 : 水 滸 傳 下 冊, 頁 人 物 服 飾 打 扮 是 他 身 分 地 位 的 表 徵, 不 同 職 業 及 不 同 出 身 的 人, 就 會 有 不 同 的 打 扮, 在 小 說 中, 人 物 服 飾 是 刻 畫 人 物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環, 在 現 代 小 說 理 論 中, 人 物 描 寫 也 是 人 物 性 格 刻 劃 的 一 個 方 法 在 水 滸 傳 中 人 物 服 飾 尚 未 直 接 成 為 人 物 性 格 刻 劃 的 著 力 處, 但 卻 能 顯 露 出 人 物 的 生 活 階 層, 有 助 於 人 物 性 格 的 刻 劃 陳 美 伶 : 水 滸 傳 之 人 物 刻 畫 技 巧 研 究, 臺 灣 師 範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1990, 頁 張 金 蘭 : 金 瓶 梅 女 性 服 飾 文 化, 頁 2-3 5

13 物 形 象 與 故 事 情 節 的 關 聯 性, 以 及 身 份 轉 換 後 的 服 飾 流 動 三 探 討 水 滸 傳 服 飾 所 反 射 出 的 規 範 與 社 會 風 俗, 從 文 角 度 研 究 藝 術 與 真 實 的 結 合, 勾 勒 水 滸 傳 社 會 的 樣 貌 四 瞭 解 在 水 滸 傳 視 域 下, 英 雄 們 如 何 透 過 服 飾 來 自 我 定 義, 並 建 構 出 一 套 衝 撞 體 制 的 犯 禁 文 化 筆 者 除 了 在 前 人 的 研 究 成 果 上 進 行 討 論, 更 希 望 能 透 過 服 飾 的 物 質 文 化 與 象 徵 符 號 來 分 析 這 群 奔 走 於 草 莽 的 英 雄, 藉 由 多 元 的 切 入 角 度 以 期 貼 近 文 本, 掘 發 水 滸 傳 的 具 體 形 象 內 涵 第 二 節 文 獻 檢 討 與 述 評 水 滸 傳 ( 以 下 簡 稱 水 滸 ) 的 創 作 從 南 宋 初 年 至 明 代 中 葉, 這 四 百 多 年 來 流 傳 的 水 滸 故 事, 經 過 說 書 人 的 講 演 鋪 陳 文 人 的 潤 飾 增 色, 逐 漸 成 熟 完 整, 匯 聚 成 一 部 精 彩 絕 倫 的 通 俗 小 說 25 由 於 水 滸 的 成 書 時 間 漫 長, 作 者 又 備 受 爭 議, 加 上 版 本 繁 雜 各 家 評 點 並 有 多 本 續 書, 一 方 面 提 高 了 研 究 的 難 度, 另 一 方 面 卻 也 豐 富 了 研 究 主 題, 開 啟 了 不 同 面 向 的 水 滸 研 究 經 過 歷 代 者 的 努 力, 水 滸 研 究 從 早 期 的 來 源 考 據 人 物 形 象 文 本 詮 釋 藝 術 表 現 社 會 文 化 到 延 伸 議 題, 主 題 多 元 紛 呈, 至 今 仍 不 斷 開 展 以 下 筆 者 就 與 本 論 文 相 關 的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進 行 討 論, 以 資 其 後 的 研 究 基 礎 一 水 滸 傳 之 人 物 形 象 研 究 金 聖 歎 ( ) 嘗 言 : 水 滸 所 敘, 敘 一 百 八 人, 人 有 其 性 情, 人 有 其 氣 質, 人 有 其 形 狀, 人 有 其 聲 口 26, 金 氏 之 言 未 免 誇, 卻 也 反 映 了 水 滸 刻 劃 人 物 筆 力 之 深 因 此, 人 物 析 論 往 往 是 水 滸 研 究 的 熱 門 議 題, 舉 凡 人 物 考 證 形 象 及 思 想 性 格 等, 皆 屬 於 研 究 範 疇 在 考 證 方 面, 何 心 水 滸 傳 人 物 與 歷 史 人 物 27 從 宋 朝 的 公 私 史 書 中, 找 出 與 梁 山 英 雄 同 時 代 同 姓 名 的 人 進 行 比 對 考 證, 可 惜 無 一 吻 合, 因 此 水 滸 人 物 是 否 有 所 本, 尚 待 商 榷 孫 述 宇 在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第 二 部 水 滸 內 外 的 人 與 事 認 定 水 滸 故 事 的 來 源 與 南 宋 抗 金 義 軍 有 關, 再 列 舉 數 人 作 相 關 考 證, 試 圖 從 中 找 出 人 物 的 關 聯 性 28 嚴 敦 易 歷 史 上 的 宋 江 年, 胡 適 發 表 水 滸 傳 考 證 一 文, 提 出 : 水 滸 傳 乃 是 從 南 宋 初 年 ( 西 曆 十 二 世 紀 初 年 ) 到 明 朝 中 葉 ( 十 五 世 紀 末 年 ) 這 四 百 年 的 梁 山 泊 故 事 的 結 晶 胡 適 : 中 章 回 小 說 考 證 ( 合 肥 :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 :2006), 頁 9 26 ( 清 ) 金 聖 歎 著, 陸 林 整 理 : 金 聖 歎 全 集 第 3 冊 ( 南 京 : 鳳 凰 出 版 社,2008), 頁 何 心 : 水 滸 研 究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5), 頁 孫 述 宇 :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 臺 北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社,1983), 頁

14 29 從 官 方 史 書 與 南 宋 以 後 的 野 史 筆 記, 單 就 宋 江 一 人 進 行 考 證 嚴 氏 指 出 史 書 上 三 條 提 及 宋 江 的 記 載 相 互 矛 盾 與 不 近 史 實 之 處, 並 根 據 出 土 文 獻 宋 故 武 功 夫 河 東 第 二 將 折 公 墓 誌 銘 來 駁 斥 宋 江 征 方 臘 一 說 余 嘉 錫 宋 江 三 十 六 人 考 實 30 以 史 的 方 法 對 水 滸 故 事 中 十 五 人 的 原 型 作 考 證, 最 初 的 三 十 六 人 中, 除 宋 江 之 外, 其 餘 難 以 坐 實, 因 而 推 知 水 滸 僅 就 宋 江 一 事 附 會 陳 松 柏 南 宋 時 期 宋 江 三 十 六 人 故 事 考 31 對 龔 聖 與 的 宋 江 三 十 六 贊 進 行 考 證, 陳 氏 將 贊 語 分 為 二 類 : 一 是 綽 號 的 字 面 解 釋, 占 三 十 六 人 中 多 數, 說 明 宋 江 等 人 的 故 事 與 綽 號 之 密 切 性 ; 二 是 既 解 釋 綽 號 又 帶 出 綽 號 外 情 節 事 件, 前 兩 句 說 明 綽 號, 後 兩 句 帶 出 事 蹟 陳 氏 引 證 史 書 詩 詞 與 宋 人 筆 記, 前 後 對 參 宣 和 遺 事 水 滸, 從 諢 號 與 贊 語 解 析 水 滸 人 物 的 原 型 人 物 形 象 方 面, 馬 幼 垣 水 滸 人 物 之 最 32 以 漫 談 形 式 解 讀 水 滸 人 物, 視 野 新 穎, 筆 觸 辛 辣 馬 氏 指 出 宋 江 的 性 格 與 本 領 有 諸 多 矛 盾 不 諧 之 處, 是 水 滸 最 難 理 解 之 人, 其 推 因 於 水 滸 傳 通 過 增 刪 併 改 過 程, 結 合 不 同 來 源 的 故 事, 而 演 化 成 書 所 不 易 避 免 的 結 果 33 相 較 馬 氏 偏 向 個 人 觀 點 的 抒 發, 齊 裕 焜 從 人 物 塑 造 來 談 水 滸 在 水 滸 傳 是 如 何 塑 造 傳 奇 式 的 英 雄 的 從 武 松 形 象 談 起 34 一 文 中, 齊 氏 指 出 武 松 是 超 人 與 凡 人 的 結 合, 其 形 象 體 現 了 現 實 主 義 的 深 刻 性, 又 表 現 了 浪 漫 主 義 的 傳 奇 性 35 武 松 打 虎 殺 嫂 鬧 快 活 林 血 濺 鴛 鴦 樓, 無 一 不 驚 心 動 魄, 展 現 其 超 人 的 勇 力 ; 而 武 松 重 視 恩 仇 的 信 念, 卻 讓 他 為 施 恩 利 用, 被 張 都 監 所 害, 性 格 上 的 缺 失 證 明 了 他 也 是 有 血 有 肉 的 凡 人 沈 流 談 林 冲 36 指 出 林 冲 是 有 著 正 義 善 良 幻 想 及 軟 弱 的 二 重 性 人 物, 水 滸 善 用 了 林 冲 與 高 俅 薛 霸 董 超 陸 謙 王 倫 之 間 的 衝 突 事 件 來 呈 現 ; 而 林 冲 的 性 格 從 委 曲 求 全 轉 換 成 堅 決 反 抗, 在 起 伏 緊 湊 的 故 事 中 一 氣 呵 成, 完 整 地 刻 劃 出 來 胡 萬 川 粗 魯 豪 放 與 肅 穆 威 嚴 說 李 逵 與 宋 江, 文 中 借 用 希 臘 神 話 中 的 酒 神 戴 奧 奈 索 斯 (Dionysus) 和 太 陽 神 阿 波 羅 (Apollo) 來 理 解 李 逵 與 宋 江 的 對 比 形 象 根 據 相 貌 性 格 舉 止 及 出 身 論 二 人 的 異 質 殊 性, 再 論 二 人 的 巧 妙 搭 配 : 李 逵 純 任 本 能 的 野 性 需 要 宋 江 的 肅 穆 威 嚴 來 約 束 ; 而 宋 江 內 心 抑 制 的 衝 動, 需 要 透 過 李 逵 的 狂 放 胡 鬧 來 宣 洩 此 外, 胡 氏 另 有 談 水 滸 傳 說 宋 江 37 從 宋 江 的 名 號 與 生 平 談 宋 江 性 格 上 的 矛 盾 宋 江 的 孝 義 本 身 就 潛 存 著 內 在 的 衝 突, 嚴 敦 易 : 水 滸 傳 的 演 變 (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96), 頁 1-25 余 嘉 錫 : 余 嘉 錫 論 雜 著 ( 臺 北, 河 洛 圖 書 公 司,1976), 頁 陳 松 柏 : 水 滸 傳 源 流 考 論 ( 北 京 : 人 民 文 出 版 社,2006), 頁 馬 幼 垣 : 水 滸 人 物 之 最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社,2003) 馬 幼 垣 : 水 滸 人 物 之 最, 頁 52 竺 青 選 編 : 名 家 解 讀 水 滸 傳 ( 濟 南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1998), 頁 竺 青 選 編 : 名 家 解 讀 水 滸 傳, 頁 260 王 利 器 等 著 : 水 滸 研 究 ( 臺 北 : 木 鐸 出 版 社,1983), 頁 胡 萬 川 : 真 假 虛 實 小 說 的 藝 術 與 現 實 ( 臺 北 : 安 出 版 社,2005), 頁

15 刀 筆 純 熟 服 膺 教 化 的 押 司, 卻 又 仗 義 疏 財, 喜 結 江 湖 好 漢? 宋 江 執 掌 梁 山 後, 改 聚 義 堂 為 忠 義 堂, 在 平 行 的 朋 友 之 義 上 安 放 一 個 上 下 直 行 的 尊 卑 關 係 忠 宋 江 內 心 潛 藏 的 反 叛 在 官 逼 後 才 真 正 豁 顯 出 來, 而 反 叛 後 長 期 信 仰 的 忠 孝 理 念, 卻 又 使 他 惶 惶 不 安 宋 江 矛 盾 的 性 格 引 領 了 梁 山 泊 的 發 展, 忠 義 難 以 兩 全 之 下, 梁 山 泊 最 終 崩 解 消 亡 除 了 專 書 專 文 外, 關 於 人 物 研 究 的 位 論 文 有 陳 美 伶 水 滸 傳 之 人 物 刻 劃 技 巧 研 究 38, 從 角 色 的 出 場 動 作 和 對 話 心 理 描 寫 自 我 剖 白 經 由 他 人 之 觀 點 表 達 及 對 比 等 六 面 向 來 分 析 水 滸 的 人 物 刻 劃 林 慶 揚 水 滸 傳 的 人 格 世 界 研 究 39 將 水 滸 人 物 依 性 情 分 為 思 慮 多 方 精 通 權 謀 的 有 曲 及 當 下 即 是 衝 破 世 俗 無 曲 二 類, 再 分 別 討 論 人 物 的 共 相 與 殊 相, 導 出 二 者 之 間 的 內 在 矛 盾 與 相 互 成 全 李 宗 原 水 滸 傳 宋 江 忠 義 精 神 研 究 40 專 以 水 滸 領 袖 宋 江 為 研 究 對 象, 分 析 水 滸 英 雄 的 形 塑, 以 及 宋 江 形 象 地 位 與 忠 義 精 神 的 體 現 在 水 滸 中 並 非 主 力 描 寫 對 象 卻 往 往 是 推 動 情 節 的 關 鍵 女 性 角 色, 在 李 文 瑤 水 滸 傳 女 性 研 究 41 與 黃 聿 寧 水 滸 傳 中 的 女 性 及 其 影 響 意 義 42 兩 篇 論 文 中 得 到 關 注 李 黃 二 人 將 水 滸 女 性 形 象 分 類 探 討, 並 且 從 社 會 心 理 及 女 性 主 義 的 角 度 了 解 水 滸 女 性 形 象 所 反 映 的 社 會 意 義 人 物 描 寫 是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的 一 個 方 法, 而 服 飾 是 人 物 刻 劃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環 本 論 文 試 圖 以 人 物 形 象 為 基 礎, 分 析 與 服 飾 之 間 的 關 聯 性 因 此 對 於 前 賢 研 究 水 滸 人 物 形 象 的 成 果 有 通 盤 了 解 之 必 要, 以 求 更 細 膩 地 解 讀 作 者 的 刻 劃 技 巧 與 人 物 的 著 裝 心 理 二 水 滸 傳 之 社 會 文 化 研 究 水 滸 歷 經 了 漫 長 的 成 書 歷 程, 無 論 是 書 中 人 物 的 形 塑 空 間 的 設 計 與 思 想 意 識 的 表 現, 都 根 植 於 創 作 者 當 代 的 社 會 文 化 據 此, 此 類 研 究 依 舊 從 文 本 著 手, 探 討 水 滸 裡 的 社 會 環 境 空 間 地 景 及 文 化 思 潮, 試 圖 梳 理 文 本 背 景, 以 期 多 角 度 檢 視 水 滸 文 化 何 心 水 滸 研 究 對 水 滸 中 的 地 名 官 名 人 物 階 層 食 衣 住 行 風 俗 習 慣 與 方 言 俗 語 臚 列 說 明 43, 透 過 史 料 考 證 與 文 本 分 析 來 勾 勒 水 滸 社 會 官 名 部 分, 除 了 常 設 官 職 以 外, 部 分 為 北 宋 特 有, 如 龍 圖 閣 士 樞 密 院 提 轄 押 司 ; 部 分 是 因 襲 前 朝, 如 參 指 揮 使 虞 候 其 他 尚 有 杜 撰 的 官 職, 如 宣 武 陳 美 伶 : 水 滸 傳 之 人 物 刻 畫 技 巧 研 究, 臺 灣 師 範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1990 林 慶 揚 : 水 滸 傳 的 人 格 世 界 研 究, 中 正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1996 李 宗 原 : 水 滸 傳 宋 江 忠 義 精 神 研 究, 銘 傳 應 用 中 文 系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2010 李 文 瑤 : 水 滸 傳 女 性 研 究, 彰 化 師 範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4 黃 聿 寧 : 水 滸 傳 中 的 女 性 及 其 影 響 意 義, 中 山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6 何 心 : 水 滸 研 究, 頁

16 郎 武 節 將 軍 飲 食 部 分, 古 時 有 吃 狗 肉 馬 肉 習 慣, 宋 人 飲 酒 時, 往 往 先 吃 一 道 湯 ; 服 飾 部 分, 各 種 階 級 有 不 同 穿 戴, 不 許 僭 越, 如 巴 山 短 褐 袍 為 平 民 服 飾, 鴉 翅 青 圓 領 為 官 僚 所 穿 風 俗 習 慣 部 分, 婚 嫁 上, 入 贅 在 當 時 很 流 行, 娶 妾 亦 是 尋 常 事 ; 喪 葬 上, 喪 家 必 先 報 告 團 頭, 驗 屍 後 才 能 殯 殮 此 外, 刺 花 於 唐 宋 時 風 靡 民 間, 刺 花 之 人 多 半 是 兵 士 和 遊 俠 少 年, 以 宣 示 其 剽 悍 勇 健 歐 陽 建 蕭 相 愷 水 滸 傳 新 議 認 為 水 滸 寫 的 並 非 農 民 起 義, 為 市 井 細 民 寫 心 說 才 是 水 滸 的 創 作 本 質 44 水 滸 中 展 現 了 市 民 社 會 的 廣 闊 場 景, 例 如 東 京 名 府, 是 推 動 水 滸 故 事 的 重 要 城 市 ; 還 有 酒 店 茶 館 旅 社 妓 院, 是 市 民 經 濟 活 絡 之 處 水 滸 人 物 背 景 如 王 進 林 冲 是 槍 棒 教 頭, 宋 江 是 押 司, 柴 進 是 莊 主, 曹 正 是 屠 戶, 李 逵 是 牢 子, 閻 婆 惜 是 娼 妓, 西 門 慶 是 藥 商 等, 廣 的 市 民 群 眾 活 躍 於 水 滸 之 中 因 此, 水 滸 的 作 者 原 則 上 就 是 站 在 這 些 市 井 細 民 的 場 上, 對 現 實 的 客 觀 世 界 進 行 了 藝 術 的 提 煉 和 加 工, 表 達 了 他 們 的 意 志 和 願 望, 寄 託 了 他 們 強 烈 的 憎 與 愛 45 孫 述 宇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46 則 是 針 對 梁 山 集 團 來 探 討 水 滸 文 化 孫 氏 主 張 水 滸 是 出 自 北 宋 覆 滅 後 各 地 抗 金 的 忠 義 軍 之 手, 是 強 人 講 給 強 人 聽 的 故 事 47 書 中 歸 結 了 幾 個 梁 山 特 徵 : 其 一, 殺 人 越 貨 梁 山 好 漢 劫 財 為 己 用, 並 非 劫 富 濟 貧 的 俠 盜 行 為 其 二, 江 湖 義 氣 水 滸 中 義 的 精 神, 結 義 的 作 用 於 正 義, 而 結 義 不 過 就 是 同 道 中 人 的 互 相 撐 腰 而 已 48, 目 的 在 於 催 促 團 結 互 助 其 三, 女 人 禍 水 書 中 英 雄 不 好 色 的 命 題, 是 說 書 人 要 讓 聽 眾 去 相 信 英 雄 有 逾 常 的 精 神 力 量, 能 守 常 人 難 守 的 道 德 49 除 了 集 團 特 徵 外, 好 漢 個 人 具 備 的 強 盜 特 質, 如 視 黃 金 如 糞 土 碗 酒 塊 肉 的 豪 邁 氣 象, 則 是 反 映 了 貧 富 不 均 社 會 下 庶 民 的 期 待 ; 而 瀰 漫 水 滸 中 的 報 仇 思 維, 孫 氏 從 丈 夫 的 觀 念 出 發, 認 為 強 人 是 在 用 好 漢 的 榜 樣 给 弟 兄 們 培 養 一 種 自 尊 心 或 者 身 價 感 50 薩 孟 武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51 以 水 滸 故 事 為 楔 子, 再 參 照 史 料 典 籍, 以 此 微 觀 中 的 社 會 文 化 在 梁 山 泊 的 社 會 基 礎 52 一 文 中, 薩 氏 指 出 梁 山 泊 的 構 成 份 子 就 是 流 氓, 他 們 沒 有 身 家 性 命, 最 肯 冒 險 個 人 雖 然 沒 有 勢 力, 但 成 群 結 隊 後 就 可 以 橫 行 江 湖, 是 中 社 會 的 化 外 之 民 梁 山 的 經 濟 體 系 屬 於 消 費 上 的 共 產 主 義, 他 們 不 事 生 產, 用 血 來 掠 奪 別 人 的 生 活 品, 仗 義 疏 財 歐 陽 建 蕭 相 愷 : 水 滸 傳 新 議 ( 重 慶 : 重 慶 出 版 社,1983), 頁 歐 陽 建 蕭 相 愷 : 水 滸 傳 新 議, 頁 36 孫 述 宇 :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 臺 北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社,1983) 孫 述 宇 :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頁 3 孫 述 宇 :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頁 279 孫 述 宇 :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頁 304 孫 述 宇 : 水 滸 傳 的 來 歷 心 態 與 藝 術, 頁 21 薩 孟 武 :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2007) 薩 孟 武 :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頁

17 與 劫 富 濟 貧 是 他 們 的 最 高 道 德 其 他 如 十 萬 貫 生 辰 綱 之 社 會 的 意 義 53 探 討 中 讀 書 做 官 發 財 的 觀 念 和 宋 代 幣 制 混 亂 的 問 題 ; 由 潘 金 蓮 與 西 門 慶 談 到 古 代 的 婚 姻 問 題 54 揭 示 了 女 子 在 強 制 婚 姻 下 的 苦 痛, 若 是 女 子 在 婚 姻 外 別 求 愛 情, 則 會 被 視 為 犯 罪 ; 快 活 林 酒 店 的 所 有 權 問 題 55 闡 述 了 古 代 沒 有 所 有 權 觀, 誰 有 強 力, 誰 就 有 財 產 ; 由 祝 家 莊 與 曾 頭 市 說 到 中 的 軍 隊 與 官 僚 56 分 析 祝 家 莊 的 軍 隊 是 部 曲, 曾 頭 市 的 軍 隊 是 鄉 團, 二 者 內 部 關 係 緊 密 ; 而 宋 朝 官 軍 則 是 募 流 民 為 兵, 其 戰 鬥 力 自 然 不 如 祝 家 軍 與 曾 頭 市 王 北 固 水 滸 傳 的 組 織 謀 略 57 耙 梳 了 水 滸 人 物 與 故 事 情 節, 以 擺 闔 組 織 謀 略 為 著 眼 點, 對 梁 山 集 團 進 行 再 詮 釋 王 彬 水 滸 的 酒 店 58 拈 出 了 水 滸 事 件 發 展 的 關 鍵 地 景 酒 店, 討 論 酒 店 的 規 模 經 營 服 務 種 類 及 特 殊 作 用 等, 藉 以 闡 釋 人 物 命 運 與 酒 店 的 關 係 楊 子 華 水 滸 文 化 新 解 59 多 面 向 剖 析 水 滸 筆 下 的 文 化 背 景, 有 以 市 井 為 主 的 茶 文 化 酒 文 化 商 業 文 化 民 俗 文 化 傳 說 文 化 娛 樂 文 化 ; 有 以 語 言 為 主 的 綽 號 文 化 方 言 文 化 諺 語 文 化, 以 及 以 地 景 為 主 的 地 域 文 化 彷 彿 清 明 上 河 圖 般 的 面 面 俱 到, 將 水 滸 中 的 兩 宋 風 情 著 實 地 呈 現 出 來 其 他 尚 有 以 社 會 文 化 為 研 究 主 軸 的 位 論 文, 如 著 眼 於 人 物 與 社 會 關 係 者, 如 : 劉 映 江 水 滸 傳 的 社 會 構 成 與 人 生 價 值 60 認 為 水 滸 的 背 景 設 定 於 動 盪 不 安 的 北 宋 末 年, 較 其 他 章 回 小 說 更 凸 顯 了 生 存 主 題 研 究 者 以 社 會 的 觀 點 探 討 小 說 中 各 階 層 間 的 互 動 以 及 產 生 的 問 題, 並 進 一 步 探 討 人 物 的 價 值 取 向 接 著 從 梁 山 的 締 造 與 消 解, 研 究 梁 山 文 化 的 發 展 與 轉 向, 最 終 向 主 流 靠 攏 的 原 因 以 命 運 宗 教 角 度 切 入 者, 如 翁 菁 妤 水 滸 傳 天 命 思 想 的 運 用 研 究 61 採 取 讀 者 的 觀 點, 關 注 作 品 裡 蘊 涵 的 天 命 思 想, 揭 示 書 中 如 何 運 用 天 命 思 想 建 構 一 個 不 符 合 道 德 秩 序 的 空 間, 合 理 化 梁 山 反 秩 序 的 行 為 並 論 述 星 君 降 生 的 神 話 與 人 物 歷 劫 的 關 係 預 示 性 文 字 的 運 用, 以 及 宗 教 傳 達 的 安 身 命 觀 探 討 空 間 地 景 者, 黃 崇 旻 水 滸 傳 小 說 中 的 山 寨 研 究 62 以 山 寨 為 研 究 重 點, 採 取 歷 史 考 證 與 文 分 析 並 進 的 研 究 法, 從 歷 史 的 山 寨 山 寨 的 建 構 山 寨 的 功 能 與 山 寨 的 轉 化 等 議 題 探 討 水 滸 的 山 寨 許 凱 鈞 從 浪 跡 天 涯 到 招 53 薩 孟 武 :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頁 薩 孟 武 :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頁 薩 孟 武 :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頁 薩 孟 武 : 水 滸 傳 與 中 社 會, 頁 王 北 固 : 水 滸 傳 的 組 織 謀 略 ( 臺 北 : 遠 流 出 版 社,1998) 58 王 彬 : 水 滸 的 酒 店 ( 北 京 : 東 方 出 版 社,2010) 59 楊 子 華 : 水 滸 文 化 新 解 ( 北 京 : 新 世 界 出 版 社,2007) 60 劉 映 江 : 水 滸 傳 的 社 會 構 成 與 人 生 價 值, 輔 仁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翁 菁 妤 : 水 滸 傳 天 命 思 想 的 運 用 研 究, 中 山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黃 崇 旻 : 水 滸 傳 小 說 中 的 山 寨 研 究, 雲 林 科 技 漢 資 料 整 理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18 安 建 功 : 水 滸 傳 梁 山 泊 的 形 成 與 崩 解 63 聚 焦 於 梁 山 好 漢 與 空 間 的 辯 證 過 程 運 用 人 文 主 義 地 理, 分 析 主 流 空 間 動 搖 造 成 好 漢 們 流 向 法 外 的 江 湖, 進 而 探 討 江 湖 空 間 幾 個 著 名 場 所 的 特 色, 再 由 外 而 內 析 論 梁 山 泊 空 間 現 象, 最 後 將 梁 山 泊 空 間 的 議 題, 從 人 事 拉 拔 到 天 命 的 層 次 潘 伊 莉 秩 序 與 反 秩 序 -- 水 滸 傳 俠 文 化 之 考 察 64 透 過 空 間 性 別 道 德 三 者 不 同 向 度, 由 外 逐 漸 往 內 來 探 討 水 滸 俠 文 化 的 特 質 空 間 書 寫 方 面, 說 明 秩 序 空 間 的 移 轉, 投 射 出 異 質 空 間 完 成 後 的 深 層 意 義 性 別 書 寫 方 面, 經 由 男 性 女 性 和 兩 性 的 互 動 檢 視 水 滸 的 俠 文 化 特 質 道 德 書 寫 方 面, 上 梁 山 之 前 的 道 德 議 題 集 中 在 逼 上 梁 山 和 自 願 上 山 ; 上 梁 山 之 後, 所 面 對 的 道 德 議 題 是 集 中 在 梁 山 造 反 和 招 安 回 歸 以 此 三 向 度 分 析, 解 讀 水 滸 俠 文 化 是 秩 序 與 反 秩 序 的 流 動 與 回 歸 針 對 語 言 為 研 究 主 體 者, 翁 育 詩 水 滸 傳 罵 詈 研 究 65 採 用 文 本 分 析 的 觀 點, 聚 焦 討 論 水 滸 中 不 同 主 體 不 同 場 域 的 罵 詈, 以 數 量 較 多 的 市 井 強 人 對 陣 三 種 罵 詈 形 式, 並 從 美 藝 術 語 言 形 式 內 在 思 想 等 不 同 面 向, 探 討 水 滸 罵 詈 的 功 能 最 後 以 物 質 文 化 入 手 者, 黃 婉 芬 水 滸 傳 反 映 的 宋 代 飲 食 文 化 研 究 66 以 水 滸 的 飲 食 書 寫 為 框 架, 論 析 文 中 各 級 階 層 的 食 文 化 酒 文 化 茶 文 化 等, 勾 勒 出 宋 代 飲 食 活 動 飲 食 場 所 飲 食 意 義, 呈 現 宋 代 飲 食 文 化 與 生 活 美 由 於 本 論 文 論 述 的 主 題 涵 蓋 了 水 滸 背 景 與 社 會 文 化, 因 此 對 於 前 人 研 究 水 滸 透 露 出 的 社 會 殊 相 亦 需 多 方 認 識, 才 能 更 貼 切 地 分 析 服 飾 所 象 徵 的 社 會 意 涵 三 水 滸 傳 之 服 飾 書 寫 研 究 關 於 水 滸 的 服 飾 研 究, 目 前 尚 未 有 專 書 專 論 及 位 論 文 因 此 筆 者 先 就 服 飾 研 究 專 書 服 飾 研 究 論 文 二 者 作 梳 理, 以 期 橫 向 求 索 水 滸 的 服 飾 研 究 ( 一 ) 服 飾 研 究 專 書 方 面 周 汛 高 春 明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67 徐 海 榮 中 服 飾 典 68 吳 山 中 歷 代 服 裝 染 織 刺 繡 辭 典 69 以 辭 書 形 式 條 列 介 紹 中 歷 代 衣 冠 服 飾 63 許 凱 鈞 : 從 浪 跡 天 涯 到 招 安 建 功 : 水 滸 傳 梁 山 泊 的 形 成 與 崩 解, 淡 江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潘 伊 莉, 秩 序 與 反 秩 序 -- 水 滸 傳 俠 文 化 之 考 察, 淡 江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翁 育 詩 : 水 滸 傳 罵 詈 研 究, 文 教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位 論 文, 黃 婉 芬 : 水 滸 傳 反 映 的 宋 代 飲 食 文 化 研 究, 玄 奘 中 語 文 系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 上 海 : 上 海 辭 書 出 版 社,1996) 68 徐 海 榮 主 編 : 中 服 飾 典 ( 北 京 : 華 夏 出 版 社,2000) 69 吳 山 主 編 : 中 歷 代 服 裝 染 織 刺 繡 辭 典 ( 南 京 : 江 蘇 美 術 出 版 社,2011) 11

19 的 名 義 流 變 與 社 會 背 景 沈 從 文 中 古 代 服 飾 研 究 70 高 春 明 中 服 飾 名 物 考 71 針 對 出 土 文 獻 與 圖 像 資 料, 綜 合 分 析 服 飾 的 形 制 周 汛 高 春 明 中 服 飾 五 千 年 72 周 錫 保 中 古 代 服 飾 史 73 王 宇 清 中 服 裝 史 綱 74 黃 能 馥 與 陳 娟 娟 中 服 飾 史 黃 士 龍 中 服 飾 史 略 75 採 通 論 的 方 式 探 討 中 歷 代 服 飾 繆 良 雲 中 衣 經 76 對 中 服 飾 的 歷 史 類 型 材 料 設 計 及 文 化 等 作 全 面 的 闡 述 華 梅 服 飾 與 中 文 化 77 則 以 文 化 的 角 度 出 發 來 審 視 中 服 飾 內 涵 蔡 子 諤 中 服 飾 美 史 78 黃 強 中 服 飾 畫 史 79 趙 連 賞 中 古 代 服 飾 圖 典 80 著 重 於 中 服 飾 的 藝 術 特 色 劉 永 華 中 古 代 軍 戎 服 飾 81 聚 焦 於 歷 代 軍 戎 服 飾, 有 助 於 瞭 解 水 滸 中 豐 富 的 軍 裝 書 寫 而 高 春 明 中 古 代 的 平 民 服 裝 82 專 就 下 層 社 會 的 服 飾 作 考 察, 對 水 滸 中 活 躍 的 庶 民 文 化 提 供 了 重 要 的 參 考 資 料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沙 先 貴 水 滸 辭 典 83, 該 書 以 百 科 式 編 寫, 臚 列 水 滸 相 關 的 知 識, 共 收 錄 詞 條 約 5000 條 書 中 分 為 通 覽 水 滸 傳 章 回 提 要 故 事 鑒 賞 人 物 介 紹 精 彩 語 段 妙 語 賞 析 詩 文 注 解 地 名 檢 索 與 詞 語 匯 釋 九 類 別, 其 中 精 彩 語 段 舉 出 水 滸 服 飾 敘 述 凡 24 例 84, 以 及 辭 語 匯 釋 列 出 水 滸 服 飾 用 語 凡 109 條 85, 對 水 滸 服 飾 的 認 識 極 有 助 益 然 該 書 誠 非 服 飾 專 書, 但 書 中 對 於 服 飾 詞 語 逐 條 解 釋, 是 水 滸 服 飾 研 究 的 重 要 工 具 書, 故 列 書 於 此 在 小 說 服 飾 研 究 專 書 部 分, 顏 湘 君 中 古 代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研 究 是 首 部 以 中 古 典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為 主 題 的 專 書 上 篇 以 內 視 角 度 切 入, 就 魏 晉 至 明 清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的 進 程 功 能 特 徵 作 縱 向 的 考 述, 了 解 不 同 階 段 下 小 說 服 飾 書 寫 的 形 態 ; 下 篇 則 轉 換 為 外 視 角 度, 將 古 今 小 說 的 服 飾 描 寫 中 西 小 說 的 服 飾 描 寫 小 說 與 評 彈 服 飾 描 寫 小 說 與 戲 曲 服 飾 描 寫 進 行 橫 向 比 勘, 並 歸 納 小 說 中 呈 現 的 民 俗 風 情, 進 一 步 把 握 小 說 中 的 藝 術 特 徵 與 文 化 意 涵 關 於 水 滸 的 服 飾 書 寫, 顏 氏 指 出 水 滸 的 出 現 標 誌 著 小 說 人 物 藝 術 新 階 段 的 到 來, 相 較 於 三 演 義, 沈 從 文 : 中 古 代 服 飾 研 究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2011) 高 春 明 : 中 服 飾 名 物 考 ( 上 海 :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2001)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服 飾 五 千 年 ( 香 港 : 商 務 印 書 館,1984) 周 錫 保 : 中 古 代 服 飾 史 ( 北 京 : 中 戲 劇 出 版 社,1984) 王 宇 清 : 中 服 裝 史 綱 ( 臺 北 : 歷 史 博 物 館,1994) 黃 士 龍 : 中 服 飾 史 略 ( 上 海 :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2007) 繆 良 云 : 中 衣 經,( 上 海 :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2000) 華 梅 : 服 飾 與 中 文 化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2001) 蔡 子 諤 : 中 服 飾 美 史 ( 石 家 莊 : 河 北 美 術 出 版 社,2001) 黃 強 : 中 服 飾 畫 史 ( 天 津 : 百 花 文 藝 出 版 社,2007) 趙 連 賞 : 中 古 代 服 飾 圖 典 ( 昆 明 : 雲 南 人 民 出 版 社,2007) 劉 永 華 : 中 古 代 軍 戎 服 飾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5) 高 春 明 : 中 古 代 的 平 民 服 裝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1997)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 武 漢 : 崇 文 書 局,2006)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頁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頁

20 其 服 飾 書 寫 雖 猶 有 程 式 化 的 套 語, 但 不 再 是 特 定 人 物 的 反 覆 出 現, 而 是 對 每 一 個 人 物 的 服 飾 都 給 予 關 注, 寫 實 性 明 顯 增 強, 服 飾 也 能 隨 著 情 境 變 化, 並 且 彰 顯 出 人 物 性 格 與 社 會 風 俗, 這 是 小 說 服 飾 書 寫 的 一 進 步 因 此, 可 以 說 在 明 清 通 俗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藝 術 的 進 程 中, 以 水 滸 傳 為 漸 變 標 誌, 服 飾 描 寫 由 程 式 化 固 定 化 向 寫 實 性 過 渡 86 顏 氏 一 書 以 綜 觀 的 方 式 對 小 說 服 飾 探 究, 對 於 筆 者 瞭 解 中 小 說 的 服 飾 書 寫 建 構 了 整 體 性 的 觀 念, 其 中 水 滸 服 飾 的 分 析, 係 本 論 文 研 究 的 基 石 張 金 蘭 金 瓶 梅 女 性 服 飾 文 化 以 金 瓶 梅 為 研 究 對 象, 上 篇 探 討 服 飾 的 外 在 的 物 質 表 現, 如 服 飾 類 型 質 料 色 彩, 從 文 本 梳 理 出 明 代 的 女 性 服 式 ; 下 篇 論 述 服 飾 的 內 在 文 化 意 涵, 瞭 解 從 文 本 中 透 析 出 來 的 人 物 身 分 性 格 與 明 代 的 社 會 風 氣 小 說 服 飾 書 寫 往 往 是 刻 劃 人 物 性 格 的 要 素, 例 如 愛 穿 性 感 服 飾 的 潘 金 蓮, 展 現 其 不 安 於 室 的 性 格 ; 喜 歡 與 眾 不 同 的 服 飾, 對 應 其 爭 強 好 勝 的 處 事 態 度 李 瓶 兒 服 色 淺 淡, 正 說 明 她 溫 和 不 爭 的 個 性 龐 春 梅 喜 歡 模 仿 妻 妾 穿 著, 處 處 想 比 其 他 丫 鬟 高 一 等, 足 見 她 的 野 心 勃 勃 除 了 人 物 性 格 外, 我 們 從 金 瓶 梅 中 處 處 可 見 明 代 服 飾 僭 越 成 風, 由 於 經 濟 的 高 度 發 展 財 富 的 快 速 累 積, 因 此 庶 民 競 相 模 仿 官 宦 階 級 穿 著 質 料 上 等 的 服 飾, 甚 至 穿 金 戴 銀, 愈 發 精 緻 特 別 是 富 商 賈, 在 抑 商 的 禁 令 下, 為 了 彌 補 上 的 劣 勢, 運 用 財 富 上 的 優 勢, 極 盡 所 能 地 裝 扮, 彰 顯 自 己 的 社 會 地 位 雖 然 水 滸 中 的 女 性 服 飾 書 寫 比 例 偏 低, 但 張 氏 書 中 的 服 飾 分 類 模 式 與 明 代 社 會 文 化 的 探 討, 對 於 本 論 文 的 研 究 進 路 有 實 質 上 的 啟 發 ( 二 ) 服 飾 研 究 論 文 方 面 在 位 論 文 部 分, 關 於 歷 代 服 飾 研 究, 如 江 蓮 碧 中 服 飾 禮 儀 符 碼 表 徵 與 文 化 內 涵 研 究 87 旨 在 闡 發 服 飾 禮 儀 蘊 藏 的 文 化 內 涵, 以 符 號 與 詮 釋 進 行 符 碼 分 析, 並 考 察 其 演 化 的 歷 程 第 三 章 中 歷 代 服 飾 圖 像 造 形 釋 義 探 討 自 商 周 到 清 的 服 飾 圖 像, 先 總 述 當 代 服 制 概 況, 再 分 述 頭 衣 與 體 衣 形 制 與 造 形 意 趣 第 五 章 第 二 節 小 說 中 的 服 飾 意 象, 援 引 紅 樓 夢 枕 中 記 等 古 典 小 說 與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的 服 飾 意 象 為 例, 論 述 服 飾 與 文 間 的 雙 向 回 饋 江 氏 指 出 小 說 中 往 往 以 服 飾 來 表 述 人 物 的 身 分 地 位, 例 如 紅 樓 夢 第 三 回 王 熙 鳳 出 場 時 華 麗 氣 派 的 服 飾, 顯 現 她 賈 家 少 奶 奶 的 地 位 ; 枕 中 記 中 寫 盧 生 衣 短 裘, 可 見 其 窮 途 潦 倒 模 樣 而 服 飾 也 常 用 來 描 述 人 物 的 心 理 性 格, 例 如 張 愛 玲 紅 玫 瑰 與 白 玫 瑰 中, 紅 玫 瑰 王 嬌 蕊 性 格 放 蕩, 服 飾 極 具 誘 惑 ; 白 玫 瑰 孟 煙 酈 蒼 白 貧 弱, 衣 著 清 冷 此 外, 服 飾 書 寫 亦 能 營 造 小 說 氛 圍, 例 如 鴻 鸞 喜 邱 玉 清 的 婚 禮 上, 女 儐 相 淡 黃 禮 服 像 破 曉 的 雲, 黑 色 禮 服 的 男 子 們 像 雲 霞 裡 慢 飛 的 燕 影, 穿 白 紗 的 新 86 顏 湘 君 : 中 古 代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研 究, 頁 江 蓮 碧 : 中 服 飾 禮 儀 符 碼 表 徵 與 文 化 內 涵 研 究, 中 文 化 中 文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21 娘 像 是 清 晨 裡 未 醒 的 屍 首, 淒 涼 的 筆 觸 預 示 了 玉 清 婚 後 的 不 幸 江 氏 從 服 飾 禮 儀 的 觀 念 出 發, 探 討 服 飾 的 形 制 文 化 符 碼 及 語 言 文 中 的 服 飾 內 涵, 由 外 而 內 全 面 論 述, 以 資 筆 者 對 服 飾 文 化 觀 念 的 認 知 王 雪 莉 宋 代 服 飾 制 度 研 究 88 以 宋 代 服 飾 制 度 與 時 人 服 飾 好 尚 為 研 究 對 象, 針 對 宋 代 服 飾 保 守 與 否 的 問 題 來 發 掘 宋 代 服 飾 史, 作 為 服 飾 文 化 在 特 定 歷 史 時 期 的 發 展 規 律 與 脈 絡 王 氏 提 出 宋 代 的 物 質 文 化 是 服 飾 發 展 的 基 礎, 由 於 紡 織 業 的 發 達 與 織 染 技 術 的 提 高, 使 得 宋 代 服 飾 工 藝 較 前 代 進 步, 服 飾 上 產 生 了 新 的 特 色 接 著 對 前 人 主 張 宋 代 服 飾 受 到 程 朱 理 影 響 下 趨 於 拘 謹 保 守 之 說 進 行 論 辯 宋 代 的 祭 服 和 朝 服 雖 然 是 最 具 傳 承 與 守 舊 的 服 飾, 但 並 非 一 成 不 變, 反 而 與 時 俱 進 ; 再 者, 宋 代 的 常 服 有 禮 服 化 的 趨 勢, 並 且 對 異 族 服 飾 進 行 吸 收 改 造 此 外, 宋 代 外 患 頻 仍, 遼 金 元 三 代 雄 據 北 方 與 宋 廷 接 壤, 民 族 服 飾 文 化 交 流 難 以 避 免, 胡 服 成 為 宋 代 服 飾 創 新 的 元 素 之 一 尚 能 展 現 宋 代 服 飾 創 新 的 還 有 服 妖 現 象, 衣 著 誇 張 奢 侈, 尊 卑 混 淆 等 奇 裝 異 服, 亦 宣 示 宋 代 服 飾 的 活 力 從 宋 代 服 飾 文 化 發 展 的 過 程 來 看, 宋 代 並 非 是 一 個 守 舊 的 時 代, 而 是 一 個 遵 循 服 飾 文 化 發 展 規 律 的 正 常 時 代 它 有 著 對 既 有 服 制 的 承 襲, 也 有 對 異 質 文 化 的 補 充, 是 中 服 飾 史 上 輝 煌 的 年 代 劉 紹 萱 元 代 服 飾 研 究 89 從 服 飾 的 角 度 出 發, 探 討 元 代 蒙 漢 文 化 並 存 互 動 的 現 象 元 代 的 服 制 採 漸 進 方 式 建, 世 祖 至 元 八 年 (1271) 制 定 文 官 服 制, 至 元 二 十 四 年 (1287) 制 定 武 官 服 制, 仁 宗 延 祐 二 年 (1315) 才 規 定 服 色 貴 賤 等 第 唯 蒙 人 色 目 人 不 在 服 色 規 範 之 列, 可 見 蒙 古 統 者 的 種 族 階 級 觀 與 對 漢 文 化 的 保 留 態 度 此 外, 觀 察 出 土 文 物 與 墓 室 壁 畫, 發 現 蒙 古 人 與 漢 人 都 保 留 了 各 自 服 飾 的 傳 統, 服 飾 的 交 互 影 響 不, 漢 人 並 無 積 極 模 仿 蒙 古 貴 族 的 穿 著 即 便 蒙 漢 文 化 在 服 飾 上 的 交 流 不 深, 但 蒙 古 服 飾 受 到 其 他 家 的 影 響 則 從 文 獻 上 可 見 一 斑, 例 如 明 水 出 土 的 蒙 元 織 品 中 有 人 面 獅 身 的 紋 飾, 在 中 亞 的 陶 器 與 銅 器 上 數 見 不 鮮 ; 高 麗 方 領 高 腰 半 袖 等 服 飾, 隨 著 貢 女 制 度 而 成 為 元 廷 風 尚 高 輔 霖 明 代 百 官 服 飾 制 度 及 其 僭 越 與 濫 賞 研 究 90 以 百 官 為 研 究 對 象, 探 討 明 代 服 制 與 實 際 穿 著 情 形 間 的 異 同, 並 從 僭 越 與 濫 賞 二 方 面 去 分 析 服 制 破 壞 的 原 因 明 太 祖 ( ) 認 為 元 代 以 胡 俗 變 異 中 之 制, 衣 冠 無 復 中 之 舊, 於 是 詔 令 復 衣 冠 如 唐 制, 禁 止 胡 服 胡 俗 然 考 其 服 制, 明 代 服 飾 並 非 完 全 上 襲 唐 制, 而 是 參 用 周 漢 唐 宋, 甚 至 配 合 時 情 部 分 沿 用 元 制, 斟 酌 損 益 而 成 明 代 服 制 於 洪 武 朝 即 告 完 備, 建 文 以 降 持 續 洪 武 舊 制, 只 有 代 宗 景 泰 四 年 (1453) 特 許 錦 衣 衛 指 揮 為 侍 衛 者 得 用 麒 麟 服 色, 世 宗 嘉 靖 七 年 (1528) 新 增 品 官 燕 居 的 忠 靜 冠 服, 八 年 (1529) 詳 定 朝 服 祭 服 規 制 及 十 六 年 (1537) 重 定 王 雪 莉 : 宋 代 服 飾 制 度 研 究, 浙 江 中 古 代 史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6 劉 紹 萱 : 元 代 服 飾 研 究, 清 華 歷 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14 高 輔 霖 : 明 代 百 官 服 飾 制 度 及 其 僭 越 與 濫 賞 研 究, 輔 仁 織 品 服 裝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22 常 服 用 色 與 圖 文 使 用, 其 餘 變 動 不 服 制 施 行 方 面, 從 文 獻 繪 畫 及 墓 葬 等 資 料 來 看, 可 知 僭 用 情 形 氾 濫 雖 有 禮 法 規 範, 但 仍 有 服 飾 形 制 色 彩 圖 文 及 質 料 等 與 制 度 不 符, 或 卑 官 僭 用 高 官 服 飾, 或 未 經 賞 賜 而 僭 用 玄 黃 紫 及 蟒 龍 飛 魚 斗 牛 等 明 文 禁 令 的 服 色 考 其 違 制 的 原 因, 除 官 員 本 身 的 僭 越 外, 皇 帝 也 以 此 濫 賞 酬 庸, 破 壞 了 服 飾 區 別 尊 卑 的 功 能 由 於 水 滸 成 書 橫 跨 宋 元 明 三 代, 因 此 筆 者 有 必 要 對 於 三 代 的 服 制 作 梳 理 瞭 解 從 宋 代 的 社 會 文 化 來 看 服 飾 的 沿 襲 與 改 造, 自 元 代 服 制 中 找 尋 蒙 古 服 飾 影 響 漢 服 的 線 索, 最 後 以 明 代 百 官 服 制 為 足 點, 觀 察 明 代 服 飾 的 僭 越 現 象 這 些 都 是 水 滸 服 飾 研 究 不 可 或 缺 的 背 景 識 再 者, 文 服 飾 研 究 方 面, 如 陸 景 琳 詩 經 服 飾 研 究 91 梳 理 出 詩 經 中 提 及 的 服 飾 名 物 並 做 系 統 性 的 研 究 陸 氏 將 詩 經 名 物 的 辨 析, 納 入 禮 制 與 考 古 二 維 體 系 中 思 考, 以 期 瞭 解 詩 經 服 飾 之 風 貌 作 用, 進 一 步 體 察 詩 人 作 詩 的 本 意 綜 觀 詩 經 中 的 服 飾 書 寫, 其 作 用 有 三 : 一 為 純 粹 描 述 服 飾, 如 檜 風 素 冠 中 的 庶 見 素 冠 兮 庶 見 素 衣 兮 庶 見 素 韠 兮 92, 由 上 到 下 描 寫 此 人 身 著 素 服 ; 二 為 以 服 飾 表 彰 身 份, 如 檜 風 羔 裘 中 羔 裘 逍 遙, 狐 裘 以 朝 93, 羔 裘 表 夫, 狐 裘 表 諸 侯 ; 其 三 為 象 徵 抽 象 的 品 德, 如 秦 風 終 南 : 君 子 至 止, 黻 衣 繡 裳 佩 玉 將 將, 壽 考 不 忘 94 以 盛 服 美 玉 象 徵 君 子 德 行 詩 經 服 飾 中 蘊 藏 的 意 義, 或 一 項 名 物 獨 攝 一 種, 或 兼 攝 三 種, 其 豐 富 的 意 涵 彰 顯 了 詩 人 運 用 文 字 符 號 技 巧 之 成 熟 詩 經 是 服 飾 進 入 文 視 野 的 首 要 載 體, 服 飾 此 時 並 無 與 人 物 性 格 有 直 接 的 關 係, 但 這 種 鋪 陳 的 敘 述 手 法, 卻 為 後 世 通 俗 小 說 服 飾 書 寫 之 先 導 劉 佩 宜 世 說 新 語 之 服 飾 書 寫 研 究 95 指 出 魏 晉 時 期 社 會 動 盪 不 安, 士 人 喜 好 談 玄 說 理, 狂 放 不 經, 崇 尚 老 莊 的 自 然 觀, 自 我 意 識 的 覺 醒 而 儒 家 視 為 名 教 與 禮 儀 的 象 徵 服 飾, 亦 隨 著 六 朝 談 玄 之 風 的 盛 行, 成 為 個 體 精 神 自 由 的 展 現 魏 晉 名 士 的 穿 衣 風 格 體 現 其 獨 特 的 審 美 趨 向, 如 袤 衣 博 帶 使 人 看 起 來 飄 逸 出 塵, 男 著 女 裝 崇 尚 陰 柔 之 美, 袒 裎 裸 露 以 示 獲 得 身 心 自 由, 粗 服 亂 頭 象 徵 自 然 無 為, 白 衣 白 帽 展 現 真 我 此 外, 高 士 名 流 的 服 飾 往 往 寄 託 其 越 名 教 而 任 自 然 96 的 生 命 情 懷, 或 有 戴 巾 幘 面 見 帝 王 以 突 破 禮 教 規 範 者, 或 有 脫 褌 裸 體 以 表 潔 白 無 瑕 人 格 者, 或 有 倒 屣 相 迎 展 現 雍 容 器 度 者, 或 有 執 麈 尾 隱 喻 談 玄 勝 出 者, 或 以 如 意 拄 頰 感 嘆 壯 志 難 酬 者, 在 在 藉 由 服 飾 反 映 了 魏 晉 士 人 無 為 齊 物 歸 真 的 生 活 美 世 說 新 語 是 六 朝 志 人 小 說 的 代 表, 伴 隨 著 名 士 言 談 舉 止 而 91 陸 景 琳 : 詩 經 服 飾 研 究, 臺 灣 師 範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馬 持 盈 註 譯 : 詩 經 今 註 今 譯, 頁 馬 持 盈 註 譯 : 詩 經 今 註 今 譯, 頁 馬 持 盈 註 譯 : 詩 經 今 註 今 譯, 頁 劉 佩 宜 : 世 說 新 語 之 服 飾 書 寫 研 究, 屏 東 教 育 中 語 文 系 碩 士 論 文, ( 晉 ) 嵇 康 著, 崔 富 章 注 譯 : 新 譯 嵇 中 散 集 卷 6(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2011), 頁

23 被 記 錄 下 來 的 衣 著 服 飾, 與 魏 晉 風 尚 的 緊 密 結 合, 建 構 了 筆 者 研 究 服 飾 內 在 意 涵 的 先 備 知 識 蘇 惠 玲 三 演 義 中 男 子 服 飾 的 角 色 刻 劃 效 應 以 曹 操 關 羽 諸 葛 亮 為 中 心 的 比 較 研 究 97 先 歸 納 三 演 義 中 男 子 服 飾 的 樣 式 用 料 及 色 彩, 接 著 分 析 性 格 身 分 上 三 位 截 然 不 同 的 人 物 服 飾 刻 劃 效 應 東 漢 服 色 尚 赤, 因 此 位 極 人 臣 的 曹 操 ( ) 多 穿 紅 袍, 而 地 位 在 東 漢 被 提 升 的 綠 色, 也 曾 出 現 在 曹 操 身 上 除 此 之 外, 金 冠 玉 帶 珠 履 等 華 貴 服 飾, 穿 戴 在 曹 操 身 上, 符 合 其 丞 相 之 尊 關 羽 (?-220) 服 飾 多 以 綠 色 為 主, 如 青 巾 綠 袍, 與 其 紅 臉 赤 兔 馬 作 鮮 明 對 比 ; 又 因 身 分 為 武 將, 故 著 金 鎧 諸 葛 亮 ( ) 堪 稱 三 演 義 的 第 一 智 者, 運 籌 帷 幄, 從 容 不 驚, 因 此 在 故 事 中, 諸 葛 亮 出 場 總 是 以 羽 扇 綸 巾 鶴 氅 道 袍 素 履 等 猶 如 神 仙 的 裝 扮, 呼 應 諸 葛 亮 築 壇 借 風 草 船 借 箭 的 傳 奇 色 彩 即 便 三 演 義 中 關 於 服 飾 的 書 寫 不 多, 樣 式 固 定 呆 版, 但 從 其 敘 述 手 法 和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 特 別 是 吳 用 裝 扮 脫 胎 於 諸 葛 亮 ), 可 觀 察 出 與 水 滸 的 相 似 之 處 蘇 氏 另 一 本 位 論 文 紅 樓 夢 中 婦 女 服 飾 與 藉 以 刻 劃 角 色 的 效 應 以 王 熙 鳳 薛 寶 釵 林 黛 玉 為 中 心 的 比 較 研 究 以 紅 樓 夢 中 三 位 代 表 女 性 為 研 究 對 象, 探 討 服 飾 與 角 色 刻 劃 的 關 係 蘇 氏 先 從 社 會 文 化 的 角 度 探 討 清 代 服 制 禁 令 與 清 代 婦 女 的 社 會 地 位 清 初 的 漢 人 女 子 始 終 沒 有 接 受 滿 族 服 飾, 仍 以 上 衣 下 裳 為 主, 故 紅 樓 夢 中 的 女 子 服 飾 多 為 漢 人 裝 扮 紅 樓 夢 服 飾 書 寫, 除 了 代 表 皇 權 的 黃 色 避 而 不 用 外, 其 他 用 料 紋 飾 多 不 從 禁 令, 只 是 在 紅 樓 夢 體 系 中, 明 確 區 分 上 下 階 層, 賦 予 適 合 身 分 的 裝 扮 而 三 位 個 性 與 服 飾 截 然 不 同 的 女 性, 王 熙 鳳 衣 著 豐 富 多 變, 其 質 料 高 貴 紋 飾 精 細 用 色 鮮 明, 反 映 其 潑 辣 強 勢 虛 榮 的 性 格 ; 薛 寶 釵 裝 扮 樸 素 無 華, 其 衣 料 除 偶 用 金 銀 線 和 銀 鼠 皮 外, 多 以 棉 質 為 主, 身 上 少 有 簪 飾, 衣 色 平 淡, 暗 合 她 客 居 賈 府 的 身 分 與 潛 藏 內 斂 的 心 理 林 黛 玉 雖 寄 人 籬 下, 卻 頗 得 賈 母 疼 愛, 因 此 在 服 飾 的 用 料 色 彩 樣 式 配 件 皆 屬 上 等, 其 中 黛 玉 多 穿 羽 緞 羽 紗, 與 其 如 弱 柳 扶 風 的 身 姿 相 互 呼 應 蘇 氏 以 服 裝 織 品 背 景 分 析 紅 樓 夢 服 飾, 對 衣 料 質 地 與 色 彩 的 掌 握 相 當 精 到, 有 別 於 傳 統 視 野, 可 說 是 一 特 色 蔡 佳 純 兒 女 英 雄 傳 之 服 飾 研 究 98 透 過 兒 女 英 雄 傳 中 琳 瑯 滿 目 的 服 飾 書 寫, 廣 泛 地 觀 察 清 代 中 葉 以 後 滿 漢 服 飾 的 差 異 與 濡 染, 探 究 小 說 反 映 的 規 範 社 會 現 實, 以 至 於 精 神 價 值 文 中 特 別 關 注 於 滿 漢 融 合 的 部 分, 如 滿 人 將 漢 人 背 心 改 良 為 巴 圖 魯 坎 肩, 漢 女 仿 旗 女 服 裝, 用 各 種 花 紋 錦 緞 金 邊 做 裝 飾 ; 旗 女 習 漢 女 裹 腳 纏 足, 漢 人 仿 效 旗 人 袍 裝 將 短 襖 改 長, 反 映 了 在 種 族 互 異 下 的 97 蘇 惠 玲 : 三 演 義 中 男 子 服 飾 的 角 色 刻 劃 效 應 以 曹 操 關 羽 諸 葛 亮 為 中 心 的 比 較 研 究, 佛 光 人 文 社 會 院 藝 術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蔡 佳 純 : 兒 女 英 雄 傳 之 服 飾 研 究, 中 興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24 和 平 結 合 此 外, 蔡 氏 對 於 佩 飾 研 究 之 深 乃 前 開 論 文 未 有, 從 佩 飾 象 徵 身 分 地 位 表 彰 禮 尚 往 來 避 凶 護 身 以 及 見 證 誓 言 等 功 能, 談 佩 飾 在 精 神 文 化 上 豐 富 內 涵 該 論 文 藉 由 小 說 的 服 飾 分 析 與 文 化 探 討, 試 圖 從 服 飾 細 部 挖 掘 其 歷 史 傳 統 與 創 新, 得 出 表 層 搭 配 與 深 層 意 涵 的 結 論 雖 然 蘇 氏 紅 樓 夢 中 婦 女 服 飾 與 藉 以 刻 劃 角 色 的 效 應 以 王 熙 鳳 薛 寶 釵 林 黛 玉 為 中 心 的 比 較 研 究 與 蔡 氏 兒 女 英 雄 傳 之 服 飾 研 究 均 是 以 清 代 小 說 為 文 本, 針 對 清 代 服 飾 作 分 析, 與 水 滸 的 背 景 錯 開, 然 清 代 去 明 代 不 遠, 仍 可 從 中 觀 察 因 襲 前 代 的 痕 跡, 因 此 蘇 蔡 二 氏 論 述, 亦 具 參 考 價 值 在 期 刊 論 文 部 分, 韓 秀 利 金 聖 歎 水 滸 傳 人 物 探 討 99 以 七 十 回 本 為 研 究 主 體, 探 討 水 滸 人 物 形 象 其 中 論 述 金 聖 歎 水 滸 人 物 描 寫 技 法 上 100, 韓 氏 以 第 十 二 回 急 先 鋒 東 郭 爭 功, 青 面 獸 北 面 鬥 武 為 例, 金 氏 評 楊 志 與 索 超 校 場 比 武 的 裝 扮 是 五 彩 間 錯 配 對, 黑 盔 與 白 盔 紅 纓 與 青 纓 銅 甲 與 鐵 甲 白 袍 與 紅 袍 紫 帶 與 綠 帶, 處 處 對 比, 展 現 兩 人 旗 鼓 相 當 的 氣 勢 韓 氏 再 以 第 十 九 回 鄆 城 縣 月 夜 走 劉 唐 劉 唐 在 月 色 下 白 笠 黑 襖 營 造 的 恐 怖 氛 圍, 說 明 服 飾 能 影 響 情 節 效 果 李 桂 奎 論 水 滸 的 設 色 之 道 及 其 五 色 構 圖 原 理 101 認 為 水 滸 在 設 色 上 經 營 有 道, 不 僅 於 人 物 形 貌 上 藉 由 五 色 雜 陳 刻 劃 出 各 具 特 徵 的 臉 譜, 而 且 還 在 人 物 出 陣 披 掛 和 陣 容 描 寫 上, 透 過 色 與 色 的 對 應, 以 及 五 方 色 的 渲 染, 勾 勒 出 令 人 眼 花 撩 亂 的 瑰 麗 畫 卷 水 滸 常 拿 不 同 的 膚 色 與 服 色 交 互 搭 襯 來 突 出 人 物 的 特 徵, 例 如 楊 志 出 場 時 頭 戴 一 頂 范 陽 毡 笠, 上 撒 着 一 把 紅 纓 ; 穿 一 領 白 段 子 征 衫, 繫 一 條 縱 線 縧 ; 下 面 青 白 間 道 行 纏, 抓 着 褲 子 口 生 得 七 尺 五 六 身 材, 面 皮 上 老 一 搭 青 記, 腮 邊 微 露 些 少 赤 鬚, 從 頭 之 紅 青 赤, 到 身 上 的 白 青, 可 謂 五 顏 六 色 兼 具, 突 出 將 門 虎 子 的 英 雄 氣 概 又 或 是 描 寫 軍 陣 內 容 時 密 切 結 合 了 五 色 文 化 第 七 十 六 回 寫 吳 用 布 陣, 初 看 好 漢 的 服 飾 描 寫 紛 繁 雜 亂, 仔 細 觀 察 可 發 現 它 基 本 上 貫 徹 了 五 方 支 配 的 布 局 原 則 正 南 秦 明 衣 赤, 東 壁 關 勝 衣 青, 西 壁 林 冲 衣 白, 合 後 ( 北 ) 呼 延 灼 衣 皂, 中 軍 朱 仝 雷 橫 衣 黃 以 五 色 文 化 為 根 據 的 布 陣 描 寫, 帶 有 神 秘 色 彩, 也 迎 合 人 們 的 迷 信 心 理 于 德 生 水 滸 傳 打 鬥 事 件 中 人 物 服 飾 描 寫 研 究 102 指 出 水 滸 中 的 打 鬥 事 件 數 見 不 鮮, 書 中 對 於 事 件 中 人 物 的 服 飾 進 行 了 細 膩 的 刻 劃, 使 得 服 飾 成 為 打 鬥 畫 面 中 一 個 重 要 部 分 于 氏 認 為 比 武 時 作 者 往 往 停 下 敘 事 節 奏 來 描 述 人 物 的 99 韓 秀 利 : 金 聖 歎 水 滸 傳 人 物 探 討, 醒 吾 報, 第 27 期 (2004 年 1 月 ), 頁 韓 秀 利 : 金 聖 歎 水 滸 傳 人 物 探 討, 頁 李 桂 奎 : 論 水 滸 傳 的 設 色 之 道 及 其 五 色 構 圖 原 理, 明 清 小 說 研 究, 第 4 期 (2004 年 ), 頁 于 德 生 : 水 滸 傳 打 鬥 事 件 中 人 物 服 飾 描 寫 研 究, 青 春 歲 月, 第 18 期 (2010 年 9 月 ), 頁 17 17

25 服 飾, 中 斷 了 文 章 的 流 暢 的 氣 韻, 轉 向 量 韻 文 的 鋪 陳 這 是 水 滸 從 宋 元 話 本 演 變 而 來 的 發 展 痕 跡 即 便 如 此, 打 鬥 中 服 飾 細 緻 的 描 寫 還 是 有 它 的 積 極 意 義, 也 就 是 讓 故 事 體 化, 使 打 鬥 事 件 畫 面 化 于 執 水 滸 傳 服 飾 描 寫 與 敘 事 節 奏 103 提 出 金 聖 歎 將 水 滸 許 多 描 寫 人 物 景 色 的 韻 文 刪 除, 以 確 保 敘 事 節 奏 不 被 中 斷 但 水 滸 中 部 分 關 於 服 飾 的 書 寫 已 經 巧 妙 地 糅 合 在 敘 事 中, 在 動 態 轉 化 中 展 現 人 物 服 飾, 取 代 了 靜 態 的 平 面 介 紹 例 如 第 二 十 六 回 武 松 十 字 坡 投 店, 第 一 次 見 到 孫 二 娘, 先 從 遠 處 寫 二 娘 的 綠 紗 衫 釵 環 鬢 花, 再 近 處 寫 二 娘 細 部 的 服 飾, 衣 服 上 的 金 鈕 臉 上 的 胭 脂, 甚 至 是 桃 紅 主 腰 讀 者 的 視 點 自 然 隨 著 武 松 雙 眼 移 動, 節 奏 順 暢 此 外, 角 色 的 服 飾 刻 劃 亦 能 反 映 讀 者 預 期 心 理, 例 如 六 十 一 回 燕 青 射 鵲 買 卦, 遠 處 看 見 楊 雄 石 秀 走 來, 二 人 的 服 飾 書 寫 一 前 一 後, 在 燕 青 身 上 交 會, 自 然 帶 動 讀 者 的 好 奇 心 理 溫 然 然 淺 談 水 滸 傳 中 的 人 物 服 飾 與 性 格 104 主 張 水 滸 中 的 服 飾 刻 劃 直 接 體 現 了 人 物 身 分 與 性 格 例 如 : 第 五 十 四 回 宋 江 攻 打 高 唐 州 時 已 是 梁 山 第 二 把 交 椅, 他 的 征 袍 上 有 鵬, 盔 甲 上 有 龍 鳳, 宣 示 了 宋 江 的 梁 山 地 位, 更 隱 喻 了 宋 江 展 翅 高 飛 的 壯 志 ; 而 吳 用 的 羽 扇 綸 巾 裝 扮, 神 似 三 時 的 諸 葛 亮, 標 誌 了 其 梁 山 的 軍 師 的 身 分, 始 終 以 智 者 形 象 活 躍 第 七 十 六 回 宋 江 排 九 宮 八 卦 陣 迎 戰 童 貫 時 已 為 梁 山 泊 主, 裝 束 上 的 龍 鱗 麒 麟 是 何 等 霸 氣, 而 代 表 朝 廷 的 祥 獸 紋 樣 也 預 示 了 宋 江 的 命 運 至 於 刻 劃 較 少 的 女 性, 水 滸 亦 用 服 飾 帶 出 性 格 例 如 : 第 二 十 六 回 母 夜 叉 孫 二 娘 登 場 時, 穿 著 暴 露, 頭 飾 凌 亂, 充 滿 了 野 性, 與 其 殺 人 越 貨 的 強 悍 性 格 不 謀 而 合 人 物 與 服 飾 息 息 相 關, 可 說 是 衣 如 其 人 陳 雪 李 強 水 滸 傳 中 的 女 性 服 飾 探 析 105 一 文 先 將 水 滸 女 性 服 飾 分 為 服 與 飾 二 類, 再 列 舉 若 干 款 式 作 說 明 例 如 女 性 之 服 有 : 冠 裙 衫 襖 裹 肚 襪 鞋 七 類 ; 飾 則 有 髻 步 搖 簪 花 釵 四 類 一 般 而 言, 戴 冠 者 多 為 男 性, 女 性 亦 可 戴 冠, 但 仍 受 到 社 會 地 位 制 約 與 影 響, 所 以 蔣 門 神 妾 的 冠 兒 小, 而 九 天 玄 女 是 華 貴 的 九 龍 飛 鳳 冠 裙 是 水 滸 女 性 常 用 的 下 裳, 顏 色 眾 多, 隨 著 身 分 場 合 而 有 所 不 同 如 金 翠 蓮 出 場 時 為 紅 羅 裙 子, 嫁 給 趙 員 外 後 改 穿 綠 羅 裙 ; 劉 高 之 妻 為 母 親 墳 前 化 紙, 腰 繫 素 裙 ; 公 孫 勝 老 母 青 裙 素 服 ; 經 營 酒 店 的 孫 二 娘 顧 嫂 著 紅 裙 此 外, 古 代 女 裙 追 求 廣 博 風 尚, 所 以 可 以 看 到 水 滸 女 性 的 裙 子 是 集 六 幅 而 成 宋 代 女 性 已 有 纏 足, 而 伴 隨 纏 足 而 生 的 鞋 款 如 鳳 頭 鞋 弓 鞋 也 出 現 於 水 滸 之 中 宋 代 婦 女 的 髮 髻 式 樣 豐 富, 而 且 有 在 髻 上 插 戴 的 習 俗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宋 代 時 興 簪 花, 無 論 男 女 都 喜 歡 在 髮 髻 103 于 執 : 水 滸 傳 服 飾 描 寫 與 敘 事 節 奏, 青 春 歲 月, 第 20 期 (2010 年 10 月 ), 頁 溫 然 然 : 淺 談 水 滸 傳 中 的 人 物 服 飾 與 性 格, 眾 文 藝 : 術 版, 第 12 期 (2012 年 6 月 ), 頁 陳 雪 李 強 : 水 滸 傳 中 的 女 性 服 飾 探 析 長 春 教 育 院 報, 第 30 卷 第 21 期 (2014 年 11 月 ), 頁

26 或 冠 帽 上 插 戴 花 朵, 花 色 以 豔 色 者 為 上 水 滸 對 女 性 服 飾 與 容 貌 的 描 寫, 集 中 於 人 物 的 出 場 詞 中 透 過 梳 理 可 以 發 現 : 作 者 筆 下 禍 水 般 的 女 性 往 往 被 寫 得 極 為 美 貌 ; 而 除 扈 三 娘 外 的 兩 位 水 滸 女 英 雄 卻 被 嚴 重 男 性 化, 兩 類 不 同 形 象 完 全 相 異 的 服 飾 描 寫, 反 映 作 者 歧 視 女 性 的 觀 點 以 上 期 刊 論 文 雖 然 對 水 滸 服 飾 的 分 析 點 到 即 止, 卻 指 出 了 對 水 滸 服 飾 認 識 的 入 門 途 徑 第 三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研 究 方 法 一 研 究 範 圍 明 代 刊 刻 風 氣 盛 行, 造 成 水 滸 傳 本 複 雜, 後 世 者 對 版 本 的 意 見 分 歧 也 由 是 而 來 界 一 般 將 水 滸 版 本 分 為 簡 本 與 繁 本 兩 系 統, 版 本 不 同 其 內 容 情 節 文 字 敘 述 亦 有 差 異 就 內 容 上 來 說, 簡 本 文 簡 事 繁, 情 節 較 多 而 文 辭 拙 陋 ; 繁 本 文 繁 事 簡, 敘 述 較 少 而 文 辭 細 膩 本 論 文 的 研 究 主 題 乃 服 飾 書 寫, 需 要 敘 述 細 膩 而 具 體 的 研 究 題 材 106, 因 此 筆 者 選 擇 文 價 值 較 高 的 繁 本 系 統 作 為 討 論 對 象 繁 本 系 統 中, 如 今 可 見 的 有 百 回 本 百 二 十 回 本 及 七 十 回 本 百 回 本 是 明 嘉 靖 ( ) 武 定 侯 郭 勛 刻 本, 被 認 為 是 繁 本 之 祖, 號 稱 善 本 107 百 回 本 刊 行 之 後, 受 到 廣 讀 者 的 歡 迎, 更 贏 得 李 卓 吾 ( ) 胡 應 麟 ( ) 及 袁 宏 道 ( ) 等 名 士 欣 賞 閩 中 建 陽 書 賈 們 從 中 嗅 得 商 機, 為 了 圖 利, 逕 自 刪 去 征 遼, 插 增 征 王 慶 田 虎 等 情 節, 成 為 簡 本 系 統 簡 本 粗 製 濫 造, 因 價 格 便 宜, 行 其 道 108 簡 本 雖 然 風 行 一 時, 縉 紳 文 士 卻 厭 其 拙 陋 109, 於 是 促 成 了 106 繁 本 中 關 於 服 飾 的 描 寫 較 簡 本 豐 富 精 細, 如 第 三 回 史 進 焚 毀 史 家 莊 去 尋 師 父 王 進, 繁 本 寫 史 進 衣 著 頭 戴 范 陽 毡 帽, 上 撒 一 撮 紅 纓, 帽 兒 下 裹 一 頂 混 青 抓 角 軟 頭 巾, 項 上 明 黃 縷 帶 身 穿 一 領 白 紵 絲 兩 上 領 戰 袍, 腰 繫 一 條 查 五 指 梅 紅 攢 線 膊, 青 白 間 道 行 纏 絞 脚, 襯 着 踏 山 透 土 多 耳 麻 鞋, 跨 一 口 銅 鈸 磐 口 雁 翎 刀 ; 簡 本 作 頭 帶 白 范 陽 毡 帽, 身 穿 一 領 白 紵 絲 襖, 腰 繫 一 條 紅 膊, 裹 着 多 耳 麻 鞋, 背 下 包 袱, 提 了 朴 刀, 較 繁 本 省 略 許 多 又 同 一 回 魯 智 深 在 渭 州 茶 坊 登 場, 繁 本 從 頭 到 腳 刻 劃 他 的 衣 著 相 貌 身 形, 而 簡 本 只 以 有 個 漢 身 長 八 尺 腰 闊 十 圍 一 筆 帶 過 故 筆 者 選 擇 敘 述 較 具 體 的 繁 本 系 統 作 為 研 究 文 本 ( 明 ) 施 耐 庵 : 水 滸 傳 上 冊, 頁 31;( 明 ) 羅 貫 中 施 耐 庵 : 二 刻 英 雄 譜 第 1 冊 卷 1, 收 錄 於 古 本 小 說 集 成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0), 頁 明 代 沈 德 符 於 萬 曆 野 獲 編 卷 五 武 定 侯 進 公 中 寫 道 : 武 定 侯 郭 勛, 在 世 宗 朝, 好 文 多 藝, 能 計 數 今 新 安 所 刻 水 滸 傳 善 本, 即 其 家 所 傳 沈 氏 言 郭 本 為 善 本, 而 者 鄭 振 鐸 對 郭 本 的 評 價 相 當 高, 這 個 時 候 有 一 部 嘉 靖 本 的 水 滸 傳 出 來, 吞 沒 了 壓 倒 了 羅 本 這 個 嘉 靖 本 的 水 滸 傳, 乃 是 水 滸 傳 的 最 完 美 的 一 個 本 子, 也 是 一 切 繁 本 水 滸 傳 的 祖 本 這 個 本 子 相 傳 是 武 定 侯 郭 勛 家 中 所 傳 出 的 ( 明 ) 沈 德 符 : 萬 曆 野 獲 編 上 冊 卷 5(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頁 139; 鄭 振 鐸 : 水 滸 傳 的 演 化, 收 錄 於 竺 青 選 編 : 名 家 解 讀 水 滸 傳, 頁 清 代 周 亮 工 於 因 樹 屋 書 影 卷 一 中 談 到 了 簡 本 粗 製 濫 造 的 問 題 : 羅 氏 為 水 遊 傳 一 百 回, 各 以 妖 異 語 引 其 首 ; 嘉 靖 時, 郭 武 定 重 刻 其 書, 削 其 致 語, 獨 存 本 傳 金 壇 王 氏 小 品 中 亦 云 19

27 百 二 十 回 本 的 出 現 楊 定 見 在 郭 勛 百 回 本 的 基 礎 上, 添 補 據 簡 本 改 寫 的 王 田 情 節, 刊 行 百 二 十 回 忠 義 水 滸 全 書 ( 又 稱 袁 無 涯 本 ), 其 特 色 在 於 合 繁 簡 本 之 長 現 在 最 通 行 的 本 子 則 是 清 代 金 聖 歎 腰 斬 的 七 十 回 本 ( 又 稱 金 評 本 貫 華 堂 本 ), 內 容 以 盧 俊 義 驚 夢 作 結, 刪 去 了 招 安 以 後 討 內 攘 外 的 情 節 百 二 十 回 本 篇 幅 雖 然 多 於 其 他 二 本, 而 增 補 的 王 田 情 節 偏 向 戰 爭 敘 述, 人 物 刻 劃 業 已 定 型, 服 飾 書 寫 的 對 象 也 多 非 梁 山 好 漢 110 七 十 回 本 內 容 刪 改 太 多, 特 別 是 描 寫 人 物 的 詩 詞 套 語, 多 被 金 氏 刪 去, 研 究 題 材 有 限, 故 不 在 選 擇 之 列 百 回 本 的 成 書 早 於 百 二 十 回 本 和 七 十 回 本, 比 諸 二 本 較 接 近 水 滸 原 本, 更 能 呈 現 水 滸 社 會 的 精 神 樣 貌 據 此, 百 回 本 為 本 論 文 最 佳 的 研 究 文 本 而 今 存 的 百 回 本 刊 本 中, 以 明 萬 曆 ( ) 容 與 堂 刻 本 最 為 完 整 111, 故 筆 者 選 擇 長 沙 岳 麓 書 社 出 版 的 容 與 堂 百 回 本 水 滸 傳 做 為 本 論 文 的 研 究 文 本 二 研 究 方 法 本 論 文 係 以 為 主 題, 試 圖 透 過 服 飾 書 寫 瞭 解 與 人 物 形 象 間 的 關 聯 性, 並 解 讀 服 飾 中 反 映 出 來 的 社 會 現 實 和 潛 藏 的 水 滸 犯 禁 思 想 因 此, 研 究 的 方 法 主 要 藉 由 歷 史 資 料 來 探 討 本 文 的 問 題 意 識, 故 採 用 歷 史 研 究 法 本 論 文 的 採 用 的 歷 史 研 究 法 係 屬 於 文 史 料 的 範 疇 文 史 料 是 探 討 文 史 料 的 研 究 和 利 用 的 理 論 與 方 法 的 科, 是 文 史 研 究 的 基 礎 科 之 一 潘 樹 廣 在 中 文 史 料 一 書 中 指 出 1987 年 版 蘇 聯 文 百 科 辭 典 的 文 史 料 釋 文 : 文 史 料 是 一 種 輔 助 文 藝 科, 研 究 文 和 文 理 論 的 史 料 以 及 尋 找 整 理 運 用 這 些 史 料 的 方 法, 雖 然 點 明 了 文 史 料 的 要 點, 但 欠 缺 具 體 與 全 面 潘 氏 認 為 從 完 整 的 定 義 上 來 說, 中 文 史 料 的 研 究 內 容 應 包 括 五 個 層 面 : 此 書 每 回 前 各 有 楔 子, 今 俱 不 傳 予 見 建 陽 書 坊 中 所 刻 諸 書, 節 縮 紙 板, 求 其 易 售, 諸 書 多 被 刊 落 此 書 亦 建 陽 書 坊 翻 刻 時 刪 落 者 ( 清 ) 周 亮 工 著 朱 天 曙 編 校 整 理 : 周 亮 工 全 集 第 3 冊 卷 1( 南 京 : 鳳 凰 出 版 社,2008), 頁 明 代 胡 應 麟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卷 四 一 : 余 二 十 年 前 所 見 水 滸 傳 本 尚 極 足 尋 味, 十 數 載 來, 為 閩 中 坊 賈 刊 落, 止 錄 事 實 中 間 游 詞 餘 韻, 神 情 寄 寓 處, 一 概 刪 之, 遂 既 不 堪 覆 瓿 復 數 十 年, 無 原 本 印 證, 此 書 將 永 廢 矣 余 因 嘆 是 編 初 出 之 日, 不 知 當 更 何 如 也 抵 胡 氏 二 十 年 前 所 見 為 郭 本 水 滸, 而 見 如 今 簡 本 行 其 道, 擔 憂 數 十 年 後 繁 本 絕 跡, 水 滸 將 失 去 原 有 的 價 值 ( 明 ) 胡 應 麟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少 室 山 房 筆 叢 下 冊 卷 41( 臺 北 : 世 界 書 局,1963), 頁 百 二 十 回 本 插 增 的 王 田 情 節 ( 第 91 回 至 第 110 回 ) 中 的 服 飾 書 寫 明 確 的 凡 14 處, 真 正 寫 到 梁 山 好 漢 只 有 4 處 : 第 96 回 寫 公 孫 勝,107 回 寫 呼 延 灼,109 回 寫 張 清,109 回 略 寫 郁 保 四 公 孫 勝 吳 用 其 他 10 處 多 寫 王 田 人 馬, 如 : 第 91 回 寫 董 澄,92 回 寫 方 瓊,94 回 寫 喬 道 清, 98 回 寫 瓊 英,103 回 寫 黃 達,104 回 寫 段 三 娘,107 回 寫 袁 朗 奚 勝,108 回 寫 寇 烕,109 回 寫 王 慶 111 目 前 所 知, 現 存 早 期 的 百 回 本 中 有 明 嘉 靖 的 郭 武 定 本 萬 曆 十 七 年 天 都 外 臣 序 刻 本 萬 曆 三 十 年 容 與 堂 刻 本 郭 武 定 今 只 有 五 十 到 五 十 五 回 殘 本 一 卷 ; 天 都 外 臣 序 刻 現 僅 存 康 熙 五 年 石 渠 閣 補 頁 之 本, 而 目 前 北 京 圖 書 館 收 藏 的 明 容 與 堂 刻 水 滸 傳 是 現 存 早 期 的 百 回 本 中 的 比 較 完 整 的 本 子 資 料 整 理 自 馬 蹄 疾 編 : 水 滸 書 錄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6), 頁

28 一 文 史 料 基 礎 理 論 研 究, 也 就 是 研 究 文 史 料 的 性 質 任 務 與 作 用, 瞭 解 其 科 歸 屬 與 相 關 科 的 關 係, 文 史 料 的 形 成 發 展 分 布 的 一 般 規 律, 對 文 史 料 進 行 分 類 評 論 的 理 論 原 則 二 文 史 料 蒐 集 方 法 的 研 究 首 先 是 研 究 如 何 從 已 有 的 書 面 材 料 中 搜 集, 其 次 是 研 究 如 何 蒐 集 口 頭 流 傳 的 活 材 料, 使 之 及 時 轉 化 為 文 字 與 錄 音 資 料, 擺 脫 時 間 與 空 間 的 侷 限 最 後 是 研 究 蒐 集 傳 世 的 或 地 下 發 掘 的 實 物 資 料, 用 實 物 資 料 補 充 訂 正 或 印 證 書 面 材 料 三 文 史 料 鑑 別 方 法 的 研 究 文 史 料 蒐 集 到 手 後, 要 經 過 分 析 鑑 別 考 訂, 方 能 為 文 的 研 究 提 供 真 實 可 靠 的 客 觀 依 據 具 體 步 驟 有 二 : 首 先, 應 判 別 史 料 是 真 本 還 是 偽 作 若 真 本 有 不 同 版 本 流 傳, 尚 應 對 各 種 版 本 進 行 研 究, 判 別 何 種 版 本 為 佳 其 次, 在 確 定 史 料 屬 真 本 的 前 提 下, 須 再 對 它 所 記 載 的 內 容 可 靠 性 存 真 度 進 行 研 究 考 證 四 文 史 料 整 理 與 編 纂 方 法 的 研 究 搜 集 鑑 別 文 史 料, 是 為 了 使 之 服 務 於 文 史 的 研 究 工 作 研 究 文 史 料 各 類 成 果 的 編 纂 原 則 和 方 法, 從 而 推 動 文 史 料 的 出 版 五 文 史 料 發 展 歷 史 的 研 究 其 研 究 內 容 主 要 有 四 : 其 一, 對 古 今 文 史 料 家 的 活 動 的 考 察 ; 其 二, 對 歷 代 文 史 料 的 理 論 建 樹 與 實 踐 成 果 的 研 究 與 評 論 ; 其 三, 探 討 歷 代 文 史 料 的 發 展 與 各 種 時 代 因 素 與 社 會 因 素 的 關 係 ; 其 四, 研 究 歷 代 文 史 料 的 成 果 對 文 研 究 與 創 作 的 影 響 112 以 上 明 確 指 出 了 從 事 文 史 料 研 究 須 具 有 的 態 度 與 方 法, 也 是 本 論 文 撰 寫 時 應 取 法 的 原 則 服 飾 一 詞 早 在 先 秦 時 就 已 出 現, 周 禮 春 冠 典 瑞 : 典 瑞 掌 玉 瑞 玉 器 之 藏, 辨 其 名 物 與 其 用 事, 設 其 服 飾, 鄭 注 : 服 飾, 服 玉 之 飾, 謂 繅 藉, 此 處 的 服 飾 指 的 是 佩 玉 之 飾, 即 佩 玉 上 的 襯 墊, 純 粹 指 一 物 件 然 賈 公 彥 疏 : 云 設 其 服 飾 者, 謂 繅 藉 在 玉, 若 人 之 衣 服 之 飾 也 113, 進 一 步 闡 釋 佩 玉 之 有 襯 墊, 若 人 衣 服 之 有 裝 飾, 可 見 服 飾 詞 義 有 擴 趨 向 至 漢 書 張 放 傳 : ( 張 ) 放 取 皇 后 弟 平 恩 侯 許 嘉 女, 上 為 放 供 張, 賜 甲 第, 充 以 乘 輿 服 飾 114, 這 時 服 飾 已 延 伸 指 涉 衣 服 與 裝 飾 115, 近 似 於 現 代 的 服 飾 定 義 服 飾 的 概 念, 根 據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釋 云 : 泛 指 各 種 人 體 上 的 裝 飾, 包 112 請 參 閱 潘 樹 廣 主 編 : 中 文 史 料 上 冊 ( 上 海 : 華 東 師 範 出 版 社,2012), 頁 ( 漢 ) 鄭 玄 注,( 唐 ) 賈 公 彥 疏, 李 勤 主 編 : 周 禮 注 疏 : 春 官 宗 伯 卷 20( 臺 北 : 臺 灣 古 籍 出 版 社,2001), 頁 ( 漢 ) 班 固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漢 書 附 編 二 種 第 3 冊 卷 59(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86), 頁 羅 竹 風 主 編 : 漢 語 詞 典 第 6 冊 ( 臺 北 : 東 華 書 局,1997), 頁

29 括 冠 巾 髮 式 妝 飾 衣 服 褲 裳 鞋 履 飾 物 等 116, 即 外 加 於 人 身 上 有 裝 飾 功 能 的 物 品 一 般 而 言, 可 將 其 細 分 為 四 類 : 一 為 一 般 穿 戴 的 衣 著, 如 巾 帽 袍 衫 裙 褲 襪 靴 等 ; 二 為 附 加 於 外 的 飾 品, 如 簪 釵 耳 珠 耳 環 項 圈 纓 絡 腰 帶 臂 釧 等 ; 三 為 人 體 本 身 的 裝 飾, 如 髮 型 畫 眉 妝 花 點 唇 紋 身 等 ; 四 為 具 裝 飾 功 能 的 日 用 品 或 武 器, 如 傘 扇 子 荷 包 佩 刀 等 117 中 歷 代 服 飾 形 制 繁 複, 其 變 化 之 因 來 自 於 經 濟 思 想 文 化 宗 教 等 方 面, 具 體 反 映 於 質 料 款 式 色 彩 與 工 藝 技 術 上 因 此, 研 究 服 飾 的 著 眼 點 除 了 外 在 的 表 徵 外, 仍 須 探 究 其 內 在 意 蘊 歷 來 界 對 水 滸 的 研 究 成 果 相 當 豐 碩, 專 書 專 論 難 以 勝 數, 唯 以 服 飾 為 論 題 的 專 著, 則 有 待 我 輩 努 力 現 階 段 只 能 透 過 相 關 議 題 的 著 作 找 尋 水 滸 服 飾 論 述 的 蛛 絲 馬 跡 此 外, 正 史 輿 服 志 記 載 的 服 制, 多 為 帝 后 王 室 及 百 官 等 朝 堂 服 儀, 而 水 滸 的 活 動 場 域 多 為 市 井, 若 單 就 官 方 資 料, 顯 然 無 法 得 知 下 層 社 會 的 服 飾 樣 貌 即 便 資 料 蒐 集 不 易, 筆 者 仍 希 望 盡 力 透 過 服 飾 專 書 的 闡 釋 史 料 文 獻 的 勘 證 同 期 文 的 比 照, 一 片 片 拼 貼 出 小 說 家 筆 下 的 水 滸 衣 飾 此 外, 在 詮 釋 服 飾 時 也 採 用 物 質 研 究 的 策 略, 將 水 滸 中 再 現 的 物 質 作 為 史 料, 以 考 證 或 索 隱 的 方 法 探 究 當 時 的 經 濟 與 社 會 面 向, 並 從 文 本 中 找 東 西, 試 圖 就 物 質 文 化 的 角 度 重 讀 水 滸 透 過 名 物 考 證 的 歷 史 溯 源 法, 反 思 其 原 初 書 寫 的 權 威 話 語, 及 其 正 確 性 與 正 當 性 ( 亦 即 由 物 的 書 寫 之 名 實 沿 革 之 進 路 ), 觀 察 在 水 滸 中 的 變 化 與 影 響 期 望 重 新 認 識 水 滸 所 涵 攝 的 物 質 文 化, 並 掘 發 多 重 脈 絡 的 文 傳 統 中 小 說 話 語 與 其 對 話 情 形, 以 更 新 水 滸 研 究 的 視 野 由 是, 本 論 文 主 要 針 對 服 飾 書 寫 的 內 外 特 徵 及 其 文 化 意 涵 進 行 考 掘 : ( 一 ) 從 服 飾 的 外 在 表 現 著 手 : 一 般 而 言, 我 們 對 於 服 飾 的 認 識 首 先 由 穿 著 位 置, 從 頭 到 腳 由 表 而 裡 作 粗 分 類 也 就 是 服 飾 的 類 型 ; 接 著, 再 就 服 飾 的 質 料 與 色 彩 等 其 他 特 徵 作 細 分 類, 這 是 我 們 認 識 服 飾 外 在 表 現 的 途 徑 因 此, 本 論 文 試 將 水 滸 中 出 現 在 一 百 單 八 將 身 上 的 服 飾, 按 類 型 質 料 色 彩 等 三 向 度 來 分 別 歸 納, 一 一 闡 述 在 類 型 上 面, 依 照 首 服 上 衣 下 裳 與 足 服 及 腰 佩 四 分 類 118, 並 針 對 出 現 次 數 較 高 或 特 殊 的 款 式 來 加 以 說 明 ; 在 質 料 上, 則 依 照 棉 116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整 理 自 顏 湘 君 : 中 古 代 小 說 服 飾 描 寫 研 究, 頁 本 分 類 參 照 王 宇 清 中 服 裝 史 綱 王 氏 於 該 書 第 四 章 中 服 裝 的 祖 型 及 其 演 變 將 服 裝 依 照 穿 著 位 置 分 為 : 頭 衣 上 衣 下 裳 及 脛 足 衣 筆 者 以 王 氏 分 類 為 主, 並 將 足 服 納 入 下 裳 與 脛 足 衣 類 一 併 討 論, 稱 下 裳 與 足 服 另 外, 再 將 腰 佩 獨 一 類 見 王 宇 清 : 中 服 裝 史 綱, 頁

30 麻 絲 織 毛 皮 與 金 屬 四 類 分 析 ; 在 顏 色 上, 則 以 五 色 紅 青 白 黑 黃 論 述 除 此 三 項 靜 態 特 徵 外, 尚 須 將 服 飾 由 宋 至 明 的 規 範 社 會 風 俗 及 經 濟 發 展 等 要 素 納 入 考 量, 以 期 更 準 確 地 解 讀 服 飾 的 外 在 表 現 ( 二 ) 探 究 服 飾 的 內 在 意 涵 : 認 識 服 飾 不 能 只 從 外 在 特 徵 著 眼, 由 於 服 飾 是 溝 通 人 與 社 會 的 工 具, 因 此 潛 藏 於 服 飾 底 下 的 內 在 意 涵 更 具 特 色 本 論 文 先 將 水 滸 一 百 單 八 將 依 照 出 身 先 劃 分 官 吏 與 庶 民 二 來 源, 接 著 於 官 吏 下 分 軍 官 將 領 與 胥 吏 獄 卒, 庶 民 下 分 莊 園 地 主 書 生 秀 才 僧 侶 道 士 家 丁 扈 從 漁 民 獵 戶 酒 肆 店 主 山 賊 草 寇, 以 瞭 解 服 飾 與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的 關 係 接 著 再 從 各 類 型 中 列 舉 若 干 人 物 作 為 討 論 對 象, 如 : 軍 官 將 領 有 林 冲 楊 志, 胥 吏 獄 卒 有 宋 江 戴 宗 ; 莊 園 地 主 有 史 進 柴 進, 書 生 秀 才 吳 用, 僧 侶 道 士 有 魯 智 深 武 松 公 孫 勝, 家 丁 扈 從 有 李 逵 燕 青, 漁 民 獵 戶 有 阮 氏 兄 弟 解 家 兄 弟, 酒 肆 店 主 有 孫 二 娘 顧 嫂, 賊 寇 有 清 風 山 三 雄 對 影 山 雙 雄, 芒 碭 山 三 雄 等 最 後, 本 論 文 試 探 究 水 滸 服 飾 所 反 射 出 來 的 現 實 意 義 與 內 在 文 化, 並 且 挖 掘 水 滸 人 物 的 著 裝 設 計 與 表 現 的 犯 禁 思 想 綜 合 上 述, 本 論 文 依 循 下 列 研 究 步 驟 進 行 水 滸 的 服 飾 研 究 : ( 一 ) 耙 梳 文 本 將 出 現 在 一 百 單 八 將 身 上 的 服 飾 敘 述 逐 一 節 錄 水 滸 人 物 初 登 場 時, 作 者 往 往 以 一 段 韻 文 從 頭 到 腳 針 對 人 物 的 相 貌 服 飾 作 工 筆 刻 劃, 給 予 讀 者 鮮 明 具 體 而 完 整 的 第 一 印 象 此 外, 服 飾 描 寫 也 會 穿 插 於 一 般 交 代 情 節 的 敘 事 中, 因 此 有 必 要 將 之 梳 理 出 來 ( 二 ) 歸 納 整 理 將 梳 理 出 來 的 服 飾 資 料 先 就 衣 著 由 而 小, 從 外 而 內 分 門 別 類 119 利 用 歸 納 法 粗 分 首 服 上 衣 下 裳 與 足 服 佩 飾 作 初 步 探 究, 接 續 再 細 分 款 式 質 料 顏 色 深 入 闡 析, 以 期 從 服 飾 觀 察 時 代 好 尚, 作 者 設 計 理 念 與 審 美 意 識 ( 三 ) 考 證 比 較 參 照 服 飾 專 書 辭 典 史 籍 書 畫 圖 片 出 土 文 獻 及 影 像 檔 案 等 進 行 資 料 解 讀 從 縱 向 歷 時 角 度 觀 察 宋 元 明 的 服 制 沿 革, 再 由 橫 向 共 時 的 角 度 勘 對 三 代 的 詩 詞 戲 曲 文 人 筆 記 宋 元 話 本 及 明 代 章 回 小 說 透 過 多 方 參 照, 企 圖 將 水 滸 服 飾 敘 述 轉 化 為 更 具 象 的 說 明 119 歸 納 法 係 由 特 殊 之 事 物 以 推 論 普 遍 之 原 理, 由 個 別 之 事 例 以 推 斷 一 共 通 之 通 則 見 王 錦 堂 : 術 研 究 與 寫 作 ( 臺 北 : 東 華 書 局,1992), 頁

31 ( 四 ) 文 本 詮 釋 將 一 百 單 八 將 服 飾 依 照 人 物 身 分 分 類, 並 從 中 選 取 代 表 性 人 物, 研 究 服 飾 與 人 物 形 象 塑 造 的 交 互 關 係 服 飾 是 一 種 無 聲 的 語 言, 它 將 一 個 人 的 身 分 地 位 個 性 形 象 及 審 美 意 識 不 言 而 喻 地 傳 達 出 來 由 於 水 滸 人 物 眾 多, 一 百 單 八 將 中 也 並 非 每 一 位 都 能 獲 得 作 者 筆 墨 青 睞 無 法 一 一 細 究 下, 筆 者 將 擇 取 故 事 中 關 鍵 性 人 物, 並 依 照 身 分 分 類, 瞭 解 服 飾 在 人 物 刻 劃 上 的 運 用 ( 五 ) 延 伸 闡 發 探 討 水 滸 服 飾 所 反 射 的 社 會 樣 貌, 潛 藏 的 象 徵 意 義 與 犯 禁 思 想 水 滸 成 書 的 關 鍵 年 代 明 代 ( ), 是 庶 民 經 濟 高 度 發 展 的 年 代, 工 商 業 城 市 興 起, 財 富 快 速 累 積 社 會 上 瀰 漫 著 奢 華 虛 榮 的 風 氣, 直 接 反 映 在 群 眾 的 服 飾 上 從 水 滸 對 服 飾 細 膩 的 描 述 與 高 級 布 料 的 反 覆 出 現, 可 見 一 斑 ; 再 者, 水 滸 人 物 的 設 定 是 化 外 之 民, 服 飾 的 穿 搭 不 受 官 方 禁 令 拘 束, 這 與 明 代 的 僭 越 風 氣 遙 相 呼 應 藉 由 水 滸 服 飾 的 探 討, 對 外 觀 察 明 代 的 社 會 現 象, 對 內 闡 發 文 本 中 的 犯 禁 思 想 24

32 第 二 章 宋 元 明 的 服 飾 文 化 探 析 水 滸 故 事 起 源 南 宋, 在 民 間 口 頭 傳 說, 後 因 說 話 人 採 作 話 本, 流 傳 更 廣, 故 事 也 漸 漸 增 加 到 了 元 代, 從 眾 多 的 水 滸 戲 可 知 水 滸 故 事 非 常 發 達, 但 人 物 尚 未 定 型, 互 不 相 同 元 末 明 初 時, 有 人 蒐 集 話 本 和 雜 劇 中 的 梁 山 故 事, 編 成 一 部 長 篇 小 說, 水 滸 祖 本 於 是 產 生 後 經 過 文 人 的 改 寫 整 併 插 增, 於 明 中 葉 時 成 書 嘉 靖 年 間 ( ), 武 定 侯 郭 勳 請 人 改 編 水 滸, 把 舊 本 加 潤 色, 刪 去 田 王 兩 段, 郭 刻 百 回 本 問 世 萬 曆 時 ( ) 各 家 版 本 紛 呈, 有 余 ( 象 斗 ) 刻 百 二 十 回 本 百 十 五 回 本 李 ( 卓 吾 ) 批 百 回 本 鍾 ( 伯 敬 ) 批 百 回 本 袁 ( 無 涯 ) 刻 百 二 十 回 本 等 明 末 清 初, 金 聖 歎 ( ) 把 水 滸 七 十 一 回 以 下 刪 去, 又 加 上 自 己 的 評 點, 這 就 是 七 十 回 本, 也 是 水 滸 最 通 行 的 本 子 1 水 滸 歷 經 了 漫 長 的 成 書 歷 程, 人 物 角 色 的 形 塑 空 間 場 域 的 設 計 與 思 想 意 識 的 表 現, 都 反 映 了 當 代 的 社 會 文 化 小 說 雖 託 名 宋 代, 書 中 卻 混 雜 了 宋 元 明 三 代 文 化, 其 中 明 代 是 水 滸 成 書 的 重 要 階 段, 故 人 物 衣 著 自 然 包 含 了 許 多 明 代 服 飾 的 成 分, 尤 其 是 服 飾 上 的 僭 越 違 式, 更 與 明 中 葉 崇 奢 僭 禮 的 社 會 風 氣 息 息 相 關 因 此 本 章 將 探 討 宋 元 明 的 紡 織 經 濟 工 業 文 化 及 衣 飾 風 尚, 著 重 於 明 代 的 考 堀, 作 為 水 滸 服 飾 分 析 之 張 本 第 一 節 宋 元 明 紡 織 工 藝 的 發 展 中 傳 統 的 衣 料 是 麻 絲 及 動 物 毛 皮, 其 中 麻 布 的 質 地 較 之 粗 疏, 多 為 庶 民 穿 著, 使 用 廣 泛, 係 中 衣 飾 的 主 要 原 料 魏 晉 以 降, 南 方 是 苧 麻 的 主 要 產 地, 到 了 唐 代, 苧 麻 的 生 產 達 到 顛 峰, 家 家 積 麻 為 布 此 時 棉 花 尚 未 引 進 中 宋 以 前 的 紡 織 纖 維 仍 以 絲 麻 為 主, 而 棉 紡 織 品 僅 見 於 海 南 島 雲 南 西 域 等 邊 陲 之 地 2 直 至 北 宋, 棉 花 引 入 福 建 兩 廣 地 區 ; 南 宋 末 年, 棉 業 已 延 伸 至 江 淮 四 川 一 帶, 棉 紡 技 術 也 開 始 傳 播 3 此 外, 由 於 宋 代 印 刷 業 的 發 展, 量 的 麻 被 移 用 於 造 紙 業 4, 棉 業 順 勢 而 興 入 元 後, 元 世 祖 ( ) 下 令 設 置 浙 東 江 東 江 西 湖 廣 福 建 五 處 木 棉 提 舉 司, 每 年 徵 收 棉 布 十 萬 匹 5, 足 見 棉 花 已 於 南 方 廣 泛 栽 種 其 後 棉 業 擴 展 至 北 方 黃 河 中 下 游, 從 海 南 引 進 的 軋 棉 彈 棉 紡 車 設 備, 提 高 了 棉 紗 的 產 量 1 請 參 閱 何 心 : 水 滸 研 究, 頁 張 帆 : 輝 煌 與 成 熟 : 隋 唐 至 明 中 葉 的 物 質 文 明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9), 頁 49 3 張 帆 : 輝 煌 與 成 熟 : 隋 唐 至 明 中 葉 的 物 質 文 明, 頁 26 4 趙 岡 陳 鐘 毅 : 中 棉 紡 織 史 ( 北 京 : 中 農 業 出 版 社,1997), 頁 34 5 元 史 世 祖 本 紀 十 二 : ( 至 元 二 十 六 年 ) 置 浙 東 江 東 江 西 湖 廣 福 建 木 綿 提 舉 司, 責 民 歲 輸 木 綿 十 萬 匹, 以 都 提 舉 司 總 之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90) 第 1 冊 卷 15, 頁

33 至 明 代, 棉 已 取 得 與 絲 麻 相 同 的 地 位 明 太 祖 ( ) 出 身 民 間, 深 知 農 桑, 下 令 全 普 遍 栽 植 桑 麻 木 棉, 明 史 食 貨 志 二 : 凡 民 田 五 畝 至 十 畝 者, 栽 桑 麻 木 棉 各 半 畝, 十 畝 以 上 各 半 畝, 十 畝 以 上 倍 之 麻 畝 徵 八 兩, 木 棉 畝 徵 四 兩 栽 桑 以 四 年 起 科 不 種 桑, 出 絹 一 疋 不 種 麻 及 木 棉, 出 麻 布 棉 布 各 一 疋 此 農 桑 絲 絹 所 由 起 也 6 朝 廷 要 求 每 戶 農 家 必 須 以 部 分 田 地 種 植 桑 麻 及 棉 花, 條 件 不 宜 種 植 者, 也 必 須 購 進 桑 麻 棉 布 繳 稅 而 且 種 麻 者 稅 收 高 出 種 棉 者 一 倍, 自 然 鼓 勵 農 民 種 棉 在 官 方 帶 頭 提 倡 下, 棉 業 遍 布 全, 地 無 南 北 皆 宜 之 7 棉 布 寸 土 皆 有 8, 棉 花 成 為 社 會 主 要 的 衣 料 來 源 至 明 中 葉, 棉 紡 已 經 成 為 農 家 僅 次 於 種 稻 的 生 產 活 動 我 們 可 以 這 麼 說, 棉 布 是 明 代 物 質 文 化 的 一 個 重 要 特 徵 明 代 的 棉 紡 業, 以 南 方 地 區 最 為 發 達, 尤 其 是 太 湖 流 域 周 圍, 太 倉 嘉 定 松 江 嘉 興 一 帶 9 這 一 帶 地 勢 較 高, 不 利 灌 溉, 但 其 沙 質 土 壤 卻 利 於 棉 花 種 植, 松 江 地 區 更 是 官 民 軍 竈 墾 田 幾 二 百 萬 畝, 半 植 棉, 當 不 止 百 萬 畝 10 棉 花 的 廣 泛 栽 種, 加 上 原 本 南 方 發 達 的 絲 織 技 術 前 導, 連 帶 推 動 了 棉 紡 業 的 發 展 北 方 雖 然 也 已 普 遍 種 植 棉 花, 但 由 於 氣 候 乾 燥, 棉 紗 容 易 斷 裂, 棉 布 的 質 量 尚 不 如 南 方, 南 方 的 棉 紡 業 在 全 始 終 處 於 領 導 地 位 棉 紡 業 的 高 度 發 展 與 織 機 的 改 良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棉 花 在 紡 紗 以 前 必 須 去 除 棉 籽, 起 初 採 用 人 工 手 剝 的 方 式, 耗 時 費 力 元 代 初 年, 農 民 用 鐵 杖 旋 趕 的 方 式, 剔 除 棉 籽 11 隨 後 用 絲 弦 竹 弓, 控 以 弓 弦 將 棉 花 彈 鬆 成 宗 元 貞 年 間 ( ), 年 輕 時 流 落 到 海 南 島 的 婦 女 黃 道 婆, 將 海 南 的 棉 紡 織 機 與 技 術 帶 回 松 江, 並 結 合 了 中 原 有 的 紡 織 工 藝, 進 行 生 產 工 具 的 發 明 與 革 新 12 黃 道 婆 創 制 了 去 棉 籽 的 攪 車, 元 代 王 禎 ( ) 農 書 記 載 : 昔 用 輾 軸, 今 用 攪 車, 尤 便 夫 攪 車, 用 四 木 作 框, 上 二 小 柱, 高 約 尺 五, 上 以 方 木 管 之 ; 柱 各 通 一 軸, 軸 端 俱 作 掉 拐, 軸 末 柱 竅 不 透 二 人 掉 軸, 一 人 喂 上 棉 英, 二 軸 相 軋, 則 子 落 於 內, 棉 出 於 外, 比 用 輾 軸, 功 6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4 冊 卷 78(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1982), 頁 ( 明 ) 丘 濬 : 衍 義 補 卷 22, 收 錄 於 王 德 毅 主 編 : 叢 書 集 成 三 編 第 11 冊, 頁 ( 明 ) 宋 應 星 : 天 工 開 物 卷 上 ( 臺 北 : 臺 灣 古 籍 出 版 有 限 公 司,2007), 頁 劉 玉 才 : 傳 承 與 新 變 : 明 中 葉 至 辛 亥 革 命 的 物 質 文 明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9), 頁 ( 明 ) 徐 光 啟 : 農 全 書 卷 35,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37, 頁 農 全 書 : 用 鐵 杖 一 條 長 二 尺, 麄 如 指, 兩 端 漸 細, 如 趕 餅 杖 樣 用 梨 木 板, 長 三 尺, 闊 五 寸, 厚 二 寸, 做 成 床 子 遂 取 綿 子 置 於 板 上, 用 鐵 杖 回 旋 趕 出 子 粒, 即 為 淨 綿 ( 明 ) 徐 光 啟 : 農 全 書 卷 35, 頁 張 帆 : 輝 煌 與 成 熟 : 隋 唐 至 明 中 葉 的 物 質 文 明, 頁 49 26

34 利 數 倍 ( 元 ) 農 書 中 的 木 棉 攪 車 雖 然 黃 道 婆 當 初 創 制 的 攪 車 確 切 構 造 已 不 得 而 知, 但 從 後 人 的 資 料 上, 仍 可 以 一 窺 這 種 攪 車 的 設 計 概 念 軋 棉 攪 車 由 三 人 合 力 操 作, 二 人 操 縱 掉 軸, 一 人 餵 入 棉 花, 利 用 木 軸 相 軋 一 面 脫 去 棉 籽, 一 面 產 生 淨 棉, 方 便 省 力 即 便 使 用 攪 車 軋 棉, 仍 需 耗 費 三 名 人 工, 因 此 明 中 葉 後 又 改 良 出 一 人 使 用 的 攪 車, 謂 之 太 倉 車 15, 提 高 了 生 產 效 率 光 是 松 江 一 帶, 年 產 2000 萬 匹 棉 布 16, 有 買 不 盡 松 江 布, 收 不 盡 魏 塘 紗 17 之 諺 去 除 棉 籽 後 的 棉 花 稱 作 淨 棉, 為 了 便 於 紡 紗, 尚 需 將 淨 棉 彈 鬆 黃 道 婆 捨 棄 原 本 的 絲 弦 竹 弓, 改 用 強 而 有 力 的 繩 弦 椎 弓 明 人 同 樣 進 行 革 新, 易 竹 弓 為 木 弓, 並 以 蠟 絲 取 代 繩 弦 18 這 種 木 弓 的 弓 背 較 寬, 弓 首 延 展, 弓 弦 強 韌 有 彈 性, 振 盪 時, 與 棉 花 的 接 觸 面 積 增 加, 提 升 了 彈 棉 的 工 作 效 率 彈 棉 後 接 著 是 紡 棉 紗 手 搖 單 錠 紡 車 是 最 基 礎 的 織 機 元 代 以 後, 設 計 出 三 錠 紡 車, 農 全 書 中 記 載 : 木 棉 紡 車, 其 制 比 麻 苧 紡 車 頗 小 夫 輪 動 弦 轉, 莩 繀 隨 之 紡 人 左 手 握 其 棉 筒, 不 過 二 三 續 於 莩, 繀 牽 引 漸 長, 右 手 均 撚, 俱 成 緊 縷, 就 繞 繀 上, 欲 做 線 織, 置 車 在 左, 再 將 兩 繀 線 絲 合 紡, 可 為 棉 線 ( 元 ) 王 禎 : 農 書 卷 21,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36, 頁 ( 元 ) 王 禎 : 農 書 卷 21, 頁 農 全 書 : 今 之 攪 車 以 一 人 當 三 人 矣 所 見 句 容 式, 一 人 可 當 四 人 ; 太 倉 式, 兩 人 可 當 八 人 ( 明 ) 徐 光 啟 : 農 全 書 卷 35, 頁 劉 玉 才 : 傳 承 與 新 變 : 明 中 葉 至 辛 亥 革 命 的 物 質 文 明, 頁 ( 清 ) 嵇 曾 筠 監 修 : 浙 江 通 志 卷 102, 引 自 萬 曆 嘉 興 縣 志, 收 錄 於 戴 逸 主 編 : 文 津 閣 四 庫 全 書 清 史 資 料 匯 刊 第 35 冊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2006), 頁 農 全 書 : 木 棉 彈 弓 以 竹 為 之, 長 可 四 尺 許, 上 一 截 頗 長, 而 彎 下 一 截 稍 短, 而 勁 控 以 繩 弦, 用 彈 棉 英, 如 彈 氊 毛 法, 務 使 結 者 開 實 者 虛, 假 其 功 用, 非 弓 不 可 玄 扈 先 生 曰 今 以 木 為 弓, 蠟 絲 為 弦 ( 明 ) 徐 光 啟 : 農 全 書 卷 35, 頁 ( 明 ) 徐 光 啟 : 農 全 書 卷 35, 頁

35 20 ( 明 ) 農 全 書 中 的 木 棉 紡 車 這 是 一 手 紡 三 紗 的 紡 車, 既 能 紡 紗, 又 可 供 雙 股 合 線 之 用 其 後 又 將 三 錠 紡 車 的 動 力 從 原 本 的 手 搖 改 成 腳 踏, 棉 紗 的 產 值 比 起 原 本 的 單 錠 紡 車 要 高 出 二 倍 之 多 棉 紡 業 興 盛 的 同 時, 絲 織 技 術 也 持 續 提 升 中 蠶 桑 業 的 重 心 原 於 北 方, 唐 宋 以 後 由 於 黃 河 流 域 遭 受 戰 爭 破 壞, 逐 漸 南 遷, 宋 朝 的 太 湖 流 域 四 川 盆 地 和 珠 江 三 角 洲 為 當 時 三 養 蠶 基 地 21 宋 代 的 絲 織 業 相 當 發 達, 官 方 在 京 城 設 置 場 院, 如 文 思 院 綾 錦 院 染 院 裁 造 院 文 繡 院 22, 專 供 朝 廷 內 需 ; 民 間 的 絲 織 更 是 蓬 勃, 庶 民 之 家 工 女 機 杼, 交 臂 營 作, 爭 為 纖 巧, 以 漁 倍 息 23, 都 市 中 民 營 作 坊 與 布 帛 市 集 雨 後 春 筍 般 出 現, 手 工 業 的 發 達 帶 動 商 品 經 濟 的 活 絡 從 宋 代 傳 世 的 蠶 織 圖 中 可 知 當 時 紡 織 機 具 已 有 腳 踏 繅 車 提 花 機 等 腳 踏 繅 車 是 在 手 搖 繅 車 上 的 基 礎 上 發 展 而 來, 透 過 腳 踏 桿 的 上 下 往 復, 帶 動 絲 籆 ( 轆 轤 形 的 集 絲 器 ) 與 紡 鼓 轉 動, 絡 絲 者 就 能 騰 出 雙 手 來 索 緒 添 緒, 提 高 了 生 產 力 提 花 機 機 身 中 間 有 起 花 樓, 提 花 工 坐 在 樓 上 提 花, 織 工 則 腳 踩 踏 桿, 一 手 引 梭, 20 ( 明 ) 徐 光 啟 : 農 全 書 卷 35, 頁 張 帆 : 輝 煌 與 成 熟 : 隋 唐 至 明 中 葉 的 物 質 文 明, 頁 宋 史 職 官 志 五 : 文 思 院, 掌 造 金 銀 犀 玉 工 巧 之 物, 金 彩 繪 素 裝 鈿 之 飾, 以 供 輿 輦 冊 寶 法 物 凡 器 服 之 用 綾 錦 院, 掌 織 絍 錦 繡, 以 供 乘 輿 凡 服 飾 之 用 染 院, 掌 染 絲 枲 幣 帛 裁 造 院, 掌 裁 製 服 飾 文 繡 院, 掌 纂 繡, 以 供 乘 輿 服 御 及 賓 客 祭 祀 之 用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5 冊 卷 118(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83), 頁 ( 宋 ) 李 覯 : 直 講 李 先 生 文 集 卷 16, 收 錄 於 宋 集 珍 本 叢 刊 第 7 冊 ( 北 京 : 線 裝 書 局, 2004), 頁 咸 淳 臨 安 志 卷 五 十 八 物 產 : 錦, 內 司 街 坊 所 織 以 絨 背 為 貴 紗, 機 坊 所 織 有 素 紗 天 淨 三 法 新 翻 粟 地 紗, 絹, 機 坊 多 織 唐 絹, 街 坊 與 機 坊 即 是 當 時 的 民 營 作 坊 ( 宋 ) 潛 說 友 : 咸 淳 臨 安 志 卷 58,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史 部 248, 頁 西 湖 老 人 繁 勝 錄 諸 行 市 條 : ( 南 宋 臨 安 ) 川 廣 生 藥 市 象 牙 玳 瑁 市 金 銀 市 珍 珠 市 絲 錦 市 生 帛 市 枕 冠 市 故 衣 市 衣 絹 市 京 都 有 四 百 十 四 行, 略 而 言 之 ( 宋 ) 西 湖 老 人 : 西 湖 老 人 繁 勝 錄 三 種 ( 臺 北 : 文 海 出 版 社,1981), 頁 43 28

36 一手推筘 合力織就各種花紋26 這些機具的使用為明清的絲織巔峰奠下了基礎 宋代 蠶織圖 局部 中的提花機 左 與繅車 右 27 宋代絲織品種類豐富 包括錦 綾 羅 紗 緞等 尤以錦最為著名 宋錦名目 繁多 陶宗儀 輟耕錄 就記載了多達 50 種的用來裱框書畫的宋 錦式樣28 四川的蜀錦 更被譽為 天下第一 此外 加金的宋錦又是另一新 發展 宋代出現許多加金工藝 廣泛用於器物服飾上 為了禁絕奢侈 統者屢 次下令 禁民間服銷金 29 而始於唐代的緙絲技術 一名克絲 到宋代也有 了發展 緙絲是將經線貫通 緯線彎曲 交織成富有體感與鑲嵌感的紋樣 還 能織出各式複雜花色 南宋時創用子母經的技法 使緙絲工藝更加精湛 並且緙 制許多唐宋名家書畫 所緙的山水 亭臺 人物 花鳥 蟲魚 無不追求原作筆 意 朱克柔 沈子蕃都是當代的緙絲巨擘30 n er io sit y Nat al 26 Ch engchi i n U v 朱新予 中絲綢史通論 北京 紡織工業出版社 1992 頁 家文物局主編 奇迹天工 中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頁 輟耕錄 卷二十三 書畫褾軸 記宋錦樣式有 克絲作樓閣 克絲作龍水 克絲作百花攢 龍 克絲作龍鳳 紫寶階地 紫花 五色簟文 紫小滴珠方勝鸞鵲 青綠簟文 紫鸞鵲 紫百 花龍 紫龜紋 紫珠燄 紫曲水 紫湯荷花 紅霞雲鸞 黃霞雲鸞 青樓閣 青落花 紫滴珠 龍團 青櫻桃 皂方團白花 褐方團白花 方勝盤象 毬路 衲 柿紅龜背 樗蒲 宜男 寶照 龜蓮 天下樂 練鵲 方勝練鵲 綬帶 瑞草 八花暈 銀鈎暈 紅細花盤鵰 翠色獅子 盤毬 水藻戲魚 紅徧地雜花 紅徧地翔鸞 紅徧地芙蓉 紅七寶金龍 倒仙牡丹 白蛇龜紋 黃地碧 牡丹方勝 皂木等 50 種 元 陶宗儀 輟耕錄 卷 23 收錄於 筆記小說觀 第 7 編第 1 冊 頁 宋史輿服志五 真宗中祥符 七年 禁民間服銷金及鈸遮那纈 八年 詔 內庭 自中宮以下 並不得銷金 貼金 間金 戭金 圈金 解金 剔金 陷金 明金 泥金 楞金 背影金 盤金 織金 金線撚絲 裝著衣服 並不得以金為飾 其外庭臣庶家 悉皆禁斷 元 脫脫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第 5 冊卷 153 頁 王雪莉 宋代服飾制度研究 頁

37 宋代緙絲紫地花卉鸞鵲譜31 蒙古人進入中原時 就注重絲綢的徵收 並施行 五戶絲 制度 元世祖 即位後 首詔天下 衣食以農桑為本 持續宋代以來的蠶桑絲綢發展 並在 各地設置織染提舉司及織染局34 規模都相當可觀 如北方名織染雜造兩提舉 司掌管民路民戶內織匠工 1540 人35 南方金陵的東織染局下轄人匠 3006 戶 織機 154 張 每年產緞 4527 匹 用絲約 斤 8 兩36 al er io sit y Nat 長江下游等南方地區在宋代已是絲綢生產重心 而入元以後 由於受到戰爭 的破壞較少 因此絲織業仍不斷發展 特別是杭州一帶 絲綢的生產 貿易往來 頻繁 據 馬可波羅遊記 n 由於杭州出產量絲綢 加上商人從外省運來的綢緞 所以當地多數的 居民 總是全身綾羅錦繡 37 Ch engchi i n U v 可見當時絲織之盛 讓人歎為觀止 元代開始對紡織機具有專書記載 王禎的 農 31 家文物局主編 奇迹天工 中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 頁 35 元史食貨志一 絲料之法 太宗丙申年始行之 每二戶出絲一斤 並隨路絲線 顏色 輸于官 五戶出絲一斤 並隨路絲線 顏色輸于本位 明 宋濂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 元史并附編六種 第 4 冊 93 頁 明 宋濂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元史并附編六種 食貨志一 第 4 冊卷 85 頁 元史百官志一 中記有都等處織染提舉司 晉寧路織染提舉司 冀寧路織染提舉司 南宮中山織染提舉司 保定織染提舉司 雲州織染提舉司 宣德府織染提舉司等 以及深州織染 局 雲內州織染局 同織染局 恩州織染局 寧路織染局 順德路織染局 懷慶路織染局 東聖州織染局 陽門天城織染局等 明 宋濂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元史并附編六種 第 4 冊卷 85 頁 明 宋濂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元史并附編六種 百官志五 第 4 冊 89 頁 元 張鉉 至正金陵新志 收錄於 中方志叢書 華中地方 第 436 冊 臺北 成文 書局 1983 頁 馬可波羅 Marco Polo 著 陸橋翻譯社譯 馬可波羅遊記 下卷 臺北 商周出版 2005 頁

38 書 中就有豐富的織機圖 包括南北繅車 經架 緯車 絡車 臥機38等 可見 元代的織造技術仍不斷進步 元代絲織最著名的是織金錦 由於受到中亞地區影響 元人在宋代銷金工藝 的基礎上量生產含金的織金錦 名曰 納石失 39 光彩奪目 雍容華貴 是 貴族專用的上乘衣料 元代用金法相當豐富且成熟 有銷金 戧金 片金 撚金 貼金等 銷金是將金塊加工成粉末 作成顏料印染 戧金是將金粉填入衣飾上的 凹凸花紋 片金是將金箔貼在棉紙或羊皮上 切成細條 織入衣物 撚金是以紗 線作芯 將切成細縷的金絲纏裹於上 使為金線 貼金是先依照服飾圖樣剪裁金 箔 黏貼上去後 再施予彩繡40 其中以片金與撚金為織金錦常用的用金法 元代團鳳紋織金錦41 y Nat sit n al er io 經歷元末混戰 明太祖即位後便下令廣植桑 麻 洪武二十七年 1394 再曉諭民間 但有隙地 皆令種植桑棗 且受之種植之法 42 洪武二十九年 1396 又命取桑種二十石 分發到湖廣諸郡種植43 隨著種桑面積的擴 絲織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 明中葉以降 即便棉紡業後勢看漲 但江南及川蜀一 帶的絲織產業仍然遙遙領先 如明萬曆年間 光是蘇州一城 織工與染工就有一 萬人左右44 38 Ch engchi i n U v 元 王禎 農書 卷 21 頁 納石失 是元代最著名 最具特點的加金之物 又稱 納赤思 是波斯語織金錦 Nasich 的音譯詞 當時百官高檔服飾多用納石失縫製 無不以金彩為尚 官方在全範圍內有條件地 區設置 染織提舉司 集中織工 量製造納石失 趙豐 中絲綢藝術史 北京 文物出 版社 2005 頁 周汛 高春明 中服飾辭典 頁 孫法鑫 織染 Weaving and Dyeing 鄭州 象出版社 2012 頁 明 董倫 解縉 胡廣等修 明實錄 第 8 冊 太祖 卷 232 臺北 中央研究院 1964 頁 洪武二十九年 上以湖廣諸郡宜桑而種之者 少命於淮安府及徐州取桑種二十石 遣人送至 辰 沅 靖 全 道 永 寶慶 衡州等處 各給一石 使其民種之 明 董倫 解縉 胡 廣等修 明實錄 第 8 冊 太祖 卷 246 頁 朱新予 中絲綢史通論 頁

39 明 代 由 於 絲 綢 產 量 豐 富, 帶 動 了 絲 織 業 的 勃 興, 更 成 為 全 手 工 業 生 產 的 重 點 項 目 為 了 滿 足 皇 室 百 官 的 需 求, 朝 廷 在 南 北 設 了 專 職 的 織 染 機 構, 明 史 食 貨 志 六 : 明 初 設 南 北 織 染 局, 南 京 供 應 機 房, 各 省 直 歲 造 供 用, 蘇 杭 織 造, 間 行 間 止 自 萬 曆 中, 頻 數 派 造, 歲 至 十 五 萬 匹, 相 沿 日 久, 遂 以 為 常 陝 西 織 造 絨 袍, 弘 正 間 偶 行, 嘉 隆 時 復 遣, 亦 遂 沿 為 常 例 45 北 京 內 織 染 局 掌 染 造 御 用 及 宮 應 用 緞 匹 絹 帛 之 類, 南 京 內 織 染 局 專 職 進 宮 各 色 絹 布 及 文 武 官 員 誥 敕 46 同 時, 在 全 絲 織 產 業 發 達 地 區, 均 有 官 方 設 的 織 染 局, 尤 其 以 蘇 州 和 杭 州 的 規 模 最 嘉 靖 年 間 蘇 州 織 造 局 : 局 之 基 址, 共 計 房 屋 二 百 四 十 五 間, 其 中 內 織 作 八 十 七 間, 分 為 前 後 中 東 西 六 堂, 又 堂 兩 旁 東 西 廂 房 等 處 機 杼 共 計 一 百 七 十 三 張, 掉 絡 作 二 十 三 間, 染 作 十 四 間, 打 線 作 七 十 二 間 歲 常 課 紵 絲 一 千 五 百 四 十 三 匹, 遇 閏 月 該 造 一 千 六 百 七 十 三 匹 各 色 人 匠 計 六 百 六 十 七 名, 每 名 月 給 食 糧 四 斗 47 足 見 蘇 州 織 染 局 佔 地 之 廣, 產 值 之 豐, 工 匠 之 多 除 了 官 方 的 作 坊 外, 民 間 的 蠶 桑 絲 織 也 十 分 活 躍 尤 其 是 明 中 葉 以 來, 江 南 地 區 逐 漸 興 起 以 生 產 貿 易 絲 綢 為 經 濟 重 心 的 城 鎮 例 如 生 產 濮 綢 的 濮 院 鎮, 弘 ( ) 正 德 ( ) 間 機 杼 之 利, 日 生 萬 金, 四 方 巨 商, 貿 資 爭 委 48, 萬 曆 時 已 成 為 一 巨 鎮 嘉 興 的 王 江 涇 鎮, 萬 曆 時 多 收 織 紬 收 絲 縞 之 利, 居 民 可 七 千 餘 家, 不 務 耕 績 49 吳 興 的 雙 林 鎮, 農 家 育 蠶 外, 工 紡 織, 為 衣 履, 比 戶 皆 然 隆 萬 以 來, 機 杼 之 家, 相 沿 此 業 50 ; 菱 湖 鎮 隆 慶 ( ) 時, 歸 安 菱 湖 市 廛 家 主 四 方 鬻 絲 者 多, 廛 臨 溪, 四 五 月 間, 溪 上 鄉 人 家 貨 絲 船 排 比 而 泊 51 吳 江 的 盛 澤 鎮, 嘉 靖 年 間 是 居 民 百 家 以 綾 紬 為 業 52, 到 了 隆 萬 時 市 上 兩 岸 絲 綢 牙 行, 約 有 千 百 餘 家 53 這 些 新 興 的 市 鎮 活 絡 了 商 品 經 濟, 絲 綢 生 產 逐 漸 專 門 化, 並 激 發 織 戶 作 坊 間 相 互 競 爭, 使 得 絲 綢 產 量 不 斷 提 升, 絲 織 技 術 也 日 新 月 異 明 代 的 絲 織 產 業 達 到 空 前 鼎 盛, 除 了 官 方 鼓 勵 民 間 遍 植 蠶 桑 外, 織 機 的 改 良 也 功 不 可 沒 用 來 織 造 複 雜 花 紋 的 提 花 機, 經 過 長 時 間 的 演 進, 到 明 代 中 葉 成 熟 45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6 冊 卷 82, 頁 王 光 鎬 : 明 清 織 繡 ( 臺 北 : 藝 術 圖 書 公 司,1995), 頁 ( 明 ) 文 徵 明 : 重 修 織 染 局 記 資 料 轉 引 自 朱 新 予 : 中 絲 綢 史 通 論, 頁 濮 侶 庄 等 著 : 濮 川 志 略 卷 1, 抄 本, 奎 公 書 樓 本 資 料 轉 引 自 陳 文 : 明 清 時 期 太 湖 流 域 的 商 品 經 濟 與 市 場 網 絡 ( 杭 州 : 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2000), 頁 ( 明 ) 李 培 : 秀 水 縣 志 卷 1, 收 錄 於 中 方 志 叢 書 : 華 中 地 方 第 57 冊, 頁 双 林 鎮 志 卷 15 資 料 轉 引 自 趙 岡 陳 鐘 毅 : 中 棉 紡 織 史, 頁 ( 明 ) 董 斯 張 : 吳 興 備 志 卷 29, 收 錄 於 叢 書 集 成 續 編 第 230 冊, 頁 ( 清 ) 陳 纕 : 吳 江 縣 志 卷 4, 收 錄 於 中 方 志 叢 書 : 華 中 地 方 第 163 冊, 頁 ( 明 ) 馮 夢 龍 : 醒 世 恆 言 上 冊 卷 18 施 潤 澤 灘 闕 遇 友 (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2007), 頁

40 定 型, 並 且 普 遍 使 用 據 天 工 開 物 乃 服 所 載 : 凡 花 機 通 身 長 度 一 丈 六 尺, 隆 起 花 樓, 中 拖 衢 盤, 下 垂 衢 腳 對 花 樓 下 掘 坑 二 尺 許, 以 藏 衢 腳 提 花 小 廝 坐 花 樓 架 木 上, 機 末 以 的 槓 卷 絲, 中 用 疊 助 木 兩 枝 直 穿 二 木, 約 四 尺 長, 其 尖 插 於 筘 兩 頭 疊 助, 織 紗 羅 者, 視 織 綾 絹 者 減 輕 十 餘 斤 方 妙 其 素 羅 不 起 花 紋, 與 軟 紗 綾 絹 踏 成 浪 梅 小 花 者, 視 素 羅 只 加 桄 兩 扇 一 人 踏 織 自 成, 不 用 提 花 之 人 閒 住 花 樓, 亦 不 設 衢 盤 與 衢 腳 也 其 機 式 兩 接, 前 一 接 平 安, 自 花 樓 向 身 一 接 斜 倚 低 下 尺 許, 則 疊 助 力 雄 若 織 包 頭 細 軟, 則 另 為 均 平 不 斜 之 機 坐 處 鬥 二 腳, 以 其 絲 微 細, 防 遏 疊 助 之 力 也 載 於 天 工 開 物 的 明 代 花 機 圖 使 用 提 花 機 時, 需 二 人 配 合, 一 人 在 花 樓 上 提 花, 一 人 在 下 織 踏 調 整 疊 助 木 重 量 織 出 紗 羅 綾 絹, 並 且 利 用 結 花 本 56 來 精 確 編 組 經 緯 線, 讓 繪 在 紙 上 的 花 樣 底 稿 在 織 物 上 完 整 重 現 以 機 械 取 代 人 力 的 織 造 技 術, 不 僅 的 提 升 絲 織 品 的 產 量, 種 類 與 紋 飾 也 因 此 較 前 代 多 樣 豐 富 例 如 明 代 繼 承 元 朝 的 蜀 錦 宋 錦 雲 錦 外, 更 創 新 出 加 金 54 ( 明 ) 宋 應 星 : 天 工 開 物 卷 上, 頁 ( 明 ) 宋 應 星 : 天 工 開 物 卷 上, 頁 天 工 開 物 乃 服 : 結 花 本 凡 工 匠 結 花 本 者, 心 計 最 精 巧 畫 師 先 畫 何 等 花 色 於 紙 上, 結 本 者 以 絲 線 隨 畫 量 度, 算 計 分 寸 秒 忽 而 結 成 之 張 懸 花 樓 上, 即 結 者 不 知 成 何 花 色, 穿 綜 帶 經, 隨 其 尺 寸 度 數 提 起 衢 腳, 梭 過 之 後 居 然 花 現 蓋 綾 絹 以 服 經 而 現 花, 紗 羅 以 糾 緯 而 現 花 綾 絹 一 梭 一 提, 紗 羅 來 梭 提, 往 梭 不 提 天 孫 機 杼, 人 巧 備 矣, 意 指 提 花 工 匠 根 據 畫 師 底 稿 來 精 確 編 組 經 緯 線, 即 便 操 作 者 不 知 道 是 何 花 色, 只 要 根 據 結 花 本 的 指 示, 度 量 尺 寸 來 提 起 衢 腳, 穿 梭 經 緯, 就 能 準 確 複 製 底 稿 花 樣 ( 明 ) 宋 應 星 : 天 工 開 物 卷 上, 頁

41 妝 花 的 新 品 種 57 尤 其 是 南 京 出 產 的 雲 錦, 質 地 光 亮 細 密, 色 彩 燦 然 美 若 天 空 雲 霞 又 雲 錦 多 用 金 線, 料 面 金 碧 輝 煌, 燦 爛 奪 目 南 京 雲 錦 的 種 類 中 以 妝 花 緞 最 為 知 名 所 謂 的 妝 花, 是 一 種 挖 梭 工 藝 的 別 稱 在 提 花 織 物 的 花 部 採 用 通 經 斷 緯 的 方 法 進 行 顯 花, 也 就 是 在 同 一 緯 向 的 花 紋 上 配 置 不 同 顏 色 的 絲 線, 這 種 織 物 便 可 稱 為 妝 花 織 物 58 一 件 妝 花 織 物 上 甚 至 可 使 用 多 達 三 四 十 種 色 絲 59, 華 麗 貴 重, 受 到 時 人 喜 愛 除 了 錦 緞 外, 明 代 的 紗 羅 織 物 也 在 妝 花 技 術 外, 生 產 出 輕 薄 纖 細 的 皓 紗, 因 紗 輕 薄 如 紙, 透 亮 如 皓 月 當 空, 故 名 皓 紗 60 明 代 尚 有 一 種 秋 羅, 紡 織 時 以 兩 梭 平 紋, 一 梭 起 紋 綜, 形 成 橫 路 61, 其 質 地 細 滑, 柔 絕 海 內 外 而 潞 綢 是 明 中 葉 以 後 才 有 的 品 種, 以 其 產 於 山 西 潞 州 得 名, 是 萬 曆 朝 的 主 要 貢 品, 產 量 之, 有 潞 紬 徧 宇 內 62 的 美 譽 小 結 宋 代 至 明 代 的 統 者 無 一 不 提 倡 紡 織, 無 論 是 官 方 還 是 民 間 的 作 坊 皆 欣 欣 向 榮, 宋 錦 的 華 麗 元 錦 的 燦 爛, 都 為 後 世 的 紡 織 工 藝 奠 下 了 殷 實 的 基 礎 明 太 祖 即 位 後, 力 推 動 全 遍 植 桑 棉, 再 加 上 生 產 工 具 的 改 良, 使 得 棉 紡 業 與 絲 織 業 都 取 得 相 當 高 的 成 就, 無 論 在 產 量 或 是 工 藝 比 諸 前 代 有 過 之 而 無 不 及 江 南 地 區 興 起 了 許 多 由 手 工 業 帶 動 商 業 發 展 的 小 市 鎮, 這 是 庶 民 經 濟 活 絡 的 場 所 這 些 都 是 明 代 小 說 豐 富 的 市 井 書 寫 所 根 植 的 物 質 背 景 此 外, 商 品 交 易 迅 速 累 積 的 財 富, 也 使 得 明 初 揚 儉 惡 奢, 重 農 抑 商 的 社 會 風 氣 至 明 中 葉 產 生 巨 轉 變 而 明 代 物 質 文 化 的 提 升 與 社 會 上 的 崇 奢 浪 潮, 也 一 一 反 映 於 通 俗 小 說 之 中, 這 一 點 我 們 將 從 水 滸 服 飾 得 到 驗 證 第 二 節 宋 元 明 的 衣 飾 風 尚 宋 代 是 一 個 外 患 頻 仍 勢 積 弱 的 朝 代, 即 便 朝 中 不 乏 銳 意 改 革 者, 在 角 力 下, 多 以 失 敗 告 終 龐 的 歲 幣 及 戰 事 支 出, 使 得 宋 代 庫 空 虛, 財 窘 迫 因 此 統 者 往 往 三 令 五 申, 要 求 人 民 不 得 鋪 張 浪 費, 服 飾 也 力 求 簡 樸, 禁 用 金 銀 : 57 朱 新 予 : 中 絲 綢 史 通 論, 頁 妝 花 是 對 於 挖 梭 工 藝 的 別 稱 假 如 在 一 種 提 花 織 物 的 花 部 採 用 通 經 斷 緯 ( 指 在 織 製 時, 以 本 色 絲 作 經, 彩 絲 作 緯, 用 小 梭 將 各 色 絲 線 依 照 底 稿 以 平 紋 組 織 緯 線 並 非 如 一 般 織 物 那 樣 貫 穿 全 幅, 而 是 在 需 要 顏 色 處 與 經 線 交 織 ) 的 方 法 進 行 顯 花 的 話, 這 種 織 物 便 可 稱 為 妝 花 織 物 具 體 又 可 根 據 地 部 組 織 不 同 稱 之 為 妝 花 紗 妝 花 羅 妝 花 絹 妝 花 綾 妝 花 緞 等 趙 豐 : 中 絲 綢 藝 術 史, 頁 王 光 鎬 : 明 清 織 繡, 頁 皓 紗 是 杭 人 蔣 坤 丑 所 創 制, 他 為 了 迎 合 時 尚, 用 團 花 疏 朵, 力 求 纖 薄, 織 物 運 往 京 師, 為 市 上 爭 購 皓 紗 由 於 在 織 物 經 緯 線 纖 細 而 疏 薄 的 情 況 下, 要 求 織 物 布 產 生 披 裂 現 象, 織 造 的 準 備 工 序 及 織 造 工 序 中 均 要 求 有 超 高 的 技 藝 朱 新 予 : 中 絲 綢 史 通 論, 頁 張 豈 之 : 元 明 清 史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股 份 有 限 公 司,2002), 頁 ( 明 ) 周 一 梧 : 潞 安 府 志 卷 1( 臺 北 : 漢 研 究 中 心,1990), 頁 32 34

42 真 宗 咸 平 四 年 (1001), 禁 民 間 造 銀 鞍 瓦 金 線 盤 蹙 金 線 中 祥 符 元 年 (1008) 自 今 金 銀 箔 線 貼 金 銷 金 泥 金 蹙 金 裝 貼 什 器 土 木 玩 用 之 物, 並 請 禁 斷, 非 命 婦 不 得 以 為 首 飾 二 年 (1009), 詔 申 禁 鎔 金 以 飾 器 服 八 年 (1010), 詔 : 內 庭 自 中 宮 以 下, 並 不 得 銷 金 貼 金 間 金 戭 金 圈 金 解 金 剔 金 陷 金 明 金 泥 金 楞 金 背 影 金 盤 金 織 金 金 線 撚 絲, 裝 著 衣 服, 並 不 得 以 金 為 飾 其 外 庭 臣 庶 家, 悉 皆 禁 斷 63 景 祐 元 年 (1034), 詔 禁 錦 背 繡 背 遍 地 密 花 透 背 采 段, 其 稀 花 團 窠 斜 窠 雜 花 不 相 連 者 非 二 年 (1035), 詔 : 市 肆 造 作 縷 金 為 婦 人 首 飾 等 物 者 禁 64 紹 興 五 年 (1135), 高 宗 謂 輔 臣 曰 : 金 翠 為 婦 人 服 飾, 不 惟 靡 貨 害 物, 而 侈 靡 之 習, 實 關 風 化 已 戒 中 外, 及 下 令 不 許 入 宮 門, 今 無 一 人 犯 者 尚 恐 士 民 之 家 未 能 盡 革, 宜 申 嚴 禁, 仍 定 銷 金 及 采 捕 金 翠 罪 賞 格 65 除 了 朝 廷 明 令 禁 奢 以 外, 理 對 宋 代 服 飾 也 產 生 一 定 的 影 響 宋 儒 將 理 視 為 生 活 的 最 高 指 導 原 則, 人 們 的 思 想 行 為 衣 著 打 扮 也 都 必 須 符 合 理 的 規 範, 明 白 區 分 尊 卑, 並 以 簡 約 為 尚 朱 子 語 類 中 庸 一 : 惟 其 平 常, 故 不 可 易, 如 飲 食 之 有 五 穀, 衣 服 之 有 布 帛 若 是 奇 羞 異 味, 錦 綺 組 繡, 不 久 便 須 厭 了 庸 固 是 定 理, 若 直 解 為 定 理, 却 不 見 得 平 常 意 思 今 以 平 常 言, 然 定 理 自 在 其 中 矣 66 朱 熹 ( ) 認 為 平 常 的 布 帛 衣 裳 最 合 乎 中 庸 之 道, 理 自 在 其 中 以 平 常 作 為 服 飾 的 價 值 取 向, 而 錦 綺 組 繡 這 類 華 服, 就 像 奇 羞 異 味, 不 久 就 生 厭 了, 厭 了 就 想 易, 易 了 就 非 常, 也 就 離 了 中 庸 之 道 這 一 主 張 恰 恰 與 統 者 提 倡 簡 約 不 謀 而 合 朱 熹 本 人 燕 居 時, 春 夏 則 深 衣, 冬 則 戴 漆 紗 帽 衣 則 以 布 為 之, 闊 袖 皂, 裳 則 用 白 紗, 如 濂 溪 畫 像 之 服 67, 衣 料 為 尋 常 的 麻 布 白 紗, 上 衣 是 宋 代 時 行 的 寬 博 式 樣, 衣 著 風 範 一 如 北 宋 周 敦 頤 ( ) 我 們 從 清 明 上 河 圖 中 士 庶 百 姓 身 上, 也 可 以 觀 察 到 宋 代 服 飾 質 樸 淡 雅 的 審 美 意 向 但 是 朝 廷 的 服 飾 禁 令 與 理 的 人 性 禁 錮 往 往 難 以 徹 底 實 行, 由 於 宋 代 發 達 的 紡 織 工 藝 與 活 絡 的 庶 民 經 濟, 提 供 了 人 們 追 求 服 飾 華 麗 的 物 質 基 礎 統 階 級 帶 頭 推 翻, 庶 民 百 姓 上 行 下 效, 從 一 連 串 的 服 飾 禁 令 可 知, 宋 代 的 服 飾 一 方 面 是 簡 63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輿 服 志 五 第 5 冊 卷 153, 頁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輿 服 志 五 第 5 冊 卷 153, 頁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輿 服 志 五 第 5 冊 卷 153, 頁 ( 宋 ) 黎 靖 德 編 : 朱 子 語 類 第 4 冊 卷 62(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6), 頁 ( 宋 ) 黎 靖 德 編 : 朱 子 語 類 第 7 冊 卷 107, 頁

43 約 質 樸, 一 方 面 又 是 豔 麗 多 彩 的 68 受 到 宋 代 重 文 輕 武 的 策 影 響, 加 上 理 發 達 形 成 鴻 儒 崇 拜, 宋 人 士 庶 服 飾 帶 有 儒 雅 化 的 傾 向 這 種 審 美 意 識 最 明 顯 表 現 於 首 服 上, 如 宋 人 以 裹 巾 為 雅, 出 現 東 坡 巾 山 谷 巾 程 子 巾 紫 陽 巾 等 以 文 士 命 名 的 巾 樣, 或 者 是 以 文 士 風 範 而 名 的 逍 遙 巾 高 士 巾 等 軍 戎 服 飾 同 樣 也 有 儒 雅 化 趨 勢 宋 代 服 制 的 特 殊 之 處, 便 是 武 官 的 朝 服 公 服 與 文 官 相 同, 這 是 宋 代 實 行 的 以 文 制 武 的 方 略 的 具 體 表 現 宋 代 高 級 軍 事 指 揮 官 多 由 文 官 擔 任, 各 州 縣 的 廂 軍 指 揮 權, 也 掌 握 在 地 方 首 長 手 中, 武 官 地 位 較 低, 反 映 在 服 飾 上 就 是 武 隨 文 服, 高 級 將 帥 更 是 如 此, 使 得 宋 代 軍 戎 服 飾 的 儒 雅 化 69 如 宋 代 劉 松 年 (?-1225) 中 興 四 將 圖 中 的 劉 光 世 韓 世 忠 張 俊 岳 飛, 四 人 皆 頭 裹 巾 幘, 身 穿 團 領 袍 衫 宋 代 劉 松 年 中 興 四 將 圖 70 ( 左 2 為 岳 飛, 左 4 為 張 俊, 右 2 為 劉 光 世, 右 4 為 韓 世 忠 ) 宋 代 長 期 與 契 丹 女 真 蒙 古 等 異 族 對 壘, 雙 方 交 戰 通 使 貿 易, 往 來 頻 繁, 從 未 間 斷, 宋 人 服 飾 自 然 也 受 到 胡 服 影 響 如 仁 宗 慶 曆 八 年 (1048), 詔 禁 士 庶 效 契 丹 服 及 乘 騎 鞍 轡 婦 人 衣 銅 綠 兔 褐 之 類 71, 銅 綠 即 黑 綠, 兔 褐 即 茶 褐, 這 是 契 丹 常 用 服 色 又 徽 宗 和 七 年 (1117), 詔 敢 為 契 丹 服 若 氈 笠 釣 墩 之 類 者, 以 違 御 筆 論 72, 氈 笠 是 北 方 民 族 的 寬 檐 羊 毛 帽, 釣 墩 是 一 種 上 達 於 膝, 下 及 於 踝 的 長 筒 脛 衣, 形 似 襪 褲 宋 遼 關 係 緊 張, 朝 廷 特 別 詔 禁 胡 服 以 防 北 患, 可 見 民 間 使 用 廣 泛 南 宋 孝 宗 乾 道 四 年 (1168), 臣 僚 上 奏 : 臨 安 府 風 俗, 自 十 數 年 來, 服 飾 亂 常, 習 為 邊 裝 73, 又 淳 熙 年 間 ( ), 袁 說 友 ( ) 上 奏 : 今 來 都 下 一 切 衣 冠 服 制 習 外 俗, 官 民 士 庶 浸 相 效 習, 恬 不 知 恥 靴 鞋 常 履 必 欲 前 尖 後 高, 用 皂 革, 謂 之 不 到 頭 巾 制, 則 辮 髮 低 髻 74, 其 中 的 尖 頭 靴 辮 髮, 這 些 都 是 女 真 衣 著 75 宋 人 在 與 異 族 的 長 期 接 觸 下, 68 黃 士 龍 : 中 服 飾 史 略 ( 上 海 :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2007), 頁 蔡 子 諤 : 中 服 飾 美 史, 頁 王 占 英 : 中 傳 世 人 物 畫 卷 2( 呼 和 浩 特 : 內 蒙 古 人 民 出 版 社,2002), 頁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輿 服 志 五 第 5 冊 卷 153, 頁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輿 服 志 五 第 5 冊 卷 153, 頁 ( 清 ) 畢 沅 撰, 沈 志 華 主 編 : 文 白 對 照 全 譯 續 資 通 鑑 第 3 冊 卷 140( 臺 北 : 建 宏 書 局, 1995), 頁 ( 明 ) 楊 士 奇 黃 淮 編 : 歷 代 名 臣 奏 議 卷 120,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史 部 194, 頁

44 服 飾 有 胡 化 的 傾 向, 不 免 引 起 像 袁 說 友 這 類 堅 持 夷 夏 之 防, 懷 有 仇 家 恨 的 士 人 反 感, 但 風 俗 熏 蒸 漸 漬 已 久, 實 難 禁 絕 蒙 古 人 長 時 間 以 來 對 於 服 飾 沒 有 定 制, 黑 韃 事 略 記 載 : 其 服 右 衽 而 方 領, 舊 以 氈 毳 革, 新 以 紵 絲 金 線, 色 以 紅 紫 紺 綠, 紋 以 日 月 龍 鳳, 無 貴 賤 等 差 76, 由 此 可 知 蒙 古 早 期 並 無 以 服 飾 別 尊 卑 的 意 識 元 滅 南 宋 後, 世 祖 認 知 到 漢 人 服 飾 區 分 上 下 尊 卑 的 作 用 性, 開 始 制 定 朝 儀 服 色 77 不 過 草 創 階 段, 仍 在 摸 索, 而 且 服 制 規 範 的 對 象 多 是 文 武 官 吏, 對 於 庶 民 百 姓 的 穿 著 並 未 嚴 加 管 理, 於 是 民 間 瀰 漫 奢 侈 僭 越 的 風 氣, 引 起 士 夫 擔 憂 78 朝 廷 直 至 仁 宗 ( ) 時 才 下 令 正 視 : 延 祐 元 年 冬 十 有 二 月 (1314), 定 服 色 等 第, 詔 曰 : 比 年 以 來, 所 在 士 民, 靡 麗 相 尚, 尊 卑 混 淆, 僭 禮 費 財, 朕 所 不 取 貴 賤 有 章, 益 明 制, 儉 奢 中 節, 可 阜 民 財 命 中 書 省 定 服 色 等 第 于 後 79 到 了 英 宗 ( ) 時, 服 飾 制 度 漸 趨 完 備 : 至 英 宗 親 祀 太 廟, 復 置 鹵 簿 今 考 之 當 時, 上 而 天 子 之 冕 服, 皇 太 子 冠 服, 天 子 之 質 孫, 天 子 之 五 輅 與 腰 輿 象 轎, 以 及 儀 衛 隊 仗, 下 而 百 官 祭 服 朝 服, 與 百 官 之 質 孫, 以 及 於 士 庶 人 之 服 色, 粲 然 其 有 章, 秩 然 其 有 序 抵 參 酌 古 今, 隨 時 損 益, 兼 存 制, 用 備 儀 文 於 是 朝 廷 之 盛, 宗 廟 之 美, 百 官 之 富, 有 以 成 一 代 之 制 作 矣 80 從 引 文 中 可 知 元 代 服 制 量 吸 收 了 漢 服 優 點, 又 適 當 地 保 存 蒙 古 服 飾 的 特 色 不 過 服 飾 禁 令 蒙 古 人 及 色 目 人 不 在 此 限, 惟 不 許 服 用 代 表 皇 權 的 龍 鳳 紋 庶 民 不 得 赭 黃, 許 服 紵 絲 綢 綾 羅 毛 毳 81, 足 見 元 代 服 制 除 了 象 徵 天 子 的 紋 飾 服 色 嚴 禁 使 用 外, 餘 者 較 諸 其 他 朝 代 有 彈 性 也 因 為 這 種 存 在 種 族 差 異, 以 及 寬 泛 的 服 制, 執 行 起 來 並 不 徹 底, 尤 其 是 帝 中 衰 之 後, 明 太 祖 就 曾 直 言 元 代 滅 亡 的 75 北 轅 錄 : ( 金 人 ) 無 貴 賤, 皆 著 尖 頭 靴 ; 北 風 揚 沙 錄 : ( 金 ) 人 皆 辮 髮, 與 契 丹 異 ( 宋 ) 周 煇 : 北 轅 錄, 收 錄 於 宋 元 地 理 史 料 匯 編 第 2 冊 ( 成 都 : 四 川 出 版 社 ), 頁 668; ( 元 ) 陳 準 : 北 風 揚 沙 錄, 收 錄 於 中 野 史 集 成 第 10 冊 ( 成 都 : 巴 蜀 書 社,1993), 頁 ( 宋 ) 彭 雅 : 黑 韃 事 略, 收 錄 於 中 野 史 集 成 第 12 冊, 頁 6 77 元 史 世 祖 本 紀 三 : ( 至 元 六 年 ) 冬 十 月 己 卯, 定 朝 儀 服 色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1 冊 卷 6, 頁 關 於 元 初 社 會 風 氣 侈 靡, 服 飾 僭 越 的 情 形, 請 參 照 劉 紹 萱 : 元 代 服 飾 研 究, 頁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78, 頁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一 第 3 冊 卷 78, 頁 元 史 輿 服 志 一 : 一, 蒙 古 人 不 在 禁 限, 及 見 當 怯 薛 諸 色 人 等, 亦 不 在 禁 限, 惟 不 許 服 龍 鳳 文, 一, 庶 人 除 不 得 服 赭 黃, 惟 許 服 暗 花 紵 絲 紬 綾 羅 毛 毳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78, 頁

45 原 因 在 於 衣 制 混 亂, 尊 卑 不 分 82 元 代 服 飾 講 求 配 套 穿 著, 這 種 審 美 意 識 主 要 表 現 於 質 孫 服 上 元 廷 上 至 天 子 勳 戚, 下 至 百 官 儀 衛 在 宴 時 皆 服 質 孫 質 孫 為 蒙 古 音 譯, 漢 人 稱 一 色 衣 其 制 上 下 衣 裳 相 連, 衣 飾 較 為 緊 窄, 下 裳 部 分 較 短, 腰 間 作 無 數 襞 積, 肩 背 間 貫 以 珠 83 質 孫 服 的 特 色 是 冠 帽 衣 履 採 用 同 樣 色 系 質 料, 故 稱 一 色 衣, 如 天 子 質 孫 服 : 天 子 質 孫, 冬 之 服 凡 十 有 一 等, 服 納 石 失 怯 綿 里, 則 冠 金 錦 暖 帽 服 紅 桃 紅 紫 藍 綠 寶 里, 則 冠 七 寶 重 頂 冠 服 紅 黃 粉 皮, 則 冠 紅 金 答 子 暖 帽 服 白 粉 皮, 則 冠 白 金 答 子 暖 帽 服 銀 鼠, 則 冠 銀 鼠 暖 帽, 其 上 並 加 銀 鼠 比 肩 夏 之 服 凡 十 有 五 等, 服 答 納 都 納 石 失, 則 冠 寶 頂 金 鳳 鈸 笠 服 速 不 都 納 石 失, 則 冠 珠 子 捲 雲 冠 服 納 石 失, 則 帽 亦 如 之 服 紅 珠 寶 里 紅 毛 子 答 納, 則 冠 珠 緣 邊 鈸 笠 服 白 毛 子 金 絲 寶 里, 則 冠 白 藤 寶 貝 帽 服 駝 褐 毛 子, 則 帽 亦 如 之 服 紅 綠 藍 銀 褐 棗 褐 金 繡 龍 五 色 羅, 則 冠 金 鳳 頂 笠, 各 隨 其 服 之 色 服 金 龍 青 羅, 則 冠 金 鳳 頂 漆 紗 冠 服 珠 子 褐 七 寶 珠 龍 答 子, 則 冠 黃 牙 忽 寶 貝 珠 子 帶 後 簷 帽 服 青 速 夫 金 絲 襕 子, 則 冠 七 寶 漆 紗 帶 後 簷 帽 84 紅 黃 質 孫 則 冠 紅 金 暖 帽, 白 質 孫 則 冠 白 金 暖 帽, 銀 鼠 質 孫 則 冠 銀 鼠 暖 帽, 各 隨 其 服 之 色 這 種 求 同 求 和 的 穿 搭 方 式, 是 元 代 服 飾 的 一 特 徵, 影 響 後 世 深 遠 我 們 從 引 文 中 還 能 見 到 元 人 尚 金 的 風 俗 納 石 失 即 織 金 錦 蒙 古 鐵 騎 縱 橫 歐 亞, 從 各 地 掠 奪 量 黃 金, 俘 虜 中 亞 地 區 的 金 匠, 結 合 宋 人 傳 統 的 銷 金 工 藝 與 西 域 的 金 綺 技 術, 量 生 產 織 金 錦, 並 設 納 石 失 局 85, 專 職 管 理 蒙 元 貴 族 除 了 喜 好 於 服 飾 上 加 金, 就 連 器 皿 帳 幕 車 輿 鞍 轡 等 都 以 金 裝 飾 86, 金 碧 輝 煌 統 集 團 尚 金 風 氣 吹 拂 至 民 間, 士 庶 皂 隸 也 在 服 飾 器 物 模 仿 上 層 用 金 王 惲 ( ) 請 禁 止 異 樣 服 色 事 狀 : 今 民 間 以 侈 靡 相 高, 雖 工 商 皂 隸 皆 得 衣 被 金 繡 龍 鳳 衣 物, 以 致 貴 賤 混 淆, 82 ( 明 ) 董 倫 解 縉 胡 廣 等 修 : 明 實 錄 第 3 冊 太 祖 卷 55, 頁 繆 良 雲 : 中 衣 經, 頁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一 第 3 冊 卷 78, 頁 元 代 織 造 納 石 失 的 官 營 機 構 約 五 所, 其 中 屬 於 工 部 的 主 要 有 兩 處, 即 別 失 八 里 局 和 納 石 失 毛 段 局 ; 屬 於 徽 院 和 儲 院 管 轄 的 有 弘 州 蕁 麻 林 納 石 失 局 兩 個 張 蓓 蓓 束 霞 平 : 元 代 服 飾 面 料 織 造 中 的 尚 金 支 俗, 歷 史 與 文 化 第 49 卷 第 12 期 (2012 年 12 月 ), 頁 元 史 輿 服 志 一 記 載 除 了 天 子 百 官 質 孫 用 金 外, 職 官 公 服 一 二 品 服 渾 金 花, 三 品 服 金 答 子, 命 婦 服 一 至 三 品 服 渾 金, 四 五 品 服 金 答 子 器 皿 一 至 三 品 許 用 金 玉, 四 五 品 惟 臺 盞 用 金 帳 幕 一 至 三 品 許 用 金 花 刺 繡 紗 羅 車 輿 一 至 三 品 許 用 間 金 裝 飾, 鞍 轡 一 品 許 飾 金 玉, 二 三 品 飾 金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78, 頁

46 無 以 差 別 87 楊 瑀 ( ) 山 居 新 語 : 范 玉 壺 作 上 都 詩 云 余 屢 為 灤 陽 之 行, 每 歲 七 月 半, 郡 人 傾 城 出 南 門 外 祭 奠, 婦 人 悉 穿 金 紗, 謂 之 賽 金 紗, 以 為 節 序 之 稱 也 88 民 間 服 金 風 氣 之 熾, 甚 至 還 出 現 了 將 銀 箔 加 工 成 假 金, 裁 線 織 造 販 賣 的 現 象 通 制 條 格 卷 二 十 八 雜 令 燻 金 : 89 至 元 二 十 年 六 月 (1283), 中 書 省 御 史 臺 呈 : 陝 西 漢 中 道 按 察 司 申 : 安 西 路 馮 直 等, 將 銀 箔 燻 作 假 金, 裁 線 織 造 販 賣 一 概 禁 斷, 機 戶 生 受 元 代 織 金 工 藝 的 高 度 提 升, 使 得 納 石 失 成 為 當 代 服 飾 的 重 要 特 徵 這 股 尚 金 習 俗 沿 續 至 明 清, 朝 廷 為 戒 民 風 奢 靡, 屢 屢 下 令 禁 用 金 玉, 但 在 商 品 經 濟 蓬 勃 發 展, 以 致 崇 奢 僭 禮 的 現 象 數 見 不 鮮 我 們 從 通 俗 小 說 文 人 筆 記 地 方 志 略 都 可 看 見 相 關 記 載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登 基 後, 首 要 之 事 便 是 革 去 蒙 元 舊 俗, 悉 復 中 之 舊 他 認 為 元 代 廢 棄 禮 教, 以 胡 俗 變 易 中 之 制 90, 並 直 指 元 之 所 以 敗 亡 的 原 因, 乃 在 於 貴 賤 無 等, 僭 禮 敗 度 : 近 世 風 俗 相 承, 流 於 僭 侈, 閭 里 之 民, 服 食 居 處 與 公 卿 無 異, 而 奴 僕 賤 隸 往 往 肆 侈 於 鄉 曲 貴 賤 無 等, 僭 禮 敗 度, 此 元 之 失 也 91 衣 冠 服 飾 是 區 別 階 級, 維 護 權 的 一 種 手 段, 而 元 代 由 於 社 風 奢 靡, 造 成 服 制 混 亂, 貴 賤 不 分 有 鑒 於 此, 太 祖 屢 次 下 詔 釐 定 服 制, 無 論 是 帝 后 將 相 文 武 百 官 還 是 販 夫 走 卒, 其 衣 著 均 在 制 定 的 範 圍 太 祖 為 求 正 風 俗 明 尊 卑, 甚 至 親 自 斟 酌 損 益, 禮 制 之 繁 92, 超 越 前 代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87 ( 元 ) 王 惲 : 秋 澗 集 卷 85,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集 部 140,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頁 ( 元 ) 楊 瑀 撰, 李 夢 生 校 點 : 山 居 新 語, 收 錄 於 宋 元 筆 記 小 說 觀 第 6 冊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7), 頁 ( 元 ) 佚 名 撰, 方 齡 貴 校 注 : 通 制 條 格 校 注 卷 28(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1), 頁 明 太 祖 實 錄 洪 武 元 年 二 月 壬 子 : 詔 復 衣 冠 如 唐 制 初 元 世 祖 起 朔 漠, 以 有 天 下, 悉 以 胡 俗 變 易 中 之 制 無 復 中 衣 冠 之 舊 上 久 厭 之, 至 是 悉 命 復 衣 冠 如 唐 制, 聖 心 于 是, 百 有 餘 年, 胡 俗 悉 復 中 之 舊 矣 這 裡 筆 者 要 補 充 說 明 的 是 明 代 衣 冠 並 非 完 全 取 法 唐 制, 而 是 上 承 周 漢, 下 採 唐 宋, 再 經 太 祖 親 自 斟 酌 裁 示, 前 後 歷 經 近 三 十 年 才 釐 定 ( 明 ) 董 倫 解 縉 胡 廣 等 修 : 明 實 錄 第 2 冊 太 祖 卷 30, 頁 ( 明 ) 董 倫 解 縉 胡 廣 等 修 : 明 實 錄 第 3 冊 太 祖 卷 55, 頁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在 位 30 年, 所 頒 布 的 有 關 服 飾 的 細 致 而 繁 瑣 的 規 定 竟 有 上 百 項 之 多 詳 見 陳 康 : 明 代 商 賈 與 世 風 ( 上 海 : 上 海 文 藝 出 版 社,1996), 頁

47 ( 洪 武 三 年,1370) 庶 人 冠 服 又 令 男 女 衣 服, 不 得 僭 用 金 繡 錦 綺 紵 絲 綾 羅, 只 許 用 綢 絹 素 紗 首 飾 釵 鐲 不 許 用 金 玉 珠 翠, 止 用 銀 六 年 (1373) 令 庶 人 巾 環 不 得 用 金 玉 瑪 瑙 珊 瑚 琥 珀 未 入 流 品 者 同 庶 人 帽, 不 得 用 頂, 帽 珠 止 許 水 晶 香 木 十 四 年 (1381) 令 農 衣 紬 紗 絹 布, 商 賈 止 衣 絹 布 農 家 有 一 人 為 商 賈 者, 亦 不 得 衣 紬 紗 93 從 禁 令 中 可 知, 金 繡 錦 綺 紵 絲 綾 羅 等 高 級 衣 料, 用 於 上 層 社 會, 下 層 庶 民 不 得 任 意 穿 著, 止 得 穿 著 紬 絹 素 紗 麻 布 等 尋 常 衣 料 飾 品 上 最 多 只 能 用 銀, 金 玉 珠 寶 一 概 不 許 此 外, 庶 民 之 中 也 因 職 業 不 同 而 有 所 分 別 在 傳 統 重 農 抑 商 的 思 維 下, 商 人 的 服 飾 質 料 比 諸 農 民 更 次 一 等 法 定 的 服 制 已 將 社 會 上 下 不 同 身 分 階 級 的 人 劃 分 開 來, 並 且 對 於 違 禮 僭 分 者, 一 律 嚴 懲 不 貸 94 此 後 明 代 皇 帝 雖 然 在 服 制 略 有 改 易, 抵 還 是 遵 從 洪 武 衣 制 明 初 歷 經 元 末 混 戰, 天 下 方 定, 力 尚 未 恢 復, 又 太 祖 出 身 農 民 布 衣, 首 倡 節 儉, 社 會 風 氣 抵 儉 樸 淳 厚 95 明 代 中 期, 社 會 安 定, 經 濟 復 甦, 風 俗 也 從 原 本 的 儉 樸 轉 趨 奢 靡 最 明 顯 的 證 據 就 是 朝 廷 屢 次 頒 布 禁 奢 令 據 林 麗 月 統 計, 明 代 初 期 ( 洪 武 到 宣 德, ) 申 禁 奢 僭 僅 2 次, 中 期 ( 正 統 到 正 德, ) 計 60 次, 其 中 成 化 12 次 弘 27 次 正 德 10 次, 後 期 ( 嘉 靖 到 崇 禎, ) 共 61 次, 其 中 嘉 靖 24 次, 萬 曆 21 次 96 顯 見 明 代 中 葉 以 來 民 風 漸 趨 奢 侈, 引 起 朝 廷 的 高 度 關 切 例 如 明 英 宗 正 統 十 二 年 (1447), 曉 諭 工 部 : 官 民 服 飾 皆 有 定 制, 今 聞 有 僭 用 織 繡 蟒 龍 飛 魚 斗 牛 及 違 禁 花 樣 者, 爾 工 部 其 通 諭 之 ; 此 後 敢 有 仍 蹈 前 非 者, 工 匠 處 斬, 家 口 發 充 邊 軍 服 用 之 人 亦 重 罪 不 宥 97 又 天 順 二 年 (1458): 禁 官 民 人 等 衣 服 不 得 用 蟒 龍 飛 魚 斗 牛 鵬 獅 子 四 寶 相 花 西 番 蓮 雲 花 樣, 并 黃 玄 紫 及 玄 色 黑 綠 柳 黃 薑 黃 明 黃 諸 色 93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如 明 律 中 服 舍 違 制 條 : 凡 官 民 房 舍 車 服 器 物 之 類, 各 有 等 第, 若 違 式 僭 用, 有 官 者 杖 一 百, 罷 職 不 敘 ; 無 官 者 笞 五 十, 罪 坐 家 長 工 匠 並 笞 五 十 若 用 違 禁 龍 鳳 文 者, 官 民 各 杖 一 百, 徒 三 年 ; 工 匠 杖 一 百, 連 當 房 家 小 起 發 赴 京 籍 充 局 匠 違 禁 之 物 並 入 官, 明 代 官 民 服 舍 違 禁, 官 吏 罪 重 於 庶 民, 除 了 違 制 者 本 身 外, 連 工 匠 也 一 併 處 罰, 相 當 嚴 格 ( 明 ) 明 神 宗 : 明 律 集 解 附 例 卷 12( 臺 北 : 生 書 局,1970), 頁 如 嘉 靖 本 涇 縣 志 記 明 初 風 俗 : 初, 新 離 兵 革, 地 廣 人 稀, 上 田 不 過 畝 一 金, 人 尚 儉 樸 丈 夫 力 耕 稼, 給 徭 役, 衣 不 過 土 布, 非 達 官 不 得 輒 用 紵 絲 女 勤 紡 績 蠶 桑 ( 明 ) 丘 時 庸 校 刊, 王 廷 榦 編 纂 : 涇 縣 志 卷 2, 收 錄 於 天 一 閣 藏 明 代 方 志 選 刊 續 編 第 36 冊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1990), 頁 林 麗 月 : 明 代 禁 奢 令 初 探, 臺 灣 師 範 歷 史 報, 第 22 期 (1994 年 6 月 ), 頁 ( 明 ) 董 倫 解 縉 胡 廣 等 修 : 明 實 錄 第 29 冊 英 宗 卷 149, 頁

48 98 從 以 上 禁 令 中 可 知, 當 時 社 會 服 飾 有 庶 民 僭 品 官, 卑 官 僭 高 官 的 現 象, 禮 制 已 然 鬆 動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服 飾 的 僭 越 主 要 是 遊 走 法 令 邊 緣, 盡 可 能 鑽 向 漏 洞 例 如 文 武 官 員 的 補 服 有 規 定 的 動 物 圖 案 99, 既 然 仙 鶴 獅 子 不 能 隨 意 織 繡, 就 繡 上 飛 魚 斗 牛 鵬 等 法 令 未 載 的 圖 案, 同 樣 威 風 神 氣 再 者, 朝 廷 禁 用 赭 黃, 人 們 就 想 方 設 法 的 使 用 黃 屬 近 色, 如 柳 黃 薑 黃 明 黃 面 對 臣 民 層 出 不 窮 的 花 樣, 朝 廷 只 得 再 頒 布 新 的 相 應 法 令 到 了 憲 宗 ( ) 孝 宗 ( ) 以 後, 社 會 僭 奢 越 禮 的 情 形 日 趨 嚴 重 : 至 成 化 弘 間, 生 養 日 久, 輕 役 省 費, 民 穪 滋 殖, 此 後 漸 侈 田 或 畝 十 金, 屋 有 廳 事, 仿 品 官 第 宅 男 子 衣 文 繡, 女 子 服 五 綵 衣 珠 翠, 金 銀 滿 飾, 務 華 靡, 喜 誇 詐 100 憲 宗 成 化 六 年 (1470) 戶 科 都 給 事 中 丘 弘 (?-1471) 上 奏 : 近 來 京 城 內 外 風 俗 尚 侈, 不 拘 貴 賤, 概 用 織 金 寶 石 服 飾, 僭 儗 無 度 一 切 酒 席 皆 用 簇 盤 糖 纏 等 物, 上 下 倣 效, 習 以 成 風, 民 之 窮 困, 殆 由 於 此 乞 嚴 加 禁 革, 如 有 仍 前 僭 用 服 飾 張 酒 席 者, 許 錦 衣 衛 官 校 及 巡 城 御 史 緝 捕 101 孝 宗 弘 十 年 (1497): 禁 官 民 婦 女 不 得 僭 用 渾 金 衣 服, 寶 石 手 飾 102 武 宗 正 德 元 年 (1506): 令 軍 民 婦 女 不 許 用 銷 金 衣 服 帳 幔 寶 石 手 飾 釧 鐲 103 禁 商 販 吏 典 僕 役 倡 優 下 賤, 皆 不 許 服 用 貂 裘 僧 道 隸 卒 下 賤 之 人, 俱 不 許 服 用 紵 絲 紗 羅 綾 錦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三 第 3 冊 卷 67, 頁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 洪 武 ) 二 十 四 年 定, 公 侯 駙 馬 伯 服, 繡 麒 麟 白 澤 文 官 一 品 仙 鶴, 二 品 錦 雞, 三 品 孔 雀, 四 品 雲 雁, 五 品 白 鷳, 六 品 鷺 鷥, 七 品 鸂, 八 品 黃 鸝, 九 品 鵪 鶉 ; 雜 職 練 鵲 ; 風 憲 官 獬 廌 武 官 一 品 二 品 獅 子, 三 品 四 品 虎 豹, 五 品 熊 羆, 六 品 七 品 彪, 八 品 犀 牛, 九 品 海 馬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 明 ) 丘 時 庸 校 刊, 王 廷 榦 編 纂 : 涇 縣 志 卷 2, 收 錄 於 天 一 閣 藏 明 代 方 志 選 刊 續 編 第 36 冊, 頁 ( 明 ) 董 倫 解 縉 胡 廣 等 修 : 明 實 錄 第 43 冊 憲 宗 卷 86,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三 第 3 冊 卷 67,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三 第 3 冊 卷 67, 頁

49 朝 廷 用 嚴 峻 的 法 令 規 定 臣 民 的 服 飾, 卻 不 能 永 久 禁 錮 人 們 喜 新 愛 美 的 天 性 既 然 服 飾 器 用 具 有 區 別 尊 卑 的 社 會 意 義, 一 旦 他 們 取 得 足 夠 的 經 濟 實 力, 掙 脫 了 令 人 窒 息 的 桎 梏, 必 然 會 想 方 設 法 展 現 個 性 品 味, 並 藉 此 提 升 社 會 地 位, 最 直 接 的 途 徑 就 是 仿 效 上 層 的 消 費 模 式 朝 廷 雖 三 申 五 令 嚴 禁 奢 華, 然 效 果 卻 不 如 預 期, 如 孝 宗 弘 十 七 年 (1504) 禮 部 給 事 中 葛 嵩 ( ) 所 奏, 官 民 房 舍 車 服 器 物 之 類, 多 不 循 理 雖 累 經 禁 革, 而 循 習 如 故 105 明 初 以 來 的 抑 商 策 略, 也 在 強 的 崇 富 揚 奢 的 趨 勢 下 失 守, 今 商 賈 之 家, 策 肥 而 乘 堅, 衣 文 繡 綺 縠, 其 屋 廬 器 用, 金 銀 文 畫, 其 富 與 王 侯 埒 也 106, 商 賈 之 家, 往 往 以 錦 綺 為 襦 袴 矣 107 正 德 嘉 靖 以 來, 商 業 城 鎮 迅 速 崛 起, 庶 民 經 濟 活 躍 提 升 了 物 質 生 活, 民 風 華 侈 相 高 更 甚 成 化 弘 特 別 是 織 造 業 發 達 的 江 南 地 區, 如 陸 楫 ( ) 蒹 葭 堂 雜 著 摘 鈔 : 今 天 下 之 財 賦 在 吳 越, 吳 俗 之 奢, 莫 盛 於 蘇 杭 之 民, 有 不 耕 寸 土 而 口 食 高 粱, 不 操 一 杼 而 身 衣 文 繡 者, 不 知 其 幾 何 也 108 經 濟 高 度 發 展 使 得 江 南 匯 聚 量 財 富, 瀰 漫 著 奢 靡 的 消 費 文 化, 居 民 對 於 衣 飾 十 分 講 究, 務 求 高 貴 珍 奇 新 穎 時 尚, 如 嘉 靖 建 寧 縣 志 記 當 地 風 俗 : 男 飾 皆 瓦 籠 帽, 衣 履 皆 紵 絲, 時 改 新 樣 ; 女 飾 衣 錦 綺, 披 珠 翠 黃 金 橫 帶, 動 如 命 婦 夫 人 109, 男 女 衣 飾 僭 越 無 涯, 式 樣 日 新 月 異, 連 平 民 婦 女 也 模 仿 命 婦 后 妃 服 飾, 臣 張 瀚 ( ) 曾 對 此 興 歎 : 朝 士 女 服 飾, 皆 有 定 制 洪 武 時 律 令 嚴 明, 人 遵 畫 一 之 法 代 變 風 移, 人 皆 志 於 尊 崇 富 侈, 不 復 知 有 明 禁, 群 相 蹈 之 如 翡 翠 珠 冠, 龍 鳳 服 飾, 惟 皇 后 王 妃 使 得 為 服 ; 命 婦 禮 冠 四 品 以 下 用 金 事 件 ; 五 品 以 下 用 抹 金 銀 事 件 ; 衣 袖 衫, 五 品 以 上 用 紵 絲 綾 羅, 六 品 以 下 用 綾 羅 緞 絹 今 男 子 服 錦 綺, 女 子 飾 金 珠, 是 皆 僭 越 無 涯, 踰 家 之 禁 者 也 110 由 此 可 知, 庶 民 僭 錦 綺 士 女 類 王 服 的 現 象 在 明 代 中 晚 期 已 氾 濫 成 災 104 ( 明 ) 李 東 陽 撰, 申 明 行 重 修 : 明 會 典 第 2 冊 卷 61( 臺 北 : 東 南 書 報 社,1963), 頁 ( 明 ) 董 倫 解 縉 胡 廣 等 修 : 明 實 錄 第 60 冊 孝 宗 卷 208, 頁 ( 明 ) 李 夢 陽 : 空 峒 集 卷 40,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集 部 201, 頁 ( 明 ) 胡 侍 : 真 珠 船 卷 2, 收 錄 於 筆 記 小 說 觀 第 4 編 第 6 冊 ( 臺 北 : 新 興 書 局, ), 頁 ( 明 ) 陸 楫 : 蒹 葭 堂 雜 著 摘 鈔, 收 錄 於 百 部 叢 書 集 成 第 16 冊 ( 臺 北 : 藝 文 書 局,1966), 頁 ( 明 ) 何 孟 倫 : 建 寧 縣 志 卷 1, 收 錄 於 天 一 閣 藏 明 代 方 志 選 刊 續 編 第 38 冊, 頁 ( 明 ) 張 瀚 : 松 窗 夢 語 卷 7, 收 錄 於 叢 書 集 成 續 編 第 213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 1989), 頁

50 除 了 經 濟 蓬 勃 造 成 風 俗 難 以 頓 儉 外, 君 主 本 身 帶 頭 違 制 濫 賞 也 不 無 關 係 111 例 如 代 宗 景 泰 四 年 (1453), 令 錦 衣 衛 指 揮, 侍 衛 者, 得 衣 麒 麟 112, 以 公 侯 的 麒 麟 圖 樣 賜 與 近 臣 侍 衛, 此 舉 明 顯 有 違 祖 制 武 宗 正 德 十 三 年 (1518), 御 駕 返 京, 遍 賜 群 臣, 其 中 一 品 斗 牛, 二 品 飛 魚, 三 品 蟒, 四 五 品 麒 麟, 六 七 品 虎 彪 時 文 臣 之 服 亦 以 走 獸, 而 麒 麟 之 服 逮 於 四 品, 尤 異 事 也 113 嘉 靖 年 間, 臣 嚴 嵩 徐 階 受 麒 麟 補 服, 士 嚴 訥 李 春 芳 董 份 等 人 以 五 品 受 賜 仙 鶴 補 114 朝 廷 服 色 紊 亂, 蔓 延 民 間, 萬 曆 時 山 西 一 帶 的 市 井 婦 人 盛 行 穿 上 繡 有 補 子 花 樣 的 服 飾 115, 明 代 服 制 土 崩 瓦 解 以 上 論 述 明 代 中 葉 以 來 社 會 風 氣 華 侈 相 高, 服 飾 僭 越 層 出 不 窮 的 現 象 接 著 筆 者 要 談 的 是 與 奢 靡 民 風 相 應 而 生 的 衣 飾 文 化 明 中 葉 以 後 的 服 飾 文 化 除 了 式 樣 質 料 的 僭 越 外, 也 充 斥 著 一 股 復 古 與 炫 奇 的 風 潮 復 古 風 在 士 夫 間 的 巾 飾 變 化 上 表 現 地 最 明 顯 116, 例 如 顧 起 元 ( ) 在 客 座 贅 語 中 提 到 南 京 巾 樣 : 南 都 服 飾, 在 慶 曆 前 猶 為 樸 謹, 官 戴 忠 靜 冠, 士 戴 方 巾 而 已 近 年 以 來, 殊 形 詭 製, 日 異 月 新 於 是 士 夫 所 載 其 名 甚 夥, 有 漢 巾 晉 巾 唐 巾 諸 葛 巾 純 陽 巾 東 坡 巾 陽 明 巾 九 華 巾 玉 臺 巾 逍 遙 巾 紗 帽 巾 華 陽 巾 四 開 巾 勇 巾 117 明 代 的 士 夫, 拋 棄 以 往 四 方 巾 的 呆 版 樣 式, 刻 意 以 復 古 表 現 特 異, 並 從 前 代 巾 制 中 發 掘 靈 感, 翻 出 新 花 樣, 衣 帽 悉 更 古 制, 謂 之 時 樣 118, 例 如 純 陽 巾 陽 明 巾 玉 臺 巾, 就 是 從 復 古 風 潮 中 脫 胎 而 出 的 新 巾 樣 又 范 濂 (1540-?) 雲 間 據 目 抄 卷 二 : 余 始 為 諸 生 時, 見 朋 輩 戴 橋 梁 絨 線 巾, 春 元 戴 金 線 巾, 縉 紳 戴 忠 靖 巾 自 後 以 為 煩, 俗 易 高 士 巾 素 方 巾, 複 變 為 唐 巾 晉 巾 漢 巾 褊 巾 丙 戌 以 來, 皆 用 不 唐 不 晉 之 巾 兩 邊 玉 屏 花 一 對, 而 少 年 貌 美 者, 如 犀 玉 奇 簪 貫 發 騌 巾 始 於 丁 卯 以 後, 其 製 漸 高 今 又 漸 盈 紗 巾, 為 松 江 土 產 誌 所 載 111 關 於 明 代 百 官 服 飾 僭 越 與 濫 賞 情 形, 可 參 見 高 輔 霖 : 明 代 百 官 服 飾 制 度 及 其 僭 越 與 濫 賞 研 究 112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三 第 3 冊 卷 67,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三 第 3 冊 卷 67,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輿 服 志 三 第 3 冊 卷 67, 頁 ( 明 ) 吳 仁 度 : 吳 繼 疏 先 生 遺 集 卷 9, 收 錄 於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集 部 ( 臺 北 :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公 司,1997), 頁 資 料 轉 引 自 林 麗 月 : 衣 裳 與 風 教 晚 明 的 服 飾 風 尚 與 服 妖 議 論, 新 史 第 10 卷 第 3 期 (1999 年 3 月 ), 頁 巫 仁 恕 : 品 味 奢 華 晚 明 的 消 費 社 會 與 士 夫 (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公 司,2007), 頁 ( 明 ) 顧 起 元 著, 孔 一 校 點 : 客 座 贅 語 卷 1(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12), 頁 ( 明 ) 俞 弁 : 山 樵 暇 語 下 冊 卷 8( 上 海 : 商 務 印 書 館,1924), 頁 7 43

51 者 今 又 有 馬 尾 羅 巾 高 淳 羅 巾 而 馬 尾 羅 者, 與 騌 巾 亂 真 矣 119 當 復 古 衣 冠 普 遍 流 行 後, 新 鮮 感 逐 漸 消 失, 所 以 還 要 創 造 出 更 新 奇 更 獨 特 的 巾 樣, 而 且 隨 時 異 制, 從 唐 巾 晉 巾 到 不 唐 不 晉, 並 巾 帽 上 加 裝 花 飾 簪 玉, 甚 至 愈 戴 愈 高, 務 求 標 新 異 這 種 復 古 風 在 婦 女 服 飾 上 也 可 以 看 到 120, 如 田 藝 蘅 (1524-?) 留 青 日 札 中 記 載 的 細 簡 裙 或 者 畫 裙, 是 唐 代 的 女 裳, 原 先 保 留 在 廣 西 地 區, 在 復 古 時 尚 的 推 波 助 瀾 下, 風 行 全 : 梁 簡 文 詩 : 羅 裙 宜 細 簡 先 見 廣 西 婦 女 衣 長 裙, 後 曳 地 四 五 尺, 行 則 以 兩 婢 前 攜 之 簡 多 而 細, 名 曰 馬 牙 簡, 或 古 之 遺 制 也, 與 漢 文 後 宮 衣 不 曳 地 者 不 同 韻 書 曰 : 襉 裙, 幅 相 攝 也 杭 婦 女 闊 簡 高 係, 以 軟 薄 為 尚 北 方 尚 有 貼 地 者, 以 不 纏 足, 欲 裙 蓋 之 也 又 杜 牧 詠 襪 詩 : 五 陵 年 少 欺 他 醉, 笑 把 花 前 出 畫 裙 是 唐 之 裙 亦 足 以 隱 足 也 畫 裙, 今 俗 盛 行 121 復 古 風 潮 席 卷 明 代 社 會, 甚 至 有 人 誇 張 到 把 自 己 打 扮 成 唐 人 或 晉 人, 當 然 引 起 一 些 批 評 例 如 李 樂 就 曾 在 見 聞 雜 記 中 批 評 萬 曆 間 諸 事 慕 古, 獨 做 人 不 思 古 人 122 明 代 服 飾 復 古 並 非 真 心 好 古, 純 粹 是 為 了 好 異 作 奇 范 濂 雲 間 據 目 抄 亦 記 載 了 南 方 松 江 地 區 男 子 衣 飾 的 奇 與 變 : 男 人 衣 服, 予 弱 冠 時, 皆 用 細 練 褶, 老 者 上 長 下 短, 少 者 上 短 下 長, 自 後 漸 易 兩 平 其 式 即 皂 隸 所 穿 冬 暖 夏 涼 之 服, 蓋 胡 制 也 後 改 陽 明 衣 十 八 士 衣 二 十 四 氣 衣, 皆 以 練 為 度, 亦 不 多 見 隆 萬 以 來, 皆 用 道 袍, 而 古 者 皆 用 陽 明 衣, 乃 其 心 好 異 非 好 古 也 綾 絹 花 樣, 初 尚 宋 錦, 後 尚 唐 漢 錦 晉 錦, 今 皆 用 千 鍾 粟 倭 錦 芙 蓉 錦 花 樣, 名 四 朵 頭 視 漢 唐 諸 錦, 皆 稱 厭 物 矣 羅 初 尚 暖 羅 水 圍 羅, 今 皆 用 胡 羅 馬 尾 羅 綺 羅, 而 水 圍 羅 又 下 矣 其 他 紗 紬, 更 易 不 可 勝 計 布 袍 乃 儒 家 常 服, 邇 年 鄙 為 寒 酸, 貧 者 必 用 綢 絹 色 衣, 謂 之 薄 華 麗, 而 惡 少 且 從 典 肆 中 覓 舊 段 舊 服, 翻 改 新 制, 與 豪 華 公 子 列 坐, 亦 奇 也 123 男 子 上 衣 從 早 期 的 樣 式 一 變 為 胡 服, 再 改 穿 陽 明 衣 十 八 士 衣 二 十 四 氣 衣, 隆 慶 萬 曆 時 則 用 道 袍, 式 樣 與 時 俱 進 衣 料 紋 飾 也 推 陳 出 新, 華 麗 燦 爛, 而 原 119 ( 明 ) 范 濂 : 雲 間 據 目 抄 卷 2, 頁 巫 仁 恕 : 品 味 奢 華 晚 明 的 消 費 社 會 與 士 夫, 頁 ( 明 ) 田 藝 蘅 : 留 青 日 札 第 2 冊 卷 20(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5), 頁 ( 明 ) 李 樂 : 見 聞 雜 記 卷 6, 收 錄 於 筆 記 小 說 觀 第 44 編 第 8 冊, 頁 ( 明 ) 范 濂 : 雲 間 據 目 抄 卷 2, 頁

52 本 士 人 的 布 袍 被 貧 者 鄙 為 窮 酸, 必 穿 鮮 豔 的 綢 絹 色 衣, 甚 至 有 惡 少 從 當 鋪 中 尋 覓 舊 衣 綢 緞 翻 作 新 服, 崇 華 黜 素 的 心 態 可 見 一 斑 又 萬 曆 新 修 餘 姚 縣 志 中 記 載 浙 江 紹 興 的 情 形 : 邑 井 別 戶, 無 貴 賤 率 方 巾 長 服 近 且 趨 奇 炫 詭, 巾 必 駭 眾, 而 飾 以 王 服, 必 耀 俗 而 緣 以 綵 昔 所 謂 唐 巾 鶴 氅 之 類, 又 其 庸 庸 者 矣 至 於 婦 女 服 飾, 歲 變 月 新, 務 窮 珍 異, 誠 不 知 其 所 終 也 124 市 井 走 卒 皆 著 方 巾 長 服, 與 士 人 無 異 頭 巾 務 求 炫 奇 駭 俗, 並 模 仿 貴 族 王 服, 而 復 古 的 唐 巾 鶴 氅 不 能 滿 足 標 新 異 的 渴 望, 早 已 索 然 平 淡 至 於 婦 女 服 飾 也 是 因 時 制 異, 窮 極 珍 奇 嘉 靖 年 太 康 縣 志 也 提 到 了 婦 女 髮 型 與 服 飾 的 創 新 與 變 化 : 弘 間, 婦 女 衣 衫, 僅 掩 裙 腰 ; 富 用 羅 段 紗 縞, 織 金 彩 通 袖, 裙 用 金 彩 膝 襉, 髻 高 寸 餘 正 德 間, 衣 衫 漸, 裙 褶 漸 多, 衫 惟 用 金 彩 補 子, 髻 漸 高 嘉 靖 初, 衣 衫 至 膝, 裙 短 褶 少, 髻 高 如 官 帽, 皆 鐵 絲 胎, 高 六 七 寸, 口 周 尺 二 三 寸 餘 125 從 弘 正 德 到 嘉 靖 初, 止 二 十 餘 年 間, 婦 女 頭 髻 服 飾 就 產 生 了 三 次 的 變 化 : 衣 衫 從 僅 掩 裙 腰, 一 變 加 多 褶, 再 變 衣 長 及 膝, 裙 短 褶 少 ; 髮 髻 則 從 高 寸 餘, 到 漸 高, 再 高 如 官 帽, 並 加 鐵 絲 胎 穩 固 萬 曆 時 南 京 女 子 更 是 不 及 二 三 歲, 而 首 髻 之 小 高 低, 衣 袂 之 寬 狹 修 短, 花 鈿 之 樣 式 渲 染 之 顏 色 鬢 髮 之 飾 履 綦 之 工, 無 不 變 異 126, 這 些 都 反 映 了 明 代 瞬 息 萬 變 的 流 行 時 尚, 更 是 明 人 的 審 美 意 識 高 張 的 展 現 當 追 求 奇 裝 異 服 的 風 俗 推 展 到 極 致 時, 甚 至 出 現 了 逆 反 陰 陽, 男 女 衣 著 混 雜 的 現 象 如 正 嘉 年 間 臣 楊 慎 ( ) 批 評 此 為 妖 服 : 近 日 婦 人 之 衣 與 男 子 無 異, 直 垂 至 膝 下, 去 地 僅 五 寸, 袖 闊 四 尺 餘 時 有 謔 詩 : 碧 羅 舞 袖 雙 垂 地, 籠 却 纏 頭 無 處 尋 亦 妖 服 也 127 文 人 李 樂 直 言 嘉 萬 間 湖 州 富 貴 公 子 衣 色, 類 女 粧, 巾 飾 詭 異 難 狀 128, 二 十 年 來 東 南 郡 邑 凡 生 員 之 家 有 力 者, 盡 為 婦 人 紅 紫 之 服, 因 而 作 詩 感 嘆 : 遍 身 女 衣 者, 盡 是 讀 書 人 129 蕭 雍 在 赤 山 會 約 斥 曰 : 又 有 女 戴 男 冠 者, 男 穿 124 ( 明 ) 撰 人 待 考 : 新 修 餘 姚 縣 志 卷 5, 收 錄 於 中 方 志 叢 書 : 華 中 地 方 第 501 冊, 頁 ( 明 ) 安 都 : 太 康 縣 志 卷 4, 收 錄 於 天 一 閣 藏 明 代 方 志 選 刊 續 編 第 58 冊, 頁 ( 明 ) 顧 起 元 : 客 座 贅 語 卷 9, 頁 引 自 ( 明 ) 楊 慎 : 升 庵 外 集 ( 清 ) 王 初 桐 : 奩 史 卷 六 十 三, 收 錄 於 北 京 圖 書 館 古 籍 珍 本 叢 刊 子 部 類 書 類 第 72 冊 ( 北 京 : 書 目 文 獻 出 版 社,1988), 頁 ( 明 ) 李 樂 : 見 聞 雜 記 卷 10, 頁 ( 明 ) 李 樂 : 見 聞 雜 記 卷 10, 頁

53 女 裙 者, 陰 陽 反 背, 不 祥 之 甚 130 服 妖 現 象 起 初 是 男 女 衣 制 混 雜, 男 裝 服 色 紋 飾 豔 如 婦 人, 並 非 真 的 穿 著 女 裝, 但 到 明 末 時 已 經 是 男 冠 女 戴, 女 裙 男 穿 了 小 結 宋 代 的 衣 飾 在 統 者 規 範 與 理 發 達 的 影 響 下 崇 尚 樸 實 淡 雅, 一 方 面 又 在 紡 織 工 藝 的 提 升 下 呈 現 豔 麗 多 彩 而 由 於 重 文 輕 武 跟 鴻 儒 崇 拜, 宋 人 有 儒 雅 化 的 特 徵 另 外 因 為 長 期 與 異 族 接 觸, 也 產 生 了 胡 漢 融 合 的 服 飾 樣 貌 元 人 衣 著 講 求 成 套 穿 著, 追 求 一 種 和 諧 的 美 感 尤 其 是 天 子 百 官 的 質 孫 服, 講 究 同 樣 質 料 與 顏 色 的 搭 配 元 代 上 下 瀰 漫 著 尚 金 的 風 俗, 連 帶 影 響 了 織 金 工 藝 的 高 度 發 展 這 股 尚 金 之 風 延 續 到 明 清 明 代 的 衣 飾 文 化 致 可 以 歸 納 為 三 個 階 段 : 明 代 初 期 ( 洪 武 到 宣 德 ), 釐 定 服 制, 逐 步 完 善, 並 嚴 格 執 行 而 天 下 定, 力 尚 未 恢 復, 民 風 儉 樸 淳 厚, 幾 少 有 踰 制 僭 越 的 情 形 明 代 中 期 ( 正 統 到 正 德 ), 勢 穩 定, 經 濟 復 甦, 社 會 風 氣 漸 趨 奢 靡, 禮 法 產 生 鬆 動, 臣 民 屢 有 違 反 服 制 的 情 形, 而 朝 廷 也 接 連 頒 布 禁 令, 但 成 效 有 限 明 代 後 期 ( 嘉 靖 至 崇 禎 ), 服 飾 制 度 在 時 代 潮 流 的 衝 擊 下 徹 底 崩 解, 舉 上 下 崇 富 揚 奢, 衣 飾 貴 賤 無 等, 華 麗 新 奇, 僭 越 無 涯 由 於 水 滸 成 書 時 間 漫 長, 橫 跨 宋 元 明 三 代, 很 難 對 服 飾 逐 一 考 實, 但 從 其 質 料 的 紵 絲 錦 綢, 紋 飾 的 銷 金 點 翠, 可 知 背 後 紡 織 工 藝 發 達 經 濟 蓬 勃 興 盛 的 物 質 條 件 ; 而 衣 色 的 紅 黃 紫 綠, 配 件 的 金 銀 珠 玉, 也 必 然 出 現 於 禮 法 鬆 動 服 制 混 亂 的 時 代 氛 圍 據 此 背 景, 筆 者 將 於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細 考 水 滸 服 飾 的 類 型 質 料 顏 色, 探 討 服 飾 對 應 的 文 化 風 俗 好 尚 與 審 美 意 識 130 ( 明 ) 蕭 雍 : 赤 山 會 約, 收 錄 於 百 部 叢 書 集 成 第 98 冊, 頁 10 46

54 第 三 章 水 滸 傳 服 飾 類 型 分 析 服 飾 的 定 義 十 分 廣 泛, 舉 凡 人 體 上 被 察 覺 能 夠 裝 飾 身 體 的 物 品, 都 涵 蓋 在 服 飾 的 範 圍 內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首 章 即 針 對 服 飾 一 詞 作 說 明 : 服 裝 及 首 飾 泛 指 各 種 人 體 上 的 裝 飾, 包 括 冠 巾 髮 式 妝 飾 衣 服 褲 裳 鞋 履 飾 物 等 1 王 宇 清 在 中 服 裝 史 綱 中, 將 服 裝 依 照 穿 著 位 置 分 為 : 頭 衣 上 衣 下 裳 及 脛 足 衣 2 筆 者 統 合 二 書 說 法, 以 王 氏 分 類 為 主, 將 冠 巾 髮 式 妝 飾 列 入 頭 衣 範 疇, 並 以 首 服 為 名 ; 衣 服 就 上 衣 類 討 論, 褲 裳 鞋 履 歸 於 下 裳 與 足 服, 再 另 外 提 出 腰 佩 一 類 據 此, 本 論 文 試 就 水 滸 一 百 單 八 將 的 服 飾, 分 為 首 服 上 衣 下 裳 與 足 服 及 腰 佩 四 類 型 作 初 步 梳 理, 期 在 水 滸 紛 雜 的 服 飾 書 寫 中 拈 出 一 絲 頭 緒 第 一 節 首 服 類 凡 是 穿 戴 於 頭 部 的 衣 飾 都 可 以 稱 作 首 服 首 服 的 種 類 很 多, 本 節 主 要 針 對 水 滸 中 出 現 於 一 百 單 八 將 身 上 的 首 服 作 分 析, 分 為 髮 式 冠 服 首 飾 三 類, 探 討 水 滸 中 的 首 服 形 制 一 髮 式 古 人 幼 時 總 角 3, 男 子 二 十 加 冠, 女 子 十 五 及 笄, 以 誌 成 年 男 子 戴 冠 束 巾 前, 須 先 整 髮 綰 髻 儀 禮 士 冠 禮 第 一 : 將 冠 者 采 衣, 紒, 在 房 中, 南 面, 鄭 注 : 紒, 結 髮 古 文 紒 為 結 4, 意 指 將 行 冠 禮 者, 必 先 綰 上 髮 結 紒, 即 頭 髻 5 根 據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云 : 髻, 本 作 結 紒 亦 稱 髻 子 挽 束 頭 髮, 將 其 盤 結 於 頭 顱 後 或 頭 頂 上 6 1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1 2 王 宇 清 : 中 服 裝 史 綱, 頁 古 時 男 女 未 冠 笄 者, 皆 作 總 角 總 角 之 俗 商 周 已 有, 其 制 先 集 髮 於 首, 編 作 小 髻, 左 右 各 一, 形 似 牛 角 羅 竹 風 主 編 : 漢 語 詞 典 第 10 冊, 頁 ( 漢 ) 鄭 玄 注,( 唐 ) 賈 公 彥 疏, 王 輝 整 理 : 儀 禮 注 疏 上 冊 卷 2(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2012), 頁 35 5 說 文 糸 部 : 結, 締 也 從 糸 吉 聲, 段 注 : 古 無 髻 字, 即 用 此 ; 又 ( 明 ) 張 萱 疑 耀 卷 二 : 古 有 紒 字, 而 無 髻 字 紒, 音 界, 即 髻 也 ( 漢 ) 許 慎 撰,( 清 ) 段 玉 裁 注 : 說 文 解 字 注 十 三 篇 上 ( 臺 北 : 藝 文 書 局,2005), 頁 653;( 明 ) 張 萱 : 疑 耀 卷 2,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162,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55 約 髮 挽 髻 後, 士 人 戴 冠, 庶 人 則 束 巾 水 滸 中 亦 寫 道 男 子 綰 髻 束 巾, 如 武 松 在 孟 州 牢 城 受 施 恩 禮 遇 : 只 見 夜 來 那 個 人, 提 着 桶 洗 面 湯 進 來, 教 武 松 洗 了 面 ; 又 取 漱 口 水 漱 了 口, 又 帶 篦 頭 待 詔 來, 替 武 松 篦 了 頭, 綰 個 髻 子, 裹 了 巾 幘 ( ) 7 綰 髻 的 習 俗 發 端 於 先 秦, 至 清 代 薙 髮 留 辮 前, 是 漢 族 男 子 的 主 要 髮 式 以 下 討 論 出 現 於 一 百 單 八 將 身 上 的 三 種 髮 式 ( 一 ) 丫 髻 丫 髻, 是 一 種 常 見 於 幼 童 未 婚 女 子 及 僮 婢 的 髮 式, 形 似 總 角 其 制 集 髮 於 首, 部 分 左 右, 結 成 小 髻, 豎 於 頭 頂, 狀 似 樹 枝 丫 杈 而 得 名 因 頭 上 結 有 兩 髻, 又 稱 雙 丫 髻 丫 髻 因 作 幼 童 髮 式, 故 延 伸 出 不 拘 禮 法 的 象 徵 義, 如 竹 林 七 賢 的 嵇 康 王 戎 與 劉 伶, 便 有 丫 髻 形 象 傳 世 8 此 外, 道 士 中 不 乏 綰 丫 髻 者, 如 太 平 廣 記 : 道 士 命 䁮 曰 : 山 棲 求 道, 無 必 裹 巾 䁮 遂 丫 髻 布 衣, 隨 道 士 入 羅 浮 山 9 ; 又 元 雜 劇 竹 葉 舟 中 八 仙 漢 鍾 離 : 堯 民 歌 這 一 個 是 雙 丫 髻 常 喫 的 醉 顏 酡,( 陳 季 卿 云 ) 是 漢 鐘 離 仙 10 水 滸 道 士 公 孫 勝 登 場 時, 即 頭 綰 兩 枚 鬅 鬆 雙 丫 髻, 身 穿 一 領 巴 山 短 褐 袍 ( ) 11 元 代 山 西 永 樂 宮 壁 畫 ( 局 部 ) 綰 雙 丫 髻 的 道 童 7 本 論 文 所 徵 引 的 水 滸 原 文 根 據 長 沙 岳 麓 書 社 出 版 的 容 與 堂 水 滸 傳 百 回 本, 並 在 文 末 標 注 冊 別 回 次 頁 碼, 如 上 冊 第 28 回 第 285 頁 即 標 注 ( ), 以 下 皆 同, 不 再 重 複 注 解 8 見 南 京 西 善 橋 官 山 墓 磚 刻 壁 畫 : 竹 林 七 賢 與 榮 啟 期 中 古 代 服 飾 研 究 : 圖 中 諸 人 都 近 於 袒 胸, 七 人 赤 足, 一 人 散 髮, 三 人 梳 丱 角 髻, 四 人 著 巾 子 三 人 面 前 有 裝 酒 的 鴨 頭 勺 ( 或 稱 鳧 頭 勺 ), 二 人 正 舉 觴, 二 人 撫 琴, 一 人 擘 阮, 一 人 手 指 頂 著 個 如 意 玩 巾 裹 及 生 活 方 式, 都 正 是 有 意 描 寫 相 與 為 散 髮 倮 身 之 飲 及 肆 意 酣 暢 不 為 世 俗 禮 節 所 拘 情 形 沈 從 文 : 中 古 代 服 飾 研 究, 頁 ( 唐 ) 李 昉 : 太 平 廣 記 卷 54, 頁 竹 葉 舟 原 名 陳 季 卿 誤 上 竹 葉 舟, 元 代 范 子 安 著, 收 錄 於 ( 明 ) 臧 晉 叔 編 : 元 曲 選 第 3 冊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9), 頁 沈 從 文 : 中 古 代 服 飾 研 究, 頁

56 除 了 公 孫 勝, 水 滸 道 童 也 多 作 丫 髻, 如 洪 太 尉 龍 虎 山 上 遇 張 天 師 : 太 尉 看 那 道 童 時, 但 見 : 頭 綰 兩 枚 丫 髻, 身 穿 一 領 青 衣 (1-1-8) 尤 其 是 李 逵 假 扮 的 道 童, 特 別 促 狹 有 趣 李 逵 隨 吳 用 下 山 賺 盧 俊 義 : 李 逵 戧 幾 根 鬅 鬆 黃 髮, 綰 兩 枚 渾 骨 丫 髻, 黑 虎 軀 穿 一 領 粗 布 短 褐 袍, 飛 熊 腰 勒 一 條 雜 色 短 鬚 縧, 穿 一 雙 蹬 山 透 土 靴, 擔 一 條 過 頭 木 拐 棒, 挑 着 箇 紙 招 兒, 上 寫 着 : 講 命 談 天, 卦 金 一 兩 ( ) 渾 骨 丫 髻 係 指 頭 上 左 右 分 梳 的 兩 個 小 圓 髻 12 由 於 李 逵 面 相 醜 陋 兇 惡, 被 吳 用 要 求 綰 上 小 圓 髻 扮 成 啞 道 童 ; 而 李 逵 身 形 魁 梧, 與 道 童 形 象 格 格 不 入, 製 造 出 詼 諧 滑 稽 的 效 果 李 逵 元 夜 鬧 東 京 後, 逃 亡 時 失 卻 頭 巾, 倉 皇 中 憑 著 過 去 扮 道 童 的 經 驗, 便 把 焦 黃 髮 分 開, 綰 做 兩 箇 丫 髻 ( ), 與 燕 青 來 到 四 柳 村 莊 主 狄 太 公 誤 認 李 逵 為 道 士, 央 請 李 逵 捉 鬼 : 莊 主 狄 太 公 出 來 迎 接, 看 見 李 逵 綰 着 兩 箇 丫 髻, 却 不 見 穿 道 袍, 面 貌 生 得 又 醜, 正 不 知 是 甚 麼 人 太 公 隨 口 問 燕 青 道 : 這 位 是 哪 裏 來 的 師 父? ( ) 李 逵 純 任 本 性 順 從 原 欲, 經 常 鬧 出 許 多 笑 話 來, 作 者 賦 予 綰 丫 髻 的 形 象, 以 示 宛 若 孩 童 的 心 智 其 他 如 西 遊 記 第 二 十 四 回 悟 空 一 行 人 上 萬 壽 山, 見 五 莊 觀 道 童 : 骨 清 神 爽 容 顏 麗, 頂 結 丫 髻 短 髮 鬅 13, 第 七 十 回 悟 空 變 身 道 童 與 妖 精 搭 話 : 頭 挽 雙 丫 髻, 身 穿 百 衲 衣 14, 可 與 水 滸 相 互 佐 證 ( 二 ) 鵝 梨 角 兒 鵝 梨 角 兒, 是 一 種 造 型 極 似 鵝 梨 的 髮 髻, 其 造 型 下 部 像 梨 身, 頂 端 像 梨 柄, 用 於 士 庶 男 子, 元 明 時 較 為 流 行 15 宋 江 被 抓 上 清 風 山 時, 瞄 見 頭 目 燕 順 : 宋 江 偷 眼 看 時, 見 那 箇 出 來 的 王, 頭 上 綰 着 鵝 梨 角 兒, 一 條 紅 絹 帕 裹 着, 身 上 披 一 領 棗 紅 紵 絲 衲 襖, 便 來 坐 在 當 中 虎 皮 交 椅 上 ( ) 又 宋 江 戴 宗 在 江 州 被 押 至 法 場 處 斬 : 當 時 打 扮 已 了, 就 牢 裏 把 宋 江 戴 宗 兩 箇 捆 扎 起 ; 又 將 膠 水 刷 了 頭 髮, 綰 箇 鵝 梨 角 兒, 各 插 上 一 朵 紅 綾 子 紙 花 ( ) 12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頁 ( 明 ) 吳 承 恩 : 西 遊 記 ( 臺 北 : 西 北 際 文 化 有 限 公 司,2013), 頁 ( 明 ) 吳 承 恩 : 西 遊 記, 頁 整 理 自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353;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頁

57 宋 江 戴 宗 為 階 下 囚, 行 刑 當 天, 牢 子 為 方 便 劊 子 手 下 刀, 將 二 人 頭 髮 以 膠 水 定 型, 再 綰 上 鵝 梨 角 兒 從 宋 江 戴 宗 當 時 的 身 分 與 處 境 推 知, 鵝 梨 角 兒 應 編 髮 容 易, 為 市 井 尋 常 髮 式 ( 三 ) 兒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兒 條 : 兒, 亦 稱 角 子 髮 綹 梳 挽 時 將 髮 集 於 頭 頂, 編 髮 為 綹, 男 女 均 可 作 之 16 兒 與 髻 不 同 之 處 在 於 兒 是 束 髮 為 綹, 髻 則 是 挽 髮 成 結 第 二 十 六 回 潘 金 蓮 一 聽 武 松 回 來, 心 虛 得 慌 忙 去 面 盆 裏 洗 落 了 脂 粉, 拔 去 了 首 飾 釵 環, 蓬 鬆 挽 了 箇 兒, 脫 去 了 紅 裙 綉 襖, 旋 穿 上 孝 裙 孝 衫 ( ), 可 見 兒 形 制 簡 單, 才 能 讓 潘 金 蓮 倉 促 之 間 換 裝 帶 孝 此 外, 張 順 髮 式 多 作 兒, 江 州 江 邊 登 場 時 : 掩 映 着 穿 心 紅 一 點 兒 ( ); 劫 法 場 頭 上 挽 箇 穿 心 紅 一 點 兒 ( ); 魂 斷 涌 金 門 頭 上 挽 着 箇 穿 心 紅 的 兒 ( ) 穿 心 紅 應 指 綁 髮 的 紅 絲 帶 張 順 一 介 漁 民, 落 草 後 為 水 軍 頭 領, 挽 束 兒 利 便 水 下 工 作 漢 人 一 般 約 髮 裹 巾, 異 族 多 被 髮 左 衽 然 水 滸 基 於 塑 造 人 物 形 象 需 求, 也 出 現 披 頭 散 髮 造 型 如 孫 二 娘 濃 搽 就 兩 暈 胭 脂, 直 侵 亂 髮 ( ), 俗 氣 粗 野, 渾 不 是 良 家 婦 女 ; 樊 瑞 頭 散 青 絲 細 髮 ( ) 來 攻 梁 山, 凶 狠 狂 放, 儼 然 混 世 魔 王 ; 梁 山 好 漢 混 入 名 府, 只 見 孔 明 披 着 頭 髮 ( ) 扮 作 乞 丐, 略 有 幾 分 模 樣 二 冠 服 ( 一 ) 冠 釋 名 釋 首 飾 : 冠, 貫 也, 所 以 貫 韜 髮 也 17, 冠 為 用 以 約 髮 覆 首 的 衣 飾, 戴 冠 在 中 古 代 是 宣 告 男 子 成 年 之 意 禮 記 曲 禮 上 : 二 十 曰 弱, 冠 18, 男 子 成 年 前 束 髮 不 戴 冠 巾, 屆 齡 二 十 方 行 冠 禮, 禮 記 冠 義 曰 : 已 冠 而 志 之, 成 人 之 道 也 19 除 了 象 徵 成 年 外, 冠 更 是 區 分 各 階 層 人 物 身 分 等 級 的 重 要 服 飾,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云 : 16 自 周 代 起, 帝 王 諸 侯 及 卿 夫 等 參 加 祭 禮, 皆 戴 冠 冕, 以 冠 前 垂 旒 多 寡 辨 別 等 級 視 朝 禮 見, 各 依 品 秩 使 用 不 同 冠 飾, 如 漢 代 皇 帝 戴 通 天 冠, 諸 王 戴 遠 遊 冠, 文 吏 戴 進 賢 冠, 武 將 戴 籠 冠 門 吏 戴 卻 非 冠, 衛 士 戴 卻 敵 冠,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漢 ) 劉 熙 : 釋 名 卷 4,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經 部 215, 頁 ( 清 ) 孫 希 旦 : 禮 記 集 解 上 冊 卷 1, 頁 ( 清 ) 孫 希 旦 : 禮 記 集 解 下 冊 卷 58, 頁

58 執 法 者 戴 獬 豸 冠, 士 庶 則 不 准 戴 冠, 只 能 扎 巾 20 由 於 水 滸 中 描 寫 的 對 象 多 為 庶 民 階 級, 冕 冠 者 不 多, 仍 可 略 考 其 身 分 與 著 裝 心 理 以 下 茲 就 平 天 冠 三 叉 冠 星 冠 如 意 冠 鐵 冠 等 五 冠 討 論 1. 平 天 冠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釋 云 : 平 天 冠 亦 稱 平 冕, 冕 冠 的 俗 稱 為 帝 王 諸 侯 及 卿 夫 所 戴 的 禮 冠 其 冠 頂 部 蓋 一 木 板, 名 延 ( 綖 ), 又 名 冕 版 冕 版 兩 端 垂 有 數 串 玉 珠, 名 曰 旒 ; 旒 的 多 少 視 戴 冠 者 身 分 而 定, 以 十 二 旒 為 貴, 專 用 於 帝 王 21 洪 邁 容 齋 三 筆 平 天 冠 條 : 祭 服 之 冕, 自 天 子 至 於 下 士 執 事 者 皆 服 之, 特 以 梁 數 及 旒 之 多 少 為 別 俗 呼 為 平 天 冠, 蓋 指 言 至 尊 乃 得 用 22 天 子 冕 冠 用 十 二 旒, 名 曰 旒 冕, 俗 稱 平 天 冠 23, 用 於 郊 祀 宗 廟 等 重 要 典 禮, 如 東 京 夢 華 錄 記 皇 帝 南 郊 祭 天 : 三 更 駕 詣 郊 壇 行 禮 更 換 祭 服, 平 天 冠, 二 十 四 旒 ; 青 袞 龍 服, 中 單 朱 舃, 純 玉 佩 24 ; 夢 梁 錄 記 皇 帝 行 禋 祀 禮 : 更 換 祭 服, 青 袞 龍 服, 中 單 朱 舃, 繩 玉 佩, 裹 平 天 冠, 二 十 四 旒, 並 珍 珠 為 旒 25 旒 冕 自 周 秦 至 明, 歷 朝 皆 備, 形 制 基 本 因 襲 相 承, 或 略 作 改 易, 如 魏 晉 時 將 冕 版 覆 於 通 天 冠 上, 稱 通 天 冠 平 冕 ; 北 周 宣 帝 ( ) 內 禪 後, 自 稱 天 元 皇 帝, 新 造 二 十 四 旒 冕 ( 前 後 共 四 十 八 旒 ), 以 示 太 上 皇 之 尊 貴 ; 唐 代 則 將 冠 紞 加 長, 垂 至 地 面, 名 曰 天 河 帶 26, 並 在 冠 武 上 飾 以 金 蟬 ; 而 宋 代 平 天 冠 : 宋 初 因 五 代 之 舊, 天 子 之 服 有 袞 冕, 廣 一 尺 二 寸, 長 二 尺 四 寸, 前 後 十 二 旒, 二 纊, 並 貫 真 珠 又 有 翠 旒 十 二, 碧 鳳 衘 之, 在 珠 旒 外 冕 版 以 龍 鱗 20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1 21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宋 ) 洪 邁 : 容 齋 三 筆 卷 2, 收 錄 於 王 德 毅 主 編, 叢 書 集 成 三 編 第 71 冊, 頁 唐 律 釋 文 卷 一 : 說 者 謂, 天 子 之 冠, 上 更 方 板, 上 玄 色 象 天, 下 黃 色 象 地, 前 後 以 五 彩 絲 貫 五 色 玉, 垂 于 前 後 每 以 一 五 色 繩 貫 五 彩 玉 各 十 二, 謂 之 一 旒 前 後 各 六, 共 十 有 二 旒 故 名 此 冠 旒 冕, 即 今 俗 謂 云 平 天 冠 也 收 錄 於 ( 唐 ) 長 孫 無 忌 等 著, 劉 俊 文 點 校 : 唐 律 疏 議 附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3), 頁 ( 宋 ) 孟 元 老 著, 嚴 文 儒 譯 注 : 新 譯 東 京 夢 華 錄 卷 10(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2012), 頁 ( 宋 ) 吳 自 牧 : 夢 梁 錄 卷 5, 收 錄 於 筆 記 小 說 觀 第 21 編 第 2 冊, 頁 冠 紞, 即 冕 冠 上 用 以 繫 瑱 的 彩 色 絲 帶 以 彩 絲 織 成, 左 右 各 一 天 子 諸 侯 用 五 色, 人 臣 則 用 三 色 天 河 帶, 帝 王 冕 冠 上 的 裝 飾 用 帶 其 作 用 是 取 帶 結 冠 之 紘 織 錦 為 之, 上 橫 於 延, 下 垂 於 胸 前 或 地 面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36 51

59 錦 表, 上 綴 玉 爲 七 星, 旁 施 琥 珀 缾 犀 缾 各 二 十 四, 周 綴 金 絲 網, 鈿 以 真 珠 雜 寶 玉, 加 紫 雲 白 鶴 錦 裏 四 柱 飾 以 七 寶, 紅 綾 裏 金 飾 玉 簪 導, 紅 絲 絛 組 帶 亦 謂 之 平 天 冠 27 三 才 圖 會 衣 服 二 記 御 用 冠 服 : 朝 祀 天 不 用 裘, 但 服 袞 冕 其 祭 天 地 宗 廟 社 稷 先 農 及 正 旦 冬 至 聖 節 朝 會 冊 拜, 皆 服 袞 冕, 玄 衣 纁 裳 其 制, 冕 板 廣 一 尺 二 寸, 長 二 尺 四 寸, 冠 上 有 覆, 玄 表 朱 裏, 前 後 各 十 有 二 旈, 每 旈 五 采 玉 珠 十 二, 玉 簪 導, 朱 纓 明 代 平 天 冠 平 天 冠 乃 皇 權 的 象 徵, 然 水 滸 卻 出 現 庶 人 戴 平 天 冠 第 九 十 九 回 宋 江 官 軍 攻 陷 幫 源 洞, 闖 入 方 臘 皇 宮 : 阮 小 七 看 見 上 面 都 是 珍 珠 異 寶, 龍 鳳 錦 文, 心 裏 想 道 : 這 是 方 臘 穿 的, 我 便 着 一 着 也 不 打 緊 便 把 袞 龍 袍 穿 了, 繫 上 碧 玉 帶, 着 了 無 憂 履, 戴 起 平 天 冠, 却 把 白 玉 圭 插 放 懷 裏, 跳 上 馬, 手 執 鞭, 跑 出 宮 前 ( ) 阮 小 七 穿 戴 偽 帝 方 臘 的 冕 冠 袞 袍 戲 耍 取 鬧, 漁 樵 俗 夫 都 戴 得 平 天 冠, 隱 含 對 皇 權 的 嘲 弄 ; 而 小 七 率 性 的 犯 禁 舉 止, 展 現 對 體 制 法 統 的 衝 撞 當 童 貫 手 下 指 罵 小 七 的 胡 鬧 行 為, 惹 得 小 七 怒 : 你 這 兩 箇 值 得 甚 鳥! 若 不 是 俺 哥 哥 宋 公 明 時, 你 這 兩 箇 驢 馬 頭, 早 被 方 臘 已 都 砍 下 了, 將 朝 廷 的 腐 敗 無 能 生 生 地 攤 在 眾 人 面 前 而 體 制 的 維 護 者 宋 江 趕 來, 隨 即 剝 去 小 七 的 違 禁 衣 服, 讓 梁 山 好 漢 又 復 歸 法 統 ; 可 專 制 皇 權 容 不 下 一 絲 僭 越, 梁 山 集 團 逐 步 瓦 解 後, 阮 小 七 也 因 此 獲 罪 罷 官 2. 三 叉 冠 三 叉 冠, 即 三 叉 紫 金 冠, 為 男 子 束 髮 用 的 小 冠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紫 金 冠 條 : 27 案 宋 史 輿 服 志 三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5 冊 卷 151,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60 男 子 所 戴 的 小 冠 以 金 銀 玉 石 為 之, 造 型 類 似 梁 冠, 通 常 做 三 梁, 小 僅 能 罩 住 髮 髻 士 庶 男 子 用 以 束 髮, 武 將 軍 士 則 用 做 常 服 30 紫 金, 為 赤 銅 與 黃 金 製 成 的 合 金 31 宋 代 儀 衛 時 興 戴 束 髮 冠, 戴 時 以 笄 橫 貫 髮 髻 後, 再 將 冠 纓 繫 於 頷 下 元 明 以 來, 束 髮 冠 為 王 孫 公 子 將 帥 軍 士 喜 好 的 首 服 明 代 束 髮 冠 32 通 俗 文 中 的 呂 布 (?-199) 常 以 頭 戴 三 叉 紫 金 冠 亮 相, 如 元 雜 劇 三 戰 呂 布 第 三 折 : ( 呂 布 領 卒 子 上, 云 ) 紫 金 冠, 分 三 叉, 紅 抹 額, 茜 紅 霞 33 迎 仙 客 呂 布 那 三 叉 紫 金 冠 上 翎 插 着 那 雉 雞 34 ; 三 演 義 第 五 回 三 英 戰 呂 布 : 頭 戴 三 叉 束 髮 紫 金 冠, 體 挂 西 川 紅 錦 百 花 袍 35 水 滸 中 小 溫 侯 呂 方 因 歆 慕 呂 布, 因 此 名 號 裝 束 皆 仿 之, 第 三 十 五 回 對 影 山 下 比 武 : 頭 上 三 叉 冠, 金 圈 玉 鈿 ; 身 上 百 花 袍, 錦 織 團 花 甲 披 千 道 火 龍 鱗, 帶 束 一 條 紅 瑪 瑙 騎 一 疋 胭 脂 抹 就 如 龍 馬, 使 一 條 朱 紅 畫 桿 方 天 戟 ( ) 對 手 郭 盛 衣 著 則 模 仿 唐 代 征 東 將 薛 仁 貴 ( ) 36 : 頭 上 三 叉 冠, 頂 一 團 瑞 雪 ; 身 上 鑌 鐵 甲, 披 千 點 寒 霜 素 羅 袍 光 射 太 陽, 銀 花 帶 色 欺 明 月 坐 下 騎 一 疋 征 玉 獸, 手 中 輪 一 枝 寒 戟 銀 蛟 ( ) 呂 郭 二 方 對 壘, 裝 束 一 紅 一 白, 色 系 一 暖 一 冷, 劍 拔 弩 張, 彷 彿 水 火 不 容 元 明 束 髮 冠 或 插 有 雉 尾 37, 如 迎 戰 童 貫 軍 時, 郭 盛 三 叉 寶 冠 珠 燦 爛, 兩 條 雉 尾 錦 30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案 格 古 要 論 紫 金 條 : 古 云 半 兩 錢, 即 紫 金 今 人 用 銅 和 黃 金 為 之 然 世 人 未 嘗 見 真 紫 金 也 ( 明 ) 曹 昭 : 格 古 要 論 卷 中,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177,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三 戰 呂 布 原 名 虎 牢 關 三 戰 呂 布, 元 代 鄭 德 輝 著, 收 錄 於 隋 樹 森 : 元 曲 選 外 編 第 二 冊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59), 頁 隋 樹 森 : 元 曲 選 外 編 第 二 冊, 頁 ( 明 ) 羅 貫 中 著,( 清 ) 毛 宗 崗 批 : 精 印 三 演 義 上 冊 ( 臺 北 : 老 古 文 化 事 業 公 司,1985), 頁 舊 唐 書 薛 仁 貴 傳 : 仁 貴 自 恃 驍 勇, 欲 奇 功, 乃 異 其 服 色, 著 白 衣, 握 戟, 腰 鞬 張 弓, 呼 先 入, 所 向 無 前, 贼 盡 披 靡 卻 走 薛 仁 貴 白 袍 持 戟 之 造 型 為 水 滸 中 郭 盛 所 本 ( 後 晉 ), 劉 昫 等 撰,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舊 唐 書 附 索 引 第 4 冊 卷 83(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85), 頁

61 斑 斕 ( ) 其 他 戴 三 叉 冠 ( 紫 金 冠 ) 者 尚 有 遼 將 阿 里 奇 戴 一 頂 三 叉 紫 金 冠, 遼 將 耶 律 珍 頭 戴 妝 金 嵌 寶 三 叉 紫 金 冠 ( ); 遼 小 將 軍 兀 顏 延 壽 戴 一 頂 三 叉 如 意 紫 金 冠 ( ); 遼 皇 侄 耶 律 得 榮 青 袍 金 甲, 三 叉 金 冠, 遼 元 帥 兀 顏 光 頭 戴 七 寶 紫 金 冠 ( ) 等 可 見 三 叉 紫 金 冠 為 武 將 常 用 首 服, 而 水 滸 中 作 為 遼 將 首 服, 顯 然 是 參 考 漢 族 服 飾 星 冠 如 意 冠 鐵 冠 道 士 以 戴 冠 居 多 39, 星 冠 如 意 冠 及 鐵 冠 均 為 道 冠 案 中 服 飾 辭 典 星 冠 條 : 本 指 通 曉 星 相 之 人 的 冠 飾 後 多 指 道 士 所 戴 之 冠 40 唐 代 即 有 道 士 穿 戴 星 冠, 如 戴 叔 倫 ( ) 漢 宮 人 入 道 : 蕭 蕭 白 髮 出 宮 門, 羽 服 星 冠 道 猶 存 41, 晚 唐 傳 奇 龐 式 : 見 庵 之 東 南 林 內, 有 五 人, 皆 星 冠 霞 帔 42 水 滸 中 公 孫 勝 師 徒 二 人 便 有 星 冠 造 型, 如 羅 真 人 星 冠 攢 玉 葉, 鶴 氅 縷 金 霞 ( ), 公 孫 勝 星 冠 耀 日, 神 劍 飛 霜 ( ) 明 代 道 冠 43 如 意 冠, 據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奏 天 命 有 德 之 舞, 引 舞 二 人, 青 幪 紗 如 意 冠 44, 本 為 樂 舞 之 人 的 冠 戴 45, 亦 用 於 戲 曲 中 仙 道 人 物 的 裝 束 案 崑 曲 辭 典 釋 如 意 冠 : 37 中 古 代 服 飾 史 明 代 服 飾 : 束 髮 冠, 用 金 累 絲 造, 嵌 以 睛 綠 珠 石, 有 四 爪 蟒 龍 盤 繞, 冠 下 加 額 子, 插 以 長 雉 羽 朱 纓 周 錫 保 : 中 古 代 服 飾 史 ( 北 京 : 新 華 書 店,1984), 頁 見 沈 從 文 : 中 古 代 服 飾 研 究, 頁 契 丹 人 髠 髮 露 頂, 具 官 職 身 分 之 人 才 可 戴 巾 帽 從 遼 慶 陵 壁 畫 胡 瓌 卓 歇 圖 與 元 代 程 汲 之 摹 本 便 橋 會 盟 圖 中 可 見 契 丹 服 制 此 外, 水 滸 敘 寫 征 遼 故 事 時 已 經 入 明, 年 代 距 遼 甚 遠, 因 此 服 飾 書 寫 上 乃 從 漢 人 眼 光 來 想 像 39 朱 子 語 類 : 道 士 以 冠 為 禮, 不 戴 巾 ( 宋 ) 黎 靖 德 編 : 朱 子 語 類 第 6 冊 卷 91,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清 ) 曹 寅 等 編 : 全 唐 詩 上 冊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6), 頁 ( 宋 ) 李 昉 編 : 太 平 廣 記 卷 313,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如 意 冠 條 : 明 代 宮 廷 舞 樂 之 人 所 戴 之 冠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54

62 道 家 用 冠, 體 積 小, 戴 於 髮 髻 上 其 式 下 為 五 瓣 蓮 花, 後 身 有 一 硬 片 豎 起, 上 部 做 如 意 狀, 向 前 彎 曲, 成 為 冠 頂 46 迎 戰 童 貫 軍 時, 公 孫 勝 身 穿 : 如 意 冠 玉 簪 翠 筆, 絳 銷 衣 鶴 舞 金 霞 ( ); 又 封 神 演 義 第 七 十 七 回 : 只 聽 得 正 南 上 又 有 鐘 響, 來 了 一 位 道 者, 戴 如 意 冠, 穿 淡 黃 八 卦 衣, 騎 天 馬 而 來 47, 可 見 通 俗 小 說 的 服 飾 書 寫 也 借 鑒 於 戲 曲 鐵 冠 為 隱 士 首 服, 道 士 亦 冕 戴 此 冠 鐵 冠, 案 中 服 飾 辭 典 釋 : 隱 士 所 戴 的 陋 冠 48 宋 代 隱 士 雷 簡 夫 ( ) 便 戴 鐵 冠, 出 入 乘 牛, 自 號 山 長 49 元 末 文 人 楊 維 楨 ( ) 號 鐵 崖, 隱 居 不 仕, 穿 褐 衣, 戴 鐵 冠, 流 蕩 山 水, 與 隱 者 道 士 唱 和 往 來 50 由 公 孫 勝 下 山 助 宋 江 前, 收 拾 寶 劍 二 口, 並 鐵 冠 如 意 等 物 了 當 ( ), 可 知 鐵 冠 為 道 士 行 頭 光 是 道 冠 在 水 滸 中 就 出 現 三 種 式 樣, 此 與 水 滸 創 作 背 景 道 教 流 行 有 密 切 關 係 51 其 他 冠 戴 如 朱 武 頭 上 雲 冠 剪 鹿 皮 ( ) 鹿 皮 冠 為 文 人 隱 士 首 服, 漢 已 有 之 52, 晚 唐 以 後 也 有 道 士 戴 鹿 皮 冠 53 由 於 朱 武 諢 號 神 機 軍 師, 能 使 陣 法, 善 用 謀 略, 因 此 作 者 賦 予 他 文 士 冠 戴 再 如 柴 進 買 通 蔡 福 時, 頭 戴 鵔 鸃 冠 一 具 ( ) 鵔 鸃 冠 為 飾 有 錦 雞 和 水 鳥 羽 毛 的 禮 冠 54, 其 制 始 於 戰 趙 武 靈 王 (340BC.-295BC.), 原 為 武 冠 55, 漢 時 內 廷 近 臣 所 戴 56 隋 唐 以 後, 鵔 鸃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洪 惟 助 主 編 : 崑 曲 辭 典 下 冊 ( 臺 北, 傳 統 藝 術 中 心,2000), 頁 ( 明 ) 許 仲 琳 著,( 明 ) 李 雲 翔 續 : 封 神 演 義 ( 臺 北 : 臺 灣 書 房 出 版 有 限 公 司,2009),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宋 史 雷 簡 夫 傳 : 簡 夫 始 起 隱 者, 出 入 乘 牛, 冠 鐵 冠, 自 號 山 長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13 冊 卷 278, 頁 ( 元 ) 錢 鼒 鐵 篴 謠 為 鐵 崖 仙 賦 : 鐵 崖 仙 人 冠 鐵 冠, 錦 袍 不 著 衣 褐 寬 收 錄 於 ( 元 ) 楊 維 楨 著,( 清 ) 樓 卜 瀍 注 : 鐵 崖 古 樂 府 注 卷 6( 臺 北 : 新 興 書 局,1960), 頁 王 明 燦 水 滸 傳 與 道 教 的 關 係 一 文 指 出, 道 教 發 展 與 水 滸 傳 的 創 作 息 息 相 關 水 滸 故 事 發 源 的 南 宋, 是 道 教 發 展 的 轉 折 期 南 宋 朝 廷 不 若 徽 宗 朝 時 重 視 道 教, 北 方 又 遭 金 朝 統, 戰 亂 使 得 宮 觀 被 量 破 壞 道 教 受 到 沉 重 打 擊 之 下, 促 成 了 新 道 派 的 產 生 全 真 道 道 教 太 乙 教 等 相 繼 而 起 元 太 祖 西 征 時 召 見 全 真 道 丘 處 機 後, 全 真 道 始 成 為 北 方 道 教 領 袖 入 元 後, 南 方 的 正 一 道 與 全 真 道 互 別 苗 頭 明 初 時, 正 一 天 師 成 為 全 道 教 的 領 袖, 並 世 襲 官 爵 明 中 葉 後, 帝 王 迷 信 道 教, 縱 容 道 士 干 預, 涉 入 內 部 權 力 爭 鬥, 這 一 階 段 則 是 水 滸 傳 的 刊 行 時 代 王 明 燦 : 水 滸 傳 與 道 教 的 關 係, 道 教 探 索, 第 10 號 (1997 年 9 月 ), 頁 後 漢 書 楊 彪 傳 : 因 朝 會 引 見, 令 ( 楊 ) 彪 著 布 單 衣, 鹿 皮 冠, 杖 而 入, 待 以 賓 客 之 禮 ( 晉 ) 范 曄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後 漢 書 并 附 編 十 三 種 第 3 冊 卷 54(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87), 頁 如 五 代 花 蕊 夫 人 宮 詞 : 老 初 教 道 人, 鹿 皮 冠 子 澹 黃 裙 ( 明 ) 毛 晉 輯 : 三 家 宮 詞, 收 錄 於 王 雲 五 主 編 : 叢 書 集 成 簡 編 第 107 冊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6),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後 漢 書 輿 服 志 下 : 武 冠, 一 曰 武 弁 冠, 諸 武 官 冠 之 侍 中 中 常 侍 加 黃 金 璫, 附 蟬 為 文, 貂 尾 為 飾, 謂 之 趙 惠 文 冠, 注 曰 : 又 名 鵔 鸃 冠 ; 又 胡 廣 說 曰 : 趙 武 靈 王 效 胡 服, 以 金 璫 飾 首, 前 插 貂 尾, 為 貴 職 秦 滅 趙, 以 其 君 冠 賜 近 臣, 注 曰 : 徐 廣 曰 : 趙 武 靈 王 胡 服 有 此, 秦 即 趙 而 用 之 淮 南 子 主 術 訓 : 趙 武 靈 王 貝 帶 鵔 而 朝, 趙 化 之, 鵔, 即 鵔 鸃 鵔 鸃 冠 即 趙 惠 文 冠, 始 於 趙 武 靈 王 胡 服 騎 射, 為 武 將 所 服, 其 子 惠 文 王 繼 之 並 使 冠 制 完 55

63 冠 已 廢 棄 不 用 57, 水 滸 安 排 柴 進 著 鵔 鸃 冠, 應 是 受 明 代 中 葉 衣 冠 仿 古 風 氣 的 影 響 ( 二 ) 巾 古 代 男 子 成 年, 有 身 分 者 戴 冠, 庶 人 則 紮 巾, 釋 名 釋 首 飾 : 巾, 謹 也 二 十 成 人, 士 冠, 庶 人 巾, 當 自 謹 修 於 四 敎 也 58 由 於 庶 民 約 髮 束 巾, 因 此 出 現 以 巾 為 其 代 稱, 如 戰 魏 人 以 青 巾 包 頭, 謂 之 蒼 頭 59 ; 秦 人 以 黑 巾 裹 頭, 故 名 黔 首 60 東 漢 中 葉 後, 紮 巾 者 的 身 分 出 現 變 化, 不 再 限 用 於 庶 民, 普 遍 受 到 士 人 貴 族 喜 愛, 紛 紛 以 裹 巾 為 雅 如 後 漢 書 鄭 玄 傳 : 玄 不 受 朝 服, 而 以 幅 巾 見 61, 傅 子 服 之 : 漢 末 王 公, 多 以 幅 巾 為 雅, 是 以 袁 紹 之 徒, 雖 為 將 帥, 皆 著 縑 巾 62, 晉 書 謝 萬 傳 : 簡 文 帝 作 相, 聞 其 名, 詔 為 撫 軍 從 事 中 郎 ( 謝 ) 萬 著 白 綸 巾, 鶴 氅 裘, 履 版 而 前 63 裹 巾 一 躍 為 士 族 風 尚, 由 傳 世 人 物 畫 與 出 土 壁 畫 資 料 可 見 一 斑 頭 巾 既 為 貴 賤 通 服, 造 形 上 也 隨 之 創 新 多 變, 或 有 以 質 料 命 名 的 紗 巾 羅 巾, 以 顏 色 命 名 的 青 巾 皂 巾, 以 款 式 命 名 的 一 字 巾 万 字 巾, 以 人 名 命 名 的 東 坡 巾 程 子 巾 等 據 夢 梁 錄 記 南 宋 杭 州 城 : 且 如 士 農 工 商, 諸 行 百 戶, 衣 巾 裝 著, 皆 有 等 差 香 舖 人 頂 帽, 披 背 子 ; 質 庫 掌 事 裹 巾, 著 皂 衫 角 帶 街 市 買 賣 人, 各 有 服 色 頭 巾, 各 可 辨 認 是 64 何 目 人 善, 名 之 秦 王 滅 趙 後 以 此 冠 賜 近 臣, 漢 代 沿 用, 並 分 為 二 : 無 貂 璫 者 為 武 冠 ; 有 貂 璫 者, 宦 官 用 之 ( 晉 ) 范 曄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後 漢 書 并 附 編 十 三 種 第 5 冊, 頁 3668;( 漢 ) 劉 安 著, 許 匡 一 譯 注 : 淮 南 子 上 冊 卷 9( 臺 北 : 臺 灣 古 籍 出 版 有 限 公 司,2005), 頁 漢 書 佞 幸 傳 : 故 孝 惠 時, 郎 侍 中 皆 冠 鵔 鸃, 貝 帶, 傅 脂 粉, 化 閎 籍 之 屬 也 顏 師 古 注 曰 : 以 鵔 鸃 毛 羽 飾 冠, 海 貝 飾 帶 鵔 鸃 即 鷩 鳥 也 鵔 音 峻 鸃 音 儀 籍 孺 閎 孺 為 漢 初 寵 臣, 皆 婉 佞 而 貴 幸, 因 此 郎 侍 中 紛 紛 仿 其 妝 扮, 以 博 上 心 ( 漢 ) 班 固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漢 書 并 附 編 二 種 第 5 冊 卷 93, 頁 周 錫 保 : 中 古 代 服 飾 史, 頁 ( 漢 ) 劉 熙 : 釋 名 卷 4, 頁 戰 策 魏 策 一 : 今 竊 聞 王 之 卒, 武 力 二 十 餘 萬, 蒼 頭 二 千 萬 魏 兵 卒 以 青 巾 裹 頭, 故 曰 蒼 頭 ; 而 士 卒 多 出 身 僕 役 庶 民, 後 遂 為 其 代 稱, 如 漢 書 鮑 宣 傳 : 使 奴 從 賓 客 漿 酒 霍 肉, 蒼 頭 廬 兒 皆 用 致 富 ( 漢 ) 劉 向 : 戰 策 卷 下 ( 臺 北 : 綜 合 出 版 社,1998), 頁 29;( 漢 ) 班 固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漢 書 并 附 編 二 種 第 4 冊 卷 72, 頁 禮 記 祭 義 : 明 命 鬼 神, 以 為 黔 首 則, 注 曰 : 黔 首 謂 民 也, 疏 曰 : 黔, 黑 也 凡 人 以 黑 巾 蒙 頭, 故 謂 之 黔 首 ; 又 史 記 秦 始 皇 本 紀 : ( 二 十 六 年 ) 更 名 民 曰 黔 首 ( 清 ) 孫 希 旦 : 禮 記 集 解 下 冊 卷 46, 頁 1220;( 漢 ) 司 馬 遷,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史 記 三 家 注 并 附 編 二 種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87) 第 1 冊 卷 6, 頁 ( 晉 ) 范 曄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後 漢 書 并 附 編 十 三 種 第 2 冊 卷 35, 頁 ( 晉 ) 傅 玄 : 傅 子,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2, 頁 ( 唐 ) 房 玄 齡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晉 書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79(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1987), 頁 ( 宋 ) 吳 自 牧 : 夢 梁 錄 卷 18, 頁

64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宋人裹巾相當普遍 身分職業不同 束裹的巾幘也有所差異 明中葉以後 戴頭 巾的風尚更加流行 款式變化也更豐富 顧起元 客座贅語 記載 士夫巾樣就有漢巾 晉巾 唐巾 諸葛巾 純陽巾 東坡巾 陽明巾 九華巾 玉台巾 逍遙巾 紗帽巾 華陽巾 四開巾 勇巾65等十餘種 花樣迭出 質料 裝飾較前代有過之而無不及 戴巾風氣的盛行 反映於通俗文中 頭巾為 水 滸 男子頻繁使用的首服 以下筆者就 一字巾 墊角巾 抓角兒頭巾 万 字巾 綸巾 包巾 等六種頭巾作討論 1 一字巾 一字巾 案 中衣冠服飾辭典 云 一字巾 亦稱逍遙一字巾 高裝頭巾 相傳始於韓世忠 因形似 一 字而得名 67 一字巾 形似豎寫 一 字 高戴頂上呈現一派安適 一字巾的樣式未有傳世 圖像 但可參考五代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中的文人直巾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五代顧閎中 韓載夜宴圖 局部 中的高裝直巾68 高春明認為 一字巾 這類直豎式高頂頭巾在傳世圖像與文獻記載上寥寥可 數 推測此巾樣在宋代並未流行69 明代衣冠追求復古 因此一字巾反覆出現於 通俗小說 如 西遊記 第十回龍王化作白衣秀士 身穿玉色羅襴服 頭戴逍 65 明 顧起元著 孔一校點 客座贅語 卷 1 頁 16 三朝北盟會編 卷二百六 樞密使副使世忠既拜 乃製一字巾 入都堂則裹之 又 夷 堅志甲志 韓郡王既解樞柄 逍遙家居 常頂一字巾 跨駿騾 周游湖山之間 宋 徐 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 卷 206 收錄於 清 紀昀主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 110 頁 155 宋 洪邁 夷堅志 卷 1 第 1 冊 臺北 明文書局 1985 頁 9 67 周汛 高春明 中衣冠服飾辭典 頁 王占英 中傳世人物畫 卷 2 頁 高春明 中服飾名物考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頁

65 遙 一 字 巾 70, 三 寶 太 監 西 洋 通 俗 演 義 第 二 十 八 回 : 只 見 一 位 尊 神 : 頭 戴 槍 風 一 字 巾, 四 明 鶴 氅 越 精 神 71 史 進 備 戰 少 華 山 陳 達 時 : 史 進 頭 戴 一 字 巾, 身 披 朱 紅 甲, 上 穿 青 錦 襖, 下 着 抹 綠 靴, 腰 繫 皮 膊, 前 後 鐵 掩 心, 一 張 弓, 一 壺 箭, 手 裏 拿 一 把 三 尖 兩 刃 四 竅 八 環 刀 (1-2-23) 史 進 一 身 戎 服, 英 姿 颯 爽, 卻 頭 戴 文 人 巾 幘, 除 了 反 映 宋 代 以 來 武 隨 文 服 的 趨 勢 72, 而 這 種 看 上 去 氣 度 雍 容, 實 際 上 不 利 於 戰 鬥 的 突 兀 裝 扮, 顯 然 也 順 應 了 明 代 衣 飾 求 奇 求 變 的 審 美 取 向 2. 墊 角 巾 墊 角 巾, 又 名 墊 巾 角 巾, 是 一 種 有 稜 角 的 頭 巾 其 制 始 於 東 漢 名 士 郭 林 宗 ( ) 73, 流 行 於 魏 晉, 為 士 人 儒 生 穿 戴 的 軟 帽, 如 曾 鞏 ( ) 送 任 達 度 支 堅 嵩 山 崇 服 宮 : 故 友 欣 聯 璧, 諸 儒 慕 墊 巾 74 陸 游 ( ) 初 歸 雜 詠 : 雪 滿 漁 蓑 雨 墊 巾, 超 然 無 處 不 清 真 75 角 巾 有 四 六 八 角 之 別, 其 中 四 角 巾 又 稱 方 巾 據 三 才 圖 會 衣 服 一 : 方 巾, 此 即 古 所 謂 角 巾 制 同 雲 巾, 特 少 雲 文 相 傳 初 服 此, 取 四 方 平 定 之 意 明 代 方 巾 70 ( 明 ) 吳 承 恩 : 西 遊 記, 頁 ( 明 ) 羅 懋 登 著, 陸 樹 崙 竺 少 華 點 校 : 三 寶 太 監 西 洋 記 通 俗 演 義 上 冊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5), 頁 宋 代 武 官 的 朝 服 公 服 與 文 官 相 同, 受 到 以 文 制 武 策 影 響, 宋 代 軍 戎 服 飾 有 儒 雅 化 現 象 又 明 皇 朝 基 本 上 繼 承 了 宋 代 衣 缽, 在 上 以 各 種 方 式 箝 制 將 帥, 重 文 輕 武 的 風 氣 仍 舊 延 續 下 來 因 此 武 將 除 了 作 戰 必 要 身 穿 鎧 甲 外, 常 服 幾 乎 與 文 士 相 同 以 上 請 參 閱 蔡 子 諤 : 中 服 飾 美 史, 頁 676; 劉 永 華 : 中 古 代 軍 戎 服 飾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5), 頁 後 漢 書 郭 太 傳 : ( 郭 林 宗 ) 嘗 於 陳 梁 閒 行 遇 雨, 巾 一 角 墊, 時 人 乃 故 折 巾 一 角, 以 為 林 宗 巾 其 見 慕 皆 如 此 ( 晉 ) 范 曄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後 漢 書 并 附 編 十 三 種 第 3 冊 卷 68, 頁 ( 宋 ) 曾 鞏 : 元 豐 類 藁 卷 6, 收 錄 於 四 部 叢 刊 正 編 第 42 冊 ( 臺 北 : 商 務 印 書 館,1979), 頁 ( 宋 ) 陸 游 : 陸 放 翁 全 集 下 冊 卷 53( 臺 北 : 河 洛 圖 書 出 版 社,1975),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66 水 滸 第 六 十 二 回 蔡 福 登 場 時, 頭 上 高 懸 墊 角 巾 ( ) 明 代 方 巾 二 百 年 來 樣 式 變 化 不, 唯 有 高 低 之 別 : 早 期 較 低, 中 期 漸 高, 晚 期 更 高 高 懸 墊 角 巾, 可 知 是 明 代 中 晚 期 的 時 尚 明 代 制 定 秀 才 以 上 者 得 戴 四 方 巾 78, 而 蔡 福 身 分 是 名 府 押 牢 節 級, 僭 戴 方 巾, 附 庸 風 雅, 反 映 明 代 禮 制 崩 壞 的 現 象 抓 角 兒 頭 巾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抓 角 兒 頭 巾 條 : 抓 角 兒 頭 巾, 亦 作 抓 兒 頭 巾 包 紮 髮 髻 的 頭 巾 宋 代 以 後 較 為 流 行, 通 常 為 習 武 者 所 用 80 抓 角 兒 頭 巾 為 將 髮 髻 緊 包 的 基 礎 巾 幘 以 下 為 水 滸 好 漢 束 戴 此 巾 的 書 寫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史 進 去 尋 師 父 王 進 本 論 文 表 格 所 徵 引 的 水 滸 原 文 根 據 長 沙 岳 麓 書 社 出 版 的 容 與 堂 水 滸 傳 百 回 本, 冊 別 回 次 頁 碼 格 式 如 指 原 文 摘 錄 於 上 冊, 第 3 回, 第 31 頁, 以 下 皆 同, 不 重 複 注 解 其 中 史 進 楊 志 二 人 裹 巾 包 髻, 再 戴 范 陽 毡 帽, 延 續 了 秦 漢 以 來 男 子 戴 帽 前, 先 以 頭 巾 束 髮 的 服 飾 習 俗 81 頭 戴 范 陽 毡 帽, 上 撒 一 撮 紅 纓, 帽 兒 下 裹 一 頂 混 青 抓 角 軟 頭 巾 林 冲 相 寺 菜 園 初 登 場 頭 戴 一 頂 青 紗 抓 角 兒 頭 巾 楊 志 燕 順 上 京 疏 通, 路 過 梁 山 清 風 山 初 登 場 把 毡 笠 子 掀 在 脊 梁 上, 坦 開 胸 脯, 帶 着 抓 角 兒 軟 頭 巾 頭 上 綰 着 鵝 梨 角 兒, 一 條 紅 絹 帕 裹 着 万 字 巾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万 字 巾 條 : 万 字 巾, 亦 作 卍 字 頂 巾 古 代 男 子 燕 居 時 所 戴 的 一 種 頭 巾 其 狀 上 闊 下 窄 78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儒 士 生 員 監 生 巾 服 洪 武 三 年 令 士 人 戴 四 方 平 定 巾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張 岱 快 園 道 古 卷 十 四 : 越 中 一 衙 役 諢 名 老 蛤 螞 蚆, 一 日 赴 席, 僭 戴 方 巾 優 人 演 劇, 唱 禪 機 玄 妙, 小 醜 諢 曰 : 田 雞 圓 帽, 則 老 蛤 螞 蚆 好 戴 方 巾 矣! 可 見 方 巾 已 為 功 名 象 徵, 非 有 功 名 者 戴 之 則 視 為 僭 越 之 舉 ( 明 ) 張 岱 : 快 園 道 古 卷 14( 杭 州 : 浙 江 古 籍 出 版 社,1986),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秦 漢 以 來, 男 子 即 有 著 巾 戴 帽 的 服 飾 習 俗, 如 漢 樂 府 陌 上 桑 : 少 年 見 羅 敷, 脫 帽 著 帩 頭 帩 頭 為 約 髮 用 的 紗 巾 ( 宋 ) 郭 茂 倩 編 : 宋 本 樂 府 詩 集 中 冊 卷 28, 頁

67 明 代 以 前 多 用 於 庶 民 明 初 被 規 定 為 教 坊 司 官 吏 之 服 後 廣 施 於 武 藝 教 頭 82 又 田 藝 蘅 (1524-?) 留 青 日 札 : 万 字, 則 上 闊 而 下 狹, 形 如 万 字 明 人 文 彭 像 中 的 万 字 巾 造 形 万 字 巾 因 形 如 万 字 而 得 名, 明 代 制 為 教 坊 樂 吏 首 服 85, 後 遍 及 各 類 教 師, 特 別 是 武 藝 教 頭 水 滸 好 漢 多 戴 此 巾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魯 智 深 渭 州 茶 坊 初 登 場 頭 裹 芝 麻 羅 万 字 頂 頭 巾 武 松 準 備 義 奪 快 活 林 頭 上 裹 了 一 頂 万 字 頭 巾 清 風 山 三 雄 往 救 宋 江 花 榮 都 戴 着 一 頂 銷 金 万 字 頭 巾 張 順 江 州 江 邊 初 登 場 頭 上 裹 頂 青 紗 万 字 巾 杜 興 鄆 州 酒 店 遇 楊 雄 三 人 戴 一 頂 万 字 頭 巾 魯 智 深 初 時 為 渭 州 府 提 轄, 是 負 責 統 轄 州 郡 軍 隊 訓 練 校 閱 督 捕 盜 賊 等 事 務 的 武 官 86, 依 制 著 万 字 巾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宋 明 時 期 禁 止 百 姓 以 金 為 衣 飾 87, 此 處 清 風 山 三 雄 頭 戴 銷 金 万 字 巾, 好 漢 一 旦 掙 脫 體 制 規 範, 便 膽 地 在 衣 飾 上 犯 禁, 展 現 個 人 的 力 量 與 喜 好 82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明 ) 田 藝 蘅 : 留 青 日 札 第 2 冊 卷 22, 頁 周 錫 保 : 中 古 代 服 飾 史, 頁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洪 武 三 年 定, 教 坊 司 樂 藝, 青 卍 字 頂 巾, 繫 紅 綠 褡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頁 宋 史 輿 服 志 五 : ( 中 祥 符 ) 七 年, 禁 民 間 服 銷 金 及 鈸 遮 那 纈 八 年, 詔 : 內 庭 自 中 宮 以 下, 並 不 得 銷 金 貼 金 間 金 戭 金 圈 金 解 金 剔 金 明 金 裝 著 衣 服, 並 不 得 以 金 為 飾 其 外 庭 臣 庶 家, 悉 皆 禁 斷 ; 又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 洪 武 三 年 ) 又 令 男 女 衣 服, 不 得 僭 用 金 繡 錦 綺 紵 絲 綾 羅, 止 許 紬 絹 素 紗 其 鞾 不 得 裁 製 花 樣 金 線 裝 飾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5 冊 卷 153,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68 5. 綸 巾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綸 巾 條 : 綸 巾, 亦 作 巾, 以 粗 絲 織 成 的 頭 巾 士 人 多 喜 用 之 顏 色 以 白 為 貴, 取 其 高 雅 潔 淨 東 漢 以 後 較 為 流 行 隋 唐 時 期 由 於 幞 頭 的 盛 行, 用 此 者 漸 少 入 宋 以 後 其 制 恢 復, 多 用 於 道 士 儒 生 亦 指 以 葛 布 做 成 的 頭 巾 相 傳 諸 葛 亮 與 司 馬 懿 交 戰, 即 戴 此 巾 指 揮 軍 事 88 又 三 才 圖 會 衣 服 一 : 諸 葛 巾, 此 名 綸 巾 諸 葛 武 侯 嘗 服 綸 巾, 執 羽 扇, 指 揮 軍 事, 正 此 巾 也, 因 其 人 而 名 之 明 代 綸 巾 綸 巾 為 士 人 喜 用 的 首 服, 如 東 晉 名 士 謝 萬 ( ) 著 白 綸 巾, 鶴 氅 裘 91, 陸 游 盆 池 詩 我 來 閑 照 影, 一 笑 整 綸 巾 92 元 明 以 後, 綸 巾 成 為 文 作 品 中 諸 葛 亮 ( ) 一 貫 裝 扮, 如 三 演 義 第 三 十 八 回 : 孔 明 身 長 八 尺, 面 如 冠 玉, 頭 戴 綸 巾, 身 披 鶴 氅, 飄 飄 然 有 神 仙 之 概 93, 元 雜 劇 隔 江 鬬 智 : ( 詩 云 ) 羽 扇 綸 巾 一 孔 明, 梁 父 歌 吟 信 口 成 94 由 於 水 滸 將 吳 用 設 定 為 韻 度 同 諸 葛 的 軍 師, 因 此 在 著 裝 上 即 以 諸 葛 亮 為 參 考 原 型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攻 打 高 唐 州 九 綸 巾 巧 簇 烏 紗 吳 用 滿 庭 芳 贊 吳 用 瀟 洒 綸 巾 野 服 迎 戰 童 貫 軍 頭 上 綸 巾 微 岸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 唐 ) 房 玄 齡,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晉 書 并 附 編 六 種 謝 萬 傳 第 3 冊 卷 79, 頁 ( 宋 ) 陸 游 : 陸 放 翁 全 集 下 冊 卷 35, 頁 ( 明 ) 羅 貫 中 著,( 清 ) 毛 宗 崗 批 : 精 印 三 演 義 上 冊, 頁 隔 江 鬬 智 原 名 兩 軍 師 隔 江 鬬 智, 元 代 佚 名, 收 錄 於 ( 明 ) 臧 晉 叔 編 : 元 曲 選 第 四 冊, 頁

69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惟 有 吳 究 綸 巾 羽 服 吳 用 招 安 入 城 吳 加 亮 綸 巾 羽 扇 吳 用 最 初 登 場 時, 著 抹 眉 梁 頭 巾 ( ) 95, 一 副 村 教 師 模 樣 ; 落 草 以 後, 隨 宋 江 東 征 西 討, 運 籌 帷 幄, 儼 然 梁 山 諸 葛 亮, 自 此 便 以 綸 巾 的 形 象 現 身 6. 包 巾 案 中 歷 代 服 裝 染 織 刺 繡 辭 典 包 巾 條 : 包 巾, 明 代 較 流 行 的 巾 式 士 人 武 士 樂 舞 者 都 戴 之 一 般 均 用 皂 羅 或 紗 布 為 之, 包 裹 於 髮 髻 上, 並 有 兩 帶 垂 之 於 肩 武 士 和 樂 舞 者, 多 用 青 羅 製 作 96 包 巾 為 明 代 士 庶 巾 幘, 宮 廷 樂 舞 者 武 士 用 以 束 髮, 並 多 用 青 色, 如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永 樂 間, 定 殿 內 侑 食 樂 奏 天 下 平 定 之 舞, 引 舞 樂 工, 皆 青 羅 包 巾 97 ; 又 三 寶 太 監 西 洋 記 通 俗 演 義 第 十 三 回 : ( 溫 元 帥 ) 藍 靛 包 巾 光 滿 目, 翡 翠 佛 袍 花 一 簇 98 以 下 為 水 滸 好 漢 著 包 巾 書 寫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花 榮 清 風 寨 初 登 場 滲 青 巾 幘 雙 環 小 張 清 迎 戰 童 貫 軍 ( 梁 山 哨 軍 ) 都 戴 青 包 巾 為 首 的 戰 將 : 銷 金 的 巾 幘 佛 頭 青 擊 敗 遼 將 阿 里 奇 城 下 兀 那 箇 帶 青 包 巾 關 勝 迎 戰 童 貫 軍 藍 靛 包 巾 光 滿 目 燕 青 迎 戰 童 貫 軍 青 包 巾 遍 體 金 銷 除 了 青 包 巾, 水 滸 人 物 尚 裹 紅 頭 巾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阮 氏 兄 弟 迎 戰 濟 州 官 軍 頭 戴 絳 紅 巾 孔 亮 酒 店 與 武 松 廝 打 頂 上 頭 巾 魚 尾 赤 鄭 天 壽 清 風 山 初 登 場 也 裹 着 頂 絳 紅 頭 巾 第 十 四 回 吳 用 出 面 勸 阻 劉 唐 雷 橫 爭 鬥 : 看 那 人 時, 似 秀 才 打 扮, 戴 一 頂 桶 子 樣 抹 眉 梁 頭 巾 抹 眉 梁 頭 巾 為 一 種 戴 著 正 與 眉 齊 的 頭 巾 沙 先 貴 : 水 滸 辭 典, 頁 吳 山 主 編 : 中 歷 代 服 裝 染 織 刺 繡 辭 典 ( 南 京 : 江 蘇 美 術 出 版 社,2011), 頁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 明 ) 羅 懋 登 著, 陸 樹 崙 竺 少 華 點 校 : 三 寶 太 監 西 洋 記 通 俗 演 義 上 冊, 頁

70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宋 江 攻 打 高 唐 州 頭 頂 茜 紅 巾 李 逵 佯 戰 盧 俊 義 茜 紅 頭 巾 焦 挺 迎 戰 童 貫 軍 絳 羅 巾 幘 插 花 枝 武 士 束 戴 紅 頭 巾, 源 於 秦 漢 赤 幘 99, 以 紅 色 顯 現 威 儀 此 外, 宋 元 時 落 草 為 寇 者 多 裹 紅 巾 100, 稱 紅 頭 子, 如 第 三 十 四 回 秦 明 怒 罵 清 風 山 山 賊 : 紅 頭 子 敢 如 此 無 禮 ; 又 少 華 山 賊 頭 巾 歪 整, 渾 如 三 月 桃 花 (1-2-23), 桃 花 山 賊 頭 巾 都 戴 茜 根 紅 (1-5-56), 梁 山 好 漢 人 人 都 帶 茜 紅 巾 ( ) 絳 紅 羅 頭 巾 ( ) 水 滸 好 漢 多 束 戴 紅 巾, 不 啻 暗 示 其 綠 林 身 分 前 述 巾 幘 外, 尚 有 豬 嘴 巾 凹 面 巾 豬 嘴 巾 即 巾 頂 束 成 豬 嘴 形, 如 石 勇 裹 一 頂 豬 嘴 頭 巾 ( ), 楊 雄 帶 頂 豬 嘴 頭 巾 ( ) 凹 面 巾 則 是 巾 身 中 部 有 明 顯 收 腰, 如 陳 達 頭 戴 乾 紅 凹 面 巾 (1-2-23), 周 通 頭 戴 撮 尖 乾 紅 凹 面 巾 (1-5-56) 二 者 均 為 士 庶 男 子 常 用 的 便 巾 ( 三 ) 幞 頭 幞 頭 是 由 幅 巾 變 化 而 來 的 一 種 黑 色 頭 巾 東 漢 以 後, 巾 幘 貴 賤 通 服, 士 人 以 裹 巾 為 雅, 蔚 為 風 行 南 北 朝 以 後 頭 巾 出 現 改 制, 北 周 武 帝 ( ) 以 幅 巾 向 後 撲 髮, 並 裁 出 四 腳 101, 皆 成 帶 狀 : 腦 後 兩 帶 垂 下 似 飄 帶, 額 前 兩 帶 反 繫 頭 上, 曲 折 附 頂 俗 稱 折 上 巾, 又 名 幞 頭 由 於 裁 作 四 腳 的 幞 頭 繫 結 方 便, 不 易 散 開, 因 此 在 軍 旅 庶 人 間 受 到 歡 迎 102 唐 代 盛 行 幞 頭, 帝 王 士 庶, 均 喜 穿 戴, 式 樣 迭 出 103, 中 唐 以 後 更 出 現 了 硬 腳 幞 頭 幞 頭 的 材 質 多 為 柔 軟 的 紗 羅, 或 有 將 腦 後 兩 腳 下 垂 至 頸, 或 過 肩, 稱 為 軟 腳 幞 頭 ; 或 有 將 雙 腳 以 琴 弦 竹 篾 為 骨, 外 裱 紗 羅, 使 之 堅 挺 如 展 翅, 謂 之 硬 腳 幞 頭 入 宋 以 後, 幞 頭 成 為 男 子 主 要 首 服, 腦 後 兩 腳 也 變 化 豐 富, 有 直 腳 99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赤 幘 條 : 赤 幘, 亦 稱 絳 幘 武 幘 紅 色 頭 巾 通 常 用 於 武 士, 以 表 威 儀 其 制 始 於 秦, 沿 用 於 漢 後 漢 書 輿 服 志 下 : 秦 雄 諸 侯, 乃 加 其 武 將 首 飾 為 絳 袙, 以 表 貴 賤 武 吏 常 赤 幘, 成 其 威 也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121; ( 晉 ) 范 曄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後 漢 書 并 附 編 十 三 種 第 5 冊, 頁 周 密 齊 東 野 語 卷 十 三 : 一 日 内 宴, 伶 人 衣 金 紫, 而 幞 頭 忽 脫, 乃 红 巾 也 或 驚 問 曰 : 賊 裹 红 巾, 何 為 官 亦 如 此? 傍 一 人 答 云 : 如 今 做 官 底, 都 是 如 此 ( 宋 ) 周 密 : 齊 東 野 語 卷 13(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2012), 頁 隋 書 禮 儀 志 七 : 故 事, 用 全 幅 皁 而 向 後 襆 髮, 俗 人 謂 之 襆 頭 自 周 武 帝 裁 為 四 腳, 今 通 於 貴 賤 矣 ( 唐 ) 魏 徵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隋 書 附 索 引 第 1 冊 卷 12( 臺 北 : 廣 文 書 局,1987), 頁 通 典 禮 十 七 幅 巾 注 : 按 此 則 庶 人 及 軍 旅 皆 服 之, 用 全 幅 皁 而 向 後 幞 髮, 謂 之 頭 巾, 俗 人 謂 之 幞 頭 ( 唐 ) 杜 佑 : 通 典 卷 57( 臺 北 : 新 興 書 局,1959), 頁 據 宋 代 趙 彥 衛 雲 麓 漫 鈔 記 載, 唐 代 幞 頭 式 樣 豐 富, 有 平 頭 小 樣 武 家 樣 武 家 諸 王 樣 巾 子 英 王 樣 巾 子 僕 射 巾 等 ( 宋 ) 趙 彥 衛 : 雲 麓 漫 鈔 卷 3(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6), 頁 39 63

71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交腳 局腳 朝天及順風等式樣104 帝王官宦 多用直腳 儀衛樂伶 則用交腳 或局腳 幞頭不僅為士庶常服 百官用於公服 甚至帝王兼用於朝服105 南宋孝 宗時 採納朱熹 建議 進一步制定幞頭為仕宦首服 幞頭已然成為官帽形制106 元 明二代因之107 宋代直角幞頭 元代交角幞頭 宋代局腳幞頭 宋代朝天幞頭 五代順風幞頭 出處由左至右依次為 南薰殿帝王像 山西永樂宮壁畫 河南禹縣白沙宋墓壁畫 南薰殿名臣 水滸 中幞頭的描寫多出現於官吏身上 如李逵鬧壽張縣時 扭開鎖 取出幞頭 插上展角 將來帶了 展角即直腳幞頭 為宋代標準公 像 五代周文矩 文苑圖 108 服109 李逵這位假知縣 戴上幞頭 穿上公服 鬧壽張 代表官職的幞頭 被 李逵任意戲耍穿戴 突顯官吏之無能 除了一般紗羅製的幞頭外 尚有武將穿戴的鐵幞頭 鐵幞頭 為鐵製的盔 帽 宋史記載名將呼延贊?-1000 服飾特異 戴 鐵折上巾 兩旁有刃 皆 重十數斤 111 鐵折上巾 即鐵幞頭 水滸 中呼延灼設定為呼延贊子孫 迎 110 er io sit y Nat 104 夢溪筆談 卷一 本朝幞頭有直腳 局腳 交腳 朝天 順風凡五等 唯直腳貴賤通服之 宋 沈括 夢溪筆談 卷 1 收錄於 清 紀昀主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 168 頁 據周密 武林舊事 卷八 冊皇后儀 記載 至日早 文武百僚 集於慶殿門外 節次贊 引執事官入班定 皇帝自內幞頭 紅袍 玉帶 靴 入幄 更服通天冠 絳紗袍 宋 周 密 武林舊事 卷 8 收錄於 清 紀昀主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 348 頁 宋史輿服志五 淳熙中 朱熹又定祭祀 冠婚之服 特頒行之 凡士夫家祭祀 冠 婚 則具盛服 有官者幞頭 帶 鞾 笏 進士則幞頭 襴衫 帶 處士則幞頭 皂衫 帶 無 官者通用帽子 衫 帶 元 脫脫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第 5 冊卷 153 頁 元史輿服志一 百官公服 幞頭 漆紗為之 展其角 明史輿服志三 文武 官公服 幞頭 漆 紗二等 展角長一尺二寸 明 宋濂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元 史并附編六種 第 3 冊卷 78 頁 1939 清 張廷玉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 種 第 3 冊卷 67 頁 高明 中服飾名物考 頁 宋代公服幞頭 以硬翅為多 展其兩腳 長如直尺 初期兩腳甚短 後來逐漸加長 據說是 為了防止官員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 周汛 高春明 中服飾五千年 香港 商務印書館 1984 頁 周汛 高春明 中衣冠服飾辭典 頁 宋史呼延贊傳 及作破陣刀 降魔杵 鐵折上巾 兩旁有刃 皆重十數斤 絳帕首 乘騅馬 服飾詭異 元 脫脫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第 12 冊卷 279 頁 n al Ch engchi i n U v

72 戰 高 俅 軍 時, 戴 一 頂 插 交 角, 嵌 金 花, 光 掙 掙 鐵 幞 頭 ( ), 其 造 型 參 照 呼 延 贊 而 來 又 呼 延 灼 與 孫 交 戰 : 病 尉 遲 孫 是 交 角 鐵 幞 頭 ( ), 呼 延 灼 卻 是 冲 天 角 鐵 幞 頭 ( ), 為 了 營 造 二 人 實 力 旗 鼓 相 當, 特 地 將 服 飾 統 一 描 寫, 同 戴 鐵 幞 頭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梁 山 好 漢 招 安 入 城 脫 去 戎 裝 慣 帶, 各 穿 御 賜 紅 綠 錦 袍, 懸 帶 金 銀 牌 面, 各 帶 朝 天 巾 幘 112, 抹 綠 朝 靴 ( ), 征 討 方 臘 歸 來, 今 番 太 平 回 朝, 天 子 特 命 文 扮, 却 是 幞 頭 公 服 ( ) 宋 江 等 人 褪 下 戎 裝, 改 成 文 扮, 換 上 幞 頭 公 服, 三 度 換 裝 將 梁 山 人 物 的 身 體 符 碼 去 性 格 化, 康 珮 認 為 這 是 宋 徽 宗 ( ) 宣 示 了 重 新 掌 握 了 一 百 零 八 人 的 身 體 權 力, 以 武 犯 禁 成 為 過 去 式, 同 時 也 不 再 將 其 視 為 戰 力 資 本 113 ( 四 ) 抹 額 抹 額 係 士 庶 紮 額 的 頭 巾, 男 女 通 服 抹 額 多 作 紅 色, 常 於 喜 慶 場 合 用 之, 唐 代 較 為 流 行 114 此 外, 抹 額 亦 作 儀 衛 及 將 士 頭 飾, 宋 元 時 期 相 當 普 遍, 將 不 同 色 系 的 布 帛 裁 作 長 條 狀, 束 紮 於 幞 頭 帽 子 之 外, 以 作 部 隊 識 別 之 用 朝 天 巾 幘, 即 朝 天 幞 頭 兩 腳 彎 曲 上 翹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康 珮 : 從 傅 柯 的 微 觀 權 力 探 討 忠 義 水 滸 全 書 中 水 滸 身 體 與 權 力 的 關 係, 興 人 文 報, 第 41 期 (2008 年 9 月 ), 頁 新 唐 書 食 貨 志 三 : 堅 命 舟 人 為 吳 楚 服, 笠 廣 袖 芒 屩 以 歌 之 成 甫 又 廣 之 為 歌 辭 十 闋, 自 衣 缺 後 綠 衣 錦 半 臂 紅 抹 額, 第 一 船 為 號 頭 以 唱, 集 兩 縣 婦 女 百 余 人, 鮮 服 靚 妝, 鳴 鼓 吹 笛 以 和 之 記 唐 玄 宗 時, 長 安 令 韋 堅 漕 運 渠 成, 玄 宗 親 視, 陝 郡 縣 尉 崔 成 甫 自 度 新 曲 十 首, 命 伶 人 船 頭 歌 之, 兩 縣 婦 女 和 之, 以 資 慶 賀 ( 宋 ) 歐 陽 脩 宋 祁 等 撰,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新 唐 書 附 索 引 第 2 冊 卷 53(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89), 頁 東 京 夢 華 錄 卷 七 : 駕 詣 射 殿 射 弓, 垛 子 前 列 招 箭 班 二 十 餘 人, 皆 長 腳 幞 頭, 紫 繡 抹 額 紫 寬 衫, 黃 義 襴, 鴈 翅 排 ; 又 卷 十 : 兵 士 皆 小 帽, 黃 繡 抹 額 跨 馬 之 士, 或 小 帽 錦 繡 抹 額 者 ( 宋 ) 孟 元 老 著, 嚴 文 儒 譯 注 : 新 譯 東 京 夢 華 錄 卷 7, 頁 234; 卷 10, 頁 298 頁

73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元代山西永樂宮壁畫 局部 天丁力士束異色抹額116 人物 場合 冊/回/頁 孫 迎戰呼延灼 病尉遲孫是交角鐵幞頭 紅羅 抹額 呼延灼卻是冲天角鐵幞頭 銷金黃 羅抹額 n 扈三娘 攻打名府 y sit er al 迎戰高俅軍 攻打梁山泊 迎戰孫 io 呼延灼 遭劉高下獄 宋江 無移時 一輛囚車 一個紙旗兒 一條紅抹額 從外面推將入來 花 榮看時 見是宋江陷着 Nat 水滸 原文 拴一條長數尺 飛紅霞 雲彩彩紅 抹額 v ni C h金鎧輝煌鱗甲動 銀滲紅羅抹額 engchi U 第三十三回宋江遭劉高妻恩將仇報 指認為清風山賊 陷入囚車時被束以紅 抹額 標幟草寇身分 其他人物則於交戰時束裹抹額 顏色多為鮮明色系 如第 五十五回中孫 呼延灼束異色抹額以別場 另外 此處二人頭戴幞頭 束裹 抹額 造型應是參照元代儀衛服飾117 女性也束戴抹額 如扈三娘 由於宋代男 子普遍紮巾 束抹額者減少 抹額逐漸為婦女專用 因此抹額在製作上較前代講 究 或用彩錦織成 扈三娘的銀 紅雙色抹額 襯托出其 玉雪肌膚 芙蓉模樣 118 或綴以珍珠 形制華麗 仁宗時 禁止民間婦女以珍珠鑲飾抹額 116 金維諾主編 永樂宮壁畫全集 天津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7 頁 77 元史輿服志一 儀衛服色 交角幞頭 鳳翅幞頭 控鶴幞頭 花角幞頭 抹 額 明 宋濂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元史并附編六種 第 3 冊卷 78 頁 宋史輿服志五 景祐三年 非命婦之家 毋得以真珠裝綴首飾 衣服 及項珠 纓絡 耳墜 頭 抹子之類 抹子即抹額 元 脫脫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第 5 冊卷 153 頁

74 明 清 時 婦 女 盛 行 紮 抹 額, 不 分 尊 卑, 均 可 穿 戴 ( 五 ) 帽 帽 同 幞 頭 一 樣, 在 巾 幘 的 基 礎 上 演 變 而 成 本 草 綱 目 服 器 頭 巾 條 : 古 者 以 尺 布 裹 頭 為 巾, 後 世 以 紗 羅 布 葛 縫 合 方 者 曰 巾, 圓 者 曰 帽, 加 以 漆 曰 冠 119 說 明 了 帽 即 將 巾 縫 合 成 圓 筒 狀 由 於 戴 帽 較 紮 巾 便 利, 先 流 行 於 民 間, 士 庶 皂 隸 戴 帽 為 常 服 其 後 風 靡 於 朝 廷, 南 朝 天 子 或 戴 白 紗 帽 120, 隋 唐 天 子 百 官 則 戴 烏 紗 帽 121 宋 代 士 人 戴 帽 風 氣 極 盛, 帽 式 日 新 月 異, 有 風 帽 翠 紗 帽 高 桶 帽 尖 檐 帽 等 ; 然 此 時 帽 與 巾 經 常 混 談, 如 東 坡 巾 浩 然 巾 程 子 巾 等, 徒 具 巾 名, 實 屬 帽 式 入 明 以 後, 正 式 將 烏 紗 帽 定 為 文 武 官 吏 的 公 服 烏 帽 烏 帽, 即 烏 紗 帽, 又 稱 唐 巾 123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釋 云 : 烏 紗 帽, 以 黑 紗 羅 製 成 的 軟 帽 通 常 做 成 桶 狀, 戴 時 高 豎 於 頂 魏 晉 以 後 較 為 流 行, 尤 以 逸 士 文 人 所 戴 為 多 隋 末, 因 折 上 巾 的 流 行, 其 制 漸 衰 盛 唐 以 後, 幞 頭 興, 此 帽 復 用 於 士 人 五 代 及 宋 沿 用 不 衰, 至 元 猶 行 明 代 烏 紗 帽 專 指 官 帽 ( 明 ) 李 時 珍 : 本 草 綱 目 下 冊 卷 38( 臺 北 : 世 一 文 化 事 業,2005), 頁 資 通 鑑 宋 紀 十 二 : 休 仁 就 秘 書 省 見 湘 東 王, 即 稱 臣, 引 升 西 堂, 登 御 座, 召 見 諸 臣 於 時 事 起 倉 猝, 王 失 履, 跣 至 西 堂, 猶 著 烏 帽 坐 定, 休 仁 呼 主 衣 以 白 帽 代 之 胡 三 省 注 : 江 南 天 子 燕 居 著 白 紗 帽 建 安 王 劉 休 仁 兄 湘 東 王 劉 彧 為 帝, 使 其 著 天 子 白 紗 帽 ( 宋 ) 司 馬 光 撰,( 元 ) 胡 三 省 注 : 資 通 鑑 第 5 冊 卷 130(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55), 頁 中 華 古 今 注 卷 中 : 唐 武 德 九 年 十 一 月, 太 宗 詔 曰 : 自 今 已 後, 天 子 服 烏 紗 帽, 百 官 士 庶 皆 同 服 之 ( 唐 ) 馬 縞 : 中 華 古 今 注 卷 中, 收 錄 於 叢 書 集 成 簡 編 第 23 冊, 頁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洪 武 三 年 定, 凡 常 朝 視 事, 以 烏 紗 帽 團 領 衫 束 帶 為 公 服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唐 巾 條 : 明 代 紗 帽 以 黑 色 漆 紗 為 之, 硬 胎, 無 角, 亦 稱 唐 帽 通 常 用 於 士 人 小 吏 推 知 唐 巾 ( 帽 ) 與 烏 帽 為 同 一 形 制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64 67

75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明代唐巾 烏帽 125 烏帽為形似幞頭的軟帽 多用作士人常服 如宋代儒邵雍 隱居 126 時著 烏帽縚褐 西廂記 中的張生將見紅娘 烏紗帽擦得光掙掙的 127 難掩心中喜悅 水滸 中聖手書生蕭讓 本為秀才 出場是 青衫烏帽氣稜稜 迎戰童貫軍時身穿 烏紗唐帽通犀帶 招安入城為 烏 帽儒衣 都是標準的儒生裝扮 此外 由於宋代以來武服有文雅化 的傾向 因此我們也能看到金槍班教師徐寧 烏巾斜帶花枝 2 磕腦 案 中衣冠服飾辭典 磕腦 條 n al er io sit y Nat 磕腦 亦作榼腦 腦 一種兜帽 以質地厚實的布帛或獸皮為之 左右 兩側及腦後有下垂的帽裙 使用時套在頭上 僅露出臉面 宋代以後較為 常見 明初規定為軍將武士之服128 士庶男子偶亦用之 尤以騎士 獵戶 為多見 129 Ch engchi i n U v 清代虎磕腦 明 王圻 王思義 三才圖會 中冊 頁 1503 邵氏聞見錄 卷十九 康節先公 始為隱者之服 烏帽縚褐 見卿相不易也 宋 邵 伯溫 邵氏聞見錄 卷 19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頁 元 王實甫 西廂記 第 2 冊 北京 苑出版社 2009 頁 明史輿服志三 洪武 二十二年令將軍 力士 校尉 旂軍常戴頭巾或榼腦 清 張廷玉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 第 3 冊卷 67 頁 周汛 高春明 中衣冠服飾辭典 頁 清 托律等撰 欽定清會典圖 卷 63 武備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92 頁

76 磕 腦 形 似 口 袋, 為 暖 帽 一 種, 質 料 厚 實, 可 以 禦 風 雪 以 獸 皮 製 成 的 有 虎 皮 磕 腦, 軍 士 穿 戴 者, 如 元 雜 劇 哭 存 孝 中 的 良 將 李 存 孝 戴 一 頂 虎 磕 腦, 馬 跨 著 黄 驃 131 ; 獵 戶 穿 戴 者, 如 金 瓶 梅 詞 話 第 一 回 : 武 松 定 睛 看 時, 卻 是 個 人, 把 虎 皮 縫 作 衣 裳, 頭 上 戴 著 虎 磕 腦 132, 陽 谷 縣 獵 戶 扮 作 蟲, 將 筋 疲 力 竭 的 武 松 嚇 壞 了 水 滸 好 漢 迎 戰 童 貫 軍 時, 解 氏 兄 弟 虎 皮 磕 腦 豹 皮 褌 ( ), 相 較 於 其 他 好 漢 的 盔 甲 裝 束, 二 人 始 終 不 改 獵 戶 本 色 其 他 士 庶 著 磕 腦 的, 如 行 院 白 秀 英 的 老 父 裹 着 磕 腦 兒 頭 巾 ( ) 推 知 磕 腦 為 武 士 庶 民 穿 著, 不 見 用 於 上 層 社 會 ( 六 ) 笠 笠 為 一 種 寬 檐 帽, 多 以 竹 箬 棕 皮 草 葛 毡 片 編 製 而 成 詩 經 小 雅 無 羊 : 何 簑 何 笠, 或 負 其 餱, 疏 曰 : 簑, 唯 備 雨 之 物 ; 笠 則 元 以 禦 暑, 兼 可 禦 雨 133 由 於 笠 的 帽 檐 深 寬, 故 能 遮 陽 避 雨, 功 能 性 極 佳 農 漁 民 多 戴 箬 笠, 征 夫 旅 客 多 戴 毡 笠 元 代 流 行 戴 笠, 有 蒙 古 貴 族 專 用 的 鈸 笠, 也 有 庶 人 穿 戴 的 竹 笠 棕 笠 毡 笠 等 1. 箬 笠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箬 笠 條 : 箬 笠, 亦 作 篛 笠 又 稱 篛 帽 箬 帽 以 箬 葉 編 成 的 敞 檐 帽 多 用 座 遮 陽 避 雨 134 唐 人 張 志 和 ( 約 ) 以 一 闕 漁 歌 子 風 流 千 古, 詞 中 描 寫 詩 人 垂 釣 江 上, 青 篛 笠, 綠 簑 衣, 斜 風 細 雨 不 須 歸 135, 任 真 自 得, 好 不 快 活 頭 戴 箬 笠 因 此 成 為 漁 人 的 印 象 裝 扮, 如 阮 小 七 頭 戴 一 頂 遮 日 黑 箬 笠 ( ), 盪 船 出 場 ; 張 順 頭 戴 青 箬 笠, 身 披 綠 簑 衣 ( ) 在 江 邊 以 逸 待 勞, 準 備 戲 弄 童 貫 軍 2. 毡 笠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毡 笠 條 : 毡 笠, 亦 稱 毡 帽 以 羊 皮 或 毡 類 之 物 做 成 的 暖 帽 其 狀 如 笠, 圓 頂 檐 多 用 於 冬 季 原 為 西 域 少 數 民 族 所 戴, 秦 漢 時 期 傳 入 中 原, 歷 經 六 朝 唐 131 哭 存 孝 原 名 鄧 夫 人 痛 哭 存 孝 ( 元 ) 關 漢 卿 著, 吳 欽 校 注 : 關 漢 卿 戲 曲 集 下 冊 ( 臺 北 : 里 仁 書 局,1998), 頁 ( 明 ) 蘭 陵 笑 笑 生 著, 陶 慕 寧 校 注 : 金 瓶 梅 詞 話 上 冊, 頁 ( 清 ) 阮 元 校 勘 : 十 三 經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詩 經 卷 11(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79),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張 夢 機 張 子 良 選 注 : 唐 宋 詞 選 注 ( 臺 北 : 華 正 書 局,2012), 頁 3 69

77 136 宋 諸 代, 千 百 年 間 流 行 不 衰 從 席 帽 改 進 而 成 毡 具 有 保 暖 性 能, 且 可 御 霜 雪 防 刀 刃 137 又 三 才 圖 會 衣 服 一 : 氈 笠, 此 胡 服 也 胡 人 謂 之 白 題 杜 詩 : 馬 驕 朱 汗 落, 胡 舞 白 題 斜 是 也 138 明 代 毡 笠 139 毡 笠 本 羌 人 首 服, 秦 漢 傳 入 中 原 以 後, 由 於 質 料 堅 固, 具 保 暖 性, 受 到 士 庶 歡 迎 宋 徽 宗 時 欲 聯 金 滅 遼, 四 度 下 令 禁 止 士 庶 穿 戴 毡 笠 140, 足 見 毡 笠 之 普 及 事 實 上, 北 方 民 族 普 遍 使 用 毡 笠, 西 夏 人 女 真 人 皆 服 之 141, 而 徽 宗 特 指 毡 笠 為 契 丹 服 飾, 突 顯 出 宋 遼 關 係 之 緊 張 金 滅 北 宋 後, 南 宋 朝 廷 並 未 延 續 毡 笠 禁 令, 帝 王 貴 族 皆 有 服 用 毡 笠 的 紀 錄 142 百 姓 穿 戴 毡 笠 薰 習 既 久, 加 上 實 用 性 高, 已 成 為 常 服 水 滸 中 使 用 毡 笠 的 情 形 相 當 普 遍, 特 別 以 范 陽 毡 笠 最 受 歡 迎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范 陽 毡 帽 條 : 范 陽 毡 帽, 亦 作 范 陽 毡 笠 范 陽 毡 帽 以 范 陽 地 區 出 產 之 毡 製 成 的 帽 子 136 事 物 紀 原 卷 三 蓆 帽 條 : 實 錄 曰 : 本 羌 人 首 服, 以 羊 毛 為 之, 謂 之 氈 帽, 即 今 氈 笠 也 秦 漢 競 服 之, 後 故 以 蓆 為 骨 而 鞔 之, 謂 之 蓆 帽 蓆 帽, 亦 作 席 帽 ( 宋 ) 高 承 : 事 物 紀 原 卷 3, 收 錄 於 叢 書 集 成 新 編 第 39 冊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5),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宋 徽 宗 四 度 下 令 禁 戴 毡 笠, 分 別 於 觀 四 年 (1110) 和 元 年 (1111) 和 七 年 (1117) 宣 和 元 年 (1119) 見 王 雪 莉 : 宋 代 服 飾 制 度 研 究, 浙 江 中 古 代 史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6, 頁 安 西 榆 林 窟 壁 畫 中 有 西 夏 貴 族 戴 毡 冠 形 象 ; 另 外, 山 西 沁 源 正 中 村 金 壁 墓 畫 有 女 真 人 戴 圓 毡 笠 可 見 毡 冠 毡 笠 在 東 北 西 北 民 族 中 均 有 使 用, 並 非 契 丹 人 獨 有 王 雪 莉 : 宋 代 服 飾 制 度 研 究, 頁 據 三 朝 北 盟 會 編 卷 二 百 四 十 九 : ( 紹 興 三 十 二 年 正 月 五 日 ) 上 乘 馬 以 氈 笠 氈 衣 禦 風 雨 宋 高 宗 本 人 即 穿 戴 毡 笠 又 宋 代 西 湖 老 人 繁 勝 錄 : 王 孫 公 子 賞 雪, 多 乘 馬 披 氈 笠, 足 見 南 宋 並 未 禁 戴 毡 笠, 毡 笠 反 而 普 遍 受 到 上 層 社 會 使 用 ( 宋 ) 徐 夢 莘 : 三 朝 北 盟 會 編 卷 249, 頁 470;( 宋 ) 西 湖 老 人 : 西 湖 老 人 繁 勝 錄 三 種 ( 臺 北 : 文 海 出 版 社,1981), 頁 37 70

78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多為本色 四周有檐 可以遮陽避雨 多用於勞作之人及武士 武士所戴 者常在帽頂綴以絲纓 143 范陽位於宋代幽 燕之地 多產羊毛 用以製成毡笠 保暖性佳 本色即白色 為羊毛毡原色 故胡人謂毡笠為 白題 宋人所繪薛仁貴像 其首服即為綴有 帽纓的毡笠144 宋代 凌烟閣功臣圖薛仁貴像 頭上為綴纓毡笠145 以下為 水滸 一百單八將的毡笠描寫 y sit 風雪山神廟 史進頭戴范陽毡帽 上撒一撮紅纓 n al 上梁山投靠王倫 取毡笠子戴上 戴上紅纓毡笠 Ch engchi i n U v 冊/回/頁 楊志 上京疏通 路過 那漢子頭戴一頂范陽毡笠 梁山 劉唐 下山尋宋江 只見一箇漢 頭戴白范陽毡笠兒 宋江 殺惜後逃亡 宋江戴着白范陽毡笠兒 返鄉尋兄 戴着箇白范陽毡笠兒 畫卯後返家 入得門來 便把毡笠兒除將下來 重遇張青夫婦 頭巾已自扯碎 且拿箇毡笠子與他戴上 孔明 趕來助拳孔亮 當先一箇漢 頭戴毡笠子 楊林 沂水酒店遇戴宗 白范陽笠子 湯隆 隨李逵入夥梁山 戴上毡笠兒 武松 143 水滸 原文 去尋師父王進 io 林冲 場合 er 史進 Nat 人物 周汛 高春明 中衣冠服飾辭典 頁 73 見 凌煙閣功臣圖薛仁貴像 華梅 服飾與中文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頁 劉永華 中古代軍戎服飾 頁

79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盧 俊 義 前 往 泰 安 州 祈 福 頭 戴 范 陽 遮 塵 毡 笠, 拳 來 小 撒 髮 紅 纓 接 應 燕 青 李 逵 當 頭 一 箇 頭 領, 白 范 陽 毡 笠 兒 石 秀 下 山 探 盧 俊 義 消 息 後 面 的, 白 范 陽 遮 塵 笠 子 燕 青 雙 林 渡 射 雁 這 燕 青 頭 戴 着 白 范 陽 遮 塵 毡 笠 兒 觀 察 毡 笠 在 水 滸 中 使 用 的 情 形, 多 用 於 遠 行 逃 亡 等 場 合, 其 原 因 不 外 是 毡 笠 的 實 用 功 能 元 代 社 會 風 行 戴 笠, 明 初 下 令 除 農 夫 外, 餘 者 禁 戴 笠 帽 146 原 因 除 革 易 蒙 元 舊 俗 外, 恐 怕 也 是 朝 新 建, 笠 帽 檐 遮 面 不 利 安 但 我 們 從 明 代 通 俗 小 說 中 卻 見 到 豐 富 的 毡 笠 書 寫 147, 足 見 毡 笠 未 被 禁 絕, 一 直 風 行 於 民 間 ( 七 ) 盔 146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 洪 武 ) 二 十 二 年, 令 農 夫 戴 斗 笠 蒲 笠, 出 入 市 井 不 禁, 不 親 農 業 者 不 許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除 了 水 滸 有 量 的 毡 笠 描 寫, 警 世 通 言 卷 22 宋 小 官 團 圓 破 毡 笠 直 接 以 毡 笠 為 題, 一 只 破 毡 笠 成 為 宋 金 夫 婦 團 圓 的 信 物 ( 明 ) 馮 夢 龍 著 徐 文 助 校 注 : 警 世 通 言 卷 32( 臺 北 : 三 民 書 局,2008), 頁 說 文 冃 部 : 冑, 兜 鍪 也 段 注 : 兜 鍪, 首 鎧 也 按 古 謂 之 冑, 漢 謂 之 兜 鍪, 今 謂 之 盔 ( 漢 ) 許 慎 撰,( 清 ) 段 玉 裁 注 : 說 文 解 字 注 七 篇 下, 頁 宋 史 兵 志 十 一 : 緣 甲 之 式 有 四 等, 甲 葉 千 八 百 二 十 五, 表 裏 磨 鋥 內 披 膊 葉 五 百 四, 每 葉 重 二 錢 六 分 ; 又 甲 身 葉 三 百 三 十 二, 每 葉 重 四 錢 七 分 ; 又 腿 裙 鶻 尾 葉 六 百 七 十 九, 每 葉 重 四 錢 五 分 ; 又 兜 鍪 簾 葉 三 百 一 十, 每 葉 重 二 錢 五 分 并 兜 鍪 一, 杯 子 眉 子 共 一 斤 一 兩, 皮 線 結 頭 等 重 五 斤 十 二 兩 五 錢 有 奇 每 一 甲 重 四 十 有 九 斤 十 二 兩 宋 代 全 副 盔 甲 最 重 不 能 超 過 五 十 斤, 其 中 兜 鍪 簾 葉 重 四 斤 十 三 兩 五 錢, 兜 鍪 杯 子 眉 子 共 一 斤 一 兩, 合 計 約 五 斤 十 四 兩 五 錢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6 冊 卷 197, 頁 ( 宋 ) 曾 公 亮 丁 度 : 武 經 總 要 前 集 卷 13,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子 部 32, 頁 見 三 才 圖 會 衣 服 一 鳳 翅 盔 : 盔 即 冑 之 屬 左 右 有 珥, 似 翅, 故 曰 鳳 翅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據 明 會 典 軍 器 軍 裝 一 所 載, 明 代 盔 式 有 水 磨 鐵 帽 水 磨 頭 盔 水 磨 鎖 子 護 項 頭 盔 硃 紅 油 鐵 圓 盔 鐵 牌 盔 抹 金 鳳 翅 盔 鍍 金 護 法 項 香 草 壓 縫 六 瓣 明 鐵 盔 鍍 金 十 字 鈴 杵 頂 香 草 壓 縫 六 瓣 明 鐵 盔 鍍 金 寶 珠 頂 勇 字 壓 縫 腰 箍 口 箍 六 瓣 明 鐵 盔 鍍 金 寶 珠 頂 勇 字 腰 箍 口 箍 鐵 壓 縫 明 鐵 盔 黃 銅 寶 珠 頂 香 草 壓 縫 六 瓣 明 鐵 盔 黃 銅 寶 珠 頂 勇 字 壓 縫 腰 箍 口 箍 六 瓣 明 鐵 盔 近 30 種 ( 明 ) 李 東 陽 撰, 申 明 行 重 修 : 明 會 典 第 5 冊 卷 192, 頁 盔 是 古 時 軍 士 用 以 保 護 頭 部 的 帽 子, 先 秦 時 稱 冑, 漢 以 後 稱 兜 鍪, 又 名 首 鎧, 後 統 稱 為 盔 148 盔 的 材 質 多 為 銅 鐵 等 金 屬, 亦 有 籐 編 或 革 製 依 宋 史 兵 志 所 載, 全 副 盔 甲 重 量 為 49 斤, 其 中 兜 鍪 重 約 6 斤 149 據 曾 公 亮 ( ) 武 經 總 要, 宋 代 頭 盔 成 倒 缽 形, 後 綴 有 護 頸 頓 項, 地 位 尊 貴 者 用 鐵 盔 150 ; 或 盔 頂 突 起, 上 撒 長 纓, 盔 的 兩 側 飾 有 鳳 翅 裝 飾, 稱 鳳 翅 盔 鳳 翅 盔 起 自 晚 唐 五 代, 流 行 於 宋 代, 元 明 因 之 151 明 代 頭 盔 樣 式 精 緻 繁 多 152, 做 工 精 細 考 究, 材 質 不 外 鋼 鐵 皮 革 二 種, 質 量 卻 較 前 代 厚 重, 原 因 在 於 火 藥 投 入 戰 爭 後, 為 了 保 護 脆 弱 的 頭 部 而 提 升 了 盔 帽 的 防 護 力 盔 為 水 滸 一 百

80 單 八 將 戰 鬥 時 的 主 要 首 服, 其 中 又 以 鳳 翅 盔 使 用 最 為 頻 繁, 情 形 如 下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李 應 前 往 祝 家 莊 討 人 戴 上 鳳 翅 盔 攻 打 高 唐 州 水 銀 盔 彩 鳳 飛 檐 宋 江 迎 戰 童 貫 軍 鳳 翅 盔 高 攢 金 寶 宋 徽 宗 夢 遊 梁 山 泊 鳳 翅 金 盔 李 逵 佯 戰 盧 俊 義 鐵 甲 鳳 盔 秦 明 攻 打 名 府 鳳 翅 明 盔 耀 日 宣 贊 攻 打 梁 山 泊 金 盔 鳳 翅 披 肩 董 平 迎 戰 梁 山 軍 水 磨 鳳 翅 頭 盔 白 索 超 迎 戰 童 貫 軍 鳳 翅 金 盔 拴 護 項 花 榮 秦 明 征 討 方 臘 鳳 翅 盔 明 豔 豔 金 柴 進 冒 名 柯 引, 佯 戰 宋 江 頭 戴 鳳 翅 金 盔 明 代 鳳 翅 盔 153 水 滸 盔 式 多 循 宋 制, 觀 察 用 盔 者, 泰 半 出 身 朝 廷 軍 將, 如 秦 明 花 榮 索 超 宣 贊 董 平 等 關 於 水 滸 戎 裝 書 寫, 其 中 有 一 趣 味 現 象 : 宋 江 攻 打 高 唐 州 時, 知 府 高 廉 束 髮 冠 珍 珠 嵌 就, 絳 紅 袍 錦 繡 攢 成 連 環 鎧 甲 耀 黃 金, 雙 翅 銀 盔 飛 彩 鳳 ( ); 攻 打 名 府 時, 秦 明 頭 上 朱 紅 漆 笠, 身 穿 絳 色 袍 鮮 連 環 鎧 甲 獸 吞 肩, 抹 綠 戰 靴 雲 嵌 鳳 翅 明 盔 耀 日, 獅 蠻 寶 帶 腰 懸 ( ) 高 廉 戴 冠 又 戴 盔, 秦 明 戴 笠 且 戴 盔, 這 是 話 本 贊 賦 重 複 推 砌 的 結 果, 無 意 間 記 錄 了 水 滸 四 百 年 來 集 體 創 作 的 軌 跡 ( 八 ) 首 飾 首 飾, 裝 飾 品 總 稱, 包 括 髮 飾 耳 飾 頸 飾 手 飾 等 水 滸 中 的 首 飾 主 要 有 巾 環 簪 釵 釧 鐲 及 戴 花 等 三 類, 其 中 巾 環 普 遍 用 於 男 性, 簪 及 戴 花 男 女 通 服, 釵 與 釧 鐲 則 是 女 子 專 用 153 ( 明 ) 王 圻 王 思 義 : 三 才 圖 會 中 冊, 頁

81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1 巾環 巾環 指繫結在巾帽上的環型飾物 多以金銀 玉石為之 南宋時男子 流行佩戴巾環 張端義 貴耳集 紹興初( ) 楊存中在建康 諸軍之旗中有雙勝交環 謂之二聖 環 取兩宮北還之意 因得美玉琢成帽環進高廟 曰 尚御裹 偶有 一伶者在旁 高宗指環示之 此環楊太尉進來 名二勝環 伶人接奏 云 可惜二聖環 且放在腦後 高宗亦為之改色 154 由於宋代有巾 帽混稱的現象 故巾環又名帽環 巾環的位置一般在腦後或是兩 側 宋代李唐 村醫圖 的巾環即在首服兩側 y Nat 155 sit 宋代李唐 村醫圖 局部 郎中 右 1 及助手 左 1 頭戴巾環 n al er io 佩戴巾環的風尚 也延續到元 明二朝 水滸 中即有豐富的巾環書寫 人物 魯智深 Ch 渭州茶坊初登場 i n U v 水滸 原文 e n g腦後兩箇太原府紐絲金環 chi 冊/回/頁 林冲 相寺菜園初登場 腦後兩箇白玉圈連珠鬢環 花榮 清風寨初登場 滲青巾幘雙環小 石勇 官道旁酒店傳家書 腦後兩箇太原府金不換紐絲 銅環 薊州城初登場 頭巾環眼嵌玲瓏 下山探盧俊義消息 腦後兩箇金裹銀環 盧俊義家初登場 腦後一對挨獸金環 迎戰童貫軍 鬢邊一朵翠花嬌 鸂鶒玉環 光耀 楊雄 燕青 154 場合 宋 張端義 貴耳集 卷下 收錄於上海師範古籍整理研究所編 全宋筆記 第 6 編 鄭州 象出版社 2013 頁 王占英編 中傳世人物畫 卷 2 頁

82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蔡 福 迎 戰 童 貫 軍 一 箇 雙 環 撲 獸 創 金 明 水 滸 好 漢 配 戴 的 巾 環 相 當 講 究, 質 料 上 以 金 玉 為 主, 紋 飾 上 採 獸 形 紋 紐 絲 紋 連 珠 紋 鸂 鶒 紋 等 凹 凸 紋 路, 以 增 加 附 著 力 ; 並 使 用 戧 金 手 法 156, 裝 飾 性 質 強 烈 明 代 制 定 庶 人 巾 環 不 得 使 用 金 玉 瑪 瑙 等 貴 重 質 料, 不 入 品 胥 吏 亦 同 157 考 察 用 環 者 身 分, 魯 智 深 林 冲 為 軍 官, 符 合 佩 戴 金 玉 環 資 格 ; 而 楊 雄 蔡 福 為 押 獄 低 級 職 官, 燕 青 身 分 則 為 庶 民, 三 人 佩 戴 金 環 玉 環 皆 屬 僭 用 而 環 者, 還 也, 英 雄 們 佩 戴 巾 環, 不 啻 隱 喻 了 水 滸 的 末 路 招 安, 終 將 返 還 體 制 的 結 局 2. 簪 釵 釧 鐲 簪 釵 均 為 髮 飾 簪, 古 名 笄, 又 名 簪 子 用 以 繫 髻 栓 冠 者, 稱 冠 簪, 初 為 男 子 專 用 ; 用 以 固 定 髮 髻 者, 稱 髮 簪, 男 女 通 服 釵, 又 稱 釵 子, 專 為 女 子 髮 飾, 功 能 類 似 髮 簪 釧 鐲 則 為 女 子 手 飾, 多 為 環 形 (1) 簪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簪 條 : 其 一, 繫 冠 之 具 通 常 以 玉 石 瑪 瑙 等 材 料 為 之 使 用 時 橫 貫 冠 帽, 與 髮 髻 栓 繫 初 專 用 於 男 子 其 二, 亦 稱 搔 頭 髮 飾 以 金 銀 玉 石 為 之, 考 究 者 將 簪 首 製 成 各 種 形 狀, 男 女 皆 可 用 之, 插 在 髮 上 以 便 固 髻 158 釋 名 釋 首 飾 : 笄, 係 也, 所 以 繫 冠 使 不 墜 也, 又 簮, 兓 也, 以 兓 連 髮 於 冠 也 159 簪 即 笄 也 160, 為 繫 冠 首 飾, 用 以 固 定 冠 帽 與 髮 髻 進 入 階 級 社 會 後, 簪 逐 漸 成 為 財 富 與 地 位 的 象 徵, 在 材 質 設 計 工 藝 上 日 趨 考 究 水 滸 一 百 單 八 將 戴 冠 情 形 不 多, 故 冠 簪 僅 出 現 二 例 : 迎 戰 童 貫 軍 時, 郁 保 四 冠 簪 魚 尾 圈 金 線 ( ), 公 孫 勝 如 意 冠 玉 簪 翠 筆 ( ) 二 者 庶 民 出 身, 僭 用 金 玉, 衣 飾 上 的 犯 禁 展 現 了 梁 山 力 量 另 外, 玉 簪 價 值 高 於 金 簪, 透 露 出 公 孫 勝 與 郁 保 四 集 團 地 位 懸 殊 其 他 用 冠 簪 者 為 廟 堂 百 官, 宋 江 征 遼 凱 旋, 仰 觀 殿 上 玉 簪 珠 履, 紫 綬 金 章, 往 來 稱 觴 獻 壽 ( ) 使 用 髮 簪 者 只 一 例 : 金 翠 蓮 渭 州 茶 坊 賣 唱, 鬅 鬆 雲 髻, 插 一 枝 青 玉 簪 兒 (1-3-33) 156 戧 金, 亦 作 戭 金 戭 金 在 冠 帽 鞋 履 上 雕 刻 出 凹 凸 花 紋, 於 凹 陷 處 填 入 金 粉, 多 用 於 貴 族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 洪 武 ) 六 年 令 庶 人 巾 環 不 得 使 用 金 玉 瑪 瑙 珊 瑚 琥 珀 未 入 流 品 者 同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 漢 ) 劉 熙 : 釋 名 卷 4, 頁 急 就 篇 卷 三 : 冠 幘 簪 簧 結 髮 紐, 顏 師 古 注 曰 : 簪, 一 名 笄 ( 漢 ) 史 游 著,( 唐 ) 顏 師 古 注 : 急 就 篇 卷 3, 收 錄 於 ( 清 ) 紀 昀 主 編 : 景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經 部 217, 頁 38 75

83 (2) 釵 案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釵 條 : 釵, 亦 稱 釵 子, 婦 女 髮 飾 以 金 屬 及 玉 石 等 材 料 為 之, 制 為 雙 股, 插 入 髮 中 以 便 固 髻 因 與 樹 枝 丫 杈 相 似, 故 名 161 釵 與 簪 均 用 以 插 髮, 但 釵 為 兩 股, 簪 只 有 一 股 釵 依 照 材 質 不 同 而 有 異 名, 如 荊 釵 金 釵 銀 釵 銅 釵 玉 釵 玳 瑁 釵 翡 翠 釵 琉 璃 釵 等 金 玉 釵 飾 多 用 於 貴 族 女 子, 殷 實 之 家 婦 女 的 妝 奩 亦 備 之 漢 魏 以 前 釵 形 簡 單, 將 金 銀 絲 對 折, 兩 股 末 端 削 尖 六 朝 時, 則 彎 折 成 ㄇ 字 型, 兩 股 末 端 朝 外 彎 曲 成 鈎 隋 唐 以 後, 著 重 於 釵 首 的 裝 飾, 花 形 飾 紋 稱 花 釵, 鳳 形 飾 紋 稱 鳳 釵 燕 形 飾 紋 稱 燕 釵 魚 尾 飾 紋 稱 魚 尾 釵 等 孫 二 娘 登 場 時, 頭 上 黃 烘 烘 的 插 着 一 頭 釵 環, 鬢 邊 插 着 些 野 花 紅 裙 內 斑 斕 裹 肚, 黃 髮 邊 皎 潔 金 釵 ( ), 簪 釵 又 戴 花, 將 能 裝 飾 的 盡 往 頭 上 放 了, 呈 現 一 種 紊 亂 的 野 性 美 同 樣 顧 嫂 登 場 時 插 一 頭 異 樣 釵 鐶, 露 兩 臂 時 興 釧 鐲 ( ), 戴 著 一 頭 異 樣 釵 環 的 母 蟲, 與 其 怒 打 老 公, 特 獨 行 的 模 樣 十 分 呼 應 再 看 其 他 簪 釵 者, 金 翠 蓮 金 釵 斜 插, 掩 映 烏 雲 (1-4-40), 蔣 門 神 小 妾 金 釵 插 鳳, 寶 釧 圍 龍 ( ), 張 都 監 養 娘 鳳 釵 斜 插 籠 雲 髻 ( ), 釵 子 斜 插 在 如 雲 青 絲 上, 美 麗 動 人, 與 孫 顧 二 人 呈 現 極 反 差 (3) 釧 鐲 釧 為 女 子 套 在 手 上 的 飾 品, 多 制 成 環 形, 如 同 手 鐲 162 其 質 料 為 金 銀 玉 石, 如 金 釧 銀 釧 玉 釧 琉 璃 釧 等 孫 二 娘 釧 鐲 牢 籠 魔 女 臂, 紅 衫 照 映 夜 叉 精 ( ), 亮 麗 的 釧 鐲 套 在 魔 女 臂 上, 鮮 豔 的 紅 衫 穿 在 夜 叉 身, 一 派 不 合 諧 的 詭 譎 畫 面, 彷 彿 暗 示 酒 店 的 老 闆 娘 表 象 下 做 著 開 剝 人 肉 的 勾 當 而 顧 嫂 登 場 時 插 一 頭 異 樣 釵 鐶, 露 兩 臂 時 興 釧 鐲 ( ), 既 插 著 與 眾 不 同 的 釵 環, 又 露 出 流 行 時 興 的 釧 鐲, 標 新 異, 審 美 趣 味 頗 具 個 人 特 色 孫 顧 二 人 的 服 飾 展 現, 並 不 符 合 傳 統 對 女 性 的 期 待, 可 知 非 尋 常 人 物 的 確, 二 人 的 氣 勢 行 徑 賽 過 丈 夫, 堪 稱 女 中 豪 傑, 因 此 遠 離 了 水 滸 女 人 禍 水 的 命 題 3. 戴 花 宋 代 是 男 子 戴 花 習 俗 的 興 盛 時 期, 風 行 於 各 個 階 層 男 子 戴 花 不 同 女 子, 女 子 常 將 鮮 花 插 在 髮 髻 上, 男 子 則 戴 在 幞 頭 巾 帽 上, 謂 之 簪 戴 戴 花 除 了 裝 飾 意 義 外, 更 多 是 精 神 價 值 的 展 現, 如 戴 花 在 廟 堂 上, 是 喜 慶 歡 樂 的 象 徵 ; 在 士 人 眼 中, 是 一 種 無 上 的 榮 耀 ; 在 民 間, 則 是 對 美 的 自 主 追 求 宋 代 朝 廷 喜 歡 於 典 禮 161 周 汛 高 春 明 : 中 衣 冠 服 飾 辭 典, 頁 事 物 紀 原 卷 三 釧 條 : 通 俗 文 曰 : 環 臂 謂 之 釧 ( 宋 ) 高 承 : 事 物 紀 原 卷 3, 頁

84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節慶 宴飲時戴花 甚至對賜花的等級有所規定163 武林舊事 記宋孝宗淳熙 十三年 1186 元日慶賀太上皇八秩 自皇帝以至群臣禁衛吏卒 往來皆簪花 164 皇帝筵宴時賜花臣下 宴退 臣僚皆簪花歸私第 呵引從人皆簪花並破官 錢 165 臣屬將簪花視為榮耀 並命從人戴花同沾喜氣 一支頭戴鮮花的隊伍 招搖過市 熱鬧非凡 宋代佚名 田畯醉歸圖 局部 簪戴的男子166 朝廷簪花風氣蔓延至民間 百姓們不分貴賤 皆樂於喜慶簪花 邵伯溫 邵氏聞見錄 記載了春日民間簪花盛況 抵暮游花市 以筠籠 賣花 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167 為了因應民眾春日簪花的需求 甚至拂曉就 吉祥寺賞牡丹 人老簪 有花市168 文人雅士且喜簪花 如蘇軾 花不自羞 花應羞上老人頭 陸游 識喜 意適簪花舞 身輕捨杖行 170 汴京少年甚至以戴花為時髦 如歐陽脩 謝觀文王尚書惠西京牡丹 詩 京師輕薄兒 義氣多豪俠 爭誇朱顏事年少 肯慰白髮將花插 171 簪花 不止喜慶象徵 也是一種審美意趣 男子簪花習俗直至入清後才式微 唯存婦女 n er io sit y Nat al 163 Ch engchi i n U v 宋史輿服志五 簪戴 幞頭簪花 謂之簪戴 中興 郊祀 明堂禮畢回鑾 臣僚及扈 從並簪花 恭謝日亦如之 羅花以紅 黃 銀紅三色 欒枝以雜色羅 絹花以紅 銀紅二色 羅花以賜百官 欒枝 卿監以上有之 絹花以賜將校以下 太上兩宮上壽畢 及聖節 及錫宴 及賜新進士聞喜宴 並如之 元 脫脫等著 楊家駱主編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 第 5 冊卷 153 頁 宋 周密 武林舊事 卷 1 頁 宋 孟元老著 嚴文儒譯注 新譯東京夢華錄 卷 9 頁 高明 中服飾名物考 頁 宋 邵伯溫 邵氏聞見錄 卷 17 頁 宋 王觀 揚州芍藥譜 揚之人 與西洛無異 無貴賤皆喜戴花 故開明橋之間 方春之 月 拂旦有花市 宋 王觀 揚州芍藥譜 收錄於 清 紀昀主編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子部 151 頁 宋 蘇軾 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 收錄於 四庫叢刊正編 第 47 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 書館 1979 頁 宋 陸游 陸放翁全集 下冊卷 70 頁 宋 歐陽脩 歐陽文忠公集 卷 7 收錄於 四庫叢刊正編 第 44 冊 頁 89 77

85 簪 花 172 背 景 設 定 為 北 宋 末 年 的 章 回 小 說 水 滸, 其 中 保 有 豐 富 的 簪 花 描 寫 : 人 物 場 合 水 滸 原 文 冊 / 回 / 頁 周 通 至 桃 花 莊 強 娶 親 頭 戴 撮 尖 乾 紅 凹 面 巾, 鬢 傍 邊 插 一 枝 羅 帛 像 生 花 馬 頭 前 擺 着 兩 個 新 參 的 提 轄, 上 下 楊 志 擢 升 提 轄 管 軍 使 肩 都 騎 着 馬, 頭 上 都 帶 着 花 紅, 迎 索 超 入 東 郭 門 來 阮 小 五 石 碣 村 初 登 場 小 五 斜 戴 着 一 頂 破 頭 巾, 鬢 邊 插 朵 石 榴 花 孫 二 娘 十 字 坡 酒 店 初 登 場 頭 上 黃 烘 烘 的 着 一 頭 釵 環, 鬢 邊 插 着 些 野 花 戴 宗 江 州 牢 城 初 登 場 皂 紗 巾 畔 翠 花 開 宋 江 戴 宗 準 備 推 至 法 場 斬 首 又 將 膠 水 刷 了 頭 髮, 綰 箇 鵝 梨 角 兒, 各 插 上 一 朵 紅 綾 子 紙 花 楊 雄 薊 州 城 初 登 場 頭 巾 環 眼 嵌 玲 瓏, 鬢 邊 愛 插 翠 芙 蓉 徐 寧 燕 青 教 使 鈎 鐮 槍 烏 巾 斜 帶 花 枝 迎 戰 童 貫 軍 金 翠 花 枝 壓 鬢 傍 盧 俊 義 家 初 登 場 鬢 畔 常 簪 四 季 花 迎 戰 童 貫 軍 鬢 邊 一 朵 翠 花 嬌, 鸂 鶒 玉 環 光 耀 李 逵 佯 戰 盧 俊 義 茜 紅 頭 巾, 金 花 斜 裊 宋 江 重 陽 吟 詞 表 招 安 頭 上 盡 教 添 白 髮, 鬢 邊 不 可 無 黃 菊 蔡 慶 名 府 牢 獄 初 登 場 金 環 燦 爛 頭 巾 小, 一 枝 花 枝 插 鬢 傍 迎 戰 童 貫 軍 一 箇 頭 巾 畔 花 枝 掩 映 柴 進 那 王 班 直 道 : 每 人 皆 賜 衣 襖 一 領, 翠 葉 金 花 一 枝, 上 有 小 小 金 牌 假 扮 班 直, 混 入 一 箇, 鑿 着 與 民 同 樂 四 字, 因 皇 宮 此 每 日 在 這 裏 聽 候 點 視 如 有 宮 花 錦 襖, 便 能 勾 入 內 裏 去 焦 挺 迎 戰 童 貫 軍 絳 羅 巾 幘 插 花 枝 呼 延 灼 迎 戰 高 俅 軍 戴 一 頂 插 交 角, 嵌 金 花, 光 掙 掙 鐵 幞 頭 且 說 天 子 賜 宋 江 等 筵 宴, 至 暮 方 一 百 單 八 入 宮 面 聖, 天 子 賜 宴 散 謝 恩 已 罷, 宋 江 等 各 俱 簪 花 出 將 內 陔 餘 叢 考 卷 三 十 一 簪 花 條 : 今 俗 唯 婦 女 簪 花, 古 人 則 無 有 不 簪 花 者 ( 清 ) 趙 翼 : 陔 餘 叢 考 卷 31( 臺 北 : 世 界 書 局,2009), 頁

86 宋 人 簪 花 一 般 有 四 種 場 合 : 筵 宴 節 慶 婚 儀 及 刑 獄 筵 宴 時 賜 花 簪 花 是 朝 廷 禮 制 皇 帝 賜 花 臣 下, 以 示 恩 寵 ; 而 花 字 本 做 華, 榮 也 173, 臣 屬 簪 花, 彰 顯 榮 耀 第 十 三 回 楊 志 索 超 官 拜 提 轄, 筵 宴 賦 歸 時 頭 戴 花 紅 ; 第 八 十 二 回 宋 江 等 人 招 安 入 城, 天 子 宴 上 各 俱 簪 花 楊 志 從 一 介 刑 犯 被 破 格 拔 擢, 梁 山 草 寇 復 為 良 民, 得 天 子 召 見 透 過 賜 花 簪 花 這 種 物 質 與 精 神 兼 具 的 獎 勵 方 式, 籠 絡 人 心, 其 後 楊 志 押 送 生 辰 綱, 水 滸 好 漢 征 遼 討 方 臘, 正 說 明 了 賜 花 的 成 效 宋 人 特 別 重 視 節 令, 多 喜 簪 花 慶 賀, 增 添 氣 氛, 宋 史 禮 志 十 六 即 記 錄 了 上 巳 重 陽 宴 儀 賜 花 174 節 令 不 同, 所 簪 戴 的 花 種 也 各 異, 如 上 元 夜 戴 鬧 蛾 玉 梅 雪 柳, 端 午 節 戴 茉 莉, 秋 戴 楸 葉, 重 九 簪 菊 175 第 七 十 一 回 梁 山 菊 花 會 上, 宋 江 作 滿 江 紅 : 頭 上 盡 教 添 白 髮, 鬢 邊 不 可 無 黃 菊, 寫 出 了 重 陽 簪 菊 習 俗 第 七 十 二 回 元 宵 夜 時, 柴 進 假 扮 王 班 直, 頭 戴 御 賜 翠 葉 金 花 此 處 雖 寫 元 宵 簪 花, 但 考 其 柴 進 簪 花 動 機, 乃 為 方 便 混 入 宮 中 第 十 五 回 阮 小 五 鬢 邊 插 朵 石 榴 花, 恰 巧 是 五 月 花 種, 與 其 登 場 時 間 相 符, 埋 下 了 六 月 劫 生 辰 綱 的 伏 筆 176 婚 儀 簪 花 起 自 宋 代, 司 馬 光 ( ) 書 儀 婚 儀 中 記 錄 了 新 郎 簪 花 習 俗 177 第 五 回 周 通 桃 花 莊 強 娶 親 頭 戴 撮 尖 乾 紅 凹 面 巾, 鬢 傍 邊 插 一 枝 羅 帛 像 生 花, 插 的 是 羅 帛 製 成 的 假 花 此 外,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宋 代 在 處 刑 或 赦 免 犯 人 時, 正 犯 及 獄 卒 皆 須 簪 花, 以 示 天 威 天 恩 178 從 水 滸 中 我 們 也 看 到 了 這 類 習 俗, 如 戴 宗 楊 雄 蔡 慶 等 出 身 押 牢 節 級, 鬢 邊 簪 花 ; 而 宋 江 戴 宗 被 斬 首 前, 各 插 上 一 朵 紅 綾 子 紙 花 除 了 特 定 節 慶 身 分 戴 花 以 外, 水 滸 好 漢 戴 花 多 是 審 美 意 識 的 展 現 如 燕 青 鬢 畔 常 簪 四 季 花, 頭 上 隨 時 可 見 到 時 令 花 朵, 風 流 倜 儻 ; 孫 二 娘 頭 上 黃 烘 烘 的 插 着 一 頭 釵 環, 鬢 邊 插 着 些 野 花, 野 花 插 亂 頭, 格 外 俗 豔 而 凶 神 惡 173 說 文 華 部 :, 艸 木 華 也 段 注 : 蕐 荂, 榮 也 今 字 花 行, 而 廢 矣 ( 漢 ) 許 慎 撰,( 清 ) 段 玉 裁 注 : 說 文 解 字 注 六 篇 下, 頁 宋 史 禮 志 十 六 : 上 巳 重 陽 賜 宴 儀 酒 五 行, 預 宴 官 分 東 西 升 階 就 坐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4 冊 卷 113, 頁 陳 晶 : 夢 梁 錄 中 的 男 子 簪 花, 收 錄 於 鄭 巨 欣 : 民 俗 藝 術 研 究 ( 杭 州, 中 美 術 院 出 版 社,2008), 頁 金 批 水 滸 第 三 回 夾 注 : 此 書 每 欲 起 一 篇 文 字, 必 于 前 文 先 露 一 個 消 息, 使 文 情 漸 漸 隱 隆 而 起, 猶 如 山 川 出 雲, 乃 始 膚 寸 也 六 月 將 劫 生 辰 綱, 却 先 有 阮 氏 鬢 邊 石 榴 花 等 是 也 ( 清 ) 金 聖 歎 著, 陸 林 整 理 : 金 聖 歎 全 集 第 3 冊, 頁 書 儀 婚 儀 親 迎 條 : 世 俗 新 婿 簪 盛 戴 花 勝, 擁 蔽 其 首, 殊 失 丈 夫 之 容 體, 必 不 得 已, 且 隨 俗 戴 花 一 兩 枝, 勝 一 兩 枚, 可 也 ( 宋 ) 司 馬 光 : 司 馬 氏 書 儀 卷 3, 收 錄 於 王 雲 五 主 編 : 叢 書 集 成 簡 編 第 66 冊, 頁 夢 梁 錄 卷 五 記 明 禋 禮 成 赦 免 罪 犯, 獄 卒 簪 花 情 形 : 通 事 舍 人 接 赦 宣 讀, 理 寺 帥 漕 等 處, 以 見 禁 杖 最 之 囚, 衣 褐 衣, 荷 花 枷, 以 獄 卒 簪 花 跪 伏 門 下, 傳 旨 釋 放 ; 另 外, 宋 史 五 行 志 三 記 紹 興 初 年 的 一 場 冤 案 : 初, 郡 獄 有 誣 服 孝 婦 殺 姑, 婦 不 能 自 明, 屬 行 刑 者 插 髻 上 華 於 石 隙, 曰 : 生 則 可 以 驗 吾 冤 行 刑 者 如 其 言, 後 果 生, 足 見 犯 婦 頭 上 即 有 簪 花 ( 宋 ) 吳 自 牧 : 夢 梁 錄 卷 5, 頁 989;(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3 冊 卷 65, 頁

87 煞 的 李 逵, 竟 也 茜 紅 頭 巾, 金 花 斜 裊, 隨 俗 風 雅 ; 性 烈 如 火 的 阮 小 五, 鬢 邊 焰 紅 的 榴 花, 正 照 應 酷 吏 贓 官 都 殺 盡, 忠 心 報 答 趙 官 家 的 滿 腔 熱 血 小 結 考 察 水 滸 的 首 服 書 寫, 髮 式 上 以 綰 髻 為 主, 以 便 裹 紮 冠 巾 其 中 丫 髻 為 幼 童 髮 飾, 多 用 於 李 逵 李 逵 綰 結 丫 髻 除 了 扮 作 道 童 外, 更 是 一 種 童 心 的 展 現 李 逵 狂 放 野 性, 純 任 本 能, 思 考 模 式 如 同 孩 童 般 直 接, 無 怪 乎 鬧 出 許 多 笑 話 來 冠 服 方 面, 水 滸 好 漢 多 活 動 於 市 井, 冕 冠 者 少, 紮 巾 者 多 宋 代 男 子 流 行 紮 巾, 明 代 巾 幘 式 樣 更 是 花 樣 迭 出, 加 上 巾 又 能 變 化 出 帽 與 幞 頭, 因 此 好 漢 們 冠 服 紛 繁, 目 不 暇 給 水 滸 好 漢 穿 戴 的 冠 服 取 向 有 五 : 一 根 據 身 分 穿 著 如 道 士 公 孫 勝 穿 戴 星 冠 如 意 冠 及 鐵 冠 ; 史 進 林 冲 楊 志 等 習 武 者 束 紮 抓 角 兒 頭 巾 ; 魯 智 深 著 武 藝 教 頭 的 万 字 巾 ; 花 榮 燕 青 關 勝 張 清 穿 戴 武 士 青 包 巾 ; 梁 山 好 漢 裹 上 象 徵 草 寇 的 紅 頭 巾 ; 阮 小 七 張 順 的 漁 人 箬 笠 解 家 兄 弟 的 虎 皮 磕 腦 等 二 模 仿 穿 著 如 呂 方 模 仿 呂 布 戴 三 叉 冠, 吳 用 參 照 諸 葛 亮 束 綸 巾, 呼 延 灼 承 襲 呼 延 贊 的 鐵 折 上 巾 三 實 用 性 質, 如 遠 行 逃 亡 時 使 用 可 以 禦 雨 雪 掩 面 目 的 毡 笠 ; 作 戰 時 選 擇 防 護 性 佳 的 鳳 翅 金 盔, 以 及 識 別 敵 我 的 豔 色 抹 額 四 順 應 社 會 風 尚 如 史 進 頭 戴 高 裝 一 字 巾, 反 映 明 代 衣 飾 慕 古 好 異 的 審 美 意 識 ; 蔡 福 高 懸 士 人 墊 角 巾, 則 說 明 了 衣 飾 僭 越 的 現 象 五 犯 禁 表 現 冠, 官 也, 代 表 法 統 秩 序 阮 小 七 戴 平 天 冠 李 逵 戴 官 帽, 戲 耍 取 鬧, 衝 撞 權 威, 不 啻 是 嘲 弄 朝 廷 的 腐 敗 無 能 另 外, 清 風 山 三 雄 僭 用 銷 金, 公 孫 勝 郁 保 四 僭 用 金 玉, 衣 飾 上 的 犯 禁, 是 力 量 與 個 性 的 展 現 除 了 冠 服 的 穿 戴 外, 好 漢 亦 在 頭 部 作 行 行 色 色 的 裝 飾 由 於 好 漢 普 遍 使 用 巾 幘, 固 定 用 的 巾 環 便 是 不 可 或 缺 的 裝 飾 巾 環 經 常 成 雙 出 現 於 頭 部 後 方 或 兩 側, 紋 飾 多 變, 形 制 華 麗, 具 有 極 強 的 裝 飾 效 果 而 巾 環 的 環 諧 音 還, 隱 喻 了 水 滸 最 終 走 向 招 安 的 結 局 令 人 注 目 的 是, 水 滸 的 簪 戴 書 寫 相 當 豐 富 考 察 好 漢 簪 戴 的 原 因 有 三 : 其 一, 身 分 場 合 的 需 要 如 筵 宴 時 賜 花, 重 陽 節 戴 菊 花, 婚 儀 行 刑 時 簪 花 其 二, 故 事 情 節 的 需 要 如 柴 進 佩 戴 御 賜 翠 葉 金 花 以 便 混 入 皇 宮, 阮 小 五 佩 戴 石 榴, 預 示 六 月 將 劫 生 辰 綱 其 三, 審 美 意 識 的 展 現 如 燕 青 鬢 畔 常 簪 四 季 花 的 俊 俏 瀟 灑, 孫 二 娘 野 花 插 亂 頭 的 俗 豔, 李 逵 金 花 斜 80

88 裊 的 隨 俗 風 雅, 阮 小 五 鬢 邊 榴 花 照 應 的 滿 腔 熱 血 首 服 為 人 類 頭 部 的 服 飾, 無 論 冠 巾 帽 笠, 都 是 引 人 注 目 及 表 達 審 美 觀 照 的 部 件 在 專 制 社 會 中, 一 個 人 的 身 分 品 階 最 集 中 也 最 明 顯 地 表 現 在 首 服 之 上, 可 謂 服 飾 之 首 水 滸 首 服 的 紛 繁 多 呈, 正 是 此 等 象 徵 意 義 的 充 分 展 現 第 二 節 上 衣 類 衣 係 遮 蔽 身 體 的 物 質, 說 文 衣 部 : 依 也 上 曰 衣, 下 曰 常, 段 注 : 衣 者, 人 所 倚 以 蔽 體 者 也 179 ; 釋 名 釋 衣 服 : 凡 服 上 曰 衣 衣, 依 也, 人 所 依 以 芘 寒 暑 也 180 穿 在 上 身 者 曰 衣, 著 於 下 身 者 曰 裳 衣 字 甲 文 金 文 篆 文 皆 作 兩 襟 相 交 之 狀, 表 現 漢 族 上 衣 的 主 要 特 徵 歷 朝 歷 代 各 有 衣 制, 或 因 襲 前 代, 或 吸 收 轉 化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漢 族 服 飾 已 非 傳 統 寬 衣 袖, 而 是 吸 收 了 胡 服 合 身 窄 袖, 朝 兼 具 實 用 與 美 感 的 方 向 不 斷 演 進 由 於 宋 元 明 三 代 經 濟 高 度 發 展, 衣 飾 的 作 工 質 料 紋 樣 相 較 前 代 有 過 之 而 無 不 及 如 此 豐 富 的 衣 飾 文 化, 也 被 小 說 戲 曲 保 存 下 來 以 下 就 水 滸 一 百 單 八 將 的 上 衣, 分 為 袍 襖 衫 甲 四 類 作 相 關 討 論 一 袍 袍 為 長 衣 一 種, 長 度 約 至 膝 蓋 以 下 181, 男 女 通 服 袍 多 製 為 兩 層, 內 納 棉 絮, 夾 有 新 棉 曰 襺, 雜 有 舊 絮 曰 袍 182 起 初 袍 作 為 內 衣 使 用, 外 加 罩 衣 183, 漢 時 衍 為 可 單 獨 穿 著, 並 於 領 襟 袖 裾 等 處 飾 以 縫 邊 184 自 此 袍 的 形 制 更 加 考 究, 紋 飾 愈 發 精 美, 使 用 也 隨 之 普 及 漢 代 以 降, 上 至 天 子, 下 至 官 吏, 皆 可 衣 袍, 並 將 袍 用 作 朝 服 185 袍 服 始 作 袖, 展 現 漢 人 風 儀 ; 北 地 寒 苦, 遊 牧 民 族 袍 袖 多 緊 裹 雙 臂 經 過 南 北 朝 的 胡 漢 濡 染, 窄 袖 的 袍 服 也 漸 為 漢 人 接 受 隋 唐 袍 服 盛 行, 初 唐 始 將 黃 袍 制 為 帝 服, 百 官 公 服 也 採 袍 制, 並 以 服 色 區 別 品 階 : 179 ( 漢 ) 許 慎 撰,( 清 ) 段 玉 裁 注 : 說 文 解 字 注 八 篇 上, 頁 ( 漢 ) 劉 熙 : 釋 名 卷 5, 頁 急 就 篇 卷 二 : 袍 襦 表 裏 曲 領 裙, 顏 師 古 注 : 長 衣 曰 袍, 下 至 足 跗 ( 漢 ) 史 游 著,( 唐 ) 顏 師 古 注 : 急 就 篇 卷 2, 頁 詩 經 秦 風 無 衣 : 豈 曰 無 衣? 與 子 同 袍, 疏 曰 : 袍, 襺, 釋 言 文 玉 藻 云 : 纊 為 襺 縕 為 袍 注 云 : 衣 有 著 之 異 名 也 縕 謂 今 纊 及 舊 絮 也 然 則 純 著 新 緜 名 為 襺, 雜 用 舊 絮 名 為 袍 ( 清 ) 阮 元 校 勘 : 十 三 經 注 疏 附 校 勘 記 : 詩 經 卷 6, 頁 釋 名 釋 衣 服 : 袍, 苞 也 苞, 內 衣 也 ; 又 禮 記 喪 記 : 袍 必 有 表, 可 知 袍 外 必 加 罩 衣 ( 漢 ) 劉 熙 : 釋 名 卷 5, 頁 408;( 清 ) 孫 希 旦 : 禮 記 集 解 下 冊 卷 44, 頁 釋 名 釋 衣 服 : 婦 人 以 絳 做 衣 裳, 上 下 連, 四 起 施 緣, 亦 曰 袍 ( 漢 ) 劉 熙 : 釋 名 卷 5, 頁 後 漢 書 輿 服 志 下 : 乘 輿 所 常 服, 服 衣, 深 衣 制, 有 袍, 隨 五 時 色 袍 者, 或 曰 周 公 抱 成 王 宴 居, 故 施 袍 今 下 賤 更 小 史, 皆 通 制 袍, 單 衣, 皁 緣 領 袖 中 衣, 為 朝 服 云 ( 晉 ) 范 曄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後 漢 書 并 附 編 十 三 種 第 5 冊, 頁

89 三 品 以 上 服 紫, 五 品 以 下 服 緋, 六 七 品 服 綠, 八 九 品 服 青 186 宋 初 承 襲 唐 代, 神 宗 ( ) 時 改 易 服 制, 袍 色 去 青 不 用, 四 品 以 上 服 紫, 五 六 品 服 緋, 七 至 九 品 服 綠, 南 宋 因 之 187 元 代 公 服 一 至 五 品 服 紫, 六 七 品 服 緋, 八 九 品 服 綠 188 ; 明 代 公 服 一 至 四 品 用 緋, 五 至 七 品 用 青, 八 至 九 品 用 綠 189 宋 代 官 袍 與 唐 代 同 為 圓 領, 不 同 的 是 改 窄 袖 為 袖 入 元 以 後, 始 於 官 袍 上 織 繡 花 紋 識 別 官 品, 明 代 更 進 一 步 在 文 武 官 服 的 胸 前 背 後 分 別 繡 上 不 同 圖 樣 的 方 形 補 子 190, 成 為 明 代 官 服 的 一 特 色 袍 服 的 使 用 除 了 朝 會 祭 祀 之 外, 日 常 燕 居 時 亦 可 服 袍 一 般 士 庶 百 姓 也 以 穿 袍 居 多, 多 著 皂 白 色, 袍 成 為 上 下 階 層 普 遍 使 用 的 衣 式 水 滸 好 漢 也 多 穿 袍 服, 戰 時 則 著 戰 袍 袍 依 照 材 質 不 同 有 羅 袍 錦 袍 紵 絲 袍 袍 服 上 常 作 花 繡, 且 用 色 繽 紛, 如 紫 緋 綠 皂 白 等 色, 依 照 服 袍 者 的 身 分 場 合 及 喜 好 而 定 以 下 茲 將 水 滸 袍 服, 分 為 龍 袍 官 袍 戰 袍 三 類 討 論 ( 一 ) 龍 袍 龍 袍, 指 織 繡 有 龍 紋 的 袍 服, 為 皇 帝 王 公 袍 服, 即 袞 衣 袞 服 191 至 清 代 龍 袍 才 專 指 皇 帝 禮 服 186 舊 唐 書 輿 服 志 : 武 德 初, 因 隋 舊 制, 天 子 讌 服, 亦 名 常 服, 為 以 黃 袍 及 衫, 後 漸 用 赤 黃, 遂 禁 士 庶 不 得 以 赤 黃 為 衣 服 雜 飾 ; 又 貞 觀 四 年 又 制, 三 品 已 上 服 紫, 五 品 已 下 服 緋, 六 品 七 品 服 綠, 八 品 九 品 服 以 青 ( 後 晉 ), 劉 昫 等 撰,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舊 唐 書 附 索 引 第 3 冊 卷 45, 頁 宋 史 輿 服 志 五 : 公 服 凡 朝 服 為 之 具 服, 公 服 從 省, 今 謂 之 常 服 宋 因 唐 制, 三 品 以 上 服 紫, 五 品 以 上 服 朱, 九 品 以 上 服 青 ; 又 中 興, 仍 元 豐 之 制, 四 品 以 上 紫, 六 品 以 上 緋, 九 品 以 上 綠 ( 元 ) 脫 脫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宋 史 并 附 編 三 種 第 5 冊 卷 153, 頁 元 史 輿 服 志 一 : 公 服, 制 以 羅, 袖, 盤 領, 俱 右 衽 一 品 紫, 獨 科 花, 徑 五 寸 二 品 小 獨 科 花, 徑 三 寸 三 品 散 答 花, 徑 二 寸, 無 枝 葉 四 品 五 品 小 雜 花, 徑 一 寸 五 分 六 品 七 品 緋 羅 小 雜 花, 徑 一 寸 八 品 九 品 綠 羅, 無 文 ( 明 ) 宋 濂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元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78, 頁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文 武 官 公 服 洪 武 二 十 六 年 定 一 至 四 品, 緋 袍 ; 五 至 七 品, 青 袍, 八 品 九 品, 綠 袍 ; 未 入 流 雜 職 官, 袍 笏 帶 與 八 品 以 下 同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明 史 輿 服 志 三 : ( 洪 武 ) 二 十 四 年 定, 公 侯 駙 馬 伯 服, 繡 麒 麟 白 澤 文 官 一 品 仙 鶴, 二 品 錦 雞, 三 品 孔 雀, 四 品 雲 雁, 五 品 白 鷳, 六 品 鷺 鷥, 七 品 鸂, 八 品 黃 鸝, 九 品 鵪 鶉 ; 雜 職 練 鵲 ; 風 憲 官 獬 廌 武 官 一 品 二 品 獅 子, 三 品 四 品 虎 豹, 五 品 熊 羆, 六 品 七 品 彪, 八 品 犀 牛, 九 品 海 馬 ( 清 ) 張 廷 玉 等 著, 楊 家 駱 主 編 : 新 校 本 明 史 并 附 編 六 種 第 3 冊 卷 67, 頁 詩 經 豳 風, 九 罭 : 我 覯 之 子, 袞 衣 繡 裳, 漢 毛 亨 傳 : 袞 衣, 卷 龍 也, 清 代 陳 奐 詩 毛 氏 傳 疏 : 袞 與 卷 古 同 聲, 卷 者 曲 也, 像 龍 曲 形 曰 卷 龍, 畫 龍 作 服 曰 龍 卷, 加 袞 之 服 曰 袞 衣, 玄 衣 而 加 袞 曰 玄 袞, 戴 冕 而 加 袞 曰 袞 冕, 天 子 上 公 皆 有 之 ( 清 ) 陳 奐 : 詩 毛 氏 傳 疏 ( 三 ), 收 錄 於 王 雲 五 主 編 : 萬 有 文 庫 簡 編 第 123 冊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頁 91 82

90 水滸傳 之服飾研究 南薰殿 明憲宗坐像 身穿團龍袍192 第二回端王 頭戴軟紗唐巾 身穿紫繡龍袍 第七十二回徽宗 頭 戴軟紗頭巾 身穿袞龍袍 徽宗即位前封為端王 可知龍袍為皇族 衣式 此外 柴進登場時 身穿一領紫繡團龍193雲肩袍 紫袍泛指貴 族高官袍式 團龍係以雲 龍組成的圖樣 柴進為後周世宗 嫡孫 入宋後已是庶民 此處寫柴進身穿團龍袍 為的是突顯其尊貴出身 然柴進終究 是沒落貴族 即便有皇室血統 也無法避免殷天錫 高廉等新興權貴欺侮 身上 龍袍未能提供保護 無奈下只好逼上梁山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九十九回柴進又再度 上穿團龍錦袍 是時柴進冒名柯引 為方臘駙馬 掛帥出征 前番柴進身穿朝廷龍袍險些殞命 此處身穿偽朝龍袍卻 手握兵權 對比出朝廷慵弱無能 反勢力勃興強 阮小七殺入方臘皇宮 便 把袞龍袍穿了 明目張膽的犯禁舉止 將皇權的無能作了一番嘲 弄 Ch engchi i n U v 二 官袍 宋代官吏公服為袍制 通常為圓領袖 下裾加一橫襴 以別上衣下裳 腰 間繫革帶 頂上戴幞頭 腳下穿靴履 官袍多用錦作為面料 服色依品階而定 宋初隨唐制 神宗時改易 四品以上服紫 六品以上服緋 九品以上服綠 沿用 至南宋 192 王占英 中傳世人物畫 卷 3 頁 254 團龍為傳統織繡紋樣 以雲和龍組成 龍居中間 盤區蜿蜒 四周以祥雲繞成圓形 通常用 於貴族袍褂 周汛 高春明 中衣冠服飾辭典 頁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四)

厨房小知识(四) I...1...2...3...4...4...5...6...6...7...9...10... 11...12...12...13...14...15...16...17...18...18...19...22...22 II...23...24...25...26...27...27...28...29...29...30...31...31?...32...32...33?...33...34...34...35...36...36...37...37...38...38...40

More information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妇女更年期保健.doc ...1...2...3...5...6...7 40...8... 11...13...14...16...17...19...20...21...26...29...30...32 I ...34...35...37...41...46...50...51...52...53...54...55...58...64...65 X...67...68...70...70...74...76...78...79

More information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小儿传染病防治(上) ...1...2...3...5...7...7...9... 11...13...14...15...16...32...34...34...36...37...39 I ...39...40...41...42...43...48...50...54...56...57...59...59...60...61...63...65...66...66...68...68...70...70 II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30333234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03430333234B875B9B5A448ADFBBADEB27AA740B77EA4E2A5555FA95EAED6A641ADD75F2E646F63> 聘 僱 人 員 管 理 作 業 參 考 手 冊 行 政 院 人 事 行 政 總 處 編 印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3 月 序 人 事 是 政 通 人 和 的 關 鍵 是 百 事 俱 興 的 基 礎, 也 是 追 求 卓 越 的 張 本 唯 有 人 事 健 全, 業 務 才 能 順 利 推 動, 政 府 施 政 自 然 績 效 斐 然 本 總 處 做 為 行 政 院 人 事 政 策 幕 僚 機

More information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女性青春期保健(下).doc ...1...4...10... 11...13...14...15...17...18...19...20...21...22...23...24...26...27...30...31 I ...32...33...36...37...38...40...41...43...44...45...46...47...50...51...51...53...54...55...56...58...59

More information

避孕知识(下).doc

避孕知识(下).doc ...1...3...6...13...13...14...15...16...17...17...18...19...19...20...20...23...24...24...25 I ...25...26...26...27...28...28...29...30...30...31...32...34...35 11...36...37...38...40...42...43...44...44...46

More information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孕妇饮食调养(下).doc ...1...2...5...9 7...9...14...15...16...18...22...23...24...25...27...29...31...32...34 I ...35...36...37...39...40...40...42...44...46...48...51...52...53...53...54...55...56...56...58...61...64 II ...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80...83...85...87...88

More information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禽畜饲料配制技术(一).doc ( ) ...1...1...4...5...6...7...8...9...10... 11...13...14...17...18...21...23...24...26 I ...28 70...30...33...35...36...37...39...40...41...49...50...52...53...54...56...58...59...60...67...68...70...71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一).doc ...1...2...4...6...8...9...10...12...14...15...17...18...20...22...23...25...27...29 I ...30...32...35...38...40...42...43...45...46...48...52...55...56...59...62...63...66...67...69...71...74 II ...76...78...79...81...84...86...87...88...89...90...91...93...96...99...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1 2 3 4 5 (b) (a) (b) (c) = 100% (a) 6 7 (b) (a) (b) (c) = 100% (a) 2 456 329 13% 12 120 7.1 0.06%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More information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怎样使孩子更加聪明健康(七).doc ...1...2...2...4...5 7 8...6...7...9 1 3... 11...12...14...15...16...17...18...19...20...21...22 I II...23...24...26 1 3...27...29...31...31...33...33...35...35...37...39...41...43...44...45 3 4...47...48...49...51...52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1 g j 2 3 4 ==== ==== ==== 5 ==== ======= 6 ==== ======= 7 ==== ==== ==== 8 [(d) = (a) (b)] [(e) = (c) (b)] 9 ===== ===== ===== =====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 ] 18 19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附 件 B 有 关 政 策 局 推 行 或 正 在 策 划 的 纾 缓 及 预 防 贫 穷 措 施 下 文 载 述 有 关 政 策 局 / 部 门 为 加 强 纾 缓 及 预 防 贫 穷 的 工 作, 以 及 为 配 合 委 员 会 工 作, 在 过 去 十 一 个 月 公 布 及 正 在 策 划 的 新 政 策 和 措 施 生 福 利 及 食 物 局 (i) 综 合 儿 童 发 展 服 务 2.

More information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第 1 页 目 录 雅 歌 简 介... 2 雅 歌 第 一 章... 2 雅 歌 第 二 章... 10 雅 歌 第 三 章... 16 雅 歌 第 四 章... 20 雅 歌 第 五 章... 25 雅 歌 第 六 章... 32 雅 歌 第 七 章... 36 雅 歌 第 八 章... 39 第 2 页 雅 歌 简 介 我 们 坚 信 圣 经 都 是 神 所 默 示 的 ( 提 摩 太 后 书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文 化 創 意 產 業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劉 明 宗 博 士 鍾 肇 政 中 短 篇 小 說 女 性 形 象 析 論 研 究 生 : 吳 鳳 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六 月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文 化 創 意 產 業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劉 明 宗 博 士 鍾 肇 政 中 短 篇 小 說 女 性 形 象 析 論 研 究 生 : 吳 鳳 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六 月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度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文 化 創 意 產 業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劉 明 宗 博 士 鍾 肇 政 中 短 篇 小 說 女 性 形 象 析 論 研 究 生 : 吳 鳳 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六 月 誌 謝 手 裡 拿 到 這 本 沉 甸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楹 聯 功 能 之 研 究 摘 要 本 研 究 從 楹 聯 的 起 源 楹 聯 的 格 律 楹 聯 的 分 類 上 做 系 統 性 的 探 討 利 用 眾 家 聯 集 聯 話 聯 論, 分 析 探 索 楹 聯 的 功 能, 並 提 供 應 用 性 藝 術 性 教 育 性 娛 樂 性 的 奇 聯 與

楹 聯 功 能 之 研 究 摘 要 本 研 究 從 楹 聯 的 起 源 楹 聯 的 格 律 楹 聯 的 分 類 上 做 系 統 性 的 探 討 利 用 眾 家 聯 集 聯 話 聯 論, 分 析 探 索 楹 聯 的 功 能, 並 提 供 應 用 性 藝 術 性 教 育 性 娛 樂 性 的 奇 聯 與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教 育 學 系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教 學 碩 士 學 位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魏 聰 祺 博 士 楹 聯 功 能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沈 進 禎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八 月 楹 聯 功 能 之 研 究 摘 要 本 研 究 從 楹 聯 的 起 源 楹 聯 的 格 律 楹 聯 的 分 類 上 做 系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淡 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呂 正 惠 蘇 敏 逸 博 士 博 士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陳 麗 淑 撰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 月 淡 江 大 學 研 究 生 中 文 論 文 提 要 論 文 名 稱 :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頁 數 :128 校 系 (

More information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150 5 * 71272026 60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 62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3 64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5 66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7 6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9 Mechanism of Luxury Brands Formati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林清鏡 著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The Mind Reflects the Scenery Research into the Painting of Living Concepts 林清鏡 著 境隨心游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摘要 中國水墨繪畫發展淵源流長 有如一部是歷史的長卷 承繼往開來的延續 在中國美術史上 有著篳路藍縷的輝煌階段 呈現最具特色的演變經驗脈絡 及 受外來文化洗禮的過往歷史

More information

White Paper 2014 届 毕 业 生 内 部 资 料 严 禁 抄 袭 非 经 允 许 不 得 翻 印 就 业 状 况 白 皮 书 就 业 创 业 指 导 中 心 2015 年 5 月 目 录 第 一 部 分 毕 业 生 基 本 情 况... 1 一 2014 届 毕 业 生 基 本 情 况... 1 1 性 别 比 例... 1 2 学 历 类 别... 2 二 初 次 签 约 就 业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309-327 19 1 90 6 80 1983 1 * 1 1983.8 195-206 309 310 19 1 2 1.1983 1986 3 2 1984.9.21 1986.12.18 1984 12 42-46 1996 3 45-47 1987.2.4 1992 1 127-130 1995.12.17 1996.1.13

More information

(Chi)_.indb

(Chi)_.indb 1,000,000 4,000,000 1,000,000 10,000,000 30,000,000 V-1 1,000,000 2,000,000 20,000,00010,000,0005,000,000 3,000,000 30 20% 35% 20%30% V-2 1) 2)3) 171 10,000,00050% 35% 171 V-3 30 V-4 50,000100,000 1) 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刘平

Microsoft Word - 刘平 中 国 邪 教 的 由 来 与 演 变 刘 平 ( 山 东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山 东, 济 南,250100) 摘 要 : 所 谓 邪 教, 就 是 被 历 代 政 府 合 法 宗 教 和 主 流 社 会 所 排 斥 的 民 间 教 派 如 果 以 中 国 历 史 上 有 代 表 性 的 邪 教 活 动 作 为 中 国 邪 教 演 变 阶 段 的 标 准 的 话, 中 国 邪 教 大

More information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2389 30 1 14A 0.1%5% 14A 14A.52 1 2 3 30 2 (a) (b) (c) (d) (e) 3 (i) (ii) (iii) (iv) (v) (vi) (vii) 4 (1) (2) (3) (4) (5) 400,000 (a) 400,000300,000 100,000 5 (b) 30% (i)(ii) 200,000 400,000 400,000 30,000,000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傳 統 民 俗 文 化 到 當 代 客 庄 節 慶 : 以 東 勢 新 丁 粄 節 為 例 From Traditional Folklore to Contemporary Hakka Festivals a Case Study of Dongshih Sih Ding Ban Festival

More information

穨_2_.PDF

穨_2_.PDF 6 7.... 9.. 11.. 12... 14.. 15.... 3 .. 17 18.. 20... 25... 27... 29 30.. 4 31 32 34-35 36-38 39 40 5 6 : 1. 2. 1. 55 (2) 2. : 2.1 2.2 2.3 3. 4. ( ) 5. 6. ( ) 7. ( ) 8. ( ) 9. ( ) 10. 7 ( ) 1. 2. 3. 4.

More information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女性减肥健身(四).doc ...1...2...3...4...6...7...8...10... 11...14...16...17...23...25...26...28...30...30 I ...31 10...33...36...39...40...42...44...47...49...53...53 TOP10...55...58...61...64...65...66...68...69...72...7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1.封面.doc 逢 甲 大 學 歷 史 與 文 物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日 治 以 來 彰 南 地 區 客 家 移 民 與 竹 塘 醒 靈 宮 之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王 志 宇 研 究 生 : 柯 光 任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謝 誌 衷 心 感 謝 王 志 宇 老 師 在 研 究 所 期 間, 細 心 的 教 導 課 業 和 充 當 心 靈 導 師, 並 提 供 多 項

More information

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

银河银联系列证券投资基金 2-1 ...3...7...8...9...15...23...25...26...27...28...35...35...38...39...39...40...45...45...46...48...50...52...53...56...58...59...59...60...61...61 2-2 1998 12 29 2004 6 8 2004 7 1 2004 6 29 2004 7

More information

瑏瑡 B ~ 瑏瑡

瑏瑡 B ~ 瑏瑡 210093 1200 K928. 6 A 1005-605X 2014 04-0059- 10 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 Jiangnan or West Zhejiang GAO Yi - fan FAN Jin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55BA44AA5D8A6B8AABABDD7A4E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55BA44AA5D8A6B8AABABDD7A4E52E646F63>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社 會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聚 落 之 產 業 地 景 與 記 憶 變 遷 : 以 大 湖 草 莓 為 例 指 導 教 授 : 張 翰 璧 博 士 研 究 生 : 劉 憶 萱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客 家 聚 落 之 產 業 地 景 與 記 憶 變 遷 : 以 大 湖 草 莓 為 例 摘 要 集 體 記 憶 是 一 種 社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摘要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文 學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與 主 體 敘 事 Female Image and Self Narration in Hakka Literature 指 導 教 授 : 吳 中 杰 博 士 研 究 生 : 林 惠 珊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99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章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發展

第二章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之發展 自 進 入 臺 灣 大 學 迄 今, 不 覺 已 過 五 個 年 頭, 趕 在 學 期 的 最 後 幾 天 終 於 將 碩 士 論 文 完 成, 並 順 利 通 過 碩 士 論 文 口 試 常 想 自 己 是 否 天 資 愚 魯? 還 是 時 過 然 後 學, 則 勤 苦 而 難 成? 或 兩 者 皆 是? 我 永 遠 不 會 忘 記, 當 接 到 臺 大 國 家 發 展 研 究 所 的 錄 取 通

More information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一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一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社 會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遠 渡 重 洋 的 美 食 臺 灣 客 家 擂 茶 的 流 變 研 究 生 : 黃 智 絹 指 導 教 授 : 周 錦 宏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六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一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圖 書 館 碩 博 士 論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朱 書 萱 博 士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乾 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八 月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摘 要 明 代 吳 中 書 派 自 祝 允 明 文 徵 明 一 出, 引 領 時 代 潮 流, 將 整 個 吳 中 書 法 藝 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

海淀区、房山区(四)

海淀区、房山区(四) ...1...1...2...7...8...9... 11... 15... 17... 17... 18... 19... 20... 21... 23... 25... 28... 31... 32 I ... 35... 36... 37... 39... 42... 43... 48... 53... 54... 58... 63... 64... 65... 66... 68... 71...

More information

穨ecr1_c.PDF

穨ecr1_c.PDF i ii iii iv 1 2 3 4 5 5555522 6664422 77722 6 7 8 9 10 11 22266 12833 189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14 2.15 2.18 26 27 28 29 30 31 2.16 2.18 5.2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穨2005_-c.PDF

穨2005_-c.PDF 2005 10 1 1 1 2 2 3 5 4 6 2 7 3 11 4 1 13 2 13 3 14 4 14 5 15 6 16 7 16 8 17 9 18 10 18 2005 10 1 1. 1.1 2 1.2 / / 1.3 69(2) 70(2) 1.4 1.5 1.6 2005 10 1 2. 2.1 2.2 485 20(8) (a) (i) (ii) (iii) (iv) 571

More information

北京理工大学.doc

北京理工大学.doc ( )...1...6...8...10...20...22...24...28...30...32...40 I ...53...55...61 ( )...62...71...74 ( )...77...81...84...86...88...89...91...92...96...99... 110...111... 112 II ... 113... 114... 115... 116...

More information

尲㐵.⸮⸮⸮⸮⸮

尲㐵.⸮⸮⸮⸮⸮ I...1...2...3...4...5...6...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 II...27...28...28...29...30...31...32...34...35...36...37...38...39...39...40...41...43...43...44...45...46...47...48...48...49...50

More information

东城区(下)

东城区(下) ...1...1...2...3...9...9... 12... 12... 17... 17... 18... 19... 20... 29... 31... 37... 41... 70... 73 I ... 74... 78... 78... 79... 80... 85... 86... 88... 90... 90... 90... 92... 93... 95... 95... 96...

More information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 ) ...1...1...3...10... 11...12...15...17...18...19...20...22...23...24...26...27...28...30...31...32 I ...36...38...40...41...42...44...45...47...48...49...50...51...52...53...55...58...59...60...61...62...66...67

More information

物质结构_二_.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I...1...3...6...8 --... 11 --...12 --...13 --...15 --...16 --...18 --...19 --...20 --...22 --...24 --...25 --...26 --...28 --...30 --...32 --...34 --...35 --...37 --...38...40 II...41...44...46...47...48...49...51...52...55...5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一 真 法 界 思 想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王 俊 彥 研 究 生 : 許 瑞 菁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2 月 自 序 在 佛 教 經 典 中 最 初 接 觸 的 是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此 經 乃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的 精 華 版 綱 要 版 為 了 瞭 解 經 義, 深 知 宇 宙 運

More information

水力发电(九)

水力发电(九) ...1...17...20...26...27...30...33...34...36...37...44...47...49...58...77...79...90...96...107 I ...114...115...132...134...137...138...139...140...142...142...144...146...146...146...148...148...149...149...150...151...151...152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1...5...26...27...43...44...48...50...52...54...55...57...60...61...62...63...65...67...68 I ...69...70...71...75...77...78...82...84...95...98...99... 101... 103... 107... 108... 109... 110...111...

More information

景观植物(一)

景观植物(一) ...1...5...6...8... 11...13...15...18...21...23...26...29...43...51 5...53...58...62...63...65 I ...67...70...72...74...76...77...78...80...81...84...85...87...88...90...92...94...97... 109... 113... 1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教 学 管 理 文 件 汇 编 目 录 教 育 法 规 和 指 导 性 文 件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高 等 教 育 法 1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师 法 8 3.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管 理 规 定 12 4.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行 为 准 则 18 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学 位 条 例 19 6.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管 理 要 点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三).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I II III 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84k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_一_

厨房小知识_一_ ... 1... 1... 2... 3... 3... 5... 6... 7... 7... 8... 10...11... 12... 13... 15... 17... 18... 19... 19... 20... 23... 24... 24 ... 26... 26... 29... 30... 31... 32... 33... 34... 37... 38... 40... 41...

More information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1...16...20...22...31...32...34...37...38...40...44...46...54...58...59...60...61 I ...62...63...70...77...79...81...84...90...93...95...95...97... 100... 102... 104... 105... 106... 107... 109... 113

More information

1................................... 1................................... 2......................................... 3......................................... 4.............................. 5.........................................

More information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 I... 1...1...8... 9... 9...9...11...13...16...19...22...25...28...33...36...39...42 II...46...48...51...55...58...62... 67...67...70...73...76...79...83...86...89...92...96...99... 102... 105... 108...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五)

厨房小知识(五) I...1...2...3...4...5...6 ()...7 ()...9...10...10... 11...12...13...14...15...15...16...18...19...20...20...21...21 II...24...27...28...29...29...31...32...33...34...35...36...38...38...39...40...40...41...42...42...43...44...44...47...48...50...50

More information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 I ..................................................... II .......................................... III ... 2003......... IV ,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 1... 4... 8... 8... 9... 9...11... 13... 15... 20... 23... 30... 31... 36... 39... 40... 43 I ... 47... 52... 57... 60 1... 65 2... 71 (3)... 78... 81... 87... 89... 91... 94... 95... 97 ( )... 100...

More information

华东师范大学.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1...3...4...5...6...7 ( )...9 ( )...10...16...19...21...22...23...27...27...31...31 I II...33...34 ( )...36 () ( )...44 () ( ) ( )...49 ( )...54...56...60 ( )...64...70...81...89 2004...95...97...99...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1...1...4...4...6...6...13...24...29...44...44...45...46...47...48...50...50...56...60...64...68...73...73...85...92...99...105...113...121...127 ...127...131...135...142...145...148 II III IV 1 2

More information

乳业竞争_一_

乳业竞争_一_ ...1...7...10... 11...14...17...18...19...21...23...25...26...28 50...30...31 48...31 3000...34...35...37 I ...40...44...45...48...50...51...55...56...58...58...60 ()...62 ()...66...71...72...72...73...76...77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 I ......... 2003....................................... II III............................................................ IV..............................................................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1...1...3...5...6...8...8...15...16...19 21...21...24...25...26...29...30...33...36...38...41...41 ( )...41...42...48...48...57...57...63...67...67...67...67...71...74 I ...76...76...79...81...82...82...83...83...83...84...84...85...85...85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 I ................................... II ........................... 2001......... III IV......................................... ........................

More information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1...6...8 2004... 11...15 2003...16...20...29...32...34...38...39...42...43...44...48 I ...53...58...61...63...71...75...77...79...83...91...94...95...98... 100... 102... 102... 105... 106... 107...

More information

胎儿健康成长.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1...2...5...6...7...8...9... 11...13...15...16...17...19...22...22...23...24...25 I II...26...27...30...31...32...33...36...38...38...39...40...43...44...46...46...47...48...50...52...54...55...59 ...62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異 3. 太醫以王命聚之 中的 以 字與下列哪一項的 以 意思相同 A. 以齧人 B. 而吾以捕蛇獨存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 79 2010 9 80 180,000 (a) (b) 81 20031,230 2009 10,610 43 2003 2009 1,200 1,000 924 1,061 800 717 600 530 440 400 333 200 123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00 2003 15,238 2009 31,4532003 200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前 言 學 習, 可 以 為 個 創 造 未 來 ; 教 育, 能 夠 為 社 會 開 拓 明 對 個 而 言, 教 育 可 以 幫 助 每 個 發 展 潛 能 建 構 知 識 及 提 升 個 素 質 ; 它 賦 予 每 個 掌 握 前 途 和 開 拓 未 來 的 能 力 對 社 會 而 言, 教 育 不 單 可 以 培 育 才, 而 且 具 有 ㆒ 個 更 深 層 的 意 義, 它 給 予 社 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单 元 ( 一 ) 儿 童 文 学 理 论 内 容 提 要 : 本 单 元 共 分 成 三 个 小 课 目, 即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儿 童 文 学 创 作 和 儿 童 文 学 的 鉴 赏 与 阅 读 指 导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内 容 包 括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含 义 儿 童 文 学 读 者 儿 童 文 学 与 儿 童 年 龄 特 征 和 儿 童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與 生 命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研 究 研 究 生 : 何 貞 宜 指 導 教 授 : 陳 章 錫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六 日 誌 謝 論 文 得 以 完 成,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陳 章 錫 博 士, 老 師 總 是 不 辭 辛 勞 仔 細 閱 讀 我 的 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光 明 英 來 學 校 ( 中 國 文 學 之 旅 --- 散 文 小 說 教 學 ) 一 年 級 : 成 語 ( 主 題 : 勤 學 ) 節 數 : 六 教 節 ( 每 課 題 一 教 節 ) 課 題 : 守 株 待 兔 半 途 而 廢 愚 公 移 山 鐵 杵 磨 針 孟 母 三 遷 教 學 目 的 : 1. 透 過 活 動, 學 生 能 說 出 成 語 背 後 的 含 意 2. 學 生 能 指

More information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1 12,403 2,892 264,553 19,517 238,008 10,132 989 36 9,869 2,218 250 122 ( 126 108 1,563 278 159 260 478 35,563 1,073 74 190,283 104,352 140,658 20,349 16,733 21,607 (21,607) 58,689 303,699 339,262 339,262

More information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 進 度 報 告 在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上, 由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後 獲 得 通 過

More information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a) (b) (c) (d) (e) 207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17.29 17.29 13.16A(1) 13.18 (a) (b) 13.16A (b) 12 (a) 209 13.19 (a) 13.16A 12 13.18(1) 13.18(4) 155 17.43(1) (4) (b) 13.19 17.43 17.29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i) (4)0.10 (1) 0.40 (ii) (iii) (i) (ii) ,000,000125,000,000 1,250,000, (iv) 3,750,000, ,000,000 1,250,000,00

(i) (4)0.10 (1) 0.40 (ii) (iii) (i) (ii) ,000,000125,000,000 1,250,000, (iv) 3,750,000, ,000,000 1,250,000,00 362 1 (i) (4)0.10 (1) 0.40 (ii) (iii) (i) 0.30 0.40 0.10 (ii) 0.40 0.10 500,000,000125,000,000 1,250,000,0000.10 (iv) 3,750,000,000 125,000,000 1,250,000,000 500,000,000 5,000,000,000 (v) (vi) 2 1,837,370,000

More information

目 次 論 漢 代 的 宴 飲 文 化... 韓 秀 利 1 北 宋 市 肆 飲 食 的 美 感 追 求 以 東 京 夢 華 錄 為 中 心 的 考 察... 劉 香 蘭 19 旅 行 社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課 程 及 專 業 認 證 推 廣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以 醒 吾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系 為 例... 丁 寧 李 菊 芬 39 我 國 國 內 線 航 空 公 司 競 合 賽

More information

清  华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综 合 论 文 训 练 题 目 : 陶 瓷 艺 术 中 的 昆 虫 元 素 系 专 姓 别 : 美 术 学 院 业 : 陶 瓷 艺 术 设 计 名 : 胡 莹 莹 指 导 教 师 : 郑 宁 教 授 2015 年 6 月 6 日 关 于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的 说 明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清 华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即 : 学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