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17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改_.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017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改_.doc"

Transcription

1 智隨法師著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2 目錄 序言 一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 一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一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一一 1. 難易對比二力攸分 一六 2. 他力速超三願的證 二五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 ( 道綽大師 ) 四 一 聖淨二門判 四 目錄 一

3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 二 教赴時機論 五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 善導大師 ) 五四一 教判集成 五八 1. 大判聖教 五八 (1) 二藏二教判 五八 (2) 出世本懷論 六四 2. 細判淨宗 六九 (1) 要弘二門判 六九 1 要弘二門 六九 2 要弘廢立 七八 (2) 正雜二行判 八七

4 二 教義集成 一 三 1. 淨土法門本為凡夫 一 四 2. 彌陀報佛極樂報土 一一二 3. 凡夫入報全託佛願 一一六 4. 弘誓強緣唯信能入 一二二 5. 三心正因定業稱名 一三五 6. 六字名號具信願行 一五一 7. 正依三經唯明念佛 一五六 (1) 大經 大義 一五八 (2) 觀經 大義 一六二 (3) 彌陀經 大義 一七一 第四章法益廣被萬善同歸 一八八 目錄 三

5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 一 導聖歸淨 一九二 1. 融攝先驅 ( 慧日 法照 ) 一九三 2. 同歸極唱 ( 永明大師 ) 二 3. 指歸徑路 ( 蓮池大師 ) 二 七二 力脫融混 ( 蕅益大師 ) 二二四 1. 極樂同居橫具四土 二二九 2. 信願正因稱名正行 二三五 3. 但持名號徑登不退 二四 4. 五濁惡人攝受正機 二四五 5. 一大藏教六字全收 二五 三 奪聖顯淨 ( 印光大師 ) 二五四

6 第五章結示宗要垂範永代 ( 法然上人 ) 二六八 一 選擇本願唯在念佛 二六八 二 勝易二德法脈宗本 二八一 附一 諸祖紀年. 代表著作. 判教思想及其影響 二九三 附二 淨宗判教對照一覽表 二九四 附三 主要參考書目 二九九 目錄 五

7 序言 世尊應化娑婆, 說法四十九年, 談經三百餘會, 廣開解脫之門, 惠以真實之利 其原本乃應機說法, 隨緣示教, 故方便多門 因門門不同, 宗旨各別, 開啟後來宗派之林立, 尤以中國八大宗派之興起, 而光大佛法之弘傳 佛法自東漢傳來中國後, 初期以翻譯經論為主, 隨後興起研究講學之風, 專精一經一論, 各自立宗, 由是形成諸如涅槃師 成實師 地論師 攝論師 四論師等不同的經師論師, 佛教呈現一派蓬勃發展之勢 南北朝時期, 隨著經論的大量譯入, 研究講學者, 有感於大小經論 宗旨 利益 應機 各別不同, 開始對一代聖教細加分判 詮釋, 詳明不同法門的教相 教義等, 以安立一代教法, 由此形成了中國佛法特有的 判教 學說 所謂 判教, 又稱 教判, 詳稱 教相判釋, 即祖師根據 義理淺深 序言 一

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 說時先後 應機不同 利益大小 等, 對眾多經典加以類別 梳理 會通, 判屬其各自的教相 宗旨 行法 利益 對機, 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等 如 是總判聖教, 意欲顯彰釋尊出世本懷之所在 判教學說之興起, 完全受經論啟發 經典如 楞伽經 有頓漸之判, 涅 乳味 酪味 生酥槃經 有五味之說 味 熟酥味 醍醐味, 華嚴經 有三照之論 初說 華嚴經, 化頓大之菩薩 ; 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 化聲聞 佛法如日光, 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 再照平地 高山喻佛成道後, 緣覺 ; 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乃至 涅槃經, 化大乘漸入之機, 法華經 有三車之喻 即羊車 鹿車 牛車, 譬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乘 ; 論疏如 大智度論 有大小之分, 毗婆沙論 有難易之判 凡此 眾說, 皆是開教相判釋之端緒, 經由中國祖師發揚光大, 形成了圓備周詳的 獨特判教體系 中土判教, 大致始於劉宋之北涼時期 ( 四 一 四三九年 ), 涅槃學者慧 觀法師主張頓漸二教, 興起判教之風 至南北朝時期, 經師論師系統整理一 代聖教, 大興判教學說, 著名的有十家之多, 故後世有 南三北七, 義成百

9 家 之評 到隋唐時, 經論翻譯增多, 不同教典之時節因緣 利益大小等昭彰於世, 各宗判教, 融古貫今, 臻於圓熟 隨著各自的 判教 宗名 經典 傳承 等之確立, 由此形成了風格不一的不同宗派, 天臺 華嚴 禪宗 淨土宗等相繼形成 印度佛教終被消化吸收, 深深植根於中國豐厚的土壤中, 開花結果, 蔚然成林, 成為舉世矚目的世界之光 諸宗判教, 本為總判一代聖教, 各安其位 ; 並藉此以開顯自宗, 別開宗門 因各宗正依經典不同, 教行有異, 故判教體系各異其趣 如天臺宗依 法華經, 判一代聖教為 五時八教 ; 賢首宗依 華嚴經, 判一代聖教為 五教十宗 ; 淨土宗依淨土三經, 判一代聖教為 聖淨二門 如是眾判, 各成一家, 異彩紛呈 可謂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矣! 各宗教判雖異, 宗旨唯一, 即厭生死苦, 入涅槃城 任修何宗, 都應洞悉其法門宗旨, 方可依 教 起 行, 依 行 證 果 而了解一宗法要, 序言 三

1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 無過於詳明一宗判教 以教判為一宗眼目, 通攝一代聖教, 別彰一宗玄義 能如實知一宗判教, 始可從知見網中, 釐清法門宗旨, 如實修行, 依法解脫 反之, 若於法門宗旨不明, 私心自用, 則很難與法相應 法門雖多, 因行業有難易 根機有大小 利益有遲疾, 故有心出離生死苦海者, 應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法, 一門深入 於無量法門中, 遇無空過 疾成佛道者, 唯有淨土一門, 以 託佛願力, 五乘齊入 故 印祖言 : 九界眾生捨此, 則上無以圓成佛道 ; 十方諸佛離此, 則下無以普度群萌 足見此法之善契時機, 實為諸佛度生之本懷 反觀今時 : 諸餘法門, 命如懸絲, 行證久廢 ; 明心悟道者, 罕聞一二 念佛一道, 利物偏增, 普皆歸向 ; 道俗往生者, 時有所聞 此即十劫正覺之唱的最好的證 因此教法特別, 由

11 來異議頗多, 致使易往坦途, 亦頻生荊棘 諸佛護念之奇特法門, 有如雲中月影, 若隱若現 以至吾人雖冥中被護, 卻日用而不知 尋其根源, 在 教 行 不明 因不明 教, 故不知 行 從何起 ; 因不知 行, 故無由證 教 今以管窺之見, 略述淨宗教判, 彰法門血脈, 示彌陀弘恩, 以斷疑除惑, 增信求往 他宗判教, 多依說時先後 利益淺深等作 大 小, 權 實 之判 ; 眾判雖多, 悉以自力斷惑為要 淨宗判教, 異於諸宗, 既顯法門宗旨之別, 尤重教赴時機之益, 故特辨行證難易, 詳明二力懸殊 如是二力對判 難易比較, 旨欲選擇契於時機的教法, 以應時應機為修學至要故 所謂 法無高下, 應機者妙 ; 藥無貴賤, 對症者良 也 故淨宗祖師判教, 無不以 機法相應 為立足點, 以 往生淨土 為旨歸 法以彌陀本願為極唱, 機則以下劣凡夫為本位 種種判釋, 即欲為常沒眾生, 指示出離強緣, 以暢如來度生本懷 序言 五

1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 淨宗判教, 肇起於龍樹菩薩, 成熟於善導大師 龍樹菩薩首判一代聖教為 難易二道 : 難行道 : 即自力修行之教, 如陸路步行, 迂緩困苦 易行道 : 即他力往生之法, 如水上乘船, 樂往速超 此難易分判, 奠定了淨宗判教基礎 後有天親菩薩著 往生論, 彰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之本願, 明他力易行疾至綱宗 至此, 淨土他力教的苞蕾, 即於印度綻放異彩 垢障凡夫, 在無始業力面前, 都會感受到自力修行的艱難, 而無不期望他力的救度 淨土教法即在此因緣下, 藉由龍樹 天親二菩薩開顯, 從一代聖教中, 脫穎而出 淨土信仰於中國之興起, 得力於東晉慧遠大師 其 結集蓮社, 共期西方 之盛舉, 開啟了淨土信仰的大門 然中國淨宗判教的建立, 首歸功於北

13 魏曇鸞大師 曇鸞大師繼承龍樹 天親思想, 著 往生論註, 首開他力念佛宗旨 初於難易對判中, 以五重要義, 詳明自力修行之難 ; 最後以三願的證, 深彰他力成佛之易 如是 二道二力 之詳細判釋, 顯彰 緣佛願力, 十念得生 之本願, 奠定了淨土宗立教基礎 曇鸞大師以後, 弘揚淨土者雖多, 但教義上並未純然正依淨土宗旨 而完全捨棄他宗之教, 歸入淨土一門者, 是西河道綽大師 道綽大師私承曇鸞大師法脈, 判一代時教為 聖淨二門 : 聖道門 : 即此土入聖之道 淨土門 : 即彼土成佛之法 其 安樂集 開十二大門, 旁徵博引, 證顯 聖道難證, 淨土易往 之理, 明末世眾生 :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此一聖淨決判, 力顯淨宗善應時機的超勝, 本願之光, 躍然而出 隨後, 受教於道綽大師的光明和尚 善導大師, 集淨宗大成, 大闡宗風 序言 七

1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 其五部九卷聖典, 弘判淨土教宗 : 首大判一代聖教為 頓漸二教, 以明淨宗教相 ; 次細判淨宗為 要弘二門, 以示真實與方便 依教門宗旨, 善導大師於淨宗行門亦作判釋, 辨正雜二行, 明專雜得失 如是教行二門的詳細分判, 建立起淨土宗如實修行相應的完善體系 彌陀超世本願得以圓彰於世, 淨土教因此而成為一巍然壯觀的獨立宗派, 大顯攝化之功 ; 光明善導被尊為淨土宗實際開創者 善導大師立足於彌陀本願, 依教開宗, 語越常倫, 教超眾流 古德比較其與他說之異, 多達二十餘處 論其根本, 約要有四 : 一 就 機, 明凡夫聖者異 所謂 遇緣有異, 九品唯凡 二 就 教, 明自力他力異 所謂 以佛願力, 迴心皆往 三 就 行, 明正雜二行異 所謂 專修專念, 十即十生 四 就 證, 明頓證漸修異 所謂 到彼無殊, 齊同不退

15 此 機 教 行 證 為淨宗立教宗本, 若不明此, 則不知淨宗特別之所在 古舊相傳之論, 雖各有闡釋, 多順聖道教法, 未彰淨土正意 善導大師正依三經, 一一楷定, 闡明淨土宗 教是他力, 機是凡夫 ; 本願稱名, 凡夫入報 宗義 ; 並圍繞此而完善了淨宗行門儀規, 三心 四修 五念 具闡, 安心 起行 作業 並彰, 法門利益大顯 所謂非常之事, 端賴非常之人 ; 非常之人, 自有非常之事 彌陀垂跡的善導大師, 於中國佛法鼎盛之際, 以楷定古今之勢, 慨然獨立淨土教法, 顯彰 酬因報土, 本為凡夫 的大悲本願, 為苦惱群萌帶來無限希望與安慰 念佛一道, 遂為眾所喜樂, 滿城長安, 無不念佛 一味曲高和寡的幽深佛法, 得以嶄新面貌深入朝野, 成為道俗四眾普遍信仰之道, 以至形成 家家彌陀, 戶戶觀音 的盛況 從龍樹菩薩至善導大師, 淨宗判教得以大成 總其綱要, 可大分為 教 序言 九

1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 判 與 行判 二門 一彰往生原理, 以教啟行 ; 一示往生方法, 以行證教 相資相成, 如目足並運 教判 有二: 一大判一代聖教, 二細判淨宗一門 大判約要有三 : 一 難易二道 判, 此約 行 判教相, 明自力難行與他力易往之異 二 聖淨二門 判, 此約 證 判教相, 明此土入聖與彼土成佛之異 三 頓漸二教 判, 此約 教 判教相, 明自力迂緩與他力速超之異 二道二門二教, 其言雖異, 其義大同, 總攝一代聖教 一仗自力, 一仗他力 仗自力故, 事難功漸 ; 仗他力故, 事易功頓 如是大判, 意在選捨聖道門, 歸入淨土門 淨土一宗, 善導大師細判為二 : 一要門, 二弘願門 要門 者: 即 修諸行業, 迴向往生 之門 觀經疏 云 : 其 要門 者 : 即此 觀經 定散二門是也 定 即息慮以凝心,

17 散 即廢惡以修善 迴斯二行, 求願往生也 此要門局在 觀經 定散二善, 通攝聖道八萬行法 以涉自力行故, 不通諸機, 是為易中之難 又非彌陀本願故, 雖可迴向得生, 眾名 疏雜之行 弘願 者: 即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弘誓大願, 所謂 十方眾生,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也 觀經疏 釋其要義云 : 言 弘願 者, 如 大經 說 :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依通途法門, 高妙報土非垢障凡夫所能入 淨土一門, 託彌陀大願業力故, 一切善惡凡夫得以齊入無漏報土 所謂大願業力, 一言以蔽之, 即 南無阿彌陀佛 六字洪名的攝化功德 法藏誓言 :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序言 一一

1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二 此即彌陀因中選擇名號一行, 度化十方眾生 此一悲心弘願, 亙通於四十八願, 偏顯於第十八願, 其願言 :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彌陀 一一誓願為眾生 之悲心, 即徹彰於此一 生因願 中 一切善惡凡夫, 因依此願, 得以橫超三界, 高登極樂 故四十八願雖廣, 以此為本, 號為 本願王, 亦稱 王本願, 是弘願心要 善導大師以 一願該攝 法顯彰此義言 : 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 : 若我得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願生我國, 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19 此釋意顯 : 四十八願, 願願皆通第十八願 故知 : 因願雖廣, 宗旨唯一, 即 念佛往生 四十八願雖有 攝法身願 攝國土願 攝眾生願 之別, 實則願願皆為眾生, 願願皆含 念佛往生 義 故善導大師釋言 : 四十八願中, 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言 :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以此可知 : 弘願一門, 即 念佛往生 之門, 所謂 念佛即是涅槃門 也 此門廣大無礙, 普攝無遺 ; 不論何人, 但稱名號, 皆得往生, 究竟成佛 一代聖教, 唯此一門, 全仗他力, 通攝聖凡, 五乘齊入, 是為易中之易 要弘二門相較, 弘願特勝, 易行疾至故, 三根普被故, 選擇本願故 故三經華文, 無不顯彰此一弘願法益, 惠以真實大利 為巧攝眾機, 本師於 序言 一三

2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四 觀經 中廣開淨土之要門 ( 權 ), 顯彰別意之弘願 ( 實 ); 最後於 流通分 中, 廢捨要門, 專勸稱名一行 : 佛告阿難 :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此歸宗結頂之言, 流露釋迦 勸捨雜業, 歸投願海 的深切悲心 ; 是 觀 經 眼目, 亦是淨宗心要 善導大師蒙授玄義, 暢佛本懷言 : 要上來雖說 定 散 兩門之益門, 弘願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門 此即善導大師開宗立教的 要弘廢立 之文, 揭示世尊 廣開要門, 顯 彰弘願 之弘深密意, 淨宗法要, 於此大彰 弘願一門, 為淨教根源 欲令行者易知易解, 欲令法益滿溢人心, 善導

21 大師光中出文, 處處釋之, 明其肝要 觀念法門 釋言: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願生我國, 稱我名字, 下至十聲, 乘我願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往生禮讚 釋言: 若我成佛, 十方眾生, 稱我名號, 下至十聲,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 彼佛今現, 在世成佛, 當知本誓, 重願不虛, 眾生稱念, 必得往生 凡此眾釋, 將弘願心要, 徹彰無遺 尤以 往生禮讚 四十八字釋, 將彌陀因願果海 光明神力, 盡攝無遺 名號度生之門, 以此得以大暢! 弘願教法, 如日中天, 光照大千 上乃教判大要, 次述行判準繩 序言 一五

2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六 行判 即 正雜二行 判, 亦有大判 細判二義 : 初大判正雜二行 : 正行 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也 其行有五, 即讀誦正行 觀察正行 禮拜正行 稱名正行 讚歎供養正行 除此五正行外, 自餘諸善, 悉名 雜行 次細判正助二業 : 五正行中, 有正助二業, 唯稱名一行, 是正定之業 觀經疏 云: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何以稱名獨為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佛願者, 即 念佛往生 之本願 善導大師依佛本願, 開顯淨宗行門, 此即以 行 證 教, 入弘願一門 讀誦 觀察 禮拜 讚歎供養 四種行業, 即為助成此一正定業, 故名 助業

23 二行二業之細判, 旨欲從無量行門中, 決出往生正定業, 勸進行者, 順佛本願, 一向專念 能如是專修者, 則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萬不漏一 弘願一門, 為淨教之本 ; 正定之業, 為往生之要 教行並彰, 合歸一轍, 法門宗旨, 至此而顯 教行二門, 為一宗之本, 藉諸祖分判, 意得大暢 觀其大要, 各有二義 : 教判二者 : 初於萬法中, 擱捨聖道, 歸於淨土 ; 次於淨土門, 藉由要門, 入弘願門 行判二者 : 初於萬行中, 拋捨雜行, 歸於正行 ; 次於正行中, 猶傍助業, 專正定業 如是重重選擇, 明世尊興世正意, 在宣說彌陀本願, 教念彌陀專復專 此即三經一貫宗旨, 亦為一代時教終極指歸 略將教行二門判大義, 示圖如下 : 序言 一七

2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八 淨宗判教 教判 ( 如目 ) 行判 ( 如足 ) 聖道淨土正行雜行 小乘 四聖諦 方便自力 難行 漸教大乘 六度萬行 真實要門 諸行迴向 方便他力 易行 頓教弘願 念佛往生 真實助業 讀誦 觀察 禮拜 讚歎供養正定業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自餘諸善, 悉名雜行 淨宗判教, 由曇鸞 道綽 善導而總成一獨家判教體系, 至善導大師而 集其大成 教行二門宗旨並顯, 自他二力難易頓彰, 淨宗特別教法, 由茲大 暢於世 唐宋以後, 曇鸞 善導等著疏佚失於中土, 後來蓮宗祖師鮮聞其要,

25 故多傍依通途教門另闢蹊徑, 別顯 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要義, 由是各宗悉歸淨土, 以至形成 諸宗歸淨 盛況 融攝先驅以慈愍三藏法師影響為盛, 慈愍法師有鑒於狂禪之弊, 故於偏重持名之際, 又倡 事理雙修, 教禪合一 等 如是導萬行歸淨土之首倡, 開 諸宗歸淨 之先河 承遠 法照繼承此一思想, 推波助浪, 延續此意 後之永明禪師, 為統攝群機, 力主 萬善同歸 一轍, 將融攝意趣發揮至極 ; 其四料簡以 萬修萬人去 之極唱, 普攝群機, 正歸淨土 因各宗融混, 致使異見橫生, 如朗然晴空, 頓起風雲 以禪解淨者, 喜 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 玄義, 偏好難證之實相念佛, 不屑易往之稱名一行 以臺融淨者, 別開一心三觀教義, 執於事理一心修證, 忽略彌陀超世悲願 淨宗他力易行橫超法義, 因此隱而難彰 後之蓮池 蕅益有鑒於此, 一則曲順聖道機宜, 巧借他宗玄理, 以示淨宗超勝 ; 二則專主稱名一行, 欲脫融混 序言一九

2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 窠臼, 顯示易往直道 所謂 老實念佛, 莫捏怪 死盡偷心, 寶此一行, 則是兩位祖師極欲樹立之法幢 經此抽絲剝繭, 淨土宗又逐漸回歸 一向專稱 一道 繼之, 近代印光大師, 鑒於久來 以橫超法作豎出用 之弊, 特作通別二法之判, 再顯聖淨二門之別 其一生潛心大藏, 顯弘淨土, 遵善導大師千古不易之鐵案, 示彌陀願王萬不漏一之本願, 教人 老實念佛, 莫換題目 正定之業, 躍然而出 本願之光, 得以透出雲霧, 重放異彩 淨土教法, 經由曇鸞 道綽 善導開顯, 從一代聖教中透顯出來 唐宋以後, 雖因正脈失傳 各宗融混, 以致純正教門隱而難彰, 終由列祖悲化, 致使佛日餘輝, 溫暖人間 然觀其弘化歷程, 可謂艱辛備至 如蕅益大師欲顯宗要, 自謂 剖心瀝血, 可見其苦心之一斑 此一弘傳過程, 如一古詩所言 : 看似平常實奇崛, 成如容易卻艱辛 如今廣沾法益, 感恩不盡 曇鸞 善導一系著疏雖佚失於中土, 卻薪傳於日本, 五閱大藏的法然上

27 人, 依此而開創日本淨土宗, 獨立淨土教法, 大暢稱名一行, 法門頓顯輝煌, 光大於世 其開宗立教之本典 選擇本願念佛集, 將善導一脈判教心髓融為一體, 圓顯宗要 其言 : 欲速離生死, 二種勝法中, 且擱聖道門, 選入淨土門 欲入淨土門, 正雜二行中, 且拋諸雜行, 選應歸正行 欲修於正行, 正助二業中, 猶傍於助業, 選應專正定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四偈三選文, 文約義豐, 辭簡理圓, 將淨宗教行二門肝要揭示無遺 正定之業, 本願之光, 得以大彰 淨宗判教, 至此一覽無餘 誠如趙樸老所 讚 : 法然繼起, 宗風丕揚 序言 二一

2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二 綜觀淨宗判教史, 知淨土宗經歷了一個開顯 發展 成熟, 乃至融混 脫離的過程, 但這只是其表面現象, 如滔滔江河之浪花 ; 貫徹始終的超世本願, 方是此一浪花根源, 是法門的生命 眾生的依怙 因其時隱時顯, 最難領會, 如雲中神龍, 難見真影 不明其殊勝法益者, 多視此為老太婆的宗教, 愚夫愚婦的信仰, 鮮知此乃諸佛所行境界, 是上聖下凡共修之道, 若愚若智通行之法 今循教史蹤跡, 甄選諸祖教義判釋要文, 管窺其義, 以彰 大悲於苦者 之本願, 以利 常沒常流轉 之有情 有緣見聞者, 願 菩提種子, 藉此以抽心 ; 正覺之芽, 念念因茲增長 南無阿彌陀佛! 釋智隨謹序佛曆二五四八年 ( 公元二 四 ) 二月

29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 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自釋迦宣說淨土教法以來, 於印度首有馬鳴菩薩 ( 公元一 二世紀 ), 於 大乘起信論 明往生淨土勝易方便, 開啟淨土教法 ; 然淨宗判教, 則興起於印度之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 公元二 三世紀 ), 出生於佛滅後七百年間, 自幼廣學世學技藝及諸道術, 無不通曉 因以隱身術出入宮中, 凌辱宮女, 險遭殺身之禍 以此因緣, 覺知愛欲為眾苦之本, 乃發心出家, 廣學三藏 因不滿足於所學, 於是周遊各地, 四處求學, 並與外道及部派學者辯論, 所向無敵, 遂生邪慢之心, 欲獨出心裁, 自創一派 後入龍宮, 得見 華嚴, 驚歎於大乘甚深秘藏, 乃俯首稱臣, 一心向佛 出龍宮後, 大弘佛法, 摧伏外道 最後安心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一

3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 於彌陀本願, 往生西方淨土 龍樹菩薩天生聰慧, 悟性深高, 大乘教義因其闡揚而光芒萬丈 在佛教史上, 論義理規模之宏大與影響之深遠, 可謂釋尊以外第一人, 故有 釋尊第二 之稱 中國八大宗派皆與其有血脈淵源, 被尊為八宗共祖 楞伽經 懸授其記云 : 於南天國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能破有無見 為人說我乘, 大乘無上法, 證得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龍樹菩薩著疏頗豐, 開般若之門的 大智度論 是其代表作 ; 明往生之要的 易行品 則是淨土思想長河中的一朵奇葩, 奠定了淨宗判教基柱 世尊一生說法雖多, 龍樹菩薩總判為 難易二道, 初顯一代時教大要

31 其 十住毗婆沙論. 易行品 言 : 問曰 : 至阿惟越致地者 : 行 諸 難行, 久 乃可得, 或 墮 聲聞辟支佛地 若爾者, 是大衰患, 如 助道法 中說 : 若墮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是名菩薩死, 則失一切利 若墮於地獄, 不生如是畏, 若墮二乘地, 則為大怖畏 墮於地獄中, 畢竟得至佛, 若墮二乘地, 畢竟遮佛道 佛自於經中, 解說如是事, 如人貪壽者, 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 若於聲聞地, 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佛所說, 有易行道, 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 願為說之 答曰 : 如汝所說, 是儜弱怯劣, 無有大心, 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 何以故? 若人發願, 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未得阿惟越致, 於其中間, 應不惜身命, 晝夜精進, 如救頭燃 如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三

3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 助道 中說: 菩薩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應常勤精進, 猶如救頭燃 荷負於重擔, 為求菩提故, 常應勤精進, 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 辟支佛乘者, 但為成己利, 常應勤精進 何況於菩薩, 自度亦度彼, 於此二乘人, 億倍應精進 行大乘者, 佛如是說 : 發願求佛道, 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汝言阿惟越致地, 是法甚難, 久乃可得 ; 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 是乃怯弱下劣之言, 非是大人志幹之說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 今當說之 : 佛法有無量門 : 如世間道, 有難有易, 陸道步行則苦, 水道乘船則樂 菩薩道亦如是 : 或有勤行精進 ; 或有以信方便, 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33 此問答承前 阿惟越致相品 而來, 故龍樹菩薩以如何至阿毗跋致而開難易二道 而如何進入不退位, 於成佛道上亦最緊要, 故但以至不退位而別彰上成佛道之難易二門 觀此文, 知龍樹菩薩判教緣起是因有 儜弱怯劣 無有大心 之人, 知難行不堪而欲求易行之道, 故特為如是下劣之機, 開顯易行之法 初言如是行者 : 是乃怯弱下劣之言, 非是丈夫志幹之說, 似在責其無有大心, 當 不惜生命, 晝夜精進, 如救頭燃 然成佛非易事, 是法甚難, 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 如此難事, 豈是下劣凡夫所能! 為如是劣機, 若不別開方便, 便永無出離之日 悲愍心生, 毅然為此 無有大心 之機, 宣說易行橫超之法, 淨土一法, 應機弘開 所謂難行道, 有 行難 與 險難 二義, 行難即 行諸難行 久乃可得, 險難即 或墮聲聞 辟支佛地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五

3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 諸 者: 即行門無量, 諸如六度萬行等 如是眾行, 既多且難, 故曰 諸難 久 者: 即時劫久遠 經言, 成佛須三大阿僧祇劫, 乃至無量時劫, 故云 久乃可得 墮 者: 即墮聲聞 辟支佛地 若墮於此, 是名菩薩死, 畢竟遮佛道 此即難行道之最大衰患, 故 華嚴經 云 : 寧受地獄苦, 得聞諸佛名 ; 不受無量樂, 而不聞佛名 所以於往昔, 無數劫受苦 ; 流轉生死中, 不聞佛名故 以此可知, 上求佛道者, 若墮於二乘, 比墮地獄還可怕 諸 久 墮 為難行道所以難之根本, 次第為因 : 因諸而難, 因難而久, 因 諸 難 久 而墮 能於此生大怖畏, 自然期望別有他力救度之法, 以速超生死, 疾出苦海

35 反之, 易行道則無以上諸難, 但以信為方便, 易行而疾至 所謂信者信何? 行者何行? 易行品 初涉十方諸佛之易行, 最後以彌陀 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 之本願, 顯示易行道別在 彌陀本願 其言 : 諸佛世尊, 現在十方清淨世界, 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 若人念我, 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觀此, 知 易行品 雖廣論諸佛菩薩之易行, 而 諸佛世尊, 皆稱名憶念阿彌陀佛本願, 此即龍樹菩薩攝十方諸佛於彌陀一佛, 捨十方淨土而歸西方淨土, 意顯易行道宗旨在彌陀本願 並以偈頌彰此意言 : 人能念是佛, 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 是故我常念 十方現在佛, 以種種因緣, 歎彼佛功德, 我今歸命禮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七

3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 我常念, 我歸命, 顯一心專念意 故知 : 以信方便 即信順 阿彌 陀佛本願 ; 易行疾至 即 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 也 無論何人, 但稱彌 陀佛名, 自然乘彌陀本願力, 往生淨土, 疾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 乘船過海, 直達彼岸 此易行道, 不假自力, 全託佛願, 故無 退墮 之險, 無 步行 之苦, 無 久乃可得 之難 與難行道相對, 彌陀本願所成就的易行道有 一 速 必 三特點 : 一 者一行 : 但稱彌陀一佛名號, 不須修諸難行 速 者速超 : 此生即得往生成佛, 不經多生多劫 ; 且現身即有入正定 聚之益 ( 即時入必定 ) 現 必 者必定: 現今稱名, 蒙光攝取, 即入正定聚益 ; 臨命終時, 聖眾 當來迎, 必定往生而成佛益 有此三益, 以信方便 易行疾至 之理, 一目了然

37 易行道所以易行疾至, 因有彌陀本願故 :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 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 此即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解釋, 揭示易行道根源在彌陀第十八願 本願之王, 藉此開顯而首次明朗 故知 : 阿彌陀佛本願雖廣亙四十八願, 意在第十八願 善導大師玄悟此義, 故有 四十八願, 一一願言 之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略示往生果報, 潛通彌陀第十一 二十二願 ( 此義藉曇鸞大師開顯而明 ) 難行道如陸道步行, 艱難困苦 易行道如水上乘船, 任運而至 故釋迦如來於諸經中處處指歸西方, 並特說淨土三經, 彰易行橫超法益 然於佛法昌隆 根機猛利的正法時代, 難行道雖難, 尚有堪行之機, 故難易二道並彰於世, 致使淨宗一法於正法時代難顯其獨特超勝之妙 待根機日下 法道漸衰的像法時期, 唯有淨土教法偏利時機, 廣通三時之淨土一門自待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一 難易二道判 ( 龍樹菩薩 ) 九

3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 特別顯彰 龍樹菩薩順時應機, 辨行門難易, 決出難易二道, 淨土一門, 始初露鋒芒 如旭日東昇, 晨光初耀 ( 淨宗殊勝, 偏由他宗之衰而彌顯其應機之妙 如盛夏之時, 萬物並茂, 難顯松柏之常青 ; 至嚴冬來臨 萬木凋零之際, 松柏依然挺拔翠綠, 此時方見松柏之常青蒼勁也 如 論語 云 : 歲寒, 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 懸蒙授記的龍樹菩薩, 首彰易行之教門, 開淨宗之先河, 建法門之基柱, 暢如來之本懷 德光遐被, 萬代崇仰 高僧和讚 讚其盛德言 : 本師龍樹菩薩者, 宣說大乘無上法 ; 自己證得歡喜地, 偏勸眾生念彌陀 龍樹大士出於世, 教導難行易行道 ; 流轉輪迴我等眾, 應乘弘誓大願船

39 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繼龍樹菩薩後, 大力弘揚淨宗者, 以北印度的天親菩薩為盛 天親菩薩 ( 公元四 五世紀 ), 出生於佛滅後九百年頃, 後於龍樹菩薩約二百年 初習小乘而誹謗大乘, 謂大乘非佛說, 後因其兄無著菩薩勸說而自識其非, 改學大乘, 並欲割舌以謝謗法之罪 兄云 : 汝設割千舌亦不能滅此罪 ; 汝若欲滅此罪, 當更為方便 : 汝舌能善巧誹謗大乘, 當以此舌善巧解說大乘 受此啟發, 故一生廣造大乘論疏, 以謝前愆 其注疏甚豐, 難以計數, 有 千部論主 之稱, 可見其智慧學識之深廣 其論著如此廣博, 而其安心唯在淨土 往生論 是其代表作, 融三經義理於一體, 彰 一心歸命 宗義, 成為淨土宗正依論典 天親菩薩闡揚淨土宗義, 重在義理上發揮, 未在判教上細辨 故其大義偏在易行一道, 未涉難行之法 可謂唯一真實, 無有枝葉 其言 :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一一

4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二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即是 往生論 心要, 徹彰淨宗心髓 觀佛本願力 彰淨宗本源 往生正因 ; 遇無空過者 顯淨宗攝機之普 易行之至 ; 能令速滿足 明淨宗之速超疾證 ; 功德大寶海 顯淨宗之無上佛果 淨業行人, 若不觀佛本願力, 則不知往生正因何在 憂慮不安之心, 將無從釋懷 反之, 若觀佛本願力, 知遇無空過, 一切疑慮自將冰釋, 功德大寶不求自得 所謂 自是不歸歸便得, 故鄉風月有誰爭 又, 天親菩薩言 :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無礙光如來, 願生安樂國 及 :

41 我作論說偈, 願見彌陀佛, 普共諸眾生, 往生安樂國 則是以身作則, 自行化他, 普攝萬機歸於淨土之悲願 一心良由 往生論 文約義豐, 旨趣幽遠, 故多難明其 一心五念 心要即一 心歸命, 五念門即禮拜門 讚歎門 作願門 觀察門 迴向門, 以至塵封寶庫, 罕有流通 北魏曇鸞大師所註 往 生論註, 圓彰其義, 使其幽遠深義得以顯發 印光大師讚曇鸞大師盛德及 其 論註 言 : 又言 : 曇鸞法師撰註詳釋, 直將彌陀誓願 天親衷懷, 徹底圓彰, 和盤 托出 若非深得佛心, 具無礙辯, 何克臻此! 天親菩薩 往生論, 淨宗之要典也, 世罕流通 曇鸞法師之 註, 文暢達而義深邃, 洵足開人正智, 起人正信, 乃淨業學人之大導 師, 惜中國久已失傳 清末楊仁山居士請於東瀛, 刻以流通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一三

4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四 曇鸞大師除圓彰 往生論 要義外, 別有詳細教判 今依曇鸞大師思想, 述淨宗判教演化, 藉此以明天親菩薩衷懷 曇鸞大師 ( 四七六 五五二年 ), 山西雁門人, 家近五臺山, 慕其神跡故, 未滿十五歲便發心出家, 廣學內外典藉 其神智高遠, 三國知聞, 洞曉眾經, 獨步人外 ; 於四論系之學, 造詣甚深, 有尊為四論師之祖者也 中年後發心註解 大集經, 中途染病, 即停筆求醫 行至秦陵, 上望青霄, 忽見天門洞開, 諸天階位, 歷然齊睹, 瞬目之間, 病即痊癒, 便欲續註, 繼而思惟 : 人命危脆, 旦夕無常, 宜先學長壽之術, 方可長久住世, 大弘佛法 故往金陵, 拜訪聞名於世的山中宰相陶弘景, 求諸仙術 陶以厚禮待之, 並欣然授與仙經十卷 曇鸞大師歸途行至洛陽, 遇北天竺菩提流支三藏法師, 問言 : 佛法中頗有長生不死法勝此土仙經者乎? 流支三藏法師答言: 此方何處有長生不死法, 縱得長年, 少時不死, 終更輪迴三有 夫長生不死,

43 吾佛教始有之 即以 觀經 授之曰 : 此大仙方, 依而行之, 長得解脫, 永離生死 則三界無復生, 六道無復往 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 曇鸞大師聞此, 豁然深悟, 於是焚毀仙經, 並捨四論講說, 專修淨業 每有人責問曰 : 十方佛國皆為淨土, 法師何乃獨意往西, 豈非偏見生也? 曇鸞大師答曰 : 吾既凡夫, 智慧淺短, 未入法位, 念力須均, 如置草引牛, 恆須繫心槽櫪, 豈得縱放, 全無所歸! 大師淳篤信仰( 機法深信 ), 以此可見矣! 曇鸞大師自歸命淨土後, 遵龍樹菩薩 易行品 及天親菩薩 往生論 思想, 著 往生論註, 開淨宗他力本願之教, 大顯法化 其著疏除妙絕古今的 論註 外, 另有 讚阿彌陀佛偈 及 略論安樂淨土義 流通於世 ( 有疑 略論安樂淨土義 非曇鸞大師著者 )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一五

4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六 1. 難易對比二力攸分 往生論註 開章即廣釋龍樹菩薩 難易二道 判之義, 藉此開顯, 難行道之所以難, 義更明朗 ; 易行道之所以易, 理尤突出 其文言 : 謹案龍樹菩薩 十住毗婆沙 云 : 菩薩求阿毗跋致, 有二種道 : 一者難行道, 二者易行道 難行道 者: 謂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此難乃有多途, 粗言五三, 以示義意 : 一者外道相善, 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三者無顧惡人, 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 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如斯等事, 觸目皆是 譬如陸路, 步行則苦 易行道 者 : 謂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

45 清淨土 ;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正定, 即是阿毗跋致 譬如水路, 乘船則樂 龍樹菩薩圍繞 諸 久 墮 而釋難行道義, 意顯欲靠自力證悟聖果者, 無論處於何時, 皆是難行之道 曇鸞大師則更深契時機, 言 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求阿毗跋致為難 特標 五濁之世 無佛之時, 意顯難行之義, 佛滅更強 ( 幾近於無行 ) 以五濁之世 無佛之時, 障緣多故, 少依止故 有此二因, 欲得自證不退, 自然難上加難 欲詳明此義, 曇鸞大師開顯五重要義, 層層深入, 一一簡別, 一目了知難行道於 無佛之時 難行難證之所以然 雖略舉三五, 已將緊要處一一點破 ; 其幽遠深義, 可謂觸目驚心 略申其義 : 一者外道相善, 亂菩薩法 欲登不退地, 得阿毗跋致, 首當以智慧明辨菩薩法與外道之別 菩薩法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一七

4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八 以上求下化為本, 以無染無著為要 福慧雙修, 定慧等持 既廣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又無 我 法 二執, 純是清淨無為無漏解脫之道, 極般若智慧而成就 外道雖亦似求解脫, 行世善, 修苦行等, 但執於人法, 錯認因果, 有為有漏, 非真實解脫之道 然其貌似解脫, 似善而非善, 無智行人, 難辨真偽 經言 : 末法時代, 邪師說法, 如恆河沙 即是對末法眾生智慧短缺 正邪不辨的明示, 可知外道佛法其難辨之甚 此是修行入門第一難, 乃內外簡別 ( 如今外道彌猖, 佛法反衰, 此一難昭然明顯 ) 二者聲聞自利, 障大慈悲 縱有智慧, 能明辨外道與佛法之異而歸依佛門 然入得佛門, 有大小乘之別, 欲登不退, 直至成佛, 須行大乘菩薩道, 興慈運悲, 拔苦與樂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難捨能捨 六度齊修, 萬行總攝 如此大心, 豈是凡夫所能? 經言 : 自未得度, 欲度人者, 無有是處 縱有利他之心, 若無利他

47 之力 利他之行, 則菩薩道但成一空言耳 凡夫所發悲心 ( 實只是一有漏善 心 ), 多如畫水, 瞬間即逝, 終必墮入自利小行中 一墮於此, 則障大慈悲, 上無法可求佛道無由得成矣 上至七地菩薩, 入寂滅之境, 觀一切皆空下無生可度, 尚難發 起利他悲心, 何況生死凡夫! 此由行菩薩道的內因不具, 以是故難 此是第 二難, 乃大小簡別 三者無顧惡人, 破他勝德 或有上根利智, 有心行菩薩道, 而處此娑婆五濁惡世, 逆緣障道, 觸目 皆是 處處五欲薰心, 時時六塵亂性 未證無生忍 登不退地者, 何能免此 紛擾? 雖有大悲心願, 卻無順緣保任此德, 多被種種惡人 惡緣 惡業之所 破壞 如小樹未成, 終被暴雨所折 昔日發大心之舍利弗, 經不起天人考驗 而退失菩提心, 甘墮聲聞, 自障悲心 聖者尚如此, 何況凡夫? 於今末法之 際, 五濁增盛, 障難重重, 此難彌顯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一九

4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 此一難彰五濁惡世行菩薩道之外緣障道甚多, 以是故難 此是第三難, 乃順逆簡別 四者顛倒善果, 能壞梵行 或有出格丈夫, 能不被惡緣所侵, 修諸難行 ; 若煩惱未斷, 無明未破, 盛德未成, 此生成就, 終無有望 所起諸行, 但得人天果報而已 ( 人天之果, 非無漏善, 暫樂還苦, 名曰顛倒 ) 一旦墮入人天福樂中, 多迷於五欲六塵而不能自拔 ( 富貴學道難 ) 欲生生不退 世世修行者, 恐萬中無一 ; 多是隨業流轉去, 一世不如一世 今世之梵行, 則被來世之人天善果所破壞 猶如坯器, 經雨則化也 如印光大師言 : 既受生死, 從悟入迷者多, 從悟入悟者少 此即所謂 三世佛怨 ( 以今世所修, 縱得善報, 然來世得果反墮, 豈不怨矣 但求人天果報 不求生死解脫者, 尤當思此 ) 如五祖戒 草堂清之輩, 尚難逃此難, 余者何人能免! 所謂 生生增上 久乃可得 者, 亦只成

49 可望而不可及 矣( 吾輩虛浪生死, 雖值多佛, 久未解脫, 即在於此 道綽大師以此而設問, 建立聖淨二門, 確立淨宗地位 ; 善導大師以此而立機法深信 ) 此即果中簡別 前三就 因 論難, 此四就 果 論難 以此世之果, 即後世之因, 意顯生生世世皆難出輪迴矣 此是曇鸞大師三世通觀之深邃法眼, 其智慧與悲心, 令人感服! 凡欲久居娑婆救濟眾生者, 尤當深思此難 若是久修菩薩道, 深證無生忍, 能處染不染, 逢惡不變, 如鵝鴨入水, 水不能濕者, 方堪遊戲地獄之門, 處穢拔苦, 任運度生 若是具縛凡夫, 未得不退轉位, 不可混俗度生 如 大智度論 云 : 具縛凡夫, 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 救苦眾生者, 無有是處 何以故? 惡世界, 煩惱強, 自無忍力, 心隨境轉, 聲色所縛, 自墮三塗, 焉能救眾生!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二一

5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二 五者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以上四難從義理上闡釋菩薩道難行的種種原因, 古德判第一為智障, 第二為悲障, 第三 四為方便善巧障 有此諸障, 故菩薩道難成 究其根源, 則因 唯是自力, 無他力持 故, 以種種修行難關, 皆須憑真實智慧功德力一一突破, 方能成就佛道 若無真實智慧選擇力, 難過第一難 ; 若無大悲菩提心力, 難過第二難 ; 若無摧伏邪魔外道破壞力, 難過第三難 ; 若無 隔世不迷 入塵不染 之大三昧力, 難過第四難 此四難不過, 欲成佛道, 未之有也 一言以蔽之 : 末世眾生, 於五濁之世 無佛之時, 唯仗自力, 不仗他力, 終難成就菩薩道 此是二力簡別 難行道唯是自力故, 如跛人步行, 一日不過數里, 極大辛苦 其因雖多, 可別歸為四難 : 一時難, 二處難, 三所行難, 四所向難 所謂久乃可得, 即

51 時難 ; 五濁之世 無佛之時, 即處難 ; 行諸難行 ( 唯是自力 ), 即所行難 ; 至 阿毗跋致 ( 乃至上成佛道 ), 即所向難 五重要義, 顯此四難, 可謂微妙至極, 處處閃耀著智慧之光 反之, 易行道之所以易, 因有 他力攝持 故 : 但以信佛因緣, 願生淨 土, 乘佛願力, 便得往生彼清淨土 佛力住持, 即入大乘正定之聚 種種 諸難, 皆迎刃而解 以易行道不涉他種行業, 不須智慧明辨他法真偽, 但稱 彌陀佛名, 求願往生則足 以念佛一法, 佛所攝故, 巧入佛法 ( 暗合道妙 ), 無有非法可揀擇 如 觀經 言念佛眾生 : 當坐道場, 生諸佛家 若修他 法, 則需智慧明辨是菩薩法耶? 非菩薩法耶? 念佛則不如是, 唯以佛界為所 緣境, 乃直見父面, 天然佛道 所謂 母子相憶, 不相捨離 也 無論上智 下愚, 皆可遵此一行, 故無第一難 凡夫因中雖無力成就菩提心, 但願往生實即淨宗無上菩提, 則可乘佛願力, 入無為涅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二三

5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四 槃界, 成就大乘極果, 自然圓滿利他功德, 所謂 能自利即能普利一切 也, 故無第二難 稱名一法, 佛力攝護, 易行易往, 無有能破 時處諸緣無礙, 時節久近無礙, 罪福多少無礙, 所謂 諸邪業繫, 無能礙者, 故無第三難 生於淨土, 見生之火, 自然而滅 ; 上成正覺, 證大涅槃 不墮人天福樂中, 永出輪迴, 成就梵行, 遊化十方, 任運度生, 故無第四難 此四易皆由彌陀願力所成就, 但能信受奉行, 則稱名自歸, 疾速圓滿功德大寶 猶如水路, 因船力故, 須臾千里, 此即他力之不可思議處! 誠如龍樹菩薩所彰 : 一 速 必 也 兩相比較 : 餘門學道, 似蟻子上於高山 ; 念佛往生, 如風帆揚於順水 力用懸殊, 自可體悟曇鸞大師 勸捨難行, 歸於易行 之深切悲心

53 2. 他力速超三願的證曇鸞大師於 難易二道 判釋中, 揭示難易的根源在自他二力 此二力開顯, 使兩種勝法修學宗旨明朗 其難行之辨甚詳, 以法顯機, 明難行道乃大力聖人所能, 非無力凡夫所堪, 下劣凡夫, 唯易行一道可通入 ; 於易行道宗旨, 其言雖簡, 卻明示 信佛因緣, 乘願往生 之肝要 為圓彰他力之超勝, 論註 最後引用彌陀三願以為的證, 與 難易二道 首尾呼應, 明豎出與橫超兩重因果之別 其文言 : 問曰 : 有何因緣, 言 速 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 : 論 言修五門行, 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 覈求其本, 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他利 之與 利他, 談有左右 若自佛而言, 宜言 利他 ; 自眾生而言, 宜言 他利 今將談佛力, 是故以利他言之 當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二五

5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六 知此意也!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陀如來本願力故 何以言之? 若非佛力, 四十八願便是徒設 今的取三願, 用證義意 : 願言 :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 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得生者, 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緣佛願力故, 十念念佛, 便得往生 得往生故, 即免三界輪轉之事 無輪轉故, 所以得速 一證也 願言 : 設我得佛, 國中人天, 不住正定聚, 必至滅度者, 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 住正定聚 住正定聚故, 必至滅度, 無諸迴復之難, 所以得速 二證也 願言 : 設我得佛, 他方佛土諸菩薩眾, 來生我國, 究竟必至一生

55 補處 除其本願, 自在所化 ; 為眾生故, 被弘誓鎧 ; 積累德本, 度脫一切 ; 遊諸佛國, 修菩薩行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開化恆沙無量眾生, 使立無上正真之道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若不爾者, 不取正覺 緣佛願力故,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以超出常倫諸地行故, 所以得速 三證也 以斯而推 : 他力為增上緣, 得不然乎! 當復引例, 示自力他力相 : 如人畏三塗故, 受持禁戒 受持禁戒故, 能修禪定 以禪定故, 修習神通 以神通故, 能遊四天下 如是等名為 自力 又如劣夫, 跨驢不上 從轉輪王行, 便乘虛空, 遊四天下, 無所障礙 如是等名為 他力 愚哉! 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 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二七

5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二八 曇鸞大師於四十八願中別選三願作為易行疾至 的證, 明凡夫往生 成佛皆彌陀願力成就 以第十八願明往生之因, 以第十一 二十二願明往生之果, 意顯淨宗 念佛成佛 之無上因果 三願以第十八願為根本, 以有因自有果, 無因則無果矣 所謂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即通於果 曇鸞大師釋此願義甚為簡要明瞭, 言 : 緣佛願力故, 十念念佛, 便得往生 仗他力故, 十念即生, 此即他力易往根源 何為 十念? 曇鸞大師釋言 : 經言 十念 者 : 明 業事成辦 耳, 不必須知頭數也 觀此即知 : 十念 非具體數目, 乃 業事成辦 義, 即一切眾生往生功德已由彌陀願行所成就, 只要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必定往生 故知 : 十念業成, 乃決定往生之論, 非定量之數, 即不在稱念數目之多

57 少, 自 不必須知頭數, 只管相續稱念即是, 所謂 乃至十念 也 道綽 善導將此開顯為 上盡一形, 下至一聲, 使其義理大彰 第十一 二十二願即顯往生之果 : 緣佛願力故, 住正定聚, 必至滅度 ; 超出常倫諸地之行, 現前修習普賢之德 縱下品生者, 雖不知無生之理, 一得往生, 種種知見煩惱, 亦自然而滅 如 大經 言 : 生身煩惱, 二餘俱盡 此橫超法益, 非餘法能及, 最難信受 曇鸞大師依二十二願意言 : 案此經推, 彼國菩薩, 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 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 他方淨土, 何必如此? 五種不思議中, 佛法最不可思議, 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 無超越之理, 未敢詳也 此釋意顯 : 往生淨土者, 無品位之別 然經中處處言三輩九品差別相, 如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二九

5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三 何會通? 通觀 大經, 知雖言差別, 意實平等 大經 言 : 其諸聲聞 菩薩 天人, 智慧高明, 神通洞達, 咸同一類, 形無異狀 ; 但因順餘方, 故有天人之名 顏貌端正, 超世稀有, 容色微妙, 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 無極之體 故知, 經中雖權說差別 ( 亦或本師曲順聖道法益 巧攝聖道行人歸於淨土之方便施設乎? 或順凡情, 就機之深淺而暫論品位乎? 或絕凡夫慢不勤策之偷心乎? 聖義幽深, 凡心難測 ), 意實一味 曇鸞大師 讚阿彌陀佛偈 釋此義言 : 安樂聲聞菩薩眾, 人天智慧咸洞達 ; 身相莊嚴無殊異, 但順他方故列名 顏容端正無可比, 精微妙軀非人天 ; 虛無之身無極體, 是故頂禮平等力

59 又其 往生論註 言 : 願往生者, 本則三三之品, 今無一二之殊, 亦如淄澠一味, 焉可思議! 機雖有 三三之品, 同乘佛願, 往生淨土, 則 無一二之殊, 正所謂 同因同行至菩提 也 極樂果報 平等一味 隨意顯化 之義, 以此開顯而明朗, 此是曇鸞大 師首彰 凡夫往生報土 宗義, 因果分明, 一目了然 大師如是透徹經意, 顯 淨宗心要, 真乃 深得佛心 具無礙辯 也 此三願之確證, 明淨土法門往還迴向皆由他力 第十八 十一願顯 往 往生彼土 證悟佛果 仰仗他力相, 第二十二願明 上供諸佛, 下化眾生 亦仗 還他力相 故曇鸞大師言 : 凡是生彼淨土, 及彼菩薩人天所起諸行, 皆緣阿彌 陀如來本願力故 因行果證, 皆由他力, 此即淨宗易行疾至甚深微妙義,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三一

6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三二 是為不可思議功德, 亦是此法難解難信之所以然 欲令易解, 曇鸞大師別以譬喻形象說明自他二力之優劣 : 自力行者, 須戒定慧成就, 方能遊四天下 他力行者, 雖是劣夫, 跨驢不上 ; 乘轉輪王力, 便可遊四天下 劣夫乘轉輪王力, 能遊四天下 喻無有戒定慧之凡夫, 但乘佛願, 即可往生成佛 他力之不可思議, 以此得彰 故曇鸞大師於 論註 中處處顯彰 一切外凡夫人, 皆得往生 要義, 極讚此法言 : 有凡夫人, 煩惱成就, 亦得生彼淨土 三界繫業, 畢竟不牽 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 焉可思議! 煩惱成就之凡夫, 不斷煩惱得涅槃 此即他力難思議處, 而此他力全彰於名號功德中, 論註 言: 彼無礙光如來名號, 能破眾生一切無明, 能滿

61 眾生一切志願 但能生信無疑, 稱彼名號, 即與彌陀願心相應, 即是如實之修行 以彼光明名號是 實相身 是 為物身 故, 自能止一切惡 生一切善 滿一切願 其最後結言 : 愚哉! 後之學者, 聞他力可乘, 當生信心, 勿自局分也, 則是曇鸞大師判教指歸, 勸人歸命彌陀 稱彼名號 乘願往生 論註 初於難易對判中, 明自力修證之難 ; 最後引彌陀三願, 顯他力成佛之易 曇鸞大師悲智苦心, 深長可思也 附 念佛成佛 因果如左圖 : 念佛成佛 因 果 十八願 念佛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體 十一願 必至滅度 成等正覺證大涅槃 用 廿二願 一生補處 供養諸佛開化眾生 往相 還相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三三

6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三四 從曇鸞大師判教思想中, 可深知其於淨宗之不滅功勳, 然 蓮宗十三祖 註 說卻忽略了曇鸞大師及後繼之道綽大師 中國淨土宗以東晉慧遠大師 ( 三三四 四一六年 ) 為初祖, 其結集百餘智士於廬山東林寺共修, 首開蓮社之風, 影響頗盛, 可謂一響百從 故宋朝天臺宗人宗曉法師於 樂邦文類 中訂立祖位時, 視蓮社的創立為淨土宗之始, 以慧遠大師為蓮社初祖 觀慧遠大師淨土思想, 偏於觀想念佛, 並融會般若 禪定之聖道理念, 未能盡顯淨宗易行疾至之理 其時淨土經論尚未普遍流通於世, 淨宗法寶鮮而難見, 故一生著述多是聖道理論, 對淨土之釋亦依附於聖道教法 觀 念佛三昧詩序 即明此義 其言 : 諸三昧, 其名甚眾 ;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何者? 窮玄極寂, 尊號如來 ; 體神合變, 應不以方 故令入斯定者, 昧然忘知, 即所緣以成鑒

63 於此可見其淨土思想之一斑 因其偏於觀想念佛, 仍屬難行之道, 故攝機未普 ; 雖亦別成淨宗一流, 然至宋明以後, 因根機漸劣, 觀難成就, 故少有人實修 而其 結集蓮社, 共修淨業 之風尚, 功高易進, 念佛為先 之首倡, 及 三賭聖容, 佛告當生 之事證, 則對淨宗普及有深遠影響 西方淨土 信仰因此而從 十方淨土 信仰中一躍而出, 獨成一宗, 故後言 淨土 者, 即偏指 西方淨土 慧遠大師博宗六經, 尤善老莊 自駐錫廬山以來, 三十餘年影不出山 其一生融會玄學, 倡導中觀思想, 有力地推動了佛法在中國的弘傳, 而其淨土思想則尚未形成體系 我國最早深入全面闡釋淨宗教理, 開顯易修易往之道者, 即曇鸞大師 其 往生論註 開他力念佛之先河, 明稱名易行之本源, 淨宗 易行 普被 宗旨, 由此得以顯彰於世 曇鸞大師 二道二力 判釋, 為中國淨土宗判教之始, 確立了淨土宗獨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三五

6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三六 特地位, 為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故有尊曇鸞大師為中國淨土宗初祖者 ( 日本 三國七祖 說, 以之為三祖 ) 後之弘揚淨土者, 多以二道二力為指南, 闡揚宗義 或彰難行道之難以導歸淨土, 或顯易行道之易而直指心要 千開萬閉, 皆不離此 曇鸞大師乃不測之人, 北魏孝靜帝尊為 神鸞 南朝梁武帝讚為 肉身菩薩 其一生於山西石壁玄中寺建立淨土道場, 上續廬山專修淨業之風範, 下啟淨宗他力本願之教法, 使淨宗易行一門, 大彰於世 隋朝天臺智者大師 ( 五三八 五九七年 ) 於 淨土十疑論 中, 即引用 難易二道 勸進行者 ; 後之道綽 善導 少康等祖師, 則傾一身之命, 薪火相傳, 大弘此道 誠如印光大師所讚言 : 往生論註 文義顯豁直捷, 真能上繼匡廬, 下啟天臺 西河 長安等, 宜細看之

65 曇鸞大師於淨土之功, 非言思所能及 今能遠沾法益, 皆其恩德所致 高僧和讚 讚其威德言: 本師曇鸞大師者, 承菩提流支教導 ; 焚燒長命之仙經, 深歸往生淨土門 擱置四論之講說, 廣演本願他力教 ; 引導具縛諸凡眾, 平等進入涅槃門 註 淨土宗師資傳承, 古來異說不一, 影響最大者, 即蓮宗十三祖說與三國七祖說 一 蓮宗十三祖 : 中國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 是經宋元明清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 淨宗立祖之說始於宋代, 南宋宗曉法師立蓮宗六祖, 即慧遠 善導 法照 少康 省常 宗賾 爾後, 宋代的志磐法師在 佛祖統記 中除專敘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三七

6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三八 天臺宗外, 兼及禪宗 華嚴 法相 密宗 律宗五宗, 而以慧遠 善導 承遠 法照 少康 延壽 省常為蓮宗七祖 宗曉 志磐同是天臺宗學者, 宗曉立蓮宗六祖, 志磐在此基礎上略有刪增, 立為七祖, 後人大致依志磐所訂 明清蓮池大師弟子增推蓮池大師為八祖 清道光年間, 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 省庵大師為十祖 徹悟大師為十一祖 民國年間, 印光大師改推清初截流大師為十祖, 省庵大師 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 十二祖 印光大師往生後, 四眾弟子推其為十三祖 此即中國淨土宗十三祖的由來 二 三國七祖 : 日本淨土宗尊曇鸞善導法脈而別有一淨宗祖師譜系, 即所謂 三國七祖 說: 印度龍樹菩薩 天親菩薩, 中國曇鸞大師 道綽大師 善導大師, 日本源信大師 法然上人 中國蓮宗所訂祖師並無法脈上的承傳, 只是 取異代同修淨業 功高德盛者 立為祖師 這種訂立祖位與他宗不同, 他們並無直接的師承關係, 甚至在教

67 義上有迥然之別 日本所訂七祖, 則與十三祖說有別, 此七祖無一不是 同修淨業 功高德盛者, 而且在教義上同出一流, 雖無直接的師承關係 ( 道綽 善導除外 ), 亦可謂一脈相承 這種私承法脈, 正是淨土宗迥異他宗之處, 唯法是依, 唯法是從, 人人可循, 無時空隔礙 從兩國訂祖差異中, 可窺知兩國淨土觀念的微細不同 中國十三祖說具有包容性, 以中國唐宋後, 曇鸞 善導法脈之典籍失傳, 淨土宗寓於諸宗, 融混齊歸理念曾一度為淨土法門的主流 ; 此一包容性顯示了淨土法門的廣大無礙 日本淨土宗則完全依曇鸞 善導法脈訂立祖位, 突顯淨土宗清淨無染的法脈傳承, 別有宗祖味道 兩種傳承, 反映淨土宗一體兩面 : 一廣大無邊, 圓收一切 二清淨無染, 圓超一切 如是互融互攝, 並彰一宗法要 第一章淨宗先驅法門基柱二 自他二力判 ( 曇鸞大師 ) 三九

6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 ( 道綽大師 ) 一 聖淨二門判 自曇鸞大師開顯 二道二力 以來, 繼承並發展其判教思想者, 首即隋唐西河道綽大師 道綽大師 ( 五六二 六四五年 ), 山西並州文水人, 出生於北齊武成帝時代, 距曇鸞大師往生正好二十年, 亦正是佛滅後之一千五百十一年, 即佛法初入末法之時 ( 以 正法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 計 ) 大師十四歲出家, 初習 涅槃 般若 等, 後慕名參訪石壁玄中寺, 見曇鸞大師碑文, 如雷貫心, 豁然醒悟, 遂捨涅槃業, 歸入淨土門 道綽大師私承曇鸞大師法脈, 繼往開來, 將一代時教歸結為兩種勝法 : 一聖道門, 二淨土門 如是分判, 擬定宗名, 在理論體系上確立了淨土宗的

69 地位 其代表作 安樂集 言 : 問曰 :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應值多佛,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云 : 我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當今末法, 現是五濁惡世,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是故 大經 云 : 若有眾生, 縱令一生造惡, 臨命終時, 十念相續, 稱我名字,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又復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 若據大乘, 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 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 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 斷五下,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一 聖淨二門判四一

7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二 除五上,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縱有人天果報, 皆為五戒十善 能招此報, 然持得者甚稀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駃雨 是 以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 常能念 佛, 一切諸障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一代聖教, 有大小乘之分, 即菩薩乘 聲聞乘 ; 亦有三乘之說, 即人天 乘 聲聞乘 菩薩乘 道綽大師將一代時教歸為兩種勝法 : 一聖道門, 二淨 土門 聖道門者, 即希於此土證聖之道 淨土門者, 即往生彼土成佛之法 此二勝法, 通為大乘菩薩道, 然聖道一種, 有廣狹二義 : 就狹義而言, 別指 菩薩道 就廣義而言, 既指菩薩乘, 亦含聲聞乘乃至人天乘, 以大乘自含聲 聞 人天乘故 大師言 若據大乘, 即菩薩乘 ; 若論小乘, 即聲聞乘 ; 人天乘本非解脫道, 故特 縱有人天果報, 即人天乘加 縱有 二字以區別之 此 聖淨二門 判, 是道綽大師對 難易二道 的歸納 總結 其言雖

71 簡, 其義甚深, 極彰兩種勝法一難一易之心要 龍樹 曇鸞雖有難易之判, 純在法義上著眼, 未昇華為一宗教門體系 道綽大師將此歸為聖淨二門, 二尊二教意顯, 淨宗教法得彰 曇鸞大師釋聖道難證的原因理極詳盡, 道綽大師則擇其綱要, 結示聖道門之難有二由一證 二由即 : 一去大聖遙遠, 二理深解微 一證即 : 大集經 證 略申述其義 : 一 去大聖遙遠 : 此難意顯末法眾生, 上離大聖佛陀至為遙遠, 難得護念攝受之益 近則生處五濁熾盛之際, 障緣倍增, 知識難逢 以末法修道者多, 成就者稀, 所謂 億億人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也 付法藏經 云 : 善知識者, 即是得道全分因緣 既無人得道, 則無緣親近善友知識, 智為能度之聖道門, 何由得入? 此明無外緣成就菩薩道, 是以故難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一 聖淨二門判 四三

7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四 去大聖遙遠 一句, 義含曇鸞大師 五重之難, 因五重之難是說 於五濁之世, 於無佛時 佛才入滅, 即是無佛之時, 何況去大聖遙遠! 至於 五濁之世, 也因去大聖遙遠而彌顯, 以時愈下而濁愈增故 故知五難乃至百千萬難, 一言以蔽之, 即歸根於 去大聖遙遠 此即 無他力持 而甚難之反證, 意顯他力於解脫道之重要 二 理深解微 : 此有二義 : 一明聖道法義甚深, 二顯眾生根機陋劣 末法雖有經論住世, 但智慧淺薄之機, 無擇法眼, 不能自辨佛法修學津要 所謂 佛法無人說, 雖慧不能解 也 故於甚深之法, 悟解甚微 解 尚甚微, 行 自無由起, 證 更勿容論 此明內因不具, 是以故難 此難正顯 唯是自力 之局限, 以此導歸他力救度之法 以上二義, 攝內外一切因緣 因緣不具, 曇鸞大師所言第一難尚不能過, 況後三難! 道綽大師已敏銳地感受到末法眾生於聖道之 信 解 行 證

73 四門中, 但具 信 門, 解 門已稀, 行 門則已由 難行 而至 無行 矣 一無大乘之行, 二無小乘之行 若論大乘, 則於 真如實相 第一義空, 欲界之欲曾未措心 若論小乘, 則於 修入見諦修道, 乃至那含羅漢, 斷五下貪 瞋恚 身 見 戒禁取見 色界無色界之色貪 無色疑 五煩惱結除五上 貪 掉舉 慢 無明五煩惱結,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甚至於能持五 戒十善者, 亦甚稀少矣 若論起惡造罪, 則無異暴風駃雨 此義非唯道綽大 師獨唱, 亦是他宗同感, 如 法華玄讚 云 : 若佛正法, 教行證三, 皆具足有 若佛像法, 唯有教行, 無證果者 若佛末法, 唯有教在, 行證並無 竊思法本無三時之分, 機則有深淺之別, 故有正像末之異 具教行證, 名為正法 ; 但有教行, 名為像法 ; 有教無餘, 則為末法矣 道綽大師立足於 此, 特作聖淨之判, 以明聖道一法不契末時, 淨土一宗通於三時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一 聖淨二門判 四五

7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六 為顯聖道之難證, 道綽大師初言大乘 曾未措心, 次言小乘 無問道俗, 未有其分, 最後言人天乘亦 持得者甚稀 由大乘而至小乘, 最後降至有漏人天乘, 可謂善法步步退, 退至無可再退之地 ( 何有行門可言 ) 論及造惡, 則如異峰突起般說 : 若論起惡造罪, 何異暴風駃雨 如是正反比較, 自給人觸目驚心的震撼 ( 機深信 ) 此正是 諸佛大慈, 勸歸淨土 的原因 然末世凡夫, 隨順佛意, 樂歸淨土者鮮 或自負上根, 以大乘自命 ; 或獨善其身, 以求自了 ; 或執人天小善, 不希解脫 如是眾機, 外似賢善, 內總虛假, 難與聖道一法相應 ; 若不別歸淨土一門, 自必隨業流轉, 永無出離之日 此即吾等無始劫來雖值多佛, 仍未解脫的原因 如是造罪眾生,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以有 稱我名號,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之誓願故 ( 法深信 ) 大師為喚醒沉迷之人, 故言 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但能歸心淨土, 則 縱使一形造惡, 但能繫意專精, 常能念佛, 一

75 切諸障, 自然消除, 定得往生 造罪凡夫唯一出離之緣, 顯彰無遺 此段要文, 短短數語, 一貫而來, 如江河決堤, 似海潮奔湧 大師意甚明瞭, 悲甚殷切! 有緣聞此痛快直捷之言者, 當善自思量, 選擇念佛, 樂歸淨土, 方不負大師一片婆心 為顯末世凡夫無由自力證果之事實, 道綽大師引 大集經 末法時中, 億億眾生, 起行修道, 未有一人得者 之聖言以為的證, 彰末世凡夫之有心無力, 可謂一針見血, 不容置疑 ( 安樂集 廣引經論說明末法時代 白法隱滯, 多有諍訟, 微有善法得堅固 之理甚詳, 文繁不錄 ) 前有理證, 今有經證, 事證更不待言, 人各悉知 道綽大師出家, 正遇上北周武廢佛 ( 五七四年 ), 耳聞目睹末法之種種跡象, 故特別留心當時流傳教內的末法思想, 審時度世, 尋求即生了脫之道 直至四十多歲, 尚無結果, 可謂漸漸雞皮鶴髮, 無常逼在眼前 然生死猶未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一 聖淨二門判四七

7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四八 了, 內心的不安 焦慮 恐懼, 可想而知 幸有緣得見曇鸞大師碑文, 知彌陀願王不棄一人, 有如黑暗中忽見光明, 心中憂慮頓時消失 從此, 擱置涅槃廣業, 專修淨土一門 坐不背西, 每日念佛七萬聲, 並廣勸大眾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教以用麻豆記數, 每稱一名便數一粒, 人稱之為 小豆念佛 累計多者達八十至九十石, 中等者得五十石, 最少的也有三十石 因其所化, 晉陽 太原 文水等地, 七歲以上皆能念佛 後發明念珠以為記數方便, 並自行穿製, 送與四眾, 教以念佛 為顯虔敬歸西之意, 大師常教人不向西方涕唾 便利, 不背向西方坐臥 不信彌陀淨土甚至欲誹謗者, 一接觸大師, 無不被其虔誠風範所感動, 而改容歸向, 一心念佛 道綽大師於念佛之餘, 常宣法音, 開悟有緣, 一生宣講 觀經 近二百遍, 開啟專修專弘之先風, 溢美於世, 為諸祖所崇仰 如今五濁增盛, 去大聖更為遙遠, 再難見有大師如此 自信教人信 之虔敬風範者矣 或如印光大師

77 所言 : 道綽大師一生專弘淨土, 講淨土三經近二百遍, 可知一年之中當講四五遍 不以繁重為忌, 唯期人各悉知 今人則必不肯如是重重屢講也, 古人以利人為本, 今人以求名為本, 若專講淨土, 人或輕之, 所以不肯專精致力於此一法也 道綽大師以其切身經歷, 感受到自力修行的艱難, 深知無始以來的業力非自力所能化解 縱欲以凡夫之心效法菩薩之行, 多是有心無力, 亦如大象陷於淤泥深潭而不能自拔 然未遇他力之緣, 亦只有空疲於自力無謂的掙扎 當有緣得遇彌陀大悲急救之法, 看到了一切眾生解脫的希望, 從內心深處發出了 一切眾生, 都不自量 的呼喊, 欲使仍在泥潭中掙扎的行人, 當歸他力攝取, 入此淨土一門 悲憫之懷, 溢於言表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一 聖淨二門判 四九

7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五 二 教赴時機論 經典與現實的映照, 使道綽大師深深感受到下劣之機, 生是五濁惡世, 處此末法時代, 若不別依淨土, 終無出離之緣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 唯依念佛一行, 得度生死 此是釋迦本師懸為末法眾生指歸的徑路, 藉大師開顯而明瞭 道綽大師從自身修為中, 深深體會到機法相應的重要性, 明確提出了 教赴時機 的理念, 其言 : 若教赴時機, 易修易悟 ; 若機教時乖, 難修難入 一代時教, 法門雖多, 各有應機之別 若能善觀時節因緣, 擇選應機要法, 則可少用功勞多得利益, 所謂 易修易悟 也 反之, 若不明機法相應之理, 錯亂修習, 自然 難修難入 是以道綽大師特別注重 時代 與 根

79 機 而選擇相應於時機之 教法, 分明指示 : 今時眾生, 應稱佛名號 對時機的深刻反省, 成為道綽大師選擇教法 確立宗門的基石 安樂集 初引 正法念經 及 大集月藏經 詳辨 時 機 言 : 正法念經 云: 行者一心求道時, 常當觀察時方便 若不得時 無方便, 是名為失, 不名利 何者? 如攢濕木以求火, 火不可得, 非時故 ; 若折乾薪以覓水, 水不可得, 無智故 是故 大集月藏經 云 : 佛滅度後: 第一五百年, 我諸弟子, 學慧得堅固 第二五百年, 學定得堅固 第三五百年, 學多聞讀誦得堅固 第四五百年, 造立塔寺, 修福懺悔得堅固 第五五百年, 白法隱滯, 多有諍訟, 微有善法得堅固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二 教赴時機論 五一

8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五二 道綽大師以此聖言量而選擇相應於末法 時 機 之教法云 :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安樂集 引用大量經證, 為末法眾生決出唯一可行之道, 即是 稱名念佛, 往生安樂 其言 縱使一生造惡之機, 臨終十聲稱佛, 亦得往生, 即徹彰此義 此乃大師借 觀經 極惡最下之機, 顯名號為極善最勝之法, 別彰彌陀無機不攝之本願 雖舉 下至十聲, 意攝 上盡一行, 彰 乃至十念, 莫不皆往 也 第十八願義, 以此而清晰明瞭 自此, 觀想觀像之念佛, 始轉而盛行口稱一行, 此是道綽大師為萬世凡夫大開往生之門 成佛之道, 透徹佛心, 極暢佛懷 高僧和讚 讚其德言 : 本師道綽禪師者, 擱置聖道之萬行 ; 唯有淨土之一門, 說為可通之入路

81 本師道綽禪師者, 擱置涅槃之廣業 ; 勸勉五濁之群生, 歸信本願之他力 道綽大師以 聖淨二門 攝一代聖教, 並剖析 機法相應 要義, 顯淨土一門乃唯一赴時應機之法 故知 : 聖淨分判, 旨欲勸捨聖道, 歸於淨土 其言 罕一得者, 即彰末法時代, 聖道已徒有其法, 無堪行之機 言 唯有淨土一門, 可通入路 及 何不思量, 都無去心也, 則是攝歸淨土之金言 誠如法然上人所言 : 立聖道 淨土二門意者, 為令捨聖道入淨土門也 此即聖淨二門判的真實內涵 淨土宗學者, 須知此旨, 設雖先學聖道, 若於淨土一門有其志者, 應棄聖道, 歸於淨土 如 金言錄 所言 : 莫留諸教之得道於耳底, 唯稱本願之名號於口中 第二章聖淨決判確立宗門二 教赴時機論 五三

8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五四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 善導大師 ) 淨宗判教經不斷孕育 發展, 藉道綽大師聖淨之判, 易行之道即脫穎而出 機法相應之教法 教義基本確立, 宗旨亦趨明朗 並因其專弘專修, 使淨土一法盛傳於世 彌陀光明, 大顯神威 如日騰空, 光芒萬丈 蒙受光澤者, 不可計數 然淨宗系統教相仍有幽隱之處未盡彰明, 猶待時機開顯 光明善導和尚, 乘願而來, 上承龍樹 天親 曇鸞 道綽諸祖法脈, 集淨土大成, 使淨宗教門行門 教相教義 宗旨意趣 方便真實 正依經典等, 皆一一明確, 一切幽隱之處亦無不明瞭 無盡寶藏, 一旦盡開, 宛如宮殿矗立, 巍然莊嚴 淨土宗得以登上歷史舞臺, 廣攝末代苦惱群萌 善導大師 ( 六一三 六八一年 ), 俗姓朱, 山東臨緇縣人 ( 一說安徽泗縣人 ), 十歲出家, 師事密州明勝法師, 初研 法華 維摩 等大乘經典, 後

83 見西方變相圖, 大為震撼, 便生 欣慕淨土, 深願往生 之情, 言 : 何當託質蓮台, 棲神淨土! 大師一日偶入經藏, 探得一經, 即 觀無量壽經, 一覽之後, 甚為歡喜, 歎言 : 修餘行業, 迂僻難成 ; 唯此觀門, 速超生死 自此, 常修此法, 得證三昧, 親睹極樂樓閣 寶池等依正莊嚴 唐貞觀年中, 大師二十餘歲, 聞道綽大師在山西玄中寺開闡淨土法門, 乃不遠千里, 前往問津 蒙道綽大師面授 觀經 幽意, 徹悟淨土真髓, 深歸彌陀本願, 直入念佛一門 貞觀十九年 ( 六四五年 ), 道綽大師往生, 善導大師即離開玄中寺, 回到京城長安, 高樹法幢, 大興法化 善導大師出生於隋朝大業九年, 往生於唐高宗永隆二年, 春秋六十有九 歷經唐高祖 太宗 高宗時代, 活躍於國運鼎盛的太宗 高宗時期, 而大師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五五

8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五六 出生前統一天下之隋文帝時代, 佛教正以旺盛之勢在復興發展, 文帝頒下 佛教治國策 佛教興隆策 天下佛寺復興詔 等, 興隆佛法, 舉國上下, 無不崇仰聖教 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之際, 大師從無量光明土應化而來, 以其非凡氣魄, 高舉念佛成佛旗幟, 廣度群萌 亦如 疏 云 : 今乘二尊教, 廣開淨土門 有人問曰 : 念佛之善, 生淨土耶? 大師答曰 : 如汝所念, 遂汝所願 答已, 大師即自念佛, 口出光明 見者歡喜, 自然歸心念佛 古來弘通淨土者多, 然洞曉三經意旨者少, 更有錯解三經要義障往生道者, 或以欣求淨土為執相外求, 或視十念往生為別時意趣, 或別重自佛而輕他佛 如是別解別行, 大障念佛往生一法 為力挽宗風, 顯彰彌陀超世本願, 大師標心結願, 奮筆著疏, 暢如來興世本懷, 顯彌陀救度悲願 其疏現存有

85 五部九卷 : 觀經四帖疏 四卷, 法事讚 二卷, 往生禮讚 一卷, 般舟讚 一卷, 觀念法門 一卷 觀經疏 為本疏, 釋淨宗教義, 獨顯大師超人智慧 ; 餘四為具疏, 彰淨宗行門, 別露大師信仰情操 此五部九卷聖典, 乃淳篤信仰之悲心流露, 蘊含無盡寶藏, 取之不竭, 百讀不厭 饑者遇之, 如得佳餚 ; 貧者遇之, 如得寶珠 ; 浪者遇之, 如得歸宿 特蒙聖僧指授 諸佛證定之 觀經四帖疏, 則是淨宗教理的中柱, 往生西方的目足, 直指彌陀肝心, 暢佛救度本懷, 貴重如經 大師於 觀經疏. 後跋 言 : 某今欲出此 觀經 要義, 楷定古今 此義已請證定竟, 一句一字不可加減, 欲寫者一如經法 可見此疏之重要, 法然上人讚為 彌陀直說, 開宗立教, 獨尊此疏 五部九卷, 集淨土大成, 系統完善了淨宗教門行儀 今權分二門, 以顯大師楷定古今之曠古神蘊 : 一教判集成, 二教義集成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 五七

8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五八 一 教判集成 1. 大判聖教 (1) 二藏二教判 曇鸞大師 二道二力 判, 詳明淨土宗旨 ; 道綽大師聖淨二門判, 確立淨土宗門 法益至此雖顯, 然教相猶未詳明 善導大師在此基礎上, 特作教相之判, 彰淨宗於一代時教中的獨特尊高地位 觀經疏 言 : 問曰 : 此 經 二藏之中何藏攝? 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 : 今此 觀經, 菩薩藏收, 頓教攝 一代佛法, 古德多判為二藏二教 二藏者 : 即聲聞藏, 菩薩藏 二教者 : 即頓教, 漸教 善導大師判 觀經 為菩薩藏收, 為頓教攝, 大經 彌陀經 不言自明 淨宗教相, 以此得明

87 菩薩之道, 旨欲上求下化 ; 求生淨土, 似專自利, 何以為菩薩藏收? 由來不願生淨土者, 多疑於此 如元照律師初發大願, 常生娑婆, 通達佛理, 作大導師 提攜群生, 令入佛道 復見高僧傳慧布法師云 : 方土雖淨, 非吾所願, 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 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 由是堅執所見, 歷涉數年, 於淨土門, 略無歸向, 見修淨業, 復生輕謗 後遭重病, 色力痿羸, 神識迷茫, 莫知趣向 病癒之後, 頓覺前非, 悲泣感傷, 深自克責 志雖洪大, 力未堪任 自是盡棄平生所學, 專尋淨土教門 二十餘年, 未嘗暫捨 如是之人, 古來非一 如蕅益大師初亦藐視淨土, 以為曲被中下, 後因大病因緣而歸於淨土 窺知, 菩薩若無自度之能, 何有化他之功? 唯有自行圓滿, 方能真實利他 然娑婆穢土, 障緣重重, 自行難圓, 利他難顯 西方淨土, 佛力住持, 疾成佛道, 任運度生 如 大經 言 : 供養十方諸佛如來, 開化恆沙無量眾生 是以華嚴海眾, 悉歸淨土 ; 諸經所讚, 多在彌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五九

8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 陀 故知 : 求生淨土, 正為 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是菩薩行, 非聲聞道 況聲聞藏一向不明淨土教, 唯大乘菩薩藏開啟此門, 並處處顯明此法乃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了 之一乘佛道 淨土一法能速證菩提 二利圓滿, 故善導大師判為頓教 此 頓 與他宗所判頓教是同是異? 詳觀五部九卷, 知此有與奪二義 與之, 與諸頓教同 ; 奪之, 超異諸宗 觀大師 般舟讚 即知 : 聖道權實頓漸之法, 通為漸教 ; 淨土弘願稱名一行, 別為頓教 其言 : 釋迦如來真報土, 清淨莊嚴無勝是, 為度娑婆分化入, 八相成佛度眾生 或說人天二乘法, 或說菩薩涅槃因 ; 或漸或頓明空有, 人法二障遣雙除 ; 根性利者皆蒙益, 鈍根無智難開悟 ;

89 瓔珞經中說漸教, 萬劫修功證不退 觀經彌陀經等說, 即是頓教菩薩藏 ; 一日七日專稱佛, 命斷須臾生安樂 ; 一入彌陀涅槃國, 即得不退證無生 聖道八萬四千法門, 皆以自力了生脫死, 雖有權實頓漸之別, 然須斷惑證真, 非普攝眾機之法, 縱有圓頓之理, 卻無普攝之益, 所謂 根性利者皆蒙益, 鈍根無智難開悟 也 ; 縱雖利根, 亦須萬劫修功, 方證不退, 所謂 久乃可得 也 號為頓中極致之禪宗, 亦無不如此, 如禪宗古德言 : 理雖頓悟, 事須漸修 善導大師慧眼明澈, 權借 瓔珞經, 總判聖道諸法悉為漸教 云 : 門門不同名漸教 也 反觀淨土, 不斷惑業, 得預補處, 是 具縛凡夫 屠沽下類, 剎那超越成佛之法, 方便 易行 疾至, 所謂 一日七日專稱佛, 命斷須臾生安樂 ;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六一

9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二 一入彌陀涅槃國, 即得不退證無生 也 唯此一法,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不斷煩惱, 得入涅槃, 故為無與倫匹之頓教 善導大師頓漸之判, 立足於二力之別 通途如天臺 華嚴等, 雖有權實頓漸之教判, 皆約自力而言 ; 淨土一法, 偏就他力而論 雖云實教, 異自力實 ; 雖云頓教, 異聖道頓 此乃超過諸宗之法門, 非權實漸頓之所攝 雖非權實之所攝, 而強立真實之名, 以示他力真實之體 ; 雖非漸頓之所攝, 而假與頓教之稱, 以顯橫超橫截之用 曇鸞大師謂之 上衍之極致, 不退之風航 善導大師則高判為 頓教一乘海 無為涅槃界 後之蕅益大師雖借天臺 圓 頓 教之名, 亦發揮淨宗橫超諸宗之義, 言持名一法 至簡至易 至頓至圓, 是 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最極圓頓 之教, 十方佛土, 無此名相, 無此階位, 無此法門 綜觀諸祖判釋, 窺知淨土一法橫超諸法, 非他宗能及 為區別於聖道頓教, 古德多讚淨土為 頓中之

91 頓 圓中之圓 其獨立尊高之地位, 以此可鑒 聖道之華嚴法華, 素有全圓 純圓之稱, 今何以貶為漸教? 觀善導大師釋, 知大師特著眼於機法相應之益 華嚴法華, 雖為一實大教, 大機得益, 小根無份, 故雖頓猶漸也 淨土一法, 萬機普攝, 易行橫超, 其無上利益非華嚴法華能及, 故為頓中頓也 此義如 佛說無量壽經甄解 所言 : 今就 利益 論, 彼假此真 何故? 彼說速疾成佛道, 不見速疾成佛人, 故自成別時意趣 法體非別時意, 人機劣故 今信不疑者, 十即十生 往生不退至菩提故, 初生處即菩提 在世滅後, 但此一法故, 一切凡聖行無別故, 利益真者無過斯 由難易二道 聖淨二門, 至頓漸二教之判, 淨土宗對一代時教之教相分判得以圓彰 後之蕅益大師判此為橫豎二門, 印光大師判為通別二法 雖立名不同, 大義無二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六三

9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四 略將兩種勝法之別, 示圖如左 : 佛法 聖道門 難行道 自力 豎出 漸教 通途法門 淨土門 易行道 他力 橫超 頓教 特別法門 (2) 出世本懷論淨土一法, 既為易行易往之頓教, 能令凡聖通往, 五乘齊入, 釋迦本師何以廣開八萬四千法門? 善導大師 般舟讚 言 : 佛教多門八萬四, 正為眾生機不同 門門不同名漸教, 萬劫苦行證無生 故知, 八萬四千法門, 乃本師隨機施教之法, 雖門門不同, 總為漸教

93 如是廣開方便, 其義何在? 大師 法事讚 云 : 如來出現於五濁, 隨宜方便化群萌 : 或說多聞而得度, 或說少解證三明, 或教福慧雙除障, 或教禪念坐思量,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上盡一形至十念, 三念五念佛來迎 ; 直為彌陀弘誓重, 致使凡夫念即生 觀此, 知諸餘法門皆是 隨宜方便 之教, 唯念佛一行是 究竟解脫 之法 三念五念, 佛皆來迎 如是力用, 非餘能比 故善導大師言 : 種種法門皆解脫, 無過念佛往西方 又言 :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六五

9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六 綜觀諸釋, 知釋迦廣開一代時教, 旨在導歸淨土一門 所謂 廣開要門, 顯彰弘願 也 善導大師言 :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徹顯此義 是知, 釋迦出世本懷, 固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終歸在宣說彌陀本願, 教令念佛 以入佛知見, 無過於往生西方 ; 但入此門, 一切諸門悉皆得入 教門雖多, 唯此一法,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可謂大事因緣, 端在於此 是故勇猛世尊, 處處指歸 大經 彰此心要言 : 如來以無盡大悲, 矜哀三界, 所以出興於世, 光闡道教, 欲拯濟群萌, 惠以真實之利 真實之利, 唯在彌陀本願 華嚴法華, 雖亦真實之法, 因其 深固幽遠, 無人能到, 故真實之利, 無從可得 彌陀本願, 三根普被, 五乘齊入, 乃至一念, 具足無上功德 真實之利, 無過於此 故大悲世尊 慈悲哀愍, 特留

95 此經, 止住百歲 其有眾生, 值斯經者, 隨意所願, 皆可得度 此即釋迦出世本懷之極顯, 彰興世本意, 唯在宣說淨土一法 諸佛舒舌證誠, 亦顯諸佛興化正意, 唯在淨土 可謂 三世諸如來, 出世正本意, 唯說阿彌陀, 不可思議願 也 故善導大師言 : 誓生淨土者, 即稱諸佛本願意也 誠知 : 一代所說難行諸教, 不論教門權實, 不問說時先後, 總為化前教, 是為入淨土門之方便 此一用意, 從 觀經 中完全流露出來 又, 諸佛淨土無量, 何以本師偏讚西方, 勸念彌陀? 善導大師 往生禮讚 云 : 諸佛所證, 平等是一 ; 若以願行來收, 非無因緣 然彌陀世尊, 本發深重誓願, 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 但使信心求念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 一聲等, 以佛願力, 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及以諸佛, 勸向西方, 為別異耳 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 應知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六七

9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六八 諸佛雖多, 願行有別 唯有彌陀, 誓願深重, 以佛願力, 易得往生 是故釋迦諸佛, 偏讚西方, 勸念彌陀 尋其根源, 在彌陀之誓願, 其 諸佛咨嗟 願言 : 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無量諸佛, 不悉咨嗟稱我名者, 不取正覺 偈言 :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 誓不成等覺 欲令十方眾生, 究竟得聞彌陀名號, 法藏比丘, 特發 諸佛咨嗟 之悲願 故釋迦諸佛, 乘大悲本願, 悉皆稱揚讚歎彌陀一佛, 欲令我等凡夫, 易得往生也 法華 欲暢之本懷, 以此得彰 誠知 :

97 如來所以興出世, 唯說彌陀本願海 誓願弘深, 利益廣博, 是以千經共闡, 萬論均宣, 諸祖普弘 故唐宋以 後, 諸宗齊歸淨土, 普欲共暢如來本懷, 由此形成中國淨土教史上特有的大 融合 此是後話, 詳見第四章 2. 細判淨宗 (1) 要弘二門判 1 要弘二門 曇鸞 道綽對易行道之釋, 直指第十八願, 可謂頓捨聖道, 直入淨土 但細觀淨土三經, 內容甚廣, 直說彌陀本願之外, 亦涉及聖道之理, 何以曇 鸞 道綽獨依第十八願定淨土宗旨? 十三定觀 三福九品, 同為聖言, 豈 非淨土行門? 又, 粗看三經, 似乎各有側重, 如 大經 以彌陀誓願為本,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六九

9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七 觀經 以十六觀為重, 彌陀經 以稱名為要 三經似各有別, 何獨以稱名一行以為宗本? 此疑未決, 法門難彰 由來眾說不一, 即在於此 道綽大師雖有 所修萬行, 但能迴向, 莫不皆往 然念佛一門, 將為要路 之釋, 但意猶未暢 善導大師別就淨土一門, 明細分判, 開顯 要弘二門, 使方便與真實得以顯彰, 三經一貫宗旨, 以此通明 觀經疏 言 : 娑婆化主, 因其請故, 即廣開淨土之要門 ; 安樂能人, 顯彰別意之弘願 其 要門 者 : 即此 觀經 定 散二門是也 定 即息慮以凝心, 散 即廢惡以修善 迴斯二行, 求願往生也 言 弘願 者 : 如 大經 說 : 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所謂 要門, 有定散二門, 謂之定善 散善 定善即 觀經 十三種定

99 一日想觀, 二水想觀, 三地想觀, 四寶樹觀, 五寶池觀, 六寶樓觀, 七華座觀觀, 八像觀, 九真身觀, 十觀音觀, 十一勢至觀, 十二普觀, 十三雜想觀, 此十三定觀, 總不離極 樂依正莊嚴, 旨在依相住心, 以期 息慮凝心 散善即 觀經 三福九品, 其意在 廢惡修善 迴斯二行, 求願往生, 是為要門 十三定觀, 攝定機眾生 ; 三福九品, 應散動根機 末世眾生, 業障深重, 境細心粗, 觀難成就, 故於定善一門, 不作細論 今時眾生, 能行三福, 已 甚稀有 權順散心之機, 略顯三福要義, 以明 九品迴心 莫不皆往 義 三福者, 觀經 言 :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此三福, 一為世善, 二為戒善, 三為行善 觀經疏 釋言 :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七一

10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七二 第一福 : 即是世俗善根 曾來未聞佛法, 但自行孝養 仁 義 禮 智 信, 故名世俗善也 第二福者 : 此名戒善 就此戒中, 即有人 天 聲聞 菩薩等戒 其中或有具受不具受, 或有具持不具持 但能迴向, 盡得往生 第三福者 : 名為行善 此是發大乘心凡夫, 自能行行, 兼勸有緣 捨惡持心, 迴生淨生 又, 就此三福之中, 或有一人單行世福, 迴亦得生 ; 或有一人單行戒福, 迴亦得生 ; 或有一人單行行福, 迴亦得生 或有一人行上二福, 迴亦得生 ; 或有一人行下二福, 迴亦得生 ; 或有一人具行三福, 迴亦得生 ; 或有人等, 三福俱不行者, 即名十惡 邪見 闡提人也 觀此釋, 知散心眾生, 修三福行業者, 無論行業多少, 但能迴心, 皆得

101 往生 觀經 以所行深淺而開出九品差別, 意顯 迴心皆往 義 若論其行之初, 未必為往生也 如中下品之機, 平生未曾見聞佛法, 但自然行孝, 臨終遇善知識, 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 得生西方 故和尚釋言 : 以此文證, 但是不遇佛法之人, 雖行孝養, 亦未有心希求出離 直是臨終遇善, 勸令往生 此人因勸迴心, 即得往生 又此人在世自然行孝, 亦不為出離故行孝道也 因勸迴心, 即得往生 所謂 要門 者, 其 要 在此 觀要門義, 知定散二門皆是以自力修諸功德, 迴向求往 觀經 以定散二善, 攝聖道四攝六度, 乃至八萬四千行門 定散二門, 攝定散二機, 然攝機未盡, 仍有既無力凝心修定, 亦無力廢惡行善者, 如破戒 十惡 邪見 闡提人等 觀經 於散善文之下三品中,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七三

10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七四 即為破戒 造罪乃至五逆十惡之機, 大開稱名一行, 示造罪凡夫特別往生徑路 念佛往生 此即真實除苦惱法, 普應群機, 易行疾至 故源信大師言 : 得其便宜, 無如念佛 本師應韋提夫人之請, 廣開淨土之要門, 即欲顯此大悲急救之法, 所謂 顯彰別意之弘願 也 一切善惡凡夫, 以彌陀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無不往生淨土 淨土宗旨, 至此而大顯 所謂 弘願 者, 即彌陀普度萬機之弘廣大願, 通指四十八願, 別在第十八願 一切善惡凡夫, 依此誓願, 得生淨土 此意詳如 大經, 觀經 雖廣說定散二善, 實欲別彰弘願 其定散文中, 大要有六處顯彰別意弘願 定善有二處, 散善有四處 定善二處者, 初於第七 華座觀 中顯彰弘願, 釋尊欲說 除苦惱法 時, 住想西方 ; 阿彌陀佛知情故, 應聲即影臨東域, 佇立空中, 放光攝受 韋提夫人 因佛力故, 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當下信入, 證入無生 此即

103 意顯 除苦惱法 在於佇立空中的 南無阿彌陀佛 故善導大師釋言 : 彌 陀應聲即現, 證得往生也 次於第九 真身觀 中, 以 光明遍照, 十方世界 ; 念佛眾生, 攝取不 捨 文而顯彰 念佛往生 本願 此即顯 真身觀 意在以 佛身 而彰 佛 別意心 弘願, 如 觀經 言 : 觀佛身故, 亦見佛心 佛心者 : 大慈悲是, 以無緣慈, 攝諸眾生 韋提夫人於 華座觀 中因見佛相好而入信, 今於 真身觀 言 : 觀佛 身故, 亦見佛心 意顯非由觀佛身而入信, 乃由 即佛身見佛心 而入信 佛心是大悲救度之心, 以無緣慈, 攝諸眾生 佛身光明, 即慈心流露, 此 所謂身心一如也 故知 : 韋提夫人於 華座觀 見佛得忍, 剋實而言, 是因 彌陀慈光攝受而信入 今以 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顯彰此義 至此, 大經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七五

10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七六 聞其名號, 信心歡喜 之意, 已顯彰無遺 故善導大師釋言 : 佛光普照, 唯攝念佛 散善四處者, 初於中下品為行孝之人說四十八願, 略有顯彰, 次於下三品中, 偏以最劣之機, 逐一彰顯弘願法益 如下上品之機, 一生 多造惡法, 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 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初聞經名, 除罪千劫, 後稱佛名, 除罪五十億劫, 意顯稱名功勝 故化佛菩薩至行者前, 讚言 : 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聞經與稱名本乃並說, 化佛來迎, 何以獨讚稱名一行? 善導大師釋言 :

105 所聞化讚, 但述 稱佛之功, 我來迎汝, 不論聞經之事 然望佛願意者, 唯勸正念稱名, 往生義疾, 不同雜散之業 如此經及諸部中, 處處廣歎, 勸令稱名, 將為要益也 應知 故知, 下上品文, 即彌陀自彰弘願念佛之益 下中品, 更為毀犯五戒 八戒及具足戒等造罪凡夫, 廣讚阿彌陀佛十力威德 光明神力, 彰弘願法益 及至下下品, 則為五逆十惡之機, 大開稱名一行, 因其苦逼失念, 善友教以口稱, 頓轉獄火為清涼風, 乘寶蓮花得生淨土 此下下品以最下之機, 獨顯名號功德超勝無比, 無人不救, 稱名皆往 從中下品至下下品, 即散善文中一一顯彰別意弘願 尤其對 無有佛法 世俗二種善根, 唯知作惡 之人, 大開弘願法益 如是之機, 觸目皆是 若遇善緣, 即得往生 ; 若不遇善, 即入三塗 無緣大悲, 以此而彰 根機愈劣, 法益愈顯 釋尊於 觀經 中初開定善一門, 以攝定機眾生 ;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七七

10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七八 次說散善一門, 以應散動根機 ; 最後宣稱名一行, 急救逆惡苦機 悲心分分 流露, 弘願層層顯彰, 如蓮花漸開, 蓮子自現, 此即本師攝化至極善巧 如 是 廣開淨土之要門, 顯彰別意之弘願, 示大悲普覆之益, 有如夜來之香, 彌漫虛空, 處處可聞 2 要弘廢立 要弘二門 判, 不僅是對一部 觀經 的分判, 亦是對整個淨土教法 的細判 凡往生經所涉教行, 無一不攝 窺 觀經 開權顯實宗旨, 知要門 乃隨他意而說, 即本師因請而開之方便, 以攝眾機歸於淨土 其行業猶難, 攝機未普, 未顯彌陀超世悲願, 未暢如來度生本懷, 故釋迦如來於 要門 中, 處處顯彰別意 弘願 ; 最後於流通文中, 則全捨定散二善, 唯囑稱名 一行 觀經 宗旨至此而得以大顯, 有如花落而蓮自成矣 其文言 : 佛告阿難 :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107 此文結勸念佛一行, 是 觀經 眼目 心要 一部 觀經 內容雖廣, 旨歸在此 如千里來龍, 在此結穴 善導大師徹悟佛意, 顯彰其義言 : 上來雖說 定 散 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 要弘廢立 之文, 可謂絕代妙釋, 將一部 觀經 廢立要義完全揭示出來, 顯彰 觀經 目的不在十三定觀 三福九品, 而在 持無量壽佛名 的弘願念佛 釋尊初雖暫隨他意而廣開定散二門, 最後即閉之 ; 一開永不閉者, 唯稱名一行 如是廢立, 顯 觀經 宗旨在稱名念佛 故釋云 : 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此即本師隨自意而說, 以顯彰別意弘願 所謂 望佛本願 者, 即望彌陀本願也 彌陀選擇念佛, 釋迦付囑稱名, 此即二尊一致之教 可謂隱顯雖殊, 化導是一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七九

10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 又, 此 一向專稱 之釋, 亦是善導大師對 弘願門 之結示 指歸, 意顯 一向專稱 即是 乘彼願力, 以此顯彰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本弘誓願 其文雖短, 透徹淨宗心要, 極暢如來本懷 可謂筆力萬鈞, 朗徹大千 ; 淨土宗義, 如撥雲見日, 朗然獨耀 所謂諸行雖可迴向得生, 實非憑此等行業往生 顯意是自力之行, 實則隱彰佛力接引 以極樂報土, 小聖尚難依自力往生, 定散二善, 猶為三界有漏之業, 如何得往! 然釋尊為普攝群機巧入淨土, 故權開要門, 勸以世出世善迴向求往, 使其冥順佛願, 自亦蒙彌陀接引 亦即不能直入第十八願之機, 則權以十九 二十願導之, 最後再勸歸第十八願 為別顯淨土易行易往真實義, 觀經 特別付囑稱名一行, 以歸 念佛往生 之本願 彌陀經 則顯彰 觀經 玄義, 全捨方便攝機要門, 唯顯真實弘願法益 貶少善不生, 唯稱名得往 此即本師攝要門入弘願門, 攝第十九 二十願之機悉歸第十八

109 願 ; 三願同歸念佛之旨, 以此而大顯 善導大師處處顯此要義 : 法事讚 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般舟讚 言: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往生禮讚 言: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八一

11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二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此即淨土真實義, 弘願一門, 徹彰無遺 明瞭此義, 則三經義旨, 可洞若觀火 ; 一向專稱之義, 朗然獨耀 大經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宗旨, 得以徹底開顯出來 要弘二門判, 將淨宗方便與真實開顯無遺, 使三經義理得以疏通 未入淨土者, 即可由要門而歸向淨土 ; 已修淨土者, 則完全導歸真實弘願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此即本師 廣開要門, 顯彰弘願 之意趣 所謂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也 而要門的引導, 使聖道與淨土之間有了一聯結紐帶, 不能頓歸他力念佛者, 亦可藉定散迴向而歸淨土 一代時教, 萬善之機, 得以統攝無餘 ; 同時更細微地簡別出淨土門中 諸行迴向 與 本願念佛 之異 此是善導大師在曇鸞 道綽獨彰真實義的基礎上, 建立起了淨土宗的完整體系

111 略將要弘二門大義, 示圖如左 : 淨土宗 要門 諸行迴向 自力 疏雜之行 方便 隨他意 廢 弘願門 念佛往生 他力 正定之業 真實 隨自意 立 從 要弘二門 判中, 知淨土宗雖有二門, 歸宗在 弘願門 此義廣顯於 大經, 然隋唐之際, 他宗行人多依 觀經 定散二善修習淨業, 不明其根本宗旨在念佛 故道綽 善導悉依 觀經 明辨淨土宗旨 道綽大師順觀門之義, 首明 觀佛三昧 為宗的觀念, 其 安樂集 言 : 今此 觀經, 以 觀佛三昧 為宗 若論所觀, 不過依正二報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八三

11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四 此是道綽大師判 觀經 宗旨, 其 觀 通指十六觀, 含攝 觀 念 二義, 即十三定觀與稱名念佛 若論其指歸, 則偏指稱名一行 所謂 今時眾生, 應稱佛名號時者 也, 此是貫穿一部 安樂集 的根本宗旨 大師辨定宗旨後, 不言其觀, 而別依諸部大乘, 顯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議, 意顯 觀經 宗旨在念佛一門 其 聖淨二門 判中, 更以下品下生章之稱名一行, 釋第十八願, 顯 稱佛名號, 順佛本願 要義 窺知所言 觀佛三昧, 實隱彰 稱名念佛 之 念佛三昧 此淹含之義, 藉善導大師開顯而明朗 善導大師將 觀經 大義判為要弘二門, 顯明 觀佛 與 稱名 之別 ; 並依此義初判一經二宗, 言 : 今此 觀經 : 即以 觀佛三昧 為宗, 亦以 念佛三昧 為宗 ;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113 觀經 權說要門, 別彰弘願, 故一經有二宗 所謂 觀佛三昧 即 要門, 念佛三昧 即 弘願門 顯看似有二宗, 然觀佛仍帶自力難行, 既非彌陀本願, 也非釋尊本懷, 更非十方眾生所能 ; 唯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 是彌陀本願 釋尊本懷 十方眾生所能 因此, 釋尊於 觀經. 流通分 中不付囑 觀佛 之 要門, 而付囑順佛本願之稱名一行, 此即釋尊 廢觀立念 密義 善導大師釋言 :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揭示 觀經 真實意趣唯在 念佛三昧, 兩宗至此歸於一宗 疏 言 此 經 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即顯一經真宗 故知, 觀經 之 觀, 以顯見之, 為日想水想之觀 ; 以隱取之, 則為觀佛本願之觀, 所謂 觀佛本願力 也 此即二尊一致的真實教法 略將兩宗歸於一宗要義, 附表於後 :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八五

11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六 念觀二宗 : 今此 觀經 : 即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觀經疏. 玄義分 念觀廢立 : 佛告阿難 : 汝好持是語, 持是語者, 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觀經. 流通分 上來雖說 定 散 兩門之益,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觀經疏. 散善義 善導大師在明淨土宗旨時, 別顯宗之所歸在往生淨土, 言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以此顯彰名號功德正為攝受眾生, 一心迴願往生, 此即本願招喚之敕命 欲生我國 ( 乃至觀佛之要門, 亦以迴願往生為體, 若不迴願, 則不成往生業 ) 至此, 明知念佛意趣在順佛本願, 乘願往生, 所謂 南無 阿彌陀佛 也 念佛為宗, 往生為體 宗趣, 得以明朗 如是顯彰淨宗 彼

115 土成佛 與聖道 此土入聖 之不同, 淨宗弘願正義, 得以暢顯無遺 (2) 正雜二行判無論何宗, 悉有 教相 與 行法 二門 ( 如天臺教觀二門 ), 一為教義理論, 一為實踐方法 教相為安心分, 行門為起行分 二門如目足相依, 不可分離 若教不歸行, 則如貧人數寶, 終無所獲 ; 若行無教證, 則易受他法所惑, 誤入歧途 要弘二門為淨宗教相細判, 以明安心所在 欲明淨宗行業, 善導大師更作 正雜二行 之判, 使教行二門交相輝映 如是依教判入行法, 藉行法彰教義, 楷定了淨宗修學宗旨 正雜二行判, 首大判 正行 與 雜行, 次細判 助業 與 正定業 如是一一簡別, 決出 正定業, 顯彰 聖淨二門 及 要弘二門 判的意義 歸宿 觀經疏 言 :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八七

11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八八 就行立信者, 然行有二種 : 一者 正行, 二者 雜行 言 正行 者,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名 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專讀誦此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等 一心專注思想 觀察 憶念彼國二報莊嚴 若禮, 即一心專禮彼佛 若口稱, 即一心專稱彼佛 若讚歎供養, 即一心專讚歎供養 是名為正 又就此正中, 復有二種 : 一者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者, 是名正定之業, 順彼佛願故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 助業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 雜行

117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也 此正雜二行判, 文有二意 : 一明 往生行相, 二判 二行得失 先略述往生行相, 以明判行標準 往生之行雖多, 善導大師大分為二 : 一正行, 二雜行 一 正行 者, 有開合二義 : 初開為五種, 後合為二種 初開為五種 : 一讀誦正行, 二觀察正行, 三禮拜正行, 四稱名正行, 五讚歎供養正行 第一 讀誦正行 : 即專讀誦 觀經 彌陀經 無量壽經 第二 觀察正行 : 即專觀察憶念極樂依正二報 第三 禮拜正行 : 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第四 稱名正行 : 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八九

11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九 第五 讚歎供養正行 : 即專讚歎供養阿彌陀佛 次合為二種 : 一正定業, 二助業 正定業者 : 即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行住坐臥, 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捨 也 正定業有二義 : 一正選定之業, 二正決定之業 前就彌陀而言, 彌陀五劫思惟, 選捨諸行, 選取念佛一行以為往生本願, 故名為 正選定之業 後者就眾生而言, 眾生信順彌陀,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則順彼佛願, 決定往生, 故名為 正決定之業 助業者 : 除稱名之外, 讀誦 觀察 禮拜 讚歎供養四種是為助業 所謂助業, 即助成正定之業, 非指往生須憑助業 順彼佛願 決定往生 之業唯一無二, 即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 其餘 讀誦 觀察 禮拜 讚歎供養 四業, 本非正定之業, 但入淨土門, 須藉此助成正定業 如通過讀誦

119 觀察等, 了知極樂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之依正莊嚴, 而生欣慕 ; 了知 唯有念佛蒙光攝 之本願, 而歸於稱名 此即由助業達成正定業之目的, 所謂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也 善導大師言 : 望佛本願, 一向專稱 即彰顯行門歸宿 故知 : 一向專稱 即是五正行之指歸處, 若歸於一向專稱之正定業, 助業自然攝於其中, 三業自專, 畢命念佛 如是即專修之相, 常與彌陀願心相應, 決定往生 何故五正行之中, 唯稱名念佛為正定業? 大師釋言 : 順彼佛願故, 即稱名念佛是彌陀本願行 專稱佛名者, 順彼佛願, 必得往生也 二 雜行 者 : 除以上正助二業以外, 自餘諸善, 悉名雜行 雜行廣言則無量無邊, 總攝聖道八萬行門 ; 略而論之, 亦可翻對五種正行束為五種雜行 : 一讀誦雜行, 二觀察雜行, 三禮拜雜行, 四稱名雜行, 五讚歎供養雜行 第一 讀誦雜行 : 為往生極樂, 除讀誦淨土三經外, 於大小乘 顯密諸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九一

12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九二 經受持讀誦, 悉名讀誦雜行 第二 觀察雜行 : 為往生極樂, 除觀察極樂依正莊嚴外, 於大小顯密事理觀行不捨, 悉名觀察雜行 第三 禮拜雜行 : 為往生極樂, 除禮拜彌陀一佛外, 於一切諸餘佛菩薩及諸天等禮拜恭敬, 悉名禮拜雜行 第四 稱名雜行 : 為往生極樂, 除稱彌陀一佛名號外, 亦稱自餘一切佛菩薩及諸天等名號, 悉名稱名雜行 第五 讚歎供養雜行 : 為往生極樂, 除讚歎供養彌陀一佛以外, 於一切諸餘佛菩薩及諸天等讚歎供養, 悉名讚歎供養雜行 雜行不順佛願, 非往生之業, 故須至心迴向, 方可得生 一代時教甚廣, 涉及行門亦多, 善導大師判 行 標準是以 往生經行 為指南 : 專依往生經行行者, 是為 正行 ; 不依往生經行行者, 則為 雜行

121 ( 此即於一代聖教中決出淨土經典, 亦如聖淨二門之分判, 決出淨土門 ) 此是正雜分際, 故大師所判五種正行, 皆不離淨土經典, 不離極樂依正, 不離彌陀名號 以國土及佛名, 攝持眾生之三業, 自然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如是即為無間之業, 是為正行 其餘眾行, 雖可迴向得生, 總為 疏雜之行, 心常間斷故 ( 正雜分判立足於往生 ; 若不歸淨土 別修聖道者, 則所謂雜行是其正行 當善知此義 ) 又, 往生經甚多, 所說往生行亦廣, 大師從眾多往生經中, 特別選出 大經 觀經 彌陀經 而確立正行標準, 以此三經中, 就其攝化方便言, 已攝盡種種行業 ; 就其根本宗旨論, 則完全導歸一向專稱 故知 : 往生經行 者, 即三經共明之 一向專稱 一行也 善導大師將正行細分為 正定業 與 助業, 明往生經所標之行唯在 正定業 次述二行得失, 以明行門歸宿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九三

12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九四 疏 云: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親近, 憶念不斷, 名為無間也 若行後雜行, 即心常間斷, 雖可迴向得生, 眾名疏雜之行 此即二行得失之文 按此文意, 知正雜二行, 得失有五 : 正行五得者 : 與彌陀親 近 無間 不用迴向 純 雜行五失者 : 與彌陀疏 遠 有間 必用迴向 雜 略述五對得失之義 : 第一 親 疏 對者 : 親 者: 修正行者, 於阿彌陀佛甚為 親暱 如 疏 云 :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 佛即聞之 ; 身常禮敬佛, 佛即見之 ; 心常念佛, 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眾生 ; 彼此三業, 不相捨離, 故名親緣也 疏 者: 雜行也 眾生口不稱佛, 佛即不聞之 ; 身不禮佛, 佛即不見之 ; 心不念佛, 佛即不知之 眾生不憶念佛者, 佛即不憶念眾生 ; 彼此三業,

123 常相捨離, 故名 疏雜之行 也 第二 近 遠 對者 : 近 者: 修正行者, 於阿彌陀佛甚為 鄰近 如 疏 云 : 眾生願見佛, 佛即應念, 現在目前 故名 近緣 也 遠 者: 雜行也 眾生不願見佛, 佛即不應念, 不現在目前, 故名 遠 也 第三 無間 有間 對者 : 無間 者: 修正行者, 於彌陀憶念不間斷, 故云 名為無間 也 有間 者: 修雜行者, 於彌陀憶念常間斷, 故云 心常間斷 也 第四 不迴向 迴向 對者 : 不迴向 者: 修正行者, 縱令不別用迴向, 自然成往生業 如 疏 云 : 今此 觀經 中, 十聲稱佛, 即有十願十行具足 云何具足? 言南無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九五

124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九六 者, 即是歸命, 亦是發願迴向之義 ; 言阿彌陀佛者, 即是其行 以斯義故, 必得往生 迴向 者: 修雜行者, 必用迴向之時, 方成往生之業, 若不用迴向, 則不成往生之業, 故云 迴向得生 也 第五 純 雜 對者 : 純 者: 修正行者, 是純極樂之行, 以正助二業, 不離彌陀一佛故 雜 者: 修雜行者, 非純極樂之行, 通於人天三乘, 亦通於十方淨土, 故云 雜 也 正雜得失, 大義如上 雖有五不同, 若論其本, 即往生 定 與 不定 也 往生禮讚 詳明此義, 其言 : 若能如上, 念念相續, 畢命為期者,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何以故? 無外雜緣得正念故 ;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 不違教故 ; 隨順佛語故

125 若欲捨專修雜業者, 百時稀得一二, 千時稀得三五 何以故?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 ;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 與教相違故 ; 不順佛語故 ; 繫念不相續故 ; 憶想間斷故 ; 迴願不殷重真實故 ; 貪瞋諸見煩惱來間斷故 ; 無有慚愧懺悔心故 ; 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 ; 心生輕慢, 雖作業行, 常與名利相應故 ; 人我自覆, 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 ; 樂近雜緣, 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余比日自見聞 : 諸方道俗, 解行不同, 專雜有異 但使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 修雜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此二行得失, 如前已辨 仰願一切往生人等, 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 願生彼國者, 行住坐臥, 必須勵心克己, 晝夜莫廢, 畢命為期 上在一形, 似如少苦 ; 前念命終, 後念即生彼國 長時永劫, 常受無為法樂, 乃至成佛, 不經生死, 豈非快哉! 應知 此即善導大師對二行得失的精要闡釋, 觀其大義即知 :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九七

126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九八 正行五得者 : 必定往生也, 所謂 專意作者, 十即十生 其得雖有四因, 核其實, 則唯一, 即 與佛本願得相應故 能與佛本願相應, 自然無外雜緣得正念 不違教 順佛語 雜行五失者 : 往生不定也, 所謂 修雜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 其失雖有十三由, 根本在 與佛本願不相應故 有此一失, 則餘之十二皆失矣 善導大師詳辨二行得失, 意在眾生 善自思量, 捨 千中無一 之雜行, 歸 十即十生 之正行, 即專依往生經行行也 般舟讚 言 : 萬行俱迴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 無過一日七日念 此即善導大師導歸正定業的最要開示, 即勸捨雜行, 歸於正行 ; 藉由助業, 入正定業也 此與要門導歸弘願義緊密相依, 意顯 乘彼願力, 一向專稱 要

127 義 二行二業的細判, 是善導大師對往生行業的楷定, 將往生正因正行, 緊密聯繫起來, 絲絲相扣, 毫無錯亂 至此, 淨宗教行二門, 相資而成 一向專稱之他力易行道, 如水落石出, 雲開月現 無力明辨淨宗心要的垢障凡夫, 可輕鬆自如地歸投彌陀無礙光明, 念佛往生矣! 略將正雜二行大義, 示圖如左 : 讀誦 前三 觀察 助業 往生業 正行 五種 ( 專修 ) 禮拜稱名讚歎供養 後一 正定業 ( 專念 ) 雜行 念餘佛 修餘行等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九九

128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 又此 正雜二行 判, 意在就 行 立 信, 即依往生行成就 必定往生 之信心 然行有正雜, 以何立信? 觀二行得失即知, 就行立信, 是以正行建立必定往生信心 以 修雜不至心者, 千中無一往生 故 ; 修正行則 十即十生, 百即百生 也 又正行雖有五, 唯稱名一行順彼佛願, 是決定往生業 故知就行立信, 核其本, 即依稱名一行, 建立必生信心 即念佛之人, 當作得生想, 信 稱名必生 也 其餘助業, 即是以同類善根助成此一信心 如此就行立信, 信行互攝, 彰信行一體 信行不二之旨 故真信者, 自然一向稱名 ; 一向稱名, 思必定往生者, 則信在其中 若疑念佛往生不定者, 即是自我設限, 是為不如實修行, 曇鸞大師謂之 信心不淳 信心未決 讀誦等助業, 即為決疑生信, 令知念佛必生也 反之, 雖略有少疑, 但不礙行, 亦不妨往生 法然上人言 : 邊疑邊念佛, 即得往生 雖疑猶念佛, 意顯信仍在其中 大阿彌陀經 言諸多行者, 初信佛法, 奉行佈施等, 後復中悔 :

129 心中狐疑, 不信分檀佈施作諸善, 後世得其福 ; 不信有彌陀佛國 ; 不信有往生其國 雖爾者, 其人續念不絕, 暫信暫不信 ; 意志猶豫, 無所專據 續其善願為本, 故得往生 其人壽命病欲終時, 阿彌陀佛即自化作形像, 令其人目自見之, 口不能復言, 但心中歡喜踴躍, 意念言 : 我悔不知益齋戒作善, 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 自古以來, 即有無數行者, 未必深知攝取不捨之大悲本願, 但始終續其善願為本 ( 信在其中 ), 一心念佛, 更有如鸚鵡學舌念佛往生者 ; 他們雖不知彌陀光明無礙, 但無時不蒙悲心攝護 如一古德所言 : 煩惱障眼雖不能見, 大悲無倦常照我身 疑心未決者, 以此可起決定往生之心也 故知, 但能相續念佛, 決定往生無疑 究其實, 信疑乃對待之法, 因疑故論信 ; 然信者無別, 唯信念佛也 若一向念佛, 自然順佛本願, 得生彼國, 此所謂潛通佛智也 如三寶滅盡之時, 無有經教住世, 唯有佛名流布, 爾時聞一念,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一 教判集成 一 一

130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 二 尚且得生 今時念佛, 如何不生! 綜觀經文事證, 知所謂往生決定者, 決定在名號, 非凡夫之心 若離名號而於自心中求信, 如於空中覓鳥跡, 終不可得 若不顧我心, 一向稱名, 知定得往生, 自然起決定之心 善導大師廣開信仰之門, 最後言 : 望佛本願, 一向專稱 以此標示淨宗歸結, 唯在念佛, 別無他義 ; 唯任口稱, 別無可用心處 如是自絕凡夫一切思慮 籌量 計度之心, 令恆住正念, 不為一切異見異學之所破壞 法然上人深明此意, 故獨立念佛一行, 言 : 淨土宗之心要者, 在於 不論是誰, 但念佛皆往生也 就行立信之道, 無過於斯, 此可謂他力安心極致! 不言信而信在其中, 不絕疑而自無疑 故知, 淨土宗旨可謂 不論淨穢, 不論善惡, 不論信疑 ; 總之, 不可論心之是非 凡夫之心, 善惡共迷, 不可作為出離之要道, 唯稱

131 南無阿彌陀佛, 即得往生也 若執信心而不歸念佛, 有如手執契卷而不知取用也 淨業行人, 當以行攝信, 一向念佛 法然上人言 : 倦念佛之人者, 失無量寶之人也 ; 勇念佛之人者, 開無邊悟之人也 應以願往生心, 相續念佛 二 教義集成 善導大師得蒙泄瓶之教, 弘判頓漸二教 要弘二門 正雜二行, 將淨宗心要和盤託出, 淨宗判教體系至此而臻完美 除教判外, 善導大師於教義亦處處楷定, 集其大成 時節因緣成熟, 淨宗思想得以圓彰於世 現將其宗義大要, 歸結如下, 以餉行人 第三章彌陀垂跡大成淨宗二 教義集成 一 三

132 淨土宗判教史略要 一 四 1. 淨土法門本為凡夫從龍樹菩薩至道綽大師, 皆本著 機法相應 的立場選擇教法 八萬四千法門, 能應下凡之機者, 唯淨土一法 稱名一行 龍樹菩薩為 儜弱怯劣 無有大心 之人, 特說易行之道, 隱彰 淨土一法, 本為凡夫 要義 道綽大師以 教赴時機 理念, 為造罪凡夫選擇稱名一行, 顯彰淨土教是 赴時 應機 之法 善導大師探經玄義, 繼承並發揮此一心要, 楷定 淨土一法, 本為凡夫 宗義, 大悲本願得以大彰 觀經疏 初引十處經文證顯此義, 後釋三輩九品通為凡夫 其言 : 看此 觀經 定善及三輩上下文意, 總是佛去世後, 五濁凡夫 ; 但以遇緣有異, 致令九品差別 何者? 上品三人, 是遇大凡夫 ; 中品三人, 是遇小凡夫 ; 下品三人, 是遇惡凡夫, 以惡業故, 臨終藉善, 乘佛願力, 乃得往生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觀經四帖疏》綱要 - 隨身書 017 慧淨法師編述 觀經四帖疏 綱要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4 月版本 ) 目錄... 一 五部九卷本疏具疏教門行門安心起行 1... 二 彌陀指授諸佛證誠楷定古今尊信如經 3... 三 九品唯凡觀經一部佛為凡說非為聖人 12... 四 彌陀報身極樂報土凡夫入報全託佛願 24... 五 六字名號機法一體具信願行是正定業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logarithms of number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s life

More information

A reconstruction of Smogulecki and Xue s table of trigonometrical logarithms (ca. 1653) Denis Roegel 21 October 2011 This document is part of the LOCOMAT project: http://locomat.loria.fr 1 Smogulecki

More information

CBM PROPOSAL

CBM PROPOSAL Maya Grigorovich-Barsky EDU 605 Fall 2011 Professor Durham CBM PROJECT Counting 1-10 in Japanese Recognizing the Kanji Characters and Correctly Pronouncing Them Student Information Name: Melinda Baskin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1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釋信願編撰壹 中國淨宗祖師之成立在淨土教的歷史上 努力倡導弘揚念佛法門的主要人物 一般稱之為 淨土宗祖師 或 蓮宗祖師 從傳記所見 早期有七祖 九祖說 近代則有十二祖 十三祖說 然而 此所謂淨土宗的祖師 見於文獻的記載 乃出於宋代以後之事 最早的文獻 樂邦文類 及 佛祖統紀 雖明白記載 祖師 說的名稱 然而皆作為 蓮社 之祖 並無所謂 宗 的名稱 茲就古籍所載 關於淨土宗 即蓮社或蓮宗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1)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6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我們適逢彌陀七, 所以法師設計這個禮拜跟大家介紹淨土的祖師, 由我 先跟各位介紹淨土宗的起源 形成及發展 淨土宗, 我們常常聽到又有稱為 蓮宗, 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的十宗之一 它的根源取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 在古印度的經典裡面有很多談到有關淨土的國土,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雙 月 刊 第 16 期 民 國 104 年 9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善 導 大 師 ( 宗 祖 ) 五 祖 承 遠 大 師 六 祖

More information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宗 旨 信 受 彌 陀 救 度 專 稱 彌 陀 佛 名 願 生 彌 陀 淨 土 廣 度 十 方 眾 生 Pure Land Buddhism January. 2016 雙 月 刊 第 18 期 民 國 105 年 1 月 出 刊 贈 閱 淨 土 宗 宗 祖 善 導 大 師 畫 像 中 國 淨 土 宗 十 五 位 祖 師 初 祖 慧 遠 大 師 二 祖 曇 鸞 大 師 三 祖 道 綽 大 師 四 祖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2)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今天跟大家繼續介紹淨土的發展 我們昨天提到了曇鸞法師將淨土宗有 系統的發揚起來的 我們看到屏幕上, 這個是曇鸞法師的法像, 所以今 天跟大家介紹曇鸞法師的生平 雖然在中國淨土宗裡面沒有將曇鸞 法師列為祖師, 但是他對淨土宗的形 成有非常大的關係跟影響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9 期 民國 103 年 7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900??indd

900??indd 900 432 中華民國一 二年七月十六日 中鋼半月刊 第九版 六月份公司業務概況 八 碳鋼產量 六九九 七 三公噸 碳 鋼銷量 七三六 九公噸 合併營收 二五 八七五 一七五千元 福利金收支統計 項 福 利 資 訊 請 參 閱 EIP 快速選 單 總務福利資訊平台 本公司福委會一 二年六月 份福利金收入及各項補助之人 數 金額統計如下表 至於各 一 二年合併累計營收 二千元 一七三 一五五

More information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法然上人全集 - 淨宗叢書 009 慧淨法師編譯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09 年 7 月版本 ) 前言 壹 選擇本願念佛集 ------------------------------------- 一 貳 三部經釋 ---------------------------------------------- 一一九參 法語篇 ----------------------------------------------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2 期 民國 104 年 1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版權開放歡迎流通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6 年 9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8 期 Pure Land Buddhism September. 2017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 二祖 曇鸞大師 三祖 道綽大師 四祖 善導大師 宗祖 五祖 承遠大師 六祖 法照大師 七祖 少康大師 八祖 延壽大師 九祖 省常大師 十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 講解 淨宗法師 2005 年 6 月講於 佛林寺 一 第一部分 南無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 法然上人全集 第 288 頁, 我們共同來學習 念 佛法語 法然上人的法語, 很簡捷, 很好懂 法然上人的教化風格, 都是很簡單明瞭, 一語到位 所以, 也未必要怎樣深入地去思維 我們就按照順序往下學習 一 正定之業者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這是四句偈 這一條可以講是我們淨土門的總綱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6 期 民國 103 年 1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2

2 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陀教育學院 淨宗概論 淨土宗 參考講義 2012/5/18 修訂版 2 綱要目次 : 淨宗概論 ~ 阮貴良 ~ 佛陀教育基金會 佛陀教育學院 / 淨土宗 課程參考講義開課日期 :2012/4/13 一 何謂 佛土 淨土? 淨土 分類?---------------------------------------------------------- 5 ( 一 ) 佛土 ---------------------------------------------------------------------------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宗 旨 雙月刊 第 14 期 民國 104 年 5 月出刊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 贈閱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8 期 民國 103 年 5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Date:2017/8/19 1. 本經分往生品位為上中下三輩, 三輩各有三, 則為九, 是則 觀經 中之九品也 九品各含九, 則為八十一 如是輾轉推演, 實是無量 品位雖殊, 論其能往生之主因, 莫不由於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蓋此正本經之綱宗, 往生極樂之關鍵 2. 善導大師於 觀經四帖疏 中, 說九品往生正因皆是 三心 又云 : 又看此 觀經 定善, 及三輩上下文意,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3 期 民國 104 年 3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5 年 5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0 期 Pure Land Buddhism May. 2016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More information

慧淨法師書信集 - 淨宗叢書 021

慧淨法師書信集 - 淨宗叢書 021 淨宗法師編 慧淨法師書信集 ( 增訂版 )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淨土宗網站地址 : 台北市信義路五段 150 巷 22 弄 41 號電話 :02-27580689 (2010 年 6 月版本 ) 編者序 不管是淨土行人還是他宗行人, 甚至教外學術研究人士, 當涉及到淨土宗時, 人們的眼睛都越來越關注到善導大師, 越來越關注阿彌陀佛的 他力本願 認識雖然不盡相同, 但反映出一股回歸善導的思潮正在興起,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雙月刊 第 5 期 民國 102 年 11 月出刊 贈閱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二祖 曇鸞大師三祖 道綽大師四祖 善導大師 ( 宗祖 ) 五祖 承遠大師六祖 法照大師七祖 少康大師八祖 延壽大師九祖 省常大師十祖 蓮池大師十一祖 蕅益大師十二祖 截流大師十三祖 省庵大師十四祖 徹悟大師十五祖 印光大師 發行人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2011 年 12 月 21-62 頁 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Reading Hōnen s Senchaku Hongan Nembutsu Shuwith New Eyes 溫金柯 Wun Jin-Ke 摘要 五代以後, 淨土信仰成為漢地佛教不同宗派的共同結論, 而不廢各宗的教學 而在日本, 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建立 除了稱名念佛之外, 一切皆拋捨 的觀念, 產生深遠的影響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Microsoft Word - 2.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_溫金柯_ doc 2011 年 12 月 21-62 頁 新眼光讀日本淨土宗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Reading Hōnen s Senchaku Hongan Nembutsu Shuwith New Eyes 溫金柯 Wun Jin-Ke 摘要 五代以後, 淨土信仰成為漢地佛教不同宗派的共同結論, 而不廢各宗的教學 而在日本, 法然上人的 選擇本願念佛集 建立 除了稱名念佛之外, 一切皆拋捨 的觀念, 產生深遠的影響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旨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宗May. 2018 Pure Land Buddhism 雙月刊 第 32 期 民國 107 年 5 月出刊 贈閱 淨土宗宗祖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祖 慧遠大師 二祖 曇鸞大師 三祖 道綽大師 四祖 善導大師 宗祖 五祖 承遠大師 六祖 法照大師 七祖 少康大師 八祖 延壽大師 九祖 省常大師 十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安樂集 上云: 問曰 : 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遠劫以來, 應值多佛 ; 何因至今, 仍自輪迴生死, 不出火宅? 答曰 : 依大乘聖教, 良由不得二種勝法, 以排生死, 是以不出火宅 何者為二? 一謂聖道, 二謂往生淨土 其聖道一種, 今時難證, 一由去大聖遙遠, 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 大集月藏經 選擇本願念佛集序藏人頭從三位行左大辨兼兵部卿平朝臣基親夫以專稱南謨之教門者直至西刹之要路也 不但釋迦金之宣亦爲彌陀素意之願 二日三日執持名號之證諸佛舒舌 十聲一聲必得往生之義衆生銘肝 爰吾大師空和尚有一軸文集之書號選擇本願念佛集 誠是渡苦海之通津 亦爲照長夜之靈光 人無三學横截四流 弘願密意斯彰 佛以一行普濟萬機 大悲本懷方暢 隨犯隨懺之行誰非我分 易修易往之法須仰他力 不入此門安到彼岸 我等何幸遇斯靈典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 廣度十方眾生宗旨 贈閱 雙月刊 第 15 期 民國 104 年 7 月出刊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蓮池大師 十一祖 蕅益大師 十二祖 截流大師 十三祖 省庵大師 十四祖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念佛法要 念 佛 法 要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1- 念佛法要講記 簡要科判及目錄 前言代序 3 甲一 總標念佛法要 7 乙一 明念佛超勝 7 乙二 明念佛法要 22 甲二 正示念佛方法 31 乙一 總標 31 乙二 別示 36 甲三 結示勸修 66-2 - 前言代序學人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種變化 ; 即是神通力度眾生 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 若總若別 其有眾生, 繫心稱念, 莫不除障獲益, 皆生佛前 ; 即是名號度眾生 計今時眾生, 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 正是懺悔修福, 應稱佛名號時者 若一念稱阿彌陀佛, 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一念既爾, 況修常念, 即是 恆懺悔人也 又若 發心 安樂集 卷上 唐并州玄中寺道綽禪師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 總有十二大門 ;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近, 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 力勵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5 期 淨土學論集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1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 p.1 ~ p.41( 錄自 淨土與禪 p.77 ~ p.122) 釋貫藏敬編 2013.3.4 1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五冊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 讀後,p.102 ~ p.103: 二 民國四十年冬 1, 我在香港講 淨土新論, 是依虛大師所說, 淨為三乘共庇, 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數 學 教 育 第 三 十 四 期 (2/202) 整 數 這 個 名 稱, 避 免 混 淆 例 如 : 我 們 可 以 說, 對 於 一 切 的 完 整 數, 以 下 的 等 式 成 立 : + r + r 2 + + r = r r, 其 中 r 不 講 不 知, 生 活 在 現 代 社 會 的

數 學 教 育 第 三 十 四 期 (2/202) 整 數 這 個 名 稱, 避 免 混 淆 例 如 : 我 們 可 以 說, 對 於 一 切 的 完 整 數, 以 下 的 等 式 成 立 : + r + r 2 + + r = r r, 其 中 r 不 講 不 知, 生 活 在 現 代 社 會 的 EduMath 34 (2/202) 在 成 長 中 不 斷 優 化 的 數 學 定 義 梁 子 傑 循 道 中 學 在 第 三 十 三 期 的 數 學 教 育 之 中, 刊 登 了 兩 篇 涉 及 數 學 定 義 的 文 章, 刺 激 起 我 的 一 些 想 法, 故 此 也 來 湊 湊 熱 鬧, 談 談 我 對 數 學 定 義 的 看 法 在 過 去 幾 年, 的 確 多 了 一 些 數 學 教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5 年 9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2 期 Pure Land Buddhism September. 2016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文 ( 一 ) 閱 讀 理 解 英 語 數 學 社 會 自 然 及 國 文 ( 二 ) 語 文 表 達 等 各 科 此 外 嘉 義 區 則 另 外 單 獨 辦 理 測 驗 五 專 亦 有 辦 理 特 色 招 生 考 試 分 發 入 學, 與 高 中 高 職 分 開 辦 理, 但 成 績 同 樣 採

文 ( 一 ) 閱 讀 理 解 英 語 數 學 社 會 自 然 及 國 文 ( 二 ) 語 文 表 達 等 各 科 此 外 嘉 義 區 則 另 外 單 獨 辦 理 測 驗 五 專 亦 有 辦 理 特 色 招 生 考 試 分 發 入 學, 與 高 中 高 職 分 開 辦 理, 但 成 績 同 樣 採 想 報 考 103 年 五 專 特 色 招 生 考 試 分 發 入 學 103.2.20 1. 文 藻 外 語 大 學 ( 雙 外 語 跨 領 域 國 際 專 業 人 才 菁 英 班 ) 2. 國 立 臺 中 科 技 大 學 ( 資 訊 應 用 菁 英 班 創 意 商 品 設 計 菁 英 班 ) 3. 國 立 臺 北 商 業 技 術 學 院 ( 企 業 管 理 菁 英 班 國 際 貿 易 科 企 業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4D F736F F D20A4AFB771AA6BAE76C1BFB867A16DC65BB54CB671B9D8A6F2B867AD6EB87120C1BFB04FA16E> 目錄 : 第一場全文視頻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mqewdvwq ( ㄧ ) 觀經在淨土法門的重要...5 ( 二 ) 觀經真正的修法...7 ( 三之一 ) 觀經的由來...9 ( 三之二 ) 觀經的由來... 10 ( 四 ) 世尊的要法... 13 ( 五 ) 認清濁世求生淨土... 15 ( 六之一 ) 學佛如何落實到家庭... 16 ( 六之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人為因素與 飛航安全 人為因素 7 7 8 人為因素的類別 H 1972 E. Edward SHELL S S L E software, H handware, E environment, L liveware L SHELL 20 2014 3 495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2014 3 49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初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者 -1- 佛說無量壽經補充講表 附表一 釋 教起所因 義大悲憫念末法 為作津梁者 佛成道時 已當濁世 況今末法 正入鬥爭 轉展陵夷 後之又後 皆賴此經神力 救拔餘生 豈非至極悲心 預垂濟度 特於無量法門 出勝方便者 入道多門 本無揀擇 險夷曲直 難易攸分 則無量門中 念佛一門 最為方便 略陳有四 不值佛世 得常見佛方便 不斷惑業 得出輪迴方便 不修餘行 得波羅密方便 不經多劫 得疾解脫方便 -2- 激揚生死凡夫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 內文 902 頁 台共 944 頁 29.5 全文 902+33 索引共 書眉 397 釋慧淨 釋淨宗 頁 935 編述 善導大師全集 二 玄義分 教門 本疏 文義分 五部九卷 觀 行 行門 具疏 行 儀 玄 義 分 一卷 序 分 序 分 義 一卷 正宗分 定 善 義 一卷 流通分 散 善 義 一卷 別時行法 觀念法門 一卷 臨時行法 法 事 讚 二卷 尋常行法 往生禮讚 一卷 別時行法 般 舟 讚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一學佛的要旨在實行, 然諸實行中, 求其最方便 最簡捷 最要妙 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 都是以淨土法門, 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 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 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 繼之有曇鸞 道綽 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 遂成為專宗 淨土宗, 或云蓮宗, 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 三根普被收機最廣, 則持名一法, 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念佛往生淨土如何可能 - 以印光大師全集為主要範圍 How is it possible to chant Buddha for rebirth in Amitabha s Pure Land-Focus on Literatures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淨宗法師著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3 編者序一半凡夫一半佛 佛 二 情切 佛 佛 一 一 三 意深 佛 一 佛 一 一 佛 佛 四 文美 一 凡 一 一 一 一 凡夫 一半凡夫一半佛 凡夫 佛 佛 凡夫 凡夫 一 佛 一 一 一半凡夫一半佛 佛 一 凡夫 佛 一 佛 凡夫 一 一 凡 佛 佛 凡 凡 佛 佛 凡 5 目錄4 一半凡夫一半佛 目錄一 人生小悟 3 4 7 8 4 5 6 3 6 7

More information

觀經四帖疏

觀經四帖疏 編述 內文 902 頁 台共 944 頁 29.5 全文 902+33 索引共 書眉 397 釋慧淨 釋淨宗 頁 935 善導大師全集 二 五部九卷 編 者 序 教門 本疏 行門 具疏 玄義分 文義分 觀 行 行 儀 尋常行法 臨時行法 別時行法 流通分 正宗分 序 分 般 舟 讚 一卷 往生禮讚 一卷 法 事 讚 二卷 觀念法門 一卷 散 善 義 一卷 定 善 義 一卷 序 分 義 一卷 玄 義

More information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p ) 十住毘婆沙論 8中 均曾附帶提及此一法門 而世親菩薩本論 尤為專門 提倡此法門者 故知念佛在印度 古已有之 到華為甚 但華印念佛方便略有 不同耳 二 釋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 今釋題分二段 一 無量壽經 二 優波提舍 一 釋 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無量即阿 往生淨土論講記 壹 懸論 往生淨土論講記 民國五十二年冬講於臺北慧日講堂 釋如暘敬編 2012/08/30 壹 懸論 ( 壹 ) 釋題一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為淨土宗之要典此論全名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 或稱 往生淨土論, 或簡稱 淨土論 我國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立宗 1, 三經者, 一為 佛說阿彌陀經 ( 小本 ) 2 ; 二者亦名 阿彌陀經 ( 大本 ), 有多種譯本 3, 王龍舒居士會編為一種文字較易懂者,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淨土五經系列 佛說阿彌陀經 演講第二講演講緣起與受持功德利益 下 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 07 年 6 月 4 日菩薩戒弟子蔡恆明居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演講大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100 青 年 作 家

100 青 年 作 家 壁 紙 文 字 / 鹼 性 人 繪 圖 / 蔣 依 芳 工 110 * 文 學 我 最 型 99 100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型 101 102 青 年 作 家 文 學 我 最 103 型 * OK 青 年 作 家 104 文 學 我 最 105 型 * 青 年 作 家 106 * 文 學 我 最 型 107 108 青 年 作 家 * 文 學 我 最 109 型 青 年 作 家 幼 獅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