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A 序 No B 隨聞錄序 No C 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No D 晝中禪師釋水懺敘 No E 慈悲水懺序讚佛偈讚法偈隨聞錄贊助資訊卷目次 1 2 3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A 序 No B 隨聞錄序 No C 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No D 晝中禪師釋水懺敘 No E 慈悲水懺序讚佛偈讚法偈隨聞錄贊助資訊卷目次 1 2 3"

Transcription

1

2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 No A 序 No B 隨聞錄序 No C 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No D 晝中禪師釋水懺敘 No E 慈悲水懺序讚佛偈讚法偈隨聞錄贊助資訊卷目次 1 2 3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 歡迎自由流通, 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A 序 夫水懺隨聞錄者 乃晝中禪師註釋也 昔悟達國師患人面之瘡 若不感諾迦尊者現㵎泉之水 焉能不復為冤 始知因緣會遇 定孽難逃 宿纏不解 果報無差 古德所云欲出苦輪 莫先持戒 欲淨戒根 莫先懺悔 是以包藏瑕疵 佛不許可 說悔先罪 淨名所尚 自茲妙製靈文 分為三卷 名曰水懺 窃思懺典法門高廣 因果分明 言簡意賅 深不可測 如不縷析條分 凡愚昧者未易覺悟耳 屆於人心不古 世風日下 將視佛菩薩之經文懺典 為迂談腐論 而不可信從者矣 故晝中禪師註隨聞一錄 文而不夸 辯而不爭 裒輯繁富 極稱賅備 凡善惡禍福之理燭照靡遺 開示一切微妙之門 至矣切矣 不但以資冥福 且以為迷津寶筏 無出此也 況禪師晝公 佛門中之龍象也 教演禪府 無不咨詢 三教百家 靡不綜練 是故學者宜究心焉 非惟自警 亦將以為未得未證者砭艾也 嗟乎 兵燹坂燬無存 置於同袍 亦未得見此書為憾 想當時刷印未多 故流傳甚少 余渴慕亦有二十餘年矣 先在同袍處始得一部 殘闕不全 後遇清源沈居士處 竟得全璧 若有冥相而默助之者也 余敬閱一過 急欲付梓 冀以流傳 其時正逢常住開工 奈何囊鉢蕭然 故而因循未彰 今蒙諸同袍等慨然樂助 果余願矣 願與同志者共參之 時光緒二十一年歲次乙未宮四月佛浴日杭州古靈鷲義吾寺住持沙門傳天台教觀裔孫瑞斌謹序 No B 隨聞錄序 證福菲悳涼 秪可結菲裹足 緣慳智澀 尤宜閇戶薶頭 悔徧奢之夙孽 制搖拽之心魚 涮泌水以銷 涸蒲團而卒歲 然恐深負佛慈 虗投禪閫 且也懺社塞城 未逭烏焉亥豕 慧鏠韜匣 艱穿漆桶皮燈 茲者悟達國師 學兼內外 識洞古今 創濯冤之懺 猶工部之詩 詞邇而旨遐 事湫而理灝 匪管見之可窺 寧野心之頗鑑 竊思 縱狂眸而藐眎 鼓頑舌而譚胸 得無舛乎聖意 褻瀆玄章 智者聞之心寒 識者覩之毛竪所以先覈兩藏之原文 次簡諸賢之疏釋 摭其確當 綴以詒芳 引住世出世之嘉言 勗已信未信之良友 妄廼捐衣鉢以壽梓 藉檀那而贊刻 啟達士善善之本懷 豁初學賢賢之雅愫 共光佛祖之徽猷 罄淨吾人之積孽 雖則智證一旹之願力 尚覬四方明喆之推敲 故敢災木 遐播殊方爾 古苕高峰淨名菴午日證道人槃譚識 No C 重刻水懺隨聞錄序 夫心源本自澄清 性體原無純雜 祇以一念之參差 遂致千生之謬戾 往來三界 出沒四生 靜言思之 良可慨也 是以諾迦尊者觀羣生昏憒 因示以迦摩羅疾 欲興懺文緣起 故報膝上人面瘡 將袁晁十生冤業自此消除 蜀嶺三卷懺文從茲成就 集華藏之玄文 作現生之懺悔 奈根基頑鈍者 非但未通其理 抑且不解其文 亦何從而通微合漠哉 晝中禪師慈悲念切 拯度情殷 註隨聞一錄 使禮懺者恍然於果報之不爽 毅然以改過而自新 惟是流布未普 梨棗無存 徧查名剎 書皆罕見 所存秖有法藏院訥公 雖一部流傳 奚能永固 於是勸募重刊 公諸同好 佛法為不朽云 大清咸豐九年己未端陽日 天台教觀後學海門彥淨謹識 武林後學闡宗校對 No D 晝中禪師釋水懺敘 夫真性如如 罪福胡有必命 揀罪揀福 是眼中著屑 鏡上安塵 旨哉毗婆佛言 罪福皆空 毗舍浮言 罪福如幻 拘那含佛言 能知罪性空 諦觀七佛偈 真懺法之鼻祖也 水懺作于悟公 抑又何歟 公在漢為袁子恐 因七國稱兵 建議殺晁錯 錯歷思報復 因其世為高僧 無隙可抵 適今為國師 受享過隆 遂得附膝為人面瘡 痛楚徹髓 盧扁莫治 示名利不宜貪著 為後來知識之戒矣 悟公憶異僧語 尋至茶隴雙松處 命以巖泉濯之 立愈 後因作水懺 此載本傳甚悉 若是建天下之大計 必犯天下之大難 而排天下之大患 必蒙天下之大疑 盎之與錯 兩可無憾 胡為乎復索償 方錯議削七國時 其父已憂之云 劉氏安矣 如晁氏何 豈其父亦有殺錯之心哉 及吳楚發難 盎遂不惜一人 以謝七國 亦心乎為劉氏耳 庸暇為晁氏計乎 噫事可鑒矣 向嘗執經生見 謂罪原不可懺 罪而可懺 待為亂臣賊子作護身符矣 今參佛乘 是義不然 使罪不可懺 是絕天下自新之路 而見性無期 佛命亦幾殞滅 如彼衣垢 必資裕浣 浣去衣存 垢復何在 悟公作此懺 真有利於後世 今晝公之疏此懺 大有功于今人 宜其勤勤闡譯急付之欹厥氏也 但佛說見聞非見聞 則掃盡疑團 不留剩義 是知罪原無相 懺本無住 併疏亦非詮吾願閱隨聞錄者 當作如是觀 金沙佛弟子大貞書 No E 慈悲水懺序 ( 序 緒也 如繭之得緒 盡一繭之絲 懺之得序 盡知一懺之旨 序主姓名莫稽 ) 竊謂聖教 經律論藏 譯席所翻之外 爾後羣賢製作 未有無所感而為之者乎 ( 竊 私竊也 未彰于口 先私心念之 大聖之教 分經律論三藏 經詮理智 律詮戒行 此外哲人所作 大抵遇事感心者多 生下即此等言 )

5 若條陳枚舉 品別而言 未易紀極 即此靈文而曰水懺者 請言其由 ( 逐欵而陳 每事而舉 品類別開 難窮其數 就此靈驗之懺 請試言其端由耳 ) 昔唐懿宗朝 有悟達國師知玄者 ( 唐 代名 李淵叔悳之後 出製懺旹也 懿宗 能信三寶之帝主 禮悟達為 師者 國師之號 由是而興 悟達 號也 知玄 諱也 ) 未顯時 嘗與一僧邂逅於京師 忘其所寓之地 ( 資參時 曾與異僧休夏王都 不期而會 其邸地則忘之矣 ) 其僧乃患迦摩羅疾 眾皆惡之 而知玄與之為隣 時時顧問 略無厭色 ( 迦摩羅疾 惡病也 大痲瘋 故眾人皆厭之 此聖僧示現惡疾 一試達老之心 二示將禍之兆 為隣 所謂隣單也 久而益勤 解苦之端 玄獨憐之 時為將理 ) 因分袂 其僧感其風義 祝之曰 子向後有難 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 其山有二松為誌 ( 解制各別 病僧感其高風道義 知達公後必有難 故祝之 向後有難者 他日必有榮遇 夙障自發也 西蜀 省名 今四川 彭州 州名 茶隴山 一曰九隴山 此異人現比丘身度生 及出達老脫苦處也 相尋 互相尋訪 患必療治 長松二株 豎出雲表 誌 謁也 ) 後悟達國師居安國寺 道德昭著 ( 長安安國寺 學識既富 洪闡法筵 聲德光顯 此出致榮之繇 下出昭著之實 ) 懿宗親臨法席 賜沉香為法座 恩渥甚厚 ( 咸通十二年 上幸安國寺 以沉香諸寶為法座 署為國師 故曰恩渥甚厚 ) 自爾忽生人面瘡於膝上 眉目口齒俱備 每以飲食餧之 則開口吞啖 與人無異 徧召名醫 皆拱手默默 ( 爾 疊恩渥甚厚句 人面 總說 眉 目 口 齒 別明 既具口齒 飲食自受 餧 飤之也 啖 食也 既生此瘡 必大苦痛 徧召明醫 莫之或治 惟拱手無言 眼定口默而已 時本無異下 有其痛苦不可勝言七字 ) 因記昔日同住僧之語 竟入山相尋 值天色已晚 彷徨四顧 乃見二松於烟雲間 信期約之不誣 ( 記 追思也 因名醫拱手 無可救藥 廼追憶未顯時患僧之語 遠詣成都茶隴山 當天色正晚 四望無他 惟長松蒼翠 逈出烟雲 多年之期 千里之約 信不謬也 言與境而雖符 達共迦而未偶 ) 即趨其所 崇樓廣殿 金碧交輝 其僧立於門首 顧接甚懽 因留宿 遂以所苦告之 彼云無傷也 巖下有泉 明旦濯之即愈 ( 趨 急入也 客僧速入 主僧候門 迴顧接迓 甚為懽忻 因而留宿 詢問來因 廼以惡疾 仰白聖僧 迦曰 無妨 此巖之下 有泌其泉清湛映心 詰朝浣之速瘥 濯 洗也 泉 即三昧水 ) 黎明 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間 其人面瘡遂大呼 未可洗 公識達深遠 考究古今 曾讀西漢書袁盎晁錯傳否 曰 曾讀 既曾讀之 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公即袁盎 吾即晁錯也 錯要斬東市 其冤為何如哉 ( 掬 兩手捧水也 瘡遂大呼 口吐人言也 未可洗 欲訴瘡由也 漢景帝時 吳楚等七國反 以景帝之削其地也 宛不知殺晁錯也反 不殺亦反 而袁盎與錯竝為相 盎嫉錯 說景帝曰 請退左右 錯當趨避東廂 心知盎之進言 則時人呼錯為智囊 可驗已 後錯果腰斬于東市 此舌劒殺人之冤也 冤重恨深 不能相忘 故下有文累世求報云云 ) 累世求報于公 而公十世為高僧 戒律精嚴 報不得其便 今汝受人主寵遇過奢 名利心起 於德有損 故能害之 ( 多生求報前冤 因世世相繼持守淨戒 仇不可復 故報不得便 戒神護蔽故 下出得報之由 遇 犹相待也 人主寵遇 即前親臨法席 賜沉香座 署為國師 過于奢侈 名韁利鏁既纏精嚴戒德有損 方能加報 故云害之 應知享福是損德之魁 造惡是致苦之本 欲求出世 須精律行 不但怨不可結日用尤宜惜福 ) 今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以往 不復與汝為冤矣 ( 迦諾迦 尊者之號 出自瘡口 所謂異僧也 三昧水 即慈悲心中三昧之水 由此水故 洗去積世挾怨垢心 自後兩釋無憾 可知昔日患僧 為達公而現 迦摩羅疾 為達公而示 苟無此舉 達老之冤何由釋 水懺何由興 可知事必有繇耳 ) 悟達聞之 凜然 魂不住體 連忙掬 ( 連忙掬 時本作急握 ) 水洗之 其痛徹髓 絕而復甦 覺來其瘡不見 ( 絕而復甦 死而更生也 怨心剋骨附體 由佛法猛力解除 畢竟解脫 既得再生 膝復如故 ) 乃知聖賢混跡 非凡情所測 再欲瞻敬 回顧寺宇 不可復見 ( 自同童子汲泉 再欲瞻禮 重回顧寺 無能再見 應知不特迦諾迦為達老而混跡塵寰 達老亦不過為眾生而示患 往昔現宰官身造惡因 今日現比丘相償殺報 且隔十世 報在剎那 示因

6 果不昧也 及其解脫 瘡也 諾迦也 童子也 寺宇也 悉叵復見 俱成夢幻 然梵宇 未甞無也 現者雖沒 新者繼興 ) 因卓菴其所 遂成招提 迨我宋朝 ( 騐知序主宋時人 ) 至道年中 賜名至德禪寺 有高僧信師古 作記紀其事甚詳 ( 就山樹剎 表向所現之崇廣者雖沒 而招提又傑然新出矣 迨 及也 至道 年號也 是年勅賜招提 額曰至悳禪寺 信師古 未攷 ) 悟達當時感其殊異 深思積世之冤 非遇聖人 何由得釋 因述為懺法 朝夕禮誦 ( 遇字 應前顧接字 誅茆結菴 製懺禮誦 忘名利 鑠人我 以了餘生 深培道種 述者 撮大藏之綱要 成雪罪之懺文也 ) 後傳播天下 今之懺文三卷者 乃斯文也 葢取三昧水洗冤業為義 命名曰水懺 此悟達感迦諾迦之異應 正名立義 報本而為之云耳 ( 因懺文緊峭 章句字法鮮嚴 詞可以醒人 事足以警聽 故傳播天下後世也 葢取下 出立名之由 為之作水懺也 ) 今輒敘夫故實 標顯先猷 庶幾開卷若禮若誦者 知前賢事跡之有端由 歷劫果因之不昧也 ( 序主自言 擅敢敘夫舊時實事 標明先代嘉猷 庶幾令末世有緣 得遇此懺者 稱名瞻禮跪誦悔文 減 罪增福 亦麤知唐賢達老 始而風義動人 中而人主寵厚 及宿冤得便 乃至脫苦 卓菴述懺 各有端由頭緒 因果不昧 以警後世之妬賢嫉能 舌劍傷人之必有定報也 戒之哉 ) 讚佛偈 ( 見佛必須伸讚 表歸投恭敬之誠 為成佛因默具于心 朗彰乎口 令有緣得聞 皷其宿因亦身心歸投 彼此兼益 於道日增 善友日多 於惡日減 斯讚佛偈可缺乎 應釋之 ) 大慈大悲愍眾生 ( 二句 美成佛之因 慈 悲 喜 捨 菩薩所具四無量心也 四皆無量 故皆曰大 又聲聞行 四等未能實益眾生 今菩薩行 四等實能普利故 慈能與樂 不止在一時 一處 一眾生 縱歷無量時 無量處 度無量眾生 與無量樂 隨眾生欲 如日垂影 如母應子 而此與樂之心 不休不息 直令眾生得大涅槃中四樂 故曰大慈耳 大經云 調心莫如調嗔 譬如家犬 不畏于人 山林野鹿 見人怖走 嗔心難去 如守家犬 慈心易失 如彼野鹿 又如畫石 其文常存 畫水速滅 勢不久住 嗔如畫石 諸善根本 如彼畫水 又如大火聚 其明久住 電光之明 不得暫停 嗔如火聚 慈如電光 是故此心 難得調伏 又云一切佛法 如三十七助等 及知他心智 諸神通 知本際智 聲聞智 緣覺智 菩薩智 佛智等法 皆與慈為根本 以慈即如來 即大椉 即菩提道 即大梵 即一切眾生父母 即不可思議諸佛境界 即眾生佛性等 又慈即是常 常即是法 法即是僧 僧即是慈 慈即如來 即一切菩薩無上之道 即甘露 具如經中說 乃至云達多教闍王放醉象蹹殺佛及弟子 佛入慈定 于五指出五師子 象見 心怖失糞 舉身投地 敬禮佛足 乃是修慈善根力 故令彼調伏 大悲者 悲能拔苦 其救苦之心 於時處眾生 悉皆無量 隨眾生所遭逆境 所欲脫者 悉皆拔之如援溺之手 拔疔之藥 而此拔苦之心 常精常進 追斷眾生二種生死之苦而後已 眾生生死不息 悲心不休 眾生苦海甚大 故佛菩薩之悲心亦大也 苦言拔者 苦從前生惡惑種來 業水恒滋 苦根深入 徹骨徹髓 如油入麫 如釘入木 既久且紐 非大士無量悲心之力 何以拔而出之 世間父母 亦有慈悲愛惜兒孫 止於一世 子若不孝 背恩違義 則心生恚恨 慈心薄少 故不名大 諸佛菩薩 慈心不爾 見苦眾生 悲心益重 乃至入于五無間獄 大火輪中 代諸眾生受無量苦 如是慈悲 過於父母無量無邊 故名為大 愍眾生者 愍 是哀愍 憐惜之謂 眾生 對諸佛言 十法界中 除佛法界 俱名眾生 唯佛不墮諸數故 菩薩正斷塵沙 即等覺地 尚有生相無明 聲聞緣覺 無明二字 尚未夢見 六道眾生 父母與己三緣和合 乃至五陰四大眾法共生故名眾生 又土木金石等無情眾生 因宿生修偏枯死定 故墮無知 諸佛為菩薩時 亦發願度之 成圓滿寶覺 故曰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 ) 大喜大捨濟含識 ( 喜 是慶己慶人 皆離苦得樂也 捨者 內外二財悉施于人也 乃至憎愛心 冤親想 度生念 涅槃樂 如此心想樂念 于大圓鏡智中 略無纖毫影子 故二俱名大耳 濟 是濟渡 言用此四無量心 為渡苦海之巨航 博濟眾生 同到彼岸也 含識者 含靈抱識 六趣四生也 大經云 四無量心 能令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 是故菩薩繫心親近 行人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 一道者 大椉也 心地觀云 大慈等四法 能生一切福德智慧 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速證菩提 已上二句 首四字 是能度 末二字 是所度 愍濟二字 雙兼能所 總明諸佛因中感報之由竟 ) 相好光明以自嚴 ( 此明繇因所剋之果也 佛有三身 謂法報化 法身無形 故不得見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 今所讚者 報應二身 並有麤細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及八萬四千光明故 以 因也 自 非自他之自 乃自然之自也 緣因四心 皆得無量 皆已究竟 故致果上相好光明 三者皆得自然而然 不假神力 任運莊嚴 致人天之禮敬也 ) 眾等志心歸命禮 ( 前三句 讚佛之妙因妙果 可敬可承 此句明竭誠以作結 眾 對獨言 單己曰獨 三人為眾 乃至十百千萬 即名大眾也 等者 平等一心 無能所等異念 以一會大眾 皆運至心 深患生死苦樂涅槃樂故 志者 意念耑一也 志心者 一心向佛 更無異想也 梵語南無 此云歸命 亦云歸身 葢自反為歸 以佛非心外之佛 乃自心本佛 今歸投大覺 即反本有之覺心也 由見即心之佛 具足無量慈悲喜捨 普被眾生 深感于衷 故齊捐身命 專心志意而歸投焉 是即血肉幻妄之軀 覿體便成金剛不壞之體 即識心連持之命 而成佛果智慧之命也 禮 謂敬禮 凡夫以大聖為師 必須五體投地 尊敬作禮也 此句含蓄甚妙 收盡上三句 眾字 合上眾生含識 等字 合上慈悲喜捨四心俱大 志心字 合上愍濟 歸命字 合上相好光明 禮字 合上以自嚴 既達乎理 又通於文 自發智慧 如斯運禮 其功德可涯量哉 )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 啟 開也 佛法心三 皆有開義 先達遺此懺法 有文可覽 理可會故 令人開卷得益 生慶幸想 是法開義 又此懺雖係文字語言 其寔先聖本意 在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 即文言是真淨妙法 覺本自心是佛開義 既知佛法二義 便知有事懺理懺 大乘小乘 懺法雖殊 不外自悔 一念真淨妙心 立地心華發明 見自心本佛度生真體 是心開義 果得此三義 何患教不明 禪不透哉 故昔慈恩懺主 從修懺處悟明心體運 默轉也 謂默轉慈悲之想 廣利羣生 彼此得益 方成大椉懺法也 道場二字 有事有理 事即阿蘭若 香華燈燭等莊嚴 及見相稱名等 理則清淨心中普運慈悲 即空假中等 懺者 具云懺摩 此云悔過 懺云陳露先罪 悔云改徃修來 謂之斷相續心 一斷永不復造 又懺 謂止斷未來非 未作之罪 不敢更作等 悔 謂自耻心于往犯 已作之罪 願乞除滅等 法者 執持義 軌 謂軌生物解 如上佛法心三義等 持 謂任持自性 令人知此懺法 自性本具 自性清淨 亦知罪無自性 罪性本空 空不透脫 須仗佛力 今以懺法 成範列左 ) 懺具十法

7 ( 一 明信因果 二 生重怖畏 三 深起慚愧 四求滅罪方法 五 發露先罪 六 斷相續心 七起護法心 八 發大誓願 度脫眾生 九 常念十方諸佛 十觀罪性無生 ) 懺悔三義 ( 一 立懺悔名 首伏白黑 改往修來 慚愧等名 二 示懺悔處 別教以次第三觀為處 圓教以妙三觀為處 三 作懺悔法 身口意三依法 ) 又復應知大小二椉 各有三種懺悔 大椉三者 一 作法懺 ( 身口依法 稽顙求哀等儀有五法 一 袒右肩 二 右膝著地 三 至心合掌 四頭面禮足 五 說己罪名 ) 二 取相懺 ( 心有目想 相起為期等 ) 三 無生懺 ( 一向攝念 罪福無主 法華 方等 般若 各有事儀 要制期限 方等十二夢王 菩薩戒見光見華等為助 端坐念寔相為正 ) 小椉三者 一 作法 ( 經藏 輕重俱許懺 律不許夷 但許下四 ) 二 取相 ( 阿含犯欲 作蛇口想 罪即滅等 ) 三無生 ( 析法空觀 )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 一 是純一 精專之謂 即志心意 夫懺悔雖重在行人自心一念竭誠豁然開悟 然必藉諸佛愍濟默佑 故要一心歸命 過現未為三世 生下八佛名 梵語佛陀 此云覺者 佛是主義 體即無漏五蘊假者也 覺體是慧 覺察斷障 覺照真俗 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 如次配凡夫二椉菩薩 唯如來獨到彼岸 跨十方而為主 握五性以稱師 三覺圓明 故名為佛 三世諸佛 是標 下列號 若知三世一時 便知三身一體 )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 南無 此云歸身 亦云歸命 以凡身歸聖身 所以有為身 證無為體 且轉八識命 歸智慧命耳 過去二字 應冠到毗舍浮上 以三佛皆過去劫教主故 毗婆尸 一名維衛 此云勝觀 人壽八萬歲時出世 釋迦於空王佛所 發菩提心 後於是佛出世 三僧祇滿 故居七佛之首 壽八十千劫 此及下二佛 皆剎利家生 皆姓拘隣 此佛于波吒羅樹下得無上菩提 三集聲聞 第一弟子 一名吉沙 二名看茶 侍者名無憂 子名成陰 父名槃頭 母名槃頭意 城名槃頭 付法偈云 身從無相中受生 猶如幻出諸形像 幻人心識本來無 罪福皆空無所住 乃過去莊嚴劫 第九百九十八尊佛也 ) 南無尸棄佛 ( 尸棄 此云持髻 人壽七萬歲時出世 又名式棄 大論翻火依 其種姓同前 于芬陀利樹下證果 亦三集聲聞弟子 一名勝 二名自在 侍者名離畏 子名不可量 父名鉤那 母名勝 城名阿樓那䟦提 過去三十一劫出世 彼劫復有毗舍浮佛 自後無量劫空過無佛 至賢劫中有四佛 即拘留孫以至釋迦也 付法偈云 起諸善法本是幻 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 幻出無根無實性 過去莊嚴劫 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 南無毗舍浮佛 ( 毗舍浮 此云徧一切自在 壽二千劫 種姓同前 娑羅樹下得果 再集聲聞 第一弟子 一名星宿 二名上 侍者名寂 子名善智 父名阿樓那天子 母名稱意 城名隨意 偈曰 假借四大以為身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 罪福如幻起亦滅 過去莊嚴劫 第一千尊佛也 ) 南無拘留孫佛 ( 拘留孫 此云所應斷 又云作用 壽命十四小劫 此及下二佛 皆婆羅門種 皆姓迦葉 憂頭跋樹下得果 一集聲聞 第一弟子 一名疾 二名力 侍者名智 子名上 父名功德 母名廣 彼天子名無畏 城亦名無畏 付法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此乃現在賢劫第一尊佛 初減人壽六萬歲時 出成佛道 為賢劫千佛之首 )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 拘那含牟尼 此云金寂仙 大論名迦那迦牟尼 秦言金仙 壽命三十小劫 于尸利沙樹下得果 一集聲聞 第一弟子 一名活 二名毗頭羅 侍者名親 子名勝 父名大悳 母名難勝天子名莊嚴 城亦名莊嚴 偈云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此現在賢劫第二尊佛也 次減人壽四萬歲時出成佛道 ) 南無迦葉佛 ( 迦葉 此云飲光 壽二十小劫 于尼拘律樹下得果 第一聲聞弟子 一名輸那 二名頗羅墮 侍者名迦 天子名導師 父名淨德 母名善財 天子名知使 城亦名知使 即波羅奈城是也 偈曰 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此現在賢劫第三尊佛 人壽減至二萬歲時 出成正覺 當賢劫中第九小劫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8 ( 目法化生 現在歸依 故云本師 第二劫滿 遇然燈佛 第三大劫滿 正當治世 號釋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默 惟能仁故 不住涅槃 徧入塵勞度生 惟寂默故 不淪生死 常住涅槃自在 壽期一百年 亦剎利家生 姓瞿曇 太子時 名悉達 此云一切義成 世出世間之義 皆成就故 于阿說他樹下得果 一集聲聞 第一弟子 一名舍利弗 二名目犍連 侍者名慶喜 子名羅睺羅 父名輸頭檀王 母名摩訶摩耶 城名迦毗羅 又能仁者 仁慈化導 利他之號 寂默者 自在證真 利己之稱 付法偈云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 是賢劫第四尊佛也 人壽百歲時出世 欲知增減者 人壽八萬四千歲 過百年減一歲 減至十歲 又過百年 增一歲 乃至增到八萬四千歲 如是一增一減 為一小劫 如是二十番增減 為一中劫 八十小劫 為一大劫 當知一增一減 計一千六百八十萬年 住劫初至第九減劫 人壽百歲時 該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九萬年 減至十歲 猶有一萬年在後 可知 )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 前佛是三世中過現 此當未來治世 故云當來 彌勒一譯旃怛麗 此云慈氏 姓也 阿逸多 此云無能勝 名也 現在知足內院說法 後降生堪忍界 翅頭末國城中 大婆羅門家 托胎長成身長三十二丈 胸廣十丈 面長五丈 人壽皆八萬歲 身長一十六丈 相貌端嚴 衣食化生不須勞苦 七寶滿藏 無人視之 無灾患寒暑盜賊諸不吉祥事 于華林園內 龍華樹下而成正覺 住劫內 第十小劫 人壽八萬四千歲 減至八萬歲時出 三會度人 初會度九十九億聲聞 第二會度九十六億聲聞 第三會度九十三億聲聞 禮懺必先七佛 如世間立宗祖之七廟也 如世弟子 孝順七世父母故 凡禮佛 必須觀想 心役名運 身由觀顯 觀即一心空假中 身即一身法報化 想禮佛偈 作觀頂禮 人根 有利鈍之殊 慧心 分淺深之異 佛身及德 不可思議 於行人心 隨力隨分而想觀之 福不唐捐 如飲海水 各令飽滿 故應于禮佛之次 攝心入觀 諦想成就 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以我有限之身心 運無窮之企想 必期自他雙利 而懺迴向菩提 道無不剋 慈無不廣者矣 ) 讚法偈 ( 佛是能證 法是所證 能證 既已伸讚 所證豈得默然 良以龍證繇所證得尊 所證緣能證方顯 是故其次以偈歎法 ) 無上甚深微妙法 ( 連以三義歎法 法字 承上三義 初無上法者 佛法最上 更無一法可以加之 故能證諸佛 謂之無上士 所證之法 謂之無上法 超等覺故 等覺名有上士 如須彌卓逈 落羣峰之峻故 甚深法者 佛法最深更無一法能徹其源 非權椉菩薩及二椉等所能窺測 譬如大海非百川之淵可比故 微玅法者 佛法理趣 幽微圓玅 不可思議 眾生第能由之 不能知之 所謂眾生日用而不知者 是即凡夫麤惡之法 全體聖人微妙之法耳 ) 百千萬劫難遭遇 ( 法華云 無量無數劫 空過無有佛 無佛 則無從聞法矣 故云難遭 又難遇者 經云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復難 是也 此句應作六句讀 一 百劫難遇 二 千劫難遭 三 萬劫難逢 四 百千劫難遇 五 百萬劫難逢 六 百千萬劫難遭 是從少至多句 總言曠劫難遇 令人生難遭想 希有心 以景慕佛法耳 ) 我今見聞得受持 ( 此雙承上兩句來 我今二字 承上第二句 謂如是曠劫罕遇之法 於我一介凡夫 即今忽然幸遇 慶中之慶矣 得字 承上遭遇字 由遭遇故 得見聞耳 又得字 居乎中間 雙貫兩端 謂眼得見 耳得聞 心得受持也 受者 領納于心 念念承受 無少遺失 如琉璃瓶盛獅子乳 靡纖滴之泄也 持者膠執不捨 若身若心 奉持不倦 依義修行之謂 此見聞受持 望前首句看 具能所持義 ) 願解如來真實義 ( 願 誓辭 承上一句二字來 謂既多劫罕遇 我今忽然得逢 應生難遭想 恭敬心 當發大誓願矣 解字 根上見等五字來 謂既得見聞受持 須要實悟根源實解差別 方副世尊說法開示眾生之意 如來等五字 結歸首句 葢無上等法 人人具有 但為妄想牢籠 不自就裏領解 却似如來獨證獨有 故結歸如來分上 其寔情無情類 莫不皆充然具而本然得也 如來有二義 一指三世諸佛 二指性具體用 如者 寂滅義 來者 照用義 即寂滅之體 起炤應之用 即炤應之用 全寂滅之體 體用不二 故名如來 真實義二 一 對虗妄看 以世間虗浮言詮 顯真實妙義 非即文字是真實義 故般若以色見聲求不能見如來 若於真實義透脫 即虗妄言句全體真實矣 二 望前無上等法看 法總義別 謂解無上等總法或易 若能解了無上等三重法中 真而不妄 實而不虗之差別義實難 古云 涅槃心易曉 差別智難明 非是之謂乎 ) No 慈悲水懺法卷上隨聞錄 寓古婁青螺菴沙門晝中智證錄 此懺單法立題通別兼舉也 慈能與樂 悲能拔苦 自他兼利 法應爾故 國師仗三昧水滌除宿障 ( 梵語三昧 此云正定 亦云正受 正定 揀非邪定 正受 明不受諸受 ) 水天因此水而成佛果 月光因此水而證圓通 迦諾迦因此而指神通三昧水 既償往日之殷勤 能濯今時之極楚 悟師于徧覓良毉之後 懸憶曩時之預訂 獲解陳報于奇泉 從果至因靡非因水 故揭而標之 ( 經云 化使立德慈心法門 一切不害 悲心法門 ) 古云 萬億神通 百千三昧 若離慈心 總歸魔業 須知慈悲 是智慧之玅用 智慧 與慈悲為根本 若無智慧 焉有慈悲 有慈悲者 決是智慧人也 以故世人之愚癡者 見人得樂 尚障之 安望其能與樂乎 見人遭苦 惟恐不毒 安望其能拔之 ( 又慈悲水 揀異果報水 通至二禪 二揀非惡業水 此水徧通三界 三煩惱水 通大小乘 ) 此慈悲水窮盡世出世間 天地不能覆載 日月莫克較明 三灾不能磨折 此其所以異也 由慈水滋人之善 善極 得涅槃樂 ( 生後發願成德文 ) 悲水洗人無明垢 故能離生死苦也 ( 生後懺悔諸文 ) 懺 具云懺摩 此云請忍 ( 謂請前人忍受我悔罪也 ) 懺云法者 雖請忍之辭 實言從佛口 字采經文 所謂如來廣慈悲之念 啟懺悔之門也 卷者 成裹義 對舒而言 ( 西域裝經 非梵本 非坊冊 止用軸式 故名為卷 ) 初覽是法 卷者必舒 覽已復卷 舒時有限 卷時偏多 故直從卷 以始終皆卷故 又軸卷是相 會相歸性故云卷 卷 收也 收取諸法 皆入自性慈悲也 能所 通別 可知 略釋懺題竟 準經仍分三分 初序分 一切諸佛 愍念眾生 為說水懺 道場總法 雙標能度所度 及能說所說 水懺道場 可知 總望別言 如梁懺分四十章 章名各異 是別 今標總數 不開細相曰總 佛言 眾生垢重 何人無罪 何者無 凡夫愚行 無明闇覆 親近惡友 煩惱亂心 立性無知 恣心自恃 言者 振圓音而警眾 揚玅義以符機 益物導迷也 又悟自心者名佛 迷己性者名眾生 由悟迷 分生佛耳 垢 塵穢也 喻眾生心中煩惱 由身心不淨 三毒流穢 染汙玅明 如塵汙衣 似坌覆鏡 故喻如垢 從垢字開出惑業苦三 即是業 罪招苦

9 報 惑即無明 凡夫有三 按大威德呪經云 於生死迷惑流轉 住不正道 故名凡夫 有二種 一嬰兒凡夫 無智慧故 二愚暗凡夫 頑鈍不可教故 或云毛道凡夫 心行不定 如輕毛隨風轉故 愚 即無明 因心不明 不自知過 行 即近惡自恃等 ( 大經三十七云 無明 是一切諸漏根本 眾生無明因緣 於陰界入 憶想作想 名為眾生 是名想倒 心倒 見倒 大慧云 眾生日用 現行無明 順無明 則生歡喜 逆無明 則生煩惱 佛菩 薩則不然 借無明以為佛事 為眾生 以無明為窟宅 然非別物 永嘉云 無明實性即佛性故 ) 惡友 惡知識也 ( 大經二十二云 惡象等 唯能壞身 惡知識 身心俱壞 惡象等 唯壞一身 惡友壞無量善身善心 惡象等 唯能壞不淨臭身 惡友能壞淨身淨心 惡象等 能壞肉身 惡友壞法身 為惡象等殺 不至三途 惡友殺 必墮三途 惡象等但為身怨 惡友為善法怨 是故 菩薩 常當遠離惡友 ) 親近有二義 一互相兢造 二宿無信種善根 煩惱等者 貪 瞋 癡 慢 疑 邪見六為根本 并二十隨煩惱等 因煩多故 能惱亂淨心 古云一絲毫放過 即罪同丘山 況萬端起滅 但禍在旦夕 ( 問 無明煩惱 定是何物 答 全體佛性 大經云 未得無上菩提時 一切善惡無記 盡名佛性 ) 由無明故 立性無知 近惡友故 恣心自恃 豪強 技藝 種族等 作頑鈍無耻之人也 不信十方諸佛 不信尊法聖僧 問 三寶有拔濟之恩 人反不信何故 答 不信 是疑字 由無明覆覺 故疑佛 煩惱動亂 故疑法 炙乎惡友 故疑僧 故華嚴云 信為道源功德母也 ( 心地觀六云 如人無手 雖至寶山 終無所得 無信手者 雖遇三寶 無所得故 又不信三寶 即是不信心 大經云 若人信心 無有智慧 是人則能增長無明 若有智慧 無有信心 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以不信三寶是出世福田故 又信有二種 一信正 二信邪 言有因果 有三寶 是信正 反是 名信邪 雖信三寶 不信三寶同一性相 雖信因果 不信得者 亦名信不具足 信復有二 一從聞生 二從思生 是人信心 從聞生 不從思生 亦名信不具足 又信有二種 一信有道 二信得者 是人信心 唯信有道 都不信有得道之人 亦名信不具足 詳如經說 ) 法言尊者 般若云 一切諸佛 及諸佛無上法 皆從此經出 則法為諸佛之師及母也 孰尊于此哉 不孝父母六親眷屬 孝 是孝順 愛敬從命義 ( 梵網經云 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是諸佛之本源 行菩薩道之根本 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 祖師云 稽首三界主 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 積因成正覺 曾子曰 敢問聖人之悳 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 天地之性生也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 故孝經云 夫孝德之本也 道德以之為體 教法由是而生 梵網云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六道眾生 皆是我父母 而殺而食者 即殺我父母 葢父母者 有生我育我之恩 迴乾就濕 乳哺養育 嚥苦吐甘 慈訓長成 憐念之心 未甞暫捨 故須孝順 現存者 竭力供養 發以道心 過去者 戒善潛資 咸令離苦 雜藏寶經云 雪山中鸚鵡 採花果供盲父母 父母者 今淨梵摩耶夫人是 鸚鵡 我身是也 ) 六親有三 一 父 母 兄 弟 姊 妹 為根本 二 父六親 伯 叔 兄 弟 子 孫 三 母六親 舅 姨 兄 弟 兒 孫 眷屬者 親眷朋屬 各有眷愛之情 統屬之誼故 盛年放逸 以自憍 [ 怡 - 台 + 居 ] 根恣心自恃來 壯盛之年 恃血氣之勇 故多放逸 ( 大經三四云 放逸懈怠 不修進故 說五種退 一樂多事 二樂說世事 三樂睡眠 四樂近在家 五樂多遊行 ) 憍 恣也 [ 怡 - 台 + 居 ] 慢也 由恃血氣之勇 故旁若無人 眼空四海 當思形不久住 福智羸劣 不貪安樂 不造眾惡可耳 下承憍慢字開列眾罪 貪一切財寶 貪一切歌樂 貪一切女色 一 普及義 切 盡際義 總該統攝之謂 貪財寶則于世味厚 而求法之心薄 貪歌樂 則于淫聲重 而法音之心輕 貪女色 則于穢軀近 而清淨法身遠 如次與般若 解脫 法身三德反矣 ( 又貪世財 與三寶遠 失無量利益 貪歌詠及竹絲等音樂 則微玅法音沉 鍾鼓之聲絕 昔者乾闥婆王奏樂 江河湧沸 迦葉起舞 佛言 眾生顛倒 見法流動 迦葉頭陀第一尚爾 況下凡乎 又肇公赴秦宮請 媵人私逼之 肇不可 媵人讚為沙門謔己 王召 將殺之 肇曰 姑緩七日 當就死 王許 肇著論訖 遂赴刃 有將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之句 為法求延 非邀譽于末劫 為度生計耳 肇公不近女色尚爾 況真以身根研磨不休乎 願貪者味之 ) 心生貪戀 意起煩惱 親近非聖 媟狎惡友 不知懺悔 首二句 明內因 次二句 明外緣 據相宗集起名心 屬賴耶識 籌量名意 即末那 了別為識 即前六 今心生意起 大抵重前六 動身發語 乃至起惑造業 皆前六識為最故 戀 謂躭著 聖 正也 媟 狎也 狎 親近也 字法之變耳 知懺悔 便可轉煩惱而成智慧矣 ( 心地觀云 懺悔能燒煩惱薪 懺悔能往生天路 懺悔能得四禪樂 懺悔與寶摩尼珠 懺悔能延金剛壽 懺悔能入常樂宮 懺悔能出三界獄 懺悔能開菩提華 懺悔見佛大圓鏡 懺悔能至於寶所 大經二七云黑銕入火則赤 出冷還黑 而此黑色非內非外 因緣故有 佛性亦爾 眾生煩惱火滅則得聞見 ) 或殺害一切眾生 或飲酒昏迷 無智慧心 今日披誠一一懺悔 ( 坊本眾生下增偷盜婬妄句 藏本無者 因前貪財色語攝故 ) 晉 裴楷 呼酒為狂藥 四分律云 飲酒犯三十六失 ( 不孝父母 輕慢長友 不敬三寶 不信經法 誹謗沙門 訐露人罪 恒說妄語 誣人惡事 傳言兩舌 惡口傷人 生病之根 鬪諍之本 惡名流布 人所憎嫌 排斥聖賢 怨黷天地 廢忘事業 破散家財 恒無慚愧 不知羞耻 無故捶打奴僕 橫殺眾生 奸婬佗妻 偷人財物 疎遠善人 狎近惡友 常懷恚怒 日夜憂愁 牽東引西 持南著北 倒溝臥路 墮車墜馬 逢河落水 持燈失火 暑月爇亡 寒天凍死等是也 ) 由飲酒 故昏迷 因昏迷 故無智慧 智是心之照用 慧是心之性體 轉識成智 則惑斷證真 縱識無智 則罪過彌天 ( 大經三十一云 有智慧時無煩惱有煩惱 時無智慧 譬如明時無暗 暗時無明 此煩惱根 先以定動 後以智拔 如拔堅木 先以手動 後則易出 又云阿難具足八能 能持十二部經 一信根堅固 二其心質直 三身無病苦 四常勤精進 五具足念心 六心無憍慢 七成就定意 八具足從聞生智 ) 由無智為本 妄犯五戒 一殺害眾生 二貪財 三貪色 四內生煩惱 外狎惡友 豈無妄語 五飲酒 文義昭然 ( 報恩經問 五戒幾實罪 幾遮罪 答 四是實 飲酒是遮 飲與前四同類 結為五戒 以飲酒是放逸之本 如迦葉佛時 有優婆塞 以酒故 邪婬他婦 盜殺他雞 飲酒亂心 一時能犯四戒 ) 披誠 披露竭誠之心也 ( 已上猶經之證信 此下猶經之發起序也 ) 過去諸罪 現作眾惡 今日志誠 悉皆懺悔 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由一一懺謝 故過現罪惡悉懺 由懺悔力 諸罪皆滅 淨智自顯 ( 大經十九云 猶如濁水 置之明珠 以珠威力 水即澄清 如烟雲除 月則清朗 作惡能悔 亦復如是 前過則湔刷之 後過則無重造 ) 改往修來 故云未作等 ( 大經喻如焦炭 不還為木 壞瓶 更無瓶用 ) 此文出大金光明經 ( 未作二句一懺要旨 若恃懺逐日造罪 是懺反開罪于人 非度人法 如水灌漏巵 終無乎復故 ) 弟子 ( 某甲 ) 等 今日志心歸依十方盡虗空界 一切諸佛 佛是三界導師 四生慈父 既已歸命 則視佛為師為父 故稱弟子 某甲 稱己名也 餘倣此 等有二義 一 禮時運想 能禮

10 所禮 性皆空寂 故等 二 偕眾共禮 禮在各身 稱在異口 想在眾念 悉皆齊等 外則身禮佛相 威儀可觀 口稱佛名 和音可聽 內則心想佛義 聖相宛然 志心者 精專定向之心也 歸 歸同 身心投佛 遵法而行也 十方者 東西等四正方 東南西南等四維方 上方 下方 共成十 十方虗空必有河沙世界 界中必有度生之佛故 ( 問 上必求十方聖賢 下必普度眾生者何 答 古云 如千鈞之弩 不獨為鼷鼠發機 三界之尊 豈偏令一人離苦 問 何故虗空二字 恒入佛法 答 虗空是佛法正宗 出生死確論 如七祖婆須密 付八祖偈云 心同虗空界 示等虗空法 證得虗空時 無是無非法 既無是法又無非法 謂之無上佛果菩提 亦名真如佛性 ) 諸佛 指現在諸佛 即下所列者 諸大菩薩 具云菩提薩埵 大論翻云佛道成眾生 自行 修諸佛道 化他 成就眾生 亦云覺有情 以自覺覺他彰名 自覺 異凡夫之不覺 覺他 異二乘之獨覺 對迷屬悟 望果屬因 以智上求 運悲下化故 菩薩雖多 今止列六 亦得名眾 諸大二字 直冠八部上 俱菩薩示現 故有大乘懺悔法 辟支 羅漢 四果 四向 辟支 此云獨覺 出無佛世 觀緣悟道 如秋觀黃葉落 春睹百華開等 羅漢 具云阿羅漢 有三義 所謂無生 應供 殺賊 ( 即第四果 ) 斷三界八十八使將盡 名初果向 盡 證初果果 進斷欲界五品思 證二果向 六品思盡 證二果果 又進斷第八品殘思 證三果向 九品思盡 證三果果 更進斷後七十一品思 證四果向 斷盡思惑 證四果果 若論斷惑證真 先向後果 位次尊卑 則先果後向 達磨論云 向者 趨向 果者 證果 此名小乘 故有小乘懺悔法 ( 華嚴云 上品十善 修治清淨 心廣無量故 具大悲愍 不捨眾生 希求諸佛大智 修一切諸度 廣大行願 故成菩薩 辟支 從上品十善清淨 不從他教 大悲方便未具 惟自覺悟 了甚深因緣法 成獨覺乘 羅漢四果 從上品十善 以智慧修習 心狹劣故 怖三界故 闕大悲故 從他聞聲解了 名聲聞乘 有說上上品十善 乃至修四無量心者 即得成佛 無量法門 不出十善故 ) 梵王 帝釋 天龍八部 梵者 離欲義 梵王 色界天主 大梵天王是也 帝釋 欲界天主 釋提桓因是也 天龍 八部中首二 禪考云 一天 二龍 三夜叉 四乾闥婆 ( 即天樂人 ) 五阿修羅 ( 不飲酒 常與帝釋鬪 ) 六迦樓羅 ( 即金翅鳥神 ) 七緊那羅 ( 似人頭有角 ) 八摩睺羅伽 ( 即大蟒神 人首蛇身而腹行者也 舍利問經云 八部鬼神 何因既生惡道 又常聞正法 佛言 以二種業 一由惡業 生惡道 二以善業 受快樂 又問善惡之異 可得聞乎 佛言 可 一 天神者 先以車輦 舍宅 飲食 供養三寶 父母賢聖 猶懷慳嫉故 二 虗空龍神 修德行施 不依正念 急性 好嗔故 三 夜叉神 好大布施 或先損害 後加饒益 隨功勝負 在天上 空中 地下 四乾闥婆者 好施有嗔 獻伎樂故 五阿修羅神 志強喜捨 不隨善友 所作淨福 好逐幻偽 作諸邪福故 六迦樓羅神 先修大捨 高心凌物故 七緊那羅神 昔好勸人發菩提心 未正其志 逐諸邪行故 八摩睺羅伽神 布施護法 性好嗔恚故 如是 皆由依附邪師 以邪亂正 俱謂是道 以自建立 頌云 由作二因善不善 乃為八部人非人 ) 一切聖眾 願垂證鑒 承上作結 願以肯心求聖垂慈 證明懺悔之志心也 鑒 猶視也 下列聖賢二位 禮佛偈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毗盧遮那影現中 我身影現毗盧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 凡遇佛菩薩 只就名號更之 如遇釋迦 則云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釋迦前等 餘例知 釋曰 首句 空假二觀 次句 中觀 第三句 喻明 後三句 總顯中道 能禮 言能志心以身命歸投而頂禮也 所禮 即相好光明莊嚴之聖賢也 聖凡互對 所能歷然 感應昭著 內成假觀 外為俗諦 此二性本空寂 不勞析體 內為空觀 外成真諦也 帝珠 借帝釋天殿上千如意珠所結之綱珠 此珠體圓而光盛 彼此互燭 眾珠之光射一珠中 譬眾等志心感于佛 一珠之光映眾珠 譬佛心應羣品 圓光互照 感應相生 能所不二 聖凡一體 豈非中道諦觀 感應道交 不思議也明矣 ) 南無毗盧遮那佛 毗盧遮那 此云徧一切處 謂毗盧性海 煩惱體淨 眾德悉備 身土相稱 徧一切處 乃法身佛 即我人之本覺玅性也 又云徧寂 謂周徧寂靜 即法身 又翻光明徧照 報身也 即慈悲之體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現前七佛中 釋尊 是娑婆教主 現在導師 成佛之本 故云本師 化身佛也 照前佛是真應一對 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 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量光 體用皆無量故 為樂邦教主 今人求生淨土 正往彼國也 與本師佛 成苦樂東西對 南無彌勒佛 彌勒 此云慈氏 釋見前 彌勒下生時 萬億閻浮 皆以黃金為地 地平如掌 秔稻自生 衣食自至 無量快樂 賢愚經云 彌勒三會度人無數 悉我遺法種福眾生 然後乃化同緣之徒 偈云 彌勒真彌勒 分身百千億 時時示時人 時人自不識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那伽 此云龍 勇徤之謂 美其性也 種 是種族義 姓氏也 上尊 謂種中最上最尊者 王 自在義 五住究盡 二死永亡 往來無閡故 聖號 收前諸號 謂法報化身具足 現未自在故 南無龍自在王佛 隨德彰名 餘例上佛 可知

11 南無寶勝佛 摩尼寶珠 超勝眾寶之上 如來至寶 越乎眾聖之尊 一稱佛名 尚得滅塵勞及業火益 況頂禮乎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覺華 是定名 約理說 覺是果智 表本覺 華是玅因 表始覺 始本不二 理智一如 不可思議 故云覺華定 以彼佛常居此定 故號之 自在王義 準前可知 南無袈裟幢佛 大淨法門經云 袈裟 晉名去穢 大集經云 離染 以悳彰名 據袈裟幢世界 是依世界立名也 幢者 表正佛能摧邪顯正 建大法幢等 ( 又幢者 喻法無上 故稱袈裟幢 ) 南無師子吼佛 師子出窟 百獸潛蹤 佛師子出 羣魔竄伏 又大師子一吼 小師子勇徤 佛師子吼 諸菩薩等悉勇猛精進 ( 大經云 一切禽獸聞師子吼 水性之屬潛沒深淵 陸行之類 藏伏窟穴 飛者墮落 諸大香象 怖走失糞 師子子 始滿三歲 則能哮吼 如師子王 如來正覺 智慧爪牙 摧破諸魔軍故 ) 又師子吼者 名決定說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如來常住 無有變易 詳如經說 應知佛祖無法與人 只與人指路頭耳 ( 古德云 有所得 是野干鳴 無所得 是師子吼 又達多放大醉象 欲令踐佛 象既見佛 即時醒悟 佛即伸手摩頂 復為說法 令得無上菩提 畜生見佛 猶壞畜生業果 況人乎 ) 問禮佛可爾 何必更禮菩薩 答 譬如好人 偏多交善友 ( 昔波羅奈國 有屠兒 名廣額 每日殺無量羊 見舍利弗 即受八戒 經一日夜 命終得為北方天王 毗沙門子 況禮諸大菩薩乎 大經云 諸佛菩薩 是得善法根本處 譬如雪山 是種種微玅上藥根本處 亦如雪山有上香藥 名曰娑訶 人若見之 得壽無量 無有病苦 四毒難中 若觸之者 增長壽命 念念皆得宿命智 佛菩薩亦然 若有見者 即斷一切煩惱 四魔不能干觸者 命不少夭 念者 得無上菩提 佛菩薩是真大善知識故 )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 此云玅德 ( 在佛為普光大智 即玅觀察智 ) 大經云 了了見佛性 猶如玅德等 悔過修來 積功累德 唯智者能 故首標之 ( 或號曼殊室利 此云玅吉祥 又號滿殊尸利 此云玅首 ) 清凉云 文殊有三表法 一表能信之心 二表能起之解 三表能證大智 且文殊居首有三義 一是古佛 二諸佛之師 三行以智為先 無智則驪黃莫辨 ( 古語云 寶石不吸腐草 磁石不引曲鍼 皆各得其用也 無著問善財云 我欲見文殊 何者即是 財曰 汝發一念心清淨即是 著云 我發一念心清淨 為甚麼不見 財曰 是真見文殊 普超三昧經 佛言 我今得佛 皆文殊恩 本是我師 過去無央數佛 皆其弟子 當來者亦恩力所致 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 爾時眾念 文殊既在佛前 何不成佛耶 佛言 深入善權 廣化眾生 故未取證 當知文殊三佛 分三世現 過去號龍種上尊王 見在北方歡喜世界 號歡喜藏摩尼寶積 聞名者 滅四重罪 未來號普現 寶積經文殊云 願我成佛時 以恒沙佛世界為一佛剎 名為普見 諸菩薩言 文殊所得佛剎 與彌陀佛剎等不 佛言 譬如有人 析一毛為百分 以一分于大海中 取一滴水 喻彌陀佛剎莊嚴 彼大海水 喻普見佛剎莊嚴 復過于是 古哲云 道無方所 明之在人 法離見聞 斷之在智 葢業報與道相反 亦應云業報無方所 脫之在人 法離縛解 燭之在智 ) 南無普賢菩薩 梵語邲輸跋陀 或三曼䟦陀 此云普賢 行彌法界曰普 位鄰極聖曰賢 菩薩中 真淨行願第一 ( 不外當人塵勞業用 ) 觀經大論 並翻徧吉 望文殊亦有三義 一表所信如來藏 二表所起玅行 三表出纏法界 南無大勢至菩薩 此菩薩具大德用 能除大地眾生黑暗者 梵語摩訶那鉢 此云大勢至 思益經云 我投足之處 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 ( 悲華經云 願我世界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寶藏佛言 由汝願取大千世界 故今字汝為大勢至 觀經云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離三途 得無上力故 ) 南無地藏菩薩 地 譬誓願之堅厚 藏 譬智德之包含 本經云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 為幽冥教主 ( 又云 若未來世聞是菩薩名字 或讚歎 或瞻禮 或稱名 或供養 乃至彩 刻鏤塑漆形像 是人當得百返 生於三十三天 ) 昔一禪師見佛菩薩像 嘆曰 只一泥塊 裝佛成佛 塑菩薩成菩薩 欲威則威 欲慈則慈 種種變化 應思人惟萬物之靈 反不如一泥塊乎 任諸佛千言萬語 諄諄教誨 奈之何非聾即啞 則人不如一土塊多矣 南無大莊嚴菩薩 稱自性廣大之玅體 發應物無邊之玅用 莊嚴性海圓成法身 全即自性廣大之體 故云大莊嚴 望前以無緣大慈 炤後以同體大悲 廣化眾生 法華經云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即此義 大經云 具足智慧及福德二種莊嚴 詳如經說 南無觀自在菩薩 具佛五眼 見五蘊空 觀也 度一切苦厄 自在也 般若真空無五蘊故 菩薩依般若斷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永嘉云 不見一法即如來 方得名為觀自在 ( 詳如心經貫古說 ) 菩薩受記經 德藏菩薩問佛 觀音勢至于何土成佛 答 彌陀正法滅後 觀音成佛 號普光功德山王 國土號眾寶善集莊嚴 般涅槃後 得大勢即于其國成等正覺 號善住功德寶王 永不入滅 更無所補 吁 今者時當叔世 佛法世法 均之衰殄 法河將涸 法燈將滅 法山已頹 法船欲沉 法橋已壞 法殿已崩 法幢已倒 法樹欲折 善友欲去 大怖已至 饑荒 疫病 徧地流行 此而不修 不禮三寶 更待何時 ( 文出大經第九 餘義恐繁 俱置第三卷 不憚煩 應覽之 ) 禮諸佛已 次復懺悔 首句結前 次句生後 ( 大經云 菩薩具質直心 不讚人善 不訟彼缺 常不犯過 設有過失 即時懺悔 於師同學 終不覆藏 慚愧自責不敢更作 於輕罪中 生極重想 餘倣

12 此 ) 夫欲禮懺 必須先敬三寶 夫者 發語辭 必須 猶決定 不可移易之謂 自己無力滅罪 須仗三寶力 故以先敬示人 ( 佛法僧是三寶 功成玅智 道登圓覺 為佛 玄理幽微 正教誠精 為法 禁戒守真 威儀出俗 為僧 佛世有相從三寶 別相三寶 一體三寶 佛滅後 加住持三寶 四中惟一體三寶 是總相 餘三是別相 相從可知 別相三者 法 報 化 應 為佛 教 理智 斷 為法 三乘階次 為僧 一體三寶 即人性具者是 自性常覺為佛 自性寂滅為法 自性寂炤同體為僧 住持三者 泥塑木雕 圖形裝彩為佛 貝多黃卷 方冊梵筴為法 圓頂方袍精嚴戒律為僧 復有大小之異 丈六身 佛 四諦十二因緣 法 四果四向 僧 是名小大三 若三身十身佛 二空理等法 三賢十聖僧 是為乘乘三 三皆稱寶者 最尊最貴 絕倫絕等 非世間異寶可及 因人惟知寶為貴 故以寶類之 有六種相似 一世間難得相似 無善根眾生 曠劫難遇故 二無垢相似 離一切有漏法故 三威德相似 具足六通 不可思議 威德自在故 四莊嚴相似 離莊嚴出世間故 五勝玅相似 出世間故 六不可改易相似 是無漏法 世間八風不能動故 由六相似 故以佛法僧三為寶 ) 所以然者 三寶即是一切眾生 良友福田 徵釋 三寶能使人悟入佛知佛見 離苦得樂 能作眾生廣大福田 如世善友 令人進於善道故 良 善也 佛菩薩作眾生不請之友 直欲使之得涅槃樂 故云良友福田 具三義 一知三寶有度人之力 起人信敬 是敬田 二能拔盡眾生之苦 是悲田 三能報父母恩 是恩田 能令行人種一切福 故總曰福田 ( 田能生五糓百糓 三寶能令人生五分法身 及百福相好故 ) 若能歸向者 則滅無量罪 長無量福 能令行者 離生死苦 得解脫樂 此顯福田中饒益事也 歸 是歸投 向 是趨向 歸則不逆 向則不背 若人能歸向 仗三寶力 拔其罪根 如舜畊田 先耘其草也 罪滅則福自生 如草去則苗自長也 眾生有自性一體三寶 故能歸向餘三寶 三寶有大威猛力 大福德力 大智慧力 大慈悲力 故能使行人離苦得樂耳 由滅無量罪 則惑業苦三障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俱轉 轉極 則五住盡而二死離 由長無量福 則初自三德 終至河沙性德 眾福俱長 長之極 證得大解脫涅槃樂 苗長 由田之力 樂得 由三寶力 解脫 即大自在也 ( 生死 智人觀之 元非惡事 但在盲人 決須離之 故先哲云 生是死之生 死是生之死 兩路坦 狀乎 無彼復無此 既無生死 又無彼此 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 如天普葢 似地普擎 一念相應 一時清淨 此是離生死苦的樣子 ) 是故弟子 ( 某甲 ) 等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 一切諸佛 既入道場 須聞法要 先發起圓常正信 歸依一體三寶 行大乘懺法 立四弘誓願 是故 乃離苦得樂之故也 義見前 ( 華嚴玄談云 三寶最吉祥 故我經初說 大經佛告迦葉 一切眾生怖畏生死 故求三歸 以三歸故 則知佛性決定涅槃 乃至佛名為覺 又佛亦名世尊 以世法言音不同 世人自不能解 佛悉知之 故云世尊 ) 禮懺行人 必以三歸為入道之因 歸依者 自歸其中 依此利生也 先歸佛 不墮地獄 凡遇三寶 須各禮一拜 今人見佛不禮 如民見王上 不敬 不禮佛 不惟不超獄 且於獄有分在 以忘本故 例慢君可知 ( 觀佛三昧經云 曠野鬼神 每食小兒 有長者子 曾歸三寶 被鬼執捉 稱南無佛 佛往救兒 降伏鬼神 授不殺戒 )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 一切尊法 二歸依法 法者 正也 經 律 論 乃至祖師語錄 高僧文集 無論入藏不入藏 悉是正義 超邪見故 故歸依法 不墮餓鬼 又諦 緣 度法 能令 行人證三乘 成正覺故 ( 佛坐樹下 捉一枝葉問弟子曰 此枝葉多 樹上葉多 答 樹上葉多 佛言 我所知法 如樹上葉 我所說法 如掌中葉 應知佛所知法 即眾生本有自性法 所說法 即世尊慈悲心中隨緣化導而說者 )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 一切聖僧 ( 序分竟 下猶經之正宗分也 ) 三歸依僧 僧 即和合眾也 菩薩 聲聞 緣覺 及西方東土 歷代祖師 當今弘法者皆是 歸依僧脫旁生苦 ( 大經二十八云 若值三寶 當以衣服 飲食 臥具 房舍 醫藥 燈明華 香 伎樂 旛 葢 七寶供養 ) 弟子今日所以懺悔者 正言無始以來 在凡夫地 莫問貴賤 罪自無量 ( 自坊本作相 ) 無始者 直從過去無量劫來所起罪業 欲搜其端 本無有始 下明此身是罪業根本 ( 大經十九云 貴者富之根 富有二種 一象馬種種畜生 二金銀種種珍寶 象馬雖多 不敵一珠 眾生亦爾 一惡富 二善富 多作諸惡 不如一善 佛言 修一善心 破百種惡 如少金剛 能壞須彌 亦如少火 能燒一切 如少毒藥 能害眾生 小善 亦爾 能破大惡 ) 賤者 往因愚癡 不自悔恤 故作眾罪 貴者 諒必有知 故作誤為 亦復不免 ( 雪峰祖師云 為報滿城朱紫道 閻王不怕佩金魚 ) 罪自無量 總標 下文總開 或因三業而生罪 或從六根而起過 或者 不定之辭 或身口意三共作 或身等別作 身等三為體 從體起種種業用 善業用 必招福 惡業用 必致苦 故應懺也 身有殺 盜 婬 口有妄言 綺語 兩舌 惡罵 意有貪 嗔 癡 總言三業 別名十惡 反是 即名十善 善惡皆由身口意造故 ( 大慧祖師云 身口意清淨 是名佛出世 身口意不淨 是名佛滅度 問 如何是護此三業 答 不毀三寶 是護身 永淨四事 是護口 息心清淨 是護意 經云 守口如瓶 防意如城 ) 從 猶因也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是造善惡業之根 起 猶生也 凡夫不能生福 但能生罪過 故應懺耳 此六即三業 加眼耳鼻三 六根不染六塵 則為玅行 故初果不入六塵 發大心菩薩不住六塵行施 或以內心 自邪思惟 或藉外境 起於染著 不藉外境 但由往因惡種子生 故云內心自 問 邪何云自 心地觀云 心如獨行 無第二故 豈不曰自 邪思 邪見也 ( 大經說因語中云 一切惡行 因雖無量 若說邪見 則已攝盡 如無上菩提因雖無量 若說信心 則亦攝盡 又云若人樂殺 樂行邪見 此人即地獄人 若不樂殺 乃至邪見 是人即是天人 ) 藉 賴也 內心 望上 六根 即是六識 外境 即是六塵 染著 貪染躭著也 由內心邪思 故內外交生罪業紛起 ( 楞伽經云 以心生故 種種法生 以法生故 種種心生 )

13 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如是 疊上三六內外 乃至 超略之辭 塵勞門 開八萬四千者 約見惑十使 謂貪 嗔 癡 慢 疑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 戒取 十使互具成一百 歷十法界成一千 復約身三口四七支 各有一千 成七千 更約三世 成二萬一千 又約貪行多者二萬一千 嗔行多者二萬一千 癡行多者二萬一千 等分行者二萬一千 成八萬四千 以八萬四千律儀對治之 則成八萬四千法門 ( 懺法能令人出苦入樂 故云門 亦是顯法之門也 ) 然其罪相 雖復無量 大而為語 不出有三 一者煩惱 二者是業 三者是果報 先總標 次列 然者 轉上文之辭 復 ( 音福 ) 猶說也 謂八萬四千雖似乎多 猶多限量 如云惑有塵沙 豈有量哉 是放而言之也 總而言之 不出三種 此則收總歸別且標定耳 大 猶總也 一者下 別列 ( 此三是一懺大旨 生第五怨親章結文 及後三障文 一部水懺止懺三障 貪嗔癡等 是煩惱障 身口六根等所作罪 是業障 六道四生等 是報障 由三障重累 所以不能出離生死苦海 ) 大經如來呼三障為大病 諸菩薩於無量劫修菩提時 給施一切疾病醫藥 常作是願 永斷三障 此三種法 能障聖道 及以人天勝玅好事 是故經中目為三障 明三障得名之故 障 礙也蔽也 此三能礙一切聖道 及人道天中勝玅好事 ( 涅槃云 多思慮故名人 雜心云 意寂靜故名人 俱舍云 光潔自在神用名 天 ) 聖道 即諦 緣 度等 人天好事 即五戒十善等 葢人天未出三界 故有勝玅好事 若辦出世業 便是無事人 ( 大慧云 三世諸佛是無事人 歷代祖師是無事人 古哲云 但於事上通無事 見色聞聲不用聾 ) 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 除滅 此三障滅 則六根十惡 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皆悉清淨 方 是方法 便 是便宜 下文興七種心 是滅罪方便 眾生垢滅 則塵勞門 自淨矣 是故弟子 ( 某甲 ) 等 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 欲滅三障者 當用何等心 可令此障滅除 先當興七種 心以為方便 然後此障乃可得滅 承上文標定七種心也 運 即前啟運等義 增上勝心者 心生悔過 是勝心 仰承諸聖四心 及滅罪生福之力 故云增上 懺悔者 經云 欲斷起惡 勤懺法門 欲願清淨 念悔法門也 欲滅等三句 問 先當下 答 興 起也 猶運也 七種心 總標 因罪從心生 懺須心懺 心心懺悔 罪業自滅 ( 此七種心 即諸聖教人所作之方便 阿毗達磨云 有七種懺法 意義相若 心地觀云 三界中以心為主 能觀心者 究竟解脫 心法本元不染塵穢 云何心法染貪嗔癡 于三世法 誰說為心 過去心已滅 未來心未至 現在心不住 諸法之內 性不可得 諸法之外 相不可得 諸法中間 都不可得 心法本無形相 亦無住處 一切如來尚不見心 何況餘人得見心法 一切法從妄想生 故佛說三界惟心 ) 何等為七 一者慚愧 二者恐怖 三者厭離 四者發菩提心 五者怨親平等 六者念報佛恩 七者觀罪性空 徵列 菩提居中者 以此心最重擔 荷前三後三故 ( 昔佛說一百二十種菩提心 即說一百二十種譬喻中一喻云 如人依附于王 不畏餘人 行人亦然 依菩提心大勢力王 不畏障葢惡道之難 大經云 佛住尼連禪河邊 告阿難言 我欲洗 可取衣及澡豆 佛既入水 一切飛鳥水陸之類 及五百梵志 皆來河邊 各相謂言 云何得此金剛身 乃至聞佛說佛性義 即是我故 即發無上菩提心 尋時出家 修菩提道 一切飛鳥水陸之屬 亦發菩提心 ) 第一慚愧者 自惟我與釋迦如來 同為凡夫 而今世尊成道以來 已經爾所塵沙劫數 此羞己久淪生死 慚者 依自法力 崇重賢善為性 對治無慚 止息惡行為業 ( 自 即己身 法 謂教法 言我如是身 解如是法 敢作諸惡耶 ) 愧者 依世間力 輕拒暴惡為性 對治無愧 止息惡行為業 ( 謂世人譏訶 名世間力 輕惡人而不親 拒惡業而不作 故曰輕拒等 ) 我 生死因也 ( 大經四云 譬如二手相拍 聲出其中 我亦如是 眾生業愛三因緣故 名之為我 ) 自惟者 自心思惟久遠劫前 佛與我同是凡夫 因佛獨于空王佛所發菩提心 故能成佛也 ( 最初逢事古釋迦等七萬五千佛 滿第一阿僧祇劫 乃至逢事然燈佛等七萬七千佛 滿第二阿僧祇劫 乃至逢事勝觀佛等 滿第三阿僧祗劫 嗣後又經九十一劫修玅相業 直至逢事迦葉佛 方得圓滿 其間上生為天帝 下生為轉輪聖王 各三十六返 又或間為仙人 為比丘 為小王 為婆羅門 不可稱數 度生無量 然據法華壽量品 猶為方便 其實世尊成佛已來 不可思議劫數 故云爾所塵沙 ) 而我等相與躭染六塵 輪轉生死 永無出期 此實天下可慚可愧 可羞可耻 而字 寓羞耻不乎意 相與 惡友糾纏也 躭染 躭洄染著也 染塵故 八萬四千塵勞門開也 生而復死 死已又生 如輪旋轉 故云輪轉 生死者 三緣和合剎那有生 乃至本有未盡已來 皆名為生 此無而忽有 緣會而生也 若色心兩不相持 剎那有死 從本有一盡之時 即名為死 是有而忽無 緣散為死也 生死無出期日者 皆由躭戀六塵 較之釋尊久佛 實足羞殺天下人矣 ( 須知六塵是中諦境 能生種智 壞在躭著 我即六根 躭即六識 并塵成十八界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故大經云 如被火人 為慚愧故以衣覆身 以是善心 生忉利天 復為梵王 轉輪聖王 不至惡趣 常受安樂 況以如來為端而興起道心乎 ) 再四言可 急切之至也 如是思惟 必須竭誠懺悔 改往修來 勇猛精進 一生取辦菩提 與佛無異 則羞耻可休 懺悔力滿 下之六章大意 倣是可知 第二恐怖者 既是凡夫身口意業 常與罪相應 二怖畏三途 恐 是內憂 怖 是外懼 既是句 躡前同為凡夫語 身口意業 即能躭六塵者 前章我字 是總舉 此身口意是別開 相應 猶相當也 即永無出期意 六根攬六塵 若單取者 單受報 交相著者 受交報 無纖毫之謬 ( 義出楞嚴 ) 以是因緣 命終之後 應墮地獄 畜生 餓鬼 受無量苦 如此實為可驚可恐 可怖可懼 因貪癡為因 十惡業為緣 盡形壽已 即受果報 可恐怖處 即三途也 ( 既有怖畏 應覓歸依處二 一自性涅槃 二無上涅槃 ) 地獄是火途 ( 從熱得名 ) 畜生是血途 ( 互相吞噉得名 ) 餓鬼是刀途 ( 刀杖驅逼得名 古語云 三途一報五千劫 出得頭來是幾時 ) 此三途聞之實足駭聽 故曰可驚 思之實堪

14 寒心 故曰可恐 想之誠應發畏 故曰可怖 見之決當消魂 故曰可懼 ( 大經云 如人唯有一子 行住坐臥 心常念之 有過 善言誘喻 不加其惡 菩薩亦然 見諸眾生若墮三途 或人天中 心不放捨 亦不生嗔 ) 第三厭離者 相與常觀生死之中 唯有無常 苦 空 無我 不淨虗假 如水上泡 速起速滅 往來流轉 猶如車輪 ( 此厭離穢身也 大經云 厭離之本 是正知見 正見之本是三昧 三昧有本是安隱 安隱有本是遠離 遠離有本 所謂喜心 喜心有本 所謂不悔 不悔有本 所謂持戒 持戒 有本 所 謂法雨 應知修行 聞法為本 ) 相與等者 教先以觀察智 照知生死 虗幻不實 唯有等者 如來一代時教 不出無常苦空無我不淨 ( 即四念處 一觀心無常 二觀受是苦 三觀法無我 四觀身不淨 此四 正與常樂我淨四德相反 又心無常者有二 一念念滅 一切有為法 二謂相續法壞 此四亦是十六行觀中 觀苦四相也 仁王經有四無常偈 昔斑足太子 欲登王位 受外道教 應取千王頭以祭家神 自登位得九百九十九王頭 因少一王 即北行萬里 遇一王 名善明 白斑足言 願聽一日飯沙門 禮三寶 斑足許之 時普明即依過去七佛法 請百法師 敷百高座 一日二時講般若波羅蜜八萬偈 第一法師為王說四偈 初無常理偈 劫火終訖 乾坤洞然 須彌巨海 都為灰颺 天龍福盡 於中凋喪 二儀尚殞 國有何常 二說苦理偈 生老病死 輪轉無際 事與願違 憂悲為患 欲深禍重 瘡疣無外 三界皆苦 國有何賴 三說空理偈 有本自無 因緣成諸 盛者必衰 實者必虗 眾生蠢 蠢都如幻居 聲響俱空 國土亦如 四說無我偈 識神無形 假乘四蛇 無明保養 以為樂車 形無常主 神無常家 形神尚離 豈有國邪 ) 上文總標 下別釋 先釋無常 ( 如來等四句 出大經 文殊對純陀語 ) 前二句 釋無常 風擊水成泡 豈能久立 ( 觀萬法如浮漚不實 淨名云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 念念無常 忽有忽無 故云速起滅也 二往來二句 釋苦空 上喻明 下法 生 老 病 死 八苦交煎 無時暫息 法合上輪轉譬 八苦者 生老病死是四 加求不得 愛別離 冤憎會 五陰熾盛成八 如是八種皆言苦者 生如活剝牛皮 死如生龜脫殻 餘可知 眾等相與但觀自身 從頭至足 其中但有三十六物 三釋無我不淨 與 共也 勉一切行人 觀察己身 三十六物 總標 下文別列 先觀己身若何 佛言 三事和合 得受此身 一父 二母 三中陰 既從三緣生 豈潔淨常久之物乎 既從緣生 豈實有我乎 ( 然三教皆云無我 而義不同 孔子以謙光義說無我 佛觀五蘊皆空說無我 老子以長而不宰說無我 問 除人身 亦有不藉三緣者乎 答 大經云 孔雀 聞雷震聲便得有身 青雀 飲雄雀淚有身 命命鳥 見雄者舞便得身 應云智者聞般若法 得生法身 ) 又三十六物分三 ( 謂外次中 ) 先列外十二 毛 爪 齒 眵 淚 涕 唾 垢 汙 二便 眵 ( 音癡 ) 目汁凝也 涕 ( 經作洟字 ) 鼻中液也 二便 屎尿也 等皆不淨無我之物 故聖賢皆施與人 ( 如太子出家 因車匿請還宮 遂截其 如釋于 閃婆 為眾所擯 欲向異域 請佛遺物以為供養 佛授以 遂住異域 便得佛果 ) 爪 手足甲也 ( 不可盡菩薩 及求善法天子等 皆捨手足甲 華齒菩薩 及六牙象王等 捨齒布施 ) 下次十二 皮 膚 血 肉 筋 脉 骨 髓 肪 膏 腦 膜 人身筋有九萬 脉有八萬 ( 清淨藏菩薩 金色天子 金色鹿王等 捨身 皮膚 法作菩薩 月思天子等 捨血無悔 安隱菩薩 及一切施王等 捨肉及髓等 ) 三中十二 脾 腎 心 肺 肝 膽 腸 胃 赤 白痰癊 生 熟二藏 脾 是土藏 腎 是水藏 肺 是金藏 肝 是木藏 血不行 則痰聚胸中 水病也 癊 心病也 善德菩薩 及自遠離諸惡王等 捨大膓 小膓 肝 脾 肺 腎 如是九孔常流 承上文以結之 雙出苦集不淨義也 眼 耳 鼻 口 孔有七 加水道 殻道成九 其不淨可知 常流 應前無時暫息意 下引涅槃經證 是故經言 此身眾苦所集 一切皆是不淨 何有智慧者 而當樂此身 身者積聚義 謂積聚眾苦 ( 經云如是身城 諸佛棄捨 凡夫味著 是身種子精血 究竟不淨 諸佛所訶 是身不如魔羅耶山 生于旃檀 九孔常流 種種可惡 諸蟲共處 亦不能生優鉢羅華 分陀利等 心地觀云 觀自身本性不淨 如人厭炭色 設諸方便 以水洗之 經無量時 黑色仍舊 乃至炭盡 終無所益 我身亦爾 有漏不淨 洗盡海水 亦復無益 老子云 吾有大患 為我有身 無身何患 肇公云 約天地為高下 約日月為東西 約身為彼此 約心為是非 總是有為法耳 ) 何字 本經作誰 責辭也 智慧與煩惱相反 故於此身 不生好樂 ( 涅槃經 梵志問身與煩惱孰先 答 身及煩惱 俱無先後 然亦要因煩惱而得有身 終不因身而有煩惱 又云 菩薩自觀身如病如瘡 如癰如怨 如箭入體 是大火聚 是一切善惡根本 雖復不淨 猶故視養 為善法故 為於涅槃 不為生死 乃至為法輪王 不為轉輪王 若不 獲 身 命則不全 不得受持讀誦 為他廣說 思惟其義故 如渡者獲筏 陸人獲馬 田夫獲糞 寒人獲火 癲者獲毒藥耳 ) 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 甚可患厭 結 ( 問如何得脫離生死 答 德山云 汝但無事於心 無心於事 自然虗而靈 空而妙 何患生死關不徹乎 須知生死中有不生死者在 昔商那和修問毱多曰 汝生幾耶 答 我年十七 曰 汝身十七 性十七耶 答師 已白 為 白 心白耶 答 我但 白 非心白也 毱多曰 我身十七 非性十七也 ) 第四發菩提心者 因慚恐厭離等 故發菩提心 當捨不淨幻身 樂求清淨法身也 ( 大經迦葉讚佛云 發心畢竟二不別 如是二心先心難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禮初發心 ) 夫菩提心 以智悲願三為體 有五位 一 發心菩提 ( 十信 ) 二 伏心菩提 ( 三賢 ) 三 明心菩提 ( 前七地 ) 四 出到菩提 ( 後三地 ) 五無上菩提 ( 佛果 ) 者字 疊前標文言 經言 當樂佛身 佛身者 即法身也

15 梵語修多羅 此云契經 經通教理 教能契理 理能契機 故名契經 取涅槃經當樂句 立發心章張本 樂 願也 求也 欲求佛真法身 應發菩提心 及廣大行願 以無量智慧 修無量法門 始得生故 ( 大經云 如來身者 是常住身 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 非雜食身 即是法身 無量億劫 堅牢難壞 非人天身 非恐怖身 心地觀文殊問佛 心無形相 亦無住處 凡夫行者 最初發心 依何等處 觀何等相 佛言 凡夫所觀菩提心相 猶如清淨圓滿月輪 於胸臆上明朗而住 若欲速得不退轉者 在空寂室 端身正念 結金剛縛印 冥目觀察臆中明月 作是思惟 是滿月輪五十由旬 無垢明淨 內外澄徹 最極清涼 月即是心 心即是月 塵翳無染 妄想不生 自然身心清淨 大菩提心 堅固不退 詳如經說 ) 下明法身生處 從無量功德智慧生 此句是總 下去是別 大經文殊云 如是光明 名為智慧 智慧者 即是常住 常住之法 無有因緣 從六波羅蜜生 六 即施 戒 忍 進 禪 智 波羅蜜 此云彼岸到 修此六法 度慳貪等河 到涅槃彼岸也 到已 不惟法身生 報身亦生也 後倣此 從慈悲喜捨生 即四無量心也 已上俱名正道 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 三十七助道品 即四念處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註現後二卷障學文中 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 生如來身 結上文 六四正 三十七助法 種種功德 是反前種種惡法句 合上無量功德語 ( 大經二云 世間知字不知義 何等為義 無我者 名為生死 我者 名為如來 ) 欲得此身者 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 常樂我淨 薩婆若果 前發心為因 得如來身是果 果身非菩提智等決不能生 故勸當發 智有三種 內法內名 外法外名 能知能解者 名一切智 ( 即二 乘智 ) 能用諸佛一切道法 發起眾生一切善種差別 分別無謬者 名道種智 ( 即菩薩智 ) 能知一切道 知一切種 名一切種智 ( 即佛果智 ) 常樂我淨 涅槃四德 常者 即真常之體 不遷不變 萬古恒如 非對斷言常也 樂者 安隱 寂滅 離二生死 苦樂雙融 非對苦言樂也 我者 主宰義 具八自在 得大安樂 即我無我不二之真我 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也 淨者 三業清淨 三惑永斷 如大圓鏡 了無纖翳 非對染言淨也 ( 大經云 世間知字不知義 何等為義 我無我現前 夫無常者 聲聞緣覺常者 如來法身 苦者 一切外道 樂者 即是 涅槃 不淨者 即有為法 淨者 佛菩薩所有正法 是名不顛倒 遠離四倒者 惟此常 樂 我 淨 又常等四德 是勝三修 較前第三厭離章 苦 無常 無我 是劣 ) ( 三修 涅槃以 勝三斥劣三 斷奠聲聞 入秘密藏 亦如法華 斷奠聲聞 咸趣一實 ) 薩婆若多 秦言一切智相 因名般若 果名薩婆 ( 大品云 此是聲聞辟支佛智 非佛菩薩智 據果字 即一切種智 亦無妨也 報恩經云 菩薩發菩提心 修行 漸得無上菩提 不發 終不能得 ) 淨佛國土 成就眾生 於身命財 無所恡惜 ( 恡 吝同 ) 首句 上求佛果 次句 下化眾生 由內證種智則心淨 心淨 即佛土淨也 至此 則依正無礙六 依中現依 正中現正 正中現依 依中現正 依中現依正 正中現依正 如斯自利 由前利他成就眾生而成 於身二句 出大經 引以作結 謂此上求下化 應以施度居先 內之身命不憐惜 外之財寶 不慳吝也 第五怨親平等者 於一切眾生 起慈悲心 無彼我相 五 心離分別 申明前章妙行耳 怨 是怨讐 ( 能害身命者 ) 親 是親愛 ( 能衛我身心者 ) 一體同觀 不起憎愛 是為平等 ( 圓覺云 觀彼冤家 如己父母 祖師云 至道無難 唯嫌揀擇 但莫憎愛 洞然明白 報恩經云 達多惡心不息 養利指爪甲 下藏毒藥搯足 藥化為甘露 竟無所為 又排山下石 斷佛命根 止傷佛足 佛慈悲心 冤親平等 ) 如來終不於眾生計有恩 計則破於平等 由平等 故無彼我 何以故爾 若見怨異於親 即是分別 以分別故 起諸相著 相著因緣 生諸煩惱 煩惱因緣 造諸惡業 惡業因緣 故得苦果 徵 何以必須無彼我相耶 若見下 出過 異 二也 分別 揀別是親非親也 相著 謂著彼此之相也 由異則不一 故分別 由分別 故著彼我怨親之相 因緣者 內心分別以因 外境人我怨親為緣 生憎愛煩惱 又煩惱為因 起諸惡逆業用為緣 所以招致三途苦報之果耳 起念分別 是生死根源 ( 先德云 瞥起是病 不續是藥 不怕念起 惟恐覺遲 覺即是佛 大慧云 佛者覺也 為常覺故 謂之大覺 亦謂之覺王 皆從凡夫中做得出來 彼既丈夫 我寧不爾 若多相著 應念佛 偈云 心不妄取過去法 亦不貪著未來事 不於現在有所住 了達三世悉空寂 ) 第六念報佛恩者 如來往昔無量劫中 捨頭目髓腦 支節手足 六 證覺報恩 舉佛曠劫檀度二 先施內財 捨 施也 ( 冠下文 ) 先要知恩然後報恩 知恩 自發菩提心 報恩 教一切眾生發心 髓 骨中脂也 腦 頭中脂也 ( 昔大光明王捨頭與婆羅門 語云 我以慈心愍汝 不逆汝意以頭施汝 令我來世得智慧頭 勝上身菩薩及寶髻天子 捨頂上寶天冠 并剝頭皮與人 愛作菩薩及月光王等捨眼 安隱菩薩等捨肉及髓 法自在菩薩等 捨身支節 一切大小 堅精進菩薩 捨手足指 不可盡菩薩等 捨手足甲 乃至智勝菩薩及迦尸王等 破胸出心 施于眾生 常精進菩薩及堅意王等 捨手 至無怨菩薩 及勝去天子等 刵耳劓鼻施人 如是等不可枚舉 觀者應信受 ) 國城妻子 象馬七珍

16 二 明外財施人 ( 大經善見王太子 思惟正法得辟支佛 父王即捨國位 如棄涕唾 出家修道 得大勢至菩薩及勝功德月天子等 捨四天下大地 及一切莊嚴與人 況一國一城乎 不退菩薩及莊嚴王等 捨妻子等與貧乏人 ) 至愛莫過己身 尚施與人 況妻子乎 國城尚捨 況七珍乎 七珍尚捨 況象馬乎 其細微不必言矣 為我等故 修諸苦行 ( 出大經二卷中 ) 為 以也 ( 如迦毗王等 捨身與貧窮苦惱眾生 作給使侍者等 大悲菩薩及善眼天子等 入于地獄 救苦眾生 所以修此行者 斷我法 顯真中也 如來為眾生故 修此諸行耳 ) 此恩此德 實難酬報 ( 古語云 人但見父母生身 不知承佛恩力 多劫作忘恩背義人 ) 是故經言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恒沙劫亦不能報 承 上難報之故 引法華經證 荷 任在肩 負 任在背 謂便使立地成佛 一肩擔荷 作佛長子 亦不能報萬分之一 ( 先德云 便就今日成佛去 樂邦教主已嫌遲 其是之謂乎 ) 我等欲報如是恩者 當於此世勇猛精進 捍勞忍苦 不惜身命 建立三寶 弘通大乘 廣化眾生 同入正覺 此示酬報之法也 如是 疊指已上恩言 恩望義說 如佛與父皆曰恩 君與師皆曰義 恩有二 一 等度之恩 二 令人成佛之恩 直欲一生答盡 故云當於此世 必抖擻塵勞 不許煩惱亂心 一心向往 故云精進 ( 離諸懈怠 屏除放逸 ) 果敢直前 故云勇猛 不避懶偷安 故云捍勞 不求安樂 故云忍苦 ( 求妙王菩薩及速行大王等 受一切苦惱 薩陀波崙菩薩及金堅王等 為求法故 賣身刳肉 破骨出髓 精進菩薩為求法故 入大火坑等 皆不惜身命樣子也 佛常出南洲 以三事勝故 一能斷婬 二釋念力 三能精進 三事尚勝諸天 況北洲乎 若三寶將頹 當忘身忘命 忍苦建立之 大乘妙法 有欲遏絕而不行者 當精進勇猛 捍勞而弘通之 若此苦行 不為自求 正為廣化羣生 共至寶所 庶幾酬佛恩萬分之一也 ) 捨字 一章大旨 象馬七珍等 是資生施 捨頭目 乃至精進忍苦等 是無畏施 弘大乘化生成佛 是法施 ( 阿含經云 如來出世 必為五事 一 為轉法輪利生 二 為度多生父母 報其恩故 三為無信人 立信地故 四 未發菩薩意者 令發意故 五 授當佛記故 為此五事 故出世也 ) 第七觀罪性空者 罪無自性 ( 南藏加無有實相句 今從北 ) 從因緣生 顛倒而有 七觀罪性本空 如熱水即寒氷 業累即解脫故 ( 大經云 諸法本無有性 如人有筆 紙墨 和合成字 而紙中本無有字 以本無故 假緣而成 若本有者 何須眾緣 亦如青黃合成綠色 當知青黃本無綠性 若本有者 何須合成 亦如眾生因食得命 食中實無有命 若本有命 未食之時 食應有命 故心地觀云 復具四德 住阿蘭若 持戒清淨 莊嚴自身 一 觀察自無本性 伏斷二執 證無我故 二 他身亦無本性 於怨親所 離憎愛故 三 身心快樂 心心所法 無分別故 四 得平等智 生死涅槃 無差別故 ) 從因下 出無性之故 妄識為內因 幻境為外緣 故有心見想三顛倒 由三倒故造多罪業 此顛倒句 明生有之故 既從因緣而生 則可從因緣而滅 從因緣而生者 狎近惡友造作無端 從因緣而滅者 即是今日洗心懺悔 首二句 承上生有 以生滅字顯罪性空 罪既從緣 生本無生 因緣別離 滅實非滅 生滅雙空 生與有亦空 故云無性 後四句 承上生滅 出滅生之相 前二句 造罪之由 後二句 滅罪之相 由自心貪等為創因 外狎惡友為助緣 無端造作也 ( 無端有三 一不正義 因內多邪見 外逼邪友 造諸不端之罪 二 無端不作 言罪之多 甚者八萬四千塵勞門悉開 三無端 由無故從無端處 以巧邪惡知見 尋求罪釁耳 ) 洗心 則心垢自除 是淨因 向諸聖懺悔 仗三寶力滅罪 為助緣 因緣二字具三觀 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一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用此三觀為洗心之玅藥 承諸聖慈悲之水 以祛自心重垢耳 是故經言 此罪性 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故知此罪從本是空 引淨名經 顯罪性本空 良以心為罪福之本 心空故 罪性亦空也 ( 未曾有經 妙吉祥菩薩 見人造殺業 因轉問佛 佛言 汝從何心而起業相 若現在心 現在心不住 過未可知 由心無所住 不在內外中間 心無色相 非青黃赤白 心無邊際 無限量 無取捨 非善惡 無動轉 非生滅 若虗空無障礙 非染淨 離一切相故 因悟罪性本空 亦不生怖畏之想 心地觀蘭若品 我法二執及罪相 於三世中不可得 自身他身無有二 一切諸法亦如是 ) 故知二句 結成罪性本空 生如是等七種心已 緣想十方諸佛賢聖 擎拳合掌 披陳至到 慚愧改革 舒歷 ( 歷 時本作瀝 非 ) 心肝 洗蕩腸胃 先結前 緣想下 示懺悔法 在三業虔誠 緣想 是意業 ( 表佛有他心通 ) 擎拳等 身業 ( 表佛有天眼通 ) 發言懺悔 是口業 ( 表佛有天耳通 ) 又緣想 則一心三觀圓成 一體三身齊現 一心三智普照 披露至禱是垢皆陳也 改 是更惡為善義 革 是革去宿惡義 舒是發露義 ( 即不覆藏 ) 歷 從前罪過 一一自陳也 蕩 是滌去的意思 ( 舒歷二句廣前洗心句 宗鏡云 洗濯身心 清淨無餘 毫無邪念 乃為真懺 罪相自空 若不洗心求懺 自欺欺人 安能滅罪 ) 如此懺悔 亦何罪而不滅 亦何福而不生 承能懺作結 罪滅 自離生死苦 福生 得趨涅槃樂 若復不爾 悠悠緩縱 情慮躁動 徒自勞形 於事何益 復 又也 責辭 不爾 言不能三業精誠 洗心而懺也 悠悠 怠惰貌 緩則不能急急于心 縱則仍落恣恃窼臼 躁動 則不澄靜 安能滌煩惱垢乎 既不能如法懺 則空自勞身 滅罪事胡益 且復人命無常 喻如轉燭 一息不還 便同灰壤 此以無常迅速勵之也 轉 ( 去聲 ) 變也 燈燭本明 息之則變明成暗 光不還來 如人不過一口氣而已 氣絕神逝 便同冷灰舊壤 豈復隨識妄動哉 無常有三義 一纔生即死 二比上三界 時分極促 三念念遷謝 即生即滅故 一息 法喻雙明 約喻 滅燭 光不還明 約法 氣絕 即同灰壤 ( 正法念經云 有於胎藏中死 有生已命終 有能行能走 皆歸于死 方等經問 云何命終時 得見于諸佛 聞說清淨法 不受於苦惱 答 他有所求令滿足 信解深法捨嚴具 三寶福田勤供養 臨命終時見諸佛 )

17 三途苦報 即身膺受 不可以錢財寶貨 囑託求脫 杳杳冥冥 恩赦無期 獨嬰此苦 無代受者 膺 當也 親也 陽網疎漏 賄囑可脫 陰罟細密 多賂難逃 故云不可以錢等 三途渺漠 受苦年長 故云杳冥等 恩 悲心拔苦也 赦 寬宥也 嬰 受也 自作自受 影響相符 父子至親 豈能相代 ( 大經云 如人為王嗔 能以輭語貢上財寶 便可得脫 死王不爾 雖以軟語錢財珍寶貢之 亦不得脫 況三途極苦乎 ) 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 所以不能懇禱懺悔 經中謂言 凡夫之人 舉足動步 無非是罪 先䇿發自恃之流 如云我生無罪 何須懺悔 次引經證成 ( 大經云 舉足動步 不依律行 安得無罪 譬如二手相拍 聲出其中 又云 見修善者 名見天人 行惡者 名見地獄 何以故 定受報故 不特今生有罪 過去之罪尤多 故下云云 ) 又復過去生中 皆悉成就無量惡業 追逐行者 如影隨形 若不懺悔 罪惡日深 語云萬般將不去 惟有業隨身 其惡業追行者意乎 如影隨形 言不相離也 ( 日深句 生二卷中日深日厚偈文 ) 故知包藏瑕疵 佛不許可 說悔先罪 淨名所尚 故使長淪苦海 實由隱覆 故字承上不懺罪惡日深來 包藏 包含覆藏也 瑕疵 譬隱顯二過 瑕 玉之內病也 譬隱過 天眼所見 疵 黑類也 譬顯過 肉眼共見 法華云 護惜瑕疵 ( 是小智 ) 維摩云 不著佛求 不著法求 惟在反觀諸身而求 故云說悔等 先罪 已作之罪也 長淪句 根日深義來 隱覆 即隱匿覆藏 近根包藏義 遠承不懺義 淪 沒溺也 ( 大經云 心初無悔 不能修善 覆藏瑕疵 雖有過去一切善業 悉為是罪之所垢汙 所有現受輕報 轉為地獄極重惡果 楞嚴云 十方如來色目覆藏 同名陰賊 菩薩觀覆 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 是故弟子 ( 某甲 ) 等 ( 北藏無等字 ) 今日發露懺悔 不復覆藏 結訖洗心發露罪滅福生 作悔文一小結局 ( 佛言覆藏者漏 不覆則無漏 發露悔過是無漏 又若覆罪 罪則增長 發露慚愧 罪則消滅 惟智者不覆罪 若不信因果 信業信報 不能諮啟智人 不近善友 便是闡提 如迦摩羅疾 世醫拱手 亦如死屍 醫不能治 ) 所言三障者 一曰煩惱 二名為業 三是果報 此三種法更相由藉 因煩惱故 所以起諸惡業 惡業因緣 故得苦果 是故弟子 ( 某甲 ) 今日至心懺悔 所言 疊前重標 然後依次懺悔 三障 又名三道 若三障淨 便成圓覺 ( 即是如來 ) 更相 互相也 三世迭遷 遞互相資而起 煩惱雖分大小隨等 實不出根本六中貪嗔癡三 此三 能成三界因果 資始為因 助因為緣 又展轉感果為因 互相由藉為緣 因親緣疎故分釋 既有惡因緣 必有善因緣對治 ( 善因緣 有深淺 小乘生滅因緣 是淺 大椉無性因緣 是深 中論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空 即無性義 淺因緣對治外道自然 ) ( 計 ) 上總指三障明三世因果 是故下結 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 而此煩惱皆從意起 所以者何 意業起故 則身與口隨之而動 惑業苦三 煩惱居首 故懺亦先之 煩惱總有二十六 貪 嗔 癡 慢 疑 邪見六為根本 隨煩惱有二十 ( 小隨十 中隨二 大隨八 ) 名相具如百法明門 隨之而動者 言身口七支 隨意家所有煩惱而動 動即是業 業必感報 ( 大經云 如人小時拾取土塊 糞穢 瓦石 枯骨 木枝 置于口中 父母見已 恐為其患 左手捉頭 右手挑出 菩薩亦爾 見諸眾生法身未悟 或行身口意業不善 見已 即以智力拔之 免其流轉生死 ) 意業有三 一者慳貪 二者嗔恚 三者癡闇 惡心 是過患根本 於順境起貪 違境起嗔 以護自身將為主宰 住貪嗔中 不知是患名癡 此三由根本無明有 故別明意業舉數立名 由癡闇故 起諸邪見 造諸不善 是故經言 貪嗔癡業 能令眾生 墮于地獄 餓鬼 畜生受苦 由三毒為業因 致三途苦果 ( 大經云 一切眾生不見佛性 故為煩惱繫縛生死 見佛性故 諸結煩惱所不能轉 解脫生死 得大涅槃 ) 經言者 華嚴云 由貪嗔癡 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無量無邊等 ( 最勝王經 佛告阿難陀 我昔雖具煩惱貪嗔癡等 能於三途五趣中 隨緣救濟 令得出離耳 ) 若生人中 得貧窮孤露 兇狠頑鈍 愚迷無知 諸煩惱報 此出三毒之餘報也 三途報畢 方來人道 得字貫到報字上 貧則無財 貪財寶之餘報 窮則無交 狎惡友之餘報 孤則無親 不孝六親之餘報 露則無覆 藏過 慢三寶之餘報 其心最兇 力最狠 性最頑 質又鈍 遠慈悲智慧士 於感愚迷無知報耳 意業既有如此惡果 是故 ( 某甲 ) 等 今日至心歸命諸佛 求哀懺悔 ( 坊本以此節移在後 今依兩藏 ) 結意家惡果 興至心哀悔 求哀 語淚雙行也 夫此煩惱 諸佛菩薩 入理聖人 種種訶責 專指意業 佛與三椉及諸祖師 皆斥煩惱為怨賊等 可惡不一 故云種種 訶責句 總標 下別開 亦名此煩惱以為怨家 何以故 能斷眾生慧命根故 一 訶煩惱如怨家 次徵釋 煩惱菩提 原非兩物 但逐于物 即菩提是煩惱 若能轉物 即煩惱是菩提 故巖頭祖師云 却物

18 為上 逐物為下 亦名此煩惱以之為賊 能劫眾生諸善法故 二 訶煩惱如惡賊 劫善法財 所以恒受貧窮之苦 殺法身怨 截智慧命 所以久沒愚迷之海 亦名此煩惱以為瀑河 能漂眾生 入於生死大苦海故 三 視煩惱如瀑河 波濤衝逆為瀑河 ( 瀑流之河也 楞嚴云 譬如瀑流 流急不見 非是無流 喻煩惱心心相續 無少間歇 故古德勸人 要在急水灘頭一篙撐住 便是好 手 大經云 涅槃者 名為洲渚 何以故 四大瀑河不能漂故 一欲暴 二有暴 三見暴 四無明暴 ) 漂 飄同 ( 心地觀云 凡夫不觀自心 故漂生死海 佛菩薩能觀心故 度生死海 到於彼岸 三世如來 法皆如是 受苦深遠 了無邊涯 喻如大海 ) 亦名此煩惱以為羈鏁 能繫眾生於生死獄 不能得出故 四 見煩惱如羈鏁 羈 紲也 繫也 如馬之韁 人繫之亦自業力致之 人被煩惱繫 是無繩自縛 急以智刀斷之 非為早也 ( 大經云 如大香象 能壞鐵鎖 自在而去 智慧者 善業力多 惡業羸弱 能發露懺悔 除諸罪業 惡業既除 何患生死獄不破 而身心不自在耶 ) 所以六道牽連 四生不絕 惡業無窮 苦果不息 當知皆是煩惱過患 由如怨賊之煩惱 羈鏁眾生于瀑河大海 故有六道等 六道者 一天道 ( 三界諸天 ) 二人道 ( 能持五戒守五常 ) 三修羅道 ( 鬼畜人天所攝 ) 四地獄道 ( 八寒八熱等 ) 五餓鬼道 ( 九種十類等 ) 六畜生道 ( 胎卵濕化等 亦名六趣 ) 六道果報 總有三種 謂苦 樂 捨 由惡業為因 感三途苦報 由善業為因 感人天樂報 ( 四州六欲 ) 由不動業為因 感上界差別報 ( 色無色界 又三界中苦樂身 是別業正報 所居勝劣器界 即苦樂依報 ) 牽連 亦名輪轉 謂生已 復死 死已 更生 生死不停 ( 如天上死 人間生等 傳傳分柝 可知 無常經云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 四生 胎 卵 溼 化也 依殻而生曰卵 含藏而出曰胎 假潤而生曰溼 無而忽有曰化 業有三 一善 二惡 三不動 此三業用能招六道 不絕不息 三界因果 輪迴無間故 煩惱過患即惑業苦 應上諸煩惱報 ( 不能懺悔 不遇善友 不聞正法 即是三障 今既幸逢佛菩薩大清淨智慧人 又遇清淨究竟解脫法 自可翻三障成三德矣 ) 是故今日 運此增上善心 求哀懺悔 是故 指煩惱過患三障之故也 運 即行人清淨心中志誠力 慚愧力 懺悔力 默密齊轉也 善心 即前七種心 翻惡從善故 又藉佛菩薩慈悲心力 令能悔過 是于善心加上一層 故云增上 所謂煩惱 成般若矣 所謂罪過 成法身矣 所謂怨賊瀑河羈鎖等大患 轉成解脫矣 如斯善利 皆從上求佛菩薩悲哀心力 及行人懺悔力而得也 ( 又善心有二 一即前七種心 二如相宗說 善謂信慚愧 無貪等三根 勤安不放 遲 行捨及不害 上引聖言及懺悔竟 下列罪業名 )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或在人天六道受報 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䘳 心識等根前意業來 心識是能藏 愚惑 ( 無智不信不求解脫故 ) 是所藏 懷者 包藏也 愚即無明 標諸惡心所之本 繁 多也 既曰常懷 又曰多滿 則惟惡無善生 後無邊量 惱亂文胸襟 胸次襟懷也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 貪 嗔 癡 是根本六中之三 藏于藏識 則諸善心所為之消忘 故云毒 又能生長一切罪惡 故曰根 三毒轉 便是三聚淨戒矣 三毒根 是業因 由因作業 故云造一切罪 下倣此 或因三漏造一切罪 三漏 ( 出阿毗達磨論 ) 一欲漏 ( 欲界 ) 二有漏 ( 上二界一切煩惱 除無明 ) 三無明漏 ( 三界無明 ) 令心連注 流散不絕 漏落三界 故名漏 或因三苦造一切罪 三苦 ( 三受為因 ) 一 苦受生苦苦 ( 三界已苦 欲界更苦 ) 二樂受生壞苦 ( 樂壞時苦 等於三途 ) 三 不苦不樂受 生行苦 ( 即處中苦 通於無色 ) 或緣 ( 即因字 ) 三倒造一切罪 心顛倒 想顛倒 見顛倒 為三 由三倒故 苦者計樂 樂者計苦 常計無常 無常計常 無我計我 我計無我 不淨計淨 淨計不淨 豈非顛倒 ( 出涅槃經第二 ) 或貪三有造一切罪 欲有 色有 無色有 ( 即是三界 ) 三界因果不忘 曰有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惱亂一切六道四生 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如是等罪 總收上三毒至三有罪作結 後倣此 大經云 夫無量者 名曰無邊 邊不可得 故名無量 又復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或因四識住造一切罪 ( 識 南藏無 )

19 色識住 受識住 想識住 行識住 是為四 ( 出阿毗曇雜論 ) 或因四流造一切罪 一欲流 ( 欲界惑 除見癡 ) 二有流 ( 上二界惑 除見癡 ) 三見流 ( 三界見 ) 四無明流 ( 三界癡 ) 亦名四軛 ( 并下四取 皆出唯識論 ) 或因四取造一切罪 欲取 見取 戒取 我語取為四 ( 能取自身相續不絕 故名取 ) 或因四執造一切罪 一生執不生 二不滅執滅 三斷執不斷 四不常執常 執 猶取也 并下四緣 出圓覺疏 或因四緣造一切罪 一因緣 諸法和合 二次第緣 心心數法 三所緣緣 法無所依 四增上緣 法無所得 或因四大造一切罪 四大 即妄身 地 水 火 風 假合而成者 ( 內四大也 其外四大 可知 ) 或因四縛造一切罪 貪縛 嗔縛 戒取縛 見取縛 此四不出三界 不得解脫 故俱名縛 亦名四結 出唯識論 或因四貪造一切罪 情 色 食 婬 為四貪 ( 徧攷經論 惟涅槃有四愛 即愛著飲食等四事供養也 圭峰禪師 愛貪四句料簡 是貪非愛 如人愛忙 非是貪忙 是愛非貪 如人愛看相打相殺 誰肯貪求 亦貪亦愛 即名利財色等 非貪非愛 謂乖情之境 ) 或因四生造一切罪 胎 卵 濕 化 為四生 出瑜伽論 下結 ( 義現前 ) 如是等罪 無量無邊 惱亂六道一切眾生 今日慚愧 皆悉懺悔 又復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或因五住地煩惱造一切罪 五住地者 一見一切住地 ( 三界見 分別惑 ) 二欲愛住地 ( 欲界九品思 ) 三色愛住地 ( 色界四地 各九品思 ) 四無色愛住地 ( 有四地 各九品思 ) 五無明住地 ( 所知障 ) 或因五蓋造一切罪 葢以覆真實為義 止觀云 貪欲 ( 追昔五欲 忘失正念 ) 嗔恚 ( 想他惱我 忿怒相續 ) 睡眠 ( 心神昏昧 烏暗沉黑 ) 掉舉 ( 作無益事 心中憂悔 ) 疑 ( 非障理疑 乃障定疑 ) 為五蓋 或因五慳造一切罪 住處慳 ( 有房舍 不欲人居 ) 家慳 ( 惜門徒家 不欲他人相識 他施如失己物 亦名護他物慳 ) 稱讚慳 ( 不揚人美 恐勝己故 ) 財慳 法慳 出成實論 或因五見造一切罪 一身見 ( 執我我所 ) 二邊見 ( 隨身計斷常 墮二邊故 ) 三見取 ( 執前諸見為勝為能 或執一切有漏等法 妄謂常樂我淨 ) 四戒取 ( 非因計因 ) 五邪見 ( 撥無因果 ) 或因五心造一切罪 一率爾 二尋求 三決定 四染淨 五等流 是為五心 如是等煩惱 無量無邊 惱亂六道一切眾生 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 至于今日 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 ( 情字南藏無 ) 一眼根 ( 喜怒視相 ) 二耳根 ( 聽審相續 ) 三鼻根 ( 愛香憎臭 ) 四舌根 ( 甞甘苦等味 ) 五身根 ( 貪滑嫌澀 ) 六意根 ( 審察思量 此六 俱識情之根 故名六情根 ) 或因六識造一切罪 眼識 ( 玄黃不真 ) 耳識 ( 苦樂音異 ) 鼻識 ( 觀氣旋光 ) 舌識 ( 辨說邪正 ) 身識 ( 隨機現儀 ) 意識 ( 緣慮旋空 ) 能轉六識成六神通矣

20 或因六想造一切罪 析玄云 眼等六識 各有相應想 ( 謂眼識相應想 乃至意識相應想也 ) 或因六受造一切罪 六根皆能領納六境曰受 ( 空品云 眼受色 乃至意受法是矣 ) 或因六行造一切罪 眼等六根 各有所司 則各有所行也 ( 法句經云 昔有人河邊學道二十年 但念六塵 心無寧息 佛徃度之 化作沙門 樹下共宿 其夜月明 龜從河出 野干欲噉 龜縮頭尾 四足藏甲 狗不得便而去 龜還入水 道人見此 語沙門曰 龜有護命之鎧 野干不得便 沙門對曰 世人不若此龜 放恣六情 外魔得便 復說偈曰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須知無為 能殺其賊 ) 或因六愛造一切罪 毗曇云 眼等六根 各有所觸而生愛 ( 眼觸生愛 乃至意觸生愛 ) 或因六疑造一切罪 淨名疏云 貪 嗔 癡 慢 疑 覺 六者俱有疑 ( 亦名俱生惑 大經問 慳貪嫉妬因何生 答 因無明生 無明復因何生 答因放逸生 放逸又因何生 答 因顛倒生 顛倒又因何生 答 因疑心生 疑故則生顛倒 見佛聞法 疑網即除 疑除故倒除 倒除則慳等并除矣 ) 如是等煩惱 無量無邊 惱亂六道一切眾生 今日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 時本無慚愧字 ) 又復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或因七漏造一切罪 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或因八倒造一切罪 七漏者 一見 ( 是漏自性 ) 二諸根 ( 是漏相應 ) 三忘 ( 是漏所依 ) 四惡 ( 是漏所引 ) 五親近 ( 是漏所發 ) 六愛 ( 是漏所雜 ) 七念 ( 是漏所知障 ) 七使者 首楞云 欲使 恚使 愛使 慢使 無明使 見使 疑使也 外道獨具八倒 ( 一我見 二眾生 三壽命 四士夫 五常 六斷 七有 八無 ) 凡夫 小乘共計八倒 ( 凡夫四者 一無常計常 二無樂計樂 三無我計我 四不淨計淨 二乘四者 一常計無常 二樂計無樂 三我計無我 四淨計不淨 出涅槃經 ) 或因八垢造一切罪 或因八苦造一切罪 如是等煩惱 無量無邊 惱亂六道一切眾生 今日發露 皆悉懺悔 八垢者 念煩惱 不念煩惱 念不念煩惱 我煩惱 我所煩惱 自性煩惱 差別煩惱 攝受煩惱 ( 亦名八妄想 ) 煩惱自性汙染 故名垢 ( 出涅槃 ) 八苦者 生 老 病 死 冤憎會 愛別離 求不得 五陰熾盛 又復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或因九惱造一切罪 此因九結造一切罪 一惱我身 二憎我親 三讚歎我怨 此三 通過現未 三世各三 故成九惱 ( 出淨名經 ) 結 是結集不散意 ( 以能和合苦故 ) 一愛結 二恚結 三慢結 四無明結 五見結 六取結 七疑結 八嫉結 九慳結 結則與解脫相反也 或因九緣造一切罪 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 九緣者 明緣 空緣 根緣 境緣 作意緣 根本依緣 染淨依緣 分別依緣 種子緣 頌曰 眼識九緣生 耳識唯從八 ( 除明緣 ) 鼻舌身三七 ( 除明緣空緣 ) 後三五三四 ( 後三 最後三識也 即第六意 第七末那 第八阿賴耶 五三四 如次配三識 則意識五緣生 不藉明空根境四緣故 末那惟三緣 不藉餘六 秪資染淨依緣 分別依緣 種子緣故 阿賴耶惟四緣生 比第七識 加根本依緣 根本依 即阿賴耶 染淨依 即第七 分別依 第六識也 ) 十煩惱者 一忿 二惱 三恨 四覆 五謟 六誑 七憍 八害 九嫉 十慳 此十 廼二十隨煩惱之半 詳現百法明門論 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纏者 一嗔心 ( 忿恚纏 ) 二覆心 ( 隱覆自罪纏 ) 三睡 ( 意識昏迷纏 ) 四眠 ( 五情暗冥纏 ) 五戲 ( 嬉遊纏 ) 六掉 ( 三業躁動纏 ) 七無慚 ( 屏處起罪不自羞纏 ) 八無愧 ( 露處起罪不羞他纏 ) 九慳 ( 財法不能惠施纏 ) 十嫉 ( 他榮心生熱惱纏 纏縛也 縛于生死而不得脫也 ) 十一徧使者 ( 能使惡道周徧流轉故 ) 一不信 二懈怠 三不慚 四不愧 五多貪 六多嗔 七多癡 八昏沉 九放逸 十慳悋 十一毒害 ( 反是 名十一善心所 )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 ( 入 以互相涉入為義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為內六入 屬能 ( 能見聞覺知故 )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為外六入 屬所 ( 著見聞覺知之處所也 ) 亦名十二處 十六知見者 智論云 一我者知見 ( 起我我所 ) 二生者知見 ( 如父有子 ) 三受者知見 ( 命根成就 ) 四命者知見 ( 能舉事故 ) 五有情者知見 ( 蘊和合生 ) 六養育者知見 ( 因緣故長 ) 七眾數者知見 ( 諸法有數 ) 八人者知見 ( 妄計我是人 ) 九作者知見 ( 手足能所 ) 十使作者知見 ( 力能役他 ) 十一起者知見 ( 作後世業 ) 十二使起者知見 ( 亦令他作 ) 十三受者知見 ( 苦樂果現 ) 十四使受者知見 ( 厭於苦樂 ) 十五知者知見 ( 五識名知 ) 十六見者知見 ( 日 觀色像 ) 般若名十六我 或因十八界 造一切罪 或因二十五我 造一切罪 根 塵 識 各六為十八界 ( 界 有三義 一分別辨析義 二種族義 三界畔義 ) 二十五我 ( 即二十五冥諦 出百論 ) 一冥初 ( 世間本性 ) 生覺 二從覺 ( 中陰 ) 生我心 三從我心 ( 我慢 ) 生五塵 ( 色 聲 香 味 觸 ) 五塵生地水火風空五大五大生眼耳鼻舌身 ( 五知根 ) 手足口 并大遺根 小遺根 ( 五業根 ) 心平等根 共十一根 兼前總成二十四 加神我主諦 成二十五我

21 或因六十二見 造一切罪 色 受 想 行 識 各具四句 如云陰大我小 我在陰中 我大陰小 陰在我中 離降是我 即陰是我 一陰具四句 五陰成二十 歷三世 成六十 加根本斷常二見 成六十二 或因見諦思惟 九十八使 百八煩惱晝夜熾然 見諦 攝欲界三十二使 ( 苦諦下十使 集滅二諦下各七 除身 邊 戒三 道諦下八使 除身邊二見 ) 色界二十八使 ( 苦下九使 除嗔 集滅下各六 除嗔 身 邊 戒 道下七使 除嗔 身 邊 ) 無色界二十八使 ( 苦下九使 除嗔 集滅下各六 除嗔 身 邊 戒 道下七使 除嗔 身 邊 ) 共八十八使 思惟 攝欲界四使 ( 一貪 二嗔 三癡 四慢 此四使 從斯陀含向入修道斷 至阿那果 九品方斷 ) 色界三使 ( 一貪 二癡 三慢 竝是阿羅漢向 修道斷 ) 無色界三使 ( 一貪 二癡 三慢 ) 故三界 合有十使 并前見惑 成九十八使 ( 但此三使 是阿羅漢向 至果方盡 ) 使者 驅使為義 能使行人心神流轉三界故 百八煩惱 即九十八使 加無慚愧等十纏 成一百八使也 此百八使 于十二時中 如火熾然 即有微善之薪 皆為灰燼 何不警歟 開諸漏門 造一切罪 惱亂賢聖 及以四生 徧滿三界 彌亘六道 無處可避 諸漏門 八萬四千塵勞門也 賢聖有二 一小椉 四果為聖 四向為賢 大椉 三賢 十聖 總未至無餘涅槃城 皆作漏門中出入之客 三界 是造罪受苦的處所 四生六道 是造罪受苦的有情 徧 是周義 亘 是盡義 彌 是滿義 良由惑業襲習報應綸輪 故六道徧滿三界 報應綸輪 惑業襲習 所以晝夜熾然開諸漏門 只進不出 三界火宅 晝夜熾然 故說無處可避也 ( 問 何故云無可避處 答 乘有漏因 感有漏果 依有漏果 又造有漏因 因果相資 連貫不絕 故說彌亘徧滿 更無隙地避之也 下示逃避之方 ) 今日至禱 向十方佛尊法聖眾 慚愧發露 皆悉懺悔 至禱 至誠懇禱也 十方者 四正 四隅 并上下方成十 俱有佛剎及三寶故 慚愧 是出火宅之心 發露 是出漏門之口 具此心口 則諸漏塞 火宅出也 ( 發露如倒樹然 先發開四圍之土 露出根芽樹自倒矣 上承三寶力 以慚愧利鍬 發去覆藏心 吐露自心咎 則罪林傾而業根拔矣 上文廣舉罪相懺滌竟 下文發願 不論有罪無罪 皆應懺悔 有罪懺 則罪滅 無罪禱 令福生 加以至誠 不惟福增 并智慧功悳自然成就 下次第發願 圓滿功德 但懺罪 不發願 如淨琉璃瓶 不貯獅子乳也 下倣此 ) 願 ( 某甲 ) 等 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三慧明 三達朗 三苦滅 三願滿 三毒重提前總相中第一法 一切煩惱 該攝漏苦倒有諸三 煩惱所生下 明罪滅福生 不止現在未來 多生皆然 下例此 三慧者 一聞 ( 耳門 ) 二思 ( 心門 ) 三修 ( 中道觀門 ) 聞而不聽 無受潤因 聽而不思 無深旨趣 思而不修 終無證理 所以當明 三達者 達明也 一天眼智明 二宿命智明 三漏盡智明 此三當朗 ( 義見中卷 ) 三苦 ( 名義現前 ) 三願者 一願一切眾生 得證知法 二願以無厭心 為眾生說法 三願捨身命 護持正法 此願當滿 ( 應知無漏善法 不止于此 但略舉耳 何則 無漏無盡故 前惡法可懺除 有漏有窮故 ) 願承是懺悔四識 ( 時本加住字非 ) 等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廣四等心 立四信業 滅四惡趣 得四無畏 四等 ( 即四無量心 ) 一慈能與樂 二悲能拔苦 三喜慶彼樂 四捨冤親等 此四心 當廣 廣則無量 無量必等 等則無偏向也 四信業者 一信佛 ( 樂常讚佛 ) 二信法 利益 ( 樂欲聽法 常念修行 ) 三信僧 ( 能行二利 樂供養眾 ) 四信戒 ( 樂離五欲 ) 此四信要立 立則不為魔外搖動也 四惡趣 一地獄 ( 八寒八熱等 ) 二畜生 ( 水陸空行等 ) 三餓鬼 ( 三類九種等 一重類饒火節焰 不聞漿水之名 二中類 伺求蕩滌膿血糞穢 三輕類 時薄一飽 九種 即三財九品鬼 一 無財三品 一 炬口鬼 火炬炎炎 常從口出 二 針咽鬼 腹大如山 咽如針孔 三 臭口鬼 口中腐臭 自惡受殃 二 少財三品 一 針毛鬼 毛利如針 行便自刺 二 臭毛鬼 其毛既利 而復臭氣 三 大癭鬼 咽埀大癭 自抉噉膿 三 多財三品 一 得棄鬼 常得祭祀所棄食故 二 得失鬼 常得巷陌所遺食故 三 勢力鬼 夜叉羅剎 富類人天 ) 四修羅 ( 鬼 畜 人 天 所攝 ) 此四趣最惡當滅 四無畏 ( 出智論 ) 一 總持一切智無畏 二 知根漏盡無畏 三 決疑說障道無畏 四 答報說苦盡道無畏 於大眾中廣說自他智斷 決定無失 故無恐懼相 此四誓願得之 願承是懺悔五葢等諸煩惱 所生功德 度五道 豎五根 淨五眼 成五分 ( 德字下 例前應補生生世世四字 ) 五葢 ( 見前 ) 等 即等取五住 至五心文 五道 即天 人 地獄 餓鬼 畜生 汩生死苦 皆當度之 五根者 一 信根 ( 消除疑網 ) 二 進根 三 念根 四 定根 五 慧根 ( 義 見二卷中 ) 此五根應等豎 豎 建立也 五眼者 金剛經註云 內外空寂名肉眼 見自真性 自在平等名天眼 見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 見一切法 無一切法 見一切相 空一切相 名法眼 見前無煩惱可斷 中無自性可守 後無佛位可求 三際清淨 名佛眼 ( 智度論云 菩薩初發心時 以肉眼見苦眾生 心生慈愍 學諸禪定 修得五通 以天眼徧見六道受種種身 益加哀憐 故求慧眼以救濟之 得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 云何令彼得是實法 故求法眼引導 令 人 法中 後求佛眼 得一切智 成就佛法 涅槃頌云 天眼通非礙 肉眼閡非通 法眼惟觀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 照異體還同 圓明法界內 無處不鑒容 ) 如此五眼 急當淨之 五分者 釋籤云 一分無作戒 ( 防非止惡 ) 為戒身 二分無漏淨禪 ( 息慮靜緣 ) 為定身 三分無漏智慧 ( 破惑證真 ) 為慧身 四分三種解脫 ( 正習俱斷 ) 為解脫身 五無生 ( 了了覺照 ) 為解脫知見身 此五身須成 ( 前三 從因顯德 後二 就果彰能 又第四 是盡智 第五 無生智 ) 願承是懺悔六受等諸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具足六神通 滿足六度業 不為六塵惑 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 如意 天眼 天耳 他心 宿命 漏盡是也 如意通 任運自在有三種 一能到 ( 身飛行 如鳥無閡 移遠令近 不往而到 此沒彼出 一念能至 ) 二轉變 ( 能以大作小 小作大 一多亦然 ) 三聖如性 ( 此如意通惟佛有之 ) 天眼通 ( 徹視大千 ) 有二種 一 修得 二 報得 天耳通 洞聽十方一切聲 他心通者 悉知種類 及他人喜嗔怖畏 宿命通 知過去等三世事 漏盡通 四漏欲漏 有漏 無明漏 見漏 四漏俱盡 如斯六種 俱須具足 ( 餘如中卷釋 ) 六度業者 善戒云 一布施 ( 得富報 ) 二持戒 ( 得具足善道報 ) 三忍辱 ( 得力 及端正有相好報 ) 四精進 ( 得壽 及神通報 ) 五禪定 ( 得安樂 及生天報 ) 六智慧 ( 得辯才 及破煩惱報 ) 此六度善業須滿足 六塵惑者 一色 ( 如熱金丸 執之則燒 ) 二聲 ( 如塗毒鼓 聞之必死 ) 三香 ( 如敝龍氣 嗅之則病 ) 四味 ( 如沸蜜湯 又如塗蜜刀 䑛之則傷 ) 五觸 ( 如臥師子 近之則囓 ) 六法 ( 如萬象紛紜 ) 此六 皆不可被其惑也 六妙行者 色界初禪云 厭下界 苦麤障行 忻上界 淨妙出行

22 又願承是懺悔七漏 八垢 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坐七淨華 浴八解水 具九斷智 成十地行 文有四一 翻七漏而成七淨華 一戒淨 ( 身口意始終淨 即正語 正業 正命 ) 二心淨 ( 三椉制煩惱 斷結漏盡 即正精進 正念 正定 ) 三見淨 ( 見法真性 不起妄想 即正見 正思惟 ) 四度疑淨 ( 見染疑斷 即見道 初果位 ) 五分別道淨 ( 是道宜行 非道宜捨 ) 六行斷知見淨 ( 所行所斷 通達分明 上二皆修道 二三果位 ) 七涅槃淨 ( 得無生法忍 即無學道 四果 ) 七淨 約所修因 故曰華曰坐 下八解 約八法流 故曰水曰浴 八解水 ( 詳見中卷 ) 此八解水 濯前八垢等 ( 十誦律云 如來巡視僧坊 見僧抱疾 糞穢污體 扶浴令淨 仍為說法 病即痊可 即得聖道 此是佛浴 此 入 解水 是法浴 ) 九斷智者 一 乾慧地 五停心 總別相念處 二 性地 煗頂忍世第一 ( 已上伏見思 ) 三 初果 ( 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 見真諦 ) 四二果 ( 斷欲界六品思惑 ) 五三果 ( 斷欲界殘思盡 ) 六四果 ( 斷三界見思盡 ) 七支佛 ( 斷見思盡更侵習氣 ) 八菩薩 ( 斷三界正使盡 修六度行 ) 九佛位 ( 頓斷三界見思殘習 坐木菩提樹下 生草為座 成劣應身 ) 能斷此九者為具智 ( 翻破九結等 ) 成十地行 華嚴云 登十地 斷十障 證十真如 ( 初 歡喜地 斷異生障 證徧行真如 二 離垢地 斷邪解障 證最勝真如 三 發光地 斷暗鈍障 證聖流真如 四 燄慧地 斷細惑現行障 證無受真如 五 難勝地 斷下乘涅槃障 證無分別真如 六 現前地 斷麤相現行障 證染淨真如 七遠行地 斷細相現行障 證智所依真如 八 不動地 斷無相加行障 證不增減真如 九 善慧地 斷不欲利他障 證所依真如 十 法雲地 斷法未目在障 證法無分別真如 是為十地 ) 十行成 翻破十纏等障矣 願以懺悔十一徧使 及十二入 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 所生功德 願十一空 能解常用 栖心自在 十一空 ( 出涅槃經 ) 一 內空 ( 六根無體 ) 二 外空 ( 六塵無相 ) 三內外空 ( 六識無有 ) 四有為空 ( 生滅相無 ) 五無為空 ( 無相亦無 ) 六無始空 ( 體本元虗 ) 七性空 ( 法本常無 ) 八無所有空 ( 俱無亦無 ) 九第一義空 ( 功用投現 ) 十空空 ( 病去藥除 ) 十一大空 ( 小椉法無 ) 此十一空 必願能解常用 心既解空 故得栖心自在 若菩薩得此十一空 即住空平等地 翻前十一徧使而成者 能轉十二行法輪 法華經及鹿苑 皆法輪三轉 一 示相轉 二 勸修轉 三 作證轉 每轉有四 謂苦 集 滅 道 三四成十二 ( 第一示相轉云 此是苦 逼迫性 此是集 招感性 此是滅 可證性 此是道 可修性 第二勸修轉云 此是苦 汝應知 此是集 汝應斷 此是滅 汝應證 此是道 汝應修 第三作證轉云 此是苦 我已知 不復更證 此是集 我已斷 不復更斷 此是滅 我已證 不復更證 此是道 我已修 不復更修 以苦等四法 三唱令知 故云三轉 ) 輪 喻也 如世車輪 有摧碾義 運 轉義 以是四法 運入眾生心 摧滅煩惱 疲證涅槃 故云十二行法輪 此輪惟極聖能轉 餘未能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 十八不共者 一身 二口 三意 ( 三皆無失 ) 四 無不定心 五 無異想心 六 無不知捨心 七欲 八念 九精進 十智慧 十一解脫 十二解脫知見 ( 上六種皆無減 ) 十三身業 十四口業 十五意業 ( 上三業 皆隨智慧行 ) 十六 以智慧知過去 十七 知見在 十八 知未來 ( 上三皆無礙 ) 惟佛獨具 不與二椉及菩薩共故 無量功德 一切圓滿 發願已 歸命禮諸佛 功德言無量 以無能盡述也 下結前生後 ( 禮佛 即禮三寶 以法是佛說 僧是佛弟子 故歸命禮佛 即禮三寶 且佛是主 義該法僧 運想須兼到 )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 次復懺悔 結前起後 ( 眾生有煩惱病 仗佛菩薩作大醫王 能施甘露藥故 大經云 大慈愍眾生 故令我歸依 善拔眾毒箭 故稱大醫王 又云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眾生 眾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 夫論懺悔者 本是改往修來 滅惡興善 ( 往字 生後兩先字 ) 承上文釋之 謂改往日已作之過 修來世之良因 滅前所陳三毒等惡 興前所願三慧等善也 惡有二種 謂真惡 假惡 真 即三業實造之罪 假惡 是世人嫉妬他善 造言生謗之惡 令人無處措辨 ( 諺云 眾口鑠金 是也 問 假惡既造于人口 與我何罪 答 無因致謗 由宿業障

23 所感 人不見察 因謗成信 信謗即信我惡 故雖假亦惡 ) 人之居世 誰能無過 學人失念尚起煩惱 羅漢結習 動身口業 豈況凡夫而當無過 ( 誰能句 與前貴賤罪自無量呼應 ) 效聖賢修道業者 稱學人 ( 識心達本源者 亦如三果四向 ) 暫時不在 即同死人 故云失念 羅漢 證無學果者 結習 即過去煩惱結之種子 雖證無學 出三界外 但斷現行 種子猶在 動身發語 無不是業 出纏上士尚爾 況在纏下愚乎 但智者先覺 便能改悔 愚者覆藏 遂使滋蔓 改悔 則復于無過 覆藏 則又增自欺 ( 大經開二愚法 一 作罪 二 覆藏 知己有過 不惟不改 反文飾之 語云 小人之過也必文 ) 所以其罪日增 如水之滋潤乎蔓草也 ( 此立定二種 下雙承雙釋 ) 所以積習長夜 ( 南藏長夜積習 ) 曉悟無期 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 豈惟止是滅罪 亦復增長無量功德 豎立如來涅槃妙果 先逆承愚者之所以 即覆藏使蔓之故也 長夜 譬無明 ( 生死中 無智慧明故 ) 由滋蔓故 所以積集惡習種子 惑重難悟 如長夜之難曉 致三途劇苦 莫知所終 故云無期 若能下 次承智者便悔來 慚愧 與愚者相反 發露 與覆藏互違 無量劫來 惑業有習氣種子 如大樹之有根 必先發開其泥露出其根 枯槁立待 若不惟不去其土 而反覆之以泥 滋之以水 必然蔓莚矣 功德多極曰無量 圓滿之極 則豎立如來妙果 ( 此滅罪長德 近承滅惡興善 遠應離苦得樂義 竪立句 立四種觀行第三段文 ) 若欲行此法者 先當外肅形儀 瞻奉尊像 內起敬意 緣於想法 懇切至禱 生二種心 ( 懇 坊本作慊 非 ) 此雙承上智者及慚愧二節 示懺悔之方 且標二心也 身形儀表 肅然不敢妄動 是身業致敬也 眼則仰望 住持三寶 若有來儀 則能禮所禮歷狀 假觀之端也 內心 則生恭敬 攀緣聖境 依前想法 不惟空觀就 中觀亦圓也 尚須誠懇急切 至極祈禱發二種心 ( 華嚴云 一者禮敬諸佛 法華維摩等 皆云瞻仰尊顏 目不暫捨 ) 何等為二 一者 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 一朝散壞 不知此身何時可復 若復不值諸佛賢聖 忽逢惡友 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 徵釋 一 念此身無常 形則假借四大 命則識息煖三 電光石火 能幾何時 光陰不惜 散壞 ( 是死字 ) 四大分張 此形永棄矣 復 ( 音伏 ) 還也 一旦失却 何時還得 ( 古云 人身一失袈裟下 萬劫千生不復追 是也 ) 下言不遇清淨良友 滌除罪 反逢惡伴 造三途因 又當久沉三界矣 三界難出 如深坑 三途八難受苦無捄 如險難處 二者 自念我此生中 雖得值遇如來正法 不為 ( 訓求 ) 佛法 紹繼聖種 淨身口意 善法自居 二 自察幸得人身 不信三寶 縱遇佛法 甘心不求 不願捨家剃度 雖或薙染 不肯興隆三寶 紹法王位 繼菩薩志 培聖種子 遇而不遇 真可惜也 淨身下 出聖種義 三業淨 則三慧明而心垢蕩 善法居 則惡伴遠而諸聖近 居者 四威儀中常在其中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惡 而復覆藏 言他不知 謂彼不見隱慝在心 慠然無愧 此實天下愚惑之甚 既不求佛法淨三業 植聖種 反恣意作惡 為地獄種子 惑之甚也 慝惡之隱于心者 慠然憍 [ 怡 - 台 + 居 ] 凌人也 作惡不悔是無愧也 私自作 於人所不知見處而故為 政不知佛菩薩五眼三智 何所不燭 故悟老痛責云 實是天下第一等愚惑之人 故云甚耳 ( 隱慝應上私惡 ) 自不肯向清淨大眾前悔滌也 即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菩薩 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 見於我等所作罪惡 既瞞不得諸聖天眼 則心所隱慝 身所私作 謂他不知見者實惑也 ( 般若經云 天眼 能見十方沙界眾生 成就身語意業惡行 誹毀賢聖邪見因緣 身壞命終 當墮惡趣 楞嚴云 阿那律見閻浮提 如觀掌中菴摩羅果 諸菩薩等見百千界 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 無所不矚 眾生洞視 不過分寸 ) 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言不止佛菩薩已也 更有幽冥中鬼使地祇 顯靈中聰明正直神等 條記欵數 注疏明白秋毫不爽者在 上明業因無差竟 下明果報不謬 夫論作罪之人 命終之後 牛頭獄卒錄其精神 在閻羅王所 辯覈是非 當爾之時 一切怨對 皆來證據 各言汝先屠戮我身 炮煑蒸炙 或先剝奪於我一切財寶 離我眷屬 我於今日 始得汝便 ( 兩先字 去呼 應前徃字 ) 夫者 承上惡因不差 以起趨果相當也 錄者 依昔記而執之也 閻羅 正云閻魔羅 此云靜息 以能靜息造惡人之不善業故 ( 或翻為遮 遮令不造惡故 或云琰魔 此云雙王 鬼官總司也 有二義 一 自受果報 此王苦樂竝受 故云雙王 二 兄妹為王 兄治男事 妹治女事 兄妹竝稱獄主 故云雙王 古云 兄與妹而雙王 苦與樂而同受是也 此南洲下過百踰繕那 有琰魔王國 縱廣亦爾 然有二類 一大菩薩化作 二 實有情 鬼趣所攝 由治罸鬼 兼地獄主 故生地獄 非地獄趣如人治罸諸畜生等 ) 覈 考之使實也 各以言辯論明是非等證據者 證成據實也 屠戮 是殺字 炮 燔炙也 乾煏曰炮 水燒曰煑 上乾下水曰蒸 用油而炒曰炙 剝奪 剝削 劫奪人財也 ( 是盜字 ) 離 ( 平聲 ) 分開也 因剝奪 故驚散 父南子北 兄東弟西 故云離我眷屬 ( 始 去聲 望前兩先字看 言方始為之也 禮記月令 桃始華 蟬始鳴 若本初之始則上呼 ) 始得便者 謂向業果未熟 似乎未便 今正臨案對據 誠難逃脫 故云得便 於時現前證據 何得敢諱 唯應甘心分受宿殃

24 諱 猶隱藏也 其往為人時 許其私作惡 心隱慝 似可欺己欺人 至此 始知昔者欺人之罪 皆自欺也 甘心分受者 以情真罪當分所應受其苦 故甘心默默無辯也 宿殃往罪也 應前兩先字 如經所明 地獄之中 不枉治人 若其平素所作眾罪心自忘失者 臨命終時 造惡之處 一切諸相皆現在前 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 今何得諱 是時作罪之人 無藏隱處 於是閻羅王切齒訶責 將付地獄 歷無量劫求出莫由 ( 臨命終 時本作是其生 無量 時本作劫窮 非 ) 此引經證成分受甘心之義 ( 楞嚴云 臨命終時 未捨煖觸 一生善惡 俱時頓現 一切二句 應前一切怨對皆現在前語 ) 各言下 出執對之辭 ( 昔字 收前先字 今何得諱 與前今何敢諱呼應 ) 無藏隱處者 業鏡臺前 不容你 如前再覆藏 再隱慝也 至是妙辯默默 巧計蒙蒙 慠心始挫矣 非真惑而何 於是下 申明前文在閻王所覈定是非 所以切齒痛恨而訶責之也 ( 付地獄 與前分受宿殃照應 ) 訶責者 如云癡人獄種 汝在世時 不孝父母 邪慢無道 無有慚愧 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 等 將付者 竟以罪人付無間獄也 請君自思 果有隱業 及時懺悔 毋待臨期 此事不遠 不關他人 正是我身自作自受 雖父子至親 一旦對至 無代受者 ( 雖父下一十三字 時本無 ) 申明分受宿殃義 此事 指曠劫難出之苦事 由自作其因 故不遠 至親莫若父子 極苦無如地獄 一朝怨對現 各自趨楚 饒君有至慈之父 無肯代子須臾 極孝之兒 孰能替父少頃 ( 有二義 一 事在兩難 父子各自有業 各自趣苦 何暇代受 二無間最苦 苦境消魂 孰能敢觸 故無代者 ) 世間有家無二犯之寬 典止五刑之法 或可代耳 我等相與得此人身 體無眾疾 各自努力 與性命競 大怖至時 悔無所及 是故至心求哀懺悔 此勸人勤悔無怠也 體無眾疾者 諸病不生 康泰時也 努力 ( 方言 ) 勉力也 與性命競者 勸人 性命與光陰競 言有一寸光陰 努力一寸 不少怠也 大怖至時 即前證據 訶責 付獄等事 是故下 結 ( 某甲 ) 等 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 積聚無明 障蔽心目 隨煩惱性 造三世罪 此下二章 舉無始無明 懺三世之過惡也 無始有二義 一 過去世 無有始故 二 諸惑瞥爾而生故 ( 古語云 自從無始迷心海 曠劫漂沉 生死波 ) 積聚者 不能發露故 無明者 無智慧妙明之用 故不了境唯心 心隨境轉 故造諸惡 所以慧心法眼 被其障蔽 ( 心目二字 楞嚴一經之要旨 ) 性 是種性 但隨煩惱種 故造三世罪也 ( 此總標 下十一節別列 ) 或躭染愛著 起貪欲煩惱 或瞋恚忿怒 懷害煩惱 一 貪心所 躭 渾身沒在其中也 染 染指希望意 愛則念念不捨 著則時刻不離 故起貪海欲叡煩惱 ( 大經云 五欲難滿 如火獲 薪 如海吞流 如駞食蜜 如牛食苗 終無厭足 ) 二 嗔心所嗔者 無慈心 恚 忿 怒 即嗔之等分 此等在懷 自然害人 ( 十誦律 一僧根鈍 佛以偈教曰 守口攝意身莫犯 如是行者得度世 僧隨誦之 遂得聖道 ) 或心憒惛懵 不了煩惱 或我慢自高 輕慠煩惱 三 癡心所 憒 心亂也 ( 是散心 ) 懵 心不明也 ( 是昏心 ) 名凡夫者 以昏散故 昏散 是生死根本 無量劫中 非昏即散 所以佛祖說明靜止觀以治之 ( 如天台智者說摩訶止觀小止觀等 佛說定慧 如楞嚴圓覺等 ) 四 慢心所 自心貢高輕藐一切 凌人慠物耳 慠 不敬也 ( 如十誦律中 有一老人無依 欲投佛出家 舍利弗等神力觀之 見無善根 不許 老人悲泣出門 遇佛外來 把其臂曰 佛當與汝作歸依處 度其出家 遂登聖道 可見無論勝劣人來 皆當恭敬 不可忽慢 此間或字 冠下八節文首 ) 疑惑正道 猶豫煩惱 謗無因果 邪見煩惱 五 疑心所 疑惑則不信 ( 能障信三寶等善法 ) 猶豫則不決 心無決斷為魔所縛 外道惡友是其伴侶 所以正道遠而苦海淪也 ( 已上是五鈍使 下去五利使 亦名五見 ) 六 邪見 不信善惡因果 所以作惡不慚 行善不勤 口撥無因果 是邪見也 ( 如云天堂是妄造 地獄非真說等 ) 不識緣假 著我煩惱 迷於三世 執斷常煩惱 七 身見 不知四緣假合 ( 不了四大本空 ) 因執身見 自生煩惱 著者 堅執義 ( 即前第一貪心中 躭染愛著義 ) 八 邊見 內迷中道 外迷三世 妄起堅著 各執一邊 故曰邊見 斷常 即有無 一異之別名 朋狎惡法 起見取煩惱 僻稟邪師 造戒取煩惱 九 見取同志同類曰朋 親愛附近曰狎 其所朋狎惟惡法 故妄執身邊戒取等見 自以為勝為能 及執一切有漏等法 妄謂樂淨 即是涅槃故 十 戒取 僻 邪也 ( 邪僻之心 ) 稟 受也 因內心自僻 外受邪熏 戒取者 非因計因 如執持牛狗等戒為生天因 乃至拔 熏鼻臥棘等皆是 ( 僻南作辟 ) 乃至一切等四執 橫計煩惱 ( 流通本無等字 ) 十一 總收諸計 乃至一切等者 上文止從總中別開十使 此十使 是八萬四千塵勞門根本 云一切等 盡該之矣 四執者 一 生執不生 二 不滅執滅 三斷執不斷 四 不常執常 從無中妄執 故云橫計 今日至誠 悉皆懺悔 ( 時本作皆悉 )

25 結 至 謂盡心之極 懺而不誠 如魯禘既灌而往 雖懺何益 誠 尚能動物 況佛菩薩至聖乎 下文準此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 守惜堅著 起慳恡煩惱 此章共十七節 前六節 承前章前六心所 明乖於六度也 一 慳心所 由貪為主 心既慳吝 自不能施 故乖檀度 不攝六情 奢誕煩惱 心行弊惡 不忍煩惱 二 奢誕 攝 收也 六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也 ( 怒與惡 是嗔之等分 ) 此六種情識 縱之不收 故成奢侈虗誕不實之惑 既不能檢點意業 縱身口妄為 違於戒度 三 不忍 弊惡麤獷剛暴之類 六度之中 忍度最要 能修六度 ( 古云 一忍能令百禍消 如釋尊五百世作忍辱仙之類 ) 今人不明事理如如 故不能忍 豈非癡之等分 乖於忍度 怠惰緩縱 不勤煩惱 疑慮躁動覺觀煩惱 四 不勤 怠者不敬 惰者不勤 緩則不急 縱則不慎 心懷慠慢 度乖精進 五覺觀 ( 麤心相名覺 細心相名觀 初緣心中發相名覺 後分別籌量好 醜 炤了名觀 ) 疑 不決義 疑者心多思慮 身口必然躁動 在定亦多覺觀 ( 智度論云 入初禪定 名有覺有觀 初禪二禪中間 名無覺有觀 從二禪乃至非有想 非無想定 名無覺無觀 ) 此根前疑中亂心 大乖禪度 觸境迷惑 無知解煩惱 隨世八風 生彼我煩惱 六 愚迷 觸著境界 不能了心故 ( 大經云 譬如蒼蠅為唾所粘 不能自出 永嘉云 觸途成滯 或說時似悟 對境即迷 楞嚴云 如說藥人 真藥現前 汝不能識 ) 此無知解 根前邪見橫計 與慧度相反 七 不平等心 八風者 ( 四順四逆 ) 一利 ( 得可意事 ) 二衰 ( 失可意事 ) 三毀 ( 背後誹撥 ) 四譽 ( 背後讚美 ) 五稱 ( 當面稱揚 ) 六譏 ( 當面誹撥 ) 七苦 ( 逼惱身心 ) 八樂 ( 適悅身心 ) 隨逐世人八種口風 互生彼此種種迷惑也 諂曲面譽 不直心煩惱 獷強難觸 不調和煩惱 八 佞口曲心 諂是卑屈承奉語 從不直心流出 故云曲 譽 ( 平聲 ) 揚人善而過實也 面譽 猶面諛 當面奉承 則違質直無諂行 九卒暴心 獷 麤惡也 若惡犬之獷獷不可附近 強 是剛暴橫逆也 難觸 言不可輕犯 犯必釀禍 ( 流通本作強獷 ) 易忿難悅 多含恨煩惱 嫉妬擊刺 狠戾煩惱 十 嗔恨心 小人易怒而易悅 君子難怒而難悅 出世高流 應以無住降心 并忍力化之 十一 狠戾心 由嫉能妬賢故 口中常出東敲西擊語 刺 ( 音七 ) 暗傷人也 ( 孟子刺人而殺之 此從古也 若讀次 是譏刺也 亦通 ) 狼戾 兇狠乖戾不聽從于人也 凶險暴害 慘毒煩惱 乖背聖諦 執相煩惱 十二 酖毒心 ( 嗔之等分 ) 心兇危險 剛暴害人 慘心毒人 ( 如達多之推山壓佛等慘毒 如惡友之害善友太子等 暴害可知 ) 十三 執著心 ( 慳貪等分 ) 乖 是互反意背 ( 音佩 ) 是違悖意 聖諦 即中道第一義諦 及二椉所修四諦 ( 瓔珞經云 三諦亦聖諦攝 ) 聖諦圓融 執相難入 故云乖背 故般若經 教人離諸相修一切善法 乃至離一切相即名諸佛等 於苦集滅道 生顛倒煩惱 十四 顛倒心 苦 集 滅 道 四諦也 ( 苦 即三苦八苦 集即二十六種煩惱等 滅 是寂滅 二乘所證有餘涅槃 如化城者 道 即三十七品助道法 ) 此四法 真實無謬 故皆云諦 又苦集 世間因果 倒執之而不棄 道滅 是出世間因果 反捨之而不修 豈非顛倒 此乖聲聞業 隨從生死十二因緣 輪轉煩惱 十五 生死輪轉心 生死是果 無明 是因 行支為緣而生識 名色 六入 觸 受 五支 又以愛 取 有 三支為因 致未來生死果 此二椉所修 順觀生死十二輪轉門 今重煩惱 故但明順觀生起 不言逆觀還滅 從 順也 但隨順生死 不隨順涅槃 故須懺 此乖緣覺業 乃至無始無明住地 恒沙煩惱 十六 無明心 乃至 是超略語 無明住地 障人成佛者 恒沙煩惱是塵沙惑 能障菩薩行者 起四住地 構於三界苦果煩惱 無量無邊 惱亂賢聖六道四生 十七 見思二惑 四住 因無明生 故云起 ( 攝論云 見一切住地 欲愛住地 色愛住地 有愛住地 加上無明 即五住地 ) 構 結也 四住 結成三界苦因苦果耳 煩惱 即上四住 生死結惑 三界苦因也 生死八苦等 三界苦果也 由煩惱無量 故惱亂無邊 若得懺盡無明 一切煩惱亦隨之而化也 賢聖等者 能翻無明成大智慧 即四生六道 是諸佛菩薩 若不能懺 雖本賢聖 一任隨無明流 亦不免四六之患 況博地凡夫乎 今日發露 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結訖總別雙陳罪咎仗三寶力以除之 已上 廣舉三世罪業懺悔竟 下文次第發願 轉成功德智慧 願 ( 某甲 ) 等 承是懺悔意業所起貪嗔癡等一切煩惱 所生功德 生生世世 折憍慢幢 竭愛欲水

26 已上種種惑業 皆承懺悔之力銷之 內有十句 法喻兼舉 憍倨傲慢 喻如高幢 惟忍力足以折伏 愛欲潤生 如四海水 惟智日足以竭盡 滅嗔恚火 破愚癡暗 拔斷疑根 裂諸見網 嗔 ( 根本六中之一 ) 恚 即前十纏十使 及十一徧使等皆具 ( 恚 是嗔之等分 故兼舉 ) 嗔心能毀一切善法 如火能燎一切物 用慈悲水以滅之 愚癡能蔽三智 如黑暗能障三光 須用慧光以破之 疑亦根本六中之一 疑則羣惑俱起 如樹有根 則莖枝與葉皆萌 須用信力拔而斷之 諸見 即八十八使 及六十二見等 邪見縛人于生死海而不能出 如網之捉魚于鏊 付死地而莫逃 應以金剛劒 般若鋒 裂而出之 深識三界 猶如牢獄 四大毒蛇 五陰怨賊 六入空聚 今有識得破 忍不過者 到底識不深透耳 但知到見到 便能深體力行 是謂深識 ( 深識字 貫下五句 ) 菩薩法眼 觀三界如牢獄 無非受苦處 豈可貪住 又當深識此身是幻 不過地水風火假合 暫住皮囊 如四大毒蛇 二上二下 同處一篋 故次要深識人身 不過色等五陰共成 猶如怨家惡賊 皆足以劫法財殺慧命故 ( 大經云 五陰 是生煩惱之根本 是故急須令斷五見 及六十二 是生死相續因 故菩薩防之不近 但守護菩提心 如護赤子 亦如瞎者護此一目 行人護于導者 又云比丘觀五蘊 無我我所 得阿羅果 ) 又深識六入 猶如空聚 謂眼等六入 猶如空間聚落 既無衛護官城 又無同居良善 惟是大盜小賊 久踞其中 ( 心地觀云 菩薩應觀四法 能護禁戒 妙行增修 趣求佛智 一 觀察五陰生滅 二觀十二處 如空聚落 三 觀十八界 性同法界 四 於俗諦無捨無著 言空聚落者 以無主宰故 不捨俗諦 為度生故 ) 愛詐親善 修八聖道 斷無明源 正向涅槃 不休不息 首句 總結 言此愛欲 誠如怨家 欲來害我 詐為親善 急先識破 不能為害 ( 大經云 深觀愛結 如怨詐親 今文云善 喻如世間相善之友也 須修八正道以治之 經有二種魔 一 強魔 百怪俱怖 二 軟魔 愛詐親善 ) 八聖道者 聖 正也 一 正見 二 正思惟 三 正語 四 正業 五 正精進 六 正定 七 正念 八 正命 ( 詳見二卷障學文 ) 處世 如墮蛇蠍坑 怨賊室 須尋出路也 斷無明源者 無明是生死萬苦之本 如大海為萬派之源 故當首斷 ( 無明名所知 能障二椉 不成佛道 二椉尚障 況博地凡夫乎 應知了心者 是根本智 了性者 是後得智 二智不顯 實繇無明 無明不斷 佛法難成 ) 正向等者 謂修此八正道 不惟可以作斷無明之先鋒 抑亦可以直向涅槃城也 梵語摩訶般涅槃那 此云大滅度 如次配知三德秘藏 且具四德 不休息 是無休歇意 ( 文具四心 修八正 不顛倒心 斷無明 向涅槃 第一心 不休息 是常心 下文助道十度 廣大心 ) 三十七品 心心相續 十波羅蜜 常得現前 三十七 是助道品 三四 二五 單七 隻八 是也 三四者 一 四念處 ( 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 二 四正勤 ( 已生惡令斷 未生惡不生 未生善令生 已生善增長 ) 三 四如意足 ( 欲 念 進 慧 ) 二五者 一 五根 ( 信 進 念 定 慧 ) 二 五力 ( 即信等五力 ) 單七者 謂七覺支 ( 念覺分 擇法覺分 精進覺分 喜覺分 輕安覺分 定覺分 捨覺分 隻八者 即八正道 詳見中卷障學文 ) 十波羅蜜 是十度 華嚴云 一施 二戒 三忍 四進 五定 ( 根本定 守本名 ) 六慧 ( 一切智 守本名 ) 七方便 八願 九力 ( 并上願從禪定開出 ) 十智 ( 并上方便 從般若開出 ) 後四度 助前六者 故尋常止云六度耳 ( 涅槃經云 修戒 定 慧 解脫 解脫知見 六波羅蜜 三十七品以為船筏 依乘此筏 渡煩惱河 到於彼岸常樂涅槃 正此意也 ) 心心常得 兩句互有 文拘義通者 懺悔已 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首句 結前 次勸以至誠心 深信三寶而作禮也 ( 三寶義見前 但法寶者 至理可尊 曰法寶 契之于心為法 形之于言曰教 法有自相共相 教有遮詮表詮 ) 常住者 不生滅曰常 無去來曰住 無住無不住 有求皆應 無禱不從 常在世間 捄苦眾生 令得解脫 如釋迦世尊 常在娑婆 化度眾生耳 慈悲水懺法卷上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Microsoft Word - 玫瑰經 玫 瑰 經 聖 號 經 因 父 及 子 及 聖 神 之 名, 阿 門 信 經 我 信 唯 一 的 天 主, 全 能 的 聖 父, 天 地 萬 物, 無 論 有 形 無 形, 都 是 祂 所 創 造 的 我 信 唯 一 的 主 耶 穌 基 督 天 主 的 獨 生 子, 祂 在 萬 世 之 前, 由 聖 父 所 生, 祂 是 出 自 天 主 的 天 主, 出 自 光 明 的 光 明, 出 自 真 天 主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御製水懺序夫三昧水懺者 因唐悟達國師知玄 遇迦諾迦尊者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知玄遂演大覺之旨 述為懺文 普利將來甚盛心也 其為福德莫可涯涘 所謂三昧者 正受之名也 不受諸受乃為正受 真空寂定此心不動 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 蓋人之生於世也 自非上智之資 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 或宿世冤業之繞 如來廣慈悲

御製水懺序夫三昧水懺者 因唐悟達國師知玄 遇迦諾迦尊者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知玄遂演大覺之旨 述為懺文 普利將來甚盛心也 其為福德莫可涯涘 所謂三昧者 正受之名也 不受諸受乃為正受 真空寂定此心不動 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 蓋人之生於世也 自非上智之資 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 或宿世冤業之繞 如來廣慈悲 慈悲三昧水懺 御製水懺序夫三昧水懺者 因唐悟達國師知玄 遇迦諾迦尊者 以三昧水為濯積世怨讎 知玄遂演大覺之旨 述為懺文 普利將來甚盛心也 其為福德莫可涯涘 所謂三昧者 正受之名也 不受諸受乃為正受 真空寂定此心不動 其要使人求之於己而已 蓋人之生於世也 自非上智之資 豈能無故作誤為之愆 或宿世冤業之繞 如來廣慈悲之念 啟懺悔之門 苟能精白一心懺悔 為善則積累罪業一旦冰釋 譬諸水也 身之煩而濯之無不清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16. 見 眾 如 來 常 隨 逐, 具 有 無 障 淨 智 者, 有 情 清 淨 遍 無 量, 如 是 具 慧 我 敬 禮 17. 如 所 盡 所 各 別 證, 智 慧 見 者 清 淨 故, 具 慧 不 退 之 僧 眾, 定 具 無 上 之 功 德 18. 眾 生 寂 滅 之 法 性, 證 悟 故 大 乘 無 上 續 論 ( 寶 性 論 ) 堪 布 益 西 彭 措 譯 1. 佛 法 僧 及 如 來 藏, 菩 提 功 德 與 事 業, 論 體 一 切 攝 略 說, 如 是 七 種 金 剛 處 2. 應 知 七 種 相 次 第, 依 照 總 持 自 在 王, 經 序 有 三 余 四 處, 菩 薩 如 來 差 別 分 3. 從 佛 有 法 從 法 僧, 從 僧 獲 得 藏 智 界, 終 獲 智 慧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101年性別圖像1.doc

101年性別圖像1.doc 衛 生 局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性 比 例 男 性 人 口 年 增 率 低 於 女 性, 致 性 比 例 逐 年 降 低 100 年 臺 北 市 男 女 性 比 例 ( 指 男 性 人 口 對 百 位 女 性 人 口 的 比 例, 即 男 / 百 女 ) 為 92.85, 與 91 年 97.09 相 較, 性 比 例 減 少 4.24, 即 十 年 來 每 百 名 女 性 人 口 相 對 之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第 34 章 :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而不有 譯文 : 大道廣泛, 無處不在 萬物依賴它生長, 但說不出它的存在, 功成後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第 4 章 : 道沖, 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 挫其瑞,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

第 34 章 : 大道氾兮, 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而不有 譯文 : 大道廣泛, 無處不在 萬物依賴它生長, 但說不出它的存在, 功成後也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第 4 章 : 道沖, 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 挫其瑞, 解其紛, 和其光, 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 象 以水之名 : 水神話與哲思 水之哲思講義 102.12.10 道德經 第 8 章 :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居善地, 心善淵, 與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動善時 夫唯不爭, 故無尤 譯文 : 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樣 水善於滋潤萬物, 而不與萬物相爭, 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於 道 善人之居所如水般順應自然 ; 心胸如水般靜默深遠 ; 待人如水般潤澤萬物

More information

3333

3333 起 心 動 念 與 業 力 的 探 討 第 一 篇 種 子 論 第 一 章 種 子 的 意 義 凡 一 切 有 漏 無 漏 的 色 心 諸 法, 無 不 從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功 能 開 發 而 來 的, 這 種 能 開 發 的 功 能 就 是 所 謂 的 種 子 但 種 子 的 條 件 必 須 具 足 : 剎 那 滅 果 俱 有 恒 隨 轉 性 決 定 待 眾 緣 引 自 果 等 六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T2053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起載誕於緱氏終西屆于高昌 起阿耆尼國終羯若鞠闍國 起阿踰陀國終伊爛拏國 起瞻波國終迦摩縷波國王請 起尼乾占歸國終至帝城之西漕 起十九年春正月入西京終二十二年夏六月謝御製經序并答 起二十二年六月 天皇製述聖記終永徽五年春二月法師答書 起永徽六年夏五月譯理門論終顯慶元年春三月 百官謝示御製寺碑文 起顯慶元年三月謝慈恩寺碑成終三年正月隨車駕還西京 起顯慶三年正月隨車駕自洛還西京至麟德元年二月玉華宮捨化

More information

T2060 續高僧傳

T2060 續高僧傳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續高僧傳序 1 譯經篇 1 2 3 4 2 義解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習禪 1 2 3 4 5 4 明律 上 下 附文 5 護法 1 2 6 感通 1 2 7 遺身篇 8 讀誦篇 9 興福篇 10 雜科聲德篇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X0843 順正理論述文記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釋 第 十 二 卷 論 釋 第 十 三 卷 論 No. 843-A 釋 第 二 十 九 卷 論 釋 第 三 十 卷 論 No. 843-B 贊 助 資 訊 卷 目 次 9 18 編 輯 說 明 本 電 子 書 以 CBETA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Version 2016 為 資 料 來 源 漢 字 呈 現 以 Unicode 2.0 為 基 礎, 不 在

More information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JB299 三峰藏和尚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序 熊開元序 弘儲序 目錄 住海虞三峰清涼禪院語 住蘇州北禪大慈禪寺語 住杭州臨平安隱禪寺語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一 住蘇州鄧尉山聖恩禪寺語二 住梁溪龍山錦樹禪院語 住杭州淨慈寺語 住秀州真如寺語 住松陵聖壽寺語 回聖恩寺語 廣錄一 廣錄二 廣錄三 頌古一 頌古二 頌古三 五宗原 臨濟宗 雲門宗 溈仰宗 法眼宗 曹洞宗 總結 傳衣法註 雜偈 大定偈 偈二首 示淨心居士 示懷上人

More information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JB198 雪關禪師語錄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總目 信州博山語錄 鼓山語錄 杭州虎跑語錄 妙行語錄 信州瀛山語錄 住瀛山語錄 附各剎上堂法語 答問 答上廓居士陳懋德問(雲怡文宗) 答集生余居士問 答雪航法主問(別號汝航) 答聞子將居士問 答玄鍚關主問 答穎學禪人問 答文學祈季超問 答文學嚴季玉居士問 答太宰李夢白居士問 答楚黃宋心白居士楞嚴四問 答優曇菴主三問 答毛奇生居士問 答天旋禪人問 答徑山語風禪師問 室中勘驗

More information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X0236 華嚴懸談會玄記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贊助資訊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More information

X1626 高僧摘要

X1626 高僧摘要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626-A 敘高僧摘要 No. 1626-B 敘 卷目 道高僧摘要卷一目 法高僧摘要卷二目 品高僧摘要卷三目 化高僧摘要卷四目 釋攝摩騰 釋道寵 釋寶唱 釋法建 釋慧恭 釋曇倫 釋志超 釋道傑 釋玄奘 釋法融 釋元珪 釋子鄰 釋神會 釋純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 釋無業 釋宗密 釋宣鑒 釋從諗 鄂州巖頭全奯禪師 韶州雲門山光奉院文偃禪師 居士都貺 釋元安 釋文悅 釋可真

More information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JB116 憨山老人夢遊全集 目 次 編 輯 說 明 章 節 目 次 法 語 一 答 鄭 崑 巖 中 丞 示 無 生 祿 禪 人 將 之 雷 陽 舟 中 示 奇 侍 者 示 無 隱 桂 禪 人 促 小 師 大 義 歸 家 山 侍 養 示 洞 聞 乘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結 念 佛 社 示 真 遇 禪 人 示 優 婆 塞 易 真 潭 示 本 淨 貴 禪 人 示 法 錦 禪 人 示 性 淳 禪 人 示 妙 湛 座 主 示 靈 洲

More information

JB277 雲棲法彙

JB277 雲棲法彙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諸經日誦 序 目錄 敘 總集 朝時課誦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咒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消災吉祥神咒 功德寶山神咒 佛母準提神咒 聖無量壽決定光明王陀羅尼 藥師灌頂真言 觀音靈感真言 七佛滅罪真言 往生淨土神咒 善天女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念佛緣起 回向文 暮時課誦第二 佛說阿彌陀經 懺悔文 蒙山施食儀 念佛回向 三皈依 善導和尚示臨睡入觀文 別集 經類第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Microsoft Word - 稱謂表-v4.doc 稱 謂 表 目 錄 一 父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2 二 母 系 家 族 長 輩 稱 謂... 3 三 父 母 稱 謂... 3 四 家 族 同 輩 稱 謂... 3 五 夫 婦 及 子 女 稱 謂... 3 六 妻 外 家 家 族 稱 謂... 3 七 夫 家 家 族 稱 謂... 3 八 姻 親 家 族 稱 謂 因 結 婚 而 形 成 的 親 屬 關 係... 3 九 其 他 稱 謂...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慈悲三昧水懺上卷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慈悲三昧水懺上卷南無懺摩會上佛菩薩(三稱)恭聞,如來應化,普利群機 尊者興慈,咸尊後記 江澄月映,迦摩羅疾而假示幻儀;德損恩濃,剎帝利寵而榮膺寶座 晁錯含東市之恨,伺隙尋伸;袁盎結西漢之讎,乘時獲報 由是因果無

慈悲三昧水懺上卷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慈悲三昧水懺上卷南無懺摩會上佛菩薩(三稱)恭聞,如來應化,普利群機 尊者興慈,咸尊後記 江澄月映,迦摩羅疾而假示幻儀;德損恩濃,剎帝利寵而榮膺寶座 晁錯含東市之恨,伺隙尋伸;袁盎結西漢之讎,乘時獲報 由是因果無 慈悲三昧水懺 慈悲三昧水懺上卷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慈悲三昧水懺上卷南無懺摩會上佛菩薩(三稱)恭聞,如來應化,普利群機 尊者興慈,咸尊後記 江澄月映,迦摩羅疾而假示幻儀;德損恩濃,剎帝利寵而榮膺寶座 晁錯含東市之恨,伺隙尋伸;袁盎結西漢之讎,乘時獲報 由是因果無 慈悲三昧水懺上卷爽,歷漢唐而引滿昭然 真俗相違,弛戒律而魔冤宛爾 所以瘡生人面,起居之痛苦難禁 友遇聖流,授受之盟言堪信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著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山 與 海 對 話 推 薦 序 蘭 嶼 行 醫 記 自 序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記 三 年 八 個 月 蘭 嶼 行 醫 日 子 推 薦 序 山 與 海 對 話 / 吳 錦 發 自 序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一、性比例

一、性比例 13 年 臺 北 市 衛 生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臺 北 市 政 府 衛 生 局 中 華 民 國 14 年 1 月 編 印 目 次 一 人 口 概 況... 3 ( 一 ) 性 比 例... 3 ( 二 ) 人 口 結 構... 4 ( 三 ) 平 均 餘 命... 5 二 婚 育 概 況... 6 ( 一 ) 婚 姻 狀 況... 6 ( 二 ) 外 籍 配 偶... 7 ( 三 ) 生 育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一、性比例

一、性比例 12 年 臺 北 市 衛 生 性 別 統 計 圖 像 臺 北 市 政 府 衛 生 局 中 華 民 國 13 年 8 月 編 印 目 次 一 人 口 概 況... 3 ( 一 ) 性 比 例... 3 ( 二 ) 人 口 結 構... 4 ( 三 ) 平 均 餘 命... 5 二 婚 育 概 況... 6 ( 一 ) 婚 姻 狀 況... 6 ( 二 ) 外 籍 配 偶... 7 ( 三 ) 生 育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總 統 令 中 華 民 國 1 0 2 年 1 月 9 日 華 總 一 義 字 第 1 0 2 0 0 0 00811 號 茲 修 正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第 六 條 之 一 至 第 九 條 條 文, 公 布 之 總 統 馬 英 九 行 政 院 院 長 陳 冲 安 寧 緩 和 醫 療 條 例 修 正 第 一 條 第 三 條 至 第 五 條 及

More information

5k951.indd

5k951.indd 第 一 章 ( 一 ) 觀 察 Florence Nightingale Active Precordium 1-1 1-1 評 估 觀 察 壓 力 顏 色 營 養 狀 態 水 合 狀 態 妊 娠 年 齡 神 經 狀 態 呼 吸 / 胸 部 狀 態 心 血 管 狀 態 臉 部 表 情 呼 吸 狀 態 活 動 張 力 舌 頭 黏 膜 ( 中 心 粉 紅 VS 發 紺 ) 指 甲 床 手 腳 ( 周 邊

More information

printing.indd

printing.indd 上 帝 信 仰 與 古 代 中 國 13 基 督 教 之 景 教 在 唐 朝 傳 入 中 國 人 類 最 早 期 活 動 都 在 兩 河 流 域 一 帶 人 類 文 化 始 於 巴 比 倫 兩 河 流 域 14 圖 片 中 國 基 督 教 簡 史 挪 亞 三 子 後 裔 分 散 全 地, 中 國 人 是 閃 族 的 後 人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都 離 不 開 大 河 滋 潤 一 般 書 籍 所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執 種 子 就 是 攝 大 乘 論 的 三 種 熏 習 一 樣 的 無 始 戲 論 因 這 是 因 緣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是 增 上 緣 它 是 個 增 上 緣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它 也 是 個 增 上 緣 也 是 增 上 緣 這 是 標 所 由 就 是 立 出 來 丑 二 生 分 二 科 寅 一 徵 云 何 生? 云 何 生 由 我 愛 無 間 已 生 故 無 始 樂 著 戲 論 因 已 熏 習 故 淨 不 淨 業 因 已 熏 習 故 這 是 第 二 科 生 意 地 裡 面 也 是 分 五 科 意 的 自 性 所 依 所 緣 助 伴 作 業 第 五 科 作 業 裡 面 分 兩 科 第 一 科 約 通 相 辨 第 二 科 約 最 勝 辨 最 勝 辨 裡 面 分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心經釋義

心經釋義 心 經 釋 義 壹 前 言 : 金 剛 經 是 佛 經 的 濃 縮 本, 而 心 經 是 金 剛 經 的 濃 縮 本, 雖 然 只 有 二 百 六 十 個 字, 但 是 浩 瀚 如 海 的 佛 法 都 涵 攝 在 裡 面, 釋 迦 牟 尼 佛 講 經 說 法 四 十 九 年, 遺 留 的 佛 經 數, 但 是 所 有 經 典 的 奧 義, 都 離 不 開 心 經 的 範 圍, 如 果 將 心 經 裡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Microsoft Word - 立法會十四題附件.doc 附 件 一 公 務 員 資 歷 組 別 I. 資 歷 組 別 及 名 稱 資 歷 組 別 名 稱 1 無 需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2 中 學 會 考 證 書 第 一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的 第 二 組 : 需 要 香 港 中 學 會 考 五 科 及 格 並 具 相 當 經 驗 的 3 高 級 文 憑 及 文 憑 第 一 組 : 高 級 文 憑 第 二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法 鼓 山 的 核 心 主 軸 心 靈 環 保 目 錄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2 心 靈 環 保 6 慈 悲 沒 有 敵 人, 智 慧 不 起 煩 惱 心 靈 環 保 17 附 錄 : 心 靈 環 保 法 語 精 選 33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運 動 心 靈 環 保 心 靈 環 保 是 全 球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二 修 證 亦 世 間 亦 出 世 間 禪 相 三 初 六 妙 門 ( 第 七 卷 ) 二 十 六 特 勝 三 通 明 ( 第 八 卷 ) 三 修 證 出 世 間 禪 相 二 初 對 治 無 漏 九 觀 壞 法 ( 第 九 卷 ) 初 九 想 二 八 念 三 十 想 觀 不 壞 法 ( 第 十 卷 修 訂 日 期 : 2006/01/04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6, No. 1916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916 禪 波 羅 蜜 序 禪 波

More information

靜 態 心 電 圖 - 低 密 度 膽 固 醇 ( 間 接 ) 類 風 濕 性 關 節 炎 - 類 風 濕 關 節 炎 因 子 骨 骼 - 鈣 快 驗 保 綜 合 健 康 檢 查 計 劃 (MG038) 港 幣 1,600 元 靜 態 心 電 圖

靜 態 心 電 圖 - 低 密 度 膽 固 醇 ( 間 接 ) 類 風 濕 性 關 節 炎 - 類 風 濕 關 節 炎 因 子 骨 骼 - 鈣 快 驗 保 綜 合 健 康 檢 查 計 劃 (MG038) 港 幣 1,600 元 靜 態 心 電 圖 優 惠 詳 情 快 驗 保 標 準 健 康 檢 查 計 劃 (MG001) 港 幣 920 元 靜 態 心 電 圖 血 型 - 血 型 及 Rh 因 子 - 低 密 度 膽 固 醇 ( 間 接 ) 乙 型 肝 炎 - 乙 型 肝 炎 表 面 抗 體 快 驗 保 特 選 健 康 檢 查 計 劃 (MG002) 港 幣 940 元 靜 態 心 電 圖 - 低 密 度 膽 固 醇 ( 間 接 ) 類 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第 二 章 基 本 法 是 協 調 內 地 與 香 港 地 區 法 律 衝 突 的 基 本 法 律 第 一 節 基 本 法 的 性 質 與 特 點 55 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是 全 國 性 法 律 55 二 基 本 法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憲 法 性 的 法 律

第 二 章 基 本 法 是 協 調 內 地 與 香 港 地 區 法 律 衝 突 的 基 本 法 律 第 一 節 基 本 法 的 性 質 與 特 點 55 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是 全 國 性 法 律 55 二 基 本 法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憲 法 性 的 法 律 目 錄 原 序 修 訂 本 序 i iv 導 論 中 國 恢 復 對 香 港 行 使 主 權 後 中 國 內 地 與 香 港 地 區 的 法 律 衝 突 與 協 調 一 中 國 恢 復 對 香 港 行 使 主 權, 並 沒 有 改 變 香 港 仍 然 是 一 個 與 中 國 內 地 實 行 不 同 法 律 和 法 律 制 度 的 獨 立 法 律 區 域 的 事 實 1 二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More information

ART_RAE16_ticket_cn_p.1

ART_RAE16_ticket_cn_p.1 1. 2. 3. 4. 基 础 部 分 - 色 彩 TM TM Premier B2C Sales to China 2014 TM OCR www.divcom.com.hk/ocrc 現 在 開 始 計 劃 訪 問 亞 洲 零 售 博 覽 的 行 程! 交 通 配 套 乘 車 路 線 : 由 機 場 乘 坐 公 共 汽 車 : A11 或 E11 到 灣 仔 (~80 分 鐘 ) 地 鐵 :

More information

托 爾 金 獻 給 J. R. R.Tolkien

托 爾 金 獻 給 J. R. R.Tolkien 地 獄 來 鴻 來 自 魔 鬼 的 書 信 另 收 錄 : 魔 鬼 祝 酒 文 The Screwtape Letters by C. S. Lewis C S 路 易 斯 / 著 高 子 梅 / 譯 托 爾 金 獻 給 J. R. R.Tolkien 如 果 魔 鬼 不 屈 服 於 聖 經 裡 的 經 文, 那 麼 驅 離 牠 的 最 好 方 法 就 是 嘲 笑 和 蔑 視 牠, 因 為 魔 鬼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Microsoft Word - 07附錄 doc ( 捌 ) 附錄 一 道品之雜論 ( 一 ) 大毘婆沙論 對 三十七菩提分 之雜論 釋開仁.2011/5/20 一 三十七菩提分法有三十七菩提分法 謂四念住 四正勝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世尊雖說菩提分法, 而不說有三十七種, 但說七覺支名菩提分法 云何知然? 經為量故 謂契經說 : 有一苾芻來詣佛所, 頂禮雙足卻住一面而白佛言 : 如世尊說七覺支者, 何謂七覺支? 世尊告曰: 即七種菩提分法,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前言 梁皇寶懺 是高僧大德特別為我們這些苦惱罪業眾生所做的, 使我們能依文作觀來懺悔 為什麼慚愧? 我們還是凡夫的眾生, 有種種束縛, 所以要生慚愧 在這三界無安的娑婆世界裡, 我們不但聞到佛法, 還能修持佛法, 大家又能來這個好道場共修, 要慶幸我們是很有善根的人, 要把握時間好好來聽經聞法 2 梁皇懺第一卷 皈依三寶 斷疑 懺悔業障 3 第二卷是說明成佛道的目標 發願 要迴向 滿菩提願 4 花奉獻

More information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 1 - - 2 - - 3 - - 4 - 註 一 一 般 義 工 : 任 何 人 志 願 貢 獻 個 人 時 間 及 精 神, 在 不 為 任 何 物 質 報 酬 的 情 況 下, 為 改 進 社 會 而 提 供 服 務, 時 數 不 限 ( 參 考 香 港 義 務 工 作 發 展 局 之 定 義 ) 註 二 核 心 義 工 : 由 於 建 立 社 會 資 本 所 重 視 的 是 網 絡 的

More information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則名戒 善不善法無二無別是則名戒 為貪欲故觀身不淨是則名戒 為瞋恚故生於慈心是則名戒 以智慧破癡網是則名戒 不得貪恚本是則名戒 於法無觀無想分別是則名戒 無我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無人見無常見無滅見是則名戒 於一切法不作不起是則名戒 心無所畏是則名戒 不依三界是則名戒 信無生法是則名戒 信解無生法忍是則 自在王菩薩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420 [No. 421]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3, No. 420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 菩薩摩訶 薩皆是一生補處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第 一 明 論 緣 起 二 釋 論 宗 旨 三 明 藏 所 攝 四 翻 譯 不 同 五 略 解 品 題 六 廣 釋 文 義 初 明 論 緣 起 者 有 二 一 明 本 緣 起 二 明 別 造 意 本 緣 起 者 自 迦 葉 遁 形 於 鷄 足 末 田 乞 地 於 龍 宮 雖 大 義 少 乖 而 微 修 訂 日 期 : 2005/10/26 發 行 日 期 : 2006/2/15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41, No. 1823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北 美 某 大 德 提 供 No. 1823 [cf. Nos. 1558,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桃園市104年國民中學新進教師甄選各校複試方式及需求表

桃園市104年國民中學新進教師甄選各校複試方式及需求表 桃 園 市 105 年 國 民 中 學 新 進 教 師 甄 選 各 校 複 試 方 式 及 需 求 表 編 號 校 名 教 評 會 審 查 方 式 及 學 校 需 求 備 註 1 2 桃 園 青 溪 ( 一 ) 口 試 80% 是 否 符 合 學 校 需 求 度 20% 具 數 學 專 長 者 為 佳 ( 一 ) 口 試 70% 是 否 符 合 學 校 需 求 度 30 % 需 擔 任 資 源 班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