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本 文 焦 點 在 老 子 學 說 中 本 原 義 和 規 律 義 之 道 概 念, 即 道 作 為 一 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不 涉 及 老 子 學 說 的 其 他 方 面 如 功 夫 論 境 界 論 社 會 政 治 哲 學 等 本 原 指 最 根 本 之 元 素, 一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1. 引 言 本 文 焦 點 在 老 子 學 說 中 本 原 義 和 規 律 義 之 道 概 念, 即 道 作 為 一 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不 涉 及 老 子 學 說 的 其 他 方 面 如 功 夫 論 境 界 論 社 會 政 治 哲 學 等 本 原 指 最 根 本 之 元 素, 一"

Transcription

1 以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為 參 照 看 老 子 之 道 劉 榮 錦 香 港 公 開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科 學 院 香 港 九 龍 何 文 田 牧 愛 街 30 號 電 郵 2014 年 10 月 提 要 : 學 術 界 一 向 把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視 作 形 上 學 和 形 容 道 為 形 上 實 存 形 上 實 存 指 存 在 於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英 文 稱 作 transcendent 現 代 科 學 表 明, 實 在 不 局 限 於 經 驗 界, 但 科 學 之 超 經 驗 層 級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中 之 科 學 實 在 論 稱 感 察 不 到 但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作 unobservable 老 子 之 道 正 符 合 unobservable 之 理 解, 而 不 屬 於 違 反 現 代 科 學 精 神 之 transcendent 廣 義 上, 把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視 作 形 上 學 並 無 不 可, 但 有 欠 精 準, 因 為 道 指 涉 unobservable, 而 unobservable 乃 科 學 哲 學 之 專 門 概 念, 而 非 形 上 學 之 一 般 概 念 形 而 上 一 詞 出 自 易 傳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者 謂 之 道 這 一 句 日 本 學 者 井 上 哲 次 郎 按 這 一 句 把 歐 美 哲 學 中 之 metaphysics 譯 作 形 而 上 學 其 實,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的 意 義 是 承 老 子 而 指 涉 unobservable, 井 上 以 形 而 上 這 詞 來 翻 譯 metaphysics 卻 把 它 理 解 為 指 涉 transcendent, 故 他 這 一 譯 並 不 符 合 系 辭 上 的 原 來 意 義 本 文 就 以 上 作 出 詳 細 分 析, 而 為 給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作 出 充 份 說 明, 本 文 除 討 論 老 子 外, 還 把 他 跟 莊 子 之 氣 概 念 易 傳 及 古 希 臘 之 相 關 學 說 作 出 比 較 關 鍵 詞 : 老 子 之 道 形 上 實 存 先 秦 本 原 論 氣 柏 拉 圖 理 型 論

2 1. 引 言 本 文 焦 點 在 老 子 學 說 中 本 原 義 和 規 律 義 之 道 概 念, 即 道 作 為 一 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不 涉 及 老 子 學 說 的 其 他 方 面 如 功 夫 論 境 界 論 社 會 政 治 哲 學 等 本 原 指 最 根 本 之 元 素, 一 般 兼 涵 始 源 義 ; 但 反 過 來 始 源 不 一 定 涵 本 原 義, 如 泰 勒 斯 以 水 為 萬 物 始 源 物 質 之 論 點, 便 沒 有 水 仍 為 萬 物 最 根 本 元 素 的 意 思 此 外, 本 原 論 亦 不 同 於 宇 宙 生 成 論, 雖 然 老 子 第 四 十 二 章 亦 略 涉 及 後 者 1 現 當 代 學 術 界 一 向 把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視 作 形 上 學 ( 歐 美 哲 學 之 metaphysics) 和 形 容 道 為 形 上 實 存 或 形 上 實 體 ( 兩 者 屬 同 義 ) 開 這 傳 統 先 河 者 為 馮 友 蘭 他 在 早 年 之 中 國 哲 學 史 兩 卷 本 說 老 子 予 道 以 形 上 學 的 意 義 道 即 萬 物 所 以 生 之 總 原 理 2 唐 君 毅 說 道 有 六 義, 其 中 以 第 二 義 為 基 本, 即 道 為 形 而 上 之 存 在 的 實 體 或 實 理 者 3 徐 復 觀 認 為, 老 子 的 所 謂 道, 指 的 是 創 生 宇 宙 萬 物 的 一 種 基 本 功 力, 而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屬 形 上 學 的 宇 宙 論 4 勞 思 光 視 整 個 道 家 學 說 為 形 上 學, 而 形 容 老 子 之 道 為 形 上 之 實 體 5 王 邦 雄 形 容 道 是 既 超 越 而 又 內 在 的 形 上 實 體 6 陳 鼓 應 認 為, 有 些 地 方, 道 是 指 形 而 上 的 實 存 者 ; 有 些 地 方, 道 是 指 一 種 規 律 7 朱 伯 崑 稱 老 子 為 中 國 傳 統 哲 學 中 形 上 學 的 先 驅, 而 道 屬 於 形 而 上 的 領 域 並 非 不 存 在 具 有 實 體 的 意 義 8 吳 汝 鈞 說 道 是 一 個 整 一 的 形 而 上 的 實 體 9 杜 保 瑞 把 老 子 形 上 學 之 道 牟 宗 三 認 為 老 子 之 道 其 實 是 一 個 實 踐 生 活 上 的 概 念, 故 其 自 然 哲 學 只 是 一 種 姿 態 見 牟 宗 三, 中 國 哲 學 十 九 講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83), 頁 91 及 才 性 與 玄 理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80), 頁 149 袁 保 新 雖 不 同 意 姿 態 這 個 說 法, 但 對 牟 氏 研 究 老 子 的 進 路 則 予 以 肯 定 見 袁 保 新, 老 子 哲 學 之 詮 釋 與 重 建 ( 台 北 : 文 津, 1991) 本 文 認 為, 老 子 立 說 確 出 於 實 踐 關 懷, 但 這 不 害 於 其 自 然 哲 學 構 成 一 相 對 完 整 之 學 說 溤 友 籣, 中 國 哲 學 史, 增 訂 本, 上 册 ( 台 北 : 商 務,1993), 頁 馮 之 後 兩 易 其 觀 點, 下 文 會 有 所 提 及 唐 君 毅, 原 道 上 : 老 子 言 道 之 六 義 及 原 道 下 : 老 子 言 道 之 六 義 貫 釋, 先 後 收 入 氏 著 中 國 哲 學 原 論 導 論 篇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79), 頁 及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先 秦 篇 ( 台 北 : 商 務,1975), 頁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1), 頁 242 王 邦 雄, 老 子 的 哲 學 ( 台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3), 頁 80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修 訂 增 補 本 ( 香 港 : 中 華 書 局,2012), 頁 33 朱 伯 崑, 道 家 的 思 維 方 式 與 中 國 形 而 上 學 傳 統, 收 入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二 輯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頁 28; 朱 伯 崑, 老 莊 哲 學 中 有 無 範 疇 的 再 檢 討, 收 入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十 四 輯 ( 北 京 : 三 聯,2004), 頁 132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 台 北 : 文 津,1998), 頁 232 1

3 理 解 為 一 個 原 理 10 王 中 江 認 為 道 屬 於 超 越 性 的 形 而 上 學 11 綜 合 上 述, 學 術 界 一 致 認 為 道 屬 於 形 上 學 範 疇, 而 道 一 般 被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12 亦 有 被 形 容 為 原 理 總 原 理 或 實 理 老 子 一 書 不 見 理 字, 但 如 陳 鼓 應 指 出, 道 其 中 一 義 為 規 律, 而 理 其 中 一 個 意 義 便 指 規 律 按 唐 君 毅 上 引, 實 體 與 實 理 均 具 存 在 性, 故 形 上 實 存 一 詞 同 時 兼 及 實 體 及 理 兩 方 面 儘 管 形 上 形 上 實 存 和 形 上 學 是 常 見 之 用 語, 但 仍 有 必 要 給 它 們 的 確 切 意 義 作 出 明 確 的 確 定 形 上 的 意 思 較 為 簡 單 和 直 接, 指 有 形 之 上 即 超 出 感 官 經 驗, 故 勞 思 光 說 形 上 學 之 對 象 為 超 經 驗 之 實 有 13 同 樣, 陳 鼓 應 指 出, 我 這 裡 所 說 的 形 而 上 指 無 法 用 感 官 去 直 接 接 觸 14 按 形 上 的 意 思, 形 上 實 存 所 指 的 便 是 超 出 經 驗 界 層 級 的 存 在 關 鍵 是,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之 學 者 究 竟 如 何 理 解 這 超 出 經 驗 界 層 級 的 存 在 杜 保 瑞 在 說 道 為 原 理 後, 續 曰 : 原 理 的 存 在 者 身 份 不 在 空 間 之 中, 因 而 也 不 在 時 間 之 內 15 換 言 之,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吳 汝 鈞 把 道 跟 宇 宙 作 對 比, 先 說 宇 宙 存 在 於 時 間 與 空 間 中, 而 不 作 為 超 越 的 東 西, 換 句 話, 超 越 指 時 空 之 外 ; 他 繼 而 說 超 越 性 (transcendence 按 : 英 文 原 文 所 有 ) 則 指 道 的 存 在 16 吳 汝 鈞 的 意 思 即 是 超 經 驗 的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如 眾 所 知, 馮 友 蘭 留 學 美 國 時 接 受 了 發 展 自 柏 拉 圖 的 實 在 論 之 新 實 在 論, 而 這 兩 者 皆 相 信 時 空 以 外 這 個 層 級, 可 見 馮 亦 以 道 為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17 概 括 之,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其 涵 義 是 超 經 驗 之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外 吳 汝 鈞 提 到 意 思 為 在 時 空 以 外 之 超 越 這 個 概 念 上 文 所 引 之 學 者 當 中, 王 邦 雄 與 王 中 江 亦 提 及 超 越 在 歐 美 哲 學,transcendent 及 transcendental 這 兩 個 概 念 中 文 皆 譯 作 超 越, 但 意 義 卻 不 相 同, 出 於 這 原 因, 故 本 文 保 留 英 文 原 文, 以 茲 識 別 Transcendent 指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如 神 界 及 康 德 之 自 在 之 物 便 屬 於 transcendent 應 當 注 意, 時 空 以 外 跟 時 空 上 無 限 是 兩 回 事, 因 後 者 仍 屬 於 時 空 之 內, 如 東 漢 張 衡 就 宇 宙 所 杜 保 瑞, 反 者 道 之 動 老 子 新 說 ( 北 京 : 華 文 出 版 社,1997), 頁 15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 上 海 : 上 海 文 化 出 版 社,2001), 頁 102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ousia 概 念 常 被 譯 作 實 體 ( 英 文 譯 作 substance), 但 不 管 是 第 一 實 體 ( 如 蘇 格 拉 底 這 個 個 別 人 ) 或 是 第 二 實 體 ( 如 人 之 所 以 是 人 而 非 其 他 物 種 所 具 有 之 人 的 本 質 ), 亞 氏 之 概 念 均 指 涉 經 驗 界, 故 當 正 文 上 引 學 者 說 道 為 形 上 實 體 時, 他 們 所 說 的 實 體 跟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概 念 無 關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三 上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3), 頁 5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83 杜 保 瑞, 反 者 道 之 動 老 子 新 說, 頁 16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頁 3 及 220 筆 者 在 實 在 論 和 新 實 在 論 兩 詞 附 加 引 號 的 原 因 詳 後 2

4 說 宇 之 表 無 極, 宙 之 端 無 窮 ( 靈 憲 ) 便 完 全 沒 有 時 空 以 外 之 意 思 Transcendental 是 康 德 之 專 有 概 念, 涉 及 他 指 人 類 思 維 擁 有 一 些 先 驗 性 的 範 疇 之 論 點 18 如 剛 指 出, 學 術 界 一 般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存, 所 指 是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外, 即 是 認 為 道 屬 於 transcendent 本 文 要 論 證 的 是, 這 是 一 個 錯 誤 認 為 道 屬 於 transcendent 背 後 似 乎 有 一 個 假 定, 那 就 是 感 官 經 驗 以 外 相 等 於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這 是 古 希 臘 巴 門 尼 德 (Parmenides) 及 柏 拉 圖 所 犯 的 錯 誤 ( 詳 見 下 文 ) 但 是, 我 們 今 天 知 道, 現 代 科 學 中 不 少 對 象 物 如 遜 原 子 粒 子 等 都 感 察 不 到 ( 按 : 感 察 指 科 學 哲 學 中 英 文 的 observe, 即 透 過 感 官 經 驗 而 認 識 的 意 思 ), 但 卻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在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中 之 科 學 實 在 論 (scientific realism) 稱 感 察 不 到 但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作 unobservable 按 : 由 於 這 個 範 疇 同 時 指 感 察 不 到 及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故 不 可 把 它 簡 單 譯 為 感 察 不 到, 此 所 以 為 了 既 要 精 確 亦 須 簡 便 起 見, 本 文 保 留 英 文 原 文 Unobservable 所 說 的 實 存 非 僅 為 構 型 (model) 上 的 存 在, 而 是 物 質 性 的 存 在 ( 詳 見 下 文 ) 可 見, 科 學 不 局 限 於 經 驗 界, 但 科 學 之 超 經 驗 層 級 屬 於 unobservable, 而 非 transcendent 本 文 要 論 證 的 是, 老 子 之 道 概 念 符 合 unobservable 之 理 解, 而 不 屬 於 違 反 現 代 科 學 精 神 之 transcendent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存 ( 即 以 它 為 transcendent) 是 出 於 沒 有 區 別 這 兩 個 對 立 之 範 疇 的 結 果 必 須 强 調, 筆 者 無 意 把 老 子 現 代 化, 故 筆 者 剛 才 說 符 合 ( 下 文 亦 會 說 相 當 於 ), 而 非 老 子 已 有 今 天 之 概 念 若 果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屬 於 錯 誤, 那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是 否 屬 於 形 上 學 範 疇 呢? 歐 洲 哲 學 metaphysics 一 辭 緣 於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一 些 凌 散 筆 記 多 數 學 者 認 為, 把 這 些 筆 記 輯 在 一 起 者 為 羅 德 斯 島 的 安 德 羅 尼 科 (Andronicus of Rhodes), 而 他 以 在 物 理 學 之 後 作 為 這 些 筆 記 之 集 體 標 題 一 般 認 為, 之 後 之 意 思 僅 指 按 安 德 羅 尼 科 於 公 元 60 年 所 編 之 亞 氏 著 作, 以 上 筆 記 被 置 於 亞 氏 有 關 自 然 界 研 究 ( 物 理 學 ) 之 著 作 之 後, 並 沒 有 特 殊 意 義 在 物 理 學 之 後 便 是 傳 世 之 形 而 上 學, 全 書 共 十 四 冊, 沒 有 連 貫 的 內 容, 所 涉 及 之 課 題 共 四 個 ( 神 學 第 一 原 則 或 第 一 因 之 科 學 作 為 存 在 之 存 在 及 甚 麼 是 實 體 ), 之 間 並 沒 有 關 聯, 甚 至 互 相 有 所 抵 觸 儘 管 形 上 學 非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用 語 和 概 18 由 於 英 文 transcendental 亦 可 作 為 transcendence( 時 空 以 外 ) 之 形 容 詞, 故 用 語 上 transcendent 與 transcendental 有 出 現 混 淆 的 可 能, 如 康 德 所 說 的 transcendental self 所 指 涉 的 是 自 在 之 物 這 個 層 級, 而 非 先 驗 性 的 範 疇 儘 管 如 此, 涉 及 先 驗 性 的 範 疇 之 transcendental 跟 意 思 是 時 空 以 外 的 transcendent, 兩 者 之 間 的 分 別 是 清 楚 的 如 勞 思 光 在 討 論 莊 子 企 慕 的 主 體 自 由 時, 便 說 是 transcendent, 而 非 transcendental 見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頁 250, 注 63 3

5 念, 這 不 表 示 他 的 哲 學 中, 沒 有 觸 及 今 天 被 視 為 屬 形 上 學 的 課 題 按 劍 橋 大 學 出 版 社 1999 年 之 哲 學 辭 典 二 版, 形 上 學 為 關 於 實 在 之 哲 學, 比 科 學 範 圍 為 廣 ( 如 關 於 神 界 的 探 討 屬 形 上 學 範 疇 ), 亦 更 為 基 本 ( 如 科 學 以 物 理 界 之 存 在 為 前 提, 但 形 上 學 會 提 出 物 理 界 是 否 真 的 存 在 這 類 問 題 ) 關 於 更 為 基 本 須 作 出 一 點 說 明 康 德 認 為 哲 學 能 給 科 學 所 運 用 之 基 本 範 疇 提 供 根 據, 如 科 學 假 定 因 果 關 係 之 存 在, 而 按 康 德 自 己 認 為, 他 的 哲 學 則 能 透 過 先 驗 性 的 推 理, 得 出 為 甚 麼 有 因 果 關 係 存 在 這 個 結 論 ( 即 他 之 所 謂 先 驗 性 綜 合 a priori synthetic 論 點 ) 今 天, 認 同 康 德 關 於 哲 學 能 達 致 甚 麼 之 觀 點 的 哲 學 家 寥 寥 無 幾, 如 十 九 世 紀 英 國 哲 學 家 布 拉 特 來 (F.H. Bradley) 曾 說, 形 上 學 為 論 者 不 管 怎 樣 也 會 相 信 之 觀 點 提 供 壞 的 理 據 19 話 雖 誇 張, 卻 精 闢 地 道 出 形 上 學 問 題 沒 有 答 案 這 事 實 假 使 科 學 須 要 哲 學 給 它 提 供 根 據, 它 要 發 展 便 成 為 不 可 能 總 結 之, 形 上 學 提 出 一 些 科 學 不 考 慮 的 問 題, 把 這 些 問 題 視 作 更 為 基 本 未 嘗 不 可, 但 這 不 表 示 形 上 學 可 就 這 些 問 題 得 出 答 案, 從 而 為 科 學 提 供 依 據 廣 義 上, 形 上 學 既 為 關 於 實 在 之 哲 學,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自 屬 於 形 上 學 範 疇 但 是, 如 上 所 述, 道 關 乎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之 unobservable, 而 非 transcendent 科 學 實 在 論 是 科 學 發 展 所 衍 生 出 來 之 專 門 科 學 哲 學 學 說 雖 然 廣 義 上, 可 視 科 學 哲 學 為 形 上 學 一 部 份, 但 unobservable 並 非 形 上 學 的 一 般 概 念, 而 是 科 學 哲 學 的 專 門 概 念 這 跟 transcendent 仍 屬 形 上 學 一 大 課 題 之 情 況 不 同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雖 然 可 以 視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為 形 上 學, 但 這 有 欠 精 確 把 metaphysics 譯 作 形 上 學 的 是 十 九 世 紀 末 之 日 本 哲 學 家 井 上 哲 次 郎, 20 而 他 的 依 據 是 易 傳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者 謂 之 道 這 一 句 本 文 之 論 證 將 顯 示,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的 意 義, 是 承 老 子 而 相 當 於 unobservable 之 意 思 井 上 作 出 上 述 翻 譯 時 (1881 年 ), 科 學 實 在 論 才 剛 剛 在 歐 洲 醞 釀, 故 井 上 對 系 辭 上 形 而 上 一 詞 的 理 解, 估 計 是 錯 誤 地 以 它 為 transcendent 居 多 故 從 這 個 角 度 看, 井 上 之 一 譯 並 不 符 合 系 辭 上 的 原 來 意 義 其 實, 中 國 古 代 哲 學 中 屬 非 神 界 即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是 後 來 才 出 現 的, 並 未 見 於 先 秦 ( 詳 見 下 文 分 析 ) 綜 上 所 述, 老 子 之 道 所 指 涉 的, 相 當 於 今 天 之 unobservable;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體 錯 誤 地 以 它 為 屬 於 transcendent 範 疇 ; 廣 義 上 視 老 子 的 自 然 哲 學 屬 形 上 學 並 無 不 妥, 但 不 夠 精 準 見 Peter van Inwagen, Metaphysics, Boulder: Westview 1993, p 15.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頁 7 4

6 可 見, 要 明 白 老 子 之 道 的 性 質, 須 先 對 transcendent 及 unobservable 有 所 掌 握 非 神 界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發 源 於 古 希 臘, 而 事 實 上, 以 道 為 形 上 實 體 的 學 者 亦 多 把 它 跟 柏 拉 圖 的 理 型 論 等 作 對 比 科 學 實 在 論 發 源 於 對 經 驗 主 義 (empiricism) 之 批 駁 因 此, 以 下 在 給 transcendent 及 unobservable 作 出 討 論 的 同 時, 須 兼 及 經 驗 主 義 的 有 關 觀 點 2. 古 希 臘 之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範 疇 哲 學 上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發 源 於 古 希 臘 一 些 學 者 常 以 理 性 之 運 用 純 理 論 之 推 演 純 理 智 的 思 維 等 字 眼 來 形 容 古 希 臘 哲 人, 21 把 古 希 臘 人 理 想 化 為 純 理 性 化 身 事 實 是, 理 性 以 外 因 素 及 超 自 然 思 想 對 古 希 臘 哲 人 之 影 響 比 起 先 秦 巨 大 得 多 以 道 為 形 上 實 存 的 學 者 似 乎 忽 略 了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充 滿 迷 信 及 宗 教 成 份, 跟 思 想 高 度 自 然 主 義 化 的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格 格 不 入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涉 及 真 實 對 現 象 (reality versus appearance) 之 對 比 22 古 希 臘 真 實 對 現 象 中 之 所 謂 reality 所 指 的 便 是 transcendent; 按 這 對 比,transcendent 才 是 真 實, 而 經 驗 界 被 視 為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故 筆 者 把 這 對 比 中 之 reality 譯 作 真 實, 而 不 譯 作 實 在 這 觀 念 始 於 巴 門 尼 德 巴 氏 活 躍 於 前 五 世 紀 初 葉, 為 超 自 然 信 仰 濃 罩 之 意 大 利 南 部 愛 利 亞 派 (Eleatics) 之 祖 師, 立 說 時 聲 稱 自 己 受 到 神 的 啟 示 此 前, 古 希 臘 宇 宙 始 源 說 提 出 萬 物 透 過 一 些 始 源 物 質 之 轉 化 而 生 成 另 方 面, 赫 拉 克 利 特 (Heraclitus) 認 為 宇 宙 之 唯 一 真 實 是 萬 物 之 不 斷 變 化 巴 門 尼 德 既 反 對 萬 物 轉 化 自 始 源 物 質, 亦 否 定 變 化 之 真 實 性 他 認 為 真 實 是 一 他 稱 作 存 在 之 永 恆 不 變 不 動 不 可 分 之 連 續 體 存 在 是 真 實, 故 經 驗 世 界 之 千 變 萬 化 及 運 動 均 為 假 象 本 文 沒 法 為 巴 氏 如 何 得 出 以 上 結 論 提 供 詳 細 解 釋, 故 只 能 作 如 下 握 要 介 紹 印 歐 語 系 中 to be 這 個 動 詞 (verb to be, 由 於 中 文 沒 有 對 應 之 詞 彙, 故 有 需 要 保 留 英 文 原 文 ) 有 兩 種 不 同 用 法, 其 一 關 乎 存 在 ( 如 達 卡 兒 我 思 故 我 在 中 之 am ), 其 二 為 謂 語 用 以 上 見 牟 宗 三 徐 復 觀 張 君 勵 唐 君 毅, 為 中 國 文 化 敬 告 世 界 人 士 宣 言, 收 入 唐 君 毅, 唐 君 毅 全 集 卷 四 之 二, 中 國 文 化 之 精 神 價 值 中 國 文 化 與 世 界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2001), 頁 604; 牟 宗 三, 中 國 哲 學 的 特 質 ( 台 北 : 學 生 書 局,1980), 頁 9 本 文 就 古 希 臘 思 想 之 討 論 以 W.K.C. Guthrie 六 卷 本 之 經 典 鉅 著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s 1 to 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arious years) 為 基 本 參 考, 輔 以 Guthrie 本 人 及 其 他 學 者 列 於 參 考 文 献 之 其 他 材 料 ( 這 些 學 者 包 括 J. Barnes E.R.Dodd 及 G.E.R.Lloyd) 為 簡 便 起 見, 除 個 別 特 殊 情 況 外, 下 文 在 有 關 討 論 中 不 會 就 每 一 個 個 別 論 點 援 引 出 處 5

7 法 ( 後 者 再 細 分 為 定 語 attribution 及 等 同 identity 兩 用 法 ) 古 希 臘 當 時 有 一 民 間 信 仰, 認 為 每 一 個 字 只 可 有 一 個 正 當 的 意 義, 按 此, 巴 門 尼 德 認 為 to be 只 可 有 存 在 意 義, 故 他 把 有 關 宇 宙 萬 物 的 問 題 化 約 為 一 簡 單 之 存 在 或 不 存 在 的 二 分 法 再 者, 基 於 希 臘 語 中 noein( 一 種 超 自 然 的 與 視 覺 相 關 之 見 到 ) 與 phrazein( 字 面 解 談 論 但 含 展 示 之 意 ) 之 特 殊 涵 義, 巴 氏 把 不 存 在 否 定 為 不 可 能 之 概 念 按 以 上 二 分 法 和 不 存 在 之 所 謂 不 可 能 性, 巴 氏 得 出 變 化 亦 屬 不 可 能 的 結 論 他 繼 而 按 一 些 原 始 的 邏 輯 推 論 出 真 實 屬 永 恆 不 動 和 不 可 分 之 其 他 結 論 古 希 臘 當 時 還 有 一 個 民 間 信 仰 認 為 物 便 是 名 出 於 這 一 信 仰, 巴 氏 認 為 既 然 語 言 上 真 實 為 具 有 上 述 特 徵 之 整 一, 經 驗 界 之 千 變 萬 化 及 運 動 只 可 能 是 假 象 由 於 巴 氏 否 定 經 驗 界, 而 以 語 言 上 之 推 論 為 真 實, 他 後 來 便 被 視 為 歐 洲 哲 學 中 理 性 主 義 (rationalism) 之 父 巴 氏 的 主 張 在 古 希 臘 產 生 極 大 影 響, 理 由 是 他 之 出 發 點 ( 上 述 兩 個 不 符 合 理 性 的 民 間 信 仰 及 noein 與 phrazein 之 特 殊 涵 義 ) 在 古 希 臘 哲 人 思 想 中 仍 廣 為 流 行 如 柏 拉 圖 要 到 晚 年 才 能 克 服 一 個 字 只 有 單 一 個 正 當 的 意 義 之 觀 念 蘇 格 拉 底 窮 一 生 精 力 反 駁 鼓 吹 道 德 相 對 主 義 之 辯 士 (the Sophists), 目 標 為 替 人 生 訂 立 如 平 等 本 身 (Equality itself) 之 完 美 而 不 變 的 絶 對 價 值 標 準 柏 拉 圖 把 蘇 氏 觀 點 套 上 巴 門 尼 德 的 論 點, 得 出 完 美 而 不 變 之 絕 對 價 值 標 準 屬 巴 氏 的 存 在 層 次 之 真 實 柏 拉 圖 進 而 把 這 構 想 普 遍 化 至 包 括 現 象 世 界 所 有 事 物 這 便 是 理 型 論 之 由 來 理 型 (Form) 所 指 的 便 是 存 在 於 存 在 層 次 之 絕 對 不 變 的 東 西 經 驗 世 界 僅 為 理 型 之 摹 本 摹 本 屬 個 別 (particular), 理 型 屬 普 遍 (universal) 柏 拉 圖 相 信 造 物 主 (Demiurge) 儘 管 這 造 物 主 以 理 性 為 本, 它 仍 為 人 格 神 造 物 主 按 理 型 創 造 宇 宙, 由 於 本 身 已 存 在 之 材 料 欠 完 美, 故 所 造 出 來 之 摹 本 亦 不 完 美 既 然 理 型 不 存 在 於 經 驗 世 界, 那 他 們 存 在 於 哪 裡 呢? 柏 拉 圖 的 答 案 是, 他 們 存 在 於 時 間 空 間 以 外 就 柏 拉 圖 而 言, 經 驗 以 外 便 是 時 空 以 外 這 便 transcendent 範 疇 理 型 與 摹 本 之 間 之 關 係 問 題 使 柏 拉 圖 十 分 頭 痛 23 即 使 今 天, 擁 護 時 空 以 外 存 在 觀 點 之 哲 學 家, 亦 沒 法 為 這 關 係 提 供 合 理 解 釋 24 筆 者 個 人 認 為, 這 是 因 為 transcendent 根 本 不 存 在 所 致 理 型 的 覆 蓋 範 圍 是 另 一 個 棘 手 問 題 柏 拉 圖 在 理 想 國 對 話 篇 說 人 工 製 品 有 對 應 W.K.C.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4, pp 355, 552, Volume 5, pp 37, 48, 146, 一 位 當 代 時 空 以 外 存 在 論 之 擁 護 者, 便 只 能 說 這 是 一 個 沒 法 予 以 界 定 的 關 係 (indefinable relationship) 見 R. Grossmann, The Existence of the World (London: Routledge 1992), p 20. 6

8 之 理 型, 在 學 宮 引 起 極 大 爭 論 在 巴 門 尼 德 對 話 篇, 他 以 太 卑 賤 為 理 由, 否 決 了 頭 髮 泥 土 和 污 垢 有 對 應 之 理 型 關 於 理 型 邪 惡 是 否 存 在, 他 一 直 採 取 迴 避 態 度 晚 年 期 間, 柏 拉 圖 認 為 所 有 有 生 命 之 物 ( 天 體 亦 有 生 命, 屬 次 級 神 靈 ) 均 有 對 應 之 理 型 理 型 既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哲 學 家 又 憑 甚 麼 知 道 他 們 存 在? 這 跟 柏 拉 圖 思 想 第 三 大 來 源, 即 畢 達 斯 哥 拉 學 派 之 靈 魂 不 死 及 輪 迴 論 有 關 未 完 全 淨 化 的 靈 魂 在 輪 迴 過 程 中 未 附 於 任 何 軀 體 期 間, 處 於 transcendent 層 級 故 見 到 理 型 哲 學 家 在 觀 察 經 驗 世 界 時, 產 生 靈 魂 曾 經 目 睹 理 型 的 回 憶, 再 而 透 過 超 自 然 的 noein( 見 上 文 ), 從 而 掌 握 到 對 理 型 的 認 識 如 果 說 理 型 論 充 滿 宗 教 色 彩, 這 正 是 古 希 臘 思 想 權 威 W.K.C. Guthrie 之 觀 點 25 諷 刺 的 是, 由 於 柏 拉 圖 認 為 理 型 在 時 空 以 外 具 有 實 存 性, 所 以 這 個 主 張 被 稱 作 實 在 論 ( 這 個 實 在 論 跟 科 學 實 在 論 是 相 違 背 的, 故 本 文 附 之 以 引 號, 以 茲 識 別 ) 後 來 一 些 哲 學 家 不 說 實 存 改 而 說 潛 存, 這 種 觀 點 稱 作 新 實 在 論 馮 友 蘭 留 學 美 國 時 便 接 納 了 新 實 在 論, 而 他 在 抗 日 戰 争 期 間 所 提 出 之 新 理 學, 便 設 定 一 個 潛 存 於 時 空 以 外 之 真 際 ( 相 對 於 實 際 ) 層 级 經 驗 主 義 對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和 unobservable 概 念 十 七 十 八 世 紀 歐 洲 知 識 論 中, 分 兩 對 立 學 派, 一 為 理 性 主 義, 一 為 經 驗 主 義 27 理 性 主 義 認 為 可 透 過 先 驗 的 純 思 辯 達 至 關 於 世 界 的 絶 對 認 識 經 驗 主 義 認 為 人 類 思 維 之 所 有 概 念 或 是 直 接 來 源 於 或 是 可 化 約 至 感 官 經 驗, 而 由 於 純 思 辯 不 能 生 出 概 念, 故 單 依 靠 它 只 能 達 至 分 析 性 真 理 (analytic truth, 如 在 所 有 母 親 皆 為 女 性 這 句 話 中, 謂 詞 所 說 的 已 包 涵 在 主 詞 的 定 義, 因 而 透 過 對 主 詞 的 分 析 便 能 確 定 謂 詞 所 說 的 屬 實, 經 驗 主 義 認 為 分 析 性 真 理 屬 同 義 反 復, 不 具 實 質 內 容 ), 而 不 能 達 至 綜 合 性 真 理 (synthetic truth, 如 在 所 有 母 親 皆 愛 護 自 己 的 子 女 這 句 話 中, 謂 詞 所 說 的 不 能 透 過 對 主 詞 的 分 析 予 以 確 定, 故 若 這 句 話 屬 實, 它 便 具 有 實 質 內 容 ) W.K.C.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4, p 269. 見 翟 志 成, 馮 友 蘭 學 思 生 命 前 傳 ( ) ( 台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2007), 頁 關 於 經 驗 主 義 及 理 性 主 義, 本 文 只 能 就 有 關 問 題 作 出 十 分 簡 單 的 討 論 另 方 面, 應 當 留 意, 經 驗 主 義 和 理 性 主 義 兩 派 中, 不 同 哲 人 的 觀 點 即 使 是 就 一 些 關 鍵 問 題, 亦 可 出 現 重 大 分 歧, 如 洛 克 (John Locke) 常 被 視 為 經 驗 主 義 之 父, 但 他 就 分 析 性 真 理 ( 見 正 文 下 文 ) 之 價 值 的 觀 點, 跟 後 來 之 經 驗 主 義 者 便 背 道 而 馳 關 於 這 等 細 節, 本 文 自 無 法 顧 及 7

9 出 於 上 述 關 於 概 念 之 立 場, 經 驗 主 義 只 承 認 經 驗 性 概 念 (empirical concepts), 認 為 所 有 關 乎 感 察 不 到 之 概 念 如 因 果 僅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fictive devices) 這 立 場 稱 作 工 具 主 義 (instrumentalism) 工 具 主 義 最 著 名 之 論 證 莫 過 於 休 謨 (David Hume) 關 於 因 果 關 係 之 論 述 休 謨 認 為 先 驗 性 的 分 析 不 能 確 立 因 果 關 係, 故 必 須 訴 諸 經 驗 界 但 經 驗 世 界 能 感 察 得 到 者, 僅 為 事 件 之 恆 常 合 併 出 現 (constant conjunction of events), 如 但 凡 出 現 P 便 稍 後 出 現 Q, 人 們 只 是 出 於 心 理 上 之 習 慣 假 想 P 為 因 Q 為 果, 實 則 因 果 關 係 並 不 能 透 過 感 官 經 驗 得 到 故 此, 因 果 關 係 僅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而 非 真 正 存 在 於 實 在 28 現 代 科 學 的 實 踐 和 發 現 表 明, 工 具 主 義 把 非 經 驗 性 概 念 視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這 觀 點 無 法 成 立 29 以 前 被 經 驗 主 義 視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之 科 學 對 象 物 如 電 子, 今 天 科 學 家 已 差 不 多 可 直 接 觀 察 到 就 此, 當 代 的 經 驗 主 義 者 如 B. van Fraassen 的 回 應 是, 顯 微 鏡 下 所 看 到 的 東 西 不 是 真 實, 而 只 是 顯 微 鏡 所 產 生 出 來 之 作 用 (artefact) 但 是, 他 所 忽 略 的 是, 科 學 家 透 過 顯 微 鏡 所 做 的, 不 僅 是 觀 察, 而 是 對 顯 微 鏡 所 顯 示 出 來 的 東 西 進 行 操 作, 要 說 這 些 東 西 只 是 作 用, 便 沒 法 解 釋 如 何 能 夠 對 它 們 進 行 操 作 了 工 具 主 義 的 致 命 弱 點 便 是, 科 學 家 能 按 他 們 對 一 些 工 具 主 義 視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的 對 象 物 之 認 識, 在 實 驗 中 設 計 出 方 法 操 控 它 們, 使 它 們 發 揮 出 某 些 特 定 之 作 用 要 說 這 些 對 象 物 僅 為 虛 構 性 工 具, 而 非 實 存 於 時 空 之 內, 實 不 可 思 議 很 多 科 學 實 驗 都 是 為 了 確 定 因 果 關 係, 而 今 天 很 多 科 學 哲 學 家 都 是 從 因 果 這 個 角 度 來 理 解 規 律 這 個 範 疇 就 科 學 而 言, 因 果 永 遠 跟 實 存 物 掛 勾 ( 不 論 這 些 實 存 物 是 否 能 直 勞 思 光 說 電 子 原 子 等 只 有 構 型 義 的 存 在 ( 構 型 指 model), 便 屬 於 工 具 主 義 主 場 見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三 上 ), 頁 57 以 下 討 論 按 科 學 實 在 論 的 觀 點 有 關 科 學 實 在 論, 可 參 考 :(1) I. Hacking, 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R. Bhaskar, 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 (London: Verso 1997[1975]); (3) A.F. Chalmers,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3 rd edition (Berkshire: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4) R.Harre and E.H. Madden, Causal Powers: A Theory of Natural Necessity (New Jersey: Rowan and Littlefield 1975); (5) R. Boyd,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tific realism ; (6) I. Hacking, Experimentation and scientific realism ; (7) N. Cartwright, The reality of causes in a world of instrumental laws ; (8) B. Ellis, Causal powers and laws of nature ; (9) A.F. Chalmers, Making sense of laws of physics. 第 五 六 七 項 均 收 入 R. Boyd, P. Gasper and J.D. Trout (editors),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1), 順 序 頁 碼 為 , , 第 八 九 項 均 收 入 H. Sankey (ed.), Causation and Laws of Nature (Dordrecht: Kluwer, 1999), 順 序 頁 碼 為 3-16, 按 :N. Cartwright 在 上 述 第 七 項 之 文 章 肯 定 因 果 的 實 存 性, 但 把 理 論 ( 題 目 中 之 規 律 ) 稱 為 工 具 性, 主 要 因 為 科 學 實 驗 所 能 確 立 的 是 個 別 之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而 非 一 般 性 之 理 論 ; 再 者, 同 一 個 現 象, 有 多 於 一 個 理 論 能 給 予 合 理 解 釋 非 屬 罕 見 雖 然 Cartwright 運 用 工 具 性 一 詞 來 形 容 理 論, 她 仍 屬 實 在 主 義 者 8

10 接 感 察 得 到 ), 如 P ia 與 P ib 之 因 果 關 係 為 C i,p iia 與 P iib 之 因 果 關 係 為 C ii, 如 此 等 等 這 是 由 於 因 果 關 係 是 基 於 實 存 物 的 固 有 特 性 而 相 互 發 生 作 用 所 產 生 出 來 的 不 論 在 理 論 上 或 實 踐 上, 並 沒 有 抽 離 自 實 存 物 的 因 果 關 係 本 身 或 抽 象 / 一 般 之 因 果 關 係 實 存 物 按 其 固 有 特 性 所 發 生 的 相 互 作 用 是 實 的 作 用, 而 不 是 虛 的 或 形 式 化 的 實 存 物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內, 它 們 間 之 實 的 相 互 作 用 亦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內, 故 儘 管 關 係 不 是 一 個 經 驗 性 概 念, 因 果 關 係 ( 即 這 些 實 的 相 互 作 用 ) 亦 存 在 於 時 空 之 內 換 言 之, 因 果 關 係 ( 一 般 而 言, 規 律 亦 然 ) 既 非 虛 構 性 工 具, 亦 非 transcendent 跟 休 謨 所 說 的 相 反, 由 於 在 實 際 的 經 驗 世 界 多 種 因 素 同 時 存 在, 恆 常 合 併 出 現 非 因 果 關 係 的 條 件, 30 故 科 學 須 設 計 出 特 殊 之 實 驗 條 件 來 確 立 個 別 之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如 果 P, 則 Q,P 為 某 特 殊 實 驗 設 計,Q 為 某 個 別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之 效 果 因 此, 儘 管 科 學 假 定 了 因 果 這 個 概 念, 科 學 在 其 實 踐 中 所 確 立 之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不 以 該 假 定 為 條 件 假 使 科 學 在 其 實 踐 中 不 能 在 某 些 情 況 下 確 立 出 任 何 具 體 因 果 關 係, 它 便 須 要 提 出 新 的 概 念 來 分 析 這 種 情 況, 而 非 繼 續 維 持 因 果 這 個 概 念 量 子 物 理 學 便 屬 於 這 種 情 況 跟 因 果 關 係 一 樣, 規 律 必 定 跟 實 存 物 掛 勾, 換 句 話, 規 律 只 存 在 於 其 在 時 空 以 內 之 運 行 中 現 代 科 學 哲 學 中 之 科 學 實 在 論, 把 科 學 在 實 踐 中 所 理 解 到 之 感 官 以 外 但 實 存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在 這 個 層 次, 稱 作 unobservable 應 當 留 意,unobservable 為 哲 學 用 語, 很 多 哲 學 家 認 為 屬 於 unobservable 之 對 象 物, 由 於 屬 於 探 測 得 到 (detectable), 故 科 學 家 不 說 它 們 是 感 察 不 到 的 按 哲 學 用 語, 探 測 得 到 即 指 以 間 接 之 證 據 確 立 unobservable 之 存 在 最 後,unobservable 不 僅 包 括 實 存 物 如 電 子, 還 包 括 實 存 物 之 間 之 關 係 如 因 果 關 係 規 律 和 由 實 存 物 之 間 所 形 成 之 結 構 墨 經 就 因 果 關 係 所 提 出 的 小 故 概 念 ( 小 故, 有 之 不 必 然, 無 之 必 不 然 ), 即 今 天 所 說 的 必 要 但 非 充 份 條 件, 於 二 千 多 年 前 便 對 這 點 有 所 認 識 應 當 指 出, 早 於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出 現 前, 個 別 哲 人 對 它 稱 之 為 unobservable 的 這 個 層 級 之 存 在, 已 有 一 些 模 糊 的 初 始 意 識, 如 法 國 哲 學 家 Pierre Gassendi( ) 雖 然 一 般 被 視 作 經 驗 主 義 者, 却 提 出 有 一 些 本 性 上 是 隱 藏 著 的 東 西, 能 透 過 其 他 東 西 顯 示 出 其 存 在, 並 舉 汗 水 與 看 不 見 的 毛 孔 為 例 而 事 實 上, 休 謨 亦 不 否 定 存 在 有 隱 藏 著 的 成 因 之 可 能 性, 只 不 過 他 拒 絕 就 其 進 行 探 討 對 經 驗 界 以 外 之 絕 對 否 定, 真 正 始 於 十 九 世 紀 末 / 廿 世 紀 初, 作 為 對 科 學 實 在 論 興 起 的 反 動, 最 終 發 展 到 1920 至 1930 年 代 形 成 的 邏 輯 實 證 主 義 9

11 4. 老 子 之 自 然 哲 學 的 基 礎 : 西 周 以 來 之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由 於 老 子 學 說 繼 承 了 西 周 以 來 已 形 成 之 一 些 中 樞 性 自 然 哲 學 概 念, 故 須 先 就 後 者 作 出 說 明 古 代 天 字 有 幾 重 意 思, 如 天 命 之 天 ( 至 尊 人 格 神 ) 物 質 之 天 即 日 常 意 義 之 天 泛 指 自 然 界 之 天 ( 下 作 自 然 之 天 ) 等 32 由 是 天 道 一 辭 意 思 視 當 中 天 作 何 解 而 定, 但 最 普 遍 之 用 法 是 指 自 然 之 天 之 道 下 文 但 凡 說 天 道, 皆 按 此 義, 而 天 皆 指 自 然 之 天 按 今 天 術 語, 天 道 的 意 思 一 般 指 自 然 規 律 或 自 然 現 象 之 恆 常 性 韻 律, 亦 有 用 於 泛 指 自 然 現 象 自 然 規 律 義 之 天 道 概 念 文 字 紀 錄 最 早 見 於 前 690 年, 楚 武 王 準 備 伐 隋, 出 現 心 跳, 告 知 夫 人 鄧 曼, 鄧 曼 曰 : 王 祿 盡 矣! 盈 而 蕩, 天 之 道 也 33 即 是 說, 楚 武 王 之 勢 力 已 達 極 點, 由 於 物 極 必 反 34 ( 盈 而 蕩 ) 屬 天 道, 故 王 祿 盡 矣 ; 後 來, 武 王 果 卒 於 征 途 前 484 年, 伍 子 胥 被 吳 王 賜 死, 曰 : 吳 其 亡 乎! 三 年, 其 始 弱 夫 盈 必 毁, 天 之 道 也 35 中 國 古 人 有 筆 者 稱 作 天 人 同 道 之 觀 念, 天 指 自 然 之 天, 人 指 人 事, 天 人 同 道 指 自 然 和 人 事 受 同 形 (isomorphic) 之 規 律 制 約, 故 曰 同 道 這 絶 非 迷 信, 而 相 反 屬 於 理 性 之 觀 念 十 九 世 紀 至 今, 西 方 社 會 科 學 界 一 直 存 在 著 有 關 分 析 社 會 能 否 運 用 分 析 自 然 界 之 概 念 ( 如 因 果 ) 的 辯 論 某 程 度 上, 這 亦 屬 於 天 人 同 道 與 天 人 分 道 之 爭 論 古 人 從 自 然 界 一 些 現 象 歸 納 出 物 極 必 反 之 天 道 ( 見 注 34), 基 於 天 人 同 道 觀 念, 故 認 為 人 事 亦 受 物 極 必 反 規 律 所 制 約 鄧 曼 對 楚 武 王 說 : 王 祿 盡 矣! 盈 而 蕩, 天 之 道 也 便 完 全 表 達 了 天 人 皆 受 制 於 物 極 必 反 規 律 之 思 想 從 笵 蠡 的 話 ( 見 注 34) 可 以 看 到, 物 極 必 反 同 時 涵 有 循 環 往 返 之 意, 兩 者 實 二 而 一, 屬 同 一 規 律 之 兩 個 方 面, 春 秋 人 談 天 道, 著 重 點 或 在 其 一, 或 二 者 並 兼 關 於 天 人 同 道 這 觀 念, 有 一 點 須 加 以 强 調 自 西 周 以 來, 推 天 道 以 明 人 事 ( 清 紀 昀 語 ) 是 貫 穿 中 國 歷 代 哲 人 的 一 個 觀 念 但 如 何 推 以 明 卻 有 不 同 之 理 解, 而 天 人 同 道 這 觀 念 僅 為 其 中 一 個 亦 是 符 合 理 性 的 一 個 理 解 如 下 文 將 會 討 論 到, 一 些 其 他 關 於 如 何 推 以 明 的 理 解 並 不 符 合 理 性 按 詩 使 用 陰 陽 二 字 及 說 文 解 字 分 析, 兩 字 初 始 意 義 指 光 暗 ; 尚 書 中, 見 馮 友 蘭, 中 國 哲 學 史, 頁 55 左 傳 莊 公 四 年 中 國 古 人 很 早 便 形 成 物 極 必 反 這 觀 念, 詳 情 本 文 略 可 以 猜 想, 物 極 必 反 緣 自 對 一 些 自 然 現 象 之 歸 納 春 秋 末 趙 國 名 臣 笵 蠡 曰 : 天 道 皇 皇, 日 月 以 為 常 陽 至 而 陰, 陰 至 而 陽, 日 困 而 還, 月 盈 而 匡 ( 國 語 越 語 下 ), 清 楚 顯 示 了 物 極 必 反 觀 念 之 思 想 根 源 左 傳 哀 公 十 一 年 10

12 二 字 解 作 南 ( 陽 ) 北 ( 陰 ) 兩 方 位 36 西 周 末 幽 王 二 年 ( 前 780), 三 川 發 生 地 震, 太 史 伯 陽 父 曰 : 夫 天 地 之 氣, 不 失 其 序 ; 若 過 其 序 陽 伏 而 不 能 出, 陰 迫 而 不 能 蒸, 於 是 有 地 震 今 三 川 地 震, 是 陽 失 其 所 而 鎮 陰 也 陽 失 而 在 陰, 川 源 必 塞 37 伯 陽 父 以 陰 陽 兩 天 地 之 氣 的 失 序 作 為 地 震 及 三 川 必 塞 之 自 然 主 義 化 原 因 足 以 導 致 地 震 和 大 江 河 堵 塞 只 可 能 是 極 高 量 之 自 然 力 量, 故 伯 陽 父 之 陰 陽 二 氣 為 大 型 自 然 力 量 的 意 思 前 644 年, 春 有 五 隕 石 落 在 宋, 周 內 史 叔 興 謂 是 陰 陽 之 事 38 陰 陽 二 氣 已 提 昇 到 宇 宙 力 層 次 前 518 年, 夏 五 月 初 一 出 現 日 蝕, 魯 外 交 家 叔 孫 昭 子 曰 : 旱 也 日 過 分 而 陽 猶 不 克, 克 必 甚, 能 無 旱 乎? 39 意 思 是 已 過 春 分, 出 現 日 蝕, 表 示 陽 氣 仍 未 能 克 陰 氣, 當 陰 氣 最 終 被 克, 陽 氣 必 然 甚 烈, 故 會 出 現 天 旱 前 521 年, 秋 七 月 壬 午 朔, 日 有 食 之 公 問 於 梓 慎 曰 : 是 何 物 也? 禍 福 何 為? 對 曰 : 二 至 ( 按 : 夏 至 冬 至 ), 二 分 ( 按 : 春 秋 二 分 ), 日 有 食 之, 不 為 災 日 月 之 行 也 : 分, 同 道 也 ; 至, 相 過 也 其 他 月 則 為 災 陽 不 克 也 40 梓 慎 意 思 是, 季 節 轉 換 時 ( 二 至 二 分 ), 黃 道 與 赤 道 相 過 ( 相 過 也 ) 或 相 交 ( 同 道 也 ), 故 日 蝕 為 正 常 ( 日 月 之 行 也 ); 其 他 月 份 出 現 日 蝕, 則 代 表 陽 不 克, 才 會 發 生 災 害 日 蝕 被 視 作 陽 氣 未 克 之 徵 象, 這 表 示 陽 氣 這 個 概 念 所 指 涉 的, 按 現 代 用 語 為 存 在 於 宇 宙 層 級 之 熱 能, 而 由 於 這 能 量 未 克, 故 出 現 日 蝕 按 現 代 思 想, 熱 為 一 種 品 質, 但 古 人 是 否 有 抽 象 的 品 質 概 念, 有 待 研 究 作 為 參 照, 柏 拉 圖 以 前, 古 希 臘 哲 人 便 沒 有 這 種 概 念, 故 他 們 只 認 識 到 熱 的 東 西 冷 的 東 西 等, 而 非 熱 冷 等 因 此, 古 人 所 理 解 的 陰 陽 二 氣, 應 該 不 是 兩 對 立 之 抽 象 品 質 或 能, 而 是 存 在 於 宇 宙 層 級 的 兩 對 立 之 熱 的 力 量 與 冷 的 力 量 後 來 莊 子 田 子 方 篇 說 至 陰 肅 肅, 至 陽 赫 赫 便 表 達 了 這 種 理 解 陳 鼓 應 在 討 論 陰 陽 二 氣 時, 亦 視 二 者 為 質 素 41 下 文 所 用 之 品 質 性 的 力 量 一 詞, 便 是 泛 指 熱 的 力 量 與 冷 的 力 量 由 於 兩 者 屬 對 立, 他 們 自 然 而 然 會 相 互 作 用, 而 便 是 這 相 互 作 用 的 平 失 衝 引 發 大 型 自 然 現 象 古 人 以 氣 字 把 他 們 的 理 解 概 念 化, 相 信 是 因 關 於 詩 和 說 文, 見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先 秦 篇, 頁 511-3; 關 於 尚 書, 見 鄺 芷 人, 陰 陽 五 行 及 其 體 系, 增 訂 二 版 ( 台 北 : 文 津,1998), 頁 國 語 周 語 上 左 傳 禧 公 十 六 年 左 傳 昭 公 二 十 四 年 左 傳 昭 公 二 十 一 年 陳 鼓 應, 易 傳 與 道 家 思 想 ( 北 京 : 商 务,2007), 頁

13 為 空 氣 雲 霧 的 自 然 狀 態 是 動 態 的, 而 動 態 正 切 合 相 互 作 用 這 觀 念 關 於 陰 陽 相 互 作 用, 順 帶 一 筆, 物 基 於 其 固 有 之 特 性 ( 陰 陽 之 對 立 性 ), 而 具 有 內 在 之 運 動 ( 相 互 作 用 ) 的 動 力 來 源, 而 不 須 依 賴 外 在 之 動 力 來 源, 是 中 國 古 代 自 然 哲 學 自 伯 陽 父 以 來 的 一 個 核 心 觀 點 有 關 這 點, 高 懷 民 以 中 國 先 秦 哲 學 的 質 力 為 一 為 題, 作 出 了 有 價 值 的 分 析 42 總 結 之, 西 周 以 來 直 到 春 秋 末, 形 成 了 以 下 數 主 要 自 然 哲 學 觀 點 :(a) 天 道 ;(b) 天 人 同 道 ;(c) 物 極 必 反 及 循 環 往 返 之 天 道 規 律 ;(d) 陰 陽 二 氣, 代 表 宇 宙 層 級 的 對 立 之 品 質 性 的 力 量 ;(e) 以 陰 陽 二 氣 之 相 互 作 用 及 其 平 衡 或 失 衡 解 釋 大 型 自 然 變 動 值 得 注 意, 中 國 古 人 的 自 然 哲 學 觀 一 開 始 便 屬 動 態 性 的, 著 重 自 然 物 的 運 動 相 互 關 係 和 相 互 作 用 5. 老 子 之 道 的 概 念 性 質 老 子 43 首 章 曰 :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44 故 常 無, 欲 以 觀 其 妙 ; 常 有, 欲 以 觀 其 徼 此 兩 者, 同 出 而 異 名, 同 謂 之 玄 玄 之 又 玄, 眾 妙 之 門 第 四 十 章 : 反 者 道 之 動 ; 弱 者 道 之 用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通 行 本 老 子 生 於 無 作 有 生 於 無 1993 年 出 土 之 郭 店 竹 簡 本 則 缺 有 字 學 術 界 共 識 為 竹 簡 本 比 通 行 本 為 早 丁 原 植 就 竹 簡 本 是 否 脫 漏 了 有 字 作 出 了 深 入 分 析, 認 為 老 子 書 中, 並 未 以 有 無 的 實 體 性 指 涉, 來 表 達 二 者 間 存 在 高 懷 民, 補 全 本 中 國 先 秦 與 希 臘 哲 學 之 比 較 ( 台 北,1988), 頁 本 文 對 老 子 之 詮 釋, 以 王 弼 及 陳 鼓 應 為 主 要 參 考, 而 引 老 子 文 本, 除 第 四 十 章 按 郭 店 竹 簡 本 外, 皆 按 陳 本 為 準 見 魏 王 弼 注 樓 宇 烈 校 釋, 老 子 道 德 經 注 校 釋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8, 下 簡 作 老 子 道 德 經 注 校 釋 );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兩 句 歷 來 有 兩 種 句 讀 :(1)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2) 無 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萬 物 之 母 多 數 學 者 循 王 弼 按 後 者 讀 ; 但 王 安 石 按 前 者 讀 亦 得 到 部 份 學 者 認 同 王 博 認 為, 老 子 中 言 有 無 之 關 係 等 與 其 言 無 名 有 名 無 物 有 物 是 一 致 的, 因 而 我 們 確 實 可 以 把 它 們 簡 化 為 有 和 無, 見 氏 著, 老 子 思 想 的 史 官 特 色 ( 台 北 : 文 津,1993), 頁 218 換 言 之, 由 於 以 上 兩 種 句 讀 所 涉 均 為 無 有 這 兩 個 概 念, 故 均 可 12

14 上 的 先 後 發 生 關 係 45 下 文 將 分 析, 只 有 生 於 無 才 符 合 老 子 就 道 之 整 體 論 述, 而 雖 一 字 毫 厘 之 差, 其 意 義 之 別 豈 止 千 里 第 二 十 五 章 謂 道 : 獨 立 不 改, 周 行 而 不 殆 吾 不 知 其 名, 强 字 之 曰 道, 強 為 之 名 曰 大 46 大 曰 逝, 逝 曰 遠, 遠 曰 反 故 道 大, 天 大, 地 大, 人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本 原 義 之 道 是 永 恆 ( 常 ) 和 絶 對 的 ( 獨 立 不 改 ); 它 不 斷 地 運 行 ( 周 行 而 不 殆 ), 而 循 環 往 返 便 是 這 運 行 之 規 律 ( 反 者 道 之 動 47 ) 道 可 道, 非 常 道 : 首 個 道 是 人 們 一 般 所 講 之 道, 可 道 中 之 道 作 動 詞, 常 道 即 老 子 所 提 出 之 道 概 念 名 可 名, 非 常 名 : 常 名 便 是 稱 常 道 之 名 春 秋 末 以 來, 先 秦 有 一 名 實 之 辯, 關 乎 名 稱 ( 名 ) 與 對 象 物 ( 實 ) 兩 者 之 間 的 關 係 問 題 既 然 老 子 提 出 了 道 這 對 象 物, 他 自 須 為 它 立 一 個 名 稱 那 為 何 老 子 又 說 吾 不 知 其 名, 强 字 之 曰 道, 强 為 之 名 曰 大? 為 什 麼 老 子 認 為 常 道 ( 作 為 對 象 物 ) 不 可 道? 一 般 認 為 不 可 道 指 不 能 以 言 詞 表 達 48 但 這 引 申 出 之 下 一 個 問 題 是, 為 什 麼 不 能 以 言 詞 表 達? 撇 開 功 夫 論 和 境 界 論 而 純 粹 就 自 然 哲 學 角 度 而 言, 關 於 這 兩 個 為 什 麼 ( 為 何 不 可 道, 為 何 不 可 名 ), 王 弼 之 疏 解 可 謂 一 矢 中 的 : 可 道 之 道, 可 名 之 名, 指 事 造 形, 非 其 常 也 故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也 指 事 造 形 指 可 識 可 見 有 形 象 之 具 體 事 物 49 換 句 話, 常 道 這 對 象 物 之 所 以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因 為 它 無 形 無 象 老 子 推 想 天 地 萬 物 皆 生 自 一 無 形 無 象 之 本 原 物 質, 但 正 正 由 於 該 物 質 無 形 無 象, 故 要 去 探 究 它, 把 探 究 得 來 之 認 識 表 以 言 詞, 再 而 給 它 一 個 名 實 相 符 之 名 稱, 十 分 困 難, 甚 至 不 可 能 老 子 說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便 是 這 個 意 思, 故 他 說 玄, 因 為 玄 是 幽 昧 深 遠 的 意 思 50 有 鑒 於 當 時 知 識 所 達 到 的 水 平, 這 是 一 個 嚴 丁 原 植, 郭 店 竹 簡 老 子 釋 析 與 研 究 ( 台 北 : 萬 卷 樓 圖 書 有 限 公 司,1998), 頁 218 按 張 岱 年 分 析, 這 個 大 字 應 讀 為 太, 甚 是 見 氏 著,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82), 頁 17 就 反 者 道 之 動 中 之 反, 一 般 有 兩 種 詮 釋, 一 為 相 反 即 物 極 必 反, 二 為 循 環 往 返 (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259) 如 正 文 上 文 指 出, 物 極 必 反 與 循 環 往 返 實 二 而 一, 而 老 子 談 規 律 義 之 道, 兩 個 意 思 並 用 郭 店 簡 本 這 句 謂 返 也 者, 道 僮 ( 按 : 動 ) 也 故 老 子 在 反 者 道 之 動 這 句 的 焦 點 在 循 環 往 返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3 老 子 道 德 經 註 校 釋, 頁 2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2-3 後 來 莊 子 則 陽 篇 說 言 之 所 盡, 知 之 所 至, 極 物 而 已, 表 達 了 同 一 觀 點 13

15 肅 的 治 學 態 度, 而 非 走 向 神 秘 主 義 51 不 過, 儘 管 老 子 說 不 可 道, 不 可 名, 他 還 是 盡 可 能 就 道 作 出 一 些 分 析, 如 說 反 是 道 之 運 行 規 律 正 如 王 中 江 指 出,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既 然 堅 持 認 為 本 體 不 可 言 說, 那 麼, 問 題 似 乎 很 簡 單, 對 於 本 體 我 們 就 只 好 保 特 沉 默, 敬 而 遠 之 但 是, 道 家 一 開 始 就 沒 有 打 算 這 樣 做, 它 不 但 言 說 了 本 體, 而 且 不 斷 地 加 以 言 說 52 道 無 形 無 象, 即 超 經 驗 究 竟 老 子 如 何 理 解 道 之 超 經 驗 性 是 關 鍵 陳 鼓 應 以 隱 着 了 的 潛 藏 力 來 解 釋 道 之 超 經 驗 性 : 道 之 為 一 種 潛 藏 力 (Potentiality 按 : 英 文 原 文 所 有, 下 同 ), 它 在 未 經 成 為 現 實 性 (Actuality) 時, 它 隱 着 了 這 個 幽 隱 而 未 形 的 道 不 能 為 我 們 的 感 官 所 認 識 53 潛 藏 性 (potentiality) 及 現 實 性 (actuality) 為 亞 里 士 多 德 的 概 念, 在 亞 氏 的 理 論 中, 潛 藏 性 : 現 實 性 :: 材 料 : 形 式 在 四 因 說 中, 材 料 ( 如 銅 像 之 銅 ) 屬 具 體, 而 形 式 ( 如 銅 像 之 像 形 ) 屬 抽 象 按 今 天 用 語, 亞 氏 是 經 驗 主 義 者, 故 否 定 拍 拉 圖 之 理 型 概 念, 但 他 保 留 了 殊 相 ( 個 別 ) 中 有 共 相 ( 普 遍 ) 的 想 法, 而 形 式 便 是 亞 氏 之 共 相 亞 氏 之 共 相 所 指 的 是 每 一 物 種 之 所 以 成 為 該 物 種 所 具 有 的 本 質 (essence) 因 此, 亞 氏 之 共 相 跟 transcendent 相 反, 是 內 在 於 經 驗 世 界 的 (immanent, 下 文 將 保 留 此 概 念 之 英 文 名 稱 ) 故 四 因 說 中 之 材 料 及 形 式 ( 從 而 引 申 到 潛 藏 性 與 現 實 性 ) 皆 非 超 經 驗 範 疇 ( 按 : 亞 氏 的 形 式 屬 抽 象, 但 這 是 指 推 理 上 的 抽 象, 非 存 在 上 超 經 驗 ) 另 方 面, 在 亞 氏 之 目 的 論 中, 潛 藏 性 ( 如 某 植 物 之 種 秄 ) 與 現 實 性 ( 如 成 長 了 之 該 植 物 ) 均 屬 經 驗 界 之 範 疇 綜 上 所 述, 陳 鼓 應 以 亞 氏 之 潛 藏 性 來 詮 釋 老 子 超 經 驗 的 意 思 似 欠 妥 當 老 子 就 超 經 驗 說 無 和 有 此 兩 者, 同 出 而 異 名 ( 第 一 章 ), 54 又 說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 第 四 十 章 ) 發 現 郭 店 竹 簡 本 以 前, 後 一 句 一 直 作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從 而 使 第 四 十 章 跟 第 一 章 出 現 矛 盾, 因 為 在 第 一 章, 無 與 有 並 舉 故 屬 同 級, 而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卻 把 無 置 於 有 之 上 竹 簡 本 的 發 現 解 決 了 這 矛 盾 正 如 陳 鼓 應 所 言 : 在 有 無 問 題 上, 通 行 本 第 四 十 章 與 郭 店 簡 本 有 不 同 的 文 義 郭 店 簡 本 為 天 下 西 方 漢 學 家 席 文 (Nathan Sivin) 把 玄 譯 作 神 秘 的 事 物 (mystery), 並 進 而 說 老 子 的 學 說 非 作 為 自 然 哲 學 而 提 出 (This is not meant to be natural philosophy) 見 Geoffrey Lloyd and Nathan Sivin, The Way and the Word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204. 這 似 欠 嚴 肅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頁 63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4 劉 笑 敢 說 此 兩 者 指 有 名 和 無 名, 即 有 和 無 見 劉 笑 敢, 老 子 古 今 : 五 種 對 勘 與 析 評 引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6), 頁

16 之 物,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有 無 乃 共 同 指 稱 道 體, 可 能 較 接 近 祖 本, 且 和 第 一 章 的 有 無 義 涵 相 通 至 於 通 行 本 天 下 萬 物 生 於 有, 有 生 於 無 之 說, 多 一 有 字, 可 能 為 後 人 添 益 然 而 通 行 本 已 流 傳 兩 千 餘 年, 從 魏 晉 至 宋 明 已 順 着 通 行 本 有 生 於 無 之 說 而 不 斷 作 出 闡 釋, 等 於 是 在 有 無 問 題 上, 形 成 了 一 段 漫 長 的 誤 讀 的 哲 學 史 55 作 為 天 地 萬 物 之 本 始 ( 始 ) 及 根 源 ( 母 ) 56 之 本 原 義 之 道, 性 質 上 既 是 有 亦 是 無 ( 有 和 無 屬 同 級 ), 故 說 無 有 同 出 而 異 名 和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既 是 有 亦 是 無 是 甚 麼 意 思? 王 弼 就 第 十 四 章 老 子 形 容 道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之 注 富 啓 發 性 : 欲 言 無 邪, 而 物 由 以 成 欲 言 有 邪, 而 不 見 其 形 57 說 無 因 為 道 感 察 不 到, 說 有 因 為 道 為 生 成 天 地 萬 物 之 實 有 物 質 老 子 這 個 實 有, 非 transcendent 的 所 謂 實 有, 而 是 時 間 空 間 以 內 之 實 有 故 老 子 說 逝 遠 及 域 中 ( 上 引 第 廿 五 章 ) 按 陳 鼓 應 綜 合 王 弼 吴 澄 和 張 岱 年 的 疏 解, 逝 指 時 間 上 流 行 不 息, 遠 指 空 間 上 之 無 窮 ; 而 陳 氏 給 予 域 中 的 詮 釋 是 猶 今 人 所 稱 宇 宙 之 中 58 按 : 在 此, 有 須 要 澄 清 一 下 天 地 與 宇 宙 這 兩 對 概 念 之 分 別 跟 地 對 舉 之 天 指 物 質 之 天, 59 故 天 地 乃 經 驗 界 的 統 稱, 如 莊 子 則 陽 曰 : 天 地, 形 之 大 者 也 相 反, 空 間 ( 宇 ) 和 時 間 ( 宙 ) 非 經 驗 性 概 念 60 故 道 在 時 空 以 內 卻 可 同 時 在 天 地 ( 經 驗 界 ) 以 外 莊 子 在 大 宗 師 篇 表 達 了 跟 老 子 一 樣 之 理 解 : 夫 道 先 天 地 生 ;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高, 在 六 極 之 下 而 不 為 深,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為 久,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先 天 地 生 即 先 於 經 驗 界 但 這 先 於 經 驗 界 卻 是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有, 因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高, 在 六 極 之 下 而 不 為 深 指 道 瀰 宇 內, 無 所 不 在, 而 先 天 地 生 而 不 為 久,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指 道 貫 古 今, 無 時 不 在 61 可 見, 就 老 莊 兩 人 而 言, 道 雖 在 經 驗 界 以 外, 但 卻 跟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修 訂 版 ( 北 京 : 商 務,2008), 頁 168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90 老 子 道 德 經 註 校 釋, 頁 31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199 及 201 勞 思 光,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二 )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1), 頁 98 墨 經 對 此 已 有 所 認 識, 如 就 時 間 說 知 而 不 以 五 路 ( 按 : 五 路 指 感 官 經 驗 ), 說 在 久 在 太 極 之 上 而 不 為 老 四 句 之 詮 釋 按 陳 啓 天 太 極 之 上 原 作 太 極 之 先, 清 俞 樾 認 為 乃 後 人 所 改 易 傳 系 辭 上 有 是 故 易 有 太 極 一 句, 王 孝 魚 認 為 太 極 與 六 極 並 言, 可 見 太 極 二 字 非 由 周 易 系 辭 而 來, 反 而 是 易 傳 襲 用 了 莊 子 以 上 詳 見 陳 鼓 應, 莊 子 今 註 今 譯, 修 訂 重 校 本 ( 香 港 : 中 華 書 局,2012), 頁 按 : 本 文 對 莊 子 的 詮 譯, 以 郭 象 / 成 玄 英 及 陳 鼓 應 為 主 要 參 考 見 晉 郭 象 注 唐 成 玄 英 疏 唐 陸 德 明 釋 文 清 郭 慶 藩 集 釋, 莊 子 集 釋 ( 台 北 : 中 華 書 局, 1980, 下 簡 作 莊 子 集 釋 ); 陳 鼓 應, 莊 子 今 註 今 譯 15

17 宇 及 宙 是 同 延 的 (co-extensive) 以 上 給 老 子 第 廿 五 章 之 逝 遠 和 域 中, 以 及 給 大 宗 師 夫 道 長 於 上 古 而 不 為 老 的 疏 解 是 按 學 術 界 已 有 的 詮 釋, 而 非 筆 者 的 新 發 現 但 是 學 術 界 卻 沒 有 察 覺 到, 它 的 這 些 詮 釋 跟 把 道 形 容 為 形 上 實 存 是 相 矛 盾 的 至 此, 老 子 對 超 經 驗 之 理 解 已 很 清 楚 道 是 無 因 感 察 不 到, 但 亦 是 有 因 它 為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內 之 實 有 故 老 子 對 超 經 驗 的 理 解 跟 柏 拉 圖 之 transcendent 完 全 對 立, 而 是 符 合 現 代 科 學 實 在 論 所 講 之 unobservable 必 須 强 調, 筆 者 無 意 把 老 子 現 代 化, 故 筆 者 說 符 合, 而 非 老 子 已 有 今 天 之 概 念 如 上 文 引 言 指 出, 當 學 者 形 容 道 為 形 上 實 體 時, 其 意 思 是 道 存 在 於 時 空 以 外 在 筆 者 所 認 識 到 之 現 有 華 文 文 獻 中, 唯 一 對 此 表 示 過 異 議 的 是 湯 一 介 他 說 : 老 子 講 的 道 雖 是 無 形 無 象, 但 不 是 超 空 間 的 雖 然 道 是 天 地 萬 物 產 生 的 根 源, 但 並 不 是 說 道 就 一 定 是 超 時 空 了 62 另 外, 美 國 華 裔 學 者 陳 張 婉 華 說 : 柏 拉 圖 和 亞 里 士 多 德 的 最 神 聖 的 原 則 是 在 六 合 之 外 的, 道 家 卻 在 六 合 之 內 63 儘 管 湯 一 介 表 達 了 以 上 異 議, 可 惜 他 並 沒 有 就 雖 是 無 形 無 象 但 不 一 定 是 超 時 空 應 作 出 如 何 的 理 解 提 供 過 任 何 解 釋, 所 以 他 是 否 有 unobservable 對 transcendent 的 理 解, 而 按 此 以 道 為 符 合 unobservable, 是 很 大 的 疑 問 正 式 來 說, 六 合 指 上 下 四 方, 但 陳 張 婉 華 說 六 合 所 指 的 是 世 界 或 自 然 界 她 說 : 在 道 家 思 想 裏, 對 最 高 原 理 的 尋 求 和 體 驗, 不 需 要 超 越 自 然 領 域 單 就 老 莊 而 言, 這 相 等 於 說 道 家 思 想 中 沒 有 transcendent 範 疇, 這 無 疑 是 對 的 但 陳 張 氏 認 為 道 既 為 無 而 不 存 在, 換 言 之, 認 為 無 是 不 存 在 的 意 思, 這 顯 示 她 完 全 誤 解 了 老 子 無 之 概 念, 故 她 亦 無 從 認 識 到 道 符 合 unobservable 之 理 解 這 點 了 搞 清 楚 了 老 子 對 超 經 驗 之 理 解, 再 看 一 些 學 者 如 何 把 老 子 跟 古 希 臘 作 比 較 吳 汝 鈞 說 把 老 子 的 道 與 柏 拉 圖 的 理 型 作 一 對 比, 先 在 性 ( 先 天 地 生 ) 與 超 越 性 的 涵 義 是 相 通 的, 理 型 與 道 都 是 形 上 的 真 實 64 一 些 學 者 甚 至 把 老 子 的 道 比 作 巴 門 尼 德 之 存 在 65 道 屬 unobservable, 理 型 屬 transcendent, 根 本 是 對 立 的 概 念 ; 道 周 行 而 不 殆, 存 湯 一 介, 老 子 宇 宙 觀 的 唯 物 主 義 本 質, 收 入 哲 學 研 究 編 輯 部 編, 老 子 哲 學 討 論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59), 頁 149 陳 張 婉 華, 追 求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的 中 心 思 想 希 臘 形 而 上 學 和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的 比 較, 收 入 陳 鼓 應 主 編, 道 家 文 化 研 究 第 四 輯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無 年 份 ), 頁 及 390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頁 見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35 16

18 在 是 不 動 的, 如 何 能 作 出 比 較? 誠 如 張 岱 年 指 出, 中 國 先 哲 沒 有 以 經 驗 界 為 虛 幻 66 柏 拉 圖 和 巴 門 尼 德 均 立 足 於 超 自 然 的 立 場 而 否 定 經 驗 界, 這 跟 符 合 科 學 精 神 之 道 概 念 不 可 相 提 並 論 67 老 子 用 了 不 同 方 法 說 明 道 亦 有 亦 無 這 點, 如 第 十 四 章 曰 :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此 三 者 不 可 致 詰, 故 混 而 為 一 是 謂 無 狀 之 狀, 無 物 之 象, 是 謂 恍 惚 迎 之 不 見 其 首, 隨 之 不 見 其 後 第 二 十 一 章 曰 : 道 之 為 物 窈 兮 冥 兮, 其 中 有 精 ; 其 精 甚 真, 其 中 有 信 信, 信 驗 也 ( 王 弼 注 ), 按 今 天 用 語, 有 信 指 經 驗 界 有 證 據 確 立 unobservable 之 道 的 存 在 第 二 十 五 章 曰 : 有 物 混 成, 先 天 地 生 寂 兮 寥 兮 王 弼 注 云 : 混 然 不 可 得 而 知, 而 萬 物 由 之 以 成, 故 曰 混 成 也 寂 寥, 無 形 體 也 道 以 外, 德 是 老 子 另 一 中 樞 性 範 疇 德 字 在 全 書 五 千 言 中 共 四 十 見, 但 就 它 與 本 原 / 規 律 義 之 道 之 關 係 這 個 意 義 上, 老 子 討 論 不 多, 主 要 在 第 五 十 一 章 道 生 之, 德 畜 之 生 而 不 有, 為 而 不 持, 長 而 不 宰 是 謂 玄 德 這 幾 句 就 本 文 而 言, 無 須 就 德 作 詳 細 討 論 但 有 一 點 則 跟 本 文 主 題 有 關, 故 須 按 幾 句 王 弼 注 曰 : 道 者, 物 之 所 由 也 ; 德 者, 物 之 所 得 也, 即 是 說 德 為 物 所 得 自 道 者 沿 同 一 思 路, 多 數 學 者 都 從 道 內 化 於 萬 物 這 角 度 來 詮 釋 德, 如 陳 豉 應 : 混 一 的 道, 在 創 新 的 活 動 中, 內 化 於 萬 物, 而 成 為 各 物 的 屬 性, 這 便 是 德 ; 吳 汝 鈞 : 老 子 以 德 說 道 的 內 在 性 ; 王 邦 雄 : 道 是 既 超 越 而 又 內 在 的 形 上 實 體 道 是 超 越 的 體, 德 是 內 在 的 用 68 筆 者 不 能 確 定 當 以 上 學 者 運 用 內 在 這 詞 時, 是 否 指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immanent 陳 鼓 應 就 莊 子 知 北 遊 中 東 郭 子 問 於 莊 子 所 謂 道, 惡 乎 在?, 莊 子 答 無 所 不 在 說 : 莊 子 的 道 並 非 掛 空 的 概 念, 而 是 普 遍 地 內 化 於 (immanention 按 : 英 文 張 岱 年, 中 國 哲 學 大 綱, 頁 9 10 及 15 必 須 强 調, 不 把 經 驗 現 象 否 定 為 虛 幻 的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跟 認 為 感 官 為 完 全 可 以 信 賴 是 兩 回 事, 絶 不 可 把 兩 者 混 淆 就 這 問 題, 見 下 文 餘 論 一 節 不 少 西 方 學 者 便 指 出, 理 型 論 對 科 學 產 生 負 面 作 用 見 G.E.R. Lloyd, Early Greek Science: Thales to Aristotle (London: W.W. Norton, 1970), pp. 67,70-1. 以 上 順 序 見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148-9; 吳 汝 鈞, 老 莊 哲 學 的 現 代 析 論, 頁 232; 王 邦 雄, 老 子 的 哲 學, 頁

19 原 文 所 有, immanention 當 為 immanent in 之 誤 ) 一 切 物 69 假 使 把 道 正 確 地 理 解 為 unobservable 之 本 原 物 質, 按 知 北 遊 的 說 話, 謂 道 無 所 不 在, 在 螻 蟻 稊 稗 等 等 之 內, 是 對 的 但 首 先, 這 個 在 xx 之 內 是 構 成 的 意 思 ( 知 北 遊 之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見 下 文 ), 不 同 於 亞 里 士 多 德 之 immanent 其 次, 如 上 所 述,immanent 跟 transcendent 是 對 立 的, 而 亞 里 士 多 德 提 出 immanent 便 是 要 否 定 柏 拉 圖 屬 transcendent 之 理 型 論 王 邦 雄 在 上 引 說 道 是 既 超 越 而 又 內 在 的 形 上 實 體 道 是 超 越 的 體, 德 是 內 在 的 用 超 越 和 形 上 實 體 均 指 涉 transcendent, 假 使 王 氏 之 內 在 所 指 為 亞 里 土 多 德 的 immanent, 這 便 是 忽 略 了 transcendent 及 immanent 為 對 立 的 概 念 即 使 王 氏 之 內 在 非 指 亞 氏 之 immanent,transcendent 的 東 西 ( 王 氏 之 超 越 ) 又 究 竟 如 何 能 夠 內 在 於 經 驗 界 之 物 呢? 如 上 所 述, 柏 拉 圖 及 所 有 transcendent 層 級 的 擁 護 者, 對 於 transcendent 及 經 驗 界 之 間 的 關 係 這 個 難 題, 從 未 能 給 予 合 理 的 解 答 就 這 關 係, 柏 拉 圖 考 慮 過 存 在 於 (presence in) 參 與 (participate in) 分 享 (share in) 等 方 式, 但 每 一 個 都 衍 生 出 無 法 克 服 之 邏 輯 上 的 困 難 在 上 述 如 何 能 夠 內 在 於 得 不 到 合 理 解 釋 前, 王 邦 雄 運 用 內 在 這 字 眼 便 缺 乏 理 論 根 據 在 第 四 十 二 章, 老 子 從 道 之 本 原 義 及 規 律 義 轉 到 宇 宙 生 成 方 面 : 道 生 一,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沖 氣 以 為 和 徐 梵 澄 認 為, 道 生 一, 謂 道, 一 而 已, 非 另 有 某 物 曰 一 者 自 道 而 生 也 70 多 數 學 者 都 同 意 一 便 是 本 原 義 之 道 莊 子 把 老 子 作 為 本 原 義 之 道 的 一 稱 作 氣 他 在 大 宗 師 說 游 乎 天 地 之 一 氣, 而 莊 子 後 學 在 知 北 游 曰 : 人 之 生, 氣 之 聚 也 聚 則 為 生, 散 則 為 死 故 萬 物 一 也 故 曰 :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71 跟 老 子 之 道 一 樣, 莊 子 的 氣 所 概 念 化 的 為 unobservable 之 本 原 物 質, 故 非 經 驗 性 概 念 他 選 擇 氣 這 個 字 應 該 是 因 為 他 承 傳 了 西 周 以 來 從 一 個 動 態 角 度 去 理 解 自 然 這 個 傳 統 本 原 義 之 氣 這 概 念 到 戰 國 中 後 期 已 廣 為 流 行, 如 荀 子 王 制 篇 曰 : 水 火 有 氣 而 無 生, 草 木 有 生 而 無 知, 禽 獸 有 知 而 無 義 人 有 氣, 有 生, 有 知 亦 且 有 義, 故 最 為 天 下 貴 也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379 徐 梵 澄, 老 子 臆 解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8), 頁 62-3 陳 鼓 應 曰 : 游 乎 天 地 一 氣 的 氣, 指 的 是 道 的 原 質 知 北 遊 篇 說 : 通 天 下 一 氣 耳 認 為 氣 是 自 然 界 的 基 本 物 質 粒 子 (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255 按 : 筆 者 不 同 意 粒 子 這 個 說 法, 但 沒 有 必 要 在 此 就 這 點 作 出 討 論 ) 王 中 江 亦 云 : 在 莊 子 那 裡, 氣 被 作 為 萬 物 的 統 一 性 根 源 氣 可 說 是 相 當 於 道 的 概 念 ( 王 中 江, 道 家 形 而 上 學, 頁 114-5) 18

20 歷 代 以 來, 有 關 一 生 二, 二 生 三, 三 生 萬 物 整 句 的 詮 釋 眾 說 紛 紜 72 多 數 學 者 傾 向 於 把 二 詮 釋 為 陰 陽 ; 而 萬 物 負 陰 而 抱 陽, 沖 氣 以 為 和 的 意 思 或 許 是 陰 陽 二 氣 相 互 作 用 ( 沖 ) 取 得 不 同 之 具 體 平 衡 ( 和 ), 這 便 是 萬 物 生 成 之 由 來 73 從 這 角 度 看, 荀 子 天 論 陰 陽 大 化, 風 雨 博 施, 萬 物 各 得 其 和 以 生, 各 得 其 養 以 成, 和 淮 南 子 天 文 訓 陰 陽 合 和 而 萬 物 生 兩 者 中 之 和, 似 乎 便 是 第 四 十 二 章 之 和 無 論 如 何, 第 四 十 二 章 的 詮 釋 跟 本 文 主 題 沒 有 直 接 關 係, 故 沒 有 必 要 在 此 作 出 進 一 步 的 討 論 可 以 較 為 肯 定 的 是, 老 子 自 然 哲 學 之 成 就, 主 要 在 於 能 提 出 本 原 物 質 這 個 概 念 和 洞 見 到 符 合 unobservable 的 理 解, 而 他 對 本 原 物 質 如 何 生 成 經 驗 界 萬 物 的 理 解, 按 語 焉 不 詳 的 第 四 十 二 章 來 判 斷, 應 該 說 是 還 處 於 模 糊 的 階 段 74 老 子 之 後, 不 計 楊 朱 列 子 等 個 別 哲 人, 道 家 發 展 成 兩 派, 一 為 莊 子 一 派, 一 為 稷 下 黃 老 一 派 後 一 派 深 受 出 於 燕 齊 文 化 區 之 充 滿 超 自 然 思 想 之 陰 陽 家 影 響, 75 而 莊 子 個 別 後 人 亦 受 到 沾 染, 故 莊 子 外 集 篇 中 不 難 發 現 這 種 思 想 成 份 另 方 面, 儘 管 成 於 孟 莊 以 後 到 西 漢 初 之 易 傳 中 之 天 道 觀, 有 個 別 思 路 和 字 眼 直 接 承 傳 自 老 子, 76 它 的 基 本 思 想 跟 稷 下 黃 老 十 分 接 近 如 上 所 述, 莊 子 的 氣 概 念 維 持 了 老 子 對 相 當 於 unobservable 的 理 解 易 傳 在 這 方 面 作 出 了 一 個 用 語 上 的 貢 獻 ( 見 下 文 ), 但 它 同 時 卻 又 為 transcendent 思 想 在 中 國 古 代 首 度 埋 下 種 籽, 故 在 這 意 義 上, 代 表 從 老 子 之 倒 退 繫 辭 上 第 一 章 曰 : 天 尊 地 卑, 乾 坤 定 矣 ; 卑 高 以 陳, 貴 賤 位 矣 ; 動 靜 有 常, 剛 柔 斷 矣 是 故 剛 柔 相 摩, 八 卦 相 盪 乾 道 成 男, 坤 道 成 女 ; 乾 知 大 始, 坤 作 成 物 這 段 話 包 含 了 一 些 嚴 重 的 概 念 混 淆, 本 文 在 這 裡 只 想 指 出 其 一 繫 辭 所 提 的 尊 卑 貴 賤 乃 價 值 性 概 念, 易 傳 把 價 值 附 會 自 然 乃 中 國 古 代 思 想 發 展 之 一 個 重 大 轉 折 如 上 所 述, 對 推 天 道 以 明 人 事 可 有 不 同 理 解, 老 子 所 繼 承 之 西 周 以 來 形 成 之 天 人 同 道 觀 念 屬 於 符 合 理 性 的 一 種 理 解 老 子 講 天 人 同 道, 反 便 是 天 人 共 通 之 規 律 盧 育 三 便 指 出 : 老 子 的 天 道 觀 有 三 個 重 要 特 點 : 一 為 盈 虛 轉 化, 一 為 循 環 往 復, 一 為 天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頁 268 同 上 注, 頁 相 比 之 下, 莊 子 就 這 方 面 取 得 一 些 突 破 雖 然 這 跟 本 文 主 題 沒 有 直 接 關 係, 筆 者 在 文 末 附 加 了 一 篇 附 錄, 就 莊 子 之 突 破 作 出 簡 單 討 論, 作 為 附 加 參 考 關 於 燕 齊 文 化 區, 見 任 繼 愈, 中 國 古 代 哲 學 發 展 的 地 區 性, 收 入 中 華 書 局 編 輯 部 編, 中 華 學 術 論 文 集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頁 陳 鼓 應, 易 傳 與 道 家 思 想, 頁 135 及

21 地 人 統 一, 天 地 人 都 要 服 從 盈 虛 轉 化 循 環 往 復 的 規 律 77 天 人 同 道 是 規 律 上 之 共 通, 不 涉 及 價 值 問 題 老 子 從 沒 有 把 規 律 與 價 值 混 淆, 他 所 有 關 於 人 事 之 價 值 取 向 皆 以 天 人 共 通 之 規 律 為 基 礎 如 老 子 價 值 上 主 張 守 柔, 守 柔 對 應 於 無 為 天 道 無 為 ( 第 二 十 五 章 之 道 法 自 然, 第 五 十 一 章 之 莫 之 命 而 常 自 然 ), 故 人 道 亦 無 為, 主 張 守 柔 便 是 要 使 人 的 行 為 符 合 天 人 共 通 之 規 律, 把 價 值 取 向 建 立 在 天 人 同 道 之 基 礎 上 第 二 十 九 章 曰 : 將 欲 取 天 下 而 為 之, 吾 見 其 不 得 已 天 下 神 器, 不 可 為 也, 不 可 執 也 為 者 敗 之, 執 者 失 之 越 是 刻 意 去 為 和 執, 便 越 會 招 致 失 敗, 因 反 是 與 天 道 共 通 之 人 事 規 律 此 所 以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萬 物 將 自 化 ( 第 三 十 七 章 ) 相 反, 易 傳 之 從 天 道 推 人 道 則 完 全 屬 於 附 會, 如 說 卦 傳 之 立 天 之 道 曰 陰 與 陽, 立 地 之 道 曰 柔 與 剛, 立 人 之 道 曰 仁 與 義 便 是 首 先, 陰 跟 陽 剛 跟 柔 有 對 立 性 ( 雖 亦 有 統 一 性 ), 但 我 們 可 以 按 甚 麼 標 準 說 仁 跟 義 有 對 立 性 呢? 總 的 來 說, 究 竟 從 陰 陽 剛 柔 推 到 仁 義 是 以 什 麼 共 同 規 律 為 基 礎? 由 於 缺 乏 這 種 基 礎, 易 傳 之 推 天 道 以 明 人 事 便 純 粹 是 一 種 附 會 把 價 值 附 會 自 然 很 容 易 便 會 一 方 面 發 展 成 比 附 思 想, 78 而 另 方 面 變 成 把 價 值 根 源 於 自 然 這 跟 老 子 說 天 地 不 仁 ( 第 五 章 ) 完 全 背 道 而 馳 關 於 把 價 值 根 源 於 自 然, 由 於 自 然 中 根 本 不 存 在 有 價 值, 故 被 視 為 價 值 根 源 之 所 謂 天 道 便 只 可 屬 於 transcendent 範 疇 如 上 所 述, 古 希 臘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充 滿 宗 教 色 彩, 相 反, 先 秦 哲 人 思 想 一 般 都 高 度 自 然 主 義 化, 故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未 見 於 先 秦 79 易 傳 之 附 會 才 為 這 種 思 想 在 中 國 古 代 首 度 埋 下 種 籽, 到 西 漢 時, 中 庸 之 天 命 之 謂 性, 率 性 之 謂 道 便 朝 這 方 向 邁 出 第 一 步 儘 管 整 體 而 言, 易 傳 之 自 然 哲 學 水 平 不 可 跟 老 子 同 日 而 語, 繫 辭 上 末 章 卻 取 得 一 項 用 語 上 之 成 就 繫 辭 上 依 照 老 子 關 於 道 雖 無 形 無 狀 無 聲 但 卻 實 存 之 觀 點, 盧 育 三, 老 子 釋 文 ( 天 津 :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1987), 轉 引 自 陳 鼓 應, 老 莊 新 論, 頁 45 按 : 盧 氏 說 天 地 人, 其 中 天 地 便 相 等 於 筆 者 所 說 的 天, 即 自 然 之 天 如 管 子 五 行 便 充 滿 比 附 思 想 按 陳 鼓 應, 五 行 篇 屬 稷 下 黃 老 之 作, 見 氏 著, 易 傳 與 道 家 思 想, 頁 110 順 帶 一 提, 比 附 思 想 的 真 正 形 成 始 於 戰 國 後 期, 而 發 展 迅 猛 勞 思 光 認 為, 公 孫 龍 之 離 堅 白 命 題 有 形 上 學 旨 趣 ( 意 思 是 有 理 型 論 的 影 子 ) 見 氏 著,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一 ), 頁 369 及 堅 白 論 篇 ( 內 容 上 或 於 後 代 有 所 增 益 ) 確 實 提 出 了 屬 性 ( 堅 白 ) 為 共 相 的 觀 點, 但 是, 並 沒 有 就 此 作 進 一 步 探 討 如 上 文 討 論 亞 里 士 多 德 時 所 指 出, 共 相 概 念 不 一 定 要 跟 transcendent 掛 勾 倘 使 堅 白 論 篇 就 共 相 作 出 探 究, 它 是 否 會 得 出 較 為 符 合 科 學 精 神 的 理 解 或 是 朝 transcendent 方 向 走, 是 未 知 之 數 20

22 曰 : 形 而 上 者 謂 之 道, 形 而 下 者 謂 之 器 器 字 來 自 老 子 第 二 十 八 章 樸 散 則 為 器 一 句, 河 上 公 注 第 廿 九 章 曰 : 器, 物 也 繫 辭 上 自 己 在 前 一 章 給 器 之 定 義 為 : 見 乃 謂 之 象, 形 乃 謂 之 器 故 形 而 下 指 經 驗 界, 而 雖 然 繫 辭 上 已 隱 藏 transcendent 思 想 之 徵 兆, 這 種 思 想 仍 有 待 萌 發, 80 所 以 形 而 上 所 指 的, 應 該 還 是 老 子 所 洞 見 到 的 unobservable 老 子 嘗 試 用 不 同 方 法 把 他 的 意 思 概 念 化, 繫 辭 上 一 句 簡 單 的 形 而 上 基 本 上 滿 足 了 老 子 之 要 求, 這 是 傑 出 之 思 想 成 就 形 而 上 後 來 被 用 來 翻 譯 metaphysics, 實 屬 不 幸 除 易 傳 之 附 會 外, 老 子 之 後 還 出 現 了 另 一 重 要 倒 退, 而 其 後 果 亦 是 助 長 了 哲 學 上 的 transcendent 思 想 之 出 現 老 子 生 於 有, 生 於 無 這 理 解 非 容 易 掌 握 莊 子 年 代, 已 出 現 以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來 取 代 它 對 此 觀 點, 莊 子 在 齊 物 論 曾 批 評 它 陷 於 無 窮 後 退 之 謬 誤 : 有 始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始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夫 未 始 有 始 也 者 ; 有 有 也 者, 有 無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無 也 者, 有 未 始 有 夫 未 始 有 無 也 者 但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很 快 便 成 為 主 導 列 子 天 瑞 曰 : 故 曰 有 太 易, 有 太 初, 有 太 始, 有 太 素 太 易 者, 未 見 氣 也 ; 太 初 者, 氣 之 始 也 ; 太 始 者, 形 之 始 也 ; 太 素 者, 質 之 始 也 淮 南 子 天 文 訓 云 : 道 始 於 虛 霩, 虛 霩 生 宇 宙, 宇 宙 生 氣, 氣 有 涯 垠 清 陽 者 薄 靡 而 為 天, 重 濁 者 凝 滯 而 為 地 故 天 先 成 而 地 後 定 天 地 之 襲 精 為 陰 陽, 陰 陽 之 專 精 為 四 時, 四 時 之 散 精 為 萬 物 積 陽 之 熱 氣 生 火, 火 氣 之 精 者 為 日 ; 積 陰 之 寒 氣 為 水, 水 氣 之 精 者 為 月 太 易 虛 霩 是 無, 太 初 宇 宙 是 有 之 始 莊 子 後 學 在 莊 子 至 樂 篇 說 雜 乎 芒 芴 之 間, 變 而 有 氣, 氣 變 而 有 形, 形 變 而 有 生, 亦 是 有 生 於 無 之 觀 點 後 來, 周 濂 溪 說 太 極 本 無 極, 以 無 極 為 無, 太 極 為 有, 同 樣 是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張 載 對 此 觀 點 作 出 批 評, 還 以 為 它 緣 於 老 子 : 太 虛 無 形, 氣 之 本 體 ; 其 聚 其 散, 變 化 之 客 形 爾 ( 王 夫 之 注 曰 有 去 有 來 謂 之 客, 聚 者 暫 聚, 客 也 ) 太 虛 不 能 無 氣, 氣 不 能 不 聚 而 為 萬 物, 萬 物 不 能 不 散 而 為 太 虛 知 虛 空 即 氣, 則 有 無 隱 顯 若 謂 虛 能 生 氣, 則 虛 無 窮, 氣 有 限, 體 用 殊 絶, 入 老 氏 有 生 於 無 之 論, 不 識 所 謂 有 無 混 一 之 常 氣 聚 則 離 明 得 施 而 80 勞 思 光 亦 指 出, 易 傳 把 價 值 根 源 於 自 然 只 屬 醞 釀 階 段, 見 氏 著, 新 編 中 國 哲 學 史 ( 二 ), 頁

23 有 形 ( 王 注 曰 : 有 形 則 人 得 而 見 之, 明 也 ); 氣 不 聚 則 離 明 不 得 施 而 無 形 氣 之 聚 散 於 太 虛, 猶 冰 凝 釋 於 水, 知 太 虛 即 氣 則 無 無 ( 正 蒙 太 和 ) 橫 渠 之 氣, 跟 莊 子 一 樣 取 本 原 義, 氣 散 曰 虛, 因 無 形, 故 人 謂 之 無 ( 有 無 隱 顯 中 之 無 字 ), 但 虛 實 非 無 ( 即 非 數 學 上 的 零 ), 只 是 處 於 散 之 氣 不 得 見 也 故 無 無, 即 沒 有 有 生 於 無 之 無, 因 聚 而 成 形 之 氣 跟 散 於 虛 之 氣 皆 一 氣 也 張 子 不 知, 有 生 於 無 乃 自 老 子 之 倒 退, 而 非 入 於 老 氏 之 論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之 弊 病 有 幾 方 面 首 先, 它 模 糊 了 對 unobservable 的 認 識 這 模 糊 化 再 而 衍 生 出 一 連 串 嚴 重 後 果 如 上 所 述, 王 弼 在 注 第 十 四 章 時, 表 現 出 對 亦 有 亦 無 之 精 辟 理 解 但 是, 在 有 生 於 無 觀 點 之 影 響 下, 他 還 是 發 展 出 貴 無 論 之 立 場 他 注 第 四 十 一 章 大 音 希 聲 曰 : 聽 之 無 聞 名 曰 希, 不 可 聞 之 音 也, 有 聲 則 有 分, 有 分 則 不 宮 而 商 矣 分 則 不 能 統 眾, 故 有 聲 者 非 大 音 也 他 區 分 聲 和 音 或 大 音 ; 聲 指 具 體 之 聲 調, 音 指 聲 音 本 身 81 聲 音 本 身 跟 柏 拉 圖 之 平 等 本 身 等 有 一 共 通 點, 那 就 是 在 邏 輯 上 只 能 存 在 於 transcendent 層 級 這 是 從 符 合 向 違 反 科 學 精 神 的 發 展 作 為 對 王 弼 的 反 動, 郭 象 提 出 物 自 生 和 不 生 之 生 之 崇 有 論 立 場, 實 際 上 否 定 了 本 原 論 老 子 對 古 希 臘 李 約 瑟 認 為 道 家 對 自 然 界 之 推 究 和 洞 察 完 全 可 與 亞 里 士 多 德 以 前 的 希 臘 思 想 媲 美 83 李 氏 對 老 莊 的 認 識, 其 實 有 一 定 局 限 性, 故 本 文 願 意 給 他 之 以 上 評 價 作 出 補 充, 以 助 從 一 個 比 較 研 究 之 角 度 給 老 子 之 道 提 供 進 一 步 之 理 解 古 希 臘 之 宇 宙 始 源 / 本 原 學 說 以 民 間 信 仰 及 神 話 為 起 點, 主 要 是 關 於 冷 熱 乾 濕 這 兩 個 對 比 84 冷 熱 乾 濕 對 應 於 土 火 以 太 ( 最 初 解 作 清 純 之 空 氣 ) 及 水 在 埃 及 和 巴 比 倫 神 話 中, 水 分 別 為 生 命 之 源 及 宇 宙 之 母, 而 泰 勒 斯 (Thales) 便 以 朱 伯 崑, 道 家 的 思 維 方 式 與 中 國 形 而 上 學 傳 統, 頁 34 及 老 莊 哲 學 中 有 無 範 疇 的 再 檢 討, 頁 136 朱 伯 崑, 道 家 的 思 維 方 式 與 中 國 形 而 上 學 傳 統, 頁 35-6 及 老 莊 哲 學 中 有 無 範 疇 的 再 檢 討, 頁 137 Joseph Needham,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6), p 1. 如 第 四 節 文 末 提 及, 柏 拉 圖 以 前, 古 希 臘 哲 人 只 認 識 到 熱 的 東 西 冷 的 東 西 等, 而 非 熱 冷 等, 但 為 行 文 方 便 起 見, 本 節 簡 說 冷 熱 乾 濕 22

24 對 應 於 濕 之 水 為 宇 宙 萬 物 之 第 一 原 則 ( 第 一 原 則 為 亞 里 士 多 德 用 語, 意 思 相 近 於 宇 宙 始 源 / 本 原 物 質 ) 按 冷 熱 乾 濕 兩 個 對 比, 冷 與 熱, 乾 與 濕 為 敵 對, 故 以 水 為 始 源 物 質 便 引 發 這 樣 的 一 個 疑 問 : 水 如 何 會 生 成 作 為 濕 的 對 立 面 之 乾 呢? 故 泰 勒 斯 學 生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Anaximander) 提 出 無 界 限 來 代 替 水 無 界 限 是 一 神 聖 有 生 命 永 生 和 不 滅 的 實 體, 兼 含 混 沌 未 分 之 冷 熱 乾 濕, 故 稱 無 界 限, 一 些 中 外 學 者 把 它 理 解 為 無 限, 實 為 錯 誤 85 太 初 之 始, 一 冷 與 熱 種 籽 從 無 界 限 分 離 出 來, 而 宇 宙 便 如 動 物 胚 胎 般 成 長 86 阿 那 克 西 美 尼 (Anaximenes) 的 焦 點, 從 始 源 物 質 轉 到 本 原 物 質, 並 以 空 氣 為 該 物 質 萬 物 生 成 出 於 空 氣 的 稀 釋 及 凝 結, 這 顯 然 是 從 觀 察 得 出 的 概 念 赫 拉 克 利 特 認 為 宇 宙 的 唯 一 永 恆 是 不 斷 的 變 易 ; 邏 格 斯 (logos 按 : 希 臘 文 logos 有 多 個 不 同 意 義 ) 為 一 半 物 質 性 半 精 神 性 之 神 聖 力 量, 主 宰 著 宇 宙 之 永 恆 變 易 邏 格 斯 的 物 質 性 是 火 柏 拉 圖 亞 里 士 多 德 等 皆 認 為 赫 氏 以 火 為 第 一 原 則 總 結 之, 米 利 都 派 與 赫 拉 克 利 特 之 第 一 原 則 都 是 與 生 命 有 密 切 關 係 之 經 驗 世 界 之 東 西 表 面 上,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之 無 界 限 為 抽 象 概 念, 但 鑒 於 無 界 限 指 未 分 冷 熱 乾 濕, 它 仍 屬 經 驗 性 概 念 值 得 留 意 的 是, 以 上 哲 人 皆 沒 有 注 意 到 萬 物 生 成 所 須 之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巴 門 尼 德 之 存 在 說 否 定 所 有 宇 宙 始 源 / 本 原 論, 他 之 後 的 有 關 論 說 或 多 或 少 都 要 回 應 他 的 挑 戰 恩 培 多 克 斯 (Empedocles) 跟 巴 門 尼 德 一 樣, 聲 稱 得 到 神 的 啟 示, 以 詩 作 立 說, 並 以 古 希 臘 四 神 靈 代 表 火 空 氣 土 和 水 這 四 個 萬 物 之 本 根, 提 出 萬 物 由 永 恆 不 滅 但 可 分 而 又 有 感 覺 的 四 本 根 之 不 同 組 合 構 成 恩 氏 提 出 四 本 根 之 結 合, 使 他 想 到 是 什 麼 推 動 它 們 結 合, 而 他 的 答 案 是 使 四 本 根 結 合 和 分 離 的 先 後 是 愛 與 憎 有 感 覺 的 四 本 根 受 愛 的 感 染, 互 相 欲 望 得 到 對 方 而 結 合 ; 相 反, 在 憎 的 影 響 下, 他 們 則 變 成 敵 對 而 分 開 阿 那 克 薩 戈 拉 斯 (Anaxagoras) 認 為 每 一 物 皆 含 有 萬 物 之 元 素, 如 X 除 含 有 X 元 素 外, 還 含 有 所 有 其 他 物 之 元 素, 只 是 X 元 素 比 重 最 大 太 初 之 始, 所 有 物 之 種 籽 已 存 在 ; 所 謂 種 籽 是 指 很 微 量 的 意 思, 換 言 之,X 之 種 籽 是 很 微 量 之 X, 而 X 種 籽 本 身 已 含 有 X 元 素 及 所 有 其 他 物 之 元 素, 故 在 X 種 籽 中 之 這 些 其 他 物 的 元 素 是 微 量 中 之 微 量 太 初 之 始 為 混 沌, 萬 物 之 種 籽 混 在 一 起, 後 來, 精 神 (Mind) 推 動 混 沌 旋 轉, 每 一 物 的 W.K.C. Guthrie, A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ume 1, pp 78, 馮 友 蘭 在 中 國 哲 學 史 新 編, 第 一 册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1962) 把 道 比 作 阿 那 克 西 曼 德 之 無 界 限 ( 他 作 無 限 ), 非 是 原 因 是 由 於 無 界 限 指 未 分 之 冷 熱 乾 濕, 故 它 實 際 上 仍 然 屬 於 經 驗 性 概 念, 不 可 跟 道 相 提 並 論 23

25 種 籽 跟 其 他 物 的 種 籽 分 離 而 聚 合 成 各 具 體 物 雖 然 阿 氏 沒 有 稱 精 神 為 神, 但 它 為 神 聖 的 則 無 庸 置 疑 留 基 伯 (Leucippus) 與 德 謨 克 利 特 (Democritus) 之 原 子 論 把 巴 門 尼 德 之 存 在 ( 大 楷 B 之 Being) 以 無 數 小 楷 b 之 beings 代 替, 而 這 些 beings 便 是 原 子 正 如 巴 氏 之 存 在 為 永 恆 不 滅 和 不 可 分 之 整 一 一 樣, 原 子 具 有 相 同 的 性 質 及 特 點 巴 門 尼 德 有 一 個 門 徒 名 叫 芝 諾 (Zeno), 芝 諾 為 了 試 圖 論 證 反 對 巴 氏 之 批 評 論 點 只 會 導 致 荒 謬 的 結 論, 提 出 無 限 可 分 悖 論 原 子 論 巧 妙 地 以 巴 氏 之 矛 ( 不 可 分 之 整 一 ) 反 過 來 攻 芝 諾 無 限 可 分 之 盾 原 子 有 不 同 形 狀 ( 德 氏 以 不 同 字 母 作 比 喻 ) 大 小 和 方 位 ( 如 橫 卧 或 企 立 之 A) 德 氏 假 定 原 子 不 斷 地 和 不 規 則 地 運 動 著, 但 沒 有 考 慮 到 這 運 動 之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在 這 運 動 中, 德 氏 按 由 來 已 久 之 民 間 同 性 相 吸 觀 點, 認 為 形 狀 大 小 和 方 位 相 近 的 原 子 會 連 結 起 來, 構 成 不 同 之 具 體 物 87 順 帶 一 筆, 嚴 靈 峰 把 無 置 於 有 之 上 而 以 它 比 作 德 謨 克 利 特 之 虛 空 (void) 88 虛 空 相 等 於 數 學 上 的 零 德 氏 提 出 原 子 之 間 存 在 著 虛 空 是 為 了 回 應 巴 門 尼 德 說 因 存 在 為 一 連 續 體, 故 運 動 便 不 可 能, 而 德 氏 認 為 設 定 虛 空 便 使 運 動 變 成 可 能 後 來 之 斯 多 葛 派 (Stoics) 以 魚 在 水 中 活 動 來 同 時 否 定 巴 門 尼 德 ( 連 續 體 沒 有 使 運 動 變 得 不 可 能 ) 及 德 謨 克 利 特 ( 運 動 無 須 以 虛 空 為 條 件 ) 對 於 德 氏 來 說, 本 原 物 質 是 原 子, 而 非 虛 空, 故 即 便 不 談 把 無 置 於 有 之 上, 嚴 靈 峰 之 對 比 亦 欠 妥 當 亞 里 士 多 德 是 經 驗 主 義 者, 故 否 定 原 子 論 而 採 納 恩 培 多 克 斯 之 四 本 根 再 加 上 以 太, 一 共 五 個 本 原 義 之 元 素 就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由 於 他 採 取 外 來 動 力 之 角 度, 為 克 服 無 窮 後 退 難 題, 他 提 出 一 個 终 極 的 不 動 的 推 動 者, 而 這 屬 於 一 個 神 綜 合 上 述, 自 泰 勒 斯 到 亞 里 士 多 德, 除 原 子 論 外, 古 希 臘 之 第 一 原 則 物 質 皆 為 經 驗 性 概 念 就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不 是 沒 加 考 慮, 便 是 被 訴 諸 一 外 在 的 非 自 然 或 超 自 然 力 量 ( 愛 與 憎 精 神 不 動 的 推 動 者 ) 相 比 之 下, 老 子 之 道, 從 一 開 始 便 相 當 於 unobservable 範 疇 自 伯 陽 父 以 來, 中 應 當 指 出, 現 代 原 子 論 是 十 八 世 紀 科 學 家 在 一 些 科 學 實 證 研 究 的 發 現 中, 發 覺 倘 使 物 質 是 由 微 粒 所 構 成, 便 能 給 予 該 些 發 現 合 理 解 釋 ; 由 於 原 子 論 在 哲 學 上 已 存 在, 故 他 們 便 以 原 子 為 上 述 微 粒 之 名 稱 換 句 話, 儘 管 哲 學 上 的 原 子 論 在 十 七 世 紀 出 現 復 興, 科 學 上 的 原 子 論 並 非 以 它 作 為 研 究 的 出 發 點 而 最 終 得 出 的 結 論 如 正 文 剛 述, 古 希 臘 原 子 論 是 為 回 應 巴 門 尼 德 及 芝 諾 這 非 常 特 殊 之 情 况 下 而 提 出 的, 微 粒 這 想 法 之 符 合 科 學 上 的 原 子 論 之 早 期 構 想, 純 屬 巧 合 嚴 靈 峰, 道 家 哲 學 中 的 有 無 問 題, 收 入 台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文 史 哲 學 報 第 廿 七 期 (1978), 頁

26 國 自 然 哲 學 思 想 就 動 力 來 源 問 題 的 理 解, 一 直 是 自 然 主 義 化 的 物 基 於 其 固 有 特 質 ( 陰 陽 之 對 立 性 ), 而 具 有 內 在 之 運 動 的 動 力 來 源 89 李 志 林 把 古 希 臘 原 子 論 形 容 為 天 才 猜 測, 而 中 國 元 氣 論 者 缺 乏 古 希 臘 哲 學 家 那 種 大 膽 的 天 才 的 猜 測 90 其 實, 中 國 及 古 希 臘 本 原 論 之 來 龍 去 脈 表 明, 要 說 大 膽 的 天 才 的 猜 測, 那 應 該 是 老 子 而 非 留 基 伯 或 德 謨 克 利 特 不 過, 古 希 臘 從 民 間 信 仰 開 始, 卻 有 焉 知 非 福 之 積 極 作 用, 因 為 這 十 分 有 利 於 就 第 一 原 則 物 質 提 出 不 同 的 觀 點 這 些 觀 點 當 中 不 少 論 點 思 辯 性 水 平 其 實 相 對 地 低, 但 不 同 觀 點 的 提 出 卻 有 利 於 培 育 出 一 個 爭 辯 文 化 及 傳 統 反 觀 中 國, 老 子 一 開 始 便 提 出 一 個 與 民 間 信 仰 無 關 之 unobservable 之 道, 雖 屬 驚 人 的 洞 見, 但 以 古 人 思 想 發 展 水 平, 加 上 著 重 思 辯 論 爭 之 名 家 及 兼 重 實 證 之 墨 辯 又 不 涉 獵 本 原 論, 這 很 不 利 於 誘 發 不 同 意 見 之 提 出 是 故 跟 古 希 臘 相 反, 道 / 氣 概 念 一 經 提 出, 便 成 為 本 原 論 之 主 導 思 想, 限 制 了 中 國 古 代 有 關 本 原 論 出 現 論 辯 之 空 間 再 者, 莊 子 一 派 又 追 求 超 脫 思 辯 性 知 識, 從 而 使 自 然 哲 學 於 戰 國 後 期 被 稷 下 黃 老 及 易 傳 所 主 導, 影 響 至 為 深 遠 7. 餘 論 : 形 上 學 與 先 秦 哲 人 如 何 看 待 經 驗 界 上 文 第 二 節 提 到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緣 於 古 希 臘 文 中 to be 所 引 發 出 來 之 混 淆 著 名 英 藉 漢 學 家 葛 瑞 漢 (Angus C. Graham) 認 為, 古 代 漢 語 相 比 於 其 他 語 言 結 構 上 更 接 近 符 號 邏 輯 ( Classical Chinese has a beautifully logical structure perhaps nearer to symbolic logic than any other language ), 而 它 又 擁 有 一 個 有 別 於 連 繫 辭 的 關 於 存 在 之 量 化 辭 ( 有 ), 因 而 不 會 出 現 關 於 存 在 與 謂 語 之 混 淆 ( it has an existential quantifier (yu) which forbids mistaking existence for a predicate and is distinct from the copulae ), 故 此, 古 希 臘 以 transcendent 範 疇 為 基 礎 之 形 上 學 或 本 體 論 並 沒 有 在 先 秦 出 現 91 古 希 臘 之 transcendent 範 疇 緣 於 對 to be 之 混 淆 這 觀 點 筆 者 是 認 同 的, 但 能 否 如 葛 瑞 漢 一 樣, 反 過 來 以 古 代 漢 語 之 有 關 特 點, 作 為 先 秦 沒 有 出 現 transcendent 範 疇 之 原 因, 則 有 待 研 究, 本 文 不 宜 就 此 輕 易 下 判 斷 葛 氏 認 為 先 秦 沒 有 transcendent 義 的 形 上 學 這 墨 辯 在 其 自 然 科 學 的 探 索 中, 採 取 外 來 動 力 的 角 度, 這 分 別 緣 於 研 究 對 象 個 別 自 然 物 相 對 於 本 原 物 質 的 不 同 李 志 林, 元 氣 論 與 原 子 論 中 西 自 然 觀 之 比 較, 收 入 李 志 林 陳 衛 平 等, 中 西 哲 學 比 較 面 面 觀 ( 上 海 :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1988), 頁 Angus C. Graham, Disputers of the Tao (Chicago: Open Court, 1989), pp. 403 and 412. 按 : Copulae 便 是 to be' 作 為 連 繫 辭 25

27 個 觀 點, 跟 筆 者 是 一 致 的 不 過, 葛 氏 進 而 引 申 出 之 另 一 個 觀 點, 筆 者 卻 無 法 苟 同 葛 瑞 漢 認 為, 在 彿 教 傳 入 中 國 以 前, 中 國 先 哲 對 感 官 經 驗 之 不 可 靠 性 並 沒 有 認 識 92 這 個 觀 點 在 歐 美 漢 學 界 頗 為 廣 泛 93 就 此 問 題, 我 們 應 區 分 兩 個 情 況 :(1) 認 為 經 驗 界 為 虛 幻 ;(2) 認 為 經 驗 界 絶 對 可 靠 古 希 臘 之 真 實 對 現 象 觀 點 認 為 經 驗 界 不 可 靠 之 理 由 是 因 為 經 驗 界 被 認 為 是 虛 幻 的 非 真 實 的, 而 虛 幻 及 非 真 實 相 對 於 transcendent 的 真 實 ( 見 上 文 第 二 節 ) 先 秦 哲 人 沒 有 transcendent 範 疇, 故 他 們 沒 有 把 經 驗 界 視 作 虛 幻, 94 但 這 不 表 示 他 們 便 以 經 驗 界 為 絶 對 可 靠 不 把 經 驗 現 象 否 定 為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跟 認 為 感 官 完 全 可 以 信 賴 是 兩 回 事, 絶 不 可 把 兩 者 混 淆 葛 瑞 漢 及 上 述 其 他 歐 美 學 者 似 乎 沒 覺 察 到, 科 學 不 會 否 定 經 驗 界 為 假 象 或 非 真 實, 但 同 時 既 不 以 經 驗 界 能 窮 盡 實 在, 也 不 會 認 為 感 官 一 定 可 以 信 賴 老 子 之 道 及 莊 子 之 氣, 便 正 正 是 對 經 驗 界 提 出 疑 問, 認 為 它 不 代 表 實 在 的 全 部 跟 老 莊 一 樣, 一 些 其 他 先 秦 哲 人 就 現 象 之 是 否 可 信 的 認 識, 比 起 古 希 臘 更 切 合 科 學 精 神 以 下 兩 例 可 供 說 明 戰 國 期 間, 宇 宙 觀 分 蓋 天 說 宣 夜 說 和 渾 天 說 三 派 戰 國 後 期 蓋 天 說 式 微 ; 迄 漢, 宣 夜 說 觀 點 被 渾 天 說 吸 納 宣 夜 說 傳 世 材 料 有 以 下 一 段 : 天 了 無 質, 仰 而 瞻 之, 高 遠 無 極, 眼 瞀 精 絕, 故 蒼 蒼 然 也 譬 之 旁 望 遠 道 之 黃 山 而 皆 青, 俯 察 千 仞 之 深 谷 而 窈 黑, 夫 青 非 真 色, 而 黑 非 有 體 也 95 上 引 天 字 取 物 質 之 天 義 ( 見 上 文 第 四 節 文 首 ) 經 驗 現 象 ( 天 呈 現 藍 色 ) 可 能 會 使 人 產 生 錯 覺 ( 認 為 天 有 體 ), 而 這 使 人 產 生 錯 覺 之 現 象 缘 於 感 官 限 制 ( 眼 瞀 精 絕 ) 96 譬 之 黃 山 與 深 谷 為 類 比 推 理 宣 夜 說 的 論 證 顯 示 出 這 樣 的 一 個 理 解 : 現 象 以 感 官 為 基 礎, 由 於 感 官 有 局 限 性, 故 就 實 在 ( 天 無 質 無 極 ) 與 真 實 ( 黃 山 之 真 色 ) 的 認 識, 不 能 完 全 依 靠 現 象 這 種 既 不 否 定 現 象, 亦 不 完 全 依 靠 現 象 的 認 識, 非 迷 信 地 否 定 現 象 為 虛 幻 所 能 比 擬 其 中 關 於 感 官 限 制 局 限 了 現 象 的 呈 現 這 個 認 識, 更 難 能 可 貴 宣 夜 說 能 有 以 上 認 識, 絕 非 偶 然 自 老 子 以 來, 這 種 認 識 在 先 秦 已 建 立 有 傳 統, 如 Angus C. Graham, Disputers of the Tao, p. 84: an awareness of sense perception as problematic for which there is no firm evidence in China before the arrival of Buddhism. Geoffrey Lloyd & Nathan Sivin, The Way and the Word, pp. 203, 205; Jean-Paul Reding, Comparative Essays in Early Greek and Chinese Rational Thinking (Aldershot: Ashgate, 2004), p 請 參 照 上 文 注 66 宣 夜 說 原 始 資 料 多 已 失 佚, 以 上 一 段 載 於 晉 書 天 文 志 本 文 轉 引 自 程 貞 一 Chen Cheng-Yih, Early Chinese Work in Natural Scienc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57. 當 然, 我 們 今 天 知 道 天 呈 現 藍 色 非 因 視 覺 限 制, 而 是 空 氣 中 之 原 子 把 太 陽 光 分 散 所 致 26

-李淳玲(作者已校稿).doc--1

-李淳玲(作者已校稿).doc--1 1 (1909-1995) 2006 2 3 1 Ü ä 2 3 1 827-828 爲 4 5 (A158/B197) 150 4 5 2 6 152-156 (A. N. Whitehead, 1861-1947) 699-704 234-263 33 (David Hilbert, 1862-1943) (L. E. J. Brouwer, 1881-1966) 240 (duality) 6

More information

146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最 佳 論 文 Best Essays 象 相 符, 則 該 假 設 就 成 為 理 論, 而 這 理 論 很 可 能 完 美 地 解 構 了 該 自 然 現 象 2 自 然 哲 學 不 太 符 合 上 述 的 原 則,

146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最 佳 論 文 Best Essays 象 相 符, 則 該 假 設 就 成 為 理 論, 而 這 理 論 很 可 能 完 美 地 解 構 了 該 自 然 現 象 2 自 然 哲 學 不 太 符 合 上 述 的 原 則, 牛 頓 與 李 約 瑟 的 對 話 王 文 杰 聯 合 書 院 法 律 一 引 言 如 果 以 李 約 瑟 為 中 國 傳 統 自 然 哲 學 ( 下 文 將 簡 稱 為 自 然 哲 學 ) 的 代 表, 牛 頓 為 現 代 科 學 的 代 表, 兩 者 相 遇 會 引 起 甚 麼 討 論? 本 文 將 會 探 討 兩 者 兼 容 和 相 沖 之 處 現 代 人 普 遍 接 受 現 代 科 學, 原

More information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 增 訂 二 版 ) 目 次 自 序... i 導 論 第 壹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1 一 引 言... 1 二 儒 家 思 想 脈 絡 中 經 典 性 的 三 個 面 向... 8 三 儒 家 的 經 典 性 三 個 面 向 間 之 關 係... 26 四 結 論... 36 第 貳 章 從 中 日

More information

穨NHIST.PDF

穨NHIST.PDF 2 theoretical concept dig around Grant s Dissector, 9ed. 1 1 1975 4145-4146 1944 280-306 1982 3 2 3 4 5 2 1983 784 1983 140 1955 649 1311 1943 1-29 1995 4 39-42 1991 427-492 Yamada Keiji, Anatometric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oncept-culture.doc

Microsoft Word - concept-culture.doc 概 念 革 命 所 導 致 的 文 化 變 革 : 以 戀 愛 文 化 為 例 * 華 梵 大 學 哲 學 系 冀 劍 制 摘 要 : 概 念 是 人 們 思 考 的 基 本 工 具, 依 據 不 同 的 概 念 就 會 產 生 不 同 的 思 考 而 文 化 則 是 由 一 群 人 所 組 成 的 社 群 藉 由 一 些 共 同 的 想 法 與 做 法 所 形 成 的 風 俗 習 慣 與 認 知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More information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1 * 1995 1 3 1994 200 2 2 国 国 国 1979 1987 201 1. 3 2. 4 3. 5 4. 6 5. 7 3 15 586 1975-1981 4 19 704 5 24 833 6 80 2607 7 42 1481 202 6. 8 7. 儁 9 8. 効 10 9. 11 10. 12 11. 13 12. 8 58 1878 9 71 2311 60 2273

More information

( ) ,726,428, ,564,718, % 9,012,138, ,341,315, % 1,878,592,500.00

( ) ,726,428, ,564,718, % 9,012,138, ,341,315, % 1,878,592,500.00 2009 2009 1 2009 1 1.1 1.2 1.3 ( ) 2 2.1 2009.9.30 2008.12.31 54,726,428,175.27 30,564,718,943.81 79.05% 9,012,138,266.13 7,341,315,769.17 22.76% 1,878,592,500.00 1,252,395,000.00 50.00% / 4.80 5.86-18.09%

More information

必 修 环 节 5 学 分,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学 分 不 少 于 11 学 分 自 学 课 程 学 分 另 计 课 程 设 置 参 见 第 九 部 分 2 直 读 博 士 生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期 间, 需 获 得 学 位 课 程 总 学 分 不 少 于 36 学 分 其 中 公 共

必 修 环 节 5 学 分,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学 分 不 少 于 11 学 分 自 学 课 程 学 分 另 计 课 程 设 置 参 见 第 九 部 分 2 直 读 博 士 生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期 间, 需 获 得 学 位 课 程 总 学 分 不 少 于 36 学 分 其 中 公 共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科 学 技 术 哲 学 一 适 用 学 科 哲 学 ( 一 级 科 学, 哲 学 门 类 ) 本 方 案 适 用 于 科 学 技 术 哲 学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二 级 学 科, 学 科 代 码 : 010108 二 培 养 目 标 培 养 科 技 哲 学 科 技 与 社 会 科 技 政 策 与 管 理 等 方 面 的

More information

嶺南地區的大開發時期始於宋代 當時 由於陸上絲路無法通行 朝廷特別注重南方 海上貿易發展 於廣州設 市舶司 管理 來華朝貢和貿易的蕃舶 北宋滅亡後 南宋 定都江左 大量北方漢人被迫逃往南方 有 朝廷官宦家眷沿贛江南下 或越過南嶺 定 居南雄地區 或沿北江直下廣州 在珠江三 角洲地區開基立業 繁衍後代

嶺南地區的大開發時期始於宋代 當時 由於陸上絲路無法通行 朝廷特別注重南方 海上貿易發展 於廣州設 市舶司 管理 來華朝貢和貿易的蕃舶 北宋滅亡後 南宋 定都江左 大量北方漢人被迫逃往南方 有 朝廷官宦家眷沿贛江南下 或越過南嶺 定 居南雄地區 或沿北江直下廣州 在珠江三 角洲地區開基立業 繁衍後代 祠堂建築 蕭麗娟 前言 下去 這亦間接鼓勵祠堂建築及文化的傳承 發展和更新 從歷史檔案及田野考察調查的資料顯示 在大埔區延綿約14,800公頃的範圍內 先後 建成的祠堂共約160座 現仍保留的約120 座 它們在形制 歷史及面積方面均有不同之 處 這些祠堂大部分仍保留著傳統功能 是氏 族進行宗族活動的地方 亦是村落的焦點 它 們實在是大埔區的重要文化財產 香港發展迅速 雖然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的傳統村落已不復存在

More information

892411H007028

892411H007028 1 N. J. Girardot 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oism The Theme of Chaos Chun-Tun 2 Girardot 3 1 9 1 2 1971 2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4 3 1982 55 1 4 4 1989 253 254 268 269 2 5 6 creation

More information

2007 30 Tim Ingold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20 60 Julian Steward 70 Roy Rappaport Marvin Harris Ingold 2000 41 20 30 Franz Boas 50 60 60 1 2 the build

2007 30 Tim Ingold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20 60 Julian Steward 70 Roy Rappaport Marvin Harris Ingold 2000 41 20 30 Franz Boas 50 60 60 1 2 the build * 30 20 80 B Abstract Western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in the last 30 years has been trying t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dichotomy of nature vs. culture. Among many efforts the dwelling perspective proposed

More information

174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符 合 美 的 客 觀 準 則 若 言 美 麗 的 科 學, 是 知 性 靈 魂 中 的 一 株 花 朵, 那 麼 這 四 大 特 點, 正 是 此 花 的 不 同 部 分, 四 者 同 在, 方 令 科 學 展 現 出 最

174 與 自 然 對 話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符 合 美 的 客 觀 準 則 若 言 美 麗 的 科 學, 是 知 性 靈 魂 中 的 一 株 花 朵, 那 麼 這 四 大 特 點, 正 是 此 花 的 不 同 部 分, 四 者 同 在, 方 令 科 學 展 現 出 最 科 學 之 花 論 科 學 之 美 莊 家 樂 新 亞 書 院 數 學 一 引 言 漫 天 星 辰 俯 瞰 人 間 唏 噓, 瀑 布 飛 流 疑 是 銀 河 直 下 萬 諸 景 象 出 於 自 然, 世 人 窮 盡 心 思, 歌 頌 這 些 景 象 之 美 然 而, 甚 麼 是 美? 萬 般 景 象, 予 人 之 感 皆 是 感 觀 的 美 科 學, 一 門 探 究 世 間 景 象 規 律 分 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淡 江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二 十 九 期 壹 緒 論 聊 齋 誌 異 中 涉 及 人 神 仙 的 婚 戀 故 事, 約 有 十 六 篇 (1) 十 六 篇 中, 有 關 於 性 幻 想 將 愛 慾 投 射 在 異 類 女 子 身 上 之 篇, 如 嫦 娥 ( 卷 八 ) 和 霍 女 ( 卷 八 ) 亦 有 以 神 婚 補 償 生 活 上 欠 缺 之 作 如 羅 剎 海 市 ( 卷 四 )

More information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现 代 西 方 科 学 教 条 主 义 批 判 * 提 孙 德 忠 要 发 端 于 十 六 十 七 世 纪 的 现 代 西 方 科 学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就, 但 从 整 体 和 前 提 上 看, 却 存 在 一 些 迄 今 未 易 的 教 条 当 代 西 方 一 些 科 学 哲 学 家 对 之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批 判, 其 中 谢 尔 德 雷 克 的 研 究 最 具 有 代 表 性

More information

2 P30 ~ / 2 P P P122 3 P

2 P30 ~ / 2 P P P122 3 P 2 0 1 2 7 July 2 0 1 2 4 1 4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1 No. 4 I210. 97 A 1004-8634 2012 04-0118- 11 030012 1 P70 1. 2 P31 2. 2012-03-21 1953-118

More information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1 / 2 / / 1 2 McCulloch v. State of Maryland Gibbons v. Ogden James C. F. Wang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all 2002 pp. 161-177 2009 1994 329 107 2012 1 3 1990 4 1956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8 12 1 20 * ** * ** 2 anomie 1998 Abraham H. Maslow Maslow 1962 177-200 1990 37 self-interest 88 12 3 1998 1998 Jean Piaget genetic epistemology 4 1993 need-hierarchy theory Adam Smith (an invisible hand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1 26 * ** * ** 2 1982: i-vii 1995 186-188 1993 1993 1995 195-198 1983 1994 1991:57-69 1995 26-29 89 12 3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1 198-199 1991 220-223 1999 1996 1995 186 1994 4 1995 188

More information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Ξ,,,, ;,,,,,,,,,,,,,,,,,,,,, ;,,,,,,, :,,, Ξ,,!,,,, 2005, 469,,,,,, :,, 2001, 440 443, 24, ( 22,2006 5 ),,,,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2014 年 第 5 期 ( 总 第 225 期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5 2014 General Serial No. 225 真 理 的 语 用 和 限 度 周 建 漳, 王 摇 展 ( 厦 门 大 学 哲 学 系, 福 建 厦 门 361005)

More information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第 一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一 引 言 論 語 這 部 書 是 東 亞 文 明 的 偉 大 經 典, 記 載 二 千 年 前 孔 子 (551-479B.C.) 和 他 的 學 生 的 思 想 與 行 誼, 雖 多 是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布 帛 椒 菽 之 言, 但 孔 門 師 生 卻 常 常 體 神 化 不 測 之 妙 於 人 倫 日 用

More information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90 : ( ),, 2001, 411 :, : ( ), 2004, ,,,, fait s 3,,, ;,,,,,, ( ),,, 3 5-8,, :,, :,, 2001 2007 /3 ( 11), 130154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national Politics 130 ( Klaus Knoor),,,, :,, ( Robert Keohane) (Auguste Com te),,,,, ( ),,, (A lexander W end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淡 江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三 十 期 壹 前 言 在 人 類 文 明 發 展 的 歷 程 中, 不 同 的 傳 統, 表 現 出 不 同 的 價 值 取 向 與 判 斷, 即 使 同 一 傳 統, 隨 著 朝 代 的 更 迭, 亦 有 其 各 自 獨 特 的 思 維 和 價 值 觀 在 中 西 倫 理 思 想 的 比 較 上, 強 調 倫 理 的 儒 家 哲 學, 對 人 的 價 值 討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嗅覺、習氣與衛生政體:三0年代的中國的都市空間與身體消費 此 篇 文 章 僅 提 供 2006 年 台 灣 社 會 學 會 年 會 會 議 使 用, 若 需 引 用 請 徵 得 作 者 的 同 意 嗅 覺 ( 氣 味 ) 習 氣 與 衛 生 政 體 : 三 0 年 代 的 上 海 的 都 市 空 間 與 身 體 消 費 Smell, Habitus and Hygienic Regime ---Urban Space and Bodily Consumption

More information

1. 1 P33 2 P29 ~ P19 3 P11 ~ 12 2 P29 ~ P P P10 83

1. 1 P33 2 P29 ~ P19 3 P11 ~ 12 2 P29 ~ P P P10 83 2 0 1 2 3 Mar. 2 0 1 2 4 1 2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1 No. 2 I044 A 1004-8634 2012 02-0082- 10 1 2 1. 100872 2. 100890 Stuart Moulthrop 1957 lexia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章 最後的神秘: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的精神結構

第二章 最後的神秘: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的精神結構 解 嚴 後 台 灣 小 說 瘋 狂 敘 事 的 精 神 結 構 : 以 舞 鶴 陳 雪 為 觀 察 中 心 1 劉 思 坊 一 現 實 的 多 重 指 涉 在 文 學 的 瘋 狂 表 現 中, 和 現 實 之 間 的 叛 逃 關 係 幾 乎 是 定 義 其 文 學 風 格 是 否 夠 瘋 夠 怪 異 的 判 定 標 準 之 一 通 常 來 說, 瘋 狂 敘 事 的 文 本, 因 存 在 著 與 現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91-411 21 1 92 6 30 K. R. Popper 30 27-91 * 391 392 21 1 1 2 1 1990.2 4 1278 2 1278 393 3 4 5 3 1967.5 158 4 1979.9 2 601-602 5 394 21 1 6 7 8 9 1996.5 7 298 6 254 7 29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一、

一、 此 篇 文 章 僅 提 供 2006 年 台 灣 社 會 學 會 年 會 會 議 使 用, 若 需 引 用 請 徵 得 作 者 的 同 意 基 因 科 技 的 發 展 對 學 校 教 育 體 系 之 挑 戰 1 林 傳 舜 2 劉 世 閔 摘 要 隨 著 人 類 基 因 體 序 列 在 2003 年 完 成 解 碼, 科 學 家 們 預 言 : 人 類 心 智 及 行 為 的 運 作 之 謎 也 終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篇吊

中文篇吊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 167-222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陳平坤 摘 要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是秦漢時期以道家哲學為主軸的兩部 重要典籍 本文扣緊 感應 思維以及其所涉及的義理問題 嘗試 分析與探討呈現在這兩部著作中的感應論述 而希望能對這個議題展 開稍進一步的思索 本文首先解釋 感應 觀念之義涵 接著指出感應思維所關注的 哲學問題重點

More information

0 000 00 70 7 80 000 % 90 00 7 80 0 7 000 000 7 9 0 0 7 7 8 Gorgoroon 000 8 8 7 8 9 99 7 7 008 9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0 000 00 70 7 80 000 % 90 00 7 80 0 7 000 000 7 9 0 0 7 7 8 Gorgoroon 000 8 8 7 8 9 99 7 7 008 9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0 7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No. Jul. 0 郭 卫 东 0087 K 0 A 000-99 0 0-0- 8 8 7 79 8 00 00 0 9 00 00 000 00 000 00 000 0 9 00 97 7 00 Nassau 7 000 0 08 000 00 Trumball

More information

c66-0105091.pm

c66-0105091.pm 學 術 與 國 家 : 國 粹 國 故 與 國 學 的 思 想 論 爭 羅 志 田 近 代 中 國 士 人 面 臨 西 潮 衝 擊, 多 數 中 國 讀 書 人 都 在 思 考 一 個 共 同 的 問 題 : 中 國 向 何 處 去? 由 於 政 教 相 連 的 中 國 傳 統 對 學 的 強 調, 這 個 問 題 無 時 不 刻 與 學 相 關 ; 反 之, 當 許 多 人 說 學 的 時 候,

More information

全球化與大英博物館

全球化與大英博物館 2001 1998 1998 David, 1999 19 1 998 1999 G i d d e n s, 1976 Macdonald, 1999 Appadurai, 1995 Beck, 1999 20 2003 250 The British Museum, 2001a 1972 Joseph Hotung Wa l t e r Leonore Annenberg H a m l y n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 pp. 231-260 18 89 12 ** 1992 1987 * ** 231 232 1991 1998 1958 1995 1998 1994 1989 233 1987 196 1989 82-83 234 1992 1994 1 2 1994 60 1 1. 2. 2 235 1989 37 3 4 1992 74 3 4 236 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4cpt.doc

Microsoft Word - 04cpt.doc 第 四 章 : 书 写 与 自 疗 英 国 社 会 学 与 人 类 学 学 者 史 第 夫 詹 信 (Stef Jansen) 在 谈 到 书 写 与 游 牧 式 的 身 份 时 表 示 : 对 于 时 常 过 着 游 牧 式 生 活 的 作 家 而 言, 书 写 便 成 为 一 种 救 赎, 好 让 作 者 接 近 或 抽 离 记 忆 1 迁 移, 属 于 游 牧 式 生 活, 而 生 活 在 漂

More information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ation but was also the new model's first important articulation and as such had tremendous literar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2014 2 95 1 2 200234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Wuse Colors of Things chapter of Liu Xie's Wenxin diaolong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an important change

More information

社 會 從 痛 苦 和 己 所 不 欲 的 狀 況 下 獲 得 解 脫 的 方 式, 而 傳 統 宗 教, 比 如 猶 太 教 基 督 教 的 教 義 中 對 女 性 的 負 面 評 價, 無 一 不 顯 示 女 性 固 有 的 原 罪 只 有 通 過 宗 教 的 方 式 才 能 夠 獲 得 最 終

社 會 從 痛 苦 和 己 所 不 欲 的 狀 況 下 獲 得 解 脫 的 方 式, 而 傳 統 宗 教, 比 如 猶 太 教 基 督 教 的 教 義 中 對 女 性 的 負 面 評 價, 無 一 不 顯 示 女 性 固 有 的 原 罪 只 有 通 過 宗 教 的 方 式 才 能 夠 獲 得 最 終 壹 前 言 中 國 大 陸 女 作 家 徐 小 斌 以 血 代 墨 的 傑 作 羽 蛇, 自 1998 年 出 版 伊 始 至 今 已 再 版 8 次 這 部 被 作 家 本 人 稱 為 迄 今 為 止 最 令 她 滿 意 的 一 部 作 品 自 投 入 市 場 後, 歷 經 了 由 讚 不 絕 口 到 失 寵 於 社 會 話 語 的 孤 獨 者 的 巨 大 轉 變, 個 中 原 因, 除 了 大

More information

No terra incognita 獉獉獉獉 Gene M O'Brien Dispossession by Degrees Indian Land and Identity in Natick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Ca

No terra incognita 獉獉獉獉 Gene M O'Brien Dispossession by Degrees Indian Land and Identity in Natick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Ca - - - Go Down Moses 194 13 - - - 169 No. 3 011 1 terra incognita 獉獉獉獉 3 4 1 Gene M O'Brien Dispossession by Degrees Indian Land and Identity in Natick Massachusetts 1650-179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I. (Alfred North Whitehead) The Aims of Education (paralysis of thought) (romance) (precision) (generalisation) 13 14 14 18 18 22 2 (active wisdom) (interest) (use) 3 4 1 Alfred No rth WhiteheadThe aims

More information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2004 19461969 1970 1950 1969 1950 1 1969 1969 1963 1967,1975:13 1982:100, 2002 1 2 1970 1970 1970 2002;2003 1969 1 1969 1970 2 1969 2 1969 1950 19691970 1990 1970 1970 19471970 Barclay 1954, 1982, 1986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2004520 1 5 17 2000 2 3 11 10 4 1972 525 19981 292005.03.30 199051 Alexander Wendt 5 1. 2. 3. identity interest shared knowledge 6 1949 292005.03.3079 identity 7 8 1. 2. 9 1. 2. 3. 4. 10 proximate motivation

More information

第六組公文傳閱表

第六組公文傳閱表 入 出 國 及 移 民 署 櫃 檯 服 務 項 目 一 覽 表 更 新 日 期 :96 年 4 月 臺 灣 地 區 人 民 辦 理 項 目 應 備 文 件 處 理 時 限 役 男 申 請 出 國 核 准 已 有 有 效 證 照 申 請 進 入 大 陸 地 區 許 可 在 大 陸 地 區 出 生, 未 曾 在 大 陸 地 區 設 有 戶 籍, 其 父 母 均 為 臺 灣 地 區 人 民 申 請 返 臺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穨199705

穨199705 distributive justice 1 Ronald Dworkin John Rawls 2 treating people as equals 3 1 Raz (1990) 2 Rawls (1971) 3 Dworkin (1981b), 283Dworkin (1981a) 1 4 share 5 taste 4 Amsperger (1997), Arneson (1989), Cohen

More information

K9 A 008-569 08 0-006 - 6 6 949 6 64 4 0 5 000 40 6500 6000 7 5000 400 8 6000 0 Malayo - Polynesian 6000 Malayo - Polynesian 4 5 4. 5 5500 5 4 000 6 4 5 6 986 6 5 006 0 995 4 99 99 990 987. 5 5000 008

More information

控儔湮悝笢恅炵蔡釱 2005爛3堎28

控儔湮悝笢恅炵蔡釱 2005爛3堎28 2005 3 28 讲 认础 统 论 学 1. 2. - - 语 语 语义 - - - - Pinker 1999: 298-299 - - the mind competence system - - performance systems Chomsky 2000: 28 competence as a generative procedure Chomksy I-Language (1993/1995,

More information

World Congress of Partisans of Peace World Peace Counci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1949 The Freedom of Necessity 19 Scie

World Congress of Partisans of Peace World Peace Council 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 1949 The Freedom of Necessity 19 Scie 1939 1954 1959 John D. Bernal 1901-1971 X 1934 X 1937 Birkbeck College 1945 1949 - Frédéric Joliot-Curie Sage of Science 1920 Ogden's Bookshop [Goldsmith 1980, p. 27] 1900-1958 World Congress of Partisans

More information

-2- 濶 MP3 OK

-2- 濶 MP3 OK H ONG KONG SOCIETY OF HUMANISTIC PHILOSOPHY -1- http:www.hkshp.org phil@hkshp.org -2- 濶 MP3 OK -3- 餸 -4- -5- [3] [5] [8] The Analects Being good as a son and obedient as a young man is, perhaps, the root

More information

美 国 研 究

美 国 研 究 2 1994 1994 3 4 1994 1994 5 6 1994 1994 7 8 1994 1994 9 10 1994 1994 11 12 1994 1994 13 14 1994 1994 15 16 1994 1994 17 18 1994 1994 19 20 1994 1994 21 22 1994 1994 23 24 1994 1994 25 1994 26 1994 27 28

More information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

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 1 (1) (2) 2 Life 1 Education 2 Socrates 469-399 3 B.C. Plato 427-347 B.C. 4 Aristotles of Stagira 384-322 B 5 6 7 1 The Philosophy of Life Life Philosophy or Philosophy of LifeThe Philosophy of value Ethics

More information

2 4a 2-3 N 2-4 2-4 1978 2 5a 5b 5c a. b. 1982 4a a. b. c. 5-6 NP NP1 NP2 NP1 NP2 NP 1 2-4 NP 2. 2-4 NP NP1 NP2

2 4a 2-3 N 2-4 2-4 1978 2 5a 5b 5c a. b. 1982 4a a. b. c. 5-6 NP NP1 NP2 NP1 NP2 NP 1 2-4 NP 2. 2-4 NP NP1 NP2 1 1. 3a-d a. a. b. c. (1984); (2002) 2002 Huang1994, 1997 Yanshi Niina Zhang 2 4a 2-3 N 2-4 2-4 1978 2 5a 5b 5c a. b. 1982 4a a. b. c. 5-6 NP NP1 NP2 NP1 NP2 NP 1 2-4 NP 2. 2-4 NP NP1 NP2 3 1978 1982 8c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 I II III IV 1 1 31 34 38 44 45 51 61 69 76 77 77 V 81 86 90 102 114 115 119 122 122 128 133 134 139 142 148 158 1 E.M. Forster18791970 2 1 1115 2 E.M. Forster18791970 65 1 3 4 5 3 4 86 232235 5 7576

More information

晋委[1999]41号

晋委[1999]41号 晋 委 发 2011 7 号 中 共 晋 江 市 委 晋 江 市 人 民 政 府 关 于 加 快 引 进 优 秀 人 才 的 若 干 意 见 第 一 章 总 则 第 一 条 为 了 深 入 实 施 人 才 强 市 战 略, 进 一 步 优 化 人 才 政 策 环 境, 吸 引 集 聚 国 内 外 优 秀 人 才 到 晋 江 创 业 或 工 作, 为 新 一 轮 跨 越 发 展 提 供 强 有 力 的

More information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33 3 2014 259 271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3 2014 100190 N092 P1-092 A 1000-1224 2014 03-0259-13 exhalation vapour smoke 1 2 2014-02-18 2014-09-21 1977 260 33 1 three region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馮樹勳三校.doc

Microsoft Word - 01馮樹勳三校.doc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五 期 2014 年 6 月 頁 1~34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I S S N : 1 0 1 9-6 7 0 6 DOI:10.6239/BOC.201406.01 馮 樹 勳 ( 收 稿 日 期 :102 年 8 月 16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103 年 4 月 28 日 ) 提 要 鹽 鐵 論 文 本 真 實 地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339-367 20 1 91 6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339 340 20 1 1 1854-1921 1881-1973 Dante Germino 1 2 1979 Marianne Bastid- Bruguière 1990 1991 6 1995 2 1995 2 1998 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玄 天 上 帝 信 仰 與 和 諧 社 會 建 設 學 術 研 討 會 大 陸 論 文 武 當 山 道 教 協 會 湖 北 省 武 當 文 化 研 究 會 中 華 道 教 玄 天 上 帝 弘 道 協 會 屏 東 縣 枋 寮 鄉 北 玄 宮 2007 年 8 月 目 錄 武 當 道 與 和 諧 社 會 李 光 富 001 老 子 尊 道 貴 德 尚 和 的 玄 同 " 願 景 唐 明 邦 004 道

More information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1 2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Chinese folk/popular religion Richard Madsen,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pp.130~1 1001-5558 2011 04-0059-19 C912.4 E Asia Trends * 2011 4 Asia Trends A Drama of the Concepts of Religion: Reflecting on Some of the Issues of Fai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1

More information

穨yinmen.PDF

穨yinmen.PDF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Health and Beauty Women and War -- Confronting Cannons with Naked Women in Ming-Ching China 199961112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June 11-12, 1999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 1 - 1 2-2 - 3 4 5 6 7 8 9-3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4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5 - 28 29 30 Ο 31-6 - 32 33 34 35 36 37 38-7 - 39 40 41 42 43-8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9 - 53 54 55-10 -

More information

friedmandynamics.pdf

friedmandynamics.pdf (A Reading on Michael Friedman s Dynamics of Reason) (Esther C. Su) (research fellow, FSCPC) 189, 2003 5 2004 (Michael Friedman, Dynamics of Reason, CSLI Publications, 2001) (Stanford Kant Lectures) (Kant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8FAAEF8B0DFAAABBDD7AABAA778A7BD2D323030382DADD7A5BFAAA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8FAAEF8B0DFAAABBDD7AABAA778A7BD2D323030382DADD7A5BFAAA92E646F63> 取 消 唯 物 論 的 困 局 華 梵 大 學 哲 學 系 副 教 授 冀 劍 制 Abstract The mind is irreducible to the physical. This means that we cannot use physical concepts to completely explain the mind. While we believe that the mental

More information

第 28 卷 苏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的 境 地 ; 昔 日 紧 密 的 大 家 庭 式 的 部 落 开 始 解 体 ; 古 老 的 习 俗 和 宗 教 被 逐 渐 抛 弃 ; 部 族 的 语 言 日 益 被 遗 忘 种 种 文 化 向 标 的 改 变, 造 成 了 身 份 和 主 体 意

第 28 卷 苏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的 境 地 ; 昔 日 紧 密 的 大 家 庭 式 的 部 落 开 始 解 体 ; 古 老 的 习 俗 和 宗 教 被 逐 渐 抛 弃 ; 部 族 的 语 言 日 益 被 遗 忘 种 种 文 化 向 标 的 改 变, 造 成 了 身 份 和 主 体 意 第28卷 第6期 2011年12月 Vol.28 No.6 Dec. 201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象征与符号的冲撞 解析厄德里克 爱药 的话语体系 栾述蓉1,2 1.青岛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23 2.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上海 200083 摘 要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厄德里克的代表作 爱药 深刻反映了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More information

東 吳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碩 士 班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慈 淑 老 師 高 中 生 歷 史 因 果 概 念 之 探 究 以 太 平 天 國 為 例 Investigating into High school s Students Conception of Historical Causality An example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研

More information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論 宗 教 容 忍 與 言 論 自 由 1 論 宗 教 容 忍 與 言 論 自 由 李 瑞 全 摘 要 : 宗 教 指 引 人 生 往 上 往 超 越 與 神 聖 價 值 的 追 求, 以 解 脫 人 生 之 有 限 和 各 種 的 苦 難, 提 升 生 命 的 價 值 與 在 有 限 中 取 得 無 限 的 價 值 自 由 是 人 類 生 命 中 不 可 被 剝 奪 的 條 件, 也 是 使 人

More information

7P4 33

7P4 33 0 4 Jan. 0 Vol. 4 No.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0 30 < > 946 948 0087 I0 A 000-73 0 0-003-30 907 907 908 3 0-06- 7P4 33 / 3 96 34 P5 hypothesis 830 4 5 Frank

More information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00-5558 208 03-0089- 207 3 7 C92.4 E 20 90 2 5 8 949 208-05-0 / 0087 Fei Xiaotong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edited by Brian H. Turner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7. DOI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試 論 孟 德 斯 鳩 立 法 典 範 " 的 基 礎 59 試 論 孟 德 斯 鳩 立 法 典 範 " 的 基 礎 * 閻 嘯 平 一 引 論 二 詮 釋 與 超 越 三 感 情 的 動 力 四 全 方 位 創 新 作 為 長 期 立 法 參 照 對 象 的 孟 德 斯 鳩 思 想, 究 竟 有 何 過 人 之 處? 本 論 文 試 著 在 形 式 上, 以 法 的 精 神 一 書 結 構 為 經,

More information

(Hans-Georg Gadamer) 4 (Hans-Georg Gadamer)

(Hans-Georg Gadamer) 4 (Hans-Georg Gadamer) 006 45 5 有邪? 無邪? 王弼對 老子 之道的詮釋 一 前言 5 5 5-54 -145- (Hans-Georg Gadamer) 4 (Hans-Georg Gadamer) 4 6-146- 5 (effective-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6 5 (Hans-Georg Gadamer) (44) (0) 6 44-44 6 (Hans-Georg Gadamer)

More information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90 0 0 70 K45 A 007 87 04 05 069 0 4 5 0 0-0 80 0 6 99 994 4 006 986 006 008 008 6 009 4 006 986 006 008 4 007 4 5 99 6 Public History 007 69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730342DB3AFC3FDA4E52DBDD7A4E5A5FEA4E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730342DB3AFC3FDA4E52DBDD7A4E5A5FEA4E52E646F63> 多 元 智 慧 與 多 元 感 官 教 學 在 表 演 藝 術 教 學 之 應 用 壹 前 言 隨 著 解 嚴 之 後 社 會 政 治 文 化 環 境 的 改 變, 表 演 藝 術 終 於 被 納 入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成 為 台 灣 中 小 學 藝 術 教 育 的 一 環 類 屬 藝 術 與 人 文 領 域, 表 演 藝 術 在 新 課 程 中 超 越 過 往 劇 場 專 業 教 育 的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21),,,,,, :,, hegemony,,, 116

(), (),,,,,,,,( ) ( ),,,,,, ;,,,;, ;,, (21),,,,,, :,, hegemony,,, 116 3 ( 313238),,,,,, 3, :,2003, 315330,,,, ( inter2state) ( international),,, 2007 1( 9),115144 Scien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15 (), (),,,,,,,,( ) ( ),,,,,, ;,,,;, ;,, (21),,,,,, :,, hegemony,,, 116

More information

國 際 藝 術 教 育 學 刊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兒 童 在 成 長 的 過 程 中, 是 藉 著 不 斷 的 活 動 與 探 索 來 學 習 並 促 進 生 理 的 成 長 為 了 達 到 生 理 發 展 的 平 衡, 兒 童 天 生 對 肢 體 活 動 有 所 渴 求,

國 際 藝 術 教 育 學 刊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兒 童 在 成 長 的 過 程 中, 是 藉 著 不 斷 的 活 動 與 探 索 來 學 習 並 促 進 生 理 的 成 長 為 了 達 到 生 理 發 展 的 平 衡, 兒 童 天 生 對 肢 體 活 動 有 所 渴 求, 舞 蹈 教 學 之 應 用 廖 樞 陽 碩 士 班 研 究 生 國 立 台 灣 藝 術 大 學 E-mail: chocgirl0330@hotmail.com 摘 要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認 知 發 展 理 論 應 用 於 兒 童 舞 蹈 教 學 之 可 行 性 研 究 者 身 為 一 名 舞 蹈 教 師, 瞭 解 在 教 學 中, 面 對 不 同 年 齡 層 的 兒 童, 必 須 給 予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章:蘇維埃的政體與身體

第二章:蘇維埃的政體與身體 1928 1 2 ( ) 1980 1 1 Bryan S. Turner, The Body and Society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1996[1984] ; Mike Featherstone, Mike Hepworth, and Bryan S. Turner, The Body: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2000 mental image 23 M e r l e a u - P o n t y, 1945 2003 Horta, 1992 1 992 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 signifying fact signifying practices H o o p e r - Greenhill, 1991 Roland Barthes c o n n o t a t i

More information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當前台灣制憲修憲問題之試析─以中華民國憲法之病理病徵為中心 Ott, 2001: 355 L. M. Salamon 11 49 40 Salamon & 19 2002.09.3039 Others, 1999: 24 Salamon, 2001 double bottom linenorthand Institute, 2001 The Roberts Foundation New Social Entrepreneur Emerson & Twersky,

Mor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16 (4): 239-252 239 1 新 加 坡 华 语 教 材 用 字 的 频 率 与 分 布 王 惠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chswh@nus.edu.sg 摘 要 本 文 在 一 个 覆 盖 面 广 泛 的 切 分 标 注 教 材 语 料 库 基 础 上, 对 新 加 坡 中 小 学 课

More information

A B A B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X Y

A B A B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X Y * / 1. 1 + + + 1 NPL + V + + NP A 1 B 5 2 6 3 7 4 8 * 1 2009. 10 557 24 2010 4 1996 2001 2001 2005 2006 2006 A B A B 2003 64 S + V + Pt or Complement + Num-MP + O a b SVO c 2 9 * 10 * 11 12 1. 2 1 + +

More information

关于2007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几点要求的说明

关于2007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几点要求的说明 学 科 门 类 : 管 理 学 一 级 学 科 : 管 理 科 学 与 工 程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学 科 培 养 方 案 ( 二 级 学 科 代 码 :1201Z1) 一 学 科 概 况 管 理 信 息 系 统 是 一 个 集 管 理 科 学 信 息 技 术 和 行 为 科 学 等 多 学 科 交 叉 的 综 合 性 学 科 本 学 科 主 要 研 究 如 何 利 用 信 息 技 术 提 高

More information

當 代 史 學 第 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 文 博 專 輯 香 港 近 十 年 來 文 博 事 業 的 發 展 周 佳 榮 1997 年 7 月 1 日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成 立 以 來, 本 地 的 文 博 事 業 有 了 很 大 的 進 展, 博 物 館 數 目

當 代 史 學 第 8 卷 第 3 期 (2007 年 9 月 ) 文 博 專 輯 香 港 近 十 年 來 文 博 事 業 的 發 展 周 佳 榮 1997 年 7 月 1 日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成 立 以 來, 本 地 的 文 博 事 業 有 了 很 大 的 進 展, 博 物 館 數 目 當 代 史 學 第 8 卷 第 3 期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Review Vol. 8 No. 3 2007 年 9 月 September 2007 目 錄 Contents 文 博 專 輯 香 港 近 十 年 來 文 博 事 業 的 發 展... 周 佳 榮 69 清 代 堡 壘 式 客 家 村 莊 上 窰 民 俗 文 物 館 介 紹... 黃 曉 恩 74 具 象

More information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2001,349 5 []:,,1998,636 6 [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2001,349 5 []:,,1998,636 6 [ Ξ :,, :,,, :,,,, :,, 1,,,,, :, 2,, () : Ξ,;, 1 [] :,,1996,43 2 [] E :,,1999,3 150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 143-1. 2. 1 60 30 1959 8 1998 pp.544~48 - 144-3. 4. 5. 6. 7. 8. 9. ( ) 10. 11. 12. 13. - 145 - -i 2. 13. -i -ii 2 1993 6 pp.46~51 3 1993 pp.69~76 p.552 4 1985 5 pp.257~58 - 146-1. 3. 5. 7. 9. ( ) 11.

More information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2002 10 97-130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dea of Senses in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Chen Chang-M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essay explores mainly the idea of senses in

More information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1999) ( 1) ( ) 1., : ( Gurr,1970) (Smelser,1962) (, 1995) (McCarthy & Zald,1977), : ; ( ) (context bounded rationality) (Victor Nee,1995 :10) :, ; ( 2003 6 3 Abstract :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do an empirical research of workers responses to the status depri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State2owned Enterprises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s, especially the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 2 3 -----------------------------------15 --------------------------33 78 --------------------------------86 4 103 110 --- -------115 5 6 7 8 1 Rudolf Otto, 1869-1937 Numinous Das Heilige, The Idea of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总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目 录 < 工 作 简 讯 > 第 七 届 图 书 馆 资 源 与 服 务 宣 传 月 回 顾 总 结 1 杭 电 馆 讯 找 书 大 赛 精 彩 瞬 间 2 东 岳 图 书 馆 举 办 阅 读 讲 座 2 图 书 馆 举 办 NoteExpress 专 场

总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目 录 < 工 作 简 讯 > 第 七 届 图 书 馆 资 源 与 服 务 宣 传 月 回 顾 总 结 1 杭 电 馆 讯 找 书 大 赛 精 彩 瞬 间 2 东 岳 图 书 馆 举 办 阅 读 讲 座 2 图 书 馆 举 办 NoteExpress 专 场 总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Library 杭 电 馆 讯 杭 州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图 书 馆 编 总 第 6 期 2012 年 12 月 目 录 < 工 作 简 讯 > 第 七 届 图 书 馆 资 源 与 服 务 宣 传 月 回 顾 总 结 1 杭 电 馆 讯 找 书 大 赛 精 彩 瞬 间 2 东 岳 图 书 馆 举 办

More information

2011 1 2802 2000-2009 2802 10 10 205 2000-2009 1 2008 2003

2011 1 2802 2000-2009 2802 10 10 205 2000-2009 1 2008 2003 2000-2009 * 2800 2000-2009 30 20 90 2008 2010 * CityU 143210 RES - 000-22 - 4407 204 2011 1 2802 2000-2009 2802 10 10 205 2000-2009 1 2008 2003 2012. 4 McCarthy et al. 1999 113-130 1 2007 360 188 200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二期全論文.doc

Microsoft Word - 二期全論文.doc 董 仲 舒 知 識 論 之 研 究 1 李 增 摘 要 對 於 董 仲 舒 思 想 體 系 有 關 認 識 方 式, 邏 輯 推 理 之 方 法 的 看 法, 有 些 著 名 的 學 者 - 例 如 馮 友 蘭 勞 思 光 等 等, 皆 有 負 面 的 評 價 2 然 而 其 評 價 卻 僅 有 論 斷, 卻 未 闡 明 其 所 以 ; 因 而 仍 使 讀 者 濛 茫 而 不 明 其 所 以 為 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二 卷 第 三 期 / 95 年 7 月 何 處 是 歸 家?: 台 灣 俗 語 中 女 有 所 歸 的 女 性 養 成 模 式 與 文 化 反 映 初 探 The 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Women: A Study about Nyu You Suo Gui the Female s Education Pattern and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69 期 ( 民 國 99 年 9 月 ),41-78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剪 髮 易 服 與 晚 清 立 憲 困 局 (1909-1910) * ** 樊 學 慶 摘 要 蓄 留 髮 辮 穿 著 滿 式 服 飾 是 清 朝 統 治 的 基 本 國 策 但 為 推 行 預 備 立 憲, 載 灃 攝 政 後 對 辮 服 禁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