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篇吊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中文篇吊"

Transcription

1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陳平坤 摘 要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是秦漢時期以道家哲學為主軸的兩部 重要典籍 本文扣緊 感應 思維以及其所涉及的義理問題 嘗試 分析與探討呈現在這兩部著作中的感應論述 而希望能對這個議題展 開稍進一步的思索 本文首先解釋 感應 觀念之義涵 接著指出感應思維所關注的 哲學問題重點 然後以此理解為背景 開始分析 呂氏春秋 以 類 同 為基本規定的 精氣 感應論述 以及探討 淮南子 從氣類相 動到天人感通的感應思想 並且重點指出繼承 呂氏春秋 的 用意 致 誠 等 足以獲致感應最大效果的主體修為之外 而為後者所較 詳細強調的 無為 虛靜 等功夫涵養 最後 本文則是針對與感 應思維有關的 歷時性 Diachrony 與 同時性 Synchronicity 二概念 進行初步論究 藉以揭出在感應思維之領域內所可能開發的 其他研究課題 關鍵詞 氣誠精氣感應無為虛靜呂氏春秋淮南子 陳平坤 臺灣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 投稿 94 年 11 月 27 日 修訂 95 年 10 月 13 日 接受刊登 95 年 10 月 14 日

2 16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機體哲學

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69 The Thinking of Resonance (Kan-Ying) in Lu Shi Chun Qiu and Huai-nan Tzu Ping Kun Chen* Abstract Based on Taoism, Lu shi chun qiu and Huai-nan tzu are two classics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study is centered on the thinking regarding Resonance (Kan-Ying) and the philosophical views it involves. The study also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statements of resonant thinking in these two literary texts to offer an insight into this issue. Starting with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Resonance, the study then points out the philosophical issues that resonant thinking focuses on. In this context, the study analyses the resonant statement of Essence-Energy (Jing-Qi), which i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imilarity and sameness in Lu shi chun qiu.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sonant thought of the joint movement of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 universe in Huai-nan tzu. In addition, it illustrates that the inherited concepts of single-hearted devotion and complete sincerity can achieve the maximum effect of resonance in Lu shi chun qiu, and the idea that the complete sincerity emphasizes the ability to exercise non-action and to maintain emptiness-tranquility in detail. Finally, the study explores the concepts of Diachrony and Synchronicity related to resonant thinking so as to develop some other possible issues of philosophical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resonant thinking. Keywords: Qi/Energy 氣, Cheng/Sincerity 誠, Jing-Qi/Essence-Energy 精氣, Kan-ying/ Resonance 感應, Wu-wei/non-action 無為, *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4 17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Xu-jing/emptiness-tranquility 虛靜, Huai-nan tzu 淮南子, Lu shi chun qiu 呂氏春秋, Philosophy of Organism/Organicism 機 體哲學

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71

6 17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陳平坤 一前言 人 不 宇宙萬物 看似呈現為一一 個體 individual 但卻事 實上從來就不曾完全絕對獨立存在 而是在一個稱為宇宙或人生的世界 裡 與其他各式各樣的存有者並立共生 所謂 每一個 存在物 其 實在它的背後或在它的周遭 皆有一種 整體 the whole 以為支持 換言之 從觀念上來說 個體 剋實而論 乃是一個預設 整體 的 本文在草擬撰寫與修訂期間 先後受到陳鼓應佐藤將之等師長的教導和協助 並曾於 第 八屆宗教與心靈改革研討會 高雄道德院文山教育基金會如實佛學研究室合辦 新店 文山教育基金會 2005 年 11 月 日 會議上口頭發表 而蒙林明照博士許洋主老師 惠賜改進意見 同時還從兩位審查委員所提建議中獲益 因此 謹於定稿之際 託文數行 用表謝忱

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73 概念1 並且 與此同時 個體 與 個體 之間也都有一種相互作用 的關係 也就是說 它們實為處在互動狀態中的存有者 這樣彼此作用 具有互動關係的個體 集合成群 便構成一種所謂 有機的整體 簡稱為 機體 Organism 而萬物就在這樣一種活潑潑的 機體 宇 宙中存在以及運化著 就在面對這種人物乃至萬物彼此互動相與作用的機體宇宙之際 中國思想傳統裡的哲人 遂提出了一對或說一個概念 亦即 感 與 應 感應 來傳達他們有關乎這種認識的世界觀 然而 由於 個人思考的淺深有別 而論述範圍的廣狹也有不同 因此便也成就了面 貌多樣理趣不等的感應思維 1 事實上 以 整體 眼光去觀察世界的這種思想方法暨態度 單就中國文化傳統來看 或許 可以溯至遠古時期的初民社會 不過 在哲學思想的表現方面 則 周易 乃將這樣的眼光 確定成一種思想的方法 而體現在它的卦爻結構以及相關事義的陳述之中 請參見劉長林 中國系統思維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17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事實上 中國古人使用 感 應 二字抑或 感應 這個概念 來傳達涉及世界觀問題的特定看法 而有明文可徵者 早已散見於先秦 時代的古典文獻 譬如 詩經 尚書 管子 國語 等書物之 中2 然而 在中國思想的哲學傳統裡 藉由 感應 這個概念以承載一 套宇宙論觀點 卻是到了 周易 的經傳所錄 才更明顯可見它占據 了相當關鍵而重要的理論地位3 而不是僅為泛泛談論的一點思想抑或 某種偶發的想法而已 周易 咸卦 的 彖辭 有言 咸 感也 柔上而剛下 二氣感 應以相與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觀其所感 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4根據此一說法 周易 的作者 之一 認 2 請參見余治平 中國的氣質 發現活的哲學傳統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請參見曾春海 易 哲學中的感應與亨通 哲學與文化 第廿九卷第四期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7 咸卦 彖辭 82bc

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75 為 通過以 二氣 為基底憑藉的 感應 理則 便可觀測得知含括人 類在內的 天地萬物之情 5 並且 在有以窺見天地萬物的情實之後 人們即可藉由體得或掌握這種 感應 理則 進而一則安立成就自我德 性的精神修養和人格境界 另則展現妥善應對人間事務的處世態度 所 以在同卦的 象傳 中 如此說道 山上有澤 咸 君子以虛受人 這也就是提出 虛 之觀念 以作為成德與處世的一項原則 而認許經 由從事於 虛 的精神涵養 當足以面對有 感 有 應 的天地情實 從而在這樣具有活潑生氣的機體宇宙之中6 自立容物以成就自他 5 余治平教授把這裡所說的 情 字 理解為 性情 之 情 乃指的是像荀子 約 B.C. 所說 性之好惡喜怒哀樂 謂之情 的感性情緒 詳見余治平 中國的 氣質 發現活的哲學傳統 然而 周易 咸卦 裡的 情 字 固然可以包括感 性情緒之義 但是 它的主要內涵 應該還是落在意指事物的 情實 或 實際的狀況 之 上 而非偏指發乎自然的意念抑或基於外物刺激所引發的心理反應之類的感性情緒 6 傅佩榮先生已曾指出 陰陽感應的思考模式 使人一方面體認現象與現象之間有一種像機 體一樣的 organismic 對等關聯 同時也使人把自然界看成與人互動的整體 亦即人不能 自外於自然界 從事任何客觀的無私趣的研究活動 詳見傅佩榮 從懷德海哲學 看中西科技思想之比較 收錄於東海哲研所主編 中國哲學與懷德海 臺北 東大圖書 公司 此外 當代宣揚 機體主義 或 機體哲學 的哲學家 在西方則有鼎

10 17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周易 之後 承續這種 感應 思維的哲學傳統 漢代大儒董仲 舒 B.C. 在他的著作 春秋繁露 所表現的感應思想7 乃著重於就 天 人 關係以言說其彼此之間的感應情實 這一類型 的 天人感應 學說 固然早已為學者所熟知 不過 漢代之前 姑 且不論 禮記 樂記 荀子 書內確然可見的 感應 論述 8 除了 鼎大名的懷德海 A. N. Whitehead 李約瑟 J. Needham 等人 而他們也都抱有與 周易 所說 萬物整體關聯感應相與的思想觀點 請參見 A. N.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Corrected ed., edited by David Ray Griffin and Donald W. Sherburne. 1st ed.,new York The Free Press, 另請參見李約瑟著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一 黃文山譯 臺北 臺灣商 務印書館 並參見程石泉 易經 哲學與懷德海機體主義 收錄於東海 哲研所主編 中國哲學與懷德海 俞懿嫻 懷海德與機體哲學 收錄於東海大 學哲學系編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 第七輯 臺中 東海大學哲學系 譬如在 春秋繁露 的 同類相動 這篇中說 天將陰雨 人之病故為之先動 是陰相應 而起也 天將欲陰雨 又使人欲睡臥者 陰氣也 而 天地陰陽 篇則說 天地之間 有陰陽之氣 常漸人者 若水常漸魚也 詳見清 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 中華書 局 譬如 禮記 樂記 曾就音樂問題而說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 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 故形於聲 聲相應 故生變 變成方 謂之音 樂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 本 在人心之感於物也 六者 非性也 感於物而后動 詳見清 孫希旦 禮記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樂記第十九之一 又如 荀子 勸學 則是就物理 現象而表示 施薪若一 火就燥也 平地若一 水就濕也 草木疇生 禽獸群焉 物 各從其類也 而著眼於樂音問題 荀子 樂論 也曾說道 凡姦聲感人而逆氣應之 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詳見清 王先謙 荀子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勸

1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77 呂不韋 235B.C. 集合門客所撰寫的 呂氏春秋 中 可以看見 感 應 思想觀點之外 在董仲舒稍前而由淮南王劉安 約 50 B.C. 50 A.D. 之門客所合作的 淮南子 9 譬如說道 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 至微之淪無形也 純精之入至清也 昭昭之通冥冥也 乃以明物類之 感 同氣之應 陰陽之合 形埒之朕 所以令人遠觀博見者也 10等等 該書中更有許多議及 感應 問題的事例11 然而 面對體現在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二部典籍裡的感應哲 學思想 學者雖然未曾忽視 但卻也較少投以專題式研究的關注眼光 學篇第一 7 樂論篇第二十 請參見任繼愈主編 中國哲學發展史 秦漢篇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卷二十一 要略 除了散見於各處的說法之外 淮南子 的 覽冥訓 正是論及 感應 思想最為集中的一 個篇章 而美國學者拉布蘭克 Charles Yvon Le Blanc 針對這篇文章 進行分析探討 於是便完成乙部以感應思想為主題的博士論文 請參見 Charles Yvon Le Blanc, The Idea of Resonance (Kan-ying) in the Huai-nan Tzu. With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Huai-nan Tzu Chapter Six,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985.

12 17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尤其是對 呂氏春秋 12 職是之故 本文作者基於對 感應 思維的 關懷 乃想就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二書所論及的感應事象暨其理 趣 進行一種分別解析彼此參較的闡述 並且希望立足於此 能夠針 對其中所可能含有的哲學涵蘊 展開稍進一步的問題討論 二 感應 語義之論釋 一 何謂 感應 在 周易 中使用 感 應 二字 而展開其有關 感應 事理 12 根據本文作者所知 排除哲學思想史以及概論性質的專著內所敘不計 目前針對 呂氏春 秋 與 淮南子 二書的研究 除對 淮南子 已有二三篇專論其感應思想的期刊論文或 學位論文之外 詳見本文文末所附 引用書目 中的陳麗桂Charles Yvon Le Blanc溫韌 等人之論文 針對 呂氏春秋 書內的感應思想問題 而展開專題式研究的論文 毋寧絕 無僅有 關於此一領域的書面論文資訊 請參見坂出祥伸編 秦漢思想研究文獻目錄 大 阪 關西大學 青山大介 呂氏春秋研究文献目錄 東洋古典學研究 第四集 広島 東洋古典学研究会 陳麗桂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臺北 漢學研究中心 陳麗桂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臺北 漢學研究中心

1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79 的言論 除了前揭 柔上而剛下 二氣感應以相與 的 咸卦 彖辭 之外 他如 乾卦 文言 也說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 作而萬物睹 13 而 繫辭傳 則有如下等等表述 鳴鶴在陰 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 吾與爾靡之 子曰 君子居其室 出其言善 則千里之外應之 況其邇者乎 居其 室 出其言不善 則千里之外違之 況其邇者乎 言出乎身 加 乎民 行發乎邇 見乎遠 言行 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 榮辱 之主也 言行 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 可不慎乎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乾卦 文言 15a 14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上 151abc

14 18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易 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15 日往則月來 月往則日來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 來 暑往則寒來 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 屈也 來者 信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16 愛惡相攻而吉凶生 遠近相取而悔吝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17 然而 在這些說法裡的所謂 感 應 又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藉 由 感應 這個概念 作者又意圖表現怎樣的思維抑或關注何種哲學 議題呢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 A.D. 在他所撰著的 說文解字 中 15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上 154d 16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下 169bc 17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下 176d

1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81 解釋 感 這個字時 說道 動人心也 從心 咸聲 18而說解 應 字 則謂 當也 從心 雁聲 19因此 根據許慎的解釋 感 字 的語源意義 乃是有取於 動人心 這樣的人間情實 所謂 動人心 則指某事物施加於人們身上 而讓人心發生特定意識狀況的一種實存 活動 感 字的這種基本含義 顯然容易了解 而可不必費詞細論 但 是 許慎解為 當 的 應 字 則又意何所指呢 原來 再查 說文 解字 對 當 字的解說 乃是 田相值也 從田 尚聲 20而所謂 田相值 根據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 A.D. 的 說文解字 注 則把它解釋為 值者 持也 田與田相持也 引申之 凡相持 18 詳見東漢 許慎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卷十下 心 部 222 下 19 詳見東漢 許慎 說文解字 卷十下 心 部 217 上 20 詳見東漢 許慎 說文解字 卷十三下 田 部 291 上

16 18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相抵者 皆曰 當 21如果使用現代白話來說 義解成 田相值 的 當 字 其實從事態來看 就是指謂 田與田相對峙 的意思 22 或 者就價值而論 則是意謂兩塊田地的價值相抵相等 換言之 應 字 之被解作 當 義 它所意欲表示的 不外就是指兩件事物相對而又可 彼此互置的一種關係樣態 奠基在這種字源意義的了解之上 則可以說 感 應 二字 連言之 即為 感應 如果剋據 人心 立言 事實上就是指謂 這一 方有所作用於他而感 動人心 另一邊也隨起反應而有與之相當的表 現 譬如前引 周易 咸卦 的 彖辭 所說 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這類的例子 然而 單就具有生命特質的 人 存有者而言 所謂 心 固然可 21 詳見清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臺北 世界書局 1980 第十三篇下 12 下半 22 請參見湯可敬 說文解字今釋 長沙 岳麓書社

1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83 以把它視為是 感應 的主體23 不過 周易 咸卦 在這裡所說的 感 應 它的重點 卻並不落在人類心靈之上建立 而是更探入比 心 尤 為隱微的 氣 之中 而依 氣 這個觀念 來開展它對 感應 現象 的觀察暨其問題的思維 以表述與之相關的思想24 所謂 二氣感應以 相與 這一說法所要傳達的思想 正是這一邊 陰 之氣或 陽 之 氣 感動彼方 而另一邊 陽 之氣或 陰 之氣 也產生與此方作用 對當的反應 更重要的 藉由這一看法所要呈現的哲學理趣 乃是萬物彼 此滲透參同 相與 從而共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之所謂 太和 25的 世界觀26 23 請參見余治平 中國的氣質 發現活的哲學傳統 咸卦 的卦爻結構 乃是內卦為 艮 外卦為 兌 艮卦 取象於 山 而兌卦 則 取象於 澤 又 說卦傳 表示 山澤通氣 引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183c 由此顯示 氣 乃是 山 澤 彼此感通相應所憑藉的一種基本質能 而 感應 則可 謂是這種感通相應之互動機制的另類說明罷了 25 引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乾卦 彖辭 11b 26 這種觀點其實反映了中國哲學的一個基本精神 那就是把宇宙萬有了解成一個彼此相關的整 體 然後透過方東美先生 A.D. 所謂 機體的程序 來分別論述形上學的本體

18 18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二 感應 揭顯萬物的內在連繫 然而 上來求諸字典或辭書所做的 感應 之意義解釋 只是對 感 應 的一種初步且表面的理會 事實上 關於 感應 還有遠比語詞或 字源意義更為深層而豐富的哲理涵蘊27 如前所舉 周易 咸卦 的 感應 論述 雖然主要根據 陰 陽 二種屬於 氣 範疇的概念來建立與展開 因而在原則上可以把它歸為 所謂 氣類相動 這種類型的感應模式28 但是 正如 咸卦 象傳 所 論宇宙論 乃至人生哲學的倫理學價值論等問題 方東美先生的說法 詳見 原始儒家 道家哲學 臺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由於站在討論 存有階層 的意義上 宇宙萬物具有層次不等的階位性 因此 與事物相關 的 感應 活動 也就可以相對區分成不同階層的感應表現 譬如 物質層次的感應精神 層次的感應 乃至審美領域的感應 請參見郁沅倪進 感應美學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 社 然而 本文在這裡所要討論的感應事理 基本上並不涉入 審美 這個 藝術活動領域 28 陳麗桂教授在他的大作 淮南子 的感應思想 收錄於 道家與道教 第二屆國際學術研 討會應文集 道家卷 廣東 廣東人民出版社 乙文中 針對漢代以前 的感應理論 已曾做出三種模式的區分 亦即 1 天降禍福 2 氣類相動 與 3 精誠感通 三類 而 周易 的感應理論 則原則上可以把它判歸為 氣類相動 抑或 是 氣類相應論 這一類型 請參見李九瑞編著 呂氏春秋思想理論 台北 中華叢書編

1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85 言 君子以虛受人 抑或像 繫辭傳 所示 言行 君子之所以動天 地 無思也 無為也 寂然不動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情偽相感而 利害生焉 在這些說法裡 不僅也仍含有 精誠感通 的意味 而且尤 其主要的是 它們呈現出了 感應 這個概念背後的機體世界觀 以及 在這種世界觀下所必須予以正視的萬物相與互動之 關係 relation 問題 在 周易 的 太和 世界觀下 包括自然事物人文現象在內的 宇宙萬有 透過彼此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歷程 發生了一定內容的存 在連繫與意義關聯 所以 天地感 得有 萬物化生 而 聖人感人 心 乃竟可獲致 天下和平 的客觀效果 相反地 如果這個宇宙或這 個世界裡的事事物物 並不共構成一 保合太和 29的有機整體 那麼 審委員會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乾卦 彖辭 11b

20 18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以 二氣感應 所概括出來的萬有之間的互動關係 即不復存在 也不具 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而整個宇宙或世界 也就將落入所謂 幾乎息矣 30 的死寂境地 然而 這樣的死寂狀態 事實上卻明顯與人們所現見充 滿生氣而萬物紛雜間出的宇宙情實 迥然違逜 因此 如果我們承認現 前所見的宇宙萬象 確然是真實可信的世界樣態 那麼 勢必得要基於 接受這種宇宙生成變化的客觀事實 而同時肯定萬物彼此之間具有相互 作用或影響的一定關聯 換言之 我們必須認取類似 感應 這樣的觀 念 因為它的哲理涵蘊之一 不外就是指出宇宙得以擁有如此生成變化 之現象的道理或根柢所在 事實上 所謂 屈信相感而利生 情偽相感而利害生 之類的說 法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 則可說是為了顯示宇宙萬有如此生成這般變 30 引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上 158ab

2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87 化的所以然31 而站在人類的立場上 假使能夠明了宇宙萬有所以生化 變動的這種運作機制 那麼 自然也就可以藉由掌握如此事理 而用以 應變 具體而論 譬如處理倫理學或道德哲學領域的 福 德 之關 係問題 抑或解答屬於形上學或宇宙論議題的 天 人 之關係內涵 等 甚至見諸行事 而進一步發揮人類在宇宙之間在世界內部的積 極職能 贊天地之化育 還能期望達到所謂 與天地參 的聖人 境界32 三 呂氏春秋 的氣類感應論 一 感應範圍之規定 類同 與 周易 同樣著眼於機體宇宙中事物彼此之間的存在連繫暨意義 31 請參見郁沅倪進 感應美學 請參見宋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臺北 大安出版社

22 18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關聯33 呂氏春秋 的作者群 乃根據 類同 34的角度 進一步指出 以及說明這種萬物彼此 感應 之事理的規律性與穩定性 譬如 應同 篇中說 類固相召 氣同則合 聲比則應 鼓宮而宮應 鼓角而角動 平地注水 水流溼 均薪施火 火就燥 山雲草莽 水雲魚麗 旱雲熛火 雨雲水波 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 35 這裡主張以 氣 這種基本質能36為其存在憑藉的自然物象 它們的出 33 陳榮捷先生 A.D. 在他所編著的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9.)乙書中 說道 萬物均存在於關係中 所有關係 都 依著一個明確的模式進行 依照這個模式 萬物都組織於各種層次中 這宇宙是一套關係的 觀念 可遠溯自 易經 因 易 本身 就僅是關係 詳見該書 pp 中 譯文本 請見陳榮捷著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下 楊儒賓等譯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 編者評述 34 請參見 墨子 經說上 同 二名一實 重同也 不外於兼 體同也 俱處於室 合同也 有以同 類同也 請參見吳毓江撰 孫啟治點校 墨子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卷之十 上 引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4 卷十三 應同 引 文中的語句 已依陳奇猷的校釋改作 36 中國哲學傳統裡的所謂 氣 與西方哲學的 物質 matter 概念 二者之所指 實不能

2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89 現或產生 乃 無不皆類其所生 這也就是說 一物與另一物由於內容 方面的相同 譬如宮音與宮音角音與角音 抑或基於某種性質上的 類似 譬如水之於溼性火之於燥性 可以使得它們彼此之間 如同 周易 咸卦 所說 感應以相與 相互召引而聚成一類 由於相信萬物都以 類同 37的規定 運作著彼此 感應以相與 的互動機制 所以面對紛紜複雜的宇宙現象 如果想要明了某一物象是 否出現抑或會否發生變化的箇中情實 便須按照 類同 則 應同 的感應原則 而就同類事物的生成變化軌跡去探察與尋求 同樣地 即使僅就人事領域來說 設令希望成就大功美名 抑或只是為了避免 招致罪惡過咎 人們也應當從謹慎抉擇種種功名罪過所由歸屬的事 完全等同視之 大體而言 氣 還更具有現代物理學所說 能 energy power 的特性 譬如非固體性具穿透性等等 因此 在本文中把它說成是一種基本的 質能 關於 氣 與 物質 的同異之辨 請參見張立文主編 氣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引文中 類固相召 的 固 字 許維遹先生認為 應當作 同 字 詳見陳奇猷 呂氏 春秋校釋 681

24 19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物性類入手 以便針對內外心行 採取適當的修養或處置方式 所以在 應同 篇中又說 夫覆巢毀卵 則鳳凰不至 刳獸食胎 則麒麟不來 乾澤涸漁 則龜龍不往 物之從同 不可為記 故曰 同氣賢於同義 同義賢於同力 同力賢於同居 同居賢於同名 帝者同氣 王者 同義 霸者同力 勤者同居 則薄矣 亡者同名 則觕矣 其智 彌觕者 其所同彌觕 其智彌精者 其所同彌精 故凡用意不可 不精 夫精 五帝三王之所以成也 成齊 類同皆有合 故堯 為善而眾善生 桀為非而眾非來 商箴 云 天降災布祥 並 有其職 以言禍福 人或召之也 38 這裡不僅指出自然物象具有 同類感應 的情實 並且揭明人我彼此的 38 引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三 應同 引文中的 成齊 二字 若依陳 奇猷之校釋 當刪

2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91 往來交接 以及人間事行的善惡禍福 也同樣依循 類固相召 的理則 而開展其相互影響的實質運作 就中 所謂 物之從同 乃是意味一種 類 的規定 而物類之所以捨異從同 則是由於它們確實保有一種 感 應 關係 因此能夠促使彼此之間或 應 或 合 所謂 覆巢毀 卵 則鳳凰不至 堯為善而眾善生 桀為非而眾非來 乃至 以 言禍福 人或召之 職是之故 不論在道德自勵上抑或是在人間行事 方面 人們又怎能不留心於種種細行小事 從而謹為擇類 戒慎恐懼 地面對與處理 事實上 將 類 視為事物彼此感應相召的一項基本規定 不僅在 周易 的 乾卦 文言 與 繫辭傳上 已經提出39 而且 這種 類 同相召 的觀點 在先秦時代也幾乎可說是不分儒道乃至是為諸子所 39 正如所謂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水流濕 火就燥 雲從龍 風從虎 聖人作 而萬物覩 本 乎天者親上 本乎地者親下 則各從其類也 抑或所謂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吉凶生 矣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乾卦 文言 15a 繫辭傳上 143d

26 19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共同肯定的看法之一40 然而 在這種 類同相召 的感應思維之下 應同 乙篇的作者 卻又同時指出了 類同 之所謂 同 事實上仍有它在存有階層乃至效 力等第上的差異 而因為這樣的階等 與事物的內涵格局甚至價值 意義為何等等 具有極為密切的連繫 所以對於它們的歸屬問題 還必 須仔細加以簡別 譬如前揭引文中所說 同氣賢於同義 同義賢於同 力 帝者同氣 王者同義 乃是專就政治教化層面指出 作 為最高階等的政教典範 不是僅要求 同義 而已 並且還更應當達到 所謂 同氣 的境界 40 譬如 墨子 荀子 等書中 固然已經有所指揭 而 管子 宙合 說 景不為曲物直 響不為惡聲美 是以聖人明乎物之性者必以其類來也 詳見李勉 管子今註今譯 上冊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莊子 漁父 表示 同類相從 同聲相應 固天 之理也 詳見清 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而 文子 上德 也說 火上炎 水下流 聖人之道 以類相求 詳見王利器 文子疏 義 北京 中華書局 凡此 皆為其例

2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93 關於 同義 一句 東漢 高誘 生卒年不詳 活躍於西元三世紀初 年 的注解 說為 同仁義 而他解釋 同氣 則表明是 同元氣 41 就中 同仁義 的 王道 政治 只是展示人類藉由訴諸道德理性而所 能促使人間社會達到的一種良善生活 但是 同元氣 的 帝道 政教 型態 則更凸顯人類其實還更可有其上與天地根源冥合一同 所謂 與 元同氣 42的生命趣向和精神高度 在 呂氏春秋 中 雖然不是不可轉用高誘所說 元氣 這一概念43 41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三 應同 687 註 28註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三 應同 678 所謂 與元同氣 乃意在於指出 天 道與所生的物類乃是同具著一個氣的 是一體的 請參見王範之 呂氏春秋研究 呼和 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呂氏春秋 除了引用黃帝所說 芒芒昧昧 因天之威 與元同氣 詳見陳奇猷 呂氏 春秋校釋 卷十三 應同 678 的看法之外 在 大樂 篇中說 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 生於度量 本於太一 太一出兩儀 兩儀出陰陽 陰陽變化 一上一下 合而成章 渾渾沌 沌 離則復合 合則復離 是謂天常 萬物所出 造於太一 化於陰陽 道也者 至精也 不可為形不可為名 彊為之謂之太一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 五 大樂 而 勿躬 篇中則表示 是故聖王之德 融乎若月之始出 極 燭六合而無所窮屈 昭乎若日之光 變化萬物而無所不行 神合乎太一 生無所屈 而意不 可障 精通乎鬼神 深微玄妙 而莫見其形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七 勿躬 1078 諸如此類 乃是以 太一 為萬物生成的根源或元始 而有 陰 陽

28 19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不過 該書所使用的主要觀念 則毋寧是 精氣 而非 元氣 譬如 盡 數 篇中說 精氣之集也 必有入也 集於羽鳥 與為飛揚 集於走獸 與為 流行 集於珠玉 與為精朗 集於樹木 與為茂長 集於聖人 與為敻明 44 又如 先己 篇中說 凡事之本 必先治身 嗇其大寶 用其新 棄其陳 腠理遂通 精氣日新 邪氣盡去 及其天年 此之謂真人 45 他如 圜道 說 精氣一上一下 圜周復雜 無所稽留 而 達鬱 二氣之說 於是在此也可轉用 元氣 觀念 來表述它在面對宇宙萬有的基本質能到底為何 之問題上的一定看法 此外 關於 太一 作為天地萬物之生成根元的討論 請參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並參見劉元彥 雜家帝 王學 呂氏春秋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三 盡數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三 先己 144

2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95 篇內則表示 凡人三百六十節 九竅五藏六府 肌膚欲其比也 血脈欲 其通也 筋骨欲其固也 心志欲其和也 精氣欲其行也 若此則病無所 居而惡無由生矣 病之留惡之生也 精氣鬱也 46凡此 在在顯示 精氣 這個觀念在 呂氏春秋 之整體思想中的基礎性與重要性 對於前揭引文中所表說的 同氣賢於同義 一句 或許可以這麼認 為 那是由於 氣 遠比 義 來得更為 精 要 所以為了達到 所 同彌精 以招致更好的政教成果 於是聖人乃 用意不可不精 而透 過 精氣 這個觀念 在 呂氏春秋 中 便更開展其所謂與物 以 精 氣溝 通 的感應思維 二 感應的質能憑藉與主體動力 精氣 與 誠 說文解字 解釋 精 字的意義 說道 擇米也 從米 青聲 46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三 圜道 卷二十 達鬱 1373

30 19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而段玉裁的注解 則表示 擇米 謂導擇之米也 引伸為凡最 好之偁 同 稱 47據此 精 字本應是取義於簡擇米穀的良窳狀 況 而後留下最好的米 因此 一般便可用它來指謂任何事物項目中 最 好的 的部分 從 呂氏春秋 所謂萬物 化於陰陽 的宇宙氣化論思想來看48 氣 不僅具有 陰 陽 二種性質上的區別 事實上也還可有 最好的 與 次之的 精 粗 之差等的分辨 因此 精氣 抑或 精 乃如 管子 內業 所說 意指 氣之精者 49 換言之 即是可以把它 稱為 品質最好的氣 這種 品質最好的氣 足以作為通貫天人物我 的憑藉或橋梁 乃是因為它內藏極具微妙功能的作用 所謂 神 詳見清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第七篇上 頁十六上半 48 請參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詳見李勉 管子今註今譯 下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先秦時代的 神 字 除有意指 天神 之一般意義外 主要還有表謂玄祕微妙之作用或功 能的內涵 譬如 老子 莊子 書中所說 請參見清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臺北 世

3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97 一如 管子 心術下 所說 一氣能變曰 精 51 而這種 精 似乎 便含有作為 存有的根據 之意義52 由於 氣之精者 內含所謂 神 因而又稱其為 精之神 53 抑或簡名 精神 而它也就意指 具有微 妙功能之最好的氣 關於 精神 一詞 老子 書中曾經分別使用 精 神 二字 來表述老子所謂 道 的存在情狀 以及用來形容 道 所擁有的微妙 功能 譬如第二十一章所謂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54而第六章則說 谷神不死 是謂玄牝 玄牝 界書局 1980 第一篇上 頁二上半的 神 字釋義 另請參見徐復觀 增訂兩漢思想史 卷二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對於 精 神 之意指的簡要論述 51 詳見李勉 管子今註今譯 下冊 請參見陳德和 淮南子 哲學之研究 以 道 氣 人 為核心的展開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研究所 1997 博士論文 正因如此 精 字才得以 一方面代表一種精神上絕對虛寧純淨的狀態 另一方面也同時 指稱一種生命氣機高度流行的狀態 詳見陳麗桂 淮南子裏的黃老思想 中國學術年 刊 第十四期 詳見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19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之門 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 55到了 莊子 在 外篇 中 則把 精 神 二字連用而成 精神 一詞 藉以或者表示人類 的心靈官能56 譬如 天道篇 中說 水靜猶明 而況精神 聖人 之心靜乎 天地之鑑也 萬物之鏡也 57不過 在 莊子 外篇 中 所使用的 精神 這個語詞 固然可以用來指稱 心 mind 但卻並 不僅限於這種意義 而是還有指謂比 人 心 更為底層更為基礎之 宇宙論層次的實質內涵 譬如 知北遊篇 引用老聃的話說 汝齊 同 齋 字 戒 疏 而心 澡雪而精神 掊擊而知 精神生於道 形本生於精 而萬物以形相生 58在這裡 精神 此一用語所意指的 當是 精 或 精氣 所擁有的微妙難測之作用或功能 而不必是特指 55 詳見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 請參見徐復觀 增訂兩漢思想史 卷二 詳見清 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卷五中 天道第十三 詳見清 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卷七下 知北遊第二十二 741 又 本文 作者謹案 感謝審查委員指出 本段引文中的 齊 字與 字 在道藏本 南華真經 中 乃分別作 齋 字與 瀹 字

3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199 人類的心靈 事實上 如果就 心 與 精神 之間的關係 而嘗試做出意義較 為明確的釐定 則應該說 心 只是 精神 體現在人類身上 同時依 於認識作用而把它官能化的一種表現 然而 所謂 精神 在其實質內 涵上 則未必只能拘限於意指人類的心靈 相反地 還更含有指向越出 人心範圍外的某種存在之意義 所以 天下篇 中 曾經如此評價莊子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 59而此處正也透露 精 神 一詞 本來另有其指向 人心 之上或之外 亦即 天地 這個 層次的意義內涵 這一層次的 精神 根據 莊子 知北遊篇 所說 通 天下一氣 60的思想 正是意謂 氣之精者 精氣 抑或 精 之微妙作用 因此 如果從這個意義層面著眼 那麼 精神 即可說是 59 詳見清 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卷十下 天下第三十三 詳見清 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卷七下 知北遊第二十二 733

34 20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一個寓含 具有微妙功能之最好的氣 的觀念61 而 呂氏春秋 所說 的 精氣 與 精神 二詞 雖然有時而異 但是卻也有時而同 具體 來說便是 精神 比起 精氣 一詞 乃更能凸顯 精 的能變義活 動義之微妙功能罷了 依於上來的解釋與辯明 由 氣 所構成的 人 這類存有者 根 據 氣 之 精 粗 相對而言 也可分作兩大構成要素 形體 和 精氣 或 精神 62 根據這樣的劃分 形體 只是作為個體存 61 事實上 呂氏春秋 之後的 淮南子 在以 精神 一詞表謂 心 的內涵時 一樣採取 與此類同的理解 所以 淮南子 本經訓 曾說 精 泄於目 則其視明 在於耳 則其聽 聰 留於口 則其言當 集於心 則其慮通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在 這裡即是指出由 氣 所構成的眼耳心口等感覺暨知覺器官 必須 其中有 精 方能發揮作用 而如此 也才保有它之所以為感知官能的真正意義 學者對於 淮南子 書 中的 精神 與 心 以及其關係的討論 請參見徐復觀 增訂兩漢思想史 卷二 正因 形體 與 精神 有別 所以 盡數 篇中說 天生陰陽寒暑燥溼 四時之化 萬 物之變 莫不為利 莫不為害 聖人察陰陽之宜 辨萬物之利以便生 故精神安乎形 而年 壽得長焉 長也者 非短而續之也 畢其數也 畢數之務 在乎去害 何謂去害 大甘大 酸大苦大辛大鹹 五者充形則生害矣 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 五者接神則 生害矣 大寒大熱大燥大溼大風大霖大霧 七者動精則生害矣 故凡養生 莫 若知本 知本則疾無由至矣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三 盡數 136 不 過 相較於 淮南子 一如牟鐘鑒教授所說 關於人體的形神關係 呂氏春秋 未予重

3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01 在的人物 其彼此之間感應活動的表面憑藉63 而 精氣 或 精神 才真是它們得以發生這種感應作用的潛層質能 因此 精通 篇中說 人或謂兔絲無根 兔絲非無根也 其根不屬也 伏苓是 慈石召 鐵 或引之也 樹相近而靡 或軵之也 聖人南面而立 以愛利 民為心 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 則精通乎民也 天賊害 於人 人亦然 今夫攻者 砥厲五兵 侈衣美食 發且有日矣 所被攻者不樂 非或聞之也 神者先告也 身在乎秦 所親愛在 於齊 死而志氣不安 精或往來也 64 這裡意謂 關於人間事行 未必一定需要通過具體有形的眼見耳聞 而 視 詳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序言 譬如 圜道 篇中說 人之有形體四枝 其能使之也 為其感而必知也 感而不知 則形 體四枝不使矣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三 圜道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九 精通 507 引文中的 其根不屬也 伏苓是 二句 根據陳奇猷之校釋 當作 其根不屬地 伏苓通之也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 九 精通 509 註 2

36 20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後才能對某種即將到來抑或是已然發生的情況有所知曉 因為 通過 比外在之形體動作更為隱微的 精氣 乃至 精神 的感通相應機能 即可而且更能預見該一情況 是否將會來到抑或業已存在 不僅人事如此 人同自然界之物 總括說為 天地 乃至與居處 在另一存在界的 鬼神 也一樣可以藉由 精氣 或 精神 為媒介 而發生彼此感應道交的情事65 譬如 本生 篇中說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 招無不中 萬物章章 以害一生 生無不傷 以便一生 生無不長 故聖人之制萬物也 以全其天也 天全則 神和矣 目明矣 耳聰矣 鼻臭矣 口敏矣 三百六十節皆通利 矣 若此人者 不言而信 不謀而當 不慮而得 精通乎天地 65 徐復觀先生 A.D. 曾經指出 精 的觀念 到了戰國末期大為流行 而各家使 用 精 字 也都有承認透過 精 可與天地人相通感的共同趨向 詳見徐復觀 呂氏春 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第十四期 另請參見 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著 氣的思想 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李慶譯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3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03 神覆乎宇宙 其於物無不受也 無不裹也 若天地然 上為天子 而不驕 下為匹夫而不惛 此之謂全德之人 66 或者像 勿躬 篇中所說 是故聖王之德 融乎若月之始出 極燭六合而無所窮屈 昭 乎若日之光 變化萬物而無所不行 神合乎太一 生無所屈 而 意不可障 精通乎鬼神 深微玄妙 而莫見其形 67 然則 為何聖人得以 精通乎天地 神覆乎宇宙 抑或能夠 精通 乎鬼神 呢 其中原由 一則是由於作為 精氣 或 精神 能夠感應 天地鬼神的義理基礎 如果就客觀層面來說 即是預先肯定了宇宙萬物 66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一 本生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七 勿躬 1078

38 20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莫非彼我相通而共構成一有機的存在界整體 所謂機體宇宙觀 一如 精通 篇中所說 父母之於子也 子之於父母也 一體而兩分 同氣而異息 若 草莽之有華實也 若樹木之有根心也 雖異處而相通 隱志相及 痛疾相救 憂思相感 生則相歡 死則相哀 此之謂骨肉之親 68 這是以父母之於子女為例 而用來顯示物與我或人與己之間的區別 實際上只不過是 一體 或 同氣 關係底下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分異相 狀而已 因此 在同篇中 乃更進一步論說 神出於忠 同 衷 字 而應乎心 兩精相得 豈待言哉 69藉此以表示人與己或物與我的 一出一應 通過 精氣 或 精神 便可彼此有其溝通合同 相 得 的感應狀態 68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九 精通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九 精通 508

3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05 然而 除了客觀上肯定人己一體物我同氣的宇宙情實 以作為感 應思維的義理基礎之外 雖說人人皆可與萬物感應相通 但卻並非每個 人都能自然地達到與天地鬼神感通相應的地步 因為 聖人 之所以 能夠與 天地 鬼神 感應相通 就其作為主體的意義而言 乃須提 供一定的主觀能動條件 而後才能成辦 這種屬於主觀層次的動力要素 呂氏春秋 的作者認為 那就是必須能夠 用意 入 精 以至上躋 於 神合乎太一 那種足以感動一切人物的神聖境界70 對於這種 用意 精到以至入乎神境的主體修為 呂氏春秋 另外 還使用了一個重要的概念 誠 以作為核心觀念 來表述與之相關 聯的功夫論觀點71 譬如 精通 篇中說 70 太一 與 精 氣 乃至 道 的這種關係 請參見陳麗桂教授所撰 呂氏春秋 裡 的黃老思想 乙文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三期 或以為 呂氏春秋 論說 感應 而不及乎 誠 之觀念 然而 根據本文此處所示 則應 該說它是一種倉卒之言吧 請參見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1983 博士論文 223

40 20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養由基射先 中石 矢乃飲羽 誠乎先也 伯樂學相馬 所見無 非馬者 誠乎馬也 宋之庖丁好解牛 所見無非死牛者 三年而 不見生牛 用刀十九年 刃若新磨研 順其理 誠乎牛也 72 在此所謂 誠 顯然是指完全投入神志專一的意思 而這亦即是表示 如果主體能夠 用意 專一推致 誠 心而無任何旁鶩 那麼 依據 通過 精氣 或 精神 可使萬物感應相與的道理 便在客觀上能有 誠 乎此而諭乎彼 感乎己而發乎人 73的效果 恰如 具備 篇中所說 三月嬰兒 軒冕在前 弗知欲也 斧鉞在後 弗知惡也 慈 母之愛諭焉 誠也 故誠有誠乃合於情 精有精乃通於天 乃通 於天 水木石之性 皆可動也 又況於有血氣者乎 故凡說與治 之務莫若誠 聽言哀者 不若見其哭也 聽言怒者 不若見其鬥 72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九 精通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九 精通 508

4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07 也 說與治不誠 其動人心不神 74 在這裡乃是意謂 唯有致 誠 才能德合人情而精通於天 於是自然也 就足以感動萬物 而無事不應 不過 提及 誠 這一觀念 每會令人聯想到儒家的典籍 中 庸 因為 正如眾所周知的 中庸 所強調提倡的 中庸 德行 可 說就是以 誠 為中心所展開的教示75 而 誠 之在 中庸 書裡的 重要義理涵蘊 則是不僅含有內聖外王之道的內容 尤其具備天人合一 之道的面向76 雖然 誠 在道家重要典籍 莊子 的 雜篇 之中 已受到相當的重視 不過 它的意義 主要乃是落在意指精神摶聚充盈 74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八 具備 1226 引文中 乃通於天 水木石之性 二句 按照陳奇猷的校釋 則認為應當作 通於天 水火木石之性 詳見該書 頁 1231 註 24 為佳 75 請參見宋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此外 討論 誠 字在 中庸 書裡的義理定位 問題之文章 請參見吳怡 中庸誠的哲學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請參見吳怡 中庸誠的哲學 第四章 誠是天人合一之道 第五章 誠是內聖外王之道 50-81

42 20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的一種生命狀態 譬如 庚桑楚篇 所說 不見其誠己而發 每發而不 當 77以及 漁父篇 所言 真者 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 不能動 人 78等等 而且它在 莊子 書中 也並不與 仁 義 等人倫道 德觀念結合起來 以展開哲理的論述 79 相反地 呂氏春秋 所說的 誠 則更接近 中庸 的觀念80 同時書中也曾引用孔子的話說 誠 乎此者刑乎彼 81 因此 如果說 呂氏春秋 所謂 誠 乃重點反映 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取向 也許還更為適宜吧82 然則 這樣的 誠 乃是通貫天地人物 既具本體論含義 同時 也有功夫論內涵的一種實存生命作用 而透過它所要達到的 即是一般 77 詳見清 郭慶藩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卷八上 庚桑楚第二十三 詳見清 郭慶藩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卷十上 漁父第三十一 請參見吳怡 中庸誠的哲學 請參見沼尻正隆 呂氏春秋の思想的硏究 東京 汲古書院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八 具備 1226 引文中的 刑 字 義同 形 字 請參見該書 頁 1230 註 請參見吳福相 呂氏春秋八覽研究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另請參見田鳳 台 呂氏春秋探微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4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09 人所熟知的 天人合一 境界 因此 呂氏春秋 通過此一觀念所掌握 的 用意 致 誠 以求通乎天地鬼神的感應思維 用在自身的心性 修養之上 便是落實在成就一種向上足以與天地 精神 或 精氣 同 遊的道德涵養 而把它施用於社群活動之中 則是希冀完成一種以 外 王 為理想的政教事業 亦即期盼能夠如同 月形乎天 而群陰化乎淵 一般 以 聖人形德乎己 而四方咸飭乎仁 83 當然 這是 呂氏春 秋 為了建立人間政教的運作原則 而嘗試往外向上追尋一種穩定客 觀的自然法則 然後所找到的形上義理基礎 這種奠基在物我感應思 維之上的 誠意 觀念 肯定以 精氣 或 精神 為憑依的深層聯繫 活動 可以不必訴諸粗糙形體所發出的動作言談 便能達到人己或物 我彼此相通互得的效果 而這類看法在該書中 乃毋寧是相當明確且斷 然的 正如 精諭 篇中說道 83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九 精通 507

44 21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聖人相諭不待言 有先言言者也 口呡不言 以精相告 聖人之相知 豈待言哉 84 聖人相諭不待言 正如海上蜻鳥預知來人心聲 不必經由看見形色 聽聞言音 而只需透過 精氣 或 精神 就能探得對方內心中更為底 層的意向一般 呂氏春秋 透過 精氣 概念 來揭明物我或人己感應機制所憑 依的基本質能 這樣的意旨 當然極其顯明 而 用意 致 誠 即可 通神合天的非常觀點 則更點出它所展開的氣類感應論述 事實上已經 探及了感應如何可能的動力根源問題85 即使書中所論 或許還不夠 84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八 精諭 藉由 誠 以達到與天地鬼神感應相通 乃主要出於人的主觀能動力 所以徐復觀先生曾 說它是 自覺地天人通感 不過 徐復觀先生同時還認為 呂氏春秋 所演繹而給予漢代 思想以莫大影響的 乃是以 類 相感通一種非自覺地天人通感的感應類型 請參見徐復 觀 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第十四期

4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11 充分86 嗣後 淮南子 乙書 同樣依憑 精氣 或 精神 觀念 以 進行 類同相召 氣同則合 聲比則應 87這類感應思維模式的論述 並且還有更為詳明的義理發揮 四 淮南子 的感應思想 承前所述 呂氏春秋 認為事物 以類相召 氣同則合 因此 只要是就同類事物觀察它們相互作用彼此影響的感應變化 便可得知 將然的情況 抑或 用意 精細入微 就能掌握天地萬物更深更大 更遠的發展趨勢 而相應於這種思想 同樣是以 道家 學說為中心的 淮南子 88 針對作為其主要觀念之一的 感應 則顯然還有更多 86 雖然余治平教授曾經指出 從 尚書 乃至 春秋繁露 為止的 感應思維 論述 無不呈 現出兩個致命的缺點 而其中之一便是 未曾明確解答物物之間到底 如何感 它是通過 什麼機制來完成的 以及這種機制發生的基礎是什麼 它的原理又如何 等等 詳見余治 平 中國的氣質 發現活的哲學傳統 114 但是 事實上 呂氏春秋 所提出的看 法 也絕非對此類問題毫無回應 而是至少做出了一點解釋 87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二十 召類 請參見鄭良樹 淮南子通論 台北 海洋詩社 于大成 理選樓論學稿 台

46 21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更具系統的論述89 一 從氣類相動到天人感通 在 淮南子 的 泰族訓 中 記載了如下的說法 夫溼之至也 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 風之至也 莫見其象而木已 動矣 日之行也 不見其移 騏驥倍日而馳 草木為之靡 縣熢 未轉 而日在其前 故天之且風 草木未動而鳥已翔矣 其且雨 北 臺灣學生書局 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96 不過 這裡所謂 道 家 卻是一個多少已含歧義的語詞 譬如胡適先生 A.D. 曾說 道家是個雜 家 則 道家 就成為不是純粹無雜的一個概念了 詳見胡適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 台 北 胡適紀念館 另請參見金谷治 秦漢思想史研究 京都 平楽寺書店 澤田多喜男 淮南子 における道家的傾向と儒家的傾向 東海大学紀要 文学部 第 24 輯 美國學者拉布蘭克 Charles Yvon Le Blanc 已經指出 感應 思想在 淮南子 中 有更 為系統的陳述 而事實上 他的博士論文 正是以 淮南子 第六篇 覽冥訓 的翻譯以 及圍繞在 感應 論題主軸之下的分析研究 請參見 Charles Yvon Le Blanc, The Idea of Resonance (Kan-ying) in the Huai-nan Tzu. With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Huai-nan Tzu Chapter Six, pp.8-9. 而陳麗桂教授則指出 淮南子 書裡的諸多 感應 論述 可以說是 敷衍 呂覽 召類 應同 精諭 精通 各篇之旨 詳見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 想研究 223

4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13 也 陰曀未集而魚已噞矣 以陰陽之氣相動也 故寒暑燥溼 以 類相從 聲響疾徐 以音相應也 故 易 曰 鶴鳴在陰 其 子和之 90 這裡意謂 雖然某一事物的具體 形 象 尚未顯現而讓人得以目睹 眼見 但是 事實卻已在另一事物上呈露了徵候或朕兆 職是之故 物 與物之間應當具有某種存在上的關係抑或意義上的連繫 然則 那是 什麼 而又為什麼會如此呢 針對這個問題 淮南子 認為 那是由於萬物彼此之間保有一種 以 類相從 的存在連繫 而這樣的存在連繫 則正是透過前述所說 感應 這樣的互動原理或機制 來承載與呈現其具體內涵 至於用以說明同類 事物這種 相從 相應 關係所憑依的基本質能 淮南子 在此還是 90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十 泰族訓

48 21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提出 氣 這樣的觀念91 並且引用 周易 中孚卦 九二爻的爻辭 而具象化地表述那種 氣類相動 的萬物感應模式92 由於 陰陽同氣相動 93 以致事物能夠 以類相從 所以 淮南 子 的作者 為了顯示萬物彼此共構而成的 感應 關係 乃普遍內在 於各個事物之中 於是更列舉了可以徵見的多樣自然現象 譬如集中體 現在 覽冥訓 裡的感應論述 便如此說道 東風至而酒湛溢 蠶咡絲而商弦絕 或感之也 晝隨灰而月 運闕 鯨魚死而彗星出 或動之也 山雲草莽 水雲魚鱗 91 請參見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請參見胡適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 而這種同類事物之間得以具有感應作用的 思想 從思想史的角度來看 或許當與所謂 陰陽五行家 的學說 保有較近的承繼關係 不過 由於本文的主旨 並不放在討論這種思想史的問題之上 所以也就不得不擱置如此議 題的論究 關於討論這個議題的學界文章 請參見日本學者向井哲夫 淮南子 と諸子百 家思想 京都 朋友書店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456

4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15 旱雲煙火 涔雲波水 各像其形 類所以感之 94 今夫調弦者 叩宮宮應 彈角角動 此同聲相和者也 95 而在 天文訓 中也說 毛羽者 飛行之類也 故屬於陽 介鱗者 蟄伏之類也 故屬於 陰 日者 陽之主也 是故春夏則群獸除 日至而麋鹿解 月者 陰之宗也 是以月虛而魚腦減 月死而蠃蛖膲 火上蕁 水下流 故鳥飛而高 魚動而下 物類相動 本標相應 故陽燧見日則燃 而為火 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 虎嘯而谷風至 龍舉而景雲屬 騏驎鬥而日月食 鯨魚死而彗星出 蠶咡絲而商弦絕 賁星墜而 渤海決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三 天文訓

50 21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在此所說 陰 陽 二氣 由於彼此在性質上有不同的規定 所以根 據這樣的分類標準 陰 陽 乃得以分門別為二類 二氣既然已經 別為異類 那麼 屬於 陰類 的事物 便跟從陰主出現 而歸為 陽 類 的事物 也就追隨陽主產生 這樣 以類相從 的宇宙萬物 97 並 非靜止不動的存有者 而是 物類相動 本標相應 在動態中實 存的物體 因此 不僅自然界的物象之間能夠感應相與 並且人世間 的事行也是如此這般 類同相召 而能因感應而聚合 譬如 主術訓 中說 夫水濁則魚噞 政苛則民亂 是以上多故 則下多詐 上多 事 則下多態 上煩擾則下不定 上多求 則下交爭 冬日 之陽 夏日之陰 萬物歸之 而莫使之然 故齊莊公好勇 97 李增教授指出這種 以類相從 的所謂 類 它的定義 其實並不嚴謹 而或許只是 兩 物在某一現象中有所雷同者而已 詳見李增 淮南子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5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17 不使鬥爭 而國家多難 其漸至于崔杼之亂 頃襄好色 不使風 議 而民多昏亂 其積至昭奇之難 故至精之所動 若春氣之生 秋氣之殺也 雖馳傳騖置 不若此其亟 故君人者 其猶射者乎 於此豪末 於彼尋常矣 故慎所以感之也 夫榮啟期一彈而孔子 三日樂 感于和 鄒忌一徽而威王終夕悲 感于憂 動諸琴瑟 形諸音聲 而能使人為之哀樂 縣法設賞 而不能移風易俗者 其誠心弗施也 98 這裡指出 不但樂音感動人心 有著 以類相從 的規律 而且政教施 作 也還是在 類同相召 之列 就中 引文另還強調 至精 誠心 之感動於人物 乃遠比飛騎傳書更為迅速 所以藉此勸誡為人君主的上 位者 必須慎行他的任何作為 98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九 主術訓

52 21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隨順 感應 原理於萬物之間普遍存在的這種信念 自然也會肯定 人世與上天彼此 有以相通 所以 泰族訓 中說道 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 故國危亡而天文變 世禍亂而虹蜺見 萬 物有以相連 精祲有以相蕩 99 這是認為 天 人 並非全然隔絕的兩類存在物 而是恰如同類事物 有所 相連 100 亦即可以憑藉 精氣 相互推動激蕩一般101 它們 彼此之間也有確定意義的存在連繫 然而 眼前所見似乎是截然異類的 天 與 人 卻實際上有以相通 這樣的說法 又是否與所謂 以類 相從 的基本論斷有所違反呢 事實上 所謂 天 人 之間的區分 不過是針對就總體存在而 99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十 泰族訓 相連 的 連 字 楊樹達認為是 運 字之誤 如果確實如此 那麼 相連 既作 相 運 則便可理解為相互推動的意思 請參見張雙棣 淮南子校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 社 註 請參見溫韌 淮南子 感應觀新探 哲學研究 第十二期

5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19 言的 宇宙 和 人生 這兩種大小領域有別的一種概括表示 而進 行這種判別 乃表現出人類對於一切現象 不論是就群體抑或是就 個體所展開的一種 分類 classify 判別 distinguish 之理性思辯 活動 但是 它所依據的標準 卻又不是固定不變的唯一 舉例來說 即使以 陰 陽 兩類性質的差異作為判準 然而 同一個人也可能 由於兼具 陰 陽 二性 而被歸為不同的 二類 譬如 以男人為 陽 而以女人為 陰 同時 以個性剛烈屬 陽 而性情柔順則歸 陰 於是一個性情柔順的男人 不也可以因為兼具 陰 陽 二性 而一時被分判為屬於不同的 二類 關於這種分類標準的相對性 李增教授在他的研究論文中 也已經有所說明 茲不再贅述 詳見李增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臺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此外 同 類 固然可以相召而合聚 但是 異類 的事物 緣於 氣 為其本質的一致性 則又可 藉由 氣 的能化性 而提供它們彼此得以感應的一項基石 請參見趙雅博 秦漢思想批 判史 上冊 臺北 文景書局

54 22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基於這樣的理解 天 人 固然 好像 是異類的兩種存在103 但是 設若進一步能夠發現二者 有以同 的某項標準 那麼 還是可 以適用於 以類相從 的感應規定 而肯定他們彼此之間的互動 相通 然則 值此之際 如此意義的歸類標準 又究竟是什麼呢 事實上 這一標準與 呂氏春秋 所說仍然大致相同 那就是 天 人 二 者 同氣 擁有屬於同一本質的存有內涵 所以其彼此之間還是能夠 有以相通 不過 天 人 固然因為 同氣 而得以彼此感應相互溝通 但是 假使更準確地說 它們之間的存在連繫 依舊還是應當說得藉由 精氣 或 精神 這種 氣之精者 才能更為真實有效地搭建起來 103 在這個時候 尤其應該釐清事物是否 同類 與事物是否 相似 二者之間是有所差別的 前者 依於更底層的理據 而後者 可以只是根據事物表象上的某種一致性而已 同樣的 事物是否 異類 也不能僅僅依靠表象上的觀察所得 來進行直覺式的判斷 請參見村田 浩 淮南子 の類 中國思想史研究 第十七号

5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21 這就如同 覽冥訓 中所說 昔者 師曠奏白雪之音 而神物為之下降 庶女叫天 雷電 下擊 然而專精厲意 委務積神 上通九天 激厲至精 武王代紂 渡于孟津 陽侯之波 逆流而擊 疾風晦冥 人馬不 相見 於是武王左操黃鉞 右秉白旄 瞋目而撝之曰 余任 天下誰敢害吾意者 於是風濟而波罷 魯陽公與韓搆難 戰酣 日暮 援戈而撝之 日為之反三舍 夫全性保真 不虧其身 遭 急迫難 精通于天 若乃未始出其宗 何為不成 104 專精厲意 委務積神 可以 上通九天 激厲至精 感得種種天象 物變來作印證 這當然是循著 感應 原理而 精通于天 的結果 不 過 就主體層面來看 卻還是得涵養自身心神而達到 精之至 的人 104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56 22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才能具體成就這樣的非凡境界 譬如 繆稱訓 中舉例說道 身曲而景直者 未之聞也 說之所不至者 容貌至焉 容貌 之所不至者 感或至焉 感乎心 明乎智 發而成形 精之至也 可以形勢接而不可以昭誋 戎翟之馬 皆可以馳驅 或近或遠 唯造父能盡其力 三苗之民 皆可使忠信 或賢或不肖 唯唐虞 能齊其美 必有不傳者 105 這種藉由 專精 積神 而達到足以深深感動天地人物的 精之至 實際上即是意指一種 心志完全集中於一點 而無半絲半毫雜念夾雜在 裏面的精神狀態 106 而它正如同 呂氏春秋 中所說 乃是經由 用 意 致 誠 所可以獲得的最大效果 105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十 繆稱訓 713 就中 感或至焉 一句的 感或 二字 當作 感忽 而它的意指 乃是用以表示 精誠之動人者也 106 引見徐復觀 增訂兩漢思想史 卷二 234

5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23 二 精通于天 的主體修為 誠如 主術訓 中所說 至精為神 107因而雖然某種事物是否 發生某個人物能否有所感應 基於 以類相從 的原則 也許可以 經由 類推 Analogy 這樣的理性思維方式而獲知或預見 不過 淮 南子 的作者 卻又認為就中所依據的 氣類相動 這個感應原理 更深刻來說 則是極為微妙非常奧祕 而非凡常知見所能意料想 像 正如 覽冥訓 中所說 物類之相應 玄妙深微 知不能論 辯不能解 108 然而 物類之相應 的深層感應原理 固然不是訴諸一般人心的論 知辯解活動所能搆及 以致顯現出似乎有點 無形而神祕 的性徵109 但是 這並不代表 淮南子 就會因此認為 人無法通過特定程序的功 107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九 主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請參見溫韌 淮南子 感應觀新探 哲學研究 第十二期

58 22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夫修為 來操作那樣潛藏在萬物之中的實存功能 抑或體見該一道理的 底蘊 而達到與之自然冥合 乃至能夠順勢駕御感應原理的種種具體發 用 這一特定的修鍊之道 在 淮南子 書中 不僅落實在 專精厲意 委務積神 亦即具備 誠 或 精誠 的心神摶聚功夫之上 而且還更 強調排除人為智巧的有意介入 亦即必須 無為 虛靜 才能讓所做 功夫的效果達到極至 關於 誠 或 精誠 這一功夫面向 淮南子 與 呂氏春秋 的 觀點約略相同 不過 在表述上則更為詳細 譬如 泰族訓 中說 高宗諒闇 三年不言 四海之內寂然無聲 一言 聲然大動 天下 是以天心呿唫者也 故一動其本而百枝皆應 若春雨之灌 萬物也 渾然而流 沛然而施 無地而不澍 無物而不生 故聖 人者 懷天心 聲然能動化天下者也 故精誠感於內 形氣動於

5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25 天 則景星見 黃龍下 祥鳳至 醴泉出 嘉穀生 河不滿溢 海不容波 110 這裡指出 懷天心 的 聖人 也就是能夠 精誠感於內 形氣動於 天 的有道之士111 因此 泰族訓 中接著說道 故聖人養心莫善於誠 至誠而能動化矣 112 這種透過 至 同 致 誠 功夫所實現的感應效果 不僅可以抵達 精 通于天 的境界 同時也能在人生界內發揮感化其他人事的重要影響 譬如所謂 賞善罰暴者 政令也 其所以能行者 精誠也 攄道以 110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十 泰族訓 或以為透過 誠 字 淮南子 遂將道家的 道 觀念 同陰陽五行家的 精 氣 連結 起來了 請參見 Charles Yvon Le Blanc, The Idea of Resonance (Kan-ying) in the Huai-nan Tzu. With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Huai-nan Tzu Chapter Six, p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十 泰族訓 1382

60 22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被民而民弗從者 誠心無施也 113 根據這一信念 淮南子 的作者肯定 唯有透過 精誠 上達而躋於 以 從天地之固然 114的境地 方才可能真正感動他人之心 以致促使他們 回應自己的意志努力 而樂意配合自己的政教措施 這同時也就是所 謂上符於 天心 的人事作為 至於在 無為 虛靜 這一功夫面向上 淮南子 固然可說一方 面 繼承和豐富了 呂氏春秋 的 因而不為 的思想 115 但是 作 為 淮南子 的 鎖鑰觀念 之一 的 無為 毋寧含有更多層面的 意義116 而就中與作為感應活動之主體修養最具直接關聯的義涵 則應 113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十 泰族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請參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190 然而 呂氏春秋 所謂 無為 主 要是對君主而言的 請參見熊鐵基 論 呂氏春秋 的中心思想 收錄於陳鼓應主編 道 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詳見李增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並請參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 究 王煜 評介拉布蘭克博士 淮南子的感應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十

6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27 當說是落在與所謂 公道 117 尊重自然規律 118思想 保有一定內在 連繫的 智故消滅 119 志氣虛靜恬愉 120這類功夫論的觀點之上 然 則 智故 又是意指什麼呢 在 原道訓 中說 夫鏡水之與形接也 不設智故而方圓曲直弗能逃也 121 據此 所謂 智故 從形式上來說 也就是含有 非自然 的意思122 三卷第十一期 陳麗桂 淮南子的無為論 國文學報 第十七期 請參見王煜 評介拉布蘭克博士 淮南子的感應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十三卷第十 一期 請參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七 精神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相反地 自然 則是與 機械 智巧 乃至發乎人為造作的 仁義 等詞相對見義的 一個觀念 請參見本田濟 東洋思想研究 東京 創文社 此外 有關 淮 南子 的 自然 觀念 另可參見日本學者田中麻紗巳在他所撰寫的 淮南子 の 自然 について 前漢道家思想の一面 集刊東洋學 第 36 期 乙文中的概要 討論

62 22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而這種 非自然 則是與人類的主觀作為直接相關 譬如 原道訓 又說 所謂天者 純粹樸素 質直皓白 未始有與襍糅者也 所謂人者 偶差智故 曲巧詐偽 所以俯仰於世人而與俗交者也 123 換言之 智故 乃是 人為 的一種產物 這種人為產物的內容 事實 上就是一種 機械之巧 124 機械巧故之心 125 它與發乎自然的 天 機 126不同 乃源出於個人的私心偽詐尋伺計較 而適足以斲喪自我 的真樸消耗內在的精神 因此必須予以棄置 然後才能 保其精神 127 以至 能登假於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七 精神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八 本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七 精神訓

6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29 棄知 同 智 故 129 主要是為了讓 精神反於至真 而成就 一種 真人 的生命境界130 而 真人 則是 未始分于太一者也 131 所謂 太一 通過 呂氏春秋 的類似說法 可以上溯至 莊子 書中 的 太一 甚至 老子 所說的 道 132 亦即是意指不與物類 隔而 不通 的宇宙根源133 而這當然也是 道 落實在萬物生成或根源問題 上的另一種表述134 因此 只要受到 智故 等等人為造作所拘限的 精 129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七 精神訓 就中 精神 一詞 或作 精氣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八 本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十四 詮言訓 請參見沼尻正隆 呂氏春秋の思想的硏究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十四 詮言訓 請參見李增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在這種作為宇宙萬物之根源的意義下 太 一 不僅與 道 同義 並且也跟所謂 元氣 概念 具有同一所指 請參見平岡禎吉 淮 南子に現われた氣の硏究 東京 理想社 而 太一 的這種用法 主要 便是落在宇宙生成論之意義上而被提出的 請參見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著 李 慶譯 氣的思想 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 129 不過 學者另外也已指出 當 道 與 氣 合論時 氣 不一定就是氣化宇宙論意義下的那種形而下之氣 因此 淮 南子 提及 道 或 精氣 生成萬物的相關說法時 未必一定就是意味著宇宙論意義下的 氣化萬物 事實上 這裡顯示出 生 這個字詞的歧義性 以及反映了宇宙存有論宇宙根 源論 以及宇宙生成論之間的某種觀念糾結 請參見陳德和 淮南子 哲學之研究 以 道 氣 人 為核心的展開 51-53

64 23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神 或 精氣 復返於至樸純真的 太一 自然也就可以與萬物感應 而無所隔礙了 然而 除了在心知層面必須揠棄 智故 之外 如果想 要有效通過感應理則 以上通四達於天地萬物 卻仍然還有另一個修鍊 的重點 而這也是 淮南子 書中所著意展開論述的項目 這個修鍊的 重點 也就是 虛靜 虛靜 乃是 無為 思想的另一面向135 而它在道家哲學傳統裡 的觀念來源 當然還可追溯到 老子 乙書136 然則 淮南子 通過 虛 靜 觀念所期望復返的實質內涵 乃是與 天 同 性 的 人之性 而它在功夫修為層次上的操作要領 則又與摒除個人嗜欲的作為保有密 切關聯 譬如在 俶真訓 中說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 人性安靜而嗜欲亂之 夫人之所受於天 135 請參見徐復觀 增訂兩漢思想史 卷二 老子 第十六章說 致虛極也 守靜篤也 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也 詳見劉德 漢 淮南子與老子參證 臺北 樂學書局

6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31 者 耳目之於聲色也 口鼻之於芳臭也 肌膚之於寒燠 其情一 也 或通於神明 或不免於痴狂者 何也 其所為制者異也 137 這裡指出 人性安靜 但是由於受到 嗜欲亂之 所以不能常保處於 安靜 的本然狀態 然而 人性的本然狀態之所以被視為 安靜 則 基於人性的本然狀態 實際上就是 天之性 換言之 它是與天性的實 質內容 道 一致的原初所賦138 不過 因為人心在與外物相應對 時 生起了種種情感欲望偏好 以致終於不知 反己 139 所以才 137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 俶真訓 這種人性觀與 呂氏春秋 對於人性的看法 基本上可說是一致的 關於 呂氏春秋 書內 的人性觀 請參見傅武光教授所著 呂氏春秋之人性論 教學與研究 第五期 乙文的論說 而在 天 道 為至善的理解之下 由 天 道 所生的人類 它 的所謂 本 性 自然也為善的 所謂 安靜 清淨 恬愉 之類的說法 事實上也 不過是用以表述 善的 的各種具體面貌而已 請參見趙雅博 秦漢思想批判史 上冊 事實上 由於外物引誘而導致內心生發種種的情緒 這種內外相應的情況 應該說是一體 兩面的表現 而都是擾動清靜本性的原因之一 另請參見陳麗桂 淮南子論修養 國立 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二十卷第一期

66 23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會滅卻 天理 而違離於 安靜 的人性140 然則 只要 能反諸性 141 而不 縱欲而失性 142 也就可以 返性於初而游心於虛 143 以成為 聖人 抑或 真人 144 這樣的 聖人 或 真人 乃像 精神訓 中所說 性合于道也 故有而若無 實而若虛 處其一 不知其二 治其內 不識其外 明白太素 無為復樸 體本抱神 以游于天 地之樊 芒然仿佯于塵垢之外 而消搖于無事之業 浩浩蕩蕩乎 140 譬如所謂 人生而靜 天之性也 感而後動 性之害也 物至而神應 知之動也 知與物 接而好憎生焉 好憎成形而知誘於外 不能反己 而天理滅矣 故達於道者 不以人易天 外與物化而內不失其情 至無而供其求 時騁而要其宿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十一 齊俗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 俶真訓 140 而這種 返性於初而游心於虛 的主張 正是為了實現人之與自然萬物為一體的生命理想 請參見孫長祥 淮南子 中的自然思想 與環保理念 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五卷第九期 關於 淮南子 書中的理想人物 除 真人 聖人 之用語外 還有所謂 至人 達人 乃至 大人 聖王 之類的稱呼 而其中以 聖人 這一用語 出現的次數最多 請參見 陳麗桂 淮南子的道論 收錄於 第四屆國際易學大會 第一次世界道學會議會後論文集 台北 中華民國老莊學會

6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33 機械之巧 弗載于心 正肝膽 遺耳目 心志專于內 通達 耦于一 感而應 迫而動 不得已而往 如光之燿 如景之 放 以道為紃 有待而然 抱其太清之本而無所容與 而物無能 營 廓惝而虛 清靖而無 思慮 145 這種 返於性 而 合于道 的功夫修為 就是落實在對治一己的情意 嗜欲之上 因為 一如 原道訓 中所說 夫喜怒者 道之邪也 憂悲者 德之失也 好憎者 心之過也 嗜欲者 性之累也 故心不憂樂 德之至也 通而不變 靜 之至也 嗜欲不載 虛之至也 無所好憎 平之至也 不與物散 粹之至 能此五者 則通於神明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七 精神訓 就中 清靖而無思慮 一句的 思 慮 二字 當刪 請參見該書 頁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62-63

68 23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神明之事 不可以智巧為也 不可以筋力致也 147 而 能此五者 卻可以 通於神明 那是由於 道德上通 148的結果 職是之故 據此 而返本於 渾沌 的 太一 才足以感動一切人物與己相應 而在事行 上能夠 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或是在政教方面達到 澹然無治也而無 不治也 149 五感應思維所涵蘊的 同時性 觀念 就表現為 氣類相動 這種類型的感應思維來說 呂氏春秋 與 淮 南子 的諸多論點 或許大致雷同150 具體說來 它們都認為物我人 己乃至天人之間 莫不存在著某種非個人主觀智巧所能探測掌握 147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二十 泰族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六 覽冥訓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一 原道訓 48 另請參見鄭良樹 淮南子通論 如果 淮南子 真如學者所說 是以 呂氏春秋 為 藍本 所寫成的一部著作 那麼 它 們之間具有相當高度的雷同性 自然也就不難理解了 請參見牟鐘鑒 淮南子 對 呂氏 春秋 的繼承與發揮 收錄於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

6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35 而且是由可見形象呈顯之前的 精氣 這種基本質能所支撐起來的內在 互動機制 對於這種連繫萬物的內在互動機制 它們使用 感應 這個 觀念來展開論述 而萬物彼此發生 感應 的一項基本規定 則是所謂 類同 這也就是說 類同 的雙方抑或多樣的事物之間 可以相 互召引彼此推動 因此 就人事運作層面來說 人們可以基於這種感 應的基本理則 而施展其 類推 Analogy 的理性思維活動 來觀察 某類事物 以了知或預見該類事物是否出現 並且也可藉由某一特定事 物 來感召同類的其他事物來應 不過 對於所謂 異類 的事物 難 道它們彼此就毫無感應上的可能嗎 檢諸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二 書裡的說法 似乎還未曾針對這種情況 展開正面的論述 然則 據理 而談 說為 異類 的事物 真的不具備相互感召而彼此有所呼應的任 何基礎嗎

70 23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一 類同 感應與 異類 感應 事實上 一如本文 前言 中所引 周易 咸卦 的 彖辭 說 咸 感也 柔上而剛下 二氣感應以相與 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聖人感 人心而天下和平 在這裡 周易 經傳不過表示 二氣感應以相與 而已 然而 在 咸卦 彖辭 的 二氣感應 說法裡 所謂 二氣 如 果順著句前 柔上而剛下 的表述 則可說它是意指性質 剛 柔 有別的兩類 氣 而當它落實在人類身上時 實際上可以認為就是指向 了 男 女 兩種性別 因此 如果就 男 女 二性 而把它們 分別成兩大種類 那麼 所謂 二氣感應 正可說是用以表示 男 剛 女 柔 兩類氣性之間的感應現象 當然 對於 二氣感應 之說 假使再用 周易 書內更為抽象的其他觀念 來闡釋它的內涵時 那麼

7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37 它其實也就是意謂著 陽 陰 二氣彼此之間的感應作用 職是之故 解釋萬物之間的 感應 關係 剋實而論 也並不必然需要預設 類同 才能成立 而是彼此 異類 的事物 仍然可以有所 感應 151 這所 以唐宋時期的儒者 譬如孔穎達 A.D. 張載 A.D. 等人 承繼 周易 的 二氣感應 思維 乃更進一步指出 宇宙萬有之間 確然還可發現 異類 彼此感應的事理152 誠如前節中業已論陳的觀點 類 之為言 原是方便人們進行認識 區別 而建構出來的一個概念 就實而論 單單面對某個事物 而就想 151 這種 異類 事物間的感應之所以可能 就 呂氏春秋 乃至 淮南子 來看 應該是因為 表現上似乎不同的物類 也仍然還具有共同的基本質能 所謂 精氣 請參見劉元彥 雜 家帝王學 呂氏春秋 孔穎達在 周易正義 中說 其造化之性 陶甄之器 非唯同類相感 亦有異類相感 者 若磁石引針 琥珀拾芥 其類繁多 難一一言也 詳見該書 頁 15b 而張載在 橫 渠易說 裡也提出事物實有 以異相應 的情況 如男女是也 二女同居則無感 又 張載在解釋 周易 咸卦 的文義時 還曾指出事物彼此感應相與之道 不可一概而論 或 有 以同而感 者 但是 也有 以異而應 者 張載如此說道 感之道不一 或以同而 感 聖人感人心以道 是以同也 或以異而應 男女是也 二女同居則無感 或以相悅而 感 或以相畏而感 詳見 張子全書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8 卷十 易 說中 咸

72 23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要指認它到底應該屬於哪個類別 終究是無法做出絕對固著之判定的 譬如 人 這一類 根據它與其他 動物 有所不同的內涵 理性 抑或 仁 義 等等 固然可以因此自別成類 不過 人 連同其他 動物 則更有它們異於所謂 植物 的內涵或性質 情意 運 動 等等 那麼 難道不是又可以據此認為 人 與 動物 共成一類 而與 植物 別類 在具有這樣的認識之背景下 倘若定要採取二中擇 一的方式 而逼問某人 譬如張三 究竟屬於 人 這一類 抑或是 歸諸 動物 這一類 值此之際 似乎只好採取宋代大文豪蘇東坡 A.D. 所說 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 者而觀之 則物與我皆無盡 153的認識論立場 採取雖然消極但卻也 是相當如實地說道 應當依據特定的觀察角度 視情況給予相對意義的 153 引見蘇軾 前赤壁賦 謝冰瑩等註譯 古文觀止 臺北 三民書局

7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39 判別 而不能做出某種絕對不可移易的固定論斷154 然而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所取 類固相召 氣同則合 這一 類型的感應思維模式 則又實際上是通過 天地之和合 陰陽之陶化萬 物 皆乘一氣者也 155的角度 亦即是經由宇宙萬有同為 一氣 之所 生之所化的觀點切入 然後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義理論定156 因此 二 書對於 類同相召 的認定 究實而言 正是以 氣同則合 這種宇宙 論觀點為它的理論根柢 雖然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也有 陰 陽 二氣異質異性的基本認識 但卻毋寧側重於擱置 陰 陽 之間的性 154 事實上 唐代儒者孔穎達在 周易正義 中所舉的 異類感應 之例 誠如日本學者坂出祥 伸所指出的 它們在秦漢三國時代的文獻中 反而是被視為 同類感應 的例子 詳見坂出 祥伸 中國思想研究 醫藥養生 科學思想篇 大坂 關西大學出版部 由 此不也可以讓人了解 所謂 分類 由於標準有所不同 便往往可能人各異見 155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八 本經訓 565 引文中的 一氣 原作 人氣 莊逵吉 表示 乘人氣 本作 乘一氣 唯 藏 本作 人 何寧校釋本句 認為 人氣 當 作 一氣 才是 156 請參見陳麗桂 淮南子 的感應思想 收錄於 道家與道教 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應文 集 道家卷

74 24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質差異 而更強調一一事物類別之間的某種內部 同一性 Identity 這個面向 不過 這又是基於什麼理由或原因呢 論究其箇中原由 如果單由檢視它們的形上理論基礎這個角度切 入 或許可以認為 那是由於二書更加重視作為宇宙萬物之本源的 同 一性 問題 以致提出 精氣 這一觀念作為解答 同時導向強調主體 精神 狀態的專誠虛靜 即可進修達到所謂 與元同氣 的真人 境界這一教學目的 當然 假使改從社會政治層面著眼 也許還可認為 那是為了因應當時宗尚 存異求同 的時代思潮 所以想借標舉 無為 致虛 能夠實現 同於天心 的政教理想 而容納眾異 以冶群學於 一鑪 職是之故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作者群 於是便能 把聖 人的以德化民和物類相動看成同一道理 157 從而在該書中展開諸如 157 請參見陳麗桂 淮南子 的感應思想 收錄於 道家與道教 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應文 集 道家卷 251

7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41 有道有德的人 如果精誠無為 即可動應天心感化民人的各種講論 據此 也可為混合陰陽家觀念的秦漢道家理想158 尋獲一種形上學宇宙 論意義的理論基礎159 並且提出與之相應的具體操作原則 二 感應作用的 歷時性 與 同時性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著重 類推 運作的 同一性 原則 而這種思維路向 透過掌握事物門類的 同一性 以及與它相關聯的 規 律性 regularity 乃可給予事物彼此感應的前後因果關係 causal relation 以一種 歷時性 Diachrony 的合理說明 譬如所謂 師之所處 必生棘楚 160 積陽熱氣生火 火氣之精者為日 積陰之寒 氣為水 水氣之精者為月 夏日至則陰乘陽 是以萬物就而死 冬 158 關於 呂氏春秋 書中所含的陰陽家思想成素 請參見傅武光教授所撰 呂氏春秋與陰陽家 教學與研究 第十一期 乙文中的討論 159 另參見 Charles Yvon Le Blanc, The Idea of Resonance (Kan-ying) in the Huai-nan Tzu. With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Huai-nan Tzu Chapter Six, p 詳見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卷十三 應同 678

76 24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日至則陽乘陰 是以萬物仰而生 晝者陽之生 夜者陰之分 是以陽氣 勝則日修而夜短 陽氣勝則日短而夜修 161等等 然而 藉由作為提供 感應原理之質能基礎的 精氣 或 精神 觀念 又同時顯示二書得以 將散殊的萬象 統宗會歸於 太一 或 道 162 以解釋它們之間一體 相關的有機連繫 則應該說那是由於該種思維中 預認了一個基本的觀 念 這個觀念 也就是所謂的 同時性 Synchronicity 同時性 乃相對於 歷時性 這一觀念而建立 歷時性 的最 一般解釋 乃是說 事件具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因此得以在時間座標軸 上 呈現出前後定點的差異 譬如 從童顏垂髫 長大 而到了鷄皮鶴 161 詳見何寧 淮南子集釋 卷三 天文訓 在對 道 的描述中 淮南子 表現出所謂 形象思維 的成素 因此也使得它所論述的 道 比起 老子 莊子 所說的 道 較容易為人所把捉 詳見陳麗桂 淮南子的 道論 收錄於 第四屆國際易學大會 第一次世界道學會議會後論文集 54 朱書萱 淮 南子 道 之形象思維 收錄於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九期 不過 對於無 形的 道 給予具體形象化的比況說明 卻同時也可能導致 道 被人給予 有形化 或 物化 地加以理解掌握之弊病 請參見趙雅博 秦漢思想批判史 上冊 441

7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43 髮的年紀 至於 同時性 觀念 如果根據瑞士心理學家榮格 C. G. Jung A.D. 的用法 乃是意指 與觀察者的心境相互符應 同時 又是客觀存在的事件 而雖然它尚未進入觀察者的知覺範圍之內 但是 觀察者卻又可適時預先參與 並在事後予以驗證的一種非前後因果關係 性163 不過 它並不相等於意指兩個 以上 事件的空間位置不同但 發生時間卻一樣的情況 換言之 它不是指 在同樣時間內的 synchronous 兩物一起存在的意思 後者 乃是一般物理學上所說的 同時性 164 同時性 作為一個概念 更早是在德國哲學家康德 I. Kant A.D. 的認識論中便已被議及 在康德學說中的所謂 同時 乃 163 請參見榮格著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從易經到禪 楊儒賓譯 台北 商鼎文化出版社 榮格的 同時性 概念 乃是透過反省 因果性 causality 問題而相對 建立起來的 關於它的意義 日本學者湯浅泰雄已經略有指明 詳見湯浅泰雄 共時性の 宇宙観 時間 生命 自然 京都 人文書院 請參見翁昌黎 論康德的 同時性 概念與相對論的 同時性 概念 鵝湖月刊 第十 六卷第四期

78 24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是為了說明雜多經驗內容在人類知覺認識活動中 如何得以被認作 共 同存在 coexistence 的一個觀念 不過 本文這裡所說的 同時性 並不僅是作為統攝雜多知覺表象 以便讓它們 共在 於心靈中的一種 理論之設定 因為 透過這個概念所要指出的 乃是經驗世界的統一性 同時 其中也更具有暗示宇宙萬物彼此保持著某種交互作用的意義165 換言之 透過 同時性 概念 可以讓宇宙是箇統一且有機的整體 而 其中萬物都有彼此影響的存在連繫暨意義關聯之內涵 獲得一定具體的 解明166 就中國哲學傳統而言 自 周易 以下 呂氏春秋 與 淮南 165 請參見翁昌黎 論康德的 同時性 概念與相對論的 同時性 概念 鵝湖月刊 第十 六卷第四期 關於 同時性 Synchronicity 德國哲學家高達美 H. -G. Gadamer A.D. 在 論及藝術經驗之問題時 也曾使用過類似的概念 來闡述他的美學思想 不過 高達美所使 用的 同時性 Simultaneity 概念 與這裡所說的 同時性 Synchronicity 有別 而反 倒是類似於一般物理學所說的 同時性 至於與這裡所說 同時性 概念稍為接近的一個 概念 高達美則另外用了名為 共時性 Contemporaneity 的這個語詞 由於 共時性 意謂一個事物 與某物共在 而且是指 與它相通感應 接納它讓它充滿我的意識 與 之合一和瞭解它 因此 可以認為它是近似於本文這裡所說的 同時性 概念 然而 畢 竟高達美是就美感經驗在意識中如何呈現的統一性問題 來建立他的 共時性 概念 所以

7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45 子 之以 精 氣 為基本質能 而藉由 感應 思維以表述它們所要 傳達的哲學觀點 其實可說正是這種萬物一體共在彼此有機連繫的 同 時性 動態的存有 關係內涵 所以榮格曾經說過 同時性 可說是 從符應感通與和諧等荒廢的概念中 脫胎而成的現代詞語 不過 它 並非奠基於哲學的設準上面 而是根據實在的經驗與實驗而來 167 就在這種萬物一體有機連繫的感應思維之下 姑且不論二書中所 舉的事例是虛是實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之所以認為透過 精誠 的功夫修為 能夠直通於宇宙萬物的本源 並且依此感動天地人物 而 召引同類事物來投予與之對當相應的表現 種種類似的說法 純就理論 建構的一致性來看 則毋寧還是相當合理合法 而且是可為人所理解 確切來說也仍然與這裡所說的 同時性 有所不同 關於高達美的 同時性 Simultaneity 與 共時性 Contemporaneity 二詞之意義 請參見陳榮華 海德格與高達美的時間概念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二十八期 請參見榮格著 楊儒賓譯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從易經到禪 265 而日本學者湯浅泰 雄也指出榮格的 共時性 概念 可說是基於 周易 思想而提出 詳見湯浅泰雄 共時 性の宇宙観 時間 生命 自然 198

80 24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的一種思想表述 在那樣崇尚 自然 的時代168 基於這樣的機體宇宙 論信念所提出的哲學觀點 即使我們從後見之明的立場出發 似乎也不 宜只是對它施予當今科學知識業已發達之後的過分檢視 抑或甚至獨斷 地把它一概視為迷信某種神祕主義的論調169 六結語 人生天地之間 面對品類繁多的事事物物 油然生發對於它們之間 以及它們與自我之間到底具有何種義涵的連繫 這種 關係 之意識 應該可以說是極其自然的一種心靈現象 因為 不僅在人與人之間的往 來互動 可以引發這種 關係 之意識 同樣地 人類身為宇宙之一員 168 嗣後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 則不同於此 而是更轉以 道德目的論 為基礎 來 展開其對感應事理的講述 請參見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請參見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而從政治上來說 趙雅博教授已 經指出 天人感應思想的提出 實際上富有倫理社會教育的意義 而不能把它只看成是一種 迷信 詳見趙雅博 秦漢思想批判史 上冊 28

8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47 既然是與其他品類的存有者 乃至於同那微渺而不可聞見的 神 靈 或 天 帝 共在 則不論是經由主觀的運思抑或是受動於客觀的自 然情實 所謂 關係 這樣的意識 難免不從心底升起 由於 關係 之意識 人們感到自己作為一名現實存在的存有者 與其他同樣實存的物類之間 好像有種無可脫離的存在連繫暨意義關 聯 所以自己的任何作為 不僅可能影響及於他物 而其他事物的變動 也彷若同時早已把自己含攝在內 以致使得自己對於它們的運作活動 也不能不有所反應 這種意識在 周易 書中 透過概念式的抽象簡 化程序之後 利用 陰 陽 二氣 二字 來展開其相關事理的論述 而其所謂 二氣感應以相與 即是明白指出了人物與人物之間 那種相 互作用交替決定的存在暨意義之連繫 而在該書中另外所說 一陰一

82 24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陽之謂道 170 也仍然寓有指出萬物處於這種感應相通之動態歷程的哲 理意味171 而如果認為物類之間的 感應 乃是內在於宇宙本身的一種存有暨 活動原理 並且肯定它確是一項 事實 fact 的話 那麼 要求認識 與掌握這樣的 事實 從而希望在消極方面為自己找到能夠妥善應對其 他事物的一道路徑 乃至更積極地利用它來成就一番事業 這樣簡單平 易的一種想法 又有誰能說它們不是合理而自然的事呢 是以 周易 繫辭傳上 說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 成之 者性也 172在此所謂 繼 所謂 成 除了內涵人性論的意義之外 還可說正是為了指明 從事物彼此之間能夠有所 感應 這項事實 可 以體悟到如何調整規定人己或物我之適當關係的生活道理 進而探察 170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上 148abc 171 請參見曾春海 易 哲學中的感應與亨通 哲學與文化 第廿九卷第四期 詳見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繫辭傳上 148abc

8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49 這項事實本身的內在結構 而尋得某些運作的原理或規律 則正如前來 所述 在 周易 書中所提出的 便是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這類的 看法 同聲相應 同氣相求 這種觀點 的確應當把它看成是古人觀察 宇宙萬象而概括所得的一種 常識 173 但是 正如 周易 繫辭傳上 所說 方以類聚 物以群分 的道理 透過 群 類 等概念 同時也就把宇宙萬有之間的感應現象 做出了一種具有 規律性 的意 義歸納 而又已經超出所謂 常識 這一概念的意涵了 而在本文所論 議題的經典依據 呂氏春秋 和 淮南子 二書之中 所謂 類固相召 氣同則合 的講究 大體而言 乃不外是與前揭 乾卦 文言 主要觀 點相同的一種分別表述 然而 對於這個問題 在視宇宙萬有為 一 元 173 請參見蔡璧名 感應與道德 從判比儒道與 易傳 的成德工夫論 道德 開展的另 一種模式 國立編譯館館刊 第二十六卷第二期

84 250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氣 之所化的學說系統下174 該二書所展開的相關論述 透過 精氣 甚或 精神 等概念 乃更強調物類之間這種互動關係的 非理智 性 格 以及藉由此一感應事理所予以呈顯的宇宙內在機制 並且 也還更 進一步提出了以 精誠 虛靜 為核心的功夫論觀念 然則 猶可進 問的是 凡此論述 確實都是二書之中所含有的道家思想成素抑或道 家義理特點所決定的嗎 老子 書中說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175 感 應 毋寧便是作為宇宙根元的所謂 太一 道 本身的一種 自 然 之表現176 而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認為 藉以達到與物感通 174 比起 呂氏春秋 偶一引用 元氣 之概念 淮南子 乃正式把 元氣 概念引入它的宇 宙論思想的系統表述之中 請參見陳鼓應 從 呂氏春秋 到 淮南子 論道家在秦漢哲 學史上的地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第五十二期 引見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 太一 與 道 的關係 誠如趙中偉教授所指出的 都是用以表示最高本體 而在不同論 述脈絡之下所呈現出來的一種異稱罷了 請參見趙中偉 道者萬物之宗 兩漢道家形上 思維研究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而 感應 理則 不過就是作為 整全體的宇宙萬物 依於 道 或 太一 所自然具有的一種互動關係之表示 請參見平岡

85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51 化及他人的 精誠 力量 絕非 智巧 所能獲致 而是得 專一 虛 靜 才能擁有 這些說法 除了合乎 老子 要求以所謂 無為 達到 無不為 的思想之外177 它們同 莊子 書內 在氣化宇宙論之下所 說的 其用心不勞 其應物無方 178 強調 心齋 以致 虛 179 乃 至抵於 彼是莫得其偶 而 得其環中 以應無窮 等觀點180 當 然任誰也都難以否定它們之間的一脈相承處 然而 它們與子思孟子 所謂 誠 與 荀子 書內所謂 虛壹而靜 謂之大清明 181的思想 又難道沒有先後繼嗣的關係嗎182 此外 如果談及書中透過 感應 思 禎吉 淮南子に現われた氣の硏究 引見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 引見錢穆 莊子纂箋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9 知北遊 引見錢穆 莊子纂箋 人間世 引見錢穆 莊子纂箋 齊物論 詳見清 王先謙 荀子集解 卷第十五 解蔽篇第二十一 日本學者赤塚忠 A.D. 曾經順著 史記 的說法 而肯定 呂氏春秋 受到荀 子思想的影響 詳見赤塚忠 呂氏春秋の思想史的意義 日本中國學會報 第八集 東 京 日本中國學會 而牟鐘鑒教授則認為 淮南子 書中的儒家思想成素 比起 呂氏春秋 來得更大更突出 詳見牟鐘鑒 淮南子 對 呂氏春秋 的繼承與發

86 252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維以講論政教措施這一面向 則它們的精神意向 又更為貼近總合諸子 思想的 黃老學派 觀點183 固不待多言184 不過 對於如許思想史問 題的釐定 由於還得具備對二書展開更有系統的全面論究這項專業功 課 所以當然已經遠超出本文作者的學力 而須有俟於高明先進了 揮 收錄於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 而這或許應該說是 淮 南子 仍以 經緯人事 為其主要目的之一所導致的結果吧 請參見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 想研究 關於黃老學派的思想特質 請參見陳麗桂教授所撰 呂氏春秋 裡的黃老思想 乙文 頁 之簡要說明 184 蒙文通先生 A.D. 曾說 黃老一派的名稱 本出於漢代 是把稷下先生中的一 批思想接近的學者 統稱之為黃老 呂覽 是雜家 是黃老一派 淮南 也是雜家 是黃 老一派 兩者就有些不同 詳見蒙文通 略論黃老學派 收錄於陳鼓應主編 道 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 另請參見陳鼓應 從 呂氏春秋 到 淮南子 論 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第五十二期 但是 此中單就 呂氏春秋 而言 熊鐵基教授則另持異見 而認為該書不應歸為 雜家 卻是所謂 相對於老莊 的 新道家 之作品 詳見熊鐵基 論 呂氏春秋 的 中心思想 收錄於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 不過 就 淮南 子 來說 也有學者認為 淮南子 全書思想屬道家 或者認為 淮南子 不當列為 黃老道家 而應名為 雜家道家 乃至可以稱之為 淮南道家 請參見鄭良樹 淮南子 通論 20 陳德和 試論 淮南子 道家思想的類屬 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開 鵝湖月刊 第二十二卷第七期 陳德和 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 淮南子 性格的再標定 鵝湖月刊 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87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53 引用書目 一中文部分 一 傳統文獻 含當代註譯 東漢 許慎 說文解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3 唐 孔穎達 周易正義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97 宋 張載 張子全書 台北 臺灣中華書局 1988 宋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台北 大安出版社 1987 淸 郭慶藩撰 王孝魚點校 莊子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61 清 王先謙 荀子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8 清 孫希旦 禮記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 清 蘇輿 春秋繁露義證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 清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台北 世界書局 1980 王利器 文子疏義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李 勉 管子今註今譯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0 何 寧 淮南子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 吳毓江撰 孫啟治點校 墨子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張雙棣 淮南子校釋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7 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84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釋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 陳麗桂 新編淮南子 台北 國立編譯館 2002

88 254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湯可敬 說文解字今釋 長沙 岳麓書社 1997 錢 穆 莊子纂箋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9 二 近人專著 于大成 理選樓論學稿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9 方東美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 台北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87 任繼愈主編 中國哲學發展史 秦漢篇 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王範之 呂氏春秋研究 呼和浩特 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3 田鳳台 呂氏春秋探微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6 李九瑞編著 呂氏春秋思想理論 台北 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71 李約瑟著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 黃文山譯 台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1 李 增 淮南子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2 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公司 1997 胡 適 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 台北 胡適紀念館 1971 牟鐘鑒 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 1987 余治平 中國的氣質 發現活的哲學傳統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吳 怡 中庸誠的哲學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0 吳福相 呂氏春秋八覽研究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4 金春峰 漢代思想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7 徐復觀 增訂兩漢思想史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9 郁沅倪進 感應美學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 張立文主編 氣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0 陳榮捷著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楊儒賓等譯 台北 巨流圖書公司 1993

89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55 陳麗桂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 1998 兩漢諸子研究論著目錄 台北 漢學研究中心 2003 趙中偉 道者萬物之宗 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 台北 洪葉文化事業 公司 2004 趙雅博 秦漢思想批判史 台北 文景書局 2001 鄭良樹 淮南子斠理 台北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1969 榮 格著 東洋冥想的心理學 從易經到禪 楊儒賓譯 台北 商鼎文化 出版社 1993 劉元彥 雜家帝王學 呂氏春秋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1992 劉長林 中國系統思維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劉德漢 淮南子與老子參證 台北 樂學書局 2001 謝冰瑩等註譯 古文觀止 台北 三民書局 1984 三 近人論文 王 煜 評介拉布蘭克博士 淮南子的感應觀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 第 十三卷第十一期 牟鐘鑒 淮南子 對 呂氏春秋 的繼承與發揮 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 研究 第十四輯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朱書萱 淮南子 道 之形象思維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九期 程石泉 易經 哲學與懷德海機體主義 東海哲研所主編 中國哲學與懷 德海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俞懿嫻 懷海德與機體哲學 東海大學哲學系編 東海大學哲學研究集刊

90 256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第七輯 徐復觀 呂氏春秋及其對漢代學術與政治的影響 新亞書院學術年刊 第 十四期 孫長祥 淮南子 中的自然思想與環保理念 哲學與文化 第二十五卷 第九期 陳鼓應 從 呂氏春秋 到 淮南子 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 國 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第五十二期 陳德和 淮南子 哲學之研究 以 道 氣 人 為核心的展開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 哲學研究所 1997 博士論文 試論 淮南子 道家思想的類屬 以徐復觀之觀點為中心的展 開 鵝湖月刊 第二十二卷第七期 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 淮南子 性格的再標定 鵝湖月刊 第二十五卷第二期 陳榮華 海德格與高達美的時間概念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二十 八期 陳麗桂 淮南鴻烈思想研究 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1983 博士論文 淮南子論修養 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 新二十卷第一期 淮南子的道論 第四屆國際易學大會 第一次世界道學會議會後 論文集 台北 中華民國老莊學會 淮南子的無為論 國文學報 第十七期 呂氏春秋 裡的黃老思想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三期 淮南子裏的黃老思想 中國學術年刊 第十四期

91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57 淮南子 的感應思想 道家與道教 第二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應 文集 道家卷 廣東 廣東人民出版社 曾春海 易 哲學中的感應與亨通 哲學與文化 第廿九卷第四期 傅武光 呂氏春秋之人性論 教學與研究 第五期 呂氏春秋與陰陽家 教學與研究 第十一期 傅佩榮 從懷德海哲學看中西科技思想之比較 東海哲研所主編 中國哲 學與懷德海 台北 東大圖書公司 溫 韌 淮南子 感應觀新探 哲學研究 第十二期 翁昌黎 論康德的 同時性 概念與相對論的 同時性 概念 鵝湖月刊 第十六卷第四期 蔡璧名 感應與道德 從判比儒道與 易傳 的成德工夫論 道德 開 展的另一種模式 國立編譯館館刊 第二十六卷第二期 蒙文通 略論黃老學派 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四輯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熊鐵基 論 呂氏春秋 的中心思想 陳鼓應主編 道家文化研究 第十 四輯 北京 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 二外文部分 一 近人專著 日 小野沢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著 氣の思想 中国における自 然観と人間観の展開 東京 財団法人東京大学出版會 1988 日 平岡禎吉 淮南子に現われた氣の硏究 東京 理想社 1968

92 258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日 本田濟 東洋思想研究 東京 創文社 1987 日 有馬卓也 淮南子の政治思想 東京 汲古書院 1998 日 向井哲夫 淮南子 と諸子百家思想 京都 朋友書店 2002 日 坂出祥伸編 秦漢思想研究文獻目錄 大阪 關西大學 1980 日 中國思想硏究 醫藥養生 科學思想篇 大坂 關西大學 出版部 1999 日 金谷治 秦漢思想史研究 京都 平楽寺書店 1992 日 沼尻正隆 呂氏春秋の思想的硏究 東京 汲古書院 1997 日 湯浅泰雄 共時性の宇宙観 時間 生命 自然 京都 人文書院 1995 美 陳榮捷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英 A. N.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 Corrected ed., edited by David Ray Griffin and Donald W. Sherburne.1st ed.,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美 Charles Yvon Le Blanc, The Idea of Resonance (Kan-ying) in the Huai-nan Tzu. With a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Huai-nan Tzu Chapter Six,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二 近人論文 日 田中麻紗巳 淮南子 の 自然 について 前漢道家思想の一 面 集刊東洋學 第 36 期 日 赤塚忠 呂氏春秋の思想史的意義 日本中國學會報 第八集 日 村田浩 淮南子 の類 中國思想史研究 第十七号

93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259 日 青山大介 呂氏春秋研究文献目錄 東洋古典學研究 第四集 日 澤田多喜男 淮南子 における道家的傾向と儒家的傾向 東海 大学紀要 文学部 第 24 輯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本論文獲 客家委員會 103 年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生 許宏勛 指導教授 黃菊芳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6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2 ( 1 ) 7 0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7 ) ( 18 ) ( 19 ) ( 21 ) ( 22 ) ( 23 ) ( 25 ) ( 26 ) ( 27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More information

4 5 (R.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normal) (system) (abnormal) (incommensurability) (edification, Bildung) 6 (Gadamer) (therapeutic

4 5 (R.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normal) (system) (abnormal) (incommensurability) (edification, Bildung) 6 (Gadamer) (therapeutic 2014 9 95 119 陸 象 山 學 問 的 詮 釋 學 性 格 一 象 山 的 學 問 風 格 1139-1193 1 2 3 (NSC98-2410-H-001-043- MY2) 1 1992 7 245 2 40 1541 92 3 2008 34 410-95- 4 5 (R.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normal)

More information

稡 2010 06 141-161 * 2010.03.31. 2010.05.15. 2010.06.04. 141 2010.06. 1 2 3 4 5 1 451 1994 1992 2 稡 1987 3 4 1997 14-25 5 91950 1989 1990 3 19 142 6 7 232 叀 叀 8 9 17:1 6 1996 14-15239340-342 7 1982 222-223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2007 12 1-26 1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00. -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céans.,.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Ling-bao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More information

XML SOAP DOM B2B B/S B2B B2B XML SOAP

XML SOAP DOM B2B B/S B2B B2B XML SOAP 10384 9831010 U D C B2B 2 0 0 1 4 2 0 0 1 5 2 0 0 1 2001 4 XML SOAP DOM B2B B/S B2B B2B XML SOAP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ory and E-Commerce theory, especially in Business

More information

06

06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141-163 20 2 91 12 414?-466 403-444 * 141 142 20 2 420-479 439 1745-1794 129 121 1 438 444 2 444 436-453 3 453 442-453 1 2000 106 2 Su Jui-lung, Versatility within Tradition: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人 文 與 社 會 研 究 學 報 第 44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10):1-24 山 海 經 校 注 與 袁 珂 的 神 話 研 究 鍾 佩 衿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生 摘 要 作 為 中 國 神 話 研 究 的 重 要 學 者, 袁 珂 的 研 究 重 心 即 在 於 對 山 海 經 神 話 進 行 詮 釋 與 探 討 ; 研

More information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004 11 139 ~ 178 * 93.6.21 93.10.20 * 140 Th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from the Comparison of Myth, Lao Tze and Chuang TzeToward To Modern New Taoism Lai, His-san * Abstract A comparison between myth,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91-411 21 1 92 6 30 K. R. Popper 30 27-91 * 391 392 21 1 1 2 1 1990.2 4 1278 2 1278 393 3 4 5 3 1967.5 158 4 1979.9 2 601-602 5 394 21 1 6 7 8 9 1996.5 7 298 6 254 7 299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嶺南地區的大開發時期始於宋代 當時 由於陸上絲路無法通行 朝廷特別注重南方 海上貿易發展 於廣州設 市舶司 管理 來華朝貢和貿易的蕃舶 北宋滅亡後 南宋 定都江左 大量北方漢人被迫逃往南方 有 朝廷官宦家眷沿贛江南下 或越過南嶺 定 居南雄地區 或沿北江直下廣州 在珠江三 角洲地區開基立業 繁衍後代

嶺南地區的大開發時期始於宋代 當時 由於陸上絲路無法通行 朝廷特別注重南方 海上貿易發展 於廣州設 市舶司 管理 來華朝貢和貿易的蕃舶 北宋滅亡後 南宋 定都江左 大量北方漢人被迫逃往南方 有 朝廷官宦家眷沿贛江南下 或越過南嶺 定 居南雄地區 或沿北江直下廣州 在珠江三 角洲地區開基立業 繁衍後代 祠堂建築 蕭麗娟 前言 下去 這亦間接鼓勵祠堂建築及文化的傳承 發展和更新 從歷史檔案及田野考察調查的資料顯示 在大埔區延綿約14,800公頃的範圍內 先後 建成的祠堂共約160座 現仍保留的約120 座 它們在形制 歷史及面積方面均有不同之 處 這些祠堂大部分仍保留著傳統功能 是氏 族進行宗族活動的地方 亦是村落的焦點 它 們實在是大埔區的重要文化財產 香港發展迅速 雖然香港島及九龍半島 的傳統村落已不復存在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本港青少年網上行為」調查

「本港青少年網上行為」調查 1) 2) Analysis of Local Net Group :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on Net Behavior of Youth in Hong Kong CHAN King Chuen Information & Research Manager, Breakthrough CHAN Chi Fu Investigator of Research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Yao Battle between Cin and Jin> 173 198 * ( 94 3 31 94 6 31 ) * 174 Analysis of Yao Bat le between Cin and Jin --also its Application on Chinese Teaching Kuang-Ming Chien* Abstract ( ) is a famous chapter

Mor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16 (4): 239-252 239 1 新 加 坡 华 语 教 材 用 字 的 频 率 与 分 布 王 惠 新 加 坡 国 立 大 学 中 文 系 chswh@nus.edu.sg 摘 要 本 文 在 一 个 覆 盖 面 广 泛 的 切 分 标 注 教 材 语 料 库 基 础 上, 对 新 加 坡 中 小 学 课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53-276 20 1 91 6 * 253 254 20 1 1724-1805 1 1729-1781 2 3 4 1 1980 6 3 2 1974 54 1967 223 3 1755 1980 106 4 1966 7 255 5 6 7 8 5 1325 4 7 6 1979 1933 7 19 7 8 4 2000.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曾 春 海 :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65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曾 春 海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當 前 學 界 對 周 易 的 研 究, 大 致 上 已 達 成 經 傳 學 的 共 識 四 庫 提 要 卷 一 概 括 易 學 研 究 的 類 型 可 分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221-252

221-252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21-252 20 1 91 6 * 221 222 20 1 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 flat character round character 1 2 3 4 1 Edward Morgan Forster 1990 92 2 1 102-103 3 1 104 4 1 99 223 5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spread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 in China and it s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academic thought is always the long-term concerned research topic of the academia. Galileo was the father

More information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13 期, 頁 185-206 民 國 101 年 6 月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1920 年 臺 灣 廢 廳 反 對 運 動 與 地 方 意 識 *1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政 治 史 的 再 論 析 **2 蔡 蕙 頻 摘 要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與 戰 後 特 殊 的 時 空 背 景, 日 治 時 期 政 治 史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zt

z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1 選 用 好 的 燜 燒 罐 選 用 好 的 燜 燒 罐 是 做 好 燜 燒 罐 料 理 最 重 要 的 步 驟, 除 了 須 注 意 使 用 的 材 質 是 否 符 合 食 器 使 用 標 準, 也 須 注 意 燜 燒 罐 的 保 溫 效 果, 才 能 安 心 享 用 燜 燒 罐

Chapter 1 選 用 好 的 燜 燒 罐 選 用 好 的 燜 燒 罐 是 做 好 燜 燒 罐 料 理 最 重 要 的 步 驟, 除 了 須 注 意 使 用 的 材 質 是 否 符 合 食 器 使 用 標 準, 也 須 注 意 燜 燒 罐 的 保 溫 效 果, 才 能 安 心 享 用 燜 燒 罐 作 者 序 不 僅 吃 得 好, 瘦 身 成 效 更 好 在 學 校 指 導 學 生 飲 食 控 制 的 時 候, 發 現 外 宿 的 學 生 不 能 自 己 開 伙, 只 能 吃 學 生 餐 廳 或 在 校 外 隨 便 吃 一 般 學 生 餐 廳 提 供 的 自 助 餐, 相 較 於 其 他 餐 點 較 為 天 然 健 康 便 宜, 但 是 學 生 多, 常 常 去 得 晚 了 就 沒 菜 了,

More information

-- Hsu Ko s The Ghost of the Pretty Woma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vie and the original book Hsin-Li Chiang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 Hsu Ko s The Ghost of the Pretty Woma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vie and the original book Hsin-Li Chiang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 -- 23 -- Hsu Ko s The Ghost of the Pretty Woma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vie and the original book Hsin-Li Chiang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Health Abstract With regard to the movie The

More information

2009年挑战乔戈里

2009年挑战乔戈里 2009 年 挑 战 乔 戈 里 活 动 概 况 : 乔 戈 里 峰 海 拔 8611 米, 它 是 喀 喇 昆 仑 山 脉 的 主 峰, 是 世 界 上 第 二 高 峰, 国 外 又 称 K2 峰 乔 戈 里 峰, 国 际 登 山 界 公 认 的 攀 登 难 度 较 大 的 山 峰 之 一 乔 戈 里 峰 峰 巅 呈 金 字 塔 形, 冰 崖 壁 立, 山 势 险 峻, 在 陡 峭 的 坡 壁 上

More information

MIRIPS questionnaire (Chinese)_HK adults

MIRIPS questionnaire (Chinese)_HK adults 1. 年 齡 :_ 2. 性 別 : 男 女 3. 你 最 高 的 教 育 程 度 : 沒 有 接 受 任 何 教 育 小 學 小 學 畢 業 中 學 中 學 畢 業 大 專 大 專 畢 業 大 學 大 學 畢 業 研 究 生 4. 你 的 宗 教 信 仰 : 無 宗 教 信 仰 基 督 教 天 主 教 道 教 信 靈 魂 學 說 不 知 道 猶 太 教 回 教 佛 教 印 度 教 其 他 ( 請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4230365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4230365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運 用 多 媒 體 製 作 華 文 補 充 教 材 江 惜 美 銘 傳 大 學 應 用 中 文 系 chm248@gmail.com 摘 要 : 本 文 旨 在 探 究 如 何 運 用 多 媒 體, 結 合 文 字 聲 音 圖 畫, 製 作 華 文 補 充 教 材 當 我 們 在 進 行 華 文 教 學 時, 往 往 必 須 透 過 教 案 設 計, 並 製 作 補 充 教 材, 方 能 使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 (,1988: 630) 218

,,,,, (,1988: 630) 218 * 1 19 20 * 1,,,,, (,2006) 217 2018. 1 1959 453 1959 472 1 20 20 1928 1929 2014 20 30 1,,,,, (,1988: 630) 218 2003 405 1930 2005 1 2005 2 20 20 1930 2003 405 1934 1936 2003 411 2003 413 2005 206 2005 219

More information

001-032 æG Ï

001-032 æG   Ï 2003 9 1 32 1 2 1 1 972 3 1-37 2 3 9-61 219-266 -1- 3 4 5 6 7 8 3 59 4 228 5 1992 41-62 6 1 0 1 0 1 982 3 70-107 7 1986 24-27 8 1 983 1 5 3 21-322 -2- 9 1 0 11 1 2 9 24 10 1980 84-90 11 3 1 993 3 2 09-304

More information

通 过 厂 变 带 电, 这 种 设 计 减 少 了 机 组 自 带 厂 用 电 负 荷 能 力, 降 低 了 锅 炉 满 足 FCB 时 最 低 稳 燃 工 况, 同 时 造 成 燃 烧 调 整 量 加 大 本 电 厂 在 FCB 试 验 时, 电 泵 不 联 启, 始 终 保 持 汽 泵 运 行

通 过 厂 变 带 电, 这 种 设 计 减 少 了 机 组 自 带 厂 用 电 负 荷 能 力, 降 低 了 锅 炉 满 足 FCB 时 最 低 稳 燃 工 况, 同 时 造 成 燃 烧 调 整 量 加 大 本 电 厂 在 FCB 试 验 时, 电 泵 不 联 启, 始 终 保 持 汽 泵 运 行 火 电 机 组 小 岛 运 行 工 况 分 析 刘 伟 东 方 电 气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成 都 610036 摘 要 : 目 前 执 行 的 对 外 火 电 工 程 合 同 中, 不 管 装 机 大 小, 大 部 分 都 要 求 机 组 验 收 时 完 成 小 岛 运 行 试 验 ( 即 FCB 或 House load operation), 并 作 为 重 要 的 验 收 条 件 基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二 期 2011 年 3 月 頁 87-124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從 明 清 縮 編 版 到 現 代 演 出 版 牡 丹 亭 崑 劇 重 構 的 幾 個 關 鍵 蔡 孟 珍 * 摘 要 戲 劇 為 搬 演 而 設 格 高 調 雅 的 文 士 劇 本, 宜 於 案 頭 清 玩, 卻 未 必 適 合 場 上 表 演 玉 茗 四 夢, 曲 壇 向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Grading and Sequencing of Senses of Grade-A Polysemous Adjectives in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for Chinese Proficiency 2002 I II Abstract ublished in 1992,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PP P. 9 3 P P P P

PP P. 9 3 P P P P 203 4 50 * 20 50 J82 A 003-0549 203 04-006-3 Abstract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heritage-declaration process of Quanzhou Marionette Show the article aims to find out how the particular social and historical

More information

評介夏春濤著《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

評介夏春濤著《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民 國 99 年 第 十 三 期, 頁 165-184 評 介 夏 著 天 國 的 隕 落 太 平 天 國 宗 教 再 研 究 詹 恩 勝 *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評 介 夏 春 濤 所 著 天 國 的 隕 落 太 平 天 國 宗 教 再 研 究 本 書 作 者 詳 論 太 平 天 國 宗 教 的 創 立 教 義 經 典 儀 式 節 日 與 傳 播 情 況, 分 析 上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中 文 系 一 四 年 度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陳 睿 宏 教 授 鄭 玄 易 緯 注 及 其 詮 釋 述 評 研 究 生 : 邵 吉 辰 通 過 日 期 : 一 五 年 六 月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ore information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興大人文學報 第五十三期頁 167-192 二 一四年九月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建德* 摘 要 三官信仰源於漢末古天師道歷經各朝的發展正一 靈寶 上清 樓觀 全 真等道教宗派及明代以來的新興民間秘密教派皆參與其發展使三官信仰產生極大 的變革進而影響當代臺灣社會對三官神的認知筆者透過文獻研究法先考證三 官神由漢末至宋 元的流變提出 正一發其端而靈寶成其大 的觀點 其次對 明

More information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004 11 179 ~ 222 * 92.9.15 93.10.20 * 180 From Rough Overview to Subtle Narrative : Narrational Differences in Two Stories Appearing in both Zhiguai and Chuanqi Texts Kang, Yun-mei * Abstract This paper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05-陳忠信.doc

Microsoft Word - 07-05-陳忠信.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7 期 2009 年 9 月 頁 113~138 113 試 論 楚 辭 中 的 水 陳 忠 信 摘 要 水 為 中 國 古 代 神 話 思 想 宗 教 及 文 學 中 頗 為 重 要 的 議 題 由 於 地 理 環 境 的 影 響, 南 方 楚 地 的 楚 辭 與 水 之 間 有 著 密 不 可 分 的 關 係 從 原 始 思 維 的 角 度 而 言, 楚 辭

More information

國立高雄大學數位論文典藏

國立高雄大學數位論文典藏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法 學 院 法 律 學 系 研 究 所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法 定 健 康 檢 查 之 法 律 問 題 研 究 The Research on Legal Issues in Statutory Health Examination 研 究 生 : 李 正 華 指 導 教 授 : 張 永 明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6 月 謝 詞 1977 至 1979

More information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周 易 作 为 华 莱 坞 电 影 分 析 的 新 框 架 : 以 经 解 影 之 一 代 宗 师 1 姚 锦 云 ( 浙 江 大 学 传 播 研 究 所, 浙 江 杭 州 310028) [ 摘 要 ]: 华 莱 坞 电 影 分 析 的 最 大 问 题, 就 是 缺 乏 本 土 理 论 框 架, 言 必 称 西 方 本 文 尝 试 用 周 易 的 理 论 框 架, 来 解 读 王 家 卫 电 影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19-248 19 1 90 6 1614 - * 219 220 19 1 3 1664 1 2 utopian 3 4 5 6 D.N. Voskresensky a multifaceted novel 7 1 1614 17 1847 2 1990 344 1986 158-174 3 D.N. Voskresensky, Utopian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2008 年 10 月 頁 23-6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 張 高 評 提 要 繪 畫 之 局 限, 詩 歌 可 以 相 濟 ; 詩 歌 之 藝 術, 繪 畫 往 往 借 鏡 之 因 此,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會 通 較 易 ; 又 因 異 迹, 故 借 鏡 可 成 本 論 文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discuss the components, structure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as well in two kinds of arm forces, Tribe Arms and Emperor s Arms in the Shang Dynasty as the research scope.

More information

2011-论文选集-2.cdr

2011-论文选集-2.cd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四 十 期 2013 年 3 月 頁 61-88 永 遠 的 革 新 號 側 論 筆 匯 遺 漏 在 文 學 史 上 的 密 碼 及 其 重 要 性 陳 明 成 摘 要 由 於 歷 來 有 關 文 學 雜 誌 與 現 代 文 學 的 研 究 成 果 已 呈 豐 碩, 相 形 之 下, 對 於 栽 種 在 兩 者 之 中 的 革 新 號 筆

More information

9 * B0-0 * 16ZD097 10 2018 5 3 11 117 2011 349 120 121 123 46 38-39 12 2018 5 23 92 939 536 2009 98 1844 13 1 25 926-927 3 304 305-306 1 23 95 14 2018 5 25 926-927 122 1 1 self-ownership 15 22 119 a b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文稿件模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文稿件模板 5 10 15 20 25 30 35 本 土 品 牌 刻 板 印 象 的 成 因 及 对 策 研 究 # 基 于 刻 板 思 维 与 符 号 认 知 的 文 本 分 析 * 刘 进 平, 张 燚, 张 锐 ( 重 庆 文 理 学 院 品 牌 科 学 研 究 所,402160) 摘 要 : 由 于 中 国 社 会 普 遍 存 在 本 土 品 牌 刻 板 印 象, 导 致 了 对 洋 品 牌 的 崇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Meinong s Paper Umbrella Painting Abstract Meinong paper umbrellas are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for the Hakka peo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Meinong s Paper Umbrella Painting Abstract Meinong paper umbrellas are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for the Hakka peo 美濃紙傘彩繪文化元素之分析及其應用 歐純純 何明穎 摘 要 美濃紙傘是客家人的傳統工藝 也是客家人生活習俗的一部分 就推廣客家文化而言 是 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課題 然而就紙傘的研究而言 到目前為止數量並不多 而且針對彩繪元素 的論述並不完整 是以本文企圖以較為細膩深入的方式 對於紙傘的彩繪進行主題式研究 針對 繪圖時所運用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 讓讀者能清楚掌握美濃紙傘彩繪時 這些文化元素的圖象類 型及其意涵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傳統醫學及養生保健學說中,與經脈及穴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中國傳統醫學及養生保健學說中,與經脈及穴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1 The Analysis of Meridian Point Bioenergy of Shian Kung Practices in Different Seasons Chieng Chien-Min National Kaohsiung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bstract The current paper aims at examining the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臺 大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民 96 年 12 月,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頁 77-118 黃 繹 勳 法 鼓 佛 教 研 修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雪 竇 重 顯 (980 1052) 為 禪 宗 雲 門 派 下 重 要 之 禪 師, 本 文 以 呂 夏 卿 ( 活 躍 於 約 1025 1077) 所 著 明 州 雪 竇 山

More information

穨CY03519.PDF

穨CY03519.PDF 519544 519 * * CY03517- 520 519544 521 * 1987 76 ( 86) 1993 1995 * 522 ( 86 87) 20 ( 1991) 523 1 1 524 1949 22 3 5 ( 86) 1. 2. 3. 4. ( 72) ( 1993 1997) 525 34 5 4 10 34 2 526 134 2 2 527 19 ( 1996) ( 19881991)

More information

一般认为,学

一般认为,学 (, 510641) K A 1 2 3 5 4 5 1 6 2 9 10 11 12 3 20 1922 13 14 1921 15 79 6 4 16 17 18 19 4 20 21 22 23 1924 24 5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Absolute or Pure Ideas 34 35 36 37 6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玄 天 上 帝 信 仰 與 和 諧 社 會 建 設 學 術 研 討 會 大 陸 論 文 武 當 山 道 教 協 會 湖 北 省 武 當 文 化 研 究 會 中 華 道 教 玄 天 上 帝 弘 道 協 會 屏 東 縣 枋 寮 鄉 北 玄 宮 2007 年 8 月 目 錄 武 當 道 與 和 諧 社 會 李 光 富 001 老 子 尊 道 貴 德 尚 和 的 玄 同 " 願 景 唐 明 邦 004 道

More information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2007 3 267 306 (1810-1882) 1 2 3 1 1990 4 219 15b 2 1996 3 3 1998 1-16 2000 162 1988 25 2 1996 10 8 1995 1-267- 4 5 (1854) (1855) 6 (1856) 7 (1858) (1860) 8 (1871) 9 (1876) 10 4 1993 317 1975 669 5 4 29b

More information

10384 X9908009 UDC Study On Causation Of Civil Tort Liability 2004 4 2004 2004 2004 4 [M] 1991476 [M] 1996635 ABSTRACT ABSTRACT Theory of causation, which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thorny of tort law,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12

12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301-325 20 2 91 12 ** 1 * ** 90 1 301 302 20 2 2 3 4 1881-1936 5 6 discursive formation 1873-1929 1885-1967 7 2 1974 79-105 3 1879-1942 1 6 1916.2 4 4 1989 1 57 5 1 217 6

More information

2005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a Chain Supermarket Intelligent Delivery System () 2005 4 I Abstract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for a Chain Supermarket Intelligent Delivery System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More information

20151107083515_題目卷

20151107083515_題目卷 國 中 歷 史 B3:L6 明 代 與 盛 清 的 發 展 練 習 卷 一 單 一 選 擇 題 1. ( ) 明 清 兩 代 的 統 治 措 施 有 何 相 似 之 處? (A) 均 薙 髮 留 辮 (B) 均 種 族 歧 視 (C) 均 興 文 字 獄 (D) 均 設 特 務 機 關 2. ( ) 小 明 參 觀 北 京 的 長 陵, 領 隊 先 生 介 紹 此 乃 明 代 因 發 動 宗 室 之

More information

341-367

341-367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41-367 18 2 89 12 341 342 1 2 3 1 19 1983 2 3 1996. 10 1218 343 4 5 6 7 11 8 28 9 10 11 12 13 14 4 3 1808 5 3 1349 6 3 343 7 3 1292 8 9 1996 4 988 10 3 187 11 3 1506 12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2012 年 5 月 当 代 中 国 史 研 究 May,2012 第 19 卷 第 3 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 19 No. 3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刘 志 青 [ 摘 要 ] 中 共 十 六 大 以 来, 中 国 军 事 变 革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注 重 实 际,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的 实 体 存 在 具 备 城 市 社 区 的 外 在 特 质, 又 在 诸 多 方 面 保 留 着 农 村 社 区 的 色 彩, 具 有 复 杂 的 过 渡 性 [2] 为 探 究 过 渡 型 社 区 在 城 市 化 中 的 发 展 路 径, 本 文 以 河 南 省 许 昌 市 FG 社 区 为

的 实 体 存 在 具 备 城 市 社 区 的 外 在 特 质, 又 在 诸 多 方 面 保 留 着 农 村 社 区 的 色 彩, 具 有 复 杂 的 过 渡 性 [2] 为 探 究 过 渡 型 社 区 在 城 市 化 中 的 发 展 路 径, 本 文 以 河 南 省 许 昌 市 FG 社 区 为 城 市 化 进 程 中 过 渡 型 社 区 发 展 的 路 径 研 究 以 许 昌 市 FG 社 区 为 例 王 亚 文 (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湖 北 武 汉 430073) 摘 要 : 农 村 社 区 在 城 市 化 发 展 进 程 中 被 城 市 改 造 吞 并, 成 为 向 城 市 社 区 发 展 的 过 渡 型 社 区 在 现 实 情 况 中, 过 渡 型 社 区 的 发 展

More information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A 18 * A 18 A D035. 1 A 1674-2486 2015 02-0022 - 25 Bennett 1976 Cell 1977 Whyte 1974 * chennabo@ mail. sysu. edu / 12YJC840048 13YJA810002 985 22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More information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密 级 : 公 开 学 号 :20093086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金 宏 柱 教 授 柔 筋 养 精 学 术 思 想 及 其 防 治 脊 柱 相 关 疾 病 应 用 探 索 研 究 生 : 胡 斌 指 导 教 师 : 学 科 专 业 : 所 在 学 院 : 毕 业 时 间 : 金 宏 柱 教 授 针 灸 推 拿 学 第 二 临 床 医 学 院 2012 年 6 月 Explore Rou Jin

More informatio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57-189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1526-1590 忬 1507-1560 1 2009 2 11 2009 5 26 2010 1 27 * ** NSC93-2411-H-031-016 NSC94-2411-H-031-014 1 2002 157 158 漢 學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歷 BIBLID1683-97942008.634. pp.1~28 2008 年 6 ~28 歷 羅 來 量 惡 說 見 更 屢 見 說 論 羅 歷 理 兩 匿 了 見 論 更 歷 BIBLID1683-97942008.634. pp.1~28 2008 年 6 ~28 歷 見 說 論 行 量 見 量 年 了 北 降 北 年 ~ 劉 了 領 論 歷 理 料 老 量 了 歷 年 北 陵 了 年 兩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2002 12 143~165 Sacred Mountains as Loc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iantai Mountai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 Lin Chia-jung 143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2戴文青-教育.indd

2戴文青-教育.indd 39 2 94 19 42 19 P. Freire P. Freire P. Freire 1 1 20 show 0-99 7 11 2 3 21 80 93 1983 1987 19941994 1994 1995 1995 19981999 2000 20002001 1 1.5 2 8-10 2 3 22 MPM 2 3 爲 No Chinese 23 4 Raggio Waldorf 1-2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67-390 21 1 92 6 69 27 34 5 5 1864 1912 1895 * 367 368 21 1 1 2 3 4 1 1993.6 103-119 2 1998 384-390 3 1996 30-31 1999.5 28 4 2 323 3 8-9 369 5 6 7 5 1998 1 44 446 6 imagery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