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Transcription

1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 增 訂 二 版 ) 目 次 自 序... i 導 論 第 壹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1 一 引 言... 1 二 儒 家 思 想 脈 絡 中 經 典 性 的 三 個 面 向... 8 三 儒 家 的 經 典 性 三 個 面 向 間 之 關 係 四 結 論 第 貳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視 野 論 經 典 詮 釋 的 脈 絡 性 轉 換 問 題 一 引 言 二 經 典 中 概 念 的 形 成 及 其 脈 絡 性... 44

2 三 跨 文 化 思 想 傳 播 過 程 中 之 脈 絡 性 轉 換 : 類 型 與 涵 義 四 脈 絡 性 轉 換 中 的 方 法 論 問 題 五 結 論 第 參 章 日 本 儒 學 中 的 論 語 : 與 孟 子 對 比 一 引 言 二 日 本 儒 者 文 化 認 同 的 雙 重 性 三 孔 子 思 想 中 的 價 值 理 念 與 德 川 儒 者 的 解 釋 四 孟 子 易 姓 革 命 思 想 與 日 本 政 治 體 制 的 緊 張 性 五 結 論 分 論 第 肆 章 作 為 護 教 學 的 經 典 詮 釋 學 : 伊 藤 仁 齋 一 引 言 二 伊 藤 仁 齋 詮 釋 論 語 的 方 法 三 伊 藤 仁 齋 論 語 學 的 思 想 立 場 及 其 對 孔 學 的 重 構 四 伊 藤 仁 齋 論 語 學 的 論 述 目 的 五 結 論

3 第 伍 章 作 為 政 治 論 述 的 經 典 詮 釋 學 : 荻 生 徂 徠 一 引 言 二 道 者, 先 王 之 道 也 : 孔 子 之 道 的 政 治 解 讀 三 聖 人 者, 道 之 所 出 也 : 作 為 聖 人 的 先 王 四 欲 求 聖 人 之 道 者, 必 求 諸 六 經 : 徂 徠 學 中 六 經 的 地 位 五 結 論 個 論 第 陸 章 日 本 儒 者 對 論 語 學 而 時 習 之 的 解 釋 一 引 言 二 日 本 儒 者 解 釋 學 而 時 習 之 章 的 三 種 進 路 三 中 國 儒 者 的 解 釋 及 其 哲 學 問 題 四 朝 鮮 儒 者 的 解 釋 及 其 思 想 基 礎 五 結 論 第 柒 章 日 本 儒 者 對 論 語 吾 道 一 以 貫 之 的 詮 釋 一 引 言 二 日 本 儒 者 對 吾 道 一 以 貫 之 的 解 釋

4 三 日 本 儒 者 對 宋 儒 的 批 判 及 其 思 想 史 的 定 位 四 日 本 儒 者 與 朝 鮮 儒 者 的 解 釋 之 比 較 五 結 論 第 捌 章 日 本 儒 者 對 論 語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的 詮 釋 一 引 言 二 五 十 而 知 天 命 的 詮 釋 及 其 發 展 三 日 本 儒 者 的 解 經 方 法 ( 一 ): 脈 絡 化 解 經 方 法 及 其 問 題 四 日 本 儒 者 的 解 經 方 法 ( 二 ): 即 存 在 以 論 本 質 之 解 經 方 法 及 其 問 題 五 結 論 結 論 第 玖 章 日 本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特 質 : 實 學 的 日 本 脈 絡 一 引 言 二 作 為 理 學 的 反 命 題 的 德 川 實 學 : 論 語 詮 釋 學 的 反 朱 學 面 向 三 作 為 政 治 論 述 的 德 川 實 學 : 論 語 詮 釋 學 的 經 世 性 格 四 結 論

5 附 論 第 拾 章 澁 澤 榮 一 解 釋 論 語 的 兩 個 切 入 點 一 引 言 二 修 養 不 是 理 論 : 作 為 實 學 的 論 語 三 道 德 事 實 與 利 益 合 一 : 義 利 關 係 的 新 解 釋 四 結 論 誌 謝 參 考 書 目 人 名 索 引 名 詞 索 引 論 語 篇 章 索 引 孟 子 篇 章 索 引

6

7 自 序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這 部 書 是 我 最 近 五 年 來 在 東 亞 儒 學 這 個 領 域 所 做 的 研 究 成 果 的 一 部 份, 現 在, 趁 著 全 書 殺 青 付 梓 之 際, 我 願 就 這 部 書 寫 作 的 背 景 略 作 說 明, 以 就 教 於 讀 者 中 日 兩 國 地 緣 關 係 接 近,1898 年 康 有 為 ( ) 詩 云 : 海 水 排 山 通 日 本 ( 見 康 南 海 先 生 詩 集 卷 四 住 香 港 半 月, 日 本 總 理 大 臣 伯 爵 大 隈 重 信 招 游, 令 前 駐 中 國 公 使 矢 野 文 雄 電 告, 九 月 十 二 日 乘 河 內 丸 遂 東 詩, 臺 北 : 洪 業 書 局,1976, 頁 279), 確 是 恰 當 的 形 容 從 唐 代 以 降, 千 餘 年 來 中 日 文 化 關 係 密 切, 論 語 這 部 經 典 在 德 川 時 代 ( ) 儒 學 史 具 有 舉 足 輕 重 的 地 位, 而 且 日 本 也 保 存 早 已 亡 佚 於 中 國 的 論 語 版 本 梁 代 皇 侃 ( ) 所 撰 論 語 義 疏 自 著 錄 於 南 宋 尤 延 之 ( ) 的 遂 初 堂 書 目 後 即 亡 佚 於 中 國, 後 由 根 本 武 夷 在 足 利 學 校 發 現 校 刻, 再 回 傳 中 國, 作 為 浙 江 巡 撫 採 進 本 而 收 入 於 四 庫 全 書 之 中, 並 收 錄 於 鮑 廷 博 ( 以 文, ) 校 的 知 不 足 齋 叢 書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6), 始 廣 為 中 國 學 界 所 熟 知 清 末 外 交 官 黃 遵 憲 ( 公 度, ) 有 詩 云 : 論 語 皇 疏 久 代 薪, 海 神 呵 護 尚 如 新 ( 黃 遵 憲 著, 實 藤 惠 秀 譯 : 日 本 雜 事 詩, 東 京 : 平 凡 社,1994, 頁 112), 所 吟 咏 的 就 是 這

8 ii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一段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值得書諸竹帛的佳話 論語 一書在 德川二百六十八年間的儒家思想世界中 所經歷的解釋與再 解釋 確實值得我們尋幽訪勝 海峽兩岸漢語學術界對日本思想與文化的研究 與日本 學界對中華文化的研究相較 確實極不對等 1884 年 日本明 治 17 年 清光緒 10 年 日本學者岡千仞 鹿門 旅遊中國 曾對李慈銘 說 我邦學者無不涉 中土沿革 而中土學士矇然我邦沿革 譬猶用兵 我瞭敵 情 敵矇我情 非中土之得者 岡千仞 燕京日記 卷上 收入 觀光紀游 臺北 文海出版社 1971 頁 154 百餘年後的今日 這種中日雙方相互瞭解不對等的狀 況 基本上並未獲得較大的改善 這部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 論 撰寫的原初用意 就是希望就中日思想與文化交流史研究 略盡棉力 本書主要的問題意識是 論語 東傳日本之後 在日本 儒者手上經歷何種詮釋之轉折變化 德川 論語 學的變化呈 現何種經典解釋學的涵義 上述問題意識固然是我過去三十 年來研究 孟子 解釋史時的問題意識的延續 但最主要的仍 是來自最近十年間誦讀日本儒者 論語 著作時所獲的啟發 日本儒者雖與中國儒者一樣啟誦 論語 這部經典 他們 雖然也企盼優入聖域 但是他們對於先秦孔門師生對話的內 容 常有不同於中國儒者的理解 也因此常提出創新的解釋

9 自 序 iii 言 論 舉 其 犖 犖 大 者, 孔 學 中 的 道 作 何 解, 東 亞 儒 者 所 見 互 異, 朱 子 ( 晦 庵, ) 云 : 道 者, 事 物 當 然 之 理, 伊 藤 仁 齋 ( 維 楨, ) 解 為 : 夫 道 者,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之 道, 荻 生 徂 徠 ( 物 茂 卿, ) 則 理 解 為 孔 子 之 道, 即 先 王 之 道 也 先 王 之 道, 統 會 於 安 民, 這 種 解 釋 上 的 轉 折 變 化, 極 富 思 想 史 與 經 典 詮 釋 學 的 意 趣, 我 在 本 書 第 四 五 章 中 均 有 詳 細 探 討 德 川 日 本 思 想 家 解 釋 中 國 經 典 時, 最 有 創 意 的 見 解 莫 過 於 他 們 將 中 國 經 典 中 習 見 的 中 國 一 詞 解 釋 為 日 本, 因 為 他 們 主 張 日 本 得 孔 子 之 道 與 春 秋 之 旨 ( 詳 本 書 第 二 章 ) 正 是 上 述 這 類 解 釋 上 的 旋 乾 轉 坤 甚 至 偷 天 換 日, 多 年 來 深 深 地 吸 引 我 對 於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學 的 興 趣, 使 我 有 心 於 釐 清 德 川 儒 者 解 釋 論 語 之 言 論 在 思 想 史 上 的 意 義, 及 其 對 東 亞 經 典 解 釋 學 所 透 露 的 訊 息 近 年 來, 我 深 感 新 時 代 的 人 文 研 究, 可 以 採 取 一 個 較 為 寬 濶 的 比 較 的 觀 點, 以 東 亞 為 研 究 之 視 野, 以 經 典 為 研 究 之 核 心, 以 文 化 為 研 究 之 脈 絡, 既 宏 觀 中 西 文 化 交 流, 又 聚 焦 東 亞 各 地 文 化 之 互 動, 並 在 上 述 脈 絡 中 探 討 經 典 中 的 價 值 理 念 之 變 遷 及 其 展 望 在 二 十 一 世 紀 文 明 對 話 新 時 代 中, 我 們 更 應 深 入 挖 掘 東 亞 文 化 的 核 心 價 值, 在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上 推 陳 出 新, 開 創 新 局 現 在 這 部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是 我 五 年 來 探 討 日 本 儒 學 這 塊 新 園 地 的 草 創 之 作 我 討 論 日 本 儒 者 對 論 語 之

10 iv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詮釋時 常取之而置於東亞儒學視野中 與中韓儒者的 論 語 解釋互作比較 既求其同 又求其異 庶幾公正衡定日本 論語 學之特質及其價值 本書初稿承蒙同道學友李明輝教 授 張寶三教授以及張崑將教授通讀全書 提示修訂意見 勞思光教授 劉述先教授與楊儒賓教授審閱部份章節初稿 多所指正 惠我良多 衷心感謝 袁永祥先生協助書稿打字 排版事宜 謹敬致謝意 學海無涯 綆短汲深 若蒙讀者憫 我之用心 匡我之未逮 則甚幸焉 黃 俊 傑 序於臺灣大學 2006 年 1 月 28 日 丙戌除夕

11 導 論

12

13 第 壹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一 引 言 論 語 這 部 書 是 東 亞 文 明 的 偉 大 經 典, 記 載 二 千 年 前 孔 子 ( B.C.) 和 他 的 學 生 的 思 想 與 行 誼, 雖 多 是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布 帛 椒 菽 之 言, 但 孔 門 師 生 卻 常 常 體 神 化 不 測 之 妙 於 人 倫 日 用 之 間, 所 以, 論 語 一 書 既 充 寓 日 常 性 之 實 踐, 又 富 於 超 越 性 之 內 涵, 二 千 年 來 如 驚 濤 拍 岸, 召 喚 著 東 亞 知 識 份 子 的 心 魂 孔 子 的 思 想 世 界 是 數 千 年 來 東 亞 知 識 份 子 魂 牽 夢 縈 的 精 神 原 鄉 東 亞 知 識 份 子 嚮 往 孔 門 境 界, 希 望 優 入 聖 域, 他 們 留 下 數 量 龐 大 的 解 釋 論 語 的 文 字, 成 為 東 亞 思 想 史 的 重 要 資 產 在 東 亞 儒 學 史 上, 對 於 四 書 的 詮 釋 與 再 詮 釋, 一 直 是 儒 學 發 展 之 所 以 日 新 又 新 的 源 頭 活 水 1 論 語 一 書 在 中 國 儒 學 史 中, 更 是 居 於 核 心 之 地 位, 從 林 泰 輔 ( ) 所 1 最 新 的 研 究 成 果 包 括 : 黃 俊 傑 編 : 中 日 四 書 詮 釋 傳 統 初 探 ( 上 ) ( 下 )( 臺 北 : 臺 大 出 版 中 心,2004); 黃 俊 傑 編 : 東 亞 儒 者 的 四 書 詮 釋 ( 臺 北 : 臺 大 出 版 中 心,2005)

14 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編的 論語年譜 2以及 1937 年高田貞治編著 論語文獻 注 釋書 3 就可見一斑 近六十年來研究中國 論語 學的著 作更如雨後春筍 從戰後初期的藤塚鄰 九十 年 代 以 降 的 松 川 健 二 以 及 最 近 的 John Makeham 與唐明貴 研究成果至為豐碩 至於以孔子思想為主題的中外學術論著 則更是指不勝屈 在日本儒學史中 論語 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對日本 儒者影響深遠 這部書論述的課題是德川時代 日本儒者對於 論語 的詮釋 全書共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份 導論 鋪陳本書進行研究之背景知識 共包括三章 第一及 第二章從中日儒家思想史的視野 析論東亞儒學史脈絡中所 謂 經典性 涵義與跨文化經典詮釋所出現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第三章解明何以 論語 普獲德川時代日本儒者之推崇 而 孟子 則備受批判 並論述本書之研究主題在日本儒學史 之重要性 本書第二部分 分論 共二章 分別探討古學派儒 者伊藤仁齋 維楨 古文辭學派大師荻生徂徠 林泰輔 論語年譜 東京 龍門社 1916 高田貞治 論語文獻 注釋書 東京 春堂陽書店 1937 藤塚鄰 論語總說 東京 國書刊行會 松川健二編 論語の思想史 東京 汲古書院 1994 松川健二 宋明の論語 東京 汲古書院 2000 John Makeham, Transmitters and Creators: Chinese Commentators and Commentaries on the Analects (Cambridge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3). 唐明貴 論語 學的形成 發展與中衰 漢魏六朝隋唐 論語 學研 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15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3 物茂卿 等兩位儒者對 論語 的解釋 各代 表日本的 論語 詮釋學的一種類型 前者展現經典詮釋學的 護教學特質 後者則寓有深刻的政治之內涵 是一個作為政 治論述的經典詮釋學 本書第三部分 個論 共三章 分別扣 緊 論語 中具有指標性意義的關鍵命題 如 學而時習之 吾道一以貫之 及 五十而知天命 分析日本儒者之解釋 及其在東亞儒家經典詮釋史上的意義 第四部份 結論 一章 則綜合本書各章要旨 並扣緊日本 論語 詮釋史 析論日本 儒學之 實學 思想特質 日本儒者尚具體而不喜蹈空 崇實 測而不尚冥想 在日常性之中掌握 天命 的超越性涵義 體 孔子 一貫之道 於人倫日用之間 德川 論語 詮釋學之實 踐詮釋學 praxis hermeneutics 意涵最為深切著明 最後第五 部份殿以 附論 一章 分析生於德川時代末期而成為二十世 紀日本資本主義之父的澁澤榮一 對 論語 的 解釋 澁澤榮一對德川儒者的 論語 學既有繼承 又有創 新 將日本 實學 傳統融舊鑄新 並賦予新義 在進入本書主題之前 我們先從廣袤的中外文化交流的 歷史視野來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 繁衍發展 而不斷與域外文化交流互動 吸納外來文化之精 華 中華文化之發展如江海之不辭細流 故終能成其遼闊 當代學者推測 遠在漢代中國與羅馬帝國已有某種程度的來 往 除了物質文化如絲 玻璃等物品的交流 或許羅馬的臣 民 如傳說中的大秦幻人和使者 也曾經來到中國 而中國

16 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人也曾輾轉得知羅馬的一麟半爪 8唐朝 A.D 是中 古世界史上的大帝國 唐朝的長安城在當時世界上的地位猶 如今日的紐約 唐朝的皇帝被四方諸侯稱為 天可汗 亞洲 各國所派遣的學僧 以及從今日的土耳其斯坦等地來的少數 民族 乃至於西方景教 祆教 西域來的佛教等等 都在這 個時代流行於中國 9 摩尼教在公元第八世紀也流行於中 國 10來自印度的佛教 也接受了中國文化的洗禮 並且進而 創造了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天台宗 華嚴宗以及禪宗 調和 折衷中國思想與佛教教義 強調回歸人之主體性的覺醒 大 唐盛世中外交流盛況空前 二十世紀西方漢學家就以 折衷精 神 eclecticism 與 世界視野 cosmopolitanism 兩個 名詞 形容大唐文化之特質 11十六世紀以降 耶穌會士來華 傳教 中西文化之交流益形頻繁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 爭之後 中國更成為近代世界的成員 用梁啟超 任公 對 中 國 歷 史 進 程 的 分 期 來 說 8 12 從遠古到秦 邢義田 漢代中國與羅馬關係的再省察 收入邢義田譯著 西洋古 代史參考資料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7 頁 傅樂成 中國民族與外來文化 原刊於 中山學術文化集刊 第四集 1969 年 11 月 後收入氏著 漢唐史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7 頁 沙畹 伯希和著 馮承鈞譯 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上海 商務印書館 Arthur F. Wright and Denis Twitchet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 ang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Introduction, pp 梁啟超 中國史敘論 第八節 時代之區分 收入氏著 飲冰室合 集 上海 中華書局 1960 文集 第 3 冊 飲冰室文集之六 頁 11-12

17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B.C. 漢 206B.C.-A.D.220 帝國的建立是 中國之 中國 時期 中國開始建立中華文化的特點 疆域大致底定 官僚系統成形 儒家定於一尊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就在這一 階段形成 中古時代唐朝則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大唐帝國 成為亞洲的盟主 中國的皇帝被亞洲各國的游牧民族稱為 天 可汗 這是 亞洲之中國 的時代 十九世紀中葉中英鴉片 戰爭之後的中國 開始進入世界之林 而成為 世界之中 國 在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交流經驗中 中日兩國之間文 化關係至為密切 從公元第八世紀開始 大唐文化對日本的 大化革新 影響甚深 十七世紀以降日本德川時代的思想 界 更是深受中國思想與文化的衝擊 中日之間思想的交流 經驗至為豐富 遠在第九世紀中國文獻典籍之輸入日本據估 計就有 1568 種 至十九世紀初年 中文書籍據估計應有百分 之七十或八十左右傳入日本 13中國典籍隨著每年大量的中國 船舶之東渡而傳到日本 書籍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及地方志 法律書籍等 種類繁多 對日本思想與文化帶來可觀的影 響 參考嚴紹璗編撰 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鉤沉 杭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6 頁 1-2 參考大庭修著 戚印平等譯 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 杭 州 杭州大學出版社 1998 大庭修著 徐世虹譯 江戶時代日本 秘話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

18 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但是 在東傳日本的諸多中國經典之中 論語 與 孟 子 卻受到日本儒者完全不同的評價 十七世紀日本古學派 儒學大師伊藤仁齋將 論語 推崇為 最上至極宇宙第一 書 15通貫德川時代二百六十八年間 論語 這部經典成 為日本人最尊崇的寶典 各行各業人士廣泛閱讀 甚至號稱 現代日本 資本主義之父 的大企業家澀澤榮一也大談 論語 與企業經營之道 並捐資蒐集 論語 相關資料 成立資料 館 16日本前輩漢學家林泰輔曾編纂 論語年譜 巨細靡遺 列述二千年來 論語 在日本的流傳史實 17直到今日臺灣漫 畫家所畫的孔子漫畫 也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 18 二千年前孔門師生心靈對話紀錄的 論語 這部書 確是 東亞文化傳統中最重要的經典 幾千年來東亞知識份子誦讀 不輟 留下大量的解經論著 我們可以說 儒家經典及其解 伊藤仁齋 論語古義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東京 鳳出版 1973 第 3 卷 論語部一 總論 頁 4 亦見於 伊藤仁齋 童子問 收入家永三郎等校注 近世思想家文集 東 京 岩波書局 卷上 第 5 章 頁 204 澁澤榮一 述 草柳大蔵 解說 論語と算盤 創業者を読む 東 京 大和出版 1985 澁澤榮一 竹內均 解說 孔子 人間 一生の心得 東京 三笠書房 1993 澁澤榮一所蒐集各種 論語 版本及資料 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戰火劫餘現收藏在東京都立日 比谷圖書館之 青淵論語文庫 關於澁澤榮一對 論語 的解釋 另 詳本書第 10 章 林泰輔 論語年譜 東京 龍門社 1916 麓保孝修訂版 東京 國 書刊行會 1976 蔡志忠畫 和田武司譯 マンガ孔子の思想 東京 講談社 1989 講談社十 α 文庫 1994

19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7 釋之發展是東亞思想史最重要的內在動力 但是 我們首先 必須要問 什麼是經典 在不同的文化傳統中 什麼是經典 這個問題各有其不 同的答案 在基督宗教傳統中 所謂 經典 是人與神對話的 紀錄 但是在東亞文化傳統中 所謂 經典 常常是人與人 尤 其是聖人 心靈激盪互動的紀錄 經典 之性質因文化脈絡 之不同 而有其互異之內涵 關於 經典性 canonicity 的 不同定義具體地說明 各個不同文化傳統中的經典 除了經 典的共同性質之外 19更深具個別地域文化之特色 並受到各 地域的歷史與文化傳統的投影 我們可以說 所謂 經典 或 經典性 常常是在各地域的思想史或文化史脈絡中被定義 的 本章探討的中心課題是 在東亞儒家思想史脈絡中 經 典性 如何被定義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 我們除了運用儒家涉 及經典之特質的直接史料之外 也想從東亞儒者解釋經典文 本的言論之中 推敲他們心目中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之特質 19 世界各文化中經典的共同性質甚多 Harold Bloom 就說經典之所以成為 經典 在於其建立在 疏異性 之上的 原創性 見 Harold Bloom 著 高志仁譯 西方正典 臺北 立緒文化事業公司 1998 上 頁 7 陳昭瑛近日指出 儒家所理解的 經典性 之特質有三 原創性 被詮釋性 教育性 參看陳昭瑛 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 收入 氏著 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5 頁 1-20 這三項幾可視為大多數經典的共同特質

20 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二 儒家思想脈絡中 經典性 的三個面向 從中日儒家思想脈絡來看 經典性 至少包括三個可以 區分但又互相涵攝的重要內涵 1 社會政治的內涵 2 形上學的內涵 3 心性論的內涵 我們引用東亞儒者釋經 的相關言論 依序加以論述 1 社會政治的內涵 儒家定義下的 經典性 第一 個組成要素就是經典必須具有社會政治的內涵 坐而言可以 起而行 拯生民於水火 致天下於太平 這種特質源自古代 中國政教不分之傳統 古代貴族以 詩 書 禮 樂 等經書治理國家 統領眾庶 所謂 王官學 就是貴族 之學 從 左傳 記載可見 春秋時代 B.C. 的行人 在外交場合常引用 詩 書 作為修辭之依據 甚至春秋 各國在戰事場合中也常引 詩 以證成自己之立場 這就是孔 子 B.C. 所說 不學 詩 無以言 論語 季 氏 13 的歷史背景 到了貴族凌夷 王官學 沒落 百 家 之學大興 民間學者雜然紛起 而孔子尤開民間講學之先 河 20 自孔子以降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 最重要的特質就是 經典必須通過解釋並批導現實世界進而改變世界 孟子 B.C. 可能是最早提出這種看法的哲人 他說 20 關於 王官學 與 百家言 之討論 參看錢穆 國史大綱 收入 錢 賓四先生全集 第 27 冊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8 第 6 章

21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9 王者之跡熄而 詩 亡 詩 亡然後 春秋 作 晉之 乘 楚之 檮杌 魯之 春秋 一也 其事則齊桓 晉文 其 文則史 孔子曰 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孟子 離婁 下 21 孟子認為孔子之所以因魯史而作 春秋 乃是 為了從史實中求史義 以致天下於太平 這種將經典視為社 會政治之寶典的看法 幾為漢代人之共識 太史公司馬遷 B.C. 解釋孔子作 春秋 之意說 21 孔子知言之不用 道之不行也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 中 以為天下儀表 貶天子 退諸侯 討大夫 以達 王事而已矣 子曰 我欲載之空言 不如見之於行事 之深切著明也 夫 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 下辨人 事之紀 別嫌疑 明是非 定猶豫 善善惡惡 賢賢 賤不肖 存亡國 繼絕世 補敝起廢 王道之大者 也 從孟子到司馬遷所主張的 經典性 之社會政治內涵 確 屬言之有據 孔子早就說過 誦 詩 三百 授之以政 不 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 亦奚以為 論語 子 路 5 從孟子以降許多儒者所定義的作為社會學與政治 學的 經典 確實與孔子的說法互相呼應 經典作為社會政治運作之寶典 在兩漢時代不僅是 經典 性 的重要定義 更是社會與政治運作的事實 誠如皮錫瑞 21 司馬遷 史記 北京 中華書局 1985 頁 3297

22 1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鹿門 所說 漢代政治實受經典之主導 武 宣之間 經學大昌 家數未分 純正不雜 故其學極精而有 用 以 禹貢 治河 以 洪範 察變 以 春秋 決獄 以 三百五篇當諫書 治一經得一經之益也 22在兩漢時代 五 經應用於施政的實例可謂不勝枚舉 具體地說明經典的政治 學涵義在現實世界中的落實 如果 經典性 是建立在經典的社會政治性之上 那麼經 典中的 道 就是一種批導並改變現實世界的具體原則與策 略 誠如董仲舒 C.179-C.104B.C. 所說 道者 所繇適於 治之路也 仁義禮樂皆其具也 23這種經典中的 道 是徹 底的 人道 而不是 天道 這種 人道 並非不佔時間與 空間的 作為抽象原則的形上學之 道 在這種思想脈絡 下 漢代人特別重視 春秋 這部經典 實在是理所當然 事 所必至 德川時代的日本儒者也多半從社會性與政治性來定義 經 典性 從十七世紀古學派大師伊藤仁齋以降 日本許多儒者 都不滿朱子 晦庵 在 人道 之上另立 天道 他們對宋儒之形上學傾向皆特加批判 他們多半主張儒家經 典中所謂 道 就是人倫日用之 道 伊藤仁齋在 語孟 皮錫瑞 經學歷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 頁 90 王先謙 漢書補註 臺北 藝文印書館影印光緒 26 年長沙王氏刊本 卷 56 董仲舒傳第 2 頁 3 右半頁

23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11 字義 中的一段話 很具有代表性 他說 24 道 猶路也 人之所以往來也 大凡聖賢與人說 道 多是就人事上說 凡聖人所謂道者 皆以人 道而言之 道者 人倫日用當行之路 伊藤仁齋認為儒家經典中的 道 就是 人倫日用當行之 路 因為 25 人外無道 道外無人 以人行人之道 何難知難行之 有 夫雖以人之靈 然不能若羽者之翔 鱗者之潛 者 其性異也 於服堯之服 行堯之行 誦堯之言 則無復甚難者 其道同也 故孟子曰 夫道一而已 矣 若夫欲外人倫而求道者 猶捕風捉影 必不可得 也 天地之間 唯一實理而已矣 仁齋所謂 實理 26就是具體的社會政治事物 而不是超越的 形而上的世界 伊藤仁齋 語孟字義 收入井上哲次郎 蟹江義丸編 日本倫理彙 編 東京 育成會 1901 卷上 道 頁 伊藤仁齋 童子問 收入 近世思想家文集 東京 岩波書店 頁 205 仁齋甚至以實學之立場重新解釋深具超越性內涵的孟子思想 參看黃俊 傑 伊藤仁齋對孟子學的解釋 內涵 性質與涵義 收入氏著 東 亞儒學史的新視野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4 第 5 章 頁 伊藤仁齋曾進一步解釋 實理 說 吾聖賢之書 以實語明實理 故言

24 1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同是古學派而反對伊藤仁齋的荻生徂徠 更主張經典有 其強烈的社會政治意涵 他強調欲求聖人之道 必求諸 六 經 他的名言是 六經 即先王之道 28所謂 先王 之道 就是歷代聖王的禮樂刑政 他分別在所著的 論語徵 辨名 辨道 中闡揚這個論旨 蓋先王之道 敬天為本 禮樂刑政 皆奉天命以行 之 故知命安分 為君子之事矣 29 道者 統名也 舉禮樂刑政 凡先王所建者 合而命 之也 非離禮樂刑政別有所謂道者也 30 先王之道 安天下之道也 其道雖多端 要歸於安天 下焉 其本在敬天命 天命我為天子為諸侯為大夫 則有臣民在焉 為士則有宗族妻子在焉 皆待我而後 安者也 且也士大夫皆與其君共天職者也 孝 言弟 言禮 言義 而其道自明矣 所謂正道不待多言是矣 若二 氏之學 專以虛無空寂為道 無形影 無條理 故謂有亦得 謂無亦 得 謂虛亦得 謂實亦得 至於縱橫捭闔 不可窮詰 正足以見其非正 道也 見伊藤仁齋 同志會筆記 收入 古學先生詩文集 卷 5 頁 21 荻生徂徠 辨道 收入 荻生徂徠 東京 岩波書店 1982 日 本思想大系 36 上冊 第 2 條 頁 200 下 荻生徂徠 論語徵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東 京 鳳出版 1973 第 7 卷 頁 5-6 荻生徂徠 辨道 收入 荻生徂徠 第 3 條 頁 201 上 荻生徂徠 辨道 第 7 條 頁 202 上下

25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13 徂徠認為所謂經典的 古義 乃是先王之道 而先王之道的具 體內容乃在禮樂刑政 並以敬天為本 而 六經 就是闡揚先 王之道以及安天下之道的經典 十足表現經典的政治意涵 十七世紀伊藤仁齋以 人倫日用 之 實理 界定儒家經 典中的 道 荻生徂徠以 禮樂刑政 界定 道 也獲得 十八世紀下半葉大阪懷德堂儒者中井履軒 名積德 字處叔 號履軒 的呼應 中井履軒解經 極力批駁朱子 學 並強烈主張經典中的 道 的人間性格 他說 道元假 往來道路之名 人之所宜踐行 故謂之道也 所謂聖人君子 之道 堯舜文武之道 皆弗離乎人矣 易傳 諸書乃更假論 易道天道 及陰陽鬼神莫不有道焉 並離乎人而為言矣 32 中井履軒認為孔孟之 道 皆是 人倫日用 之 道 他解 釋 論語 述而 6 子曰 志於道 一語說 道 如君 子之道 堯舜之道 夫子之道 吾道之道 此與人倫日用當 行者 非兩事 集注 解道字 或云 事物當然之 理 或云 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 如判然兩物 不知 其義果經乎 竊恐不若用一意解之 33 德川儒者將儒家經典中的 道 從天上轉到人間之後 認 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 正是在於它能發揮 人倫日用當行 之 中井履軒 孟子逢原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東京 鳳出版 1973 第 10 卷 頁 87 中井履軒 論語逢原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第 10 卷 頁 127

26 1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社會性與政治性之作用 在對經典中的 道 的性格重新界定 之後 德川儒者對於 什麼才是真正的儒家經典 也提出了 嶄新的答案 伊藤仁齋主張 論語 孟子 二書是儒家思 想的淵源 他推崇 論語 為 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 34而 孟子 則為 論語 之義疏 35兩者之價值皆高出於 六 經 之上 仁齋認為對儒家經典義理的解釋 應以 論語 與 孟子 為依歸 中井履軒對於 正統的 儒家經典 也提出 一套看法 他說 36 夫子晚年緒正 六經 固非無垂教之意 然秦漢以 降 禮 樂 已泯滅矣 詩 書 缺亡紛 亂 無以見夫子之功 易經 雖存矣 亦無功 春 秋 亦非孔子之筆 故傳孔子之道者 唯 論語 孟 子 中庸 三種而已矣 皆後人之績 而非宰我所 知 豈容据此等說哉 是故夫子垂教之績 皆泯於秦 火 而後世無傳也 此頗吾一家之言 人或不之信 仍信用 易傳 春秋 者 則廑廑亦唯有是二事而 已 學者試取 易傳 春秋 通讀一過以評之 何處是傳堯舜之道者 中井履軒認為 只有 論語 孟子 中庸 等三部經 伊藤仁齋 童子問 頁 204 同上註 伊藤仁齋所撰 語孟字義 卷上頁 11 及卷下頁 64 亦發揮此 說 中井履軒 孟子逢原 頁 96

27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15 典 才能傳孔子之道 其餘如 易傳 和 春秋 均不足為 據 37 朝鮮朱子學大師李滉 號退溪 論儒家經典 也強調 聖學為至治之本 38他說 39 列聖相承 至孔氏而其法大備 大學 之格致誠正 中庸 之明善誠身是也 諸儒迭興 逮朱氏而其說大 明 大學 中庸 之章句 或問是也 今從事於 此二書 而為真知實踐之學 比如大明中天 開眼可 覩 如周道當前 舉足可履 李退溪主張 儒家經典如 大學 或 中庸 等書 都是 實 踐之學 他強調的是經典的政治作用 從上文的論述可見 東亞儒者常強調經典可以發揮平治 天下的政治作用 他們常常將經典中的 道 解釋為充滿人間 性格的 道 在這種對 道 的理解之下 中日韓儒者所認 定的 正統 儒家經典雖然互有不同 但是他們在以 社會性 與 政治性 界定 經典性 這點上 完全若合符節 2 形上學的內涵 東亞儒者界定 經典性 的第二項 特質是 經典必須有其形上學的內涵 關於從 形上學 界定 中井履軒 孟子逢原 頁 246 李滉 陶山全書 1 首爾 退溪學研究院 1988 退溪學叢書 第 II 部第 1 卷 戊辰六條疏 引文見總頁 177 下半頁

28 1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經典性 應可上溯至戰國末期 禮記 經解 及 莊子 天下 等文獻 但最具有代表性的可能仍是朱子 朱子在解釋 他重訂的 中庸 第 32 章時 對 經 之涵義曾提出如下的 解釋 40 經 綸 皆治絲之事 經者 理其緒而分之 綸者 比其類而合之也 經 常也 大經者 五品之人倫 大本者 所性之全體也 惟聖人之德極誠無妄 故於 人倫各盡其當然之實 而皆可以為天下後世法 所謂 經綸之也 其於所性之全體 無一毫人欲之偽以雜 之 而天下之道千變萬化皆由此出 所謂立之也 其 於天地之化育 則亦其極誠無妄者有默契焉 非但聞 見之知而已 此皆至誠無妄 自然之功用 夫豈有所 倚著於物而後能哉 朱子上文中所說的作為常道的 經 之特徵在於 無一毫人欲 之偽以雜之 而天下之道千變萬化皆由此出 這種作為形上 之理的 經 是朱子心目中 經典性 的要件 朱子從形上的 道 界定 經典性 代表東亞儒者心目 中 經典性 的一個重要面向 程頤 伊川 就說 今之學者歧而為三 能文者謂之文士 談經者謂之講師 同上書 頁 177 下半頁-178 上半頁 朱熹 中庸章句 收入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83 頁 38-39

29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17 惟知道者乃儒學也 41 在程頤之前 宋人羅處約 思純 也說 42 六經 者 易 以明人之權而本之於道 禮 以 節民之情 趣於性也 樂 以和民之心 全天真也 書 以敘九疇之祕 煥二帝之美 春秋 以正君臣 而敦名教 詩 以正風雅而存規戒 是道與 六經 一也 在許多宋儒心目中 所謂 道與 六經 一也 的 道 具 有純粹的形上學性格 德川時代日本儒者中 傾向從形上學界定 經典性 的多 半是陽明學者 大鹽平八郎 中齋 子起 是一 個代表人物 大鹽平八郎主張經典之特質在於其言 太虛 與 理氣 以下這段文字雖稍嫌冗長 但可以顯示大鹽平八郎 從形上學界定經典的思想進路 43 或曰 於經明言虛 有乎 曰 有 大學 曰 其心休休焉 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 若己有之 人之彥聖 其心好之 不啻若自其口出 寔能容之 41 黃宗羲 宋元學案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5 卷 15 伊 川學案上 頁 元 托托等 宋史 臺北 鼎文書局 1980 卷 440 列傳第 199 文苑傳二 頁 大鹽中齋 洗心洞劄記 收入 佐藤一齋 大鹽中齋 東京 岩波 書店 1980 日本思想大系 46 第 54 條 頁 572

30 1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這兩箇 容 字 心之量也 心之量 非太虛而何 中 庸 曰 語大天下莫能載焉 又曰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至矣 其大也 至也 此非太虛而何 孔 子曰 君子不器 又曰 吾道一以貫之 子 絕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子曰 吾有知乎 哉 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兩端 而竭焉 又曰 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其不器也 一也 絕四也 空空也 屢空 也 天何言也 此皆非太虛而何 孟子曰 我善養吾 浩然之氣 其浩然也者 非太虛而何 而 易 書 詩 禮 春秋 亦及其至矣 則皆 不外於太虛之德也 易 曰 太極 書 曰 無 偏無陂 遵王之義 無有作好 遵王之道 無有作 惡 遵王之路 無偏無黨 王道蕩蕩 無黨無偏 王 道平平 無反無側 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 歸其有 極 詩 亦曰 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 禮 曰 無聲之樂 無體之禮 春秋 曰 春王元 年 其太極也 有極也 無聲臭也 無聲體也 元 也 此皆亦非太虛而何 此凡所舉 經之明徵也 子 猶疑之乎 嗚呼 太虛之妙 不可言述者也 然而了 理氣合一 則太虛亦惟理氣焉耳 如離理氣 而言太 虛者 非四書五經聖人之道也 學者宜知之 就東亞思想史觀之 如果從形上學面向界定經典性 那

31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19 麼 易經 的地位必然會獲得提升而成為經典 在春秋時代 一般人心目中的經典是 詩 書 禮 樂 等書 例如 左傳 僖公 27 年 趙衰曰 說 禮 樂 而 敦 詩 書 詩 書 義之府也 禮 樂 德之則也 德義 利之本也 論語 述而 18 子所 雅言 詩 書 執 禮 皆雅言也 論語 子 罕 15 子曰 吾自衛反魯 然後 樂 正 雅 頌 各得其所 論語 泰伯 8 子曰 興於 詩 立於 禮 成於 樂 皆以 詩 書 禮 樂 為經典 莊子 天下 云 其在於 詩 書 禮 樂 者 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 可見這類 經典之傳習以魯國一地為尤盛 到了戰國時代 B.C. 經典的範圍擴大 莊子 天運 以 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 為 六經 莊 子 天下 解釋 六經 之主要內容說 詩 以道志 書 以道事 禮 以道行 樂 以道和 易 以道陰陽 春 秋 以道名分 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 百家之學時或稱 而道之 禮記 經解 更進一步引孔子之言闡釋 六經 的政治社會文化作用說 入其國 其教可知也 其為人也 溫柔敦厚 詩 教 也 疏通知遠 書 教也 廣博易良 樂 教也 絜靜精微 易 教也 恭儉莊敬 禮 教也 屬辭 比事 春秋 教也 故 詩 之失 愚 書 之失

32 2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誣 樂 之失 奢 易 之失 賊 禮 之失 煩 春秋 之失 亂 易經 在戰國時人眼中已躍為 六經 之一 太史公論 六 經 之功用 亦以 易經 為首出 44 易 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 故長於變 禮 經紀人 倫 故長於行 書 記先王之事 故長於政 詩 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 故長於風 樂 樂所 以立 故長於和 春秋 辯是非 故長於治人 是故 禮 以節人 樂 以發和 書 以道事 詩 以達意 易 以道化 春秋 以道義 從漢代以降 經典的範圍頗有變化擴大 45在經典範圍的擴大 過程中 易經 之成為經典具有指標性之意義 誠如陳昭瑛 所說 易 的加入 使此後儒家對 經典性 的界定起了 變化 即在 人道 之上別重 天道 於是由 人文化成 的意涵引申出宇宙論 形上學的意涵 經典性 不再侷限於 人道 而及於天 地 人三極 46總而言之 易 司馬遷 史記 卷 130 太史公自序 頁 3297 漢代 樂經 亡佚 加入 孝經 論語 與 爾雅 劉歆校書中秘 作 七略 其中 六藝略 除六經外加入 孝經 論語 與 爾 雅 唐玄宗命徐堅作 初學記 增五經為九經 即 禮 與 春秋 各為三禮與三傳 唐文宗開成石經 增九經為十二經 即增加 孝經 論語 與 爾雅 規模與劉歆 七略 一致 陳昭瑛 前引 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 頁 8

33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21 者 所以會天道人道也 47 易經 之成為經典 不僅是從 形上學界定 經典性 的必然結果 而且 東亞思想界所開展 的 易經 詮釋 更大大地開拓了 經典性 的形上學面向 3 心性論的內涵 東亞儒者所定義的 經典性 的第 三個面向 就是心性論的內涵 東亞儒者從這個角度定義經 典的 當以中國的王陽明 守仁 伯安 與日本 朱子學者林羅山 忠 信勝 子信 以及陽明學 者中江藤樹 的言論為其代表 經 常道也 這是從漢人崇尚 五經 以後 人人共諭之 義 廣雅 經 常也 48 爾雅義疏 經 者 理也 49 廣雅 經 徑也 50 釋名 徑 經也 言人之所經由也 51漢代人習以經典並稱 漢書 孫寶傳 周公上聖 召公大賢 尚猶有不相說 著於經 典 後漢書 皇后紀上 和熹鄧皇后 晝修婦業 暮 誦經典 家人號曰諸生 又 朱祐傳 宜令三公 並去 大名 以法經典 又 趙典傳 趙典 字仲經 義取 相應 釋名 釋典藝 經 可常用也 亦謂經 荊門市博物館編 郭店楚墓竹簡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 語 叢一 頁 194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頁 348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頁 106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頁 482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頁 1020

34 2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即典耳 經典合稱始於漢代 因二字可互訓 如 爾雅 典 經也 就其原意而言 典 指重要書籍或大型書籍 此與 經 所代表的二尺四寸之官書含意一致 而隨著 經 之訓常 典 在漢代亦有常法之意 劉熙 釋名 經 徑也 常典也 如路徑無所不通 可常用也 52張華 茂先 博物志 聖人制作曰經 賢人著述曰傳 53 皇侃 孝經序 經 常也 法也 54劉勰 彥 和 464?-522 文心雕龍 宗經篇 說 經也者 恆久 之至道 不刊之鴻教也 55都是以經典為永恆之常道 但是 直到十五與十六世紀之交的王陽明 才雄渾有力 地指出經典所承載的不易之常道之意涵 王陽明在 尊經閣 記 中 這樣界定 六經 的 經典性 56 六經 者非他 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 易 也者 志 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 書 也者 志吾心之紀綱政事 者也 詩 也者 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 禮 也 者 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 樂 也者 志吾心之欣 喜和平者也 春秋 也者 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頁 1078 范寧注 張華 博物志校證 臺北 明文書局 1984 頁 72 皇侃 孝經疏 參看阮元刻 十三經注疏 臺北 文化圖書公司 1970 下冊 頁 2539 周振甫注 劉勰 文心雕龍注釋 臺北 里仁書局 1984 頁 31 王陽明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收入 王陽明全集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2 上冊 頁

35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23 君子之於 六經 也 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 所以尊 易 也 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 所以 尊 書 也 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焉 所以尊 詩 也 求之吾心之條理節文而時著焉 所以尊 禮 也 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 所以尊 樂 也 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辯焉 所以尊 春秋 也 王陽明將經典中的常道界定為 吾心之常道 也就是從 心性論界定經典性 經典之所以能夠超越時空之限制而 通人 物 達四海 塞天地 亙古今 無有乎弗具 無有乎或變 者 57乃是因為經典中的 道 皆可一一具存並印證於每一 位後代詮釋者的 心 中 十六 十七世紀之交的林羅山 是日本朱 子學派儒者 他排擊佛教與耶穌教 提倡神儒合一 也主張 理氣合一論 58羅山出於藤原惺窩 肅 歛夫 門 下 家中藏書甚豐 遍讀群經 對 四書 及 五經 均嘗撰 題跋 深感日本學者 皆拘於訓詁 不能窮物理 殆數百千歲 然 59於是大力提倡朱註 他認為 論語 一書 微程朱 天下茅塞矣 朱子集諸儒之大成 接不傳之遺緒 於是乎 集 同上註 參考朱謙之 日本的朱子學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頁 林羅山 新版五經白文點本跋 收入 林羅山文集 京都 京都史 蹟會 1979 卷 53 頁 619 上半頁

36 2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注 出焉 讀 論語 者 舍 集注 其何以哉 60 就林羅山有關經典的言論觀之 林羅山大致主張經典作 者之心與讀者之心可以相印證 他說 61 四代之書者 聖賢之心畫也 讀者能得其心 則其於 天下如示掌乎 謂之書與我不二也耶 那麼 經典中最重要的思想內涵是什麼呢 林羅山說 62 萬物各有事 每事各具理 理乃心性也 心與性 元 一也 拘於形氣 蔽於私欲 不能一之 是以聖人著 大學 書教人 欲使其心與理不二 而後指示曰 致知在格物 格物之義 大矣哉 今崇信程朱 乃 以格物為窮理之謂也 庶乎其不差焉 古人云 之他 道者 謂之異端 由是言之 不之程朱之門者 異端 之格物也耶 從此門而入 則殆及於孔門宜哉 羅山主張包括 大學 在內大部分儒家經典都是教人 心與理 不二 換言之 儒家經典的內涵在於心性論 他從心性論界 定經典性 林羅山 四書跋 論語 收入 林羅山文集 卷 53 頁 617 上半 頁 林羅山 五經大全跋 書經 收入 林羅山文集 卷 53 頁 618 上半頁 林羅山 四書跋 大學 收入 林羅山文集 卷 53 頁 616 下半 頁

37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25 與林羅山約同時代的日本陽明學開宗思想家中江藤樹 在 33 歲得到 陽明全集 後 即皈依陽明學 在其所著 翁問答 以及 孝經啟蒙 二書中皆強調以 心法 解經 他對經典的解釋有如下看法主張 他說 63 聖經者 上帝之誥命 人性之注解 三才之靈樞 萬 世之師範也 然徒得其辭而不得其意 則尊信雖篤 受用雖勉 而不能免膠柱之弊 或略雖有得其意者 不以溫恭自虛窮之 則不能無六弊等之病 而又或徒 為講習討論之間思慮者 亦有之 是以窮經之法以自 虛為先 而後當得聖經之主意 而體忍熟察 而觀吾 心 吾心之合於聖經者 為真為正 吾本心也 吾心 之違於聖經者 為習為邪 非吾本心也 乃後來染習 之迷心也 中江藤樹比林羅山更強調 窮經之法以自虛為先 如果面對 經典沒有溫恭自虛之意 則不能免於 愚 蕩 賊 絞 亂 狂 等六個弊端 因此 中江藤樹強調解 經者面對經典必須時時刻刻自我省查 以吾心遙契經典 綜合本節所論 我們可以說 東亞儒者大致從政治學 形上學與心性論三個角度界定 經典性 從發生歷程來看 經典的政治學內涵最早被認識 漢儒常從社會政治作用之角 63 中江藤樹 雜著 收入 藤樹先生全集 東京 岩波書店 1940 聖經 條 頁

38 2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度看經典 爾雅 典 經也 威則也 64 釋名 五典 典 鎮也 制教法所以鎮定上下 差等有五也 65 漢代訓詁之書對經典的解釋 已透露漢儒從社會政治角度看 待經典之傾向 到了公元第十世紀以降 經典性 才被學者 從形上學與心性論的角度加以定義 經典性 之定義與內涵 的變化 不僅透露不同時代的思想氣候與不同儒者的思想傾 向 而且也使許多以前較不為人注意的著作如 易經 取得經 典的地位 三 儒家的 經典性 三個面向間之關係 上節的討論觸及一個問題 在社會政治內涵 形上學內 涵以及心性論內涵中 那一種內涵是東亞儒者所認知的 經典 性 中最重要而居於首出地位的特質呢 一 儒家經典的特質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 我想首先指出 上文所說儒家經 典的三種內涵之間 並不是互相排斥而不可並存之關係 因 為在儒家經典中 社會政治論 形上學 和 心性論 三者常互相滲透 構成不可分割之整體 朱子手定 中庸 第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頁 132 爾雅 廣雅 方言 釋名清疏四種合刊 頁 1078

39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27 二十章是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文字 66 哀公問政 子曰 文武之政 布在方策 其人存 則 其政舉 其人亡 則其政息 人道敏政 地道敏樹 夫政也者 蒲盧也 故為政在人 取人以身 脩身以 道 脩道以仁 仁者人也 親親為大 義者宜也 尊 賢為大 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禮所生也 在下位 不獲乎上 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脩身 思脩身 不可以不事親 思事親 不可以不知人 思 知人 不可以不知天 孔子在這一段話中說政治之本在於人 人必須修身以道 知 人 必須 知天 換言之 人之存在的社會政治面向 政 形而上的面向 道 以及心性修養的面向 修身 三 者 雖然可加以區別但卻不可分離 十六世紀朝鮮僧人休靜 俗姓崔 字玄應 齋號清虛堂 曾解釋 中庸 的 性 道 教 之關係說 道由性而出 言道而不言 性 則人不知道之本原 道由教而明 言道而不言教 則不 知道之功用 故道之一字 包性包教 推其本原 必歸之天 命 67很能點出儒家經典三個面向的連環關係 朱熹 中庸章句 收入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頁 28 休靜 三家龜鑑 卷上 儒教 收入魏常海主編 韓國哲學思想 資料選緝 北京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0 下冊 引文見頁 另參看 Tu Weiming, The Way, Learning, and Politics in Classical Confucian

40 2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儒家經典中這三個面向之所以 不雜 但卻 不離 最 重要的原因是 儒家經典的內容是聖人及其門徒的心靈對話 紀錄 而不是像 聖經 是人與神對話的紀錄 在儒家經典 中 與經典作者對話的 他者 the other 是人而不是 神 是生存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的人 他所關心的是塵世間 的社會政治經濟事務 誠如陸九淵 象山 所說 儒者雖至於無聲 無臭 無方 無體 皆主於經世 69儒 家經典洋溢著強烈的經世精神 儒家經典的作者不是不食人 間煙火的高人逸士 而是心繫國計民生 憂國憂民的知識份 子 但是 所謂 經世 的主體卻在於 人 中庸 第二 十章云 為政在人 取人以身 脩身以道 脩道以仁 人 是經世事業的出發點與終結點 在儒家經典中 人 是 天人合一 脈絡中的 人 因此 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探 討儒家經典中的人論與天論 首先 儒家經典中的 人 並不是一度空間的人 人 之存在有其超越性的 宇宙論的根源 論語 為政 4 孔 子自述 五十而知天命 孟子 盡心上 1 孟子曰 盡 69 Humanism, Occasional Papers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5), no. 2, 中譯本見 杜維明著 錢文忠等譯 道 學 政 論儒家知識份子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頁 1-12 陸九淵 陸九淵集 臺北 里仁書局 1981 卷 2 與王順伯 引文見頁 17

41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29 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則知天矣 均是就人之存在有 其博厚高明的超越性而言 其次 儒家經典中的 天 並不是 自然之天 人格神之天 意志之天 但卻又略具 以上三者的部分投影 儒家經典中的 天 與 人 共生共感 互滲互動 渺不可知而敻乎其高遠的 天 意 處處可於人事 遞嬗與世運興衰之中窺見其消息 我們可以說 儒家經典中 的 人 具有 天人合一的 anthropo-cosmic 的稟賦 而 天 則既有本體論的而又有其實存的 onto-existential 的性 格 二 以對孔子的 道 的詮釋為例 正因為儒家經典中具有以上所說的特殊性 而且經典的 社會政治面向 形上學面向以及心性論面向綰合為一 所以 東亞儒者常常在同一部經典之中 讀出不同的意涵 在思想 史或經典解釋史上 不同的經典解釋意涵之間 雖然互相爭 勝 但是在哲學上 不同的詮釋意涵之間卻各得經典之一 體 未必此是而彼非 我們以東亞儒者對 論語 里仁 15 吾道一以貫之 章的解釋為例加以說明 儒家經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 道 孔子畢生慕道 求道 欣夕死於朝聞 他求道之心的堅貞 使顏子嘆欲從而 末由 孔子說 誰能出不由戶 何莫由斯道也 論語 雍也 17 又鼓勵學生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 藝 論語 述而 6 但是 孔子所嚮往的 道 之 內涵又是如何呢 孔子很少加以定義 但曾兩度以 一以貫

42 3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之 形容他自己所抱持的 道 論語 里仁 15 子 曰 參乎 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 唯 子出 門人 問曰 何謂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論語 衛靈公 3 子曰 賜也 女以予為多學而識 之者與 對曰 然 非與 曰 非也 予一以貫之 這兩段 論語 原典的涵義 自漢以來不得其解 70東亞 儒者對 吾道一以貫之 一語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 清代學術 中漢宋之爭的問題點之一就是對 一以貫之 含意的爭辯 本書第七章將對孔子所說 吾道一以貫之 這句話有所探 討 所以我們在此僅先簡略歸納東亞儒者對孔子的 道 所提 出的三種不同的解讀 1. 社會政治的解讀 第一種解讀主張所謂 一貫 之 道 就是指 忠 恕 等政治及社會行為的規範而言 清儒王念 孫 阮 元 洪 頤 煊 筠 軒 等人都引 爾雅 釋詁 貫 事也 廣雅 貫 行也 以論證孔子之 道 指社會政治行為而言 71德 川時代日本儒者伊藤仁齋的言論 在社會政治解讀方式最具 代表性 他說 清儒劉寶楠 之語 見劉寶楠 論語正義 北京 中華 書局 1990 上冊 頁 152 均見 程樹德 論語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一 頁 伊藤仁齋 論語古義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43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31 聖人之道 不過彝倫綱常之間 而濟人為大 故曾子 以忠恕發揮夫子一以貫之之旨 嗚呼 傳聖人之道而 告之後學 其旨明且盡矣 夫子嘗答樊遲問仁曰 與 人忠 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夫子唯曰 其恕乎 孟子亦曰 強恕而行 求仁 無近焉 可見忠恕二者 乃求仁之至要 而聖學之所 成始成終者也 蓋忠恕所以一貫之道也 非以忠恕訓 一貫也 先儒以為 夫子之心一理渾然 而泛應曲 當 惟曾子有見於此 而非學者之所能與知也 故借 學者忠恕之目 以曉一貫之旨 豈然乎哉 伊藤仁齋以 彝倫綱常 及 濟人 解釋孔子的 一以貫之 正是扣緊 道 的社會政治內涵而言 他反對朱子以 理 釋 道 伊藤仁齋也以 統 字解孔子 一貫 的 貫 字說 73 貫 統也 言道雖至廣 然一而不雜 則自能致天下 之善 而無所不統 非多學而可能得也 曾子以 為 忠恕足以盡夫子之道也 因為門人述夫子一以貫 之之旨如此 夫道一而已矣 雖五常百行 至為 多端 然同歸而殊塗 一致而百慮 天下之至一 可 以統天下之萬善 故夫子不曰 心 不曰 理 唯 73 第 3 卷 頁 伊藤仁齋 論語古義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第 3 卷 頁 53-54

44 3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曰 吾道一以貫之也 伊藤仁齋以屬於社會政治範疇的 忠 恕 之 道 貫 通 五行百常 等諸般行為 除了伊藤仁齋之外 年代較晚的荻生徂徠 物茂卿 也採取類似的解釋進路 他說 74 蓋孔子之道 即先王之道也 先王之道 先王為安民 立之 故其道有仁焉者 有智焉者 有義焉者 有勇 焉者 有儉焉者 有恭焉者 有神焉者 有人焉者 有似自然焉者 有似偽焉者 有本焉者 有末焉者 有近焉者 有遠焉者 有禮焉 有樂焉 有兵焉 有 刑焉 制度云為 不可以一盡焉 紛雜乎不可得而究 焉 故命之曰 文 又曰 儒者之道 博而寡要 然要其所統會 莫不歸於安民焉者 荻生徂徠以 安民 解釋孔子的 道 即 先王之道 所著重的是 道 的 人間性 也就是 道 的社會政治性 2. 形上學的解讀 對於 吾道一以貫之 這句話 進行形 上學解讀 最具代表性的是朱子 朱子解釋這句話說 75 貫 通也 唯者 應之速而無疑者也 聖人之心 渾 荻生徂徠 論語徵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第 7 卷 論語部五 頁 朱熹 論語集注 頁 72

45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33 然一理 而泛應曲當 用各不同 曾子於其用處 蓋 已隨事精察而力行之 但未知其體之一爾 夫子知其 真積力久 將有所得 是以呼而告之 夫子之一 理渾然而泛應曲當 譬則天地之至誠無息 而萬物各 得其所也 自此以外 固無餘法 而亦無待於推矣 朱子以 通 解釋 貫 將 一貫之道 解為 渾然一理 而泛應曲當 用各不同 顯然是從朱子 理一分殊 之哲學 立場解釋孔子 將孔子的 道 解釋為抽象的 理 這是朱 子融貫 四書 為一體所採取的一貫的解釋立場 例如 論語 里仁 8 子曰 朝聞道 夕死可矣 一句 朱注云 道 者 事物當然之理 76也顯示朱子將孔子的 道 解為作為 不佔時間與空間的形上的原則 理 十九世紀日本陽明學者大鹽中齋亦喜唱以 一貫之學 對 經典進行形上學解讀 大鹽中齋特別強調 以 孝 上貫抽象 的本體義與宇宙論 亦下貫現象界的道德 大鹽中齋說 以孝貫萬善 以良知貫孝 以太虛統良知 77 孝即萬善 良知即孝 太虛即良知 而一貫之義乎 同上書 頁 71 大鹽中齋 增補孝經彙註 收入井上哲次郎 蟹江義丸共編 日本 倫理彙編 陽明學派之部 下 序 頁 549

46 3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哉 78 又曰 79 不肖如予者 而非講孝則必良知 非語良知則必太 虛 思欲返支離於一貫 括眾善於一性也 從以上引文可知 日本陽明學如大鹽中齋將 孝 等同於 太 虛 填充客觀超越意義的 性體 以對經典進行形上學之 解讀 取代宋儒以 仁義禮智 作為 性體 的形上學內容 這與中國陽明學 心即理 的取徑雖相通 但以 孝 貫穿功 夫與本體之概念 這是陽明思想中未見的思路 日本陽明學 者所出現的這種將 孝 賦予形上學內涵的思路 值得注意 3. 心性論的解讀 第三種解讀進路是心性論的解讀 這 種進路濫觴於王陽明 大暢於近代儒者熊十力 子貞 王陽明以 體用一源 概念中之 體 解釋孔子 一以貫 之 的 一 傳習錄 有一段對話 80 國英問 曾子三省雖切 恐是未聞一貫時工夫 大鹽中齋 增補孝經彙註 序 頁 550 大鹽中齋 儒門空虛聚語 附錄引 收入井上哲次郎 蟹江丸共編 日本倫理彙編 陽明學派之部 下 頁 515 陳榮捷 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3 卷 上 第 112 條 頁 134

47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35 先生曰 一貫是夫子自見曾子未得用功之要 故告 知 學者果能忠恕上用功 豈不一貫 一如樹之根 本 貫如樹之枝葉 未種根 何枝葉之可得 體用一 源 體未立 用安從生 謂 曾子於其用處蓋已隨事精 察而力行之 但未知其體之一 此恐未盡 王陽明在上述對話中批評朱註 81認為所謂 一貫 是指 體 但這個 體 的具體涵義如何 王陽明在此並未明言 但從陽 明思想脈絡推測 應是指 良知之本體 頗具心性論之意 涵 我的推論可以獲得王陽明自己的印可 王陽明 答顧東橋 書 云 82 夫子謂子貢曰 賜也 汝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 非 也 予一以貫之 使誠在於多學而識 則夫子胡乃謬 為是說以欺子貢者邪 一以貫之 非致其良知而何 易 曰 君子多識前言往行 以畜其德 夫以畜 其德為心 則凡多識前言往行者 孰非畜德之事 此 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好古敏求者 好古人之學而敏求 此心之理耳 心即理也 學者學此心也 求者 求此 心也 王陽明以 致良知 解孔子的 一以貫之 明顯是從心性論 朱熹 論語集注 頁 72 陳榮捷 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 卷中 第 140 條 引文見頁 187

48 3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著眼 到了二十世紀熊十力更大暢此一解釋進路說 83 此云 一 者 正謂本心耳 孟子云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 者 此 心 字 亦指 本心 人皆 有 本心 而不自識 即其心便放失 將任私意私欲 作主於內 而一切聞見 莫非意欲之私 妄生分別 妄起執著 云何而非蔽塞 若本心呈露 即一切聞見 之知 皆是本心發用 故得此心者 便 一以貫之 熊十力以 本心 釋 一以貫之 的 一 以 聞見之 知 釋 之 字 將孔子 一以貫之 的 道 的內涵 從朱 子學中作為形上之 理 的 天道 拉回到人間 賦予心性 論之內涵而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 人道 綜合本節所論 我們從東亞儒者對孔子 吾道一以貫之 一語的詮釋言論中 可以看到社會政治論的 形上學的 心 性論的三種詮釋進路 在東亞儒學詮釋史上都有儒者加以運 用 從經典文本中別創新解 這三種詮釋進路各得經典之一 體 並與東亞儒學史脈絡所定義的 經典性 遙相呼應 我們 在本書第七章對日本儒者對 吾道一以貫之 一語的解釋 將 有深入的討論 四 結論 83 熊十力 讀經示要 臺北 廣文書局 1970 卷 2 頁 147

49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37 本章從東亞儒學史的思想脈絡 釐清構成儒家 經典性 的主要質素 第二節指出儒家的 經典性 包括三個主要面 向 社會政治性的 形上學的 心性論的內涵 第三節也指 出 儒家的 經典性 依這三個面向而被定義 儒家的 經典 也在這三種思考進路中獲得詮釋 現在 我們要問 儒家 經典性 的三大界面之間如何劃 清其界限 這個問題之所以值得深究 乃是因為所謂 經典 性 是由後代的 知音 經典詮釋者 對經典予以定性 並 加以定位 本章的論述已說明 經典性 之取得關鍵在於後 代詮釋者這項事實 但是 如果後代的經典詮釋者才是建構 經典性 的主要動力 那麼 經典性 的界限之釐定 就 成為極其複雜的問題了 經典性 的界限之所以複雜而不易釐定 原因很多 但 以下列兩項原因最為重要 第一 儒家經典中 道 有其普世 性 誠如王陽明所說 經 常道也 通人物 達四海 塞天地 亙古今 無有乎弗具 無有乎弗同 無有乎或變者 也 是常道也 84儒家經典中的 道 的普世性更是超越華 夷界限 德川日本陽明學者佐藤一齋 坦 大道 說 茫茫宇宙 此道只是一貫 從人視之 有中國 有夷 狄 從天視之 無中國 無夷狄 85儒家經典中這種超越人 同註 53 佐藤一齋 言志錄 收入 佐藤一齋 大鹽中齋 東京 岩波書店 1980 日本思想大系 46 頁 227 第 131 條

50 3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我 古今 夷狄界限而深具普世性的 道 人人皆可求而得 之 安之 樂之 舞之 足之 蹈之 第二 東亞儒者解經相當強調以解經者之 心 遙契經典 作者之 心 陸象山說 心只是一箇心 某之心 吾友之心 上而千百載聖賢之心 下而千百載復有一聖賢 其心亦只如 此 心之體甚大 若能盡我之心 便與天同 86張載 橫渠 甚至提倡以 心解 之方式解經 他說 心解則 求義自明 不必字字相校 譬之目明者 萬物紛錯於前 不 足為害 若目昏者 雖枯木朽株 皆足為梗 87佐藤一齋也 強調以 心 解經說 經書文字 以文字注明之可也 意味 則當以我心透入得之 畢竟不能著文字 88又說 窮經須 要考據於此心 引證於此心 如徒就文字上考據引證 輒謂 窮經止此 則陋甚 89東亞儒者所提倡的這類解經方法 洋 溢著 自由的 liberal 解經精神 因詮釋者的個人具體 而特殊的情境之不同 而對經典提出不同的解釋 陳昭瑛最 近將傳統儒家的 經 權 概念 運用到經典詮釋上說 90 放在經典詮釋的脈絡 我們可以說 經 權 關係中的 經 相當於經典的文本本身 是 一 是 原 陸九淵 陸九淵集 卷 2 35 語錄下 頁 444 張載 張載集 臺北 里仁書局 1981 經學理窟 義理 頁 276 佐藤一齋 言志錄 頁 234 第 235 條 佐藤一齋 言志錄 頁 234 第 236 條 陳昭瑛 前引 先秦儒家與經典詮釋問題 頁 12-13

51 壹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脈絡論 經典性 的涵義 39 是掌握一切變化的基地 而 經 權 關係中的 權 即上面引文中的 應變 盡變 持萬 相當 於對經典文本所作的各種詮釋 如果經典文本是 一 經典詮釋應是 應變 盡變 在這個意義上 經典詮釋行動是一種 體常而盡變 91的思想 創造事業 在 權變 而多樣的解釋之中 如何建立 經典性 呢 更具體地說 在以上所說經典中 道 具有普世性格 人 人皆可知 道 信 道 樂 道 以及解經者訴諸 心 解 的詮釋方法交互作用之下 經典詮釋充滿 權變 精神 於是 儒家經典的 經典性 就具有高度的 遊移性 如此 一來 經典性 的界限如何釐定呢 對於 經典性 的界限之問題 比較樂觀的人也許會建議 以古聖先賢的言行作為劃定界限之標準 西漢末年的揚雄 53B.C.-A.D.18 所撰的 法言 就有以下一段對話 92 或問 道 曰 道也者 通也 無不通也 或曰 可以適它與 曰 適堯 舜 文王者為正道 非 堯 舜 文王者為它道 君子正而不它 揚雄主張以堯 舜 文王之言行作為劃定儒家經典之正統性 的界限 註解 法言 的汪榮寶 袞甫 引申揚雄 馬浮 一浮 先生語 見馬一浮 復性書院講錄 臺北 廣文書局 1971 卷 1 讀書法 頁 18 下半頁 汪榮寶 法言義疏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問道卷第 4 頁 109

52 4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之意說 孔子作 春秋 口授弟子 大要在乎法堯 舜 述文王 自餘衰周諸子 若農家者流為神農之言 道家 者流為黃帝之言 墨家者流為夏后氏之言 捨堯 舜 文王 而依託古聖 別立宗旨 則董生所謂非六藝之科 孔子之術 者 皆子雲所謂它道也 93汪榮寶的申論可稱善解 但是 汪榮寶仍未能完全卻除 經典性 的 遊移性 之疑慮 因為 孔子 法堯舜 述文王 之意 仍有待於後代 知音 之 心 解 才能加以解讀 而解經者之 心 則極具自由性與動態性 誠如司馬光 君實 所形容 夫心 動物也 一息之間 升天沉淵 周流四海 固不肯兀然如木石也 94 解經者的 心 一息之間可以升天沉淵 因此 經典的 經典 性 也必然有其 游移性 這種 游移性 正是深植於經典 中的 道 的普世性與詮釋者的 心 的動態性之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 我們也許可以說 儒家經典的 經典 性 及其諸多內涵之間 並無明確的界限 因為 經典性 的 界限之想像性的或人為的成份 實大於其實體性之成份 所 以 當中國儒家經典東傳日本之後 不僅 經典性 被日本儒 者重新定義 經典的內涵也獲得嶄新的詮釋 同上書 頁 司馬光 答韓秉國書 收入 司馬文正公傳家集 萬有文庫薈要本 頁

53 第 貳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視 野 論 經 典 詮 釋 的 脈 絡 性 轉 換 問 題 一 引 言 儒 家 經 典 是 東 亞 近 世 儒 學 史 發 展 的 原 點, 公 元 第 十 世 紀 以 後, 中 國 朝 鮮 及 日 本 等 地 儒 家 學 者 思 考 問 題, 多 半 從 論 語 孟 子 大 學 中 庸 等 經 典 出 發, 如 論 語 中 孔 子 所 說 的 學 道 天 命, 孟 子 中 的 四 端, 禮 記 禮 運 的 七 情 ( 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 ) 之 已 發 未 發 等 概 念, 都 成 為 中 日 韓 儒 者 思 辨 之 問 題 意 識 東 亞 儒 者 透 過 詮 釋 儒 家 經 典 的 途 徑, 建 構 他 們 自 己 的 思 想 體 系 在 這 個 意 義 上,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正 是 東 亞 近 世 儒 學 發 展 的 內 在 動 力 中 國 儒 家 經 典 之 東 傳 日 韓 等 周 邊 地 域, 雖 然 是 在 東 亞 文 化 圈 內, 但 是, 中 日 韓 三 國 畢 竟 文 化 風 土 不 同, 社 會 人 情 互 異, 源 自 中 國 的 儒 家 經 典 東 傳 之 後, 朝 鮮 與 日 本 的 經 典 解 釋 者 必 須 在 跨 文 化 的 情 境 與 脈 絡 中 有 所 調 融, 使 儒 家 經 典 中 的 價 值 體 系 更 能 適 應 日 韓 的 思 想 與 文 化 風 土, 並 廣 為 彼 邦 人 士 所 接 納 十 六 世 紀 朝 鮮 朱 子 學 大 師 李 退 溪 以 數 十 年 歲

54 4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月編 朱子書簡要 成書於 1556 年 明嘉靖 35 年 李朝明 宗 10 年 曾說 況今生於海東數百載之後 又安可蘄見 於彼 而不為之稍加損約 以為用工之地 1李退溪強調中 韓風土人情不同 時間相去三百五十餘年 讀朱子書必須有 所 損約 於其間 確實一語道出儒家經典東傳之後 日韓儒 者必經之解經途徑 但是 我們首先必須指出 儒家價值的乘載者在中 日 韓三國社會中 各有其不同的性質與內涵 中國的儒者 自宋代以後在社會及政治上扮演重要角色 經科舉考試後在 朝為官成為士大夫 退休後則在地方上成為鄉紳 朝鮮時代 儒家知識階層逐漸壯大成為世襲的 兩班 階 級 到了十六世紀以後朱子學蔚為主流 朝鮮儒者之間有關 四端 七情 爭議的所謂 四七之辯 2對 兩班 的 地位以及朝鮮朝的國內及對外政策均有影響 但是 相對而 言 德川時代的日本文化就深具多元性 儒門之中諸多學派 同時並立 一門之中眾說兼採 德川中期以後 許多儒者常 針對儒家經典的細緻問題爭辯不休 3日本儒者生於一個並非 以某種特定意識型態作為基礎的政權之下 4他們基本上可以 李滉 朱子書節要序 陶山全書 3 卷 59 頁 259 關於朝鮮儒者 四七之辯 的哲學探討 參看李明輝 四端與七情 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5 阿部吉雄 日本朱子學と朝鮮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65 頁 當代學者的研究指出 林羅山 及其學派在德川幕府中地位不

55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43 視為漢學家而不是如中韓兩國嚴格定義下的儒者 5他們深具 多元性與多樣性 在德川時代演奏出管絃嘔啞 眾聲喧嘩的 合奏曲 從中日儒學發展史來看 日本思想家重新解釋中國儒家 經典以適應日本思想風土的方法 固然不一而足 但較常見 的方法則是在中日政治與思想脈絡之間 進行一種也許可稱 為 脈絡性的轉換 之工作 所謂 脈絡性的轉換 指 將原 生於中國文化脈絡的諸多儒學經典中的概念或價值觀 置於 日本文化或思想家之思想體系的脈絡之中進行新的解釋 這 種跨文化的脈絡性的轉換工作 涉及東亞世界的政治秩序 尤 其是華夷秩序 與政治思想 尤其是君臣關係 兩個不同層次 的脈絡 也激發諸多跨文化的經典詮釋問題 值得我們加以 重視 為了探索這種跨文化傳播中經典詮釋 脈絡性轉換 的相 5 高 反而是佛門中人天海 對幕府影響較大 幕府當局對儒 佛或神道之區別並不關心 而對三教都加以利用 參看 Herman Ooms, Tokugawa Ideology: Early Construc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日譯本 へルマソ オームス 黑住真ほか 訳 德川イデオロギ 東京 ペりかん社 1990 Hiroshi Watababe, Jusha, Literati and Yangban: Confucianists in Japan, China and Korea, in Tadao Umesao, Catherine C. Lewis and Yasuyuki Kurita, eds., Japa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V: Culturedness (Senri Ethnological Studies 28)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1990), pp 渡邊 浩 儒者 讀書人 兩班 儒學的 教養人 の存在形態 收入氏 著 東アヅアの王權と思想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97 頁

56 4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關問題 本章先以儒家經典中若干概念為例 說明概念之形 成及其文化土壤 指出經典中的諸多概念都乘載著其所從出 的文化特色 從而也受到孕育概念的文化背景的制約 第三 節區分在跨文化的思想傳播過程中 異域思想家所從事的 脈 絡性轉換 工作的兩種類型及其涵義 第四節接著探討在跨文 化的 脈絡性轉換 中所出現的經典詮釋問題 二 經典中概念的形成及其脈絡性 中國儒家經典中所出現之重要概念 如 中國 道 王道 等 都孕育並形成於特定的中國歷史背景之中 因 此 這些概念都有其深具中國歷史特色的脈絡性 中國政治 思想的諸多概念之形成與發展 均有其特定時空背景與歷史 脈絡 儒家經典中的諸多概念亦然 我們以經典中極常見的 中國 一詞加以說明 中國 這個名詞的相近概念起源於殷商時代 早見於甲 骨卜辭之中 甲骨文中有 五方 之說 其中 中商 一詞或 係 中國 一詞之淵源 6商代的禮制建築象徵帝王的統治威 權 商人的中央與四方的方位觀念是以後中國的天下觀的基 礎 7當代學者王爾敏 曾詳查先秦典籍 53 種中之出現 6 7 胡厚宣 論五方觀念與中國稱謂之起源 收入氏著 甲骨學商史論 叢 成都 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 1944 第 2 冊 邢義田 天下一家 傳統中國天下觀的形成 收入氏著 秦漢史論

57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45 中國 一詞者計 28 種 統計先秦典籍所見之 中國 概念 有五種不同之涵義 王爾敏指出 其中佔最大多數者 則為 第三種以諸夏領域為範圍者 佔全部數量百分之八十三 其 次指為國境之內者佔百分之十 再次為京師者佔百分之五 可知在秦漢統一以前 中國 一詞所共喻之定義已十分明 確 那就是主要在指稱諸夏之列邦 並包括其所活動之全部 領域 至於此一稱謂之實際含義 則充分顯示民族文化一統 觀念 8換言之 中國 一詞兼具文化與政治之涵意 中國先秦典籍 尤其是儒家經典 中所見的 中國 這個 概念 孕育並發展於古代中國以皇帝支配為特質 以中國為 東亞歷史世界的強權的政治背景之中 9 這種特殊的歷史背 景 形 塑 了 古 代 中 國 文 化 中 的 政 治 唯 我 論 political solipsism 10或 中華中心主義 Sinocentrism 11或 以 稿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87 頁 3-41 王爾敏 中國 名稱溯源及其近代詮釋 收入氏著 中國近代思 想史論 臺北 作者自印 1977 頁 引用統計數字見頁 442 引文見頁 443 關於古代中國的 中國 概念之討論 參看 Michael Loewe, The Heritage Left to the Empires, in Michael Loewe, Edward I. Shaughnessy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o 221B.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日本學者論述甚豐 參考堀敏一 古代アジア國際關係をめぐる若干の 問題 史學會のシンポジウムを聽いて 歷史學研究 286 號 1964 東京 頁 42 堀敏一 近代以前の東アジア世界 歷史學研究 281 號 1963 頁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 上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81 頁 註 54 8

58 4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觀 Sinocentric world order 12 中 國 一詞及其概念 正是形成於並在上述的文化脈絡之中發 展 先秦儒家經典中的 中國 這個名詞 並不是作為一個抽 象而普遍的概念 而被中國經典的作者或編者所理解或論 述 相反地 中國 一詞在古代中國儒家經典的作者及其解 讀者之間 是一個具有具體而特殊的指涉內涵並深具中華文 化特色的概念 也乘載特定的中華文化價值 中國 一詞在中國傳統經典中大體出現三種主要意涵 第一是地理意義的中國 第二是政治範圍的中國 第三是文 化世界的中國 就地理意義而言 中國是世界的中心 中國 以外的東西南北四方則是邊陲 就政治意義而言 中國是王 政施行的區域 尚書 堯典 載堯舜即位後 在中國的四方 邊界巡狩 中國以外的區域在王政之外 是頑凶之居所 所 以 堯典 說舜流放四凶於四方 詩經 巷伯 將頑凶之人 投畀有北 大學 也說 唯仁人放流之 迸諸四夷 不 與同中國 就文化意義而言 中國是文明世界 中國以外的 區域是未開化之所 所以稱之為蠻 夷 戎 狄等歧視性語 彙 當然 在東亞歷史的進程中 中國自視為 中心 的自我 意像一再地受到周邊國家的質疑與挑戰 如越南與東突爾其 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p.1. Lien-sheng Yang, Historical Notes on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in Faribank ed., op. cit.,p.20.

59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47 斯坦的中國意像 就與中國的自我意像大不相同 13 除了上文所說的 中國 一詞 有其古典中國特殊的歷史 脈絡性之外 其他的儒家經典中的重要概念 如 心 氣 形 理 道 天 天命 性 等都具有鮮明的古典中國文化的特性 也因此乘載具有中國 文化特色的價值觀 而且 這些概念在不同的中國思想家的 思想脈絡中 也有其特定之脈絡性與具體涵義 三 跨文化思想傳播過程中之 脈絡性轉換 類型 與涵義 一 文化的 原鄉 與政治的 異國 上節所說的中國儒家經典所見的重要概念如 中國 等名 詞或概念 一旦隨著中國文化圈的擴大而對周邊國家擴散與 傳播 就會引起許多複雜的跨文化思想傳播的問題 因此 對於中國周邊各國的儒者而言 他們雖然誦讀儒家經典 心 儀孔孟精神原鄉 儒家經典的思想世界確實是他們文化的 原 鄉 但是 他們畢竟身處日本 朝鮮 越南等國的政治情境 之中 中國對他們而言畢竟是政治上的 異國 13 參看 中國 社會と國家 第 9 號 東京 中國社會文化學會 1994 共通テーマ 周緣から見た中國世界 他者への視線 他者からの視 線 頁 2-67

60 4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因此 中國儒家經典的跨文化閱讀必然引起解讀者的諸 多 自我 之間的緊張關係 更正確地說 經由中國經典的撞 擊 東亞周邊地區儒者的 政治的自我 與 文化的自我 必產生強烈的摩擦甚至撕裂 日本與朝鮮儒者誦讀中國儒家 經典 認同儒家經典中之諸多概念為普世性之文化價值 儒 家經典中的價值世界 構成日韓儒者 文化的自我 之根本基 礎 但是 這些日韓儒者作為他們本國的國民 卻又以本國 作為他們 政治的自我 之認同對象 於是 中國儒家經典及 其若干價值理念遂成為他們的 政治的自我 與 文化的自我 之緊張關係之來源 使日韓儒者在這種巨大的緊張之中輾轉 呻吟 苦思融合對策以求其紓解 中國儒家經典傳播到東亞周邊地域之後 之所以成為周 邊國家儒者之 政治的自我 與 文化的自我 衝突的引爆點 主要原因在於 在東亞各國的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 從一方 面看 諸多解釋社群常在政治領域中交鋒激辯 在經典解釋 的表面現象之下 常潛藏著巨大的政治的動機 因此 政治 權力的鬥爭常表現而為經典解釋的辯論與鬥爭 在權力轉移 的歷史時刻裡 詮釋者常常鐵騎並出 刀槍爭鳴 從另一方 面看 在東亞各國歷史扉頁快速翻動的年代中 如中國的春 秋戰國時代 秦末漢初 魏晉南北朝 隋末唐初 唐末五 代 宋元之際 明末清初 清末民初等 日本的德川初期 幕末維新時期 朝鮮朝 末期西力東漸之際等時 期 經典解釋均與權力轉移以及政治秩序的變動 發生密切

61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49 互動之關係 再更進一層分析 中國儒家經典之所以常在政治脈絡中 被東亞儒者解讀或爭辯 最重要的原因仍在於儒家經典的基 本性質 中國儒家經典與西方文化經典 如 聖經 的重大差異 之一在於 在中國經典中 與 人 對話的 他者 是 人 聖人 而不是 神 但在西方經典中 與 人 對話 的則是 神 中國儒家經典的作者不僅有心於安排並解釋世 界秩序 更致力於改變世界秩序 陸九淵 象山 說儒者以 公 與 義 為本 以 經世 為其本懷 14 經 世 二字正是中國儒家經典根本精神之所在 儒家經典作者充 滿經世 淑世 救世之情懷 所以儒家經典能穿越時空的阻 隔 而對異代異域的讀者 發出強力的 召喚 calling 儒家經典成為東亞解經者心中 永恆的鄉愁 因此之故 東 亞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以 認知活動 為手段 而以 實踐活動 為其目的 認知活動 只是東亞經典詮釋學的外部形式 實 踐活動 才是它的實際本質 在東亞儒家解釋傳統中 概念 世界 與 現實世界 實綰合為一 密不可分 日韓儒者身處 中國之邊緣地區誦讀儒家經典 努力於將經典中的 概念世 界 轉化並落實於 現實世界 時 就會感受到來自 文化的 14 陸象山 九淵 說 惟義惟公 故經世 儒者雖至 於無聲 無臭 無方 無體 皆主於經世 見陸九淵 陸九淵集 與王順伯 臺北 里仁書局 1981 卷 2 頁 17

62 5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自我 與 政治的自我 撕裂的巨大張力 這種張力在日韓儒者解讀 孟子 這部經典時 以最鮮明 的方式呈現出來 孟子在戰國季世高舉 王道政治論 之大 旗 正是針對當時各國君王急功近利飲鴆止渴之作風而發 孟子尊王黜霸 與宋儒之尊王名同而實異 孟子所尊之王並 非業已日薄西山之周天子 而是將來待興的行 仁政 的新 王 孟子周遊列國 席不暇暖 鼓舞野心勃勃的戰國國君推 行仁政 以早日完成一統中國之新局面 實行 王道 以拯生 民於水火之中 孟子的王道政治論因襲民貴之古義 創造轉 化 標舉以人民為政治之主體的主張 這種 民本位 之政治 思想 與中國自秦漢以降 君本位 之政治現實 構成本質的 矛盾 於是 孟子政治思想遂成為中國歷代儒臣馴化專制 乃至反抗專制之精神利器 孟子高標 三代 聖王的理想 以 與現實相對照 作為批評現實的工具 孟子的政治理想主 義 較孔子提倡 君子 修德以取位尤進一層 孟子 這部充滿道德理想主義與政治理想主義的經典 約在公元第九世紀奈良朝初期傳入日本 日本文德 年 滋野貞主 等人所編的 經國集 中已引用 孟 子 書之文句 15至寬平年間 890 孟子 書已著錄於 日 本國見在書目錄 此下經鎌倉 南北朝時代 15 經國集 收錄日本慶雲 年至天長 年之間約 120 年間 的詩文 由此可以推估 孟子 書至遲在天長 年之前 應已 傳入日本

63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及室町時代 孟子 書在日本 流傳甚廣 不僅地方學者研習 孟子 朝廷幕府及博士家亦 講讀傳授 16 孟子 流傳至於德川時代廣為日本儒者所熟知 而引起日本儒者的疑懼 在德川時代之前的十六世紀日本皇 室講官清原宣賢 在永正 13 年 月 17 日至翌年 10 月 21 日 為知仁親王講 孟子 就感受到 政治 認同 與 文化認同 之張力 例如 孟子 公孫丑下 7 古者棺槨無度 中古棺七寸 槨稱之 自天子達於庶人 非直為觀美也 然後盡於人心 在這句話中 自天子 三 字之旁 清原宣賢就註曰 自天子 三字御讀除之 17這 一類所謂 御讀禁忌 具體地告訴我們 儒家經典 尤其 是 孟子 與東亞傳統政治體制之間永存的張力 所以 當中國周邊地區的儒者 誦讀來自 政治的異國 的中國儒家 經典時 雖然他們認同儒學是他們 文化的原鄉 但是 他 們勢必在不同的文化與政治情境之間進行某種 脈絡性的轉 換 才能使中國儒家經典融入他們的母國以及他們自己的思 想體系之中 這種所謂 脈絡性的轉換 可區分為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 在東亞世界秩序中進行轉移 第二種是在東亞政治思想脈絡 之間進行重新解釋 前者可以本章第二節所說的儒家經典中 參考井上順理 本邦中世までにおける孟子受容史の研究 東京 風 間書局 1972 頁 214 京都大學清家文庫現藏 永正鈔本宣賢自筆孟子 共七冊 列為 國

64 5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常見的 中國 一詞在日本的新詮為例 後者則可以 孟子 經典中的 王道 政治論為例加以說明 二 東亞世界秩序中的 脈絡性轉換 中國經典中常見的 中國 一詞 在早期經典如 詩經 中多半指涉政治或地理之意義 如 大雅 民勞 惠此中 國 以綏四方 大雅 桑柔 哀恫中國 具贅卒荒 之類 但是到了 左傳 公羊 榖梁 等 春秋 三 傳之中 中國 一詞獲取了豐富的文化意涵 中國 一詞 常在華夷之辨的文化脈絡中被提出 例如 榖梁傳 成公 12 年 莒雖夷狄 猶中國也 公羊傳 宣公 15 年 離于夷狄 而未能合于中國 左傳 莊公 31 年 中 國則否 諸侯不相遺俘 皆屬此類 孔孟思想中的 中國 一詞 尤具有鮮明的文化意涵 並以 中國 為文化水準最高 之地域 在近代以前東亞世界的政治秩序之中 中國 這個 詞稱既指政治意義的作為 天朝 的中國 又指文化意義的中 華文化原鄉 德川日本儒者誦讀中國經典 面對 中國 這個概念與 文 化唯我論 及其所預設以華夷之辨為基礎的東亞政治秩序及 其思想內涵 勢必提出一種新的詮釋 以紓解他們的 文化自 我 與 政治自我 之間的分裂 並使中國經典適應於日本的 整體文化風土 日本儒者對 中國 一詞進行跨文化的 脈絡 寶 現已上網

65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53 性轉換 的方法至少有以下兩種 1. 將 中國 一詞解釋為文化意義的 中道 或 春秋 之旨 我先舉山鹿素行 名高興 高祐 對 中 國 這個概念所進行的跨文化解讀加以分析 山鹿素行說 18 愚生 中華 俊傑案 指日本 文明之土 未知其美 專嗜 外朝 俊傑案 指中國 之經典 嘐嘐慕其人物 何其放心 乎 何其喪志乎 抑好奇乎 將尚異乎 夫 中國 俊 傑案 指日本 之水土 卓爾於萬邦 而人物精秀于八紘 故 神明之洋洋 聖治之緜緜 煥乎文物 赫乎武德 以可比天壤也 又說 19 本朝為中國之謂也 先是 天照大神在於天上 曰聞葦 原中國有保食神 然乃中國之稱自往古既有此也 凡 人物之生成 一日未曾不襲水土 故生成平易之土 者 稟平易之氣 而性情自平易也 生成險難之土 者 稟嶮難之氣 而性情堪危險 豈唯人而已乎 鳥 獸草木亦然 是所以五方之民皆有性而異其俗也 蓋 中 有天之中 有地之中 有水土人物之中 有時宜 之中 故外朝有服于中土之說 迦維有天地之中也 山鹿素行 中朝事實 收入廣瀨豐編 山鹿素行全集 東京 岩 波書店 1942 上冊 卷 13 頁 226 山鹿素行 中朝事實 頁 234

66 5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言 耶蘇亦曰得天中 愚按 天地之所運 四時之所 交 得其中 則風雨寒暑之會不偏 故水土沃而人物 精 是乃可稱中國 萬邦之眾唯 本朝得其中 而 本 朝神代 既有天御中主尊 二神建國中柱 則本朝之 為中國 天地自然之勢也 在上引山鹿素行這兩段文字中 山鹿素行將中國經典中常見 的 中國 一詞之指涉對象及其內容 進行最大膽的異文化間 的 脈絡性轉換 山鹿素行以 中國 一詞指日本 因為 中 國 指日本 之水土 卓爾於萬邦 而人物精秀于八紘 實 遠非 外朝 指地理上的中國 所可比擬 我們細繹山鹿素行將 中國 這個概念進行 脈絡性轉換 的方法 就會發現 山鹿素行的 中國 一詞指文化意義的 得 其中 而言 並不是指政治意義的中華帝國而言 山鹿素行 說 天地之所運 四時之所交 得其中 則風雨寒暑之會不 偏 故水土沃而人物精 是乃可稱中國 20山鹿素行又說日 本 得其中 所以政治安定 三綱不遺 非易姓革命政局動 盪之中華帝國所可比擬 21經由這種嶄新的詮釋 山鹿素行解 構了中國經典中以 中國 一詞指中華帝國兼具政治中心與文 化中心之舊義 並成功地論述日本因為文化上及政治上 得其 中 故遠優於地理上的中華帝國 更有資格被稱為 中國 山鹿素行 中朝事實 頁 234 山鹿素行 中朝事實 頁 250

67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55 類似山鹿素行對 中國 一詞進行跨文化間的 脈絡性轉 換 的方法 也見之於佐久間太華 佐久間太華 以政治上的神統不斷 宇內恆安 論述日本之所以可以稱為 中國 22從而論證和漢之辨的關鍵不在於地理 而在於文 化之 得其中 以及政治之安定 從文化立場重新定義 中國 一詞的涵義 以進行中日之 間的 脈絡性轉換 的 除了山鹿素行之外 還有淺見絅齋 淺見是山崎闇齋弟子 號為崎門三傑之一 他 說 23 若以生其國而以其國為主 以他國為客見之 各應有 從其國所立之稱號 學道 乃學實理當然也 吾國知 春秋 之道 則吾國即主也 若以吾國為主 成天下 大一統 由吾國見他國 則是孔子之旨也 不知此而 讀唐書 成為崇拜讀唐書者 此特由唐來眺望以映照 日本 總是諂媚彼方 唯以夷狄理解之 全違背孔子 春秋 之旨也 孔子若亦生日本 必從日本立場立 春秋 之旨 是所謂善學 春秋 者也 今讀 春秋 而曰日本為夷狄 非 春秋 害儒者 係不能善讀 春 秋 者害 春秋 也 是則謂之為膠柱鼓瑟之學 全不 佐久間太華 和漢明辨 收入 日本儒林叢書 東京 鳳出版 1978 第 4 卷 論辨部 序 頁 1 淺見絅齋 中國辨 收入西順藏等校注 山崎闇齋學派 東京 岩波書店 1982 日本思想大系 31 頁 418

68 5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知窮理之方者也 原文為日文 本書作者試譯為中文 下同此 茲不再贅註 闇齋學派的上月專庵 也說 24 華言者以漢土為 中華 中國 不識 春秋 名 分 俗儒之紕謬也 夫天地廣大寥廓而無際限 是以 天地之中 無一定之中 則所居之民人 各中其國 華其國 是天地自然 非人為矣 淺見絅齋以日本 知 春秋 之道 作為日本不是夷狄的論證 基礎 山鹿素行以日本 得其中 作為應稱為 中國 之理由 上月專庵主張各國 各中其國 華其國 作為日本是 中國 的理由 三者論證方式若合符節 2. 以普遍意義的 天 的概念 瓦解 中國 一詞的特殊 指涉對象 淺見絅齋在 中國辨 中開宗明義就說 25 中國 夷狄之名 儒書由來已久 因吾國儒書盛行 讀儒書者 以唐為中國 以吾國為夷狄 尤有甚者 以吾生夷狄而悔泣者有之 此如何之甚 失讀儒書者 之樣 而不知名分大義之實 可悲之至也 夫天 包 含地外 地 往而無所不載 然各有其土地風俗之 上月專庵 徂徠學則辨 收入 日本儒林叢書 第 4 卷 頁 14 上月專庵是淺見絅齋弟子山本復齋的門人 淺見絅齋 中國辨 頁 416

69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57 限 各有一分之天下而互無尊卑貴賤之別 唐之土 地 有九州之分 自上古以來風氣自然相開 言語風 俗相通 自成其天下也 其四方之鄰 居風俗不通之 處 各國自為異形異風 近九州者 需有通譯之因 由唐視之 自然視為邊土之鄰 此即以九州為中國 以外圍為夷狄之由來 不知此而見儒書稱外國為夷 狄 以諸萬國皆思為夷狄 全不知吾國固和天地共生 而無待他國之體 甚謬也 淺見絅齋以天地無所不包 無所不藏 以顛覆東亞世界政治 秩序中的華夷之辨 主張 吾國 指日本 固和天地共生 各有一分之天下而互無尊卑貴賤之別 除了淺見絅齋之外 佐藤一齋 也以 天 之普遍性解構 中國 一詞的特殊意涵 他說 26 茫茫宇宙 此道只是一貫 從人視之 有中國 有夷 狄 從天視之 無中國 無夷狄 中國有秉彝之性 夷狄亦有秉彝之性 中國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 夷狄亦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 中國有父子君臣夫 婦長幼朋友之倫 夷狄亦有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 倫 天寧有厚薄愛憎於其間 所以此道只是一貫 26 佐藤一齋 言志錄 收入 佐藤一齋 大鹽中齋 東京 岩波書店 1990 日本思想大系 46 頁 227

70 5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佐藤一齋以中國經典中習見的具有普遍性的 天 之概念 徹 底瓦解中國經典中的華夷之辨 可謂別具慧眼 匠心獨運 27 經由上述跨文化間的 脈絡性轉換 山鹿素行等德川日 本儒者就可以徹底顛覆東亞世界的華夷秩序 並重構中國經 典中習見的 中國 一詞的涵義 使中國儒家經典可以被生於 日本文化脈絡中的儒者所接受 三 東亞政治思想中的 脈絡性轉換 經典中概念的跨文化傳播所見的第二種類型的 脈絡性的 轉換 常見於在東亞政治思想的不同脈絡之間進行轉換 促 使中國經典適應日本的特殊要求 我們以 孟子 書中所見的 王道 這個概念在德川日本的詮釋為具體實例 分析第二種 類型的 脈絡性轉換 孟子所高標的 王道 政治 以仁政為其本質與目標 孟 子 滕文公下 5 王道 指以堯舜禹湯文武等三代聖 王所實施的 先王之道 孟子 離婁上 1 但是 孟子理想中的 王道 政治 卻潛藏著一個問題 如果 王 與 道 不合一 亦即 王 背離或背叛 道 時 則人民應 如之何 孟子的答案很清楚 人民應揭竿而起 推翻暴君 另立新王 孟子對這個問題的立場 使孟子的 王道 政治在 27 關於德川儒者的華夷論研究 參看三浦叶 我國近世に於ける華夷論の 概觀 一 及 二 東洋文化 第 137 及 138 號 1935 年 12 月 1936 年 1 月 東京 頁 及 37-44

71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59 專制君主以及一些儒者心目中 無異是一顆有待處理的未爆 彈 對專制體制深具危險性 德川時代日本儒者解讀 孟子 就出現 道先於王 或 王先於道 兩種不同的解讀立場 張崑將最近研究德川儒者 對孟子 王道 政治論之解釋時就指出 28德川時代尊孟的伊 藤仁齋所倡導的 王道 思想代表前者 非孟的荻生徂徠所主 張的 王道 思想則代表後者 伊藤仁齋所謂 君王之道 並 不是以 位 為前提而定義 王道 伊藤仁齋所謂 君王之 道 既指古代的先聖先王之道 亦指現實中的君王之道 荻生 徂徠所謂 先王之道 特指古代的先聖先王所踐履之道 如孔 子 孟子常藉堯舜禹湯文武等先王或聖王的典範 荻生徂徠 所說的 先王之道 特指 六經 中的先王 創作禮樂制度以 垂教後世者 並且具體呈現於 在位 的 先王 或 聖王 諸侯王不與焉 換言之 特尊 論語 孟子 的伊藤仁齋 的 王道 思想具有普遍意義 而荻生徂徠的 王道 則專指 六經 所見的先王之道而言 荻生徂徠以 先王之道 解釋孟子的 王道 強調 王 先於 道 企圖拆解孟子政治思想對現實政權的潛在危險 28 張崑將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之王道政治論 以伊藤仁齋 荻生徂徠為 中心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4 並參考野口武彥 王道と革 命の間 日本思想と孟子問題 東京 筑摩書店 1986 頁 河村義昌 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尊孟非孟の爭論について 都留文 科大學研究紀要 第 5 集 1968 頁 21-40

72 6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性 使它適應日本的德川封建體制 荻生徂徠也從政治的角 度重新解釋孔子的 道 他說 29 蓋孔子之道 即先王之道也 先王之道 先王為安民 立之 故其道有仁焉者 有智焉者 有義焉者 有勇 焉者 有儉焉者 有恭焉者 有神焉者 有人焉者 有似自然焉者 有似偽焉者 有本焉者 有末焉者 有近焉者 有遠焉者 有禮焉 有樂焉 有兵焉 有 刑焉 制度云為 不可以一盡焉 紛雜乎不可得而究 焉 故命之曰 文 又曰 儒者之道 博而寡要 然要其所統會 莫不歸於安民焉者 故孔門教人 曰 依於仁 曰 博文約禮 為學先王之道以 成德於己也 學先王之道 非博則不足盡之 故曰 博 文 欲歸諸己 則莫如以禮 故曰 約禮 然禮亦 繁矣哉 故又教之以 仁 仁 先王之一德也 故謂 先王之道仁盡之 則不可矣 然先王之道 統會於安 民 故仁 先王之大德也 依於仁 則先王之道 可 以貫之矣 故不曰 一 而曰 一以貫之 荻生徂徠以 先王之道 解孔子的 一以貫之 之 道 在 論語徵 全書之中持論一貫 在 辨道 各條中更深入 29 荻生徂徠 論語徵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東 京 鳳出版 1973 第 7 卷 論語部五 頁 82

73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61 發揮 30 荻生徂徠將孔孟的 道 重新解釋為 先王之道 其實 是在東亞政治思想的不同脈絡之間進行一種 脈絡性轉換 在以 論語 孟子 為基礎的孔孟思想中 道 是在 道 先於勢 的脈絡中被討論的 孔 孟都是在聖人高於君主的脈 絡中 致力以 道 濟世 淑世 救世 31孔孟高標堯舜典範 美化 三代 歷史 實寓有深刻的批導現實之用心 三代 是孔孟進行 反事實性思考 counter-factual mode of thinking 的概念工具 孔孟常透過將具有 反事實 色彩的 三代 與 作為 事實 的當前實況加以對比 以突顯現實的荒謬性 32但 是 荻生徂徠思想中的孔孟之 道 卻是在 政治優位性 脈絡中被重新解釋 33在徂徠的思想脈絡中 先王之道 先 道者 先王之道也 一語 屢見於荻生徂徠著作 如 論語徵 頁 及 辨道 各條 見荻生徂徠 辨道 收入 荻生徂徠 東京 岩波書店 1982 日本思想大系 36 上冊 頁 200 以下 關於先秦儒家之主張 道尊於勢 參看余英時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古 代篇 臺北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頁 黃俊傑 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 原刊於 中國文哲 研究集刊 第 3 期 1994 年 3 月 頁 收入黃俊傑 楊儒賓編 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 臺北 正中書局 1996 頁 1-34 Chun-chieh Huang, Historical Thinking in Classical Confucianism: Historical Argumentation from the Three Dynasties, in Chun-chieh Huang and Erik Zürcher eds., Time and Space in Chinese Culture (Leiden: E. J. Brill, 1995), pp 丸山真男 指出 荻生徂徠代表從仁齋的 論 孟 中心 主義向 六經 中心主義的轉變 也體現 政治優位性 的思想之興起

74 6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王為安民立之 34 道 已從孔孟脈絡中的聖人所構建而對 現實政治具有批判力之永恆常道 一轉而成為統治者所創造 的禮樂政刑等規範並統治人民的制度造作 經過這種 脈絡性 的轉換 荻生徂徠企圖解除孔孟 特別是孟子 政治思想中 對時王的批判性 而且 也使他對孔孟思想的解釋與對 六 經 的解釋可以融為一體 除了荻生徂徠以 王先於道 之概念拆解孟子的 王道 之外 日本儒者也常從日本本土的神道思想出發 將中國的 王道 概念加以神道化 為 王道 披上日本思想的外衣 十六世紀的朱子學者林羅山 在 神道傳授 推 演其神儒合一的思想時說 35 神璽 印之玉也 一寶劍 草薙之劍也 亦云天村雲 之劍也 一八咫之鏡 內侍所之事也 右以玉劍鏡為 三種神器 由天照大神授之而為代代帝王之寶物也 此三之內證 鏡智 玉仁 劍勇 以智仁勇之德保持 一心之義也 在心有智仁勇 成顯靈器之時 鏡玉劍 也 以是治守國家也 又鏡象日 玉象月 劍象星 如有此三光而天地明 三種神器備而王道治 王道 其說甚是 見丸山真男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東京 東京大學出 版會 1952 頁 荻生徂徠 論語徵 頁 82 林羅山 神道傳授 收入 近世神道論 前期國學 東京 岩波書 店 1982 日本思想大系 39 頁 12-13

75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63 神道 理一也 原文為日文 本書作者試譯為中文 林羅山將中國 王道 思想賦予日本神道思想的內涵 林羅山 陳述三種神器是由天照大神授 鏡玉劍 予神武天皇之寶物 象徵 智仁勇 三德皆是 王道 的思想內涵 王者若具有這 種王者之心 以此心治理國家 則 王道 即是 神道 林 羅山將中國的 王道 轉換為日本的 神道 林羅山回復古代的神道 以朱子的 理 統括 神道 與 王道 這是典型的神儒合一思想 為了宣揚這種理念 林 羅山更解釋 王 這個字的涵義說 36 三 天地人之三也 貫天地人也 貫天地人 者 神道也 在王道 其第一之人 天下之君也 故 曰 王 主 王上之點 火焰之貌也 日 火珠 也 其首在日輪 即天照大神也 日神之子孫 坐日 本之主 故曰日本國 原文為日文 本書作者試譯為 中文 林羅山如此解釋 王 與 主 之關係 凸顯 神道 與 王 道 的密切關聯 將 王道 依附在政治性意義的 神道 之 下 這與徂徠強調的 先王之道 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結本節所論 上述兩種類型的 脈絡性的轉換 都以 去脈絡化 為其先行工作 亦即先將儒家經典的概念如 中 36 林羅山 神道傳授 頁 21

76 6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國 道 或 王道 從其所從出的古典中國政治脈絡中或 孔孟思想脈絡中抽離出來 再取之而置於德川日本封建政治 體制及其政治思想脈絡之中 賦予全新的解釋與意涵 這種 從 去脈絡化 到 脈絡性的轉換 雖然充滿了 六經 責我開生面 的創新見解 但從中國經典之原初語意與語境而 言 終有其巨大之落差 四 脈絡性轉換 中的方法論問題 在跨文化的經典閱讀中常見的 脈絡性轉換 的詮釋中 將經典 去脈絡化 是一個核心的基礎工作 這項工作涉及許 多方法論問題 其犖犖大者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 去脈絡化 之方法論問題 在跨文化的思想交流中 外來思想 如中國儒學 必然要 因應傳入地 如日本 朝鮮 的地域特性而有所調整 誠如湯 用彤 所說 37 外來思想必須有改變 適合本國思想 乃能發生作 用 不然則不能為本地所接受 而不能生存 所以本 地文化雖然受外邊影響而可改變 但是外來思想也須 改變 和本地適應 乃能發生作用 所以印度佛教到 37 湯用彤 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 收入氏著 往日雜稿 臺北 彙文堂出版社 1987 引文見頁 150

77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65 中國來 經過很大的改變 成為中國的佛教 乃得中 國人廣泛的接受 正如我們的討論所顯示 在日本儒者接受中國儒學時 常常 將儒學經典中的諸多重要概念 如 中國 一詞 予以 去脈 絡化 扣緊中國儒家經典中具有地域性特質的名詞或概念來 看 異域儒者在接受中國經典時 將經典中的重要概念予以 去脈絡化 或如十六世紀的李退溪所說的加以 損約 38是 一種必然的抉擇 只有如此才能促使中國經典適應日本或朝 鮮的風土 完成所謂 外來思想的風土化 39從域外的經典 解讀者的立場言之 去脈絡化 的解經方法當然是合法而必 要的 但是 這種 去脈絡化 的工作 從中國儒家經典中之 概念均有其所從出的脈絡這項事實來看 經典的原作者可能 會認為這種工作值得商榷 因為中國儒家經典中的概念如 天 命 理 心 性 等雖然是具有普遍性的概念 但是 中國經典的創作者在提出這些概念時 都有其具體性 與特殊性的脈絡與內涵 換言之 中國儒家經典的內容並不 是一種所謂 概念的遊戲 而是經典作者動心忍性實踐體認 的心路歷程紀錄 朱子早就指出 研讀經典並不是 一詞一 同上註 1 宮川透 近代日本思想の構造 東京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88 頁 5

78 66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義 的問題 而是要付諸實踐 將來踐履 即有歸宿 40王 陽明更以 百死千難中得來 41形容他對 孟子 良知 這 個概念的體認 王陽明更說 古人言語 俱是自家經歷過 來 所以說得親切 遺之後世 曲當人情 若非自家經過 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 42儒家經典中所見的今人所謂的 概 念 都充滿了經典作者動心忍性的心路歷程與篤實踐履的實 證工夫 有其具體性與實證性 因此 經典中作為 抽象的共 相 的 概念 實際上是某種 具體的共相 從這個角度來看 東亞周邊各國儒者將中國儒家經典中 的 概念 加以 去脈絡化 並移植入自己國家的文化脈絡 之中 這種做法雖然有其必要性 但卻可能引起中國經典的 原作者與解讀者的疑慮 認為異域的經典解讀者買櫝還珠 取其糟粕而棄其精神 正因為 去脈絡化 工作可能引起這種疑慮 所以 許多 學者都強調詮釋經典必須回歸經典作者之時代的脈絡 清儒 杭世駿 大宗 說 詮釋之學 較古昔作者為 尤難 語必溯源 一也 事必數典 二也 學必貫三才而窮 七略 三也 43所謂 語必溯源 指解讀經典中的概念或名 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集 答程允夫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卷 41 頁 701 陳榮捷 傳習錄拾遺 第 10 條 收入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臺 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93 頁 396 以下簡稱 傳習錄 傳習錄 第 296 條 頁 345 杭世駿 道古堂集 李義山詩注序 清乾隆五十七年杭賓仁校刊本

79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67 詞 必須上溯至其所從出的古代源頭與脈絡 程樹德 郁庭 說解釋經典 不可先有成見 解經須按古人 時代立言 44 也是強調回歸經典的時代之脈絡中以理解經 典 不應將經典予以 去脈絡化 十八世紀德川日本儒者中 井履軒 主張 有為之言 不可以解經 45更是 宣稱不應將後代讀者的觀點或時代偏見 讀入 經典之中 我們論證了 去脈絡化 方法所觸及的 可能是不必要的 疑慮以及若干學者所提出的解決方法之後 卻又衍生出更多 問題 其中較為重大者厥為 異時異域之經典解釋者如何可 能回歸經典的原初脈絡 經典解讀者回歸經典原始脈絡的方法當然可以多元多 樣 十七世紀德川古學派儒者伊藤仁齋提供一種可能的方 法 伊藤仁齋透過訓詁學的手段 企圖解決經典詮釋的問 題 他的訓詁學方法的具體操作 就是回到孔門師生對話的 原始語境 釐清 論語 字詞之 古義 批判宋儒 特別是 朱子 的詮釋脫離了古代儒學的脈絡 指出朱子的詮釋是一種 語境的錯置 伊藤仁齋透過經典原始語境的返原 釐清 論語 中關鍵字詞如 道 或 仁 的古義 將 論語 與 諸經融為一爐而冶之 批判朱子的詮釋系統 並建構 古學 卷 8 頁 83 程樹德 論語集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第 2 冊 頁 819 中井履軒 孟子逢原 收入關儀一郎編 日本名家四書註釋全書 第 10 卷 頁 40

80 68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派的經典詮釋典範 仁齋很細膩但精巧地將孔子所說 吾道一 以貫之 的 貫 字從朱子所解釋的 通 回歸到以 忠恕 之道 統 五行百常 等人倫日用之德行 仁齋從孔學的 重要關鍵如 一貫之道 的詮釋入手 切中肯綮 就對 論語 的詮釋而言 仁齋對朱子的批判 確實一語中的 切中要 害 46子安宣邦 近日更指出 仁齋的古學派採取的是 一種 事例主義 的方法 所謂 事例 主義 重視文本 其實也就是把視線放在 事例 具體出現的人物之上 47經 由仁齋的 事例主義 的方法 經典被放回到具體的原初語境 中而被解讀 這是一種較為有效的重還經典的原初脈絡的解 讀方法 二 脈絡化 的 轉換 與意義的生成問題 第二個問題所涉及的是經典的 脈絡性 能不能轉換為 解經者及其時代的 脈絡性 的問題 我認為 經典的 脈絡性 不但可以成功地轉換 並且在 解經者的 脈絡性 中加以解讀 而且這種 轉換 也有可行 的方法 在古代儒家傳統就蘊藏著大量的方法論資源 試加 歸納 至少有以下幾種方法 詳細的討論 另詳本書第 4 章 子安宣邦 伊藤仁齋對 人文時代 的 論語 解 從 知天命 說 談起 收入氏著 東亞儒學 批判與方法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2004 引文見頁 47 另可參子安宣邦 伊藤仁齊の世界 東京 ぺりかん社 2004

81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知人論世 第一種方法是指解經者深深地浸潤於經 典作者的 脈絡性 之中 並達到與經典作者心靈互通的境 界 這種 知人論世 的方法見於 左傳 的 以事解經 而摶成於孟子 兼具 歷史性 與 脈絡性 陳昭瑛最近以 知音 形容這種經由 知人論世 之途徑 而使解經者之心 與經典作者之心靈互通之狀態 陳昭瑛指出 作者與詮釋者 是一種朋友關係 並且這種朋友關係不是一種外部的倫理關 係 而是內心生活的交流 即所謂 知心 之說 48也正是在 這種 知心 的理解基礎上 陸象山說 斯人千古不磨心 以及張載 橫渠 所提倡的 心解 49的讀經方法 才能成立 2. 以意逆志 50 經典解釋者以自己之 意 逆推作者 之 志 使作者與讀者所處的 脈絡性 之轉換成為可能 這種方法由孟子提出 成熟於朱子的 喚醒體驗 論 以心性 學說為根據 包含著 喚醒 體驗 浹洽 興起 四個層面的理 論內容與運作程序 次序分明 層層上透 51這種 以意逆志 陳昭瑛 孟子 知人論世 說與經典詮釋問題 收入氏著 儒家美 學與經典詮釋 頁 並參考黃俊傑 孟子運用經典的脈絡及其 解經方法 臺大歷史學報 28 期 2001 頁 Chun-chieh Huang, Mencius Hermeneutics of Classics, T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1, no.1 (2001, New York), pp 張載 張載集 經學理窟 北京 中華書局 1978 頁 276 孟子曰 說 詩 者 不以文害辭 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 是為得 之 孟子 萬章上 4 參考周光慶 中國古典解釋學導論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 頁

82 70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的 脈絡性 轉換的方法 以 斯人 指經典作者 千古不磨 心 為其前提假設 異代異域的解讀者雖然與古代經典作者是 未面心友 但是 解經者可以 因先達之言 以求聖人之 意 52跨越時空而成為經典作者的異代知音 這種 以意逆志 的解釋方法 可能有效地轉換經典的 脈 絡性 而且 也常常可以在不同的思想脈絡中創發生成新的 意義 揭開新的視野 造成諸多新視域的融合 日本道元禪 師 將中國語文中的 有時 這個常用的詞彙 進行 脈絡性 的轉換 寫成 正法眼藏 有時 篇 53是 這種方法下所進行的 脈絡性 轉換最為成功的例子之一 以上我們從先秦儒家的思想資源中 指出兩種 脈絡性 轉移的可能方法 僅是舉其大端而已 其餘尚有諸多途徑 有待我們策馬入林 出新解於陳編 五 結論 本章以中國儒家經典東傳日本之後 日本儒者釋經內容 之變化為例 分析跨文化情境與語境中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 移 之相關問題 異域的解讀者在啟誦外來的經典之際 將經 朱熹 朱子文集 答石子重一 臺北 德富文教基會 2000 第 4 冊 卷 42 總頁 1832 參考傅偉勳 道元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1996 頁

83 貳 從中日儒家思想史視野論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問題 71 典中的諸多概念從其所從出的原初脈絡中抽離而出 並進行 某種 脈絡性轉換 促使經典內涵適應本國之文化風土 這 是跨文化的思想傳播中常見的現象 對德川時代的日本儒者而言 中國文化是一個巨大的 他 者 中國儒家經典是他們精神上的原鄉 但是中華帝國卻又 是他們政治上的異國 尤其是當這個既是文化原鄉又是政治 異國的大明帝國 在 1644 年被非漢族的女真人所滅 並建立 異族政權的大清帝國時 對日本與朝鮮儒者的震撼 絕不下 於處於 天崩地解 54的 亡天下 55時代的中國儒者如顧炎 武 王夫之 或黃宗羲 等人所感受的震撼 這就是十七世紀的山崎闇齋 對門生提出 方今彼邦 以孔子為大將 孟子為副將 牽數 萬騎來攻我邦 則吾黨學孔孟之道者為之如何 56這個假設 性問題時的歷史情境 處於這種 文化自我 與 政治自我 兩分的情境中的日本儒者 將中國儒家經典習見的 中國 這 個名詞 進行 脈絡性 的抽換 解構 中國 一詞的地理的 及政治的內涵 注入 得其中 之文化內涵 並取 中國 一 詞指稱他們的故國 這真是偷龍轉鳳 創意盎然 既紓解他 黃宗羲 南雷文集 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卷 2 留別海昌同學序 頁 16 下半頁 顧炎武 日知錄 臺北 明倫出版社 1970 卷 17 正始 條 頁 379 原念齋 先哲叢談 江戶 慶元堂 擁萬堂 1816 卷 3 頁 4 下 -頁 5 上

84 72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們自己的雙重認同危機 又建立日本儒者的主體性 雖然從 經典原作者立場來看是 創造性的誤讀 但是卻是促使 外 來思想風土化 的有效解釋策略 這種 脈絡性轉換 的前提常常是將經典中的概念予以 去 脈絡化 本章第四節認為這種 去脈絡化 的工作雖是創生 新的意義的必要工作 但新生成的意義卻與中國儒家經典的 原始脈絡及其意義有所出入甚至扞格 相應於這個問題 古 典儒家的思想傳統提供了經典閱讀的 脈絡性轉換 的方法論 資源 尤其是孟子所提出的 知人論世 說與 以意逆志 說 是促使 脈絡性轉換 成為可能的重要途徑 總而言之 從中日比較思想史的視野來看 跨文化情境 中經典詮釋的 脈絡性轉換 既展現 共相 與 殊相 之 間的張力 也展現超時空的 概念化 與在時空之中的 脈絡 化 兩者間的張力 理趣至為豐富 引人入勝 我們在下一章 就以 論語 為中心 並取之而與 孟子 對比 進一步討論 經典的跨文化傳播問題

85 第 參 章 日 本 儒 學 中 的 論 語 : 與 孟 子 對 比 一 引 言 我 們 在 第 二 章 的 論 述 中 指 出, 日 本 儒 者 在 解 釋 論 語 與 孟 子 時, 常 常 進 行 某 種 脈 絡 性 的 轉 換, 以 使 孔 孟 思 想 適 應 日 本 的 文 化 風 土 從 本 章 開 始, 我 們 就 進 入 論 語 的 思 想 世 界 我 們 先 從 論 語 與 孟 子 在 日 本 知 識 界 所 獲 的 不 同 反 應 說 起 相 對 於 論 語 而 言, 孟 子 這 部 書 在 德 川 二 百 六 十 八 年 的 日 本 思 想 界 實 在 毀 多 於 譽, 爭 議 不 休 十 八 十 九 世 紀 日 本 折 衷 學 派 儒 者 冢 田 虎 ( 大 峰, ), 就 批 評 明 末 謝 肇 制 ( 字 在 杭, 號 武 林, ) 所 說 凡 是 載 有 孟 子 書 的 赴 日 船 舶 常 會 翻 覆 的 說 法 為 無 稽 之 談, 並 說 : 我 方 有 孟 子, 明 以 前 其 由 來 久 矣 1 孟 子 一 書 之 傳 入 日 1 冢 田 大 峰 : 隨 意 錄, 收 入 日 本 儒 林 叢 書 ( 東 京 : 鳳 出 版,1978), 第 1 卷, 引 文 見 頁 10 冢 田 虎 所 引 謝 肇 制 之 說, 見 謝 肇 淛 : 五 雜 爼 卷 之 4, 地 部 2, 韃 靼 之 獰 獷 條 云 : 倭 奴 之 重 儒 書, 信 傳 法, 凡 中 國 經 書 恉 以 重 價 購 之, 獨 無 孟 子 云 : 有 携 其 書 往 者, 舟 輙 覆 溺 此 亦 一 奇 事 也

86 74 德川日本 論語 詮釋史論 本 約當奈良初期 時在西元第九世紀左右 鐮倉 南 北 朝 時 代 及 室 町 時 代 孟子 書在日本流傳甚廣 2但是 日本儒 者對孟子及其思想卻一直爭論不休 例如十七世紀古文辭學 派大師荻生徂徠就說 孔孟之稱 不倫殊甚 3龜井昭陽 更說 人之躋 孟子 配 論語 者 未知 仲尼之為宇宙一人者也 4甚至有人認為 孟子 之書是後 人偽造 幕末高松芳孫 號貝陵 易蘇堂 生卒年未詳 就認 為 古來亂聖人之道者 無如 孟子 之甚 5在中日文化 交流史上 論語 與 孟子 這兩部儒家經典的命運 誠不 可同日而語 本章將以 何以 論語 在日本德川思想史中 極受推崇 這個問題為中心 取 論語 與 孟子 作為對比 從中日思 想交流經驗看中華文化價值與日本地域特性之緊張性及其互 動 所謂 中華文化價值 是指 論語 孟子 這兩部經典 中 所宣說的各種中國儒者認為 放諸四海而皆準 百世以俟 聖人而不惑 的價值理念如 道 夷夏之防 民本 等 所謂 地域特性 指德川時代日本儒者所身處的特殊情 參考 井上順理 本邦中世までにおける孟子受容史の研究 東京 風間書房 1972 頁 214 並參看本書第 2 章註 15 荻生徂徠 蘐園隨筆 收入 日本儒林叢書 東京 鳳出版 1978 第 1 卷 頁 187 龜井昭陽 家學小言 收入 日本儒林叢書 第 6 卷 頁 1 高松芳孫 正學指要 收入 日本儒林叢書 第 11 卷 頁 37-38

87 參 德川日本儒學中的 論語 與 孟子 對比 75 境 如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度與德川幕府體制 以及他們 自己對日本文化的認同等 我們在本章第二節先說明日本儒 者的 文化認同 的雙重性 第三節及第四節再扣緊孔孟思想 中的重要內涵 如孔子的 道 孟子的易姓革命等思想 分 析它們在日本儒者手中 因應特殊時空因素而提出之新解 釋 管窺中華文化與日本之交流經驗中 所潛藏的課題及其 歷史意義 二 日本儒者 文化認同 的雙重性 在探討德川時代日本儒者對 論語 與 孟子 的詮釋之 前 我們有必要討論 何以德川時代日本儒者必須重新解釋 論語 與 孟子 這個問題的答案固然不一而足 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 日本儒者的 文化認同 有其雙重性 所謂 文化認同 可視 為人的 文化自我 cultural self 的一種表現 人不僅僅因 營求政治之生活而成為 政治人 Homo Politicus 也不僅 僅因為參與勞動與分配而成為 經濟人 Homo Economicus 人更生活於複雜而悠久的文化網路之中 而成為一種活生生 的 文化人 換言之 人生而被文化網絡及其價值理念所浸 潤 因而吸納其所從出的文化系統之價值觀 宇宙觀與世界 觀 因而認同於他所從出的文化系統及其價值 此之謂 文化 認同 這種 文化認同 常是決定於長期性的而且不因短期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第 一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一 引 言 論 語 這 部 書 是 東 亞 文 明 的 偉 大 經 典, 記 載 二 千 年 前 孔 子 (551-479B.C.) 和 他 的 學 生 的 思 想 與 行 誼, 雖 多 是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布 帛 椒 菽 之 言, 但 孔 門 師 生 卻 常 常 體 神 化 不 測 之 妙 於 人 倫 日 用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More information

国 国 国

国 国 国 1 * 1995 1 3 1994 200 2 2 国 国 国 1979 1987 201 1. 3 2. 4 3. 5 4. 6 5. 7 3 15 586 1975-1981 4 19 704 5 24 833 6 80 2607 7 42 1481 202 6. 8 7. 儁 9 8. 効 10 9. 11 10. 12 11. 13 12. 8 58 1878 9 71 2311 60 2273

More information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甲 部 : 總 論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第 一 章 辛 亥 革 命 研 究 的 整 體 性 桑 兵 廣 州 中 山 大 學 近 代 中 國 研 究 中 心 一 引 言 3,0 0 0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共 和 維 新 : 辛 亥 革 命 百 年 紀 念 論 文 集 4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第 一 章 辛 亥 革 命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新史學定稿.doc

Microsoft Word - 新史學定稿.doc 新 史 學 十 七 卷 二 期 二 六 年 六 月 1 軍 務 與 儒 業 的 矛 盾 * 衡 山 趙 氏 與 晚 宋 統 兵 文 官 家 族 方 震 華 ** 本 文 主 要 討 論 衡 山 趙 氏 祖 孫 三 代 以 文 臣 身 分 統 兵, 抵 禦 女 真 蒙 古 人 的 南 侵, 進 而 以 軍 功 入 朝 執 政 的 歷 程, 以 及 其 成 員 在 宋 元 鼎 革 之 際 的 遭 遇 進

More information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2005 5 May12005 2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No12 [ ]? (early modern)?? [ ] 2004-11 - 15 [ ] [ ] 81 1960-1970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1 1968

More information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Ξ,,,, ;,,,,,,,,,,,,,,,,,,,,, ;,,,,,,, :,,, Ξ,,!,,,, 2005, 469,,,,,, :,, 2001, 440 443, 24, ( 22,2006 5 ),,,,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69 期 ( 民 國 99 年 9 月 ),41-78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剪 髮 易 服 與 晚 清 立 憲 困 局 (1909-1910) * ** 樊 學 慶 摘 要 蓄 留 髮 辮 穿 著 滿 式 服 飾 是 清 朝 統 治 的 基 本 國 策 但 為 推 行 預 備 立 憲, 載 灃 攝 政 後 對 辮 服 禁

More information

a b 11 16b a 106

a b 11 16b a 106 105 1 1 1984.10 244-252 251-252 2 3 4 5 6 7 2 2000.5.19-20 3 1967 7 17a 4 1967 15 13 5 1986 48 62 6 1967 2 24b 11 16b 7 1967 4 12a 106 8 9 10 11 12 13 14 8 1981 11 12-13 9 1967 14 17b-18a 10 1988.2 27

More information

穨yinmen.PDF

穨yinmen.PDF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Health and Beauty Women and War -- Confronting Cannons with Naked Women in Ming-Ching China 199961112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June 11-12, 1999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Microsoft Word - 1012-2\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國 立 屏 北 高 級 中 學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紀 錄 壹 會 議 名 稱 :101 學 年 度 第 2 學 期 第 2 次 校 務 會 議 貳 時 間 :102 年 6 月 28 日 ( 星 期 五 ) 下 午 13 時 10 分 參 地 點 : 本 校 圖 書 館 四 樓 視 聽 會 議 室 肆 出 列 席 人 員 : 詳 如 簽 到 簿 伍 主

More information

小儿疾病防治(四).doc

小儿疾病防治(四).doc ...1...3...6...10...12...13...14...15...17...20...21...22...23...23...24...25 B...28...31...32 I ...33...35...37...40...41...43 X...44...45...47...49...50...52...52...54...56...57...59...61...62...62...63...66

More information

0 7 7 950 95 950 99 95 958 5 950 95 9 95 8 0 95 8 99 78 950 6

0 7 7 950 95 950 99 95 958 5 950 95 9 95 8 0 95 8 99 78 950 6 0 7 99 ~ 956 * K7 A 00-708 0 0-00 - 0 * 0 7 ~ Linda Grove Rebecca Nedostup Jennifer E. Altehenger Daniel Koss Michael J. Shapiro ed. Language and Politic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98 Igal Halfin

More information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00-5558 208 03-0089- 207 3 7 C92.4 E 20 90 2 5 8 949 208-05-0 / 0087 Fei Xiaotong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edited by Brian H. Turner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7. DOI

More information

風 前 塵 埃 以 一 位 名 叫 無 絃 琴 子 的 女 子 貫 穿 整 個 故 事, 雖 然 真 正 的 女 主 角 應 該 是 她 的 母 親 橫 山 月 姬 20 世 紀 末, 無 絃 琴 子 為 和 服 收 藏 家 染 織 廠 老 闆 長 谷 川 工 作 碰 巧 美 國 東 岸 一 所 長

風 前 塵 埃 以 一 位 名 叫 無 絃 琴 子 的 女 子 貫 穿 整 個 故 事, 雖 然 真 正 的 女 主 角 應 該 是 她 的 母 親 橫 山 月 姬 20 世 紀 末, 無 絃 琴 子 為 和 服 收 藏 家 染 織 廠 老 闆 長 谷 川 工 作 碰 巧 美 國 東 岸 一 所 長 穿 著 宣 傳 日 本 人 的 戰 爭 宣 傳 手 法 文 物 史 料 譯 介 陳 國 棟 * 一 施 叔 青 的 小 說 2008 年 1 月 施 叔 青 出 版 風 前 塵 埃 這 本 長 篇 小 說, 講 述 一 個 日 本 警 察 之 女 與 一 名 臺 灣 原 住 民 之 間 的 愛 情 故 事, 細 數 日 據 時 代 異 民 族 間 的 悲 歡 離 合, 以 及 揮 之 不 去 的 裊

More information

9 20 20 20 42 No. 4 200 2005 227

9 20 20 20 42 No. 4 200 2005 227 * - ** 930 50 958 96 97 975 985 988 994 2003 97 972 985 986 989 992 994 4 9 20 20 20 42 No. 4 200 2005 227 96 955 968 980 / / 996 39 2009 43 No. 4 200 / / / / 77 2 / / / 236 2 44 2006 64 249 232 / / /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1997 1 2 1998 (Amartya Sen) (Orient) 3 4 1994 1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1997 1 2 1998 (Amartya Sen) (Orient) 3 4 1994 1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 * 1997 1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1997 1 2 1998 (Amartya Sen) (Orient) 3 4 1994 1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Asia (NewYork: Times Books, 1998), Cavea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王健文_0113

Microsoft Word - 王健文_0113 成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號 BIBLID1683-9794(2010.12)39. pp.1~40 2010 年 12 月, 頁 1~40 成 功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整 齊 鄉 俗 與 鬼 神 世 界 的 統 一 : 帝 制 中 國 初 期 的 信 仰 秩 序 王 健 文 摘 要 本 文 嘗 試 從 三 個 不 同 面 向 探 討 帝 制 中 國 初 期 在 信 仰 與 意 識

More information

CSSCI

CSSCI 01 / 008 011 11 008 011 11 01 / 30 6 106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6 008 011 1 008 3 30 1 1995 005 007 9 5 005 56 7 000 1 3 9 00 3 90 195 003 3 6 8 003 1995 005 006 CSSCI 001 005 007

More information

“ÆƱj

“ÆƱj 2004 3 293 330 1 2 3 1 1 9 7 6 [1815] 48 821 2 1973 2 408 3 1974 8 2519-293- 4 (398-445) 5 6 4 1974 6 1984-1985 5 7 2 273 1 971 3 8 25 ( 583-666 ) 6 1973 6 72 1661-294- 7 8 7 1 984 3 1 003 2 7 31-732 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4AA6B0AA46BDD7A55FB4C2A4A4B0EAA5ABA8EEABD7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4AA6B0AA46BDD7A55FB4C2A4A4B0EAA5ABA8EEABD72E646F63> 北 朝 的 市 : 制 度 行 為 與 觀 念 侯 旭 東 最 近 若 干 年, 市 成 为 古 史, 特 别 是 社 会 经 济 史 关 注 的 热 点, 成 果 甚 丰 1 这 种 状 况 与 时 下 急 速 发 展 的 市 场 经 济 有 明 显 的 关 联 至 于 研 究 的 深 入 程 度 具 体 到 各 个 断 代 则 不 均 衡 秦 汉 唐 两 宋 及 明 清 向 受 青 睐, 南 朝

More information

56 3 2016 5 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56 No. 3 May 2016 2015-12 - 26 DOI 10. 15939 /j. jujsse. 2016. 03. 007 200082 1 341-344 68 2 3 119 4 147-148 5 7 5 4 69 2016 3 6 7 8 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Microsoft Word - 劉燕萍本文0514.doc 淡 江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二 十 九 期 壹 緒 論 聊 齋 誌 異 中 涉 及 人 神 仙 的 婚 戀 故 事, 約 有 十 六 篇 (1) 十 六 篇 中, 有 關 於 性 幻 想 將 愛 慾 投 射 在 異 類 女 子 身 上 之 篇, 如 嫦 娥 ( 卷 八 ) 和 霍 女 ( 卷 八 ) 亦 有 以 神 婚 補 償 生 活 上 欠 缺 之 作 如 羅 剎 海 市 ( 卷 四 )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2000 6 139-160 1 1 Ping-tzu Chu, "Tradition Building and Cultural Competition in Southern Song China (1160-1220): The Way, the Learning, and the Texts," (Ph.D., Harvard University, 1998) 238-277 140 (1133-118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p2012-5baohexigetu.doc

Microsoft Word - dp2012-5baohexigetu.doc Osaka University Forum on China Discussion Pap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No.2012-5 清 末 内 蒙 古 喀 喇 沁 右 旗 毓 正 女 学 堂 产 生 的 历 史 背 景 分 析 以 甲 午 战 争 之 后 日 本 东 亚 同 文 会 对 中 国 教 育 策 略 为 中 心 包 贺 喜 格 图 大 阪 大

More information

DOI 10. 19561 /j. cnki. sas. 2017. 05. 139 * D634. 3 A 1008-6099 2017 05-0139 - 14 1 2 3 / / 2014 / 2015 * 1 2 1982 1985 1985 1987 1987 1989 1989 1995 2006 2000 8 2002 2005 2006 7 2010 9 2007 2011 4 3

More information

313-342

313-34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13-342 19 2 90 12 * 313 314 19 2 1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Hall of Harmonious Winds 1517-1598 2 27 1966.10 3 Judith Berling Religion and Popular Culture: The Management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省思:以六朝隋唐為例 - 1 - 1 2-2 - 3 4 5 6 7 8 9-3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4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5 - 28 29 30 Ο 31-6 - 32 33 34 35 36 37 38-7 - 39 40 41 42 43-8 -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9 - 53 54 55-10 -

More information

汉 学 研 究 学 刊 第 六 卷 (2015) 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Vol.6 (2015) 一 唐 太 宗 的 書 法 文 化 建 設 唐 太 宗 ( 李 世 民,597-649,627-649 在 位 ) 酷 愛 書 法, 宣 和 書 譜 評 爲 :

汉 学 研 究 学 刊 第 六 卷 (2015) 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Vol.6 (2015) 一 唐 太 宗 的 書 法 文 化 建 設 唐 太 宗 ( 李 世 民,597-649,627-649 在 位 ) 酷 愛 書 法, 宣 和 書 譜 評 爲 : 汉 学 研 究 学 刊 第 六 卷 (2015), 页 13-84 Journal of Sinological Studies, Vol.6 (2015), pp.13-84 唐 太 宗 的 書 法 文 化 建 設 與 唐 楷 書 風 的 確 立 和 演 變 李 乾 耀 博 士 內 容 摘 要 : 唐 太 宗 雅 好 書 法, 宣 和 書 譜 與 米 芾 書 史 皆 評 爲 留 心 翰 墨, 粉

More information

Cakra+vartin Cakra king of kings Cakravartin universal ruler Antonino Forte Antonino Fort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

Cakra+vartin Cakra king of kings Cakravartin universal ruler Antonino Forte Antonino Fort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 78 200433 Cakravartin K207 A 027-0246 2013 11-0078-11 mandate 2 Cakravartin 1 2012 12CZS020 12YJC7700 98 1 18 2012 2 2000 79 1 2 3 Cakra+vartin Cakra king of kings Cakravartin universal ruler 399 41 4

More information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 :,,,,,,,,,,,,,, 70 %, 90 %, 100 % 60 %,,, 20 % 94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2006 1,,,, 11000,, 1973,,,,,,,,, () 1000 20 70,,,,,,

More information

穨attitudes

穨attitudes NSC87-2411-001-036 NSC88-2411-H-001-025 NSC89-2411-H-001-034 1999929 2000514 20008 1937) 69-74 1978 20 1979 100-101 1982 121-126 1983 60 1983 68-6989 1984 33-55 1984 37 1986 5764-77 1988 3647-48 1989 118-11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玄 天 上 帝 信 仰 與 和 諧 社 會 建 設 學 術 研 討 會 大 陸 論 文 武 當 山 道 教 協 會 湖 北 省 武 當 文 化 研 究 會 中 華 道 教 玄 天 上 帝 弘 道 協 會 屏 東 縣 枋 寮 鄉 北 玄 宮 2007 年 8 月 目 錄 武 當 道 與 和 諧 社 會 李 光 富 001 老 子 尊 道 貴 德 尚 和 的 玄 同 " 願 景 唐 明 邦 004 道

More information

穨jender.PDF

穨jender.PDF 1 2 + 1 ( 2000 6 29-7 1 ) 70.2(1999): 439-481 Jen-der Lee, Wet Nurs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Nan N ü: Men, Women and Gender in Early and Imperial China 2.1(Leiden: Brill, 2000): 1-39. 2 23(1999): 123-156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2004 19461969 1970 1950 1969 1950 1 1969 1969 1963 1967,1975:13 1982:100, 2002 1 2 1970 1970 1970 2002;2003 1969 1 1969 1970 2 1969 2 1969 1950 19691970 1990 1970 1970 19471970 Barclay 1954, 1982, 1986

More information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1 1 (1990) 9 2 ()(2003) 30 3 38-4144-45 4 47-51 5 60-65 100 6 79-84 2 7 85-88 8 89-91 9 99-100 10 119-121 11 125-129 12 139-148 3 13 149-151 14 (1995) 167 15 173-174 175-177 16 177-179 4 17 182-183 18

More information

第 22 頁 繼 續 報 導 家 鄉 消 息, 溝 通 海 外 同 僑 聲 氣, 半 月 一 冊, 從 未 衍 期, 八 年 如 一 日 此 點 雖 不 敢 自 詡 為 難 能 可 貴, 然 也 誠 足 自 慰 本 刊 出 版 以 來, 銷 行 地 域 自 星 馬 以 至 暹 羅 越 南 北 婆 羅

第 22 頁 繼 續 報 導 家 鄉 消 息, 溝 通 海 外 同 僑 聲 氣, 半 月 一 冊, 從 未 衍 期, 八 年 如 一 日 此 點 雖 不 敢 自 詡 為 難 能 可 貴, 然 也 誠 足 自 慰 本 刊 出 版 以 來, 銷 行 地 域 自 星 馬 以 至 暹 羅 越 南 北 婆 羅 華 南 研 究 資 料 中 心 通 訊 第 21 頁 從 潮 州 鄉 訊 看 新 加 坡 潮 人 的 跨 國 想 像 1 張 慧 梅 新 加 坡 國 立 大 學 中 文 系 僑 刊 意 為 海 外 華 人 的 雜 誌 它 們 是 在 中 國 刊 印 並 且 發 行 到 世 界 各 地, 其 目 的 在 於 在 海 外 華 人 社 會 中 維 持 一 種 對 於 家 鄉 的 意 識 和 瞭 解 2 作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江陰之役1.37.doc

Microsoft Word - 江陰之役1.37.doc 正 史 與 野 史 史 實 與 傳 說 夾 縫 中 的 江 陰 之 變 (1645) 黃 一 農 * 摘 要 江 陰 之 役 (1645) 有 可 能 是 十 七 世 紀 前 半 葉 全 世 界 陸 地 上 規 模 最 大 的 砲 戰, 它 與 較 出 名 的 揚 州 十 日 和 嘉 定 三 屠 並 列 為 明 末 三 慘 然 而, 令 人 驚 訝 的 是, 除 了 一 些 主 要 由 邑 人 撰

More information

专科疾病诊治(二十)

专科疾病诊治(二十) ...1... 11...19...32...43...50...52...53...58...61...64...66...69...84...89...92...95 I ...97... 100... 103... 107... 109 AD...111... 125... 128... 131... 135... 138... 140... 143... 146... 149... 152...

More information

é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Government grid- lock)

é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Government grid- lock) é (Government) (Political system) (Government grid- lock) (Utopia) (Utopianism) (Ethnocentrism) (Absolutism) (Demagogue) (Totalitarianism) (Republicanism) (Civil society) (Gross domestic product) (Liberal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p2013-99zoucan_3_.docx

Microsoft Word - dp2013-99zoucan_3_.docx Osaka University Forum on China Discussion Pap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No.2013-1 卢 沟 桥 事 变 中 的 中 共 政 治 动 态 邹 灿 大 阪 大 学 中 国 文 化 论 坛 讨 论 文 件 No.2013-1 卢 沟 桥 事 变 中 的 中 共 政 治 动 态 2013 年 1 月 15 日 邹

More information

穨抗戰前後國民政府國民營劃分原則與公營化台灣日資

穨抗戰前後國民政府國民營劃分原則與公營化台灣日資 Research Center For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RCTED) * --- ** 2001/7/26 2001/8/31 mcchang@mgt.ncu.edu.tw 1 2 (Chang and Chen2001) Hong (1997) San (199319952000) (1997) (1997) small- and medium-sized

More information

HK-ID.PDF

HK-ID.PDF 1994 1990 1 1993 ideas ethos practice 2 3 4 1990...... 5 1990:120... 1989 12 6 80% 92% 99 75% 7 1957 1967 1973 1974 4 1975 9 1978 1982 8 1990...... 1988... 9 ...... 10 1990 : 1949-1970 1970-1973 1973-1975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哲 學 與 生 命 教 育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呂 氏 春 秋 音 樂 思 想 研 究 研 究 生 : 何 貞 宜 指 導 教 授 : 陳 章 錫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六 日 誌 謝 論 文 得 以 完 成,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感 謝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陳 章 錫 博 士, 老 師 總 是 不 辭 辛 勞 仔 細 閱 讀 我 的 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Microsoft Word - 3.3.1 -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光 明 英 來 學 校 ( 中 國 文 學 之 旅 --- 散 文 小 說 教 學 ) 一 年 級 : 成 語 ( 主 題 : 勤 學 ) 節 數 : 六 教 節 ( 每 課 題 一 教 節 ) 課 題 : 守 株 待 兔 半 途 而 廢 愚 公 移 山 鐵 杵 磨 針 孟 母 三 遷 教 學 目 的 : 1. 透 過 活 動, 學 生 能 說 出 成 語 背 後 的 含 意 2. 學 生 能 指

More information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1 12,403 2,892 264,553 19,517 238,008 10,132 989 36 9,869 2,218 250 122 ( 126 108 1,563 278 159 260 478 35,563 1,073 74 190,283 104,352 140,658 20,349 16,733 21,607 (21,607) 58,689 303,699 339,262 339,262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 79 2010 9 80 180,000 (a) (b) 81 20031,230 2009 10,610 43 2003 2009 1,200 1,000 924 1,061 800 717 600 530 440 400 333 200 123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00 2003 15,238 2009 31,4532003 2009

More information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 進 度 報 告 在 2013 年 1 月 23 日 的 立 法 會 會 議 上, 由 葛 珮 帆 議 員 就 幫 助 中 產 動 議 的 議 案, 經 單 仲 偕 議 員 及 莫 乃 光 議 員 修 正 後 獲 得 通 過

More information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a) (b) (c) (d) (e) 207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17.29 17.29 13.16A(1) 13.18 (a) (b) 13.16A (b) 12 (a) 209 13.19 (a) 13.16A 12 13.18(1) 13.18(4) 155 17.43(1) (4) (b) 13.19 17.43 17.2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建 築 物 無 障 礙 設 施 設 計 規 範 內 政 部 97 年 4 年 10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2190 號 令 訂 定, 自 97 年 7 月 1 日 生 效 內 政 部 97 年 12 年 19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0970809360 號 令 修 正 內 政 部 101 年 11 年 16 日 台 內 營 字 第 1010810415 號 令 修 正 目 錄 第 一

More information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I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生 和 专 业 结 构 改 进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时 回 应 社 会 关 切 的 一 项

More information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1...1...4...15...18...19...24...26...31...35...39...48...57...60...62...66...68...72 I ...73...88...91...92... 100... 104... 144... 146... 146... 147... 148... 148... 148... 149... 149... 150... 151...

More information

疾病诊治实务(一)

疾病诊治实务(一) ...1...4...5...8...13...14...15...18...18...19...22...25...26...27...29...30...32...35 I ...38...42...43...45...48...51...53...56...59...60...60...61...63...65...67...69...72...74...77...80...82...84 II

More information

名人养生.doc

名人养生.doc I...1...3...4...6... 11...14...18...22...26...29...31...38...45...49...56...57...59...61...67 ...72...73...75...77...80...83...85...91...92...93...95...96...97... 103... 107... 109... 110... 112... 11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嘉 義 地 區 客 家 禮 俗 研 究 第 一 章 前 言 嘉 義 地 區 的 客 家 族 群 約 略 可 分 為 福 佬 客 詔 安 客 與 北 部 客 等 三 種 類 別, 其 分 佈 區 域 以 海 線 地 區 平 原 地 形 沿 山 地 區 為 主 有 相 當 多 的 北 部 客 家 人, 是 二 次 大 戰 末 期 和 戰 後 初 期 才 移 民 嘉 義, 是 什 麼 因 素 令 許 多

More information

05301930

05301930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法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河 川 砂 石 法 規 範 之 探 討 - 以 採 取 土 石 及 挖 掘 河 川 認 定 基 準 為 主 指 導 教 授 : 盧 映 潔 博 士 研 究 生 : 王 瑞 德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五 月 目 錄 第 一 章 緒 論...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1 第 二 節 研 究 目 的... 3 第 三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1...2...3...4...5...6...8...9... 11 - -...13...15...17...18...20...22...23...25...26...28 I II...30...32...34...35...38...40...42...44...46...47...48...50...52...53 X...55...56...57...58...60...61...63...65

More information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23 29 15.6% 23 29 26.2% 3 25 2 15 1 5 1,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125 25 2 15 1 5 5,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485 23 24 25 26 4, 197823 2916.3%29 335, 23 29.5% 23 29 16.3% 14 35 33,535 14 135 13 125 1,292 1,3 1,38 1,314 1,321 1,328 1,335 3 25 2 15 1 5 1. 1.1 13,582 15,988 1.4 18,322 11.6 11.9 21,192 24,953 3,67 9. 8.7 12 1 8

More information

海淀区、房山区(四)

海淀区、房山区(四) ...1...1...2...7...8...9... 11... 15... 17... 17... 18... 19... 20... 21... 23... 25... 28... 31... 32 I ... 35... 36... 37... 39... 42... 43... 48... 53... 54... 58... 63... 64... 65... 66... 68... 71...

More information

穨ecr1_c.PDF

穨ecr1_c.PDF i ii iii iv 1 2 3 4 5 5555522 6664422 77722 6 7 8 9 10 11 22266 12833 1894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14 2.15 2.18 26 27 28 29 30 31 2.16 2.18 5.23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穨2005_-c.PDF

穨2005_-c.PDF 2005 10 1 1 1 2 2 3 5 4 6 2 7 3 11 4 1 13 2 13 3 14 4 14 5 15 6 16 7 16 8 17 9 18 10 18 2005 10 1 1. 1.1 2 1.2 / / 1.3 69(2) 70(2) 1.4 1.5 1.6 2005 10 1 2. 2.1 2.2 485 20(8) (a) (i) (ii) (iii) (iv) 571

More information

北京理工大学.doc

北京理工大学.doc ( )...1...6...8...10...20...22...24...28...30...32...40 I ...53...55...61 ( )...62...71...74 ( )...77...81...84...86...88...89...91...92...96...99... 110...111... 112 II ... 113... 114... 115... 116...

More information

尲㐵.⸮⸮⸮⸮⸮

尲㐵.⸮⸮⸮⸮⸮ I...1...2...3...4...5...6...8...9...10... 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6 II...27...28...28...29...30...31...32...34...35...36...37...38...39...39...40...41...43...43...44...45...46...47...48...48...49...50

More information

东城区(下)

东城区(下) ...1...1...2...3...9...9... 12... 12... 17... 17... 18... 19... 20... 29... 31... 37... 41... 70... 73 I ... 74... 78... 78... 79... 80... 85... 86... 88... 90... 90... 90... 92... 93... 95... 95... 96...

More information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 ) ...1...1...3...10... 11...12...15...17...18...19...20...22...23...24...26...27...28...30...31...32 I ...36...38...40...41...42...44...45...47...48...49...50...51...52...53...55...58...59...60...61...62...66...67

More information

物质结构_二_.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I...1...3...6...8 --... 11 --...12 --...13 --...15 --...16 --...18 --...19 --...20 --...22 --...24 --...25 --...26 --...28 --...30 --...32 --...34 --...35 --...37 --...38...40 II...41...44...46...47...48...49...51...52...55...58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華 嚴 一 真 法 界 思 想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王 俊 彥 研 究 生 : 許 瑞 菁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2 月 自 序 在 佛 教 經 典 中 最 初 接 觸 的 是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此 經 乃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的 精 華 版 綱 要 版 為 了 瞭 解 經 義, 深 知 宇 宙 運

More information

水力发电(九)

水力发电(九) ...1...17...20...26...27...30...33...34...36...37...44...47...49...58...77...79...90...96...107 I ...114...115...132...134...137...138...139...140...142...142...144...146...146...146...148...148...149...149...150...151...151...152

More information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1...5...26...27...43...44...48...50...52...54...55...57...60...61...62...63...65...67...68 I ...69...70...71...75...77...78...82...84...95...98...99... 101... 103... 107... 108... 109... 110...111...

More information

景观植物(一)

景观植物(一) ...1...5...6...8... 11...13...15...18...21...23...26...29...43...51 5...53...58...62...63...65 I ...67...70...72...74...76...77...78...80...81...84...85...87...88...90...92...94...97... 109... 113... 1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教 学 管 理 文 件 汇 编 目 录 教 育 法 规 和 指 导 性 文 件 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高 等 教 育 法 1 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教 师 法 8 3. 普 通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管 理 规 定 12 4. 高 等 学 校 学 生 行 为 准 则 18 5.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学 位 条 例 19 6. 高 等 学 校 教 学 管 理 要 点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三).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I II III IV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84k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_一_

厨房小知识_一_ ... 1... 1... 2... 3... 3... 5... 6... 7... 7... 8... 10...11... 12... 13... 15... 17... 18... 19... 19... 20... 23... 24... 24 ... 26... 26... 29... 30... 31... 32... 33... 34... 37... 38... 40... 41...

More information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1...16...20...22...31...32...34...37...38...40...44...46...54...58...59...60...61 I ...62...63...70...77...79...81...84...90...93...95...95...97... 100... 102... 104... 105... 106... 107... 109... 113

More information

1................................... 1................................... 2......................................... 3......................................... 4.............................. 5.........................................

More information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 I... 1...1...8... 9... 9...9...11...13...16...19...22...25...28...33...36...39...42 II...46...48...51...55...58...62... 67...67...70...73...76...79...83...86...89...92...96...99... 102... 105... 108...

More information

厨房小知识(五)

厨房小知识(五) I...1...2...3...4...5...6 ()...7 ()...9...10...10... 11...12...13...14...15...15...16...18...19...20...20...21...21 II...24...27...28...29...29...31...32...33...34...35...36...38...38...39...40...40...41...42...42...43...44...44...47...48...50...50

More information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 I ..................................................... II .......................................... III ... 2003......... IV ,

More information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 1... 4... 8... 8... 9... 9...11... 13... 15... 20... 23... 30... 31... 36... 39... 40... 43 I ... 47... 52... 57... 60 1... 65 2... 71 (3)... 78... 81... 87... 89... 91... 94... 95... 97 ( )... 100...

More information

华东师范大学.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1...3...4...5...6...7 ( )...9 ( )...10...16...19...21...22...23...27...27...31...31 I II...33...34 ( )...36 () ( )...44 () ( ) ( )...49 ( )...54...56...60 ( )...64...70...81...89 2004...95...97...99...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1...1...4...4...6...6...13...24...29...44...44...45...46...47...48...50...50...56...60...64...68...73...73...85...92...99...105...113...121...127 ...127...131...135...142...145...148 II III IV 1 2

More information

乳业竞争_一_

乳业竞争_一_ ...1...7...10... 11...14...17...18...19...21...23...25...26...28 50...30...31 48...31 3000...34...35...37 I ...40...44...45...48...50...51...55...56...58...58...60 ()...62 ()...66...71...72...72...73...76...77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 I ......... 2003....................................... II III............................................................ IV..............................................................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1...1...3...5...6...8...8...15...16...19 21...21...24...25...26...29...30...33...36...38...41...41 ( )...41...42...48...48...57...57...63...67...67...67...67...71...74 I ...76...76...79...81...82...82...83...83...83...84...84...85...85...85

More information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 I ................................... II ........................... 2001......... III IV......................................... ........................

More information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1...6...8 2004... 11...15 2003...16...20...29...32...34...38...39...42...43...44...48 I ...53...58...61...63...71...75...77...79...83...91...94...95...98... 100... 102... 102... 105... 106... 107...

More information

胎儿健康成长.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1...2...5...6...7...8...9... 11...13...15...16...17...19...22...22...23...24...25 I II...26...27...30...31...32...33...36...38...38...39...40...43...44...46...46...47...48...50...52...54...55...59 ...62

More information

bnbqw.PDF

bnbqw.PDF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 ( 1 2 16 1608 100004 1 ( 2003 2002 6 30 12 31 7 2,768,544 3,140,926 8 29,054,561 40,313,774 9 11,815,996 10,566,353 11 10,007,641 9,052,657 12 4,344,69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单 元 ( 一 ) 儿 童 文 学 理 论 内 容 提 要 : 本 单 元 共 分 成 三 个 小 课 目, 即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儿 童 文 学 创 作 和 儿 童 文 学 的 鉴 赏 与 阅 读 指 导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理 论 内 容 包 括 儿 童 文 学 的 基 本 含 义 儿 童 文 学 读 者 儿 童 文 学 与 儿 童 年 龄 特 征 和 儿 童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nb.PDF

nb.PDF 3 4 5 7 8 9..10..15..16..19..52 -3,402,247-699,783-1,611,620 1,790,627 : - - -7,493 - -1,687 2,863 1,176 2,863 - -148,617 - - 12,131 51,325 - -12,131-2,165 14-2,157 8-3,393,968-794,198-1,620,094 1,781,36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第三章 第 三 章 :2017 年 行 政 長 官 產 生 辦 法 - 可 考 慮 的 議 題 行 政 長 官 的 憲 制 及 法 律 地 位 3.01 基 本 法 第 四 十 三 條 規 定 :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是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首 長, 代 表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行 政 長 官 依 照 本 法 的 規 定 對 中 央 人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