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线性空间 1.1 线性空间的定义及例子概念的源起 向量在加法运算 数乘运算所满足的运算规律, 例如 加法交换律 : x + y = y + x, 加法结合律 : (x + y) + z = x + (y + z), 数乘分配律 : (λ + µ)x = λx + µx; 矩阵 多项式 连续函数等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1 线性空间 1.1 线性空间的定义及例子概念的源起 向量在加法运算 数乘运算所满足的运算规律, 例如 加法交换律 : x + y = y + x, 加法结合律 : (x + y) + z = x + (y + z), 数乘分配律 : (λ + µ)x = λx + µx; 矩阵 多项式 连续函数等"

Transcription

1 Chapter 2 线性代数基础 Matrix Theory November 27, 2014 黄正华, 数学与统计学院, 武汉大学 2.1 Contents 1 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的定义及例子 子空间的概念 基底和维数 和空间与直和空间概念的推广 内积空间 内积空间的定义及例子 由内积诱导出的几何概念 标准正交基底与 Gram-Schmidt 过程 线性变换 映射和线性变换 线性变换的运算 与线性变换有关的子空间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和空间的同构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线性空间的同构 线性变换的最简矩阵表示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线性变换的零化多项式及最小多项式 不可对角化线性变换的最简矩阵表示

2 1 线性空间 1.1 线性空间的定义及例子概念的源起 向量在加法运算 数乘运算所满足的运算规律, 例如 加法交换律 : x + y = y + x, 加法结合律 : (x + y) + z = x + (y + z), 数乘分配律 : (λ + µ)x = λx + µx; 矩阵 多项式 连续函数等, 也都满足完全相同的运算规律. 研究不同对象在线性运算方面的所表现的共性, 导致线性空间的公理化定义. 方法 : 代数与几何的结合 个组成部分线性空间 ( 亦称向量空间 ), 有 4 个组成部分 : 两个集合 V 和 F, 两个运算 一个称为向量加法, 一个称为数量乘法. V : 一些被称为向量的对象的集合. 比如 n 维向量, 矩阵. F : 一个数域 实数域 R 或者复数域 C. 向量加法 ( 记为 x + y): 集合 V 中两个元素之间的一种运算. 运算要满足封闭性 : x + y V, x, y V. 数量乘法 ( 记为 αx): 集合 F 和 V 中元素之间的一种运算. 运算要满足封闭性 : αx V, α F, x V. 2.4 线性空间的定义 Definition 1 ( 线性空间 ). 设 V 是一个非空集合, F 是一个数域. 在集合 V 的元素之间定义了一种代数运算, 叫做加法 ; 这就是说给出了一 个法则, 对于 V 中任意两个元素 x 与 y, 在 V 中都有唯一的一个元素 z 与 它们对应, 称为 x 与 y 的和, 记为 z = x + y. 在数域 F 与集合 V 的元素之间还定义了一种运算, 叫做 数量乘法 ; 这就是 说, 对于数域 F 中任一个数 λ 与 V 中任一个元素 x, 在 V 中都有唯一的一 个元素 y 与它们对应, 称为 λ 与 x 的数量乘积, 记为 y = λx. 如果加法与数量乘法满足下述 8 条规则, 那么 V 称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加法满足下面四条规则 : (1) x + y = y + x; (2) (x + y) + z = x + (y + z); (3) 在 V 中有一个元素 θ, x V, 都有 x + θ = x ( 具有这个性质的元素 θ 称为 V 的零元素, 记为 0); 2

3 是一个线性空间. 记为 C n R. 2.6 (4) x V, y V, 使得 x + y = 0 (y 称为 x 的负元素, 记为 x). 数量乘法满足下面两条规则 : (5) 1x = x; (6) λ(µx) = (λµ)x; 数量乘法与加法满足下面两条规则 : (7) (λ + µ)x = λx + µx; (8) λ(x + y) = λx + λy; 在以上规则中, λ, µ 等表示数域 F 中任意数 ; x, y, z 等表示集合 V 中任意元素. 借助几何语言, 把线性空间中的元素称为向量, 线性空间又可称为向量 空间. F 中的数称为数或标量. V 称为线性空间的基集. 注意 : 第 (7) 条 (λ + µ)x = λx + µx, 左侧 + 号是普通数的加法, 而右侧 + 号是向量的加法. 这 两个加法的含义是不同的. 2.5 线性空间的实例 Example 2 (n 维向量空间 ). R n : n 元实坐标向量空间. 运算 : (1) 向量的加法, (2) 数与向量的数量乘法. V = { x x = (ξ 1, ξ 2,, ξ n ) T, ξ i R, i = 1, 2,, n }, F = R. C n : n 元复坐标向量空间. 运算 : (1) 向量的加法, (2) 数与向量的数量乘法. V = { x x = (ξ 1, ξ 2,, ξ n ) T, ξ i C, i = 1, 2,, n }, F = C. 注意 若 V = { x x = (ξ 1, ξ 2,, ξ n ) T, ξ i R, i = 1, 2,, n }, 而 F = C, 则 V 不 是线性空间. 因为此时数量乘法不满足封闭性. V = { x x = (ξ 1, ξ 2,, ξ n ) T, ξ i C, i = 1, 2,, n }, F = R, 此时 V 任 Example 3. 元素属于数域 F 的 m n 矩阵, 按 (1) 矩阵的加法, (2) 数与矩阵的 数量乘法, 构成数域 F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用 F m n 表示. R m n : m n 阶实矩阵空间. C m n : m n 阶复矩阵空间. 所有系数在数域 F 中的一元多项式的全体, 称为数域 F 上的一元多项式环, 记为 F [x]. F 称为 F [x] 的系数域. 2.7 Example 4. 数域 F 上一元多项式环 F [x], 按 (1) 通常的多项式加法, (2) 数与多项式的乘法, 构成一个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如果只考虑其中次数不 超 过 n 的多项式, 再添上零多项式, 也构成数域 F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用 F [x] n 表示. 3

4 1. R[x] n : 实数域 R 上的次数不 超 过 n 的多项式空间, R[x] n = { p(x) p(x) = α n x n + α n 1 x n α 1 x + α 0, α i R }. 2. C[x] n : 复数域 C 上的次数不 超 过 n 的多项式空间, C[x] n = { p(x) p(x) = α n x n + α n 1 x n α 1 x + α 0, α i C }. Example 5. 全体实函数, 按 (1) 函数加法, (2) 数与函数的数量乘法, 构成一个实 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2.8 Example 6. 记 C[a, b] 为区间 [a, b] 上所有连 续 函 数的集合. 则 C[a, b] 按 (1) 函数加法, (2) 数与函数的数量乘法, 构成一个实数域上的线性空间. Example 7. 数域 F 按照本身的加法与乘法, 即构成一个自 身 上 的线性空间. Example 8 ( 重要概念 ). 设 A F m n, 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集合 2.9 V = {x Ax = 0}, 又取 F = C, 并规定 V 中的向量加法和数乘运算与 C m 中相应的运算相同, 则 V 是 C 上的线性空间, 并称 V 为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空间 ; 也称为矩阵 A 的零空间 (nullspace) 或核空间 (kernel), 记作 N(A) 或 ker(a). Example 9 ( 重要概念 ). 给定矩阵 A C m n, 设 2.10 V = {y C m y = Ax, x C n }, 又取 F = C, 并规定 V 中的向量加法和数乘运算与 C m 中相应的运算相同, 则 V 是 C 上的线性空间, 并称 V 为矩阵 A 的列空间, 或值域, 或值空间, 并记为 R(A) 注意 对同样的基集 V 和数域 F, 对它们规定不同的加法和数乘, 若构成线性空间, 则得到不同的线性空间. 线性空间的零向量, 也与该空间中向量加法和数量乘法的规定方法有关. 比如下面例题中的零元素是常数 1. Exercise 10 (P.35 习题二 3, 经典例题 ). 设 V 是正实数集, R 为实数域. 定义加法 和数乘 : α β = αβ, ( 即 α 与 β 的积 ) k α = α k, ( 即 α 的 k 次幂 ) 其中 α, β V, k R. 问 : V 对于加法 和数乘 是否构成 R 上的线性空间? 解 : 加法 封闭 : α, β V = R +, α β = αβ V. 且满足 : 2.12 (1) α β = αβ = βα = β α; 4

5 (2) (α β) γ = (αβ)γ = α(βγ) = α (β γ); (3) 零元为常数 1: 1 α = α; (4) α V 的负元为 1 α : 1 α α = 1; 数乘 封闭 : α V = R +, k R, k α = α k V = R +. 且满足 : (5) 1 α = α 1 = α; (6) (k 1 k 2 ) α = α k 1k 2 = (α k 2 ) k 1 = k 1 (α k 2 ) = k 1 (k 2 α); (7) (k 1 + k 2 ) α = α k 1+k 2 = α k 1 α k 2 = α k 1 α k 2 = k 1 α k 2 α; (8) k (α β) = k (αβ) = (αβ) k = α k β k = α k β k = (k α) (k β). 所以 V 对于加法 和数乘 构成 R 上的线性空间. 这是一个经典的例子.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线性空间中加法 数量乘法的含义 已经拓展了. 此例中的 加法 其实是普通的乘法, 数量乘法是幂运算. 另外, 还 要注意到第 7 条中等式两边的加法是不同的 我们再次强调, 零向量不一定是形如 0, (0, 0,, 0) T, [ ] 之类的对象, 而必须是符合零向量的定义的那个元素 Example 11. 集合 C = {(x 1, x 2 ) x 1, x 2 C}, 向量加法 : (x 1, x 2 ) + (y 1, y 2 ) = (x 1 + y 1 + 1, x 2 + y 2 + 1), 数量乘法 : α(x 1, x 2 ) = (αx 1 + α 1, αx 2 + α 1). 容易证明该集合是数域 C 上的线性空间. 问题 : 零向量是什么? (x 1, x 2 ) 的负向量呢? 零向量 : 0 = ( 1, 1). 因为 u + 0 = (x 1, x 2 ) + ( 1, 1) = ( x 1 + ( 1) + 1, x 2 + ( 1) + 1 ) = (x 1, x 2 ) = u. 负向量 : (x 1, x 2 ) = ( x 1 2, x 2 2). 事实上 (x 1, x 2 )+( x 1 2, x 2 2) = ( x 1 +( x 1 2)+1, x 2 +(x 2 2)+1 ) = ( 1, 1) = Example 12. 设集合 Z = {z}. 向量加法 : z + z = z. 数量乘法 : λz = z, λ F. 可以证明 : 集合 Z 是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这个线性空间的零元素是什么? 显然, 只能是 z. 但有趣的是, 我们并没有指明 z 的具体内容. 事实上, z 可以是任何一个向量 矩阵 函数等等 小结 线性空间是 n 维向量空间的抽象和推广. 为了几何直观, 线性空间也叫做向量空间. 但这里的向量不一定是有序数组, 而是广义的向量, 例如函数 矩阵等. 加法 数量乘法 零元的含义都得到了拓展

6 线性空间的简单性质 1. 零元素是唯一的. 2. 负元素是唯一的. 3. 0x = 0; k 0 = 0; ( 1)x = x. 4. 如果 kx = 0, 那么 k = 0 或者 x = 发展历程 The idea of defining a vector space by using a set of abstract axioms was contained in a general theory published in 1844 by Hermann Grassmann ( ), a theologian and philosopher from Stettin, Poland, who was a self-taught mathematician. The Italian mathematician Giuseppe Peano ( ) was one of the few people who noticed Grassmann s work, and in 1888 Peano published a condensed interpretation of it. The current definition is derived from the 1918 work of the German mathematician Hermann Weyl ( ). Weyl s success with the idea was due in part to the fact that he thought of vector spaces in terms of geometry, whereas Grassmann and Peano treated them as abstract algebraic structures 课后作业 P. 34 习题 3( 完成例 12 的验证工作 ), 子空间的概念平面 R 2 是 R 3 的子集, 而 R 2 也构成线性空间, 称 R 2 是 R 3 的线性子空间. 过原点的一条直线或一个平面都是 R 3 的子集, 而且它们关于向量加法和数乘分别构成一个一维和二维的线性空间. 考虑一般的情形 : 线性空间的子集, 关于原线性空间的加法和数乘, 是否构成一个线性空间? 2.21 子空间 Definition 13. 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V 的一个非空子集合 S 称为 V 的一个线 性子空间 ( 或简称子空间, subspace), 如果 S 对于 V 的两种运算也构成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Theorem 14. 如果线性空间 V 的一个非空集合 S 对于 V 的两种运算是封闭 的, 即 1. x, y S, 都有 x + y S; 2. x S, λ F, 都有 λx S. 那么 S 就是一个子空间. 6

7 若 x S, 则 x = ( 1)x S; 且 x + ( x) = 0 S. 又 S 中的元素也是 V 的元素, 故满足 V 中的结合律 交换律 分配律等 Theorem 15. 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V 的一个非空子集合 S 为 V 的一个线性子空间 x, y S, λ F, 都有 λx + y S. 证 : (1) 充分性. x, y S, λ F, 因 x + y = 1x + y S, λx = λx + 0 S, 故 S 对于 V 的两种运算是封闭的. 即 S 为 V 的一个线性子空间. (2) 必要性. x, y S, λ F, 由数乘封闭性, 有 λx S, 又由加法封闭性, 有 λx + y S. Example 16. 在线性空间中, 由单个的零向量所组成的子集合是一个线性子空间, 它叫做零子空间. Example 17. 线性空间 V 本身也是 V 的一个子空间 每个线性空间至少有两个子空间 : 零子空间和线性空间本身. 这两个子空间 通常叫做 V 的平凡子空间 (trivial subspace), 而其它的子空间叫做非平凡子空间. Example 18. 在全体实函数组成的空间中, 所有的实系数多项式组成一个子空间. Example 19. F [x] n 是线性空间 F [x] 的子空间. Example 20. 设 A F m n, 则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集合 2.24 S = {x Ax = 0} 是 F n 的一个子空间. 但是, 非 齐 次线性方程组 Ax = b 的解集合 W 不 是 F n 的子空间. 事实上, 若 Ax = b 无解, 则 W 是空集, 当然 W 不是线性空间. 当 W 非空, 由于 b 0, 则 0 / W, 因此 W 不是线性空间 Example 21. 设 R 3 的子集合 V 1 = {(x, 0, 0) x R}, V 2 = {(1, 0, z) z R}, 则 V 1 是 R 3 的子空间 ; 而 V 2 不是 R 3 的子空间. V 1 是 x 轴上的全体向量 ; V 2 是过点 (1, 0, 0) 与 z 轴平行的直线上的全体向量. 显然 V 2 关于加法和数乘不封闭

8 线性组合, 线性表示 Definition 22. 设 V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x 1, x 2,, x k 为 V 中的向量, α 1, α 2,, α k 为 F 中的数, 令 y = α 1 x 1 + α 2 x α k x k, 则称 y 为 x 1, x 2,, x k 的线性组合 (linear combination), α 1, α 2,, α k 为该 线性组合的组合系数, 而称和式 α 1 x 1 + α 2 x α k x k 为 y 的线性表示或线性表出. Example 23. 设 V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x 1, x 2,, x k 为 V 中 k 个固定向量, 作 V 的子集 S 如下 : 2.27 则 S 是 V 的子空间. S = { y y = α 1 x 1 + α 2 x α k x k, α i F }. 证 : 设 y = α 1 x 1 + α 2 x α k x k S, z = β 1 x 1 + β 2 x β k x k S. 因 y + z = k (α i + β i )x i S, 故对加法封闭. i=1 λ F, λy = k (λα i )x i S, 故对数乘封闭. i=1 得证 S 是 V 的子空间 Definition 24. 设 V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x 1, x 2,, x k 为 V 中 k 个固定 向量, 作 V 的子集 S 如下 : S = { y y = α 1 x 1 + α 2 x α k x k, α i F }. 则 S 称为由 V 中向量 x 1, x 2,, x k 张 成的线性子空间, 简称为 x 1, x 2,, x k 的张空间, 并记为 S = span[x 1, x 2,, x k ]. For example, if u 0 is a vector in R 3, then span[u] is the straight line passing through the origin and u. If S = span[u, v], where u and v are two nonzero vectors in R 3 not lying on the same line, then S = span[u, v] is the plane passing through the origin and the points u and v {[ ] [ ]} 1 2 Example 25., spans the line y = x in R The unit vectors e 1 = 0, e 2 = 1, e 3 = 0 spans R

9 The unit vectors {e 1, e 2,, e n } in R n form a spanning set for R n. The finite set {1, x, x 2,, x n 1 } spans the space of all polynomials such that deg p(x) n 1, and the infinite set {1, x, x 2, } spans the space of all polynomials Example 26. 设 A C m n, 证明 R(A) = {y C m y = Ax, x C n } 是 A 的所有列向量张成的 C m 的子空间. 证 : 首先, R(A) 是 C m 的子集, 且按 C m 的向量加法和数量乘法构成线性空间, 故 R(A) 是 C m 的子空间. 其次, 记 A = [a 1, a 2,, a n ], x = (ξ 1, ξ 2,, ξ n ) T, 则 R(A) = {y C m y = Ax, x C n } = {y C m y = ξ 1 a 1 + ξ 2 a ξ n a n, x = (ξ 1, ξ 2,, ξ n ) T C n }, 即 R(A) 中任一向量都是 A 的列向量 a 1, a 2,, a n 的线性组合, 因此是它们的张空间 结论对于一个给定的矩阵 A C m n, 若 A 的列向量记为 a 1, a 2,, a n, 即 A = [a 1, a 2,, a n ], 则 A 的列空间可以表示为 R(A) = span[a 1, a 2,, a n ] Theorem 27. 如果 V 1, V 2 是线性空间 V 的两个子空间, 那么它们的交 V 1 V 2 也是 V 的子空间. 由集合的交的定义有, 子空间的交适合下列运算规律 : V 1 V 2 = V 2 V 1, ( 交换律 ) (V 1 V 2 ) V 3 = V 1 (V 2 V 3 ). ( 结合律 ) 由结合律, 可以定义多个子空间的交 : s V 1 V 2 V s = V i, i=1 它也是子空间 Definition 28 ( 子空间的和 ). 设 V 1, V 2 是线性空间 V 的子空间, 所谓 V 1 与 V 2 的和, 是指由所有能表示成 α 1 + α 2, 而 α 1 V 1, α 2 V 2 的向量组成的子集合, 记作 V 1 + V 2. 9

10 Theorem 29. 如果 V 1, V 2 是线性空间 V 的子空间, 那么它们的和 V 1 + V 2 也是 V 的子空间. 由定义有, 子空间的和适合下列运算规律 : 2.34 V 1 + V 2 = V 2 + V 1, ( 交换律 ) (V 1 + V 2 ) + V 3 = V 1 + (V 2 + V 3 ). ( 结合律 ) 由结合律, 可以定义多个子空间的和 它是由所有表示成 V 1 + V V s = s V i. i=1 α 1 + α α s, α i V i (i = 1, 2,, s) 的向量组成的子空间 直和, direct sum Definition 30 ( 直和 ). 设 V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S 1, S 2 为 V 的两个子空间, 如果有 S = S 1 + S 2, 且 S 1 S 2 = {0}, 则称 S 为 S 1, S 2 的直和空间, 并记为 S = S 1 S 2, 或 S = S 1 S 2. 此时又称 S 有直和分解 S 1 S 2. 更进一步, 如果 V = S 1 S 2, 则称 S 1 为 S 2 的 ( 代数 ) 补空间, 也称 S 2 为 S 1 的 ( 代数 ) 补空间. 或简单地称 S 1 与 S 2 为 V 的互补子空间, 并以 S C 表示 V 的 任一子空间 S 的代数补空间. Example 31. 在三维几何空间 R 3 中, 用 V 1 表示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V 2 表示一个通过坐标原点而且与 V 1 垂直的平面, 那么 2.36 V 1 V 2 = {0}, V 1 + V 2 = R 3. 故 R 3 = V 1 V 2, 且 V 1 与 V 2 为互补子空间. 即 V C 1 = V 2, V C 2 = V 1. 显然, R 3 的直和分解是不唯一的. 等价地, 一个真子空间的补空间是不唯一 的. 比如上例中的 V 1 与 V 2 相互垂直的条件, 减弱为不 共 面, 它们仍然是互补的. 注意 子空间的交 与 集合的交 的概念是一致的, 但是 子空间的和 与 集合的 并 的概念是不一致的. 上例中, V 1 + V 2 = R 3, 而 V 1 V 2 = { 过原点的直线与垂直平面上的点 }. V 1 V 2 一般不构成子空间. 可以证明 : V 1 V 2 是 V 的子空间 V 1 V 2, 或 V 2 V

11 Exercise 32 (P.39, 习题 ( 一 ) 3). 设 S 1, S 2 是线性空间 V 的子空间, 则 S 1 + S 2 是直和的充 要 条 件是 S 1 + S 2 中每个向量 x 的分解式 x = x 1 + x 2 (x 1 S 1, x 2 S 2 ) 是唯一的. 证 : 充分性. 已知 S 1 + S 2 是直和, 则 S 1 S 2 = {0}. x S 1 + S 2, 设它有两个分解式 x = x 1 + x 2 = y 1 + y 2 (x 1, y 1 S 1, x 2, y 2 S 2 ) 则 x 1 y 1 = y 2 x 2, 而 x 1 y 1 S 1, y 2 x 2 S 2, 故 x 1 y 1 = y 2 x 2 S 1 S 2 = {0}. 得 x 1 = y 1, y 2 = x 2. 故 x 的表示法是唯一的 必要性. 任取向量 x S 1 S 2, 于是零向量可以表示为 0 = x + ( x) (x S 1, x S 2 ). 而 0 = 0 + 0, 由表示法唯一, 得 x = x = 0, 得证 S 1 S 2 = {0}. 即 S 1 + S 2 是直和 课后作业 P.41, 习题 8 设 S 1 与 S 2 分别是齐次线性方程组 x 1 + x x n = 0 和 x 1 = x 2 = = x n 的解空间, 证明 : R n = S 1 S 2. 证 : 第一步, 证明 R n = S 1 + S 2. 任取 x = (a 1, a 2,, a n ) T R n, 设 2.41 x = x 1 + x 2, x 1 S 1, x 2 S 2. 11

12 由 S 2 的定义, 可设 x 2 = (b, b,, b) T, 则 x 1 = x x 2 = (a 1 b, a 2 b,, a n b) T. 由 S 1 的定义, 有 (a 1 b) + (a 2 b) + + (a n b) = 0, 故 b = 1 n (a 1 + a a n ). 上述讨论表明, 对任意 x = (a 1, a 2,, a n ) T R n, 总有 x 1 = (a 1 b, a 2 b,, a n b) T S 1, x 2 = (b, b,, b) T S 2, 其中 b = 1 n (a 1 + a a n ), 使得 x = x 1 + x 2. 故 R n = S 1 + S 第二步, 证明 S 1 + S 2 是直和. 下证 S 1 S 2 = {0}. 任取 x = (b 1, b 2,, b n ) T S 1 S 2, 则 x S 1 且 x S 2. 由 S 1 和 S 2 的定义有 b 1 + b b n = 0, 且 故 b 1 = b 2 = = b n. b 1 = b 2 = = b n = 0, 即 x = 0. 从而 S 1 S 2 = {0}. 综上得证 R n = S 1 S 另证 : 方程 x 1 + x x n = 0 的基础解系为 α 1 = ( 1, 1, 0,, 0) T, α 2 = ( 1, 0, 1, 0,, 0) T,, α n 1 = ( 1, 0,, 0, 1) T, 方程 x 1 = x 2 = = x n 的基础解系为 β = (1, 1,, 1) T. 因为 α 1, α 2,, α n 1, β = = ( 1) n+1 n 0, 故 α 1, α 2,, α n 1, β 线性无关, 从而为 R n 的一组基. 由教材 P.48 推论 , 知 R n = S 1 S

13 1.3 基底和维数线性无关 (Linear independence) Definition 33 ( 线性无关 ). 设 V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x 1, x 2,, x k 为 V 中的一组向量. 若存在 F 中的一组不 全 为 零的数 α 1, α 2,, α k 使得 α 1 x 1 + α 2 x α k x k = 0, (1) 则称向量组 x 1, x 2,, x k 线性相关 (linearly dependent), 否则称为线性无关 (linearly independent). 换句话说, 向量组 x 1, x 2,, x k 称为线性无关, 如果等式 (1) 只有在 α 1 = α 2 = = α k = 0 时才成立 Example 34. 讨论 R 2 2 的矩阵组 [ ] [ ] [ ] [ ] a 1 1 a A 1 =, A 2 =, A 3 =, A 4 =, a 1 1 a 的线性相关性. 解 : 设 k 1 A 1 + k 2 A 2 + k 3 A 3 + k 4 A 4 = O, 即 [ ] [ ] [ ] [ ] [ ] a 1 1 a k 1 + k 2 + k 3 + k 4 = a 1 1 a 0 0 故 系数行列式为 ak 1 + k 2 + k 3 + k 4 = 0, k 1 + ak 2 + k 3 + k 4 = 0, k 1 + k 2 + ak 3 + k 4 = 0, k 1 + k 2 + k 3 + ak 4 = 0, a a 1 1 = (a 1) 3 (a + 3), 1 1 a a 2.46 当 a 1 且 a 3 时, 方程组只有零解, 从而 A 1, A 2, A 3, A 4 线性无关 ; 当 a = 1 或 a = 3 时, 方程组有非零解, 从而 A 1, A 2, A 3, A 4 线性相 关

14 常用结论 1. 单个向量 x 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 x = 0. 两个以上的向量 x 1, x 2,, x r 线性相关的充要条件是 : 其中有一个向量是其余向量的线性组合. 2. 如果向量组 x 1, x 2,, x r 线性无关, 而且可以被 y 1, y 2,, y s 线性表出, 那么 r s. 由此推出, 两个等价的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必含有相同个数的向量. 3. 如果向量组 x 1, x 2,, x r 线性无关, 但 x 1, x 2,, x r, y 线性相关, 那么 y 可以被 x 1, x 2,, x r 线性表出, 而且表示法是唯一的 Definition 35 ( 维数, dimension). 如果在线性空间 V 中有 n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但是没有更多数目的线性无关的向量, 那么就称 V 为 n 维的 ; 记为 dim V = n. 如果在 V 中可以找到任意多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那么就称 V 为无限维的. 单个的零向量总是线性相关的. 事实上 λ 0, 都有 λ0 = 0. 故零子空间 {0} 中不存在线性无关的向量, 即 dim{0} = Definition 36. 在 n 维线性空间 V 中, n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ε 1, ε 2,, ε n 称为 V 的一组基 (basis). 记为 B V = {ε 1, ε 2,, ε n }. 设 x 是 V 中任一向量, 于是 ε 1, ε 2,, ε n, x 线性相关, 因此 x 可以被基 ε 1, ε 2,, ε n 线性表出 : x = a 1 ε 1 + a 2 ε a n ε n 其中系数 a 1, a 2,, a n 是被向量 x 和基 ε 1, ε 2,, ε n 唯一确定的, 这组数就称 为 x 在基 ε 1, ε 2,, ε n 下的坐标, 记为 (a 1, a 2,, a n ) T. Example 37. 在线性空间 R[x] n 中, , x, x 2,, x n 1, x n 是 n + 1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而且每一个次数不超过 n 的数域 R 上的多项式都可以被它们线性表出, 所以 R[x] n 是 n + 1 维的, 而 1, x, x 2,, x n 1, x n 就是它的一组基. 在这组基下, 多项式 f(x) = a 0 + a 1 x + + a n 1 x n 1 + a n x n 的坐标就是其系数 (a 0, a 1,, a n ) T. 14

15 如果取 R[x] n 中的另外一组基 1, (x a),, (x a) n 1, (x a) n, 按泰勒展开公式 f(x) = f(a) + f (a)(x a) + + f (n) (a) n! (x a) n, 则 f(x) 在此组基下的坐标是 ( f(a), f (a),, f (n) (a) ) T. n! 2.51 Example 38. 考虑 m n 矩阵 E ij = i j 即矩阵 E ij 的元素在第 i 行第 j 列位置上为 1, 其他位置皆为 0. 称 E 11, E 12,, E 1n, E 21, E 22,, E 2n,, E m1, E m2,, E mn 为空间 C m n 的标准基. 显然 dim C m n = mn [ ] [ ] [ ] [ ] Example 39. 已知 E 11 =, E 12 =, E 21 =, E 22 = 是 R 2 2 的标准基, 求矩阵 [ ] 2 3 A = 4 5 在该组基底下的坐标. 解 : 由 [ ] [ ] [ ] [ ] [ ] A = = = 2E E 12 4E E 22, 故矩阵 A 在该组基底下的坐标为 [ ] (2, 3, 4, 5) T. a11 a 12 一般地, 矩阵 A = 在标准基 E 11, E 12, E 21, E 22 下的坐标为 a 21 a 22 ( ) T. a11, a 12, a 21, a

16 Example 40. 如果把复数域 C 看作是自身上的线性空间, 那么它是一维的, 数 1 就是一组基. 如果把复数域 C 看作是实数域 R 上的线性空间, 那么就是二维的, 数 1 与 i 就是一组基. 维数与所考虑的数域有关 Theorem 41. 设 V 是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x 1, x 2,, x k 为 V 中的向量组, 则它为线性相关向量组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必有 ( 至少有一个 ) 向量能由其余的向量线性表出. Theorem 42. 向量组 x 1, x 2,, x k 线性无关的充要条件是, 其中任一向量均 不能由其余向量线性表出 Theorem 43. 设 V 是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x 1, x 2,, x n } = B V 基, y 1, y 2,, y k 为 V 的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则在 B V 量, 不妨设为 x 1, 使得向量组 x 1, y 2,, y k 仍然线性无关. 是 V 的 中至少可以找到一个向 证 : 反证法. 假设对任意的 x i (i = 1, 2,, n), 都有 x i, y 2,, y k 线性相关. 已知 y 1, y 2,, y k 线性无关, 故 y 2, y 3,, y k 也线性无关. 从而 x i 可以由 y 2, y 3,, y k 线性表示. 则向量组 x 1, x 2,, x n 可以由向量组 y 2, y 3,, y k 线性表示. 而 y 1 可以由基 x 1, x 2,, x n 线性表示, 导致 y 1 可以由向量组 y 2, y 3,, y k 线性表示. 与题设 y 1, y 2,, y k 线性无关 矛盾. 假设不成立. 得证 Theorem 44. 线性空间 V 的任意两组基 所含向量个数相等. B (1) V = {x 1, x 2,, x k }, B (2) V = {y 1, y 2,, y n }, Corollary 45. n 维线性空间 V 中任意 n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y 1, y 2,, y n 均可以作为 V 的基 Corollary 46. 设 V 是 n 维向量空间, 则 V 中任意 k (k < n) 个线性无关的向量 x 1, x 2,, x k 必可以扩充成 V 的一组基. 证 : 由 k < n, 知向量组 x 1,, x k 不是 V 的基, 故 V 中必有一个向量 β 1 不能由 x 1,, x k 线性表出, 从而向量组 x 1,, x k, β 1 16

17 线性无关. 若 k + 1 = n, 则向量组 x 1, x 2,, x k, β 1 为 V 的一组基. 若 k + 1 < n, 则 V 中必有一个向量 β 2 不能由 x 1,, x k, β 1 线性表出, 从而 x 1,, x k, β 1, β 2 线性无关. 依次下去, 可得到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x 1,, x k, β 1, β 2,, β s, 其中 r + s = n, 从而把 x 1,, x k 扩充成了 V 的一组基 基变换和坐标变换 设 V 是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给定 V 的两组基底 : B (1) V = {x 1, x 2,, x n }, B (2) V = {y 1, y 2,, y n }, 设向量 α V 在两组基底下的坐标分别为 x = (a 1, a 2,, a n ) T 和 y = (b 1, b 2,, b n ) T. 试问 : x 与 y 有什么关系? 2.59 (1) 两组基底之间的关系. 由于 x 1, x 2,, x n 是 V 的一组基底, 故有 y 1 = p 11 x 1 + p 21 x p n1 x n, y 2 = p 12 x 1 + p 22 x p n2 x n,. y n = p 1n x 1 + p 2n x p nn x n. (2) 引进如下形式的写法 : a 2 a 1 x 1 + a 2 x a n x n [x 1, x 2,, x n ],. 则 (2) 式可以写成 p 11 p 12 p 1n p 21 p 22 p 2n [y 1, y 2,, y n ] = [x 1, x 2,, x n ].... p n1 p n2 p nn a 1 a n 2.60 记 p 11 p 12 p 1n p 21 p 22 p 2n P =,... p n1 p n2 p nn 17

18 即 [y 1, y 2,, y n ] = [x 1, x 2,, x n ]P, 则称矩阵 P 为由基底 x 1,, x n 到基底 y 1,, y n 的过渡矩阵 Theorem 47. 设 x 1, x 2,, x n 是 V 的一组基底, 且向量组 y 1, y 2,, y n 满足 [y 1, y 2,, y n ] = [x 1, x 2,, x n ]P, (3) 则向量组 y 1, y 2,, y n 是 V 的一组基底当且仅当 P 是可逆矩阵. 证 : y 1, y 2,, y n 是 V 的一组基底 y 1, y 2,, y n 线性无关 从 k 1 y 1 + k 2 y k n y n = 0 可推出 k 1 = k 2 = = k n = 0 k 1 k 2 从 [y 1, y 2,, y n ] = 0 可推出 k 1 = k 2 = = k n = 0. k n k 1 k 2 从 [x 1, x 2,, x n ]P = 0 可推出 k. 1 = k 2 = = k n = 0 k 1 k n k 2 从 P = 0 可推出 k. 1 = k 2 = = k n = 0 k n 齐次线性方程组 P x = 0 只有零解 P 是可逆矩阵. 在上述证明过程中, 倒数第 3 个 用到了 x 1, x 2,, x n 线性无关的条 2.62 件 (2) 坐标转换 Theorem 48. 设向量 α V 在两组基底 B (1) V = {x 1, x 2,, x n } 和 B (2) V = {y 1, y 2,, y n } 下的坐标分别为 x = (a 1, a 2,, a n ) T 和 y = (b 1, b 2,, b n ) T. 基 B (1) V 到 B (2) V 的过渡矩阵为 P, 则 P y = x 或 y = P 1 x

19 证 : a 1 a 2 b 2 α = [x 1, x 2,, x n ] = [y. 1, y 2,, y n ]. a n b 1 b 2 b 2 = [x 1, x 2,, x n ]P = [x 1, x 2,, x n ] P.. b 1 b n b n b n b 1 由于 α 在基底 {x 1, x 2,, x n } 下的坐标是唯一的, 故 P y = x 或 y = P 1 x. [ ] [ ] [ ] [ ] Example 49. 证明 G 1 =, G 2 =, G 3 =, G 4 = [ ] 0 1 R 2 2 的一组基, 并求 A = 在此基下的坐标. 3 3 证 : 矩阵 G 1, G 2, G 3, G 4 在标准基 E 11, E 12, E 21, E 22 下的坐标分别为 x 1 =, x 2 =, x 3 =, x 4 =, 记 P = [ ] x 1, x 2, x 3, x 4, 则 是 [ G1, G 2, G 3, G 4 ] = [ E11, E 12, E 21, E 22 ] P. 而 det P = 2 0, 即矩阵 P 可逆, 因此向量组 G 1, G 2, G 3, G 4 也是 R 2 2 的一组基 [ ] 0 1 矩阵 A = 在标准基 E 11, E 12, E 21, E 22 下的坐标为 3 3 x = (0, 1, 3, 3) T. 设矩阵 A 在基 G 1, G 2, G 3, G 4 下的坐标为 y, 则 y = P 1 x = (0, 1, 2, 3) T

20 维数定理 Theorem 50. 设 S 1 和 S 2 均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V 的子空间, 则有 dim(s 1 + S 2 ) = dim S 1 + dim S 2 dim(s 1 S 2 ). 或记为 dim S 1 + dim S 2 = dim(s 1 + S 2 ) + dim(s 1 S 2 ). 和的维数往往比维数的和来得小. 例如在 R 3 空间中, 两张通过原点的不同 的平面之和是整个 R 3 空间, 而其维数之和为 证 : 设 dim S 1 = n 1, dim S 2 = n 2, dim(s 1 S 2 ) = m. 取 S 1 S 2 的一组基 α 1, α 2,, α m. 它可以扩充成 S 1 的一组基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 也可以扩充成 S 2 的一组基 α 1, α 2,, α m, γ 1,, γ n2 m. 下面来证明, 向量组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γ 1,, γ n2 m 是 S 1 + S 2 的一组基, 这样 dim(s 1 + S 2 ) = n 1 + n 2 m, 因而维数公式成立 现在来证明向量组是线性无关的. 假设有等式 k 1 α 1 + k 2 α k m α m + p 1 β p n1 mβ n1 m +q 1 γ q n2 mγ n2 m = 0. 令 α = k 1 α 1 + k 2 α k m α m + p 1 β p n1 mβ n1 m (4) = q 1 γ 1 q n2 mγ n2 m. (5) 由等式 (4), 有 α S 1 ; 而由等式 (5), 有 α S 2. 于是 α S 1 S 2, 则 α 可以 由 α 1, α 2,, α m 线性表示. 令 α = l 1 α 1 + l 2 α l m α m, 则 l 1 α 1 + l 2 α l m α m + q 1 γ q n2 mγ n2 m = 0. 由于 α 1, α 2,, α m, γ 1,, γ n2 m 线性无关, 得 l 1 = l 2 = = l m = q 1 = = q n2 m = 0, 20

21 因而 α = 从而有 k 1 α 1 + k 2 α k m α m + p 1 β p n1 mβ n1 m = 0. 由于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 线性无关, 故 k 1 = k 2 = = k m = p 1 = = p n1 m = 0. 从而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 γ 1,, γ n2 m 线性无关. 另一方面, S 1 + S 2 中任一向量都可以由上述向量组线性表示. 事实上, 设 x S 1 + S 2, 令 x = x 1 + x 2, x 1 S 1, x 2 S 2. 则 x 1 可以用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 线性表示 ; 且 x 2 可以用 α 1, α 2,, α m, γ 1,, γ n2 m 线性表示. 故 x 可以用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 γ 1,, γ n2 m 线性表示. 因而向量组 α 1, α 2,, α m, β 1,, β n1 m, γ 1,, γ n2 m 是 S 1 + S 2 的一组基. 故维数公式成立 Corollary 51. 设 S 1, S 2 是线性空间 V 的子空间, 则下列叙述是等价的 : 1. V = S 1 S dim(s 1 + S 2 ) = dim S 1 + dim S S 1 的基底 B S1 = {x 1, x 2,, x k } 和 S 2 的基底 B S2 = {y 1, y 2,, y l } 组成的集合 {x 1, x 2,, x k, y 1, y 2,, y l } 是和空间 S 1 + S 2 的基底. 4. 任意 x V 有唯一的分解式 : x = x 1 + x 2, x 1 S 1, x 2 S 零向量 0 的分解式是唯一的. Corollary 52. 设 S 为 n 维线性空间 V 的一个真子空间, 则 V 中必有真子空间 M 成为 S 的代数补空间. Theorem 53. 两个向量组 {x 1, x 2,, x s } 及 {y 1, y 2,, y t } 张成相同子空间的充要条件是这两个向量组等价, 即两个向量组可以相互线性表示 Theorem 54. 设向量组 {x 1, x 2,, x s } 的秩为 r, 则 dim span[x 1, x 2,, x s ] = r Exercise 55 (P.50 习题 ( 一 ) 7). 设 V 1, V 2 都是线性空间 V 的子空间, 若 dim V 1 = dim V 2, 且 V 1 V 2, 试证 V 1 = V 2. 21

22 证 : 设 dim V 1 = r. 若 r = 0, 则 V 1, V 2 都是零子空间 {0}, 故 V 1 = V 2. 当 r 0 时, 任取 V 1 的一组基底 x 1, x 2,, x r. 由于 V 1 V 2, 则 x 1, x 2,, x r 也是 V 2 中的一组线性无关向量. 又 dim V 2 = r, 故 x 1, x 2,, x r 是 V 2 的一组基底. 故 V 2 = span[x 1, x 2,, x r ] = V Exercise 56 (P.50 习题 ( 一 ) 8). 给定矩阵 A = , 试求 dim R(A), dim N(A). 解 : dim R(A) = rank A, dim N(A) = n rank A, 其中 n 为矩阵 A 的列数. 对矩阵 A 进行列变换, 易知 rank A = 3, 故 dim R(A) = 3, dim N(A) = 1. dim R(A) + dim N(A) = n Exercise 57 (P.50 习题 ( 一 ) 9). 试证多项式组 1, (x 1), (x 1) 2,, (x 1) n 也是线性空间 R[x] n 的一个基底, 并求由基底 {1, x, x 2,, x n } 过渡到基底 { 1, (x 1), (x 1) 2,, (x 1) n} 的过渡矩阵. 解 : k {0, 1, 2,, n}, 有 (x 1) k = ( 1) k + C 1 k ( 1)k 1 x + C 2 k ( 1)k 2 x C k 1 k ( 1)x k 1 + x k ( 1) k C 1 k ( 1)k 1 C 2 k ( 1)k 2 = (1, x, x 2,, x k, x k+1,, x n ) 则 ( 1, (x 1), (x 1) 2,, (x 1) n) = (1, x, x 2,, x n )P, 2.79 其中 P = ( 1) n C 1 n( 1) n C 2 n( 1) n (n+1) (n+1) 22

23 由于 det P = 1 0, 所以 1, (x 1), (x 1) 2,, (x 1) n 也是线性空间 R[x] n 的一个基底, 且所求过渡矩阵为 P Exercise 58 (P.51 习题 ( 二 ) 7). 设 V 为数域 F 上的 n 维线性空间, 向量 u 1, u 2,, u l V 线性无关, A Fr l m, 而 [v 1, v 2,, v m ] = [u 1, u 2,, u l ]A, 试证 dim span[v 1, v 2,, v m ] = rank A = r. 证 : 记 A = [a 1, a 2,, a m ], 已知 rank A = r, 不妨设 A 的列向量的极大无关 组为 a 1, a 2,, a r, 下证 v 1, v 2,, v r 线性无关. 0 = k 1 v 1 + k 2 v k r v r 因 u 1, u 2,, u l 线性无关, 故 = k 1 [u 1, u 2,, u l ]a k r [u 1, u 2,, u l ]a r = [u 1, u 2,, u l ](k 1 a k r a r ), k 1 a k r a r = 0. 又 a 1, a 2,, a r 线性无关, 所以 k 1 = k 2 = = k r = 0, 得 v 1, v 2,, v r 线性 无关 再证任取 v i 均可以由 v 1, v 2,, v r 线性表示. 设 a i = λ 1 a λ r a r, 则 v i = [u 1, u 2,, u l ]a i = [u 1, u 2,, u l ](λ 1 a λ r a r ) = λ 1 [u 1, u 2,, u l ]a λ r [u 1, u 2,, u l ]a r = λ 1 v λ r v r. 从而 v 1, v 2,, v r 为 v 1, v 2,, v m 的一个极大线性无关组. 故 dim span[v 1, v 2,, v m ] = dim[v 1, v 2,, v m ] = r = rank A. Exercise 59 (P.51 习题 ( 二 ) 9). 设 S 1 和 S 2 均为 n 维线性空间 V 的真子空间, 则 V 中至少有一个向量 u 既不属于 S 1, 也不属于 S 2. 证 : 因 S 1 是真子空间, 故存在 u / S 1. 若 u / S 2, 则结论已成立. 若 u S 2, 因 S 2 是真子空间, 故存在 v / S 2. 若 v / S 1, 则结论已成立. 若 v S 1, 则便有 u / S 1, v S 1, u S 2, v / S 于是存在 w = u + v / S 1, w / S

24 1.4 和空间与直和空间概念的推广 Definition 60. 设 S 1, S 2,, S n 是线性空间 V 的一组子空间, 且满足 : 1. S = S 1 + S S n = n S i ; i=1 ( n ) 2. S j S i = {0}, 1 j n, 则称 S 是 S 1, S 2,, S n 的直和, 记为 i=1 i j 特别地, 当 S = S 1 S 2 S n. V = S 1 S 2 S n 时, 称 S 1 S 2 S n 为 V 的一个直和分解. 定义中的条件 2 不能简单地换为条件 S i S j = {0}, i j Theorem 61. 设 S 1, S 2,, S n 是线性空间 V 的一组子空间, S = n S i. 则 下列命题互相等价 : 1. S = S 1 S 2 S n ; 2. 对任意 x S, 它有唯一的分解式 : x = n x i, x i S i, i = 1, 2,, n. i=1 3. S = n S i 中零向量有唯一的分解式. i=1 4. dim S = n dim S i. i=1 5. 取每个 S i 的基底, 其全体构成 S 的一个基底. ( j 1 ) 6. S i S j = {0}, 2 j n. i=1 i=1 Example 62. 考虑空间 C 3 的自然基底 {e 1, e 2, e 3 }, 令 2.85 S 1 = span[e 1 ], S 2 = span[e 1 +e 2 ], S 3 = span[e 2 ], 则 S 1, S 2, S 3 都是 C 3 的一维子空间. 作和 S = S 1 + S 2 + S 3, 则有 S = span[e 1, e 1 + e 2, e 2 ]. S 不是 S 1, S 2, S 3 的直和, 因为 2 = dim S dim S 1 + dim S 2 + dim S 3 = 3. 但满足 S i S j = {0}, i j. 这说明定义 60 中的条件 2 不能简单地换为条件 S i S j = {0}, i j

25 2 内积空间 2.1 内积空间的定义及例子 问题 : 向量的长度 夹角在线性空间中如何定义? 积 ) 为 在解析几何中, 设 α = (x 1, y 1, z 1 ), β = (x 2, y 2, z 2 ), 它们的数量积 ( 又称内 其中 θ 是 α 与 β 的夹角. (α, β) = α β = α β cos θ = x 1 x 2 + y 1 y 2 + z 1 z 2, 有了数量积 ( 内积 ) 的概念, 向量的长度和夹角就可以表示为 α = (α, α), θ = arccos (α, β) α β. 数量积 ( 内积 ) 的概念蕴含着长度和夹角的概念. 为了给抽象的线性空间引进 长度 夹角等度量, 我们先以数量积所具备的 4 条代数性质为依据, 在抽象的线 性空间引入与数量积相类似的功能, 这就是内积的概念, 并把定义了内积的线性 空间叫做内积空间 内积概念的公理化 Definition 63. 设 V 是实数域 R 上的线性空间. x, y V, 如能给定某 种 规 则 使 x 与 y 对应于一个实 数, 记为 (x, y), 且满足下列条件 : 1. (x, y) = (y, x); 2. (λx, y) = λ(x, y); 3. (x + y, z) = (x, z) + (y, z); 4. (x, x) 0, 当且仅当 x = 0 时, (x, x) = 0. 则该实数 (x, y) 称为向量 x 与 y 的内积. 其中 x, y, z V, λ R. 定义了内积的实线性空间 V 叫做欧几里德空间, 简称欧氏空间或实内积空间. 欧氏空间与实线性空间的差别, 在于欧氏空间比实线性空间多定义了内积. 或者说, 欧氏空间是一个特殊的实线性空间 Example 64. 在 n 维向量空间 R n 中, 对于 x = (a 1, a 2,, a n ) T, y = (b 1, b 2,, b n ) T, 我们规定 n (x, y) = a 1 b 1 + a 2 b a n b n = a k b k. (6) 不难验证, 这样确定的实数满足内积的 4 个条件, 所以 (6) 是 R n 中的内积, 从而 R n 关于上述内积构成 n 维欧氏空间. k=1 上述内积 (6) 称为 R n 上的标准内积 在同一个实线性空间中, 定义不同的内积, 将构成不同的欧氏空间. 25

26 Example 65. 在空间 R n 中, 规定 n (x, y) = a 1 b 1 + 2a 2 b na n b n = ka k b k. 这样确定的实数也满足内积的 4 个条件, 从而 R n 关于上述内积也构成欧氏空间. Example 66. 在线性空间 R 2 中, 对于向量对于 x = (a 1, a 2 ) T, y = (b 1, b 2 ) T, 我们规定 (x, y) = a 1 b 1 a 2 b 1 a 1 b 2 + 4a 2 b 2, (7) k= 这样确定的实数满足内积的 4 个条件, 所以 (7) 是 R 2 中的内积. 故 R 2 在上述内 积定义下构成一个新的欧氏空间. 问 : (x, y) = a 1 + a 2 + b 1 + b 2 是否构成内积? 不是内积, 非负性不满足 Exercise 67 (P.56 习题 ( 一 ) 7). 考虑线性空间 C[a, b], 任取 f(x), g(x) C[a, b], 定义函数 (f, g) = b a f(x)g(x) dx, 试证明函数为 C[a, b] 上的内积. b 解 : 对于连续函数 f(x), g(x), 积分 a f(x)g(x) dx 是唯一确定的实数. 并满足 : 1. (f, g) = b a f(x)g(x) dx = b a g(x)f(x) dx = (g, f); 2. (λf, g) = b a λf(x)g(x) dx = λ b a f(x)g(x) dx = λ(f, g); 3. (f + g, h) = b ( ) b a f(x) + g(x) h(x) dx = a f(x)h(x) dx + b a g(x)h(x) dx = (f, h) + (g, h); 4. (f, f) = b [ ] 2 a f(x) dx 0, 且 (f, f) = 0 当且仅当 f(x) 0. 得证函数 (f, g) = b a f(x)g(x) dx 为 C[a, b] 上的内积 2.92 复向量的内积 为 对于 n 维实向量 x = (a 1, a 2,, a n ) T, y = (b 1, b 2,, b n ) T, x 与 y 的内积 (x, y) = n a k b k. k=1 直接以上式作为复向量的内积将导致不合理的结果. 例如复向量 x = (3, 4, 5i) T, (x, x) = (5i) 2 = 0. 而对实向量, 当且仅当 x = 0 时, (x, x) = Definition 68. 设 x = (a 1, a 2,, a n ) T C n, y = (b 1, b 2,, b n ) T C n, 令 称 (x, y) 为向量 x 与 y 的内积. (x, y) = a 1 b 1 + a 2 b a n b n n = a k b k = y H x, k=1 该内积称为复线性空间 C n 的标准内积. 26

27 比如 x = (3, 4, 5i) T, y = (4i, 3, 1 + 2i) T, (x, x) = (5i) ( 5i) = 50. (x, y) = 3 ( 4i) + 4 ( 3) + (5i) (1 2i) = 2 7i. (y, x) = 4i 3 + ( 3) 4 + (1 + 2i) ( 5i) = 2 + 7i. (x, y) (y, x) 复向量的内积具有以下性质 : Theorem 69. 设 x, y, z C n, λ C, 则 1. (x, y) = (y, x); 2. (λx, y) = λ(x, y), (x, λy) = λ(x, y); 3. (x + y, z) = (x, z) + (y, z); 4. (x, x) 0, 当且仅当 x = 0 时, (x, x) = 0. 例如 : (x, λy) = (λy) H x = λy H x = λ(x, y). Definition 70. 设 V 是复数域 C 上的线性空间. x, y V, 若能给定某 种 规 则 使 x 与 y 对应于一个复 数 (x, y), 它满足下列条件 : 1. (x, y) = (y, x); 2. (λx, y) = λ(x, y); 3. (x + y, z) = (x, z) + (y, z); 4. (x, x) 0, 当且仅当 x = 0 时, (x, x) = 则该复数 (x, y) 称为向量 x 与 y 的内积. 其中 x, y, z V, λ C. 定义了内积的复线性空间 V 叫做酉空间 ( 或 空间, 或复内积空间 ). U 2.96 内积的一般化定义 Definition 71. 设 V 是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所谓 V 上的一个内积, 是定义在 V 上并取值在 F 上的二元函数 (x y), 其中 x 和 y 为 V 中的任意向量, 且对一切 x, y, z V 及一切 λ F 满足 1. 正定性 : (x x) 0, 当且仅当 x = 0 时, (x x) = 共轭对称性 : (x y) = (y x), 其中 (y x) 表示 (x y) 的共轭复数. 3. 关于第一变元的线性性 : (λx + y z) = λ(x z) + (y z) 注 1. 对 (λx + y z) = λ(x z) + (y z), 27

28 1. λ = 1 时, 得 (x + y z) = (x z) + (y z). 2. 上式中 y = 0 时, 得 (x z) = (x + 0 z) = (x z) + (0 z). 故 进而 (0 z) = 0. (z 0) = (0 z) = 0 = (λx z) = (λx + 0 z) = λ(x z) + (0 z) = λ(x z). 4. (x µy) = (µy x) = µ(y x) = µ (y x) = µ (x y) 内积的性质 1. ( n λ i x i y ) = n ( λ i xi y ). i=1 2. ( x i=1 m ) m ( ) µ j y j = µ j x yj. j=1 3. ( n λ i x i i=1 j=1 m ) n µ j y j = j=1 4. (x 0) = (0 x) = 0. n i=1 j=m λ i µ j ( xi y j ). Definition 72 ( 内积空间 ). 数域 F 上线性空间 V 如果定义了内积 ( ), 则称 ( ) 之为内积空间, 记为 V, ( ), 也简记为 V Exercise 73 (P.55, 习题 ( 一 ) 4). 给定某 n 阶正 定 矩 阵 A = [a ij ], a ij R, 而 α = (α 1, α 2,, α n ) T R n, β = (β 1, β 2,, β n ) T R n, 定义函数 (α β) = β T Aα, 证明此函数是 R n 上的一个内积. 对称矩阵 A 为正定的 二次型 f(x) = x T Ax 为正定的 A 的特征值全为正 A 的各阶主子式都为正. Proof. (1) 正定性. 当 α = (α 1, α 2,, α n ) T 0 时, 有 (α α) = α T Aα = f(α 1, α 2,, α n ), 因 A 为正定矩阵, 故二次型 f(α 1, α 2,, α n ) 为正定的. 由于 α 0, 即 α 1, α 2,, α n 是不全为零的实数, 故 (α α) = f(α 1, α 2,, α n ) > 0. 当且仅当 α = 0 时, 有 (α α) = f(α 1, α 2,, α n ) = 0. (2) 对称性. 正定矩阵 A 是对称的, 又注意到 β T Aα 为实数. 故 (α β) = β T Aα = ( β T Aα ) T = α T A T β = α T Aβ = (β α). 28

29 (3) 关于第一变元的线性性. (λα + β γ) = γ T A(λα + β) = λγ T Aα + γ T Aβ = λ(α γ) + (β γ). 得证函数 (α β) = β T Aα 是 R n 上的一个内积 Exercise 74 (P.56 习题 ( 一 ) 10). 给定 C[ π, π] 中的函数 sin x, 并取第 7 题中 ( ) 所定义的内积, 试求一 C[ π, π] 中的函数 f(x), 使其满足 sin x f(x) = 0. 解 : 因 ( ) π sin x f(x) = sin xf(x) dx = 0, 故可以取 f(x) 为定义在 [ π, π] 上的任意偶函数. 以下函数 1, cos x, sin x, cos 2x, sin 2x,, cos nx, sin nx, π 在 C[ π, π] 内是两两正交的 Exercise 75 (P.56, 习题 ( 二 ) 2). 设 V 是一个内积空间, 若对一切 x V 都有 (x u) = (x v), 试证 u = v. Proof. 即对一切 x V 都有 (u x) = (v x), 故 (u v x) = (u x) + ( v x) = (u x) (v x) = 0. 取 x = u v, 得 (u v u v) = 0. 故 u v = 0, 从而 u = v Exercise 76 (P.56, 习题 ( 二 ) 4). 已知 E 是欧氏空间, dim E = n. 设 x 1, x 2,, x k, y E, 且 y 可用 x 1, x 2,, x k 线性表示. 试证 : 当且仅当 y = 0 时有 (x i y) = 0 成立, i = 1, 2,, k. Proof. (1) 若 (x i y) = 0. 设 y = λ 1 x 1 + λ 2 x λ k x k, 则 (y y) = ( k λ i x i y ) = i=1 k ( λ i xi y ) = 0. i=1 (2) 当 y = 0 时, 显然有 (x i y) = 0 成立

30 本节内容强调 内积的公理化定义是抽象于经典内积的性质 ; 一个线性空间可以定义多种内积 ; 同一个线性空间定义不同的内积, 将得到不同的内积空间 由内积诱导出的几何概念 ( ) Definition 77.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x V, 则称 x = (x x) 为 x 的由内积 ( ) 诱导的范数 (norm). 又若 x, y V, 则称 x y 为向量 x 与 y 的距离. ( ) Theorem 78.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F 为 V 的标量域, 则对任意 x, y V 和任意 λ F 有 : 1. λx = λ x ; 2. (x y) x y (Cauchy Bunyakovskii Schwarz 不等式 ); 3. x + y x + y ( 三角不等式 ) Definition 79. 设 V 为 n 维欧 氏 空 间, x, y 为 V 中的非零向量, 则称实数 为向量 x 与 y 的交角. θ = arccos (x y) x y 上式只能定义欧氏空间的向量交角, 而对一般的酉空间, 上式无意义 Definition 80. 设 x, y 为内积空间 V 中的向量, 若 (x y) = 0, 则称向量 x 与 y 正 交 (orthogonal). 记为 x y. For R n with the standard inner product, x y x T y = 0. For C n with the standard inner product, x y y H x = Example 81. 设 V = C[ 1, 1], 计算交角 1, x 2. ( 内积按通常的定义 : f(x), g(x) C[a, b], ( f(x) g(x) ) = b a f(x)g(x) dx. ) 30

31 解 : 由 cos 1, x 2 = (1 x2 ) 1 x 2. 其中 (1 x 2 ) = = (1 1) = x 2 dx = 2 3, 1 x 2 2 = (x 2 x 2 ) = 1 1 dx = 2, 1 x 4 dx = 2 5. 故 1, x 2 = arccos (1 x2 ) 5 1 x 2 = arccos 3. 试指出一个与 x 2 正交的向量? Definition 82. 若内积空间 V 中的不含零向量的向量组 x 1, x 2,, x k 两两互 相正交, 则称之为一个正交向量组. Theorem 83. 设 x 1, x 2,, x k 为内积空间 V 的一组正交向量, 且 x = k x i, 则 x 2 = 特别地, 若有 y z, 则 k x i 2. i=1 i=1 y + z 2 = y 2 + z Exercise 84 (P.64 习题 ( 一 ) 6). 在欧氏空间 E n 中, 试证 : x y 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x + y 2 = x 2 + y 2 ; 而在酉空间中, 由 x y 可以推得 x + y 2 = x 2 + y 2, 但反过来却未必成立, 请举一反例. 证 : 因为 x + y 2 = (x + y x + y) = (x x) + (x y) + (y x) + (y y) = x 2 + y 2 + (x y) + (y x), (1) 在欧氏空间中, (x y) = (y x), 故 x + y 2 = x 2 + y 2 + 2(x y). 从而 x y (x y) = 0 x + y 2 = x 2 + y 2. (2) 在酉空间中, (x y) = (y x), 故 x + y 2 = x 2 + y 2 + 2Re(x y). 从而 x y (x y) = 0 Re(x y) = 0 x + y 2 = x 2 + y 2. 其中 Re(x y) = 0 不能推得 (x y) = 0, 因为 (x y) 还 可 能是纯虚数. 例如 x = (0, i) T, y = (0, 1) T. 因 (x y) = i 0, 故两者不正交, 且满足 x + y 2 = x 2 + y

32 2.3 标准正交基底与 Gram-Schmidt 过程 Theorem 85. 内积空间 V 中任意正交向量组 x 1, x 2,, x k (k dim V ) 都是 V 中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Proof. 设 λ 1 x 1 + λ 2 x λ k x k = 0, 则 0 = (0 x i ) = (λ 1 x 1 + λ 2 x λ k x k x i ) = λ 1 (x 1 x i ) + + λ i (x i x i ) + + λ k (x k x i ) = λ i x i 2, 得 λ i = 0, i = 1, 2,, k. 故 x 1, x 2,, x k 线性无关 Definition 86. 设有 n 维内积空间 V 的 k 个向量 x 1, x 2,, x k. 若 (x i x j ) = δ ij, i, j = 1, 2,, k, 其中 1, 若 i = j, δ ij = 0, 若 i j. 则称 x 1, x 2,, x k 为标准正交向量组. 交基底. 显然, 当 k = n 时, 向量组 x 1, x 2,, x n 成为 V 的一个基底, 称为标准正 δ ij 称为克罗内克符号 (Kronecker Delta) ), 德国数学家. 这是个常用的符号, 例如单位矩阵可以表示为 I = [ ] δ ij. 克罗内克 (Leopold Kronecker, G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 Theorem 87. 每个 n 维内积空间 V 一定存在标准正交基底. 证 : 设向量组 x 1, x 2,, x n 是 V 的一个基底, 下面逐个求出标准正交向量 y 1, y 2,, y n, 并满足 : span[x 1, x 2,, x i ] = span[y 1, y 2,, y i ], i = 1, 2,, n. 首先, 可取 y 1 = 1 x 1 x 1. 一般地, 假定已经求出 y 1, y 2,, y m, 它们是单位正交的, 具有性质 span[x 1, x 2,, x i ] = span[y 1, y 2,, y i ], i = 1, 2,, m. 下求 y m 因为 span[x 1, x 2,, x i ] = span[y 1, y 2,, y i ], 所以 x m+1 不能被 y 1, y 2,, y m 线性表示, 作向量 u m+1 = x m+1 ( ) λ 1 y 1 + λ 2 y λ m y m 0, (8) 32

33 这里 λ 1, λ 2,, λ m 是待定的系数, 用 y i 与 u m+1 作内积得 (u m+1 y i ) = (x m+1 y i ) λ i (y i y i ), 取 λ i = (x m+1 y i ), (9) 有 (u m+1 y i ) = 0. 令 y 1, y 2,, y m, y m+1 就是一个标准正交向量组, 同时 y m+1 = u m+1 u m+1, (10) span[x 1, x 2,, x m+1 ] = span[y 1, y 2,, y m+1 ]. 由归纳法原理, 定理得证 G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的步骤 1. u 1 = x 1, y 1 = 1 u 1 u 1; 2. u m+1 = x m+1 (x m+1 y 1 )y 1 (x m+1 y 2 )y 2 (x m+1 y m )y m, y m+1 = 1 u m+1 u m+1. 上述从线性无关向量组 x 1, x 2,, x n 导出标准正交向量组 y 1, y 2,, y n 的过程, 称为 Gram-Schmidt 正交化过程 (Gram Schmidt Orthogonalization Procedure) Jørgen P. Gram Jørgen P. Gram ( ) was a Danish actuary who implicitly presented the essence of orthogonalization procedure in Gram was apparently unaware that Pierre-Simon Laplace ( ) had earlier used the method. Today, Gram is remembered primarily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is process, but in earlier times his name was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matrix product A H A that historically was referred to as the Gram matrix of A. Figure 1: Jørgen P. Gram

34 Erhard Schmidt Erhard Schmidt ( ) was a student of Hermann Schwarz and the great German mathematician David Hilbert. Schmidt explicitly employed the orthogonalization process in 1907 in his study of integral equations, which in turn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hat are now called Hilbert spaces. Schmidt made significant use of the orthogonalizatio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geometry of Hilbert Spaces, and thus it came to bear Schmidt s name. Figure 2: Erhard Schmidt Example 88. 在具有标准内积的空间 C 3 中, 设 x 1 = (1, i, 0) T, x 2 = (1, 0, i) T, x 3 = (0, 0, 1) T, 试用 Gram-Schmidt 正交化方法把这组向量单位正交化. 解 : u 1 = x 1 = (1, i, 0) T, y 1 = 1 u 1 u 1 = 1 2 (1, i, 0) T. u 2 = x 2 (x 2 y 1 )y 1 = (1, 0, i) T 1 1 (1, i, 0) 2 0 y 1 = ( 1 2, i 2, i)t. i y 2 = 1 u 2 u 2 = 1 6 (1, i, 2i) T. u 3 = x 3 (x 3 y 1 )y 1 (x 3 y 2 )y 2 = x 3 0y 1 + 2i 6 y 2 = 1 3 (i, 1, 1)T y 3 = 1 u 3 u 3 = 1 3 (i, 1, 1) T. 向量 y 1, y 2, y 3 即为所求 Gram 矩阵 ( ) Definition 89.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x 1, x 2,, x k (0 < k dim V ) 为 V 中一组向量, 则称矩阵 (x 1 x 1 ) (x 1 x 2 ) (x 1 x k ) (x 2 x 1 ) (x 2 x 2 ) (x 2 x k ) G(x 1, x 2,, x k ) =... (x k x 1 ) (x k x 2 ) (x k x k ) 为向量组 x 1, x 2,, x k 的格拉姆矩阵 (Gram Matrix), 而 g(x 1, x 2,, x k ) = det G(x 1, x 2,, x k ) 34

35 称为格拉姆行列式. 格拉姆矩阵为 Hermite 矩阵, 即 G H (x 1, x 2,, x k ) = G(x 1, x 2,, x k ). 格拉姆矩阵可以方便地表达两个向量的内积 ( )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x 1, x 2,, x n 为 V 的一组基底. 设向量 x, y 在该组基底下的坐标分别为 u = (ξ 1, ξ 2,, ξ n ) T, v = (η 1, η 2,, η n ) T. 即 x = ξ 1 x 1 + ξ 2 x ξ n x n, y = η 1 x 1 + η 2 x η n x n. 则 (x y) = ( n n ) n n ( ) ξ i x i η j x j = ξ i η j xi x j i=1 j=1 i=1 j=1 (x 1 x 1 ) (x 1 x 2 ) (x 1 x k ) η 1 (x 2 x 1 ) (x 2 x 2 ) (x 2 x k ) η 2 = (ξ 1, ξ 2,, ξ n ).... (x k x 1 ) (x k x 2 ) (x k x k ) = u T G(x 1, x 2,, x n )v = v H G T (x 1, x 2,, x n )u. η n 即 (x y) = v H G T (x 1, x 2,, x n )u 上式表明, 向量 x 与 y 的内积可以由 x, y 在某组基底下的坐标和 Gram 矩阵来 表示. 因而 Gram 矩阵完全确定了内积. 若 V 为实内积空间, 则 (x y) = v T G(x 1, x 2,, x n )u. 特别地, 当 x 1, x 2,, x n 为标准正交基时, G(x 1, x 2,, x n ) = I n, 从而 (x y) = v H u = n ξ i η i. i=1 即当取内积空间的标准正交基底时, 向量 x 与 y 的内积等于它们的坐标向量 u, v 的标 准 内 积 (x y) = v H u. ( ) Exercise 90 (P.65 习题 ( 二 ) 1). 设 V, ( ) 为实 内 积 空 间, 若 x 1, x 2,, x n 为 V 的基底, 则 G(x 1, x 2,, x k ) 为正定矩阵

36 Proof. 设向量 α 在该组基底下的坐标为 x = (a 1, a 2,, a n ) T, 则 (α α) = x T Gx, 对任意向量 α 0, 有 (α α) > 0. 从而有 x 0, 即 x (0, 0,, 0) T, 且二次 型 x T Gx > 0. 故矩阵 G(x 1, x 2,, x k ) 为正定矩阵 子空间的正交关系 Definition 91. 设 V 是一个内积空间, W 是 V 中向量集合. 给定 x V, 若 y W, 都有 (x y) = 0, 则称 x 与 W 是正交的, 记为 x W, 或 W x. 设 W 1 也是 V 中向量集合, 若 y W, y 1 W 1, 都有 (y y 1 ) = 0, 则称 W 1 与 W 是正交的, 记为 W 1 W, 或 W W 1. 特别地, 若 W, W 1 是 V 中的子 空 间, 则上述转化为向量与子空间正交和子 空间与子空间正交的定义. ( ) Theorem 92.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W 为 V 的任一子 集, 则集合 S = {y y W, y V } 为 V 的子空间. Proof. 验证集合 S 中加法和数乘满足封闭性即可. 记 V 的标量域为 F, λ F, x 1, x 2 S, 有 x 1 W, x 2 W, 则 z W, 有 (x 1 z) = 0, (x 2 z) = 0. 故 (λx 1 z) = λ(x 1 z) = 0, (x 1 + x 2 z) = (x 1 z) + (x 2 z) = 0. 即 λx 1 S, x 1 + x 2 S. 得证 S 为 V 的子空间. ( ) Corollary 93.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W 为 V 的任一子 空 间, 则集合 S = {y y W, y V } 为 V 的子空间, 并且 dim S = dim V dim W. 36

37 ( ) Definition 94.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W 为 V 的任一子 空 间, 则集合 为子空间 W 的正交补空间, 记为 W. S = {y y W, y V } ( ) Corollary 95.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W 为 V 的任一子 空 间, 则 W 在 V 中一定有正交补空间 W 使 V = W W. (11) 式 (11) 右端的表达式 W W 称为空间 V 的正交直和分解式 ( ) Example 96. 设 W 为内积空间 V, ( ) 的子空间, x V, 试证 :!g W,!h W, 使得 x = g + h. Proof. 由前述推论知 V 有正交直和分解 V = W W, 因此, x V,!g W,!h W, 使得 x = g + h. 称 g 为 x 的沿 W 向 W 的正交投影, h 为点 x 到子空间 W 的距离. 称 h 为 x 的沿 W 向 W 的正交投影, g 为点 x 到子空间 W 的距离. W h x 0 g W ( ) Exercise 97 (P.66 习题 ( 二 ) 9). 设 V, ( ) 为内积空间, {y 1, y 2,, y n } 为 V 的任一基底. 试证 {y 1, y 2,, y n } 为 V 的标准正交基底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 对 V 中任意两个向量 x = n ξ i y i 和 y = n η i y i 都有 (x y) = n ξ i η i. i=1 i=1 i= 证 : 充分性. 设对任意 x, y V, 有 (x y) = ξ 1 η 1 + ξ 2 η ξ n η n, 因为 故 y i = 0y y i + + 0y n, 1, 若 i = j, (y i y j ) = 0, 若 i j. 故 {y 1, y 2,, y n } 为 V 的标准正交基底. 必要性是显然的 ( 或见 P.61 例 5)

38 3 线性变换 3.1 映射和线性变换 Definition 98. 设有映射 T : X Y, x y. 若任意 y Y 都有原像 x X, 则称 T 为从 X 到 Y 的满映射 (onto mapping, surjection), 简称满射. 若对 X 中任意两个不同的元素 x 1, x 2, 都有 T x 1 T x 2, 则称 T 为一对一 的映射 (one-to-one mapping), 或单射 (injection). 若 T 既是满射, 又是一对一的映射, 则称 T 是一一到上的映射, 或双射 (bijection) 线性变换的定义 Definition 99. 设 X 和 Y 均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映射 T : X Y, x y 满足 : 1. T (x 1 + x 2 ) = T (x 1 ) + T (x 2 ), x 1, x 2 X; 2. T (λx) = λt (x), x X, λ F, 则称 T 为从 X 到 Y 的线性映射. 线性映射常称为线性变换 (linear transformation) 或线性算子 (linear operator). 上述两个条件或者等价地表示为 T (λx 1 + x 2 ) = λt (x 1 ) + T (x 2 ), x 1, x 2 X, λ F. 两个向量的和变换得到的向量是这两个向量变换得到的向量的和, 数 λ 与向量的数乘变换得到的向量是 λ 与该向量变换得到的向量的数乘. 像这样向量之间加法与数乘关系都不受影响的变换, 它与线性空间的运算相适应, 能够反映线性空间中向量的内在联系, 是线性空间的重要变换 Example 100. 设 A C m n, x C n, 求证 T (x) = Ax 是从空间 C n 到空间 C m 的线性变换. Proof. x C n, T (x) = Ax C m, 故 T : x Ax 是从 C n 到 C m 的一个映射. x 1, x 2 C n, λ C, T (λx 1 + x 2 ) = A(λx 1 + x 2 ) = λax 1 + Ax 2 = λt (x 1 ) + T (x 2 ), 得证 T : x Ax 是从空间 C n 到空间 C m 的线性变换 Example 101. 积分运算是线性变换. 设 J: C[a, b] C[a, b], 且 J 定义为 因 f(x), g(x) C[a, b], λ R, J ( λf(x) + g(x) ) = x J ( f(x) ) = x a f(t) dt, ( ) x λf(t) + g(t) dt = λ f(t) dt + a a 38 x a g(t) dt

39 = λj ( f(x) ) + J ( g(x) ). 故 J 是 C[a, b] 上的线性变换. Example 102. 微分运算是线性变换. 记 C 1 [a, b] 表示在区间 [a, b] 上可微函数所 构成的线性空间. 设 D: C 1 [a, b] C[a, b], 且 D 定义为 因 f(x), g(x) C 1 [a, b], λ R, D ( f(x) ) = f (x). D ( λf(x) + g(x) ) = λf (x) + g (x) = λd ( f(x) ) + D ( g(x) ), 故 D 是 C 1 [a, b] 到 C[a, b] 的线性变换 非线性变换的例子 Example 103. 设 T 定义为 : T (A) = det A, A R n n. 则 T 是由 R n n 到 R 的一个映射, 但不是线性变换. 因为一般情况下, det(a + B) det A + det B. Example 104. 共轭转置运算不是线性变换. 设 T : C m n C n m, 且 T 定义为 T (A) = A H, A C m n. 取 λ = i, 因 T (ia) = (ia) H = i(a) H it (A) Definition 105. 设 T 为从空间 X 到空间 X 的线性变换, 则称 T 为 性变换. X 上的线 Definition 106. 设 X 和 Y 均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称映射 T : X Y, x 0 为零变换 (zero transformation), 记为 0. 即 x X, 有 0 (x) = Definition 107. 设 X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称映射 T : X X, x x 为 X 上的恒等变换或单位变换 (identity operator), 记为 E. 即 x X, 恒有 E(x) = x. Definition 108. 设 X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α F 为固定的数, 且 α 0. 称 映射 T : X X, x αx 为 X 上的相似映射或数乘变换, 记为 α. 即 x X, 恒有 α (x) = αx. 39

40 当 α = 1 时, 便得恒等变换. 当 α = 0 时, 便得零变换. 恒等变换 E, 零变换 0 和相似变换 α 都是线性变换 Theorem 109. 设 T 为从 X 到 Y 的线性变换, 则 1. T (0) = 0, 其中等式左边的 0 X, 右边的 0 Y. 2. 若 x = k α i x i X, 则 T (x) = k α i T (x i ). i=1 i=1 3. 若 x 1, x 2,, x k 为 X 中线性相关的向量组, 则 T (x 1 ), T (x 2 ),, T (x k ) 为 Y 中线性相关的向量组. 4. 若 T (x 1 ), T (x 2 ),, T (x k ) 为 Y 中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则 x 1, x 2,, x k 为 X 中线性无关的向量组. Proof. (1) T (0) = T (0x) = 0T (x) = 0. 即, 若 0 是 X 的零元素, 则 T (0) 是 Y 的零元素. (2) 归纳法可得. (3) 设存在不全为零的 λ 1, λ 2,, λ k 使得 λ 1 x 1 + λ 2 x λ k x k = 0, 由结论 (1), (2), 则 λ 1 T (x 1 ) + λ 2 T (x 2 ) + + λ k T (x k ) = 0. 则 T (x 1 ), T (x 2 ),, T (x k ) 线性相关. (4) 此命题为 (3) 的逆否命题. 但要注意, (3) 的逆命题是不对的, 线性变换可能把线性无关的向量组也变成线性相关的向量组. 比如零变换 线性变换保持线性组合与线性关系式不变 (1) 如果 x 是 x 1, x 2,, x k 的线性组合 : x = λ 1 x 1 + λ 2 x λ k x k, 那么经过线性变换 T 之后, T (x) 是 T (x 1 ), T (x 2 ),, T (x k ) 同样的线性组合 : T (x) = λ 1 T (x 1 ) + λ 2 T (x 2 ) + + λ k T (x k ). 这表明 : 只要知道了 X 的一组基底 x 1, x 2,, x n 在 T 下的像, 那么 X 中任一向量在 T 下的像就确定了. 即, n 维线性空间 X 到线性空间 Y 的线性变换, 完全被它在 X 的一组基底上的作用所决定 (2) 如果 x 1, x 2,, x k 之间有一线性关系式 λ 1 x 1 + λ 2 x λ k x k = 0, 那么它们的像之间也有同样的关系 λ 1 T (x 1 ) + λ 2 T (x 2 ) + + λ k T (x k ) = 0. 这里 0, 0 分别是线性空间 X 和 Y 的零向量

41 Exercise 110 (P.68 习题 ( 一 ) 1). 判定下列映射哪些是线性变换? (1) 设 x 0 为空间 X 中的一个固定向量, 映射 T : X X, x x + x 0. 解 : 当 x 0 = 0 时, T x = x + x 0 = x 显然是 X 上的线性变换. 当 x 0 0 时, T (x 1 + x 2 ) = x 1 + x 2 + x 0, T (x 1 ) + T (x 2 ) = x 1 + x 2 + 2x 0. 则 T (x 1 + x 2 ) T (x 1 ) + T (x 2 ), 即此时 T 不是 X 上的线性变换. (2) T : C C, ξ ξ. 解 : T 不是线性变换. 因为取 λ = i, ξ = 1 时, 有 T (λξ) = λξ = i, λt (ξ) = λξ = i. 故 T (λξ) λt (ξ) (3) 把复数域 C 看作实数域 R 上的线性空间, 记为 C R. 映射 T : C R C R, ξ i Reξ. 解 : ξ, η C R, λ R, 有 T (λξ + η) = i Re(λξ + η) = i Re(λξ) + i Reη = λ(i Reξ) + i Reη = λt (ξ) + T (η). 故 T 是线性变换 (4) 映射 T : C R C, ξ ξ. 解 : T 是线性变换. ξ, η C R, λ R, 有 T (λξ + η) = λξ + η = λξ + η = λt (ξ) + T (η) (5) T : R 3 R 3, (x 1, x 2, x 3 ) T (2x 1 x 2, x 2 + x 3, x 1 ) T. 解 : T 是线性变换. x = (x 1, x 2, x 3 ) T, y = (y 1, y 2, y 3 ) T R 3, λ R, 有 T (x) + T (y) = T ( (x 1, x 2, x 3 ) T) + T ( (y 1, y 2, y 3 ) T) = (2x 1 x 2, x 2 + x 3, x 1 ) T + (2y 1 y 2, y 2 + y 3, y 1 ) T = ( 2(x 1 + y 1 ) (x 2 + y 2 ), (x 2 + y 2 ) + (x 3 + y 3 ), (x 1 + y 1 ) ) T = T ( ) x 1 + y 1, x 2 + y 2, x 3 + y 3 = T (x + y). T (λx) = T ( (λx 1, λx 2, λx 3 ) T) 41

42 = (2λx 1 λx 2, λx 2 + λx 3, λx 1 ) T = λ(2x 1 x 2, x 2 + x 3, x 1 ) T = λt (x) (6) T : R n n C n n, Z BZC, 其中 B, C 是 C n n 中固定的矩阵. 解 : Z 1, Z 2 R n n, λ R, 有 T (λz 1 + Z 2 ) = B(λZ 1 + Z 2 )C = λbz 1 C + BZ 2 C = λt (Z 1 ) + T (Z 2 ). 故 T 是线性变换 (7) T : R[x] n R[x] n, p(x) p(x + 1). 解 : T 是线性变换. 设 p(x), q(x) R[x] n, λ R, 并令 r(x) p(x) + q(x), s(x) λp(x). 则 r(x + 1) = p(x + 1) + q(x + 1), s(x + 1) = λp(x + 1). 故 T ( p(x) + q(x) ) = T ( r(x) ) = r(x + 1) = p(x + 1) + q(x + 1) = T ( p(x) ) + T ( q(x) ), T ( λp(x) ) = T ( s(x) ) = s(x + 1) = λp(x + 1) = λt ( p(x) ) 线性变换的运算 Definition 111. 设空间 X 和空间 Y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T 1, T 2 都是从 X 到 Y 的映 射, λ F, 若 1. 对任意 x X 均有 T 1 (x) = T 2 (x), 则称 T 1 与 T 2 相等, 记为 T 1 = T 对任意 x X 均有 T 1 (x) + T 2 (x) = T (x), 则称为与的和, 记为 T = T 1 + T 对任意 x X 均有 T (x) = λ ( T 1 (x) ), 则称 T = λt 1. T T 1 T 2 T 为 T 1 与 λ 的标量乘 积, 记为 若 T 1 与 T 2 为线 性 变 换, 则 T 1 + T 2 及 λt 1 仍是线 性 变 换 Theorem 112. 设 L(X, Y ) 为从 X 到 Y 的所有线性变换所构成的集合, 则 L(X, Y ) 按照定义 111 中的加法与标量乘法构成数域 F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称 为 X, Y 所诱导的变换空间

43 Definition 113. 设 T L(X, Y ), S L(Y, Z), 若线性变换 G L(X, Z) 对任 意 x X 都满足 G(x) = S ( T (x) ), 则称 G 为 T 与 S 的积, 并记为 ST, 即 G = ST. 线性变换的乘积一般是不可交换的. 即 T S = ST 一般不成立. 例如下面的习 题 Exercise 114 (P.71 习题 ( 一 ) 4). 设 T, S 为线性空间 R[x] 的如下的两个线性 变换 : T p(x) = p (x), Sp(x) = xp(x). 试问等式 T S = ST 是否成立? 并证明 T S ST = E. 解 : (1) 因为 (T S)p(x) = T ( Sp(x) ) = T ( xp(x) ) = p(x) + xp (x), (ST )p(x) = S ( T p(x) ) = S ( p (x) ) = xp (x), 可见 p(x) 0 时, (T S)p(x) (ST )p(x), 故 T S ST. (2) 由上述讨论知, 对任意 p(x) R[x], 有 (T S)p(x) = p(x) + (ST )p(x), 即 (T S ST )p(x) = p(x), 故 T S ST = E Definition 115. 设 T L(X, X), 则称 T T 为 般地, 以下述递推式来表示 T 的 k 次 方 (k 0): T 的平 方, 并记为 T 2 = T T. 一 T 0 = E, (12) T k = T (T k 1 ), k = 1, 2, 若 T 是可逆变换, 则上式中的 k 可以取任何整数. 可逆变换 : 设 T, S 为空间 X 上的变换, 若 T S = ST = E, 则称 S 为 T 的逆变换, 记为 T 1. 比如取 k = 2, 则 T 2 = T (T 3 )

44 Definition 116. 设 X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T L(X, X), 又设 g(λ) 为关于 λ 的多项式, 其系数属于 F, 即 g(λ) = α 0 + α 1 λ + + α m λ m, 则表达式 g(t ) = α 0 E + α 1 T + + α m T m, 称为线性变换 的多项式. T Exercise 117 (P.71 习题 ( 一 ) 6). 设 T, S L(X, X), 并且 T S ST = E, 试证 T m S ST m = mt m 1, m = 1, 2,. Proof. 对 m 用数学归纳法. 当 m = 1 时, 即 T S ST = T 0 = E, 由题设成立. 假定等式对 m 成立, 即有 T m S ST m = mt m 1. 下面证明等式对 m + 1 也成立. T m+1 S ST m+1 = T m (T S) ST m+1 = T m (E + ST ) ST m+1 = T m + T m ST ST m+1 = T m + (T m S ST m )T = T m + (mt m 1 )T = (m + 1)T m, 即等式对 m + 1 也成立. 从而对任意正整数都成立 与线性变换有关的子空间线性变换的值域与核 Definition 118. 给定线性变换 T : X Y, 记 R(T ) = {y Y y = T (x), x X}, N(T ) = {x X T (x) = 0}, 则 R(T ) 称为 T 的值空间 ( 或值域 ) ; N(T ) 称为 T 的零空间 ( 或核 ). 另见教材 P.33: 矩阵 A 的值空间 R(A) 和零空间 N(A) X T : X Y Y N(T ) Example 119. 证明 : R(T ) 是 Y 的一个子空间, N(T ) 是 X 的一个子空间. 44

45 证 : (1) R(T ) 是 Y 的非空子集. 下证 R(T ) 对加法和数乘是封闭的. y 1 = T (x 1 ), y 2 = T (x 2 ) R(T ), k F, 有 y 1 + y 2 = T (x 1 ) + T (x 2 ) = T (x 1 + x 2 ) R(T ), ky 1 = kt (x 1 ) = T (kx 1 ) R(T ). 故 R(T ) 是 Y 的一个子空间. (2) N(T ) 是 X 的非空子集. 下证 N(T ) 对加法和数乘是封闭的. x 1, x 2 N(T ), 有 T (x 1 ) = 0, T (x 2 ) = 0, 则 T (x 1 + x 2 ) = T (x 1 ) + T (x 2 ) = = 0. 得 x 1 + x 2 N(T ). 又 λ F, 有 T (λx 1 ) = λt (x 1 ) = 0, 得 λx 1 N(T ). 故 N(T ) 是 X 的一个子空间 Example 120. 在线性空间 R[x] n 中, 令 T ( p(x) ) = p (x). 则 T 的值域就是 R[x] n 1, T 的核就是子空间 R Theorem 121. 设 X 和 Y 均为数域 F 上线性空间, dim X = n, dim Y = m, 又设 T L(X, Y ), 则有 dim R(T ) + dim N(T ) = dim X. 证 : 记 dim N(T ) = k, 设 N(T ) 的基底为 {x 1, x 2,, x k }. 则 T (x 1 ) = = T (x k ) = 0. 将其扩充为 X 的基底 {x 1,, x k, x k+1,, x n }. y R(T ), x X, 满足 y = T (x). 设 x = n α i x i, 则 i=1 y = T (x) = T ( ) α 1 x α k x k + α k+1 x k α n x n = α k+1 T (x k+1 ) + + α n T (x n ), 由 y 的任意性, 下证 T (x k+1 ),, T (x n ) 线性无关, 从而是 R(T ) 的一组基底, 则 dim R(T ) = n k, 得到 dim R(T ) + dim N(T ) = dim X 设有 ξ k+1 T (x k+1 ) + + ξ n T (x n ) = 0, 即 T (ξ k+1 x k ξ n x n ) = 0, 从而 ξ k+1 x k ξ n x n N(T ). 故可设 ξ k+1 x k ξ n x n = λ 1 x λ k x k, 45

46 即 λ 1 x 1 λ k x k + ξ k+1 x k ξ n x n = 0. 而 x 1,, x k, x k+1,, x n 为 X 的基底, 故 λ 1 = = λ k = ξ k+1 = = ξ n = 0. 故 T (x k+1 ),, T (x n ) 线性无关 n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的维数公式, 本质上是线性变换的核与值域的维数公式. 工科线性代数的核心理论是 n r 问题, 即 n 元齐次线性方程组 Ax = 0 的解空间的维数为 n rank(a). 换言之, A 的核空间的维数为 dim N(A) = n rank(a). 又 dim R(A) = rank(a), 上式即 对矩阵 A C m n, x C n, dim N(A) + dim R(A) = n A : x Ax 是从空间 C n 到空间 C m 的线性变换. 有 dim R(A) + dim N(A) = dim C n Example 122. 给定矩阵 A = , 将 A 看作线性变换 A : C 3 C 4. 求 R(A) 和 N(A) 的维数. 解 : 由 = = 7 0, 知 rank(a) = 3. 故 dim R(A) = rank(a) = 3, dim N(A) = dim C 3 rank(a) =

47 Definition 123. 给定线性变换 T : X Y, 则称 R(T ) 的维数为 rank(t ). 又称 N(T ) 的维数为的零度, 记为 null(t ). 前述定理的结论也可以表达为 T rank(t ) + null(t ) = dim X. T 的 秩, 记为 不变子空间 Definition 124. 设 W 为空间 X 的子空间, T 为 X 上的线性变换. 如果对任意 w W 均有 T (w) W, 则称 W 为 T 的不变子空间 (invariant subspace), 记为 T W W X. Example 125. 整个空间 X 和零子空间 {0}, 对于每个线性变换 T 来说, 都是 T 的不变子空间 Example 126. 线性变换 T : X X 的值域 R(T ) 和核 N(T ), 都是 T 的不变子空间. 事实上, 对线性变换 T : X X, 因 R(T ) = {y X y = T (x), x X}, N(T ) = {x X T (x) = 0}, 值域 R(T ) 是 X 中向量在 T 下的像的集合, 它当然也包含 R(T ) 中向量的像. 所以 R(T ) 是 T 的不变子空间. 核 N(T ) 是被 T 变成零的向量的集合, 核中向量的像是零, 自然在核中, 因此核 N(T ) 是 T 的不变子空间 Exercise 127 (P.74 习题 ( 一 ) 4). 设 T, S L(X, X), 且 T S = ST, 试证 R(T ) 与 N(T ) 都是 S 的不变子空间. Proof. ξ N(T ), T ( S(ξ) ) = T S(ξ) = S ( T (ξ) ) = S(0) = 0. 即 S(ξ) N(T ). 故 N(T ) 是 S 的不变子空间. 在 T 的值域 R(T ) 中任取一向量 T (η), 则 S ( T (η) ) = T ( S(η) ) R(T ), 因此 R(T ) 也是 S 的不变子空间. 若线性变换 T 与 S 是可交换的, 则 T 的值域与核都是 S 的不变子空间 Definition 128. 设 T 为空间 X 上的线性变换, 且 T W W X, 则 T 可以看 作 W 上的线性变换, 此变换称为 X 上的扩 张. T 在 W 上的限 47 制, 记为 T W. 又称 T 为 T W 在

48 In such a situation, 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linear operator on W by forgetting about everything else in X and restricting T to act only on vectors from W. Hereafter, this restricted operator will be denoted by T W Exercise 129 (P.74 习题 ( 一 ) 8). 设 W = span[u 1, u 2,, u m ], 则 W 为 T 的不变子空间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T (u 1 ), T (u 2 ),, T (u m ) 全属于 W. Proof. 必要性是显然的. 现在来证充分性. 如果 T (u 1 ), T (u 2 ),, T (u m ) 全属于 W, 由于 W 中每个向量 ξ 都可以被 u 1, u 2,, u m 线性表示, 即有 ξ = k 1 u 1 + k 2 u k m u m, 所以 T (ξ) = k 1 T (u 1 ) + k 2 T (u 2 ) + + k m T (u m ) W. 故 W 为 T 的不变子空间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和空间的同构 4.1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设 X 和 Y 均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dim X = n, dim Y = m. 又设 T : X Y 为给定的从 X 到 Y 的线性变换. 任取 X 和 Y 的基底分别为 B X = {x 1, x 2,, x n }, B Y = {y 1, y 2,, y m }. 则基底 B X 的像 T (x 1 ), T (x 2 ),, T (x n ) 可以由基底 B Y 线性表示 : T (x 1 ) = a 11 y 1 + a 21 y a m1 y m, T (x 2 ) = a 12 y 1 + a 22 y a m2 y m,. T (x n ) = a 1n y 1 + a 2n y a mn y m, 即 a 11 a 12 a 1n [ T (x1 ), T (x 2 ),, T (x n ) ] a 21 a 22 a 2n = [y 1, y 2,, y m ].... a m1 a m2 a mn 记 a 11 a 12 a 1n a 21 a 22 a 2n P = F m n,... a m1 a m2 a mn

49 则 [ T (x1 ), T (x 2 ),, T (x n ) ] = [y 1, y 2,, y m ]P. (13) 若记 T [ x 1, x 2,, x n ] [ T (x1 ), T (x 2 ),, T (x n ) ], 则式 (13) 还可以表达为 T [ x 1, x 2,, x n ] = [y1, y 2,, y m ]P, 或者 T B X = B Y P. (14) Definition 130. 表达式 T B X = B Y P 中的矩阵 P 称为线性变换 T 的关于基 底 B X 和基底 B Y 的矩阵表示, 记为 m BX,B Y (T ). 利用线性变换的矩阵可以直接计算一个向量的像 Theorem 131. 设线性变换 T : X Y 的关于基底 B X 和基底 B Y 的矩阵表示为 P, 向量 x 在基底 B X 下的坐标为 ξ = (a 1, a 2,, a n ) T, 且 y = T (x) 在基底 B Y 下的坐标 η = (b 1, b 2,, b m ) T. 则 η = P ξ. 证 : 记 B X = {x 1, x 2,, x n }, B Y = {y 1, y 2,, y m }. 由假设 x = a 1 x 1 + a 2 x a n x n, 于是 T (x) = a 1 T (x 1 ) + a 2 T (x 2 ) + + a n T (x n ) a 1 = [ T (x 1 ), T (x 2 ),, T (x n ) ] a 2 a 2 = [y. 1, y 2,, y m ]P.. 另一方面, 由假设 a 1 a n a n b 1 b 2 T (x) = [y 1, y 2,, y m ],. b m 因为向量 y 1, y 2,, y m 线性无关, 所以 b 1 a 1 b 2 a 2 = P, 即 η = P ξ... b m a n 49

50 线性空间中的向量可以用坐标来表示, 抽象的线性变换也能同具体的数发生联系 : 用矩阵来表示 线性变换的矩阵是与空间中的一组基底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说来, 随着基底的改变, 同一个线性变换就有不同的矩阵. 为了利用矩阵来研究线性变换, 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线性变换的矩阵是如何随着基底的改变而改变的. 线性变换在不同基底下的矩阵之间的关系 Theorem 132. 设 X 和 Y 为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对给定的线性变换 T : X Y, 设其关于 X 和 Y 的两组不同基底 B X, B Y 和 B (1) X, B(1) Y 的矩阵表示 分别为 P 和 P 1, 即 T B X = B Y P, T B (1) X = B(1) Y P 1. 又设有过渡矩阵 A, B 使得 B X = B (1) X A, B Y = B (1) Y B. 则 证 : P 1 = BP A 1. T B X = B Y P T B (1) X A = B(1) Y BP, B (1) Y P 1A = B (1) Y BP, P 1 A = BP, 即 P 1 = BP A 即线性变换在不同基底下的矩阵是相 抵的. Corollary 133. 设 T 是线性空间 X 上的线性变换, 即 T : X X. 若 T 在 X 的两组基底 B 和 B (1) 下的矩阵表示分别为 P 和 P 1, 且从基 B 到基 B (1) 的 过渡矩阵为 A, 则 P 1 = A 1 P A. 即 : 同一线性变换在线性空间 X 的不同基底下的矩阵表示是相 似的. 这就是线性代数教材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 n 阶矩阵的相似关系的主要原因 Exercise 134 (P.82 习题 ( 一 ) 2). 已知 R 3 中线性变换 T 在基底 B = {η 1, η 2, η 3 } 下的矩阵表示为 P = 其中 η 1 = ( 1, 1, 1) T, η 2 = (1, 0, 1) T, η 3 = (0, 1, 1) T. 求 T 在自然基底 {e 1, e 2, e 3 } 下的矩阵表示. 50

1 线性空间 基 维数和坐标 3 子空间 4 线性空间的同构 5 线性映射 6 线性映射的像与核 7 线性变换 8 不变子空间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址 :gdjpkc.xmu.edu.c; IP://

1 线性空间 基 维数和坐标 3 子空间 4 线性空间的同构 5 线性映射 6 线性映射的像与核 7 线性变换 8 不变子空间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址 :gdjpkc.xmu.edu.c; IP:// 线性空间与线性映射 知识回顾 1 线性空间 基 维数和坐标 3 子空间 4 线性空间的同构 5 线性映射 6 线性映射的像与核 7 线性变换 8 不变子空间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址 :gdjpkc.xmu.edu.c; IP://11.19.180.133 1 线性空间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址 :gdjpkc.xmu.edu.c; IP://11.19.180.133 定义称 V 是数域 F 上的线性空间,

More information

n 维实向量空间 R n 3 维欧 空间 R 3 n 维欧 空间 R n 线性空间 前 我们建 了 n 维实向量空间 R n 的概念, 但它还不是三维欧 空间的推, 因为它还缺少向量的长度 夹 垂直等 何概念 ( 何建立的早期目的就是讨论长度 夹角等度量性质 ) 长度 夹 这 个概念都可以由内积导出

n 维实向量空间 R n 3 维欧 空间 R 3 n 维欧 空间 R n 线性空间 前 我们建 了 n 维实向量空间 R n 的概念, 但它还不是三维欧 空间的推, 因为它还缺少向量的长度 夹 垂直等 何概念 ( 何建立的早期目的就是讨论长度 夹角等度量性质 ) 长度 夹 这 个概念都可以由内积导出 Chapter 4 向量空间与线性变换 Linear Algebra November 24, 207 黄正华, 数学与统计学院, 武汉大学 4 目录 R n 的基与向量关于基的坐标 2 2 R n 中向量的内积 标准正交基和正交矩阵 6 2 n 维实向量的内积, 欧 空间 6 22 标准正交基 8 23 施密特正交化 法 8 24 正交矩阵及其性质 2 3 线性空间的定义及简单性质 4 4 线性子空间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5DACAAED5C220CBABCFDFD0D4BAAFCAFDA3A8BDB2D2E5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B5DACAAED5C220CBABCFDFD0D4BAAFCAFDA3A8BDB2D2E5A3A92E646F63> 高等代数第十章双线性函数 第十章双线性函数 10.1 线性函数 1. 设 V 是数域 F 上的一个线性空间, f 是 V 到 F 的一个映射, 若 f 满足 : (1) f( α + β) = f( α) + f( β); (2) f( kα) = kf( α), 式中 α, β 是 V 中任意元素, k 是 F 中任意数, 则称 f 为 V 上的一个线性函数. 2. 简单性质 : 设 f 是 V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x06.doc

Microsoft Word - ex06.doc 第六章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一 内容提要 6. 线性空间与简单性质. 定义设 V 是一个非空集合,K 是一个数域在 V 上定义了一种加法运算 +, 即对 V 中任 意的两个元素 α 与 β, 总存在 V 中唯一的元素 γ 与之对应, 记为 γ = α + β ; 在数域 K 和 V 的元素之间定义了一种运算, 称为数乘, 即对 K 中的任意数 k 与 V 中任意一个元素 α, 在 V 中存在唯一的一个元素

More information

试卷

试卷 竞赛试卷 ( 数学专业 参考答案 一 (5 分 在仿射坐标系中 求过点 M ( 与平面 :3x y + z 平行 且与 x y 3 z 直线 l : 相交的直线 l 的方程 4 解法一 : 先求 l 的一个方向向量 X Y Z 因为 l 过点 M 且 l 与 l 相交 所以有 4 X 3 - Y ( Z..4 分 即 X + Y Z...3 分 又因为 l 与 平行 所以有 联立上述两个方程解得 :

More information

6.3 正定二次型

6.3 正定二次型 6.3 正定二次型 一个实二次型, 既可以通过正交变换化为标准形, 也可以通过拉格朗日配方法化为标准形, 显然, 其标准形一般来说是不惟一的, 但标准形中所含有的项数是确定的, 项数等于二次型的秩 当变换为实变换时, 标准形中正系数和负系数的个数均是不变的 定理 ( 惯性定理 ) 设有二次型 f =x T Ax, 它的秩为 r, 如果有两个实的可逆变换 x=c y 及 x=c z 分别使 f =k

More information

1989-2004数学三、四考研试题(线性代数部分3)

1989-2004数学三、四考研试题(线性代数部分3) 989- 数学三 四考研试题 线性代数部分 ) 三 计算证明题. 已知 XXB 其中 求矩阵 X. B - 5 989 年数学三 四 ). 设 ) ) t) ) 问当 t 何值时 向量组 线性无关? ) 问当 t 何值时 向量组 线性相关? ) 当向量组 线性相关时 将 表示为 的线性组合. 设 ) 试求矩阵 的特征值 - - 989 年数学三 ) ) 利用 ) 小题的结果 求矩阵 E 的特征值 其中

More information

学习指导(四):欧氏空间

学习指导(四):欧氏空间 一 内容提要 第五章向量空间 本章首先从 R 中向量的线性关系出发 建立起线性空间的初步概念 ; 然后定义若干基本度量 建立起度量空间的初步概念 从而构成初步的欧氏空间 本章的讨论仅限于 R 及其子集 所有概念均是狭义的 初步的 一个较为一般的定义可参见文献上一章我们讨论过向量组的结构 : 极大无关组 秩 线性表示等等 但一般的向量组不一定是完备的 即本组内的向量经过线性运算后未必还在这个向量组内

More information

习题一

习题一 . 计算下列二阶行列式 :. 解 :) (-) 5-(-) - b a a b ) log log ) x ( x+ y)( x y) y 4)(t+)(t -t+)-t 习题一 (A).. 解 :) (-)+ (-)+(-) -(-) (-)- -(-) - ) 5 (-)+ 6 +(-) (-) -(-) 5-6 -(-) (-)9 ) b c ac+ ( a) b c+ abc 4) + abc

More information

复习 : 线性变换与矩阵 _1 设 V 是数域 K 上 n 维向量空间, ξ1, ξ2... ξ n 是 V 的一组基, 则存在线性空间同构 1 η : V K n a 1 n a 2 α = a iξ i i = 1 a n 线性空间同构保持线性关系, 保持直和分解.

复习 : 线性变换与矩阵 _1 设 V 是数域 K 上 n 维向量空间, ξ1, ξ2... ξ n 是 V 的一组基, 则存在线性空间同构 1 η : V K n a 1 n a 2 α = a iξ i i = 1 a n 线性空间同构保持线性关系, 保持直和分解. 第六章特征值 Eigenvalue 复习 : 线性变换与矩阵 _1 设 V 是数域 K 上 n 维向量空间, ξ1, ξ2... ξ n 是 V 的一组基, 则存在线性空间同构 1 η : V K n a 1 n a 2 α = a iξ i i = 1 a n 线性空间同构保持线性关系, 保持直和分解. 复习 : 线性变换与矩阵 _2 线性变换的表示矩阵设 ϕ 是 V V 的线性变换, 取 V 的一组基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线性关系若干性质问题思考 授课教师 : 刘三阳 向量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线性代数中常用的一个基本概念. 向量的线性关系, 也就是向量组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性, 是建立向量空间结构和线性方程组理论的重要基础. 这一节课我们要温故知新, 回顾 总结 学新知. 第 2 页 1 所谓向量, 就是一个有序数组, 其中各个数被称作向量的 分量, 分量的个数被称为向量的维数. 一个

More information

目 录 引言 可交换的线性变换的相关习题及结论 可交换的线性变换的一些讨论 参考文献

目 录 引言 可交换的线性变换的相关习题及结论 可交换的线性变换的一些讨论 参考文献 杨忠鹏 1 王海明 1 张金辉 1 吴秀清 1,2 1. 莆田学院数学系 2. 中南大学数学院 2009 年 5 月 16 日 目 录 引言 可交换的线性变换的相关习题及结论 可交换的线性变换的一些讨论 参考文献 一 引言 V P 为数域 P 上的线性空间, 而 L( V ( P)) { σ σ V } 设 ( ) 为恒等变换 = 为上的线性变换,ε 现行的教材上线性空间求其上的线性变换的定义是对一般空间给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Eng-math-lecture14.ppt [Compatibility Mode]

Microsoft PowerPoint - Eng-math-lecture14.ppt [Compatibility Mode] -- 第 讲 一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定义 设 是 阶矩阵 如果数 和 维非零列向量 x 使关系式 x x 成立 那末 这样的数 称为方阵 的特征值 非零向量 x称为 的对应于特征值 的特征向量 说明 特征向量 x 特征值问题是对方阵而言的 阶方阵 的特征值 就是使齐次线性方程组 ( E x 有非零解的 值 即满足方程 E 的 都是矩阵 的特征值 // // E a a a a a a a a a

More information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本节内容参见蓝以中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法 设 V 是数域 K 上的 n 维线性空间,A 是 V 内一个线性变换 我们需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 决定 K 内所有 A 的特征值 λ 对于属于特征值 λ 的特征子空间 V λ, 找出它的一组基 我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本节内容参见蓝以中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法 设 V 是数域 K 上的 n 维线性空间,A 是 V 内一个线性变换 我们需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 决定 K 内所有 A 的特征值 λ 对于属于特征值 λ 的特征子空间 V λ, 找出它的一组基 我 矩阵对角化和 标准形 曾焰 版本, 最后修改于 摘要 蓝以中 关于矩阵对角化和 标准形的相关内容的摘要笔记 目录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法 具有对角形矩阵的线性变换 不变子空间 实对称矩阵的对角化 矩阵的 标准形 幂零线性变换的 标准形 一般线性变换的 标准形 最小多项式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线性变换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本节内容参见蓝以中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法

More information

2003年

2003年 00 年数学考研试卷 - 线性代数部分试卷一 一 填空题 ( 每小题 4 分 ) () 曲面 z x y 与平面 x 4y z 0 平行的切平面的方程是 解 : x 4y z 5 设 ( x0, y0, z 0) 为与平面 x 4y z 0 平行的切平面的切点坐标, 则过 ( x0, y0, z 0) 的法向量为 { x0, y0, } 于是过 ( x0, y0, z 0) 的切平面方程为 x0 (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自考线性代数精讲

第三章自考线性代数精讲 第一节 n 维向量 l n 维向量的概念 l n 维向量的表示方法 l l 小结 思考题 6// 一 n 维向量的概念 定义 n 个有次序的数 n 所组成的数组称为 n维向量 这 n个数称为该向量的 n个分量 第 i个数 i 称为第 i个分量 分量全为实数的向量称为实向量 分量全为复数的向量称为复向量 6// 例如 n n 维实向量 i i n n i n 维复向量 第 个分量 第 个分量 第 n

More information

( ) Wuhan University

( ) Wuhan University Email: huangzh@whueducn, 47 Wuhan Univesity i L A TEX,, : http://affwhueducn/huangzh/ 8 4 49 7 ii : : 4 ; 8 a b c ; a b c 4 4 8 a b c b c a ; c a b x y x + y y x + y x x + y x y 4 + + 8 8 4 4 + 8 + 6 4

More information

高等数学A

高等数学A 高等数学 A March 3, 2019 () 高等数学 A March 3, 2019 1 / 55 目录 1 函数 三要素 图像 2 导数 导数的定义 基本导数表 求导公式 Taylor 展开 3 积分 Newton-Leibniz 公式 () 高等数学 A March 3, 2019 2 / 55 函数 y = f(x) 函数三要素 1 定义域 2 值域 3 对应关系 () 高等数学 A March

More information

Remark:随机变量不只离散和连续两种类型

Remark:随机变量不只离散和连续两种类型 Remar: 随机变量不只离散和连续两种类型 当题目要求证明随机变量的某些共同性质时 很多同学只对连续和离散两种类型进行讨论 这是比较典型的错误 练习 4. () P( = ) = P( = ) = P( = ) = P( ) = = = = = = () 由 E < 且 lm a =+ 不妨设 a > 其中 j = f{ : a a j} ap ( a) = a p ap ap j j j a :

More information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第一章向量与复数 11 向量的线性运算 12 坐标系 13 向量的数量积 14 向量的向量积 15 向量的混合积 16 高维数组向量 17 复数 18 数域 19 求和符号 什么是代数学? Ẹ Artin: 研究代数系统的结构与表示理论 例如 : 自然数 有理数 无理数 实数 复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第一章向量与复数 11 向量的线性运算 12 坐标系 13 向量的数量积 14 向量的向量积 15 向量的混合积 16 高维数组向量 17 复数 18 数域 19 求和符号 什么是代数学? Ẹ Artin: 研究代数系统的结构与表示理论 例如 : 自然数 有理数 无理数 实数 复 第一章向量与 复数 管理科研楼 1205 室 1 E-mail: tongwh@ustceducn 1 数学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 00151914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第一章向量与复数 11 向量的线性运算 12 坐标系 13 向量的数量积 14 向量的向量积 15 向量的混合积 16 高维数组向量 17 复数 18 数域 19 求和符号 什么是代数学? Ẹ Artin:

More information

第二节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第二节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第二节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一 维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若干个同维数的向量所组成的集合称为向量组. 定义. 设有 维向量组 m 若存在不全为零的数 c c c m 使得 c c c m m 0 则称向量组 m 线性相关 否则称向量组 m 线性无关. 当向量组线性无关时 也称这个向量组是线性无关 ( 向量 ) 组. 由定义. 可知 m 线性无关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 成立当 且仅当 c=c= =cm=0 c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设 X 是 Baach 空间 X 是 X 的闭子空间 映射 : X X / X 定义为 : [ ] X 其中 [ ] 表 示含 的商类 求证 是开映 射 证法 用开映射定理 只需证明 满射 事实上 [ ] X X 任取 [ ] 则有 X [ ] 证法 不用开映射定理 教材 9 定理 8 的证明中的 () 为了证 T 是开映射 必须且仅 须 > st TB( ) U ( ) 取 并设 B X 中的开单位球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3

Chapter3 第 讲线性空间与线性相关性 线性空间定义与性质 元素组的线性相关性 3 元素组间的线性表示 6:3 共 7 页 线性空间及其基本性质定义 设 V是一个非空集合, K是一个数域, 若 ( ) 存在 V中任意两个元素到 V中某个元素的对应, 即对 V中任意两元素, 在 V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 γ 与它们对应 一般称该对应为加法 ( 运算 ), γ 称为 与 的和, 记做 γ = + 要求此加法满足 ( )

More information

cos si A ; A si cos 解 由于对任意点 有 y y y y 确定的变换将任意一个点 变成它关于 轴对称 的点 见图.. 图.. 由于对任意点 有 y y y = y y 确定的变换将任意一个点 变成它关于直线 y 对称的点 见图.. 图.. 由于对任意点 有 y y y y 确定的

cos si A ; A si cos 解 由于对任意点 有 y y y y 确定的变换将任意一个点 变成它关于 轴对称 的点 见图.. 图.. 由于对任意点 有 y y y = y y 确定的变换将任意一个点 变成它关于直线 y 对称的点 见图.. 图.. 由于对任意点 有 y y y y 确定的 教案 线形变换及其矩阵表示 教学内容线形变换是几何空间和函数空间中最简单的变换 它有着深刻的几何学和物理学背景 是一个经常使用的数学工具 在数学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这节中主要讲解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线性变换的概念 乘积变换和可逆变换的概念 ; 线性变换的矩阵表示 ; 在不同基下的表示矩阵之间的关系 ; 在线性变换下坐标的变化情况 教学思路和要求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这部分内容 由于其抽象性较强

More information

AU = U λ c 2 c 3 c n C C n,, n U 2 U2 C U 2 = B = b 22 b 23 b 2n b 33 b 3n b nn U = U ( U 2, U AU = = = ( ( U 2 U 2 U AU ( U2 λ λ d 2 d 3 d n b 22 b 2

AU = U λ c 2 c 3 c n C C n,, n U 2 U2 C U 2 = B = b 22 b 23 b 2n b 33 b 3n b nn U = U ( U 2, U AU = = = ( ( U 2 U 2 U AU ( U2 λ λ d 2 d 3 d n b 22 b 2 Jordan, A m? (264(, A A m, A (, P P AP = D, A m = P D m P, P AP 837, Jacobi (, ( Jacobi,, Schur 24 Cayley-Hamilton 25,, A m Schur Jordan 26 Schur : 3 (Schur ( A C n n, U U AU = B, (3 B A n n =, n, n λ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A 组 ( ) 一 选择题 : 共 6 小题 1 ( 易诱导公式 ) 若 A B C 分别为 ABC 的内角,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sin( A B) sin C C. tan( A B) tan C 2 ( 中诱导公式 ) ( ) B. cos(

第一章三角函数 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A 组 ( ) 一 选择题 : 共 6 小题 1 ( 易诱导公式 ) 若 A B C 分别为 ABC 的内角,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sin( A B) sin C C. tan( A B) tan C 2 ( 中诱导公式 ) ( ) B. cos( 第一章三角函数 1.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A 组 一 选择题 : 共 6 小题 1 ( 易诱导公式 ) 若 A B C 分别为 ABC 的内角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sin( A B) sin C C. tan( A B) tan C ( 中诱导公式 ) B. cos( B C) cos A D. sin( B C) sin A sin60 cos( ) sin( 0 )cos( 70 ) 的值等于

More information

x x x x y i j x x x x4 y x x x x4 y ( )( )( )( ) ( j i ) D = x x x x y = y x y x y x y x Π x x () 4 而 D = A5 + ya5 + y A5 + y A45 + y

x x x x y i j x x x x4 y x x x x4 y ( )( )( )( ) ( j i ) D = x x x x y = y x y x y x y x Π x x () 4 而 D = A5 + ya5 + y A5 + y A45 + y 线性代数练习册 复习题和自测题解答 三 求解下列各题 : 0 计算 0 4 99 第一章 复习题 0 0 0 0 5 5 解 : 原式 = 0 = 0 = 0 = 0 4 99 6 0 0 5 00 0 5 00 = 55 5 x 0 解方程 x 7 6 = 0 7 x 4 解 : 计算左边的行列式, 按第一列展开得 :9x 6 = 0, x = 4 ax + x + x = 0 确定 a 的值,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维向量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 向量组的秩 维向量空间 5 欧氏空间 R 6 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 第四章 向量空间 第一节 维向量 一 维向量的概念 定义 个有次序的数 所组成的数组称为 维向量 这 个数称为该向量的 个分量 第 i个数 i 称为第 i个分量 分量全为实数的向量称为实向量 分量全为复数的向量称为复向量 例如 ( ) 维实向量 ( i i ( ) i) 维复向量 第 个分量 第 个分量 第

More information

:

: : : 4.1....................... 1 4.1.1............... 1 4.2........... 10 4.2.1............... 10 4.2.2..... 14 4.2.3................ 18 4.2.4................ 24 4.3...................... 26 4.3.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概率统计Ch02.ppt [Compatibility Mode]

Microsoft PowerPoint - 概率统计Ch02.ppt [Compatibility Mode] 66 随机变量的函数.5 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设 是一随机变量, 是 的函数, g(, 则 也是一个随机变量. 本节的任务 : 当 取值 x 时, 取值 y g 67 ( 一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函数 设 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其分布律为 或 P { x } p (,, x x, P p p, x p 已知随机变量 的分布, 并且已知 g 要求随机变量 的分布. (, 是 的函数 : g(, 则 也是离散型随机变

More information

求出所有的正整数 n 使得 20n + 2 能整除 2003n n 20n n n 20n n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 (x, y), 满足 x y = y x y (x, y) x y = y x y. (x, y) x y =

求出所有的正整数 n 使得 20n + 2 能整除 2003n n 20n n n 20n n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 (x, y), 满足 x y = y x y (x, y) x y = y x y. (x, y) x y = 求出所有的正整数 n 使得 20n + 2 能整除 2003n + 2002 n 20n + 2 2003n + 2002 n 20n + 2 2003n + 2002 求所有的正整数对 (x, y), 满足 x y = y x y (x, y) x y = y x y. (x, y) x y = y x y 对于任意正整数 n, 记 n 的所有正约数组成的集合为 S n 证明 : S n 中至多有一半元素的个位数为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5DAD2BBD5C2D0D0C1D0CABD2E646F63>

<4D F736F F D20B5DAD2BBD5C2D0D0C1D0CABD2E646F63> 线性代数 课教案 学 期 :6 7 学年第一学期 学时 : 45 学时 系 ( 部 ): 基础部 教研室 : 理科教研室 授课教师 : 张焕玮 授课班级所 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 授课班级 在系 所在系 管理工程系管理工程系 6 物流管理 班 6 物流管理 4 班 第 次课教案 6 年 9 月 7 日星期三 章 节 : 第一章行列式 教学任务 :. 阶行列式的定义 使学生了解 阶行列式的定义, 会计算二阶和三阶行列式

More information

数学分析(I)短课程 [Part 2] 4mm 自然数、整数和有理数

数学分析(I)短课程 [Part 2]   4mm 自然数、整数和有理数 .. 数学分析 (I) 短课程 [Part 2] 自然数 整数和有理数 孙伟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算子代数中心 Week 2 to 18. Fall 2014 孙伟 ( 数学系算子代数中心 ) 数学分析 (I) 短课程 Week 2 to 18. Fall 2014 1 / 78 3. 自然数理论初步 孙伟 ( 数学系算子代数中心 ) 数学分析 (I) 短课程 Week 2 to 18. Fall 2014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Ι! # % & ( ) & % / 0 ( # ( 1 2 & 3 # ) 123 #, # #!. + 4 5 6, 7 8 9 : 5 ; < = >?? Α Β Χ Δ : 5 > Ε Φ > Γ > Α Β #! Η % # (, # # #, & # % % %+ ( Ι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x01.doc

Microsoft Word - ex01.doc 数域定义 第一章多项式一 内容提要 1.1 数域 设 F 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集合, 其中包括 和 1. 如果 F 中任意两数 ( 这两个数可以相同 ) 的和 差 积 商 ( 除数不为零 ) 仍然是 F 中的数, 那么 F 就称为一个数域. 1. 一元多项式定义设 是一非负整数. 形式表达式 其中 1 1.2 一元多项式 1 ax + a 1x + + a L, a, a, L, a 属于数域 F,

More information

精 勤 求 学 自 强 不 息 Born to win! 解 析 : 由 极 限 的 保 号 性 知 存 在 U ( a) 当 a 时 f ( ) f ( a) 故 f ( ) 在 点 a 不 取 极 值 f ( ) f ( a) f ( ) f ( a) lim lim a a a a ( a)

精 勤 求 学 自 强 不 息 Born to win! 解 析 : 由 极 限 的 保 号 性 知 存 在 U ( a) 当 a 时 f ( ) f ( a) 故 f ( ) 在 点 a 不 取 极 值 f ( ) f ( a) f ( ) f ( a) lim lim a a a a ( a) 年 考 研 数 学 二 模 拟 题 ( 二 ) 参 考 答 案 本 试 卷 满 分 5 考 试 时 间 8 分 钟 一 选 择 题 :~8 小 题 每 小 题 分 共 分 下 列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只 有 一 项 符 合 题 目 要 求 的 请 将 所 选 项 前 的 字 母 填 在 答 题 纸 指 定 位 置 上 () 在 点 处 不 存 在 极 限 的 函 数 是 (

More information

第三讲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三讲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 三 讲 空 间 解 析 几 何 与 向 量 代 数 3.. 向 量 代 数. 数 量 积 ( 内 积 ): a b = a b cos θ; θ 是 ab, 之 间 的 夹 角. 向 量 积 ( 外 积 ): a b = a b sin θ; a b a, a b b, 构 成 右 手 系 a b( 含 共 线 ) a b = ; a b a b = aba,, b 3. 坐 标 表 示 : ab

More information

. () ; () ; (3) ; (4).. () : P.4 3.4; P. A (3). () : P. A (5)(6); B. (3) : P.33 A (9),. (4) : P. B 5, 7(). (5) : P.8 3.3; P ; P.89 A 7. (6) : P.

. () ; () ; (3) ; (4).. () : P.4 3.4; P. A (3). () : P. A (5)(6); B. (3) : P.33 A (9),. (4) : P. B 5, 7(). (5) : P.8 3.3; P ; P.89 A 7. (6) : P. () * 3 6 6 3 9 4 3 5 8 6 : 3. () ; () ; (3) (); (4) ; ; (5) ; ; (6) ; (7) (); (8) (, ); (9) ; () ; * Email: huangzh@whu.edu.cn . () ; () ; (3) ; (4).. () : P.4 3.4; P. A (3). () : P. A (5)(6); B. (3) :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线性代数基础

第一章 线性代数基础 第一章线性代数方法矩阵是人们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也是线性代数中一个基本概念 矩阵常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一个 n 阶矩阵 A 是如下 行 n 列的数表 n n n A 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 矩阵被称为二维数组, 向量被称为一维数组 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组成一个行向量, 所以矩阵是有限个同维行向量的排列 本章结合数学软件 MATAB 的计算机操作, 介绍线性代数中的矩阵行变换 线性方程组解结构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7 Rings ring. ring integral domain, ring The Ring of Integers ring Z., Z,,. Euclid s Algorithm,.,. Theorem (Euclid s Algorithm). n

Chapter 7 Rings ring. ring integral domain, ring The Ring of Integers ring Z., Z,,. Euclid s Algorithm,.,. Theorem (Euclid s Algorithm). n Chapter 7 Rings ring. ring integral domain, ring. 7.1. The Ring of Integers ring Z., Z,,. Euclid s Algorithm,.,. Theorem 7.1.1 (Euclid s Algorithm). n, m Z, h, r Z, 0 r < n, m = h n + r. Proof.,. ring,.

More information

Ζ # % & ( ) % + & ) / 0 0 1 0 2 3 ( ( # 4 & 5 & 4 2 2 ( 1 ) ). / 6 # ( 2 78 9 % + : ; ( ; < = % > ) / 4 % 1 & % 1 ) 8 (? Α >? Β? Χ Β Δ Ε ;> Φ Β >? = Β Χ? Α Γ Η 0 Γ > 0 0 Γ 0 Β Β Χ 5 Ι ϑ 0 Γ 1 ) & Ε 0 Α

More information

微积分 授课讲义

微积分 授课讲义 2018 10 aiwanjun@sjtu.edu.cn 1201 / 18:00-20:20 213 14:00-17:00 I II Taylor : , n R n : x = (x 1, x 2,..., x n ) R; x, x y ; δ( ) ; ; ; ; ; ( ) ; ( / ) ; ; Ů(P 1,δ) P 1 U(P 0,δ) P 0 Ω P 1: 1.1 ( ). Ω

More information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类 似 地, 又 可 定 义 变 下 限 的 定 积 分 : ( ). 与 ψ 统 称 为 变 限 积 分. f ( ) d f ( t) dt,, 注 在 变 限 积 分 (1) 与 () 中, 不 可 再 把 积 分 变 量 写 成 的 形 式 ( 例 如 ) 以 免 与 积 分 上 下 限 的 5 ( 一 ) 微 积 分 学 基 本 定 理 当 函 数 的 可 积 性 问 题 告 一 段 落, 并 对 定 积 分 的 性 质 有 了 足 够 的 认 识 之 后, 接 着 要 来 解 决 一 个 以 前 多 次 提 到 过 的 问 题 在 定 积 分 形 式 下 证 明 连 续 函 数 必 定 存 在 原 函 数. 一 变 限 积 分 与 原 函 数 的 存 在 性 设 f 在 [,] 上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95 + t lim( ) = te dt =. α α = lim[( + ) ] = e, α α α α = t t t t te dt = tde = te α α e dt = αe e, =, e α = αe α e α, α =. y z = yf, f( u) z + yz y =. z y y y y y y z = yf + y f = yf f, y y y y z y =

More information

ENGG1410-F Tutorial 6

ENGG1410-F Tutorial 6 Jianwen Zha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16 Problem 1. Matrix Diagonalization Diagonalize the following matrix: A = [ ] 1 2 4 3 2/16 Solution The

More information

Ρ Τ Π Υ 8 ). /0+ 1, 234) ς Ω! Ω! # Ω Ξ %& Π 8 Δ, + 8 ),. Ψ4) (. / 0+ 1, > + 1, / : ( 2 : / < Α : / %& %& Ζ Θ Π Π 4 Π Τ > [ [ Ζ ] ] %& Τ Τ Ζ Ζ Π

Ρ Τ Π Υ 8 ). /0+ 1, 234) ς Ω! Ω! # Ω Ξ %& Π 8 Δ, + 8 ),. Ψ4) (. / 0+ 1, > + 1, / : ( 2 : / < Α : / %& %& Ζ Θ Π Π 4 Π Τ > [ [ Ζ ] ] %& Τ Τ Ζ Ζ Π ! # % & ( ) + (,. /0 +1, 234) % 5 / 0 6/ 7 7 & % 8 9 : / ; 34 : + 3. & < / = : / 0 5 /: = + % >+ ( 4 : 0, 7 : 0,? & % 5. / 0:? : / : 43 : 2 : Α : / 6 3 : ; Β?? : Α 0+ 1,4. Α? + & % ; 4 ( :. Α 6 4 : &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6 & () ) &+ & ( & +, () + 0. / & / &1 / &1, & ( ( & +. 4 / &1 5,

# # # #!! % &! # % 6 & () ) &+ & ( & +, () + 0. / & / &1 / &1, & ( ( & +. 4 / &1 5, # # # #!! % &! # % 6 & () ) &+ & ( & +, () + 0. / & / &1 / &1, & ( 0 2 3 ( & +. 4 / &1 5, !! & 6 7! 6! &1 + 51, (,1 ( 5& (5( (5 & &1 8. +5 &1 +,,( ! (! 6 9/: ;/:! % 7 3 &1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x y z.... X Y (cdf) F (x, y) = P (X x, Y y) (X, Y ) 3.1. (X, Y ) 3.2 P (x 1 < X x 2, y 1 < Y y 2 ) = F (x 2, y 2 ) F (x 2, y 1 ) F (x 1, y 2

x y z.... X Y (cdf) F (x, y) = P (X x, Y y) (X, Y ) 3.1. (X, Y ) 3.2 P (x 1 < X x 2, y 1 < Y y 2 ) = F (x 2, y 2 ) F (x 2, y 1 ) F (x 1, y 2 3 3.... xy z.... X Y (cdf) F (x, y) = P (X x, Y y) (X, Y ) 3.. (X, Y ) 3.2 P (x < X x 2, y < Y y 2 ) = F (x 2, y 2 ) F (x 2, y ) F (x, y 2 ) + F (x, y ) 3. F (a, b) 3.2 (x 2, y 2) (x, y 2) (x 2, y ) (x,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Α Α Α Α Χ Χ Α Χ Α Α Χ Α Α Α Α

! # %& ( %! & & + %!, ( Α Α Α Α Χ Χ Α Χ Α Α Χ Α Α Α Α Ε! # % & ( )%! & & + %!, (./ 0 1 & & 2. 3 &. 4/. %! / (! %2 % ( 5 4 5 ) 2! 6 2! 2 2. / & 7 2! % &. 3.! & (. 2 & & / 8 2. ( % 2 & 2.! 9. %./ 5 : ; 5. % & %2 2 & % 2!! /. . %! & % &? & 5 6!% 2.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0 ) + 1 0 2 & 4 56 7 8 5 0 9 7 # & : 6/ # ; 4 6 # # ; < 8 / # 7 & & = # < > 6 +? # Α # + + Β # Χ Χ Χ > Δ / < Ε + & 6 ; > > 6 & > < > # < & 6 & + : & = & < > 6+?. = & & ) &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6 0 &6,: & ) ; ; < 7 ; = = ;# > <# > 7 # 0 7#? Α <7 7 < = ; <

& &((. ) ( & ) 6 0 &6,: & ) ; ; < 7 ; = = ;# > <# > 7 # 0 7#? Α <7 7 < = ; < ! # %& ( )! & +, &. / 0 # # 1 1 2 # 3 4!. &5 (& ) 6 0 0 2! +! +( &) 6 0 7 & 6 8. 9 6 &((. ) 6 4. 6 + ( & ) 6 0 &6,: & )6 0 3 7 ; ; < 7 ; = = ;# > 7 # 0 7#? Α

More information

四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 1 章 行列式 了解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 2 3 阶行列式的计算, 会计算较简单的 n 阶 行列式, 掌握 Cramer 法则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 大作业 第 2 章 矩阵 理解矩阵的概念, 掌握矩阵的运

四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 1 章 行列式 了解行列式的定义和性质, 掌握 2 3 阶行列式的计算, 会计算较简单的 n 阶 行列式, 掌握 Cramer 法则 章节数 授课 实验 上机 讨论 作业 自学 综合 大作业 第 2 章 矩阵 理解矩阵的概念, 掌握矩阵的运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I 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Linear Algebra and GeometryI 课程编号 :MATH 1037 课内学时 :66( 理论学时 :62, 上机学时 :4) 学分 :4 适用对象 : 电气 电信 软件 理学 钱学森班等专业 先修课程 : 高等数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 (1) 魏战线 李继成编, 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 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数二答案

Microsoft Word - 数二答案 数二测试答案 一 选择题 ( 本题共 8 小题, 每小题 分, 满分 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 项符合题目要求, 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5 6 7 8 C A C B A () 当 时, 下面 个无穷小量中阶数最高的是 (A) + (B) + 5 + 5 (C) 答案 () ln( ) ln( ) + () cos sin t dt 解析 (A) 项 : 当 时,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0+(,,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2 34 56 7 86 9

More information

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赛区赛试卷解答 ( 数学类,2009) 考试形式 : 闭卷考试时间 : 120 分钟满分 : 100 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专业 : 线满分 得分 注意 :1 所有答题都须写在此试卷纸密封线右边, 写在其它纸上一律无效.

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赛区赛试卷解答 ( 数学类,2009) 考试形式 : 闭卷考试时间 : 120 分钟满分 : 100 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专业 : 线满分 得分 注意 :1 所有答题都须写在此试卷纸密封线右边, 写在其它纸上一律无效. 首届中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赛区赛试卷解答 ( 数学类,9) 考试形式 : 闭卷考试时间 : 分钟满分 : 分.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专业 : 线满分 5 5 5 5 注意 : 所有答题都须写在此试卷纸密封线右边, 写在其它纸上一律无效. 密封线左边请勿答题, 密封线外不得有姓名及相关标记. 一 (5 分 ) 求经过三平行直线 L : x= y = z, 年级 : 封 L : x = y = z+,

More information

Π Ρ! #! % & #! (! )! + %!!. / 0% # 0 2 3 3 4 7 8 9 Δ5?? 5 9? Κ :5 5 7 < 7 Δ 7 9 :5? / + 0 5 6 6 7 : ; 7 < = >? : Α8 5 > :9 Β 5 Χ : = 8 + ΑΔ? 9 Β Ε 9 = 9? : ; : Α 5 9 7 3 5 > 5 Δ > Β Χ < :? 3 9? 5 Χ 9 Β

More information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概 念 导 数 的 几 何 意 义 和 物 理 意 义 函 数 的 可 导 性 与 连 续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平 面 曲 线 的 切 线 和 法 线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四 则 运 算 基 本 初 等 函 数 的 导 数 复 合 函 数 反 函 数 隐 函 数 以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概 念 导 数 的 几 何 意 义 和 物 理 意 义 函 数 的 可 导 性 与 连 续 性 之 间 的 关 系 平 面 曲 线 的 切 线 和 法 线 导 数 和 微 分 的 四 则 运 算 基 本 初 等 函 数 的 导 数 复 合 函 数 反 函 数 隐 函 数 以 2015 年 考 研 数 学 二 考 试 大 纲 考 试 科 目 : 高 等 数 学 线 性 代 数 考 试 形 式 和 试 卷 结 构 一 试 卷 满 分 及 考 试 时 间 试 卷 满 分 为 150 分, 考 试 时 间 为 180 分 钟. 二 答 题 方 式 答 题 方 式 为 闭 卷 笔 试. 三 试 卷 内 容 结 构 高 等 教 学 约 78% 线 性 代 数 约 22% 四 试 卷

More information

4 A C n n, AA = A A, A,,, Hermite, Hermite,, A, A A, A, A 4 (, 4,, A A, ( A C n n, A A n, 4 A = (a ij n n, λ, λ,, λ n A n n ( (Schur λ i n

4 A C n n, AA = A A, A,,, Hermite, Hermite,, A, A A, A, A 4 (, 4,, A A, ( A C n n, A A n, 4 A = (a ij n n, λ, λ,, λ n A n n ( (Schur λ i n ,?,,, A, A ( Gauss m n A B P Q ( Ir B = P AQ r(a = r, A Ax = b P Ax = P b, x = Qy, ( Ir y = P b (4 (4, A A = ( P Ir Q,,, Schur, Cholesky LU, ( QR,, Schur,, (,,, 4 A AA = A A Schur, U U AU = T AA = A A

More information

7. 下列矩阵中, 与矩阵 相似的为. A.. C.. B.. D. 8. 设 AB, 为 n 阶矩阵, 记 rx ( ) 为矩阵 X 的秩,( XY?) 表示分块矩阵, 则 A. r( A? AB) r( A). B. r( A? BA) r( A). C. r A B r A r B (? )

7. 下列矩阵中, 与矩阵 相似的为. A.. C.. B.. D. 8. 设 AB, 为 n 阶矩阵, 记 rx ( ) 为矩阵 X 的秩,( XY?) 表示分块矩阵, 则 A. r( A? AB) r( A). B. r( A? BA) r( A). C. r A B r A r B (? ) 8 数二真题 一 选择题 :~8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分. 下面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若 lim( e a b), 则 A. a, b. B. a, b. C. a, b. D. a, b.. 下列函数中, 在 处不可导的是 A. f ( ) sin. B. f ( ) sin. C. f ( ) cos. D. f ( ) cos. a,,,,. 设函数

More information

矩阵函数

矩阵函数 矩阵函数 矩阵分析 - 研究生课程 矩阵的多项式表示与矩阵的极小多项式 定义 1: 已知 和关于变量 的多项 式 那么我们称 为 的矩阵多项式 n x n 1 n 1 1 0 f( x) a x + a x + L + a x+ a n n n 1 n 1 1 0 f( ) a + a + L + a + a I n n n C 设为一个阶矩阵, 为其 Jordan 标准形, 则 n J 于是有 1

More information

2006ÄêÈ«¹ú˶ʿÑо¿ÉúÈëѧͳһ¿¼ÊÔÊýѧ¶þÊÔÌâ

2006ÄêÈ«¹ú˶ʿÑо¿ÉúÈëѧͳһ¿¼ÊÔÊýѧ¶þÊÔÌâ 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hp://download.kaoan.com 6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 ( 二 ) 一 填空题 + 4sin () 曲线 = 的水平渐近线方程为. 5 cos sin d,, () 设函数 f ( ) = 在 = 处连续, 则 a =. a, = + d () 广义积分 =. ( + ) ( ) (4) 微分方程 = 的通解是. d (5) 设函数 = ( ) 由方程 =

More information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co ] 考研数学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第一讲 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按行 ( 列 ) 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 了解行列式的概念, 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 ( 列 ) 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基本概念 公式与方法精讲 一 行列式的概念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co ] 考研数学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第一讲 行列式 考试内容 行列式按行 ( 列 ) 展开定理 考试要求. 了解行列式的概念, 掌握行列式的性质.. 会应用行列式的性质和行列式按行 ( 列 ) 展开定理计算行列式. 基本概念 公式与方法精讲 一 行列式的概念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co ] 考研数学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考研数学 - 讲义 主讲 : 朱长龙 欢迎使用新东方在线电子教材 目 录 第一讲行列式... 第二讲矩阵... 9 第三讲向量... 第四讲线性方程组... 3 第五讲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38 第六讲二次型... 43 新东方在线 [www.koolear.co ] 考研数学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第一讲 行列式 考试内容

More information

矩阵论 第三章:矩阵分析

矩阵论 第三章:矩阵分析 矩阵论 第三章 : 矩阵分析 马锦华 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 中山大学 第三章 : 矩阵分析 3.1 矩阵序列 3.2 矩阵级数 3.3 矩阵函数 3.4 矩阵的微分与积分 3.5 矩阵分析应用举例 2 矩阵序列 定义 3.1: 设有中的矩阵序列 其中 若 m n C lim a a i 1, 2,, m; j 1, 2,, n, ij ij, 收敛于 记为 或 a ij mn 不收敛的矩阵序列称为发散.,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03133C4EAB9A4B3CCCBB6CABFCAFDD1A7D7A8D2B5BFCEBFBCCAD4B4F3B8D9D3EBD2AAC7F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03133C4EAB9A4B3CCCBB6CABFCAFDD1A7D7A8D2B5BFCEBFBCCAD4B4F3B8D9D3EBD2AAC7F3> 工 程 硕 士 数 学 考 试 大 纲 与 要 求 ( 包 括 高 等 数 学 和 线 性 代 数 ) 一 函 数 极 限 与 连 续 第 一 部 分 : 高 等 数 学 考 试 内 容 函 数 的 概 念 及 表 示 法 函 数 的 有 界 性 单 调 性 周 期 性 和 奇 偶 性 复 合 函 数 反 函 数 分 段 函 数 和 隐 函 数 基 本 初 等 函 数 的 性 质 及 其 图 形 初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第 吕玉 琦 等 人 体 心 脏 的 三 维 超 声 成 像 期 左 心 室边界 轮廓 的 校 正 由于 采 集 幅 图 象时 探 头 位 置 及 角度 稍 有变 化 就 会 导 致 幅 图象 的 心 尖 位置 及 左 心 室 长 轴 位置 在 图象 中 不 重合 因 此 必 须 进 行轮 廓 校 正 校 正 以 第 幅 二 维超 声 心 动 图 为 标 准 对 后 续的 幅 图 象

More information

第 章 向量代数与 何空间的结构 2015 年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1.1 向量的概念 定义 1. 既有 小 又有 向的量成为向量 ( 或 量 ). 向量 般 粗体 写字母或希腊字母表, 如 a, b, c, α, β, γ 等. 与之对应, 细体字母表 数量. 在 何上, 个向量 a

第 章 向量代数与 何空间的结构 2015 年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1.1 向量的概念 定义 1. 既有 小 又有 向的量成为向量 ( 或 量 ). 向量 般 粗体 写字母或希腊字母表, 如 a, b, c, α, β, γ 等. 与之对应, 细体字母表 数量. 在 何上, 个向量 a 1 解析几何选讲 解析 何指借助笛卡尔坐标系, 由笛卡尔 费马等数学家创 并发展. 它是 代数 法研究 何对象之间的关系和性质的 门 何学分. 摘 百度百科 (1) 与其说是 何学的 门分, 不如说是 何学的一种方法 ; 通过平 ( 空间 ) 的坐标系, 建 点与实数对之间的 对应关系 ; 得到曲线或曲 与 程之间的对应关系 ; 代数 法研究 何问题, 或 何 法研究代数问题. (2) 核 思想 :

More information

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practice link in the reform since 2000, this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study mode and make the teaching method becomes vivid an

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practice link in the reform since 2000, this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study mode and make the teaching method becomes vivid an 线性代数 (B 类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MA0014/MA077 * 学时 (Credit Hours) 48 * 学分 (Credits) * 课程名称 ( 中文 ) 线性代数 (B 类 ) (Course Name) ( 英文 )Linear Algebra (B class) 课程性质 (Cours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µÚ2½².doc

Microsoft Word - µÚ2½².doc 第 讲 度量空间及其拓扑 教学目的 : 介绍度量空间的公理及其拓扑性质 授课要点 : 度量空间 赋范空间 内积空间的公理体系以及三者的相互关系 定义 设 X 是某个集合 d : X X R 是一个二元映射 满足 ) d ; d = 当且仅当 x = y ) d = d 3) d d 三角不等式 ) 则称 d 是 X 上的度量 距离 ) 函数 称 X 为度量 距离 ) 空间 有时为了明确 记为 X d)

More information

koji-13.dvi

koji-13.dvi 26 13 1, 2, 3, 4, 5, 6, 7 1 18 1. xy D D = {(x, y) y 2 x 4 y 2,y } x + y2 dxdy D 2 y O 4 x 2. xyz D D = {(x, y, z) x 1, y x 2, z 1, y+ z x} D 3. [, 1] [, 1] (, ) 2 f (1)

More information

: ; # 7 ( 8 7

: ; # 7 ( 8 7 (! # % & ( ) +,. / +. 0 0 ) 1. 2 3 +4 1/,5,6 )/ ) 7 7 8 9 : ; 7 8 7 # 7 ( 8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0! #,. # 0(! #,. # 0!. # 0 0 7 7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正整数 p, 都有 p 成立. 5. 正项级数收敛判定 设级数, 若 0(,, ), 则称 为正项级数. 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部分和所成的数列有界. () 比较法 设 和 v 均为正项级数, 且 v (,, ), 如果级数 v 收敛, 则级数 也收敛 ; 如果级数 发散, 则级数 v 也

正整数 p, 都有 p 成立. 5. 正项级数收敛判定 设级数, 若 0(,, ), 则称 为正项级数. 正项级数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的部分和所成的数列有界. () 比较法 设 和 v 均为正项级数, 且 v (,, ), 如果级数 v 收敛, 则级数 也收敛 ; 如果级数 发散, 则级数 v 也 08 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重要分析 ( 高中数学 ) 考点 级数的敛散性. 定义 若数项级数 的部分和数列 { S } 的极限存在, 即 lm S S, 则称级数 收敛, 否则就称级数 发 散. 当级数 收敛时, 称极限值 lm S S 为此级数和, 称 r S S 为级数的余项或余和.. 几个重要级数 () 几何级数 ( 等比级数 ) q 当 0 q 时收敛, 当 q 时发散. () p 级数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FB0CCE2BCAFA3A8D7DC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CFB0CCE2BCAFA3A8D7DCA3A92E646F63> 数域定义 第一章多项式一 内容提要. 数域 设 F 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集合, 其中包括 和. 如果 F 中任意两数 ( 这两个数可以相同 ) 的和 差 积 商 ( 除数不为零 ) 仍然是 F 中的数, 那么 F 就称为一个数域.. 一元多项式定义设 是一非负整数. 形式表达式 其中. 一元多项式,,,, 属于数域 F, 称为数域 F 上的一元多项式.. 多项式的运算 () 加法设 = = f (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0 1,! # % & ( ) + /, 2 3 4 5 6 7 8 6 6 9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第一类换元法 ( 凑微分法 ) 学习指导 复习 : 凑微分 部分常用的凑微分 : () n d d( (4) d d( ); (5) d d(ln ); n n (6) e d d( e ); () d d( b); ); () d d( ); (7) sin d d (cos ) 常见凑微分公式 ); ( ) ( ) ( b d b f d b f ); ( ) ( ) ( n n n n d f

More information

WL100014ZW.PDF

WL100014ZW.PDF A Z 1 238 H U 1 92 1 2 3 1 1 1 H H H 235 238 92 U 92 U 1.1 2 1 H 3 1 H 3 2 He 4 2 He 6 3 Hi 7 3 Hi 9 4 Be 10 5 B 2 1.113MeV H 1 4 2 He B/ A =7.075MeV 4 He 238 94 Pu U + +5.6MeV 234 92 2 235 U + 200MeV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arctan lim ln +. 6 ( + ). arctan arctan + ln 6 lim lim lim y y ( ln ) lim 6 6 ( + ) y + y dy. d y yd + dy ln d + dy y ln d d dy, dy ln d, y + y y dy dy ln y+ + d d y y ln ( + ) + dy d dy ln d dy + d 7.

More information

,

, zwp@ustc.edu.cn Office: 1006 Phone: 63600565 http://staff.ustc.edu.cn/~zwp/ http://fisher.stat.ustc.edu.cn 1.1................. 2 1.2,........... 9 1.3................. 13 1.4.................... 16 1.5..................

More information

!! )!!! +,./ 0 1 +, 2 3 4, # 8,2 6, 2 6,,2 6, 2 6 3,2 6 5, 2 6 3, 2 6 9!, , 2 6 9, 2 3 9, 2 6 9,

!! )!!! +,./ 0 1 +, 2 3 4, # 8,2 6, 2 6,,2 6, 2 6 3,2 6 5, 2 6 3, 2 6 9!, , 2 6 9, 2 3 9, 2 6 9, ! # !! )!!! +,./ 0 1 +, 2 3 4, 23 3 5 67 # 8,2 6, 2 6,,2 6, 2 6 3,2 6 5, 2 6 3, 2 6 9!, 2 6 65, 2 6 9, 2 3 9, 2 6 9, 2 6 3 5 , 2 6 2, 2 6, 2 6 2, 2 6!!!, 2, 4 # : :, 2 6.! # ; /< = > /?, 2 3! 9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神奇的矩阵2.doc

Microsoft Word - 1神奇的矩阵2.doc 题 目 : 神 奇 的 矩 阵 第 二 季 ( 修 改 版 2.1) 学 校 : 哈 尔 滨 工 程 大 学 姓 名 : 黎 文 科 联 系 方 式 : QQ 群 :53937814 联 系 方 式 : 190356321@qq.com Contents CONTENTS... 2 前 言... 3 绪 论... 4 1 从 坐 标 系 谈 起... 8 2 内 积 与 范 数 的 深 入 理 解...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5A1A BFBCD1D0CAFDD1A7D2BBD5E6CCE2BCB0B4F0B0B8BDE2CEF6A3A8CEC4B6BCB0E6A3A9>

<4D F736F F D2035A1A BFBCD1D0CAFDD1A7D2BBD5E6CCE2BCB0B4F0B0B8BDE2CEF6A3A8CEC4B6BCB0E6A3A9> 8 考研数学 ( 一 ) 真题及答案解析 ( 文都版 ) 来源 : 文都教育 一 选择题 :~8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3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列函数中, 在 处不可导的是 ( ) A. f ( ) si B. f ( ) si C. f ( ) cos D. f ( ) cos 答案 :(D) 解析 : 方法一 : f( ) f() si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31BDB220CFDFD0D4BFD5BCE42E BBCE6C8DDC4A3CABD5D>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B5DA31BDB220CFDFD0D4BFD5BCE42E BBCE6C8DDC4A3CABD5D> 矩阵论 主讲教师 : 徐乐 2014 年 9 月 24 日星期三 徐乐 教师信息 电子工程学院 办公室电话 : 88204458 Email: 矩阵论 2 前言 矩阵理论是一门数学学科, 是众多理工学 科的重要数学工具 是目前非常活跃的经典数学基础课程 现代科技各领域处理有限维空间形式与数量关 系的强有力工具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核心 矩阵运算与求解 矩阵理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矩阵论 3 发展

More information

! /. /. /> /. / Ε Χ /. 2 5 /. /. / /. 5 / Φ0 5 7 Γ Η Ε 9 5 /

! /. /. /> /. / Ε Χ /. 2 5 /. /. / /. 5 / Φ0 5 7 Γ Η Ε 9 5 / ! # %& ( %) & +, + % ) # % % ). / 0 /. /10 2 /3. /!. 4 5 /6. /. 7!8! 9 / 5 : 6 8 : 7 ; < 5 7 9 1. 5 /3 5 7 9 7! 4 5 5 /! 7 = /6 5 / 0 5 /. 7 : 6 8 : 9 5 / >? 0 /.? 0 /1> 30 /!0 7 3 Α 9 / 5 7 9 /. 7 Β Χ9

More information

式与重根的联系, 掌握复系数与实系数的标准分解式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两个多项式作为形式多项式相等和作为多项式函数相等的定义及两者的等价 ; 最大公因式和互素, 因式分解定理和标准分解式, 有理数域上的多项式 教学难点是多项式代数和多项式函数两个不同角度研究多项式的方法和联系, 最大公因式

式与重根的联系, 掌握复系数与实系数的标准分解式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两个多项式作为形式多项式相等和作为多项式函数相等的定义及两者的等价 ; 最大公因式和互素, 因式分解定理和标准分解式, 有理数域上的多项式 教学难点是多项式代数和多项式函数两个不同角度研究多项式的方法和联系, 最大公因式 高等代数选讲 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1511105003 课程名称 : 高等代数选讲学时 / 学分 :54/3 先修课程 : 数学分析 高等代数 近世代数 适用专业 : 数学与应用数学开课教研室 : 代数与几何教研室 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1. 课程性质 :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 是在学生学完高等代数等专业基础课程, 已具备一定的代数知识基础之后开设的高等代数提高课程 2. 课程任务 :

More information

第二讲 数列

第二讲   数列 Togisu XueD Persolized Eduio Developme Ceer 高 考 中 不 等 式 问 题 的 解 决 方 法 通 润 达 久 王 力 前 言 : 近 年 来 不 等 式 问 题 正 越 来 越 多 的 出 现 在 调 研 题 和 高 考 试 题 中 而 且 大 多 出 现 在 江 苏 高 考 的 填 空 压 轴 题 中 是 高 考 考 察 的 重 点 和 难 点 由 于

More information

4= 8 4 < 4 ϑ = 4 ϑ ; 4 4= = 8 : 4 < : 4 < Κ : 4 ϑ ; : = 4 4 : ;

4= 8 4 < 4 ϑ = 4 ϑ ; 4 4= = 8 : 4 < : 4 < Κ : 4 ϑ ; : = 4 4 : ; ! #! % & ( ) +!, + +!. / 0 /, 2 ) 3 4 5 6 7 8 8 8 9 : 9 ;< 9 = = = 4 ) > (/?08 4 ; ; 8 Β Χ 2 ΔΔ2 4 4 8 4 8 4 8 Ε Φ Α, 3Γ Η Ι 4 ϑ 8 4 ϑ 8 4 8 4 < 8 4 5 8 4 4

More information

(5) 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 若级数 v 收敛, 则 lm v 0 4 柯西收敛原理 级数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总存在正整数 N, 使得当 N 时, 对于任意的 正整数 p, 都有 p 成立 5 正项级数收敛判定 设级数, 若 0(,, ), 则称 为正项级数 正项级数

(5) 级数收敛的必要条件 : 若级数 v 收敛, 则 lm v 0 4 柯西收敛原理 级数 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为 : 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总存在正整数 N, 使得当 N 时, 对于任意的 正整数 p, 都有 p 成立 5 正项级数收敛判定 设级数, 若 0(,, ), 则称 为正项级数 正项级数 08 上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重要分析 ( 高中数学 ) 考点 两个重要极限 s lm ; lm 0 e ( 或 lm( ) e ) 0 考点 级数的敛散性 定义 若数项级数 的部分和数列 { S } 的极限存在, 即 lm S S, 则称级数 收敛, 否则就称级数 发 散 当级数 收敛时, 称极限值 lm S 几个重要级数 S 为此级数和, 称 r S S 为级数的余项或余和 () 几何级数 ( 等比级数

More information

lim f(x) lim g(x) 0, lim f(x) g(x),

lim f(x) lim g(x) 0, lim f(x) g(x), 2016 11 14 1 15 lim f(x) lim g(x) 0, lim f(x) g(x), 0 0. 2 15 1 f(x) g(x) (1). lim x a f(x) = lim x a g(x) = 0; (2). a g (x) f (x) (3). lim ( ). x a g (x) f(x) lim x a g(x) = lim f (x) x a g (x). 3 15

More information

3.1 ( )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ean) (Median) Previous Next

3.1 ( )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ean) (Median) Previous Next 3-1: 3.1 ( )........... 2 3.1.1 (Expectation)........ 2 3.1.2............. 12 3.1.3 (Conditional Mean)..... 17 3.1.4 (Median)............ 22 Previous Next First Last Back Forward 1 1.. 2. ( ): ( ), 3.

More information

, ( 6 7 8! 9! (, 4 : : ; 0.<. = (>!? Α% ), Β 0< Χ 0< Χ 2 Δ Ε Φ( 7 Γ Β Δ Η7 (7 Ι + ) ϑ!, 4 0 / / 2 / / < 5 02

, ( 6 7 8! 9! (, 4 : : ; 0.<. = (>!? Α% ), Β 0< Χ 0< Χ 2 Δ Ε Φ( 7 Γ Β Δ Η7 (7 Ι + ) ϑ!, 4 0 / / 2 / / < 5 02 ! # % & ( ) +, ) %,! # % & ( ( ) +,. / / 01 23 01 4, 0/ / 5 0 , ( 6 7 8! 9! (, 4 : : ; 0.!? Α% ), Β 0< Χ 0< Χ 2 Δ Ε Φ( 7 Γ Β Δ 5 3 3 5 3 1 Η7 (7 Ι + ) ϑ!, 4 0 / / 2 / 3 0 0 / < 5 02 Ν!.! %) / 0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0 1

! # %! #! #! # % + &, % % ) %. /! # 0 1 ! # %! #! #! # % + &, % % ) %. /! # 0 1 2 32 % 4! #! # 4 4 2 32 4 4! # 2 32 ! # % 2 5 2 32 % % 6 2 7 8 %! 6 # %3 3 9 % /, 9 % 2 % % 3 #7 9 % 2 8 7 2 % 3 7 7 7 8 7 7 7 7 3 9 8 8 % 3! # 7 12 1191 1 ; % %

More information

精勤求学自强不息 Bor to w! (4) 设函数 s k l( ) 收敛, 则 k ( ) (A) (B) (C)- (D)- 答案 C k s k l( ) o( ) k o( ) 6 k ( k) o( ) 6 因为原级数收敛, 所以 k k. 选 C. (5) 设 是 维单位列向量, E

精勤求学自强不息 Bor to w! (4) 设函数 s k l( ) 收敛, 则 k ( ) (A) (B) (C)- (D)- 答案 C k s k l( ) o( ) k o( ) 6 k ( k) o( ) 6 因为原级数收敛, 所以 k k. 选 C. (5) 设 是 维单位列向量, E Bor to w 7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数学三试题解析 一 选择题 :~8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 指定位置上. cos () 若函数 f ( ) a b,, 在 处连续, 则 ( ) (A) ab (B) ab (C) ab (D) ab 答案 A cos lm lm, f ( )

More information

! Ν! Ν Ν & ] # Α. 7 Α ) Σ ),, Σ 87 ) Ψ ) +Ε 1)Ε Τ 7 4, <) < Ε : ), > 8 7

! Ν! Ν Ν & ] # Α. 7 Α ) Σ ),, Σ 87 ) Ψ ) +Ε 1)Ε Τ 7 4, <) < Ε : ), > 8 7 !! # & ( ) +,. )/ 0 1, 2 ) 3, 4 5. 6 7 87 + 5 1!! # : ;< = > < < ;?? Α Β Χ Β ;< Α? 6 Δ : Ε6 Χ < Χ Α < Α Α Χ? Φ > Α ;Γ ;Η Α ;?? Φ Ι 6 Ε Β ΕΒ Γ Γ > < ϑ ( = : ;Α < : Χ Κ Χ Γ? Ε Ι Χ Α Ε? Α Χ Α ; Γ ;

More information

5 551 [3-].. [5]. [6]. [7].. API API. 1 [8-9]. [1]. W = W 1) y). x [11-12] D 2 2πR = 2z E + 2R arcsin D δ R z E = πr 1 + πr ) 2 arcsin

5 551 [3-].. [5]. [6]. [7].. API API. 1 [8-9]. [1]. W = W 1) y). x [11-12] D 2 2πR = 2z E + 2R arcsin D δ R z E = πr 1 + πr ) 2 arcsin 38 5 216 1 1),2) 163318) 163318). API. TE256 A doi 1.652/1-879-15-298 MODE OF CASING EXTERNA EXTRUSION BASED ON THE PRINCIPE OF VIRTUA WORK 1) ZHAO Wanchun,2) ZENG Jia WANG Tingting FENG Xiaohan School

More information

., /,, 0!, + & )!. + + (, &, & 1 & ) ) 2 2 ) 1! 2 2

., /,, 0!, + & )!. + + (, &, & 1 & ) ) 2 2 ) 1! 2 2 ! # &!! ) ( +, ., /,, 0!, + & )!. + + (, &, & 1 & ) ) 2 2 ) 1! 2 2 ! 2 2 & & 1 3! 3, 4 45!, 2! # 1 # ( &, 2 &, # 7 + 4 3 ) 8. 9 9 : ; 4 ), 1!! 4 4 &1 &,, 2! & 1 2 1! 1! 1 & 2, & 2 & < )4 )! /! 4 4 &! &,

More information

201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三试题 一 选择题 :1~8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32 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 指定位置上. (1) 设 lim a = a, 且 a 0, 则当 n 充分大时有 ( )

2014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三试题 一 选择题 :1~8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32 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 指定位置上. (1) 设 lim a = a, 且 a 0, 则当 n 充分大时有 ( ) 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数学三试题 一 选择题 :~8 小题, 每小题 分, 共 分, 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的, 请将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纸... 指定位置上. () 设 lim, 且, 则当 充分大时有 ( ) (A) > (B) < (C) > (D) < + () 下列曲线有渐近线的是 ( ) (A) y + si (B) y + si (C) y +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ttp://www.reej.com 4-9-9 4-9-9 . a b { } a b { }. Φ ϕ ϕ ϕ { } Φ a b { }. ttp://www.reej.com 4-9-9 . ~ ma{ } ~ m m{ } ~ m~ ~ a b but m ~ 4-9-9 4 . P : ; Φ { } { ϕ ϕ a a a a a R } P pa ttp://www.reej.com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doc

Microsoft Word - 1.doc 第一章多项式 多项式理论是高等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之一 在整个高等代数课程中既相对独立 又贯穿其他章节 换句话说 多项式理论的讨论可以不依赖于高等数学的其他内容而自成体系 却可为其他章节的内容提供范例与理论依据 本章主要讨论多项式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性质 包括数域的概念 一元多项式的定义与运算规律 整除性 因式分解及根等概念 对于多元多项式 则主要讨论字典排列法与对称多项式 一重难点归纳与分析 一 ) 基本内容概述多项式理论又分为一元多项式与多元多项式两大部分

More information

数理逻辑 I Mathematical Logic I

数理逻辑 I  Mathematical Logic I 前情提要 前情提要 一阶逻辑公理系统的元定理承自命题逻辑的元定理 : 演绎定理重言规则逆否命题反证法 前情提要 一阶逻辑公理系统的元定理承自命题逻辑的元定理 : 演绎定理重言规则逆否命题反证法 前情提要 一阶逻辑公理系统的元定理承自命题逻辑的元定理 : 演绎定理重言规则逆否命题反证法 前情提要 一阶逻辑公理系统的元定理承自命题逻辑的元定理 : 演绎定理重言规则逆否命题反证法 前情提要 一阶逻辑公理系统的元定理一阶逻辑特色的元定理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6A1A BFBCD1D0CAFDD1A7B6FED5E6CCE2BCB0B4F0B0B8BDE2CEF6A3A8CEC4B6BCB0E6A3A9>

<4D F736F F D2036A1A BFBCD1D0CAFDD1A7B6FED5E6CCE2BCB0B4F0B0B8BDE2CEF6A3A8CEC4B6BCB0E6A3A9> 8 考研数学 ( 二 ) 真题及答案解析 ( 文都版 ) 来源 : 文都教育 一 选择题 :~8 小题, 每小题 4 分, 共 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若 lim(e + a + b), 则 A. a, b. B. a, b. C. a, b.. a, b. 答案 :(B) e + a + b e + a + b 解析 : lim( e + a + b )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