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全唐诗28

「香港中學文言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單元設計範本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一、

Microsoft Word - MP2018_Report_Chi _12Apr2012_.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李天命的思考藝術

皮肤病防治.doc

性病防治

中国南北特色风味名菜 _一)

全唐诗24

509 (ii) (iii) (iv) (v) 200, , , , C 57

-i-

Microsoft Word - 强迫性活动一览表.docx

2. 我 沒 有 說 實 話, 因 為 我 的 鞋 子 其 實 是 [ 黑 色 / 藍 色 / 其 他 顏 色.]. 如 果 我 說 我 現 在 是 坐 著 的, 我 說 的 是 實 話 嗎? [ 我 說 的 對 還 是 不 對 ]? [ 等 對 方 回 答 ] 3. 這 是 [ 實 話 / 對 的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4D F736F F D203938BEC7A67EABD7B942B0CAC15AC075B3E6BF57A9DBA5CDC2B2B3B92DA5BFBD54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中三選科指南 2014 subject

穨學前教育課程指引.PDF

眼病防治

中国南北特色风味名菜 _八)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穨ecr2_c.PDF

電腦相關罪行跨部門工作小組-報告書

i

发展党员工作手册

i

39898.indb

目 录 院 领 导 职 责... 1 院 长 职 责... 1 医 疗 副 院 长 职 责... 1 教 学 副 院 长 职 责... 2 科 研 副 院 长 职 责... 2 后 勤 副 院 长 职 责... 3 主 管 南 院 区 副 院 长 职 责... 3 党 委 书 记 职 责... 4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60.99%39.01%

緒 言 董 事 會 宣 佈, 為 能 更 具 效 率 調 配 本 集 團 內 的 資 金 有 效 降 低 集 團 的 對 外 貸 款, 並 促 進 本 集 團 內 公 司 間 的 結 算 服 務, 於 2016 年 9 月 30 日, 本 公 司 中 糧 財 務 與 管 理 公 司 訂 立 財 務

II II

群科課程綱要總體課程計畫書


<4D F736F F D205F30395FA4E9AA76AEC9A54EBB4FC657B5FCAAC0AAECB1B45FBD735F2E646F63>

續論

Labour Department Annual Report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天主教永年高級中學綜合高中課程手冊目錄



Microsoft Word - Panel Paper on T&D-Chinese _as at __final_.doc

江苏宁沪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PDF

声 明 本 公 司 全 体 董 事 监 事 高 级 管 理 人 员 承 诺 股 票 发 行 方 案 不 存 在 虚 假 记 载 误 导 性 陈 述 或 重 大 遗 漏, 并 对 其 真 实 性 准 确 性 和 完 整 性 承 担 个 别 和 连 带 的 法 律 责 任 根 据 证 券 法 的 规 定

绝妙故事

我 非 常 希 望 该 小 组 的 建 议 尤 其 是 其 执 行 摘 要 能 受 到 将 于 2000 年 9 月 来 纽 约 参 加 千 年 首 脑 会 议 的 所 有 领 导 人 的 注 意 这 次 历 史 性 的 高 级 别 会 议 提 供 了 一 个 独 特 的 机 会 使 我 们 能 够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榫 卯 是 什 麼? 何 時 開 始 應 用 於 建 築 中? 38 中 國 傳 統 建 築 的 屋 頂 有 哪 幾 種 形 式? 40 大 內 高 手 的 大 內 指 什 麼? 42 街 坊 四 鄰 的 坊 和 街 分 別 指 什 麼? 44 北 京 四 合 院 的 典 型 格 局 是 怎 樣 的

_Chi.ps, page Preflight ( _Chi.indd )

尿路感染防治.doc

心理障碍防治(下).do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Microsoft Word - Entry-Level Occupational Competencies for TCM in Canada200910_ch _2_.doc

Microsoft Word - Paper on PA (Chi)_ docx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i) (ii)(iii) (iv) (v)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Page i

捕捉儿童敏感期


14A 0.1%5% 14A 14A

穨_2_.PDF

(Chi)_.indb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世界名画及画家介绍(四).doc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I

4 47 / / / / / / / / / / / / / / 30 T. S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智力测试故事

樹 木 管 理 專 責 小 組 報 告 人 樹 共 融 綠 滿 家 園

Teaching kit_A4_part4.indd

(b) 3 (a) (b) 7 (a) (i) (ii) (iii) (iv) (v) (vi) (vii) 57


<4D F736F F D20A4A4B0EAB371AB4FB3E65FA4A4A4E5AAA95F5F >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奇闻怪录

1 0.05

Microsoft Word 完整版

<4D F736F F D205B345DB5D8AE4CACD AECAAFC5C1C9C1DCBDD0AB48A4CEB3F8A657AAED>

中医疗法(下).doc

Microsoft Word doc

中 國 茶 詩 與 文 人 茶 道 生 活 顏 鸝 慧 人 社 科 院 / 人 文 藝 術 教 學 中 心 摘 要 飲 茶 的 起 源, 歷 來 眾 說 紛 紜, 根 據 文 獻 資 料 顯 示, 在 唐 代 之 前, 飲 茶 只 是 一 種 區 域 性 的 生 活 風 俗 然 西 漢 時 已 有

Microsoft Word pdf.doc

vi 黃 帝 內 經 即 學 即 用 別 做 反 自 然 的 事 053 成 年 人 應 該 斷 奶 055 吃 肉 吃 素 因 人 而 異 057 要 分 清 飢 和 餓 058 生 活 現 代 化 與 本 能 退 化 061 調 神 就 是 調 節 奏 063 想 冬 泳, 先 問 問 自 己


最新监狱管理执法全书(二百零五)


30,000,000 75,000,000 75,000, (i) (ii) (iii) (iv)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2015年廉政公署民意調查

Microsoft Word - MCHA

标题

第 二 輯 目 錄.indd 2 目 錄 編 寫 說 明 附 : 香 港 中 學 文 憑 中 國 語 文 科 評 核 模 式 概 述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考 試 簡 介 及 應 試 技 巧 常 用 實 用 文 文 體 格 式 及 寫 作 技 巧 綜 合 能 力 分 項 等 級 描 述 練 習 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

[ ] [ ] Sino-French Life Insurance Co., LTD. ( ) ( ) ( )

前 言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Transcription: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 Thesis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之 研 究 A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Collection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張 慈 麟 Tsu-Ling Chang 指 導 教 授 : 林 于 弘 博 士 Advisor : Yu- Hung Lin Ph. D. 中 華 民 國 99 年 8 月 August, 2010

本 論 文 獲 國 立 編 譯 館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獎 助

謝 辭 今 夏, 論 文 終 於 完 稿 了! 回 首 來 時 路, 這 段 書 寫 論 文 的 旅 程 雖 非 千 山 萬 水 風 雨 波 折, 卻 也 思 緒 與 心 跳 交 纏, 頁 數 與 白 髮 同 生 如 今 即 將 揮 手 告 別 這 段 刻 骨 銘 心 的 歲 月, 瀟 灑 中 仍 不 免 有 幾 許 悵 然 這 本 論 文 得 以 如 期 完 成 及 獲 得 獎 助, 最 感 謝 的 是 指 導 教 授 林 于 弘 老 師 的 悉 心 指 導, 不 厭 其 煩 的 修 正 錯 誤, 讓 我 一 步 一 步 建 構 起 論 文 架 構 內 容 二 十 年 後 又 相 逢 的 恩 師 張 春 榮 老 師 和 市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的 梁 淑 瑗 老 師, 不 僅 在 口 考 時 不 吝 惜 給 予 讚 美 及 寶 貴 的 意 見, 也 提 供 諾 多 珍 貴 的 資 料, 使 本 論 文 能 去 蕪 存 菁 更 上 層 樓, 學 生 皆 銘 記 於 心 其 次 要 感 謝 的 是 這 四 年 同 窗 共 硯 筆 墨 相 親 的 秀 雲 念 慈 鳳 美 和 秀 珺 因 為 你 們, 研 究 所 的 求 學 歲 月 才 會 變 得 如 此 美 好 璀 璨 當 然 還 要 感 謝 外 子 永 安, 從 我 倆 相 遇 那 天 起, 你 就 成 了 我 溫 柔 又 剛 強 的 守 護 者, 無 怨 無 悔 的 照 顧 我 扶 持 我 ; 泓 泓 濤 濤, 你 們 是 上 天 賜 予 我 的 一 雙 禮 物, 有 了 你 們, 我 的 人 生 更 有 意 義, 你 們 的 乖 巧 獨 立, 使 媽 媽 能 無 罣 礙 的 完 成 渴 望 已 久 的 學 業 妹 妹 瑋 麟 正 宜 及 遠 在 舊 金 山 的 正 佳, 這 段 期 間 的 關 懷 與 鼓 勵, 也 是 支 持 我 的 動 力 來 源 天 上 的 爸 爸 媽 媽, 你 們 看 到 了 嗎? 今 夏, 女 兒 的 論 文 完 成 了! 慈 麟 謹 誌 於 九 十 九 年 八 月 五 日

摘 要 本 研 究 以 97 學 年 台 灣 南 一 康 軒 及 翰 林 三 家 出 版 社, 和 2008 學 年 大 陸 人 民 教 育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江 蘇 教 育 三 家 出 版 社, 共 計 兩 岸 六 家 出 版 社 一 至 十 二 冊 國 語 教 科 書 作 為 研 究 範 圍 採 用 內 容 分 析 法, 比 較 分 析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之 基 本 資 料 形 式 與 教 學 內 容 研 究 結 果 如 下 : 一 台 灣 質 精, 大 陸 量 多 : 以 選 錄 數 量 而 言, 大 陸 約 為 台 灣 的 5.55 倍 台 灣 古 典 詩 歌 數 量 雖 遠 少 於 大 陸, 但 選 錄 之 古 典 詩 歌 皆 具 有 代 表 性, 且 多 為 經 典 傳 世 之 作 ; 大 陸 選 錄 量 多, 包 含 層 面 較 廣 二 兩 岸 選 錄 皆 以 唐 詩 為 主 : 詩 是 唐 朝 文 學 的 代 表 ; 唐 詩 的 質 與 量 皆 勝 於 各 朝, 台 灣 與 大 陸 國 小 教 科 書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因 而 皆 以 唐 詩 為 主 三 兩 岸 韻 文 皆 以 詩 為 主, 七 言 絕 句 居 多 : 兩 岸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皆 以 詩 為 主 又 七 言 絕 句 的 語 言 結 構 完 整, 句 型 變 化 豐 富, 因 此 兩 岸 皆 以 七 言 絕 句 為 選 錄 主 體 四 台 灣 多 詠 景 詠 情, 大 陸 選 錄 多 樣 性 : 台 灣 版 本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以 詠 景 詠 情 為 主 大 陸 版 本 編 選 古 典 詩 歌 有 詠 景 詠 情 詠 志 詠 懷 與 詠 事 等 類 別, 選 錄 思 維 較 具 多 樣 性 五 台 灣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內 容 豐 富, 大 陸 編 排 簡 潔 : 台 灣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豐 富, 除 了 詩 作 內 容 還 加 上 注 釋 題 解 語 譯 賞 析 和 詩 人 的 生 平 和 創 作 背 景 等 項 目 ; 大 陸 教 科 書 中 的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只 列 出 詩 作 內 容, 編 排 精 簡 關 鍵 字 :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i

Abstract The study is based on textbooks published in 2008 by six publishers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ese six publishers are Nani Press, Kang Shuan Press, and Han Lin Press in Taiwan;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nd Jiangsu Education Press in Mainland China. Using context analysis to analyze fundamentals, formats, and teaching styles of ancient poetry selected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the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below: 1. Quality of ancient poetry collection in Taiwan textbooks is superior to those in Mainland China textbook. Although the number of poems collected in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is 5.55 times higher than what was collected in Taiwan textbooks, more classics poems are included in Taiwan textbooks. In contrast, there are more varieties in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2. Tang Dynasty is the main focus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Ancient poems from Tang Dynasty represent the majority of selections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as poems were the dominant form of literature during Tang Dynasty. There are more poems written in Tang dynasty and the quality of poems from Tang dynasty is also superior to those in other dynasties. As a result,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ave included more ancient poems from Tang dynasty in their elementary school textbooks. 3. Poems and Seven quatrains are the main focus both in Taiwan and Mainland ii

China textbooks. Additionally, since sentence structure of Seven quatrains is the most complete, and there are more variations in sentence patterns, seven-character regulated verses are widely selected in both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4. Taiwan textbooks select classic poems and songs that emphasize more on scenery and affection.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include more varieties of themes not limited to scenery and affection, but also ambition, aspiration, and affairs. Selections in Mainland China textbooks are more diversified relative to Taiwan textbooks. 5. More details in Taiwan textbooks versus efficient layouts in Mainland China: there is more information in Taiwan textbooks. In addition to a poem itself, notation, summary, vernacular, explication, authors backgrounds and what motivated author to write poems are also included. In Mainland China, only poems are included and text layout is simple and concise. Key words: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Mandarin, textbook, Chinese ancient poetry. iii

目 次 第 一 章 緒 論....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1 第 二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4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9 第 四 節 名 詞 釋 義...10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13 第 一 節 古 典 詩 歌 的 源 流....13 第 二 節 古 典 詩 歌 的 價 值......15 第 三 節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研 究......18 第 四 節 古 典 詩 歌 分 析 向 度......30 第 三 章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43 第 一 節 南 一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43 第 二 節 康 軒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64 第 三 節 翰 林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84 第 四 節 台 灣 各 版 本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110 第 四 章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127 第 一 節 人 民 教 育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127 第 二 節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 185 iv

第 三 節 江 蘇 教 育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245 第 四 節 大 陸 各 版 本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294 第 五 章 結 論 與 建 議..319 第 一 節 結 論.319 第 二 節 建 議.....334 參 考 文 獻....341 ( 一 ) 專 書...341 ( 二 ) 期 刊.......343 ( 三 ) 論 文...344 ( 四 ) 課 本...346 ( 五 ) 網 站... 349 附 錄 一 : 兩 岸 國 小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書 影 351 附 錄 二 : 大 陸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優 秀 詩 文 推 薦 篇 目...357 附 錄 三 : 台 北 縣 國 民 中 小 學 韻 文 教 學 補 充 教 材 361 v

表 次 表 1-2-1 97 學 年 台 灣 各 版 本 國 語 教 科 書 課 本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5 表 1-2-2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6 表 2-4-1 絕 句 平 仄 譜...32 表 2-4-2 律 詩 平 仄 譜...33 表 2-4-3 樂 府 古 體 詩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比 較 表...39 表 3-1-1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44 表 3-1-2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各 冊 數 量 分 析 統 計 表...46 表 3-1-3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分 析 統 計 表...47 表 3-1-4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48 表 3-1-5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51 表 3-1-6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樂 府 詩 用 韻 分 析 表...53 表 3-1-7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內 容 分 析 表...56 表 3-1-8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體 例 分 析 表...62 表 3-2-1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65 表 3-2-2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各 冊 數 量 分 析 統 計 表...68 表 3-2-3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分 析 統 計 表...69 表 3-2-4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70 表 3-2-5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72 vi

表 3-2-6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古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74 表 3-2-7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內 容 分 析 表...76 表 3-2-8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體 例 分 析 表...82 表 3-3-1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84 表 3-3-2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各 冊 數 量 分 析 統 計 表...87 表 3-3-3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分 析 統 計 表...88 表 3-3-4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89 表 3-3-5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近 體 詩 用 韻 分 析 表...91 表 3-3-6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古 體 詩 用 韻 分 析 表...93 表 3-3-7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內 容 分 析 表...95 表 3-3-8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體 例 分 析 表...102 表 3-3-9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第 二 階 段 統 整 活 動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一 覽 表.....103 表 3-4-1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數 量 與 比 率 統 計 對 照 表...111 表 3-4-2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冊 別 課 數 首 數 分 析 統 計 表...112 表 3-4-3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狀 況 分 析 統 計 表...113 表 3-4-4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體 裁 統 計 表...115 表 3-4-5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統 計 表...116 表 3-4-6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內 容 分 析 統 計 表...118 vii

表 3-4-7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單 元 分 析 統 計 表...119 表 3-4-8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分 類 分 析 計 表...120 表 3-4-9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分 析 統 計 表...122 表 4-1-1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128 表 4-1-2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各 冊 數 量 分 析 統 計 表...140 表 4-1-3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分 析 統 計 表...141 表 4-1-4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144 表 4-1-5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146 表 4-1-6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樂 府 詩 用 韻 分 析 表...160 表 4-1-7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內 容 分 析 表...162 表 4-1-8 2008 學 年 人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體 例 分 析 表...183 表 4-2-1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185 表 4-2-2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各 冊 數 量 分 析 統 計 表...197 表 4-2-3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分 析 統 計 表...198 表 4-2-4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200 表 4-2-5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203 表 4-2-6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樂 府 詩 用 韻 分 析 表...212 表 4-2-7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詞 體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214 表 4-2-8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內 容 分 析 表...216 表 4-2-9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度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體 例 分 析 表...233 viii

表 4-2-10 2008 學 年 北 師 版 度 語 文 教 科 書 統 整 活 動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234 表 4-3-1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246 表 4-3-2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各 冊 數 量 分 析 統 計 表...256 表 4-3-3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分 析 統 計 表...257 表 4-3-4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259 表 4-3-5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表...261 表 4-3-6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樂 府 詩 用 韻 分 析 表...267 表 4-3-7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內 容 分 析 表...269 表 4-3-8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編 排 體 例 分 析 表...290 表 4-3-9 2008 學 年 江 教 版 語 文 教 科 書 統 整 活 動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291 表 4-4-1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數 量 與 比 率 統 計 對 照 表...295 表 4-4-2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冊 別 課 數 首 數 分 析 統 計 表...295 表 4-4-3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作 者 狀 況 分 析 統 計 表...297 表 4-4-4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分 析 統 計 表...303 表 4-4-5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重 複 選 錄 分 析 統 計 表...305 表 4-4-6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統 計 表...308 表 4-4-7 2008 學 大 陸 年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類 分 析 統 計 表...311 表 4-4-8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課 文 編 排 分 析 計 表...312 ix

表 5-1-1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冊 別 課 數 首 數 分 析 統 計 表...320 表 5-1-2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數 量 與 比 例 統 計 對 照 表...321 表 5-1-3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作 者 朝 代 比 較 表...322 表 5-1-4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比 較 表...323 表 5-1-5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重 複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統 計 對 照 表...325 表 5-1-6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課 文 編 排 統 計 表...326 表 5-1-7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類 別 統 計 對 照 表...328 表 5-1-8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聲 情 統 計 對 照 表...330 x

圖 次 圖 3-1-1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統 計 圖...49 圖 3-2-1 97 學 年 康 軒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體 裁 統 計 圖...70 圖 3-3-1 97 學 年 翰 林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詩 歌 體 裁 統 計 圖...90 圖 3-4-1 97 學 年 台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課 數 與 首 數 比 例 統 計 圖...123 圖 4-4-1 2008 學 年 大 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課 數 與 首 數 比 例 統 計 圖. 314 圖 5-5-1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表 數 量 與 比 例 統 計 圖...321 xi

第 一 章 緒 論 本 章 共 分 四 節 : 第 一 節 介 紹 本 研 究 的 動 機 與 目 的 ; 第 二 節 說 明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 第 三 節 敘 述 研 究 的 方 法 ; 第 四 節 針 對 本 研 究 之 名 詞 做 解 釋 茲 分 列 如 下 : 一 研 究 動 機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詩 乃 是 強 烈 情 感 的 自 然 流 露, 起 於 沉 靜 中 回 味 得 來 的 情 緒 英 國 詩 人 威 廉. 華 茲 華 斯 詩 是 世 界 文 化 的 共 同 語 言, 一 首 意 境 深 遠 的 詩 可 穿 越 時 空 綿 亙 古 今, 引 發 心 靈 深 處 的 共 鳴 ; 對 華 人 而 言, 詩 也 是 共 同 的 回 憶 共 同 的 成 長 歷 程, 古 典 詩 歌 的 意 境 串 聯 起 古 今 華 人 一 生 的 情 懷, 成 為 大 家 共 通 的 心 靈 語 言 古 典 詩 歌 除 了 影 響 全 球 華 人 的 全 方 位 美 學, 在 教 學 上 又 有 何 影 響 呢? 邱 燮 友 認 為 : 詩 的 本 身 是 濃 縮 的 語 言, 最 精 巧 的 構 思, 含 有 極 高 情 意 的 結 晶 詩 中 有 許 多 哲 理 名 言, 經 常 被 引 用, 便 成 了 文 化 的 精 髓 -- 成 語 讓 小 學 生 多 閱 讀 古 典 詩 歌, 熟 悉 詩 歌 的 語 言 節 奏, 學 習 詩 歌 的 章 法 詩 語 詩 趣 風 格 的 表 現, 自 能 使 文 字 簡 潔 優 美 且 古 典 詩 歌 文 字 精 鍊 蘊 含 哲 學 深 意, 有 力 於 學 生 累 積 詞 彙 提 升 表 達 能 力, 也 能 啟 蒙 個 人 的 思 辯 ( 朱 作 仁,2004,209--210) 總 而 言 之, 古 典 詩 歌 是 最 佳 文 字 的 最 佳 組 合, 是 以 詩 為 核 心, 往 下 扎 根 讓 學 生 學 會 運 用 精 練 的 文 字, 可 增 強 學 生 的 語 文 運 用 能 力 ; 進 而 懂 得 領 略 文 學 之 美, 提 升 文 學 程 度 和 審 美 觀 ; 最 後 1

枝 葉 繁 茂 繁 花 似 錦, 形 成 燦 爛 的 文 化 研 究 者 自 執 教 鞭 以 來, 喜 歡 教 導 學 生 讀 古 典 詩 歌, 從 礦 區 到 茶 鄉, 從 城 郊 到 市 區, 琅 琅 的 讀 詩 聲 始 終 伴 隨 著 我 的 教 學 生 涯 每 節 上 課 鈴 聲 一 響, 學 生 總 會 自 動 朗 讀 詩 歌, 沉 潛 靜 心 ; 在 吟 誦 詩 歌 聲 中, 我 看 到 學 生 的 心, 靜 了 下 來 ; 學 生 的 智 慧, 開 啟 了 ; 學 生 的 審 美 能 力, 也 增 長 了 古 典 詩 歌 不 僅 內 化 學 生 的 內 心 世 界, 也 啟 迪 其 人 生 智 慧 性 靈 情 懷 這 兩 年 研 究 者 班 上 有 一 位 中 度 自 閉 症 和 情 緒 障 礙 的 特 殊 生, 上 課 時 他 能 跟 著 班 上 同 學 一 起 朗 讀 詩 歌, 且 因 朗 讀 詩 歌 的 節 奏 旋 律 使 情 緒 平 穩 下 來, 行 為 舉 止 日 漸 穩 定, 學 習 狀 況 也 慢 慢 步 上 軌 道 看 到 這 些 情 形, 更 堅 定 我 教 導 學 生 讀 古 典 詩 歌 的 信 念 研 究 者 一 直 採 用 民 間 版 本 指 導 學 生 研 讀 古 典 詩 歌, 詢 問 其 他 師 長 教 導 的 狀 況 亦 是 如 此, 因 為 國 語 教 科 書 選 錄 的 古 典 詩 歌 數 量 不 足, 且 在 四 年 級 以 後 才 出 現, 所 以 只 能 採 用 補 充 教 材 教 學 長 久 下 來, 研 究 者 心 中 不 禁 有 所 疑 問 : 國 語 教 科 書 有 無 肩 負 起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的 功 能? 教 科 書 是 中 小 學 階 段 學 生 學 習 最 主 要 的 資 源, 傳 遞 了 文 化 的 精 隨, 形 塑 社 會 的 價 值, 在 教 學 與 課 程 文 化 政 治 都 占 有 一 定 的 地 位, 對 於 個 人 的 知 識 發 展 和 國 家 文 化 水 準 的 提 昇, 都 扮 演 不 容 忽 視 的 角 色 ( 藍 順 德,2003,3) 教 科 書 也 是 具 體 的 的 教 育 內 容 之 一, 與 一 般 出 版 品 的 性 質 不 同, 不 僅 是 師 生 教 與 學 的 重 要 依 據, 亦 是 政 府 藉 以 達 成 目 標 的 重 要 途 徑 之 一 ; 另 外 從 文 化 社 會 的 觀 點 而 言, 教 科 書 內 容 成 為 形 塑 學 習 者 思 想 與 生 活 的 重 要 知 識 2

( 曾 志 朗,2000, 網 路 ) 臺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選 錄 的 古 典 詩 歌 是 否 達 到 傳 承 文 化 的 精 華, 和 培 養 語 言 精 鍊 性 的 目 標? 是 否 達 到 課 程 綱 要 ( 標 準 ) 的 精 神 和 目 標? 對 岸 的 語 文 教 科 書 又 是 如 何 編 排 古 典 詩 歌 呢? 這 些 問 題 時 常 縈 繞 在 研 究 者 的 心 中, 因 此 本 研 究 以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為 範 疇, 分 析 探 討 兩 岸 國 小 教 科 書 選 錄 之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兩 岸 的 國 語 教 科 書 如 何 呈 現 出 各 版 本 的 特 色, 達 到 古 典 詩 歌 的 教 學 目 標? 是 本 論 文 欲 研 究 探 討 的 主 要 方 向 二 研 究 目 的 : 本 研 究 針 對 目 前 臺 灣 和 大 陸 審 定 國 語 教 科 書 中, 古 典 詩 歌 體 裁 課 文 編 寫 進 行 探 討 分 析, 其 研 究 目 的 如 下 : ( 一 ) 了 解 臺 灣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審 定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和 大 陸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審 定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的 分 布 情 形 與 課 數 比 例 統 計 作 者 朝 代 與 詩 體 分 布, 及 課 文 編 排 方 式 ( 二 ) 了 解 臺 灣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審 定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和 大 陸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審 定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的 形 式 ( 格 律 用 韻 ) 探 討 ( 三 ) 了 解 臺 灣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審 定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和 大 陸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審 定 語 文 教 科 書 中,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的 內 容 探 討 3

依 據 以 上 的 目 的, 本 研 究 設 定 的 待 答 問 題 如 下 : ( 一 )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在 兩 岸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中 的 分 布 情 形 與 課 數 比 例 統 計 作 者 朝 代 與 詩 體 分 布, 及 課 文 編 排 方 式 為 何? ( 二 ) 兩 岸 各 版 本 國 語 教 科 書 所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的 形 式 ( 格 律 用 韻 ) 部 分 有 何 特 色? ( 三 ) 兩 岸 各 版 本 國 語 教 科 書 所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的 內 容 部 分 有 何 特 色? 一 研 究 範 圍 第 二 節 研 究 範 圍 與 限 制 本 研 究 主 要 分 析 臺 灣 九 十 七 學 年 度, 依 據 2003 年 1 月 15 日 公 布 之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編 製, 並 經 國 立 編 譯 館 審 查 通 過 的 國 語 課 本, 一 至 六 年 級 共 十 二 冊 ; 以 及 依 據 大 陸 教 育 部 於 2001 年 發 布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編 訂, 一 至 六 年 級 的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十 二 冊 為 求 研 究 結 果 臻 於 完 整, 目 前 採 用 97 年 度 臺 灣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和 2008 年 度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一 至 十 二 冊 的 版 本, 依 字 首 筆 畫 多 寡 排 列, 計 有 南 一 康 軒 及 翰 林 三 家 臺 灣 出 版 社, 以 及 大 陸 人 民 教 育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江 蘇 教 育 三 家 大 陸 出 版 社, 共 計 兩 岸 六 家 出 版 社 作 為 研 究 範 圍 本 研 究 分 析 版 本 冊 別 與 出 版 社 資 料 臚 列 如 下 ( 參 見 表 1-2-1 表 1-2-2): 4

表 1-2-1 97 學 年 臺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 版 本 南 一 書 局 企 業 股 份 康 軒 文 教 事 業 股 份 翰 林 出 版 事 業 股 份 冊 數 有 限 公 司 有 限 公 司 有 限 公 司 第 一 冊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修 訂 版 國 審 字 第 0900 號 國 審 字 第 1099 號 一 版 國 審 字 第 0592 號 第 三 冊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五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修 訂 國 審 字 第 1008 號 國 審 字 第 1105 號 三 版 國 審 字 第 0784 號 第 四 冊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元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第 二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初 版 國 審 字 第 1058 號 版 國 審 字 第 0285 號 國 審 字 第 0856 號 第 五 冊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五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修 訂 版 國 審 字 第 1113 號 四 版 國 審 字 第 0439 號 二 版 國 審 字 第 0923 號 第 六 冊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元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修 訂 版 國 審 字 第 0529 號 三 版 國 審 字 第 0533 號 一 版 國 審 字 第 0969 號 第 七 冊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修 訂 版 國 審 字 第 0899 號 國 審 字 第 1101 號 二 版 國 審 字 第 0903 號 第 八 冊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元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第 三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修 訂 版 國 審 字 第 0960 號 版 國 審 字 第 0853 號 四 版 國 審 字 第 0296 號 第 九 冊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修 訂 國 審 字 第 1011 號 四 版 國 審 字 第 0810 號 二 版 國 審 字 第 0432 號 5

表 1-2-1 97 學 年 臺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 ( 續 ) 版 本 南 一 書 局 企 業 股 份 康 軒 文 教 事 業 股 份 翰 林 出 版 事 業 股 份 冊 數 有 限 公 司 有 限 公 司 有 限 公 司 第 十 冊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初 版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第 三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修 訂 國 審 字 第 1040 號 版 國 審 字 第 0546 號 二 版 國 審 字 第 0534 號 第 十 一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八 月 修 訂 冊 版 國 審 字 第 0643 號 三 版 國 審 字 第 0811 號 一 版 國 審 字 第 0645 號 第 十 二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元 月 修 訂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第 二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二 月 修 訂 冊 版 國 審 字 第 0877 號 版 國 審 字 第 0731 號 一 版 國 審 字 第 0724 號 資 料 來 源 : 由 研 究 者 整 理 表 1-2-2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 版 本 冊 數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江 蘇 教 育 出 版 社 一 年 級 上 冊 2008 年 5 月 第 16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01 2008 年 5 月 第 5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47 2008 年 6 月 第 7 版 蘇 費 核 (2007 年 秋 ) 第 20 號 一 年 級 下 冊 2009 年 1 月 第 4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1 2008 年 11 月 第 6 版 2008 年 12 月 第 8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蘇 費 核 (2008 年 春 ) -025 第 61 號 6

表 1-2-2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 ( 續 ) 版 本 冊 數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江 蘇 教 育 出 版 社 二 年 級 上 冊 2008 年 8 月 第 9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6)823 號 -080 2008 年 5 月 第 5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5 2008 年 6 月 第 6 版 蘇 費 核 (2007 年 秋 ) 第 34 號 二 年 級 下 冊 2008 年 12 月 第 6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8 2008 年 11 月 第 4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5 2008 年 12 月 第 7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春 ) 第 61 號 三 年 級 上 冊 2008 年 6 月 第 1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6)823 號 -080 2008 年 5 月 第 5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47 2008 年 6 月 第 5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秋 ) 第 20 號 三 年 級 下 冊 2008 年 12 月 第 6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8 2008 年 11 月 第 3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5 2008 年 12 月 第 6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春 ) 第 50 號 四 年 級 上 冊 2008 年 6 月 第 1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6)823 號 -080 2008 年 5 月 第 5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47 2008 年 6 月 第 5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秋 ) 第 54 號 四 年 級 下 冊 2008 年 11 月 第 2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8 2008 年 11 月 第 2 版 2008 年 12 月 第 5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蘇 費 核 (2008 年 春 ) -025 第 62 號 7

表 1-2-2 2008 學 年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出 版 資 料 一 覽 表 ( 續 ) 版 本 冊 數 人 民 教 育 出 版 社 北 京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江 蘇 教 育 出 版 社 五 年 級 上 冊 2008 年 6 月 第 6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6)823 號 -080 2008 年 6 月 第 4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47 2008 年 6 月 第 4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秋 ) 第 62 號 五 年 級 下 冊 2008 年 11 月 第 4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34 2008 年 11 月 第 2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5 2008 年 12 月 第 4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春 ) 第 65 號 六 年 級 上 冊 2008 年 5 月 第 4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01 2008 年 6 月 第 4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47 2008 年 7 月 第 3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秋 ) 第 70 號 六 年 級 下 冊 2008 年 12 月 第 3 次 印 刷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34 2008 年 11 月 第 2 版 京 發 改 (2007)1043 號 -025 2008 年 12 月 第 3 版 蘇 費 核 (2008 年 春 ) 第 57 號 資 料 來 源 : 由 研 究 者 整 理 二 研 究 限 制 本 研 究 選 擇 臺 灣 與 大 陸 各 三 個 版 本 之 國 語 教 科 書, 共 六 個 版 本 來 做 分 析 教 科 書 具 體 地 承 載 課 程 設 計 者 選 擇 的 知 識 文 化, 把 這 些 知 識 文 化 傳 遞 給 學 生, 而 教 科 書 的 良 窳 會 直 接 影 響 教 學 品 質, 反 映 學 生 的 語 文 程 度, 因 此 世 界 教 育 先 進 國 家 8

進 行 課 程 改 革 時, 皆 致 力 於 教 科 書 品 質 的 提 升 與 研 究 且 因 臺 灣 各 家 出 版 社 面 臨 同 業 改 版 競 爭, 以 及 順 應 教 學 問 題 改 進, 所 以 教 科 書 改 版 頻 率 頗 高, 使 得 臺 灣 教 科 書 年 年 有 新 的 面 貌 與 內 容 故 本 研 究 之 限 制 在 於 僅 以 民 國 97 學 年 度 出 版 發 行 之 臺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版 本, 以 及 西 元 2008 學 年 度 出 版 之 大 陸 語 文 教 科 書 版 本 為 基 準 第 三 節 研 究 方 法 本 研 究 在 擬 定 研 究 題 目 之 後, 首 先 需 釐 清 質 性 研 究 的 內 涵 與 範 疇, 進 而 以 文 本 分 析 法 進 行 兩 岸 課 本 ( 參 見 本 章 第 二 節 研 究 範 圍 ) 課 綱 ( 參 見 第 二 章 第 一 節 古 典 詩 歌 與 教 學 ) 與 相 關 資 料 ( 參 見 第 二 章 第 一 節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研 究 探 討 ) 的 蒐 集 與 整 理, 最 後 採 用 內 容 分 析 法 進 行 兩 岸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之 探 究 內 容 分 析 法 肇 始 於 十 八 世 紀 的 瑞 典, 又 稱 資 訊 分 析 或 文 獻 分 析, 許 多 領 域 的 研 究 會 透 過 文 獻 分 析 研 究 而 獲 得 資 料 內 容 分 析 法 可 達 成 下 列 目 標 :1. 描 述 現 行 的 制 度 或 實 際 狀 況 2. 發 現 教 科 書 或 其 他 出 版 品 的 內 容 的 難 度 3. 鑑 定 教 科 書 內 容 所 含 的 偏 見 或 意 識 型 態 4. 分 析 學 生 作 品 的 特 性 或 錯 誤 5. 指 認 作 家 的 文 學 風 格 概 念 或 信 念 6. 解 釋 可 能 引 發 某 項 結 果 行 動 或 事 件 的 有 關 因 素 ( 王 文 科 王 智 弘,1986,368) 為 達 成 某 一 項 目 標 分 析 的 材 料 和 技 巧 就 不 相 同, 研 究 者 要 先 擬 訂 研 究 目 的, 才 能 進 行 下 面 的 步 驟 研 究 目 的 和 主 題 決 定 以 後, 就 要 訂 定 觀 察 單 位, 即 將 測 量 的 特 定 材 料, 通 9

常 包 括 分 析 單 位 和 分 析 類 目, 研 究 類 目 和 研 究 單 位 操 作 性 定 義 要 極 為 明 確, 才 能 使 內 容 分 析 法 達 到 科 學 方 法 的 要 求 ( 歐 用 生,1992,262) 因 此 研 究 者 在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分 析 的 依 據 上, 參 酌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研 究 者 如 臺 灣 學 者 劉 若 愚 葉 嘉 瑩 張 夢 機 黃 永 武 張 春 榮, 與 大 陸 學 者 王 力 繆 越 等, 及 研 究 者 個 人 見 解, 加 以 歸 納 整 理, 以 課 為 分 析 單 位, 再 分 為 基 本 資 料 形 式 內 容 三 類 目 第 一 類 目 基 本 資 料, 分 為 選 錄 分 布 情 形 與 課 數 比 例 統 計 作 者 朝 代 與 詩 體 分 布, 及 課 文 編 排 方 式 ; 第 二 類 目 形 式 分 析, 分 為 格 律 分 析 和 用 韻 分 析 兩 個 細 項, 探 討 詩 歌 的 聲 情 ; 第 三 類 目 內 容 分 析, 分 為 詩 歌 類 別 分 析 課 文 編 排 方 式 分 析 兩 個 項 目, 探 討 詩 歌 在 課 本 中 的 選 錄 意 義 一 兩 岸 第 四 節 名 詞 解 釋 本 研 究 所 稱 之 兩 岸, 即 臺 灣 海 峽 兩 岸 之 簡 稱, 是 指 分 隔 臺 灣 海 峽 兩 岸 的 中 華 民 國 和 中 國 大 陸 地 區 兩 岸 自 1949 年 分 治 後, 以 不 同 的 教 育 政 策 與 教 育 資 源 從 事 教 育 下 一 代 的 工 作, 雖 然 均 源 於 中 華 文 化, 卻 呈 現 不 同 的 文 化 深 度 與 風 貌 二 國 語 民 國 元 年 (1912) 教 育 部 頒 定 普 通 教 育 暫 行 課 程 標 準 : 將 各 類 學 校 中 國 文 字 中 國 文 學 課 程, 更 名 為 國 文, 民 國 九 年 (1920) 為 加 強 語 體 文 的 教 學, 將 國 文 科 改 為 國 語 民 國 十 八 年 (1929) 公 布 小 學 課 程 暫 行 10

標 準, 將 小 學 的 語 文 教 育 學 科 稱 為 國 語, 之 後 國 小 遂 採 用 國 語 名 稱, 國 中 則 改 稱 國 文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2001),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將 國 小 與 國 中 課 程 整 合 後, 國 語 與 國 文 課 程 合 稱 為 國 語 文, 但 一 般 習 慣 仍 將 國 小 第 一 二 階 段 的 國 語 文 稱 作 國 語, 國 中 第 三 階 段 的 國 語 文 稱 做 國 文 大 陸 1949 年 起 實 施 第 一 次 課 改, 於 1951 年 出 版 了 第 一 套 中 小 學 全 國 通 用 教 材, 將 國 語 更 名 為 語 文 三 教 科 書 本 研 究 所 指 之 臺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係 依 據 教 育 部 於 民 國 九 十 二 年 (2003) 所 頒 布 之 國 民 中 小 學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 語 文 學 習 領 域 編 製, 並 於 民 國 九 十 七 學 年 (2008) 通 過 教 育 部 審 查 合 格 之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大 陸 的 教 科 書 係 指 通 過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義 務 教 育 課 程 標 準 之 2008 學 年 語 文 實 驗 教 科 書 四 古 典 詩 歌 中 國 古 典 詩 歌 有 廣 狹 二 義 的 理 解 以 狹 義 來 說, 就 是 從 古 代 到 近 代 的 各 種 舊 體 詩 歌, 尤 其 是 唐 以 後 以 五 言 七 言 為 主 體 的 中 國 詩 歌 ; 本 研 究 以 狹 義 的 中 國 古 典 詩 歌 為 探 討 範 圍, 包 含 古 詩 樂 府 詩 五 言 絕 句 七 言 絕 句 五 言 律 詩 和 七 言 律 詩 等 體 裁 11

12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教 育 改 革 下, 兩 岸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選 錄 之 古 典 詩 歌 分 布 數 量 形 式 與 內 容 之 比 較 本 章 概 略 敘 述 古 典 詩 歌 的 源 流 古 典 詩 歌 的 價 值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文 獻 探 討, 及 古 典 詩 歌 分 析 向 度 等 內 容, 作 為 本 研 究 之 基 礎 第 一 節 古 典 詩 歌 的 源 流 人 都 是 富 情 感 的 動 物, 所 以 人 類 情 感 的 波 動 宣 洩, 產 生 了 文 學 與 藝 術 早 期 的 詩 樂 舞 不 分, 都 是 出 自 於 人 類 內 心 深 處 蘊 藏 的 情 感, 形 成 了 文 學 藝 術 的 基 礎 尚 書. 堯 典 : 詩 言 志, 歌 永 言, 歌 依 永, 律 和 聲 ; 八 音 克 諧, 無 相 奪 倫, 神 人 以 和 呂 氏 春 秋. 古 樂 篇 : 昔 葛 天 氏 之 樂, 三 人 操 牛 尾, 投 足, 以 歌 八 闕 禮 記. 樂 記 : 詩, 言 其 志 也 ; 歌, 詠 其 聲 也 ; 舞, 動 其 容 也 三 者 本 於 心, 然 後 樂 器 從 之 詩. 大 序 說 : 詩 者 志 之 所 之 也 在 心 為 志, 發 言 為 詩 情 動 於 中 而 形 於 言 言 之 不 足, 故 嗟 歎 之 ; 嗟 歎 之 不 足, 故 詠 歌 之 ; 詠 歌 之 不 足, 不 知 手 之 舞 之, 足 之 蹈 之 也 劉 勰 在 文 心 雕 龍. 明 詩 中 也 提 到 : 人 稟 七 情, 應 物 斯 感, 感 悟 吟 志, 莫 非 自 然 從 古 籍 及 古 人 處, 我 們 可 以 得 到 結 論 : 詩 歌 起 源 於 人 類 表 達 情 感 的 需 要, 詩 的 起 源 和 人 的 起 源 一 樣 久 遠 ( 陳 慶 輝,1994,23) 因 此 在 世 界 各 民 族 的 文 學 發 展 史 上, 最 早 的 文 學 都 是 詩 歌, 最 早 的 詩 也 都 是 與 音 樂 舞 蹈 結 合 在 一 起 的, 13

是 以 詩 樂 舞 三 位 一 體 的 藝 術 形 式 存 在 原 始 的 歌 謠 在 當 時 是 以 口 頭 創 作, 沒 有 文 字 記 載, 到 了 文 字 產 生 之 後 才 被 記 載 下 來 公 元 前 六 世 紀, 出 現 中 國 詩 歌 史 上 第 一 部 詩 歌 總 集 詩 經, 收 集 了 西 周 初 年 到 春 秋 中 期 約 五 百 年 的 詩 歌 305 篇 到 了 戰 國 時 期 興 起 的 詩 體 楚 辭, 是 以 屈 原 為 代 表 的 具 有 楚 國 特 色 的 詩 歌, 以 雜 言 為 主, 多 為 六 言 句 繼 詩 經 和 楚 辭 之 後 的 新 詩 體 是 漢 樂 府 詩, 以 雜 言 詩 和 五 言 詩 為 主, 漢 樂 府 詩 的 出 現 標 示 出 中 國 古 代 敘 事 詩 的 成 熟 魏 晉 南 北 朝 詩 歌 則 包 括 : 建 安 詩 歌 正 始 詩 歌 西 晉 詩 歌 東 晉 詩 歌 南 北 朝 詩 歌 後 人 以 建 安 風 骨 概 括 建 安 詩 歌 的 特 色, 慷 慨 悲 涼 的 創 作 風 格 對 後 世 影 響 頗 鉅 到 了 西 晉, 詩 風 轉 為 繁 縟, 多 用 胼 偶 東 晉 詩 壇 上 出 現 大 量 閳 述 老 莊 哲 理 的 玄 言 詩, 鍾 嵘 詩 品 評 玄 言 詩 : 理 過 其 辭, 淡 乎 寡 味 玄 言 詩 藝 術 價 值 雖 不 高, 但 對 後 世 的 山 水 詩 有 很 大 的 影 響, 此 時 期 最 著 名 的 詩 人 是 陶 潛, 陶 潛 是 魏 晉 南 北 朝 最 傑 出 的 詩 人, 最 大 的 貢 獻 是 開 創 了 田 園 詩 南 北 朝 由 於 地 理 環 境 生 活 方 式 和 思 想 文 化 的 不 同, 南 朝 民 歌 專 寫 風 花 雪 月 清 麗 纏 綿, 北 朝 民 歌 專 寫 金 戈 鐵 馬 雄 武 剛 健 南 北 朝 民 歌 所 開 創 的 五 言 絕 句 體 和 七 言 絕 句 體, 在 唐 代 得 到 了 繼 承 和 發 展 ; 南 朝 的 情 詩 對 唐 五 代 的 艷 情 詩 也 產 生 很 大 的 影 響 隋 代 詩 歌 繼 承 南 朝 浮 華 綺 麗 的 詩 風, 和 北 朝 慷 慨 剛 健 的 詩 風, 呈 現 南 北 合 流 的 趨 勢, 是 南 北 朝 詩 歌 轉 向 唐 朝 詩 歌 的 過 渡 時 期 唐 代 是 古 典 詩 歌 最 輝 煌 的 時 代, 被 世 人 譽 為 詩 的 黃 金 時 代, 無 論 近 體 古 體, 樂 府 歌 詩, 五 言 七 言, 繁 絃 雜 管, 都 14

有 可 傳 頌 觀 賞, 同 時 下 開 五 代 兩 宋 的 詩 風, 唐 詩 的 藝 術 成 就 也 到 達 古 典 詩 歌 的 最 高 峰 宋 嚴 羽 在 滄 浪 詩 話 中 直 接 將 唐 詩 分 為 初 唐 盛 唐 中 唐 晚 唐 四 個 時 期 北 宋 前 期 的 詩 人 大 多 模 擬 中 晚 唐 詩 人 的 作 品, 成 就 不 高 北 宋 中 後 期 是 宋 詩 的 鼎 盛 時 期, 蘇 軾 的 作 品 代 表 著 北 宋 詩 歌 的 最 高 成 就 ; 宋 末 民 族 危 機 加 劇, 陸 游 是 南 宋 最 傑 出 的 愛 國 詩 人 元 代 創 作 成 就 遠 遜 於 唐 宋, 金 元 之 際 成 就 最 高 的 詩 人 是 元 好 問, 繼 承 杜 甫 詩 歌 的 傳 統, 反 映 當 時 的 社 會 動 盪 和 民 生 疾 苦 明 朝 詩 歌 分 為 兩 派 : 一 是 主 張 復 古 流 派 ; 另 一 派 則 是 提 倡 性 靈, 反 對 復 古 清 代 的 詩 壇 流 派 眾 多, 主 要 有 三 種 主 張 : 一 是 推 崇 盛 唐 ; 二 是 宗 法 宋 詩, 倡 導 肌 理 說 ; 三 是 倡 性 靈 第 二 節 古 典 詩 歌 的 價 值 自 古 以 來 詩 教 皆 為 各 朝 代 政 府 所 重 視, 詩 的 教 育 功 能 不 僅 以 倫 理 道 德 為 止 境, 亦 可 擴 張 於 啟 發 性 情 增 進 知 識 之 功 能, 以 達 健 全 之 人 格 經 由 詩 教 影 響, 希 望 人 民 受 詩 教 薰 陶 而 具 有 溫 柔 敦 厚 的 人 格 特 質, 達 到 載 道 與 言 志 兼 顧 並 用, 進 而 讓 品 格 智 能 與 人 文 素 養 均 能 統 整 發 展, 經 營 出 和 諧 的 人 際 關 係 而 達 至 健 全 的 人 格, 終 能 達 到 理 想 的 大 同 世 界 全 球 讀 經 教 育 基 金 會 及 搶 救 國 文 教 育 聯 盟 建 議 政 府, 全 面 在 國 小 推 動 讀 經 活 15

動, 除 了 讀 經 有 倡 導 品 德 教 育 教 小 朋 友 作 人 做 事 的 道 理 等 多 項 優 點 外, 還 可 以 解 決 國 語 文 程 度 低 落 及 落 差 很 大 的 問 題, 但 在 政 府 全 面 推 動 前, 他 們 呼 籲 第 一 線 的 教 師 可 以 在 晨 光 活 動 時 間 或 採 取 融 入 式 教 學 的 方 式, 推 廣 讀 經 活 動 搶 救 國 文 教 育 聯 盟 執 行 祕 書 李 素 真 表 示, 為 了 搶 救 國 中 小 學 生 的 國 語 文 能 力, 不 妨 從 國 小 階 段 推 動 讀 經 活 動, 因 為 小 學 生 記 憶 力 好, 課 業 也 比 較 輕 鬆, 如 果 能 在 自 然 沒 有 壓 力 的 環 境 中 學 習 經 典 文 學, 是 很 好 的 事 王 財 貴 也 指 出 : 政 府 不 應 該 為 了 迎 合 科 技 時 代 而 拋 棄 或 改 變 語 文 的 學 習, 應 該 在 十 三 歲 以 前 培 養 孩 子 的 語 文 能 力, 奠 定 學 生 語 文 程 度 因 為 古 典 詩 歌 能 內 化 孩 子 的 內 心 世 界, 以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培 養 出 人 生 的 智 慧 擁 有 性 靈 的 情 懷 直 至 今 日, 古 典 詩 歌 在 現 今 語 文 教 育 中 仍 受 到 重 視 邱 燮 友 指 出 : 推 廣 詩 歌 教 育 可 以 化 解 暴 戾 之 氣, 美 化 人 心, 體 會 中 華 文 化 的 優 美 與 特 色, 發 揚 忠 孝 節 義 的 精 神, 建 立 倫 常 道 德 的 秩 序, 建 立 詩 歌 新 秩 序, 便 是 配 合 現 代 教 育 所 重 視 的 德 智 體 群 美 的 五 大 功 能, 使 詩 歌 更 能 落 實 於 生 活 中, 而 發 揮 教 學 的 效 率 ( 邱 燮 友,1989,8) 邱 燮 友 也 認 為 : 兒 童 頌 讀 古 典 詩 歌, 自 然 會 增 長 見 聞, 開 拓 視 野, 進 而 提 升 寫 作 能 力, 就 如 印 度 詩 人 泰 戈 爾 說 的 : 天 空 沒 有 留 下 翅 膀 的 痕 跡, 但 我 也 曾 經 飛 過 ( 邱 燮 友,1989,40) 臺 灣 於 1998 年 9 月 教 育 部 公 佈 國 民 教 育 階 段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暫 行 綱 要, 實 施 當 今 國 民 中 小 學 教 育 改 革 的 重 大 政 策, 並 於 2001 年 正 式 實 施 ; 至 2003 年 又 公 佈 修 正 之 16

國 語 文 課 程 綱 要, 其 中 與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的 能 力 有 下 列 四 項 : 2. 欣 賞 表 現 與 創 新 : 提 昇 欣 賞 評 析 文 學 作 品 之 能 力 3. 生 涯 規 劃 與 終 生 學 習 : 具 備 語 文 學 習 的 自 學 能 力, 奠 定 終 身 學 習 之 基 礎 4. 表 達 溝 通 與 分 享 : 應 用 語 言 文 字 表 情 達 意, 分 享 經 驗, 溝 通 見 解 6. 文 化 學 習 與 國 際 了 解 : 透 過 語 文 學 習, 體 認 中 華 文 化 中 國 教 育 部 也 於 2001 年 發 布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進 行 教 育 改 革 實 驗 稿 第 四 項 評 價 建 議 在 第 二 項 閱 讀 和 附 錄 的 部 分 都 也 提 出 對 古 詩 文 的 看 法 及 建 議 : 課 程 標 準 中 要 求 1~6 年 級 學 生 背 誦 古 今 優 秀 詩 文 160 篇 ( 段 ),7~9 年 級 學 生 背 誦 80 篇 ( 段 ), 合 計 240 篇 ( 段 ) 此 處 僅 推 薦 古 詩 文 120 篇 ( 古 詩 七 十 首, 古 文 五 十 篇 ), 其 餘 部 分 ( 也 包 括 中 國 現 當 代 和 外 國 優 秀 詩 文 ) 可 由 教 材 編 者 及 任 課 教 師 補 充 推 薦 在 兩 岸 的 課 綱 ( 課 標 ) 中, 皆 可 見 到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的 延 續 由 此 可 見,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貫 通 古 今 古 時 幼 兒 讀 書 多 以 詩 文 啟 蒙, 詩 歌 已 是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中 最 具 代 表 的 創 作 形 式 ; 及 至 成 長, 詩 歌 又 成 參 與 朝 廷 詩 賦 取 士 的 途 徑, 詩 歌 實 在 與 古 人 的 一 生 密 不 可 分 自 前 秦 起, 經 南 北 朝 到 唐 宋, 發 展 至 詩 歌 最 輝 煌 的 時 期, 經 過 幾 千 年 歷 史 的 洗 滌 沉 澱, 成 為 了 中 國 古 典 文 化 中 最 燦 爛 的 靈 魂, 至 今 依 舊 在 世 人 口 中 吟 誦 17

第 三 節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研 究 學 術 研 究 發 展, 必 須 奠 基 於 過 去 研 究 的 成 果 隨 著 課 程 自 由 化, 教 科 書 開 放 實 施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等 政 策 不 斷 的 推 行, 臺 灣 的 教 育 已 邁 入 一 個 新 紀 元, 也 促 成 國 內 研 究 教 科 書 的 發 展 ( 周 佩 儀,2005,93) 本 節 首 先 藉 由 內 容 分 析 法, 對 兩 岸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研 究 加 以 探 討, 足 備 研 究 者 作 為 立 論 參 考 研 究 之 依 據 茲 分 為 研 究 學 位 論 文 期 刊 論 文 兩 部 份 探 討 分 析 本 研 究 參 酌 此 文 獻 探 討 結 果, 冀 能 做 出 詳 實 的 分 析 探 討 一 學 位 論 文 類 : 本 研 究 以 古 典 詩 歌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作 為 論 文 名 稱 或 關 鍵 字, 以 2002~2009 年 為 範 圍, 進 入 國 家 圖 書 館 全 國 博 碩 士 論 文 資 訊 網 與 中 國 優 秀 博 碩 士 論 文 網 檢 索, 逐 一 整 理 摘 要 分 析, 將 兩 岸 2002~2009 年 有 關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之 學 位 論 文 臚 列 於 下 : ( 一 ) 臺 灣 1. 吳 玉 屏 : 國 中 國 文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之 研 究,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4 年 本 論 文 以 現 行 國 中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為 研 究 範 圍, 其 研 究 主 體 為 : 一 國 中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編 寫 體 例 二 國 中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編 選 研 究 三 民 編 版 與 國 編 版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編 寫 研 究 四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設 計 與 教 學 活 動 的 實 施 希 冀 藉 此 研 究, 18

能 釐 出 適 合 國 中 生 學 習 的 教 學 模 式, 設 計 出 適 合 國 中 生 的 學 習 評 量 方 式, 以 引 發 學 生 的 學 習 動 機 與 興 趣, 進 而 提 昇 學 生 的 自 學 能 力 閱 讀 能 力 與 寫 作 能 力 2. 張 瑞 祥 : 唐 詩 中 的 生 命 意 境 在 國 語 文 教 學 上 之 研 究 ~ 以 國 小 六 年 級 為 例, 國 立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人 資 處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論 文,2006 年 本 研 究 的 結 果 顯 示, 以 唐 詩 融 入 國 語 文 領 域 情 意 教 學 的 課 程 內 容, 除 須 具 備 人 文 關 懷 的 教 學 理 念 外, 尚 須 考 量 學 生 的 生 活 經 驗 與 問 題 取 向, 以 更 適 性 化 的 教 學, 彈 性 的 加 入 多 樣 化 的 課 程 設 計 以 吸 引 學 生 的 興 趣, 進 而 在 潛 移 默 化 中 導 入 品 格 教 育 期 盼 藉 由 溫 柔 敦 厚 的 唐 詩, 在 融 入 國 語 文 領 域 後, 教 師 能 用 心 的 建 構 出 一 個 師 生 對 話 的 平 台 3. 蘇 佳 玲 : 國 中 國 文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之 研 究,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6 年 傳 統 的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強 調 的 是 集 體 式 灌 注 式 及 記 憶 性 的 教 學 歷 程, 一 元 化 的 教 育 政 策 一 致 性 的 教 學 目 標 與 規 範, 無 形 中 壓 縮 了 教 師 的 專 業 成 長 空 間, 扼 殺 了 學 生 學 習 動 機 與 興 趣, 致 使 教 學 活 動 無 法 培 養 出 多 維 思 考 與 多 元 能 力 的 個 人 本 研 究 期 望 透 過 一 綱 多 本 的 教 材 分 析 多 元 的 詩 歌 教 學 法 研 究 師 生 雙 向 互 動 的 教 學 設 計 評 量 和 閱 讀 能 力 指 引 的 論 述, 提 供 國 中 國 文 教 師 建 議 與 討 論, 將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的 精 神, 落 實 於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上 19

4. 連 吳 卿 : 中 國 古 典 詩 歌 中 的 童 趣 及 其 在 國 小 國 語 文 教 學 的 運 用, 國 立 花 蓮 教 育 大 學 國 民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7 年 本 研 究 旨 在 探 討 國 小 國 語 文 教 學 中 古 典 詩 歌 的 童 趣 及 運 用 研 究 者 先 確 立 童 趣 的 定 義, 接 著 將 搜 尋 到 具 有 童 趣 的 中 國 古 典 詩 歌 加 以 整 理 分 類, 本 研 究 分 析 民 國 四 十 一 年 至 今, 國 小 國 語 文 教 科 書 編 選 之 中 國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探 討 中 發 現 : 一 國 小 古 典 詩 歌 作 品 選 錄 以 唐 宋 兩 代 最 多 二 版 本 選 擇 由 單 一 版 本 走 向 多 元 豐 富 三 詩 歌 選 材 由 政 治 考 量 走 向 學 生 本 位 四 呈 現 方 式 由 單 純 呈 現 走 向 深 入 賞 析 五 篇 目 選 取 由 崇 尚 古 代 走 向 本 土 認 同 5. 黃 瓊 君 : 古 典 詩 鑑 賞 與 教 學 研 究 : 以 一 綱 多 本 高 中 教 材 為 例,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2007 年 中 國 是 詩 的 民 族, 而 詩 教 溫 柔 敦 厚 的 傳 統, 向 來 更 扮 演 著 情 意 陶 冶 的 重 要 角 色 而 中 學 不 但 是 語 文 教 育 的 奠 基 期, 也 是 學 習 語 文 背 誦 詩 歌 的 黃 金 期, 更 是 人 文 精 神 與 品 德 陶 冶 的 關 鍵 期, 因 此, 如 何 透 過 良 好 的 教 材 設 計 活 潑 的 課 堂 教 學 讓 學 生 閱 讀 經 典 詩 歌, 培 養 學 生 的 鑑 賞 能 力 審 美 品 味 與 道 德 情 操, 是 古 典 詩 教 學 的 重 要 意 義 本 論 文 的 寫 作 目 的 就 是 希 望 經 由 理 論 與 教 學 實 務 的 結 合, 加 上 在 教 學 現 場 中 不 斷 試 驗 的 成 果, 希 望 建 立 一 套 有 效 的 教 學 策 略, 與 有 志 於 古 典 詩 教 學 研 究 者 共 同 分 享, 以 期 養 成 學 生 閱 讀 鑑 賞 情 感 陶 冶 人 文 素 養 等 能 力, 進 而 提 高 古 典 詩 的 教 學 成 效 20

6. 胡 瑾 瑜 : 兩 岸 三 地 國 中 國 文 古 典 詩 詞 曲 教 材 研 究,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在 職 進 修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2008 年 本 研 究 旨 在 比 較 分 析 臺 灣 香 港 大 陸 兩 岸 三 地 國 ( 初 ) 中 國 ( 語 ) 文 古 典 詩 詞 曲 教 材 內 容 使 用 方 法 為 文 獻 分 析 法 內 容 分 析 法 和 比 較 法 研 究 主 體 以 臺 灣 教 材 為 主, 香 港 與 大 陸 教 材 為 輔 經 文 獻 探 討 及 教 科 書 教 材 內 容 比 較 分 析 後, 歸 納 出 對 於 中 學 國 語 文 古 典 詩 詞 曲 教 材 內 容 的 具 體 建 議, 得 到 結 論 如 下 : 臺 灣 古 典 詩 詞 曲 教 材 內 容 可 多 元 開 展 選 文 的 範 疇 強 化 能 力 訓 練 ; 體 例 安 排 可 再 求 創 新 並 廣 納 西 方 文 學 理 論 之 概 念 香 港 古 典 詩 詞 曲 教 材 編 排 可 增 加 選 文 數 量, 兼 顧 體 裁 與 作 家 面 貌 大 陸 古 典 詩 詞 曲 教 程 安 排 可 補 強 選 文 賞 析, 增 加 多 元 學 習 單 元 未 來 研 究 可 就 兩 岸 三 地 詩 詞 曲 教 材 及 教 學 方 法 進 行 全 面 比 較 7. 黃 美 瑤 : 古 典 詩 歌 聲 情 教 學 研 究 -- 以 現 行 國 中 國 文 課 本 為 例,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9 年 本 論 文 主 要 探 討 古 典 詩 歌 聲 情 教 學 研 究, 以 現 行 國 中 國 文 課 本 中 的 詩 歌 課 文 為 例 先 探 討 古 典 詩 歌 聲 情 教 學 的 重 要 性, 再 對 詩 歌 聲 情 的 概 念 以 及 理 論 進 行 探 究, 然 後 以 上 述 基 礎 設 計 詩 歌 聲 情 教 學 課 程, 並 進 行 操 作, 根 據 操 作 實 況 檢 討 分 析, 期 能 對 古 典 詩 歌 聲 情 教 學 有 所 貢 獻, 對 其 困 境 也 能 提 出 與 大 家 共 同 探 討 ( 二 ) 大 陸 1. 謝 斌 : 中 學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的 現 狀 及 其 對 策, 福 建 師 範 大 學 碩 士 論 文,2002 21

年 本 論 文 分 為 兩 個 章 節 第 一 章 現 狀 分 析, 提 出 四 點 :(1) 指 導 思 想 不 明 確 (2) 教 學 定 位 不 清 (3) 教 學 停 滯 (4) 教 學 效 果 不 理 想 第 二 章 作 者 提 出 建 構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的 新 體 系, 分 為 三 節 : 第 一 節 為 提 高 教 師 素 質, 第 二 節 為 建 構 新 的 教 材 體 系, 第 三 節 為 教 學 方 法 探 索 教 學 方 法 探 索 又 分 為 四 個 層 面 :(1) 巧 設 情 境, 激 發 情 感 (2) 擴 展 課 文 內 容, 開 闊 學 生 的 視 野 (3) 注 重 遷 移, 立 足 古 今 (4) 拓 寬 古 詩 教 學 的 時 空 領 域 第 四 節 為 改 革 測 試 模 式 作 者 希 望 藉 由 這 些 方 式, 讓 學 生 感 受 到 詩 歌 的 浸 潤, 從 而 探 求 如 何 通 過 古 詩 教 學, 來 提 高 學 生 的 人 文 素 養 2. 劉 新 準 : 關 於 我 國 當 代 中 小 學 詩 歌 教 學 的 思 考, 湖 南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碩 士 論 文,2004 年 詩 歌 鑑 賞 教 學 可 引 導 學 生 感 知 詩 歌 語 言 的 凝 鍊 性 繪 畫 美 音 樂 美, 使 學 生 由 詩 歌 外 在 的 節 奏 韻 律, 進 入 到 詩 歌 內 在 的 情 感 世 界 ; 也 能 激 發 學 生 的 生 活 體 驗 去 感 受 詩 歌 的 形 象, 和 激 發 情 感, 引 導 學 生 入 境 啟 發 學 生 創 造 性 想 像, 去 體 會 詩 歌 的 絃 外 之 音 詩 外 之 味 此 外, 詩 歌 運 用 在 教 學 上, 可 以 培 養 學 生 的 想 像 力 和 創 作 能 力 提 高 審 美 意 識 和 審 美 能 力 培 養 高 尚 情 操 和 健 全 人 格, 最 終 能 提 高 學 生 的 語 言 運 用 能 力 3. 王 晨 : 小 學 語 文 中 的 古 詩 與 審 美 教 育, 華 東 師 範 大 學 中 文 系 碩 士 論 文,2006 年 22

論 文 中 指 出 古 詩 中 的 語 言 美 畫 意 美 意 境 美 和 哲 理 美 可 以 提 升 學 童 的 審 美 教 育 :(1) 可 以 培 養 學 生 語 感, 提 高 學 生 語 言 能 力 (2) 可 以 啟 迪 學 生 智 慧, 發 展 學 生 思 維 (3) 可 以 淨 化 學 生 情 感 陶 冶 學 生 性 情 (4) 可 以 美 化 學 生 心 靈, 培 養 學 生 品 德 透 過 誦 讀 吟 詠 古 詩 新 唱 聯 想 想 像 詩 面 互 動 古 詩 表 演 古 詩 改 寫 等 方 式, 古 典 詩 詞 也 將 重 新 煥 發 生 命 的 光 采 4. 劉 顯 斌 : 中 小 學 語 文 詩 歌 教 學 的 實 踐 與 思 考, 東 北 師 範 大 學 碩 士 論 文,2006 年 本 文 分 析 了 大 陸 當 代 中 小 學 詩 歌 教 學 的 現 狀, 指 出 了 這 一 現 狀 急 需 改 進 作 者 提 出 中 小 學 詩 歌 教 學 的 策 略 : 以 情 境 教 學 法 激 發 學 生 學 詩 的 興 趣, 以 詩 歌 鑑 賞 方 式 提 升 學 生 的 審 美 觀 ; 且 要 加 強 教 師 的 文 學 素 養 與 專 業 能 力, 才 能 使 學 生 更 加 了 解 詩 的 背 景 與 詩 人 的 情 懷 論 文 最 後 並 附 上 詩 歌 教 學 的 個 案 設 計 與 分 析 評 價 5. 王 宏 波 : 中 學 古 典 詩 詞 教 學 與 中 學 生 人 文 意 識 培 養, 華 中 師 範 大 學 碩 士 論 文,2007 年 本 論 文 主 要 採 用 理 論 分 析 與 實 證 研 究 相 結 合 的 研 究 方 法, 對 中 國 古 典 詩 詞 中 的 人 文 意 蘊, 加 以 總 結 歸 納 本 文 主 要 解 決 的 問 題 : 一 是 如 何 使 學 科 教 學 涉 及 的 理 論 知 識 與 中 學 教 學 實 踐 有 機 結 合 起 來, 從 而 深 化 中 學 古 典 詩 詞 教 學 在 目 標 內 容 和 方 法 等 層 面 的 思 考 二 是 希 望 就 教 學 環 節 中 的 各 種 關 係 在 這 意 義 上 有 更 深 入 的 探 討, 從 而 真 正 達 到 教 學 相 長 的 效 果 23

( 三 ) 小 結 研 究 者 發 現, 兩 岸 的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學 位 論 文 內 容 涵 蓋 小 學 中 學 至 高 中, 且 皆 揚 棄 不 重 思 考 的 單 純 背 誦 法, 強 調 教 學 法 的 活 潑 性, 引 發 學 生 體 會 詩 歌 的 美 感 與 體 會 詩 人 的 心 境 ; 進 而 以 古 典 詩 歌 為 媒 介, 進 行 生 命 意 境 品 格 塑 造 審 美 思 想 與 人 文 意 識 的 教 學 足 見 兩 岸 的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研 究 日 漸 受 到 重 視, 與 教 學 方 法 多 元 化 活 潑 化, 不 再 只 是 教 師 單 向 的 講 解 和 學 生 傳 統 的 背 誦 模 式 二 期 刊 論 文 : 本 研 究 以 古 典 詩 歌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作 為 篇 名 或 關 鍵 字, 以 2002~2009 年 為 範 圍, 進 入 國 家 圖 書 館 中 文 期 刊 篇 目 索 引 檢 索, 逐 一 閱 讀 摘 要 整 理 分 析 篩 選, 將 兩 岸 2002~2009 年 有 關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之 期 刊 論 文 臚 列 於 下 : ( 一 ) 臺 灣 1. 邱 燮 友 :< 詩 歌 教 學 與 運 用 >, 國 文 天 地,17 卷 12 期, 頁 13-20,2002 年 我 國 歷 代 都 重 視 詩 歌 教 學, 視 為 文 化 特 色 之 一 從 童 叟 開 始, 詩 歌 便 是 啟 蒙 啟 智 的 鑰 匙 ; 成 長 後 參 與 朝 廷 詩 賦 取 士 的 途 徑, 詩 歌 成 為 獵 取 功 名 的 工 具 無 形 中, 詩 歌 的 教 學 與 知 識 份 子 一 生 的 前 途, 息 息 相 關 在 周 秦 及 漢 時 代 便 建 立 了 興 觀 群 怨, 溫 柔 敦 厚 的 傳 統 詩 教 詩 歌 的 功 能 在 論 語. 陽 貨 中 有 具 體 的 記 載, 子 曰 : 詩 可 以 興, 可 以 觀,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 邇 之 事 父, 遠 之 事 君 ; 多 事 鳥 獸 草 木 之 名 這 段 文 字 是 孔 子 對 詩 歌 教 化 簡 潔 明 確 的 詮 釋, 也 說 明 詩 歌 24

有 三 大 功 能 : 首 先 指 出 詩 可 以 宣 導 人 們 的 情 意, 並 與 禮 記. 經 解 中 所 說 : 溫 柔 敦 化, 詩 教 也 構 成 了 興 觀 群 怨 溫 柔 敦 厚 的 傳 統 詩 教 其 次, 詩 歌 能 教 忠 明 孝, 激 發 愛 家 愛 鄉 愛 國 的 情 操 其 三, 多 認 識 鳥 獸 草 木 之 名, 可 以 增 加 常 識, 充 實 知 識 2. 吳 宏 一 :< 古 典 詩 歌 的 鑑 賞 與 教 學 >, 明 道 文 藝,329 期,2003 年 8 月, 頁 44-61 任 何 一 個 民 族 都 有 傳 承 久 遠 的 詩 歌, 每 一 個 民 族 的 詩 歌 都 各 具 有 不 同 的 氣 質 與 風 貌 詩 歌 是 文 學 中 最 早 產 生 的 作 品, 遠 古 時 代 沒 有 文 字 只 有 流 傳 於 口 頭 的 歌 謠, 流 傳 於 眾 人 口 耳 之 間, 文 字 產 生 後, 流 傳 於 口 頭 的 歌 謠 便 被 記 載 下 來, 便 成 為 文 字 我 國 歷 代 都 重 視 詩 歌 教 學, 童 叟 開 始, 詩 歌 便 是 啟 蒙 啟 智 的 靈 鑰 ; 古 聖 賢 所 秉 持 的 詩 教 觀, 並 非 是 在 詩 歌 內 容 中 刻 意 植 入 倫 理 道 德 的 教 條, 而 是 一 種 真 誠 的 生 命 機 調, 從 詩 歌 整 體 的 思 想 感 情 和 人 格 上 逐 漸 對 讀 者 形 成 陶 冶 的 啟 發 作 用 3. 鍾 屏 蘭 :< 溫 柔 敦 厚 的 詩 教 >, 國 教 天 地,151, 頁 80-88,2003 年 孔 子 認 為 : 運 用 人 類 感 情 的 波 動 宣 洩, 而 產 生 的 文 學 與 藝 術 詩 與 樂 來 陶 冶 一 般 人 的 性 情 品 德, 應 該 十 分 深 刻 有 力 因 為 經 過 選 擇 的 優 良 詩 歌, 可 以 讓 一 般 人 的 情 感 得 到 宣 洩 和 滿 足, 在 潛 移 默 化 中, 自 然 而 然 符 合 社 會 的 規 範, 所 以 是 最 理 想 的 方 式, 必 定 具 有 一 定 的 功 效 尤 其 是 先 秦 的 詩 歌 詩 經, 有 許 多 情 感 真 摯 豐 富, 溫 柔 敦 厚 的 樂 章 因 此 孔 子 特 別 以 詩 經 為 主 要 的 教 科 書, 說 : 詩 25

三 百 篇, 一 言 以 蔽 之, 曰 思 無 邪 論 語. 為 政 又 說 : 詩 可 以 興, 可 以 觀, 可 以 群, 可 以 怨 論 語. 泰 伯 興 於 詩, 立 於 禮, 成 於 樂 主 張 由 詩 教 入 手, 使 人 人 經 過 詩 教 的 陶 冶 後, 能 具 有 溫 柔 敦 厚 的 性 情 及 中 和 的 處 事 態 度, 則 終 能 達 到 理 想 的 政 治 社 會 4. 蔡 玲 婉 :< 國 小 唐 詩 教 學 探 析 >, 花 蓮 師 院 學 報, 民 93.18 期, 頁 141-158,2004 年 國 小 唐 詩 教 學 的 意 義 : 一 提 升 語 文 能 力 唐 詩 中 有 豐 富 的 字 彙 語 詞, 有 精 妙 的 修 辭, 詩 人 善 驅 語 言, 善 遣 字 詞, 從 字 面 推 敲, 聲 音 吟 味, 結 構 成 篇, 形 成 意 象 鮮 明 情 感 深 厚 意 境 渾 成 的 作 品 所 以 學 生 讀 熟 了 唐 詩, 可 以 增 加 識 字 量, 豐 富 語 彙, 增 加 語 感, 貼 切 運 用 語 詞, 自 然 提 升 語 文 能 力 二 增 進 審 美 能 力 : 唐 詩 是 理 想 的 審 美 媒 介, 有 外 在 形 式 聲 律 之 美, 內 在 情 意 意 境 之 美 從 詩 歌 創 作 而 言, 詩 言 志, 詩 是 詩 人 內 心 種 種 理 性 與 感 性 的 情 志 活 動 ; 詩 也 緣 情, 所 謂 感 物 興 情, 詩 人 感 物 納 我 紛 然 的 經 驗 於 詩 中, 不 論 四 時 變 化, 空 間 位 移, 過 去 與 未 來 都 在 此 時 凝 聚, 而 感 應 的 過 程 對 於 個 體 生 命 便 是 一 種 審 美 的 體 驗 欣 賞 唐 詩 便 是 對 詩 人 審 美 體 驗 的 領 會, 這 種 美 感 的 陶 冶 可 以 增 進 學 童 感 性 審 美 的 能 力 5. 林 于 弘 :< 九 年 一 貫 國 語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及 其 能 力 指 標 研 究 >, 國 民 教 育,34 卷 1 期, 頁 3-12,2006 年 26

作 者 依 據 九 年 一 貫 課 程 綱 要 所 編 訂 的 九 十 二 學 年 度 各 民 編 版 國 小 國 語 課 本, 詳 細 分 析 古 典 詩 歌 的 選 錄 情 形, 包 括 : 數 量 作 者 內 容 文 體 型 式, 及 其 對 應 能 力 指 標 等 相 關 內 容 除 了 綜 合 各 版 本 在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的 選 錄 原 則 與 編 排 方 式 外, 也 分 別 歸 納 各 版 本 的 特 色, 以 及 各 版 本 間 的 差 異 所 在 ; 此 外 對 於 不 同 版 本 的 能 力 指 標 編 寫, 也 一 併 列 入 討 論 藉 由 分 析 九 年 一 貫 國 小 國 語 課 本 中, 相 關 古 典 詩 歌 教 材 的 選 錄 狀 況, 檢 討 古 典 詩 歌 教 育 的 必 要 性 與 程 序 性, 以 提 升 國 小 古 典 詩 歌 教 育 的 成 效 與 水 準, 並 省 思 國 小 古 典 詩 歌 教 育 未 來 的 發 展 方 向 6. 蔡 英 俊 :< 古 典 詩 歌 意 義 的 構 成 方 式 >, 清 華 中 文 學 報,3, 頁 25-47,2009 年 關 於 情 感 的 內 容 品 質 的 辨 析, 便 是 古 典 詩 論 中 主 要 的 議 題, 而 宋 代 嚴 羽 所 提 出 的 優 遊 不 迫 與 沉 著 痛 快 這 兩 種 看 似 對 立 的 風 格 表 現 型 態, 其 實 就 是 兩 種 不 同 的 情 感 典 型 簡 單 地 分 成 兩 個 端 點 : 一 是 沈 鬱, 情 感 是 濃 烈 的 ; 一 是 神 韻, 情 感 則 是 超 脫 的 繆 鉞 在 詩 詞 散 論 中 曾 提 到 中 國 詩 歌 有 兩 種 表 現 情 感 的 典 型, 一 位 是 莊 子, 莊 子 的 情 感 方 式 是 蜻 蜓 點 水, 旋 點 旋 飛, 碰 到 事 情 不 沈 溺, 能 出 能 入, 能 享 受 情 感 的 豐 富 性, 享 受 情 感 的 強 度 力 度, 可 是 終 不 陷 溺, 所 以 可 以 跳 出 來, 你 可 以 說 他 是 超 脫 的, 跟 這 個 世 界 是 有 距 離 的 ( 二 ) 大 陸 1. 沈 寅 :< 小 學 語 文 古 詩 教 學 >, 合 肥 教 育 學 院 學 報,19 卷 1 期, 頁 110-111,2002 年 選 入 小 學 語 文 課 本 中 的 古 典 詩 歌 大 都 形 象 鮮 明, 語 言 樸 實 韻 味 深 長, 意 境 27

優 美, 大 多 是 寫 景 詩 記 事 詩, 也 有 不 少 抒 情 詩 和 哲 理 詩, 詩 人 在 寫 景 記 事 抒 情 議 論 中 蘊 含 著 許 多 言 外 之 意 有 些 詩 在 寫 景 記 事 的 同 時, 兼 具 濃 郁 的 抒 情 性 和 深 刻 的 哲 理 性 所 以 讀 詩 必 須 掌 握 一 首 詩 的 詩 情 詩 意 詩 境 詩 味 古 典 詩 歌 是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的 寶 貴 遺 產, 學 生 在 啟 蒙 和 小 學 階 段 學 習 一 些 優 秀 的 古 典 詩 歌, 對 豐 富 他 們 的 文 學 認 知, 提 高 他 們 的 鑑 賞 能 力, 陶 冶 他 們 的 思 想 情 操, 有 著 十 分 重 要 的 作 用 2. 汪 麗 華 :< 小 學 古 詩 教 學 的 多 重 體 驗 >, 浙 江 語 文 教 學,22 卷 5 期, 頁 116-117, 2003 年 古 時 幼 兒 讀 書 多 以 詩 文 啟 蒙, 如 : 三 字 經 百 家 姓 千 家 文 等, 詩 歌 已 是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中 最 具 代 表 的 創 作 形 式 自 前 秦 起, 經 南 北 朝 到 唐 宋, 發 展 至 詩 歌 最 輝 煌 的 時 期, 經 過 幾 千 年 歷 史 的 洗 滌 沉 澱, 成 為 了 中 國 古 典 文 化 中 最 燦 爛 的 靈 魂 2002 年, 大 陸 教 育 部 發 布 的 全 日 制 義 務 教 育 語 文 課 程 標 準 實 驗 稿 中, 明 確 地 制 定 關 於 古 詩 文 的 各 學 段 教 學 目 標 : 新 課 標 中 說 : 閱 讀 是 學 生 的 個 性 化 行 為, 不 應 以 教 師 的 分 析 來 代 替 學 生 的 閱 讀 實 踐 應 讓 學 生 在 主 動 積 極 的 思 維 和 情 感 活 動 中, 加 深 理 解 和 體 會, 有 所 感 悟 和 思 考, 受 到 情 感 薰 陶, 獲 得 思 想 啟 迪, 享 受 審 美 樂 趣, 要 珍 視 學 生 獨 特 的 感 受 體 驗 和 理 解 學 習 古 典 詩 歌, 最 重 要 的 是 讓 學 生 體 會 詩 人 的 情 感, 領 悟 詩 歌 的 意 境 3. 劉 曉 娟 :< 小 學 古 詩 教 學 中 的 美 育 >, 河 南 教 育, 第 八 期, 頁 38,2005 年 28

古 典 詩 歌 作 為 中 華 文 化 中 最 精 緻 最 燦 爛 的 一 頁 選 入 小 學 語 文 教 材 的 古 詩 都 是 感 情 真 摯 意 境 清 新 語 言 凝 練 幽 美 膾 炙 人 口 的 傳 世 佳 作, 蘊 含 豐 富 的 美 育 因 素, 是 審 美 教 育 的 得 利 工 具 好 的 詩 歌 讀 起 來 總 是 有 特 別 的 韻 味, 令 人 琅 琅 上 口 就 形 式 而 言, 詩 歌 是 一 種 聽 覺 藝 術, 特 有 的 節 奏 和 音 韻 賦 予 了 詩 歌 獨 特 的 音 樂 美 4. 金 娜 :< 詩 歌 教 學 法 初 探 >, 綜 合 天 地, 第 1 期, 頁 18-19,2005 年 詩 歌 美 學 中 該 如 何 引 導 學 生 發 現 真 善 美 呢? 作 者 認 為 方 法 有 三 :(1) 誘 尋 入 情 (2) 體 驗 入 情 (3) 品 味 入 情 體 驗 入 情 可 分 為 : 通 過 誦 讀 體 驗 情 感 通 過 形 象 體 驗 情 感 通 過 環 境 體 驗 情 感 和 通 過 類 比 體 驗 情 感 四 種 體 驗 品 味 入 情 又 可 分 為 : 品 味 詩 眼 品 味 字 眼 兩 種 品 味 情 感 是 詩 歌 鑑 賞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組 成 部 分, 以 美 入 情, 進 而 體 驗 詩 歌 世 界, 終 能 品 味 詩 意 5. 吳 冕 :< 小 學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運 用 多 媒 體 的 詩 學 根 據 >, 文 教 資 料, 10 月 號 中 旬 刊, 頁 119-120, 2007 年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是 小 學 語 文 教 學 的 重 點 之 一, 如 何 將 學 生 引 入 古 典 詩 歌 的 殿 堂, 使 他 們 能 夠 自 主 的 欣 賞 古 典 詩 歌 的 意 境 之 美, 成 為 教 學 的 難 點 所 在, 因 此 教 師 如 何 創 設 情 境 引 導 學 生 就 顯 得 尤 為 重 要 作 者 試 從 多 媒 體 技 術 與 詩 歌 本 體 特 質 的 契 合 性, 尋 找 詩 學 依 據 :(1) 多 媒 體 技 術 與 詩 歌 文 類 天 然 的 契 合 性 (2) 多 媒 體 視 覺 物 象 與 詩 歌 意 象 的 對 應 (3) 多 媒 體 視 覺 意 境 的 對 應 29

( 三 ) 小 結 從 以 上 期 刊 論 文 資 料 中 發 現, 兩 岸 對 於 古 典 詩 歌 教 學 皆 有 持 續 的 研 究, 且 都 重 視 詩 歌 的 鑑 賞 與 情 意 教 學 因 為 好 的 詩 歌 都 有 意 境, 意 境 來 自 詩 歌 的 情 意, 能 讓 學 生 進 入 古 典 詩 歌 世 界, 體 會 詩 人 的 情 感, 領 悟 詩 歌 的 意 境, 再 由 主 動 積 極 的 思 維 和 情 感 活 動 中, 加 深 詩 詞 的 理 解 和 體 會, 自 行 思 考 並 產 生 感 悟, 也 希 望 能 由 情 感 薰 陶 中, 獲 得 思 想 啟 迪, 感 受 對 周 遭 人 事 物 的 審 美 樂 趣, 享 受 生 活 之 樂 趣 由 此 可 見, 詩 歌 教 學 並 非 只 靠 教 師 的 講 解 傳 授 與 學 生 背 誦 的 能 力, 更 要 重 視 學 生 獨 特 的 感 受 體 驗 和 理 解, 才 能 使 古 典 詩 歌 融 入 現 代 生 活 中 第 四 節 古 典 詩 歌 分 析 向 度 本 研 究 在 古 典 詩 歌 課 文 分 析 項 目 上, 主 要 參 酌 古 典 詩 歌 相 關 研 究 者, 如 臺 灣 學 者 劉 若 愚 葉 嘉 瑩 張 夢 機 黃 永 武 張 春 榮 與 大 陸 學 者 王 力 繆 越 周 勛 裕 等 學 者 研 究 的 成 果, 及 研 究 者 個 人 見 解, 加 以 歸 納 整 理, 分 為 基 本 資 料 形 式 內 容 三 個 部 份, 形 式 又 分 為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內 容 再 分 為 意 境 分 析 教 學 運 用 以 下 茲 就 形 式 ( 格 律 用 韻 ) 內 容 ( 分 類 意 境 ) 的 分 析 項 目 概 略 分 述 如 下 : 一 形 式 ( 一 ) 格 律 詩 的 音 調 節 奏 直 接 影 響 詩 歌 表 現 出 的 情 感, 作 詩 者 由 情 感 起 生 理 變 化, 讀 詩 者 則 由 節 奏 音 調 暗 示 的 生 理 變 化 而 受 情 感 的 浸 潤 ( 朱 光 潛,2001,47) 古 30

典 詩 歌 的 節 奏 即 是 由 每 首 詩 的 格 律 產 生, 一 種 格 律 的 形 式, 只 有 當 它 的 形 式 要 素, 對 詩 的 總 體 藝 術 效 果 產 生 重 大 作 用 時, 才 能 被 認 為 在 藝 術 上 是 有 價 值 的, 因 此 形 式 是 詩 人 構 思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一 部 分, 也 與 詩 人 意 境 的 實 現 密 不 可 分 ( 高 有 工, 1994,24) 詩 歌 的 格 律 分 為 絕 句 律 詩 做 介 紹 1. 絕 句 中 文 特 有 的 兩 個 聽 覺 上 的 特 性 是 : 單 音 節 性 質 和 固 定 聲 調, 聲 調 的 變 化 在 詩 律 中 扮 演 了 重 要 的 角 色 ( 劉 若 愚,1977,24) 平 仄 聲 是 一 種 聲 調 的 關 係, 沈 約 在 漢 語 裡 所 發 現 的 四 種 聲 調, 就 是 平 聲 上 聲 去 聲 和 入 聲 ; 平 聲 是 長 音 不 升 不 降, 上 去 入 三 聲 都 是 短 音 或 升 或 降, 仄 聲 就 是 上 去 入 聲 的 總 名, 所 以 仄 聲 和 平 聲 是 相 對 立 的 詩 的 格 律, 是 指 近 體 詩 絕 句 和 律 詩 的 格 律, 主 要 在 避 免 與 古 詩 混 淆, 古 詩 常 用 仄 平 仄 或 平 平 平 在 句 末, 近 體 詩 的 格 律 就 是 要 避 開 古 詩 的 聲 調 近 體 詩 的 對 仗 求 工, 古 體 詩 的 對 仗 求 拙, 不 求 工 整, 也 不 避 同 字 相 對 ( 王 力,1963,149) 近 體 詩 無 論 五 言 或 七 言 皆 字 有 定 聲, 調 有 定 式, 韻 有 定 處, 還 需 講 究 字 聲 的 平 仄, 才 成 格 律 而 國 語 注 音 符 號 法 對 分 辨 平 聲 仄 聲 極 有 用 處, 國 語 第 一 聲 第 二 聲 是 平 聲, 國 語 第 三 聲 是 上 聲, 第 四 聲 是 去 聲, 所 以 國 語 三 四 聲 是 仄 聲 ( 黃 永 武,2008,42) 古 典 詩 歌 中 的 近 體 詩 特 別 講 究 調 平 仄, 而 且 把 調 配 平 仄 所 產 生 的 節 奏 制 成 固 定 的 模 式, 叫 做 平 仄 譜, 或 叫 做 聲 調 譜 調 譜 中 第 一 句 的 第 二 個 字 若 是 31

仄 聲, 便 是 仄 起 格, 調 譜 中 第 一 句 的 第 二 個 字 若 是 平 聲, 便 是 平 起 格, 並 分 為 首 句 不 用 韻 與 首 句 用 韻 兩 種 格 式 關 於 近 體 詩 的 平 仄 譜, 可 分 成 絕 句 律 詩 兩 組 做 分 析 絕 句 的 平 仄 譜 有 仄 起 格 和 平 起 格 兩 種 格 式, 參 見 表 2-4-1: 表 2-4-1 絕 句 平 仄 譜 平 仄 譜 首 句 不 用 韻 首 句 用 韻 五 絕 仄 起 格 五 絕 平 起 格 七 絕 仄 起 格 七 絕 平 起 格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資 料 來 源 : 研 究 者 依 據 王 力 詩 詞 格 律 整 理 (2) 律 詩 : 32

律 詩 是 在 唐 代 初 期 形 成 的 一 種 詩 體, 在 當 時 被 稱 為 近 體, 與 又 稱 為 古 體 的 古 詩 相 對 律 詩 具 有 固 定 的 聲 調 格 律, 但 占 較 不 重 要 位 置 的 音 節, 可 有 一 些 變 化 的 自 由 ( 劉 若 愚,1977,34) 律 詩 的 平 仄 譜 又 分 為 五 言 律 詩 和 七 言 律 詩 兩 組 做 分 析, 參 見 表 2-4-2: 表 2-4-2 律 詩 平 仄 譜 平 仄 譜 首 句 不 用 韻 首 句 用 韻 七 律 平 起 式 五 律 仄 起 式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33

表 2-4-2 律 詩 平 仄 譜 ( 續 ) 平 仄 譜 首 句 不 用 韻 首 句 用 韻 五 律 平 起 式 七 律 仄 起 式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 韻 )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 韻 ) 資 料 來 源 : 研 究 者 依 據 王 力 詩 詞 格 律 綱 要 整 理 ( 二 ) 用 韻 韻 是 詩 詞 格 律 的 基 本 要 素 之 一, 詩 人 在 詩 詞 用 韻 稱 為 押 韻, 從 詩 經 到 後 代 詩 詞 以 及 民 歌, 幾 乎 沒 有 不 押 韻 ( 王 力,2000,1) 訓 詁 學 家 歸 納 字 根, 認 為 字 義 起 於 字 音, 所 以 同 韻 的 字, 意 義 也 大 致 相 近, 清 代 的 黃 春 谷 已 草 創 此 說, 劉 師 培 詩 承 其 意, 歸 納 出 各 古 韻 部 中 共 同 的 含 義, 在 正 名 隅 論 中 創 立 了 十 個 34

條 例 : 1. 之 類 的 字, 多 有 由 下 上 騰 挺 直 的 意 義 2. 枝 類 脂 類 的 字, 多 有 由 此 施 彼 平 陳 的 意 義 3. 歌 類 魚 類 的 字, 多 有 侈 陳 於 外 擴 張 的 意 義 4. 侯 類 幽 類 宵 類 的 字, 多 有 曲 折 有 稜 隱 密 斂 縮 兩 種 意 義 5. 蒸 類 的 字, 多 有 盡 而 益 上 凌 踰 的 意 義 6. 耕 類 的 字, 多 有 上 平 下 直 虛 懸 的 意 義 7. 陽 類 東 類 的 字, 多 有 高 明 美 大 的 意 義 8. 侵 類 東 ( 冬 ) 類 的 字, 多 有 眾 大 高 闊 發 舒 的 意 義 9. 真 類 元 類 的 字, 多 有 抽 引 上 川 聯 引 的 意 義 10. 談 類 的 字, 多 有 隱 暗 狹 小 不 通 的 意 義 王 易 則 認 為 : 韻 與 文 情 關 係 至 切, 平 韻 和 暢, 上 去 韻 纏 綿, 入 韻 迫 切, 此 四 聲 之 別 也 ; 東 董 寬 洪, 江 讀 爽 朗, 支 紙 縝 密, 魚 語 幽 咽, 佳 蟹 開 展, 真 軫 凝 重, 元 阮 清 新, 蕭 筱 飄 灑, 歌 駕 端 莊, 麻 馬 放 縱, 庚 梗 振 厲, 尤 有 盤 旋, 侵 寢 沉 靜, 覃 感 蕭 瑟, 屋 沃 突 兀, 覺 藥 活 潑, 質 述 集 驟, 勿 月 跳 脫, 合 盍 顿 落, 此 韻 部 之 別 也, 雖 未 必 切 定, 然 韻 近 者 情 亦 相 近, 其 大 較 可 審 辨 得 之 (1996,246) 謝 雲 飛 在 文 學 與 音 律 也 提 到 : 1. 凡 佳 台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有 悲 哀 的 情 感 2. 凡 微 灰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氣 餒 抑 鬱 的 情 思 35

3. 凡 蕭 肴 豪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有 輕 佻 的 情 感 4. 凡 尤 侯 韻 的 韻 語, 都 似 乎 含 有 千 般 愁 怨, 無 法 申 訴 的 意 味 似 的, 最 適 合 於 憂 愁 的 詩 5. 凡 寒 桓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有 黯 然 神 傷, 偷 彈 雙 淚 的 情 愫, 適 用 於 獨 自 傷 情 的 詩 6. 凡 真 文 痕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有 苦 悶 深 沉 怨 恨 的 情 調 7. 凡 庚 青 蒸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有 一 份 淡 淡 的 哀 愁, 似 乎 又 有 相 當 理 智 的 情 愫 8. 凡 魚 虞 模 韻 的 韻 語, 都 含 有 日 暮 途 窮, 極 端 失 意 的 情 感 在 詩 的 雙 句 末 一 字 用 同 韻 的 字 當 成 韻 腳, 造 成 和 聲, 使 之 互 相 呼 應, 形 成 規 律 的 重 複, 成 為 整 體 音 質 上 的 和 諧 美 ( 段 曹 林,2005,151) 用 韻 的 目 的 在 於 產 生 音 節 的 和 諧 美 感, 以 助 於 詩 境 和 詩 意 的 呈 現 ( 林 于 弘,2007,139) 沈 德 潛 亦 云 : 詩 中 韻 腳, 如 大 廈 之 有 柱 石, 此 處 不 牢, 傾 折 立 現 故 有 看 去 極 平, 而 斷 難 更 移 者, 安 穩 故 也 朱 光 潛 曾 對 詩 的 押 韻 下 了 一 個 貼 切 的 比 喻 : 就 一 般 詩 來 說, 韻 的 最 大 功 用 在 把 渙 散 的 聲 音 連 絡 貫 串 起 來, 成 為 一 個 完 整 的 曲 調 它 好 比 貫 串 的 珠 子, 在 中 國 詩 裡, 這 串 子 尤 不 可 少 (1962,179) 隋 朝 陸 法 言 的 切 韻 分 為 206 韻, 因 分 韻 過 細, 唐 代 規 定 相 近 的 韻 可 以 同 用 近 體 詩 用 韻 根 據 平 水 韻, 由 南 宋 平 水 劉 淵 根 據 唐 人 用 韻 情 況 ( 唐 36

初 許 宗 敬 奏 議 合 併 的 韻 ), 將 同 用 的 韻 合 併 成 107 韻, 後 人 漸 改 為 106 韻, 稱 為 平 水 韻, 一 般 通 稱 詩 韻 清 代 康 熙 年 間 編 纂 的 佩 文 韻 府 又 把 平 水 韻 併 為 106 個 韻 部, 分 為 上 平 聲 15 部 下 平 聲 15 部 上 聲 29 部 去 聲 30 部 入 聲 17 部 1. 上 平 聲 15 部 : 一 東 二 冬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魚 七 虞 八 齊 九 佳 十 灰 十 一 真 十 二 文 十 三 元 十 四 寒 十 五 刪 2. 下 平 聲 15 部 : 一 先 二 蕭 三 餚 四 豪 五 歌 六 麻 七 陽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 一 尤 十 二 侵 十 三 覃 十 四 鹽 十 五 咸 3. 上 聲 29 部 : 一 董 二 腫 三 講 四 紙 五 尾 六 語 七 虞 八 齊 九 蟹 十 賄 十 一 軫 十 二 吻 十 三 阮 十 四 旱 十 五 潸 十 六 銑 十 七 篠 十 八 巧 十 九 皓 二 十 哿 二 十 一 馬 二 十 二 養 二 十 三 梗 二 十 四 迥 二 十 五 有 二 十 六 寢 二 十 七 感 二 十 八 琰 二 十 九 豏 4. 去 聲 30 部 : 一 送 二 宋 三 絳 四 寘 五 未 六 御 七 遇 八 霽 九 泰 十 卦 十 一 隊 十 二 震 十 三 問 十 四 願 十 五 翰 十 六 諫 十 七 霰 十 八 嘯 十 九 效 二 十 號 二 十 一 箇 二 37

十 二 禡 二 十 三 漾 二 十 四 敬 二 十 五 徑 二 十 六 宥 二 十 七 沁 二 十 八 勘 二 十 九 豔 三 十 陷 5. 入 聲 17 部 : 一 屋 二 沃 三 覺 四 質 五 屋 六 沃 七 覺 八 質 九 物 十 月 十 一 易 十 二 黠 十 三 屑 十 四 藥 十 五 陌 十 六 錫 十 七 職 十 八 緝 十 九 合 二 十 葉 二 十 一 洽 因 近 體 詩 和 古 體 詩 用 韻 方 法 不 同, 以 下 分 為 三 部 份 說 明 1. 近 體 詩 近 體 詩 押 韻 的 位 置 是 固 定 的, 雙 數 句 末 必 須 要 押 韻, 第 一 句 句 末 可 押 可 不 押, 全 詩 不 押 韻 的 單 數 句 末 一 字 必 作 仄 聲 2. 古 體 詩 古 體 詩 即 古 詩, 古 體 詩 的 句 數 和 字 數 不 限, 有 四 言, 有 五 言, 七 言 和 雜 言, 雜 言 最 初 出 於 樂 府 押 韻 較 自 由 全 首 詩 可 用 一 個 平 聲 韻 或 仄 聲 韻, 也 可 隨 意 轉 為 其 他 韻 每 句 都 可 以 用 韻, 用 於 韻 的 字 可 以 重 複, 用 韻 不 限 定 在 偶 數 句 子 上, 奇 數 句 也 可 以 用 韻 3. 樂 府 詩 古 代 詩 歌 體 裁 樂 府 本 為 漢 代 專 門 掌 管 音 樂 的 官 署 名 稱, 漢 代 把 當 時 由 樂 府 所 編 錄 和 演 奏 的 詩 篇 稱 為 歌 詩 ; 魏 晉 六 朝 稱 這 些 歌 詩 為 樂 38

府 或 樂 府 詩, 並 把 它 們 單 獨 成 類 有 廣 狹 二 義 : 狹 義 指 漢 代 樂 府 官 署 蒐 集 的 民 歌 俗 曲 和 歌 辭 ; 廣 義 指 包 括 兩 漢 特 別 是 魏 晉 以 後 歷 代 文 人 作 家 仿 製 不 入 樂 的 諷 誦 吟 詠 的 詩 歌 作 品, 泛 稱 樂 府 詩 樂 府 詩 和 古 體 詩 一 樣 可 自 由 押 韻, 不 刻 意 講 求 對 仗, 用 韻 沒 有 限 制, 可 以 通 押 可 以 換 韻, 用 韻 字 可 以 重 複, 體 制 較 自 由 形 式 上 差 別 處 在 : 古 體 詩 句 式 多 為 五 言 七 言 ; 樂 府 的 句 式 自 由, 多 長 短 句, 但 也 有 齊 句, 其 中 以 五 言 最 為 傑 出 分 析 比 較 資 料 參 見 表 2-4-3: 表 2-4-3 樂 府 古 體 詩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比 較 表 文 體 樂 府 古 體 詩 近 體 詩 作 者 民 間 詩 人 和 士 大 夫 士 大 夫 士 大 夫 音 樂 入 樂, 可 歌, 可 誦 不 入 樂, 不 可 歌, 只 可 誦 不 入 樂, 不 可 歌, 只 可 誦 句 法 句 式 自 由 多 長 短 句 句 式 較 嚴 整, 多 五 七 言, 亦 見 雜 言 分 五 七 言 句 數 不 限 絕 句 四 句 律 詩 八 句 排 律.. 八 句 以 上 之 偶 句 對 仗 不 限 不 必 頷 頸 聯 只 有 起 結, 不 對 仗 39

表 2-4-3 樂 府 古 體 詩 近 體 詩 格 律 用 韻 分 析 比 較 表 ( 續 ) 文 體 樂 府 古 體 詩 近 體 詩 平 仄 不 分 有 定 格 用 韻 只 求 韻 諧 符 合 韻 部 換 韻 可 以 換 韻 不 可 換 韻 ( 一 韻 到 底 ) 資 料 來 源 : 由 研 究 者 整 理 二 內 容 ( 一 ) 分 類 內 容 包 含 各 種 創 作 的 材 料, 作 品 內 容 的 分 類 探 討 是 呈 現 時 代 文 風 的 重 要 指 標 ( 林 于 弘,2007,89) 本 研 究 依 據 中 國 歷 代 詩 詞 分 類 品 讀 ( 張 占 國, 2006), 將 古 典 詩 歌 分 為 詠 景 詠 情 詠 志 詠 懷 和 詠 志 五 大 類, 再 作 細 分 詠 景 詩 又 分 為 : 山 水 田 園 感 春 和 寫 景 ; 詠 情 詩 又 分 為 : 戀 情 親 情 友 情 別 情 思 情 和 怨 情 ; 詠 志 詩 又 分 為 : 興 衰 志 向 功 名 隱 逸 和 自 勉 ; 詠 懷 詩 又 分 為 : 感 懷 憂 憤 詠 頌 情 懷 秋 思 悼 亡 風 情 和 詠 物 ; 詠 事 詩 又 分 為 : 羇 旅 憂 國 憂 民 宦 途 針 貶 懷 古 詠 史 和 言 志 ( 二 ) 意 境 意 境 分 三 大 類, 第 一 類 是 物 的 意 境, 在 詩 中 稱 為 畫 境 ; 如 同 蘇 東 坡 評 王 維 的 40

詩 : 詩 中 有 畫 第 二 類 是 人 的 意 境, 在 詩 歌 中 稱 為 情 境, 在 詩 歌 中 稱 為 情 境, 如 同 王 國 維 在 人 間 詞 話 中 說 : 喜 怒 哀 樂, 亦 人 心 中 之 一 境 界 故 能 寫 真 景, 真 感 情 者, 還 之 有 境 界, 否 則 謂 之 無 境 界 第 三 類 是 心 的 意 境, 在 詩 歌 中 稱 為 意 境 詩 歌 中 流 露 詩 人 心 中 深 處 的 思 維, 也 是 思 想 的 所 在, 心 靈 的 意 境 ( 邱 燮 友, 2002,17) 詩 是 一 種 全 方 位 的 美 學 喚 醒 ; 喚 醒 讀 詩 人 的 內 心, 喚 醒 壯 麗 山 河, 喚 醒 每 個 民 族 的 文 化 傳 統, 喚 醒 人 的 生 存 本 性 ( 余 秋 雨,2008,267) 一 首 詩 從 字 面 上 看 是 詞 語 的 連 綴, 從 藝 術 構 思 的 角 度 看 是 意 象 的 組 合, 意 象 之 間 似 離 實 合, 似 斷 實 續, 給 讀 者 留 下 許 多 想 像 空 間 和 再 創 造 的 可 能, 讀 起 來 才 有 涵 詠 不 盡 的 餘 味 ( 袁 行 霈,1987,64 67) 詩 歌 的 意 境 也 是 人 生 的 真 實 意 境, 是 情 趣 與 意 象 的 融 和, 情 趣 由 感 受 而 來, 起 於 自 我, 可 經 歷 而 不 可 描 繪 ; 意 象 由 觀 照 而 來, 起 於 外 物, 有 形 象 可 描 繪 ( 朱 光 潛,1981,129) 是 以 詩 之 情 趣 為 主, 情 趣 見 於 聲 音, 寓 於 意 象 ( 朱 光 潛,2001,25) 嚴 羽 在 滄 浪 詩 話. 詩 辯 中 提 到 : 詩 之 極 致 有 一, 曰 : 入 神 詩 而 入 神, 至 矣 盡 矣, 蔑 以 復 加 矣 王 夫 之 認 為 : 情 景 名 為 為 二 而 實 不 可 離 神 於 詩 者 妙 合 無 垠, 巧 者 則 有 情 中 景, 景 中 情 情 景 雖 有 在 心 在 物 之 分, 而 景 生 情, 情 生 景 周 頤 蕙 風 詞 話 也 說 : 讀 詞 之 法, 取 前 人 名 句 意 境 絕 佳 者, 將 此 意 境 締 構 於 吾 想 望 中 然 後 澄 思 渺 慮, 以 吾 身 入 乎 其 中 而 涵 詠 玩 索 之 將 詩 歌 意 境 轉 化 為 畫 面 影 像, 更 能 勾 勒 出 創 作 背 景 輪 廓, 使 詩 歌 本 身 充 滿 視 覺 感, 更 易 讓 讀 者 理 解 ( 潘 麗 珠,2008,24) 詩. 大 序 : 詩 者, 志 之 所 以 也, 在 心 為 志, 發 言 為 詩 接 著 又 說 : 情 動 於 中 而 形 於 言 陸 機 文 賦 : 詩 緣 情 而 綺 靡 詩 可 言 志 可 緣 情, 41

除 了 詩 句 本 身 所 傳 達 的 情 景 外, 透 過 文 字 語 言, 可 感 受 到 詩 人 的 追 求 期 望 嚮 往 等 心 境 因 此 詩 的 寓 意 可 以 說 是 作 者 心 境 的 外 現, 讀 詩 除 了 欣 賞 詩 的 境 界 寓 意, 還 可 推 知 作 者 的 心 境 ( 張 夢 機,1997,220) 本 研 究 除 了 探 討 國 語 教 科 書 選 錄 之 古 典 詩 歌 蘊 含 的 情 意, 也 探 討 詩 歌 的 教 學 內 容, 以 做 為 各 版 本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類 別 的 依 據 42

第 三 章 臺 灣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 就 前 述 範 圍 中, 各 版 本 教 科 書 所 選 錄 之 古 典 詩 歌 進 行 分 析 研 究 本 章 分 為 四 節, 第 一 節 至 第 三 節 分 別 就 臺 灣 現 行 的 版 本, 依 字 首 筆 畫 多 寡, 依 序 探 討 南 一 版 康 軒 版 翰 林 版 三 個 版 本 選 錄 古 典 詩 歌 的 基 本 資 料 形 式 和 內 容 三 個 部 份, 做 各 項 分 析 統 計 第 四 節 為 各 版 本 的 綜 合 比 較 及 歸 納 整 理 以 下 分 節 論 述 第 一 節 南 一 版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析 本 節 將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選 錄 之 古 典 詩 歌 分 為 基 本 資 料 形 式 和 內 容 三 個 部 份, 進 行 分 析 研 究 一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古 典 詩 歌 的 基 本 資 料 分 析, 主 要 以 選 錄 分 布 情 形 與 課 數 比 例 統 計, 和 作 者 朝 代 與 詩 體 分 布 兩 大 項 為 主 要 研 究 內 涵 ( 一 )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情 形 與 課 數 比 例 統 計 南 一 版 選 錄 四 課 六 首 的 古 典 詩 歌, 分 佈 在 第 七 九 十 和 十 二 冊, 四 課 的 文 體 皆 是 韻 文 詩 體 包 括 : 兩 首 五 言 絕 句 兩 首 七 言 絕 句 一 首 樂 府 詩 與 一 首 五 言 律 詩 選 錄 分 布 狀 況 詳 見 表 3-1-1: 43

表 3-1-1 97 學 年 南 一 版 國 語 教 科 書 古 典 詩 歌 選 錄 分 布 一 覽 表 冊 別 單 元 課 名 作 者 題 名 內 容 詩 體 七 一 一 唐 遊 子 慈 母 手 中 線, 樂 府 詩 感 遊 子 吟 孟 郊 吟 遊 子 身 上 衣 謝 (751--814) 臨 行 密 密 縫, 的 意 恐 遲 遲 歸 心 誰 言 寸 草 心, 報 得 三 春 暉? 九 一 二 唐 鹿 柴 空 山 不 見 人, 五 言 絕 句 徜 詩 中 有 畫 王 維 但 聞 人 語 響 徉 (701--761) 反 影 入 森 林, 山 復 照 青 苔 上 水 孟 浩 然 宿 移 舟 泊 煙 渚, 五 言 絕 句 (689--740) 建 德 江 日 暮 客 愁 新 野 曠 天 低 樹, 江 清 月 近 人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