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Transcription

1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頁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劉 婉 俐 華 梵 大 學 外 文 系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本 文 嘗 試 以 藏 傳 佛 教 的 修 行 次 第 ( 或 稱 道 次 第, 藏 文 稱 lamrim) 為 主 軸, 分 析 其 中 所 蘊 含 的 身 體 觀, 透 過 修 行 次 第 對 身 體 的 不 同 認 知 轉 化 與 證 成 闡 述, 來 了 解 藏 傳 佛 教 中 多 元 深 奧 的 身 體 觀, 以 及 身 體 在 整 個 修 道 過 程 中 所 扮 演 的 重 要 角 色 以 道 次 第 做 為 藏 傳 佛 教 身 體 觀 的 考 察 重 點, 一 方 面 可 看 出 藏 傳 佛 教 以 漸 道 為 主 而 發 展 起 來 的 完 整 見 修 體 系 ; 另 一 方 面 也 澄 清 了 對 藏 傳 佛 教 只 有 密 法 的 誤 解, 道 次 第 的 顯 密 俱 陳 循 序 漸 進, 顯 示 密 法 的 修 持 必 須 以 顯 教 為 基 礎, 且 其 對 身 體 的 神 聖 淨 觀, 也 是 建 立 在 大 乘 法 教 的 核 心 教 義 慈 悲 心 菩 提 心 與 空 性 見 的 修 持 之 上 除 了 探 討 修 道 次 第 中 對 身 體 的 珍 貴 與 神 聖 描 述 之 外, 在 與 道 次 第 相 關 的 重 要 法 教 教 授 中, 如 寧 瑪 派 的 大 圓 滿 法 中 陰 法 教 等, 也 可 發 現 藏 傳 佛 教 對 身 體 的 特 殊 觀 點 與 見 解 關 鍵 詞 : 身 體 藏 傳 佛 教 漸 道 道 次 第

2 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心 以 及 身 語 意 三 門 中 以 心 為 主 宰 的 觀 點 下, 有 關 身 體 的 法 教 相 對 不 受 重 視, 僅 零 星 分 佈 在 各 法 教 之 中, 不 似 意 的 部 分 獨 立 發 展 出 重 要 的 修 心 法 門 1, 也 比 不 上 語 在 咒 語 的 持 誦 上 被 凸 顯 出 來 本 文 即 嘗 試 以 藏 傳 佛 教 的 修 行 次 第 ( 或 稱 道 次 第, 藏 文 稱 lamrim) 為 主 軸, 分 析 其 中 蘊 含 的 身 體 觀 : 從 四 共 前 行 與 大 乘 顯 教 共 通 的 人 身 難 得, 視 珍 貴 人 身 為 修 行 證 悟 的 基 礎 ; 到 皈 依 時 在 密 層 次 闡 述 對 佛 三 身 ( 法 身 報 身 化 身 ) 的 皈 依, 呈 現 三 身 論 的 特 殊 意 義 ; 以 及 在 本 尊 儀 軌 修 持 中 生 起 次 第 圓 滿 次 第 對 壇 城 (mandala) 的 相 關 解 說 等, 透 過 修 行 次 第 對 身 體 的 不 同 認 知 轉 化 與 證 成 闡 述, 可 了 解 藏 傳 佛 教 中 多 元 深 奧 的 身 體 觀, 以 及 身 體 在 整 個 修 道 過 程 中 所 扮 演 的 重 要 角 色 以 道 次 第 做 為 藏 傳 佛 教 身 體 觀 的 考 察 重 點, 一 方 面 是 為 了 呈 現 自 吐 蕃 時 期 在 桑 耶 寺 漢 傳 禪 宗 / 印 度 佛 教 的 辯 諍, 為 此 區 隔 出 藏 傳 漢 傳 的 不 同 弘 化 軌 跡, 奠 定 藏 傳 佛 教 以 漸 道 為 主 發 展 起 來 的 完 整 見 修 體 系 ; 另 一 方 面, 也 為 了 澄 清 許 多 人 對 藏 傳 佛 教 的 誤 解 與 誹 謗, 認 為 藏 傳 只 有 密 法 而 無 大 乘 顯 教 從 道 次 第 顯 密 俱 陳 循 序 漸 進 的 內 涵 與 安 排, 顯 示 密 法 的 修 持 必 須 在 顯 教 的 基 礎 上 才 可 能 獲 致 成 就, 且 密 乘 對 身 體 的 神 聖 淨 觀, 也 是 建 1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修 心 的 法 門 稱 作 lojong, 是 自 成 一 系 的 修 持 方 法 此 法 門 的 修 持 儀 軌 公 認 是 由 阿 底 峽 尊 者 所 傳 下, 自 其 以 降, 許 多 大 師 都 曾 傳 授 修 心 的 相 關 法 要, 如 撰 寫 修 心 八 頌 的 噶 當 派 格 西 朗 日 塘 巴 (Geshe Langri Tangpa, ) 撰 寫 修 心 七 要 的 格 西 切 喀 哇 (Chekawa Yeshe Dorje, ), 都 屬 阿 底 峽 法 系 的 噶 當 派 近 代 第 一 世 姜 貢 康 楚 (The first Jamgön Kongtrül, ) 與 當 代 丘 陽 創 巴 仁 波 切 (Chogyam Trungpa, ) 也 都 曾 以 修 心 七 要 為 本 注 疏 成 書

3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95 立 在 大 乘 法 教 的 核 心 教 義 慈 悲 心 菩 提 心 與 空 性 見 的 修 持 之 上, 從 這 些 以 道 次 第 出 發 的 身 體 相 關 討 論, 當 可 破 斥 主 張 藏 傳 佛 教 非 佛 說 的 無 稽 之 談 除 了 討 論 修 道 次 第 所 呈 現 對 身 體 的 對 應 描 述 外, 在 本 文 中 也 將 舉 出 特 定 法 教, 如 寧 瑪 派 大 圓 滿 法 對 身 體 的 相 關 討 論, 來 說 明 藏 傳 佛 教 高 階 法 教 對 身 體 的 獨 特 觀 察 ; 因 為 這 些 和 身 體 有 關 的 特 殊 見 解 與 闡 述, 是 實 修 法 門 的 重 要 參 考 而 某 些 特 定 法 教 還 形 成 一 套 完 整 的 法 教 體 系, 如 中 陰 法 教 將 佛 的 三 身 與 臨 終 死 亡 的 歷 程 相 結 合, 構 成 一 套 以 生 / 死 區 隔 包 含 人 生 所 有 生 存 狀 態 的 六 種 中 陰 修 持 法 教 從 這 些 法 教 的 討 論 中, 都 可 看 出 藏 傳 佛 教 對 身 體 的 特 殊 觀 點 與 見 解 壹 藏 傳 佛 教 的 漸 道 次 第 一 道 次 第 建 立 的 歷 史 背 景 與 影 響 西 元 八 世 紀 佛 教 在 西 藏 弘 傳 的 初 期 2, 來 自 印 度 的 隨 瑜 伽 行 中 觀 派 論 師 蓮 花 戒 ( 生 卒 年 不 詳, 約 年 ) 主 張 漸 道, 曾 與 大 乘 禪 宗 的 頓 道 在 桑 耶 寺 展 開 激 烈 的 論 辯, 史 稱 吐 蕃 僧 諍 3 在 西 藏 史 籍 中 皆 記 載 是 漸 道 獲 勝 4, 赤 松 德 真 王 驅 逐 了 來 自 漢 5 地 以 摩 訶 衍 為 首 的 頓 道 禪 宗 僧 人, 並 詔 令 奉 行 漸 道 這 段 史 2 在 西 藏 佛 教 史 上, 從 西 元 七 世 紀 松 贊 干 布 迎 佛, 至 吐 蕃 王 朝 末 代 贊 普 朗 達 瑪 ( 西 元 年 在 位 ) 滅 佛 為 止, 稱 做 前 弘 期 其 中 赤 松 德 真 王 在 位 時, 建 立 西 藏 第 一 座 佛 寺 桑 耶 寺, 並 迎 請 印 度 的 寂 護 蓮 花 生 大 士 分 別 建 立 顯 密 的 傳 承, 被 認 為 是 最 具 影 響 力 的 時 代 3 學 界 一 般 認 定 吐 蕃 僧 諍, 或 稱 頓 漸 之 爭 桑 耶 法 辯 的 時 間, 約 在 西 元 年 間 4 近 年 來 隨 敦 煌 史 料 的 出 土, 對 吐 蕃 僧 諍 有 了 翻 案 的 不 同 詮 解, 詳 見 法 國 學 者 戴 密 微 著 吐 蕃 僧 諍 記 ( 台 北 : 商 鼎 文 化 出 版 社, 1994) 5 摩 訶 衍, 或 作 摩 訶 衍 那, 稱 禪 宗 第 八 代 傳 人, 在 藏 地 弘 揚 唐 代 禪 宗 荷 澤 派 的 法 教, 主 張 不 作 意 頓 悟 成 佛 的 頓 門 ; 荷 澤 派 始 自 荷 澤 神

4 96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料 最 早 見 於 請 寂 護 ( 另 譯 靜 命, ) 入 藏 的 藏 臣 拔 塞 囊 所 著 之 拔 協 ( 又 稱 桑 耶 寺 廣 誌 ), 文 中 提 到 贊 普 說 : 和 尚 所 說 的 頓 悟 之 法 有 害 於 十 法 行, 使 人 心 昏 沉 而 不 集 資 糧, 打 斷 破 壞 別 人 的 修 習, 使 佛 法 滅 絕 因 之, 不 能 宣 傳 推 行, 你 自 己 去 修 習 去 吧! 從 今 以 後, 要 遵 循 龍 樹 之 正 見 6 吐 番 僧 諍 的 結 果, 決 定 了 藏 傳 佛 教 日 後 遵 循 漸 道 的 發 展 方 向, 後 代 的 西 藏 史 家 也 多 半 採 取 拔 協 中 揚 漸 抑 頓 的 主 流 立 場 7, 如 十 二 世 紀 寧 瑪 派 大 師 娘 尼 瑪 沃 色 ( ) 的 娘 氏 教 法 史 十 三 世 紀 夏 魯 派 布 頓 仁 欽 ( ) 的 布 頓 佛 教 史 十 三 世 紀 寧 瑪 派 伏 藏 師 鄔 金 林 巴 (1323-?) 取 出 的 伏 藏 五 部 遺 教 11 十 六 世 紀 噶 瑪 噶 舉 派 巴 臥 祖 拉 陳 瓦 (1504- 會, 繼 承 了 六 祖 慧 能 的 曹 溪 法 脈 事 實 上, 摩 訶 衍 一 詞, 是 大 乘 之 意, 並 非 確 切 人 名 藏 文 中, 多 稱 摩 訶 衍 為 Hwa Shang Mahayana, 即 大 乘 和 尚, 或 僅 稱 Hwa Shang( 和 尚 ), 如 唐 朝 文 成 公 主 在 藏 文 文 獻 中, 也 僅 稱 公 主 6 見 拔 塞 囊 (1990:53-54) 7 大 陸 學 者 尹 邦 志 張 煒 明 在 桑 耶 寺 的 香 火 禪 定 目 炬 和 拔 協 對 吐 蕃 宗 論 起 因 的 不 同 敍 述 一 文 中, 引 努 欽 桑 吉 益 西 的 禪 定 目 炬 所 述, 試 圖 推 翻 拔 協 以 來 對 摩 訶 衍 的 訶 責, 見 尹 邦 志 張 煒 明 (2008: ) 另 沈 衛 榮 在 無 垢 友 尊 者 及 其 所 造 頓 入 無 分 別 修 習 義 研 究 一 文 中, 也 引 述 禪 定 目 炬 中 對 漸 頓 大 瑜 伽 大 圓 滿 四 門 的 評 議, 討 論 蓮 花 戒 與 摩 訶 衍 的 頓 漸 之 爭, 重 點 應 在 於 如 何 證 得 無 分 別 智, 而 非 落 於 認 識 論 上 的 分 析, 並 以 無 垢 友 的 頓 入 無 分 別 修 習 義 做 為 超 越 頓 漸 之 大 圓 滿 法 代 表, 見 沈 衛 榮 (2005:81-117) 8 娘 氏 教 法 史, 亦 譯 娘 氏 宗 教 源 流 ( 拉 薩 : 西 藏 人 民 出 版 社, I988 年 ) 9 夏 魯 派 (Shalupa) 為 一 小 派, 有 學 者 也 主 張 夏 魯 是 薩 迦 派 的 支 系 10 另 譯 布 敦 佛 教 史, 布 頓 編 纂 了 藏 傳 佛 教 的 大 藏 經 甘 珠 爾 (Kangyur), 被 認 為 是 新 譯 派 的 重 要 大 師 11 相 傳 鄔 金 林 巴 在 桑 耶 協 札 兩 地, 取 出 蓮 花 生 大 士 所 埋 藏 的 赤 松 德 真 王 時 期 史 事, 共 有 鬼 神 篇 國 王 篇 后 妃 篇 譯 師 篇 和 大 臣 篇 等 五 部, 故 而 得 名

5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 的 賢 者 喜 宴 12 等 史 籍, 都 延 續 拔 協 崇 奉 漸 道 摒 棄 頓 道 的 觀 點 尤 其 是 布 頓 仁 欽 在 布 頓 佛 教 史 13 中, 不 僅 陳 述 赤 松 德 真 王 頒 佈 命 令 的 史 實, 從 今 以 後, 見 應 依 龍 樹 的 宗 規 而 行 持 ; 行 應 以 十 法 行, 及 般 若 波 羅 密 而 修 學, 不 許 再 作 頓 門 之 宗 規 14 也 開 始 對 摩 訶 衍 的 漢 地 禪 宗 大 加 貶 抑 由 於 布 頓 的 幾 位 弟 子, 都 是 格 魯 派 創 始 者 宗 喀 巴 的 上 師, 布 頓 的 立 場 明 顯 影 響 了 宗 喀 巴, 不 僅 在 1402 年 成 書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毘 缽 舍 那 品 中, 連 續 批 評 摩 訶 衍 十 餘 次, 在 其 後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略 論 (1415 年 ) 和 入 中 論 善 顯 密 意 疏 (1418 年 ) 等 論 著 中, 都 可 以 看 到 對 摩 訶 衍 的 譴 責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在 桑 耶 論 諍 中 的 大 乘 和 尚 見 頓 入 說 的 考 察 一 文 中, 指 出 早 期 藏 人 對 摩 訶 衍 的 批 判 並 不 嚴 厲, 只 有 簡 單 評 述 不 表 贊 同 的 態 度 而 已, 但 在 十 五 世 紀 後, 隨 格 魯 派 勢 力 的 崛 起, 對 摩 訶 衍 開 始 有 了 明 顯 的 批 判, 背 後 有 著 複 雜 的 15 宗 教 社 會 文 化 因 素 他 們 認 為 格 魯 派 在 改 革 僧 團 的 環 境 條 件 12 賢 者 喜 宴, 又 名 智 者 喜 宴 或 洛 扎 教 法 史, 成 書 於 1564 年, 見 巴 臥 祖 拉 陳 瓦 著, 黃 顥 周 潤 年 譯, 賢 者 喜 宴 吐 蕃 史 譯 注, ( 北 京 : 中 央 民 族 大 學 出 版 社,2010) 13 又 稱 佛 教 史 大 寶 藏 論 正 法 生 源 寶 藏 善 逝 教 法 史 布 頓 教 法 源 流 等, 成 書 於 西 元 1322 年, 時 當 元 英 宗 至 治 二 年 14 見 布 頓 (1988:261) 15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分 析 蓮 花 戒 之 後 的 藏 傳 佛 教 界 對 摩 訶 衍 的 不 公 論 斷, 表 示 在 格 魯 派 與 其 他 教 派 的 競 爭 與 衝 突 中, 摩 訶 衍 一 詞 成 為 格 魯 派 對 敵 對 陣 營 的 指 認 標 記, 薩 迦 噶 舉 寧 瑪 覺 囊 派 等 都 曾 被 指 為 摩 訶 衍 遺 教 對 摩 訶 衍 的 污 名 化 過 程, 還 參 有 其 他 複 雜 的 宗 教 因 素 : 因 寧 瑪 派 噶 舉 派 的 高 階 教 法, 如 大 手 印 大 圓 滿 等, 為 釐 清 與 摩 訶 衍 的 頓 門 的 差 異 或 憚 於 格 魯 派 的 軍 政 勢 力, 也 紛 紛 展 開 對 摩 訶 衍 的 抨 擊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還 提 出 一 個 饒 富 興 味 的 觀 察, 指 蓮 花 戒 與 摩 訶 衍 的 觀 點 極 為 近 似, 都 主 張 進 入 一 種 忘 言 無 慮 的 狀 態, 差 別 只 在 趨 入 無 想 時 採 取 的 頓 漸 法 門 不 同 而 已 見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2001: )

6 98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下 順 勢 興 起, 對 中 觀 空 義 的 不 嚴 肅 討 論 為 僧 紀 敗 壞 提 供 藉 口 16 ; 宗 喀 巴 在 不 落 入 二 邊 見 的 前 提 下, 對 中 觀 空 義 的 詮 釋 便 盡 量 朝 倫 理 操 守 和 智 識 作 用 的 層 面 來 強 化, 就 是 在 宗 喀 巴 對 中 觀 的 詮 釋 上, 摩 訶 衍 首 次 在 西 藏 史 上 被 高 姿 態 地 提 出 來, 再 三 反 覆 地 對 他 進 行 嚴 峻 的 批 評 17 自 此 格 魯 派 皆 承 襲 宗 喀 巴 對 摩 訶 衍 的 批 判 路 線 如 十 六 世 紀 班 欽 索 南 扎 巴 ( ) 的 新 紅 史 (1538) 松 巴 益 西 班 覺 ( ) 的 佛 教 如 意 寶 樹 史 (1748) 和 近 代 土 觀 羅 桑 卻 吉 尼 瑪 ( ) 的 土 觀 宗 教 源 流 (1801) 等 重 要 史 書, 都 抱 持 同 樣 貶 抑 摩 訶 衍 的 態 度 18, 顯 示 藏 傳 佛 教 從 吐 蕃 時 期 起 千 年 以 來 一 直 對 蓮 花 戒 弘 傳 的 漸 道 奉 行 不 渝 二 蓮 花 戒 道 次 第 的 修 學 內 涵 與 影 響 據 稱 蓮 花 戒 是 在 赤 松 德 真 王 的 請 託 下, 為 平 息 摩 訶 衍 禪 宗 19 頓 門 引 起 的 教 法 疑 義, 建 立 漸 道 傳 規, 於 是 撰 寫 了 這 部 論 從 當 代 噶 舉 派 堪 千 創 古 仁 波 切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 講 16 見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2001:156) 17 見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2001:157) 18 唯 獨 土 觀 羅 桑 卻 吉 尼 瑪 師 承 雍 正 乾 隆 兩 朝 國 師 的 三 世 章 嘉 若 白 多 杰 ( ), 對 漢 傳 佛 教 有 較 為 準 確 的 理 解, 土 觀 不 同 意 其 師 主 張 漢 地 禪 宗 與 藏 傳 希 解 派 同 源 說, 並 表 示 摩 訶 衍 是 禪 宗 的 錯 誤 見 解 不 等 於 禪 宗 有 趣 的 是, 有 一 說 達 摩 祖 師 (Bodhidharma,? -535) 正 是 希 解 派 的 祖 師 帕 當 巴 桑 傑 (Padampa Sangye,?-1117); 另 傳 蓮 花 戒 在 二 次 入 藏 時, 用 的 是 帕 當 巴 桑 傑 的 軀 體, 因 先 前 在 印 度 使 用 奪 舍 法 ( 遷 識 ) 時, 被 帕 當 巴 桑 傑 誤 換 去 身 體, 後 來 入 藏 的 蓮 花 戒 就 是 在 西 藏 傳 下 施 身 法 (Chö) 的 帕 當 巴 桑 傑 創 古 仁 波 切 質 疑 蓮 花 戒 被 摩 訶 衍 派 人 殂 殺 的 說 法, 並 引 述 噶 瑪 恰 美 (Karma Chakmay) 山 中 法 教 (Moutain Dharma) 中 的 記 載, 指 蓮 花 戒 返 回 印 度 後, 曾 二 度 再 以 帕 當 巴 桑 傑 的 身 體 入 藏, 見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2002:11-12) 若 果 如 此, 摩 訶 衍 與 蓮 花 戒 之 間 的 關 連, 就 更 為 曲 折 離 奇 了 19 見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2002:10-11)

7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99 述 蓮 花 戒 修 習 次 第 的 修 行 要 道 (Essential Practice) 20 一 書 中, 可 約 略 看 出 蓮 花 戒 所 撰 寫 之 修 學 次 第 的 梗 概, 此 論 共 分 三 篇 在 修 道 次 第 初 篇 中, 包 含 三 個 主 題 : 一 悲 心 的 必 要 ; 二 菩 提 心 的 必 要 ; 與 三 透 過 修 行 將 之 帶 入 經 驗 的 必 要 21 首 先, 在 生 起 悲 心 的 部 分, 透 過 觀 修 六 道 眾 生 的 痛 苦 生 起 悲 心 接 著, 在 悲 心 的 基 礎 上, 為 了 利 益 一 切 眾 生 脫 離 六 道 痛 苦 證 悟 成 佛 而 生 起 菩 提 心 在 將 法 教 付 諸 實 修 的 第 三 部 分, 闡 述 六 度 四 無 量 心 與 四 攝, 並 在 六 度 中 強 調 方 便 與 智 慧 的 雙 運, 以 駁 斥 摩 訶 衍 主 張 直 取 智 慧 而 毋 須 方 便 的 論 點 至 此, 構 成 了 聞 思 修 三 慧 的 聞 慧 部 分 繼 之 在 思 慧 的 脈 絡 下, 解 說 空 性 見 和 兩 種 驗 證 空 性 的 邏 輯 分 析 方 法 : 一 是 因 的 分 析, 如 中 24 觀 應 成 派 月 稱 論 師 在 入 中 論 中 對 因 的 分 析 ; 另 一 是 非 一 非 多 的 分 析, 藉 觀 察 外 器 ( 外 在 世 界 ) 與 內 情 ( 意 識 情 感 等 ) 25 俱 無 任 何 實 體 來 理 解 空 性, 並 以 入 楞 伽 經 所 述 諸 相 如 鏡 影 20 中 譯 書 名 為 成 佛 的 藍 圖 見 堪 千 創 古 仁 波 切 著, 陳 琴 富 譯, 成 佛 的 藍 圖 ( 台 北 : 橡 樹 林 出 版 社,2007) 21 見 Khenchen Thrangu Rinpoche(2002:12) 22 六 度 是 布 施 持 戒 安 忍 精 進 禪 定 般 若 ; 四 無 量 心 是 慈 無 量 悲 無 量 喜 無 量 捨 無 量 ; 四 攝 是 布 施 愛 語 利 行 同 事 這 些 是 大 乘 菩 薩 道 必 要 的 學 處 23 前 五 度 是 方 便 ( 慈 悲 ), 般 若 是 智 慧 度 24 創 古 仁 波 切 認 為 月 稱 論 師 率 先 以 分 析 因 的 悖 論 方 式 來 闡 述 空 性 見, 源 自 釋 尊 在 稻 稈 經 ( 佛 說 大 乘 稻 稈 經 ) 中 對 此 法 的 略 述, 佛 陀 見 稻 禾 的 生 長 有 感, 而 講 述 了 十 二 因 緣 的 緣 起 法 然 中 觀 學 派 創 立 者 龍 樹 菩 薩, 曾 在 中 論 中 破 斥 了 四 種 生 : 諸 法 不 自 生, 亦 不 從 他 生, 不 共 不 無 因, 是 故 知 無 生 旨 在 藉 邏 輯 分 析, 破 除 眾 生 對 諸 法 有 四 種 生 因 ( 自 生 他 生 共 生 無 因 生 ) 的 執 著, 而 抉 擇 諸 法 無 生 從 月 稱 論 師 所 著 入 中 論 第 六 品 菩 提 心 現 前 地 的 第 104 偈 : 由 無 自 他 共 無 因, 故 說 諸 法 離 自 性 ; 世 有 厚 癡 同 稠 雲, 故 諸 境 性 顛 倒 現 可 知 其 對 空 性 的 論 證 來 自 中 論, 加 上 對 稻 稈 經 譬 喻 的 引 用 25 鏡 中 的 影 像 既 非 與 鏡 子 同 一, 也 不 異 於 鏡 子 在 此, 顯 見 蓮 花 戒 隨

8 100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的 道 理, 來 說 明 空 性 與 情 器 世 間 不 一 不 異 的 關 係 接 著, 在 26 修 慧 的 部 分, 則 詳 述 止 觀 禪 修 的 方 法 與 要 點 : 修 止 ( 奢 摩 27 他 ) 是 透 過 九 住 心 逐 次 證 得 四 禪 八 定, 而 修 觀 ( 毗 缽 舍 那 ) 必 須 了 悟 空 性 以 證 得 人 無 我 法 無 我 最 後, 解 說 菩 薩 的 十 地 果 位 與 佛 果 修 道 次 第 中 篇 的 內 容 與 前 篇 大 致 相 近 : 以 悲 心 菩 提 心 為 基 礎, 透 過 止 觀 禪 修 證 得 人 無 我 法 無 我, 並 修 持 方 便 與 智 慧 雙 運 的 六 度, 最 後 證 得 究 竟 佛 果 創 古 仁 波 切 的 修 行 要 道 僅 講 述 了 前 面 兩 篇, 但 仍 可 看 出 修 習 次 第 將 大 乘 的 三 學 五 道 十 地, 融 入 一 套 嚴 謹 漸 進 的 修 行 次 第 中, 從 修 學 世 俗 菩 提 心 的 資 糧 道 加 行 道, 趨 入 大 乘 初 地 菩 薩 的 見 道, 再 逐 次 歷 經 菩 薩 十 地 的 修 道, 最 後 證 得 究 竟 佛 果 的 無 學 道, 為 藏 傳 佛 教 建 立 穩 固 的 大 乘 顯 教 道 次 第 基 礎 大 陸 學 者 周 拉 在 論 蓮 花 戒 修 習 次 第 論 三 篇 對 藏 傳 佛 教 的 影 響 一 文 中, 也 概 述 了 蓮 花 戒 修 習 次 第 三 篇 的 要 點 在 初 篇 規 劃 了 大 乘 修 道 的 根 道 果 次 第, 即 以 悲 心 菩 提 心 為 根 基, 修 學 大 乘 的 六 度 四 攝 與 止 觀 之 道, 並 強 調 悲 智 雙 運 以 證 得 菩 薩 十 地 與 佛 果 在 中 篇 中 更 為 詳 細 地 闡 述 了 奢 摩 他 毗 缽 舍 那 的 概 念 修 習 次 第 及 奢 摩 他 與 毗 缽 舍 那 雙 運 等 修 習 次 第 論 後 篇 也 講 述 了 悲 心 菩 提 心 奢 摩 他 毗 缽 舍 那 等 內 容, 行 瑜 伽 中 觀 派 的 思 想, 認 為 一 切 相 由 心 生 而 無 自 性, 蓮 花 戒 的 立 論 來 自 其 上 師 寂 護 呂 澂 在 印 度 佛 學 源 流 略 講 一 書 中, 認 為 寂 護 是 隨 瑜 伽 行 中 觀 派 的 創 始 者, 將 中 觀 思 想 與 瑜 伽 行 派 ( 唯 識 思 想 ) 合 而 為 一, 在 世 俗 諦, 是 唯 心 無 境, 在 勝 義 諦, 心 境 俱 無 這 是 寂 護 學 說 的 要 點 見 呂 澂 (2004: ) 26 創 古 仁 波 切 指 出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有 兩 派 的 禪 修 方 式 : 一 種 是 學 者 ( 班 智 達 ) 的 分 析 式 禪 修, 另 一 種 是 心 性 單 純 者 ( 瑜 伽 士 ) 的 直 接 禪 修 或 非 分 析 式 禪 修 蓮 花 戒 在 修 習 次 第 中 的 論 述, 是 採 取 前 者 27 在 無 著 所 著 的 瑜 伽 師 地 論 中, 提 到 修 奢 摩 他 ( 止 ) 的 九 個 階 段, 稱 為 九 住 心 : 即 內 住 續 住 安 住 近 住 調 順 寂 靜 最 極 寂 靜 專 注 一 趣 和 等 持

9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01 但 其 重 點 放 在 對 摩 訶 衍 的 評 判 上 28 因 此, 周 拉 認 為 蓮 花 戒 的 修 習 次 第 成 為 藏 傳 佛 教 前 弘 期 佛 教 思 想 及 修 習 次 第 理 論 之 綱 領 性 論 著 29, 是 為 西 藏 道 次 第 建 立 的 初 始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蓮 花 戒 的 修 習 次 第 以 大 乘 顯 教 的 修 學 次 第 為 主, 並 無 密 乘 的 修 持 或 有 關 微 細 身 ( 由 氣 脈 明 點 組 成 之 內 在 身 體 ) 的 論 述, 藏 傳 佛 教 談 及 密 乘 ( 金 剛 乘 ) 30 的 道 次 第, 要 到 後 弘 期 的 相 關 論 著, 如 阿 底 峽 尊 者 的 菩 提 道 燈 論 或 薩 迦 派 初 祖 貢 噶 寧 波 ( ) 31 的 道 果 金 剛 句 中 才 得 以 見 到 此 外, 張 福 成 在 阿 底 峽 菩 提 道 燈 內 容 研 究 一 文 中, 指 出 蓮 花 戒 曾 撰 寫 四 篇 連 續 性 有 關 修 行 次 第 的 論 著 : 即 究 竟 果 燈 菩 提 行 燈 瑜 伽 道 燈 與 秘 密 心 燈, 顯 示 八 世 紀 印 度 論 師 融 通 顯 密 的 論 述 傾 向 蓮 花 戒 在 究 竟 果 燈 中, 陳 述 依 業 所 生 的 果 報 是 暫 時 的, 究 竟 的 果 報 是 了 悟 的 五 身, 其 中 又 以 性 空 法 身 為 根 本 32 ; 在 菩 提 行 燈 中 則 提 出 力 聚 福 德 糧, 智 慧 糧 亦 同, 具 足 三 律 儀, 習 六 波 羅 蜜, 行 四 灌 瑜 伽 33, 承 許 28 見 周 拉 (2009:34) 29 見 周 拉 (2009:31) 30 為 了 與 印 度 教 的 密 續 區 隔, 便 稱 佛 教 密 乘 為 金 剛 乘 或 密 咒 乘 31 貢 噶 寧 波 是 建 立 薩 迦 寺 的 恭 卻 嘉 波 ( ) 之 子, 其 對 薩 迦 派 教 法 的 弘 傳 居 功 厥 偉, 超 越 其 父, 故 被 尊 為 薩 迦 初 祖 道 果 最 初 由 後 弘 期 四 大 譯 師 之 一 的 卓 彌 釋 迦 意 希 ( ) 至 東 印 度 向 毗 魯 巴 的 第 三 代 弟 子 慧 王 明 習 得, 以 口 傳 方 式 傳 予 薩 迦 派 的 昆 貢 卻 嘉 波, 後 者 再 傳 其 子 貢 噶 寧 波, 使 道 果 成 為 薩 迦 派 最 重 要 的 法 教 據 薩 迦 派 茶 巴 法 王 究 給 崔 欽 (Chogay Trichen, ) 所 著 的 薩 迦 傳 承 史 (History of the Sakya Tradition) 記 載, 貢 噶 寧 波 曾 食 物 中 毒 而 忘 失 了 部 分 道 果 口 傳 金 剛 句, 經 虔 誠 祈 請 而 親 見 毗 魯 巴, 得 到 全 部 完 整 的 道 果 灌 頂 與 教 授, 後 來 他 為 十 一 位 弟 子 寫 下 十 一 種 道 果 金 剛 句 注 疏, 成 為 西 藏 道 果 法 教 弘 傳 的 最 初 文 字 典 籍 32 見 ( 張 福 成,1993:338) 33 四 灌 瑜 伽 是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修 持, 蓮 花 戒 從 那 瀾 陀 寺 出 身, 代 表 八 世 紀 印 度 大 乘 佛 教 密 法 已 然 盛 行 見 蓮 花 戒, 菩 提 行 燈 ( 藏 文,

10 102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顯 密 共 修 以 積 聚 菩 提 資 糧, 但 菩 提 行 燈 多 談 及 顯 乘 的 皈 依 供 養 懺 悔 念 誦 住 屍 陀 林 及 四 念 住 等 修 法, 密 乘 僅 言 及 初 步 的 思 念 本 尊 天 獻 朵 馬 等 然 而 在 瑜 伽 道 燈 中, 除 了 略 言 顯 乘 修 法 外, 開 始 論 及 誦 咒 經, 禁 戒 行 脈 輪 等 的 密 乘 較 深 入 的 修 法, 至 秘 密 心 燈 則 完 全 討 論 密 乘 無 上 瑜 伽 部 氣 脈 明 點 的 修 行 34 張 福 成 表 示 蓮 花 戒 這 四 篇 闡 述 顯 密 修 行 的 論 著, 循 著 以 顯 教 為 基 礎 再 修 密 法 的 順 序 撰 寫 而 成 : 第 一 篇 總 述 佛 教 的 基 本 教 理, 中 間 兩 篇 兼 論 顯 密 先 彰 顯 後 彰 密, 最 後 論 深 奧 的 密 法 修 持, 並 在 秘 密 心 燈 中 主 張 修 密 能 迅 速 證 取 佛 果, 但 在 闡 述 顯 密 法 教 時, 未 有 排 定 次 第, 僅 是 將 重 要 的 修 法 都 提 及 而 已 35 於 此 便 出 現 一 個 啟 人 疑 竇 的 問 題 : 假 如 蓮 花 戒 本 人 是 認 可 顯 密 雙 修 的, 為 何 在 西 藏 寫 下 的 修 習 次 第 中, 不 見 任 何 密 法 的 傳 述? 和 摩 訶 衍 的 頓 門 辯 諍 之 間, 是 否 存 在 某 種 微 妙 的 關 連? 使 得 蓮 花 戒 必 須 在 藏 地 亟 力 主 張 菩 薩 道 的 修 學 這 些 問 題, 或 可 做 為 後 續 延 伸 思 考 的 議 題 在 藏 傳 佛 教 史 上 首 度 融 通 顯 密 而 建 構 出 一 完 整 修 道 體 系 的, 當 推 阿 底 峽 尊 者 的 菩 提 道 燈 論 阿 底 峽 尊 者 的 道 次 第 較 諸 前 弘 期 蓮 花 戒 的 道 次 第, 更 形 完 備 全 面, 因 蓮 花 戒 的 修 習 次 第 以 大 乘 顯 教 修 行 次 第 為 主, 未 曾 涉 及 密 法, 而 阿 底 峽 尊 者 的 道 次 第 則 廣 攝 了 小 乘 大 乘 金 剛 乘 的 三 乘 法 教 三 阿 底 峽 尊 者 道 次 第 中 的 顯 密 融 貫 經 朗 達 瑪 滅 後 佛, 在 西 元 十 世 紀 時, 阿 底 峽 尊 者 受 阿 里 地 區 大 譯 師 仁 欽 桑 波 (958~1055) 36 之 邀 於 西 元 1042 年 入 藏 弘 法, No.2321), 263 頁,1-2 行 見 ( 張 福 成,1993:338) 34 同 註 見 ( 張 福 成,1993:339) 36 呂 建 福 在 中 國 密 教 史 一 書 中, 指 出 在 十 世 紀 至 十 三 世 紀 間, 印 藏 佛 教 交 流 熱 絡 十 世 紀 末 至 十 一 世 紀 末 之 間, 印 藏 之 間 以 傳 譯 為 主, 在 十 一 世 紀 至 十 三 世 紀 則 傳 譯 與 建 立 宗 派 並 行, 至 十 三 世 紀

11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03 以 三 士 道 的 理 論 框 架, 撰 寫 了 菩 提 道 燈 論, 強 調 悲 智 雙 37 運 以 證 得 無 餘 涅 槃, 為 藏 傳 佛 教 後 弘 期 重 新 奠 定 了 以 道 次 第 做 38 為 修 行 規 範 的 基 礎 陳 玉 蛟 在 阿 底 峽 與 菩 提 道 燈 釋 一 書 中, 39 說 明 阿 底 峽 尊 者 應 古 格 王 朝 的 菩 提 光 王 之 請, 在 年 間 針 對 西 藏 佛 教 的 時 弊, 寫 成 了 菩 提 道 燈 40 這 本 論 著 與 其 注 疏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咸 認 是 阿 底 峽 尊 者 影 響 藏 傳 佛 教 最 41 為 深 遠 的 論 述, 經 過 弘 傳 以 後, 有 效 地 整 頓 了 后 弘 初 期 西 藏 佛 教 紊 亂 的 教 理 與 躐 等 的 修 習 次 第, 使 西 藏 佛 教 步 上 教 理 系 統 化 與 修 持 規 模 化 的 正 軌 自 此 以 後, 西 藏 佛 教 有 關 道 次 第 一 類 的 論 末 各 教 派 已 先 後 形 成 具 規 模, 不 再 有 新 譯 教 典 這 段 期 間 內, 藏 地 譯 經 的 譯 師 約 有 140 多 人, 由 印 度 ( 包 括 尼 泊 爾 與 喀 什 米 爾 ) 至 藏 弘 密 的 班 智 達 約 有 70 多 人, 其 中 有 四 人 最 富 盛 名 : 即 仁 欽 桑 波 卓 彌 瑪 爾 巴 和 郭 庫 巴 因 當 時 的 印 度 佛 教 密 乘 興 起, 譯 出 法 教 以 密 法 為 主 見 ( 呂 建 福,1995:504) 37 在 朗 達 瑪 滅 佛 後, 佛 教 沈 寂 了 一 段 黑 暗 期 ( 年 ) 直 到 十 世 紀 後 半 葉, 藏 傳 佛 教 才 分 別 在 西 康 與 衛 藏 地 區 復 甦, 之 後 就 稱 做 後 弘 期 在 拔 協 增 補 部 分 提 及, 於 達 瑪 滅 佛 時 有 三 位 僧 人 ( 瑪 釋 迦 牟 尼 約 格 外 瓊 耐 熱 賽 ) 逃 到 康 區, 延 續 了 僧 戒 傳 承, 也 讓 佛 法 得 以 在 西 康 地 區 復 興, 此 被 稱 做 下 路 弘 傳 另 在 西 部 阿 里 古 格 地 區, 由 大 譯 師 仁 欽 桑 波 (958~1055) 三 次 入 印, 取 回 重 譯 了 許 多 經 續 典 籍, 並 請 來 法 護 慧 護 傳 下 戒 律, 和 迎 請 阿 底 峽 尊 者 ( ) 入 藏, 在 衛 藏 的 復 興 被 稱 為 上 路 弘 傳 為 此, 依 據 前 弘 期 舊 譯 經 典 與 重 取 出 伏 藏 修 持 的 教 派, 稱 為 寧 瑪 派 或 舊 譯 派 而 修 持 重 譯 經 典 的 教 派, 則 稱 為 新 譯 派, 包 括 先 後 創 立 的 薩 迦 派 噶 舉 派 格 魯 派 等 38 後 來 出 家, 法 號 釋 如 石, 從 藏 文 譯 出 寂 天 菩 薩 入 菩 薩 行 論 等, 多 以 如 石 法 師 稱 之, 在 此 仍 依 書 名 出 處 的 名 字 引 述 39 從 菩 提 道 燈 論 的 跋 文, 可 知 此 論 造 於 象 雄 托 鈴 寺 ( 另 譯 托 林 寺 ), 象 雄 即 古 格 王 朝 所 在 地 在 第 一 品 序 中, 也 提 及 賢 徒 菩 提 光 請 故, 當 善 闡 明 覺 道 燈, 故 此 論 的 確 是 從 古 格 王 菩 提 光 之 請 所 造 40 見 陳 玉 蛟 (1990:19) 41 阿 底 峽 尊 者 一 生 著 述 頗 豐, 在 西 藏 大 藏 經 中 共 收 錄 了 其 一 百 多 部 著 作

12 10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著, 大 多 以 道 燈 及 其 自 注 為 藍 本 42 在 後 弘 期 受 菩 提 道 燈 論 啟 發 而 問 世 的 著 名 道 次 第 論 著, 包 括 了 噶 舉 派 祖 師 岡 波 巴 ( ) 的 大 乘 菩 提 道 次 第 解 脫 寶 莊 嚴 論 與 格 魯 派 祖 師 宗 喀 巴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43 等 可 見 阿 底 峽 尊 者 的 菩 提 道 燈 論 對 後 弘 期 各 宗 派 建 立 其 道 次 第 的 貢 獻, 絲 毫 不 亞 於 蓮 花 44 戒 修 習 次 第 對 藏 傳 佛 教 豎 立 漸 道 的 長 遠 影 響 在 菩 提 道 燈 論 中 對 大 乘 的 修 學 次 第 提 出 了 先 顯 後 密 的 規 劃, 較 諸 蓮 花 戒 道 次 第 內 涵 更 為 深 廣, 先 以 大 乘 皈 依 和 無 上 菩 提 心 發 趣, 繼 受 菩 薩 戒, 再 修 禪 定 引 發 神 通, 以 便 迅 速 積 滿 資 糧 最 後, 以 中 觀 的 思 惟 方 法 抉 擇 諸 法 真 實 性, 破 除 自 性 的 妄 見 後, 再 修 習 無 分 別 定 以 斷 除 煩 惱 所 知 二 障 如 果 想 要 迅 速 圓 滿 福 慧 資 糧, 那 麼 就 應 該 趣 入 密 乘, 接 受 灌 頂 隨 許, 並 照 著 修 學 45 菩 提 道 燈 論 共 分 十 品, 依 序 是 : 一 序 ; 二 上 士 道 ; 三 大 乘 皈 依 ; 四 發 菩 提 心 ; 五 別 解 脫 律 儀 ; 六 菩 薩 律 儀 ; 七 禪 定 與 神 通 ; 八 智 慧 與 方 便 ; 九 道 位 次 第 ; 十 密 咒 乘 46 在 第 二 品 上 士 道 中 闡 述 三 士 道 的 定 義 與 目 的, 指 下 士 道 是 42 見 陳 玉 蛟 (1990:1) 43 周 拉 認 為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也 深 受 蓮 花 戒 修 道 次 第 論 的 影 響, 引 述 修 道 次 第 論 約 達 55 處 之 多, 如 在 修 悲 心 時, 宗 喀 巴 便 沿 用 蓮 花 戒 引 阿 毗 達 磨 經 的 次 第 分 別 修 法, 先 修 捨 再 修 慈 和 悲 在 闡 釋 奢 摩 他 毗 缽 舍 那 的 修 持 時, 更 大 量 引 用 蓮 花 戒 的 觀 點 44 周 拉 指 出 蓮 花 戒 修 習 次 第 的 論 點, 對 後 弘 期 各 教 派 也 具 有 相 當 的 影 響 力, 包 括 格 魯 派 班 禪 洛 桑 確 吉 堅 贊 的 菩 提 道 燈 論 釋 及 章 嘉 若 必 多 傑 宗 教 流 派 論, 和 薩 迦 派 哦 千 貢 秋 倫 珠 的 道 果 法 前 行 三 現 分 莊 嚴 寶 論 等, 都 曾 引 用 修 習 次 第 的 觀 點 此 外, 薩 迦 派 的 榮 敦 協 夏 貢 熱 還 曾 撰 寫 修 習 次 第 的 釋 論, 顯 見 薩 迦 派 對 修 習 次 第 的 重 視 45 見 ( 陳 玉 蛟,1990:1) 46 由 於 宗 喀 巴 大 師 在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中 大 致 依 循 了 阿 底 峽 尊 者 三 士 道 的 架 構, 一 般 認 為 三 士 道 之 說 源 自 阿 底 峽 尊 者, 但 陳 玉 蛟 指 出 在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中, 阿 底 峽 尊 者 引 用 了 世 親 俱 舍 論 釋 的

13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05 在 生 死 輪 迴 中 只 圖 自 身 的 利 益 與 追 求 逸 樂 者 ; 中 士 道 為 求 出 離 三 界 之 苦 者 ; 上 士 道 則 是 為 了 自 利 利 他 斷 除 諸 苦 而 修 學 者, 等 同 大 乘 菩 薩 道 在 闡 明 三 士 道 的 差 別 後, 菩 提 道 燈 論 接 著 敘 述 大 乘 皈 依 的 要 點, 在 第 三 品 中 首 度 見 到 了 金 剛 乘 的 密 法 修 持 觀 點 和 相 關 的 身 體 論 述 在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中, 阿 底 峽 尊 者 仔 細 解 說 了 觀 想 皈 依 境 的 方 法 對 三 寶 ( 佛 法 僧 ) 的 供 養 和 皈 依 的 儀 軌 在 觀 想 皈 依 境 的 部 分, 是 面 對 佛 像 或 彩 畫 壇 城, 以 意 念 ( 觀 想 自 己 ) 到 各 處 迎 請 十 方 世 界 的 清 淨 三 寶, 或 虔 誠 地 相 信 自 己 處 身 在 諸 佛 國 土, 也 就 是 觀 想 自 己 以 化 身 來 到 諸 佛 菩 薩 的 面 前 然 後, 在 頭 頂 上 叉 指 合 掌 行 禮 拜, 待 做 完 ( 懺 悔 隨 喜 請 轉 法 輪 及 住 世 ) 三 聚 事 後, 再 對 上 師 獻 上 供 品 而 行 皈 依 47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此 處 解 說 的 大 乘 皈 依, 已 具 備 了 皈 依 佛 三 身 論 的 概 念, 因 為 諸 佛 淨 土 是 報 身 佛 淨 土, 觀 想 自 己 無 數 化 身 前 往 禮 敬, 便 隱 含 了 化 身 的 清 淨 面 向 在 觀 想 禮 敬 後, 是 對 三 寶 的 供 養, 分 別 依 華 嚴 經 普 賢 48 行 願 品 的 七 支 供, 與 廣 義 供 養 來 解 說, 在 廣 義 供 養 下 又 詳 細 說 明 了 財 供 觀 修 供 養 兩 種, 且 在 觀 想 供 養 中 又 分 一 般 觀 修 供 養 ( 身 供 及 語 供 ) 和 無 上 觀 修 供 養 兩 種 有 關 第 三 品 大 乘 皈 依 的 細 目, 簡 單 整 理 如 下 : 三 士 夫 概 念, 且 在 無 著 寫 成 的 瑜 伽 師 地 論 攝 抉 擇 分 中 也 有 三 士 道 的 定 義, 顯 見 在 西 元 四 五 世 紀 的 無 著 世 親 時 代, 三 士 之 說 已 普 遍 流 傳 於 部 派 佛 教 學 者 與 大 乘 瑜 伽 師 之 間 阿 底 峽 只 不 過 是 引 用 此 說, 強 調 唯 獨 上 士 才 是 大 乘 法 器 見 ( 陳 玉 蛟,1990, 45-46) 47 見 ( 陳 玉 蛟,1990:87-88) 48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對 普 賢 行 願 品 的 七 支 供 養, 普 遍 解 釋 為 七 支 淨 供, 即 : 頂 禮 支 供 養 支 懺 悔 支 隨 喜 支 請 轉 法 輪 支 請 佛 住 世 ( 祈 請 不 入 涅 槃 ) 支 與 迴 向 支 另 有 以 供 養 支 中 的 七 種 供 物 來 解 釋 之 : 即 花 鬘 塗 香 伎 樂 傘 蓋 勝 衣 服 燈 燒 香 ( 末 香 )

14 106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表 1 大 乘 皈 依 1. 觀 想 皈 依 境 ( 以 及 自 己 的 化 身 至 淨 土 禮 拜 ) 2. 供 養 1. 普 賢 七 支 供 養 三 寶 2. 廣 義 供 養 1. 財 供 2. 觀 修 供 養 1. 一 般 觀 修 供 養 : 身 供 養 語 供 養 2. 無 上 觀 修 供 養 : 1. 有 所 緣 2. 無 所 緣 3. 發 不 退 菩 提 心 4. 皈 依 儀 軌 1. 請 求 皈 依 2. 設 置 壇 場 3. 正 行 皈 依 從 上 表 可 知 阿 底 峽 道 次 第 層 次 儼 然 嚴 明 縝 密 的 論 述 特 質, 且 其 強 調 顯 密 並 重 的 修 行, 成 為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結 構 的 主 要 範 式 49 皈 依 後,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又 繼 續 解 說 發 菩 提 心 別 解 脫 戒 菩 薩 戒 的 修 學 內 涵 較 為 特 別 的, 是 將 依 止 上 師 置 於 願 菩 提 心 之 下, 做 為 願 菩 提 心 的 學 處, 並 仔 細 說 明 上 師 的 德 相 以 及 如 何 依 止 上 師 承 侍 聞 法 的 要 點 在 一 一 闡 釋 小 乘 大 乘 的 戒 律 後, 繼 續 定 和 慧 的 解 說, 即 第 七 品 禪 定 與 神 49 包 括 願 菩 提 心 行 菩 提 心, 在 此 阿 底 峽 尊 者 引 用 了 寂 天 菩 薩 學 處 集 要 中 的 分 法 但 張 福 成 指 出 阿 底 峽 尊 者 的 發 菩 提 心, 與 同 為 中 觀 應 成 派 的 寂 天 菩 薩 瑜 伽 行 中 觀 派 的 蓮 花 戒 不 同 之 處, 在 於 阿 底 峽 尊 者 在 發 心 中 融 攝 了 顯 密, 並 以 三 學 來 攝 持, 而 前 二 者 皆 側 重 六 度 且 未 涉 密 法 見 張 福 成 (1993:344)

15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07 通 和 第 八 品 智 慧 與 方 便 所 述 的 止 觀 禪 修, 在 此 也 可 看 到 阿 底 峽 尊 者 道 次 第 著 重 在 三 學 ( 戒 定 慧 ) 的 修 行, 與 蓮 花 戒 道 次 第 注 重 三 慧 ( 聞 思 修 ) 智 解 的 差 異 在 第 七 品 禪 定 與 神 通 中, 阿 底 峽 尊 者 特 別 強 調 發 起 神 通 以 利 生 的 重 要 性, 認 為 僅 靠 聞 慧 來 宣 說 佛 法, 是 不 自 量 力 的 狂 妄 之 舉, 如 鳥 未 長 翼, 不 能 空 中 飛, 如 是 離 通 力, 不 能 利 有 情 50 同 時, 他 也 指 出 修 學 神 通 需 依 賢 師 和 依 定, 揭 示 持 戒 清 淨 得 定 由 定 發 起 神 通 以 神 通 利 他 因 利 他 而 圓 滿 成 佛 的 菩 提 資 糧 ( 福 慧 二 資 糧 ) 終 而 成 就 佛 果 的 必 然 關 連 性 接 著 說 明 定 的 修 行 即 修 止 的 要 點, 包 括 依 其 師 菩 提 賢 所 造 定 資 糧 品 中 所 述 的 九 支, 斷 捨 魔 業 聞 為 前 導 遣 除 戲 論 不 貪 廣 說 於 相 作 意 念 定 功 德 精 進 對 治 和 會 止 觀 以 及 闇 知 住 食 和 住 心 的 方 法 行 對 治 五 種 過 失 的 八 斷 行 等 53 在 修 止 的 有 相 所 緣 上,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引 述 了 菩 提 賢 定 資 糧 品 中 提 及 緣 身 體 三 種 緣 依 身 法 五 種 等 內 觀 修 方 法, 隱 含 融 通 三 乘 法 教 的 特 質 緣 身 有 三 種 : 緣 想 自 身 為 天 的 形 像 緣 想 骷 髏 等 不 淨 的 形 像 緣 卡 杖 嘎 等 特 殊 的 行 相 緣 依 身 法 有 五 種 : 緣 息 緣 細 相 緣 明 點 緣 光 支 緣 喜 樂 向 外 觀 有 兩 種 : 殊 勝 所 緣 與 一 般 所 緣 殊 勝 所 緣 有 二 種 : 緣 佛 身 及 緣 佛 語 這 些 50 見 ( 陳 玉 蛟,1990:68) 51 最 後 一 支 闇 知 住 食, 應 是 諳 知 的 字 誤, 在 難 處 釋 中 又 引 定 資 糧 品 有 加 以 解 釋, 指 適 當 的 行 住 飲 食 著 衣 法 侶 等 見 ( 陳 玉 蛟,1990:197) 52 五 種 修 定 的 過 失, 是 懈 怠 忘 失 昏 沈 與 掉 舉 不 作 加 行 過 度 加 行, 而 八 斷 行 就 是 對 治 這 五 種 過 失 的 方 法, 為 所 依 能 依 因 果 不 忘 所 緣 察 覺 昏 沈 掉 舉 斷 除 沈 掉 止 息 沈 掉 住 於 本 然, 見 ( 陳 玉 蛟,1990:197) 53 在 此, 將 修 止 的 方 法 分 為 兩 大 類 : 有 相 和 無 相 有 相 又 分 二 種 : 向 內 觀 與 向 外 觀 而 向 內 觀 的 部 分 又 分 緣 身 和 緣 依 身 法 兩 種

16 108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都 是 趨 入 止 的 支 分 54 緣 息 即 是 小 乘 的 數 息 法 ; 緣 骷 髏 的 不 淨, 是 小 乘 大 乘 共 通 的 白 骨 觀 ; 而 想 自 身 為 天 是 觀 想 自 身 為 天 人, 和 生 起 次 第 的 自 觀 本 尊 有 類 似 之 處, 也 與 噶 舉 派 圓 滿 次 第 那 洛 六 法 55 中 的 幻 身, 在 觀 修 清 淨 相 上 的 用 意 相 通, 只 是 生 起 圓 滿 次 第 的 修 持 還 包 括 了 觀 的 部 分, 強 調 止 觀 雙 運 及 身 體 淨 觀 ( 聖 觀 ) 56 的 禪 修 ; 而 此 處 的 修 止, 只 是 純 粹 的 止 生 起 定 力 而 已 另 外, 緣 依 身 法 中 的 緣 明 點 緣 光 支, 都 牽 涉 到 密 法 的 觀 修 竹 慶 本 樂 仁 波 切 (Dzogchen Ponlop Rinpoche) 在 離 死 之 心 (Mind Beyond Death) 57 一 書 中, 提 到 蓮 師 傳 下 的 緣 白 明 點 修 止 法, 是 在 前 額 觀 想 一 個 光 亮 的 明 點 做 為 心 念 所 緣 ; 另 一 種 紅 明 點 的 修 止, 則 是 觀 想 你 的 全 身 是 透 明 的 空 的 形 狀, 清 透 和 空 明 如 同 一 顆 水 晶 球 般 這 和 觀 想 本 尊 是 清 淨 空 明 的 身 形 是 同 樣 的 方 法 假 如 你 正 在 修 密 乘 的 觀 想, 這 是 觀 音 阿 彌 陀 佛 金 剛 薩 埵 或 金 剛 手 等 本 尊 儀 軌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部 份, 那 麼 你 也 等 於 是 在 修 持 有 所 依 的 止, 教 訣 都 是 一 樣 的 58 這 說 明 了 在 菩 提 道 燈 論 中 某 些 修 止 法, 實 際 上 與 本 尊 法 的 修 持 有 異 曲 同 工 之 妙 但 阿 底 峽 尊 者 在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中 並 未 細 說 如 何 修 習, 只 是 列 舉 修 止 的 名 目, 指 示 應 依 具 德 上 師 的 口 訣 實 修, 或 參 考 止 54 見 ( 陳 玉 蛟,1990: ) 55 那 洛 六 法 係 由 印 度 大 成 就 者 那 洛 巴 傳 給 西 藏 大 譯 師 瑪 爾 巴, 包 含 了 六 種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高 階 修 法, 分 別 是 : 拙 火 幻 身 明 光 夢 瑜 伽 中 陰 與 頗 瓦 ( 遷 識 ) 56 藏 傳 佛 教 中 的 淨 觀, 包 含 了 身 語 意 三 密 的 要 求 : 觀 一 切 相 為 本 尊 身 觀 一 切 音 聲 為 咒 觀 一 切 念 為 智 慧 57 離 死 之 心 是 闡 述 寧 瑪 派 六 種 中 陰 法 教 的 專 書 源 自 寧 瑪 派 伏 藏 師 噶 瑪 林 巴 取 出 的 文 武 百 尊 自 解 脫 智 (The Self-Liberated Wisdom of the Peaceful and the Wrathful Deities) 在 這 套 法 教 當 中, 最 有 名 的 中 陰 聞 教 大 解 脫, 即 是 英 文 譯 出 的 西 藏 度 亡 經 58 見 Dzogchen Ponlop(2006:51-52)

17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09 觀 相 關 論 典 修 學 之 後 在 第 八 品 智 慧 與 方 便 中, 主 要 依 中 觀 學 派 的 義 理 闡 述 如 何 證 得 般 若 智, 在 此 阿 底 峽 進 一 步 將 六 度 與 佛 的 三 身 論 結 合, 表 示 布 施 等 前 五 度 與 四 攝 四 無 量 心 七 覺 支 十 法 行 七 法 財 六 隨 念 供 曼 達 塑 佛 像 繞 佛 等, 皆 屬 方 便 的 修 行, 能 種 下 圓 滿 報 身 化 身 的 因 ; 而 僅 有 般 若 是 智 慧, 方 能 成 就 法 身 在 第 九 品 道 位 次 第 中 僅 以 短 短 一 偈, 總 括 了 修 習 此 道 次 第 所 得 的 覺 受 與 果 位 : 先 是 生 起 加 行 道 的 煖 頂 忍 世 第 一, 接 著 是 證 得 見 道 四 定 與 修 道 的 菩 薩 十 地, 最 後 速 證 佛 的 三 身 與 五 智 至 此, 在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以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乘 說 竟 59, 來 總 結 戒 定 慧 三 學 的 大 乘 顯 教 修 道 次 第, 稱 之 為 般 若 波 羅 密 多 乘 最 後, 在 第 十 品 密 咒 乘 中, 專 說 密 乘 的 修 持, 指 陳 由 持 60 咒 力 能 成 就 息 增 懷 誅 四 事 業 與 八 種 世 間 成 就 等, 迅 速 圓 滿 福 慧 資 糧 ; 並 說 明 這 些 修 習 來 自 七 種 密 續 : 事 續 行 續 分 別 續 二 合 續 瑜 伽 續 大 瑜 伽 續 及 無 上 瑜 伽 續 等 另 解 說 密 咒 乘 的 修 行 次 第, 須 先 請 求 上 師 的 灌 頂, 若 無 得 到 灌 頂 授 權 而 自 行 修 密, 是 自 取 煩 惱 會 墮 地 獄, 且 說 明 不 宜 受 灌 者 如 何 對 待 貶 損 者 與 妄 為 者 修 密 者 的 條 件 等 內 容 從 上 述 對 菩 提 道 燈 論 與 菩 提 道 燈 難 處 釋 的 概 述, 可 發 現 阿 底 峽 尊 者 道 次 第 中 對 三 乘 法 教 的 融 通, 但 他 把 神 通 置 於 大 乘 的 止 觀 修 持 下, 對 密 乘 的 修 持 僅 略 述 綱 目, 並 沒 有 仔 細 解 說 修 持 的 內 容 不 過, 由 於 阿 底 峽 尊 者 在 菩 提 道 燈 論 中 顯 密 59 見 ( 陳 玉 蛟,1990:242) 60 八 種 世 間 成 就 為 寶 瓶 捷 足 寶 劍 遣 使 遁 地 隱 身 如 意 樹 和 國 政 一 般 的 八 種 世 間 共 成 就, 是 寶 劍 丸 藥 眼 藥 神 行 金 丹 飛 游 隱 身 和 土 行 ( 遁 地 ) 息 增 懷 誅 則 是 不 共 事 業 的 成 就

18 110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兼 備 地 建 立 起 一 完 整 修 道, 使 得 道 次 第 61 廣 泛 成 為 藏 傳 佛 教 後 弘 期 各 教 派 修 行 的 重 要 軌 範 62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在 前 弘 期 傳 下 密 法 傳 承 的 蓮 花 生 大 士, 曾 寫 下 伏 藏 法 教 的 密 咒 道 次 第 寶 鬘 釋 63, 內 容 涵 蓋 了 詳 盡 的 見 修 次 第, 包 括 五 種 見 : 瓶 灌 唯 心 見 密 灌 中 道 見 智 慧 灌 密 咒 見 大 樂 灌 大 圓 滿 見 ; 和 以 生 起 次 第 圓 滿 次 第 為 主 的 修 道 ; 並 略 攝 死 亡 時 與 佛 三 身 相 應 的 修 持 : 依 上 品 不 經 中 時 而 成 佛 中 品 中 時 64 成 佛 下 品 取 生 方 法 的 要 點 ; 此 外 還 仔 細 地 敘 述 修 道 的 障 礙 與 對 治 法 成 就 的 徵 兆 功 德 之 相 等 這 個 密 咒 乘 修 道, 屬 於 寧 瑪 派 的 伏 藏 法 系, 相 對 於 前 述 蓮 花 戒 道 次 第 與 阿 底 峽 尊 者 道 次 第, 較 罕 為 人 知 貳 後 弘 期 各 教 派 的 顯 密 道 次 第 至 今, 在 藏 傳 佛 教 各 教 派 中 最 為 人 所 熟 知 的 道 次 第 論 著, 當 屬 繼 承 噶 當 派 法 派 由 宗 喀 巴 所 開 創 之 格 魯 派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石 碩 在 從 拔 協 的 記 載 看 藏 傳 佛 教 后 弘 期 上 下 兩 路 弘 傳 的 不 同 特 點 及 歷 史 作 用 一 文 中, 便 指 出 阿 底 峽 的 入 藏 傳 法 直 接 導 致 了 以 戒 律 嚴 格 講 求 次 第 和 顯 密 教 理 相 結 合 為 特 點 的 噶 丹 派 的 產 生, 其 後 正 是 在 噶 丹 派 傳 承 基 礎 上 形 成 了 以 戒 律 61 事 實 上, 道 次 第 的 概 念, 在 無 著 所 造 的 現 觀 莊 嚴 論 中 已 然 出 現, 故 宗 喀 巴 大 師 在 其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的 開 頭, 便 提 到 此 論 來 自 現 觀 莊 嚴 論 與 菩 提 道 燈 論 : 總 此 教 授, 即 是 至 尊 慈 氏 所 造 現 觀 莊 嚴 所 有 教 授, 別 則 此 之 教 典, 即 是 菩 提 道 炬 故 彼 造 者, 亦 即 此 之 造 者 參 見 ( 宗 喀 巴 大 師,1988:4) 62 寂 護 蓮 花 戒 所 傳 是 僧 院 的 經 教 體 系, 屬 於 顯 教 ; 而 蓮 師 所 傳 下 的 是 密 續 的 實 修 體 系 63 見 ( 蓮 華 生 大 士,1985) 64 類 似 中 陰 法 教 三 種 死 亡 中 陰 : 臨 終 中 陰 法 性 中 陰 和 投 生 中 陰 的 教 授 要 點, 只 是 在 此 較 為 簡 略 有 關 六 種 中 陰 的 討 論, 參 見 ( 劉 婉 俐,2010: )

19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11 嚴 格 講 求 次 第 和 顯 密 教 理 相 結 合 緊 密 為 特 點 的 格 魯 派 從 此 意 義 言 之, 阿 底 峽 對 後 弘 期 藏 傳 佛 教 產 生 的 影 響 甚 巨 65 法 尊 法 師 在 其 漢 譯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序 文 中, 說 明 宗 喀 巴 曾 分 別 從 噶 當 派 的 三 支 系 : 教 授 派 教 典 派 和 道 次 第 派 接 受 了 66 完 整 的 道 次 第 教 授, 而 造 出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在 此 論 一 開 頭, 也 說 明 總 攝 一 切 佛 語 扼 要, 遍 攝 龍 猛 無 著 二 大 車 之 道 軌 67 言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乃 匯 集 諸 多 經 要 與 中 觀 學 派 瑜 伽 行 派, 68 依 三 士 道 架 構 而 成 鄭 堆 在 論 阿 底 峽 道 次 第 及 其 傳 承 一 文 中, 也 認 為 : 宗 喀 巴 大 師 對 道 次 第 學 說 最 集 中 最 全 面 的 闡 釋,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著 作 就 是 著 名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後 來 其 弟 子 門 徒 及 格 魯 派 歷 代 高 僧 對 該 著 的 闡 釋 注 疏 性 著 作 不 斷 出 現, 我 們 可 以 用 多 如 牛 毛 來 形 容 正 是 由 於 宗 喀 巴 大 師 的 廣 論 和 這 一 代 又 一 代 人 多 如 牛 毛 65 見 石 碩 (2008:56) 66 三 十 九 歲, 在 羅 札 (lho-brag) 從 虛 空 幢 大 師 受 得 內 鄔 蘇 巴 和 僅 哦 瓦 所 傳 的 教 授 派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教 授, 又 在 扎 廓 (brag-ko) 寺 從 法 依 賢 大 師 受 得 由 博 朵 瓦 傳 鐸 巴 和 霞 惹 瓦 的 教 典 派 的 教 授, 又 從 法 依 賢 學 聖 教 次 第 論, 是 為 菩 提 道 次 第 論 的 依 據 見 ( 宗 喀 巴 大 師,1988:4) 67 見 ( 宗 喀 巴,1988:4) 68 宗 喀 巴 大 師 也 近 似 阿 底 峽 尊 者 在 菩 提 道 燈 論 中 將 密 咒 乘 獨 立 於 般 若 乘 之 後 的 做 法, 另 寫 一 部 專 述 四 部 密 續 修 持 的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但 丹 增 在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五 ) 格 魯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中, 指 出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不 似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並 非 一 部 修 密 指 南,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雖 依 次 第 闡 述, 但 絕 非 對 密 續 的 修 法 作 全 面 指 導, 宗 師 在 此 論 中 唯 依 三 量 而 扶 擇 正 理, 斷 諍 去 疑, 安 立 正 宗 其 中 就 各 別 續 部 修 行 的 細 密 分 辨, 廣 引 印 藏 經 論 之 破 立 證 成, 若 於 顯 經 密 續 無 一 定 認 識 者, 閱 之 實 有 如 讀 天 書 之 感 故 宗 師 唯 順 四 續 之 通 則 要 目 內 有 被 忽 略 混 淆 者 作 明 白 的 提 示 解 說 而 已 見 ( 丹 增,1993:9)

20 112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的 注 疏 性 著 作, 使 得 阿 底 峽 大 師 的 思 想 得 以 承 繼, 流 傳 至 今 69 除 了 格 魯 派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外, 其 他 教 派 中 也 有 不 少 重 量 級 的 道 次 第 論 釋, 受 到 阿 底 峽 尊 者 顯 密 融 通 的 影 響 班 班 多 杰 在 試 論 藏 傳 佛 教 的 修 道 次 第 一 文 中, 便 指 出 阿 底 峽 尊 者 圓 寂 後 所 發 展 出 的 噶 當 派, 繼 承 了 其 道 次 第 思 想, 連 帶 引 領 了 其 他 教 派 顯 密 道 次 第 的 產 生 : 噶 當 派 學 者 卓 隆 巴 寫 的 聖 教 次 第 一 書 就 移 植 了 阿 底 峽 的 道 次 第 思 想 阿 底 峽 由 此 成 為 噶 當 派 的 祖 師 爺 從 此, 修 道 次 第 也 就 在 西 藏 佛 教 中 傳 播 開 來, 並 且 顯 教 密 教 都 有 各 自 的 修 道 次 第 例 如, 寧 瑪 派 的 大 圓 滿 法 前 行 論 大 圓 滿 法 正 行 論, 薩 迦 派 的 三 現 論 三 續 論, 噶 舉 派 的 解 脫 莊 嚴 寶 論 和 那 若 六 法, 覺 朗 派 的 修 持 次 第 論, 格 魯 派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和 密 宗 道 次 第 廣 論 鄭 堆 指 出,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有 許 多 解 注, 包 括 宗 喀 巴 大 師 撮 要 寫 出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略 論 ; 三 世 達 賴 喇 嘛 索 南 嘉 措 ( ) 著 道 次 第 純 金 本 其 注 解 本 五 世 達 賴 喇 嘛 ( ) 著 道 次 第 文 殊 言 教 ; 班 禪 羅 桑 曲 堅 ( ) 著 道 次 第 樂 道 其 注 解 本 傑 尊 羅 桑 益 西 ( ) 著 道 次 第 捷 徑 ; 以 及 宗 喀 巴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攝 頌 廣 中 略 三 種 與 菩 提 道 次 第 攝 受 求 加 持 頌 ; 加 上 塔 波 阿 旺 紮 巴 的 佛 旨 精 要 一 共 八 種, 稱 做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注 八 種, 上 述 八 種 各 有 不 同 的 傳 授 傳 承, 尤 其 是 因 傳 承 人 之 不 同 而 從 文 殊 言 教 詳 略 兩 種 傳 授 傳 承 傳 出 傳 到 前 藏 地 區 的 衛 傳 和 傳 入 南 方 的 南 傳 兩 種, 這 二 者 又 分 別 有 不 同 的 傳 授 傳 承 見 鄭 堆 (2010:66) 70 見 班 班 多 杰 (2008:14)

21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13 各 教 派 所 發 展 出 的 顯 密 修 道 次 第, 在 架 構 上 雖 大 同 小 異, 多 半 參 照 阿 底 峽 尊 者 由 顯 入 密 的 漸 道 規 劃, 但 因 各 法 教 傳 承 的 差 異, 各 教 派 的 道 次 第 各 具 特 色 各 有 其 對 漸 道 的 陳 述 比 如 十 九 世 紀 著 名 寧 瑪 派 上 師 巴 楚 仁 波 切 ( 扎 巴 楚 吉 美 卻 吉 旺 波, ) 所 撰 寫 的 大 圓 滿 前 行 法 普 賢 上 師 言 教 : 大 圓 滿 龍 欽 心 髓 前 行 導 引 (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71, 將 前 行 法 分 為 顯 教 的 六 共 前 行 與 屬 於 密 法 修 持 的 六 不 共 前 行 六 種 與 顯 教 共 通 的 前 行 分 別 是 : 人 身 難 得 生 死 無 常 輪 迴 過 患 因 果 業 報 解 脫 功 德 和 依 止 善 知 識 ( 依 止 上 師 ) 等 ; 而 六 不 共 前 行 則 包 括 : 皈 依 發 菩 提 心 金 剛 薩 埵 供 曼 達 上 師 瑜 伽 古 薩 里 ( 施 身 法 ) 等 而 龍 欽 心 髓 的 前 行 法, 將 皈 依 發 心 都 歸 為 內 不 共 法 教, 是 因 為 在 皈 依 中 又 細 分 了 外 內 密 三 種 皈 依, 內 密 皈 依 都 涉 及 了 密 續 層 面, 且 在 發 心 的 部 分 有 實 修 儀 軌, 故 不 與 顯 教 共 稱 同 樣 的 前 行 法 內 容, 在 各 教 派 甚 至 同 一 教 派 不 同 法 系 的 道 次 第 中, 因 歸 類 方 式 或 論 述 邏 輯 的 差 異, 有 時 會 出 現 不 同 的 排 序, 如 寧 瑪 派 敦 珠 法 王 (Dudjom Rinpoche, ) 所 寫 的 解 脫 道 燈 : 前 行 法 教 授 (A Torch Lighting the Way to Freedom: Complete Instructions on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s), 闡 述 同 屬 大 圓 滿 傳 承 的 另 一 空 行 心 髓, 把 依 止 善 知 識 獨 立 為 道 前 基 礎, 另 述 四 聖 念 轉 心 72 的 共 前 行 : 暇 滿 人 身 生 死 無 常 輪 迴 過 患 因 果 業 報, 以 及 五 不 共 前 行 : 入 道 的 皈 依 修 道 基 礎 的 發 心 淨 障 的 金 剛 薩 埵 法 集 資 的 供 曼 達 與 修 道 核 心 的 上 師 瑜 伽 而 在 格 魯 派 的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中, 則 將 依 止 上 師 與 人 身 71 此 書 有 幾 種 英 譯 和 漢 譯 版 本, 顯 見 其 在 當 代 受 到 的 重 視, 寧 瑪 派 六 大 寺 的 各 法 系 幾 乎 都 以 此 書 為 道 次 第 的 基 礎 教 授 72 在 普 賢 上 師 言 教 六 共 前 行 中 的 前 四 項, 常 被 獨 立 出 來 稱 做 四 聖 念 轉 心, 指 透 過 思 維 這 四 事 將 心 轉 向 法 轉 向 成 佛 之 道

22 11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難 得 放 在 三 士 道 之 前, 做 為 道 前 基 礎 ; 前 述 四 聖 念 轉 心 的 內 容 73 也 分 散 在 三 士 道 之 中 另 外, 在 薩 迦 派 道 果 的 顯 教 三 現 分 74 與 噶 舉 派 岡 波 巴 所 著 的 解 脫 莊 嚴 寶 論 中, 對 這 些 前 行 內 容 75 的 編 排 綱 目, 也 略 有 差 異 且 各 教 派 顯 密 道 次 第 的 核 心 教 義 ( 最 高 的 見 ) 也 各 有 擇 取 : 寧 瑪 派 噶 舉 派 依 如 來 藏 思 想, 薩 迦 派 的 道 果 較 接 近 唯 識, 而 格 魯 派 則 依 中 觀 應 成 見 藏 傳 佛 教 各 教 派 的 密 乘 次 第, 在 前 行 法 之 後 才 進 入 正 行 76 的 修 持, 依 據 十 四 達 賴 喇 嘛 在 藏 傳 佛 教 世 界 一 書 中 的 闡 釋, 指 出 密 乘 的 修 行 必 須 建 立 在 對 顯 教 教 義 的 完 整 了 解 之 後 方 可 進 行, 這 意 味 你 必 須 有 一 個 完 全 捨 離 苦 因 的 出 離 心, 對 於 二 轉 法 輪 中 所 教 示 的 空 性 有 正 確 的 了 解, 同 時 也 發 了 以 慈 悲 度 眾 生 的 菩 提 心 有 了 這 些 體 悟, 再 配 合 六 度 的 修 行, 使 你 在 顯 密 圓 融 上 奠 定 基 礎, 只 有 這 樣 修 行 密 乘 才 可 能 有 成 77 其 中, 寧 瑪 派 78 薩 迦 派 和 噶 舉 派 都 是 依 四 部 密 續 : 事 部 行 部 瑜 伽 部 無 上 瑜 伽 部 來 劃 分 正 行 的 次 第 唯 寧 瑪 派 獨 創 九 乘 次 第 來 統 攝 三 73 在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中, 下 士 道 有 四 大 部 分 : 人 身 無 常 三 惡 趣 苦 皈 依 三 寶 深 信 業 果 中 士 道 有 四 部 分 : 思 惟 苦 諦 ( 三 有 生 死 過 患 ) 思 惟 集 諦 ( 煩 惱 及 業 流 轉 ) 思 惟 十 二 因 緣 ( 流 轉 還 滅 ) 思 惟 解 脫 生 死 正 道 ( 戒 定 慧 三 學 ) 在 下 中 士 道 中, 含 括 了 四 聖 念 轉 心 的 生 死 無 常 輪 迴 過 患 和 因 果 業 報, 並 加 入 了 四 聖 諦 和 十 二 因 緣 法 上 士 道 則 分 兩 大 部 分 : 發 大 菩 提 心 修 菩 薩 行 ( 六 度 四 攝 與 止 觀 禪 修 ) 74 道 果 包 含 了 大 乘 法 教 的 三 現 分 和 密 法 的 三 續 分 75 這 些 道 次 第 內 涵 的 差 別, 可 參 考 丹 增 一 系 列 探 討 修 道 次 第 的 文 章, 詳 見 參 考 書 目 76 藏 傳 佛 教 的 實 修, 包 含 了 前 行 正 行 結 行 三 部 分, 結 行 通 常 是 迴 向 與 唸 誦 吉 祥 頌 77 見 達 賴 喇 嘛 (1997:90-91) 78 事 部 以 外 部 事 相 為 主, 以 種 種 事 相 上 的 供 養 承 事 等, 來 達 到 自 心 的 清 淨, 注 重 身 語 的 修 習 ; 行 部 則 是 身 語 與 內 心 的 修 持 相 等, 依 本 尊 之 所 行 而 達 到 自 心 的 清 淨 ; 以 修 持 禪 定 之 內 心 修 持 為 主, 以 身 語 之 修 習 為 輔, 即 與 本 尊 相 應

23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15 乘, 分 為 三 因 乘 : 聲 聞 乘 緣 覺 乘 ( 前 兩 乘 為 小 乘 ) 菩 薩 乘 ( 為 大 乘 ) 與 六 果 乘 : 包 括 外 三 密 的 事 密 行 密 瑜 伽 密, 以 及 內 三 79 密 的 瑪 哈 瑜 伽 阿 努 瑜 伽 阿 底 瑜 伽 ; 此 處 的 內 三 密 即 是 無 上 80 瑜 伽 部, 新 譯 派 則 將 無 上 瑜 伽 部 分 為 父 續 母 續 和 無 二 續 此 外, 格 魯 派 又 將 事 部 行 部 瑜 伽 部 歸 為 下 部, 皆 修 有 相 瑜 伽 和 無 相 瑜 伽, 有 相 瑜 伽 只 觀 修 本 尊, 無 相 瑜 伽 則 兼 修 本 尊 空 性 在 無 上 瑜 伽 部 包 含 了 生 起 次 第 和 圓 滿 次 第 的 各 種 修 持, 一 般 所 知 的 本 尊 法, 如 文 殊 法 觀 音 法 等, 都 兼 具 了 生 圓 次 第 的 觀 修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密 續, 被 視 為 最 高 階 最 深 奧 的 密 法, 密 乘 的 奧 義 最 完 整 地 表 達 在 無 上 瑜 伽 的 教 義 及 修 行 中 81 因 此 各 教 派 的 最 高 法 教, 如 寧 瑪 派 的 大 圓 滿 法 薩 迦 派 的 道 果 噶 舉 派 的 大 手 印 與 那 洛 六 法 等, 都 是 依 據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密 續 發 展 起 來 的 薩 迦 派 的 道 果 主 要 依 據 喜 金 剛 續, 但 喜 金 剛 有 多 種 傳 承, 在 噶 舉 派 瑪 爾 巴 傳 承 中 屬 母 續 在 薩 迦 派 的 金 剛 鬘 為 母 續, 但 在 薩 迦 派 最 主 要 的 毗 魯 巴 傳 承 中 則 屬 於 無 二 續 那 洛 六 法 所 依 的 無 上 瑜 伽 部 有 父 續 的 密 集 金 剛, 母 續 的 摩 訶 摩 耶, 無 二 續 的 勝 樂 喜 金 剛 怖 畏 金 剛 金 剛 空 行 母 時 輪 金 剛 等 大 圓 滿 法 則 源 自 本 初 佛 普 賢 王 如 來, 在 第 一 位 人 間 上 師 極 喜 金 剛 時 將 大 圓 滿 法 的 二 萬 四 千 部 密 續, 集 結 成 六 百 四 十 萬 根 本 頌 三 萬 五 千 品 一 百 八 十 函 文 殊 友 將 大 圓 滿 六 百 四 十 萬 頌 分 為 三 大 部 : 心 部 界 部 口 訣 部 心 部 有 十 八 大 續 三 總 79 又 稱 大 瑜 伽 無 比 瑜 伽 無 上 瑜 伽 瑪 哈 瑜 伽 主 要 是 生 起 次 第 的 修 持, 行 者 在 空 性 中 自 觀 本 尊, 稱 為 誓 句 尊, 再 迎 請 智 慧 尊 融 入 阿 努 瑜 伽 主 要 是 修 持 圓 滿 次 第 ; 而 無 上 瑜 伽 是 生 圓 雙 運 80 父 續 主 要 本 尊 為 密 集 金 剛 母 續 主 要 本 尊 為 喜 金 剛 無 二 續 主 要 本 尊 為 時 輪 金 剛 父 續 著 重 在 方 便 道, 母 續 強 調 智 慧 無 二 續 則 是 方 便 智 慧 雙 運 另 有 無 上 瑜 伽 部 五 大 金 剛 之 說, 指 時 輪 金 剛 密 集 金 剛 大 威 德 金 剛 勝 樂 金 剛 和 喜 金 剛 81 見 達 賴 喇 嘛 (1997:91)

24 116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續 和 二 十 一 密 續 ; 界 部 有 黑 白 花 三 續, 又 各 有 三 支 分 續 與 九 法 界 ; 口 訣 部 又 分 為 外 內 密 極 密 四 部 分, 極 密 部 舊 譯 為 仰 兌, 即 心 髓, 最 重 要 的 心 髓 有 無 垢 友 傳 下 的 毗 瑪 心 髓 蓮 師 傳 下 的 空 行 心 髓 吉 美 林 巴 取 出 的 龍 欽 巴 尊 者 教 授 龍 欽 心 髓 等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雖 然 後 弘 期 各 教 派 的 顯 密 道 次 第 皆 主 張 以 顯 入 密, 近 似 阿 底 峽 尊 者 菩 提 道 燈 論 中 的 架 構, 但 這 應 是 當 時 印 度 那 瀾 陀 超 戒 寺 等 大 型 佛 學 院 早 已 具 備 融 通 顯 密 82 的 傾 向, 而 非 阿 底 峽 尊 者 首 創, 如 薩 迦 派 的 道 果 源 自 九 世 紀 那 瀾 陀 寺 的 住 持 毗 魯 巴 (Virupa) 83, 在 毗 魯 巴 所 傳 的 金 剛 句 中, 已 出 現 明 確 的 顯 密 次 第, 丹 增 在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四 ) 薩 迦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一 文 中, 便 表 示 從 毗 魯 巴 大 師 傳 出 道 果 金 剛 句 開 始, 道 果 的 內 容 便 已 無 整 無 闕, 並 不 需 後 代 祖 師 所 增 補 改 造 纔 逐 漸 成 形 道 果 金 剛 句 本 身 的 性 格 本 已 具 備 了 顯 密 合 一 的 整 體 觀 行, 藏 人 尊 稱 為 教 授 寶 藏, 便 是 指 道 果 猶 如 具 足 一 切 教 法 之 寶 庫, 後 代 傳 承 者 的 貢 獻 乃 在 於 以 他 們 的 教 證 二 量 來 詳 釋 細 說 金 剛 句 中 的 各 支 分 教 法 84 由 此 可 知 當 時 印 度 大 乘 佛 教 應 已 注 重 顯 密 雙 修, 只 是 由 阿 底 峽 尊 者 在 西 藏 建 立 了 由 顯 入 密 的 道 次 第 典 範 而 在 廣 佈 流 傳 下 來 82 阿 底 峽 尊 者 十 八 歲 時, 曾 至 超 戒 寺, 向 當 時 的 北 門 法 座 那 洛 巴 學 習 密 法 在 法 尊 法 師 漢 譯 的 阿 底 峽 尊 者 傳 中, 也 提 到 阿 底 峽 尊 者 是 顯 密 雙 修 的 大 師, 不 僅 精 通 小 乘 四 部 ( 大 眾 部 上 座 正 量 一 切 有 部 ) 三 藏, 也 曾 師 事 菩 提 賢 明 了 杜 鵑 阿 縛 都 帝 金 洲 大 師 等 人 學 習 大 乘 發 心 唯 識 中 觀 等 又 從 羅 睺 羅 笈 多 喇 嘛 乞 食 者 等 人 接 受 灌 頂 習 密 83 毗 魯 巴 原 是 精 通 瑜 伽 行 派 的 論 師, 在 秘 密 禪 修 密 法 十 二 年 後, 得 喜 金 剛 佛 母 無 我 母 親 現 授 予 四 種 灌 頂, 在 得 灌 當 天, 毗 魯 巴 即 證 得 初 地 菩 薩 的 見 道 位, 其 後 五 天 又 陸 續 證 得 六 地, 並 據 此 寫 出 金 剛 歌 集, 內 含 喜 金 剛 密 續 的 秘 密 口 傳, 即 道 果 法 教 的 基 礎 84 見 丹 增 (1993d:22)

25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17 參 顯 密 道 次 第 中 的 身 體 觀 :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在 討 論 了 藏 傳 佛 教 的 顯 密 道 次 第 的 起 源 內 涵 與 見 修 次 第 後, 當 可 瞭 解 藏 傳 佛 教 各 教 派 的 修 行, 都 是 依 據 道 次 第 建 立 的, 不 分 傳 承 法 系, 都 十 分 重 視 與 強 調 道 次 第 即 便 是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最 高 密 法 修 持, 都 離 不 開 見 的 根 道 果 與 修 的 前 行 正 行 結 行 所 構 成 的 道 次 第 因 此 探 討 藏 傳 佛 教 的 身 體 觀, 自 然 也 必 須 將 身 體 置 於 道 次 第 的 法 教 脈 絡 中, 並 參 照 其 見 修 相 輔 的 觀 點 來 討 論, 而 絕 非 能 以 一 般 物 質 性 的 肉 體 視 之 85 在 顯 教 小 乘 大 乘 經 典 中, 已 有 許 多 關 於 佛 身 的 敘 述, 如 一 身 說 ( 法 身 ) 二 身 說 ( 法 身 色 身 ) 三 身 說 等, 在 台 灣 學 86 界 也 不 乏 相 關 論 文 的 探 討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主 要 的 佛 身 說 是 佛 的 三 身 論, 不 僅 在 皈 依 中, 細 分 三 種 層 次, 將 密 皈 依 視 為 皈 依 自 性 的 三 身 佛, 以 對 應 外 皈 依 的 皈 依 三 寶 與 內 皈 依 的 皈 依 三 根 本, 在 正 行 的 生 圓 次 第 時, 也 談 及 佛 的 三 身 論, 密 切 相 關 如 在 本 尊 法 的 生 起 次 第 階 段 時, 由 空 性 中 生 起 本 尊, 強 調 三 三 摩 地 的 觀 想, 與 佛 的 三 身 相 應 三 三 摩 地, 首 先 觀 空 性 的 實 相 三 摩 地, 觀 一 切 現 象 的 本 性 空 而 成 就 勝 義 菩 提 心 與 法 身 ; 在 空 性 中 生 起 無 量 悲 心, 稱 為 大 悲 三 摩 地, 成 就 世 俗 菩 提 心 與 報 身 ; 兩 者 合 一, 自 悲 空 雙 運 中 生 起 一 種 子 字, 稱 為 因 三 摩 地, 由 種 子 字 放 光, 淨 化 情 器 世 界 與 一 切 有 情 後, 自 心 再 度 地 變 成 種 子 字, 轉 成 本 尊 的 清 淨 顯 相 悲 智 不 二, 周 遭 的 壇 城 眷 屬 是 一 切 85 參 見 增 一 阿 含 經 卷 二 十 一 雜 阿 含 經 卷 二 十 六 分 別 功 德 論 卷 二 佛 地 經 論 卷 七 入 楞 伽 經 卷 六 偈 頌 品 十 地 經 論 卷 三 維 摩 經 首 楞 嚴 經 涅 盤 經 華 嚴 經 等 86 如 陳 華 玉 的 碩 士 論 文 探 究 原 始 佛 教 部 派 佛 教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佛 身 的 本 質 與 演 變 討 論 從 原 始 佛 教 部 派 佛 教 到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中 佛 身 論 的 演 變 另 蔣 義 斌 天 臺 宗 懺 儀 與 身 體 一 文, 也 從 般 舟 三 昧 論 及 自 身 即 佛 身 的 觀 想, 見 蔣 義 斌 (2007:55-95)

26 118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現 象 的 清 淨 化 現, 行 者 安 住 在 身 語 意 的 三 密 中, 視 一 切 相 為 本 尊 身 一 切 語 為 咒 音 一 切 意 為 智 慧, 這 便 是 生 起 次 第 主 要 的 修 持 內 涵 在 圓 滿 次 第 的 部 分, 主 要 是 修 持 各 種 脈 氣 明 點 的 內 在 瑜 伽 ( 噶 舉 派 稱 心 氣 瑜 伽 ), 使 氣 入 中 脈, 生 起 樂 空 不 二 的 87 四 喜, 因 各 教 派 有 傳 承 的 特 殊 口 訣 教 授, 必 須 接 受 過 灌 頂 方 能 修 習, 在 此 不 便 討 論 另 外, 在 六 種 中 陰 法 教 的 三 種 死 亡 中 陰 : 臨 終 中 陰 法 性 中 陰 投 生 中 陰, 也 是 透 過 這 三 種 死 亡 的 階 段 來 分 別 成 就 法 身 報 身 和 化 身 除 了 特 殊 的 佛 三 身 論 外, 筆 者 依 前 述 的 顯 密 道 次 第 脈 絡, 認 為 藏 傳 佛 教 的 身 體 觀, 依 道 次 第 的 顯 密 架 構 呈 現 出 兩 個 主 要 的 身 體 論 述 : 一 是 前 行 法 中 的 人 身 難 得, 代 表 殊 勝 珍 貴 的 人 身 觀 ; 以 及 二 在 正 行 中 的 神 聖 身 體 觀, 即 將 自 己 的 身 體 視 為 神 聖 本 然 清 淨 的 觀 點 ( 根 ), 再 透 過 生 起 次 第 的 本 尊 觀 88 修 與 圓 滿 次 第 微 細 身 ( 氣 脈 明 點 與 三 脈 ) 的 修 持 ( 道 ), 使 本 俱 的 佛 性 智 慧 與 功 德 彰 顯 ( 果 ), 證 得 佛 身 與 佛 智, 亦 即 五 89 方 佛 的 五 智 為 此, 在 正 行 的 神 聖 身 體 觀 觀 修 過 程 中, 也 涵 攝 了 密 乘 修 持 的 根 道 果 完 整 次 第 有 關 前 行 法 中 闡 述 身 體 的 珍 貴 難 得 觀 點, 以 敦 珠 法 王 的 解 脫 道 燈 : 前 行 法 教 授 為 例, 在 陳 述 四 共 前 行 之 暇 滿 人 身 時, 除 了 解 說 八 無 暇 十 圓 滿 來 定 義 何 謂 暇 滿 之 珍 貴 人 身 外, 也 透 過 因 譬 喻 和 數 量 等 方 面, 來 強 調 人 身 的 難 得 另 一 方 面, 87 四 喜 是 四 脈 輪 : 頂 喉 心 臍 輪 清 淨 後 所 生 之 次 第 覺 受, 分 別 為 喜 離 喜 妙 喜 與 俱 生 喜 88 本 尊 的 觀 修 又 分 為 對 生 本 尊 自 生 本 尊 兩 種, 生 本 尊 是 先 由 空 性 中 觀 出 本 尊, 再 將 本 尊 的 清 淨 相 融 入 自 身, 轉 化 己 身 的 染 污 ; 而 自 生 本 尊 的 觀 想, 則 是 在 一 開 始 就 從 空 性 中 將 自 己 觀 為 清 淨 的 本 尊 相 89 中 央 毗 盧 遮 那 佛 的 法 界 體 性 智 東 方 不 動 佛 的 大 圓 鏡 智 南 方 寶 生 佛 的 平 等 性 智 西 方 阿 彌 陀 佛 的 妙 觀 察 智 與 北 方 不 空 成 就 佛 的 成 所 作 智, 代 表 五 蘊 的 清 淨 面 向

27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19 在 珍 貴 無 比 的 人 身 觀 之 後, 又 立 即 解 說 生 死 無 常 與 輪 迴 過 患 ( 六 道 之 苦, 尤 其 是 人 道 中 的 三 苦 八 苦 ), 形 成 另 一 種 危 機 四 伏 痛 苦 無 常 的 身 體 觀, 兩 者 相 輔 相 成, 目 的 是 在 勸 說 行 者 生 起 深 切 的 出 離 心, 並 好 好 珍 惜 利 用 這 個 難 得 的 人 身, 以 投 入 修 道, 究 竟 解 脫 輪 迴 之 苦 此 外, 在 前 行 法 中, 往 往 也 將 身 體 比 喻 為 法 器, 以 凸 顯 身 體 在 佛 法 修 行 中 的 基 礎 地 位 ; 而 在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四 種 灌 頂, 將 第 一 灌 清 淨 身 體 去 除 與 身 相 關 的 一 切 障 礙, 稱 做 瓶 灌, 也 有 類 似 的 隱 喻 意 義 綜 言 之, 無 上 瑜 伽 部 的 密 法, 認 為 在 我 們 凡 夫 身 的 心 相 續 之 90 中, 即 具 備 成 佛 的 本 俱 佛 性, 對 於 這 個 俱 生 佛 性, 寧 瑪 派 大 圓 91 滿 法 稱 之 為 基 明 光 或 本 覺, 透 過 智 慧 與 方 便 雙 運 的 方 便 道 修 持, 而 迅 速 證 得 母 明 光, 即 母 子 相 會 而 證 得 佛 果 很 多 人 對 密 乘 修 持 的 誤 解, 是 在 於 忘 記 密 乘 極 為 強 調 方 便 與 智 慧 雙 運, 亦 即 前 述 阿 底 峽 尊 者 在 菩 提 道 燈 論 中 的 諄 諄 誨 示, 若 無 方 便 與 智 慧 雙 運, 都 陷 入 邊 見 或 誤 入 歧 途, 且 高 階 密 法 的 修 持, 絕 對 必 須 依 止 上 師 受 灌, 且 具 備 成 就 的 徵 兆 後 方 能 繼 續, 如 果 沒 有 清 楚 的 道 次 第 概 念 或 接 受 正 規 的 灌 頂 口 傳 講 解, 只 是 道 聽 途 說 或 胡 亂 瞎 修, 只 有 墮 入 地 獄 一 途 此 外, 密 乘 本 尊 法 的 修 持, 也 強 調 對 性 別 的 超 越, 形 成 另 一 種 特 殊 的 超 越 性 別 身 體 觀, 如 美 國 學 者 葛 羅 絲 (Rita Gross) 在 90 即 究 竟 一 乘 寶 性 論 等 如 來 藏 系 經 論 中 所 言 的 如 來 藏 91 在 噶 舉 派 的 大 手 印 教 法 中, 稱 為 根 大 手 印 ; 在 時 輪 金 剛 續 中 也 非 常 強 調 明 光 的 基 礎 本 心, 稱 之 為 遍 一 切 金 剛 虛 空 達 賴 喇 嘛 認 為 寧 瑪 派 大 圓 滿 法 在 證 得 明 光 ( 淨 光 根 本 心 ) 上 有 殊 勝 之 處, 他 引 龍 欽 心 髓 祖 師 吉 美 林 巴 心 子 第 三 世 多 竹 千 晉 美 丹 貝 尼 瑪 ( ) 的 說 法, 指 出 無 上 瑜 伽 非 常 強 調 淨 光 跟 本 心 的 探 究 與 開 展, 大 圓 滿 教 法 也 一 樣, 只 是 名 稱 不 同 而 已 而 無 上 瑜 伽 開 展 根 本 心 的 方 法 是 漸 進 的, 從 生 起 次 第 逐 步 修 到 圓 滿 次 第, 最 後 證 悟 淨 光 相 對 的, 大 圓 滿 教 法 證 悟 淨 光 不 是 漸 進 的, 而 是 從 一 開 始 就 運 用 本 覺 直 接 契 入 淨 光 心 見 達 賴 喇 嘛 (1997:124)

28 120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女 性 主 義 反 思 的 花 環 : 四 十 年 的 宗 教 探 索 (A Garland of Feminist Reflections: Forty Years of Religious Exploration) 一 書 中, 表 示 許 多 金 剛 乘 的 修 行, 是 要 轉 化 成 規 未 證 悟 的 身 語 意 成 為 證 悟 的 身 語 意, 亦 即 能 顯 現 人 類 真 正 清 明 與 光 明 而 非 暫 時 迷 惑 狀 態 的 身 語 意 92 這 種 身 體 的 可 變 性, 在 藏 傳 佛 教 金 剛 乘 中 尤 為 明 顯, 主 要 是 金 剛 乘 擅 長 藉 助 視 覺 圖 徵 來 呈 現 證 悟 之 身 的 狀 態, 於 是 在 金 剛 乘 的 儀 軌 修 持 中, 便 出 現 另 一 種 特 殊 的 身 體 可 變 性 將 凡 俗 之 身 轉 變 為 神 聖 之 身, 在 自 觀 本 尊 的 常 見 禪 修 中, 修 者 觀 想 他 自 己 或 她 自 己 是 所 修 的 本 尊, 修 者 的 性 別 與 所 修 本 尊 的 性 別 之 間, 根 本 沒 有 任 何 關 聯, 因 此 男 性 照 例 觀 想 自 身 是 女 性 的 本 尊, 女 性 則 觀 想 自 身 是 男 性 本 尊 93 這 種 觀 修, 除 了 轉 化 對 身 體 的 世 俗 認 知 外, 也 培 養 了 一 種 對 性 別 意 識 的 跨 越 與 超 越, 其 目 的 在 訓 練 修 行 者 消 除 對 一 般 所 見 的 執 著, 以 轉 換 成 清 淨 見, 當 中 自 然 也 包 括 了 對 性 別 的 僵 化 認 知 另 外, 葛 羅 絲 也 指 出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的 佛 父 佛 母 雙 運, 除 了 表 喻 空 性 與 智 慧 外, 更 強 調 陰 性 特 質 陽 性 特 質 的 平 等 性 與 無 別 (nonduality), 要 了 解 金 剛 乘 修 法 從 未 說 過 男 人 就 是 陽 性 特 質 的 化 現 女 人 是 陰 性 特 質 的 化 現, 這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雖 然 這 點 常 被 外 界 所 忘 卻 每 個 人, 不 管 男 人 或 女 人, 都 需 要 同 時 開 展 智 慧 與 空 性 94 亦 即 每 位 修 行 者 都 必 須 認 為 自 己 同 時 具 備 佛 父 佛 母 的 清 淨 特 質, 為 此, 刻 意 凸 顯 哪 一 面, 都 落 入 了 偏 狹 的 知 見 陷 阱 中 因 此, 總 結 藏 傳 佛 教 的 身 體 觀, 有 殊 勝 的 人 身 觀 神 聖 的 身 體 觀 與 超 越 性 別 的 身 體 觀 三 大 類 別, 從 上 文 的 討 論 中, 應 可 概 略 瞭 解 到 藏 傳 佛 教 的 身 體 觀 與 道 次 第 的 密 切 關 連, 也 佐 證 了 筆 者 在 此 文 中 提 出 以 道 次 第 觀 察 藏 傳 佛 教 身 體 觀 的 論 述 脈 絡 92 見 Gross(2009:7) 93 見 Gross(2009:9) 94 見 Gross(2009:205)

29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21 參 考 書 目 -----(1992b.11)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一 ), 內 明 第 248 期 : 頁 (1993a.3)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二 )--- 迦 當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內 明 第 252 期 : 頁 (1993b.6)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三 )--- 迦 舉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內 明 第 255 期 : 頁 (1993c.9)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四 )--- 薩 迦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內 明 第 258 期 : (1993d.11)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五 )--- 格 魯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內 明 第 260 期 : 頁 3-10 土 觀 羅 桑 卻 吉 尼 瑪 著, 劉 立 千 譯 (2000) 土 觀 宗 派 源 流 : 講 述 一 切 宗 派 源 流 和 教 義 善 說 晶 鏡 史 北 京 : 民 族 出 版 社 丹 增 (1992a.6) 藏 傳 佛 教 的 修 行 道 次 第, 內 明 第 243 期 : 頁 丹 增 (1993) 藏 傳 佛 教 五 大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 五 ) 格 魯 巴 傳 承 的 修 道 次 第, 內 明,260:9 尹 邦 志 張 煒 明 ( ) 桑 耶 寺 的 香 火 禪 定 目 炬 和 拔 協 對 吐 蕃 宗 論 起 因 的 不 同 敍 述, 西 南 民 族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科 版 ) 2008 年 第 12 期 : 頁 巴 臥 祖 拉 陳 瓦 著, 黃 顥 周 潤 年 譯 (2010) 賢 者 喜 宴 吐 蕃 史 譯 注 北 京 : 中 央 民 族 大 學 出 版 社 布 頓 仁 欽 著, 郭 和 卿 譯 (1988) 布 頓 佛 教 史 ( 上 冊 ), 世 界 佛 學 名 著 譯 叢 69 冊 台 北 : 華 宇 出 版 社 石 碩 (2008.2) 從 拔 協 的 記 載 看 藏 傳 佛 教 后 弘 期 上 下 兩 路 弘 傳 的 不 同 特 點 及 歷 史 作 用, 西 藏 研 究 2008 年 第 2 期 : 頁 呂 建 福 (1995) 中 國 密 教 史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30 122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呂 澂 (2004) 印 度 佛 學 源 流 略 講 上 海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 沈 衛 榮 (2005.7) 無 垢 友 尊 者 及 其 所 造 頓 入 無 分 別 修 習 義 研 究,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10 期 : 頁 周 拉 (2009.5) 論 蓮 花 戒 修 習 次 第 論 三 篇 對 藏 傳 佛 教 的 影 響, 法 音 2009 年 第 5 期 : 頁 周 拉 (2010) 蓮 花 戒 名 著 : 修 習 次 第 論 研 究 北 京 :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 宗 喀 巴 大 師 著, 法 尊 法 師 譯 (1988)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台 北 : 文 殊 出 版 社 宗 喀 巴 大 師 著, 法 尊 法 師 譯 (1988) 菩 提 道 次 第 廣 論 台 北 : 文 殊 出 版 社 拔 塞 囊 著, 佟 錦 華 黃 布 凡 譯 (1990) 拔 協, 成 都 : 四 川 民 族 出 版 社 松 巴 堪 欽 益 西 班 覺 著, 蒲 文 成 才 讓 譯 (1994) 如 意 寶 樹 史, 蘭 州 : 甘 肅 民 族 出 版 社 法 尊 法 師 譯 (1977) 阿 底 峽 尊 者 傳 台 北 : 佛 教 出 版 社 娘 尼 瑪 沃 色 藏 文 (1988) 娘 氏 宗 教 源 流 拉 薩 : 西 藏 人 民 出 版 社 班 班 多 杰 (2008.9) 試 論 藏 傳 佛 教 的 修 道 次 第, 青 海 民 族 學 院 學 報 (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34 期, 第 4 卷 : 頁 9-18 張 福 成 (1993.7) 阿 底 峽 菩 提 道 燈 內 容 研 究,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6 期 : 頁 陳 玉 蛟 (1990) 阿 底 峽 與 菩 提 道 燈 釋 台 北 : 東 初 出 版 社 陳 華 玉 (2008) 探 究 原 始 佛 教 部 派 佛 教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佛 身 的 本 質 與 演 變 台 北 : 華 梵 大 學 東 方 人 文 思 想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堪 千 創 古 仁 波 切 著, 陳 琴 富 譯 (2007) 成 佛 的 藍 圖 台 北 : 橡 樹 林 出 版 社

31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23 黃 敏 浩 劉 宇 光 (2001.7) 桑 耶 論 諍 中 的 大 乘 和 尚 見 頓 入 說 的 考 察,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六 期, 頁 達 賴 喇 嘛 著, 陳 琴 富 譯 (1997) 藏 傳 佛 教 世 界 台 北 : 立 緒 出 版 社 劉 婉 俐 (2010) 從 西 藏 度 亡 經 的 英 譯 看 中 陰 法 教 的 生 存 體 系 與 臨 終 解 脫 教 示, 生 命 教 育 研 究,2, 2: 台 北 : 台 大 出 版 社 蓮 華 生 大 士 著, 劉 銳 之 譯 (1985) 密 咒 道 次 第 寶 鬘 釋 ( 台 北 : 密 乘 出 版 社 ) 蓮 華 生 大 士 著, 劉 銳 之 譯 (1985) 密 咒 道 次 第 寶 鬘 釋 台 北 : 密 乘 出 版 社 蔣 義 斌 (2007.6) 天 臺 宗 懺 儀 與 身 體,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13 期 : 頁 鄭 堆 (2010.2) 論 阿 底 峽 道 次 第 及 其 傳 承, 中 國 藏 學 2010 年 第 2 期 : 頁 戴 密 微 著, 耿 昇 譯 (1994) 吐 蕃 僧 諍 記 台 北 : 商 鼎 文 化 出 版 社 Dudjom Rinpoche(2011). A Torch Lighting the Way to Freedom: Complete Instructions on the Preliminary Practices. trans.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Boston: Shambhala. Gross, Rita(2009). A Garland of Feminist Reflections: Forty Years of Religious Explor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ongtrül, Jamgön(1987). The Great Path of Awakening: The Classic Guide to Lojong. trans. Ken McLeod. Boston: Shambhala. Patrul Rinpoche(1998). 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2 ed. trans. Padmakara Translation Group. Boston: Shambhala.

32 12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Ponlop, Dzogchen Rinpoche(20060). Mind Beyond Death. Ithac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Tharchin, Lobsang(1997). The Essence of Mahayana Lojong Practice: An Oral Commentary to Geshe Langri Tangpa's Mind Training in Eight Verses. Illustrated ed. Howell: Mahayana Sutra & Tantra Press. Thrangu, Rinpoche(2002). Essential Practice. Ithaca: Snow Lion Publications, Trichen, Chogay Rinpoche(1983). History of the Sakya Tradition. trans. Jennifer Scott. Bristol: Ganesha Press. Trungpa, Chogyam(1993). Training the Mind and Cultivating Loving-Kindness. Boston: Shambhala.

33 珍 貴 與 神 聖 的 身 體 : 藏 傳 佛 教 道 次 第 與 身 體 觀 125 Precious and Sacred Body: Body Discourse and Lamrim in Tibetan Buddhism LIU Wan-Li Assistant Professor,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uafan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discourse and lamrim (stages of practice) in Tibetan Buddhism. Through various transformative training exercises to change our normal view of the physical body, body discourse comprises profound, multiple views of the body in Tibetan Buddhism, proving that the body actuall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The exploration of body discourse in lamrim reveals the gradual path of Tibetan Buddhism and clarifies some misunderstandings that assume Tibetan Buddhism merely adopted Tantric practices. From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ibetan lamrim, it is shown that Tantric practices are in fact based on Mahayana teachings, especially the core doctrines of compassion, Bodhicitta (the enlightened mind), and Shunyata (emptiness). Together they build up a view of the spiritual body as precious and sacred. In addition, body discourse can be found in some important teachings, such as the Dzogchen and Bardo teachings in the Nyingma tradition. This also shows some rare ways of viewing the body in Tibetan Buddhism. Keywords: Body, Tibetan Buddhism, gradual path, stages of practice

34 126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柔和聲 第二十期

柔和聲 第二十期 第 二 十 期 修 心 八 偈 上... 1 遇 見 吉 美 欽 哲 仁 波 切... 15 吉 美 欽 哲 仁 波 切 簡 介... 16 佛 法 座 下 的 支 持... 17 深 入 報 導 : 蓮 心 基 金 會 在 柬 埔 寨 的 救 援 行 動... 19 宗 薩 欽 哲 仁 波 切 2006 年 臺 灣 弘 法 行 程... 23 宗 薩 欽 哲 仁 波 切 對 佛 頂 尊 勝 佛 母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71 384 414 72 476542 1 2 3 1 476 531 1955 803 1988 3 240 476 542 2 5 1 2003 9 4561 2006/04/2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buddhism/index.htm 3 73 384414 4 452536 携 508 55 6 50 470ac 1998 2 106110 1991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根道果目录

根道果目录 根 道 果 禅 修 的 方 法 与 次 第 咏 给 明 就 仁 波 切 著 目 录 中 文 版 序 做 自 心 的 主 人...7 能 为 心 师, 则 得 安 乐...7 第 一 部 分 根 理 论 基 础...10 第 一 章 旅 程 的 起 点...10 心 的 交 会...13 传 承 的 重 要 性...15 会 见 我 心...20 来 自 西 方 的 亮 光...24 第 二 章 内

More information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37 39 1 94 37 54 1 2 3 4 -- NSC92 2411 H 024 003 1 2 1988 27 3 17 257 4 2001 3 1 1652 38 5 1611 1693 6 7 1618 1683 8 9 1724 1805 10 11 12 13 14 5 6 1401 2002 143 7 8 1313 72 101 9 15 54 10 68 12 2901 11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臺 大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民 96 年 12 月,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頁 77-118 黃 繹 勳 法 鼓 佛 教 研 修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雪 竇 重 顯 (980 1052) 為 禪 宗 雲 門 派 下 重 要 之 禪 師, 本 文 以 呂 夏 卿 ( 活 躍 於 約 1025 1077) 所 著 明 州 雪 竇 山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CAADB1A142A5D8BFFDBB50A4A4AD5EBA4BAD6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CAADB1A142A5D8BFFDBB50A4A4AD5EBA4BAD6E2E646F63> 東 吳 大 學 心 理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劉 惠 琴 我 與 我 的 客 家 家 庭 真 實 與 理 想 研 究 生 : 葉 桂 玉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七 月 目 錄 緒 論 第 一 章 回 顧 過 去 第 一 節 第 二 節 第 三 節 第 四 節 第 五 節 第 六 節 第 七 節 第 八 節 家 庭 篇 1 小 學 篇 29 國 中 篇 35 五 專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評介夏春濤著《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

評介夏春濤著《天國的隕落──太平天國宗教再研究》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民 國 99 年 第 十 三 期, 頁 165-184 評 介 夏 著 天 國 的 隕 落 太 平 天 國 宗 教 再 研 究 詹 恩 勝 *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評 介 夏 春 濤 所 著 天 國 的 隕 落 太 平 天 國 宗 教 再 研 究 本 書 作 者 詳 論 太 平 天 國 宗 教 的 創 立 教 義 經 典 儀 式 節 日 與 傳 播 情 況, 分 析 上

More information

穨CY03519.PDF

穨CY03519.PDF 519544 519 * * CY03517- 520 519544 521 * 1987 76 ( 86) 1993 1995 * 522 ( 86 87) 20 ( 1991) 523 1 1 524 1949 22 3 5 ( 86) 1. 2. 3. 4. ( 72) ( 1993 1997) 525 34 5 4 10 34 2 526 134 2 2 527 19 ( 1996) ( 1988199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52DB7ECA6F7A6E6ACA3AABAA5CDA952C65B2DB3AFA3B8BCD02D39373038313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52DB7ECA6F7A6E6ACA3AABAA5CDA952C65B2DB3AFA3B8BCD02D393730383136>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13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陳 一 標 摘 要 阿 賴 耶 識 是 瑜 伽 行 派 中 極 為 重 要 的 概 念, 乃 一 切 雜 染 與 清 淨 法 的 所 依, 具 有 一 切 種 子 執 受 所 依 異 熟 所 攝 的 三 種 特 質 因 為 阿 賴 耶 識 含 藏 一 切 精 神 與 物 質 的 種 子, 所 以 是 我 們 的 精 神 活 動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2E5FA473AEFCB867AED5AA605FBB50B04BCFC8AABAAFABB8DC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人 文 與 社 會 研 究 學 報 第 44 卷 第 2 期 ( 民 國 99.10):1-24 山 海 經 校 注 與 袁 珂 的 神 話 研 究 鍾 佩 衿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中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生 摘 要 作 為 中 國 神 話 研 究 的 重 要 學 者, 袁 珂 的 研 究 重 心 即 在 於 對 山 海 經 神 話 進 行 詮 釋 與 探 討 ; 研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151-178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151-178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151-178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時 代 苦 難 論 甲 午 戰 爭 詩 張 柏 恩 * 摘 要 梁 啟 超 云 : 喚 起 吾 國 四 千 年 之 大 夢, 實 自 甲 午 一 役 始 也 1894 年 甲 午 戰 爭 把 整 個 清 廷 從 鴉 片 戰 爭 以 來 的 努 力 打 垮, 中 國 陷 入 極 大 的

More information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2018 1 40 * 100732 D82 A 1006-9550 2018 01-0005-22 * 5 40 1978 40 1 1978 2 1 2016 4 35 43 2 1993 127 6 2018 1 1 2 1 78 2 2011 5 36 38 7 40 1 2 3 1 2017 500 115 10 3 http / /www. southmoney.com /caijing

More information

过年:从传统到现代

过年:从传统到现代 Discussion Paper No. 128 2004 8 2004 12 1 2 1992 10 11 25 26 2000 4 5 29 3 4 39 5 6 7 8 710 713 621973 7 9 6 1996 55 10 1901 1961 1872 11 1600 1867 1956 4 5 20019 10 12 18 19 1995 95 2004 9 11 2001 16

More information

ºB€`¶p

ºB€`¶p 2004 3 105 128 1 2 3 1 1992 2 1 993 1 3 11 3 2 000 1 2 000 1 2000 4-105- 4 5 (Bodhidharma,? - 528) 6 7 (1 5 9 2) (1 6 0 2) 4 2 000 2 2 20 2000 657-658 5 6 7 1 997 2 16-217 1 984 487-491 1997 3 193-270

More information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Theoretical Discussion / 理 论 研 讨 / 关 于 融 合 教 育 的 阐 释 与 思 考 * 厉 才 茂 摘 要 本 文 介 绍 了 发 展 融 合 教 育 的 社 会 意 义, 阐 释 了 国 外 融 合 教 育 的 发 展 历 程 和 潮 流 趋 势, 对 我 国 融 合 教 育 的 现 状 和 问 题 进 行 了 分 析, 提 出 相 应 的 对 策 建 议 在 发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2E20B171A8ADC5E9B750ACE3A873A8FAA6562DBDB2A9C9A8C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2E20B171A8ADC5E9B750ACE3A873A8FAA6562DBDB2A9C9A8CE2E646F63> 考 古 人 類 學 刊 第 77 期 頁 59-98 2012 從 身 體 感 研 究 取 向 探 討 臺 灣 基 督 宗 教 與 民 間 宗 教 信 徒 之 感 通 經 驗 蔡 怡 佳 摘 要 本 文 以 台 灣 基 督 宗 教 與 民 間 宗 教 信 徒 的 感 通 經 驗 為 對 象, 企 圖 從 身 體 感 取 向 的 分 析 來 討 論 這 些 經 驗 在 分 析 這 些 經 驗 時, 本

More information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高職教師教學成敗歸因之研究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21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6,20,21-38 論羊令野 貝葉 組詩的 象 與 意 曾進豐 摘 要 本文首先透過鳥瞰 貝葉 詩集 宏觀整體取材與思想流動 釐清詩人 美感經驗及創作基調 其次 聚焦 貝葉 組詩 就 取象 與 鑄意 兩 大 面向來 開展 探討 貝葉 組詩 典故 意象之 運用 細分 為 佛 學典故 意象 神話 聖經典故意象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5石曉楓.doc

Microsoft Word - 105石曉楓.doc 以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115-14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童 文 革 小 說 中 的 身 體 書 寫 河 岸 為 討 論 對 象 石 曉 楓 * 摘 要 蘇 童 的 河 岸 以 少 年 視 角 表 現 文 革 敘 事, 形 成 冷 酷 色 彩 與 荒 誕 之 特 質, 此 種 荒 誕 特 質 尤 其 展 現 在 身 體 的 書

More information

08

08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189-216 20 2 91 12 1 * 189 190 20 2 1 1. 2. 3. 4. 2 1 1 1985 41 494 2 19 3 2000.8 372-383 191 3 4 5 6 7 8 9 10 3 1989 162 4 1978 121 5 1990 569 6 1999 51 66 7 3 1996 128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01-129 20 1 91 6 1 * 1 1991 1039 101 102 20 1 2 3 4 5 6 2 1990 23 1 3 1012 4 1-5 1 2000 3 4 54-58 6 1 103 7 8 9 10 11 7 2 33 8 33-34 9 3 1013 10 1 11 1 13 104 20 1 12 13

More information

magic power

magic power 93 2015.6 14 1 93-120 2012 94 1 2 3 magic power 4 2014 2722 5 1 2 83-103 3 292 4 45 5 95 2012 6 7 6 7 70-98 96 8 1657 1681 1737 9 1745 3 3 3 1959 8 59-105 9 2014 7 14 97 214 175 10 廍 11 12 13 14 1737 1846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2002 12 143~165 Sacred Mountains as Loc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iantai Mountai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 Lin Chia-jung 143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四 十 期 2013 年 3 月 頁 61-88 永 遠 的 革 新 號 側 論 筆 匯 遺 漏 在 文 學 史 上 的 密 碼 及 其 重 要 性 陳 明 成 摘 要 由 於 歷 來 有 關 文 學 雜 誌 與 現 代 文 學 的 研 究 成 果 已 呈 豐 碩, 相 形 之 下, 對 於 栽 種 在 兩 者 之 中 的 革 新 號 筆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2010 年 第 5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No. 5, Oct. 2010 总 第 165 期 Russian Studies Gen. No. 165 无 处 不 在 的 身 影 东 正 教 介 入 俄 罗 斯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试 析 林 精 华 内 容 提 要 东 正 教 在 俄 国 远 不 只 是 一 种 宗 教, 而 是 俄 罗 斯 文 化 传 承 的 重 要 载 体, 在 后

More information

ISSN 1021-4542

ISSN 1021-4542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77-8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劉見成 1 摘 要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 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之道論可分 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以道為 天地萬物之本根 道為天地根 為萬物之宗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G03-劉唯玉-論文完稿.doc

Microsoft Word - G03-劉唯玉-論文完稿.doc 電 子 繪 本 與 兒 童 閱 讀 興 趣 之 初 探 以 文 建 會 兒 童 文 化 館 之 主 題 動 畫 為 例 The Pilot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active e-storybook and Pupils Reading Interest Multiple Intelligences Perspective 劉 唯 玉 Liu,

More information

,20 80,,,,, ; 80 90,, [ 4 ], [ 5 ],, ;21,,,,,,,20 80,,,,, ( ) ; ( ) ; ( ) ; ( ) [6 ], 90,,,,, [ 7 ] 21,,,,, [ 8 ],,, 30,,,,,,,,,,, ;,, ;,, ; 30,,,,,,,

,20 80,,,,, ; 80 90,, [ 4 ], [ 5 ],, ;21,,,,,,,20 80,,,,, ( ) ; ( ) ; ( ) ; ( ) [6 ], 90,,,,, [ 7 ] 21,,,,, [ 8 ],,, 30,,,,,,,,,,, ;,, ;,, ; 30,,,,,,, 2009 3 ( 350 ) 30 EDUCA TIONAL RESEARCH No. 3,2009 General,No. 350 30 [ ] 30,,:, ;,;, ;,;, ;, ;, [] ;; ; [ ],, ( 200062) 30,,,,,,,,,, 30,,,,20,,,,, ;, [ 1 ] 30,,,,,20 80,,,,,90,,,21,,,20 70 80,,90, [ 2

More information

12-2-人文封面

12-2-人文封面 105 12 2 135-157 515-577 150-250 1996 1996 136 1 1994 2 3 515 4 1 [ ] 1996 17 50 563-564 2 [ ] 1994 6 49 180 3 19791984 19941998 1998 20012001 20062007 200820082008 4 [ ] 1994 6 49 179 137 529 5 maha-yana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西 藏 生 死 書 在 西 藏 佛 教 和 現 代 科 學 兩 個 傳 統 之 間, 提 供 了 一 個 交 會 點 我 相 信 在 理 解 和 實 踐 的 層 次 上, 兩 者 都 互 相 提 供 了 相 當 大 的 利 益 在 促 成 這 個 交 會 上, 索 甲 仁 波 切 是 再 好 不 過

西 藏 生 死 書 在 西 藏 佛 教 和 現 代 科 學 兩 個 傳 統 之 間, 提 供 了 一 個 交 會 點 我 相 信 在 理 解 和 實 踐 的 層 次 上, 兩 者 都 互 相 提 供 了 相 當 大 的 利 益 在 促 成 這 個 交 會 上, 索 甲 仁 波 切 是 再 好 不 過 西 藏 生 死 書 索 甲 仁 波 切 著 序 在 這 一 本 契 合 時 代 需 要 的 書 中, 索 甲 仁 波 切 深 入 討 論 如 何 認 識 生 命 的 真 義, 如 何 接 受 死 亡, 以 及 如 何 幫 助 臨 終 者 和 亡 者 有 生, 自 然 有 死, 每 個 人 遲 早 都 需 要 面 對 死 亡 當 我 們 還 活 著 的 時 候, 我 們 可 以 用 兩 個 方 法 處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120B35DA977A5BFBD54AABAB942B0CAB16AABD72DBDD7AA52B942B0CAB16AABD7AABAB4FAB671A4E8AA6BBB50B942A5CE>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120B35DA977A5BFBD54AABAB942B0CAB16AABD72DBDD7AA52B942B0CAB16AABD7AABAB4FAB671A4E8AA6BBB50B942A5CE> 政 大 體 育 研 究 第 22 期 頁 1-18(2013 年 10 月 ) 1 1 摘 要 以 何 種 的 運 動 強 度 進 行 運 動 訓 練, 才 能 達 到 設 定 的 運 動 目 的, 經 常 是 一 般 大 眾 不 斷 提 出 的 問 題 事 實 上 運 動 強 度 的 差 異, 會 影 響 到 運 動 時 身 體 能 量 供 給 物 質 的 動 員 不 同 的 運 動 目 的, 必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生 死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屏 東 地 區 孕 婦 實 施 胎 教 的 經 驗 歷 程 之 探 討 An Enquiry into Pregnant Women s Pre-natal Training Experiences at Pintung Area 研 究 生 : 莊 秀 全 撰 指 導 教 授 : 許 秀 月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十 二 月

More information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现状和主要问题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现状和主要问题 Modern Management 现 代 管 理, 2012, 2, 24-28 http://dx.doi.org/10.12677/mm.2012.2100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2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mm) China Highwa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Constructi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第 28 卷 苏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的 境 地 ; 昔 日 紧 密 的 大 家 庭 式 的 部 落 开 始 解 体 ; 古 老 的 习 俗 和 宗 教 被 逐 渐 抛 弃 ; 部 族 的 语 言 日 益 被 遗 忘 种 种 文 化 向 标 的 改 变, 造 成 了 身 份 和 主 体 意

第 28 卷 苏 州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的 境 地 ; 昔 日 紧 密 的 大 家 庭 式 的 部 落 开 始 解 体 ; 古 老 的 习 俗 和 宗 教 被 逐 渐 抛 弃 ; 部 族 的 语 言 日 益 被 遗 忘 种 种 文 化 向 标 的 改 变, 造 成 了 身 份 和 主 体 意 第28卷 第6期 2011年12月 Vol.28 No.6 Dec. 201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u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 象征与符号的冲撞 解析厄德里克 爱药 的话语体系 栾述蓉1,2 1.青岛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23 2.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上海 200083 摘 要 美国印第安女作家厄德里克的代表作 爱药 深刻反映了处于文化夹缝中的印第安人的真实生活状态

More information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7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zu Ch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43 頁 64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umber 19, Jun. 2012, Research, pp. 43-64 消 失 的 理 想 住 宅 方 案 劉 欣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文 與 哲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12 月 頁 87~116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的 轉 化 記 憶 與 書 寫 廖 美 玉 [ 摘 要 ] 本 文 以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作 為 研 究 文 本, 首 先 探 討 由 南 音 到 華 夏 正 音 的 江 南 諸 曲, 闡 述 樂 府 詩 流 傳 與 政 權 的 密 切 關 係 接 著 探

More information

豐佳燕.PDF

豐佳燕.PDF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o chiayen@estmtc.tp.edu.tw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me-oriented teach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Six core concepts of the problem

More information

183-215 ©P§jø

183-215 ©P§jø 2004 3 183 215 1 2 3 4 5 1 1 988 3 2 640 2 1 1983 52 1 3 6 4 1982 149 5 24 851-183- 6 (3 35-356) 7 8 3 1 4-3 6 6 3 6 9 2 1 1 0 6 1 988 21 162 7 1992 256 8 1 997 4 159-161 9 1 59 1 63 8 1995 7 243-271 10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67-390 21 1 92 6 69 27 34 5 5 1864 1912 1895 * 367 368 21 1 1 2 3 4 1 1993.6 103-119 2 1998 384-390 3 1996 30-31 1999.5 28 4 2 323 3 8-9 369 5 6 7 5 1998 1 44 446 6 imagery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精 英 汉 语 和 新 实 用 汉 语 课 本 的 对 比 研 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ng Ying Chinese and The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专 业 : 届 别 : 姓 名 : 导 师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2013 届 王 泉 玲 杨 金 华 1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More information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論 宗 教 容 忍 與 言 論 自 由 1 論 宗 教 容 忍 與 言 論 自 由 李 瑞 全 摘 要 : 宗 教 指 引 人 生 往 上 往 超 越 與 神 聖 價 值 的 追 求, 以 解 脫 人 生 之 有 限 和 各 種 的 苦 難, 提 升 生 命 的 價 值 與 在 有 限 中 取 得 無 限 的 價 值 自 由 是 人 類 生 命 中 不 可 被 剝 奪 的 條 件, 也 是 使 人

More information

仁达摩崖造像的题材为大日如来佛像及八大 疾病等诸恶果 水坠恶途 法律也对反佛者 从其祖 弟子 八大菩萨 二飞天等 以往的研究者从考古 先亲属起施行 故无论任何人均不得詈骂 图像本身的考订入手 对此处石刻的题材 定名 造 讥讽 像风格 组合关系等方面已经给予了较多关注 观 这次调查工作还特别注意到以往

仁达摩崖造像的题材为大日如来佛像及八大 疾病等诸恶果 水坠恶途 法律也对反佛者 从其祖 弟子 八大菩萨 二飞天等 以往的研究者从考古 先亲属起施行 故无论任何人均不得詈骂 图像本身的考订入手 对此处石刻的题材 定名 造 讥讽 像风格 组合关系等方面已经给予了较多关注 观 这次调查工作还特别注意到以往 第 30 卷 第 2 期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 2015 年 6 月 Vol.30 No.2 Jun.2015 霍 巍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 近年来在青藏高原东麓相继发现了一批吐蕃时期的摩崖造像 其中有三处造像地点都明确记 载了造像的组织者为吐蕃高僧益西央 ye-shes-dbyang 这是我们理解这批新发现考古材料关键性的线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頁 165~192 165 葛 洪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魏 晉 玄 學 神 仙 是 否 可 學 致 與 聖 人 是 否 可 學 致 的 受 命 觀 李 宗 定 摘 要 葛 洪 以 抱 朴 子 內 篇 一 書 奠 定 道 教 史 上 承 先 啟 後 的 地 位, 書 中 講 神 仙 方 術 養 生 延 年, 又 繼 承 魏 伯 陽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20434D524F3130303420B9ABB9B2BBB0D3EFB5C4C2DFBCADD3EBCBB5C0ED>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20434D524F3130303420B9ABB9B2BBB0D3EFB5C4C2DFBCADD3EBCBB5C0ED> 公 共 话 语 的 逻 辑 与 说 理 : 中 国 不 高 兴 的 教 训 1 徐 贲 ( 美 国 加 州 圣 玛 丽 学 院 ) 内 容 摘 要 : 我 曾 经 指 出 过 中 国 不 高 兴 一 书 的 一 些 逻 辑 谬 误 和 非 理 性 话 语 特 征, 引 起 了 一 些 读 者 的 积 极 反 馈, 因 此 想 进 一 步 谈 谈 公 共 话 语 理 性 的 环 境 和 逻 辑 首 先,

More information

2012 4 1 1 13 7. 8 2 2 1680 1691 2 11. 6 12 9 5 1722 ~ 1735 11 2 3 6 1735 ~ 1795

2012 4 1 1 13 7. 8 2 2 1680 1691 2 11. 6 12 9 5 1722 ~ 1735 11 2 3 6 1735 ~ 1795 31 4 10. 3969 /j. issn. 1000-7067. 2012. 04. 001 * 510610 310024 Abstract The art of Yixing teapot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Chinese craft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could be seen as a symbol

More information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1861 12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1 1 1953 1953 18731953 ( ) 54440 3 ()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0 5 No. 5 2000 ( 200433) [] [ ],,,, [] K254 C921 [] A [ ] 0257 0289(2000) 05 0033 012 The Effect of the War of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n the Population of Zhejiang

More information

清  华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清 华 大 学 综 合 论 文 训 练 题 目 : 陶 瓷 艺 术 中 的 昆 虫 元 素 系 专 姓 别 : 美 术 学 院 业 : 陶 瓷 艺 术 设 计 名 : 胡 莹 莹 指 导 教 师 : 郑 宁 教 授 2015 年 6 月 6 日 关 于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的 说 明 本 人 完 全 了 解 清 华 大 学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即 : 学

More information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2007 12 1-26 1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article

More information

2011 8 4 Tibetan Studies No. 4 Aug. 2011 730020 G120 A 1000-0003 2011 04-0027 - 11 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檮 1 21 2 2011-04 - 24 1980 27 3 2006 60 28 2011 4 2 1907 12 1923 1959 1 1979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Managing Traditional Temples A Case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Temples in CHIA-YI i Abstract This research used the methodology of field study historical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interview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95 7 89-114 * ( ) 600 544 * E-mailyingdear@gmail.com Tel0937-597234 90 95 7 1200 894 ( ) ( ) ( ) 501-1000 ( ) 91 1980 1989 ( 2001 ) 1 2004 1992 1 1994 212,254 151,989 6,020 2,344 38,473 105,152 0 1995

More information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 249270 * ( 93 6 30 93 12 1 ) * 250 Discussion of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Kuei-Fang Liu* Abstract Luo Yin s object-chanting poems have the bright artistic feature and individuality. Those poem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41010208.doc

Microsoft Word - 3.41010208.doc 臺 北 市 立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民 99, 第 41 卷 第 一 期 49-74 頁 論 蕭 蕭 的 創 作 背 景 與 女 學 主 題 49 論 蕭 蕭 的 創 作 背 景 與 女 學 主 題 張 苾 芳 摘 要 沈 從 文 的 蕭 蕭 小 說 創 作, 藉 著 童 養 媳 蕭 蕭 的 遭 遇, 體 現 他 對 人 性 的 關 懷 又 藉 著 女 學 生 的 形 象, 映 射 女 性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More information

581 ( ) [ 1-2] 600 ( 1) S 613 ( 600 ) W ( ) ( 2) ( 1) 1 2 [ 3] ( 3) 232 [ 4] ( 4)

581 ( ) [ 1-2] 600 ( 1) S 613 ( 600 ) W ( ) ( 2) ( 1) 1 2 [ 3] ( 3) 232 [ 4] ( 4) 2012 1 131 DUNHUANG R ESEAR CH NO.1. 2012 TOTAL 131 1 2 3 1. 2. 3. 730030 K879. 3 A 1000-4106 2012 01-0001- 10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 of the Standing Bodhisattvas of the Sui Dynasty YAGI Haruo 1 Trans.,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

v NSC 922411H002049 2003 8 1 2004 7 31 9310 26 English abstract This project aims at exploring the medical conceptions of children s bodies and disease in medieval China. From the West Jin to the Tang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从语用的角度看口语水平测试

从语用的角度看口语水平测试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语 用 为 纲 口 语 水 平 测 试 的 实 践 与 讨 论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吴 伟 平 本 文 在 语 用 为 纲 的 框 架 下 讨 论 大 规 模 汉 语 口 语 水 平 测 试 中 的 三 个 重 要 问 题 : 题 库 建 设 随 机 组 卷 和 考 后 评 核 纵 观 语 言 测 试 的 发 展,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其 重 点 随 着 语 言

More information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诺贝尔获奖作家研究 任 冰 内容提要 门罗的故事不少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回忆复 现的 本文拟用记忆理论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考察其如何在对个人记忆 日常记忆和 家庭记忆的追溯中 唤起并激活社群的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和民族记忆 关键词 艾丽丝 门罗 记忆书写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民族记忆 作者简介 任冰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 Alice Munro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本論文獲 客家委員會 103 年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生 許宏勛 指導教授 黃菊芳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6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More information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3, 2015 British literary tradition, and borrows such themes as love, death and renunciation from Emily Dickenson s poems. The ironic i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3, 2015 British literary tradition, and borrows such themes as love, death and renunciation from Emily Dickenson s poems. The ironic i 国别文学研究 论德拉布尔小说 瀑布 的互文特征 王桃花 DOI:10.16077/j.cnki.issn1001-1757.2015.03.016 内容提要 玛格丽特 德拉布尔善于运用互文来深化小说主题 瀑布 的互文 技巧呈现出多个层面 小说主人公的姓名与英国王室名人相同或相似 与英国历史 及英国作家的经历形成互文 彰显新时代女性的独立个性 与 19 世纪英国女性传统 小说的互文凸显德拉布尔对英国传统女性小说的继承与扬弃

More information

1.第二卷第二期p1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3(1),1-42 1 圖 解 思 考 法 在 申 論 題 寫 作 上 的 運 用 : 以 蕭 颯 死 了 一 個 國 中 女 生 之 後 為 例 馬 琇 芬 ( 投 稿 日 期 :2014/11/11; 修 正 日 期 :2015/01/21; 接 受 日 期 :2015/01/26) 摘 要 申 論 是 一 種 培 養 學 生 思 考 能 力 的 寫 作

More information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More information

心理学译名:原则与方法

心理学译名:原则与方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 理 学 进 展, 2013, 3, 147-152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3.3302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Psychology: Principles

More information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104 年 9 月 頁 1 13 1 李喬 藍彩霞的春天 中的反抗哲學 李蕙如 摘 要 台灣文學作家李喬於一九八五年的著作 藍彩霞的春天 中 呈顯出一部 微縮的台灣妓女悲史 在金錢與暴力的制約中 貧窮與柔弱成了強權壓迫的對 象 小說中的主角 藍彩霞 無法抵抗貧窮的命運 被父親所賣 淪落風塵 作者所描繪的悲壯心聲 實乃意欲讀者能夠從一個充斥著 妓的世界 裡思考 某種社會倫理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new Taiwanese children etc., 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a new system of Primary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 which is the 4 +0.5 +0.5 system. It is the t

new Taiwanese children etc., it is imperative to build a new system of Primary Teachers training program, which is the 4 +0.5 +0.5 system. It is the t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香 港 教 師 中 心 學 報, Vol. 11 The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12 臺 灣 國 小 師 資 培 育 學 士 化 重 構 提 案 研 究 Reconstructing Taiwan s primary teacher education in academic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目 次 論 漢 代 的 宴 飲 文 化... 韓 秀 利 1 北 宋 市 肆 飲 食 的 美 感 追 求 以 東 京 夢 華 錄 為 中 心 的 考 察... 劉 香 蘭 19 旅 行 社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課 程 及 專 業 認 證 推 廣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以 醒 吾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系 為 例... 丁 寧 李 菊 芬 39 我 國 國 內 線 航 空 公 司 競 合 賽

More information

皈 依 儀 式 謹 訂 於 2008 年 3 月 15 日 ( 星 期 六 ) 舉 行 敦 珠 佛 學 會 之 皈 依 儀 式 時 間 : 晚 上 七 時 半 地 點 : 敦 珠 佛 學 會 會 址 香 港 柴 灣 常 安 街 77 號 發 達 中 心 4/F 皈 依 儀 式 由 敦 珠 佛 學 會

皈 依 儀 式 謹 訂 於 2008 年 3 月 15 日 ( 星 期 六 ) 舉 行 敦 珠 佛 學 會 之 皈 依 儀 式 時 間 : 晚 上 七 時 半 地 點 : 敦 珠 佛 學 會 會 址 香 港 柴 灣 常 安 街 77 號 發 達 中 心 4/F 皈 依 儀 式 由 敦 珠 佛 學 會 皈 依 儀 式 謹 訂 於 2008 年 3 月 15 日 ( 星 期 六 ) 舉 行 敦 珠 佛 學 會 之 皈 依 儀 式 時 間 : 晚 上 七 時 半 地 點 : 敦 珠 佛 學 會 會 址 香 港 柴 灣 常 安 街 77 號 發 達 中 心 4/F 皈 依 儀 式 由 敦 珠 佛 學 會 之 指 定 導 師 移 喜 泰 賢 金 剛 上 師 主 持 皈 依 的 意 義 : 1. 藏 傳 佛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篇吊

中文篇吊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 167-222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陳平坤 摘 要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是秦漢時期以道家哲學為主軸的兩部 重要典籍 本文扣緊 感應 思維以及其所涉及的義理問題 嘗試 分析與探討呈現在這兩部著作中的感應論述 而希望能對這個議題展 開稍進一步的思索 本文首先解釋 感應 觀念之義涵 接著指出感應思維所關注的 哲學問題重點

More information

2 修 平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九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九 月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er-leading squad culture and fans manners in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 W

2 修 平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九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九 月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er-leading squad culture and fans manners in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 W 修 平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九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九 月 HSIUPI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9,pp.1-10 (September 2007) 1 職 業 棒 球 運 動 啦 啦 隊 文 化 與 觀 眾 互 動 之 探 討 鍾 德 文 何 育 敏 摘 要 啦 啦 隊 乃 為 加 油 而 組 織 的 團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5.黃鶴樓新詮.doc

Microsoft Word - 5.黃鶴樓新詮.doc 東 華 漢 學 第 6 期 ; 頁 131-156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7 年 12 月 仙 鄉 帝 鄉 梓 鄉 : 崔 顥 黃 鶴 樓 新 詮 陳 一 弘 * 摘 要 崔 顥 的 黃 鶴 樓, 所 以 擁 有 絕 唱 的 不 朽 文 學 價 值, 在 於 詩 中 所 展 現 的 生 命 省 思 與 追 尋 總 括 言 之 有 三 大 方 向, 即 神 仙 嚮 往 揚 名

More information

164 On Inheri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Fate of Stranger in the Novels by Song Ze Lai and Wu He Hou, Tzuoh-J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

164 On Inheriting and Transforming the Fate of Stranger in the Novels by Song Ze Lai and Wu He Hou, Tzuoh-J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 台 灣 文 學 研 究 學 報 第 九 期 2009 年 10 月, 頁 163-186 國 立 台 灣 文 學 館 論 宋 澤 萊 和 舞 鶴 小 說 中 異 鄉 人 命 * 運 的 傳 承 與 轉 化 侯 作 珍 南 華 大 學 文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異 鄉 人 形 象 在 20 世 紀 西 方 文 學 中 佔 據 了 一 個 顯 著 的 位 置 在 戰 後 的 台 灣 文 學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5年第三期09

Microsoft Word - 2015年第三期09 第 32 卷 第 3 期 河 北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32 No.3 2015 年 9 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ocial Science Edition) Sept.2015 潍 坊 地 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要 素 研 究 刘 阳 ( 中 央 戏 剧 学 院 戏 剧 管 理 系,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徐 光 启 的 天 教 补 儒 思 想 XU GUANGQI S THOUGHT ON SUPPLEMENTING CONFUCIANISM WITH CHRISTIANITY 徐 真 瑛 Anna Seo PhD Candidat, Peking University 摘 要 明 末 传 教 士 来 华 之 后, 在 接 受 并 推 广 基 督 教 信 仰 的 少 数 中 国 士 大 夫 中, 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b1603-02 陈亚辉

Microsoft Word - xb1603-02  陈亚辉 5. 城 市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的 制 度 化 与 地 方 治 理 体 系 创 新 流 动 人 口 积 分 制 的 经 验 及 其 启 示 陈 亚 辉 [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中 山 学 院 中 山 528402] [ 摘 要 ]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是 实 现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的 重 要 方 式, 也 是 推 动 行 政 体 制 改 革 的 关 键 途 径, 代 表

More information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 年 代 臺 灣 武 俠 電 影 之 傳 播 陳 韻 琦 修 平 科 技 大 學 博 雅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武 俠 文 化 的 面 世, 必 須 具 有 社 會 意 義 和 普 世 價 值 透 過 各 種 表 達 手 法, 傳 遞 珍 貴 的 俠 義 精 神 武 俠 電 影 在 臺 灣, 為 一 種 多 元 化 的 文 化 資 產, 並 從 1950 年 代 開 始

More information

广 东 应 用 技 术 大 学 研 究 JGDBU 2015-12-25 第 22 卷 第 3 期 1 建 设 中 国 应 用 技 术 大 学 面 临 的 理 论 与 实 践 问 题 中 图 分 类 号 :G64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粤 O-L0150283(2015)03-06 基 金 项 目 : 广 东 省 教 育 科 学 十 二 五 规 划 项 目 (2013JK308);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