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Transcription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 法界緣起也 何謂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 不唯非塊然 亦復 非倐爾 纔有能起 即屬所緣 非能緣者 不得已強名之曰無相 然虗空兔角亦受無 相之名 而虗空有表顯相 兔角有斷無相 非真無相 又不得已強名此無相曰真 唯 其無相而真 故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 皆在我現前一念無相真心中炳然齊 現 而皆以自心為體 非別有物心無相而真 從心所現一切諸法莫不無相而真 是故 於中隨拈一毫末 一一皆具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法而無餘欠 乃至一欬一掉 一名一字罔非自心之全體大用 而欬掉名字之外更無一法可得 此所謂法界也 何謂 法界緣起 聖凡皆此法界 非麤妙 無減增 不涉生死 不干迷悟 而悟順法界故出 生二種涅槃 迷逆法界故妄現二種生死 迷逆生死 法界宛然 無奈眾生從未悟故終 不能了 諸佛菩薩愍之 從一真法界起種種因緣 世出世間事類無算 一介螻螘萬聖 互援 神力既同慈心亦等 而眾生迷逆妄故受化不齊 於諸佛菩薩平等光中 有有緣 無緣及緣中淺深久近之異 緣分差等化辨從違 若或無緣徒勞引領 此所謂法界緣起 也 是故建化門中只論繫珠一義 如法華妙典廣談宿因 先聖以四釋闡明(因緣釋 約 教釋 本迹釋 觀心釋)而必以因緣居首 由緣匪一故教網弛張 由教無方故恩德貫徹(指 本迹) 由恩不可窮盡故得消歸自己領納家珍(指觀心) 故知因緣即第一義 從上列祖極 重時節因緣 良以無法與人亦無語句 情種熟處假說心傳 儻其不然 契理而不契機 有句盡成非量 空花界裏無自立宗 華嚴大經王於三藏 末後一著歸重願王 夫眾 生情愛牽連幻成 世界妄執緣影遂立 前塵觸之則生死浩然 究竟皆歸於業海 然而 業繫之內尚且天經地義萬邦作孚 況諸佛菩薩悲智無涯色心俱寂 本真如以起用 稱 法性以垂機 觸之則生死銷亡 究竟皆同歸祕藏大事 該乎九界深恩施(音異)於塵年 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此與六環業繫為何如而可反恣睽違不從標準 是 旨也 精研藏教備考羣宗 由忍土而遐攬十虗 從末流而曠觀三際 則求生淨土一法 誠法界第一緣起矣 說者謂阿彌願勝駕越諸方 然諸佛願等子等心等 法性海中那容 優劣 而千經萬論極口指歸樂邦 十方廣長同聲勸讚光壽者何哉 緣在故耳 緣何謂 在 信也 何謂不在 不信也 信不在處惡業障之 如夜行者滅火而趨險道 如破浪 者卷帆而鼓橫橈 事同背馳寧止紆曲 又諸佛四土 上三土容有橫義 至同居土大都 有豎無橫 唯極樂同居橫具四土 是故有情以凡夫而例一生補處國土 即緣生而顯稱 性五塵佛身 因應化而見法身真常說法 從眾鳥而聞梵音深遠 以要言之 法法圓融 P. 1

2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注 雖陷惡逆悉記往生 纔得往生便圓踞三不退地 且見阿彌即見十方諸佛 生極樂 即生一切剎海 乃至阿彌一光極樂一塵 悉能於中頓證十方三世依正色心自他凡聖等 法 而不出剎那際三昧 夫諸佛度生如彼難 阿彌度生如此易者何哉 緣久故耳 緣 何謂久 信久也 何謂近 信近也 信緣近處時分限之 如捨調弓而引彆弣 如放馴 [馬*步]而服野駼 戰勝之功當在異日 如上所論專重有緣 緣深則境界難思 非等覺 十地所能測 緣久則神力迅速 非三祇百劫所可倫 要之阿彌非有加於吾心也 吾心 一念離絕故聖凡無在 吾心萬法頓融故四土無在 吾心不屬時劫故十世剎那無在 吾 心不屬方隅故微塵剎海無在 吾何歉乎哉 特仗增上因緣一顯發之耳 曾有久習神呪 者一夜重魘 見獰物持之置巨石下 其人怖急憶誦素所習呪 遂見獰物倒散裂石而醒 設素未習呪或習未純熟 緣種不深 斯時也欲不寱死得乎 然夢中真言復是何物 倒獰裂石誰實使之 皆即我現前一念之心也 自心神呪喚醒自心魘人 淨土法門亦如 是 自心之阿彌還度自心之生死 故知因緣之義甚深甚深 抑聞魘之重者不許持光照 照即死 不許抱令起 抱多失心 唯就闇中俾熟識者大呼其名 連聲呼之無不解者 淨土法門亦如是 劫濁盛時眾生魘重 毋以持名雜叅話 毋以麤心習勝觀雜叅話 則濁智騰波定起邪見 所謂照之即死者也 習勝觀則非其境界 定起魔事 所謂抱多 失心者也 唯以現前一念無明業識之心 令其專稱阿彌陀佛名號 無間一心未有不親 證親到者 法門至此愈卑而愈不勝 仰愈淺而愈不可俯 自呼自應自魘自醒 一心之 本元頓彰 法界之體用全揭 無庸鑽仰 秖麼修行 儻未悟透根源 寧可顓蒙合妙 夫顓蒙念佛 至矣極矣無復加矣 但恐法門之戲論難忘 生死之天懷不切 或執牟尼 而視同瓦礫 或以指爪而撮摩虗空 或抉瞖而與眼以明 或傳經而苦舌之鳺 如此則 揚之與抑總莫暢乎本懷 而信之與疑皆不成乎三昧 間有大智 知進知退知存知亡 而未遘至人未獲圓悟 未窮極致未學要詮 欲升永明之堂 入楚石之室 居五濁之世 闡難信之宗 殊非聊爾 嗚呼至人幽矣 圓悟皇哉 若無要詮誰與窮極 昔 靈峰 老人以正法眼選定淨土十要一書 剞劂未全 乙未以後梨棗四散 迄丁未年焚失數種 成時竊念像季久轉 唯此一門契理契機 而淨土諸書唯此諸要盡美盡善 爰加點評 稍事節略 又倣慈雲懺儀二門合行之例 會幽谿二要為一要 而自以觀經初門 彌陀 行儀二種謬附之 其序首要解尊經也 要之要也 次慈雲重行也 次新附二種亦行經 也 三者而後則天台紫閣師子林鄞江西齋幽谿以迄於袁 皆以時也 又天台以論主冠 本宗 袁以白衣殿 不盡以時也 訂訖倡募流通 而大心緇白共成焉 修捨沙門成時 合掌稽首重為告曰 淨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 一者 六字弘名念念之間欣厭具足 P. 2

3 如出幽獄奔託王家 步步之間欣厭具足 是故萬緣之唾不食 眾苦之忍莫回 高置身 於蓮華 便訂盟於芬利 蛆蠅糞壤可煞驚慙 二者 叅禪必不可無淨土 為防退墮寧 不寒心 淨土必不可入禪機 意見稍乘二門俱破 若夫餘宗 在昔之時不必改絃 但 加善巧迴向 在今之世秖可助行 必須淨業專修 冷煖自知何容強諍 三者 一句彌 陀非大徹不能全提 而最愚亦無少欠 儻有些子分別便成大法魔殃 只貴一心受持寧 羨依稀解悟 乞兒若見小利急須吐棄無餘 棒打石人頭嚗嚗論實事 已上三要頗切今 時 儻能真實指迷 我願捨身供養 十方三世共聞此言 戊申端陽日相似菩薩近住男 成時稽首書于華陽度雲精舍之雲氣樓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總目 古歙後學 成時 評點節略 卷第一(總序 總目 述 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卷第二(述) 往生淨土懺願儀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卷第三(述)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卷第四(述 舊序 舊後序) 淨土十疑論 卷第五(述) 念佛三昧寶王論(三卷) 卷第六(述 偈引) 淨土或問 卷第七(述 舊序)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二卷) 卷第八(述 贊) 西齋淨土詩(三卷) 卷第九(述) 淨土生無生論 P. 3

4 淨土法語 卷第十(述 舊序 原序) 西方合論(十卷) 淨土十要總目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一 述曰 佛法之妙莫要於淨土 淨土之妙莫要於持名 持名之妙莫要於小本阿彌陀 經 小本之妙莫要於靈峰要解 儻未讀要解 或讀未精詳 或精詳未貫徹 便謂於小 本無不知無不信無不悟入 可乎 既於本經有未盡 一行三昧如何修行 既未善持名 淨土玄關如何優入 既未階淨信淨願 十方三世佛祖大道如何荷擔 然則要解之有 關於十方三世佛祖大道也甚矣 今定十要以要解為上首 厥義有三 一祖佛經以小本 為淨土諸經之最要故 二重持名以末法修行總以持名為行本故 三立本經之大宗以今 解精徹確正堪為要中之要 故讀十要者請以要解為主 以餘九為伴 能令邪解莫入 能令意見不容 能令心宗圓明 能令美善雙盡 夫然後不愧為真學佛者 夫然後不自 誤誤人 夫然後必生淨土 夫然後可學一切佛法 夫然後知十方三世佛祖之大道舉不 外乎此矣 No a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重刻序 淨土深旨濫始於觀經之觀佛 匯澤於小本之持名 二經蓋不思議無上心要也 釋 妙觀者 有天台聖祖大宗稱經發明要矣 釋小本者 振古於斯諸美畢備 以言心要似 有待焉 歲在丁亥 靈峰大師述成要解 如燈照色而非光華 以義定名而非擬議 不過道屋裏事而聆者若驚 不外布帛菽粟之譚而未曾有諸凡橫豎四土事理一心罔弗 精義入神 要歸允當 使學者了然知生信發願以起妙行無縟焉矣 爾小本得是疏便覺 一行三昧 橫吞萬派而卓立孤標 事出非常而道在伊邇 深固幽遠之藏一旦盡開 吾 聞善善之家機理雙契 是故矢必應弦藥必應病 今要解逗末世機 能提深警徹悟之人 俾其法界圓昭 盡杜虗解邪僻之習 又能使中下之輩信而有勇 至於正譌訂誤纖巨 不遺 渾然德音方正不割 誠諸祖所密印 諸佛所共加 以為劫外優曇掌中摩勒匪阿 也 癸巳歲 大師在歙浦演說釋義 分科間有不同 尤覺聞所未聞信所未信 華陽學 人性且錄出 名歙浦本 今重梓十要 遂以此本授鋟 謹序而識之 時戊申端陽後三日也古歙學人成時和南書 No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三藏法師 西有沙門 鳩摩羅什 智旭 解 譯 P. 4

5 原夫諸佛憫念羣迷隨機施化 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 然於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 捷至圓頓者 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 莫若信 願專持名號 是故淨土三經竝行 古人獨以彌陀經為日課 豈非持名一法普被三根 攝事理無遺 統宗教無外 尤不可思議也哉 註疏代不乏人 世湮所存無幾 雲棲疏 鈔廣大精微 幽谿圓中鈔高深洪博 如二曜中天有目皆覩 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 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 故弗揣庸愚再述要解 不敢與二翁競異 亦不敢與二翁強同也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 第一釋名 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 佛者 此土能說之教主 即釋迦牟尼 乘大悲願力 生 五濁惡世 以先覺覺後覺 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 說者悅所懷也 佛以度生為懷 眾生成佛機熟 為說難信法 令究竟脫 故悅也 阿彌陀 所說彼土之導師 以四十 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 永階不退者也 梵語阿彌陀 此云無量壽 亦云無 量光 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也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 對 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 教行理三各論通別 廣如台藏所明 第二辨體 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 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非過去非 現在非未來 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 非香非味非觸非法 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 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 離此別有自性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離故無相 即故無不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 而復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 寂而照強名清淨 法身 又照寂強名法身 寂照強名報身 又性德寂照名法身 修德寂照名報身 又修 德照寂名受用身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 寂照不二 性修不二 身土不二 無非實相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 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 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 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第三明宗 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而萬行之綱領也 提綱則眾目張 挈領則襟袖至 故體後 應須辨宗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 非信不足啟願 非願不足導行 非持名妙 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 次勸發願以導行 次示持名以徑登不 退 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願則厭離娑婆次求極樂 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 亂 信自者 信我現前一念之心 本非肉團亦非緣影 豎無初後橫絕邊涯 終日隨緣 終日不變 十方虗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 我雖昏迷倒惑 苟一念迴心 決 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更無疑慮 是名信自 信他者 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 彌陀世 尊決無虗願 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 決志求生 更無疑惑 P. 5

6 是名信他 信因者 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 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 是名信 因 信果者 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 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亦如影必 隨形響必應聲 決無虗棄 是名信果 信事者 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 依心所 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 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 最極清淨莊嚴 不同莊生寓言 是 名信事 信理者 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 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 無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 全修即 性全他即自 我心徧故 佛心亦徧 一切眾生心性亦徧 譬一室千燈 光光互徧重重 交攝不相妨礙 是名信理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薉 而自心薉理應厭離 極 樂即自心所感之淨 而自心淨理應欣求 厭薉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 欣淨須取至究竟 方無可取 故妙宗云 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 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 即 是執理廢事 既廢於事 理亦不圓 若達全事即理 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 一取一捨 無非法界 故次信而明願也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 名以召德 德不可思議 故名 號亦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故使散稱為佛種 執持登不退也 然諸經示淨土 行萬別千差 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 一一行成皆生淨土 唯持名一法收機 最廣下手最易 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 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最極圓頓 故云明珠投於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 心 亂心不得不佛也 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 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 舉因則果必 隨之 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 其四種淨土之相 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 茲不具述 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 第四明力用 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 名號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士分三輩九品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 見思任運 先落 則生方便有餘淨土 若至理一心不亂 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 則生實報 莊嚴淨土 亦分證常寂光土 若無明斷盡 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 不退有四義 一念不退 破無明 顯佛性 徑生實報 分證寂光 二行不退 見思既落 塵沙亦破 生方便土 進趨極果 三位不退 帶業往生 在同居土 蓮華托質 永離退緣 四 畢竟不退 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 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 此經名字一經 於耳 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 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 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 復 次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 皆與補處俱 亦皆一生必補佛位 夫上善一處是生同 居 即已橫生上三土 一生補佛是位不退 即已圓證三不退 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 未曾有 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 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 不可同日語矣 宗 教之士如何勿思 P. 6

7 第五教相 此大乘菩薩藏攝 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 不退 故當來經法滅盡 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絕待圓融 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法華祕髓 一切諸佛之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 皆不出於此矣 欲廣歎述窮劫莫盡 智者自當知之 入文為三 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 序如首 五 官具存 正宗如身 臟腑無闕 流通如手足 運行不滯 故智者釋法華初一品皆為序 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 又一時迹本二門各分三段 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迹門流通 蓋 序必提一經之綱 流通則法施不壅 關係非小 後人不達 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 宗 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 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 初序分二 初通序 二別序 初中二 初標法會時處 二引大眾同聞 今初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如是標信順 我聞標師承 一時標機感 佛標教主 舍衛等標說經處也 實相妙 理古今不變名如 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實相非我非無我 阿難不壞 假名故仍稱我 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 如空印空 名聞 時無實法 以師資道合說聽 周足名一時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 舍衛此云聞物 中印度大國之名 波 斯匿王所都也 匿王太子名祇陀 此云戰勝 匿王大臣名須達多 此云給孤獨 給孤 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 祇陀感歎施餘未布少地 故竝名祇樹給孤獨園也 二引大眾同聞三 初聲聞眾 二菩薩眾 三天人眾 聲聞居首者 出世相故 常隨從故 佛法賴僧傳故 菩薩居中者 相不定故 不常隨故 表中道義故 天人列 後者 世間相故 凡聖品雜故 外護職故 初聲聞眾又三 初明類標數 二表位歎德 三列上首名 今初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大比丘 受具足戒出家人也 比丘 梵語含三義 一乞士 隻鉢資身無所蓄藏專 求出要 二破惡 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 三怖魔 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僧者具云僧伽 此翻和合眾 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 身同住 口無諍 意同悅 見 同解 戒同修 利同均名事和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三葉波師資共千人 身子 目連 師資二百人 耶舍子等五十人 皆佛成道先得度脫 感佛深恩常隨從也 二表位歎德 皆是大阿羅漢(之位 其德為)眾所知識 阿羅漢亦含三義 一應供 即乞士果 二殺賊 即破惡果 三無生 即怖魔果 復有慧解脫 俱解脫 無疑解脫三種不同 今是無疑解脫 故名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 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 故名大也 從佛轉輪廣利人天 故為眾所知識 P. 7

8 三列上首名 長老舍利弗(此云身子) 摩訶目犍連(大采菽氏) 摩訶迦葉(大飲光) 摩訶迦旃延(大文 飾) 摩訶拘絺羅(大膝) 離婆多(星宿) 周利槃陀伽(繼道) 難陀(喜) 阿難陀(慶喜) 羅 睺羅(覆障) 憍梵波提(牛呞) 賓頭盧頗羅墮(不動利根) 迦留陀夷(黑光) 摩訶劫賓那(房 宿) 薄拘羅(善容) 阿[少/兔]樓馱(無貧) 如是等諸大弟子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 身子尊者 聲聞眾中智慧第一 目連尊者 神通第一 飲光 尊者 身有金光 傳佛心印為初祖 頭陀行第一 文飾尊者 婆羅門種 論議第一 大膝尊者 答問第一 星宿尊者 無倒亂第一 繼道尊者 因根鈍 僅持一偈 辯才 無盡 義持第一 喜尊者 佛之親弟 儀容第一 慶喜尊者 佛之堂弟 復為侍者 多聞第一 覆障尊者 佛之太子 密行第一 牛呞尊者 宿世惡口感此餘報 受天供 養第一 不動尊者 久住世間應末世供 福田第一 黑光尊者 為佛使者 教化第一 房宿尊者 知星宿第一 善容尊者 壽命第一 無貧尊者 亦佛堂弟 天眼第一 此等常隨眾本法身大士 示作聲聞 為影響眾 今聞淨土攝受功德 得第一義悉檀之 益 增道損生 自淨佛土 復名當機眾矣 二菩薩眾 并諸菩薩摩訶薩 文殊師利(此云妙德)法王子 阿逸多(此云無能勝 彌勒菩薩之名)菩 薩 乾陀訶提(此云不休息)菩薩 常精進菩薩 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訶薩 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 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 佛為法王 文殊 紹佛家業名法王子 菩薩眾中智慧第一 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 故居初 彌 勒當來成佛 現居等覺 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 故次列 不休息者 曠劫修行不暫 停故 常精進者 自利利他無疲倦故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 以不離見佛 不 離聞法 不離親近供養眾僧 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三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 此云能為主 即忉利天王 等者 下等四王 上等夜摩 兜率 化樂 他化 色 無色無量諸天也 大眾俱 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 無 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 通序竟 二別序 發起序也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 無人能問 佛自倡依正名字為發起 又佛智鑒機無謬 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 故不俟問便自發起 如梵網下卷 自倡立號云 我今盧舍那等 智者判作發起序 例可知也 爾時 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娑婆世界)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甚深難信 故特告 大智慧者 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 西方者 橫亘直西 標示現處也 十萬億者 P. 8

9 千萬曰億 今積億至十萬也 佛土者 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 且以此土言之 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 同一日月所照 一鐵圍山所遶 名一四天下 千四天下 名小千世界 千小千名中千世界 千中千名大千世界 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 世界也 問 何故極樂在西方 答 此非善問 假使極樂在東 汝又問何故在東 豈 非戲論 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 又在東矣 何足致疑 有世界名曰極樂 序依報國 土之名也 豎約三際以辨時劫 橫約十方以定疆隅 故稱世界 極樂國 梵語須摩提 亦云安養 安樂 清泰等 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 如下廣釋 然佛土有四 各 分淨薉 凡聖同居土 五濁重者薉 五濁輕者淨 方便有餘土 析空拙度證入者薉 體空巧度證入者淨 實報無障礙土 次第三觀證入者薉 一心三觀證入者淨 常寂光 土 分證者薉 究竟滿證者淨 今云極樂世界 正指同居淨土 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此論修德不論性德 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 具足四種淨薉佛土 今約信願行三 彌陀名號不思議故 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 此則十方佛土所無 極樂同居獨擅 方是極樂淨土宗旨 下 明義處皆然) 有佛號阿彌陀 序正報教主之名也 翻譯如下廣釋 佛有三身 各論單 複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 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 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 法身複者 自性清淨 法身離垢妙極法身 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 他受用報身 化身複者示生化 身 應現化身 又佛界化身 隨類化身 雖辨單複三身 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 不縱 橫不 竝別離過絕非 不可思議 今云阿彌陀佛 正指同居士中示生化身 仍復即報 即法也 復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 具四義 的標實境 令欣求故 誠語指示令專一故 簡非乾城陽燄 非權現曲示 非緣影虗妄 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非權 破華嚴合 論之譌 非邪 破末世積迷之習 此二料簡尤大有關係)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 今現在說法者 簡上依正二有 非過去已滅 非未來未成 正應發願往生 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復次二有 現在勸信序也 世界名極樂 勸願序也 佛號阿彌陀 勸持名妙行序也 復次彌陀 序佛說法 序法現在 海會序僧 佛法僧同一實有序體 從此起信願行序 宗 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 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 言略意 周矣 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三 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 三正 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 信願為慧行 持名為行行 得生與否全 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故慧行為前導 行行為正修 如目足竝運 也 初文為二 初依報妙 二正報妙 初又二 初徵釋 二廣釋 初又二 初徵 二 釋 今初 舍利弗 彼土何名為極樂 二釋二 初約能受用釋 二約所受用釋 今初 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P. 9

10 眾生是能受用人 等覺以還皆可名 今且約人民言 以下下例上上也 娑婆苦樂 雜 其實苦是苦苦 偪身心故 樂是壞苦 不久住故 非苦非樂是行苦 性遷流故 彼土永離三苦 不同此土對苦之樂 乃名極樂 一往分別同居 五濁輕 無分段八苦 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方便 體觀巧 無沈空滯寂之苦 但受遊戲神通等樂 實報 心觀圓 無隔別不融之苦 但受無礙不思議樂 寂光 究 竟等 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 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 同佛 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復次 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 良以上之則十 方同居遜其殊特 下又可與此土較量 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 橫超而度越 佛說苦樂 意在於此 二約所受用釋(此亦轉釋上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故 下廣釋一科亦然)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 七重欄楯(以嚴際畔) 七重羅網(以嚴空界) 七重行樹(以嚴露 地) 皆是四寶周帀圍繞 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七重 表七科道品 四寶 表常樂我淨四德 周帀圍繞者 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 皆四寶則自功德深 周帀繞則他賢聖徧 此極樂真因緣也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 是 增上善業所感 亦圓五品觀所感 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 亦相似三觀所感 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 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 亦分證三觀所 感 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 亦究竟三觀所感 以妙中諦 稱性五塵為體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 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生法 無不即空假中 所以 極樂同居淨境 真俗圓融不可限量 下皆倣此 問 寂光唯理性 何得有此莊嚴 答 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一一理性具足莊嚴 方是諸佛究竟依果 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 何異偏真法性 二廣釋二 初別釋所受 二合釋能受所受 初又二 初釋生處 二結示佛力 今初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有七寶池 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四邊階 道金銀 瑠璃 玻瓈合成 上有樓閣亦以金銀 瑠璃 玻瓈 硨磲 赤珠 瑪瑙而嚴 飾之 池中蓮華大如車輪 青色青光 黃色黃光 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 微妙香潔 上明住處 今明生處 寶池金銀等所成 不同此方土石也 八功德者 一澄清 異此方渾濁 二清冷 異寒熱 三甘美 異醎淡劣味 四輕輭 異沈重 五潤澤 異 宿腐褪色 六安和 異急暴 七除饑渴 異生冷 八長養諸根 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 病沒溺等也 充滿其中 異枯竭汎濫 底純金沙 異汙泥 階道四寶 異磚石 陛級 名階 坦途名道 重屋名樓 岑樓名閣 七寶樓閣 異此方土木丹青也 樓閣是住處 及法會處 但得寶池蓮胞開敷 便可登四岸 入法會 見佛聞法也 華輪者 輪王金 輪大四十里 且舉最小者言 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 大小實不可量 由同居淨土身相 不等故也 青色名優鉢羅 黃色名拘勿頭 赤色名鉢頭摩 白色名芬陀利 由生身有 P. 10

11 光故蓮胞亦有光 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 此亦略言耳 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 質而 非形曰微 無礙曰妙 非形則非塵 故潔也 蓮胞如此 生身可知 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 皆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 故能徧嚴四種 淨土 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 復次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 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而皆是已成 非今非當 此則 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 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 全佛即生 全他即自 故曰成 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 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 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初又二 初正明 二結示 今初 又舍利弗 彼佛國土 (空中)常作天樂 (下是)黃金為地 (中間)晝夜六時雨天曼陀 羅華(上嚴空界下嚴金地) 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 即 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樂是聲塵 地是色塵 華是色香二塵 食是味塵 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 眾生五 根對五塵可知 常作者即六時也 黃金為地者 七寶所嚴地界 體是黃金也 日分初 中後名晝三時 夜分初中後名夜三時 故云晝夜六時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 不假日 月 安分晝夜 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 曼陀羅此云適意 又云白華 衣裓是盛華器 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 應如妙經四華 表四因位 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 果 德無不徧也 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 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 彌勒皆不難耳 若阿彌 神力所加 何遠不到哉 食時即清旦 故云即 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 不離彼土常徧 十方 不假逾時回還也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 無礙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 與極樂不隔而隔 生極樂則功德甚深 與娑婆隔而不 隔也 飯食經行者 念食食至 不假安排 食畢鉢去 不勞舉拭 但經行金地 華樂 娛樂 任運進修而已 二結示 舍利弗 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以此方耳根最利故 別就法音廣明其實 極樂攝法界機 五塵一一圓妙 出生一切法門也 又二 初別明 二總結 初中二 初化有情聲 二化無情聲 初又二 初鳥音法利 二徵釋略顯 今初 復次舍利弗 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 白鶴 孔雀 鸚鵡 舍利 迦陵頻伽 共命之鳥 是諸眾鳥 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其音演暢五根 五力 七菩提分 八聖道 分如是等法 其土眾生聞是音已 皆悉念佛 念法 念僧 P. 11

12 種種奇妙雜色 言多且美也 下略出六種 舍利 舊云鶖鷺 琦禪師云是春鶯 或然 迦陵頻伽 此云妙音 未出[穀-禾+卵]時音超眾鳥 共命 一身兩頭 識別報 同 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 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 六時出音則知淨土不以 鳥棲為夜 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 五根等者 三十七道品也 所謂 四念處 一身念處 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 四正勤 一已生惡法令斷 二 未生惡法不令生 三未生善法令生 四已生善法令增長 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 二 進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五根者 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 行正道及 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 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 攝心在正道及 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 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 五力者 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 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 事名精進力 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 諸事理禪定名定力 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 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虗偽法名擇法覺分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 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 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虗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 覺分 若捨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虗偽不實永不追憶名捨覺分 若發諸禪定 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虗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 或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 或心浮動當念用除捨定三覺分以攝持 之 調和適中名念覺分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 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 以 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槃名正思惟 以無漏慧除四邪命攝諸口 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 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 以無漏慧通 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五邪命皆為利養 一詐現異相奇特 二自說功德 三 占相吉凶為人說法 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 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 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 槃道名正精進 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 此 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 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 依無量四諦而修即 別教道品 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 淨土濁輕似不必用 為 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 三乘共稟 同居淨土多說之 別道品名獨 菩薩法 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 圓道品名無上佛法 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 如 是等法者 等前念處 正勤 如意足等 餘四攝 六度 十力 無畏無量法門也 三 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 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 隨所欲聞無不演暢 故令聞者念 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 同 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 能念即是三觀 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 不同 如上料簡道品應知 P. 12

13 二徵釋略顯 舍利弗 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所以者何 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 其 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 何況有實 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徵釋可知 問 白鶴等非惡道名耶 答 既非罪報 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 德 所謂究竟 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 豈惡名哉 問 化作眾鳥何義 答 有四悉檀 因緣 凡情喜此諸鳥 順情而化 令歡喜故 鳥尚說法令聞生善 故不於鳥起下劣想 對治分別心故 鳥即彌陀 令悟法身平等 無不具無不造故 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 及一切依正假實 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 毫無差別也 二化無情聲 舍利弗 彼佛國土微風吹動 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 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 作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 念法 念僧之心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 四教道品無量法門同時演說隨類各解 能令聞者念三寶也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 凡夫創聞大踴徧身 是歡喜益與三寶氣分交接 必能發菩提心 是生善益 由此伏滅煩惱 是破惡益 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 初別明竟 二總結 舍利弗 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重重結示 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 種智所現 皆吾人淨業所感 唯識 所變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 如眾燈明各徧似一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 全性起修全修在 性 亦可深長思矣 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 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 初依報妙 竟 二正報妙二 初徵釋名號 二別釋主伴 初中二 初徵 二釋 今初 舍利弗 於汝意云何 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此經的示持名妙行 故特徵釋名 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 一心執持無復 疑貳也 二釋二 初約光明釋 二約壽命釋 阿彌陀 正翻無量 本不可說 本師以光 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 光則橫徧十方 壽則豎窮三際 橫豎交徹即法界體 舉此體作 彌陀身土 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 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持名即始覺合本 始本不二 生佛不二 故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今初 舍利弗 彼佛光明無量 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是故號為阿彌陀 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 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 故光明無量也 諸佛皆徹性體 皆照十方 皆可名無量光 而因中願力不同 隨因緣立別名 彌陀為法藏比丘 發四 十八願 有光明恒照十方之願 今果成如願也 法身光明無分際 報身光明稱真性 此則佛佛道同 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 十百千由旬者 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 唯阿 彌普照 故別名無量光 然三身不一不異 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 當知無障 P. 13

14 礙 約人民言 由眾生與佛緣深 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 二約壽命釋 又舍利弗 彼佛壽命及其人民 (壽命皆)無量無邊阿僧祇劫 故名阿彌陀 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 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 法身壽命無始無終 報身壽命有始無終 此亦佛佛道同 皆可名無量壽 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 法藏 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 今果成如願 別名無量壽也 阿僧祇 無邊無量皆算 數名 實有量之無量 然三身不一異 應身亦可即 是無量之無量矣 及者超略之辭 謂等覺以還 其者同體之辭 謂佛壽命即人民壽命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 以生佛平等 能令持名者照與光融 壽同佛寂也 復次 由無量光義 故眾生生極樂 即生十方 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 能自度即普利一切 由無量壽義 故極樂人民 即是一生補處 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 當知離却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何處有阿 彌陀佛名號 而離却阿彌陀佛名號 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 願深思之 願 深思之 二別釋主伴二 初別釋 二結示 初又二 初主 二伴 今初 此亦釋別序中 今現在說法句 舍利弗 阿彌陀佛成佛已來 於今十劫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 然法身無成不成 不應論劫 報身因圓果滿名成 應 身為物示生名成 皆可論劫 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 報身別無新得 應身如 月印川 亦無成不成 不應論劫 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迹 本地竝不可測 且約極樂示 成之迹而言 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 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又佛壽無量 今僅十 劫 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 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 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 又下文無 數聲聞 菩薩及與補處 皆十劫所成就 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二伴 又舍利弗 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 皆阿羅漢 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諸菩薩眾 亦復如是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 若先習小行 臨終迴向菩提發大誓願者 生彼國已 佛 順機說法 令斷見思 故名羅漢 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 非實聲聞也 蓋藏 通二 教不聞他方佛名 今聞彌陀名號 信願往生 總屬別 圓二教所攝機矣 二結示 舍利弗 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及聲聞 菩薩竝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 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 是則佛 菩薩 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 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 成就也 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 P. 14

15 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 初揭示無上因緣 二特勸淨土殊勝 謂帶業往 生橫出三界 同居橫具四土 開顯四教法輪 眾生圓淨四土 圓見三身 圓證三不退 人民皆一生成佛 如是等勝異超絕 全在此二科點示 須諦研之 今初 又舍利弗 極樂國土眾生(纔)生(彼土)者 皆是(三種)阿鞞跋致 其(三不退)中多有一 生補處 其數甚多 非是算數所能知之 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阿鞞跋致 此云不退 一位不退 入聖流不墮凡地 二行不退 恒度生不墮二乘 地 三念不退 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若約此土藏初果 通見地 別七住 圓初信 名 位不退 通菩薩別十行 圓十信 名行不退 別初地 圓初住 名念不退 今淨土五 逆十惡 十念成就 帶業往生 居下下品者 皆得三不退 然據教道 若是凡夫則非 初果等 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 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 又念不退非復異生 行不退 非僅見道 位不退非是人民 躐等則成大妄 進步則捨故稱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 切俱是 十方佛土無此名相 無此階位 無此法門 非心性之極致 持名之奇勳 彌 陀之大願 何以有此一生補處者 此一生補佛位 如彌勒 觀音等 極樂人民普皆一 生成佛 人人必實證補處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 不可數知也 復次 釋迦一代時教 唯華嚴明一生圓滿 而一生圓滿之因 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 且 以此勸進華藏海眾 嗟乎凡夫例登補處 奇倡極談不可測度 華嚴所稟却在此經 而 天下古今信尠疑多 辭繁義蝕 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二特勸 舍利弗 (如上無上大事因緣)眾生(幸得)聞者 應當發願 願生彼國 所以者何 得 與如是(不可算數一生補處)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前羅漢 菩薩但可云善人 唯補處居因位之極 故云上 其數甚多 故云諸也 俱會一處 猶言凡聖同居 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 權聖大慈悲願 故凡夫得與聖人 同居 至實聖灰身 權聖機盡 便升沈碩異苦樂懸殊 乃暫同 非究竟同也 又天壤 之間見聞者少 幸獲見聞 親近步趨者少 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 不能徧滿國土 如眾星微塵 又居雖同 而所作所辦則迴不同 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 俱會一處 為師友 如壎如篪 同盡無明 同登妙覺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 若謂是凡夫却不歷異生必補佛職 與觀音 勢至無別 若謂是一生補處 却可名凡 夫 不可名等覺菩薩 此皆教網所不能收 剎網所不能例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 同居 一關最難透脫 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 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 信佛力方能 深信名號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 文 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 由此而執持名 號乃為正行 若信願堅固 臨終十念 一念亦決得生 若無信願 縱將名號持至風吹 不入雨打不濕 如銀牆鐵壁相似 亦無得生之理 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大本阿彌陀 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 正與此同 P. 15

16 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 初正示無上因果 二重勸 今初 舍利弗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 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 若二日 若三日 若四日 若五日 若六日 若七日 一 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菩提正道名善根 即親因 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 即助緣 聲聞 獨覺菩提 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 皆不可生淨土 唯以信願執持名號 則一一聲悉具多 善根福德 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 況一心不亂哉 故使感應道交 文成印壞 彌陀 聖眾不來而來 親垂接引行人心識 不往而往 托質寶蓮也 善男女者 不論在家出 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 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 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阿彌陀佛是萬 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 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 至簡 易至直捷也 聞而信 信而願 乃肎執持 不信不願與不聞等 雖為遠因 不名聞慧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 故是思慧 然有事持理持 事持者 信有西方阿彌陀佛 而 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但以決志願求生 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者 信西方阿 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 一日至七 日者 尅期辨事也 利根一日即不亂 鈍根七日方不亂 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 又 利根能七日不亂 鈍根僅一日不亂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一心亦二種 不論事持 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 皆事一心 不論事持理持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 皆理一心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 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 即修慧也 不為見思亂 故 感變化身 佛及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 往生同居 方便二種極樂 世界 不為二邊亂 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 往生 實報 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 仍至頓至圓 以念念即佛故不 勞觀想 不必參究 當下圓明 無餘無欠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 下下根亦可臻其域 其所感佛 所生土 往往勝進亦不一概 可謂橫該八教 豎徹五時 所以徹底悲心無 問自說 且深歎其難信也 問 觀經專明作觀 何謂不勞觀想 答 此義即出觀經 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 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 故 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 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 故專主第十六觀 當知人根雖鈍 而 丈六八尺之像身 無量壽佛之名字 未嘗不心作心是 故觀劣者不勞勝觀 而稱名者 竝不勞觀想也 問 天奇 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 何謂不必參究 答 此義即 出天奇諸祖 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 故傍不甘 直下詰問 一猛提醒 何 止長夜復旦 我輩至今日猶不肎死心念佛 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裏打親生爺孃 則於 諸祖成惡逆 非善順也 進問 此在肎心者則可 未肎者何得相應 曰 噫正唯未肎 所以要儞肎心相應 汝等正信未開 如生牛皮不可屈折 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燈 之理 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 大勢至法王子云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此一 P. 16

17 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 敢有觸者寧不被燒 問 臨終佛現 寧保非魔 答 修心人不 作佛觀而佛忽現 非本所期故名魔事 念佛見佛已是相應 況臨終非致魔時 何須疑 慮 問 七日不亂 平時耶 臨終耶 答 平時也 問 七日不亂之後 復起惑造業 亦得生耶 答 果得一心不亂之人 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問 大本十念 寶王一念 平時耶 臨終耶 答 十念通二時 晨朝十念屬平時 十念得生與觀經十聲稱名同 屬臨終時 一念則但約臨終時 問 十念一念竝得生 何須七日 答 若無平時七日 工夫 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縱下下品逆惡之人 竝是夙因成熟 故感臨終遇善友 聞 便信願 此事萬中無一 豈可僥倖 淨土或問斥此最詳 今人不可不讀 問 西方去 此十萬億土 何得即生 答 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 以心性本無外故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 何難即生 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 層數宛然 實無遠近 一照俱了 見無先後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亦如是 其土有佛 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亦如是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 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亦如是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 大圓鏡 智之靈文也 問 持名判行 行則是助行 何名正行 答 依一心說信願行 非先後 非定三 蓋無願行不名真信 無行信不名真願 無信願不名真行 今全由信願持名 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 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觀經稱佛名故 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 死之罪 此之謂也 若福善不多 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問 臨終猛切能除多罪 平日 至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 如日出羣闇消 稱洪名萬罪滅 問 散心稱名亦除罪否 答 名號功德不思議 寧不除罪 但不定往生 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 當知積罪 假使有體相者 盡虗空界不能容受 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 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 然所滅罪如爪上土 未滅罪如大地土 唯念至一心不亂 則如健人突圍而出 非復三 軍能制耳 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 如金剛終不可壞 佛世一老人求出家 五百聖眾皆 謂無善根 佛言 此人無量劫前為虎偪 失聲稱南無佛 今此善根成熟 值我得道 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由此觀之 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 豈不信哉 伏願 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 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 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 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 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 能持之心 性亦真實不可思議 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 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 聲聲皆不可思 議也 二重勸 舍利弗 我見是利 故說此言 若有眾生聞是說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我見者 佛眼所見 究盡明了也 是利者 橫出五濁 圓淨四土 直至不退位 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 復次 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 蓋薉土自力修行 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無論頑修狂慧懡[怡-台+羅]無功 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 儻 分毫習氣未除 未免隨強偏墜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 陰境若現前 瞥爾隨他去 P. 17

18 此誠可寒心者也 初果昧於出胎 菩薩昏於隔陰 者裏豈容強作主宰僥倖瞞盰 唯 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 佛慈悲願定不唐捐 彌陀聖眾現前慰導 故得無倒自在往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 特為保任此事 所以殷勤再勸發願 以願能導行故也 問 佛既心作心是 何不竟言自佛 而必以他佛為勝 何也 答 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 若諱言他佛 則是他見未忘 若偏重自佛 却成我見顛倒 又悉檀四益 後三益事 不孤起 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 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 何況悟入理佛 唯即事持 達 理持 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 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 斬盡一切意見 唯馬鳴 龍樹 智者 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 去 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 盡思度量愈推愈遠 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 佛智暗合道妙也 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分明以佛眼佛音印定此事 豈可違抗不善順入 也哉 二正宗分竟 三流通分 信願持名一法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豎與一切法門渾同 橫與一切 法門迥異(諸經論中亦有橫義 乃隨斷惑淺深即於同居見上三土 是則約證名橫 約斷仍豎也) 既無問自說 誰堪倡募流通 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此經唯佛境界 唯佛佛可 與流通耳 文為二 初普勸 二結勸 初中三 初勸信流通 二勸願流通 三勸行流 通 初中二 初略引標題 二徵釋經題 初中六 初東方(至)六上方 唐譯十方 今 略攝故 今初 舍利弗 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 須彌相 佛 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徧覆 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不可思議略有五意 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 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 三但持 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 四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 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 不異持一切佛名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 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又行 人信願持名 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下又曰 諸 佛不可思議功德 我不可思議功德是 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 阿閦鞞 此云無動 佛 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 或取因或取果 或性或相 或行願等 雖舉一隅 仍具四悉 隨一一名顯所詮德 劫壽說之不能悉也 東方虗空不可盡 世界亦不可盡 世界不可盡 住世諸佛亦不可盡 略舉恒河沙耳 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 而眾生猶不生信 頑冥極矣 常人三世不妄語 舌能至鼻藏頭 果佛三大僧祇劫不妄 語 舌薄廣長可覆面 今證大乘淨土妙門 所以徧覆大千 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 標出經題流通之本 什師順此方好略譯 今題巧合持名妙行 奘師譯云 稱讚淨土攝 受經 文有詳略 義無增減 二南方 P. 18

19 舍利弗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 大燄肩佛 須彌燈佛 無量精進佛如 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 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三西方 舍利弗 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 無量幢佛 大光佛 大明佛 寶相佛 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 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 然即是導師 亦可為度眾生 不妨轉讚釋迦如來所說 四北方 舍利弗 北方世界有燄肩佛 最勝音佛 難沮佛 日生佛 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 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 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五下方 舍利弗 下方世界有師子佛 名聞佛 名光佛 達磨佛 法幢佛 持法佛如是等 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 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 乃至重重無盡也 達磨 此云法 六上方 舍利弗 上方世界有梵音佛 宿王佛 香上佛 香光佛 大燄肩佛 雜色寶華嚴 身佛 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 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各於 其國出廣長舌相 徧覆三千大千世界 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 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 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 問 諸方必有淨土 何偏讚西方 答此亦非善問 假使讚阿閦佛國 汝又疑偏東方 展轉戲論 問 何 不徧緣法界 答 有三義 令初機易標心故 阿彌本願勝故 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 蓋佛度生 生受化 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 緣之所在恩德弘深 種種教啟能令歡 喜信入 能令觸動宿種 能令魔障難遮 能令體性開發 諸佛本從法身垂迹固結緣種 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 尊隆於教乘 舉揚於海會 沁入於苦海 慈契於寂光 所以 萬德欽承 羣靈拱極 當知佛種從緣起 緣即法界 一念一切念 一生一切生 一香 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 十方三世莫不徧融 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 此正所謂徧緣法界者也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 深位人亦不必捨西方而別求華藏 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 西方小華藏大者 全墮眾生徧計執情 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 無性故也 P. 19

20 二徵釋經題 舍利弗 於汝意云何(稱讚功德之名上來已詳言矣)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耶)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是經受持者 及聞諸佛名者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 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 我語及諸佛所說 此經獨詮無上心要諸佛名字 竝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 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 又 聞經受持即執持名號 阿彌名號諸佛所護念故 問 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 亦得護念 不退耶 答 此義有局有通 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為聞 以不能生決定信解 但獲世間善報 不得廣大深妙利益 若到一行三昧 則成廣大微妙行心 名得相似 無生法忍 乃為得聞十方佛名 此亦應爾 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為聞諸佛名 蒙諸佛護念 此局義也 通義者 諸佛慈悲不可思議 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 故一聞 佛名 不論有心無心 若信若否 皆成緣種 況佛度生等怨親 無疲倦 苟聞名必護 念 何疑焉 然據金剛三論 根熟菩薩為佛護念 位在別地圓住 蓋約自力必入同生 性乃可護念 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 乃至相似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 下至一 聞佛名 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 亦得遠因 終不退也 阿耨多羅 此云無上 三藐三 菩提 此云正等正覺 即大乘果覺也 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 故勸身子等皆當信 受 聞名功德如此 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 可不信乎 初勸信流通竟 二勸願流通 舍利弗 若有人已發願 今發願 當發願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 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於彼國土若已生 若今生 若當生 是故舍利弗 諸善 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 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已願已生 今願今生 當願當生 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虗也 非信不能發願 非 願信亦不生 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 又願者信之劵 行之樞 尤為要務 舉願則信 行在其中 所以殷勤三勸也 復次 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 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 發二種弘誓相應 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 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 問 今發願但可云當生 何名今生 答 此亦二義 一約一期名 今現生發願持名 臨終定生淨土 二約剎那名 今一念相應一念生 念念相應念念生 妙因妙果不離 一心 如秤兩頭低昂時等 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 只今信願持名 蓮蕚光榮金臺影 現 便非娑婆界內人矣 極圓極頓 難議難思 唯有大智方能諦信 三勸行流通二 初諸佛轉讚 二教主結歎 今初 舍利弗 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而 作是言 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 劫濁 見濁 煩惱 濁 眾生濁 命濁中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P. 20

21 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 而施化則有難易 淨土成菩提易 濁世難 為淨土眾生 說法易 為濁世眾生難 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 說頓法難 為濁世眾生說餘頓法猶 易 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 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 說此無藉 劬勞修證 但持名號徑登不退 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 更為難中之難 故十方 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 劫濁者 濁法聚會之時 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 能度 見濁者 五利使邪見增盛 謂身見 邊見 見取 戒取及諸邪見 昏昧汩沒 故名為濁 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 煩惱濁者 五鈍使煩惑增盛 謂貪 瞋 癡 慢 疑煩動惱亂 故名為濁 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 眾生濁 者 見煩惱所感麤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 色心竝皆陋劣 故名濁 眾生濁中非欣厭之 行必不能度 命濁者 因果竝劣 壽命短促 乃至不滿百歲 故名濁 命濁中非不費 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 復次 秪此信願莊嚴 一聲阿彌陀佛 轉劫濁為清淨海 會 轉見濁為無量光 轉煩惱濁為常寂光 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 轉命濁為無量壽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 體授與濁惡眾生 乃諸佛所行境界 唯佛與佛能究盡 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諸眾 生別指五濁惡人 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 二教主結歎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 此本師付囑 囑語略別從通 但云一切 世間 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 當知文殊 迦葉等皆在所囑也 舍利弗 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一切世間說此 難信之法 是為甚難 信願持名一行 不涉施為圓轉五濁 唯信乃入 非思議所行境界 設非本師來入 惡世示得菩提 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 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 然吾人處劫濁中 決 定為時所囿 為苦所偪 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欲所陷惡業 所螫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薉而不能洞覺 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 處命濁中決定為 無常所吞 石火電光措手不及 若不深知其甚難 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烽[火*孛]宅 裏 戲論紛然 唯深知其甚難 方肎死盡偷心寶此一行 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 深囑 我等當知也 初普勸竟 二結勸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法門不可思議 難信難知無一人能發問者 佛智鑒機 知眾生成佛緣熟 無問自 說 令得四益 如時雨化歡喜 從世界悉檀得益 毫無疑惑名信 領納不忘名受 從 為人對治得益 投身歸命契入法界緣起 名作禮 從第一義得益 然一一益中互具四 益 姑作如此分別耳 上是自行四益 一往不退 報恩流通 名為而去 盡未來際化 他四益無盡也 P. 21

22 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 罕一得道 唯依念佛得度 嗚呼 今正是其時矣 捨此 不思議法門 其何能淑 旭出家時 宗乘自負 藐視教典 妄謂持名曲為中下 後因 大病 發意西歸 復研妙宗 圓中二鈔及雲棲疏鈔等書 始知念佛三昧實無上寶王 方肎死心執持名號 萬牛莫挽也 吾友去病久事淨業 欲令此經大旨辭不繁而炳著 請余為述要解 余欲普與法界有情同生極樂 理不可却 舉筆於丁亥九月二十有七 脫藁於十月初五 凡九日告成 所願一句一字咸作資糧 一見一聞同階不退 信疑皆 植道種 讚謗等歸解脫 仰唯諸佛菩薩攝受證明 同學友人隨喜加被 西有道人蕅益智旭閣筆故跋 時年四十有九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No b原跋 經云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古人云 念自性彌陀 生唯心淨土 合觀之 是心作 佛是心是佛 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 後人不達 捨西方極樂別言唯心淨土 捨 萬德慈尊別言自性彌陀 不幾心外有佛佛外有心耶 靈峰大師深悟心性無外之體 特為此經拈出要解 一展讀時 信願持名人可自操其劵 不唯言簡意周 且使希有甚 難之宗如聲鼓鐸 盡開經藏 無復匵藏 誠古今所未有也 名曰要解 其斯為無上心 要矣乎 古吳淨業弟子正知去病氏謹識 No c歙浦講錄跋 此本係性旦癸巳歲在歙浦栖雲院所聽錄者 於時隨允 持循 蒼暉 晟堅 密時 諸公之後獲聞法要 覺老人此翻心膽盡吐 蓋祕密之藏會當大啟於今時 非偶然也 因退而紀之 甲午冬老人病中口授數處令改正 此本遂稱允當 及老人西逝 性旦以 病拙藪逋 薄福多障 無緣流通闡播 聊識其後 以誌不忘云 庚子夏華陽學人性旦 拭涕跋 淨土十要卷第一 P. 22

23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土十要卷第二 述曰 聞夫有行無教必有墮阬落壍之虞 有教無行還同說食數寶之誚 是故教即 行也 行即教也 教行無乖至理乃顯 故教行理三皆名為經 三經具足是為佛說 反 是則波旬說 非佛說也 今稟斯義 謹奉慈雲懺主遵式所製往生淨土懺願儀及決疑行 願二門 繼彌陀要解而列 行者得要之後 更能於此盡心焉 則不思議經王不唯無剩 語 亦復非義塗 而微妙要詮不在佛 不在知識 却在當人自己矣 隨自己教行所詣 分契理之淺深 隨契理淺深立果位之差別 而此差別果位 要皆圓證三不退 一生同 趣薩婆若海 是故差即無差 位次即非位次 誰謂一行三昧之外別有法身向上事哉 此行最廣大 餘行則局 此行最神速 餘行則殢(殢 替膩二音 困滯也) 此行最不思議 餘行則可擬 其斯以為三昧寶王也歟 行願儀 世傳為大淨土懺 二門中行法 世 傳為小淨土懺 及晨朝十念 繫緣眾福二行 皆修淨業者必不可離 聲者作之於前 明者述之於後 我等如何肎自棄也 No 往生淨土懺願儀 (沙門遵式輒采大本無量壽經及稱讚淨土等諸大乘經 集此方法流布諸後 普結淨緣) 原其諸佛憫物迷盲 設多方便而引取之 唯安養淨業直捷可修 諸大乘經皆啟斯 要 比丘四眾及善男女 根缺具者 欲速破無明諸闇 欲求滅五逆十惡犯禁重罪及餘 輕過 欲復大小戒律 現前得念佛三昧及具足一切菩薩諸波羅密門 欲臨終離諸怖畏 身心安快喜悅如歸 光照室宅異香音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現在其前 送紫金臺授手接 引 五道橫截九品長騖 謝去熱惱安息清凉 初離塵勞便至不退 不歷長劫即得無生 欲修少法感妙報 十方佛俱時稱讚現前授記 一念供養無央數佛即還本國與彌陀坐 食 觀音議論勢至行步 洞視徹聞身量無際 飛空自在宿命了了 徧見五道如鏡面像 念念證入無盡三昧 如是稱述不可窮盡 應當修習此之勝法 如所說者皆實不虗 十方諸佛出廣長舌稱美此事以示不妄 我等云何敢不信佛 今取淨土眾經立此行法 若欲廣知尋經補益 且為十科說之 第一嚴淨道場 選閑靜堂室去舊土 於淨處取無瓦石新土用填其地 以香和塗極令清淨 上懸新 寶蓋 蓋中懸五雜旛 徧室懸諸繒綵旛華(別無戲具之供) 取好莊嚴 安佛像西坐東向 觀音侍左 勢至侍右 像前列眾好華及蓮華等 若安九往生像最好 無亦無妨 餘 嚴事隨力安之(須如法雅重) 周設薦席 慮地卑溼(無氍毺之文 以佛頂經遮止故也) 行人 須新淨衣 如無浣染身中上者 浴後披著方入道場 從門頰左右出入 鞋履齊整不得 雜亂 其所往時須換故衣 浴沐後著淨衣(沐是浴後洗頭面頸臂) 日日如是 當自傾竭種 種供養三寶 若不盡其所有 行法不專必無感降 絕無己物方可外求(或果無己物 又果 無可求 則乏種種供養亦無過) 十人已還 多則不可 宜六齋日建首 P. 23

24 第二方便法 入道場身心散亂 須預行方便 當七日營別房 不得與道場同處 無別屋亦許共 室 日夜調習案試及誦五悔等文極精熟通 染浣紉縫及中辦事 餘治生雜務即時併息 但念不久生淨土 一心求懺無留難 各自剋期 不惜身命 定取淨業即時成就 不 得一念思憶五塵 訶去愛欲 勤息恚癡 行人各有無始惡習 速求捨離不為 正懺障 礙 當觀察何習偏重 訶棄調停取令平復 勿使行法唐喪其功 第三正修意 大集七七日 鼓音王大彌陀十日十夜 十六觀小彌陀七日七夜 取此三等為期 決不可減 正修意者 天親論信心修五念門成就者 畢竟得生安樂國見阿彌陀佛 一 禮拜門 二讚歎門 三作願門 四觀察門 五迴向門 迴向者 謂禮拜等所集功德善 根巧方便迴向 得三種順菩提門 一無染清淨心 不為自心求諸樂故 二安清淨心 以拔一切眾生苦故 三樂清淨心 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 以攝取眾生生彼國故 全用 論文為今正意 但加懺悔滅往生障 為順佛慈速度生故 當一心一意滿七七日 乃至 七日晝夜六時禮十方佛及彌陀世尊 若坐若行皆勿散亂 不得如彈指頃念世五欲及接 對外人語論戲笑 託事延緩放逸睡眠 當瞬息俯仰繫念不斷為求往生一心精進 問 行法既多 云何一心 答 有理有事 謂道場涉事 皆是無性不生不滅 法界一相如 法界緣 名理一心 禮佛時不念餘事但專禮佛 誦經行道亦如是 名事一心也 第四燒香散華(亦名三業供養已淨三業 入道場拈香訖 當正立作如是思惟) (我為眾生發菩提心 願求淨土故 總禮三寶 廣修供養 三寶受供 必當念我 隨我請求 證知我願 先當倡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佛(總禮未須隨方想念 拜下作如是想云 己身及十方諸佛 實相理體本 無能所 故無能禮所禮 想無能所 名法界海 願諸眾生同見同入)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法(想同上) 一心頂禮十方法界常住僧(想時改諸佛為賢聖) (禮已互跪捧華 首者白) 是諸眾等 各各互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各散華 和云)供養十方法界三寶(各執手爐 廣運供養 想云) 我此香華徧十方 以為微妙光明臺 諸天音樂天寶香 諸天餚饍天寶衣 不可思議妙法塵 一一塵出一切塵 一一塵出一切法 旋轉無礙互莊嚴 徧至十方三寶前 十方法界三寶前 P. 24

25 悉有我身修供養 彼彼無雜無障礙 普熏法界諸眾生 同入無生證佛智 一一皆悉徧法界 盡未來際作佛事 蒙熏皆發菩提心 (想已復發是言) 願此香華雲 徧滿十方界 尊法諸菩薩 無量聲聞眾 過於無邊界 無邊佛土中 普熏諸眾生 皆發菩提心 (起云) 供養已 一切恭敬 供養一切佛 以起光明臺 受用作佛事 (拜如前總禮作想 下讚歎五悔三歸共九拜 皆如前作想) 第五請禮法(如上供養畢 添香互跪執爐 端意勤重徧請三寶入道場 不可輕率延屈至尊 三業併切一心奉請 若不爾者虛請無益 想一一如來隨其方面 領諸眷屬入我道場 如住目前 畟塞虛空 不得剎那起於雜念 初入時迎請 餘時不用 倡云) 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我等師 說諸大乘令我修淨土業 當運心感此恩德) (下去例為三請 每一請時執爐拜下想云) 我三業性如虗空 釋迦如來亦如是 不起真際為眾生 與眾俱來受供養 一心奉請南無過去久遠劫中定光佛 光遠佛 龍音佛等五十三佛(法藏未出世前 次第有 此諸佛 五十四是世自在王 偈同前 但改名同下) 一心奉請南無過去久滅世自在王佛(即法藏本師依彼佛所發四十八願 請時皆須知之 此上五 十四佛出大本無量壽佛經) 一心奉請南無十方現在不動佛等盡十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諸佛出廣長舌稱讚極樂 須請求 護念 出稱讚淨土經 應想從彼十方來) 一心奉請南無往世七佛未來賢劫千佛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奉請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懺願主 應想領無邊眷屬至我道場攝受護念 各各雨淚決 定請來正坐道場 餘佛菩薩悉是證明 此最後請者 準普賢懺法) 一心奉請南無大乘四十八願無量壽經 稱讚經等 及彼淨土所有經法 十方一切尊經 十二部真淨法寶(想淨土法時 徧想佛菩薩水鳥樂樹皆說妙法 隨我請來顯現道場 如彼淨土 無異) (想云) P. 25

26 法性如空無所見 三處法寶難思議 我今三業如法請 俱時顯現受供養 一心奉請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無能勝菩薩 不休息菩薩等一切菩薩摩訶薩 (偈同請佛 但改諸大菩薩 亦如是請時想文殊普賢等皆在淨土 如願王經說 此中一切二字該十方 三世) 一心奉請南無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想菩薩坐蓮華臺侍佛左 威德光明悉皆無量 偈改 觀音菩薩) 一心奉請南無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想菩薩華臺侍右 如觀音不異 偈改勢至菩薩) 一心奉請南無過去阿僧祇劫法藏比丘菩薩摩訶薩(即彌陀因身 修行四十八大願 攝化眾生 當極念此恩德 偈改法藏比丘) 一心奉請南無極樂世界新發道意無生不退一生補處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奉請南無此土舍利弗等一切聲聞緣覺得道賢聖僧(想徧法界請賢聖僧 一切二字亦該十 方三世 下禮拜中亦同) 一心奉請此土梵釋四王 一切天眾 摩羅天主 龍鬼諸王 閻羅五道 主善罰惡守護 正法護伽藍神一切賢聖(例皆三請來此守護 唯除叩拜) 上所奉請彌陀世尊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清淨海眾一切賢聖 唯願不捨大 慈大悲 他心道眼無礙見聞 身通自在降來道場 安住法座光明徧照 攝取我等哀憐 覆護 令得成就菩提願行 釋迦文佛 定光佛等世自在王佛十方三世一切正覺 及文 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三乘聖眾 唯願悉來慈悲攝護 諸天魔梵龍鬼等眾護法諸神一 切賢聖悉到道場 安慰堅守同成淨行(三說) 第六讚歎法(當起立恭敬合掌想 正對彌陀及一一佛前說偈讚願云) 色如閻浮金 所照無邊際 乘彼八正船 是故應頂禮 面如淨滿月 降伏魔冤眾 能度難度者 身光智慧明 善化諸人天 聞名得不退 (禮起復云) 以此歎佛功德 修行大乘無上善根 奉福上界 天龍八部大梵天王三十三天閻羅 五道六齋八王行病鬼王各及眷屬此土神祇僧伽藍內護正法者 又為國王帝主土境萬民 師僧父母善惡知識造寺檀越十方信施 廣及法界眾生 願藉此善根平等熏修功德智慧 二種莊嚴 臨命終時俱生樂國 第七禮佛法(次禮佛時須想一切諸佛是我慈父 能令我生諸佛淨土故)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下要義悉如禮請中說 想云) P. 26

27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一心敬禮過去久遠劫中定光佛 光遠佛 龍音佛等五十三佛(當想身如幻化自見 對佛作 禮 偈改五十三佛影現中 下去倣此改名) 一心敬禮過去久滅世自在王佛 一心敬禮東方不動佛等盡東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東南方最上廣大雲雷音王佛等盡東南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南方日月光佛等盡南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西南方最上日光名稱功德佛等盡西南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西方放光佛等盡西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西北方無量功德火王光明佛等盡西北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北方無量光嚴通達覺慧佛等盡北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東北方無數百千俱胝廣慧佛等盡東北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上方梵音佛等盡上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下方示現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佛等盡下方河沙淨土一切諸佛 一心敬禮往古來今三世諸佛七佛世尊賢劫千佛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應三禮 改偈云 為求徃生接足禮)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佛菩薩等所說經法 乃至水鳥樂樹一切法音清淨法藏(偈云) 真空法性如虛空 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 一一皆悉歸命禮 一心敬禮大乘四十八願無量壽經 稱讚經等十方一切尊經十二部真淨法藏(偈如前)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偈同禮佛 但改菩薩)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過去阿僧祗劫法藏比丘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一生補處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無生不退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極樂世界新發道意菩薩及十方來生淨土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菩薩 普賢菩薩 彌勒菩薩 常精進菩薩等盡十方一切諸大菩薩摩 訶薩 一心敬禮大智舍利弗 阿難持法者諸大聲聞緣覺一切得道賢聖僧(想偈已 不起於地運下 懺悔) P. 27

28 第八懺願法(總有五法 今舉初後故明懺願) 一明懺悔(悔有事理應竝運 事則竭三業不惜身命 流血雨淚披露罪根不敢覆諱 理則觀罪 實相 能懺所懺皆悉寂滅如餘廣說 知事理已 等心普為一切懺悔 想云) (我及眾生 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 不見諸佛不知出要 但順生死不知妙理 我今雖知 猶與一切眾生同為一切重罪所障 今對彌陀十方佛前普為眾生歸命懺悔 唯願加護令障消滅 想已云) 普為法界一切眾生 悉願斷除三障 至誠懺悔 (執爐叩下 運逆順十心 始背真逐妄名順十心 今背妄向真名逆十心 有事有理應細思之 從初至撥無因果是順 下是逆 至正陳懺悔時亦須扶此逆順之意 想云) (我與眾生無始來今 由愛見故內計我人 造重罪 愧 事雖不廣惡心徧布 撥無因果 提心斷惡修善 晝夜相續無有間斷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 勤策三業翻昔重過 眾生 從二死海置三德岸 外加惡友 生重慚愧 不隨喜他一毫之善 覆諱過失不欲人知 生大怖畏 隨喜凡聖一毫之善 發露懺悔 唯徧三業廣 不畏惡道 斷相續心 無慚無 發菩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 能救拔我及諸 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 廣造眾惡 今知空寂 為求菩提為眾生 故 廣修諸善徧斷眾惡 唯願十方諸佛彌陀世尊慈悲攝受 聽我懺悔 想已云) 我弟子(某甲)至心懺悔 十方諸佛真實見知 我及眾生本性清淨 諸佛住處名常寂 光 徧在剎那及一切法 而我不了妄計我人 於平等法中而起分別 於清淨心中而生 染著 以是顛倒五欲因緣 生死循環經歷三界 坐此相續不念出期 而復於中造極惡 業 四重五逆及一闡提 非毀大乘謗破三寶 謗無諸佛斷學般若 用十方僧物 用佛 塔物 汙梵行人 習近惡法 於破戒者更相讚護 三乘道人種種毀罵 內覆過失外現 威儀 常以五邪招納四事 不淨說法 非律教人 因佛出家反破佛法 違逆師長如法 教誨 恣行貪恚無慚恥心 以是因緣諸惡業力 命終當墮阿鼻地獄 猛火熾然受無量 苦 千萬億劫無解脫期 今始覺知生大慚愧生大怖畏 十方世尊阿彌陀佛 久已於 我生大悲心 無數劫來為度我故 修菩薩道不惜身命 今已得佛大悲滿足 真實能為 一切救護 今我造惡必墮三塗 願起哀憐受我懺悔 重罪得滅諸惡消除 乃至娑婆生 因永盡 諸佛淨土如願往生 當命終時悉無障礙 (起云) 懺悔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 (三叩於地 三處作禮 一彌陀世尊 二淨土三寶 三十方三寶 應三說懺悔等文 若時促一 說無妨 下四悔準此) 二明勸請(想對十方一切佛前長跪勸請 請有二義 一請說法 二請久住 世意亦在說法 十方諸佛以道眼力 知我勸請 唯願久住轉正法輪 所在生處常能勸請) 我弟子(某甲)至心勸請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 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 P. 28

29 生 勸請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 三明髓喜(十方凡聖一毫之善 我亦隨喜 善根福德能令見者生喜 我隨彼喜) 我弟子(某甲)至心隨喜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 有功德皆隨喜 隨喜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一切三寶 四明迴向(無始至今一毫之善迴向三有 故今悔之誓求菩提) 我弟子(某甲)至心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 向眾生及佛道 迴向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 五明發願(大體須滅罪除障 扶四弘誓 隨喜菩提 求生淨土想 的對彌陀餘佛菩薩證明) 我弟子(某甲)至心發願 願共修淨行人三業所生一切諸善莊嚴淨願 福智現前 願 得 彌陀世尊 觀音 勢至慈悲攝受 為我現身 放淨光明照燭我等 諸根寂靜二障 消除 樂修淨行身心潤澤 念念不失淨土善根 及於夢中常見彼國眾妙莊嚴 慰悅我 心令生精進 願得臨命終時預知時至 盡除障礙慧念增明 身無病苦心不顛倒 面奉 彌陀及諸眷屬 歡喜快樂 於一剎那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到已自見生蓮華中 蒙佛 授記 得授記已 自在化身微塵佛剎 隨順眾生而為利益 能令佛剎塵數眾生發菩提 心 俱時離苦皆共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如是行願念念現前 盡未來時相續不斷 身語意業常作佛事 (發願乃往生正行 須具足 三說不同 前四悔隨時廣略) 發願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 第九旋遶誦經法(各整衣服立定少頃 想三寶賢聖畟塞道場 各坐法座見身 一一遶法座 安詳而轉 然後稱念云) 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P. 29

30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如是三稱 誦阿彌陀經或十六觀經 誦畢復三稱 當稱誦時 聲名句文空無所得 猶空鳥跡 豈可取著 身語意三如影響燄 雖皆不實感應俱在 自見其身各旋法座 或多或少經畢為期 次云) 自歸於佛 自歸於法 自歸於僧 和南聖眾 當願眾生 當願眾生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深入經藏 統理大眾 發無上心 智慧如海 一切無礙 (首者跪云) 白眾等聽說 念道之自然 必得超絕去 惡趣自然閉 何不棄世事 壽樂無窮極 經中如來偈 宜各勤精進 往生安養國 升道無窮極 勤行求道德 何不力為善 努力自求之 橫截五惡道 易往而無人 各得極長生 第十坐禪法 當於一處繩牀西向 易觀想故 表正向故 跏趺端坐 項脊相對 不昂不傴 調 和氣息 定住其心 然觀門雖多 今從要易想 略示二種 仍逐所宜 未必併用 有 於餘觀熟者任便 但不離淨土皆應修習 所言二種 一扶普觀意想 即時所修 計功 合生極樂世界 便起心生於彼想 於蓮華中結加趺坐 作華合想 作華開想 華開時 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作眼目開想 見佛菩薩及國土想 即於佛前坐聽妙法及聞一切音 聲 皆說所樂聞法 所聞要與十二部經合 作此想大須堅固令心不散 心想明了如眼 所見 經久乃起 二直想 阿彌丈六金軀坐華上 專繫眉間白毫 毫長一丈五尺 周 圍五寸 八稜中空 右旋宛轉在眉中間 瑩淨明徹不可具說 顯映金顏分齊分明 停 心住想堅固勿移 然復應觀所見若成未成 皆想念因緣 無實性相 一如鏡中面像 如水中月影 如夢如幻 雖空而亦可見 二皆心性所現 所有即是心 心不自知心 心不自見心 心有想即癡 無想即泥洹 心有心無皆名有想 盡名為癡 不見法性 三因緣生法 即空假中不一異 非縱橫 不可思議 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 久 而乃起 廣如別說 問 念佛三昧久習方成 十日七日如何卒學 答 若過去曾習 及今生預修 至懺時薄修即得 若近懺方學 此必難成 然須依此繫心為坐禪觀境 經云 成不成皆滅無量罪 生諸佛前 又聞白毫名字滅無量罪 何況繫念 勿生疑怖 自謂無分 彼佛有宿願力 令修者皆得成般舟 依三力成就 佛威力 三昧力 己 功德力 觀經聞無量壽佛及二菩薩名 能滅無量生死 況憶念乎 坐已起 隨意佛事 P. 30

31 要修觀更坐無妨 若不慣坐 乃行道稱念 亦得夢中見阿彌陀佛 具如經說 往生淨土懺願儀 No a自跋 此法自撰集於今凡二改治 前本越僧契凝已刊廣行 其後序首云 余自濫沾祖教 是也 聖位既廣 比見行者拜起易勞 懺悔禪法皆事攻削 今之廣略既允似 可傳行 後賢 無惑其二三焉 刊詳刪補 何嫌精措 時大中祥符八年太歲乙卯三月日後序 No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宋耆山沙門 遵式 述 維安養實剎 大覺攸贊 三輩高升 夕孕金華 列宿猶慚於海滴 晨遊玉沼 世 鐙強喻於河沙 良以十方爰來四生利往 雖騰光而普示 終稽首而偏求 故其竺國皇 州自今觀古 彼則鉅賢至聖咸舒藻以為盟(文殊 普賢 天親 龍樹等或別譯願文或著在經論 ) 此則覺德鴻儒盡摛毫而作誓(且從晉世東林淨社劉 雷等十八賢 泊百二十三人同誓 遺民 屬詞 其後冠蓋之士 德望之僧 潔志之俗富於編簡)自茲迴向綿續倡和相尋 誠道德之通衢 常樂之直濟也 但世多創染割截 未識方隅 忽遇問津 靡慚濫吹 或攘臂排為小 教 或大笑斥作權乘 以其言既反經 人惑常典 遂輒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詞 愧不文 理存或當 菽麥視而且辨 涇渭挹而永分 剪伊蘭之臭林 植栴檀之香榦 信行願原始要終 不數千言備舉矣 第一決疑門(一疑師 二疑法 三疑自) 第二行願門(一禮懺門 二十念門 三繫緣門 四眾福門) 第一決疑門者 疑為信障 世間小善尚不能成 況菩提大道乎 或曰 智者有十疑論 何須此文 然略由三意 一者上為王臣幾務稍暇難尋廣文 今舉大綱略出行相 易披覽易修行 故 二者十疑隨事釋難 唯第二三略附理立 且事無盡疑亦叵窮 今直明一理為諸法 源 指源則流可識矣 三者正對說者反經乖理自損損他 故於疑法中簡小取大 明白 權實 使來者不惑至道 安和尚往生論六卷 懷感法師羣疑論七卷 道綽禪師安樂集 三卷 慈敏三藏淨土慈悲集三卷 源信禪師淨土集二卷 古今諸師製疏解經 宗經造 論 隨情釋難 伽陀讚揚 同歸而各見 尋究良難 今以三疑收盡 文出天台止觀 非敢臆說 一疑師者 師有二 邪外倒惑化人非所承也 正法之師復有凡聖因果 凡及因位容有未了 猶清辯謂彌勒未是徧知 俟龍華道後問津也 今示西方令迴向者 唯果佛聖師釋迦及 十方諸佛出廣長舌說誠實言讚勸往生 更何所惑 P. 31

32 二疑法者 佛法有小乘不了義 大乘了義 大乘復有了不了義 今淨土唯大乘了義中了義也 且小乘經部無一字勸生他方淨土 天親論女人及二乘種不生此 即明據也 問 小 彌陀經等皆說彼國有聲聞 鼓音王經佛母名殊勝妙顏 亦復有女人 答 佛母恐指初 降生時 成正覺已 國土隨淨 必無女人 或轉男如龍女 或命終如悉達母 聲聞如 觀經疏及十疑論和會 今明大乘復有三種 一 三乘通教 門雖通大類狎二乘 又當 教菩薩 雖化他淨佛國土 化畢還同二乘歸於永滅 淨土深理非彼所知 非了義也 二 大乘別教 明獨菩薩法 雖談實理 道後方證 因果不融 淨土則理外修成 萬 法乃不由心具 雖塵劫修道廣遊佛剎 指彼淨土因果但是體外方便 斯亦未了 三 佛乘圓教 詮旨圓融 因果頓足 經曰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唯一佛乘 是則大乘 中大乘 了義中了義 十方淨薉卷懷同在於剎那 一念色心羅列徧收於法界 竝天真 本具 非緣起新成 一念既然 一塵亦爾 故能一一塵中一切剎 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心塵復互周 重重無盡無障礙 一時頓現非隱顯 一切圓成無勝劣 若神珠頓含 眾寶 猶帝網交映千光 我心既然 生佛體等 如此方了 迴神億剎實生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豈逃剎那際內 苟事理攸隔 淨薉相妨 安令五逆凡夫十念便登實土 三乘 賢輩迴心即達金池也哉 信此圓談 事無不達 昧斯至理 觸類皆迷 華嚴云 心如 工畵師 造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不從心造(造通二種 一理具 十界依正一念頓足 二變起 全理緣起 知無不為)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由 三無差 方感應道交 悲願相攝 共變各變因果方成 若但一理無差 不曉諸法互具 未善圓旨) 起信論所言法者 謂眾生心(直指凡心) 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六凡法界)出世間法(四聖法界 也 攝義亦二 一理具 二事造 竝攝十界 十界之內 身土淨薉何法不在) 依此示摩訶衍義 (摩訶衍 大乘也 若非此心安堪乘運)十六觀 諸佛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乃至是 心作佛 是心是佛 般舟三昧 佛是我心 是我心見佛 是我心作佛等 談斯旨者 大乘卷中粲然可舉 至若法華妙部 如來親記往生 華嚴頓談 普賢躳陳迴向 是知 彌陀因地 觀此理而大誓普收 釋迦果成 稱此理而廣舌深讚 十方三世莫不咸然 問 妙理圓極 世人盡須觀行始生耶 答 不然 今但直決疑情 令知淨土百寶莊嚴 九品因果 竝在眾生介爾心中 理性具足 方明往生事用隨願自然 是則旁羅十方不 離當念 往來法界正協唯心 免信常流執此非彼 其九品生相各有行類 上輩三品須 解須行 故云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學者見賢思齊 企金座而高升 當妙觀之是託 若 中下六品生因 只精持禁戒行世仁慈 至下下品本是惡逆 十念精誠便生彼國 但知 有淨土 盡可迴心也(世人縱云淨土出大乘 不能如上約教甄簡 寧逃混濫 未足決疑) 三疑自者 P. 32

33 博地凡夫世緣纏蓋 云何此身生淨土 入賢聖海同正定聚 釋曰 若了如上法性 虗通 及信彌陀本願攝受 但勤功福 寧俟問津 況十念得生 唯除五逆及謗正法 又定心十念 逆謗亦生 正願志求 夫復何惑 第二正修行願門者 略開四門 一禮懺 二十念 三繫緣 四眾福 修行整足唯須此四 先禮佛淨除 業障身心皎潔 如淨良田 次十念定心成行立願要期植往生正因 如下種子 次繫心 愛護長養滋發芽莖 如霪膏雨 次眾福助令繁茂使速成華果 如灌肥膩 具修此四最 上最勝 或少暇隨修三二一者皆生彼國 以四門各有行願 皆是正因故也 亦可六齋 日修懺 日日中修十念 以十念是淨因 要切必不可廢 後二門任力所能 若不然者 但隨所欲任意行之 禮懺門者 日日早晨於常供道場中 冠帶服飾端莊謹肅 佛像前手自燒香 合掌定心作是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常住三寶(存心徧禮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寶 拜起兩膝著地 手執香爐燒眾 名香 云) 願此香煙雲 無量香莊嚴 徧滿十方界 具足菩薩道 無邊佛土中 成就如來香 (冥心少頃 徧運香雲 供養三寶 普熏眾生 咸生淨土 想已置爐 起作一禮 禮已合掌曲 躳 懇切想面對彌陀及一切佛而讚歎曰) 如來妙色身 是故今頂禮 一切法常住 普度於羣生 我今淨三業 同生安樂剎 世間無與等 如來色無盡 是故我歸依 令捨熱惱身 歸依及禮讚 無比不思議 智慧亦復然 大智大願力 生彼清涼國 願共諸眾生 (讚願已 即便禮佛 一一存心專對云) 一心頂禮常寂光淨土阿彌陀如來清淨妙法身徧法界諸佛 一心頂禮實報莊嚴土阿彌陀如來微塵相海身徧法界諸佛 一心頂禮方便聖居土阿彌陀如來解脫相嚴身徧法果諸佛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大乘根界身徧法界諸佛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阿彌陀如來十方化往身徧法界諸佛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教行理三經極依正宣揚徧法界尊法(靈峰大師注云 此禮舊本無 今依 幽谿師添入 使三寶具足) P. 33

34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觀世音菩薩萬億紫金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大勢至菩薩無邊光智身徧法界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西方安樂土清淨大海眾滿分二嚴身徧法界聖眾 (禮已 即兩膝跪地 執手爐燒香 至誠而倡是言) 我今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起禮復跪 執手爐云) 我弟子(某甲)及法界眾生 從無始世來無明所覆顛倒迷惑 而 由六根三業習不善法 廣造十惡及五無間一切眾罪 無量無邊說不可盡 十方諸佛常 在世間 法音不絕妙香充塞法味盈空 放淨光明照觸一切 常住妙理徧滿虗空 我無 始來六根內盲三業昏闇 不見不聞不覺不知 以是因緣長流生死經歷惡道 百千萬劫 永無出期 經云 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其佛所住名常寂光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非佛 法 而我不了隨無明流 是則於菩提中見不清淨 於解脫中而起纏縛 今始覺悟 今 始改悔 當令我與法界眾生三業六根無始所作現 作當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 若憶不憶 若識不識 若疑不疑 若覆若露 一切重罪畢 竟清淨 我懺悔已 六根三業淨無瑕累 所修善根悉亦清淨 皆悉迴向莊嚴淨土 普 與眾生同生安養 令我善根現前增進不失淨因 臨命終 時身心正念視聽分明 手執華臺接引於我 一剎那頃生在 佛前 具菩薩道廣度眾生同成種智 (應三說 若時促及事迫 一說亦得 起云) 懺悔發願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一拜) (次旋遶 法或三帀或七帀乃至多帀 如是稱念隨意隨帀不拘遍數 稱云)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訶薩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拜)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拜)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拜) 和南聖眾 (次至別座誦彌陀經或觀經 若不誦得經 一心稱名 量時而止 更迴向結撮亦得) 十念門者 每晨服飾已 面西正立 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 盡一氣為一念 如是十氣為十念 隨氣長短不限佛數 氣極為度 聲不高低不緩急 調停得中 十氣連屬 令心不散 專精為功 名十念者 是藉氣束心也 作此念已 發願迴向云 我弟子(某甲)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願以淨光照我 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 如來名 經十念頃 為菩提道 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 若有眾生欲生我國 至心信樂 P. 34

35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我今自憶 此生已來不造逆罪 不謗大乘 願此十念得入如來大誓海中 乘佛慈力 眾罪消滅 淨因增長 若臨欲 命終 自知時至 身不病苦 心無貪戀 心不倒散 如入禪定 佛及聖眾 手執金臺 來迎接我 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華開見佛 即聞佛乘頓開佛慧 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作已便止不必拜 要盡此生不得一日暫廢 唯將不廢 自要其心得生彼國) 繫緣門者 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 雖造次常不忘佛及憶淨土 如切事繫心 雖種種作務不妨 密憶 前事念佛亦如是 若失念數數攝還 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楞嚴經譬如有人 一 專為憶(譬佛念眾生) 一人專忘(譬眾生念佛) 如是二人若逢不逢 或見非見 二人相憶 二憶念深 如是乃至從生至生 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 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 現 前當來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如此繫心任運 常遮一切惡念 設欲作惡 憶佛之故惡不能成 縱隨惡作惡業時 心常下耎 如身 有香自然離臭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 即便憶佛 以佛力故惡念自息 如人遇難 求彼 彊援必得免脫 又見他受苦 以念佛心憐愍於彼 願其離苦 若斷刑獄 以念佛故生 憫念心 願生淨土誓相救濟 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 由心憶佛 皆心念作願 故普 賢願王云 作一切惡皆不成就 若作善業皆悉和合 即此意爾 如是相續念佛在心 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恐煩披覽不復具說 誠哉此門為益最大 眾福門者 普賢觀 國王大臣欲懺重罪 當行五事 一正心不謗三寶 不障出家 不為梵行 人作惡留難(於持戒四眾勿行汙染) 二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三正法治國 不邪枉人民 四六齋日敕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嚴禁漁捕及誡姦鬬 六齋日者 白月初八 四王使者巡世 十四 四王太子巡 十五 四王親巡 黑月廿三 廿九 三十巡世準上 若四王親下 諸天星宿 鬼神俱時隨從 遇脩福齋戒者諸天相慶 即注祿添算 護持福業令其成就) 五深信因果 信一 實道 知佛不滅 此與十六觀三福大同 但普賢正為王臣 故引用此 亦是三世諸佛 淨業正因 若出家四眾應具依觀經三福為行 隨作一福 若心念 若口言 作意迴向 方成淨因 此四法門是念佛三昧往生正因 必須繫日修習 方可自期定生淨土 經云 行此 三昧 現得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 若聞佛及二菩薩名 除無量劫生死之罪 何況憶念 此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音 勢至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 生諸佛家 此人現世 彼佛 遣無數化佛化觀音 勢至及娑婆二十五菩薩晝夜擁護 行住坐臥一切時處不令惡鬼得 便 不受一切災難 常為國王大臣一切人民之所宗奉 所得功德一念之間不可算數 如佛之辯不能稱揚 除彼不肖人 孰聞不信受 P. 35

36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No a舊跋 慈雲大師既集往生淨土懺願儀 復為在家人述決疑行願二門 然出家人亦可修此 行願 幽溪大師暮年奉行願為日課 臨終趺坐以指書空 作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化 法 門之妙於斯驗矣 丁亥仲冬淨土弟子正知謹識 淨土十要卷第二 (菩薩戒弟子劉學志捐資合刻 往生淨土懺願儀 決疑行願二門 願求慧性開明 戒品堅固 嚴淨三界弘範 證入一相總持 普與眾生同生淨土) P. 36

37 靈峰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三(附) 述曰 淨要一書 皆歷代善知識吹大法螺擊大法鼓 摧邪顯正之大閑也 靈峰銓 衡一字不濫 成時何物敢浪參耶 竊以十六觀經淨土勝典 以非凡夫境界屬想 無從 論者 非妄勸修持 便概杜措意 然妄修則墮落阬壍 概杜則壅塞源流 進退兩乖均 失佛旨 不知經為利鈍二性平分勝劣兩門 利者修前十二觀 感三輩生 鈍者唯修第 十三一觀 亦分三輩九品 是則人雖鈍觀雖劣 而作是一心之宗 如來夙願之力原無 鈍劣 故名此為雜想觀者 指雜亂垢心即是阿彌陀佛不思議身土也 敬宗此義述觀經 初心三昧門 既無妄修之虞 又免概杜之過 覺韋提哀請 再啟今時 而王宮法流重 通末運 關係匪小 避忌未遑 又以小本彌陀 字字是行人真歸 字字是行人妙觀 歸觀會一即是行經 謬輯受持行儀 自作往生左券 同學修之 僉謂有四利焉 持名 行人二障均重 一行三昧未可要期 今即持名具破二障因緣 令其速成一心不亂 一 利也 人多謂大本是廣文 觀經是深境 不知小本文雖約而義甚廣 境雖近而觀甚深 深廣秪在一心 以此弘通寶王 庶幾允可 二利也 淨土依正皆不思議境 慈雲懺 法略於觀境 且宗唐譯 未盡秦本之致 今宗秦本 專就觀境 具修事理二行 身居 忍土而瞻依禮覲 如已生樂邦 法巧趣幽 人懷悅慕 塵塵皆趣阿彌法身真體 將見 往生 品位必高 而花開見佛亦易 三利也 六方諸佛恩德無涯 護念保綏神力莫測 二大士及海眾皆我現在加持 臨終救濟 當來教授之師 今悉併切投誠 革除慢易 使無障礙而有感通 無忝受持之軌 四利也 四利匪虗 并出請益 已上二種初門 續觀經已斷之慧命 行儀立持名妙行之準繩 皆前古未揚 實叔季甘露述而非作 附入淨要 或者其有當乎 本擬寄西方合論前以行 而二皆行經 與大小懷法同一部 類 遂竊附慈雲後為第三冊 兼申法門旨趣略闡芻言 而語涉游揚倍增醜拙 前修同 學其尚愍而教之也哉 成時和南識 No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古歙後學沙門 成時 依經錄輯 觀經境勝 卒難受持 經謂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先 當二字對前勝觀而言 非對後二侍) 如先所說 無量壽佛身量無邊 非凡夫心力所及 然 彼如來夙願力故 有意想者必得成就 則知捨勝觀劣 正是佛力所加 縱根鈍 修必 成 像觀若成 具相亦現 故鈔謂觀佛入門要術也 又經前明勝相毫量千六百五十萬 里 疏僅取一丈五尺 蓋勝劣佛觀皆發軔白毫 故疏勝相毫量豫取後劣相文而釋 良 以忍界末流 縱大機勝種 皆當創歸池像 決無頓契一切色身相者 韋提希等於前見 佛 經中盛明佛加 非通塗修證教意 復次 雖觀劣身亦圓符勝觀 鈔云 境有勝劣 觀皆頓照 即空假中勝身心作心是 丈六非作是耶 經云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 於 P. 37

38 十方國變現自在 或現大身滿虗空中 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明示人大身小身無先無後 非所及非所不及也 依第十三雜想觀 述初心三昧門 下筆故序 (行者面西 如三昧法治室 但供觀經一卷 專令心想現像 稱阿彌陀佛出入 入時投地默白 云) (南無釋迦牟尼佛 無憂惱處我當徃生 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此濁惡處 地獄 餓鬼 畜生 盈滿 多不善聚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 不見惡人 白已起 於問訊時復想云 釋迦牟尼佛 身紫 金色 坐百寶蓮華 佛頂有金臺 狀如須彌 極樂世界及十方淨土主伴悉於中現 想已 次互跪 拈香 復想云) (阿彌陀佛從金臺出 住立空中 觀音侍左 勢至侍右 皆熾盛金色 佛相八尺 大士不及八 尺 起 至心倡和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想云) (三寶三德如虗空 眾生三障亦如是 是故平等普歸敬 願速同入法界海 應歸命三處三寶 謂導師 本師及金臺中十方諸佛 下除別禮 餘通禮 供養讚歎懺悔三歸共六拜 同此運想 同用 上偈 想已起 主者白云) 是諸眾等 各各互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眾散華和云)供養十方法界三寶(執爐 想我此香華徧十方云云 想已復云) 願此香華雲 徧滿十方界 供養無量壽 金臺百寶蓮 如是佛世尊 佛法及佛子 普熏諸眾生 皆發菩提心 (起倡和云) 供養已 一切恭敬(拜起 置爐合掌正立 讚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 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 是故一心繫念諦觀 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拜 心 想生之上徧緣三三寶 是故下偏緣阿彌陀佛 次起立 復云) 以此歎佛功德 修行淨業正因 奉感(拈香)釋梵護世諸天 普雨天華持供養者 又 感(問訊)南無逆順起教五百思惟主伴娑羅闍世 月光耆婆 天授惡友 及步虗以來好持 是語無忘失者 咸降密室大慈受熏 願一切世間增長增損大興末法息諍揚宗 禪教律 三會歸秘藏 (次拈香云) 一心頂禮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本師釋迦牟尼佛(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一心頂禮佛頂妙高臺中十方無量諸佛淨業正因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前偈改釋迦為諸佛 此中應想無量主伴 次拈香云) 一心頂禮住立空中觀世音 大勢至二大士侍立左右無量壽佛(應極感切求哀救接 偈改阿 彌陀佛影現中 想偈已 次即就地默想云 室內淨池涌三金蓮 佛同二侍下立華上埀手接引 復對 P. 38

39 佛前涌一金華 自身住其上對佛作禮)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現八尺身形真金色圓光映徹圓光中無量化佛 菩薩阿彌陀佛(圓光化佛及寶蓮華 悉從八尺像身而觀)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阿彌陀佛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阿彌陀佛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現八尺身阿彌陀佛(丈六之文姑且莫禮 令八尺 之觀成就)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現八尺身形真金色阿彌陀佛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現八尺身形真金色圓光映徹阿彌陀佛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住寶蓮華現八尺身形真金色圓光映徹圓光中無量化佛 菩薩阿彌陀佛(次拈香云)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身同眾生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偈改二大菩薩影 現中 我身影現菩薩前)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天冠立佛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偈改二大為觀音)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肉髻寶瓶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偈改二大為勢至)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在池水上於一切處身同眾生助佛普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摩 訶薩(前身同眾生謂同凡夫 人中之身七尺有零 此身同眾生 謂一切處身 乃九法界身也 次拈 香云) 一心頂禮觀無量壽佛經(想云) (真空法性如虗空 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皆影現法寶前 一心如法歸命禮) 一心頂禮淨除業障得生佛前經(偈如上下同) 一心頂禮第十三雜想觀及十方三世一切尊經(若非此章則忍界末流妙觀絕分 故應頂禮 又此 中重在順扶觀道 故法寶結歸末位 次長跪叩云)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無憂惱處 我當往生 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此濁惡處 地獄 餓鬼 畜生盈滿 多不善聚 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 體投地求哀懺悔 我等愚人多造惡法 無有慚愧 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 偷僧祇物 現前僧物 不淨說法 以諸惡業而自莊嚴 乃至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應墮惡道受苦 無窮 除滅罪法 令我聞 已發菩提心 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 得見佛身及二菩薩 豁然大悟逮無生忍 臨命終時 不離金臺徧十方界 於諸佛前次第受記 還至 本國覲百寶蓮 廣為多眾宣說佛語 僧那大悲盡未來際 (三說 次起云) 懺悔發願已 歸命禮三寶 (拜 次起拈香執爐如三昧法 至心行道 想降蓮華行池水面 舉足下足蓮華出沒 三像肩背 及天衣痕等 一一諦想極令明了 稱云) P. 39

40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七稱或多稱 次誦雜觀章 七遍或多遍 次復如上三稱 想歸本位華上 結三歸)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次習坐即觀立佛白毫 毫中空 周圍二寸五分 外八稜 右旋宛轉在眉間 瑩淨 明徹顯映金顏 分齊分明 復起 舒毫下垂 長不及華臺一尺 顯映金軀及與華足 耀琉璃水照觸自身 此觀久久堅住 或將前行儀端坐想禮一遍亦妙 問 所禮佛位何故重繁 答 為鍊觀道 令開目閉目了了現前 當知習觀不出總 別二法 初則總不如別 以總略別詳故 久則別不如總 以別漸總頓故 問 入壇已 白釋迦 懺時何又白彌陀 答 欣厭綿切方得往生故 意業白本師 又口業白導師 文以重而表專 能白之業所白之佛以不重而無過 問 何故亦觀白毫 答 勝劣兩觀 皆以白毫為初步 所以智者於勝相毫中詳劣相毫狀 疏意正在此章 後世慈雲懺主等 皆扶此觀以妙契經旨故 又末世根鈍雖劣觀或有難習之者 故將本觀事境詳在行儀 令行者不覺其難而自純熟其白毫觀 以經中前文義通 故專令坐時修習 且恐不善觀 白毫者 又令坐中默然想禮行儀 既甫行行儀想禮 尤易成就是法也 動靜綿拶事理 互研 儀觀等熏通別巧鍛(白毫為通本觀為別) 以斯應末世 庶可稱善順機宜也歟 其 一心三觀詳在妙宗 茲不贅 觀無量壽佛經初心三昧門 No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古歙後學沙門 成時 依經錄輯 (行者西向治室 稱阿彌陀佛出入 入時想云) (佛告舍利弗 聞是經受持者 及聞諸佛名者 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舍利弗 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想已 即想對本師導師十方一切三 寶至心倡和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想云) 三寶三德如虗空 眾生三障亦如是 是故平等普歸敬 願速同入法界海 (次起 主者白云) 是諸眾等 各各互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P. 40

41 (眾散華和云)供養十方法界三寶(執爐 想我此香華徧十方云云 想已復云) 願此香華雲 世間難信法 皆發菩提心 徧滿十方界 及諸上善人 供養一切佛 普熏諸眾生 (法寶僧寶語局義通 次起云) 供養已一切恭敬(拜 用前總觀偈 下讚歎懺悔三歸拜處皆用上偈 次起置爐 讚云) 身光不思議 徧照於十方 無量光如來 西方大慈父 壽命不思議 無邊阿僧祇 無量壽如來 西方大導首 國土純清淨 功德所莊嚴 一切諸羣生 悉登不退地 十方恒沙佛 共讚於此邦 故我與眾生 願生極樂國 (拜 想已 次起拈香云) 一心頂禮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本師釋迦牟尼佛(想身及眾生業重生惡世 本師大慈入惡世中說難 信之法 應極愍傷感此恩德 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 為求往生接足禮 一心頂禮東方世界阿閦鞞佛 須彌相佛 大須彌佛 須彌光佛 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 數諸佛(下偈皆同上 但逐位改名號 想諸佛出廣長舌覆大千界 說誠實語勸發徃生 應極信受不 散疑貳 下六拜悉同) 一心頂禮南方世界日月燈佛 名聞光佛 大燄肩佛 須彌燈佛 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 河沙數諸佛 一心頂禮西方世界無量壽佛 無量相佛 無量幢佛 大光佛 大明佛 寶相佛 淨光 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一心頂禮北方世界燄肩佛 最勝音佛 難沮佛 日生佛 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一心頂禮四維世界最上廣大雲雷音王佛 最上日光名稱功德佛 無量功德火王光明佛 無數百千俱胝廣慧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略準唐譯及淨土懺 總補一禮) 一心頂禮下方世界師子佛 名聞佛 名光佛 達磨佛 法幢佛 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 數諸佛 一心頂禮上方世界梵音佛 宿王佛 香上佛 香光佛 大燄肩佛 雜色寶華嚴身佛 娑羅樹王佛 寶華德佛 見一切義佛 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清旦所供十萬億佛及一切時中所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想西方一 切眾生豎窮橫徧而作佛事 如是重重無盡功德 我皆隨喜等修供養 次拈香云) P. 41

42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阿彌陀佛(一往作即報即法之想 我及眾生心 性照而常寂 本與彌陀契同一體)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光明無量照十方國阿彌陀佛(一徃作即法即報之想 普與眾生拔九界 苦 得佛界樂等蒙光照)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現前導引阿彌陀佛(一徃作即真即應之想 願一切處乃至臨 終 分明覩見親聆法音 倍應雨淚哀切 又拈香云) 一心頂禮佛說阿彌陀經(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今得信受 應極敬重 想云) 真空法性如虗空 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皆影現法寶前 一心如法歸命禮 (下二拜同) 一心頂禮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說及十方三世一切尊經(想導師本師及諸佛法寶炳現道場 )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光明眾寶無量真淨色塵(應預觀成 令禮想時頓現 下五塵皆阿彌陀 佛從我淨心中變化所作 一一即導師全體法性 想云) 如來法身如虗空 化事住世難思議 我皆影現化事前 一心如法歸命禮 (下四拜偈同上)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和雅微妙無量真淨聲塵(想天樂眾鳥行樹羅網無量妙音 及佛菩薩等 所有一切法音 悉現道場)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身雲華雨無量真淨香塵(想依報正報一切眾香悉現道場)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飯食禪法無量真淨味塵(想今道場如在西方飯食行坐念佛念法念僧時 不異)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德水微風無量真淨觸塵(想今道場如在西方澡浴經行盛華衣食禪觸等 時不異 次拈香云)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同佛授手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及諸聖眾菩薩摩訶薩(願一切 時及臨命終分明覩見)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一生補處菩薩摩訶薩(想無量無邊阿僧祇等覺大士同時安慰 授手)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阿鞞跋致同佛壽命十方往生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聲聞弟子諸大菩薩摩訶薩(雖證小果 實似位菩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欄楯行樹中諸菩薩摩訶薩(想無量欄楯行樹炳現道場 我同在其中頂禮受法 已下悉同此意) P. 42

43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寶池蓮華中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階道樓閣中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黃金地上娛天華樂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盛眾妙華廣修佛事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飯食經行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聞音正念諸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文殊師利法王子 阿逸多菩薩 乾陀訶提菩薩 常精進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諸菩薩同受佛語同生西方同垂接引 下同) 一心頂禮舍利弗尊者 迦葉尊者 阿難陀尊者如是等諸大弟子及十方三世一切聖僧(想 偈已 復想云) (我及眾生無始常為三業六根重罪所障 不見諸佛不知出要 但順生死不知妙理 我今雖知猶 與一切眾生同 為一切重罪所障 今對彌陀十方佛前 普為眾生歸命懺悔 唯願加護令障消滅 想已跪云) 普為法界一切眾生 悉願斷除三障歸命懺悔 (叩想云) (我與眾生無始來今 由愛見故 內計我人 造重罪 無愧 事雖不廣惡心徧布 撥無因果 晝夜相續無有間斷 故於今日深信因果 發菩提心斷惡修善 外加惡友 我及諸眾生 從二死海置三德岸 覆諱過失不欲人知 生重慙愧 勤策三業飜昔重過 不隨喜他一毫之善 生大怖畏 隨喜凡聖一毫之善 唯徧三業廣 不畏惡道 發露懺悔 無慙 斷相續心 念十方佛有大福慧 能救拔 從無始來不知諸法本性空寂 廣造眾惡 今知空寂為求菩提 為眾生故廣修諸善徧斷眾惡 唯願十方諸佛彌陀世尊慈悲攝受聽我懺悔 想已仍跪於地 復叩云) 至心懺悔 我弟子(某甲)及法界眾生 從無始世來無明所覆顛倒迷惑 而由六根三 業習不善法 廣造十惡及五無間一切眾罪 無量無邊說不可盡 十方諸佛常在世間 依正莊嚴法音不絕 妙香充塞法味盈空 放淨光明照觸一切 常住妙理徧滿虗空 我 無始來六根內盲三業昏闇 不見不聞不覺不知 以是因緣長流生死經歷惡道 百千萬 劫永無出期 經云 毗盧遮那徧一切處 其佛所住名常寂光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非 佛法 而我不了隨無明流 是則於菩提中見不清淨 於解脫中而起纏縛 今始覺悟今 始改悔 當令我與法界眾生 三業六根無始所作 現作當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 若憶不憶 若識不識 若疑不疑 若覆若露 一切重 罪畢竟清淨 我懺悔已 六根三業淨無瑕累 所修善根悉亦清淨 皆悉迴向莊嚴淨土 普與眾生同生安養 令我善根現前增進不失淨因 臨 捨命時身心正念視聽分明 手執華臺接引於我 一剎那頃 生在佛前 具菩薩道廣度眾生同成種智 (應三說 次起倡和云) P. 43

44 懺悔發願已 歸命禮阿彌陀佛及一切三寶 (想導師處中為我作懺悔主 一切三寶同為證明 想偈已 次起立執爐 想上三寶畟塞道場 我身語意如影響燄 若一若多無雜無障 旋繞法座安詳而轉 稱云) 南無十方佛(悉稱讚淨土者) 南無十方法(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即法界海 十方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 無不還歸此法界) 南無十方僧(此土西方十方一切僧寶悉趨向淨土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南無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訶薩(三稱 誦彌陀經誦畢復三稱 稱誦時隨文入觀歷歷分明 然名句文猶空 鳥跡不可思議 故能徧十方界而作佛事 次歸位置爐云)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次別處西向如法端坐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其觀道略引要解於下) 經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菩提正道名善根 即親因 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 福德 即助緣 聲聞 獨覺菩提名少善根 人天有漏福業名少福德 唯以信願持名 則一一聲悉具 多善因福緣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慧) 執持名號(思慧) 若一日若二日 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一心不亂(修慧)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 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要解云 阿彌陀佛是 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 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 至 簡易至直捷也 聞而信信而願乃肎執持 不信不願與不聞等 雖為遠因不名聞慧 執 持則念念憶佛名號 故是思慧 然有事持理持 事持者 信有西方阿彌陀佛 而未達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但以決志願求生 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 理持者 信西方阿彌陀 P. 44

45 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 令不暫忘也 利根一日 鈍根七日 中根二三四五六日 而得不亂(此初學要期法 亦是隨樂剋期之法) 又利根七 日 鈍根一日 中根六五四三二日 而能不亂(此久學鍊習法 上二種若七日未辦 乃至多 七 一一七中咸分利鈍 此長期剋辦之法) 一心亦二種 不論事持理持 持至伏除煩惱乃 至見思先盡 皆事一心 又不論事持理持 持至心開見本性佛 皆理一心(一心是所顯 非所生 蓋不論雜亂垢心 從來是一心 本不可亂 但迷強不顯耳) 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 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 即修慧也 不為見思亂故 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 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 往生同居 方便二種極樂世界 不為二邊亂故 感受用身佛及 諸聖眾現前 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 往生實報 寂光二種極樂世界 當知執持 名號既簡易直捷 仍至頓至圓 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 不必參究 當下圓明無餘無 欠 上上根不能踰其閫 下下根亦可臻其閾 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 所以徹底悲心 無問自說 且深歎其難信也 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 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 議 持一聲 一聲不可思議 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 聲聲皆不可思議也 餘如要解 所明 須悉研之 受持佛說阿彌陀經行願儀 No a二行合跋 余向於觀經妙典蘊四疑焉 機收三輩九品逆惡不遮 而境細觀深唯收勝種 一疑 也 經既有先當觀之 觀文解亦判為初入門之要術 而觀道卻在第十有三 二疑也 利人日觀成就 僅齊下品下生 亦是凡夫 諸觀中細境廣高 凡夫如何注想 三疑也 利人已成十二勝想 復令作於雜想 何異壓良為賤 雖為曲解終未恰然 且本觀經 文 何又專屬心劣凡夫 四疑也 堅師初門一出頓釋四疑 而修此初門勝觀決可成 就 然後妙典不付空言 如昏夜中落日重出 興成破闇有大功勳 至於彌陀行儀 只 就小本具足若觀若行 隨文入觀是真受持 隨觀歸誠是真信受 述而不作厥旨愈彰 末世弘經罕有其匹 因手錄二行為跋其後云 戊申夏同邑弟子胡淨睿謹識 淨土十要卷第三 (菩薩戒弟子劉學志捐資合刻 觀無量壽佛經 初心三昧門及 彌陀經受持行願儀 為薦亡室楊氏 李氏 早生安養 廣度眾生 同登不退) P. 45

46 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卷第四 述曰 列次淨土十要 以教經居初 以行經居次二次三 皆尊經以明道也 若夫 作論通經闡揚淨土 則當以天台智者大師十疑論奉為頍弁 厥義有三 一 智者乃釋 迦後身人 是大聖故 二 陳隋之世接踵遠祖 時亦在先故 三 此十問答統淨宗一 切疑問 振菩提大道之綱 斷疑生信厥功最巨 故雖後世種種異見像季未生其間 破 立未能盡應末法邪僻之病 而綱宗所被何疑不遣 故次教行二經 列當論部之首 No a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云 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 娑婆穢土也 極樂淨土也 娑婆之壽有量 彼土則無量矣 娑婆備諸苦 彼土則無苦矣 娑婆隨業輪轉生死 彼土則永證無生法忍 若願度生任意自在 不為業縛矣 淨穢壽量苦樂生死如是差別 而眾生冥然不如 可不哀哉 阿彌陀佛 淨土攝受之主也 釋迦如來 指導淨土之 師也 觀音 勢至 助佛揚化者也 是以一代教典處處叮嚀勸往生也 阿彌乘大願船 泛生死海 不著此岸不留彼岸不止中流 唯以濟度為佛事 經云 聞阿彌陀佛 執 持名號 一日至七日 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 佛與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心不顛倒即得 往生 又經云 十方眾生聞我名 憶念我國 植諸德本 至心迴向 不果遂者不取正 覺 祇洹精舍無常院 令病者面西作往生淨土想 蓋彌陀光明徧照法界 念佛眾生攝 取不捨 聖凡一體機感相應 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 眾生心中淨土念念彌陀 吾以 是觀之 智慧者易生 能斷疑故 禪定者易生 不散亂故 持戒者易生 遠諸染故 布施者易生 不我有故 忍辱者易生 不瞋恚故 精進者易生 不退轉故 不造善不 作惡者易生 念能一故 諸惡已作業報已現者易生 實慚懼故 雖有眾善 若無誠心 深心迴向發願心者 則不得上上品生矣 噫彌陀甚易持 淨土甚易往 眾生不能持不 能往 佛如眾生何 夫造惡業入苦趣 念彌陀生極樂 皆佛言也 世人憂墮獄而疑往 生 不亦惑哉 晉遠法師與高士劉遺民等結社廬山 蓋致精於此 爾後七百年 僧俗 修持感應非一 見於傳記豈誣也哉 然贊輔彌陀教觀 其書山積 唯智者十疑論最為 首冠 引聖言 決羣惑 萬年闇室 日至頓有餘光 千里水程 舟具不勞自力 非法 藏後身不能也 傑於都下獲斯文 讀示所知無不生信 自遭酷罰感寤益深 將廣其傳 因為序引 No 淨土十疑論 隋 天台 智者大師 說 第一疑 問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秪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救苦 因何求生淨土自 安其生 捨離眾生無大慈悲 專為自利障菩提道 答 菩薩有二種 久行菩薩道得無 生忍者 實當所責 未得忍已還及初發心凡夫 要須常不離佛忍力成就 方堪處三界 P. 46

47 於惡世中救苦眾生 智度論具縛凡夫有大悲心 願生惡世救苦眾生 無有是處 何以 故 惡世界煩惱強 無忍力 隨境轉 聲色所縛自墮三塗 焉能救眾生 假令得生人 中 聖道難得 或因施戒修福得作國王大臣富貴自在 縱遇善知識不肎信用 貪迷放 逸廣造眾罪 乘此惡業一入三塗 經無量劫從地獄出受貧賤身 若不逢善知識 還墮 地獄 如此輪迴至於今日 人皆如是 此名難行道也 故維摩經自疾不能救而能救疾 人 智度論如二人各有親眷為水所溺 一人情急直入水救 無方便力彼此俱沒 一人 有方便 取筏乘之悉皆得脫 新發意菩薩亦復如是 未得忍力不能救生 為此當須近 佛得無生忍已 方能救生如得船者 又論云 嬰兒不得離母 離母或墮阬井渴乳而死 鳥子翅羽未成 依樹傅枝不能遠去 翅翮成就方能飛空自在無礙 凡夫無力 唯得 專念阿彌陀佛使成三昧 以業成故 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 見彌陀佛證無生忍已 還來三界 乘無生忍船救苦眾生 廣施佛事任意自在 故論云 遊戲地獄行者 生彼 國得無生忍已 還入生死教化地獄受苦眾生 以是因緣求生淨土願識其教 十住婆沙 論名易行道也 第二疑 問諸法體空本來無生平等寂滅 今乃捨此求彼豈不乖理 經云 淨土先淨其心 心淨即佛土淨 此云何通 答 釋有二義 一總答 二別答 總答者 若言求生西方 彌陀淨土是捨此求彼 不中理者 汝執住此不求西方 是捨彼著此 此還成病 不中 理也 又轉計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 則斷滅見 金剛般若云 汝若作是念發阿耨 菩提者 說諸法斷滅 莫作是念 發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二別答者 夫不生不 滅者 於生緣中諸法和合不守自性 求於生體亦不可得 此生生時無所從來 故名不 生 諸法散時不守自性 言我散滅 此散滅時去無所至 故言不滅 非謂因緣生外別 有不生不滅 亦非不求生淨土喚作無生 中論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名為假名 亦名中道義 又 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維摩經雖 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諸羣生 又云 造立宮室 若依空地隨意 無礙 若依虗空終不能成 諸佛說法常依二諦 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智者熾然求 生淨土 達生體不可得即真無生 此謂心淨即佛土淨 愚者為生所縛 聞生即作生解 聞無生即作無生解 不知生即無生無生即生 不達此理橫相是非 瞋他求生淨土 幾許誣哉 此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 第三疑 問 十方一切淨土 法性平等功德亦等 行者普念一切功德 生一切淨土 今偏 求一佛淨土 與平等性乖 答 一切諸佛土皆平等 但眾生根鈍濁亂者多 若不繫一 境 三昧難成 專念阿彌陀佛即是一相三昧 以心專至 得生彼國 隨願往生經 普 廣菩薩問 十方悉有淨土 何故偏讚西方 佛告普廣 閻浮提眾生心多濁亂 偏讚一 P. 47

48 佛淨土 使專心一境即得往生 若總念一切佛 境寬則心散漫 三昧難成 故不得生 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 以同一佛法性故 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 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 華嚴經 一切諸佛身 即是一佛身 一心一智慧 力無畏亦 然 又云 譬如淨滿月 普應一切水 影像雖無量 本月未曾二 如是無礙智 成就 等正覺 應現一切剎 佛身無有二 智者以譬喻得解 能達一切月影即一月影 一月 影即一切月影 月體無二故 一佛即一切佛 一切佛即一佛 法身無二故 熾然念一 佛 說即是念一切佛也 第四疑 問 十方佛土 隨念一土隨得往生 何偏念彌陀佛 答 凡夫無智 不敢自專 專用佛語 釋迦一代說法 處處聖教唯勸眾生念阿彌陀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無 量壽經 觀經 往生論 數十餘部殷勤指授 故偏念也 又彌陀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 引眾生 又觀經 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萬四千 光明 徧照法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若有念者 機感相應決定得生 又阿彌陀經 大無量壽經 鼓音王陀羅尼經等云 釋迦佛說經時 皆有十方恒沙諸佛舒舌相覆大 千世界 證成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 乘佛大悲本願力故 決定得生極樂世界 當知阿 彌陀佛與此世界偏有因緣 無量壽經 法滅之時特駐此經百年 在世接引眾生往生彼 國 故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眾生偏有因緣 其餘淨土雖一兩經略勸 不如彌陀佛 國 處處經論殷勤勸往也 第五疑 問 具縛凡夫惡業厚重 一切煩惱一毫未斷 西方淨土出過三界 具縛云何得生 答 有二種緣 一自力 二他力 自力者 此世界修道 實未得生淨土 瓔珞經 凡夫未識三寶 不知善惡因之與果 初發菩提心以信為本 住在佛家 以戒為本 受 菩薩戒 身身相續戒行不闕 經一二三劫至初發心住 如是修行十信 十波羅密等無 量行願 相續無間滿一萬劫 至第六正心住 若更增進至第七不退住 即種性位 此 約自力 卒未得生淨土 他力者 若信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取念佛眾生 即能發菩提 心 行念佛三昧 厭離三界身 起行施戒修福 於一一行中迴願生彼彌陀淨土 乘佛 願力 機感相應即得往生 故十住婆沙論云 此世界有難行道 易行道 難行者 五 濁惡世於無量佛時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 此難 無數塵沙說不可盡 略陳有五 一外 道相眩亂菩薩法 二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三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四聲聞自利障於大慈 五唯有自力無他力持 如跛人步行一日數里極大辛苦 謂自力也 易行者 謂信佛 語教念佛三昧 願生淨土 乘彌陀佛願力攝持 決定往生不疑 如水行藉船須臾千里 謂他力也 劣夫從轉輪王一日夜行四天下 非自力輪王力也 若言有漏凡夫不得生 淨土 亦可有漏凡夫不得見佛身 然念佛三昧竝無漏善根所起有漏凡夫 隨分得見佛 P. 48

49 麤相 菩薩見微細相 淨土亦爾 雖是無漏善根所起 有漏凡夫發無上菩提心 求生 淨土 常念佛故 伏滅煩惱 得生淨土 隨分得見麤相 菩薩見微妙相 此何所疑 華嚴經 一切諸佛剎 平等普嚴淨 眾生業行異 所見各不同 即其義也 第六疑 問 設令具縛凡夫得生彼國 邪見三毒等常起 云何生彼即得不退 答 彼有五 因緣不退 一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 故得不退 二佛光常照 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 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 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不退 四彼國純諸 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 外無神鬼魔邪 內無三毒等 煩惱畢竟不起 故不退 五生 彼即壽命永劫 共菩薩佛齊 故不退也 在此惡世日月短促 經阿僧祇劫復不起煩惱 長時修道 云何不得無生忍也 此理顯然 不須疑也 第七疑 問 彌勒菩薩一生補處 上品十善得生彼處 見彌勒菩薩隨從下生 三會之中自 然而得聖果 何須求生西方 答 求生兜率 一日聞道見佛 勢欲相似 若細比較 大有優劣 且論二種 一者縱持十善恐不得生 彌勒上生經 行眾三昧 深入正定 方始得生 更無方便接引之義 不如阿彌陀佛本願力 光明力 但有念佛眾生攝取不 捨 又釋迦說九品教門方便接引 殷勤發遣生彼淨土 但眾生能念彌陀佛者 機感相 應必得生也 如世間慕人 能受慕者 機會相投必成其事 二者兜率天宮是欲界 退 位者多 無水鳥樹林風聲樂響使聞者悉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 又有女人長諸天愛著 五欲之心 又天女微妙諸天耽玩不能自勉 不如彌陀淨土水鳥樹林風聲樂響 眾生聞 者皆念佛發菩提心伏滅煩惱 又無女人二乘純一大乘清淨良伴 為此煩惱惡業畢竟不 起 遂至無生之位 如此比較優劣顯然 釋迦佛時見佛不得聖果者如恒沙 彌勒出世 亦爾 大有不得聖果者 未如彌陀淨土 生彼國已悉得無生法忍 未有一人退落三界 為生死業縛也 西國傳有三菩薩 一無著 二世親 三師子覺 三人契志生兜率願見 彌勒 若先亡得見 誓來相報 師子覺亡 一去不來 後世親臨終 無著語云 汝見 彌勒即來相報 世親去已三年始來 云至彼聽彌勒菩薩一坐說法旋繞即來 彼天日長 此處已經三年 師子覺為受天樂五欲自娛 在外眷屬 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 諸小 菩薩生彼尚著五欲 何況凡夫 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 不求生兜率也 第八疑 問 眾生無始以來造無量業 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識 又復無惡不造 云何臨終十 念成就即得往生 出過三界結業之事 答 眾生善惡業種多少強弱竝不得知 但能臨 終依善知識十念成者 皆是宿善業強 始得遇善知識成就十念 若惡業多者 善知識 尚不可逢 何論十念成就 又汝以無始惡業為重 臨終十念為輕者 今三種較量 輕 重不定 不在時節久近多少 一在心 二在緣 三在決定 在心者 造罪時從自虗妄 P. 49

50 顛倒生 念佛者從善知識聞說阿彌陀佛真實功德名號生 一虗一實豈得相比 如萬年 闇室日光暫至而闇頓滅 豈以久來之闇不肎滅耶 在緣者 造罪時從虗妄癡闇心緣虗 妄境界顛倒生 念佛心從聞佛清淨真實功德名號緣無上菩提心生 一真一偽豈得相比 如被毒箭 箭深毒磣 傷肌破骨 一聞滅除藥鼓 箭出毒除 豈以箭深毒磣不肎出 也 決定者 造罪時以有間心有後心也 念佛時以無間心無後心 遂即捨命 善心猛 利 是以即生 如十圍之索千夫不制 童子揮劒須臾兩分 又如千年積柴 一豆火焚 少時即盡 又如有人一生修十善應生天 臨終起一念決定邪見 即墮阿鼻地獄 惡業 虗妄以猛利故 能排一生善業令墮惡道 況臨終猛心念佛真實無間善業不能排無始惡 業得生淨土 又云 一念念佛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為念佛時心猛利 故伏滅惡業決 定得生 不須疑也 古判十念成就作別時意 攝論 由唯發願全無有行 雜集論 願 生安樂即得生 聞無垢佛名即得菩提 竝是別時之因 全無有行 若將臨終無間十念 猛利善行是別時意者 幾許誤哉 行者深思此理 自牢其心 莫信異見自墜陷也 第九疑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 凡夫劣弱 云何可到 又往生論云 女人及根缺 二乘 種不生 答 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去此十萬億佛剎但 使眾生淨土業成者 臨終 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動念即是生淨土時 為此觀經云 彌陀佛國去此不遠 又 業力不可思議 一念即得生彼 不須愁遠 又如人夢身在牀而心意識徧至他方一切世 界 如平生不異 生淨土亦爾 動念即至 不須疑也 女人 根缺 二乘種不生者 韋提夫人是請生淨土主 及五百侍女悉生彼國 但此處女人及盲聾瘖啞人 心念彌陀 佛 生彼國已 更不受女身 亦不受根缺身 二乘人但迴心願生淨土 至彼更無二乘 執心 故云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 非謂此處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 無量壽經四 十八願云 設我得佛 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稱我名號 厭惡女身 捨命之後更受女身者 不取正覺 況生彼國更受女身 根缺亦爾 第十疑 問 決定求生西方 未知作何行業 以何為種子得生彼國 又俗人皆有妻子不 斷淫欲 得生彼否 答 欲決定生西方者 具二種行定得生彼 一厭離行 二欣願行 厭離行者 凡夫無始已來為五欲纏縛 輪迴五道備受眾苦 不起心厭離五欲 未有 出期 為此常觀此身膿血屎尿一切惡露不淨臭薉 涅槃經 如是身城 愚癡羅剎止住 其中 誰有智者當樂此身 又經云 此身眾苦所集 一切皆不淨 扼縛癰瘡等 根本 無義利 至諸天身皆亦如是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覺 常觀此身唯苦無樂 深生厭離 縱妻房不能頓斷 漸漸生厭 作七種不淨觀 一觀此婬欲身從貪愛煩惱生 是種子 不淨 二父母交會時赤白和合 是受生不淨 三胎中在生臟下熟臟上 是住處不淨 四在胎唯食母血 是食噉不淨 五日月滿足頭向產門膿血俱出臭薉狼籍 是初生不淨 P. 50

51 六薄皮覆上其內膿血徧一切處 是舉體不淨 七乃至死後胮脹爛壞骨肉縱橫狐狼食 噉 是究竟不淨 自身既爾他身亦然 所愛境界男女身等 深生厭離常觀不淨 能如 此觀者婬欲煩惱漸漸減少 又十想等觀 廣如經說 又發願願我永離三界雜食臭薉膿 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 願得淨土法性生身 此為厭離行 欣願行復二種 一先明 求往生之意 二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 明往生意者 所以求生淨土 為欲救拔 一切眾生苦 即自思忖 我今無力 若在惡世 煩惱境強自為業縛 淪弱三塗動經劫 數 如此輪轉無始來未曾休息 何時得救苦眾生 為此求生淨土 親近諸佛 若證無 生忍 方能於惡世救苦眾生 故往生論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 願佛心則是度眾生 心 度生心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又願生淨土須具二行 一須遠離三種障菩提門法 二須得三種順菩提門法 何為(遠離)三種障菩提法 一依智慧門 不求自樂 遠離我心 貪著自身故 二依慈悲門 拔一切眾生苦 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三依方便門 憐愍一 切眾生 欲與其樂 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若能遠三種菩提障 則得三種順菩提法 一無染清淨心 不為自身求諸樂故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 若為自身求樂 即染身心 障菩提門 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安清淨心 為拔眾生苦 故菩提是安隱一切 眾生清淨處 若不作心拔一切眾生令離生死苦 即違菩提門 故安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三樂清淨心 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涅槃故 菩提涅槃是畢竟常樂處 若不作心令 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 即遮菩提門 此菩提因何而得 要因生淨土 常不離佛 得無 生忍已 於生死國中救苦眾生 悲智內融 定而常用 自在無礙即菩提心 此是願生 之意 二明欣心願求者 希心起想 緣彌陀佛 若法身若報身等金色光明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八萬四千好 一一好放八萬四千光明 常照法界 攝取念佛眾生 又觀彼土 七寶莊嚴 妙樂等備 如無量壽經 觀經十六觀等 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 行 悉以迴施一切眾生 同生彼國 決定得生 此欣願門也 淨土十疑論 No b後序 宋左宣義郎陳瓘云 人心無常 法亦無定 心法萬差 其本在此 信此則徧信華 嚴 所以說十信 疑此則徧疑 智者所以說十疑 出疑入信 一入永入 不離於此得 究竟處 淨土者 究竟處也 此處有說法之主 名無量壽 此佛說法未嘗間斷 疑障 其耳聾而不聞 疑障其心昧而不覺 不聞不覺安住惡習 讚歎不念 隨喜麤心 妄指 蓮胞以為虗誕 不念此分段身從何而得自何而來 胎獄薉濁真實安在 信憑業識自隔 真際 於一幻境非彼執此 生生不靈永絕聖路 釋迦如來起大慈愍 於生死中為大船 師 載以法船令趨彼岸 然而彌陀之岸本無彼此 釋迦之船實非往來 譬如一燈分照 八鏡 鏡有東西光影無二 彌陀說法徧光影中 而釋迦方便獨指西鏡 故已到彼岸者 乃可以忘彼此 未入法界者何自而泯東西 於此法中若未究竟 勿滯方隅勿分彼此 P. 51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二疑法者 佛法有二 一者小乘不了義法 二者大乘了義法 大乘中復有了不了義 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之 法也 且小乘經部括盡貝書 曾無一字讚勸往生他方淨土 故天親論云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即明據也 問小彌陀經等 皆說彼國有聲聞弟子 及皷音王經云 佛母名殊勝妙顏 亦應復有女人 答佛母恐指初降生時

二疑法者 佛法有二 一者小乘不了義法 二者大乘了義法 大乘中復有了不了義 今談淨土唯是大乘了義中了義之 法也 且小乘經部括盡貝書 曾無一字讚勸往生他方淨土 故天親論云 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 此即明據也 問小彌陀經等 皆說彼國有聲聞弟子 及皷音王經云 佛母名殊勝妙顏 亦應復有女人 答佛母恐指初降生時 修訂日期 : 2004/10/31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7, No. 1968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968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宋耆山沙門遵式述維安養寶剎大覺攸贊 三輩高升 夕孕金華列宿猶慚於海滴 晨遊玉沼世燈彊喻於河沙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Kinh A Di Da

Kinh A Di Da Phật Thuyết A Di Đà Kinh 佛說阿彌陀經 Tam Tạng Pháp Sư Cưu Ma La Thập kính dịch 2 Lián Chí Zàn 蓮池讚 LIÊN TRÌ TÁN Lián Chí Hăi Hùi, Mí Tuó Rú Lái, 蓮 池 海 會, 彌 陀 如 來, Liên Trì Hải Hội, Di Đà Như Lai, Guān Yīn Shì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4D F736F F D20A6F2BBA1AAFCC0B1AAFBB867A4CEAD6EB8D12DEAF9AF71A46AAE76A4CEB946C071AA6BAE76ACECA15DA7EFA15E2E646F63> 1 明 蕅益大師文 清 達默法師科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科文 蓮榮共修會印行 2 3 彌陀要解科文序 在民國六十五年至七十五年十年間, 正值雪廬老人弘法法運達顛峰之際, 老人的座下學生遍佈台灣各地, 不但定期回到蓮社聽課, 也在所住之處興辦各種教法的研學, 使得璀璨的蓮花在台灣寶島上處處開放 老人特別重視淨土法門的弘揚, 所以各地也興起對淨土經典的學習,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台北, 有親近老人的學生及私淑的弟子共同組成彌陀經要解的研究班,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Informasi Penting Sutra ini disalin dan dipublikasikan oleh ( 聖輪雷藏寺 ). Sutra ini di buat berdasarkan standard sutra dalam bahasa mandarin yang di pero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tahun 1945 (Imlek tanggal 18 bulan 5) di Chiayi, Taiwan. Beliau juga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塵塵究竟 教海無一名相可筌蹄 法門無一因果可比擬 然此等希有十方罕聞 而唯 在極樂者何哉 緣深故耳 緣何謂深 信深也 何謂淺 信淺也 信根淺處恒情域之 如朝廷之有資格高才皓齒而不遷 如麟鳳之於走飛羽道毛羣而一類 何由大方闊步 豁破無明 又諸佛度生皆窮累劫 從凡階聖不退為難 今求生極樂但七日竭誠十念傾 修訂日期: 2005/08/08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1164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1164-A靈峰蕅益大師選定淨土十要重刻序 (此序西蜀潘存評點) 淨土法門者何 法界緣起也 何謂法界 吾人現前一念之心 不唯非塊然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禪觀與淨土︾

-︽禪觀與淨土︾ - 1 - 禪觀與淨土 ( 三 ) 念佛篇 甲三 念佛篇一 法脈傳承 入文分三二 修學綱要三 結示勸修今初 乙一 法脈傳承難行道 惟靠自力 勤修戒定慧 于無量劫 捍勞忍苦 次第破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豎出三界 歷劫修證 是為難行道 易行道 仰賴佛力 一心執持名號 得佛願力加持 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疾速圓成菩提 是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印度傳承 - 2 - 聖道門於娑婆世界 但憑自力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法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四者 作願門 : 所謂專心, 若晝 若夜, 一切時 一切處, 三業四威儀所作功德, 不問初 中 後, 皆須真實心中發願願生彼國 ; 故名作願門 五者 迴向門 : 所謂專心, 若自作善根, 及一切三乘 五道, 一一聖凡等所作善根, 深生隨喜 ; 如諸佛菩薩所作隨喜, 我亦如是隨喜 以此隨喜善根, 及己 往生禮讚偈一卷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 大經 及龍樹 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 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繫心, 助成往益 ;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 謹依 大經 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 禮 念, 定生彼國 ; 十九拜, 當日沒時禮 第二 謹依 大經, 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 二十四拜, 當初夜時禮

More information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彌陀疏鈔 為蓮池大師 主張淨土 護持正法之書 廣稱博引 證據詳明 共十萬餘言 最為該洽 滋擷其精華 分註於經文每句之下 俾易於觀覽 名之曰彌陀疏鈔擷 讀者庶無忘雲棲嘉惠後學之至意焉 樂淨居士謹識法會眾證分第一佛土依正分第二寶樹蓮池分第三天人供養分第四禽樹演法分第五佛德無量分第六往生發願分第七脩持正行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22, No. 428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428-A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擷敘嗚呼 人生如夢 轉瞬皆虗 富貴等於浮雲 功名同於朝露 當年恩愛 頓入壟邱 塵世繁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Microsoft PowerPoint - 懺儀與禪觀—法華三昧懺(5)0105 懺儀與禪觀 ~ 法華三昧懺儀 寶雲寺 0105 果慨法師 讓我們的心靜一下 1 南無本合掌2 釋迦牟尼佛( 三稱) 師恭誦 正修第四 粗 細 一嚴道場 二淨身 三三業供養 四請三寶 五讚歎三寶 六禮佛 七五悔儀 八行道法 九誦經 十禪觀 一心敬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過去多寶佛 一心敬禮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 一心敬禮大乘妙法蓮華經 十方一切尊經 十二部真淨法寶 一心敬禮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5) 信自心 : 這是說信自己現前一念靈覺不昧的本性, 常住不變的真心, 與彌陀是無二無別的, 但自無始以來深被煩惱所蔽, 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 一念發心念佛, 以萬德之洪名的彌陀, 可消億劫深重的業障, 同時惑盡自然會成正覺, 親見自心的彌陀, 華嚴經所謂 : 一切眾生, 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 皆得現前 當知此真心,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2 捌 受持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利益玖 阿彌陀經的版本壹拾 高僧大德註解補充一 念佛不能專心 先念一部 阿彌陀經 把妄想 雜念放下再念佛 淨空法師補充二 讀誦 阿彌陀經 的功德 大安法師壹 淨土五經是哪五經 一 淨土五經為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普賢菩薩行 淨土五經系列 佛說阿彌陀經 演講第二講演講緣起與受持功德利益 下 佛陀教育基金會民國 07 年 6 月 4 日菩薩戒弟子蔡恆明居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演講大綱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法鼓山淨土懺之初探.199 199. 法鼓山淨土懺之初探 釋常庵 第五屆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系 目次 一 前 言 二 淨土思想的流傳蓮宗十三祖三 往生淨土懺願儀 之簡介 ( 一 ) 淨土懺流行概況 ( 二 ) 遵式大師生平 ( 三 ) 制懺原由 ( 四 ) 懺儀架構四 淨土懺法儀規 之簡介架構五 法鼓山 願生淨土寶懺儀規 之簡介 ( 一 ) 編者簡介 廣慈法師 ( 二 ) 制懺因緣 ( 三 ) 架構六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一學佛的要旨在實行, 然諸實行中, 求其最方便 最簡捷 最要妙 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 都是以淨土法門, 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 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 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 繼之有曇鸞 道綽 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 遂成為專宗 淨土宗, 或云蓮宗, 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 三根普被收機最廣, 則持名一法, 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目次 編輯說明章節目次贊助資訊卷目次 1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16 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2.0 為基礎, 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 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 部份 epub 閱讀器可能無法呈現指定的顏色 )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 歡迎來函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禪的生活 06 自力與他力 ( 禪與淨土 ) 目錄 P.65 ~ 無 P.72 1. 信主者得救? 2. 彌陀的願力 3. 淨土真宗 日蓮宗 4. 自心中的淨土 5. 你能做主嗎? 6. 禪淨雙修 1.1 生命中充滿了煩惱與痛苦 1.2 靠外力的賜予而得升天的信念 1.3 外道神教的通常信念 2.1 佛教也有純他力的法門 2.2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 最終仍多棲心淨土 3.1 淨土真宗 3.2 日蓮正宗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恭敬禮拜 稱名讚歎 憶念觀察 回向發願 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 故名無間修 又不以貪瞋煩惱來間 隨犯隨懺 不令隔念隔時隔日 常使清淨 亦名無間修 畢命為期 誓不中止 即是長時修 又菩薩已免生死 所作善法回求佛果 即是自利 教化眾生盡未來際 即是利他 然今時眾生悉為煩惱繫縛 未免惡道生死等苦 隨緣起行 往生禮讚偈 ( 一卷 ) 沙門善導集記 勸一切眾生 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六時禮讚偈 謹依大經及龍樹天親 此土沙門等所造往生禮讚 集在一處分作六時 唯欲相續係心助成往益 亦願曉悟未聞 遠沾遐代耳 何者 第一謹依大經釋迦及十方諸佛讚歎彌陀十二光名 勸稱禮念定生彼國 十九拜當日沒時禮 第二謹依大經採集要文 以為禮讚偈 二十四拜當初夜時禮 第三謹依龍樹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十六拜當中夜時禮 第四謹依天親菩薩願往生禮讚偈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念佛法要 念 佛 法 要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1- 念佛法要講記 簡要科判及目錄 前言代序 3 甲一 總標念佛法要 7 乙一 明念佛超勝 7 乙二 明念佛法要 22 甲二 正示念佛方法 31 乙一 總標 31 乙二 別示 36 甲三 結示勸修 66-2 - 前言代序學人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眾等傾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高接下讚云下接高讚云願往生願往生如來教法元無二正為眾生機不同一音演說隨緣悟不留殘結證生空或現神通或說法或服外道滅魔蹤自利一身雖免縛悲心普益絕無功灰身滅智無餘證二萬劫盡復生心生心覺動身還現諸佛先教發大乘眾等迴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下接高讚云高接下

法林即是彌陀國逍遙快樂不相侵眾等傾心皆願往手執香華常供養高接下讚云下接高讚云願往生願往生如來教法元無二正為眾生機不同一音演說隨緣悟不留殘結證生空或現神通或說法或服外道滅魔蹤自利一身雖免縛悲心普益絕無功灰身滅智無餘證二萬劫盡復生心生心覺動身還現諸佛先教發大乘眾等迴心生淨土手執香華常供養下接高讚云高接下 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讚卷下 沙門善導集記 高座入文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 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大阿羅漢, 眾所知識 : 長老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 摩訶迦葉 摩訶迦旃延 摩訶俱絺羅 離婆多 周利槃陀伽 難陀 阿難陀 羅睺羅 憍梵波提 賓頭盧頗羅墮 迦留陀夷 摩訶劫賓那 薄拘羅 阿 [ 少 * 兔 ] 樓馱, 如是等諸大弟子 並諸菩薩摩訶薩 : 文殊師利法王子

More information

T050R_01

T050R_01 1 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禮法華經儀式)(隋瓦官寺沙門釋智顗輒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 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明三七日行法華懺法勸修第一如來滅後 後五百歲濁惡世中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誦大乘經者 欲修大乘行者 發大乘意者 欲見普賢菩薩色身者 欲見釋迦牟尼佛多寶佛塔分身諸佛及十方佛者

More information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三 婚 姻 成 長 63 奉 子 不 離 婚 63 家 庭 主 夫 不 丟 臉 66 做 家 事 的 福 報 69 家 暴 是 前 世 報 應? 72 太 太 為 什 麼 不 再 是 知 己? 75 外 遇 毀 掉 一 家 人 78 娶 外 籍 配 偶 無 法 解 決 問 題 81 娶 外 籍 配 方 外 看 紅 塵 家 庭 溝 通 目 錄 一 親 子 教 育 3 讓 孩 子 走 自 己 的 路 3 以 佛 心 陪 孩 子 成 長 7 我 不 是 小 流 氓 10 以 勉 勵 代 替 責 罵 13 尊 重 孩 子 的 意 願 16 悲 哀 小 皇 帝 19 青 少 年 為 何 迷 戀 網 路? 22 小 爸 媽 問 題 多 24 接 受 同 性 戀 兒 子 27 單 身 者 適 合 收 養 小

More information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2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以神通力 現聲聞相 是諸微妙 功德伏藏 是諸解脫 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 明淨眼目 是趨涅槃 商人導首 如如意珠 雨眾財寶 隨所希求 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 猶如朗日 照失道者 猶如明炬 除煩惱熱 如月清涼 渡四流者 為作橋梁 趨彼岸者 為作船筏 伏諸外道 如師子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2 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 以神通力 現聲聞相 是諸微妙 功德伏藏 是諸解脫 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 明淨眼目 是趨涅槃 商人導首 如如意珠 雨眾財寶 隨所希求 皆令滿足 照行善者 猶如朗日 照失道者 猶如明炬 除煩惱熱 如月清涼 渡四流者 為作橋梁 趨彼岸者 為作船筏 伏諸外道 如師子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行者淨身口意 至尊像前 應念我及眾生 積迷造罪 無救無歸 大士洪慈 為歸為救 又念大士法身 及十方三寶 體常遍滿 無所不在 與我現前心性 平等無二 起深信解 如奉慈顏 敷具拱立 唱云 一切恭敬 十方常住三寶 總一禮已 是諸眾等 各各胡跪 嚴持香華 如法供養 唱云 願此香華雲 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無邊佛土中 受用作佛事 至此停唱 燒香 散華 至心想云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佛說阿彌陀經手抄文件 Penyalinan Sutra Amitabha Buddha 满足成就佛陀智慧 一切衆生無上福田 Page 1 Maha Mula Acarya Lian Sheng Maha Guru Lian Sheng (Lu Sheng-Yen) adalah perintis Zhen Fo Zong (True Buddha School) yang dilahirkan pada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根本大智, 即緣自性本具的智慧, 如不動智佛 無礙智佛等十智佛號 ( 二 ) 約如來示成正覺, 約自德緣, 以成佛號 : 十方諸佛以自己成就的德行, 應機現身示成正覺, 共具如來 應供 正遍知等等十通號 ( 三 ) 約如來利生方便緣, 約位進修, 以成佛號 : 就利益眾生的方便, 導入法身本智, 按 聖號具足, 萬德莊嚴 佛陀十號圓滿 ( 上 ) 王家軒 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3 期 2016 年 7 月 一 前言 佛陀十號圓滿 : 如來 應供 正遍知 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 無 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佛陀的尊稱, 如 釋迦牟尼 是 別號 ( 異譯 釋迦文, 義為 能仁寂默, 能仁則大悲度生, 不住涅槃, 寂默則大智冥理, 不住生死 ; 悲智雙運, 立此嘉稱 ), 佛 是通號 ; 別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如來 ( 拜下 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下皆准此 唯改佛名) 一心頂禮過去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一心頂禮一切智成就如來 清淨蓮華日如來 一心頂禮無邊身如來 寶性如來 波頭摩勝如來 師子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如來 ( 拜下 想云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 釋迦如來影現中 我身影現如來前 頭面接足歸命禮 下皆准此 唯改佛名) 一心頂禮過去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一心頂禮一切智成就如來 清淨蓮華日如來 一心頂禮無邊身如來 寶性如來 波頭摩勝如來 師子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74, No. 1486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提供 No. 1486 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 行者淨身口意 至尊像前 應念我及眾生 積迷造罪 無救無歸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繁1

極樂密碼封面--繁1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3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7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1 / 6 2016/11/19 p.95 line 7 普觀 觀無量壽佛經疏 卷 1: 普雜何異而為二耶? 普觀作自身往想 稱彼境界 一一具觀 雜觀明佛菩薩神力自在 轉變非恒 大小不定 或隨物現故名為雜 以此為別 (T37,p.193,a22-25) 元照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卷 3: 十二 十三兩觀 前觀依報第六總觀 今此普雜亦即總觀三聖 普觀則先觀自身 後見依正 雜觀則唯觀正報 大小不同 先別後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Microsoft Word -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docx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導讀 講述 审阅 : 釋淨界整理 編輯 : 釋法宗 ( 一 ) 前言 3 ( 二 ) 解釋 5 壹 解釋經題 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6 總明 一心三觀 附表一 9 別示 所觀之境 附表二 14 貳 經文大意 20 甲一 逆緣觸動令生欣厭 20 甲二 道前基礎淨業三福 26 甲三 端身靜坐正修止觀 27 甲四 觀行轉深圓發三心 35 甲五 臨終正念成就九品 37 叁 隨文釋義 39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6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丁 佛果功德 (p.418 ~p.430) 釋厚觀 (2003.9.10) (p.418) 佛之三身 ( 一 ) 法身 ( 佛自性身 ) 約圓滿覺證說, 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淨法空性 ( 二 ) 報身 ( 法性所流身 ) 又稱法性所生身 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 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而別出報身 ( 三 ) 化身 為地前菩薩 二乘 凡夫而現起的佛身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極樂密碼封面--簡--OK 目 錄 前言... 4 緣起... 9 書名淺釋... 13 淺述十三題綱 一論一註一法語... 15 壹 極樂世界存在的真實性... 15 貳 極樂世界二十二殊勝莊嚴, 超越十方佛剎... 17 參 阿彌陀經 在經教中, 所佔的地位如何?.19 肆 為何要求生極樂淨土?... 21 伍 往生極樂世界之正因為何?... 22 陸 不能往生極樂世界之主因為何?... 66 柒 往生極樂世界之臨終助緣...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前言 梁皇寶懺 是高僧大德特別為我們這些苦惱罪業眾生所做的, 使我們能依文作觀來懺悔 為什麼慚愧? 我們還是凡夫的眾生, 有種種束縛, 所以要生慚愧 在這三界無安的娑婆世界裡, 我們不但聞到佛法, 還能修持佛法, 大家又能來這個好道場共修, 要慶幸我們是很有善根的人, 要把握時間好好來聽經聞法 2 梁皇懺第一卷 皈依三寶 斷疑 懺悔業障 3 第二卷是說明成佛道的目標 發願 要迴向 滿菩提願 4 花奉獻

More information

2 辛一化有情聲壬一鳥音法利壬二徵釋略顯辛二化無情聲丙二正報妙丁一徵釋名號戊一徵庚二總結戊二釋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丁二別釋主伴戊一別釋己一主己二伴戊二結示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乙一普勸丙一勸信流通丙二勸願流通丙

2 辛一化有情聲壬一鳥音法利壬二徵釋略顯辛二化無情聲丙二正報妙丁一徵釋名號戊一徵庚二總結戊二釋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丁二別釋主伴戊一別釋己一主己二伴戊二結示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乙一普勸丙一勸信流通丙二勸願流通丙 1 隨堂講義一佛說阿彌陀經科判表乙一通序丙一標法會時處丙二引大眾同聞丁一聲聞眾甲一序分丁二菩薩眾丁三人天眾乙二別序乙一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丙一依報妙丁一徵釋戊一徵戊二釋己一約能受用釋己二約所受用釋丁二廣釋戊一別釋所受己一釋生處己二結示佛力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庚一正明庚二結示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庚一別明甲二正宗分 2 辛一化有情聲壬一鳥音法利壬二徵釋略顯辛二化無情聲丙二正報妙丁一徵釋名號戊一徵庚二總結戊二釋己一約光明釋己二約壽命釋丁二別釋主伴戊一別釋己一主己二伴戊二結示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一揭示無上因緣丙二特勸淨土殊勝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一正示無上因果丙二重勸乙一普勸丙一勸信流通丙二勸願流通丙三勸行流通乙二結勸甲三流通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佛法與 e 世代 目錄 佛法與 e 世代 2 珍惜當下踏實生活 6 面對逆境與無常 11 佛法與 e 世代 聖嚴法師與張學友 侯文詠的對話 佛法與 e 世代 時間 : 二 年三月四日地點 : 臺北國父紀念館主持人 : 陳月卿 ( 華視企劃室經理 ) 對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創辦人 ) 張學友 ( 歌手 ) 侯文詠 ( 作家 ) 陳月卿 : e 張學友 : 佛法與 e 世代 侯文詠 : 佛法與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7 291308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提 要 關 鍵 詞 : 儀 禮 鄭 玄 儀 禮 注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禮 學 訓 詁 注 釋 學 291 敖 繼 公 儀 禮 集 說 駁 議 鄭 注 儀 禮 之 研 究 一 前 言 ( 一 ) 鄭 玄 朱 熹 禮 學 的 地 位 和 意 義 : 292 ( 二 ) 關 於 敖 繼 公 知 人 論 世

More information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家 長 對 澳 門 中 小 學 教 育 現 狀 的 意 見 調 查 報 告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中 華 學 生 聯 合 總 會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2009.3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00853-28365314 28526255 傳 真 : 00853-28526937 網 址 :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105年7月14日糖尿病研討會簡章-衛生局版_docx 105 年 屏 東 縣 糖 尿 病 暨 慢 性 病 共 同 照 護 網 繼 續 教 育 The Conference of Diabetes Joint Care In 本 研 討 為 增 進 慢 性 病 患 之 肺 結 核 與 COPD 疾 病 認 識, 另 針 對 糖 尿 病 胰 島 素 之 臨 床 經 驗 分 享, 讓 學 員 充 分 認 識 胰 島 素 特 性, 以 提 供 良 好 的 醫

More information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indd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indd -a-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出版聲明一 本書係依據華藏佛教圖書館 一九九 年十月印製之 中峰三時繫念全集 木刻版本 重新排版印製 二 本會出版之一切書籍 免費結緣 禁止販售 歡迎翻印 惟請勿增刪內容 如欲翻印此書 請洽本會圖書組(amtb9@amtb.org.tw ) 或至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查詢本書最新印製之版本 三 諸位仁者若發現此書內容 文字有訛誤之處 尚祈不吝賜教為盼!華藏淨宗學會圖書組謹識

More information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 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淨宗一法, 易行難信, 非探教海, 莫窺津涯 雖華嚴以十願為歸, 天親以五念為門, 而末法淺學, 未易遽入也 必須熟讀大經, 方能略明綱要 然而今之修淨業者, 大率僅持小本, 於小本, 僅持秦譯, 能持唐譯且誦大經者, 殊不易睹 此其所以號稱習淨者多, 而具深信切願者少 信願未深, 而欲得真實受用, 不亦難乎? 庚辰之歲, 病中發願, 敬集經文, 副以祖意, 作為簡課, 俾授初機,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看 骨 頭 說 故 事 骨 頸 的 大 小 與 形 狀 1 1 20 2013 9 489 B19 骨 頭 透 露 的 訊 息 1 Carabelli's cusp 2013 9 489 21 DNA 5 X B6 人 骨 與 獸 骨 的 異 同 B7 28 32 36 22 2013 9 489 B6 B2 3 5 B7 2013 9 489 23 基 於 部 分 動 物 的 移 動 性 低, 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Microsoft Word - lib..5.doc 從 法華三昧懺儀 看人文精神與實踐工夫 The Humanist Spirits and Practical Procedures in Fa-hua-san-mei ch an-i 南華大學哲研所副教授 尤惠貞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就天臺智者大師之 法華三昧懺儀, 以論述行此懺法之相關儀禮 其所依之義理根據 實踐觀行, 以及修習所可能達到的證相 論文之目的在於藉由探討作為大乘佛教一種修證法門的 法華三昧懺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A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A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1196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1196-A 序夫所謂土者 心而已矣 心外無土 土外無心 淨名所謂心淨則土淨也 倘以肉團為心 緣影為心 既未證心之所以為心

More information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若欲披尋眾典, 勸處彌多, 遂以採集真言, 助修往益 何者? 欲使前生者導 後, 後去者昉前, 連續無窮, 願不休止, 為盡無邊生死海故 第二 據諸部大乘, 明說聽方軌者 於中有六 : 第一 大集經 云 : 於說法者, 作醫王想 作拔苦想 ; 所說之法, 作甘露想 作醍醐想 ; 其聽法者, 作增長勝 安樂集卷上 釋道綽撰 此 安樂集, 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 皆引經論證明, 勸信求往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 文義雖眾, 略作九門料簡, 然後造文 第一 明教興所由, 約時被機, 勸歸淨土 第二 據諸部大乘, 顯說聽方軌 第三 據大乘聖教, 明諸眾生發心久 近供佛多少, 欲使時會聽眾力勵發心 第四 辨諸經宗旨不同 第五 明諸經得名各異, 如 涅槃 般若經 等, 就法為名 ; 自有就喻, 或有就事, 亦有就時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amthoiheniem-viet 25K-MS

Microsoft Word - tamthoiheniem-viet 25K-MS Trung Phong Tam Thời Hệ Niệm Pháp Sự Toàn Tập 三中時峰繫念法事全集 Trung Phong Tam Thời Hệ Niệm Pháp Sự Toàn Tập Trang 2 Trung Phong Tam Thời Hệ Niệm Pháp Sự Toàn Tập Trang 3 Jiè Dìng Xiāng Zàn 戒定香讚 GIỚI ĐỊNH HƯƠNG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