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 FAD43ABDFB7A1A7F7AABAA454B1D0ABE4B751>



Similar documents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Microsoft Word doc

55-83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1邱敏捷-人文.indd

093_114_Koh_khee_heong

續耳談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59-81

mode of puzzle-solving

untitled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标题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組合 1.pdf


~ ~ ~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 ( ),,,,, 1958,,, , 263, 231, ,,,,,,, 4, 51, 5, 46, 1950, :,, 839, 3711, ( ) ( ) 20 ( ),, 56, 2, 17, 2, 8, 1,,,,, :,,,, ;,,,,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曹美秀.pdf

104王三慶.doc

35-55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 ~ ~


focused o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Addres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500 Dongchuan Road Shanghai China. 1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68 ( ) 2006,,,,,,,,,, (narrative history),,, [1 ] (P ),,,,,,, [ 2 ] ( P ), ;,,,,,,,,,,,,,, (1917),, 30,,,, :,, ;,,,,, ( ) ( ), :,,,,,,,,,,


論文封面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untitled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Microsoft Word tb 赵宏宇s-高校教改纵横.doc

03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continuous eastward dissemination of the jades of Khotan into Dunhuang and the Central Plains as well as into the other kingdoms along the Silk Road s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12-2-人文封面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A-錢穆宗教觀-171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續論

第2期定稿.FIT)

穨1-林聖欽.doc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A.hóng B.jiàng A.sh n B.shàn

~-' 一 ~ U 百 陳 子 展 ( ), 本 名 炳 聾, 字 子 展, 以 字 行 於 世, 湖 南 長 沙 人 幼 時 曾 在 私 塾 求 學, 後 入 長 沙 縣 立 師 範 學 校, 再 入 東 南 大 學 教 育 系, 因 病 輯 學 回 湖 南, 寄 住 長 沙

5 / ~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P

23-46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 No

< 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È±m v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 : (1980 ),,,,,, (

瑏瑡 B ~ 瑏瑡

中文篇吊

240 ( )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以经解影之《一代宗师》:《周易》作为华莱坞电影分析的新框架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 3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 1945,,,,,,,,4,,,,,,,,, ( ), ;, ;,,,? (1992 ) (,1993 ), ( ), () 3,143, ( ) ( ), ( ) :,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D2BDC1C6BDA1BFB5CDB6C8DAD7CAB8DFB7E5C2DBCCB3B2CEBBE1C3FBB5A52E786C7378>

Transcription: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2012 年 5 月 頁 191-218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羅 因 提 要 佛 教 自 從 東 漢 傳 入 中 國 以 來, 與 中 國 本 土 文 化 的 互 動 就 從 來 沒 有 停 止 過 在 宋 代 理 學 復 興 儒 學 的 時 代 壓 力 之 下, 佛 教 人 士 提 出 三 教 會 通 思 想 者, 有 愈 來 愈 多 的 趨 勢 在 儒 佛 會 通 思 想 史 上, 元 初 宰 相 耶 律 楚 材 以 居 士 身 分, 推 動 儒 家 政 治, 建 立 佛 教 徒 政 治 家 前 所 未 有 的 功 業, 他 本 身 的 儒 佛 思 想 就 相 當 值 得 探 討 有 關 耶 律 楚 材 儒 佛 思 想 的 研 究, 有 些 學 者 認 為 他 墨 名 而 行 儒 名 釋 而 實 儒, 也 有 學 者 認 為 他 重 佛 輕 儒 本 文 不 再 以 選 邊 站 的 思 考 方 式 處 理 耶 律 楚 材 的 儒 佛 思 想, 而 是 尊 重 耶 律 楚 材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的 思 想 根 柢,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既 不 是 名 釋 而 儒 行, 也 不 是 重 佛 輕 儒, 承 認 他 既 是 真 正 的 儒 者, 也 是 真 誠 的 佛 教 徒 他 的 儒 佛 思 想 是 以 大 乘 菩 薩 的 濟 世 精 神 與 儒 家 的 入 世 主 義 會 通, 從 根 本 處 取 消 佛 家 出 世 與 儒 家 入 世 的 對 立 並 從 實 用 主 義 的 立 場, 擷 取 儒 家 治 國 之 長 與 佛 家 治 心 之 長, 使 儒 佛 相 資 以 為 用, 使 佛 家 教 理 和 禪 修 參 悟 的 實 際 修 為, 成 為 心 靈 安 定 的 力 量 源 泉, 以 此 回 饋 一 己 之 政 治 理 想, 成 就 一 番 儒 家 禮 樂 中 原 澤 世 安 民 的 功 業 關 鍵 詞 : 元 代 耶 律 楚 材 儒 佛 三 教 現 任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專 任 副 教 授 - 191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一 前 言 耶 律 楚 材 (1190-1244A.D.) 字 晉 卿, 元 初 宰 相, 遼 東 丹 王 突 欲 八 世 孫 父 親 耶 律 履 以 學 行 見 稱, 在 金 世 宗 朝 特 見 親 任, 官 至 尚 書 右 丞 楚 材 於 金 章 宗 明 昌 元 年 (1190A.D.) 生 於 燕 京 ( 今 北 京 ) 父 親 因 左 傳 楚 雖 有 材, 晉 實 用 之, 取 名 為 楚 材 1 三 歲 喪 父, 在 母 親 楊 氏 的 撫 育 下, 楚 材 博 通 經 史, 旁 通 天 文 地 理 律 曆, 術 數 及 釋 老 醫 卜 之 說 二 十 四 歲 金 章 宗 授 開 州 同 知 2 金 貞 祐 二 年 (1213A.D., 宋 嘉 定 六 年 ) 三 月 蒙 金 議 和, 五 月 金 宣 宗 決 定 遷 都 汴 京, 此 舉 引 起 成 吉 思 汗 極 大 不 滿, 戰 爭 再 起 1215 年 蒙 古 軍 隊 攻 陷 中 都 ( 北 京 ) 耶 律 楚 材 閒 居 在 家 1218 年 成 吉 思 汗 聞 耶 律 楚 材 之 賢 名, 在 蒙 古 召 見 他, 並 留 用 於 左 右 第 二 年 隨 成 吉 思 汗 大 軍 征 西 域, 至 1224 年 才 東 歸, 在 西 域 征 戰 凡 六 年 3 耶 律 楚 材 因 多 次 占 卜 預 言 應 驗, 成 為 成 吉 思 汗 的 重 要 謀 臣, 每 次 征 討, 都 命 耶 律 楚 材 占 卜 並 向 三 子 窩 闊 臺 說 : 此 人, 天 賜 我 家, 爾 後 軍 國 庶 政, 當 悉 委 之 4 元 太 祖 二 十 二 年 (1227AD) 成 吉 思 汗 駕 崩, 由 元 太 宗 窩 闊 臺 繼 位, 太 宗 即 位 的 儀 制, 乃 由 楚 材 制 定, 從 此 之 後, 元 朝 才 有 了 跪 拜 之 禮 太 宗 三 年 (1231AD) 以 楚 材 為 中 書 令, 掌 管 制 度 財 政 等 事 太 宗 曾 經 在 諸 國 使 臣 面 前, 誇 耀 大 元 有 耶 律 楚 材 這 樣 的 賢 相, 又 說 朕 所 以 得 安 枕 者, 卿 之 力 也, 5 可 見 備 受 倚 重 耶 律 楚 材 在 政 治 上 貢 獻 良 多, 具 體 政 策 包 括 反 對 封 建, 廢 除 連 坐 和 奴 隸 制, 設 立 戶 口 稅 制 和 商 法, 以 儒 治 國 6 元 朝 開 國 初 年, 在 耶 律 楚 材 的 輔 政 之 下, 出 現 了 華 夏 富 庶 羊 馬 成 群, 旅 不 齎 糧, 稱 時 治 平 7 的 盛 世 在 以 儒 治 國 方 面, 由 於 元 初 ( 尤 其 是 最 初 二 十 年 間 ) 蒙 古 人 對 漢 地 文 化 及 社 會 傳 統, 不 僅 認 識 膚 淺, 而 且 漠 不 關 心 儒 家 政 治 學 說 主 張 偃 武 修 文, 化 民 成 俗 和 藏 富 於 民, 與 蒙 古 人 征 服 漢 地 僅 在 於 經 濟 掠 奪 的 目 的, 南 轅 北 轍, 儒 士 的 用 途 受 到 忽 視 窩 闊 臺 即 位 後, 耶 律 楚 材 受 重 用, 從 而 以 儒 道 進 說, 並 請 恢 復 漢 地 的 舊 秩 序 及 安 揖 士 人, 據 宋 子 貞 中 書 令 耶 律 公 神 道 碑 說 : 因 時 時 進 說 周 孔 1 2 3 4 5 6 7 有 關 耶 律 楚 材 命 名 傳 說 的 考 證, 詳 見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年 9 月 ), 頁 43-44 參 考 新 校 本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77 年 10 月 ), 頁 3455 參 考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前 言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10 月 ), 頁 1 新 校 本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頁 3456 新 校 本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頁 3460 參 考 方 滿 錦 : 耶 律 楚 材 之 儒 政 研 究, 能 仁 學 報 第 10 期 (2004 年 12 月 ), 頁 237-241 新 校 本 元 史 太 宗 本 紀, 頁 37-192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之 教, 且 謂 天 下 雖 得 之 馬 上, 不 可 以 馬 上 治 上 深 以 為 然 國 朝 之 用 文 臣, 蓋 自 公 發 之 8 在 楚 材 的 策 動 之 下, 採 取 了 一 連 串 行 動, 恢 復 以 儒 士 為 中 心 的 漢 地 舊 秩 序, 如 設 置 十 路 徵 收 稞 稅 使, 以 儒 者 為 之 (1229A.D.); 恢 復 孔 元 措 衍 聖 公 的 職 位, 使 孔 門 得 早 已 取 得 號 的 釋 道 領 袖 相 抗 禮 (1233 A.D.); 設 立 編 修 所 經 籍 所 於 平 陽 太 原 (1235 A.D.) 等 等, 而 考 選 儒 士 設 置 儒 戶 便 是 這 一 連 串 努 力 的 延 續 9 耶 律 楚 材 在 政 治 上 推 動 的 一 系 列 保 護 儒 士 振 興 儒 術 的 措 施, 顯 然 是 一 派 儒 者 風 範 然 而, 他 同 時 又 是 一 位 熱 衷 禪 學 修 心 的 佛 教 徒, 曾 經 追 隨 萬 松 行 秀 禪 師 參 禪 三 載, 盡 得 其 道, 號 湛 然 居 士 10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曾 經 說 自 己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是 行 權, 言 下 之 意, 他 還 是 比 較 認 同 自 己 是 一 位 佛 教 徒 然 而, 查 看 耶 律 楚 材 的 一 生 行 略, 大 多 屬 於 儒 政 儒 行, 這 樣, 行 權 之 說 便 很 難 產 生 說 服 力 了 清 光 緒 年 間 芳 郭 無 名 人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後 序 說 : 觀 居 士 之 所 為, 跡 釋 而 心 儒, 名 釋 而 實 儒, 言 釋 而 行 儒, 述 釋 而 治 儒 11 王 國 維 繼 承 其 說, 在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餘 記 就 說 : 楚 材 於 禪 學 所 得 最 深, 然 其 所 用 以 佐 蒙 古 安 天 下 者 皆 儒 術 也 公 對 儒 者 則 唱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而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則 又 自 謂 此 語 為 行 權 然 予 謂 致 萬 松 一 書 亦 未 始 非 公 之 行 權 也 公 雖 洞 達 佛 理, 而 其 性 格 實 與 儒 家 近, 其 毅 然 以 天 下 生 民 為 己 任, 古 之 士 大 夫 學 佛 者, 絕 未 見 有 此 種 氣 象 古 所 謂 墨 名 而 行 儒 者, 公 之 謂 歟! 12 潘 桂 明 中 國 居 士 佛 教 史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是 以 儒 家 政 治 思 想 學 說 為 指 導, 輔 之 以 佛 教 禪 宗 心 性 理 論 13 然 而, 日 本 學 者 窪 德 忠 就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是 以 佛 教 為 根 本 的 三 教 歸 一 論 者 14 王 月 珽 則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的 思 想 是 儒 佛 結 合, 以 佛 援 儒 15 劉 曉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就 認 為 : 王 國 維 等 學 者 強 調 耶 律 楚 材 是 一 位 儒 者, 並 認 為 他 的 重 禪 不 過 是 一 種 行 權, 這 種 看 法 恐 怕 是 一 種 誤 解, 認 為 從 耶 律 楚 材 的 文 章 來 看, 字 裡 行 間 都 充 斥 著 禪 宗 至 上 的 觀 8 元 蘇 天 爵 編 : 國 朝 文 類 ( 上 海 : 上 海 商 務 印 書 館, 縮 印 元 刊 本 ), 頁 634 9 蕭 啟 慶 : 元 代 史 新 探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3 年 6 月 ), 頁 9 10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序,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集 部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年 8 月 ), 頁 1 1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後 序, 頁 4 12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 成 都,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2002 年 11 月 ), 頁 550 13 潘 桂 明 : 中 國 居 士 佛 史 ( 北 京,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9 月 ), 頁 696 14 窪 德 忠 : 金 代 的 新 道 教 與 佛 教, 收 入 劉 俊 文 主 編, 許 洋 主 等 譯 : 日 本 學 者 研 究 中 國 史 論 著 選 譯 第 7 卷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2-1993 年 ), 頁 490 15 王 月 珽 : 耶 律 楚 材 經 世 思 想 發 微 兼 論 其 士 的 品 格, 內 蒙 古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1 期 (1992 年 ), 頁 7-193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點 16 那 麼, 耶 律 楚 材 到 底 是 儒 者? 還 是 佛 教 徒 呢? 如 果 說 他 是 儒 者, 要 如 何 理 解 他 對 禪 宗 以 及 佛 法 的 讚 嘆 仰 慕 呢? 如 果 說 他 是 一 位 佛 教 徒, 那 又 如 何 解 釋 他 的 儒 政 儒 行 呢? 佛 教 自 從 東 漢 傳 入 中 國 以 來, 與 中 國 本 土 文 化 的 互 動 便 逐 漸 展 開 與 深 化, 從 早 期 的 格 義 佛 教, 到 儒 釋 道 三 教 的 互 相 激 盪 衝 突 融 合, 這 是 一 個 漫 長 的 歷 史 過 程 這 樣 的 文 化 互 動, 在 中 國 思 想 史 上, 從 來 沒 有 停 止 過 到 了 唐 宋 兩 代, 隨 著 儒 學 本 土 文 化 意 識 的 抬 頭, 三 教 的 激 烈 競 爭 關 係, 更 加 到 達 了 顛 峰 理 學 家 甚 至 認 為 儒 佛 勢 不 兩 立, 入 於 佛 則 非 儒, 入 於 儒 則 非 佛 然 而, 宋 代 理 學 在 基 本 立 場 上 雖 然 以 闢 佛 自 居, 但 是, 就 學 說 內 容 來 看, 卻 是 融 合 三 教 思 想 於 一 爐 的 產 物 在 宋 代 理 學 興 起 的 時 代 壓 力 之 下, 站 在 佛 教 立 場 提 出 三 教 會 通 思 想 的 僧 人 或 佛 教 居 士, 也 有 愈 來 愈 多 的 趨 勢 終 於 匯 聚 成 晚 明 三 教 合 一 思 想 的 洪 流 17 本 來 儒 家 主 張 入 世, 佛 家 主 張 出 世, 在 價 值 取 向 上, 確 實 存 在 著 難 以 調 和 的 矛 盾 現 代 學 者 也 反 省 到 這 種 困 難, 有 的 人 直 接 了 當 地 說 : 儒 佛 會 通 或 調 和 論 是 行 不 通 的 18 有 的 人 說 : 所 謂 會 通, 其 實 是 模 糊 概 念, 表 面 上 看 似 乎 是 會 通 了, 其 實 又 不 然 19 這 個 說 法 雖 然 比 較 委 婉, 事 實 上 就 是 認 為 佛 教 傳 入 以 來, 歷 史 上 重 要 的 儒 佛 會 通 的 論 證 都 不 能 成 立 20 這 種 儒 佛 價 值 取 向 上 的 對 立, 過 去 的 儒 佛 會 通 或 儒 佛 調 和 論 者, 不 是 站 在 儒 家 本 位 的 立 場 來 會 通 調 和 佛 家, 就 是 站 在 佛 家 本 位 的 立 場 來 會 通 調 和 儒 家, 表 面 上 看 似 會 通 了, 調 和 了, 但 總 是 不 免 有 所 輕 重 取 捨 評 議 因 為 三 教 的 價 值 取 向 截 然 不 同, 談 三 教 會 通, 第 一 個 問 題 就 是 會 通 者 到 底 是 以 那 一 家 的 價 值 取 向 為 底 蘊? 換 言 之, 這 是 一 個 到 底 是 以 儒 道 通 佛 或 是 以 佛 通 儒 道 的 問 題 其 間 隱 含 著 孰 為 本 末 的 重 大 價 值 判 斷 元 初 宰 相 耶 律 楚 材 以 居 士 身 分, 推 動 儒 家 政 治, 那 麼 他 在 三 教 會 通 思 想 上, 又 有 何 表 現 呢? 本 文 在 既 肯 定 耶 律 楚 材 服 膺 儒 家 思 想, 對 佛 家 教 理 又 有 真 實 信 仰 的 前 提 下, 探 討 耶 律 楚 材 對 於 儒 佛 道 三 教 到 底 是 如 何 抉 擇 調 和 會 通 的? 又 是 如 何 融 攝 三 教 思 想 ( 尤 其 是 儒 佛 思 想 ) 回 饋 一 己 的 生 命 實 踐 呢? 21 16 17 18 19 20 21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頁 239 唐 艷 秋 彭 戰 果 : 一 二 之 辯 與 方 以 智 三 教 合 一 思 想, 山 東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 頁 40-44 張 仲 娟 高 永 旺 : 簡 論 儒 佛 道 三 教 關 系 的 演 變 及 發 展 規 律, 青 海 民 族 學 院 學 報 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 頁 45-48 周 慶 華 : 佛 教 與 儒 家 的 對 諍 式 對 話 發 微, 第 五 屆 儒 佛 會 通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華 梵 大 學 哲 學 系,2001 年 5 月 ), 頁 251-262 林 義 正 : 儒 佛 會 通 方 法 研 議,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7 期 (2002 年 7 月 ), 頁 85-211 詳 細 論 證 請 參 閱 林 義 正 : 儒 佛 會 通 方 法 研 議 一 文 從 事 三 教 會 通 的 研 究, 在 宋 代 和 明 代 方 面 都 有 相 當 多 的 研 究 成 果, 但 是, 在 元 代 的 研 究 上, 早 期 卻 比 較 少, 一 方 面 是 因 為 元 代 時 間 比 較 短, 比 較 缺 乏 如 宋 明 時 期 那 樣 影 響 深 遠 的 三 教 融 合 作 品 ; 另 一 方 面 可 能 是 外 族 統 治 的 關 係, 在 民 族 情 感 上, 漢 人 也 比 較 不 願 意 研 究 這 一 段 - 194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二 濟 世 澤 民 與 高 蹈 歸 隱 的 情 懷 耶 律 楚 材 是 一 位 雄 材 大 略 的 政 治 家, 雖 然 他 留 心 經 史, 旁 通 天 文 地 理, 出 入 三 教, 但 是, 並 沒 有 足 以 呈 現 其 思 想 體 系 的 專 門 論 著, 元 史 耶 律 楚 材 傳 亦 只 記 述 其 重 要 的 生 平 事 略 和 政 治 成 就 因 此, 要 探 討 他 的 思 想, 目 前 主 要 是 根 據 他 文 集 中 的 詩 文 和 他 西 征 歸 來 所 著 的 西 遊 錄 中 的 隻 字 片 言 然 而, 詩 以 言 志 為 其 特 色, 哲 學 思 辨 並 非 所 長 因 此, 他 對 三 教 的 評 價 與 取 捨, 猶 如 吉 光 片 羽, 未 見 體 系 性 的 發 明, 唯 討 論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也 只 有 透 過 深 入 考 察 其 詩 文, 並 參 照 其 生 平 事 略, 庶 幾 能 梳 理 出 一 些 頭 緒 在 耶 律 楚 材 的 文 集 中, 隨 處 可 見 他 欲 實 現 儒 家 仁 政 的 願 望, 如 : 當 年 西 域 未 知 名, 四 海 無 人 識 晉 卿 扈 從 鸞 輿 三 萬 里, 謀 謨 鳳 閣 九 重 城, 衣 冠 異 域 真 余 志, 禮 樂 中 原 乃 我 榮 ( 和 武 川 嚴 亞 之 見 寄 五 首 其 一 ) 澤 民 濟 世 學 英 雄, 風 雲 未 會 我 何 往? 唯 思 仁 義 濟 蒼 生, 豈 為 珍 羞 列 方 丈 ( 用 前 韻 感 事 二 首 其 二 ) 君 子 之 學 道 也, 非 己 為 也 吾 君 堯 舜 之 君, 吾 民 堯 舜 之 民, 此 其 志 也 使 時 期 的 三 教 交 涉 歷 史 參 見 野 上 俊 靜 : 元 代 道 佛 二 教 の 確 執, 大 谷 大 學 研 究 年 報 第 2 輯 (1943 年 3 月 ), 頁 211-275 圀 下 大 慧 : 元 初 於 帝 室 禪 僧 關 係 就, 東 洋 學 報 第 11 卷 第 4 號 (1921 年 ), 頁 547-576 但 二 戰 之 後, 這 樣 的 情 況 已 大 大 改 觀, 日 本 方 面 對 於 耶 律 楚 材 的 研 究 也 頗 有 一 些 研 究 成 果, 如 飯 田 利 行 耶 律 楚 材 の 精 神 史 的 系 譜 ( 専 修 国 文 (20), p225-241, 1976) 青 木 弥 生 長 春 真 人 と 耶 律 楚 材 元 代 道 仏 論 争 の 遠 因 ( 東 海 史 学 (17), p23-55, 1982) 阿 部 肇 一 萬 松 行 秀 傳 と 湛 然 居 士 集 : 金 代 曹 洞 禪 の 發 展 ( 東 京 : 國 書 刊 行 會,1984 年, 頁 163-185) 飯 田 利 行 定 本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譯 ( 東 京 : 國 書 刋 行 會,1985 年 ) 前 川 亨 耶 律 楚 材 論 : 金 朝 滅 亡 前 後 における 思 想 狀 況 と 政 治 狀 況 の 牽 聯 ( 駒 澤 大 學 禪 硏 究 所 年 報 3 号,1992 年, 頁 121-140) 飯 田 利 行 耶 律 楚 材 : 大 モンゴル 禪 人 宰 相 ( 東 京 : 柏 美 術 出 版,1994 年 ) 原 田 弘 道 耶 律 楚 材 と 萬 松 行 秀 ( 駒 澤 大 學 佛 敎 學 部 硏 究 紀 要 55 号,1997 年, 頁 1-17) 陳 舜 臣 耶 律 楚 材 ( 東 京 : 集 英 社,2000 年 ) 白 蓮 杰 耶 律 楚 材 の 仏 教 思 想 に 関 する 一 考 察 (Bulletin of the Sinological Society Ochanomizu University. (30), P79-97, 2011-04) 等 大 陸 方 面 的 研 就 更 為 可 觀, 如 : 李 愼 儀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 史 學 月 刋 1981 年 4 期, 頁 20-25) 楊 樹 森 論 耶 律 楚 材 ( 東 北 師 大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1982 年 3 期, 頁 75-82) 黃 時 鑒 耶 律 楚 材 ( 上 海, 人 民 出 版 社,1986) 王 月 珽 耶 律 楚 材 道 敎 觀 剖 析 ( 內 蒙 古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1991 年 2 期, 頁 26-35)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2001 年 ) 張 勇 論 湛 然 居 士 的 和 諧 佛 教 觀 ( 民 族 文 學 硏 究 2009 年 2 期, 頁 141-147) 等 在 有 關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研 究 方 面, 對 於 他 的 思 想 底 蘊 到 底 是 儒 還 是 佛 的 問 題, 仍 然 是 討 論 的 重 點 之 一 - 195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一 夫 一 婦 不 被 堯 舜 之 澤 者, 君 子 恥 諸 ( 貧 樂 庵 記 ) 22 類 似 這 種 表 現 其 儒 家 濟 世 情 懷 的 詩 文, 可 說 俯 拾 皆 是 同 樣 的, 表 達 他 嚮 慕 歸 隱, 和 讚 嘆 佛 法 的 詩 文, 亦 在 所 多 有 : 一 入 空 門 我 暢 哉, 浮 雲 名 利 已 忘 懷 無 心 對 鏡 誰 能 識, 優 缽 羅 花 火 裡 開 ( 過 天 山 和 上 人 韻 二 絕 之 二 ) 何 日 功 成 歸 舊 隱, 五 湖 煙 浪 樂 餘 生 ( 和 武 川 嚴 亞 之 見 寄 五 首 其 一 ) 別 後 無 緣 得 再 參, 新 詩 重 寄 代 和 南 他 年 放 我 休 官 去, 只 向 雲 川 結 小 庵 ( 寄 西 庵 上 人 害 舊 韻 四 首 之 一 ) 看 盡 人 間 萬 卷 書, 較 量 佛 法 總 難 如 ( 警 世 ) 23 高 蹈 歸 隱 代 表 佛 道 的 出 世 情 懷, 濟 世 澤 民 代 表 儒 家 入 世 的 關 懷 由 於 兩 者 並 存 於 耶 律 楚 材 的 詩 文 中, 加 上 他 推 動 的 儒 家 政 治 和 學 佛 參 禪 的 深 刻 體 證, 遂 引 起 儒 家 佛 家 到 底 孰 為 他 的 思 想 根 柢 的 爭 議 要 解 決 這 個 問 題, 就 要 進 一 步 探 討 他 的 三 教 思 想 了 三 三 教 之 邪 要 深 入 了 解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態 度, 或 許 可 以 先 從 他 對 世 俗 之 三 教 批 判 切 入, 他 在 西 游 錄 序 中 說 : 楊 朱 墨 翟 田 駢 許 行 之 術, 孔 氏 之 邪 也 ; 西 域 九 十 六 種, 此 方 毗 盧 糠 瓢 白 經 香 會 之 徒, 釋 氏 之 邪 也 ; 全 真 大 道 混 元 太 乙 三 張 左 道 之 術, 老 氏 之 邪 也 24 楊 朱 墨 翟 田 駢 許 行 分 別 屬 於 先 秦 不 同 學 派, 在 元 代 已 無 實 際 影 響, 之 所 以 把 他 們 列 為 孔 氏 之 邪, 主 要 是 為 了 把 三 教 放 在 同 一 天 秤 上 評 量 然 而, 對 於 宋 以 來 興 起 的 理 學, 他 並 不 願 意 斥 之 為 儒 學 之 邪, 但 是 他 對 理 學 剽 竊 佛 學 充 實 儒 學 內 容 的 做 法 卻 相 當 不 以 為 然 : 吾 儒 中 喜 佛 乘 者, 固 亦 多 矣, 具 全 信 者 鮮 焉 或 有 攘 竊 相 似 之 語, 以 為 皆 出 於 吾 書 中, 何 讀 經 然 後 為 佛? 此 輩 尤 可 笑 也! 且 竊 人 之 財 猶 為 盜, 2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卷 4, 頁 43 20 89 23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頁 70 89 103-104 149 24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西 游 錄 序 卷 8, 頁 84-196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矧 竊 人 之 道 乎? 25 耶 律 楚 材 對 理 學 的 批 判, 主 要 是 理 學 一 方 面 吸 收 佛 學 義 理 充 實 己 說, 另 一 方 面 又 闢 佛 詆 佛 的 行 徑 他 認 為 此 輩 既 可 笑 又 可 惡, 乃 稱 之 為 盜 賊 不 過, 相 較 於 釋 氏 之 邪 和 老 氏 之 邪, 耶 律 楚 材 對 他 們 的 批 判 可 謂 火 力 全 開, 不 遺 餘 力 在 金 元 之 間 成 立 的 新 道 派, 有 太 一 教, 由 蕭 抱 珍 始 創 於 金 熙 宗 天 眷 初 (1138A.D.), 據 元 史 釋 老 傳 所 載, 太 一 教 乃 傳 太 一 三 元 法 箓 之 術, 26 大 抵 是 以 太 一 神 為 信 仰 核 心 的 符 箓 道 派 全 真 道 在 金 初 新 興 起 的 道 派 中, 成 立 最 晚, 勢 力 卻 最 大, 由 王 重 陽 於 正 隆 四 年 (1159A.D) 創 立 其 教 主 三 教 合 一, 以 成 仙 證 真 為 信 仰 目 標 27 大 道 教 於 金 熙 宗 皇 統 二 年 (1142A.D.) 由 劉 德 仁 創 立, 其 教 以 苦 節 危 行 為 要, 而 不 妄 取 於 人 不 苟 侈 於 己 者 也 28 元 代 除 了 這 三 大 道 派 之 外, 符 籙 道 派, 尤 其 是 張 陵 子 孫 主 持 的 龍 虎 宗 繼 全 真 道 之 後, 得 元 代 皇 室 的 禮 遇 耶 律 楚 材 之 所 以 視 這 些 道 派 為 老 氏 之 邪 的 原 因, 在 思 想 理 論 上, 主 要 是 因 為 老 子 五 千 言 並 沒 有 飛 昇 成 仙 煉 丹 服 食 呼 吸 導 引 等 思 想, 這 些 顯 然 都 是 後 世 道 教 徒 偽 託 的 虛 妄 之 言 邵 薛 村 道 士 陳 公 求 詩 就 說 : 玄 言 聖 祖 五 千 言, 不 説 飛 昇 不 説 仙, 焼 藥 煉 丹 全 是 妄, 吞 霞 服 氣 苟 延 年 29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視 元 代 這 些 道 派 為 老 氏 之 邪, 然 而, 他 最 反 感 的, 是 全 真 道 他 在 西 遊 錄 中 列 舉 全 真 道 丘 處 機 的 十 大 罪 狀, 其 中 最 重 嚴 厲 的 一 項 就 是 指 責 全 真 道 毀 孔 廟 占 佛 寺, 頗 有 擯 棄 二 教 之 志 : 天 城 毀 夫 子 廟 為 道 觀, 及 毀 坼 佛 像, 奪 種 田 圃, 改 寺 院 為 庵 觀 者 甚 多 以 景 州 毀 像 奪 寺 事 致 書 於 從 樂 居 士, 潤 過 飾 非, 天 地 所 不 容 此 曹 始 居 無 像 之 院, 後 毀 有 像 之 寺, 初 奪 山 林 之 精 舍, 豈 無 冀 覦 城 郭 之 伽 藍 乎? 從 遠 至 近, 從 少 至 多, 深 存 奄 有 之 志, 亦 所 圖 不 淺 矣 此 曹 首 以 修 葺 寺 舍 救 護 聖 像 為 辭 居 既 久, 漸 毀 尊 像, 尋 改 額 名, 有 磨 滅 佛 教 之 意 大 丈 夫 竊 人 之 宇 舍 毀 人 之 祖 宗, 以 為 己 能, 何 異 鼠 竊 狗 盗 邪? 兵 火 之 事, 代 代 有 之, 自 漢 歷 唐, 降 及 遼 宋, 代 謝 之 際, 干 戈 繼 作, 未 嘗 有 改 寺 為 觀 之 事 30 耶 律 楚 材 與 丘 處 機 曾 經 有 過 一 段 交 情, 當 時 成 吉 思 汗 征 詔 丘 處 機, 丘 處 機 一 行 在 2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楞 嚴 外 解 序 卷 13, 頁 128 26 新 校 本 元 史 釋 老 傳, 頁 4530 27 參 考 卿 希 泰 主 編 : 中 國 道 教 史 第 3 卷 ( 成 都,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53-86 28 新 校 本 元 史 釋 老 傳, 頁 4529 29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邵 薛 村 道 士 陳 公 求 詩 卷 7, 頁 68 30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17-18 - 197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1221 年 11 月 8 日 到 撒 麻 耳 干 城 31 耶 律 楚 材 是 成 吉 思 汗 的 重 臣, 負 責 接 待 丘 處 機 由 於 厚 待 殷 勤, 兩 人 一 為 道 士, 一 為 佛 徒 的 隔 閡 漸 消, 經 常 聯 句 和 詩, 焚 香 煮 茗, 春 遊 邃 圃, 夜 話 寒 齋 然 而, 隨 著 交 往 日 久, 瞭 解 日 深, 耶 律 楚 材 自 謂 對 丘 處 機 學 問 窮 其 底 蘊, 知 其 未 窺 祖 道 之 藩 籬, 況 其 堂 奧? 從 此, 與 丘 處 機 只 是 保 持 表 面 禮 貌, 實 則 面 待 而 心 輕 之 32 然 而, 這 都 不 是 耶 律 楚 材 與 丘 處 機 交 惡 的 主 要 原 因 真 正 的 原 因 是, 金 元 之 際 天 下 大 亂, 有 些 人 為 了 逃 避 徭 役 而 出 家, 但 是 在 佛 教 出 家, 還 俗 不 易, 所 以 出 家 為 僧 者 少, 而 出 家 為 道 士 者 多 戰 火 以 來, 佛 寺 精 舍 大 多 遭 受 破 壞, 於 是 全 真 道 有 些 人 便 把 廢 棄 的 佛 寺 改 裝 為 道 觀, 據 為 己 有, 在 辨 偽 錄 卷 三 中, 對 全 真 道 人 侵 占 佛 寺 的 事 實 有 詳 細 的 記 錄 這 樣 的 事 情 引 起 佛 教 徒 的 極 大 不 滿 全 真 道 人 辯 稱 在 戰 火 破 壞 之 下, 佛 寺 本 來 已 經 廢 棄 不 用 了, 道 教 徒 經 過 修 繕 之 後 繼 續 使 用, 並 沒 有 什 麼 不 對 但 是,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自 漢 歷 唐, 降 及 遼 宋, 改 朝 換 代 之 際, 戰 爭 難 免, 佛 寺 廢 棄 的 事 也 不 是 沒 有 發 生 過, 卻 沒 有 任 何 一 代 的 道 教 徒 把 佛 寺 據 為 己 有 的 全 真 教 這 樣 的 行 為, 無 異 於 鼠 竊 狗 盗, 天 地 不 容 有 人 認 為 剽 奪 寺 院 的 事, 丘 處 機 可 能 不 知 情 然 而, 耶 律 楚 材 在 西 遊 錄 中 對 丘 處 機 知 情 不 禁 的 事 實 指 證 歷 歷 33 這 正 是 耶 律 楚 材 對 新 興 道 派, 尤 其 是 全 真 道 乃 至 丘 處 機 非 常 反 感 的 背 景, 加 上 老 子 沒 有 長 生 成 仙 煉 養 飛 昇 的 思 想, 更 加 強 了 耶 律 楚 材 痛 斥 金 元 新 興 道 派 ( 尤 其 是 全 真 道 ) 為 邪 教 的 理 由 在 釋 氏 之 邪 中, 白 經, 向 達 認 為 有 可 能 是 指 白 衣 之 會, 隋 代 的 彌 勒 會 徒 俱 著 白 衣, 大 概 是 指 白 蓮 教 34 另 外, 據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元 代 史 所 載, 南 方 又 有 白 雲 宗 流 行, 也 是 襲 取 佛 教 佛 義 的 民 間 信 仰 35 所 以, 白 經 可 能 是 指 白 蓮 教 和 白 雲 宗 等 民 間 宗 教 團 體 香 會, 大 概 是 指 唐 代 從 波 斯 傳 來 的 摩 尼 教, 因 被 視 為 西 域 九 十 五 種 外 道 之 一, 故 耶 律 楚 材 便 把 他 歸 類 為 釋 氏 之 邪 36 然 而, 耶 律 楚 材 最 深 惡 痛 絕 的 是 糠 禪, 著 墨 也 最 多 : 31 丘 處 機 的 行 程 考 證 詳 見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頁 75 32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14-15 33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 客 曰 : 予 聞 諸 行 之 人 云 : 其 剽 奪 寺 院 毀 撤 佛 之 事, 皆 左 古 蒙 蔽 所 致, 丘 公 實 知 也 居 士 曰 : 若 丘 公 果 不 知 此 事, 予 聞 丘 公 之 歸 也, 當 宿 於 天 城 之 文 成 觀, 縣 學 之 碑 石 猶 在, 何 不 責 改 觀 之 道 人 也? 又 去 歲 致 手 書 於 從 居 士 云 : 近 有 景 州 佛 寺, 村 民 施 與 道 士 居 止, 今 已 建 立 道 像, 舊 僧 構 會 有 司 欲 為 改 正 今 後 再 有 似 此 事, 請 為 約 束 予 見 收 此 書, 會 將 勒 石, 永 垂 後 世, 庶 使 明 眼 人 鑑 其 是 非 耳 頁 17 34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22 35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元 代 史 ( 上 海 :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 頁 739 又 白 雲 宗 的 創 教 始 末, 見 釋 氏 稽 古 略 卷 4,CBETA, T49, no. 2037, p. 886, a3-b5 36 佛 祖 統 紀 卷 39: 太 宗 時, 波 斯 穆 護 進 火 祆 教, 救 建 大 秦 寺 武 后 時, 波 斯 拂 多 誕 進 二 宗 經 厥 後, 大 歷 間, 荊 揚 洪 越 等 州, 各 建 摩 尼 寺 是 蓋 西 土 九 十 五 外 道 之 類 歟! - 198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夫 糠 孽 乃 釋 教 之 外 道 也, 此 曹 毁 像 謗 法, 斥 僧 滅 教, 棄 布 施 之 方, 杜 懺 悔 之 路, 不 救 疾 苦, 敗 壊 孝 風, 寔 傷 教 化 之 甚 者 也 昔 劉 紙 衣 扇 偽 說 以 惑 衆, 迨 今 百 年, 未 甞 聞 竒 人 異 士 羽 翼 其 説 者 夫 君 子 之 擇 術 也, 不 可 不 愼 37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非 常 反 感, 稱 之 為 糠 孽, 在 辨 邪 論 序 中 說 糠 孽 為 佛 教 之 患, 38 在 糠 孽 教 民 十 無 益 論 序 中, 說 糠 禪 叛 教 穨 風 39 糠 禪 是 金 天 會 年 間 劉 紙 衣 所 創, 實 即 佛 教 中 修 苦 行 的 頭 陀 行 者, 所 以 稱 為 糠, 據 降 魔 變 文 : 外 道 之 徒 總 是 糠, 大 風 一 起 無 收 掇, 以 及 入 楞 嚴 經 卷 十 云 : 未 來 世 有 人, 噉 糠 愚 癡 種 無 因 而 邪 見, 破 壞 世 間 人, 40 是 批 評 者 之 誣 稱 41 頭 陀 梵 文 dhuta, 是 去 除 塵 垢 煩 惱 的 一 種 苦 行, 在 早 期 佛 教 中, 頭 陀 行 是 相 當 被 肯 定 的, 認 為 釋 迦 牟 尼 佛 之 所 以 能 成 正 覺, 也 是 因 為 能 長 久 收 集 苦 行 功 德 之 故 42 在 雜 阿 含 經 中, 佛 陀 也 非 常 讚 嘆 頭 陀 行, 說 : 若 有 毀 呰 頭 陀 法 者, 則 毀 於 我 ; 若 有 稱 歎 頭 陀 法 者, 則 稱 歎 我 所 以 者 何? 頭 陀 法 者, 我 所 長 夜 稱 譽 讚 歎 43 頭 陀 行 有 十 二 項 規 定, 44 總 的 來 說, 是 堅 守 戒 行, 少 欲 知 足, 堅 苦 卓 越 此 法 雖 然 是 小 乘 法, 但 是, 在 大 乘 佛 教 中, 仍 然 相 當 受 到 肯 定 45 頭 陀 行 在 魏 晉 傳 入 以 來, 經 歷 魏 晉 唐 宋, 雖 然 並 未 大 盛, 但 亦 不 絕 如 縷 至 金 初 劉 紙 衣 禪 師 加 以 繼 承 而 光 大, 至 十 三 傳 清 安 法 雲, 已 經 到 了 元 代 46 糠 禪 當 時 頗 有 影 響 力, 據 耶 律 楚 材 所 見, 儒 之 信 糠 者 止 二 三 子 而 已 矣 市 井 工 商 之 徒, 其 法 不 茹 葷 飲 酒, 晝 寢 夜 興, 以 香 為 信, 陰 相 交 結, 稱 為 善 友 CBETA, T49, no. 2035, p. 370, a3-10 3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趙 帥 書 卷 8, 頁 85-86 38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辨 邪 論 序 卷 8, 頁 84 39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糠 孽 教 民 十 無 益 論 序 卷 13, 頁 129 40 入 楞 伽 經 卷 10,CBETA, T16, no. 671, p. 578, b9-10 41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 元 代 史, 頁 740 42 雜 阿 含 經 卷 25: 佛 母 摩 訶 摩 耶 夫 人 天 上 來 下, 詣 諸 眾 僧 所, 號 咷 啼 泣 : 嗚 呼! 苦 哉! 是 我 之 子 經 歷 阿 僧 祇 劫, 修 諸 苦 行, 不 顧 勞 體, 積 德 成 佛, 今 者 忽 然 消 滅 (CBETA, T02, no. 99, p. 179, b11-14) 43 雜 阿 含 經 卷 41,(CBETA, T02, no. 99, p. 301, c25-29) 44 頭 陀 行 有 十 二 項 規 定, 分 別 是 一 者 在 阿 蘭 若 處, 二 者 常 行 乞 食, 三 者 次 第 乞 食, 四 者 受 一 食 法, 五 者 節 量 食, 六 者 中 後 不 得 飲 漿, 七 者 著 弊 納 衣, 八 者 伹 三 衣, 九 者 塚 間 住, 十 者 樹 下 止, 十 一 者 露 地 坐, 十 二 者 但 坐 不 臥 佛 說 十 二 頭 陀 經 卷 1,(CBETA, T17, no. 783, p. 720, b24-c10) 45 佛 說 十 二 頭 陀 經 卷 1: 佛 告 迦 葉 : 見 阿 蘭 若 處, 十 方 諸 佛 皆 讚 歎, 無 量 功 德 皆 由 此 生 求 聲 聞 者 得 聲 聞 乘, 求 緣 覺 者 得 緣 覺 乘, 求 大 乘 者 速 得 無 上 正 真 之 道 (CBETA, T17, no. 783, p. 720, b24-c10) 46 參 考 王 見 川 連 立 昌 : 金 元 時 期 之 糠 禪 初 探, 圓 光 佛 學 學 報 第 3 期 (1999 年 2 月 ), 頁 141-153 - 199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信 糠 者 十 居 四 五 47 可 見, 不 但 一 般 市 井 小 民 十 居 四 五 信 奉 糠 禪, 即 使 是 朝 庭 公 卿 甚 至 是 儒 家 的 讀 書 人, 信 奉 糠 禪 者, 也 不 在 少 數 48 趙 德 明 元 帥 作 頭 陀 賦 對 糠 禪 大 加 推 揚, 引 起 耶 律 楚 材 的 極 大 不 滿, 致 書 趙 元 帥, 請 他 毀 頭 陀 賦, 否 則 不 惜 絕 交 可 見,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可 說 是 深 惡 痛 絕 根 據 順 天 府 志 所 載, 糠 禪 以 慈 儉 為 宗, 伏 妄 想 為 切 務, 自 持 清 苦, 以 禪 定 為 解 脫 之 關 鍵 49 因 為 慈 儉 自 持, 故 不 求 施 主 布 施 由 於 強 調 伏 妄 想, 故 不 事 懺 悔 等 佛 事 以 解 脫 為 務, 故 不 以 濟 眾 為 志 這 大 抵 就 是 耶 律 楚 材 所 說 的 棄 布 施 之 方, 杜 懺 悔 之 路, 不 救 疾 苦 然 而, 糠 禪 的 苦 行 自 勵, 到 底 是 對 是 錯, 是 好 是 壞, 乃 是 見 仁 見 智 的 問 題 50 不 過, 在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的 批 判 中, 確 切 可 考 的, 主 要 有 三 點 : 一 是 毀 像 : 根 據 辯 偽 錄 所 載, 糠 禪 任 志 堅 曾 經 入 觀 音 殿 毀 壞 觀 音 像 : 涿 州 行 滿 寺 觀 音 殿, 有 白 玉 石 觀 音 菩 薩, 坐 高 三 尺, 有 糠 禪 任 志 堅, 夜 中 打 碎 共 十 一 塊 51 二 是 惑 眾 : 據 寂 照 禪 師 道 碑 載, 糠 禪 假 借 彌 勒 立 教, 自 劉 紙 衣 創 教 至 元 代, 代 代 相 傳 52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載, 劉 紙 衣 創 教 時 自 稱 彌 勒 下 生, 宣 講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陀 天 經 和 彌 勒 大 成 佛 經 招 攬 信 眾 53 然 而, 根 據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陀 天 經 明 文 所 載, 彌 勒 菩 薩 現 在 兜 率 天 上 說 法, 在 五 十 六 億 萬 年 之 後 將 下 生 閻 浮 提 成 佛 54 糠 禪 祖 師 自 稱 彌 勒 下 生, 完 全 違 背 正 統 佛 教 經 義, 可 謂 妖 言 惑 眾 耶 律 楚 材 對 糠 禪 偽 說 相 當 不 滿, 在 寄 德 明 4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糠 孽 教 民 十 無 益 論 序 卷 13, 頁 129 48 如 元 初 中 順 大 夫 李 鑑 稱 七 傳 寂 照 : 清 淨 寡 欲, 而 自 以 為 足 翰 林 學 士 閻 復 稱 十 一 傳 溥 光 : 平 生 戒 行 清 修, 有 合 吾 儒 惡 衣 惡 食 而 志 于 道 者 張 之 洞 等 總 纂 : 順 天 府 志 ( 臺 北 : 文 海 書 局,1965 年 ), 頁 85 39 49 繆 荃 孫 纂 : 順 天 府 志 : 貪 瞋 癡 為 世 之 通 患, 須 定 力 以 攝 之 頭 陀 氏 以 衣 食 住 為 人 之 甚 欲, 先 戒 行 以 節 之 由 戒 入 定 發 慧, 定 慧 勝 而 貪 癡 遠, 貪 癡 遠 而 佛 道 立 矣 其 學 以 慈 儉 為 宗, 真 實 為 據, 伏 妄 想 為 切 務 以 為 飲 食 不 可 以 生 愛 也, 故 宅 幽 以 遠 俗 衣 服 不 可 以 生 愛 也, 故 敝 縕 以 燠 體 處 不 可 以 生 愛 也, 故 宅 幽 以 遠 俗 啟 三 摩 解 脫 之 關, 技 六 根 清 淨 之 蠹 頁 36-37 50 如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元 代 史 就 說 : ( 糠 禪 ) 這 種 禁 欲 主 義 教 義 是 宋 金 之 交 所 有 宗 教 異 端 的 共 同 思 潮, 是 對 過 份 驕 奢 貴 幸 的 道 佛 正 宗 的 反 動 頁 742-743 51 辯 偽 錄 卷 3,CBETA, T52, no. 2116, p. 767, b11-13) 52 元 熊 夢 祥 : 析 津 志 輯 佚 : 如 來 以 法 心 付 彌 勒, 彌 勒 以 正 法 垂 世 立 教 而 修 頭 陀 行 ( 北 京 : 北 京 古 籍 出 版 社,1983 年 ), 頁 85 53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卷 2: 糠 蠥 之 祖 劉 紙 衣, 自 稱 彌 勒 下 生, 廣 引 上 生 下 生 二 經 CBETA, X67, no. 1307, p. 503, a4-17 54 詳 見 佛 說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CBETA, T14,no.452-200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中 譏 諷 說 : 彌 勒 下 生 何 太 早, 莫 隨 邪 見 說 無 因 55 三 是 謗 法 : 糠 禪 有 以 杖 責 身 的 修 行 方 式, 雖 然 修 行 相 當 嚴 格, 但 與 佛 教 治 心 之 法 頗 有 距 離,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有 以 下 的 記 載 : 糠 禪 背 杖 戒 身 見 帝 ( 元 世 祖 ) 帝 問 曰 : 此 杖 何 為? 回 奏 云 : 身 有 過 失, 以 杖 責 之 帝 曰 : 過 失 在 心, 鞭 身 何 益? 與 其 責 身, 莫 若 責 心 56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 萬 松 嘗 問 糠 禪 : 背 插 荊 挺 何 也? 糠 曰 : 遺 教 經 云 : 譬 如 牧 牛 之 人, 執 杖 視 之, 勿 令 縱 逸, 犯 人 苗 稼 萬 松 笑 曰 : 癡 人 面 前 不 得 說 夢, 明 言 譬 喻, 邪 執 為 實 57 牧 牛 譬 喻 最 早 見 於 雜 阿 含 經, 58 是 以 牧 牛 譬 喻 修 行 人 不 著 諸 境, 順 向 涅 槃 的 禪 修 方 式 糠 禪 執 譬 為 實, 背 負 荊 杖, 身 有 過 失, 則 杖 責 己 身 糠 禪 自 稱 稟 承 釋 迦 彌 勒 正 法 而 修 頭 陀 行, 這 在 正 統 佛 教 徒 如 萬 松 行 秀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不 僅 愚 癡 可 笑, 更 是 謗 法 的 行 為 以 上 種 種 都 成 為 耶 律 楚 材 痛 斥 糠 禪 為 釋 氏 之 邪 的 原 因 在 釋 氏 之 邪 和 老 氏 之 邪 中, 耶 律 楚 材 提 到 的 異 端 邪 說, 都 是 當 時 影 響 甚 巨 的 佛 道 新 興 教 派 作 為 一 個 正 統 佛 教 徒, 他 對 佛 教 的 信 仰 態 度 是 很 明 白 的 從 他 的 詩 文 來 看, 他 對 道 家 老 莊 思 想 並 不 排 斥, 他 所 抨 擊 的, 只 是 金 元 之 際 興 起 的 新 道 派, 尤 其 是 以 全 真 教 為 代 表 從 他 這 種 態 度 來 看, 他 對 於 儒 道 佛 三 家 的 原 創 思 想 是 相 當 肯 定 的, 所 不 滿 的 是 後 來 興 起 的 佛 道 異 端 以 及 理 學 剽 襲 佛 說 的 行 徑 四 三 教 相 融 ( 一 )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三 教 同 源 是 耶 律 楚 材 的 基 本 態 度, 他 在 過 太 原 南 陽 鎮 題 紫 微 觀 三 首 之 三 中 說 :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愚 人 迷 執 強 西 東, 59 認 為 三 教 之 爭, 都 是 一 般 人 愚 癡 5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德 明 卷 6, 頁 60 56 佛 祖 歷 代 通 載 卷 22,CBETA, T49, no. 2036, p. 723, b6-9 57 萬 松 老 人 評 唱 天 童 覺 和 尚 拈 古 請 益 錄 卷 2,CBETA, X67, no. 1307, p. 488, c10-13 58 查 今 本 遺 教 經 實 無 牧 牛 的 譬 喻, 據 牧 牛 圖 頌 序 所 稱, 牧 牛 之 譬 始 自 契 經 契 經 即 雜 阿 含 經, 乃 是 釋 迦 牟 尼 佛 之 遺 教, 或 即 糠 禪 所 謂 的 遺 教 經 59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過 太 原 南 陽 鎮 題 紫 薇 觀 三 首 卷 6, 頁 63-201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迷 執 的 區 分 而 已 題 西 菴 歸 一 堂 說 : 三 聖 眞 元 本 自 同, 隨 時 應 物 立 宗 風 道 儒 表 裏 明 墳 典, 佛 祖 權 實 透 色 空 曲 士 寡 聞 能 異 議, 達 人 大 觀 解 相 融 60 他 認 為 三 教 的 精 神 其 實 是 相 融 的, 只 是 隨 順 不 同 時 代 和 社 會 的 需 求 而 形 成 不 同 的 學 派 宗 風 儒 道 在 中 國 文 化 中, 儒 家 重 視 名 物 制 度, 禮 樂 教 化, 道 家 重 精 神 修 養, 一 表 一 裡, 相 輔 相 成 佛 教 開 權 顯 實, 洞 察 色 不 異 空 空 不 異 色 即 世 間 即 涅 槃 的 真 理 一 般 鄉 曲 之 士 孤 陋 寡 聞, 妄 生 異 議, 使 三 教 互 相 排 斥, 在 通 達 三 教 宗 旨 的 人 看 來, 三 教 本 來 是 可 以 相 融 無 礙 的 因 此, 雖 然 耶 律 楚 材 信 仰 佛 教 懷 抱 儒 家 經 世 之 志, 但 是, 他 卻 並 不 排 斥 老 莊 道 家, 他 在 西 遊 錄 中 說 : 三 聖 人 教 皆 有 益 於 世 者, 嘗 讀 道 德 二 篇, 深 有 起 予 之 嘆, 欲 致 吾 君 高 踏 羲 皇 之 跡 61 復 用 前 韵 唱 玄 說 : 當 年 學 道 頗 得 趣, 魚 兔 入 手 忘 筌 蹄 殘 編 斷 簡 披 莊 子, 日 日 需 當 誦 秋 水, 62 可 見 對 於 老 莊 亦 頗 能 認 同, 尤 其 喜 愛 莊 子, 他 欲 歸 隱 湖 山 的 願 望, 除 了 佛 教 之 外, 莊 子 的 逍 遙 自 適 未 嘗 不 是 他 嚮 慕 隱 逸 的 因 素 之 一 總 之, 三 教 同 源, 應 物 立 宗 雖 有 不 同, 然 皆 有 益 於 世, 本 可 相 互 融 通, 不 必 強 作 分 別 異 議, 這 是 耶 律 楚 材 面 對 三 教 思 想 的 基 本 態 度 然 而, 佛 家 追 求 出 世 的 價 值 觀 和 削 髮 出 家 的 事 實, 在 在 都 與 儒 家 入 世 的 精 神 和 對 社 會 人 倫 的 重 視 相 違 背 事 實 上, 這 也 是 理 學 家 批 判 佛 教 最 嚴 厲 之 處, 如 程 頤 就 說 : 佛 逃 父 出 家, 便 絶 人 倫, 只 為 自 家 獨 處 於 山 林, 63 朱 熹 說 : 佛 之 失, 出 於 自 私 之 厭, 厭 薄 世 故, 而 盡 欲 空 了 一 切 者, 佛 氏 之 失 也, 又 說 : 佛 老 之 學 不 待 深 辨 而 明, 只 是 廢 三 綱 五 常 這 一 事, 已 是 極 大 罪 名, 其 他 更 不 消 說 64 黄 震 把 佛 教 比 之 於 楊 墨, 說 : 孟 子 闢 楊 墨 為 異 端, 而 近 世 佛 氏 之 害 尤 甚, 世 亦 以 異 端 目 之 65 然 而, 耶 律 楚 材 一 方 面 以 推 行 儒 家 禮 樂 教 化 為 己 任 ; 另 一 方 面 又 皈 依 佛 門, 參 禪 打 坐, 篤 信 佛 教, 嚮 往 歸 隱 到 底 他 是 如 何 調 和 三 教 ( 尤 其 是 儒 佛 ) 之 間 的 矛 盾 的 呢? 他 到 底 是 在 怎 樣 的 基 礎 上 說 三 教 同 源 呢? 辨 邪 論 序 說 : 聖 人 設 教 立 化, 雖 權 實 不 同, 會 歸 其 極, 莫 不 得 中 凡 流 下 士, 惟 務 求 奇 好 異, 以 眩 耳 目 噫! 中 庸 之 為 德 也, 民 鮮 久 矣 者, 良 以 此 夫! 吾 夫 子 云 : 中 人 以 下 不 可 語 上 也 老 氏 亦 謂 : 下 士 聞 道 大 笑 之 釋 典 云 : 無 60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題 西 菴 歸 一 堂 卷 2, 頁 22-23 61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 頁 13 6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復 用 前 韵 唱 玄 卷 2, 頁 18 63 程 顥 程 頤 撰 : 二 程 遺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年 12 月 ), 頁 195 64 宋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9 年 6 月 ), 頁 3013 3014 65 黄 氏 日 鈔 卷 2 讀 論 語 ( 清 乾 隆 三 十 三 年 刊 本, 據 日 本 立 命 館 大 學 圖 書 館 藏 書 影 印, 臺 北 : 大 化 書 局,1984 年 12 月 ), 頁 15-202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為 小 乘 人 說 大 乘 法 66 與 隨 時 應 物 立 宗 風 的 意 見 一 樣, 在 辨 邪 論 序 中,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三 教 聖 人 雖 然 設 教 立 化 有 所 不 同, 但 會 歸 其 極, 則 本 源 相 同, 莫 不 得 中 在 三 教 會 通 論 中, 佛 教 徒 雖 然 認 為 三 教 仍 有 深 淺 遠 近 之 別, 但 是, 在 導 人 向 善 這 一 點 上, 卻 是 沒 有 差 別 的, 這 是 佛 教 調 和 三 教 的 基 本 方 向 如 宋 朝 的 智 圓 (976-1022A.D.) 就 說 : 言 事 有 遠 近, 不 得 不 異 也, 至 於 遷 善 遠 罪, 勝 殘 去 殺, 不 得 不 同 也 67 契 嵩 (1007-1072A.D.) 說 : 古 之 有 聖 人 焉, 曰 佛 曰 儒 曰 百 家, 心 則 一, 其 迹 則 異 夫 一 焉 者, 其 皆 欲 人 為 善 者 也 異 焉 者, 分 家 而 各 為 其 教 者 也 聖 人 各 為 其 教, 故 其 教 人 為 善 之 方, 有 淺 有 奧 有 近 有 遠 68 又 說 : 夫 聖 人 之 教, 善 而 已 矣 69 時 至 元 代, 劉 謐 著 三 教 平 心 論, 亦 謂 : 三 教 之 意 無 非 欲 人 之 歸 於 善 耳 70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三 教 有 益 於 世 的 思 想, 與 以 上 諸 家 之 見, 基 本 上 是 一 致 的 然 而, 談 三 教 會 通, 必 然 牽 涉 到 三 教 之 中 到 底 孰 淺 孰 深? 孰 近 孰 遠? 又 以 哪 一 家 思 想 為 根 本 融 攝 其 他 二 家 等 問 題 這 些 問 題 沒 有 解 決, 則 三 教 高 下 之 爭 仍 將 永 無 休 止 在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評 論 中, 他 相 當 努 力 地 消 解 三 教 高 下 之 分, 他 認 為 三 教 之 爭, 出 自 凡 流 下 士 之 求 奇 好 異 而 已 他 所 謂 的 凡 流 下 士, 指 實 而 言, 就 是 孔 子 所 謂 的 中 人 以 下 老 子 所 說 的 下 士, 也 就 是 說 資 質 平 庸 無 論 聰 明 才 智 或 悟 性 都 在 中 等 以 下 的 人 比 較 特 別 的 是, 他 把 佛 教 中 的 小 乘 人 也 視 為 中 人 以 下 的 凡 流 下 士 在 這 裡, 就 顯 現 出 耶 律 楚 材 對 大 小 乘 佛 教 的 價 值 判 斷 了 雖 然 中 國 佛 教 屬 於 大 乘 佛 教 系 統, 在 自 利 利 他 的 大 乘 菩 薩 精 神 中, 本 來 就 對 小 乘 行 者 多 所 貶 抑 但 是, 耶 律 楚 材 對 小 乘 的 批 評, 並 不 僅 止 於 大 乘 佛 教 的 彈 小 讚 大 而 已, 更 進 一 步 是 他 會 通 三 教 的 切 入 點 菩 薩 在 無 量 阿 僧 祇 劫 中 廣 修 六 度 萬 行, 在 佛 陀 的 本 生 故 事 中, 菩 薩 曾 經 當 過 國 王 宰 相 梵 王 乃 至 獼 猴 王 鹿 王, 以 不 同 的 身 分 出 現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中, 捨 己 救 人 利 益 眾 生 教 化 人 民, 甚 至 為 了 堅 持 戒 律 或 拯 救 眾 生 而 不 惜 犧 牲 性 命 這 樣 的 無 我 利 他 精 神, 與 儒 家 人 文 化 成 的 入 世 精 神, 並 不 存 在 尖 銳 的 對 立 這 是 耶 律 楚 材 化 解 三 教 對 立 的 基 礎 也 就 是 說, 他 所 信 仰 的 佛 教 是 利 他 主 義 的 大 乘 佛 教, 而 不 是 只 求 自 了 的 小 乘 佛 教 在 這 樣 的 思 想 脈 絡 之 下, 儒 家 的 入 世, 未 嘗 66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辨 邪 論 序 卷 8, 頁 84 67 佛 祖 統 紀 卷 10,CBETA, T49, no. 2035, p. 205,b5-6 68 契 嵩 : 鐔 津 文 集 卷 2,CBETA, T52, no. 2115, p. 660, a3-6 69 契 嵩 : 鐔 津 文 集 卷 2,CBETA, T52, no. 2115, p. 657, a18-19 70 劉 謚 : 三 教 平 心 論,CBETA, T52, no. 2117, p. 781, b27-28 - 203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不 可 以 視 為 一 種 菩 薩 行 的 示 現 因 此, 在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他 信 仰 佛 教, 與 懷 抱 儒 家 經 世 之 志, 並 不 存 在 根 本 對 立 之 處 先 以 大 小 乘 分 判 佛 法 之 高 下, 再 以 大 乘 菩 薩 思 想 與 儒 家 淑 世 關 懷 的 價 值 觀 會 通, 消 弭 彼 此 的 激 烈 對 立, 這 是 耶 律 楚 材 三 教 思 想 的 特 色 他 與 過 去 的 三 教 調 和 論 者 不 同 的 地 方 是, 在 於 他 勇 於 在 佛 教 的 體 系 中 先 作 一 番 抉 擇, 把 無 法 與 儒 家 精 神 方 向 相 容 的 小 乘 佛 教 剔 除 在 外, 以 大 乘 佛 教 慈 悲 救 世 的 菩 薩 精 神, 與 儒 家 入 世 的 方 向 會 通, 消 解 二 教 在 價 值 取 向 上 的 對 立 ( 二 ) 實 用 主 義 的 三 教 融 通 立 場 除 了 以 大 乘 佛 教 的 菩 薩 精 神 消 弭 三 教 對 立 之 外, 他 又 以 中 來 統 攝 三 教, 說 三 教 會 歸 其 極, 莫 不 得 中 辨 邪 論 序 說 : 三 聖 之 說 不 謀 而 同 者, 何 哉? 蓋 道 者 易 知 易 行, 非 掀 天 拆 地, 翻 海 移 山 之 詭 誕 也 所 以 難 信 難 行 耳 舉 世 好 乎 異, 罔 執 厥 中, 舉 世 求 乎 難, 弗 行 厥 易 致 使 異 端 邪 說, 亂 雅 奪 朱, 而 人 莫 能 辨 71 耶 律 楚 材 認 為 三 教 聖 人 之 說 所 不 謀 而 同 者, 都 是 易 知 易 行, 並 無 任 何 詭 誕 不 經 的 色 彩 所 以 難 信 難 行, 是 因 為 世 人 好 異, 不 能 執 其 中, 世 人 求 難, 不 能 行 其 易 所 致 問 題 是, 三 聖 之 中 到 底 應 該 如 何 理 解 呢? 這 或 許 可 以 從 寄 趙 元 帥 書 中 得 到 一 些 線 索 : 夫 吾 夫 子 之 道 治 天 下, 老 氏 之 道 養 性, 釋 氏 之 道 修 心, 此 古 今 之 通 議 也, 舎 此 以 徃, 皆 異 端 耳 72 儒 家 之 道 在 於 治 國 平 天 下, 這 樣 的 認 知 並 無 問 題 老 氏 之 道 在 於 養 性, 這 是 金 元 以 來 全 真 道 教 的 說 法, 如 重 陽 真 人 授 丹 陽 二 十 四 訣 說 : 是 這 真 性 不 亂, 萬 緣 不 掛, 不 去 不 來, 此 是 長 生 不 死 也 73 所 說 的 性 即 是 心, 而 其 修 性 成 仙 的 思 想, 亦 頗 有 禪 宗 明 心 見 性, 見 性 成 佛 的 意 味 可 見, 修 養 心 性 可 以 說 是 全 真 道 的 核 心 思 想, 全 真 道 是 金 元 期 間 影 響 力 最 大 的 道 派,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極 其 厭 惡 全 真 道, 然 其 老 氏 之 道 養 性 的 說 法, 基 本 上 不 出 全 真 道 對 老 子 的 解 讀 不 過, 耶 律 楚 材 對 全 真 道 的 譏 評, 其 實 與 現 實 宗 教 衝 突 有 關, 並 沒 有 深 刻 的 思 想 論 難, 因 此, 在 這 些 地 方 以 全 真 道 的 觀 點 論 老 氏 之 學, 就 不 足 為 奇 了 至 於 佛 教 的 修 行, 一 開 始 就 著 重 心 的 修 持, 如 最 早 傳 入 的 禪 經 安 般 守 意 經 序 7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辨 邪 論 序 卷 8, 頁 85 7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趙 元 帥 書 卷 8, 頁 85-86 73 重 陽 真 人 授 丹 陽 二 十 四 訣, 正 統 道 藏 第 26 冊 ( 北 京, 華 夏 出 版 社,2004 年 1 月 ), 頁 351-204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就 說 : 心 之 溢 盪 無 微 不 浹, 怳 惚 髣 髴 出 入 無 間 穢 欲 寂 盡 其 心 無 想, 謂 之 淨 也, 得 安 般 行 者 厥 心 即 明 74 說 明 修 習 禪 定 的 目 的 在 於 洗 心 滌 垢, 達 到 心 境 明 淨 的 境 地 到 了 禪 宗, 更 強 調 明 心 見 性, 見 性 成 佛, 佛 祖 統 紀 達 磨 禪 宗 說 : 直 指 人 心, 見 性 成 佛, 至 矣 哉! 斯 吾 宗 觀 心 之 妙 旨 也 誠 由 此 道 以 心 為 宗, 離 言 說 相 故 75 因 此, 耶 律 楚 材 說 釋 氏 之 道 修 心 亦 可 謂 得 其 實 從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評 論 來 理 解 他 所 說 的 中 的 義 蘊, 其 實 是 指 三 教 的 宗 旨 或 核 心 教 義 : 儒 家 的 宗 旨 在 於 治 天 下, 老 氏 之 宗 旨 在 養 性, 釋 氏 之 宗 旨 在 修 心 在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儒 釋 道 三 家 各 有 所 長, 大 可 相 資 為 用, 各 取 所 長, 不 必 妄 生 分 別 如 寄 用 之 侍 郎 說 : 用 我 必 行 周 孔 教, 舍 予 不 負 萬 松 軒, 76 這 大 有 窮 則 以 禪 學 獨 善 其 身, 達 則 以 儒 學 兼 善 天 下 之 意 又 說 : 窮 理 盡 性 莫 尚 佛 乘, 濟 世 安 民 無 如 孔 教, 77 這 都 是 對 儒 佛 學 說 宗 旨 的 肯 定 和 尊 重 耶 律 楚 材 對 於 三 教 的 差 異, 有 充 分 的 理 解, 並 不 想 簡 單 地 取 消 三 者 的 歧 異, 以 他 的 話 來 說, 就 是 聖 人 設 教 立 化, 無 論 權 與 實 都 不 相 同, 但 是, 如 何 做 到 會 歸 其 極, 莫 不 得 中 呢? 這 就 是 他 會 通 三 教 的 關 鍵 從 道 者 易 知 易 行, 舉 世 好 乎 異, 罔 執 厥 中, 舉 世 求 乎 難, 弗 行 厥 易 這 幾 句 來 看, 我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會 通 三 教 的 關 鍵 點, 就 是 超 越 學 派 的 成 見, 把 握 三 教 的 宗 旨 ( 即 執 中 ), 從 實 用 主 義 的 立 場, 融 合 三 教 以 回 饋 一 己 的 生 命 實 踐 因 此, 他 提 出 了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78, 正 是 他 三 教 會 通 的 基 本 立 場, 此 中 並 沒 有 涉 及 三 教 高 下 的 價 值 判 斷 以 儒 家 佛 教 分 屬 不 同 的 領 域, 在 宋 代 的 三 教 調 和 論 者 中, 早 就 這 樣 劃 分 了, 宋 代 的 智 圓 (976-1022) 就 曾 經 說 吾 修 身 以 儒, 治 心 以 釋 79 契 嵩 (1007-1072) 則 說 : 儒 者 聖 人 之 大 有 為 者 也 佛 者 聖 人 之 大 無 為 者 也 有 為 者 以 治 世, 無 為 者 以 治 心 80 宋 孝 宗 (1127-1194) 說 : 以 佛 修 心, 以 老 養 生, 以 儒 治 世, 斯 可 也 81 可 見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並 不 是 耶 律 楚 材 的 創 見 然 則, 在 三 教 會 通 史 上, 我 們 應 該 給 他 一 個 怎 麼 樣 的 定 位 呢? 我 以 為 耶 律 楚 材 三 教 思 想 的 價 值, 不 在 於 他 思 想 理 論 上 的 創 發, 而 在 於 他 作 為 一 個 政 治 家, 如 何 在 其 政 治 乃 至 軍 旅 生 涯 中 擷 取 二 家 之 長, 融 貫 於 一 己 生 命 實 踐 的 示 範 在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序 74 大 安 般 守 意 經,CBETA, T15, no. 602, p. 163, b11-12 75 佛 祖 統 紀 卷 29,CBETA,T49,no.2035,p.291,a5-7 76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61 又 因 為 老 氏 之 養 性 與 佛 家 之 修 心 頗 有 相 近 之 處, 且 楚 材 個 人 學 問 趨 向 近 於 儒 佛, 所 以, 他 的 三 教 評 論, 比 較 多 談 儒 佛 而 少 及 老 莊 7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61 78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 79 中 庸 子 傳 ( 上 ), 續 藏 經 第 一 輯, 第 二 編, 第 六 套, 第 一 冊, 卷 1 80 鐔 津 文 集 卷 8,CBETA, T52, no. 2115, p. 686, b14-16 81 佛 祖 統 紀 卷 47,CBETA, T49, no. 2035, p. 430, a16-17 - 205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中, 萬 松 行 秀 記 錄 了 與 耶 律 楚 材 之 間 的 一 段 對 話, 充 分 反 映 了 他 如 何 融 佛 法 修 行 於 政 治 生 涯 之 中 : 湛 然 居 士 年 二 十 有 七, 受 顯 訣 于 萬 松, 其 法 忘 死 生, 外 身 世 毀 譽 不 能 動, 哀 樂 不 能 入 湛 然 大 會 其 心, 精 究 入 神, 盡 得 其 道 萬 松 面 授 衣 頌, 目 之 為 湛 然 居 士 從 源 自 古 宗 師 印 證 公 侯, 明 白 四 知, 無 若 此 者 萬 松 一 日 過 其 門, 見 執 菜 根, 蘸 油 鹽, 飯 脫 粟 萬 松 曰 : 子 不 太 儉 乎? 曰 : 圍 閉 京 城, 絕 粒 六 十 日, 守 職 如 恆, 人 無 知 者 以 至 扈 從 西 征 六 萬 餘 里, 歷 艱 險, 困 行 役 而 志 不 少 沮 跨 崑 崙, 瞰 瀚 海 而 志 不 加 大 客 問 其 故 而 曰 : 汪 洋 法 海 涵 養 之 力 也 82 在 西 游 錄 序 中, 耶 律 楚 材 也 有 似 類 的 說 法 : 古 君 子 南 逾 大 嶺, 西 出 陽 關, 壯 夫 志 士 不 無 銷 黯 予 奉 詔 西 行 數 萬 里, 確 乎 不 動 心 者, 無 他 術 焉, 蓋 汪 洋 法 海 涵 養 之 效 也 83 據 王 國 維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的 考 察, 耶 律 楚 材 十 七 歲 參 與 金 章 宗 的 殿 試, 辟 為 掾 二 十 五 歲 時 金 宣 宗 南 渡, 他 留 守 中 都, 是 歲 始 參 萬 松 行 秀 這 年 的 六 月 蒙 古 兵 圍 中 都, 耶 律 楚 材 圍 閉 京 城, 84 絕 糧 六 十 日, 守 職 如 恆 耶 律 楚 材 此 期 在 萬 松 行 透 門 下 苦 參 三 年, 二 十 七 歲 於 佛 法 大 徹 大 悟, 在 為 子 鑄 作 詩 三 十 韻 中, 也 有 記 錄 : 禪 理 窮 畢 竟, 方 年 二 十 七 萬 松 行 秀 對 他 在 佛 法 上 的 體 證, 也 相 當 肯 定, 說 他 能 大 會 其 心, 精 究 入 神, 並 說 自 古 公 侯 修 學 佛 法 的 境 界, 無 人 能 出 其 右 1218 年 春 三 月, 耶 律 楚 材 二 十 九 歲, 蒙 成 吉 思 汗 徵 詣 行 在, 並 得 到 成 吉 思 汗 的 器 重 85 1219 年 隨 成 吉 思 汗 西 征, 西 遊 錄 中, 記 述 了 西 征 的 種 種 行 歷 : 天 兵 大 舉 西 伐, 道 過 金 山 時 方 盛 夏, 山 峰 飛 雪, 積 冰 千 尺 許 上 命 斲 冰 為 道 以 度 師 自 此 而 西, 抵 黑 色 印 度 城 盛 夏 置 錫 器 於 沙 中, 尋 即 鎔 鑠, 馬 糞 墮 地 為 之 沸 溢, 月 光 射 人 如 中 原 之 夏 日 遇 夜, 人 輒 避 暑 於 月 之 陰 尋 思 干 去 中 原 幾 二 萬 里, 印 度 國 去 尋 思 干 又 等, 可 弗 叉 國 去 印 度 國 亦 等 雖 縈 迂 曲 折, 不 為 不 遠 矣, 不 知 其 幾 里 也 86 在 西 征 六 萬 餘 里 的 軍 旅 生 涯 中, 所 經 歷 的 艱 難 險 阻, 確 實 難 以 想 像 且 親 眼 目 睹 戰 爭 之 慘 烈 戰 勝 者 的 生 殺 任 情 乃 至 跨 崑 崙 瞰 瀚 海 所 帶 來 的 心 理 衝 擊 等 等 在 8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序, 頁 1 83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西 游 錄 序 卷 8, 頁 84 84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頁 543 85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頁 543 86 耶 律 楚 材 著, 向 達 校 注 : 西 遊 錄, 頁 1-4 - 206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這 些 困 難 險 阻 乃 至 壯 烈 的 人 生 情 境 中, 能 做 到 確 乎 不 動 於 心 的 原 因, 耶 律 楚 材 自 認 為 都 是 靠 平 日 在 佛 法 中 的 真 實 修 行, 所 謂 汪 洋 法 海 涵 養 之 效 也 在 露 天 山 和 上 人 韻 二 絕 中, 他 自 述 了 一 生 戎 馬 而 心 境 寂 然 的 佛 法 修 持 境 界 : 從 征 萬 里 走 風 沙, 南 北 東 西 總 是 家, 落 得 冑 中 空 索 索, 凝 然 心 是 白 蓮 花 87 可 見, 佛 法 的 修 行, 不 僅 不 會 造 成 他 出 世 入 世 的 價 值 觀 上 的 衝 突, 而 且, 還 為 他 的 政 治 生 涯 提 供 心 靈 穩 定 的 力 量 耶 律 楚 材 自 從 追 隨 成 吉 思 汗 以 後, 從 未 再 離 開 過 統 治 核 心, 所 以 他 那 些 嚮 慕 隱 逸 的 詩 文, 一 方 面 可 以 視 為 他 對 於 退 休 隱 逸 生 活 的 嚮 往, 另 一 方 面 也 可 以 視 為 他 超 然 於 政 治 俗 務 的 心 靈 寫 照 他 之 所 以 能 在 戎 馬 倥 傯 中 保 持 心 境 的 凝 寂 超 然, 那 都 是 佛 法 修 持 的 成 果 而 這 種 超 然 平 靜 的 心 境, 是 他 能 夠 處 理 繁 重 的 政 治 事 務 的 根 本, 耶 律 楚 材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說 : 戴 經 云 : 欲 治 其 國, 先 正 其 心 ; 未 有 心 正 而 天 下 不 治 者 也 是 知 治 天 下 之 道 為 治 心 之 所 兼 耳 88 可 見, 耶 律 楚 材 對 治 心 與 治 國 的 關 係, 是 有 高 度 自 覺 的 他 認 為 治 國 平 天 下 的 事 功, 其 實 是 要 建 立 在 治 心 的 基 礎 上 的 現 在 的 問 題 是, 儒 家 亦 有 誠 正 修 齊 治 平 之 說, 何 不 一 以 貫 之, 以 儒 治 心 治 國? 或 以 佛 法 心 治 國? 而 要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呢? 我 以 為 原 因 主 要 有 三 點 : 一 家 族 背 景 : 耶 律 楚 材 在 為 子 鑄 作 詩 三 十 韻 中, 列 舉 了 先 祖 遼 太 祖 的 顯 赫 帝 業 和 先 父 耶 律 履 的 事 功 學 問, 說 : 儒 術 勿 疏 廢, 祖 道 宜 薰 炙 汝 父 不 足 學, 汝 祖 真 宜 式 89 在 這 樣 顯 赫 的 家 族 背 景 影 響 下, 耶 律 楚 材 也 許 對 紹 繼 先 祖 先 父 的 學 問 事 功 有 一 分 心 理 上 的 期 許 和 責 任 二 儒 學 之 所 長 在 於 治 天 下, 而 非 治 心 :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說 : 是 ( 儒 ) 道 不 足 以 治 心, 僅 能 治 天 下 90 耶 律 楚 材 之 所 以 認 為 儒 學 之 長 處 並 非 在 治 心, 主 要 跟 他 對 儒 學 治 心 之 道 的 認 知 有 關, 他 在 再 用 韵 贈 國 華 中 說 : 儒 門 已 悟 如 心 恕, 91 換 言 之, 他 認 為 儒 學 治 心 之 要 在 於 恕 道 而 已, 因 此, 在 治 心 的 深 刻 度 來 說, 遠 遠 不 及 佛 教 當 然, 儒 學 治 心 之 道 是 否 僅 止 於 恕 道 而 已, 這 是 值 得 商 榷 的 問 題 但 是, 耶 律 楚 材 的 對 儒 家 治 心 之 學 的 認 知 如 此, 這 與 儒 家 87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過 天 山 和 上 人 韻 二 絕 卷 7, 頁 70 88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 89 湛 然 居 土 文 集 為 子 鑄 作 詩 三 十 韻 卷 12, 頁 271 90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 9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再 用 韵 贈 國 華 卷 4, 頁 36: 儒 門 已 悟 如 心 恕, 道 藏 能 窮 象 帝 先 似 海 詞 源 涵 萬 水, 如 緣 飲 量 吸 長 川 - 207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治 心 之 學 的 真 實 如 何, 這 是 兩 個 不 同 層 次 的 問 題 這 篇 文 章 只 討 論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態 度, 因 此, 在 這 個 問 題 的 探 討 上 就 從 略 了 三 出 於 天 性 和 對 佛 法 的 體 證 : 琴 道 喻 五 十 韵 以 勉 忘 懮 進 道 並 序 卷 十 二 : 予 幼 而 喜 佛, 蓋 天 性 也 壯 而 涉 獵 佛 書, 稍 有 所 得, 頗 自 矜 大 後 悟 佛 書 之 理 未 盡, 遂 謁 萬 松 老 人, 旦 夕 不 輟, 叩 參 者 且 三 年, 始 蒙 見 許 是 知 聖 諦 第 一 義 諦 不 在 言 傳, 明 矣! 92 據 耶 律 楚 材 的 自 述, 他 自 幼 喜 愛 佛 教 思 想, 此 乃 出 自 天 性, 年 紀 漸 長, 開 始 涉 獵 佛 書, 稍 有 心 得 後 來 參 訪 萬 松 老 人, 日 夜 參 禪 三 年, 盡 得 萬 松 老 人 之 心 法 可 見 對 於 佛 教 思 想 不 僅 喜 愛, 而 且 頗 有 心 得 體 悟 基 於 耶 律 楚 材 的 家 族 背 景 對 儒 家 治 心 之 學 的 理 解 對 佛 理 的 喜 愛, 以 及 在 參 禪 學 佛 上 的 真 實 體 證, 使 他 對 佛 教 治 心 之 學 有 更 深 刻 的 體 會 然 而, 儒 家 禮 樂 治 國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不 僅 是 濟 世 澤 民 的 良 方, 也 是 他 的 人 生 理 想 既 然 儒 佛 各 有 所 長, 亦 皆 有 益 於 世, 他 認 為 大 可 兼 而 習 之, 不 必 囿 於 門 派 之 爭 而 忘 論 高 下 不 過, 既 然 說 治 天 下 之 道 為 治 心 之 所 兼, 那 麼, 治 心 是 治 國 之 根 本, 佛 教 善 於 治 心, 儒 家 只 是 善 於 治 國, 我 們 當 然 可 以 推 論 : 耶 律 楚 材 的 思 想 學 問 是 以 佛 教 為 根 本, 以 禪 宗 為 至 上 今 觀 耶 律 楚 材 的 詩 文, 的 確 有 很 多 讚 嘆 禪 宗 歸 心 佛 教 的 文 字 然 而, 在 他 的 文 集 中, 自 陳 儒 家 濟 世 安 民 的 理 想 抱 負 的 詩 文, 也 所 在 多 有, 我 們 也 一 樣 可 以 認 為 他 是 以 佛 法 修 心 的 工 夫, 來 助 成 儒 家 理 想 的 實 現 那 麼, 到 底 耶 律 楚 材 為 什 麼 會 讓 人 有 這 兩 種 截 然 不 同 的 看 法 呢? 他 的 思 想 根 柢 到 底 是 佛, 還 是 儒 呢? ( 三 ) 假 名 不 實 的 三 教 觀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是 耶 律 楚 材 會 通 三 教 的 基 本 態 度, 在 確 認 三 教 的 宗 旨 各 自 不 同 的 基 礎 上, 以 易 知 易 行 的 實 用 主 義 立 場, 以 大 乘 佛 教 的 濟 世 精 神 與 儒 家 的 入 世 主 義 會 通, 熔 冶 佛 教 治 心 之 長 與 儒 家 治 國 之 長 於 一 爐, 是 他 理 想 中 的 三 教 關 係 : 資 生 無 畏 濟 人 深, 便 見 能 仁 六 度 心 93 湛 然 稍 異 香 山 老, 不 學 空 門 不 學 仙 94 未 能 離 欲 超 三 界, 必 用 麾 旄 混 九 州, 致 主 澤 民 元 素 志, 陳 書 自 薦 我 無 由 9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琴 道 喻 五 十 韵 以 勉 忘 懮 進 道 並 序 卷 12, 頁 118 93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和 博 宵 韵 代 水 陸 疏 文 因 其 韵 為 十 詩 卷 4, 頁 37 94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用 劉 正 叔 韵 卷 5, 頁 51-208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95 在 耶 律 楚 材 看 來, 佛 陀 之 所 以 偉 大, 並 不 是 因 為 他 避 世 逃 禪, 遁 入 空 門, 而 是 在 無 量 阿 僧 祗 劫 中 修 六 度 萬 行, 救 度 眾 生, 最 後 才 證 得 無 上 菩 提 耶 律 楚 材 所 追 求 的 佛 教 境 界, 也 不 是 孜 孜 於 個 人 的 離 欲 出 世, 而 是 在 無 量 阿 僧 祗 劫 中 實 踐 六 波 羅 蜜 的 菩 薩 行 這 是 佛 教 之 所 以 感 動 他, 也 是 他 認 為 三 教 可 以 互 補 相 容 之 處 致 主 澤 民 本 來 就 是 他 一 生 的 政 治 理 想 和 人 生 抱 負 他 認 為 在 治 國 之 方 中, 未 有 如 儒 學 之 優 勝 者 ( 濟 世 安 民 無 如 孔 教 ) 既 然 他 尚 未 達 到 超 出 三 界 的 涅 槃 之 境, 那 麼 逃 禪 於 空 門 或 離 世 修 仙, 絕 對 不 是 他 的 選 擇 既 然 儒 學 長 於 治 國, 佛 學 善 於 修 心, 二 者 都 有 助 於 他 實 現 人 生 的 最 高 理 想, 對 他 來 說, 佛 儒 相 資 為 用, 似 乎 是 自 然 不 過 的 事 情, 此 中 並 不 一 定 要 分 個 高 低 上 下 來, 所 以 他 才 說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愚 人 迷 執 強 西 東 然 而, 引 發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是 否 為 行 權 的 爭 議 的, 是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對 儒 家 頗 有 批 評 : 是 ( 儒 ) 道 不 足 以 治 心, 僅 能 治 天 下, 則 固 為 道 之 餘 滓 矣 孔 子 稱 夷 齊 之 賢, 求 仁 而 得 仁, 死 而 不 怨, 後 世 行 者 難 之 又 安 知 視 死 生 如 逆 旅, 坐 脫 立 亡, 乃 衲 僧 之 餘 事 耳 且 五 善 十 戒, 人 天 之 淺 教, 父 益 慈, 子 益 孝, 不 殺 之 仁, 不 妄 之 信, 不 化 自 行 於 人 荒 之 外, 豈 止 有 恥 且 格 哉! 是 知 五 常 之 道, 已 為 佛 教 之 淺 者 兼 而 有 之 96 以 上 這 段 文 字, 耶 律 楚 材 從 三 方 面 比 較 了 三 教 的 優 劣 勝 負 :(1) 他 站 在 修 道 的 立 場 來 比 較 三 教, 認 為 只 有 從 心 上 做 工 夫, 才 能 體 道 證 道, 儒 學 之 長 不 在 治 心, 僅 能 治 天 下, 與 修 道 體 道 無 關, 故 為 道 之 餘 滓 (2) 在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方 面, 伯 夷 叔 齊 餓 死 首 陽 山, 孔 子 稱 讚 他 們 是 求 仁 得 仁, 後 世 皆 以 為 難 但 是, 在 佛 教 教 義 中, 視 生 死 如 逆 旅, 這 對 於 高 僧 大 德 來 說, 只 是 道 德 之 餘 事 而 已, 因 此, 佛 教 在 面 對 死 亡 時, 顯 現 出 更 為 豁 達 的 態 度 (3) 在 社 會 教 化 方 面, 佛 教 之 五 戒 十 善, 只 是 人 天 乘 之 淺 教, 但 是, 已 經 足 足 可 以 使 父 益 慈 子 益 孝 佛 教 不 殺 生 之 教 義, 是 仁 的 表 現, 不 妄 語 之 教, 是 信 的 表 現, 比 儒 家 有 恥 且 格 更 勝 一 籌 人 天 之 教 在 佛 教 教 義 來 說, 只 是 很 顯 淺 的 教 義, 但 卻 可 以 涵 蓋 儒 家 五 常 之 教 可 見, 佛 教 確 實 是 比 儒 家 優 勝 因 為 耶 律 楚 材 對 儒 家 之 學 有 這 樣 的 批 評, 所 以 劉 曉 朋 烏 恩 都 說 耶 律 楚 材 9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感 事 四 首 其 二 卷 5, 頁 50 96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209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有 重 佛 輕 儒 的 意 識 97 與 王 國 維 芳 郭 無 名 人 等 人 的 說 法 完 全 不 同 那 麼, 耶 律 楚 材 到 底 是 重 佛 輕 儒, 抑 或 是 名 釋 而 實 儒 呢? 我 以 為 兩 種 說 法 都 有 不 妥 之 處 : 首 先, 如 果 因 為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對 儒 家 的 評 價, 就 認 定 耶 律 楚 材 重 佛 輕 儒 的 話, 那 麼, 他 很 多 表 現 儒 家 理 想 和 抱 負 的 詩 文 又 該 如 何 解 釋 呢? 雖 然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說 到 一 般 儒 士 對 他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是 頗 不 能 接 受 的, 因 此, 他 這 樣 的 說 法 是 為 了 誘 導 一 般 儒 士 接 受 佛 法 而 已 98 然 而, 那 些 充 滿 濟 世 澤 民 熱 情 欲 實 現 儒 家 禮 樂 教 化 的 詩 句, 以 及 在 其 從 政 生 涯 中 所 推 動 的 儒 學 政 策, 應 該 不 能 解 釋 成 為 了 曲 從 現 實 才 這 麼 說 這 麼 做 的 吧! 再 者, 如 果 真 的 像 他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所 說 的, 佛 法 能 兼 儒 學 治 國 之 道, 那 麼 他 大 可 以 直 接 以 佛 治 國 就 好 了, 何 必 說 : 用 我 必 行 周 孔 教 濟 世 安 民 無 如 孔 教 呢? 從 另 一 方 面 看, 也 是 因 為 他 的 儒 政 儒 行, 王 國 維 芳 郭 無 名 人 才 說 他 是 墨 名 而 儒 行 名 釋 而 實 儒 不 過, 我 認 為 這 種 說 法 也 有 未 安 之 處 耶 律 楚 材 曾 經 三 年 苦 參, 盡 得 萬 松 心 法, 在 人 生 困 窘 乃 至 軍 旅 行 役 中, 佛 法 一 直 都 是 提 供 他 心 靈 安 定 的 重 要 力 量, 他 自 己 也 說 舍 予 不 負 萬 松 軒 窮 理 盡 性 莫 尚 佛 乘 又 說 看 盡 人 間 萬 卷 書, 較 量 佛 法 總 難 如 這 些 都 是 對 佛 法 的 真 實 體 會 嚮 往 和 讚 嘆, 並 不 能 視 為 表 面 上 的 虛 偽 信 仰 既 然 兩 種 說 法 都 有 所 未 安, 那 麼, 應 該 如 何 理 解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信 仰 和 對 三 教 的 評 論 呢? 說 他 重 佛 輕 儒 的 觀 點, 主 要 是 根 據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對 儒 家 的 評 論 然 而, 到 底 要 如 何 解 讀 此 書 對 儒 家 的 貶 抑 言 論 呢? 這 是 回 應 重 佛 輕 儒 說 的 關 鍵 這 或 許 可 以 從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的 寫 作 動 機 說 起 萬 松 老 人 認 為 以 佛 家 治 心 之 學 一 以 貫 之, 就 可 以 成 就 治 世 的 功 業, 根 本 不 需 要 求 助 於 儒 學 這 封 信 是 因 為 萬 松 老 人 來 信 指 責 耶 律 楚 材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是 屈 佛 道 以 徇 儒 情 99 而 作 的 回 覆 為 了 回 應 萬 松 老 人 的 指 責, 耶 律 楚 材 在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中 才 有 那 麼 一 段 貶 抑 儒 學 的 話, 又 說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只 是 一 種 行 權, 目 的 是 為 了 誘 導 一 般 庸 儒 為 信 佛 之 漸 所 以, 我 認 為 此 書 對 儒 學 的 貶 抑, 與 其 說 是 耶 律 楚 材 對 儒 學 的 真 實 評 價, 不 如 說 是 為 了 安 撫 萬 松 老 人 的 方 便 說 辭 而 已 王 國 維 說 : 予 謂 致 萬 松 一 書, 亦 末 始 非 公 之 行 權 100, 正 指 出 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這 一 段 評 擊 儒 學 的 隱 衷, 不 是 完 全 沒 有 道 理 的 97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頁 239-250 朋 烏 恩 : 耶 律 楚 材 儒 釋 道 觀 評 析, 內 蒙 古 社 會 科 學 ( 漢 文 版 ) 第 22 卷 第 2 期 (2001 年 3 月 ), 頁 43-46 98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 以 是 語 餌 東 教 之 庸 儒, 為 信 道 之 漸 焉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庸 儒 已 切 齒 謂 弟 子 叛 道 忘 本 矣, 又 安 足 以 語 大 道 哉! 99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萬 松 老 人 書 卷 13, 頁 137 100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頁 550-210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不 過, 耶 律 楚 材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也 引 起 一 些 儒 者 的 批 評, 說 他 叛 道 忘 本 他 在 寄 用 之 侍 郎 序 說 : 用 之 侍 郎 遺 書 誡 以 無 忘 孔 子 之 教 101 又 萬 松 老 人 亦 致 書 指 責 他 屈 佛 道 以 徇 儒 情 可 見, 他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之 說, 確 實 是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從 儒 佛 兩 方 人 士 的 批 評 中, 也 反 映 出 儒 佛 對 立 的 現 實 情 境 不 過, 耶 律 楚 材 卻 認 為 用 我 則 行 宣 尼 之 常 道, 舍 我 則 樂 釋 氏 之 真 如, 何 為 不 可 也? 102 事 實 上, 他 不 僅 窮 則 樂 釋 氏 之 法, 達 則 用 仲 尼 之 道, 即 使 是 在 備 受 器 重 的 政 治 生 涯 中, 他 一 直 都 是 把 儒 學 與 佛 學 緊 密 結 合 在 一 起, 以 佛 教 安 心, 並 回 饋 一 己 的 政 治 理 想 的 除 了 以 大 乘 菩 薩 行 的 精 神 會 通 儒 家 經 世 之 志 之 外, 耶 律 楚 材 在 面 對 三 教 紛 紜 對 立 的 種 種 現 象 乃 至 思 想 歧 異 時, 他 其 實 是 從 更 高 的 角 度 來 消 弭 三 教 對 立 的 : 多 士 雲 奔 奠 上 下, 釋 迦 遺 像 亦 行 城 旌 幢 錯 落 休 迷 色, 鐘 磬 鏗 鏘 豈 在 聲 宣 父 素 心 施 有 政, 能 仁 深 意 契 無 生 儒 流 釋 子 無 相 諷, 禮 樂 因 緣 盡 假 名 103 這 首 詩 的 寫 作 背 景 是 耶 律 楚 材 隨 成 吉 思 汗 西 征 東 歸 之 後 六 年,1227 年 秋 七 月 成 吉 思 汗 駕 崩,1229 年 秋, 太 宗 即 位 天 下 初 定, 王 巨 川 建 立 孔 聖 廟, 並 於 同 年 年 二 月 八 日 率 領 士 大 夫 舉 行 盛 大 的 祭 孔 儀 式, 儒 生 們 都 非 常 高 興, 互 相 道 賀, 說 : 吾 道 有 光 矣 104 因 為 二 月 八 日 剛 好 也 是 佛 誕 節, 所 以 佛 教 四 眾 弟 子 也 奉 迎 釋 迦 遺 像 行 城, 相 當 熱 鬧 105 耶 律 楚 材 是 兩 邊 的 慶 典 都 參 加 了, 我 想 他 除 了 感 受 到 兩 邊 的 歡 樂 氣 氛 之 外, 或 許 也 感 受 到 些 許 儒 佛 互 相 嘲 諷 的 對 立 氣 息 吧! 不 難 設 想 擁 有 儒 生 與 佛 教 徒 雙 重 身 分 的 耶 律 楚 材, 面 對 這 樣 的 情 境, 免 不 了 被 雙 方 指 責 排 斥, 大 有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感 覺 吧! 然 而, 這 對 他 來 說, 並 不 會 造 成 太 大 的 困 擾, 因 為 他 認 為 儒 學 佛 學 乃 至 現 象 世 界 的 種 種, 都 是 假 名 不 實 的 在 這 裡, 他 是 把 儒 佛 的 對 立, 收 攝 於 般 若 空 觀 中 在 般 若 空 義 中, 徹 底 消 弭 儒 佛 的 對 立 當 然, 我 們 也 可 以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以 般 若 空 觀 融 攝 三 教 對 立 的 思 想, 本 身 就 已 經 是 以 一 種 價 值 判 斷, 是 以 佛 統 儒 道 的 做 法 然 而, 如 果 對 般 若 學 畢 竟 空 的 思 想 有 一 點 了 解 的 話, 我 們 就 不 難 理 解 耶 律 楚 材 以 空 觀 取 消 三 教 對 立 的 做 法, 用 意 只 在 徹 底 破 除 世 人 三 教 高 下 的 妄 論, 而 不 是 以 佛 統 儒 道 當 然, 我 們 可 以 說 從 這 裡 可 以 看 出 佛 法 才 是 耶 律 楚 材 思 想 學 問 的 底 蘊, 但 卻 不 能 說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是 以 佛 統 儒 道 的 事 實 上, 我 們 若 細 察 他 的 詩 文, 雖 然 有 很 多 謳 歌 禪 宗, 讚 101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61 102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寄 用 之 侍 郎 卷 6, 頁 61 103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釋 奠 卷 3, 頁 27 104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釋 奠 卷 3, 頁 27 105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釋 奠 序 卷 3, 頁 27-211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嘆 佛 法 的 文 句, 那 可 以 反 映 他 對 佛 法 的 好 樂, 但 是, 卻 不 一 定 代 表 他 的 三 教 態 度, 這 是 兩 個 不 同 層 次 的 問 題 在 論 及 三 教 思 想 的 詩 文 中, 他 一 直 都 是 強 調 三 教 同 源, 絕 口 不 提 三 教 高 下 的, 因 此, 我 以 為 三 教 平 等 是 他 三 教 思 想 的 特 色 鄭 志 明 謂 : 一 般 三 教 論 者, 多 偏 向 於 義 理 疏 通, 停 留 在 觀 念 的 交 融 互 攝, 較 少 從 實 踐 進 路 兼 容 並 蓄, 至 明 代 林 兆 恩 才 真 正 反 省 到 三 教 合 一 的 工 夫 修 鍊 與 宗 教 體 驗 的 問 題 106 其 實, 以 三 教 會 歸 於 生 命 體 驗 此 一 理 路, 在 耶 律 楚 材 身 上 就 已 經 相 當 顯 著 了, 在 他 的 詩 文 中, 除 處 可 見 不 同 的 是, 林 兆 恩 明 確 提 出 三 教 歸 於 儒 耶 律 楚 材 則 真 的 想 以 三 教 同 源 的 方 式 尊 重 三 教 之 核 心 教 義, 盡 量 避 談 三 教 高 下 然 而, 我 們 從 耶 律 楚 材 經 常 處 在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窘 境 可 知, 在 三 教 仍 然 處 於 對 立 狀 態 的 時 代, 三 教 不 分 高 下 的 做 法, 雖 然 是 以 平 等 開 放 的 態 度 對 待 三 教, 但 是, 卻 沒 有 在 理 論 上 達 成 會 通 若 要 在 理 論 上 會 通 三 教, 就 必 然 要 選 擇 其 一 為 根 本, 以 一 統 三, 然 而, 這 樣 又 回 到 孰 為 根 本 的 老 問 題 上 了 從 現 代 多 元 文 化 多 元 價 值 的 角 度 看 三 教 問 題, 耶 律 楚 材 這 種 平 等 開 放 的 態 度, 或 許 反 而 是 不 錯 的 處 理 方 式 五 結 論 自 從 佛 教 傳 入 中 國 以 來, 中 國 文 化 就 展 開 了 三 教 互 動 的 漫 長 歷 史, 在 這 歷 史 長 河 中, 剛 開 始 的 時 期 是 漣 漪 陣 陣, 繼 而 是 波 瀾 壯 闊 衝 突 激 盪, 最 後 是 互 相 融 合 互 相 滲 透, 匯 聚 成 中 國 思 想 的 滔 滔 洪 流 隨 著 理 學 家 在 復 興 儒 學 上 的 努 力, 佛 教 感 受 到 前 所 未 有 的 思 想 壓 力, 三 教 會 通 的 聲 音 更 成 為 學 術 界 的 重 要 議 題 之 一 在 三 教 會 通 的 思 想 發 展 史 上, 元 初 宰 相 耶 律 楚 材 是 一 位 相 當 特 別 的 人 物 他 除 了 是 一 位 成 功 的 政 治 家 飽 學 的 儒 士 之 外, 也 是 一 位 於 佛 法 深 有 體 會 的 佛 教 居 士 雖 然 耶 律 楚 材 以 美 髯 中 書, 白 衣 居 士 自 居, 又 頗 多 讚 美 佛 教 的 言 論, 但 是, 由 於 他 一 生 推 動 的 儒 家 政 治 頗 多, 言 辭 之 間 亦 時 時 流 露 出 儒 家 式 經 世 濟 民 的 理 想 和 懷 抱, 因 此, 王 國 維 等 人 便 說 他 是 墨 名 而 行 儒 名 釋 而 實 儒 又 因 為 耶 律 楚 材 文 集 中, 頗 有 批 評 儒 家 的 言 論, 因 此, 也 有 學 者 認 為 他 是 重 佛 輕 儒 本 文 平 衡 處 理 耶 律 楚 材 的 儒 佛 言 論, 尊 重 他 三 教 根 源 本 自 同 的 思 想, 探 討 他 以 儒 治 國, 以 佛 治 心 在 三 教 會 通 上 的 意 義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既 不 是 名 釋 而 儒 行, 也 不 是 重 佛 輕 儒, 他 是 真 真 正 正 地 欣 賞 讚 嘆 三 教 思 想 的 三 教 平 等 者, 把 三 教 放 在 同 一 個 高 度 來 看 待 然 而, 在 三 教 對 立 氣 氛 仍 然 相 當 濃 106 詳 見 鄭 志 明 : 明 代 三 一 教 主 研 究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88 年 8 月 ), 頁 369-212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厚 的 時 代 裡, 他 這 樣 的 做 法 是 兩 面 不 討 好 的, 這 從 他 既 不 見 諒 於 萬 松 老 人, 又 受 到 友 人 指 責 的 處 境 中, 可 以 得 到 證 明 這 也 正 顯 示 出 三 教 會 通 實 際 上 的 困 難 : 三 教 到 底 孰 為 根 柢 呢? 理 學 家 以 儒 學 為 根 柢 會 通 佛 學, 所 以 對 佛 家 多 所 貶 抑 佛 教 徒 以 佛 學 為 根 柢 會 通 儒 學, 所 以 極 致 判 儒 學 為 人 天 法 門, 雖 然 表 面 上 是 融 通 儒 學, 實 質 上 仍 然 是 貶 抑 儒 學 這 樣 的 會 通, 其 實 是 不 平 等 的 會 通, 反 而 比 較 接 近 判 教 的 性 質 所 以 會 通 的 結 果, 反 而 造 成 儒 佛 更 強 烈 的 對 立, 最 後 往 往 要 以 表 態 到 底 是 儒? 是 佛? 作 為 了 結 這 樣 的 現 象, 在 宋 明 理 學 家 中, 所 在 多 有 耶 律 楚 材 雖 然 在 學 問 之 最 根 柢 處, 仍 然 不 免 流 露 出 更 多 的 佛 學 色 彩, 但 是, 他 是 帶 著 自 覺 地 盡 量 把 儒 佛 道 放 在 同 一 個 天 秤 上 平 等 對 待 的 與 宋 代 智 圓 契 嵩 等 主 張 三 教 會 通 的 高 僧 頗 為 不 同, 耶 律 楚 材 不 是 思 想 家, 也 不 是 宗 教 家, 而 是 實 際 參 與 政 治 活 動 的 政 治 家, 這 樣 的 身 分, 或 許 他 三 教 會 通 的 觀 點 缺 乏 精 微 的 義 理 論 究, 這 是 他 三 教 思 想 的 缺 點, 也 是 為 什 麼 他 的 三 教 思 想 在 三 教 會 通 史 上, 未 能 佔 一 重 要 地 位 的 原 因 然 而, 他 踐 履 三 教 思 想 的 生 命 行 歷, 或 許 能 給 我 們 另 一 種 啟 示 : 在 個 人 生 命 實 踐 上, 三 教 其 實 並 非 水 火 不 容, 相 反 的, 三 教 可 以 相 資 為 用, 滿 全 實 踐 主 體 在 身 心 靈 社 會 文 化 事 功 信 仰 等 多 方 面 的 人 生 需 求 如 何 擷 取 三 教 思 想 回 饋 一 己 生 命 實 踐? 這 一 方 面 受 主 體 之 家 庭 社 會 文 化 背 景 的 影 響, 另 一 方 面 也 是 個 人 性 格 氣 質 的 抉 擇 就 性 格 氣 質 而 言, 耶 律 楚 材 滿 溢 著 先 祖 先 父 的 政 治 才 華, 這 使 他 在 參 悟 禪 理 之 餘, 並 沒 有 走 入 獨 善 其 身 的 隱 逸 之 途, 而 是 選 擇 了 投 效 成 吉 思 汗, 以 實 現 其 濟 世 澤 民 推 動 儒 家 教 化 的 政 治 理 想 這 樣 的 抉 擇, 與 偏 向 出 世 的 小 乘 佛 教 是 格 格 不 入 的, 反 倒 更 接 近 儒 家 的 入 世 精 神, 這 也 是 王 國 維 等 人 認 為 耶 律 楚 材 墨 名 而 行 儒 的 原 因 然 而, 對 耶 律 楚 材 來 說, 這 未 嘗 不 可 以 是 大 乘 菩 薩 精 神 的 表 現 要 之, 耶 律 楚 材 在 修 心 上 受 益 於 佛 教 修 行 頗 多, 學 問 上 也 對 佛 法 深 深 折 服 ; 而 其 性 格 氣 質, 則 接 近 儒 家 事 功 派 的 人 格 氣 象 對 他 本 人 來 說, 儒 佛 是 完 全 可 以 兼 容 不 悖 的 然 而, 對 後 人 來 說, 卻 未 免 徒 增 理 解 上 的 諸 多 困 擾 - 213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引 用 書 目 (Bibliography) 一 傳 統 文 獻 (Classic bibliography) 湛 然 居 士 文 集,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集 部,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5 年 8 月 (Zhan-Ran Lay-Buddhist Corpus. Four-Collection Compilation Department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Taipei, August 1965.) 西 遊 錄,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1 年 10 月 (Record of Journey to the West. Zhonghua Book Company: Beijing, October 1981.) 二 程 遺 書,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年 12 月 (The Legacy of Cheng Brothers.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December 2000.) 朱 子 語 類,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9 年 6 月 (Record of Zhu-Xi Lectures. Zhonghua Book Company: Beijing, June 1999.) 黄 氏 日 鈔, 臺 北 : 大 化 書 局,1984 年 12 月 (Huang Notes.Daha book company: Taipei, December 1984.) 新 校 本 元 史,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1977 年 10 月 (New Modified Yuan History. Ting-Wen Book Company: Taipei, October 1977.) 重 陽 真 人 授 丹 陽 二 十 四 訣, 正 統 道 藏 第 26 冊, 北 京 : 華 夏 出 版 社,2004 年 1 月 (24 Danyang Tips from Chung-Yang Wang. Twenty-six book of Real Daoism Collection. Hashia Press, January 2004.) 雜 阿 含 經,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2 冊 (Samyukta-agama Sutra, Second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大 安 般 守 意 經,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15 冊 (Maha-anapana Smrti Sutra, Fiftee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佛 說 十 二 頭 陀 經,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17 冊 (Buddhist Speech 12-Tou-Tuo Scripture. Seventee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佛 祖 統 紀,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49 冊 (Buddhist Tong-Ji, Forty-Ni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原 道 論,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49 冊 (Original Dao Theory, Forty-Ninth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鐔 津 文 集, 大 正 新 修 大 藏 經, 第 52 冊 (Tan-chun Anthology, Fifty-Second Book of Da-Zhen New Modified Da-Zhang Scripture.) 中 庸 子 傳, 續 藏 經 第 一 輯, 第 二 編, 第 六 套, 第 1 冊 (Biography of - 214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Zhung-Yung-Zhi, First Album of Second Compiling of Sixth Set of First Book of Buddhist Scriptures Serial.) 元 熊 夢 祥 : 析 津 志 輯 佚, 北 京 : 北 京 古 籍 出 版 社,1983 年 (Mengxiang Xiong, Yuang dynasty. Lost Record of Xi-Jin-Zhi. Beiji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983.) 張 之 洞 等 總 纂 : 順 天 府 志, 臺 北 : 文 海 書 局,1965 年 (Zhang Zhidong et al edited: Shuntian Government Journal. Wen-Hai Book Company, Taipei, 1965.) 朱 熹 : 點 校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臺 北 : 長 安 出 版 社,1990 年 2 月 (Zhu Xi: Corrected Four Books Annotations. Chang'an Publishing House. Taipei, February 1990.) 二 近 人 論 著 (The modern works) 方 滿 錦 : 耶 律 楚 材 之 儒 政 研 究, 能 仁 學 報 第 10 期,2004 年 12 月 (Man-Jin Fang, Study of Confucian Policies of Yelüchucai in Nengren Academic Journal : Issue 10, December 2004.) 王 見 川 連 立 昌 : 金 元 時 期 之 糠 禪 初 探, 圓 光 佛 學 學 報 第 3 期,1999 年 2 月 (Jian-Chuan Wang, Li-Chang Lian, First Exploration of Kan-Zhan in Jin and Yuan Dynasties in Halo Buddhist Journal: February 1999.) 王 國 維 : 耶 律 文 正 公 年 譜, 收 入 中 國 少 數 民 族 古 籍 集 成 ( 漢 文 版 ) 第 19 冊,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2002 年 11 月 (Guo-wei Wang, Chronological Life of Yelüchucai. 19 th Book of Chinese Minority People Literature Integration (Chinese Version).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du, November 2002.) 任 繼 愈 : 中 國 佛 教 史,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1993 年 8 月 (Ji-Yu Ren, History of of Chinese Buddh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Beijing, August 1988.) 存 懷 : 耶 律 楚 材 與 儒 釋 道 的 關 係, 五 臺 山 研 究 第 6 期,1986 年 (Chuen-Huai, The Relation between Yelüchucai and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Wu-Tai Mt. Research: Issue 6, 1986.) 周 良 宵 顧 菊 英 : 元 代 史, 上 海 : 人 民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Lian-Xiao Zhou, Ju-Ying Gu,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Shanghai, October 1993.) 周 慶 華 : 佛 教 與 儒 家 的 對 諍 式 對 話 發 微, 第 五 屆 儒 佛 會 通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華 梵 大 學 哲 學 系,2001 年 5 月 (Ching-Hua Zhou, Interactive Dialogue between Buddhist and Confucian in Proceedings of the 5t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Conferenc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Hua Fan University: May - 215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2001.) 朋 烏 恩 : 耶 律 楚 材 儒 釋 道 觀 評 析, 內 蒙 古 社 會 科 學 ( 漢 文 版 ) 第 22 卷 第 2 期,2001 年 3 月 (Peng Wuen, Critics of Yelüchucai'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Perspectives in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Version): Issue 2, Book 22, March 2001.) 林 義 正 : 儒 佛 會 通 方 法 研 議,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學 報 第 7 期,2002 年 7 月 (. Yi-Zheng Lin, Discussion of the Learning Method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n Buddhism Research Center Journal, Issue 7, July 2002.) 洪 修 平 : 中 國 儒 佛 道 三 教 關 係 研 究,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11 年 1 月 ( Xiu-Ping Hong. Relationship Research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Beijing, January 2011.) 卿 希 泰 主 編 : 中 國 道 教 史, 成 都 : 四 川 人 民 出 版 社,1996 年 (Xi-Tai Ching Edited, History of the Chinese Taoism.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Chengdu, 1996.) 唐 艷 秋 彭 戰 果 : 一 二 之 辯 與 方 以 智 三 教 合 一 思 想, 山 東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1 期,2009 年 1 月 (Yian-Chiu Tang, Zhan-Guo Peng, 12 Debate and Syncretism of Yizhi Fang in Shan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ersion): Issue 1,January 2009.) 荒 木 見 悟 著, 廖 肇 亨 譯 注 : 佛 教 與 儒 教,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社,2008 年 3 月 ( Arakikengo, Zhao-Hen Liao translated,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Linking Publishing: Taipei, March 2008.) 張 仲 娟 高 永 旺 : 簡 論 儒 佛 道 三 教 關 係 的 演 變 及 發 展 規 律, 青 海 民 族 學 院 學 報 第 1 期,2009 年 1 月 (Zhong-Juan Zhang, Yung-Wang Ka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Qinghai Nationalities College Journal : Issue 1, January 2009.) 郭 朋 : 中 國 佛 思 想 史, 福 建 : 福 建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年 9 月 (Peng Guo, Ideological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Fujian, September 1994.) 劉 立 夫 : 朱 熹 的 儒 佛 之 辨, 哲 學 研 究 第 11 期,2008 年 11 月 (Li-Fu Liu, Zhu Xi's Confucianism Debates in Philosophy Research: Issue 11, November 2008.) 劉 曉 : 耶 律 楚 材 評 傳, 南 京 : 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年 9 月 (Xiao Liu, Critics and Biography of Yelüchucai.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Nanjing, September 2001.) 潘 桂 明 : 中 國 居 士 佛 教 史,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9 月 (Guei-Ming - 216 -

耶 律 楚 材 的 三 教 思 想 Pan, Buddhism History of Chinese Lay Buddhists.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Beijing, September 2002.) 蕭 啟 慶 : 元 代 史 新 探,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社,1983 年 6 月 (Chi-Ching Xiao, New Exploration of Yuan History., Sin-Wen-Feng Co.: Taipei, June 1983.) 賴 永 海 : 宋 元 時 期 佛 儒 交 融 思 想 探 微,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5 期,1992 年 1 月 (Yung-Hai Lai, Buddhist and Confucian integrated Thought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Chinese Buddhist Journal: Issue 5, January 1992.) 三 外 文 著 述 (Foreign works) 久 保 田 量 遠 : 支 那 儒 道 佛 三 教 史 論, 東 京 : 囯 書 刊 行 会,1986 年 (Ryoen Kubota, Historical Treatise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Kokusyokankokai Corporation: Tokyo, August 1986.) 久 保 田 量 遠 : 支 那 儒 道 佛 涉 史, 東 京 : 大 東,1943 年 2 月 (Ryoen Kubota, History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aito: Ferbruary Tokyo, 1943.) 圀 下 大 慧 : 元 初 に 於 ける 帝 室 禪 僧 關 係, 東 洋 學 報 第 11 卷 第 4 號,1921 年 (Hirosato Kokushita, Relation between Imperial Family and Zhan Monks in Early Yuan in Toyo Gakuho: No. 4 of Book 11, 1921.) 常 盤 大 定 : 支 那 に 於 ける 佛 教 と 儒 教 道 教, 東 京 : 東 洋 文 庫,1930 年 10 月 (Daizyo Tokiwada, Buddhis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China. Toyo Bunko: Tokyo, October 1930.) 野 上 俊 靜 : 元 代 道 佛 二 教 の 確 執, 大 谷 大 學 研 究 年 報 第 二 輯,1943 年 3 月 (Syunzyo Nogami, Discord of Taoism and Buddism in Yuan Dynasty in Otanidai University Annual Research Report: Album 2, Mar. 1943.) - 217 -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三 期 Yelu Chucai s idea between Confucianism, Toaismand Buddhism Law, Yan Abstract Since the import of Buddhism during Eastern Han Era, the Chinese culture has never ceased being influenced by Buddhism. During the Song Era, when the Neo-Confucianism rose and the Teachings were greatly stressed upon, more and more Buddhist scholars raised the ideology of combining the Three Teachings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On the history of the fusion of the Three Teachings, Yelu Chucai, the Minister of the early Yuan Dynasty, and an advisor to the Mongol Empire, started to govern with Confucianism, and thus established policies and achievements that Buddhist never were able to. The ideology of Yelu Chucai himself, with the fusion of Buddhist and Confucius Teachings, is well worth looking into. For this part of study,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he held the ideas of Using the name of Mohism, and practicing Confucianism, or Using the name of Buddhism, while practicing Confucianism, and there are still some, who considered him valuing Buddhism more than Confucianism. This study no longer focuses on which Teaching (especially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Yelu Chucai stresses upon, but believes and respects his idea that the Three Teachings originated from the same root. This study believes he neither practiced Confucianism in the name of Buddhism, nor valued Buddhism more than Confucianism ; but acknowledges that he was a true Confucianism scholar, as well as a real Buddhist. His ideology of both was a combination of Mahayana s (a strain of Buddhism) world saving spirit, and of Confucianism s ideology of serving the world. And from the basis, has written off the conflicts between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Yelu Chucai also focused on the practical issues and took the strength of Confucianism in policy, as well as the strength of Buddhism in personal virtue, and thus created a co-existence and co-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eachings, allowing the Buddhist practices of the heart and soul to become the source of energy that tranquilised the heart, and feedback to the political ideas he held. Thus creating a wide spread state of peace, wealth and tranquillity in China. Keywords: Yuan Dynasty, Yelu Chucai, Confucianism, Buddhism, Three Teachings Dr. Law, Y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