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中文目錄.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59-81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Microsoft Word 陳富容.doc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Microsoft Word doc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65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ransboundary Pursuers of Chai Chunya s The Book of Tibetan Red Palimpsest Peng MingWei Abstract In the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 Th

-- Hsu Ko s The Ghost of the Pretty Woman :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movie and the original book Hsin-Li Chiang Ching Kuo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Microsoft Word doc

~ ~ ~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310 日治時期前臺灣醫療發展之探討 逐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臺灣早期醫療的發 臺灣的歷史發展 自明朝時期荷蘭 西班牙 展即是以原始醫療及從中國大陸傳習至臺灣的中 來臺灣發展之後 臺灣的史料記載才逐漸多了起 醫體系為主 而此時期來臺灣之中醫師 其技術 至清朝 從中國大陸移民來臺的人數大量增加 水平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Microsoft Word 陳忠信.doc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Microsoft Word - 02-蘇美文.doc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mode of puzzle-solvi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32 庶 民 文 化 研 究 第 11 期 圖 14 七 品 夏 朝 冠, 新 竹 李 錫 金 家 族 傳 世 文 物, 國 立 台 灣 歷 史 博 物 館 藏 ( 引 自 張 淑 卿 等 2013, 頁 ) 4 小 結 透 過 文 物 的 實 際 觀 察, 得 知 目 前 現 有 的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Académie nationale de Musique-Thé tre de l' Opéra Charles Garnier Palais Garnier Thé tre de l'académie Royale de Musiqu

A4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1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Microsoft Word v...doc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02廖美玉.doc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 1970,,, ( ), ( ),,, ( ) ( ),,, ( ) ( ),,,,,,,,,, ( ),,,,,, (, ),,, :,,,,,,,, 64, 1970,,

02-14-孫青氏-Sim.indd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 ; (),,,,,,,, 1862,1864 8,,() () () () () () (), :,,,,,,,,,,,,,,,, 95 %,, 1.,,, 20 (1838 ) (1873 ), ( )

Microsoft Word - 經解與神話-tangshong.doc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1-34

排版稿.FIT)

欲窮千里目-伽利略與《遠鏡說》

臺灣對外貿易的回顧和政策之探討

Microsoft Word - MCHA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CMRO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A Critic of Archetype by Wen Yiduo s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The Book of Songs Chu Meng-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

untitled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May Arab World Studies No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第 6 期 阎 崇 年 : 清 朝 历 史 的 文 化 记 忆 9 第 二 种, 从 崇 德 元 年 (1636 年 ) 到 宣 统 三 年 (1911 年 ), 共 276 年 因 崇 德 元 年 皇 太 极 改 金 为 清, 故 有 学 者 主 张 清 朝 以 此 为 始 第 三 种, 从 顺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摘 要

, 1975 (Harold R. Isaacs) ( Idols of the Tribe),, :,, :,,,,,, :,,? 80,,,,,,,, :, -,,,,,,,, ( 1) 1, :,,, ; 2,, race nation nationality ethnic group tri

( 资料来 源 : 王镛 印度美术 ) ( 资料来源 : 萧默 ( 资料来源 : 天竺建筑纪行 ) bk/031104ww001/006.htm) ( 资料来源 :www. ( 资料来源 : 萧默 china-culture.c

Microsoft Word doc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35-55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4 A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chool at Cambodia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 Jyh-Jong L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

( ),,,,,,, [ 5 ],,,,,,,,????,,?,,,,,,,,,,, [ 6 ],,,,,,,,,,,,,,,,,,, [ 6 ],,,, 6,,, [ 3 ],,,,,, [ 7 ],,,,, [ 8 ],,,,,,,,,,!!,,,,, [ 8 ],, ( ),, 20,,,,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5, Jun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Era of Suffe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创刊号电子版


13-4-Cover-1

一般认为,学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Transcription: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2008 年 9 月 頁 193~232 193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蕭 敏 如 摘 要 清 初 滿 洲 入 關 後, 使 中 原 地 區 形 成 漢 文 化 與 異 文 化 頻 繁 交 涉 的 情 境, 成 為 鼓 動 夷 夏 民 族 意 識 的 土 壤 遺 民 以 種 種 儀 式 化 行 為 ( 身 殉 哭 廟 焚 儒 服 ) 來 表 達 民 族 認 同, 也 在 經 典 中 尋 繹 相 關 文 本, 藉 以 批 判 清 政 權 以 夷 亂 華 因 此, 春 秋 攘 夷 尊 夏 之 論 述, 便 成 為 遺 民 宣 傳 排 滿 的 重 要 論 據 正 因 這 一 時 期 特 殊 的 歷 史 因 素, 使 遺 民 春 秋 學 顛 覆 傳 統 以 文 化 界 定 夷 夏 的 態 度, 而 傾 向 於 從 地 域 血 緣 與 文 化 上 定 義 夷 / 夏 本 文 將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二 人 的 春 秋 學 著 作 為 主, 探 討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焦 點 由 尊 王 向 攘 夷 轉 化 的 趨 勢, 釐 析 清 初 遺 民 的 政 治 認 同 與 夷 夏 觀 關 鍵 詞 : 夷 夏 觀 清 代 遺 民 春 秋 學 民 族 意 識 收 件 日 期 :2007/11/27, 修 改 日 期 :2008/03/04, 接 受 日 期 :2008/06/22 臺 北 科 技 大 學 兼 任 講 師 臺 中 技 術 學 院 兼 任 講 師, 現 為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生

19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ism of Loyalist : A Study on the Loyalist s Hermeneutic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Early Qing Dynasty Hsiao Min-Ru Abstract After the Manchus Entering in China, the Chinese was forced to face alien regime and strange culture. In the atmosphere of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lash between Manchus and Chinese, the Ming loyalists had consciousness of nation and ethnic by the sense of otherness. The Loyalists demonstrated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 self-awareness by some ritualized behaviour (sacrifice for the nation, burning the Confucian dress 焚 儒 服 etc.). In addition, the Loyalist also tried to find ethnocentric text in the classics. Therefore, the discourse of Yi (other ethnic, 夷 ) and Xia(Chinese, 夏 ) i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had been noticed. The Loyalists demonstrated their ethnocentrism by re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Yi and Xia discourse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author analyze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ism of Loyalist by their hermeneutic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Keywords:Early Qing dynasty, Loyalist,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Ethnicism, Nationalism Received: November 27, 2007; Sent out for revision: March 4, 2008; Accepted: June 22, 2008 Lecturer, National Taichu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195 清 初 滿 洲 入 關, 使 中 原 地 區 漢 文 化 與 異 文 化 交 涉 頻 繁 這 樣 的 歷 史 情 境, 鼓 動 了 夷 夏 議 題 與 民 族 意 識 面 對 北 方 的 滿 洲, 遺 民 士 人 除 了 以 種 種 激 烈 反 抗 的 儀 式 化 行 為 ( 身 殉 哭 廟 焚 儒 服 ) 來 表 達 民 族 認 同, 也 往 往 在 經 典 中 尋 繹 相 關 文 本, 以 作 為 民 族 論 述 的 佐 證, 並 對 滿 洲 統 治 中 原 的 合 理 性 提 出 批 判 因 此, 春 秋 中 攘 夷 尊 夏 之 論 述 成 為 他 們 辯 證 異 民 族 不 可 統 治 中 原 與 漢 民 族 的 重 要 依 據 由 於 這 一 時 期 特 殊 的 歷 史 因 素, 遺 民 的 春 秋 學 顛 覆 了 傳 統 以 文 化 界 定 夷 夏 的 態 度, 而 傾 向 於 從 地 域 血 緣 與 文 化 上 重 新 定 義 夷 / 夏 本 文 將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二 人 的 春 秋 學 著 作 為 主, 探 討 清 初 春 秋 詮 釋 焦 點 由 宋 元 明 時 期 的 尊 王 向 攘 夷 轉 化 的 趨 勢, 釐 析 清 初 遺 民 的 民 族 與 政 治 意 識 及 夷 夏 觀 之 演 變 一 王 夫 之 春 秋 經 學 詮 釋 中 的 夷 夏 觀 順 治 初 年, 士 人 面 對 清 兵 入 關, 殉 國 人 數 達 到 歷 朝 之 冠 殉 國 的 部 份 原 因 在 於 無 法 接 受 被 異 族 統 治 及 被 相 對 文 明 程 度 較 低 的 異 文 化 同 化 的 事 實 1 如 馬 純 仁 不 肯 薙 髮 而 死, 遺 書 云 : 朝 華 而 冠, 夕 夷 而 髠 與 喪 乃 心, 寧 死 乃 身 2 3 又 如 蘇 兆 人 自 縊 時 賦 保 髮 嚴 夷 夏 的 絕 命 詞 等 但 並 非 所 有 士 人 都 採 取 殉 節 這 一 激 烈 的 反 抗 方 式 削 髮 為 僧 或 隱 居 避 世, 成 為 這 些 不 願 被 異 族 同 化, 也 未 殉 國 的 遺 民, 面 對 此 一 困 局 時, 遁 世 苟 活 的 方 式 如 歸 莊 在 順 治 二 年 (1645) 乙 酉 之 難 後, 削 髮 為 僧, 作 斷 髮 詩, 亟 言 不 願 從 胡 俗 不 願 被 異 文 化 所 同 化 的 心 境 4 削 髮 為 僧 之 1 2 3 4 關 於 明 季 士 人 殉 國 之 風, 可 參 考 何 冠 彪, 生 與 死 : 明 季 士 大 夫 的 抉 擇, 台 北, 聯 經 出 版 社,1997 年, 第 三 章 明 季 士 大 夫 殉 國 的 原 因 黃 宗 羲, 弘 光 實 錄 鈔, 收 於 南 明 史 料 ( 八 種 ), 南 京, 江 蘇 古 籍 出 版 社,1999 年, 卷 4, 頁 91: 六 合 諸 生 馬 純 仁, 字 樸 公 年 十 八, 不 肯 剃 髮 閏 六 月 二 十 二 日, 函 書 付 其 妹 曰 : 吾 三 日 不 歸, 以 此 白 之 父 母 袖 大 石 投 浮 橋 水 中 發 函, 得 銘 曰 : 朝 華 而 冠, 夕 夷 而 髠 與 喪 乃 心, 寧 死 乃 身 明 棠 處 士, 樸 公 純 仁 翁 洲 老 民, 海 東 逸 史, 收 於 中 國 歷 史 研 究 資 料 叢 書, 上 海, 上 海 書 店,1982 年, 卷 10, 蘇 兆 人 傳, 頁 137 歸 莊, 歸 莊 集, 上 海, 上 海 古 籍,1982 年, 卷 之 一, 斷 髮 : 親 朋 姑 息 愛, 逼 我 從 胡 俗 一 旦 持 剪 刀, 剪 我 頭 半 秃 棄 華 而 從 夷, 我 罪 今 莫 贖 華 人 變 為 夷, 苟 活 不 如 死 所 恨 身 多 累, 欲 死 更 中 止 高 堂 兩 白 頭, 三 男 今 獨 子 我 復 不 反 顧, 殘 年 安 所 倚? 隱 忍 且 偷 生, 坐 待 真 人 起 誓 立 百 代 勛, 一 洗 終 身

19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外, 另 一 種 消 極 的 逃 避 方 式 則 是 隱 居 遁 世, 如 王 夫 之 王 夫 之 面 對 異 族 統 治 的 態 度, 可 說 是 清 初 遺 民 士 人 捍 衛 漢 文 化 的 一 個 極 端 又 消 極 的 典 型 王 夫 之 對 夷 / 夏 概 念 有 明 確 定 義, 他 的 夷 夏 觀 反 映 在 黃 書 及 他 的 春 秋 詮 釋 續 春 秋 左 氏 傳 博 議 春 秋 家 說 春 秋 稗 疏 及 春 秋 世 論 諸 書 中 經 典 詮 釋 看 似 客 觀, 但 事 實 上 任 何 一 種 書 寫 都 蘊 涵 著 某 種 立 場, 看 似 純 粹 詮 釋 的 經 注 其 實 也 是 藉 詮 釋 以 展 示 立 場 的 場 域, 而 思 想 立 場 又 往 往 會 被 他 所 處 的 時 代 情 境 所 影 響 因 此, 王 夫 之 的 春 秋 詮 釋, 便 因 清 初 的 特 殊 時 代 情 境, 而 與 傳 統 春 秋 學 有 所 差 異 ( 一 ) 攘 夷 為 尊 王 之 前 提 : 夷 不 攘 則 王 不 可 得 而 尊 南 宋 以 來, 學 者 在 面 對 春 秋 夷 夏 論 時, 傾 向 以 文 化 差 異 來 界 定 夷 夏, 且 目 的 多 為 用 夏 變 夷, 即 以 漢 文 化 同 化 異 文 化 如 南 宋 胡 安 國 自 云 其 傳 春 秋 的 目 的 在 於 用 夏 變 夷 5 春 秋 胡 氏 傳. 述 綱 領 引 程 頤 : 春 秋 之 法 極 謹 嚴, 中 國 而 用 夷 禮 則 夷 之 6 引 韓 愈 : 孔 子 之 作 春 秋 也, 諸 侯 用 夷 禮 則 夷 之, 進 於 中 國 則 中 國 之 以 禮 作 為 進 於 中 國 或 夷 之 的 關 鍵 另 外, 隱 公 二 年 秋 八 月, 隱 公 與 戎 狄 盟, 胡 傳 云 : 韓 愈 氏 言 春 秋 謹 嚴, 君 子 以 為 深 得 其 旨 所 謂 謹 嚴 者, 何 謹 乎? 莫 謹 于 華 夷 之 辨 矣 中 國 而 夷 狄 則 夷 之, 夷 狄 華 夏 則 膺 之 此 春 秋 之 旨 也 而 與 戎 歃 血 以 約 盟, 非 義 矣 胡 傳 對 華 夷 之 間 的 分 際, 以 禮 為 區 隔, 而 華 夷 之 間 的 身 份 界 限 也 並 不 固 定, 只 要 夷 狄 願 意 同 化 於 漢 文 化 ( 亦 即 用 夏 變 夷 ), 即 使 為 夷 狄, 亦 可 膺 之 5 6 恥 胡 安 國, 胡 氏 春 秋 傳. 序,( 上 海 涵 芬 樓 影 印 常 熟 瞿 氏 鐵 琴 銅 劍 樓 藏 宋 刊 本, 四 部 叢 刊 本,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6 年 ), 頁 2: 雖 微 辭 奧 義, 或 未 貫 通, 然 尊 君 父 討 亂 賊 辟 邪 說 正 人 心, 用 夏 變 夷, 大 法 略 具 庶 幾 聖 王 經 世 之 志, 小 有 補 云 胡 安 國, 胡 氏 春 秋 傳. 述 綱 領, 頁 2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197 胡 氏 春 秋 傳 影 響 南 宋 元 明 三 朝 春 秋 學 甚 鉅, 對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影 響 很 深 7 但 在 對 春 秋 華 夷 之 辨 的 詮 釋 上, 王 夫 之 卻 與 胡 傳 頗 有 不 同 胡 傳 雖 然 重 視 攘 夷, 強 調 謹 于 華 夷 之 辨, 但 胡 安 國 仍 傾 向 於 將 華 夷 之 間 的 差 異, 視 為 一 種 禮 或 文 化 上 的 差 異 ; 與 胡 安 國 相 較, 王 夫 之 的 攘 夷 之 說 則 更 顯 極 端 在 華 夷 之 辨 的 定 義 上, 也 更 接 近 於 民 族 主 義 的 論 點 王 夫 之 直 陳 讀 胡 氏 春 秋 傳 之 憾 : 嘗 讀 胡 氏 春 秋 傳 而 有 憾 焉 是 書 也, 著 攘 夷 尊 周 之 大 義, 入 告 高 宗, 出 傳 天 下, 以 正 人 心 而 雪 靖 康 之 恥, 起 建 炎 之 衰, 誠 當 時 之 龜 鑑 矣 顧 抑 思 之, 夷 不 攘, 則 王 不 可 得 而 尊 王 之 尊, 非 唯 諾 趨 伏 之 能 尊 ; 夷 之 攘, 非 一 身 兩 臂 之 可 攘 師 之 武 臣 之 力, 上 所 知 上 所 任 者 也 而 胡 氏 之 說 經 也, 於 公 子 翬 之 伐 鄭 公 子 慶 父 之 伐 于 餘 邱, 兩 發 兵 權 不 可 假 人 之 說 不 幸 而 翬 與 慶 父 終 於 弒 逆, 其 說 伸 焉 而 考 古 驗 今, 人 君 馭 將 之 道, 夫 豈 然 哉? 8 王 夫 之 雖 肯 定 胡 安 國 春 秋 胡 氏 傳 著 攘 夷 尊 周 之 大 義, 但 他 認 為 在 胡 安 國 在 說 解 春 秋 中 攘 夷 征 伐 之 時, 卻 往 往 隱 蘊 著 兵 權 不 可 假 人 的 尊 王 觀 點, 因 此 王 夫 之 自 陳 讀 胡 氏 春 秋 傳 而 有 憾 焉, 認 為 若 夷 不 攘 則 王 不 可 得 而 尊 師 之 武 臣 之 力 既 為 上 所 知 上 所 任, 藉 將 臣 之 力 釋 以 兵 權, 以 行 攘 夷 征 伐, 方 為 人 君 馭 將 之 道, 因 此 他 對 胡 氏 春 秋 傳 兩 發 兵 權 不 可 假 人 之 說 而 有 憾 胡 安 國 雖 然 強 調 攘 夷, 但, 比 起 胡 安 國, 王 夫 之 對 於 春 秋 攘 夷 問 題 的 重 視 可 說 更 為 極 端 7 8 關 於 胡 安 國 春 秋 學 對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之 影 響, 可 參 考 王 立 新, 胡 文 定 與 王 船 山 的 春 秋 學 說, 鵝 湖 月 刊, 第 29 卷 第 10 期, 頁 29~36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 宋 論 合 刊 ), 台 北, 里 仁 書 局,1985 年, 下 冊, 宋 論 卷 十 高 宗, 頁 184

19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 二 ) 地 域 上 的 夷 夏 之 辨 胡 安 國 與 王 夫 之 對 春 秋 詮 釋 的 不 同 偏 重, 各 自 反 映 出 他 們 的 政 治 期 待, 這 也 導 致 兩 人 在 夷 夏 之 辨 的 議 題 上, 有 了 不 同 的 理 解 胡 安 國 以 文 化 作 為 夷 夏 之 辨 的 內 涵, 肯 定 用 夏 變 夷, 承 認 夷 與 夏 之 間 存 在 著 身 份 更 動 的 可 能 王 夫 之 卻 與 傳 統 春 秋 學 的 夷 夏 觀 點 截 然 不 同, 他 對 夷 夏 有 明 確 的 界 定, 將 傳 統 夷 夏 分 判 標 準, 由 文 化 與 禮 擴 大 到 地 域 與 血 緣 上, 使 他 的 夷 夏 觀 充 滿 種 族 主 義 色 彩 王 夫 之 認 為 夷 / 夏 之 民 族 與 文 化, 是 分 別 依 附 在 他 們 的 活 動 地 域 上 產 生 的 人 們 為 了 適 應 不 同 地 域 的 生 活 環 境, 便 會 產 生 不 同 的 文 化 習 慣, 所 以 王 夫 之 主 張 兩 者 之 間 各 有 其 地 域 適 性 因 此, 夷 夏 分 際 絕 不 可 亂 讀 通 鑑 論 云 : 天 下 之 大 防 二 : 中 國 夷 狄 也, 君 子 小 人 也 非 本 未 有 別, 而 先 王 強 為 之 防 也 夷 狄 之 與 華 夏, 其 地 異, 其 氣 異 矣 ; 氣 異 而 習 異, 習 異 而 所 知 所 行 蔑 不 異 焉 乃 於 其 中 亦 自 有 其 貴 賤 焉, 特 地 界 分 天 氣 殊, 而 不 可 亂, 亂 則 人 極 毀, 華 夏 之 生 民 亦 受 其 吞 噬 而 憔 悴, 防 之 於 早, 所 以 定 人 極 而 保 人 之 生, 因 乎 天 也 9 王 夫 之 將 夷 夏 間 文 化 之 別, 指 向 其 地 異, 其 氣 異, 氣 異 習 異, 因 地 域 不 同, 導 致 人 們 有 不 同 的 文 化 習 慣, 夷 夏 之 分 也 於 焉 而 生 10 這 種 以 地 域 辨 夷 夏 的 觀 念 頗 接 近 於 1960 年 代 漸 興 的 行 為 地 理 學, 行 為 地 理 學 關 注 於 環 境 對 於 人 的 決 策 與 行 動 所 產 生 的 影 響, 在 固 有 的 時 空 限 制 下, 影 響 人 們 的 行 為 與 決 策 模 式 11 但 行 為 地 理 學 學 者 認 為 環 境 與 人 類 行 為 之 間 是 互 動 的, 人 們 的 空 間 行 為 同 樣 也 可 能 改 變 環 境 結 構 12 而 王 夫 之 雖 然 已 觀 察 9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卷 十 四, 晉 哀 帝, 頁 431 10 王 夫 之 此 一 論 點 亦 見 於 讀 通 鑑 論, 卷 二, 頁 42~43, 漢 文 帝 : 天 氣 殊 而 生 質 異, 地 氣 殊 而 習 尚 異 11 R. J. Johnston 著, 唐 曉 峰 等 譯, 地 理 學 與 地 理 學 家, 北 京, 商 務 印 書 館,1999 年, 頁 182~186 12 R. J. Johnston, 地 理 學 與 地 理 學 家 敘 述 戈 列 奇 和 斯 廷 森 的 觀 點, 並 引 戈 列 奇 和 斯 廷 森 的 社 會 - 環 境 界 面 圖 示, 以 說 明 人 們 在 環 境 中 學 習 和 行 動, 而 在 行 動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199 到 環 境 地 域 對 人 類 行 為 文 化 模 式 的 影 響, 但 並 不 認 為 人 類 行 為 足 以 改 變 環 境 他 只 強 調 地 域 特 性 對 人 類 行 為 文 化 模 式 的 限 制, 因 此 他 認 為 由 地 域 而 導 致 的 夷 夏 之 別, 彼 此 界 分 不 可 亂 讀 通 鑑 論 : 天 以 洪 鈞 一 氣 生 長 萬 族, 而 地 限 之 以 其 域, 天 氣 亦 隨 之 而 變, 天 命 亦 隨 之 而 殊 中 國 之 形 如 箕, 坤 維 其 膺 也, 山 兩 分 而 兩 迤, 北 自 賀 蘭, 東 垂 於 碣 石, 南 自 岷 山, 東 垂 於 五 嶺, 而 中 為 奧 區 為 神 皋 焉 故 裔 夷 者, 如 衣 之 裔 垂 於 邊 幅, 而 因 山 阻 漠 以 自 立, 地 形 之 異, 即 天 氣 之 分 ; 為 其 性 情 之 所 便, 即 其 生 理 之 所 存 濫 而 進 宅 乎 神 皋 焉, 非 不 歆 其 美 利 也, 地 之 所 不 宜, 天 之 所 不 知, 性 之 所 不 順, 命 之 所 不 安 是 故 拓 跋 氏 遷 雒 而 敗, 完 顏 氏 遷 蔡 而 亡, 游 鱗 於 沙 渚, 嘯 狐 於 平 原, 將 安 歸 哉? 待 盡 而 已 矣 13 華 夷 因 地 域 不 同, 造 成 習 性 有 別, 故 均 是 人 也, 而 夷 夏 分 以 其 疆 14, 若 干 犯 不 屬 於 自 己 的 地 域, 則 會 性 之 所 不 順, 命 之 所 不 安 在 詮 釋 春 秋 夷 夏 論 時, 他 也 極 力 主 張 夷 夏 不 應 相 涉 王 夫 之 春 秋 世 論 指 出 : 王 者 不 治 夷 狄, 謂 夫 非 所 治 者 也 代 之 北, 粵 之 南, 海 之 東, 磧 之 西, 非 所 治 也 故 漢 之 涉 幕 北, 隋 之 越 海 東, 敝 已 以 強 求 于 外, 與 王 道 舛 而 速 禍 非 所 治 而 治 之 則 自 敝, 所 治 而 不 治 則 自 潰 15 王 夫 之 具 體 描 摹 代 粵 海 磧 之 間 的 漢 文 化 地 理 圖 式, 並 舉 漢 之 涉 幕 北 隋 之 越 海 東 為 例, 說 明 華 夷 不 應 侵 犯 彼 此 地 域 原 因 即 在 於 他 主 張 華 夷 彼 此 所 適 宜 的 地 域 文 化 特 質 不 同, 若 強 求 于 外 將 導 致 與 王 道 舛 而 速 禍, 也 就 是 他 在 讀 通 鑑 論 中 所 說 的 : 山 國 之 人, 13 14 15 時 又 改 變 了 環 境, 見 頁 214~215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卷 十 三, 晉 成 帝, 頁 415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卷 十 四, 晉 哀 帝, 頁 432 王 夫 之, 春 秋 世 論, 收 於 船 山 全 書 第 五 冊, 長 沙, 嶽 麓 書 社,1993 年, 卷 一, 頁 390

20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出 乎 山 而 窮 於 原 ; 澤 國 之 人, 離 乎 澤 而 窮 於 陸 失 所 恃 而 非 所 習, 則 如 蝸 牛 之 失 其 廬 而 死 於 蟻 16 春 秋 世 論 規 劃 出 王 夫 之 想 像 的 華 夏 地 理 但, 從 他 對 華 夏 的 地 理 設 定 來 看, 他 的 認 知 顯 然 是 以 明 朝 的 疆 域 為 基 礎 建 構 出 來 的 這 樣 的 地 理 界 定 顯 然 不 合 於 春 秋 中 的 諸 夏 與 春 秋 對 諸 夏 之 地 理 界 定 相 較, 王 夫 之 的 華 夏 呈 顯 出 歷 史 上 漢 文 化 的 疆 域 擴 張 傾 向 春 秋 時 期 以 楚 為 荊 蠻, 可 是 明 末 清 初 的 王 夫 之 已 明 確 界 定 以 代 粵 海 磧 為 漢 文 化 的 邊 緣, 不 僅 呈 顯 出 華 夏 認 同 在 地 理 上 的 擴 張, 也 反 映 出 民 族 文 化 的 地 域 歸 屬 概 念, 不 斷 流 動 與 擴 大 王 明 珂 於 華 夏 邊 緣 : 歷 史 記 憶 與 族 群 認 同 即 指 出, 華 夏 邊 緣 形 成 之 後, 隨 著 華 夏 的 擴 張, 華 夏 邊 緣 也 逐 步 向 西 向 南 擴 張 17 如 果 華 夏 文 化 與 政 權 自 春 秋 以 來, 真 按 照 王 夫 之 王 者 不 治 夷 狄 夷 夏 地 域 不 可 互 涉 的 論 點, 則 不 可 能 出 現 代 粵 海 磧 之 間 的 華 夏 疆 域 正 因 王 夫 之 的 漢 文 化 地 理 圖 式 與 春 秋 中 漢 夷 雜 處 的 歷 史 現 實 顯 然 不 同, 而 他 又 主 張 王 者 不 治 夷 狄 這 樣 一 種 文 化 地 域 性 民 族 文 化 不 宜 在 地 理 上 擴 張 的 論 點, 使 得 他 不 得 不 處 理 春 秋 之 華 夷 與 明 清 之 際 華 夷 界 域 不 同 的 矛 盾 為 了 解 決 這 樣 的 矛 盾, 他 將 夷 狄 分 為 兩 類 : 一 是 通 中 國 而 受 王 爵 的 漢 化 的 異 民 族 ; 一 則 是 不 通 中 國 不 受 王 爵 的 不 外 之 不 王 夫 之 將 春 秋 中 所 述 不 處 中 原 之 戎 狄 歸 為 第 一 類, 主 張 春 秋 所 書 戎 狄, 皆 非 塞 外 荒 遠 控 弦 食 肉 之 族 也 他 對 春 秋 之 夷 加 以 考 證 : 西 方 曰 戎 北 方 曰 狄, 禮 有 此 文 以 春 秋 考 之, 則 不 盡 然 山 戎 在 北, 犯 魯 之 戎 與 徐 近, 在 東 ; 潞 氏 之 狄, 在 西 要 此 戎 狄 皆 非 塞 外 之 虜, 秦 漢 以 下 為 中 國 患 者 史 稱 桓 公 救 燕, 遂 伐 山 戎, 16 17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卷 九, 漢 獻 帝, 頁 289 王 明 珂, 華 夏 邊 緣 : 歷 史 記 憶 與 族 群 認 同, 台 北, 允 晨 出 版 社,2001 年, 序 論 頁 14: 華 夏 邊 緣 形 成 之 後, 隨 著 華 夏 的 擴 張, 華 夏 邊 緣 也 逐 步 向 西 向 南 擴 張 華 夏 邊 緣 的 擴 張 包 括 兩 個 同 時 並 進 的 過 程 : 一 是 華 夏 重 新 定 義 誰 是 異 族, 一 是 原 來 的 非 華 夏 假 借 華 夏 祖 源 而 成 為 華 夏 又 見 第 三 部 份 華 夏 邊 緣 的 形 成 與 擴 張, 頁 188~189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01 至 於 孤 竹 要 此 戎 狄 皆 受 子 爵 於 王 廷, 以 時 享 貢, 曰 戎 曰 狄, 其 族 種 之 舊 號, 不 必 定 以 西 為 戎 北 為 狄 也 狄 而 繫 之 曰 北, 乃 極 北 塞 外 之 狄, 周 為 獯 鬻, 漢 為 匈 奴, 不 通 中 國 不 受 王 爵 者 也 三 代 有 附 塞 而 居, 控 御 塞 外 彊 悍 之 戎 狄, 故 中 國 不 守 邊 而 自 固, 所 謂 天 子 有 道, 守 在 四 夷 也 18 他 將 春 秋 裡 中 原 夷 夏 雜 處, 詮 釋 為 雜 處 中 原 之 夷 已 歸 附 漢 文 化 且 漸 居 內 地 19, 與 不 受 王 爵 的 塞 外 彊 悍 之 戎 狄 不 同, 並 在 春 秋 稗 疏 裡, 以 諸 侯 會 盟 之 戎 為 處 中 原 承 王 教 之 徐 戎 20, 非 代 之 北, 粵 之 南, 海 之 東, 磧 之 西 等 非 王 者 之 所 治 的 夷 狄 王 夫 之 強 調 春 秋 之 夷 狄 與 明 末 清 初 的 不 外 之 不 有 別 春 秋 之 夷 狄 受 子 爵 於 王 廷, 以 時 享 貢, 特 阻 險 弄 兵, 不 純 乎 臣 僕, 歸 附 於 漢 民 族 除 此 之 外, 他 對 春 秋 所 書 之 夷 狄 的 活 動 地 域, 也 有 明 確 界 定, 並 在 春 秋 稗 疏 中 著 力 考 證 春 秋 地 理 中 戎 楚 狄 之 相 關 地 理 據 四 庫 全 書 簡 明 目 錄 評 述, 春 秋 稗 疏 所 論 春 秋 書 法 及 名 物 典 制 之 類 僅 十 之 一, 攷 正 地 理 者 居 十 之 九 21, 與 其 他 春 秋 學 考 證 論 著 探 討 名 物 典 章 書 法 等 不 同 春 秋 稗 疏 集 中 於 探 討 春 秋 地 理 特 別 是 夷 夏 地 理, 應 是 有 意 識 地 藉 著 考 證 與 疏 釋 春 秋 名 物, 以 傳 達 其 夷 夏 立 場, 並 論 證 他 對 代 之 南, 粵 之 北, 海 之 西, 磧 之 東 的 華 夏 文 化 疆 域 觀 點 他 在 春 秋 稗 疏 戎 楚 山 戎 狄 敗 狄 于 箕 茅 戎 諸 條 中, 力 證 春 秋 之 戎 狄 荊 楚 皆 為 接 受 漢 文 化 與 王 教 者 春 秋 家 說 也 指 出 楚 雖 犯 夏, 然 楚 亦 元 德 之 裔 而 周 之 封 也 22, 透 過 為 楚 建 構 一 個 漢 族 祖 源, 強 調 楚 受 周 之 封, 論 證 楚 與 華 夏 之 間 的 聯 繫 18 19 20 21 22 王 夫 之, 春 秋 稗 疏, 收 於 船 山 全 書 第 五 冊, 長 沙, 嶽 麓 書 社,1993 年, 卷 上, 山 戎 狄 條, 頁 41 見 王 夫 之, 春 秋 稗 疏, 卷 上, 戎 條, 頁 21 見 王 夫 之, 春 秋 稗 疏, 卷 上, 戎 條, 頁 21 見 船 山 全 書 第 五 冊, 頁 95, 春 秋 稗 疏 後 所 錄 四 庫 全 書 簡 明 目 錄. 春 秋 稗 疏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收 於 船 山 全 書 第 五 冊, 長 沙, 嶽 麓 書 社,1993 年, 頁 158, 卷 上, 僖 公

20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中 的 地 理 考 證, 事 實 上 是 他 政 治 與 民 族 立 場 的 展 現, 藉 由 疏 釋 春 秋 夷 夏 地 理, 來 重 新 確 立 他 所 摹 畫 的 符 合 於 他 對 漢 文 化 圈 代 粵 海 磧 之 地 理 想 像 這 樣 一 種 詮 釋 春 秋 夷 夏 地 理 的 方 式, 在 清 代 的 春 秋 學 裡 獨 樹 一 幟, 也 與 他 同 時 期 的 顧 炎 武 對 春 秋 之 詮 釋 頗 為 不 同 他 在 春 秋 裡 對 戎 狄 提 出 的 考 證, 十 分 主 觀 且 極 具 民 族 主 義 色 彩, 帶 有 排 斥 不 外 之 不 的 排 滿 政 治 暗 示, 也 使 他 的 部 份 考 證 與 詮 釋 成 為 對 春 秋 經 文 的 一 種 扭 曲, 因 此 曾 引 起 紀 昀 的 駁 斥 紀 昀 在 四 庫 提 要 中 便 批 判 春 秋 稗 疏 以 徐 戎 為 春 秋 之 戎 : 其 論 春 秋 書 戎, 皆 指 徐 戎 似 乎 近 理, 然 戎 與 諸 國 錯 處, 實 非 一 種, 觀 經 書 追 戎 濟 西, 則 去 曹 近 而 去 徐 遠 至 於 凡 伯 聘 魯 歸 周, 而 戎 伐 之 於 楚 丘, 則 凡 伯 不 涉 徐 方, 徐 戎 亦 斷 難 越 國, 安 得 謂 曹 衛 之 間 戎 不 雜 居? 如 此 之 類, 固 未 免 失 之 臆 斷 23 誠 如 紀 昀 所 說, 春 秋 稗 疏 中 的 地 理 考 證 有 許 多 臆 斷 但 也 正 是 在 這 種 臆 斷 裡, 反 映 出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他 力 斥 范 曄 杜 預 等 傳 統 春 秋 學 觀 點, 將 春 秋 諸 國 與 之 會 盟 的 夷 狄 與 不 外 極 北 之 不 區 隔 開 來 這 或 許 與 他 在 春 秋 稗 疏 裡 強 調 地 域 政 權 的 合 理 性 主 張 以 代 粵 海 磧 作 為 華 夏 邊 界 強 調 代 之 北 非 所 治, 彼 此 不 強 求 於 外 有 關 由 此 看 來, 王 夫 之 詮 釋 春 秋 的 目 的, 不 僅 是 單 純 解 經, 而 是 在 面 對 異 族 入 主 中 原 之 下, 藉 由 詮 釋 春 秋 攘 夷 論 述, 抒 發 民 族 情 緒, 並 為 當 時 排 滿 等 政 治 活 動, 尋 繹 一 個 經 典 文 本 的 論 據, 以 證 成 漢 人 推 翻 清 政 權 的 合 理 性 正 因 清 初 的 歷 史 現 實 影 響 了 遺 民 士 人 的 詮 釋 角 度, 形 成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裡 攘 夷 凌 越 了 尊 王, 成 為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的 側 重 的 面 相 ( 三 ) 血 緣 與 種 族 上 的 夷 夏 之 判 Mike Crang 文 化 地 理 學 指 出, 國 族 性 (nationality) 不 只 是 個 政 23 見 船 山 全 書 第 五 冊, 頁 94, 春 秋 稗 疏 後 所 錄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提 要. 春 秋 稗 疏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03 治 - 法 律 地 位, 也 涉 及 我 們 相 信 自 身 所 擁 有 的 社 會 特 徵, 我 們 與 同 胞 共 有 的 特 質, 在 許 多 情 況 下, 文 化 認 同 都 被 視 為 固 定 的 客 體, 一 代 傳 諸 一 代, 也 具 有 領 域 特 性, 該 文 化 的 空 間 充 滿 了 族 群 或 國 族 觀 念 - 形 成 了 血 與 土 之 間 的 強 大 結 合 24 王 夫 之 的 民 族 觀 與 文 化 認 同 恰 好 反 應 了 這 種 思 考 模 式 他 的 民 族 觀 建 構 在 血 緣 與 領 域 概 念 上, 並 將 血 緣 領 域 與 民 族 等 概 念 相 互 聯 結, 以 這 種 具 有 強 烈 種 族 主 義 色 彩 的 觀 點 來 探 討 春 秋 中 的 夷 夏 之 別 他 不 僅 透 過 考 證 來 重 構 春 秋 中 的 夷 夏 地 理 版 圖, 以 勾 勒 出 一 個 符 合 他 認 同 的 漢 文 化 地 理 圈, 也 指 出 夷 夏 之 別 並 不 僅 在 於 地 域, 也 在 血 緣 傳 統 春 秋 學 傾 向 於 以 文 化 分 辨 夷 夏, 但 王 夫 之 認 為 夷 夏 分 屬 不 同 的 地 域 且 有 不 同 的 血 緣, 夷 狄 對 漢 而 言, 是 非 我 族 類 春 秋 家 說 指 出 非 我 類 者, 不 入 我 倫 25 而 春 秋 家 說 論 衛 人 侵 狄 以 盟 狄 時, 亦 云 : 衛 人 侵 狄, 因 以 盟 狄 乘 人 之 亂, 師 臨 其 境, 脅 以 與 講, 諼 謀 也 ; 諼 謀 而 許 之, 狄 之 於 我, 非 類 也, 而 又 被 其 毒 幾 亡, 若 此 者 而 弗 諼 之, 是 宋 襄 公 之 於 楚 矣 26 狄 之 於 我, 非 類 也, 正 因 夷 非 我 族 類, 所 以 道 德 與 倫 理 等 文 化 秩 序 也 不 相 同 黃 書. 後 序 云 : 民 之 初 生, 自 紀 其 群, 遠 其 害 沴, 擯 其, 統 建 維 君 道 德 與 倫 理 秩 序 的 建 立, 都 是 針 對 自 我 族 群 的 血 緣 生 理 條 件 地 域 環 境 等 等 特 性 而 設 置 的, 因 此 仁 以 自 愛 其 類, 義 以 自 制 其 倫, 強 幹 自 輔, 所 以 凝 黃 中 之 絪 縕 也 27 道 德 倫 理 用 於 自 愛 其 類 自 制 其 倫, 夷 狄 既 不 同 於 我 族, 彼 此 有 不 同 的 文 化 秩 序, 因 此 漢 夷 間 不 必 以 華 夏 道 德 價 值 對 待 如 春 秋 家 說 評 晉 文 譎 楚 : 24 Mike Crang 著, 王 志 弘 余 佳 玲 方 淑 惠 譯, 文 化 地 理 學 Cultural Geography, 台 北, 巨 流 圖 書 公 司,2003 年, 頁 214 25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卷 中, 頁 228, 宣 公 26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卷 上, 頁 190, 僖 公 27 王 夫 之, 黃 書, 收 於 船 山 全 書 第 十 二 冊, 長 沙, 嶽 麓 書 社,1992 年, 頁 538, 後 序

20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晉 文 之 譎 楚, 以 收 一 戰 之 功, 可 無 咎 也 中 國 之 於 夷 狄, 殲 之 而 不 為 不 仁, 奪 之 而 不 為 不 義, 紿 之 而 不 為 不 信 非 我 類 也, 不 入 我 倫 攜 曹 衛, 激 得 臣, 取 必 一 勝 以 免 天 下 於 夷, 又 何 病 焉! 28 譎 而 勝 楚, 這 樣 的 策 略 顯 然 有 違 於 華 夏 的 道 德 倫 理 標 準 但 王 夫 之 卻 認 為 非 我 類 者, 不 入 我 倫, 因 此 晉 文 公 之 譎 是 可 無 咎 的 王 夫 之 將 異 民 族 他 者 化, 並 極 端 地 認 為 殲 之 而 不 為 不 仁, 奪 之 而 不 為 不 義, 紿 之 而 不 為 不 信 這 種 面 對 夷 狄 不 需 以 華 夏 道 德 價 值 對 待 的 極 端 看 法, 貫 徹 在 他 的 春 秋 學 中 他 以 血 緣 作 為 民 族 的 判 準, 夷 夏 血 緣 不 同, 彼 此 文 化 秩 序 利 益 關 係 不 同, 非 我 族 類, 其 心 必 異 因 此 只 要 取 必 一 勝 以 免 天 下 於 夷, 任 何 不 符 合 華 夏 倫 理 價 值 觀 的 手 段 都 是 合 理 而 可 接 受 的 由 於 民 族 利 益 遠 在 倫 理 觀 之 上, 而 夷 夏 對 何 謂 道 德 價 值 本 來 就 有 著 不 同 的 認 定, 因 此 王 夫 之 認 為 漢 民 族 對 待 異 民 族 時, 沒 有 堅 守 倫 理 規 範 的 必 要 ( 四 ) 文 化 上 之 夷 夏 : 王 夫 之 的 國 族 認 同 與 夷 夏 觀 傳 統 春 秋 學 以 文 化 為 夷 夏 的 判 準, 以 禮 儀 服 式 名 物 典 章 制 度 來 作 為 夷 夏 分 界 如 僖 公 二 十 二 年 左 傳 : 初, 平 王 之 東 遷 也, 辛 有 適 伊 川, 見 被 髮 而 祭 於 野 者, 曰 : 不 及 百 年, 此 其 戎 乎! 其 禮 先 亡 矣 杜 預 集 解 云 : 被 髮 而 祭, 有 象 夷 狄 29 胡 氏 春 秋 傳. 大 綱 亦 引 二 程 : 春 秋 之 法 極 謹 嚴, 中 國 而 用 夷 禮 則 夷 之 傳 統 春 秋 學 多 以 夷 夏 之 別 在 於 禮 王 夫 之 雖 以 血 緣 地 域 論 夷 夏, 但 他 也 繼 承 了 傳 統 春 秋 詮 釋 學 中 以 文 化 別 夷 夏 的 論 調, 認 為 文 化 與 禮 也 是 夷 夏 分 際 之 一 春 秋 家 說 : 28 29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卷 上, 頁 174~175, 僖 公 孔 穎 達, 春 秋 左 傳 正 義, 收 於 十 三 經 注 疏, 嘉 慶 二 十 年 阮 元 刊 本, 台 北, 藝 文 印 書 館,1981 年, 頁 247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05 立 人 之 道, 仁 智 而 已 仁 顯 乎 禮, 智 貞 乎 義 夷 狄 之 仁, 視 禽 廣 大 矣 ; 夷 狄 之 智, 視 禽 通 明 矣 亦 唯 不 義 無 禮, 無 以 愈 於 禽 也, 斯 以 為 狄 道 雖 然, 義 以 貞 智, 智 以 立 事 ; 事 以 備 功, 功 以 免 敗 是 故 狄 之 免 於 敗 也, 必 有 功 矣 功 必 因 智, 智 之 俶 叛 於 義, 則 亦 以 則 敗 而 則 功, 其 功 免 於 敗, 則 其 義 則 則 則 則 之 也 若 夫 則 然 之 仁, 不 準 諸 禮, 而 亦 有 以 動 愚 賤 故 狄 雖 假 義, 終 必 棄 禮, 棄 禮 以 為 功, 是 之 謂 狄 30 他 認 為 夷 狄 有 仁 與 智, 視 禽 廣 大 矣 視 禽 通 明 矣 但, 夷 狄 仁 智 雖 遠 勝 於 禽 獸, 卻 因 不 義 無 禮 而 無 以 愈 於 禽 也, 仍 不 免 於 為 夷 狄 春 秋 家 說 : 春 秋 之 狄, 荊 吳 徐 越 杞 莒 者, 惟 其 亡 禮 也 僭 王, 盜 行 也 亡 禮, 盜 行 也 有 狄 之 道, 則 必 有 盜 之 行, 狄 故 盜 也 則 然 之 仁 足 以 聚 人, 則 然 之 智 足 以 立 事, 事 立 人 聚, 抑 或 因 則 然 之 義 以 輔 其 智, 免 乎 桀 紂 幽 厲 之 敗, 遂 進 而 爭 虞 夏 商 周 之 功, 自 信 以 王, 因 自 王 焉 若 夫 夏 之 時, 殷 之 輅, 周 之 冕, 虞 之 韶, 且 惟 恐 不 利 其 則 然 之 仁 智 而 決 去 之, 斯 狄 之 所 以 為 狄, 而 春 秋 之 狄 之 以 不 疑 也 荊 吳 徐 越 之 僭, 非 直 盜 也, 狄 也, 禮 亡 故 也 禮 者, 人 之 所 獨 安, 禽 之 所 必 昧, 狄 之 所 必 不 知, 而 欲 去 之 藉 其 知 禮, 而 狄 可 進 矣 故 春 秋 有 時 進 荊 吳, 而 僭 王 之 罪 且 姑 置 之 嗚 呼, 禮 亦 重 矣! 禮 之 蔑 也, 禍 成 於 狄, 則 欲 捄 狄 禍 者, 莫 禮 急 也 功 能 驅 狄, 而 道 不 足 以 弘 禮, 其 驅 之 也 必 復 31 王 夫 之 認 為 春 秋 夷 狄 之 所 以 為 夷 狄, 除 了 血 緣 與 地 域 因 素 外, 還 在 於 亡 禮 與 僭 王 他 以 禮 作 為 夷 夏 之 間 之 大 別 : 禮 者, 人 之 所 獨 安, 禽 之 所 必 昧, 狄 之 所 必 不 知, 而 欲 去 之 因 此, 吳 楚 30 31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卷 上, 莊 公, 頁 145~146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卷 上, 莊 公, 頁 145~146

20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僭 號, 杞 淪 夷, 情 異 而 罪 同, 春 秋 兩 狄 之, 其 科 一 也 32 吳 楚 為 夷 狄 而 僭 號, 杞 雖 為 諸 夏 而 亡 禮, 背 離 華 夏 的 文 化 制 度, 因 此 春 秋 兩 狄 之 但 他 也 提 到 夷 狄 若 能 接 受 華 夏 的 名 物 典 章 禮 儀 制 度 認 同 漢 文 化, 則 藉 其 知 禮, 而 狄 可 進 矣, 因 此 春 秋 中 有 時 進 荊 吳, 而 僭 王 之 罪 且 姑 置 之 在 此 處 顯 然 認 為 春 秋 中 的 夷 狄, 可 透 過 知 禮 接 受 漢 文 化 的 典 章 制 度 而 被 華 夏 所 認 同, 並 更 動 夷 之 民 族 身 份 禮 是 由 名 物 典 章 倫 理 等 雜 糅 而 成 的 一 種 行 為 價 值 規 範, 仁 義 等 倫 理 也 屬 於 廣 義 的 禮 的 範 圍 在 王 夫 之 針 對 血 緣 論 夷 夏 時, 強 調 仁 以 自 愛 其 類, 義 以 自 制 其 倫, 強 幹 自 輔, 主 張 仁 義 等 價 值 規 範 僅 適 用 於 自 身 而 非 他 者, 各 種 族 有 不 同 的 倫 理 規 範, 不 適 用 於 其 他 民 族, 民 族 身 份 也 不 可 能 因 為 文 化 行 為 而 扭 轉 ; 但 在 此 處 他 又 強 調 藉 其 知 禮, 而 狄 可 進 矣, 顯 然 又 認 為 夷 狄 可 以 透 過 漢 化 而 轉 變 其 民 族 身 份 兩 處 的 夷 夏 觀 顯 然 有 所 矛 盾 這 樣 的 矛 盾, 應 是 由 春 秋 文 本 的 限 制 所 導 致 春 秋 文 本 肯 定 夷 狄 進 於 中 國 則 中 國 之, 異 民 族 可 以 藉 著 漢 化 而 被 華 夏 文 化 所 認 同, 春 秋 家 說 既 是 一 部 詮 釋 性 質 的 著 作, 必 然 在 某 些 論 點 上 會 受 到 春 秋 文 本 所 制 約 由 於 清 初 特 殊 的 歷 史 背 景, 春 秋 一 方 面 成 了 遺 民 承 載 民 族 想 像 的 共 同 載 體, 藉 著 詮 釋 春 秋 中 的 夷 夏 觀 點 而 尋 繹 民 族 意 識 的 經 典 根 據, 並 從 而 重 構 強 化 民 族 想 像, 但 另 一 方 面, 遺 民 固 然 利 用 春 秋 以 演 繹 自 己 的 民 族 認 同, 在 詮 釋 過 程 中, 卻 也 不 得 不 受 春 秋 文 本 對 夷 夏 定 義 的 制 約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對 夷 夏 民 族 身 份 是 否 可 相 互 轉 換 的 矛 盾, 應 是 在 這 樣 的 背 景 下 產 生 的 春 秋 家 說 藉 其 知 禮, 而 狄 可 進 矣 的 論 調, 應 只 是 重 現 春 秋 的 論 點, 但 這 應 不 是 詮 釋 者 自 己 所 認 同 的 觀 點 為 了 辨 別 王 夫 之 是 否 確 實 肯 定 夷 狄 可 透 過 禮 與 漢 化 而 變 更 其 民 族 身 份, 我 們 宜 從 王 夫 之 其 他 著 作 中 對 類 似 事 件 的 評 述 來 觀 察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在 論 及 北 魏 孝 文 帝 之 漢 化 時 呈 顯 出 強 烈 的 否 定 態 度, 他 反 對 的 原 因 固 然 在 於 欲 遷 雒 陽, 而 以 伐 齊 為 辭, 當 時 亦 孰 不 知 其 偽 以 尉 元 為 三 老, 游 明 根 為 五 更, 豈 不 32 王 夫 之, 春 秋 家 說, 卷 上, 僖 公, 頁 171: 狂 以 動 於 惡, 憊 以 棄 夫 善, 皆 君 子 之 所 絕 故 吳 楚 僭 號, 杞 淪 夷, 情 異 而 罪 同, 春 秋 兩 狄 之, 其 科 一 也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07 辱 名 教 而 羞 當 世 之 士, 但 真 正 的 原 因 仍 在 於 拓 拔 宏 索 不 這 一 民 族 身 份 上 33 因 此, 拓 拔 宏 雖 有 種 種 漢 化 政 策, 卻 被 王 夫 之 視 為 偽 政 沐 猴 之 冠 優 俳 之 戲 由 此 看 來, 他 仍 是 認 為 民 族 身 份 是 無 法 透 過 漢 化 這 類 文 化 認 同 的 舉 措 而 扭 轉 王 夫 之 所 認 定 的 夷 夏, 係 以 血 緣 地 域 作 為 主 要 的 民 族 分 野, 制 度 文 化 只 是 附 著 在 以 血 緣 地 域 構 成 的 民 族 的 產 物 知 禮 和 文 明 化 的 過 程 與 扭 轉 其 民 族 身 份 無 關, 夷 夏 間 固 然 在 禮 義 名 物 等 文 化 制 度 上 有 所 別 異, 但 夷 / 夏 真 正 的 區 別 在 於 地 域 與 血 緣 這 種 鮮 明 的 種 族 主 義 民 族 觀, 貫 徹 在 他 的 春 秋 學 裡 他 透 過 詮 釋 經 典 來 申 述 自 己 的 夷 夏 觀, 同 時 也 為 自 己 排 滿 的 漢 民 族 意 識 與 政 治 傾 向, 尋 繹 嚴 夷 夏 之 防 的 論 據 他 的 春 秋 學 與 其 說 是 單 純 的 經 典 詮 釋, 毋 寧 說 是 他 個 人 政 治 立 場 與 民 族 立 場 的 演 繹, 透 過 對 春 秋 的 詮 釋, 為 他 極 端 的 種 族 主 義 式 的 夷 夏 論 述, 尋 繹 一 個 儒 學 經 典 的 文 本 論 據 二 顧 炎 武 政 治 認 同 之 轉 變 及 其 春 秋 學 中 的 夷 夏 論 述 入 清 後, 王 夫 之 消 極 避 世, 未 與 清 政 權 互 動, 因 此 夷 夏 觀 在 入 關 前 後 沒 有 太 大 的 轉 變 但, 多 數 遺 民 士 人 在 入 清 後, 依 舊 活 躍, 並 與 滿 洲 大 臣 及 貳 臣 們 有 頻 繁 的 接 觸, 如 顧 炎 武 黃 宗 羲 等 人, 他 們 的 夷 夏 觀 民 族 認 同 與 政 治 認 同 在 順 治 至 康 熙 間, 是 否 發 生 變 化, 就 十 分 值 得 玩 味 夷 / 夏 我 族 / 非 我 族 類 的 判 別 屬 於 民 族 認 同 的 範 疇, 但 政 治 認 同 並 不 等 於 民 族 認 同 南 北 朝 許 多 往 來 於 南 北 兩 地 的 漢 人 士 族, 如 崔 氏 顏 氏, 他 們 承 認 自 己 的 漢 人 身 份 也 意 識 到 胡 漢 有 別, 卻 不 因 自 33 王 夫 之, 讀 通 鑑 論 上 冊, 卷 16, 頁 545~546: 拓 拔 宏 之 偽 也, 儒 者 之 恥 也 欲 遷 雒 陽, 而 以 伐 齊 為 辭, 當 時 亦 孰 不 知 其 偽 者 作 明 堂, 正 祀 典 禁 胡 服 胡 語, 親 祠 闕 里, 求 遺 書 凡 此 者, 典 謨 之 所 不 道, 孔 孟 之 所 不 言, 立 學 終 喪 之 外, 皆 漢 儒 依 託 附 會, 捨 本 逐 末, 雜 讖 緯 巫 覡 之 言, 塗 飭 耳 目 是 為 拓 拔 宏 所 行 之 王 道 而 已 尉 元 為 三 老, 游 明 根 為 五 更, 豈 不 辱 名 教 而 羞 當 世 之 士 哉? 視 宏 之 所 為, 沐 猴 之 冠 優 俳 之 戲 而 已 矣 備 紀 宏 之 偽 政 於 史 策, 所 以 示 無 本 而 效 漢 儒 附 託 之 文 具, 則 亦 索 不 欺 人 之 術 也, 可 以 鑒 矣

20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己 的 胡 / 漢 民 族 認 同 而 影 響 他 們 的 政 治 認 同 34 然 而, 清 初 部 份 遺 民 無 法 如 北 朝 士 人 般 將 政 治 認 同 與 民 族 認 同 作 鮮 明 切 割, 如 王 夫 之 便 抱 持 民 族 與 國 家 結 合 的 論 調, 認 為 代 粵 海 磧 間 是 漢 民 族 的 活 動 區 域, 政 治 上 也 應 歸 漢 人 統 治 這 種 民 族 與 政 治 結 合 的 意 識 型 態, 固 然 是 清 初 部 份 遺 民 的 政 治 與 民 族 觀 點, 但 並 非 所 有 的 清 初 遺 民 皆 如 此 滿 洲 入 關 後, 多 數 遺 民 歷 經 幾 次 重 大 政 治 變 難, 在 清 廷 施 以 籠 絡 高 壓 的 政 策 下, 他 們 的 政 治 認 同 漸 漸 游 移, 甚 至 轉 變 據 王 夫 之 搔 首 問 所 記, 明 末 清 兵 入 關 雖 掀 起 一 波 殉 國 風 潮, 但 都 集 中 在 甲 申 乙 酉 兩 次 大 變 時 : 甲 申 乙 酉 二 大 變 殉 國 者, 明 季 遺 聞 十 得 其 八 九 粵 東 初 陷, 則 陳 宗 伯 子 壯 張 太 史 家 玉 為 烈 其 再 陷 也, 文 臣 無 一 死 者 35 甲 申 乙 酉 後, 殉 國 之 人 迅 速 減 少, 多 數 在 國 變 中 選 擇 苟 活 的 遺 民, 逐 漸 意 識 到 清 政 權 統 治 中 原 已 成 定 局, 也 漸 漸 接 受 了 這 樣 的 現 實 另 外, 在 清 政 權 運 用 懷 柔 高 壓 手 法 攏 絡 或 威 逼 下, 多 數 士 人 也 逐 漸 放 棄 原 有 的 政 治 堅 持, 甚 至 改 變 他 們 的 政 治 認 同 如 顧 炎 武 黃 宗 羲, 在 清 入 關 之 初 積 極 反 抗, 卻 在 清 室 的 薙 髮 興 文 教 博 學 鴻 儒 等 政 策 下, 與 降 清 之 臣 交 遊, 漸 漸 認 同 肯 定 了 清 政 權 但 誠 如 前 文 一 再 強 調 的, 政 治 認 同 的 概 念 並 不 等 於 民 族 認 同 顧 黃 兩 人 政 治 認 同 的 轉 變, 是 否 影 響 了 他 們 的 民 族 認 同? 又 如 何 影 響 他 們 對 春 秋 夷 夏 觀 之 詮 釋? 這 是 值 得 探 討 的 因 此, 以 下 將 探 討 顧 炎 武 入 清 後 政 治 認 同 之 變 化, 來 分 析 這 種 轉 變 對 他 的 春 秋 學 夷 夏 觀 詮 釋 造 成 什 麼 樣 的 影 響 34 35 關 於 南 北 朝 時 期, 漢 人 士 族 之 政 治 認 同, 參 考 關 海 不, 漢 士 族 與 關 關 氏 政 權, 內 蒙 古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第 30 卷 4 期,2001 年 8 月 又 見 崔 世 平, 崔 芬 墓 誌 與 南 北 爭 戰 下 的 青 州 崔 氏, 南 京 曉 庄 學 院 學 報, 第 21 卷 1 期,2005 年 1 月 王 夫 之, 搔 首 問, 收 於 船 山 全 書 第 十 二 冊, 長 沙, 嶽 麓 書 社,1992 年, 頁 627~628: 甲 申 乙 酉 二 大 變 殉 國 者, 明 季 遺 聞 十 得 其 八 九 粵 東 初 陷, 則 陳 宗 伯 子 壯 張 太 史 家 玉 為 烈 其 再 陷 也, 文 臣 無 一 死 者 唯 南 陽 侯 關 元 胤 粵 西 則 瞿 張 二 公 外, 朱 總 戎 旻 如, 皆 衣 冠 端 坐 以 持 刃 滇 南 之 慘 死 於 緬 甸 者, 皆 為 緬 夷 誘 殺 耳, 唯 黔 國 公 沐 天 波 力 戰 而 死 黔 中 大 帥 皮 熊, 初 姓 羅, 名 聯 芳, 與 韓 王 固 守 水 西, 水 西 破, 被 執 誘 之 令 降, 熊 十 日 不 食 有 見 之 者, 端 坐 高 談 古 今 成 敗 綱 常 大 義, 五 六 日 尚 聲 出 金 石, 十 日 死 僅 此 二 公 而 已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09 ( 一 ) 顧 炎 武 政 治 認 同 之 轉 變 1. 清 入 關 初 期 顧 炎 武 之 夷 夏 觀 及 其 政 治 心 態 順 治 二 年 (1645) 清 軍 攻 破 南 京, 引 起 殉 國 潮 36, 顧 炎 武 嗣 母 王 氏 於 此 時 絕 糧 而 終, 遺 命 三 十 三 歲 的 顧 炎 武 讀 書 隱 居, 毋 仕 二 姓 37 這 個 事 件 對 他 影 響 甚 鉅 面 對 明 朝 覆 亡 及 嗣 母 遺 命, 他 在 清 入 關 前 後 之 詩 文 作 品, 多 反 映 對 清 政 權 異 族 統 治 的 不 滿, 詩 中 也 屢 屢 引 述 春 秋 尊 王 攘 夷 思 想, 以 寄 寓 他 抗 清 復 明 的 政 治 期 待 如 順 治 元 年 (1644) 感 事 詩 38 : 縞 素 稱 先 帝, 春 秋 大 復 讎 告 天 傳 玉 冊, 哭 廟 見 諸 侯 詔 令 屯 雷 動, 恩 波 解 澤 流 須 知 六 軍 出, 一 掃 定 神 州 39 這 一 時 期 他 的 政 治 認 同 鑲 嵌 在 攘 夷 尊 夏 的 民 族 認 同 裡, 政 治 認 同 與 民 族 認 同 是 一 致 的 順 治 初 年, 顧 氏 此 類 詩 作 甚 多, 如 順 治 二 年 (1645) 40 京 口 即 事 41 及 聞 詔 詩 42 43 而 作 於 順 治 六 年 1649 己 丑 正 月 的 元 日 ( 已 下 屠 維 赤 奮 若 ), 更 是 鮮 明 的 表 達 他 堅 守 夷 夏 之 防 的 立 場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王 夫 之, 搔 首 問, 頁 627~628 顧 炎 武, 亭 林 餘 集, 收 於 顧 亭 林 詩 文 集, 台 北, 漢 京 文 化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先 妣 王 碩 人 行 狀, 頁 165: 又 一 年 ( 即 順 治 二 年,1645), 而 兵 入 南 京 而 七 月 乙 卯, 崑 山 陷, 癸 亥, 常 熟 陷 吾 母 聞 之, 遂 不 食, 絕 粒 者 十 有 五 日, 至 己 卯 晦 而 吾 母 卒 八 月 庚 辰 朔 大 斂, 又 明 日 而 兵 至 矣 嗚 呼 痛 哉! 遺 言 曰 : 我 雖 婦 人, 身 受 國 恩, 與 國 俱 亡, 義 也 汝 無 為 異 國 臣 子, 無 負 世 世 國 恩, 無 忘 先 祖 遺 訓, 則 吾 可 以 瞑 於 地 下 又, 亭 林 文 集, 卷 之 三, 與 史 館 諸 君 書 亦 云 : 乙 酉 之 夏, 先 妣 時 年 六 十, 避 兵 於 嘗 熟 縣 之 語 濂 涇, 謂 不 孝 曰 : 我 雖 婦 人, 身 受 國 恩, 義 不 可 辱 及 聞 兩 京 皆 破, 絕 粒 不 食, 以 七 月 三 十 卒 於 寓 室 之 內 寢, 遺 命 炎 武 讀 書 隱 居, 無 仕 二 姓 迄 今 三 十 五 年, 每 一 念 及, 不 知 涕 泣 之 沾 襟 也 據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蘇 州, 蘇 州 大 學 出 版 社,1998 年, 頁 68 之 考 證, 此 詩 作 於 順 治 元 年 (1644), 清 軍 入 關 之 際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頁 260, 感 事 ( 七 首 之 二 ) 據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之 考 證, 此 詩 作 於 順 治 二 年 (1645), 清 軍 入 關 之 際 見 頁 72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頁 262, 京 口 即 事 ( 二 首 之 二 ): 大 將 臨 江 日, 匈 奴 出 不 時 兩 河 通 詔 旨, 三 輔 急 王 師 轉 戰 收 銅 馬, 還 兵 飲 月 支 從 軍 無 限 樂, 早 賦 仲 宣 詩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頁 267, 聞 詔 : 聞 道 今 天 子, 中 興 自 福 州 二 京 皆 望 幸, 四 海 願 同 仇 滅 不 須 名 將, 尊 王 仗 列 侯 殊 方 傳 尺 一, 不 覺 淚 頻 流 據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之 考 證, 此 詩 作 於 順 治 六 年 (1649), 清 軍 入 關 之 際 見 頁 133

21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一 身 不 自 拔, 竟 爾 墮 胡 塵 旦 起 肅 衣 冠, 如 見 天 顏 親 ; 天 顏 不 可 見, 臣 意 無 由 申 伏 念 五 年 來, 王 塗 正 崩 淪 東 夷 擾 天 紀, 反 以 晦 為 元 ; 我 今 一 正 之, 乃 見 天 王 春 正 朔 雖 未 同, 變 夷 有 一 人 天 造 不 假 夷, 夷 行 亂 三 辰 ; 人 時 不 授 夷, 夷 德 違 兆 民 留 此 三 始 朝, 歸 我 中 華 君 願 言 御 六 師, 南 郊 答 天 意, 九 廟 恭 明 禋 大 雅 歌 文 王, 舊 邦 命 已 新 小 臣 亦 何 思? 思 我 皇 祖 仁 卜 年 尚 未 逾, 眷 言 待 曾 孫 44 據 王 蘧 常 解 題 : 此 元 日 謂 明 永 曆 三 年 正 月 朔 辛 酉, 清 則 依 新 曆, 以 前 一 日 庚 申 為 順 治 六 年 元 旦 45 是 顧 炎 武 批 判 清 室 定 正 朔 之 作 正 朔,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有 政 治 正 統 象 徵 的 意 涵, 此 詩 以 東 夷 擾 天 紀 我 今 一 正 之 強 調 東 夷 所 定 之 正 朔 非 正 統, 對 清 室 改 正 朔 之 舉 嚴 加 批 判, 認 為 天 造 不 假 夷, 夷 行 亂 三 辰 ; 人 時 不 授 夷, 夷 德 違 兆 民 以 滿 洲 東 夷 之 正 朔 非 中 華 之 正 朔, 表 達 他 對 異 民 族 政 權 統 治 漢 人 的 不 滿 同 時, 他 也 透 過 遵 南 明 永 曆 年 號 的 方 式, 肯 定 南 明 永 曆 政 權 的 正 統 性, 表 達 他 對 南 明 政 權 的 忠 誠 與 認 同 此 一 時 期 顧 炎 武 積 極 抗 清 46, 所 作 抗 清 復 明 尊 王 攘 夷 詩 文 甚 多, 如 延 平 使 至 海 上 ( 四 首 之 三 ) 秋 山 千 里 等 他 認 為 夷 夏 之 防 必 須 堅 守, 並 肯 定 象 徵 華 夏 正 統 之 南 明 政 權, 將 清 朝 視 為 東 夷, 對 降 清 貳 臣 的 態 度 也 十 分 強 硬 順 治 四 年 (1647) 淄 川 行 詩 中, 便 嚴 厲 批 判 當 時 的 降 清 貳 臣 孫 之 獬 : 張 伯 松, 巧 為 奏, 大 纛 高 牙 擁 前 後 罷 將 印, 歸 里 中, 東 國 有 兵 鼓 逢 逢 鼓 逢 逢, 旗 獵 獵, 淄 川 城 下 圍 三 匝 圍 三 匝, 開 城 門, 取 汝 一 頭 謝 元 元 47 44 45 46 47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頁 287~288 王 蘧 常, 顧 詩 匯 注, 轉 引 自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頁 133 顧 炎 武, 亭 林 餘 集, 常 孰 陳 君 墓 誌 銘, 頁 161: 無 何, 城 破, 余 母 不 食 以 終 余 始 出 入 戎 行, 猶 從 君 寓 居 水 濱 又, 其 抗 清 活 動 可 參 考 葛 榮 晉 魏 長 寶, 一 代 儒 宗 顧 亭 林,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2000 年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頁 275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11 孫 之 獬 為 天 啟 朝 進 士, 後 任 清 之 兵 部 尚 書, 任 招 降 之 事 48 在 清 入 關 初 期, 顧 炎 武 對 貳 臣 孫 之 獬 的 不 滿, 正 反 映 出 他 這 一 時 期 的 政 治 認 同 此 時 期 他 的 民 族 認 同 與 國 家 認 同 是 結 合 的, 這 種 論 調 和 王 夫 之 很 類 似 這 也 是 多 數 遺 民 在 清 入 關 初 期 的 民 族 與 政 治 心 態 2. 小 節 亦 奚 取 : 薙 髮 至 決 心 北 遊, 顧 炎 武 政 治 心 態 轉 變 顧 炎 武 對 清 室 態 度 從 極 力 拒 斥 轉 向 軟 化, 轉 變 的 契 機 應 在 順 治 七 年 (1650) 顧 炎 武 薙 髮 與 順 治 十 二 年 (1655) 被 惡 僕 誣 陷 繫 獄 二 事 傳 統 夷 夏 之 辨 的 核 心, 在 於 服 式 禮 樂 制 度 等 華 夷 不 同 的 文 化 表 現 上, 服 式 禮 儀 制 度 是 傳 統 夷 夏 之 辨 的 最 基 本 內 關 因 此, 清 初 影 響 遺 民 士 民 族 認 同 的 最 重 要 舉 措, 首 推 薙 髮 令 這 一 項 企 圖 改 變 漢 人 服 式 的 詔 令 由 於 令 民 薙 髮 甚 拂 民 願, 為 了 籠 絡 漢 人, 滿 洲 初 入 關 時, 對 薙 髮 並 不 堅 持 49 但 順 治 二 年 (1645) 開 始, 清 廷 便 徹 底 執 行 薙 髮 令 : ( 順 治 二 年 ) 六 月 丙 辰, 諭 南 中 文 武 軍 民 薙 髮, 不 從 者 治 以 軍 法 是 月, 始 諭 直 省 限 旬 日 薙 髮 如 律 令 50 48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頁 113, 引 吳 譜 於 此 詩 題 下 之 注 : 為 孫 之 獬 作 也 之 獬, 淄 川 人, 天 啟 壬 戌 進 士, 媚 逆 奄 得 官 侍 講, 名 在 逆 案 中 仕 國 朝, 為 禮 部 侍 郎 順 治 二 年 六 月, 升 兵 部 尚 書, 總 督 軍 務, 招 撫 江 西 後 乞 歸 里 中 是 年 九 月, 土 賊 丁 可 澤 勾 引 叛 賊 謝 遷 等 陷 淄 川, 擒 之 獬, 支 解 死 結 語 : 取 汝 一 頭 謝 元 元 當 由 之 獬 攖 眾 怒 耳 又, 關 於 孫 之 獬 之 死, 研 堂 見 聞 雜 錄 記 云 : 我 朝 之 初 入 中 國 也, 衣 冠 一 仍 漢 制, 凡 中 朝 臣 子, 皆 束 髮 頂 進 賢 冠, 為 長 袖 大 服, 分 為 滿 漢 兩 班 有 山 東 進 士 孫 之 獬, 陰 為 計, 首 薙 髮 迎 降, 以 冀 獨 得 歡 心, 乃 歸 滿 班 則 滿 以 其 為 漢 人 也, 不 受 ; 歸 漢 班, 則 漢 以 其 為 滿 飾 也, 不 關 于 是 羞 憤 上 疏, 大 略 謂 : 陛 下 平 定 中 國, 萬 事 鼎 新, 而 衣 冠 束 髮 之 制, 獨 存 漢 舊 此 乃 陛 下 從 中 國, 非 中 國 從 陛 下 也 于 是 削 髮 令 下, 而 中 原 之 民, 無 不 人 人 思 挺 螳 臂, 拒 蛙 鬥, 處 處 蜂 起, 江 南 百 萬 生 靈, 盡 膏 野 草, 皆 之 獬 一 言 激 之 也 原 其 心, 止 起 于 貪 關 富 貴, 一 念 無 恥, 遂 釀 荼 毒 無 窮 之 禍 厔 丁 亥 歲, 山 東 有 謝 遷 奮 起, 攻 破 州 縣, 入 淄 川 城, 首 將 之 獬 一 家 殺 死, 孫 男 四 人, 孫 女 孫 婦 三 人, 皆 備 極 淫 慘 以 斃, 而 之 獬 獨 縛 至 十 餘 日, 五 毒 備 下, 縫 口 支 解 嗟 乎! 小 人 亦 枉 作 小 人 爾, 當 其 舉 宗 同 盡, 百 口 陵 夷, 恐 聚 十 六 州 鐵 鑄 不 成 一 錯 也 事 又 見 烈 皇 小 識, 頁 268 49 清 實 錄 順 治 元 年 (1644) 五 月 二 十 四 日 辛 亥, 多 爾 袞 諭 兵 部 : 予 前 因 歸 順 之 民 無 所 分 別, 故 令 其 薙 髮 以 別 順 逆, 今 聞 甚 拂 民 願 自 茲 以 後, 天 下 臣 民 照 舊 束 髮, 悉 從 其 便 50 清 史 稿,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卷 4, 頁 96

21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薙 髮 這 種 胡 俗 對 遺 民 而 言, 是 視 同 被 髮 左 衽 般 被 異 民 族 同 化 的 行 為, 這 在 當 時 無 法 為 遺 民 所 接 受, 並 引 發 強 烈 的 民 族 危 機 感 薙 髮 令 實 施 後, 許 多 遺 民 為 求 不 薙 髮 而 自 盡, 如 馬 純 仁 51 湯 士 鰲 52 王 若 之 53 蘇 兆 人 54 55 楊 廷 樞 等 他 們 以 死 亡 來 表 明 不 願 薙 髮 變 更 服 式, 並 藉 以 申 明 保 髮 嚴 夷 夏 的 民 族 立 場 但, 隨 著 清 政 權 的 統 治 日 益 穩 定, 這 種 不 願 用 夷 變 夏 的 心 態 也 不 得 不 因 政 治 現 實 而 漸 漸 轉 變 顧 炎 武 在 薙 髮 令 頒 佈 後, 雖 仍 著 漢 服 未 薙 髮, 堅 守 華 夷 大 別, 抱 故 國 之 戚, 焦 原 毒 浪, 日 無 寧 晷 56, 但 在 順 治 七 年 (1650) 年 三 十 八 歲 時, 卻 因 怨 家 欲 陷 之 57 而 不 得 不 剪 髮 變 衣 冠, 更 名 為 蔣 山 傭 58, 扮 為 商 賈 以 避 難, 並 作 剪 髮 詩 : 晨 上 北 固 樓, 慨 然 涕 如 雨 稍 稍 去 鬢 毛, 改 容 作 商 賈 卻 念 五 年 來, 守 此 良 辛 苦 畏 途 窮 水 陸, 仇 讎 在 門 戶 故 鄉 不 可 宿, 飄 然 去 其 宇 往 往 歷 關 梁, 又 不 避 城 府 丈 夫 志 四 方, 一 節 亦 奚 取 毋 為 小 人 笑, 委 肉 投 餓 虎 浩 然 思 中 原, 誓 言 向 江 滸 功 名 會 有 時, 杖 策 追 光 武 59 51 弘 光 實 錄 鈔, 卷 4, 頁 91 52 弘 光 實 錄 鈔, 卷 4, 頁 91: 金 壇 木 工 湯 士 鰲, 剃 頭 將 及, 哭 祭 祖 考, 投 水 死 53 弘 光 實 錄 鈔, 卷 4, 頁 91: 山 東 兵 部 主 事 王 若 之 不 剃 頭, 被 獲, 強 之 剃, 不 可 曰 : 留 此 髮 以 見 先 帝 耳 戮 之 54 海 東 逸 史, 卷 10, 蘇 兆 人 傳, 頁 137 55 事 見 溫 睿 臨 南 疆 逸 史 溫 睿 臨 南 疆 逸 史, 收 於 中 國 野 史 集 成, 成 都, 巴 蜀 書 社,1993 年, 第 三 十 五 冊, 卷 17, 義 烈 條 云 : 字 維 斗, 吳 縣 人 為 諸 生, 以 氣 節 自 任, 崇 禎 庚 午, 舉 應 天 鄉 試 第 一 乙 酉 浙 東 遙 授 翰 林 院 檢 討 兼 兵 科 給 事 中 廷 樞 深 自 韜 晦, 改 號 復 庵, 丁 亥 四 月 吳 勝 兆 反, 為 之 運 籌 者 乃 廷 樞 之 門 人 戴 之 俊 也 事 敗 詞 連 廷 樞, 被 執 繫 獄 中, 慨 然 曰 : 予 自 幼 讀 書, 關 文 信 國 之 為 人, 今 日 之 事, 素 志 也 五 月 朔, 大 帥 會 鞫 于 吳 江 泗 州 寺, 語 不 屈 巡 撫 重 其 名, 命 之 蕹 頭, 廷 樞 曰 : 砍 頭 事 小, 薙 頭 事 大 乃 擁 出 至 寺 橋 臨 刑 大 聲 曰 : 生 為 大 明 人! 刑 者 急 揮 刃, 首 墮 地, 復 曰 : 死 為 大 明 鬼! 監 刑 者 為 之 咋 舌 乃 禮 而 殯 之 56 全 祖 望, 鮚 埼 亭 集, 收 於 全 祖 望 集 彙 校 集 注, 上 海,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0 年, 卷 12, 亭 林 先 生 神 道 表, 頁 227 57 全 祖 望, 鮚 埼 亭 集, 卷 12, 亭 林 先 生 神 道 表, 頁 227: 庚 寅 (1650) 有 怨 家 欲 陷 之, 乃 變 衣 冠 作 商 賈, 遊 京 口, 又 遊 禾 中 58 江 藩, 漢 學 師 承 記, 上 海, 上 海 書 店,1983 年, 卷 八, 顧 炎 武 條 : 庚 寅, 有 怨 家 欲 陷 之, 偽 作 商 賈, 由 嘉 禾 竄 京 口, 遂 之 金 陵, 謁 孝 陵, 變 姓 名 為 蔣 山 傭 59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二, 剪 髮, 頁 294 原 鈔 本 此 詩 題 為 剪 髮, 刊 本 則 改 題 作 流 轉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13 詩 中 看 來, 剪 髮 固 然 是 為 了 要 避 怨 家, 但 他 也 確 實 有 了 一 節 亦 奚 取 的 想 法, 將 原 本 視 為 嚴 夷 夏 而 不 可 不 嚴 守 的 髮 式 大 防, 轉 而 視 為 亦 奚 取 的 一 節 服 式 與 禮 儀 制 度 是 傳 統 夷 夏 之 防 的 重 要 內 關, 但 這 時 他 卻 開 始 思 索 是 否 要 守 此 服 式 之 小 節 而 失 大 義 當 他 開 始 以 小 節 來 看 待 薙 髮 與 從 胡 俗 一 事 時, 事 實 上 他 在 嚴 守 夷 夏 之 大 別 的 民 族 意 識 上, 應 已 開 始 鬆 動 了 薙 髮 之 舉 使 顧 炎 武 的 民 族 意 識 在 此 時 開 始 鬆 動, 而 順 治 十 二 年 (1655) 遭 家 僕 所 陷 而 繫 獄 一 事 60, 很 可 能 是 影 響 他 日 後 政 治 認 同 轉 變 的 契 機 據 全 祖 望 亭 林 先 生 神 道 表 61, 此 事 源 於 顧 氏 先 世 與 葉 氏 的 財 產 糾 紛 葉 氏 以 千 金 賄 顧 之 家 僕 陸 恩, 使 訐 亭 林 通 鄭 成 功 事 62, 顧 炎 武 因 而 繫 獄 事 實 上 清 軍 初 入 關 時, 顧 炎 武 確 實 十 分 推 崇 鄭 成 功, 並 作 關 定 自 延 平 歸 賚 至 御 札 詩 63, 表 達 對 明 鄭 的 肯 定, 甚 至 可 能 實 際 參 與 了 抗 清 的 活 動 64 在 當 時 的 情 境 下, 對 遺 民 士 人 而 言, 這 樣 的 舉 措 很 自 然 也 很 普 遍, 顧 炎 武 並 不 是 少 數 的 個 案 不 過, 陸 恩 案 發 生 時, 政 治 氛 圍 早 已 不 同, 60 此 事 件 發 生 之 時 間, 有 順 治 12 年 乙 未 (1655) 順 治 14 年 丁 酉 (1657) 二 說 : 全 祖 望, 鮚 埼 亭 集, 卷 12, 亭 林 先 生 神 道 表 以 此 事 發 生 於 順 治 十 四 年 丁 酉 (1657), 而 嚴 元 照 鮚 埼 亭 集 注 則 以 此 事 發 生 於 順 治 十 二 年 乙 未 (1655) : 陸 恩 事 在 乙 未, 詩 集 可 考 張 譜 亦 繫 於 乙 未, 此 繫 之 丁 酉, 非 也 據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所 定, 陸 恩 背 主 投 葉 氏, 發 生 在 順 治 九 年 (1652), 而 獄 訟 之 事 則 發 生 於 順 治 十 二 年 乙 未 此 處 採 嚴 元 照 周 可 真 之 說 全 祖 望, 鮚 埼 亭 集, 卷 12, 亭 林 先 生 神 道 表, 頁 229: 顧 氏 有 三 世 僕 曰 陸 恩, 見 先 生 日 出 遊, 家 中 落, 叛 投 里 豪 丁 酉, 先 生 四 謁 孝 陵 歸, 持 之 急, 乃 欲 告 先 生 通 海 先 生 亟 往 禽 之, 數 其 罪, 湛 之 水 僕 婿 復 投 里 豪, 以 千 金 賄 太 守, 求 殺 先 生, 不 繫 訟 曹 而 繫 之 奴 之 家, 危 甚 獄 日 急, 有 為 先 生 求 救 於 牧 齋 ( 錢 謙 益 ) 者, 牧 齋 欲 先 生 自 稱 門 下, 而 後 許 之 其 人 知 先 生 必 不 可, 而 懼 失 牧 齋 之 援, 乃 私 自 書 一 刺 以 與 之 先 生 聞 之, 急 索 刺 還 不 得, 列 揭 於 通 衢 以 自 白, 牧 齋 亦 笑 曰 : 寧 人 之 卞 也 曲 周 路 舍 人 澤 溥 者, 故 相 文 貞 公 振 飛 子 也, 僑 居 洞 庭 之 東 山, 識 兵 備 使 者, 乃 為 愬 之, 始 得 移 訊 松 江, 而 事 解 於 是 先 生 浩 然 有 去 志, 五 謁 孝 陵, 始 東 行, 墾 田 於 章 丘 之 長 白 山 下 以 自 給 徐 珂, 清 稗 類 鈔 選, 北 京, 書 目 文 獻 出 版 社,1984 年, 獄 訟 類. 顧 亭 林 通 鄭 成 功 案 : 亭 林 之 先 世, 曾 以 良 田 數 頃, 向 里 人 葉 方 恒 押 銀 亭 林 急 欲 贖 歸, 而 葉 意 圖 吞 沒, 再 三 延 擱 亭 林 迫 之 急, 葉 遂 以 千 金 啖 陸 恩, 使 訐 亭 林 通 鄭 成 功 事, 冀 亭 林 畏 罪 逃 逸, 無 暇 問 田 事 也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關 定 自 延 平 歸 賚 至 御 札 : 春 風 一 夕 動 三 山, 使 者 持 旌 出 漢 關 萬 里 干 戈 傳 御 札, 十 行 書 字 識 天 顏 身 留 絕 不 援 枹 伍, 夢 在 行 朝 執 戟 班 一 聽 綸 言 同 感 激, 收 京 遙 待 翠 華 還 刻 本 將 詩 題 改 為 延 平 使 至, 此 依 原 題 顧 炎 武, 亭 林 餘 集, 常 孰 陳 君 墓 誌 銘, 頁 161: 無 何, 城 破, 余 母 不 食 以 終 余 始 出 入 戎 行, 猶 從 君 寓 居 水 濱 61 62 63 64

21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而 他 偏 偏 在 此 時 被 訐 以 暗 通 明 鄭, 因 此 情 況 甚 為 不 利 顧 氏 友 人 為 求 救 急, 在 未 得 到 他 同 意 下, 擅 自 向 降 臣 錢 謙 益 求 援 此 時 顧 炎 武 對 錢 謙 益 的 善 意 雖 不 領 情, 甚 至 列 揭 於 通 衢 以 自 白, 但 這 也 使 得 他 不 得 不 與 向 來 不 屑 的 降 臣 接 觸 這 個 事 件 很 可 能 逐 漸 使 他 對 貳 臣 改 觀, 影 響 他 日 後 對 仕 二 姓 者 的 態 度, 進 而 使 他 重 新 調 整 對 清 政 權 的 心 態 陸 恩 案 纏 訟 至 隔 年 ( 順 治 十 三 年,1656) 春 天 據 歸 莊 送 顧 寧 人 北 遊 序, 順 治 十 三 年 他 獄 解 得 釋 後, 公 子 ( 葉 方 恒 ) 忿 怒, 遣 刺 客 戕 寧 人, 寧 人 度 與 公 子 訟, 力 不 勝, 則 浩 然 有 遠 行 65 葉 氏 欲 置 顧 炎 武 於 死 地, 卻 未 得 逞, 致 使 顧 炎 武 決 心 北 遊, 可 見 此 事 對 他 人 生 影 響 至 深 順 治 十 四 年 北 遊 前, 他 再 詣 孝 陵 66, 作 閏 五 月 十 日 恭 詣 孝 陵 詩, 表 達 身 為 明 遺 臣 的 感 慨 67 謁 孝 陵 之 舉 既 在 北 遊 之 前, 因 此 也 可 解 讀 為 具 有 告 別 故 主 的 宣 誓 意 味 接 受 了 薙 髮 這 一 胡 俗 後, 使 他 在 夷 夏 文 化 之 大 別 的 觀 點 上 稍 有 鬆 動, 並 進 而 使 他 的 政 治 認 同 走 向 游 移 這 一 階 段, 顧 炎 武 無 論 在 政 治 認 同 上, 或 是 對 夷 夏 之 防 上, 都 不 如 前 一 時 期 積 極 或 者 我 們 也 可 以 說, 此 時 他 體 認 到 復 明 的 可 能 性 日 益 渺 茫, 因 而 重 新 思 索 自 己 的 定 位 以 及 如 何 自 處, 進 而 重 新 調 適 自 己 的 政 治 心 態 與 夷 夏 觀, 以 面 對 新 政 權 異 文 化 的 衝 擊 至 於 他 真 正 開 始 在 理 論 上 探 索 夷 夏 與 民 族 議 題 天 下 國 家 之 認 同 與 定 位, 並 將 之 發 揮 在 他 對 春 秋 的 詮 釋 上, 主 要 是 在 北 遊 之 後 3. 北 遊 後 政 治 認 同 之 轉 變 及 對 其 夷 夏 觀 之 影 響 北 遊 後, 顧 炎 武 雖 以 遺 民 自 居, 也 仍 有 登 孤 竹 山 謁 夷 齊 廟 這 種 向 65 66 67 歸 莊, 歸 莊 集, 卷 三, 送 顧 寧 人 北 遊 序 : 公 子 ( 葉 方 恒 ) 忿 怒, 遣 刺 客 戕 寧 人, 寧 人 走 金 陵, 刺 客 及 之 太 平 門 外, 擊 之, 傷 首 墜 驢, 會 救 得 免 而 叛 奴 之 黨, 受 公 子 指, 糾 數 十 人, 乘 間 劫 寧 人 家, 盡 其 累 世 之 傳 以 去 寧 人 度 與 公 子 訟, 力 不 勝, 則 浩 然 有 遠 行 全 祖 望, 鮚 埼 亭 集, 卷 12, 亭 林 先 生 神 道 表, 頁 229: 浩 然 有 去 志, 五 謁 孝 陵, 始 東 行, 墾 田 於 章 丘 之 長 白 山 下 以 自 給 戊 戌, 遍 遊 北 都 諸 畿 甸, 直 抵 山 海 關 外, 以 觀 大 東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二, 閏 五 月 十 日 恭 詣 孝 陵, 頁 318: 忌 日 仍 逢 閏, 星 星 近 一 周 空 山 傳 御 星, 星 路 想 行 星 寢 星 神 衣 出, 祠 官 玉 星 收 星 嘗 星 絕 不, 罄 託 荒 陬 薄 海 哀 思 結, 遺 臣 涕 激 稱 禮 應 求 草 野, 心 可 對 玄 幽 寥 落 存 王 事, 依 稀 奉 月 游 尚 餘 歌 誦 在, 長 此 侑 春 秋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15 歷 史 上 的 遺 民 尋 求 歷 史 人 格 認 同 的 舉 動 68, 但 同 時 ( 順 治 十 七 年,1660) 他 也 積 極 鼓 勵 其 甥 徐 元 文 參 加 清 廷 科 舉 徐 元 文 康 熙 二 十 九 年 作 歷 代 宅 京 記 序 回 憶 廷 試 時 云 : 余 曩 者 大 廷 對 策, 謬 荷 先 帝 國 士 之 知 先 生 勖 語 : 必 有 體 國 經 野 之 心, 而 後 可 以 登 山 臨 水 ; 必 有 濟 世 安 民 之 識, 而 後 可 以 考 古 論 今 元 文 雖 不 敏, 請 事 斯 語, 迄 今 三 十 年, 未 之 敢 忘 69 身 為 遺 民, 他 對 其 甥 徐 元 文 參 加 清 廷 會 試, 不 僅 不 阻 止, 反 而 勸 他 必 有 體 國 經 野 之 心 必 有 濟 世 安 民 之 識 可 見 此 時 他 雖 不 仕 二 姓, 但 在 心 態 上 已 漸 漸 認 同 清 廷, 因 而 鼓 勵 徐 元 文 仕 宦 北 遊 後, 顧 炎 武 也 漸 與 降 清 諸 臣 及 仕 清 士 人 交 游 往 來 70 ( 如 與 張 爾 岐 等 71 ) 他 與 貳 臣 間 的 交 遊, 謝 正 光 清 初 的 遺 民 與 貳 臣 顧 炎 武 孫 承 澤 朱 彝 尊 交 遊 考 論 72 王 星 慧 康 熙 二 年 顧 炎 武 在 山 西 與 曹 溶 ; 關 因 篤 的 交 遊 考 兼 論 顧 亭 林 的 交 遊 思 想 73 諸 文 皆 對 此 有 詳 細 的 討 論, 此 不 贅 述 顧 炎 武 雖 在 日 知 錄 中 批 判 降 臣 反 顏 事 讎, 行 若 狗 彘, 而 不 知 媿 也 74, 但 事 實 上 他 對 貳 臣 的 態 度 卻 漸 漸 轉 變 這 除 了 反 映 他 交 遊 觀 的 轉 變 外, 同 時 也 顯 示 他 對 清 政 權 態 度 漸 趨 軟 化 可 知 北 遊 後 他 的 政 治 認 同 開 始 轉 變, 對 貳 臣 也 由 拒 斥 轉 向 關 受 雖 然 他 自 稱 終 懷 68 69 70 71 72 73 74 此 事 發 生 於 順 治 十 五 年 (1658), 時 顧 炎 武 有 作 謁 夷 齊 廟 一 詩 歌 詠 伯 夷 叔 齊 二 人 甘 餓 首 陽 岑, 不 忍 臣 二 姓 的 節 操 明 遺 民 中, 有 許 多 士 人 將 自 己 的 遺 民 情 緒 寄 寓 在 歷 史 上 的 遺 民 身 上, 在 歷 史 上 尋 求 人 格 的 認 同, 如 方 以 智 楊 益 介 等 人 關 於 此 一 問 題, 可 參 考 余 英 時, 方 以 智 晚 節 考, 香 港, 香 港 新 亞 研 究 所, 1972 年, 頁 150, 及 孔 定 芳, 明 遺 民 的 身 份 認 同 及 其 符 號 世 界,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研 究 生 院 學 報,2005 年 第 3 期, 頁 121~128 徐 元 文, 歷 代 宅 京 記 序, 見 歷 代 宅 京 記 第 3~4 頁 轉 引 自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頁 253 顧 炎 武 與 貳 臣 之 交 遊, 可 參 考 謝 正 光, 清 初 的 遺 民 與 貳 臣 顧 炎 武 孫 承 澤 朱 彝 尊 交 遊 考 論, 漢 學 研 究, 第 17 卷 2 期,1999 年 12 月, 頁 31~60 葛 榮 晉 魏 長 寶, 一 代 儒 宗 顧 亭 林, 附 錄 亭 林 年 表, 頁 327 謝 正 光, 清 初 的 遺 民 與 貳 臣 顧 炎 武 孫 承 澤 朱 彝 尊 交 遊 考 論, 漢 學 研 究, 第 17 卷 2 期,1999 年 12 月, 頁 31~60 王 星 慧, 康 熙 二 年 顧 炎 武 在 山 西 與 曹 溶 關 因 篤 的 交 遊 考 兼 論 顧 亭 林 的 交 遊 思 想, 雁 北 師 範 學 院 學 報, 第 22 卷 第 4 期,2006 年 8 月, 頁 35~38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台 北, 明 倫 出 版 社,1970 年, 卷 十 七, 降 臣 條, 頁 410

21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耿 介 心, 自 居 為 遺 民 ( 這 也 就 解 釋 了 他 何 以 會 去 謁 夷 齊 廟, 並 作 謁 夷 齊 廟 一 詩 歌 詠 伯 夷 叔 齊 二 人 甘 餓 首 陽 岑, 不 忍 臣 二 姓 的 節 操 75 ), 但 事 實 上 他 畢 竟 也 開 始 漸 漸 傾 向 於 庶 幾 保 平 生 對 清 初 的 遺 民 士 人 而 言, 明 室 覆 亡 而 滿 清 入 主 中 原, 既 是 一 種 政 治 認 同 上 的 失 落, 同 時 也 是 一 種 民 族 價 值 觀 的 失 落 顧 炎 武 在 面 對 這 種 天 崩 地 解 的 現 實 時, 一 開 始 的 態 度 是 情 緒 性 的 積 極 排 拒, 但 終 究 走 向 接 受, 並 重 新 反 思 夷 夏 天 下 國 家 等 概 念, 進 而 認 同 清 政 權 顧 炎 武 北 遊 之 後, 對 清 政 權 態 度 的 轉 變, 可 由 康 熙 七 年 (1668) 顧 炎 76 武 因 姜 元 衡 案 株 連 而 再 逢 獄 訟 之 事 時 他 的 對 應 態 度 看 出 此 案 的 性 質 與 順 治 十 二 年 陸 恩 訐 主 案 很 類 似, 也 是 惡 僕 告 主 通 逆 案 ( 姜 元 衡 誣 陷 原 主 黃 培 ) 顧 炎 武 雖 非 此 案 之 主 要 受 害 者, 但 卻 受 牽 連 而 入 獄 顧 炎 武 對 此 案 十 分 重 視, 不 僅 親 赴 濟 南 投 案 說 明, 並 作 與 人 書 數 篇 以 力 辯 自 己 受 人 誣 陷, 極 力 撇 清 與 故 明 廢 臣 與 招 群 懷 貳 之 輩 的 關 係 77, 並 言 及 弟 敢 不 惜 微 軀, 出 而 剖 白 此 事, 尤 望 大 君 子 主 持 公 論 此 札 仍 乞 傳 與 譚 年 翁 一 觀, 并 以 告 諸 吳 越 之 同 聲 氣 者 78, 將 清 廷 官 員 稱 為 大 君 子, 盼 其 主 持 公 論 這 樣 的 用 語 與 守 節 不 屈 的 遺 民 形 象 大 相 逕 庭 另 一 篇 與 人 書 中, 他 更 說 : 弟 不 遵 明 哲 之 訓, 果 有 此 累 今 江 夏 之 驕 吝 足 以 致 敗, 而 與 之 同 事, 奈 何 奈 何! 南 冠 而 縶, 竟 不 得 出 一 切 詳 之 舟 老 書 中, 惟 知 已 為 之 壯 拯, 懸 切 懸 切! 79 從 懸 切 懸 切 一 語 可 看 出 他 對 獄 中 生 活 的 恐 慌 及 急 於 出 獄 的 期 盼 顯 然 對 自 己 先 前 不 明 哲 的 態 度 感 到 後 悔 此 外, 他 還 嚴 厲 抨 擊 此 案 的 真 正 事 主 不 屈 於 清 廷 的 黃 75 76 77 78 79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三, 謁 夷 齊 廟, 頁 337: 言 登 孤 竹 山, 愾 焉 思 古 聖 荒 祠 寄 山 椒, 過 者 生 恭 敬 百 里 亦 足 君, 未 肯 滑 吾 性 遜 國 全 天 倫, 遠 行 辟 虐 政 甘 餓 首 陽 岑, 不 忍 臣 二 姓 可 為 百 世 師, 風 操 一 何 勁 悲 哉 尼 父 窮, 每 歷 邦 君 聘 楚 狂 歌 鳳 衰, 荷 蕢 譏 擊 磬 自 非 為 斯 人, 棲 棲 無 乃 佞 我 亦 客 諸 侯, 猶 須 善 辭 命 終 懷 耿 介 心, 不 踐 脂 韋 徑 庶 幾 保 平 生, 可 以 垂 神 聽 其 事 始 末, 具 載 於 顧 炎 武 亭 林 佚 文 輯 補 ( 收 於 顧 亭 林 詩 文 集 ), 與 人 書 其 一, 頁 231~233 見 顧 炎 武 亭 林 佚 文 輯 補, 與 人 書 其 一, 頁 231~233 顧 炎 武, 亭 林 佚 文 輯 補, 與 人 書 其 二, 頁 233~234 顧 炎 武, 亭 林 佚 文 輯 補, 與 人 書 其 三, 頁 234: 前 有 一 函, 想 已 徹 覽 弟 不 遵 明 哲 之 訓, 果 有 此 累 今 江 夏 之 驕 吝, 足 以 致 敗, 而 與 之 同 事, 奈 何 奈 何! 南 冠 而 縶, 竟 不 得 出 一 切 詳 之 舟 老 書 中, 惟 知 己 為 之 壯 拯, 懸 切 懸 切! 餘 語 去 价 能 道, 不 悉 弟 名 心 肅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17 培 為 驕 吝 可 謂 中 山 狼 矣 80, 為 自 己 與 之 同 繫 此 獄, 感 到 萬 般 無 奈 在 徐 元 文 等 親 友 奔 走 下 顧 炎 武 得 以 保 釋 出 獄 出 獄 後, 他 撰 文 稱 頌 上 臺 淑 問 之 明 81 天 牖 其 衷, 事 果 得 白 82, 此 皆 大 君 子 孚 號 壯 拯 之 功 83 此 皆 上 臺 秉 公 持 正 及 大 人 君 子 孚 號 壯 拯 之 力 84, 對 官 員 極 盡 稱 許 雖 然 顧 炎 武 當 時 的 情 境 確 實 可 憫, 但 在 獄 中 顧 炎 武 對 清 廷 官 員 態 度 卑 微, 與 傲 守 不 屈 的 黃 培 形 成 強 烈 對 比 ; 而 出 獄 之 後, 顧 氏 也 依 然 對 清 廷 官 員 抱 持 如 此 委 曲 卑 微 之 論 調, 顯 然 與 他 所 自 居 的 遺 民 形 象 有 些 許 違 合 儘 管 表 面 上 仍 以 遺 民 自 居, 但 自 薙 髮 北 遊 給 予 其 甥 徐 元 文 赴 京 應 試 之 建 議 等 事 件 開 始, 他 的 政 治 認 同 已 默 默 鬆 動 轉 移, 應 是 不 爭 的 事 實 另 一 顯 示 其 政 治 認 同 轉 移 的 事 件, 即 康 熙 十 七 年 (1678) 清 廷 詔 舉 博 學 鴻 儒 之 事 時 年 六 十 六 歲 的 顧 炎 武, 對 此 事 的 態 度 頗 值 玩 味 關 於 顧 炎 武 對 詔 舉 博 學 鴻 儒 科 一 事 的 心 態, 孔 定 芳 於 2006 年 初 有 數 篇 相 關 之 論 文 : 博 學 鴻 儒 科 與 晚 年 顧 炎 武 85 明 遺 民 與 博 學 鴻 儒 科 86 論 清 聖 祖 的 遺 民 策 略 以 博 學 鴻 儒 科 為 考 察 中 心 87 論 康 熙 博 學 鴻 儒 科 之 旨 在 籠 絡 明 遺 民 88 等 專 論 此 事, 孔 定 芳 指 出 顧 炎 武 在 康 熙 十 八 年 清 廷 薦 其 修 史 時, 致 書 陳 介 眉 : 比 因 修 史 之 舉, 輦 下 諸 公 復 有 欲 相 薦 引 者, 不 知 他 人 可 出, 而 弟 必 不 可 出 也 先 妣 王 氏 未 嫁 守 節, 斷 指 療 姑, 立 後 訓 子, 及 家 世 名 諱, 并 載 張 元 長 先 生 傳 中 崇 禎 九 年 巡 按 御 史 王 公 具 題, 奉 旨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顧 炎 武, 蔣 山 傭 殘 稿, 收 於 顧 亭 林 詩 文 集, 台 北, 漢 京 文 化,1984 年 3 月, 卷 二, 與 原 一 甥, 頁 203 顧 炎 武, 蔣 山 傭 殘 稿, 卷 二, 與 人 書, 頁 204 此 語 又 見 於 同 書 同 卷 之 另 一 篇 與 人 書, 頁 201 顧 炎 武, 蔣 山 傭 殘 稿, 卷 二, 與 人 書, 頁 202 顧 炎 武, 蔣 山 傭 殘 稿, 卷 二, 與 人 書, 頁 204 顧 炎 武, 亭 林 佚 文 輯 補, 與 人 書 其 六, 頁 235 孔 定 芳, 博 學 鴻 儒 科 與 晚 年 顧 炎 武, 學 海,2006 年 3 期, 頁 49~53 孔 定 芳, 明 遺 民 與 博 學 鴻 儒 科, 浙 江 學 刊,2006 年 2 期, 頁 118~127 孔 定 芳, 論 清 聖 祖 的 遺 民 策 略 以 博 學 鴻 儒 科 為 考 察 中 心, 江 蘇 社 會 科 學,2006 年 1 期, 頁 206~212 孔 定 芳 論 康 熙 博 學 鴻 儒 科 之 旨 在 籠 絡 明 遺 民, 唐 都 學 刊, 第 22 卷 3 期, 2006 年 5 月, 頁 94~98

21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旌 表 乙 酉 之 夏, 先 妣 時 年 六 十, 避 兵 於 嘗 熟 縣 之 語 濂 涇 謂 不 孝 曰 : 我 雖 婦 人, 身 受 國 恩, 義 不 可 辱 聞 兩 京 皆 破, 絕 粒 不 食, 以 七 月 三 十 日 卒 於 寓 室 之 內 寢 遺 命 炎 武 讀 書 隱 居, 無 仕 二 姓 迄 今 三 十 五 年, 每 一 念 及, 不 知 涕 之 沾 襟 也 ( 炎 武 ) 年 近 七 旬, 旦 莫 入 地, 先 慈 遺 訓, 依 然 在 耳 誓 墓 之 情, 知 己 可 以 諒 之 矣 89 孔 定 芳 認 為 顧 炎 武 雖 然 堅 拒 薦 舉, 但 並 不 意 味 著 炎 武 在 思 想 上 就 無 所 波 動 90 他 認 為 顧 炎 武 晚 年 待 清 態 度 確 有 鬆 動 與 軟 化, 但 畢 竟 距 心 悅 誠 服 的 認 同 相 去 甚 遠 由 初 期 之 激 烈 反 抗, 演 變 而 為 徘 徊 期 待, 進 而 失 望 甚 至 幻 滅 91 顧 炎 武 對 清 政 權 的 認 同 過 程 是 否 心 悅 誠 服 雖 未 可 確 知, 但 從 他 在 順 治 中 期 以 來 積 極 勸 徐 元 文 應 科 舉 對 姜 元 衡 誣 告 案 的 態 度 及 康 熙 間 博 學 鴻 儒 諸 事 的 應 對 心 態 看 來, 顧 炎 武 在 北 遊 後 政 治 認 同 確 已 轉 向 其 政 治 認 同 的 心 路 歷 程, 由 順 治 初 期 的 反 抗 拒 斥, 至 順 治 中 期 則 轉 為 傾 向 妥 協, 康 熙 年 間, 其 政 治 認 同 則 很 明 顯 地 已 趨 轉 變 明 史 館 所 修 為 前 代 之 史, 而 他 晚 年 卻 積 極 地 致 書 清 廷 修 史 館 之 諸 君, 亟 請 修 史 者 採 記 其 嗣 母 之 事, 敢 瀝 陳 哀 懇, 冀 採 數 語, 存 之 簡 編, 則 沒 世 之 榮 施, 即 千 載 之 風 教 矣 92 認 為 被 修 明 史 者 記 入 為 沒 世 之 榮 施 可 見, 顧 炎 武 確 實 已 經 認 同 了 清 室, 同 時 肯 定 了 清 廷 所 修 之 明 史, 表 示 他 也 對 於 明 室 不 再 復 興 有 了 深 刻 的 體 認 雖 然 他 終 生 以 明 遺 民 自 居, 但 他 的 政 治 認 同 已 轉 向 認 同 清 政 權, 應 是 肯 定 的 ( 二 ) 民 族 意 識 與 政 治 認 同 : 顧 炎 武 春 秋 學 中 夷 夏 論 述 的 再 探 索 誠 如 前 文 一 再 提 及 的, 民 族 認 同 並 不 等 同 於 政 治 認 同 雖 然 這 兩 個 89 90 91 92 顧 炎 武, 蔣 山 傭 殘 稿, 卷 三, 與 陳 介 眉, 頁 211 孔 定 芳, 博 學 鴻 儒 科 與 晚 年 顧 炎 武, 頁 51 孔 定 芳, 博 學 鴻 儒 科 與 晚 年 顧 炎 武, 頁 53 顧 炎 武 亭 林 文 集, 卷 之 三, 與 史 館 諸 君 書, 頁 54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19 概 念 在 王 夫 之 的 思 想 體 系 裡 彼 此 綰 合, 但 在 顧 炎 武 並 不 如 此 王 夫 之 春 秋 學 以 民 族 國 家 的 角 度 來 論 述 夷 夏 觀 與 國 家 政 治 認 同, 因 此 他 的 民 族 意 識 與 政 治 認 同 二 者 並 不 矛 盾 但 顧 炎 武 對 清 政 權 的 態 度, 由 早 期 的 拒 斥 走 向 晚 期 的 認 同, 他 的 政 治 認 同 是 否 影 響 了 他 的 夷 夏 觀? 對 他 的 春 秋 詮 釋 又 有 什 麼 樣 的 影 響? 這 點 可 從 顧 炎 武 對 春 秋 夷 夏 觀 的 詮 釋 來 看 顧 炎 武 對 春 秋 夷 夏 觀 的 討 論, 散 見 於 日 知 錄 各 條 ( 特 別 是 卷 四 專 論 春 秋 卷 五 專 論 三 傳 的 部 份 ) 及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中 日 知 錄 撰 於 順 治 十 四 年 北 遊 後 93, 至 於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據 沈 嘉 榮 顧 炎 武 論 考, 此 書 很 可 能 是 康 熙 六 年 (1667) 顧 炎 武 由 孫 思 仁 處 借 抄 春 秋 纂 例 春 秋 權 衡 漢 上 易 傳 諸 書 時, 參 考 而 寫 成 94 由 日 知 錄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撰 述 的 時 間 來 看, 二 書 都 是 在 北 遊 一 段 時 間 後 的 作 品, 而 這 一 時 期 也 是 他 對 清 政 權 由 軟 化 走 向 認 同 的 時 期 顧 炎 武 之 春 秋 學 詮 釋, 對 於 夷 夏 問 題 十 分 重 視 以 下 將 就 他 在 日 知 錄 及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中 與 夷 夏 觀 相 關 之 議 題, 分 別 就 其 對 正 朔 尊 王 夷 狄 幾 個 概 念 之 詮 釋, 分 析 其 夷 夏 觀 與 政 治 心 態 : 1. 尊 王 尊 王 攘 夷 為 春 秋 的 核 心 內 關, 但 顧 炎 武 的 春 秋 學 評 著 中, 無 論 日 知 錄 或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對 尊 王 的 論 述 都 不 多 日 知 錄 對 春 秋 尊 王 的 相 關 詮 釋 僅 二 條, 其 一 為 天 王 條 : 尚 書 之 文 但 稱 王, 春 秋 則 曰 天 王 以 當 時 楚 吳 徐 越 皆 僭 稱 王, 故 加 天 以 別 之 也 趙 子 曰 : 稱 天 王 以 表 無 二 尊 也 95 93 94 95 據 周 可 真 顧 炎 武 年 譜 頁 400~401, 日 知 錄 陸 續 撰 寫 於 順 治 十 四 年 北 遊 之 後, 而 刊 刻 與 流 傳 則 始 於 康 熙 九 年 庚 戌 (1670) 所 初 開 刻 日 知 錄 的 一 百 四 十 條 之 八 卷 本, 此 本 次 年 辛 亥 年 間 (1671) 刻 成 完 整 的 三 十 二 卷 本, 則 是 在 死 後 由 潘 耒 結 集 修 改 而 成 沈 嘉 榮, 顧 炎 武 論 考, 南 京,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1994 年, 頁 89 122 386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天 王 條, 頁 90

22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他 指 出 在 王 前 加 天 字, 是 在 春 秋 時 楚 吳 徐 越 僭 稱 王, 不 得 不 加 天 以 別 之, 並 以 天 王 表 示 天 子 的 地 位 無 二 尊 另 一 則 論 尊 王 者 為 王 貳 于 虢 條 : 名 不 正 則 言 不 順, 言 不 順 則 事 不 成 而 左 氏 之 記 周 事 曰 : 王 貳 于 虢 王 叛 王 孫 蘇 以 天 王 之 尊 而 曰 貳 曰 叛, 若 敵 者 之 辭, 其 不 知 春 秋 之 義 甚 矣 96 強 調 天 王 之 尊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中 論 及 尊 王 者 也 甚 少, 具 體 論 及 尊 王 議 題 者, 如 五 年, 蔡 人 衛 人 陳 人 從 王 伐 鄭 條 下 云 : ( 杜 預 ) 解 : 王 師 敗, 不 書, 不 以 告 非 也 改 云 : 王 師 敗, 不 書, 不 可 書 也 為 尊 者 諱 97 雖 然 詮 釋 者 在 詮 釋 時 有 其 各 自 的 立 場, 但 也 必 然 會 受 到 經 典 文 本 本 身 文 義 的 制 約 尊 王 攘 夷 是 春 秋 的 核 心 內 關, 也 是 歷 來 春 秋 學 的 論 述 重 心 但 平 心 而 論, 顧 炎 武 的 春 秋 學 中 論 尊 王 之 處 並 不 多, 內 關 也 十 分 簡 略 2. 正 朔 : 顧 炎 武 春 秋 學 之 正 朔 論 及 其 現 實 上 的 政 治 認 同 意 涵 正 朔 概 念 在 中 國 歷 史 上 有 著 象 徵 承 繼 政 權 正 統 性 的 意 涵 相 較 於 尊 王, 顧 炎 武 論 對 正 朔 之 概 念 討 論 頗 多, 如 日 知 錄 論 正 朔 者 即 有 三 正 王 正 月 謂 一 為 元 改 月 等 可 見 春 秋 中 的 正 朔 概 念 是 顧 炎 武 十 分 關 注 的 議 題 改 月 條 中, 他 針 對 春 秋 中 正 朔 的 名 義 加 以 考 證 98, 三 正 條 則 側 重 於 探 討 奉 正 朔 的 政 治 意 義 : 三 正 之 名 見 於 甘 誓 蘇 氏 以 為 自 舜 以 前 必 有 以 建 子 建 丑 為 正 者, 其 來 尚 矣 微 子 之 命 曰 統 承 先 王, 修 其 禮 物 則 知 杞 用 夏 正 宋 用 殷 正 若 朝 覲 會 同 則 用 周 之 正 朔 其 于 本 國, 自 用 其 先 王 之 正 朔 也 99 96 97 98 99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五, 王 貳 于 虢 條, 頁 109 顧 炎 武,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本,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1 年, 卷 上, 頁 3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改 月 條, 頁 89~90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三 正 條, 頁 84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21 他 指 出 正 朔 事 實 上 有 著 象 徵 政 權 治 統 延 續 統 承 先 王 的 意 義, 所 以 對 於 一 國 之 正 朔, 應 自 用 其 先 王 之 正 朔 也 王 正 月 中 也 指 出, 春 秋 稱 王 正 月, 係 因 正 朔 有 統 承 先 王 繼 承 政 治 統 緒 之 象 徵 意 涵, 因 此 稱 王 正 月 以 別 於 夏 殷 之 正 月, 象 徵 治 統 之 傳 承 100 這 種 對 正 朔 的 象 徵 意 義 的 重 視 及 使 用 年 號 正 朔 作 為 表 達 自 己 政 治 立 場 的 方 式, 是 清 初 遺 民 的 共 同 現 象 王 夫 之 鄭 成 功 朱 舜 水 等 人, 都 在 清 入 關 之 初 延 用 南 明 諸 帝 之 紀 年, 象 徵 其 在 政 治 認 同 上 的 統 承 先 王 順 治 初, 顧 炎 武 沿 用 永 曆 年 號, 並 於 順 治 六 年 1649 元 日 詩 中 強 調 東 夷 擾 天 紀, 反 以 晦 為 元 ; 我 今 一 正 之, 乃 見 天 王 春 正 朔 雖 未 同, 變 夷 有 一 人 101 從 他 對 春 秋 其 于 本 國, 自 用 其 先 王 之 正 朔 的 理 解 來 看, 正 朔 代 表 了 他 的 國 家 認 同 他 對 正 朔 的 態 度 是 十 分 嚴 肅 的, 這 種 觀 點 也 貫 徹 在 他 的 春 秋 詮 釋 裡, 如 日 知 錄 謂 一 為 元 條 所 說 : 正 朔 必 自 天 子 出 改 正 朔, 恐 聖 人 不 為 也 102 將 正 朔 定 位 為 天 子 所 出, 以 正 朔 象 徵 治 統 之 傳 承 3. 攘 夷 清 初, 春 秋 尊 王 攘 夷 的 微 言 大 義, 成 了 遺 民 政 治 期 待 的 集 體 投 射, 因 此 多 有 以 攘 夷 滅 虜 為 主 題 的 詩 文 但 顧 炎 武 之 春 秋 學 並 不 強 調 尊 王, 反 而 十 分 重 視 攘 夷 與 夷 夏 之 防 日 知 錄 與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中 論 及 夷 夏 處 甚 多, 如 日 知 錄 楚 吳 書 君 書 大 夫 條 : 春 秋 之 于 夷 狄, 斤 斤 焉 不 欲 以 其 名 與 之 也 楚 之 見 于 經 也, 始 于 莊 之 十 年, 曰 荊 而 已 聖 人 之 意, 使 之 不 得 遽 同 于 中 夏 也 吳 之 見 于 經 也, 始 于 成 之 七 年, 曰 吳 而 已 終 100 101 102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王 正 月 條, 頁 87: 聖 人 作 春 秋, 于 歲 首 則 書 王 說 者 謂 謹 始 以 正 端 今 晉 人 作 鼎 而 曰 王 十 月, 是 當 時 諸 侯 皆 以 尊 王 正 為 法, 不 獨 魯 也 魯 魯 言 王 者, 所 以 別 於 夏 殷, 魯 魯 他 義 魯 魯 魯 魯 魯 曰 : 魯 天 子 魯 以 今 年 冬 頒 明 年 正 朔 於 諸 侯, 每 月 奉 月 朔 甲 子 以 告 于 廟, 所 謂 稟 正 朔 也, 故 曰 王 正 月 顧 炎 武, 亭 林 詩 集, 卷 之 一, 頁 287~288 此 詩 刻 本 魯, 據 原 鈔 本 補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謂 一 為 元 條, 頁 88

22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春 秋 之 文, 無 書 師 者 使 之 終 不 得 同 于 中 夏 也 是 知 書 君 書 大 夫, 春 秋 之 不 得 已 也, 政 交 于 中 國 矣 以 後 世 之 事 言 之, 如 五 胡 十 六 國 之 輩, 夷 之 而 已 至 魏 齊 周, 則 不 得 不 成 之 為 國 而 列 之 于 史 金 元 亦 然 此 夫 子 所 以 錄 楚 吳 也 然 于 備 書 之 中 而 寓 抑 之 之 意, 聖 人 之 心 無 時 而 不 在 中 國 也 103 顧 炎 武 強 調 夷 夏 之 大 別, 透 過 對 春 秋 筆 法 的 說 解 來 宣 示 攘 夷 的 民 族 立 場, 並 由 春 秋 書 吳 楚 等 夷 狄 時 不 稱 人 不 書 師, 因 此 推 論 聖 人 之 意, 使 之 不 得 遽 同 于 中 夏 也 使 之 終 不 得 同 于 中 夏 也 至 於 吳 楚 書 君 書 大 夫, 是 政 交 于 中 國 的 情 勢 下 不 得 已 而 為 的 舉 措 類 似 言 論 又 見 於 日 知 錄 邢 人 狄 人 伐 衛 條, 指 春 秋 書 夷 狄 則 不 稱 人, 夷 狄 稱 人 則 出 於 臨 文 之 不 得 不 然 的 情 況, 而 非 如 穀 梁 傳 所 言, 視 夷 狄 之 行 為 而 進 之 104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也 有 類 似 的 觀 點, 如 晉 人 及 姜 戎 敗 秦 師 于 殽 條 : 解 云 : 不 同 陳, 故 言 及 非 也 及 者, 殊 夷 狄 之 辭 105 楚 雖 大, 非 吾 族 也 條 : 言 蠻 夷 106 這 種 夷 夏 迥 殊 尊 夏 卑 夷 的 民 族 意 識, 不 僅 反 映 在 他 的 春 秋 詮 釋 上, 也 影 響 了 他 對 歷 史 的 解 讀 : 至 魏 齊 周 則 不 得 不 成 之 為 國 而 列 之 于 史 金 元 亦 然 此 夫 子 所 以 錄 楚 吳 也, 然 于 備 書 之 中 而 寓 抑 之 之 意 對 北 魏 北 齊 北 周 金 元 等 朝, 他 雖 肯 定 其 在 中 原 的 政 治 地 位 而 主 張 列 之 于 史, 但 他 仍 抱 持 著 以 漢 民 族 為 主 的 民 族 中 心 論 (ethnocentricism) 立 場 日 知 錄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條 : 103 104 105 106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楚 吳 君 書 大 夫 條, 頁 96 其 中 春 秋 之 於 夷 狄 句, 夷 狄 二 字 刊 行 本 改 為 吳 楚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四, 邢 人 狄 人 伐 衛 條, 頁 98: 春 秋 之 文, 有 從 同 者 僖 公 十 八 年 邢 人 狄 人 伐 衛, 二 十 年 齊 人 狄 人 盟 于 邢, 並 舉 二 國, 而 狄 亦 稱 人, 臨 文 之 不 得 不 然 也 若 惟 狄 而 已, 則 不 稱 人 十 八 年 狄 救 齊 二 十 一 年 狄 侵 衛 是 也 穀 梁 傳 謂 狄 稱 人, 進 之 也 何 以 不 進 之 于 救 齊 而 進 之 于 伐 衛 乎? 則 又 為 之 說 曰 : 魯 善 累 而 後 進 之 夫 伐 衛 何 善 之 有? 昭 公 五 年, 楚 子 蔡 侯 陳 侯 許 男 頓 子 沈 子 徐 人 越 人 伐 吳 不 稱 于 越 而 越 人, 亦 同 此 例 顧 炎 武,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叢 書 集 成 初 編 本,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91 年, 卷 上, 頁 17 顧 炎 武, 左 傳 杜 解 補 正, 卷 中, 頁 30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23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然 則 將 居 中 國 而 去 人 倫 乎? 非 也 處 夷 狄 之 邦 而 ( 不 失 ) 吾 中 國 之 道, 是 之 謂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也 春 秋 ( 朝 ) 會 之 書, 凡 聖 人 所 以 為 內 夏 外 夷 之 防 也, 如 此 其 嚴 也! 夫 ( 興 ) 亡 有 迭 代 之 時, 而 中 華 ( 無 ) 不 復 之 日 107, 若 之 何 以 萬 古 之 心 胸 而 區 區 於 旦 暮 乎! 漢 和 帝 時, 侍 御 史 魯 恭 上 疏 曰 : 夫 戎 狄 者 四 方 之 異 氣, 蹲 夷 踞 肆, 與 鳥 獸 無 別, 若 雜 居 中 國, 則 錯 亂 天 氣, 汙 辱 善 人 孔 子 有 言 : 居 處 恭, 執 事 敬, 與 人 忠, 雖 之 夷 狄 不 可 棄 也 夫 是 之 謂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也 若 乃 相 率 而 臣 事 之, 奉 其 令, 行 其 俗, 甚 者 導 之 以 為 虐 于 中 國, 而 藉 口 於 素 夷 狄 之 文, 則 子 思 之 罪 人 也 已! 108 雖 然 顧 炎 武 在 政 治 上 傾 向 於 接 受 興 亡 有 迭 代 之 時 的 歷 史 現 實, 但 他 和 多 數 遺 民 一 樣 強 調 夷 夏 之 防 不 過, 在 面 對 夷 夏 文 化 之 別 的 心 態 上, 顧 炎 武 比 王 夫 之 寬 鬆 得 多, 他 認 為 異 文 化 有 足 為 漢 文 化 取 法 之 處 日 知 錄 夷 狄 條 : 歷 九 州 之 風 俗, 考 前 代 之 史 書, 中 國 之 不 如 夷 狄 者 有 之 矣 宋 鄧 肅 對 高 宗 言 : 外 夷 之 巧 在 文 書 簡, 簡 故 速 ; 中 國 之 患 在 文 書 繁, 繁 故 遲 則 戎 狄 之 能 勝 於 中 國 者, 惟 其 簡 易 而 已 今 舍 其 所 長 而 效 人 之 短, 吾 見 其 立 弊 也 是 則 省 刑 薄 斂 之 效, 無 論 於 華 夷 矣 109 他 雖 抱 持 夷 狄 不 宜 居 中 夏, 戎 夏 不 襍 戎 狄 入 居 必 生 事 變 的 論 調 110, 但 他 對 民 族 間 文 化 交 流 的 立 場, 卻 不 如 王 夫 之 堅 持, 從 某 種 層 面 來 說, 他 對 民 族 間 的 界 限, 比 王 夫 之 更 為 開 放 王 夫 之 夷 夏 不 相 107 108 109 110 據 張 繼 日 知 錄 校 記, 夫 ( 興 ) 亡 有 迭 代 之 時, 而 中 華 ( 魯 ) 不 復 之 日 句, 亡 字 上 應 加 興 字, 魯 抄 本 華 下 有 魯 字 見 日 知 錄, 卷 九, 頁 186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9, 素 夷 狄 行 乎 夷 狄, 頁 186 此 條 僅 見 於 原 抄 本, 刊 本 魯 此 章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29, 夷 狄 條, 頁 848~850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29, 徙 戎 條, 頁 850~851

22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魯 的 觀 點 襍 襍 在 襍 有 襍 端 種 族 主 義 性 襍 的 華 夷 觀 上, 認 為 文 化 襍 著 於 與 血 緣 地 域 堅 密 結 合 的 民 族 上, 所 以 夷 夏 文 化 各 有 其 適 性 而 不 可 混 雜, 必 須 堅 守 夷 夏 之 防, 這 種 華 夷 論 襍 有 強 烈 的 種 族 主 義 色 彩 而 顧 炎 武 雖 也 主 張 戎 夏 不 魯, 但 他 並 武 有 王 夫 之 武 樣 武 武 的 民 族 理 論 體 武, 而 只 是 很 單 純 地 從 政 治 的 角 度, 認 為 中 國 周 邊 的 異 民 族 勢 力 若 不 習 中 土 之 風, 不 安 中 國 之 美, 則 無 窺 中 國 之 心 111, 使 異 民 族 政 權 不 生 干 犯 中 原 的 動 機 嚴 格 說 來, 顧 炎 武 並 武 有 真 正 碰 觸 到 民 族 的 定 義 與 性 襍 等 問 題 他 對 夷 夏 的 定 義 並 不 明 確, 他 的 民 族 觀 也 較 為 籠 統, 並 不 像 王 夫 之 從 血 緣 地 域 文 化 等 方 面 明 確 定 義 漢 / 夷 民 族 的 形 成 原 因 特 襍 與 歧 異 之 處 因 此, 他 雖 主 張 華 夷 不 魯, 但 理 論 卻 很 單 因, 因 了 政 治 因 素 因, 魯 法 提 出 聖 人 何 以 終 不 得 使 夷 狄 遽 同 于 中 夏 的 思 想 與 文 化 成 因 然 而 顧 炎 武 這 種 籠 統 的 印 象 式 的 民 族 觀, 事 實 上 卻 是 清 初 大 多 數 遺 民 的 民 族 觀 也 正 由 於 這 種 籠 統 不 精 確 的 民 族 觀 背 後 並 武 有 武 統 性 的 血 緣 地 緣 理 論 支 撐, 因 此 也 導 致 了 他 在 面 對 漢 夷 文 化 互 動 時 對 夷 夏 大 防 的 堅 持 較 容 易 鬆 動 從 日 知 錄 夷 狄 條 看 來, 他 認 為 異 文 化 在 某 些 制 度 上 確 實 值 得 漢 文 化 效 法, 認 為 制 度 上 的 優 劣 無 論 於 華 夷, 將 風 俗 制 度 等 人 文 現 象 從 民 族 概 念 中 抽 離 出 來, 並 容 許 漢 夷 間 文 化 交 流 的 可 能 由 於 顧 炎 武 與 多 數 遺 民 士 人 民 族 概 念 較 為 籠 統, 使 他 們 在 面 對 與 異 文 化 互 動 時, 立 場 較 易 鬆 動, 而 能 採 取 一 種 與 襍 端 民 族 主 義 相 比 之 下, 更 寬 鬆 更 能 接 受 客 觀 歷 史 現 實 的 心 態 雖 然 他 們 尊 夏 攘 夷 的 民 族 認 同 並 未 轉 移, 但 這 種 心 態 卻 為 遺 民 士 人 夷 夏 觀 的 轉 變 打 開 一 道 窗 口, 使 他 們 逐 漸 調 武 面 對 異 文 化 及 滿 洲 政 權 的 態 度 日 知 錄 中, 顧 炎 武 雖 也 有 中 華 ( 無 ) 不 復 之 日 這 一 類 強 烈 民 族 主 義 的 論 調, 但 他 也 承 認 興 亡 有 迭 代 之 時 這 樣 的 現 實 這 一 點 是 顧 炎 武 與 王 夫 之 最 大 的 不 同 王 夫 之 的 政 治 認 同 與 民 族 認 同 兩 個 概 念 是 結 合 而 不 可 分 割 的, 但 顧 炎 武 的 政 治 認 同 與 他 的 民 族 認 同 並 不 一 致, 在 政 治 上, 他 認 同 清 政 權, 但 在 民 族 認 同 上, 他 主 張 華 夷 宜 有 別, 但 可 師 法 夷 狄 文 化 之 長 由 於 他 對 民 111 顧 炎 武 日 知 錄, 卷 29, 徙 戎 條, 頁 850~851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225 族 概 念 的 定 義 的 籠 統, 使 得 他 夷 夏 理 論 本 身 存 在 著 矛 盾 三 結 語 :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詮 釋 重 心 的 轉 移 : 由 尊 王 向 攘 夷 的 轉 化 清 初 遺 民 士 人 面 臨 異 文 化 統 治 的 情 境, 他 們 所 經 歷 的 不 僅 是 政 權 的 改 朝 換 代, 而 是 民 族 覆 亡 或 被 同 化 的 危 機 滿 洲 統 治 者 有 意 識 的 透 過 改 變 服 式 重 新 襍 襍 禮 制 新 設 官 銜 令 孔 子 嫡 裔 薙 髮 等 舉 措, 變 相 地 使 人 民 接 受 滿 文 化 這 種 情 境 對 遺 民 而 言, 魯 論 是 政 治 上 的 忠 君 意 識 或 攘 夷 尊 夏 的 民 族 情 感, 都 受 到 強 大 的 挑 戰 在 漢 文 化 被 異 文 化 同 化 的 危 機 感 下, 清 初 遺 民 對 清 政 權 充 滿 排 拒 遺 民 將 此 視 為 亡 天 下 112, 面 對 政 治 認 同 與 民 族 情 感 同 時 喪 失 的 天 崩 地 解 的 身 份 認 同 困 局 這 種 因 魯 法 排 解 身 份 認 同 困 局 所 造 成 的 殉 國 潮, 在 甲 申 和 乙 酉 時 臻 於 顛 峰, 嗣 後 便 因 清 政 權 日 趨 穩 定, 多 數 遺 民 政 治 認 同 也 開 始 轉 變 這 種 轉 變 因 了 從 對 官 方 政 策 的 態 度 由 抗 拒 到 接 受 因, 也 可 從 他 們 對 貳 臣 仕 清 漢 人 的 評 價 與 交 遊 情 況 等, 看 出 他 們 心 態 上 的 變 化 這 種 歷 史 背 景 也 反 映 在 清 初 遺 民 對 春 秋 學 詮 釋 重 心 的 移 轉 上 從 王 夫 之 與 顧 炎 武 的 春 秋 學 來 看, 攘 夷 凌 越 了 尊 王, 成 為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的 核 心 內 容 112 日 知 錄, 卷 17, 正 始 條 : 有 亡 國 有 亡 天 下 亡 國 與 亡 天 下 奚 辨? 曰 : 易 姓 改 號, 謂 之 亡 國 仁 義 充 塞, 而 至 於 率 獸 食 人, 人 將 相 食, 謂 之 亡 天 下 魏 晉 人 之 清 談, 何 以 亡 天 下? 是 孟 子 所 謂 楊 墨 之 言, 至 於 使 天 下 魯 父 魯 君 而 入 於 禽 獸 者 也 昔 者 嵇 紹 之 父 康, 被 殺 於 晉 文 王, 至 武 帝 革 命 之 時, 而 山 濤 薦 之 入 仕, 紹 時 屏 居 私 門, 欲 辭 不 就 濤 謂 之 曰 : 魯 為 君 思 之 久 矣! 天 地 四 時, 猶 有 消 息, 而 況 於 人 乎? 一 時 傳 誦, 以 為 名 言 而 不 知 其 敗 義 傷 教, 至 於 率 天 下 而 魯 父 者 也 夫 紹 之 於 晉, 非 其 君 也, 忘 其 父, 事 其 非 君, 當 其 未 死 三 十 餘 年 之 間, 為 魯 父 之 人, 亦 已 久 矣! 而 蕩 陰 之 死, 何 足 以 贖 其 罪 乎? 且 其 入 仕 之 初, 豈 知 必 有 乘 輿 敗 績 之 事? 而 可 樹 其 忠 名 以 蓋 於 晚 也 自 正 始 以 來, 而 大 義 之 不 明, 徧 於 天 下 如 山 濤 者, 既 為 邪 說 之 魁, 遂 使 嵇 紹 之 賢 且 犯 天 下 之 韙 而 不 顧 夫 邪 正 之 說, 不 容 兩 立 使 謂 紹 為 忠, 則 必 謂 王 裒 為 不 忠 而 後 可 也 何 怪 其 相 率 臣 於 劉 聰 石 勒, 覩 其 故 主 青 衣 行 酒, 而 不 以 動 其 心 者 乎? 是 故 知 保 天 下, 然 後 知 保 其 國 保 國 者, 其 君 其 臣, 肉 食 者 謀 之 保 天 下 者, 匹 夫 之 賤, 與 有 責 焉 耳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