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中文目錄.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00-1中文目錄.doc"

Transcription

1 第 五 期 編 者 的 話... 賴 賢 宗 一 般 論 文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楊 晉 龍 1 關 於 老 子 哲 學 詮 釋 典 範 的 一 些 省 察 以 王 弼 老 子 注 暨 牟 宗 三 才 性 與 玄 理 為 對 比 暨 進 一 步 的 展 開... 林 安 梧 47 對 胡 五 峰 哲 學 的 當 代 詮 釋 之 反 省... 杜 保 瑞 71 論 張 載 的 參 兩 通 一 原 則... 鄧 秀 梅 109 論 周 易 習 險 解 難 之 道... 蔡 月 娥 141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蕭 敏 如 193 是 誰 家 本 師 絕 藝 湖 海 樓 詞 中 的 江 湖 藝 人 研 究... 蘇 淑 芬 233 消 逝 中 的 婆 羅 洲 砂 華 散 文 場 所 精 神 之 建 構... 陳 大 為 273 學 術 報 導 古 樸 清 韻 臺 灣 的 南 管 音 樂... 林 珀 姬 295 國 立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九 月 印 行

2 5 Vol. Contents Editor s Preface... Lai Shen-Chon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Yang Chin-Lung 2 Investigations on the Paradigms of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 A Comparison between Wang Bi s Commentary on the Laozi and Mou Zongsan s Talent and Mysterious Reasoning and a Possible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Three Manifestations of Being... Lin An-Wu 48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 interpretational systems toward Hu Hong s philosophy.... Duh Bau-Ruei 72 On Zhang Zai s principle of partaking two harmoniously and leading to one... Teng Hsiu-Mei 110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ing Keen Sense of Danger Helps to Resolve Great Hardship in the Book of Changes... Tsai Yueh-Er 142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and Ethnicism of Loyalist : A Study on the Loyalist s Hermeneutics of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n Early Qing Dynasty... Hsiao Min-Ru 194 The Research of the Itinerant Entertainers in the Hu Hai Iou Lyrics... Su Shu-Fen 234 The Waning of Borneo-Establishment of Genius Loci in Sarawak Chinese Prose... Chan Tah-Wei 274 An ancient, simple and elegant tune the Nan-Guan music of Taiwan... Lin Po-Chi 296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Taiwan,Republic of China September 2008

3 編 者 的 話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創 立 於 2000 年 2 月, 至 今 已 有 8 年 多, 本 系 於 2007 年 9 月 創 辦 了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班, 未 來 有 擴 增 的 計 畫, 並 將 規 劃 博 士 班 本 系 發 展 方 向 強 調 體 用 兼 備, 以 傳 統 中 文 系 之 中 國 文 學 與 中 國 哲 學 為 系 所 發 展 的 本 體, 特 別 重 視 中 文 相 關 的 致 用 之 學, 希 望 能 夠 發 展 出 自 己 的 特 色, 探 索 中 文 系 在 當 代 社 會 文 化 之 中 的 發 展 與 更 新 之 道 本 系 的 致 用 之 學 包 含 了 在 深 度 上 的 中 國 文 哲 之 當 代 詮 釋, 著 重 科 際 整 合, 強 調 國 際 宏 觀 ; 在 廣 度 上, 本 系 強 調 中 文 資 訊 化 中 文 資 訊 化 的 目 的 在 於 訓 練 中 文 人 運 用 數 位 化 技 術, 創 造 經 典 的 時 代 意 義 通 過 這 樣 有 體 有 用 的 努 力, 我 們 希 望 能 創 立 一 個 體 用 兼 美 傳 統 學 問 與 當 代 創 造 二 者 兼 美 的 中 文 系 所 本 系 的 發 展 重 點 為 傳 統 與 現 代 之 銜 接 人 文 與 科 技 之 結 合 本 土 與 國 際 之 會 通 理 論 與 實 際 之 貫 通 在 課 程 規 劃 上, 共 分 為 三 大 學 群 :( 一 ) 思 想 學 群 ( 二 ) 文 學 學 群 ( 三 ) 華 語 教 學 語 言 與 資 訊 學 群, 給 予 學 生 各 方 面 的 薰 陶, 又 有 充 分 適 性 選 擇 的 機 會 另 一 方 面, 本 系 每 年 舉 辦 學 術 研 討 會 文 學 獎 成 年 禮 講 座 等 活 動, 展 現 出 本 系 對 於 學 術 文 化 的 推 廣 與 深 化, 實 不 遺 餘 力, 更 藉 此 培 養 學 生 具 有 多 元 開 展 跨 界 整 合 的 視 野 中 文 在 歷 史 因 緣 之 中 的 不 斷 創 新 與 開 放 包 容, 是 中 文 傳 統 之 所 以 能 夠 綿 延 不 絕 並 博 大 精 深 的 根 本 原 因, 臺 北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也 抱 持 這 樣 的 願 心 來 從 事 一 些 新 創 的 嘗 試 為 了 實 現 以 上 所 說 的 本 系 發 展 方 向, 本 系 每 年 10 月 都 舉 辦 學 術 研 討 會, 這 兩 年 剛 剛 舉 辦 過 的 第 四 屆 文 學 與 資 訊 學 術 研 討 會 與 第 三 屆 中 國 文 哲 之 當 代 詮 釋 學 術 研 討 會, 尚 有 許 多 改 進 的 空 間, 但 也 獲 得 學 界 許 多 朋 友 的 好 評 本 系 除 了 辦 理 學 報 學 術 研 討 會 之 外, 本 系 特 別 的 教

4 2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4, 2006 學措施有舊愛新歡詩詞歌唱比賽 飛鳶文學獎 文學講堂 研究方法與 論文寫作講座 文學創作曲歌唱等 本系學生十分活潑 在這些教學措 施上都有佳績 2003 年至 2008 年 國際中國哲學界相當著名的成中英教 授曾多次來本系進行講學活動 對於 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 中 國文哲之當代詮釋 課題進行學術指導 本系經常與本校 東西哲學與 詮釋學中心 合辦學術活動 本系的一些老師也與本校法律學院 商學 院的老師聯合開課 共同進行學術活動 提倡跨界溝通與科技整合 這 些學術活動對於本系所揭示的發展方向提供了優良的學術氛圍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五期刊出了八篇論文和一篇學術報導 本刊 收稿的論文都經過嚴格的外審 論文作者也依照規定 參酌兩位評審的 意見修改論文 力求完美 本刊已列入國科會人文學中心引用索引資料 庫 THCI 採計期刊 也被收錄於 CEPS 中文電子期刊系統 國家圖書 館遠距系統 凌網 HyRead 平臺等多種電子資料庫之中 是一份具有健 全學術評價與國際能見度的期刊 創業不易 守成艱難 在此懇請學界 對於本刊與本系發展 繼續加以鼓勵與支持 Ꮵኰ! 2008 年 9 月

5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2008 年 9 月 頁 1~46 1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楊 晉 龍 摘 要 此 文 經 由 歸 納 統 計 明 代 學 者 詮 釋 詩 經. 秦 風. 蒹 葭 詩 旨 的 表 現, 以 觀 察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發 展 變 化 經 由 搜 尋 詩 經 學 相 關 論 著, 共 得 68 位 作 者 67 條 詮 解 蒹 葭 的 資 料 內 容 大 致 不 離 漢 唐 詩 學 解 說 系 統 及 宋 代 詩 學 解 說 系 統 兩 大 範 圍, 漢 學 者 主 要 從 政 治 參 與 的 公 共 性 角 度 詮 解 發 揮 ; 宋 學 者 則 以 個 人 情 緒 表 達 的 私 人 性 角 度 詮 釋 發 揮 確 知 籍 貫 的 66 位 作 者 來 自 浙 江 江 蘇 江 西 福 建 湖 北 安 徽 河 北 山 西 湖 南 山 東 廣 東 四 川 等 省, 以 浙 江 江 蘇 江 西 最 多 知 其 生 存 年 代 的 67 位 作 者, 主 要 出 生 於 嘉 靖 後 期 隆 慶 萬 曆 前 期, 出 生 於 萬 曆 朝 以 後 者 有 35 人, 佔 全 部 作 者 五 成 以 上 學 派 尚 屬 漢 學 者 有 19 人 19 條 資 料, 屬 宋 學 者 有 46 人 48 條, 並 列 兩 派 解 說 者 有 3 人 6 條 資 料 綜 合 而 言, 詩 集 傳 在 明 朝 雖 有 變 化 但 不 大 ; 毛 詩 注 疏 則 正 德 後 始 被 注 意, 就 漢 學 在 明 代 發 展 而 言, 後 期 較 前 期 興 盛, 但 不 能 與 詩 集 傳 相 比 漢 學 派 因 受 周 秦 漢 儒 家 賢 德 優 於 血 緣 政 治 理 想 之 影 響, 以 詩 經 為 具 有 糾 正 引 導 統 治 者 倫 理 與 政 治 行 為 上 功 能 的 諫 書, 以 推 崇 忠 臣 孝 子 與 儆 戒 危 亡 失 道 為 詮 釋 方 向 宋 學 派 處 於 血 緣 優 於 賢 德 的 時 代, 詩 經 諫 書 功 能 已 弱, 讀 者 數 量 增 加 範 圍 擴 大, 詮 解 因 而 轉 向 多 元 多 樣 的 私 人 性 內 容 此 文 經 由 閱 讀 篩 選 整 理 歸 納 統 計 與 分 析, 提 供 詩 經 學 研 究 者 可 信 的 成 果, 有 助 於 對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進 一 步 的 了 解, 對 詩 經 學 相 關 研 究 者, 也 具 有 實 質 的 參 考 價 值 關 鍵 詞 : 蒹 葭 詩 經 學 明 代 收 件 日 期 :2008/07/01, 修 改 日 期 :2008/09/17, 接 受 日 期 :2008/09/22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員

6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5期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ts Interpretation in the Ming Dynasty* Yang Chin-Lung** Abstract Intended as a discussion of the M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Jianxia of the Qingfeng in the Shijing (Poetry Classic), the present paper observes Shijing study had been developed by some 68 scholars from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Most of those scholars belong to their respective schools, with 19 pertain to the Han School, 46 interested in Song scholarship, and 3 intrigued in both the Han and Song interpretation. The result of these scholars research goes as follows: People who were interested in the Song interpretation of Shijing did not make great changes of Ming academic interests, though Han-school interpreters of the Shijing began to attract more followers in this period. The Mao Shi zhushu increased more readership after the Zhende reign, though it could hardly surpass such Song efforts as Zhu Xi s Shijizhuan. The Han School admired national loyalists and filial sons and emphasized examples of failed kings and emperors. The Song School explicated the Shijing from individualistic perspectives, presenting a method with great diversity. The present paper closes with an observation that reliable reading of the Shijing is, indeed, helpful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lassic. Keywords Jianxia, Shijing study, Ming Dynasty * ** Received: July 01, 2008; Sent out for revision: September 17, 2008; Accepted: September 22, 2008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hilosophy, Academia Sinica

7 明代學者 秦風 蒹葭 詮釋析論 明代詩經學史研究的進一步探討 3 一 前言 經學史本是研究經學的本質 發生 形成 發展 演變的過程及其 內容實際的功能 影響的一套學問 理想上應該是全面性的照顧到經學 的各個層面的內容與發展及其相互關係 深入地探討經學與環境及其他 學術間互動關係的整體性研究 因此研究經學史牽涉到的不僅是地域空 間和歷史時間的發展變化 亦即時空意義下 歷時性 與 共時性 的 學術傳承與群體意識的問題而已 同時還必須包括有關學科本質 傳播 擴散 致用功能與影響作用等等的問題 更由於經學具有不言自明的實 踐性要求的前提 因此不同時空作者的表現 實際上很難不受到作者身 處其中的家庭 政治 社會與學術等等環境氛圍的影響 時代環境 學 術潮流 個人選擇 學術社群等之間的關係因而非常複雜 戴景賢師 (1947-) 曾對此一問題進行觀察云 政治結構之崩解 新生 與學術思想之改絃易轍 趨勢一致 有 時一向新 一沿舊 並不並軌 有時則脈絡紛繁 有近 有不近 未可一概而論 此因學術史 思想史之發展 除必須回應時代之 需求外 其本身之建構 展演 有其內在之系統性 邏輯性 且 於其創造性之發展中 存在學者操作之選擇性與理念思惟之獨立 性 亦常有屬於群體精神活動之互動參與其中 故一切影響因素 不僅紛雜 抑於其與時俱變之過程中 形成自身之脈絡 1 時局與學術 思想等等固然相聯 但又有各自演變的條理存於其間 各 項學術發展趨向與動力作用其間的結果 於是同流而派別 同中而見異 因此就 後人詮釋之建構言 除須針對個案而為條別之梳理外 另一可 此文曾在民國 96 年 10 月 27 日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主辦的 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 代詮釋學術研討會 中發表 題目之副題原作 明代詩經學史研究的深化 依審 查意見改作今題 有關 毛詩注疏 與 詩集傳 詮解方向不同之分析 亦因審 查意見而稍作調整 感謝參與會議的學者與未具名審查學者提供的卓見 使本文 可能之訛誤減至最低 謹此致謝 1 戴景賢師 論方以智王船山二人思想之對比性與其所展顯之時代意義 文與哲 第 12 期 (2008 年 6 月) 頁 457

8 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行 之 法, 即 是 揭 示 其 中 所 可 能 存 在 之 共 趨 性 與 對 比 性 戴 師 雖 是 針 對 明 清 易 代 之 際 的 學 術 思 想 與 政 治 崩 解 的 關 係 而 言, 但 一 般 學 術 思 想 的 發 展 實 不 外 此 種 狀 況, 經 學 史 本 屬 學 術 史 之 一 支, 因 此 自 可 適 用 此 一 分 析 將 前 述 觀 點 運 用 到 經 學 史 的 研 究 上, 則 除 整 體 經 學 研 究 的 類 型 外, 自 可 以 有 單 一 經 籍 地 域 時 代 社 群 與 個 體 等 等 個 案 之 條 別 梳 理 的 歸 納 分 析 等 類 型 研 究, 以 及 不 同 時 代 不 同 區 域 個 別 經 學 家 等 等 之 間 的 揭 示 可 能 存 在 的 共 趨 性 與 對 比 性 的 比 較 分 析 等 另 一 類 型 研 究, 觀 察 當 今 涉 及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成 果, 略 其 細 節 而 就 大 要 與 形 式 而 言, 大 致 都 不 出 此 三 種 研 究 類 型 之 外 其 中 尤 其 以 經 學 家 個 人 及 學 術 社 群 的 個 案 類 型 的 研 究 佔 絕 對 多 數 ; 比 較 分 析 類 型 的 研 究 並 不 多 ; 探 討 一 個 朝 代 者 已 經 相 當 稀 少 ; 研 究 整 體 經 學 史 內 容 的 更 是 屈 指 可 數 2 此 種 以 經 學 家 個 體 為 主 要 研 究 對 象 的 趨 勢, 其 成 果 固 然 對 整 體 經 學 發 展 的 了 解 頗 有 幫 助, 但 就 比 較 理 想 的 經 學 史 研 究 而 言, 此 種 研 究 傾 向 顯 然 容 易 造 成 一 種 見 樹 不 見 林 的 後 果, 尤 其 在 選 題 上 若 是 過 分 集 中 在 某 些 特 定 的 朝 代 人 物 與 著 作 上, 則 更 會 因 為 此 種 偏 向 而 導 致 對 經 學 整 體 發 展 了 解 的 限 制 與 偏 頗, 此 種 結 果 自 是 一 個 值 得 再 加 商 榷 的 問 題 鑑 於 前 述 可 能 存 在 的 偏 頗 趨 勢, 筆 者 於 是 選 擇 自 清 代 以 來 即 受 到 嚴 重 輕 視 的 明 朝 經 學 中 的 詩 經 學 作 為 研 究 對 象, 首 先 透 過 自 行 設 計 的 從 整 體 情 境 瞭 解 與 傳 播 接 受 角 度 的 方 法, 依 據 經 學 自 身 發 展 的 角 度, 進 行 明 朝 詩 經 學 的 整 體 性 研 究, 因 而 確 定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本 質 定 義, 以 及 後 代 評 論 者 不 適 格 的 評 價 標 準 和 錯 誤 的 批 判, 比 較 明 確 的 展 現 了 整 個 明 代 詩 經 學 整 體 發 展 演 變 的 大 概 面 貌 3 但 此 種 大 範 圍 宏 觀 的 研 究 方 式, 由 於 研 究 之 初 即 已 發 現 受 到 前 述 偏 頗 研 究 傾 向 的 影 響, 缺 少 可 以 吸 收 參 考 的 局 部 研 究 成 果, 因 此 僅 能 以 見 其 大 而 略 其 小 的 方 式 進 行 研 究, 所 得 成 果 固 然 可 以 達 到 重 要 部 份 的 說 明 與 展 現 的 效 果, 矯 正 僅 重 視 個 體 2 3 這 個 說 法 主 要 是 觀 察 臺 灣 光 復 以 後 五 十 年 來 詩 經 學 研 究 成 果 後 的 結 論, 詳 細 內 容 請 參 見 拙 著 : 詩 經 學 研 究 概 述, 林 慶 彰 先 生 主 編 : 五 十 年 來 的 經 學 研 究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2003 年 ), 頁 的 討 論 有 關 明 代 經 學 研 究 備 受 藐 視, 以 及 後 來 逐 漸 受 到 比 較 公 平 對 待 的 事 實 等, 請 參 見 拙 著 : 明 代 詩 經 學 研 究 (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1997 年 ) 一 書 相 關 部 份 的 探 討

9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5 研 究 方 向 的 缺 失 但 因 為 研 究 議 題 範 圍 與 意 圖 的 限 制, 僅 能 就 存 世 的 詩 經 學 專 著 及 其 他 論 著 引 述 的 實 況, 進 行 大 方 向 的 分 析 研 究 ; 卻 無 法 針 對 每 個 分 支 小 節, 亦 即 針 對 詩 經 每 個 單 獨 的 篇 章, 進 行 更 為 細 緻 的 分 析, 就 是 說 即 使 在 大 方 向 上 同 意 某 家 派 的 說 法, 但 卻 不 能 因 此 就 認 定 三 五 篇 中, 篇 篇 都 接 受 該 家 派 而 毫 無 自 己 的 見 解, 例 如 讚 美 朱 熹 ( ) 不 信 小 序 為 千 載 一 人 而 已 的 陸 深 ( ), 雖 然 以 維 護 朱 熹 的 觀 點 為 主, 但 至 少 就 不 同 意 朱 熹 對 召 南. 騶 虞 詩 旨 的 解 說, 4 因 此 前 述 宏 觀 研 究 所 得 結 果, 雖 是 比 較 貼 近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真 實 面 貌, 但 基 本 上 卻 還 遺 留 下 部 分 可 以 再 更 進 一 步 研 究 探 討 的 議 題 從 經 學 史 研 究 追 求 的 經 學 整 體 內 容 與 發 展 實 質 表 現 的 基 本 目 標 而 言, 當 然 就 有 必 要 對 這 些 宏 觀 研 究 下 被 忽 略 的 部 分 再 行 研 究, 以 期 獲 得 比 較 完 善 的 研 究 成 果, 彌 補 遺 留 下 來 的 缺 陷 本 文 即 在 前 述 彌 補 缺 陷, 因 而 再 進 一 步 研 究 的 思 考 前 提 下, 設 計 而 成 的 系 列 研 究 之 一, 目 的 是 希 望 經 由 每 個 單 獨 篇 章 的 細 緻 研 究, 提 供 更 為 全 面 性 的 內 容, 以 便 納 入 整 體 詩 經 學 表 現 之 內, 使 得 經 學 史 的 實 際 內 容 更 為 精 確 可 信 詩 經 三 五 篇 當 中, 選 擇 一 篇 作 為 研 究 的 對 象, 當 然 是 具 有 特 殊 緣 故 而 認 定 為 最 值 得 研 究 的 篇 章, 這 類 篇 章 至 少 是 最 能 感 動 自 己 的 篇 章, 或 者 歷 史 上 曾 經 受 到 特 別 關 注 的 篇 章 ; 除 本 身 閱 讀 上 的 感 動 或 歷 史 的 特 殊 表 現 意 義 之 外, 同 時 還 必 須 且 應 該 是 學 術 上 具 有 研 究 價 值 的 篇 章 以 前 述 觀 點 為 前 提, 選 擇 秦 風. 蒹 葭 為 研 究 的 對 象, 除 情 感 與 歷 史 的 理 由 外, 至 少 還 有 下 列 幾 項 學 術 性 的 理 由 : 首 先 是 自 民 國 以 來, 由 於 強 調 數 人 頭 替 代 拳 頭 的 民 主 社 會, 再 加 上 資 本 主 義 世 界 市 場 經 濟 的 建 立, 於 是 以 量 取 勝 自 然 而 然 的 成 為 社 會 判 斷 成 敗 或 重 不 重 要 的 標 準, 傳 統 重 視 少 數 菁 英 份 子 為 主 流 的 文 化 傳 統, 於 是 讓 位 給 強 調 數 量 的 大 眾 文 化, 在 此 以 大 眾 為 主 流 的 文 化 環 境 中, 固 然 堅 守 詩 序 政 治 倫 理 性 解 說 觀 點 者 還 大 有 人 在, 但 胡 適 ( ) 所 謂 詩 經. 國 風 多 是 男 女 感 情 的 描 寫 及 用 文 學 的 眼 光 讀 詩 的 觀 點, 5 卻 4 5 參 見 拙 著 : 明 代 詩 經 學 研 究, 同 前 註, 頁 259; 以 及 林 慶 彰 先 生 : 陸 深 儼 山 集 中 的 詩 微 研 究, 臺 北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所 內 研 究 人 員 例 行 學 術 研 討 會 (2007 年 8 月 27 日 ) 一 文 的 相 關 討 論 胡 適 : 胡 適 古 典 文 學 研 究 論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88 年 ), 上 冊, 頁 330

10 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也 逐 漸 成 為 中 文 社 群 普 通 群 眾 和 某 些 研 究 者 閱 讀 詩 經 之 際 不 自 覺 的 共 識, 在 此 一 國 風 中 詩 篇 多 與 愛 情 相 關 的 共 識 下, 蒹 葭 詩 朦 朧 情 境 的 美 感, 相 較 於 周 南. 關 雎 的 確 指 性, 更 具 有 吸 引 力 ; 再 加 上 詩 旨 本 就 有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的 模 糊 性, 6 更 加 深 其 多 重 解 說 的 可 能 性, 因 此 受 到 許 多 人 的 喜 愛 與 關 注 : 或 者 改 寫 為 歌 詞, 或 者 藉 此 標 題 創 作 新 詩, 或 者 選 入 教 科 書 中, 或 者 在 網 際 網 路 發 表 看 法 等 等 就 傳 統 經 學 重 視 致 用 的 實 用 性 要 求, 或 者 現 代 學 術 研 究 注 重 大 眾 普 遍 性 需 求 的 基 本 要 求 言, 蒹 葭 的 多 重 可 能 性 解 讀 與 受 到 多 數 群 眾 熱 烈 關 注 的 狀 況, 於 是 成 為 本 研 究 首 先 考 慮 的 對 象 其 次 筆 者 設 計 有 一 個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的 研 究 計 畫, 以 比 較 同 源 異 流 的 臺 灣 與 大 陸 兩 岸 的 詩 經 學, 從 明 末 開 始 到 現 在 的 歷 史 發 展 過 程 中, 實 際 表 現 的 研 究 狀 況, 以 便 可 以 更 深 入 地 了 解 兩 岸 在 詩 經 學 研 究 上 的 同 異 實 情 為 比 較 有 效 地 進 行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的 研 究, 筆 者 因 此 先 設 計 了 一 個 二 十 世 紀 前 臺 灣 詩 經 學 史 的 研 究 的 先 期 研 究 計 畫, 7 此 計 畫 倖 獲 國 科 會 通 過 執 行 但 在 進 行 此 一 計 畫 之 前, 必 須 有 一 些 前 置 的 研 究, 以 為 研 究 之 先 基 礎 了 解 的 條 件, 例 如 有 關 此 段 研 究 時 空 前 後 表 現 的 狀 況, 就 是 必 須 了 解 的 重 要 先 備 條 件, 筆 者 因 此 乃 先 行 設 計 完 成 一 篇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前 論 的 論 文, 研 究 臺 灣 進 入 民 國 時 期 詩 經 學 表 現 的 狀 況 根 據 筆 者 初 步 的 統 計 調 查, 蒹 葭 關 雎 與 蓼 莪 等 三 篇, 確 實 是 近 代 以 來 受 到 最 多 人 注 意 的 詩 篇, 蒹 葭 則 是 三 篇 之 中 居 冠 的 篇 章, 因 此 在 進 行 該 篇 較 為 細 緻 議 題 的 研 究 之 時, 就 以 現 代 臺 灣 學 者 研 究 蒹 葭 的 成 果, 做 為 比 較 兩 岸 詩 經 學 的 研 究 起 點 就 一 般 性 的 了 解, 臺 灣 經 學 最 早 淵 源 於 明 末 的 沈 光 文 ( ), 以 及 跟 隨 鄭 成 功 ( ) 與 鄭 經 ( ) 到 臺 灣 的 明 朝 遺 民 的 引 入 傳 播, 本 文 所 以 研 究 明 代 學 者 針 對 蒹 葭 的 詮 解, 同 樣 是 依 循 著 前 述 的 研 究 內 涵, 就 是 要 從 臺 灣 詩 經 學 的 根 源 開 始 研 究, 目 的 是 與 現 代 臺 灣 學 者 的 研 究 成 果 形 成 源 頭 與 結 果 的 對 比, 以 便 提 供 未 來 實 際 進 行 兩 岸 詩 經 學 比 較 之 際 的 基 準, 這 就 是 首 先 選 取 蒹 葭 6 7 頁 288 [ 宋 ] 朱 熹 : 詩 集 傳. 秦 風. 蒹 葭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69 年 ), 卷 6, 頁 76 國 科 會 研 究 計 畫 : 二 十 世 紀 前 臺 灣 詩 經 學 史 的 研 究, 編 號 :NSC H MY2

11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7 進 行 研 究 的 另 一 層 意 義 8 換 言 之 ; 本 文 不 僅 具 有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再 進 一 步 研 究 的 意 義 ; 同 時 也 具 有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前 論 延 續 性 研 究 的 意 義, 這 就 是 本 文 以 蒹 葭 為 研 究 主 題 的 主 要 原 因, 同 時 也 是 本 文 研 究 意 義 之 所 在 本 文 主 要 係 從 訓 詁 詮 釋 的 角 度, 經 由 閱 讀 篩 選 的 過 程, 歸 納 分 析 明 代 學 者 解 說 蒹 葭 的 實 際 表 現, 提 供 相 關 研 究 者 進 一 步 了 解 明 代 詩 經 學 發 展 演 變 的 更 為 細 緻 的 內 容 因 此 著 重 於 歸 納 整 理 諸 家 如 何 說 的 表 現, 以 及 從 創 生 學 的 探 源 角 度, 分 析 諸 家 何 以 如 此 說 的 詩 經 學 意 義, 將 不 涉 及 諸 家 所 說 內 容 對 不 對 與 好 不 好 的 評 價 問 題 ; 至 於 誤 題 作 者 等 一 類 偽 作 的 問 題, 亦 僅 辨 明 是 否 可 以 歸 入 明 代 作 品 之 列, 並 不 特 別 探 討 實 際 作 者 的 問 題 本 文 以 整 個 明 代 學 者 的 說 法 為 對 象, 使 用 的 文 獻 將 以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專 著 為 主, 明 人 其 他 相 關 論 著 為 輔 明 代 的 文 獻 主 要 是 搜 尋 四 庫 類 叢 書, 9 以 及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收 藏 的 日 本 公 文 書 館 ( 內 閣 文 庫 ) 藏 書 的 微 捲 為 主 研 究 進 行 的 程 序, 首 先 通 讀 臺 灣 現 存 明 代 詩 經 學 的 專 著 ; 其 次 蒐 集 明 代 其 他 論 著 中 涉 及 蒹 葭 詩 旨 解 說 的 內 容 ; 接 著 針 對 明 代 學 者 解 說 蒹 葭 的 表 現, 進 行 歸 納 分 析 後 加 以 分 類, 以 了 解 明 代 學 者 解 說 蒹 葭 的 內 容 及 其 淵 源 與 意 義 ; 最 後 根 據 前 述 分 析 歸 納 所 得, 從 詩 經 學 史 的 角 度, 探 討 本 文 的 發 現 與 可 能 存 在 的 意 義 或 價 值 8 本 段 有 關 大 眾 文 化 的 興 起 及 其 對 詩 經 詮 解 的 影 響, 較 為 詳 細 的 分 析, 參 見 拙 著 : 兩 岸 比 較 詩 經 學 前 論 : 二 十 世 紀 五 年 代 後 臺 灣 學 者 對 秦 風. 蒹 葭 的 詮 釋, 中 國 詮 釋 學 第 5 輯 (2008 年 3 月 ), 頁 的 探 討 9 四 庫 類 的 叢 書, 主 要 包 括 有 : 四 庫 全 書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3 年 影 印 文 淵 閣 本 ), 以 下 作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 臺 南 :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7 年 ), 以 下 作 ( 存 目 叢 書 ); 四 庫 禁 燬 書 叢 刊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 以 下 作 ( 禁 燬 書 叢 刊 ); 四 庫 未 收 書 輯 刊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0 年 ), 以 下 作 ( 未 收 書 輯 刊 ); 四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補 編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2001 年 );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 ), 以 下 作 ( 續 修 ); 四 庫 禁 燬 書 叢 刊 補 編 ( 北 京 : 北 京 出 版 社,2005 年 ), 以 下 作 ( 禁 燬 書 叢 刊 補 編 ) 為 節 省 篇 幅, 以 下 即 以 簡 稱 代 之 有 關 明 人 非 詩 經 學 專 著 中 的 詩 經 材 料 及 其 功 能 的 問 題, 可 參 見 林 慶 彰 先 生 : 明 人 文 集 所 收 詩 經 資 料 的 學 術 價 值, 林 明 德 黃 文 吉 策 劃 : 臺 灣 學 術 新 視 野 : 經 學 之 部 (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出 版 公 司,2007 年 ), 頁 的 討 論

12 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二 詮 釋 表 現 的 歸 納 整 理 傳 統 詩 文 的 文 本 詮 釋 對 象 與 內 容, 除 版 本 文 字 的 差 異 外, 可 以 統 括 為 三 個 最 主 要 的 部 份, 即 詩 旨 內 涵 文 物 訓 詁 和 讀 音 擬 訂 等 本 文 探 討 的 是 蒹 葭 詩 旨, 至 於 諸 如 萋 萋 凄 凄 淒 淒 等 一 類 爭 議 性 的 詞 彙 ; 10 或 者 伊 人 在 訓 詁 解 說 上 的 異 同 現 象, 因 為 均 可 以 概 括 在 詩 旨 內 涵 的 詮 釋 之 內, 相 對 於 詩 旨 的 詮 釋, 較 不 具 決 定 性 的 地 位, 故 而 均 未 列 入 討 論 本 文 既 是 從 經 學 史 的 角 度 進 行 觀 察, 則 除 作 者 姓 名 之 外, 時 間 的 先 後, 理 當 成 為 重 要 的 因 素, 時 間 因 素 主 要 包 括 作 者 的 年 齡 與 書 籍 出 版 的 先 後 詮 解 是 否 也 有 地 域 性 的 差 別, 本 來 就 是 詩 經 學 史 重 要 的 觀 察 點, 因 此 作 家 籍 貫 的 空 間 因 素 自 然 也 不 能 忽 略 明 代 學 者 對 詩 經. 蒹 葭 詩 旨 的 詮 釋 結 論, 本 是 此 文 最 主 要 的 研 討 重 點, 就 一 般 了 解 的 明 代 詩 經 學 而 言, 官 方 有 關 詩 旨 的 正 統 解 說, 最 早 原 是 唯 朱 熹 詩 集 傳 意 見 為 是 的 詩 傳 大 全, 然 發 展 到 明 末 則 毛 詩 注 疏 的 解 說, 已 經 受 到 相 當 程 度 的 注 意, 在 這 個 由 獨 尊 朱 熹 詩 集 傳 而 逐 漸 轉 變 同 時 考 慮 毛 詩 注 疏 解 說 的 原 因 與 過 程, 詩 經 學 界 至 今 猶 未 形 成 一 致 性 的 共 識, 因 此 除 觀 察 諸 家 陳 述 內 容 的 實 際 表 現 而 進 行 詩 旨 的 歸 納 外, 各 家 詩 旨 說 法 的 學 派 淵 源, 同 時 也 成 為 本 文 注 意 的 重 點 判 斷 的 依 據 除 直 接 引 述 者 外, 大 致 以 毛 詩 正 義 中 詩 序 的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與 毛 傳 白 露 凝 戾 為 霜, 然 後 歲 事 成, 國 家 待 禮 然 後 興 的 期 待 與 提 醒 用 周 禮 的 重 要 性 ; 鄭 玄 ( ) 毛 詩 箋 的 秦 處 周 之 舊 土, 其 人 被 周 之 德 教 日 久 矣, 今 襄 公 新 為 諸 侯, 未 習 周 之 禮 法, 故 國 人 未 服 焉 所 謂 是 知 周 禮 之 賢 人, 乃 在 大 水 之 一 邊 不 以 敬 順 往 求 之, 則 不 能 得 見 的 用 周 禮, 必 須 用 懂 周 禮 之 賢 人, 唯 若 要 獲 得 這 類 賢 人, 則 必 須 用 敬 順 的 態 度 禮 求, 纔 有 可 能 得 到 其 協 助 的 觀 點 ; 以 及 正 義 箋 10 [ 明 ] 胡 廣 等 : 詩 傳 大 全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頁 32, 總 頁 515 作 凄 凄 ;[ 明 ] 郝 敬 : 毛 詩 原 解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第 1 冊, 卷 12, 頁 189 作 淒 淒 ; 題 [ 漢 ] 毛 亨 撰,[ 漢 ] 鄭 玄 箋,[ 唐 ] 孔 穎 達 等 正 義 : 毛 詩 注 疏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81 年 影 印 [ 清 ] 嘉 慶 20 年 南 年 年 學 重 年 宋 本 十 三 經 注 疏 附 挍 勘 記 本 ), 卷 6 之 4, 頁 2, 總 頁 241 作 萋 萋 宋 代 以 後 多 作 凄 凄 或 淒 淒, 少 作 萋 萋 者 以 下 十 三 經 注 疏 皆 用 此 本, 不 再 重 複 註 出, 以 省 篇 幅

13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9 以 上 句 言 用 周 禮 教 民 則 民 服, 此 經 當 是 勸 君 求 賢 人, 使 之 用 禮 故 皆 述 求 賢 之 事 箋 以 伊 人 為 知 禮 之 人, 故 易 傳 以 為 求 賢 之 事 的 觀 點 為 準, 11 判 斷 其 說 是 否 與 毛 鄭 一 派 接 近 同 時 依 據 是 否 接 近 朱 熹 詩 集 傳 伊 人 猶 言 彼 人 也 的 以 人 為 主, 反 對 蒹 葭 序 等 一 類 將 伊 人 一 詞 去 人 化 而 加 以 物 化, 於 是 當 成 周 禮 等 物 的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的 觀 點, 12 以 判 斷 其 說 是 否 傾 向 朱 熹 並 從 正 面 角 度 歸 納 諸 家 詩 旨 的 解 說, 所 謂 從 正 面 角 度 進 行 解 說, 就 是 將 消 極 意 義 下 的 刺, 轉 變 為 積 極 意 義 下 如 何 避 免 被 刺 的 思 考, 消 極 的 諷 刺 因 此 可 以 轉 變 為 具 有 提 醒 希 望 期 待 或 要 求 等 積 極 性 意 義 例 如 將 諷 刺 秦 襄 公 未 能 用 周 禮 或 諷 刺 秦 襄 公 未 能 以 敬 順 的 態 度 禮 求 知 周 禮 的 賢 人 等 消 極 性 的 語 句, 轉 變 成 為 提 醒 希 望 期 待 或 要 求 秦 襄 公 用 周 禮 或 以 敬 順 的 態 度 禮 求 知 周 禮 的 賢 人 協 助 自 己 治 國 等 積 極 性 語 句 傳 統 詮 解 詩 經 者, 一 般 都 將 賢 人 與 隱 者 等 同 看 待, 故 而 本 文 歸 納 詩 旨 內 涵 之 際, 同 樣 視 賢 人 與 隱 者 為 同 類, 而 以 隱 者 一 詞 代 之 將 伊 人 詮 釋 為 賢 人, 到 底 是 淵 源 於 孔 穎 達 ( ) 等 詮 解 鄭 箋 的 解 說? 還 是 詩 集 傳 中 彼 人 的 發 揮, 則 主 要 從 是 否 為 一 般 性 的 泛 指, 或 專 指 可 以 協 助 推 行 周 禮 的 不 同 點 判 別 之 以 下 即 依 照 作 者 生 存 年 代 的 早 晚, 依 次 簡 述 作 者 姓 名 籍 貫 生 卒 年 條 文 出 處 陳 述 的 內 容 詩 旨 的 歸 納 及 學 派 淵 源 的 判 斷 等 等, 綜 合 而 成 比 較 簡 要 的 表 格 於 下 : 11 毛 詩 注 疏. 秦 風. 蒹 葭, 卷 6 之 4, 頁 1-3, 總 頁 [ 宋 ] 朱 熹 : 詩 集 傳. 秦 風. 蒹 葭, 同 註 6, 卷 6, 頁 76

14 1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梁 寅 詩 演 義 此 君 子 有 所 思 念 而 作 也 13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江 西 ) 朱 善 詩 解 頤 所 謂 伊 人, 雖 不 知 其 所 指, 然 味 其 詞,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 江 西 ) 有 敬 慕 之 意, 而 無 褻 慢 之 情, 則 必 指 之 詩 賢 人 之 肥 遯 者, 惜 不 知 其 何 人 耳 14 淩 雲 翰 柘 軒 集 詩 云 :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求 道 者 之 因 朱 熹 而 ( 浙 江 ) 士 生 斯 世, 莫 不 以 機 巧 自 為, 及 歷 世 詩 另 創 變, 則 向 之 所 謂 巧 者, 秪 見 其 為 拙 爾 然 後 動 其 補 過 之 心, 悟 其 還 淳 之 理, 乃 甘 以 拙 自 居, 而 同 乎 烝 民 昔 之 慮 者, 慮 乎 時 不 我 與, 今 慮 者, 慮 乎 藏 不 我 深, 其 非 易 所 謂 白 賁 之 反 樸, 詩 所 謂 白 露 為 霜 之 遇 時 乎? 15 蔣 悌 生 五 經 蠡 測 當 時 賢 人 君 子 喻 道 之 詩, 託 為 此 言, 求 道 者 之 因 朱 熹 而 ( 福 建 ) 以 見 道 在 邇 而 求 諸 遠, 事 在 易 而 求 諸 詩 另 創 1370 前 後 難 之 意 16 郭 奎 ( 安 徽 ) 1364 前 後 望 雲 集 露 白 蒹 葭 蒼, 伊 人 曠 何 處? 瞻 彼 雙 飛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鳬, 誰 能 忘 眷 顧 月 出 廣 陵 堤, 風 生 京 口 樹 ; 未 卒 同 袍 懽, 徒 悲 歲 將 暮 [ 明 ] 梁 寅 : 詩 演 義.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卷 6, 頁 19, 總 頁 [ 明 ] 朱 善 : 詩 解 頤.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卷 1, 頁 47, 總 頁 [ 明 ] 淩 雲 翰 : 柘 軒 集. 拙 民 說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227 冊, 卷 4, 頁 29-31, 總 頁 [ 明 ] 蔣 悌 生 : 五 經 蠡 測. 毛 詩. 秦 風. 蒹 葭 說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84 冊, 卷 3, 頁 18-20, 總 頁 年 齡 用 前 後 一 詞, 表 示 對 作 者 的 生 卒 年 無 法 確 知, 僅 能 根 據 其 考 取 舉 人 進 士 任 官 書 籍 出 版 等 時 間 及 四 庫 全 書 總 目 的 排 列 次 序 等, 進 行 近 似 值 的 推 估, 推 測 約 在 30 歲 左 右 著 書 通 過 考 試 或 任 官 本 書 成 於 1370 年, 故 推 估 其 為 1340 前 後 出 生, 因 而 排 列 在 此 17 [ 明 ] 郭 奎 : 望 雲 集. 寄 劉 彥 肅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231 冊, 卷 3, 頁 2, 總 頁 652

15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1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胡 廣 ( 江 西 ) 王 逢 ( 山 西 ) 前 後 楊 士 奇 ( 江 西 ) 徐 伯 齡 ( 浙 江 ) 1460 前 後 朱 存 理 ( 浙 江 ) 詩 傳 大 全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思 見 某 人 朱 熹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之 詩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18 詩 經 疏 義 引 朱 善 詩 解 頤 : 必 指 賢 人 之 肥 遯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輯 錄 者, 惜 不 知 其 何 人 耳 19 之 詩 歷 代 名 臣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以 言 人 才 之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奏 議 成 於 患 難 也 困 於 幕 年 之 下 僚 者, 大 抵 皆 蒼 葭 白 露 之 餘, 老 於 憂 患 而 堅 實 可 用, 茍 不 及 時 收 召, 臣 恐 其 歲 月 侵 尋, 而 骨 鯁 消 靡, 良 可 惜 也, 此 在 陛 下 加 之 意 而 已 20 蟫 精 雋 張 和 (1439 進 士 ) 詩 云 : 碧 浪 湖 頭 月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色 涼, 夜 乘 蘭 槳 泝 流 光 ; 星 河 落 落 天 之 詩 連 渚, 葭 菼 蒼 蒼 露 欲 霜 一 曲 菱 歌 歸 別 浦, 幾 家 漁 火 住 橫 塘 ; 宦 遊 多 少 思 鄉 念, 回 首 西 風 見 鴈 行 21 珊 瑚 木 難 是 詩 三 章, 賦 蒹 葭 於 露 已 霜, 想 伊 人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於 水 一 方, 欲 往 從 之 道 阻 長, 嘗 三 復 之 詩 之 紫 陽 夫 子 以 為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偶 閱 水 村 圖, 其 景 物 蕭 瑟, 煙 波 浩 蕩, 有 人 乘 扁 舟 往 來 其 間, 此 圖 此 意, 殆 與 此 詩 若 相 符 者 [ 明 ] 胡 廣 等 : 詩 傳 大 全.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8 冊, 卷 6, 頁 31-32, 總 頁 [ 明 ] 王 逢 : 詩 經 疏 義 輯 錄. 蒹 葭,[ 元 ] 朱 公 遷 [ 明 ] 王 逢 [ 明 ] 何 英 : 詩 經 疏 義 會 通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7 冊, 卷 6, 頁 32-33, 總 頁 [ 明 ] 楊 士 奇 等 撰 : 歷 代 名 臣 奏 議. 知 人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437 冊, 卷 158, 頁 19, 總 頁 [ 明 ] 徐 伯 齡 : 蟫 精 雋. 過 碧 浪 湖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67 冊, 卷 12, 頁 7, 總 頁 [ 明 ] 朱 存 理 編 : 珊 瑚 木 難. 水 村 圖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15 冊, 卷 2, 頁 49, 總 頁 59

16 1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王 守 仁 ( 浙 江 ) 呂 柟 ( 河 北 ) 王 陽 明 全 美 人 隔 江 水, 彷 彿 若 可 覩 ; 風 吹 蒹 葭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集 雪, 飄 蕩 知 何 處 美 人 有 瑤 瑟, 清 奏 含 太 古 ; 高 樓 明 月 夜, 惆 悵 為 誰 鼓 23 毛 詩 說 序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則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或 曰 : 伊 人 者, 知 周 之 詩 ; 求 禮 之 賢 人 也, 欲 其 君 求 賢 也, 亦 通 賢 之 詩 24 袁 仁 毛 詩 或 問 蒹 葭 則 傷 其 未 用 周 禮 皆 刺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江 蘇 ) 其 廢 禮 義 而 尚 勇 力 也 蒹 葭 之 伊 人, 鄭 氏 謂 知 周 禮 之 人 鄭 說 為 長 葭 待 霜 而 後 成, 猶 民 待 禮 而 後 治, 秦 處 周 邦, 遺 教 未 泯, 襄 公 未 習 周 禮, 國 人 未 服 然 欲 行 周 禮, 必 求 賢 人, 故 以 伊 人 為 知 周 禮 之 賢 人 也 25 季 本 詩 說 解 頤 此 詩 言 人 不 可 遠 人 以 為 道 也, 蓋 知 學 求 道 者 之 因 朱 熹 而 ( 浙 江 ) 者 所 作 也 26 詩 另 創 豐 坊 詩 傳 孔 氏 君 子 隱 於 川 上, 慕 之 賦 蒹 葭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 浙 江 ) 前 後 傳 27 之 詩 豐 坊 詩 說 蒹 葭, 君 子 隱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作 是 詩 興 而 比 也 28 之 詩 23 [ 明 ] 王 守 仁 著, 吳 光 等 編 校 : 王 陽 明 全 集. 外 集. 一 日 懷 抑 之 也 抑 之 之 贈 既 嘗 荅 以 三 詩 意 若 有 歉 焉 是 以 賦 也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 上 冊, 卷 19, 頁 [ 明 ] 呂 柟 : 毛 詩 說 序. 秦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卷 2, 頁 [ 明 ] 袁 仁 : 毛 詩 或 問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卷 上, 頁 [ 明 ] 季 本 : 詩 說 解 頤 正 釋.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9 冊, 卷 11, 頁 8-9, 總 頁 [ 明 ] 豐 坊 : 詩 傳 孔 氏 傳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頁 [ 明 ] 豐 坊 : 詩 說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頁 27

17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3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唐 順 之 ( 江 蘇 ) 李 先 芳 ( 湖 北 ) 倪 復 ( 浙 江 ) 前 後 萬 廷 言 ( 江 西 ) 前 後 荊 川 先 生 余 與 褚 生 泛 小 舠, 如 陳 渡 臨 流 歌 嘯,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文 集 渺 然 有 千 里 江 湖 之 思, 因 詠 秦 風. 之 詩 蒹 葭 三 章, 則 宛 如 目 前 風 景, 而 所 謂 伊 人 者, 猶 庶 幾 見 之 且 秦 時 風 俗 葢 靡 然 矜 俠 趨 勢 之 甚 矣, 而 乃 有 遺 世 獨 立, 澹 乎 埃 壒 之 外 若 斯 人 者, 豈 所 謂 一 國 之 人 皆 若 狂, 而 此 其 獨 醒 者 歟? 抑 亦 以 秦 之 不 足 與, 而 優 遊 肥 遁, 余 獨 惜 其 風 可 聞 而 姓 名 不 著, 不 得 與 鑿 壞 羊 裘 之 徒 並 列 隱 逸 傳, 然 鑿 壞 羊 裘 之 徒, 以 其 身 而 逃 之, 蒹 葭 伊 人 者, 乃 並 其 姓 名 而 逃 之, 此 又 其 所 以 為 至 也 29 讀 詩 私 記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國 焉 30 之 詩 詩 傳 纂 義 諷 其 詞 想 其 意, 若 賢 者 見 陰 霜 初 結 之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候, 退 而 隱 處 於 洲 渚 之 上 水 泉 之 地, 之 詩 猶 韓 子 所 謂 寂 寞 之 濱 也 斯 時 也, 賢 者 甘 於 寂 寞 而 或 不 能 致, 故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也 晦 菴 先 生 以 為 不 知 其 所 指 而 闕 之 愚 姑 記 其 說 以 俟 知 者 云 31 明 文 海 秦 風. 蒹 葭 之 詩 之 所 為 作 也 蓋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其 所 謂 伊 人 者, 名 姓 本 不 可 考, 之 詩 必 高 視 遠 舉, 抗 精 神 於 物 表, 而 翛 然 塵 垢 之 外 者 [ 明 ] 唐 順 之 : 重 刊 荊 川 先 生 文 集. 書 秦 風 蒹 葭 三 章 後,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9 年 據 上 海 涵 芬 樓 景 印 明 萬 曆 刊 本 重 印 ), 第 262 冊, 卷 17, 頁 [ 明 ] 李 先 芳 : 讀 詩 私 記. 秦 風 考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9 冊, 卷 3, 頁 15-16, 總 頁 [ 明 ] 倪 復 : 詩 傳 纂 義.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清 鈔 本 ), 第 61 冊, 頁 4, 總 頁 [ 明 ] 萬 廷 言 : 泛 舟 詩 序,[ 清 ] 黃 宗 羲 編 : 明 文 海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1456 冊, 卷 269, 頁 9-10, 總 頁

18 1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徐 元 太 喻 林 君 道 門. 求 士 引 蒹 葭 詩 33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安 徽 ) 前 後 姚 舜 牧 詩 經 疑 問 詩 傳 : 君 子 隱 於 川 上 ( 闕 ) 慕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 浙 江 ) ? 之, 賦 兼 葭 所 指 不 知 何 許 人, 然 之 詩 觀 其 所 敘 景 物, 皆 瀟 灑 脫 塵, 則 其 人 必 高 出 於 塵 囂, 而 非 流 俗 之 人 所 同 矣 34 許 天 贈 詩 經 正 義 詩 人 屢 感 時 而 思 其 人, 而 深 慨 其 不 可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安 徽 ) 1565 前 後 得 也 此 詩 所 思 所 求 者, 不 知 何 人 35 朱 謀 土 韋 詩 故 襄 公 奄 有 成 周, 不 能 訪 求 故 老, 修 復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河 北 ) ? 先 王 之 政 教, 故 作 者 刺 之 36 陳 元 齡 思 問 初 篇 蒹 葭, 周 士 之 隱 而 不 仕 秦, 而 詩 以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 浙 江 ) 1570 前 後 思 之 也 秦 不 能 用 周 禮, 人 賢 空 虛 無 以 國 其 國, 故 曰 以 序 為 鑿 而 不 必 然 者, 固 於 為 詩 者 也 37 江 環 ( 福 建 ) 詩 經 闡 蒙 此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可 得 而 作 也 疏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衍 義 集 註 義 云 : 謂 思 朋 友 而 作 ; 會 試 文 主 求 賢 說, 俱 無 謂 [ 明 ] 徐 元 太 : 喻 林. 君 道 門. 求 士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959 冊, 卷 71, 頁 1, 總 頁 [ 明 ] 姚 舜 牧 : 重 訂 詩 經 疑 問. 兼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0 冊, 卷 3, 頁 25, 總 頁 [ 明 ] 許 天 贈 : 詩 經 正 義.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刻 本 ), 第 61 冊, 卷 8, 頁 13-14, 總 頁 [ 明 ] 朱 謀 土 韋 : 詩 故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9 冊, 卷 4, 頁 9, 總 頁 [ 明 ] 陳 元 齡 : 思 問 初 篇. 蒹 葭, 禁 燬 書 叢 刊.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刻 本 ), 第 4 冊, 頁 21, 總 頁 [ 明 ] 江 環 : 重 訂 晉 雲 江 先 生 詩 經 闡 蒙 衍 義 集 註 ( 詩 經 了 義 集 註 ). 蒹 葭 ([ 明 ] 萬 曆 23 年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3, 頁 35

19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5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江 環 郝 敬 ( 湖 北 ) 徐 光 啟 ( 江 蘇 ) 顧 起 元 ( 江 蘇 ) 詩 經 闡 蒙 詩 人 屢 感 時 以 懷 人, 而 屢 道 其 得 見 之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衍 義 難 焉 疏 義 謂 : 謂 思 朋 友 而 作, 會 試 文 主 求 賢 說, 俱 無 謂 39 毛 詩 原 解 古 序 曰 :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思 故 周 之 因 毛 鄭 而 毛 公 曰 :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詩 另 創 焉 說 曰 : 朱 子 謂 此 詩 未 詳, 所 謂 以 序 說 為 鑿, 非 也 平 王 東 遷, 秦 襄 公 據 有 其 地, 始 以 攻 戰 為 事, 刑 殺 為 威 ; 其 民 愁 居 懾 處, 思 昔 日 太 和 景 象 不 復 可 見 東 望 河 洛, 有 游 從 宛 在 之 思 ; 西 視 秦 邦, 有 艱 難 牽 掣 之 苦 周 禮 廢 而 強 梁 臘 毒, 兆 二 世 撲 滅 之 禍 聖 人 刪 定, 法 戒 昭 然, 後 儒 不 達 詆 為 鑿 空, 豈 不 誤 乎! 40 毛 詩 六 帖 序 曰 :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朱 熹 講 意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徐 士 彰 之 詩 懷 友 ( 常 吉 ) 曰 : 意 者 同 袍 偕 作 之 念, 並 之 詩 懷 人 坐 鼓 簧 之 習 不 能 忘, 而 猶 有 車 鄰 之 詩 駟 鐵 之 意 與? 張 叔 翹 ( 所 望 ) 曰 : 後 之 人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或 托 之 道 阻, 或 托 之 一 方, 蓋 此 意 也 41 爾 雅 堂 家 三 章 各 上 四 句 是 因 時 而 思 其 人 之 所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藏 詩 說 在, 下 各 言 求 之 而 不 可 得 也 [ 明 ] 江 環 : 新 鍥 晉 雲 江 先 生 詩 經 闡 蒙 衍 義 集 註. 蒹 葭 ([ 明 ] 萬 曆 44 年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3, 頁 [ 明 ] 郝 敬 : 毛 詩 原 解. 秦. 蒹 葭, 同 註 10, 第 1 冊, 卷 12, 頁 [ 明 ] 徐 光 啟 : 新 刻 徐 玄 扈 先 生 纂 輯 毛 詩 六 帖 講 意.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45 年 金 陵 書 林 廣 慶 堂 唐 振 吾 刻 本 ), 第 64 冊, 卷 1, 頁 , 總 頁 [ 明 ] 顧 起 元 : 爾 雅 堂 家 藏 詩 說. 國 風. 蒹 葭, 禁 燬 書 叢 刊 補 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34 年 刻 本 ), 第 1 冊, 卷 1, 頁 58-59, 總 頁 32-33

20 1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曾 仕 鑑 廣 東 通 志 廬 阜 晴 開 碧 玉 樓, 十 年 三 度 此 維 舟 ;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廣 東 ) 伊 人 何 處 蒹 葭 暮, 縱 有 青 樽 不 管 愁 前 後 張 以 誠 毛 詩 微 言 三 章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江 蘇 )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唐 汝 諤 毛 詩 蒙 引 三 章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江 蘇 )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 陳 子 龍 ( 江 蘇 ) 邵 芝 南 詩 經 開 心 是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可 得 而 作 也 46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不 詳 ) 前 後 正 解 屠 本 畯 ( 浙 江 ) 1594 前 後 毛 詩 鄭 箋 蒹 葭,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纂 疏 補 協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箋 : 秦 處 周 之 舊 之 詩 土, 其 人 被 周 之 德 教 日 久 矣, 今 襄 公 新 為 諸 矦, 未 習 周 之 禮 法, 故 國 人 未 服 焉 [ 明 ] 曾 仕 鑑 : 江 門 三 首 之 一,[ 清 ] 郝 玉 麟 [ 清 ] 魯 曾 煜 等 編 纂 : 廣 東 通 志. 藝 文 志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564 冊, 卷 61, 頁 56-57, 總 頁 [ 明 ] 張 以 誠 : 毛 詩 微 言.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刻 本 ), 第 63 冊, 卷 6, 頁 1-2, 總 頁 題 [ 明 ] 唐 汝 諤 著 [ 明 ] 陳 子 龍 訂 : 毛 詩 蒙 引. 蒹 葭 ( 日 本 寬 文 十 二 年 [1672] 刊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6, 頁 1a-2a 46 [ 明 ] 邵 芝 南 : 新 刻 金 陵 原 版 詩 經 開 心 正 解. 秦 風. 蒹 葭 ([ 明 ] 萬 曆 年 間 閩 種 德 堂 熊 沖 宇 重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2, 頁 [ 明 ] 屠 本 畯 : 毛 詩 鄭 箋 纂 疏 補 協. 秦 風. 蒹 葭, 未 收 書 輯 刊. 壹 輯 ( 影 印 [ 明 ] 萬 曆 22 年 玄 鑒 室 刻 本 ), 第 4 冊, 卷 6 之 2, 頁 7-8, 總 頁 111

21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7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沈 萬 鈳 ( 浙 江 ) 1597 前 後 曹 學 佺 ( 福 建 ) 鍾 惺 ( 湖 北 ) 韋 調 鼎 ( 四 川 ) 1640 前 後 詩 經 類 考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朱 熹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呂 氏 曰 : 此 詩 全 之 詩 思 慕 篇 皆 比 猶 鶴 鳴 之 類 所 謂 伊 人, 隱 者 之 詩 猶 曰 所 謂 此 理 也, 蓋 指 周 禮 也 襄 公 懷 友 之 詩 未 能 用 周 禮, 疑 其 迂 耳, 故 詩 人 諷 之 蒹 葭 之 詩, 交 不 以 道, 接 不 以 禮, 泛 秋 水 而 招 求 之, 賢 者 豈 肯 相 見 哉? 詩 說 曰 : 君 子 隱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朱 公 遷 曰 : 秦 無 尊 賢 好 德 之 風, 又 無 男 女 年 奔, 豈 朋 友 相 念 而 作 與? 48 詩 經 剖 疑 此 懷 人 之 詩 49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詩 經 備 攷 傳 : 君 子 隱 于 川 上, 慕 之,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賦 蒹 葭 申 公 說 曰 : 君 子 隱 之 詩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夾 批 云 : 此 詩 魯 傳 甚 明 不 知 宋 儒 何 故 泥 於 小 序, 以 為 刺 襄 公 不 能 用 周 禮 也 ; 程 呂 歐 蘇, 俱 不 能 順 文 直 解, 強 將 一 篇 情 趣 文 字, 曲 附 于 周 禮 變 俗 之 說, 殊 可 笑 也 韋 子 曰 : 周 末 君 子 惡 秦 人 尚 詐 力 而 賤 仁 義, 故 隱 於 水 濱, 不 受 其 汙 爾, 倘 亦 巢 許 夷 齊 之 流 歟? 使 人 置 之 不 得, 從 之 莫 繇, 宛 在 水 中, 邈 不 可 即 嗚 呼, 真 高 士 矣! 秦 不 尚 儒 士, 伊 人 當 是 中 人 一 流, 故 詩 人 慕 之 [ 明 ] 沈 萬 鈳 : 詩 經 類 考. 國 風 異 同 考.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刻 本 ), 第 59 冊, 卷 26 下, 頁 56-57, 總 頁 [ 明 ] 曹 學 佺 : 詩 經 剖 疑. 秦 風.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刻 本 ), 第 60 冊, 卷 10, 頁 6, 總 頁 [ 明 ] 鍾 惺 [ 明 ] 韋 調 鼎 : 詩 經 備 攷. 秦.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14 年 刻 本 ), 第 67 冊, 卷 8, 頁 7-8, 總 頁 264

22 1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陳 組 綬 ( 江 蘇 )?-1637 魏 浣 初 ( 江 蘇 ) 鄒 之 麟 ( 江 蘇 ) 淩 濛 初 ( 浙 江 ) 淩 濛 初 詩 經 副 墨 通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耳 51 詩 經 脈 講 全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意 而 因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52 聖 門 傳 詩 子 貢 傳 : 君 子 隱 于 川 上, 慕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嫡 塚 之, 賦 蒹 葭 愚 按 : 序 說 周 之 詩 禮, 大 似 無 涉, 毛 鄭 曲 解, 終 屬 牽 強, 朱 子 駁 之 良 是, 而 卻 又 云 不 知 何 所 指, 亦 以 秦 風 不 敢 懸 擬 以 室 邇 人 遠 之 類, 為 男 女 相 思 耳 若 在 鄭 衛, 斷 不 免 矣, 豈 知 傳 文 明 了 若 此 53 孔 門 兩 弟 子 貢 傳 : 君 子 隱 于 川 上, 慕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子 言 詩 翼 之, 賦 蒹 葭 濛 初 曰 : 序 說 之 詩 周 禮, 大 似 無 涉, 毛 鄭 曲 解, 終 屬 牽 強, 朱 子 駁 之 良 是, 而 卻 又 自 云 不 知 何 所 指 想 其 意, 亦 以 疑 欲 坐 以 年, 特 以 秦 風 未 臧 始 閣 筆 耳, 豈 知 傳 文 明 了 如 此 54 淩 濛 初 詩 逆 蒹 葭, 懷 人 之 詩 55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51 [ 明 ] 陳 組 綬 : 詩 經 副 墨.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光 啟 堂 刻 本 ), 第 71 冊, 頁 , 總 頁 [ 明 ] 魏 浣 初 撰,[ 明 ] 鄒 之 麟 增 補 : 鼎 鐫 鄒 臣 虎 增 補 魏 仲 雪 先 生 詩 經 脈 講 意. 秦 詩.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末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3, 頁 35-36, 總 頁 [ 明 ] 淩 濛 初 : 聖 門 傳 詩 嫡 塚.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8, 頁 20-21, 總 頁 [ 明 ] 淩 濛 初 : 孔 門 兩 弟 子 言 詩 翼.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15, 頁 15, 總 頁 [ 明 ] 淩 濛 初 : 詩 逆.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天 啟 2 年 刻 本 ), 第 66 冊, 卷 1, 頁 67-68, 總 頁 748

23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19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方 應 龍 ( 浙 江 ) 1600 前 後 黃 道 周 ( 福 建 ) 何 楷 ( 福 建 ) 前 後 朱 日 濬 ( 湖 北 ) 前 後 詩 經 心 鉢 問 : 蒹 葭 所 思, 思 考 槃 之 君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子? 抑 濮 上 桑 間 男 女 繾 綣, 若 漢 廣 江 水 之 企 慕 為 也 曰 : 皆 不 如 此, 須 渾 說 為 佳 總 是 不 可 相 親 之 景 狀, 非 是 可 見 而 不 可 至 之 說 也 不 如 人 睽 兩 地 天 各 一 方 說 他 便 了 56 榕 壇 問 業 晉 水 又 問 : 玄 素 兩 家, 亦 說 養 氣,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豈 不 是 清 明 在 躬? 某 云 : 他 說 是 之 詩 處, 亦 是 白 露 蒹 葭 氣 象, 難 道 塞 於 天 地 之 間 57 詩 經 世 本 蒹 葭, 刺 秦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古 義 以 固 其 國 焉 58 之 詩 朱 氏 訓 蒙 此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見 也 按 此 詩 集 傳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詩 門 謂 : 不 知 其 所 指 序 曰 : 刺 秦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毛 傳 謂 : 以 蒹 葭 蒼 蒼 興 民 頑 梗 不 從 政 令, 須 周 禮 教 之 乃 服 伊 人, 習 禮 者 也 箋 以 遡 洄 四 句 興 敬 順 以 求 伊 人, 則 坐 見 矣 郝 仲 馭 ( 敬 ) 曰 : 周 道 親 親 尚 賢, 平 易 忠 厚, 黜 詐 力 而 卑 武 功, 民 習 先 王 禮 樂 數 百 年 矣 襄 公 據 有 其 地, 始 以 攻 戰 為 事, 刑 戮 為 威 其 民 愁 居 懾 處, 思 昔 太 和 景 象, 不 復 可 見 東 望 河 洛, 有 游 從 宛 在 之 思 ; 西 望 秦 邦, 有 艱 難 牽 率 之 苦 文 武 成 康 之 澤, 維 係 民 心 ; 而 秦 56 [ 明 ] 方 應 龍 : 詩 經 心 鉢. 秦 風. 蒹 葭 ([ 明 ] 萬 曆 37 年 萬 卷 樓 藏 板,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3, 頁 27b-28b 57 [ 明 ] 黃 道 周 : 榕 壇 問 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717 冊, 卷 4, 頁 15, 總 頁 [ 明 ] 何 楷 : 詩 經 世 本 古 義.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1 冊, 卷 19 之 上, 頁 73-76, 總 頁

24 2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續 朱 日 濬 ( 湖 北 ) 前 後 徐 奮 鵬 ( 江 西 ) 前 後 題 魏 沖 ( 江 蘇 ) 朱 氏 訓 蒙 人 慘 礉 之 法, 束 縛 其 手 足, 自 立 國 之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詩 門 初 已 然 矣 子 貢 傳 申 培 說 又 皆 以 為 君 子 隱 於 川 上, 秦 人 慕 之, 賦 蒹 葭 沈 無 回 ( 守 正 ) 曰 : 玩 其 詞, 高 曠 而 懷 思 伊 人 者, 其 抱 命 世 之 才 而 高 隱, 抑 周 之 遺 民 而 避 秦 者 與? 秦 岐 豐 之 故 墟 也, 謂 必 無 好 德 之 思 可 乎? 徐 子 先 ( 光 啟 ) 曰 : 昔 人 有 言, 名 可 得 聞, 身 不 可 得 見 天 子 不 得 臣, 諸 侯 不 得 友, 其 伊 人 之 謂 締 想 風 流, 豈 非 超 然 埃 壒 之 外, 如 顏 闔 宋 織 之 流 者 乎? 虛 生 子 云 : 蒹 葭, 卓 爾 末 由 之 嘆 與 濬 據 上 諸 說, 俱 中 當 日 情 事, 但 作 懷 人 解, 於 詩 詞 更 切 59 詩 經 鐸 義 詩 人 屢 感 時 以 懷 人, 而 屢 道 其 得 見 之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難 焉 此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可 得 作 也 60 詩 經 闡 秘 細 思 秦 人 壯 志 雄 心, 值 此 秋 氣 肅 殺 之 思 賢 主 之 因 毛 鄭 而 會, 意 為 岐 豐 之 地, 已 有 真 人, 而 將 詩 另 創 欲 從 之 以 有 事 於 天 下, 但 其 意 決 然 說 不 出 也 [ 明 ] 朱 日 濬 : 朱 氏 訓 蒙 詩 門. 秦 風. 蒹 葭 ([ 明 ] 崇 禎 16 年 刻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11, 頁 37a-b 60 [ 明 ] 徐 奮 鵬 : 新 刻 詩 經 鐸 振. 國 風. 蒹 葭 (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藏 本 ), 卷 3, 頁 題 [ 明 ] 魏 沖 : 詩 經 闡 秘. 國 風. 蒹 葭 ([ 明 ] 天 啟 間 稿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頁 此 書 非 魏 沖 所 作, 參 潘 天 禎 : 毛 表 毛 扆 師 事 魏 沖 質 疑, 江 蘇 圖 書 館 學 報 2001 年 第 4 期, 頁 頁 19 錢 謙 益 有 寫 於 1640 年 的 二 首 哭 魏 三 叔 子 ( 沖 ) 詩, 頗 有 助 於 了 解 魏 沖 的 生 平, 詩 云 : 頗 頗 頗 未 換 頭 頗, 玉 立 長 年 散 木 頗 ; 落 第 尚 頗 新 綵 筆, 蓋 棺 終 恨 舊 青 衫 叫 閽 有 路 天 應 泣, 澆 土 無 兒 鬼 亦 饞 ; 人 世 于 君 荼 毒 甚, 招 魂 逝 莫 下 巫 咸 無 官 無 後 又 無 年, 蛛 網 煤 塵 旅 櫬 邊 ; 襁 褓 兒 先 從 地 下, 帷 堂 女 不 到 床 前 分 荊 弟 料 三 閒 屋, 索 債 僧 焚 一 陌 錢 ; 截 髮 可 憐 餘 老 妾, 異 時 為 繼 晚 寒 篇 見 [ 清 ] 錢 謙 益 著,[ 清 ] 錢 曾 箋 注, 錢 仲 聯 標 校 : 初 學 集, 錢 牧 齋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3 年 ), 第 1 冊, 卷 17, 頁 594

25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1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顧 夢 麟 詩 經 說 約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思 見 某 人 朱 熹 ( 江 蘇 )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之 詩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62 馮 元 颺 詩 經 狐 白 全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 浙 江 ) 馮 元 颷 ( 浙 江 )?-1645 而 因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也 此 詩 思 其 人 而 不 得 作 也 張 賓 王 ( 榜 ) 曰 : 蒹 葭 所 思, 思 考 槃 之 君 子, 抑 濮 上 桑 間 男 女 繾 綣, 若 漢 廣 江 水 之 企 慕 為 乎? 是 皆 不 然, 渾 說 為 佳 63 張 次 仲 ( 浙 江 ) 待 軒 詩 記 詩 人 欲 其 ( 秦 襄 公 ) 克 復 岐 西 甚 難, 期 望 秦 襄 因 毛 鄭 而 佐 東 周 以 圖 王 業 甚 易, 故 托 想 伊 人, 公 輔 佐 周 另 創 而 以 遡 洄 遡 遊 諷 之, 寓 意 甚 微, 立 王 以 圖 王 志 蓋 甚 遠 矣 襄 公 不 能, 故 曰 刺 64 業 中 興 之 詩 萬 時 華 ( 江 西 ) 1600?-1640 詩 經 偶 箋 此 詩 意 境 空 曠, 寄 託 玄 澹, 秦 川 咫 尺,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已 宛 然 三 山 雲 氣, 竹 影 風 聲, 邈 焉 如 仙 大 都 耳 目 之 下, 不 乏 幽 人, 豪 傑 匈 懷, 自 有 高 寄 只 此 杳 杳 可 思, 正 使 伊 人 與 作 詩 者, 俱 留 千 古 不 盡 之 味, 更 不 必 問 其 所 作 何 人? 所 思 何 侶 也? 65 鄒 忠 胤 ( 江 蘇 ) 1613 前 後 詩 傳 闡 蒹 葭 一 詩 雖 無 序, 亦 自 了 然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序 本 無 足 據, 其 迂 謬 未 有 若 此 篇 之 詩 之 甚 者 愚 揣 序 意, 蓋 謂 伊 人 猶 秉 周 禮 而 刺 襄 公 不 能 用 也, 就 如 彼 解, 已 是 辭 不 達 意, 讀 者 又 可 影 中 覓 62 [ 明 ] 顧 夢 麟 : 詩 經 說 約. 國 風. 蒹 葭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籌 備 處, 1996 年 影 印 [ 日 ] 寬 文 9 年 [1669] 刊 本 ), 第 2 冊, 卷 8, 頁 24-26, 總 頁 [ 明 ] 馮 元 颺 [ 明 ] 馮 元 颷 : 詩 經 狐 白 ( 新 刻 大 小 馮 手 授 詩 經 ). 秦 風. 蒹 葭 (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藏 本 ), 卷 3, 頁 [ 明 ] 張 次 仲 : 待 軒 詩 記.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2 冊, 卷 3, 頁 30-31, 總 頁 [ 明 ] 萬 時 華 : 詩 經 偶 箋. 秦 風.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6 年 李 泰 刻 本 ), 第 61 冊, 卷 4, 頁 13-14, 總 頁

26 2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續 鄒 忠 胤 ( 江 蘇 ) 1613 前 後 戴 君 恩 ( 湖 南 ) 1613 前 後 錢 天 錫 ( 湖 北 ) 1622 前 後 詩 傳 闡 影, 舍 詩 而 序 是 佞 乎? 歐 陽 永 尗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乃 目 伊 人 為 襄 公, 謂 襄 公 如 水 旁 之 之 詩 人, 不 知 所 適, 欲 慕 中 國 之 禮 義, 既 邈 不 能 及, 退 循 其 舊 則 不 免 為 夷 狄, 是 何 言 歟? 總 之, 所 謂 郢 書 燕 說 耳 無 論 非 詩 意, 亦 豈 序 詩 者 之 意 哉? 唐 襄 文 ( 順 之 ) 云 : 秦 時 風 俗 系 雄 心 於 於 於, 戰 年 則 於 於 於 於 於 於 於, 至 其 聲 利 所 驅, 雖 豪 傑 亦 且 側 足 於 寺 人 媚 子 之 間, 方 以 為 榮, 而 不 知 愧 其 義 士 亦 且 沈 酣 豢 養 與 君 為 殉, 而 系 可 贖, 蓋 靡 然 矜 俠 趨 勢 之 甚 矣, 而 乃 有 遺 世 獨 立, 澹 乎 埃 壒 之 外 若 斯 人 者, 豈 所 謂 一 國 之 人 皆 若 狂, 而 此 其 獨 醒 者 歟? 按 : 秦 士 自 賤, 所 從 來 已 然, 當 焚 阬 之 候, 尚 有 飛 遯 離 俗 如 魯 兩 生 商 山 四 皓, 其 人 則 幽 貞, 道 未 嘗 缺, 而 秦 川 伊 人, 已 為 之 嚆 矢 若 其 詩, 抑 亦 桃 源 記 之 祖 也 66 讀 風 臆 評 詩 人 蓋 感 時 撫 景, 忽 焉 有 懷, 而 托 言 感 時 寄 懷 因 朱 熹 而 一 方, 以 寫 其 牢 騷 邑 鬱 之 意 67 之 詩 另 創 詩 牖 蒹 葭 景 色 蕭 索 淒 涼, 使 人 感 傷, 感 時 寄 懷 因 朱 熹 而 兼 可 想 秦 人 悲 歌 意 氣 又 列 異 說 : 徐 儆 弦 ( 常 吉 ) 曰 : 意 者 同 袍 偕 作 之 念, 並 坐 鼓 簧 之 習 不 能 之 詩 另 創 忘, 而 有 車 鄰 駟 鐵 之 意 與? 唐 荊 川 ( 順 之 ) 曰 : 秦 時 風 俗, 為 聲 利 所 驅, 乃 有 遺 世 獨 立, 澹 乎 埃 66 [ 明 ] 鄒 忠 胤 : 詩 傳 闡. 秦 詩.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本 ), 第 65 冊, 卷 15, 頁 15, 總 頁 [ 明 ] 戴 君 恩 : 讀 風 臆 評.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萬 曆 48 年 閔 齊 伋 刻 朱 墨 套 印 本 ), 第 61 冊, 頁 49, 總 頁 256

27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3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續 錢 天 錫 ( 湖 北 ) 1622 前 後 詩 牖 壒 之 外 若 斯 人 者 獨 惜 其 風 可 感 時 寄 懷 因 朱 熹 而 聞, 而 姓 名 不 著, 不 得 與 鑿 環 羊 裘 之 詩 另 創 之 徒 並 列 隱 逸 傳, 乃 並 其 姓 名 而 遺 之, 此 其 所 以 為 至 也 詩 故 云 : 襄 公 奄 有 成 周, 不 能 訪 求 故 老, 故 作 者 刺 之 詩 說 : 蒹 葭, 君 子 隱 于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68 孫 承 澤 ( 山 東 ) 張 溥 ( 江 蘇 ) 詩 經 朱 傳 此 詩 蒹 葭 蒼 蒼, 白 露 為 霜 喻 秦 人 思 慕 隱 者 朱 熹 翼 肅 殺 景 色 也, 其 時 西 周 人 物 尚 有 存 之 詩 者, 顧 不 屑 為 時 用, 故 為 人 所 企 慕 想 望 如 此 69 詩 經 註 疏 傳 : 白 露 凝 戾 為 霜, 然 後 歲 事 成 ; 思 用 周 禮 毛 鄭 朱 熹 大 全 合 纂 國 家 待 禮 然 後 興 箋 : 蒹 葭 在 眾 之 詩 思 見 草 之 中, 蒼 蒼 然 彊 盛, 至 白 露 凝 戾 為 某 人 之 詩 霜, 則 成 而 黃 興 者, 喻 眾 民 之 不 從 襄 公 政 令 者, 得 周 禮 以 教 之 則 服 集 傳 : 蒹 葭 未 敗 而 露 始 為 霜, 秋 水 時 至, 百 川 灌 河 之 時 也 言 秋 水 方 盛 之 時, 所 謂 彼 人 者, 乃 在 水 之 一 方,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然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也 [ 明 ] 錢 天 錫 : 詩 牖.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天 啟 5 年 刻 本 ), 第 67 冊, 卷 4, 頁 17-19, 總 頁 [ 清 ] 孫 承 澤 : 詩 經 朱 傳 翼.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清 ] 康 熙 孫 氏 刻 本 ), 第 72 冊, 卷 11, 頁 7-8, 總 頁 556 案 : 孫 承 澤 生 活 於 明 代 50 多 年, 故 列 入 明 代 討 論 70 [ 明 ] 張 溥 : 詩 經 註 疏 大 全 合 纂. 秦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民 國 33 年 鉛 印 本 ), 第 69 冊, 卷 11, 頁 31-35, 總 頁

28 24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李 清 ( 江 蘇 ) 陳 元 亮 ( 浙 江 ) 1660 前 後 朱 朝 瑛 ( 浙 江 ) 賀 貽 孫 ( 浙 江 ) 鑑 湖 詩 說 此 詩 總 一 秋 思 所 幻 秦 人 壯 志 雄 心, 思 賢 主 之 因 毛 鄭 而 值 此 秋 氣 肅 殺 之 會, 意 為 岐 豐 之 地, 詩 另 創 乃 有 其 人, 而 將 欲 從 之 以 有 事 於 天 下, 但 其 意 決 然 說 不 出 也 71 讀 詩 略 記 蒹 葭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襄 公 有 期 望 秦 襄 因 毛 鄭 而 功 王 室, 王 賜 以 岐 西 之 地 耳 豐 鎬 自 公 輔 佐 周 另 創 在 岐 東, 未 嘗 賜 也, 為 襄 公 計, 宜 率 王 以 圖 王 兵 而 西, 肅 清 邊 徼, 奉 迎 乘 輿, 返 於 業 中 興 之 故 闕, 此 純 臣 之 誼, 周 人 所 禱 祀 而 求 詩 也 襄 公 遲 遲 不 進, 據 有 岐 東, 故 詩 人 致 慕 于 伊 人 以 刺 之 72 詩 觸 序 曰 : 刺 襄 公 也 漢 人 續 序 曰 : 襄 公 未 能 用 周 禮, 蓋 廢 禮 則 棄 賢 矣 賢 人 隱 于 水 濱, 詩 人 想 像 之 如 此, 故 曰 刺 襄 公 也 毛 鄭 苦 作 蒹 葭 二 語, 附 會 周 禮, 則 大 失 詩 人 之 意 矣 73 思 故 周 賢 人 之 詩 因 毛 鄭 而 另 創 朱 鶴 齡 ( 江 蘇 ) 詩 經 通 義 序 說 與 詩 不 附, 毛 鄭 太 泥 周 禮, 思 故 周 之 因 毛 鄭 而 永 叔 諸 家, 推 衍 愈 覺 紆 回 潁 濱 ( 蘇 詩 另 創 轍 ) 云 : 襄 公 不 知 以 周 禮 治 其 國, 故 告 之 曰 : 有 賢 者 於 是 不 遠 也, 胡 不 求 與 為 治 哉! 此 近 之 周 自 平 王 東 遷, 襄 公 父 子 畧 取 岐 豐 之 地, 頓 以 攻 戰 為 威, 其 氣 肅 殺, 文 武 成 康 之 禮 教 蕩 然 矣 周 之 遺 民, 思 見 周 之 子 孫 而 不 可 得, 故 有 所 謂 伊 人 之 思 焉 [ 明 ] 李 清 [ 明 ] 陳 元 亮 輯 : 鑑 湖 詩 說. 蒹 葭 ( 明 末 刊 本, 藏 日 本 內 閣 文 庫 ), 卷 1, 頁 [ 明 ] 朱 朝 瑛 : 讀 詩 略 記.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2 冊, 卷 2, 頁 61-62, 總 頁 [ 明 ] 賀 貽 孫 : 詩 觸.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清 ] 咸 豐 敕 書 樓 刻 水 田 居 全 集 本 ), 第 72 冊, 卷 2, 頁 45-46, 總 頁 [ 明 ] 朱 鶴 齡 : 詩 經 通 義. 蒹 葭 ( 影 印 文 淵 閣 四 庫 全 書 本 ), 第 85 冊, 卷 4, 頁 31-32, 總 頁

29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5 作 者 出 處 簡 要 陳 述 詩 旨 淵 源 胡 紹 曾 ( 江 蘇 ) 1630 前 後 顧 懋 樊 ( 浙 江 ) 1630 前 後 陸 化 熙 ( 江 蘇 ) 前 後 吳 肅 公 ( 安 徽 ) 劉 敬 純 ( 不 詳 ) 詩 經 胡 傳 序 : 刺 襄 公 也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思 故 周 賢 因 毛 鄭 而 無 以 固 其 國 焉 詩 說 : 君 子 隱 于 人 之 詩 另 創 河 上, 秦 人 慕 之 而 作 是 詩 呂 氏 鄭 氏 皆 從 舊 說 蓋 君 子 居 其 地 則 因 其 俗, 人 君 與 民 為 政, 道 亦 當 然, 而 況 周 之 禮, 必 當 從 乎 然 此 義 固 正, 而 非 詩 之 情 事, 朱 子 謂 其 穿 鑿, 固 然 朱 公 遷 曰 : 秦 無 男 女 淫 奔, 亦 無 尊 賢 好 德 之 風, 豈 朋 友 想 念 而 作 歟? 然 玩 其 語 氣, 一 往 寄 情, 瀟 灑 而 淒 涼, 深 長 而 浩 渺, 有 非 懷 人 惜 別 之 常 者 豈 宗 邦 淪 棄, 其 間 賢 人 君 子, 有 西 方 美 人 之 慨 乎? 75 桂 林 詩 正 喻 周 雖 東 遷, 故 老 猶 有 存 者, 襄 公 奄 有 其 業, 不 能 訪 而 求 之 76 詩 通 通 詩 反 覆 詠 嘆, 無 非 想 像 其 人 所 在, 而 形 容 得 見 之 難 耳 77 詩 問 略 求 賢 之 詩 毛 鄭 懷 人 之 詩 朱 熹 秦 則 蒹 葭 之 伊 人, 不 仕 于 異 隱 者 訴 懷 朱 熹 姓 皆 高 節 無 求, 超 然 流 俗 者 也 之 詩 易 曰 : 嘉 遯 貞 吉 聖 人 亟 錄 其 詩, 如 見 其 人, 所 以 風 世 之 逐 于 利 祿, 而 迷 于 濁 亂 不 止 者 也 78 詩 意 秦 無 尊 賢 好 德 之 風, 又 無 男 女 滛 奔, 豈 朋 友 相 念 而 作 與? 79 懷 友 之 詩 朱 熹 75 [ 明 ] 胡 紹 曾 : 詩 經 胡 傳. 國 風. 蒹 葭, 未 收 書 輯 刊. 壹 輯 ( 影 印 [ 明 ] 崇 禎 16 年 胡 氏 春 煦 堂 刻 本 ), 第 4 冊, 卷 4, 頁 7-8, 總 頁 [ 明 ] 顧 懋 樊 : 桂 林 詩 正. 國 風.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 明 ] 崇 禎 刻 桂 林 經 說 本 ), 第 68 冊, 卷 3, 頁 35-37, 總 頁 [ 明 ] 陸 化 熙 : 詩 通. 國 風. 蒹 葭, 續 修. 經 部 ( 影 印 明 書 林 李 少 泉 刻 本 ), 第 61 冊, 卷 1, 頁 63, 總 頁 [ 清 ] 吳 肅 公 : 詩 問 略 ( 臺 北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84 年 ), 頁 3 案 : 此 書 原 誤 題 為 陳 子 龍 之 作, 辨 誤 參 見 拙 著 : 論 詩 問 略 之 作 者 與 內 容, 鍾 彩 鈞 主 編 : 傳 承 與 創 新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十 周 年 紀 念 論 文 集 ( 臺 北 :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籌 備 處,1999 年 ), 頁 的 討 論 吳 肅 公 生 存 於 明 代 18 年, 故 列 入 討 論 79 [ 明 ] 劉 敬 純 : 詩 意. 秦. 蒹 葭, 存 目 叢 書. 經 部 ( 影 印 明 鈔 本 ), 第 72 冊, 頁 52, 總 頁 426 案 : 劉 敬 純 生 平 不 詳, 故 列 在 最 後

30 26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統 計 前 述 的 相 關 文 本, 共 有 六 十 七 條 資 料 六 十 八 位 作 者 這 些 資 料 詮 釋 蒹 葭 的 詩 旨 內 容, 依 據 前 述 朱 熹 與 毛 鄭 二 分 的 詩 經 學 史 一 般 性 認 知, 可 以 分 為 兩 大 類 : 一 是 根 據 朱 熹 詩 集 傳 一 般 性 的 追 求 某 人, 特 別 注 重 個 人 思 念 的 觀 點, 或 再 進 一 步 發 揮 的 內 容, 80 包 括 七 小 類 共 五 十 一 條 :(1) 懷 人 之 詩 : 二 十 二 條 ;(2) 思 慕 隱 者 之 詩 : 十 條 ; (3) 隱 者 訴 懷 之 詩 : 八 條 ;(4) 懷 友 之 詩 : 三 條 ;(5) 求 道 者 之 詩 : 三 條 ; (6) 思 見 某 人 之 詩 : 三 條 ;(7) 感 時 寄 懷 之 詩 : 二 條 一 是 根 據 毛 公 鄭 玄 孔 穎 達 等 毛 詩 注 疏 政 治 性 的 用 周 禮 思 賢 人, 特 別 注 重 政 治 功 能 的 觀 點 及 另 行 發 揮 的 內 容, 大 致 可 以 包 括 六 小 類 共 二 十 二 條 :(1) 思 用 周 禮 之 詩 : 七 條 ;(2) 求 賢 之 詩 : 七 條 ;(3) 思 故 周 之 詩 : 二 條 ;(4) 期 望 秦 襄 公 輔 佐 周 王 以 圖 王 業 中 興 之 詩 : 二 條 ;(5) 思 故 周 賢 人 之 詩 : 二 條 ;(6) 思 賢 主 之 詩 : 二 條 由 於 某 些 作 者 或 者 僅 列 出 不 同 的 觀 點, 並 未 提 供 何 種 說 法 較 正 確 的 判 斷 性 答 案 ; 或 者 對 不 同 觀 點 的 相 異 性 認 識 不 清, 誤 認 兩 種 本 來 不 同 的 觀 點 為 相 近, 因 此 僅 能 歸 入 兩 類 中, 故 統 計 的 總 數 因 這 類 重 複 而 有 七 十 三 條 以 資 料 的 出 處 言, 來 自 詩 經 學 專 著 的 有 五 十 五 條, 來 自 非 詩 經 學 專 著 的 有 十 二 條 以 出 生 空 間 的 籍 貫 論, 在 所 知 的 六 十 六 人 中, 隸 屬 於 浙 江 者 有 二 十 人, 江 蘇 的 十 八 人, 然 後 依 次 是 江 西 的 七 人 福 建 的 五 人 湖 北 的 五 人 安 徽 的 四 人 河 北 有 兩 人 ; 山 西 湖 南 山 東 廣 東 四 川 等 有 1 人 以 出 生 時 間 言, 所 知 的 六 十 七 位 作 者 是 : 出 生 於 十 四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1349 以 前 ) 者 有 四 位 下 半 世 紀 ( ) 者 有 四 位 ;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 ) 者 二 位 80 朱 熹 判 斷 詩 序 之 說 是 否 可 信, 主 要 是 依 據 詩 序 所 言 是 否 可 以 在 現 存 的 歷 史 典 籍 中 找 到 相 關 歷 史 事 件 的 記 載 為 準 這 可 以 從 詩 序 辨 說 所 謂 大 率 秦 風 唯 黃 鳥 渭 陽 為 有 據, 其 他 諸 詩 皆 不 可 考 以 及 論 蒹 葭 詩 時 所 謂 此 詩 未 詳 所 謂, 然 序 說 之 鑿, 則 必 不 然 矣 兩 處 的 說 法 知 之 同 時 因 為 認 定 蒹 葭 詩 沒 有 歷 史 依 據, 因 此 反 對 將 伊 人 解 釋 成 為 任 何 專 指 的 對 象, 認 為 伊 人 的 人, 僅 能 做 為 一 般 性 的 那 個 人 解 讀 這 也 就 是 詩 集 傳 有 別 於 毛 詩 注 疏 之 處 以 上 所 言 參 見 :[ 宋 ] 朱 熹 : 詩 序 辨 說,[ 清 ] 王 鴻 緒 等 編 : 詩 經 傳 說 彙 纂 ( 臺 北 : 維 新 書 局,1978 年 影 印 [ 清 ] 同 治 7 年 馬 新 貽 摹 刊 本 ), 卷 上, 頁 46-47, 總 頁 516 [ 宋 ] 黎 靖 德 編, 王 星 賢 點 校 : 朱 子 語 類. 論 語. 憲 問 篇. 或 問 子 產 章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6 年 ) : 問 管 仲, 曰 : 人 也 范 楊 皆 以 為 盡 人 道, 集 注 以 為 猶 云 此 人 也, 如 何? 曰 : 古 本 如 此 說, 猶 詩 所 謂 伊 人, 莊 子 所 謂 之 人 也 若 作 盡 人 道 說, 除 管 仲 是 箇 人, 他 人 便 都 不 是 人? 見 卷 44, 頁 1123

31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7 下 半 世 紀 ( ) 者 五 位 ;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 ) 者 七 位 下 半 世 紀 ( ) 者 有 三 十 三 位 ;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1600 以 後 ) 者 有 十 二 位, 這 是 此 文 蒐 集 統 計 的 結 果 三 詮 釋 表 現 的 整 體 分 析 經 由 前 述 統 計 歸 納, 可 以 粗 略 了 解 明 代 部 分 學 者 詮 釋 蒹 葭 的 詩 旨 內 容 詩 旨 判 定 的 淵 源 詮 釋 者 的 空 間 與 時 間 分 布 的 情 形 首 先 就 詩 經 學 的 內 容 言, 這 些 明 代 學 者 對 蒹 葭 詩 旨 的 解 說, 基 本 上 都 以 朱 熹 詩 集 傳 系 統 與 毛 詩 注 疏 系 統 的 解 說, 做 為 詮 解 之 際 主 要 的 參 考 承 襲 對 象 ; 或 者 直 接 引 述 某 家 之 說 或 者 根 據 某 家 之 說 再 加 發 揮 或 者 依 違 於 兩 家 之 間 或 者 兩 家 並 列 而 不 做 判 斷 等, 大 致 都 沒 有 脫 離 兩 家 的 詮 解 範 圍 之 外 就 明 代 官 學 以 朱 熹 詩 集 傳 為 正 統 的 事 實 言, 學 者 以 朱 熹 之 解 為 根 據 而 進 行 解 說, 本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行 為, 但 前 述 依 循 朱 熹 之 說 的 五 十 一 條 中, 完 全 依 照 詩 集 傳 解 說 的 卻 僅 有 三 條, 多 數 則 僅 師 詩 集 傳 之 意 而 不 用 其 文, 這 些 詮 解 者 多 以 伊 人 為 不 知 其 何 所 指 之 彼 人 的 基 本 立 場 為 原 始 依 據, 再 從 上 下 求 之 而 皆 不 可 得 的 有 心 追 尋 的 狀 況, 進 行 種 種 不 同 的 詮 解 或 者 是 不 針 對 某 個 特 定 範 圍 或 對 象 的 渾 說, 因 而 視 蒹 葭 為 懷 人 之 詩 ; 或 者 針 對 某 個 特 定 範 圍 而 不 指 明 個 別 對 象 的 詮 釋, 因 而 視 蒹 葭 為 思 見 某 人 之 詩 為 思 慕 隱 者 之 詩 為 懷 友 之 詩, 這 種 詮 解 是 針 對 外 在 的 現 象, 因 而 提 出 批 評 或 建 議 的 第 三 者 立 場 下 的 發 言 若 是 從 第 一 人 稱 表 達 作 者 個 人 內 在 感 動 的 自 述 己 懷 者 的 立 場 發 言, 則 可 視 蒹 葭 為 隱 者 訴 懷 之 詩 為 求 道 者 之 詩 為 感 時 寄 懷 之 詩 等 這 些 答 案 實 際 上 都 是 作 者 在 朱 熹 詩 集 傳 和 詩 序 辨 說 影 響 下 詮 解 而 得 的 結 果 這 些 明 代 學 者 在 詮 解 蒹 葭 詩 旨 之 際, 還 有 一 類 甚 至 完 全 不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觀 點 的 詮 釋 者, 他 們 主 要 是 依 據 毛 詩 序 未 能 用 周 禮, 將 無 以 固 其 國 毛 傳 國 家 待 禮 然 後 興 鄭 箋 秦 取 周 之 舊 土, 國 人 被 周 之 德 教 日 久, 襄 公 新 為 諸 侯, 未 習 周 之 禮 法, 故 國 人 未 服, 得

32 28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周 禮 以 年 之 則 民 服 正 義 欲 令 襄 公 敬 順 求 知 禮 之 賢 人, 以 教 其 國 也 ; 勸 君 求 是 知 周 禮 之 賢 人 等 與 秦 國 政 治 管 理 相 關 的 觀 點 為 詮 釋 基 準, 將 蒹 葭 放 在 政 治 層 面 上 詮 解 其 中 有 從 基 於 協 助 秦 襄 公 更 好 統 治 的 立 場 或 從 期 待 襄 公 有 所 作 為 的 角 度 考 慮, 視 蒹 葭 為 思 賢 主 之 詩 ; 有 從 制 度 的 改 革 上 進 行 考 慮, 視 蒹 葭 為 思 用 周 禮 之 詩 ; 有 從 君 主 必 須 訪 求 輔 佐 治 國 人 才 的 角 度 考 慮, 視 蒹 葭 為 求 賢 之 詩 為 思 故 周 賢 人 之 詩 ; 有 從 擁 護 周 王 朝 大 一 統 的 角 度 發 言, 視 蒹 葭 為 期 望 秦 襄 公 輔 佐 周 王 以 圖 王 業 中 興 之 詩 ; 有 從 當 地 居 民 一 時 無 法 接 受 新 統 治 方 式 的 角 度 思 考, 視 蒹 葭 為 思 故 周 之 詩 這 就 是 那 一 類 完 全 不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觀 點 者 的 詮 釋 內 容 及 其 所 以 如 此 詮 釋 原 因 的 分 析 除 完 全 接 受 與 完 全 不 接 受 詩 集 傳 解 說 的 兩 大 對 立 性 詮 解 立 場 者 外, 另 有 一 類 不 完 全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觀 點 者, 這 類 詮 釋 者 將 毛 詩 注 疏 與 詩 集 傳 的 相 關 觀 點, 不 加 任 何 意 見 的 並 列, 此 種 排 列 方 式, 或 者 表 示 詮 釋 者 認 為 毛 詩 注 疏 可 以 補 充 詩 集 傳 解 說 的 不 足 或 者 表 示 詮 釋 者 認 為 毛 詩 注 疏 在 詮 解 上 與 詩 集 傳 處 於 相 對 獨 立 平 等 的 地 位 或 者 表 明 詮 釋 者 並 不 認 同 詩 集 傳 的 官 方 解 說 為 詩 經 唯 一 正 確 的 解 釋 不 完 全 接 受 詩 集 傳 詮 解 意 見 者 的 表 現, 表 面 上 看 來 是 將 二 者 等 同 看 待, 但 若 是 將 詩 集 傳 的 官 學 身 份 納 入 考 慮, 則 可 知 實 質 上 詮 釋 者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的 程 度 高 於 詩 集 傳, 否 則 就 不 必 列 出 毛 詩 注 疏 的 解 說 了 這 種 將 毛 鄭 與 朱 熹 兩 種 解 說 並 列 在 一 起 的 情 況, 除 未 加 任 何 意 見 者 外, 還 有 一 種 是 在 自 己 的 主 張 外, 或 者 引 述 他 家 之 說 進 行 批 判, 如 詩 傳 闡 批 評 詩 序 ; 或 者 僅 博 引 陳 列 多 家 異 說, 如 詩 牖 的 方 式 這 種 詮 解 方 式 其 實 和 並 列 式 相 同, 都 是 融 合 毛 詩 注 疏 與 詩 集 傳 的 綜 合 性 學 術 基 本 性 格 的 表 現, 這 同 時 也 表 示 詩 集 傳 學 術 地 位 逐 漸 衰 弱 的 事 實, 理 由 是 詮 釋 者 無 論 是 陳 列 並 列 或 是 批 判, 基 本 上 都 表 示 在 其 詮 解 過 程 中, 或 自 覺 或 不 自 覺 的 把 毛 詩 注 疏 納 入 自 己 詮 解 的 考 慮 之 中, 若 非 詩 集 傳 原 先 擁 有 的 強 勢 學 術 權 威 地 位 已 經 衰 落, 詮 釋 者 絕 不 可 能 想 到 要 理 會 毛 詩 注 疏, 亦 即 只 有 在 詩 集 傳 地 位 低 落 以 後, 纔 有 可 能 出 現 前 述 那 類 陳 列 並 列 或 是 批 判 的 詮 解 形 式

33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29 若 從 地 理 空 間 觀 察, 浙 江 地 區 二 十 人, 其 中 七 人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人 同 時 接 受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這 八 人 的 出 生 時 間, 集 中 在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江 蘇 地 區 十 八 人, 有 五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二 位 同 時 接 受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這 七 人 中 一 位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二 位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四 位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江 西 地 區 七 人, 只 有 出 生 於 十 四 世 紀 的 一 人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福 建 地 區 五 人, 僅 有 一 位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者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湖 北 地 區 五 人, 有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的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安 徽 地 區 四 人, 有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一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河 北 地 區 兩 人 均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一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山 西 地 區 一 人 出 生 於 十 四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 廣 東 地 區 一 人 四 川 地 區 一 人 湖 南 地 區 一 人 山 東 地 區 一 人 等 四 人, 均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這 五 位 都 是 詩 集 傳 的 擁 護 者 若 結 合 出 生 時 間 與 家 派 認 同 加 以 分 析, 則 浙 江 地 區 大 約 在 萬 曆 (1573) 後 毛 詩 注 疏 纔 開 始 被 接 受 ; 江 蘇 地 區 大 約 從 正 德 (1506) 後 毛 詩 注 疏 即 開 始 受 到 注 意, 然 後 逐 漸 加 深 ; 江 西 地 區 的 楊 士 奇 僅 是 引 述 南 宋 人 之 論, 不 能 確 定 是 否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福 建 地 區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的 是 何 楷, 大 約 在 崇 禎 (1628) 後 纔 發 生 影 響 ; 湖 北 地 區 在 正 德 以 後, 開 始 有 人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安 徽 地 區 大 約 嘉 靖 (1522) 後, 開 始 有 人 注 意 毛 詩 注 疏 ; 河 北 地 區 正 德 以 後, 即 有 人 注 意 毛 詩 注 疏 ; 其 他 地 區 則 缺 乏 可 以 依 據 的 資 料 再 從 此 文 收 錄 條 文 的 多 寡, 可 以 了 解 明 代 詩 經 學 或 學 術 發 達 的 地 區, 比 較 集 中 在 浙 江 江 蘇 江 西 湖 北 福 建 安 徽 等 地 以 上 即 根 據 此 文 資 料 進 行 分 析 推 論 的 結 果 從 歷 史 事 實 與 時 間 來 看, 程 朱 理 學 既 然 是 明 代 官 方 正 統 之 學, 則 明 人 學 習 詩 經 者, 先 了 解 接 受 詩 集 傳 與 詩 序 辨 說 自 是 必 然 的 過 程, 在 科 舉 官 學 標 準 沒 有 改 變 之 前, 不 可 能 出 現 學 習 之 初, 就 拒 絕 接 受 朱 熹 詩 經 學 意 見 的 狀 況, 明 代 的 詩 經 學 者 必 然 都 有 學 習 朱 熹 詩 集 傳 的 經 驗, 因 此 被 朱 熹 批 評 的 毛 詩 注 疏, 尤 其 是 詩 序 的 解 說, 在 明 代 詩 經 學 界 受 到 批 評 排 斥, 應 該 是 很 正 常 的 現 象, 明 代 早 期 毛 詩 注 疏 的 確 受 到 壓 抑 而 未 能 得 到 應 有 的 重 視, 但 實 際 上 並 未 完 全 滅 絕 無 傳, 否

34 30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則 就 不 可 能 出 現 現 當 代 經 學 史 所 謂 明 代 後 期 漢 學 復 興 之 事 了 就 毛 詩 注 疏 從 壓 抑 而 逐 漸 受 到 注 意, 受 到 比 較 全 面 性 注 意 的 過 程 而 言, 根 據 筆 者 以 往 的 研 究, 則 大 致 到 正 德 ( ) 年 間, 纔 逐 漸 受 到 相 關 學 者 的 重 視, 直 至 萬 曆 二 十 二 年 (1594) 官 方 重 刊 十 三 經 注 疏 之 後, 纔 正 式 取 得 官 方 承 認 的 身 分, 但 其 功 能 也 僅 是 補 充 朱 熹 觀 點 不 足 的 輔 佐 性 地 位 而 已, 並 不 具 有 獨 立 學 術 的 價 值 地 位 不 過 相 對 於 十 五 世 紀 正 德 以 前, 官 方 與 民 間 均 未 特 別 加 以 重 視 的 實 況, 則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萬 曆 以 後, 毛 詩 注 疏 的 確 可 以 具 有 復 興 的 地 位 81 歸 納 此 文 明 代 學 者 詮 解 蒹 葭 詩 旨 的 表 現,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以 前 的 十 位 詮 釋 者 中, 除 楊 士 奇 編 纂 的 歷 代 名 臣 奏 議 中 收 有 南 宋 理 宗 朝 文 章 而 引 述 毛 詩 注 疏 外, 其 餘 九 位 都 完 全 接 受 詩 集 傳 ; 出 生 於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五 位, 有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上 半 世 紀 的 七 位, 有 兩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 出 生 於 十 六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三 十 三 位 詮 釋 者, 有 七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兩 位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並 列 ; 出 生 於 十 七 世 紀 的 十 二 位 詮 釋 者, 有 七 位 接 受 毛 詩 注 疏 一 位 詩 集 傳 與 毛 詩 注 疏 並 列 從 前 述 簡 單 的 歸 納, 可 以 發 現 毛 詩 注 疏 被 接 受 的 例 證 時 間 越 後 越 多, 最 早 接 受 者 是 十 五 世 紀 下 半 世 紀 的 呂 柟 與 袁 仁, 呂 柟 是 正 德 三 年 (1508) 進 士, 時 年 虛 歲 三 十, 袁 仁 與 呂 柟 同 庚, 則 兩 者 的 影 響 力, 依 一 般 情 況 推 測, 大 約 也 都 開 始 於 正 德 朝 及 其 後 ; 十 六 世 紀 已 經 有 十 一 位 認 同 或 不 反 對 毛 詩 注 疏 ; 十 七 世 紀 以 後 接 受 或 不 反 對 毛 詩 注 疏 者, 已 經 遠 超 過 接 受 認 同 詩 集 傳 者 這 一 有 限 材 料 的 簡 略 分 析, 竟 然 與 前 述 毛 詩 注 疏 在 正 德 朝 開 始 受 到 注 意, 發 展 到 萬 曆 朝 後 更 受 到 官 方 與 民 間 重 視, 因 而 相 對 興 盛 的 狀 況 相 符, 筆 者 以 往 的 研 究 成 果, 竟 然 可 以 透 過 此 研 究 而 獲 得 再 一 次 的 證 實 再 從 作 者 的 地 域 屬 性 來 看, 江 蘇 浙 江 福 建 等 連 在 一 起 的 沿 海 三 省 共 有 四 十 三 位, 佔 所 知 六 十 六 位 作 者 的 六 成 五 以 上 ; 若 再 加 上 鄰 近 的 安 徽 與 江 西, 則 五 省 共 有 五 十 四 位, 佔 全 數 作 者 的 八 成 二 左 右, 根 據 此 一 結 果, 大 致 可 以 推 論 這 五 省, 大 約 就 是 明 代 文 化 比 較 發 達 的 地 區, 或 者 還 可 以 加 上 湖 北 省 這 81 此 段 所 言 的 詳 細 分 析, 請 參 見 拙 著 : 明 代 詩 經 學 研 究 第 四 章 明 代 詩 經 學 流 衍, 同 註 3, 頁 的 討 論

35 明 代 學 者 秦 風. 蒹 葭 詮 釋 析 論 明 代 詩 經 學 史 研 究 的 進 一 步 探 討 31 個 歸 納 統 計 的 表 現, 居 然 也 與 現 代 學 者 研 究 明 代 江 南 地 區 表 現 的 文 化 經 濟 與 人 才 冠 天 下 的 實 況 大 致 相 吻 合 82 經 由 前 述 明 代 學 者 詮 釋 蒹 葭 實 況 的 統 計 與 意 義 的 分 析, 大 致 可 以 了 解 即 使 是 單 一 篇 章 的 表 現, 可 能 也 脫 離 不 了 整 體 詩 經 學 甚 至 整 體 學 術 走 向 的 影 響 以 上 的 推 論 當 然 只 是 根 據 此 文 研 究 探 討 後 初 步 的 大 膽 假 設, 歷 史 事 實 是 否 如 此, 還 需 要 更 多 研 究 成 果 的 證 實 或 證 偽 面 對 文 本 的 詮 解, 就 現 代 對 詮 釋 心 理 與 過 程 的 了 解, 不 可 能 存 在 一 個 純 粹 空 白 客 觀 的 詮 釋 者, 任 何 詮 釋 者 在 進 行 理 解 詮 釋 之 前, 必 然 都 有 一 個 希 望 從 文 本 中 獲 得 什 麼 的 理 解 規 畫, 這 個 理 解 規 畫 又 必 然 與 詮 釋 者 過 去 學 習 的 歷 史, 以 及 當 時 所 處 環 境 具 有 密 切 關 係, 這 個 規 畫 涉 及 的 相 關 內 容, 筆 者 就 以 詮 釋 意 圖 總 括 稱 之 83 然 則 明 代 這 些 詩 經 學 者 在 詮 釋 蒹 葭 之 時, 其 詮 釋 意 圖 云 何? 達 成 詮 釋 意 圖 目 標 涉 及 的 條 件 有 那 些? 根 據 本 文 設 計 的 研 究 內 容, 可 以 將 前 述 的 追 問 轉 化 為 兩 個 比 較 實 際 的 問 題 : 一 是 明 代 這 些 作 者 根 據 那 些 相 關 條 件 以 決 定 蒹 葭 詩 的 詩 旨 ; 一 是 這 些 條 件 與 詩 集 傳 和 毛 詩 注 疏 的 不 同 解 釋 方 向 是 否 相 關 回 答 前 述 兩 個 問 題, 就 本 研 究 而 言, 至 少 要 針 對 以 下 四 個 問 題 進 行 思 考 :( 一 ) 作 者 創 作 意 圖 的 思 考 : 此 詩 是 純 粹 發 抒 個 人 情 感 的 私 人 性 創 作? 還 是 有 意 針 對 現 實 社 會 問 題 進 行 提 醒 或 批 判 的 政 治 性 創 作?( 二 ) 收 錄 者 納 入 收 錄 的 思 考 : 此 詩 是 因 為 原 本 就 具 有 政 治 用 意 的 創 作 故 加 以 收 錄? 還 是 收 錄 者 根 據 自 己 的 需 要 而 進 行 政 治 性 的 附 會?( 三 ) 作 者 身 分 地 位 的 思 考 :(1) 身 分 : 直 接 關 係 的 周 遺 民? 直 接 關 係 的 秦 國 人? 與 周 秦 無 關 的 第 三 者?(2) 地 位 : 普 通 民 眾? 一 般 士 人? 政 年 官 員?( 四 ) 作 者 創 作 時 間 的 思 考 : 秦 襄 公 剛 受 封 得 地 之 際? 得 地 統 治 之 時? 死 後 的 最 終 評 有 關 明 代 江 南 地 區 範 圍 的 界 定, 參 見 徐 茂 明 : 江 南 的 歷 史 內 涵 與 區 域 變 遷, 史 林 2002 年 第 3 期, 頁 有 關 江 南 地 區 科 舉 人 才 的 討 論, 參 考 范 金 民 : 明 清 江 南 進 士 數 量 地 域 分 布 及 其 特 色 分 析, 南 京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人 文 科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1997 年 第 2 期, 頁 有 關 江 南 地 區 教 育 經 濟 與 人 才 的 討 論, 參 見 李 伯 重 : 八 股 之 外 : 明 清 江 南 的 教 育 及 其 對 經 濟 的 影 響, 清 史 研 究 2004 年 第 1 期 (2004 年 2 月 ), 頁 1-14 有 關 詮 釋 上 涉 及 的 前 理 解 或 誤 解 及 理 解 規 畫 等 意 見, 係 參 考 洪 漢 鼎 先 生 分 析 解 說 西 洋 詮 釋 學 者 的 觀 點 而 成, 參 見 洪 漢 鼎 先 生 : 詮 釋 學 史 ( 臺 北 : 桂 冠 圖 書 公 司,2003 年 修 定 版 ), 頁 及 頁 等 處 的 討 論

36 32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價? 這 四 個 條 件 的 不 同 取 捨, 就 形 成 不 同 的 詮 釋 意 圖, 同 時 關 係 到 詮 解 內 容 的 結 論 就 此 文 收 錄 的 明 代 學 者 而 言, 觀 察 其 中 認 同 毛 詩 注 疏 的 詮 釋 者, 則 大 致 上 比 較 偏 向 於 視 蒹 葭 為 具 有 政 治 意 圖 的 創 作 原 詩 本 就 具 有 寓 意 作 者 為 周 遺 民 沒 有 特 別 注 意 是 民 眾 或 官 員 創 作 時 間 可 能 在 秦 襄 公 初 得 地 之 時 等 的 方 向 進 行 思 考 發 揮 至 於 認 同 詩 集 傳 的 詮 釋 者, 大 致 上 比 較 偏 向 於 視 蒹 葭 為 抒 發 個 人 情 感 收 錄 者 根 據 需 要 而 附 會 解 說 第 三 者 創 作 比 較 趨 近 於 非 官 員 的 民 眾 或 士 人 不 太 注 意 創 作 時 間 等 的 方 向 思 考 發 揮 根 據 這 些 詮 釋 蒹 葭 學 者 用 來 判 斷 決 定 詩 旨 的 條 件, 即 可 知 毛 鄭 一 系 的 詮 解 者 都 儘 可 能 的 從 政 治 參 與 的 公 共 性 角 度 進 行 詮 釋, 朱 熹 一 系 的 詮 釋 者 則 比 較 傾 向 於 從 個 人 情 感 的 私 人 性 角 度 進 行 發 揮 這 是 兩 家 在 蒹 葭 意 義 的 認 知 上 不 同 表 現 的 實 況 就 今 日 一 般 經 學 史 的 常 識 性 意 見 而 言, 毛 鄭 孔 一 系 漢 唐 學 者 解 說 詩 經 內 容 依 據 的 詩 序, 多 數 人 都 同 意 是 從 東 周 到 漢 代 逐 漸 完 成 的 非 一 時 一 地 一 人 之 作 品, 內 容 主 旨 當 該 在 秦 始 皇 (259B.C.-210B.C.) 統 治 中 國 之 前 已 經 形 成 以 現 在 所 知 的 文 獻 觀 之, 當 時 儒 家 群 體 的 知 識 人, 對 政 治 運 作 的 認 同, 主 要 的 理 想 傾 向 大 致 都 有 賢 德 之 人 纔 能 得 天 下 的 前 提 性 思 考, 因 此 雖 不 反 對 武 力 革 命, 但 也 只 有 在 時 王 造 成 民 眾 苦 難 而 難 以 改 善 下 的 弔 民 伐 罪 之 類 的 戰 爭, 亦 即 必 須 在 為 民 眾 擺 脫 既 有 苦 難, 因 而 可 以 創 造 更 佳 與 更 好 生 活 環 境 的 前 提 下, 纔 可 以 發 動 戰 爭 取 得 政 權 這 位 發 動 革 命 行 動 者, 必 須 是 位 賢 德 而 受 到 上 天 和 民 眾 充 分 肯 定 的 領 導 者, 這 可 以 從 論 語 中 孔 子 一 再 強 調 堯 舜 禹 文 王 等 等 帝 王 為 德 性 典 範 ; 84 以 及 尚 書 有 所 謂 天 命 有 德 服 天 命 受 天 命 85 孟 子 一 再 強 調 天 與 之 等 等 的 說 法 而 知 之, 86 亦 即 當 時 多 數 如 泰 伯 稱 堯 蕩 蕩 乎, 民 無 能 名 焉! 巍 巍 乎! 其 有 成 功 也! 煥 乎! 其 有 文 章 稱 禹 吾 無 間 然 矣! 稱 周 之 德, 可 謂 至 德 也 已 矣 衛 靈 公 稱 舜 恭 己 正 南 面 見 [ 宋 ]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註. 論 語 集 注. 泰 伯 ( 臺 北 : 鵝 湖 出 版 社,1984 年 新 編 點 校 本 ), 卷 4, 頁 ; 衛 靈 公, 卷 8, 頁 162 如 天 命 有 德, 五 服 五 章 哉 有 夏 服 天 命 有 殷 受 天 命 之 類, 參 見 尚 書 正 義. 皋 陶 謨 召 誥, 卷 4, 頁 22, 總 頁 62; 卷 15, 頁 10, 總 頁 222 孟 子 天 與 之 的 說 法, 參 見 [ 漢 ] 趙 岐 著,[ 宋 ] 孫 奭 疏 : 孟 子 注 疏. 萬 章 上, 卷 9 下, 頁 1, 總 頁 168 及 頁 3, 總 頁 169

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2008 年 9 月 頁 193~232 193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蕭 敏 如 摘 要 清 初 滿 洲 入 關 後, 使 中 原 地 區 形 成 漢 文 化 與 異 文 化 頻 繁 交 涉 的 情 境, 成 為 鼓 動 夷 夏 民 族 意 識 的 土 壤 遺 民 以 種 種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50 03 3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0No. Mar. 03 0087 I 07. A 000-599 03 0-007- 00 986 0-0-8 73 3 4 00 3 4 6 0 3 00 867 906 0 74 03 46 56 3 3 4085 886 98 75 885 76

More informa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91-122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朱 鶴 齡 書 元 裕 之 集 後 及 其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文 淵 閣 及 文 津 閣 本 文 獻 的 存 佚 問 題 與 其 意 義 邱 怡 瑄 * 摘 要 清 代 經 學 大 家 朱 鶴 齡 (1606-1683) 於 明 清 鼎 革 後 專 意 著 述, 終 生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1-34

1-34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34 18 2 89 12 * 1 2 1 2 1 38 1981.6 854 2 11 1982.6 15-34 1992.4 232-250 3 3 3 1965.6 20 5 60 983-984 4 4 5 6 7 4 1980 20 1388 15005 5 1994.11 10 23 6 1980 11 387 8276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六 期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17 頁 37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cember 15, Dec. 2010, Research, pp.17-37 吳 園 : 邊 陲 內 地 富 庶 氣 勢

More information

2012 2 157 No. 2 2012 Jinan Jour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Sum No. 157 100871 I127. 41 A 1000-5072 2012 02-0002 - 10 4 1 1 2 1540 1503 2 2011-06 - 27 1969 1 1985 19 2 3 1997 1998 3 2 34 2 3 1540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45 * ** 45-86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4 (2016) : 45-86 School of Theatr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5.11.20 2016.6.22 * 14BZS079 13BZS017 1980 15CZW044 **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55-86 老 論 老 了 老 老 老 若 李 句 六 老 了 錄 老 行 類 老 見 老 連 不 老 錄 老 55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of Laoism by Zen Chiu, Min-chieh ABSTRACT Mutual linkage between Buddhism and Laoism has opened the way to

More information

< D333533B45FADECBB50B56FA9FA2DAAF7B0F6C5742E706466>

< D333533B45FADECBB50B56FA9FA2DAAF7B0F6C5742E706466> 2007 3 307 353 1 2 (NSC92-2420-H-224-005) 1 1978 4 2 1993 15-307- (1842-1917) (1842) (1856) (1868) (1875) (1879) (1884) (1893) (1895) 3 (1914) 3 1994 62 1983 1984-308- 4 5 6 (1890) (1895) (1903) 4 2002

More information

第2期定稿.FIT)

第2期定稿.FIT) 云梦学刊 第 37 卷 第 2 期 Vol.37袁 No.2 Journal of Yunmeng 2016 年 3 月 Mar. 2016 言意之辨 要要 要魏晋玄学的语言论 韩扬文 渊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袁 云南 昆明 650091冤 摘 要院野言意之辨冶为魏晋玄学崤函之固袁后世讲论此期文学袁多探及该题遥 在野言意之辨冶中袁欧阳建尧张韩主要论及野言冶 与野意冶的关系袁而荀粲尧王弼的界说则包含了对于野言冶野象冶野意冶三者的讨论遥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no.21Kent Lin a.pdf

no.21Kent Lin a.pdf (2, 2010), 1-27 * * 98 9 29 98 11 26 98 11 27 ** 2 (2, 2010) 1 2 (Chad Hansen) 3 4 1 (2003) 2 3 (the anti-language period) (conventional knowledge) (Hansen, 1983: 65-72; 1992: 196-230) 4 (1991: 178-179)

More information

續耳談

續耳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三 期 2016 年 6 月 頁 69-11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踵 事 增 華 與 雜 湊 稗 販 續 耳 譚 之 編 纂 及 其 性 質 考 論 * 賴 信 宏 摘 要 續 耳 譚 今 存 內 閣 文 庫 早 稻 田 大 學 二 藏 本, 由 於 保 留 於 域 外, 歷 來 論 者 不 多 現 存 二 本 版 式 雖 同, 卻 存 在 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6 期 頁 63-87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3 年 12 月 曹 學 佺 湘 西 紀 行 的 探 究 許 建 崑 提 要 天 啟 二 年 (1622) 曹 學 佺 授 命 為 廣 西 布 政 使 司 右 參 議, 次 年 四 月 十 二 日 出 發, 自 福 建 福 州 啟 程, 取 道 江 西 廣 東, 再 到 廣 西 桂 林 七 月 四 日 抵 達 公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教 科 書 研 究 第 六 卷 第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59-94 民 國 初 年 小 學 國 語 課 本 的 實 用 主 義 傾 向 以 黎 錦 暉 編 寫 版 本 為 主 要 分 析 對 象 郭 澤 寬 1 陳 祥 丹 2 實 用 主 義 曾 在 上 世 紀 初 前 後, 深 刻 影 響 中 國 發 展 自 本 土, 承 續 洋 務 運 動 素 樸 的 致 用 思 維, 與 來

More information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五期 2007年10月 頁217-258 國立台灣文學館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 ] 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 南國文藝 的創刊 柳書琴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1937年7月台灣報刊廢止漢文欄 漢文文學雜誌紛紛停刊 然而 就在1941年12月1日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一週 台北市日 新町意外發行了一份帶有重建純文學理想的漢文雜誌 南國 文藝 何以一份漢文純文學雜誌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前夕

More information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 35 4 2011 7 Vol. 35 No. 4 July 2011 3 Population Research 1950 ~ 1981 The Estim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Cohort Age - specific Fertility Rates Wang Gongzhou Hu Yaol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續論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32 2 2013 227 23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2 No. 2 2013 100191 4972 N092 TS-092 A 1000-1224 2013 02-0227-12 1 1 10 9 1 2012-09-03 2013-06-25 1962 2008 228 32 10 1298 1324 1324 1325

More information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13 期, 頁 185-206 民 國 101 年 6 月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 1920 年 臺 灣 廢 廳 反 對 運 動 與 地 方 意 識 *1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政 治 史 的 再 論 析 **2 蔡 蕙 頻 摘 要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與 戰 後 特 殊 的 時 空 背 景, 日 治 時 期 政 治 史 研 究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155-182 ±i©uµY

155-182 ±i©uµY 20043 155182 (1 9 3 4)1 9 0 5-1 9 8 5 (Shinbun Haitatsufu) (Nauka) 1 934 1 0 1 8 8 1-1 9 3 6 1 9 0 4-1 9 8 5 1 1 987 1 53-155 1999 675-676 -155- 2 1 936 1936 3 22 20033 1-33 4 1 983 1 1 9833 3 1 988 1

More information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夏注 梅堯臣詩 的詩學意義 吳淑鈿 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 近代學者夏敬觀 1875 1953 於 1940 年出版了六本唐宋金詩選注其一為 梅堯臣 1 詩 梅堯臣的詩歌在宋代備受推崇但元明後肯定其成就者卻不多清代至後期 2 始由同光派重新提倡 夏敬觀是同光派中最大力推舉梅詩的學人對梅詩作了深入 3 研究選注之外尚對全部詩作做了校注 於現代梅詩研究有重要意義具有探討 價值本論文以夏注梅詩的詩學意義作為研究範圍考察夏氏選注的詩學思想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2-蘇美文.doc

Microsoft Word - 02-蘇美文.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6 期 2009 年 3 月 頁 37~84 37 夢 寒 霜 月 冷 師 門 : 義 公 禪 師 之 修 悟 教 化 與 繼 席 伏 獅 蘇 美 文 摘 要 本 文 是 有 關 女 性 禪 師 傳 承 的 歷 程, 以 及 承 繼 者 修 悟 教 化 的 論 述 在 被 記 載 的 禪 師 傳 承 系 譜 中, 女 性 禪 師 出 現 的 數 量 少, 而 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MODERN PEOPLE contents Part 1 7 8 9 10 10 11 Part 2 19 28 29 30 31 32 34 36 37 38 20 40 22 42 24 43 26 44 46 48 49 50 52 53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Part1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 許雪姬3校稿0123.doc

Microsoft Word - 05 許雪姬3校稿0123.doc 臺 灣 史 研 究 第 21 卷 第 4 期, 頁 187-217 民 國 103 年 12 月 中 央 研 究 院 臺 灣 史 研 究 所 保 密 局 臺 灣 站 二 二 八 史 料 的 解 讀 與 研 究 許 雪 姬 摘 要 2008 年 4 月 中 央 研 究 院 臺 灣 史 研 究 所 購 得 某 情 治 人 員 遺 留 的 相 關 檔 案, 其 中 有 二 二 八 事 件 期 間 保 密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中 國 文 學 系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肉 蒲 團 研 究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肉 蒲 團 研 究 The Research of Rou Pu Tuan 研 究 生 : 林 欣 穎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More information

襍 0-6 - -162-

襍 0-6 - -162- 00 6 章 太 炎 早 年 的 春 秋 左 傳 學 與 清 代 公 羊 學 的 關 係 以 春 秋 左 傳 讀 為 討 論 中 心 一 引 言 (6-6) () (06-0) 000 0-161- 襍 0-6 - -162- 6 6 00-6 - (6-) -0 0-6 - 00-00 - 6- -163- 二 公 羊 學 三 科 九 旨 簡 述 疎 10 11 10 6 b 11 00-164-

More information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元代宫廷饮食文化探秘 文章编号 1001-5558 2011 01-0202-06 双 金 摘要 成书于 1330 年的 饮膳正要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集饮食文化与营养学于 一身的著作 是元朝蒙古族医学家 营养学家忽思慧于担任元仁宗宫廷饮膳太医期间 在积 累丰富的烹饪技术 营养卫生及饮食保健等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该书在我国蒙古 族 汉族医药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 饮膳正要 元代 宫廷 饮食文化

More informatio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57-189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1526-1590 忬 1507-1560 1 2009 2 11 2009 5 26 2010 1 27 * ** NSC93-2411-H-031-016 NSC94-2411-H-031-014 1 2002 157 158 漢 學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9(3)人文封面

9(3)人文封面 102 9 3 243-256 摘要 30 1931 1930 322-323 1943 7 31 30 40 1895 1896 244 1 2005 1-17 1943 1933 73 2011 116 30 30 1931 1 2011 24 33 245 1937 1941 12 1930 322-323 1943 7 31 2003 28-59 1920-1925 1926-1937 1937-1978

More information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BIBLID 0254-4466(2013)31:4 pp. 179-208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 民 國 102 年 12 月 ) 直 那 一 死 ** 明 代 的 河 豚 文 化 謝 忠 志 * 摘 要 明 人 的 食 魨 習 尚, 實 際 上 源 自 北 宋 時 期 的 蘇 軾 梅 堯 臣, 稱 其 味 美 值 死 明 人 不 單 是 品 嚐 河 豚, 亦 著 手 統

More information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37 39 1 94 37 54 1 2 3 4 -- NSC92 2411 H 024 003 1 2 1988 27 3 17 257 4 2001 3 1 1652 38 5 1611 1693 6 7 1618 1683 8 9 1724 1805 10 11 12 13 14 5 6 1401 2002 143 7 8 1313 72 101 9 15 54 10 68 12 2901 11

More information

4 47 / / / / / / / / / / / / / / 30 T. S

4 47 / / / / / / / / / / / / / / 30 T. S 5 4 05 7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 No. 4 Jul. 05 0087 0 30 I 06. 6 A 000-599 05 04-0046-3 0 30 30 30 05-03-0 0&ZD098 4 47 / / / / / / / / / / / / / / 30 T. S. 9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3236372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2007 3 267 306 (1810-1882) 1 2 3 1 1990 4 219 15b 2 1996 3 3 1998 1-16 2000 162 1988 25 2 1996 10 8 1995 1-267- 4 5 (1854) (1855) 6 (1856) 7 (1858) (1860) 8 (1871) 9 (1876) 10 4 1993 317 1975 669 5 4 29b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47 1962 1960 72 20 2002 2005 2008 2 3-113 113 108

2015 1 47 1962 1960 72 20 2002 2005 2008 2 3-113 113 108 20 xiazhongyi@vip. 163. com TitleThe Ethics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An Investigation Through Liu Xizai's General Principles of Art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a discussi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991201--蕭慧媛--327-348.doc

Microsoft Word - 991201--蕭慧媛--327-348.doc 蕭 慧 媛 南 亞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傳 統 中 國 戲 曲 演 出 大 都 與 里 社 酬 神 有 關, 酬 神 演 戲 可 說 從 來 已 久 戲 曲 戲 班 和 戲 園 最 早 開 始 於 北 宋 末 年 的 戲 文 和 南 戲 而 讓 戲 曲 演 出 成 為 假 酬 神 真 自 娛, 且 盛 況 空 前 則 非 明 代 莫 屬 明 中 晚 期 後,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205-234 北 宋 茶 俗 掠 影 以 蘇 軾 茶 詞 為 主 的 探 討 陳 金 英 摘 要 宋 代, 是 一 個 茶 風 熾 盛 的 朝 代, 而 代 表 宋 代 的 文 學 體 裁 宋 詞, 正 是 蘊 含 大 量 飲 茶 風 俗 的 重 要 文 獻 然 而 歷 來 研 究 宋 詞 或 研

More information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第 19 卷 第 6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9 No.6 2013 年 12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Dec. 2013 篇 目 考 辨 三 则 以 韩 藏 详 节 为 校 勘 依 据 盛 莉 ( 江 汉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湖 北 武 汉,430056) 摘 要 : 详 节 为 朝 鲜 时 期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臺 灣 與 芬 蘭 幼 兒 園 室 內 自 由 遊 戲 內 涵 之 探 討 林 昭 溶 毛 萬 儀 經 國 管 理 暨 健 康 學 院 幼 兒 保 育 系 副 教 授 joyce@ems.cku.edu.tw 吳 敏 而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研 究 員 rozwu@mail.naer.edu.tw wanyi@ems.cku.edu.tw 摘 要 自 由 遊 戲 被 視 為 是 幼 兒 的

More information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曾夢涵 南台學報 第 37 卷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105 蘇軾與徐大受交遊詩詞文評析 曾夢涵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m981010004@student.nsysu.edu.tw 摘要 蘇軾以詩 詞 文紀錄與徐大受情誼 本篇文將蘇軾與徐大受交遊之況做一整理 並找出歷代文人 對於相關詩詞文的評析 以明白歷代文人重視蘇軾作品的哪些藝術性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論述 第一個 部分為

More information

%

% 38 1 2014 1 Vol. 38No. 1 January 2014 51 Population Research 2010 2010 2010 65 100028 Changing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2010 Census Data Wang Yuesheng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9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Microsoft Word - 29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ϲ ฯ र ቑ ጯ 高雄師大學報 2010, 29, 71-97 日治時期臺灣 燈謎 對 詩經 的運用 王淑蕙 1 摘 要 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傳統文人於日治時期運用 詩經 的狀況 藉由 燈謎 謎底 運用 詩經 為例 以挖掘 探究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如何看待 運用經學的記憶 研究發現自 1914 年 10 月 臺灣日日新報 以 陳風 澤陂 或 鄭風 野有蔓草 的 有美一人 為謎底開始 直到 1936 年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興大人文學報 第五十三期頁 167-192 二 一四年九月 從萬物有靈到聖王崇拜 臺灣三官信仰流變之探析 李建德* 摘 要 三官信仰源於漢末古天師道歷經各朝的發展正一 靈寶 上清 樓觀 全 真等道教宗派及明代以來的新興民間秘密教派皆參與其發展使三官信仰產生極大 的變革進而影響當代臺灣社會對三官神的認知筆者透過文獻研究法先考證三 官神由漢末至宋 元的流變提出 正一發其端而靈寶成其大 的觀點 其次對 明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49-279 19 2 90 12 1161-1189 1115-1234 120 1161-1189 * 249 250 19 2 1 1261 1265 2 3 1 1985 2 404 2 1962 32 10-11 1967 81 1 3 Hok-lam Chan,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More information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教科書研究 第九卷 第一期 2016 年 4 月 37-70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 小學社會科 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周淑卿 1 章五奇 2 1979~1988 年間 板橋教師研習會發展社會科實驗教材 其後成為全國 通行的國立編譯館教科書 這段歷程是臺灣課程史上由 課程編製 轉向 課程發展 的重要里程碑 在此典範轉移中 實驗教材如何轉 型為官方課程 國立編譯館與教師研習會成員如何歷經磋商

More information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 : 1978,,,, ( ),,,,, 20,,,,,,,,,,,,,, 3 2001 4,,,,, 1983,,, :,,,,,,,,,, :, 70 80, 1984,,,,,,,,,, 80,, ( ),,,,,,,,,,,,,,,,,,,, 4 ,,,,, ( ),,,,,,,,,,,,,,,,,,,,,,,,,,,,,, :,,,,,,,, ( ),?, :?,,,,, 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004 07 7 949 ~ 00 4 9 50 005 005 980 005 006 5 0 95 7 96 96 948 00 96 0 96 98 97 98 98 4 90 0 0 70 K45 A 007 87 04 05 069 0 4 5 0 0-0 80 0 6 99 994 4 006 986 006 008 008 6 009 4 006 986 006 008 4 007 4 5 99 6 Public History 007 69 5 /04 0 0 4 0 0 70 5 6 50 7 4 5 6 7 985 7 990 9 99 5 99 5 996

More information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第 19 卷 第 1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9 No.1 2013 年 2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Feb. 2013 拭 揩 抹 擦 搌 的 历 史 演 变 与 方 言 分 布 王 娟 ( 太 原 师 范 学 院 文 学 院, 山 西 太 原,030012;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中 文 系, 上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2013-04-A4

2013-04-A4 第 47 卷第 4 期 2013 年 4 月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47 No.4 第 47 卷 Apr. 2013 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 拳种意识 周建新 南京晓庄学院 体育系 江苏 南京 210038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 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对中国武术拳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More information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 1 61 146 167 374 36 14 2 2 1 1 9 1 3 2 3 1 7 1 1 3 1 1 3 28 4 104 35 5 22 3 3 2 1 2 1 11 5 10 2 3 1 1 2 2 1 1 2 1 2 1 1 3 1 3 2 1 3 3 2 1 5 1 600 166 77 50 6 5 8 2 22 5 1 1 2 6 1 3 1 3 5 1 1 3 17 1

More information

1. 2. 3. 1 4. 5. 2 Session VI Evolution of Narrative singing in Nanguan Music over Times and Places Lin Po-chi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aiwan Abstract Nanguan music has been circulate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465.doc

Microsoft Word - 465.doc 第 13 卷 第 4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3 No4 2007 年 8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ug 2007 幽 人 空 山, 过 雨 采 蘋 唐 代 诗 歌 蘋 意 象 探 微 张 俊 峰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江 苏 南 京,210097) 摘 要 : 蘋 意 象 源 自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秘密社会与庚子勤王运动—南海西樵巨盗区新的个案

秘密社会与庚子勤王运动—南海西樵巨盗区新的个案 Chinese Social History Review ---------------------------------------------------------------------------- 510275 1 1 2 1899 9 9 3 3 16 10 4 5 6 7 8 9 10 1898 11 12 2 13 1898 1901 14 1899 4 15 16 17 18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3 卷 摇 第 2 期 2014 年 6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Vol. 13 摇 No. 2 Jun. 摇 2014 芍 药 作 为 中 国 爱 情 花 冶 之 史 考 于 晓 南 1,2, 苑 庆 磊 1 1, 郝 丽 红 (1. 北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姚道生 130 2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姚道生 130 2 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 學者一般都從文體論的角度解讀 論文敘 就能夠對某個文體的名義流變 筆 認為只要根據這四個原則研讀 論文敘筆 名家名篇及創作方法有一個大致的認識並且可以著手寫作該文體可以說今 天的文學史或文論史主要是以文體論來把握 論文敘筆 的 文心 上篇 論文敘筆 的 文心雕龍 諸子 探賾 姚道生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引言 文心雕龍 研究在當代已是一門顯學劉勰 約 465 522 將 文心 全書分為上下 1 篇 論文敘筆囿別區分綱領毛目剖析入微 而今之學者則精研詳究已發表 的專書專論可謂汗牛充棟然而值得討論的問題仍多 諸子 篇就是其中之一 諸子 是全書的第十七篇次於 史傳 之後是上篇 論文敘筆 中 敘筆 的 原始以表末釋名 第二篇劉勰在 序志 中講述 論文敘筆

More information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5 年 01 1 34 林 逸 論 林 量 錄 歷 錄 數 行 行 行 類 理 林 便 老 林 行 來 論 1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s Sayings by Buddhism in Xi-Yi Lin s Verbal Interpretation of Zhuang Zi Min-Chie Chiu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Microsoft Word - 09-吳靜宜.doc 台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創 刊 號 2006 259 天 臺 宗 與 茶 禪 的 關 係 吳 靜 宜 摘 要 本 文 主 要 著 重 天 臺 禪 觀 與 茶 禪 掌 故 的 考 察, 企 圖 證 明 茶 禪 一 味 在 中 國 天 臺 宗 與 茶 禪 發 展 中, 已 然 成 形 天 臺 禪 法 重 視 由 定 生 慧, 品 茗 助 於 修 止 觀 調 五 事, 使 三 昧 易 生 由 於

More information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威 慑 和 实 战 能 力 1 按 照 机 械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需 要 保 持 一 定 的 员 额, 按 照 信 息 化 军 队 建 设 的 目 标,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 则 需 2012 年 5 月 当 代 中 国 史 研 究 May,2012 第 19 卷 第 3 期 Contemporary China History Studies Vol. 19 No. 3 科 学 发 展 观 指 导 下 的 中 国 特 色 军 事 变 革 刘 志 青 [ 摘 要 ] 中 共 十 六 大 以 来, 中 国 军 事 变 革 在 科 学 发 展 观 的 指 导 下, 注 重 实 际,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 2007 7 117-152 1833-1834 117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Unexpected Inter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Vietnamese Scholars: The Evalu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Gathering of Heroes from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 三 ) 產 業 實 習 組 撰 寫 赴 大 陸 產 業 實 習 構 想 與 規 劃 (1,000 字 ) 具 良 好 學 習 意 願 與 工 作 態 度 部 份 跨 國 企 業 需 具 備 外 語 能 力 五 研 習 課 程 * 參 見 附 件 二 六 獎 助 對 象 研 習 期 間 將 有 陸

( 三 ) 產 業 實 習 組 撰 寫 赴 大 陸 產 業 實 習 構 想 與 規 劃 (1,000 字 ) 具 良 好 學 習 意 願 與 工 作 態 度 部 份 跨 國 企 業 需 具 備 外 語 能 力 五 研 習 課 程 * 參 見 附 件 二 六 獎 助 對 象 研 習 期 間 將 有 陸 2015 第 十 屆 兩 岸 暨 國 際 菁 英 蹲 點 獎 助 研 究 生 夏 令 營 一 活 動 主 旨 提 昇 臺 灣 暨 大 陸 研 究 專 業 水 準 強 化 兩 岸 學 術 交 流 與 產 業 對 話 2015 年 3 月 25 日 修 正 獎 助 兩 岸 與 國 際 菁 英, 赴 臺 灣 與 大 陸 進 行 學 術 研 究, 並 強 化 產 業 實 習 經 驗 與 創 業 能 力 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二 期 2011 年 3 月 頁 87-124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從 明 清 縮 編 版 到 現 代 演 出 版 牡 丹 亭 崑 劇 重 構 的 幾 個 關 鍵 蔡 孟 珍 * 摘 要 戲 劇 為 搬 演 而 設 格 高 調 雅 的 文 士 劇 本, 宜 於 案 頭 清 玩, 卻 未 必 適 合 場 上 表 演 玉 茗 四 夢, 曲 壇 向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6 6 139 170 1849 139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More information

48 1. (1) 804 7 22 20 17 806 1 3 1060 21346 2 17 19 3 1936 1937 4 1946 (2) A. 1966 1979 2001 40 157 190 191 197 218 B. 1947 2725 19 78 94 95 98 108 C.

48 1. (1) 804 7 22 20 17 806 1 3 1060 21346 2 17 19 3 1936 1937 4 1946 (2) A. 1966 1979 2001 40 157 190 191 197 218 B. 1947 2725 19 78 94 95 98 108 C. J Chin Med 20(1,2): 47-64, 2009 47 1 1,2 1 1 2 97 11 12 98 03 05 6 62248 32 05-2721001 2640 mkoo@mail.nhu.edu.tw 48 1. (1) 804 7 22 20 17 806 1 3 1060 21346 2 17 19 3 1936 1937 4 1946 (2) A. 1966 1979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