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Similar documents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A-錢穆宗教觀-171

59-81

Microsoft Word doc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标题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ISSN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續論

P

6 ( ) 2008, ;,,,,,,,,,,,, :,,,,, ( ),,,,,,, ;,,,,,,,, ; ( ),, :,,,,,,,,,,,,,,,,,,,,,,,,,,,,,,,,,, :,,, : 1997 :, : 2006, 132 : 1 ( ), : 1975, 649, 42,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 : (1980 ),,,,,, (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4D F736F F 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杨 振 洪 等 : 试 论 我 国 老 年 教 育 的 社 会 治 理 85 [2013]27 号 文 关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老 年 教 育 工 作 的 意 见 规 定, 参 加 各 类 老 年 教 育 机 构 学 习 的 老 年 人 要 保 持 在 本 地 区 老 年 人 口 的 10% 以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第2期定稿.FIT)

12-2-人文封面

~ ~ ~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untitled

~ ~ ~

曹美秀.pdf

噶舉派在台灣的教學內容之研究

Microsoft Word 谢雯雯.doc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1邱敏捷-人文.indd


Microsoft Word - 24.do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Microsoft Word v...doc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È±m v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附件1:

23-46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13-4-Cover-1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Honig 986 Hershatter Walder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83-112

I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ai Pin Chin as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t s because: first, as knowing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118 華 梵 人 文 學 報 一 前 言 : 從 科 幻 閱 讀 到 科 幻 沉 思 對 從 小 酷 愛 閱 讀 小 說 的 筆 者 來 說, 閱 讀 科 幻 作 品 倒 是 比 較 晚 起 的 經 驗 ( 大 約 從 青 少 年 時 期 開 始 ) 但 與 許 多 台 港 科 幻 人 口 的 '

Microsoft Word doc

<4D F736F F 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13-4-Cover-1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組合 1.pdf

Love Taiwan through transcending Taiwan Social reform and relief operation by Inagaki Tobee during Japanese occupation Abstract Ruled under Japanese c

明新學報第31期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01何寄澎.doc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35-55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人生年壽不永-論李白詩歌中的人生態度.PDF

中文版样板


Traversing Humanity sports arena Persevering-- Aanalyze writer's creation heart history based on Ting-Chiun Wang s Wen-Shiao-Chiang-Hu Abstract Ding-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ranscription: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泰 州 學 者 的 原 著 論 點 ; 酌 參 其 他 歷 史 文 獻 及 後 學 觀 點, 藉 雙 方 思 想 之 對 照 比 較, 以 窺 其 如 何 繼 承 並 改 造 泰 州 學 派 思 想 文 由 生 命 的 轉 折 與 符 契 思 想 的 接 榫 與 活 化 行 動 的 續 成 與 開 新 等 三 大 面 向 切 入, 藉 窺 梁 漱 溟 對 人 生 走 向 的 抉 擇 思 想 內 涵 的 成 形 社 會 問 題 的 解 決, 均 有 取 資 借 鏡 於 泰 州 學 者 此 間 尤 以 對 孔 顏 之 樂 的 體 會 前 期 直 覺 說 的 提 出 後 期 對 身 心 問 題 的 關 注, 及 對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席 不 暇 暖 的 投 入, 均 汲 泰 州 學 派 為 源 頭 活 水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原 出 泰 州 學 派 領 導 人 王 心 齋 之 樂 學 歌, 引 為 副 題 除 彰 顯 心 齋 思 想 之 一 隅, 亦 轉 化 為 梁 漱 溟 樂 學 於 彼 之 意 關 鍵 詞 : 梁 漱 溟 泰 州 學 派 王 心 齋 樂 學 歌 *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1

The reason of happiness is to learn how to make the heart happy;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study how to acquire this happy heart. --Contemporary Inherit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Tai Zhou School by Liang Shu-ming Zu-hua Wang Abstract Liang Shu-ming, a scholar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voted his life in popularizing new Confucius theory. Tai Zhou School was the turning point for him from the original belief of Buddhism to Confucianism.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ang Shu-ming and Tai Zhou School from studying the work series of Liang Shu-ming, the original works of Tai Zhou School,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arguments from scholars in later times; we intend to make comparison and find out how he inherited and transformed the thought of Tai Zhou School. From examining thre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ransition and agreement of life, connection and activation of thought, continuance and innovation of actions, we realize that Liang Shu-ming used to learn from scholars of Tai Zhou School in the choice of life direction, the formation of thought content and the resolution of social problem. Liang Shu-ming especially appreciated the true essence of happiness; from the notion of intuition in his early work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body and mind in his later piece as well as his active involvement in rur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movement, all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ai Zhou School. The subtitle of this article is the reason of happiness is to learn how to make the heart happy;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to study how to acquire this happy heart which originated from Happy Study Song of Wang Hsin-Chai who was the leader of Tai Zhou School ; at the same time these two sentences show that Liang Shu-ming identified with the thought of Tai Zhou School and thus was happy to learn from Tai Zhou School. Keyword: Liang Shu-ming, Tai Zhou School, Wang Hsin-Chai, Happy Study Song *Assistant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1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一 前 言 鴉 片 戰 爭 的 隆 隆 砲 火 太 平 天 國 的 農 民 起 義 洋 務 思 潮 的 興 起 維 新 變 法 的 提 倡 辛 亥 革 命 的 點 燃 北 洋 軍 閥 的 割 據 袁 世 凱 帝 制 野 心 的 運 作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的 開 展, 近 現 代 中 國 在 瞬 息 更 迭 中 按 出 一 幕 幕 的 歷 史 快 門, 伴 隨 文 化 的 瓦 解 價 值 體 系 的 崩 潰, 維 繫 傳 統 精 神 的 儒 學 觀, 也 在 尊 孔 護 孔 釋 孔 批 孔 去 孔 等 多 元 思 維 及 多 重 主 張 下 展 開 競 賽 拉 拔, 至 於 唯 意 志 主 義 新 黑 格 爾 主 義 實 證 主 義 馬 克 思 主 義 生 命 哲 學 派 等 多 家 西 方 哲 學, 更 趁 時 東 進 打 熱 一 時 面 對 西 方 文 化 的 凌 厲 攻 勢 ; 固 有 文 化 的 岌 危 頹 勢, 如 何 取 捨 因 應, 成 為 考 驗 當 代 知 識 份 子 的 首 當 課 題 審 視 民 初 的 學 術 界, 派 別 岐 出, 主 張 各 異, 要 言 之, 有 以 新 青 年 為 主 要 發 聲 利 器, 陣 營 龐 大 迴 響 熱 烈 的 激 進 派, 如 陳 獨 秀 李 大 釗 魯 迅 胡 適 錢 玄 同 周 作 人 傅 斯 年 蔡 元 培 等 即 主 張 棄 守 舊 有 全 盤 更 新 ; 有 以 東 方 雜 誌 為 主 要 表 意 媒 介, 如 杜 亞 泉 辜 鴻 銘 林 琴 南 劉 師 培 黃 侃 等 守 護 固 有 捍 衛 傳 統 的 保 守 派, 東 西 文 化 論 戰 於 焉 開 打, 唇 槍 舌 戰 沸 騰 一 時 而 梁 漱 溟 (1893-1988), 正 是 在 民 初 此 等 西 進 主 張 熾 熱 批 孔 浪 潮 厲 猛 改 革 呼 聲 嘎 響 的 歷 史 背 景 與 文 化 氛 圍 下, 透 過 豐 富 著 作 及 實 際 行 動, 投 入 儒 學 現 代 改 革, 欲 圖 護 持 文 化 命 脈 的 先 鋒 之 一 審 視 梁 漱 溟 的 一 生, 其 以 九 五 高 齡 譜 寫 出 其 易 於 識 別 的 生 命 座 標 : 席 不 暇 暖 的 社 會 實 踐, 讓 他 贏 得 行 動 的 儒 者 的 美 譽 ; 2 傾 力 發 皇 現 代 孔 學 精 神, 使 其 獨 能 生 命 化 了 孔 子 的 標 誌 蔚 然 成 形 ; 3 至 於 對 宋 明 理 學 中 陸 王 思 想 的 靈 活 發 揮, 遂 有 新 文 化 運 動 以 來, 倡 導 陸 王 之 學 最 有 力 量 的 人 的 封 稱 ; 4 另 如 最 後 一 個 儒 家 當 代 新 儒 家 學 者 中 最 具 有 準 西 方 宗 教 的 聖 徒 人 格 等, 都 是 爲 其 量 身 專 設 的 評 語, 5 藉 此 突 顯 其 一 生 學 思 歷 程 的 路 徑 與 基 調 在 批 判 東 西 文 化 建 構 心 性 理 論 著 手 鄉 村 建 設 致 力 儒 學 重 建 的 同 時, 他 一 方 面 縱 橫 來 去 於 中 西 印 之 間, 既 是 純 粹 的 儒 者, 亦 是 探 勘 西 方 心 理 學 最 用 力 的 學 者, 更 是 一 個 不 穿 袈 裟 的 和 尚 他 順 應 思 想 脈 絡 的 開 展, 訪 晤 唯 識 學 躍 入 柏 格 森 ( 法 國 哲 學 家, 1 2 3 4 5 原 出 明 王 艮 : 樂 學 歌,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 台 北 : 中 文 出 版 社 出 版 廣 文 書 局 印 行,1975 年 5 月, 岡 田 武 彦 荒 木 見 悟 主 編, 近 世 漢 籍 叢 刊 思 想 續 編 第 十 三 冊 ) 卷 四, 頁 100, 於 此 援 為 副 題, 除 彰 顯 王 艮 ( 號 心 齋 ) 思 想 要 義 之 一 隅 外, 並 藉 茲 寄 託 梁 漱 溟 樂 學 於 心 齋 之 意 景 海 峰 等 著 : 梁 漱 溟 評 傳 ( 天 津 : 百 花 文 藝 出 版 社,1995 年 5 月 ), 頁 84 牟 宗 三 : 現 時 中 國 之 宗 教 趨 勢, 生 命 的 學 問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4 年 7 月 ), 頁 112 賀 麟 : 梁 漱 溟 與 東 西 文 化 文 化 問 題, 梁 漱 溟 先 生 紀 念 文 集 ( 北 京 : 中 國 工 人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 頁 199 艾 凱 著 王 宗 昱 冀 建 中 譯 : 中 文 版 序 言, 最 后 的 儒 家 - 梁 漱 溟 與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兩 難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4 年 9 月 ), 頁 3; 楊 儒 賓 : 新 儒 家 與 冥 契 主 義, 當 代 新 儒 家 的 關 懷 與 超 越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7 年 12 月 ), 頁 347 3

Henri Bergson,1859-1941) 叔 本 華 ( 德 國 哲 學 家,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麥 獨 孤 ( 英 國 心 理 學 家,William McDougall,1871-1938) 克 魯 泡 特 金 ( 俄 國 革 命 家 和 地 理 學 家,Peter Kropotkin,1842-1921) 羅 素 ( 英 國 哲 學 家 社 會 學 家,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杜 威 ( 美 國 哲 學 家 教 育 家,John Dewey,1859-1952), 更 親 向 孔 孟 陸 王 等, 成 為 發 揚 新 孔 學 及 開 啟 現 代 新 儒 家 的 一 員 大 將 本 文 沿 循 梁 漱 溟 的 思 想 軌 轍, 捫 索 其 學 術 資 源 中 未 可 輕 忽 的 一 端 明 代 泰 州 學 派, 審 視 其 如 何 出 入 以 王 艮 為 主 的 泰 州 學 派, 並 針 對 泰 州 學 派 相 關 學 說 進 行 闡 述 承 接 乃 至 轉 化 改 造 十 六 世 紀 初 期 王 陽 明 良 知 說 的 出 現, 一 洗 程 朱 末 流 的 拘 謹 格 套 與 制 式 思 考, 為 明 代 儒 學 觸 啟 新 的 契 機 與 方 向, 而 賡 續 陽 明 對 傳 統 理 學 的 跨 越, 泰 州 學 派 的 創 始 領 袖 王 艮 ( 號 心 齋,1483-1540), 則 師 承 陽 明 心 學, 繼 續 挑 戰 傳 統 的 思 維 觀 念 ; 強 調 人 格 意 識 的 覺 醒 ; 側 重 知 識 分 子 務 實 的 社 會 參 與 ; 注 重 心 性 道 德 與 社 會 實 踐 的 平 衡, 既 為 上 層 知 識 分 子 開 啟 新 的 思 考 方 向 ; 也 致 力 為 下 層 平 民 百 姓 振 聾 發 聵 啟 迪 心 智 其 後 顏 鈞 王 襞 何 心 隱 羅 近 溪 李 贄 焦 竑 周 汝 登 等 續 承 衣 缽 一 路 傳 衍, 成 為 陽 明 後 學 中 耀 眼 的 一 個 支 脈 又 出 身 平 民 階 層 的 王 心 齋, 因 膺 服 陽 明 言 良 知 的 簡 易 直 截, 6 乃 入 事 為 陽 明 高 弟, 然 其 學 實 自 成 體 系, 因 此 明 儒 學 案 別 於 王 門 弟 子, 另 出 泰 州 學 案 7 以 啟 發 愚 蒙 為 生 命 志 業 的 泰 州 學 派, 在 晚 明 特 定 時 空 背 景 下, 除 發 展 出 獨 樹 一 幟 的 思 想 內 涵 外, 其 赤 身 擔 當 不 容 自 已 的 行 動 實 踐 ; 其 狂 者 胸 次 勇 於 批 判 的 領 導 魅 力, 亦 造 成 學 者 靡 然 從 風 盛 極 一 時 的 景 況 至 於 其 懷 疑 精 神 獨 創 意 識, 乃 至 庶 人 非 下, 侯 王 非 高 曷 嘗 有 高 下 貴 賤 者 哉 的 平 等 意 識, 8 則 成 為 明 清 之 際 民 主 思 潮 的 活 水 源 頭 之 一 而 其 講 學 模 式 教 育 理 念, 也 對 晚 清 太 谷 學 派 等 生 發 一 定 影 響 9 及 至 民 國, 對 泰 州 學 派 發 出 關 注, 並 提 煉 泰 州 學 術 以 融 入 己 學 者, 則 首 推 梁 漱 溟 二 生 命 的 轉 折 與 符 契 梁 漱 溟 的 治 學 歷 程 幾 經 遷 嬗, 透 過 如 下 自 我 剖 析 得 以 略 窺 梗 概 : 關 于 我 的 人 生 思 想 之 轉 變 或 是 哲 學 的 變 化, 可 分 為 三 期 第 一 時 期 為 實 用 主 義 時 期, 從 十 四 五 歲 起 至 十 九 歲 止, 以 受 先 父 之 影 響 為 多 第 二 時 期 即 為 上 文 所 講 之 出 世 思 想 歸 入 佛 家, 從 二 十 歲 起 至 二 十 八 九 歲 止, 在 此 時 期 中 一 心 想 出 家 做 和 尚 第 三 時 期 由 佛 家 思 想 轉 入 于 儒 家 思 想, 從 二 十 八 九 以 後, 即 發 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書 之 際 10 6 年 譜,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一, 頁 21: 講 及 良 知, 曰 : 簡 易 直 截, 予 所 不 及 下 拜 隅 坐 7 清 黃 宗 羲 明 儒 學 案 不 採 師 承 關 係 為 立 案 準 則, 而 以 論 學 宗 旨 為 準 據 8 明 李 贄 : 老 子 解 下 篇 ( 臺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1965 年 3 月, 無 求 備 齋 老 子 集 成 初 編, 第 10 函 ), 頁 3 9 太 谷 學 派 係 創 立 於 清 道 光 年 間, 以 泰 州 揚 州 為 主 要 腹 地 的 學 術 社 團, 由 周 太 谷 開 傳 道 授 徒 之 端, 張 積 中 李 晴 峰 黃 堡 年 高 爾 庚 劉 鶚 等 續 其 後, 其 間 李 晴 峰 所 傳 之 太 谷 學 派 或 稱 之 為 泰 州 教 另 史 學 家 如 柳 詒 徵 范 文 瀾 等 即 視 太 谷 學 派 為 泰 州 學 派 於 新 條 件 下 的 產 物, 或 逕 稱 之 為 新 泰 州 學 派 10 梁 漱 溟 : 自 述, 梁 漱 溟 全 集 ( 濟 南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2005 年 5 月 ) 第 二 卷, 頁 9 4

我 常 常 說 我 一 生 思 想 轉 變 大 致 可 分 三 期, 其 第 一 期 便 是 近 代 西 洋 這 一 路 從 西 洋 功 利 派 的 人 生 思 想 後 來 折 反 到 古 印 度 人 的 出 世 思 想, 是 第 二 期 從 印 度 出 世 思 想 卒 又 轉 歸 到 中 國 儒 家 思 想, 便 是 第 三 期 11 在 繞 膝 趨 庭 朝 夕 濡 沐 下, 父 親 梁 濟 的 身 傳 言 教 蘊 為 其 評 判 事 物 的 潛 在 標 準, 而 當 下 社 會 的 種 種 情 勢 - 西 方 文 化 的 嚴 厲 衝 擊 亡 國 滅 族 的 憂 患 意 識 熾 烈 熱 誠 的 救 國 呼 聲 等, 亦 助 導 其 步 向 以 去 苦 滅 樂 趨 利 避 害 為 目 的 的 功 利 主 義, 此 為 梁 漱 溟 第 一 期 思 想 其 後 由 於 一 感 情 真 摯 易 多 感 傷 感 觸, 佛 家 所 謂 煩 惱 重 二 事 功 派 的 誇 大 心 理 易 反 動 而 消 極 三 用 思 太 過, 不 知 自 體, 以 致 神 經 衰 而 神 經 過 敏 等 因 素, 12 他 開 始 轉 向 閉 門 謝 客, 潛 心 佛 法, 茹 素 不 婚, 甚 且 企 圖 出 家 的 第 二 期 思 想, 透 過 否 定 生 命 消 解 欲 望, 欲 期 進 入 無 我 之 境, 達 至 佛 家 涅 盤 境 地 其 後 藉 1917 年 任 教 北 大 前 的 一 次 南 遊, 親 睹 軍 閥 混 戰 的 亂 局 ; 父 親 梁 濟 自 盡 殉 道 的 衝 擊 ; 以 及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對 傳 統 的 強 力 批 判 等, 始 重 回 現 實 人 生, 而 經 由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書 的 出 版, 則 正 式 完 成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路 徑 至 於 泰 州 學 派, 更 是 梁 漱 溟 由 第 二 期 邁 入 第 三 期 思 想 的 一 大 推 手 透 過 他 的 三 度 自 白, 得 窺 泰 州 學 派 於 此 間 所 扮 演 的 轉 圜 角 色, 梁 曰 : 我 曾 有 一 個 時 期 致 力 過 佛 學, 然 后 轉 到 儒 家 于 初 轉 入 儒 家, 給 我 啟 發 最 大, 使 我 得 門 而 入 的, 是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13 又 曰 : 我 佛 家 思 想 一 直 到 29 歲, 也 就 是 1921 年 發 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前 後, 我 放 棄 了 出 家 的 念 頭, 轉 入 儒 家, 這 個 儒 家 指 的 是 王 陽 明 門 下 的 泰 州 學 派 14 再 曰 : 機 會 是 在 1920 年 春 初, 我 應 少 年 中 國 學 會 邀 請 作 宗 教 問 題 演 講 后, 在 家 補 寫 其 講 詞 此 原 為 一 輕 易 事, 乃 不 料 下 筆 總 不 如 意, 寫 不 數 行, 塗 改 滿 紙, 思 路 窘 澀, 頭 腦 紊 亂, 自 己 不 禁 詫 訝, 擲 筆 嘆 息 即 靜 心 一 時, 隨 手 取 明 儒 學 案 翻 閱 之 其 中 泰 州 王 心 齋 一 派 素 所 熟 悉, 此 時 于 東 崖 語 錄 中 忽 看 到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 八 個 字 驀 地 心 驚 : 這 不 是 恰 在 對 我 說 的 話 嗎? 這 不 是 恰 在 指 斥 現 時 的 我 嗎? 頓 時 頭 皮 冒 汗, 默 然 有 省 遂 由 此 決 然 放 棄 出 家 之 念 是 年 暑 假 應 邀 在 濟 南 講 演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題, 回 京 寫 定 付 印 出 版, 冬 十 一 月 尾 結 婚 15 東 崖 為 王 襞 之 號, 王 襞 即 心 齋 次 子, 曾 師 事 龍 溪 緒 山, 心 齋 既 沒, 因 繼 父 講 席, 主 持 教 事, 其 主 張 心 性 至 善, 倡 言 直 下 便 是 不 須 旁 求 他 批 評 為 學 者 若 偏 好 計 量 打 算, 則 導 致 心 神 不 寧 情 緒 浮 躁 心 力 交 瘁, 此 等 倍 受 折 騰 的 景 況, 東 崖 以 11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三 卷, 頁 601; 另 可 參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散 篇 論 述 (1969 年 ),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178-182 12 自 述, 頁 8 13 朝 話,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126 14 梁 漱 溟 :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 台 北 : 駱 駝 出 版 社,1987 年 ), 頁 230 15 回 到 世 間 來, 我 的 自 學 小 史,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699 5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八 字 具 體 形 容 其 時 梁 漱 溟 正 居 處 第 二 期 思 想, 在 逃 避 現 實 抑 遏 欲 念 崇 尚 出 世 的 同 時, 內 心 的 衝 突 矛 盾 卻 糾 纏 萬 端, 時 刻 未 寧 他 日 日 在 茹 素 獨 身 觀 照 自 我 的 佛 學 實 踐 者, 與 處 乎 人 世 關 懷 現 實 的 儒 者 間 拉 扯 競 拔 及 至 聞 得 東 崖 語 指 斥, 當 下 驀 地 心 驚 震 顫 不 已 也 透 過 東 崖 棒 喝 式 的 開 顯, 使 其 長 期 淤 塞 的 心 結 終 至 鬆 開, 決 定 重 返 孔 孟 親 向 人 世, 功 利 主 義 者 的 梁 漱 溟 與 佛 教 徒 的 梁 漱 溟 經 過 了 辯 證 的 發 展 以 後, 終 於 統 合 在 當 代 儒 者 的 梁 漱 溟 手 裡 16 由 此 觀 來, 泰 州 學 派 正 是 他 回 歸 孔 學 的 支 點 與 起 點, 此 後 他 便 奮 力 向 前, 游 刃 於 第 三 期 思 想 中, 成 為 新 孔 學 的 代 言 人 泰 州 學 派 除 引 領 梁 漱 溟 走 向 生 命 的 新 桃 花 源 外, 泰 梁 二 者 對 孔 學 不 遺 餘 力 的 發 皇 亦 若 合 符 契 泰 州 人 物 均 以 宣 講 孔 孟 之 道 為 志, 視 孔 學 精 華 為 挽 救 僵 死 學 風 的 靈 丹 妙 藥 其 間 王 心 齋 傳 道 授 業 以 大 成 學 著 稱 於 世, 並 歌 曰 : 我 將 大 成 學 印 證, 隨 言 隨 悟 隨 時 躋, 只 此 心 中 便 是 聖, 說 此 與 人 便 是 師 自 古 英 雄 誰 能 此, 開 闢 以 來 惟 仲 尼 仲 尼 之 後 微 孟 子, 孟 子 之 後 又 誰 知 17 又 曰 : 我 而 今 只 說 志 孔 子 之 志, 學 孔 子 之 學 18 儼 然 以 孔 孟 傳 人 自 居, 另 心 齋 學 言 簡 易 現 成 良 知 樂 尊 身 重 道 等 則 無 不 歸 諸 孔 聖, 而 其 論 學 方 針 及 倡 導 民 間 講 學 服 務 社 會 的 大 成 精 神, 也 在 在 影 響 了 梁 漱 溟 至 於 其 子 王 襞 亦 時 效 習 洙 泗 精 神, 以 孔 孟 之 識 為 識 孔 孟 之 好 為 好 孔 孟 之 求 為 求 ; 而 顏 鈞 申 講 大 中 之 學, 即 是 以 儒 典 大 學 中 庸 轉 化 為 大 中 學 庸 的 一 門 學 問 ; 至 於 卓 然 成 家 的 焦 竑, 亦 多 講 述 論 孟 學 庸 由 此 觀 來, 托 孔 孟 以 弘 己 見 正 是 泰 州 學 人 的 特 色 之 一 梁 漱 溟 亦 以 續 承 孔 學 自 期,1917 年 其 應 蔡 元 培 之 邀 赴 北 大 教 授 印 度 哲 學 時 即 表 示 : 我 此 來 除 替 釋 迦 孔 子 去 發 揮 外 更 不 做 旁 的 事, 19 此 正 是 其 處 身 第 二 期 轉 第 三 期 思 想 之 際 ;1918 年 接 踵 成 立 孔 子 哲 學 研 究 會 ;1921 年 東 方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出 版, 正 式 轉 趨 儒 家 ;1924 年 赴 武 昌 師 大 講 孔 子 人 生 哲 學 大 要 其 後 在 孔 家 思 想 史 中 提 出 仁 樂 訥 言 敏 行 看 自 己 看 當 下 反 宗 教 毋 意 必 固 我 非 功 利 非 刑 罰 禮 樂 孝 悌 不 遷 怒 不 貳 過 天 命 等 十 三 種 孔 子 人 生 態 度 及 至 1973 年 批 林 批 孔 運 動 登 場, 梁 漱 溟 仍 透 過 今 天 我 們 應 當 如 何 評 價 孔 子 來 詮 釋 孔 孟 儒 學 與 一 己 見 地 1975 年 專 為 闡 揚 孔 孟 心 理 學 的 人 心 與 人 生 完 成, 而 其 心 跡 透 過 如 下 表 白 更 得 以 昭 然 : 孔 孟 之 學, 現 在 晦 塞 不 明, 或 許 有 人 能 明 白 其 旨 趣, 卻 无 人 能 深 見 其 係 基 於 人 類 生 命 的 認 識 而 來, 並 爲 之 先 建 立 他 的 心 理 學 而 后 乃 闡 明 其 倫 理 思 想 此 事 唯 我 能 做, 又 必 于 人 類 生 命 有 認 識, 乃 有 眼 光 可 以 判 眀 中 國 文 化 在 人 類 文 化 史 上 的 位 置, 而 指 證 其 得 失 此 除 我 外, 當 世 亦 无 人 能 做 前 16 楊 儒 賓 : 梁 漱 溟 的 儒 家 將 興 說 之 檢 討, 清 華 學 報 第 23 卷 第 1 期 (1993 年 3 月 ), 頁 70 17 大 成 歌 寄 羅 念 菴,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07 18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81 19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一 章,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一 卷, 頁 344 6

人 云 : 為 往 聖 繼 絕 學, 為 萬 世 開 太 平, 此 正 是 我 一 生 的 使 命 20 在 這 狂 者 的 發 語 中, 卻 流 溢 深 沉 的 憂 患 意 識 與 道 德 使 命 此 實 鑒 於 處 身 意 義 危 機 的 年 代, 面 對 價 值 淪 喪 焦 慮 惶 恐 的 群 生, 周 孔 教 化 無 疑 是 慰 勉 人 生 安 頓 人 心 的 最 佳 方 帖 然 當 時 西 學 有 人 提 倡, 佛 學 有 人 提 倡, 只 有 談 到 孔 子 羞 澀 不 能 出 口 21 因 此 梁 漱 溟 乃 挺 身 倡 導 過 孔 家 生 活, 高 揚 孔 家 尚 情 無 我 的 人 生 觀, 並 以 孔 子 心 理 學 作 為 解 決 人 生 問 題 的 基 石 由 上 所 述, 得 窺 泰 州 學 派 與 梁 漱 溟 均 以 孔 學 為 學 術 依 歸, 而 梁 漱 溟 回 歸 孔 學 的 思 想 進 路, 則 非 泰 州 學 派 莫 屬 三 思 想 的 接 榫 與 活 化 ( 一 ) 孔 顔 樂 處 的 深 心 契 合 發 軔 於 先 秦 的 孔 顏 樂 處, 22 經 由 孟 子 中 庸 等 的 開 展, 及 至 宋 明, 仍 成 為 周 敦 頤 二 程 朱 熹 王 陽 明 諸 儒 興 味 十 足 的 索 探 課 題, 泰 州 學 派 則 沿 循 王 陽 明 的 觀 點 加 以 推 擴, 而 梁 漱 溟 亦 在 孔 孟 及 泰 州 學 者 牽 引 下, 在 其 峰 迴 路 轉 的 學 思 歷 程 後, 具 現 其 心 得 於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孔 家 思 想 史 儒 佛 異 同 論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諸 作 中 23 1 心 齋 的 樂 此 學 陽 明 針 對 尋 孔 顏 樂 處 曰 : 樂 是 心 之 本 體 仁 人 之 心,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訢 合 和 暢, 原 無 間 斷 來 書 謂 人 之 生 理, 本 自 和 暢, 本 無 不 樂, 但 為 客 氣 物 欲 攪 此 和 暢 之 氣, 始 有 間 斷 不 樂 是 也 聖 人 亦 只 是 至 誠 無 息 而 已, 其 工 夫 只 是 時 習 時 習 之 要, 只 是 謹 獨 謹 獨 只 是 致 良 知 良 知 即 是 樂 之 本 體 24 言 樂 為 心 之 本 體, 此 與 喜 怒 哀 樂 之 情 不 同, 樂 之 心 體 為 人 人 共 有, 能 有 此 樂, 主 因 心 體 毫 無 遮 蔽, 和 暢 明 朗, 一 旦 為 物 欲 所 障, 此 樂 即 遭 間 斷, 而 歸 結 其 工 夫 在 時 習 謹 獨, 即 所 謂 致 良 知, 因 此 良 知 實 是 心 體 之 樂 的 根 據, 而 真 樂 本 體 即 是 此 良 知 其 後 王 心 齋 則 承 繼 陽 明 的 思 路, 以 不 亦 悅 乎, 說 是 心 之 本 體 天 性 之 體, 本 自 活 潑, 鳶 飛 魚 躍, 便 是 此 體 表 述 心 之 本 體 的 自 然 流 暢 25 更 以 屢 為 後 人 引 頌 的 樂 學 歌 道 出 樂 與 學 的 關 係 : 人 心 本 自 樂, 自 將 私 欲 縛 私 欲 一 萌 時, 良 知 還 自 覺 一 覺 便 消 除, 人 心 依 舊 樂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不 樂 不 是 學, 不 學 不 是 樂 樂 便 然 後 20 處 險 境 中 我 的 心 理, 香 港 脫 險 寄 寬 恕 兩 兒, 散 篇 論 述 (1942 年 ),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六 卷, 頁 343 21 自 序,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頁 544 22 述 而, 論 語 : 飯 疏 食 飲 水, 曲 肱 而 枕 之, 樂 亦 在 其 中 矣! 不 義 而 富 且 貴, 於 我 如 浮 雲 雍 也 : 一 簞 食, 一 瓢 飲, 在 陋 巷, 人 不 堪 其 憂, 回 也 不 改 其 樂, 賢 哉! 回 也 23 詳 參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64-466; 孔 家 思 想 史,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903-910; 儒 佛 異 同 論, 散 篇 論 述 (1966 年 ),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153-161;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頁 178-185 24 明 王 守 仁 : 與 黃 勉 之 二, 文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12 月 ) 上 冊, 頁 194 25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40 63 7

學, 學 便 然 後 樂 樂 是 學, 學 是 樂 於 戲! 天 下 之 樂, 何 如 此 學! 天 下 之 學, 何 如 此 樂 26 前 六 句 以 人 心 之 陷 溺 與 回 歸 為 軸, 言 人 心 原 係 處 於 悅 樂 的 本 然 狀 態, 惟 因 私 欲 遮 蔽 束 縛, 始 下 墜 陷 溺 而 憂 苦 不 樂, 然 此 憂 苦 不 樂 究 非 吾 心 之 常 態, 良 知 究 竟 無 法 容 受 纖 毫 障 蔽, 因 此 當 私 欲 一 起, 便 被 照 見, 在 良 知 作 主 下, 乃 將 私 欲 逐 之 淨 盡, 人 心 終 又 回 歸 原 初 之 悅 樂 樂 學 歌 中 強 調 私 欲 一 萌 發, 良 知 即 動 即 覺 即 覺 即 化, 其 工 夫 即 在 覺 字, 只 要 能 覺, 即 能 去, 良 知 本 有 私 欲 本 無, 存 其 本 有 去 其 本 無, 回 復 心 體 之 清 朗 順 暢, 因 此 乃 能 悅 樂 不 已 至 於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以 下 各 句, 就 形 式 言, 則 兩 兩 重 複, 並 於 重 複 中 將 樂 與 學 交 替 應 用 心 齋 直 以 樂 是 樂 此 學 的 樂, 點 出 人 心 因 良 知 的 知 覺, 由 私 欲 的 陷 溺 中 解 縛 出 來, 所 回 復 的 本 然 狀 態, 而 以 學 指 出 良 知 之 消 除 私 欲 以 回 復 悅 樂 心 體 的 知 覺 活 動 27 不 學 不 是 樂 學 便 然 後 樂 承 樂 是 樂 此 學, 強 調 此 良 知 之 學 中 必 蘊 有 真 樂, 反 之 真 樂 則 必 由 良 知 之 學 而 來 ; 由 於 私 欲 遮 蔽, 因 生 不 樂, 若 能 去 除 幾 分 私 欲, 便 復 幾 分 本 體, 便 見 幾 分 真 樂, 是 以 吾 人 當 以 良 知 省 視 自 家 生 命, 使 意 誠 心 正 而 身 修, 則 私 欲 自 除 良 知 本 體 自 復, 悅 樂 自 現, 即 所 謂 學 便 然 後 樂 者 若 藉 諸 外 物 刺 激 或 外 在 條 件, 而 不 源 於 良 知 本 體 的 率 性 之 樂, 則 此 逐 物 在 外 的 適 意 均 只 是 假 象, 唯 有 求 諸 在 己 方 真, 因 言 不 學 不 是 樂 學 是 學 此 樂 強 調 良 知 得 復, 悅 樂 自 然 伴 隨 而 至, 因 此 當 著 力 在 良 知 心 體 的 回 復, 而 非 在 悅 樂 的 刻 意 追 求 不 樂 不 是 學 樂 便 然 後 學, 承 學 是 學 此 樂, 強 調 學 的 目 的 在 求 復 此 悅 樂 心 體, 能 知 心 體 原 是 悅 樂 方 可 與 學, 既 知 悅 樂 心 體, 更 當 時 修 之 不 使 放 弛 其 後 則 揭 示 學 與 樂 合 一 之 境, 即 無 時 無 處 不 可 學, 無 時 無 處 不 可 樂 另 心 齋 詩 云 : 此 樂 多 言 無 尋 處, 原 來 還 在 自 家 心 28 亦 強 調 維 持 心 體 清 明, 樂 便 能 如 清 泉 活 水, 源 源 不 竭 而 至, 因 此 悅 樂 實 無 外 於 良 知, 此 種 對 自 家 真 樂 的 發 揮 與 掌 握, 正 與 孔 顏 之 樂 遙 相 契 合 除 前 述 外, 心 齋 並 強 調 聖 人 之 學 的 特 色 : 天 下 之 學, 惟 有 聖 人 之 學 好 學, 不 費 些 子 氣 力, 有 無 邊 快 樂 若 費 些 子 氣 力, 便 不 是 聖 人 之 學, 便 不 樂 29 所 謂 費 些 子 氣 力, 即 是 有 所 著 意, 一 著 意 則 離 卻 心 體, 生 命 即 窒 塞 而 鬱 鬱 不 樂 至 於 聖 人 之 學 則 展 現 於 日 用 倫 常, 絲 毫 不 艱 澀 深 奧, 只 要 把 握 此 活 潑 心 體, 不 須 持 學 太 嚴, 行 事 放 輕 快 些, 學 而 後 樂, 樂 而 後 學, 此 種 樂 學 思 想, 成 為 心 齋 學 的 特 色 心 齋 之 後, 王 襞 亦 強 調 樂 者, 心 之 本 體 也 有 不 樂 焉, 非 心 之 初 也 吾 求 以 復 其 初 而 已 矣! 30 王 棟 則 教 人 反 身 樂 學 的 工 夫 : 事 事 反 身 以 自 誠, 則 障 礙 不 生, 而 真 樂 在 我, 所 謂 學 便 然 後 樂 也 31 他 如 羅 近 溪 則 扣 緊 樂 與 仁 的 關 係 26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00 27 吳 佳 璇 : 王 心 齋 樂 學 思 想 研 究,(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2004 年 6 月 ), 頁 188 28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22 29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40 30 清 黃 宗 羲 撰 沈 芝 盈 點 校 :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 台 北 : 華 世 出 版 社,1987 年 2 月 ) 中 冊, 卷 三 十 二, 頁 723 31 明 王 棟 : 會 語 續 集, 一 菴 王 先 生 遺 集 ( 台 南 : 莊 嚴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95 年 9 月, 四 8

而 發 : 所 謂 樂 者, 竊 意 只 是 個 快 活 而 已 豈 快 活 之 外, 復 有 所 謂 樂 哉! 生 意 活 潑, 了 無 滯 礙, 即 是 聖 賢 之 所 謂 樂, 卻 是 聖 賢 之 所 謂 仁 誠 知 仁 本 不 遠, 方 識 樂 不 假 尋 32 由 此 看 來, 心 齋 追 復 孔 孟 蹈 承 陽 明, 以 人 心 為 本 樂 所 提 出 的 樂 學, 在 泰 州 學 人 的 接 續 開 發 下, 蔚 為 該 派 的 一 大 特 色 2 梁 漱 溟 的 學 此 樂 所 欲 得 遂 則 樂, 所 欲 不 遂 則 苦 苦 樂 繫 乎 外 境 是 常 人 也 是 梁 漱 溟 對 苦 樂 的 最 初 體 會, 至 於 因 應 之 道, 功 利 主 義 者 肯 定 欲 望, 而 佛 家 則 要 人 徹 底 取 消 欲 求, 以 免 陷 於 迷 妄 苦 惱 梁 漱 溟 對 樂 的 嶄 新 體 會, 是 透 過 論 語 與 王 心 齋 而 發 現 的 他 憶 及 硏 讀 論 語, 起 首 即 拈 出 悅 樂 字 樣, 其 後 樂 字 又 層 見 疊 出, 通 篇 不 見 一 苦 字, 此 與 長 僅 二 百 多 字 的 般 若 心 經 即 有 三 苦 字, 旨 趣 大 異 33 其 後 他 乃 體 會 出 樂 是 一 種 生 機 的 活 潑 暢 達 生 命 原 是 自 然 流 行 的 生 趣 盎 然 的 暢 達 溢 洋 的 充 滿 活 氣 的, 無 須 憑 藉 外 界 刺 激, 便 時 時 新 新 不 已, 此 即 前 述 心 齋 所 言 天 性 之 體, 本 自 活 潑, 鳶 飛 魚 躍, 便 是 此 體 及 人 心 本 自 樂, 亦 即 羅 近 溪 所 言 所 謂 樂 者, 竊 意 只 是 個 快 活 而 已! 常 人 將 樂 的 基 礎 繫 於 外 境, 或 透 過 活 動 或 藉 由 欲 求 而 得 樂, 此 種 樂 是 有 所 依 恃 的 樂, 真 正 的 樂 是 不 繫 於 環 境 的 絕 對 之 樂, 它 是 人 人 皆 可 體 得 的 真 樂, 它 是 一 種 不 打 量 計 算 的 態 度, 也 是 一 種 不 繫 於 物 不 藉 待 於 外 的 作 法, 更 是 一 種 自 得 的 絕 對 之 樂, 它 不 是 取 消, 也 不 是 去 解 決, 只 是 順 生 活 的 路 上 走 去, 著 重 生 活 的 本 身, 不 著 眼 環 境 的 關 係 34 此 種 樂 與 孔 顏 樂 處 及 樂 學 歌 的 精 神 吻 合 無 間, 也 因 此 梁 漱 溟 曰 : 宋 明 人 常 說 : 尋 孔 顏 樂 處 ", 那 是 不 差 的 它 只 是 順 天 理 而 無 私 欲, 所 以 樂, 所 以 無 苦 而 只 有 樂 所 有 的 憂 苦 煩 惱 - 憂 國 憂 民 都 在 內 - 通 是 私 欲 私 欲 不 是 別 的, 就 是 認 定 前 面 而 計 慮 隨 感 而 應 則 無 所 不 可, 繫 情 於 物 則 無 一 而 可 ; 所 謂 得 其 正 者, 不 傾 敧 於 外 也 念 念 計 慮, 繫 情 於 物, 即 便 有 樂, 其 樂 不 真 35 對 於 宋 明 學 者 所 欲 效 求 體 悟 的 孔 顏 樂 處, 梁 漱 溟 獨 鍾 泰 州 觀 點, 因 言 : 惟 晚 明 泰 州 王 氏 父 子 心 齋 先 生 東 崖 先 生 為 最 合 我 意 心 齋 先 生 以 樂 為 教, 而 作 事 出 處 甚 有 聖 人 的 樣 子, 皆 可 注 意 處 也 36 除 逕 直 道 出 與 心 齋 父 子 的 契 合, 更 多 次 援 引 樂 學 歌 表 述 一 己 觀 點 : 後 世 如 宋 儒, 每 言 尋 孔 顏 樂 處 " 明 儒 王 心 齋 更 作 有 樂 學 歌 云 :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不 樂 不 是 學, 不 學 不 是 樂 ( 見 明 儒 學 案 中 泰 州 學 案 一 章 ) 王 氏 又 云 : 人 心 本 無 事, 有 事 心 不 樂 ; 有 事 行 無 事, 多 事 亦 不 錯 " 其 云 有 事 " 者, 指 此 心 有 所 罣 碍, 即 失 其 流 暢 也 其 云 無 事 " 者, 指 此 心 隨 感 而 應, 過 而 不 留 也 此 樂 是 深 造 自 得 之 樂, 庫 全 書 存 目 叢 書 ) 卷 上, 頁 83 32 泰 州 學 案 三, 明 儒 學 案 中 冊, 卷 三 十 四, 頁 790-791 33 參 儒 佛 異 同 論 之 二,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155 34 孔 家 思 想 史, 頁 900 35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65 36 同 上 9

與 彼 有 所 得 于 外 之 樂 迥 然 兩 回 事, 恰 為 生 活 上 兩 條 脉 絡 37 又 云 : 前 人 最 喜 歡 說 孔 子 樂 的 意 思 的 王 心 齋, 他 有 四 句 話, 說 人 心 本 無 事, 有 事 心 不 樂, 有 事 行 無 事, 多 事 亦 不 錯 " 就 是 說, 人 原 來 只 此 生 命 之 理 流 行, 若 是 多 了 一 點 意 思 的 人, 通 統 不 流 暢 而 所 謂 仁 者, 則 雖 有 事 亦 行 所 無 事, 都 是 所 謂 隨 遇 而 應, 過 而 不 留, 安 和 自 在, 泰 然 無 事, 他 感 觸 變 化 只 隨 此 生 命 自 然 之 理, 所 以 他 時 時 是 調 和, 是 暢 達 快 樂 王 心 齋 說 樂 者 心 之 本 體 也 ", 誠 然 可 信 38 人 心 本 無 事 四 句 言 人 心 原 是 光 明 潔 淨 纖 塵 不 染, 若 有 絲 毫 著 意, 吾 心 便 失 卻 原 先 的 和 暢 悅 樂 如 能 以 無 染 無 礙 的 心 臨 事, 則 即 縱 事 多 亦 不 致 成 為 生 命 的 負 擔, 仍 能 常 保 此 心 之 清 明 悅 樂, 然 如 若 內 心 存 有 私 欲, 將 使 人 耽 溺 不 樂 此 與 樂 學 歌 的 旨 意 頗 為 相 契 梁 漱 溟 強 調 去 除 著 意 安 排 計 慮, 強 調 隨 順 生 命 自 然 之 理, 強 調 吾 心 之 自 覺 自 主 自 得 調 和, 如 此 方 能 品 味 真 樂 的 精 神, 實 源 自 泰 州 學 派 的 啟 迪, 而 孔 門 之 學 亦 要 在 啟 發 人 的 此 自 覺 之 心 而 已 他 屢 引 樂 學 歌 的 目 的, 即 在 強 調 人 心 本 自 樂, 從 而 改 換 那 求 生 活 美 滿 於 外 邊 享 受 的 路 子, 而 回 頭 認 取 自 身 活 動 上 的 樂 趣 39 這 樣 的 呼 喊 並 非 無 因 可 尋, 其 時 處 身 在 科 學 主 義 高 漲 價 值 意 義 迷 失 的 梁 漱 溟, 接 觸 的 盡 皆 粗 糙 的 功 利 主 義, 與 僵 化 阻 滯 裂 為 片 斷 的 苦 悶 生 命, 在 此 般 的 反 動 中, 當 然 使 他 特 為 欣 賞 強 調 生 命 流 暢 自 如 的 泰 州 學 派, 而 對 執 外 境 為 樂 以 找 為 主 的 理 智 主 義 傳 達 強 烈 不 滿 ( 二 ) 天 理 良 知 的 取 捨 改 造 簡 易 精 微 的 致 良 知 三 字, 是 陽 明 的 立 教 重 點 陽 明 曰 : 心 之 本 體, 即 天 理 也, 天 理 之 昭 然 明 覺, 所 謂 良 知 也 良 知 是 天 理 之 昭 靈 明 覺 處, 故 良 知 即 天 理 40 在 陽 明 看 來, 良 知 既 是 吾 人 的 心 性 主 體, 也 是 天 地 萬 物 共 有 的 本 體 ; 既 是 道 德 實 踐 之 所 依, 也 是 天 理 之 所 在 ; 天 理 的 朗 現, 即 在 本 心 良 知 處 發 見 而 透 過 存 養 省 察 的 致 知 實 功, 才 不 致 為 私 欲 所 奪, 才 能 將 吾 心 良 知 的 天 理 推 擴 出 來, 貫 徹 於 事 事 物 物 上 至 於 其 後 的 心 齋 亦 針 對 天 理 良 知 展 開 論 述, 而 梁 漱 溟 則 在 陽 明 心 齋 及 特 有 時 代 背 景 下, 進 行 融 通 與 改 鑄 1 王 心 齋 - 自 然 人 性 的 發 聲 良 知 為 心 齋 思 想 的 基 石 之 一, 前 述 樂 學 歌 示 學 者 強 調 吾 心 之 樂, 實 亦 未 脫 良 知 之 天 理 自 然 活 潑 義 心 齋 從 游 陽 明 時 期 曾 作 天 理 良 知 說, 此 乃 為 調 停 化 解 陽 明 與 甘 泉 同 倡 聖 學, 而 思 想 方 法 則 互 有 歧 異, 遂 成 為 雙 方 後 37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頁 184 38 孔 家 思 想 史, 頁 909 又 人 心 本 無 事 四 句 原 出 示 學 者,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17 39 梁 漱 溟 :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漱 溟 卅 前 文 錄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9 年 10 月, 民 國 叢 書 第 一 編 97), 頁 196 40 答 舒 國 用, 文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五, 頁 190; 答 歐 陽 崇 一, 傳 習 錄 中, 語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二, 頁 72 10

學 爭 辯 無 已 的 懸 案 蓋 陽 明 既 以 良 知 為 天 理 自 然 明 覺 的 發 現 處, 因 此 乃 直 指 良 知 而 談 ; 甘 泉 則 著 重 隨 處 體 認 天 理, 強 調 即 物 窮 理, 以 天 理 為 學 問 頭 腦 心 齋 為 消 弭 彼 此 爭 議, 乃 為 文 將 致 良 知 與 隨 處 體 認 天 理 合 而 為 一 文 曰 : 或 問 : 天 理 良 知 之 學 同 乎? 曰 : 同 有 異 乎? 曰 : 無 異 也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良 知 者,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者 也, 惟 其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所 以 為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惟 其 天 人 自 有 之 理, 所 以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也 41 心 齋 認 為 天 理 是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而 良 知 則 是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的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由 此 和 會 天 理 與 良 知 二 者 為 無 異 此 雖 未 能 切 中 雙 方 紛 歧 之 所 在, 然 以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釋 天 理, 則 突 出 理 乃 自 存 自 然, 毋 須 經 後 天 的 學 習 思 慮 便 可 知 能 又 曰 :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纔 欲 安 排 如 何, 便 是 人 欲 42 此 以 天 理 與 人 欲 對 舉, 並 以 天 然 自 有 與 造 作 安 排 來 分 判 天 理 人 欲 之 迥 然 相 對, 再 曰 : 良 知 之 體 與 鳶 鳥 同 一 活 潑 潑 地, 當 思 則 思, 思 通 則 已, 要 之 自 然 天 則, 不 著 人 力 安 排 43 良 知 一 點, 分 分 明 明, 亭 亭 當 當, 不 用 安 排 思 索 44 凡 此 均 強 調 良 知 即 是 天 理, 良 知 係 循 順 自 然 天 則 發 展 而 出, 無 須 經 由 後 天 學 習 思 慮, 自 然 穩 當 妥 實, 至 於 後 天 的 人 為 造 作 念 慮 計 度 均 不 合 於 天 理 良 知 由 於 良 知 乃 本 性 具 足 不 假 學 慮, 因 此 就 工 夫 論 而 言 便 是 不 須 防 檢 不 須 窮 索, 所 謂 安 焉 率 此 性, 無 為 亦 無 思 即 是 45 又 王 子 敬 問 莊 敬 持 養 工 夫 子 曰 : 道 一 而 已 矣 中 也, 良 知 也, 性 也, 一 也 識 得 此 理, 則 見 見 成 成, 自 自 在 在 即 此 不 失, 便 是 莊 敬 ; 即 此 長 存, 便 是 持 養 真 體, 不 須 防 檢 不 識 此 理, 莊 敬 未 免 著 意, 纔 著 意, 便 是 私 心 46 能 把 握 認 肯 此 心 長 存 不 失, 便 是 莊 敬 持 養 工 夫, 若 以 外 物 加 諸 心 體, 或 將 心 體 投 諸 於 外, 皆 是 著 意 然 其 工 夫 論 究 非 不 作 工 夫, 而 是 工 夫 要 自 然, 不 著 心 著 力, 隨 順 良 知 自 然 本 體 的 自 然 天 則, 遮 撥 意 必 固 我 等 人 為 的 種 種 造 作, 方 能 擺 落 所 有 造 作 安 排, 回 復 良 知 本 體 的 清 明 瑩 澈 流 行 暢 達 由 此 觀 來, 心 齋 較 諸 陽 明 更 強 調 良 知 天 理 乃 是 自 然 天 成, 不 涉 人 為 安 排, 其 對 自 然 人 性 的 強 調 為 其 思 想 特 色 之 一 此 外 心 齋 雖 承 襲 陽 明 形 而 上 學 的 良 知 說, 然 其 後 對 良 知 的 運 思 重 點 更 落 於 百 姓 日 用 之 學, 此 基 本 上 亦 是 承 陽 明 良 知 良 能, 愚 夫 愚 婦 與 聖 人 同 的 概 念 下 加 以 發 展, 47 唯 平 民 出 身 的 心 齋, 在 此 課 題 的 發 揮 上 較 陽 明 更 趨 鮮 活, 心 齋 強 調 常 人 的 良 知 本 心 無 異 於 聖 人 的 良 知 本 心, 百 姓 日 用 條 理 處, 即 是 聖 人 之 條 理 處 48 聖 人 之 道 即 在 百 姓 日 用 之 中, 唯 聖 愚 之 別 即 在 知 與 不 知 耳! 因 此 心 齋 乃 著 重 以 日 用 見 在 指 點 良 知, 甚 而 申 言 : 百 姓 日 用 處, 不 假 安 排, 俱 是 順 帝 之 則 49 欲 人 體 悟 良 知 的 把 握 非 遙 不 可 及, 41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01 42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中 冊, 卷 三 十 二, 頁 715 43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64 44 與 俞 純 夫, 尺 牘,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五, 頁 131 45 和 萬 鹿 園,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16 46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87 47 答 顧 東 僑 書, 傳 習 錄 中, 語 錄 二, 王 陽 明 全 集, 頁 49 48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46 49 年 譜,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一, 頁 27 11

在 當 下 日 用 常 行 處 即 是 入 道 之 堂 為 求 良 知 的 普 及 化, 心 齋 以 百 姓 日 用 代 替 聖 的 概 念, 使 此 自 然 天 則 更 為 淺 顯 易 懂, 其 立 說 的 庶 民 化 傾 向 於 焉 可 觀 2 梁 漱 溟 直 覺 理 性 的 回 應 劉 宗 周 評 述 心 齋 學 曰 : 王 門 惟 心 齋 氏 盛 傳 其 說, 從 不 學 不 慮 之 旨, 轉 而 稱 之 曰 自 然, 曰 樂 學 50 對 於 心 齋 學 術 重 點 頗 能 賅 要 掌 握, 梁 漱 溟 對 心 齋 學 的 最 初 掌 握 亦 不 脫 此, 梁 曰 : 他 ( 指 心 齋 ) 最 稱 頌 自 然, 我 便 是 如 此 而 對 儒 家 的 意 思 有 所 理 會 開 始 理 會 甚 粗 淺, 但 無 粗 淺 則 不 能 入 門 51 梁 對 心 齋 言 天 理 良 知 強 調 自 然 而 然, 無 計 慮 無 著 意, 天 理 良 知 即 體 現 於 日 用 百 姓 之 間 的 思 想, 亦 有 相 對 的 呼 應 繼 承 與 改 造 首 先, 梁 曰 : 人 的 本 性 不 是 貪 婪, 也 不 是 禁 欲, 不 是 馳 逐 於 外, 也 不 是 清 靜 自 守, 人 類 的 本 性 是 很 自 然 很 條 順 很 活 潑 如 活 水 似 的 流 了 前 去 所 以 他 們 一 定 要 把 好 動 的 做 到 靜 止, 一 定 要 遏 抑 諸 般 本 能 的 生 活, 一 定 要 弄 許 多 矯 揉 造 作 的 工 夫, 都 是 不 對 的, 都 不 是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52 人 自 然 會 走 對 的 路, 原 不 須 你 操 心 打 量 的, 遇 事 他 便 當 下 隨 感 而 應, 這 隨 感 而 應, 通 是 對 的, 要 于 外 求 對, 是 沒 有 的 我 們 人 的 生 活 便 是 流 行 之 體, 他 自 然 走 他 那 最 對, 最 妥 帖 最 適 當 的 路 53 梁 漱 溟 於 此 強 調 自 然 條 順 活 潑 的 人 性 特 質, 與 心 齋 強 調 良 知 之 體 與 鳶 魚 同 一 活 潑 潑 地, 54 其 義 切 近 心 齋 欲 人 順 此 自 然 天 則, 而 梁 漱 溟 亦 反 對 遏 抑 及 矯 揉 造 作 等 違 逆 人 性 自 然 的 作 為, 唯 有 順 應 自 然 人 性 才 是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而 透 過 自 然 而 然 的 隨 感 而 應, 自 能 步 上 妥 適 正 確 的 人 生 之 路, 此 與 心 齋 強 良 知 的 現 現 成 成, 自 自 在 在, 不 須 防 檢, 一 著 意 即 有 私 心 等 旨 意 亦 相 通 梁 又 曰 : 這 自 然 流 行 日 用 不 知 的 法 則 就 是 天 理 ", 完 全 聽 憑 直 覺, 活 動 自 如, 他 自 能 不 失 規 矩, 就 謂 之 合 天 理 "; 于 這 個 之 外 自 己 要 打 量 計 算, 就 通 通 謂 之 私 心 " 私 欲 " 王 心 齋 說 的 好 :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才 欲 安 排 如 何, 便 是 人 欲 " 大 家 要 曉 得, 天 理 不 是 認 定 的 一 個 客 觀 道 理, 如 臣 當 忠, 子 當 孝 之 類 ; 是 我 自 己 生 命 自 然 變 化 流 行 之 理, 私 心 人 欲 不 一 定 是 聲 色 名 利 的 欲 望 之 類, 是 理 智 的 一 切 打 量 計 較 安 排, 不 由 直 覺 去 隨 感 而 應 孔 家 生 活 本 是 讚 美 生 活 的, 所 有 飲 食 男 女 本 能 的 情 欲, 都 出 于 自 然 流 行, 並 不 排 斥 若 能 順 理 得 中, 生 機 活 潑, 更 非 常 之 好 的 ; 所 怕 理 智 出 來 分 別 一 個 物 我, 而 打 量 計 較, 以 致 直 覺 退 位, 成 了 不 仁 55 50 師 說, 明 儒 學 案 上 冊, 頁 12 又 師 說 係 黃 宗 羲 採 選 其 師 劉 宗 周 對 明 代 學 術 的 評 論, 以 示 學 術 淵 源 51 朝 話, 頁 126 52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漱 溟 卅 前 文 錄, 頁 198 53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52 54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64 55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54-455 12

他 定 義 天 理 為 吾 人 生 命 自 然 流 行 變 化 之 理 自 然 流 行 日 用 不 知 的 法 則, 均 扣 緊 人 的 生 命 並 結 合 生 活 的 實 踐 而 發, 與 陸 王 心 學 視 天 理 為 宇 宙 的 本 體, 亦 是 吾 人 生 命 的 內 在 根 據 不 同, 梁 漱 溟 顯 然 略 前 者 而 重 後 者 而 其 對 心 齋 自 然 思 想 的 汲 取 則 側 重 於 隨 感 而 應 不 假 思 慮 計 較, 亦 即 強 調 聽 憑 直 覺, 以 求 順 理 得 中 合 於 天 理 ; 再 者 梁 漱 溟 雖 主 張 寡 欲 或 抑 欲, 然 其 所 言 的 欲 是 因 理 智 計 較 所 引 起 的 憂 苦 煩 惱, 是 理 智 作 用 下 的 打 量 計 較 安 排, 而 對 於 發 乎 自 然 本 能 的 飲 食 男 女 等 情 感 欲 望, 則 予 以 順 應 尊 重 不 加 抑 遏 就 泰 州 學 派 言 之, 由 前 述 樂 學 歌 得 見 心 齋 反 對 造 作 安 排 及 後 天 人 為 的 念 慮 計 度, 強 調 良 知 之 體 係 現 成 自 在 的 自 然 天 則, 因 此 強 調 發 心 動 念 須 合 乎 天 理, 尤 重 意 念 造 作 的 廓 清, 認 為 良 知 自 能 省 察 私 欲, 且 自 與 消 除, 而 回 復 人 心 之 本 樂 又 平 民 階 級 出 身 的 心 齋, 多 持 正 面 肯 定 態 度 來 看 待 人 的 自 然 天 性, 而 其 對 基 本 物 質 的 需 求 亦 予 以 認 可, 由 其 人 有 困 於 貧 而 凍 餒 其 身 者, 則 亦 失 其 本, 而 非 學 也 即 可 窺 知, 56 其 兼 顧 德 性 與 血 肉 形 骸 之 軀 的 觀 念 亦 影 響 泰 州 後 學, 因 此 王 襞 亦 言 : 鳥 啼 花 落, 山 峙 川 流, 飢 餐 渴 飲, 夏 葛 冬 裘, 至 道 無 餘 蘊 矣! 57 前 兩 句 為 自 然 天 則, 後 兩 句 為 生 理 需 求, 即 便 屬 穿 衣 吃 飯 的 欲, 在 其 看 來 亦 是 本 然 具 足 的 良 知 至 道, 其 後 何 心 隱 李 贄 等 承 續 心 齋 精 神 一 路 發 展 而 梁 漱 溟 尊 重 自 然 人 性, 對 欲 貨 欲 色 的 自 然 本 能 需 求, 其 觀 點 亦 相 契 於 泰 州 學 派 (1) 前 期 : 直 覺 說 的 多 方 涵 攝 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等 早 期 作 品 中, 梁 漱 溟 主 以 直 覺 此 一 概 念 來 理 解 人 性 替 代 傳 統 儒 家 的 仁 或 良 知, 而 以 理 智 的 計 算 考 量 來 指 稱 私 心 人 欲 就 仁 言, 敏 銳 的 直 覺, 就 是 孔 子 所 謂 仁 58 仁 就 是 當 下 易 感 的 直 覺, 而 直 覺 的 感 應 必 以 仁 為 其 體 梁 藉 由 聶 雙 江 的 寂 與 感 來 說 明 仁 的 特 質 所 謂 寂 - 像 是 頂 平 靜 而 默 默 生 息 的 樣 子 ; 所 謂 感 - 最 敏 銳 而 易 感 且 很 強 59 而 仁 則 兼 括 二 者, 亦 即 是 敏 銳 易 感 極 具 活 氣 卻 又 穩 靜 平 衡 的 一 種 心 理 狀 態 就 陽 明 的 良 知 言, 在 其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一 文 中, 將 直 覺 等 同 於 良 知, 並 提 出 三 點 關 於 良 知 亦 即 其 直 覺 的 規 範 : 一 是 一 切 後 天 知 識 均 非 良 知, 一 切 具 體 觀 念 或 抽 象 概 念 均 為 良 知 所 不 能 知 ; 二 是 能 知 非 屬 於 良 知, 亦 即 先 天 所 有 能 創 造 能 傳 習 能 了 解 後 天 知 識 的 作 用, 即 所 謂 感 覺 作 用 和 概 念 作 用 ( 即 理 智 ) 均 非 良 知 ; 第 三, 只 有 痛 癢 好 惡 才 相 接 觸 即 時 覺 知 更 不 待 慮, 即 此 痛 癢 好 惡 才 是 良 知, 亦 即 良 知 是 孟 子 的 不 慮 而 知, 是 一 種 有 情 味 意 味 主 觀 性 的 知 60 至 於 直 覺 與 理 智 的 判 別 之 處 在 於 : 就 認 識 對 象 言, 直 覺 的 認 識 對 象 為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與 事 物 美 感, 理 智 則 以 客 觀 世 界 的 外 在 事 物 為 主, 前 者 涉 及 主 觀 情 感, 重 在 求 善 求 美, 後 者 在 於 求 真 ; 就 認 識 方 法 言, 直 覺 的 認 識 方 法 是 一 種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的 認 識 56 語 錄 上,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二, 頁 47 57 東 崖 語 錄,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中 冊, 卷 三 十 二, 頁 722 58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53 59 同 上, 頁 455 60 參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712-713 13

形 式, 是 當 下 即 悟, 毋 需 對 認 識 結 果 進 行 累 積 與 分 析 等 過 程, 是 認 識 上 的 一 種 頓 悟 與 飛 躍, 而 理 智 為 認 識 對 象 與 認 識 主 體 相 互 對 立, 認 識 主 體 係 獨 立 於 認 識 對 象 之 外 來 進 行 客 觀 的 觀 察 ; 就 認 識 功 能 言, 直 覺 具 備 道 德 實 踐 的 功 能 與 藝 術 美 感 的 認 識 功 能, 理 智 則 係 對 零 散 具 體 事 物 進 行 區 別 歸 類 分 析 與 綜 合, 其 具 體 表 現 在 征 服 自 然 科 學 方 法 或 民 主 他 屢 次 強 調 唯 有 沿 循 直 覺 之 路, 才 能 走 出 對 的 路, 才 能 真 正 認 識 生 命 本 體 在 梁 漱 溟 的 發 揮 下, 直 覺 是 人 人 本 具 的 一 種 求 善 求 對 不 加 造 作 的 自 然 本 能 ; 它 是 認 識 內 在 生 命 的 道 德 本 體 的 唯 一 途 徑 ; 它 是 孟 子 的 良 知 良 能 ; 它 也 是 一 種 依 自 不 依 他 的 情 感 ; 更 是 人 的 生 命 主 宰 價 值 之 源 只 要 聽 憑 敏 銳 的 直 覺, 人 就 可 以 當 下 感 應, 活 動 自 如 不 失 規 矩 至 於 凡 事 打 量 計 較 利 弊 得 失 費 心 計 算 者 即 是 理 智, 當 直 覺 感 情 作 用 盛 時, 理 智 擊 退 伏 隱 沒 ; 若 理 智 當 家 時, 直 覺 即 隱 晦, 人 生 即 置 身 於 此 直 覺 與 理 智 對 立 下 的 競 拔 大 抵 說 來, 梁 漱 溟 的 直 覺 是 一 個 廣 泛 融 攝 取 源 多 端 不 斷 遷 變, 頗 難 條 析 縷 分 的 概 念, 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它 相 當 於 與 理 智 對 立 的 求 善 本 能, 也 與 生 活 創 造 根 源 的 意 欲 一 詞 切 近 ; 直 覺 是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也 是 一 種 生 活 態 度 ; 它 融 合 陽 明 心 齋 的 天 理 良 知 自 然 人 性 及 孔 子 的 仁 中 庸 的 率 性 乃 至 易 經 的 生 等 多 重 概 念, 欲 藉 由 道 德 上 的 直 覺 來 承 認 人 心 的 主 體 性, 強 調 我 欲 仁 斯 仁 至 矣, 藉 以 抬 高 人 的 自 主 地 位 除 此 之 外, 直 覺 一 詞 的 運 用, 更 是 直 接 取 攝 自 法 國 柏 格 森 : 柏 格 森 以 其 獨 具 的 慧 眼 在 十 九 世 紀 後 半 期 實 證 風 潮 熾 盛 之 際, 提 出 其 生 命 哲 學, 強 調 直 覺 綿 延 創 造 進 化, 欲 期 重 新 尋 回 人 類 精 神 的 意 義, 此 等 觀 點 對 梁 漱 溟 蔚 為 鮮 明 影 響 由 其 早 期 成 名 作 究 元 決 疑 論 對 柏 格 森 觀 點 的 引 述 ;1921 年 應 民 鐸 的 柏 格 森 號 專 輯 撰 寫 唯 識 家 與 柏 格 森 一 文, 及 至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朝 話 人 心 與 人 生 諸 作 中 亦 時 見 其 對 柏 格 森 思 想 的 引 述 或 讚 語, 而 透 過 梁 漱 溟 的 多 次 自 白 更 得 窺 知 : 于 初 轉 入 儒 家, 給 我 啟 發 最 大, 使 我 得 門 而 入 的, 是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后 來 再 與 西 洋 思 想 印 證, 覺 得 最 能 發 揮 盡 致, 使 我 深 感 興 趣 的 是 生 命 派 哲 學, 其 主 要 代 表 者 為 柏 格 森 61 中 國 儒 家 西 洋 生 命 派 哲 學 和 醫 學 三 者, 是 我 思 想 所 從 來 之 根 柢 62 在 柏 格 森 作 品 中, 時 間 與 意 志 自 由 一 書 主 張 自 覺 並 非 由 理 智 所 掌 控, 而 係 由 直 覺 所 催 生, 此 直 覺 即 是 一 種 生 命 衝 力 ; 而 物 質 與 記 憶 則 強 調 精 神 生 活 是 決 定 人 類 價 值 與 尊 嚴 的 基 礎 ; 另 創 造 進 化 論 旨 在 說 明 生 命 進 化 由 由 無 機 物 有 機 物 到 完 整 生 命, 此 間 動 物 發 展 主 要 表 現 在 本 能 人 類 則 表 現 在 智 力, 而 均 以 生 命 奮 進 生 命 衝 動 為 原 動 力 大 抵 以 言, 柏 格 森 係 採 直 觀 方 法, 發 現 生 命 具 有 衝 力, 而 此 生 命 衝 力, 所 表 現 出 的 特 質 即 為 延 續, 由 有 限 的 生 命, 演 變 為 無 限 的 延 續, 宇 宙 即 由 之 進 化 由 於 柏 格 森 的 唯 意 志 論 與 直 覺 主 義, 批 評 理 智 無 法 認 識 宇 宙 大 生 命 的 變 化 流 行 本 體, 無 法 通 達 內 在 生 命 的 真 實, 唯 有 直 覺 方 能 膺 任, 此 為 梁 漱 溟 所 欣 然 接 受, 因 乃 援 柏 格 森 以 入 儒, 除 直 覺 理 智 一 詞 的 直 接 沿 用 外, 並 將 宋 儒 的 天 理 流 行 萬 物 生 化, 易 經 生 生 之 謂 易 等, 與 柏 61 朝 話, 頁 126 62 同 上 14

格 森 言 宇 宙 本 體 為 生 命 綿 延 加 以 銜 接 通 合 然 究 實 說 來, 柏 格 森 的 理 智 純 係 指 西 方 傳 統 的 邏 輯 推 理 思 辨 概 念, 而 梁 漱 溟 則 包 含 分 別 計 較 的 私 心 人 欲 向 外 逐 求 的 人 生 態 度 乃 至 科 學 主 義 等 ; 至 於 柏 格 森 的 直 覺 僅 是 一 種 別 於 理 智 的 認 識 方 法, 是 超 道 德 的 ; 而 梁 漱 溟 的 直 覺 卻 是 一 種 道 德 的 體 認 與 反 省 由 此 看 來, 梁 的 直 覺 與 理 智 雖 揉 入 柏 格 森 的 相 關 概 念, 卻 向 宋 儒 - 尤 其 是 陽 明 與 泰 州 學 派 取 攝 自 更 多 的 養 分 (2) 後 期 : 理 性 觀 的 回 轉 修 正 自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起, 梁 漱 溟 提 出 理 性 一 詞, 藉 以 替 代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的 直 覺, 除 沿 用 原 有 概 念 外, 並 對 其 進 行 若 干 修 正 與 深 化 首 先, 前 期 之 直 覺 中 混 有 本 能 概 念 ; 後 期 之 理 性 則 剔 除 本 能 概 念 : 前 期 梁 漱 溟 承 接 泰 州 學 派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的 自 然 主 義 思 想 ; 柏 格 森 的 生 命 衝 動 學 說 以 及 克 魯 泡 特 金 互 助 論 的 道 德 本 能 說 等, 將 道 德 視 為 一 種 生 命 本 能, 一 種 自 然 而 然 的 本 能 衝 動, 因 言 : 這 一 個 生 字 是 最 重 要 的 觀 念, 知 道 這 個 就 可 以 知 道 所 有 孔 家 的 話 孔 家 沒 有 別 的, 就 是 要 順 著 自 然 道 理, 頂 活 潑 頂 流 暢 的 去 生 發, 他 以 為 宇 宙 總 是 向 前 生 發 的, 萬 物 欲 生, 即 任 其 生, 不 加 造 作 必 能 與 宇 宙 契 合, 使 全 宇 宙 充 滿 了 生 意 春 氣 63 孔 子 是 走 順 著 調 理 本 能 路 的 先 覺 64 等, 此 係 將 本 能 視 為 人 類 的 本 性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出 版 後, 漸 覺 原 有 觀 點 之 不 當, 因 本 能 實 有 三 種 : 一 是 動 物 式 的 本 能 ( 如 麥 獨 孤 弗 洛 伊 德 所 言 即 屬 之 ); 二 是 某 些 動 物 和 人 類 的 社 會 本 能 ( 如 克 魯 泡 特 金 所 言 即 屬 之 ); 三 為 人 類 的 本 能 ( 如 孟 子 所 云 不 學 而 能, 不 慮 而 知 即 屬 之 ), 65 倘 籠 統 以 言 本 能 是 人 類 的 本 性, 道 德 出 於 本 能, 則 勢 將 混 淆 上 述 三 種 本 能 因 此 他 乃 接 受 羅 素 社 會 改 造 原 理 一 書 中 的 本 能 理 智 靈 性 三 分 法, 並 以 理 性 一 詞 替 代 靈 性, 將 人 類 心 理 由 前 期 的 本 能 理 智 二 分 法 改 為 本 能 理 智 理 性 三 分 法, 將 原 歸 屬 於 本 能 的 人 類 無 私 感 情 改 納 入 理 性 之 中 其 次, 改 變 前 期 直 覺 理 智 之 對 立 關 係 而 為 密 切 相 繫 體 用 相 依 關 係 : 如 就 彼 此 的 功 能 言 : 理 性 理 智 為 心 思 作 用 之 兩 面 : 知 的 一 面 曰 理 智, 情 的 一 面 曰 理 性, 二 者 本 來 密 切 相 聯 不 離 譬 如 計 算 數 目, 計 算 之 心 是 理 智, 而 求 正 確 之 心 便 是 理 性 分 析 計 算 假 設 推 理 理 智 之 用 無 窮, 而 獨 不 作 主 張, 作 主 張 的 是 理 性, 理 性 之 取 舍 不 一, 而 要 以 無 私 的 感 情 為 中 心 66 理 智 與 理 性 之 別 在 於 一 為 認 知 一 為 道 德, 理 智 具 有 認 識 客 觀 事 物 的 功 能, 而 理 性 則 為 人 心 之 主, 擔 任 支 配 及 指 導 理 智 的 角 色 又 就 二 者 的 體 用 關 係 言 : 理 智 者 人 心 之 妙 用 ; 理 性 者 人 心 之 美 德 后 者 為 體, 前 者 為 用 就 人 心 - 人 類 生 命 - 而 言 之, 理 性 為 體, 理 智 為 用 而 言 乎 人 類 文 化 文 明 之 創 造 也, 理 智 為 科 學 之 本, 理 性 為 道 德 之 本 67 理 性 固 為 理 智 的 主 宰, 但 理 智 的 發 展 則 為 人 類 理 性 產 生 的 條 件, 藉 63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48 64 同 上, 第 五 章, 頁 522 65 參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610 66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三 卷, 頁 125 126 67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614; 第 二 十 一 章, 頁 768 15

由 理 智 可 幫 助 人 類 脫 離 動 物 界 的 本 能 生 活 由 此 可 知, 梁 漱 溟 一 改 前 期 排 斥 理 智 的 態 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承 認 理 智 的 重 要 此 外 他 亦 再 三 強 調 人 類 特 徵 在 理 性, 68 由 於 理 性 在 人 必 漸 次 開 發, 因 此 中 西 各 有 所 偏, 西 洋 偏 於 理 智 而 短 於 理 性 ; 中 國 則 偏 於 理 性 短 於 理 智, 亦 即 西 洋 長 於 物 觀 上 的 理 - 物 理 ; 中 國 則 長 於 人 情 上 的 理 - 情 理 梁 漱 溟 於 後 期 提 出 理 性 概 念, 它 是 一 種 平 靜 通 達 的 心 理 狀 態, 不 偏 執 不 迷 信, 係 強 暴 與 愚 蔽 的 反 面 ; 它 是 一 種 清 明 自 覺 的 情 感 ; 它 是 情 感 上 隨 感 而 應 的 自 覺 判 斷 ; 它 是 先 天 具 有 的 合 理 人 性 等, 凡 此 均 與 前 期 直 覺 概 念 相 似 然 梁 漱 溟 於 早 期 的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既 未 能 區 別 本 能 與 直 覺, 甚 且 明 言 仁 即 是 本 能 情 感 直 覺 後 期 論 良 知 本 心, 則 不 稱 直 覺 而 改 以 理 性 一 詞, 梁 曰 : 人 有 無 私 的 情 感 存 于 天 生 的 自 覺 中 此 自 覺 在 中 國 古 人 言 語 中, 即 所 謂 良 知 ( 見 孟 子 ) 亦 或 云 獨 知 ( 見 大 學 中 庸 ), 亦 或 云 本 心 ( 宋 儒 陸 象 山 楊 慈 湖 ) 者 是 已 良 知 既 是 人 人 現 有 的, 卻 又 往 往 迷 失 而 難 見, 不 是 現 成 的 事 情 孔 子 之 學 就 是 要 此 心 常 在 常 明, 以 至 愈 來 愈 明 的 那 種 學 問 工 夫 69 所 謂 無 私 的 情 感 即 意 指 理 性, 它 雖 為 人 生 本 具, 然 仍 須 透 過 修 煉 修 為 工 夫 方 能 體 現 此 外 他 亦 強 調 論 語 一 書 一 面 極 力 避 免 宗 教 之 迷 信 與 獨 斷, 而 一 面 務 為 理 性 之 啟 發 70 孔 子 即 專 從 啟 發 人 類 的 理 性 作 工 夫, 處 處 教 人 用 心 回 省, 如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於 人 君 子 有 九 思 : 視 思 眀, 聽 思 聰, 色 思 溫, 貌 思 恭, 言 思 忠, 事 思 敬, 疑 思 問, 忿 思 難, 見 得 思 義 等 均 在 教 人 自 我 省 察 培 養 辨 識 能 力 ; 至 於 孟 子 並 能 直 抉 出 理 性 以 示 人, 如 言 心 之 官 則 思 先 立 乎 其 大 者, 則 小 者 不 能 奪 及 怵 惕 惻 隱 等 說 均 直 截 了 當 以 言 ; 又 如 王 陽 明 之 只 好 惡, 便 盡 了 是 非 亦 屬 之, 71 在 梁 漱 溟 看 來, 上 自 孔 孟 下 迄 宋 明 諸 哲 的 理 學, 均 為 理 性 思 想 的 發 揮, 乃 至 中 國 文 化 重 視 禮 樂 揖 讓 安 排 倫 理 名 分 以 迄 組 織 社 會 等, 亦 是 理 性 文 化 的 呈 顯, 而 儒 家 之 特 色 即 在 此 理 性 至 上 主 義 由 上 申 述, 得 知 梁 漱 溟 早 期 以 泰 州 學 派 的 自 然 人 性 觀 為 思 想 進 路, 著 重 吾 人 自 覺 心 的 啟 迪, 並 融 攝 柏 格 森 克 魯 泡 特 金 等 的 觀 點, 以 直 覺 為 主 要 觀 念 來 理 解 儒 家 思 想, 視 道 德 為 一 種 自 然 本 能 ; 後 期 則 將 本 能 與 道 德 分 離, 強 調 道 德 反 乎 本 能, 道 德 並 非 本 能 的 充 擴, 而 係 本 能 的 減 損, 而 理 性 即 是 解 放 減 損 本 能 的 關 鍵, 另 前 期 一 任 直 覺 寂 而 且 感 的 修 持 方 式, 至 後 期 乃 改 而 強 調 修 身 慎 獨, 然 不 論 前 期 或 後 期, 他 始 終 堅 持 良 知 本 心 的 主 宰 與 超 越 地 位 ( 三 ) 安 身 立 本 的 提 煉 取 資 自 朱 子 以 至 陽 明, 均 側 重 並 詳 闡 大 學 義 理, 藉 以 彰 顯 思 想 特 質 心 齋 亦 踵 繼 其 後 提 出 相 關 論 點 : 1 王 心 齋 的 安 身 說 68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126 69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334 70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107 71 參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107-109 132 16

心 齋 於 嘉 靖 十 六 年 五 十 五 歲 時 提 出 淮 南 格 物 論, 並 在 此 基 礎 上, 構 建 其 獨 創 而 頗 具 特 色 的 安 身 論 心 齋 釋 格 物 的 物 即 物 有 本 末 的 物, 而 身 與 天 下 國 家 均 是 一 物 ; 至 於 格 義, 心 齋 曰 : 格 如 格 式 之 格, 即 後 絜 矩 之 謂 吾 身 是 箇 矩, 天 下 國 家 是 箇 方 絜 矩 則 知 方 之 不 正, 由 矩 之 不 正 也 是 以 只 去 正 矩, 卻 不 在 方 上 求 ; 矩 正 則 方 正 矣, 方 正 則 成 格 矣, 故 曰 物 格 72 以 格 為 絜 度 之 義, 欲 落 實 絜 矩 工 夫, 即 須 確 定 矩 之 所 在, 而 吾 身 即 是 此 矩, 矩 正 則 方 正, 身 正 則 天 下 國 家 為 之 正, 由 此 亦 可 見 其 格 物 的 目 的 在 於 匡 正 身, 因 為 身 是 社 會 國 家 的 本 源 至 於 如 何 匡 正 吾 身, 其 一 要 不 失 身, 亦 即 不 可 忽 視 基 本 的 物 質 需 求, 此 即 前 述 之 人 有 困 於 貧 而 凍 餒 其 身 者, 則 亦 失 其 本, 其 二 則 要 注 意 安 身 修 身, 心 齋 曰 : 止 至 善 者, 安 身 也 安 身 者, 立 天 下 之 大 本 也 本 治 而 末 治, 正 己 而 物 正 也, 大 人 之 學 也 是 故 身 也 者, 天 地 萬 物 之 本 也 ; 天 地 萬 物, 末 也 身 未 安, 本 不 立 也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安 其 身 而 安 其 心 者, 上 也 ; 不 安 其 身 而 安 其 心 者, 次 之 ; 不 安 其 身 又 不 安 其 心, 斯 其 為 下 矣! 73 凡 此 均 強 調 安 身 修 身 為 天 下 萬 物 之 大 本, 安 之 則 本 立, 本 立 方 能 論 天 下 國 家 的 末, 又 安 心 之 前 務 求 先 能 安 身, 其 尊 身 觀 由 此 可 見 除 此 之 外, 心 齋 並 將 身 與 道 相 提 並 論, 曰 : 身 與 道 原 是 一 件, 尊 身 不 尊 道, 不 謂 之 尊 身 ; 尊 道 不 尊 身, 不 謂 之 尊 道 須 道 尊 身 尊, 纔 是 至 善 74 將 身 的 地 位 提 升 至 與 道 同 尊, 因 為 道 的 彰 明 實 賴 吾 人 之 實 踐, 所 謂 人 能 弘 道, 非 道 弘 人 即 是, 既 然 修 身 而 後 達 道, 則 力 行 實 踐 的 身 與 被 實 踐 的 道 之 間 當 無 分 軒 輊, 尊 身 即 是 尊 道, 安 身 是 爲 行 道, 心 齋 將 道 收 攝 於 身 的 實 踐 中, 亦 代 表 身 的 主 體 性 地 位 的 確 立 由 上 申 述, 得 見 尊 身 觀 為 心 齋 思 想 之 基 礎, 其 以 身 為 本 的 目 的 在 於 由 本 及 末, 在 於 道 的 落 實, 因 此 其 尊 身 觀 不 僅 在 於 獨 善, 更 側 重 由 己 身 向 外 擴 展, 由 保 身 愛 身 敬 身 而 至 保 人 愛 人 敬 人, 建 立 不 斷 延 展 的 群 己 社 會 也 因 此 岑 溢 成 先 生 認 為 大 學 言 身 其 身 分 有 二 : 由 格 致 誠 正 所 及 的 身, 為 道 德 人 格 的 行 動 者 ; 由 齊 家 治 國 平 天 下 所 涉 的 身, 除 個 人 道 德 的 實 踐 者 外, 更 是 社 會 乃 至 政 治 的 行 動 者, 而 朱 子 王 陽 明 王 龍 溪 劉 蕺 山 等 偏 向 前 者, 心 齋 所 倡 言 的 身 的 意 義 則 偏 重 後 者, 75 由 於 泰 州 學 派 講 學 大 眾 化 全 無 學 究 氣, 其 所 言 義 理 亦 多 偏 向 現 實 倫 理 或 社 會, 也 因 此 其 雖 以 身 為 主 體, 但 強 調 由 己 身 而 他 身 展 現 人 我 同 體 的 精 神, 而 安 身 論 所 強 調 的 社 會 行 動 的 傾 向, 除 影 響 泰 州 後 學 外, 亦 深 深 影 響 了 梁 漱 溟 2 梁 漱 溟 的 身 心 觀 梁 漱 溟 說 論 大 學 深 受 襟 兄 伍 庸 伯 及 友 人 嚴 立 三 影 響, 晚 年 曾 就 伍 嚴 講 述 大 學 資 料 加 以 編 錄 出 版 成 禮 記 大 學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梁 亦 就 兩 家 說 解 重 點 與 個 人 見 解 而 發 為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二 文 伍 庸 伯 釋 格 物 之 物 為 物 有 本 末 之 物, 認 為 天 下 國 72 語 錄 下,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三, 頁 73-74 73 同 上, 頁 71 84 74 同 上, 頁 79-80 75 參 岑 溢 成 : 王 心 齋 安 身 論 今 詮, 鹅 湖 雜 誌 第 14 期 (1995 年 6 月 ), 頁 73 78 17

家 身 為 一 大 物, 而 其 本 則 在 身, 家 國 天 下 則 為 末, 倘 知 修 身 為 本, 則 方 能 近 道 至 於 致 知 之 知, 並 非 陽 明 之 良 知, 而 朱 子 之 即 物 窮 理 又 過 於 寬 泛, 知 實 是 一 種 知 識, 以 知 社 會 人 間 事 之 本 末 先 後 為 主 梁 漱 溟 極 認 同 伍 說,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一 文 中, 亦 詳 闡 格 物 致 知 的 目 的 在 知 修 身 為 本, 而 近 道 亦 必 自 修 身 做 起 方 能 落 實, 故 曰 : 如 何 便 得 近 道 呢? 精 神 莫 逐 逐 於 外, 而 返 回 到 自 身 來, 不 離 當 下, 便 自 近 道 故 曰 反 之 ", 亦 曰 身 之 " 也 76 另 梁 亦 針 對 心 齋 之 淮 南 格 物 論 加 以 評 述, 曰 : 在 此 之 前, 有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艮 ) 講 : 格 物 即 格 物 有 本 末 " 之 物 ; 身 與 家 國 天 下 為 一 物, 而 身 為 之 本 ; 又 云 : 格 物 然 后 知 反 ", 反 己 是 格 物 的 工 夫 ", 其 說 似 同 于 伍 先 生 但 他 引 用 易 經 上 身 安 而 天 下 國 家 可 保 也 ", 君 子 安 其 身 而 後 動 ", 利 用 安 身 ", 一 些 話 引 申 來 講 到 愛 身 敬 身 保 身 尊 身 等 等, 又 全 出 乎 大 學 原 書 之 外, 便 大 不 同 于 伍 先 生 77 梁 漱 溟 雖 不 認 同 心 齋 引 易 經 之 語 以 言 身, 認 為 與 大 學 義 未 契, 但 伍 梁 言 致 知 為 致 其 物 有 先 後 之 知, 格 物 為 格 其 物 有 本 末 之 物, 強 調 身 為 本, 家 國 天 下 為 末, 致 知 格 物 歸 結 至 以 修 身 為 本 等, 均 與 心 齋 切 合, 另 心 齋 由 安 身 修 身 而 言 尊 道, 梁 漱 溟 亦 主 張 修 身 為 近 道 的 基 石, 心 齋 由 安 身 論 而 走 向 社 會 行 動 的 力 行 實 踐, 梁 漱 溟 亦 以 修 身 為 本 而 走 向 文 化 與 社 會 改 革 運 動, 將 個 體 生 命 的 安 頓 視 為 社 會 改 造 的 前 提, 由 此 觀 來, 梁 之 受 益 啟 蒙 於 心 齋, 當 無 可 議 除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一 文 外, 梁 於 思 索 領 悟 輯 錄 人 心 與 人 生 等 書 中, 對 身 心 課 題 亦 多 有 論 述 首 先, 梁 於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繼 格 物 致 知 修 身 後 申 說 誠 意 慎 獨 之 旨, 視 誠 意 慎 獨 為 大 學 工 夫 所 在, 亦 即 修 身 要 由 誠 意 做 起, 而 誠 意 工 夫 又 在 慎 獨 誠 意 要 在 求 諸 吾 人 的 身 心 內 外 表 裡 應 相 應 不 離, 身 心 分 著, 即 是 意 向 不 一, 而 意 向 不 一 常 使 意 之 萌 芽 偏 向 身 而 心 則 無 力 主 宰, 因 此 伍 嚴 均 強 調 身 心 務 須 合 一, 均 重 視 反 己 自 修 以 復 其 本 性 其 次, 在 人 心 與 人 生 中 則 界 定 身 主 要 指 大 腦 以 下 的 器 官 肢 體 機 能 本 能 及 後 天 習 慣, 以 及 由 涵 括 主 動 性 靈 活 性 計 畫 性 等 的 自 覺 能 動 性 來 論 人 心 就 身 心 關 係 言 則 強 調 心 為 身 之 體 身 為 心 之 用 ; 心 為 主 宰 身 為 工 具, 二 者 具 主 從 關 係 卻 又 相 反 相 成, 身 固 然 可 能 遮 蔽 心 阻 礙 心, 但 身 的 發 展 亦 能 促 進 心 的 發 展, 心 必 然 要 通 過 身 方 能 發 展 與 彰 顯, 若 身 離 心 則 產 生 盲 動, 因 此 梁 漱 溟 再 三 提 醒 人 心 要 緣 人 身 乃 可 得 見, 是 必 然 的 ; 但 從 人 身 上 得 有 人 心 充 分 表 見 出 來, 卻 只 是 可 能 而 非 必 然 人 心 不 是 現 成 可 以 坐 享 的 78 由 其 屢 言 修 身 慎 獨 生 命 不 懈 踐 形 盡 性, 強 調 工 夫 實 踐 看 來, 已 與 早 期 承 襲 泰 州 學 派 主 觀 一 任 直 覺 的 自 然 人 性 觀 大 異 其 趣 再 者 心 齋 即 縱 由 早 期 言 自 然 人 性 不 假 安 排 發 展 至 其 後 的 安 身 立 本 說, 然 而 身 仍 未 能 取 代 心 的 主 宰 地 位, 他 如 羅 近 溪 亦 主 張 身 應 受 心 支 配, 倡 言 身 心 一 76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93 77 同 上,, 頁 97 78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十 章, 頁 637 18

致, 至 於 梁 漱 溟 的 身 心 觀, 一 方 面 係 面 對 西 方 身 的 文 化 的 衝 擊 所 發 出 的 思 考 與 回 應, 一 方 面 亦 在 傳 統 儒 家 與 泰 州 學 派 濡 化 下, 堅 持 心 對 身 控 制 統 馭 的 主 宰 地 位 四 行 動 的 續 承 與 開 新 將 生 命 學 問 傳 遞 給 普 羅 大 眾, 將 學 術 內 涵 改 換 為 生 活 語 言, 將 教 育 場 域 轉 向 至 社 會 民 間, 泰 州 學 派 與 梁 漱 溟 都 透 過 行 動 實 踐, 致 力 民 間 講 學, 欲 期 改 造 社 會 重 建 倫 理 ( 一 ) 泰 州 學 派 的 鄉 會 講 學 以 社 會 為 講 場, 以 廣 大 民 眾 為 教 育 對 象, 素 為 泰 州 學 人 的 生 命 志 業 與 優 良 傳 統 如 泰 州 學 派 領 導 人 王 心 齋 一 生 堅 持 以 教 師 為 專 業, 仿 孔 子 周 遊 列 國 之 方 式, 過 市 井 啟 發 蒙 愚, 從 事 布 衣 講 道 始 終 未 歇, 其 目 的 在 藉 百 姓 日 用 之 學 安 身 之 教, 使 修 賢 學 聖 過 程, 不 復 艱 深 難 曉, 因 此 弟 子 王 棟 曾 讚 其 師 教 化 平 民 之 功 : 天 生 我 師, 崛 起 海 濱, 慨 然 獨 悟, 直 超 孔 孟, 直 指 人 心, 然 後 愚 夫 俗 子 不 識 一 字 之 人, 皆 知 自 性 自 靈, 自 完 自 足, 不 暇 聞 見, 不 煩 口 耳 而 二 千 年 不 傳 之 消 息, 一 朝 復 明 79 此 等 直 指 人 心 的 教 育 方 式, 已 擺 脫 長 期 以 來 繁 瑣 的 經 傳 注 解 傳 統, 而 趨 向 簡 潔 易 明 另 李 二 曲 亦 言 及 心 齋 之 講 學 景 況 與 其 影 響 : 當 是 時, 雨 化 風 行, 萬 眾 環 集, 先 生 抵 掌 其 間, 啟 以 機 鑰, 導 以 固 有, 靡 不 心 開 目 明, 霍 然 如 牿 得 脫, 如 旅 得 歸 門 人 咸 承 傳 其 學, 轉 相 詔 流 播 海 內, 火 傳 無 盡, 先 生 之 道, 彌 久 彌 尊 80 心 齋 有 教 無 類 深 入 民 間 的 講 學 模 式, 影 響 泰 州 後 學, 無 不 追 繼 效 習 長 期 薪 傳 如 其 子 王 襞 畢 生 從 事 鄉 間 庶 民 教 育 ; 第 二 代 傳 人 顏 鈞 因 張 狂 講 學, 卒 就 囹 圄, 獄 中 仍 對 囚 犯 講 學 不 輟 ; 何 心 隱 於 家 鄉 宗 族 間 辦 理 合 族 興 學 的 教 學 工 作, 其 後 於 逃 亡 中 講 學, 四 方 之 士 無 不 從 風 ; 羅 汝 芳 施 政 以 講 述 鄉 約 為 主, 刑 設 而 不 用, 又 七 十 餘 年 間 各 處 講 學, 兼 容 三 教 九 流, 言 談 扣 人 心 弦 引 人 入 勝 ; 李 贄 晚 年 居 龍 湖 芝 佛 院 講 學, 藉 講 學 體 現 教 育 理 念 此 等 入 世 化 通 俗 化 的 教 育 方 式, 實 蔚 為 泰 州 學 派 的 最 大 特 色 觀 諸 泰 州 學 派 的 民 間 講 學 風 尚, 其 特 色 不 外 如 下 數 端 : 其 一, 就 教 育 對 象 言 : 各 行 各 業, 無 不 包 攬, 舉 凡 官 紳 士 農 工 商 匠 僕 童 族 人 獄 囚, 莫 不 從 學, 尤 以 下 層 庶 民 為 最, 此 與 陽 明 學 生 率 皆 天 下 鉅 儒 碩 士 迥 別 就 教 學 方 式 與 地 點 言, 依 學 者 需 要, 不 拘 滯 一 式, 或 採 流 動 講 學 沿 途 聚 講 ; 或 建 蓋 或 應 聘 至 書 院 主 講 ; 或 群 聚 友 朋 家 中 微 談 侃 論 ; 或 假 佛 寺 廟 宇 立 會 施 教 教 學 時 或 口 傳 心 授, 或 問 答 討 論, 或 隨 機 指 點, 再 者 亦 重 視 師 友 間 的 誘 掖 獎 勸 就 教 材 使 用 言 : 多 為 儒 家 經 典, 如 大 學 中 庸 論 語 孟 子 詩 禮 易 等 ; 或 有 拈 舉 佛 教 義 理 者 ; 或 選 用 詩 歌 ; 或 自 編 教 材, 以 求 其 通 俗 化 簡 易 化 生 活 化, 要 者 在 通 過 日 用 常 道 以 啟 發 良 知, 藉 茲 復 明 本 心 追 求 真 樂, 並 達 安 身 立 命 成 己 成 人 的 教 育 目 的 79 教 諭 王 一 奄 先 生 棟,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卷 三 十 二, 頁 741 80 李 二 曲 : 觀 感 錄 序, 王 心 齋 全 集 附 錄, 頁 175-176 19

( 二 ) 梁 漱 溟 的 鄉 治 教 育 鄉 村 建 設 是 梁 漱 溟 針 對 社 會 改 革 所 發 出 的 具 體 行 動, 其 思 想 來 源 有 三 : 一 是 源 自 北 宋 時 呂 大 鈞 所 發 起 成 立, 以 德 業 相 勸 過 失 相 規 禮 俗 相 交 患 難 相 卹 為 精 神 核 軸 的 呂 氏 鄉 约 之 啟 益 ; 次 是 來 自 閱 讀 孟 憲 承 譯 著 丹 麥 民 眾 學 校 與 農 村, 對 丹 麥 民 眾 高 等 學 校 強 調 促 進 民 族 精 神 自 覺 的 省 思 ; 第 三 則 是 來 自 泰 州 學 派 鄉 會 組 織 與 建 構, 及 講 學 教 育 的 引 導 倘 專 就 後 者 言, 梁 曾 道 及 個 人 對 泰 州 學 派 講 學 之 風 的 注 意 : 照 我 意 思 要 如 宋 明 人 那 樣 再 創 講 學 之 風, 至 于 我 心 目 中 所 謂 講 學, 自 也 有 好 多 與 從 前 不 同 處 ; 最 好 不 要 成 為 少 數 人 的 高 深 學 業, 應 當 多 效 力 于 普 及 而 不 力 求 提 高 由 我 看 去, 泰 州 王 氏 一 路 獨 可 注 意 ; 黃 黎 洲 所 謂 其 人 多 能 赤 手 以 搏 龍 蛇 ", 而 東 崖 之 門 有 許 多 樵 夫 陶 匠 田 夫, 似 亦 能 化 及 平 民 者 81 梁 欲 透 過 講 學 之 風 的 倡 導 藉 以 昭 蘇 復 活 已 然 剝 盡 生 機 的 中 國, 而 所 謂 宋 明 人 主 要 即 指 泰 州 學 人 泰 州 學 派 崛 起 於 草 澤 魚 鹽 之 中, 以 師 道 自 任 四 方 翕 從 的 大 眾 化 學 風, 正 是 他 提 倡 講 學 的 最 佳 學 習 典 範 梁 又 曰 : 我 很 佩 服 王 心 齋, 他 是 個 鹽 工, 出 於 其 門 下 的 也 大 多 是 勞 工 他 是 本 著 自 己 的 思 想 而 實 踐 的 人, 所 以 他 是 個 社 會 活 動 家 我 自 己 也 是 個 作 社 會 運 動 的 人, 鄉 村 建 設 就 是 改 造 運 動 我 不 是 個 書 生, 是 個 實 行 的 人 我 以 為 我 持 的 是 大 乘 菩 薩 的 救 世 精 神, 這 一 點 和 泰 州 學 派 的 精 神 是 相 通 的 82 對 於 屢 屢 強 調 自 己 不 是 爲 學 問 而 學 問 一 生 實 事 求 是 的 梁 漱 溟 而 言, 鄉 村 建 設 便 是 他 一 生 實 踐 之 所 在, 而 以 心 齋 為 主 的 泰 州 學 人 的 社 會 改 造 運 動, 無 疑 是 他 效 習 的 最 原 始 動 力 1923 年 梁 漱 溟 尚 執 教 於 北 大 時, 即 赴 山 東 曹 州 中 學 演 講, 提 出 農 村 立 國 ; 1928 年 接 辦 廣 州 第 一 中 學, 籌 設 鄉 治 講 習 所 ;1929 離 粵 北 游 考 察 各 地 農 村 改 進 事 業 自 治 事 業 試 驗 區 ;1930 年 在 河 南 村 治 學 院 任 教 鄉 村 自 治 組 織 等 課 程 ;1931 年 山 東 鄒 平 之 山 東 建 設 研 究 院 正 式 開 辦, 並 以 鄒 平 及 荷 澤 兩 縣 為 實 驗 區, 展 開 實 際 建 設, 另 成 立 鄉 農 學 校, 藉 以 實 施 鄉 村 教 育 推 行 鄉 村 自 衛 組 織 合 作 社 以 發 展 農 村 經 濟 舉 行 朝 會 以 陶 煉 精 神 等, 其 所 建 構 的 農 村 改 造 思 想 體 系, 透 過 中 國 民 族 自 救 運 動 之 最 後 覺 悟 鄉 村 建 設 大 意 鄉 村 建 設 理 論 等 作 品 得 窺 其 梗 概 其 實 鄉 村 建 設 的 提 出, 實 呼 應 著 梁 所 面 對 的 時 代 背 景, 處 身 西 方 文 化 向 東 方 節 節 進 逼 斬 伐 之 際, 中 國 何 去 何 從? 梁 乃 提 出 老 根 上 發 新 芽 的 因 應 策 略, 他 堅 持 挺 護 的 文 化 老 根, 就 無 形 言 即 是 以 真 孔 學 為 核 心 的 中 國 人 講 的 老 道 理 - 亦 即 包 括 以 對 方 為 重 的 倫 理 情 誼 改 過 遷 善 的 人 生 向 上 等 理 性 精 神 ; 就 有 形 而 言 則 即 是 鄉 村, 因 中 國 社 會 即 是 以 鄉 村 為 基 礎, 以 農 業 為 經 濟 主 體, 欲 解 決 中 國 問 題, 須 由 鄉 村 入 手, 藉 由 教 育 以 發 揚 儒 家 理 性 傳 統, 重 建 倫 理 秩 序, 改 善 鄉 村 81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五 章, 頁 540 82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頁 230 20

風 俗, 掌 握 農 業 科 學 技 術, 發 展 農 村 經 濟, 如 此 方 能 真 正 護 住 老 根 發 出 新 芽 抵 禦 外 侵 雖 然 梁 漱 溟 以 創 造 新 文 化 救 活 舊 農 村 為 目 標 的 鄉 村 建 設, 終 因 對 日 抗 戰 科 學 技 術 掌 握 理 論 與 實 施 落 差 鄉 民 配 合 等 諸 多 原 因 而 落 幕, 但 是 他 對 傳 統 教 育 體 制 的 改 造 對 培 育 鄉 村 人 才 的 努 力 對 引 進 西 方 科 學 技 術 的 嘗 試 對 重 建 文 化 的 著 力 等, 均 仍 有 其 一 定 意 義 與 借 鏡 價 值 鄉 村 建 設 運 動 是 梁 漱 溟 企 圖 透 過 實 踐 以 解 決 傳 統 文 化 與 現 代 化 問 題 的 一 次 嘗 試, 雖 然 係 立 基 於 時 代 的 反 動, 且 其 實 施 背 景 方 式 內 容 亦 大 異 於 泰 州 學 派, 然 而 梁 漱 溟 投 身 社 會 改 造 運 動, 泰 州 學 人 赤 手 以 搏 龍 蛇 的 無 畏 精 神, 確 乎 提 供 給 梁 漱 溟 最 大 的 鼓 舞 作 用, 而 泰 州 學 派 的 理 想 亦 成 為 梁 漱 溟 鄉 村 教 育 運 動 的 直 接 契 機 五 結 語 梁 漱 溟 居 身 民 初, 面 對 西 學 大 舉 入 侵 威 勢 橫 掃 中 國 之 際, 知 識 份 子 們 或 趨 新 或 守 舊 或 中 體 西 用, 而 梁 漱 溟 則 標 舉 新 孔 學 的 旗 幟 以 為 因 應, 其 新 孔 學 的 主 要 取 資 則 包 含 佛 教 唯 識 宗 法 國 哲 學 家 柏 格 森 以 及 宋 明 理 學 - 特 別 是 泰 州 學 派 王 心 齋 的 思 想 理 論, 於 現 代 新 儒 家 中 開 啟 援 西 學 入 儒 的 先 河, 而 對 於 儒 家 人 文 精 神 與 倫 理 價 值 的 重 新 論 證 與 掘 發 亦 成 績 斐 然, 再 者 由 於 他 是 通 過 宋 明 儒 學 以 活 釋 孔 學, 亦 因 之 使 隱 晦 偌 久 的 宋 明 學 術 能 重 新 抬 頭, 是 以 牟 宗 三 先 生 言 : 他 獨 能 生 命 化 了 孔 子, 使 吾 人 可 以 與 孔 子 的 真 實 生 命 及 智 慧 相 照 面, 而 孔 子 的 生 命 與 智 慧 亦 重 新 活 轉 而 披 露 于 人 間 同 時, 我 們 也 可 以 說 他 開 啟 了 宋 明 儒 學 復 興 之 門, 使 吾 人 能 接 上 宋 明 儒 者 之 生 命 與 智 慧 吾 人 須 知 宋 明 儒 學 與 明 亡 而 俱 亡, 已 三 百 年 于 茲, 因 梁 先 生 之 生 命 而 重 新 活 動 了 83 在 尋 訪 孔 學 的 桃 花 源 之 際, 梁 漱 溟 以 宋 明 儒 學 為 入 徑, 而 宋 明 諸 儒 中 又 與 心 齋 最 契 影 響 最 深, 本 文 因 乃 由 三 大 面 向 入 探, 藉 觀 其 如 何 出 入 泰 州 學 派 : 其 一, 就 人 生 走 向 的 抉 擇 言, 東 崖 語 錄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一 語 驚 震, 使 其 放 棄 出 家, 轉 歸 儒 學, 而 以 志 孔 子 之 志, 學 孔 子 之 學 的 心 齋 及 心 齋 後 學, 也 成 為 其 回 歸 孔 學 的 思 想 進 路 其 二, 就 思 想 內 涵 的 汲 攝 言 : 首 先 是 心 齋 追 繼 孔 顏 樂 處 的 樂 學 思 想, 尤 其 樂 學 歌 中 的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認 為 真 樂 必 由 良 知 之 學 而 來, 而 學 的 目 的 則 在 求 復 吾 人 的 悅 樂 心 體, 此 種 強 調 人 心 本 自 樂 人 心 本 無 事, 重 在 啟 發 人 心 自 覺 的 精 神, 為 梁 漱 溟 所 深 心 認 可, 本 文 標 題 因 援 之 以 突 顯 心 齋 的 思 想 特 色, 亦 寄 寓 梁 漱 溟 樂 學 於 泰 州 學 派 之 意 其 次 是 心 齋 論 說 天 理 良 知, 強 調 良 知 即 是 天 理, 良 知 不 假 學 慮, 自 自 在 在, 現 現 成 成, 應 隨 順 良 知 本 體 的 自 然 天 則, 此 等 自 然 人 性 的 發 聲, 亦 為 梁 漱 溟 所 接 受, 其 前 期 以 直 覺 說 為 主 的 思 想 內 涵 與 此 多 相 應, 後 期 理 性 說 則 抽 離 直 覺 中 的 本 能, 並 一 改 前 期 直 覺 理 智 之 對 立 而 為 理 性 理 智 之 體 用 並 立 相 互 輔 成, 再 者 前 期 不 假 思 慮 的 自 然 人 性, 後 期 則 更 側 重 道 德 修 持 復 次 是 王 心 齋 淮 南 格 物 論 與 尊 身 安 身 說, 也 提 供 梁 漱 溟 後 期 對 身 心 關 係 的 注 重, 然 而 二 者 均 仍 堅 持 心 對 身 的 主 宰 地 位 其 三, 就 社 83 牟 宗 三 : 現 時 中 國 之 宗 教 趨 勢, 生 命 的 學 問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84 年 7 月 ), 頁 112 21

會 問 題 的 解 決 言 : 泰 州 學 派 入 世 化 通 俗 化 生 活 化, 有 教 無 類 深 入 民 間 的 講 學 活 動, 成 為 梁 漱 溟 再 創 講 學 之 風 的 效 習 典 範, 而 泰 州 學 派 的 鄉 會 組 織 建 構 運 作 推 動, 亦 是 梁 漱 溟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的 活 水 源 頭 由 是 看 來, 泰 州 學 派 在 梁 漱 溟 的 人 生 思 想 與 行 動 上, 都 扮 演 關 鍵 的 引 領 角 色 然 而 當 知 之 者, 梁 的 思 想 源 頭 多 端, 中 西 印 俱 兼, 欲 離 析 或 定 論 梁 的 某 項 思 想 即 歸 源 某 端, 恐 亦 失 之 主 觀, 如 其 言 孔 顏 之 樂 直 覺 理 性 或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等, 均 取 益 多 方 再 者 二 者 所 值 逢 的 時 代 背 景 與 思 潮 有 異, 即 縱 相 近 的 概 念 亦 不 免 幾 許 落 差, 難 以 全 然 符 契, 尤 其 二 者 的 思 想 內 涵 係 持 續 發 展 變 化 的 過 程, 而 其 間 的 相 應 關 係 亦 非 一 成 不 變 另 梁 漱 溟 作 品 時 援 引 大 量 心 理 學 生 理 學 社 會 學 文 化 學 材 料, 凡 此 均 造 成 文 獻 對 比 的 困 難 雖 然 二 者 的 接 榫 難 以 完 全 密 合, 但 無 庸 置 疑 的,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堪 稱 多 端, 而 梁 漱 溟 亦 擅 於 靈 活 轉 化, 由 是 形 塑 了 梁 漱 溟 在 民 國 乃 至 在 現 代 新 儒 家 的 鮮 明 地 位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