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Similar documents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中文版样板

2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营养学于一身的著作 也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膳专书 书中许多内容对今天人们的饮食 营养 食疗食补 养生避忌等有着指导性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问世之后进献元朝文宗皇帝 文宗批示 命中院使臣拜住刻梓而广传之 兹举也 意欲推一人之安而使天下之人举安 推 ①忽思慧又作和斯辉 一人之寿而使天下之人皆寿 恩泽之厚

蕭登福 五氣生天.PDF

39

曹美秀.pdf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 A3A95C 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标题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96 7 () 124

A Community Guide to Environmental Health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4D F736F F D 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093_114_Koh_khee_heong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例的觀察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Microsoft Word - 09吳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 修.doc



59-81


Microsoft Word doc


1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Microsoft Word - 13丁帆.doc

138 1 ~ ~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Microsoft Word doc

() () 5 ( ) ( ) 166

Abstract The One bear Water (Tai-I-Sheng-Shuei) comes from the book of bamboo in the Ch u s tomb at Kuo-Dia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meaning of T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 (, 1996 ;, 1999),,,, :,,?,,,, (, ), (, ),, :,, ;,,, (,1994 :33-34),, ;, (,1991 ;,1992), 166

标题

 

<4D F736F F D ED1EEBAEAC1D2A3A8BFECD1B6A3A93131A3A831B2CA2D A3A92DB9E3D6DDA1B0CAAEC8FDD0D0A1B1B5D8C3FBCEC4BBAFB5C4BFBCBEBFD3EBC0FBD3C32E646F63>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Øfi ™‚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文档 9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4 边 疆 考 古 研 究 ( 第 14 辑 ) 由 此 可 知, 瓮 衮 汪 古 只 是 一 词 的 不 同 译 音, 应 是 神 之 意 汪 古 部 当 是 以 所 居 的 瓮 衮 山 为 该 部 族 的 名 称, 而 非 来 自 长 城 之 蒙 古 语 译 音, 更 非 来 自 匈 奴 温


<4D F736F F D20B5DAC8FDB7BDBE57C9CFD6A7B8B6D6AEB7A8C2C98696EE7DCCBDBEBF2E646F63>

<4D F736F F 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mode of puzzle-solving

第三期版面_3_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David Faure

摘要

三國演義 魯肅的形象與角色定位 壹 前言 172A.D.-217 A.D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2007 3,, 1981 : :, :,,,, :,,, ( ) ;,, :, : :, :, 1984 : 1999,218 2

西 出 永 昌 无 故 人

2002 5,,,,, 1990,, 1996,,,,,, 1949,,,2000, ;20, 3,2000 7,1990, , , :( ), , 31 ; :, :,2001,

國立桃園高中96學年度新生始業輔導新生手冊目錄

Microsoft Word - 05洪淑苓--論黃得時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doc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穨japhkesch.PDF

瑏瑡 B ~ 瑏瑡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A-錢穆宗教觀-171

1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ranscription: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金 圣 基 中 文 提 要 : 本 文 是 为 了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释 奠 礼 指 在 文 庙 祭 奠 孔 子 等 先 圣 先 贤 的 仪 式 释 奠 是 自 古 以 来 本 着 儒 学 的 独 特 文 化 意 识, 从 学 校 奉 行 下 来, 而 备 受 关 注 本 文 主 要 对 形 成 释 奠 文 化 底 蕴 的 乐 舞 的 起 源 进 行 探 究 了 解 释 奠 乐 舞 的 起 源, 是 掌 握 释 奠 这 一 独 特 文 明 史 所 具 有 的 整 体 意 义 的 有 利 途 径 首 先 了 解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发 祥 地 以 及 礼 乐 是 如 何 形 成 扎 根 下 来 的 说 起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也 不 得 不 提 及 追 溯 至 上 古 时 代 的 文 明 的 起 源 随 之 阐 明 其 主 要 构 成 因 素 与 韶 乐 是 有 关 联 的 然 后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不 断 地 产 生 变 化 并 扎 根 下 来 的 进 程 阐 明 释 奠 虽 然 历 经 世 代 王 朝 对 其 基 本 形 态 进 行 改 编 颁 布 实 施 的 过 程, 但 其 原 始 面 貌 仍 被 保 留 下 来 的 事 实 然 后, 进 一 步 扩 展 对 释 奠 起 源 的 探 究 范 围, 把 思 绪 带 入 古 代 文 明 的 起 源 因 为 利 用 最 近 年 间 考 古 学 上 的 成 果, 会 不 可 避 免 地 对 东 亚 文 明 起 源 本 身 进 行 多 元 化 解 释 尤 其 是 关 于 由 东 夷 文 化 华 夏 文 明 苗 蛮 文 明 等 形 成 的 文 明 起 源 多 元 论, 探 讨 韶 乐 作 为 释 奠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到 底 有 没 有 关 联, 并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探 究 释 奠 在 文 明 史 上 所 具 有 的 意 义. 我 们 对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的 起 源 进 行 了 探 讨 首 先 可 以 知 道, 释 奠 乐 舞 的 源 于 舜 帝 的 韶 乐 后 来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经 过 王 朝 的 更 换 其 名 称 或 实 施 细 则 均 出 现 了 变 化 同 时 也 可 以 明 白, 随 着 形 成 乐 舞 之 基 本 内 容 的 韶 乐, 占 据 各 个 王 朝 雅 乐 的 主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要 部 分, 不 管 从 名 称 或 颁 布 内 容 上 有 何 改 变, 实 质 上 是 一 脉 相 承 下 来 的 从 流 传 下 来 的 文 献 和 乐 舞 资 料 来 看, 孔 庙 乐 舞 传 承 了 古 代 韶 樂 的 或 有 形 或 无 形 踪 迹, 韶 乐 是 通 过 释 奠 乐 舞 得 以 代 代 相 传 如 今, 虽 然 找 不 到 古 韶 乐 的 原 有 面 貌, 但 仔 细 查 看 一 下 资 料, 可 以 从 释 奠 祭 礼 中 意 外 地 找 到 韶 乐 的 遗 韵 通 过 释 奠 祭 礼, 我 们 或 许 找 到 了 挖 掘 东 亚 文 明 原 始 起 源 的 端 倪 尤 其, 处 于 利 用 考 古 学 资 料 都 可 以 对 东 亚 文 明 进 行 多 元 化 解 释 的 时 代 的 我 们, 应 该 可 以 随 着 释 奠 乐 舞 留 下 的 模 湖 足 迹, 并 作 为 一 个 课 题, 追 根 溯 源 至 其 原 始 面 貌 关 键 词 : 礼 乐, 释 奠, 韶, 舜, 东 夷 文 明 2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一 导 言 本 文 是 为 了 探 究 文 庙 释 奠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而 编 写 释 奠 礼 指 在 文 庙 祭 奠 孔 子 等 先 圣 先 贤 的 仪 式 释 奠 是 自 古 以 来 本 着 儒 学 的 独 特 文 化 意 识, 从 学 校 奉 行 下 来, 而 备 受 关 注 本 文 主 要 对 形 成 释 奠 文 化 底 蕴 的 乐 舞 的 起 源 进 行 探 究 了 解 释 奠 乐 舞 的 起 源, 是 掌 握 释 奠 这 一 独 特 文 明 史 所 具 有 的 整 体 意 义 的 有 利 途 径 进 入 正 文 首 先 了 解 释 奠 乐 舞 的 发 祥 地 以 及 乐 舞 是 如 何 形 成 扎 根 下 来 的 说 起 释 奠 乐 舞 的 起 源, 也 不 得 不 提 及 追 溯 至 上 古 时 代 的 文 明 的 起 源 随 之 阐 明 其 主 要 构 成 因 素 与 韶 乐 是 有 关 联 的 然 后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随 着 时 代 的 变 迁 不 断 地 产 生 变 化 并 扎 根 下 来 的 进 程 阐 明 释 奠 虽 然 历 经 世 代 王 朝 对 其 基 本 形 态 进 行 改 编 颁 布 实 施 的 过 程, 但 其 原 始 面 貌 仍 被 保 留 下 来 的 事 实 然 后, 进 一 步 扩 展 对 释 奠 起 源 的 探 究 范 围, 把 思 绪 带 入 古 代 文 明 的 起 源 因 为 利 用 最 近 年 间 考 古 学 上 的 成 果, 会 不 可 避 免 地 对 东 亚 文 明 起 源 本 身 进 行 多 元 化 解 释 尤 其 是 关 于 由 东 夷 文 化 华 夏 文 明 苗 蛮 文 明 等 形 成 的 文 明 起 源 多 元 论, 探 讨 韶 乐 作 为 释 奠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到 底 有 没 有 关 联, 并 以 此 为 出 发 点, 探 究 释 奠 在 文 明 史 上 所 具 有 的 意 义 二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的 起 源 韶 乐 首 先 探 究 用 于 释 奠 祭 礼 的 乐 舞 的 起 源 关 于 孔 子 死 后 对 孔 子 的 祭 祀 最 初 记 录 于 卒 后 第 二 年 ( 公 元 前 478 年 ) 鲁 哀 公 在 其 古 宅 设 立 祠 堂 当 时 的 规 模 只 有 家 族 祭 祀 程 度 而 已, 没 有 正 式 使 用 乐 舞 的 记 载 在 孔 子 祭 礼 上 正 式 使 用 乐 舞 是 汉 代 以 后 的 事 情 汉 代 以 后 随 着 儒 教 逐 渐 成 为 国 教, 孔 子 被 奉 为 圣 人, 礼 乐 也 与 宫 廷 雅 乐 一 起 开 始 出 现 变 化 3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① 据记载 从汉章帝时期开始在祭孔时使用乐 东汉章帝刘旦于元和二 年 公元 85 年 春三月巡狩时到鲁首次借用从周代传下来的礼乐祭孔 ② 但仅 仅是借用 在此之前尚未出现在孔子祭礼上使用乐舞的前例 那么用于孔子祭礼 的古乐到底有何内容呢 下面介绍可以在孔子祭礼上寻觅到乐舞踪迹的一些记载 圣门乐志 中 有如下记载 古乐沦亡已久 后由君子辨别乐器 审音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懂得 了乐 播起了管弦羽龠 仿佛 箫韶 乐之遗韵 这或许就是 大成 乐 大成乐即符合孔子祭礼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 祭孔乐舞就是在 韶 乐的影 响下改编而成的 ③ 据此文 祭孔的专用乐舞是在 韶 乐的基础上诞生的 祭孔乐舞中留有 韶 乐之韵味 而 韶 则依托祭孔乐传给后人 通典 中也有相关的记录 即在周末礼乐崩溃的状况下 秦始皇治国平天 下之时 周代的庙乐只有 韶 武 被保存了下来 由此看来 当时使用 的祭孔乐也许不是 韶 就是 武 但是从孔子的当时记录来看 从其内容 上应该是 韶 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因为孔子一生都尊崇韶乐 厌恶武乐 ④ 因此王室和孔子的弟子们并没有违背师傅的意愿 采用 武 乐祭孔 ⑤ 由 ⑥ 此可以推论 孔子祭礼上有可能只采用了韶乐 至于韶乐 首先要了解祭孔乐 ① 阙里旧志 ② 阙里旧志 ③ 邵彬 广壁磎径觅韶音--对祭孔乐舞承传齐国韶乐的探索 载 管子学刊 第 4 期 99 页 ④ the Analects 3:25 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 ⑤ 参见邵彬 上述论文 100 页 ⑥ 参见邵彬 上述论文 100 页 4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舞 中 的 韶 乐 元 素, 才 能 掌 握 其 演 变 进 程 据 文 献 记 载, 舜 继 承 帝 喾 的 九 招 并 命 夔 根 据 尧 的 大 章 制 出 箫 韶 使 得 韶 乐 正 式 诞 生 吕 氏 春 秋 古 乐 以 后, 经 过 夏 候 启 的 舞 再 经 过 商 汤 之 手, 乐 名 被 改 为 九 韶 九 招, 其 题 材 也 从 狩 猎 祭 祀 型 发 展 成 赞 颂 英 雄 人 物 的 歌 词 到 西 周 其 乐 名 再 次 变 更 为 大 磬 箫 韶, 重 新 编 入 六 代 之 乐 天 子 之 乐, 而 成 为 王 室 祀 四 望 教 国 子 的 宫 诞 雅 乐 1 从 此 韶 乐 作 为 雅 乐 的 理 想 典 型 而 被 认 可 此 后 韶 乐 在 演 变 进 程 中, 在 历 代 雅 乐 中 留 下 遗 韵 而 被 传 承 下 来 但 韶 乐 是 春 秋 后 期 齐 国 开 始 成 为 古 代 雅 乐 之 典 型 2 此 后 以 高 雅 美 丽 之 乐 和 动 人 的 舞 踊, 逐 渐 创 下 了 乐 舞 的 独 特 基 础, 再 后 来 对 孔 子 等 思 想 也 产 生 影 响, 从 而 奠 定 了 古 代 礼 乐 思 想 的 重 要 基 础 但 韶 乐 的 内 容 是 通 过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被 延 续 下 来 在 这 里 我 们 探 究 一 下 韶 乐 舞 和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之 间 有 何 关 系 据 汉 书 礼 乐 志 记 载, 韶 乐 于 西 汉 初 高 祖 六 年 ( 公 元 前 201 年 ) 被 刘 邦 重 新 改 编 成 执 羽 龠 的 文 始 舞 然 后 又 被 改 为 文 始 而 成 为 礼 容 舞 由 此 推 论, 东 汉 章 帝 时 期 用 于 孔 子 祭 礼 的 应 该 是 由 韶 变 化 而 来 的 礼 容 舞 3 即, 东 汉 时 用 礼 容 举 行 孔 子 祭 礼, 但 并 未 得 到 朝 廷 的 认 可 4 朝 廷 是 自 南 北 朝 时 期 宋 文 帝 刘 义 隆 重 元 嘉 22 年 ( 公 元 455 年 ) 起 正 式 颁 布 制 定 孔 子 祭 礼 上 使 用 乐 决 定 礼 乐 应 1 跳 天 子 的 八 佾 之 舞 2 演 奏 诸 候 的 轩 悬 之 乐 这 只 是 决 定 了 释 奠 祭 礼 的 级 别 与 规 模, 至 今 尚 未 出 现 专 门 祭 祀 孔 子 释 奠 的 诞 生 是 到 隋 朝 之 后 隋 文 帝 杨 坚 仁 寿 元 年 (601 年 ) 时 期 制 作 出 释 典 专 用 诗 歌 之 1 王 福 根 外, 齐 国 韶 乐 劙 测, 载 淄 博 学 院 学 报,1999 2 邵 彬 页 广 壁 磎 径 觅 韶 音 -- 对 祭 孔 乐 舞 承 传 齐 国 韶 乐 的 探 索, 载 管 子 学 刊 第 4 期, 99 页 3 参 见 上 述 论 文,100 页 4 王 福 根, 齐 韶 与 祭 孔 乐 舞, 载 齐 史 硏 究,2007,40 页 5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后 才 出 现 专 用 的 释 奠 乐 舞 那 么 此 时 的 释 奠 乐 舞 是 以 什 么 内 容 编 成 的 呢? 据 传, 乐 出 自 于 韶, 舞 出 自 于 夏, 而 歌 词 由 隋 代 牛 弘 和 蔡 徵 创 作 1 而 另 一 说 法 是 乐 出 自 于 韶, 舞 仍 然 出 自 于 韶 2, 于 是 从 韶 寻 觅 释 奠 乐 舞 的 起 源 释 奠 乐 舞 是 依 托 韶 乐 的 乐 和 舞 被 传 承 下 来, 历 经 兴 衰 不 断 地 演 变 发 展 而 来 从 韶 的 演 变 情 况 来 看, 可 以 知 道 从 汉 代 到 隋 代, 韶 历 经 了 多 次 更 名 和 形 式 上 的 变 化 其 进 程 如 下 三 国 时 期 魏 国 将 汉 代 的 礼 容 改 为 大 韶 舞 晋 代 将 乐 名 改 为 宣 文 舞, 并 对 乐 舞 的 歌 词 也 进 地 了 修 改 南 北 朝 时 期 韶 乐 再 次 经 历 四 次 的 修 改 过 程, 首 先, 宋 文 帝 刘 义 邦 以 韶 乐 不 完 善 为 由 临 时 借 登 歌 用 于 祭 礼 然 后 是 孝 武 帝 刘 骏 于 教 建 二 年 (455 年 ), 将 宣 文 舞 改 编 成 凯 容 舞, 用 于 郊 祀 和 祀 庙 上 迎 神 当 然 也 用 于 祭 孔 第 三 次 是 宋 明 帝 刘 或 于 秦 始 皇 元 年 (465 年 ) 再 创 作 凯 容 舞 的 歌 词 用 于 神 室, 也 用 于 孔 子 祭 礼 第 四 次 是 是 南 齐 武 帝 萧 颐 永 明 元 年 (485 年 ), 保 留 乐 体 的 同 时 颁 布 了 孔 子 祭 礼 的 乐 的 规 格 即 定 为 轩 悬 之 乐 和 六 佾 之 舞 其 规 模 被 缩 小 历 史 进 化 到 唐 宋 后 的 所 有 文 献 均 记 载 为 古 乐 已 失 尤 其 到 明 朝 以 后, 连 祭 孔 乐 舞 也 被 记 载 为 师 表 佛 说, 逆 耳 进 退 止 用 3, 但 尊 崇 缅 怀 孔 子 的 祭 祀 却 毫 无 受 之 影 响, 依 然 被 保 留 下 来, 被 统 治 者 积 极 用 于 教 化 百 姓 唐 宋 时 期, 虽 然 处 于 古 乐 已 失 状 态, 但 仍 有 一 些 人 创 制 韶 乐 舞 的 仿 效 作 品 用 于 祭 孔 唐 代 初 的 孔 子 释 奠 上 乐 舞 不 完 备 而 依 赖 于 隋 制 但 唐 高 祖 李 渊 于 武 德 9 年 (626 年 ) 制 定 十 二 和 的 大 唐 雅 乐 以 举 行 孔 子 祭 祀 贞 观 年 间 (627-649),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修 改 大 唐 雅 乐, 在 孔 子 释 奠 上 用 乐 当 时 所 谓 的 雅 乐 也 被 视 为 韶 的 遗 音 当 时, 释 奠 典 礼 由 五 乐 八 奏 形 成 1 齐 魯 民 间 艺 术 纵 览 2 2000 年 舞 蹈 第 四 期 3 律 吕 精 义 6

释奠礼乐之起源与东夷文明 降神奏 永和 迎神奏 素和 入庙奏 雍和 奠币登歌奏 肃和 送文舞出迎武舞奏 舒和 献酒奏 寿和 迎俎奏 雍和 送神奏 寿和 唐玄宗李隆重基于开元 22 年 734 年 增编释奠乐从 十二和 上升到 十五和 乐体也无大的变化 只对歌词进行了一些修改 此时的乐舞与后日 记载于 旧唐书 音乐志 的景龙三年 709 年 中宗亲自祭昊天上帝时的 乐舞类似 只是对个别乐作修改了几处 其中 所谓 十二和 和 十五 和 指南朝梁 十二雅 的一种雅乐体制 所谓 大唐雅乐 据 旧唐书 音乐志 所记载 陈 梁的旧乐杂用 吴 楚之音 周 齐旧乐大部分都涉及胡 戎之伎 于是斟酌南北 参考古 音 制作了 大唐雅乐 大唐雅乐虽然杂用了吴 楚 胡 戎的乐和舞 但陈 梁旧乐和周 齐乐也都是在 韶乐 的基础上创制 其中包含的内容也以 主要 韶乐 之内容为核心 ① 五代和后汉代的执政者们将唐乐 十二和 改为 十二成 废止了曾 由玄宗增设的 三和 把其中的 宣和 改为 师雅 后周时期 将 十二成 改为 十二顺 祭孔时奏 礼顺 但 师雅 除外 宋代对孔子的释奠祭礼经历了四次的修改过程 首先 宋太祖赵匡胤于乾隆 元年 960 年 使太常寺 翰林院学士等重新制作释奠祭礼的乐舞 并把 二十 顺 改为 十二安 一般在释奠祭礼时 轩悬 奏 永安 皇帝亲临祭奠 时奏 宫悬之乐 其次是 宋仁宗赵祯于景估 2 年 1035 年 命其宰臣吕 夷简等制作释奠乐 于是用 凝安 取代 永安 同时重新安排各乐章的演奏 顺序 即 升殿 降阶时奏 伺安 奠帛时奏 明安 献酌时奏 成安 ① 参见王福根 40 页 7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饮 福 时 奏 馁 安, 送 神 时 再 次 演 奏 凝 安 但 曲 调 均 统 一, 只 是 歌 词 不 同 而 已 第 三 次 是, 宋 徽 宗 赵 佶 于 崇 宁 4 年 (1105 年 ) 重 新 对 歌 词 进 行 了 修 改 乐 与 前 一 致, 只 改 为 四 曲 九 奏 的 大 晟 乐 此 乐 舞 与 前 乐 相 比, 增 加 了 升 阶 和 奠 帛 两 个 乐 章 由 此 来 看, 宋 代 释 奠 祭 礼 虽 然 经 过 了 多 次 修 改, 但 依 然 传 承 了 隋 制, 而 乐 礼 和 舞 蹈 没 有 多 大 变 化 主 要 是 在 乐 章 的 名 称 或 内 容 出 现 变 化 随 之 韶 的 遗 韵 依 然 被 保 留 了 下 来 金 代 世 宗 颜 雍 大 定 十 四 年 (1174 年 ) 的 释 奠 乐 将 乐 名 改 称 为 太 和, 每 章 都 添 加 宁 字 来 命 名 其 它 则 与 之 前 无 变 化 元 初 使 用 金 乐 祭 奠 孔 子 进 入 元 成 宗 十 年, 采 用 箫 韶 九 成 之 意 称 作 为 大 成 乐 乐 章 叫 安 实 际 上 由 七 章 乐 曲 和 十 九 篇 诗 歌 形 成 明 代 初 期 的 释 奠 祭 礼 上 使 用 了 元 代 的 大 成 乐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于 洪 武 六 年 (1373 年 ) 对 乐 章 名 上 重 新 使 用 了 唐 乐 的 和 共 六 章 九 奏 洪 武 26 年 (1393 年 ) 朝 廷 向 全 国 颁 布 规 定, 举 行 祭 礼 时 使 用 大 成 乐 并 跳 六 佾 舞 明 宪 宗 成 化 12 年 (1477 年 ) 把 六 佾 舞 重 新 改 为 八 佾 舞 实 施 明 世 宗 朱 厚 璁 年 间, 重 新 改 为 六 佾 舞 和 宪 弦 乐, 向 天 下 颁 布 规 定 实 施 此 六 章 六 奏 清 朝 康 熙 6 年 (1677 年 ) 创 制 了 中 和 韶 乐 由 四 曲 六 奏 组 成, 每 个 乐 章 均 有 平 字 命 名 乾 隆 8 年 (1743 年 ), 对 歌 词 和 乐 章 名 称 进 行 了 更 改, 并 由 六 章 七 奏 组 成 中 和 韶 乐 为 清 朝 颁 布 的 宫 廷 雅 乐, 源 于 韶 此 乐 由 祭 礼 乐 朝 会 乐 和 案 乐 组 成 其 中 用 于 祭 祀 的 中 和 韶 乐 规 模 最 大 人 员 数 也 最 多 并 兼 用 文 舞 武 舞 而 十 分 庄 重 1 如 上 所 述, 释 奠 祭 礼 乐 经 过 每 一 朝 代 都 出 现 了 不 同 的 变 化 各 个 王 朝 的 释 奠 礼 乐 普 遍 继 承 前 王 朝, 遵 守 了 古 制 1 江 帆 艾 春 華, 中 国 历 代 孔 廟 雅 樂, 北 京 : 中 国 国 际 广 播 出 版 社,2001 8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据 传 下 来 的 文 献 和 乐 舞 资 料 来 看, 孔 庙 乐 舞 有 无 形 地 保 留 了 古 代 韶 乐 的 遗 韵, 而 韶 乐 则 通 过 释 奠 乐 舞 被 代 代 相 传 孔 子 在 世 时 感 叹 不 已 并 愿 意 学 的 韶 乐, 在 当 时 已 从 舜 时 期 经 过 了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然 后 再 次 历 经 几 千 年 流 传 至 清 代 和 今 日 如 今 虽 然 找 不 到 古 韶 乐 的 原 始 面 貌, 但 从 客 观 科 学 角 度, 严 格 开 展 研 究 进 行 了 解, 则 会 意 外 发 现, 从 释 奠 祭 礼 上 仍 然 可 以 找 到 韶 乐 的 遗 韵 我 们 通 过 释 奠 祭 礼, 也 许 找 到 了 挖 掘 东 亚 文 明 原 始 起 源 的 端 倪 三 韶 乐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化 ( 一 ) 东 夷 文 化 与 韶 乐 如 上 所 述,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韶 乐 有 很 大 关 联 但 已 阐 明 过 韶 乐 就 是 舜 之 乐 随 之, 就 韶 乐 的 文 明 起 源 的 几 种 内 容, 进 一 步 探 究 我 们 的 主 题 史 书 上 对 韶 乐 的 创 制 年 代 名 称 形 式 等 有 丰 富 的 记 载 其 中 包 含 九 韶 韶 大 韶 九 招 昭 虞 箫 箭 箫 韶 九 辨 九 代 等 汉 书 礼 乐 志 记 载 为 舜 作 韶, 说 文 解 字 记 载 为 韶 舜 乐 也, 有 此 表 明 韶 乐 为 舜 之 乐 史 记 五 帝 本 纪 记 载 为 舜 冀 北 之 人 也, 孟 子 中 记 载 舜 生 于 诸 凭, 后 迁 于 负 夏, 卒 于 呜 条 是 东 夷 之 人 在 这 里, 就 韶 乐 应 与 舜 以 及 东 夷 文 化 联 系 在 一 起 韶 乐 既 是 齐 国 音 乐 之 精 髓, 又 是 东 夷 文 化 的 结 晶 众 所 周 知, 春 秋 时 期 之 前 齐 国 是 东 夷 人 的 旧 地 于 9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是, 乐 齐 音 乐 会 被 视 为 东 夷 乐 1 齐 国 的 土 著 族 为 东 夷 人 东 夷 突 出 的 特 点 之 一 就 是 鸟 图 腾 东 夷 人 经 过 长 年 劳 动 和 捕 捞 生 活 创 造 了 艺 术, 原 始 社 会 的 乐 舞 往 往 蕴 含 崇 拜 图 腾 的 思 想 东 夷 族 以 鸟 图 腾 为 特 征 因 此, 东 夷 人 留 下 来 的 乐 舞 和 乐 器 乐 律 均 涉 及 鸟 如 吕 氏 春 秋 古 乐 礼 篇 中 所 说 古 代 葛 天 氏 的 乐 是 三 个 人 抓 住 牛 尾 巴 第 一 个 称 作 载 民, 第 二 个 称 作 玄 鸟, 这 里 的 玄 鸟 乐 章 就 是 表 示 反 映 这 些 图 腾 的 东 夷 的 乐 舞 追 溯 至 齐 国 的 韶 音 乐 渊 源, 则 发 现 其 与 东 夷 文 化 也 有 关 系 据 传, 上 古 时 代 的 东 夷 族 能 歌 善 舞 关 于 东 夷 乐 舞 的 渊 源, 最 近 年 间 考 古 学 的 挖 掘 中 也 提 供 了 相 应 资 料 1987 年 在 河 南 舞 阳 县 贾 湖 村 发 现 了 十 多 个 骨 笛 埋 藏 年 度 大 概 推 算 为 8000 年 前, 应 该 是 中 国 最 古 老 的 笛 子 而 此 骨 笛 的 主 人 到 底 是 不 是 东 夷 民 族 并 不 容 易 推 断 但, 舞 阳 位 于 汝 水 流 域, 属 古 代 东 夷 人 的 活 动 范 围, 而 且 骨 笛 全 部 由 猛 禽 的 肢 骨 和 翅 骨 制 成, 从 这 两 点 上, 可 以 推 断, 骨 笛 很 可 能 是 东 方 鸟 图 腾 族 祭 祖 时 使 用 的 乐 的 遗 物 2 ( 二 ) 东 夷 乐 舞 风 和 韶 乐 传 说 中 少 昊 的 名 字 叫 做 鸷, 实 际 上 指 的 是 凤 鸟, 从 东 夷 民 族 的 最 高 图 腾 玄 鸟 即 燕 子 神 中 找 到 其 渊 源 凤 为 乐 名, 引 自 凤 鸣, 其 起 源 可 追 溯 至 上 古 时 代 商 代 甲 骨 文 的 四 方 凤 名 也 均 引 用 了 凤 字 世 本 帝 系 篇 中 记 载 将 福 喜 ( 太 昊 ) 的 乐 称 作 扶 来, 这 里 的 扶 来 就 是 凤 来, 内 容 与 少 昊 挚 ( 鸷 ) 立 也, 凤 鸟 适 至 的 传 说 相 呼 应, 可 谓 是 上 古 一 流 的 图 腾 音 乐 3 1 参 见 毕 海 燕, 先 齐 乐 舞 - 韶 乐 拾 零, 载 管 子 学 刊,1977,86 页 2 参 见 东 夷 乐 舞 源 流 综 述, 载 山 东 大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2001,31 页 3 参 见 張 富 祥,32 页 10

释奠礼乐之起源与东夷文明 鼓(瞽叟) 延是爲鍾,爲東風 ① 祝融生太子長琴 是處榣山始作樂鳳 ② 祝融取榣山之梓作琴 彈之有異 能致五色鳥舞于庭中 琴之至寶者 一曰皇來 一曰鸞來 一曰鳳來.故生長子卽名曰琴 ③ 这里的 乐凤 指 凤乐 或 风乐 ④ 说中的乐夷乐舞演变大部分都涉 及帝舜出生的东夷有虞氏 虞幕和颛顼几乎是几朝代人 早在乐夷系列颛顼高 阳氏建立了功绩 于是由有虞氏崇祀 虞幕会听协风 是用乐造就万物者也 ⑤ 这里的 协风 为和风 融风 是春天的气息 朱芳圃视虞幕为名望 传 说中的东方木神为句芒 并认为 在农业社会风与植物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虞 幕使乐舞与风相协调在一起 随和风节气达到 而立下了功德 因此其祀典尤其 隆重 ⑥ 鉴于虞幕的本职 此士类应该是他通过控制 风乐 实现东夷风姓 诸部落 凤鸟氏子孙 和合 舜的父亲是瞽叟 其名应该源于他承担任过乐职 吕氏春秋 古乐 中也 将瞽叟记载为尧的乐官 在 史记 五帝本纪 的描述中 引用孔安国的话 曰 無目曰瞽 舜父有目 不能分別好樂 故時人謂之瞽 配字曰叟 叟 無 目之稱也 国语 周语 中记载有 先立春五日 瞽告有協風至 据此记载 瞽叟的职责是继承虞幕而来 作为有虞氏的乐官 应该是世袭职 ① Shan Hai Jing, Shan Nei Jing(海内经) ② Shan Hai Jing, Dai huang Xi Jing(大荒西经) ③ [宋] 虞汝明 古琴疏 ④ 参见上注释 32 页 ⑤ 国语 郑语 ⑥ 朱芳圃 中国古代神话与事实 虞幕 句望 郑州 中州书畵社 1982 11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官 据 礼 记 乐 记 中 记 载, 舜 帝 也 喜 欢 音 乐, 故 曰, 制 作 五 弦 琴, 并 利 用 它 作 南 风, 以 平 治 天 下 这 里 的 南 风 指 黄 河 流 域 的 乐 家 诗 经 中 记 载, 在 黄 河 流 域 指 民 间 乐 家 为 风 故 推 测, 南 风 为 黄 河 流 域 的 乐 家, 指 的 不 是 南 夷 地 乐, 反 而 南 和 风 均 源 自 于 上 古 东 夷 风 乐 1 就 是 说, 南 风 的 根 源 在 于 上 古 代 东 夷 风 2 另 一 方 面, 帝 舜 的 子 孙 们 也 非 常 能 歌 善 舞 山 海 经 海 内 经 中 记 载 帝 俊 生 晏 龙, 晏 龙 即 为 琴 瑟 帝 俊 有 八 个 子 孙 首 次 编 了 歌 舞 这 里 的 帝 俊 是 帝 舜, 而 晏 龙 的 名 字 源 自 夔 龙 其 它, 很 多 相 关 记 载 也 表 明 是 东 夷 氏 族, 与 鸟 图 腾 有 关 系 尚 书 中 记 载, 舜 登 基 时 巡 狩 四 方, 命 乐 正 决 定 乐 名 以 完 善 六 律 五 声 八 音 七 始 这 是 表 示 在 传 说 中 的 时 代, 祭 祀 乐 舞 已 标 准 化, 用 舜 乐 使 东 夷 乐 舞 和 华 夏 乐 舞 繁 盛 3 帮 助 舜 创 造 传 统 乐 舞 的 功 臣 就 是 乐 正 夔 据 记 载, 舜 欲 把 乐 传 授 于 天 下 于 是 命 重 与 黎 招 来 夔 引 用 舜 视 其 为 乐 正 4, 尚 书 舜 典 中 也 有 舜 命 夔 完 善 曲 乐 的 记 载 据 东 夷 变 迁 史, 夔 氏 族 本 是 帝 喾 部 的 嫡 系 后 裔, 当 初 奉 夔 兽 为 图 腾 舜 氏 帝 喾 族 的 傍 系 当 初 奉 踆 为 图 腾 后 来 此 部 族 成 为 大 部 族, 帝 俊 任 首 领, 后 变 更 为 帝 舜 这 些 应 该 都 与 乐 典 有 关 系 5 但 是 甲 骨 文 中 的 夔 字 本 来 不 是 独 脚 兽 的 形 象, 而 是 模 仿 此 图 腾 兽 的 舞 蹈 1 张 富 祥, 上 古 社 祭 与 诗 经 十 五 国 风, 东 方 论 坛,1997 2 张 富 祥, 上 注 释 3 張 富 祥, 参 观 上 面 注 释 4 the Lüshi Chunqiu 察 传 5 张 富 祥, 上 注 释 12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单 元 形 象 刘 志 琴 看 作, 是 夔 头 插 羽 毛, 手 持 牛 尾 巴, 用 一 腿 跳 舞 的 人 的 模 样 1 吴 泽 也 看 作, 是 小 臣 艅 尊 明 文 中 夔 字 是 模 仿 头 戴 角, 是 手 持 牛 尾 巴 跳 舞 的 模 样 2 夔 的 文 明 史 起 源 应 该 与 巫 文 化 有 关 系 即 虁 可 能 就 是 大 巫 说 文 中 记 载, 巫 是 祝 字 女 子 可 以 奉 无 形, 是 用 舞 表 现 降 神 者 是 人 挥 动 着 两 衣 袖 跳 舞 的 模 样 尚 书 中 记 录, 经 常 在 宫 中 跳 舞, 而 家 中 传 来 美 丽 歌 声 当 时 叫 做 巫 风 3 孔 颖 达 也 在 疎 中 记 载 巫 以 歌 舞 事 神, 故 歌 舞 爲 巫 覡 之 風 俗 也, 以 显 示 巫 与 歌 舞 之 间 的 关 系 巫 舞 早 前 表 示 的 是 同 一 个 含 义, 即, 舞 既 是 巫 的 特 长, 也 是 宗 教 礼 仪 巫 风 是 舞 风 据 推 测, 虁 为 独 脚 舞, 是 善 于 一 般 巫 不 能 跳 的 独 脚 舞 的 大 师 乐 正 由 此 来 看, 舜 本 来 是 大 巫 兼 舞 蹈 专 家, 换 言 之, 是 原 始 宗 教 的 领 导 者 据 学 者 分 析, 甲 骨 文 中 踆 字 为 鸟 头 人 形, 推 断 为 两 脚 相 互 交 叉 向 外 走 一 字 步 的 双 脚 舞 蹈 的 姿 势 原 始 巫 乐 与 巫 佃 不 仅 用 于 祭 祀, 也 用 于 其 它 礼 仪 仪 式 此 外, 对 原 始 氏 族 部 族 和 合 起 到 很 大 作 用, 而 具 有 宗 教 性 意 义 尚 书 益 稷 篇 中 显 示 了 乐 正 夔 排 舜 乐 舞 的 壮 观 场 面 古 代 典 籍 中 称 作 舜 乐 的 韶 乐, 并 被 称 为 大 韶 箫 照 箫 箭 昭 虞 九 招 九 代 大 经 大 韶 等 完 整 的 韶 乐 共 分 为 九 段, 叫 九 成 与 韶 乐 相 应 舞 蹈 有 韶 舞 吕 氏 春 秋 中 同 时 提 及 了 九 招 六 列 六 英, 其 九 韶 为 舞 名 九 和 六 均 为 韶 舞 之 一 种, 是 以 九 九 或 者 六 六 排 成 队 的 舞 蹈 队 列 桑 骂 槐 舜 乐 的 韶 指 绍, 是 连 接 的 意 思, 指 舜 帝 传 承 尧 帝 之 法 的 1 刘 志 琴, 中 国 歌 舞 探 源, 学 术 月 刊,1980 2 吴 泽, 中 国 历 史 大 系 古 代 史 殷 代 奴 隶 制 社 会 史, 棠 棣 出 版 社,1953 3 the Classic of History, Yi Xun( 伊 训 ) 13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意思 ① 董仲舒认为是 昭 有表明的意义 ② 但 主张所谓 韶 乐的名称 是从 风 乐转变而来 由此备受关注 认为 韶 字在古音中 属于宵部 凤 字属于候部 而清代的孔广森则认为相当于宵候对转 因此视为属于同音 系列 ③ 据此 张富祥看作 韶 乐是在东夷古乐的基础上综合创制的作品 是对后 世王官乐舞的总晓示 夏 商 周三代的主要乐舞即 大夏 大濩 大 武 均与 韶 乐一脉相承 只是根据时代有所变化 直到春秋时期 韶 乐不但没有衰退或消失 而且在东夷的故地即齐 鲁 两国则更被完善地保留了下来 ④ 左傅 襄公 29 年 公元前 544 年 吴公子季札受鲁国之邀观看奏乐 鲁 国为他展现了多种乐 也演奏了四代传统乐舞 据记载 季札观看舞 韶箭 之 后曾感叹不已 德至矣哉 大矣 如天之無不幬也 如地之無不載也 齐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论语 如下介绍该状况 子在齐闻 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还有 八佾 篇中也极力称赞韶乐 子謂韶盡美矣 又盡善也 从对 韶 的这些赞叹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对其乐之文化背景的敬仰之情 ① the Book of Rites, Yue Ji(乐记) ② 春秋繁露 民樂其昭堯之業也,故韶 ③ 参见張富祥 34 页 ④ 参见張富祥 上的注释 34 页 14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探 究 韶 乐 和 韶 舞 的 原 始 面 貌 并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情 经 过 多 次 的 修 改 和 增 删, 已 难 以 恢 复 但 至 今 以 来, 通 过 孔 子 的 释 奠 祭 礼, 应 该 可 以 找 寻 其 韶 乐 舞 的 基 本 踪 迹 四 结 论 综 上 所 述, 我 们 对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的 起 源 进 行 了 探 讨 首 先 可 以 知 道, 释 奠 乐 舞 的 源 于 舜 帝 的 韶 乐 后 来 释 奠 祭 礼 乐 舞 经 过 王 朝 的 更 换 其 名 称 或 实 施 细 则 均 出 现 了 变 化 同 时 也 可 以 明 白, 随 着 形 成 乐 舞 之 基 本 内 容 的 韶 乐, 占 据 各 个 王 朝 雅 乐 的 主 要 部 分, 不 管 从 名 称 或 颁 布 内 容 上 有 何 改 变, 实 质 上 是 一 脉 相 承 下 来 的 从 流 传 下 来 的 文 献 和 乐 舞 资 料 来 看, 孔 庙 乐 舞 传 承 了 古 代 韶 樂 的 或 有 形 或 无 形 踪 迹, 韶 乐 是 通 过 释 奠 乐 舞 得 以 代 代 相 传 孔 子 在 世 时 感 叹 不 已 并 愿 意 学 的 韶 乐, 在 当 时 从 离 舜 时 期 已 经 过 了 一 千 多 年 的 历 史, 然 后 再 次 历 经 几 千 年 流 传 至 清 代 和 今 日 如 今, 虽 然 找 不 到 古 韶 乐 的 原 有 面 貌, 但 仔 细 查 看 一 下 资 料, 可 以 从 释 奠 祭 礼 中 意 外 地 找 到 韶 乐 的 遗 韵 通 过 释 奠 祭 礼, 我 们 或 许 找 到 了 挖 掘 东 亚 文 明 原 始 起 源 的 端 倪 尤 其, 处 于 利 用 考 古 学 资 料 都 可 以 对 东 亚 文 明 进 行 多 元 化 解 释 的 时 代 的 我 们, 应 该 可 以 随 着 释 奠 乐 舞 留 下 的 模 湖 足 迹, 并 作 为 一 个 课 题, 追 根 溯 源 至 其 原 始 面 貌 ( 作 者 系 韩 国 成 均 馆 大 学 教 授 ) 投 稿 日 :2010.12.17 刊 载 决 定 日 :2011.1.20 参 考 文 献 the Classic of History( 尚 书 ) the Book of Rites( 礼 记 ) 15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the Analects( 论 语 ) the Mencius( 孟 子 ) the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史 记 )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汉 书 ) the Lüshi Chunqiu( 吕 氏 春 秋 ) Shan Hai Jing( 山 海 经 ) 毕 海 燕, 先 齐 乐 舞 -- 韶 乐 拾 零, 载 管 子 学 刊,1977 江 帆 艾 春 華, 中 国 历 代 孔 廟 雅 樂, 北 京 : 中 国 国 际 广 播 出 版 社,2001 王 福 根 外, 齐 国 韶 乐 劙 测, 载 淄 博 学 院 学 报,1999 王 福 根, 齐 韶 与 祭 孔 乐 舞, 载 齐 史 硏 究,2007 吴 泽, 中 国 历 史 大 系 古 代 史 殷 代 奴 隶 制 社 會 史, 棠 棣 出 版 社,1953 张 富 祥, 上 古 社 祭 与 诗 经 十 五 国 风, 东 方 论 坛,1997 东 夷 乐 舞 源 流 综 述, 载 山 东 大 学 报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2001 朱 芳 圃, 中 国 古 代 神 话 与 事 实 虞 幕 句 望, 郑 州 : 中 州 书 畵 社,1982 16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The Origin of Ritual and Music of the Confucius Ceremony and Dongyi Culture Kim, Sung Kee The origin of Ritual and Music of the Confucius Ceremony is related to not onl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onfucianism, but also the root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East Asia(Dongyi culture). Ritual and Music of the Confucius Ceremony originated from Shao music composed by Emperor Shun. Its basic concepts and contents have been maintain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ough names and forms had been changed with each dynasty. Furthermore, we can find clues to the cultural root of East Asian civilizations in the ceremony s Ritual and Music. Confucian Classics and archaeological achievements prove that the Shao music was influenced by the Dongyi culture; for example, Emperor Shun was a Dongyi, Qi Dynasty territory included the geological and cultural region of Dongyi, and Kui who helped Shun create the Shao music wa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Wu(Shaman) culture. Key Words: Ritual and Music, Confucius Ceremony, Shao music, Emperor Shun, Dongyi culture 17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18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苏 子 媖 中 文 提 要 : 本 文 将 重 点 放 在 平 实 性 与 形 上 性 的 厘 清 之 上 中 庸 很 明 显 的 在 此 成 为 儒 家 思 想 由 平 实 性 到 形 上 性 的 重 要 转 折 点, 故 以 此 为 首 讨 论 中 间 的 思 想 转 折? 为 何 须 有 此 转 向? 孟 子 与 孔 子 些 微 的 差 别 即 在 于 人 性 道 德 价 值 的 确 立 上, 孟 子 先 给 予 价 值 上 人 性 善 的 确 立, 而 孔 子 则 没 有 明 确 说 之 那 孔 子 真 正 且 明 确 的 价 值 向 望 为 何? 这 向 望 的 关 怀 具 体 落 实 于 人 即 是 希 望 立 人 达 人, 而 所 表 现 的 整 体 社 群 关 系, 我 们 可 以 透 过 孔 子 对 于 真 善 美 的 说 明 而 理 解 之 故 本 文 分 三 大 部 分, 首 先 讨 论 平 实 性 与 形 上 性 的 差 异, 第 二 部 分 推 敲 孔 子 平 实 性 的 价 值 为 何, 最 后 以 转 向 的 可 能 原 因 结 论 之 关 键 词 : 论 语, 中 庸, 孔 子, 孟 子, 真 善 美 1 平 实 性 : 借 用 崔 述 洙 泗 考 信 录 言 孔 孟 之 言 皆 平 实 切 于 日 用 而 取 其 平 实, 用 以 说 明 孔 子 思 想 的 特 色 2 形 上 性 : 形 上 性 可 以 与 天 相 关, 也 可 以 无 关 中 间 的 差 别 在 于 你 是 否 将 形 上 性 等 同 于 西 方 的 超 越 概 念 若 将 天 说 成 超 越 概 念, 即 是 形 上 的 ; 也 就 是 认 为 若 今 日 不 诉 诸 于 天, 人 的 意 义 和 重 要 性 就 不 能 达 到 充 分 的 分 析 和 解 释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一 前 言 人 性 善 道 德 意 义 的 确 立, 可 以 说 是 由 孟 子 明 确 提 出, 但 在 此 之 前 的 论 语 呢? 笔 者 却 不 认 为 孔 子 对 于 性 有 如 此 明 确 的 定 义, 换 句 话 说, 孔 子 对 于 人 性 的 讨 论 是 中 立 的, 但 却 将 重 点 放 在 自 身 的 期 望 加 之 于 道 德 的 讨 论 上, 提 醒 大 家 为 何 应 更 加 重 视 因 此, 人 性 中 有 懒 惰 好 恶 色 欲 争 斗 等, 这 些 孔 子 都 予 以 承 认, 只 是 不 去 讨 论 说 明, 推 想 其 用 意 乃 在 于 讨 论 懒 惰 好 恶 色 欲 争 斗 等 并 不 能 促 使 我 们 更 向 美 善 ; 今 天, 作 为 教 导 者 不 以 反 面 实 例 作 为 教 导 学 生 的 说 明, 并 不 是 要 抹 去 这 些 而 认 为 人 性 中 没 有 这 些 东 西, 只 是 提 了 这 些 东 西 所 带 出 来 的 讨 论 只 是 把 读 书 人 带 往 辩 与 智 的 追 求, 而 非 生 命 的 提 升 因 此, 孔 子 以 其 教 导 者 之 姿, 所 以 用 来 提 点 学 生 的 必 然 是 要 那 可 以 促 使 读 书 人 正 面 向 上 光 明 的 道 理 故 重 点 不 是 争 论 人 性 是 什 么? 论 辨 最 后 只 是 不 断 对 智 的 分 判, 最 重 要 的 应 是 努 力 提 醒 人 向 往 美 善 的 心 志 确 立 这 样 的 心 志 也 是 一 种 道 德 的 肯 定, 但 其 价 值 是 自 己 赋 予 自 己 的, 这 样 的 心 志 是 人 性 本 有 的 其 中 一 个 面 向, 能 否 成 之 来 自 于 你 是 否 愿 意 选 择 这 样 的 价 值 向 望 牟 宗 三 先 生 强 调 道 德 内 发 于 人 自 身 之 理 性, 这 样 透 显 的 人 性 上 承 于 天, 将 人 性 拉 拔 到 形 上 性 的 地 位, 这 样 说 的 理 路 很 漂 亮, 也 确 实 呼 应 于 中 庸 以 后, 孟 子 所 开 展 出 来 的 文 献 典 籍 中, 人 性 的 可 贵 在 天 的 保 证 下, 其 道 德 的 价 值 意 义 被 明 确 表 示 中 庸 具 有 丰 富 的 道 德 形 上 性 思 想, 这 概 念 已 是 普 遍 被 接 受 的 事 实 但 在 阅 读 论 语 与 中 庸 后, 笔 者 心 中 所 有 的 最 大 疑 惑 即 是 : 在 中 庸 中 强 调 的 道 若 只 是 停 留 于 人 道 人 的 论 说, 那 并 不 会 令 我 在 与 论 语 的 衔 接 上 感 到 不 顺, 恰 恰 使 我 感 到 疑 惑 的 即 在 于 中 庸 将 天 的 概 念 拉 入 了 对 于 道 的 解 释, 并 且 以 天 在 上, 下 贯 人 性 的 不 可 知 力 量 的 彰 显, 而 要 君 子 慎 其 20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独 这 样 的 说 法, 无 疑 是 强 化 了 天, 将 价 值 的 至 善 点 由 人 转 移 到 天, 因 而 带 出 了 形 上 性 的 概 念 换 句 话 说, 若 将 道 只 落 在 人 道 上 解 释, 纵 使 其 形 式 上 是 形 上 的, 但 内 容 上 始 终 是 对 之 于 人 且 落 于 人 性 的 这 样 的 思 想 概 念 才 是 孔 子 学 说 之 所 以 伟 大, 论 语 中 孔 子 所 致 力 的 平 实 真 实 性 但 儒 家 内 部 思 想 对 于 道 德 形 上 性 的 提 出, 却 也 是 不 容 否 认 的, 中 庸 很 明 显 的 在 此 成 为 儒 家 思 想 由 平 实 性 到 形 上 性 的 重 要 转 泪 点, 因 此 中 间 的 思 想 转 折 为 何? 为 何 须 有 此 转 向? 孟 子 与 孔 子 些 微 的 差 别 即 在 于 人 性 道 德 价 值 的 确 立 上, 孟 子 先 给 予 价 值 上 人 性 善 的 确 立, 而 孔 子 则 没 有 明 确 说 之 那 孔 子 真 正 且 明 确 的 价 值 向 望 为 何? 这 是 笔 者 所 关 注, 欲 以 真 善 美 来 讨 论, 故 本 文 分 三 大 部 分, 首 先 讨 论 平 实 性 与 形 上 性 的 差 异, 第 二 部 分 推 敲 孔 子 平 实 性 的 价 值 为 何, 最 后 以 转 向 的 可 能 原 因 结 论 之 二 天 道 超 越 性 与 人 道 内 在 性 中 庸 道 德 形 上 性 之 透 显 是 本 文 先 与 以 肯 定 的 前 提, 而 论 语 与 中 庸 的 关 系, 就 落 在 这 形 上 性 之 透 显 是 否 同 时 出 现 在 论 语 之 中 徐 复 观 唐 君 毅 牟 宗 三 蔡 仁 厚 杜 维 明 杨 祖 汉 等 等 诸 位 先 生 是 给 予 肯 定 的 而 肯 定 论 语 与 中 庸 的 关 系 的 诸 位 先 生 都 有 一 个 论 说 共 同 点, 即 是 认 为 儒 学 是 有 其 超 越 意 识 的, 并 且 肯 定 天 道 存 在, 只 是 儒 学 之 言 天 道, 是 就 道 德 性 而 言 之 ; 也 就 是 直 接 将 天 道 的 超 越 性 纳 入 内 在 人 性 道 德 中, 故 此 超 越 的 天 道, 亦 复 是 内 在 的 ; 而 内 在 的 道 德 并 不 仅 是 人 伦 关 系, 也 同 样 是 宇 宙 天 地 之 事, 故 此 内 在 亦 同 样 富 有 超 越 性 1 肯 定 论 语 与 中 庸 具 有 承 接 的 关 系 的 先 生 们, 皆 将 中 1 本 段 概 念 是 笔 者 的 统 整, 亦 可 参 阅 杨 祖 汉, 儒 学 的 超 越 意 识, 载 中 庸 义 理 疏 解, 台 北 : 鹅 湖 出 版 社,2002,78 93 页 21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庸 中 天道 的超越性视为 论语 人道 内在性表现或显发 如此 天 道 同时既超越又内在 人道 既道德却又形上 中庸 具有道德形上性我们是肯定的 但其中的道德性是否如 论语 中 所显现的平实内在 这是笔者要提出的首要疑问 论语 道德内在性是肯定 的 但孔子的话语中是否具有超越形上性质 这是笔者要提出的另一个质疑 翻阅 论语 不难发现其内容多为治要之方 鲜少涉及理论论说 多是揭示 对其弟子之提问而答以相应的答案 而孔子的回答取决或来自于弟子个人之缺 失 故藉由弟子提问而依其缺失给予适宜的修正 期望能在个人不足处改进 或 是依于弟子个人性格趋向 告以最切实合宜的为 仁 方法 由此所带出来 论 语 的整体特质应该是 孔子藉由点醒的方式 要人活泼泼由内在自发而对于日 常事物有所感触 进而自省之 突显出对于事情的初始须由平实处想 而非夸大 高远 这样的思想才是真实且近 仁 若不如此认为 则孔子不须表现的 因 材施教 仅仅将理论说透说明 像是设了块牌匾在那 人人奉行即可 不须问 个性环境之差别 也不用顾及需求与实际生活 如此而来 仁 远离了 人 是 超越的 所展现的则是将人视为物一般 但事实上 大家都能指出 仁 远离了 人 这样的说法并非孔子本意与 论语 所言 故推论 论语 是以面对人的 问题为主轴讲求其平实 并非高远抽象的谈 而这平实的表现即在 学仁 的志 向建立 与 为仁 的中庸之思上 以此为宗 才是治要之方的根本把握处 以 下即由文本来论证此想法 一 子曰 吾十有 又 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 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① 二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 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 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人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 ① 朱熹 论语 为政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2

先秦儒家道德平实性至形上性之转向 而达人 能近取譬 可谓人之方也己 ① 三 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 子曰: 未之思 也 夫何远之有 ② 四 子曰: 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 寿 ③ 孔子 学仁 的志向之平实性 可由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段来把握 而 此段由 志于学 到 从心所欲不踰矩 也透显出整部 论语 对于人在天地人 三者间如何自处的问题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古者十五岁而入大学 在此孔 子要读书人于学之初即立定志向 这个志向不是高远夸大的天下之志 而是 学 仁 成君子之志 以中正之心怀为始而后努力之 当心志的立定 于学仁过程中 努力不懈 到了三十岁青壮之年 不论其事业如何 其心态必能有所挺立 如此 而至四十岁则能明了事情之所以当然 因此在面对环境中的忧虑不顺皆无所疑 故能不惑 到了五十岁对于天命则能有所理解 所谓知天命 即是明了天之所命 于人个体的限制性 并且在此限制性之下实现生命价值的主要领悟 ④ 这生命 的价值的表现就是落在全体人类所应致力的美善上 因此知者不再只是局限于个 体的成德成仁 而是更进一步明了人在天地之间的价值 为人类全体 立人达 人 故在经历了志 立 不惑 知天命后 此时六十岁的生命历程已经不同于 以往 过了青壮年的血气之勇 在明了人在天地之间的限制与分位后 面对所接 触到的事情就像心中早已排演过的剧目 无所违逆自然能耳顺 声入心通 六十 ① 朱熹 论语 雍也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② 朱熹 论语 子罕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③ 朱熹 论语 雍也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④ 五十而知天命 学界有多种解释 在此采用成中英先生说法 成中英 孔子哲学中的 创造性原理 论生即理与仁即生 载 合外内之道 儒家哲学论 台北 联经出 版 2005 191 页 23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岁 面 对 外 物 还 像 是 由 外 而 内 的 接 收 应 对, 到 了 七 十 岁 原 本 年 少 时 所 立 定 的 学 仁 之 志 在 此 刻 正 如 含 蕴 丰 沛 果 实, 所 遇 之 事 就 像 自 己 所 愿 意 为 一 般, 没 有 别 扭 或 惊 奇, 如 此 随 心 所 愿, 自 能 于 行 住 坐 卧 间 皆 不 踰 矩 整 段 话 顺 而 读 下 来, 都 不 见 孔 子 对 于 事 业 物 质 的 追 求, 唯 一 表 现 主 动 的 态 度, 也 仅 仅 落 在 志 于 学 上 面 而 后 随 着 年 岁 的 增 长 也 只 不 过 是 对 于 学 仁 的 切 磋 琢 磨 罢 了 但 普 遍 的 人 总 不 相 信 所 志 是 如 此 平 实, 故 反 复 问 于 孔 子 正 如 子 贡 认 为 要 行 其 广 大, 偏 向 事 功 才 能 算 是 仁 的 表 现, 而 提 问 如 有 博 施 于 民, 而 能 济 众, 何 如? 可 谓 仁 乎? 博 施 济 众 是 全 面 性 普 施 惠 泽, 而 能 济 众 则 是 对 于 特 殊 困 危 的 救 济, 子 贡 心 里 认 为 这 样 的 高 远, 应 该 就 是 仁 了, 而 问 何 如? 可 谓 仁 乎? 孔 子 了 解 这 是 子 贡 因 其 财 力 所 能 及, 但 自 身 却 未 能 达 到 仁 的 境 界 因 而 认 定 仁 必 定 更 高 远, 所 以 提 出 博 施 济 众 这 更 广 大 的 事 功 境 界, 故 提 醒 尧 舜 其 犹 病 诸, 人 世 间 圣 君 如 尧 舜 仍 无 法 预 算 博 施 济 众, 广 泽 于 民, 圣 君 都 无 法 达 到 了, 如 此 怎 么 会 是 仁 的 境 界! 因 此 进 一 步 说 明, 所 谓 仁 的 境 界 也 只 不 过 是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人 与 人 相 互 间 共 同 致 力 于 美 善, 从 本 身 推 明 己 之 所 欲 而 与 之, 以 及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于 他 人, 这 样 由 切 近 己 身 的 人 来 对 待, 如 此 就 是 行 仁 的 方 法 了 由 此 可 见, 此 句 是 孔 子 欲 破 子 贡 务 求 外 在 事 功 之 误 解, 勉 励 其 返 本 务 本, 由 平 实 切 近 己 身 处 做 起, 由 亲 及 疏 由 近 及 远, 如 此 才 是 为 正 知 正 见 亦 可 知 在 孔 子 思 想 中, 仁 是 人 人 可 达 成 者, 非 高 远 难 企 及, 正 所 谓 我 欲 仁, 斯 仁 至 矣 1 故 可 知 孔 子 思 想 中 学 仁 之 平 实, 因 此 志 于 学 时 思 想 的 平 正 把 持 与 立 志 乃 一 体 两 面, 有 了 心 思 的 不 好 高 骛 远 自 然 能 将 心 志 立 地 定 于 平 实 之 处 ; 而 心 志 的 立 定 能 使 心 思 在 现 实 面 对 中 中 正 把 持 故 唐 棣 之 华, 偏 其 反 而 岂 不 尔 思? 室 是 远 而 这 四 句 是 逸 诗, 即 古 诗 由 孔 子 所 删 去 的, 故 不 见 于 今 诗 经, 孔 子 引 用 来 告 诫 弟 子 唐 棣 花 初 开 时, 花 瓣 两 相 反 背, 感 觉 上 相 互 远 离 诗 人 的 意 思 是 1 朱 熹, 论 语 述 而,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2005 24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指 两 花 瓣 并 非 不 思 念, 而 是 由 于 室 远 的 缘 故 ; 而 孔 子 却 借 题 发 挥, 从 反 面 说, 认 为 并 非 室 远, 而 是 因 为 思 念 不 够 ; 言 外 之 意, 即 指 仁 道 并 非 高 远 难 以 企 及, 若 我 们 始 终 将 心 思 放 在 成 就 大 事 业 大 开 拓 上, 以 为 这 样 才 能 成 就 仁, 那 样 的 思 想 才 是 真 正 的 远 离 ; 如 果 我 们 能 平 正 自 己 的 思 虑, 将 为 仁 的 致 力 放 在 平 实 之 物 上, 就 会 发 现 仁 近 在 眼 前, 正 如 唐 棣 花 瓣 俩 相 背 反, 却 其 实 在 同 一 株 枝 上, 可 见 为 仁 之 道 是 不 难 的 弟 子 们 都 以 为 仁 道 高 远, 怕 自 己 力 量 不 够, 因 此 他 们 不 敢 求 至, 孔 子 以 此 务 求 先 端 正 自 己 的 思 想, 须 由 平 实 处 来 思, 才 是 真 正 的 为 仁 的 态 度 若 依 着 平 实 的 思 想 与 志 向 来 为 仁 学 仁, 则 最 后 达 到 仁 者 与 智 者 的 境 界 将 是 如 何 呢? 于 是 孔 子 说 : 知 者 乐 水, 仁 者 乐 山 所 谓 仁 者 智 者 最 后 所 表 现 的 也 只 不 过 是 将 自 身 心 怀 投 射 于 山 水 之 中, 如 此 之 平 实 罢 了 智 者 达 于 事 理 而 周 流 无 滞, 有 似 于 水, 故 乐 水 ; 仁 者 安 于 义 理 而 厚 重 不 迁, 有 似 于 山, 故 乐 山 动 而 不 夸 故 乐, 静 而 有 常 故 寿 由 此 一 贯 而 下, 虽 然 仅 罗 列 论 语 四 句, 但 期 间 孔 子 对 于 所 谓 君 子 所 致 力 与 思 想 的 把 握, 已 在 其 中 矣 我 们 研 究 孔 子 哲 学 中 仁 的 时 候, 其 所 表 现 的 型 态 大 多 落 于 为 仁 的 方 法 或 实 践 行 为, 尤 其 是 以 举 例, 举 一 隅 而 三 反 之 的 方 法 来 描 述, 而 为 何 孔 子 选 择 以 此 方 式 来 向 弟 子 说 明 仁? 而 不 直 接 给 予 一 个 明 确 理 论 的 定 义 呢? 我 认 为 这 样 的 方 式 恰 恰 直 接 展 现 了 仁 在 人 为 之 中 的 平 实 性, 仁 学 即 人 学, 也 就 是 用 人 性 之 仁 来 实 现 人 生, 使 人 的 现 实 转 化 为 至 善 故 成 中 英 先 生 言 : 孔 子 创 造 如 此 明 显 是 基 于 对 古 代 文 化 和 学 术 的 了 解 所 做 出 对 人 和 人 的 理 想 生 活 的 反 省, 这 种 反 省 是 深 刻 而 又 超 前 1 而 这 理 想 的 完 成 正 是 由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的 平 实 处 做 起 后 世 的 思 想 有 鉴 于 之 前 的 思 想 而 不 可 能 毫 无 所 感, 但 也 不 能 因 此 断 言 其 思 想 成 果 必 定 脱 胎 于 此 论 语 的 平 实 性 由 志 思 入 手, 中 庸 的 形 上 性 则 1 成 中 英, 合 外 内 之 道 儒 家 哲 学 论, 北 京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2001,341 页 25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由 大 小 入手 其中的差异是明显的 我们可以说 中庸 融通先秦以前的 思想 并依着 论语 仁的思想而立基发挥 由此而显现出的是一个崭新的内 容 但若硬要将 中庸 的形上性挂搭于 论语 之中 说这样的形上性是两者 共同的含义 且上承于先秦 诗 书 左传 之中 这样说是笔者所无 法认同的 明了了此间的差异性 评断谁对谁错并没有多大的意义 高远性并不 是不能说 如果是新的 开创性的论点 自当赞许 但若硬要将两个仅有些微关 系的论点拉在一起 指着这两者说它们是相同的 这才是大错误 三 论语 平实性与 中庸 形上性之根本差异 论语 平实性由 志 思 入手 中庸 的形上性则由 大 小 入 手 在小者表现出对于鬼神之微与隐的戒慎恐惧 大者则推至天地之诚 将诚推 到只有天能不勉不思 如此 那人呢 原先在 论语 中 平正的 五十而知天 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天地人三者关系 在 中庸 的表 现上 却划开了天与人的分别 前面所论 赞成与反对 论语 与 中庸 联系性的最大的分歧点在 孔子 思想是否隐含超越性 历代学者言 中庸 与孔子思想不合者有 一 欧阳修 进士第问 中庸之 诚明 不可及者 则令人怠而 中止 无用之空言也 故予疑其所传之谬也 二 叶适 总述讲学大旨 : 高者极高 深者极深 非上世所传 也 三 崔述 洙泗考信录 余录 : 世传礼记中庸篇为子思所作 余 按孔子孟子之言 皆平实切于日用 无高远深广之言 中庸独探颐索隐 欲 26

先秦儒家道德平实性至形上性之转向 极微妙之致 与孔孟之言皆不类 其可疑一也 此三者除了欧阳修评断 中庸 为无用之空言 批评太过外 其于叶适与崔 述也仅是扣紧 中庸 所言之高远性 而认为与 论语 的 平实切于日用 不 相和 由此而怀疑 论语 与 中庸 的联系性 以下列出 中庸 文本中形上 性的说明 首句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将人性的赋予推至一个背 后给予者 虽说孔子也言天 在匡这个地方时 面对生死之交迫时说 文王既 没 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末丧斯文也 ① 匡人其如予何 此时也将生死命限留给天去裁决 但要注意到的是 论 语 言天时都是在命定 生死或行为衡定 ② 上谈论 却没有将自身的价值推给 天 这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始终只在人之中显现 即是 仁 因此我说 中 庸 与 论语 最大的差别就是 中庸 凸显 隐微与高远 小与大 的差 别 中庸 子曰 鬼神之谓德 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 听之而弗 闻 体物而不可遣 使天下之人 齐明盛服 以承祭祀 洋洋乎 如在其上 如 在其左右 诗曰 神之格思 不可度思 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 诚之不可揜 如此夫 如此对比于孔子所说 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③ 樊迟问智于孔子 孔子告诉他教化人民的平实智慧 就是面对祭祀这样的人生的 大事 怀着谦下的心而以恭敬的态度来处理 并非因为迷信或惧怕而面对鬼神 然而在敬之余却要 远之 人活在世界上真正要面对与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相处 而非对未知事物的探求或惧怕 因此对于鬼神只要怀着谦下 敬 意即 可 剩下的就不须再多有所更近一步的企求 如此而告戒 远之 但 中庸 ① 朱熹 论语 子罕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② 论语 雍也 子见南子 子路不说(悦)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 天厌之 天厌 之 ③ 朱熹 论语 雍也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27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却 要 我 们 在 鬼 神 之 圣 德 的 未 知 中 戒 慎 乎 其 所 不 睹, 恐 惧 乎 其 所 不 闻 莫 见 乎 隐, 莫 显 乎 微, 故 君 子 慎 其 独 也 笔 者 并 不 认 为 君 子 谨 慎 自 身 言 行 有 什 么 不 对, 而 是 对 于 这 样 德 行 的 努 力 却 在 中 庸 的 书 写 上, 变 成 依 于 戒 慎 未 知 的 鬼 神 而 必 须 去 把 持 的 努 力, 如 此 而 有 所 不 苟 同 论 语 讲 中 庸 多 要 人 于 微 小 的 地 方 也 不 要 失 其 平 准, 过 或 不 及 这 样 的 微 小 始 终 落 于 人 的 事 情 上, 今 天 中 庸 将 这 样 微 小 的 事 情 更 进 一 步 推 到 了 隐, 推 到 了 对 于 鬼 神 等 未 知 事 物 的 理 解, 如 此 的 思 想 不 再 是 以 人 为 考 虑, 所 以 必 当 带 出 形 上 性 中 庸 一 方 面 将 微 小 推 到 对 于 未 知 鬼 神 的 戒 慎, 另 一 方 面 将 至 诚 拉 拔 到 天 的 高 度 诚 者, 不 勉 而 中, 不 思 而 得, 从 容 中 道, 圣 人 也 诚 之 者, 择 善 而 固 执 之 者 也 博 学 之, 审 问 之, 慎 思 之, 明 辨 之, 笃 行 之 在 此, 中 庸 将 人 画 归 于 诚 之 者, 承 天 所 给 予 之 性, 一 步 步 藉 由 博 学 审 问 慎 思 明 辨 笃 行 而 学 天 之 诚 达 到 诚 的 境 界, 今 天 只 有 天 能 不 勉 不 思 而 自 然 表 现 出 诚, 因 此 诚 虽 是 天 所 下 贯 于 人 性 之 中, 但 是 人 却 需 要 藉 由 学 习 此 五 者, 才 能 达 到 天 道, 这 样 修 习 天 道 的 过 程 即 是 教 如 此 即 回 应 了 中 庸 首 句 天 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 谓 道, 修 道 之 谓 教 而 带 出 了 天 的 形 上 性 但 学 仁 不 等 于 学 诚, 论 语 曰 :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怠 1 仅 死 死 的 学 仁 道 而 不 去 思 想, 不 去 着 墨 是 否 可 现 行 于 世, 是 否 可 以 落 于 人 与 人 的 相 处, 这 样 的 学 仁 最 终 在 面 对 真 切 问 题 时 是 会 产 生 迷 惘 的 ; 同 样 若 只 是 高 远 的 想, 而 不 在 书 本 中 求 得 印 证, 不 落 在 人 世 间 来 运 用, 这 样 的 想 法 必 定 有 所 偏 离 人 道, 最 终 其 心 思 必 定 危 而 不 安 而 中 庸 所 提 博 学 之, 审 问 之, 慎 思 之, 明 辨 之, 笃 行 之 确 实 也 是 平 实 的 方 法, 这 是 没 错 的 错 就 错 在 中 庸 将 这 样 的 方 法 转 而 运 用 为 学 天 之 诚 的 过 程, 这 样 的 学 习 心 思 一 开 始 就 已 经 落 在 高 远 处 想, 如 此 当 然 与 论 语 不 同, 其 不 同 点 就 在 于 一 开 始 心 思 所 着 落 之 处, 是 高 远 亦 或 平 实 以 此 而 下 中 庸 文 章 的 形 上 性 昭 然 若 显, 唯 天 下 至 诚, 为 能 尽 其 性 能 1 朱 熹, 论 语 为 政,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2005 28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尽 其 性, 则 能 尽 人 之 性 ; 能 尽 人 之 性, 则 能 尽 物 之 性 ; 能 尽 物 之 性, 则 可 以 赞 天 地 之 化 育 ; 可 以 赞 天 地 之 化 育, 则 可 以 与 天 地 参 矣 如 此 设 定 了 中 庸 所 企 望 达 到 的 理 想 值, 即 是 赞 天 地 之 化 育, 则 可 以 与 天 地 参 矣 将 天 带 进 这 理 想 之 中, 期 望 人 最 终 至 善 至 德 将 是 与 天 地 万 物 为 一 体 又 说 故 至 诚 无 息, 不 息 则 久, 久 则 征, 征 则 悠 远, 悠 远 则 博 厚, 博 厚 则 高 明 仁 不 谈 高 明, 但 中 庸 此 处 却 强 调 天 地 的 高 明 远 大, 那 人 与 人 呢? 论 语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的 平 实 性 在 此 已 不 复 见 因 此, 即 使 之 后 所 谈 的 今 夫 天, 斯 昭 昭 之 多, 及 其 无 穷 也, 日 月 星 辰 系 焉, 万 物 覆 焉 盖 曰 : 文 王 之 所 以 为 文 也, 纯 亦 不 已! 不 管 是 谈 化 育 或 承 载, 所 有 的 关 怀 都 是 落 于 人 之 外 了 四 君 子 忧 患 意 识 所 突 显 的 真 善 美 价 值 儒 者 的 关 怀 从 来 都 不 是 架 空 的 来 宣 发 心 中 情 感 的 投 射, 往 往 是 与 现 实 境 况 有 所 联 结, 牟 宗 三 先 生 言 : 中 国 哲 学 之 重 道 德 性 是 根 源 于 忧 患 的 意 识 中 国 人 的 忧 患 意 识 特 别 强 烈, 由 此 种 忧 患 意 识 可 以 产 生 道 德 意 识 忧 患 并 非 如 杞 人 忧 天 之 无 聊, 更 非 如 患 得 患 失 之 庸 俗 只 有 小 人 才 会 常 戚 戚, 君 子 永 远 是 坦 荡 荡 的 他 所 忧 的 不 是 财 货 权 势 的 未 足, 而 是 得 知 未 修 与 学 之 未 讲 他 的 忧 患, 终 身 无 已, 而 永 在 坦 荡 荡 的 胸 怀 中 程 明 道 常 说 的 天 地 无 心 而 成 化, 便 是 这 个 道 理 上 帝 既 无 心 的 成 就 万 物, 他 就 当 没 有 圣 人 的 忧 患 可 是 圣 人 就 不 能 容 许 自 己 无 心 他 所 抱 憾 所 担 忧, 不 是 万 物 的 不 能 生 育, 而 是 万 物 生 育 之 不 得 其 所 这 样 的 忧 患 意 识, 逐 渐 伸 张 扩 大, 最 后 凝 成 悲 天 悯 人 的 观 念 悲 悯 是 理 想 主 义 者 才 有 的 情 感 在 理 想 主 义 者 来 看, 悲 悯 本 身 已 具 有 最 高 的 道 德 价 值 1 希 望 万 事 万 物 能 得 其 所, 由 内 而 外 的 先 从 自 身 心 志 的 端 正 谈 起 而 这 关 怀 具 体 落 实 于 人 即 1 牟 宗 三, 中 国 哲 学 的 重 点 何 以 落 在 主 体 性 与 道 德 性, 项 维 新 刘 福 增 编,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论 集, 台 北 : 牧 童 出 版 社,1979,104 105 页 29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是希望 立人达人 而所表现的整体社群关系 我们可以透过孔子对于真善美 的说明而理解之 (一) 论语 中 美 的价值定义 论语 中的美应该如何来谈 笔者试图将 论语 重要常见的文字析出 以下逐条观之 乐之美 1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① 2 子曰 师挚之始 关雎之乱 洋洋乎盈耳哉 ② 仁之美 1 子曰 巧言令色 鲜矣仁 ③ 2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 子 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 矣 ④ 3 有子曰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 行 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⑤ ① 朱熹 论语 述而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96 页 ② 朱熹 论语 泰伯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06 页 ③ 朱熹 论语 学而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48 页 ④ 朱熹 论语 八佾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63 页 ⑤ 朱熹 论语 学而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51 52 页 30

先秦儒家道德平实性至形上性之转向 4 子曰 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 焉得知 ① 关于美在 论语 的论说 笔者将其分为 仁之美 与 乐之美 两部分 我们现在谈美常常是落在艺术的表现上论说 而面对艺术的谈论 论语 中又以 论 乐 最显著 虽然这 乐 的表现是艺术性 但其背后美的价值还是得回到 人自身 以下以原文论说之 首先就 乐之美 的首句 ② 此言孔子听了舜所做的韶乐后 其音律用度尽 善尽美 由此呼应或启发人内心之美善 而使他三个月都无法忘其美好 这音乐 美好到什么程度呢 就连饮食口腹美好都比不上 在此肉味为借代饮食口腹的美 好 又孔子听师挚奏乐 自始自终 都感觉非常美 所以赞叹说 洋洋乎 盈 耳哉 郑注 洋洋盈耳 听而美之 ③ 两者同是音乐美好的体会描述 这体会是在人身上的 更确切的来说 是与 你自身德行修养相呼应的 今日奏韶乐 关雎 有人听得入里 听出了音律背后 的心志表达 有人只听出其音律之美妙 两者的差别在于 前者因其心志的修 养 透过音律的表达却能听到作者做此曲目时 其深层心志表达 这是由己之内 呼应其外在的接收 这样的感动如同 有朋自远方来 同样的不亦乐乎 后者因 为其音律之美妙而感到喜悦 这是由外在的现象美而挑起内心情感起伏 由此而 ① 朱熹 论语 里仁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69 页 ② 其历来章句读法不一 皇疏 邢疏 朱注皆以三月不知肉味为一句 清儒武亿 经读考 异 据 史记 孔子世家 闻韶音 学之三月 不知肉味 主张读以 闻韶三月 不知肉味 后世注者亦多从之 但世家之文亦可读为 闻韶音学之 三月不知肉味 虽 然本文读法取朱注版本 但并不影响 乐之美 的讨论 ③ 周代各种典礼 例如祭祀 乡饮酒 大射 燕礼等 都有音乐演奏 乐谱已经失传 乐辞 就是诗经里的诗篇 在典礼时所演奏的音乐 分为唱歌 吹笙 歌与笙相间的吹唱 最后歌 笙瑟等全部合奏 周礼春官太师和仪礼大射都说 凡是大祭祀 或其他重要典礼 开始时 都由太师率领专学音乐的瞽人登堂唱歌 典礼完成 歌笙等全部合奏 名为合乐 所奏的辞 谱就是诗经周南里的关雎 葛覃 卷耳 召南里的鹊巢 采蘩 采苹 合为六篇 师挚之 始 就是鲁太师挚率领瞽人登堂唱歌之始 关雎之乱 就是最后所奏关雎等六篇诗的合乐 说关雎一篇 即包括其他五篇 31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推, 论 语 所 要 表 述 的 美 并 非 停 留 在 现 象 美 的 情 绪 抒 发 上, 而 是 更 进 一 步 落 入 人 自 身, 由 自 己 对 于 人 性 价 值 美 好 的 肯 定, 因 而 呼 应 外 在 美 感 的 表 现 因 此 真 正 的 美 在 人 之 中, 由 生 命 内 部 透 显 为 仁 之 美 在 仁 之 美 的 五 条 中, 我 们 可 以 试 图 见 得 孔 子 所 为 美 的 形 象, 在 人 的 表 现 中 并 非 彰 显 其 辞 令 ( 巧 言 ), 也 非 假 以 颜 色 ( 令 色 ), 真 正 的 动 人 的 笑 容 与 灵 活 的 眼 睛 来 自 于 素 以 为 绚 兮 1 先 要 拥 有 这 样 好 的 美 质, 始 有 笑 倩 盼 动 之 美 故 孔 子 点 出 绘 事 后 素, 绘 画 必 须 先 铺 一 块 白 缯 或 白 绢, 用 为 素 地, 然 后 始 能 在 此 素 地 上 施 采 绘 画 所 以 绘 事 后 素, 就 是 绘 画 之 事 后 于 素 素 比 喻 美 女 美 好 的 素 质, 绘 事 比 喻 笑 倩 盼 动 美 的 姿 态 先 有 美 质, 而 后 有 美 姿, 故 说 绘 画 之 事 在 素 地 之 后 而 孔 子 以 绘 事 喻 诗, 子 夏 由 诗 而 悟 礼, 故 曰 : 礼 后 乎 子 曰 以 下, 是 孔 子 称 许 子 夏 之 辞 2 历 来 美 质 的 释 文 皆 以 忠 信 来 译 之 3, 由 忠 信 发 而 后 显 礼, 使 礼 之 而 为 礼 在 此 笔 者 认 为 忠 信 只 是 一 个 代 称, 真 正 要 突 显 的 应 该 是 说 人 性 道 德 的 纯 良, 纯 良 之 体 现 即 为 仁, 若 只 将 礼 之 质 以 忠 信 圈 定, 所 要 说 明 的 也 只 是 上 下 君 臣 的 关 系, 这 样 说 并 不 是 不 对, 只 是 把 礼 说 小 了 故 以 仁 为 质, 人 与 人 之 间 相 处 中 礼 的 表 现 就 如 施 以 五 采, 质 美 而 形 美 而 礼 所 现 形 之 美 及 表 现 为 和, 历 代 帝 王 以 此 为 美 的 表 现, 但 孔 子 进 一 步 提 醒 人 小 大 由 之, 有 所 不 行 此 和 并 非 大 小 不 分, 并 非 全 通 于 一, 而 是 要 知 道 所 以 应 该 要 节 制 的 地 方 而 应 该 如 何 拿 捏 这 礼 的 表 现 呢? 这 在 里 仁 篇 中 已 说 明 清 楚 了 仁 的 表 现 可 由 小 处 观 之, 里 是 一 个 社 群 中 最 小 单 位, 也 是 人 与 人 相 处 时 最 基 本 的 互 动 网 络, 若 在 一 乡 里 中, 由 于 里 的 结 构 简 单, 在 人 与 人 的 相 处 不 会 因 为 地 域 而 有 所 隔 阂, 牵 涉 问 题 的 范 围 也 缩 小, 所 以 相 处 感 受 是 很 直 接 1 素, 是 指 面 颊 与 美 目 ; 绚, 是 指 笑 倩 盼 动 的 情 况 2 包 咸 注, 予, 我 也 孔 子 言, 子 夏 能 发 明 我 意, 可 与 共 言 诗 已 矣 3 朱 熹, 论 语 八 佾,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2005,68 页 杨 氏 引 礼 器 之 文 : 甘 受 和, 白 受 采, 忠 信 之 人 可 以 学 礼 礼 以 忠 信 为 主, 学 礼 以 忠 信 为 前 提, 不 忠 不 信 之 人 学 不 到 礼 礼 后, 就 是 礼 在 忠 信 之 后 32

先秦儒家道德平实性至形上性之转向 的 故当人与人相接触时其表现在行住坐卧间皆合乎 礼之和 这样的美好感 受是直接明白的 这样美好感受的表现 若时时以心中纯然的 仁 为本质要 求 这样的美好显现在现实社会中即为 里仁 在此孔子点出 仁 体现于现 实中人与人相处对待的美好 若不选择它 则 焉得知 怎么看都不聪明 如此 美的价值有了两层意义 一层是 情感美 事现象的反应 一层是 生命美 由内在道德修养向外呼应 笔者在此并不否定情感美 只是要借着 论语 的文句 而凸显出生命美所带来的和谐之感更胜于情感美所给予的刺 激 那悠远而流长 平静且心安是由人性美好的面向所流露出来的 是一种正面 对人自身道德的呼应 由内而外的肯定人生命力的价值 (二) 论语 中 善 的价值定义 美乐之善 1 子语鲁大师乐曰 乐其可知也 始作 翕如也 从之 纯如也 皦 如也 绎如也 以成 ① 2 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② 3 子曰 恶紫之夺朱也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③ 学之善 1 子曰 人之生也直 罔之生也幸而免 ④ ① 朱熹 论语 八佾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68 页 ② 朱熹 论语 八佾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68 69 页 ③ 朱熹 论语 阳货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80 页 ④ 朱熹 论语 庸也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89 页 33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2 子以四教 文 行 忠 信 ① 3 子曰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 使骄且吝 其余不足观也已 ② 4 子张问明 子曰 浸润之谮 肤受之愬 不行焉 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 肤受之愬 不行焉 可谓远也已矣 ③ 善的表现 1 孔子于乡党 恂恂如也 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 便便言 唯 谨尔 ④ 2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 曰 苟合矣 少有 曰 苟完矣 富 有 曰 苟美矣 ⑤ 3 子曰 刚 毅 木 讷近仁 ⑥ 4 子曰 善人教民七年 亦可以即戎矣 ⑦ 5 子曰 直哉 史鱼 邦有道如矢 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 蘧伯玉 邦有道则仕 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⑧ 好看的颜色 悦耳的音乐往往是人们认识美的第一步 因为其现象所表现出 ① 朱熹 论语 述而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99 页 ② 朱熹 论语 泰伯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05 106 页 ③ 朱熹 论语 颜渊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34 页 ④ 朱熹 论语 乡党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17 页 ⑤ 朱熹 论语 子路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43 页 ⑥ 朱熹 论语 子路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48 页 ⑦ 朱熹 论语 子路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48 页 ⑧ 朱熹 论语 卫灵公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62 163 页 34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来 的 和 谐 美 丽 是 直 接 的 在 美 的 价 值 定 义 中, 最 后 所 带 出 来 的 是 由 人 生 命 内 部 呼 应 外 在 事 物 的 美 好 而 称 其 仁 之 美 如 此 美 不 只 是 停 留 在 五 官 接 受 的 感 动 上, 而 是 深 入 人 自 身 生 命 力, 由 内 而 外 ; 而 这 由 内 而 外 的 力 量, 更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善, 透 过 音 乐 或 美 丽 事 物 形 式 上 的 表 达, 能 显 现 出 美 好 音 乐 若 真 能 完 全 表 达, 那 呼 应 内 心 的 美 好 是 什 么 样 的 音 乐 呢? 由 孔 子 教 乐 师 观 之, 可 推 想 美 好 乐 曲 的 表 达 从 来 不 是 一 支 独 秀, 而 是 与 众 相 合, 但 在 合 之 中 又 不 失 其 自 身 的 特 色 在 人 与 人 之 间 的 相 处 表 现 具 体 来 说 就 是 和 与 同 的 差 别 1 而 美 好 音 乐 的 代 表, 孔 子 以 韶 武 作 对 比, 韶, 是 舜 帝 之 乐 武, 是 周 公 昭 公 所 作, 用 以 形 容 武 王 克 商 之 乐 武 乐 分 六 个 章 节, 前 半 部 描 述 武 王 克 商, 后 面 叙 述 周 公 昭 公 二 分 东 西 领 地, 乐 曲 舞 蹈 的 表 现 上 尽 是 宏 大 气 魄 干 云, 孔 子 称 其 尽 美, 但 未 尽 善 真 正 善 者 应 如 韶 乐, 韶 乐 描 述, 舜 之 德 普 于 天 下, 故 受 禅 于 尧, 因 此 在 乐 曲 舞 蹈 的 表 现 上, 由 于 叙 述 舜 之 德, 故 音 律 表 现 和 平, 孔 子 称 之 为 尽 美, 而 又 尽 善 武 王 伐 纣, 深 受 孔 子 孟 子 称 赞 但 在 韶 武 相 比 之 时, 孔 子 却 不 推 崇 武 乐, 推 想 原 由 并 非 武 乐 音 律 的 表 达 不 合 于 美 好 音 乐 的 表 现 ; 即 上 所 言 翕 如 纯 如 皦 如 绎 如 而 是 其 乐 曲 中 描 述 武 王 克 商 时 的 杀 伐 之 声, 并 非 孔 子 所 要 推 崇 的, 这 样 豪 气 万 千 的 壮 大 之 美, 是 不 错 的, 但 却 也 只 是 停 留 在 现 象 的 美 丽 气 势 而 已, 不 如 韶 乐 之 平 和 却 能 促 发 人 心 志 之 纯 然 表 象 美 的 追 求 并 不 能 使 人 的 心 志 有 所 提 升, 最 后 所 导 致 出 来 的 只 是 因 为 沉 迷 于 世 俗 盛 大 的 华 丽 而 使 心 志 对 于 平 和 的 美 好 有 所 迷 失, 故 孔 子 厉 言 之 : 闲 色 不 可 夺 正 色, 淫 声 不 可 乱 雅 正 之 乐, 口 才 锐 利, 无 理 能 辩 为 有 理, 如 此 则 倾 覆 国 家 2 由 此 观 之, 真 正 美 善 的 表 达 并 非 停 留 在 表 象 的 华 美 上, 若 能 如 韶 乐 不 但 形 式 1 论 语 子 路 :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小 人 同 而 不 和 君 子 与 人 相 和 但 心 中 有 仁 义, 因 此 若 是 理 念 相 同 才 与 已 和 之, 虽 和 却 可 保 留 自 己 心 志 上 的 纯 正 ; 小 人 与 人 相 和 以 利 为 出 发, 会 因 利 己 的 事 态 而 改 变 与 其 交 往 亲 疏, 此 趋 言 附 势 的 行 为 称 为 同 而 非 和 2 孔 安 国 注, 利 口 之 人, 多 言 少 实, 苟 能 说 媚 时 君, 倾 覆 国 家 35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和 美 又 能 诱 发 人 心 志 之 纯 正, 这 才 是 美 善 事 物 所 应 给 予 人 的 正 面 积 极 的 意 义 故 陈 来 先 生 言 : 诗 乐 之 用 是 对 人 的 礼 乐 知 识 同 道 德 品 行 的 一 种 检 验 赋 诗 引 诗, 作 为 表 达 的 方 式, 在 知 礼 守 礼 的 原 则 下, 强 调 委 婉 有 致, 巧 妙 得 体, 美 而 不 谄, 正 而 不 阿, 辞 强 不 激, 忠 直 平 和, 婉 转 恳 切, 美 人 逊 己 ; 往 往 片 言 之 间, 折 冲 樽 俎, 而 能 化 解 纷 争 这 既 是 一 种 很 高 的 表 达 技 巧, 也 是 一 种 高 度 文 明 的 体 现 1 而 善 除 了 透 过 美 的 形 式 而 诱 发 心 志 之 纯 然 外, 其 诱 发 的 方 向 是 必 须 藉 由 学 的 方 式 而 提 升 确 立 而 这 样 的 学 首 先 重 要 的 即 在 心 志 的 正 直 上, 故 孔 子 言 : 人 的 面 对 生 存 境 况 其 心 志 必 须 正 直, 心 志 正 直 则 其 行 事 作 为 即 使 有 所 不 顺 也 能 坦 然 面 对 自 己 ; 若 是 屈 就 于 生 活 境 况 而 做 出 苟 且 相 和 之 事, 在 外 在 因 素 的 变 动 牵 制 下, 很 少 有 人 能 善 终, 若 能 善 终 者, 是 获 幸 而 免 死 的, 而 这 侥 幸 的 幻 想 是 不 应 当 作 人 心 志 上 的 追 求 故 孔 子 以 四 种 所 应 具 备 的 态 度 教 导 人 们 学 的 方 向, 这 四 者 分 别 为 : 文 行 忠 信 2 由 内 而 外, 以 仁 礼 内 化 陶 冶 其 身, 这 是 文 ; 而 后 礼 之 表 现 于 外 人 与 人 的 相 处, 称 为 行 ; 行 具 体 来 说 为 人 臣 则 忠, 与 朋 友 交 则 信 这 是 人 心 志 的 培 养, 因 此 若 有 如 周 公 这 样 事 功 伟 大 的 人, 即 使 他 的 才 艺 杰 出, 办 事 完 美, 却 因 此 骄 傲 吝 啬 心 志 有 所 偏 狭, 则 虽 有 小 善 小 功, 也 就 不 值 得 一 观 了 因 此 心 志 纯 正 的 人 经 过 文 行 忠 信 的 学 习, 其 表 现 为 面 对 似 是 而 非 的 言 论 是 能 有 明 远 的 洞 见 而 不 被 蛊 惑, 这 能 力 来 自 于 内 心 善 的 把 持 故 心 志 纯 正 的 人 于 日 常 的 表 现 为 : 孔 子 对 内 面 对 宗 族 的 人 温 和 恭 敬, 温 恭 至 于 好 像 不 善 于 说 话 ; 但 他 对 外 在 宗 庙 与 朝 廷 中, 由 于 是 政 府 议 事 的 地 方, 其 表 现 却 是 说 话 清 晰 论 说 严 谨 故 心 志 美 善 所 表 现 出 来 的 人 格 特 质 是 很 接 近 于 仁 的, 这 样 的 人 格 特 质 孔 子 统 称 : 刚 毅 木 讷 四 种 人 格 刚, 刚 强 不 屈 ; 毅 是 果 1 陈 来, 古 代 思 想 文 化 的 世 界 春 秋 时 代 的 宗 教 伦 理 与 社 会 思 想, 台 北 : 允 晨 丛 刊,2009,233 页 2 皇 疏, 李 充 曰 : 其 典 籍 辞 义 谓 之 文 孝 悌 恭 睦 谓 之 行 为 人 臣 则 忠 与 朋 友 交 则 信 此 四 者 教 之 所 先 也 故 以 文 发 其 蒙, 行 以 积 其 德, 忠 以 立 其 节, 信 以 全 其 终 也 36

先秦儒家道德平实性至形上性之转向 敢 木是质朴无华 讷是言语迟钝 刚毅者必不能令色 木讷者必不为巧言 由 于仁字的含义太广 学仁者往往不知由何处下手 刚毅木讷与仁相近 孔子提醒 读书人可由这四者人格特质学起 读书人心志纯良的端正并不会耗其勇气之培养 恰恰更使能养成其中正之正 气 孔子说到 这样的心志纯正的人教民七年 人民性格谦和却能知其事情轻 重 国家方向 务农之余若要为国而战 能由内心自生浩然正气 读书人同样也 能拿起武器 保家卫国 若不是以武力保家卫国 则在朝廷效命时应当表现的如 史鱼与蘧伯玉一般 一个是不论国君有道无道 他都是直言如矢 一个是国家有 道 他出来从政 国家无道 他就把自身的学问和能力卷而怀之 两者表现同样 令孔子激赏 在此不做好坏优劣比较 只是突显出两种孔子所称许从政的人格 (三) 论语 中 真 的价值定义 因此以对生命的感悟而养其内在仁心 表现于外是对美好事物的回应 这样 的美好所突显出来的是个人心志的纯善 由 生命美 到 心志善 最后合而 整体彰显出来的则是一个人面对所有生存状态时 心态的真实 真的价值 1 子曰 士志于道 而耻恶衣恶食者 未足与议也 2 子曰 乡原 德之贼也 ① ② 3 或曰 雍也 仁而不佞 子曰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 屡憎于 人 不知其仁 焉用佞 ③ ① 朱熹 论语 里仁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71 页 ② 朱熹 论语 阳货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79 页 ③ 朱熹 论语 公冶长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76 页 37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4 子曰 其言之不怍 则为之也难 ① 5 子与人歌而善 必使反之 而后和之 ② 读书人虽说以 学道 为目标 但却又会在乎衣食的华美与否 今日若是穿 的简陋 吃的粗淡便会心生可耻的感觉 可见其心仍在名利 学到的志向根本没 有确立 这种人不足与之谈道也 面对言谈虚假的人 观其行就能知道他的所言 与所行不符 但有一种人如 乡原 一乡之人都称他为善人 其行似德而非 德 愚弄众人 故孔子认为乡原这样的人是贼害道德的人 称为 德之贼 乡 原为何是 德之贼 孟子 尽心下 有详细的解释 ③ 大意是说 乡原这种 人最能掩藏他的罪恶 以致令人无法举出事实来非议他 也找不到缺点来讥刺 他 然而他实是同流合污 因为他善于掩蔽为忠信廉洁之人 赢得大众的称赞 事实上却非忠信廉洁之人 故不可与这种人共入尧舜之道 以其无德而伪装有 德 孔子惟恐这种人乱德惑众 所以指明此人是道德的贼害者 这两种人其行不 符言或其行似德非德 所表现出来由于其内在心态的不真诚 怎么做都是虚伪 而仲弓为人之简厚 世人以 仁而不佞 夸奖他 孔子予以纠正之 认为仲弓重 厚简默的性格是否是仁尚且不知 但绝对不是 不佞 佞者善于口辞 以口取 辩而无实情 用以抵御他人的言论 令人恶之 仲弓之简默但其心志纯正 与不 佞者的心志还是有所差别的 换句话说 不佞者不单单只是不善言词 但其心志 或亦有所偏 故用此响应世人对于 佞 的曲解与推崇 以为不擅于言词者乃是 一种缺点 孔子在此点出 心态的虚假才是最大的缺点 所以心态真实的人与人 ① 朱熹 论语 宪问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54 页 ② 朱熹 论语 述而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101 页 ③ 朱熹 孟子 尽心下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 375 376 页 万 章问曰 一乡皆称原人焉 无所往而不为原人 孔子以为德之贼 何哉 孟子曰 非 之无举也 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洁 众皆悦之 自以 为是 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故曰德之贼也 孟子最后又解释 孔子所以恶乡原 是 恐 其乱德也 38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相 论 说 时 所 表 现 的 真 实 面 向 是 : 内 聚 真 实 心 态, 表 现 出 来 的 就 是 所 说 的 话, 皆 不 感 惭 愧 ; 孔 子 称 这 样 的 态 度 是 非 常 不 容 易 的 那 与 人 相 交 往 时 的 真 实 面 向 则 是 : 古 时 宴 客, 有 歌 有 和, 这 是 乐 礼 形 式 孔 子 与 客 人 歌, 若 看 见 唱 歌 的 人 唱 的 好, 则 必 定 请 客 人 再 唱 一 次, 然 后 自 己 和, 与 众 人 同 欢 这 里 突 显 出 必 使 反 之 与 和 两 层 正 面 心 态 表 现, 必 使 反 之 是 肯 定 歌 者 的 乐 曲, 再 唱 一 次 使 得 歌 者 受 到 鼓 舞 而 开 心, 听 者 能 再 度 沉 于 美 乐, 心 中 也 同 样 喜 悦 ; 而 后 孔 子 和 之, 虽 为 主 邀 者 但 却 只 是 和 唱 而 已, 不 抢 其 锋 头, 将 歌 曲 留 给 善 歌 者, 自 己 愿 意 屈 于 和 音 的 部 分, 这 样 的 心 态 表 现 是 很 尊 重 人 且 和 善 的 由 此 五 句 循 序 而 见 所 谓 真 的 价 值 于 内 于 外 是 如 何 表 现 的 以 上 三 小 节 总 体 论 论 语 中 所 描 写 的 真 善 美 价 值, 会 发 现 比 起 外 在 美 善 而 言, 孔 子 更 称 许 内 在 于 人 心 志 心 态 的 纯 正, 这 样 所 突 显 出 来 的 美 善 才 是 真 的 表 现 以 表 示 之 即 为 : 真 心 态 之 真 实 善 心 志 之 纯 然 美 生 命 力 之 感 悟 而 其 心 志 心 态 的 纯 正 突 显 出 来 的 即 是 孔 子 所 向 望 人 在 社 群 之 中 真 正 应 把 握 的 人 道 价 值 五 人 道 的 价 值 深 入 中 庸 含 有 道 德 形 上 性 的 内 容 这 个 我 们 是 肯 定 的, 但 要 认 为 论 语 同 时 隐 含 形 上 天, 只 是 孔 子 没 有 明 确 说 出 来, 这 样 的 想 法 在 笔 者 阅 读 文 献 时 却 没 法 认 同 天 是 一 个 不 可 避 免 的 话 题, 毕 竟 这 想 法 是 早 在 远 古 尧 舜 以 前 39

儒教文化研究第 15 辑 就已有的朴素思想 但重点在于孔子所说的超越性是落在面对现实存在的超拔 上 人不应存在限制生死 富贵 知与不知而有所埋怨 而是更进一步的面向人 类的美善面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实的使人向美善依归 这也是一种超拔 一 种精神上的宏大 但不是将超越性放在人之外 而是以人类整体为关怀的大胸 襟 这样的超越性并非落于 天 不应该说成是外在下降于人身上的价值赋 予 笔者藉以归纳 认为对于人类而言这由平实性到形上性的思想转向的可能性 为 在不可知的天地面前 人对于自身人性价值的信心不足 因此将超拔的可 能性推给形上天 而作为人行为时的道德保证与至善目标 由于本身的不足才 需要他物的保证 如此反观孔子面对言行的依归 孔子始终是针对人的问题而 言 既然是人就没有古今之别 上下之分 虽说世代不同生活方式也有了改变 甚至连读书气氛也有所转向 但做个天地间真实坦率的人 这样的期望却是与外 在环境无关的 对外在环境有所考虑是在行事是否合宜 义 的表现上 对于人 面向美善的致力是内心 志 与 思 的问题 因此千古恒一 只要 志 与 思 正确了 且 切磋琢磨 的向望着 美善 而使人性 真 这才是 人 与 天地万物 相处中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而由此自身人性的价值肯定 向外推到人与人的相处 由于 己立 而期望 他人也能有所立 所以儒家精神从来都不可以缩小到只讲内在修养 内在修养是 第一步的价值 真正整个人性的完满 是读书人投射这样真善美的向望于现实 间 并且亲身力行改正之 而期望全体社会人性都能更加美好 对于社群交流的部分 安乐哲先生以他西方人的头脑 将中国哲学人与人的 关系说的十分透彻 他说 在儒家的这种构成性关系模式中 一 我们并非通过社群相连的独立个体 而是由于我们有效地关联在 40

先秦儒家道德平实性至形上性之转向 社群之内 我们才成其为个体 二 我们不是因为有心灵 minds 才和别人交谈 而是因为我们和 别人有效地沟通才形成了相似的心灵 并做为一家人而共同成长 三 我们不是因为心 heart 才得以彼此同情 而是因为我们有内化 的感同身受 我们才变成同心同德和自我调节的社群 事实上 同源关联 paronomasia 通过关联生活定义和实现一个世 界 才是交流社群 communicating community 中成就意义的儒家之道 ① 人与人的关系在安乐哲先生的说明下不再只是形式化的 立己立人 而是 始于内心最真诚的期盼与呼应 由于关怀他人我们的个体才得以成其个体 这内 化的感同身受 才产生出忧患意识的真实意义 孔子习慕周公 关于中国文化的精神理应有很大一部分承接周文化而在其上 进一步改变之 但可以肯定的是关于道德方面 孔子必定给予正面 良善的保 存 孔子对于 性 没有明确的定义 对于人性的讨论是中立的 但他却将自身 的期望加之于道德的讨论上 提醒大家为何应更加重视 而这样自身的期望即是 端正心态 心志 生命力的正面价值 所以表现于人与人的现实交往中则是 真 善 美 的体现 六 结论 ① 美 安乐哲 Roger T Ames 行于五常 人之为人 human Being 亦或人之成 人 human Becoming 载郭齐勇编 儒家文化研究 北京 三联书店 2007 15 31 页 41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中 国 哲 学 与 西 方 哲 学 最 大 的 差 别 即 在 于, 中 国 哲 学 以 人 与 人 的 关 系 互 动 为 考 虑, 但 在 与 人 互 动 前, 自 身 人 性 道 德 的 价 值 端 正 儒 家 学 者 比 其 他 各 学 派 都 还 要 来 的 要 求, 这 样 的 要 求 来 自 于 儒 家 的 读 书 人 对 于 现 实 社 会 的 忧 患 体 察, 在 面 对 表 象 之 偏 颇 时 而 要 求 一 个 于 人 性 中 正 确 价 值 的 确 立 笔 者 以 真 善 美 的 点 切 入, 企 图 突 显 心 态 心 志 生 命 力 的 真 实 体 会, 有 此 纯 良 之 内 心 确 立, 才 能 在 面 对 排 山 倒 海 的 处 世 问 题 中, 正 直 坚 定 的 把 持 真 正 做 到 立 己 立 人, 改 善 社 会 似 是 而 非 之 现 况 人 类 文 明 进 步 的 真 价 值 所 在, 非 在 科 技 之 进 步, 而 在 人 心 正 面 价 值 之 确 立 故 以 此 感 悟 为 结, 回 到 论 语 话 语, 孔 子 告 诫 我 们 须 由 平 实 处 入 手, 注 意 哪 些 不 是 我 们 应 该 致 力 的 重 点, 我 们 应 该 致 力 的 重 点 也 只 不 过 是 实 实 在 在 的 在 天 地 间 做 个 真 实 的 人 罢 了 ( 作 者 系 台 湾 中 央 大 学 文 学 院 哲 学 所 博 士 生 ) 投 稿 日 :2010.10.22, 审 查 日 :2010.12.31~2011.1.15, 刊 载 决 定 日 :2011.1.20 参 考 文 献 一 专 书 论 文 牟 宗 三, 中 国 哲 学 的 重 点 何 以 落 在 主 体 性 与 道 德 性, 载 项 维 新 刘 福 增 ( 编 ), 中 国 哲 学 思 想 论 集, 台 北 : 牧 童 出 版 社,1979 牟 宗 三, 由 仁 智 圣 遥 契 性 天 之 双 重 意 义, 载 近 四 十 年 来 孔 子 研 究 论 文 选 编, 山 东 : 齐 鲁 书 社,1987 安 乐 哲 (Roger T.Ames), 行 于 五 常 : 人 之 为 人 (human Being), 亦 或 人 之 成 人 (human Becoming), 载 郭 齐 勇 ( 编 ), 儒 家 文 化 研 究, 北 京 : 三 联 书 店,2007 二 专 书 钱 穆, 孔 子 与 论 语, 台 北 : 联 经 出 版 社,1984 牟 宗 三, 心 体 与 性 体 第 一 册, 台 北 : 正 中 书 局,1979 蔡 仁 厚, 中 国 哲 学 史 大 纲, 台 北 : 台 湾 学 生 书 局,1988 杨 祖 汉, 中 庸 义 理 疏 解, 台 北 : 鹅 湖 出 版 社,2002 42

先 秦 儒 家 道 德 平 实 性 至 形 上 性 之 转 向 高 柏 园, 中 庸 形 上 思 想, 台 北 : 东 大 图 书 公 司,1988 成 中 英, 合 外 内 之 道 儒 家 哲 学 论, 台 北 : 联 经 出 版 杜 维 明, 论 中 庸,G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 An Essay on Chung-young, 美 国 : 夏 威 夷 大 学,1976 陈 来, 古 代 思 想 文 化 的 世 界 春 秋 时 代 的 宗 教 伦 理 与 社 会 思 想, 台 北 : 允 晨 丛 刊,2006 谭 家 哲, 形 上 史 论 ( 下 部 ), 台 北 : 唐 山 出 版 社,2006 谭 家 哲, 论 语 与 中 国 思 想 研 究, 台 北 : 唐 山 出 版 社,2006 三 古 籍 崔 述, 洙 泗 考 信 录,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1985 朱 熹, 论 语,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2005 朱 熹, 孟 子 尽 心 下, 四 书 章 句 集 注, 北 京 : 中 华 书 局,2005 43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The Moral Change from Ordinary to Metaphysical in Pre-Chin Confucianism Su Tzu-Ying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 Ordinary and metaphysical discussion. The Doctrine of Mean is an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that Confucian changes from ordinary to metaphysical.then we should to discuss what about the turning point? why we should have this change? Mencius and Confucius have a little difference ideas in moral values. Mencius give the moral value of the good, but Confucius is not declare moral value's position. So what value is Confucius real and clear to look at? The values practice in person is to put into establish others and promote others, and in society is to put into community relations, so that Confucius' community values can understand by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rdinary and metaphysical, the second part discuss what value is Confucius real and clear to look at? The last part discusses why the ideas change? Key Words: The Analects, The Doctrine of Mean, Confucius, Mencius,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y 44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理 论 特 质 苟 小 泉 中 文 提 要 : 在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中, 本 体 概 念 具 有 极 其 丰 富 的 内 涵, 其 不 仅 指 向 世 界 最 根 本 最 根 源 的 存 在, 同 时 也 揭 示 事 物 本 身 本 来 的 存 在 样 态, 与 西 方 哲 学 是 论 或 存 在 论 (Ontology) 具 有 相 关 之 处, 但 又 有 一 定 差 异 对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研 究 的 实 质, 是 在 于 探 寻 一 种 核 心 理 论 形 态 关 键 词 :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是 论, 存 在 论, 普 遍 大 全, 普 遍 本 质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是 中 国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重 要 组 成, 历 来 是 学 界 研 究 的 重 点 内 容, 也 产 生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成 果 但 由 于 问 题 固 有 的 复 杂 性, 对 于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中 一 些 基 本 的 问 题, 如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内 涵 与 特 征 与 西 方 哲 学 是 论 或 存 在 论 (Ontology) 的 关 系 对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研 究 的 实 质 等 基 本 问 题, 仍 然 不 是 十 分 清 晰 本 文 不 惴 陋 简, 对 这 一 问 题 提 出 自 己 的 一 些 看 法 一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内 涵 与 特 征 在 儒 家 哲 学 中, 本 体 一 词 也 简 称 为 本 或 体, 其 源 于 本 体 本 或 体 在 语 言 意 义 上 的 一 致 性 统 一 性 古 汉 语 的 词 义 中, 本 的 原 义 是 指 草 木 的 根 或 茎 干, 如 : 伐 木 不 自 其 本, 必 自 生 1 从 草 木 之 本 的 原 义, 可 以 引 伸 出 根 本 根 源 来 源 基 础 之 义, 如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2 而 体 的 原 义 是 指 身 体 的 躯 干 部 分, 引 申 为 形 体 形 状 体 裁 根 本 依 据 等 义, 如 : 故 神 无 方 而 易 无 体 3 这 里 的 体 指 躯 干 形 体 形 状 之 义 ; 再 如, 荀 子 说 : 君 子 有 常 体 4 常 体 之 体 具 有 准 则 根 本 依 据 等 义 从 词 义 上 看, 本 与 体 具 有 相 近 或 相 似 的 内 涵, 均 指 向 根 本 根 源 依 据 标 准 等 义, 这 决 定 了 二 者 在 连 用 作 本 体 时, 与 本 或 体 在 单 独 使 用 时 具 有 内 涵 或 意 义 上 的 一 致 性 从 哲 学 视 域 看, 本 体 或 本 体 诸 概 念 无 疑 具 有 内 在 的 统 一 性, 当 儒 家 哲 学 家 说 君 子 务 本 或 君 子 有 常 体 时, 这 里 的 本 或 体 就 是 指 本 体, 实 质 是 在 本 体 论 范 围 内, 探 讨 现 实 世 界 的 存 在 中 最 根 本 的 问 题 其 1 国 语 晋 语 一 2 论 语 述 而 3 周 易 系 辞 上 4 荀 子 天 论 46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理 论 特 质 内 在 思 路 是, 当 人 的 存 在 与 世 界 发 生 联 系 之 时, 人 要 面 对 或 处 理 无 穷 多 的 问 题, 若 要 避 免 纷 杂 和 混 乱, 最 为 关 键 的 是 要 探 寻 和 发 现 世 界 中 最 根 本 最 根 源 的 存 在, 以 寻 求 解 决 全 部 问 题 的 基 础 或 依 据, 只 要 获 得 此 本 体 就 可 以 在 根 本 上 为 解 决 其 他 诸 多 问 题 提 供 支 持 同 时, 对 世 界 最 根 本 最 根 源 问 题 的 探 索 或 追 寻, 也 表 现 为 对 事 物 本 身 本 来 的 存 在 样 态 进 行 研 究 一 般 而 言, 寻 求 世 界 或 人 生 的 根 本 性 根 源 性, 并 不 是 哲 学 研 究 的 唯 一 目 的, 与 之 相 联 系 的 另 外 一 个 方 面 是, 在 世 界 或 人 生 的 根 源 性 展 开 或 表 现 过 程 中, 世 界 往 往 呈 现 出 本 来 本 然 的 存 在 形 态, 对 这 一 本 来 样 态 进 行 揭 示, 可 以 在 根 本 上 使 世 界 诸 现 象 和 存 在 具 有 整 体 性 和 统 一 性 在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中, 本 体 同 时 也 具 有 本 然 或 本 来 的 内 涵 比 如 张 载 说 : 太 虚 无 形, 气 之 本 体 1 王 阳 明 说 : 良 知 者, 心 之 本 体 2 这 里 的 本 体 就 是 指 本 然 或 本 来, 这 是 本 体 的 另 一 个 重 要 涵 义 所 以, 在 儒 家 哲 学 中 本 体 论 研 究 中, 实 际 上 存 在 有 两 种 基 本 思 路, 其 一 是 对 世 界 万 物 或 人 的 根 源 性 本 源 性 的 研 究, 以 此 发 现 和 确 立 世 界 最 根 本 最 根 源 的 存 在, 这 是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研 究 中 的 一 个 基 本 内 容 ; 其 二 是 在 对 根 源 性 问 题 的 研 究 中 揭 示 出 世 界 的 本 来 本 然 的 存 在, 从 而 使 世 界 诸 现 象 和 存 在 具 有 整 体 性 和 统 一 性 以 上 两 种 思 路 在 具 体 的 研 究 中 往 往 并 不 截 然 分 离, 而 是 构 成 一 个 相 关 的 一 致 的 问 题 或 内 容, 这 是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一 个 重 要 特 征 如, 孔 子 指 出 的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这 里 的 本 无 疑 可 以 在 哲 学 意 义 上 理 解 为 本 体, 即 君 子 如 果 致 力 于 本 体, 就 可 以 树 立 起 人 生 的 基 础, 从 而 产 生 出 道 这 里 明 显 有 两 重 涵 义, 其 一 是 君 子 务 本, 即 树 立 起 人 生 的 根 本 或 基 础, 这 是 指 本 体 的 根 源 性 ; 其 二 是 本 立 而 道 生, 即 在 本 立 的 基 础 上 产 生 出 具 有 普 遍 性 统 一 性 的 道 可 见, 本 体 的 本 然 本 来 义, 与 本 体 的 根 本 根 源 义 无 疑 具 有 一 致 1 张 载, 正 蒙 太 和, 张 载 集, 中 华 书 局,1978,1 页 2 王 守 仁, 传 习 录 中, 王 阳 明 全 集 卷 二,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61 页 47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的 内 涵 一 般 而 言, 儒 家 哲 学 把 这 种 根 源 性 和 统 一 性 称 为 一 如 : 孔 子 说 : 吾 道 一 以 贯 之 1, 这 里 的 一 就 表 示 了 以 本 体 表 现 世 界 诸 存 在 的 根 源 性 统 一 性 或 整 体 性 之 义 内 在 地 看, 这 种 一 致 性 表 现 在, 世 界 只 有 在 一 种 根 源 性 存 在 的 基 础 上 才 可 能 表 现 出 统 一 性, 即 本 体 的 本 然 性 源 于 本 体 的 根 源 性 同 时, 本 体 的 根 源 性 最 终 指 向 本 体 的 本 然 性, 即 世 界 统 一 性 整 体 性 存 在 表 现 为 根 源 性 存 在 的 最 终 形 态 从 儒 家 哲 学 的 总 体 发 展 看, 本 体 论 研 究 可 以 划 分 为 不 同 的 阶 段 和 表 现 形 态, 如 先 秦 儒 学 中 的 道 论 魏 晋 玄 学 中 的 贵 无 崇 有 论 宋 明 理 学 中 的 理 学 心 学 等 等, 但 作 为 对 本 体 的 研 究, 以 上 的 本 体 概 念 又 具 有 内 在 的 关 联 性 和 统 一 性 无 论 是 对 道 理 性 心, 还 是 无 有 太 极 太 虚 等 本 体 概 念 的 研 究, 总 体 上 是 对 世 界 或 人 的 根 源 或 本 源 本 来 或 本 然 问 题 的 展 开 或 表 现, 从 而 在 根 本 上 使 世 界 诸 现 象 和 存 在 具 有 根 源 性 和 统 一 性 由 此 可 见, 在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中, 本 体 一 词 其 实 具 有 极 其 丰 富 的 内 涵, 其 不 仅 指 向 世 界 最 根 本 最 根 源 的 存 在, 同 时 也 揭 示 事 物 本 身 本 来 的 存 在 样 态 但 是, 无 论 是 对 世 界 根 本 性 根 源 性, 还 是 本 然 性 统 一 性 的 研 究, 均 指 向 了 对 世 界 最 基 本 问 题 的 研 究, 这 种 极 具 涵 盖 性 包 容 性 的 内 涵, 无 疑 把 本 体 置 于 所 有 问 题 的 核 心 位 置 和 基 础 地 位 所 以, 本 体 论 问 题 实 质 上 构 成 儒 家 哲 学 最 核 心 和 最 关 键 的 内 容 2 1 论 语 里 仁 2 从 西 方 传 统 哲 学 的 发 展 过 程 看, 是 论 或 存 在 论 (Ontology) 虽 然 被 称 为 第 一 哲 学 或 哲 学 中 的 哲 学, 但 是, 从 严 格 意 义 上 看, 西 方 传 统 哲 学 中 的 是 论 或 存 在 论 (Ontology) 主 要 是 以 探 寻 是 或 存 在 (Being) 为 主 要 内 容, 与 儒 家 哲 学 中 探 求 根 源 性 普 遍 性 的 本 体, 其 内 在 意 义 并 不 完 全 一 致 而 在 西 方 20 世 纪 哲 学 的 发 展 中, 现 象 学 ( 胡 塞 尔 ) 提 出 的 面 向 事 情 本 身, 虽 然 这 里 的 事 物 本 身 主 要 被 视 为 对 象 在 意 向 活 动 中 的 呈 现, 但 其 最 终 追 求 的 通 过 先 验 还 原 达 到 纯 粹 认 识, 其 与 儒 家 哲 学 探 求 根 源 性 普 遍 性 的 本 体 论, 在 致 思 趋 向 上 具 有 一 定 的 相 似 性 48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理 论 特 质 在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中, 对 世 界 存 在 的 根 源 性 统 一 性 整 体 性 的 表 达, 哲 学 家 们 一 般 倾 向 于 以 道 作 为 一 个 代 表 性 的 概 念 或 名 称 以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历 史 开 端 而 言, 道 是 一 个 最 基 本, 也 是 最 普 遍 使 用 的 概 念, 孔 子 所 谓 君 子 务 本, 本 立 而 道 生 就 指 出 了 这 一 点 孔 子 所 言 的 道 是 对 本 体 研 究 的 最 终 结 论 或 真 理 性 产 物, 也 可 以 理 解 为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一 般 形 式 事 实 上, 道 是 先 秦 时 期 所 有 哲 学 家 共 同 使 用 的 一 个 本 体 概 念, 无 论 是 儒 墨 道 法 阴 阳 名 诸 家, 均 以 道 作 为 本 体 概 念 比 如, 老 子 在 道 德 经 中 以 道 经 为 题 1, 全 面 深 入 地 诠 释 了 道 作 为 本 体 概 念 所 具 有 的 内 涵 和 特 征, 成 为 中 国 哲 学 最 具 影 响 力 的 本 体 论 研 究 之 一, 由 此 决 定 了 道 论 作 为 中 国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代 表 性 标 识 从 文 献 资 料 上 看, 道 字 首 见 于 金 文, 本 意 是 指 道 路 如 易 复 卦 辞 : 反 复 其 道 这 里 的 道 是 指 道 路 但 道 路 之 义 渐 渐 表 现 为 引 申 性 的 方 向 指 引 准 则 规 律 之 义, 并 最 终 成 为 具 有 多 种 本 体 之 义 的 一 般 存 在 概 念 历 史 地 看, 在 中 国 哲 学 史 发 展 中, 儒 家 与 道 家 的 道 论 最 为 系 统 成 熟, 影 响 极 大 就 儒 道 两 家 而 言, 由 于 道 家 以 道 作 为 自 己 学 派 的 标 志 性 称 号, 其 论 道 的 特 点 极 为 鲜 明, 这 似 乎 给 人 的 印 象 是 道 论 始 于 道 家 但 事 实 上, 儒 家 道 论 起 源 更 早 如 尚 书 洪 范 : 无 有 作 好, 遵 王 之 道 诗 经 大 东 : 周 道 如 砥, 其 直 如 矢 这 里 的 道 既 有 本 来 的 道 路 之 义, 但 无 疑 也 涵 有 以 上 的 引 申 性 诸 义 所 谓 王 道 周 道 提 法 的 出 现, 说 明 儒 家 道 论 在 商 周 甚 至 更 早 已 经 产 生 到 春 秋 时 期, 儒 家 的 道 论 已 经 非 常 成 熟, 其 主 要 表 现 是, 道 天 道 人 道 等 提 法 大 量 出 现, 天 道 人 道 的 概 念 功 能 被 广 泛 地 讨 论, 如 : 天 灾 流 行, 国 家 代 有, 救 灾 恤 邻, 道 也 2 天 道 皇 皇, 日 月 以 为 常, 明 者 以 为 德 1 盈 1 道 德 经 在 汉 代 也 被 称 为 德 经 和 道 经, 显 然 其 研 究 的 重 点 和 对 象 具 有 一 定 的 差 别 2 左 转 僖 公 十 三 年 49

儒 教 文 化 研 究 第 15 辑 必 毁, 天 道 也 2 思 乐 而 喜, 思 难 而 惧, 人 之 道 也 3 报 生 以 死, 报 赐 以 力, 人 之 道 也 4 等 等 由 此 可 见, 儒 家 道 论 实 际 上 处 于 中 国 哲 学 本 体 论 的 起 点 或 开 端 的 位 置 相 反, 道 家 本 体 论 思 想 起 源 较 晚 比 如, 道 家 哲 学 的 创 始 人 老 子, 一 般 被 认 为 是 春 秋 时 期 的 哲 学 家, 比 孔 子 年 长 但 与 孔 子 同 时 代 而 此 时 期 儒 家 文 化 已 经 相 当 发 达, 整 个 社 会 浸 淫 于 儒 家 思 想 从 历 史 或 逻 辑 的 角 度 看, 老 子 的 哲 学 思 想 尤 其 是 本 体 论 思 想, 无 疑 是 以 儒 家 的 道 论 为 出 发 点 虽 然 道 家 思 想 起 源 较 晚, 或 者 说, 道 论 最 早 始 于 儒 家, 但 真 正 的 哲 学 思 想 却 不 能 以 起 源 时 间 的 早 晚 为 评 价 标 准 事 实 上, 正 因 为 道 家 本 体 论 思 想 起 源 较 晚, 所 以 更 能 汲 取 儒 家 道 论 的 精 华, 总 结 儒 家 道 论, 提 出 更 为 完 善 的 思 想, 并 同 时 影 响 到 儒 家 哲 学 本 体 论 从 儒 家 道 论 看, 其 主 要 关 注 的 是 经 验 世 界 中 自 然 社 会 现 象 人 的 本 质 或 规 律 等 存 在, 无 论 是 儒 家 的 易 传 学 派, 还 是 中 庸 学 派 均 以 此 为 标 准 比 如, 儒 家 的 易 传 学 派 认 为 : 一 阴 一 阳 之 谓 道 5 其 揭 示 的 是 自 然 现 象 的 运 行 规 律 或 是 对 阴 阳 变 化 本 质 的 思 考, 在 对 阴 阳 之 道 的 揭 示 中, 最 终 形 成 了 系 统 的 继 之 者 善 成 之 者 性 6 的 本 体 论 体 系 而 中 庸 学 派 则 以 孔 子 的 道 不 远 人 为 准 则, 确 立 了 以 认 识 事 物 或 人 的 本 质 为 出 发 点 的 本 体 论 体 系, 即 : 天 命 之 谓 性, 率 性 之 谓 道, 修 道 之 谓 教 7 这 里 的 性 是 指 万 物 ( 包 括 人 ) 的 本 质 ; 率 是 遵 循 之 义 也 就 是 说, 人 或 万 物 均 遵 循 其 本 质 之 性, 这 就 是 本 体 之 道, 此 本 体 之 道 是 世 界 万 事 万 物 的 准 则, 无 物 不 有, 无 时 1 国 语 越 语 下 2 左 转 哀 公 十 一 年 3 国 语 晋 语 4 国 语 晋 语 5 易 传 系 辞 上 6 易 传 系 辞 上 7 礼 记 中 庸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