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亞洲新記憶策展人 / 趙菁文兩廳院 新點子樂展 邁入第五屆了! 今年以關注 亞洲 為題, 橫跨完整二週的系列 ( 第一週在演奏廳, 第二週移至實驗劇場 ), 共三檔製作 五

Similar documents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0923新點子樂展2《變數遊樂園》節目單3折4等分 修改集檔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D A

06JB8981-1,8

Newcomer-Thesis

論文封面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 () 5 ( ) ( ) 166

104王三慶.doc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259 I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Microsoft Word - 手冊.docx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ChineseSATII .doc

<4D F736F F 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毕 业 设 计 (论 文)

Microsoft Word doc

01何寄澎.doc

杜鵑花開遇見思慕的人 90 序文

中南美洲暨加勒比海地區 011年合作計畫暨國家分布概況 駐外技術 醫療團計畫 1 貝里斯 技術協助 人道援助計畫 厄瓜多 投融資計畫 3 薩爾瓦多 人力資源援助計畫 4 瓜地馬拉 不含在臺辦理之研習班及獎學金計畫 5 宏都拉斯 行動醫療團 6 尼加拉瓜 海外服務工作團 7 巴拿馬 外交替代役 8 巴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untitled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Microsoft Word doc

校 長 的 話 學 校 自 2011 年 搬 到 長 沙 灣 後, 由 於 校 舍 大 了, 便 一 直 發 展 課 外 活 動, 有 音 樂 體 育 舞 蹈 學 術 和 視 藝, 可 謂 林 林 總 總, 包 羅 萬 有 學 校 鼓 勵 同 學 一 生 一 體 或 藝, 喜 歡 運 動 的, 可

Microsoft Word - 11月電子報1130.doc

II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I

IPCC CO (IPCC2006) 1 : = ( 1) 1 (kj/kg) (kgc/gj) (tc/t)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论成都报业群体的生存环境与体制创新

01

participant-observer quantitative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thick description)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

The Study o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of Film Festivals in Taichung Area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iber

October BMW 7 Series BMW 7 Series BMW 7 Series Mercedes-Benz

三個人 3x3計畫 異常返響節目單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 A3A95C 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093_114_Koh_khee_heong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Microsoft Word - [00封面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2 互 動 性 裝 置 藝 術 對 幼 保 系 學 生 壓 力 情 緒 療 癒 影 響 之 案 例 探 究 62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根 據 財 團 法 人 董 氏 基 金 會 於 2008 年 1 對 大 學 生 主 觀 壓 力 來 源 與 憂 鬱 情 緒 相 關 性 研

前 言 一 場 交 換 學 生 的 夢, 夢 想 不 只 是 敢 夢, 而 是 也 要 敢 去 實 踐 為 期 一 年 的 交 換 學 生 生 涯, 說 長 不 長, 說 短 不 短 再 長 的 路, 一 步 步 也 能 走 完 ; 再 短 的 路, 不 踏 出 起 步 就 無 法 到 達 這 次

目 录 contents 动 画 新 手 段 冯 敬 元 46 记 录 中 的 色 彩 温 丽 君 49 国 际 论 坛 奔 赴 跟 进 的 观 察 家 : 自 1960 年 代 以 来 的 纪 实 摄 影 王 瑞 ( 美 ) 53 经 济 危 机 时 期 动 漫 产 业 的 发 展 哈 兹 米 格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

Microsoft Word - 12編106籃聯公開男生組第一級賽程暨成績表.doc

1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WTO

中 國 學 研 究 期 刊 泰 國 農 業 大 學 บ นทอนเช นก น และส งผลก บการด ดแปลงจาก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มาเป นบทภาพยนตร และบทละคร โทรท ศน ด วยเช นก น จากการเคารพวรรณกรรมต นฉบ บเป นหล

political-legal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AFF2016_FullBrochure_SC_UD_Preview

<4D F736F F D205F 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TLLFDEC2013.indd

中 文 摘 要 十 七 世 纪 荷 兰 架 上 绘 画 发 展 的 经 济 动 因 中 文 摘 要 社 会 的 发 展 使 十 七 世 纪 的 荷 兰 成 为 西 方 世 界 有 史 以 来 最 富 裕 的 国 家 随 着 新 的 经 济 运 行 机 制 的 建 立, 资 产 阶 级 商 人 和 富

/ J J J J See HUAN Q Z.

Microsoft Word - CMRO ??????????????? Luxiaoyan

<4D F736F F D FBAEEA658B4FAC5E7A15DB5AAAED7A15E>

标题

1505.indd

Prasenjit Duara 3 nation state Northwestern Journal of Ethnology 4 1. A C M J M M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2 修 平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九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九 月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er-leading squad culture and fans manners in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 W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Microsoft Word - 10\246~\253\327\262\304\244@\264\301\256\325\260T_Version4)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P

目 錄 壹 目 的... 1 一 計 畫 背 景... 1 二 計 畫 目 的... 1 三 預 期 效 應... 2 貳 過 程... 3 一 計 畫 期 程... 3 二 學 生 活 動 安 排 時 程... 3 三 活 動 檢 核 表... 4 四 組 織 與 分 工... 5 五 活 動 行

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

,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A Study on Cross-border M&A of Chinese Enterprises Author s Name: JIA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一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

Tainan Cultural Center Performance Hall No. 332, Sec. 3, Jhonghua E. Rd., East District, Tainan City Open: WED to SUN 9:00-17:00 Closed: MON, TU

排版稿.FIT)

Abstract To overcome the present crisis of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an effort to reconceptualize, position and identify the shared experien

Microsoft Word - ChiIndexofNHE-03.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D0D0D5FED7A8CFDF2E696E6464>

Transcription:

留白部位提供觀眾 打洞收藏之用 來自中亞的新語 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演出時間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2:30 PM 主辦單位 演出地點 演奏廳 指定住宿 演出人員 輿圖跨民族樂團 臺灣獨奏家 演出長度 演出長度約120分鐘 含中場休息15分鐘 Approx. 120 minutes with an intermission of 15 minutes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內容異動權 The program is subject to change

1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亞洲新記憶策展人 / 趙菁文兩廳院 新點子樂展 邁入第五屆了! 今年以關注 亞洲 為題, 橫跨完整二週的系列 ( 第一週在演奏廳, 第二週移至實驗劇場 ), 共三檔製作 五場演出 : 從歐洲看亞洲的 不承受時間的花, 接著來到歐亞交界的 來自中亞的新語, 最後回到台灣自製的 遶境共聲 從歐洲到亞洲, 從典型到非典型的創作, 新點子樂展 亞洲新記憶 帶領著對於音樂 創作方式 的新思考 由 不承受時間的花 揭開序幕, 獲獎無數的德國摩根斯坦三重奏 (Morgenstern Trio) 偕同歷史悠久的摩登樂集獨奏家, 演繹二首日本 二首韓國 二首台灣等全場東亞作曲家的當代經典與新作 ; 接著 非典型創作 的第二場 來自中亞的新語, 由荷蘭 輿圖跨民族樂團 (Atlas Ensemble) 的五位中亞器樂獨奏家與八位台灣中西樂獨奏家們, 演出中亞民族音樂 作曲家的混合編制新作 以及最令人期待的 輿圖工作坊 : 演奏家合創 (Atlas Lab)! 在為期一週的工作坊中, 這幾位演奏家將化身為 作曲家, 挑戰口耳傳承與五線譜記譜創作的歐亞文化差異, 超越語言的隔閡來一同創奏音樂! 移至實驗劇場的第三檔製作 遶境共聲, 是一個音樂與劇場從創作起點即緊密結合的製作, 一齣從編制 劇本 用材 型態 聲響至一切皆為台灣藝術家們原創的 當代音樂劇場 結合近三十位音樂與劇場菁英, 新媒體藝術家以台灣早期建設時期之工具意象, 製作聲音機械裝置與自製打擊樂器 ; 劇場空間將以大量光纖線, 以大自然元素 漁農業網線來形塑 ; 十一位歌者 擊樂 鋼琴 以及七位台灣女性作曲家為此劇原創所有曲目 以 聲音符號來戲劇 : 遙想一艘巡洋的船艦, 承載著這島嶼上的分合聚散, 交織出一幅幅關於台灣島嶼的圖景 演奏家創奏的 來自中亞的新語 在歐亞交界, 相較於歐美其實地理位置離我們更近的地方, 但我們似乎並不熟悉 今年二月, 和 Artyom 第一次以網路通話時, 他以緩慢 堅定的話語, 述說著他所獨創的 演奏家創奏 的想法, 我馬上著迷了 接著, 我開始找尋這八位演奏家 大約七月初時,Artyom 給了這些演奏家第一份 作業 : To prepare a musical self-portrait of your instrument. Please, note that it's self-portrait of your INSTRUMENT, not you. That means that your instrument will be creating his/her portrait. That means that your instrument will become author and performer, and you will be just helping him/her to make it possible. 摒除自我, 尊重樂器, 聆聽他 她想說什麼, 讓他 她成為作者, 而你, 只是協助他 她的人 Artyom 說的, 是演奏家與自己的樂器 交心, 不是控制, 不是訓練有素的讀譜練習, 不是 作曲家以記譜來命令演奏家, 然後演奏家命令樂器 但, 也絕對不是直覺的即興, 更不是舞台上獨斷的決定 這需要記譜, 但也不是精確的記譜 ( 也許用圖像 文字敘述 ) Artyom 說, 他需要一組願意付出時間 相信這個創奏 Method 的演奏家 我知道我不需要自認為是即興的高手, 我知道我需要演奏能力精準 對於音色敏感 對於這個計畫好奇, 甚或是有一些擔心緊張 ( 創作不出來 ) 的成員 於是, 鈞豪 韋晴馬上答應飛回國內 ; 詠之 崇青 馨方的精湛功力與熱情, 讓我不得不找她們 我知道我需要一個不按牌出牌的初生之犢 尚謙 而雅慧與涵涵老師在電話另一頭的回應 : 為什麼你要問我的學生? 不問我本人? 更是讓我當場感動萬分 我身為作曲家, 因此更知道作曲家的限制 ; 而這一群與自己的樂器朝夕相處的人, 何不來教我們如何創作?Artyom 已請他們在工作坊前的兩個月內, 每天要做從身體 心理 樂器上的創作準備, 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些音樂家們努力的成果!

2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演出曲目 中亞民族音樂選曲蔡淩蕙 : 蹤跡 ( 世界首演 ) 張玹 : 扁舟二 ( 世界首演 ) 中場休息中亞民族音樂選曲十三位跨民族樂團獨奏家 : 合創作品 ( 世界首演 ) Program Selected Central-Asian traditional pieces Atlas soloists Ling-Huei TSAI, Trace (world premiere) Atlas + Taiwanese soloists Shiuan CHANG, Skiff II (world premiere) Atlas + Taiwanese soloists Intermission Selected Central-Asian traditional pieces Atlas Soloists Collective Compositions (world premiere) Atlas + Taiwanese soloists 中亞在哪裡? 一般所稱的狹義中亞, 原指前蘇聯的四個加盟共和國 吉爾吉斯 塔吉克 土庫曼 烏茲別克, 這四者的正式國名都包含 斯坦 (-stan, 源自波斯語, 意為 的地方 的國家 ) 這個後綴, 如烏茲別克斯坦 蘇聯解體後, 已獨立的四國領袖召開峰會, 宣布也是 斯坦 的哈薩克亦屬於中亞地區, 於是今日所稱的 中亞五國 成形 然而, 這只是以近代政治疆域訂定而來的中亞, 若從文史觀點仔細探究, 中亞涵蓋了更廣闊的區域, 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87 年出版的 中亞文明史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六冊鉅著來看, 從氣候 地理 歷史 文化 政治 經濟等多面向思考, 廣義中亞的範圍遠超過人為劃定的中亞五國, 蒙古 新疆 西藏 阿富汗 巴基斯坦 伊朗等國家地區, 以及俄羅斯中東部的廣大針葉林地都包含在內 1997 年成立的 中亞經濟合作組織 (Central Asia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更進一步將高加索山地區的亞塞拜然 喬治亞兩國也納入中亞 所以, 中亞可以是一個以現代國家疆界來簡單定義的地理區塊, 也可以是一個從史地 政經發展出來的概念 本次節目以廣義中亞的音樂傳承發展 交互影響思考設計, 來自中亞的新語 於是涵蓋了東亞 南亞 中東 歐洲眾多民族的音樂理念 集創作與演奏於一身的音樂家因為 西方國家 的政治 經濟 軍事之優勢, 過去三 四百年才發展成形的 西洋古典音樂 在二十世紀攻佔全球, 即便是有著千百年音樂傳承的許多亞洲國家, 也仿效其 管絃樂團 的成立 在當今古典音樂會中, 無論是幾百年來的大師經典曲目, 或是當代新作, 基本上就是作曲家精心擘劃, 演奏家照譜用心演出 然而, 世界上其他地域的音樂, 並不一定是如此表現 中亞地區的音樂傳統包含兩個面向, 一是大草原游牧文化, 另一是伊斯蘭文化 ; 前者有雋永的史詩吟唱 器樂演奏, 後者則有宗教儀式 古典歌舞套曲 兩者並存交融數個世紀, 千百年來的歌唱奏樂傳統, 歷經人為的政治疆界變動, 依然不變 在這裡, 能作又能演的歌者樂師, 透過口耳傳承與親身實踐, 習得今日西方通常行諸於文字的 樂理, 除了唱奏祖先留下的歌樂, 也按 樂理 框架展現自我 在這裡, 作曲 不是一項獨立於表演詮釋之外的技能, 甚至沒有 作曲 這樣的概念, 而是由音樂家在台上演出自己當下完成的作品 中亞民族音樂的 樂理 其實也跟西洋古典音樂一樣, 有各種 規範, 集創作與演奏任務於一身的音樂家, 必須熟悉這些規則並運用自如 例如, 游牧文化中的史詩吟唱也有既定的素材, 歌者除了說出動人的故事, 還要調和樂音與格律 ; 而來自伊斯蘭文化的套曲中, 在定譜唱奏的曲目外, 也還有以旋律與節奏規範為基礎, 讓音樂家彰顯功力的自由發揮段落 ( 文 / 陳峙維 )

3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Artyom Kim 的音樂創奏理念本場音樂會的最後一首曲目, 是今年度 新點子樂展 系列的重要挑戰與成果展現之一, 是以 Artyom Kim 所獨創的 協同作曲法 (the Method of Collective Composing) 為基礎, 由輿圖樂團成員與臺灣獨奏家們共同完成的作品 透過四個階段, 開發參與成員創作與溝通的能量, 以演出者共同創奏的樂音, 引領我們重新思考長久以來對作曲者 演奏者 觀賞者三個角色的定義 Artyom Kim 說明, 第一階段, 從生理與情緒的放鬆 以至喚醒精神專注力與直覺, 開發參與者的創作能量 第二階段建立所有成員之間的 集體信息場 (collective information field), 透過即興遊戲, 啟發參與者自然而然的音樂表現能力 第三階段中 作品 逐漸成形, 各成員以自己熟稔的方式記下 ( 就是各種記譜方法 ) 前兩階段碰撞產生的隻言片語, 開始發展有明確架構的完整樂曲 當然, 作品 並非就此定型, 未來演出當下的氛圍還會持續讓樂曲 改版 第四階段就是登台了, 即便在前幾階段所有參與者已完成了作品, 但面對觀眾時, 集體信息場 又擴大了, 台上眾音樂家們將視觀眾的反應繼續 改版 上述四個階段的創作演奏理念, 行諸文字也許是十分抽象的概念, 但這其實就是器樂獨奏家探索自我過程, 彰顯音樂涵養與演奏技藝的表現 ( 翻譯 整理 / 陳峙維 ) 新創作品解說蔡淩蕙 : 蹤跡 (2017) 以室內協奏曲 (Concerto for Chamber Orchestra) 的概念, 為這些亞洲與歐洲樂器之合奏寫作, 盼能在其之中尋找獨特的音響組合 以同質與異質分組的方式, 凸顯這些樂器的異同 ; 同質組合例如 : 長笛 Duduk 薩克斯風 Tar 柳琴 大阮 Chang Kamancha Kemençe 大提琴 等, 異質組合例如 :Duduk 大阮 大提琴 長笛 Tar 薩克斯風 柳琴 Kamancha Kemençe Chang 打擊樂 等 此外, 將在演出前的排練中, 經由討論, 保留演奏家之創思, 向傳統音樂所強調培養的創造性演繹能力致敬 蔡淩蕙 (*1973) 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 美國 Yale School of Music 與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曾獲音樂台北 國臺交鼓勵創作 Tanglewood Music Center 等之獎項, 並多次與台南人劇團 樂興之時管絃樂團 采風樂坊等合作 近年作品包括 南管足鼓協奏曲 ; 音樂劇場 昭君出閣 毀壞的城市 ( 為南管歌者 洞簫與鋼琴 ) 等 目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主任 張玹 : 扁舟二 (2017) 試想以文人划船時的手臂運行, 以及吐納的律動, 帶出蘇軾 赤壁賦 之詩意與武元直 赤壁圖 之意象 旅美作曲家張玹 (*1989) 為 2015 Earplay Donald Air 國際作曲比賽首獎得主, 曾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 東京三得利音樂廳 紐約莫肯音樂廳 巴爾托克音樂廳 台北國家音樂廳等地演出, 也曾與 Ensemble Multilaterale Alter Ego Orkest de Ereprijs Signal Ensemble Neue Vocalsolisten Stuttgart 普林斯頓室內合唱團 Peter Eotvos 帕格尼尼得主 Inmo Yang 等合作 自 2016 年創辦 音元樂團, 活躍於紐約的美術館與畫廊, 致力於結合空間 藝術 音樂 科技, 為觀眾創造正向與感動人心的經驗

4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演出者簡介 輿圖跨民族樂團輿圖跨民族樂團, 是當今樂壇唯一集結來自歐亞的傳統樂器與傑出音樂家, 以各地具歷史文化底蘊的民族樂器為編制, 首演無數當代新作的樂團 由藝術總監 Joël Bons 所成立, 輿圖樂團以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樂器, 營造前所未有的聲響世界, 開創當代音樂配器新視野, 同時也引發議題的關注, 如東方口耳傳承與西方記譜創作的差異, 對於作曲家而言成為一大挑戰 2002 年輿圖樂團於柏林音樂節 (Berliner Festspiele) 首度登台, 在指揮 Ed Spanjaard 的率領下, 完成郭文景 賈達群 Faradi Karajev( 亞賽拜然 ) Fabio Nieder( 義大利 ) Theo Loevendie( 荷蘭 ) 等作曲家的委託創作與首演 2004 年成為荷蘭音樂節的駐節室內樂團, 舉辦為期三週的工作坊 大師班與音樂會 自 2009 年起, 每年八月舉行輿圖工作坊 (Atlas Lab), 提供一個集結世界各地作曲家與音樂家的國際交流平台, 推動跨文化的新音樂創作, 為世界音樂與當代音樂的發展再創高峰 指揮 /Artyom Kim 1976 年出生於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 (Tashkent) 近郊, 於塔什干國家音樂學院修習作曲 自 1996 年起, 於塔什干 Ilhkom 劇院和國際知名劇場導演 Mark Weil 工作, 擔任作曲家與音樂導演 身兼節目策劃與指揮, 他在烏茲別克製作一系列表演藝術節目, 包括首次於中亞國家上演的史特拉汶斯基 婚禮 貝爾格 室內協奏曲 舒尼特克 安魂曲 等名作 2004 年創立 Omnibus 室內樂團, 是中亞第一且唯一推廣當代音樂的樂團 他曾與荷蘭新室內樂團 (Nieuw Ensemble) 輿圖樂團 海牙打擊樂團 美國跨界樂團 Bang on a Can 吳巍等合作 作品曾於 Huddersfield 當代音樂節 阿姆斯特丹 Gaudeamus 音樂週 德國 MaerzMusik 音樂節 亞太音樂節等演出 Artyom Kim 所獨創的 協同創作 (Collective Composing), 以集體創作藝術作品為基本理念, 是演奏家即為創作者的過程中, 結合音樂 舞蹈 戲劇 電影拍攝等的一種獨特系統 這種藝術創作方式, 重新定義了作家 演奏家與觀眾的傳統角色 亞美尼亞雙簧管 duduk/gevorg Dabaghian 1965 年出生於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 (Yerevan), 是當今全世界最傑出的亞美尼亞雙簧管演奏者之一 1990 年榮獲最佳東方國家樂器 (Best Eastern National Instruments) 大獎 ;1995 年由 Celestial Harmonies 發行的音樂專輯獲得 INDI 國際大獎, 並由美國 TRADCROSS 唱片發行多張專輯 Gevorg Dabaghian 精通亞美尼亞傳統民間樂曲與舞蹈等, 曾和中提琴家 Yuri Bashmet 與莫斯科獨奏家室內樂團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The Silk Road Ensemble) 輿圖樂團等合作 他與亞美尼亞作曲家 Vache Sharafyan 所共同執行的 亞美尼亞雙簧管音樂 計畫, 獲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現為葉里溫國家音樂學院教授, 並獲頒亞美尼亞共和國榮譽藝術家 亞塞拜然塔爾琴 tar/elchin Nagijev 1966 年出生於亞塞拜然 Neftchala 區,Elchin Nagijev 於亞塞拜然音樂專業學院 (College for Professional Music) 與巴庫音樂學院 (Baku Music Academy) 修習塔爾琴 目前定期與卡曼沙琴演奏家 Elshan Mansurov 搭擋演出, 並任教於巴庫音樂學院, 負責教授木卡姆課程 亞塞拜然卡曼沙琴 kamancha/elshan Mansurov 1962 年出生於亞塞拜然 Gazah 區,Elshan Mansurov 於亞塞拜然音樂專業學院與巴庫音樂學院修習卡曼沙琴 自 1986 年起, 與知名歌手 Alim Qasimov 所組成的木卡姆三重奏 (Mugam Trio) 合作演出多年 曾獲民族音樂器樂大賽 (Folk Musical Instruments Competition) 首獎, 目前致力於世界各國推廣亞塞拜然木卡姆音樂, 並任教於巴庫音樂學院 2007 年獲頒亞塞拜然共和國榮譽藝術家 土耳其提琴 kemençe/neva Özgen 1977 年出生, 於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土耳其音樂學院 (ITU Turkish Music State Conservatory) 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 以獨奏家的身分曾與 Anatolia 室內樂團 Montreal 部落三重奏 輿圖樂團 尼德蘭

5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Blazers 室內樂團等合作, 亦與西塔琴大師煦珈康 (Shujaat Hussain Khan) 印度 Bansuri 笛大師 Deepak Ram 英國搖滾樂手 Peter Murphy 法國大提琴家 Jean-Guihen Queyras 土耳其音樂家 Kudsi Erguner 等國際知名音樂家合作演出 2009 年起於阿姆斯特丹音樂學院講授土耳其木卡姆音樂 (Maqam), 為輿圖樂團學術講座之一 現為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烏茲別克揚琴 Chang/Ravshan Tokhtamishev 1987 年出生於烏茲別克 Shakhrisabz 市,2013 年畢業於烏茲別克國家音樂學院, 主修烏茲別克揚琴 (chang) 曾參與 2010 美國跨國音樂節 Bang On a Can 2012 國際爵士音樂節 Bishkek Jazz Spring 以及 2013 年與 Tong Yon 樂團 Omnibus 樂團合作於國際音樂節等 2013 至 2015 年間, 在中亞各國參與 Play Together 計畫, 並隨 Omnibus 樂團涉足現代音樂, 也是執行 Omnibus Maqom Project 的主要音樂家之一 ( 譯 / 楊宜樺, 整理 / 趙菁文 ) 長笛 / 游雅慧以 資賦優異兒童 保送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 並以 特優成績 取得該校長笛教育科及演奏科文憑後, 隨即就讀法國里昂高等音樂學院, 以及瑞士日內瓦音樂院, 並以最高成績取得最高文憑 求學期間加入 維也納長笛九重奏 於歐洲巡迴並灌錄唱片, 國際蕭邦音樂協會曾評選為 東方優秀青年音樂家 返台獲兩廳院樂壇新秀後, 即赴布達佩斯與匈牙利交響樂團合作錄製個人專輯 2009-2011 年獲 歐洲藝術音樂節 之邀, 於德國 維也納及法國演出及舉辦大師班 現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長笛首席 薩克斯風 / 顧鈞豪東海大學音樂藝術學士及維也納市立音樂院演奏家文憑, 法國國立 Puteaux 音樂院職業演奏家文憑 法國國立 Cergy-Pontoise 音樂院高級音樂教育文憑 旅法期間曾任法國地鐵管樂團暨管弦樂團以及 Levallois 市立管樂團薩克斯風首席 2006 年獲 UFAM 國際音樂比賽室內樂高級組第一名 自 2012 年始, 主持台北愛樂 I-Saxo 計畫, 並於 2014 2016 年主辦第一 二屆國際薩克斯風論壇 目前旅居維也納, 同時擔任台北愛樂室內樂坊音樂家 薩克幫音樂總監 擊樂 / 薛詠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管弦與擊樂碩士 2012 年於 超旅程未來媒體藝術節 與國際聲光大師 Herman Kolgen 同台演出, 同年底於實驗劇場之 新人新視野 : 音樂舞蹈篇 演出 諷刺詩文,2013 年於實驗劇場演出 新點子樂展 奇幻音畫 當代致敬, 並於十一月受邀擔任第四屆數位藝術表演首獎 錯置現象 : 擊樂科技表演結合計畫 的演出者 2016 年受邀至東京藝術大學 現代擊樂節演出, 近年來致力於聲音藝術 當代音樂及結合跨領域的演出 豎琴 / 曾韋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學士, 德國科隆音樂院 奧地利格拉茲音樂藝術大學 科隆音樂院現代音樂詮釋等豎琴演奏碩士, 現於科隆音樂院攻讀豎琴最高演奏家文憑 曾師事鄧良音 呂威儀 王郁文 解瑄老師, 現師劉航安教授 曾獲耶胡迪. 梅紐因基金會 德國 Hans und Marlies Stock-Stiftung 文化藝術獎學金 2016-2017 年擔任德國 Wiesbaden 黑森州立歌劇院豎琴首席,2014 年獲得義大利國際豎琴大賽第四名, 並曾於香港第一屆亞洲豎琴音樂節 奧地利 Klangspuren 現代音樂節 德國 Acht Brucken 現代音樂節 德國 Trier 現代音樂節等演出 柳琴 阮 / 陳崇青第一屆國家兩廳院 傳統器樂新秀 得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學士及表演藝術所民族音樂學碩士, 論文獲中央研究院亞太區域專題中心碩士論文獎 曾獲台灣區音樂比賽柳琴組第一名 北京中州杯民樂比賽最高榮譽 陽光獎 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曾任采風樂坊演奏家, 演奏絲竹樂 現代音樂和器樂劇場十餘年 近年接觸搖滾 藍調 爵士和拉丁, 並加入 絲竹空爵士樂團, 於法國

6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繽紛爵士 (Jazzycolors) 國際音樂節 馬德里希古洛藝術中心 (Circulo de Bellas Artes) 墨西哥賽萬提斯國際藝術節 (Festival Internacional Cervantino) 等活動中演出 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 古箏 / 許馨方臺灣青年古箏演奏家, 其穩健風格受著名箏樂家彭景之影響, 曾獲中華民國國樂學會彈撥器樂大賽青少年組第一名 2010 年兩廳院傳統器樂新秀 臺灣盃古箏音樂比賽金獎等 ;2016 年於張儷瓊教授的指導下, 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古箏演奏碩士學位 其演奏足跡遍及亞洲 美加等地, 曾與臺灣國樂團演出 如是 古箏協奏曲 大提琴 / 巫尚謙 1996 年出生於屏東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 啟蒙於母親楊秀華, 現師事歐陽伶宜 擁有極佳的音樂性, 擅長即興, 曾與木樓合唱團合作演出,2017 年參與 搗蛋 台北大巨蛋集體創作計畫, 同年再與來台策展的芬蘭影像藝術家 Nina-Maria Oförsagd 合作即興藝術創作, 作品近期將於芬蘭展出 低音提琴 / 卓涵涵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 美國 UCSD 現代音樂演奏博士, 目前使用之獨奏樂器為國際低音提琴協會於 2004 年所贈 2001 年日本泉之森低音提琴國際比賽第三名得主 2004 年出版 現代音樂晚安故事集 演奏保羅藍席爾作品, 獲作曲家專文報導 曾擔任國際低音提琴協會比賽主席 曾於北京低音提琴音樂節與美國舊金山國際低音提琴協會年會舉行獨奏會, 在美國 La Jolla 音樂節 加拿大 Victoria 音樂節等演出 主持 / 陳峙維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植物學系 會計學研究所, 後於英國史特林大學 (University of Stirling) 取得電影與媒體博士學位, 學術專長為近現代音樂工業 流行音樂 世界音樂 現為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輔仁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 曾獲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 開設 全球音樂文化 全臺語授課之 臺灣音樂導論 全英文授課之 文創管理理論與實務 等, 教學之餘接案創作短片與多媒體配樂, 主持廣播節目, 並在家掌管廚房餵飽家人 製作人 李惠美策展人 趙菁文演出團隊 輿圖跨民族樂團 臺灣獨奏家製作統籌 黃緯騰 黃凱琳統籌舞監 許峻維 燈光技術指導暨執行 淡成偉視聽技術指導暨執行 黃俊義節目單編撰 陳峙維 楊宜樺 趙菁文主持 陳峙維執行團隊 財團法人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 歡迎掃描 QR Code 線上填寫 觀眾意見調查表 ( 紙本問卷請繳回服務台, 或傳真至 02-3393-9730) 感謝您費心填寫! 現場繳回紙本問卷或出示電子問卷, 將可兌換 精美小禮 乙份, 數量有限, 送完為止

7 亞洲新記憶 來自中亞的新語 Remembering Asia Anew+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Remembering Asia Anew+ Curator/Ching-Wen CHAO The Innovation Series of the National Theater & Concert Hall, Taipei, since its inception in 2013 (joining a previously bi-discipline series of contemporary theater and dance),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ontemporary music events in Taiwan. This year, under the direction of composer Ching-Wen CHAO, the Innovation Series is to present a unique program in the form of two concerts and a music theatre. The Hours of Flower features the Munich ARD award-winning Morgenstern Trio and clarinetist Nina Janssen-Deinzer from the prestigious Ensemble Modern, presenting a program of East Asian composers works. Starting out from here, the Series invites the audience to turn around to reexamine Asia and its heritage, as well as challenges the method of composing. In the Eyes of the Nomads gathers five Central Asian musicians -- members of the unique, cross-cultural Atlas Ensemble -- and eight Taiwanese musicians, and together they create music through the guidance of conductor Artyom Kim, exploring his Method of Collective Composing in a weeklong workshop "Atlas Lab" in Taipei. Last, bringing together theater director, lighting/stage designer (winner of 2017 Word Stage Design, Gold Prize), installation artist, seven Taiwanese/Taiwanese-American female composers, conductor, percussionists, pianist and eleven vocalists, The Pilgrimage promises to be a multimedia spectacle par excellence. A poetic anthropological rendering of Taiwan s history and its unique cultural as well as geographical position in the world, The Pilgrimage tells the story of Taiwan in a manner both concrete and abstract and obtains its dramaturgical scaffold and narrative sequence from various sound objects and sonic events. Atlas Ensemble The Atlas Ensemble is a unique chamber orchestra uniting brilliant musicians from China, Central Asia, the Near East and Europe. The ensemble presents an unheard sound world of instrument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The repertoire consists entirely of specially commissioned works. Founded by Joël Bons, composer and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Nieuw Ensemble in Amsterdam, the Atlas Ensemble opens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colour and orchestration. Unlike the modern western heterogeneous ensemble in which one instrument of each family is featured, the Atlas Ensemble brings together instruments from various cultures which, whilst originating from the same ancestor, have travelled and developed over the course of centuries. Thus, a wide variety of instruments came into being. In addition, a central issue has been brough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ral/improvisational traditions and the notational/compositional ones. The Atlas Ensemble made its debut in 2002 at the Berliner Festspie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 Spanjaard every year premiere programmes are presented to great acclaim. In 2004 the Atlas Ensemble was the ensemble in residence at the Holland Festival for three weeks, featuring workshops, master classes and concerts with traditional repertoire and premieres of newly written works. In 2005 its artistic director Joël Bons received the prestigious Amsterdam Prize of the Arts for his work with the Ensemble. To deepen the concept of the Atlas Ensemble, Bons created an international Atlas Lab in 2009. Musicians, composers, musicologists,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others co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meet, experiment and collaborate, to study new pieces and do research, to teach and learn. In 2012, the Atlas Lab resulted in the first Atlas Festival,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Amsterdam Muziekgebouw aan 't IJ. In 2013, the Atlas Ensemble was ensemble in residence at the Helsinki Musica Nova Festival in Finland and performed in Santiago de Compostela, Spain. A succesful second Atlas Festival was presented in 2014. In October 2016 the Atlas Ensemble, together with the world renowned cellist Jean-Guihen Queyras, premiered Joël Bons' large scale Nomaden to great acclaim at the Cello Biennale Amsterdam. The Atlas Ensemble and the Atlas Lab are at the forefront of a recent global phenomen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ensembles in which instruments and musician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meet to create new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