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Similar documents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Microsoft Word - _05_第二章.doc


Microsoft Word - z-ww386-劉恆妏

˘ªF¶Î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

Microsoft Word - 69 樊學慶 final T.doc


Chap3Chinese


/3 2/3 5 P P9 7 P P348 9 P P P P P P83 7 P397 86

穨jender.PDF

124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4 年 第 20 卷 第 2 期 2. 专 门 惩 戒 法 1931 年 6 月 8 日, 国 民 政 府 颁 行 了 公 务 员 惩 戒 法 [6] 该 法 共 二 十 八 条, 六 章, 包 括 通 则 惩 戒 处 分 审 议 程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 Gorgoroon E. H. Blair and J. A. Robertson The Philippine Island

02-14-孫青氏-Sim.indd

/,,,,,,,,,,,,,,, ;,,,, ( ),,, ;,,, 1933,, ( ) ( ), 1988,,,, :,, ; :,,,,, 20,,,,,, :,,, 2001, 299 :, :, 2006, 35 :,, ( ( ), 1997, 74 ),


2004 2,,,, 1907,, 7 6,,,,,,,,,,,,, 7 13,,, 15,, :,,2001, ,:,, 1981,

洪麗珠 84 4 人 南人的任官差別只是一種集團主義 collectivism 的用人方法罷了 確實元代 史料中 參用 一詞頗為常見任官與族群對應的狀況除了蒙古人之外色目與漢人 5 並非一直有上與下的差別元代法律上更找不到四等人制的明文規定 應該思考的 是四 等 人或者四類人的存在是否需要法律明文規

护国运动时期云南都督府的“拥护共和”奖功制度

/ /


093_114_Koh_khee_heong

Microsoft Word - 江陰之役1.37.doc

張 佳 114 古改革目的在於塑造明政權 承古先聖王之統 的正統地位以期加強民眾對新政 權的認同 同時借助對胡漢服飾習俗的嚴格區分刻畫一個異於 中國 傳統的 胡 4 元 形象以此反襯自身政權的正統性明初通過對士庶日常服飾的嚴格規範細 緻地刻畫了各個群體和階層 君臣 官民 良賤 的身份界限建立起一套與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a b 11 16b a 106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three regions or three strata 3 Seneca 4 ~ 65 Quaestiones naturales 4 Themon 1349 ~ 1361 Questions on the Four Books of Aristotle's Meteorolo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1 2 3 GARCH GARCH α > 0 α i > 0 p α i + q β j < 1 i = 1 j = 1 α < 0 β < 0 p α i + q β j < 1 i = 1 j = 1 1. GARCH α + β > 1 α β α > 0 β < 1 α + β > 1 4


pdf

标题

穨yinmen.PDF


李宜涯 元刊五種平話中的道教色彩.PDF

~ ~ ~

65,, [ 3 ] ( P80) ;,,,,, [ 4 ] ( P8,16),, ;,,, : (1),,, [ 5 ] ( P5051) (2),, ; :,,, [ 5 ] ( P5055) (3) :,,,, [ 5 ] ( P ) : (1) : ( ),,,,,,,,,,

穨hair&sick

c pm

http / /yxxy. cbpt. cnki. net / % % %

历 史 语 言 教 育 何 志 明 : 地 权 变 动 中 的 新 区 农 村 党 建 工 作 研 究 ( ) 以 川 北 达 县 为 个 案 259 正 如 中 共 中 央 所 判 断, 革 命 的 成 功 使 不 少 党 员 干 部 放 松 了 对 自 己 的 要 求, 出 现

051_072_Zhang_yi


封面

<4D F736F F D20B1C8B05FA970AABAA94DAA41A8D3A15DBC66AC64ABE1ADD7A7EFA15E E646F63>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经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洗礼的欧洲 是现代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发祥地 二者自从降世 Royal Commission for the 就亲如孪生 血缘密切 1807 年 保护与收藏丹麦古物皇家委员会 Preservation of Antiquities 成立 尼厄鲁普 Rasmus Nyerup 又译作

M M. 20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03許建崑.doc


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内地东北地区一个省会城市中的中低收入社区内居民使用手机的情况,廓清手机这种信息沟通技术对于社区居民的影响

Microsoft Word doc

2005 4,,,,,,,,,,,,, (2001 ) ;() ( 1997 ) ; ( 1997 ) ; () (1996 ) ;,: ( 1995 ) ; (1995 ),,,, (J13) (J9) (J10), (J19) (J17) 58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 :,,,,,,,,,,,,,,,,,,, , 1876, :,,, 1884,,,, :, ;,,, 1886, 1894, 1889, 1893,,,,,, :,,,, 1898 :,,,,,, ,,,,,,, 73

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例的觀察


* Reproducing Men Wu 2010 Reproducing Women 1 Men 2 * 17SRC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 ~ ~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标题

50 :, :,,,,, 1959,,,,, 1962 (, 1993 ;, 1999), ( ) (Lin, 1990), 1959 (,1995) (food availability decline,fad) , (,1988) (Chang & Wen,1997 ; Yan

™¯™L

Microsoft Word doc

60 台 灣 社 會 學 第 九 期 From Chinese Original Domicile to Taiwanese Ethnicity: An Analysis of Census Category Transformation in Taiwan Fu-chang Wang Instit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66 近 代 中 國 婦 女 史 研 究 第 22 期 生 長 發 育 和 功 能, 成 為 臺 灣 教 育 史 上 一 個 新 的 現 象 以 女 性 生 殖 生 理 掛 帥 的 課 文, 描 述 性 器 則 詳 女 略 男 詳 內 略 外 詳 構 造 略 機 制, 說 明 保 健 則 著 重 清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writer=0 43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ÆƱj

2012 D A % %

02廖美玉.doc

育 達 科 大 學 報 第 41 期 民國 104 年 10 月 第 頁 Yu Da Academic Journal Vol.41, October 2015, pp 中國大陸公務員職位聘任制之探討 張佩琳 摘要 中國大陸的人事制度從源自蘇聯 黨政軍 的幹部制

4 10% 90%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A4

Microsoft Word - Modern China Studies 20-1→ docx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A B A 18 A a 2007b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4D F736F F D DBED4B2A4A9D2A9DBA5CDB8EAB054A7B9BEE3AAA92DB3D5A468AF5A2E646F63>

Microsoft Word 蘇全正教授.doc

2011/12 第一學期 (2011年9月1日至12月7日)

清乾隆朝内务府的皮货买卖与京城时尚

<A5FEADB6ACDBA4F9>


Transcription: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再 開 會 試 ( 因 慈 禧 太 后 七 旬 萬 壽 特 開 恩 科 ), 仍 借 汴 闈 1905 年 廢 止 科 舉,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遂 成 此 行 之 千 餘 年 選 官 制 度 之 絕 響 科 舉 廢 除, 成 功 之 階 梯 2 斷 裂, 對 清 末 民 初 政 治 文 化 社 會 影 響 甚 鉅, 引 起 諸 多 關 注 與 討 論, 但 對 廢 科 前 這 兩 場 別 開 生 面 的 會 試, 則 鮮 有 綜 合 考 述 3 所 謂 別 開 * 1 2 3 拙 文 承 業 師 葉 漢 明 教 授 指 導, 亦 蒙 三 位 匿 名 審 稿 人 惠 賜 修 改 意 見, 筆 者 在 此 並 申 謝 悃 惟 文 章 之 舛 漏 疏 誤, 概 由 筆 者 負 責 清 制, 逢 子 卯 午 酉 年 舉 行 鄉 試, 次 年 即 丑 辰 未 戌 年 行 會 試 光 緒 二 十 六 年 (1900) 庚 子 例 當 行 正 科 鄉 試, 但 該 年 逢 光 緒 帝 三 旬 萬 壽, 詔 以 庚 子 科 為 恩 科 鄉 試, 辛 丑 科 為 恩 科 會 試 然 庚 子 年 因 拳 禍 各 省 停 鄉 試, 遂 於 二 十 八 年 (1902) 壬 寅 補 行 庚 子 辛 丑 恩 正 並 科 鄉 試, 次 年 癸 卯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並 科 會 試 參 趙 爾 巽 等 : 清 史 稿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77 年 ), 卷 一 百 八 選 舉 三, 頁 3147; 江 慶 柏 : 清 朝 進 士 題 名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 頁 1323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Aspects of Social Mobility, 1368 191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以 筆 者 目 前 所 見, 前 人 論 著 涉 及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改 制 相 關 議 題 者, 有 范 沛 濰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述 論, 歷 史 檔 案 1993 年 第 3 期, 頁 105 10; 章 清 : 策 問 與 科 舉 體 制 下 對 西 學 的 接 引 以 中 外 策 問 大 觀 為 中 心,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58 期 (2007 年 12 月 ), 頁 53 103; 劉 龍 心 : 從 科 舉 到 學 堂 策 論 與 晚 清 的 知 識 轉 型 (1901 1905), 中 央 研 究 院 近 代 史 研 究 所 集 刊 第 58 期 (2007 年 12 月 ), 頁 105 39; 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0) 其 中, 范 文 算 是 唯 一 一 篇 以 這 兩 科 下 轉 頁 176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795) 所 定, 鄉 會 試 三 場 依 次 為 : 第 一 場 考 四 書 文 三 篇 五 言 八 韻 詩 一 首 ; 第 二 場 試 五 經 義 五 篇, 每 經 一 篇 ; 第 三 場 為 經 史 時 務 策 五 道 4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七 月 十 六 日 (1901 年 8 月 29 日 ), 清 廷 發 佈 上 諭 正 式 落 實 科 舉 改 革, 新 制 科 舉 三 場 內 容 改 為 : 第 一 場 試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五 篇, 第 二 場 考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策 五 道, 第 三 場 為 四 書 義 兩 篇 五 經 義 一 篇 5 傳 統 科 考 中 佔 絕 對 主 導 地 位 的 經 學 退 居 次 要 地 位, 代 之 以 涉 及 西 學 時 政 的 策 題 朝 廷 此 番 改 制, 意 在 使 士 子 走 出 經 傳 注 疏 的 窠 臼 而 研 習 切 近 實 用 的 西 學 政 藝, 並 希 望 士 子 脫 離 八 股 程 式 的 束 縛, 以 策 論 文 體 自 由 應 答, 各 盡 其 長 然 而 此 番 廢 科 前 的 改 制 成 效 如 何? 考 官 如 何 命 題 閱 卷? 考 生 如 何 因 應 解 答? 最 後 兩 榜 進 士 之 人 數 地 域 及 年 齡 分 佈 有 何 特 徵? 此 種 分 佈 有 何 意 涵? 該 批 進 士 朝 考 授 職 後 何 去 何 從? 本 文 擬 先 分 析 兩 科 會 試 之 考 題 與 答 卷, 再 評 析 考 官 之 閱 卷 與 評 核 標 準, 最 後 對 兩 榜 進 士 人 數 籍 貫 年 齡 及 朝 考 授 職 作 計 量 分 析, 嘗 試 解 答 上 述 問 題, 以 對 這 兩 科 會 試 作 綜 合 論 析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考 題 與 答 卷 分 析 借 闈 河 南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是 八 股 改 策 論 並 加 試 西 學 後 僅 有 的 兩 科 會 試, 也 是 廢 科 前 晚 清 政 府 為 科 舉 改 制 所 作 的 最 後 努 力 這 兩 場 考 試, 均 不 用 京 師 貢 院 而 借 河 南 貢 院 舉 行 借 闈 河 南, 除 因 庚 子 之 變 中 北 京 貢 院 毀 於 兵 災, 無 合 適 考 場 外, 尚 有 如 下 因 上 接 頁 175 4 5 會 試 為 專 門 研 究 對 象 的 文 章, 但 該 文 甚 簡, 除 簡 述 會 試 制 度 及 分 析 兩 科 會 試 借 闈 河 南 的 原 因 之 外, 僅 以 列 舉 方 式 略 析 兩 科 會 試 策 題 的 內 容 和 特 點, 兼 及 少 數 進 士 的 出 路 章 劉 兩 文 論 述 較 豐, 但 焦 點 均 在 策 問 上 章 文 關 注 策 問 對 西 學 的 接 引, 及 其 影 射 出 的 世 風 丕 變 與 思 想 學 術 的 轉 型 ; 劉 文 重 在 討 論 策 論 由 通 商 口 岸 流 行 的 資 訊 演 變 成 一 種 知 識 的 過 程, 並 分 析 策 論 導 致 科 舉 全 面 為 學 堂 取 代 的 原 因 Elman 在 其 著 作 末 章 討 論 了 科 舉 改 制 的 論 爭, 並 對 癸 卯 科 會 試 部 份 策 題 及 考 生 應 答 略 作 分 析 以 上 所 述 前 人 研 究, 大 多 注 重 對 科 舉 改 制 後 策 題 本 身 的 分 析, 而 對 考 生 之 因 應 對 答 三 場 策 題 特 徵 策 論 的 出 題 依 據 及 題 面 背 後 隱 含 的 政 策 導 向 考 官 之 評 核 兩 科 進 士 之 地 域 年 齡 授 職 等 諸 多 問 題 甚 少 著 墨 本 文 即 在 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礎 上, 對 這 些 問 題 作 進 一 步 申 述, 以 期 對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作 一 全 景 式 論 析 詳 參 商 衍 鎏 : 清 代 科 舉 考 試 述 錄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1958 年 ), 頁 64 清 實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85 年 影 印 本 ), 德 宗 景 皇 帝 實 錄, 卷 四 八 五, 光 緒 二 十 七 年 七 月 己 卯, 第 58 冊, 頁 412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77 由 : 首 先, 根 據 辛 丑 條 約, 拳 禍 最 烈 的 地 區 須 停 科 五 年, 河 南 義 和 團 運 動 不 如 京 津 山 東 等 地 激 烈, 故 選 擇 河 南 舉 行 會 試 不 易 引 致 外 交 糾 紛 ; 其 次, 開 封 地 處 中 原, 交 通 便 利, 便 於 士 子 趕 考 ; 再 次, 河 南 貢 院 佔 地 寬 廣, 號 舍 眾 多, 有 條 件 承 擔 全 國 會 試 ; 最 後, 兩 宮 西 狩 期 間, 河 南 官 員 接 駕 甚 周, 太 后 大 為 滿 意, 故 恩 准 將 兩 科 會 試 轉 往 開 封 6 這 樣, 各 省 舉 子 懷 揣 夢 想, 頂 風 冒 雪, 奔 赴 新 考 點 應 新 型 考 試 兩 科 會 試 中, 癸 卯 科 共 錄 貢 士 三 百 五 名, 會 元 周 蘊 良 (1867 1904), 浙 江 會 稽 人 ; 甲 辰 科 貢 士 二 百 七 十 六 名, 會 元 譚 延 闓 (1880 1930), 湖 南 茶 陵 人 第 一 三 場 命 題 依 據 及 試 題 簡 析 八 股 未 廢 時, 三 場 考 試 的 主 體 為 四 書 文 五 經 文, 故 無 論 其 出 題 如 何 斷 章 取 義 割 裂 截 搭, 總 不 出 書 經 原 文, 且 嚴 守 傳 注 科 舉 改 制 後, 首 場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除 要 求 考 生 應 博 覽 周 知 三 通 及 續 三 通 之 外, 還 規 定 考 官 命 題 須 以 御 批 通 鑑 綱 目 御 批 通 鑑 輯 覽 及 歷 代 正 史 為 本 ; 至 於 清 代 典 制 掌 故, 則 聽 考 官 酌 舉 命 題, 不 定 專 書 第 三 場 的 兩 篇 四 書 義 一 篇 五 經 義, 題 目 由 欽 命, 命 題 遵 書 經 原 文, 但 不 以 八 股 作 答 7 以 下 兩 表 簡 列 兩 科 會 試 第 一 第 三 場 之 試 題 與 考 點 範 圍 表 一 :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第 一 三 場 考 題 及 出 典 場 次 8 考 題 癸 卯 科 出 典 1 管 子 內 政 寄 軍 令 論 ; 國 語 齊 語 第 一 場 :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第 三 場 : 四 書 義 五 經 義 2 漢 文 帝 賜 南 粵 王 佗 書 論 ; 史 記 南 越 列 傳 ; 漢 書 西 南 夷 兩 粵 朝 鮮 傳 3 威 之 以 法, 法 行 則 知 恩 ; 限 之 以 爵, 爵 加 資 治 通 鑑 漢 紀 五 十 九 則 知 榮 論 ; 4 劉 光 祖 言 定 國 是 論 ; 宋 史 劉 光 祖 傳 5 陳 思 謙 言 詮 衡 之 弊 論 元 史 陳 思 謙 傳 1 敬 事 而 信 節 用 而 愛 人 義 ; 論 語 學 而 2 故 為 政 在 人 取 人 以 身 義 ; 中 庸 3 化 而 裁 之, 謂 之 變 ; 推 而 行 之, 謂 之 通 ; 易 繫 辭 上 舉 而 措 之 天 下 之 民, 謂 之 事 業 義 6 7 8 此 四 種 原 因 為 范 沛 濰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述 論 一 文 所 總 結 詳 參 政 務 處 禮 部 : 會 奏 變 通 科 舉 章 程, 載 張 靜 廬 ( 輯 注 ): 中 國 現 代 出 版 史 料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54 年 ), 二 編, 卷 一, 頁 60 66 考 題 見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錄, 頁 14 15

178 李 林 場 次 甲 辰 科 9 考 題 出 典 第 一 場 :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第 三 場 : 四 書 義 五 經 義 1 周 唐 外 重 內 輕, 秦 魏 外 輕 內 重 各 有 得 論 ; 綜 合 史 論 2 賈 誼 五 餌 三 表 之 說, 班 固 譏 其 疏, 然 秦 穆 嘗 用 綜 合 史 論 之 以 霸 西 戎, 中 行 說 亦 以 戒 單 于, 其 說 未 嘗 不 效 論 ; 3 諸 葛 亮 無 申 商 之 心 而 用 其 術, 王 安 石 用 申 商 之 綜 合 史 論 實 而 諱 其 名 論 ; 4 裴 度 奏 宰 相 宜 招 延 四 方 賢 才 與 參 謀, 議 請 於 私 新 唐 書 裴 度 傳 ; 資 第 見 客 論 ; 治 通 鑑 唐 紀 五 十 五 5 北 宋 結 金 以 圖 燕, 南 宋 助 元 以 攻 蔡 論 宋 史 1 大 學 之 道, 在 明 明 德, 在 親 民, 在 止 於 至 善 義 ; 大 學 2 中 立 而 不 倚, 強 哉 矯 義 ; 中 庸 3 致 天 下 之 民 聚 天 下 之 財, 交 易 而 退, 各 得 其 易 繫 辭 下 所 義 兩 科 會 試 首 場 五 論, 均 切 近 實 際 的 治 國 外 交 選 才 等 議 題, 亦 反 映 中 國 傳 統 選 士 制 度 對 其 知 識 精 英 暨 職 官 候 選 人 的 普 遍 要 求, 且 此 種 要 求 在 晚 清 危 局 中 又 顯 得 更 為 迫 切 故 其 試 題 由 以 往 死 板 的 一 成 不 變 的 因 循 守 舊 的 傳 統 思 想 和 程 式 的 束 縛 下 解 脫 出 來, 開 始 注 意 現 實 實 用 並 放 眼 世 界 了 10 會 試 中 將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置 諸 首 場, 除 了 再 現 中 體 西 用 論 對 科 舉 選 士 的 主 導, 也 有 其 現 實 考 量 因 為 科 舉 改 章 伊 始,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向 為 考 生 與 考 官 所 熟 悉, 放 在 首 場 不 致 令 考 生 無 言 以 對, 考 官 亦 易 於 評 核 此 前 居 至 要 地 位 的 經 學 則 下 降 到 三 場 中 最 無 足 輕 重 的 地 位, 亦 足 徵 清 末 民 初 中 國 學 術 經 史 易 位 的 轉 型 11 兩 科 相 較, 則 甲 辰 科 首 場 試 題 較 難, 其 中 較 多 涉 及 綜 合 史 論, 要 求 考 生 在 總 體 把 握 的 基 礎 上 抒 發 議 論 科 舉 新 章 雖 對 首 場 參 考 書 籍 有 所 指 定, 但 書 目 中 單 三 通 續 三 通 歷 代 正 史 及 關 涉 清 代 典 章 掌 故 諸 書 已 卷 帙 浩 繁, 考 生 難 以 盡 覽 因 此, 改 制 章 程 提 示 了 更 簡 潔 和 權 威 的 參 考 定 本, 即 清 聖 祖 高 宗 分 別 欽 定 的 御 批 通 鑑 綱 目 全 書 及 御 批 歷 代 通 鑑 輯 覽 此 二 書 扼 要 地 述 及 歷 代 史 事, 成 為 首 場 中 國 史 事 論 命 題 的 主 要 依 據, 而 上 述 考 點 在 此 二 書 中 亦 可 找 到 相 關 出 處 更 重 要 的 是, 兩 書 代 表 了 清 代 官 方 對 過 往 史 事 的 定 論, 考 生 答 題 引 證 時 可 確 保 政 治 正 確 但 這 兩 部 御 9 10 11 考 題 見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錄 范 沛 濰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述 論, 頁 108 羅 志 田 指 出, 清 末 民 初 的 變 革 造 成 了 經 史 易 位 的 結 果, 即 傳 統 居 於 中 心 的 經 學 走 向 邊 緣 化, 而 史 學 地 位 提 高, 走 向 中 心 參 羅 志 田 : 清 季 民 初 經 學 的 邊 緣 化 與 史 學 的 走 向 中 心, 漢 學 研 究 第 15 卷 第 2 期 (1997 年 12 月 ), 頁 1 35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79 批 精 簡 通 史 仍 為 煌 煌 巨 著, 全 書 一 百 九 十 卷, 輯 覽 一 百 二 十 卷, 對 多 數 考 生 而 言 仍 然 是 極 大 負 擔, 難 怪 坊 間 某 某 文 府 統 宗 大 成 策 案 匯 海 淵 萃 備 旨 文 鈔 文 藪 精 華 秘 訣 大 觀 一 類 的 考 試 用 書 大 行 其 道, 層 出 不 窮 12 需 要 特 別 指 出 的 是, 從 現 有 材 料 推 知,1901 年 改 制 後 的 鄉 會 兩 試, 考 生 可 攜 帶 參 考 書 籍 往 場 中 翻 檢 1902 年 江 南 鄉 試 考 生 兼 書 商 夏 頌 萊 著 有 金 陵 賣 書 記, 描 繪 考 先 生 之 容 態, 稱 其 得 題 以 前, 見 帶 書 較 多 者, 宜 盡 力 以 聯 絡 之 ; 題 紙 既 下, 或 無 書 可 檢, 則 懊 喪 萬 端 ; 或 檢 得 詳 備 之 書, 則 庋 藏 無 所 ( 恐 同 號 索 要 ) 作 者 又 稱 其 所 售 出 之 書 大 半 為 場 屋 翻 檢 之 用 13 1903 年 開 封 會 試 場 外 書 商 王 維 泰 所 著 汴 梁 賣 書 記 中, 也 稱 場 前 買 書 者, 都 為 臨 文 調 查 之 用 14 同 科 會 試 舉 子 孔 昭 晉 ( 會 試 列 第 七 十 六 名 ) 記 初 八 日 首 場 三 鼓 題 紙 已 到, 稍 繙 各 書, 十 一 日 次 場 題 紙 更 早, 首 次 場 繙 閱 無 所 得 15 此 外, 晚 清 諷 刺 小 說 作 者 李 伯 元 ( 即 李 寶 嘉,1867 1906) 所 著 文 明 小 史 中, 對 士 子 兼 書 商 王 毓 生 應 山 東 鄉 試 的 描 寫, 亦 一 旁 證 : 再 說 進 場 那 天, 王 毓 生 把 幾 部 有 用 的 書 籍 帶 進 場 去, 哪 知 一 部 也 用 不 着 倒 是 那 秀 才 買 的 史 論 三 萬 選 有 些 用 處, 這 才 佩 服 他 們 守 舊 的 人, 到 底 揣 摩 純 熟 頭 場 出 來, 很 不 得 意 二 場 照 例 進 去, 卻 有 一 個 策 題, 出 在 波 蘭 衰 亡 戰 史 上 面, 這 回 毓 生 帶 著 這 書, 頗 為 得 意, 淋 漓 痛 快 的 寫 了 一 大 篇, 以 為 舉 人 是 捏 穩 在 荷 包 裡 了 16 明 清 科 場 為 防 舞 弊, 向 來 搜 檢 極 嚴, 但 行 至 晚 清 乃 准 士 子 帶 書 翻 閱, 應 是 考 慮 科 制 甫 經 從 形 式 到 內 容 的 改 革, 難 度 驟 增, 故 以 此 權 宜 之 計 方 便 考 生 釐 清 這 一 事 實, 對 評 估 考 生 答 卷 及 其 學 識 水 平 至 關 重 要 第 二 場 西 學 政 治 藝 學 策 題 分 析 第 一 三 場 所 考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及 四 書 五 經 義, 是 考 生 向 來 最 為 熟 悉 的 內 容, 而 改 制 後 新 增 的 第 二 場 西 學 政 治 藝 學 策, 則 非 考 生 所 素 習, 因 此 更 需 要 明 確 的 參 考 書 目 但 事 實 正 好 相 反, 科 舉 新 章 程 對 第 二 場 考 試 範 疇 的 規 定 相 當 寬 泛, 其 政 治 部 份 包 括 學 校 財 賦 商 務 兵 制 公 法 刑 律 天 文 地 理, 藝 學 部 份 則 包 括 格 致 12 13 14 15 16 晚 清 各 書 局 的 販 賣 書 目 中, 科 場 用 書 林 林 總 總, 名 目 繁 多, 可 見 此 類 書 籍 暢 銷 之 一 斑 詳 細 書 目 參 周 振 鶴 ( 編 ): 晚 清 營 業 書 目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出 版 社,2005 年 ), 頁 387 543 公 奴 ( 夏 頌 萊 ): 金 陵 賣 書 記, 載 中 國 現 代 出 版 史 料, 甲 編, 卷 四, 頁 386 397 王 維 泰 : 汴 梁 賣 書 記, 載 中 國 現 代 出 版 史 料, 甲 編, 卷 四, 頁 404 澹 庵 ( 孔 昭 晉 ): 癸 卯 汴 試 日 記, 收 入 李 德 龍 俞 冰 ( 主 編 ): 歷 代 日 記 叢 鈔 ( 北 京 : 學 苑 出 版 社,2006 年 ), 第 154 冊, 頁 17 李 伯 元 : 文 明 小 史 ( 北 京 : 昆 侖 出 版 社,2001 年 ), 頁 231 32 文 明 小 史 1903 年 開 始 在 繡 像 小 說 連 載, 共 六 十 回,1906 年 由 上 海 商 務 印 書 館 印 成 單 行 本

180 李 林 算 術 製 造 聲 光 化 電 等 新 章 並 未 指 定 第 二 場 考 試 用 書, 只 模 糊 地 表 示 士 子 講 求 時 務 肄 習 有 素 者, 自 可 各 抒 底 蘊, 並 令 考 官 先 以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中 之 切 於 實 用 者 命 題 17 因 此, 管 學 大 臣 張 百 熙 (1847 1907) 在 1902 年 建 議 由 翰 林 院 與 京 師 大 學 堂 合 編 科 舉 時 務, 擬 分 門 纂 輯 有 關 各 國 疆 域 形 勢 風 土 民 情 學 校 農 田 百 工 技 藝 等 類, 供 第 二 場 考 官 命 題 及 士 子 參 考 之 用, 原 定 兩 年 成 書 張 的 提 議 得 以 採 行, 惟 編 書 結 果 未 詳 知 18 在 此 種 情 況 下, 考 官 如 何 命 題? 先 將 兩 科 會 試 第 二 場 策 題 分 列 如 下 表 二 :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第 二 場 策 題 癸 卯 科 1 泰 西 最 重 遊 學, 斯 密 氏 為 英 大 儒, 所 論 遊 學 之 損 亦 最 摯 切 應 如 何 固 其 性 質 限 以 年 例, 以 期 有 益 無 損 策 ; 2 日 本 學 制, 改 用 西 法, 收 效 甚 速 然 改 制 之 初, 急 求 進 境, 不 無 躐 等 偏 重 之 弊 東 國 名 宿, 類 自 言 之, 取 長 捨 短, 宜 定 宗 旨 策 ; 3 各 國 商 會 銀 行, 皆 財 政 之 大 端 ; 預 算 決 算, 又 合 制 用 古 法 然 所 以 能 行 之 故, 必 有 本 原 試 參 酌 中 國 商 賈 官 民 情 形, 以 期 推 行 無 阻 策 ; 4 警 察 之 法, 於 政 治 關 係 極 多 憲 兵 之 設, 尤 足 輔 警 察 所 不 足 試 詳 其 典 則 事 務, 以 便 仿 行 策 ; 5 工 藝 商 賈 輪 船 鐵 路, 輔 以 兵 力, 各 國 遂 以 富 強 其 所 以 富 強 者, 果 專 恃 此 數 者 歟? 抑 更 有 立 國 之 本 歟? 觀 國 者, 無 徒 震 其 外, 宜 探 其 深 微 策 甲 辰 科 1 學 堂 之 設, 其 旨 有 三 : 所 以 陶 鑄 國 民, 造 就 人 才, 振 興 實 業 國 民 不 能 自 立, 必 立 學 以 教 之, 使 皆 有 善 良 之 德 忠 愛 之 心 自 養 之 技 能 必 需 之 知 識, 蓋 東 西 各 國 所 同 日 本 則 尤 注 重 尚 武 之 精 神, 此 陶 鑄 國 民 之 教 育 也 ; 講 求 政 治 法 律 理 財 外 交 諸 專 門, 以 備 任 使, 此 造 就 人 才 之 教 育 也 ; 分 設 農 工 商 礦 諸 學, 以 期 富 國 利 民, 此 振 興 實 業 之 教 育 也 三 者 孰 為 最 急 策 ; 2 周 禮 言 農 政 最 詳, 諸 子 有 農 家 之 學 近 時 各 國 研 究 農 務, 多 以 人 事 轉 移 氣 候, 其 要 曰 土 地, 曰 資 本, 曰 勞 力, 而 能 善 用 此 三 者, 實 資 智 識 方 今 修 明 學 制, 列 為 專 科, 冀 存 要 術 之 遺 試 陳 教 農 之 策 ; 3 泰 西 外 交 政 策, 往 往 借 保 全 土 地 之 名, 而 收 利 益 之 實 盍 縷 舉 近 百 年 來 歷 史 以 證 明 其 事 策 ; 4 日 本 變 法 之 初, 聘 用 西 人 而 國 以 日 強 埃 及 用 外 國 人 至 千 餘 員, 遂 至 失 財 政 裁 判 之 權 而 國 以 不 振 試 詳 言 其 得 失 利 弊 策 ; 5 美 國 禁 止 華 工, 久 成 苛 例 今 屆 十 年 期 滿, 亟 宜 援 引 公 法, 駁 正 原 約, 以 期 保 護 僑 民 策 資 料 來 源 : 癸 卯 科 :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錄, 頁 14 15; 甲 辰 科 :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錄 17 18 詳 參 政 務 處 禮 部 : 會 奏 變 通 科 舉 章 程, 頁 62 管 學 大 臣 張 百 熙 奏 覆 遵 議 翰 林 院 開 館 纂 書 變 通 辦 理 摺, 載 北 京 大 學 中 國 第 一 歷 史 檔 案 館 ( 編 ): 京 師 大 學 堂 檔 案 選 編 ( 北 京 : 北 京 大 學 出 版 社,2001 年 ), 頁 128 30 翰 林 院 編 此 書, 擬 只 將 西 政 知 識 分 三 十 六 門 進 行 彙 編, 而 稱 聲 光 電 化 各 種 專 門 之 學, 卷 帙 太 多, 實 難 抉 擇, 毋 庸 編 入, 以 免 分 歧, 可 見 翰 林 編 輯 對 吸 收 分 類 編 譯 西 藝 知 識 時 的 困 難 參 翰 林 院 編 書 條 例, 載 國 家 圖 書 館 分 館 ( 編 選 ): 清 末 時 事 采 新 彙 選 ( 北 京 : 北 京 圖 書 館 出 版 社,2003 年 ), 第 2 冊, 頁 709 10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81 上 引 十 道 策 題, 涉 及 教 育 者 三 道 ( 癸 卯 1 2, 甲 辰 1), 工 商 財 賦 三 道 ( 癸 卯 3 5, 甲 辰 4), 外 交 二 道 ( 甲 辰 3 5), 餘 者 警 察 一 道 ( 癸 卯 4), 農 政 一 道 ( 甲 辰 2) 此 種 佈 局 大 致 反 映 出 晚 清 改 革 中 輕 重 緩 急 之 所 在 這 些 全 國 高 級 文 官 考 試 試 題, 也 折 射 出 政 府 的 政 策 取 向 透 過 這 些 策 問, 一 則 可 了 解 晚 清 上 層 官 員 所 憂 心 的 樞 機 所 在, 同 時 士 子 在 問 策 的 導 向 下 所 作 應 策, 也 呈 現 出 知 識 階 層 一 般 的 思 想 狀 況 19 十 道 策 題 之 中, 癸 卯 科 第 一 題 論 遊 學, 要 求 考 生 對 亞 當 斯 密 (Adam Smith, 1723 1790) 論 遊 學 之 弊 有 所 了 解, 20 再 引 證 作 答 另 外 甲 辰 科 第 五 題 涉 及 美 國 對 華 勞 工 政 策, 也 需 要 考 生 在 熟 悉 公 法 的 前 提 下 展 開 策 論 此 二 題 外, 其 餘 八 題 均 為 籠 統 概 括 的 綜 合 題, 所 涉 西 學 專 業 知 識 實 不 多 而 且, 這 些 策 題 本 身 有 很 強 的 導 向 性, 答 題 方 向 大 多 已 經 隱 含 在 題 面 中 此 外, 較 之 前 文 所 舉 第 一 場 的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題 及 第 三 場 經 義 題, 第 二 場 的 策 題 題 面 普 遍 較 長, 相 關 知 識 背 景 條 件 已 經 給 出, 考 生 只 需 依 照 題 面 提 供 的 信 息 指 明 的 方 向 展 開 論 述 所 謂 策 論, 實 為 揣 摩 之 學, 試 就 兩 科 會 試 第 二 場 策 題 舉 而 述 之 癸 卯 科 第 一 題 論 遊 學, 前 提 是 遊 學 之 弊, 而 解 決 此 弊 的 方 法, 題 面 中 也 已 給 出, 即 固 其 性 質, 限 以 年 例, 以 求 有 益 無 損, 考 生 自 由 發 揮 的 空 間 並 不 多 第 二 道 論 日 本 學 制, 前 設 是 其 收 效 甚 速 但 有 躐 等 偏 重 之 弊, 關 鍵 是 要 取 長 補 短, 考 生 略 知 明 治 期 日 本 教 育 情 況 即 可 展 開 第 三 道 論 商 會 銀 行, 並 及 預 算 決 算, 本 來 較 難, 但 題 目 要 求 參 酌 中 國 商 賈 官 民 情 形, 故 考 生 可 以 轉 換 至 中 國 事 務 上 作 答 第 四 題 論 警 察 及 憲 兵 最 難, 因 為 近 代 警 察 制 度 剛 在 天 津 試 行, 下 文 表 四 也 顯 示 考 生 對 該 題 解 答 較 差 第 五 道 涉 及 工 藝 商 賈 輪 船 鐵 路 兵 力, 看 似 寬 泛, 但 策 題 要 求 考 生 探 究 立 國 之 本, 觀 國 無 徒 震 其 外, 宜 探 其 深 微 因 此 考 生 泛 論 以 上 諸 端 後, 大 可 援 引 儒 家 傳 統 的 立 國 治 國 理 念, 中 體 西 用 的 指 導 思 想 也 正 可 派 上 用 場 甲 辰 科 第 一 題 論 學 堂, 此 類 教 育 議 題 是 晚 清 改 革 的 熱 門, 考 生 比 較 熟 悉 而 且 該 題 題 面 很 長, 策 題 本 身 已 給 出 設 學 宗 旨 ( 陶 鑄 國 民, 造 就 人 才, 振 興 實 業 ), 考 生 只 須 選 擇 論 述, 並 不 涉 及 技 術 性 問 題 第 二 道 涉 及 農 政, 其 中 土 地 資 本 勞 力 等 名 詞 看 似 新 奇, 其 實 並 不 難 解 且 該 題 引 述 周 禮 齊 民 要 術, 考 生 也 不 致 無 言 以 對 第 三 題 論 泰 西 外 交 稍 難, 因 為 前 提 是 其 政 策 往 往 借 保 全 土 地 之 名, 而 收 利 益 之 實, 需 要 考 生 對 世 界 近 世 史 脈 絡 有 所 把 握 第 四 道 涉 及 日 本 與 埃 及 的 比 較, 本 來 最 難, 但 題 面 已 將 基 本 史 實 交 待 清 楚 設 若 題 目 改 為 日 本 埃 及 聘 用 西 人 利 弊 得 失 19 20 章 清 : 策 問 與 科 舉 體 制 下 對 西 學 的 接 引, 頁 97 參 亞 當 斯 密 ( 著 ) 嚴 復 ( 譯 ): 原 富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1981 年 ), 頁 632 33

182 李 林 策, 考 點 不 變, 但 難 度 就 會 驟 增 第 五 題 涉 及 美 國 華 工 政 策, 在 當 時 而 言 可 算 是 時 事 議 題, 但 要 求 考 生 熟 悉 相 關 國 際 公 法 約 章, 也 不 易 解 答 要 之, 兩 科 會 試 第 二 場 西 學 策 題, 均 在 題 面 中 給 出 較 多 答 題 指 引 前 提 史 事, 不 致 令 考 生 無 從 下 筆 兩 科 相 較, 則 甲 辰 科 試 題 所 涉 專 門 知 識 點, 以 及 考 察 深 度 廣 度, 都 勝 於 癸 卯 科 21 命 題 者 希 望 通 過 科 考 的 引 導, 使 士 子 由 淺 入 深 循 序 漸 進 地 掌 握 西 學 不 過 改 試 西 學 策 論 僅 歷 兩 科, 其 效 未 彰 而 科 制 已 廢 西 學 策 題 的 考 點 與 命 題 依 據, 主 要 為 晚 清 翻 譯 出 版 的 西 學 書 刊, 其 時 出 版 的 西 學 百 科 彙 編 時 務 通 考, 就 廣 受 士 子 歡 迎 22 現 將 兩 科 第 二 場 試 題 與 時 務 通 考 關 聯 章 節 略 作 對 照, 以 見 其 出 題 範 疇, 以 及 時 務 通 考 一 書 之 影 響 ( 每 題 僅 取 首 二 字 表 示, 下 同 ) 表 三 : 癸 卯 甲 辰 會 試 第 二 場 試 題 與 時 務 通 考 對 照 科 次 試 題 時 務 通 考 中 關 聯 章 節 泰 西 卷 十 九 學 校 英 國 學 校 日 本 卷 十 九 學 校 日 本 學 校 癸 卯 甲 辰 各 國 卷 七 錢 幣 上 論 價 錢 幣 中 設 行 錢 幣 下 記 債 ; 卷 十 七 商 務 學 會 商 務 內 地 警 察 工 藝 卷 九 兵 政 ; 卷 十 一 工 政 ; 卷 十 二 鐵 路 ; 卷 十 三 礦 務 ; 卷 十 四 電 報 ; 卷 十 五 郵 政 ; 卷 十 七 商 務 學 堂 卷 三 公 法 ; 卷 四 約 章 ; 卷 五 使 臣 ; 卷 七 錢 幣 ; 卷 十 律 例 ; 卷 十 一 工 政 ; 卷 十 三 礦 務 ; 卷 十 六 農 桑 ; 卷 十 七 商 務 ; 卷 十 九 學 校 周 禮 卷 十 六 農 桑 泰 西 卷 三 公 法 ; 卷 四 約 章 日 本 卷 二 地 輿 日 本 地 輿 埃 及 沿 革 ; 卷 三 公 法 美 國 卷 三 公 法 ; 卷 四 約 章 21 22 范 沛 濰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述 論 一 文 頁 109 亦 指 出 : 甲 辰 科 試 題 相 對 癸 卯 科, 無 論 從 深 度 廣 度 抑 或 難 易 程 度 上, 都 有 所 前 進 時 務 通 考 於 光 緒 二 十 三 年 (1897) 出 版, 署 名 杞 廬 主 人, 實 為 集 體 纂 匯 全 書 共 三 十 一 卷, 分 天 算 地 輿 公 法 約 章 使 臣 稅 則 錢 幣 禮 制 兵 政 律 例 工 政 鐵 路 礦 務 電 報 郵 政 農 桑 商 務 教 務 學 校 官 制 議 院 史 學 算 學 化 學 電 學 重 學 汽 學 聲 學 光 學 測 繪 醫 學 諸 門, 每 門 下 再 詳 其 節 目, 分 類 彙 編, 凡 當 時 所 能 涉 獵 之 西 學 知 識, 幾 無 所 不 包, 實 為 一 百 科 全 書, 洋 洋 三 百 萬 言 見 杞 廬 主 人 等 : 時 務 通 考, 續 修 四 庫 全 書 影 清 光 緒 二 十 三 年 點 石 齋 石 印 本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5 年 )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83 可 見 時 務 通 考 大 致 能 涵 蓋 兩 科 會 試 第 二 場 十 道 政 治 藝 學 策 題 的 考 察 範 圍, 這 也 解 釋 了 為 何 在 晚 清 各 種 記 錄 中, 士 子 非 得 尋 購 閱 覽 該 書 23 唯 關 乎 警 察 一 題, 書 中 無 直 接 章 節 可 供 參 考, 因 為 該 書 出 版 時 (1897 年 ), 中 國 尚 未 建 立 近 代 警 察 制 度 當 然, 時 務 通 考 這 類 西 學 彙 編 書 籍, 也 絕 不 能 只 當 作 場 中 一 日 之 書 而 等 閒 視 之 在 當 時 而 言, 其 出 版 目 的 雖 不 乏 為 科 考 提 供 便 捷 參 考, 但 今 日 反 觀 晚 清 學 界, 這 類 由 時 務 及 應 試 需 要 而 催 生 的 百 科 全 書 式 西 學 知 識 彙 編, 正 可 視 作 晚 清 中 國 知 識 氛 圍 24 轉 變 時 期 的 典 型 產 物 此 時 傳 統 中 學 獨 尊 且 絕 對 優 越 的 看 法 被 逐 步 衝 擊, 中 國 知 識 份 子 在 面 臨 西 方 衝 擊 時, 以 中 體 西 用 為 策 略 口 號 來 吸 收 西 學 西 藝 在 此 過 程 中, 西 學 知 識 被 分 門 別 類 地 割 裂 和 重 組, 編 入 晚 清 士 人 所 熟 知 和 需 要 的 知 識 框 架 中 另 一 方 面, 從 這 些 西 學 彙 編 中 也 可 管 見 晚 清 思 想 資 源 的 轉 型, 其 時 西 方 及 日 本 的 思 想 知 識 資 源 大 量 湧 入 中 國, 逐 步 充 填 傳 統 軀 殼, 或 是 處 處 與 傳 統 的 思 想 資 源 相 爭 持, 最 後 取 代 傳 統 思 想 的 地 位 25 這 些 大 量 出 版 翻 譯 的 新 學 彙 編, 士 子 引 以 為 場 中 應 答 論 證 的 依 據, 同 時 也 逐 漸 滲 入 晚 清 學 界 的 交 流 及 論 述 中, 潛 移 默 化 地 影 響 著 晚 清 士 人 對 西 學 的 接 受, 並 逐 漸 解 構 傳 統 經 學 為 中 心, 史 學 文 學 小 學 諸 科 為 羽 翼 的 知 識 結 構 第 二 場 西 學 政 治 藝 學 策 考 生 應 答 分 析 既 然 西 學 策 題 題 面 中 有 諸 多 提 示 和 指 引, 考 生 也 可 設 法 轉 換 至 中 國 知 識 時 政 語 境 中 作 答, 且 場 中 允 許 帶 書 翻 檢, 應 試 舉 子 如 何 應 答? 其 水 平 究 竟 如 何? 下 文 略 舉 數 端, 以 見 一 斑 癸 卯 科 會 元 周 蘊 良 所 作 第 一 道 遊 學 之 策, 開 篇 述 及 伊 藤 ( 博 文,1841 1909) 山 縣 ( 有 朋,1838 1922) 榎 本 ( 武 揚,1836 1908) 陸 奧 ( 宗 光,1844 1897), 這 些 23 24 25 前 引 李 伯 元 文 明 小 史, 曾 記 述 書 店 夥 計 向 購 書 秀 才 推 薦 時 務 通 考, 見 李 伯 元 : 文 明 小 史, 頁 230 31 晚 清 有 士 人 名 吳 劍 華 ( 曾 任 王 闓 運 幕 僚 ) 者, 應 朋 友 請 求 開 列 應 對 新 科 三 場 的 詳 細 書 單, 列 出 不 可 不 看 不 可 不 讀 之 書 逾 百 種, 然 其 朋 友 稱 但 須 備 經 策 通 纂 一 部, 及 時 務 通 考 全 編 即 足 應 三 場 之 試 見 劉 龍 心 : 從 科 舉 到 學 堂, 頁 120 22 晚 清 秀 才 朱 峙 三 亦 購 時 務 通 考 一 部, 且 閱 峻 三 分 之 二, 略 知 外 國 情 況 見 朱 峙 三 : 朱 峙 三 日 記, 收 入 辛 亥 革 命 史 研 究 會 武 昌 辛 亥 革 命 史 研 究 中 心 ( 編 ): 辛 亥 革 命 史 叢 刊 第 11 輯 ( 武 漢 : 湖 北 人 民 出 版 社,2002 年 ), 頁 298 99 306 前 引 金 陵 販 書 記 中, 亦 記 載 不 少 考 生 尋 購 此 書 見 公 奴 ( 夏 頌 萊 ): 汴 梁 賣 書 記, 頁 384 402 即 Carl L. Becker 所 稱 之 climate of opinion, 指 被 人 不 假 思 索 地 接 受 的 成 見, 此 詞 從 卜 永 堅 所 譯 詳 參 卜 永 堅 : 錢 海 岳 及 其 南 明 史 : 中 國 現 代 史 學 界 的 幽 光, 中 國 文 化 研 究 所 學 報 第 49 期 (2009 年 ), 頁 385 關 於 晚 清 思 想 資 源 的 變 化, 參 王 汎 森 : 戊 戌 前 後 思 想 資 源 的 變 化 : 以 日 本 因 素 為 例, 二 十 一 世 紀 1998 年 2 月 號, 頁 47 54

184 李 林 例 證 完 全 來 自 張 之 洞 (1837 1909) 的 勸 學 篇 26 該 文 引 證 策 題 所 問 亞 當 斯 密 原 富 云 : 自 謂 壯 遊, 訑 然 志 滿, 唾 棄 故 訓, 而 浮 蕩 狎 遊, 心 志 驕 囂, 欲 其 俯 就 範 圍, 以 從 事 於 學 問 事 業 之 間, 皆 所 不 屑 此 段 引 文, 竟 與 嚴 復 (1854 1921) 所 譯 一 字 不 差, 其 主 要 論 點 也 與 原 著 緊 緊 相 扣, 27 而 原 富 僅 於 一 年 前 (1902) 由 南 洋 公 學 譯 書 院 出 版 ( 這 也 從 側 面 印 證 這 兩 科 會 試 場 中 可 帶 書 翻 檢 ) 根 據 策 題 所 定 之 固 其 性 質 限 以 年 例, 該 文 提 議 派 赴 遊 學 者 年 齡 須 在 二 十 以 外 三 十 以 內, 並 以 孔 孟 程 朱 之 學 固 其 本, 即 能 趨 利 避 害, 復 轉 入 中 國 知 識 場 域 中 作 結 28 由 周 蘊 良 另 外 幾 道 策 論 可 以 看 見 他 對 西 學 時 政 頗 有 涉 獵, 例 如 第 二 道 論 日 本 學 制 改 革, 即 能 羅 列 培 根 (Francis Bacon, 1561 1626) 笛 卡 爾 (René Descartes, 1596 1650) 邊 沁 (Jeremy Bentham, 1748 1832) 蒙 的 斯 鳩 (Baron de Montesquieu, 1689 1755) 等 泰 西 學 者 以 為 例 證 ; 第 三 道 論 銀 行 商 會 預 算 決 算, 也 頗 能 言 其 大 要 ; 第 四 策 也 能 言 警 察 之 執 掌, 並 提 出 行 警 察 之 制 可 以 彌 教 案 省 獄 訟 防 盜 賊 改 刑 律, 進 而 爭 回 治 外 法 權 ; 第 五 策 也 反 映 出 他 熟 悉 世 界 近 世 史 事 29 甲 辰 科 會 元 譚 延 闓 應 答 第 二 策 農 政, 提 出 開 農 學 設 農 學 報 興 博 覽 會 三 種 經 常 之 途, 以 及 設 講 習 所 這 一 速 成 之 法, 並 稱 : 種 之 良 楛 多 寡 土 色 之 黑 白 質 之 燥 濕 味 之 酸 堿, 以 及 含 砷 含 磷 含 淡 氮 氣 之 肥 料, 用 汽 用 電 之 機, 駢 陳 並 列, 以 廣 其 目 因 至 瘠 之 區, 施 至 效 之 術, 使 獲 倍 而 利 豐, 以 廣 其 心 中 國 言 農 者, 必 首 湖 南, 訪 其 所 行, 多 闇 合 西 法 土 性 寒 則 和 沙, 性 儉 則 入 泥, 此 西 人 均 土 性 之 法 也 ; 歲 不 再 荻, 且 間 以 疏, 此 西 人 不 耗 地 質 之 說 也 ; 樹 藝 竹 木, 以 避 旱 潦, 此 西 人 通 地 26 27 28 29 張 之 洞 : 勸 學 篇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 出 版 社,2002 年 ), 外 篇 遊 學 第 二, 頁 38 39 亞 當 斯 密 在 國 富 論 中, 其 實 僅 一 段 文 字 論 及 遊 學 之 弊, 引 如 下 : 挽 近 英 國 風 氣, 子 弟 小 學 畢 業, 其 父 母 輒 令 遠 遊, 不 使 更 入 國 學, 嘗 曰, 少 年 遊 學, 不 期 自 進 彼 離 家 於 十 七 八 之 年, 而 歸 以 既 冠, 中 間 僅 三 四 稔 耳, 其 所 得 於 外 者 輒 已 甚 多 雖 然, 此 非 極 摯 之 論 也, 蓋 亦 有 利 損 焉 所 利 者, 遠 遊 數 年, 常 不 勞 而 通 一 二 國 之 語 言 文 字 然 而 僅 足 資 淺 語 耳, 欲 其 言 之 有 致, 書 之 有 文, 不 背 律 令, 常 足 自 達, 不 數 遇 也 至 於 所 損, 則 方 此 為 多 自 謂 壯 遊, 訑 然 志 滿, 唾 棄 故 訓, 而 浮 蕩 狎 遊, 心 志 驕 囂, 欲 其 俯 就 範 圍, 以 從 事 於 學 問 事 業 之 間, 皆 所 不 屑, 如 此 則 轉 不 若 伏 處 里 閭 之 為 愈 也 蓋 使 遠 行 於 成 童 甚 少 之 年, 徒 棄 擲 甚 珍 難 得 之 居 諸, 復 遠 違 父 母 親 戚 之 耳 目, 凡 前 此 所 閔 斯 教 誨 之 義 方, 不 僅 無 從 漸 摩 深 入 使 成 性 也, 搖 而 不 固 掃 而 無 留 者 有 之 矣 彼 為 人 父 母, 苟 無 所 迫 則 亦 何 樂 而 出 此 下 策 乎? ( 頁 632 33) 周 蘊 良 等 :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闈 墨, 借 河 南 文 明 堂 鐫,1903 年, 頁 九 上 至 九 下 另, 同 科 第 二 十 名 祝 廷 華 所 引 原 富, 亦 與 嚴 譯 原 文 完 全 一 致 見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闈 墨, 頁 四 十 上 至 四 十 下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闈 墨, 頁 十 上 至 十 四 下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85 脈 之 義 也 他 若 彙 草 積 水, 釀 以 為 糞, 則 堿 是 也 ; 腐 草 敗 木, 牛 通 馬 勃, 則 燐 是 也 ; 燒 石 之 灰, 用 以 布 種, 則 鈣 是 也 東 西 萬 里, 不 謀 而 同 30 若 以 今 日 所 存 墨 卷 來 看, 多 數 士 子 能 就 所 給 策 題 作 適 當 應 答, 但 也 不 能 據 此 認 為 他 們 已 熟 練 掌 握 題 中 所 考 西 學 知 識 因 為 今 日 所 存 策 論, 均 為 其 中 之 優 秀 者 況 且 這 些 策 題 本 身 所 涉 西 學 知 識 尚 淺, 題 面 所 給 信 息 較 多, 又 可 以 攜 書 參 考 儘 管 如 此, 考 生 在 第 二 場 的 總 體 表 現 也 遠 遜 於 第 一 場, 表 四 表 五 抽 樣 統 計 會 試 後 選 擇 刊 印 的 闈 墨 篇 目, 正 好 反 映 這 一 事 實 表 四 : 癸 卯 科 會 試 墨 卷 抽 樣 統 計 題 型 第 三 場 第 二 場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策 第 一 場 篇 數 四 書 義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泰 西 日 本 各 國 警 察 工 藝 出 典 五 經 義 會 試 闈 墨 9 40 5 4 3 1 4 硃 卷 集 成 19 58 11 5 0 0 4 資 料 來 源 :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闈 墨 ; 顧 廷 龍 ( 主 編 ): 清 代 硃 卷 集 成 ( 臺 北 : 成 文 出 版 社,1992 年 ), 第 88 90 冊 表 五 : 甲 辰 科 會 試 墨 卷 抽 樣 統 計 出 典 篇 數 題 型 第 三 場 四 書 義 五 經 義 第 一 場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第 二 場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策 學 堂 周 禮 泰 西 日 本 美 國 會 試 闈 墨 8 58 3 3 1 1 3 硃 卷 集 成 28 52 13 3 6 1 1 第 十 三 房 同 門 墨 卷 7 37 3 1 1 0 0 資 料 來 源 :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闈 墨, 頁 11 12; 清 代 硃 卷 集 成, 第 90 91 冊 ; 第 十 三 房 同 門 墨 卷 刊 刻 闈 墨, 均 選 擇 考 生 最 為 滿 意 考 官 評 價 較 高 者 上 列 兩 表 統 計 了 幾 種 兩 科 會 試 闈 墨, 其 所 收 篇 目 中 以 第 一 場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佔 絕 大 多 數 第 三 場 墨 卷 中,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都 以 第 一 題 收 入 最 多, 因 為 這 兩 題 皆 涉 及 教 育 議 題, 士 子 最 為 熟 知 兩 場 中 關 於 工 商 財 賦 警 察 公 法 的 策 題, 部 份 墨 卷 竟 一 篇 未 收, 從 側 面 印 證 了 考 生 對 這 些 策 題 的 應 答 較 差 對 於 改 試 西 學 策 論 所 反 映 的 士 子 水 平, 德 國 學 者 傅 吾 康 (Wolfgang Franke) 稱 : 這 些 墨 卷 表 明, 其 作 者 顯 然 讀 過 一 些 相 關 主 題 的 書 籍, 並 記 30 譚 延 闓 等 :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闈 墨, 山 東 印 書 局 排 印,1904 年 版, 頁 11 12

186 李 林 住 了 足 夠 內 容 用 於 策 論 但 這 些 士 子 是 否 真 能 深 入 理 解 新 學 及 其 實 際 運 用, 或 者 他 們 是 否 真 的 比 習 作 八 股 的 前 人 高 明, 值 得 懷 疑 31 當 然, 傅 氏 不 知 這 兩 場 會 試 其 實 近 於 開 卷 考 試, 否 則 他 應 該 不 會 說 這 些 士 子 記 住 了 足 夠 的 內 容 不 過, 他 的 懷 疑 也 不 無 道 理, 如 果 只 看 個 案, 少 數 士 子 的 應 答 的 確 相 當 流 暢 高 明 ; 但 就 整 體 水 平 而 言, 這 個 歷 經 十 年 寒 窗, 並 已 躋 身 傳 統 文 化 精 英 的 群 體, 其 對 西 學 西 藝 的 把 握, 無 疑 離 朝 廷 的 期 望 與 時 務 的 需 求 還 遠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考 官 與 評 覈 標 準 科 舉 改 制 與 考 官 的 選 拔 新 制 科 舉 改 八 股 為 策 論, 考 生 雖 在 文 體 上 較 易 自 由 發 揮, 但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紛 繁 複 雜, 而 且 場 中 加 試 外 國 政 治 藝 學, 要 求 考 生 拓 寬 知 識 面 因 此, 改 制 實 際 上 令 考 試 變 難, 考 生 要 驟 然 轉 變 並 非 易 事 時 論 稱 : 今 改 首 場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五 篇, 二 場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策 五 道, 其 難 奚 翅 十 倍 即 以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言, 三 千 年 沿 革 損 益 之 故 治 亂 興 衰 之 原, 能 著 為 論 說 深 知 灼 見 者, 已 千 百 中 無 一 二 若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尤 為 科 條 繁 多, 各 有 專 門 名 家 即 在 泰 西 極 博 之 名 士, 亦 不 能 並 通 政 藝 兩 項 似 此 絕 大 經 濟 絕 大 學 問, 而 驟 期 諸 向 為 八 股 之 人, 不 待 智 者 而 知 其 不 可 矣 32 考 生 的 轉 型 調 適 只 是 科 舉 改 制 所 引 發 的 問 題 之 一, 除 此 之 外, 還 需 考 慮 考 官 的 遴 選 問 題 新 式 科 舉 考 西 學 試 策 論, 但 考 官 仍 須 從 舊 學 出 身 習 作 八 股 的 翰 林 院 及 各 部 官 員 中 選 出, 故 考 官 資 格 也 頗 受 爭 議, 御 史 于 蔭 霖 (1838 1904) 在 1898 年 就 奏 稱 : 今 以 不 習 天 文 地 輿 兵 法 算 學 之 主 司, 而 使 之 主 天 文 地 輿 兵 法 算 學 之 文 衡, 勢 必 以 絢 爛 奇 異 者 為 工 而 所 取 非 浮 誇 誕 妄 之 人, 必 剿 襲 剽 竊 之 輩, 求 真 才 而 才 愈 不 可 得 33 針 對 此 問 題, 張 之 洞 在 1898 年 擬 奏 科 舉 新 章 程 時, 回 應 了 主 司 罕 通 新 學, 將 如 之 何 的 質 疑 他 認 為 應 試 則 難, 試 官 則 易, 只 要 將 近 年 編 譯 的 中 外 政 藝 之 書 調 往 場 中, 考 官 據 書 考 校, 似 不 足 以 窘 34 張 之 洞 的 解 釋 難 稱 完 滿, 也 反 映 出 推 行 31 32 33 34 Wolfgang Franke, The Reform and Abol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amination System (Cambridge, MA: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1960), p. 53. 科 舉 變 制 餘 論, 載 南 洋 七 日 報 ( 錄 中 外 日 報 ), 光 緒 二 十 七 (1901) 年, 第 一 期 于 蔭 霖 : 于 中 丞 ( 蔭 霖 ) 奏 議 ( 臺 北 : 文 海 出 版 社 影 印 民 國 十 二 年 1923 刊 本,1972 年 ), 卷 九 遵 旨 敬 抒 管 見 摺, 頁 368 張 之 洞 陳 寶 箴 : 會 奏 擬 請 妥 議 科 舉 新 章 並 酌 改 考 試 詩 賦 小 楷 之 法 疏, 載 王 樹 敏 王 下 轉 頁 187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87 科 舉 新 章 的 困 境 禮 部 在 1898 年 所 擬 奏 鄉 會 試 詳 細 章 程 中, 令 各 省 購 置 書 籍 供 考 官 調 閱 35 至 1901 年 重 定 章 程, 正 式 推 行 改 革, 亦 云 : 現 又 改 試 策 論, 講 求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及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所 需 書 籍 尤 多 查 同 治 年 間, 江 南 浙 江 湖 北 廣 東 等 省, 曾 將 各 種 書 籍 設 局 刊 版, 流 傳 已 久 所 有 場 中 備 用 各 書, 擬 由 禮 部 開 單 諮 取, 江 南 浙 江 湖 北 廣 東 各 省 官 書 局 照 單 諮 送 至 應 用 各 國 政 治 藝 學 諸 書, 亦 擬 由 兩 江 兩 湖 兩 廣 各 督 撫, 查 照 現 已 譯 成 之 書, 有 關 鄉 會 試 闈 中 備 查 者, 擇 要 開 單, 一 併 諮 送 到 部 其 學 堂 所 有 書 籍, 亦 許 闈 中 隨 時 調 閱 36 在 考 官 尚 需 廣 泛 調 書 參 閱 方 可 擬 題 閱 卷 的 情 況 下, 舊 學 出 身 的 士 子 要 應 對 突 然 實 施 的 科 舉 新 章, 殊 非 易 事 兩 場 會 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演 變 為 考 生 照 書 作 答 考 官 據 書 考 校 的 文 字 遊 戲 影 響 考 生 最 終 排 名 的 因 素, 不 單 在 其 平 時 積 累 的 深 淺 及 攜 往 場 中 參 考 書 籍 的 多 少, 更 在 於 考 官 的 評 核 標 準, 但 明 清 科 場 之 一 弊, 即 考 官 閱 卷 任 務 過 重, 時 限 太 緊, 不 能 全 面 客 觀 地 閱 卷 判 卷 科 舉 尚 考 八 股 時, 陳 澧 (1810 1882) 痛 陳 此 弊 曰 : 今 之 科 場, 士 子 多 者 至 萬 餘 人, 人 各 為 十 四 藝, 試 官 不 能 盡 閱 也 於 是 三 場 專 重 第 一 場, 視 二 場 三 場 無 足 重 輕, 甚 至 有 不 閱 者 故 士 皆 專 力 於 四 書 文, 而 成 荒 經 蔑 古 之 風 也 37 試 官 不 能 盡 閱 考 卷, 重 首 場 遂 為 明 清 科 場 的 必 然 趨 勢, 即 三 場 相 較, 偏 重 首 場 ; 時 文 七 篇 相 較, 偏 重 四 書 義 38 因 此, 明 清 科 場 中 雖 一 直 有 策 論 之 試, 但 因 置 於 末 場 而 不 受 考 官 及 考 生 的 重 視 既 然 考 官 專 重 頭 場 四 書 文, 考 生 便 極 力 鑽 營 於 此, 因 此 世 人 對 八 股 文 獨 霸 明 清 科 場 的 印 象 根 深 蒂 固, 詬 病 亦 深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閱 卷 情 況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改 考 策 論, 廢 除 程 式 嚴 格 劃 一 的 八 股 文, 這 實 際 上 又 加 重 了 考 官 判 卷 的 負 擔 八 股 文 正 因 其 難, 故 能 在 競 爭 激 烈 的 科 場 中 先 淘 汰 一 批 作 文 不 符 程 上 接 頁 186 延 熙 ( 輯 ): 皇 清 道 咸 同 光 奏 議 ( 臺 北 : 文 海 出 版 社 影 印 光 緒 壬 寅 上 海 久 敬 齋 本,1969 年 ), 卷 八 變 法 類 科 舉, 第 1 冊, 頁 458 61 35 詳 參 禮 部 : 遵 議 鄉 會 試 詳 細 章 程 疏, 載 皇 清 道 咸 同 光 奏 議, 卷 八 變 法 類 科 舉, 第 1 冊, 頁 461 64 36 政 務 處 禮 部 : 會 奏 變 通 科 舉 章 程, 頁 65 37 陳 澧 : 科 場 議 三, 載 盛 康 ( 編 ): 皇 朝 經 世 文 續 編 ( 臺 北 縣 永 和 市 : 文 海 出 版 社 影 印 清 光 緒 二 十 三 年 刊 本,1972 年 ), 卷 六 六 禮 政 六 貢 舉, 頁 493 38 侯 美 珍 : 明 清 科 舉 取 士 重 首 場 現 象 的 探 討,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23 期 (2005 年 12 月 ), 頁 362

188 李 林 式 者 ; 而 八 股 文 又 因 其 為 文 格 式 固 定, 考 官 判 卷 較 易 從 考 試 組 織 者 的 角 度 而 言, 在 考 生 爆 棚 而 閱 卷 急 迫 的 情 況 下, 八 股 文 不 啻 為 一 種 較 易 操 作 的 考 試 文 體, 這 或 許 也 是 它 此 前 被 不 斷 批 判 卻 又 一 直 沿 用 的 真 正 原 因 平 心 而 論, 八 股 試 士 之 法 就 是 為 了 有 相 對 劃 一 的 標 準 來 評 定 文 章 高 下, 否 則 一 篇 作 文 的 水 準, 不 同 考 官 會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差 異 可 以 很 大, 這 與 理 科 考 試 對 錯 一 目 了 然 的 情 況 截 然 不 同 然 而 八 股 為 文 易 使 文 章 僵 化, 遂 使 形 式 凌 駕 於 內 容 之 上, 以 至 思 想 亦 形 僵 化, 遺 害 無 窮 兩 科 會 試 在 三 月 初 八 開 考, 十 六 日 試 畢, 放 榜 日 期 為 四 月 初 十 即 便 考 官 從 頭 場 結 束 ( 初 十 ) 即 開 始 閱 卷, 時 限 約 為 三 十 天 每 科 會 試 舉 子 約 六 千 人, 每 名 考 生 完 成 十 三 道 策 論, 會 試 場 中 共 十 八 名 房 官 若 每 道 策 論 都 必 須 親 自 批 閱, 則 每 名 房 官 每 天 約 需 批 改 一 百 四 十 四 篇 論 文, 即 便 考 官 每 日 連 續 閱 卷 十 二 小 時, 批 閱 每 篇 文 章 ( 約 四 百 至 七 百 字 ) 的 平 均 時 間 也 大 概 僅 五 分 鐘, 還 包 括 在 考 卷 上 圈 點 寫 評 語 因 為 依 例, 考 生 無 論 中 否 均 可 領 回 試 卷 高 中 者 用 以 刊 刻 出 版, 分 送 親 友, 供 人 參 閱, 落 第 者 也 能 知 其 落 第 原 因 及 文 章 之 不 足 因 此, 清 末 改 考 策 論 不 僅 沒 有 改 變 明 清 科 場 中 的 重 首 場 現 象, 反 而 使 這 種 趨 勢 更 加 惡 化 表 四 及 表 五 對 出 版 闈 墨 所 收 文 章 統 計 的 結 果, 也 與 此 種 現 狀 相 符 不 過, 此 前 的 重 首 場 主 要 是 由 於 時 間 緊 迫, 人 手 不 足 此 次 將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安 排 在 首 場, 以 此 為 重, 此 舉 不 僅 為 突 出 中 學 的 中 心 地 位, 還 為 了 顧 及 考 生 及 考 官 舊 有 知 識 結 構 的 局 限 由 於 著 重 首 場, 考 生 即 便 能 如 實 發 揮, 最 終 錄 取 結 果 也 不 一 定 是 其 實 際 水 平 的 客 觀 反 映 39 前 引 文 明 小 史 中 記 述 王 毓 生 應 山 東 鄉 試 落 第 後, 發 現 第 一 第 三 場 自 己 不 滿 意 之 處, 偏 偏 主 考 圈 了 很 多, 而 第 二 場 關 於 波 蘭 衰 亡 的 策 題, 他 有 書 參 考 照 抄, 評 語 卻 是 語 多 傷 時, 不 錄 而 曾 向 他 買 書 的 秀 才 卻 獲 錄 取, 不 過 該 秀 才 關 於 波 蘭 的 策 題 竟 是 一 段 波, 一 段 蘭 分 按 的 40 科 場 評 卷 結 果 之 不 定 與 考 官 西 學 之 不 足, 於 茲 見 焉 又 如 甲 辰 科 會 試 因 主 考 張 百 熙 與 士 子 譚 延 闓 同 為 湖 南 籍, 張 以 科 舉 將 廢, 湖 南 三 鼎 甲 俱 備, 惟 缺 會 元, 遂 與 總 裁 裕 德 (? 1905) 商 定 將 此 銜 定 予 譚 氏 云 41 考 官 評 定 結 果 的 不 確 定, 通 過 分 析 歷 次 考 試 的 排 名 落 差 也 能 看 出 明 清 科 場 中, 這 種 落 差 普 遍 存 在 如 果 只 是 少 數 個 案, 可 解 釋 為 考 生 臨 場 發 揮 的 優 劣, 但 此 種 落 差 若 普 遍 存 在, 就 應 該 考 慮 考 官 評 卷 標 準 及 閱 卷 態 度 存 在 的 問 題 下 面 以 清 代 硃 卷 集 成 所 載 癸 卯 科 進 士 資 料 為 例, 以 見 此 種 落 差 之 一 斑 39 40 41 Benjamin Elman 也 謹 慎 地 指 出 : 理 論 上, 三 場 考 試 在 最 終 排 名 中 應 佔 同 樣 比 重, 但 實 際 如 何 操 作 則 不 得 而 知 見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 596 李 伯 元 : 文 明 小 史, 頁 231 32 陳 夔 龍 : 夢 蕉 亭 雜 記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2007 年 ), 頁 78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89 表 六 : 癸 卯 科 進 士 歷 場 考 試 排 名 抽 樣 統 計 姓 名 排 名 排 名 姓 名 會 試 殿 試 朝 考 會 試 殿 試 朝 考 金 兆 豐 8 2-5 2-54 史 國 琛 95 2-61 3-40 紹 先 11 3-4 3-36 邵 章 112 1-52 1-6 張 鵬 翔 35 - - 袁 嘉 榖 136 2-6 1-9 王 壽 彭 37 1-1 1-18 孫 智 敏 165 2-42 1-38 單 鎮 38 2-56 2-72 班 基 本 168 3-? - 田 毓 璠 41 2-91 - 張 蔭 椿 171 2-41 3-28 鈕 澤 晟 44 2-120 3-37 王 大 鈞 173 2-10 1-31 李 德 星 45 2-107 - 夏 啟 瑞 174 2-21 - 朱 壽 朋 49 2-110 1-57 彭 世 襄 178 2-54 2-7 郭 則 澐 54 2-31 1-19 陳 敬 第 190 2-38 1-34 陳 畲 55 3-124 2-58 袁 祖 光 192 3-26 2-57 陸 鴻 儀 67 2-29 1-49 王 鴻 翔 221 2-48 2-20 章 鈺 74 2-14 2-98 高 廷 梅 243 3-? 2-? 孔 昭 晉 76 2-122 - 張 家 駿 290 2-20 1-39 資 料 來 源 : 清 代 硃 卷 集 成 第 88 91 冊 表 中 殿 試 欄 下 2-5 表 示 二 甲 第 五 名, 朝 考 欄 下 2-54 表 示 二 等 第 五 十 四 名 餘 類 推 上 表 所 列 二 十 八 名 癸 卯 科 進 士, 以 其 會 試 排 名 先 後 為 序, 因 會 試 為 同 場 同 題 考 試, 易 作 對 比 如 上 表 所 示, 在 會 試 殿 試 及 朝 考 中, 考 生 排 名 並 未 顯 示 出 直 接 的 正 相 關 關 係 相 反, 考 生 在 歷 場 考 試 中 的 排 名 普 遍 呈 現 較 大 落 差, 此 為 科 舉 不 能 反 映 考 生 實 際 水 平 難 以 拔 擢 真 才 的 客 觀 寫 照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照 例 為 主 考 ( 總 裁 ) 四 人, 一 正 三 副, 以 大 學 士 及 一 二 品 官 翰 林 進 士 出 身 者 充 任 同 考 ( 房 官 ) 十 八 人, 從 翰 林 院 及 六 科 給 事 中 六 部 官 員 中 抽 調 42 這 些 舊 學 出 身 的 考 官, 判 卷 時 所 持 的 準 繩, 試 析 如 下 癸 卯 科 總 裁 孫 家 鼐 (1827 1909) 在 該 科 會 試 錄 中 序 云 : 42 癸 卯 科 總 裁 : 孫 家 鼐 徐 會 澧 榮 慶 張 英 麟 ; 同 考 官 : 陳 咸 慶 謝 遠 涵 吳 懷 清 饒 昌 麟 景 溎 楊 芾 胡 逢 恩 馬 吉 樟 王 振 聲 王 金 鎔 劉 彭 年 張 鴻 翊 惲 毓 鼎 華 學 瀾 夏 孫 桐 楊 捷 三 王 乃 徵 張 丕 基 見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錄, 頁 4 5 甲 辰 科 總 裁 : 裕 德 張 百 熙 陸 潤 庠 戴 鴻 慈 ; 同 考 官 : 吳 蔭 培 何 作 猷 關 冕 鈞 姚 舒 密 趙 啟 霖 劉 廷 琛 傅 蘭 泰 閻 志 廉 趙 從 藩 王 會 厘 李 稷 勳 孟 錫 玨 龔 心 釗 王 蘭 庭 肖 榮 爵 劉 元 弼 蔡 金 台 袁 勵 準 見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同 年 齒 錄

190 李 林 顧 創 行 伊 始, 跼 於 步 驟, 未 能 脫 時 文 模 範 者 有 之, 而 一 二 跅 弛 之 士, 有 意 標 新 領 異, 致 背 聖 賢 矩 矱 者, 亦 往 往 有 之 夫 學 問 之 道, 惟 期 合 乎 義 理, 可 以 見 諸 施 行 或 泥 於 中, 或 泥 於 西, 皆 非 通 達 之 士 方 今 功 令 取 士, 二 場 策 問 兼 及 泰 西 時 務, 固 將 師 彼 之 長, 補 我 所 絀 苟 能 以 中 學 為 體, 以 西 國 實 學 為 用, 則 人 才 可 日 出 也 43 孫 家 鼐 的 評 核 標 準, 仍 不 出 聖 賢 矩 矱 ; 第 二 場 所 涉 西 學, 也 絕 不 脫 中 體 西 用 的 準 則 孫 的 這 種 思 路 在 其 施 政 中 一 以 貫 之, 他 作 為 管 學 大 臣 創 辦 京 師 大 學 堂, 也 不 斷 強 調 此 原 則 44 甲 辰 科 會 試 評 卷, 亦 不 出 此 原 則 主 考 裕 德 重 提 聖 賢 矩 矱 曰 : 大 抵 首 場 五 藝, 必 取 其 通 達 治 體, 洞 悉 古 今 ; 二 場 策 問, 考 察 時 務, 兼 及 泰 西 政 治 ; 三 場 試 題, 胥 由 欽 命, 尤 以 清 真 雅 正 為 主 臣 等 悉 心 校 閱, 凡 領 異 標 新, 鉤 章 棘 句, 及 排 比 駢 麗, 類 於 詞 賦, 無 當 於 聖 賢 矩 矱 之 言, 皆 從 屏 棄 45 甲 辰 科 主 考 陸 潤 庠 (1841 1915) 進 一 步 闡 發 了 科 場 中 中 體 西 用 論 的 具 體 運 用 : 今 天 下 人 人 競 西 學 也 夫 西 學, 誠 當 務 之 急, 不 可 不 講 求 也 一 切 政 治 工 藝 輿 算 格 化 等 事, 皆 應 窮 原 竟 委 捨 粗 取 精 好 學 深 思 心 知 其 意, 非 只 效 其 語 言 文 字 已 也 至 於 我 中 國 先 聖 昔 賢 之 微 言 大 義 歷 代 之 治 亂 興 亡, 以 及 國 朝 之 典 章 文 物, 尤 需 精 研 奧 窔 洞 究 源 流 本 中 學 以 植 其 基, 而 後 輔 之 以 西 學, 庶 乎 其 得 之 也 46 癸 卯 科 主 考 榮 慶 (1859 1917) 則 強 調 應 使 經 義 策 論 與 學 堂 所 學 不 歧 為 二, 47 與 甲 辰 科 主 考 張 百 熙 所 謂 凡 教 士 舉 士 之 法, 審 其 所 急 策 其 所 通, 科 舉 學 校 之 合 一, 蓋 其 權 輿 也, 異 曲 同 工, 48 也 體 現 出 晚 清 科 舉 改 革 中, 力 圖 將 學 校 育 才 功 能 和 科 舉 掄 才 功 能 進 行 整 合 的 嘗 試 然 而 事 實 證 明, 這 種 嘗 試 並 不 成 功, 以 致 此 後 有 欲 興 學 堂 則 必 廢 科 舉 的 議 論 至 於 考 官 的 評 語, 部 份 房 官 針 對 其 所 閱 單 篇 策 論, 尚 能 給 出 一 些 切 於 實 際 言 有 所 指 的 評 論 主 考 總 評 則 多 褒 揚 而 少 貶 抑, 尚 空 靈 而 缺 實 質, 試 看 如 下 評 語 : 43 44 45 46 47 48 孫 家 鼐 : 會 試 錄 前 序, 載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錄, 頁 2 3 見 工 部 尚 書 孫 家 鼐 奏 陳 遵 籌 京 師 建 立 學 堂 情 形 摺, 載 京 師 大 學 堂 檔 案 選 編, 頁 10 裕 德 : 會 試 錄 前 序, 載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錄, 下 冊, 頁 2 3 陸 潤 庠 : 會 試 錄 後 序, 載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錄, 下 冊, 頁 74 榮 慶 : 會 試 錄 後 序, 載 光 緒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錄, 頁 68 張 百 熙 : 會 試 錄 後 序, 載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錄, 下 冊, 頁 71 72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91 房 官 謝 遠 涵 : 經 義 淵 懿 論 策 警 闢 ; 總 裁 張 英 麟 : 經 義 淹 雅 論 策 堅 卓 ; 總 裁 榮 慶 : 經 義 宏 深 論 策 雄 厚 ; 總 裁 徐 會 澧 : 經 義 純 粹 論 策 高 超 ; 總 裁 孫 家 鼐 : 經 義 精 確 論 策 博 通 ; 本 房 原 薦 批 : 筆 致 縱 恣 識 解 明 通 ; 無 浮 衍 之 詞, 有 勁 悍 之 氣, 自 是 傑 作 49 這 些 超 凡 的 讚 詞, 即 為 延 昌 癸 卯 科 會 試 墨 卷 的 總 評, 但 延 昌 會 試 其 實 僅 列 第 二 百 六 十 二 名, 殿 試 三 甲 第 八 十 五 名, 朝 考 二 等 第 五 十 一 名, 無 論 如 何 都 只 能 列 入 該 科 進 士 的 中 下 等 水 平 因 此 如 果 單 從 考 官 評 語 來 判 斷, 便 很 難 指 出 名 列 前 茅 者 和 排 名 靠 後 者 所 作 策 論 的 實 質 性 區 別 逆 推 之, 考 官 判 卷 時, 果 能 明 確 客 觀 地 給 出 每 道 策 論 應 有 的 評 價 和 名 次? 恐 不 盡 然 癸 卯 甲 辰 兩 榜 進 士 : 人 數 籍 貫 年 齡 及 授 職 統 計 分 析 兩 榜 進 士 人 數 與 歷 科 人 數 的 比 較 開 封 會 試 後, 所 錄 貢 士 須 趕 赴 京 師, 在 保 和 殿 參 加 覆 試 覆 試 評 定 一 二 三 等, 列 等 者 方 准 參 加 殿 試 清 代 自 乾 隆 二 十 六 年 (1761) 起 定 制 四 月 二 十 一 日 殿 試, 但 癸 卯 甲 辰 科 因 在 開 封 會 試, 遂 改 為 五 月 二 十 一 日 殿 試, 以 便 開 封 所 錄 貢 士 有 足 夠 時 間 赴 京 殿 試 於 保 和 殿 進 行, 考 後 士 子 分 三 甲 授 予 出 身 一 甲 授 進 士 及 第 ( 狀 元 榜 眼 探 花 ), 二 甲 授 進 士 出 身, 三 甲 授 同 進 士 出 身, 此 時 學 子 才 能 稱 為 進 士 之 後 在 太 和 殿 傳 臚, 即 新 科 進 士 拜 謝 皇 帝 及 唱 名 儀 式 殿 試 傳 臚 後 三 日, 再 於 保 和 殿 進 行 朝 考, 然 後 依 覆 試 殿 試 朝 考 三 項 成 績 綜 合 核 計, 分 等 授 職, 此 其 大 略 50 本 文 所 論 兩 榜 進 士, 癸 卯 科 進 士 三 百 一 十 五 名, 一 甲 狀 元 王 壽 彭 (1875 1929), 山 東 萊 州 府 人 ; 榜 眼 左 霈 (1875 1936), 廣 州 駐 防 正 黃 旗 漢 軍 人 ; 探 花 楊 兆 麟 (1878 1919), 貴 州 遵 義 府 人 二 甲 一 百 三 十 八 名, 三 甲 一 百 七 十 四 名 甲 辰 科 進 士 二 百 七 十 三 名, 一 甲 狀 元 劉 春 霖 (1872 1942), 直 隸 河 間 府 人 ; 榜 眼 朱 汝 珍 (1870 1942), 廣 東 廣 州 府 人 ; 探 花 商 衍 鎏 (1875 1963), 廣 州 駐 防 正 白 旗 漢 軍 人 二 甲 一 百 二 十 名, 三 甲 一 百 五 十 名 為 方 便 比 較 計, 先 將 清 代 歷 朝 貢 士 進 士 入 翰 林 院 平 均 人 數 表 解 圖 解 如 下 49 50 延 昌 : 會 試 墨 卷 詳 參 商 衍 鎏 : 清 代 科 舉 考 試 述 錄, 頁 101 69

192 李 林 表 七 : 清 代 歷 朝 貢 士 進 士 入 翰 林 院 人 數 表 年 號 會 試 科 數 ( 恩 科 ) 貢 士 數 平 均 每 科 貢 士 數 進 士 數 平 均 每 科 進 士 數 入 翰 林 院 人 數 入 翰 林 院 平 均 人 數 順 治 8 3101 388 2964 370 286 36 康 熙 21 4044 192 4088 194 905 43 雍 正 5(1) 1358 272 1499 300 275 55 乾 隆 27(7) 5426 201 5385 199 1062 39 嘉 慶 12(3) 2783 232 2821 235 867 72 道 光 15(5) 3228 215 3269 218 807 54 咸 豐 5(2) 1055 211 1046 209 298 59 同 治 6(1) 1588 264 1588 264 465 77 光 緒 13(4) 4085 314 4087 314 1100 84 總 計 112 26668 238 26747 239 6065 54 清 代 歷 朝 科 貢 士 進 士 入 翰 林 院 人 平 數 均 表 人 數 資 料 來 源 : 張 仲 禮 ( 著 ) 李 榮 昌 ( 譯 ): 中 國 紳 士 : 關 於 其 在 19 世 紀 中 國 社 會 中 作 用 的 研 究 ( 上 海 : 上 海 社 會 科 學 院 出 版 社,1991 年 ), 表 格 及 折 線 圖 數 據 引 自 頁 158 62, 表 27 歷 科 貢 士 進 士 入 翰 林 院 平 均 人 數 之 間 呈 正 相 關 變 化, 因 為 前 一 考 試 之 中 額 直 接 影 響 後 面 的 取 錄 人 數 清 代 文 科 會 試 恩 正 合 計 凡 一 百 一 十 二 科, 除 雍 正 朝 歷 時 較 短, 進 士 平 均 數 出 現 小 高 峰 ( 二 百 七 十 二 人 ) 外, 其 取 錄 人 數 總 體 呈 兩 頭 高 中 間 低 的 趨 勢 此 種 趨 勢 除 了 受 各 省 會 試 中 額 調 整 的 影 響, 也 大 致 反 映 清 代 政 情 的 變 化 以 進 士 數 而 言, 清 初 滿 人 入 關, 一 則 體 制 新 立 而 朝 政 乏 人, 再 則 要 爭 取 漢 人 精 英 的 支 持, 故 順 治 朝 所 錄 進 士 平 均 數 為 有 清 一 代 最 高, 達 三 百 七 十 人 而 清 代 極 盛 的 康 乾 兩 朝, 平 均 進 士 數 反 而 最 少 : 康 熙 朝 一 百 九 十 四 人, 乾 隆 朝 一 百 九 十 九 人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93 其 後 進 士 數 有 所 恢 復, 嘉 慶 朝 二 百 三 十 五 人, 道 光 朝 二 百 一 十 八 人 咸 豐 軍 興, 其 間 長 江 中 下 游 諸 省 未 由 清 廷 開 科, 因 此 進 士 數 再 次 跌 至 二 百 九 人 的 低 谷 此 後 一 路 上 揚, 同 治 朝 平 均 二 百 六 十 四 人, 光 緒 朝 更 達 三 百 一 十 四 人 本 文 所 選 癸 卯 科 三 百 一 十 五 人, 甲 辰 科 二 百 七 十 三 人, 均 高 於 有 清 一 代 總 平 均 二 百 三 十 九 人 之 數 籍 貫 分 佈 進 士 籍 貫 分 佈 與 會 試 分 省 中 額 直 接 相 關, 而 中 額 又 受 省 份 之 大 小 應 試 人 數 多 寡 及 文 風 高 下 影 響 因 此, 進 士 籍 貫 分 佈 也 往 往 用 作 衡 量 明 清 各 地 社 會 經 濟 文 化 發 展 表 八 : 癸 卯 甲 辰 科 進 士 分 省 分 佈 表 籍 貫 癸 卯 科 進 士 甲 辰 科 進 士 清 代 歷 科 進 士 人 數 百 分 比 名 次 人 數 百 分 比 名 次 人 數 百 分 比 名 次 江 蘇 23 7.30 3 22 8.06 1 2920 10.93 1 浙 江 26 8.25 2 20 7.33 3 2808 10.43 2 直 隸 28 8.89 1 21 7.69 2 2701 10.13 3 山 東 21 6.67 5 19 6.96 4 2260 8.45 4 江 西 22 6.98 4 22 8.06 1 1895 7.08 5 河 南 17 5.39 8 14 5.13 7 1693 6.33 6 山 西 13 4.12 11 9 3.29 11 1430 5.34 7 福 建 20 6.35 6 16 5.86 6 1399 5.23 8 八 旗 11 3.49 13 8 2.93 12 1300 4.86 9 湖 北 15 4.76 9 13 4.76 8 1221 4.53 10 安 徽 18 5.71 7 16 5.86 6 1189 4.44 11 陝 西 12 3.81 12 10 3.66 10 1130 4.22 12 廣 東 14 4.44 10 18 6.59 5 1012 3.78 13 四 川 14 4.44 10 13 4.76 8 763 2.86 14 湖 南 15 4.76 9 12 4.39 9 726 2.71 15 雲 南 13 4.12 11 9 3.29 11 693 2.59 16 貴 州 11 3.49 13 9 3.29 11 599 2.24 17 廣 西 11 3.49 13 13 4.76 8 570 2.13 18 甘 肅 8 2.54 14 7 2.56 13 255 0.95 19 奉 天 3 0.95 15 2 0.73 14 183 0.68 20 合 計 315 99.95 273 99.96 26747 99.96 資 料 來 源 : 癸 卯 甲 辰 進 士 資 料 依 江 慶 柏 : 清 朝 進 士 題 名 錄, 頁 1312 39; 另 參 曾 重 凱 : 晚 清 科 舉 廢 除 後 傳 統 士 人 的 動 向 (1905 1926) ( 臺 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碩 士 論 文,2007 年 ), 頁 60 61 清 代 歷 科 進 士 數 據 參 Ping-ti Ho,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p. 96, Table 8; p. 228, Table 28

194 李 林 水 平 之 重 要 指 標 癸 卯 甲 辰 科 進 士 分 省 分 佈 情 況 詳 表 八, 為 方 便 比 較, 亦 列 出 各 省 清 代 歷 科 進 士 總 數 作 參 照 表 八 顯 示, 歷 來 文 風 盛 人 口 多 的 江 蘇 浙 江 直 隸 山 東 江 西 五 省, 無 論 是 癸 卯 甲 辰 科, 還 是 清 代 歷 科 平 均 進 士 數 都 一 直 穩 居 前 五 位 河 南 山 西 陝 西 這 三 個 內 陸 省 份, 癸 卯 甲 辰 科 進 士 數 佔 該 科 進 士 總 數 的 百 分 比 均 低 於 其 清 代 平 均 水 平, 而 福 建 湖 北 安 徽 廣 東 四 川 湖 南 六 省 則 剛 好 相 反 此 種 一 升 一 降 的 變 化, 說 明 在 從 全 考 經 史 到 加 試 西 學 的 科 舉 改 制 中, 沿 海 及 通 商 口 岸, 以 及 經 濟 文 化 較 為 發 達 的 省 份, 其 士 子 在 接 觸 吸 收 西 學 方 面 相 較 內 陸 學 子 有 近 水 樓 臺 的 優 勢, 故 兩 科 會 試 表 現 相 對 較 佳 較 為 反 常 的 是 雲 南 貴 州 廣 西 甘 肅 奉 天 五 省, 癸 卯 甲 辰 科 進 士 數 百 分 比 都 高 於 其 清 代 總 體 平 均 水 平, 這 應 是 人 為 調 控 中 額 以 保 證 落 後 地 區 士 子 中 試 機 會 所 致 表 中 八 旗 主 要 為 各 地 駐 防 漢 軍 籍, 本 身 不 能 反 映 進 士 分 省 分 佈 情 況 年 齡 分 佈 傳 統 士 子 自 束 髮 受 書 至 金 榜 題 名, 中 間 歷 童 試 鄉 試 會 試 殿 試, 還 有 各 級 考 試 所 附 屬 之 歲 試 科 試 覆 試 等 等, 能 三 場 連 捷 一 路 通 關 者 少 之 又 少 自 明 至 清, 相 較 總 體 人 口 的 增 加 和 文 化 水 平 的 提 升, 會 試 中 額 囿 於 政 府 職 位 數 目 卻 不 能 相 應 增 多, 導 致 科 場 競 爭 益 加 激 烈 清 代 每 科 鄉 試 考 生 總 數, 保 守 估 計 為 十 八 萬 九 千 六 百 人, 51 從 中 取 錄 約 六 千 人 參 與 會 試, 會 試 再 擇 出 約 三 百 名 貢 士 參 加 殿 試, 進 而 成 為 進 士 ( 殿 試 原 則 上 不 是 淘 汰 試, 只 區 分 等 第 ) 激 烈 的 競 爭 導 致 不 少 士 子 終 身 困 頓 場 屋 而 不 得 一 第, 亦 為 科 舉 遭 人 詬 病 的 原 因 能 一 路 過 關 斬 將 金 榜 題 名 的 進 士 群 體, 自 然 是 其 中 幸 運 的 佼 佼 者 在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語 境 和 知 識 體 系 中, 他 們 無 疑 是 精 英 中 的 精 英 而 本 文 論 及 的 甲 辰 科 (1904) 進 士, 又 是 趕 上 科 舉 末 班 車 的 最 後 一 榜 進 士, 其 年 齡 分 佈 統 計 如 下 51 張 仲 禮 : 中 國 紳 士, 頁 169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95 表 九 : 甲 辰 科 進 士 及 第 年 齡 統 計 表 年 齡 組 各 年 齡 段 人 數 人 數 小 計 百 分 比 18 22 18(2) 19(2) 20(3) 21(3) 22(9) 19 8.15 23 27 23(7) 24(9) 25(12) 26(16) 27(13) 57 24.46 28 32 28(17) 29(8) 30(15) 31(18) 32(14) 72 30.90 33 37 33(6) 34(26) 35(13) 36(7) 37(5) 57 24.46 38 42 38(9) 39(5) 40(4) 41(2) 42(3) 23 9.87 43 47 43(2) 44(1) 46(1) 4 1.72 48 52 52(1) 1 0.43 總 計 ( 平 均 )30.5 歲 233 99.99 資 料 來 源 :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同 年 齒 錄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題 名 錄 光 緒 甲 辰 恩 科 會 試 第 十 三 房 同 門 墨 卷 上 表 所 統 計 的 二 百 三 十 三 名 甲 辰 科 進 士, 52 最 長 者 五 十 二 歲, 最 幼 者 十 八 歲, 平 均 年 齡 為 三 十 歲 半 依 張 仲 禮 的 計 算, 道 光 十 五 年 (1835), 同 治 七 年 (1868) 及 光 緒 二 十 年 (1894) 進 士 及 第 平 均 年 齡 約 為 三 十 六 歲 三 十 四 歲 三 十 三 歲 53 筆 者 另 算 出 癸 卯 科 (1903) 三 百 一 十 五 名 進 士 年 齡 平 均 數 約 三 十 二 歲 半 54 這 樣 來 看, 晚 清 進 士 及 第 的 平 均 年 齡, 呈 逐 漸 年 輕 化 之 勢, 具 體 原 因 待 考 從 年 齡 分 佈 來 看,23 27 歲 28 32 歲 33 37 歲 三 個 年 齡 段 的 進 士 數 分 別 佔 考 察 總 數 的 24.46% 30.90% 24.46% 換 言 之,23 37 歲 的 年 輕 進 士 佔 了 近 八 成 這 些 幸 運 得 第 的 末 科 進 士, 其 仕 途 究 竟 如 何? 下 面 先 統 計 分 析 其 中 舉 後 朝 考 首 次 授 職 朝 考 授 職 通 過 殿 試 取 得 進 士 名 銜 後, 除 一 甲 三 名 在 傳 臚 中 得 授 翰 林 院 修 撰 編 修 之 外, 其 餘 進 士 其 實 並 未 授 職, 全 體 進 士 還 需 參 加 朝 考 朝 考 結 束, 閱 卷 大 臣 就 諸 進 士 殿 試 前 之 禮 部 覆 試 殿 試 朝 考 三 項 等 第 數 目, 核 計 授 職 其 中 翰 林 院 庶 吉 士 為 最 優, 分 部 學 習 次 之, 中 書 又 次 之, 最 後 為 知 縣 55 朝 考 作 為 館 選 庶 吉 士 和 新 進 士 授 官 的 依 據, 其 重 要 性 並 不 亞 於 殿 試 56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進 士 朝 考 授 職 情 況, 統 計 如 下 52 53 54 55 56 統 計 方 法 參 考 曾 重 凱 : 晚 清 科 舉 廢 除 後 傳 統 士 人 的 動 向, 頁 61 張 仲 禮 : 中 國 紳 士, 頁 121 數 據 源 自 中 國 第 一 歷 史 檔 案 館 ( 編 ): 光 緒 宣 統 兩 朝 上 諭 檔 ( 桂 林 :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1996 年 ), 第 29 冊, 頁 157 67 劉 兆 璸 : 清 代 科 舉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1977 年 ), 頁 72 李 潤 強 : 清 代 進 士 群 體 與 學 術 文 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7 年 ), 頁 79

196 李 林 表 十 : 癸 卯 甲 辰 進 士 朝 考 授 職 統 計 表 職 別 官 ( 職 ) 稱 人 數 百 分 比 癸 卯 科 甲 辰 科 癸 卯 科 甲 辰 科 修 撰 1 1 翰 林 院 編 修 2 2 24.44 23.53 庶 吉 士 74 61 分 部 學 習 主 事 94 96 各 部 即 用 主 事 1 3 京 各 部 候 補 主 事 3 2 職 內 閣 及 內 閣 中 書 5 10 部 屬 34.60 43.01 內 閣 候 補 中 書 2 3 各 部 即 用 郎 中 1 1 各 部 候 補 郎 中 2 2 國 子 監 候 選 國 子 監 監 丞 1 補 用 道 1 地 候 補 知 府 3 1 道 府 方 候 補 同 知 1 州 縣 官 官 分 省 即 用 知 縣 124 88 40.95 33.46 候 補 知 縣 1 1 總 計 315 272 100 100 資 料 來 源 : 清 實 錄, 德 宗 景 皇 帝 實 錄, 卷 五 一 七,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閏 五 月, 第 58 冊, 頁 824 26; 卷 五 三 二, 光 緒 三 十 年 六 月, 第 59 冊, 頁 80 81; 曾 重 凱 : 晚 清 科 舉 廢 除 後 傳 統 士 人 的 動 向, 頁 62 除 一 甲 三 名 例 授 翰 林 院 修 撰 編 修 外, 禮 部 覆 試 殿 試 朝 考 綜 合 成 績 最 優 者 得 為 庶 吉 士, 入 翰 林 院 學 習 庶 吉 士 三 年 考 試 散 館, 優 者 留 翰 林 為 編 修 為 檢 討, 次 者 改 給 事 中 御 史 主 事 中 書 推 官 知 縣 教 職 57 兩 科 進 士 約 有 四 分 之 一 入 翰 林 院, 癸 卯 科 七 十 四 人, 甲 辰 科 六 十 一 人, 高 於 清 代 歷 科 入 翰 林 院 五 十 四 人 的 平 均 水 平 ( 參 表 七 ) 留 京 進 士 多 數 授 各 部 學 習 主 事, 但 須 核 計 考 察, 合 格 者 方 有 機 會 補 缺 分 發 地 方 的 進 士, 大 都 為 即 選 知 縣, 俗 稱 榜 下 縣, 亦 稱 老 虎 班, 到 省 即 補 缺 58 他 們 名 義 上 雖 為 即 用 知 縣, 但 仍 須 長 期 候 任 以 補 實 缺, 如 順 天 府 尹 蔣 琦 齡 (1816 1875) 所 奏 稱 各 省 即 用 知 縣, 不 但 無 補 缺 之 望, 幾 無 委 署 之 期, 至 有 以 得 科 57 58 清 史 稿, 卷 一 百 八 選 舉 三, 頁 3165 劉 兆 璸 : 清 代 科 舉, 頁 72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97 名 為 悔 者 59 從 這 兩 榜 進 士 的 朝 考 授 職 情 況 可 以 看 出, 在 晚 清 仕 途 擁 擠 人 浮 於 事 ( 卻 又 應 事 乏 人 ) 的 情 況 下, 即 便 獲 得 科 舉 體 制 下 最 高 出 身, 並 取 得 任 官 資 格 的 進 士, 絕 大 多 數 都 不 能 在 及 第 後 立 即 得 到 實 缺 兩 科 相 較, 癸 卯 科 進 士 有 59.04% ( 一 百 八 十 六 人 ) 朝 考 後 授 予 京 職, 而 甲 辰 科 授 京 職 人 數 比 率 增 至 66.54% ( 一 百 八 十 一 人 ) 這 些 留 京 進 士, 此 後 大 多 進 入 政 府 為 新 科 進 士 再 教 育 專 設 的 進 士 館 肄 業, 修 習 近 代 法 政 之 學 後 因 科 舉 廢 除, 進 士 館 生 源 不 濟 而 關 閉, 未 及 畢 業 者 大 多 派 往 日 本 法 政 大 學 法 政 速 成 科 留 學, 歸 國 後 再 考 試 授 職, 但 仍 多 為 候 補 這 批 較 早 接 受 近 代 系 統 法 政 教 育 的 傳 統 文 化 精 英, 在 民 初 政 治 法 律 教 育 等 領 域 發 揮 了 舉 足 輕 重 的 作 用 60 結 語 科 考 改 制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的 轉 變, 是 晚 清 政 府 應 對 時 局 的 回 應, 亦 是 重 新 檢 討 傳 統 選 官 制 度 的 結 果 當 然, 策 論 並 非 新 奇 之 物, 它 本 為 產 生 最 早 沿 用 最 久 的 正 式 考 試 文 體, 61 不 過 在 明 清 科 場 中 被 程 式 固 定 為 文 困 難 但 方 便 評 核 的 八 股 文 所 掩 蓋 明 清 鄉 會 兩 試 雖 一 直 包 括 五 道 經 史 時 務 策 題, 但 由 於 置 諸 末 場 而 不 受 考 官 和 考 生 重 視 62 晚 清 改 革 科 制, 力 圖 達 成 科 舉 與 學 堂 合 一 的 目 標, 因 此 在 文 體 形 式 上 恢 復 策 論 的 地 位, 廢 止 八 股, 以 期 考 生 能 擺 脫 文 體 束 縛, 自 由 發 揮 此 外, 對 考 試 場 次 和 內 容 進 行 經 史 易 位, 第 一 場 考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五 篇, 第 二 場 試 外 國 政 治 藝 學 策 五 道, 第 三 場 考 四 書 義 兩 篇 五 經 義 一 篇 要 之, 其 本 意 為 在 不 廢 除 科 舉 制 度 的 前 提 下 進 行 改 革, 希 望 藉 此 策 勵 士 子 講 求 實 學, 以 助 晚 清 新 政 但 如 時 論 所 言, 此 次 改 制 的 問 題 在 於 : 一 在 求 之 太 備 既 欲 其 通 知 本 國 古 今 政 治 及 史 事, 又 欲 其 通 知 各 國 政 治 藝 術 各 專 門 之 學, 又 欲 其 通 知 四 書 五 經 大 義 夫 此 數 者, 在 昔 人 專 精 一 門 已 屬 不 易, 今 乃 欲 其 無 所 不 通, 儲 之 於 平 日, 以 待 試 官 之 發 問, 天 下 果 有 其 人 耶? 一 在 責 之 太 驟 科 舉 改 章 之 事, 自 降 旨 通 行 後, 至 今 不 滿 一 年 當 未 改 章 之 前, 其 留 心 中 外 古 今 時 務 者, 誠 不 乏 其 人, 然 欲 使 一 省 之 中 應 試 之 士 子, 皆 足 副 其 選, 則 固 難 言 之 也 今 期 以 極 備 之 學, 有 責 以 極 促 之 限, 此 即 有 絕 人 之 姿 59 60 61 62 清 史 稿, 卷 一 百 十 選 舉 五, 頁 3213 有 關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進 士 清 末 民 初 經 歷 的 分 析 及 考 述, 詳 參 李 林 : 晚 清 進 士 的 考 選 與 教 育 以 進 士 館 為 中 心 的 研 究 (1898 1911) ( 香 港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碩 士 論 文,2011 年 ), 頁 154 81 187 210 關 於 策 論 這 一 考 試 文 體 的 特 徵 及 演 變, 詳 參 吳 承 學 : 中 國 古 代 文 體 形 態 研 究 ( 廣 州 : 中 山 大 學 出 版 社,2000 年 ), 頁 44 64 關 於 中 國 歷 代 科 考 各 場 考 試 內 容 之 演 變, 詳 參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 729 37

198 李 林 稟 有 一 目 十 行 之 精 力 一 覽 不 忘 之 記 性, 尚 恐 其 不 能 將 各 書 讀 盡, 況 其 下 焉 者 乎? 職 是 之 故, 士 子 既 無 此 精 力, 又 無 此 閒 暇, 則 自 不 得 不 廣 購 各 書 以 供 場 中 之 襲 取 是 則 考 試 所 得 之 人 材, 直 剽 竊 而 已 矣 謂 可 得 真 材 實 學, 誰 其 信 之 夫? 63 癸 卯 甲 辰 兩 科 會 試 第 二 場 涉 及 西 學 的 策 題, 程 度 都 較 淺 若 兩 科 相 較, 試 題 難 度 有 遞 增 之 勢 此 外, 策 題 本 身 有 較 強 的 引 導 性, 題 面 中 也 給 出 很 多 答 題 條 件 背 景 知 識 以 便 考 生 能 引 申 作 答, 亦 可 帶 書 翻 檢 儘 管 如 此, 兩 科 會 試 反 映 出 士 子 對 西 學 知 識 的 掌 握, 尚 屬 皮 毛 而 經 史 八 股 出 身 的 考 官 在 考 校 西 學 策 論 時, 也 需 大 量 調 集 新 學 書 籍 以 資 參 考 考 官 閱 卷, 所 持 准 衡 也 無 非 聖 賢 矩 矱 及 中 體 西 用 廢 八 股 考 策 論, 其 實 增 加 了 考 官 的 閱 卷 負 擔 因 此, 兩 科 會 試 未 能 避 免 明 清 科 場 中 重 首 場 的 積 習, 即 第 一 場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成 為 最 終 權 衡 的 主 要 參 考 64 故 場 中 判 卷 評 語 乃 至 榜 上 最 終 排 名, 多 不 能 如 實 反 映 考 生 的 水 平 和 應 得 的 評 價 晚 清 科 舉 改 制, 走 的 是 舊 瓶 裝 新 酒 之 路, 近 乎 梁 啟 超 (1873 1929) 議 改 科 舉 三 策 中 的 下 策 65 改 制 所 遭 遇 的 困 境, 來 自 考 官 考 生 時 勢 諸 方 面 晚 清 政 府 試 圖 通 過 考 試 政 藝 策 論, 從 形 式 到 內 容 上 對 科 舉 制 度 進 行 整 改, 其 大 致 方 向 不 錯 ; 但 由 於 改 章 伊 始, 考 官 與 士 子 受 傳 統 經 史 八 股 積 習 影 響 太 深, 使 這 兩 科 會 試 幾 近 淪 為 考 生 照 書 作 答 考 官 據 書 考 校 的 文 字 遊 戲, 所 以 袁 世 凱 (1859 1916) 等 奏 請 遞 減 科 舉 時 稱 : 學 校 之 程 期 有 定, 必 累 年 而 後 成 材 ; 科 舉 之 詭 弊 相 仍, 可 僥 倖 而 期 獲 售 雖 廢 去 八 股 試 帖, 改 試 策 論 經 義, 然 文 字 終 憑 一 日 之 長, 空 言 究 非 實 誼 可 比 設 有 年 少 薄 植 之 輩, 未 嘗 學 問, 小 有 聰 明, 或 氾 濫 繙 譯 之 新 書, 或 涉 獵 遠 近 之 報 紙, 亦 能 侈 口 而 談 經 濟, 挾 策 以 干 功 名 而 宿 學 耆 儒, 皓 首 窮 經 篤 守 舊 說 者, 反 不 能 與 之 角 勝, 坐 視 其 速 化 以 去 人 見 其 得 之 之 易 矣, 群 相 率 為 剽 竊 抄 襲 之 學, 而 不 肯 身 入 學 堂 66 63 64 65 66 論 科 舉 改 革 之 未 善, 載 中 外 日 報,1902 年 8 月 30 日 轉 引 自 章 清 : 策 問 與 科 舉 體 制 下 對 西 學 的 接 引, 頁 69 70 Elman 則 認 為,1902 年 會 試 ( 疑 誤, 當 為 1903 年 ) 考 官 評 判 三 場 試 題 的 優 先 順 序, 並 沒 有 隨 著 考 試 場 次 的 變 革 而 相 應 變 化, 其 先 後 次 序 依 次 為 ( 一 ) 四 書 五 經 義 ;( 二 ) 中 國 政 治 史 事 論 ;( 三 ) 外 國 政 治 藝 學 策 見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 597 梁 啟 超 認 為 科 舉 為 法 之 最 善 者, 但 主 張 必 須 將 科 舉 合 於 學 校 為 此 梁 氏 提 出 變 科 三 策 : 上 策 為 遠 法 三 代, 近 採 泰 西, 合 科 舉 於 學 校 ; 中 策 為 用 漢 唐 之 法, 多 設 諸 科, 與 今 日 帖 括 一 科 並 行 ; 下 策 為 一 仍 今 日 取 士 之 法, 而 略 變 其 取 士 之 具 見 梁 啟 超 : 飲 冰 室 文 集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60 年 ), 第 1 冊, 變 法 通 議 論 科 舉, 頁 21 31 朱 壽 朋 ( 編 ) 張 靜 廬 等 ( 校 點 ): 光 緖 朝 東 華 錄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58 年 ), 第 5 冊, 頁 12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199 時 論 中 有 更 偏 激 者, 稱 夫 凡 宣 之 於 口, 筆 之 於 書, 皆 空 言 也, 何 獨 取 士 為 然? 67 晚 清 危 局 使 朝 野 官 紳 對 科 舉 的 態 度 越 益 激 進, 合 力 促 成 該 制 度 從 局 部 改 革 改 變 為 十 年 緩 停, 最 後 驟 然 停 廢 不 過, 由 於 新 的 替 代 體 制 未 能 及 時 建 立 及 過 渡, 使 1905 年 廢 科 顯 得 頗 為 倉 促, 故 立 停 科 舉 並 非 瓜 熟 蒂 落 的 自 然 進 程 68 而 這 一 選 官 制 度 崩 解 後, 新 的 育 才 掄 才 制 度 未 能 及 時 建 立, 引 致 諸 多 問 題, 對 此 前 人 論 述 已 多, 此 不 贅 69 中 國 傳 統 選 士 的 根 本 問 題, 在 其 考 試 內 容, 即 傳 統 士 子 所 接 受 的 解 經 誦 史 教 育 和 吟 詩 作 對 訓 練, 對 處 理 具 體 政 務 實 際 裨 益 甚 少 尤 其 在 晚 清 新 政 中, 新 興 事 務 層 出 不 窮, 更 加 挑 戰 傳 統 士 紳 的 學 識 和 能 力 在 此 種 情 況 下, 將 考 試 形 式 由 八 股 改 為 策 論, 使 考 生 自 由 發 揮 ; 同 時 在 內 容 上 淡 化 經 史, 突 出 切 近 實 用 的 西 學, 在 大 致 維 持 舊 有 體 制 的 前 提 下 改 革 選 官 制 度, 在 當 時 而 言 不 失 為 穩 健 之 策 問 題 在 於, 晚 清 政 府 無 論 從 籠 絡 人 心, 還 是 穩 定 時 局, 抑 或 重 振 權 威 的 角 度 考 量, 都 不 能 將 進 士 這 一 傳 統 文 化 精 英 群 體 棄 之 不 用, 但 也 不 可 照 單 全 收, 因 為 他 們 的 舊 有 學 識 能 力 在 處 理 新 興 政 務 時 日 益 捉 襟 見 肘 而 新 政 展 開, 需 才 孔 亟, 政 府 須 盡 快 對 這 些 傳 統 文 化 型 官 僚 進 行 再 教 育, 俾 其 掌 握 法 律 政 治 經 濟 外 交 方 面 的 知 識, 以 佐 新 政, 成 為 晚 清 政 府 迫 在 眉 睫 的 要 務 驟 然 由 經 史 八 股 改 試 政 藝 策 論, 並 沒 有 解 決 科 舉 考 試 學 非 所 用 用 非 所 學 這 一 根 本 矛 盾 因 之, 這 套 延 續 了 千 餘 年 的 選 官 制 度, 不 得 不 在 這 場 並 不 成 功 的 最 後 變 革 之 後, 淡 出 歷 史 舞 台 67 68 69 郭 文 徹 肖 艇 : 科 舉 學 堂 合 一 議, 載 南 洋 七 日 報, 第 十 期 關 曉 紅 : 議 修 京 師 貢 院 與 科 舉 制 的 終 結, 近 代 史 研 究 2009 年 第 4 期, 頁 91 如 余 英 時 : 試 說 科 舉 在 中 國 史 上 的 功 能 與 意 義, 二 十 一 世 紀 2005 年 10 月 號, 頁 4 18; 羅 志 田 : 科 舉 制 的 廢 除 與 四 民 社 會 的 解 體 一 個 內 地 鄉 紳 眼 中 的 近 代 社 會 變 遷, 清 華 學 報 新 第 25 卷 第 4 期 (1994 年 12 月 ), 頁 345 69; 何 懷 宏 : 選 舉 社 會 及 其 終 結 : 秦 漢 至 晚 清 歷 史 的 一 種 社 會 學 闡 釋 (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1998 年 )

From the Eight-legged Essay to the Critical Discourse on Western Learning: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in 1903 and 1904 (Abstract) Li Lin With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late Qing Refor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government gradually realized and admitted that the jinshi 進 士 who were selected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were actually unqualified to handle the newly emerg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affairs in the country. As a result, the government introduced significant reforms to t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was eventually abolished in 1905. In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of 1903 and 1904, the writing style of critical discourse was resumed as a replacement of the traditional eight-legged essay. Meanwhile, Western learning, especially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examinations. However, the reforms were unsuccessful not only because of the lack of Western learning among the candidates and the examiner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powerful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late Qing government, it was a dilemma in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no other alternatives but continuing to appoint jinshi as officials, albeit their inability to deal with current affairs. As a new system for training and selecting officials was yet to be established, it became critically urgent for the Qing court to provide the newly admitted jinshi with additional training in modern leg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diplomatic matters. 關 鍵 詞 : 進 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八 股 文 策 論 西 學 再 教 育 Keywords: jinshi,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s of 1903 and 1904, eight-legged essay, critical discourse, Western learning, re-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