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01_上士道.doc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Microsoft Word - 02_上士道.doc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上士道(七)

上士道(八)

Microsoft PowerPoint - 遊戲企劃

【第35義】中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切, 但求有利於人 我相信 : 涓滴 洪流 微波 巨浪, 終將匯成汪洋法海而莊 嚴法界, 實現大乘的究極理想於人間 否則, 根本既喪, 什麼入世 出世, 都只 是戲論而已! 二 由淺入深, 以緣起論從現實出發, 才是人人可信 能學的佛法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四冊 p.265 ~ p.266: 中國過去的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2.doc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840 提示 Excel - Excel -- Excel (=) Excel ch0.xlsx H5 =D5+E5+F5+G5 (=) = - Excel 00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學佛三要》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12

09 F9 128 peer to peer, P2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bittorrent 10 P2P P2P GNU/ Linux P2P CC 單機版的智慧財產權 vs. 人權戰爭 1980 DVD content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2013年6月份會訊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人為疏失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合作, 往往是事故的最終防線, 若能發揮團隊合作的功能, 則比較能克服其他因素所造成的危害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Microsoft Word - _m30.doc

學佛五講

<3131A4EB5FA4DFAFD1AD5DAE452E696E6464>

補充教材 十五世紀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2 Anne Boleyn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NAAC_FNEC.indd

2 慈悲的力量 Dr. Jane Goodall

菩提道次第廣論

Diamond Sutra [Vajracchedika-sutra] I

我們繼續佛法課程,因為農曆過年有些活動及三月份我們學會停止共修及上課,所以我們大概有二個月的時間沒見面了,不知道各位在停課期間有沒有複習,不管你們有沒有自動自發地作功課,我們現在用正知、正念將我們散置於外境的心抓回到學習佛法上面來,『入菩薩行』以講授菩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4SC.doc

~ ~2055 : I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入菩萨行讲义

66 67 圓夢素人頭家 67 9 專長互補 資源共享, 為彼此加油打氣!

第八品 静虑

一開口就打中人心

6 月 4 日上午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如同在上一次堪度仁波切請問說是否能夠向蔣哲曲杰仁波切請 法, 仁波切答應了 但是原本是要到美國還是其他的地方, 但是後來改變, 來到了台灣 這 樣對大家比較方便 所以他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也向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在這次的教授當中, 主要是以修心為主 而

有你真好文山融合之愛 ( ) 孩子的另一扇門 ( 特生 / 郁絜爸爸 ) 3 82

Microsoft Word - chbj0614.doc

第 2 頁, 共 13 頁 針對傳統佛教厭世自了的千年積弊, 近代佛教改革領袖太虛大師慨然揭起 人生佛教 之大纛, 藉以喚醒萎靡不振的教界僧俗和社會民眾, 旨在療救病入膏盲的近代佛教和中國社會 追根溯源, 太虛大師指出 : 中國雖代有高僧名士相繼輩出, 說法玄妙, 理論深幽, 然考其平昔修行, 不外

2 目次 自序 5 題前概說 9 一 略說東西兩大淨土法門 13 二 本經經題的略為解釋 21 三 本經譯來中國的經過 46 四 略談本經的綱要所在 49 正釋經文 51

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 做任何一件事, 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 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 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 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 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 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 便能战胜凡夫心, 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 发菩提心,

<4D F736F F D20D0C2B9E3C2DBBDB2BCC7A3B3A3A8B6A8B8E5B0E6A3A92E646F63>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標楷體26號字)

《入菩萨行论》91课马士茵编辑0-40分钟

我們繼續佛法課程,因為農曆過年有些活動及三月份我們學會停止共修及上課,所以我們大概有二個月的時間沒見面了,不知道各位在停課期間有沒有複習,不管你們有沒有自動自發地作功課,我們現在用正知、正念將我們散置於外境的心抓回到學習佛法上面來,『入菩薩行』以講授菩

....V....VII.... VIII

Untitled

1

【第三十九集】前行備忘錄

234

各位居士大德

8 3C 3C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法師各位居士大德阿彌陀佛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所謂 五乘共法 相當於下士道, 三乘共法 相當於中士道, 大乘不共法 相當於上士道 太虛說道 : 昔宗喀巴大師整飭西藏之佛教, 與吾在中國提倡者, 有相同之三義焉 : 一關於教理行果方面者, 以三士攝五乘, 下士纔止人天, 中士則由人天而止聲緣, 上士則以人天聲緣為自行階梯, 化他方便, 經菩薩行而

1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當無人飛行器越做越小時, 拍翅型的飛行方式應該是人類要參考及學習的 MAV P V 2 b P V b 0.96 P V 2 b L b 4 L b 4 W b 3 W b 3 2 向自然學習 MAV 3 升力與推力共生的拍翅運動 拍翅頻率的尺度變化

Microsoft Word - 12瞋一念瞋心起3

如果你有很好的理論基礎, 你就會發展出來一種對這個 道 的信心, 你如果有這種信心的話, 即或你看到有一些人的個人的錯誤, 你對整個修的 道 不會有任何動搖 就好象說, 有一個大的旅館, 你不知道確切的地址, 只知道在東邊, 現在有一個向導帶着你去, 你知道方向是東邊, 所以他只要帶着你往那個方向走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51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 ( 上 )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李萬進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中文摘要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 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 理 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 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 三大宗教之一 在超越性方面具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为什么要学《般若摄颂》

pdf

1970 新技術的應用 X = 20 + B 13B δ13c X 1 X

愛滋實務與治理的政治 - 綜合論壇 以及面對這一連串以 責任 為架構衍生出來的愛滋政策如何造就了台灣現在的愛滋處境

510 漢傳佛教研究的過去現在未來 1 一 從人間佛教 的特質談起 依佛教文明之發展而觀 其創興源自於印度釋迦族之悉達多王子 眼見現實世間之眾生皆須面對的生老病死 以及與其相關涉而由之生起 之憂悲苦惱等諸多問題 因而出離王宮 追求究竟終極之了悟與超脫 歷經多年的苦修 終至證悟世間存在之真諦 並廣為世

第 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我觉得, 主要是抓住两点 首先是目标清晰, 其次是方法正 确 一 从目标与方法说起 1. 目标 对学佛者来说, 什么才是正确的目标? 现在到寺院烧香礼佛的人很多, 他们也有目标, 但这些目标和佛法指引的目标是否一致? 同学们通过一年的学习, 是否明确自己究竟为什么要学佛?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Transcription: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第一講 至誠地頂禮 ( 歸依禮敬 ) 在最尊貴 已成就大悲心的諸善士 ( 指菩薩 ) 腳下 因為將進入上士道, 所以首先求菩薩們的加被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 見一切有如同火坑, 欲證解脫息滅惑苦, 由此希求策逼其意, 學三學道, 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 非如善趣, 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 故於自利且非圓滿, 由此利他亦唯少分, 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又云 : 知樂非樂等如夢, 見癡過逼諸眾生, 捨棄利他殊勝業, 此於自利何精勤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 盲閉慧眼不辨取捨, 履步蹎蹶不能離險, 諸有成就佛種性者, 不悲愍他, 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即前論云 : 盲閉慧目步蹎蹶, 欲利世間有佛種, 何人不起悲愍心, 誰不精勤除其愚 當知此中, 士夫安樂, 士夫威德, 士夫勝力, 謂能擔荷利他重擔, 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故諸大士本性, 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 弟子書云 : 易得少草畜亦食, 渴逼獲水亦歡飲, 士夫此為勤利他, 此聖威樂士夫力 日勢乘馬照世遊, 地不擇擔負世間, 大士無私性亦然, 一味利樂諸世間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 為利他故而發怱忙, 是名士夫亦名聰叡, 即前書云 : 見世無明煙雲覆, 眾生迷墮苦火中, 如救頭然意勤忙, 是名士夫亦聰叡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 能除一切衰惱妙藥,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 見聞念觸, 悉能長益一切眾生,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 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 當思希哉, 我今所得誠為善得, 當盡所有士夫能力, 趣此大乘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 : 淨慧引發最勝乘, 能仁遍智從此出, 此是一切世間眼, 具足照了如日光 由種種門觀大乘德, 牽引其意起大恭敬, 而當趣入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 見一切有如同火坑, 欲證解脫息滅惑苦, 由此希求策逼其意, 學三學道, 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中士道所修習的內容, 是思惟生死輪迴的種種過患 如此恆常修習, 一直到視三界如火宅, 急著想要解脫三界 息滅輪迴的苦為止, 這時再來學習戒定慧三學, 以期脫離生死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 非如善趣, 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 故於自利且非圓滿, 由此利他亦唯少分, 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修習中士道的結果, 雖然能夠解脫三界, 不像人天善趣還會退墮 ( 福報享完, 仍墮惡趣 ), 但是還沒有斷除一切的過失 ( 只斷見思, 塵沙 無明仍在 ), 圓滿一切功德 ( 法身 般若 解脫三德未圓滿 ), 這樣連自利都不圓滿, 更何況要圓滿利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五 )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第一講 1

所以佛在我們證得解脫之後, 勸發菩提心趣入大乘 故具慧者, 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 : 無力引發世間利, 畢竟棄捨此二乘, 一味利他為性者, 應趣佛乘由悲說 但是, 有智慧的修行人, 必定是一開始就發大悲心, 不會想要自我解脫 雖然修大乘也需要出離心, 但是和最初就發小乘心 一心希求解脫的情況不同 由於他知道大乘的殊勝, 就像攝波羅蜜多論中所說 : 因為聲聞 緣覺沒有能力引發世間的利益, 所以最後終究還是棄捨二乘的自求解脫, 而以悲愍心來勸導眾生, 趣入以利他為主的大乘 又云 : 知樂非樂等如夢, 見癡過逼諸眾生, 捨棄利他殊勝業, 此於自利何精勤 又說 : 由於已經知道世間的快樂 不快樂, 都和夢境一樣的虛妄不實, 也見到了眾生被無明愚癡所逼惱的過失, 如果還捨棄利他的殊勝菩薩事業 ( 菩薩以利生為事業 ), 而一味地追求自利, 實在沒什麼道理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 盲閉慧眼不辨取捨, 履步蹎蹶不能離險, 諸有成就佛種性者, 不悲愍他, 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就是因為見到眾生還墮在輪迴的苦海當中, 被無明蒙蔽了智慧的耳目, 不知道如何取捨善惡, 一直跌跌撞撞地不能避開險坑, 所以具有大乘種性的菩薩, 才會悲愍眾生, 積極精勤地利他 即前論云 : 盲閉慧目步蹎蹶, 欲利世間有佛種, 何人不起悲愍心, 誰不精勤除其愚 正如前論中所說 : 見到被無明蒙蔽慧眼, 在生死中流浪不斷跌跤的眾生, 有那一個大乘種性的菩薩, 不會生起悲憫心, 希望能快速地幫他去除愚癡? 當知此中, 士夫安樂, 士夫威德, 士夫勝力, 謂能擔荷利他重擔, 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所以, 上士的安樂 威德 勝力, 就是能擔荷起利他的重擔, 那個只知道自利的中 下士, 和畜生有什麼差別? 故諸大士本性, 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 弟子書云 : 易得少草畜亦食, 渴逼獲水亦歡飲, 士夫此為勤利他, 此聖威樂士夫力 日勢乘馬照世遊, 地不擇擔負世間, 大士無私性亦然, 一味利樂諸世間 上士的大乘菩薩, 就是專心一意地以利樂他人為主 弟子書中說 : 中 下士, 好比畜生一心一意只為自己求活, 餓了見草就吃, 渴了遇水就喝, 這樣也就心滿意足了 大乘菩薩卻不同, 所有的威德 安樂 勝力, 都建築在利益他人身上, 就像太陽永遠不知疲累地照耀世界, 大地永遠不知揀擇地負載萬物, 菩薩無私忘我的精神也是如此, 只知一味地利樂有情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 為利他故而發怱忙, 是名士夫亦名聰叡, 即前書云 : 見世無明煙雲覆, 眾生迷墮苦火中, 如救頭然意勤忙, 是名士夫亦聰叡 像這樣見到眾生被種種苦所逼惱, 因而急切地想要利他的菩薩, 就稱為上士或者聰慧的人 正如弟子書中所形容的 : 見到世間被無明所覆蓋, 迷亂墮入苦火中的眾生, 就像自己的頭髮著火一樣, 奮不顧身地急忙救火, 像這樣一心只為利他的菩薩, 就稱為士夫 或者聰慧的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五 )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第一講 2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 能除一切衰惱妙藥, 一切智士所行大路, 見聞念觸, 悉能長益一切眾生, 由行利他兼成自利, 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為什麼稱為聰慧的人呢? 因為他知道精勤利他有那些廣大的意義 它是出生自他一切利樂的根源 是去除一切衰惱的妙藥 是一切智者所行的大道 他能藉由六根的見聞覺知, 隨時長養 利益一切的眾生, 在行利他的同時, 兼又成就自利, 像這樣圓滿具足廣大 方便 善巧的菩薩, 就稱為聰慧的人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 當思希哉, 我今所得誠為善得, 當盡所有士夫能力, 趣此大乘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 : 淨慧引發最勝乘, 能仁遍智從此出, 此是一切世間眼, 具足照了如日光 由種種門觀大乘德, 牽引其意起大恭敬, 而當趣入 既然知道有這麼殊勝的大乘門可入, 在思惟它的希有難得 又慶幸自己已經善得的同時, 應發願盡自己的一切能力趣入大乘 正如攝波羅蜜多論中所說 : 清淨的智慧 ( 空悲不二的智慧 ), 能引發最殊勝的大乘, 佛陀圓滿的智慧也是從這裡產生的, 這個智慧是一切世間的耳目, 就像日光圓滿普照大地一樣 總之, 我們應藉由各種不同的方法, 來觀察大乘的功德, 以便恭敬地發心趣入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 一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 二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 三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今初 整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 分為三大部分 : 第一 是顯示能入大乘之門的唯一條件, 就是發菩提心, 第二 是如何發菩提心的方法, 第三 發菩提心之後, 應當修學的內容 首先介紹第一個部分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 能入之門, 又復云何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 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 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 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若於相續, 何時生此未生餘德, 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何時離此, 縱有通達空性等德, 然亦墮在聲聞等地, 退失大乘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 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 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故大乘者, 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如入行論云 : 發菩提心剎那後, 諸囚繫縛生死獄, 然應稱為善逝子 又云 : 今日生佛族, 今為諸佛子 此說發心無間, 即為佛子 聖彌勒解脫經云 : 善男子, 譬如破碎金剛寶石, 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 亦不棄捨金剛寶名, 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善男子, 如是發起一切智心, 金剛寶石, 縱離修習, 然能映蔽聲聞獨覺 一切功德金莊嚴具, 亦不棄捨菩薩之名, 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 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龍猛菩薩云 : 自與此世間, 欲證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 堅固如山王 金剛手灌頂續云 : 諸大菩薩,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五 )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第一講 3

此極廣大, 此最甚深, 難可測量, 秘密之中最為秘密, 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不應開示諸惡有情 金剛手, 汝說此為最極希有, 昔未聞此, 此當對何有情宣說 金剛手答曰 : 曼殊室利, 若有正行修菩提心, 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 曼殊室利, 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 行密咒行, 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若菩提心未圓滿者, 此不當入, 亦不使彼見曼陀羅, 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 不為滿足, 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 能入之門, 又復云何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大乘的殊勝, 也知道必須要趣入, 但是該如何入大乘門呢?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 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 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 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佛說只有兩種大乘, 就是顯教和密教, 除了這兩種之外, 並沒有其他的大乘 但無論你是修學那種大乘, 能入大乘之門的唯一條件, 就是發菩提心 若於相續, 何時生此未生餘德, 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何時離此, 縱有通達空性等德, 然亦墮在聲聞等地, 退失大乘 因此, 看你什麼時候能夠相續生起菩提心, 就算還沒有生起其他的功德, 也稱你為大乘人 ; 相對的, 看你什麼時候離開菩提心, 縱使你已經有見空性等功德, 也仍然墮小乘 退失大乘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 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 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在大乘的經典裡面, 也都是這樣宣說 : 什麼時候發菩提心, 就什麼時候入大乘 ; 什麼時候離菩提心, 就什麼時候退失大乘 故大乘者, 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如入行論云 : 發菩提心剎那後, 諸囚繫縛生死獄, 然應稱為善逝子 又云 : 今日生佛族, 今為諸佛子 此說發心無間, 即為佛子 因此, 所謂的大乘, 就是以菩提心的有無作為進退的標準 正如入行論中所說 : 發菩提心的剎那, 儘管你還繫縛在生死的牢獄之中, 也稱為佛子 又說 : 今日生在佛族當中, 就稱為諸佛之子 這些都是說明, 只要沒有間斷的發菩提心, 就是佛子 聖彌勒解脫經云 : 善男子, 譬如破碎金剛寶石, 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 亦不棄捨金剛寶名, 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善男子, 如是發起一切智心, 金剛寶石, 縱離修習, 然能映蔽聲聞獨覺 一切功德金莊嚴具, 亦不棄捨菩薩之名, 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 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聖彌勒解脫經中說 : 善男子! 就像破碎的金剛寶石, 雖然破碎, 它的光芒仍然能遮蔽一切黃金的飾品, 不但不失去金剛寶石的名稱, 也能除去一切的貧窮 善男子! 能發起誓願成佛的菩提心 ( 喻金剛寶石 ), 縱使還未修習六度萬行 ( 喻破碎的金剛寶石 ), 也能遮蔽聲聞緣覺的一切功德 ( 喻黃金飾品 ), 既不失去菩薩的名稱, 也能出離一切的生死 ( 喻一切的貧窮 )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五 )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第一講 4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雖然還沒有學習殊勝的菩薩行, 只要有菩提心就能稱為菩薩 龍猛菩薩云 : 自與此世間, 欲證無上覺, 其本菩提心, 堅固如山王 U 龍猛 U 菩薩也說 : 我和這世間的任何人一樣, 要想證得無上菩提的根本, 就是有一顆堅固如山王的菩提心 金剛手灌頂續云 : 諸大菩薩, 此極廣大, 此最甚深, 難可測量, 秘密之中最為秘密, 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不應開示諸惡有情 金剛手, 汝說此為最極希有, 昔未聞此, 此當對何有情宣說 金剛手答曰 : 曼殊室利, 若有正行修菩提心, 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 曼殊室利, 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 行密咒行, 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 若菩提心未圓滿者, 此不當入, 亦不使彼見曼陀羅, 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 不為滿足, 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金剛手灌頂續中說 : 大菩薩們! 最廣大 甚深 秘密的秘咒壇城, 不應該輕易地為諸惡有情來開顯 U 文殊 U 菩薩問 U 金剛手 U 菩薩說 : 那麼, 你所說最希有的密咒壇城, 應當為那種人來宣說呢?U 金剛手 U 菩薩回答說 :U 文殊 U 呀! 如果有人以修菩提心為正行, 也希望能成就菩提心, 正在修行菩薩行 修行密咒, 就應當為他灌頂, 使他能進入密咒的壇城之中 如果菩提心還沒有圓滿, 就不該令他見壇城, 也不該為他顯示手印和咒語 所以, 並不是修習大乘之法的人就是大乘, 而是修法的人能發菩提心進入大乘, 才是最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五 ) 上士道 - 菩提心次第第一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