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4D F736F F D20BEC7A6F2A454AD6EC1BFB871A5BF>"

Transcription

1 第一章學佛之根本意趣 一 人生所為何事 1 茫茫生死事難知佛法說明人生從何來, 死往何去, 現在如何行, 才能安登光明彼岸 2 碌碌終生何所得 人生好似採花蜂, 採得百花成蜜後, 到老辛苦一場空 這問題容易使人悲觀消極, 萎靡頹廢, 但佛法並不如此 3 孳孳行善復何益唯有佛教建立三世因果, 才能解決這些問題 只問耕耘, 不問收穫, 收穫不見得立刻來到, 但終究是會得到的 4 逐逐此心安不得人不能滿足, 內心就永遠得不到安樂 ; 要安樂就得滿足, 知足常樂 滿足是內心的, 而非外來的 二 我在宇宙之間 東西 西方宗教文化 東方文化 方 中國儒家 佛教文化 人 神造我 天地生我 我造世界 觀念 人與萬物在宇宙中是被神創造的, 一切受神的管理與支配 人由天地所生, 或由陰陽和合而生 唯聖人能與天地並立 宇宙是個人自己造成的, 自作自受 共作共受的業感定律 內容 神創造人支配管理萬物, 人在神面前萬分可憐, 面對萬物卻有大權威 人與天地合稱為三才 天地是屬於自然界的, 聖人是人文道德的 業力由自身召感進而可以改造, 決不怨天尤人 人人皆可成佛的平等觀 心 上帝生萬物是有心的 天地生萬物是無心的 自由自主的人生觀 文化體系 主奴式唯有服從, 否則就有罪 父子式人由天地所生 師友式在共同事上, 完全平等 特質刻薄寡恩, 重法 情勝於理 情理並重, 適合民主精神 人為神所創造, 人稱神為 家庭 : 父家長制 先覺為師, 後覺為弟子 人際關係 主, 人自稱神的僕人 西方宗教文化, 離開了神, 好像一切毫無意義 政治 : 帝王以百姓為子民, 百姓稱之為父母官 先覺引導後覺, 是義務, 後覺 不覺者尊敬 服從先覺之教導 因果定律 上帝無中生有, 違反因果律的創造 聖人贊天地之化育, 天地無心而成化, 聖人與萬物同憂 各人由自己起心動念的業力, 創造各自不同的世界, 合乎因果定律 1

2 三 學佛是人間向上事 1 人的生存價值, 在宇宙中是居於主動的地位, 而後才能決定我們應走的正確方向 2 取法乎上, 僅得其中 ; 取法乎中, 則得其下 3 學佛要怎樣才能向上? 必先皈依三寶 : * 佛是對真理已有究竟圓滿的覺悟者 * 法是人生宇宙絕對的真理 * 僧是三乘聖賢, 已入法海, 有或深或淺的體驗者 理想目標崇仰對象比較 耶教 中國儒 道家 佛教 教人先將污濁的心淨化, 士希賢, 賢希聖, 聖希 教人學習聲聞 緣覺的出 才能進求光明的理想 --- 天 世 ; 學菩薩 成佛的自利 生天國 利他, 入世與出世無礙 人不能做到神和耶穌那樣 儒家效法賢聖的高尚 學菩薩行向佛道, 必不離 的權威 人格, 進而通於天格 人 天 聲聞 緣覺的功 德, 漸次展轉向上 教人效法耶穌, 學習耶穌 道家崇尚宇宙自然的 學佛必先皈依三寶, 是學 博愛和犧牲的精神 真理法則 佛的最高理想的皈依, 依 此三寶而學習 以人格性的天神為崇仰 儒家以賢聖為崇仰 皈依三寶, 是統一人與法 道家以永恆的自然法 二者而樹起信仰的理想 則為依歸 這是嚮往佛僧崇高的德性 和圓滿的智慧, 真法的絕 對究竟歸宿, 以期對於真 理, 獲得徹底的覺悟 認為人的身體是土所造 中國孔 孟之道, 對做 以三寶為崇高理想的目 的, 靈魂是由神給予的 人處世 立功 立德有 標, 自己不斷的修學, 加 西方的宗教文化, 離開了 獨特的好處, 可是缺乏 以佛菩薩的慈悲願力的攝 神, 好像一切毫無意義 燦爛美妙的光明遠景 受, 使我們福慧一天天增 長, 一天天接近崇高的目 標 四 學佛的切要行解 1 生滅相續, 即 諸行無常 義 理解方面 想要後生比今生更好 更聰明 更幸福, 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 這前後相續, 生滅無常義, 可以使我們努力向上向善的目標作去 2

3 修行方面 2 自他增上, 增上 是有力 依仗的意思 1 淨心第一, 屬三乘共法 2 利他為上, 屬大乘不共法 這可以培養我們互助 愛人的美德, 進而獲得自他和樂共存 要想轉穢土為淨土, 全在乎我們能否從自他和樂做起而決定 定慧雙修, 斷除有漏煩惱才能獲得道果 心淨則眾生淨 ; 心淨國土淨 菩薩重於利他, 無論是一切時, 一切處, 一件事, 一句話, 都以利他為前提 淨心第一還通於二乘 ; 利他為上, 才是大乘不共的特色, 更合於佛陀的精神 3

4 第二章生生不已之流 前言世界所以弄得這麼糟, 是受了兩種思想的毒化 : 1 近代文明的特徵, 是宗教情操的低落, 甚至否定或摧殘他, 唯物主義盛行 2 肉弱強食的天演進化論, 時刻都在鬥爭, 造成四面皆敵 緊張 驚慌 殘酷 殺害的心理 應該如何對治? 1 人生並非物質的, 死了並非沒有, 生前的行為責任, 要自己來負責 2 人生的理想並非由鬥爭中來, 而人之間應有互助合作, 相敬相愛的態度 一 有情為本佛法所說的有情或命者, 不單是物理的 生理的或是心理的, 而是複合體的生命現象, 佛法從一切有情, 去觀察他的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 二 有情為繼往開來的瀑流 1 三世流轉的生生不已, 不但是生, 而包含著死 生而又死, 死而又生生死死生的無限延續, 就是生生不已的意義 生生不已, 也就是死死不已 2 三世相續的生命之流, 不是不變的永恆, 而是不息變化, 繼往開來的 三 有情為即心色而非心色的存在 組成有情的要素 : 粗意識 肉體的 ( 色 ) 精神的 ( 心 ) 五蘊 色蘊 受 想 行 識蘊 六根 ( 生理 ) 眼 耳 鼻 舌 身根 意根 六識 ( 心理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識 六境 ( 物理 ) 色 聲 香 味 觸境 法境 六界 地 水 火 風 空 識 細意識 末那識 阿賴耶識 最內在的觀念 自我的認識 統一性 不同的個性 不同的個性 記錄者 經驗的保存 有情不單是心的, 也不單是色的 ; 離不開色與心, 而並不就是色與心 在身心的總和活動中, 生命 --- 有情是不同於色, 又不同於心而是存在的 有情, 就在這樣的變局下, 始終起著統一的聯繫作用 4

5 四 前生與後世 1 三世的生命流, 一般人不易信受, 主要是過於信任五官的經驗事實, 傾向於唯物論的觀點 2 凡是存在的, 離不開時間的特性 時間就是前後性的別名, 是離不了過去 現在與未來的 失去時間的特性, 等於否定了生命的存在 3 因果, 在世俗諦是一般公認的 佛法所說的因果雖有同時, 而主要為前能起後前前影響後後的因果 我們有善惡意識的行動, 必然影響自己, 由自身受其後果 死了, 並非完了, 生前所有的善惡業力, 還需要自己負責, 這就不得不承認生命的延續 4 生命是一期一期的不斷展開, 生死未盡, 會無限的延續下去 凡夫不斷的流轉, 聖賢不斷的進化, 一直到成佛而後已 如能反省身心, 確信精神與生命的延續, 體察深徹的生存意欲, 相信對於三世延續的生命觀, 如不是庸俗的唯物論者, 誰都會自然的承認他 五 流轉者是誰三世流轉, 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觀上 肯定一切的物質 精神 生命都在息息變化中, 沒有絲毫是不變的 流轉的 動能 就是對身心的影響力 --- 業力 佛法的三世延續, 並非有一不變的主體, 一切都在生滅不居 六 生命的光光之網 1 佛法一面肯定無始以來, 就有這一切有情的延續, 一面又肯定此一切有情, 並無不變與獨存的主體 2 一一有情生命是無常的, 是無我的, 所以在前後延續 彼此相關的活動中, 有情與有情間, 現岀共同的生命型態 如同燈燭一樣, 多少燈燭集合在一起, 現出非常明亮的光度, 而不知這只是多少燈燭, 別別放射而成的光網 3 有情的共同業增上力, 影響山河大地 草木叢林的無情器世界, 而現有生命現象 這等於以有情為生命的核心, 才能光明四射, 一切物都籠罩在光明中一樣 4 佛法著重於每一有情的生生不已, 確信每一有情的行為價值, 從自作自受到共作共受, 從人的展轉增上, 互助共存實現社會的進步 七 生命的愛悅與悲哀生命, 在三世流轉中, 是無限的因果網絡 ; 每一有情, 活像網結一樣 在這可愛又討厭的生命現實中, 應該 : 1 止惡向善, 使自我在三世延續中, 趨向於進步的前途 2 修學出世法--- 戒定慧, 對於不徹底的, 缺陷的生命, 作一番徹底的改造 3 把三世流轉的生命, 淨化成為究竟圓滿的生命 5

6 第三章心為一切法的主導者 主旨 : 說明宇宙人生間的事事物物當中, 心是佔著領導作用的 一 一切法與心簡說 一切法 : 一切事理 一切事物, 以及事事物物的法則 條理, 凡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 是我們所能了解到的一切, 叫做一切法 心 : 也叫意, 也叫識, 就是我們自己所感覺到的精神作用 ; 還有我們不易感覺到的, 更為細的心識, 也就是末那識及阿賴耶識 1 靜止的類別的看法: 綜合的分類 (1) 有情 : 凡有精神作用的, 有自覺作用的, 叫做有情 (2) 無情 : 凡無精神作用的, 無自覺作用的, 叫做無情 分析的分類 (1) 物質 : 分析到最細, 名為 極微 (2) 心識 : 分成種種識 種種心所 2 機動的相關的看法: (1) 物質與精神, 顯然不能各自獨立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心與身, 精神與物質, 生理與心理, 互相依存, 有情的一切活動才能表現出來 (2) 精神與物質, 不但相互依存, 而且是以精神為主導的 意為前導 ; 識緣名色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成為大家的口頭禪 二 心為一切法的要因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 世間萬事萬物, 依於各種因素關係, 才能存在, 才能現起 種種因緣中, 有特別重要的, 不能缺少的條件, 就是心 一切法依識而安立 心與外境, 有著因果不相離的關係, 心如果變化, 外境也跟著變化 三 心能影響報體之實例 1 約影響現在說: 內心和悅是最佳美容聖品 2 約影響未來說: 心種種故色種種, 由心識的要求影響報體的變化 四 心為行為善惡之決定者行為的善惡, 必由內心的影響 行為從內心引發, 一般要經過先考慮其次決定, 然後發為動作 6

7 五 從禪定說明心對根身之主宰力 1 把心力集中起來, 不讓他紛亂散動到別處去, 心就逐漸安定下來 心定了, 便會使身體發生不尋常的現象, 或超常的力量 以定而集中心力, 不散亂 不惛沉, 便會現出無比的力量 2 禪定主宰根身的力量與過程, 正與醫學使用麻醉藥的情形相同 醫學使用麻醉藥禪定修到初禪, 眼不見, 耳不聞, 但意識還相當活動, 還有思想憶念 先是意想不起, 大腦的記憶消修到二禪, 無尋無伺, 憶想就沒有了 失, 其次苦樂的感覺也失去 呼吸依然存在的 修到四禪, 沒有痛苦 快樂的感覺, 身行 的呼吸停止了 生命現象依然存在的 修到空無邊處, 身體的溫度也降低而冷了 定心還是存在 手術成功, 麻醉力消失, 苦痛的等到從定起, 心一動, 溫度增加, 呼吸也來了, 感覺來了, 意念也來了 苦樂的感覺, 思想的活動, 一切回復如故 修定純熟, 到了 超作意位, 一念間就入了定, 比麻醉劑優勝 迅速多了 若忽然呼吸停頓 脈搏停止, 手術失敗, 生命也完了 麻醉劑以物理影響生理, 一但份禪定以心理影響生理, 呼吸停頓 脈搏或溫度量過重過輕, 或引起生理上的突沒了, 卻不會死 只要 識不離身 仍是活著 然變化, 呼吸 脈搏停止, 就會死亡 定是不能了脫生死的, 如依定而修發真智慧, 那就非常重要了 六 心對身外事物的影響世間所有一切文化活動, 科學進步等, 都依於心力的推進 心淨則國土淨, 心力不但能使身體起變化, 對外界的環境, 也能起著重要的影響 七 結說不單佛法重視心的力量, 凡尊重道德的, 也都會重視心力的 人類需要和平 安樂, 就必須重視這心的力量 1 專向物質求進步, 求滿足, 結果必被物所轉, 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2 佛法的目的, 要從心的淨化, 引發行為的清淨, 影響報體, 趨向世界的清淨 7

8 第四章學佛三要 一 信願 慈悲 智慧一切法門 -- 方便的, 究竟的, 方便的方便, 究竟的究竟, 無非為了引導我們趣入佛乘 1 回邪向正( 五乘共法 ) 2 回縛向脫( 三乘共法 ) 3 回小向大( 一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 ) 可說是菩薩的修學歷程, 成佛的菩提正道 由於不同的時節因緣, 不同的根性習尚, 適應眾生的修學方法, 不免千差萬別 但佛法絕非如此, 而是可以三句義來統攝的, 統攝一切學佛法門的三大綱要 大般若經 :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大悲為上首, 無所得為方便 失之則八萬法藏冥若夜遊, 得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 1 一切智智或名無上菩提, 是以正覺為本的究竟圓滿的佛德 這一切智智相應作意, 即是菩提 ( 信 ) 願 2 大悲為上首: 大悲心實在是菩薩行的心中之心 3 無所得是般若慧, 不住一切相的真 ( 勝義 ) 空見, 孕育於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 不是沉空滯寂, 是善巧的大方便 法體 信願 慈悲 智慧 般若經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 無所得是般若慧 人天行 希聖希天 眾生緣慈 世俗智慧 二乘行 岀離心 法緣慈 偏真智慧 菩薩行 菩提願 無所緣慈 般若慧 二 儒 耶 佛儒 耶 佛 智 信 望 信願 仁 愛 慈悲 勇 ( 不重智慧 ) 智慧 過分著重庸常的人行, 缺乏豐富的想像, 信願難得真切, 勇德也就不能充分發揮 儒家雖不夠深廣, 三達德的精神, 與菩薩行最為相近 亞當夏娃偷食禁果, 眼目明亮, 代表人類的自覺, 知識的開展, 這在神教看來, 卻是罪惡 死亡的根源 耶教與西方的正統文明, 由於智識進展, 科學的輝煌成就, 開始大動搖 聲聞行, 重信智而慈悲不足淨土宗的信 願 行, 沒有含攝慈悲與智慧 菩薩行的三要, 才是完整的協調 8

9 三 入門 登堂 入室入門 登堂 入室 因崇仰三寶功德 癡 有信無智, 增長愚 等到深入佛法的究竟奧 信願慈悲 佛菩薩的感應, 而發心學佛 多為社會福利, 樂於為善, 與佛教人事接近, 讚仰佛法的慈悲, 因而學佛 行人貪行人 癡 不能得學佛的真實利益悲智雙修, 如慈悲心切而智慧不足, 容易淪為 敗壞菩薩 室, 三者無二無別的一味圓滿, 無所偏, 也無所缺少 這名為大菩提, 或者大涅槃, 即是究竟成佛 智慧 好於哲學 心理學 論理學的討論, 接觸到佛法, 認識佛法的正確深奧, 因而學佛 瞋行人 有智無信增長邪見 由於自作聰明而邪見說空, 撥無因果, 會令人墮地獄 佛是一切功德圓滿的尊稱, 我們學佛, 也應以佛德的崇高圓滿為理想而向前修學 初入佛門, 雖可從一門而來, 但想登堂學菩薩正行, 必須三事齊修 初入佛門, 從一門入後, 必須兼修第二門 四 發心 修行 證得 證 行修 發 果 心 + 道便方 + 道若般 佛 道薩菩 凡夫 證 事生熟土嚴行 發證 行悲慈修 發 究 淨空 菩 竟 勝性 提 智 意智 願 果 樂心 一 菩信( 修熏的悲慈 信 切 修熏的行廣悲慈 薩智聖 化淨的行智 願 智 冶融的慧智 的如智 智 信一) 願 9

10 五 念佛 喫素 誦經 初方便 目標 初方便的力用 更進一步所行 念佛 為策發信願而念佛 從念佛中, 策發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的大願精進 念佛是念佛功德 念佛相好 念佛實相 念佛的清淨世界 擴充為禮佛 讚佛 供養佛 於佛前懺悔 隨喜佛功德 勸請佛說法及住世 喫素 為長養慈悲而喫素 從喫素放生中, 做種種有益人世的福利事業 消極的不食肉, 更可以積極的放生 菩薩利濟一切眾生, 救一切眾生苦, 而不忍殺害及吞食他 誦經 為引生智慧而誦經 從誦經中, 進一步研求義理, 引發智慧 智慧的修學, 有聞思修三慧 又開十正法行 : 書寫 供養 流傳 聽受 轉讀 教他 習誦 解說 思擇 修習 10

11 第五章信心及其修學 一 信心的必要聲聞乘云 : 信為能入, 戒為能度 菩薩乘云 : 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 如不能於三寶生清淨信, 就與佛法無分, 漂流於佛門以外 我法甚深妙, 無信云何解? 信為道源功德母 龍樹菩薩比喻 : 如人入寶山而沒有手, 就一無所得 ; 見佛聞法而沒有信心, 到頭來也是一無所有 佛法的無邊功德, 都從信心的根源中來 二 正信與迷信 1 約所信的對象: 凡是正信必須所信的對象有實 有德 有能者 2 約能信的心情: 如經過一番正確的了解, 見得真, 信得切, 這是智信, 正信 綜合兩方面, 就有四類差別 : 1 所信的卻乎有實 有德 有能, 但能信者卻是糊塗的信仰 這雖不理想但還可說是正信 2 所信的並無實體, 實用, 但能信者的信仰, 卻經一番思考而來 由於思考不正確, 從錯見而引起信仰, 這不能不說是迷信 3 所信的卻乎有實 有德 有能, 但能信者確曾經思考而來 這是最難得的正信 4 所信的毫無實際, 能信者只是盲目附和 這是迷信的迷信 三 順信與淨信信是以 心淨為性, 要從引發信心的因緣, 與信心所起的成果來說明 深忍 是深刻的忍可, 即 勝解 勝解為信因 : 由深刻有利的理解, 能引發信心 樂欲為信果 : 樂欲 是要實現目的的希求, 願望 有信心, 必有願欲 信心, 在深刻的理解與懇切的欲求中顯岀, 是從理智所引起, 而又能策發意欲的 信以心淨為體性, 這是真摯而純潔的好感與景慕 ; 這是使內心歸於安定澄淨的心力, 所以說如水清珠能清濁水一樣 信心一起, 心地純淨而安定, 沒有疑惑, 於三寶充滿崇仰的真誠 由於見得真, 信得切, 必然要求從自己的實踐中去實現佛法 佛說淨信, 從理智中來, 與神教的信仰, 截然不同 1 順信: 一般的信仰, 是善 惡 無記性的 2 淨信: 佛法所特有的, 是淨善的 一念淨信並不太難, 難在淨信的成就 : 聲聞道忍位, 菩薩到初住 聲聞的煖位 小量信, 但易退失 菩薩初住以前的十信位, 猶如輕毛, 隨風東西 雖是淨信但不堅定, 11

12 未完成不退 如學者不能於三寶 四諦得勝解, 也就不能得到佛法的淨信 嚴格的說沒有經過 勝解, 還不能表顯正信的特色 西洋神教 中國文化 佛教 有信仰而不重理性 知行合一 信智合一 科學家有智而沒有信, 彼此間造成思想的對立 即知即行 必須從知而起信願, 這才能保證必行 六天過著無神的生活, 禮拜天又進入教堂, 過著虔信的生活 如只為了抽象的知識, 生活的工具, 這不見得能行的 信仰與理智, 勉強機械地合作, 患著人格分裂症 沒有信智合一, 決不能知行合一 信智相感的正信 四 信忍信求與正信般若道有三階段 : 1 信可( 或稱信忍 ): 信解位, 信心成就 對於佛法, 從深刻的理解而的淨信 純淨的信心, 與明達的勝解相應 2 信求 : 解行位 本著信可的真信, 而發為精進的修學, 愈接近目標信心愈是不斷的增勝 3 證信( 或稱證淨 ): 初地的 淨勝意樂 初果的 四證淨 四不壞信 這是經實踐而到達證實 過去的淨信或從聽聞 教量 而來或從推理 比量 而來這時能 悟不由他 不依文字 現量的通達, 這是證位 五 正常道與方便道從發起正信而修學成就, 是證信的最初修學, 這有兩類的進修法 : 1 正常道的俢習信心: 聲聞法中是 岀離心, 菩薩法中是 菩提心 信心並非孤立的, 而是與信佛 信法 信僧, 修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止觀種種功德相應, 依種種功德的進修而助成 願菩提心行菩提心 ( 慈悲 ) 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的信願多多聽聞, 多多思惟 成就法身 受戒立願依戒修學達到大乘正信的成就菩提心是菩薩的唯一根本大戒 2 方便道的修習信心: 這是信增上菩薩的修學法 這是以信 ( 願 ) 精進為門而入佛法的, 也就是樂集佛功德, 而往生淨土的易行道 12

13 普賢行願品 的十大願: (1) 佛弟子見佛的禮儀 :1 禮敬諸佛 2 稱歎如來 (2) 見佛修福的正行 :3 廣修供養 (3) 引申於一切佛 :6 請轉法輪 7 請佛住世 (4) 於佛前的懺悔 :4 懺悔業障 (5) 大乘所特別重視 :5 隨喜功德 10 普皆回向 (6) 依菩薩的因行因果 :8 隨順佛學 (7) 增長悲心 :9 恆順眾生 十大願有三大特點 : (1) 佛佛平等 : 從一佛通一切佛, 盡虛空, 遍法界 (2) 重於觀念 : 不但懺悔 隨喜 回向, 由於心念而修 ; 就是禮佛 供養 讚佛等, 也唯由心念 這是心中 念佛 的易行道, 成就即是念佛三昧 (3) 專依佛陀果德而起仰信 : 如恆順眾生的悲心, 這與上帝愛人所以我也愛人的理論相近, 這是偏重於仰信的緣故 信增上菩薩, 信願集中於佛, 念念不忘佛, 能隨願往生極樂世界 但由信願觀念, 所以是易行道 悲增上菩薩, 重心在悲行 智增上菩薩, 重心在智行 13

14 第六章菩提心的修習次第 一 菩提心是大乘法種學佛法以大乘法為最究竟, 而發菩提心, 則為大乘學者先修的課題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 沒有菩提心, 即沒有大乘法 如想成佛度眾生, 就必須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 便等於種下種子, 經一番時日, 遇適當機緣, 自然可以抽芽開花 發菩提心的眾生, 即使造作種種罪業, 墮惡道中, 也會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 1 他所受的痛楚, 較為輕微 2 他受報的時間較短, 易於岀離苦道 學佛者只怕不發菩提心, 不發菩提心, 一切大乘功德, 便都無從生起 禪定是五乘共法, 般若為三乘共學, 唯有菩提心是大乘不共法 若欲成佛必發菩提心, 總之, 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種 二 菩提心的類別願菩提心 行菩提心 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 ( 有漏心行 ) 勝義菩提心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現證 重於起信發願 重於從事利他 重於般若證理 三 菩提心之本在悲發菩提心以信願為主體, 以大悲及般若為助成 菩薩利生而著重救苦 --- 悲心為懷, 悲憫心重, 也揭示了大乘法門的根本 四 菩提心修習的前提 1 作平等想: 對一切眾生, 應該存平等無差別想 捨心 的成就 人人皆有佛性 怨親平等 不輕末學 不輕毀犯 人人放棄所偏愛, 等視一切眾生, 人類的苦難可以逐漸沒有 2 成悅意相: 打破我們根深蒂固的 差別觀念 喜心 的成就要能夠關切一切眾生, 心中養成一團和氣, 一片生機 在平等的觀念上, 養成一種相關切, 彼此和諧的情愫, 對大乘悲心菩提心的成就, 是極端重要的 五 菩提心的所依 --- 知母 念恩 念報恩 1 知母: 對於一切眾生, 從深切關懷而不失平等的心境中, 引生一種意念, 這意念就是知道一切眾生, 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 2 念母恩: 十月懷胎, 三年哺乳, 大部分的養育責任都落在母親身上, 所以母子 14

15 之情最深 佛教視一切眾生為父母, 即是把一般關切父母的心, 擴大到一切眾生 3 念報恩: 現生母親如此愛兒女, 當知過去無量生中的母親, 也曾經這樣愛我們, 所以我們對一切眾生, 應該不忘其恩並且盡心報答 印度婆羅門和西洋神教中國儒家中國墨家以天或上帝為一切之父著重現生忽略過去與未來提倡涵容廣博的兼愛人與神成立於渺茫直約親子的恩情比較狹隘被孟子罵為禽獸 道德心的隨機緣而顯發, 不一定有次地的 問題在於 : 1 理智不夠, 局限而沒得到充分的發揮 2 每一眾生, 無始劫以來的因緣複雜 實踐的唯一辦法, 無論是念恩及求報恩可從當前的父母親屬做起, 然後由親而疏, 更由一般無恩無怨而到怨仇 由親 疏 無恩無怨 怨仇 六 菩提心的正修 --- 慈 悲 增上意樂 1 慈: 以世出世間的種種善利, 利益一切眾生, 使一切眾生同得快樂幸福 2 悲: 減輕根除眾生的痛苦, 報眾生的恩德, 使一切眾生得樂所以修慈心究竟的拔苦是 令一切眾生, 同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是真實拔苦 3 增上意樂: 強化悲心, 要求發動種種實際行為, 救眾生岀苦, 與眾生以實利 是一種不顧一切, 強猛有力的意志 七 菩提心的成就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 以眾生的安樂為安樂 唯有修菩薩行, 證菩提果, 才能使眾生從無邊的苦惱中獲得解脫 為了救度眾生而發心成佛, 以度生大行作為成佛資糧, 把自己的悲心願行和眾生的痛苦打成一片, 發心學菩薩行, 求成佛果 這種大信願的堅固成就, 便是菩提心的成就 八 菩提心的次第進修菩薩發心以後, 實修利他為本的菩薩行, 不出菩薩戒 菩薩有三聚戒 : 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主要以六度四攝為體 瑜伽戒本 以六度四攝分類 大乘起信論, 依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止觀而修成菩提心, 是行菩提心 華嚴經 : 十地菩薩的分證次第, 即是菩提心寶一分一分的明淨, 一分一分的圓滿 究竟的圓滿, 便是圓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究竟成佛 15

16 第七章慈悲為佛法宗本 一 佛法以慈悲為本 1 經中說: 諸佛世尊, 以大悲而為體故 論上說 : 佛心者, 大慈悲是 經論一致開示, 大乘行果的心髓, 就是慈悲 離了慈悲, 就沒有菩薩, 也沒有佛 如沒有慈悲, 就沒有佛法, 佛法從慈悲而發揮出來 2 大乘宗旨, 對 己利 之聲聞行者也許不同意, 但從釋尊現生行跡來看, 確實如此 (1) 出城門, 見眾生自相殘害, 農工的艱苦, 刻劃出世間的殘酷面目 引發求道與解脫世間的思慮 見老病死亡, 由一人而了解得這是人類同有的病苦經歷, 自己也不能不如此 (2) 一切眾生, 生命歷程中的悲病過程, 如專從自己著想, 即成為聲聞的厭離 ( 苦 ) 心 如不但為自己, 更是為一切眾生著想, 即成為菩薩的悲愍心 (3) 釋尊一生, 不外乎大慈大悲的生活, 無非表現了慈悲為本的佛心 所以說大乘行果 --- 菩薩與佛, 是徹始徹終的慈悲心行, 如離去了慈悲, 那裏還稱配為大乘 3 菩薩與聲聞雖稱佛子, 有其不同菩薩 : 如長者的大夫人子, 是佛的嫡子, 繼承佛陀的高貴而純正的血統 聲聞 : 如婢子 雖依佛口生, 從法化生, 而不免羼入了卑賤的血統 這是世尊適應印度當時隱遁與苦行的獨善心行, 所以不能代表圓正的佛法 4 代表佛陀真精神的大乘來說, 慈悲為本, 恰當的抉發了佛教的本質, 佛陀的心髓 二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 ; 雖與中國文化的仁愛, 基督文化博愛相同 但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裏, 不受創造神的迷妄, 一般人的狹隘所拘蔽, 而是契當事理所流露, 從共同意識而泛起同情 1 從緣起相的相關性說: (1) 世間的一切, 物質 心識 生命, 都不是獨立的, 是相依相成的緣起法 在依託種種因緣和合而成為現實的存在中, 表現為個體的 獨立的活動, 猶如結成的網結一樣, 彼此關係互存 如 : 衣食住行 學問 事業 家庭 國家 民族等等 所以從這緣起的事實, 而成為人生觀, 即是無我的人生觀, 互助的人生觀, 知恩報恩的人生觀, 也就是慈悲為本的人生觀 (2) 從生死的三世流轉來說, 一切眾生, 從無始以來, 都與自己過著共同密切的生活, 都是我的父母 兄弟姊妹 夫婦兒女 一切眾生, 對我都有恩德 ---- 父母恩 國家恩 眾生恩 三寶恩 16

17 菩薩的心境看, 一切眾生, 都 如父如母, 如兄如弟 如姊如妹, 如樂相向 在佛的心境中 ---- 等視眾生如羅睺羅 (3) 此共同意識, 並非狹隘的家庭 國家, 更不是同一階層 區域 理想 宗教等等, 而是從自他的展轉關係, 而生起利樂一切眾生 ( 慈 ), 救濟一切眾生 ( 悲 ) 的報恩心行 2 從緣起的平等性說: (1) 緣起法是重重關係, 無限差別 這些差別的現象, 都不是獨立的 實體的存在 若能從緣起法而深入到底裏, 即能通達一切法的無自性, 而體現平等一如的法性 這一味平等的法性, 不是神, 不是屬此屬彼, 是一一緣起法的本性 (2) 從這法性一如去了達緣起法時, 不再單是相依相成的關切, 而是進一步的無二無別的平等 大乘法說 : 眾生與佛平等, 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這都是從這法性平等的現觀中得來 (3) 在平等一如的心境中, 生起 同體大悲, 特別是人類, 不但由於緣起相的相依共存而引發共同意識的仁慈, 更於無意識中生起苦樂共同感 三 慈悲與仁愛的比較 慈悲, 不但是佛法的根本, 也是中國文化 基督文化的重心 佛法 中國儒家 墨家 基督文化 緣起法的依存關係, 確立慈儒家稱為 仁, 存在與發生, 基督教的博愛, 根源於迷妄 悲為他的道德 猶如束蘆, 是不能離相依相成的關係 的神造說 耶和華為世間的 互相依住 自他苦樂的共 墨家理解得事物的相關性, 人創造主, 人類之父 神愛世 同, 實為啟發慈悲心的有力與人的相助共存, 主張兼愛 人, 人也應該愛神, 這多少 根源 根源於家屬愛 從緣而起, 無獨立存在實 儒家 : 仁者無敵, 一切都與在基督神學中, 永生天國, 體, 無絕對自我, 也無絕對自己相助相成, 沒有絕對的對並不因你的善行, 而因於信 的他人, 相對的自他關係 立物 仰 由於不重智慧, 在虔敬 中, 自然地啟發為慈悲的同墨家 : 兼, 無人也, 沒有離的誠信, 迫切的懺悔中, 達 情 去自己的他人, 一切都與自己到精神集中, 也有其宗教經 有關, 所以講兼愛 驗 內證身心 ( 色心和合 ) 的無我, 外達自他的無我 缺乏深沉的內觀, 只能體會向這種獨佔性 排他性 不但外的無敵 無人 不能內觀無論理不通, 實在赤裸裸的表 我, 即違反了事理的真相, 不現著非人性的, 不民主的猙 免為我我所執所歪曲 獰面目 從自我主體的勘破出發, 踏儒家的仁, 出發於家庭的共同缺乏緣起無我的深觀, 自我 破狹隘的觀念, 以一切眾生利樂, 終究為狹隘的家所拘 的普遍化, 想像為宇宙的本 為對象而起慈悲 蔽 重家而輕國, 是中國不易源, 宇宙的創造者, 成為神 17

18 進步的病根 秘的宇宙根源 四 慈悲心與慈悲行菩薩的一切作為, 都以慈悲為動力, 所以說 : 菩薩以大悲而不得自在, 捨己利他, 為他忘己故 1 菩薩的慈悲心, 分別為慈 悲 喜 捨四心, 慈悲喜捨的總和, 才能成為真正的菩薩心 慈以利益安樂 世出世間的利益, 給予眾生 --- 與樂 悲拔濟眾生的苦難, 解除眾生的生死根本 --- 拔苦 喜見眾生的離苦得樂而歡喜, 眾生的歡悅, 如自己一樣 捨怨親平等, 不憶念眾生對於自己的恩怨, 而分別愛惡 布施愛語利他同事 2 慈悲心是不夠的, 要有悲行, 從實際的四攝 --- 布施 愛語 利他 同事中去充實慈悲的內容 財施 : 經濟施與, 或勞力, 甚至生命的犧牲統攝一切利他 法施 : 從思想啟導, 以正法開示, 令眾生從心地中離惡向善 行 無畏施 : 眾生心有憂惱, 或處於惡劣的環境, 失望苦痛萬分, 菩離布施薩以正法開導, 以方便力來護助, 使眾生從憂怖苦惱中無慈悲義 出來 親愛的語言, 或和顏的善語, 或是苦切的呵責語, 都從慈悲心流出, 使對方感覺到善意, 能甘心悅意的接受 不可以輕蔑 傲慢 調笑的語調布施他 以公共 大眾的福利著想, 施設慈濟的事業 與大眾同甘苦, 在工作與享受方面, 都應一般化, 與大家一樣, 這是最能感動人 五 慈悲的長養慈悲心為有情所共有, 殘忍的老虎, 也還是如此 所以慈悲的修習, 重在怎樣擴充他, 淨化他, 不為狹隘自我情見所歪曲 因此, 慈悲的修習, 稱為長養 長養慈悲心, 略有二大法門 : 1 自他互易觀: 以自己的自愛而推度他人,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把他人看作自己去著想, 慈悲的心情自然會油然生起來 2 親怨平等觀: 一切人, 可分三類 : 親 中 怨 因此, 為了長養慈悲心的容易修習, 不妨從親而疏而怨, 次第擴充 (1) 見其親愛的家屬 朋友的苦想予拔苦, 見其無福樂者想與樂 修習到親人的苦樂如自己的苦樂一樣, 深刻印入自心, 時刻想使他離苦得樂 (2) 再推廣到中人, 即與我無恩無怨的人 仔細觀察, 也都於我有恩, 無始以來, 誰不是我的父母 師長, 繼而生起慈心 悲心, 修習到如對自己的恩 18

19 人, 親愛的家人一樣 (3) 最後擴大到怨敵, 思惟現在雖為怨敵, 但過去不也曾對我有恩? 為什麼專記怨恨, 而忘記恩愛呢! 而且親與怨, 也無一定 如對親人, 不以正法, 不以慈愛相感召, 就會變成怨敵 對於怨敵, 如能以正法的光明, 慈悲的感召, 便能化為親愛 以種種觀察, 對怨敵起慈悲心, 即是怨親平等觀的成就, 慈心普遍到一切, 這才是佛法中的慈悲 六 慈悲的體驗 1 大乘法中, 慈悲與智慧彼此相應相入, 是同一意識流中泛起的不同側面 如佛陀的大覺圓成, 是大智慧的究竟, 也是大慈悲的最高體現, 如離開慈悲而說修證, 即使不落外道, 也一定是焦芽敗種的增上慢人! 慈悲可分三類 : 眾生緣慈一般凡情的慈愛, 不明我法二空, 以為實有眾生, 實有苦有樂, 而生起慈悲的同情 這樣的慈愛, 無論是大仁, 博愛, 總究是生死中事 雖解悟得眾生的無我性, 但根性下劣, 不能徹底了達一切法空, 這是二法緣慈乘聖者的心境 見到生死的惑 業 苦的因果鉤鎖, 流轉不得解脫, 而引起慈悲心 然不緣假名的我相, 怎能起慈悲心! 不是二乘悟眾生空, 以為諸法實有 ; 佛菩薩是徹見一切法空, 這不是說無所緣慈偏證無所緣的空性, 而是徹證一切法空時, 當下顯了假名的眾生, 也就是通達我法畢竟空, 不執實有眾生 大乘的現證, 一定是悲智平等, 離慈悲而論證得, 是不能顯發佛菩薩的特德 2 體證法性的現證中, 阿含經中本有四名, 實與四法印相契合 無所有 ( 無願 ) 諸行無常無量 所受皆苦空 諸法無我無相 涅槃寂靜 無量三昧, 與三解脫門意義相同, 但在聲聞法中被遺忘了 無量即無限量, 向外諦觀時, 慈悲喜捨, 遍緣眾生而沒有限量, 一切的一切, 名要無量三昧 向內諦觀時, 眾生的自性不可的, 並無自他間的限量, 所以無量三昧, 即是緣能相依相成的, 無自無他而平等的正觀 3 佛教的根本心髓--- 慈悲, 被忽視, 被隱沒, 實為初期佛教的不幸事件, 直到大乘興起, 才開顯出來 所以佛弟子的體證, 如契合佛的精神, 決非偏枯的理智體驗, 而是悲智融貫的實證 是絕待真理的體現, 也是最高道德 ( 無私 平等的慈悲 ) 的完成, 惟有大慈悲, 才能徹證真實而成為般若, 所以說 : 佛心者, 大慈悲是 19

20 第八章自利與利他 一 問題的提出緣起 : 於一位佛化家庭的女孩質疑 : 佛教的慈悲利他精神是極偉大, 但未大徹大悟前, 誰能利他? 如何利他? 二 利是什麼 1 利是利益, 利樂是離虛妄, 離醜惡, 離貧乏, 而得真實, 美善 豐富 安樂 自利利他, 即是使自己或他人, 得到這樣的利益安樂 2 佛教所說的利, 除了究竟大利 徹底的解脫外, 也有世間一般的利樂, 使人得 現生樂 來生樂 究竟解脫樂 3 利他, 切勿落入聲聞窠臼, 偏重於己利, 專重解脫自在的利樂 忽略 現世樂, 即狹隘佛教內容, 離棄人間, 令世人誤會 4 利他有兩大類: (1) 物質 : 財施 貧施衣食, 病施醫藥, 修道路 園林等 出錢出力 (2) 精神 : 法施 --- 不但是出世法的化導, 也以世間正法授以知識, 安慰 勉勵, 使人心向上 向光明 向中道 向正常 向安隱, 養成健全人格, 提高人類德性知能, 為出世法階梯 5 小乘行者: 初發出離心, 即種下解脫的種子 ; 以後隨順修學, 漸漸成熟 ; 最後證真斷惑解脫 大乘行者 : 初發菩提心, 即種下菩提種子, 經長時修行成熟, 才能究竟成佛 大小乘, 都要經歷 種 熟 脫 的過程 所以出世法的教化, 也不只是使人當下解脫自在, 才是利他 使人 種 熟, 難道不是利他嗎? 未必自己非解脫, 才可教化他人 6 真能解脫自在, 利益眾生更能深刻廣大 但是不要極力強調當前解脫自在的利益, 唱起非自利不能利他的高調, 而忽略一切利他事業 三 重於利他的大乘聲聞道與菩薩道之別聲聞道重自利解脫前, 厭離心深解脫後, 隨緣行化重智證菩薩道在生死中, 重解脫前, 是事行 勝證悟無生法忍後, 莊嚴淨土, 重悲濟利他解行的慈悲利他成熟眾生的利他大行 大乘分菩薩道為二階 : 般若道 一大阿僧祇劫 地前菩薩 資糧位 加行位 方便道 二大阿僧祇劫 登地菩薩 見道位 修道位 不過一分後期大乘, 自稱為大乘的最大乘, 上乘的最上乘, 至圓至頓至高至上, 不 20

21 再是大器晚成, 而是一心一意的急求速成 於是乎 橫岀 頓超 一生取辦 三生圓證 即身成佛 即心即佛 大大流行 生死未了如喪考妣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這類聲聞的厭離心情, 居然活躍於至圓至頓的大乘行者的心中 山林清修, 被美為菩薩的正道, 而不再是走向 京都城邑聚落 了 抗戰時期, 虛大師從南洋訪問回來說 : 南方的教理是小乘, 行為是大乘 ; 中國的教理是大乘, 行為卻是小乘 其實南方佛教, 缺乏急求證悟的心情, 反能重視世間的教化, 作些慈善事業 中國實是大乘佛教復活了聲聞精神 --- 急求己利, 急求證人 失去悲濟為先的大乘真精神, 大乘救世的實行, 只能寄託於唯心的玄理了 四 長在生死利眾生 1 自己不能浮水, 不能入水救人, 但自己離水上岸, 又怎能在水中救人 聲聞人急求自證, 了脫生死, 等到一斷煩惱, 即與生死作隔礙, 再不能發菩提心 2 大乘經典說可 迴小向大, 但被視為焦芽敗種的聲聞者, 要費多少的方便才能迴向大乘? 修多少劫的大乘信心, 才能登菩薩地? 即使迴向菩薩乘, 也因過去自利的積習難返, 遠不及大乘行者來得順利及精進 所以, 退失菩提心為犯菩薩重戒 以悲願不足而墮入自利的證入為必死無疑 3 菩薩未證悟不得解脫自在, 如何在生死中修行? (1) 在水中救人, 是不能離水上岸 要學會浮水, 也非在水中學習不可 菩薩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 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 要有一套長在生死, 而能普利眾生的本領 (2) 除了 堅定信願, 長養慈悲 外, 主要的是 勝解空性 (3) 即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 得二諦無礙的正見, 是最主要的一著 4 惟有了達生死與涅槃, 都是如幻如化, 才能不如凡夫戀著生死 知涅槃功德, 也不像小乘那樣急趣涅槃 5 菩薩在生死浮沈, 因信願, 慈悲, 特別是空勝解力, 能逐漸調伏煩惱, 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 不斷煩惱, 也不致作出重大惡業 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 以眾生的利樂為利樂 我見一天天薄劣, 慈悲一天天深厚 怕什麼墮落? 唯有專為自己打算的, 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 6 發願在生死中, 常得見佛, 常得聞法, 世世常行菩薩道, 這是初期大乘的共義, 中觀與瑜伽的共義 7 大乘多明一切法空, 即是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修菩薩行的成佛大方便 這種空性勝解, 要從聞思而進向修習, 以信願 慈悲來助成 8 時常記著 今是學時, 非是證時, 這才長在生死中, 忍受生死的苦難, 眾生的種種迫害, 而不退菩提心 9 菩薩以 布施 愛語 利行 同事 --- 四攝法廣利一切眾生 自己還沒解脫, 卻能廣行慈悲濟物的難行苦行, 這雖不是人人所能, 而菩薩的正常道, 卻確實如此 21

22 五 慈悲為本的人菩薩 1 菩薩是超越凡夫也超越二乘 凡夫心行, 不學就會, 二乘偏激厭離也不太難, 惟有不著世間, 不離世間的菩薩行, 才是難中之難 2 此土的博地凡夫來論菩薩行, 並不太多, 經中說 : 無量無邊眾生發菩提心, 難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轉, 又說 : 魚子庵羅華,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成果少 菩薩是大丈夫中的大丈夫, 一位發心得成就不退, 對於眾生的利益, 實不可度量 3 名符其實的菩薩, 是偉大的, 是我們應該學習, 菩薩大行偉業, 雖經久劫修行, 或者暫時中止, 但一歷耳根, 萬劫不失, 因緣到來, 終究要成佛 4 真實發菩提心者, 若有信願 慈悲 空性勝解, 正好在生死海中鍛練身手, 從頭出頭沒中自利利他 即使是 敗壞菩薩, 也比自了漢強得多 5 這種慈悲為本的人菩薩行, 淺些是心向佛乘而實是人間君子 十善菩薩, 深些是心存利世利益人間的大乘正器 從外凡 內凡 及漸登賢位的菩薩, 雖未得解脫自利, 卻能為一切眾生而修學 忍苦犧牲, 漸學漸深, 從人間正行而階梯佛乘 這才是菩薩的中道正行 6 真能存菩薩的心胸, 有菩薩風格, 理解菩薩利他的真精神, 那裏會如喪考妣的急求己利 7 佛教的利他真精神, 被束縛, 被誤會, 被歪曲, 這非從根救起不可! 這非從菩薩道的抉擇中, 把他發揮出來不可! 這才能上契佛陀本懷, 下報眾生的恩德 22

23 第九章慧學概說 一 佛學之要在慧學 1 唯慧學足以表彰佛法之特色信願 : 大乘佛教之法種慈悲 : 大乘佛教之心髓智慧 : 佛法之特色佛教是理性的宗教, 慧學是佛教最高無上的不共點 2 唯慧學能達佛教之奧處超勝世間一切宗教學術的法門 ( 出世法 ), 主要是智慧 * 聲聞法門 : 依戒而修得正定, 依定才能夠修慧, 發慧而後能解脫 究其極, 真正導致眾生入解脫境的是智慧 * 大乘法門 : 以六波羅密為總綱 -- 依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廣集福德資糧, 依禪定而修得般若波羅密多, 才能成就大乘果證, 斷盡所有生死煩惱 由此可見, 無論大乘法 聲聞法, 如欲了生死, 斷煩惱, 證真理, 必須依藉智慧力而完成 一切出世法門以慧學唯終極的基本法則是絕無例外的 有關定 : 根據佛法的本義, 修得禪定, 並不就能發慧, 而是依修成的定力為基礎, 於定心修習觀慧, 才能引發不共世間的如實智慧 唯有慧學直接通達佛教底深奧之處 3 唯依慧學能成聖者能否超凡入聖, 其關鍵即全視乎有無真實智慧, 智慧可說是聖者的特德 凡聖的分野, 即在覺與不覺 覺, 所以成聖, 不覺所以在凡 佛陀義譯覺者, 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覺了萬有諸法的事相 菩薩義譯覺有情, 亦不離覺慧 辟支佛義譯獨覺或緣覺 聲聞也是聞佛聲教而覺悟 四聖皆依智慧以成聖, 都是不離覺義 覺慧是在悲智理性的統一中, 所引發出來的如實真慧 作為佛教特色的覺慧, 不是抽象的知識, 或是枯燥冷酷的理智, 而是在悲智理性的統一中, 所引發出來的如實真慧 它在修正的歷程上, 是貫徹始 23

24 終的 不管自證與化他, 都要以智慧為先導, 尤其是修學大乘的菩薩行者, 為了化度眾生, 更需要無邊的方便善巧 因此經中特別推崇智慧, 說它在一切功德中, 如群山中的須彌山, 如諸小王中的轉輪聖王, 是超越一切功德, 而為一切功德的核心 大乘經說 : 依般若波羅密多故, 攝導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功德, 趣向臨入一切智海 聲聞乘教也說 : 明( 慧 ) 為一切善法之根本 智慧為一切功德之本, 修證要依智慧而得圓滿究竟, 這是佛法所一致宣說的 在一切法門中, 對這聖者之基的慧學, 應格外的尊敬與努力 二 慧之名義與究極體相 1 慧之名義般若, 還有觀 忍 見 智 方便 光 明 覺等, 正見 正思惟 擇法 般若 ( 慧 ) 那 ( 智 ) 毘缽舍那( 觀 ) 三者, 顯得特別重要 般若, 可說最為尊貴, 含義也最深廣 它底安立, 著重在因行的修學, 到達究竟圓滿的果證, 般若即轉名薩婆若 ( 一切智 ) 或菩提 ( 覺 ), 所以羅什說 : 薩婆若名老般若 般若, 是學行中的因慧, 而智與菩提等, 則是依般若而證悟的果慧 慧 觀二名義 : 慧 於所緣境簡擇為性 ; 在初學及名為觀 初學所修的慧, 以觀為名, 乃至觀行成就, 始名為慧 觀 : 能正思惟 最極思擇 周遍尋思 周遍伺察 若忍 若樂 若慧 若見 若觀, 是名毘缽舍那 ( 觀 ) 觀的作用 : 分別 尋伺 觀察 抉擇, 而這一切也是通於慧的 修習觀慧, 對於所觀境界, 不僅求其明了知道, 更要能夠推究 抉擇 尋思等功用 緣世俗事相是如此, 即緣勝義諦相亦復要依尋伺抉擇等, 去引發體會得諸法畢竟空性 因為唯有這思察簡擇, 才是觀慧的特性 般若經的十八空, 即是尋求諸法無自性的種種觀門 如觀門修習成就, 名為般若 ; 所以說 未成就名為空, 已成就名為般若 修學佛法, 若一下手就都不分別, 以為由此得無分別, 對一切事理不修簡擇尋思, 那他就永遠不能完成慧學, 而只是修止或者修定的境界 2 慧之究極體相初學慧學, 總要依最究竟最圓滿的智慧為目標, 所以對於慧的真相, 必先有個概括的了解, 否則因果不相稱, 即無法達到理想的極果 現在所指的智慧, 是約菩薩的分證到佛的圓滿覺地而說的 24

25 離生智 : 外道離此生彼的智慧 偏真智 : 二乘解脫的智慧 究竟慧 : 大乘圓成的智慧 真實圓滿的大乘智慧, 其究竟的體相, 可從四方面去認識 : (1) 信智一如最初必以信心啟發智慧, 而後更以智慧助長信心, 兩者相關相成, 互攝並進, 最後達到信智一如, 即是真實智慧的成就 聲聞法中, 初學或重信心 ( 信行人 ), 或重慧解 ( 法行人 ), 但到證悟時都能四證信 : 信佛 信法 信僧 信戒 大乘法中, 依大乘正信, 修文殊智, 而証悟菩提 (2) 悲智交融 聲聞者的偏真智慧, 即因偏重理性的體驗生活, 慈悲心不夠 在證得解脫後, 難以發大願廣度眾生, 不能完全契合佛教真義 菩薩的智慧, 才是真般若 因為菩薩在徹底證悟法性時, 即具有深切的憐憫心, 廣大的悲願行 慈悲愈廣大, 智慧愈深入 ; 智慧愈深入, 慈悲愈廣大 真正的智慧是悲智交融的 (3) 定慧均衡 慧利雖強而定力不足, 如風中燭, 雖發光而搖擺不定, 容易熄滅 定功太深而慧力薄弱, 也非佛法正道 在極寂靜 極微妙的受用中, 易於陶醉滿足, 反而障礙智慧的趣證 一般最深定境, 反而不能與慧相應, 無法證悟 修學大乘法, 如偏重禪定, 而定強慧弱, 或偏重智慧, 而慧強定弱, 都不能證深法性, 成就如實慧 (4) 理智平等真實智慧現前, 即證法性深理 約名言分別, 有能證智 所證理, 但在證入法界無差別中, 是超越能所的, 以真實智慧現證時, 理與智平等, 無二無別 以上四點是智慧應有的內容, 其中 (1)(3)(4) 可通二乘偏慧, 唯 (2) 是大乘不共般若的特徵 大乘般若, 絕非抽象智慧分別, 亦非偏枯的理性, 而是有信願 有慈悲 極寂靜 極明了, 充滿了宗教生命的 三 智慧之類別三種智慧 ( 一 ) 這三慧是常見的一種分類 25

26 生得慧 加行慧 無漏慧 與生俱來的慧性, 還要後天的培養與助成 不但有高度的理解 思考 抉擇等智力, 而且是依於堅固信念, 經過一番專精篤實行持, 而後才在清淨心中, 流露出來的智慧 經過定慧相應, 止觀雙運的修慧成就, 更深徹簡擇觀照, 終於引發無漏慧, 又名現證慧 人類是平等的, 民族性的優劣, 都只是限於後天的因素 論到生而成就的慧能, 聞慧 : 本著生得慧, 而親近善知識, 多聞薰習, 逐漸深入佛法, 通過清淨心念而成就 思慧 : 以聞慧為基礎, 進依歨思惟 考辩 分別 抉擇於諸法的甚深法 如不以聞思修慧為基礎, 無漏慧根本不可能實現, 以無漏慧的斷惑證真, 為修學佛法的究竟目標 只是顯發與否, 並無本質的差等 性, 及因緣果報, 有更深湛的體驗, 更親切悟了 修慧 : 本著思所成智慧, 對佛法的解悟, 在與定心相應中, 觀察抉擇諸法實相, 及因緣起無邊行相, 止觀雙運而引發深慧 依生得慧, 知解佛法, 為修學佛 三慧中, 聞慧是初步, 思慧進而為內心, 修慧與定相應 法的第一步驟 天臺家的六即說 : 理即階段 名字即 觀行即及相似即 從分證即到究竟即 初學佛法應注意 : 1 不要將聽經, 看經以及研究, 講說, 視為慧學的成就, 而感到滿足驕傲 2 必須認清, 即使進一步引發聞思修慧, 也只是修學佛法方便階段, 距離究竟目標尚遠, 且莫因此而起增上慢, 以為圓滿證得, 或者與佛平等 3 要得真實智慧, 不能忽略生得慧及加行慧, 輕視聞思薰修的功行 ( 二 ) 專約證入法性無分別而說 加行無分別智 根本無分別智 後得無分別智 經過修行而能證此真如法性的方便 證悟真如法性, 與法性相應的如實慧 通過根本無分別智, 而引發能照察萬事萬物的, 即 後得無分別智 26

27 ( 三 ) 從凡夫到佛果位而分類的三種智慧 世間智 出世間智 出世間上上智 指凡夫及未證果的學者, 所具有的一切分別抉擇慧力 指二乘聖者超出世間的, 能通達苦空無常無我諸法行相的證慧 佛與菩薩所有的大乘不共慧, 雖出世間而又二諦無礙 性相並照, 超出二乘出世的偏真, 故稱之 智論 : 外道離生智 二乘偏真智 菩薩般若智 ( 四 ) 聲聞 菩薩 佛, 三乘聖者智慧的差別 聲聞 菩薩 佛 一切智 道種智 一切智智 因厭離心切, 偏重於能達普遍法性的總相智, 故以一切智為名 著重在從真出俗, 一面觀空無我等, 與常遍法性相應 ; 一面以種種法門, 通達種種事相 佛陀依無量觀門, 究竟通達諸法性相, 因果緣起無限差別, 能夠不加功用而即真而俗, 即俗而真, 真俗無礙, 智慧最極圓滿 通達理性 : 總相智事相 : 別相智 道智道種智 : 真正菩薩行, 著重廣大的觀智, 故名 一切智一切種 ( 智 ) 二種智慧 ( 一 ) 先約聲聞經法住智涅槃智安立緣起因果的善巧智慧, 必須在有情第一義諦, 平等一如, 無差別相, 不可緣起事相的基礎上, 才能通達苦空無常安立 思擬 言說 唯有依世俗諦智, 無我的諸法實相, 而證入涅槃聖地 漸次修習方能契證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槃智 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 ( 二 ) 大乘法中常說的二種 般若 ( 慧 ) 漚和 ( 方便 ) 道智 道種智 根本智 後得智 實智 權智 如理智 如量智 如所有性 盡所有性 證真如法性 照萬法現象 自證空性 方便化他 27

28 先得般若根本智, 證畢竟空性 ; 再起漚和後得智, 通達緣起, 嚴淨佛土, 成就有情 真智與俗智, 漸次轉進漸合, 到得真俗圓融, 二智並觀, 即是佛法最究竟圓滿的中道智 除以上三慧 二慧以外, 還有小乘學位的八忍 八智 ; 以及阿羅漢位的盡智 無生智 又如大乘果位的智慧, 唯識學系開為 : 成所作智 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大圓鏡智 ; 密宗又加上法界體性智, 成為佛果的五智 類別盡管多至無量無邊, 而究其極, 行者所證, 唯一真如法性 ; 能證智慧, 亦唯一如如之智 ; 以如如智契如如理, 直達圓滿無礙的最高境界 四 慧之觀境 要達道解脫的學佛目的, 必需以甚深智慧, 遍一切諸法而去通達它 而慧的觀境, 即是一切法, 於一切法的空無我性, 能夠通達究竟悟入 在慧學中, 依行者的根機, 分為二類 : 小乘慧大乘慧大乘兼有, 又稱三乘共慧 唯菩薩特有, 不共二乘或稱大乘不共慧二乘學者的觀境, 可說只是 近取諸身 不但觀察自我身心, 且對於身心以外的即直接依自我身心作觀 塵塵剎剎 無盡世界, 一切事事物物, 無不遍觀 事相與理性的諦觀, 法住智與涅槃智的雖遍觀一切, 而主要是著重由自我身證得, 為三乘共慧應有的內容 心, 再推廣到外界的無邊有情, 無邊剎土, 萬事萬物 二乘人發厭離心, 求了生死, 證涅槃, 大乘盡諸法界, 是無量觀境, 能夠究竟便是依四諦或十二緣起的觀門修學 佛道, 遍覺一切 二乘的四諦, 是有量觀境 小乘但證偏大乘慈悲心重, 處處以救度眾生為前真, 聲聞出離心切, 急求自我解脫, 故提, 故觀慧不侷限於一己之身, 而遍一直從自己身心, 觀察苦空無常而了生切法轉, 以一切法為觀境 死 慧學方面, 先以了之五蘊 十二處 十菩薩的殊勝因行, 與佛陀的究竟果德, 八界 生死果報, 種種世間事相入手, 為大乘經輪的主要內容, 也是大乘觀慧然後談到悟證無常無我之寂滅法性 的甚深境界 著重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相的觀察, 論事理真俗二方面, 仍是普遍存在 觀察藏被視為特重慧學, 所明事相 : 知因事相從因果 善惡 凡聖 前後世等基果 善惡 前後世 凡聖境等, 才算具本觀念, 更擴大到大乘聖者的身心, 無備世間正見, 這是修習慧學的初步基礎量數的莊嚴佛土, 都為觀慧所應見 28

29 進一步知道生死由煩惱而來, 煩惱的根以世俗觀慧的信解, 再加以法無我性 - 本在無明 無明為本的妄執, 是無常執 - 法空性的勝義觀慧 依聞思修不斷修常, 無我執我, 不淨執淨, 無樂執樂, 習轉進, 最後仍可證入諸法空性 由於無明造下無邊惡業, 感受生死苦果大乘著重一切法空與小乘有兩點不同 : 1 聲聞證悟法性, 是由無常 而無我 而寂滅, 依三法印次第悟入 大乘觀慧則直入諸法空寂門, 同時本著這一究極理性, 說明一切, 開展一切, 與二乘觀境顯然不同 2 聲聞重於自我身心的觀察, 對外境似不大注意, 只要證知身心無我無我所就可以解脫 大乘則不然, 最後雖仍以觀察無我無我所而得解脫, 但在前些階段, 卻要廣觀一切法空 因此慧學另一面是三法印的契悟徹悟大乘慧貴在即事即理, 從真入俗, 不使三法印就是證得清淨解脫涅槃事理脫節, 真俗隔礙, 所以必須達到理事圓融 真俗平等無礙的最高境界 漸悟, 是逐漸修正十六行觀, 由信解因果緣起, 菩薩行願 佛果功德頓悟, 則不分等次, 經無常苦空無我等下手, 然後由事入理 從俗證真, 體悟觀慧, 而悟入寂滅, 即是證入甚深法性諸法空性, 離諸戲論, 畢竟寂滅 此後乃能即理融事, 從真出俗, 漸達理性與事相, 真諦與俗諦的統一 總之, 要義是 :1 諦觀一切因果事相 修證過程如金剛杵 : 最初發心修學, 觀 2 證悟無常無我寂滅空性 境廣大, 法門無量 ; 及至將悟證之時, 唯一真如, 無絲毫自性相可得, 道極狹隘 ; 透過此門, 真實獲得證悟空性, 才又起方便 -- 後得智, 廣觀無邊境相, 起種種行 漸入漸深, 到達即事即理, 即俗即真, 圓融無礙之佛境 在印度無論中觀或唯識, 皆以離相的空性為證悟的要點, 然後才日漸廣大, 趣向佛果 五 慧之進修 1 聞慧( 多聞薰習 )( 依義不依語 ) 四預流支 : 親近善士, 多聞薰習, 如理思惟, 法隨法行 親近善士 : 聞慧的先決條件 聞慧最主要是必須理解到佛法的根本意趣 多聞薰習 : 小乘經說, 能如實諦觀無常 無我 涅槃寂靜, 是名多聞 29

30 大乘教典則以堪聞法性空寂, 或真如實性為多聞 修學佛法, 若不與三法印一法印相應, 即是脫離佛法核心, 聞慧不得成就 目的 : 是要了解經論所表詮的義理, 而不在名相的積集, 或文辭的嚴飾 衡之以四依, 所謂依義不依語 意義 :(1) 佛法窮極深, 廣義門眾多, 應勤聽多學, 一無厭足 (2) 對每一法門, 要不斷的認真研習, 以求精熟 久而久之, 內在的心體漸得清淨安定, 而萌發悟性, 一但豁然大, 即不離名言義相, 而解了甚深佛 多聞薰習, 確是慧學中最重要的一個起點, 應以此為當前目標而趨入 2 思慧( 如理思惟 )(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 依多聞薰習而成就聞慧, 其次就是所聞的佛法, 加以思惟抉擇義理 原則 : 以了義抉擇不了義, 不得以不了義抉擇了義 其分野 : 大體說, 小乘不了義, 大乘是了義 而大乘教裏, 大部分為適應機宜, 也還有不了義的 印度有兩大系的說法 : 龍樹 提婆 ( 中觀系 ) 無著 世親 ( 唯識系 ) 依 無盡意 般若經 為教量依 解深密經 為教量判斷諸教典 : 若說一切法空 無我 無認為凡是立三自性, 遍計執無性, 依他自性 不生不滅 本性寂靜, 即是了義起, 圓成實有性, 才是了義教 ; 若主張教 ; 若說有自性 不空 有我, 為不了一切法空, 而不說依他 圓成實為有義教 性, 即非了義教 本此見地, 無論抉擇義理, 開導修行方其修行方法, 與中觀者不同, 並以二空法, 自有其嚴密而不共泛常的特色 談所顯性為究竟現證 到悟理, 也以極無自性為究竟的現證慧境 我們只有循著先聖所開闢的軌則, 為自己簡擇正理的依憑 不妨採取其長處, 揚棄其偏點, 互相參證, 彼此會通, 以求得合理的抉擇觀點, 完成明利而純正的思慧 3 修慧( 法隨法行 )( 依智不依識 ) 同樣對於諸法起著分別抉擇, 只是與定心相應 思惟, 還是一種散心觀, 稱為思慧 ; 如定心成就, 能夠在定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 即成修慧 心能安住一境, 無論世俗現象, 或勝義諦理, 是為止相 ; 止相現前, 對於諸法境界, 心地雖極明了, 但並非觀慧, 而是止與定應有的心境 止修成就, 進一步在世俗事相上, 觀因果, 觀緣起, 乃至觀佛相好莊嚴 ; 或在勝義中觀法無我, 本來即滅 於明寂的心境中, 如實觀察 抉擇, 體會得諸 30

31 法實相 從靜止中起觀照, 即是修觀的成就 單是緣世俗相, 獲得定心成就, 並不能趣向證悟 ; 必須觀察一切法無我, 畢竟空寂, 才可從有漏修慧引發無漏的現證慧 修慧雖不能直接取證, 但卻是到達證悟的必經階段 識智有漏有取, 以我我所為本的妄想分別 具有勘破我執, 遣除邪見的功能 若依此而進修, 不但不得證悟解脫, 而無自性無分別的觀慧, 能夠降伏自心煩且障礙了悟證解脫之路 惱引發現證智慧 依智不依識, 就是修慧的指導標準 六 慧學進修之成就 慧學, 因其他功德的薰修而完成, 其他無量功德, 也因慧學的成就而滋長 大乘經裏, 說六波羅密多展轉增上 小乘法中, 說五根 -- 信 進 念 定 慧 -- 相互依成 聞 思 修三有漏慧, 是到達無漏應修的加行, 也是慧學全部的三個階段 現在 ( 約偏勝說 ) 依次第簡說如下 : 1 聞慧成就即正見具足, 同時也是信根成就 初學者從多聞修習中, 深入佛法, 成就聞慧, 對於三寶諦理, 因能見得真 見得正, 所以也就信得深 信得切 第一步是起正見 生深信, 具備不計利害得失, 勇往直前, 而永無退轉的堅決意念 2 思慧成就, 也即是淨戒具足 約大乘說, 也就是慈悲 布施 忍辱 精進等功德的成就 (1) 正信正解 ( 見 ) (2) 將所信所解, 付之於實際行動, 讓自己的一切身心行為, 皆合乎佛法的正道 思慧, 雖以分別抉擇為性, 但卻不僅是內在的心行, 而是能夠發之於外, 與外在身語相呼應, 導致眾生諸行於正途 八正道中, 先是正見 正思惟, 然後乃有正語 正業 正命 大乘的淨戒, 常與悲心相應, 在淨戒中可以長養悲心, 也唯有具足悲心, 才能成就完善的大乘境界 悲心與淨戒, 有密切的關聯性 : (1) 消極的防非止惡 自利 : 可以壓制煩惱不生, 得到身心清淨 乃因見到眾生苦惱, 不忍再加損害, 先是實行不作損他的壞事 (2) 積極的利生濟世 利他 : 繼而發為利樂饒益有情的悲行, 也就是大乘悲心的成就 所以菩薩受戒, 不僅自淨其身而防非止惡, 同時尤重饒益有情的積極行動 31

32 3 修慧成就必須從散心分別觀察, 而到達定心相應, 所以修慧即是具足正定成就 從修慧不斷努力上進, 真實無漏慧現前, 現證慧成就即, 能斷煩惱 了生死, 成就解脫功德 慧之進修 聞慧 思慧 修慧 親近善士, 多聞薰習 如理思惟 法隨法行 ( 四預流支 )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 四依 ) 生得慧 加行慧 ( 慧之成就 ) 無漏慧 於世間有 聞慧成就 思慧成就 修慧成就 現證無漏慧 益的學問 信智一如 悲智交融 定慧均衡 理智平等 都應廣泛 正見具足 淨戒具足 正定具足 學習 五明中內 信深行切清淨心念 防非止惡利生濟世 斷煩惱了生死 成就解脫功德 明 ( 佛法 ) 含攝得信根成 淨戒具足, 特別引 必須與定心相 以如如智, 證如 外, 醫方 工巧 就, 於三寶諦理決定無疑 發深切悲願, 付諸實際行動, 而成大 應, 是為定慧均衡 如理, 如智如理平等不二 因明 聲明都有助 信 乘不共慧 戒 悲 定 慧 弘揚佛法 智慧初證, 不免偏真, 還需不斷薰修將一切空性所悟真理證驗於諸法事相 ; 才能透過真理了達世俗, 不執著, 離戲論, 真俗圓融而無礙 使現實生活與最高理性, 達到完全的統一 32

33 第十章解脫者的境界 一 解脫即是自由解脫, 是學佛所仰求到達的, 是最高理想的實現 解脫是對繫縛而說的, 人生活在環境裏被自然 社會 身心所拘縛, 所障礙 身心 : 生 老 病 死苦 -- 自然 : 求不得苦 五蘊熾盛苦社會 : 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 - 使我們生死輪迴而頭出頭沒, 最根本的繫縛力是對於環境的染著 --- 愛, 執著要得解脫與自由, 便是要不受環境所轉動, 而轉得一切 就在消除內心的染愛 執著, 體現得自在的境地 求解脫, 就是解脫染著, 不再為境界所拘縛, 而能自心作主, 寧靜的契入於真理之中 總之, 解脫就是大自在的實現, 新生活的開始 二 解脫的層次我們的生死繫縛不自在, 是依無明為本的認識錯誤, 起染愛為主的貪瞋等煩惱, 憂愁等苦痛 1 心( 定 ) 解脫 : 離愛, 是情意的 2 慧解脫: 離無明, 是理智的 以智慧勘破無明妄執, 便能染著不起, 而無憂無怖 這兩者都得到離繫解脫, 才是真解脫 佛法的解脫, 廓清無明的迷謬, 染愛的戀著, 所以必須定慧齊修 徒定無慧, 如同石頭壓草 徒慧無定, 散動慧解對解脫, 不能發生多大的力量 有的著重真慧, 依少些未到定力, 能斷煩惱, 了生死, 稱為慧解脫 但在現實身中還未圓滿, 所以定慧均修, 得 俱解脫, 才是契合解脫的理想 要破除執障, 在修持的過程, 略可分為三階 : 1 於千差萬別的事相, 先求通達 ( 外而世界, 內而身心 ) 一切法的絕對真如 --- 法法本性空, 法法常寂滅 如能從幻相而悟入平等無差別的法性, 即能從執障中透岀, 而入於脫落身心世界的境地 2 雖然要悟入空性無差別而不能偏此空寂, 偏了就被呵為 偏真 沉空滯寂 墮無為坑 於理不迷, 而事上還需要陶冶 以體悟的境地, 從真岀俗, 不忘不失, 在苦樂 33

34 得失 毀譽, 以及病死的境界中陶煉 3 功行純熟, 達到動靜一如, 事理無礙 醒時 睡時 入定 出定, 都無分別, 這才是世法與出世法的互融無礙, 才能於一切境中得大自在 三 解脫的重點解脫, 從體悟真性而來 體悟, 是要離妄執, 離一切分別的 在修行趣證的行程中, 合理的分別是必要的 但在臨近悟入的階段, 善的與合理的分別, 都非離卻不可 語言 文字 思想, 都不是事物本身, 所以要真實體悟一切法本性, 非遠離這些相 --- 離心緣相, 離語言相, 離文字相不可 再說, 語言 文字, 以及我們的認識, 都是相對的 -- 佛法稱之為 二 所以如實的體悟, 非從勘破這些下手不可, 非遠離這種錯覺的實在性不可, 非將一切虛妄分別的意解, 徹底脫落不可! 尋根究底, 徹底掀翻, 到達 一切法不生, 則般若生 所以法性是不二的, 無差別的 人類有生以來, 從來不曾正覺過, 一向為無始來的虛妄薰習所薰染, 成為生死的妄識 佛要我們息除虛妄分別, 離卻妄執, 就是要脫落虛妄薰習, 掃盡離析對立的心態, 而實現內心的一味平等, 不離此相對的一切, 而並不執著於一切 聖者的正覺, 稱為智慧 智慧與真理, 也是無二無別的, 證見時 無有如外智, 無有智外如 只可說是平等不二, 所以稱 入不二法門 或 入一真法界 由此, 解脫必須證悟, 而悟入的重點在乎離分別 這是除了般若而外, 什麼也是不能實現的 有情眾生, 不但不是先真而後妄, 在現實中, 反而是由於妄想, 才能正覺 人的意識力特強, 為善為惡妄想也特別多 人類有此虛妄分別, 而且是明確了別的意識, 才會知道自己的錯誤, 知道抽象概念, 並非事物的本來面目, 這是一般眾生所不易做到的 由於人類的虛妄分別, 發展到高度, 才能積極修證, 達到超越能所, 不落分別的境地 如不了解這點, 要遠離分別, 當然趨於定門, 誰還修習觀慧引發證智的法門呢! 四 解脫者的心境證得諸法真性的境地, 是不可形容的, 方便說, 以三事來表達 : 1 光明: 那是明明白白地體驗, 沒有一絲的恍惚與暗昧 不但是自覺自證, 心光煥發, 而且有渾融於大光明的直覺 2 空靈: 那是直覺得於一切無所礙, 沒有一毫可粘滯的 如手的捫摸虛空, 如蓮華的不著塵垢 34

35 3 喜樂: 由於煩惱的濫攤子, 通身放下, 獲得從未有的輕安, 法樂 這不是一般的喜樂, 是離喜離樂, 於平等捨中湧出的妙樂 這三者, 是徹悟真性所必具的 但也有類似的, 切莫誤認 如習禪定在心力凝定集中而入定時, 甚至基督徒等祈禱專精時, 也有類似心境現前 佛法的真般若從摧破無明中來, 不可與世俗的定境等混濫 解脫者的心境, 略說三點 : 1 不憂不悔: 解脫的聖者, 已做的不起追悔, 未來的不生憂慮, 只是行所當行, 受所當受的, 真正 心安理得 一旦廓然妙悟, 便能 饑來喫飯睏來眠 2 不疑不惑: 證解脫者, 由於真性的真知灼見, 從內心流露出絕對的自信, 無疑無惑, 不再為他人的舌頭所轉 3 不忘不失: 體現解脫者, 於所悟的不會忘失, 如不會忘記自己一樣, 在任何情況都能直截而明確地現前 聲聞聖者 : 表現謹嚴拔俗的風格, 流露岀高尚純潔的超脫, 帶點卓立不群, 謹嚴不茍的風度 大乘聖者 : 表現和而不流的風格, 內心是純淨而超越的, 可是不嫌棄一般人 事, 或更能熱忱, 勇於為法 為人 這由於悟入的理境, 是遍一切 不離一切的 解脫者之貪行人是混俗和光的, 瞋行人是謹嚴不群的, 慢行人是勇於負責的 五 解脫者的生活聲聞聖者大乘聖者偏重禪味, 而漠視外界 功德不嫌多, 心胸廣大, 氣象萬千 生活態度是淡泊自足的, 少事少業少生活態度是富餘豐足, 也希望別人如希望住, 對於人事, 不大關心 此 於人 於事 於物, 從不棄捨他, 也不厭倦他 簡樸 恬澹 近於孤獨 為了一切眾生, 勇於承擔 認為財物是毒蛇般的東西 拿去供養三寶, 濟施貧病, 利用他而並不厭惡他 內心是充實的, 而外在好像貧乏清苦 不拘小行, 不像聲聞的拘謹 無論是聲聞與菩薩, 由信慧深入而來的尤其是菩薩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在寧堅定精進, 都是非常有力的 靜恬悅的心境中, 勝過了一切 解脫者對八風 : 利 衰 苦 樂 稱 毀 譏 譽, 是不會動心的 就是到了生死關頭, 都能保持寧靜而安祥自在的心境, 不為死苦所煩擾 35

36 歡喜捨壽, 坐亡, 立脫 經上說 : 佛陀涅槃時, 佛弟子中煩惱未斷的, 痛哭流涕 ; 而煩惱已盡者, 只有世相無常的感覺, 默然而已 真解脫者, 不會為此而哀哭的 六 解脫與究竟解脫二乘聖者及菩薩, 從證悟而得的解脫, 還有不圓滿處 如犯罪手足被扭械束縛久了, 一旦解脫下來, 手足的動作, 總有點不自在 二乘聖者, 雖斷盡煩惱而證解脫, 但煩惱的習氣, 還時時發現 這些習氣, 菩薩已能分分的銷除, 但須證得佛果, 才能純淨 煩惱與習氣銷盡, 才能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境地 --- 佛地 36

37 第十一章佛教之涅槃觀 一 涅槃之意義佛教的主要目標 : 學佛是為了脫生死, 達到涅槃, 成 一切聖者之所歸趣 涅槃之意義 : 1. 滅度 : 有否定 消散的意義 古譯作 滅, 滅度, 即意味著消除, 又超越的意思 2. 安樂 : 自由, 安樂, 舒適的意義, 或可用 樂 字來代表, 但是不同於一般快樂的 3. 圓寂 : 唐玄奘譯為圓寂, 圓是圓滿 ; 寂是泯寂 是平等, 自在, 安樂的理想境地 二 從生死說佛法的涅槃觀 1 身心和合 死生相續 : (1) 有情的根本問題 : 從入母胎 出生 長大 老 死, 死生相續 (2) 人在世間的目標 : 從生死延續過程中得到永遠的自由, 永恆的安樂 --- 涅槃 (3) 佛教涅槃觀的特色 : 無我, 和合的相續的身心 結胎出生, 只是身心綜合活動的開始 死時, 舊的組合解體, 又有新的組合自體活動開始 前生與後世的死生相續, 即是身心的和合活動 2 報由業感 業從惑起 : (1) 報由業感 : 生死的果報, 由業力而來 (2) 業從惑起 : 我見為煩惱之根本, 生起聚合的力量, 組成身心和合的個體, 生死無盡輪迴 (3) 生死輪迴的勾鎖 : 惑 業 苦報 又生無明惑 (4) 解決之道 : 斷除煩惱的根本 --- 我見, 不再聚合招感生死的業力, (5) 我, 便是生死的根源, 罪惡的根源 總之, 死生由業, 業由煩惱, 煩惱的根本是我見 我見不破, 生死問題永遠不能解決 佛教與其他宗教涅槃觀之相異點佛教其他宗教究竟的面向以究竟解脫為歸趣 以物欲享受的滿足為涅槃, 或共外道禪定 生死的面向以無我解決生死相續的問題 以靈魂安頓生死相續的問題 身心的面向身心和合, 身心的綜合活動, 形身心二元論, 靈魂及神我為永恆的成個體的假我 輪迴體 業報的面向斷惑 消業 解脫生死輪迴果報以上帝為生命之主宰, 受神之賞罰 37

38 三 涅槃之一般意義 ( 以有餘涅槃 無餘涅槃為分類 ) 1 斷惑則得涅槃: 有餘涅槃 (1) 佛弟子應修學的方向 : 修持定慧, 漸斷我見為本的煩惱, 得大自在, 大解脫 聖者, 從最深徹的智慧中, 徹底通達無我, 才是最高的德行 (2) 現生證得涅槃 : 佛教的本意, 是注重現生的體驗, 現生便能體驗到不生不滅的境地, 叫做得涅槃 真能破除我見, 體證涅槃的, 一切是自由自在 無掛無礙的 (3) 涅槃的特性 : 不生不滅 2 業盡報息則入涅槃: 無餘涅槃 (1) 對業報說的誤解 : 以為業力永不消失, 故無法了脫生死 (2) 佛教業報說的真意 : 業力感果, 須有煩惱作為滋生的助緣, 斷了煩惱之助緣, 業力就無力生果 業盡並非 沒有, 只是業力過去, 再也起不了作用 煩惱一斷, 業種就乾枯了 如豆種壞了, 或沒有水分等緣, 故不會生芽 (3) 當破我見, 斷盡煩惱, 證入法性時, 名為得涅槃 四 涅槃之深究 約體的 聲聞 蘊苦永息之涅槃 現 ( 相 ) 實 ( 性 ) 一味說約修持 菩薩聲聞 的悲願 無盡說 菩薩 證入法性平等時, 離一切相 雖知道法性是不離生死涅槃差別論一切相的, 但在證見時, 不見一切相, 唯是一味性相差別論 平等法性 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 雖也是不見一切相, 但深知這性相的不相離 空性相不二論, 有無礙的等觀, 稱為中道 ; 或稱之為真空即妙生死涅槃無差別有, 妙有即真空 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 論 無住涅槃 : 能不厭生死, 不著涅槃, 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 但證空性, 不見中道, 缺乏廣泛的慈悲心 菩薩有大慈悲, 大願力, 發心救度一切眾生 由於菩薩悲願力的熏發, 到了成佛, 雖圓滿的證入涅槃, 但度生無盡的悲願, 成為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 無盡期的救度眾生 38

39 阿賴耶識 : 身 1. 含有染 淨種子, 成為生死與涅槃的樞紐 心 心名 依心的雜染, 所 2. 從業感報來說, 此是受報的主體, 所以叫異熟 轉 約染淨 是為 以有生死 ; 識 依 依說轉 所染 依心的清淨, 所 3. 從形成個體的小我來說, 此是攝取及執取的阿 之 依淨 以得涅槃 賴耶識 涅 止依 4. 以轉化的熏習, 漸使雜染的力能減低, 清淨的 槃 功能增強, 轉化為清淨法的所依 5. 不斷治伏, 轉染成淨, 最後轉識成智, 成就無 分別的大圓鏡智 法名 法性是究竟的 如來藏 : 約迷悟 性為 真性, 迷而幻現 1. 約法性平等說凡聖本無差別, 都是本性清淨 依說轉 是迷 為雜染的生死 ; 2. 然而法性清淨, 但被客塵所染 所悟 若能顯法性的 3. 轉迷成悟, 如虛空的烏雲散盡, 則虛空仍本性 依依 清淨德性, 名為 清淨 止 涅槃 五 結說生死是個大問題, 而問題全由我執而來 所以要了生死, 必須空去我見 無我才能不相障礙, 達到究竟涅槃 涅槃, 要覺證他, 實現永恆的平等與自由, 必須從實踐中透過無我的深慧得來的 39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目錄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2 婚姻的意義 4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7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9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婚姻的意義 婚姻的意義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建立佛化家庭的意義 ( 一 ) 以宗教信仰來促進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滿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 二 ) 以家庭的淨化, 提昇人品 淨化人間 如何建立佛化家庭?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不可以墮胎

不可以墮胎 不 錄 流 量 殺 裡 什 殺 了 什 來 不來 來 殺 來 了 來 來 殺 了 更 了 不 不 不 錄 刺 異 了 異 亂 留 兩 不 惡 不 來 類 來 累 不 了 女 切 來 女 不 女 不 來 什 女 說 切 來 殺 殺 了 來 更 了 了 了 不 不 樂 切 累 惡 惡 狀 說 1 不 了 不 療 不 不 參 參 來不 了 說 不 不 陸 不 六 了 李 陸 了 念 度 李 錄 女 不 裡來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讀 理 念 讀 讀 論 來 例 不 了 良 讀 讀 力 力 讀 不 力 更 力 讀 更 了 讀 略 力 讀 樂 讀 識 識 讀 理 識 力 力 了 讀 讀 勵 論 識 讀 讀 讀 立 讀 落 行 年 度 讀 讀 讀 年 度 領 讀 樂 念 識 度 良 讀 欄 讀 論 讀 度 利 讀 讀 六 勵 良 略 歷 略 歷 路 讀 利 連 讀 年 路 讀 讀 讀 理 更 讀 連 1 老 老 六 良 讀 讀 讀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附件一:

附件一: 理念 來 ~ 老 飯 飯 飯 都 飯 了 兩 飯 老 不 飯 不 飯 零 料 不 不 了 念 理念 了 不 更 力 識 來 路 領 行 了 了 度 聯 不 了 行 旅 念 更 更 力 了 識 蘿 了 了 狀 了 狀 不 狀 六 類 識六 類 類 量 念 樂 良 了 ~ 立 更 1 略 精神 都 更 不 了利 行 論 了 2 論旅論錄 流 領 年 年 年 年 來 4 良 度 力 良 力 識 不 律 良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民胞物與的儒家理想 理 讀 北 易說 北 理 北 年 見 見 不 不 讀 讀 讀 了 來 不 讀六 來 理 易 來 易 立 不 易 不 量 錄 句 立 立 句 不 說 了 理 兩 了 ( 療 ) ( ) 來 兩 ( ) 來 兩 了 不 了 理 理 1 令 力 ( ) 不 易 讀 練 來說 說 句 塞 類 不 不 來 易 易 易 理 易 論 拉 里 來聯 便 理 念 論 臘 理 理論 便 論 來 行 念 論 理 不 令

More information

第七章 偶戲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第七章    偶戲的社會功能與價值 裡 度 聯 兩 異 來 裡 不 樂 籠 不 了 見 歷 不 歷 不 年來 不 不 年來 不 烈 裡 論 裡 不 類 禮 切 331 裡 樂 了 裡 樂 樂 樂不 浪 樂 歷 歷 令 不 樂 說 裡 度 離 異 說來 樂 說 樂 了 不 說 裡 了 易 了 論 數 不 332 弄 離不 類 說 倫 兩 樂 不 樂 裡 樂 不例 樂 不 說 切 更 切 說 離不 度 陵 類 不 類 律 律 1 1 論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年 A 年 林 年 六 朗 年 滑 年 年 年 B 年 六 略 不 1 藍 兩 兩 不 了 不 了 不 不 不 不 練 練 說 練 說不 流 不 說 不 不 不 什 老 見 了 連 了 了 了 裡 不 不 說什 什 2 了 了 說什 了 了 不了 說 了 了 了 不 不 了 裡 什 不 了 什 了 切 不 了 不 年 裡 了 了 不行 來 不領 連 不 年 來 不 裡 不 了 不 了 了 來 3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女 女 金 女 女 不 不 茶 省 來 茶 了 金 不 茶 女 了 女 來 陸來 玲 來 茶 了 離 蓮 茶 理 不 力 力 茶 理 不 利 來 裡 茶 女 論 力 不 諒 來 來 金 聯 凌 了 女 離 茶 了 來 裡 省 玲 兩 離 歷 流 不 女 了句 1 說 茶 數 茶 茶葉數 數 茶 茶 爐 爐 茶 茶 老 茶 茶 不 了 了 茶 茶葉 了數 露 了 茶 了 數 兩 2 說 茶 更 來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17-72c-1

17-72c-1 台灣喜宴文化與陶瓷餐具設計開發 廖素慧 林長弘 林秀娟 摘 要 喜宴文化它包括了生活風俗習慣 禮教的 禁忌與料理 飲食的結合 可以看到民族的思 想行為以及社會的結構模式 是生活文化的濃 縮 它的過程對於一對新人在人生旅程開始 時 得到關愛與祝福也給予責任 所以喜宴的 禮教約束 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好的飲 食禮教約束可以產生良性的人生觀 從喜宴的 食物料理與新開發餐具的造形與裝飾美感等的 結合來做一個開始

More information

角色簡介:

角色簡介: 行 ~ 路 老 車 來 樓 車 女 鱗 樓 來 理 來 車 來 ~ 塞 樓 來 路 ~ 來 行 車 車 女 盧 車 行 行 裡 尿尿 行 行 行 兩 車 行 行 理 ~ 車 來 車 來 索 行 行 樓 見 理 見 ~ 理 理 論 女 來 不 不 識 女 離 行 兩 行 令 淚 行 六 ~ 拉 陋 靈 異 說 兩 論 索 亂 行 行 裂 錄 喇 喇 料 北 宅 北 拉 宅 樓 宅 樓 樓 簾 亂 料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貳、研究動機

貳、研究動機 中 華 民 國 第 四 十 六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高 職 組 農 業 及 生 物 科 技 科 第 三 名 091406 石 蓮 花 面 膜 學 校 名 稱 : 國 立 民 雄 高 級 農 工 職 業 學 校 作 者 : 職 二 陳 雅 婷 指 導 老 師 : 李 素 菁 職 二 侯 建 鑫 職 二 許 哲 仁 職 二 侯 富 荃 關 鍵 詞 : 石 蓮 花 面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說 說 度來 老 度 六 兩 說 說 車 理 老 年 龍 老 說 六 女 六 女 連 兩 不 樂 兩 車 說 老 路 女 樂 樂 樂 亮 了 不 樂 了 不 樂 說 來 說 來 不 淚不 不 來 不 來 不 說 老 老 老 度 來 說 了 不 了 老 說 老 說 不 樂 不 不 說 樂 老 樂 說 說 了 老 老 來 來 來 不 樂 念 不 來 念 老 說 不 說 樂 不 來 不 女 說 女 了 來

More information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第三章  荀子「心」概念的分析 1 念 說 論 說 兩 不離 烈 兩 聯 來 論 理 力 理 來說 說裡 裡 來 識論 說 歷 識 識 力 料 sense data 來 理 力 行 行 不 便 論來 理 力 立 來 便 不勞 力 識論 類 識 說 識 論 不 2 來 1 若不 識 留 識 2 梁 3 說 4 若 便 了 行 說 類 識 說 識 來 料 省 料 來 力 累 5 來說 若 力 識 不 不見 雷 不 見 論 見 識 1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1 173-216 論 林 立 行 行 六 異 便 2002 年年 91 年 3 2-3 北 立 樓 樓 錄 論 略 兩 匿 見 兩 了 更 更 說 論 不 論 論 兩 略 說 (1) Ta,b,c 欄 例 T46.35a 46 35 欄 (2) a,b,c,d 欄 欄 欄 欄 例 99.44a 99 44 欄 林 理 理 173 行 便 見 不 理 不 不 度 便 行 切 切 行 來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7 1 參 六 參 年來 力 力 不 不 來 力 力 利 行 爐 不 若 力 力 行 不 不 老 行 不 更 理念 兩 烈 了 年 了 烈 領 不 烈 不 力 便 來 年 不 落 例 例 1997 2 參 六 年 兩 了 力 來 不 落 勞 不 來 數 論 力 落 聯 落 不 不 年 了 年 例更 年 樂 不 離 冷 例 不 不 了 勞 不 了 錄 行 來 易 不 度 理論 來 1997 3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論 讀 保險法修正評釋 年 年 理 度 金 行 度 老 理 壹 前言 年 行 來 歷 年 理 度 金 行 老 兩 契 說 貳 保險契約法修正簡介與評釋 契 金 類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類 金 理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行 金 類 切 理 金 屢 金 不 金 金 金 理 金 列 金 類 金 金 北 2 8 樓 02-23115586() 1 契 契 契 立 契 量 行 契 列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聯 連 見 不 羅 拉 拉 度 度 切 立 年 了 來 年 北 行 露 不 異 行 度 參 練 度 度 兩 類 年 年 年 不 沈 劣 不 度 量 度 度 行 量 力量 力 立 行 度 行 度 度 年來 力不 力 理 力不 不 1 90 年 10 29 2 參見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0/ns-c-090-135.htm 3 參見 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m/ns/091/ns-c-091-148.htm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了 勞 了 樂 來 不 論 女 女 了 不 不 不 來 來 離了 度 年 不 禮 來 說 說 禮 了 說 不 了 來 來 見 了 不 女 來 不 了 來 了 不論 不 流行 來 歷 了 不 刺 來說 不 兩 裡 來 練 了 樂 理 不 不 了 力 令 流 不 殺凌 不 什 不 老 不 不 了 來說 來 什 說 什 不 不 落 說 力 什 行 落 落 1 落 露 度 令 魯 什 不 不 力 不 說 力

More information

教育部八十八會計年度

教育部八十八會計年度 理 年度 理 理 理 料 錄 理 力 念力 輪 理 兩 金 力 了 力 理 不見 龍 了 1 料 麗 論 麗 雷 蘭 林 祥 福 見 兩 金 數理 隆 力 力 林 劉 裸 林 劉 2 料 理 力 念力 輪 3 料 力 兩 兩 理 力 利 力 力 流 力 兩 力 兩 力 露 量 露 力 力 見 力 易 流 力 更 更 易 兩 兩 力 力 4 料 念力 念力 兩 兩 理 利 拉拉 復力 拉 力 力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法觀人月刊 考場特刊 專業科目專欄 專業科目專欄 非訟事件法重要考點分析 編目 : 非訟事件法 非訟事件流程圖 易 兩 立 女 不 列 Q 7 理 切 17 法觀人月刊 考場特刊 專業科目專欄 理 理 論 度 力 理 理 理 理 理 理 理 不 理 論 75 年 24 說 念 考點提醒 留 理 理 兩 理 留 18 法觀人月刊 考場特刊 專業科目專欄 壹 非訟裁定之圖解與考點解析 相關考點回顧 複習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5 女 狀 療 療 了 女 狀 女 了 女 狀 歷 理 力 落 異 類 類 類 臨 類 類 復 落 狀 樂 六 樂 降 累 力 不 理 惡 力 殺 念 落 兩年 落 狀 度 度 狀 兩 療 狀 理 殺 林 狀 療 度來 類 療 六 臨 療 六 療 狀 易復 年 更 療 復 度 列 度 度 6 度 不 狀 臨 狀 臨 復 不 錄 復 度 療 兩 狀 參 類 復 歷 狀 兩 復 復 兩 療 連 力 復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2. 年 年 2 利 金 3 不 不 量 不 不 不 不 8. 不 不 不 不 9. 4 10. 不 5 爐 6 13. 量 不 7 8 不 9 1 不了 2 了 年 年 來 葉 炙 年 不 見 離 3 兩 力 力量 利 切 金 見 易 4 老 見 離 5 見 31 年 6 奈 不了 爐 律 律 度 律 7 8 9 不 不 見 73 113 不 鍊 金 10 力量 11 不 不 念 老 不老 不

More information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來 練 力 不行了 不行了 裡 句 力 了 不 了 老 裡留 了 212 03 212 18 212 21 212 24 劉 110 41 1 312 27 藍 2 206 45 藍 3 21 4 206 46 良 5 312 03 讀 2 年 12 3 便 不 讀 老 了 冷 念 立 力量 若 讀 老 見 了 度 良 了更 識 旅 不 不 了 不 不 更 年 不 了 理 例 理 流 不 流 冷 來 不 來 來 倫 勒說 不 不 便 不 力 連 了 裡 力量 留

More information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第一章 緒論 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範圍及限制 並對 飲食散文的義界 作一觀念的釐清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就將本研究的理 論建構中的概念作釐清 分別為 現代文學 飲食文學的重要論著 等兩個部 分來描述目前文獻的研究成果 並探討其不足待補述的地方 本研究以 文化研 究 為主要研究基礎 統攝整個研究架構 在不同章節裡 佐以相關研究方法進 行論述 茲圖示如下 研究方法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15 不 樂 3 不 不 漏 連 便 便 律 不 不 不 1 不 易 2 利 老 不 利 3 樂 了 來臨 見 20 年 4 連 呂 5 6 見 呂 7 見 金 8 令 不 9 年 律 100 若 便 不 燎 不 來 立 老 老 良 省 不 識 識 來 老 不 不 北 不 10 11 燎 12 了 13 見 殺戮 見 六 良 良 14 識 禮 15 見 15 識 16 便 17 切 18 樂 離

More information

Mirabilis劇本

Mirabilis劇本 籠 年女 來 樓 年女 了 行 不 略 不 年女 里 年女 了 了 行 1 88 年女 什 冷 了 年 女 女 年女 說 裡 女 不 不 亂 年女 什 不說 不 來 女 了 來 切 女 了 淚 離 樓 來 不 離 2 88 怒 林 來 不 不 年女 林 累了 理 離 了 便 年女 不 不 類 不理 來 了 車 了 車 了 車 車 林 里 來 類 不 來殺 更 林 樓 了 樓 3 88 女 女 樓 女

More information

艷陽下的秘密 李宛穎

艷陽下的秘密 李宛穎 離 年 離 年 女女 兩 樓 樓 簾 了 立 裡 了 利 麗 不 樂 籠 落 1 了 裡 年 女 樂 力 累了 來 樂 洞 不 累了 了 來 樂 不 滑 不 了 來 來 不 來 什 力 了 來 不 了 了 龍 狼 不 不 來 不 了 不 不 老 來 樓 來 年女 老 來 女 了 樓 不悦 怒 不 了 不 樓 來 年 不 2 女 老 不 不 裡 不 說樓 說 怒 說 殺 了 了 了 不 理 拉 溜 樓

More information

瞞魔籬

瞞魔籬 識 藍 不 了 了 料 留 了 六 了什 了 來 車 了 見 不 車 了 不 不 露 說 車 1 96 車 車 車 車 車 離 宅 兩 不 了 禮 了 不 說 老 理 來 見 車 來 車 了 了 來 兩 說不 律 樓 2 96 宅 車 車 了 車 來 不 不 說 力 了 車 車 兩 車 車 來 樓 露 不 了 不 不 說 不 不 不 不 車 車 3 96 車 兩 車 兩 諒 諒 諒 不 諒 老 不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錄 說 參 略 陸 省 精 參 料 1 領 北 北 說 都 例 不 理 燎 力 了 理 練 不 濫 不 度 來 力 參 略 易 不易 惡 惡 念 了 來 理 暴 了 略來練 來 力 狀 力 略 念 2 略 念 3 年 年 數 念 練 念 流 錄 林 http://blog.spps.tp.edu.tw/xsp/index.php?uid-98-act ion-viewspace-itemid-1117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31-54 論 李 玲 見 類 六度 見 度論 利 吝 念 不 不 惡 臨 療 念 行 臨 念不 惡 見 念 若 行 不 立 31 Offerings with Bodhisattva s pity --A topical subject of Organ Donation according to offering inner properties of Huayanjing Lee,

More information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數學教學評量的知覺

國小六年級學生對教師數學教學評量的知覺 六年 數 量 呂 立 北 數 論 數 量 量 量 老 量 行 了 不 量 更 行 行 更 數 樂 老 量 老 老 數 臨 量 麗 數 量 數 量 量 老 不 數 量 來 老 數 量 量 4 識 六年 力 年 異 六年 料 量 異 異 數 量 更 益 數 量 六年 數 量 量 數 量 來說 類 類 類來 刺 類來 來 異 度 力 濾 類 刺 力 異 來 來 刺 刺 5 刺 來 理 論 更 易 數 量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 佛教人生觀, 悲智雙運 演講者 : 鄭振煌 世界化的佛教佛教由釋迦牟尼佛 (Sakyamuni Buddha 624-544BC) 創立於公元前第六世紀的印度 佛滅後, 經三次結集, 公元前三世紀, 阿育王 (King Asoka) 遣高僧至各地弘法, 而成世界性宗教 印度佛教於 1202AD 滅亡, 至公元 1893 年始有斯里蘭卡僧護 (Sanghapala) 法師創立摩訶菩提學會, 努力復興印度佛教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例 1. 2. 不 不? 3.? 4. 立更 5. 6. 臨 7. 8. 理 () 9. 10. 讀 率 11. 12. 13. 料 14. 15. 16. 參 烈 讀 讀 來 什 參 1987 參 狀 參 了 1987 立 (1989) (1993) 路 不 不 不 不 句 例 不見 不見 利 來 數 什 易 1. 力 2. 來 4. 念 5. 讀 6. 7. 狀不 ? 讀 數 來說 參 更 念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來 歷 連 歷 念 勞 更 歷 邏 理論 力 了 歷 索 便 了 識 不 不 更 歷 度 度 更 了 歷 料 理論 歷 索 料 了 歷 料 了留 來 數量不 年 不 歷 論 參 1 見勞 1981 北 15 2 16 歷 料 參 歷 料 念 不 量 不論 識 論 類 類 類 了 類 識 切 籠 了 類 類 不 林諾 見 勞 類 念 來 3 參 了 1985 論 北 1981 論 北 林 李 1978

More information

2-5現代書藝創作訪談

2-5現代書藝創作訪談 2-5 了 料 立 念 理論 2-5-1 行理論 度 料 理 理念 念 行 立 兩 度切 論 理論 領 料 料 (themes) 念 理論 (a descript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料 念 念 料 立理論 理 參 索 不 留 留 識 利 了 52 兩 念 來 2-5-2 金 2003 年 年 例 說 理念 不 兩 ( 見 2-48) 類 55X77cm 錄 律 淋

More information

「Hip-Hop舞蹈發源尋根探究之旅」成果報告書

「Hip-Hop舞蹈發源尋根探究之旅」成果報告書 旅 行 年 年 參 了 年來 旅 識了 年 落 旅行 來 不 說 不 念 行 旅 念 力 行 念 異 念 來 易 不 行 參 行 更切 說 洞 不 了 了 來 流行了 參 行 不 來 邏 令 不 六 零年 不 了 量 行 紐 紐 識 紐 行 料 紐 不 不 說 行 不便 不 紐 說 爐 不 紐 紐 里 年 來 量 切 紐 年 蘭 立 來 來 金 丹 來 理 理 紐 紐 紐 紐 年 度 冷 流行 紐

More information

題目: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題目: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 讀 更 力 蘭 立 2005 年 11 20 2 00 3 30 4F 數 力 力 來 讀 力 若 識 力 不 力 不 倫 陸 洞見 例 說 不 來 力 樂 樂 力 力 力 力 句 來了 力 例 論 來 了 了 泥 300 了 泥 來 19 了 葉 來 200 來 年 來 易 龍 不 來 力 力 識 若 識 例 倫 裡 殺 了 殺 復 不 了 六 40 不 年 索 異 什 來 來 量 離 六 六 流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老 智 慧 σοφία 信 心 πίστις 愛 心 φιλανθρωπία 服 務 διακονία 行 林 隆 (03)521-7125 / http://www.pbc.org.tw 行 8350 路 56 (03)521-7194 /0070222-7 1989 年 3 /2007 年 3 56 Kao-Feng Road Hsinchu 30064 TAIWAN POSTAGE PAID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都不 裡 女 來 裡 女 度 不 律 落 識 1990 精 不 連 戀 都 劣 不 了 說 不 不 了理 略 不 切 行 連串 論 識 論 行 女 女 更 輪廓 更 什 異 理 什 力量 省 不 理 論 令 說 了 年 更 年 來 林 立不 女 了 來 不 都 都 來 論 易 女 說 論 都 女 行 論 老 精 都 女 都 女 老 兩 不 精 歷 裡 說 諸 女 女 女 不 行 老 女 不 老 精

More information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3 家庭變遷對健康的影響 在經濟起伏時 家庭支持十分重要 在 兩地三岸社會政策 一書中 魏雁濱 曾群 在 社會排斥 一文提及一項研究發現 在北歐六國和蘇格蘭 家人支持對防止失業 青年陷入貧窮發揮重要作用 在福利制度相對比北歐較弱的南歐國家如意大利 家庭 和社會網絡對失業者起較大的支持和保護作用 在中國人社會 家庭支持也十分重要 根據本港社會服務聯會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 64 97 124 132 140 159 168 174 隆 178 179 181 183 184 北 186 年 191 隆 197 223 235 239 倫 253 257 年 來說 了 了 年 了 路 年 裡 連串不 離 裡 離 路 路 不 不 離 留 異 不 不 屢 不 來 練 不 不易 怒 歷 擄 裡 來 不 了 切 見 1 年 見 年 裡 錄 什 不 連 不 錄 來 不 行 不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Microsoft Word - 上士道_01.doc 菩提道次第廣論上士道 1 ( 發菩提心 ) 最尊貴的淨蓮上師講解 各位居士大德! 阿彌陀佛! 我們前面已經介紹了中士道 大家都知道中士道是解脫道, 解脫就是解脫三界, 從六道當中跳出輪迴 修完解脫道, 是不是我們的修行就結束了呢? 因為很多人覺得說娑婆世界太苦, 我發誓不要再來了, 因為太辛苦, 所以像這一類的發心, 他可能就是修完解脫道, 他的修行就到此為止, 就不願意再繼續 可是, 佛陀祂教導我們中士道,

More information

越溝

越溝 年 炙 了 力 不 更籠 寧 路 連 不 了 來 了 不 了 鈴 來 裡 了 不 不 了 不 什 來 說 見 來 了 說 年 拉 年 讀 歷 兩 葉 不 更 說 了 讀 什 說 裡 不 說 連 令 行 說 什 來 更 了 來 來 說 - 1 - 不 了 什 來 不 說 讀 路 不離 老 數 老 說 了 說了 句 不 易 了 說 不 了 不 說 數 不 來 了 說什 了 了 說 不 淚 不 不 不 說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來 年 藍 見 爛 李 不 年 女 女 令 年 朗 臨 女 女 了 來 老 林 了 年 便 女 林 來 老 更 力 了 北 路 車 林 了 女 不 不 不 樂 裡 不 不 便 年 不 了 立 了 年 不 怒 行 不倫不類 來 林 1 了 年 說 年 年 說 念 念 不 來 率不 狀 來 了 不 路 不 不 不 六年 尿 爐 年 尿 尿 不見 不 年了 不 狀 了 年 年 來 年 不 不 力 了 尿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理 類 CN9612 行 96 年 1 1 96 年 12 31 切 陸 林 參 良 行 9 7 年 3 3 1 1 理 CN9612 行 96 年 1 1 96 年 12 31 切 理 理 行 力 40 識 立 行 參 識 力 識 度 益 落 念 識落 行 不 量 落 識 來 六年 45935 年 25% 累 1900 年 44% 度 不, 數量 六年 類 2900 類 ( 類 94%) 2700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年 說 度 行 立 不 論 論 力 讀 歷 說 度 行 歷 79 Preach Hinduism, practicing Chinese Buddhism -- the investigation of Yinshun s Thought of Human Realm Buddhism Wei DeDong ABSTRACT Professor Fang LiTian thinks the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3 年 07 151-170 說 切 說 切 不 異 便溺 不 理 不 不 不 索 類 識 了 理 說 切 理 151 The Buddha-view of Abhidharma Buddhism Won Pil-su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thoughts of Sarvastivadin and Mahasanghika to examine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切 浪 不 來 見 不 力 六 了 不 1 了 不 說 來 了 洛 說 了 度 不 若 若 例 離 年離 率 了 139% 離 來什 來 來 不 1996 年 來說 車 來 女 年 年 來 不 歷 立了 2 良 說 良 良 不 列 不 來 兩 15 理 讀 15 理 不 類 類 說 樂 切 金 金 溜 說 金 不 了... 18 說 不 3 21 了 肋 來 肋 女 領 說 女 來 沈 肋 來 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 例 來 老 數 柳 歷來 不論 不論 力 練 念 度 行 利 勵 什 參 識見 論 識 normal science 識 歷 年 力 索 精神 了 識 精神 參 例 不 行 念 度 樂 樂 力 力 力 念 度 1 ~ 例 來 老 數 柳 更 立 練 念 度 年 力 索 年 力 識 識 靈 臨 理 狀 論 識 索 力 料 不 念 識 理 說 略 勵 參 理論 識 精 論 理念 索 略 樂 索 度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零零 年 年 立 年 了 念 念 念 念 論 零零 年 零零 年 念 行 念 參 來 錄了 見 說 了 念 念 念 了 略 略 見 零零 年 略 參 了 念 念 來 不 念 念 北 連 念 念 易 樂 旅 念 念 立了 論 旅 力 念 了 旅 流 紐 樂 紐 樂 北 度 度 藍 旅 了 旅 樂 力 念 立 旅 車 廊 樂 力 念 露 樂 更 念 落 北 行 零零 年 六 立 了 念 零零 年 念 立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論 行 來 不 例 玲 論 行 玲 2002 寧 來 歷 Feinuch1988;Karp 1991;Handler1988;Hassan 1992 玲 2002:82 了 歷 歷 歷 (Hobsbawm 1987; 玲 2002:82) 論 見 略 玲 2002:82 論 里 論 玲 2002:82 David Harvey 來 邏 Harvey 理念 來 壟 力量 便 了 邏 Harvey Bourdieu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大陸女排成功之道

中國大陸女排成功之道 立 來 來 來 六 例 說 女 參 料 ( 63 64 65) 65 年 來 來 數 略了 ( 例 行 識 ) ( 87) 了 列 19 樂 行 鍊 立 論 參 利 狀 理論 識 ( ) 行 力 力 立 行 識 力 列 良 不利 不利 更 不 力降 略 來 來 識 20 不 不 來 來 量 了 來 說 力 行 力 利 拓 識 力 立 力 利 利 來 識 陸 了 來 更 率 力 女 理 練理論 樂 理論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Erwin Schrodinger

Erwin Schrodinger 基因改造 的過去 與未來 一般報導 地球是一個充滿生命的星球 在這兒 各種生物所展現的生命跡象都有一些共通性 只是 這麼多千奇百怪的生命現象與生物個體 又具有哪些獨特的性質呢 演講人 周成功 演講人 Erwin Schrodinger 20042374 57 ATGC DNA J. D. Watson and F. Crick DNAATGC DNAATGC DNA ATGC ATGC DNA A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iguan.doc

Microsoft Word - xiguan.doc 力量 讀 不 不 利 不 不 讀 力量 力量 說 行 說 若 路 句 句 省 力量 了 說 說 不 不 力 不 林 兩 識 不 兩 兩 了 識 見 識 力量 力量 年 勵 蘭 說 理 勵 勵 說 金 滑 利 見 練 不 勵 不 不 不 識 識 識 狀 識 識 識 識 類 識 不 識 不 便 力量 力量 行 行 識 識 累 行 不 識 立 林 林 了 了 老 不 了 林 裡 淚 裡 不 年 林 不 兩

More information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專題研究計劃

崑山科技大學幼保系專題研究計劃 老 林 葉 年 論 樂 理論 樂 樂 略 流 料 理 論 樂 論 論 參 錄 錄 錄 度 錄 樂 樂 147 錄 料 行 年 林 老 年來 不 良 樂領 識 利 老 了 玲老 料 立 李 老 立 理 老 立老 度 老 料 老 參 裡 不 力 了 行 勵 了 力量 更 勞 說 了 了 理 來 路 度 來 旅 I 葉 老 林 樂 來刺 樂 力 樂 樂 行 樂 老 樂 樂 參 論 樂 行 度 量 行 樂

More information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從收到錄取通知起,現在新年也過完了,是該開始著手準備赴美的事情了 5 1 7 30 1 見 了 來 見 不 了 來 年來 了 來 什 識弄 念 什 識 留 來 便 了 旅行 留 什 旅行 了 切 不 落 不 旅行 說 旅行 識 旅行 不論 不 不 不 說 了 了 不 金 理 了 念 行 數 了 了 便 行 了 不 旅行 力量 聯 了 了 連參 了 不 若 力 易 說 露 來 念 2 來 不 易 來 不 識 留 Winni 若 勵 落 淪落 了 說不 了 不 立 來

More information

影響閱讀與記憶的因素

影響閱讀與記憶的因素 讀 SpeedReading & Memory 讀 六 讀 了 良 刺 良 力 理 讀 力 讀 力 切 讀 力 力 六 良 力 不 不 識 理 力 理 量 量 不 若 不 力 讀 了 年 1 來 行 ( 律 練 ) 2 省理 說 不 識 說 說 量 識 量 量 六 量 年 3 盧 樂 力 2001 年 11 參 32 年來 什 了 利 盧 樂 力 樂 兩 來 行練 盧 練 什 力 練不 狀 狀 了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7 年 行 行 玲 行 更年 行 李 龍 復 落 更年 行 更年 念 更年 女 見 更年 識不 力量 老 老 老 老 靈 年更年 ~ 更年 年更年 ~ 更年 都不見 更年 年更年 ~1~ 更年 年 更 了 更年 不 更年 念 更年 靈 見 更年 臨 更年 年 更年 更年 林 玲 更年 識不 力量 老 老 更年 率 降 念 不論 論 女 了 理 論 精 論 讀 更 更年 ~2~ 更年 年 靈 更年 力

More information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兩 異 惡 不 易 行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見 不亂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老 數 不 不 若 不 不 若 利 不 惡 不 不 不 金 離 老 輻 車 利 令 令 聾 令 獵 令 令 行 不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若 不見 不 不 不 不 不 不 復 狀 狀 不見 不見 不 識 不 識 若 若 若 老 若凌 若 若 若 若 若 理 不 不 復 復 復 復 不 不 不

More information

範本檔

範本檔 中華民國第四十五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作品說明書 國中組生活與應用科學科 佳作 030827 Easy Come,Easy Go! 臺北縣立正德國民中學 作者姓名 : 國二柯宗敏 國二劉文琴 國二郭佳玟國二張俐婷 指導老師 : 陳玲 45 說 EASY COMEEASY GO! .... 參...... 陸 論.. 論.. 參 料.. 1 EASY COMEEASY GO 利 不 來 裡 女 不 不 狀

More information

今夜不回家-張婷婷

今夜不回家-張婷婷 不 禮 朗 樓 理 不 度 來 女 女 了 了 說 樂樂 兩 識 了 樂樂 不 懶 不 樂樂 行 力 不切 冷 不 老 老 不 老 來 來了 禮 了 不 弄 路 車 老 了 禮 禮 弄 不 了 不 拾 拾 淋 落 禮 了 老 不 什 禮 老 禮 老 禮 說 不 老 不 禮 說 說 裡 老 奈 拾 說老 來 不 老 禮 老 不 不 不 禮 老 裡 老 不說 不 禮 老 禮 老 說 不 老 不 禮 不

More information

一掌经命理预测学

一掌经命理预测学 理 ---- 理 [ ] 金 行 行 年 883 年 樂 歷 數 禮 行 行不 了 立說 惡 來 歷 不 了 不 力 不 不 不 行 來 說 曆 狀 輪數年 來 句 說 年 年 老年 惡 不 吝 洞 度 不 不 料 [ 錄列 ] 類 行 說 論 說 論 行 行 辰流年 流年 辰流年 流年 六 論 論 流年 1 年 辰 1 輪數 落 年 來 了 數 女 年 數 若 數 數 不 立 不 女 例 2001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論 行 不 行 量 什 行 不 不 不 便 量 什 樂 便 行 利益 僚 吝 行 利 不 什 量 行 利益 行 濫 說不 聯 都 行 行 行 量 不 更 來 行 量 便 聯 行 量 行 行 力 行 更 行 行 量 行 不 兩 精 度 葉 行 行 量 律 令 量 流 行 令 了 不 行 量 來 行 1 行 行 量 量 狀 列 量 更 狀 更 若 行 行 行 量 量 行 什 都 了 什 行 量 行 量

More information

育儿的简单规则

育儿的简单规则 來 車 便 路 樂 便 行 勵 便 便 不 了 不 了 便 亂 不 了 不 不 了 不 了 論 不 了 了 便 了 了 了 離 了 論 不 更 不 了 不 不 更 了 不 了 了 不 樂 理 不 不 說 不 了 不 留 說 說 了 說 來 聆 力 聆 了 不 便 里 亂 亂 拾 不 見 來 不 行 來 利 不 兩 行 車 行 離 不 不 留 見 來不 不 不 來 便 了 不 不 不 不 老 亂 不

More information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 -1 圓方程式 第 章 二次曲線 38 二次曲線 人們對於曲線的使用及欣賞 比曲線被視為一種數學題材來探討要早 得多 各種曲線中 在日常生活常接觸的 當然比較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比如 投擲籃球的路徑是拋物線 盤子的形狀有圓形或橢圓形 雙曲線 是較不常見的 然而根據科學家的研究 彗星的運行軌道是雙曲線的一部 分 我們將拋物線 圓與橢圓 雙曲線合稱為圓錐曲線 因為在平面坐標 系中 其對應的方程式均為二元二次式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篇名

篇名 行 - 年 年 行 立 立 料 理 / 年 立 料 理 / 年 老 老 I 行 - 年 錄...1...1...1...1...1...2...2...3 () 年...3 () 年...3 ()...4 () 不 年...4...5 ()...5 ()...6 參 論...9 論...9...10 料 參...10 錄...10 II 行 - 年 類 來 了 了 車 塞車 不 便 略了 不 碌 不

More information

結婚,不結婚 (Yes,or No)

結婚,不結婚 (Yes,or No) 不 車 北車 列車 讀 流 亮 了 裡 露 列車 北 路 來 北 歩 車 不 易 車 裡 立 拉不 來 列車 刺 來 行 聆 年 說 了 落 不 不 車 2 車 不 流 見 來 車 車 來 不 來 了 領 了 了 綠 領 略 了 亮 異 裡 不 拉 裡 來 裡 來 裡 理 來 裡 見 烈 裡 露 來 來 刺 不 3 亮 拉 不 魯 了 狀 留 不 見狀 來 不 了 了 了 魯 劣 力 不 了 年 了

More information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他還記得,一切都是由那天開始的‧‧‧ 切 說什 了 不 不 不 不 不 什 不 什 什 說 說 來了 了 離 了 來 來 了 爐 兩 奈 了 156 來了 裡 不 了 不 不 數 了 料 女 了什 什 不 1 了 歷 兩 不 了什 來 來 說 不 歷 料 說 不 不 女 不 不 來 拉 不 領 拉 女 不 來 女 不 六年了 不 裡 什 不 讀 女 不 年 不 了 說 不 讀 讀 女 讀 了 perfect 來 不 說不 來 不 了 來

More information

地方公共服務績效比較評量之探討—標竿學習策略的觀點

地方公共服務績效比較評量之探討—標竿學習策略的觀點 年 北 例 落 論 見 理論 論 論 理論 理念 理念 論 理論 論說 復 北 例 理論 北 來 流 例 年 年 來 北 北 領 理論 論說 北 領 論 年 年 列 異 類 數量 數量 數量 不 行 類 年 類 來 年 行 列 更 行 行 年 行 列 2 北 例 年 六 來 來 來 行 來 數 論 理論 理念 北 年 年 北 年立 來 歷 年 理 理 陸 落 立 理念 北 例 立 若 識 立 來 北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三要》

《學佛三要》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36 期 八自利與利他 學佛三要學佛三要 八自利與利他 ( 印順導師 p.4 ~ p.54) 目次 釋貫藏敬編 09.5.6 一問題的提出 問題的提出... 3 ( 一 ) 質疑者對於佛法, 並無惡意, 只是不能起信... 3 ( 二 ) 慈悲利他的問題... 3. 質疑... 3. 總評... 3 二 利 是什麼 是什麼... 4 ( 一 ) 利 的意義... 4 ( 二 ) 佛教的利樂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個案分析

第四章、個案分析 例 說 理論 行 說 來 說 理論 讀 更便 理 理論 說 理論 更 了 不 說 了 度 說 例 理 來 更 力 不 不 行 略 了 了 了 論 行 不 更 歷 歷 來 說 說 / 力量 老 識 識 / 行 不 更 律 識 了 識 流 量 說? 歷 年 柳 說 說 不 女 女 不 不 年 不 來 了 不 女 說 讀 不 讀 不 讀不 不識 靈 ( ) 不 來 什 不 了 說 了 金 裡 料 了 羅

More information

場 暴力 老 老 裡 亮 裡 老 兩 禮 廊 老 連 不 不 了 了 爐 廊 老 來 老 了 來 不 老 茶葉 茶 不 茶葉 裡 了 茶 離 廊 老 老 茶 不 籠 籠 裡 亮 裡 老 拉 裡 老 了 了 茶 兩 裡 若 了 說 說 說 說殺 不 不 來 了 什 了 茶 茶 說 練 來 說 年 了 來 老 來 了 茶 不 不 了 茶 令 不 類 力 來 行 易切 兩 落 了 來了 若 裡 裡 不 練 練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理 略 類 V 行 年 年 參 行 年 略 略 理 略 北 利 量 略 狀 不 不 立 異 不 不 異 不 略 數 數 不 數 殺 殺 念 論 參 略 略 殺 領 力 度 年 罹 率 年 度 年 罹 年 降 樂 理 年來 行 殺 索 略 行 索 識 力 理 勵 理 力 年 力 力 了 識 力 省 理 力 連 理 力 理 勵 省 力 兩 兩 理 魯 類 魯 不 年來 參 見 量 力 理 勵 理 理 理

More information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10 6, 地球的熱循環 52 2013 4 484 人類活動與 地球熱循環 46 不斷追求進步的我們, 殊不知在迅猛發展的同時, 已經陸續對地球的整個環境生態引爆一顆顆不定時炸彈, 所造成的傷害正逐漸擴大並增強中 10 6,000 500 地球的熱循環 3 2013 4 484 53 54 2013 4 484 工業革命後, 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迅速增加, 使地球原本趨於最適合人類活動的熱平衡必須重新調整 環境變遷 18 280

More information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撰教育部出版中華民國 96 年 9 月 攜手拼出圓滿的幸福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林育瑋 3 目錄 幸福拼圖 序文...p.2 引言 能和心愛的人共度一生, 就是最大的幸福!...p.6 幸福方程式 : 我 + 你 = 幸福關鍵一 我...p.10 關鍵一 你...p.20 關鍵一 +...p.28 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撇步 附錄一...p.48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數 不 林立 裡 陸陸 便 來 了 行列 了流行 了 不 列 落 罹 率 了 來說 了 蘭 罹 率 車 肋 不 了 了 什 力量 來 陸裡 來 了 料裡 度 來 1 2 料 陸六 量來 裡 更 類 類 六 類 年 來參 裡 不 了 不 不 不 類 類 來什 說 說 年 來 類 來什 類 罹 率更 類 老 力 蘭 罹 率 不 量 類 見 來 量 類 不 來 六 裡 度裡 類 了 累 來 量 了 了 酪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Microsoft Word - 大乘廣五蘊論20120807 大 乘 廣 五 論 內 文 與 科 判 佛 說 五, 謂 色 受 想 行 識 云 何 色? 謂 四 大 種 及 大 種 所 造 色 四 大 云 何 四 大 種? 謂 地 界 水 界 火 界 風 界 此 復 云 何? 謂 地, 堅 性 ; 水, 濕 性 ; 火, 煖 性 ; 風, 輕 性 界 者, 能 持 自 性, 所 造 色 故 種 云 何 四 大 所 造 色? 謂 眼 耳 鼻 舌 身 色 聲 香

More information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2009年3月1日 第30卷第1期 香港浸信教會家訊 屬於全體會友的家訊 馨風 創刊至今已30年 你可曾見證 她 的面世與改變 又或 許伴著你成長 她 可曾幫助你認識教會的人和事 當中的 生命故事 也曾給你激 勵和提醒 展望未來 我們仍朝著創刊的目標 關心教會 溝通會友 探索生命 讓 馨 風 成為每位讀者的祝福 我們更需要您的參與和支持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