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aa01 .x.W.n.q.y _1-32.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aa01 .x.W.n.q.y........_1-32.doc"

Transcription

1 ISSN X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年 報 TATUNG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NO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本 期 年 報 係 獲 教 育 部 第 二 梯 次 提 昇 大 學 基 礎 教 育 計 畫 補 助 出 刊 計 畫 名 稱 : 大 同 大 學 創 意 性 通 識 教 育 改 進 計 畫 計 畫 編 號 : 乙 -91-FD22-4

2

3 目 錄 第 二 期 2006 年 1 月 一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謝 富 惠 The Accusative Cas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1~32 二 學 生 在 教 室 情 境 中 的 英 語 學 習 動 機... 趙 琇 芬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33~48 三 次 元 英 語... 江 朝 偉 Four Dimensional English 49~58 四 林 語 堂 與 我... 廖 端 豪 為 林 語 堂 的 傳 記 添 材 料, 為 時 下 之 國 際 化 進 一 言 - 59~70 Lin Yutang and I -Adding to the Biographical Data of a Pioneer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menting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Movement- 五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李 慧 莉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Japanese Learners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n Learners Who Passed the Japanese Proficiency Test- 71~90 六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林 芷 苓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 The Most Common Errors in Basic-level Japanese Learners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on Tatung University Students- 91~106 七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李 曼 芝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Native Textbook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107~120 八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鄭 智 惠 The Prototype of Japanese Conditional Statement 121~132 九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黃 松 齡 133~170 十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陳 欽 育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The Significance of Recognizing the Old Names of Taiwan's Districts -A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uku Town, Yuanlin County 171~200

4 十 一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張 洋 培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 201~236 The Sorrow of Being a Small State: Taiwan 十 二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吳 志 富 涂 永 祥 A Research of Adv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cognition of the Tactile Pictures 葉 亦 庭 237~266 十 三 不 同 產 品 知 識 設 計 團 隊 之 設 計 行 為 分 析... 葉 雯 玓 梁 世 儁 An Analysis of the Design Behaviors of Designers Having Different Levels of Product Knowledge within Design Teams 洪 凌 威 賴 怡 如 267~290 十 四 模 糊 三 項 式 樹 狀 選 擇 權 評 價 模 型... 呂 正 東 溫 淑 戀 Fuzzy Trinomial Tree Option Pricing Model 李 賢 哲 291~326 十 五 行 動 電 話 顧 客 滿 意 度 與 忠 誠 度 關 聯 之 研 究... 溫 淑 戀 李 賢 哲 - 以 大 台 北 高 中 ( 職 ) 生 為 例 - 327~362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ellular Phon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Senior High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 within Taipei Area as an Example- 十 六 Y 染 色 體 STR 在 法 醫 學 上 之 應 用... 吳 芳 親 何 錦 玟 The Application of Y Chromosome STR on Forensic Cases 363~374 十 七 談 通 識 教 育 改 進 計 畫 之 執 行... 廖 純 沂 張 效 銘 - 關 於 生 物 與 產 業 應 用 通 識 教 育 課 程 - On the Execution of The Project for the Enhancement in General Education -The Course of Biology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徐 偉 琮 廖 培 芯 廖 玲 珠 375~394 十 八 無 線 網 路 與 人 生 哲 學... 李 鎮 宇 395~398

5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1.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謝 富 惠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博 士 進 修 中

6 .2.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 謝 富 惠 摘 要 世 界 上 的 語 言 中, 有 些 語 言 S(Subject)/A(Agent) 不 作 區 分, 而 區 分 主 語 ( 也 就 是 S/A) 及 P(Patient)( 即 受 事 者 ); 而 有 些 語 言 則 是 S(Subject)/P(Patient) 不 做 區 分, 只 將 主 事 者 ( 即 Agent) 單 獨 作 標 記 前 者 就 是 所 謂 的 Accusative 的 語 言, 後 者 則 是 所 謂 的 Ergative 的 語 言 所 有 的 台 灣 南 島 語 被 學 者 劃 分 歸 屬 於 南 島 語 族 下 的 一 支, 也 因 此 被 認 為 屬 於 Ergative 的 語 言 ( 可 能 除 了 魯 凱 語 之 外 ) 然 而, 在 某 些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卻 存 在 有 受 格 (Accusative Case), 例 如 : 賽 夏 語 泰 雅 語 及 阿 美 語 本 文 的 目 的 即 在 顯 示 台 灣 南 島 語 不 是 全 部 都 是 純 粹 的 ergative 語 言, 受 格 (Accusative Case) 應 有 其 合 法 的 語 法 地 位 關 鍵 字 ergative 語 言 accusative 語 言 受 格 台 灣 南 島 語 南 島 語 族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博 士 進 修 中

7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3. The Accusative Cas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 Fuhui Hsieh Abstract In the world languages, there are languages making distinction between S/A and P, while some others distinguishing S/P and A. The former is known as the accusative language, and the latter the ergative language. All the Formosan languages, (probably with the exception of Rukai), sub-grouped und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family are considered to belong to ergative languages; nevertheless, there are accusative case attested, or claimed, in some Formosan languages, e.g. Saisiyat, Atayal and Ami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n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Formosan languages are not pure ergative languages and to argue for a "legal" status of the Accusative cas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Key word ergative language, accusative language, accusative case, Formosan languages, Austronesian languages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Currently Ph. D.candidat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8 .4.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1. Introduction In the world languages, there are languages making distinction between S/A and P, while some others distinguishing S/P and A. The former is known as the accusative language, and the latter the ergative language. As illustrated in Figure 1, in an accusative language, S(subject) of the intransitive sentence and A(agent) of the transitive sentence assume same case marking, while in ergative languages, P(patient) of the transitive clause is marked identically as the S(subject) of the intransitive clause. Starosta (1997:132, and elsewhere) argues that by the lexicase ergative analysis, PATIENT is always marked as NOM and vice versa, and that PATIENT/Oderived 1 in Philippine and Formosan languages is almost always interpreted as definite, in harmony with the Hopper & Thompson's (1980) transitivity scale. The notional 'object' Ou 2, on the other hand, is always interpreted as indefinite. Accusative ergative Intr. S S Nom Nom/Abs Tr. A O A O Nom Acc Erg Nom/Abs Figure 1. ACCUSATIVE AND ERGARIVE DISTINGUISHED Nevertheless, in several Formosan languages 3 there is ACCUSATIVE case marking in both nominal and pronominal system. Grammar books usually make mistakes of course; but we might wonder whether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is that simple. The key to the question lies in the issue whether the Formosan languages are ergative languages. 1 In Starosta s lexicase grammar, the nominative-case-marked PATIENT argument is a derived object; i.e. the object in the surface form. 2 The underlying object. 3 Please see Table 2 for a brief description to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11 Formosan languages. For a detailed description to the nominal and pro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s in these languages, please see the Appendix.

9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5. Li (1997:343) points out the Rukai is an indigenous accusative language, but he does not make any statements related to other Formosan language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hen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Formosan languages are not pure ergative languages and to argue for a "legal" status of the Accusative cas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2. Literature review Starosta proposes an ergativity analysis for the Formosan languages, since NOM/ ABS-marked PATIENT argument is definite, while OTHER-case-marked PATIENT is indefinite. According to Hopper & Thompson's (1980) Transitivity Principles, the former is a prototypical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with a patient, while the latter is an intransitive construction with an oblique argument. He thus argues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ACCUSATIVE CAS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2.1 Liao's (2002) Interpretation of tu 4 and Ergativity of Kavalan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are three proposals concerning the tu-marked argument and Kavalan transitivity. The first is the Passive analysis proposed by Li (1978) and Hsin (1996), who treat the tu-marked theme NP in m-clauses 5 as an accusative object of an active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but the genitive-marked NP as a demoted agent of a passive construction. By treating m-clause with mono-argument as intransitive, m-clause with two arguments as canonical transitive, and -an clause as passive, these researchers analyze Kavalan as an accusative language. The second is the split-ergative analysis proposed by most Formosanists (cf. Lin 1996; Lee 1997; Tsai 1997; Chang 1997, 2000; Chang, Tang & Ho 1998), who treat the tu-marked theme NP in m-clause as an accusative object of one type of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and the genitive-marked NP as an agent of the other type of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And the third is the ergative analysis represented by Li (1996), who treats the tu-marked theme NP in m-clause as an oblique-marked extended core argument of an extended 4 In Chang's (2000) Reference Grammar of Kavalan, tu is labeled ACCUSATIVE case marker. 5 The so-called m-clause can be roughly equated to the Agent Focus (Voice) construction.

10 .6.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intransitive construction but the genitive-marked NP as an agent of a canonical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Liao (2002:147) argues for the ergative analysis by considering the morpho-syntactic and semantic properties of Kavalan clause structures as key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transitivity of Kavalan clause structures. Liao (2002) employs Dixon's (1979, 1994) and Dixon and Aikhenvald's (2000) proposals for distinguishing core arguments from peripheral arguments (also called adjuncts) to interpret the tu-marked argument in Kavalan is indeed an extension-to-core argument. Dixon (1979, 1994) and Dixon & Aikhenvald (2000) distinguish clauses with core arguments as the following types: VALENCY VS. (IN) TRANSITIVITY a. canonical/plain intransitive S b. extended intransitive S E c. canonical/plain transitive A O d. extended transitive A O E Based on such theoretical framework, Liao embarks on identifying the tu-marked argument in Kavalan as an extension-to-core argument. Her arguments go as follows. She first identifies three verbal clause patterns that are commonly found in Kavalan texts (2002:141): (1) Pattern 1: monadic intransitive clauses 6 mzaki tu razing a repaw=ku Near/close TU sea NOM house=1sg.gen 'My house is close to sea.' (Kav.2-008) 6 The Abbreviation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AF: Agent Focus; PF: Patient Focus; LF: Locative Focus; RF: Referential Focus; IF: Instrumental Focus; BF: Benefactive Focus 1: first person; 2: second person; 3: third person; SG: singular; PL: plural; NOM: Nominative Case; ACC: Accusative Case; GEN: Genitive Case; OBL: Oblique Case; BN: Benefactive Case; LOC: Locative Case; CL: Classifier; PRON: Pronoun; LIN: Linker ASP: Aspectual marker; PFV: Perfective; PART: Particle; DET: Determiner; NEG: Negation; EVI: Evidential marker; PN: Proper Noun/Personal Name; FS: False Start; CAU: Causative Prefix; RED: Reduplication.

11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7. (2) Pattern 2: dyadic m- clauses smangi tu bawa Make TU boat 'They built a boat.' (Kav.3-007) (3) Pattern 3: dyadic -an clauses kurikuzana=ti na hetay Follow?3SG/PL=PFV GEN soldier 'The soldiers followed them.' (Kav.7-016) The first evidence Liao uses to support her argument is morphosyntactic. She argues that some dyadic clauses in some languages are in fact intransitive 7 dyadic transitive, as pointed out in Gibson & Starosta (1990), Dixon (1994: ), and Dixon & Aikhenvald (2000:3). As the following contrasted pair in English show: (a) dyadic transitive with a "direct object' theme (O) Harry kicked the ball. A tr. O (b) dyadic intransitive with an oblique theme (E) Harry kicked at the ball. S intr. E Next, she points out that Chang (1997:29) and Chang (2000:73) observe that tu-marked "Patient" or "direct object" is usually indefinite while the ya-marked "Patient" or "subject" is usually definite, as the following pair show: 1a. q<em>al tu rasung ya sunis (Chang 2000:73, 10a-b) <AF>dig ACC well NOM child 'The child is digging a well.' 1b. qal-an na sunis ya rasung dig-pf GEN child NOM well 'The child is digging the well.' Then, she goes on arguing that the dyadic -an verbs in pattern 3 differ from the monadic 7 Pseudo-transitive in Starosta s terminology, and extended intransitive in Dixon s terminology.

12 .8.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and dyadic m-verbs in pattern 1 and pattern 2 in that the dyadic -an carry optional person and number features that agree with the genitive-marked argument, whereas the m-verbs in pattern 1 and pattern 2 do not carry any person or number agreement features (Liao 2002:146). The last argument is that since the distribution of tu is diverse 8, it is implausible to analyze tu as an ACCUSATIVE case marker (ibid:150-1) Liao's arguments are indeed problematic. First, the status of the core and the extension argument in the English pairs is determined by the verbs per se,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definiteness of the PATIENT argument. Were Liao's argument for analyzing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the m-clause is an extension to be correct, she should have argued that the -an suffixed verb is more transitive than the m-prefixed verb, and THUS the tu-marked argument is less PATIENT-like than ya-marked argument. But her argument goes the other way around: she says that since the tu-marked argument tends to be indefinite; THEREFORE, the m-prefixed verb IS intransitive and -an-suffixed verb IS transitive. We can easily find counterexamples to show that tu-marked argument can be definite as in (2) and (3): 2a. p<um>ukun ti-tuyaw tu ti-utay (Chang 2000:72, 9a-b) <AF>beat CL-tuyaw ACC CL-utay 'Tuyaw is beating Utay.' 2b. p<um>ukun ti-tuyaw ti-utay <AF>beat CL-tuyaw CL-utay 'Tuyaw is beating Utay.' (1.9) supar qaya wasu 'nay,_ AF.know also dog that p<em>upuk tu=..razat -na,_ <AF>comfort ACC person-3sg.gen tu tu= za-na nani,_ FS ACC 3SG.GEN DM. (Kavalan Frog I; buya) 'The dog knows (his master is mad), so the dog comforts him.' 8 (a) tu can mark an indefinite theme of a dyadic clause (150.e.g.17-22) (b) tu can mark a location noun (151. e.g ) (c) tu can mark an (inanimate) actor of a dyadic an clause (d) tu can mark a temporal phrase (27) (e) tu can mark a (human) comitative noun (28-29) (f) tu can mark an (inanimate) possessor (30)

13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9. And the following example shows that Liao is incorrect again in her argument of the person and number agreement in -an clause only. Example (4) and (5) show that m-clause can carry person or number agreement features as -an clause does. 4. qatiw=pa=iku sa-bakung amawar (Chang 2000:77, 17) AF.go=FUT=1SG.NOM dao-fong-bing tomorrow 'I will go to Fong-bing tomorrow.' 5. maqeri=iku ta-miaori-an (Chang:77, 16b) AF.come.from=1SG.NOM LOC-Miaoli- LOC 'I came from Miao-li.' As to the diversity of the function and distribution the marker tu, it is not a strong support for such a claim, either. They might be homophones; syncretism is another possibility. And the borrowing and strong influence from Amis is another possible source for the diversity of tu in Kavalan. As to the argument for the indefiniteness of the tu-marked argument, we shall not pick up just a few sample sentences and make such a claim Huang (1994): Atayal (Wulai) Another researcher arguing for ergativity of one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s is Huang (1994). As the title of her paper manifests, Huang's (1994) Ergativity in Atayal attempts to justify the claim the Atayal is an ergative language. It shows that non-m clauses (those whose verbs do not include a morphological m-element) are canonical transitive clauses both syntactically and semantically. Her theoretical framework relies mainly on Hopper & Thompson's (1980) Transitivity Principles. The semantic transitivity is determined by the relative success of an event and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agent participant. As the following pair show, the agent in (a) is relatively less successful in learning the language; (6a) is therefore less transitive than (6b). 6a. m-<in>qbaq-saku? ke? na? tayan (p.131,4a-b) M-<PAST> learn-1sg.bn word NA? Atayal 'I learned Atayal (I may still be learning it, and may still not know how to speak the language.)'

14 .10.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6b. q-<in>baq-an-maku? ke? na? tayan learn-<past> AN-1SG.GEN word NA? Atayal 'I learned Atayal (I learned it and now, as a result, I know how to use it.)' The following pairs are given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agent participants and the patient participants in two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are not random but are constrained by the Principle of The degree of VOLITIONALITY of an agent participant in the proposition or/and the INDIVIUATION of a patient participant. 7a. m-<n>ulu-saku? kopu? Qani hira? (p.131, 5a-b) M<PAST>find-1SG.BN cup this yesterday 'I found this cup yesterday (not on purpose; I just happened to find it).' 7b. lw-an-maku? kopu? Qani hira? Find-AN-1SG.GEN cup this yesterday 'I found this cup yesterday (I was looking for it and finally found it).' 8a. m-ulu-sami lomwa hira (p.131, 6a-b) M-find-1PL.BN rascal yesterday 'We found a rascal yesterday (not on purpose; we just happened to find one).' 8b. lw-an-myan lomwa hira find-an-1pl.gen rascal yesterday 'We found the rascal yesterday (he escaped from jail; we were looking for him and finally found him).' 9a. musa?-saku? m-ima? hiya? (p.131, 7a-b) ASP-1SG.BN M-wash 3SG.FN 'I am going to wash him (probably only his face, hands, or part of his body).' 9b. musa?-maku? pma-n? hiya? ASP-1SG.GEN wash-an 3SG.FN 'I am going to wash him (to help him take a bath, and not just to wash his face).' Huang therefore claims that the (b), i.e., non-m-clause is canonical transitive construction, while the (a), i.e., m-clause is anti-passive construction (1994:132). Huang does not stop here. She goes on by counting the frequency of m-clause and non-m clause in a long-text. The reason for the frequency counting is that Gibson & Starosta (1990:8) propose that when one type of two-argument clause has a higher text

15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11. frequency than the other, the type with higher frequency is likely to be the basic/canonical transitive. Her result is: 52 non-m clauses and only 30 m-clauses in the long text she randomly chose. So far, her arguments appear convincing enough,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her methodology. First, Huang assumes that the patient participants in the dyadic m-clauses are all definite, while those in the dyadic non-m-clause indefinite. Second, her distinction of m-clause and non-m-clause is indeed misleading, or even incorrect. Most Formosanists adopt another approach in analyzing the clause typ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making distinction between A(agent) F(focus) construction (can be roughly equated to the so-called m-clause) and the N(non)-A(agent)-F(focus) construction 9. In the AF construction, most verbs are morphologically prefixed with the morpheme m-, the subject or agent participant take nominative case marking, and the patient participant takes accusative case marking. And in the NAF construction, the agent participant takes genitive case marker and the patient participant take nominative case marker. In Huang's study, she makes distinction between m-clause and non-m-clause, without specifying what case marking the patient participant takes in each clause type. Like it is in other Formosan languages, it is quite often the case that some of the AF verbs are not with m-prefix, though most of them are. Thus, we can see where the problem lies in Huang's taxonomy: in her so-called non-m-clauses, some of the patient participants are taking Accusative case marking, like all those in m-clause, while some other nominative case marking. Therefore, it is incorrect to compare the frequency of m-clause and non-m-clause. Starosta, Liao (2002) and Huang (1994) all argue for a pure ergative analysis for the Formosan languages in general, and Kavalan and Atayal (Wulai) in specific. No matter what methodology they adopt, they are identical in treating dyadic m-clause as less transitive (intransitive, extended transitive or anti-passive) and in claiming that the patient participant in m-clause is indefinite. 9 Here I do not intend to argue for the superiority of one approach to another; rather I just want to point out the methodological problem in Huang s taxonomy: the syntactic behavior of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the AF construction usually takes Accusative case marking, while those in the NAF (especially in the PF) usually take Nominative case marking. But in Huang s paper, we cannot see whether the Patient arguments behave consistently in the syntactic distribution in the m-clause and non-m-clause, respectively. Morphologically non-m-prefixed verbs can be AF-verbs, taking Accusative-case-marked Patient; therefore, in Huang s non-m-clause, the Patient arguments are not homogenous: some are Nominative-marked, while some other are Accusative-marked.

16 .12.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As pointed out in the previous sections, it is implausible to pick out just a few sample sentences to claim that the patient participant is indefinite in the m-clause and thus m-clause is a dyadic intransitive construction (or other similar terms), where the patient is a demoted argument and it is thus impossible for a demoted argument to take ACCUSATIVE case marker, and thus the marker tu (or the like "accusative" marker) should be regarded as an oblique case marker. It is dangerous to build one's claim on such shaky ground, because it is easy to find counterexamples against the indefiniteness claim, as shown in (2a-b) and (3) in Kavalan, and the following extract in Atayal (Mayrinax): 10. (Huang 1995:257-60, Story 2) 33 si-tubun=nia' 'i' baicu' na' payang BF-thank=3SG.BG NOM baicu' GEN payang 'He thanked Baicu' na' Payang.' 34 "ma-huwayi=si' cu' balay," san=nia' 'i' AF-thank=2SG.BN PART very said=3sg.bg. LIN. t<um>ubun 'i' baicu' na' payang thank<af> ACC baicu' GEN payang 'He said, "Thank you very much", and he thanked Baicu' na' Payang. Besides, the object/non-nom/abs-marked-patient argument tends to be indefinite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discourse factor: it is very often for the speaker to put new or/and indefinite information in the object position. To claim that the dyadic m-clause (or AF construction)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is anti-passive construction, one has to exa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the discourse to see if the NOM/ABS-marked Patient argument is more definite than the non-nom/abs-marked Patient. It is my purpose in this paper then: to investigate the Patient arguments in both AF (or the so-called m-clause) and NAF (the so-called non-m clause) construction to see (1) whether the patient arguments in NAF construction is more definite than those in AF constructions, and (2) whether the frequency of the dyadic NAF construction is higher than the dyadic AF construction. If the answers to the above questions are both negative, which means that the split-ergative analysis is at present a more plausible analysis and that there is a necessity to postulate the ACCUSATIVE case in the Formosan languages.

17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he methodology In Table 1 below, I give a simplified sub-grouping the Formosan languages at present stage, and from among, I choose eleven languages as my target languages. 10 And in Table 2, I provide a short description to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in each language. Table 1. A Simplified Sub-grouping of the Formosan Languages (based on Ho & Yang's (2000:28) figure) I II. III. Atayalic (Atayal, Seediq), Pazeh, SaiSiyat Thao, Babuza, Taokas, Hongya, Papura Tsouic, Kanakanavu, Saaroa Rukai (Budai, Molin, Mantauran) IV. Puyuma V. Paiwan VI. Siraya Amis, Kavalan, Bunun Maya-Polinesian,...Ta-uo (yami) Table 2. A Brief Description to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the Eleven Languages. Atayal (Mayrinax) Verb-initial NOM, ACC, DAT, GEN, BEN, COM, LOC, INS, NEU Seediq Verb-initial NOM, GEN --- Pazeh VOS NOM, ACC, GEN, LOC --- SaiSiyat? NOM, ACC, GEN, POSS, BEN, LOC Common (Ref vs. Non-ref) 11 Person Common Person 10 The selection criterion is rather simple: those having a rather complete grammar book and a long text for analysis. Rukai is excluded because it is believed that Rukai is an indigenous accusative language (Li 1997:343). Bunun is also excluded because I cannot find a long text for analysis. 11 In this column, the data say whether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on nominals in this language makes further distinction; e.g., in Atayal (Mayrinax)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distinguish NOMINATIVE, ACCUSATIVE, DATIVE, GENITIVE, BENEFACTIVE, COMITATIVE, LOCATIVE, INSTRUMENTAL, and NEUTRAL cases, and for each case, it makes further distinction between common nouns and personal name, and for common nouns, it further distinguishes referential from non-referential, which Li (1997) terms specific and non-specific. As to those marked ---, it means in this language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does not make any further distinction.

18 .14.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hao Verb-initial NOM, ACC, ---, LOC --- Tsou Verb-initial NOM, OBL Referentiality Identifiability Rukai Verb-initial NOM, OBL Visible / Invisible Puyuma Verb-initial NOM, OBL, LOC Common (def/non-definite) Person (S/PL) Paiwan Verb-initial NOM, ---, GEN, LOC Common Person (S/PL) Amis Verb-initial NOM, ACC, GEN, NEUTRAL Common Person (S/Pl) Kavalan Verb-initial NOM ACC, GEN, LOC Common Person 4. Findings The referential statue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both AF and NAF construction in eleven Formosan language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tables. Unless indicated, as the data in Tsou, SaiSiyat, & Seediq, I do all the counting myself. Table 3. Atayal (Mayrinax) (Based on Story Two in Huang's 1995: )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1 +Ref/-Def 0 5 -Ref/-Def 4 NAF +def 2 -def 2 14 ** 10** ** Of 10 occurrences, 8 are such speech act verbs as tell and say carried PF-morpho logical inflection with sentential complements. The other two are in L(locative) F(focus) construction, where the nominative-casemarked argument are not patient but rather the location.

19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15. Table 4. Seediq: The data below are taken from the statistics on Huang, Su, & Chiang's Table 9 Transitivity & Distribution of AF/PF Focus, and Table 13 Referential Status of Lexical Objects & Focus (1998:128, 133)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44 (32.1 %) 44 AF Transitive +Ref/+Def 42 (63.6%) +Ref/-Def 19 (28.8%) 66 -Ref/-Def 5 (7.6%) NAF +Ref/+Def 12 (46%) +Ref/-Def 14 (54%) 26 -Ref/-Def 0 Table 5. Pazeh (Based on Text 6 in Li & Tsuchida 2002:47-59) 12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14 +Ref/-Def Ref/-Def 11 NAF +Ref/+Def Text 6: rakihan ka kiusun u rahuay The Child Was Seized by an Eagle in Li, Paul Jen-kuei, and Shigeru Tsuchida Pazih Texts and Song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20 .16.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able 6. SaiSiyat (The data are taken from Huang, Su & Sung 2003 NSC report) 13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13 +Ref/-Def 12 -Ref/-Def NAF Table 7. Thao (Based on two long texts in Lillian Huang's (2000) Reference Grammar of Thao, )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3 +Ref/-Def 4 -Ref/-Def 2 9 NAF (+def) The texts they use are four pear stories.

21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17. Table 8. Tsou. The data below are taken from S. Huang' (2002) Table 8 and Table 9, and Huang, Su, & Sung's (2000)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of Tsou 14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14 +Ref/-Def 6 -Ref/-Def NAF +Ref/+Def 87 +Ref/-Def 11 -Ref/-Def Table 9. Puyuma (based on the long text in Lillian Huang's (2000) A Reference Grammar of Puyuma, )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2 +Ref/-Def 2 -Ref/-Def 1 5 NAF +Ref/+Def 13 +Ref/-Def 5 Intransitive The raw materials they use are three narratives Bear, Snake & Lasari, three pear stories, and on short dialogue Shoes.

22 .18.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able 10. Paiwan (based on the long text in Shiu-juan Chang's (2000) A Reference Grammar of Paiwan, )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30 AF Transitive +Ref/+Def 5 +Ref/-Def 0 5 -Ref/-Def 0 NAF +Ref/+Def 5 +Ref/-Def 3 -Ref/-Def 0 8 Table 11. Amis (based on the long text in Wu's (2000) A Reference Grammar of Amis, )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2 +Ref/-Def 0 4 -Ref/-Def 2 NAF +Ref/+Def 6 +Ref/-Def 1 7 Table 12. Kavalan (based on NTU Kavalan Frog Story: buya's frog story) Token Total AF Intransitive AF Transitive +Ref/+Def 2 +Ref/-Def 2 5 -Ref/-Def 1 NAF (+def lexical patient) 9 (-def lexical patient) 1 Intransitive 1 11

23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Discussions As Table 8 shows, Tsou is the most notably one where the frequency of the dyadic NAF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dyadic AF construction: 106 vs. 69; and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NAF construction shows greater definiteness than that in AF construction: 87 definite Patient argument in NAF and 14 definite Patient argument in AF. And another one showing the similar pattern to Tsou is Puyuma, as shown in Table 9. There are 18 dyadic NAF constructions, while only 5 in AF; and 13 definite Patient arguments in NAF construction, while only 2 definite Patient arguments in AF construction. Thus, we may say that Tsou and Puyuma have the proto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rgative languages. Kavalan and Amis do show a similar pattern to Tsou and Puyuma, but a concluding statement will wait until further analyses to be done in a larger sample corpus. As to the other Formosan languages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yrinax Atayal, Seediq, Pazeh, SaiSiyt, Thao, and Paiwan do not follow the same pattern. In other words, we cannot find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the NAF construction is more definite than those in AF construction. Nor can we see more dyadic NAF clauses than dyadic AF clauses, which suggests that, contrary to expectations, NAF does not correlate with higher discourse transitivity. 6. Conclusions 6.1 To claim that a language is an ergative or an accusative language, one should be cautious in his theoretical bases and methodology: one cannot just pick up a few sentences, analyzes their morphosyntactic constructions and then reaches his conclusions; particularly when he bases his conclusions on such claims that the Patient argument in one clause-type is more definite than that in another clause-type and that the frequency of one clause-typ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nother. A more felicitous and plausible statement can one make shall he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linguistic form in the discourse. 6.2 In the rest of this section, I would like to point out some interesting phenomena that I observe while doing this research. First is the inter-relation of the Accusative Case and the Locative Case. In Amis, there seems to be a syncretism of the Accusative Case and the Locative. In her 1995b paper, Huang reports that there are three case markers in the language: nominative, genitive, and locative (or accusative). The following sample sentences are taken from hers.

24 .20.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11. mi-sti' ci aki ci panay-an (Huang 1995b:221, 4a) MI-beat NOM aki LOC1 panay- LOC2 'Aki beat Panay.' 12. mi-sti' ku kaka tu wawa (p.221, 4b) MI-beat NOM elder.sibling LOC child 'Elder-brother beat a child.' In Wu's 2000 Reference Grammar of Amis, ci...an, ca...an, and tu are analyzed as Accusative case markers, which can be used to mark a recipient (Wu 2000:80, 2d-e) 13a. ma-pa-fli aku tu paysu ci mayaw PF-PA-give 1SG.GEN ACC money NOM mayaw 'I gave Mayaw money." 13b. ma-pa-fli aku ku paysu ci -mayaw-an PF-PA-give 1SG.GEN NOM money CI-mayaw-AN 'I gave the money to Mayaw." In Kavalan, when used together with motion verbs or transaction verbs, the Locative pronouns can be used to mark the starting point (the source) and the end point (the goal) of the event. And in causative construction, the Locative pronouns can be the causee, as shown in (14): 14. pa-qan tu baut ti-tina timaikuan (Chang 2000:97, 26) CAU- AF.eat ACC fish CL-mother 1SG.LOC.PRON. 'Mother fed me with fish (mother caused me to eat fish).' Furthermore, the Locative pronouns can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with the Accusative pronouns to mark the direct object of an action, as in (15): 15a. babar ti-utay timakuan (Chang 2000:97, 27a-b) AF.hit CL-utay 1SG.LOC.PRON 'Utay hit me.' 15b. babar ti-utay timaku AF.hit CL-utay 1SG.ACC.PRON 'Utay hit me.'

25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21. In Atayal (Wulai), Huang (1995a, 1994:5-6) reports that the Locative pronouns in Wulai Atayal manifest a non-volitional participant in a proposition, one that has less control over the events in question, and thus can be either a patient participant (e.g. 16a-b), a place where an action ends (e.g. 17a-b), or an agent lacking volition (18a-b). (cited in Huang 1995a:129, 71a-b, 72a-b, & 73a-b) 16a. m-ihiy knan tali' AF-beat 1SG.FL tali' 'Tali' beat me.' 16b. m<n>wah m-ita' knan tali' AF<PAST>come AF-see 1SG.FL tali' 'Tali' came to see me.' 17a. k<m>ayan tali' squ' knan krryax <AF>say tali' Loc. 1SG.FL everyday 'Tali' talks to me everyday.' 17b. n-byiq tali' qutax kopu' te knan hira' PAST-give tali' one cup Loc. 1SG.FL yesterday 'Tali' gave a cup to me yesterday.' 18a. musa'=saku' m-aniq kira ASP=1SG.BN AF-eat later 'I am going to eat later (it is my will; I want to) 18b. musa' knan m-aniq kira' ASP 1SG.FL AF-eat later 'It will be my turn to eat later (whether I like it or not).' Starosta (1997:138) also reports that the locative case marks the recipient in Rukai. And in Paiwan, Chang (2000:99, 8s) observes that the patient argument can be the Nominative in a LF construction, which is repeated in (21): 19. p-in-angul-an ti palang tjay kalalu (with stick) hit-lf NOM palang OBL kalalu 'Kalalu (with stick) hit Palang.'

26 .22.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6.3. The second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s that the accusative case marker or the oblique case marker that marks a patient argument is used a complementizer-like marker in several languages, shown as follows: Kavalan (taken from Lee 1997:98, 1; 102, 9, respectively) 20. supar-an-ku tu [mai=isu qautu temawar] Know-NAF-1SG.GEN TU [not=2sg.nom AF.come tomorrow] 'I know that you will not come tomorrow.' 21. sazmaken =iku tu [yau kerisiw ni utay] AF.believe=1SG.NOM TU [EXIST money GEN utay] 'I believe that Utay has money/utay is rich.' Atayal (Mayrinax) (taken from Huang 1995a:221, 38a) 22. baq-un=mi' cu' [m-ingilis 'i' hiya'] know-pf=1sg.gen CU' [ AF-cry NOM 3SG.NOM] 'I know that he is crying.' North Paiwan (taken from Chang 2000:138, 11; 139, 14a, respectively) 23. marekutj ti kalalu tu [c-em-ulu tua 'acang timadju] fear-af Nom kalalu TU [pull-out-pig-hair-af OBL pig 3S.Nom] 'Kalalu (he) is afraid of pulling out pig's hair.' 24. patelip-aken tua [ku-k-in-elem-an tjay kalalu] regret-1sg.nom.pron TUA [1SG.NOM.PRON-hit-LF OBL kalalu] 'I regret having hit kalalu.' Puyuma (taken from Huang 2000:172, 14b-c) 25. maladam=ku Da [tu-pukpuk-aw na walak kan sigimuli ataman] know-af-1sg.nom DA [3SG.GEN-hit-PF NOM child OBL sigimuli yesterday 'I know that the child is hit by SigimuLi yesterday.' 26. kemianger=ku Da [k-em-udaya=ku m-uka i parangaw] think-af=1sg.nom DA [how-af=1sg.nom AF-go LOC Taitung 'I am thinking how to go to Taitung.' 6.4. All the research and observations in this study are of course too preliminary to make any concluding statements. More can be said as more data become available and more detailed investigations are to be done.

27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23. References 1. Blake, Barry J Case.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Chang, Yung-li Voice, case, and agreement in Seediq and Kavalan. Hsinchu: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Ph.D. dissertation. 3. Chang, Yung-li, and Wei-tien Dylan Tsai Actor-sensitivity and obligatory control in Kavalan and some other Formosan languages.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1): Gibson, Jeanne D., and Stanley Starosta Ergativity east and west. Linguistics change and re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ed. by Philip Baldi, Trends in Linguistics, Studies and Monographs 45.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5. Hopper, Paul J., and Sandra A. Thompson Transitivity in grammar and discourse. Language Huang, Lillian M Ergativity in Atayal. Oceanic Linguistics 33(1) a. A study of Mayrinax syntax. Taipei: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b. The case markers and pronominal system in Amis. The Journal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70: Huang, Shuanfan The pragmatics of focus in Tsou and Seediq.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4): Huang, Shuanfan, Limay Sung, and Lily I-wen Su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of Tsou.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9. Lee, Amy Pei-jung The case-marking and Focus Systems in Kavalan. Hsinchu: National Tsing-hua University. MA thesis. 10. Li, Paul Jen-kuei A syntactic typology of Formosan languages-case markers on nouns and pronouns.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Liao, Hsiu-chua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u and Kavalan ergativity. Oceanic Linguistics 41(1) Starosta, Stanley A grammatical typology of Formosan language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59: A grammatical subgrouping of Formosan languages. Austronesian Studies Relating to Taiwan, ed. by Li et al.,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Formosan clause structure: transitivity, ergativity and case marking.

28 .24.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V: Typological Studies of Languages in China, ed. by Chiu-yu Tseng,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13. 吳 靜 蘭 阿 美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14. 張 秀 娟 排 灣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15. 林 英 津 巴 則 海 語. 台 北 : 遠 流 16. 黃 美 金 卑 南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邵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17. 葉 美 利 賽 夏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18. 齊 莉 莎 鄒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布 農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魯 凱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19. 張 永 利 賽 德 克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葛 瑪 蘭 語 參 考 語 法. 台 北 : 遠 流 20. 黃 宣 範 蘇 以 文 江 文 瑜 賽 德 克 語 語 法 之 言 談 基 礎. 國 科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劃 進 度 報 告.

29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25. Appendix: The Case Marking Systems in Formosan Languages I. Atayal (Mayrinax)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Mayrinax Atayal Nom Acc Dat Gen Ben Com Loc Ins Neu Common a cu --- na i na --- ku cku cku nku nku --- cku nuk --- Proper i i i ni ni ki ki --- i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Mayrinax Atayal Bound Free Nominative Genitive Neutral 1S. cu; ci mu; mi kuing 2S. su ; si su isu 3S. --- nia hiya 1P.Incl. ta ; ti ta ; ti ita 1P.Excl. cami niam cami 2P. cimu mamu cimu 3P. --- nha nha II. Seediq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Seediq Nominative ka Oblique na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Seediq Bound Free Number Person Nominative Genitive Neutral Possessive Singular 1 st -ku -mu yaku naku 2 nd -su -su isu nisu 3 rd -- -na heya nheya Plural 1 st inclusive exclusive -ta -nami -ta -nami -- yami nita nami 2 nd -namu -namu yamu namu 3 rd -- -daha deheya ndeheya Reflexive Pronoun + naq

30 .26.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III. Pazeh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Pazeh Nominative Accusative Genitive Locative Ki u(/a) ni di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Pazeh Bound Free Nominative Nom/Acc Genitive 1S. -(a)ku yaku naki 2S. -siw isiw nisiw 3S. -misiw imisiw nimisiw 1P.Inc. -ta ita nita 1P.Excl. -(a)mi yami nami(/nyam) 2P. -mu imu nimu 3P. -(a)misiw yamisiw namisiw IV. SaiSiyat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SaiSiyat Person name Common Name NOM ACC GEN POSS BEN LOC ka Ø ka Ø hi ni an-a ini kan kala ka noka; no an noka-a no ray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SaiSiyat NOM ACC GEN BEN POSS LOC 1S. yako yakin ma an iniman amana a kanman 2S. So o iso on niso iniso anso o a kanso 3S. sia hisia nisia inisia ansiaa kansia 1P.Inc. ita inimita mita inimita anmita a kan ita 1P.Excl. yami iniya om niya om iniya om anya oma kanyami 2P. moyo inimon nimon inimon anmoyoa kanmoyo 3P. lasia hilasia nasia inilasia anlasiaa kanlasia

31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27. V. Thao: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Thao Nominative Accusative Locative Common, proper ti tu i; isa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Thao Bound Free Number Person Nominative Neutral Genitive Accusative Singular 1 st -k; -ak; -ik yaku nak yakin 2 nd -- ihu mihu mihun 3 rd -- cicu cicu cicun plural 1 st inclusive -- ita mita mitan 1 st exclusive -- yamin nama yamin 2 nd -- maniyun maniyun maniyun 3 rd -- caycuy caycuy caycun VI. Tsou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in Tsou Noun + referential + identifiable + speaker / -hearer - speaker / + hearer - speaker / - hearer +/- identifiable - referential + identifiable - identifiable Nominative e si ta o co na Oblique ta to nca no, ne

32 .28.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Tsou free Bound (enclitic) number person Neutral Nominative Genitive singular 1 st a o - o, - u - o, - u 2 nd suu -su, -ko -su, -ko 3 rd Visible taini -ta -ta, -taini Invisible ic o -- -si Plural Inclusive a ati -to -to Exclusive a ani -mza -mza muu -mu -mu 3 rd Visible hin i -hin i -hin i Invisible hee -- -he VII. Rukai: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in Rukai Nouns Nominative Oblique Animate Inanimate Visible ka ka ki Invisible ku ku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of Rukai Topic Nominative Oblique Genitive Number Person Free Bound Free Bound Singular 1 st kunaku -(n)aku, naw- nakuane -li 2 nd kusu -su musuane -su 3 rd Visible kuini -- iniane -ini Invisible kuida Plural 1 st Inclusive kuta -ta mitaane -ta Exclusive kunai -nai naiane -nai 2 nd kunumi -numi, -nu numiane -numi 3 rd Visible kuini -- iniane -ini Invisible kuida

33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29. VIII. Puyuma: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Puyuma Nominative Oblique Locative Personal plural na kana -- Noun Singular i kan Common Definite na kana Noun Non-definite a Da --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Puyuma NOM GENITIVE OBLIQUE NEUTRAL. Bound Bound I Bound II Free Free Free 1S. =ku ku-; ti- -li nanku kanku kuyku 2S. =yu nu- --- nanu kanu yuyu 3S. Ø tu- -taw nantu; nantaw kantu; kantaw i taytaw 1P. Inc. =ta ta- --- nanta kanta tayta 1P. Excl. =mi niam- --- naniam kaniam; kanmi mimi; maimi 2P. =mu mu- --- nanmu kanmu muymu 3P. Ø tu- --- nantaw kanatungu natungu nadiyu natau IX. Paiwan The Case Marking System in North Paiwan Nominative Genitive Oblique Personal noun Singular ti ni tjay Plural tia nia tj(a)ia Common noun a n(u)a t(u)a

34 .30.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North Paiwan Nominative Genitive Oblique Bound Free Bound Free Free Singular 1 st -aken tiaken ku- niaken tjanuaken 2 nd -(e)sun tisun su- nisun Tjanusun 3 rd -- timadju -- nimadju tjaymadju Plural 1 st incl -itjen titjen tja- nitjen tjanuitjen 1 st excl -amen tiamen nia niamen tjanuamen 2 nd -(e)mun timun nu- nimun tjanumun 3 rd -- tiamadju -- niamadju tj(a)iamadju X. Amis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Amis nominative Accusative genitive Neutral Common noun ku tu nu u Personal Singular ci ci an ni ci Personal Plural ca ca an na ca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Amis Number person genitive possessive nominative Accusative Singular 1 st aku maku kaku takunan takuwan takuwanan 2 nd isu misu kisu tisunan tisuwanan 3 rd ira nira ningra cingra cingranan cingranan ningra Plural 1 st (inclusive) ita mita kita kitanan kitaanan titanan titaanan 1 st (exclusive) niyam niyam kami kaminan kamiyanan taminan tamiyanan 2 nd namu namu kamu tamuanan 3 rd nangra nangra cangra cangraanan

35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31. XII. Kavalan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Kavalan Nominative Accusative Genitive Locative Common noun ya/a tu na ta- an ( 在 ) sa- ( 到 ) maq- ( 從 ) Proper noun & names ya/a tu ni -an ( 在 那 邊 )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Kavalan Number Person Bound Free Nom Genitive Nom Accusative Locative Poss Singular 1 st iku ku aiku timaiku timaikuan zaku 2 nd isu su aisu timaisu timaisuan tamaisu zasu 3 rd -- na aizipna timaizipana tamaizipana zana Plural 1 st Incl ita ta aita timaita Excl imi niq aimi timaini 2 nd imu numi aimu timaimu timaitaan tamaita timainian tamaimi timaimuan tamaimu zata zaimi zaimu 3 rd -- na qaniau qaniau qaniauan zana XIII. Bunun The Nominal Case Marking System in Bunun (Isbukun) Nominative a Oblique mas

36 .32. 台 灣 南 島 語 中 的 受 格 The Personal Pronominal System in Bunun (Isbukun) Nominative Accusative Number Person Free Bound Free Bound Genitive Locative Singular 1 st saikin -ik zaku -ku inak zakuan 2 nd kasu -as suu -su isu su uan 3 rd Visible sain,saian -- saintin,saintan -- isaitin, isaitan saian Invisible saia -- saitia -- isaitia saitia an Plural 1 st Inclusive kata -ta mita ta imita mitaan Exclusive kaimin -im zami -- inam zamian 2 nd kamu -am muu mu imu mu uan 3 rd Visible nain,naian -- naitin,naitan -- inaintin inaitan naiaan Invisible naia -- naitia -- inaitia naitia an

37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33.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趙 琇 芬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38 .34.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學 生 在 教 室 情 境 中 的 英 語 學 習 動 機 * 趙 琇 芬 摘 要 長 久 以 來, 動 機 一 直 被 視 為 是 一 個 深 奧 複 雜 難 懂 的 概 念 雖 然 以 往 的 研 究 已 明 確 指 出 影 響 學 習 動 機 的 主 要 要 素, 它 們 之 間 相 互 作 用 的 關 係 它 們 與 學 習 者 學 習 外 語 的 行 為, 以 及 它 們 與 學 習 者 學 習 成 就 之 間 的 關 係, 一 直 是 研 究 上 被 探 討 最 多, 且 研 究 學 者 各 有 不 同 見 解 的 論 題 之 一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在 :1. 探 討 與 學 校 有 關 的 影 響 學 生 學 習 動 機 的 因 素 ;2. 討 論 外 語 教 學 在 教 室 情 境 中, 教 師 與 學 生 所 遭 遇 的 一 些 難 題 ; 最 後 3. 提 供 校 方 與 教 師 在 外 語 課 程 政 策 擬 定 及 語 言 教 學 上, 增 強 學 生 學 習 動 機 的 幾 點 建 議 關 鍵 字 動 機 語 言 學 習 學 校 政 策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39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35.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 Hsiu-Fen Chao Abstract Motivation has long been regarded as a complex, composite construc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past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a number of its key components,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se components has often been subject to debate, and researchers in this field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motivational components and language learners' learning behavior and their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1. to discuss some school-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student motivation; 2. to discuss some difficultie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setting; and 3.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school leaders on policy making and to teachers on their efforts to keep students engaged in language learning. Key word motivation, language learning, school policy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40 .36.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I. Introduction. There are three things to remember about education. The first one is motivation. The second one is motivation. The third one is motivation. --former U.S. Secretary of Education Terrell H. Bell (in Raffini) What may have held students' interest and attention a decade ago is not necessarily going to keep today's students interested and engaged in classroom learning. TV, videos, computers and other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changes have altered our world significantly and irrevocably. Teachers must find the elements that enrich students' involvement and engagement in the classroom, but most teachers find it a rather hard task to achieve. More and more teachers at Tatung University have come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are not well motivated in classroom learning not only for general courses such as foreign languages but for core courses like calculus as well. That is the main reason we need to examine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some school-related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s' motivation in learning English. Furthermore, we'll check the implications we derive from the discussion and see how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the faculty could apply them in actual teaching. II. Student motivation Motivation is a pivotal concept in most theories of learning. Whenever people talk abou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we think of interest, willingness, need, desire, compulsion and intense effort to participat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 person needs to be motivated enough to pay attention while learning. Receiving a reward or feedback for an action usuall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action will be repeated. Lyn Corno (1992) mentions som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motivation: Motivation to accomplish goals, expressed interest in and effort toward schoolwork, self-confidence in one's own ability, and persistence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y - these are aspects of motivation most of us call to mind in the academic arena, and all are theoretically important.

41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37. Basically, student motivation has to do with the reasons students engage - or in some cases choose not to engage - in school-related academic endeavors. Much of the literature on student motivation refers to two basic theories or two basic kinds of learning motivation: behavioral vs. cognitive theories, and extrinsic vs. intrinsic motivation. Weiner (1990) points out that behavioral theories tend to focus on extrinsic motivation (i.e. actions undertaken in order to obtain some reward or avoid some punishment external to the activity itself), while cognitive theories deal with intrinsic motivation (i.e. actions undertaken for its own sake, for the enjoyment it provides, the learning it permits, or the feelings of accomplishment it evokes). On the other hand, instrumentality (i.e. helping learners get a job or a place in higher education, traveling, making foreign friends, understanding the lyrics of English songs) and its counterpart, integrativeness (i.e. helping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knowledgeable, becoming a member of the L2 culture and becoming similar to the L2 speakers) are Gardner and Lambert's (1972;Tremblay & Gardner, 1995; Warden & Lin, 2000) influential concepts of second language (L2) motivation. Leonard, Beaurais, and Scholl (1995) also proposed five factors as the sources of student motivation: (1) instrumental motivation (rewards and punishers), (2) intrinsic process motivation (enjoyment, fun), (3) goal internalization (self-determined values and goals), (4) internal self concept-based motivation (matching behavior with internally-developed ideal self), and (5) external self concept-based motivation (matching behavior with externally-developed ideal self).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all the five factors, though in varying degrees they can change in specific situations. Csizer and Dornyei (2005) further conceptualized the generalized aspects of L2 motivation in terms of seven components: Integrativeness (a positive outlook on the L2 and its culture), Instrumentality (the pragmatic benefits of L2 proficiency), Vitality of the L2 Community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and wealth of the L2 communities in question), Attitudes toward the L2 Speakers/Community (formerly labeled by Dornyei & Clement, 2001, as "Direct Contact with L2 Speakers") and Cultural Interest (formerly, "Media Usage", the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products associated with the particular L2 and conveyed by the media), Linguistic Self-Confidence (a confident, anxiety-free belief that the mastery of a L2 is well within the learner's means), and Milieu (influence of significant others, such as parents, family, and friends). These seven motivational constituent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dimensions investigated in the past L2 motivation research.

42 .38.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Motivation is a concept that explains why students behave as they do rather than predicts how successful their behavior will be. Although motivation obviously matters with regard to how successful learning is likely to be, a variety of factors other than motivation also affect the strength of the motivation-outcome relationship (e.g., the students' abilit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or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In this study, we will focus on the discussion of some school-related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II. Some School-related Factors That Affect Student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English Language 1. The Role of School Culture and School Leaders A number of English writers, including such notable as Blake and Shakespeare, have frequently described unhappy students at their desks and vividly portrayed their delight at escaping the boredom of the classroom. Literature is filled with images of students joyfully hurrying away from school. It seems that they bring us the unanimous idea: learning is a profoundly boring activity. But fortunately, many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have doubtlessly experienced and witnessed the excitement and joy that can be derived from classroom learning or discovering something new. Though we cannot expect these experiences to occur in classroom every day, they are nevertheless meaningful and powerful experiences that provide us with a basis for our conviction--classroom learning can be a valuable, interesting and pleasurable activity. Ultimately, because we know from experience that such moments exist, we can acquire a strong motivation to learn, a trait that offers lifelong rewards. Some researches on educational motivation have rightly centered on the classroom, where the majority of learning takes place and where students are most likely to acquire a strong motivation to gain new knowledge (Renchler 1992). But if students and teachers function in a school culture wher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is expected, respected and rewarded, achieving the goal of making classroom a place that naturally motivates lecturers to teach and students to learn is much easier. Although no universally accepted definition of school culture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re is general agreement that school culture

43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39. involves, in the words of Deal and Peterson (1999), "deep patterns of values, beliefs, and traditions that have formed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chool's] history." Over time, a school leader can change its culture by discarding old values and beliefs, establishing new ones, or modifying elements that need to be changed. Maehr and Fyans (1998), describing culture-building in organizations in general, characterize it as a fluid process: Groups tend to work out ways of getting along among themselves. They arrive at certain shared understandings regarding how, when and where activities are to occur. Above all, they specify the meaning, the value, and the purpose of these activities. In particular, thoughts and perceptions about what is worth striving for are a critical feature of any culture. (p. 218) Thus, a college president interested in establishing the motivation to learn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s a central feature of a school's culture must first persuade every member of the school - students, teachers, staff, and school board - that goals related to this area are achievable, sustainable and, the most importantly, desirable. And they are goals that will become part of the value system in which every participant willingly and enthusiastically participates. School leaders have a number of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hey can shape a school's culture or climate. Good communication is, of course, central to successfully achieving goals. And actions must demonstrate what the words convey. If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 in English learning are to be a definitive part of a school's culture, they must be communicated and celebrated in as many forums as possible. The work of Leithwood and Montgomery (1984), a well-recognized study despite of time, describes four stages that presidents and department leaders go through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as school leaders: The first, and least effective, stage, administrator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eaders' desire simply to run "a smooth ship." At the second stage, humanitarians, leaders focus primarily on goals that cultivate goo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especially among school staff. School leaders at the third stage, program managers, perce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s an avenue for achieving school-level goals that stres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t the fourth and highest stage, systematic problem solvers, leaders become devoted to "a legitimate, comprehensive set of goals for students, and seek out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for their academic success." (p. 51)

44 .40.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According to Leithwood and Montgomery, as presidents and department chairs become more and more effective, the motivation on the part of them translates into motivation among teachers, staff, and students.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culture as a conduit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ward academic excellence in English courses has perhaps been underestimated. Teachers have traditionally shouldered most of the burden of motivating students towar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learning an English course. However, because research continues to demonstrate the powerful effect of school culture and climate on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education, school leaders now must share that responsibility. They must give increased attention to the fact that they, too, are key players in the complex formula that shapes student motivation. By formulating and clearly communicating relevant goals, by developing and instituting workable programs to sustain those goals, and by monitoring and rewarding success, school leaders can shape a school's culture so that it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of motivation directed toward academic success in learning English. 2. The Role of Teachers A highly influential Chinese culture of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can be analyzed (Cortazzi and Jin 1996) as being fundamentally concerned with mastery of knowledge (including knowledge of skills) which is focused on achieving knowledge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mainly from two sources, teachers and textbooks. The verb "teach" in Chinese is "jiao shu", literally "teach the book". Teachers and textbooks are seen as authoritative sources of knowledge: of grammar rules, of explanations of meanings, and of what to learn. This learning will take place through dedication and hard work, through close attention to texts and memorization of vocabulary. Though this model of learn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Taiwan, this culture of learning has been changing recently, partly as a result of gener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par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language learning. For many Chinese teachers "jiao shu" is balanced by a more humanistic term "yu ren", meaning "cultivate a person". Teachers thus are held to be a moral example, a model of learning and to be like a parent or friend. And therefore, teachers have to learn to play diversified roles in their students' life. One of the roles teachers should play to improve student's intrinsic motivation is to be a caring teacher who tries to develop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students. If teachers see

45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41. potential in all students and communicate this well to the students, they will in return build a desire to learn and participate. When students realize that you are being nice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ason why you are trying so hard is because it is important to you that your students learn and do well, the natural human reaction is to reciprocate and do something nice in return - in this case, study. Teachers are now supposed to actively interact with and involve the students rather than merely attempting to "download" information or knowledge from themselves to their students. If teachers still hol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in teaching their students, they may constantly find themselves disappointed and lost when facing a bunch of students they could never understand. 3. School Policy in Language Courses Maehr and Midgley (1991) pointed out, "To support motivation to learn, school-level policies and practices should stress learning, task mastery, and effort rather than relative performance and competition." It has been a trend in Taiwan that many school policy makers make all their efforts urging language teachers to prepare their students for taking various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s to prove their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s a result, the syllabus and contents of the language courses become rather test-driven. The essence and fun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re twisted in a way tha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somewhat left stranded in the dilemma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the language sake or for a certificate. Since researchers and experts like Maehr and Midgley, and thousands of educators in this field, have long proved that exams and competition would only draw side effect to the L2 acquisition, school policy makers should forsake the demand for fast-food style language performance on the part of either the teachers or the students in favor of the development the nature and innate character of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arrangement of the language courses should be mapped out with sustainability, practicability and consistency taken into account. An ideal language curriculum plan should be worked out with the assistance from language professionals or knowledgeable educationists. School policy makers should respect any mere suggestion or viewpoint contributed and shared by the teaching faculty and, moreover, they should never adopt any curriculum policy in the expense of student rights to learn (e.g., cutting off the class hours, adopting a big class size to accommodate more students for the

46 .42.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sake of cost). A constantly-changing school policy on language curriculum would only bring various coping problems to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IV. Some Difficulties to be Overcome 1. On the students: Owing to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which is heavily grammar-oriented, students have been used to attending an English class that is teacher-centered, lecture-based, and full of examinocentric dull procedure. Once the students enter college,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m still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enever teachers attempt to use a range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e.g., group discussion in class), they are found "weak" at oral communication. Most language learners agree that discussion is useful interaction and productive language practice. It embodies several aspects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But many students consider it wastes their time so that they are "unwilling" to work in groups and prefer whole class work or individual work. They become "quiet" language learners for they care too much about making mistakes when speaking English in front of their peers. They are also seen "shy" and "passive" because they are upset about the idea of "challenging" teachers, the authoritative source of knowledge, by raising any questions. Many students explain their quietness and lack of questions with reference to "face"-they do not want to lose face by making mistakes or asking foolish questions in English. A number of students' knowledge of grammar and ability to memorize many thousands of English words is rather "quaint" or a "misguided" barrier to actual communication. The students' mastery through memory (which students say brings confidence and a feeling of success) is in this aspect interpreted as a "burden". 2. On the teachers: Even though most English teachers agree that English education in college should foster students' abilities to comprehend and use at least intermediate English, as well as foster interest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that general goals include fostering learner motivation as well as developing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language abilities in the four skill area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n overall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47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43. grammar instruction is still central and far more foregrounded tha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The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and class management is Chinese. Teachers spend most of the class time involved in teacher-fronted grammar explanations, sentence-level translations, and sentence manipulation exercises. In addition to the pressures from the school authority urging teachers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language proficiency tests, there are other reasons why CLT is not implemented. One is the students'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of teaching. If the teacher uses pair work or group work, the students may revert to conversing in Chinese. So the teacher has to deal with classroom management issues while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CLT activities. Another is that CLT requires considerable time. When adopting CLT activities such as information-gap, game activities, question and answer role-plays, and dramas in classroom, teachers need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activity procedures,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successfully perform the activity. If the college management bodies are not prepared for the downsizing in terms of learners per classroom, helping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and communicative ability will remain a fantasy, not even to mention helping them pass the numerous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in which th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asks are presented. V.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 Leaders and English Teachers There should be many ways teachers and school leaders can help their students become intrinsically motivated. The greatest challenge educators face is to create a perfect language learning environment and in the meanwhile to discover what those methods exactly are and to make them an integral part of our educational system. Krashen (1998) writes of a mild level of anxiety, or "low affective filter"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nd in the whol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attitude the student has toward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teacher, the material and towards him/herself all affect this level of anxiety. A student will find it difficult to perform in a stressful environment. Therefore, we have her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school management and the faculty regarding fostering student motivation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48 .44.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1. To the School leaders: Although students' motivational histories accompany them into each new classroom setting, it is essential for the school authority to view themselves as "active socialization agents" capable of stimulating student motivation to learn. School culture or climate is important. If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school as a caring, supportive place where there is a sense of belonging and everyone is valued and respected, they will tend to participate more fully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School leaders, president and department chairs,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as well as all teaching faculty with a clear picture regarding what language-learning policy the school has mapped out for them, what goal the school expects them to reach, and what accomplishment the school wishes them to achieve. Furthermore, school leaders should endeavor to discuss and communicate well with the language professionals concerning the most feasible and sustainable language curriculum for language teachers to exert their strength and for students to learn at the best scheme. School leaders are mostly rather cultivated and experienced executives and intellectuals who know perfectly about the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y thus understand well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 control (i.e., classroom facilities, class hours, and class size, etc.) to student motivation in 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 Only if they would put the best interest of students prior to any other concerns, could they always work out a win-win policy to balance any managerial problems with the arrangement of language courses. 2. To the English teachers: (1) Being a caring teacher with positive attitude A teacher's positive energy could lead to the students to become more motivated. If the students see that the teacher is happy, not obliged, to be in the classroom and excited to teach them, then the students can learn by example. Teachers should try to be friends with their students; they should at least know every student's name by heart. A student feels somehow "connected" when he/she sees the teacher actually remembers his/her name. A smile is contagious. Positive attitude is a must for a successful learning atmosphere. To promote student self-confidence, the teacher should be self-confident and always gets him/herself well-prepared in lecturing. Positive approval and praise for student effort is

49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45. very effective, even if the student makes some mistakes when practicing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Let the students know that you're glad they tried and that being wrong isn't such a big problem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students won't be so reluctant the next time they're called on to participate in other language activities. Positive energy affirming a belief in the student' ability develops a comfortable atmosphere for th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2) Having proper instruction: Teachers need to give proper classroom explanat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well understand what is expected of them.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is is more apt to create anxiety because the explanations are given in another language that takes even more effort by the students to comprehend than their own language. A well-planned lesson is essential. The teacher must be creative and flexible. Depending on the nature of the class and the students' levels, the dynamics of the class must be appropriate. Teachers should always try to teach their students at the i+1 level, a little above what they already know. And language lessons should be given with a lot of changes, for example, from a writing exercise to a speaking or listening exercise, or from reading back to writing, and so on. (3) Choosing and providing appropriate material: Various classroom task dimensions can foster motivation to learn. Ideally, classroom tasks should be challenging but achievable. That is, the material must be authentic and relevant to the students. Try to use vocabulary that the students can relate to and material they would find interesting. Teachers should try to help students see how the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can be applied in the real world. Another very important part of proper classroom instruction to keep a low affective filter is to keep it simple and structural. Try to keep lesson point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If the students feel the task at hand is achievable, they work diligently towards completion; this might keep the level of anxiety low and raise hopes for internal motivation.

50 .46.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VI. Conclusion In section II of this paper, we have discussed a variety of motivation categories. While no one kind of motivation seems preferable to the other, there is compelling evidence that intergrativeness is the most crucial factor in the L2 motivation construct (Csizer and Dornyei 2005). That is, students who are more intrinsically than extrinsically motivated fare better. When students are focused on taking and passing the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rather than on mastering the four language skills at their own rate, they are more easily discouraged and their intrinsic motivation to learn may actually decrease. Every educator needs to be concerned about student motivation, for simple awareness of different motivational theories is not sufficient to create change in the classroom. Theory needs to be translated into practice. The primary job of teachers is to help students experience these moments as frequently as possible in an atmosphere where they can discover for themselves the pleasure of acquiring new knowledge. And if school leaders are equipped with the wisdom that comes from humility, sensitivity, and a constant reflection on the way that motivation functions in their own lives, it will probably be much easier for them to find ways to motivate their students.

51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47. REFERENCES 1. Corno, L. (1992).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3, Cortazzi, M., & Jin, L. (1996). Changes in learning English vocabulary in China. In Coleman, H. & Cameron, L. (Eds.) Changes and Language.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3. Csizer, K., & Dornyei, Z. (2005).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anguage choice and learning effor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89, i, Deal, T. E., & Peterson, K. D. (1999) Shaping school cultur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5. Dornyei, Z., & Clement, R. (2001).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different target languages: Results of a nationwide survey. In Z. Dornyei & R. Schmidt (Eds.) Motiv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ch. Rep. No. 23, pp.391~424). Honolulu, HI: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6. Gardner, R.C., & Lambert, W. 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7. Krashen, S. D. (1998).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he easy way.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es. 8. Leithwood, K. A., & Montgomery, D. J. (1984) Patterns of growth in principal effectiven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eans, Louisiana. 9. Leonard, N., Beauvais, L., & Scholl, R. (1995). A self-concept-based model on motiv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ugust. Retrieved from HTM 10. Maehr, M., & Midgley, C. (1991) Enhanc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schoolwide approach.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6, Maehr, M., & Fyans, L. (1989). School cultur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Ames, C., & Maehr, M.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AI Press, Greenwich, CT, Vol. 6.

52 .48. Student Motivation o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Context of Classroom Learning 12. Raffini, J. P. (1988). Student apathy: The protection of self-worth.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Teacher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3. Renchler, R. (1992). Schoo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motivation. (ERIC Digest No. 71). Eugene, OR: ERIC Clearinghous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14. remblay, P. F., & Gardner, R. C. (1995).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9, Warden, C., & Lin, H. J. (2000). Existence of integrative motivation in Asian EFL setting.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3, Weiner, B. (1990). History of motivatio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4),

53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49. 次 元 英 語 江 朝 偉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54 .50.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 次 元 英 語 * 江 朝 偉 摘 要 不 少 主 修 科 學 的 同 學 誤 認 死 背 是 學 好 英 語 的 唯 一 途 徑, 這 種 錯 誤 的 觀 念 導 致 不 少 同 學 鄙 視 甚 至 憎 恨 英 語 課 程 但 其 實 和 其 他 學 科 一 樣, 學 好 英 文 是 得 透 過 分 析 理 解 而 非 一 味 死 背 的 途 徑 才 能 達 成 目 標 筆 者 在 本 文 中 借 用 愛 因 斯 坦 相 對 論 中 提 及 的 時 空 次 元 定 位, 介 紹 介 係 詞 的 用 法, 期 能 讓 理 工 科 同 學 讀 英 文 時 覺 得 容 易 些 關 鍵 字 次 元 介 係 詞 分 析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55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51. Four Dimensional English * Chao-Wei Chiang Abstract Many science-majors think memorizing is the only way to learn English, and this incorrect conception lets many of them despise or even hate English classes. Actually, like other scientific subjects, English usages should be analyzed instead of being crammed into our brains. In this article, I borrow Einstein's theory of relativity or organize the common usages of pre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relative locations in time-space, hoping this can make science-majors learn English more easily. Key word dimension, preposition, analyze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56 .52.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 語 言 的 使 用, 是 為 了 使 用 者 描 述 本 身 的 體 驗, 應 該 強 調 其 實 用 性 本 校 的 同 學 大 部 分 主 修 理 工, 因 此 筆 者 設 法 以 有 限 的 相 關 知 識 迎 合 同 學 的 需 求, 讓 他 們 知 道 學 好 英 文 後 可 以 對 他 們 幫 上 什 麼 忙 不 少 主 修 自 然 科 學 的 同 學 以 為 學 習 語 言 只 要 死 背 即 可, 但 這 種 想 法 實 在 大 錯 特 錯 如 果 能 以 理 解 分 析 的 方 式 來 學 習, 成 效 恐 怕 連 主 修 英 語 的 同 學 也 要 自 嘆 弗 如 的 1 以 理 工 同 學 幾 乎 人 人 能 詳 的 愛 因 斯 坦 為 例, 他 主 張 人 們 生 存 的 宇 宙 有 四 個 次 元 即 長 寬 高 實 體 空 間 再 加 上 虛 數 時 間 組 合 而 成 以 這 套 理 論 檢 驗 目 前 的 英 語 教 學, 似 乎 大 部 分 的 老 師 把 大 半 的 精 力 都 放 在 虛 數 時 間 中 文 所 沒 有 的 動 詞 時 式 變 化 與 句 型 結 構 之 上 這 點 當 然 絕 對 必 要, 但 另 外 三 個 次 元 卻 常 被 忽 略, 結 果 正 如 英 文 片 語 to live in the fourth dimension 的 意 思 暗 示 的 一 樣, 讓 同 學 們 在 學 習 的 過 程 中 迷 了 路 無 法 指 出 自 己 在 空 間 中 的 定 位, 難 以 描 述 自 己 的 經 歷, 就 算 知 道 時 間 亦 屬 徒 然 因 此 正 如 相 對 論 與 資 訊 界 所 熟 知 的 事 實 高 次 元 的 空 間 可 以 包 含 低 次 元 的 空 間, 高 位 元 的 處 理 器 可 以 向 下 相 容 低 位 元 的 處 理 器 一 樣, 點 出 動 詞 施 力 方 向, 藉 以 說 明 句 中 主 受 詞 關 係 的 介 係 詞 ( 英 文 preposition 意 為 放 在 事 物 之 前, 介 紹 位 置 所 在 的 單 字, 所 以 叫 介 係!) 應 該 是 學 好 動 詞 結 構 之 後 下 一 個 精 進 的 目 標 以 下 則 依 照 時 空 架 構 整 理 不 同 次 元 的 介 係 詞 用 法, 期 能 引 導 有 志 學 習 英 語 者 在 這 個 過 程 中 少 走 幾 里 冤 枉 路 零 次 元 : 點 英 文 中 習 以 at 表 示 科 學 上 認 為 點 是 無 體 積 的, 但 英 文 中 則 可 大 可 小, 端 視 與 周 圍 環 境 的 比 較 而 定 例 如 捷 運 到 台 北 車 站 的 英 文 廣 播 :"Right now we are at the Taipei Train Station." 台 北 車 站 當 然 是 一 棟 位 於 立 體 空 間 中 的 建 築 物, 但 與 四 通 八 達 的 捷 運 路 線 相 比, 只 不 過 是 車 廂 地 圖 上 的 一 個 點 而 已, 所 以 在 此 要 用 點 介 係 詞 與 四 次 元 的 關 係 : 例 句 : I am going to attend a meeting at 9:30. 1 當 暫 時 無 法 理 解 時, 就 算 自 己 編 個 故 事 也 有 助 於 學 習 理 工 科 同 學 要 背 的 星 等 表 就 是 一 個 現 成 的 例 子 : 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 將 本 來 毫 無 意 義 的 縮 寫 字 母 以 造 句 的 方 式 合 理 化, 相 信 大 部 分 人 看 上 一 次 就 再 也 忘 不 了

57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53. 為 何 用 介 係 詞 at? 這 個 不 起 眼 的 例 句 點 出 學 習 英 語 時 對 文 化 背 景 瞭 解 的 重 要 ; 戴 著 數 字 電 子 表 的 現 代 人 可 能 只 能 死 背, 要 說 明 原 因 還 得 費 上 一 番 功 夫 電 子 錶 之 前 是 指 針 機 械 錶, 而 錶 (watch) 一 字 本 來 指 的 是 更 夫 最 初 做 出 來 的 可 攜 式 錶 只 有 一 根 時 針, 由 更 夫 帶 著, 此 時 針 尖 端 在 表 面 上 所 指 的 地 點 ( 刻 度 ) 就 成 為 報 時 的 依 據 2 更 早 一 點 還 有 日 晷 (sun dial) 以 及 滴 / 沙 漏 (hour glass) 等, 也 是 以 日 影 的 端 點 或 沙 粒 與 液 體 累 積 到 達 刻 度 線 上 的 某 點 來 確 認 時 間 的, 要 用 at 的 理 由 就 是 這 麼 來 的 但 英 語 中 似 乎 有 個 習 慣 : 英 文 文 法 演 進 的 速 度 趕 不 上 科 技 進 步 的 速 度 所 以 後 來 加 了 分 針 秒 針, 甚 至 現 在 進 步 到 數 字 直 接 顯 示, 文 法 規 則 還 是 沒 有 改 變 ; 大 家 似 乎 用 習 慣 了 就 懶 得 變 動 3 另 外 在 中 文 被 當 作 是 時 段 的 中 午 noon, 在 英 文 裡 所 指 的 只 有 中 午 十 二 點 整 那 個 時 間 點 而 已, 因 此 前 面 也 得 加 at 一 次 元 : 線 英 文 中 習 以 in 表 示 一 次 元 的 使 用 在 英 文 中 具 有 單 向 性, 通 常 表 示 由 空 間 中 某 點 向 外 輻 射 出 的 作 用 方 向 如 下 列 引 自 遠 東 英 漢 大 辭 典 的 例 句 : In which direction did he go? 在 此 著 眼 的 重 點 是 即 將 前 往 某 地 的 線 性 單 向 運 動, 並 不 強 調 行 為 者 在 路 上 走 的 時 候 是 否 筆 直 前 進 ( 事 實 上 在 大 部 分 的 例 子 裡 少 不 了 得 拐 彎 ), 或 是 之 後 還 要 不 要 繞 回 來 等 問 題, 因 此 用 了 in 人 實 際 所 走 的 路 在 英 文 中 可 用 way,road,lane 之 類 的 名 詞 表 示, 但 其 中 way 一 字 有 當 作 抽 象 狀 況 的 用 法, 可 作 為 人 與 人 交 往 時 表 現 的 狀 況 來 解 釋, 如 下 面 的 例 句 : We must reply in a polite way. 雖 說 是 禮 尚 往 來, 但 此 時 著 眼 點 是 行 為 者 朝 對 方 的 方 向 所 做 的 反 應, 所 以 用 了 線 性 一 次 元 的 介 係 詞 in 2 見 中 華 新 版 常 識 百 科 全 書 第 二 冊 2438 頁 3 在 此 可 以 舉 一 個 變 革 失 敗 的 例 子 : 草 葉 集 的 作 者 美 國 詩 人 惠 特 曼 (Walter Whitman) 在 蒸 汽 引 擎 取 代 船 帆 作 為 航 行 的 動 力 後 曾 主 張 以 後 不 能 再 用 原 意 為 帆 的 sail 表 示 船 的 航 行, 要 改 成 蒸 汽 steam, 但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好 像 沒 什 麼 人 在 用, 似 乎 是 怕 和 蒸 煮 清 燉 的 烹 調 方 式 混 為 一 談 吧? 一 笑

58 .54.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 二 次 元 : 面 英 文 中 習 以 on 來 表 示 在 此 又 一 次 遇 到 觀 點 上 的 問 題 ; 在 一 次 元 的 時 候 我 們 看 過 的 way 在 這 裡 又 得 重 新 出 現 一 次 : I met an old friend on the way home. 在 上 頭 的 例 句 裡 當 重 點 不 是 抽 象 的 方 向 方 法, 而 是 具 體 供 人 行 走 的 路 時, 赤 腳 也 好, 穿 鞋 也 好, 人 的 腳 和 鋪 設 的 路 面 有 了 面 的 接 觸, 因 此 要 改 為 on,in 不 再 用 了 但 在 此 必 須 注 意 的 一 點 就 是 英 語 中 的 空 間 關 係 有 時 求 的 不 是 絕 對 精 確 值 而 是 約 略 值 以 剛 剛 的 走 路 為 例, 由 於 正 常 人 腳 底 有 足 弓 的 關 係, 在 路 上 走 時 其 實 並 非 全 部 的 腳 底 都 和 路 面 有 所 接 觸, 但 至 少 接 觸 的 地 方 大 於 一 點, 這 時 就 當 面 來 計 算 了 取 約 略 值 的 例 子 在 別 的 地 方 還 有 : That actress now appears on TV screen, denying a rumor that she is already married. 當 然 並 非 家 家 戶 戶 的 電 視 都 已 改 裝 為 電 漿 或 液 晶 電 視 ; 大 部 分 人 家 用 的 還 是 表 面 帶 有 弧 度 的 影 像 管 電 視, 但 由 於 電 視 節 目 看 起 來 是 投 射 在 螢 幕 表 面 上 的, 所 以 有 關 表 面 事 實 上 是 球 面 的 部 分 就 忽 略 不 計 了 但 有 時 光 憑 視 覺 的 觀 察 並 無 法 直 接 決 定 介 係 詞 是 否 該 用 on, 如 下 面 的 兩 個 例 句 : It's on the air. / There is a good program on the radio. 儘 管 電 波 是 在 立 體 空 氣 中 傳 送 的 沒 錯, 但 因 為 廣 播 的 聲 音 最 後 是 透 過 擴 音 體 的 震 動 由 喇 叭 表 面 傳 送 出 來, 人 耳 才 能 接 收 所 以 這 裡 以 最 後 一 個 階 段 的 接 觸 為 依 據 用 了 on 而 不 用 in 與 四 次 元 的 關 係 : 請 看 下 面 的 例 句 : My firend is going to get married on Tuesday. 這 個 用 法 眾 人 耳 熟 能 詳, 但 為 何 非 on 不 可? 事 實 上 不 管 西 方 東 方, 在 神 權 君 權 時 代 由 執 政 當 局 制 訂 的 曆 表 是 所 有 民 眾 行 動 的 準 則, 例 如 何 時 該 到 教 堂 祈 禱 或 舉 行 慶 祝 等 資 料 係 記 載 在 一 張 張 可 撕 下 或 翻 捲 的 日 / 月 曆 平 面 之 上, 所 以 當 然 要 用 on 了

59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55. 三 次 元 : 立 體 空 間 習 慣 上 以 in 來 表 示 在 此 還 是 延 續 零 次 元 的 例 子, 如 搭 乘 捷 運 的 旅 客 離 開 月 台 走 上 台 北 車 站 大 廳, 打 電 話 告 訴 朋 友 現 在 的 位 置 時, 狀 況 如 下 : Right now I'm in the Taipei Train Station. 因 為 此 時 說 話 者 描 述 的 重 心 是 說 他 目 前 身 處 台 北 車 站 大 廈 內 部 的 空 間 之 中, 而 非 在 路 線 上 的 地 點, 所 以 介 係 詞 得 改 成 in 了 另 外 三 次 元 的 空 間 還 包 含 人 類 抽 象 思 考 的 領 域, 如 Collins Cobuild 字 典 中 的 例 句 : Bear in mind that petrol stations are scarce in the more remote areas. 中 文 將 mind 一 般 譯 為 心 靈, 但 我 們 現 在 知 道 這 其 實 是 腦 袋 的 工 作 ; 既 然 思 想 是 由 立 體 顱 骨 包 覆 的 腦 漿 產 生 的, 介 係 詞 當 然 也 要 用 立 體 空 間 的 in 了 4 類 似 的 例 子 還 有 由 光 學 效 果 產 生 的 錯 覺 就 像 有 名 的 諺 語 Seeing is believing. 一 樣, 人 的 感 覺 常 是 決 定 介 係 詞 用 法 的 優 先 基 準, 而 非 幕 後 的 事 實 如 另 一 個 引 自 Collins Cobuild 字 典 的 例 句 所 示 : He went into the bathroom absent-mindedly and looked at himself in the mirror. 這 裡 和 先 前 收 音 機 的 例 子 不 同 ; 鏡 子 的 表 面 雖 是 平 面 沒 錯, 但 鏡 面 反 射 所 造 成 的 影 像 對 人 的 視 覺 來 講 具 有 景 深, 是 立 體 世 界 在 另 一 方 的 投 射, 因 此 在 此 以 眼 見 的 結 果 為 標 準 與 四 次 元 的 關 係 : 時 間 被 稱 為 第 四 次 元, 因 為 能 包 含 較 低 次 元 的 關 係, 也 有 人 稱 之 為 超 空 間 (hyper-space) 事 實 上 是 因 時 間 的 存 在 才 讓 本 來 靜 止 的 前 三 個 次 元 動 起 來 的 但 由 於 缺 乏 可 逆 性, 時 間 只 能 單 向 地 由 過 去 向 未 來 移 動, 因 此 在 表 示 一 段 時 間 ( 或 時 間 的 流 逝 ) 時 介 係 詞 是 兼 具 第 一 和 第 三 次 元 的 in 除 了 先 前 已 經 提 過 具 有 特 殊 歷 史 背 景 的 day 之 外, 只 要 是 由 連 續 的 時 間 點 構 成 的 時 段, 小 至 幾 分 鐘, 一 天 中 的 早 晨 下 午 晚 上 三 時 段, 大 到 像 週 季 節 年 世 紀 等 前 面 的 介 係 詞 通 通 是 in 4 另 外 也 有 on one's mind 的 用 法, 不 過 這 是 源 自 與 印 刷 術 有 關 的 " 永 銘 心 版 " 一 般 而 言 除 非 強 調 念 念 不 忘 是 不 會 派 上 用 場 的

60 .56.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 以 上 所 談 的 介 係 詞 大 部 分 以 定 位 為 主, 但 正 如 希 臘 哲 人 Heraclitus 所 說 萬 物 皆 不 停 流 轉 一 樣, 是 力 的 傳 達 讓 宇 宙 得 以 生 生 不 息 動 起 來 的 5 英 文 在 這 方 面 是 以 by, with,of 等 介 係 詞 來 表 述, 但 有 關 作 用 / 反 作 用 力 或 是 單 方 面 施 力 的 議 題 由 於 超 出 命 題 範 圍, 日 後 將 再 另 文 探 討 5 Heraclitus 是 西 元 前 六 世 紀 的 哲 學 家, 最 早 意 識 到 熱 力 學 原 理 與 能 量 守 恆 定 律 的 存 在 參 見 圖 說 科 學 技 術 史 上 冊 四 十 頁

61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57. 參 考 書 目 1. 中 華 新 版 常 識 百 科 全 書 編 輯 委 員 會, 中 華 新 版 常 識 百 科 全 書 第 二 冊 台 北 : 台 灣 中 華 書 局, 民 國 六 十 五 年 二 月 2436~2411 頁 2. 梁 實 秋 等, 遠 東 英 漢 大 辭 典 台 北 : 遠 東 圖 書 公 司, 民 國 七 十 五 年 二 月 3. 平 田 寬 註, 陳 秀 蓮 譯, 圖 說 科 學 技 術 史 上 冊 台 北 : 牛 頓 出 版 社, 民 國 七 十 六 年 四 月 4. Sinclair, John et al., eds.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London: Ha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7.

62 .58. 次 元 英 語 (Dimensional English)

63 Lin Yutang and I.59. Lin Yutang and I -Adding to the Biographical Data of a Pioneer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menting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Movement- 廖 端 豪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副 教 授

64 .60. Lin Yutang and I 林 語 堂 與 我 - 為 林 語 堂 的 傳 記 添 材 料, 為 時 下 之 國 際 化 進 一 言 - * 廖 端 豪 摘 要 本 文 敘 訴 作 者 在 求 學 期 間 透 過 學 校 創 辦 人 的 巧 妙 安 排 而 與 林 語 堂 大 師 所 結 下 的 一 段 因 緣 作 者 曾 有 英 文 作 文 由 林 語 堂 親 手 批 改, 並 曾 到 林 語 堂 家 中 上 課, 真 乃 林 語 堂 之 入 室 弟 子 也 其 於 事 隔 三 十 餘 年 後 特 地 為 文 略 敘 此 段 鮮 為 外 界 所 知 的 因 緣, 以 抒 發 對 先 師 的 懷 念 之 情, 兼 寓 為 先 生 添 增 傳 記 材 料 之 意, 並 藉 此 呼 籲 政 府 及 國 人 在 此 積 極 推 動 國 際 化 之 際, 應 大 力 培 養 具 有 林 語 堂 之 學 識 與 英 文 筆 力 之 人 才, 俾 能 向 世 人 宣 揚 本 國 文 化, 在 國 際 間 贏 得 喝 采, 而 讓 國 際 化 的 工 作 做 得 更 有 尊 嚴, 更 有 意 義 關 鍵 字 國 際 化 輸 出 導 向 輸 入 導 向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英 文 教 學 組 副 教 授

65 Lin Yutang and I.61. Lin Yutang and I -Adding to the Biographical Data of a Pioneer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mmenting o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Movement- * Duan-Hao Liao Abstract More than thirty years ago something happened between Lin Yutang and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that resulted in a genuin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kept unknown to the world up to this day. The present article tells the story of how this came about, adding to the biographical data of Lin Yutang, which is by no means complete and definitive. It also urges our government, especially our Ministry of Education, to take measures aimed at producing men of Lin Yutang s caliber, the larger in number the better, i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work we are doing is to produce more impressive and more inspiring results. Key word Internationalization, Export-Oriented, Import-Oriented * Associate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66 .62. Lin Yutang and I For most of those who were born in Taiwan after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moved to this island, knowledge of Lin Yutang, if they have knowledge of this kind at all, might have only been indirectly obtained. Either they have read some of Lin Yutang s books, or they have read or heard about him, whatever it was they read or heard. Not many could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get to know him through direct, personal contact. I, for one, had such an opportunity. I have seen and met Lin Yutang, and have in fact studied under him in person. Lin Yutang is my teacher and I am his student. Lin Yutang himself never seemed to have mentioned this while he was alive 1, which will explain why his daughter has failed to include it in the biography she wrote of her beloved and respected father. 2 The perhaps rather interesting episode in Lin Yutang s life might remain unknown to the world for good had I not taken it into my head to tell it now. I Saw Lin Yutang at a Luncheon Party I don t remember the exact date, but it was sometime in the late spring of 1972, when I was studying at the Graduate School of Western Literature, College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now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I specialized in English literature. On day in the morning all the graduate students specializing in English literature were requested, on very short notice, to present themselves, at noon that same day, at a luncheon party given on the campus in honor of Lin Yutang by the founder of the college, Zhang Qiyun ( 張 其 昀 ). Lin Yutang had then been home from the States for a number of years, almost everybody knew his name, but nothing was said as to why such a party had been given. At that time graduate students were not so preposterously numerous as they are today, and all the invited graduate students, among whom I made one, amounted to no more than seven or eight in number. Short as the notice was, we all managed to come to the luncheon party at the given time. And it was on that occasion that I, as I believe all the other students invited to the lunch party did, saw the person of Lin Yuta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The luncheon party was give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with all the invited guests sitting at two separate round tables. Lin Yutang sat next to Zhang Qiyun at one table, 1 The Memoirs of an Octogenarian was perhaps too sketchy for this purpose even if Lin Yutang had intended to do so. 2 I am referring to Lin Yutang Zhuan by Lin Taiyi.

67 Lin Yutang and I.63. flanked by what were understood to be some very important persons from one could not tell where. From the way Zhang Qiyun and Lin Yutang talked over the lunch, one could tell they were on very intimate terms. All the others sitting at same table joined in the talk enthusiastically in a great conviviality, much to the envy of those who had been relegated to the other table, at which there sat the graduat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some important faculty and staff members of the school. The fact was that those sitting at the second table, though able to enjoy the excellent food that was served, had the regret of having Lin Yutang kept from us at arm s length as it were throughout the luncheon party. It was all the more a regret to us graduate students, who could certainly not have been deliberately invited for the food alone. Something more sublime must have motivated the invitation, I said to myself, but what on earth is it? Zhang Qiyun Requested Lin Yutang to Teach Us His Students The truth was not known until it was unveiled by Zhang Qiyun toward the end of the party. Now Chang Qiyun, who was Board Chairman of our school but had publicly made it known that he would prefer to be referred to as the Founder ( 創 辦 人 ), was a man famous, or in fact notorious, for his extraordinary kindness, or indeed indulgence, toward all his students. As the party was drawing to the end and all possible topics of conversation seemed to have been exhausted, Zhang Qiyun was suddenly heard to be making a request of Lin Yutang, a request that I believe only he would have dared to make, and that I also believe Lin Yutang would in all probability have turned down had it been made by somebody else. I am wondering, Zhang Qiyun was heard to be saying to Lin Yutang, in a purposely somewhat raised voice, whether arrangements could be made so that those students of mine who are sitting at the other table, and here he gestured toward us graduate students, may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receive guidance from you ( 接 受 你 的 指 導 )? Sure, said Lin Yutang, as if nothing unusual had happened. Thereupon Zhang Qiyun began to spell out the arrangements that he had in mind. Could each of the graduates, he proposed, write in English on a given topic and submit their writings to you for correction? Lin Yutang responded with an immediate plain yes. Now instead of expressing appreciation for what was evidently a big favor as everybody else present expected, Zhang was heard to follow up with what he termed as a separate arrangement. Could those students of mine also go

68 .64. Lin Yutang and I together to your house, at a time you find convenient, to receive a two-hour instruction? What Zhang Qiyun meant was for LinYutang to teach the seven or eight of us at his house like a teacher teaching a class at school. Again Lin Yutang was heard to say yes without the least hesitation. Lin Yutang Corrected Our Compositions The day after the luncheon party we, the lucky group of whom I was one, were notified that we were to write on the topic of My Experi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We were given only two days. After that all our writings would be collected and sent to Lin Yutang for correction. Writing English compositions for the teacher to correct was nothing new to us all indeed, but it was quite different when the writing was to be corrected by a man like Lin Yutang. We all wrote with excitement and dedication. The compositions were duly finished, collected and sent, and two or three days passed before the corrected writings were returned to us. Lin Yutang, it was found, had corrected our writings the way a school teacher corrects the compositions of his students. There were deletions and insertions here and there, and remarks were liberally given concerning a particular word, phrase, sentence, or even an entire paragraph. It so happened, however, that Lin Yutang did not seem to have much to say by way of disapproval about the work I had done. He improved on me only sporadically, but did advise me, with some reservation and as an overall comment, against an inclination to indulge in what I at that time thought was magniloquence in the desirable sense of the word. Lin Yutang had not tried to grade our works, giving A, or B or C, but did go to the length of marking out what he regarded as the top three, and of the top three among whom I made one he ranked me the first. Lin Yutung Taught Us at His Home On that day fixed upon for class instruction, we assembled at the school before we took the bus for Lin Yutang s house, which stood at Yongfu Li ( 永 福 里 ) and is now, as we all know, a memorial library. The class, I remember, ran from 3 to 5 p.m. Seat arrangements had been made so that Lin Yutang could face his students as a school teacher does when teaching class, but what had been understood as class instruction turned

69 Lin Yutang and I.65. out to be an occasion for free chatting. There was nothing you could not talk about--- a way characteristic of Lin Yutang. 3 Now although we, the students, were free to broach any subject, we deliberately avoided, as if by prior agreement, asking questions the answers to which could perhaps be found elsewhere. Of great variety as our questions might seem, they were in fact such as we knew would induce Lin Yutang to tell us, through concrete examples, what he had done to acquire his extraordinarily good comman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I remember he mentioned, among other things,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sure you know exactly what a word means and how and when to use it. One of the examples he gave in this regard was precarious, which he said differentiates itself from, say, dangerous, or uncertain with its specific reference to a situation where someone holds on to something that may betray him at any moment. In response to a question I don t remember by whom or about what, he betook himself to the telling of an anecdote about Hu Shih ( 胡 適 ) while he lived in the States. Some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States, he began by saying, had sent Hu Shih a telegram, inviting him to deliver a speech on a certain important occasion. Great pains were purposely taken to render the telegraphic message as respectful and elegant in wording as possible, as befitted a man of Hu Shih s status. After the telegram was sent, Lin Yutang continued with increasing gusto, all waited with great enthusiasm to see what the great scholar Hu Shih would say in reply to the gorgeously phrased invitation. The reply came, and imagine the anticlimax on the part of those students when they opened the telegram and saw nothing but a plain OK. Lin Yutang himself laughed heartily and all the others laughed heartily, too---all, that is, except me. For I somehow had a feeling that Lin Yutang was taking the opportunity to admonish me, for a second time, against a tendency toward magniloquence he had detected in me that he thought should by no means be encouraged. That I did not join in the laughing was not noticed by my classmates in the midst of hearty laughter, and the class went on after the laughter subsided. The two-hour class time was up without our being conscious of it. It would have been far less impressive and beneficial had Lin Yutang chosen to lecture. A few days later, one of the two classmates of mine who had lingered at Lin Yutang s place to ask extra questions after the class was over and all the others had departed, told me that during their extended stay when I was already away, Lin Yutang inquired particularly 3 I have in mind collections of articles by Lin Yutang, be they legally or illegaly made, that go by the name of Wu Suo Bu Tan.

70 .66. Lin Yutang and I about me, asking whether that Mr. Liao, meaning me, spoke English as fluently as he wrote. Only then did it occur to me that I had lost a good opportunity to talk with Lin Yutang in English. Throughout the two-hour free chatting, all had spoken Chinese, as was only natural to do when no foreigners were present. I Love and Respect My Teacher I never saw Lin Yutang again. It is hard to tell exactly how much my classmates and I have benefited from those very brief contacts with Lin Yutang, but one thing I believe is certain. The events I have related must have meant quite differently to me than it might have done to all the others. I started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Lin Yutang as early as when I w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 had heard that Lin Yutang was internationally famous for his English, but most of what I had read or heard about him was unfavorable criticism of or even merciless invective against him. And almost always he was under fire for things that had nothing to do with his English.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read his columns in The Central Daily, but they were written in Chinese, not in the language for which he was so well known. But even if I could have had access to Lin Yutang s English works then, my middle school English proficiency would not have permitted me to understand them. It was not until I became a college student majoring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at I felt competent to start a serious study of this great man. By the time I met Lin Yutang as I related above, I had read, very closely and with all admiration, hi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What I read was a deluxe Mei Ya edition that had cost me as much as NT$120, an amount more than half my meager monthly allowance. I, too, had read the same author s The Six Chapters of Floating Life, which I regarded as a masterpiece and model in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The Chinese English edition that I owned had cost me less because it was a pirate edition with not very high quality of bookmaking. Still it made one of the treasures on my bookshelf. Imagine what it might have meant to me when I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personally from a man with whom I had had some sort of communion. Lin Yutang passed away not many years after the composition correction and two-hour instruction. I have continued to read Lin Yutang, but have also learned to criticize him. I have even made so bold as to find fault with what he was the most famous for in his native

71 Lin Yutang and I.67. country---his English. I cannot quite agree, for instance, when I read such English as We don t know yet surely that Mulan is lost 4 or The rooms all being on the ground floor, the inhabitants roll down the tissue paper on the windows to keep the room cool like a cellar. 5 Is it not more idiomatic, I have asked myself, to say We don t know for sure yet Mulan is lost? And which is more grammatical, The rooms being all on the ground floor or The rooms all being on the ground floor? And how about a sentence like He stopped not only his gambling and the reckless drinking, for which he had enormous capacity, his philandering and otherwise abusing his magnificent constitution, but he also stopped attending to business, leaving the management to his wife s brother, Feng, who was a thoroughly able businessman? 6 Is it not marred by asymmetry in more than one place? Those who have read Lin Yutang s major works would recognize the language specimens taken from the famous Moment in Peking, a novel which has been adapted into a much acclaimed TV series, but which I have read very closely from cover to cover, without skipping a single line, so as to understand exactly why in providing encyclopedic information about Chinese customs and folklore it is a unique success, but a failure as a novel, from the view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I have been shifting, by degrees, from implicit faith to disagreement. Not that I admire and respect Lin Yutang no more. Nor have I forgotten the ancient teaching and have grown so arrogant as to take the liberty of criticizing a man that, though he has been my teacher for only one day, I should love and respect like a father for the rest of life. I still love and respect Lin Yutang, but I have come to love and respect him in the right way, just as Lin Yutang loved and respected his country and his people, but refused to depict China in hi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as a paradise inhabited only by impeccable Confucians. This change of attitude reflects maturity on my part, of course. Our Country Is in Urgent Need of Men like Lin Yutang Meanwhile Lin Yutang was being read by fewer and fewer people until now when he is not read or talked about at all. The age of Lin Yutang has passed. He has sunk into 4 Moment in Peking, 80th birthday edition, p Ibid, p Ibid, p.12.

72 .68. Lin Yutang and I oblivion, as must ultimately happen to a human being whoever or whatever he may be. But it does seem to me that the need to remember and emulate a man like Lin Yutang was never more urgent than it is now when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e order of the day here in Taiwan, or has as it were become a nationwide obsession. Nowadays in Taiwan, people of all ages ranging from octogenarians to kindergarten kids sit in for General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s, understandably at not very impressive levels. Taxi drivers are encouraged to learn English so that they can communicate with foreign clients. Civil servants are expressly told that passing English proficiency test at a given level would mean addition of certain percentage points to their year-end efficiency evaluation. Universities rival with each other in endeavoring to employ as many faculty members as possibl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because how many foreigners they have on the faculty is taken to be a very important indicator of how well they have done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 am all for internationalization, but I am opposed to the ki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we are doing, which gives neither a sense of achievement nor a sense of pride. Internationalization, as I see it, should be done at a more inspiring level and should be, so to speak, more export-oriented than import-oriented, or at least should be conducted on a give-and-take rather than all-take-without-give basis. And, just imagine, what would give a greater sense of achievement or pride in do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than writing a book that makes one s country and people known to the world, and that, since it is so well written, has not only been read by readers the world over but also won global acclaim? It takes true erudition as well as a really good command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 language that most well-educated people of the world can understand, to do this kind of work. For to talk about how one s people live and think, what their art, philosophy, literature is like, in a way that not only informs, but also impresses and convinces readers with perhaps diametrically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is far beyond those equipped with nothing more than a knowledge of art, literature, philosophy acquired from studying two or three courses in those fields under the name of general education, or an English proficiency mechanically certified at a certain level. A man of at least Lin Yutang s caliber is required. Lin Yu-tang s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as we remember, became a best seller in the United States, going through as many as seven reprints within a mere four months after its publication in His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also written in English and published in the States, was specially recommended by The Book-of-the-Month Club, remained a best seller for a straight fifty-two weeks,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en languages. Is it not cultural

73 Lin Yutang and I.69.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ourse it is, and at a far more impressive and inspiring level at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sense of pride and achievement derivable from it, than the ki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ur entire nation is doing now. We need men like Lin Yutang, and the more the better, if we are to go about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a more meaningful and productive way. Measures on a nationwide scale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and encourage the cultivation of true erudition rather than narrow expertise on the one hand and superficiality resultant from dabbling in the field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on the other, and also of English proficiency at a superior level that is not certified by tests given on computer but authenticated by actual performance. Studies should at the same time be undertaken, systematically and free of invective ruinous in nature, to find out exactly how well Lin Yutang has done and, if he has not done well enough, how to do better than he did,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internationalization. Where undertakings of this kind are concerned, the sooner we get started, the better. Unfortunately, this necessity does not seem to have been noticed or realized by our government, which is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present nationwide internationalization movemen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human resources for the nation, has done nothing that reflects its awareness of this urgent need. Nor has the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which stands in charge of Lin Yutang s Memorial Library, but is incapable of initiating or undertaking projects of formidable proportions. 7 The thinking of all this has motivated my writing of the present article, which, by telling a true story that might make a welcome addition to the biographical date of Lin Yutang, attempts to revitalize interest in a man whom it pays to memorize and emulate. 7 In 2000 Lin Yutang s Memorial Library, which stands in Taipei Municipal Government s charge, held a contest in 500-word humorous English essay writing, and also seminars that focused on Lin Yutang s living and art ( 林 語 堂 的 生 活 與 藝 術 ). Activities like these are highly commendable as far as they go, but they simply do not go far enough.

74 .70. Lin Yutang and I Works Cited or Mentioned I. Books in English 1. Lin Yu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International Edition, Taipei: Mei Ya, Lin Yutang,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41st reprint, Taipei: Zhongshan Books Ltd., 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 80 Birthday Edition, Taipei: Mei Ya, Lin Yutang, Memoirs of an Octogenarian, A Mei Ya Internationsal Edition, Taipei: Mei Ya, 1975 II. Books in Chinese 1. 林 太 乙 林 語 堂 傳 聯 經 出 版 社 (1990 年 2 月 ) 2. 林 語 堂 無 所 不 談 集 正 業 書 局 (1975 年 8 月 ) 3. 林 語 堂 無 所 不 談 合 集 台 灣 開 明 書 局 (1975 年 8 月 ) 4. 沈 復 原 著 林 語 堂 英 譯 浮 生 六 記 中 英 對 照 版 ( 大 東 書 局 1965 年 )

75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71.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 李 慧 莉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76 .72.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 * 李 慧 莉 摘 要 優 秀 的 語 言 學 習 者 有 其 特 殊 之 學 習 策 略, 善 加 利 用 學 習 策 略 對 第 二 語 言 的 習 得 有 幫 助 本 文 係 依 據 Rebecca Oxford 所 製 作 之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問 卷 表, 針 對 台 灣 日 語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進 行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之 調 查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台 灣 之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在 語 言 學 習 六 大 策 略 之 中, 較 常 用 的 是 認 知 策 略 補 償 策 略 後 設 認 知 策 略 另, 會 因 不 同 的 學 習 階 段 性 別 專 攻 別 而 影 響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的 選 擇 對 於 認 知 策 略 補 償 策 略 後 設 認 知 策 略 社 會 策 略 情 意 策 略 的 使 用, 在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之 間, 具 有 顯 著 差 異 補 償 策 略 社 會 策 略 之 利 用 會 隨 著 日 語 能 力 之 越 高 而 遞 增 在 性 別 方 面, 女 性 比 男 性 多 用 情 意 策 略 社 會 策 略, 其 餘 之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則 無 顯 著 差 異 在 專 攻 別 方 面, 專 攻 日 語 者 比 非 專 攻 日 語 者, 除 記 憶 策 略 之 外, 其 餘 之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皆 具 顯 著 差 異 此 結 論 對 欲 參 加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者 及 指 導 之 日 語 教 師 具 有 參 考 價 值 關 鍵 字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第 二 語 言 習 得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77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73.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dopted by Japanese Learners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n Learners Who Passed the Japanese Proficiency Test- * Hui-Lee Li Abstract All outstanding language learners have their particular learning strategies; their master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has proved to be rather helpful to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ased on Rebecca Oxford s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SILL),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LS) adopted by Taiwanese learners who passed the Japanese Proficiency Test. Findings suggest that among the six LLS, subjects of our study apply cognitive, compensation, and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the most frequently; meanwhile, different learning phases, genders, as well as school majors affect their choice of LLS. On the application for the LLS, except for the memory strategies, subjects of different proficiency levels present distinct preferences: the better the subjects language ability is, the more the compensation and the social strategies are applied. On gender differences, females tend to apply the affective and the social strategies more than their counterpart. And finally on school majors, Japanese majors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the non-japanese majors in almost all the six LLS, except for the memory strategies, with stro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s to Japanese teachers as well as learners willing to take the Japanese Proficiency Test. Key word Japanese Proficiency Tes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LS), second language (L2), acquisition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78 .74.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台 湾 における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ついて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を 中 心 に 1. 背 景 1.1 はじめに 第 二 言 語 習 得 に 影 響 するものとして 教 授 法 教 材 環 境 動 機 などがあるとさ れてきた しかし 教 育 者 がどんな 教 授 法 を 用 いても どんな 教 材 を 選 んでも ど んな 教 育 環 境 作 りをしても よくできる 学 習 者 がいる 一 方 で あまりできない 学 習 者 もいる 従 って よくできた 学 生 は 本 当 に 教 育 のもたらした 結 果 であろうかと 疑 われ むしろ 学 習 者 自 身 に 要 因 があると 思 われるようになり 70 年 代 に よい 外 国 語 学 習 者 とは? という 研 究 (Rubin,1975; Stern,1975)が 行 われ よい 学 習 者 の 学 習 スタイルやストラテジ 一 を 記 述 し 彼 らが 用 いている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見 出 し 分 類 しようとの 試 みがなされた Rubbin は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学 習 者 が 第 二 言 語 の 知 識 を 習 得 する 際 に 用 いるテ クニックあるいは 方 策 (1975:43)と 定 義 し 七 種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抽 出 した その 後 も Chamot and O'Malley Wenden Oxford らによって よい 言 語 学 習 者 の 特 徴 を 理 論 付 けようとの 試 みが 続 けられた その 研 究 者 の 一 人 Oxford は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外 国 語 教 師 が 知 ってお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 一 (1990)の 中 で 学 習 ストラテジーを 学 習 をより 簡 単 に はやく 楽 しく 自 分 のために 効 果 的 に 新 しい 状 況 に 移 行 しやすく 行 えるような 学 習 者 自 身 が 採 る 特 定 の 行 動 と 定 義 し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一 つのシステムに 体 系 化 した これらの 研 究 は90 年 代 以 降 日 本 語 教 育 の 現 場 においても 注 目 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た Oxford は 直 接 的 に 言 語 学 習 に 働 きかけるストラテジ 一 を 直 接 ストラテジ 一 に ま た 間 接 的 に 言 語 学 習 を 支 えるストラテジ 一 を 間 接 ストラテジ 一 に 分 類 した それぞ れの 下 位 分 類 は 次 のように 示 している

79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75. Ⅰ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直 接 ストラテジ 一 間 接 ストラテジ 一 Ⅱ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Ⅲ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Ⅰ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Ⅱ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Ⅲ 社 会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そして 直 接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と 間 接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は 互 いに 関 連 しあ って 依 存 しあっていることを 見 出 した そのシステムの 全 体 図 は 次 のように 示 され ている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Oxford の 設 計 した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調 査 法 SILL(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は 英 語 学 習 者 用 のもので 広 く 利 用 されている(Gi-Pyo Park, 1997;Joan G. Carson & Ana Longhini,2002)が 他 の 言 語 学 習 者 のストラテジ 一 調 査 にも 利 用 され ている( 日 本 語 の 野 村, 1996;スペイン 語 の Joan G. Carson & Ana Longhini, 2002) 台 湾 で 一 番 多 く 勉 強 されている 外 国 語 は 英 語 で その 次 は 日 本 語 である 日 本 語 を 専 攻 している 学 生 ばかりではなく より 高 い 競 争 力 を 身 につけるために 日 本 語 を 第 二 外 国 語 として 勉 強 する 学 生 が 多 くなっている 学 生 が 日 本 語 をどこまで 習 得 しているのか 学 生 の 学 習 の 到 達 度 を 確 める 目 安 にするために 多 くの 学 校 が 日 本

80 .76.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を 受 けるように 勧 めている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は 日 本 語 や 日 本 事 情 を 勉 強 する 時 間 が 比 較 的 長 いので 多 くの 学 校 では 少 なくとも2 級 程 度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を 持 つように 要 求 しているが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の 学 生 は 日 本 語 を 勉 強 する 時 間 がすくな いので 多 くの 場 合 は 自 分 の 学 習 の 段 階 に 応 じて 自 由 に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に 参 加 するようにしているようである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を よい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としたら 台 湾 での よい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はどんな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使 っているのであろうか 本 研 究 では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を 持 つ 学 生 の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状 況 を 明 らかにしたいと 思 う 1.2 先 行 研 究 日 本 における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ついての 研 究 浜 田 のまとめ(1999: 第 五 章 )によると 伊 藤 (1993) 石 橋 (1994) 村 野 (1996) の 研 究 は 学 習 者 の 言 語 習 得 のプロセスを 横 断 的 方 法 で 研 究 し Oxford の SILL を 用 い て 学 習 者 の 特 性 と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使 用 との 関 連 性 を 明 らかにしようとしたもの である 既 習 者 と 未 習 者 ( 伊 藤 村 野 ) 成 績 上 位 クラスと 成 績 下 位 クラス( 石 橋 ) 習 熟 度 ( 村 野 )との 観 点 から SILL の 得 点 との 相 関 を 調 査 したが 一 定 の 結 果 は 見 出 されていないとのことである また 野 村 の 研 究 (1996)では 全 体 的 には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頻 度 が 低 いこと 認 知 補 償 社 会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比 較 的 多 く 使 ってい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海 外 における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ついての 研 究 Rebecca Oxford などの 研 究 (1993)では 衛 星 放 送 による Alabama 大 学 の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頻 度 は 全 体 的 には 高 くなく 時 々 使 う 状 況 であり 上 位 三 つのストラテジ 一 は 認 知 メタ 認 知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であり 下 位 三 つは 情 意 社 会 的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いうことがわかった 吳 如 惠 (2000) は Oxford の SILL を 使 って 台 湾 の 銘 伝 大 学 の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を 対 象 にして 日 本 語 の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調 査 し 補 償 社 会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頻 度 が 高 いこと がわかった 林 明 煌 (2002)はカリキュラム 開 発 のインプットの 参 考 のため Oxford の SILL から24 項 目 を 抽 出 し 台 湾 における 職 業 高 校 生 を 対 象 に 日 本 語 の 学 習 ス

81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77. トラテジ 一 を 調 査 して 全 体 的 に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時 々 用 いること 認 知 と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比 較 的 多 く 使 うことがわかった また 非 日 本 語 学 科 と 日 本 語 学 科 との 間 男 女 の 間 には 6 種 類 の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について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 れ 非 日 本 語 学 科 より 日 本 語 学 科 の 方 が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男 性 より 女 性 の 方 が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が 多 いことがわかつた 以 上 の 先 行 研 究 をまとめると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は 学 習 環 境 によらず 一 番 多 く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 使 用 されているが その 他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は 各 研 究 の 被 験 者 により 多 少 順 が 違 うようである 1.3 研 究 課 題 以 上 に 述 べた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ついての 研 究 はいずれも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合 格 者 を 対 象 にして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調 査 したものではないと 思 われるが 本 研 究 で は 台 湾 における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を 中 心 にし 次 の 課 題 について 調 べたい と 思 う (1)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はどんな 種 類 の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使 用 してい るか (2) 台 湾 の1 級 2 級 3 級 4 級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を 持 つ 者 はその 利 用 している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が 異 なるだろうか (3)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合 格 者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は 専 攻 別 性 別 によって 異 なるだ ろうか 2.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調 査 2.1 被 験 者 台 湾 にある6つの 学 校 の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を 受 けた208 名 の 合 格 者 に 対 して 調 査 を 行 った 日 本 語 を 専 攻 する 学 生 ( 高 雄 第 一 科 学 大 学 淡 江 大 学 世 新 大 学 東 呉 大 学 の 学 生 )は128 名 で 非 日 本 語 を 専 攻 する 学 生 は 大 同 大 学 の73 名 で 強 恕 高 校 の 学 生 は6 名 である 1 級 合 格 者 は80 名 2 級 合 格 者 は43 名 3 級 合 格 者 は41 名 4 級 の 合 格 者 は44 名 である 詳 しくは 注 ( 一 )を 参 照 されたい

82 .78.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2.2 アンケ 一 ト 本 研 究 では Oxford (1989)の SILL(Version7)を 採 用 し それを 中 国 語 に 訳 し 上 述 の 被 験 者 に 回 答 してもらった アンケ 一 トには 学 校 の 成 績 に 影 響 を 与 えないとい う 説 明 がついている 回 答 はすべて 強 制 ではなく 自 発 的 意 志 が 尊 重 され アンケ 一 トで 設 定 された 評 定 尺 度 は5 段 階 評 定 尺 度 である 得 点 は 4.5~5.0 は 常 に 或 いは 頻 繁 に 使 う 3.5~4.4 は 通 常 使 う 2.5~3.4 は 時 々 使 う 1.5~2.4 は 一 般 的 に 使 わない 1.0~1.4 は 全 く 或 いはほとんど 使 わないである 2.3 分 析 の 方 法 1. まず 台 湾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はどんな 種 類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使 用 しているかを 調 べるために t 検 定 を 行 った 2. 日 本 語 のレベルが 違 うことが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影 響 を 与 えるかどうかを 調 べるために 一 元 分 散 分 析 を 使 った 後 多 重 比 較 を 行 った 3. 性 別 や 専 攻 別 は 言 語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影 響 を 与 えるかどうかを 調 べるため に 一 元 分 散 分 析 を 行 った 3. 結 果 の 考 察 3.1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 持 つ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合 格 者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をt 検 定 を 行 って 調 べた 結 果 は 表 ( 一 )の 通 り である 先 行 文 献 と 同 じように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頻 度 は 全 体 的 に 高 く なく 時 々 使 う 状 況 (M=3.15)であった

83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79. 表 ( 一 ) 変 数 最 小 値 最 大 値 平 均 値 標 準 偏 差 差 異 t 値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認 知 > 補 償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メタ 認 知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メタ 認 知 > 社 会 *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 記 憶 4.057*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記 憶 > 情 意 3.765*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全 体 *p<0.05 下 線 部 には 差 異 がない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と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の 間 には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た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と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の 間 にも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と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の 間 にも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た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と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の 間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と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は 認 められなかったが 平 均 値 によって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は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より 高 いこと 補 償 ストラ テジ 一 は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より 高 いことがわかった 従 って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順 序 を 配 列 するとしたら 認 知 > 補 償 >メタ 認 知 > 社 会 > 記 憶 > 情 意 という 順 序 に なる つまり 台 湾 の よい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の 上 位 三 つ は 練 習 したり 分 析 したり 推 論 したりする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言 語 的 や 非 言 語 的 な 手 掛 かりを 使 ったり 母 語 に 変 換 したり 助 けを 求 めたりする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または 自 分 の 学 習 を 正 しく 位 置 づけたり 順 序 立 てを 計 画 したり きちんと 評 価 し たりする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である 3.2 日 本 語 の 学 習 段 階 の 違 いが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与 える 影 響 Oxford などの 研 究 ( 注 2)によると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選 択 する 際 には 意 識 の 度 合 い 学 習 の 段 階 タスク 上 の 必 要 性 教 師 の 期 待 年 齢 性 別 国 籍 民 族 学 習 スタイル 個 性 動 機 付 けのレベルなどの 要 素 が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影 響 を 与 えるとのことである 4 種 類 の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を 4 種 類 の 学 習 段 階 の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とみなすことができる ここでは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学 習 の 段 階 の 違 いが どのように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影 響 を 与 えるのかを 調 べるために 4 種 類 の 日 本

84 .80.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語 能 力 試 験 合 格 者 を 自 変 数 にし 6 種 類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依 変 数 にし 一 元 分 散 分 析 を 行 った その 結 果 は 表 ( 二 )の 通 りである 表 ( 二 ) 1 級 能 力 を 持 つ 者 2 級 能 力 を 持 つ 者 平 均 値 3 級 能 力 を 持 つ 者 4 級 能 力 を 持 つ 者 F 值 P-value 有 意 差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全 体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p<0.05 全 体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は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の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た 従 って 日 本 語 学 習 の 段 階 が 違 うことが 学 習 ストラテ ジ 一 の 選 択 に 与 える 影 響 は 大 きいと 言 える 尚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について は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には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 なかった これに 対 して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 テジ 一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ついては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が 見 られた つまり 日 本 語 学 習 の 段 階 の 違 いによって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は 違 いが 現 れた しかし 要 因 全 体 が 上 述 の 五 つ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に 対 する 選 択 は 有 意 であっても どの 平 均 値 間 の 差 があるのかについて 明 らかではない そこで 各 々の 平 均 値 間 の 差 を 検 定 す るために LSD の 方 法 で 平 均 値 の 比 較 を2 回 以 上 同 時 に 行 うという 多 重 比 較 を 行 っ た 結 果 は 表 ( 三 )の 通 りである

85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81. 表 ( 三 )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多 重 比 較 の 結 果 一 級 = 二 級 = 三 級 > 四 級 一 級 > 二 級 = 三 級 > 四 級 一 級 = 二 級 = 三 級 > 四 級 一 級 > 二 級 = 三 級 = 四 級 一 級 > 二 級 = 三 級 > 四 級 *p<0.05 下 線 部 は 平 均 値 の 差 異 が 大 きくない 上 の 表 から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に 対 する 選 択 は 1 級 2 級 3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には 平 均 値 の 差 異 が 大 きくないが 4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よりも 高 いことがわかった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利 用 は1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 一 番 よく 利 用 すること 2 級 3 級 4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では 同 じであ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ストラ テジ 一 については 4 級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 一 番 利 用 しないこと 2 級 3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には 差 異 がないこと 1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 一 番 よく 利 用 す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つまり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利 用 は 日 本 語 能 力 の 高 さに 従 ってその 利 用 する 頻 度 が 高 くなると 言 える 尚 表 ( 二 )と 表 ( 三 )により 1 級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 利 用 する 補 償 ストラテ ジ 一 の 得 点 の 平 均 は M= で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得 点 の 平 均 値 は M= で Oxford の SILL によれば 通 常 に 利 用 す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それは 1 級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は 日 本 語 を 理 解 したり 発 話 したりする 際 に 足 りない 知 識 を 補 うために 知 的 に 推 測 することや 自 分 の 限 界 を 克 服 する 能 力 があり または 日 本 語 に 堪 能 な 人 に 質 問 したり 協 力 したり 訂 正 してもらったりする 能 力 があると 考 えられる 3.3 性 別 が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与 える 影 響 男 女 を 自 変 数 にし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86 .82.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依 変 数 にし それ ぞれ 一 元 分 散 分 析 を 行 った その 結 果 は 表 ( 四 )を 参 照 されたい 性 別 はストラテ ジ 一 の 選 択 にそれほど 影 響 を 与 えていない 記 憶 認 知 補 償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 ジ 一 には 男 女 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なかったが 情 意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は 男 より 女 の 方 が 多 く 使 用 している つまり 女 性 は 男 性 よりもリラックス 法 などを 活 用 したり 自 分 を 勇 気 づけたりすること また 他 の 人 に 質 問 をしたり 他 の 人 々と 協 力 したりす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表 ( 四 ) 平 均 値 男 (71) 女 (137) F 検 定 P-value 有 意 差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社 會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全 体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p< 専 攻 別 が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与 える 影 響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と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を 自 変 数 にし 六 つのストラテジ 一 を 依 変 数 に し それぞれ 一 元 分 散 分 析 を 行 った 結 果 は 表 ( 五 )の 通 りである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ついては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と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と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は 認 められなかった が その 他 の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ついては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た 全 体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には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と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たので 専 攻 別 は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影 響 をかなり 与 え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87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83. 表 ( 五 ) 平 均 値 日 本 語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128) 専 攻 者 (80) F 検 定 P-value 有 意 差 記 憶 ストラテジ 一 存 在 しない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補 償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社 會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全 体 的 ストラテジ 一 * 存 在 する *p< 結 論 と 今 後 の 課 題 調 査 により 台 湾 の4 級 から1 級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 認 知 補 償 メタ 認 知 ストラテジ 一 を 多 く 利 用 すること そして 日 本 語 の 学 習 段 階 の 違 い 性 別 専 攻 別 が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選 択 に 多 かれ 少 かれ 影 響 を 与 え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認 知 補 償 メタ 認 知 情 意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については 1 級 2 級 3 級 4 級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の 間 に 有 意 差 が 認 められた 認 知 メタ 認 知 補 償 社 会 情 意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使 用 については1 級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が4 級 の 被 験 者 より 利 用 頻 度 が 高 いことが 明 らかである 尚 補 償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の 利 用 は 日 本 語 能 力 の 高 さに 従 って 利 用 する 頻 度 も 高 くなることもわかった 女 性 は 男 性 より 情 意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をよく 利 用 すること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は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より 認 知 補 償 メタ 認 知 情 意 社 会 ストラテジ 一 をよく 利 用 することがわか った この 調 査 から 台 湾 の 日 本 語 検 定 試 験 の 合 格 者 自 身 が 採 った 特 定 の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がわかった 日 本 語 能 力 が 低 い 人 や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に 参 加 する 人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を 指 導 する 先 生 方 の 参 考 になるであろう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と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との 相 関 を 調 べた 結 果 は 正 の 相 関 である

88 .84.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が 相 関 係 数 は に 止 まり 弱 の 正 相 関 である その 理 由 は 今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検 定 試 験 は 全 部 選 択 問 題 で 作 文 や 口 頭 試 験 がないという 事 実 に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 か よって 学 生 の 日 本 語 能 力 を 確 実 に 評 価 できないのではないかという 疑 問 が 生 じてくる これは 今 後 の 課 題 として 研 究 していきたいと 思 う 注 ( 一 ):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非 日 本 語 専 攻 者 高 科 大 応 用 日 本 語 学 科 淡 江 大 学 日 本 語 学 科 ( 注 ) 世 新 大 学 日 本 語 学 科 東 呉 大 学 日 本 語 学 科 大 同 大 学 高 校 合 計 1 級 級 級 級 合 計 注 ( 二 ):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 外 国 語 教 師 が 知 ってお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と の 15 ペ 一 ジを 参 照 されたい

89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85. 参 考 文 献 1. Oxford 著 宍 戸 通 庸 訳 言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一 外 国 語 教 師 が 知 っておかなけ ればならないこと 一 ( 平 凡 社 出 版,1992) 2. J.V.ネウストプニ 一 著 新 しい 日 本 語 教 育 のために 一 ( 大 修 館,1995.6) 3. 田 中 望 斉 藤 里 美 日 本 語 教 育 の 理 論 と 実 際 (くろしお,1993.4) 4. 宮 崎 里 司 J.V.ネウストプニ 一 共 編 日 本 語 教 育 と 日 本 語 学 習 ( 大 修 館, ) 5. 田 中 敏 山 際 勇 一 郎 ユ 一 ザ 一 のための 教 育 心 理 統 計 と 実 験 計 画 法 ( 教 育 出 版,2005.2) 6. 内 田 治 すぐわかる SPSS によるアンケ 一 トの 調 査 集 計 解 析 第 2 版 ( 東 京 図 書,2004.5) 7. 迫 田 久 美 子 日 本 語 教 育 に 生 かす 第 二 言 語 習 得 研 究 (アルク,2002) 8. 野 村 良 子 高 校 留 学 生 の 自 律 的 学 習 と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 日 本 語 学 習 の 支 援 のために ( 日 本 語 教 育 91 号,1996) 9. 呉 如 惠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之 調 查 分 析 ( 銘 傳 日 語 學 報,2000.5) 10. 林 明 煌 台 湾 における 職 業 高 校 の 生 徒 が 持 つ 日 本 語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カリキュラム 開 発 のインプットとして ( 台 灣 日 本 語 文 學 會 2003 年 度 日 本 語 文 學 術 研 討 會, ) 11. 大 北 葉 子 初 級 教 科 書 の 漢 字 学 習 ストラテジ 一 使 用 及 び 漢 字 学 習 信 念 に 与 える 影 響 ( 世 界 の 日 本 語 教 育,1998) 12. 張 酒 雄 張 玉 茹 國 民 中 學 學 生 英 語 學 習 策 略 與 英 語 學 習 成 就 相 關 之 研 究 (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教 育 學 刊,1998) 13. Rubin, J. (1975).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s can teach us. TESOL Quarterly, 9, Rubin, J., & Thompson, I. (1982). 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 Boston, MA: Heinle & Heinle, 1982

90 .86.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15. Oxford, R. L., Y. Park-Oh, S. Ito and M. Sumrall Japanese by Satellite: Effects of Motivation, Language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Gender, Course Level, and Previous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 on Japanese Language Achievement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3) 16. Gi-Pyo Park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in Korean University Students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0, 1997) 17. Christine Nam and Rebecca Oxford Portrait of a future teacher: case study of Learning styles,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disabilities (System, 26, 1998) 18. Joan G. Carson & Ana Longhini Focusing on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 Diary in an Immersion Setting(Language Learning, )

91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87. 資 料 :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問 卷 表 (SILL)(Oxford, 1989) 以 下 這 份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問 卷 表, 是 設 計 來 了 解 你 是 如 何 學 習 外 國 語 或 第 二 種 語 言 的 問 卷 表 日 語 是 我 們 的 外 國 語, 以 下 的 問 題, 請 依 照 你 在 學 習 日 語 時 的 情 況 來 回 答 請 將 答 案 依 照 1,2,3,4,5 的 程 度, 打 上 ⅴ 的 記 號, 所 代 表 之 意 義 如 下 所 述 完 全 或 幾 乎 不 是 經 常 不 是 有 時 候 是 經 常 是 完 全 或 幾 乎 是 完 全 或 幾 乎 不 是 : 表 示 你 做 此 行 為 的 比 率 非 常 微 小 經 常 不 是 : 表 示 你 做 此 行 為 的 比 率 在 一 半 以 下 有 時 候 是 : 表 示 你 做 此 行 為 的 比 率 在 一 半 左 右 經 常 是 : 表 示 你 做 此 行 為 的 比 率 在 一 半 以 上 完 全 或 幾 乎 是 : 表 示 你 做 此 行 為 的 比 率 非 常 高, 通 常 幾 乎 都 會 如 此 你 所 填 寫 的 答 案, 是 根 據 該 陳 述 有 多 麼 像 你 的 程 度 你 的 回 答, 應 該 忠 於 自 己 的 實 況, 絕 不 要 依 照 你 認 為 你 自 己 應 該 是 什 麼 樣 子 的, 或 是 別 人 是 怎 麼 認 真 的 來 回 答 這 些 陳 述 的 答 案, 沒 有 對 或 錯 的 標 準 答 案 在 謹 慎 小 心 的 情 況 之 下, 請 你 盡 量 快 速 地 作 答 這 份 問 卷 通 常 會 花 二 十 到 三 十 分 鐘 來 完 成 完 全 或 幾 乎 不 是 經 常 不 是 有 時 候 是 經 常 是 完 全 或 幾 乎 是

92 .88.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問 題 A 我 會 去 思 考, 我 所 學 過 日 語 和 新 學 的 日 語 之 間 的 關 係 2. 為 了 記 住 新 學 的 日 語 單 字, 我 會 嘗 試 使 用 這 些 單 字 來 造 句 3. 我 會 在 腦 海 中, 想 出 可 以 配 合 日 語 聲 音 的 圖 片 或 是 意 象, 以 便 記 住 某 個 單 字 4. 我 會 在 腦 海 中 製 造 出 某 個 單 字 出 現 的 情 境, 以 這 種 方 式 把 單 字 背 起 來 5. 我 會 使 用 音 韻 的 方 式 來 記 住 單 字 6. 我 會 使 用 記 憶 卡 來 背 單 字 7. 我 會 把 單 字 用 肢 體 演 出 來 8. 我 經 常 複 習 日 語 的 課 程 9. 我 會 把 出 現 在 課 本 黑 板 或 是 街 道 看 板 上 的 新 單 字, 記 下 來 問 題 B 我 會 重 複 說 或 寫 日 語 單 字 好 幾 次 11. 我 會 想 把 日 語 說 得 像 日 本 人 一 樣 12. 我 會 練 習 日 語 的 發 音 13. 我 會 把 學 過 的 日 語, 用 在 不 同 的 方 面 14. 我 會 以 日 語 開 啟 對 話 15. 我 會 看 日 語 的 電 視 節 目, 或 是 去 看 以 日 語 發 音 的 電 影 16. 我 把 閱 讀 日 語 刊 物 或 書 報, 當 成 休 閒 活 動 17. 我 會 以 日 語 來 記 筆 記 訊 息 書 信 或 是 報 告 18. 我 會 先 略 讀 日 語 的 文 章 很 快 地 把 文 章 看 過 一 遍, 過 一 會 兒 再 回 來 細 看 19. 我 會 在 我 的 母 語 裡, 找 尋 和 日 語 相 同 的 單 字 20. 我 會 找 出 日 語 的 表 達 模 式

93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我 會 把 日 語 拆 解 開 來, 找 出 自 己 懂 的 部 分, 藉 以 了 解 單 字 的 意 思 22. 我 不 會 將 日 語 逐 字 逐 句 去 做 翻 譯 23. 我 會 把 我 聽 到 或 是 讀 到 的 日 語 資 訊, 做 成 摘 要 問 題 C 遇 到 不 熟 悉 的 日 語 單 字, 我 會 去 猜 25. 在 對 話 中, 我 如 果 想 不 起 來 某 個 字 日 語 怎 麼 說, 我 會 使 用 表 情 和 動 作 26. 如 果 我 不 知 道 日 語 該 怎 麼 說, 我 會 自 己 去 創 造 新 字 27. 在 閱 讀 的 過 程 當 中, 我 不 會 一 遇 到 生 字 就 馬 上 去 查 28. 我 會 嘗 試 去 猜 猜 看, 別 人 接 著 會 怎 麼 說, 或 是 會 說 些 什 麼 29. 如 果 我 想 不 起 來 某 個 日 語 單 字, 我 會 使 用 別 的 字 或 是 片 語 來 描 述 同 樣 的 意 思 問 題 D 我 會 盡 量 找 機 會 練 習 使 用 日 語 31. 我 會 注 意 到 我 所 犯 的 錯 誤, 並 且 讓 這 樣 的 錯 誤 幫 助 自 己 學 得 更 好 32. 如 果 有 別 人 在 說 日 語, 我 都 會 注 意 聽 33. 我 會 想 辦 法 讓 自 己 成 為 更 好 的 日 語 學 習 者 34. 我 會 好 好 規 劃 我 的 時 間, 以 便 有 足 夠 的 時 間 可 以 學 日 語 35. 我 會 找 人 練 習 用 日 語 談 話 36. 我 會 盡 量 找 機 會 閱 讀 日 語 37. 對 於 如 何 增 進 我 的 日 語 能 力, 我 有 相 當 清 楚 的 目 標 38. 我 會 去 思 考 我 在 日 語 方 面 的 進 步 狀 況

94 .90. 在 台 灣 之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學 習 策 略 : 以 日 語 能 力 檢 定 考 試 合 格 者 為 主 問 題 E 當 我 對 於 使 用 日 語 感 到 害 怕 時, 我 會 試 著 放 鬆 40. 即 使 我 很 怕 會 說 錯, 我 還 是 鼓 勵 自 己 多 開 口 說 日 語 41. 每 當 我 在 日 語 方 面 有 良 好 的 表 現 時, 我 都 會 犒 賞 我 自 己 42. 當 我 在 研 讀 或 是 使 用 日 語 時, 我 會 注 意 到 自 己 是 否 很 緊 張 43. 我 會 把 我 的 感 覺, 記 錄 在 語 言 學 習 日 記 裡 44. 當 我 在 學 日 語 時, 我 會 告 訴 別 人 有 關 於 我 的 感 覺 問 題 F 遇 到 聽 不 懂 的 地 方, 我 會 請 別 人 放 慢 速 度, 或 是 再 講 一 次 46. 當 我 說 日 語 時, 我 會 請 日 本 人 糾 正 我 的 錯 誤 47. 我 會 和 別 的 學 生 練 習 日 語 48. 如 果 在 日 語 的 使 用 方 面 有 問 題 時, 我 會 請 日 本 人 幫 忙 49. 我 會 用 日 語 來 問 問 題 50. 我 會 想 知 道 日 本 的 文 化

95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91.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 林 芷 苓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96 .92.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 * 林 芷 苓 摘 要 沒 有 人 一 開 始 學 習 就 不 會 犯 錯, 學 習 者 產 生 誤 用 是 必 然 的 本 研 究 以 初 級 日 語 學 習 者 的 作 文 為 研 究 調 查 對 象, 藉 由 分 析 整 理 作 文 的 錯 誤, 歸 納 初 級 學 習 者 常 犯 之 誤 用 類 型, 並 探 究 其 誤 用 的 原 因 根 據 調 查 結 果 顯 示 : 第 一 從 誤 用 頻 率 來 看, 形 容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61 例 ; 動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117 例 ; 而 助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49 例, 是 以 動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頻 率 最 高 第 二 誤 用 較 高 的 類 型 共 有 11 種, 其 中 以 動 詞 活 用 變 化 的 錯 誤 率 最 高, 達 18.94%, 其 次 是 形 容 詞 活 用 變 化 的 錯 誤 率, 有 18.06%, 第 三 是 動 詞 時 態 方 面 的 錯 誤 率 為 13.22% 因 此 教 師 在 授 課 時, 需 時 時 留 意 學 習 者 在 這 三 方 面 之 習 得 狀 況, 並 適 時 給 予 輔 導 或 協 助, 來 幫 助 學 習 者 提 升 學 習 成 效 關 鍵 字 作 文 誤 用 干 涉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97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93. The Most Common Errors in Basic-level Japanese Learners Composition -A Case Study on Tatung University Students- * Tzu-Ling Lin Abstract All human beings make mistakes; likewise all language learners produce errors. Error production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natural and necessary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ct and classify the types of errors committed by the basic-level Japanese learners and thus to discus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production of them. Our main findings from the survey data reveal: 1. the frequency of the students error production on verbs tops that of any other parts of the speech; 2. the most common errors are of 11 types, among which verb variations (18.94%), adjective variations (18.06%), and verb tenses (13.22%) are respectively the error types most frequently seen existing in students compositions. Therefore, Japanese teachers are suggested to pay very attention and give additional guidance to students acquisition on these three items to help promote their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 composition, error, interference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98 .94.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第 一 章 前 言 在 教 授 日 語 時, 常 從 學 習 者 的 文 章 或 對 話 中, 發 現 許 多 誤 用 例 如 : (1)きょうは 楽 しいでした (2) 大 きいのかばんを 買 いました (3)ご 飯 を 食 べたの 時 新 聞 を 読 みます 像 類 似 這 樣 的 錯 誤, 在 大 多 數 的 學 習 者 身 上 都 曾 出 現 過, 甚 至 連 程 度 較 好 的 也 不 例 外 沒 有 人 一 開 始 學 習 就 不 會 犯 錯, 學 習 者 產 生 誤 用 是 必 然 的, 在 學 習 過 程 中, 誤 用 並 不 只 是 帶 來 負 面 的 訊 息, 其 實 對 教 師 也 好, 對 學 生 也 好, 這 些 誤 用 都 具 有 很 好 的 提 示 作 用, 它 是 語 言 習 得 正 在 進 行 的 一 種 確 切 證 據 因 此, 誤 用 對 教 師 而 言, 是 很 珍 貴 的 寶 物, 不 應 該 輕 忽 它 但 若 只 是 把 它 當 作 寶 物 般 的 收 藏, 是 無 法 對 教 學 產 生 任 何 助 益 的 因 此, 本 研 究 希 望 將 平 日 收 集 的 誤 用 例 歸 納 整 理, 然 後 再 分 析 考 察 其 誤 用 的 原 因 最 後, 將 得 到 的 結 果 應 用 於 教 材 及 教 學 中, 深 切 期 望 能 對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日 語 學 習 者 有 所 貢 獻 第 二 章 研 究 方 法 一 研 究 調 查 對 象 本 研 究 中 的 誤 用 例 是 以 收 集 自 本 校 大 同 大 學 事 業 經 營 系 二 年 級 及 其 他 各 系 三 年 級 學 生 所 寫 的 作 文 為 主, 其 他 還 包 括 一 些 從 會 話 及 習 題 中 收 集 到 的 本 校 各 系 ( 除 事 業 經 營 系 外 ) 一 二 年 級 的 日 語 課 是 一 週 二 小 時,( 事 業 經 營 系 是 一 週 四 小 時 的 日 語 課 ), 三 四 年 級 改 為 選 修, 一 週 二 小 時 因 此, 學 習 者 的 日 語 學 習 時 數 大 約 在 小 時 左 右, 程 度 大 約 為 初 級 在 教 材 使 用 方 面, 一 二 年 級 採 用 自 編 教 科 書 理 工 学 部 のための 日 本 語 1 2, 事 業 經 營 系 另 外 選 用 文 化 の 日 本 語 當 作 會 話 教 材 二 研 究 範 圍 本 研 究 以 學 習 者 在 助 詞 動 詞 形 容 詞 三 方 面 所 產 生 的 誤 用 作 為 考 察 對 象 而 其 他 方 面 的 誤 用, 本 研 究 將 不 予 討 論 在 收 集 的 107 篇 作 文 中, 與 本 研 究 主 題 相 關 的 誤

99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95. 用, 合 計 有 227 例 括 起 來 另 外, 本 研 究 中 出 現 的 誤 用 例, 在 誤 用 之 處 用 表 示, 而 中 文 翻 譯 例 句 則 用 第 三 章 誤 用 的 分 類 及 狀 況 將 收 集 的 誤 用 例 整 理 分 類, 並 統 計 各 類 型 誤 用 的 次 數 誤 用 狀 況 整 理 分 析 如 下 表 誤 用 類 型 誤 用 例 數 誤 用 百 分 比 1. a. 形 容 詞 的 活 用 變 化 b. 形 容 詞 的 接 續 a. 動 詞 的 活 用 變 化 b. 動 詞 的 時 態 c. 自 動 詞 和 他 動 詞 d. 授 受 動 詞 e. 其 他 ( 如 使 役 被 動 等 ) a. 助 詞 の b. 表 場 所 的 に 和 で c. 表 經 過 場 所 的 で 和 を d. 表 主 語 的 が 和 は e. 接 續 助 詞 て f. 其 他 ( 如 へ に たら 等 ) 第 四 章 誤 用 例 的 分 析 和 考 察 一 形 容 詞 的 誤 用 1. 活 用 變 化 日 語 的 形 容 詞 分 成 兩 大 類, 一 類 為 い 形 容 詞, 另 一 類 為 な 形 容 詞 這 兩 類

100 .96.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形 容 詞 在 文 法 的 活 用 上 是 完 全 不 同 在 這 一 點 上, 中 文 可 說 是 和 日 文 大 不 相 同 中 文 在 形 容 詞 上 並 無 分 類, 也 不 需 像 日 文 一 樣 注 意 時 態 及 接 續 時 的 活 用 變 化, 因 此 對 初 級 的 學 習 者 而 言, 熟 記 い 形 容 詞 和 な 形 容 詞 的 活 用 規 則 並 正 確 無 誤 地 使 用 是 件 不 容 易 的 事 例 如 : a. 今 朝 は 寒 いでした b. もう 一 度 見 たかったでしたね c. きょうは 楽 しな 誕 生 日 でした d. いろいろ 物 を 食 べました e. 印 象 がいちばん 深 くことは a 句 的 寒 いでした 應 改 正 為 寒 かったです い 形 容 詞 的 肯 定 形 式 是 ~で す, 所 以 要 變 成 過 去 式 時 經 常 直 接 使 用 です 的 過 去 式 でした, 而 忘 記 了 い 形 容 詞 的 獨 特 變 化 b 句 也 是 在 過 去 式 的 活 用 上 犯 了 錯, 學 習 者 似 乎 記 得 い 形 容 詞 的 過 去 式 為 ~かったです, 但 卻 又 將 です 改 成 過 去 式 でした 而 c d e 三 句 則 是 い 形 容 詞 和 な 形 容 詞 接 體 言 時 所 出 現 的 誤 用, 正 確 應 為 楽 しい 誕 生 日 いろい ろな 物 及 深 いこと 從 學 習 者 的 誤 用 情 況 中 發 現, 特 別 在 な 形 容 詞 上, 即 使 程 度 向 上 提 升, 像 下 列 的 誤 用 還 是 經 常 可 見 f. 有 名 の 日 本 料 理 店 で 食 べました g. 規 則 な 生 活 は 軍 隊 生 活 のようです 漢 語 在 接 名 詞 時, 到 底 是 要 和 の な 的 的 な 中 的 哪 一 個 連 結 使 用 才 對, 是 依 據 每 個 漢 語 的 狀 況 而 有 所 不 同 的 但 反 觀 中 文, 在 名 詞 加 名 詞 時, 都 是 使 用 的 字 來 連 結, 如 有 名 的 日 本 料 理 店 規 則 的 生 活 這 些 誤 用 可 說 是 由 學 習 者 母 語 的 干 涉 而 來, 在 指 導 上 要 特 別 留 意, 必 須 把 這 些 用 法 先 作 有 系 統 的 整 理 才 行 2. 接 續 h. 暑 いてなりました i. デザートはすごいうまかったです j. 厳 しいと 優 しい 父 を 思 い 出 しました 形 容 詞 的 中 止 形 及 副 詞 形 也 是 初 級 文 法 中 必 學 的 重 點 之 一, 但 在 中 文 文 法 裡, 形 容 詞 本 身 並 不 需 要 作 活 用 變 化, 所 以 沒 有 接 續 上 的 問 題 像 j 句 就 是 受 到 中 文 影 響 的 誤

101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97. 用 例 在 中 文 要 表 現 並 列 關 係 時 用 和 字 來 連 接, 不 管 是 名 詞 加 名 詞 形 容 詞 加 形 容 詞 或 動 詞 加 動 詞 都 是 一 樣, 所 以 中 文 翻 譯 為 想 起 嚴 肅 和 溫 柔 的 父 親 但 在 日 文, と 只 能 用 於 名 詞 加 名 詞 之 間, 而 形 容 詞 加 形 容 詞 或 動 詞 加 動 詞 之 間 是 無 法 用 它 來 連 接 的, 此 時 需 變 化 成 中 止 形 才 能 使 用 因 此 厳 しくて 優 しい 父 を 思 い 出 しま した 才 是 正 確 的 這 些 誤 用 應 該 也 可 說 是 由 學 習 者 母 語 的 干 涉 而 來 二 動 詞 的 誤 用 1. 活 用 變 化 a 友 達 といっしょに 歌 を 歌 た b. バスに 乗 んで c. もう 一 度 調 べろうと 思 う 日 語 在 動 詞 語 尾 活 用 變 化 規 則 上 相 當 複 雜, 對 日 語 學 習 者 而 言 無 疑 是 一 大 難 關 必 須 先 會 動 詞 種 類 的 辨 別 之 後 再 依 據 動 詞 種 類 作 七 種 語 尾 變 化 雖 然 因 教 科 書 不 同 而 有 各 種 不 同 的 教 法, 但 不 管 是 哪 一 種 方 法, 對 學 習 者 都 相 當 困 難, 即 使 到 中 級, 像 上 面 的 錯 誤 還 是 經 常 可 見 特 別 在 第 Ⅰ 類 動 詞 的 て 形 變 化 上 的 習 得 是 最 為 困 難 在 本 次 收 集 的 誤 用 例 中, 動 詞 て 形 活 用 的 錯 誤 率 也 是 相 當 高 除 了 a b 例 之 外, 像 帰 た 帰 りて 起 きだ 受 けった 等 等 聽 犯 這 些 錯 誤 的 學 生 說 話, 也 發 現 其 發 音 不 正 確 因 此 在 初 級 階 段, 在 易 產 生 錯 誤 的 地 方 多 作 口 頭 代 換 練 習, 例 如 い て/いって して/しって 等 的 促 音 有 無 配 對 練 習 是 有 其 必 要 的 2. 時 態 以 中 文 為 母 語 的 學 習 者 在 學 習 各 種 外 語 的 時 候, 時 態 方 面 通 常 是 較 弱 的 一 環 (1) 時 方 面 的 誤 用 d. あしたテストがあったので 勉 強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e. 寝 た 前 にテレビを 見 た f. きのうわたしは 友 達 といっしょに 日 本 で 撮 る 写 真 を 見 ました g. 大 学 試 験 が 終 わる 時 親 子 丼 をごちそうします 中 文 在 表 達 過 去 完 了 時, 原 則 上 是 在 動 詞 後 面 添 加 了, 但 不 加 了 的 情 形 也 是 存 在 的 例 如 你 今 天 早 上 吃 什 麼? 和 你 今 天 早 上 吃 了 什 麼?, 有 沒 有

102 .98.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了 並 無 差 異 甚 至 還 有 不 使 用 了 才 正 確 的 情 形 例 如 因 昨 天 有 事, 所 以 沒 去 中 文 為 母 語 的 學 習 者, 在 初 級 階 段 常 遺 漏 使 用 た 形 是 可 預 測 的 錯 誤, 但 到 了 中 高 級 階 段, 忘 記 使 用 た 形 的 情 形 似 乎 並 未 減 少, 還 是 經 常 可 見 當 我 們 對 外 語 的 知 識 還 未 能 充 分 掌 握 時, 通 常 會 將 浮 現 在 腦 中 的 規 則 拿 來 替 代 使 用, 而 這 個 在 腦 中 浮 現 的 規 則 正 是 母 語 的 規 則, 因 此 我 們 使 用 出 來 的 外 語 有 母 語 隱 藏 的 影 子 也 不 是 沒 道 理 的 但 若 在 母 語 裡 沒 有 可 對 應 的 文 法 規 則 的 話, 有 些 學 習 者 會 轉 向 自 己 的 第 一 外 語 ( 英 語 ) 裡 尋 求 對 應 的 規 則 例 如 寝 る 前 に 寫 成 寝 た 前 に 想 必 是 受 到 英 語 before I slept 說 法 的 影 響 吧 因 此 在 指 導 這 種 構 文 時, 除 了 強 調 ( 動 詞 )+ 前 ( 動 詞 )+ 後 的 動 詞 該 用 原 形 還 是 過 去 形 外, 提 醒 日 文 在 此 構 文 上 與 中 英 文 有 差 異, 也 是 相 當 重 要 的 吧 (2) 態 方 面 的 誤 用 在 這 次 收 集 的 資 料 中 發 現, 學 習 者 的 誤 用 以 該 用 ている 的 地 方 而 無 使 用 的 情 形 最 為 顯 著 例 如 : h. わたしは 毎 日 バスで 学 校 に 通 います i. わたしはきれいなスカートをはきました j. 東 京 に 行 くことを 期 待 します h 句 是 表 示 現 在 習 慣 的 用 法, 通 います 應 改 為 通 っています 才 正 確 在 日 文 用 ている 來 表 示 現 在 的 習 慣, 意 味 現 在 這 習 慣 還 在 持 續 ( 不 久 之 後 或 許 有 可 能 停 止 ) 之 中 相 對 地, 中 文 在 表 達 經 常 發 生 的 動 作 時, 卻 不 需 使 用 任 何 字 來 輔 助, 通 常 與 時 間 副 詞 搭 配 使 用 是 比 較 常 見 的 因 此 學 習 者 在 這 種 表 達 習 慣 的 用 法 上 會 遺 漏 使 用 ている, 應 該 是 受 母 語 的 干 涉 i 句 也 是 應 把 はきました 改 為 はいています, 此 種 ている 是 表 示 動 作 結 果 之 狀 態 的 用 法, 此 句 的 中 譯 為 我 穿 著 漂 亮 的 裙 子, 中 文 的 著 代 表 動 作 持 續 的 意 思, 但 日 文 此 種 ている 的 用 法 並 不 是 都 可 以 與 中 文 的 著 相 對 應 例 如 : 母 は 今 買 物 に 出 ています 媽 媽 出 去 買 東 西 了 あのことを 知 っています 知 道 這 件 事 因 此 ている 是 無 法 與 中 文 的 著 完 全 對 應, 這 是 由 於 中 日 語 在 描 述 事 情 上 思 考 模 式 的 不 同, 中 文 著 重 動 作 的 完 了, 所 以 用 了 來 表 示, 而 日 文 則 強 調

103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99. 動 作 完 了 後 之 結 果 還 在 持 續 的 狀 態, 因 此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學 習 者 將 該 用 ている 的 地 方 用 表 完 了 的 た 來 表 達, 是 可 以 理 解 的, 所 以 推 測 這 種 誤 用 應 該 也 是 來 自 母 語 的 干 涉 3. 自 動 詞 和 他 動 詞 a. 切 手 を 集 まるのはわたしの 趣 味 です b. 時 計 を 直 れてください c. 薬 を 飲 んだから 病 気 は 直 した d. あしたパーティーを 参 加 します e. 先 生 の 質 問 を 答 えました 在 日 語 教 育 的 領 域 裡, 一 般 是 將 動 詞 分 為 自 動 詞 和 他 動 詞 兩 大 類 自 動 詞 是 表 現 主 體 的 動 作 狀 態, 無 對 象 語 部 分, 用 格 助 詞 が 導 引 出 動 作 狀 態 的 主 體 而 他 動 詞 則 是 有 對 象 語, 用 名 詞 +を 來 表 現, 對 主 體 而 言 是 構 成 述 語 部 分 但 中 文 與 日 文 不 同, 是 為 孤 立 語, 文 中 並 無 顯 示 格 關 係 的 助 詞, 自 動 詞 和 他 動 詞 在 形 態 上 也 無 差 別, 是 靠 意 思 來 區 別 像 A. 他 的 病 治 好 了 ( 彼 の 病 気 が 直 った ) B. 治 好 了 他 的 病 ( 彼 の 病 気 を 直 した ) A 裡 的 治 好 是 自 動 詞, 而 B 裡 的 治 好 是 他 動 詞, 兩 者 之 間 的 差 異 由 治 好 之 後 有 無 接 目 的 語 來 決 定 所 以, 日 文 裡 有 些 像 参 加 する 答 える 等 的 動 詞 是 必 須 要 接 に 來 使 用 的 自 動 詞, 相 對 的 在 中 文 裡 這 些 卻 都 是 參 加 舞 會 回 答 問 題 等 的 他 動 詞 用 法 因 此, 要 將 自 動 詞 和 他 動 詞 區 別 清 楚 且 運 用 自 如, 對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學 習 者 而 言 確 實 是 一 大 難 關 一 般 在 初 級 課 程, 會 以 自 動 詞 +が 和 他 動 詞 +を 的 方 式 導 入 至 於 哪 些 動 詞 是 自 動 詞, 哪 些 動 詞 是 他 動 詞 是 比 較 棘 手 的 地 方 雖 然 在 辨 別 自 動 詞 和 他 動 詞 上 似 乎 有 些 規 則 可 尋, 但 其 規 則 多 且 複 雜, 對 初 學 者 而 言 並 不 容 易 因 此 依 據 筆 者 的 經 驗, 先 說 明 自 他 動 詞 的 機 能 和 跟 隨 在 後 的 が を 助 詞 之 後, 發 下 自 他 動 詞 對 照 表, 像 電 気 がつく 電 気 をつける, 病 気 が 直 る 病 気 を 直 す 等, 透 過 成 對 的 用 例 來 記 憶, 也 就 是 說 用 が を 的 形 式, 與 伴 隨 動 詞 使 用 的 格 助 詞 一 起 背 誦, 是 比 較 有 效 的 方 法

104 .100.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4. 授 受 動 詞 授 受 動 詞 是 幾 乎 在 任 何 一 本 初 級 教 科 書 都 會 出 現 的 文 法 項 目, 但 是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學 習 者 能 完 全 了 解 其 規 則 及 使 用 方 法, 進 而 適 切 且 正 確 的 表 達, 似 乎 是 件 不 容 易 的 事 到 了 中. 高 級 階 段, 誤 用 ( 包 括 該 使 用 授 受 動 詞 而 沒 用 ) 的 情 形 還 是 經 常 可 見 本 次 誤 用 例 整 理 歸 納 如 下 2 種 類 型 (1) 應 該 使 用 授 受 補 助 動 詞 而 沒 使 用 a. 小 泉 さんの 親 は 海 鮮 料 理 をごちそうしました b. 鈴 木 さんはわたしを 浅 草 寺 へ 連 れて 行 きました 這 樣 的 誤 用 在 作 文 中 經 常 可 見 筆 者 認 為 這 可 能 是 由 於 中 國 人 和 日 本 人 的 思 考 模 式 不 同 的 緣 故 中 國 人 把 發 生 的 事 行 為, 站 在 客 觀 的 角 度 來 敘 述 是 比 較 一 般 性 的, 而 日 本 人 只 要 覺 得 他 人 所 做 的 行 為 是 對 自 己 有 利, 不 管 多 小 的 事, 也 會 用 授 受 動 詞 來 表 達 對 對 方 感 謝 的 心 情 (2) 授 受 ( 補 助 ) 動 詞 間 的 混 用 a. 誕 生 日 の 時 友 達 にたくさんのプレゼントをくれました b. あなたに 招 待 してくれて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授 受 ( 補 助 ) 動 詞 間 的 混 用, 以 くれる 和 もらう 間 的 混 用 情 形 最 為 多 見 くれる 的 主 語 是 給 予 者, 而 もらう 的 主 語 是 接 受 者, 主 語 相 反 是 くれ る 和 もらう 決 定 性 的 不 同 點 使 用 くれる 的 時 候, 主 語 該 是 給 予 者 還 是 接 受 者, 學 習 者 在 這 一 點 上 似 乎 還 未 完 全 習 得, 也 就 是 說 這 種 混 用 應 該 不 是 受 中 文 的 干 涉, 而 是 由 於 目 標 言 語 內 的 干 涉 所 產 生 的 三 助 詞 的 誤 用 1. の 的 誤 用 a. ひまの 時 本 を 読 みます b. ご 飯 を 食 べたの 時 新 聞 を 読 みます c. きょうは 楽 しいの 一 日 でした d. 旅 行 に 行 かないの 人 はいません 這 些 很 清 楚 地 是 由 中 文 連 體 修 飾 語 的 標 誌 的 之 誤 用 而 來 的 在 中 文, 名 詞 修

105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101. 飾 名 詞 時 當 然 是 用 的, 但 不 僅 如 此, 形 容 詞 修 飾 名 詞 或 動 詞 修 飾 名 詞 時, 也 是 用 的 像 有 空 的 時 候 (ひまな 時 ), 愉 快 的 一 天 ( 楽 しい 一 日 ), 吃 完 飯 的 時 候 ( 食 べた 時 ) 但 在 日 文, 形 容 詞 或 動 詞 修 飾 名 詞 時, 不 用 の 而 是 使 用 它 的 連 體 形 此 外, の 的 誤 用 還 有 像 下 列 的 例 子 e. わたしは6か 月 の 日 本 語 を 勉 強 しました f. きのう 2 時 間 の 本 を 読 みました 這 兩 句 用 例 只 需 把 の 拿 掉, 將 表 示 數 量 的 用 語 6 か 月 2 時 間 當 作 副 詞 使 用, 即 成 正 確 句 子 但 在 中 文, 表 示 時 間 長 短 的 補 語 是 放 在 目 的 語 的 前 面, 像 學 了 6 個 月 的 日 文 讀 了 2 小 時 的 書, 其 助 詞 的 可 用 也 可 不 用, 所 以 筆 者 認 為 這 種 誤 用 應 該 也 是 由 於 母 語 干 涉 而 產 生 的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學 習 者 經 常 把 の 代 換 中 文 的 來 使 用, 往 往 忽 略 中 日 文 之 間 的 差 異, 所 以 在 初 級 作 文 中, の 的 誤 用 經 常 可 見, 在 指 導 時 需 特 別 留 意 2. 表 示 場 所 的 に 和 で 的 混 用 a. 昼 うちにご 飯 を 食 べた b. ノートの 上 で 名 前 を 書 きました a 例 把 に 改 成 で, 而 b 例 把 で 改 成 に 即 成 正 確 句 子 如 何 區 別 に 和 で 的 用 法, 對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學 習 者 而 言, 也 是 個 令 人 頭 痛 的 問 題 這 是 由 於 不 管 に 也 好, で 也 好, 譯 成 中 文 都 是 在 的 緣 故 而 日 文, 要 用 に 或 で 則 是 與 動 詞 的 部 分 息 息 相 關 教 科 書 上 經 常 用 に 表 示 靜 態 動 詞 的 場 所, で 則 表 動 態 動 詞 的 場 所 來 解 釋 に 與 で 之 不 同 但 以 筆 者 之 經 驗, 這 樣 的 說 明 似 乎 稍 嫌 不 夠 充 足, 也 有 些 抽 象, 讓 學 習 者 有 似 懂 非 懂 的 的 感 覺 因 此 犯 下 類 似 ノート の 上 で 名 前 を 書 きました 的 錯 誤 心 中 想 著 書 きました 明 明 是 動 態 性 的 動 詞, 為 何 用 で 不 對 呢? 因 此 為 了 讓 學 習 者 能 更 清 楚 地 理 解 に で 之 間 的 差 異, 筆 者 使 用 以 下 的 例 子 來 作 說 明 彼 は 列 車 に 絵 を 書 いた 他 把 畫 畫 在 列 車 上 畫 歸 著 在 車 廂 外 體 彼 は 列 車 の 中 で 絵 を 書 いた 他 在 列 車 裡 畫 畫 人 在 車 裡 作 畫 動 作 作 用 歸 著 處 用 に, 如 畫 在 ~ 寫 在 ~ 之 類, 但 動 作 作 用 發 生 的 場 所 則

106 .102.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用 で 以 筆 者 的 經 驗, 用 上 列 所 舉 的 例 句 作 說 明, 雖 無 法 百 分 之 百 解 決 に で 混 用 的 問 題, 但 在 用 法 的 理 解 上, 確 實 是 有 助 益 的 3. で 和 を 的 混 用 a. わたしたちは 烏 來 の 町 で 散 歩 した b. こんだ 道 で 歩 いたので たいへん 疲 れた 除 了 表 場 所 的 に 和 で 經 常 混 用 之 外, 表 動 作 經 過 之 場 所 的 を 也 經 常 會 和 で 混 用 這 是 由 於 表 經 過 場 所 的 を 中 文 也 是 用 在 來 表 達 例 如 我 們 在 烏 來 街 上 散 步 走 在 擁 擠 的 路 上, 所 以 很 累 在 日 文 中 有 所 謂 的 移 動 性 動 詞, 如 散 歩 する 歩 く 通 る 渡 る 等, 必 須 用 を 來 表 示 經 過 的 場 所 同 樣 是 表 達 場 所 位 置, 中 文 一 個 在 字 即 可 表 達, 而 日 文 卻 有 に で を 三 種 不 同 助 詞 因 此, 對 母 語 為 中 文 的 學 習 者 而 言, 此 處 犯 錯 機 率 是 相 當 高 的 4. が 和 は 的 混 用 本 次 誤 用 例 整 理 歸 納 如 下 2 種 誤 用 類 型 第 一 種 是 從 屬 句 中 的 主 語 必 須 用 が, 而 不 能 使 用 は a. わたしはテレビを 見 ているとき 田 中 さんは 寝 ていました b. わたしは 好 きな 食 べ 物 は 刺 身 です が 和 は 的 區 別 使 用, 是 一 項 很 難 習 得 的 文 法 項 目, 即 使 到 高 級 的 程 度 時, 混 用 的 情 形 還 是 常 常 可 見 事 實 上, 在 中 文 裡 並 沒 有 與 日 文 が 和 は 相 對 應 的 文 法 規 則, 用 中 文 的 思 考 模 式 是 很 難 正 確 分 辨 が 和 は 的 學 習 者 是 由 文 法 規 則 來 類 推 其 使 用 法 因 此 此 類 的 誤 用 應 屬 於 語 言 內 之 誤 用 而 且 筆 者 也 發 現 這 兩 個 誤 用 例 有 個 共 同 特 色, 就 是 從 屬 句 的 主 語 都 是 わたし, 或 許 是 由 於 初 級 教 科 書 中 わ たしは 出 現 的 比 例 高 出 わたしが 許 多, 讓 學 習 者 有 わたし 後 面 就 是 接 は 的 刻 板 印 象 之 緣 故 第 二 種 是 對 比 用 法 的 は a. わたしは 日 本 語 が 好 きですが コーヒーが 好 きではありません 像 名 詞 1 は が 名 詞 2 は 這 種 前 後 兩 個 名 詞 用 は 來 提 示 對 比 對 照 的

107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103. 用 法, 基 本 上 錯 誤 率 較 低, 經 解 釋 說 明 後, 再 次 犯 錯 的 機 率 也 不 高, 相 較 而 言 是 較 易 習 得 的 一 種 用 法 5. て 的 誤 用 a. 来 週 試 験 があって カラオケに 行 かない b. 日 本 の 生 活 費 が 高 くて 行 くな c. もう 遅 くなって 早 く 帰 りましょう 上 述 例 文 的 前 句 和 後 句 在 意 思 上 都 有 因 果 關 係, 但 用 て 來 連 接, 在 文 法 上 卻 成 了 不 正 確 的 句 子 在 中 文 為 母 語 的 學 習 者 身 上, 想 必 一 定 有 發 現 像 上 述 般 誤 用 的 經 驗, 探 究 其 原 因, 有 如 下 兩 種 可 能 (1) て 用 於 表 達 原 因 結 果 的 構 文 上 是 有 限 制 的 て 如 同 から ので 一 樣, 有 表 達 因 果 關 係 的 用 法, 但 是 它 與 から ので 不 同, 使 用 て 表 示 因 果 關 係 時, 其 後 句 不 可 以 是 意 志 命 令 許 可 禁 止 勸 誘 等 句 型 (2) 受 到 中 文 思 考 模 式 之 干 涉 首 先, 用 下 列 例 子 來 了 解 中 日 表 現 上 之 差 異 下 午 有 事, 不 能 去 ( 午 後 用 事 があって 行 けない ) 下 午 有 事, 不 去 ( 午 後 用 事 があるから 行 かない ) 下 午 有 事, 沒 去 ( 午 後 用 事 があって 行 かなかった ) 下 午 有 事, 不 想 去 ( 午 後 用 事 があるから 行 きたくない ) 下 午 有 事, 別 去 ( 午 後 用 事 があるから 行 くな ) 就 如 同 我 們 看 到 的 上 述 中 文 例 句 一 樣, 前 句 後 句 是 沒 有 任 何 限 制 的, 主 觀 敘 述 也 好, 客 觀 敘 述 也 好, 可 以 自 由 地 表 現 因 此, 在 指 導 表 因 果 關 係 て 的 用 法 時, 像 上 述 中 日 表 現 上 的 特 色, 讓 學 習 者 清 楚 了 解 是 有 其 必 要 性 的

108 .104.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第 五 章 結 論 透 過 分 析 考 察 誤 用 例, 對 學 習 者 誤 用 狀 況 及 原 因 有 清 楚 的 了 解, 將 其 結 果 歸 納 如 下 : 1. 在 形 容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共 61 例 ; 動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共 117 例 ; 而 助 詞 方 面 的 誤 用 共 49 例 助 詞 誤 用 總 數 僅 49 例, 比 形 容 詞 及 動 詞 都 少 了 許 多, 是 比 較 令 人 意 外 的 結 果 筆 者 推 測 可 能 是 由 於 本 次 考 察 的 誤 用 來 源 為 學 習 者 的 作 文, 而 作 文 屬 自 由 發 揮, 並 無 限 制 非 用 什 麼 句 型 不 可, 因 此 學 習 者 較 有 機 會 技 巧 性 的 避 開 自 己 不 擅 長 的 部 分 但 本 研 究 從 助 詞 的 誤 用 例 中 整 理 統 計 後 發 現, 有 5 種 誤 用 情 形 較 為 顯 著 第 一 種 是 の 的 誤 用, 第 二 種 是 表 示 場 所 的 に 和 で 的 混 用, 第 三 種 是 表 場 所 的 で 和 表 經 過 場 所 的 を 之 混 用, 第 四 種 是 表 主 語 的 が 和 は 的 混 用, 第 五 種 是 接 續 助 詞 て 的 誤 用 2. 根 據 本 研 究 的 調 查 顯 示, 以 動 詞 活 用 變 化 方 面 的 誤 用 頻 率 最 高, 占 18.94%, 其 次 是 形 容 詞 活 用 變 化 方 面 的 誤 用, 占 18.06% 從 這 兩 個 數 據 顯 示, 初 級 學 習 者 在 活 用 變 化 上, 尚 未 能 完 全 習 得, 特 別 在 第 Ⅰ 類 動 詞 的 て 形 及 た 形 變 化 上 的 錯 誤 最 為 顯 著 例 如 : 行 て 帰 りた 吹 って 等 等 因 此 教 師 在 授 課 時, 需 時 時 留 意 學 習 者 在 動 詞 及 形 容 詞 活 用 上 之 習 得 狀 況, 並 適 時 給 予 輔 導 及 加 強, 以 利 提 升 學 習 成 效 3. 時 態 方 面 的 錯 誤 率 為 第 三 高, 占 13.22%, 其 中 以 該 用 過 去 式 而 無 使 用 的 情 形 最 多 這 是 由 於 中 文 在 表 達 過 去 完 了 時, 動 詞 並 不 一 定 需 加 上 表 示 過 去 完 了 的 了 字 之 緣 故 4. 此 次 表 原 因 理 由 之 て 的 誤 用, 因 收 集 到 的 誤 用 例 有 限, 在 錯 誤 的 例 子 中, 未 能 包 含 後 句 為 命 令 及 許 可 的 例 子 擬 今 後 多 收 集 一 些 誤 用 例, 針 對 て 的 誤 用 再 作 更 深 入 的 分 析 與 探 討 5. 從 初 級 學 習 者 的 作 文 中 發 現, 學 習 者 所 使 用 的 句 子 大 多 為 簡 單 句, 較 少 使 用 複 雜 的 句 子, 如 條 件 子 句 連 體 修 飾 句 被 動 句 使 役 句 等 因 此, 在 本 次 調 查 中, 這 些 表 現 上 的 誤 用 例 之 數 量 是 相 當 有 限, 而 無 法 了 解 學 習 者 在 這 些 用 法 上 的 學 習 狀 況 今 後, 擬 對 中 級 高 級 程 度 的 學 習 者 的 誤 用 狀 況 也 進 行 考 察, 以 期 探 究 完 整 之 言 語 習 得 過 程

109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105. 參 考 書 目 1. 遠 藤 織 枝 (1978) 作 文 における 誤 用 例 日 本 語 教 育 34 号 2. 黒 野 敦 子 (1995) 初 級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おける ーテイル の 習 得 について 日 本 語 教 育 87 号 3. 迫 田 久 美 子 (2002) 日 本 語 教 育 に 生 かす 第 二 言 語 習 得 研 究 アルク 4. 鈴 木 忍 (1978) 文 法 上 の 誤 用 例 から 何 を 学 ぶかー 格 助 詞 を 中 心 にしてー 日 本 語 教 育 34 号 5. 張 麟 声 (1985) 中 日 両 語 のアスペクトー 了 と た を 中 心 に 日 本 語 学 3 月 号 6. 張 麟 声 (2001) 日 本 語 教 育 のための 誤 用 分 析 (スリーエ) 7. 野 田 尚 志 (2001)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の 文 法 習 得 ( 大 修 館 ) 8. 宮 崎 茂 子 (1978) 誤 用 例 をヒントに 教 授 法 を 考 える 日 本 語 教 育 34 号 9. 吉 川 武 時 (1978) 誤 用 例 による 研 究 の 意 義 と 方 法 日 本 語 教 育 34 号 10. 茅 野 直 子 仁 科 喜 久 子 学 生 の 誤 用 例 分 析 と 教 授 法 への 応 用 日 本 語 教 育 34 号 11. 羅 素 娟 (2002) 中 国 人 の 学 習 者 による<ている>の 誤 用 とその 原 因 についての 一 考 察 台 湾 日 本 語 教 育 論 文 集 第 6 号

110 .106. 日 語 初 級 學 習 者 作 文 中 常 見 的 誤 用 : 以 大 同 大 學 學 生 為 例

111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107.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李 曼 芝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112 .108.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 李 曼 芝 摘 要 教 授 法 與 教 材 是 有 相 當 密 切 的 關 係 日 本 學 生 在 學 習 母 語 時 所 使 用 的 日 語 教 科 書 與 外 國 人 學 習 日 文 所 使 用 的 教 材 是 不 相 同 但 了 解 教 科 書 編 者 的 想 法 是 有 意 義 的 外 國 學 生 所 需 要 的 教 材 內 容 除 了 學 習 文 法 結 構 與 技 巧 之 外, 還 需 要 加 入 語 言 的 實 用 性 這 篇 論 文 的 目 的 是 在 藉 由 分 析 日 本 的 國 語 教 科 書 內 容, 可 以 部 分 學 習 到 其 他 的 教 授 法, 做 為 今 後 在 教 學 時 之 參 考 此 外, 今 後 研 究 的 課 題 乃 是 外 國 人 所 使 用 的 日 本 語 教 科 書, 應 藉 由 文 法 的 分 析 而 導 入 外 國 學 生 可 以 同 時 學 習 到 日 本 的 文 化 生 活 與 風 俗 習 慣 等 等 關 鍵 字 學 習 指 導 要 領 文 法 分 析 口 語 用 詞 文 章 用 語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113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109.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Native Textbook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 Man-Chin Li Abstract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aterials are closely related. Textbooks used by native Japanese student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that foreign Japanese students used to learn Japanese. But, to understand the ideas from each author of textbooks is necessary. Foreign students need textbooks that include practical information rather than purely grammar and technicalities. By go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Japanese native textbooks, we can learn other teaching method and use it as reference in later teaching. This is the tru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n addition, the lesson of research subjects in later days is how the Japanese textbooks for foreign students implement grammatical analysis to describe other aspects of Japanese, such as the culture and lifestyle of Japan that students should learn. Key word Government guidelines for teaching, Grammar analysis, Verbal language, Written language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114 .110.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第 一 章 はじめに 教 授 法 は 教 材 とは 非 常 に 関 係 が 深 い 教 材 は 教 授 法 の 原 理 を 反 映 したものであ り それを 実 践 するための 媒 体 である 本 文 は 日 本 語 教 育 の 内 容 と 方 法 をさぐるた めに 日 本 における 国 語 科 教 科 書 の 分 析 を 中 心 として それぞれの 問 題 点 を 要 約 的 に 見 出 し 最 後 に 日 本 語 を 教 えるという 実 際 面 に 何 らかの 提 案 をしようとしている われわれ 外 国 人 が 日 本 語 を 勉 強 する 時 に 使 う 教 科 書 と 日 本 人 の 子 供 たちが 母 国 語 を 覚 える 時 に 使 う 教 科 書 とは 違 うのである 違 うのは 当 然 としても 外 国 人 の 日 本 語 の 文 法 学 習 を 改 善 する 上 で 日 本 の 国 語 科 教 科 書 を 解 明 することは 日 本 語 教 師 に 有 益 であろうと 考 えられる なぜなら 外 国 人 の 学 習 の 場 合 とどこがどう 違 う かを 知 れば 改 めるべき 点 がはっきりしてくるからである しかし 国 語 科 教 科 書 それ 自 体 が 一 番 学 ぶべきものであるというようには 考 えない むしろ 部 分 部 分 で 学 ぶべき 点 を 見 つけ どのようなものからでも 教 科 書 以 外 のものからでも 学 ぶべ きだと 考 える そこで 日 本 の 中 学 一 年 生 の 国 語 教 科 書 における 言 語 事 項 に 焦 点 を しぼり 分 析 を 行 ってみた 日 本 では 中 学 一 年 生 になって はじめて 文 法 を 体 系 的 に 学 習 すると 思 われるので 中 学 一 年 生 の 教 科 書 を 選 んだのである ここでは 日 本 で 出 版 されている 中 学 一 年 生 の 国 語 科 教 科 書 の 特 に 言 語 事 項 に 的 をしぼって 比 較 検 討 する この 五 つのテキストはそれぞれ 三 省 堂 ( 平 成 14 年 出 版 ) 教 育 出 版 ( 平 成 14 年 出 版 ) 光 村 図 書 ( 平 成 14 年 出 版 ) 学 校 図 書 ( 平 成 14 年 出 版 ) 東 京 書 籍 ( 平 成 14 年 出 版 )の 教 科 書 である それに 先 だって すべての 教 科 書 の 編 集 基 準 となっている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とその 中 の 国 語 科 の 言 語 事 項 の 記 述 を 概 観 する その 理 由 は これらの 教 科 書 を 比 較 して 違 いを 調 べるためには すべての 教 科 書 に 共 通 する 性 格 を 明 らかにする 必 要 があるからである 次 に 各 教 科 書 の 分 析 表 を 作 って 説 明 の 順 序 説 明 されている 項 目 にどのような 違 いがあるのかを 調 べてみた その 詳 細 は 以 下 の 通 りである

115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111. 第 二 章 日 本 の 中 学 校 国 語 科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第 一 節 全 体 の 概 要 日 本 における 中 学 校 の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の 改 定 年 度 は 昭 和 26(1951) 年 昭 和 33(1958) 年 昭 和 44(1969) 年 昭 和 52(1977) 年 平 成 元 (1989) 年 平 成 10(1998) 年 である 第 Ⅰ 期 昭 和 22 年 昭 和 26 年 第 Ⅱ 期 第 Ⅲ 期 第 Ⅳ 期 第 Ⅴ 期 第 Ⅵ 期 第 Ⅶ 期 昭 和 26 年 昭 和 33 年 昭 和 33 年 昭 和 44 年 昭 和 44 年 昭 和 52 年 昭 和 52 年 平 成 元 年 平 成 元 年 平 成 10 年 平 成 10 年 現 在 今 回 の 改 定 では 次 の 方 針 に 基 づき 教 育 課 程 の 編 成 授 業 時 数 各 教 科 等 の 内 容 の 改 善 方 針 が 示 された 1 豊 かな 人 間 性 や 社 会 性 国 際 社 会 に 生 きる 日 本 人 としての 自 覚 を 育 成 すること 2 自 ら 学 び 自 ら 考 える 力 を 育 成 すること 3ゆとりのある 教 育 活 動 を 展 開 する 中 で 基 礎 基 本 の 確 実 な 定 着 を 図 り 個 性 を 生 かす 教 育 を 充 実 すること 4 各 学 校 が 創 意 工 夫 を 生 かし 特 色 ある 教 育 特 色 ある 学 校 づくりを 進 めること 1 上 記 の 改 善 方 針 を 引 き 合 わせて 反 省 すると 台 湾 の 場 合 はどのようになってい るのだろうと 考 えさせられる 現 在 台 湾 の 教 育 界 においても 様 々な 問 題 点 が 深 刻 に なりつつある 台 湾 日 本 でも ゆとり の 中 で 自 ら 学 び 自 ら 考 える 力 などの 生 きる 力 の 育 成 を 基 本 とするような 教 育 のあり 方 が 問 われてい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 か 1 文 部 省, 中 学 校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解 説 - 国 語 編 東 京 書 籍 1998 頁 2

116 .112.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ここでは 次 章 の 教 科 書 の 性 格 を 直 接 規 定 した 平 成 10 年 度 改 定 版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についてのみとりあげる 国 語 科 の 目 標 国 語 を 適 切 に 表 現 し 正 確 に 理 解 する 能 力 を 育 成 し 伝 え 合 う 力 を 高 めるととも に 思 考 力 や 想 像 力 を 養 い 言 語 感 覚 を 豊 かにし 国 語 に 対 する 認 識 を 深 め 国 語 を 尊 重 する 態 度 を 育 てる 2 第 一 学 年 の 目 標 1 自 分 の 考 えを 大 切 にし 目 的 や 場 面 に 応 じて 的 確 に 話 したり 聞 いたりする 能 力 を 高 めるとともに 話 し 言 葉 を 大 切 にしようとする 態 度 を 育 てる 2 必 要 な 材 料 を 基 にして 自 分 の 考 えをまとめ 的 確 に 書 き 表 す 能 力 を 高 めると ともに 進 んで 書 き 表 そうとする 態 度 を 育 てる 3 様 々な 種 類 の 文 章 を 読 み 内 容 を 的 確 に 理 解 する 能 力 を 高 めるとともに 読 書 に 親 しみものの 見 方 や 考 え 方 を 広 げようとする 態 度 を 育 てる 3 第 二 節 言 語 事 項 の 内 容 の 概 要 言 語 事 項 についての 内 容 は 次 のように 構 成 されている (1)は 音 声, 語 句 語 彙, 話 や 文 章, 文, 単 語, 言 語 生 活 に 関 する 指 導 事 項 である 今 回 の 改 訂 に おいては, 特 に 生 徒 が 日 常 の 言 語 活 動 を 振 り 返 り, 言 葉 のきまりに 気 付 き, 言 語 生 活 の 向 上 に 役 立 てることを 重 視 している (2)は 漢 字 の 読 み 書 きに 関 する 指 導 事 項,(3)は 書 写 に 関 する 指 導 事 項 である 4 日 本 語 教 育 においては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のようなものはないが 外 国 人 に 対 する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の 級 別 認 定 基 準 がある ここでは3 級 と4 級 を 取 り 上 げてみると 次 のように 示 している 3 級 基 本 的 な 文 法 漢 字 (300 字 程 度 ) 語 彙 (1500 語 程 度 )を 習 得 し 日 常 生 活 に 役 立 つ 会 話 ができ 簡 単 な 文 章 が 読 み 書 きできる 能 力 ( 日 本 語 を 2 文 部 省, 中 学 校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解 説 - 国 語 編 東 京 書 籍 1998 頁 9 3 文 部 省, 中 学 校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解 説 - 国 語 編 東 京 書 籍 1998 頁 12 4 文 部 省, 中 学 校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解 説 - 国 語 編 東 京 書 籍 1998 頁 7

117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時 間 程 度 学 習 し 初 級 日 本 語 コースを 終 了 したレベル) 4 級 初 歩 的 な 文 法 漢 字 (100 字 程 度 ) 語 彙 (800 語 程 度 )を 習 得 し 簡 単 な 会 話 ができ 平 易 な 文 または 短 い 文 章 が 読 み 書 きできる 能 力 ( 日 本 語 を 150 時 間 程 度 学 習 し 初 級 日 本 語 コース 前 半 を 終 了 したレベル) 5 日 本 語 の 場 合 一 般 に3 級 までは 初 級 と 考 えられる 到 達 目 標 については 日 常 生 活 に 役 立 つ 会 話 ができ 簡 単 な 文 章 が 読 み 書 きできる 能 力 となっている 第 三 章 中 学 校 国 語 教 科 書 における 言 語 事 項 の 内 容 分 析 第 一 節 各 教 科 書 における 言 語 事 項 の 説 明 順 序 さて 以 上 のような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に 基 づいて 作 られた 教 科 書 には どのような 違 いがあるのだろうか ここでは 現 在 日 本 で 出 版 採 用 されている 五 つの 中 学 校 国 語 教 科 書 を 並 べて それらの 違 いを 見 つけることにする ただし 違 い といっ ても 教 科 書 に 載 せられている 物 語 詩 説 明 文 はすべて 違 っていて 比 較 できな いのが 事 実 である そこで とりあえず 言 語 事 項 に 的 をしぼって 比 較 をすることにした 日 本 語 の 文 法 体 系 そのものには 違 いはないし 教 科 書 の 基 になっている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も 同 様 であり 言 語 事 項 の 説 明 の 違 いは それぞれの 教 科 書 の 著 者 の 考 えの 違 いが 現 れていると 思 われるからである さて 各 教 科 書 の 物 語 の 単 元 のおしまいには 言 葉 の 学 習 や 文 法 の 窓 などというタイトルで 言 語 事 項 についての 説 明 が 載 っている また 教 科 書 の 最 後 の 箇 書 にも 文 法 のまとめ が 整 理 されている それぞれの 教 科 書 の 文 法 のまとめ の 説 明 はほぼ 同 じである 一 番 異 なっているのは 教 科 書 の 途 中 に 載 せ られている 言 語 事 項 の 説 明 である そこで この 言 語 事 項 の 説 明 箇 所 だけをぬきだし それぞれの 説 明 順 序 に よって まとめて 内 容 分 析 表 を 作 ってみた それが 以 下 に 示 すものである 5 国 際 交 流 基 金 日 本 語 能 力 試 験 3 級 2000 頁 48

118 .114.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三 省 堂 教 育 出 版 光 村 図 書 学 校 図 書 東 京 書 籍 擬 声 語 擬 態 語 日 本 語 の 音 声 指 示 する 語 句 漢 字 の 成 り 立 ち 漢 字 を 組 み 立 て よう 新 しい 読 み 文 の 組 み 立 て 熟 語 をつくろう 1 接 続 する 語 句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イントネーショ ン プロミネンス アクセント 熟 語 をつくろう 2 言 葉 の 単 位 画 数 と 活 字 の 字 体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漢 字 の 筆 順 言 葉 のこんな 使 われ 方 文 の 成 分 漢 字 の 部 首 日 本 語 の 音 と 文 字 言 葉 の 音 と 意 味 日 本 語 で 使 われ る 音 アクセント 日 本 語 の 文 字 単 語 のいろいろ 漢 字 の 音 と 訓 重 箱 読 み 湯 桶 読 み 活 用 のない 自 立 語 漢 字 の 組 み 立 て と 部 首 漢 字 の 形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漢 字 クイズ 指 示 する 語 句 接 続 する 語 言 葉 の 単 位 文 文 節 単 語 漢 字 の 読 み 方 語 いろいろ 漢 語 和 語 外 来 語 混 種 語 熟 語 で 遊 ぶ 文 字 の 種 類 と 漢 字 の 歴 史 漢 字 仮 名 文 じり 文 ローマ 字 馬 のいろいろー 漢 字 の 起 こりと 変 遷 漢 字 の 成 り 立 ち 六 書 形 象 文 字 指 示 文 字 会 意 文 字 形 声 文 字 日 本 で 作 られた 漢 字 国 字 言 葉 のつなぎ 方 文 法 入 門 漢 字 の 部 首 場 所 の 変 わる 部 首 形 の 変 わる 部 首 同 じ 形 があるの に 同 じ 部 首 でな いもの 文 節 ほか 古 典 の 仮 名 遣 い 歴 史 の 仮 名 遣 い 読 み 方 辞 書 に 親 しもう 言 葉 の 単 位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漢 字 のしおり1 活 字 と 書 き 文 字 文 の 成 分 主 語 述 語 修 飾 語 接 続 語 独 立 語 連 文 節 漢 字 の 部 首 漢 字 のしおり2 先 に 書 くのは 指 示 する 言 葉 漢 字 のしおり3 比 喩 熟 語 の 構 成 単 語 の 分 類 名 詞 動 詞 形 容 詞 形 容 動 詞 接 続 詞 連 体 詞 副 詞 助 詞 助 動 詞 文 の 組 み 立 てと 意 味 主 語 述 語 の 関 係 修 飾 被 修 飾 の 関 係 文 の 組 み 立 て 漢 字 の 成 り 立 ち と 意 味 象 形 会 意 形 声 英 語 になくて 日 本 語 にあるー 品 詞 分 類 指 示 語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119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115. 古 典 の 仮 名 遣 い 漢 字 の 部 首 漢 字 の 組 み 立 て てで 遊 ぼう 比 喩 単 語 のいろいろ 名 詞 字 体 画 数 筆 順 漢 字 の 広 場 このように 並 べてみると 1 三 省 堂 では 擬 声 語 擬 態 語 比 喩 取 り 上 げられているのが 特 徴 的 東 京 書 籍 は 辞 書 に 親 しもう から 入 っているのが 特 徴 的 2 光 村 学 校 の 二 つは 漢 字 から 入 っていて 漢 字 で 終 わっているので かなり 詳 しいが 文 法 事 項 についても かなり 力 を 入 れている これに 対 して 教 育 東 京 は 全 体 的 にコンパクトに 短 く 扱 おうとしていて あまり 詳 し くない 3 三 省 学 校 の 二 社 だけが 仮 名 遣 い を 取 り 上 げている 4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は 三 省 と 学 校 以 外 は2 番 目 に 出 てくるので 重 視 されて いる 5 文 法 については 最 初 にあげているものが1 社 なのに 対 して 漢 字 を 最 初 にもってくるのは4 社 ある 第 二 節 それぞれの 教 科 書 の 言 語 事 項 の 特 徴 (1) 本 節 では 第 一 節 で 行 なった 教 科 書 の 言 語 事 項 の 内 容 分 析 に 基 づいて そ れぞれの 教 科 書 の 特 徴 を 述 べることにする 三 省 堂 三 省 堂 の 教 科 書 で 一 番 大 きな 特 徴 といえるのは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とプロミネン スについて 述 べられているという 点 である ➀ 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は 音 の 上 げ 下 げのことで 多 くは 文 末 に 現 れる たとえば 例 文 を 見 あげてみると このバスは 美 術 館 前 を 通 ります という 文 をふつうに 言 うときは 通 ります の 部 分 の 音 程 を 下 げて 発 音 する

120 .116.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もう 一 つ あしたどこかへ 行 く? という 文 は 質 問 の 意 味 になるので 行 く の 部 分 を 尻 上 がりに 発 音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それによって 日 本 語 教 師 は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 日 本 語 らしいイントネーションを 習 得 させることが 重 要 ではないかと 思 う ➁ プロミネンスとは 文 の 中 の ある 部 分 を 強 調 して 発 音 することをいいます たとえば 父 はあしたは 来 ないと 言 っています この 文 で あしたは の 部 分 を 強 く 発 音 すると (ほかの 日 なら 来 るけど)あしただけは という 意 味 が 出 てきます 6 しかし もっと 多 くの 例 文 をとりあげれば もっと 分 かりやすいのではないか と 思 う また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とって それぞれの 文 がどのような 発 音 をし どの ような 意 味 を 伝 えようとするのか をマスターするためには 実 際 によく 声 に 出 し て 朗 読 する 工 夫 が 大 切 だと 思 う 教 育 出 版 教 育 出 版 では 広 告 や 店 先 における 張 り 紙 の 中 に 出 てくる 言 葉 の 使 われ 方 につい て 説 明 しているのが 特 徴 である ➀ 日 本 では 本 日 超 特 価 と 店 先 にこんな 張 り 紙 をよく 見 かけることがある 日 本 語 の 単 語 のうちで 一 番 多 いのは 漢 語 で 半 数 近 くを 占 める 同 じアジアの 人 のわ れわれにとっては 日 本 語 を 身 につけていく 上 で 西 洋 人 よりも 漢 字 の 割 合 が 多 い ため 有 利 になるという 面 があるのかも 知 れないと 思 う 超 〇 〇 という 言 葉 は 今 ではひんぱんに 日 本 人 の 日 常 会 話 の 中 に 出 ているが 辞 書 にはのっていないのである たとえば 超 忙 しい とか 超 楽 なバイト の ような 言 い 方 がある ➁ 日 本 の 新 聞 や 雑 誌 の 中 には 和 語 漢 語 外 来 語 がよく 使 われている たとえば こんな 宣 伝 文 句 が 書 かれている 新 しいリゾートマンションの 誕 生 ゆとりある 間 取 りと 落 ち 着 いたインテリア 豊 かな 緑 と 新 鮮 な 空 気 につつまれたもう 一 つ の 心 のオアシスで あなたもリフレッシュを 7 この 文 章 の 中 には 漢 語 和 語 6 金 田 一 春 彦 ほか 著 現 代 の 国 語 1 三 省 堂 2000 頁 90 7 木 下 順 二 ほか 著 中 学 国 語 伝 え 合 う 言 葉 教 育 出 版 2000 頁 79

121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117. 外 来 語 がうまく 使 われているので 日 本 語 の 豊 かな 情 緒 が 現 れていると 思 う また 日 本 語 の 優 美 さの 一 つでもあ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 光 村 図 書 光 村 図 書 では 漢 字 クイズ というおもしろい 項 目 をとりあげているのが 特 徴 である 漢 字 に 親 しみ 書 き 慣 れるようにするために 六 年 生 で 学 習 した 漢 字 を 使 っ て 漢 字 クイズのコーナーを 作 る この 教 科 書 の 作 者 はとてもユニークな 考 え 方 を 持 っていると 思 う しかも この 練 習 方 式 は 日 本 語 教 育 の 場 合 にも 取 り 入 れたら おもしろそうであり 参 考 にできると 思 う というのは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 遊 びな がら 楽 しく 勉 強 させていけるからである たとえば この 教 科 書 では 次 のような 質 問 を 出 している 1 例 のように 二 つの 漢 字 を 組 み 合 わせて 一 つの 漢 字 を 作 ってみよう 例 口 + 鳥 鳴 ➊ 言 + 方 ❷ 亡 + 心 2 空 欄 に 入 る 漢 字 を 書 こう ❶ 乗 車 券 を 買 う ❷ 応 援 団 が 試 合 を りあげる 8 漢 字 はもともと 中 国 の 貴 重 な 文 化 である それなのに 今 台 湾 では 間 違 った 字 を 使 う 若 者 たちがとても 多 いという 現 象 がある 従 って われわれは 日 本 語 を 学 習 するかたわら 台 湾 における 中 国 語 教 育 への 見 直 しをする 必 要 があるのではないか と 思 われる 第 三 節 各 教 科 書 に 共 通 する 言 語 事 項 の 特 徴 (2) この 五 つの 教 科 書 では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をとりあげている わたしたちの 毎 日 の 生 活 を 振 り 返 ってみると 話 し 言 葉 も 書 き 言 葉 も それぞれ 重 要 な 役 割 を 果 たしている その 両 者 の 違 いについてそれぞれの 教 科 書 は 次 のように 説 明 している 話 し 言 葉 はある 限 られた 時 間 と 場 所 の 中 で 限 られた 聞 き 手 を 相 手 にして 使 われるのが 普 通 です 詳 しい 説 明 を 省 略 できたり 話 し 手 の 表 情 や 身 振 りに 助 けられ 聞 き 手 の 理 解 が 深 まるという 特 徴 があります 一 方 書 き 言 葉 は 文 字 に 書 き 記 されているので 限 られた 時 間 や 場 所 を 超 えて 多 くの 人 々に 伝 わっていきま 8 宮 地 裕 ほか 著 国 語 Ⅰ 光 村 図 書 2000 頁 76 77

122 .118.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す 表 情 や 身 振 りを 補 助 的 に 使 ったり 場 面 の 助 けを 借 りたりすることができ ないので 説 明 不 足 にならないように 気 をつけるとともに 話 し 言 葉 よりも 整 った 形 になるように 心 がける 必 要 があります 9 すなわち 話 し 言 葉 では 場 面 に 頼 るところが 多 いが 書 き 言 葉 ではそれが 少 な い 話 し 言 葉 では 文 の 構 造 が 比 較 的 簡 単 で それに 対 して 書 き 言 葉 ではその 逆 であ る また あのう ええと ちゃって けど などのような 特 有 の 語 句 は 日 本 語 の 書 き 言 葉 では 使 われず 話 し 言 葉 で 使 われる そして 個 人 的 な 話 では ね よ などの 助 詞 に 終 わる 文 が 圧 倒 的 に 多 い 文 体 でいえば 話 し 言 葉 では です ます の 率 がずっと 高 いのに 対 して 書 き 言 葉 でば である や だ と なっている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とっては 日 本 人 のふだんの 生 活 の 中 で 話 し 言 葉 と 書 き 言 葉 を 適 切 に 使 い 分 けるように 注 意 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教 師 の 側 では 話 し 言 葉 の 実 態 を 正 しく 把 握 して 教 材 化 する 必 要 があると 思 う 光 村 図 書 と 東 京 書 籍 は 言 語 学 習 の 単 元 で 単 語 の 分 類 や 文 の 成 分 などについて とりあげており また 最 後 の まとめ のところでも 説 明 している この 二 つの 教 科 書 は 同 じ 内 容 のことを 二 度 も 載 せるから 文 法 を 重 視 していると 言 えよう 文 の 成 分 について 次 のように 説 明 している 文 を 組 み 立 てるうえで 文 節 がどのような 働 きをしているかを 考 えてみまし ょう 花 が 咲 いた 花 は 美 しい わたしは 中 学 生 だ 机 が ある などの 文 では 花 が 花 は わたしは 机 が を 主 語 咲 いた 美 し 中 学 生 だ ある を 述 語 といいます 文 として 最 も 基 本 的 なものは この ように 主 語 と 述 語 とからできている 形 です 文 を 作 るうえでの 文 節 と 文 節 との 関 係 9 木 下 順 二 ほか 著 中 学 国 語 伝 え 合 う 言 葉 教 育 出 版 2000 頁 80

123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119. をいう 場 合 これを 主 述 の 関 係 と 呼 びます 10 日 本 語 教 育 指 導 参 考 書 では 日 本 語 の 文 型 をまず 大 きく 名 詞 述 語 で 終 わる もの 形 容 詞 述 語 で 終 わるもの 動 詞 述 語 で 終 わるもの の 三 つの 型 に 分 類 されて いる 日 本 語 学 習 者 にとって 一 番 難 しいと 感 じられる 点 の 一 つは 主 語 を 表 す は と が の 違 いであろう 私 は 初 級 段 階 で 教 える 場 合 には 学 習 者 に 混 乱 させない ように 学 生 から 質 問 があった 時 しか 説 明 しないようにしている われわれ 日 本 語 教 師 は 外 国 語 として 日 本 語 の 学 習 者 に 教 え さまざまな 疑 問 に 答 えるためには 日 本 語 の 仕 組 みを できるだけ 体 系 的 に 把 握 することが 必 要 であ る 第 四 章 おわりに ここでは 中 学 校 の 一 年 生 の 国 語 教 科 書 における 言 語 事 項 だけを 対 象 として 分 析 をした 一 年 生 の 教 科 書 をどのように 作 るかには 教 科 書 の 著 者 の 考 えが 現 れて いるので それなりの 比 較 はできたと 思 う しかし 私 は 日 本 の 国 語 科 教 科 書 それ 自 体 が 一 番 学 ぶべきものである というようには 考 えない むしろ 部 分 部 分 で 学 ぶべき 点 を 見 つけ どのようなものからでも 教 科 書 以 外 のものからでも 学 ぶべき だと 考 える 今 まで 以 上 に 効 率 を 高 めるような 教 え 方 は 今 後 われわれ 日 本 語 教 師 が 求 めて 行 くべき 課 題 だと 思 う 言 葉 を 学 ぶことは 単 に 相 手 と 意 志 を 疎 通 させることだけが 問 題 なのではない 言 語 によって 構 造 が 違 うように 民 族 によって 思 考 方 法 は 異 なる 従 って 初 級 段 階 で 基 礎 的 な 言 葉 の 構 造 を 教 えるだけではなく それらの 言 葉 を 通 して 日 本 の 文 化 や 日 本 人 の 考 え 方 を 学 習 者 にもっと 身 につけさせることが 大 切 である そこで これからの 私 はその 文 化 との 関 連 における 言 語 の 研 究 を 今 後 の 課 題 としたい 10 三 角 洋 一 ほか 著 新 しい 国 語 Ⅰ 東 京 書 籍 2000 頁 126

124 .120. 日 本 中 學 國 語 教 科 書 的 文 法 分 析 参 考 文 献 1. 金 田 一 春 彦 ほか 著, 現 代 の 国 語 1 三 省 堂 木 下 順 二 ほか 著, 中 学 国 語 伝 え 合 う 言 葉 1 教 育 出 版 三 角 洋 一 ほか 著, 新 しい 国 語 1 東 京 書 籍 宮 地 裕 ほか 著, 国 語 1 光 村 図 書 安 岡 章 太 郎 ほか 著 中 学 校 国 語 1 学 校 図 書 文 部 省, 中 学 校 学 習 指 導 要 領 解 説 - 国 語 編 東 京 書 籍 田 中 望, 外 国 人 に 日 本 語 を 教 える 本 アスカ 富 田 隆 行 授 業 法 マユアル70 例 上 凡 人 社 2003

125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121.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鄭 智 惠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126 .122.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 鄭 智 惠 摘 要 在 初 級 日 文 後 半 段 將 會 學 習 日 文 條 件 句 と ば たた なた, 這 四 形 式 條 件 句 擁 有 共 同 及 獨 立 語 意 的 用 法, 因 為 使 用 較 繁 瑣, 且 常 受 主 節 末 modality 限 制 的 影 響, 有 時 連 母 語 使 用 者 也 很 難 做 出 判 定 在 教 學 上 要 如 何 使 學 習 者 能 了 解 應 用 常 是 教 學 雙 方 的 難 題, 尤 其 對 在 教 室 環 境 內 的 JFL 學 習 者 而 言 更 是 困 惑 本 論 先 針 對 4 形 式 日 文 條 件 文 prototype 進 行 文 獻 探 討, 了 解 句 尾 modality 並 嘗 試 改 善 教 案, 以 34 名 工 科 學 生 為 對 象 進 行 2 擇 1 判 定 實 驗, 結 果 有 近 7 成 確 答 率 關 鍵 字 日 文 條 件 句, 原 型 (prototype), 句 尾 modality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日 文 教 學 組 講 師

127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123. The Prototype of Japanese Conditional Statement * Chih-Hui Cheng Abstract Japanese conditional statement と ば たた なた will be learn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beginners' class. Because each of the conditional statements has its common & independent usages and is always influenced by sentence-end s modality, even native speakers are also perplexed. How to teach and how to learn are difficult for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 by reading precedence research to understand the prototype of Japanese conditional statement and the sentence end s modality restrictions. We had a 2 alternative forced choice test for 34 engineering majored students, the result was near 70% of exact. Key word Japanese conditional statement, prototype, sentence end s modality *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128 .124.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のプロトタイプ 性 について 考 える JFL 教 室 学 習 環 境 おける 大 同 大 学 電 機 学 科 学 生 の 学 習 様 相 1. 問 題 意 識 初 級 日 本 語 の 後 半 段 階 になると と ば たら なら 場 合 時 という 条 件 表 現 の 学 習 にあう 場 合 時 の 場 合 は 学 習 者 に 説 明 すれ ば わかってもらえますが と ば たら なら の 学 習 となると 学 習 者 は 理 論 的 に 頭 でわかっていながらも いざ 問 題 を 解 くときやはり 戸 惑 いを 隠 せ ない 特 に 自 然 環 境 における JSL(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としての 習 得 では なく JFL(Japa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として 外 国 語 環 境 教 室 環 境 での 学 習 で は インプットの 制 約 があり いっそう 条 件 文 の 学 習 困 難 度 が 増 す 畑 佐 (2004)も 欧 米 学 習 者 を 対 象 にアメリカの 日 本 語 教 育 環 境 において 習 得 に 影 響 する 要 因 の 一 つに インプットと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の 量 や 質 の 偏 りをあげて おり インプットとインタラクションの 特 性 が 外 国 環 境 で 日 本 語 習 得 に 大 きく 関 わ っているため 教 室 内 でのタスクやフィードバックの 仕 方 が 日 本 語 習 得 に 重 要 であ ることを 考 察 した 各 自 の 使 い 方 があり またどこかで 共 通 にも 使 える と ば たら な ら 条 件 文 は 母 語 話 者 にとってさえ 難 しい 項 目 である JFL 学 習 者 に 条 件 文 を 教 え る 際 そのタスクやフィードバックの 仕 方 を 文 献 解 読 を 通 して 教 案 を 考 えたい 2. 先 行 研 究 堀 (2005)が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のプロトタイプ 的 意 味 を 試 みた まず 学 生 間 日 常 会 話 改 まった 会 話 口 頭 研 究 発 表 学 術 論 文 等 文 章 表 現 といった 高 等 教 育 機 関 に

129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125. おける 四 つの 言 語 使 用 領 域 においてコーパス 調 査 を 行 い 条 件 文 の 用 法 分 類 を 得 た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を1 仮 定 ( ば ( 文 末 モダリティ 制 約 あり); たら なら が 可 能 )2 必 然 ( と (2 つの 事 柄 の 継 起 性 仮 定 的 意 味 が 弱 い);4 形 式 とも 可 能 )3 完 了 ( たら のみ)4 過 去 ( ば ( 習 慣 的 関 係 のみ); と たら は 一 回 性 の 事 柄 と ( 書 き 言 葉 と 改 まった 場 に 使 う) たら (くだけた 話 し 言 葉 ))5 条 件 望 ましい 後 件 が 成 立 するのに 前 件 が 必 要 条 件 ( ば )6 裏 の 条 件 前 件 には 否 定 形 式 が 多 い 注 意 脅 迫 警 告 の 意 が 入 る( と ば )7 反 事 実 前 後 件 が 成 立 しない(4 形 式 とも 可 能 )8 既 情 報 前 件 は 話 し 手 と 聞 き 手 が 共 有 する 認 識 情 報 ( なら んだったら ) の 8 つの 用 法 に 分 類 した 堀 もまた 8 つの 用 法 のうち 出 現 頻 度 が 高 いのは1の 仮 定 であることを 明 らかに し 言 語 学 的 観 点 からも 同 様 な 結 果 が 得 られた 言 語 使 用 領 域 からみると 日 常 会 話 では たら がいちばん 多 く 使 用 され なら の 使 用 は 少 ない 改 まった 会 話 と 口 頭 研 究 発 表 では と が 多 く 文 章 表 現 では と ば が 多 用 され た ら はほとんど 使 用 されない 意 味 領 域 をそれぞれ 持 つ 4 形 式 のプロトタイプを 堀 は 次 のようにまとめた ば :< 論 理 的 内 容 : 仮 定 >< 日 常 の 話 し 言 葉 : 条 件 > と :< 必 然 > たら :< 完 了 >< 過 去 > なら :< 仮 定 >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4 形 式 の 使 い 分 けは 今 までの 研 究 では 主 節 末 のモダリティが 影 響 しているとしてきた ソルウ ァンら(2005)は 117 名 関 東 地 方 在 住 者 を 調 査 対 象 に 初 中 級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学 習 項 目 に 代 表 される 269 文 の 文 材 料 をパソコンで 提 示 し 二 択 強 制 選 択 課 題 と 自 然 さ 5 段 階 評 定 課 題 の2 課 題 を 課 し 条 件 統 制 によって 客 観 的 にその 使 い 分 けを 考 察 した 今 までの 研 究 と 違 う 結 果 が 出 た 主 節 末 モダリ ティ 成 立 制 約 が 動 作 性 述 語 +ば でも 表 出 ( 平 均 支 持 率 76.8%)のモダリ ティを 許 容 し 働 きかけ である 許 可 ( 平 均 支 持 率 38.8%)のモダリティを 許 容 することがわかった 左 右 する 条 件 として 誘 導 推 論 や 交 換 条 件 の 解 釈 時 間 的 な 解 釈 前 件 主 題 が 第 三 者 であること 話 し 手 や 聞 き 手 の 制 御 できないことが 後 件

130 .126.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の 生 起 を 左 右 することなどが 挙 げられている 小 柳 (1998)は 条 件 文 を 既 習 したアメリカ 大 学 三 年 生 を 対 象 に 実 験 したとこ ろ 条 件 文 と と ば の 区 別 に 暗 示 的 フィードバックは 明 示 的 のそれより 有 効 という 結 果 が 出 た また 同 大 学 二 年 生 をインプット 群 アウトプット 群 (タスクに よる 強 要 アウトプット) ドリル 群 ( 機 械 的 ドリル) 統 制 群 の 4 群 に 分 け と の 習 得 におけるインストラクションの 効 果 を 見 た インプット 群 とアウトプット 群 はタスクによる 持 続 効 果 が 見 られた 以 上 先 行 研 究 をふまえて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を 習 得 する JFL 学 習 者 にとって 教 育 現 場 でもっとも 適 したタスクやフィードバック インストラクションはいかなるも のかを 実 験 的 に 試 みた 3. 教 育 現 場 での 試 み 初 級 日 本 語 教 材 には 学 習 者 に 負 担 をかけないように 条 件 文 4 形 式 を 幾 つかの 課 に 配 置 して 教 える それが 学 習 時 間 数 の 少 ない 学 習 者 にとっては 新 しい 文 法 項 目 を 学 習 したことにつれ 前 既 に 習 ったところを 忘 れてしまう 現 象 が 生 じてしまう ことが 観 測 される そこで 学 習 者 に 全 体 を 一 括 かつ 概 念 的 に 理 解 してもらうために また 条 件 文 4 形 式 と 用 法 の 違 いが 認 知 比 較 できるように 4 形 式 をまとめて 教 える ことを 試 みた その 具 体 例 を 付 録 1 の 表 1 から 表 4 に 示 す 例 文 説 明 各 条 件 文 主 節 末 モダリティによっての 違 いも 合 わせて 例 を 挙 げながら 学 習 者 の 理 解 を 促 すイ ンストラクションを 取 った その 後 この 被 験 者 となる 34 名 大 同 大 学 電 機 学 科 二 年 生 の 学 生 にタスクを 課 し 判 定 を 行 わせた( 実 験 日 時 は 2005 年 1 月 下 旬 タス クと 結 果 の 詳 細 は 付 録 2 参 照 ) その 結 果 の 内 訳 をみると 題 は いずれ 教 科 書 の 決 り 文 句 のようなも ので 確 答 が 高 いことが 頷 ける 確 答 の 低 い 題 のうち 2 問 は 純 粋 に 文 法 形 式 的 な 間 違 いであり ここで 討 議 を 省 くが 11 題 の お 腹 が 空 くなら ご 飯 を

131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127. 食 べます という 問 には 学 習 者 が 後 句 の 人 称 を 1 人 称 ではなく 2 人 称 として 間 違 っていると 推 測 が 可 能 である 各 題 正 答 率 は 以 下 のとおり 示 した 20 問 総 正 答 率 は 68.1%であった 7 割 近 い 学 習 者 がこの 20 問 条 件 文 について 理 解 をしたと 言 えよう ( 単 位 :%) 1-10 題 73.5/76.5/61.8/41.2/85.3/79.4/70.6/64.7/94.1/ 題 29.4/79.4/82.4/58.8/64.7/76.5/61.8/41.2/85.3/52.9 この 教 案 の 試 みは 20 問 条 件 文 を 取 り 上 げただけであって 量 的 に 少 ないほか 質 的 においてももっと 綿 密 なタスク 作 りが 必 要 である データの 累 積 をこれからも していくつもりである

132 .128.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付 録 1. 条 件 文 の 教 案 例 表 1.ば 条 件 文 條 件 形 動 詞 ない 形 動 詞 い 形 容 詞 な 形 容 詞 名 詞 ( 肯 定 ) ~ば ( 否 定 ) ~ないければ ( 肯 定 ) ~いければ ( 否 定 ) ~いくなければ ( 肯 定 ) ~であれば ( 否 定 ) ~でなければ ( 肯 定 ) ~であれば ( 否 定 ) ~でなければ 主 觀 ~ 自 我 情 緒 性 例 : 昨 日 はとても 楽 しかったですよ あなたも 来 ればよかったのに 例 :あなたが 行 けば わたしも 行 く 例 :この 薬 を 飲 めば なおります 例 : 冬 になれば たくさん 雪 が 降 ります 例 :お 金 がなければ 何 も 買 うことはできません 表 2.たら 条 件 文 た 形 動 詞 ない 形 動 詞 い 形 容 詞 ( 肯 定 ) ~た ( 否 定 ) ~ないかった ( 肯 定 ) ~いかった ( 否 定 ) ~いくなかった な 形 容 詞 名 詞 ( 肯 定 ) ~だった ( 否 定 ) ~ではなかった ( 肯 定 ) ~だった ( 否 定 ) ~ではなかった ら ~ 時 間 先 後 過 去 式 偶 發 / 一 次 性 機 率 低 例 : 運 動 を 始 めたら 丈 夫 になってきました 例 : こんにちは お 母 様 は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いいえ いま おりませんが じゃ お 帰 りになったら これをお 渡 しください

133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129. 例 : 東 京 についたら すぐ 電 話 してください 例 : 時 間 があったら ゆっくり 旅 行 したい 例 : わたしが 鳥 だったら すぐ 国 に 帰 れるのに 例 : もし 父 が 生 きていたら きっと 喜 んでくれただろう 表 3.と 条 件 文 原 形 動 詞 ない 形 動 詞 と ~ 自 然 界 定 律 道 路 指 引 慣 性 恆 常 性 例 : 春 になると 庭 にたくさんの 花 が 咲 きます 例 : 窓 を 開 けると 雨 が 降 っていました 例 : 家 に 帰 ると すぐ 宿 題 をした 例 : 外 国 に 住 みたいなら 何 でも 食 べられないと だめですよ 例 : この 薬 をジュースに 入 れると 飲 みやすくなります 例 : わたしがケーキを 作 ると いつも 失 敗 してしまいます 例 : 彼 は 困 っている 人 がいると どんなに 遠 くても 出 かけていったそうです 表 4.なら 条 件 文 原 形 動 詞 た 形 動 詞 ない 形 動 詞 な 形 容 詞 なら ~ 建 議 未 來 性 名 詞 前 瞻 性 例 : 周 りに 家 がありませんから ここならいくら 騒 いでもかまいませんよ 例 : カメラを 買 うなら あの 店 がいいですよ 例 : わたしがお 金 持 ちなら アルバイトはしない

134 .130.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例 : もしあなたが 歌 うなら わたしもいっしょに 歌 います 例 : 外 国 に 住 みたいなら 何 でも 食 べられないと だめですよ 例 : 木 綿 なら 簡 単 に 洗 えますが 絹 は 難 しいです 例 : 熱 が 続 いているなら 早 く 医 者 にみせたほうがいいですよ

135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131. 付 録 2.タスク 1. ( ) わからないと 聞 いて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5/34 2. ( ) 時 間 が あったら 手 伝 って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6/34 3. ( ) 東 京 に 到 着 するなら 電 話 を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1/34 4. ( ) 天 気 が いけば 山 登 りします 正 確 率 :14/34 5. ( ) その 信 号 を 曲 がると コンビニが あります 正 確 率 :29/34 6. ( ) お 金 が あったら 世 界 旅 行 を したいです 正 確 率 :27/34 7. ( ) この 説 明 書 を 読 めば 使 い 方 が わかります 正 確 率 :24/34 8. ( ) 東 京 に 到 着 すれば 電 話 を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2/34 9. ( ) 春 に なると 暖 かいです 正 確 率 :32/ ( ) わからなかったら 聞 いて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8/ ( ) お 腹 が 空 くなら ご 飯 を 食 べます 正 確 率 :10/ ( ) 東 京 に 到 着 したら 電 話 を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7/ ( ) おもしろい 漫 画 だったら 読 みます 正 確 率 :28/ ( ) 暑 く なると 氷 が 食 べたく なる 正 確 率 :20/ ( ) 時 間 が あると 手 伝 って ください 正 確 率 :22/ ( ) おもしろい 漫 画 と 読 みます 正 確 率 :26/ ( ) ボタンを 押 すと 切 符 が 出 てきます 正 確 率 :21/ ( ) おいしい ければ 買 います 正 確 率 :14/ ( ) 旅 行 なら 日 本 が いいです 正 確 率 :29/ ( ) お 金 が ないと 何 も 買 えません 正 確 率 :18/34

136 .132. 探 討 日 文 條 件 句 的 prototype 参 考 文 献 1. 小 柳 かおる, 条 件 文 習 得 におけるインストラクションの 効 果, 第 二 言 語 と しての 日 本 語 の 習 得 研 究 (1998 年 ), 頁 1~26 2. ソルウ ァン ハリー 前 田 直 子, と ば たら なら 再 考, 日 本 語 教 育 125 号 (2005 年 4 月 ), 頁 28~37 3. 畑 佐 由 紀 子, 外 国 語 教 育 環 境 で 習 得 に 影 響 する 要 因 の 考 察 欧 米 の 学 習 者 の 場 合,2004 年 度 日 本 語 教 育 学 会 秋 季 大 会 シンポジウム 報 告 発 表 要 旨, 日 本 語 教 育 125 号 (2005 年 4 月 ), 頁 150~ 堀 恵 子, 日 本 語 条 件 文 のプロトタイプの 意 味 用 法 と 拡 張 コーパス 調 査 と 言 語 学 的 有 標 性 の 二 つの 観 点 から, 日 本 語 教 育 126 号 (2005 年 7 月 ), 頁 124~ 堀 恵 子, バ 条 件 文 の 文 末 制 約 を 再 考 する 日 本 語 母 語 話 者 に 対 する 適 格 性 判 断 調 査 から, 麗 澤 大 学 言 語 研 究 センター 第 4 回 研 究 セミナー(2004 年 2 月 )

137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33.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黃 松 齡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通 識 教 學 組 助 理 教 授

138 .134.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 黃 松 齡 摘 要 漢 字 傳 入 日 本 之 後, 字 之 形 音 義, 皆 為 日 文 之 所 根 本 者 也 故 日 語 之 中, 其 發 音 有 音 讀 訓 讀 之 分 入 聲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皆 來 自 中 國 之 音 韻, 此 之 謂 音 讀 ; 而 訓 讀 有 二 義 : 其 一 為 日 本 固 有 發 音 ; 其 二 為 以 日 文 文 法 閱 讀 古 代 漢 籍 之 謂 又, 日 本 文 字 除 承 襲 沿 用 傳 統 漢 字 外, 另 有 借 用 漢 字 草 書 形 體 之 平 假 名 減 省 漢 字 楷 書 形 體 之 片 假 名 與 日 本 自 創 漢 字 之 國 字, 迄 今 猶 然 並 用 通 行, 毫 無 齟 齬 溯 至 明 治 時 代, 文 士 學 者 大 量 以 漢 字 詞 彙 意 譯 歐 文, 可 謂 漢 字 漢 文 之 精 神 與 生 命 創 新 及 再 造 之 最 燦 爛 光 明 時 期 而 迎 接 二 十 一 世 紀 華 人 之 於 國 際 社 會 嶄 露 頭 角 之 契 機 來 臨, 期 望 漢 字 漢 文 能 和 平 崛 起, 再 開 創 海 外 嶄 新 之 維 新 時 代 關 鍵 字 漢 字 入 聲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平 假 名 片 假 名 訓 讀 音 讀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通 識 教 學 組 助 理 教 授

139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35. 第 一 章 緒 言 漢 字 之 所 以 不 同 於 世 界 其 他 文 字 之 特 徵 者, 主 要 在 於 漢 字 為 一 形 一 音 一 義 之 表 意 文 字, 充 滿 豐 富 之 圖 畫 藝 術 視 覺 美 感 職 是 之 故, 若 欲 將 表 音 文 字 之 歐 文 譯 成 漢 文 者, 勢 必 透 過 文 字 意 象 之 適 當 組 合, 方 能 構 成 一 具 體 形 象 進 而 了 解 其 特 定 含 義 例 如 : 倘 若 直 接 將 英 文 science 及 democracy 二 字, 音 譯 成 賽 因 斯 ( 賽 先 生 ) 與 德 謨 克 拉 西 ( 德 先 生 ), 則 對 僅 使 用 漢 文 者 而 言, 此 漢 字 字 群 之 組 合, 全 然 無 任 何 意 義 而 若 如 日 人 將 之 意 譯 成 科 學 ( 学 ) (かがく) 與 民 主 (みんしゅ) 者, 則 其 意 義 即 能 充 分 表 達 溯 其 源 由, 實 於 日 本 明 治 維 新 時 代, 有 識 之 士 大 量 以 漢 字 ( 大 多 以 兩 字 詞 彙 為 主 ) 意 譯 歐 文, 其 以 之 為 日 本 與 當 時 之 列 強 並 駕 齊 驅 之 工 具 與 手 段, 而 此 即 日 文 中 粹 煉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總 體 表 現 又, 此 智 慧 之 結 晶, 亦 借 由 在 日 華 人 之 助 力 而 回 響 並 普 及 於 中 華 本 土, 而 成 為 即 迨 至 今 日 之 漢 和 兩 民 族 共 享 共 有 之 珍 貴 文 化 財 產 因 此, 先 人 蓽 路 藍 縷 發 明 橫 亙 五 千 年 之 漢 字, 維 護 並 發 揚 此 優 良 之 文 化 傳 統 及 價 值, 是 炎 黃 子 孫 今 後 不 遑 多 讓 且 責 無 旁 貸 之 權 利 與 義 務 一 漢 和 語 音 之 淵 源 ( 一 )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現 今 日 語 中, 有 所 謂 外 來 語 及 固 有 音 者 之 外, 另 有 三 種 發 音 來 自 於 中 國 者, 亦 即 :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外 來 語 者, 係 指 歐 美 等 國 語 言 之 直 接 譯 音 ; 而 習 慣 上 皆 以 片 假 名 書 寫 之 謂 如 : 英 文 bird car, 其 日 文 片 假 名 直 接 將 之 譯 音 並 書 寫 成 : バードー カー 而 固 有 音 者, 係 指 發 源 於 日 本 本 土 之 本 來 已 經 保 有 之 傳 統 發 音, 但 僅 有 發 音 而 已 ; 其 文 字 必 須 使 用 漢 字 而 注 音 則 以 平 假 名 為 之 者 之 謂 如 再 以 上 述 英 文 兩 單 字 為 例, 其 漢 字 分 別 書 寫 為 鳥 車, 而 平 假 名 注 記 為 とり くるま 之 發 音 又, 不 論 片 假 名 平 假 名 亦 皆 源 自 於 漢 字 片 假 名 為 漢 字 楷 體 之 省 略 ; 而 平 假 名 為 漢 字 草 書 之 形 體 有 關 此 部 分 容 後 再 論 在 此 五 種 發 音 外 來 語 固 有 音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之 中, 以 漢 音 為 最 多 ; 而 吳 音 最 少 日 本 吳 音 者, 即 中 國 六 朝 音 也 蓋 三 國 時 代 之 東 吳 南 朝 之 東 晉 及 宋 齊 梁 陳, 皆 建 都 南 京 建 康, 故 史 稱 六 朝 此 時 期 之 音 傳 至 或 影 響 日 本 者 而 以 吳 國 為 始, 故 學 者 名 之

140 .136.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曰 吳 音 而 日 本 和 服 亦 有 稱 呼 為 吳 服, 此 兩 者 是 否 也 有 關 係? 日 本 漢 音 者, 即 中 國 隋 唐 音 或 謂 唐 代 長 安 音 也 而 唐 代 長 安 音 之 本 體, 應 是 河 洛 語 長 安, 即 今 陜 西 省 西 安 市, 即 秦 代 謂 咸 陽 ; 漢 唐 稱 長 安 而 為 首 都 者 而 河 洛 者, 即 黃 河 洛 水 之 合 稱 黃 河 流 經 陜 西 山 西 兩 省 而 至 陜 西 潼 關, 卻 阻 於 秦 嶺, 故 折 向 東, 以 納 洛 水 ( 發 源 於 陜 西 省 雒 南 縣 冢 嶺 山 ) 沁 河 諸 水, 古 代 專 稱 黃 河 曰 河 又, 閩 南 語 亦 稱 河 洛 語, 故 兩 者 之 間 應 有 密 切 關 聯 性 存 在 所 以 閩 南 語 應 與 唐 代 長 安 音 同 源 ; 甚 或 謂 為 唐 代 長 安 音 之 濫 觴 則 較 宜 蓋 至 今, 閩 南 語 之 中, 仍 留 有 入 聲, 此 即 梁 朝 人 沈 約 所 謂 平 上 去 入 四 聲 之 入 聲, 為 聲 音 之 中 最 短 促 者 也 如 : 國 ( 收 k 音 ) 竹 ( 收 d 音 ) 哲 ( 收 t 音 ), 一 如 日 語 中 之 促 音 (っ) 或 尾 音 有 (き く ち つ) 者 有 關 此 部 分 亦 容 後 再 詳 論 唐 宋 音 者, 謂 宋 元 明 音 而 之 漸 於 日 本 也 關 於 日 語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之 不 同, 茲 以 請 提 行 緞 四 字 為 例, 以 見 其 端 倪 : 吳 音 漢 音 唐 宋 音 請 請 來 (しょうらい) 請 訓 (せいしん) 普 請 (ふしん) 提 提 (だん) 提 示 (ていじ) 提 燈 (ちょうちん) 行 行 事 (ぎょうじ) 行 文 (こうぶん) 行 燈 (あんどん) 緞 緞 (だん) 緞 (たん) 緞 帳 (どんちょう) 據 本 居 宣 長 在 一 七 八 五 年 所 著 的 漢 字 三 音 考 中, 有 一 記 載, 其 內 容 大 致 如 下 : 一 說, 有 所 謂 金 禮 信 者, 來 對 馬 國 之 後, 始 傳 吳 音 其 次, 有 表 信 公 者, 來 筑 紫 傳 漢 音 於 是, 此 地 為 吳 漢 音 之 始 又, 德 川 幕 府 江 戶 初 期 的 僧 人 淨 嚴 於 一 六 八 二 年 所 作 之 悉 曇 三 密 鈔 中 亦 云 : 在 日 本 國, 本 傳 吳 漢 二 音 初, 金 禮 信 來, 留 於 對 馬 國, 傳 吳 音, 舉 國 學 此, 因 名 對 馬 音 於 次, 表 信 公 來 筑 紫 之 博 多, 傳 漢 音 而 所 謂 對 馬 國 者, 應 是 現 今 之 對 馬 島, 位 於 日 本 九 州 與 韓 國 之 間, 為 日 本 西 南 海 疆 要 地 所 謂 筑 紫 之 博 多 者, 筑 紫 即 今 日 本 九 州 ; 而 博 多 即 今 福 岡 市 ( 位 於 九 州 北 部 ) 之 外 港, 為 日 本 與 朝 鮮 半 島 及 中 國 大 陸

141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37. 之 交 通 要 衝 金 禮 信 與 表 信 公 似 應 為 韓 人, 渡 海 而 至 日 本 教 導 漢 學 蓋 韓 人 接 受 漢 化 程 度, 較 之 日 人 為 早 且 深 而 依 據 日 本 古 墳 將 土 盛 高 而 築 成 的 古 代 墳 墓 之 謂 內 部 構 造 與 出 土 文 物 相 互 對 證, 在 在 顯 示 日 本 文 化 深 受 朝 鮮 影 響 尤 其 是 朝 鮮 語 與 日 本 語 同 屬 阿 爾 泰 語 系, 文 法 結 構 相 近 ; 且 存 有 膠 著 語 即 一 品 詞 之 下 必 有 一 助 詞 跟 隨, 以 限 定 其 義 意 以 日 文 為 例, 如 : 私 は 妹 にお 酒 を 飲 ませた いです 我 想 讓 妹 妹 喝 酒 於 此 句 中, は に を 是 謂 助 詞 若 將 助 詞 位 置 調 動 則 義 意 完 全 不 同 如 再 以 上 句 為 例 改 寫 成 : 私 に 妹 はお 酒 を 飲 ませたいです 者, 則 義 意 為 : 妹 妹 想 讓 我 喝 酒, 其 主 詞 及 間 接 受 詞 完 全 相 反 凡 此 情 況, 名 之 曰 膠 著 語 因 此, 所 謂 在 歸 化 人 ( 即 終 身 居 留 日 本 之 外 國 人 士 ) 之 中, 應 有 不 少 漢 化 韓 人 理 所 當 然, 中 國 人 亦 不 遑 多 讓, 日 本 名 之 曰 漢 系 歸 化 人 如 據 傳 : 日 本 應 神 十 五 年 時, 百 濟 人 阿 直 岐 赴 日 ; 而 漢 人 王 仁 則 受 阿 直 岐 之 推 薦, 遂 於 翌 年 攜 帶 論 語 及 千 字 文 至 日 王 仁 即 後 世 西 文 氏 (かわちのふみ) 之 祖 ; 而 阿 直 岐 即 後 世 阿 直 史 (あちきのふひと) 之 祖 此 二 氏 通 過 奈 良 朝, 長 期 職 掌 大 和 朝 廷 紀 錄 文 史 即 意 味 處 理 紀 錄 文 書 者 之 謂 也 至 如 唐 宋 音 者, 據 云 是 在 日 本 鐮 倉 室 町 時 代 往 來 於 宋 元 明 之 日 本 僧 侶 與 貿 易 商 所 帶 回 之 中 國 語 音 總 而 言 之, 不 論 金 禮 信 表 信 公 阿 直 岐 王 仁 是 否 真 有 其 人 其 事, 語 音 之 發 生 必 在 文 字 發 明 之 前 ; 而 語 音 文 字 之 流 布 及 創 造, 絕 非 一 人 一 時 之 所 能 為 功 者 也 ( 二 ) 音 讀 ( 読 ) (おんどく) 訓 讀 ( 読 ) (くんどく) 何 謂 音 讀 訓 讀? 根 據 日 本 辭 典 広 辞 苑 之 解 釋 如 下 : 音 読 : 漢 字 を 字 音 で 読 むこと 訓 読 :(1) 漢 字 に 国 語 を 当 てて 読 むこと (2) 漢 文 を 国 語 の 文 法 に 従 って 読 むこと 亦 即 : 所 謂 音 讀, 音 者, 聲 音 也 簡 而 言 之, 就 是 按 照 漢 字 字 面 而 直 接 唸 出 其 漢 音 之 意 例 如 : 春 風 二 字, 日 語 直 接 發 音 為 しゅんふう ; 寒 心 二 字, 則 發 音 為 かんしん 凡 此 之 屬, 皆 謂 之 音 讀 所 謂 訓 讀, 訓 者, 解 釋 也 我 國 古 代 字 典 正 字 通 云 : 訓, 釋

142 .138.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也 如 某 字 釋 作 某 義, 順 其 義 以 訓 之 而 日 文 訓 讀, 有 二 義 焉 : 其 一 是 將 漢 字 以 日 本 固 有 音 唸 出 之 謂 如 上 述 春 風 之 春 一 個 字, 日 語 唸 成 はる ; 而 風 則 唸 成 かぜ 又, 寒 心 之 寒, 發 音 為 さ む(い) ; 而 心 則 發 音 為 こころ 凡 此 之 類, 皆 屬 訓 讀 第 一 義 其 二 則 按 照 日 文 語 法 ( 日 文 文 言 語 法 ) 以 譯 讀 文 言 漢 文 之 謂 例 如 : 漢 朝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報 任 安 書 云 : 僕 以 口 語 遇 此 禍, 重 為 鄉 黨 所 笑 此 句, 日 文 文 法 可 訓 讀 為 : 僕 (ぼく) 口 語 (こうご)を 以 (も)って 此 (こ)の 禍 (か) に 遇 (あ)ひ 重 (かさ)ねて 鄉 黨 (きょうとう)の 笑 (わら)ふ 所 (ところ) と 為 (な)る 此 為 散 文 之 訓 讀 法 ; 若 韻 文 者, 如 李 清 照 聲 聲 慢 詞 云 : 尋 尋 覓 覓, 冷 冷 清 清, 悽 悽 慘 慘 戚 戚 乍 暖 還 寒 時 候, 最 難 將 息 亦 可 訓 讀 為 : 尋 (わず)ね 尋 (わず)ね 覓 (もと)め 覓 (もと)むれど 冷 冷 (れい れい)たり 清 清 (せいせい)たり 悽 悽 (せいせい)たり 慘 慘 (さんさん) たり 戚 戚 (せきせき)たり 乍 (たちま)ち 暖 (あたた)かく 還 (ま)た 寒 (さむ)き 時 候 (じこう)は 最 (もっと)も 將 息 (やすら)い 難 (がた)し 凡 此 之 類, 皆 屬 訓 讀 第 二 義 由 此 觀 之, 以 日 文 訓 讀 漢 文 有 二 要 件, 一 必 以 日 文 文 言 為 之 ; 二 必 以 日 文 文 法 為 之, 蓋 中 日 語 文 結 構 迥 異 之 故 因 此, 為 誦 讀 且 了 解 漢 文 義 意, 所 謂 訓 読 法 就 因 應 此 趨 勢 而 產 生, 至 今 日 人 仍 然 如 此 運 用 訓 読 法 對 日 人 而 言, 絕 對 有 其 必 要 性 例 如 : 漢 文 兩 字 詞 彙 降 雪, 日 文 則 必 須 寫 成 雪 (ゆき)が 降 (ふ)る 為 顧 及 日 文 文 法 主 語 ( 雪 ) 與 述 語 ( 降 ) 前 後 次 序 關 係 之 故 又, 漢 文 傳 入 日 本, 已 有 千 年 以 上 悠 久 歷 史, 故 勢 必 影 響 日 文 用 語 習 慣 甚 至 文 法 結 構 如 : 漢 文 登 山, 日 文 則 有 兩 種 寫 法, 一 種 是 日 文 固 有 形 式 山 (やま)を 登 (のぼ)る ; 另 一 種 則 是 沿 襲 或 採 用 漢 文 原 本 形 式 登 山 兩 字 詞 彙, 而 音 讀 則 為 とざん ( 三 ) 漢 字 入 聲 與 日 文 促 音 據 考 證 河 洛 語 ( 閩 南 語 ) 屬 上 古 音, 如 : 現 今 口 語 鍋 子 跑 步 買 米 賣 米 廚 房 責 罵 等 詞, 河 洛 語 則 分 別 讀 寫 成 鼎 走 糴 ( 米 ) 糶 ( 米 ) 竈 ( 下 ) 讓 等 字 而 此 等 字, 皆 見 於 古 籍 中 漢 朝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云 : 鼎, 三 足 兩 耳, 和 五 味 之 寶 器 也 呂 氏 春 秋. 權 勳 云 : 齊

143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39. 王 走 莒 注 : 走, 奔 也 說 文 解 字 云 : 糴, 市 穀 也 糶, 出 穀 也 論 語. 八 佾 云 : 寧 媚 於 竈 ( 皇 疏 ): 竈, 謂 人 家 為 飲 食 之 處 新 方 言. 釋 言 云 : 今 謂 罵 人 曰 讓 由 此 可 知, 河 洛 語 皆 有 其 文 字 及 讀 音 ; 且 淵 源 悠 久, 可 上 溯 周 秦 時 代 而 上 古 音 與 現 今 國 語 ( 北 京 話 ) 最 大 不 同 之 處, 則 在 於 前 者 仍 保 留 入 聲 ; 而 後 者 則 無 如 上 述 之 國 竹 哲, 在 河 洛 語 皆 屬 入 聲 字 ( 按 : 沈 約 四 聲 中 之, 上 去 入 皆 屬 仄 聲 ; 餘 者 為 平 聲 ); 而 在 國 語, 此 三 字 卻 屬 平 聲 字 ( 按 : 在 國 語 腔 調 中, 一 二 三 聲 屬 平 聲 ; 而 只 有 四 聲 才 屬 仄 聲, 但 已 無 入 聲 ) 日 本 引 入 漢 語 之 後, 改 稱 入 聲 為 促 音 (そくおん) 其 實, 促 就 是 急 而 短 之 意 字 彙 云 : 促, 短 也 蓋 入 聲 有 : 國 ( 收 k 音 ) 竹 ( 收 d 音 ) 哲 ( 收 t 音 ) 及 ( 收 p 音 ) 等 音 ; 而 在 日 語 中, 凡 所 有 入 聲 漢 字 須 讀 成 促 音, 或 於 字 之 語 尾 發 為 き つ ち く 之 音 例 如 : k 国 家 (こっか) 国 語 (こくご) t 徹 底 (てってい) 徹 夜 (てつや) 摘 記 (てっき) 摘 要 (てきよう) d 独 行 (どっこう) 独 立 (どくりつ) p 八 景 (はっけい) 八 面 (はちめん) 由 此 觀 之, 国 徹 摘 独 八 等 五 字, 在 一 詞 彙 中, 如 置 於 前 者, 可 讀 成 促 音 或 語 尾 發 音 為 く つ き ち ; 但 若 置 於 後 者, 則 無 法 發 成 促 音 又, 日 文 学 生 沢 山, 雖 然 注 記 為 がくせい たくさ ん 但 實 際 上, 卻 發 成 がっせい たっさん 之 音 究 其 原 因, 原 來, 学 學 沢 澤 兩 字 皆 屬 漢 語 入 聲, 所 以 日 語 習 慣 將 之 發 成 促 音 之 故 另 外, 用 於 不 規 則 變 化 動 詞 する 時, 亦 復 如 是 例 如 : 接 節 摂 (せっ) する 絶 (ぜっ)する 滅 (めっ)する 渇 活 (かっ)する 刷 察 (さつ)する 食 蝕 嘱 属 (しょく)する, 其 接 節 摂 ( 攝 ) 絶 滅 渇 活 刷 察 食 蝕 嘱 ( 囑 ) 属 ( 屬 ) 等 漢 字, 都 是 屬 於 入 聲 字 又, 現 今 河 洛 語 與 日 語 皆 無 唇 齒 音 (f) 及 捲 舌 音 (r), 由 此 更 可 進 一 步 證 明 其 有 一 定 淵 源 關 係 存 在 才 是

144 .140.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二 日 本 漢 字 之 活 用 ( 一 ) 漢 字 假 用 何 謂 漢 字 假 用? 即 借 用 漢 字 音 訓 為 文, 以 書 寫 日 本 固 有 被 稱 為 平 安 朝 雅 語 之 大 和 言 葉 (やまとことば) 者, 此 之 謂 漢 字 假 用 而 此 被 假 借 之 漢 字 者, 亦 稱 嵌 字 何 謂 嵌 字? 顧 名 思 義, 即 按 照 日 語 發 音 而 將 漢 字 填 入 之 意 ; 但 與 漢 字 原 本 之 意 義 無 關 漢 字 假 用 可 分 字 音 假 用 及 字 訓 假 用 兩 種, 此 處 音 即 前 述 音 讀 ; 而 訓 即 訓 讀 之 意 例 如 : 日 文 古 文 懐 (な つか)し 按 : 漢 語 之 意 為 懷 念, 其 字 音 假 用 書 寫 成 奈 (な) 都 (つ) 可 (か) 之 (し) 或 奈 (な) 都 (つ) 可 (か) 思 (し) ; 而 字 訓 假 用 則 書 寫 成 夏 (なつ) 借 (かし) 或 夏 (なつ) 樫 (かし) 蓋 夏 樫 兩 字, 日 文 固 有 音 分 別 發 為 なつ かし 由 此 可 見, 雖 所 嵌 入 之 漢 字 不 同, 但 日 語 發 音 皆 相 同 又, 字 音 假 用 所 嵌 入 之 漢 字 只 用 一 字 ; 而 可 用 一 字 以 上 者, 則 屬 字 訓 假 用 而 一 形 一 音 一 義, 是 漢 字 之 特 色 亦 即 : 漢 字 屬 於 表 意 文 字 而 日 本 本 無 文 字 之 發 明, 只 有 發 音 而 已 職 是 之 故, 日 本 輸 入 漢 字 之 後, 卻 出 現 同 時 使 用 表 意 文 字 ( 漢 字 ) 與 表 音 文 字 ( 平 假 名 及 片 假 名 ) 之 奇 特 現 象, 此 亦 為 世 界 少 有 者 若 稱 日 本 為 善 用 漢 字 文 化 智 慧 之 民 族, 不 亦 宜 乎! 其 實, 漢 朝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一 書, 在 說 明 造 字 六 原 則 ( 即 : 象 形 指 事 會 意 形 聲 轉 注 假 借 ) 時, 已 有 假 借 字 之 用 如 : 現 今 口 語 第 二 人 稱 你, 古 籍 常 書 寫 成 而 汝 女 爾 等 字, 蓋 在 上 古 時 代, 其 音 或 同 或 近, 故 常 假 借, 此 之 謂 同 音 通 假 又, 當 時 所 借 用 之 漢 字 並 非 固 定 僅 有 一 字 如 : 日 語 コ 借 用 漢 字 許 古 ; ミ 借 用 米 賣 ; キ 借 用 伎 岐 紀 ; ト 借 用 登 斗 刀 ; ミ 借 用 美 微 非 但 如 此, 而 且 所 借 用 之 漢 字, 又 分 甲 乙 兩 類 蓋 因 此 甲 類 屬 四 等 韻 ; 而 乙 類 屬 三 等 韻 如 キ 之 企 吉 棄 ; ヒ 之 比 卑 避 ; ミ 之 彌, 皆 屬 甲 類 四 等 韻 而 キ 之 氣 機 己 ; ヒ 之 非 彼 飛 ; ミ 之 美 未 味, 則 屬 乙 類 三 等 韻 而 何 謂 等 韻? 即 : 就 韻 之 音 節 排 列 等 第 順 序 分 為 開 合 四 等 一 等 開 口 洪 大 ; 二 等 開 口 次 大 ; 三 四 等 合 口 皆 細 ; 而 四 等 尤 細 然 亦 有 稱 此 四 等 為 開 齊 合 撮 者 如 : 干 姦 犍 堅 四 字, 皆 屬 見 韻 ; 而 干 屬 一 等 ( 開 ); 姦 屬 二 等 ( 齊 ); 犍 屬 三 等 ( 合 ); 堅 屬 四 等 ( 撮 )

145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41. ( 二 ) 漢 字 實 用 何 謂 漢 字 實 用? 即 : 日 文 意 義 與 所 使 用 之 漢 字 有 關 或 一 致 者, 謂 之 漢 字 實 用 例 如 : 秋 風 (あきかぜ) 紅 葉 (もみじ 或 こうよう), 漢 字 秋 風 紅 葉 可 寫 成 金 風 (きんぷう) 黃 葉 (こうよう) 蓋 秋 於 五 行 之 中 屬 金, 方 位 為 西, 故 秋 風 一 名 西 風 ; 又 一 名 金 風 紅 與 黃, 日 語 音 讀 作 こう 且 皆 為 秋 天 時 節 樹 葉 之 變 色 者, 故 實 以 借 用 也 ( 三 ) 萬 葉 假 名 萬 葉 假 名 之 由 來, 是 因 為 萬 葉 集 中 借 用 漢 字 音 訓 而 得 名 者 而 所 謂 萬 葉 集, 據 云 是 由 大 伴 家 持 於 西 元 七 五 九 年 所 編, 可 謂 歌 詞 之 大 成 者, 相 當 我 國 有 詩 歌 總 集 之 稱 詩 經 其 原 作 者 包 括 天 皇 貴 族 官 吏 以 迄 庶 民 而 其 地 域 橫 貫 西 東, 年 代 自 仁 德 天 皇 至 奈 良 中 期, 大 約 四 百 五 十 年 間, 共 收 錄 四 千 五 百 一 十 六 首, 其 內 容 彷 彿 我 國 魏 晉 南 北 朝 樂 府 體 裁 例 如 山 部 亦 人 所 作 之 春 野 爾 須 美 禮 採 爾 等 來 師 吾 曾 野 乎 奈 都 可 之 美 一 夜 宿 二 來 歌, 若 將 之 翻 譯 成 現 代 口 語 日 文, 即 : 春 の 野 に 菫 摘 みにと 来 し 我 ぞ 野 を 懐 かし み 一 夜 寝 にける 之 意 於 此 處, 漢 文 野 須 美 禮 爾 等 曾 等 字, 日 文 分 別 發 音 為 の すみれ ( 菫 ) に と ぞ 前 兩 者 為 名 詞, 漢 文 之 意 為 野 外 紫 花 地 丁 ( 菫 ) ; 而 後 三 者 則 為 助 詞, 與 漢 字 之 本 意 無 關 而 奈 都 可 之 美 ( 懐 かしみ), 即 漢 文 懷 念 之 意 上 文 已 述 然 而, 一 夜 宿 則 與 漢 文 同 義 由 此 看 來, 萬 葉 假 名 所 嵌 之 漢 字, 有 假 用 亦 有 實 用 ( 四 ) 宣 命 體 何 謂 宣 命 體? 所 謂 宣 命 體 者, 主 要 是 天 皇 受 命 於 天 神 而 為 政 向 庶 民 宣 布 之 言 辭 例 如 : 續 日 本 記 記 載 孝 謙 天 皇 天 平 寶 字 元 年 西 元 七 五 七 年 之 宣 命 書 云 : 今 宣 久 頃 者 王 等 臣 等 乃 中 爾 無 禮 久 逆 在 流 人 止 母 在 而 計 家 良 久 似 如 此, 日 文 體 言 ( 名 詞 代 名 詞 ) 與 用 言 ( 動 詞 形 容 詞 形 容 動 詞 ) 之 語 幹 以 大 字 漢 字 書 寫 ; 而 用 言 之 語 尾 助 動 詞 助 詞 則 以 小 字 漢 字 ( 久 乃 爾 流 止 家

146 .142.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良 ) 表 記 之 文 體, 後 世 名 之 曰 宣 命 體 而 久 乃 爾 流 止 家 良 等 字, 即 後 來 日 文 假 名 ク ノ ニ ル ト ウ ラ 之 漢 字 字 源 又, 日 本 記 略. 平 安 奠 都 詔 ( 延 曆 十 三 年 十 月 丁 卯 條 ) 云 : 詔 曰 : 云 云 葛 野 乃 大 宮 地 者 山 川 毛 麗 久 四 方 國 乃 百 姓 乃 參 出 來 事 毛 便 之 天 云 云 於 此, 漢 文 詞 彙 如 : 大 宮 地 山 川 四 方 國 百 姓, 與 日 文 助 詞 助 動 即 借 用 漢 字 乃 毛 (モ) 久 天 (テ) 並 用 凡 此 之 類, 皆 屬 宣 命 體 ( 五 ) 国 字 ( 和 製 漢 字 ) 何 謂 国 字 こくご? 即 : 日 本 人 依 據 漢 字 形 體 與 造 字 原 理, 因 而 創 作 新 漢 字 之 謂, 大 多 為 會 意 字 者 而 漢 字 又 如 何 始 創? 據 說 文 解 字 之 敘 云 : 黃 帝 之 史 倉 頡, 見 鳥 獸 蹏 迒 之 迹, 知 分 理 之 可 相 別 異 也, 初 造 書 契 ( 中 略 ) 及 ( 周 ) 宣 王 大 史 籀, 著 大 篆 十 五 篇, 與 古 文 或 異 ( 中 略 ) 秦 始 皇 帝 初 兼 天 下, 丞 相 李 斯 乃 奏 同 之, 罷 其 不 與 秦 文 合 者 斯 作 倉 頡 篇 ; 中 車 府 令 趙 高 作 爰 歷 篇 ; 大 史 令 胡 毋 敬 作 博 學 篇, 皆 取 史 籀 大 篆, 或 頗 省 改, 所 謂 小 篆 者 也 然 而, 黃 帝 其 人 其 事 以 傳 說 成 分 居 多, 並 無 明 證 故 世 傳 倉 頡 造 字 之 說, 頗 留 疑 惑 蓋 漢 字 之 形 體, 目 前 所 知, 溯 源 殷 商 時 代 已 有 甲 骨 文 ; 而 迨 至 周 代 則 有 金 鼎 文, 此 皆 有 確 鑿 物 證 者 但 出 自 何 人 之 手? 卻 無 從 可 考 故 推 而 論 之 文 字 之 創 造, 應 非 一 人 一 時 而 可 為 功 者 也 雖 然 嘗 試 造 字 者, 除 上 述 之 籀 ( 按 : 籀 者 應 為 人 名, 其 姓 不 明 ) 李 斯 趙 高 胡 毋 敬 等 人 外, 大 周 皇 帝 武 則 天 ( 西 元 六 二 四 年 ~ 七 零 五 年 ) 據 傳 其 所 創 之 新 漢 字, 竟 達 十 七 字 之 多, 號 曰 則 天 文 字 如 : 曌 埊 圀 等 字, 曌 即 照 字, 意 味 : 日 月 當 空 照 埊 即 地 字, 意 味 : 有 山 水 土 者 謂 之 地 圀 即 國 字, 囗 ( 此 即 圍 之 本 字 ) 住 四 面 八 方 之 領 域 者 之 謂 國 而 此 三 字 者, 亦 皆 屬 會 意 字 又, 日 本 江 戶 時 代 有 天 下 副 將 軍 之 稱 之 水 戶 黃 門 者, 其 本 名 為 德 川 光 圀 (とくがわみつぐに) 此 圀 字 即 沿 用 自 則 天 文 字 之 圀 無 疑, 蓋 年 代 一 在 前 一 在 後 之 故 也 而 日 本 僧 人 昌 住 在 宇 多 天 皇 時 代 ( 西 元 八 九 二 年 ) 著 有 新 撰 字 鏡 一 書, 在 其 附 錄 小 學 篇 中, 已 收 錄 有 大 約 四 百 字 左 右 奇 妙 漢 字 如 : 榊 (さかき) 槙 (まき) 鯰

147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43. (なまず) 鮭 (さけ) 等 字, 至 今 仍 舊 沿 用 似 此 類 漢 字, 可 稱 之 為 和 製 漢 字, 亦 即 日 本 所 謂 之 国 字 也 又, 江 戶 時 代 學 者 新 井 白 石 在 其 所 著 同 文 通 考 中, 亦 蒐 集 不 少 至 今 仍 在 使 用 之 和 製 漢 字 者 如 : 辻 (つじ) 峠 (とうげ) 裃 (かみしも) 躾 (しつけ) 丼 (どんぶり) 等 似 此 類 和 製 漢 字 者, 由 其 字 形 外 觀 來 看, 其 創 造 原 理, 誠 如 上 述 所 言, 大 多 遵 循 說 文 解 字 所 稱 六 書 中 之 會 意 原 則 例 如 : 榊 ( 神 + 木 ) 者, 係 供 神 之 木 也 ; 辻 ( 辵 + 十 ) 者,( 走 到 ) 十 字 路 口 也 ; 躾 ( 身 + 美 ) 者, 美 化 身 心, 亦 即 教 養 也 他 如 : 凧 (たこ) 凪 (な)ぐ 兩 字, 皆 從 風 省 虫 ; 而 加 巾 ( 布 條 ) 者 為 凧, 即 風 箏 之 意 ; 加 止 ( 停 止 ) 者 為 凪, 即 風 平 浪 靜 之 意 凡 顧 字 而 知 其 本 義 者, 此 之 謂 會 意 也 以 下 按 照 部 首, 列 舉 出 數 例 包 括 名 詞 動 詞, 以 概 見 其 貌 焉 : 俤 俣 働 く 匁 匂 う 噺 喰 う 塀 込 む 襷 裄 褄 癪 鞆 柾 栃 枠 畑 畠 笹 簗 粂 籾 鋲 麿 鰯 鯱 腺 世 界 上, 不 只 日 本 嘗 試 創 造 新 漢 字, 在 未 淪 為 法 國 保 護 國 而 改 用 拉 丁 文 字 前 之 越 南, 皆 以 漢 文 字 為 其 國 字 ; 但 亦 曾 自 創 過 漢 字, 名 之 曰 喃 字 喃, 即 俚 俗 且 不 能 登 大 雅 之 堂 之 意 喃 字 之 中 有 假 借 漢 字 片 段 而 演 化 越 字 者, 此 種 字 多 數 半 為 形 聲 ( 越 音 ) 半 為 會 意 ( 漢 義 ) 亦 即 : 用 兩 個 漢 字 合 成 一 個 漢 字, 一 以 示 音 ; 而 另 一 以 示 義 例 如 : 數 字 三, 越 語 讀 作 巴 漢 字 三 與 巴, 各 有 其 義 ; 但 越 人 將 此 二 字 合 寫 成 巴 三 時, 則 對 其 意 義 即 能 一 目 瞭 然 然 因 越 語 聲 調 較 漢 音 複 雜 且 寫 法 又 不 盡 規 則, 故 始 終 無 法 代 替 漢 字 而 成 為 國 家 之 正 式 文 字 ; 只 用 於 詩 賦 歌 傳, 或 被 越 南 帝 王 用 於 書 信 及 公 文 據 推 論 喃 字 可 能 萌 芽 於 第 八 至 第 十 世 紀 間, 而 時 至 十 八 世 紀 時 之 光 中 皇 帝 雖 頗 為 重 視, 且 亦 曾 以 喃 字 取 士 ; 但 其 在 位 不 久 即 去 世, 故 其 所 推 崇 之 喃 字 政 策, 亦 隨 之 終 了 ( 六 ) 真 名 片 假 名 平 假 名 (1) 何 謂 真 名 (まな)? 所 謂 真 名 者, 即 漢 字 (かんじ) 之 別 稱 ; 然 亦 有 稱 漢 字 為 男 手 (おとこで) 顧 名 思 義, 漢 字 為 古 代 日 本 士 大 夫 貴 族 階 級 所 公 開 使 用 之 正

148 .144.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式 國 家 文 字, 而 公 卿 士 大 夫 皆 為 男 性, 故 自 然 而 然 有 男 手 之 稱 換 言 之, 真 名 就 是 漢 字 之 意 事 實 上, 就 是 使 用 漢 字 以 書 寫 漢 式 文 章 詩 詞 之 謂 例 如 : 平 安 朝 初 期 ( 西 元 八 一 零 年 ~ 八 三 三 年 ) 之 平 城 嵯 峨 淳 和 三 位 天 皇 雅 愛 漢 詩 文, 專 書 則 有 凌 雲 新 集 文 華 秀 麗 集 經 國 集 等 出 世 另 外, 曾 留 學 中 國 之 學 者 僧 空 海, 亦 將 漢 詩 論 加 以 體 系 化 因 而 編 成 文 鏡 秘 府 一 書 總 之, 此 一 時 期 之 詩 風 崇 尚 盛 中 唐, 以 七 律 絕 句 為 主, 而 內 容 則 以 情 趣 為 重, 且 影 響 及 後 起 之 和 歌 和 文 又, 此 時 期 之 公 文 書 記 錄 文 辭 仍 用 漢 字, 公 卿 大 夫 亦 專 用 漢 文 以 處 理 公 私 事 務 (2) 何 謂 假 ( 仮 ) 名 (かな)? 所 謂 假 ( 仮 ) 名 者, 即 相 對 於 上 述 之 真 名 而 來 之 名 稱 仮 名 (か な) 包 含 片 仮 名 (カタカナ) 及 平 仮 名 (ひらがな) 日 文 仮, 即 漢 文 借 之 意 換 言 之, 亦 即 假 借 漢 字 以 為 日 文 之 用 而 日 文 片 假 名 之 片 字, 漢 文 為 不 全 部 分 之 意 如 : 漢 文 獨 眼 ( 一 隻 眼 睛 ), 日 文 曰 片 目 (かため) 因 此, 採 取 或 省 略 漢 字 楷 書 形 體 或 其 一 部 分 ( 偏 旁 ) 所 發 展 而 成 之 日 文 字 母, 此 之 謂 片 假 名 例 如 : 漢 字 楷 體 江 加 散 保 牟 利, 日 文 片 假 名 分 別 寫 作 エ カ サ ホ ム リ 由 此 歸 納 之, 日 文 片 假 名 之 創 造 有 一 原 則, 即 除 採 取 全 部 漢 字 楷 書 形 體 外, 如 : 日 文 片 假 名 シ チ ツ ニ, 全 然 採 用 漢 字 楷 書 形 體 之 千 川 二 ; 而 其 餘 字 母 則 取 自 漢 字 筆 劃 順 序 之 起 頭 部 分 或 收 尾 部 分 起 頭 部 分, 如 : 加 力 口 (カ) 散 月 攵 (サ) 牟 ㄙ 牛 (ム); 收 尾 部 分, 如 : 江 氵 工 (エ) 保 亻 口 木 (ホ) 利 禾 刂 (リ) 又, 片 假 名 如 何 發 明? 據 云, 平 安 朝 僧 侶 在 聽 佛 典 講 道 時, 為 暗 記 其 誦 讀 法 或 便 於 注 解, 而 於 佛 經 書 之 字 裡 行 間, 記 入 漢 字 楷 書 之 略 體 字 形 又 由 於 字 裡 行 間 空 格 狹 窄, 所 以 不 得 不 以 簡 略 之 字 形 書 寫 而 此 種 漢 字 楷 書 之 略 體 字 形, 當 時 則 依 個 人 或 學 派 之 不 同 而 有 所 差 異 但 降 至 平 安 朝 中 期, 此 種 字 形 以 達 到 簡 化 之 極 限 ; 且 字 體 大 致 上 亦 以 趨 於 一 統 而 確 定 今 日 所 用 之 片 假 名 字 體, 則 是 在 明 治 時 代 事 實 上, 日 本 假 名 與 朝 鮮 之 鄉 札 吏 讀 懸 吐 關 係 密 切 所 謂 鄉 札 吏 讀 懸 吐 者, 即 : 借 用 漢 字 以 表 記 朝 鮮 語 ; 或 創 出 表 記 法 以 區 分 漢 字 之 發 音 與 意 義 之 謂 例 如 : 吏 讀 懸 吐 之 漢 字 表 記 法 有 兩 種,

149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45. 茲 以 大 學 之 道 一 文 為 例, 一 為 假 借 漢 字 之 用 天 地 之 間 萬 物 之 眾 厓 唯 人 伊 最 貴 為 尼 所 貴 乎 人 者 隱 以 其 有 五 倫 也 羅 一 為 略 體 漢 字 之 用 天 地 之 間 萬 物 之 眾 丆 唯 人 乁 最 貴 兦 所 貴 乎 人 者 卩 以 其 有 五 倫 也 罖 互 較 之 下, 厓 丆 ; 伊 乁 ; 為 尼 兦 ; 隱 卩 ; 羅 罖, 此 影 響 日 本 萬 葉 假 名 片 假 名 之 模 式, 不 亦 明 顯 乎! 究 其 原 因, 蓋 朝 鮮 漢 化 較 日 本 為 早 且 渡 海 東 傳 之 故 也 而 所 謂 平 假 名 者, 係 採 用 漢 字 草 書 形 體 而 為 日 本 字 母 者, 故 有 草 假 名 (そうかな) 之 稱 又, 據 傳 此 出 自 女 性 之 手, 故 亦 有 女 手 (おんなで) 或 女 文 字 (おんなもじ) 之 名 例 如 : 於 お 計 け 太 た 止 と 奴 ぬ 不 ふ 武 む, 不 但 形 體 雷 同 ; 甚 至 發 音 此 指 上 古 音 而 言 亦 相 近 又, 日 語 五 十 音 表 中, 本 有 惠 ゑ ( 惠 ヱ) 為 ゐ ( 井 ヰ) 遠 を ( 乎 ヲ) づ (ヅ) ぢ (ヂ) 五 音, 但 在 明 治 三 十 三 年 帝 國 教 育 會 時, 決 議 廢 除 此 五 音, 並 同 時 將 此 五 音 併 入 い え お じ ず (イ エ オ ジ ズ) 之 中 然 而, を (ヲ) づ (ヅ) ぢ (ヂ) 三 音, 即 使 現 今 仍 然 使 用 但 を (ヲ) 僅 作 助 詞 之 用, 如 空 を 飛 ぶ 運 動 をする ; 而 づ (ヅ) ぢ (ヂ) 亦 偶 爾 可 見, 如 続 く (つづく) 縮 まる (ちぢまる) 三 近 現 代 日 文 中 之 漢 字 造 詞 所 謂 近 現 代 日 本, 是 指 日 本 明 治 維 新 時 代 以 來 迄 今 之 世 代 而 言 雖 然 此 時 日 本 大 量 引 進 歐 美 文 化, 但 是 並 無 全 盤 使 用 所 謂 外 來 語 直 譯 詞 彙 ; 反 而 利 用 漢 字 之 特 性 或 借 用 漢 文 古 籍 之 既 有 詞 彙, 大 規 模 創 造 適 當 且 妥 切 之 漢 文 詞 彙 其 方 式 大 約 有 四 類 : 一 為 沿 用 西 文 漢 譯 詞 彙 此 類 詞 彙 多 為 明 清 時 代 來 華 之 西 方 傳 教 士 所 譯 創 自 西 方 書 籍 之 漢 文 詞 彙 例 如 : 利 瑪 竇 所 譯 之 幾 何 原 本 一 書 之 幾 何 (きか) 一 詞, 至 今 仍 為 華 日 所 同 用 者 查 其 原 因, 蓋 日 本 僧 侶 商 賈 等, 於 明 清 時 代 往 來 中 國 大 陸 進 行 文 化 經 濟 等 方 面 交 流 頻 繁 而 帶 回 日 本 之 故 也 為 借 用 漢 字 而 逕 造 新 詞 當 西 洋 事 物 或 思 想 傳 入 日 本 時, 日 本 人 士 並 不 以 假 名 ( 大 多 為 片 假 名 ) 直 接 音 譯 ; 而 是 借 用 漢 字 以 創 新 詞 彙 例 如 : 英 文 personal property 漢 譯 為 動 產 (どうさん); 而 real property( 或 estate) 漢 譯 為 不 動 產 (ふどうさん) 為 借 用 漢 籍 既 有 詞 彙

150 .146.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而 賦 予 新 意 義 者 蓋 日 人 創 造 新 語 之 際, 或 有 借 用 漢 籍 中 之 固 有 名 詞 或 成 語, 但 其 意 譯 之 意 義, 已 與 原 意 有 所 差 異, 且 有 其 擴 展 含 意 例 如 文 學 一 詞 本 出 自 論 語. 先 進 篇 : 德 行 : 顏 淵 閔 子 騫 冉 伯 牛 仲 弓 ; 言 語 : 宰 我 子 貢 ; 政 事 : 冉 有 季 路 ; 文 學 : 子 游 子 夏 此 處 之 文 學 一 詞, 應 指 廣 義 之 文 學, 包 含 平 常 應 對 進 退 之 應 用 文 而 言 而 日 文 則 借 用 文 學 ( 学 ) (ぶんがく) 此 一 詞 彙, 以 意 譯 英 文 literature 此 處 之 文 學, 應 指 狹 義 之 純 文 學 而 言 ; 亦 即 詩 歌 散 文 小 說 戲 曲 之 類 者 又, 革 命 一 詞, 本 出 自 易 經. 下. 革 卦 : 天 地 革 而 時 成, 湯 武 革 命, 順 乎 天 而 應 乎 人, 革 之 時 大 矣 哉! 此 處 革 命 一 詞, 係 謂 天 子 受 命 於 天, 故 王 者 易 姓 曰 革 命 是 屬 狹 義 者 而 日 文 則 借 用 革 命 (かくめい) 此 一 詞 彙, 以 譯 英 文 revolution, 係 指 政 治 或 社 會 上 急 遽 改 變, 而 其 發 動 者 或 為 民 眾, 此 屬 廣 義 者 四 為 綜 合 各 類 品 詞 之 漢 字 而 成 新 詞 彙 者 此 類 新 詞 彙 之 構 成, 則 按 照 漢 文 語 法, 其 方 式 有 下 列 四 種 : (1) 修 飾 語 + 被 修 飾 語, 此 類 又 有 四 種 類 型 : 1 名 詞 + 名 詞, 如 : 水 車 (すいしゃ) 川 蟬 ( 蝉 ) (かわせみ) 2 動 詞 + 動 詞, 如 : 教 育 (きょういく) 運 動 (うんどう) 3 副 詞 + 動 詞, 如 : 互 惠 ( 恵 ) (ごけい) 獨 佔 ( 独 占 ) (どくせん) 4 形 容 詞 + 名 詞, 如 : 哲 學 ( 学 ) (てつがく) 美 學 ( 学 ) (びがく) (2) 動 詞 + 賓 語, 如 : 斷 ( 断 ) 交 (だんこう) 脫 黨 ( 党 ) (だっとう) (3) 複 合 同 義 語, 如 : 解 放 (かいほう) 供 給 (きょうきゅう) (4) 上 述 各 項 之 複 合 語, 如 : 治 外 法 權 ( 権 ) (ちがいほうけん) 最 後 通 牒 (さいごつうちょう) 時 至 今 日, 上 述 之 漢 字 詞 彙 為 何 為 華 日 相 通 用 者 甚 多? 究 其 原 因 約 有 二 : (1) 清 末 以 來, 留 學 日 本 之 中 國 人 士, 其 數 目 不 但 創 下 史 上 空 前 紀 錄 據 統 計 : 自 甲 午 戰 爭 ( 西 元 一 八 九 四 年 ) 後 至 七 七 事 變 ( 西 元 一 九 三 七 年 ) 前 之 間, 中 國 留 學 ( 包 括 戊 戌 政 變 及 二 次 革 命 後, 亡 命 日 本 者 ) 日 本 人 數 竟 達 五 萬 人 之 多 ; 而 且 大 量 翻 譯 日 文 書 籍, 亦 為 歷 來 所 罕 見 其 所 翻 譯 書 籍 範 圍 標 題 亦 頗 富 多 樣 化, 其 實 際 情 況, 可 由 日 人 實 藤 惠 秀 所 編 之 中 譯 日 文 書 目 錄 一 書 中 看 出 端 倪 :

151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47. 類 別 宗 教 哲 學 文 學 語 學 教 育 政 治 法 律 經 濟 社 會 地 理 歷 史 自 然 科 學 實 業 醫 學 軍 事 雜 類 種 數 一 一 三 種 三 二 四 種 一 四 零 種 三 七 四 種 三 七 四 種 三 四 四 種 三 四 七 種 一 七 七 種 一 九 三 種 一 三 二 種 八 四 種 以 上 數 據 是 自 西 元 一 九 二 九 年 以 來, 實 藤 惠 秀 氏 長 期 所 蒐 集 之 單 行 本 書 錄, 合 計 二 六 零 二 種 事 實 上, 若 包 括 期 刊 雜 誌 等 文 物, 漢 譯 日 文 書 刊 數 目 當 不 只 於 此 而 由 於 此 類 書 刊 之 中 存 有 大 量 日 製 漢 文 詞 彙, 如 : 心 理 (しんり) 軍 事 (ぐんじ) 細 胞 (さいぼう) 法 律 (ほうりつ) 藝 ( 芸 ) 術 (げいじ ゅつ) 音 樂 ( 楽 ) (おんがく) 體 ( 体 ) 育 (たいいく) 科 目 (かも く) 衛 生 所 (えいせいしょ) 身 體 檢 查 ( 身 体 検 査 ) (しんたいけんさ) 等 等 不 勝 枚 舉, 故 對 使 用 漢 文 漢 字 之 中 國 人 士 而 言, 無 異 是 同 文 同 種 之 便 因 此, 能 夠 快 速 且 無 多 大 阻 礙 融 匯 於 漢 文 之 中, 此 乃 自 然 而 然 之 事 職 是 之 故, 中 國 與 日 本 人 士 之 間, 語 言 雖 不 太 相 同 或 不 通, 但 仍 可 以 以 此 類 漢 文 筆 談 (ひつだ ん), 其 主 要 原 因 即 在 於 此 也 (2) 日 本 學 者 善 用 漢 字 之 特 徵 ( 二 字 合 為 一 字 ) 以 造 新 詞 彙 由 於 漢 字 屬 孤 立 語 ( 按 : 日 本 語 則 屬 膠 著 語, 請 參 見 前 述 ) 且 以 單 音 節 居 絕 對 多 數 之 故, 所 以 一 字 一 音 一 義 為 其 最 大 特 色 即 是 之 因, 所 以 同 音 字 亦 特 別 多 當 然, 雙 音 節 三 音 節 者 亦 有 之, 然 為 相 對 少 數 雙 音 節 者, 如 : 蚯 蚓 蜈 蚣 葡 萄 ; 三 音 節 者, 如 : 居 無 何 莫 須 有 蒲 公 英 既 然 單 音 節 且 同 音 字 特 別 多, 所 以 為 防 止 誤 聽 或 誤 解, 則 非 造 詞 尤 其 創 造 二 字 詞 彙 不 可 例 如 : 注 音 符 號 ㄕ,

152 .148.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其 漢 字 則 有 失 施 師 詩 濕 獅 蝨 蓍 尸 等 字 若 僅 聽 ㄕ 一 音, 則 不 知 對 方 究 竟 要 表 達 何 意 ; 如 : 獅? 還 是 師? 故 必 須 造 詞 以 限 定 其 意, 俾 使 雙 方 了 解 語 意 職 是 之 故, 若 獅 + 子 = 獅 子 (lion); 而 老 + 師 = 老 師 (teacher), 則 兩 者 意 義 迥 然 有 別, 應 不 致 產 生 誤 會 而 此 處 之 子 與 老 兩 字, 只 是 作 為 限 定 詞 之 用, 並 無 實 質 意 義 因 為 發 成 獅 子 二 音 時, 則 不 會 誤 解 成 lion 之 子 ; 同 理, 發 成 老 師 二 音 時, 亦 不 致 誤 解 成 很 老 之 teacher 而 諸 如 此 類 者, 亦 復 不 少 例 如 : + 子 之 詞 彙 者, 計 有 : 植 物 用 語 梨 子 李 子 桃 子 柿 子 橘 子 ; 動 物 用 語 鴿 子 兔 子 燕 子 鴨 子 猴 子 ; 日 常 用 品 鞋 子 鏡 子 帽 子 鍋 子 扇 子 老 + 之 詞 彙 者, 則 有 : 老 鼠 老 虎 老 鷹 老 天 等 等, 皆 是 因 此, 遺 + 失 = 遺 失 實 + 施 = 實 施 詩 + 歌 = 詩 歌 濕 + 潤 = 濕 潤 頭 + 蝨 = 頭 蝨 蓍 + 草 = 蓍 草 尸 + 位 素 餐 = 尸 位 素 餐 亦 即, 某 字 再 加 一 字 成 為 兩 字 詞 彙 ; 或 加 三 字 成 為 四 字 成 語 者, 則 其 意 義 必 顯 然 而 明 確 或 許 日 人 察 知 漢 字 具 有 此 項 特 點 及 功 能, 所 以 善 加 運 用 而 創 造 不 少 新 詞 彙 或 成 語 兩 字 詞 彙 者, 如 : 女 流 (じょりゅう) 窒 素 (ちっそ) 演 習 (えんしゅう) 推 量 (すいりょ う) 停 電 (ていでん) 毒 害 (どくがい); 四 字 成 語 者, 如 : 一 紙 半 銭 (いっしはんせん) 棟 割 長 屋 (むねわりながや) 遮 二 無 二 (しゃにむに) 五 風 十 雨 (ごふうじゅうう) 千 思 万 考 (せんしばんこう) 等 等 諸 如 此 類, 不 一 而 足 理 所 當 然, 亦 可 加 兩 字 以 成 一 詞 彙 者, 如 : 草 履 虫 ( 蟲 ) (ぞう りむし) 顕 ( 顯 ) 微 鏡 (けんびきょう) 聞 間 違 (ききまちがい) 但 僅 管 如 此, 在 漢 文 與 日 文 之 中, 仍 以 兩 字 詞 彙 及 四 字 成 語 為 最 多 數, 此 亦 為 華 日 文 化 共 同 特 徵 之 一 四 漢 文 和 化 之 成 語 及 詞 彙 所 謂 漢 文 和 化 者 何? 蓋 即 日 文 採 自 漢 籍 典 故 成 語 者 之 謂 此 類 詞 彙 採 自 中 國 古 代 書 籍, 諸 如 四 書 五 經 諸 子 百 家, 以 及 歷 史 傳 記 散 文 韻 文 等, 其 字 句 有 完 全 相 同 或 稍 異 或 簡 易, 且 大 多 為 四 字 成 語 間 有 名 詞 熟 語 者

153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49. ( 一 ) 字 句 完 全 相 同 者 ( 但 字 體 有 所 謂 日 本 当 用 漢 字 者, 亦 屬 之 ): (1) 出 自 四 書 五 經 者 漢 文 詞 彙 日 語 發 音 出 典 溫 故 知 新 おんこちしん 論 語 為 政 篇 玩 物 喪 志 がんぶつそうし 尚 書 旅 獒 暴 虎 馮 ( 憑 ) 河 ぼうこひょうが 詩 經 大 雅 ( 小 旻 ) 自 暴 自 棄 じぼうじき 孟 子 離 婁 ( 上 ) 輾 轉 ( 転 ) 反 側 てんてんはんそく 詩 經 周 南 ( 關 雎 ) (2) 出 自 諸 子 百 家 者 朝 三 暮 四 ちょうさんぼし 莊 子 齊 物 論 吳 越 同 舟 ごえつどうしゅう 孫 子 九 地 篇 和 光 同 塵 わこうどうじん 老 子 第 四 章 大 器 ( 器 ) 晚 成 たいきばんせい 老 子 第 四 十 一 章 (3) 出 自 歷 史 傳 記 者 遠 交 近 攻 えんこうきんこう 戰 國 策 秦 策 臥 薪 嘗 膽 ( 胆 ) がしんしょうたん 吳 越 春 秋 四 面 楚 歌 しめんそか 史 記 項 羽 本 記 旁 ( 傍 ) 若 無 人 ぼうじゃくぶじん 史 記 刺 客 列 傳 夜 郎 自 大 やろうじだい 漢 書 西 南 夷 行 雲 流 水 こううんりゅうすい 宋 史 蘇 軾 傳 (4) 出 自 歷 代 散 文 者 半 信 半 疑 はんしんはんぎ 稽 康 答 釋 難 宅 無 吉 凶 攝 生 論 汗 牛 充 棟 かんぎゅうじゅうとう 柳 宗 元 陸 文 通 墓 表 千 篇 一 律 せんぺんいちりつ 藝 苑 卮 言 自 家 撞 著 ( 着 ) じかどうちゃく 禪 林 類 聚 看 經 門 意 味 深 長 いみしんちょう 朱 熹 論 語 序 (5) 出 自 歷 代 韻 文 者 明 眸 皓 齒 ( 歯 ) めいぼうこうし 文 選 曹 植 洛 神 賦 驚 天 動 地 きょうてんどうち 白 居 易 李 白 墓 詩 比 翼 連 理 ひよくれんり 白 居 易 長 恨 歌

154 .150.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一 刻 千 金 いっこくせんきん 蘇 軾 春 宵 詩 柳 暗 花 明 りゅうあんかめい 陸 游 遊 西 山 村 詩 ( 二 ) 字 句 稍 異 者 此 類 四 字 成 語 之 中 或 有 一 字 二 字 與 原 文 不 同 或 稍 變 其 用 法 (1) 其 中 一 字 不 同 者 ( 字 體 不 論 ) 漢 文 日 文 相 異 字 異 口 同 聲 異 口 同 音 (いくどうおん) 聲 音 一 日 三 秋 一 日 千 秋 (いちじつせんしゅう) 三 千 氣 焰 萬 丈 気 炎 万 丈 (きえんばんじょう) 焰 炎 金 科 玉 律 金 科 玉 条 (きんかぎょくじょう) 律 条 ( 條 ) 金 城 銅 壁 金 城 鉄 壁 (きんじょうてっぺき) 銅 鉄 ( 鐵 ) 月 下 老 人 月 下 氷 人 (げっかひょうじん) 老 氷 ( 冰 ) 人 跡 未 到 人 跡 未 踏 (じんせきみとう) 到 踏 速 戰 速 決 速 戦 即 決 (そくせんそっけつ) 速 即 相 親 相 愛 相 思 相 愛 (そうしそうあい) 親 思 虎 頭 蛇 尾 竜 頭 蛇 尾 (りゅうとうだび) 虎 竜 ( 龍 ) 朝 令 夕 改 朝 令 暮 改 (ちょうれいぼかい) 夕 暮 沉 思 默 想 沈 思 黙 考 (ちんしもっこう) 想 考 天 籟 人 語 天 声 人 語 (てんせいじんご) 籟 声 ( 聲 ) 繁 文 縟 節 繁 文 縟 礼 (はんぶんじょくれい) 節 礼 ( 禮 ) 不 共 戴 天 不 倶 戴 天 (ふぐたいてん) 共 倶 本 末 倒 置 本 末 転 倒 (ほんまつてんとう) 置 転 ( 轉 ) 優 柔 寡 斷 優 柔 不 断 (ゆうじゅうふだん) 寡 不 赤 手 空 拳 徒 手 空 拳 (としゅくうけん) 赤 徒 是 非 曲 直 理 非 曲 直 (りひきょくちょく) 是 理 香 汗 淋 漓 流 汗 淋 漓 (りゅうかんりんり) 香 流 善 男 信 女 善 男 善 女 (ぜんなんぜんにょ) 信 善 無 病 無 災 無 病 息 災 (むびょうそくさい) 無 息

155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51. (2) 其 中 二 字 不 同 者 漢 文 日 文 相 異 字 滿 腹 經 綸 抱 負 経 綸 (ほうふけいりん) 滿 腹 抱 負 自 作 自 受 自 業 自 得 (じごうじとく) 作 受 業 得 異 想 天 開 奇 想 天 外 (きそうてんがい) 異 開 奇 外 自 賣 自 誇 自 画 自 賛 (じがじさん) 賣 誇 画 賛 ( 畫 贊 ) 主 客 易 位 主 客 転 倒 (しゅかくてんとう) 易 位 転 倒 支 離 破 碎 支 離 滅 裂 (しりめつれつ) 破 碎 滅 裂 千 載 難 逢 千 載 一 遇 (せんざいいちぐう) 難 逢 一 遇 前 途 茫 茫 前 途 洋 洋 (ぜんとようよう) 茫 茫 洋 洋 日 新 月 異 日 進 月 歩 (にっしんげっぽ) 新 異 進 歩 龍 爭 虎 鬥 竜 攘 虎 搏 (りゅうじょうこはく) 爭 鬥 攘 搏 千 鈞 一 髮 危 機 一 髪 (ききいっぱつ) 千 鈞 危 機 紅 顏 薄 命 佳 人 薄 命 (かじんはくめい) 紅 顏 佳 人 疑 神 疑 鬼 疑 心 暗 鬼 (ぎしんあんき) 神 疑 心 暗 家 常 便 飯 日 常 茶 飯 (にちじょうさはん) 家 便 日 茶 阿 諛 奉 承 阿 諛 追 従 (あゆついしょう) 奉 承 追 従 (3) 變 更 漢 文 原 字 順 及 用 字 或 用 法 者 1 變 更 漢 文 原 字 順 及 用 字 ( 但 有 兩 字 詞 彙 相 同 ) 者 漢 文 日 文 相 異 詞 彙 白 頭 偕 老 偕 老 同 穴 (かいろうどうけつ) 白 頭 同 穴 一 心 一 意 一 意 専 心 (いちいせんしん) 一 心 専 ( 專 ) 心 大 書 特 書 特 筆 大 書 (とくひつたいしょ) 大 書 特 筆 無 限 感 慨 感 慨 無 量 (かんがいむりょう) 無 限 無 量 脫 胎 換 骨 換 骨 奪 胎 (かんこつだったい) 脫 胎 奪 胎 奄 奄 一 息 気 息 奄 奄 (きそくえんえん) 一 息 気 ( 氣 ) 息 悲 歡 離 合 離 合 集 散 (りごうしゅうさん) 悲 歡 集 散 枯 燥 無 味 無 味 乾 燥 (むみかんそう) 枯 燥 乾 燥 綽 綽 有 餘 余 裕 綽 綽 (よゆうしゃくしゃく) 有 餘 余 ( 餘 ) 裕

156 .152.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一 身 冷 汗 冷 汗 三 斗 (れいかんさんと) 一 身 三 斗 男 女 老 弱 老 若 男 女 (ろうじゃくだんじょ) 老 弱 老 若 千 辛 萬 苦 艱 難 辛 苦 (かんなんしんく) 千 萬 艱 難 ( 按 : 感 慨 無 量 艱 難 辛 苦, 亦 有 作 : 感 無 量 (かんむりょう) 千 辛 万 苦 (せんしんばんく) 者 ) 2 變 更 漢 文 用 法 者 漢 文 日 文 異 體 字 魚 目 混 珠 玉 石 混 淆 (ぎょくせきこんこう) 淆 或 作 交 (こう) 一 帆 風 順 順 風 満 帆 (じゅんぷうまんぱん) 満 滿 捧 腹 大 笑 抱 腹 絶 倒 (ほうふくぜっとう) 唇 亡 齒 寒 唇 歯 輔 車 (しんしほしゃ) 歯 齒 門 可 羅 雀 門 前 雀 羅 (もんぜんじゃくら) 賢 妻 良 母 良 妻 賢 母 (りょうさいけんぼ) 生 死 離 別 愛 別 離 苦 (あいべつりく) 惡 言 相 向 悪 口 雑 言 (あっこうぞうごん) 悪 雑 惡 雜 以 物 易 物 物 物 交 換 (ぶつぶつこうかん) (4) 兩 字 詞 彙 順 序 顛 倒 或 因 文 法 之 故 而 其 意 義 稍 有 異 者 1 兩 字 詞 彙 順 顛 倒 者 漢 文 日 文 海 闊 天 空 天 空 海 闊 (てんくうかいかつ) 異 曲 同 工 同 工 異 曲 (どうこういきょく) 不 屈 不 撓 不 撓 不 屈 (ふとうふくつ) 蒙 昧 無 知 無 知 蒙 昧 (むちもうまい) 心 猿 意 馬 意 馬 心 猿 (いばしんえん) 2 因 中 日 文 法 不 同 之 故 而 其 意 義 則 有 異 者 漢 文 日 文 刷 新 吏 治 吏 道 刷 新 (りどうさっしん) 流 離 失 所 家 屋 流 失 (かおくりゅうしつ) 亡 羊 補 牢 多 岐 亡 羊 (たきぼうよう)

157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53. 因 日 式 漢 文 吏 道 刷 新 及 家 屋 流 失 與 日 文 文 法 為 一 致, 故 其 日 文 亦 可 寫 成 吏 道 を 刷 新 する 家 屋 を 流 失 する 之 形 式 而 多 岐 亡 羊, 亦 有 亡 羊 の 嘆 (たん) 之 用 法, 本 譬 喻 學 問 之 道 廣 泛 而 多 方 面, 故 其 真 理 難 得, 後 轉 為 束 手 無 策 迷 失 方 向 之 意 此 與 漢 文 亡 羊 補 牢 之 喻 為 時 猶 未 晚 意 義 不 同 ( 三 ) 將 漢 文 成 語 典 故 簡 易 演 化 日 文 者 此 類 事 例 皆 源 自 中 國 俚 俗 諺 語 或 成 語 或 歷 史 故 事, 且 加 以 簡 易 轉 化 活 用 者 有 成 二 字 者 有 成 三 字 者 有 成 四 字 者 或 有 將 漢 文 之 字 以 日 文 が の 替 代 者 亦 有 訓 讀 漢 文 者 (1) 四 字 成 語 簡 化 成 二 字 詞 彙 者 漢 文 日 文 畫 蛇 添 足 蛇 足 (だそく) 守 株 待 兔 守 株 (しゅしゅ) 刮 目 相 看 刮 目 (かつもく) 肆 無 忌 憚 忌 憚 (きたん) 比 肩 並 起 比 肩 (ひけん) 突 如 其 來 突 如 (とつじょ) (2) 雖 簡 化 四 字 成 語 而 成 二 字, 但 出 之 以 日 文 文 法 者 漢 文 日 文 驚 慌 失 色 色 (いろ)を 失 (うしな)う 尖 聲 高 叫 声 (こえ)を 尖 (とが)らす 並 肩 作 戰 肩 (かた)を 並 (なら)べる 仰 藥 自 盡 薬 (くすり)を 仰 (あお)ぐ 如 虎 添 翼 虎 (とら)に 翼 (つばさ) 刻 骨 銘 心 骨 (ほね)に 刻 (きざ)む 粉 身 碎 骨 身 (み)を 粉 (こ)にする

158 .154.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3) 簡 化 成 三 字, 但 與 漢 文 原 字 間 或 有 些 微 差 異 者 日 文 漢 文 出 典 桃 源 郷 (とうげんきょう) 出 自 晉 人 陶 淵 明 之 桃 花 源 記 間 一 髪 (かんいっぱつ) 說 苑 : 其 出 不 出, 間 不 容 髮 長 広 舌 (ちょうこうぜつ) 詩 經. 大 雅. 瞻 卬 : 婦 有 長 舌, 維 厲 之 階 蜃 気 楼 (しんきろう) 史 記. 天 官 書 : 海 旁 蜃 氣 象 樓 臺, 廣 野 氣 成 宮 闕 然 風 馬 牛 (ふうばぎゅう) 左 傳. 僖 公. 四 年 : 君 居 北 海, 寡 人 居 南 海, 唯 風 馬 牛 不 相 及 也 (4) 簡 化 成 四 字 日 文 成 語 者 日 文 漢 文 出 典 悪 事 千 里 (あくじせんり) 事 文 類 聚 : 好 事 不 出 門, 惡 事 傳 千 里 羊 頭 狗 肉 (ようとうくにく) 俗 諺 : 掛 羊 頭 賣 狗 肉 鶏 口 牛 後 (けいこうぎゅうご) 戰 國 策. 韓 策 : 鄙 語 曰 : 寧 為 雞 首, 無 為 牛 後 今 大 王 西 面 交 臂 而 事 秦, 何 以 異 於 牛 後 乎? 風 林 火 山 (ふうりんかざん) 孫 子. 軍 爭 篇 : 故 其 疾 如 風, 其 徐 如 林, 侵 略 如 火, 不 動 如 山, 難 知 如 陰, 動 如 雷 霆 粒 粒 辛 苦 (りゅうりゅうしんく) 李 紳 憫 農 詩 :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飱, 粒 粒 皆 辛 苦! 牛 飲 馬 食 (ぎゅういんばしょく) 韓 詩 外 傳. 四 : 桀 為 酒 池, 可 以 運 舟, 槽 丘 足 以 望 千 里, 而 牛 飲 者 三 千 人 又, 史 記. 范 雎 列 傳 : 坐 須 賈 於 堂 下, 置 莝 豆 其 前, 令 兩 黥 徒 夾 而 馬 食 之 (5) 甚 至 句 中 僅 有 簡 省 一 字 而 其 餘 皆 同 者 日 文 漢 文 出 典 五 十 歩 百 歩 (ごじっぽひゃっぽ) 孟 子. 梁 惠 王. 上 : 王 好 戰, 請 以 戰 喻 : 填 然 鼓 之, 兵 刃 既 接, 棄 甲 曵 兵 而 走, 或 百 步 而 後 止, 或 五 十 步 而 後 止 以 五 十 步 笑 百 步, 則 如 何?

159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55. (6) 漢 字 成 語 中 之 字 而 日 文 則 易 之 以 助 詞 の 或 が 者 塞 翁 が 馬 (さいおうがうま) 騎 虎 の 勢 (きこのいきおい) 漁 夫 の 利 (ぎょふのり) 造 化 の 美 (ぞうかのび) 溢 美 の 言 (いつびのげん) 犬 馬 の 労 (けんばのろう) 苦 肉 の 策 (くにくのさく) 匹 夫 の 勇 (ひっぷのゆう) 李 下 の 冠 (りかのかんむり) 水 魚 の 交 (すいぎょのこう) 出 藍 の 誉 (しゅつらんのほまれ) 蛍 雪 の 功 (けいせつのこう) 井 蛙 の 見 (せいあのけん) 滄 桑 の 変 (そうそうのへん) 他 山 の 石 (たざんのいし) 竹 馬 の 友 (ちくばのとも) 蟷 螂 の 斧 (とうろうのおの) 百 年 の 後 (ひゃくねんののち) 破 竹 の 勢 (はちくのいきおい) 邯 鄲 の 夢 (かんたんのゆめ) 白 日 の 夢 (はくじつのゆめ) 象 牙 の 塔 (ぞうげのとう) 俎 上 の 魚 (そじょうのうお) 形 而 上 の 学 (けいじじょうのがく) 氷 山 の 一 角 (ひょうざんのいっかく) 黄 梁 一 炊 の 夢 (こうりょういっすいのゆめ) 按 : 日 文 塞 翁 が 馬 出 藍 の 誉 蟷 螂 の 斧 滄 桑 の 変 破 竹 の 勢 竹 馬 の 友 等 成 語, 一 見 則 知 必 出 自 漢 文 ; 但 與 漢 文 之 慣 常 說 法, 仍 稍 有 差 異 上 述 日 文 成 語, 漢 文 則 習 慣 寫 成 塞 翁 失 馬 ( 焉 知 非 福 ) 青 出 於 藍 螳 臂 擋 車 滄 海 桑 田 勢 如 破 竹 青 梅 竹 馬 然 而, 他 山 の 石 犬 馬 の 労 匹 夫 の 勇, 與 漢 文 他 山 之 石 犬 馬 之 勞 匹 夫 之 勇 則 同 法 (7) 訓 讀 自 漢 文 ; 亦 即, 將 漢 文 原 文 譯 成 日 文 者 1 完 全 訓 讀 自 漢 文, 然 須 依 照 日 文 文 法 漢 文 日 文 狐 假 虎 威 虎 の 威 を 借 る 狐 ( 按 : 此 成 語 稍 變 漢 文 本 來 用 意 ) 轉 禍 為 福 禍 を 転 じて 福 とな( 為 )す 掩 耳 盜 鈴 耳 を 掩 いて 鈴 を 盗 む 良 藥 苦 口 良 薬 口 に 苦 し

160 .156.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緣 木 求 魚 膾 炙 人 口 肝 膽 相 照 百 聞 不 如 一 見 山 雨 欲 來 風 滿 樓 木 に 縁 (よ)りて 魚 を 求 む 人 口 に 膾 炙 する 肝 胆 相 照 らす 百 聞 は 一 見 に 如 かず 山 雨 来 たらんとして 風 楼 に 満 つ 2 不 完 全 訓 讀 自 漢 文 ; 換 言 之, 句 中 漢 字 有 所 增 減 或 更 動 者 漢 文 日 文 頤 指 氣 使 頤 で 人 を 使 う 掌 上 明 珠 掌 中 の 玉 捏 把 冷 汗 手 に 汗 を 握 る 嶄 露 頭 角 頭 角 を 現 す 長 袖 善 舞 ない 袖 は 振 れぬ( 按 : 此 改 變 漢 文 說 法 ; 但 意 義 可 通 ) 毛 骨 悚 然 身 の 毛 がよだつ 馬 耳 東 風 馬 の 耳 に 風 日 以 繼 夜 夜 を 日 に 継 ぐ 聲 淚 俱 下 声 涙 とともに 下 る 放 虎 歸 山 虎 を 野 に 放 つ 光 陰 似 箭 光 陰 矢 の 如 し 恩 將 仇 報 恩 を 仇 で 返 す 如 坐 針 氈 針 の 蓆 に 坐 るように 隔 岸 觀 火 対 岸 の 火 事 以 毒 攻 毒 毒 を 以 って 毒 を 制 す 衣 錦 還 鄉 故 郷 へ 錦 を 飾 る 蟻 穴 潰 堤 蟻 の 穴 から 堤 も 崩 れる 萬 事 休 矣 万 事 休 す 食 指 大 動 食 指 を 動 かす 信 步 而 行 足 に 任 せる 心 胸 狹 隘 胸 が 狭 い 畫 虎 不 成 反 類 犬 虎 を 画 きて 犬 に 類 す

161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57. 一 年 之 計 在 於 春 盡 人 事 而 聽 天 命 暴 風 雨 前 的 寧 靜 一 年 の 計 は 元 旦 にあり 人 事 を 尽 くし 天 命 を 待 つ 嵐 の 前 の 静 けさ ( 四 ) 漢 文 兩 字 詞 彙 轉 化 成 日 文 之 用 法 此 類 用 法 又 可 分 為 四 種, 其 一, 直 接 將 漢 文 兩 字 詞 彙 轉 化 成 日 文 動 詞 ; 其 二, 即 : 於 日 文 中, 或 直 接 用 原 漢 文 詞 彙 轉 為 日 文 名 詞 者 ; 或 將 之 轉 化 成 日 文 動 詞 者 其 三, 即 : 仍 直 接 用 原 漢 文 詞 彙 轉 為 日 文 名 詞 ; 或 將 之 轉 化 成 日 文 片 語 者 其 四, 即 : 仍 直 接 用 原 漢 文 詞 彙 轉 為 日 文 名 詞 ; 或 將 原 漢 文 詞 彙 轉 為 合 乎 日 文 文 法 之 名 詞 ; 或 將 之 轉 化 成 日 文 片 語 者 直 接 用 原 漢 文 詞 彙 轉 為 日 文 名 詞 者, 謂 之 漢 式 和 化 ; 轉 化 成 日 文 動 詞 或 片 語, 謂 之 完 全 和 化 ; 轉 為 合 乎 日 文 文 法 之 名 詞, 謂 之 和 文 法 化 (1) 第 一 類 之 例, 如 : 原 漢 文 詞 彙 完 全 和 化 ( 動 詞 ) 目 論 目 論 む 真 似 真 似 る 老 成 老 成 る 寢 忘 寝 忘 れる 見 破 見 破 れる 蹌 踉 蹌 踉 めく 脈 搏 ( 打 ) 脈 打 つ ( 執 ) 牛 耳 牛 耳 る( 按 : 或 可 訓 讀 為 牛 耳 を 執 る ) (2) 第 二 類 之 例, 如 : 原 漢 文 詞 彙 漢 式 和 化 ( 名 詞 ) 完 全 和 化 ( 動 詞 ) 蔓 延 蔓 延 (まんえん) 蔓 延 (はこび)る 大 人 大 人 (おとな) 大 人 (おとな)びる 微 笑 微 笑 (びしょう) 微 笑 (ほほえ)む 泥 濘 泥 濘 (でいねい) 泥 濘 (ぬかる)む

162 .158.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3) 第 三 類 之 例, 如 : 原 漢 文 詞 彙 漢 式 和 化 ( 名 詞 ) 完 全 和 化 ( 片 語 ) 日 暮 日 暮 (ひぐれ) 日 が 暮 れる 奏 功 奏 功 (そうこう) 功 を 奏 する 奏 效 奏 効 (そうこう) 奏 を 効 する 發 端 発 端 (ほつたん) 端 を 発 する 發 光 発 光 (はつこう) 光 を 発 する 失 禮 失 礼 (しつれい) 礼 を 失 する 變 形 変 形 (へんけい) 形 を 変 ずる 高 枕 高 枕 (たかまくら) 枕 を 高 くする 唱 名 唱 名 (しょうみょう) 名 を 唱 える 脫 皮 脱 皮 (だっぴ) 皮 を 脱 ぐ 乘 車 乗 車 (じょうしゃ) 車 に 乗 る 舉 兵 挙 兵 (きょへい) 兵 を 挙 げる 舉 手 挙 手 (きょしゅ) 手 を 挙 げる 舉 例 挙 例 (きょれい) 例 を 挙 げる (4) 第 四 類 之 例, 如 : 原 漢 文 詞 彙 漢 式 和 化 ( 名 詞 ) 和 文 法 化 ( 名 詞 ) 完 全 和 化 ( 片 語 ) 入 黨 入 党 (にゅうとう) 入 党 (とうはいり) 党 に 入 る 止 血 止 血 (しけつ) 止 血 (ちどめ) 血 を 止 める 榨 乳 搾 乳 (さくにゅう) 搾 乳 (ちちしぼり) 乳 を 搾 る 著 色 着 色 (ちゃくしょく) 着 色 (いろづけ) 色 を 着 ける 洗 髮 洗 髪 (せんぱつ) 洗 髪 (かみあらい) 髪 を 洗 う 飲 酒 飲 酒 (いんしゅ) 飲 酒 (さけのみ) 酒 を 飲 む 殺 人 殺 人 (さつじん) 殺 人 (ひとごろし) 人 を 殺 す

163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59. 五 派 生 字 何 謂 派 生 字? 所 謂 派 生 字 者, 即 : 由 一 漢 字 或 兩 漢 字 為 基 礎, 做 為 他 字 或 其 他 詞 彙 之 接 頭 字 或 接 尾 字, 因 而 可 以 大 量 創 造 適 當 且 新 穎 詞 彙 之 謂 而 所 謂 接 頭 字 者, 顧 名 思 義, 即 接 於 他 字 或 他 詞 之 前 者 謂 之 ; 而 反 之 者, 則 為 接 尾 字 例 如 : 漢 字 超 + 自 然 = 超 自 然, 此 時, 超 字 稱 之 為 此 詞 彙 之 接 頭 字 ; 而 若 力 字 + 生 產 = 生 產 力 時, 此 力 字 稱 之 為 此 詞 彙 之 接 尾 字 故 凡 此 之 屬, 皆 可 類 推 總 之, 此 類 雖 皆 使 用 漢 字, 但 因 視 其 用 法 合 適 與 否, 又 有 漢 式 派 生 字 及 歐 化 派 生 字 之 分 ( 一 ) 漢 式 派 生 字 所 謂 漢 式 派 生 字 者, 蓋 此 類 日 文 語 彙 承 襲 自 漢 文 習 慣, 如 常 以 接 頭 字 御 字 及 中 子 乎 了 然 等 五 字 接 尾 字, 以 新 造 日 文 之 副 詞 動 詞 及 名 詞 之 謂 也 又, 御 中 子 等 字, 其 日 語 發 音 非 止 一 音, 甚 至 多 達 四 音 者, 其 詳 情 如 下 至 於 他 如 不 無 等 漢 字 之 日 語 發 音, 亦 有 ふ ぶ 及 む ぶ 二 音 之 不 同 漢 字 日 語 發 音 日 文 詞 彙 (1) 御 お お 菓 子 お 天 気 ご ご 両 親 ご 馳 走 (2) 中 ちゅう 土 中 嚢 中 営 業 中 熱 売 中 実 施 中 じゅう 国 中 世 界 中 ( 按 : 當 漢 文 中 字, 發 成 日 語 ちゅう 音 時, 漢 文 意 義 為 在 之 中 之 意 ; 而 發 成 日 語 じゅう 音 時, 漢 文 意 義 為 全 體 之 意, 兩 者 意 義 自 有 不 同 ) (3) 子 し 冊 子 格 子 す 扇 子 椅 子 払 子 こ 舞 子 振 り 子 売 り 子 ご 迷 子 教 え 子 (4) 乎 こ 確 乎 牢 乎 断 断 乎 洋 洋 乎 (5) 了 りょう 完 了 魅 了 読 了 終 了 修 了 (6) 然 ぜん 依 然 憮 然 茫 然 猛 然 婉 然 悠 然

164 .160.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 二 ) 歐 化 派 生 字 所 謂 歐 化 派 生 字 者, 即 將 歐 文 ( 大 多 來 自 英 文 ) 之 字 頭 接 續 詞 及 字 尾 變 化 詞 之 漢 文 意 義 翻 譯 謂 之 前 者, 如 : 英 文 anti-, 漢 字 譯 成 反, 如 : antitank, 漢 文 意 譯 為 反 戰 車 ( 坦 克 ) ; 後 者, 如 : 英 文 pre, 漢 字 譯 成 前, 如 : prewar, 漢 文 意 譯 為 戰 前, 其 餘 依 此 類 推 茲 以 性 者 ( 家 ) 化 度 等 字 為 例, 如 下 列 所 示 : 英 文 接 尾 字 英 文 用 例 漢 字 意 譯 日 語 發 音 日 文 詞 彙 (1) -ity stability 性 せい 安 定 性 -ce competence 適 応 性 -ness goodness 善 性 (2) -er employer 者 ( 家 ) しゃ(か) 雇 用 者 writer 作 家 -or actor 役 者 -ist socialist 社 会 主 義 者 novelist 小 説 家 (3) -ize colonize 化 か 植 民 化 (4) -th depth 度 ど 深 度 又, 接 頭 ( 尾 ) 字 並 非 僅 以 一 字 漢 字 為 限, 亦 有 二 字 漢 字 之 例 者 如 : 漢 字 日 語 發 音 日 文 詞 彙 主 義 しゅぎ 資 本 主 義 民 主 主 義 主 義 者 ( 按 : 主 義 (しゅぎ) 兩 字 漢 字 詞 彙, 譯 自 英 文 接 尾 字 -ism ) 作 用 さよう 副 作 用 反 作 用 作 用 点 時 代 じだい 青 春 時 代 暗 黒 時 代 時 代 精 神 問 題 もんだい 労 働 問 題 教 育 問 題 問 題 意 識 階 級 かいきゅう 無 産 階 級 有 閑 階 級 階 級 矛 盾 社 會 しゃかい 人 類 社 会 農 業 社 会 社 会 正 義

165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61. 至 如 下 例 者, 非 但 日 文 中 常 見, 漢 文 亦 多 有 採 用 漢 字 日 語 發 音 日 文 詞 彙 不 ふ 不 安 定 不 溶 性 ぶ 不 細 工 不 調 法 無 む 無 関 係 無 試 験 ぶ 無 器 用 無 風 流 超 ちょう 超 自 然 超 音 速 非 ひ 非 公 開 非 売 品 反 はん 反 体 制 反 比 例 未 み 未 発 表 未 完 成 新 しん 新 字 体 新 建 材 各 かく 各 学 校 各 政 府 ( 以 上, 為 接 頭 字 之 用 例 ) 率 りつ 税 金 率 出 勤 率 律 りつ 自 然 律 結 合 律 的 てき 現 実 的 浪 漫 的 力 りょく 生 産 力 推 進 力 師 し 薬 剤 師 講 談 師 法 ほう 国 際 法 海 事 法 品 ひん 最 上 品 舶 来 品 式 しき 始 業 式 電 動 式 炎 えん 肝 臓 炎 骨 膜 炎 界 かい 芸 能 界 生 物 界 型 かた(がた) 楕 円 型 長 方 型 線 せん 電 話 線 水 平 線 學 がく 地 理 学 天 文 学 論 ろん 進 化 論 唯 物 論 感 かん 第 六 感 霊 感 腺 せん 扁 桃 腺 毒 腺 觀 かん 先 入 観 客 観 點 てん 問 題 点 弱 点 ( 以 上, 為 接 尾 字 之 用 例 )

166 .162.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五 漢 文 古 義 之 日 文 活 用 所 謂 漢 文 古 義 之 日 文 活 用 者, 即 : 現 今 日 文 中 仍 沿 用 或 已 轉 化 古 代 漢 字 ( 或 詞 彙 ) 及 其 意 義 ; 然 而 在 今 日 漢 文 之 中, 卻 未 必 再 使 用 甚 或 不 解 其 意 謂 之 故 曰 : 禮 失, 而 求 諸 野!, 豈 不 其 然 乎? ( 一 ) 日 文 中 仍 沿 用 古 代 漢 字 ( 或 詞 彙 ) 及 其 意 義 者 日 文 漢 字 日 語 發 音 出 自 典 故 首 肯 ( 頷 ) うなづく 制 府 錄 : 張 公 首 肯 久 之 明 史. 方 孝 儒 傳 : 成 祖 頷 之 団 扇 うちわ 王 昌 齡 長 信 秋 詞 : 奉 帚 平 明 金 殿 開, 且 將 團 扇 共 徘 徊 授 業 じゅぎょう 漢 書. 董 仲 舒 傳 : 弟 子 傳 以 久 次 相 授 業, 或 莫 見 其 面 韓 愈 師 說 : 師 者 : 所 以 傳 道 授 業 解 惑 也 俳 優 はいゆう 荀 子. 正 論 : 今 俳 優 侏 儒 狎 徒, 詈 侮 而 不 鬥 者 韓 非 子. 難 三 : 俳 優 侏 儒, 固 人 主 之 所 與 燕 也 散 策 さんさく 杜 甫 鄭 典 設 自 施 州 歸 詩 : 羸 老 思 散 策 生 憎 あいにく 劉 采 春 囉 嗊 曲 : 不 喜 秦 淮 水, 生 憎 江 上 船 狭 斜 きょうしゃ 沈 約 麗 人 賦 : 狹 斜 才 人 古 樂 府. 長 安 有 狹 斜 行 : 長 安 有 狹 斜, 道 狹 不 容 車 厚 生 こうせい 書 經. 大 禹 謨 : 正 德 利 用 厚 生, 惟 和 疏 : 厚 生 謂 薄 征 徭 輕 賦 稅 不 奪 農 時, 令 民 生 計 溫 厚, 衣 食 豐 足 小 生 しょうせい 朱 晦 翁 和 劉 秀 野 詩 : 小 生 自 愧 衰 頹 早 ( 按 : 小 生, 即 我 之 謙 稱 ) 時 雨 しぐれ 莊 子. 逍 遙 遊 : 時 雨 降 矣, 而 猶 浸 灌, 其 於 澤 也, 不 亦 勞 乎 放 心 ほうしん 孟 子. 告 子. 上 : 學 問 之 道 無 他, 求 其 放 心 而 已 矣

167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63. 生 徒 せいと 後 漢 書. 寇 恂 傳 : 恂 素 好 學, 乃 修 鄉 校, 教 生 徒 脚 色 きゃくしょく 康 熙 帝 對 聯 : ( 上 略 ) 堯 舜, 旦 ; 湯 武, 末, 莽 操, 丑 淨 ; 古 今 往 來 許 多 腳 色 風 邪 かぜ 後 漢 書. 馬 皇 后 紀 : 帝 嘗 幸 苑 圃 離 宮, 后 輒 以 風 邪 露 霧 為 戒 手 本 てほん 燕 子 箋. 入 幕 : 作 見 末 叩 首 拿 手 本 見 介 靖 国 やすくに 左 傳. 僖 公. 二 十 三 年 : 子 文 曰 : 吾 以 靖 國 只 ( 唯 ) 今 ただいま 李 白 楚 臺 覽 古 詩 : 只 今 惟 有 西 江 月, 曾 照 吳 王 宮 裏 人 左 遷 させん 史 記. 韓 王 信 傳 : 王 獨 遠 居 之, 此 左 遷 也 月 旦 げったん 後 漢 書. 許 劭 傳 : 初 劭 與 靖 俱 有 高 名, 好 共 覈 論 鄉 黨 人 物, 每 月 輒 更 其 品 題, 故 汝 南 俗 有 月 旦 評 焉 落 第 らくだい 白 居 易 送 常 秀 才 詩 : 寒 食 看 花 眼, 春 風 落 第 心 道 中 どうちゅう 曾 訏 有 三 衢 道 中 詩 而 辛 棄 疾 亦 有 書 博 山 道 中 壁 詩 ( 按 : 道 中, 謂 旅 途 當 中 也 ) 端 的 たんてき 柳 永 詩 酒 翫 江 樓 記 : 不 一 日, 來 到 餘 杭 縣 上 任, 端 的 為 官 清 政, 訟 簡 詞 清 名 刺 めいし 孔 氏 談 苑. 卷 五 : 古 者 未 有 紙, 削 竹 木 以 書 姓 名, 故 謂 之 刺 ; 後 以 紙 書, 故 謂 之 名 刺 障 子 しょうじ 杜 甫 有 題 李 尊 師 松 樹 障 子 歌 僕 ぼく 司 馬 遷 報 任 安 書 : 若 望 僕 不 相 師, 而 用 流 俗 之 人, 僕 非 敢 如 此 也 ( 按 : 即 男 性 第 一 人 稱 我 之 意 ) 走 る はしる 孟 子. 梁 惠 王. 上 : 棄 甲 曳 兵 而 走 ( 按 : 走, 即 現 今 跑 之 意 ) 書 く かく 周 禮. 地 官. 黨 正 : 書 其 德 行 道 藝 注 : 書, 記 之 也 聞 く きく 說 文 解 字 : 聞, 知 聲 也 清 人 段 玉 裁 注 云 : 往 曰 聽 ; 來 曰 聞 釋 文 : 聞 本 亦 作 問

168 .164.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 二 ) 日 文 中 轉 化 古 代 漢 字 ( 或 詞 彙 ) 及 其 意 義 者 日 文 漢 字 日 語 發 音 出 自 典 故 写 真 しゃしん 晉 書. 顧 愷 之 傳 : 傳 神 寫 照 正 在 阿 堵 中, 或 亦 謂 之 寫 真 散 髪 さんぱつ 後 漢 書. 袁 閎 傳 : 延 熹 末, 黨 事 將 作, 閎 遂 散 髮 絕 世, 欲 投 迹 深 林 贔 屓 ひいき 張 衡 西 京 賦 : 綴 以 二 華 巨 靈 贔 屭 鼓 吹 こすい 文 選. 班 固 西 都 賦 : 櫂 女 謳, 鼓 吹 震 聲, 激 越 謍 厲 晉 書. 孫 綽 傳 : 綽 絕 重 張 衡 左 思 之 賦, 每 云 : 三 都 二 京, 五 經 之 鼓 吹 包 丁 ほうちょう 莊 子. 養 生 主 : 庖 丁 為 文 惠 君 解 牛, 手 之 所 觸 中 略, 乃 中 經 首 之 會 馳 走 ちそう 史 記. 項 羽 本 記 : 於 是, 項 王 乃 上 馬 騎, 麾 下 壯 士 騎 從 者 八 百 餘 人, 直 夜 潰 圍, 南 出 馳 走 折 檻 せっかん 漢 書. 朱 雲 傳 : 成 帝 時, 丞 相 故 安 昌 侯 張 禹, 以 帝 師, 位 特 進 甚 尊 重 雲 上 書 求 見, 公 卿 在 前 雲 曰 : 今 朝 廷 大 臣, 上 不 能 匡 主 ; 下 無 以 益 民 ( 中 略 ) 上 問 : 誰? 對 曰 : 安 昌 侯 張 禹 上 大 怒, 曰 : 小 臣 居 下 訕 上, 廷 辱 師 傅, 罪 死 不 赦 御 史 將 雲 下, 雲 攀 殿 檻, 檻 折 ( 中 略 ) 及 後, 當 治 殿 檻, 上 曰 : 勿 易 因 而 輯 之, 以 旌 直 臣 咲 く さく 李 商 隱 雜 鑽 惡 模 樣 : 未 語 先 咲 按 : 現 代 日 文 意 義 漢 文 古 義 写 真 照 片 畫 像 散 髪 理 髮 披 髮 或 喻 歸 隱 贔 屓 照 顧 古 代 石 碑 下 方 建 刻 之 狀 似 龜 類 者 鼓 吹 宣 傳 樂 器 包 丁 菜 刀 庖, 即 廚 師 ; 丁 則 為 此 廚 師 之 名 馳 走 款 待 或 佳 餚 急 速 奔 跑

169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65. 折 檻 虐 待 朱 雲 強 諫 之 故 事 咲 く 花 開 咲, 即 古 之 笑 字 六 漢 文 之 反 轉 為 日 文 所 謂 漢 文 之 反 轉 為 日 文 者, 即 : 漢 日 雖 同 文, 但 其 意 義 卻 互 異, 如 : 漢 文 鬼, 日 文 之 漢 字 則 寫 為 幽 霊 (ゆうれい) ; 又, 漢 文 介 紹, 日 文 之 漢 字 詞 彙 則 寫 為 紹 介 (しょうかい), 字 順 相 反 故 凡 此 之 屬, 皆 謂 之 ( 一 ) 漢 日 同 文 但 其 意 義 迥 異 者 日 文 漢 字 日 語 發 音 漢 文 譯 意 私 わたし 第 一 人 稱 我 鬼 おに 惡 魔 娘 むすめ 女 兒 或 少 女 嵐 あらし 暴 風 雨 這 はう 爬 行 芸 げい 技 藝 女 郎 じょろう 妓 女 床 屋 とこや 理 髮 廳 留 守 るす 看 家 或 不 在 家 学 長 がくちょう 大 學 校 長 教 官 きょうかん 國 立 大 學 教 授 ( 師 ) 妖 精 ようせい 仙 女 愛 人 あいじん 情 夫 ( 婦 ) 不 倫 ふりん 男 女 不 正 常 關 係 心 中 しんじゅう 殉 情 或 一 同 自 殺 邪 魔 じゃま 打 擾 或 妨 礙 誘 拐 ゆうかい 綁 架 是 非 ぜひ 務 必 約 束 やくそく 約 定 士 官 しかん 軍 官 ( 按 : 日 本 下 士 官 (かしかん), 即 我 國 之 士 官 )

170 .166.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兵 隊 へいたい 軍 隊 或 士 兵 先 輩 せんぱい 學 長 ( 姐 ) 或 稱 先 進 職 場 服 務 者 後 輩 こうはい 學 弟 ( 妹 ) 或 稱 後 進 職 場 服 務 者 結 構 けっこう 很 好 或 可 以 将 校 しょうこう 尉 級 以 上 之 軍 官 人 参 にんじん 胡 蘿 蔔 ( 按 : 日 文 之 朝 鮮 人 参 (ちょうせんにんじん), 即 高 麗 人 蔘 ) 部 長 ぶちょう 一 般 公 司 之 經 理 級 職 稱 講 義 こうぎ 講 課 或 大 學 課 程 人 間 にんげん 人 類 或 人 品 丈 夫 じょうぶ 健 壯 或 結 實 大 丈 夫 だいじょうぶ 不 要 緊 沒 關 係 ( 二 ) 字 順 相 反 漢 文 中 兩 字 詞 彙 亦 常 有 字 順 相 反 之 情 形 產 生, 例 如 : 吞 併 併 吞 導 引 引 導, 雖 字 順 相 反, 但 其 意 義 無 多 大 差 異 至 如 : 傳 單 單 傳 火 星 星 火, 則 其 意 義 完 全 不 同 似 此 之 類, 謂 之 顛 倒 詞 或 稱 同 素 異 序 詞 非 但 漢 文 有 此 情 況, 日 文 中 之 漢 字 詞 彙 亦 有 類 似 情 形 (1) 漢 字 詞 彙 與 日 文 漢 字 順 序 相 反 但 兩 者 意 義 相 同 者 漢 字 詞 彙 日 文 漢 字 順 序 黨 徒 徒 党 (ととう) 和 平 平 和 (へいわ) 偵 探 探 偵 (たんてい) 分 配 配 分 (はいぶん) 壓 制 制 圧 (せいあつ) 界 限 限 界 (げんかい) 半 夜 夜 半 (よわ) 介 紹 紹 介 (しょうかい) 骨 氣 気 骨 (きこつ) 稱 呼 呼 称 (こしょう)

171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67. 加 倍 得 利 收 買 擁 抱 檢 點 進 行 容 受 領 受 演 講 威 脅 容 許 演 出 晝 夜 日 月 日 期 心 得 設 施 物 品 狂 熱 德 高 風 氣 事 物 熱 情 左 證 營 運 續 勤 員 工 磨 練 行 走 保 留 倍 加 (ばいか) 利 得 (りとく) 買 収 (ばいしゅう) 抱 擁 (ほうよう) 点 検 (てんけん) 行 進 (こうしん) 受 容 (じゅよう) 受 領 (じゅりょう) 講 演 (こうえん) 脅 威 (きょうい) 許 容 (きょよう) 演 出 (えんしゅつ) 夜 昼 (よるひる) 月 日 (つきひ) 期 日 (きじつ) 得 心 (とくしん) 施 設 (しせつ) 品 物 (しなもの) 熱 狂 (ねっきょう) 高 徳 (こうとく) 気 風 (きふう) 物 事 (ものごと) 情 熱 (じょうねつ) 証 左 (しょうさ) 営 運 (えいうん) 勤 続 (きんぞく) 工 員 (こういん) 練 磨 (れんま) 走 行 (そうこう) 留 保 (りゅうほ)

172 .168.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計 時 時 計 (とけい) ( 按 : 日 文 時 計, 為 一 名 詞, 鐘 錶 之 意, 與 漢 文 計 時 為 動 詞, 計 算 時 間 之 意 稍 異 ) 買 賣 売 買 (ばいばい) 鑽 研 研 鑽 (けんさん) 縮 短 短 縮 (たんしゅく) 刻 印 印 刻 (いんこく) 顯 貴 貴 顕 (きけん) 始 終 終 始 (しゅうし) 成 熟 熟 成 (じゅくせい) 或 問 : 為 何 漢 文 與 日 文 之 間, 竟 有 此 字 順 相 反 之 現 象 產 生? 答 曰 : 正 如 前 文 所 述, 蓋 自 甲 午 ( 西 元 一 八 九 四 年 ) 戰 後 至 民 國 二 十 六 年 蘆 溝 橋 七 七 事 變 ( 西 元 一 九 三 七 年 ) 前 為 止, 中 國 至 日 本 留 學 生 人 數, 據 估 計 已 達 五 萬 名 之 多 而 時 值 日 本 明 治 維 新 之 際, 日 人 利 用 漢 字 一 字 一 音 一 義 之 特 點, 以 大 量 新 造 或 譯 意 成 漢 文 詞 彙, 如 : 經 濟 ( 済 ) (けいざい) 法 律 (ほうりつ) 海 軍 (か いぐん) 解 散 (かいさん) 勉 強 (べんきょう) 意 思 表 示 (いしひ ょうじ) 等 等 此 對 來 自 漢 字 文 化 圈 發 軔 地 之 中 國 留 學 生 而 言, 一 見 此 等 詞 彙, 即 刻 明 瞭 其 意 義 而 無 任 何 困 難, 且 方 便 甚 多, 不 需 再 耗 費 時 日 與 精 神 以 譯 成 漢 字 換 言 之, 直 接 使 用 此 日 製 漢 文 詞 彙 即 可, 不 必 自 行 創 作 發 明 但 是 中 國 留 學 生 襲 用 此 等 日 製 漢 文 詞 彙 時, 或 因 人 而 異, 職 是 之 故, 難 免 有 所 訛 誤, 例 如 : 錯 別 字 或 字 順 相 反 然 漢 文 為 表 意 文 字, 有 時 字 順 顛 倒, 亦 不 妨 礙 其 詞 彙 意 義 之 理 解 因 此, 若 流 通 日 久 以 致 約 定 俗 成 者, 亦 無 不 可 能 (2) 日 文 中 之 漢 字 詞 彙 互 反 且 意 義 亦 互 異 者 日 文 之 漢 字 詞 彙 其 漢 字 順 序 互 反 備 註 中 心 (ちゅうしん) 心 中 (しんちゅう) 心 裡 或 內 心 心 中 (しんじゅう) 殉 情 或 一 同 自 殺 会 議 (かいぎ) 議 会 (ぎかい) 前 者 為 開 會 ; 後 者 為 開 會 場 所 或 議 程

173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169. 社 会 (しゃかい) 会 社 (かいしゃ) 後 者 為 公 司 之 意 出 門 (しゅつもん) 門 出 (かどで) 前 者 為 從 廠 ( 站 ) 內 等 出 大 門 之 意 ; 後 者 為 出 門 ( 發 ) 或 喻 走 上 道 路 女 郎 (じょろう) 郎 女 (いらつめ) 前 者 為 妓 女 ; 後 者 為 古 代 小 姐 之 稱 年 中 (ねんじゅう) 中 年 (ちゅうねん) 前 者 為 一 年 之 中 之 意 本 日 (ほんじつ) 日 本 (にほん) 前 者 為 今 天 之 意 方 言 (ほうげん) 言 い 方 (いいかた) 後 者 為 說 法 之 意 細 心 (さいしん) 心 細 い(こころぼそい) 後 者 為 心 虛 膽 怯 之 意 跋 語 雖 然 日 本 明 治 時 代, 其 文 化 人 孜 孜 不 息 以 漢 字 意 譯 歐 文, 但 猶 有 少 數 極 端 躁 熱 分 子 主 張 以 片 假 名 或 平 假 名 甚 至 以 羅 馬 拼 音 取 代 並 企 圖 一 舉 廢 除 漢 字 然 而 彼 猶 如 蜻 蜓 撼 樹, 漢 字 在 日 文 中 之 重 要 且 必 要 性 終 究 仍 然 屹 立 不 搖, 絕 非 任 何 政 治 企 圖 或 意 識 形 態 所 能 輕 易 抹 殺 者 換 言 之, 倘 日 文 抽 離 漢 字, 則 日 文 必 不 成 為 日 文, 何 以 見 得? 例 如 : 一 切 を 否 定 することと 一 切 を 肯 定 することとは どちらも 偏 見 で ある ( 漢 文 可 譯 為 : 否 定 一 切 與 肯 定 一 切, 無 論 何 者, 皆 是 偏 見 ) 一 見 此 文, 即 使 不 解 日 文 平 假 名 而 僅 知 其 中 漢 字 詞 彙, 如 : 一 切 否 定 肯 定 偏 見 者, 亦 能 會 意 此 文 句 之 意 義 蓋 漢 字 於 此 有 畫 龍 點 睛 之 妙 用 也 然 若 去 除 漢 字 而 僅 以 平 假 名 表 記 為 : いっさいをひていすることといっさいをこうていすることと は どちらもへんけんである 如 此, 則 如 何 斷 句? 更 何 況 こうてい 二 音, 其 同 音 之 漢 字 詞 彙, 除 肯 定 外, 則 至 少 仍 有 十 六 組 之 多, 如 : 皇 帝 公 廷 公 定 公 邸 高 低 工 程 行 程 坑 底 校 庭 校 訂 校 定 孝 貞 高 弟 ( 悌 ) 孝 ( 悌 ) 航 程 更 訂, 而 何 者 為 是? 由 此 觀 之, 謂 漢 字 為 日 文 之 精 魄 靈 魂 者, 亦 不 過 言 也 蓋 漢 字 之 造 詞 能 力 舉 世 無 出 其 右 者, 故 二 字 詞 彙 乃 至 四 字 成 語, 何 其 豐 贍 也! 而 漢 字 文 化 猶 如 無 涯 浩 瀚 之 瀛 海, 即 使 殫 窮 畢 生 之 力 於 此, 亦 有 所 不 為 功 者, 斯 豈 虛 言 耶? 又, 目 前 使 用 漢 字 漢 文 之 人 口, 已 占 全 世 界 四

174 .170. 日 文 中 的 漢 字 文 化 之 智 慧 粹 煉 分 之 一, 其 未 來 之 潛 能 及 發 展 性, 曷 容 忽 視 哉? 環 顧 日 人 如 此 善 用 及 融 會 漢 字 以 豐 富 其 國 語 文 內 容, 吾 人 豈 可 鄙 夷 吾 國 列 祖 先 賢 之 漢 字 文 化 智 慧 而 棄 之 如 敝 屣 哉! 職 是 之 故, 有 倡 所 謂 去 漢 字 化 者, 甚 無 謂 也! 參 考 書 目 一 中 國 人 留 學 日 本 史 原 作 者 : 實 藤 惠 秀 ( 譯 者 : 譚 汝 謙 林 啟 彥 ) 出 版 社 :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出 版 社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八 二 年 出 版 二 漢 字 の 知 恵 著 者 : 藤 堂 明 保 出 版 社 : 德 間 書 店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八 八 年 十 月 十 五 日 初 版 三 帰 化 人 著 者 : 上 田 正 昭 出 版 社 : 中 央 公 論 社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六 五 年 六 月 二 十 五 日 初 版 四 広 辞 苑 ( 第 三 版 ) 編 者 : 新 村 出 出 版 社 : 岩 波 書 店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五 五 年 五 月 二 十 五 日 第 一 版 五 日 本 文 明 開 化 史 略 編 著 者 : 陳 水 逢 出 版 社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出 版 日 期 : 民 國 五 十 六 年 七 月 出 版 六 則 天 武 后 著 者 : 外 山 軍 治 出 版 社 : 中 央 公 論 社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六 六 年 四 月 二 十 五 日 初 版 七 日 本 の 歴 史 編 者 : 安 田 元 九 出 版 社 : 社 会 思 想 社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六 六 年 四 月 三 十 日 初 版 八 日 本 語 の 語 彙 と 表 現 ( 日 本 語 講 座 第 四 巻 ) 編 者 : 鈴 木 孝 夫 出 版 社 : 大 修 館 書 店 出 版 日 期 : 一 九 七 六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初 版 九 國 語 學 著 者 : 安 藤 正 次 等 十 一 人 出 版 社 : 明 治 書 院

175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71.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陳 欽 育 國 立 故 宮 博 物 院 專 門 委 員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通 識 教 學 組 兼 任 副 教 授

176 .172.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 陳 欽 育 摘 要 臺 灣 一 地, 因 歷 經 荷 西 明 鄭 清 領 及 日 據 等 時 代 的 政 權 更 迭, 部 分 地 名 亦 隨 之 發 生 變 化, 因 此 為 了 解 一 地 的 歷 史 沿 革 民 情 風 俗 等, 若 能 從 追 溯 研 究 舊 地 名 著 手, 則 必 能 收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地 名, 常 記 錄 一 地 之 人 文 地 理 及 人 類 活 動 歷 史 的 發 展 軌 跡, 因 此 稱 地 名 為 地 理 的 化 石 或 歷 史 的 代 言 者, 洵 非 過 當 就 以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之 地 名 為 例, 土 庫 在 荷 據 時 代 稱 Docowang ( 或 Dacowang), 但 為 何 又 稱 之 為 猴 悶 Chaumul ( 或 Goumol), 勢 又 須 與 同 為 南 島 語 族 的 馬 來 語 解 讀 不 可, 否 則 是 無 法 解 開 其 具 相 同 的 涵 義 原 來 Docowang ( 土 庫 ) 與 Chaumul ( 猴 悶 ) 二 者 在 南 島 語 之 涵 義, 皆 有 牛 稠 牛 欄 牛 寮 之 義, 在 地 理 上, 又 因 土 庫 地 處 虎 尾 溪 下 游, 虎 尾 溪 因 常 氾 濫 成 災, 時 人 比 擬 其 有 黃 河 遺 意, 故 在 乾 隆 嘉 慶 等 年 間, 常 因 洪 水 沖 毀 村 舍 而 散 村, 原 居 土 庫 社 之 居 民, 乃 遷 徙 分 處 鄰 近 各 地, 造 成 當 時 人 有 土 庫 與 猴 悶 皆 指 同 一 地 之 誤 解, 其 實 二 者 乃 是 義 同 而 地 不 同 土 庫 一 地, 開 發 極 早, 清 康 熙 56 年 (1717) 莊 民 合 築 糞 箕 湖 陂, 開 鑿 陂 塘, 築 堤 儲 水, 以 灌 溉 臨 近 農 田 土 庫 鎮 的 地 形 特 徵, 乃 部 分 地 區 有 由 砂 磧 土 所 堆 積 而 成 的 小 砂 崙, 故 在 清 初 即 有 黃 吉 崙 或 黃 地 崙 之 別 稱 清 領 時 期, 塗 庫 因 位 於 周 邊 二 十 三 庄 之 交 易 中 心, 及 位 居 鹿 港 北 港 鹽 水 港 等 南 北 交 通 之 要 衝, 乃 發 展 為 街 肆 境 內 有 許 多 廟 宇 古 蹟, 尤 其 土 庫 鎮 內 的 順 天 宮, 有 兩 塊 由 清 咸 豐 2 年 (1852) 所 立 的 碑 碣, 詳 細 臚 列 當 地 商 號 名 稱 及 其 捐 獻 資 助 金 額, 充 分 反 映 塗 庫 附 近 繁 盛 的 商 業 活 動, 彌 足 珍 貴 土 庫 鎮 內 居 民 民 風 淳 樸, 大 都 以 務 農 為 業, 昔 日 曾 作 為 虎 尾 糖 廠 後 盾 的 甘 蔗 供 應 區 的 繁 榮 景 象, 現 已 沒 落, 不 可 同 日 而 語 ; 然 其 位 於 雲 林 縣 的 地 理 中 心 位 置, 擁 有 無 窮 的 潛 力, 假 以 時 日 再 度 發 展 繁 榮, 應 指 日 可 待 關 鍵 字 地 名 塗 庫 土 庫 鎮 大 坵 田 堡 黃 吉 崙 ( 黃 地 崙 ) 洪 雅 族 Docowang(Dacowang) Chaumul(Goumol) 猴 悶 平 埔 族 * 國 立 故 宮 博 物 院 專 門 委 員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通 識 教 學 組 兼 任 副 教 授

177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73. The Significance of Recognizing the Old Names of Taiwan's Districts -A Study of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uku Town, Yuanlin County * Chin-Yuh Chen Abstract Historically, Taiwan has been ruled by such political powers as Holland, Spain, Koxinga, the Ch'ing, and Japan. Because of this, some districts' names had changed. Therefore, it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trace the changes of a district's name, in such a way that we might well understand its history, society as well as customs. District's names encode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 place; thus, they are also known as a "Geography Fossil". Let's take Tuku Town of Yuanlin County(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as an example. "Tuku" was before called "Docowang" (or "Dacowang") during the Dutch ruling period, but it is also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very place was also called "Chaumul" (or "Goumol"). This is explicable in terms of its Austronesian origin. Otherwise, we will not be able to reveal the full meaning behind the place name. Both "Docowang" and "Chaumul" in Austronesian mean "stockade of cattle". Geographically, "Tuku" is located down the Huwei River, which had flooded and inflicted great damage upon the surrounding lands. Thus, native people thought of name that echoed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Ch'ing's Ch'ien-lung( 乾 隆 )and Chia-ch'ing( 嘉 慶 )reign periods, the flood had destroyed the villages by the river, which forced the inhabitants to flee away and relocate themselves to a safer location nearby. Thus, the two names, "Tuku" and "Chaumul", in fact, are completely separate places with the same meaning, but some people misinterpreted them as the same place with two alternate names. "Tuku" was developed as early as 1717 when it was in the 56th year of the Ch'ing's K'ang-his( 康 熙 )reign period. Then, villagers worked to construct a "Funchihu pool"( 糞

178 .174.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箕 湖 陂 ), which was a big pound that barricaded water and stored it, in order to irrigate neighboring farm fields. Topographically, Tuku had sand and soil because of floods. Because there was a small sandy hill accumulated in this area, it was also known as "Hwangchilun"( 黃 吉 崙 )or "Hwangtilun"( 黃 地 崙 ). During the Ch'ing's rule, "Tuku" had been the commercial center of the 23 villages in the neighborhood; moreover, it was located as a major intersection where roads led to Lukang( 鹿 港 ), Peikang( 北 港 ), Yangshikang( 鹽 水 港 ), so that there were shops and booming businesses. In this town, there are many temples and historic monuments, especially the Shunt'ian Temple( 順 天 宮 ), where there are two stone inscriptions created in the 2nd year of the Ch'ing's Hsien-feng( 咸 豐 )reign period. The two stone inscriptions had detailed lists of donation records of local commercial enterprises, which revealed that "Tuku" had been a town with prosperous commercial activities. At present, the people in Tuku lead a simple and frugal life. Most of them are farmers. Tuku had been prosperous because of its sugar industry backed by the Huwei Sugar Plant ( 虎 尾 糖 廠 ). However, the plant has closed down, and Tuku's economic situation is not as prosperous as it was. Located in the geographic center of Yuanlin County, hopefully, Tuku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to thrive again. Key word The Old Names of Taiwan s Districts, Tuku, Tuku Town, Tachutan Bau( 大 坵 田 堡 ), Hwangchilun(Hwangtilun), Hoanya tribes( 洪 雅 族 ), Docowang(Dacowang), Chaumul(Goumol), Pingpu tribes( 平 埔 族 ) * Senior Executive Officer, National Palace Museum Associate Professor (part tim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tung University

179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75. 第 一 章 緒 論 世 界 各 地, 人 們 為 識 別 需 要, 各 地 皆 有 其 個 別 的 地 名 因 此, 地 名 之 起 源, 可 謂 由 來 已 久, 其 命 名 之 原 由, 不 外 與 當 地 之 人 事 時 地 物 等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亦 即 牽 涉 到 該 地 昔 日 之 種 種 歷 史 地 理 等 背 景 因 素 因 此, 在 研 究 一 個 地 方 之 開 發 史 上, 地 名 往 往 提 供 極 為 重 要 的 線 索 但 地 名 常 因 聚 落 機 能 的 改 變, 及 各 種 天 災 地 變 人 禍 或 政 局 轉 移 而 發 生 變 化, 所 以 從 現 有 的 地 名 去 追 溯 舊 地 名 之 原 由, 大 概 可 了 解 該 地 歷 史 演 變 的 軌 跡 臺 灣 地 區 地 名 之 起 源 及 其 演 變, 較 其 他 地 區 為 複 雜, 乃 因 臺 灣 歷 經 先 史 時 代 歷 史 時 代 及 荷 西 明 鄭 清 領 日 據 等 時 期, 其 間 因 政 權 更 迭, 地 名 隨 之 亦 有 所 變 化 因 此, 可 想 而 知 更 增 加 研 究 上 的 困 難 目 前, 地 名 從 表 面 上 看 來, 雖 為 漢 字, 然 不 少 係 譯 自 原 土 著 語 ( 包 括 平 埔 族 語 ) 荷 西 語 日 語 等, 更 有 閩 南 語 客 家 語 等 獨 特 的 用 字 及 意 義 因 此, 為 了 了 解 臺 灣 的 歷 史 地 理 民 情 風 俗, 吾 人 若 能 從 舊 地 名 之 研 究 著 手, 則 必 能 收 到 事 半 功 倍 的 效 果 第 二 章 臺 灣 舊 地 名 研 究 的 認 識 一 研 究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研 究 一 地 地 名 的 由 來 和 變 遷, 可 藉 以 窺 悉 一 地 之 人 文 地 理 及 人 類 活 動 歷 史 的 發 展 軌 跡 因 此, 地 名 可 謂 是 地 理 的 化 石 1, 洵 非 過 當 因 化 石 記 錄 地 球 過 去 種 種 的 生 態 蛻 變 過 程, 其 功 能 正 與 地 名 相 同 前 述 臺 灣 歷 經 政 權 遞 嬗 戰 亂, 及 多 族 群 居 住, 往 往 各 有 其 獨 特 的 地 名 稱 呼 法, 地 名 弄 清 楚 後, 才 比 較 清 楚 事 件 的 舞 台 在 那 裡, 並 且 在 時 間 空 間 的 關 係 位 置 上, 更 有 清 楚 之 脈 絡 軌 跡 可 尋 臺 灣 舊 地 名 蘊 藏 著 地 與 人 所 造 成 的 複 雜 性 與 特 殊 性, 與 世 界 其 他 地 區 的 地 名 迥 異 因 此, 在 臺 灣 歷 史 研 究 上, 更 增 加 它 的 困 難 度, 然 為 了 要 研 究 臺 灣 的 地 理 歷 史 民 情 風 俗 及 政 經 等 情 況, 探 討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由 來 與 含 義, 確 實 是 一 項 研 究 上 的 基 礎 1 翁 佳 音, 舊 地 名 考 證 與 歷 史 研 究 兼 論 台 北 舊 興 直 海 山 堡 的 地 名 起 源, 收 錄 於 氏 著 異 論 台 灣 史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2001), 頁 283

180 .176.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工 作 正 因 臺 灣 各 地 地 名 歷 有 變 革, 這 是 造 成 臺 灣 史 研 究 者 極 為 困 擾 的 地 方, 研 究 者 往 往 難 以 直 接 詳 明 古 籍 或 古 契 文 書 上 所 載 之 舊 地 名, 究 竟 在 今 何 處, 史 家 之 間 甚 或 有 望 古 地 名 而 生 今 地 名 之 義, 導 致 地 名 誤 用, 作 出 錯 誤 之 歷 史 敘 述 2, 真 所 謂 失 之 毫 厘, 差 以 千 里 地 名, 又 是 歷 史 的 代 言 者 3 因 地 名 是 一 個 地 點 或 一 個 地 域 的 固 有 名 詞, 吾 人 可 從 追 溯 地 名 的 起 源 與 演 變, 探 尋 出 其 所 蘊 藏 的 地 緣 拓 墾 及 政 治 軍 事 上 的 種 種 啟 示 以 及 歷 史 上 的 痕 跡 ; 更 可 從 地 名 所 描 述 的 原 景 觀, 包 括 地 形 起 伏 河 流 氣 候 位 置 自 然 植 物 景 觀 及 聚 落 發 生 時 之 機 能 等 等, 藉 以 探 討 出 歷 史 時 間 裡 的 空 間 格 局, 亦 即 可 還 原 昔 日 當 地 的 歷 史 地 理 原 景 觀 尤 其 在 臺 灣, 初 期 發 生 的 地 名, 大 多 具 備 著 濃 厚 的 歷 史 和 地 理 的 意 義, 且 由 於 歷 史 環 境 的 特 殊 性, 或 從 土 著 族 群 聚 落 演 變 成 漢 人 移 民 為 主 體 的 聚 落 ; 或 歷 經 三 世 紀 之 間, 經 由 荷 蘭 西 班 牙 明 鄭 清 代 日 本 等 不 同 統 治 政 權, 其 間 從 譯 音 譯 義 或 從 庶 民 化 的 俗 稱 到 雅 化, 經 過 相 當 繁 瑣 的 變 化 所 以, 我 們 若 能 對 一 個 地 名 的 來 龍 去 脈 加 以 徹 底 地 追 溯, 才 能 充 分 了 解 我 們 所 居 住 生 存 的 空 間 裡, 以 往 曾 發 生 了 那 些 歷 史 事 件 及 其 演 進 的 空 間 關 係 臺 灣 初 期 的 舊 地 名, 充 分 表 露 出 先 人 淳 樸 的 感 情 與 對 生 活 的 渴 望 吾 人 從 臺 灣 的 舊 地 名 中, 也 可 充 分 領 悟 到 歷 史 時 代 裡 居 民 的 需 求 與 巧 妙 的 命 名 藝 術 這 些 舊 地 名 無 論 在 那 一 個 時 代 裡, 儘 管 由 官 方 改 為 更 典 雅 的 地 名, 除 了 正 式 的 簿 冊 或 門 牌 上 使 用 新 地 名 外, 舊 地 名 依 然 沿 用 於 其 日 常 生 活 裡, 如 村 落 地 名 的 地 理 指 標, 迄 今 仍 不 得 不 順 從 現 實 生 活 需 要 的 原 地 名 ( 如 圖 1a 1b) 圖 1a: 柴 裡 地 名 的 地 理 指 標 ( 荷 蘭 戶 口 表 載 柴 裡 社 的 原 名 為 Talackbayan, 屬 於 洪 雅 族 的 一 支, 位 於 今 斗 六 糖 廠 之 南 ) 圖 1b: 番 仔 庄 地 名 的 地 理 指 標 ( 嘉 義 民 雄 番 仔 庄, 是 打 貓 社 社 址 之 一 )

181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77. 二 臺 灣 舊 地 名 乃 編 修 方 志 的 基 石 我 國 歷 史 的 傳 統 特 色, 乃 在 國 有 國 史, 地 方 有 方 志 其 中 方 志 或 鄉 土 史 乃 撰 修 國 史 所 必 備 的 參 考 資 料, 而 古 今 之 街 庄 村 里 鄉 鎮 史, 乃 是 纂 修 方 志 的 基 礎 每 個 街 庄 村 里 鄉 鎮, 都 有 其 獨 特 的 特 色, 都 有 其 不 盡 相 同 的 地 理 環 境 和 人 文 景 觀 因 此, 每 部 方 志, 也 都 有 自 己 的 特 色 然 而 何 謂 方 志 呢? 一 般 較 為 通 行 的 定 義 是 : 地 方 志 是 以 一 定 體 例 反 映 一 定 地 區 ( 或 行 政 區 劃 ) 的 政 治 經 濟 文 化 軍 事 自 然 現 象 和 自 然 資 源 歷 史 與 現 狀 的 綜 合 性 與 資 料 性 的 著 述 4 它 是 一 個 特 定 地 方 的 百 科 全 書, 舉 凡 當 地 的 山 川 人 物 風 俗 物 產 制 度 等 遞 嬗 源 流, 莫 不 備 載 清 代 學 者 章 學 誠 認 為 我 國 方 志 的 歷 史, 實 在 是 源 遠 流 長 早 在 先 秦 時 代, 各 國 政 府 為 了 加 強 統 治, 特 設 專 官, 對 管 轄 土 地 內 的 山 川 人 民 風 俗 物 產 等 地 方 資 料, 著 意 收 集, 編 成 不 少 國 別 史 書, 如 魯 國 的 春 秋 楚 國 的 檮 杌 晉 國 的 乘 等 等, 這 些 史 書, 近 世 學 者 不 少 人 認 為 是 日 後 方 志 的 源 頭, 甚 至 梁 啟 超 也 說 : 最 古 之 史, 實 為 方 志 5 是 古 聖 先 賢 皆 肯 定 修 纂 方 志 的 重 要 性 然 而 一 地 舊 地 名 往 往 蘊 含 著 當 地 種 種 歷 史 地 理 上 人 文 景 觀 等 遞 嬗 演 變 的 痕 跡, 這 些 都 是 編 修 方 志 的 基 本 材 料, 特 別 值 得 吾 人 去 重 視 和 追 尋 2 翁 佳 音, 地 名 誤 用 之 例, 收 錄 於 氏 著 前 引 書, 頁 洪 敏 麟, 台 灣 舊 地 名 之 沿 革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80), 頁 4 4 來 新 夏, 中 國 地 方 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5), 頁 2 5 清 代 學 者 章 學 誠 說 : 方 志 之 由 來 久 矣 余 考 之 於 周 官, 而 知 古 人 於 史 事, 未 嘗 不 至 先 纖 柝 也 外 史 掌 四 方 之 志, 若 晉 乘 魯 春 秋 楚 檮 杌 之 類, 是 一 國 之 全 史 也 ( 文 見 章 氏 遺 書 方 志 略 例 一 方 志 立 三 書 議 ) 梁 啟 超 則 在 清 代 學 者 整 理 舊 學 之 總 成 績 專 文 方 志 學 一 節 中 說 : 最 古 之 史, 實 為 方 志 以 上 詳 見 : 陳 捷 先, 清 代 臺 灣 方 志 研 究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96), 頁 1

182 .178.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第 三 章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之 沿 革 一 土 庫 鎮 之 地 理 位 置 今 土 庫 鎮 位 於 雲 林 縣 之 中 心, 即 位 於 東 經 33 30, 北 緯 東 以 越 港 里 與 虎 尾 鎮 延 平 里 為 界, 西 以 崙 內 里 與 褒 忠 鄉 為 界, 南 以 溪 邊 里 與 大 埤 鄉 為 界, 西 南 以 埤 腳 里 及 奮 起 里 秀 潭 鄰 接 元 長 鄉 子 茂 里, 北 以 新 庄 里 及 虎 尾 溪 與 崙 背 鄉 相 接, 面 積 共 四 六 四 三 平 方 公 里 6 有 關 現 今 土 庫 鎮 之 地 理 位 置 圖 如 下 ( 圖 2): 圖 2: 土 庫 鎮 之 地 理 位 置 圖 6 仇 德 哉 等, 雲 林 縣 志 稿 ( 卷 一 ) 土 地 志 勝 蹟 篇 ( 雲 林 縣 文 獻 委 員 會,1980), 頁 196

183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179 土庫鎮現轄有忠正 順天 宮北 越港 溪邊 興新 奮起 埤腳 石廟 大荖 東平 南平 西平 北平 後埔 崙內 新庄等十七里 如圖 3 其轄域里名之沿革 7 如下 如表 1 圖 3 土庫鎮所轄 17 里地理位置圖 7 廖泉裕 雲林縣發展史 上 第二篇 疆域地理 雲林縣政府 1997 頁

184 .180.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清 領 時 期 雲 林 縣 表 1: 土 庫 鎮 轄 域 里 名 之 沿 革 表 日 治 時 期 嘉 義 廳 日 治 時 期 台 南 州 光 復 以 後 光 復 以 後 民 國 63 年 民 國 70 年 塗 庫 街 土 庫 庄 土 庫 忠 正 忠 正 塗 庫 街 土 庫 庄 土 庫 順 天 順 天 塗 庫 街 土 庫 庄 土 庫 宮 北 宮 北 過 港 莊 過 港 庄 過 港 越 港 越 港 竹 腳 藔 莊 溪 埔 藔 莊 竹 圍 仔 莊 蘆 竹 塘 莊 新 興 莊 下 店 仔 莊 糞 箕 湖 莊 無 底 潭 莊 陂 腳 莊 牛 稠 莊 竹 圍 仔 莊 后 廟 仔 莊 溪 心 莊 番 仔 堀 莊 大 荖 莊 好 脩 莊 馬 公 厝 莊 又 名 馬 崗 厝 莊 過 港 庄 過 港 竹 腳 寮 下 庄 子 溪 埔 寮 新 興 庄 糞 箕 湖 庄 埤 腳 庄 石 廟 仔 庄 大 荖 莊 新 興 竹 圍 仔 蘆 竹 塘 新 興 下 店 仔 糞 箕 湖 無 底 潭 田 寮 埤 腳 牛 稠 仔 竹 圍 仔 石 廟 仔 溪 心 大 菜 園 番 仔 堀 大 荖 好 收 庄 溪 邊 興 新 奮 起 埤 腳 石 廟 大 荖 溪 邊 興 新 奮 起 埤 腳 石 廟 大 荖 馬 公 厝 庄 馬 公 厝 東 平 東 平 馬 公 厝 莊 馬 公 厝 庄 馬 公 厝 南 平 南 平 馬 公 厝 莊 山 仔 腳 莊 馬 公 厝 庄 馬 公 厝 山 仔 腳 西 平 西 平 馬 公 厝 莊 馬 公 厝 庄 馬 公 厝 北 平 北 平 芊 埔 崙 內 莊 芊 埔 頂 藔 莊 後 牛 埔 庄 崙 內 庄 後 牛 埔 雙 人 厝 崙 內 粿 葉 圍 頂 寮 後 埔 崙 內 後 埔 崙 內 新 莊 仔 莊 新 庄 仔 庄 新 庄 仔 新 庄 新 庄

185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81. 二 土 庫 鎮 鎮 名 之 沿 革 現 今 土 庫 鎮, 乃 雲 林 縣 全 縣 二 十 個 鄉 鎮 之 一, 其 行 政 區 劃 歷 有 變 革, 就 以 近 現 代 臺 灣 史 而 言, 可 大 略 分 為 顏 鄭 時 期 荷 據 時 代 明 鄭 時 代 清 領 時 代 等 四 個 時 期, 來 談 其 歷 史 沿 革, 現 謹 略 述 於 後 : ( 一 ) 顏 鄭 時 期 明 末 天 啟 崇 禎 年 間, 福 建 同 安 一 帶, 旱 災 嚴 重, 民 不 聊 生 當 時 有 海 澄 人 顏 思 齊, 號 稱 為 東 洋 甲 螺 8, 明 天 啟 元 年 (1621), 自 日 本 率 眾 入 據 臺 灣, 於 中 部 西 海 岸 之 笨 港 ( 今 雲 林 縣 北 港 ) 登 陸, 安 設 寮 寨, 撫 恤 土 番 9, 分 築 十 寨 十 寨 係 指 當 時 之 笨 港 鹿 仔 草 龜 佛 山 南 勢 竹 井 水 港 龍 仔 港 大 坵 田 北 新 大 小 槺 榔 土 獅 仔 等 十 地, 相 當 於 今 日 之 北 港 水 林 口 湖 虎 尾 土 庫 等 各 鄉 鎮 之 區 域 此 外, 尚 包 括 嘉 義 西 海 岸 當 時 以 十 寨 為 根 據 地, 移 泉 漳 饑 民 數 萬 來 臺 墾 殖, 並 向 四 週 發 展 10, 進 行 開 墾 工 作 天 啟 五 年 (1625), 顏 思 齊 死, 九 寨 無 所 統, 時 鄭 芝 龍 亦 主 一 寨, 乃 推 為 頭 目, 以 承 其 後 鄭 芝 龍 繼 為 首 領 後, 頗 致 力 於 開 墾, 漳 泉 貧 民 渡 臺 來 依 者, 達 三 千 餘 人, 這 是 中 國 農 民 大 批 移 住 臺 灣 之 始 當 時 顏 思 齊 鄭 芝 龍 自 日 本 渡 海 來 臺, 並 進 行 拓 墾 工 作, 其 中 所 設 十 寨 中 之 大 坵 田, 即 包 括 現 今 之 土 庫 11 由 上 述 可 知, 臺 灣 的 拓 墾, 在 顏 鄭 時 代 即 由 中 部 西 海 岸 笨 港 為 拓 殖 的 起 點, 漸 次 向 鄰 近 鄉 鎮 及 嘉 義 縣 西 海 岸 等 地 區 拓 展, 這 是 漢 人 移 住 臺 灣 拓 墾 及 聚 落 發 展 的 最 早 據 點, 比 荷 鄭 時 代 開 發 臺 南 安 平 等 地 區 為 早 ( 二 ) 荷 據 時 代 明 天 啟 四 年 (1624), 荷 蘭 入 據 臺 灣, 為 便 於 統 治, 將 勢 力 所 及 的 地 方 分 為 四 個 地 方 集 會 區, 即 分 全 島 為 北 部 ( 臺 南 以 北 ) 南 部 ( 臺 南 以 南 ) 卑 南 ( 臺 東 ) 淡 水 ( 北 部 臺 灣 ) 等 四 個 地 方 集 會 區, 自 1641 年 起, 每 年 一 次 召 集 各 村 社 之 首 長 長 老 等 會 集 臺 南 卑 南 ( 自 1652 年 起 舉 行 數 次 ) 淡 水 ( 僅 1653 年 1657 年 二 次 ) 舉 行 地 方 集 會 8 東 洋, 即 今 日 本 ; 甲 螺, 即 今 漢 人 所 謂 頭 目 是 也 9 江 日 昇, 臺 灣 外 記 收 入 於 筆 記 小 說 大 觀 續 編 第 24 冊,( 新 興 書 局,1962) 頁 見 雲 林 縣 志 稿 卷 首 史 略 篇 第 一 輯,( 雲 林 縣 文 獻 委 員 會,1977), 頁 見 雲 林 縣 鄉 土 史 料, 收 入 於 耆 老 口 述 歷 史 叢 書 第 十 八 冊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98), 頁 中 村 孝 志, 荷 蘭 時 代 的 台 灣 番 社 戶 口 表, 收 入 於 荷 蘭 時 代 台 灣 史 研 究 ( 下 卷 ) 社 會 文 化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2002), 頁 2~3

186 .182.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Landdag) 12 依 照 土 著 舊 習 慣 推 選 長 老, 然 後 對 當 選 者 授 以 刻 有 荷 蘭 東 印 度 公 司 徽 章 (VOC) 的 銀 頭 藤 杖, 作 為 權 威 的 信 物 長 老 一 年 一 度 在 四 月 底 舉 行 地 方 會 議, 會 見 荷 蘭 長 官, 報 告 工 作 情 形 這 一 天 荷 蘭 人 稱 為 地 方 會 議 日, 成 績 好 的 長 老 可 得 到 微 薄 的 賞 賜, 治 理 不 力 者 則 被 奪 去 藤 杖, 改 選 他 人 接 替 土 庫 的 地 名 起 源 極 早, 遠 在 荷 據 時 代 即 有 Docovang ( 土 庫 ) 之 地 名 一 般 而 言, 最 早 為 土 地 命 名 的 是 原 住 民 或 開 拓 者, 他 們 以 母 語 為 地 方 命 名, 地 名 乃 成 為 一 個 地 方 的 自 然 生 態 或 歷 史 文 化 之 表 徵 據 荷 蘭 時 代 的 台 灣 番 社 戶 口 表 載, 當 時 土 庫 名 Docovang, 別 名 Gaumul ( 猴 悶 ) 13, 是 屬 於 說 華 武 壟 (Favorlang) 語 的 北 部 地 方 集 會 區 可 知, 土 庫 鎮 的 原 始 地 名, 現 可 追 溯 到 荷 據 時 期 又 荷 蘭 文 臺 灣 史 料 熱 蘭 遮 城 日 誌 有 關 土 庫 之 荷 蘭 文 拼 音 為 Docowangh 14, 譯 為 土 庫, 即 為 荷 蘭 據 臺 時 期, 平 埔 族 土 庫 (Docowangh) 社 之 居 住 地, 漢 人 入 墾 後 簡 稱 為 塗 庫 臺 語 Doko, 後 訛 為 土 庫 15 wangh 顯 然 就 是 王 的 閩 南 語 譯 音 16, 他 應 是 平 埔 族 土 庫 社 附 近 一 帶 勢 力 不 小 的 平 埔 族 頭 目, 甚 或 可 能 是 中 部 西 海 岸 虎 尾 溪 (Favorlangse river) 一 帶 洪 雅 族 (Hoanya) 跨 村 社 之 酋 首 另 外, 在 1648 年 5 月 及 1650 年 3 月 荷 蘭 編 製 之 荷 蘭 戶 口 表 分 別 記 載 其 地 名 為 : Dacowangh 或 Chaumul 及 Docowang 或 Chaumul 17 準 此, 荷 據 時 期 已 有 土 庫 (Dacowangh Docowang) 之 地 名, 是 屬 於 平 埔 族 群 洪 雅 族 土 庫 番 社 頭 目 的 居 住 地 1648 年, 荷 蘭 繼 續 留 任 Chamul Tarrabeyroma 和 Tacobba Taarabeyloom 等 二 人, 為 該 社 的 長 老, 至 1650 年, 尚 繼 續 留 任, 並 勸 勉 他 們 要 善 用 權 杖, 使 他 們 在 村 社 裡 比 以 前 更 具 威 望 惟 至 1651 年, 後 者 ( 即 Taarabeyloom) 去 世 了, 因 此 立 他 的 弟 弟 名 叫 Ta Calaheipare 接 替 他 的 位 置, 並 繼 續 持 用 那 根 權 杖 1654 年, 荷 蘭 繼 續 留 任 Tabeirama 和 Takkaba Raby Tavarrey 等 二 人 為 該 社 的 長 老, 並 勸 勉 他 們 要 改 正 酗 酒 的 惡 習 18 有 關 Dacowangh 和 Chaumul 是 否 指 同 一 村 社, 張 耀 錡 在 其 所 著 平 埔 族 社 13 中 村 孝 志, 前 引 書, 頁 江 樹 生 譯 註, 熱 蘭 遮 城 日 誌 三 ( 台 南 市 政 府,2003), 頁 8 15 洪 英 聖, 台 灣 地 名 探 索 收 入 於 情 歸 故 鄉 壹 總 篇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公 司,1995), 頁 翁 佳 音, 被 遺 忘 的 台 灣 原 住 民 史 Quata( 大 肚 番 ) 王 初 考, 收 入 於 異 論 臺 灣 史 ( 台 北 : 稻 鄉 出 版 社,2001), 頁 張 耀 錡, 平 埔 族 社 名 對 照 表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51), 頁 江 樹 生 譯 註, 前 引 書, 頁 8~

187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83. 名 對 照 表 中 謂 Dacowang 或 Chaumul 及 Docowang 或 Chaumul, 皆 指 猴 悶 社 然 二 者 之 音 譯 迥 異, 不 該 混 為 一 談, 其 地 望 應 該 有 所 區 別, 但 也 應 相 距 不 遠 土 庫 (Dacowang) 社, 位 於 今 土 庫 鎮 ; 而 猴 悶 (Chaumul) 社 19, 位 於 今 斗 南 鎮 將 軍 里 溫 厝 角 由 於 二 地 毗 鄰 相 距 咫 尺, 故 在 荷 蘭 戶 口 表 中 乃 並 稱, 致 造 成 當 時 人 及 後 人 誤 以 為 二 者 指 同 一 地 然 在 教 化 上 或 統 治 上, 係 劃 歸 於 同 一 區 因 此, 在 1648 年 至 1651 年 間, 荷 蘭 分 別 任 命 Chamul Tarrabeyroma 和 Tacobba Taarabeyloom 等 二 人, 為 Chamul( 猴 悶 ) 社 及 Tacobba( 土 庫 ) 社 之 長 老, 顯 然 他 們 二 人 係 冠 以 平 埔 番 社 之 地 名 為 姓 ; 嗣 後, 在 1654 年, 荷 蘭 繼 續 留 任 Takkaba Raby Tavarrey 為 Takkaba( 土 庫 ) 社 之 長 老, 亦 是 冠 以 番 社 之 地 名 為 姓, 顯 見 當 地 平 埔 族 大 都 以 平 埔 番 社 之 地 名 為 姓, 類 同 於 古 代 中 國 姓 氏 由 來 中 之 以 地 為 氏 20 者, 亦 即 以 其 所 居 之 地 為 姓 氏 由 此 可 見, 該 教 化 區 係 由 二 位 長 老 各 代 表 其 不 同 番 社 出 席 北 部 地 方 集 會, 而 Chamul( 猴 悶 ) 社 及 Dacowang( 土 庫 ) 社, 係 指 不 同 的 番 社 其 理 甚 明 然 而 為 何 土 庫 社 (Dacowang) 又 稱 為 猴 悶 社 (Chaumul) 呢? 又 位 於 他 里 霧 社 ( 今 斗 南 鎮 舊 社 里 ) 北 5 10 里 處 另 有 一 處 地 名 為 猴 悶 社 21 ( 今 斗 南 鎮 將 軍 里 溫 厝 角 ); 另 又 距 土 庫 鎮 西 方 約 3 公 里 處 有 一 地 名 稱 為 牛 稠 ( 如 圖 4)( 現 改 稱 為 扶 朝 ), 三 19 一 土 庫 (Dacowang,Docowang): 係 馬 來 語, 原 義 為 店 舖 店 仔 蓋 因 在 明 清 之 際, 臺 灣 鄉 下 常 數 村 才 能 見 到 一 處 土 庫, 故 全 省 各 地 均 有 以 土 庫 為 地 名 者 荷 據 時 期 土 庫 社, 係 屬 平 埔 族 群 洪 雅 族 之 番 社, 其 語 言 乃 屬 南 島 語 系, 故 稱 設 立 店 舖 之 地 為 土 庫, 其 義 又 可 譯 為 牛 稠 牛 欄 牛 寮 等, 詳 見 註 22 二 猴 悶 (Chaumul,Goumol): 原 義 不 詳, 然 該 社 在 荷 蘭 戶 口 表 中 又 名 為 Docowang( 或 Dacowang), 故 又 可 同 譯 為 牛 稠 牛 欄 牛 寮 等, 其 址 位 於 他 里 霧 社 北 5 10 里 處, 即 位 於 今 斗 南 鎮 將 軍 里 溫 厝 角 又 今 馬 來 語 稱 水 牛 為 Kerbau, 其 音 與 Goumol ( 猴 悶 ) 近 似, 故 Goumol 原 義 應 為 牛 因 馬 來 語 與 平 埔 族 語 同 屬 於 南 島 語 系, 故 其 發 音 相 近, 凱 達 格 蘭 族 語 亦 稱 牛 為 Kalabau ( 上 述 馬 來 語 發 音, 係 筆 者 於 民 國 94 年 12 月 16 日 請 教 訪 談 目 前 就 讀 於 大 同 大 學 資 訊 經 營 系 二 年 級 馬 來 西 亞 僑 生 陳 靜 雲 小 姐 之 口 述 發 音, 特 此 誌 謝 ) 三 其 次, 今 土 庫 鎮 內 又 有 牛 稠 仔 庄 及 後 牛 埔 庄, 顯 然 土 庫 猴 悶 及 牛 稠 牛 埔 等 地 名, 有 極 為 密 切 而 不 可 分 的 關 係, 詳 見 下 文 分 析 以 上 資 料, 參 見 : 一 歷 史 中 的 平 埔 族 特 展 手 冊, 順 益 台 灣 原 住 民 博 物 館 出 版, 頁 二 台 灣 省 開 闢 資 料 彙 編 全 一 册,( 台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72), 頁 鄭 樵, 通 志 第 一 冊, 收 錄 於 十 通 第 四 種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7), 頁 一 清 蔣 毓 英 臺 灣 府 志 上 冊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85) 卷 之 一 第 12 葉, 頁 27 載 : 他 里 霧 社 離 府 治 一 百 六 十 里 ; 猴 悶 社 離 府 治 一 百 七 十 里 二 清 高 拱 乾 等 臺 灣 府 志 上 冊 ( 北 京, 中 華 書 局,1985) 卷 之 二 第 15 葉, 頁 482 載 : 他 里 霧 社 離 府 治 二 百 八 十 里 ; 猴 悶 社 離 府 治 二 百 八 十 五 里 由 上 述 二 方 志 記 載, 可 知 猴 悶 社 約 位 於 他 里 霧 社 北 5 10 里 處

188 .184.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處 地 名 之 原 義 皆 與 牛 有 關 22, 究 其 原 因, 三 處 居 民 原 應 皆 生 活 於 土 庫 社 附 近, 後 因 虎 尾 溪 多 次 氾 濫 成 災, 每 遇 疾 風 驟 雨, 則 水 位 猛 漲, 山 洪 爆 發, 河 水 沸 騰, 時 人 乃 稱 虎 尾 溪 頗 有 黃 河 遺 意 23, 故 溪 水 沖 毀 土 庫 社 而 散 村, 該 社 居 民 乃 四 散 遷 徙 至 猴 悶 及 牛 圖 4: 牛 稠 地 名 的 地 理 標 識 ( 現 稱 為 扶 朝, 隸 屬 於 埤 腳 里 ) 22 就 字 義 而 言, 荷 蘭 戶 口 表 上 洪 雅 族 語 之 Docowang( 或 Dacowang) ( 土 庫 ) 原 義 為 店 舖 或 店 仔, 馬 來 語 土 庫 亦 指 店 舖 另 外, 洪 雅 族 平 埔 語 稱 牛 為 Owang, 而 Doc 或 Dac 係 Daouck 之 省 音, 譯 義 為 稠 欄 寮 等, 故 Doc-owang 或 Dac-owang, 即 可 譯 為 牛 稠 牛 稠 一 地, 其 址 位 於 今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埤 腳 里 所 轄 也 可 譯 為 牛 埔, 日 據 時 代 土 庫 鎮 有 後 牛 埔 庄, 今 稱 為 後 埔 里 又 荷 蘭 戶 口 表 上 有 洪 雅 族 語 Chaumul( 或 Gomul Goumol), 即 為 猴 悶 社 之 音 譯, 社 址 在 他 里 霧 社 北 5-10 里 處, 即 位 於 今 斗 南 鎮 將 軍 里 溫 厝 角, 其 義 同 為 牛 稠 牛 欄 之 義 上 述 土 庫 社 猴 悶 社 牛 稠 及 後 牛 埔 等 四 處 地 名, 實 皆 同 義, 蓋 因 其 居 民 原 皆 生 活 於 土 庫 社 附 近, 由 於 洪 水 氾 濫 沖 毀 村 舍 而 散 村, 乃 遷 徙 分 居 各 處, 但 其 居 民 稱 呼 村 庄 名 仍 不 脫 與 牛 有 關, 故 譯 義 皆 相 同 23 藍 鼎 元, 東 征 集 ( 文 海 出 版 社,1977) 收 入 於 近 代 中 國 史 料 叢 刊 續 編 第 41 輯 第 406 冊, 頁 247 土 庫 鎮 地 理 位 置 適 位 於 北 界 新 虎 尾 溪 與 東 南 界 虎 尾 溪 之 間 ; 歷 史 上, 每 逢 豪 雨 或 颱 風 季 節, 常 氾 濫 成 災, 致 河 道 變 遷 至 為 頻 繁 由 位 於 虎 尾 溪 下 游 的 北 港 溪 而 言, 每 當 因 洪 水 氾 濫, 居 民 便 成 群 地 移 居 新 港 等 地, 可 見 一 斑 例 如, 笨 港 在 明 末 清 初 乾 隆 15 年 (1750) 嘉 慶 5 年 (1800) 嘉 慶 8 年 (1803) 咸 豐 5 年 (1855) 光 緒 3 年 (1877) 等 數 次, 因 北 港 溪 潰 決 大 氾 濫 而 屢 為 所 苦 可 推 知 其 上 游 之 虎 尾 溪 勢 必 也 因 大 洪 水 而 改 道, 土 庫 社 勢 必 也 遭 洪 水 侵 襲 而 遷 徙 的 情 形 又 如, 今 土 庫 鎮 新 庄 里 的 新 庄 仔 係 於 清 光 緒 24 年 (1898), 歲 次 戊 戌 年, 因 新 虎 尾 溪 河 道 北 移 而 散 庄, 南 移 至 現 址, 此 皆 說 明 村 庄 因 河 川 改 道 而 遷 徙 四 散 的 情 形 以 上 資 料 請 參 閱 : 一 洪 敏 麟, 笨 港 之 地 理 變 遷 ( 臺 灣 文 獻,1972) 第 23 卷 第 2 期, 頁 1~42 二 張 弘, 奉 祈 宮 沿 革 史 ( 土 庫 鎮 新 庄 里 奉 祈 宮 第 四 屆 第 二 次 信 徒 大 會 手 冊,2003), 頁 36

189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85. 稠 後 牛 埔 等 處, 然 該 社 居 民 言 談 間 仍 維 持 與 牛 有 關 地 名 之 稱 呼, 究 其 初 居 民 實 皆 生 活 於 原 土 庫 社 共 同 圈 之 內 因 此, 直 至 清 末 及 日 據 時 代, 三 處 之 地 名 仍 繼 續 沿 用 又, 早 期 平 埔 族 社 常 有 遷 徙 的 行 動, 傳 統 上 有 棄 社 的 習 性, 其 番 俗 常 自 認 為 歲 久 或 以 為 不 利, 則 更 擇 地 而 立 新 社 以 居 24 另 外, 吳 子 光 一 肚 皮 集 亦 載 : 番 無 所 謂 土 著, 貧 則 轉 徙 無 定 所 25 以 上 所 指 遷 居 原 因 儘 管 不 同, 但 均 隱 含 土 著 部 落 ( 含 平 埔 族 ) 喜 遷 居 的 習 性 土 庫 社 散 社 後, 部 分 遷 徙 於 猴 悶 社 牛 稠 後 牛 埔 等 處, 或 與 他 們 徙 無 定 所 的 習 性 有 關 其 聚 落 型 態 特 徵 初 為 零 散 分 布 而 非 固 定 性 的 小 型 集 村, 迨 及 18 世 紀 清 代 漢 人 大 量 入 墾 後, 平 埔 族 群 的 生 活 空 間 日 益 縮 小, 遷 徙 游 耕 不 易, 後 又 受 漢 人 鋤 式 定 耕 的 影 響, 聚 落 型 態 乃 逐 漸 變 化 成 固 定 性 的 集 村 26, 土 庫 社 聚 落 型 態, 應 也 屬 於 這 種 變 化 類 型 在 文 化 教 育 推 行 方 面, 荷 蘭 人 在 前 述 土 庫 社 及 猴 悶 社 的 教 化, 成 效 卓 著, 男 子 ( 包 括 少 年 老 人 ) 六 三 人, 女 子 ( 包 括 未 婚 女 子 少 女 年 老 女 子 ) 八 一 人, 共 計 一 四 四 人 能 回 答 教 理 該 村 人 口 移 動 較 多, 如 以 1656 年 ( 即 明 永 曆 十 年, 清 順 治 十 三 年 ) 之 二 三 五 人 為 準, 則 教 化 率 占 百 分 之 六 一 強 具 有 相 當 學 力 者, 男 子 五 人 ( 各 種 祈 禱 省 略 要 項 ), 少 年 七 人 ( 各 種 祈 禱 教 理 彙 纂 讀 書 ), 男 子 少 年 三 人 ( 各 種 祈 禱 ), 女 子 五 人 ( 各 種 祈 禱 省 略 要 項 ), 未 婚 女 子 一 六 人 ( 各 種 祈 禱 教 理 彙 纂 一 一 人 讀 書 ) 女 子 少 年 二 人 ( 各 種 祈 禱 ) 等 共 八 三 人, 占 全 村 人 口 百 分 之 三 五 強, 占 被 教 化 者 百 分 之 五 八 弱 周 鍾 瑄, 諸 羅 縣 志 ( 嘉 義 縣 政 府,1983), 頁 吳 子 光, 一 肚 皮 集 ( 中 華 民 國 史 蹟 中 心,1979), 卷 十 八 序 禦 番 26 有 關 平 埔 族 聚 落 型 態 的 演 變, 請 參 閱 : 一 石 再 添 鄧 國 雄 張 瑞 津 黃 朝 恩, 濁 大 流 域 的 聚 落 分 佈 與 地 形 之 相 關 研 究, 臺 灣 文 獻 28: 2(1977), 頁 82 二 洪 麗 完, 二 林 地 區 漢 人 拓 墾 過 程 與 平 埔 族 群 移 居 活 動 之 探 討 收 錄 於 臺 灣 史 研 究 4:1( 中 央 研 究 院 臺 灣 史 研 究 所 籌 備 處,1999), 頁 68~70 27 詳 見 : 一 中 村 孝 志, 荷 蘭 人 對 臺 灣 原 住 民 的 教 化 以 一 六 五 九 年 中 南 部 視 察 報 告 為 中 心 而 述 收 錄 於 氏 著 荷 蘭 時 代 臺 灣 史 研 究 ( 下 卷 ) 社 會 文 化, 頁 121 二 盛 清 圻, 台 灣 省 開 闢 資 料 彙 編 全 一 册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72), 頁 526 前 述 Goumol ( 猴 悶 社 ) 的 受 教 化 人 數 統 計, 依 張 耀 錡 中 村 孝 志 等 人 皆 認 為 Goumol 即 Dockowangh( 土 庫 社 ) 的 別 名 因 此, 上 述 猴 悶 社 受 教 化 人 數 的 統 計, 也 就 是 土 庫 社 受 教 化 人 數 的 統 計

190 .186.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 三 ) 清 領 時 期 遠 在 清 世 祖 順 治 年 間 (1644~1661), 有 由 福 建 泉 州 府 南 安 縣 林 板 鄉 遷 徙 來 台 之 林 郭 兩 姓 在 此 屯 居, 以 農 為 業, 自 成 一 小 部 落, 原 名 為 黃 吉 崙 莊 28, 或 名 黃 地 崙 29 ( 如 圖 5a 5b), 係 位 於 今 土 庫 鎮 奮 起 里 東 側, 與 斗 南 鎮 舊 社 里 之 間 30, 其 地 理 方 位 與 今 土 庫 鎮 正 相 吻 合 圖 5a: 諸 羅 縣 志 所 載 黃 地 崙 ( 位 於 今 土 庫 鎮 ) 之 地 理 位 置 28 仇 德 哉 等, 雲 林 縣 志 稿 卷 土 地 志 勝 蹟 篇 ( 雲 林 縣 文 獻 委 員 會,1980), 頁 黃 地 崙 地 名, 詳 見 : 一 周 鍾 瑄, 諸 羅 縣 志 ( 卷 首 ) 地 圖 番 俗 圖 ( 嘉 義 縣 政 府,1983), 頁 9 二 洪 英 聖, 畫 說 乾 隆 台 灣 輿 圖 ( 行 政 院 文 建 會 中 部 辦 公 室,1999), 頁 115~116 本 幅 清 乾 隆 臺 灣 輿 圖 係 國 立 故 宮 博 物 院 所 藏 30 洪 英 聖, 前 引 書, 頁 116 教 化 人 數 的 統 計

191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187 圖 5b 清 乾隆 台灣輿圖 所載黃地崙之地理位置 清領時期稱為 塗庫 昔日係位於周邊二十三庄之交易中心 及位居鹿港 北港 鹽水港等南北交通之要衝 乃發展為街肆 另有云往昔墾民在此築有許多土造穀倉 也含有 土城 之義 衣褲而得名 故得名 或云因道路低窪 每遇雨天行人路過有如污泥塗在 然皆不免望文生義 有必要從其原始地名探究起 前已詳言荷據時代 稱 土庫 為 Docowang 或 Dacowangh 其原義應與南島語系有密切關係 或 可解釋為其地原是稱呼 店舖 或 店仔 之義 至清及現代仍沿用其音 31 安倍明義 臺灣地名研究 杉田書局 昭和十三年 頁 廖泉裕 前引書 頁 2-34

192 .188.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三 拓 墾 經 過 土 庫 鎮 地 形 略 呈 狹 長 形, 地 勢 平 坦, 部 分 鄉 鎮 有 由 砂 磧 土 堆 積 之 小 砂 崙, 今 已 漸 墾 平 成 平 坦 而 肥 沃 之 良 田, 如 今 僅 存 有 大 荖 崙 內 後 埔 新 庄 扶 朝 埤 腳 奮 起 等 數 處, 仍 留 有 隆 起 砂 崙 之 痕 跡, 雜 木 叢 生, 遠 眺 頗 似 小 山, 尚 可 供 人 追 憶 當 地 特 殊 的 人 文 地 理 景 觀 有 關 水 利 設 施 方 面, 當 地 為 灌 溉 農 田, 乃 築 堤 儲 水, 開 鑿 陂 塘 清 康 熙 53 年 (1714), 知 縣 周 鍾 瑄 主 修 之 諸 羅 縣 志 卷 二 規 制 志 水 利 目 載 : 糞 箕 湖 陂, 在 他 里 霧 西 源 由 虎 尾 溪 出 康 熙 五 十 六 年, 莊 民 合 築 33 糞 箕 湖 即 位 於 今 奮 起 里, 因 糞 箕 湖 陂 莊 民 合 築 開 鑿, 可 知 當 時 附 近 已 有 相 當 大 的 墾 地 面 積, 乃 有 築 陂 塘 灌 溉 的 需 要, 也 可 見 該 地 區 是 屬 於 開 拓 較 早 的 地 區 之 一 另 外, 馬 公 厝 係 雍 正 2 年 (1724) 閩 人 薄 昇 燦 所 開 拓 至 乾 隆 24 年 (1759) 墾 首 閩 人 郭 林 兩 姓 於 塗 庫 地 方 招 佃 開 墾, 漸 漸 擴 及 其 他 區 域, 塗 庫 外 二 十 三 庄 皆 係 其 開 墾 地 之 範 圍 至 於 從 塗 庫 轄 區 人 口 數 的 多 寡, 亦 可 看 出 當 地 開 發 的 情 形 以 當 時 社 會 環 境 背 景 的 情 形 下, 人 口 眾 多 匯 集 處, 表 示 當 地 開 墾 面 積 廣, 故 人 口 聚 集, 並 逐 漸 發 展 成 聚 落 的 型 態 清 光 緒 20 年 (1894), 時 任 雲 林 縣 訓 導 倪 贊 元 所 編 輯 雲 林 縣 采 訪 冊 大 坵 田 東 堡 所 載 當 時 塗 庫 各 莊 之 戶 口 數 如 下 35 : 周 鍾 瑄, 前 引 書, 頁 仇 德 哉 等, 前 引 書, 卷 三 政 事 志 地 政 篇, 頁 倪 贊 元, 雲 林 縣 采 訪 冊 ( 臺 灣 省 文 獻 委 員 會,1993), 頁 120~121

193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89. 表 2: 清 光 緒 年 間 大 坵 田 東 堡 塗 庫 各 莊 戶 口 數 統 計 表 莊 街 名 戶 數 人 口 數 后 牛 埔 莊 埔 尾 莊 后 廟 仔 莊 番 仔 堀 莊 肖 人 厝 莊 溪 心 莊 好 修 莊 大 老 莊 蘆 竹 塘 莊 竹 圍 仔 莊 竹 腳 藔 莊 溪 埔 藔 莊 埤 藔 塗 庫 街 407 1,154 頂 朝 陽 莊 下 朝 陽 莊 下 店 仔 莊 新 興 莊 牛 稠 仔 莊 糞 箕 湖 莊 陂 腳 莊 無 底 潭 莊 據 雲 林 采 訪 冊 所 載 人 口 資 料, 當 時 雲 林 縣 共 有 十 五 堡 七 百 二 十 八 街 莊, 就 以 塗 庫 街 407 戶 及 1154 口 而 言, 戶 數 占 全 縣 第 十 二 位, 口 數 占 全 縣 第 二 十 四 位 36, 說 明 當 時 塗 庫 街 屬 一 重 要 的 聚 落, 人 口 集 中 早 在 道 光 11 年 (1831), 即 已 成 市 清 光 緒 年 間, 雲 林 縣 十 五 保 七 百 二 十 八 街 莊 及 戶 口 數, 詳 見 雲 林 縣 發 展 史 ( 上 ), 頁 3-13~ 倪 贊 元, 前 引 書, 頁 122

194 .190.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四 寺 廟 概 覽 土 庫 鎮 傳 統 上 係 以 農 業 經 營 為 主, 農 村 聚 落 常 以 同 姓 之 宗 族 關 係 而 發 展 為 血 緣 聚 落, 或 以 相 同 祖 籍 移 民 而 形 成 地 緣 聚 落 血 緣 聚 落 常 產 生 宗 族 之 祠 堂 敬 祖 信 仰, 而 地 緣 聚 落 常 產 生 各 種 源 自 移 民 原 鄉 的 宗 教 信 仰 型 態 鎮 內 許 多 祠 堂 與 寺 廟 的 歷 史, 也 等 同 於 各 社 群 聚 落 在 本 縣 的 發 展 史 土 庫 鎮 早 期 移 民 所 傳 入 之 信 仰, 往 往 源 自 於 先 民 渡 海 來 台 時 隨 身 奉 請 之 平 安 香 火, 如 保 護 航 海 安 全 的 天 上 聖 母 玄 天 上 帝 等, 或 迎 請 祖 籍 原 鄉 廟 宇 之 神, 如 開 漳 聖 王 清 水 祖 師 關 聖 帝 君 三 山 國 王 等 清 領 時 期, 土 庫 的 宗 教 信 仰, 前 述 二 者 兼 而 有 之, 茲 分 述 如 下 : ( 一 ) 奉 祈 宮 ( 如 圖 6): 圖 6: 奉 祈 宮 位 於 今 土 庫 鎮 新 庄 里 新 庄 311~1 號, 供 奉 天 上 聖 母, 創 建 於 乾 隆 59 年 (1794) 38 據 奉 祈 宮 沿 革 史 記 載 : 新 庄 先 民 落 根 墾 殖 斯 土 時, 村 民 供 奉 媽 祖 並 無 廟 宇, 僅 在 民 舍 輪 流 奉 祀, 民 舍 亦 為 茅 屋 直 至 乾 隆 53 年 (1788) 有 來 自 福 建 莆 田 縣 田 來 晴 者 帶 來 湄 洲 媽 祖 神 像 乙 尊, 村 民 如 獲 至 寶, 從 此 才 有 神 像 奉 祀 越 數 年 至 乾 隆 59 年 (1794) 38 廖 泉 裕, 雲 林 縣 發 展 史 下 第 九 篇 名 勝 古 蹟 ( 雲 林 縣 政 府,1997), 頁 9~124

195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191 村民倡議在村中現址興宮立廟 名曰 奉祈宮 其意為奉祀媽祖祈求平安之處所 廟貌僅竹架茅草搭蓋而已 因其竹樑竹柱 俗稱竹筒 土牆廟宇 故所奉祀之媽祖 有 竹筒媽祖 之稱 39 由此可見 新庄村落開發甚早 乾隆以前已形成聚落 從事 開墾工作 乾隆年間 閩粵兩省渡海來臺之移民 當甚為可觀 又據前述沿革史記載 新庄先民最後落腳於港尾村之南 近新虎尾溪邊一片荒地開墾 光緒 24 年 1898 歲次戊戌年 新虎尾溪河道北移 遂與港尾村分離為獨立村莊 故被稱為新庄仔 40 港尾村即原落腳之 舊庄仔 二 順天宮 如圖 7 圖 7 順天宮 39 張弘 奉祈宮沿革史 摘自 雲林縣土庫鎮新庄里奉祈宮第四屆第二次信徒大會手冊 2003 頁 同上

196 .192.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位 於 今 土 庫 鎮 中 正 路 109 號, 供 奉 天 上 聖 母, 據 土 庫 順 天 宮 沿 革 史 略 記 載, 土 庫 順 天 宮 創 始 於 清 順 治 年 間 (1644~1661), 草 創 時 期, 地 方 上 建 立 簡 易 的 土 埆 廟 供 奉 其 後 迭 經 翻 修 重 建, 始 有 今 日 之 規 模 清 領 時 期, 其 興 建 過 程 如 下 : 1. 清 道 光 14 年 (1834) 春, 塑 粧 聖 母 像, 開 始 倡 建 神 宮, 以 總 理 怡 德 號 許 際 昌 為 首, 董 事 德 茂 號 陳 世 澎 林 合 源 許 光 地 等 行 郊 資 助, 共 募 集 來 銀 7085 元, 開 工 興 建 前 殿 迨 至 道 光 20 年 (1840) 秋, 鑒 於 興 建 廟 宇 工 力 浩 繁, 不 克 即 時 竣 工, 乃 又 繼 續 興 建 後 殿 嗣 經 18 年 後, 不 惟 左 右 廊 尚 未 興 建, 即 牆 壁 棟 宇 又 遭 風 雨 之 損, 亟 需 加 以 修 葺 ; 乃 於 咸 豐 元 年 (1851) 冬 10 月 1 日, 邀 集 眾 議, 遂 又 再 次 勸 捐, 共 募 得 來 銀 878 元, 乃 加 以 重 修 並 建 立 禪 室 敬 聖 亭 及 左 廂 ( 今 三 官 大 帝 殿 ), 由 董 事 金 懷 德 郭 經 書 謝 經 邦 林 得 祿 林 日 省 許 世 兩 陳 世 澎 吳 以 巳 洪 天 同 郭 腆 洪 煥 章 等 士 紳 43, 分 掌 庶 務, 工 程 得 以 順 利 進 行 4. 光 緒 2 年 (1876), 有 陳 適 均 者, 邀 數 商 家 行 郊, 共 捐 千 餘 元, 續 建 右 廂 ( 今 文 昌 帝 君 殿 ), 遂 奠 定 整 座 宏 觀 廟 宇 之 基 44 寺 廟 所 立 碑 碣, 往 往 記 載 當 地 史 地 沿 革 政 經 發 展 社 會 宗 教 等 各 方 面 的 重 要 史 料, 不 僅 為 珍 貴 之 古 物, 亦 為 歷 史 研 究 之 重 要 參 考 資 料 寺 廟 內 清 咸 豐 2 年 (1852) 所 立 興 建 順 天 宮 碑 記 ( 如 圖 8a) 及 完 修 順 天 宮 禪 室 建 造 聖 亭 碑 記 ( 如 圖 8b), 詳 細 臚 列 當 地 商 號 名 稱 及 其 捐 獻 資 助 金 額, 充 分 反 映 塗 庫 附 近 繁 盛 的 商 業 活 動 ; 並 由 商 號 名 稱, 可 知 其 所 經 營 商 業 的 類 別 ; 又 從 各 商 號 捐 獻 金 額 的 大 小, 可 略 窺 其 商 號 的 規 模 45, 上 述 寺 廟 碑 記 彌 足 珍 貴 41 何 培 夫, 台 灣 地 區 現 存 碑 氏 圖 誌 雲 林 縣 南 投 縣 篇 ( 國 立 中 央 圖 書 館 臺 灣 分 館,1996), 頁 66~68 42 何 培 夫, 前 引 書, 頁 72~73 43 何 培 夫, 前 引 書, 頁 69~71 44 詳 見 : 一 雲 林 土 庫 順 天 宮 廟 志 ( 土 庫 順 天 宮 管 理 委 員 會,2001), 頁 2 二 仇 德 哉, 雲 林 縣 志 稿 卷 一 土 地 志 勝 蹟 篇 ( 雲 林 縣 文 獻 委 員 會,1980), 頁 199~ 何 培 夫, 前 引 書, 頁 66~71

197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193 圖 8a 清 咸豐 2 年元月 1852 泐石 興建順天宮碑記 圖 8b 清 咸豐 2 年 3 月泐石 完修順天宮禪室建造聖亭碑記 三 鳳山寺 如圖 9 位於今土庫鎮宮北里 供奉廣澤尊王 合祀順正大王及福德正神 創建於清道光 30 年 1850 迨至光緒 17 年 1891 廟貌破壞 塗庫街郭長發號出資重建 46 改建 成今日之規模 本寺原祀奉郭聖王 由郭姓人士奉行祭祀 及至同治元年 1862 戴 萬生之亂 匪徒來襲 鎮民幸未遭殃 咸信係郭聖王顯靈 自是以後 鎮民亦參與例 年祭典 每年農曆 2 月 22 日和 8 月 22 日是鳳山寺的例祭日 香火鼎盛 47 從此鳳山 寺乃普遍成為一般鎮民所信仰的寺廟 迨至同治 12 年 1873 乃又重修前殿中之三 46 倪贊元 前引書 頁 124 按道光年間 郭姓家族在塗庫一帶 擁有龐大勢力 道光 12 年 1832 郭姓族長共同決議 建廟祭 祀先祖郭洪福 當時郭姓家族乃合捐三千圓 建造一座專供郭氏宗族信奉的廟 47 仇德哉 前引書 頁 詳見該寺 土庫鎮鳳山寺 左壁泐石之碑記

198 194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川殿 修繕總金額為 530 圓 現有香油錢 220 圓 不敷金額 310 圓 由顏丁全 郭同 等二人共同負擔 48 如圖 10 鳳山寺係供奉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本名郭洪福 另一說 指郭乾 清代泉州人 又稱郭聖王或郭王公 或稱保安尊王 位於福建泉州府南安縣 之鳳山寺是此神的祖廟 故廣澤尊王 或稱保安尊王 主要是泉州人所信奉的地緣之 神 尤其以姓郭的人信仰最深 因此 當福建移民來臺灣時 都隨身攜帶此神像 當 作個人的守護神 49 可見 塗庫鎮一帶 清代有不少泉州人的移民 鳳山寺現所配祀 的 順正大王 係嘉慶年間原供奉在郭姓人家的糖廍 糖廠 中 道光末年糖廍解散 乃將此神像遷移到本寺 50 圖 9 鳳山寺 48 詳見該寺 土庫鎮鳳山寺 左壁泐石之碑記 49 鈴木清一郎 馮作民譯 台灣舊慣習俗信仰 眾文圖書公司 2000 頁 488~ 同上書 頁 491~492

199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195 圖 10 昭和 8 年 1933 泐石 重修鳳山寺三川門碑記 四 福安宮 如圖 11 位於今土庫鎮埤腳里 25 號 本寺廟原稱為 三山國王廟 51 係於清康熙 28 年 1689 由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人廖氏 劉氏 曾氏 莊氏 沈氏等五位信士共同恭 迎神像來埤腳供奉 初蓋茅廟 日據時代為消滅宗教 本省所有大小神像廟宇全部燒 毀 當時為避日本人耳目 乃將神像藏在爐主陳清犇家宅奉祀 52 本寺廟原是廣東客 家人因地緣關係而結合的自然崇拜 於康熙年間前述客家人先落腳陂腳庄 今稱埤腳 51 所謂 三山國王 是指位於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阿婆墟 今饒平縣 的獨山 明山 巾山等三座山的 山神而言 每年農曆二月二十五日 是祭祀三山國王的日子 廣東人對此神的信仰極為虔誠 當他們 移民到臺灣時 就隨身攜帶此神像祈求保佑平安 因此 凡是客家人村庄都必然有此神廟 關於三山 國王的傳說 其中之一就是當唐代潮州發生叛亂時 雖然皇帝御駕親征 可是仍然無法平定匪亂 所 幸這時三山神突然顯靈 變成無數戰士支援官軍 後來終於把匪亂平定 因此朝廷就敕封這三山為 三 山護國王 上述記載 詳見 鈴木清一郎著 馮作民譯 臺灣舊慣習俗信仰 眾文圖書有限公司 2000 頁 邱洋浩等 雲林縣寺廟文化專輯 上 雲林縣政府 1995 頁 177 埤腳 福安宮 寺廟沿革 係由在地耆紳蕭理雄先生提供

200 196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從事墾殖工作 因位於 糞箕湖陂 旁 故稱為 陂腳 據當地耆宿言 至咸豐年間 本省因發生閩粵械鬥 廣東客家人不敵乃遷離陂腳庄 但留下客家人原先的三山國王 信仰 留居當地的閩南人為與客家人原有之信仰有所區別 乃改稱為 三仙國王廟 後又稱為 福安宮 此廟是頗值得吾人尋訪憑弔先人拓墾及客家人宗教信仰遺跡的重 要景點 資料來源 張地位拍攝提供 圖 11 福安宮 又名 三仙國王廟 五 鎮湖府 如圖 12 位於今土庫鎮奮起里綺湖 96 號 本府供奉池府千歲 自清乾隆末年雕塑金身至今 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初在本庄綺湖奉祀並未建廟 神像均在庄中家宅輪流供奉 每 年聖誕祭典時 擲杯筊選爐主一名主持祭典 頭家八名幫忙料理 53 今奮起里綺湖 清領及日據時期稱為糞箕湖莊 在當時是屬開發較早區域之一 康熙 56 年 邱洋浩等 前引書 頁 179

201 認識臺灣舊地名的重要性 從雲林縣 土庫 鎮的沿革史談起 197 莊民合築糞箕湖陂 54 引虎尾溪水源 築堤儲水成陂 以灌溉附近所開闢之良田 因 開墾而人口匯集 自然形成宗教的信仰 故糞箕湖庄的宗教信仰歷史 亦頗為悠久 圖 12 鎮湖府 以上廟宇 僅舉其犖犖大者 其他村里尚有多間歷史悠久 香火鼎盛的廟宇 不 一一贅述 現今土庫鎮內 幾乎一村里一寺廟 更有一村里二寺廟 尤有甚者 興新 一里共有三所廟宇 即義雲宮 主神為義民爺 興安宮 主神為開臺郡王鄭成功 及 城隍廟 主神為都城隍爺 等三所 充分顯示早期土庫鎮社會之繁榮及人文景象之活 躍 亦可見鎮內居民宗教信仰之虔誠與興盛之一斑 54 同註 33

202 .198.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第 四 章 地 名 之 頌 地 名, 往 往 有 先 人 的 影 子, 有 讓 人 濃 得 化 不 開 的 鄉 情 ; 它 洋 溢 著 童 年 歡 樂 的 時 光, 訴 說 著 過 往 的 歷 史 ; 它 不 時 對 離 家 的 遊 子 聲 聲 呼 喚, 也 是 遊 子 最 後 的 歸 宿 這 是 生 於 斯 長 於 斯 的 斯 土 鄉 民 最 佳 思 鄉 愁 緒 的 寫 照 地 名, 同 時 也 蘊 藏 著 無 數 動 人 的 故 事, 有 訴 說 不 完 歷 史 的 篇 章, 它 有 一 股 無 形 的 力 量 牽 引 著 你, 不 時 想 回 鄉 探 望 它 親 近 它 因 此, 如 何 將 地 名 做 最 好 的 描 述 與 詮 釋, 就 以 洪 英 聖 情 歸 故 鄉 台 灣 地 名 探 索 ( 壹 總 篇 ) 扉 頁 等 一 系 列 大 作 所 述 為 例 加 以 說 明, 他 們 對 地 名 產 生 濃 郁 的 感 情 及 深 刻 的 認 識, 頗 值 得 吾 人 細 細 地 品 嘗 咀 嚼 謹 摘 述 如 下 : 地 名, 是 歷 史 的 縮 影, 是 先 民 的 腳 印, 是 故 鄉 無 聲 的 呼 喚! 它 有 祖 先 奮 鬥 的 足 跡, 更 有 平 埔 族 群 聯 合 遷 徙 的 大 傳 奇 55 地 名, 彷 彿 就 是 一 個 歷 史 的 百 寶 箱, 只 要 一 掀 開 這 寶 盒 的 蓋 子, 令 人 驚 異 的 歷 史 往 事, 會 一 一 浮 現 在 你 的 眼 前 56 地 名, 是 在 地 人 共 同 的 名 字 探 索 地 名, 可 看 到 各 族 群 祖 先 的 奮 鬥 歷 程, 55 洪 英 聖, 情 歸 故 鄉 台 灣 地 名 探 索 ( 壹 總 篇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企 業 有 限 公 司,1995), 扉 頁 56 洪 英 聖, 情 歸 故 鄉 台 北 市 地 名 探 索 ( 貳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企 業 有 限 公 司,2003), 扉 頁

203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199. 讓 我 們 心 中 感 到 更 充 實, 也 更 懂 得 珍 惜 幸 福 57 另 外, 蔡 培 慧 等 台 灣 的 舊 地 名 一 書 上 亦 云 : 地 名, 是 解 開 地 方 歷 史 的 活 化 石, 是 了 解 過 去 文 化 的 資 產, 還 原 自 然 與 人 文 景 觀 的 一 面 鏡 子 58 洪 英 聖 蔡 培 慧 等 以 極 貼 切 的 語 言, 道 出 對 地 名 的 詮 釋, 正 可 反 映 出 其 熱 愛 鄉 土 關 懷 鄉 土 的 最 佳 寫 照 他 們 有 道 不 盡 對 鄉 土 的 思 念, 也 是 鄉 土 最 佳 的 發 言 人 第 五 章 結 語 臺 灣 早 期 已 有 先 住 民 移 居 於 島 上, 他 們 係 屬 廣 泛 的 南 島 語 族 之 一, 除 土 著 的 生 番 生 活 於 高 山 外, 尚 有 部 分 平 埔 番 生 活 於 平 原 上, 他 們 過 著 游 耕 的 草 莽 生 活, 資 源 豐 富, 衣 食 無 虞 在 漢 人 未 大 批 移 住 臺 灣 前, 今 雲 林 縣 亦 為 南 島 語 族 馬 來 族 系 之 番 人 所 居 住, 居 民 以 平 埔 族 為 主, 而 居 住 本 縣 之 平 埔 族 大 部 分 屬 於 洪 雅 族, 一 部 分 屬 於 巴 布 薩 族 當 時 之 聚 落 稱 為 番 社, 共 有 六 社, 屬 於 洪 雅 族 者 有 五 社, 屬 於 巴 布 薩 族 者 僅 有 一 社 而 位 於 今 土 庫 鎮 之 土 庫 社, 係 屬 於 洪 雅 族 平 埔 番 社 之 一 洪 英 聖, 情 歸 故 鄉 台 北 縣 地 名 探 索 ( 參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 出 版 企 業 有 限 公 司,2003), 扉 頁 58 蔡 培 慧 等, 台 灣 的 舊 地 名 ( 遠 足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2004), 扉 頁 59 史 春 娘 周 富 敏, 雲 林 縣 的 疆 域 沿 革 及 土 地 開 發 過 程 ( 臺 灣 風 物,1981) 第 31 卷 第 1 期, 頁 23~24 分 布 於 今 雲 林 縣 洪 雅 族 之 五 社 如 下 : 一 斗 六 門 社 : 一 名 柴 裡 社, 位 置 在 現 斗 六 鎮 三 光 里 二 猴 悶 社 : 位 置 在 現 斗 南 鎮 將 軍 里 溫 厝 角 三 他 里 霧 社 : 位 置 在 現 斗 南 鎮 舊 社 里 四 貓 兒 干 社 : 一 名 芝 麻 干 社, 位 置 在 現 崙 背 鄉 豐 榮 村 五 南 社 : 位 置 在 現 崙 背 鄉 豐 榮 村 屬 巴 布 薩 族 之 一 社 如 下 : 西 螺 社 : 位 置 在 現 西 螺 鎮 漢 光 里

204 .200. 認 識 臺 灣 舊 地 名 的 重 要 性 - 從 雲 林 縣 土 庫 鎮 的 沿 革 史 談 起 迨 至 明 末 清 初, 漢 人 始 大 量 移 入, 從 事 拓 墾 工 作, 漢 番 雜 居, 互 易 有 無 明 天 啟 元 年 (1621), 顏 思 齊 鄭 芝 龍 等 自 日 本 渡 海 來 臺, 於 本 縣 西 海 岸 之 笨 港 登 陸, 築 十 寨 為 根 據 地, 從 事 耕 墾 此 十 寨 包 括 大 坵 田 一 地, 即 相 當 於 今 日 之 虎 尾 土 庫 等 各 村 里 之 區 域 可 見, 土 庫 的 土 地 開 拓 及 聚 落 發 展, 就 全 省 而 言, 亦 屬 較 早 開 發 的 據 點 之 一 現 今 轄 區 內 居 民 大 部 分 為 福 建 人, 而 其 他 省 籍 只 占 少 數, 據 日 據 時 期 昭 和 元 年 (1926) 的 調 查, 就 土 庫 庄 漢 人 而 言, 祖 籍 以 福 建 泉 州 府 最 多, 占 漢 人 總 人 口 數 的 六 二 五 %; 其 次 是 漳 州 府, 占 二 五 五 %, 興 化 府 占 二 % 60 至 於 原 先 居 住 的 先 住 民 平 埔 族, 因 漢 化 或 遷 居 他 處, 現 已 杳 然 無 蹤, 不 易 辨 識 鎮 內 居 民 民 風 淳 樸, 大 都 以 務 農 為 業, 在 工 業 化 時 代 的 衝 擊 之 下, 人 口 外 流 嚴 重, 鎮 內 及 所 轄 村 里, 更 形 蕭 條 沒 落, 與 昔 日 作 為 虎 尾 糖 廠 後 盾 的 甘 蔗 供 應 區 的 繁 榮 景 象, 已 不 可 同 日 而 語 畢 竟, 土 庫 鎮 位 於 雲 林 縣 的 地 理 中 心 位 置, 擁 有 無 窮 的 潛 力, 土 庫 鎮 的 再 度 發 展, 應 指 日 可 待 根 據 陳 鴻 圖, 水 利 開 發 與 清 代 嘉 南 平 原 的 發 展 ( 國 史 館,1996), 頁 190 表 四 一 二 : 嘉 南 平 原 各 街 庄 移 住 民 籍 貫 別 調 查 及 百 分 比 表 的 資 料 所 引 自 陳 漢 光, 日 據 時 期 臺 灣 漢 族 祖 籍 調 查, 臺 灣 文 獻 第 二 三 卷 第 一 期,1972 年 3 月, 頁 100 的 記 載 其 計 算 方 式 : 泉 州 府 62.5% = 三 邑 ( 晉 江 南 安 惠 安 )30.3% + 同 安 20.8% + 安 溪 11.4% 61 謝 松 煙, 土 庫 庄 之 沿 革 ( 雲 林 縣 政 府,1992) 收 入 於 雲 林 文 獻 第 三 十 六 輯, 頁 31

205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01.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 張 洋 培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通 識 教 學 組 主 任

206 .202.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 - * 張 洋 培 摘 要 今 日 二 十 一 世 紀 之 中 國, 已 逐 漸 展 現 出 亞 洲 區 域 霸 權 之 態 勢 中 國 一 邊 以 出 口 經 濟 優 勢 宣 布 和 平 崛 起, 一 邊 企 圖 遊 說 歐 盟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另 一 邊 則 挑 戰 美 國 及 日 本 聯 盟 在 亞 洲 之 地 位 這 種 行 為 已 經 影 響 亞 洲 區 域 之 安 全 平 衡 台 灣 已 經 淪 為 區 域 爭 霸 的 犧 牲 關 鍵 字 歐 洲 聯 盟 東 亞 北 韓 武 器 禁 運 和 平 崛 起 * 大 同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通 識 教 學 組 主 任, 英 國 劍 橋 大 學 博 士 本 文 部 分 段 落 曾 登 載 於 新 世 紀 智 庫 論 壇, 第 29 期,2005 年 3 月 30 日, 頁 32~43

207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03. The Sorrow of Being a Small State: Taiwan Under the Shadow of Chinese Military Threat * John Y. P. Chang Abstract Contemporary China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 regional hegemonic power in this early part of 21st century. With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n exportation economy, China is currently strong enough to announce its staged policy of "peaceful rise" on the one hand, and politically cunning enough to request the European Union to abandon its arms embargo against China on the other, and further more, unambiguously courageous enough to challenge the existing powers of American-Japanese alliance in East Asia. China has already tipped the security balance in this region. As a result, Taiwan has been victimized because of this regional power struggle. Key word European Union, East Asia, DPRK, Arms Embargo, Peaceful Rise * Director, Center of General Education, Tatung University; Ph.D., Cambridge University, UK.

208 .204.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本 文 中 國 偉 大 的 思 想 家 老 子, 曾 經 把 小 國 寡 民 歌 頌 成 理 想 的 國 際 和 平 境 界, 他 認 為 國 家 間 將 因 此 出 現 雖 有 甲 兵, 無 所 陳 之 的 美 景 中 國 故 總 理 周 恩 來 與 美 國 故 總 統 尼 克 森 簽 訂 上 海 公 報 時, 曾 在 公 報 中 寫 道 : 中 國 方 面 聲 明, 哪 裏 有 壓 迫, 哪 裏 就 有 反 抗 國 家 要 獨 立, 民 族 要 解 放, 人 民 要 革 命, 已 成 為 不 抗 拒 的 歷 史 潮 流 國 家 不 分 大 小, 應 該 一 律 平 等, 大 國 不 應 欺 負 小 國, 強 國 不 應 欺 負 弱 國 中 國 決 不 做 超 級 大 國, 並 且 反 對 任 何 霸 權 主 義 和 強 權 政 治 中 國 方 面 表 示 : 堅 決 支 持 一 切 被 壓 迫 人 民 和 被 壓 迫 民 族 爭 取 自 由 解 決 的 鬥 爭 ; 各 國 人 民 有 權 按 照 自 己 的 意 願, 選 擇 本 國 的 社 會 制 度, 有 權 維 護 本 國 獨 立 主 權 和 領 土 完 整, 反 對 外 來 侵 略 干 涉 控 制 和 顛 覆 一 切 外 國 軍 隊 都 應 撤 回 本 國 去 1 乍 看 古 今 兩 則 引 文 之 下, 中 國 儼 然 是 愛 好 和 平 的 國 家 ; 然 而,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中 國 卻 以 新 興 大 國 之 姿 態, 公 開 在 國 際 外 交 上 欺 壓 有 權 維 護 本 國 獨 立 主 權 和 領 土 完 整 2 的 台 灣, 積 極 對 外 採 購 高 科 技 武 器 及 彈 藥, 要 求 歐 盟 / 歐 體 廢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法 案, 進 行 軍 備 採 購 競 賽, 並 通 過 專 門 對 付 台 灣 的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企 圖 將 侵 略 台 灣 用 單 邊 主 義 (unilateralism) 的 國 內 法 加 以 合 理 化 3 叛 離 上 海 公 報 和 解 精 神 的 中 國 現 實 的 中 國, 絕 非 小 國, 已 是 亞 太 區 域 的 超 級 大 國, 但 是 一 再 以 甲 兵 及 飛 彈 陳 列 在 台 灣 海 峽 對 岸, 完 全 忽 視 老 子 的 政 治 哲 學 思 想, 完 全 喪 失 上 海 公 報 的 和 解 精 神, 反 而 緊 抱 權 力 政 治 (power politics), 一 心 要 併 吞 台 灣 毛 澤 東 與 周 恩 來 掌 權 以 來 的 紅 色 中 國 政 府, 以 及 鄧 小 平 江 澤 民 和 胡 錦 濤 的 改 革 開 放 政 權, 皆 未 允 許 台 灣 獨 立 上 海 公 報 是 壓 制 台 灣 國 際 外 交 出 路 之 首 要 公 報 公 報 中 大 國 不 應 欺 負 小 國 1 參 見 中 國 故 總 理 周 恩 來 與 美 國 故 總 統 尼 克 森 於 1972 年 簽 訂 的 上 海 公 報 2 按 : 此 為 上 海 公 報 用 語, 見 上 引 文 及 註 年 三 月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通 過 之 前, 中 國 未 曾 透 過 正 式 官 方 管 道 與 台 灣 政 府 溝 通 諮 詢 或 協 商, 僅 由 中 國 單 方 討 論 表 決, 便 強 行 對 外 宣 布 法 案 已 通 過, 是 故 實 為 單 邊 主 義 的 法 案

209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05. 的 文 字, 中 國 從 未 遵 守 中 國 只 管 以 大 國 之 姿, 強 將 一 中 原 則 壓 向 小 國 的 台 灣, 完 全 不 理 會 上 海 公 報 中 的 口 惠, 不 關 心 台 灣 人 民 的 感 覺, 無 視 台 灣 主 權 已 經 獨 立 存 在 並 引 發 國 際 爭 議 的 事 實 這 股 中 國 強 風, 已 經 摧 壓 台 灣 五 十 餘 年 更 有 甚 者, 中 國 更 在 台 灣 2004 年 總 統 大 選 前 後, 一 方 面 以 五 百 枚 左 右 的 飛 彈 瞄 準 台 灣, 一 方 面 要 求 歐 洲 聯 盟 / 歐 體 取 消 對 中 國 武 器 禁 運, 企 圖 打 開 對 歐 洲 武 器 及 軍 事 科 技 之 大 門, 以 肆 行 其 東 亞 暴 龍 本 性, 以 增 添 其 武 力 鎮 懾 台 灣 之 本 錢 到 了 2005 年 十 二 月, 瞄 準 台 灣 的 飛 彈 更 高 達 八 百 枚 左 右 歐 盟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歐 盟 / 歐 體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源 自 於 中 國 六 四 天 安 門 屠 殺 時 之 流 血 鎮 壓 當 時, 歐 洲 各 國 有 鑑 於 中 國 在 北 京 之 屠 殺 百 姓, 中 國 人 權 紀 錄 不 堪 入 目, 乃 對 中 國 施 行 武 器 禁 運, 挫 其 銳 氣, 並 紓 解 中 國 百 姓 之 無 辜 如 今, 天 安 門 事 件 已 經 記 憶 模 糊, 中 國 官 方 甚 至 辯 稱 無 人 傷 亡 中 國 更 因 經 貿 起 飛, 成 了 歐 盟 經 貿 往 來 之 重 要 買 家 / 賣 家 部 分 西 歐 國 家 如 德 國 及 法 國, 為 爭 取 國 家 利 益, 紛 紛 盡 釋 前 嫌, 主 張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2003 年 12 月, 德 國 前 總 理 施 若 德 訪 問 北 京 溫 家 寶 時, 曾 對 之 承 諾 推 動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之 舉, 以 換 取 德 中 商 業 利 益, 而 置 東 亞 及 台 灣 之 安 全 於 不 顧 有 鑑 於 中 國 在 2002 年 之 軍 事 費 用 竟 高 達 二 百 億 美 元 至 五 百 六 十 億 美 元 之 間, 德 國 前 總 理 施 若 德 竟 遊 說 法 國 總 統 席 哈 克, 共 同 向 歐 盟 執 委 會 (Commission) 施 壓, 主 張 重 審 禁 運 之 可 行 性 德 法 兩 國 完 全 無 視 中 國 人 權 狀 況 未 改 善 之 事 實 解 禁 案 果 然 於 2004 年 元 月 下 旬, 排 入 歐 盟 執 委 會 會 議 議 程 中 國 總 理 胡 錦 濤 訪 問 法 國 之 際, 再 向 法 國 提 出 解 除 禁 運 之 議 法 國 總 理 席 哈 克 竟 然 與 虎 謀 皮, 附 和 之, 並 公 開 表 示 台 灣 公 投 反 中 國 飛 彈 之 不 智 2004 年 元 月 下 旬, 法 國 外 長 Dominique de Villepin, 甚 至 主 張, 禁 運 應 於 當 年 3 月 解 除, 認 為 中 國 是 歐 盟 的 特 權 夥 伴 (privileged partner), 不 應 以 過 時 的 舊 案 干 擾 中 國 對 外 經 貿 殊 不 知, 武 器 採 購 本 非 單 純 經 貿 活 動, 中 國 在 歐 盟 之 武 獲, 除 可 加 強 其 欺 負 台 灣 之 軍 力 外, 更 有 可 能 轉 賣 給 恐 怖 份 子, 造 成 武 器 擴 散 當 今 之 流 氓 國 家 及 邪 惡 國 家, 經 常 由 中 國 得 到 武 獲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除 了 傷 害 東 亞 及 台 灣 安 全 之 外, 尚 可

210 .206.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傷 及 歐 洲 之 安 全 3 月 中 旬, 正 當 台 灣 大 選 及 反 飛 彈 公 投 之 際, 歐 盟 主 管 對 外 軍 事 及 外 交 之 索 拉 納 (Javier Solana), 前 往 北 京 朝 覲, 他 在 與 中 國 外 長 李 肇 星 會 談 時, 再 度 談 起 解 禁 之 事 李 肇 星 公 開 表 示, 武 器 禁 運 是 陳 年 舊 案, 是 冷 戰 餘 孽, 早 該 解 除 李 肇 星 忘 了, 壓 制 台 灣 的 三 大 公 報 ( 上 海 公 報 建 交 公 報 八 一 七 公 報 ), 也 是 1970 年 代 初 及 1980 年 代 初 的 冷 戰 餘 孽, 最 後 一 個 公 報 發 布 之 時, 比 禁 運 早 八 年 假 如 舊 案 可 以 如 此 翻 轉, 如 此 解 除, 那 麼 三 大 傷 台 的 冷 戰 公 報 餘 孽, 更 應 該 廢 除, 並 恢 復 毛 澤 東 在 1930 年 代 支 持 台 灣 獨 立 主 權 之 主 張 不 幸 的 是, 西 班 牙 荷 蘭 及 丹 麥 亦 支 持 取 消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有 幸 的 是,2004 年 的 其 他 歐 盟 會 員 國 反 對 德 法 的 躁 進 歐 盟 執 委 會 亦 不 主 張 將 解 禁 之 議 排 入 3 月 25 及 26 日 的 歐 盟 高 峰 會 議 議 程 之 中 歐 盟 官 員 認 為, 當 時 台 灣 正 值 大 選, 藍 綠 競 爭 厲 害, 率 爾 討 論 解 禁, 將 傷 害 台 灣 民 主, 無 助 東 亞 及 台 海 安 全 因 此, 台 灣 竟 因 藍 綠 選 前 及 選 後 之 強 烈 對 抗, 逃 過 一 劫, 免 於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之 衝 擊 此 時, 我 國 國 府 之 國 家 安 全 會 議 官 員, 一 直 密 切 注 意 禁 運 之 發 展, 一 直 靜 觀 後 勢, 深 恐 禁 運 案 之 解 除, 將 挑 起 另 一 場 無 謂 的 口 水 戰 其 實,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在 中 華 民 國 大 選 前 後, 不 斷 透 過 國 際 舞 臺 對 中 華 民 國 施 加 壓 力, 並 將 其 反 台 獨 宣 傳 與 各 國 的 利 益 相 互 結 合, 以 爭 取 有 利 回 饋 ; 而 且 分 別 獲 得 美 國 法 國 與 俄 羅 斯 的 局 部 首 肯, 特 別 是 法 國 與 俄 羅 斯 的 支 援 法 國 甚 至 於 首 度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展 開 海 軍 聯 合 演 習, 席 哈 克 總 統 (Jacques Chirac) 更 視 臺 灣 之 民 主 化 為 麻 煩 製 造 者 4 俄 羅 斯 對 中 華 民 國 的 反 台 獨 立 場 原 本 明 顯, 如 今 更 為 露 骨 ; 5 美 國 的 反 台 獨 立 場 則 較 為 含 蓄, 布 希 總 統 所 說 的 不 支 援 台 灣 獨 立, 並 非 如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翻 譯 的 反 對 台 灣 獨 立 德 國 政 府 聲 言 反 對 試 圖 改 變 台 灣 現 狀 的 措 施, 日 本 前 外 相 川 口 則 雖 然 表 示 不 支 援 台 獨, 6 但 是 目 前 中 日 關 係 因 主 權 及 歷 史 問 題 而 陷 於 低 潮 顯 然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透 過 國 際 對 中 華 民 國 施 壓, 企 圖 矮 化 醜 化 毒 化 中 華 民 國 小 國 台 灣 之 悲 哀, 由 此 可 見 4 Yale Global online, 2004/03/12, online edited, 5 香 港 明 報,2004 年 3 月 20 日 報 導 6 日 本 產 經 新 聞,2004 年 3 月 26 日 報 導,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外 交 部 副 部 長 戴 秉 國 在 3 月 14 日 到 16 日 來 日 本 訪 問 時, 曾 要 求 日 本 即 使 接 受 中 華 民 國 選 舉 的 結 果, 也 不 要 送 出 賀 電 或 發 表 聲 明

211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07. 美 國 方 面 並 不 主 張 解 除 禁 運 前 國 務 卿 鮑 威 爾 (Colin Powell) 重 申 美 國 之 關 注 此 案 他 曾 召 見 歐 盟 駐 美 代 表, 重 申 中 國 人 權 紀 錄 之 不 佳, 認 為 美 歐 兩 地 均 因 同 一 理 由 施 行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在 中 國 之 人 權 表 現 未 改 善 前, 不 可 輕 言 解 禁 美 國 並 表 示, 將 在 當 年 向 聯 合 國 之 日 內 瓦 人 權 會 議, 提 交 中 國 人 權 改 善 情 況 不 佳 之 報 告 德 法 兩 國 政 要 及 西 班 牙 荷 蘭 與 丹 麥 官 員 應 當 知 道, 中 國 一 直 未 走 向 民 主 化, 未 尊 重 人 權 就 在 這 個 解 禁 風 波 之 際, 中 國 變 本 加 厲, 竟 將 天 安 門 受 難 家 屬 丁 子 霖 張 香 琳 及 黃 金 平 三 人 逮 捕, 關 入 監 牢 他 們 三 人 之 子 女 或 親 屬 皆 於 天 安 門 事 件 時 遭 到 屠 殺 他 們 長 期 為 受 難 家 屬 請 命, 要 求 歸 還 公 義 及 平 反 不 料, 中 國 竟 不 理 會, 反 將 他 們 逮 入 黑 牢 此 一 做 法, 只 有 展 示 中 國 購 買 歐 洲 武 器 及 軍 事 科 技 之 野 心, 缺 乏 改 善 人 權 之 決 心 當 時 之 英 美 報 紙, 多 處 揭 露 此 一 中 國 人 權 缺 失 為 關 注 台 海 之 安 全, 歐 洲 議 會 曾 於 2003 年 10 月 23 日 之 共 同 外 交 與 安 全 政 策 年 度 報 告 中, 決 議 勸 告 中 國 撤 除 對 台 飛 彈 建 議 德 法 官 員 及 歐 盟 執 委 會 官 員, 應 當 適 度 尊 重 這 項 決 議 文, 認 真 考 慮 解 禁 對 國 際 及 亞 太 安 全 之 重 大 衝 擊 美 國 傳 統 基 金 會 (Heritage Foundation) 亞 洲 研 究 所 研 究 員 譚 慎 格 (John J. Tkacik, Jr.), 曾 於 2004 年 歐 盟 高 峰 會 之 際 發 表 論 述, 呼 籲 歐 盟 國 家 勿 因 軍 售 之 小 利, 傷 害 亞 太 安 全 之 大 利 其 言 值 得 深 思 歐 盟 對 中 國 的 武 器 禁 運, 雖 未 在 2004 年 解 除, 但 中 國 並 未 停 止 尋 求 解 除 禁 運 之 努 力 胡 錦 濤 及 溫 家 寶 其 後 的 歐 洲 之 行, 一 直 將 此 議 題 列 為 優 先 歐 盟 及 其 會 員 國 政 要 訪 問 中 國 之 際, 中 國 亦 不 暇 遊 說 到 了 2005 年 初, 英 國 外 長 傑 克 史 卓 (Jack Straw), 竟 一 反 先 前 配 合 美 國 之 特 殊 關 係 (special relations), 主 張 廢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此 舉 讓 美 國 白 宮 及 國 會 甚 為 震 驚 ( 案 : 英 國 於 2005 年 下 半 年 出 任 歐 盟 輪 值 主 席 國, 故 其 表 態, 深 具 影 響 ) 布 希 總 統 及 萊 斯 國 務 卿 因 此 再 度 重 申 反 禁 運 之 決 心, 國 會 更 因 此 通 過 不 具 法 律 約 束 力 之 決 議, 反 對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並 勸 告 歐 盟 萬 勿 以 單 邊 行 動, 撼 動 亞 太 安 全 之 平 衡 結 構 2005 年 2 月 22 日, 布 希 在 進 行 訪 歐 之 時, 公 開 在 布 魯 塞 爾 表 示, 如 果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則 將 助 長 中 國 之 軍 事 科 技 現 代 化, 並 將 破 壞 台 灣 海 峽 的 軍 事 平 衡 7 歐 盟 官 員 則 辯 稱, 如 果 解 除 禁 運, 將 引 用 歐 盟 1998 年 修 訂 之 武 器 貿 易 行 為 準 則 7 參 見 George Bush 與 北 約 秘 書 長 de Hoop Scheffer 之 會 談 紀 錄,2005 年 2 月 22 日, 布 魯 塞 爾

212 .208.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the EU's 1998 Code of Conduct), 嚴 格 監 督 所 有 出 售 給 中 國 之 武 器 及 軍 事 科 技, 保 證 只 會 更 嚴 格 管 制 出 口, 不 會 放 水 美 國 方 面 指 出, 中 國 人 權 紀 錄 仍 然 不 佳, 天 安 門 陰 影 仍 在 而 且 有 些 民 用 器 材 零 件 及 技 術, 可 以 軍 民 兩 用 (dual-use), 中 國 可 以 很 容 易 將 民 用 轉 為 軍 用, 因 而 將 助 長 中 國 之 軍 事 威 力 及 軍 事 工 業 實 則, 歐 盟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仍 有 漏 洞, 禁 運 只 限 於 主 要 武 器 平 台 (major weapons platforms) 的 項 目, 如 飛 行 器 船 艦, 以 及 致 命 項 目 (lethal items) 如 重 機 與 飛 彈 等 而 已 歐 盟 一 直 未 將 武 器 次 系 統 (weapons sub-sytems) 及 相 關 軍 民 兩 用 項 目 列 入 管 制, 例 如 精 密 研 磨 機 等 便 未 列 入 禁 運 清 單 中 中 國 自 1989 年 以 來, 便 一 直 利 用 這 個 漏 洞, 進 口 歐 盟 地 區 的 工 具 機 零 件 及 軍 事 科 技 中 國 宋 級 柴 油 潛 艦 及 新 型 054 級 驅 逐 艦 的 發 動 機, 分 別 由 法 國 及 德 國 進 口, 其 威 力 強 勁, 航 力 十 足, 早 已 破 壞 亞 太 海 軍 勢 力 結 構 之 平 衡 1990 年 代, 英 國 更 將 海 事 飛 行 偵 測 雷 達 賣 給 中 國, 當 時 係 以 民 用 理 由 出 口 法 國 則 賣 過 克 達 爾 (Crotale) 船 對 空 飛 彈 及 發 射 器 其 他 歐 盟 國 家 亦 提 供 中 國 軍 事 工 業 所 需 之 高 級 生 產 設 備 可 見, 禁 運 之 漏 洞 很 大, 中 國 為 提 升 軍 力, 不 惜 用 盡 手 段 進 口 軍 用 器 材 加 工 設 備 及 武 器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歐 盟 的 1998 年 武 器 貿 易 行 為 準 則 缺 乏 法 律 約 束 力, 武 器 及 軍 民 兩 用 科 技 或 產 品 之 出 口, 未 全 面 管 制, 而 且 未 透 明 化 許 多 國 家 未 據 實 申 報, 以 逃 避 管 制 是 故, 歐 盟 國 家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及 軍 事 科 技 出 口, 只 會 增 加, 不 會 減 少 根 據 已 申 報 之 歐 盟 資 料, 歐 盟 國 家 對 中 國 之 軍 用 物 質 及 技 術 出 口, 已 由 2001 年 的 五 千 四 百 萬 歐 元, 大 幅 提 升 到 2003 年 的 四 億 歐 元 8 這 個 數 字 令 人 震 驚, 難 怪 中 國 膽 敢 拂 逆 美 國 顏 面, 並 對 台 灣 訂 立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顯 然, 非 和 平 崛 起 的 中 國, 已 經 找 到 願 意 偷 偷 賣 武 器 的 歐 盟 及 其 會 員 國 於 今 之 計, 歐 盟 及 其 會 員 國 亟 需 加 強 行 為 準 則 之 約 束 力, 將 之 提 升 為 共 同 立 場 (Common position), 責 令 會 員 國 遵 守 9 其 次, 禁 運 項 目 應 包 括 軍 事 設 備 及 科 技, 尤 其 嚴 格 管 制 軍 民 兩 用 零 件 或 科 技 對 中 國 之 出 口 美 方 非 常 關 切 歐 盟 輸 往 中 國 的 軍 事 器 材 及 科 技, 希 望 限 制 的 項 目 包 括 : 武 器 8 See Evan S. Medeiros and Seth G. Jones, Rand Commentary: Heading off European Arms to China, The Hill, March 2, 2005, RAND, USA. 9 此 係 Raul Rueda 對 歐 洲 議 會 之 建 議

213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09. 次 系 統 飛 彈 相 關 設 備 及 技 術 隱 形 系 統 衛 星 科 技 指 揮 及 管 制 的 雙 C 提 升 戰 力 用 品, 海 事 作 戰 平 台 及 軍 事 飛 行 器 美 方 建 議 歐 盟 國 家 能 有 所 節 制 其 三, 美 方 希 望 歐 盟 能 明 令 會 員 國 申 報 輸 往 中 國 之 軍 事 用 品 及 科 技 清 單, 以 利 出 口 透 明 化 以 上 三 個 步 驟, 已 由 美 方 多 次 透 過 外 交 人 員 國 務 卿 及 總 統 轉 達 給 歐 盟 相 關 單 位, 正 靜 候 歐 盟 之 反 映 10 然 而, 歐 盟 對 中 國 解 除 武 器 之 舉, 似 乎 已 如 箭 在 弦 上 2005 年 底 之 前, 禁 運 雖 未 解 除, 但 是 恐 怕 很 難 拖 過 2006 年 筆 者 於 2005 年 3 月 初 曾 與 英 國 外 交 部 一 位 高 級 外 交 官 員 餐 敘 根 據 這 位 主 管 東 北 亞 安 全 之 外 交 官 表 示,2005 年 已 很 難 抵 擋 得 住 畢 竟, 商 業 利 益 與 外 交 利 益 很 大, 而 且 歐 盟 國 家 根 本 感 受 不 到 中 國 的 軍 事 威 脅 若 果 如 此, 亞 太 區 域 之 集 體 安 全 將 深 受 影 響, 安 全 勢 力 板 塊 將 傾 斜 推 移 所 幸, 美 日 韓 台 俄 均 已 有 所 準 備, 而 且 已 正 進 行 兵 力 結 構 及 部 署 之 轉 型, 並 非 枯 坐 待 斃 日 本 並 一 再 改 善 對 台 關 係, 為 將 來 台 日 之 合 作 預 行 準 備 東 北 亞 區 域 兩 大 潛 在 危 機 時 為 2006 年 之 初 春 假 如 從 這 個 時 間 點 站 在 東 北 亞, 回 顧 二 十 世 紀 下 半 葉 以 來 亞 太 區 域 國 際 經 濟 政 治 與 軍 事 的 主 流 變 化, 並 比 較 亞 太 地 區 與 世 界 其 他 地 區 的 異 同, 那 麼 赫 然 可 以 發 現, 這 個 亞 洲 東 北 邊 陲 與 花 采 列 島 的 區 域, 既 是 一 個 變 化 多 端, 讓 人 難 以 捉 摸 的 爭 端 引 爆 點, 也 是 一 個 相 對 停 滯, 吝 惜 於 隨 著 歐 美 主 流 波 濤 而 變 化 的 場 域 事 實 上, 亞 太 地 區 一 直 潛 藏 著 兩 大 危 機 : 其 一 為 北 韓 ( 國 家 全 稱 為 : 朝 鮮 民 主 主 義 人 民 共 和 國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DPRK) 的 核 武 與 彈 道 飛 彈 計 畫 英 國 倫 敦 國 際 戰 略 研 究 院 (IISS) 之 2003 至 2004 軍 事 平 衡 (The Military Balance ) 一 書 認 為 北 韓 問 題 及 其 核 子 發 展 所 造 成 之 威 脅, 係 東 北 亞 地 區 之 最 主 要 安 全 議 題 同 註 6 11 See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 London: Oxford, 2003, p.145.

214 .210.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其 二 為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C) 在 台 灣 海 峽 持 續 增 加 飛 彈 部 署, 並 且 主 張 以 非 和 平 手 段, 以 及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統 一 台 灣 此 一 東 北 亞 安 全 斷 層 線, 落 在 台 灣 海 峽 根 據 美 國 國 防 部 2004 年 對 國 會 之 報 告 美 國 國 防 部 2004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軍 力 報 告 書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Y04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 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12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瞄 準 中 華 民 國 (Republic of China, ROC) 之 飛 彈 高 達 六 百 枚 左 右, 從 2002 年 之 四 百 五 十 枚,2003 年 五 百 枚, 增 加 到 2004 年 之 六 百 枚 2005 年 則 已 增 至 八 百 枚, 預 估 未 來 每 年 將 增 加 七 十 五 枚, 而 非 原 先 2002 年 預 估 的 五 十 枚 13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文 攻 武 嚇, 嚴 重 影 響 到 中 華 民 國 的 民 主 化 台 海 緊 張 情 勢 可 能 一 觸 即 發, 引 爆 戰 爭 這 正 是 小 國 台 灣 的 悲 哀 此 外, 日 本 派 兵 海 外 與 亟 欲 成 為 正 常 國 家 的 各 項 作 為, 亦 將 引 發 區 域 各 國 對 日 本 再 度 武 裝 的 疑 慮 假 若 將 美 國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勢 力 牽 扯 入 內, 其 產 生 的 溢 出 效 應 將 使 區 域 各 國 無 法 置 身 事 外 例 如, 近 期 的 美 伊 戰 爭 北 韓 核 武 危 機 甚 或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非 典 型 肺 炎 (SARS) 東 南 亞 與 中 國 之 禽 流 感 (avian flu) 等 事 件, 均 直 接 或 間 接 對 東 北 亞 各 國 的 政 軍 情 勢 形 成 不 同 程 度 衝 擊 在 此 背 景 下, 美 國 日 本 南 韓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中 華 民 國 及 俄 羅 斯 紛 紛 調 整 軍 事 戰 略, 進 行 軍 務 改 革, 以 因 應 廿 一 世 紀 之 東 北 亞 後 冷 戰 之 新 局 面 美 國 為 維 護 本 區 安 全, 已 大 幅 調 整 太 平 洋 軍 區 對 亞 太 之 大 戰 略, 關 島 已 成 為 戰 略 部 署 重 心, 此 外, 美 國 亦 將 調 整 在 日 韓 之 駐 軍 軍 力 及 駐 軍 地 點 美 國 軍 事 調 整, 有 三 個 目 的 : 一 是 應 對 非 傳 統 安 全 的 威 脅, 如 恐 怖 主 義 ; 二 是 為 了 處 理 可 能 發 生 的 地 區 衝 突 ; 三 是 為 了 面 對 正 在 崛 起 國 家 的 威 脅 ( 尤 其 是 俄 羅 斯 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現 階 段 美 國 正 推 展 雙 重 戰 略 東 移 策 略, 第 一 重 是 科 索 沃 戰 爭 後 北 約 加 緊 東 擴 隨 著 反 恐 戰 爭 的 發 展, 北 約 的 力 量 不 僅 向 東, 而 且 向 南 擴 展, 進 入 中 亞 和 西 亞 不 僅 參 與 了 阿 富 汗 的 維 和 (Peace-Keeping), 也 開 始 部 分 參 與 了 伊 拉 克 的 重 建, 並 關 注 伊 朗 之 核 武 發 展 第 二 重 是 美 國 加 強 了 在 亞 太 的 軍 事 部 署, 這 就 是 許 多 中 外 學 者 談 論 的 所 謂 亞 洲 版 北 約 這 是 一 個 網 路 性 的 部 署, 包 括 日 本 南 韓 澳 大 利 亞 東 南 亞 部 分 國 家 以 及 印 度 12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FY04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 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Washington, D. C: US DOD), May 28, Ibid.

215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11. 等, 其 思 路 是 很 清 晰 的 其 次, 這 次 調 整 針 對 雙 重 威 脅, 一 是 恐 怖 主 義 大 規 模 殺 傷 性 武 器 的 擴 散 等 非 國 家 行 為 的 威 脅 ; 二 是 防 止 新 興 大 國 挑 戰 美 國 在 全 球 或 地 區 的 領 導 地 位 再 者, 這 項 調 整 強 調 了 機 動 性 和 協 調 性, 不 再 是 定 點 靜 態 防 禦 美 軍 現 在 加 強 了 中 央 司 令 部 和 太 平 洋 司 令 部 之 間 作 戰 上 的 配 合 和 協 調, 使 所 轄 的 軍 隊 能 夠 根 據 需 要, 迅 速 移 動 調 遣 最 後 應 該 指 出, 過 去 美 軍 部 署 主 要 呈 現 防 禦 和 威 懾 態 勢, 而 迄 今 為 止 的 部 署 調 整 則 呈 現 待 命 和 進 攻 態 勢 廿 一 世 紀 的 美 軍 駐 軍 觀 念, 要 強 化 駐 軍 基 地 的 功 能, 但 是 不 一 定 常 駐 軍 隊 在 那 裡, 一 旦 該 地 區 有 事 態 發 生, 可 以 很 快 轉 移 部 隊 如 此, 可 以 儘 量 減 少 軍 事 基 地 和 當 地 人 的 摩 擦 美 日 協 商 要 將 陸 軍 第 一 軍 司 令 部 移 到 日 本 沖 繩 下 地 島, 在 日 本 籌 建 指 揮 中 東 和 中 亞 這 樣 一 個 大 戰 區 的 司 令 部 日 本 方 面 由 於 1998 年 8 月 北 韓 發 射 由 大 浦 洞 一 號 飛 彈 所 推 動 的 光 明 星 一 號 人 造 衛 星 穿 越 日 本 領 空, 從 此 逐 漸 改 變 對 外 軍 事 態 度, 追 求 國 家 正 常 化, 通 過 周 邊 事 態 三 法, 為 日 本 自 衛 隊 之 先 制 攻 擊 戰 略 鋪 路, 並 配 合 美 國 九 一 一 之 反 恐 及 第 二 次 伊 拉 克 戰 爭 而 出 兵 千 人, 前 往 伊 拉 克 進 行 非 軍 事 行 動, 但 不 排 除 因 自 衛 隊 而 引 發 之 戰 事 此 一 變 化, 大 幅 改 變 二 次 大 戰 以 來 日 本 的 被 動 自 衛 角 色 南 韓 緊 鄰 北 韓, 北 韓 對 南 韓 之 威 脅 殆 無 可 免 南 韓 雖 有 陽 光 政 策 及 美 國 之 駐 軍, 但 陽 光 政 策 自 金 大 中 以 來, 推 行 不 易, 盧 武 鉉 雖 然 改 行 和 平 繁 榮 政 策, 以 和 平 手 段 北 進, 但 爭 論 紛 起 此 外, 南 韓 人 民 反 對 美 國 駐 軍 之 聲 浪 不 斷, 美 軍 已 計 畫 往 南 撤 離, 板 門 店 之 非 軍 事 區 防 衛, 將 逐 漸 由 南 韓 接 手 南 韓 自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建 交 後, 雙 方 政 經 往 來 明 顯 上 升 台 韓 之 間 關 係 雖 日 有 改 善, 但 仍 在 斷 交 的 磨 合 期 之 內, 雙 方 有 待 努 力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方 面, 則 在 北 韓 問 題 上 扮 演 和 事 佬 的 角 色, 在 台 海 問 題 上 扮 演 中 央 政 府 角 色, 堅 持 台 灣 是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一 部 分 自 1995 年 推 遲 兩 岸 交 流 以 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在 政 治 及 軍 事 上 對 中 華 民 國 進 行 文 攻 武 嚇, 在 台 海 問 題 上 則 吸 引 台 商 投 資, 鼓 勵 往 來 在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政 經 分 離 的 情 勢 下, 中 華 民 國 經 濟 逐 漸 受 到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磁 吸 效 應 之 傷 害 中 華 民 國 方 面, 自 2000 年 政 權 轉 移 之 後, 經 濟 下 滑, 民 主 化 及 政 黨 政 爭, 甚 囂 塵 上 國 防 方 面 則 正 進 行 國 防 組 織 再 造 與 軍 務 改 革 但 武 器 採 購 受 制 於 美 國 及 中 華 民 國 境 內 之 反 軍 購 風 潮, 武 器 自 製 受 制 於 軍 事 預 算 萎 縮, 因 此, 如 何 因 應 未 來 廿 一 世 紀 之 衝 擊, 如 何 結 合 盟 友 防 衛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之 外 交 孤 立 及 飛 彈 威 脅, 儼 然 成 為 熱 門 話 題

216 .212.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俄 國 雖 然 於 冷 戰 之 後 軍 力 不 振, 不 再 展 現 軍 事 野 心, 但 西 伯 利 亞 連 接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及 北 韓, 故 亦 係 東 北 亞 之 主 要 國 家 行 為 者 (state actor) 俄 國 近 年 在 東 北 亞 的 表 現, 在 於 利 用 朝 鮮 半 島 / 高 麗 半 島 14 的 危 機 形 勢 及 石 油 供 應 路 線, 重 新 掌 握 在 東 北 亞 的 影 響 力 普 京 在 2000 年 6 月 28 日, 批 准 了 新 世 紀 第 一 份 俄 羅 斯 聯 邦 外 交 政 策 綱 領, 15 這 份 綱 領 正 式 揭 示 了 普 京 的 外 交 政 策, 當 然, 也 包 括 了 他 的 亞 太 政 策 從 這 份 綱 領 可 看 出, 亞 洲 在 俄 國 的 外 交 順 序 中, 次 於 獨 立 國 協 歐 洲 及 美 國 而 亞 太 各 國 中, 則 是 依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印 度 日 本 東 南 亞 兩 韓 排 序 普 京 的 亞 太 政 策 基 本 上 包 括 :(1) 與 亞 太 國 家 加 強 經 貿 合 作, 以 提 振 俄 國 經 濟 並 開 發 遠 東 及 西 伯 利 亞 ;(2) 積 極 參 與 亞 太 地 區 國 際 組 織 ;(3) 與 亞 太 國 家 雙 邊 關 係 中, 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印 度 列 為 優 先 ;(4) 平 等 參 與 解 決 朝 鮮 半 島 問 題 ;(5) 亞 太 地 區 維 持 和 平 與 安 定 符 合 俄 國 利 益 ;(6) 積 極 拓 展 與 東 南 亞 國 家 關 係 從 這 份 新 的 外 交 綱 領 看, 普 京 已 指 出 亞 洲 對 於 俄 國 外 交 日 益 增 加 的 重 要 性, 並 強 調 其 對 於 提 振 俄 國 遠 東 及 西 伯 利 亞 經 濟 的 重 要 積 極 參 與 亞 太 地 區 的 國 際 組 織 是 普 京 亞 太 政 策 的 重 要 規 劃, 其 中 包 括 亞 太 經 濟 合 作 會 議 (APEC) 東 南 亞 國 協 (ASEAN) 以 及 上 海 五 國 ( 原 為 Shanghai Five,2001 年 6 月 已 正 式 改 為 上 海 合 作 組 織 共 有 六 國 參 加, 故 泛 稱 之 為 Shanghai Six) 在 雙 邊 關 係 方 面, 普 京 的 新 外 交 綱 領 首 先 強 調 亞 洲 大 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及 印 度 對 俄 國 的 重 要 性 俄 羅 斯 認 為, 俄 國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對 重 大 國 際 問 題 的 立 場 一 致, 是 區 域 及 全 球 穩 定 的 重 要 基 礎 俄 國 將 致 力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發 展 全 方 位 的 互 惠 合 作,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任 務, 是 將 雙 邊 經 濟 關 係 提 升 到 符 合 雙 方 政 治 關 係 的 水 準 俄 國 將 繼 續 深 化 與 印 度 的 傳 統 夥 伴 關 係, 其 中 包 括 在 國 際 事 務 方 面 ; 俄 將 致 力 解 決 在 南 亞 的 14 高 麗 半 島 一 詞 之 使 用, 在 英 文 與 日 文 韓 文 及 中 文 的 網 頁 資 料 都 可 查 到 以 日 本 研 究 者 筧 雅 博 所 著 之 平 頼 綱 時 代 日 本 歴 史 10, 蒙 古 襲 来 徳 政 令, 日 本 講 談 社 2001 年 出 版, 頁 201, 提 及 朝 鮮 半 島 即 是 使 用 古 文 高 麗 半 島 而 英 文 稱 呼 朝 鮮 半 島 的 用 法 是 Korean Peninsula 另 外, 南 韓 政 府 的 官 方 網 頁 介 紹 南 韓 歷 史 時, 也 說 明 自 三 國 時 代 以 後, 高 麗 因 海 上 貿 易 開 始 揚 名 海 外, 當 時 外 國 人 稱 高 麗 為 Koryo, 如 今 的 稱 號 Korea 就 來 源 於 這 一 時 期 現 今 南 韓 政 府 再 自 稱 自 己 的 國 家 時, 在 中 文 的 使 用 上 是 使 用 韓 半 島, 如 網 路 資 源 ;2003 年 盧 武 鉉 就 職 演 說, 為 了 實 現 韓 半 島 的 和 平 與 共 同 繁 榮, 我 將 遵 循 以 下 幾 個 原 則, 促 進 和 平 繁 榮 政 策 ( htm), 國 內 亦 有 論 文 使 用 韓 半 島 一 詞, 如 李 權 鎬, 中 共 對 韓 半 島 的 外 交 政 策 從 辯 證 法 的 角 度 研 究,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山 學 術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中 華 民 國 90 年 1 月 15 俄 羅 斯 外 交 部 網 站

217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13. 若 干 問 題 及 促 進 區 域 穩 定 俄 國 主 張 印 度 與 巴 基 斯 坦 簽 署 全 面 禁 止 核 試 驗 條 約 及 禁 止 核 武 擴 散 條 約 俄 國 將 支 持 在 亞 洲 建 立 無 核 區 其 次, 該 綱 領 提 到 盼 與 日 本 建 立 真 正 的 睦 鄰 關 係, 並 試 圖 尋 找 雙 方 都 能 接 受 的 劃 界 方 案 俄 國 對 於 亞 洲 地 區 若 干 國 家 仍 有 地 緣 政 治 的 野 心, 升 高 軍 備 競 賽 持 續 緊 張 與 衝 突 的 現 象, 盼 能 趨 於 緩 和 其 中 朝 鮮 半 島 的 情 勢 最 值 憂 心 俄 國 主 張 朝 鮮 半 島 問 題, 俄 國 平 等 參 與 的 權 利 應 獲 保 障, 並 將 保 持 與 兩 韓 均 等 的 關 係 該 綱 領 中 也 表 示 俄 國 將 積 極 增 進 與 東 南 亞 國 家 的 關 係 同 時, 普 京 在 赴 汶 萊 參 加 APEC 高 峰 會 前 夕 發 表 的 俄 羅 斯 新 東 方 前 景 中, 指 出 俄 國 於 1998 年 加 入 APEC 後, 更 加 速 俄 與 亞 太 國 家 之 合 作 亞 太 地 區 將 永 遠 需 要 俄 羅 斯, 以 維 持 穩 定 與 安 全, 並 保 障 各 方 利 益 之 平 衡 俄 國 將 與 不 論 大 國 小 國 經 濟 發 達 或 發 展 中 之 國 家 進 行 合 作 加 入 APEC 符 合 俄 國 積 極 參 與 亞 太 合 作 之 願 望, 俄 將 致 力 拓 展 亞 太 地 區 之 合 作 夥 伴 普 京 強 調, 俄 國 內 部 刻 正 經 歷 深 化 的 改 革, 盼 望 亞 太 地 區 之 情 勢 穩 定 且 可 預 測 俄 盼 南 北 韓 能 和 平 自 主 地 走 向 統 一 俄 羅 斯 在 該 地 區 的 外 交 要 務, 是 維 持 該 地 區 的 和 平 與 穩 定, 以 促 進 東 北 亞 國 家 推 動 社 會 經 濟 的 進 步 與 發 展 從 上 述 俄 國 東 方 政 策 發 展 推 論, 普 京 傾 向 以 外 交 手 段 推 展 俄 羅 斯 的 遠 東 政 策, 不 再 重 視 在 遠 東 的 軍 事 擴 張 政 策 為 謀 求 南 北 韓 問 題 之 降 溫, 並 減 輕 北 韓 對 東 北 亞 之 威 脅, 在 日 本 美 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及 俄 國 的 努 力 下,2003 年 8 月 27 至 29 日 六 方 會 談 第 一 次 召 開, 可 惜 未 有 成 果 第 二 次 六 方 會 談 在 2004 年 2 月 25 至 28 日 召 開 兩 輪 的 六 方 會 談 中, 北 韓 同 意 凍 結 鈽 原 料 核 武 計 畫, 但 否 認 正 在 進 行 以 鈾 原 料 為 基 礎 的 核 武 計 畫, 因 此 並 未 達 成 共 識 第 三 次 六 方 會 談 於 6 月 23 日 到 26 日 舉 行, 美 國 與 北 韓 在 會 談 期 間 均 未 發 表 措 詞 強 硬 的 評 論, 但 也 無 具 體 結 論 第 四 次 六 方 會 談 本 定 於 9 月 底 舉 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外 交 部 發 言 人 孔 泉 卻 以 北 韓 核 武 議 題 處 理 難 以 凝 聚 共 識, 推 遲 舉 行 時 間 美 國 2004 年 大 選 結 束, 布 希 總 統 (George W. Bush) 連 任, 六 方 會 談 參 加 國, 仍 然 無 法 推 動 會 談 之 進 行 到 了 2005 年, 第 四 次 會 談 雖 然 召 開, 卻 依 然 未 有 成 果 台 海 問 題, 則 因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視 之 為 內 政 問 題, 不 允 許 其 他 國 家 插 手, 故 自 新 加 坡 會 議 之 後, 和 平 近 程 未 見 曙 光, 反 而 在 1995 年 及 1996 年 爆 發 飛 彈 危 機, 進 入 冷 和 之 零 和 遊 戲 之 中 2003 年 下 半 年, 中 華 民 國 因 2004 年 大 選 之 競 逐, 挑 起 了 台 海 安 全 議 題 及 中 台 之 軍 事 政 治 對 峙 局 面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新 執 政 的 胡 溫 政 府, 並 未 在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 原 則 16 下 有 軟 化 或 妥 協, 因 此 情 勢 更 顯 緊 張 美 國 為 此 呼 籲 中 華 民 國

218 .214.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在 公 投 議 題 謹 慎 小 心, 並 藉 中 美 之 交 往, 試 圖 維 持 台 海 雙 方 之 現 狀 (status quo) 年 中 華 民 國 大 選 之 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對 中 華 民 國 政 府 加 大 壓 力, 政 治 及 軍 事 威 脅 不 斷, 瞄 準 中 華 民 國 之 飛 彈 逐 年 增 加 面 對 廿 一 世 紀 東 北 亞 勢 力 之 消 長 及 戰 略 新 形 勢, 我 國 未 來 五 年 之 因 應 對 策 及 施 行 方 針, 將 關 係 到 台 海 之 安 全 大 局 2005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更 透 過 全 國 人 大 通 過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企 圖 以 國 內 法 將 併 吞 台 灣 之 侵 略 行 為 合 法 化, 而 為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投 下 變 數 北 韓 核 武 危 機 2003 年 10 月, 國 防 大 學 主 辦 之 第 四 屆 國 家 安 全 與 軍 事 戰 略 學 術 研 討 會, 曾 以 北 韓 問 題 對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為 第 二 場 主 題 會 中 計 發 表 兩 篇 論 文 政 大 劉 德 海 博 士 提 出 日 本 看 北 韓 核 武 危 機 對 東 北 亞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他 認 為 北 韓 被 日 本 視 為 冷 戰 後 時 代 國 家 安 全 的 首 要 威 脅 大 浦 洞 飛 彈 穿 越 日 本 領 空 一 事, 讓 日 本 有 理 由 憂 慮 國 土 安 全 北 韓 之 核 武 勒 索, 讓 日 人 深 感 不 安 小 泉 政 府 對 北 韓 之 策 略 因 此 轉 趨 強 硬, 日 人 亦 改 變 戰 略 態 度, 先 制 攻 擊 之 聲 得 到 認 同, 憲 法 第 九 條 之 非 戰 觀 點 逐 漸 遭 到 漠 視, 甚 至 有 廢 除 之 議, 日 本 加 速 部 署 飛 彈 防 禦 體 系, 並 於 2003 年 通 過 有 事 三 法 :( 一 ) 武 力 攻 擊 事 態 對 應 法 案 ;( 二 ) 自 衛 隊 修 正 法 案 ;( 三 ) 安 16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One China Policy) 之 使 用, 行 之 已 久 包 括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外 交 部 的 官 員 發 表 聲 明 亦 使 用 ; 參 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外 交 部 網 路 資 源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政 府 是 代 表 全 中 國 的 唯 一 合 法 政 府, 台 灣 是 中 國 不 可 分 割 的 一 部 分 ; 瓦 政 府 我 國 稱 之 為 萬 那 杜 (Vanuatu),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稱 之 為 瓦 努 阿 圖 堅 持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不 與 台 灣 發 生 官 方 關 係 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務 院 國 台 辦 則 使 用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的 說 法, 如 國 務 院 台 辦 發 言 人 李 維 一 在 例 行 記 者 會 上 表 示,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是 兩 岸 對 話 與 談 判 的 基 礎, 也 是 台 海 地 區 和 平 與 安 定 的 基 礎 我 國 國 防 部 之 研 究 計 畫 對 於 自 己 的 位 階 問 題, 應 正 視 並 澄 清 視 聽, 不 該 委 曲 求 全 下 屬 於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國 務 院 國 台 辦 的 領 域 之 中 中 共 對 外 國 多 要 求 以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來 說 明 台 灣 問 題 中 共 對 內 政 問 題 時, 才 會 使 用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是 出 自 海 峽 兩 岸 關 係 協 會 和 海 峽 交 流 基 金 會 曾 於 1992 年 11 月 達 成 了 在 事 務 性 商 談 中 各 自 以 口 頭 方 式 表 述 海 峽 兩 岸 均 堅 持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的 共 識, 但 是 這 次 會 談 協 定 的 內 容 迄 今 仍 未 蓋 棺 定 論 17 本 文 中 所 稱 之 中 國, 在 1949 年 之 後 指 的 是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PROC), 中 共 (Chicoms) 一 詞 則 僅 指 中 國 共 產 黨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中 華 民 國 (Republic of China, ROC) 則 稱 我 國 以 下 同

219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15. 全 保 障 會 議 設 置 修 正 法 案 此 一 改 變, 促 成 日 本 之 整 軍 經 武 另 一 方 面, 日 本 仍 支 持 外 交 斡 旋, 因 此 乃 有 2003 年 8 月 之 六 方 會 談 如 今 會 談 雖 無 具 體 成 就, 但 外 交 手 段 仍 為 重 要 選 項 18 周 力 行 博 士 提 出 朝 鮮 半 島 局 勢 下 美 國 軍 事 干 預 之 影 響 他 認 為, 朝 鮮 半 島 之 衝 突 係 區 域 穩 定 之 最 大 威 脅 美 國 正 盡 力 維 持 朝 鮮 半 島 之 非 核 化 及 安 定, 並 穩 定 台 海 局 面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則 支 持 北 韓 主 張 的 和 平 協 定 及 互 不 侵 犯 條 約, 以 緩 和 美 國 與 北 韓 的 緊 張 局 面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正 發 展 環 渤 海 經 濟 區, 企 圖 成 為 海 權 強 國, 因 此 希 望 北 韓 問 題 以 和 平 安 全 收 場 但 對 美 國 而 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既 是 競 爭 對 手 亦 是 戰 略 夥 伴 尤 其 在 台 海 問 題 上, 中 美 立 場 明 顯 不 同 日 本 與 南 韓 則 希 望 以 經 濟 援 助 防 止 北 韓 突 然 崩 潰, 以 軍 事 準 備 預 防 北 韓 貿 進 俄 國 則 想 利 用 北 韓 問 題 遏 制 美 國 之 外 交 及 軍 事 空 間 亞 太 的 新 情 勢, 正 考 驗 各 國 的 應 變 能 力 19 美 中 台 三 邊 關 係 2003 年 出 版 有 關 美 中 台 三 邊 關 係 研 究 之 中, 最 受 注 目 的 著 作, 當 推 Alan D. Romberg( 容 安 瀾 ) 的 懸 崖 勒 馬 美 國 對 台 政 策 與 美 中 關 係 (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S-PRC Relations) 這 本 書 由 史 汀 生 中 心 出 版, 書 中 從 國 際 關 係 體 系 結 構 理 論, 觀 察 美 中 台 三 邊 關 係 之 演 變, 兼 及 東 北 亞 情 勢, 頗 有 可 觀 書 名 係 源 自 1950 年 秋 天, 美 軍 於 該 年 10 月 下 旬 占 領 北 韓 首 都 平 壤 (Pyongyang) 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傳 達 給 美 國 的 一 句 外 交 辭 令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擔 心 美 軍 會 前 進 接 近 其 鴨 綠 江 邊 界, 因 此 向 美 國 傳 遞 訊 息, 強 烈 要 求 其 懸 崖 勒 馬 作 者 容 安 瀾 認 為 在 過 去 十 年,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重 現 當 年 對 美 國 的 警 告, 這 回 是 因 為 台 灣 和 西 藏 的 獨 立 運 動, 得 到 華 府 的 支 持 容 安 瀾 帶 領 讀 者 回 到 1949 年 的 台 灣 問 題 源 頭, 當 時 毛 澤 東 原 有 意 奪 取 國 民 黨 軍 隊 撤 守 轉 駐 的 台 灣 地 區 然 而, 在 毛 澤 東 完 成 其 入 侵 台 灣 的 計 畫 之 前, 韓 戰 爆 發 了 美 國 總 統 杜 魯 門 (Harry Truman) 最 初 決 定 不 涉 入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中 華 民 國 之 間 的 衝 突, 但 在 韓 戰 爆 發 後 則 改 變 其 想 法 18 參 見 劉 德 海 日 本 看 北 韓 核 武 危 機 對 東 北 亞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台 北,2002 年, 國 防 大 學 主 辦 之 研 討 會 19 參 見 周 力 行, 朝 鮮 半 島 局 勢 下 美 國 軍 事 干 預 之 影 響, 台 北,2002 年, 國 防 大 學 主 辦 之 研 討 會

220 .216.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容 安 瀾 引 用 杜 魯 門 的 話, 在 此 情 況 下, 共 黨 軍 隊 占 領 下 的 福 爾 摩 莎 將 會 對 太 平 洋 地 區 的 安 全, 以 及 美 國 軍 隊 在 該 地 區 執 行 合 法 且 必 要 的 功 能, 形 成 直 接 的 威 脅 於 是 杜 魯 門 下 令 美 國 第 七 艦 隊 保 護 中 華 民 國 免 受 任 何 攻 擊, 表 示 福 爾 摩 莎 的 未 來, 將 取 決 於 太 平 洋 戰 事 的 結 束, 或 是 聯 合 國 的 考 慮 自 從 中 國 大 陸 被 中 國 共 產 黨 治 理 以 來, 美 國 向 來 採 取 模 糊 的 政 策, 甚 至 出 現 台 灣 地 位 未 定 論, 一 直 政 策 爭 論 延 續 至 今 20 對 於 台 灣 的 主 權 爭 端 與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 原 則 的 核 心 議 題, 過 去 數 十 年 來 幾 經 辯 論, 中 國 方 面 卻 始 終 未 能 提 出 一 個 讓 人 信 服 的 協 議 或 結 論 自 從 1971 年 7 月, 季 辛 吉 (Henry Kissinger) 前 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周 恩 來 討 論 外 交 關 係 正 常 化 的 祕 密 任 務 以 來, 雖 然 周 恩 來 要 求 美 國 對 台 灣 議 題 有 明 確 的 政 策, 但 美 國 始 終 採 取 模 糊 的 態 度 為 促 進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美 國 之 間 的 關 係, 於 1972 年 2 月 發 表 的 上 海 公 報 中, 有 關 台 灣 議 題 的 部 分 留 待 日 後 解 決 在 美 國 政 府 決 定 軍 售 中 華 民 國 之 後 數 個 月, 為 了 檢 討 美 國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外 交 關 係, 美 中 於 1982 年 發 表 八 一 七 公 報, 重 申 上 海 公 報 的 原 則, 並 增 加 一 項 有 關 軍 售 的 說 明 但 是, 此 一 公 報 將 台 灣 議 題 定 義 為 內 政 事 務, 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有 和 平 統 一 台 灣 的 基 本 政 策 美 中 關 係 於 1995 至 1996 年 間,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在 台 灣 海 峽 試 射 飛 彈 威 脅 中 華 民 國 舉 行 民 主 的 總 統 選 舉 時, 再 度 遭 遇 挑 戰 此 一 軍 事 威 脅 的 場 景 肇 因 於 李 登 輝 前 總 統 前 往 美 國 康 乃 爾 大 學 訪 問 1996 年 大 選 後, 李 登 輝 前 總 統 雖 提 及 和 平 共 存 模 式 的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但 其 行 動 卻 是 走 往 另 一 個 方 向 ; 21 包 括 1997 年 7 月, 我 國 行 政 院 大 陸 委 員 會 主 委 蘇 起 宣 布 : 台 灣 與 大 陸 的 關 係 是 一 種 由 中 國 人 所 組 成 的 兩 個 國 家 之 間 的 特 殊 關 係 22 台 灣 與 台 灣 海 峽 兩 岸 是 屬 於 兩 個 主 權 國 家 之 間 的 關 係 (One Nation, Two States), 此 舉 顯 然 激 怒 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當 1998 年 6 月, 美 國 柯 林 頓 前 總 統 (Bill Clinton) 前 往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訪 問, 並 與 江 澤 民 會 面 時,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要 求 美 國 發 表 第 四 公 報 加 強 美 中 20 沈 劍 虹, 使 美 八 年 紀 要 : 沈 劍 虹 回 憶 錄, 台 北 : 聯 經 出 版 事 業 公 司,1981 年, 頁 53~55 杜 蘅 之, 何 謂 彈 性 外 交?, 中 美 關 係 與 國 際 法,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1 年 12 月, 頁 193~194 宗 像 隆 幸, 台 灣 的 常 識 並 非 世 界 的 常 識, 亞 洲 安 保 的 現 狀 與 展 望 國 際 研 討 會, 台 北 圓 山 大 飯 店, 台 灣 安 保 協 會 亞 洲 安 保 論 壇 ( 日 本 ),2004 年 10 月 16 日, 頁 6-5~6-10; 周 恩 來 季 辛 吉 機 密 會 議 錄, 日 本, 岩 波 書 店,2004 年, 頁 See a review of Lee s book by Antonio Chiang, No Place Like Home? 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 June 17, Lee Teng-Hui, The Road to Democracy: Taiwan s Pursuit of Identity, Tokyo: PHP Institute,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13, 1999, p. A14;Washington Post, July 13, 1999, p. A14.

221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17. 關 係 時, 美 國 則 予 以 拒 絕 不 過, 柯 林 頓 公 開 重 申 所 謂 的 三 不, 令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感 到 滿 意 1999 年 7 月 9 日, 李 登 輝 前 總 統 提 出 特 殊 國 與 國 關 係 理 論, 以 界 定 中 台 關 係, 親 中 人 士 奚 落 為 兩 國 論 布 希 總 統 在 2000 年 上 任 後 不 久, 採 取 強 硬 的 立 場, 警 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如 果 使 用 武 力, 美 國 必 須 協 防 台 灣 現 在,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必 須 了 解 這 一 點, 這 將 會 是 我 堅 定 的 立 場 容 安 瀾 表 示, 美 中 關 係 發 展 的 各 個 階 段, 向 來 是 不 斷 地 重 新 調 整 與 平 衡 目 前 則 是 美 國 自 2001 年 9 月 11 日 遭 受 恐 怖 攻 擊 之 後 的 發 展 態 勢 華 盛 頓 需 要 北 京 幫 忙 抵 抗 國 際 恐 怖 主 義, 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也 積 極 地 給 予 美 國 協 助, 進 而 有 助 於 改 善 兩 國 之 間 的 關 係 美 日 關 係 關 於 最 近 美 日 關 係 研 究, 當 以 2003 年 3 月 在 舊 金 山 舉 辦 研 討 會 備 受 重 視 此 一 會 議 由 The Japan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he Pacific Forum CSIS 及 日 本 駐 舊 金 山 總 領 事 館 三 邊 合 辦 會 議 主 題 為 管 理 未 來 之 挑 戰 (Managing Future Challenge), 內 容 以 美 國 對 日 本 及 東 北 亞 議 題 為 中 心, 涵 蓋 北 韓 及 台 海 問 題 美 日 軍 政 合 作 東 北 亞 安 全 日 本 飛 彈 防 衛 事 宜 美 國 對 東 北 亞 安 全 政 策 之 演 進 等 參 加 會 議 的 美 國 軍 事 專 家 包 括 我 國 學 界 及 軍 方 熟 知 的 Michael McDevitt 我 國 國 防 部 對 日 本 之 軍 略 動 向, 亦 極 關 注 2000 年 7 月, 曾 由 史 政 編 譯 局 譯 印 武 裝 日 本 : 國 防 自 由 與 聯 盟 政 治 一 書, 編 入 軍 官 團 教 育 參 考 叢 書 四 四 六 日 本 國 內 對 東 北 亞 之 變 局, 素 來 極 為 關 心 日 本 智 庫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 於 2004 年 出 版 East Asian Strategic Review 2004 一 書 行 世, 由 東 京 日 本 時 報 (The Japan Times) 以 英 文 出 版 該 書 前 半 部 在 於 討 論 :(1) 反 恐 行 動 ;(2) 小 泉 訪 問 北 韓 ;(3)ABM 廢 止 之 影 響 後 半 部 則 分 區 討 論 :(1) 朝 鮮 半 島 ;(2)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3) 中 台 問 題 ;(4) 俄 國 ;(5) 美 國 之 東 北 亞 政 策 ;(6) 當 代 重 要 發 展 美 日 在 處 理 南 北 韓 中 台 議 題 及 亞 太 安 全 之 政 策 上, 係 以 排 除 糾 紛 化 解 核 武 威 脅 避 免 戰 爭 維 持 現 狀 推 動 民 主 為 主 軸, 並 不 想 直 接 干 涉 到 南 北 韓 及 中 台 統 一 問 題, 亦 對 朝 鮮 半 島 及 中 台 缺 乏 領 土 野 心 這 種 主 軸 充 滿 後 冷 戰 預 防 外 交 戰 略 特 色 : 他 們 注 重 在 加 強 對 話 尊 重 對 方 消 弭 衝 突 同 時, 美 國 則 一 邊 整 頓 太 平 洋 軍 區 之 兵 力 調 整 部 署 及 進 行 軍 事 事 務 革 命, 一 邊 鼓

222 .218.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勵 日 本 在 軍 事 外 交 上 走 向 正 常 化, 以 分 擔 美 國 在 維 護 亞 太 安 全 的 重 擔 日 本 則 自 1990 年 起 村 山 富 市 政 府 討 論 維 和 行 動 (Peace Keeping Operations, PKO) 時 起, 逐 步 修 改 法 令, 以 自 衛 隊 轉 型 成 國 家 軍 隊 為 改 革 目 標 這 是 美 日 棍 棒 (big stick) 軍 事 與 和 平 外 交 ( 即 胡 蘿 蔔 carrot) 戰 略 的 主 要 兩 個 行 進 方 向 1990 年 冷 戰 結 束 之 後, 美 國 與 日 本 便 一 直 以 棍 棒 及 胡 蘿 蔔 交 互 為 用 的 政 策, 因 應 北 韓 核 武 危 機 南 韓 之 抗 美 抗 日 運 動, 以 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之 崛 起 美 日 合 作 美 國 從 韓 戰 至 今 的 亞 太 安 全 保 障 策 略, 是 以 美 日 安 保 體 制 為 基 礎 1990 年 下 半 葉, 美 日 的 東 北 亞 合 作 狀 況 更 加 密 切 1997 年, 美 日 修 訂 防 衛 合 作 綱 領 (Guideline for US-Japan Defense Cooperation), 建 立 協 同 作 戰 之 基 石 1999 年, 日 本 通 過 和 平 安 全 保 障 之 日 本 周 邊 事 態 法 (Law Concerning Measures to Ensure the Peace and Security of Japan in Situation in Areas Surrounding Japan), 以 因 應 周 邊 國 家 之 衝 突, 並 確 立 處 理 模 式 結 果, 防 衛 綱 領 與 周 邊 事 態 法 使 得 日 本 得 以 配 合 美 國, 共 同 處 理 鄰 境 所 發 生 之 危 機 及 武 裝 衝 突 例 如, 聯 合 國 安 理 會 通 過 對 北 韓 經 濟 制 裁 ( 禁 運 ) 之 後, 日 本 得 根 據 周 邊 事 態 法, 配 合 美 國, 登 上 北 韓 船 隻, 進 行 查 驗 美 國 遭 受 九 一 一 恐 怖 攻 擊 之 後, 2001 年 10 月 日 本 通 過 反 恐 對 策 特 別 措 置 法, 對 美 軍 的 反 恐 掃 蕩 作 戰 給 予 後 方 支 援, 日 本 自 衛 隊 可 以 更 廣 範 而 多 樣 的 活 動 23 美 日 更 於 2002 年 12 月 起, 進 行 彈 道 飛 彈 防 衛 發 展 之 諮 商 與 合 作, 日 本 並 且 考 慮 部 署 彈 道 飛 彈 2003 年, 美 日 合 作 推 展 PSI, 防 止 大 型 毀 滅 武 器 之 擴 散, 並 配 合 澳 大 利 亞 開 始 攔 截 查 驗 北 韓 輪 船 美 日 之 間, 逐 漸 建 立 起 協 同 作 戰 模 式 美 國 尊 重 日 本, 並 以 平 等 態 度 對 待, 盡 可 能 消 弭 美 國 占 領 軍 之 舊 印 象, 收 取 日 本 民 心, 以 利 長 期 駐 軍 此 外, 為 了 促 使 日 本 擔 負 起 更 多 東 北 亞 安 全 維 護 之 責 任, 美 國 開 始 建 議 日 本 修 改 法 令, 促 使 自 衛 隊 正 常 化 及 國 家 化, 以 利 美 日 軍 事 行 動 之 合 作 2003 年 5 月 通 過 有 事 關 連 三 法, 為 防 事 態 發 生, 加 強 日 本 政 府 的 權 限, 讓 自 衛 隊 的 出 動 更 容 易 現 在 日 本 面 臨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抬 頭, 並 痛 感 在 對 外 政 策 上 可 使 用 的 經 濟 資 源 減 少, 同 時 又 23 許 介 鱗, 美 國 東 亞 政 策 轉 變 的 可 能 性, 許 介 鱗 論 說,2004 年 7 月 16 日, 網 路 資 源 :

223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19. 想 緩 和 對 美 國 單 極 集 中 而 依 賴 的 現 狀, 逐 漸 傾 向 亞 洲 區 域 主 義 美 國 今 後 的 課 題, 就 是 因 應 世 局 的 變 化 改 變 戰 略 : 意 味 如 何 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納 入 東 北 亞 地 區 安 全 體 系 架 構 下, 又 不 損 害 現 行 美 日 同 盟 的 二 國 關 係 的 利 益 根 據 自 由 時 報 記 者 張 茂 森 自 東 京 之 報 導, 美 國 甚 至 計 畫 將 華 盛 頓 州 的 陸 軍 第 一 軍 團 司 令 部 移 防 日 本, 在 日 本 建 構 一 個 完 整 的 陸 海 空 與 陸 戰 隊 司 令 部, 以 因 應 東 亞 中 亞 及 中 東 的 危 機 24 換 句 話 說, 美 國 已 考 慮 扶 持 日 本 成 為 美 國 在 亞 洲 的 軍 事 代 理, 以 日 本 為 亞 洲 戰 略 的 中 心 基 地 這 項 提 議 之 美 日 會 談, 早 於 2002 年 11 月 展 開, 白 宮 安 全 顧 問 萊 絲 曾 打 電 話 給 日 本 前 內 閣 官 房 長 官 細 田 博 之, 要 求 日 本 高 層 下 決 定, 以 便 修 改 美 日 安 保 條 約, 並 促 成 日 本 修 改 憲 法 第 九 條, 以 利 未 來 美 日 共 同 出 兵 25 日 本 自 身 的 整 軍 經 武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後, 日 本 軍 事 工 業 曾 一 度 徹 底 瓦 解, 但 隨 著 韓 戰 的 爆 發, 日 本 軍 工 企 業 又 迅 速 得 到 恢 復 和 發 展 日 本 的 軍 工 生 產 體 制 一 直 是 寓 軍 於 民, 也 就 是 說 國 家 不 再 設 立 專 門 的 從 事 武 器 裝 備 生 產 的 兵 工 廠, 武 器 裝 備 的 大 部 分 研 製 任 務 和 全 部 生 產 任 務, 均 由 防 衛 廳 以 合 同 方 式 委 託 民 間 企 業 完 成 像 金 剛 號 導 彈 驅 逐 艦 和 90 式 坦 克 等 武 器 裝 備 就 出 自 三 菱 重 工 集 團 除 三 菱 重 工 外, 日 本 的 一 些 造 船 廠 家 電 生 產 企 業 等 也 都 設 有 專 門 生 產 軍 民 兩 用 的 軍 品 生 產 備 用 廠 房, 企 業 界 每 年 出 資 對 這 些 車 間 廠 房 進 行 定 期 檢 測 和 維 護, 使 其 隨 時 處 於 良 好 的 狀 態 目 前, 在 日 本 從 事 軍 事 裝 備 生 產 的 企 業 約 有 二 千 五 百 家, 進 行 研 發 及 製 造 軍 用 產 品 的 職 員 約 四 萬 人, 年 度 生 產 規 模 達 二 百 億 美 元 這 些 軍 用 裝 備 的 生 產 主 要 集 中 在 三 菱 重 工 川 崎 重 工 三 菱 電 機 東 芝 日 本 電 氣 小 松 製 作 所 日 立 製 作 所 和 富 士 通 等 廿 家 大 型 企 業 手 中 其 他 二 千 四 百 餘 家 中 小 企 業 只 能 透 過 承 包 分 包 等 方 式 獲 取 生 產 權 這 些 大 企 業 在 製 造 汽 車 船 舶 發 動 機 家 用 電 器 電 子 設 備 等 民 用 產 品 的 同 時, 不 斷 將 民 用 產 品 開 發 中 儲 備 的 尖 端 民 用 技 術 應 用 於 軍 事 領 域 例 如, 小 松 製 作 所 生 產 的 輪 式 裝 甲 車, 就 充 分 吸 取 了 本 公 司 生 產 的 建 築 機 械 的 液 壓 技 術 工 業 機 器 人 的 24 參 見 自 由 時 報,2004 年 09 月 23 日 25 同 前 註

224 .220.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自 動 控 制 技 術 越 野 車 輛 的 越 野 技 術 工 程 車 輛 的 特 種 鋼 技 術 等 一 些 先 進 的 民 用 產 品 生 產 技 術 日 本 政 府 為 了 保 持 軍 工 企 業 對 軍 事 裝 備 生 產 的 積 極 性, 防 止 其 設 備 和 技 術 力 量 轉 向 其 他 產 品 生 產, 對 軍 工 企 業 採 取 了 保 護 和 扶 植 措 施, 主 要 做 法 有 : 一 是 在 政 策 上 予 以 扶 植 日 本 政 府 為 保 護 重 點 軍 工 企 業 和 主 要 軍 品 生 產 線, 將 軍 品 生 產 總 值 占 企 業 總 產 值 百 分 之 十 以 上 的 企 業 列 為 重 點 軍 工 企 業, 並 在 經 費 投 入 上 實 施 政 策 傾 斜 如 防 衛 廳 每 年 同 一 些 主 要 企 業 簽 訂 契 約, 保 持 必 要 數 量 的 軍 事 訂 貨, 並 提 高 價 格 百 分 之 卅 左 右, 以 吸 引 和 鼓 勵 企 業 從 事 軍 品 生 產 二 是 在 管 理 上 積 極 參 與 日 本 政 府 一 方 面 每 年 安 排 一 些 自 衛 隊 退 役 高 級 官 員 到 各 主 要 軍 工 企 業 或 軍 工 行 業 組 織 內 擔 任 要 職, 加 強 軍 隊 與 企 業 的 聯 繫 ; 另 一 方 面 支 援 日 本 兵 器 工 業 會 日 本 造 船 工 業 會 日 本 防 衛 裝 備 工 業 會 等 一 些 民 間 軍 工 團 體, 使 其 發 揮 起 政 府 與 企 業 之 間 的 橋 樑 作 用 三 是 指 導 企 業 優 化 調 整 為 使 軍 工 生 產 佈 局 合 理, 便 於 戰 時 動 員 和 轉 產, 日 本 政 府 盡 量 把 軍 品 生 產 分 散 在 多 家 企 業, 避 免 過 度 集 中 於 幾 個 廠 家, 特 別 是 對 具 有 獨 特 技 術 的 中 小 企 業 實 行 分 散 訂 貨, 使 其 做 到 有 序 競 爭 目 前, 日 本 軍 事 工 業 生 產 潛 力 巨 大, 具 有 十 分 驚 人 的 戰 時 轉 產 能 力 日 本 具 有 實 力 雄 厚 的 汽 車 造 船 鋼 鐵 航 空 等 民 用 工 業, 加 之 透 過 引 進 吸 收 和 自 主 開 發, 已 儲 備 了 先 進 的 軍 事 技 術, 一 旦 需 要, 日 本 武 器 裝 備 生 產 能 力 將 會 迅 速 地 以 幾 倍 甚 至 十 幾 倍 的 速 度 增 長 如 日 本 的 坦 克 生 產 企 業 雖 然 只 有 三 菱 重 工 日 本 製 鋼 小 松 製 作 所 三 家, 但 如 果 把 部 分 汽 車 生 產 線 轉 為 生 產 坦 克, 那 麼 坦 克 的 年 產 量 就 可 高 達 一 萬 輛 還 有, 日 本 陸 海 空 三 軍 自 衛 隊 裝 備 的 導 彈 有 百 分 之 九 十 是 國 產 戰 術 導 彈, 這 些 導 彈 的 生 產 大 部 分 由 電 機 廠 和 洗 衣 機 廠 承 擔 日 本 的 造 船 業 位 居 世 界 前 列, 並 已 具 備 生 產 航 空 母 艦 和 核 潛 艇 的 能 力 如 果 日 本 戰 後 和 平 招 牌 之 一 的 武 器 出 口 三 原 則 被 廢 除, 那 麼 日 本 製 造 的 軍 用 產 品 就 會 像 其 家 電 產 品 一 樣 出 現 在 全 球 據 日 本 一 家 研 究 機 構 測 算, 日 本 一 旦 介 入 國 際 軍 品 貿 易, 日 本 軍 工 廠 商 將 控 制 軍 用 電 子 市 場 的 百 分 之 四 十 軍 用 車 輛 市 場 的 百 分 之 四 十 六 艦 艇 市 場 的 百 分 之 六 十 26 目 前, 日 本 的 軍 工 企 業 正 翹 首 期 待 政 府 能 廢 除 武 器 出 口 三 原 則, 一 旦 該 原 則 被 26 環 球 時 報, 汽 車 生 產 線 能 造 坦 克 日 本 大 企 業 備 有 軍 工 廠 房, 北 京, 環 球 時 報,2004 年 5 月 27 日

225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21. 突 破, 他 們 的 軍 品 就 能 大 量 出 口, 生 產 成 本 就 會 降 低, 並 能 刺 激 日 本 企 業 開 發 出 更 尖 端 的 武 器 裝 備 近 年 來, 日 本 軍 事 技 術 的 日 益 發 展, 端 賴 本 國 雄 厚 的 經 濟 及 科 技 實 力 現 階 段, 日 本 在 半 導 體 新 材 料 超 導 技 術 等 領 域 處 於 全 球 領 先 地 位, 在 冶 金 機 械 鋼 鐵 造 船 核 工 業 及 航 空 航 太 等 軍 民 兩 用 產 業 上, 也 都 具 有 世 界 一 流 的 技 術 和 強 大 的 生 產 能 力 無 論 是 巡 弋 飛 彈 相 控 陣 雷 達, 還 是 飛 機 艦 艇, 都 嚴 重 依 賴 計 算 機 控 制, 而 決 定 計 算 機 性 能 的 主 要 是 半 導 體 晶 片 日 本 半 導 體 技 術 發 達, 特 別 是 積 體 電 路 的 研 發 處 於 世 界 領 先 地 位 美 國 洲 際 導 彈 等 武 器 的 計 算 機 控 制 系 統 大 多 採 用 日 本 生 產 的 新 一 代 半 導 體 晶 片 在 1991 年 的 波 灣 戰 爭 中, 美 軍 巡 弋 飛 彈 的 核 心 零 件 -- 微 電 子 矽 片, 百 分 之 八 十 是 由 日 本 軍 工 企 業 生 產 的 美 國 的 報 紙 曾 就 此 報 導 說, 如 果 沒 有 日 本 的 電 子 產 品, 美 國 的 精 確 制 導 武 器 就 無 法 實 施 精 確 打 擊 軍 事 技 術 與 民 用 技 術 的 界 限 越 來 越 模 糊, 而 日 本 在 半 導 體 領 域 的 領 先 地 位, 無 疑 鞏 固 了 它 在 以 資 訊 化 為 主 要 特 徵 的 世 界 新 軍 事 變 革 中 的 重 要 地 位 日 本 已 掌 握 了 被 視 為 核 武 技 術 研 究 難 點 的 增 殖 反 應 堆 技 術 同 時, 日 本 的 核 聚 變 技 術 研 究 水 準 居 世 界 前 矛, 並 擁 有 大 型 螺 旋 核 聚 變 實 驗 裝 置 其 次, 日 本 擁 有 超 強 的 計 算 機 倣 真 核 爆 能 力 日 本 的 超 高 速 計 算 機 運 算 速 度 每 秒 達 六 千 億 次, 完 全 有 能 力 對 核 爆 炸 進 行 計 算 機 倣 真 試 驗 第 三, 日 本 擁 有 六 百 多 家 核 技 術 研 究 機 構 及 五 十 餘 座 核 電 站, 在 這 些 機 構 中 的 大 批 核 科 學 家 和 核 工 程 技 術 人 員 為 日 本 核 領 域 的 科 研 生 產 提 供 了 穩 定 可 靠 的 人 才 保 障 第 四, 日 本 有 驚 人 的 核 子 原 料 儲 備 據 測 算, 到 2010 年, 日 本 的 總 儲 量 可 達 一 百 噸, 將 躍 居 世 界 第 一 大 儲 存 國 27 在 運 載 火 箭 方 面, 日 本 從 1950 年 代 以 來 已 先 後 開 發 成 功 L M N H J 等 系 列 火 箭 最 近 發 射 失 敗 的 H-2 型 液 體 燃 料 火 箭 雖 備 受 非 議, 但 其 性 能 仍 可 與 歐 美 國 家 同 類 火 箭 媲 美 它 能 將 二 噸 重 的 衛 星 送 入 三 千 六 百 公 里 高 度 的 靜 止 軌 道, 把 四 噸 重 的 衛 星 送 入 近 地 軌 道, 其 加 強 型 可 將 七 點 五 噸 重 的 特 大 型 衛 星 送 入 近 地 軌 道 這 些 火 箭 無 論 是 在 結 構 上, 還 是 在 性 能 上, 均 具 備 轉 化 為 洲 際 導 彈 的 巨 大 潛 力, 只 要 把 火 箭 運 載 的 衛 星 換 成 導 彈 的 彈 頭 或 核 彈 頭, 改 變 飛 行 軌 道, 它 就 能 成 為 攻 擊 地 面 目 標 的 彈 道 式 導 彈 或 核 導 彈 因 此, 日 本 完 全 有 能 力 製 造 出 本 土 型 的 洲 際 導 彈 日 本 成 為 軍 事 技 術 大 國, 除 了 依 託 上 述 的 經 濟 科 技 等 優 勢 外, 還 與 其 寓 軍 於 民 27 環 球 時 報, 可 隨 時 轉 為 軍 事 用 途 日 本 軍 事 靠 民 用 高 科 技 支 撐, 北 京, 環 球 時 報,2003 年 12 月 15 日

226 .222.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的 軍 工 生 產 體 制 密 不 可 分 目 前, 日 本 有 能 力 接 受 軍 品 訂 貨 的 企 業 有 二 千 多 家 日 本 政 府 對 這 些 民 間 企 業 採 取 了 許 多 扶 植 政 策, 主 要 做 法 有 : 第 一, 在 引 進 技 術 和 裝 備 的 同 時, 重 視 保 護 國 內 軍 工 企 業 的 利 益 由 於 大 企 業 的 壟 斷 生 產 及 軍 品 訂 貨 數 量 的 限 制, 日 本 的 武 器 裝 備 價 格 普 遍 高 於 國 外 如 每 輛 90 式 坦 克 的 價 格 約 合 九 百 萬 美 元, 相 當 於 美 國 M1 等 外 國 同 類 先 進 坦 克 的 二 至 三 倍 ; 日 本 生 產 的 每 艘 宙 斯 盾 驅 逐 艦 價 格 比 美 製 同 型 艦 要 高 出 百 分 之 十 五 但 日 本 仍 然 堅 持 在 國 內 採 購 上 述 裝 備, 意 在 確 保 國 內 武 器 裝 備 發 展 的 技 術 積 累 和 保 持 必 需 的 生 產 能 力 第 二, 在 國 際 技 術 交 流 中, 日 本 注 重 民 用 技 術 與 軍 事 技 術 的 有 機 結 合 經 企 業 及 其 他 科 研 機 構 的 技 術 改 造, 使 之 同 時 適 合 軍 民 兩 用 這 樣 做 既 可 以 透 過 國 際 技 術 合 作 提 高 軍 工 技 術, 又 能 避 免 國 際 社 會 的 關 注 如 日 本 多 家 擔 負 軍 工 生 產 任 務 的 大 型 民 間 企 業 與 美 國 歐 洲 的 有 關 企 業 在 碳 纖 維 複 合 材 料 民 用 飛 行 器 等 方 面 長 期 保 持 著 合 作 關 係 因 此, 透 過 上 述 寓 軍 於 民 的 軍 工 生 產 體 制, 日 本 既 儲 備 了 大 量 的 先 進 技 術, 又 具 備 了 可 迅 速 擴 充 的 生 產 能 力 日 本 的 航 空 造 船 鋼 鐵 汽 車 等 民 用 工 業 實 力 強 大, 如 若 實 施 戰 時 轉 產 可 使 日 本 武 器 裝 備 的 生 產 能 力 迅 速 增 長 幾 倍, 甚 至 十 幾 倍 據 專 家 估 算, 日 本 航 空 自 衛 隊 的 飛 機 數 量 在 戰 時 能 夠 迅 速 增 長 十 倍 以 上 雖 然 日 本 生 產 坦 克 的 企 業 只 有 三 家, 但 若 把 部 分 汽 車 工 業 轉 產 坦 克, 可 年 產 一 萬 輛, 若 用 百 分 之 卅 的 汽 車 工 業 能 力 來 製 造 飛 機, 則 年 產 可 超 過 一 萬 架 近 年 來 日 本 政 府 正 試 圖 透 過 在 軍 事 安 全 領 域 的 突 破 來 實 現 政 治 大 國 的 夢 想, 作 為 實 現 這 一 戰 略 目 標 的 軍 事 手 段 之 一, 日 本 加 大 了 對 高 技 術 武 器 裝 備 的 研 發 力 度, 這 再 次 證 明 日 本 軍 事 大 國 化 的 步 伐 正 加 速 進 行 小 布 希 的 亞 太 政 策 及 其 未 來 2003 年 10 月 24 日, 當 時 仍 時 為 美 國 國 家 安 全 顧 問 的 萊 斯 (Condoleezza Rice) 在 華 爾 街 日 報 發 表 我 們 的 亞 洲 策 略, 文 中 表 示, 美 國 不 但 要 留 在 亞 洲, 而 且 要 與 盟 友 及 夥 伴 配 合, 增 進 聯 盟 關 係, 推 廣 開 放 性 貿 易 及 投 資, 加 強 民 主 變 革 之 力 量 美 國 將 強 化 軍 力 前 進 部 署 之 實 力, 實 現 對 盟 友 之 承 諾 此 外, 美 國 希 望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協 助 處 理 北 韓 核 武 危 機 及 反 恐 怖 行 動, 希 望 日 本 承 擔 更 多 東 北 亞 安 全 維 護 之 責 任 為 了 確 保 亞 洲 之 繁 榮 與 安 定, 不 受 恐 怖 主 義 干 擾, 並 保 持 美 國 在 東 北 亞 之 強 勢 地

227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23. 位, 美 國 將 改 造 美 軍 太 平 洋 指 揮 部, 強 化 其 防 衛 及 前 進 部 署 能 力, 以 發 揮 其 所 統 轄 的 部 隊, 28 其 中, 實 際 駐 紮 東 北 亞 的 部 隊 約 在 十 萬 名 左 右 美 國 的 廿 一 世 紀 的 軍 事 政 策 調 整 2004 年 8 月 16 日, 布 希 總 統 宣 布 美 國 計 畫 在 未 來 十 年 內 將 駐 歐 洲 和 亞 洲 的 軍 隊 人 數 削 減 六 至 七 萬 人, 美 國 全 球 軍 事 改 革 引 起 全 世 界 的 注 意, 是 冷 戰 後 美 國 全 球 戰 略 部 署 的 一 次 重 大 轉 型 美 軍 的 轉 型 主 要 表 現, 由 著 重 應 付 單 一 的 集 中 的 確 定 的 高 強 度 威 脅, 轉 向 著 重 應 付 不 確 定 的 廣 泛 分 散 的 低 強 度 威 脅 ; 由 著 眼 於 強 化 軍 事 陣 營 的 整 體 性, 轉 向 扼 守 全 球 地 緣 戰 略 要 點 與 資 源 戰 略 要 點 ; 由 以 歐 洲 為 重 心 的 全 球 積 極 遏 制 部 署, 轉 向 沿 橫 貫 全 球 的 不 穩 定 弧 線 展 開 的 積 極 進 攻 部 署 ; 由 相 對 固 定 的 靜 態 部 署, 轉 向 相 對 靈 活 的 動 態 部 署 ; 由 重 兵 集 團 對 抗 的 點 狀 部 署, 轉 向 相 對 均 衡 的 網 狀 部 署 美 軍 重 新 進 行 全 球 的 軍 事 部 署, 特 別 是 減 少 海 外 基 地 駐 軍 人 數, 增 加 在 美 國 境 內 駐 紮 更 多 的 軍 隊 並 加 強 美 軍 獲 取 全 球 資 訊 的 能 力, 迅 速 投 放 能 力, 遠 距 離 精 確 制 導 的 打 擊 能 力 美 國 現 在 致 力 於 使 軍 隊 更 加 機 動 靈 活, 能 夠 在 短 期 內 到 作 戰 任 務 區 執 行 任 務, 如 2003 年 雷 根 號 航 空 母 艦 ( 美 國 海 軍 編 號 為 CVN 76 ) 加 入 海 軍 服 役 行 列, 主 要 任 務 是 提 供 以 海 上 為 基 地 的 戰 術 武 力, 確 保 美 國 海 上 自 由 以 及 保 護 美 國 的 主 權, 摧 毀 敵 人 來 自 空 中 海 面 水 面 下 以 及 陸 地 的 攻 擊 美 軍 調 整 部 隊 轉 型, 設 置 特 種 部 隊 來 打 擊 游 擊 戰 恐 怖 主 義 和 應 付 超 限 戰 的 威 脅 為 適 應 部 隊 轉 型 之 需 求, 美 軍 發 展 導 彈 防 禦 系 統 美 軍 提 出 新 的 核 戰 戰 略,2003 年 1 月 8 日 美 國 國 防 部 向 國 會 提 交 了 核 態 勢 評 估 報 告 (Nuclear Posture Review), 報 告 提 出, 美 國 要 尋 求 通 過 先 發 制 人 的 核 打 擊 來 消 除 它 所 面 臨 的 威 脅 報 告 模 糊 了 常 規 戰 爭 和 核 戰 爭 的 界 線, 提 出 要 使 核 武 器 小 型 化 戰 術 化 美 國 軍 務 革 命 的 目 的 有, 一 是 應 對 非 傳 統 安 全 的 威 脅, 比 如 恐 怖 主 義 ; 二 是 為 了 應 對 可 能 發 生 的 區 域 衝 突 ; 三 是 為 了 應 對 正 在 崛 起 的 國 家 ( 尤 其 是 俄 羅 斯 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 可 能 對 美 國 的 挑 戰 美 國 的 全 球 軍 事 佈 局 就 很 難 用 或 者 擴 張 或 者 縮 編 來 概 括 這 是 一 種 重 新 佈 局, 在 局 部 地 區 減 少 駐 軍, 整 體 說 來 是 擴 張 28 參 見 自 由 時 報,2004 年 2 月 3 日

228 .224.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軍 事 部 署 的 規 劃 與 美 國 整 個 國 家 安 全 戰 略 相 配 套 的 美 國 軍 力 部 署 的 現 況, 首 先 出 現 在 雙 重 戰 略 陣 線 的 東 移 第 一 重 是 歐 陸 方 面, 於 科 索 沃 戰 爭 後 北 約 與 歐 盟 加 緊 東 擴 隨 著 反 恐 戰 爭 的 發 展, 北 約 與 歐 盟 的 力 量 不 僅 向 東, 而 且 向 南 擴 展 第 二 重 是 美 國 加 強 了 在 東 亞 區 域 的 軍 事 部 署, 也 就 是 所 謂 亞 洲 版 的 北 約 這 是 一 個 網 路 性 的 部 署, 包 括 日 本 韓 國 澳 大 利 亞 東 南 亞 部 分 國 家 以 及 印 度 等 其 次, 針 對 雙 重 威 脅, 一 是 恐 怖 主 義 大 規 模 殺 傷 性 武 器 的 擴 散 等 非 國 家 行 為 的 威 脅 ; 二 是 防 止 新 興 大 國 挑 戰 美 國 在 全 球 或 地 區 的 領 導 地 位 再 者, 美 軍 強 調 機 動 性 和 協 調 性, 不 是 定 點 靜 態 防 禦 美 軍 現 在 加 強 了 中 央 司 令 部 和 太 平 洋 司 令 部 之 間 作 戰 上 的 配 合 和 協 調, 使 所 轄 的 軍 隊 能 夠 根 據 需 要 迅 速 調 遣 廿 一 世 紀 的 美 軍 軍 力 部 署 則 呈 現 待 命 和 進 攻 態 勢 例 如 美 國 正 在 和 日 本 協 商, 要 將 陸 軍 第 一 軍 司 令 部 移 到 日 本 沖 繩, 使 日 本 能 夠 成 為 指 揮 中 東 和 中 亞 這 樣 一 個 大 戰 區 的 司 令 部 美 國 陸 軍 目 前 編 制 有 卅 三 旅, 今 後 幾 年 之 內 可 能 要 擴 大 到 四 十 八 旅, 美 國 希 望 能 夠 訓 練 出 精 銳 的 部 隊 來 應 付 未 來 事 態 冷 戰 後, 傳 統 的 國 家 或 國 家 集 團 間 高 強 度 對 抗, 被 恐 怖 主 義 大 規 模 殺 傷 性 武 器 的 擴 散 及 其 他 非 傳 統 安 全 問 題 取 代 美 國 雄 厚 的 經 濟 和 資 訊 技 術 優 勢, 全 面 推 動 新 軍 事 變 革, 提 升 美 國 戰 略 能 力 和 軍 事 效 能, 使 得 美 國 可 能 進 一 步 發 揮 其 軍 事 技 術 優 勢, 減 少 了 對 兵 力 規 模 的 依 賴 自 1990 以 來, 美 國 相 繼 發 動 波 灣 戰 爭 科 索 沃 戰 爭 阿 富 汗 戰 爭 和 伊 拉 克 戰 爭, 與 歐 盟 建 立 共 識, 使 地 中 海 沿 岸 中 亞 地 區 都 在 美 國 的 防 禦 範 圍 內 以 大 棋 盤 戰 略 來 觀 察 美 軍 的 全 球 部 署, 在 歐 洲 中 東 遠 東 三 條 戰 線 中, 美 軍 逐 漸 重 視 中 東 和 遠 東 戰 線 的 議 題 中 東 戰 線 呈 現 出 加 強 態 勢 ; 北 約 的 軍 事 部 署 則 由 老 歐 洲 ( 西 歐 地 區 ) 向 新 歐 洲 ( 中 東 歐 地 區 ) 東 移 的 動 向 ; 遠 東 軍 事 部 署 則 表 現 出 以 夏 威 夷 為 中 心 的 第 三 島 鏈 向 以 關 島 為 中 心 的 第 二 島 鏈 西 進 的 趨 勢 導 致 此 次 美 國 軍 務 革 命 的 主 要 因 素 有, 第 一, 冷 戰 結 束 之 後, 一 些 國 家 的 民 族 主 義 ( 或 稱 愛 國 主 義 ) 情 緒 上 升, 盟 國 對 美 國 的 離 心 傾 向 加 強, 許 多 當 地 居 民 對 大 量 美 軍 的 駐 紮 或 者 已 經 不 能 忍 受, 或 者 越 來 越 反 感 ( 如 南 韓 與 日 本 琉 球 的 反 美 示 威 ) 第 二, 九 一 一 事 件 後 美 國 社 會 形 成 共 識, 係 恐 怖 主 義 是 對 美 國 的 現 實 威 脅, 美 國 的 戰 略 要 調 整 為 處 理 反 恐 的 需 要 第 三,2001 年 的 QDR 強 調, 美 國 在 未 來 遇 到 的 敵 人 與 威 脅 包 括 販 毒 恐 怖 主 義 等 美 國 的 軍 務 革 命, 一 部 分 是 出 於 石 油 的 考 慮 2001 年 蘭 德 公 司 發 表 報 告 建 議, 美 國 應 和 日 本 合 作, 把 第 三 島 鏈 的 下 地 島 上 的 民 用 飛 機 場 改 為 軍 用 如 果 駐 日 美 軍 果 然

229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25. 移 至 下 地 島, 那 麼 美 軍 及 日 本 等 於 在 為 預 防 未 來 衝 突 作 準 備, 正 是 進 行 預 防 部 署 (preventive deployment) 假 想 敵 則 是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日 本 及 中 華 民 國 未 來 之 安 全, 難 免 要 依 賴 將 來 駐 防 於 下 地 島 的 美 軍 29 這 是 考 慮 到 台 灣 問 題 朝 鮮 問 題, 也 考 慮 了 未 來 日 本 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在 東 海 石 油 問 題 上 的 爭 端 美 國 從 伊 拉 克 戰 爭 了 解 到 如 果 繼 續 實 行 單 邊 主 義 政 策, 無 論 美 軍 軍 事 部 署 如 何, 也 很 難 獲 得 世 界 的 認 同 與 支 援 現 今 的 趨 勢, 是 區 域 集 團 化 統 合 觀 念 發 展 迅 速, 區 域 共 同 體 的 認 同 逐 漸 增 強, 美 國 如 果 想 在 一 個 地 區 製 造 一 個 敵 人, 該 地 區 的 其 他 國 家 難 以 認 同 美 國 的 做 法, 美 國 反 而 會 孤 立 美 國 既 要 依 靠 大 國 合 作 來 反 恐, 卻 又 對 新 興 大 國 進 行 防 範, 這 種 相 互 矛 盾 的 做 法 是 很 難 協 調 的 美 國 在 亞 太 地 區 的 兵 力 部 署 重 心 由 夏 威 夷 向 第 二 島 鏈 的 關 島, 積 極 西 進, 將 其 戰 略 前 沿 向 西 推 進 了 六 千 多 公 里 致 使 東 亞 情 勢 加 劇 複 雜 性 美 國 在 現 在 與 未 來 都 會 重 視 俄 羅 斯, 因 為 俄 羅 斯 具 備 毀 滅 美 國 的 實 力 美 國 政 府 會 很 關 心 上 海 合 作 組 織 的 發 展, 擔 心 有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和 俄 羅 斯 參 加 的 上 海 合 作 組 織 會 發 展 成 新 的 華 沙 條 約 組 織 對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來 說, 最 大 的 安 全 威 脅 當 然 是 台 灣 的 分 裂 勢 力 在 未 來, 不 管 是 誰 出 任 中 華 民 國 的 總 統, 美 國 在 台 灣 海 峽 的 策 略 主 要 還 是 維 持 台 海 政 策 的 一 致 性 美 國 軍 事 革 命, 應 該 已 把 台 海 的 衝 突 考 慮 進 去 了 自 2004 年 起, 美 國 已 經 增 派 B-52 重 型 轟 炸 機 部 署 在 關 島 安 德 魯 空 軍 基 地 30 駐 日 美 軍 則 可 能 遷 移 至 台 灣 與 沖 繩 之 間 的 下 地 島 31 據 日 本 共 同 社 報 導, 在 駐 日 美 軍 調 整 問 題 上, 美 政 府 已 經 向 日 本 政 府 提 交 了 一 份 具 體 方 案 該 方 案 要 求 美 軍 與 日 本 自 衛 隊 共 同 使 用 沖 繩 美 軍 嘉 手 納 空 軍 基 地, 與 之 相 匹 配, 美 國 還 要 求 日 本 向 美 軍 和 日 本 自 衛 隊 開 放 臨 近 台 灣 的 下 地 島 戰 略 基 地, 並 將 該 基 地 定 位 為 合 作 性 安 保 據 點 換 句 話 說, 美 國 軍 力 部 署 與 調 整, 已 擴 及 第 三 島 鏈, 並 有 南 移 之 趨 勢 美 國 提 出 了 使 用 該 基 地 的 三 項 具 體 要 求 : 一 是 使 用 島 上 的 一 個 民 用 機 場, 以 便 美 軍 和 日 本 自 衛 隊 在 那 裡 舉 行 聯 合 演 練 ; 二 是 將 下 地 島 機 場 作 為 美 日 兩 軍 的 輔 助 機 場 ; 三 是 繼 續 將 下 地 島 作 為 駐 29 駐 日 美 軍 移 駐 下 地 島 之 說 法, 已 討 論 多 時, 但 未 定 案 30 參 見 自 由 時 報,2004 年 2 月 6 日 31 下 地 島 位 於 北 緯 24 度 49 分 36 秒 東 經 125 度 8 分 41 秒, 在 琉 球 西 南 270 公 里 處, 距 釣 魚 島 約 120 公 里 而 最 為 關 鍵 的 是, 下 地 島 是 離 台 灣 最 近 的 日 本 島 嶼, 距 台 灣 僅 460 公 里, 可 以 說 是 占 盡 地 利 之 便

230 .226.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日 美 軍 戰 機 擴 大 行 動 範 圍 以 及 迅 速 反 應 的 戰 略 基 地 32 美 國 半 官 方 戰 略 研 究 智 囊 機 構 蘭 德 公 司 (RAND) 的 2004 年 5 月 的 美 國 與 亞 洲 戰 略 研 究 報 告, 建 議 美 國 把 亞 洲 駐 軍 重 點 轉 移 到 靠 近 台 灣 的 地 方, 以 方 便 維 護 東 海 與 台 海 安 全 下 地 島 被 視 為 日 本 的 離 島 中 的 離 島, 其 機 場 的 跑 道, 可 供 大 型 客 機 起 飛 降 落, 主 要 作 為 日 本 航 空 全 日 空 等 航 空 公 司 飛 行 員 的 訓 練 基 地 這 座 島 上 有 一 條 一 萬 英 尺 長 的 跑 道, 可 供 戰 鬥 機 起 降 而 且 下 地 島 近 釣 魚 台 列 島 及 台 灣, 既 可 就 近 保 護 台 灣, 亦 可 協 助 日 本 保 護 釣 魚 台 至 東 海 春 曉 天 然 氣 田 之 間 的 海 域 未 來 中 日 之 間, 極 可 能 因 爭 奪 東 海 海 域 之 油 田 及 天 然 氣 而 發 生 衝 突 日 本 之 配 合 修 法 為 了 維 護 日 本 在 亞 太 之 安 全 地 位, 日 本 自 衛 隊 的 戰 略 已 由 本 土 防 衛 逐 漸 走 向 海 外 干 預, 以 及 配 合 美 國 在 太 平 洋 軍 區 之 軍 力 整 編, 美 日 已 重 新 定 義 美 日 安 保 條 約, 簽 訂 新 綱 領 (Guidelines), 建 立 雙 方 以 平 等 基 礎 進 行 協 同 作 戰 的 合 作 模 式 2003 年 6 月, 日 本 國 會 再 通 過 有 關 安 全 之 三 大 法 案 : 其 一 為 The Bill Concerning Measures to Ensure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Security in a Situation of Armed Attack; 其 二 為 The Bill to Amend the Security Council Establishment Law; 其 三 之 The Bill to Amend the Self-Defense Forces Law and the Law Concerning Allowances, etc. of Defense Agency Personnel 該 年 5 月 15 日 表 決 之 際, 竟 得 到 百 分 之 九 十 以 上 的 支 持 第 一 項 法 案 之 通 過, 保 障 日 本 在 遭 受 攻 擊 之 緊 急 時 刻, 可 以 有 適 當 反 擊 之 餘 地 ; 第 二 項 法 案 使 得 日 本 得 以 修 改 國 家 安 全 機 構 之 設 置 法 ; 第 三 項 法 案 在 界 訂 薪 給 到 了 2004 年, 日 本 政 府 又 向 國 會 提 出 七 項 有 關 國 家 安 全 之 法 案 這 七 項 法 案 分 別 是 :(1) 軍 事 攻 擊 之 際, 人 民 保 護 法 (The Bill Regarding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 in Situations of Armed Attack and Other Situations);(2) 軍 事 攻 擊 之 際, 日 本 配 合 美 軍 行 動 法 (The Bill Regarding Measures that Japan Should Implement to Facilitate Actions of U.S. Army Forces in Situations of Armed Attack and Other Situations);(3) 軍 事 攻 擊 之 際, 使 用 公 共 設 施 法 (The Bill Regarding in Utilization of Designated Public 32 下 地 島 空 港 を 帰 途 でも 利 用 米 海 兵 隊 が 連 絡, Asahi Shinbun, 04 Oct. 2004, onlion edition

231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27. Facilities in Situations of Armed Attack and Other Situations);(4) 嚴 重 違 反 國 際 人 道 法 之 處 罰 法 案 (The Bill Regarding Punishment for Acts of Serious Violation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5) 軍 事 攻 擊 之 際, 海 事 運 送 彈 藥 及 外 國 戰 犯 法 (The Bill Regarding of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of Munitions and Military Personnel of Foreign Countries Prisoners of War in Situations of Armed Attack and Other Situations);(6) 軍 事 攻 擊 之 際, 戰 犯 待 遇 法 (The Bill Regarding Treatment of Prisoners of War in Situations of Armed Attack and Other Situations);(7) 自 衛 隊 法 修 正 案 (The Bill Regarding Amendment to Self-Defense Forces Law) 這 些 修 法, 讓 自 衛 隊 逐 步 走 向 正 常 化 部 隊, 並 得 以 到 海 外 執 行 任 務 未 來 如 果 要 配 合 執 行 美 國 的 太 平 洋 軍 區 整 編, 並 參 加 美 日 協 同 作 戰 或 聯 合 海 內 外 作 戰, 那 麼 要 修 的 法 案 可 能 更 多, 甚 至 包 括 取 消 憲 法 第 九 條, 確 立 參 加 集 體 安 全 體 系 之 權 確 立 用 兵 時 機 之 定 義 以 及 確 立 何 謂 日 本 利 益 等 等 此 外, 日 本 自 民 黨 憲 法 修 正 大 綱 於 2004 年 11 月 中 旬 出 爐 之 後, 顯 示 將 設 法 在 安 保 上 設 自 衛 軍, 並 容 許 自 衛 軍 隊 在 外 國 使 用 武 力, 並 將 以 和 平 主 義 之 非 戰 條 款 取 代 憲 法 第 九 條 就 在 此 時,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潛 艦 出 現 在 日 本 沖 繩 附 近 之 生 島 諸 島 海 域, 日 本 防 衛 廳 長 官 大 野 功 統 立 刻 發 出 海 上 警 備, 並 以 P3C 反 潛 機 追 蹤, 召 喚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駐 日 公 使 程 永 華, 向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提 出 抗 議 最 後 迫 使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正 式 道 歉 此 一 做 法, 顯 示 日 本 之 重 大 軍 事 態 度 變 革, 不 再 低 姿 態 實 則, 日 本 之 變 革, 早 在 美 軍 之 規 劃 中 2002 年 1 月, 亞 太 安 全 研 究 (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 第 一 卷 第 一 期, 已 正 面 表 示, 日 本 將 跨 越 軍 事 正 常 化 之 門 檻 該 期 之 中, 美 軍 太 平 洋 指 揮 部 之 智 庫, 在 米 勒 教 授 (John Miller) 之 研 究 案 中 已 指 出 :"Japan Crosses the Rubicon?"( 日 本 跨 越 攻 擊 門 檻? ), 認 為 小 泉 政 府 將 朝 軍 事 正 常 化 方 向 前 進 33 可 見, 日 本 之 走 向 正 常 化, 儼 然 已 有 美 國 之 背 書 顯 然, 美 日 對 於 中 國 之 和 平 崛 起 及 積 極 遊 說 歐 盟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早 有 戰 略 結 構 的 策 劃 因 應 措 施 及 心 理 準 備 33 See John Miller and Dr. Yoichiro Sato, et al, Japan Cross the Rubicon? Asia-Pacific Security Studies, Vol. 1, No. 1, January 2002.

232 .228.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我 國 政 府 機 關 對 亞 太 議 題 之 研 究 我 國 外 交 部 亦 於 近 年 內 向 立 法 院 提 出 多 篇 有 關 東 北 亞 議 題 之 報 告, 其 中 包 括 :(1) 高 英 茂 所 提 之 東 北 亞 局 勢 之 發 展 和 我 國 因 應 之 道 (2003 年 3 月 17 日 );(2) 駐 俄 代 表 張 文 中 所 提 之 俄 羅 斯 國 情 及 中 俄 關 係 專 題 報 告 (2000 年 1 月 12 日 );(3) 前 外 交 部 長 簡 又 新 之 我 國 與 日 本 關 係 之 現 況 及 展 望 (2002 年 3 月 27 日 );(4)2003 年 12 月 15 日, 前 外 交 部 長 簡 又 新 向 立 法 院 提 出 布 溫 會 談 後 我 國 與 美 國 雙 邊 關 係 此 係 溫 家 寶 與 布 希 會 談 後, 第 一 篇 我 國 官 方 反 應 文 件 (5) 駐 南 韓 李 在 方 代 表 之 我 國 與 韓 國 雙 邊 關 係 (2003 年 12 月 17 日 );(6) 前 陸 委 會 蔡 英 文 於 2003 年 11 月 提 出 之 行 政 院 大 陸 委 員 會 九 十 三 年 度 施 政 計 畫 及 收 支 預 算 案 口 頭 報 告 這 些 報 告 係 官 方 文 件, 代 表 官 方 之 觀 點, 值 得 參 考 亞 太 未 建 立 區 域 集 體 安 全 體 系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的 最 大 問 題, 在 於 未 建 立 區 域 集 體 安 全 體 系 出 身 國 際 政 治 學 界 的 美 國 冷 戰 時 期 的 國 務 卿 季 辛 吉 曾 在 美 國 是 否 需 要 外 交 政 策 (Does American need a Foreign Policy: Toward a Diplomacy for the 21 st Century) 一 書 中 認 為, 亞 太 高 漲 的 民 族 主 義 發 展, 造 成 彼 此 敵 對 之 情 況, 這 種 面 向 近 似 十 九 世 紀 歐 洲 的 民 族 主 義 時 代 此 一 發 展 係 民 族 國 家 成 長 的 歷 程, 但 將 帶 來 負 面 的 爭 端, 不 利 區 域 安 全 他 呼 籲 東 亞 國 家 注 意 權 力 均 衡 之 道 34 放 眼 亞 太, 民 族 主 義 ( 或 稱 愛 國 主 義 ) 的 陰 影 確 實 正 在 侵 蝕 東 亞 正 面 的 經 濟 成 長 只 要 亞 太 不 知 變 通 及 改 進 的 本 質 未 變, 只 要 亞 太 未 能 以 十 九 世 紀 歐 洲 民 族 主 義 的 征 戰 為 鑑, 那 麼, 未 來 極 可 能 擦 槍 走 火, 走 入 戰 爭 當 年 的 歐 洲 民 族 主 義 發 展, 畢 竟 曾 經 挑 起 二 十 世 紀 上 半 葉 的 兩 次 世 界 大 戰 歐 洲 國 家 有 北 大 西 洋 公 約 組 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NATO), 有 西 歐 聯 盟 (West European Union, WEU), 曾 經 有 過 華 沙 公 約 (Warsaw Pact) 組 織 等 大 型 區 域 聯 合 防 衛 組 織, 以 利 促 成 集 體 防 衛 對 外 協 商, 34 See Henry Kissinger, Does America Need a Foreign Policy? Toward a Diplomacy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Simon & Schuater, 2001, pp. 25~26.

233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29. 建 立 會 員 內 部 信 心 機 制, 內 部 協 商 等 合 作 性 質 工 作 東 北 亞 自 1945 年 以 來, 尚 未 有 效 建 立 此 一 機 制 當 年 美 國 曾 協 助 成 立 東 南 亞 公 約 組 織 (Southeast Asia Treaty Organization, SEATO), 但 在 1950 年 代 中 期, 被 不 結 盟 運 動 (Non-alliance movement) 所 解 體 其 後, 東 北 亞 未 再 出 現 軍 事 政 治 與 外 交 性 質 的 區 域 安 全 體 系 其 後, 出 現 的 東 南 亞 協 定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 ASEAN), 僅 係 經 貿 聯 盟, 長 期 自 外 於 政 治 外 交 及 軍 事 議 題 1990 年 代, 在 東 南 亞 協 定 出 現 東 協 區 域 論 壇 (ASEAN Regional Forum, ARF), 日 本 南 韓 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得 以 非 東 協 會 員 國 身 分 參 加 論 壇 然 而 這 只 是 一 個 論 壇 式 的 外 交 聚 會, 近 似 談 話 會 (talking shop), 它 具 備 信 心 建 立 機 制 功 能, 協 商 能 量 則 不 足 此 外,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杯 葛 中 華 民 國 之 參 加 機 會 台 海 危 機 是 東 北 亞 亂 源 之 一, 中 華 民 國 遭 禁 的 結 果, 減 損 了 ARF 的 對 話 效 力 在 區 域 安 全 體 系 空 白 的 情 況 下, 東 北 亞 問 題 只 能 上 求 聯 合 國, 或 者 與 美 國 簽 立 雙 邊 安 全 條 約 於 是 本 區 出 現 雙 邊 式 的 日 美 條 約 韓 美 條 約 中 ( 此 處 指 中 華 民 國 ) 美 共 同 防 禦 條 約 冷 戰 時 期 則 有 中 蘇 友 好 條 約 (China- 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中 朝 友 好 合 作 相 互 援 助 條 約 (Korean-Chinese Treaty of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朝 蘇 友 好 合 作 互 助 條 約 (Korean-Soviet Treaty of Friendship, Cooperation and Mutual Assistance) 如 果 用 中 國 春 秋 戰 國 時 代 的 國 際 關 係 用 語 來 解 讀, 亞 太 未 出 現 由 國 家 組 成 的 合 縱 區 域 聯 防 體 系, 只 有 與 大 國 或 霸 權 國 家 簽 立 雙 邊 連 橫 條 約 於 是, 大 國 或 霸 權 國 家 容 易 一 一 突 破, 個 別 分 化 或 打 擊 因 此, 就 集 體 安 全 觀 點 而 言, 東 北 亞 安 全 體 系 極 為 脆 弱, 難 怪 一 個 地 區 便 有 兩 個 威 脅 安 全 的 火 藥 庫 按 理 說, 日 本 自 1960 年 以 來, 經 濟 發 達, 足 以 領 導 區 域 集 體 安 全 體 系 但 因 日 本 軍 國 主 義 的 歷 史 陰 影 太 強, 中 韓 等 國 尚 未 放 棄 其 隱 性 敵 意 (covert hostility) 雖 然, 戰 爭 結 束 已 近 六 十 年, 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及 南 北 韓 的 民 族 主 義 ( 或 稱 愛 國 主 義 ) 仍 指 責 日 本 在 十 九 世 紀 至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之 間 的 歷 史 問 題 這 種 歷 史 情 結 限 制 了 日 本 對 外 領 導 區 域 安 全 聯 盟 的 能 力 此 外, 日 本 憲 法 第 九 條 也 限 制 日 本 對 外 作 戰 能 力 1979 年 為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發 動 教 訓 越 南 之 戰 以 來,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一 度 展 現 區 域 霸 權 態 勢 然 而, 周 邊 的 亞 太 及 東 南 亞 國 家, 亦 害 怕 大 清 帝 國 以 前 侵 略 四 鄰 的 行 為 模 式 南 韓 及 北 韓 均 曾 遭 併 吞, 元 代 的 蒙 古 帝 國 甚 至 造 艦 東 征 日 本 當 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對 中 華 民 國 顯 性 敵 意 (overt hostility) 及 領 土 野 心, 實 則 讓 日 韓 及 東 南 亞 國 家 相 當 憂 心 因 此,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未 能 成 為 區 域 安 全 領 導 中 心, 反 倒 被 視 為 企 圖 重 建 區

234 .230.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域 霸 權 的 野 心 國 度, 或 麻 煩 製 造 者 難 怪, 東 亞 未 出 現 內 部 的 安 全 守 護 神 美 國 日 本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南 北 韓 正 積 極 發 展 尖 端 科 技 的 軍 事 戰 力, 擴 大 軍 事 戰 備 與 角 色 亞 太 仍 停 留 在 冷 戰 時 期 的 軍 備 競 賽 之 中, 飛 彈 擴 散 的 速 度 獨 步 全 球 北 韓 發 展 蘆 洞 (Rodong) 地 對 地 飛 彈 與 大 蒲 洞 飛 彈, 日 本 與 美 國 合 作 建 構 戰 驅 防 禦 飛 彈, 南 韓 亦 爭 取 到 愛 國 者 三 型 (PAC-3) 飛 彈 防 禦 系 統 了, 中 華 民 國 亦 有 中 科 院 在 天 弓 與 天 箭 之 本 土 行 飛 彈, 另 積 極 採 購 愛 國 者 三 型 (PAC-3) 飛 彈 防 禦 系 統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在 定 置 型 飛 彈 與 移 動 型 飛 彈 之 布 置 上, 亦 不 遺 其 力, 瞄 準 中 華 民 國 之 飛 彈 約 在 七 百 枚 間 35 南 韓 在 2004 年 9 月 間 坦 承, 已 祕 密 進 行 核 武 研 究 及 實 驗, 引 起 美 國 與 聯 合 國 之 關 注, 北 韓 則 以 核 武 威 脅 爭 取 國 家 地 位 與 對 外 關 係 區 內 之 日 本 及 中 華 民 國 均 有 發 展 核 武 能 力,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美 國 太 平 洋 軍 區 及 俄 國 遠 東 軍 區 則 已 擁 有 核 武 區 內 非 核 國 家 為 自 身 處 境 考 慮, 無 不 希 望 能 在 短 期 之 內 加 入 核 子 俱 樂 部, 只 是 礙 於 國 內 外 壓 力, 未 公 開 走 入 核 子 俱 樂 部 大 門 而 已 亞 太 區 域 已 被 世 界 看 成 核 武 威 脅 的 熱 區, 地 區 緊 張 氣 氛 濃 厚, 壓 迫 感 十 足 日 本 軍 力 部 署 已 出 現 南 移 及 西 移 之 主 張 ; 美 國 在 亞 太 駐 軍 仍 為 地 區 穩 定 力 量 的 主 要 重 點, 其 在 南 韓 及 日 本 之 部 署 所 在, 亦 有 南 移 之 計 畫, 並 將 調 整 戰 力 編 制 及 部 署, 關 島 將 是 重 點 之 一, 以 掌 控 有 利 軍 事 地 位, 反 制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在 本 區 擴 張 勢 力 之 企 圖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則 因 北 境 俄 國 西 境 中 亞 及 南 境 中 印 與 中 巴 關 係 已 改 善, 內 陸 邊 界 之 衝 突 壓 力 降 低, 故 已 將 兵 力 移 往 東 境, 積 極 向 東 尋 求 走 入 藍 色 海 洋 之 可 能, 並 在 花 采 列 島 之 島 鏈 上 與 日 本 南 韓 及 中 華 民 國 爭 奪 海 底 石 油 開 採 權 此 一 形 勢, 益 增 東 北 亞 之 壓 迫 感 如 果 美 軍 在 本 區 未 能 維 持 強 大 主 導 力 量, 則 亞 太 軍 備 及 軍 力 競 賽 將 出 現 骨 牌 效 應, 日 本 勢 必 加 強 自 衛 隊 之 軍 力 重 整 與 提 升, 南 韓 與 中 華 民 國 恐 需 接 踵 其 後 根 據 2004 年 8 月 底 本 人 訪 問 南 韓 國 防 部 智 庫 韓 國 國 防 研 究 院 (Korea Institute for Defense Analyses, KIDA) 之 資 料,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目 前 擔 心 中 華 民 國 加 入 美 日 推 動 之 飛 彈 防 禦 網 若 美 日 繼 續 推 動 此 一 計 畫, 則 將 引 發 北 京 的 危 機 感 與 孤 立 意 識, 故 一 邊 於 2005 年 3 月 推 出 壓 制 台 灣 的 反 分 裂 國 家 法, 一 邊 要 求 歐 盟 取 消 武 器 禁 運, 另 35 US DOD, Annual Report on the Milit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Y04 Report to Congress Pursuant to the FY 2000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Washington D. C: US DOD), May 28, 2004.

235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31. 一 邊 推 出 陳 年 的 和 平 崛 起 古 調, 並 積 極 推 動 六 方 會 談, 以 改 變 形 象, 積 極 與 周 邊 國 家 維 持 交 往 機 會 36 未 來 中 美 之 間 勢 必 提 高 競 爭 與 合 作 之 冷 和 關 係, 美 國 亦 只 能 繼 續 以 圍 堵 兼 接 觸 交 往 圍 和 (con-gagement) 37 之 政 策,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交 往, 並 繼 續 鞏 固 對 日 韓 之 結 盟 關 係, 建 構 對 台 之 非 官 方 軍 事 合 作 聯 結, 繼 續 提 供 中 華 民 國 高 科 技 武 器, 以 維 護 中 華 民 國 日 本 南 韓 在 本 區 之 安 全 與 繁 榮 然 而, 本 區 軍 事 安 全 之 最 大 變 數, 在 於 北 韓 公 開 發 展 核 武, 並 企 圖 在 投 射 生 化 彈 頭 飛 彈 的 發 展, 以 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強 烈 統 一 台 灣 的 野 心 這 類 企 圖 與 發 展, 在 於 提 升 中 國 及 北 韓 在 國 際 政 治 上 之 不 對 稱 戰 略 優 勢, 爭 取 國 際 談 判 籌 碼 如 果 任 由 兩 國 激 化 亞 太 的 動 盪 情 勢, 則 台 海 之 衝 突 與 安 全 可 能 遭 到 波 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可 能 以 北 韓 問 題 及 反 恐 議 題 上, 肆 意 綁 架 並 威 脅 美 國 日 本 中 華 民 國 南 韓 關 係, 並 藉 用 在 俄 國 及 歐 美 採 購 的 武 器, 攻 擊 並 統 一 台 灣, 進 而 走 入 太 平 洋, 以 利 晉 身 為 藍 色 的 海 洋 霸 權 結 論 撼 動 亞 太 政 軍 安 全 結 構 的 因 素 繁 多,2002 年 至 今 的 北 韓 對 外 政 策 與 核 武 飛 彈 威 脅, 只 是 其 中 引 發 連 鎖 反 應 的 主 要 動 力 源 之 一 而 已, 中 國 近 年 來 的 大 量 採 購 並 更 新 現 代 化 武 器, 更 是 雪 上 加 霜 其 他 由 國 家 行 為 者 (state actor) 引 發 的 因 素 大 略 可 歸 納 為 : (1) 美 國 的 亞 太 安 全 政 策 及 其 在 本 區 之 兵 力 重 新 部 署 (2) 南 韓 的 民 主 化 及 對 美 日 台 關 係 (3) 美 日 關 係 與 日 本 之 走 向 正 常 化 國 家 (4)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之 和 平 崛 起 對 台 政 策 及 其 亞 太 政 策 (5) 俄 國 的 東 北 亞 政 策 及 油 源 開 發 綜 觀 廿 一 世 紀 以 來, 亞 太 地 區 之 安 全 情 勢 變 化, 可 以 推 論 出 以 下 觀 點 : 其 一, 亞 太 地 區 的 國 家 數 目 雖 不 多, 冷 戰 雖 已 在 歐 洲 結 束, 但 本 區 國 家 之 間 仍 殘 留 在 冷 戰 的 思 維 及 對 立 態 勢 之 中, 南 北 韓 依 舊 低 度 對 立 台 海 兩 岸 冷 戰 未 歇 雖 然 南 北 韓 仍 然 指 責 美 國 的 帝 國 主 義 侵 略, 但 是 仍 在 清 算 日 本 侵 略 中 國 大 陸 及 南 北 韓 的 歷 史 仇 恨 即 使 是 民 主 化 而 且 長 期 與 日 本 維 持 外 交 關 係 的 南 韓, 也 在 2004 年 爆 發 清 36 董 立 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和 平 崛 起 的 關 鍵 是 台 灣, 歐 亞 研 究 通 訊, 民 國 93 年 1 月 第 7 卷 第 2 期 37 "Con-gagement" 係 containment 與 engagement 兩 字 結 合 而 成, 是 二 十 世 紀 末 國 際 關 係 研 究 方 面 常 見 字 彙

236 .232.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算 南 韓 獨 立 前 親 日 份 子 的 事 件 冷 戰 殘 餘 的 陰 影 仍 在 東 北 亞 徘 徊, 縈 繞 不 去 即 使 到 了 2005 年, 亞 太 國 家 仍 未 見 完 全 地 拋 棄 冷 戰 以 來 的 敵 意, 未 能 學 習 西 歐 國 家 的 和 平 整 合 模 式, 仍 繼 續 讓 歷 史 情 結 困 擾 廿 一 世 紀 的 新 世 代 其 二, 亞 太 地 區 種 族 並 不 複 雜, 儒 釋 道 仍 為 黃 種 人 的 主 流 文 化, 區 內 雖 未 如 西 南 亞 爆 發 杭 亭 頓 所 謂 的 文 化 衝 突 (cultural clash), 但 是 區 域 內 各 種 民 族 主 義 ( 或 稱 愛 國 主 義 ) 高 漲, 即 使 是 走 入 民 主 憲 政 體 制 的 台 灣, 亦 出 現 內 耗 的 省 籍 情 結, 南 韓 仍 有 反 日 反 中 反 美 的 情 結 民 族 主 義 ( 或 稱 愛 國 主 義 ) 仍 是 困 擾 本 區 安 全 的 重 要 因 素 民 族 主 義 ( 或 稱 愛 國 主 義 ) 所 衍 生 發 展 的 愛 國 精 神, 仍 未 發 展 出 正 面 的 國 家 文 化 特 色 或 經 濟 優 勢, 仍 只 充 當 國 與 國 之 間 衝 突 的 藉 口, 而 為 區 域 穩 定 與 安 全 帶 來 負 面 的 效 應 其 三, 有 鑑 於 對 亞 太 安 全 之 重 要 性, 後 冷 戰 的 和 解 觀 念 已 經 在 本 區 抬 頭, 和 平 共 存 政 策 漸 漸 形 成 風 潮 區 內 國 家 紛 紛 尋 求 走 入 國 際 社 會 的 路 徑, 不 再 談 不 結 盟 北 韓 積 極 尋 求 與 美 國 日 本 兩 國 建 交, 台 灣 希 望 加 入 聯 合 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我 國 先 後 加 入 世 界 貿 易 組 織 (WTO) 中 華 民 國 不 再 堅 持 冷 戰 意 味 的 反 攻 大 陸, 而 是 正 在 爭 論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和 平 共 存 的 獨 立 或 形 式 上 的 統 一 ( 如 大 英 國 協 commonwealth 或 歐 盟 模 式 的 一 體 化 等 等 )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除 堅 持 收 回 台 灣 之 外, 基 本 上 已 經 和 周 邊 疆 界 相 連 的 國 家 完 成 劃 界 協 議, 並 推 動 睦 鄰 政 策, 而 且 與 冷 戰 時 期 的 交 戰 國 南 韓 建 交, 修 好 中 俄 關 係, 不 再 教 訓 越 南 南 北 韓 之 間 和 平 共 存 的 觀 念 也 已 經 浮 現, 兩 韓 皆 參 加 聯 合 國 其 四, 亞 太 區 內 國 家 紛 紛 希 望 走 向 正 常 化 日 本 希 望 透 過 修 法, 讓 軍 事 發 展 及 對 外 派 兵 正 常 化, 而 不 是 只 有 自 衛 而 已 南 韓 企 圖 建 立 正 常 化 而 且 是 自 立 自 主 的 軍 隊, 以 免 長 期 依 賴 美 國 的 安 全 支 持 北 韓 希 望 與 美 日 建 立 正 常 化 的 外 交 關 係 台 灣 希 望 國 家 正 常 化, 前 總 統 李 登 輝 呼 籲 將 台 灣 建 立 為 廿 一 世 紀 的 正 常 化 國 家, 追 求 國 家 主 體 性 38 其 五, 亞 太 安 全 大 棋 盤 的 大 板 塊 已 在 小 幅 度 推 移 變 動, 走 向 板 塊 和 解, 既 競 爭 又 合 作 的 後 冷 戰 模 式 冷 戰 期 間, 東 北 亞 的 東 西 對 立 明 顯, 東 集 團 (East Bloc) 的 勢 力 集 中 在 本 區 西 境, 成 員 國 包 括 前 蘇 聯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北 韓 西 集 團 (West Bloc) 的 勢 力 集 中 在 本 區 東 境, 成 員 國 為 美 國 日 本 南 韓 及 中 華 民 國 除 了 美 蘇 兩 國 較 有 往 38 參 見 李 登 輝, 台 灣 21 世 紀 國 家 總 目 標, 台 北 : 群 策 會,2003 年 1 月 出 版 ; 群 策 會 編, 邁 向 正 常 化 國 家, 台 北 : 群 策 會,2002 年 12 月, 頁 11~31

237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233. 來 及 外 交 關 係 外,1970 年 代 之 前, 東 西 集 團 大 略 只 有 在 戰 場 上 你 來 我 往 1970 年 代 起,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因 尼 克 森 主 義 (Nixonism) 之 影 響, 開 始 與 本 區 西 集 團 往 來, 1972 年 與 日 本 建 交,1979 年 與 美 國 建 交, 並 於 冷 戰 結 束 後 的 1992 年 與 南 韓 建 交 冷 戰 之 後, 從 前 蘇 聯 分 裂 出 來 的 俄 羅 斯, 開 始 與 本 區 所 有 國 家 先 後 修 好 即 使 中 華 民 國, 也 得 以 在 莫 斯 科 設 經 貿 辦 事 處 轉 入 廿 一 世 紀, 板 塊 推 移 及 重 組 漸 為 明 顯, 假 如 從 四 次 的 六 方 會 談 的 團 塊 互 動 來 看,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表 面 上 謹 慎 也 守 住 中 立 立 場, 但 實 際 上 支 持 北 韓, 俄 國 則 保 持 低 調 美 日 與 南 韓 則 聯 成 一 體, 其 中 南 韓 較 為 低 調 換 句 話 說, 亞 太 區 域 出 現 美 日 南 韓 的 團 結 情 況, 對 應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北 韓 俄 國 的 互 動 這 種 分 化 仍 殘 存 著 冷 戰 時 期 的 意 涵, 但 對 立 氣 勢 則 緩 和 許 多 事 實 上, 在 六 方 會 談 外 的 亞 太 事 務 上, 俄 國 已 偏 向 與 美 國 及 歐 盟 合 作, 日 本 南 韓 及 中 華 民 國 亦 較 親 美 因 此, 美 國 在 亞 太 的 優 勢 地 位 仍 然 穩 定,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北 韓 則 彼 此 較 有 聯 繫 亞 太 已 不 再 出 現 東 西 集 團 強 烈 對 立 的 場 面 所 以, 台 海 之 爭 與 北 韓 核 武 威 脅, 雖 仍 是 本 區 安 全 引 爆 點, 但 如 果 以 兩 岸 經 貿 交 流 及 兩 韓 往 來 的 情 形 觀 察 分 析, 則 可 以 斷 言 說, 和 解 的 腳 步 已 漸 跨 入 本 區 其 六,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軍 力 大 幅 提 升 之 和 平 崛 起, 以 及 協 調 六 方 會 談 之 努 力, 已 經 讓 美 國 及 東 北 亞 國 家 印 象 深 刻 另 外,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對 中 華 民 國 的 一 個 中 國 原 則, 並 未 具 備 和 平 共 存 之 意 涵, 反 而 有 強 烈 的 反 分 裂 主 張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仍 可 以 在 打 六 方 會 談 牌 時, 牽 制 東 北 亞 國 家, 玩 弄 北 韓 牌, 進 而 孤 立 中 華 民 國 有 趣 的 是,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願 意 以 多 邊 會 談 的 模 式 處 理 北 韓 核 武 威 脅, 卻 拒 絕 以 多 邊 會 談 模 式 緩 和 台 海 緊 張 局 勢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孤 立 中 華 民 國 的 這 種 做 法, 事 實 上, 已 引 起 我 國 人 民 的 反 彈 因 此, 中 華 民 國 在 2004 年 間 反 應 出 支 持 泛 綠 獨 派 色 彩 的 比 例, 逐 漸 超 過 百 分 之 五 十, 支 持 統 一 的 未 及 百 分 之 十, 支 持 維 持 現 狀 的 比 例 占 百 分 之 卅 至 四 十 之 間 2004 年 中 華 民 國 總 統 大 選 期 間, 統 一 牌 與 中 國 牌 不 再 是 選 舉 語 言 中 的 好 牌 或 強 力 王 牌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崛 起, 也 引 起 美 日 之 警 覺, 美 軍 已 再 度 重 視 太 平 洋 地 區 之 安 全, 關 島 的 軍 事 戰 略 地 位 已 提 升, 日 本 正 追 求 國 防 正 常 化, 這 些 變 化 的 目 標, 在 於 關 注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之 成 為 東 北 亞 地 區 強 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日 本 的 糾 紛, 也 由 傳 統 的 歷 史 仇 恨 及 互 爭 東 北 亞 地 位 等 因 素 上, 再 加 上 爭 奪 東 海 的 海 底 油 田 探 勘 權 1970 至 1990 年 代 之 間,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很 少 對 釣 魚 台 爭 議 發 言, 到 了 廿 一 世 紀, 中 華 人 民 共

238 .234.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和 國 不 僅 發 言, 而 且 在 東 海 之 上 與 日 本 展 開 低 度 衝 突 中 日 仍 未 出 現 具 體 的 大 型 衝 突, 但 雙 方 已 預 為 衝 突 作 準 備 美 國 總 統 柯 林 頓 曾 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視 為 夥 伴, 但 小 布 希 總 統 則 視 之 為 競 爭 者, 中 美 關 係 起 起 伏 伏, 正 在 飄 浮 狀 態 美 國 的 東 北 亞 戰 略 轉 變 的 時 機, 在 於 2004 年 底 美 國 大 選 之 際, 民 主 黨 的 總 統 候 選 人 凱 瑞 (John Kerry), 為 了 與 共 和 黨 別 苗 頭, 曾 經 表 示 不 再 承 諾 台 灣 關 係 法, 一 時 之 間, 美 國 的 亞 太 安 全 政 策 似 乎 轉 變 得 很 快 39 但 是 共 和 黨 的 小 布 希 連 任 之 後, 萊 斯 上 台 接 替 鮑 威 爾, 其 軍 事 強 硬 作 風, 在 小 布 希 第 二 任 期 間 內 可 能 轉 變 對 台 政 策 及 東 北 亞 安 全 政 策 的 可 能 性 降 低, 反 倒 可 能 以 強 硬 態 度 對 待 北 韓, 繼 續 一 邊 支 持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一 邊 信 守 台 灣 關 係 法 共 和 黨 在 傳 統 上 比 較 保 守, 從 來 一 直 支 持 中 華 民 國, 但 若 為 情 勢 所 迫, 也 不 得 不 改 變 政 策 日 本 意 識 到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崛 起, 故 從 1994 年 起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協 商 安 保 問 題, 成 為 每 年 召 開 一 次 例 行 會 議 之 始 前 日 相 橋 本 龍 太 郎 上 任 之 後, 在 訪 問 美 國 之 前, 也 先 行 歷 訪 東 協 各 國, 提 議 定 期 召 開 二 國 間 的 安 保 協 商 會 議, 獲 得 各 國 的 諒 解 到 了 1996 年 時, 日 本 與 亞 洲 的 鄰 近 各 國, 幾 乎 都 出 現 有 效 的 雙 邊 協 商 機 制 日 本 的 亞 太 安 全 政 策 調 整, 是 在 1995 至 1996 年 的 台 海 危 機 歷 經 1997 年 的 亞 洲 金 融 風 暴, 於 1998 年, 美 俄 中 日 韓 五 國 外 相 會 談 時, 日 本 對 東 北 亞 的 外 交 經 營 轉 為 積 極 此 時 小 淵 政 府 展 開 新 外 交 政 策, 歷 訪 中 俄 韓 東 南 亞 各 國 日 本 配 合 美 國 安 全 體 系 的 構 築, 加 強 對 周 邊 國 家 的 防 備, 強 化 日 美 同 盟 體 制 美 國 的 東 北 亞 安 全 政 策, 是 以 美 日 同 盟 的 日 本 為 軸 心, 日 本 支 援 美 國 處 理 北 韓 台 灣 海 峽 的 區 域 紛 爭 在 美 國 支 持 下 欲 確 立 其 有 利 的 地 緣 政 治 上 的 戰 略 地 位 1995 至 1996 年 的 台 海 危 機 1998 年 北 韓 發 射 飛 彈, 確 認 美 日 同 盟 重 要 性 於 是 1996 年 在 有 關 安 全 保 障 的 日 美 共 同 宣 言, 加 強 安 保 的 合 作 體 制, 進 而 有 1998 年 新 日 美 防 衛 協 力 指 針 1999 年 5 月 新 指 針 關 連 法 案 國 會 通 過 但 日 本 在 1999 年 周 邊 事 態 法, 對 象 區 域 受 限 定 2001 年 10 月 的 反 恐 對 策 特 別 措 置 法 : 對 美 軍 的 反 恐 掃 射 作 戰 的 後 方 支 援 自 衛 隊 可 以 更 廣 泛 多 樣 的 活 動 年 7 月 21 日, 美 國 民 主 黨 黨 綱 不 再 承 諾 台 灣 關 係 法 美 國 民 主 黨 在 25 日 黨 代 表 大 會 通 過 的 黨 綱 中, 表 明 會 加 強 與 中 共 交 往, 信 守 一 個 中 國 政 策, 支 持 以 和 平 方 式 解 決 符 合 台 灣 人 民 期 望 與 最 佳 利 益 的 兩 岸 問 題 這 份 新 黨 綱 並 未 如 四 年 前 一 樣 提 到 將 信 守 台 灣 關 係 法 40 許 介 鱗, 在 東 亞 發 展 中 日 本 減 速, 許 介 鱗 論 說,2004 年 8 月 12 日, 網 路 資 源 : japanresearch.org.tw/director-14.asp.

239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年, 日 本 的 憲 法 第 九 條 的 解 釋 比 從 前 更 寬 鬆, 如 為 自 衛 或 反 恐 而 行 使 武 力 之 時, 日 本 國 民 輿 論 轉 為 可 以 容 忍 日 本 的 自 衛 隊 的 任 務 是 配 合 美 軍 太 平 洋 軍 區 行 動, 為 美 國 派 自 衛 隊 艦 艇 到 印 度 洋 ; 為 英 國 阿 富 汗 作 戰 展 開 英 美 戰 鬥 機 的 燃 料 補 給 ; 派 遣 AWACS 配 合 的 艦 艇, 與 搭 載 早 期 警 戒 管 制 系 統 的 日 本 護 衛 艦 連 線 作 業 ; 在 印 度 洋 探 知 敵 人 飛 彈 攻 擊, 並 導 航 美 英 的 軍 用 機 礙 於 憲 法 之 規 定, 日 本 固 然 無 法 主 動 在 亞 太 進 行 軍 事 出 擊, 只 能 消 極 防 衛, 但 是 日 本 自 衛 隊 已 經 參 加 美 國 的 飛 彈 防 禦 系 統, 並 且 具 備 反 攻 來 犯 飛 彈 之 基 地 或 發 射 台 此 外, 小 泉 政 府 已 公 開 肯 定 先 制 攻 擊 之 必 要, 而 且 間 接 由 小 泉 之 智 庫 表 示, 已 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列 為 假 想 敵 之 一 廿 世 紀 下 半 葉 的 日 本 亞 太 安 全 政 策 仍 是 低 調 的, 但 是 如 果 歷 經 法 令 修 改 通 過 之 後, 日 本 就 可 以 正 面 因 應 北 韓 之 恐 嚇 威 脅, 亦 能 適 度 抗 衡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之 崛 起 顯 然, 日 本 即 將 跨 出 國 防 正 常 化 及 國 家 正 常 化 之 門 檻, 而 未 來 亞 太 之 變 局 將 增 添 一 股 可 資 善 用 的 親 美 勢 力 由 於 亞 太 地 區, 並 未 成 功 地 組 成 有 效 的 區 域 集 體 安 全 組 織, 因 此, 本 區 之 日 本 與 韓 國 之 安 全, 相 當 倚 賴 其 對 美 之 雙 邊 關 係 及 美 國 之 駐 軍 ; 俄 國 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東 北 亞 政 策, 自 主 性 較 強 俄 國 已 是 沒 落 的 東 方 集 團 舊 盟 主, 俄 國 在 太 平 洋 軍 區 的 勢 力 正 恢 復 當 中, 如 今 開 發 出 油 源, 正 利 用 石 油 供 應 結 交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與 日 本, 穩 固 在 東 北 亞 地 位, 是 故 藉 此 參 加 六 方 會 談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曾 以 美 蘇 之 外 的 第 三 勢 力 自 居, 時 至 廿 一 世 紀, 正 掌 握 住 北 韓 危 機 的 機 會, 重 建 在 東 北 亞 的 和 平 使 者 形 象, 在 2003 年 6 月, 胡 錦 濤 代 表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參 加 八 國 高 峰 會, 歐 盟 不 顧 美 國 反 對, 決 定 考 慮 解 除 對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武 器 禁 運 41 不 論 歐 盟 國 家 對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的 武 禁 解 除 與 否, 都 不 會 改 變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擴 張 軍 備, 將 兵 力 投 射 至 太 平 洋 第 二 島 鏈, 成 為 41 張 洋 培,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論 歐 盟 即 將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Taiwan News 財 經 新 聞 總 和 周 刊, 第 128 期,2004 年 4 月 8 日 歐 盟 與 美 國 對 於 解 除 中 共 武 禁 亦 基 於 雙 方 戰 略 利 益 的 不 同 考 量 誠 如 美 國 國 務 院 日 前 所 公 布 遊 說 歐 盟 勿 解 除 武 禁 的 說 帖 所 言, 因 為 中 共 還 未 對 天 安 門 事 件 負 起 責 任, 當 初 實 施 武 禁 的 理 由 仍 然 存 在, 而 且 中 共 可 能 利 用 進 口 的 武 器, 鎮 壓 自 己 人 民, 或 對 付 台 灣, 造 成 台 海 不 安 定 因 此, 不 宜 貿 然 解 除 武 禁 美 國 更 認 為 與 中 共 發 展 夥 伴 關 係, 並 不 表 示 美 國 贊 成 歐 盟 取 消 對 中 共 的 軍 售 禁 令, 因 為 中 共 改 善 人 權 問 題 的 努 力 距 國 際 標 準 仍 相 去 甚 遠 而 且 從 前 伊 拉 克 海 珊 政 權 伊 朗 及 北 韓 等 國 家 大 規 模 毀 滅 性 武 器 發 展 均 有 中 共 的 影 子 看 來, 解 除 對 中 共 的 武 器 禁 運, 甚 至 出 售 及 轉 移 高 科 技 武 器 給 中 共, 有 可 能 成 為 中 共 協 助 流 氓 國 家 發 展 毀 滅 性 武 器 的 科 技 來 源, 反 而 升 高 潛 在 的 武 力 威 脅, 憑 空 增 加 美 國 處 理 的 障 礙

240 .236. 小 國 寡 民 的 悲 哀 : 論 歐 盟 解 除 對 中 國 之 武 器 禁 運 對 台 灣 及 亞 太 區 域 安 全 之 影 響 區 域 霸 權 的 戰 略 企 圖, 這 些 將 促 使 美 國 對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政 策 的 重 新 評 估 調 整 未 來 歐 盟 是 否 對 中 華 人 民 共 和 國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目 前 尚 未 得 知 2006 年 可 能 是 解 禁 的 關 鍵 年 但 請 歐 盟 駐 台 灣 官 員 如 麥 百 賢 等, 歐 洲 各 國 在 台 經 貿 辦 事 處 官 員, 以 及 歐 洲 在 台 商 務 人 士 注 意, 中 國 購 自 歐 洲 的 武 器, 也 能 打 到 台 灣 中 國 手 中 的 歐 洲 武 器, 也 會 傷 及 居 住 台 灣 的 歐 洲 人 為 了 您 們 的 安 全 及 在 台 商 業 利 益, 請 支 持 台 灣 的 和 平 現 狀, 請 反 對 中 國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砲 彈 不 長 眼 睛, 只 要 爆 炸, 台 灣 人 與 歐 洲 人 同 蒙 其 害 台 灣 是 發 展 中 的 民 主 小 國, 是 華 人 民 主 化 的 燈 塔, 台 灣 正 在 追 求 一 個 雖 有 甲 兵, 無 所 陳 之 的 境 界 台 灣 民 主 燈 塔 的 光 亮, 可 能 因 歐 盟 對 中 國 解 除 武 器 禁 運, 而 減 損 其 光 芒 小 國 台 灣 的 悲 哀, 在 於 大 國 如 中 國 者 實 為 刀 俎, 軍 刀 與 飛 彈 可 以 任 意 舞 動, 台 灣 則 須 時 時 注 意 閃 避, 畢 竟 我 為 魚 肉 ; 大 國 可 以 肆 意 爭 食, 盡 取 其 利 ; 台 灣 只 能 任 人 宰 割 德 法 等 歐 盟 國 家, 應 當 注 意 中 國 這 種 破 壞 人 權 之 作 風 軍 力 強 大 的 中 國, 無 益 於 東 亞 及 西 太 平 洋 之 安 全 穩 定 甚 至 歐 盟 之 安 全 情 勢, 恐 亦 會 遭 波 及 當 此 恐 怖 主 義 橫 行 之 際, 西 班 牙 已 有 火 車 爆 炸 案, 英 國 倫 敦 亦 發 生 2005 年 的 地 下 鐵 恐 怖 攻 擊 事 件, 歐 盟 如 果 一 意 孤 行, 執 意 賣 武 器 及 軍 事 科 技 給 中 國, 那 麼, 他 們 必 須 注 意 這 些 武 器 的 流 向 否 則, 精 密 的 歐 洲 武 器 由 中 國 轉 賣 給 恐 怖 主 義 者 之 際, 正 是 歐 洲 安 全 受 到 傷 害 之 時

241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237.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 吳 志 富 / ** 涂 永 祥 / *** 葉 亦 庭 * 大 同 大 學 工 業 設 計 學 系 副 教 授 ** 大 同 大 學 工 業 設 計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 大 同 公 司 工 業 設 計 師

242 .238.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 吳 志 富 / ** 涂 永 祥 / *** 葉 亦 庭 摘 要 視 障 者 使 用 觸 覺 圖 形 來 了 解 非 語 言 溝 通 之 資 訊, 需 要 運 用 觸 摸 式 圖 形 介 面, 若 是 形 態 複 雜 艱 深 難 懂, 對 於 視 障 者 而 言, 非 但 是 資 訊 傳 遞 失 誤, 更 易 造 成 視 障 者 在 觸 摸 板 上 迷 失, 進 而 形 成 時 間 的 浪 費 為 改 善 這 種 缺 失, 如 何 以 較 佳 的 設 計 將 物 體 形 像 轉 換 成 平 面 的 觸 覺 圖 形 便 成 為 一 個 重 要 的 議 題 本 研 究 考 慮 以 觸 覺 圖 形 複 雜 度 ( 複 雜 簡 單 ) 大 小 比 例 ( 放 大 原 寸 縮 小 ) 與 表 現 模 式 ( 貼 圖 貼 圖 和 線 條 線 條 ) 等 變 因 進 行 探 討, 並 以 實 驗 驗 證 方 式 尋 找 提 高 視 障 者 觸 摸 績 效 的 因 素 組 合 結 果 顯 示, 各 種 不 同 大 小 的 物 體 應 該 以 不 同 的 比 例 呈 現 於 觸 覺 圖 形 之 中, 貼 圖 和 線 條 (Texture Picture & Line Drawing) 的 混 合 表 現 模 式 較 能 被 視 障 者 正 確 地 辨 識 ; 觸 覺 圖 形 複 雜 度 與 大 小 比 例 兩 因 素 有 顯 著 相 關, 圖 形 複 雜 度 以 及 表 現 模 式 則 無 顯 著 相 關, 大 小 比 例 以 及 表 現 模 式 亦 有 顯 著 相 關 性 所 以, 整 體 而 言, 物 體 若 是 以 縮 小 比 例 的 方 式 呈 現 在 觸 摸 圖 形 上, 應 該 採 用 簡 單 的 線 條 表 現 模 式 為 設 計 原 則, 當 物 體 是 以 放 大 比 例 的 方 式 呈 現 在 觸 摸 圖 形 上 時, 則 應 該 採 用 複 雜 的 混 合 表 現 模 式 作 為 設 計 原 則 本 研 究 成 果 可 提 供 產 品 設 計 師 在 為 視 障 者 而 設 計 的 產 品 設 計 中, 設 置 觸 覺 圖 形 的 參 考 準 則 關 鍵 字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產 品 設 計 * 大 同 大 學 工 業 設 計 學 系 副 教 授 ** 大 同 大 學 工 業 設 計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 大 同 公 司 工 業 設 計 師

243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239. A Research of Adv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Recognition of the Tactile Pictures * Chih-Fu Wu / ** Yung-Hsiang Tu / *** I-Ting Yeh Abstract The tactile pictures were designed to translate non-verbal information to the blinds. The task could be failed on the complexity shapes of pictures or the vagueness of the interfaces, and that failure might caused the blinds misunderstanding the message brought from the pictures, what is more, the blinds would be lost on the touch. That brought an important issue of researching better designs for describing the drawing on the tactile pictures. This work considered the factor of Shape Complexity which had complex level and simple level, and Scale Proportion which had upsizing scale, relevance level and downsizing level, and Expression mode which had texture type, texture with line drawing type and line drawing type. After the experimental searching, a set of better combination of those factors was found, which supports product designers to design more efficiency products for the blin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scale of pictures should be employed for different size of objects, and the TP+LD type of expression mode had the better results of recognition. Finally the relativity analysis of the three factors revealed that Shape Complexity related with the Scale Proportion, and the Scale Proportion also related with the factor of Expression mode, which meant tactile pictures for downsizing objects should employ simple line drawing pictures, while upsizing objects should using complex TP+LD type of pictures. Key word Blindness, Tactile Picture, Product desig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Tatung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Deaprtmant of Industrial Design, Tatung University ***Industrial Designer, Tatung Company

244 .240.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壹 前 言 視 覺 是 人 類 學 習 的 一 個 重 要 管 道, 視 覺 障 礙 者 因 為 資 訊 來 源 少 了 此 一 個 管 道, 因 此 在 資 訊 的 收 集 與 發 展 上 有 一 些 異 於 常 人 之 處 然 而 視 覺 是 可 以 全 面 性 連 續 性 同 時 性 的 把 握 住 多 種 資 訊, 而 觸 覺 則 僅 能 把 握 伸 手 可 及 之 範 圍, 對 形 體 過 大 者 只 能 觸 摸 其 部 分, 因 此 要 組 合 整 體 形 體 是 極 困 難 的 任 務, 而 過 於 微 小 的 事 物 也 無 法 靠 觸 覺 完 成 認 知 因 此 視 障 者 對 於 物 體 形 狀 大 小 遠 近 方 向 位 置 等 空 間 特 性 的 知 覺, 由 於 概 念 組 合 上 的 困 難 度, 通 常 使 用 縮 小 尺 寸 的 模 型 來 串 聯 空 間 知 覺 視 覺 障 礙 者 由 於 缺 乏 視 覺 的 組 織 能 力, 無 法 同 時 的 整 體 的 辨 認 物 體 之 整 體, 只 能 由 部 分 去 了 解, 並 藉 以 構 成 整 體 的 印 象 然 而 藉 由 手 部 的 探 索 及 觸 摸 卻 限 制 了 視 覺 障 礙 者 對 物 體 深 度 感 整 體 性 與 細 部 描 述 的 知 覺, 特 別 是 先 天 盲 者 在 抽 象 層 次 的 發 展 上 比 明 眼 人 差, 因 此 先 天 盲 的 概 念 多 為 片 斷 簡 單 且 直 接, 且 經 常 直 接 引 用 明 眼 人 或 弱 視 者 的 概 念 學 習, 而 非 發 自 自 身 經 驗 的 心 理 過 程, 這 些 片 段 的 學 習 或 者 稱 為 引 用, 存 在 著 許 多 盲 點 與 錯 誤 的 吸 收, 因 為 使 用 的 學 習 介 面 不 同 或 者 引 用 方 式 不 適 當, 都 會 導 致 視 障 者 不 知 所 謂, 常 見 的 情 形 是 解 釋 一 個 觀 念 卻 需 要 引 出 更 多 的 基 本 介 面 概 念, 自 然 學 習 時 間 需 要 更 為 加 長 研 究 如 何 讓 視 障 者 能 夠 獲 得 與 一 般 人 一 樣 的 知 識, 一 直 是 研 究 者 的 希 望, 進 而 透 過 了 解 設 計 問 題 而 能 盡 力 求 取 適 切 的 輔 具, 以 幫 助 視 障 者 成 長 在 進 行 視 障 輔 具 的 設 計 案 例 中, 經 常 會 將 圖 形 介 面 引 用 於 產 品 的 特 殊 區 域, 透 過 材 質 與 造 形 的 配 合, 希 望 能 夠 將 正 確 的 資 訊 轉 換 給 使 用 者, 視 障 者 以 手 部 的 感 官 進 行 觸 摸, 在 仔 細 觀 察 下, 各 式 的 觸 摸 介 面 似 乎 都 解 決 部 分 問 題, 而 某 些 觸 摸 的 盲 點 卻 也 仍 舊 存 在 觸 覺 圖 形 卡 是 常 見 的 視 障 教 育 輔 助 器 具, 藉 由 觸 覺 圖 形 卡 上 的 圖 像, 視 障 者 在 心 中 模 擬 起 明 眼 人 用 眼 睛 所 見 到 的 物 體, 這 其 中 有 些 是 巨 大 物 體 ( 如 : 山 海 雲 ), 連 明 眼 人 都 無 法 用 手 觸 及, 但 是 一 眼 望 去 即 可 領 略 其 中 影 像, 而 盲 眼 人 卻 只 能 以 觸 摸 的 方 式, 逐 漸 地 全 盤 性 的 摸 索, 讓 心 中 模 糊 的 名 詞 轉 化 成 心 理 地 圖, 觸 覺 圖 形 轉 化 資 訊 的 概 念, 確 實 能 夠 將 難 以 用 言 詞 傳 達, 或 者 無 法 描 述 的 遠 方 物 體 的 概 念 傳 達 給 視 障 者 知 道, 但 是 當 觸 覺 圖 形 的 數 量 多, 或 者 圖 形 的 複 雜 度 較 高 時, 不 良 的 觸 摸 績 效 反 而 成 為 視 障 者 進 入 這 種 學 習 方 式 的 最 大 門 檻

245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241. Kleinman(1979) 發 現 觸 覺 探 索 主 要 採 用 徹 底 與 特 徵 比 對 等 二 種 策 略 除 了 策 略 外,Heller 等 人 (1996,2002) 最 近 亦 嘗 試 由 視 障 者 的 認 知 和 觀 點 來 探 討 觸 覺 圖 形 的 設 計 因 此, 如 何 從 觸 覺 圖 形 設 計 的 本 質 來 研 究 觸 摸 績 效 的 問 題, 必 先 了 解 促 使 觸 摸 效 率 提 升 的 因 素, 而 後 方 能 整 理 出 從 事 此 類 輔 具 設 計 的 基 本 原 則, 再 進 行 更 為 生 活 化 的 輔 具 概 念 的 構 思, 如 此 將 可 提 升 視 障 輔 具 之 適 用 性 與 實 用 性 本 研 究 之 先 期 研 究, 可 參 閱 Tu 等 人 (2003) 以 及 吳 志 富 等 人 (2005) 所 發 表 之 文 章, 本 研 究 的 主 要 貢 獻 就 在 於 提 出 較 佳 的 觸 覺 圖 形 表 現 方 式, 並 且 研 究 出 提 高 觸 摸 辨 識 績 效 的 方 法 貳 文 獻 探 討 在 過 去 幾 年 中, 多 數 研 究 者 均 個 別 針 對 觸 覺 圖 形 的 最 佳 表 現 模 式 與 認 知 圖 形 種 類 進 行 研 究, 其 相 關 文 獻 整 理 如 下 ( 表 一 ) 但 是, 從 3D 物 體 與 視 覺 符 號 轉 換 成 2D 觸 覺 圖 形 的 過 程 中, 使 用 者 對 於 轉 換 觸 覺 圖 形 的 認 知 大 小 比 例 視 角 決 定 描 述 程 度 表 現 模 式 與 材 質 的 利 用 等 都 有 其 相 互 相 關 之 考 量, 絕 對 不 是 單 一 因 素 考 量 表 一 的 研 究 中 觸 覺 圖 形 的 大 小 比 例 為 同 一 尺 寸, 因 此, 對 於 觸 覺 圖 形 的 辨 識 無 形 中 會 造 成 混 淆, 舉 例 而 言, 若 是 視 障 者 先 觸 摸 到 的 觸 覺 圖 形 為 A4 大 小 的 雨 傘 後, 再 進 而 觸 摸 相 同 大 小 的 草 莓 時, 可 能 會 有 認 知 概 念 上 的 混 淆 不 清 另 外, 在 文 獻 中 有 研 究 提 及 不 同 的 表 現 模 式, 如 線 條 (Line Drawing;LD) 的 表 現 模 式 具 有 簡 單 快 速 的 辨 識 優 點, 但 是, 線 與 線 之 間 的 空 間, 卻 容 易 造 成 視 障 者 對 空 間 細 節 的 混 淆, 貼 圖 (Texture Picture;TP) 的 表 現 模 式 卻 是 可 以 表 現 立 體 物 件 的 細 節 形 狀, 但 是, 由 於 圖 形 內 容 複 雜, 導 致 觸 摸 辨 識 的 時 間 較 長 Lederman 等 人 (1990) 認 為 以 觸 覺 辨 認 2D 觸 覺 圖 形 是 非 常 困 難 的 先 天 盲 者 與 明 眼 人 在 辨 認 2D 觸 覺 圖 形 的 表 現, 受 測 者 包 含 矇 眼 之 明 眼 者 和 先 天 盲 者 刺 激 物 共 有 22 個 2D 觸 覺 圖 形, 使 用 點 字 筆 (Braille stylus) 繪 製 於 公 分 的 薄 片 上, 每 張 圖 形 的 大 小 在 公 分 範 圍 內 根 據 是 否 具 有 透 視 的 暗 示, 更 進 一 部 被 分 為 2D 及 3D 陳 述 2D 陳 述 的 2D 觸 覺 圖 形 包 括 毛 衣 鉛 筆 襪 子 電 燈 泡 梳 子 信 封 網 球 拍 螺 絲 釘 胡 蘿 蔔 鑰 匙 棒 球 棒 ;3D 陳 述 的 2D 觸 覺 圖 形 包 括 碗 蠟 燭 螺 絲 起 子 杯 子 鐵 鎚 插 頭 領 帶 鎖 書 哨 子 和 煙 灰 缸 結 果 顯 示, 在 辨 識 2D 陳 述 的 觸 覺 圖 形 上, 明 眼 人 較 先 天 盲 受 測 者 來 得 準 確, 在 平 均 正 確 率 及 平 均 反 應 時 間 上,

246 .242.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表 一 : 本 研 究 之 相 關 文 獻 研 究 者 對 象 研 究 目 的 與 方 法 研 究 結 果 Lederman et al. (1974) 矇 眼 之 明 眼 人 先 天 盲 者 研 究 先 天 盲 者 與 明 眼 人 辨 認 2D 與 3D 觸 覺 圖 形 的 表 現 結 果 顯 示 在 物 體 之 2D 陳 述 的 觸 覺 圖 形 之 辨 認 上, 明 眼 人 較 先 天 盲 受 測 者 來 得 準 確 在 平 均 正 確 率 及 平 均 反 應 時 間 上,2D 陳 述 比 3D 陳 述 正 確 率 高 反 應 時 間 短 Shimizu,Saida, & Shimura (1993) 早 盲 者 晚 盲 者 明 眼 人 研 究 的 刺 激 物 為 2D 觸 覺 板 ( 約 1.5mm 輪 廓 線 ;3D 高 度 10mm), 將 立 體 模 型 轉 換 為 平 面 圖 案 刺 激 物, 要 求 受 測 者 憑 觸 覺 辨 認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在 平 面 觸 覺 板 上 3D 表 現 的 可 識 性 優 於 2D 線 條 的 可 識 別 性, 由 此 可 知,3D 深 度 的 知 覺 有 助 於 克 服 2D 圖 形 的 辨 認, 因 為 3D 深 度 的 知 覺 能 和 實 物 產 生 觸 覺 聯 想, 所 以 對 於 圖 形 的 辨 認 上 有 所 幫 助 Shimizu, Shinohara, & Nagaoka (2000) 7 位 視 障 者 5 位 明 眼 人 刺 激 物 為 觸 覺 探 針 組 成 的 平 面 觸 覺 板, 研 究 中 使 用 4 種 模 式, 分 別 為 外 框 模 式 (outline mode): 凸 起 2mm 的 外 框 線 凸 起 之 平 面 模 式 (plane mode): 凸 起 2mm 的 平 面 凹 陷 之 平 面 模 式 (hollowed-plane mode): 凹 陷 2mm 的 平 面 浮 雕 模 式 (relief mode)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57% 視 障 者 及 100% 明 眼 人 在 浮 雕 模 式 下 比 凹 陷 之 平 面 模 式 表 現 佳 ; 更 進 一 步 地,43% 視 障 者 及 60% 明 眼 人 在 浮 雕 模 式 下 表 現 比 外 框 模 式 佳 ;43% 視 障 者 及 40% 明 眼 人 在 浮 雕 模 式 下 表 現 比 凸 出 之 平 面 模 式 佳 在 這 4 種 模 式 中 浮 雕 模 式 (relief mode) 是 最 合 適 的 陳 玟 秀 (2002) 早 盲 者 晚 盲 者 明 眼 人 研 究 中 以 熱 印 紙 製 作 浮 雕 圖 形 表 現 模 式 大 致 分 為 四 種, 包 含 外 框 形 狀 豐 富 線 索 輪 廓 線 條 輪 廓 面 狀, 在 表 現 視 角 方 面 可 分 為 : 直 角 視 點 與 斜 角 視 點 結 果 顯 示 直 角 視 點 輪 廓 面 狀 模 式 的 表 現 績 效 最 好 其 綜 合 了 物 體 細 節 的 輪 廓 線 描 述 也 與 浮 雕 表 現 模 式 類 似 的 3D 深 度 效 果 Thompson et al. (2003) 矇 眼 明 眼 人 探 討 LD 或 TP 觸 覺 圖 形 表 現 手 法 上 的 觸 覺 圖 形 認 知 所 有 觸 覺 圖 形 均 產 生 於 Zytex swell paper 上 其 結 果 顯 示 TP 在 圖 形 的 認 知 辨 識 上 顯 著 地 比 LD 好, 材 質 的 使 用 使 受 測 圖 形 整 體 有 突 起 強 調 的 特 性, 並 且 可 以 幫 助 觸 覺 圖 形 認 知 與 辨 識, 避 免 圖 地 的 困 惑

247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D 陳 述 比 3D 陳 述 正 確 率 高 反 應 時 間 短 儘 管 受 測 者 對 於 物 體 有 高 度 的 熟 悉 度, 正 確 率 分 別 為 先 天 盲 10% 明 眼 人 33%; 平 均 反 應 時 間 明 眼 人 90 秒, 先 天 盲 者 則 選 擇 提 早 結 束, 實 驗 無 法 測 量 不 過, 在 Lederman 等 人 (1990) 的 研 究 結 果 中, 明 眼 人 的 表 現 已 高 於 Magee 和 Kennedy(1980) 研 究 中 明 眼 人 17% 的 比 例 Lederman(1990) 認 為, 實 驗 中 明 眼 人 在 觸 覺 輸 入 後 轉 化 成 視 覺 影 像, 運 用 了 視 覺 轉 換 的 過 程, 因 為 2D 陳 述 的 觸 覺 圖 形 ( 平 面 視 圖 ) 的 平 均 反 應 時 間 均 少 於 3D 陳 述 的 觸 覺 圖 形 ( 透 視 圖 ) 的 平 均 反 應, 因 此,2D 的 識 別 性 及 正 確 性 都 比 3D 的 識 別 性 快 且 高 同 樣 地,Shimizu 等 人 (1993)( 如 圖 一 ) 研 究 受 測 者 所 熟 悉 物 體 的 平 面 觸 覺 板 與 3D 浮 雕 觸 覺 圖 形 的 配 對 辨 認, 受 測 者 分 為 早 盲 者 晚 盲 者 明 眼 人 等 三 個 組 別 研 究 的 刺 激 物 為 2D 觸 覺 板 ( 約 1.5mm 輪 廓 線 ;3D 高 度 10mm), 圖 形 包 含 臉 手 魚 剪 刀 蘋 果 等 他 們 將 立 體 模 型 轉 換 為 平 面 圖 案 當 成 刺 激 物, 要 求 受 測 者 憑 觸 覺 辨 認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在 平 面 觸 覺 板 上 3D 表 現 的 可 識 性 優 於 2D 線 條, 由 此 可 知,3D 深 度 的 知 覺 有 助 於 克 服 2D 圖 形 的 辨 認, 因 為 3D 深 度 的 知 覺 可 以 與 實 物 產 生 觸 覺 的 聯 想, 所 以 對 於 圖 形 的 辨 認 上 有 所 幫 助 圖 一 : 刺 激 物 描 述 方 式 (a)2d 的 觸 覺 圖 形 (b)3d 的 觸 覺 圖 形 (Shimizu et al., 1993) Shimizu 等 人 (2000)( 如 圖 二 ) 延 續 之 前 的 研 究, 參 與 者 有 7 位 視 障 者 ( 平 均 年 齡 21.4 歲 ) 5 位 明 眼 人 ( 平 均 年 齡 31.0 歲 ) 刺 激 物 為 觸 覺 探 針 組 成 的 平 面 觸 覺 板, 觸 覺 探 針 單 位 以 六 角 形 矩 陣 方 式 排 列, 各 單 位 之 間 的 空 隙 為 2mm 研 究 中 使 用 4 種 模 式, 分 別 為 外 框 模 式 (Outline Mode): 凸 起 2mm 的 外 框 線 凸 起 之 平 面 模 式 (Plane

248 .244.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 Mode): 凸 起 2mm 的 平 面 凹 陷 之 平 面 模 式 (Hollowed-plane Mode): 凹 陷 2mm 的 平 面 浮 雕 模 式 (Relief Mode): 包 含 3D 描 述 的 物 體, 其 最 大 的 高 度 是 10mm, 圖 形 包 含 以 下 形 狀, 分 別 為 椅 子 貝 類 懷 錶 黃 瓜 櫻 桃 電 話 湯 匙 開 罐 器 茶 杯 左 手 靴 子 茄 子 平 底 鍋 剪 刀 香 蕉 手 提 袋 鐵 鎚 一 串 葡 萄 插 頭 刀 子 有 把 的 大 杯 子 蘋 果 葡 萄 酒 杯 研 究 結 果 顯 示, 在 t 檢 定 中,57% 視 障 者 及 100% 明 眼 人 在 浮 雕 模 式 下 比 凹 陷 之 平 面 模 式 表 現 佳 ;43% 視 障 者 及 60% 明 眼 人 在 浮 雕 模 式 下 比 外 框 模 式 表 現 佳 ;43% 視 障 者 及 40% 明 眼 人 在 浮 雕 模 式 下 比 凸 出 之 平 面 模 式 表 現 佳 ; 然 而, 在 4 種 模 式 之 間 並 沒 有 發 現 不 同, 可 能 與 天 花 板 效 應 (Ceiling Effect) 觸 覺 搜 索 策 略 (the Strategy of Tactile Exploration) 有 關 研 究 者 認 為, 這 4 種 模 式 中 浮 雕 模 式 是 最 適 合 的 觸 覺 圖 形 表 現 模 式 圖 二 :(a) 外 框 模 式 (b) 凸 出 平 面 模 式 (c) 凹 陷 平 面 模 式 (d) 浮 雕 模 式 (Shimizu & Nagaoka, 2000) 另 外, 在 陳 玟 秀 (2002) 研 究 中 以 熱 印 紙 製 作 浮 雕 圖 形 表 現 模 式, 大 致 分 為 四 種, 包 含 外 框 形 狀 豐 富 線 索 輪 廓 線 條 輪 廓 面 狀, 在 表 現 視 角 方 面 可 分 為 : 直 角 視 點 與 斜 角 視 點 結 果 顯 示, 以 直 角 視 點 並 且 使 用 輪 廓 面 狀 模 式 的 表 現 績 效 最 好, 這 種 模 式 綜 合 了 物 體 細 節 的 輪 廓 線 描 述 也 與 浮 雕 表 現 模 式 類 似 的 3D 深 度 效 果 ( 圖 三 )

249 提 高 視 障 觸 覺 圖 形 辨 識 效 果 之 研 究.245. 外 框 形 狀 豐 富 線 索 輪 廓 線 條 輪 廓 面 狀 圖 三 : 視 點 角 度 與 表 現 模 式 之 2D 觸 覺 圖 形 卡 ( 陳 玟 秀,2002) 最 近 幾 年,Thompson 等 人 (2003) 探 討 矇 眼 人 明 眼 人 在 LD 或 TP 觸 覺 圖 形 表 現 手 法 上 的 觸 覺 圖 形 認 知 差 異 觸 覺 圖 形 均 產 生 於 Zytex swell paper 上, 受 測 物 體 均 為 物 體 單 面 的 表 現 方 式, 物 體 的 深 度 並 未 表 現 出 ( 圖 四 ) 實 驗 的 結 果 顯 示,TP 在 圖 形 的 認 知 辨 識 上 顯 著 地 比 LD 好 ; 而 且 在 影 像 能 力 方 面 和 成 功 的 圖 形 認 知 辨 識 上, 沒 有 顯 著 的 交 互 作 用 由 此 可 知, 材 質 使 受 測 圖 形 整 體 有 突 起 強 調 的 特 性, 並 且 可 以 幫 助 觸 覺 圖 形 認 知 與 辨 識, 避 免 圖 地 反 轉 的 辨 識 困 惑 圖 四 :TP LD 觸 覺 圖 形 表 現 手 法 (Thompson et al., 2003)

Microsoft Word - TIP006SCH Uni-edit Writing Tip - Presentperfecttenseandpasttenseinyourintroduction readytopublish

Microsoft Word - TIP006SCH Uni-edit Writing Tip - Presentperfecttenseandpasttenseinyourintroduction readytopublish 我 难 度 : 高 级 对 们 现 不 在 知 仍 道 有 听 影 过 响 多 少 那 次 么 : 研 英 究 过 文 论 去 写 文 时 作 的 表 技 引 示 巧 言 事 : 部 情 引 分 发 言 该 生 使 在 中 用 过 去, 而 现 在 完 成 时 仅 表 示 事 情 发 生 在 过 去, 并 的 哪 现 种 在 时 完 态 成 呢 时? 和 难 过 道 去 不 时 相 关? 是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DISSERTATION 学 院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硕 士 题 目 届 别 2010 届 学 生 陈 炜 导 师 张 艳 莉 副 教 授 日 期 2010 年 4 月 A VALIDATION STUDY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 II III IV The theories of leadership seldom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male leaders and female leaders. Instead of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leaders leading traits and leading styles of two sexes are th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tseng.doc

Microsoft Word - 3-tseng.doc Journa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omputing 15 (2): (89-101) 由 平 衡 語 料 庫 和 中 介 語 語 料 看 漢 語 被 字 句 表 述 的 文 化 意 蘊 曾 金 金 國 立 台 灣 師 範 大 學 華 語 文 教 學 研 究 所 台 灣 (Taiwan),106 台 北 市 和 平 東 路 一 段 129 號 tseng@ntnu.edu.tw

More inform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 外 汉 语 初 中 级 副 词 情 境 教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院 系 :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姓 名 : 顾 妍 指 导 教 师 : 缪 俊 2016 年 5 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Grading and Sequencing of Senses of Grade-A Polysemous Adjectives in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for Chinese Proficiency 2002 I II Abstract ublished in 1992,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S DEGREE DISSERTATION 80 后 女 硕 士 生 择 偶 现 状 以 武 汉 市 七 所 高 校 为 例 POST-80S FEMALE POSTGRADUATE MATE SELECTION STATUS STUDY TAKE WUHAN SEVEN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中 考 英 语 科 考 试 标 准 及 试 卷 结 构 技 术 指 标 构 想 1 王 后 雄 童 祥 林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考 试 研 究 院, 武 汉,430079, 湖 北 ) 提 要 : 本 文 从 结 构 模 式 内 容 要 素 能 力 要 素 题 型 要 素 难 度 要 素 分 数 要 素 时 限 要 素 等 方 面 细 致 分 析 了 中 考 英 语 科 试 卷 结 构 的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1 * 1 *

1 * 1 * 1 * 1 * taka@unii.ac.jp 1992, p. 233 2013, p. 78 2. 1. 2014 1992, p. 233 1995, p. 134 2. 2. 3. 1. 2014 2011, 118 3. 2. Psathas 1995, p. 12 seen but unnoticed B B Psathas 1995, p. 23 2004 2006 2004 4 ah

More information

27 中 國 海 洋 大 學 山 東 52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8 南 京 理 工 大 學 江 蘇 53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9 西 南 交 通 大 學 四 川 55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27 中 國 海 洋 大 學 山 東 52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8 南 京 理 工 大 學 江 蘇 53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9 西 南 交 通 大 學 四 川 55 行 業 特 色 研 究 型 四 2015 年 兩 岸 四 地 四 星 級 大 學 排 行 榜 序 號 1 大 連 理 工 大 學 遼 寧 31 中 國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2 西 北 工 業 大 學 陝 西 32 中 國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3 華 南 理 工 大 學 廣 東 33 中 國 研 究 型 四 星 級 中 國 高 水 準 大 學 4 湖 南 大 學 湖 南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Study on the New Pension Scheme for Civil Servants Evidence from Kaohsiung County I II 1. III Thesis Abstract Title of Thesis The Study on the New Pension Scheme for Civil Servants: Evidence from Kaohsiu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徐 婉 真 這 四 天 的 綠 島 人 權 體 驗 營 令 我 印 象 深 刻, 尤 其 第 三 天 晚 上 吳 豪 人 教 授 的 那 堂 課, 他 讓 我 聽 到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正 義 之 聲 轉 型 正 義, 透 過 他 幽 默 熱 情 的 語 調 激 起 了 我 對 政 治 的 興 趣, 願 意 在 未 來 多 關 心 社 會 多 了 解 政 治 第 一 天 抵 達 綠 島 不 久,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修 辭 格 分 析 以 南 一 版 為 例 指 導 教 授 : 柯 明 傑 博 士 研 究 生 : 鄺 綺 暖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七 月 謝 辭 寫 作 論 文 的 日 子 終 於 畫 下 了 句 點, 三 年 前 懷 著 對 文 學 的 熱 愛, 報 考 了 中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i 2010 2012 33 二 新 世 紀 的 教 改 藍 圖 Jeannette & Gordon 1998 8 2000 4-5 2009 118 5 3 2007/08 30% 2000 170

i 2010 2012 33 二 新 世 紀 的 教 改 藍 圖 Jeannette & Gordon 1998 8 2000 4-5 2009 118 5 3 2007/08 30% 2000 170 2013 新 世 紀 後 香 港 基 礎 教 育 的 改 革 胡 少 偉 香 港 教 育 學 院 摘 要 廿 一 世 紀 是 資 訊 科 技 發 達 和 知 識 爆 炸 的 時 代, 在 全 球 化 情 境 中, 各 地 政 府 推 出 不 少 教 育 改 革 以 促 進 教 育 的 發 展 ; 教 育 統 籌 委 員 會 於 2000 年 9 月 公 佈 了 香 港 教 育 制 度 改 革 建 議,

More information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陳 榮 輝 台 南 女 子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從 篤 加 村 非 平 埔 族 裔 的 正 名 運 動, 探 討 篤 加 村 民 因 不 認 同 廟 後 區 ( 邱 ) 所 形 成 的 平 埔 族 裔 概 念, 從 地 理 變 遷 村 廟 沿 革 族 譜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中 美 国 际 新 闻 的 叙 事 学 比 较 分 析 以 英 伊 水 兵 事 件 为 例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Narration of Sino-US International News Case Study:UK-Iran Marine Issue 姓 名 : 李 英 专 业 : 新 闻 学 学 号 : 05390 指 导 老 师 : 胡 曙 中 教 授 上 海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inal Exam Review Packet.docx

Microsoft Word - Final Exam Review Packet.docx Do you know these words?... 3.1 3.5 Can you do the following?... Ask for and say the date. Use the adverbial of time correctly. Use Use to ask a tag question. Form a yes/no question with the verb / not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misconception 101 Misconceptions and Test-Questions of Earth Scien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Chun-Ping We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Center Abstract Earth Science is a subject highly related to everyday

More information

4. 每 组 学 生 将 写 有 习 语 和 含 义 的 两 组 卡 片 分 别 洗 牌, 将 顺 序 打 乱, 然 后 将 两 组 卡 片 反 面 朝 上 置 于 课 桌 上 5. 学 生 依 次 从 两 组 卡 片 中 各 抽 取 一 张, 展 示 给 小 组 成 员, 并 大 声 朗 读 卡

4. 每 组 学 生 将 写 有 习 语 和 含 义 的 两 组 卡 片 分 别 洗 牌, 将 顺 序 打 乱, 然 后 将 两 组 卡 片 反 面 朝 上 置 于 课 桌 上 5. 学 生 依 次 从 两 组 卡 片 中 各 抽 取 一 张, 展 示 给 小 组 成 员, 并 大 声 朗 读 卡 Tips of the Week 课 堂 上 的 英 语 习 语 教 学 ( 二 ) 2015-04-19 吴 倩 MarriottCHEI 大 家 好! 欢 迎 来 到 Tips of the Week! 这 周 我 想 和 老 师 们 分 享 另 外 两 个 课 堂 上 可 以 开 展 的 英 语 习 语 教 学 活 动 其 中 一 个 活 动 是 一 个 充 满 趣 味 的 游 戏, 另 外

More information

謝 辭 能 夠 完 成 這 本 論 文, 首 先 當 然 要 感 謝 的 是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謝 林 德 老 師 這 段 時 間 老 師 不 厭 其 煩 的 幫 我 檢 視 論 文, 每 次 與 老 師 討 論 後 總 是 收 穫 很 多, 在 臺 灣 求 的 這 段 期 間 深 深 地

謝 辭 能 夠 完 成 這 本 論 文, 首 先 當 然 要 感 謝 的 是 我 的 指 導 教 授, 謝 林 德 老 師 這 段 時 間 老 師 不 厭 其 煩 的 幫 我 檢 視 論 文, 每 次 與 老 師 討 論 後 總 是 收 穫 很 多, 在 臺 灣 求 的 這 段 期 間 深 深 地 文 教 碩 博 士 位 程 碩 士 位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謝 林 德 博 士 Dr. Dennis Schilling 華 同 形 漢 字 詞 之 比 較 及 教 建 議 以 台 灣 八 千 詞 及 韓 漢 字 語 辭 典 分 析 為 例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Korean Homographic Words with

More information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1對外華語文詞彙教學的策略研究_第三次印).doc 37 92 1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The Strategy Research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i-Na F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Kaohsiu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月電子報1130.doc

Microsoft Word - 11月電子報1130.doc 發 行 人 : 楊 進 成 出 刊 日 期 2008 年 12 月 1 日, 第 38 期 第 1 頁 / 共 16 頁 封 面 圖 話 來 來 來, 來 葳 格 ; 玩 玩 玩, 玩 數 學 在 11 月 17 到 21 日 這 5 天 裡 每 天 一 個 題 目, 孩 子 們 依 據 不 同 年 段, 尋 找 屬 於 自 己 的 解 答, 這 些 數 學 題 目 和 校 園 情 境 緊 緊 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1.第二卷第二期p1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3(1),1-42 1 圖 解 思 考 法 在 申 論 題 寫 作 上 的 運 用 : 以 蕭 颯 死 了 一 個 國 中 女 生 之 後 為 例 馬 琇 芬 ( 投 稿 日 期 :2014/11/11; 修 正 日 期 :2015/01/21; 接 受 日 期 :2015/01/26) 摘 要 申 論 是 一 種 培 養 學 生 思 考 能 力 的 寫 作

More information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四 修 正 幼 兒 園 師 資 類 科 應 修 學 分 數 為 四 十 八 學 分, 並 明 定 學 分 數 抵 免 之 相 關 規 定 及 規 範 修 習 幼 兒 園 教 育 專 業 課 程 之 最 低 年 限 ( 修 正 條 文 第 五 條 ) 五 發 給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公 告 及 送 達 教 育 部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11 月 21 日 臺 教 師 ( 二 ) 字 第 1030167058A 號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幼 稚 園 及 托 兒 所 在 職 人 員 修 習 幼 稚 園 教 師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課 程 辦 法 草 案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一 百 五 十 一 條 第 二 項 準 用 第 一 百 五 十 四 條

More information

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

東莞工商總會劉百樂中學 /2015/ 頁 (2015 年 版 ) 目 錄 : 中 文 1 English Language 2-3 數 學 4-5 通 識 教 育 6 物 理 7 化 學 8 生 物 9 組 合 科 學 ( 化 學 ) 10 組 合 科 學 ( 生 物 ) 11 企 業 會 計 及 財 務 概 論 12 中 國 歷 史 13 歷 史 14 地 理 15 經 濟 16 資 訊 及 通 訊 科 技 17 視 覺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教 育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學 生 家 長 國 中 教 育 人 員 對 國 中 基 本 學 力 測 驗 態 度 及 改 進 意 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傅 秋 英 撰 指 導 教 授 : 蔡 清 華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六 月 摘 要 國 中 基 本 學 力 測 驗 是 我 國 有 史 以 來 參 加 人 數 最 多 涵 蓋 範 圍 最 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Microsoft Word - Draft circular on Sub Leg  - 11 Apr (chi)_Traditional 檔 號 : (20) in EDB(SCR) 25/58/11 Pt.4 教 育 局 通 告 第 3/2012 號 2012 年 教 育 ( 修 訂 ) 規 例 2012 年 教 育 ( 豁 免 )( 提 供 非 正 規 課 程 的 私 立 學 校 )( 修 訂 ) 令 2012 年 香 港 考 試 及 評 核 局 條 例 ( 修 訂 附 表 1) 令 [ 注 意 : 本 通 告 應 交 ( a )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Schoenfeld Sternberg Krutetskii I II An analysis of Mathematics Problem-solving Processes of Gifte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General Intelligent Ability Huang Chia-Chie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tional

More information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嶺 東 科 技 大 學 財 務 金 融 系 日 四 技 學 生 專 業 學 習 地 圖 02 年 6 月 28 日 0 學 年 度 第 二 學 期 財 務 金 融 系 課 程 委 會 議 通 過 名 稱 微 積 分 ( 一 ) 微 積 分 ( 二 ) 個 體 經 濟 學 商 業 套 裝 軟 體 ( 二 ) 應 用 統 計 學 ( 一 ) 期 貨 與 選 擇 權 國 際 - 管 理 學 保 險 學 商

More information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 天 主 教 輔 仁 大 學 社 會 學 系 學 士 論 文 小 別 勝 新 婚? 久 別 要 離 婚? 影 響 遠 距 家 庭 婚 姻 感 情 因 素 之 探 討 Separate marital rel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or getting worse? -Explore the impact of emotional factors couples do not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03130C4EAC0EDB9A4C0E04142BCB6D4C4B6C1C5D0B6CFC0FDCCE2BEABD1A15F325F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303130C4EAC0EDB9A4C0E04142BCB6D4C4B6C1C5D0B6CFC0FDCCE2BEABD1A15F325F2E646F63> 2010 年 理 工 类 AB 级 阅 读 判 断 例 题 精 选 (2) Computer mouse How does the mouse work? We have to start at the bottom, so think upside down for now. It all starts with mouse ball. As the mouse ball in the bottom

More information

f o r u m 各 級 學 校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制 度 沿 革 之 回 顧 江 海 泉 臺 中 市 立 梧 棲 國 民 中 學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1984 076

f o r u m 各 級 學 校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制 度 沿 革 之 回 顧 江 海 泉 臺 中 市 立 梧 棲 國 民 中 學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1984 076 F O R U M 學 校 體 育 教 師 與 專 任 運 動 教 練 之 對 談 時 間 :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1 月 11 日 ( 星 期 三 )18:30~20:30 地 點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綜 合 體 育 館 247 會 議 室 主 持 人 : 周 宏 室 教 授 (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 指 導 單 位 : 教 育 部 體 育 署 與 談 人 ( 按 姓 氏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音 樂 教 學 碩 士 班 學 位 論 文 新 瓦 屋 客 家 花 鼓 之 研 究 A Research on Hsin-Wa-Wu Hakka Flower-Drum 研 究 生 : 陳 怡 妃 指 導 教 授 : 明 立 國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三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文 化 資 產 總 管 理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INSTITUTE IN PUBLISHING NAN HUA UNIVERSITY THE OPERATION MODELS OF WRITERS PRESSES IN TAIWAN ADVISOR: PH.D. CHEN CHUN-JUNG GRADUATE

More information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150 5 * 71272026 60 200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1 / 62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3 64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5 66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7 68 Nankai Business Review 69 Mechanism of Luxury Brands Formation

More information

100 學 年 度 科 技 校 院 四 年 制 及 專 科 學 校 二 年 制 日 間 部 聯 合 登 記 分 發 入 學 各 校 系 科 組 學 程 總 成 績 統 計 表 ( 一 般 生 ) 類 別 代 碼 學 校 名 稱 系 科 組 學 程 名 稱 01 機 械 066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100 學 年 度 科 技 校 院 四 年 制 及 專 科 學 校 二 年 制 日 間 部 聯 合 登 記 分 發 入 學 各 校 系 科 組 學 程 總 成 績 統 計 表 ( 一 般 生 ) 類 別 代 碼 學 校 名 稱 系 科 組 學 程 名 稱 01 機 械 066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100 學 年 度 科 技 校 院 四 年 制 及 專 科 學 校 二 年 制 日 間 部 聯 合 登 記 分 發 入 學 各 校 系 科 組 學 程 總 成 績 統 計 表 ( 一 般 生 ) 類 別 代 碼 學 校 名 稱 系 科 組 學 程 名 稱 01 機 械 001 國 立 臺 灣 科 技 大 學 機 械 工 程 系 66 66 667.00 385.00 636.00 390.00 01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 2-1 p33 3-1 p78 3-2 p79 3-3 p80 3-4 p90 4-1 p95 4-2 p97 4-3 p100 4-4 p103 4-5 p105 4-6 p107 4-7 p108 4-8 p108 4-9 p112 4-10 p114 4-11 p117 4-12 p119 4-13 p121 4-14 p123 4-15 p124 4-16 p131 4-17 p133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精 英 汉 语 和 新 实 用 汉 语 课 本 的 对 比 研 究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Jing Ying Chinese and The New Practical Chinese Textbook 专 业 : 届 别 : 姓 名 : 导 师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2013 届 王 泉 玲 杨 金 华 1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More information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 芬 蘭 幼 兒 呈 現 中 度 身 體 活 動 量 之 比 例 高 於 臺 灣 幼 兒 (5) 幼 兒 在 投 入 度 方 面 亦 達 顯 著 差 異 (χ²=185.35, p <.001), 芬 蘭 與 臺 灣 幼 兒 多 半 表 現 出 中 度 投 入 與 高 度 臺 灣 與 芬 蘭 幼 兒 園 室 內 自 由 遊 戲 內 涵 之 探 討 林 昭 溶 毛 萬 儀 經 國 管 理 暨 健 康 學 院 幼 兒 保 育 系 副 教 授 joyce@ems.cku.edu.tw 吳 敏 而 國 家 教 育 研 究 院 研 究 員 rozwu@mail.naer.edu.tw wanyi@ems.cku.edu.tw 摘 要 自 由 遊 戲 被 視 為 是 幼 兒 的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第 二 章 : 至 今 的 進 展 高 水 平 的 系 統 可 使 用 性.. 建 立 高 水 平 的 系 統 可 使 用 性, 以 確 保 系 統 有 能 力 支 援 醫 療 服 務 需 每 星 期 七 天 每 天 24 小 時 運 作 的 需 要 2.13 我 們 會 為 電 子 健 康 記 錄 互 通 資 料 建 立 中 央 資 料 儲 存 庫, 所 有 由 參 與 計 劃 的 醫 療 服 務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實 施 計 畫 1 專 題 演 講 因 應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學 校 本 位 課 程 的 整 體 布 局 A-1 推 動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相 關 配 套 措 施 A-10 分 組 研 討 法 規 研 修 B-1 課 程 教

目 錄 實 施 計 畫 1 專 題 演 講 因 應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學 校 本 位 課 程 的 整 體 布 局 A-1 推 動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相 關 配 套 措 施 A-10 分 組 研 討 法 規 研 修 B-1 課 程 教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學 科 中 心 105 年 度 研 討 會 會 議 手 冊 時 間 :105 年 5 月 18-19 日 地 點 : 明 湖 水 漾 會 館 ( 苗 栗 縣 頭 屋 鄉 ) 指 導 單 位 : 教 育 部 國 民 及 學 前 教 育 署 主 辦 單 位 : 普 通 型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課 程 推 動 工 作 圈 ( 國 立 宜 蘭 高 級 中 學 ) 協 辦 單 位

More information

20

20 37 92 19 40 19 20 21 1 7 22 1/5 6/30 5/3030 23 24 25 26 1 2 27 1 2 28 29 30 5 8 8 3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A Study Investigati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Concept of the Unit in Fraction in Northern

More information

2009.05

2009.05 2009 05 2009.05 2009.05 璆 2009.05 1 亿 平 方 米 6 万 套 10 名 20 亿 元 5 个 月 30 万 亿 60 万 平 方 米 Data 围 观 CCDI 公 司 内 刊 企 业 版 P08 围 观 CCDI 管 理 学 上 有 句 名 言 : 做 正 确 的 事, 比 正 确 地 做 事 更 重 要 方 向 的 对 错 于 大 局 的 意 义 而 言,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01 招 生 简 章 03 考 试 说 明 04 笔 试 样 题 2 emba.pbcsf.tsinghua.edu.cn

01 招 生 简 章 03 考 试 说 明 04 笔 试 样 题 2 emba.pbcsf.tsinghua.edu.cn 01 招 生 简 章 03 考 试 说 明 04 笔 试 样 题 2 emba.pbcsf.tsinghua.edu.cn 清 华 五 道 口 金 融 EMBA 招 生 简 章 金 融 EMBA 教 育 中 心 2012 年, 为 加 快 现 代 金 融 学 科 建 设, 培 养 高 端 金 融 人 才, 促 进 金 融 界 与 金 融 教 育 界 的 联 系, 提 高 金 融 研 究 水 平, 推

More information

WTO

WTO 10384 200015128 UDC Exploration on Design of CIB s Human Resources System in the New Stage (MBA) 2004 2004 2 3 2004 3 2 0 0 4 2 WTO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ique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摘要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 家 語 文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台 灣 客 家 童 謠 以 月 光 光 起 興 作 品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彥 菁 指 導 教 授 : 王 帅 華 博 士 陳 秀 琪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一 月 摘 要 月 光 光 是 一 首 流 傳 已 久 的 童 謠, 以 此 為 主 題 的 文 本 數 量 甚 多 這 些 大 量 流 傳 下 來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980103修.doc 淡 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呂 正 惠 蘇 敏 逸 博 士 博 士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研 究 生 : 陳 麗 淑 撰 中 華 民 國 98 年 1 月 淡 江 大 學 研 究 生 中 文 論 文 提 要 論 文 名 稱 : 倚 天 屠 龍 記 愛 情 敘 事 之 研 究 頁 數 :128 校 系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4230365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4230365FB942A5CEA668B443C5E9BB73A740B5D8A4E5B8C9A552B1D0A7F75FA6BFB1A4ACFC2E646F63> 運 用 多 媒 體 製 作 華 文 補 充 教 材 江 惜 美 銘 傳 大 學 應 用 中 文 系 chm248@gmail.com 摘 要 : 本 文 旨 在 探 究 如 何 運 用 多 媒 體, 結 合 文 字 聲 音 圖 畫, 製 作 華 文 補 充 教 材 當 我 們 在 進 行 華 文 教 學 時, 往 往 必 須 透 過 教 案 設 計, 並 製 作 補 充 教 材, 方 能 使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PROSPECT EXPLORATION 壹 前 言 20 90 066 第 9 卷 第 2 期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2 月 專 題 研 究 法 律 與 法 制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探 析 中 國 大 陸 現 行 土 地 估 價 法 律 制 度 體 系 A Study on the Legal Framework of Real Estate Appraisal in China 蔣 國 基 * (Chiang, Kuo-chi) 香 港 鴻 裕 公 司 法 務 長 摘

More information

K9 A 008-569 08 0-006 - 6 6 949 6 64 4 0 5 000 40 6500 6000 7 5000 400 8 6000 0 Malayo - Polynesian 6000 Malayo - Polynesian 4 5 4. 5 5500 5 4 000 6 4 5 6 986 6 5 006 0 995 4 99 99 990 987. 5 5000 008

More information

國 史 館 館 刊 第 23 期 Chiang Ching-kuo 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Its Effects (1941-1943) Abstract Wen-yuan Chu * Chiang Ching-kuo wa

國 史 館 館 刊 第 23 期 Chiang Ching-kuo 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Its Effects (1941-1943) Abstract Wen-yuan Chu * Chiang Ching-kuo wa 國 史 館 館 刊 第 二 十 三 期 (2010 年 3 月 ) 119-164 國 史 館 1941-1943 朱 文 原 摘 要 1 關 鍵 詞 : 蔣 經 國 贛 南 學 校 教 育 社 會 教 育 掃 盲 運 動 -119- 國 史 館 館 刊 第 23 期 Chiang Ching-kuo s Educational Innovation in Southern Jiangxi and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高中英文科教師甄試心得

高中英文科教師甄試心得 高 中 英 文 科 教 師 甄 試 心 得 英 語 學 系 碩 士 班 林 俊 呈 高 雄 市 立 高 雄 高 級 中 學 今 年 第 一 次 參 加 教 師 甄 試, 能 夠 在 尚 未 服 兵 役 前 便 考 上 高 雄 市 立 高 雄 高 級 中 學 專 任 教 師, 自 己 覺 得 很 意 外, 也 很 幸 運 考 上 後 不 久 在 與 雄 中 校 長 的 會 談 中, 校 長 的 一 句

Mor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公 务 员 在 线 培 训 模 式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导 师 姓 名 : 完 成 时 间 : 潘 琳 数 字 媒 体 周 荣 庭 教 授 二 一 二 年 五 月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社 會 科 學 院 政 治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台 灣 中 小 企 業 赴 大 陸 投 資 風 險 及 其 因 應 之 道 Investment Risks and its

More information

02 動 機 2052 中 華 醫 事 科 技 大 學 環 境 與 安 全 衛 生 工 程 系 4 4 155 130 313 247 02 動 機 2029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資 訊 工 程 系 12 12 125 100 300 242 02 動 機 2094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機

02 動 機 2052 中 華 醫 事 科 技 大 學 環 境 與 安 全 衛 生 工 程 系 4 4 155 130 313 247 02 動 機 2029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資 訊 工 程 系 12 12 125 100 300 242 02 動 機 2094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機 02 動 機 2004 國 立 臺 北 科 技 大 學 車 輛 工 程 系 15 15 385 355 641 601 02 動 機 2006 國 立 高 雄 第 一 科 技 大 學 機 械 與 自 動 化 工 程 系 智 慧 自 動 化 組 2 2 365 355 592 587 02 動 機 2099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工 業 教 育 學 系 車 輛 技 術 組 14 14 375

More information

THE ANIMALS chinese - NEW

THE ANIMALS chinese - NEW wwwcrazy4languagescom dòng wù the animals Grammar page 9 / Conjugation page 14 Student version page 1 Teacher version page 27 1 wwwcrazy4languagescom dòng wù EXERCISE 1- Match pictures and Pin Yin! yú

More information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English for Study in Australia 留 学 澳 洲 英 语 讲 座 Lesson 3: Make yourself at home 第 三 课 : 宾 至 如 归 L1 Male: 各 位 朋 友 好, 欢 迎 您 收 听 留 学 澳 洲 英 语 讲 座 节 目, 我 是 澳 大 利 亚 澳 洲 广 播 电 台 的 节 目 主 持 人 陈 昊 L1 Female: 各 位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IV V VI In recent years, the Taiwan s TV talk shows about the political topic have a bias in favour of party. In Taiwan, there are two property of party, one is called Blue property of party,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生 死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國 中 學 生 地 獄 觀 之 研 究 The Study on the Imagination of Hell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研 究 生 : 陳 欣 徳 指 導 教 授 : 蔡 明 昌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Keep Going 讓 我 們 直 接 點 吧, 這 篇 論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UDC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Pricing of Corporate Bonds with Macro Factors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UDC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Pricing of Corporate Bonds with Macro Factors 厦门大学博硕士论文摘要库 10384 15620071151397 UDC Empirical Researches on Pricing of Corporate Bonds with Macro Factors 2010 4 Duffee 1999 AAA Vasicek RMSE RMSE Abstrac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dding macro factors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McGraw-Hill School Education Group Physics :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G S 24

McGraw-Hill School Education Group Physics :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G S 24 2017 4 357 GLOBAL EDUCATION Vol. 46 No4, 2017 * 1 / 400715 / 400715 / 400715 1 2010-2020 2 * mjzxzd1401 2012 AHA120008 1 23 3 4-7 8 9 McGraw-Hill School Education Group Physics : Principles and Problems

More information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041-1111 1 57 894 奝 2 1098-1102 1 32 1997 593-605 2 2 1975 247-268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041-1111 1 57 894 奝 2 1098-1102 1 32 1997 593-605 2 2 1975 247-268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01-123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大 江 匡 房 江 談 抄 詩 話 日 本 北 宋 2009 3 18 2009 9 20 2010 1 27 * ** 97-2410-H-003-144-MY3 101 102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041-1111

More information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 1 - - 2 - - 3 - - 4 - 註 一 一 般 義 工 : 任 何 人 志 願 貢 獻 個 人 時 間 及 精 神, 在 不 為 任 何 物 質 報 酬 的 情 況 下, 為 改 進 社 會 而 提 供 服 務, 時 數 不 限 ( 參 考 香 港 義 務 工 作 發 展 局 之 定 義 ) 註 二 核 心 義 工 : 由 於 建 立 社 會 資 本 所 重 視 的 是 網 絡 的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平 台, 网 络 红 人 风 靡 于 虚 拟 世 界 近 年 来, 或 无 心 插 柳, 或 有 意 噱 头, 或 自 我 表 达, 或 幕 后 操 纵, 网 络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平 台, 网 络 红 人 风 靡 于 虚 拟 世 界 近 年 来, 或 无 心 插 柳, 或 有 意 噱 头, 或 自 我 表 达, 或 幕 后 操 纵, 网 络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从 偶 像 符 号 的 消 解 到 消 费 符 号 的 建 构 网 络 红 人 的 形 象 变 迁 研 究 学 科 专 业 传 播 学 届 别 2013 届 姓 名 孙 清 导 师 王 玲 宁 I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More information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研究一:n人以『剪刀、石頭、布』猜拳法猜拳一次,決定一人勝 嘉 義 市 第 三 十 屆 中 小 學 科 學 展 覽 會 作 品 說 明 書 猜 拳 決 勝 負 的 最 佳 策 略 探 討 科 別 : 數 學 科 組 別 : 國 小 組 關 鍵 詞 : 剪 刀 石 頭 布 黑 白 猜 編 號 : 壹 摘 要 在 玩 遊 戲 時 往 往 需 要 運 用 猜 拳 剪 刀 石 頭 布 或 黑 白 猜 來 決 勝 負 或 是 分 組, 但 人 數 一 多, 便 無 法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A Study on the Job Stress and the Ways of Coping for the Director of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Middle Area of Taiwa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at probing the subject current status as related to stress and

More information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教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Innovative Value Adding Model of New Build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Crystal House in Taichung StudentChen-Tair HUANG AdvisorDr.Chyan YANG A

A Study on Innovative Value Adding Model of New Build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Crystal House in Taichung StudentChen-Tair HUANG AdvisorDr.Chyan YANG A A Study on Innovative Value Adding Model of New Building The Case Study of The Crystal House in Taichung StudentChen-Tair HUANG AdvisorDr.Chyan YANG A Thesis Submitted to Master Program of Management for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I

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 The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Baseball in Taichung City--A Case Study of Li-Sing Elementary School Team 1 0 2 7 - 273 0 20 I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3 卷 第 12 期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lderly Empolyment in China 楊 銘 杰 (Yang, Ming-Jey)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山 與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所 博 士 候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財 務 管 理 學 系 Department of Finance, NSYSU 刊 登 之 文 章, 其 版 權 屬 於 本 系, 非 徵 得 同 意, 不 得 轉 載 本 期 目 錄 1. 財 管 系 榮 譽 及 活 動 訊 息 2. 讓 夢 想 貣 飛 / 楊 佳 霖 3. Student Ambassador(SA)/ 陳 伯 穎 4. 財 務 報 表 之 重 大 變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目 錄 前 言... 1 政 治 1....5 2....7 3....8 4....9 5....10 經 濟 6....12 7....13 8....14 9....15 10....16 11....17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0-2004.6 A Study 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Tseng-Chai ChengJan- Shing SunChing-Kuo Che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Microsoft PowerPoint - 資料庫正規化(ccchen).ppt 資 料 庫 正 規 化 正 規 化 的 概 念 何 謂 正 規 化 (Normalization)?? 就 是 結 構 化 分 析 與 設 計 中, 建 構 資 料 模 式 所 運 用 的 一 個 技 術, 其 目 的 是 為 了 降 低 資 料 的 重 覆 性 與 避 免 更 新 異 常 的 情 況 發 生 因 此, 就 必 須 將 整 個 資 料 表 中 重 複 性 的 資 料 剔 除, 否 則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2014 年 第 5 期 ( 总 第 225 期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5 2014 General Serial No. 225 真 理 的 语 用 和 限 度 周 建 漳, 王 摇 展 ( 厦 门 大 学 哲 学 系, 福 建 厦 门 361005)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傳 真 : 網 址 :  報 告 主 筆 : 李 略 博 士 數 據 錄 家 長 對 澳 門 中 小 學 教 育 現 狀 的 意 見 調 查 報 告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中 華 學 生 聯 合 總 會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2009.3 支 持 機 構 : 社 會 文 化 司 主 辦 機 構 : 澳 門 學 聯 澳 門 青 年 研 究 協 會 電 話 : 00853-28365314 28526255 傳 真 : 00853-28526937 網 址 :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mother s meta-emotion philosophy and children s emotional adjustmen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ac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mother s meta-emotion philosophy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