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É˺®ÂÛ.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É˺®ÂÛ.doc"

Transcription

1 伤寒论 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 目录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卷第一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卷第二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伤寒论序 夫 伤寒论, 盖祖述大圣人之意, 诸家莫其伦拟 故晋皇甫谧序 甲乙针 经 云 : 伊尹以元圣之才, 撰用 神农本草, 以为 汤液 汉张仲景论广 汤 液, 为十数卷, 用之多验 近世太医令王叔和, 撰次仲景遗论甚精, 皆可施用

2 是仲景本伊尹之法, 伊尹本神农之经, 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张仲景, 汉书 无传, 见 名医录 云 : 南阳人, 名机, 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时人言, 识用精微过其师 所著论, 其言精而奥, 其法简而详, 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 惟王叔和能学之, 其间如葛洪 陶景 胡洽 徐之才 孙思邈辈, 非不才也, 但各自名家, 而不能修明之 开宝中, 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 其文理舛错, 未尝考正 历代虽藏之书府, 亦阙于仇校, 是使治病之流, 举天下无或知者 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 臣奇续被其选 以为百病之急, 无急于伤寒, 今先校定张仲景 伤寒论 十卷, 总二十二篇, 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 除复重, 定有一百一十二方, 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 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 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伤寒卒病论集 论曰 :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 望齐侯之色,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 忽弃其本, 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 婴非常之疾, 患及祸至, 而方震栗, 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 告穷归天, 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 持至贵之重器, 委付凡医, 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 神明消灭, 变为异物, 幽潜重泉, 徒为啼泣, 痛夫! 举世昏迷, 莫能觉悟, 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 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 退不能爱身知己, 遇灾值祸, 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 惷若游魂 哀乎! 趋世之士, 驰竞浮华, 不固根本, 忘躯徇物, 危若冰谷, 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

3 集, 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 ; 人禀五常, 以有五脏 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 ; 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 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 黄帝 岐伯 伯高 雷公 少俞 少师 仲文, 中世有长桑 扁鹊, 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 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 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 务在口给, 相对斯须, 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 九候曾无仿佛 ; 明堂阙庭, 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 实为难矣 孔子云 : 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 请事斯语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问曰 : 脉有阴阳, 何谓也? 答曰 : 凡脉大 浮 数 动 滑, 此名阳也 ; 脉沉 涩 弱 弦 微, 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 : 脉有阳结阴结者, 何以别之? 答曰 : 其脉浮而数, 能食, 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其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鞕, 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 : 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 : 阴脉不足, 阳往从之 ; 阳脉不足, 阴往乘之 曰 : 何谓阳不足? 答曰 : 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 则洒淅恶寒也, 曰 : 何谓阴不足? 答曰 : 假令尺脉弱, 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 则发热也 阳脉浮, 阴脉弱者, 则血虚, 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 荣气微也 其脉浮, 而汗出如流珠者, 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 加烧针, 则血流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 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 名曰阴结也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 阳气微也

4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 阳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脉来缓,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结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阴盛则结, 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 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 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 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 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 厥厥动摇者, 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 阴脉浮大而濡, 阴脉与阳脉同等者, 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 名曰弦也 弦者, 状如弓弦, 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 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寒虚相搏, 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 漏下, 男子则亡血 失精 问曰 : 病有战而汗出, 因得解者, 何也? 答曰 : 脉浮而紧, 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 是以发战, 以脉浮, 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 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虚, 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 不发战也 问曰 : 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 何也? 答曰 : 脉大而浮数, 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 : 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 何也? 答曰 : 其脉自微, 此以曾发汗, 若吐 若下 若亡血, 以内无津液, 此阴阳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 : 伤寒三日, 脉浮数而微, 病人身凉和者, 何也? 答曰 : 此为欲解也 解以夜半 脉浮而解者, 濈然汗出也 ; 脉数而解者, 必能食也 ; 脉微而解者, 必大汗出也 问曰 : 脉病欲知愈未愈者, 何以别之? 答曰 : 寸口 关上 尺中三处, 大小 浮沉 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为和平, 虽剧当愈 师曰 : 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 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 须发其汗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 不须发汗 若汗濈濈自出者, 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 立夏脉洪大, 是其时脉, 故使然也 四时仿此 问曰 : 凡病欲知何时得, 何时愈 答曰 : 假令夜半得病者, 明日日中愈, 日中得病者, 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 以阳得阴则解也 ; 夜半得

5 病, 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数为在腑, 迟为在脏 假令脉迟, 此为在脏也 趺阳脉浮而涩, 少阴脉如经者, 其病在脾, 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 若脉浮大者, 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 故知脾气不足, 胃气虚也 以少阴脉弦而浮纔见, 此为调脉, 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 故知当屎脓也 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 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也 趺阳脉迟而缓, 胃气如经也 趺阳脉浮而数, 浮则伤胃, 数则动脾, 此非本病, 医特下之所为也 荣卫内陷, 其数先微, 脉反但浮, 其人必大便鞕, 气噫而除 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 其数先微, 故知脾气不治, 大便鞕, 气噫而除 今脉反浮, 其数改微, 邪气独留, 心中则饥, 邪热不杀谷, 潮热发渴, 数脉当迟缓, 脉因前后度数如法, 病者则饥 数脉不时, 则生恶疮也 师曰 : 病人脉微而涩者, 此为医所病也 大发其汗, 又数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 欲着复衣 ; 冬月盛寒, 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 令阳气微, 又大下之, 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 胃中虚冷, 以阳气内微, 不能胜冷, 故欲着复衣 ; 十一月之时, 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 以阴气内弱, 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涩, 故知亡血也 脉浮而大, 心下反鞕, 有热 属脏者, 攻之, 不令发汗 ; 属腑者, 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鞕 汗多则热愈, 汗少则便难, 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浆不下, 形体不仁, 乍静乍乱, 此为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 若汗出发润, 喘不休者, 此为肺先绝也 阳反独留, 形体如烟熏, 直视摇头, 此为心绝也 唇吻反青, 四肢漐习者, 此为肝绝也 环口黧黑, 柔汗发黄者, 此为脾绝也 溲便遗失 狂言 目反直视者, 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 若阳气前绝, 阴气后竭者, 其人死, 身色必青 ; 阴气前绝, 阳气后竭者, 其人死, 身色必赤, 腋下温, 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 而医反下之, 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 大则为寒, 寒气相搏, 则为肠鸣 医乃不知, 而反饮冷水, 令汗大出, 水得寒气, 冷必相搏, 其人即 A2K6

6 趺阳脉浮, 浮则为虚, 浮虚相搏, 故令气 A2K6, 言胃气虚竭也 脉滑则为哕, 此为医咎, 责虚取实, 守空迫血, 脉浮 鼻中燥者, 必衄也 诸脉浮数, 当发热而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 饮食如常者, 畜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 面热赤而战惕者,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反发热者, 差迟 迟为无阳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 法当清邪中于上焦, 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 名曰洁也 ; 浊邪中下, 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 必内栗也, 表气微虚, 里气不守, 故使邪中于阴也 阳中于邪, 必发热头痛 项强颈挛 腰痛胫酸, 所为阳中雾露之气 故曰清邪中上, 浊邪中下, 阴气为栗, 足膝逆冷, 便溺妄出, 表气微虚, 里气微急, 三焦相溷, 内外不通, 上焦怫郁, 脏气相熏, 口烂食龂也 中焦不治, 胃气上冲, 脾气不转, 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 血凝不流 若卫气前通者, 小便赤黄, 与热相搏, 因热作使, 游于经络, 出入脏腑, 热气所过, 则为痈脓 若阴气前通者, 阳气厥微, 阴无所使, 客气内入, 嚏而出之, 声嗢咽塞 寒厥相追, 为热所拥, 血凝自下, 状如豚肝 阴阳俱厥, 脾气孤弱, 五液注下 下焦不盍, 清便下重, 令便数难, 齐筑湫痛, 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 口中气出, 唇口干燥, 蜷卧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胎滑, 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 其人微发热, 手足温者, 此为欲解 ; 或到八日以上, 反大发热者, 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 必欲呕也 ; 腹内痛者, 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 至于吐利, 其脉独不解, 紧去入安, 此为欲解 若脉迟, 至六七日不欲食, 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 为未解 ; 食自可者, 为欲解 病六七日, 手足三部脉皆至, 大烦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扰者, 必欲解也 若脉和, 其人大烦, 目重脸内际黄者, 此欲解也 脉浮而数, 浮为风, 数为虚, 风为热, 虚为寒 风虚相搏, 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 浮为阳, 滑为实 阳实相搏, 其脉数疾, 卫气失度, 浮滑之脉数疾, 发热汗出者, 此为不治 伤寒咳逆上气, 其脉散者死, 谓其形损故也 平脉法第二

7 问曰 : 脉有三部, 阴阳相乘 荣卫血气, 在人体躬 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随时动作, 效象形容, 春弦秋浮, 冬沉夏洪 察色观脉, 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 变无经常 尺寸参差, 或短或长, 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 病辄改易, 进退低昂, 心迷意惑, 动失纪纲 愿为具陈, 令得分明 师曰 : 子之所问, 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 尺寸及关, 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 肺浮肝弦, 此自经常, 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水下百刻, 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 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 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 沉潜水滀, 支饮急弦 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 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 终必有奸, 审察表里, 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 消息诊看, 料度腑脏, 独见若神 为子条记, 传与贤人 师曰 : 呼吸者, 脉之头也 初持脉, 来疾去迟, 此出疾入迟, 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 来迟去疾, 此出迟入疾, 名曰内实外虚也 问曰 : 上工望而知之, 中工问而知之, 下工脉而知之, 愿闻其说 师曰 : 病家人请云, 病人苦发热, 身体疼, 病人自卧 师到诊其脉, 沉而迟者, 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 脉当浮大, 今脉反沉迟, 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 病人自坐, 师到脉之, 浮而大者, 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若里有病者, 脉当沉而细, 今脉浮大, 故知愈也 师曰 : 病家人来请云, 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 病人向壁卧, 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 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 闻师到, 不惊起而盻视, 若三言三止, 脉之咽唾者, 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 处言汝病大重, 当须服吐下药, 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师持脉, 病人欠者, 无病也 脉之呻者, 病也 言迟者, 风也 摇头言者, 里痛也 行迟者, 表强也 坐而伏者, 短气也 坐而下一脚者, 腰痛也 里实护腹, 如怀卵物者, 心痛也 师曰 : 伏气之病, 以意候之, 今月之内, 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 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 非喉痹也 病人云 : 实咽中痛 虽尔, 今复欲下利 问曰 : 人恐怖者, 其脉何状? 师曰 : 脉形如循丝累累然, 其面白脱色也

8 问曰 : 人不饮, 其脉何类? 师曰 : 脉自涩, 唇口干燥也 问曰 : 人愧者, 其脉何类? 师曰 : 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问曰 : 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 何谓也? 师曰 : 脉人以指按之 如三菽之重者, 肺气也 ; 如六菽之重者, 心气也 ; 如九菽之重者, 脾气也 ; 如十二菽之重者, 肝气也 ; 按之至骨者, 肾气也 假令下利, 寸口 关上 尺中, 悉不见脉, 然尺中时一小见, 脉再举头者, 肾气也 若见损脉来至, 为难治 问曰 : 脉有相乘 有纵有横, 有逆有顺, 何也? 师曰 :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纵 ; 火行乘水, 木行乘金, 名曰横 ;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 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 名曰顺也 问曰 : 脉有残贼, 何谓也? 师曰 : 脉有弦 紧 浮 滑 沉 涩, 此六脉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 : 脉有灾怪, 何谓也? 师曰 : 假令人病, 脉得太阳, 与形证相应, 因为作汤 比还送汤如食顷, 病人乃大吐, 若下利, 腹中痛 师曰 : 我前来不见此证, 今乃变异, 是名灾怪 又问曰 : 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 : 或有旧时服药, 今乃发作, 故为灾怪耳 问曰 : 东方肝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肝者, 木也, 名厥阴, 其脉微弦濡弱而长, 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 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 死, 何以知之? 以其脉如弦直, 是肝脏伤, 故知死也 南方心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心者, 火也, 名少阴, 其脉洪大而长, 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 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 故名反, 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 故名覆, 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 则汗出 下微本大者, 则为关格不通, 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 有汗者死 西方肺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肺者, 金也, 名太阴, 其脉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脉 若得缓迟者皆愈, 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 数者, 南方火, 火克西方金, 法当痈肿, 为难治也 问曰 : 二月得毛浮脉, 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 : 二月之时, 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 肝属木, 脉应濡弱, 反得毛浮脉者, 是肺脉也 肺属金, 金来克木, 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9 师曰 : 脉肥人责浮, 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 今反浮, 瘦人当浮, 今反沉, 故责之 师曰 : 寸脉下不至关, 为阳绝 ; 尺脉上不至关, 为阴绝 此皆不治, 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 期以月节克之也 师曰 : 脉病人不病, 名曰行尸, 以无王气, 卒眩仆不识人者, 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 名曰内虚, 以无谷神, 虽困无苦 问曰 : 翕奄沉, 名曰滑, 何谓也? 沉为纯阴, 翕为正阳, 阴阳和合, 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 阳明脉微沉, 食饮自可 少阴脉微滑, 滑者, 紧之浮名也, 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内汗出, 阴下湿也 问曰 : 曾为人所难, 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 :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也 假令咳者, 坐饮冷水, 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以胃虚冷, 故令脉紧也 寸口卫气盛, 名曰高, 荣气盛, 名曰章 高章相搏, 名曰纲 卫气弱, 名曰惵 ; 荣气弱, 名曰卑 惵卑相搏, 名曰损 卫气和, 名曰缓 ; 荣气和, 名曰迟 迟缓相搏, 名曰沉 寸口脉缓而迟, 缓则阳气长, 其色鲜, 其颜光, 其声商, 毛发长 迟则阴气盛, 骨髓生, 血满, 肌肉紧薄鲜鞕, 阴阳相抱, 荣卫俱行, 刚柔相得, 名曰强也 趺阳脉滑而紧, 滑者胃气实, 紧者脾气强 持实击强, 痛还自伤, 以手把刃, 坐作疮也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虚, 大为实 在尺为关, 在寸为格 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趺阳脉伏而涩, 伏则吐逆, 水谷不化, 涩则食不得入, 名曰关格 脉浮而大, 浮为风虚, 大为气强 风气相搏, 必成隐疹, 身体为痒 痒者, 名泄风, 久久为痂癞 寸口脉弱而迟, 弱者卫气微, 迟者荣中寒 荣为血, 血寒则发热 ; 卫为气, 气微者心内饥, 饥而虚满, 不能食也 趺阳脉大而紧者, 当即下利, 为难治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胃气有余, 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 气填于膈上也

10 趺阳脉紧而浮, 浮为气, 紧为寒 浮为腹满, 紧为绞痛 浮紧相搏, 肠鸣而转, 转即气动, 膈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 其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不行, 涩者荣气不逮, 荣卫不能相将, 三焦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 则烦疼口难言 卫气虚者, 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 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 ; 中焦不归者, 不能消谷引食 ; 下焦不归者, 则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 沉为实, 数消谷 紧者, 病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衰, 涩者荣气不足 卫气衰, 面色黄 ; 荣气不足, 面色青 荣为根, 卫为叶 荣卫俱微, 则根叶枯槁而寒栗 咳逆 唾腥 吐涎沫也 趺阳脉浮而芤, 浮者卫气衰, 芤者荣气伤, 其身体瘦, 肌肉甲错 浮芤相搏, 宗气微衰, 四属断绝 寸口脉微而缓, 微者卫气疏, 疏则其肤空 缓者胃气实, 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 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 荣盛则其肤必疏, 三焦绝经, 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 紧则为寒, 微则为虚 微紧相搏, 则为短气 少阴脉弱而涩, 弱者微烦, 涩者厥逆 趺阳脉不出, 脾不上下, 身冷肤鞕 少阴脉不至, 肾气微, 少精血, 奔气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气反聚, 血结心下, 阳气退下, 热归阴股, 与阴相动, 令身不仁, 此为尸厥, 当刺期门 巨阙 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知阴常在, 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 诸濡亡血, 诸弱发热, 诸紧为寒 诸乘寒者, 则为厥, 郁冒不仁, 以胃无谷气, 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战而栗也 问曰 :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 : 五脏六腑相乘, 故令十一 问曰 : 何以知乘腑? 何以知乘脏? 师曰 : 诸阳浮数为乘腑, 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卷第二

11 伤寒例第三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立冬十月节指干小雪十月中指亥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阴阳大论 云: 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清凉, 冬气冰冽,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 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 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 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 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 不即病者, 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 春夏多温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 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 及时行疫气之法, 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 向冬大寒, 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 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 气渐和暖, 向夏大热, 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 至春分以前, 凡有触冒霜露, 体中寒即病者, 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 寒气尚微, 为病则轻 ; 十一月十二月, 寒冽已严, 为病则重 ; 正月二月, 寒渐将解, 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 适有伤寒之人, 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

12 名为冬温 冬温之毒, 与伤寒大异, 冬温复有先后, 更相重沓, 亦有轻重, 为治不同, 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 其中无暴大寒, 又不冰雪, 而有人壮热为病者, 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 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 至秋分节前, 天有暴寒者, 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 或有暴寒, 其时阳气尚弱, 为寒所折, 病热犹轻 ; 五月六月, 阳气已盛, 为寒所折, 病热则重 ; 七月八月, 阳气已衰, 为寒所折, 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 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 于四时之中, 一时有六气, 四六名为二十四气 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 或有未应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过者, 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 阴阳鼓击者, 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 ; 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 一阳爻升, 一阴爻降也 ; 夏至之后, 一阳气下, 一阴气上也 斯则冬夏二至, 阴阳合也 ; 春秋二分, 阴阳离也 阴阳交易, 人变病焉 此君子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 必婴暴疹 须知毒烈之气, 留在何经, 而发何病, 详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 夏必飧泄 ; 夏伤于暑, 秋必病疟 ; 秋伤于湿, 冬必咳嗽 ;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此必然之道, 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 逐日浅深, 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 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对病, 或日数久淹, 困乃告医 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 则不中病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 无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旧论, 录其证候 诊脉声色 对病真方有神验者, 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 高下不同 ; 物性刚柔, 飡居亦异 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 岐伯举四治之能, 以训后贤, 开其未悟者 临病之工, 宜须两审也 凡伤于寒, 则为病热, 热虽甚不死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 必死 尺寸俱浮者, 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 故头项痛, 腰脊强 尺寸俱长者, 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夹鼻, 络于目, 故身热, 目疼, 鼻干, 不得卧 尺寸俱弦者, 少阳受病也, 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 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皆受病, 未入于腑者, 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 太阴受病也, 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 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干 尺寸俱沉者, 少阴受病也, 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 络于肺, 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尺寸俱微缓者, 厥阴受病也, 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 络

13 于肝, 故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皆受病, 已入于腑, 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 一日太阳受之, 即与少阴俱病, 则头痛口干, 烦满而渴 ; 二日阳明受之, 即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身热, 不欲食, 讝语 三日少阳受之, 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 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 不知人者, 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 五脏六腑皆受病, 则荣卫不行, 脏腑不通, 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 更不传经, 不加异气者, 至七日太阳病衰, 头痛少愈也 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歇也 九日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也 十日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舌干, 已而嚏也 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 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人精神爽慧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 寸尺陷者, 大危 若更感异气, 变为他病者, 当依后坏病证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者, 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 阴脉濡弱者, 更遇于风, 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者, 更遇温热, 变为温毒, 温毒为病最重也 阳脉濡弱, 阴脉弦紧者, 更遇温气, 变为温疫 以此冬伤于寒, 发为温病 脉之变证, 方治如说 凡人有疾, 不时即治, 隐忍冀差, 以成痼疾 小儿女子, 益以滋甚 时气不和, 便当早言, 寻其邪由, 及在腠理, 以时治之, 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 数日乃说, 邪气入脏, 则难可制 此为家有患, 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 不可避晨夜, 觉病须臾, 即宜便治, 不等早晚, 则易愈矣 若或差迟, 病即传变, 虽欲除治, 必难为力 服药不如方法, 纵意违师, 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 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 入里则不消矣 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 不在证治, 拟欲攻之, 犹当先解表, 乃可下之 若表已解, 而内不消, 非大满, 犹生寒热, 病不除 若表已解, 而内不消, 大满大实, 坚有燥屎, 自可除下之, 虽四五日, 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 而便攻之, 内虚热入, 协热遂利, 烦躁诸变, 不可胜数, 轻者困笃, 重者必死矣 夫阳盛阴虚, 汗之则死, 下之则愈 ; 阳虚阴盛,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 夫如是, 则神丹安可以误发? 甘遂何可以妄攻? 虚盛之治, 相背千里, 吉凶之机, 应若影响, 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 阳盛则毙 ; 承气入胃, 阴盛以亡 死生之要, 在乎须臾, 视身之尽, 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 其候至微 ; 发汗吐下之相反, 其祸至速 而医术浅狭, 懵然不知病源, 为治乃误, 使病者殒没, 自谓其分

14 至今冤魂塞于冥路, 死尸盈于旷野, 仁者鉴此, 岂不痛欤! 凡两感病俱作, 治有先后, 发表攻里, 本自不同 而执迷用意者, 乃云神丹 甘遂合而饮之, 且解其表, 又除其里 言巧似是, 其理实违 夫智者之举错也, 常审以慎 ; 愚者之动作也, 必果而速 安危之变, 岂可诡哉! 世上之士, 但务彼翕习之荣, 而莫见此倾危之败, 惟明者居然能护其本, 近取诸身, 夫何远之有焉? 凡发汗温暖汤药, 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 当促其间, 可半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 即便有所觉 重病者, 一日一夜当晬时观之, 如服一剂, 病证犹在, 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至有不肯汗出, 服三剂乃解 若汗不出者, 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 至五六日, 而渴欲饮水, 饮不能多, 不当与也 何者? 以腹中热尚少, 不能消之, 便更与人作病也 至七八日, 大渴欲饮水者, 犹当依证而与之 与之常令不足, 勿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 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 小便不利, 若喘若哕, 不可与之也 忽然大汗出, 是为自愈也 凡得病, 反能饮水, 此为欲愈之病 其不晓病者, 但闻病饮水自愈, 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成其祸, 不可复数也 凡得病, 厥脉动数, 服汤药更迟, 脉浮大减小, 初躁后静, 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 可刺五十九穴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穴灸之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并中髓也 脉四损, 三日死 平人四息, 病人脉一至, 名曰四损 脉五损, 一日死 平人五息, 病人脉一至, 名曰五损 脉六损, 一时死 平人六息, 病人脉一至, 名曰六损 脉盛身寒, 得之伤寒 ; 脉虚身热, 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 大汗出不解者死 ; 脉阴阳俱虚, 热不止者死 脉至乍数乍疏者死 脉至如转索, 其日死 讝言妄语, 身微热, 脉浮大, 手足温者生 ; 逆冷, 脉沉细者, 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伤寒所致太阳病痓湿暍此三种, 宜应别论, 以为与伤寒相似, 故此见之 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痓

15 太阳病, 发热汗出而不恶寒, 名曰柔痓 太阳病, 发热, 脉沉而细者, 名曰痓 太阳病, 发汗太多, 因致痓 病身热足寒, 颈项强急, 恶寒, 时头热面赤, 目脉赤, 独头面摇, 卒口噤, 背反张者, 痓病也 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 其人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 一身尽疼, 发热, 身色如似熏黄 湿家, 其人但头汗出, 背强, 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 则哕 胸满 小便不利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 而不能饮, 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 额上汗出, 微喘, 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 : 风湿相搏, 一身尽疼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 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 何也? 答曰 : 发其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 湿气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 身上疼痛, 发热面黄而喘, 头痛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内药鼻中则愈 病者一身尽疼, 发热, 日晡所剧者, 此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 暍是也 其人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也 太阳中暍者, 身热疼重, 而脉微弱, 此亦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阳中暍者, 发热, 恶寒, 身重而疼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 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 小有劳, 身即热, 口开, 前板齿燥 若发汗则恶寒甚, 加温针则发热甚, 数下之则淋甚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 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

16 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 若躁烦, 脉数急者, 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 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 为不传也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 直视, 失溲 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 时瘛疭 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 风家, 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病人身大热, 反欲得近衣者, 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 ; 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A2K5 咀三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 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 更服, 依前法 又不汗, 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 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 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 粘滑 肉面 五辛 酒酪 臭恶等物 太阳病, 头痛发热, 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主之 方二 太阳病, 项背强 A2K4A2K4, 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方三 葛根 ( 四两 ) 麻黄 ( 三两, 去节 ) 芍药 ( 二两 ) 生姜 ( 三两, 切 ) 甘草

17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葛根,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 不得与之 四 太阳病三日, 已发汗, 若吐, 若下, 若温针, 仍不解者, 此为坏病, 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汗不出者, 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五 若酒客病, 不可与桂枝汤, 得汤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喘家作桂枝汤, 加厚朴杏子佳 六 凡服桂枝汤吐者, 其后必吐脓血也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七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甘草 ( 三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方八 桂枝 ( 三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去芍药 将息如前法 若微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方九 桂枝 ( 三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

18 发汗 更下 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十 桂枝 ( 一两十六铢, 去皮 ) 芍药生姜 ( 切 ) 甘草 ( 炙 ) 麻黄 ( 各一两, 去节 ) 大枣 ( 四枚, 擘 ) 杏仁 ( 二十四枚, 汤浸, 去皮尖及两仁者 ) 右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一升八合, 去滓, 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并为六合, 顿服 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 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池 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 十一 服桂枝汤, 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如疟, 一日再发者, 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方十二 桂枝 ( 一两十七铢, 去皮 ) 芍药 ( 一两六铢 ) 麻黄 ( 十六铢, 去节 ) 生姜 ( 一两六铢, 切 ) 杏仁 ( 十六个, 去皮尖 ) 甘草 ( 一两二铢, 炙 ) 大枣 ( 五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 麻黄汤一分, 合为二升, 分再服 今合为一方 将息如前法 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 大烦, 渴不解, 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十三 知母 ( 六两 ) 石膏 ( 一斤, 碎, 绵裹 ) 甘草 ( 炙, 二两 ) 粳米 ( 六合 ) 人参 ( 三两 )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太阳病,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脉微弱者, 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 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方十四 桂枝 ( 去皮 ) 芍药麻黄甘草 ( 各十八铢, 炙 ) 大枣 ( 四枚, 擘 ) 生姜 ( 一两二铢, 切 ) 石膏 ( 二十四铢, 碎, 绵裹 ) 右七味, 以水五升, 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 桂枝汤合之, 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 桂枝二分, 越婢汤一分

19 服桂枝汤, 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主之 方十五 芍药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 桂枝 ( 去皮 ) 生姜 ( 切 ) 白朮茯苓 ( 各三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 今去桂枝, 加茯苓 白朮 伤寒脉浮, 自汗出, 小便数, 心烦, 微恶寒, 脚挛急, 反与桂枝, 欲攻其表, 此误也 得之便厥, 咽中干, 烦燥, 吐逆者, 作甘草干姜汤与之, 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 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 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 讝语者, 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 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主之 方十六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 ( 四两, 炙 ) 干姜 ( 二两 )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 ( 各四两, 炙 )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 ( 四两, 去皮, 清酒洗 ) 甘草 ( 二两, 炙 ) 芒消 ( 半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内芒消, 更上火微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问曰 : 证象阳旦, 按法治之而增剧, 厥逆, 咽中干, 两胫拘急而讝语 师曰 : 言夜半手足当温, 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 答曰 :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风则生微热, 虚则两胫挛 病证象桂枝, 因加附子参其间, 增桂令汗出, 附子温经, 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 烦燥, 阳明内结, 讝语, 烦乱, 更饮

20 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 两足当热, 胫尚微拘急, 重与芍药甘草汤, 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 则止其讝语, 故知病可愈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太阳病, 项背强 A2K4A2K4, 无汗, 恶风, 葛根汤主之 方一 葛根 ( 四两 ) 麻黄 ( 三两, 去节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生姜 ( 三两, 切 ) 甘草 ( 二两, 炙 ) 芍药 ( 二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葛根, 减二升, 去白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诸汤皆仿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方二 太阳与阳明合病, 不下利, 但呕者, 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方三 葛根 ( 四两 ) 麻黄 ( 三两, 去节 ) 甘草 ( 二两, 炙 ) 芍药 ( 二两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生姜 ( 二两, 切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葛根 麻黄, 减二升, 去白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方四 葛根 ( 半斤 ) 甘草 ( 二两, 炙 ) 黄芩 ( 三两 ) 黄连 ( 三两 ) 右四味, 以水八升, 先煮葛根, 减二升, 内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再服 太阳病, 头痛发热, 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 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 方五 麻黄 ( 三两, 去节 ) 桂技 ( 二两, 去皮 ) 甘草 ( 一两, 炙 ) 杏仁 ( 七十个, 去皮尖 ) 右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21 太阳与阳明合病, 喘而胸满者, 不可下, 宜麻黄汤 六 太阳病, 十日以去, 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 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 与麻黄汤 七 小柴胡汤方柴胡 ( 半斤 ) 黄芩人参甘草生姜 ( 各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半夏 ( 半升, 洗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太阳中风, 脉浮紧, 发热恶寒, 身疼痛, 不汗出而烦躁者, 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 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 筋惕肉瞤, 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八 麻黄 ( 六两, 去节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杏仁 ( 四十枚, 去皮尖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枚, 擘 ) 石膏 ( 如鸡子大, 碎 ) 右七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 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若复服, 汗多亡阳, 遂虚, 恶风烦躁, 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 身不疼, 但重, 乍有轻时, 无少阴证者, 大青龙汤发之 九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 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方十 麻黄 ( 去节 ) 芍药细辛干姜甘草 ( 炙 ) 桂枝 ( 各三两, 去皮 ) 五味子 ( 半升 ) 半夏 ( 半升, 洗 ) 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若渴, 去半夏, 加栝楼根三两 ; 若微利, 去麻黄, 加荛花, 如一鸡子, 熬令赤色 ; 若噎者, 去麻黄, 加附子一枚, 炮 ; 若小便不利, 少腹满者, 去麻黄, 加茯苓四两 ; 若喘, 去麻黄, 加杏仁半升, 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 麻黄主喘, 今此语反之, 疑非仲景意 伤寒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 服汤已, 渴者, 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十一 太阳病, 外证未解, 脉浮弱者, 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方十二

22 桂枝 ( 去皮 ) 芍药生姜 ( 各三两, 切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助药力, 取微汗 太阳病, 下之微喘者, 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方十三 桂枝 ( 三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芍药 ( 三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厚朴 ( 三两, 炙, 去皮 ) 杏仁 ( 五十枚, 去皮尖 ) 右七味,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太阳病, 外证未解, 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 宜桂枝汤 十四 太阳病, 先发汗不解, 而复下之, 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 而反下之, 故令不愈 今脉浮, 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 十五 太阳病, 脉浮紧, 无汗, 发热, 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证仍在, 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 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 衄乃解 所以然者, 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十六 太阳病, 脉浮紧, 发热, 身无汗, 自衄者愈 二阳并病, 太阳初得病时, 发其汗, 汗先出不彻, 因转属阳明, 续自微汗出, 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 不可下, 下之为逆, 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 阳气怫郁在表, 当解之 熏之 若发汗不彻, 不足言, 阳气怫郁不得越, 当汗不汗, 其人躁烦, 不知痛处, 乍在腹中, 乍在四肢, 按之不可得, 其人短气, 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 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 以脉涩故知也 脉浮数者, 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 不可发汗, 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 尺中脉微, 此里虚, 须表里实, 津液自和, 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 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 血少故也 脉浮者, 病在表, 可发汗, 宜麻黄汤 十七 脉浮而数者, 可发汗, 宜麻黄汤 十八 病常自汗出者, 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 外不谐, 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 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十九

23 病人脏无他病, 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 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 宜桂枝汤 二十 伤寒脉浮紧, 不发汗, 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 二十一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 头痛有热者, 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 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 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 宜桂枝汤 二十二 伤寒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 可更发汗, 宜桂枝汤 二十三 凡病若发汗, 若吐, 若下, 若亡血, 亡津液, 阴阳自和者, 必自愈 大下之后, 复发汗, 小便不利者, 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 得小便利, 必自愈 下之后, 复发汗, 必振寒, 脉微细 所以然者, 以内外俱虚故也 下之后, 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 方二十四 干姜 ( 一两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切八片 )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顿服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方二十五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四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人参 ( 三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生姜 ( 四两 ) 右六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加芍药 生姜 人参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二十六 麻黄 ( 四两, 去节 ) 杏仁 ( 五十个, 去皮尖 ) 甘草 ( 二两, 炙 ) 石膏 ( 半斤, 碎, 绵裹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 发汗过多, 其人叉手自冒心, 心下悸, 欲得按者, 桂枝甘草汤主之 方二十七 桂枝 ( 四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24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顿服 发汗后, 其人脐下悸者, 欲作奔豚,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方二十八 茯苓 ( 半斤 ) 桂枝 ( 四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五枚, 擘 ) 右四味, 以甘烂水一斗, 先煮茯苓, 减二升,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作甘烂水法 : 取水二斗, 置大盆内, 以杓扬之, 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 取用之 发汗后, 腹胀满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方二十九 厚朴 ( 半斤, 炙, 去皮 ) 生姜 ( 半斤, 切 ) 半夏 ( 半升, 洗 ) 甘草 ( 二两 ) 人参 ( 一两 )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寒若吐若下后,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脉沉紧, 发汗则动经, 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 茯苓 ( 四两 ) 桂枝 ( 三两, 去皮 ) 白朮甘草 ( 各二两, 炙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方三十一 芍药甘草 ( 各三两, 炙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三服 疑非仲景方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 方三十二 茯苓 ( 四两 ) 人参 ( 一两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二服 发汗后, 恶寒者, 虚故也 ; 不恶寒, 但热者, 实也, 当和胃气, 与调胃承气汤 方三十三 芒消 ( 半升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黄 ( 四两, 去皮, 清酒洗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内芒消, 更煮两沸, 顿服 太阳病, 发汗后, 大汗出, 胃中干, 烦躁不得眠, 欲得饮水者, 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 五苓散主之 方三十四

25 猪苓 ( 十八铢, 去皮 ) 泽泻 ( 一两六铢 ) 白朮 ( 十八铢 ) 茯苓 ( 十八铢 ) 桂枝 ( 半两, 去皮 ) 右五味, 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 如法将息 发汗已, 脉浮数, 烦渴者, 五苓散主之 三十五 伤寒汗出而渴者, 五苓散主之 ; 不渴者, 茯苓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六 茯苓 ( 二两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甘草 ( 一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右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而烦, 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三十七 未持脉时, 病人手叉自冒心, 师因教试令咳, 而不咳者, 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 以重发汗, 虚故如此 发汗后, 饮水多必喘, 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 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 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眠 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 心中懊憹, 栀子豉汤主之 ; 若少气者, 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 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三十八 栀子豉汤方栀子 ( 十四个, 擘 ) 香豉 ( 四合, 绵裹 )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得二升半, 内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为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 ( 十四个, 擘 ) 甘草 ( 二两, 炙 ) 香豉 ( 四合, 绵裹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甘草, 取二升半, 内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 ( 十四个, 擘 ) 生姜 ( 五两 ) 香豉 ( 四合, 绵裹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生姜, 取二升半, 内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发汗若下之, 而烦热胸中窒者, 栀子豉汤主之 三十九

26 伤寒五六日, 大下之后,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者, 未欲解也, 栀子豉汤主之 四十 伤寒下后, 心烦腹满, 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主之 方四十一 栀子 ( 十四个, 擘 ) 厚朴 ( 四两, 炙, 去皮 ) 枳实 ( 四枚, 水浸, 炙令黄 ) 右三味, 以水三升半,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伤寒, 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 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主之 方四十二 栀子 ( 十四个, 擘 ) 干姜 ( 二两 ) 右二味, 以水三升半,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吐者, 止后服 凡用栀子汤, 病人旧微溏者, 不可与服之 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仍发热, 心下悸, 头眩, 身瞤动, 振振欲擗地者, 真武汤主之 方四十三 茯苓芍药生姜 ( 各三两 ) 白朮 ( 二两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咽喉干燥者, 不可发汗 淋家, 不可发汗, 发汗必便血 疮家, 虽身疼痛, 不可发汗, 汗出则痓 衄家, 不可发汗, 汗出必额上陷, 脉急紧, 直视不能眴, 不得眠 亡血家, 不可发汗, 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 重发汗, 必恍惚心乱, 小便已, 阴疼, 与禹余粮丸 四十四 病人有寒, 复发汗, 胃中冷, 必吐蚘 本发汗, 而复下之, 此为逆也 ;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为逆 ; 若先下之, 治不为逆 伤寒, 医下之,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 ; 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 脉反沉, 若不差, 身体疼痛, 当救其里 四逆汤方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27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太阳病, 先下而不愈, 因复发汗, 以此表里俱虚, 其人因致冒, 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 汗出表和故也 里未和, 然后复下之 太阳病未解, 脉阴阳俱停, 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但阳脉微者, 先汗出而解 ; 但阴脉微者, 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 宜调胃承气汤 四十六 太阳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荣弱卫强, 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 宜桂枝汤 四十七 伤寒五六日, 中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鞕,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 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方四十八 柴胡 ( 半斤 ) 黄芩 ( 三两 ) 人参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甘草 ( 炙 ) 生姜 ( 各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 去半夏 人参, 加栝楼实一枚 ; 若渴, 去半夏, 加人参, 合前成四两半, 栝楼根四两 ; 若腹中痛者, 去黄芩, 加芍药三两 ; 若胁下痞鞕, 去大枣, 加牡蛎四两 ;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去黄芩, 加茯苓四两 ; 若不渴, 外有微热者, 去人参, 加桂枝三两, 温覆微汗愈 ; 若咳者, 去人参 大枣 生姜, 加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血弱气尽, 腠理开, 邪气因入, 与正气相搏, 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 往来寒热, 休作有时, 嘿嘿不欲饮食 脏腑相连, 其痛必下, 邪高痛下, 故使呕也 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 渴者, 属阳明, 以法治之 四十九 得病六七日, 脉迟浮弱, 恶风寒, 手足温, 医二三下之, 不能食, 而胁下满痛, 面目及身黄, 颈项强, 小便难者, 与柴胡汤 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 柴胡汤不中与也, 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 五十 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

28 主之 五十一 小建中汤方桂枝 ( 三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芍药 ( 六两 ) 生姜 ( 三两, 切 ) 胶饴 ( 一升 )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内饴, 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 以甜故也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 若柴胡证不罢者, 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 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 五十二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 反二三下之, 后四五日, 柴胡证仍在者, 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 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 为未解也, 与大柴胡汤, 下之则愈 方五十三 柴胡 ( 半斤 ) 黄芩 ( 三两 ) 芍药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生姜 ( 五两, 切 ) 枳实 ( 四枚,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 恐不为大柴胡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 胸胁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 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 下之以不得利, 今反利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 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 实也, 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 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五十四 柴胡 ( 二两十六铢 ) 黄芩 ( 一两 ) 人参 ( 一两 ) 甘草 ( 一两, 炙 ) 生姜 ( 一两, 切 ) 半夏 ( 二十铢, 本云五枚, 洗 ) 大枣 ( 四枚, 擘 ) 芒消 ( 二两 ) 右八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消, 更煮微沸 分温再服, 不解更作 伤寒十三日, 过经讝语者, 以有热也, 当以汤下之 若小便利者, 大便当鞕, 而反下利, 脉调和者, 知医以丸药下之, 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 脉当微厥, 今反和者, 此为内实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五十五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方五十六 桃仁 ( 五十个, 去皮尖 ) 大黄 ( 四两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29 炙 ) 芒消 ( 二两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内芒消, 更上火, 微沸下火 先食温服五合, 日三服, 当微利 伤寒八九日, 下之, 胸满烦惊, 小便不利, 讝语, 一身尽重, 不可转侧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五十七 柴胡 ( 四两 ) 龙骨黄芩生姜 ( 切 ) 铅丹人参桂枝 ( 去皮 ) 茯苓 ( 各一两半 ) 半夏 ( 二合半, 洗 ) 大黄 ( 二两 ) 牡蛎 ( 一两半, 熬 ) 大枣 ( 六枚, 擘 ) 右十二味, 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 内大黄, 切如棋子, 更煮一两沸,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柴胡汤, 今加龙骨等 伤寒, 腹满讝语, 寸口脉浮而紧, 此肝乘脾也, 名曰纵, 刺期门 五十八 伤寒发热, 啬啬恶寒, 大渴欲饮水, 其腹必满, 自汗出, 小便利, 其病欲解, 此肝乘肺也, 名曰横, 刺期门 五十九 太阳病, 二日反躁, 凡熨其背, 而大汗出, 大热入胃, 胃中水竭, 躁烦, 必发讝语 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 此为欲解也 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 欲小便不得, 反呕, 欲失溲, 足下恶风, 大便鞕, 小便当数, 而反不数及不多, 大便已, 头卓然而痛, 其人足心必热, 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中风, 以火劫发汗, 邪风被火热, 血气流溢, 失其常度 两阳相熏灼, 其身发黄 阳盛则欲衄, 阴虚小便难 阴阳俱虚竭, 身体则枯燥, 但头汗出, 剂颈而还, 腹满微喘, 口干咽烂, 或不大便, 久则讝语, 甚者至哕, 手足躁扰, 捻衣摸床 小便利者, 其人可治 伤寒脉浮, 医以火迫劫之, 亡阳必惊狂, 卧起不安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方六十 桂枝 ( 三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牡蛎 ( 五两, 熬 ) 蜀漆 ( 三两, 洗去腥 ) 龙骨 ( 四两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蜀漆, 减二升,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去芍药, 加蜀漆 牡蛎 龙骨 形作伤寒, 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 被火必讝语 弱者发热 脉浮, 解

30 之当汗出愈 太阳病, 以火熏之, 不得汗, 其人必躁, 到经不解, 必清血, 名为火邪 脉浮热甚, 而反灸之, 此为实 实以虚治, 因火而动, 必咽燥吐血 微数之脉, 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 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 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 内攻有力, 焦骨伤筋, 血难复也 脉浮, 宜以汗解, 用火灸之, 邪无从出, 因火而盛, 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 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 必当先烦, 烦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 脉浮, 故知汗出解 烧针令其汗, 针处被寒, 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桂枝加桂汤, 更加桂二两也 方六十一 桂枝 ( 五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生姜 ( 三两, 切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 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 以能泄奔豚气也 火逆, 下之, 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方六十二 桂枝 ( 一两, 去皮 ) 甘草 ( 二两, 炙 ) 牡蛎 ( 二两, 熬 ) 龙骨 ( 二两 )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日三服 太阳伤寒者, 加温针, 必惊也 太阳病, 当恶寒发热, 今自汗出, 反不恶寒发热, 关上脉细数者, 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 腹中饥, 口不能食 ; 三四日吐之者, 不喜糜粥, 欲食冷食, 朝食暮吐, 以医吐之所致也, 此为小逆 太阳病吐之, 但太阳病当恶寒, 今反不恶寒, 不欲近衣, 此为吐之内烦也 病人脉数, 数为热, 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 此以发汗, 令阳气微, 膈气虚, 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 不能消谷, 以胃中虚冷, 故吐也 太阳病, 过经十余日, 心下温温欲吐, 而胸中痛, 大便反溏, 腹微满, 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 与调胃承气汤 若不尔者, 不可与 但欲呕, 胸中痛, 微溏者, 此非柴胡汤证, 以呕, 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 六十三 太阳病六七日, 表证仍在, 脉微而沉, 反不结胸, 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 少腹当鞕满, 小便自利者, 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 以太阳随经, 瘀热在里故也

31 抵当汤主之 方六十四 水蛭 ( 熬 ) 虻虫 ( 各三十个, 去翅足, 熬 ) 桃仁 ( 二十个, 去皮尖 ) 大黄 ( 三两, 酒洗 )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下更服 太阳病, 身黄, 脉沉结, 少腹鞕, 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者, 血证谛也, 抵当汤主之 六十五 伤寒有热, 少腹满, 应小便不利, 今反利者, 为有血也, 当下之, 不可余药, 宜抵当丸 方六十六 水蛭 ( 二十个, 熬 ) 虻虫 ( 二十个, 去翅足, 熬 ) 桃仁 ( 二十五个, 去皮尖 ) 大黄 ( 三两 ) 右四味, 捣分四丸, 以水一升, 煮一丸, 取七合服之, 晬时当下血 若不下者, 更服 太阳病, 小便利者, 以饮水多, 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 必苦里急也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问曰 : 病有结胸, 有脏结, 其状何如? 答曰 : 按之痛, 寸脉浮, 关脉沉, 名曰结胸也 何谓脏结? 答曰 : 如结胸状, 饮食如故, 时时下利, 寸脉浮, 关脉小细沉紧, 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 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 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 而反下之, 热入, 因作结胸 ;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 项亦强, 如柔痓状, 下之则和, 宜大陷胸丸方 方一 大黄 ( 半斤 ) 葶苈子 ( 半升, 熬 ) 芒消 ( 半升 ) 杏仁 ( 半升, 去皮尖, 熬黑 ) 右四味, 捣筛二味, 内杏仁 芒消, 合研如脂, 和散, 取如弹丸一枚, 别捣甘遂末一钱匕, 白蜜二合, 水二升, 煮取一升 温顿服之, 一宿乃下, 如不下,

32 更服, 取下为效 禁如药法 结胸证, 其脉浮大者, 不可下, 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 烦躁者, 亦死 太阳病, 脉浮而动数, 浮则为风, 数则为热, 动则为痛, 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 微盗汗出, 而反恶寒者, 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 动数变迟, 膈内拒痛, 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短气躁烦, 心中懊憹, 阳气内陷, 心下因鞕, 则为结胸, 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 但头汗出, 余处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身必发黄 大陷胸汤 方二 大黄 ( 六两, 去皮 ) 芒消 ( 一升 ) 甘遂 ( 一钱匕 )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大黄, 取二升, 去滓, 内芒消, 煮一两沸, 内甘遂末 温服一升, 得快利, 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 结胸热实, 脉沉而紧, 心下痛, 按之石鞕者, 大陷胸汤主之 三 伤寒十余日, 热结在里, 复往来寒热者, 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 无大热者,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但头微汗出者, 大陷胸汤主之 四 大柴胡汤方柴胡 ( 半斤 ) 枳实 ( 四枚, 炙 ) 生姜 ( 五两, 切 ) 黄芩 ( 三两 ) 芍药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 若不加, 恐不名大柴胡汤 太阳病, 重发汗, 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 从心下至少腹, 鞕满而痛, 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 五 小结胸病,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 小陷胸汤主之 方六 黄连 ( 一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栝楼实 ( 大者一枚 )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楼, 取三升, 去滓, 内诸药,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太阳病, 二三日, 不能卧, 但欲起, 心下必结, 脉微弱者, 此本有寒分也 反下之, 若利止, 必作结胸 ; 未止者, 四日复下之, 此作协热利也

33 太阳病, 下之, 其脉促, 不结胸者, 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 必结胸 脉紧者, 必咽痛 脉弦者, 必两胁拘急 脉细数者, 头痛未止 脉沉紧者, 必欲呕 脉沉滑者, 协热利 脉浮滑者, 必下血 病在阳, 应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 其热被劫不得去, 弥更益烦, 肉上粟起, 意欲饮水, 反不渴者, 服文蛤散 若不差者, 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 无热证者, 与三物小陷胸汤, 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文蛤 ( 五两 ) 右一味为散, 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 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猪苓 ( 十八铢, 去黑皮 ) 白朮 ( 十八铢 ) 泽泻 ( 一两六铢 ) 茯苓 ( 十八铢 ) 桂枝 ( 半两, 去皮 ) 右五味为散, 更于臼中治之 白饮和方寸匕服之,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 白散方桔梗 ( 三分 ) 巴豆 ( 一分, 去皮心, 熬黑, 研如脂 ) 贝母 ( 三分 ) 右三味为散, 内巴豆, 更于臼中杵之, 以白饮和服 强人半钱匕, 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利, 不利, 进热粥一杯, 利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 身热皮粟不解, 欲引衣自覆, 若以水潠之 洗之, 益令热却不得出, 当汗而不汗, 则烦 假令汗出已, 腹中痛, 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太阳与少阳并病, 头项强痛, 或眩冒, 时如结胸, 心下痞鞕者, 当刺大椎第一间 肺俞 肝俞, 慎不可发汗, 发汗则讝语 脉弦 五日讝语不止, 当刺期门 八 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得之七八日, 热除而脉迟身凉, 胸胁下满, 如结胸状, 讝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也, 当刺期门, 随其实而取之 九 妇人中风, 七八日续得寒热, 发作有时, 经水适断者, 此为热入血室, 其血必结, 故使如疟状, 发作有时, 小柴胡汤主之 方十 柴胡 ( 半斤 ) 黄芩 ( 三两 ) 人参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甘草 ( 三两 )

34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妇人伤寒发热, 经水适来, 昼日明了, 暮则讝语, 如见鬼状者, 此为热入血室 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自愈 十一 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 支节烦疼, 微呕, 心下支结, 外证未去者, 柴胡桂枝汤主之 方十二 桂枝 ( 去皮 ) 黄芩 ( 一两半 ) 人参 ( 一两半 ) 甘草 ( 一两, 炙 ) 半夏 ( 二合半, 洗 ) 芍药 ( 一两半 ) 大枣 ( 六枚, 擘 ) 生姜 ( 一两半, 切 ) 柴胡 ( 四两 )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 作如桂枝法, 加半夏 柴胡 黄芩, 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 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方十三 柴胡 ( 半斤 ) 桂枝 ( 三两, 去皮 ) 干姜 ( 二两 ) 栝楼根 ( 四两 ) 黄芩 ( 三两 ) 牡蛎 ( 二两, 熬 ) 甘草 ( 二两, 炙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微烦, 复服汗出, 便愈 伤寒五六日, 头汗出, 微恶寒, 手足冷, 心下满, 口不欲食, 大便鞕, 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 必有表, 复有里也 脉沉, 亦在里也 汗出为阳微 假令纯阴结, 不得复有外证, 悉入在里,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脉虽沉紧, 不得为少阴病 所以然者, 阴不得有汗, 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 可与小柴胡汤 设不了了者, 得屎而解 十四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半夏 ( 半升, 洗 ) 黄芩干姜人参甘草 ( 炙, 各三两 ) 黄连 ( 一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35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 方用前第二法 太阳少阳并病, 而反下之, 成结胸, 心下鞕, 下利不止, 水浆不下, 其人心烦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太阳中风, 下利呕逆, 表解者, 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 发作有时, 头痛, 心下痞鞕满, 引胁下痛, 干呕短气, 汗出不恶寒者, 此表解里未和也, 十枣汤主之 方十六 芫花 ( 熬 ) 甘遂大戟右三味, 等分, 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枣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 内药末 强人服一钱匕, 羸人服半钱, 温服之, 平旦服 若下少, 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钱, 得快下利后, 糜粥自养 太阳病, 医发汗, 遂发热恶寒, 因复下之, 心下痞, 表里俱虚, 阴阳气并竭, 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 因胸烦, 面色青黄, 肤瞤者, 难治 ; 今色微黄, 手足温者, 易愈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方十七 大黄 ( 二两 ) 黄连 ( 一两 )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 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主之 方十八 大黄 ( 二两 ) 黄连 ( 一两 ) 黄芩 ( 一两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 别煮取汁 ) 右四味, 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内附子汁, 分温再服 本以下之, 故心下痞, 与泻心汤 痞不解, 其人渴而口燥烦, 小便不利者, 五苓散主之 十九 一方云 : 忍之一日乃愈 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鞕,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 生姜 ( 四两, 切 ) 甘草 ( 三两, 炙 ) 人参 ( 三两 ) 干姜 ( 一两 ) 黄芩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黄连 ( 一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36 右八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附子泻心汤, 本云加附子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同体别名耳 生姜泻心汤, 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 去桂枝 朮, 加黄连并泻肝法 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鞕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 故使鞕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方二十一 甘草 ( 四两, 炙 ) 黄芩 ( 三两 ) 干姜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黄连 ( 一两 ) 右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寒服汤药, 下利不止, 心下痞鞕 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 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 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复不止者, 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二十二 赤石脂 ( 一斤, 碎 ) 太一禹余粮 ( 一斤, 碎 ) 右二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伤寒吐下后, 发汗, 虚烦, 脉甚微 八九日心下痞鞕, 胁下痛, 气上冲咽喉, 眩冒, 经脉动惕者, 久而成痿 伤寒发汗, 若吐若下, 解后, 心下痞鞕, 噫气不除者, 旋覆代赭汤主之 方二十三 旋覆花 ( 三两 ) 人参 ( 二两 ) 生姜 ( 五两 ) 代赭 ( 一两 ) 甘草 ( 三两, 炙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方二十四 麻黄 ( 四两 ) 杏仁 ( 五十个, 去皮尖 ) 甘草 ( 二两, 炙 ) 石膏 ( 半斤, 碎, 绵裹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白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本云黄耳杯太阳病, 外证未除, 而数下之, 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 心下痞鞕, 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方二十五

37 桂枝 ( 四两, 别切 ) 甘草 ( 四两, 炙 ) 白朮 ( 三两 ) 人参三两干姜 ( 三两 ) 右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四味, 取五升, 内桂, 更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伤寒大下后, 复发汗, 心下痞, 恶寒者, 表未解也 不可攻痞, 当先解表, 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 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二十六 伤寒发热, 汗出不解, 心中痞鞕, 呕吐而下利者, 大柴胡汤主之 二十七 病如桂枝证, 头不痛, 项不强, 寸脉微浮, 胸中痞鞕, 气上冲咽喉, 不得息者, 此为胸有寒也 当吐之, 宜瓜蒂散 方二十八 瓜蒂 ( 一分, 熬黄 ) 赤小豆 ( 一分 ) 右二味, 各别捣筛, 为散已, 合治之, 取一钱匕, 以香豉一合, 用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 取汁和散 温顿服之 不吐者, 少少加, 得快吐乃止 诸亡血虚家, 不可与瓜蒂散 病胁下素有痞, 连在脐傍, 痛引少腹, 入阴筋者, 此名脏结, 死 二十九 伤寒若吐若下后, 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 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 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三十 知母 ( 六两 ) 石膏 ( 一斤, 碎 ) 甘草 ( 二两, 炙 ) 人参 ( 二两 ) 粳米 ( 六合 )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此方立夏后 立秋前乃可服, 立秋后不可服 正月 二月 三月尚凛冷, 亦不可与服之, 与之则呕利而腹痛 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 得之则腹痛利者 但可温之, 当愈 伤寒无大热, 口燥渴, 心烦, 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十一 伤寒脉浮, 发热无汗, 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 渴欲饮水, 无表证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三十二 太阳少阳并病, 心下鞕, 颈项强而眩者, 当刺大椎 肺俞 肝俞, 慎勿下之 太阳与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 与黄芩汤 ; 若呕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三十四 黄芩 ( 三两 ) 芍药 ( 二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38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 ( 三两 ) 芍药 ( 二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半夏 ( 半升, 洗 ) 生姜 ( 一两半, 一方三两, 切 ) 右六味, 以水一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夜一服 伤寒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 欲呕吐者, 黄连汤主之 方三十五 黄连 ( 三两 ) 甘草 ( 三两, 炙 ) 干姜 ( 三两 ) 桂枝 ( 三两, 去皮 ) 人参 ( 二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温服, 昼三夜二 疑非仲景方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身体疼烦, 不能自转侧, 不呕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鞕, 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朮汤主之 三十六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 ( 四两, 去皮 ) 附子 ( 三枚, 炮, 去皮, 破 ) 生姜 ( 二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甘草 ( 二两, 炙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朮汤方附子 ( 三枚, 炮, 去皮, 破 ) 桂枝 ( 四两, 去皮 ) 白朮 ( 四两 ) 生姜三 ( 两, 切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初一服, 其人身如痹, 半日许复服之, 三服都尽, 其人如冒状, 勿怪, 此以附子 朮并走皮内, 逐水气未得除, 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四两 此本一方二法 : 以大便鞕, 小便自利, 去桂也 ; 以大便不鞕, 小便不利, 当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 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 骨节烦疼, 掣痛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短气, 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方三十七 甘草 ( 二两, 炙 ) 附子 ( 二枚, 炮, 去皮, 破 ) 白朮 ( 二两 ) 桂枝 ( 四两, 去皮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 能食, 汗止复烦者, 将服五合, 恐一升多者, 宜服六七合为始

39 伤寒脉浮滑,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方三十八 知母 ( 六两 ) 石膏 ( 一斤, 碎 ) 甘草 ( 二两, 炙 ) 粳米 ( 六合 )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九 甘草 ( 四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人参 ( 二两 ) 生地黄 ( 一斤 ) 桂枝 ( 三两, 去皮 ) 阿胶 ( 二两 ) 麦门冬 ( 半升, 去心 ) 麻仁 ( 半升 ) 大枣 ( 三十枚, 擘 ) 右九味, 以清酒七升, 水八升, 先煮八味, 取三升, 去滓, 内胶烊消尽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脉按之来缓,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 更来小数, 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 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者, 名曰代, 阴也 得此脉者, 必难治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问曰 : 病有太阳阳明, 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 何谓也? 答曰 : 太阳阳明者, 脾约是也 ; 正阳阳明者, 胃家实是也 ; 少阳阳明者, 发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 胃家实是也 问曰 : 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 : 太阳病, 若发汗, 若下, 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 胃中干燥, 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 内实, 大便难者, 此名阳明也 问曰 :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 身热, 汗自出, 不恶寒, 反恶热也 问曰 : 病有得之一日, 不发热而恶寒者, 何也? 答曰 : 虽得之一日, 恶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 : 恶寒何故自罢? 答曰 : 阳明居中, 主土也, 万物所归, 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 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 发其汗, 汗先出不彻, 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 呕

40 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 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 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者, 是为繋在太阴 太阴者, 身当发黄, 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 大便鞕者, 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繋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 腹满微喘, 发热恶寒, 脉浮而紧, 若下之, 则腹满 小便难也 阳明病, 若能食, 名中风, 不能食, 名中寒 阳明病, 若中寒者, 不能食, 小便不利, 手足濈然汗出, 此欲作固瘕, 必大便初鞕后溏 所以然者, 以胃中冷, 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 初欲食, 小便反不利, 大便自调, 其人骨节疼, 翕翕如有热状, 奄然发狂, 濈然汗出而解者, 此水不胜谷气, 与汗共并, 脉紧则愈 阳明病, 欲解时, 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 不能食, 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 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 脉迟, 食难用饱, 饱则微烦, 头眩, 必小便难, 此欲作谷瘅, 虽下之, 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 脉迟故也 阳明病, 法多汗, 反无汗,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 反无汗, 而小便利, 二三日呕而咳, 手足厥者, 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 手足不厥者, 头不痛 阳明病, 但头眩, 不恶寒, 故能食而咳, 其人必咽痛 若不咳者, 咽不痛 阳明病, 无汗, 小便不利, 心中懊憹者, 身必发黄 阳明病, 被火, 额上微汗出, 而小便不利者, 必发黄 阳明病, 脉浮而紧者, 必潮热, 发作有时 但浮者, 必盗汗出 阳明病,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者, 此必衄 阳明病, 本自汗出, 医更重发汗, 病已差, 尚微烦不了了者, 此必大便鞕故也 以亡津液, 胃中干燥, 故令大便鞕 当问其小便日几行, 若本小便日三四行, 今日再行, 故知大便不久出 今为小便数少, 以津液当还入胃中, 故知不久必大

41 便也 伤寒呕多, 虽有阳明证, 不可攻之 阳明病, 心下鞕满者, 不可攻之 攻之, 利遂不止者死, 利止者愈 阳明病, 面合赤色, 不可攻之, 必发热 色黄者, 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 不吐不下, 心烦者, 可与调胃承气汤 方一 甘草 ( 二两, 炙 ) 芒消 ( 半升 ) 大黄 ( 四两, 清酒洗 ) 右三味, 切, 以水三升, 煮二物至一升, 去滓, 内芒消, 更上微火一二沸 温顿服之, 以调胃气 阳明病, 脉迟, 虽汗出不恶寒者, 其身必重, 短气腹满而喘, 有潮热者, 此外欲解, 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 此大便已鞕也, 大承气汤主之 ; 若汗多, 微发热恶寒者, 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 ; 若腹大满不通者, 可与小承气汤, 微和胃气, 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 方二 大黄 ( 四两, 酒洗 ) 厚朴 ( 半斤, 炙, 去皮 ) 枳实 ( 五枚, 炙 ) 芒消 ( 三合 ) 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更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消, 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 ( 四两 ) 厚朴 ( 二两, 炙, 去皮 ) 枳实 ( 三枚, 大者, 炙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二服 初服汤, 当更衣, 不尔者, 尽饮之, 若更衣者, 勿服之 阳明病, 潮热, 大便微鞕者, 可与大承气汤, 不鞕者, 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 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 少与小承气汤, 汤入腹中, 转失气者, 此有燥屎也, 乃可攻之 若不转失气者, 此但初头鞕, 后必溏, 不可攻之, 攻之, 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 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 必大便复鞕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失气者, 慎不可攻也 小承气汤 三 夫实则讝语, 虚则郑声 郑声者, 重语也 直视讝语, 喘满者死, 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 若重发汗者, 亡其阳, 讝语 脉短者死, 脉自和者不死

42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 不大便五六日, 上至十余日, 日晡所发潮热, 不恶寒, 独语如见鬼状 若剧者, 发则不识人, 循衣摸床, 惕而不安, 微喘直视, 脉弦者生, 涩者死 微者, 但发热讝语者, 大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利, 则止后服 四 阳明病, 其人多汗, 以津液外出, 胃中燥, 大便必鞕, 鞕则讝语, 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讝语止者, 更莫复服 五 阳明病, 讝语发潮热, 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 腹中转气者, 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 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 脉反微涩者, 里虚也, 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六 阳明病, 讝语有潮热, 反不能食者, 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 若能食者, 但鞕耳, 宜大承气汤下之 七 阳明病, 下血讝语者, 此为热入血室, 但头汗出者, 刺期门, 随其实而写之, 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讝语者, 以有燥屎在胃中, 此为风也 须下者, 过经乃可下之 下之若早, 语言必乱, 以表虚里实故也 下之愈, 宜大承气汤 八 伤寒四五日, 脉沉而喘满 沉为在里, 而反发其汗, 津液越出, 大便为难, 表虚里实, 久则讝语 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面垢, 讝语遗尿 发汗则讝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 白虎汤主之 方九 知母 ( 六两 ) 石膏 ( 一斤, 碎 ) 甘草 ( 二两, 炙 ) 粳米 ( 六合 )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二阳并病, 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 手足漐漐汗出, 大便难而讝语者, 下之则愈, 宜大承气汤 十 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 若发汗则躁, 心愦愦, 反讝语 若加温针, 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 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栀子豉汤主之 方十一 肥栀子 ( 十四枚, 擘 ) 香豉 ( 四合, 绵裹 ) 右二味, 以水四升, 煮栀子, 取二升半, 去滓, 内豉, 更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 温进一服, 得快吐者, 止后服

43 若渴欲饮水, 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方十二 知母 ( 六两 ) 石膏 ( 一斤, 碎 ) 甘草 ( 二两, 炙 ) 粳米 ( 六合 ) 人参 ( 三两 )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 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主之 方十三 猪苓 ( 去皮 ) 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 碎, 各一两 ) 右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 内阿胶烊消 温服七合, 日三服 阳明病, 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 表热里寒, 下利清谷者, 四逆汤主之 方十四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二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若胃中虚冷, 不能食者, 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 口干鼻燥, 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 下之, 其外有热, 手足温, 不结胸, 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 栀子豉汤主之 十五 阳明病, 发潮热, 大便溏, 小便自可, 胸胁满不去者, 与小柴胡汤 方十六 柴胡 ( 半斤 ) 黄芩 ( 三两 ) 人参 ( 三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甘草 ( 三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阳明病, 胁下鞕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胎者, 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身濈然汗出解也 十七 阳明中风, 脉弦浮大而短气, 腹都满, 胁下及心痛, 久按之气不通, 鼻干不得汗, 嗜卧, 一身及目悉黄, 小便难, 有潮热, 时时哕, 耳前后肿, 刺之小差, 外不解, 病过十日, 脉续浮者, 与小柴胡汤 十八 脉但浮, 无余证者, 与麻黄汤 若不尿, 腹满加哕者, 不治 麻黄汤 方十

44 九 麻黄 ( 三两, 去节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甘草 ( 一两, 炙 ) 杏仁 ( 七十个, 去皮尖 ) 右四味, 以水九升, 煮麻黄, 减二升, 去白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阳明病, 自汗出, 若发汗, 小便自利者, 此为津液内竭, 虽鞕, 不可攻之, 当须自欲大便, 宜蜜煎导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 皆可为导 二十 蜜煎方食蜜 ( 七合 ) 右一味, 于铜器内, 微火煎, 当须凝如饴状, 搅之勿令焦着, 欲可丸, 并手捻作挺, 令头锐, 大如指, 长二寸许 当热时急作, 冷则鞕 以内谷道中, 以手急抱, 欲大便时乃去之 疑非仲景意, 已试甚良 又大猪胆一枚, 泻汁, 和少许法醋, 以灌谷道中, 如一食顷, 当大便出宿食恶物, 甚效 阳明病, 脉迟, 汗出多, 微恶寒者, 表未解也, 可发汗, 宜桂枝汤 二十一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生姜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以助药力取汗 阳明病, 脉浮, 无汗而喘者, 发汗则愈, 宜麻黄汤 二十二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 但头汗出, 身无汗, 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引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 自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方二十三 茵陈蒿 ( 六两 ) 栀子 ( 十四枚, 擘 ) 大黄 ( 二两, 去皮 ) 右三味, 以水一斗二升, 先煮茵陈, 减六升, 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小便当利, 尿如皂荚汁状, 色正赤,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 其人喜忘者, 必有畜血 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 故令喜忘, 屎虽鞕, 大便反易, 其色必黑者, 宜抵当汤下之 方二十四

45 水蛭 ( 熬 ) 虻虫 ( 去翅足, 熬, 各三十个 ) 大黄 ( 三两, 酒洗 ) 桃仁 ( 二十个, 去皮尖及两人者 )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下更服 阳明病, 下之, 心中懊憹而烦, 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 腹微满, 初头鞕, 后必溏, 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 宜大承气汤 二十五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 绕脐痛, 烦躁, 发作有时者, 此有燥屎, 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 汗出则解, 又如疟状, 日晡所发热者, 属阳明也 脉实者, 宜下之 ; 脉浮虚者, 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 发汗宜桂枝汤 二十六 大下后, 六七日不大便, 烦不解, 腹满痛者, 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 本有宿食故也, 宜大承气汤 二十七 病人小便不利, 大便乍难乍易, 时有微热, 喘冒不能卧者, 有燥屎也, 宜大承气汤 二十八 食谷欲呕, 属阳明也, 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 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 方二十九 吴茱萸 ( 一升, 洗 ) 人参 ( 三两 ) 生姜 ( 六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太阳病, 寸缓 关浮 尺弱, 其人发热汗出, 复恶寒, 不呕, 但心下痞者, 此以医下之也 如其不下者, 病人不恶寒而渴者, 此转属阳明也 小便数者, 大便必鞕, 不更衣十日, 无所苦也 渴欲饮水, 少少与之, 但以法救之 渴者, 宜五苓散 方三十 猪苓 ( 去皮 ) 白朮茯苓 ( 各十八铢 ) 泽泻 ( 一两六铢 ) 桂枝 ( 半两, 去皮 ) 右五味, 为散,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 为自和也 ; 汗出多者, 为太过 阳脉实, 因发其汗, 出多者, 亦为太过 太过者, 为阳绝于里, 亡津液, 大便因鞕也 脉浮而芤, 浮为阳, 芤为阴, 浮芤相搏, 胃气生热, 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鞕, 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主之 方三十一

46 麻子仁 ( 二升 ) 芍药 ( 半斤 ) 枳实 ( 半斤, 炙 ) 大黄 ( 一斤, 去皮 ) 厚朴 ( 一斤, 炙, 去皮 ) 杏仁 ( 一升, 去皮尖, 熬, 别作脂 ) 右六味, 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饮服十丸, 日二服, 渐加, 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 发汗不解, 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 调胃承气汤主之 三十二 伤寒吐后, 腹胀满者, 与调胃承气汤 三十三 太阳病, 若吐 若下 若发汗后, 微烦, 小便数, 大便因鞕者, 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三十四 得病二三日, 脉弱, 无太阳 柴胡证, 烦躁, 心下鞕 至四五日, 虽能食, 以小承气汤少少与, 微和之, 令小安, 至六日, 与承气汤一升 若不大便六七日, 小便少者, 虽不受食, 但初头鞕, 后必溏, 未定成鞕, 攻之必溏, 须小便利, 屎定鞕, 乃可攻之, 宜大承气汤 三十五 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 无表里证, 大便难, 身微热者, 此为实也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三十六 阳明病, 发热汗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三十七 发汗不解, 腹满痛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三十八 腹满不减, 减不足言, 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三十九 阳明少阳合病, 必下利 其脉不负者, 为顺也 负者, 失也, 互相克贼, 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 有宿食也, 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 四十 病人无表里证, 发热七八日, 虽脉浮数者, 可下之 假令已下, 脉数不解, 合热则消谷喜饥,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 有瘀血, 宜抵当汤 四十一 若脉数不解, 而下不止, 必协热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 身目为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 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 茵陈蒿汤主之 四十二 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蘖皮汤主之 方四十三 肥栀子 ( 十五个, 擘 ) 甘草 ( 一两, 炙 ) 黄蘖 ( 二两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 身必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方四十四

47 麻黄 ( 二两, 去节 ) 连轺 ( 二两, 连翘根是 ) 杏仁 ( 四十个, 去皮尖 ) 赤小豆 ( 一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生梓白皮 ( 切, 一升 ) 生姜 ( 二两, 切 ) 甘草 ( 二两, 炙 ) 右八味, 以潦水一斗, 先煮麻黄再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半日服尽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为病, 口苦 咽干 目眩也 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 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 脉弦细, 头痛发热者, 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 发汗则讝语, 此属胃 胃和则愈, 胃不和, 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 转入少阳者, 胁下鞕满, 干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 尚未吐下, 脉沉紧者, 与小柴胡汤 方一 柴胡 ( 八两 ) 人参 ( 三两 ) 黄芩 ( 三两 ) 甘草 ( 三两, 炙 ) 半夏 ( 半升, 洗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已吐 下 发汗 温针, 讝语, 柴胡汤证罢, 此为坏病, 知犯何逆, 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 脉浮大, 上关上, 但欲眠睡, 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 无大热, 其人躁烦者, 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 三阳为尽, 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 少阳脉小者, 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 从寅至辰上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48 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 若下之, 必胸下结鞕 太阴中风, 四肢烦疼, 阳微阴涩而长者, 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 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 脉浮者, 可发汗, 宜桂枝汤 方一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以助药力, 温覆取汗 自利不渴者, 属太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二 伤寒脉浮而缓, 手足自温者, 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 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 以脾家实, 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三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六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生姜 ( 三两, 切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 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 ( 三两, 去皮 ) 大黄 ( 二两 ) 芍药 ( 六两 ) 生姜 ( 三两, 切 ) 甘草 ( 三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太阴为病, 脉弱, 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 芍药者, 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 易动故也 少阴之为病, 脉微细, 但欲寐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病, 欲吐不吐, 心烦, 但欲寐,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 虚故引

49 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 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 以下焦虚有寒, 不能制水, 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 反汗出者, 亡阳也 此属少阴, 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 咳而下利讝语者, 被火气劫故也, 小便必难, 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 少阴病, 脉微, 不可发汗, 亡阳故也 阳已虚, 尺脉弱涩者, 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 脉紧, 至七八日, 自下利, 脉暴微, 手足反温, 脉紧反去者, 为欲解也 虽烦下利, 必自愈 少阴病, 下利, 若利自止, 恶寒而蜷卧, 手足温者, 可治 少阴病, 恶寒而蜷, 时自烦, 欲去衣被者, 可治 少阴中风, 脉阳微阴浮者, 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 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 吐利, 手足不逆冷, 反发热者, 不死 脉不至者, 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 八九日, 一身手足尽热者, 以热在膀胱, 必便血也 少阴病, 但厥无汗, 而强发之, 必动其血, 未知从何道出, 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 是名下厥上竭, 为难治 少阴病, 恶寒身蜷而利, 手足逆冷者, 不治 少阴病, 吐利, 躁烦, 四逆者死 少阴病, 下利止而头眩, 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 四逆恶寒而身蜷, 脉不至, 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 六七日, 息高者死 少阴病, 脉微细沉, 但欲卧, 汗出不烦, 自欲吐, 至五六日自利, 复烦躁, 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方一 麻黄 ( 二两, 去节 ) 细辛 ( 二两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 故微发汗也

50 方二 麻黄 ( 二两, 去节 ) 甘草 ( 二两, 炙 ) 附子 ( 一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一两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方三 黄连 ( 四两 ) 黄芩 ( 二两 ) 芍药 ( 二两 ) 鸡子黄 ( 二枚 ) 阿胶 ( 三两, 一云三挺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内胶烊尽, 小冷, 内鸡子黄, 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 方四 附子 ( 二枚, 炮, 去皮, 破八片 ) 茯苓 ( 三两 ) 人参 ( 二两 ) 白朮 ( 四两 ) 芍药 ( 三两 )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少阴病, 身体痛, 手足寒, 骨节痛, 脉沉者, 附子汤主之 五 少阴病, 下利便脓血者, 桃花汤主之 方六 赤石脂 ( 一斤, 一半全用, 一半筛末 ) 干姜 ( 一两 ) 粳米 ( 一斤 ) 右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 温服七合, 内赤石脂末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一服愈, 余勿服 少阴病, 二三日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下利不止, 便脓血者, 桃花汤主之 七 少阴病, 下利便脓血者, 可刺 少阴病, 吐利, 手足厥冷, 烦躁欲死者, 吴茱萸汤主之 方八 吴茱萸 ( 一升 ) 人参 ( 二两 ) 生姜 ( 六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 下痢, 咽痛, 胸满心烦, 猪肤汤主之 方九 猪肤 ( 一斤 ) 右一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去滓, 加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 熬香, 和令相得, 温分六服

51 少阴病, 二三日, 咽痛者, 可与甘草汤 不差者, 与桔梗汤 十 甘草汤方甘草 ( 二两 ) 右一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半,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二服 桔梗汤方桔梗 ( 一两 ) 甘草 ( 二两 )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温分再服 少阴病, 咽中伤, 生疮, 不能语言, 声不出者, 苦酒汤主之 方十一 半夏 ( 洗, 破如枣核十四枚 ) 鸡子 ( 一枚, 去黄, 内上苦酒, 着鸡子壳中 ) 右二味, 内半夏, 着苦酒中, 以鸡子壳置刀环中, 安火上, 令三沸, 去滓 少少含咽之, 不差, 更作三剂 少阴病, 咽中痛, 半夏散及汤主之 方十二 半夏 ( 洗 ) 桂枝 ( 去皮 ) 甘草 ( 炙 ) 右三味, 等分, 各别捣筛已, 合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 以水一升, 煎七沸, 内散两方寸匕, 更煮三沸, 下火令小冷 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 不当散服 少阴病, 下利, 白通汤主之 方十三 葱白 ( 四茎 ) 干姜 ( 一两 ) 附子 ( 一枚, 生,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再服 少阴病, 下利脉微者, 与白通汤 利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服汤, 脉暴出者死, 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汤 方十四 葱白 ( 四茎 ) 干姜 ( 一两 ) 附子 ( 一枚, 生, 去皮, 破八片 ) 人尿 ( 五合 ) 猪胆汁 ( 一合 ) 右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内胆汁 人尿, 和令相得, 分温再服 若无胆, 亦可用 少阴病, 二三日不已, 至四五日,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方十五 茯苓 ( 三两 ) 芍药 ( 三两 ) 白朮 ( 二两 ) 生姜 ( 三两, 切 ) 附子 ( 一枚,

52 炮, 去皮, 破八片 )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细辛一两 干姜一两 ; 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 若下利者, 去芍药, 加干姜二两 ; 若呕者, 去附子, 加生姜, 足前为半斤 少阴病,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利止, 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十六 甘草 ( 二两, 炙 ) 附子 ( 大者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干姜 ( 三两, 强人可四两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 ; 腹中痛者, 去葱, 加芍药二两 ; 呕者, 加生姜二两 ; 咽痛者, 去芍药, 加桔梗一两 ; 利止脉不出者, 去桔梗, 加人参二两 病皆与方相应者, 乃服之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方十七 甘草 ( 炙 ) 枳实 ( 破, 水渍, 炙干 ) 柴胡芍药右四味, 各十分, 捣筛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咳者, 加五味子 干姜各五分, 并主下利 ; 悸者, 加桂枝五分 ;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 炮令坼 ; 泄利下重者, 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 煮取三升, 去滓, 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 煮取一升半, 分温再服 少阴病, 下利六七日, 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 猪苓汤主之 方十八 猪苓 ( 去皮 ) 茯苓阿胶泽泻滑石 ( 各一两 ) 右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物, 取二升, 去滓, 内阿胶烊尽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口燥咽干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方十九 枳实 ( 五枚, 炙 ) 厚朴 ( 半斤, 去皮, 炙 ) 大黄 ( 四两, 酒洗 ) 芒消 ( 三合 ) 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味, 取五升, 去滓, 内大黄, 更煮取二升, 去滓, 内芒消, 更上火令一两沸 分温再服, 一服得利, 止后服

53 少阴病, 自利清水, 色纯青, 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 可下之, 宜大承气汤 二十 少阴病, 六七日, 腹胀不大便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 二十一 少阴病, 脉沉者, 急温之, 宜四逆汤 方二十二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少阴病, 饮食入口则吐, 心中温温欲吐, 复不能吐 始得之, 手足寒, 脉弦迟者, 此胸中实, 不可下也, 当吐之 若膈上有寒饮, 干呕者, 不可吐也, 当温之, 宜四逆汤 二十三 少阴病, 下利, 脉微涩, 呕而汗出, 必数更衣, 反少者, 当温其上, 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 脉微浮, 为欲愈 ; 不浮, 为未愈 厥阴病, 欲解时, 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 渴欲饮水者, 少少与之, 愈 诸四逆厥者, 不可下之, 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 后发热而利者, 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者, 恐为除中, 食以索饼 不发热者, 知胃气尚在, 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 其热续在者, 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 本发热六日, 厥反九日, 复发热三日, 并前六日, 亦为九日, 与厥相应, 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 而脉数, 其热不罢者, 此为热气有余, 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 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 今与黄芩汤, 复除其热, 腹中应冷, 当不能食, 今反能食, 此名除中, 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 下利必自止, 而反汗出, 咽中痛者, 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

54 而利必自止, 若不止, 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 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 厥者必发热, 前热者, 后必厥, 厥深者, 热亦深, 厥微者, 热亦微 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 厥五日, 热亦五日, 设六日当复厥, 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 以热五日, 故知自愈 凡厥者, 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厥者, 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 至七八日肤冷, 其人躁, 无暂安时者, 此为脏厥, 非蚘厥也 蚘厥者, 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 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 蚘上入其膈, 故烦, 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 又烦者, 蚘闻食臭出, 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 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方一 乌梅 ( 三百枚 ) 细辛 ( 六两 ) 干姜 ( 十两 ) 黄连 ( 十六两 ) 当归 ( 四两 ) 附子 ( 六两, 炮, 去皮 ) 蜀椒 ( 四两, 出汗 ) 桂枝 ( 去皮, 六两 ) 人参 ( 六两 ) 黄蘖 ( 六两 ) 右十味, 异捣筛, 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 蒸之五斗米下, 饭熟, 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 内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 滑物 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 指头寒, 嘿嘿不欲食, 烦躁, 数日小便利, 色白者, 此热除也, 欲得食, 其病为愈 若厥而呕, 胸胁烦满者, 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 言我不结胸, 小腹满, 按之痛者, 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 厥反三日, 复热四日, 厥少热多, 其病当愈 四日至七日, 热不除者, 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 热反三日, 复厥五日, 其病为进 寒多热少, 阳气退, 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 脉微, 手足厥冷, 烦躁, 灸厥阴, 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 下利厥逆, 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 下利至甚, 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 便发热而利, 其人汗出不止者死 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 不结胸, 腹濡, 脉虚, 复厥者, 不可下, 此亡血, 下之死

55 发热而厥, 七日下利者, 为难治 伤寒脉促, 手足厥逆, 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 里有热也, 白虎汤主之 方二 知母 ( 六两 ) 石膏 ( 一斤, 碎, 绵裹 ) 甘草 ( 二两, 灸 ) 粳米 ( 六合 )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汤主之 方三 当归 ( 三两 )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细辛三两甘草 ( 二两, 炙 ) 通草 ( 二两 ) 大枣 ( 二十五枚, 擘 一法, 十二枚 ) 右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四 当归 ( 三两 ) 芍药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通草 ( 二两 ) 桂枝 ( 三两, 去皮 ) 细辛 ( 三两 ) 生姜 ( 半斤, 切 ) 吴茱萸 ( 二升 ) 大枣 ( 二十五枚, 擘 ) 右九味, 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和, 煮取五升, 去滓, 温分五服 ( 一方, 水 酒各四升 ) 大汗出, 热不去, 内拘急, 四肢疼, 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 四逆汤主之 方五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附子 ( 一枚, 生用,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若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大汗, 若大下利而厥冷者, 四逆汤主之 六 病人手足厥冷, 脉乍紧者, 邪结在胸中 心下满而烦, 饥不能食者, 病在胸中, 当须吐之, 宜瓜蒂散 方七 瓜蒂赤小豆右二味, 各等分, 异捣筛, 合内臼中, 更治之, 别以香豉一合, 用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取汁, 和散一钱匕, 温顿服之 不吐者, 少少加, 得快利乃止 诸亡血虚家, 不可与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 宜先治水, 当服茯苓甘草汤, 却治其厥 不尔, 水渍入胃, 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汤 方八

56 茯苓 ( 二两 ) 甘草 ( 一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桂枝 ( 二两, 去皮 ) 右四味, 以水四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 伤寒六七日, 大下后, 寸脉沉而迟, 手足厥逆, 下部脉不至, 喉咽不利, 唾脓血, 泄利不止者, 为难治 麻黄升麻汤主之 方九 麻黄 ( 二两半, 去节 ) 升麻 ( 一两一分 ) 当归 ( 一两一分 ) 知母 ( 十八铢 ) 黄芩 ( 十八铢 ) 萎蕤 ( 十八铢, 一作菖蒲 ) 芍药 ( 六铢 ) 天门冬 ( 六铢, 去心 ) 桂枝 ( 六铢, 去皮 ) 茯苓 ( 六铢 ) 甘草 ( 六铢, 炙 ) 石膏 ( 六铢, 碎, 绵裹 ) 白朮 ( 六铢 ) 干姜 ( 六铢 ) 右十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一两沸,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 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 腹中痛, 若转气下趣少腹者, 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 医复吐下之, 寒格, 更逆吐下, 若食入口即吐,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方十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 各三两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再服 下利, 有微热而渴, 脉弱者, 今自愈 下利, 脉数, 有微热汗出, 今自愈 设复紧, 为未解 下利, 手足厥冷, 无脉者, 灸之不温, 若脉不还, 反微喘者, 死 少阴负趺阳者, 为顺也 下利, 寸脉反浮数, 尺中自涩者, 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 不可攻表, 汗出, 必胀满 下利, 脉沉弦者, 下重也 ; 脉大者, 为未止 ; 脉微弱数者, 为欲自止, 虽发热, 不死 下利, 脉沉而迟,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热, 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人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阳, 下虚故也 下利, 脉数而渴者, 今自愈 设不差, 必清脓血, 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 手足厥冷, 晬时脉还, 手足温者生, 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 日十余行, 脉反实者死

57 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方十一 甘草 ( 二两, 炙 ) 附子 ( 大者一枚, 生, 去皮, 破八片 ) 干姜 ( 三两, 强人可四两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温服一升, 不愈, 更服一升 热利下重者, 白头翁汤主之 方十二 白头翁 ( 二两 ) 黄蘖 ( 三两 ) 黄连 ( 三两 ) 秦皮 ( 三两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愈, 更服一升 下利, 腹胀满, 身体疼痛者, 先温其里, 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 十三 桂枝汤方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 以助药力 下利, 欲饮水者, 以有热故也, 白头翁汤主之 十四 下利, 讝语者, 有燥屎也, 宜小承气汤 方十五 大黄 ( 四两, 酒洗 ) 枳实 ( 三枚, 炙 ) 厚朴 ( 二两, 去皮, 炙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二服, 初一服讝语止, 若更衣者, 停后服, 不尔, 尽服之 下利后更烦, 按之心下濡者, 为虚烦也, 宜栀子豉汤 方十六 肥栀子 ( 十四个, 擘 ) 香豉 ( 四合, 绵裹 )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取二升半, 内豉, 更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再服, 一服得吐, 止后服 呕家有痈脓者, 不可治呕, 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 小便复利, 身有微热, 见厥者难治 四逆汤主之 十七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 吴茱萸汤主之 方十八 吴茱萸 ( 一升, 汤洗七遍 ) 人参 ( 三两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生姜 ( 六两, 切 )

58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方十九 柴胡 ( 八两 ) 黄芩 ( 三两 ) 人参 ( 三两 ) 甘草 ( 三两, 炙 ) 生姜 ( 三两, 切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更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寒大吐大下之, 极虚, 复极汗者, 其人外气怫郁, 复与之水, 以发其汗, 因得哕 所以然者, 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 视其前后, 知何部不利, 利之即愈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问曰 : 病有霍乱者何? 答曰 : 呕吐而利, 名曰霍乱 问曰 : 病发热头痛, 身疼恶寒, 吐利者, 此属何病? 答曰 : 此名霍乱 霍乱自吐下, 又利止, 复更发热也 伤寒, 其脉微涩者, 本是霍乱, 今是伤寒, 却四五日, 至阴经上, 转入阴必利, 本呕下利者, 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 而反失气, 仍不利者, 此属阳明也, 便必鞕, 十三日愈 所以然者, 经尽故也 下利后, 当便鞕, 鞕则能食者愈, 今反不能食, 到后经中颇能食, 复过一经能食, 过之一日当愈 不愈者, 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 而复利, 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方一 甘草 ( 二两, 炙 ) 附子 ( 一枚, 生, 去皮, 破八片 ) 干姜 ( 一两半 ) 人参 ( 一两 ) 右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霍乱, 头痛发热, 身疼痛 热多, 欲饮水者, 五苓散主之 ; 寒多, 不用水者, 理中丸主之 二 五苓散方猪苓 ( 去皮 ) 白朮茯苓 ( 各十八铢 ) 桂枝 ( 半两, 去皮 ) 泽泻 ( 一两六铢 )

59 右五味, 为散, 更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 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白朮 ( 各三两 ) 右四味, 捣筛, 蜜和为丸, 如鸡子黄许大, 以沸汤数合, 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 日三四, 夜二服 腹中未热, 益至三四丸, 然不及汤 汤法 : 以四物依两数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若脐上筑者, 肾气动也, 去朮, 加桂四两 ; 吐多者, 去朮, 加生姜三两 ; 下多者, 还用朮 ; 悸者, 加茯苓二两 ; 渴欲得水者, 加朮, 足前成四两半 ; 腹中痛者, 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 ; 寒者, 加干姜, 足前成四两半 ; 腹满者, 去朮, 加附子一枚 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 微自温, 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 而身痛不休者, 当消息和解其外, 宜桂枝汤小和之 方三 桂枝 ( 三两, 去皮 ) 芍药 ( 三两 ) 生姜 ( 三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吐利汗出, 发热恶寒, 四肢拘急, 手足厥冷者, 四逆汤主之 方四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一两半 ) 附子 ( 一枚, 去皮, 破八片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既吐且利, 小便复利, 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 内寒外热, 脉微欲绝者, 四逆汤主之 五 吐已下断, 汗出而厥, 四肢拘急不解, 脉微欲绝者,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主之 方六 甘草 ( 二两, 炙 ) 干姜 ( 三两, 强人可四两 ) 附子 ( 大者一枚, 生, 去皮, 破八片 ) 猪胆汁 ( 半合 ) 右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内猪胆汁 分温再服, 其脉即来 无猪胆, 以羊胆代之 吐利发汗, 脉平, 小烦者, 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60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伤寒阴易之为病, 其人身体重, 少气, 少腹里急, 或引阴中拘挛, 热上冲胸, 头重不欲举, 眼中生花, 膝胫拘急者, 烧裈散主之 方一 妇人中裈近隐处, 取烧作灰 右一味, 水服方寸匕, 日三服, 小便即利, 阴头微肿, 此为愈矣 妇人病取男子裈烧服 大病差后, 劳复者, 枳实栀子汤主之 方二 枳实 ( 三枚, 炙 ) 栀子 ( 十四个, 擘 ) 豉 ( 一升, 绵裹 ) 右三味, 以清浆水七升, 空煮取四升, 内枳实 栀子, 煮取二升, 下豉, 更煮五六沸, 去滓 温分再服, 覆令微似汗 若有宿食者, 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服之愈 伤寒差已后, 更发热, 小柴胡汤主之 脉浮者, 以汗解之 ; 脉沉实者, 以下解之 方三 柴胡 ( 八两 ) 人参 ( 二两 ) 黄芩 ( 二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生姜 ( 二两 ) 半夏 ( 半升, 洗 ) 大枣 ( 十二枚,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大病差后, 从腰以下有水气者, 牡蛎泽泻散主之 方四 牡蛎 ( 熬 ) 泽泻蜀漆 ( 暖水洗, 去腥 ) 葶苈子 ( 熬 ) 商陆根 ( 熬 ) 海藻 ( 洗, 去咸 ) 栝楼根 ( 各等分 ) 右七味, 异捣, 下筛为散, 更于臼中治之 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小便利, 止后服 大病差后, 喜唾, 久不了了, 胸上有寒, 当以丸药温之, 宜理中丸 方五 人参白朮甘草 ( 炙 ) 干姜 ( 各三两 ) 右四味, 捣筛, 蜜和为丸, 如鸡子黄许大, 以沸汤数合, 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 日三服 伤寒解后, 虚羸少气, 气逆欲吐, 竹叶石膏汤主之 方六 竹叶 ( 二把 ) 石膏 ( 一斤 ) 半夏 ( 半升, 洗 ) 麦门冬 ( 一升, 去心 ) 人

61 参 ( 二两 ) 甘草 ( 二两, 炙 ) 粳米 ( 半升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内粳米, 煮米熟汤成, 去米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 而日暮微烦, 以病新差, 人强与谷, 脾胃气尚弱, 不能消谷, 故令微烦, 损谷则愈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夫以为疾病至急, 仓卒寻按, 要者难得, 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 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见也 又时有不止是三阳三阴, 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少阴病, 脉细沉数, 病为在里, 不可发汗 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 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 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 血少故也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微反在上, 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 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 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 涩则无血, 厥而且寒 阳微发汗, 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衄而渴, 心苦烦, 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头眩, 汗不止, 筋惕肉瞤 动气在上, 不可发汗 发汗则气上冲, 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 发汗则无汗, 心中大烦, 骨节苦疼, 目运恶寒, 食则反吐, 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 不可发汗 发汗则吐血, 气微绝, 手足厥冷, 欲得蜷卧, 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大便难, 腹中干, 胃躁而烦, 其形相象, 根本异源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弦反在上, 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 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 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 不可发汗 发汗则寒栗, 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 数吐涎沫, 咽中必干, 小便不利, 心中饥烦, 晬时而发, 其形似疟, 有寒无热, 虚而寒栗, 咳而发汗, 蜷而苦满, 腹中复坚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a

Microsoft Word a 2016 年 8 月第 23 卷第 8 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3 基于复杂网络的 伤寒论 六经病证用药规律研究 李瀛 1, 隋毅 1. 山东大学医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2;2. 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01 摘要 : 目的建立 伤寒论 六经病证药物子网, 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 揭示 伤寒论 六经病证用药规律 方法将 伤寒论 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 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ÒÁÒüÌÀÒº¾�.doc

Microsoft Word - ÒÁÒüÌÀÒº¾�.doc 伊尹汤液经 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澄空序辨脉法简介平脉法上平脉法下太阳病证论第一阳明病证论第二少阳病证论第三太阴病证论第四少阴病证论第五厥阴病证论第六病不可发汗证第七 : 温病不可发汗, 伤寒不可下不可发汗上篇上不可发汗上篇下不可发汗中篇上不可发汗中篇下不可发汗下篇上不可发汗下篇下 : 此一篇共八条 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病可发汗证第八简介可发汗上篇发汗后中篇发汗后下篇病不可吐可吐吐后证第十病不可下证第十一简介不可下上篇不可下中篇不可下下篇上不可下下篇下病可下证第十二可下上篇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Jing, Humidity and Ye Disease) 痉病邪在筋脉, 是由外感风寒 津液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的, 以项背强急 口噤不开,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 是由于感受外湿并兼夹风寒引起的以发热身重, 骨节疼烦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 暍病即伤暑, 以发热身重 汗出烦渴 少气脉虚为主症的疾病 一 痉病 ( 一 ) 病因病机 ( 误治成痉 ):(4

More information

邹月媚.tpf

邹月媚.tpf 第 38 卷第 5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8 No. 5 2014 年 9 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 Sept. 2014 文章编号 :1007-791X (2014) 05-0466-05 运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探析 伤寒论 中 干姜的配伍规律 邹月媚 1 2,, 刘敏 * 3, 陈东光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More information

586 WORLDCHINESEMEDICINE March2018,Vol.13,No.3 可见, 以知为度 是以服药见疗效作为尺度, 来宏观把握服药用量的一种方法 2 以知为度 亦见于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16 条赤丸方后注 : 炼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饮下三丸,

586 WORLDCHINESEMEDICINE March2018,Vol.13,No.3 可见, 以知为度 是以服药见疗效作为尺度, 来宏观把握服药用量的一种方法 2 以知为度 亦见于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16 条赤丸方后注 : 炼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饮下三丸, 585 从 伤寒论 以知为度 谈仲景对用药药量的宏观把握 陈琳王敏李宇航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 以知为度 一词出自 伤寒论, 是以用药见效为尺度来控制总体给药量的一种方法 临证所见, 病情有轻重 药物有厚薄 人体耐受度也有差异, 所以用药剂量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该以患者服药后确切反应为基础, 从宏观把握用药剂量, 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仲景十分重视对患者服药后出现不同反应的观察,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87 阴, 多肾阳虚衰, 本不应发热, 今 反发热, 故知其证为风寒束表, 卫阳郁遏 然病在表, 脉当见浮, 今 反 沉, 反应了少阳里虚的本质, 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麻黄 细辛解表, 附子温阳 第 302 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87 阴, 多肾阳虚衰, 本不应发热, 今 反发热, 故知其证为风寒束表, 卫阳郁遏 然病在表, 脉当见浮, 今 反 沉, 反应了少阳里虚的本质, 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麻黄 细辛解表, 附子温阳 第 302 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 WORLDCHI NES EMEDI CI NE J 7V N 伤寒论 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范东东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摘要 通过对 伤寒论 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 寒热虚实辨病性 证候演变辨病势 脉证合参辨预后 这 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 八纲辨证 方证 量化 Q T k M E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 见于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 第 3 条 : 肠痈之 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数, 此 肠 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由薏苡仁 附子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 见于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 第 3 条 : 肠痈之 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数, 此 肠 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由薏苡仁 附子 2398 经方在治疗腹泻中的应用 许山鹰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 北京,100010) 摘要本人临床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肛肠专家王嘉麟, 耳濡目染, 王老临床应用经方出神入化, 屡获佳效, 深感读经典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故结合临床应用, 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治疗腹泻的常用方剂, 进行全面梳理, 与同道共享 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 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经方 ; 伤寒论

More information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伤寒论 源于 汤液经法 考 (5754 字 )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1 述 字的标志性意义 赵开美 仲景全书 伤 寒论 题著者曰 汉张仲景述 南宋赵希弁 郡斋读书后志 卷二云 : 仲景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述, 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 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 亦云 : 仲景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述 古籍皆称 伤寒论 为张仲景所 述 述 者, 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 论语 学而 :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More information

徐笋晶2.tpf

徐笋晶2.tpf 第 38 卷第 5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8 No. 5 2014 年 9 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 Sept. 2014 文章编号 :1007-791X (2014) 05-0460-06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徐笋晶 1 2,*, 李赛美, 刘敏 2, 刘超男 1, 刘煜洲 1 1, 李日东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宋本條文

傷寒論宋本條文 76 發汗後, 水藥不得入口, 爲逆 ; 若更發汗, 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 虛煩不得眠, 若劇者, 必反復顛倒, 心中懊, 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氣者, 梔子甘草豉湯主之 ; 若嘔者, 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擘香豉四合, 綿裹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梔子得二升半, 內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爲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者, 止後服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 擘甘草二兩,

More information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More information

太陽病中篇 18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19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

太陽病中篇 18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無汗惡風, 葛根湯主之 19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 必自下利, 葛根湯主之 20 太陽與陽明合病, 不下利, 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21 太陽病, 桂枝證, 醫反下之, 利遂不止, 喘而汗出者, 葛根黃連黃芩甘草湯主之 22 太陽病, 頭痛發熱, 身疼腰 傷寒論解說條文 太陽病上篇 1 太陽之為病, 脈浮, 頭項強痛, 而惡寒 2 太陽病, 發熱汗出, 惡風, 脈緩者, 名為中風 3 太陽病, 或已發熱, 或未發熱, 必惡寒, 體痛, 嘔逆, 脈陰陽俱緊者, 名曰傷寒 4 太陽中風, 脈陽浮而陰弱, 嗇嗇惡寒, 淅淅惡風, 翕翕爾熱, 鼻鳴, 乾嘔者, 桂枝湯主之 5 太陽病, 頭痛發熱, 汗出惡風者, 桂枝湯主之 6 太陽病, 項背強几几, 反汗出,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¾�·½´«Õæ.doc

Microsoft Word - ¾�·½´«Õæ.doc 经方传真 胡希恕冯世纶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绪论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第四章 白虎汤类方第五章 下瘀血汤类方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第八章 瓜蒂散类方第九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第十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第十一章 附子汤类方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第十三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第十四章 柴胡汤类方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第十六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涩脉(2010--1-19).doc

Microsoft Word - 涩脉(2010--1-19).doc 涩 脉 涩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 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诊断意义的脉象之一, 但也是较难体会掌握的脉象, 它不像浮 沉 迟 数那么易于体会, 正如古人所说的 : 弦紧难分, 涩脉难候 笔者在 45 年的临证实践中发现, 在岭南 江南这些湿气偏重的地区, 临床上涩脉出现的频率甚高, 然而, 因医者未掌握涩脉, 所造成的漏诊与误诊比比皆是 加之涩脉的实际诊断意义与教科书的描述不尽相同, 所以涩脉将是我们重点论述与训练的脉象之一

More information

标阳 之性 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 为寒水之腑 故其性寒 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 故其生理寒性甚强 小肠为传化物之腑 其秉心火之余气 性亦属火 而能传化物 泌别清浊 两腑之气相较 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 两经一气 合化的结果 是火从水化 热从寒化 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 寒气 故 内经 会说 太阳

标阳 之性 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 为寒水之腑 故其性寒 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 故其生理寒性甚强 小肠为传化物之腑 其秉心火之余气 性亦属火 而能传化物 泌别清浊 两腑之气相较 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 两经一气 合化的结果 是火从水化 热从寒化 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 寒气 故 内经 会说 太阳 江西中医药 年 月第 期总 卷第 期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特约专栏 伤寒论 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伤寒表实证 姚荷生原撰 整理 姚梅龄 伍炳彩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南昌 关键词 伤寒论 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伤寒表实证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整理者按 本篇以及本年度将在每期连载的症与诊断的主要依据 此证与类似证及疑似证的鉴 姚荷生研究室专栏 的文章 均出自我们与其他十别要点 治疗禁忌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服法

More information

Dun Huang “Fu Xing Jue Zang Fu Yong Yao Fa Yao”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criptions’ Dosage

Dun Huang “Fu Xing Jue Zang Fu Yong Yao Fa Yao”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criptions’ Dosag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Dun Huang Fu Xing Jue Zang Fu Yong Yao Fa Yao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criptions Dosage Bolin Yang, Xiping Liu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Preface Introduction Textual History The Author Zhāng Zhòng Jǐng Description and Outline of the Text Weights and Measures Conclusion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一 1 Bowels and Viscera, and Channels and

More information

2. 桂枝加附子汤证 ( 二 ) 2.1. 有一李姓士人. 得太阳. 因汗后汗不止. 恶风. 小便涩. 足挛曲而不伸. 予诊其脉. 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此证. 桂枝汤第七证也. 仲景云.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 三投而汗止

2. 桂枝加附子汤证 ( 二 ) 2.1. 有一李姓士人. 得太阳. 因汗后汗不止. 恶风. 小便涩. 足挛曲而不伸. 予诊其脉. 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此证. 桂枝汤第七证也. 仲景云.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 三投而汗止 1.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 ( 一 ) 1.1. 马亨道. 庚戌春病. 发热. 头疼. 鼻鸣. 恶心. 自汗. 恶风. 宛然桂枝证也. 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 市无芍药. 自指圃园. 采芍药以利剂. 一医曰. 此赤芍药耳. 安可用也. 予曰. 此正当用. 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 仲景桂枝加减法. 十有九证. 但云芍药. 圣惠方. 皆称赤芍药. 孙尚药方. 皆曰白芍药. 圣惠方. 太宗朝. 翰林王怀隐编集.

More information

List of MoM Official Singapore 2015 Public Holiday Dates New Year s Day 2015 Thursday, 1 January Chinese New Year 2015 Thursday, 19 February Friday, 2

List of MoM Official Singapore 2015 Public Holiday Dates New Year s Day 2015 Thursday, 1 January Chinese New Year 2015 Thursday, 19 February Friday, 2 Singapore Calendar Planner 2015 With Public Holidays List of MoM Official Singapore 2015 Public Holiday Dates New Year s Day 2015 Thursday, 1 January Chinese New Year 2015 Thursday, 19 February Friday,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9 卷第 1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9 No 1 2015 年 1 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Jan. 2015 文章编号 :1007 791X(2015)01 0051 06 李赛美教授治疗 2 型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处方用药分析 郝艺照 1, 徐笋晶 1, 李赛美 1,, 朱章志 2 2, 刘敏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

More information

538 WORLDCHINESEMEDICINE Apr.2015,Vol.10,No 和解退热小柴胡汤具有较强的退热散邪作用, 从 伤寒论 中的记载看, 本方所治发热包括四种情况 : 第一, 寒热往来的发热 原文第 96 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主之, 证候表现为寒热交

538 WORLDCHINESEMEDICINE Apr.2015,Vol.10,No 和解退热小柴胡汤具有较强的退热散邪作用, 从 伤寒论 中的记载看, 本方所治发热包括四种情况 : 第一, 寒热往来的发热 原文第 96 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主之, 证候表现为寒热交 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 临证体会 论 伤寒论 柴胡剂临床应用 李 浩 王 琦 刘 璇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摘要 柴胡剂主要见于 伤寒论 少阳病篇 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包括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 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内的六首方剂 通过对 伤寒论 中的柴胡剂进行归纳 论述各个方 剂的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 由于少阳居于半表半里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页

第 2 页 傷 寒 論 根据相关法律, 本电子版, 仅供网络测试, 不收取任何费用, 请您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 如果您喜欢本书, 请购买原版 任何人不得将本书用于商业行为, 否则由此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问题, 我们不承担责任 第 1 页 原著汉张仲景倪注解民国海厦 第 2 页 第 3 页 校堪序 本 伤寒论 乃由民间的中医爱好者搜集与校正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渊远流长, 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More information

12 2 平成 29 年 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 年 1 月

12 2 平成 29 年 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 年 1 月 12 2 平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1 2017 1 月 26 27 28 5 6 7 元日振替 仕事始め ( 午前中のみ営業 ) 8 9 10 11 12 13 14 大安 成人の日 15 16 17 18 19 20 21 大安大安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Bulbus lilii Syndrome, Huhuo and YinyangDu ) 百合病 是由于热病之后, 余热未尽, 或情志不遂, 五志化火所致 其主要症状为精神恍惚不定, 饮食行动失调, 以及口苦, 小便赤, 脉微数等 ; 狐惑 系由湿热虫毒为患 主要症状为咽 眼及前后二阴溃烂 其中咽喉部蚀烂称之为惑 ; 前后二阴部溃烂称之为狐 ; 阴阳毒 是由感染疫毒起病,

More information

刘超男.tpf

刘超男.tpf 第 38 卷第 5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8 No. 5 2014 年 9 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 Sept. 2014 文章编号 :1007-791X (2014) 05-0423-05 大数据时代下中医方药知识发现新方法 刘超男 1, 邓烨 1 1,, 李赛美 *, 刘煜洲 1, 洪文学 2 1, 刘敏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学年 :2008-2009 学期 :2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题目 : 脉诊 按诊 时数 :10 学时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授课组织形式 : 脉诊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 讨论为辅 授课形式 : 板书 多媒体 脉诊教学时间为 8 学时 按诊以示范性教学为主, 进行按诊方法训练 按诊教学时间为 2 学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授课教师

More information

( 漫画版 ) 中医师著 木木树文化绘 中医学堂公益小组

( 漫画版 ) 中医师著 木木树文化绘 中医学堂公益小组 ( 漫画版 ) 中医师著 木木树文化绘 中医学堂公益小组 自序 中国人有句伟大的名言, 展示了圣贤之士的生命追求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对于普通人而言, 我们做不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说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然而,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 天下, 试图做自己健康王国的 国王 泱泱中医, 博大精深 从何入门, 乃为捷径? 从被誉为 一部伤寒医天下 的 伤寒论 入手! 伤寒论 由一千八百年前的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 倪海廈人級叢書 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 去皮 ), 甘草二兩 ( 炙 ), 大棗十二枚 ( 劈 ),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 切 ), 膠飴一升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一一 : 傷寒, 陽脈濇,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 小建中湯 不差者,

More information

少阳伤寒表证-续

少阳伤寒表证-续 少阳伤寒表证 姚梅龄 2015 年 5 月 29 日 概说 1 少阳病概说 (1) 无论从 伤寒论 对少阳病重点描述以及多数伤寒注家的观点来看, 还是从临床事实来看, 少阳病的性质多属火邪为病, 正所谓 少阳之上, 相火主之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为此, 部分伤寒注家和姚荷生教授认为, 火邪所导致的少阳证候, 属少阳主证, 而包括少阳伤寒证在内的其它病因所致的少阳证, 即为少阳 变证 (2)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More information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 第一批 ) 编号 方名 原文 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剂型 1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 汉 张仲景 )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 去皮尖 ),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 去皮 ), 甘草二两 ( 炙 ), 芒硝二两 上五味, 以水七升,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名师汇讲 指导 严世芸 男 生 浙江宁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名中医 上海市教学名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带头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More information

第 7 期赵方舟等张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537 症状外, 其余条文均有与其疾病相对应的血瘀证症状和体征 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 1986 年修订的 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 ( 简称 广州会议标准 ) 和 1988 年 10 月北

第 7 期赵方舟等张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537 症状外, 其余条文均有与其疾病相对应的血瘀证症状和体征 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 1986 年修订的 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 ( 简称 广州会议标准 ) 和 1988 年 10 月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 9卷第 7期 2 0 6年 7月 536 J fb U ft C M V 3 9 N 7 J 2 0 6 理论研究 张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赵方舟 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0 002 9 摘要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 在中医经典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 对血瘀证的症状及 诊断有详细论述 为后世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现代中医诊断学的思路对

More information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Edema) 概述 水就是有形之水, 水为阴邪, 其气为寒, 所以水气发病, 既有水的为害, 也有寒气的影响, 故称为水气病 水由饮入, 饮水之后, 代谢不良, 不能化成津液, 反而凝聚成饮 成痰 因此, 水气病也包括了一些痰饮之病 刘渡舟 水气病是由肺 脾 肾功能失调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的一类病证, 以水肿 小便不利及脉沉为主要脉证 本篇把水气病分为四类, 即风水 皮水 正水

More information

284方混算.xls

284方混算.xls 方名 一两按 7 克, 升按半升计 原方 白虎汤 知母 42g 石膏 112g, 碎甘草 14g, 炙粳米 50g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 碎甘草二 两, 炙粳米六合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 42g 石膏 112g, 碎甘草 14g, 炙粳米 50g 人参 21 g 知母 42g 甘草 14g( 炙 ) 石膏 112g 粳米 16g 桂枝 ( 去皮 )21g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 碎甘草二两,

More information

干支暦140年表.xls

干支暦140年表.xls 二十四節気と土用 年 月日時分 年干支 月干支 日干支 24 節気土用入り 1901 1 6 8 54 辛丑 己丑 甲申 小寒 - 1901 1 18 3 34 辛丑 丑の土用入り 1901 1 21 2 16 辛丑 大寒 - 1901 2 4 20 40 辛丑 庚寅 癸丑 立春 - 1901 2 19 16 44 辛丑 雨水 - 1901 3 6 15 10 辛丑 辛卯 癸未 啓蟄 - 1901

More information

2016 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线分数线 ( 执业医师综合笔 试满分为 600 分, 助理医师综合笔试满分为 300 分 ) 科目分数线科目分数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360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180 中西医执业 / 助理医师考试科目为 : 1. 基础医学科目 : 中医基础理论 ( 含中医

2016 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线分数线 ( 执业医师综合笔 试满分为 600 分, 助理医师综合笔试满分为 300 分 ) 科目分数线科目分数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360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180 中西医执业 / 助理医师考试科目为 : 1. 基础医学科目 : 中医基础理论 ( 含中医 2017 中西医执业医师 每日一练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sks 获取更多备考资料及习题 中公医考网考试交流 QQ 群 :609345652 2016 年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合格线分数线 ( 执业医师综合笔 试满分为 600 分, 助理医师综合笔试满分为 300 分 ) 科目分数线科目分数线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 360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 180 中西医执业 / 助理医师考试科目为 : 1.

More information

一、大柴胡汤

一、大柴胡汤 第三部分柴胡类方 一 大柴胡汤 古代宿食病的专方, 有止痛 除胀 通便 降逆 清热的功效, 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独排众议的胡希恕 (1898-1984) 刘渡舟先生称胡希恕先生为 经方学派的大师, 并介绍说 : 在病房会诊, 群贤齐集, 高手如云, 惟先生能独排众议, 不但辨证准确无误, 而且立方遣药, 虽寥寥几味, 看之无奇, 但效果非凡, 常出人意外, 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More information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舌红脉数等 ; 2. 暑易伤津耗气 : 口渴寒多 体倦少气等 ; 3. 暑多夹湿 : 胸闷, 或身体困重 小便不利,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舌红脉数等 ; 2. 暑易伤津耗气 : 口渴寒多 体倦少气等 ; 3. 暑多夹湿 : 胸闷, 或身体困重 小便不利, 第五章祛暑剂 定义 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 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统称 祛暑剂 属于 八法 中的 清法 分类分类 祛暑解表剂 祛暑利湿剂 祛暑益气剂 治法治法 祛暑清热 益气养阴 1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More information

各 论

各  论 中 医 学 自 学 丛 书 孙 氏 方 剂 学 各 论 第 一 章 解 表 剂 凡 以 解 表 药 为 主 要 组 成 成 分, 具 有 发 汗 解 肌 透 疹 等 作 用 以 治 疗 表 证 或 瘟 疫 急 性 期 的 一 类 方 剂, 称 解 表 剂 表 证, 系 指 恶 寒 发 热 头 痛 身 疼 无 汗 或 有 汗 而 表 症 仍 不 解 鼻 塞 声 重 脉 浮 等 证 而 言 因 六 淫

More information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1호-앞뒤.hwp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1호-앞뒤.hwp 大韓韓醫學原典學會誌제26권 1호 (2013 年 2 月 ) J. Oriental Medical Classics 2013:26(1)65-69 Orignal Article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 2 ㆍ圓光 Digital 大學醫史文獻硏究所 The contribution of Treatiseon Febrile Diseases and midcellaneous diseases(

More information

郑虎占-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郑虎占-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 : 一张处方 药名 用量 用法 等 一般言, 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方剂的概念 剂 一是指剂型言 如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等 二是指方剂的功能言, 如解表剂 泻下剂 补益剂等 组方依据 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常用治法 理 - 法 - 方 - 药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即是 法 法大而方小, 法统领方 常用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1 Shanghanlun 傷寒論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hinese sources: - Ming 明 edition by Zhao Kaimei 趙開美, from 仲景全書 - Song 宋 edition by Cheng Wuji 成無己, - Jin 晉 edition by Wang Shuhe 王叔和. Proofed and corrected by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摇 306 揖编者按铱摇 铿锵中医行冶学术沙龙第二十七讲以 如何正确认识 伤寒论 下法, 提高临床疗效冶为议题, 于 2016 年 12 月 22 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 伤寒论 作为临床医学之经典名著, 常用 下法冶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 承气汤等泻 下名方, 至今临床广泛应用 但下法究竟有哪些适应证? 应用下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何深刻理解与应用 伤寒论 下法冶? 针对此议题, 本次铿镪中医行邀请临床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More information

概述 概念 肺痿 : 肺气痿弱不振, 主症为多唾浊沫 短 气的慢性虚弱疾患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 感受风邪热毒, 肺生痈脓, 主症为 咳嗽 胸痛 咯吐腥臭脓痰的疾病 咳嗽上气 : 咳嗽 痰多 气喘 但坐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 第 条称其为 " 肺胀 ") 2

概述 概念 肺痿 : 肺气痿弱不振, 主症为多唾浊沫 短 气的慢性虚弱疾患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 感受风邪热毒, 肺生痈脓, 主症为 咳嗽 胸痛 咯吐腥臭脓痰的疾病 咳嗽上气 : 咳嗽 痰多 气喘 但坐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 第 条称其为  肺胀 ) 2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并治第七 1 概述 概念 肺痿 : 肺气痿弱不振, 主症为多唾浊沫 短 气的慢性虚弱疾患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 感受风邪热毒, 肺生痈脓, 主症为 咳嗽 胸痛 咯吐腥臭脓痰的疾病 咳嗽上气 : 咳嗽 痰多 气喘 但坐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 第 13 14 条称其为 " 肺胀 ") 2 概述 合篇意义 a. 病位 : 肺 b. 症状 : 咳嗽 咯痰 气喘 c. 病因 : 内伤自病,

More information

01---封面推介

01---封面推介 病证结合方证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王 阶 熊兴江 廖江铨 姜文睿 董 艳 陈 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摘 要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 滥觞于 黄帝内经 至 伤寒杂病论 得以 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 为目前临床所常用 基于 症征 病机 病理 药理 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 全面 综合的把握疾病 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

More information

例会抽查表

例会抽查表 206 年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基础知识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考试科目 中 医 基 础理论 单元细目要点考试科目 一 阴阳五行学说 二 藏象 ( 一 )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 )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 ) 藏象学说的概念和特点 ( 二 ) 心 ( 三 ) 肺 ( 四 ) 脾 ( 五 ) 肝.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 : 望排出物 第一单元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姿态异常 ( 动静姿态 异常动作 ) 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

More information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3.D 4. 小建中汤中桂枝的作用是 答案 :4.A 5~6 题 A. 橘皮竹茹汤 B. 吴茱萸汤 C. 左金丸 D. 逍遥散 E. 丁香柿蒂汤 5. 具有疏肝解郁, 健脾养血作用的方剂是 答案 :5.D 6. 具有益气清热, 降逆止呃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套 1~2 题 A. 君药 B. 臣药 C. 佐助药 D. 佐制药 E. 使药 1. 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是 答案 :1.C 2. 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 答案 :2.D 3~4 题 A. 助卫阳, 通经络, 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 B. 温中阳而祛虚寒 C. 温经散寒, 养血通脉 D. 外解太阳之表, 内助膀胱气化 E. 温通血脉, 行滞消瘀 3. 五苓散中桂枝的作用是

More information

第五部分:肿瘤方

第五部分:肿瘤方 第五部分 : 肿瘤方 目前中医能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经过以化疗为主的西医综合治疗一段时间后, 疗效评价为无效, 或由于化疗毒副作用较大, 患者难以耐受或拒绝进一步化疗的晚期肿瘤 ; 第二类适应症是由于年龄较大 体质差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等原因难以耐受常规剂量的联合化疗和放疗的晚期肿瘤 经方治癌的优点 几乎无痛苦, 副作用极小 ; 患者易于接受 ; 治疗成本低廉 一 炙甘草汤 营养方

More information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More information

疟病、中风历节

疟病、中风历节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Nue Bing (Malaria)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Nue Bing (Malaria) 疟病是感受疟邪所引起的, 以寒战 壮热 头痛 汗出 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内经 : 寒疟 温疟 瘅疟, 痎 (jie) 疟 疟脉缓大虚, 便宜用药, 而不宜用针 说文 : 二日一发, 疟也 ( 间日疟 ) 金匮 : 瘅疟 温疟 牝疟 和 疟母 在治法上, 除针灸以外,

More information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Jaundice) 概述 黄疸之名, 首见于 素问 平人气象论 素问 平人气象论 溺黄赤, 安卧者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 论疾诊尺篇 身痛而面色微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 黄疸也 黄疸,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黄疸 : 是指以发黄为特点的病证 狭义黄疸 : 以身黄 目黄 小便黄为主证, 以目睛黄染为特点 病因 黄疸病的病因是外感湿邪, 内伤饮食而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More information

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

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 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 (Diabetes and Dysuria and Urinary Disturbance) 概述 消渴之名, 首见于 内经, 除 消渴 外, 还有 鬲消 消中 消瘅 肺消 脾瘅 肾热病 等名称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 灵枢 五变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 奇病论 素问 气厥论 : 心热移于肺, 传为肺消 素问 脉要精微论 : 瘅成为消中 素问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医医师 中医诊断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要点 :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Pulmonary Asthenla,Pulmonary Abscess, Cough and Inspiratory Dyspnea) 肺痿 肺痿主要是肺气痿弱不振, 多是由于某些其他疾病耗伤了肺中的津液, 或者误治以后耗伤了肺中的津液造成, 此病主要症状就是咳吐浊唾涎沫, 即咳嗽和吐粘稠的痰 其病机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一为虚热, 一为虚寒 虚热 主要指上焦肺有热,

More information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 面肿 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目的脏腑分属, 望目色 目形 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细目六 : 2017 年中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望诊 细目一 : 望神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细目二 : 望面色 1. 常色与病色的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 细目三 : 望形态 1. 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a1.docx

Microsoft Word a1.docx 12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l.2014 Vol.21 No.7 仲景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王立娟 1, 刘旭 1, 张亚利 2, 唐志鹏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 上海 200032;2.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脾胃病研究所, 上海 200032 摘要 : 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肉芽肿性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

More information

指有感觉, 寸尺都没有, 就叫 短脉, 脉搏感不足三个手指的, 叫 短脉 10 第 48 页, 最后 1 行, 素问 厥论篇 改为 灵枢 厥病 11 第 50 页, 倒数第 1 段倒数第 5 行, 不懂的东西能就能轻率地否定吗? 应为 不懂的东西就能轻率地否定吗? ( 删去一个 能 字 ) 12 第

指有感觉, 寸尺都没有, 就叫 短脉, 脉搏感不足三个手指的, 叫 短脉 10 第 48 页, 最后 1 行, 素问 厥论篇 改为 灵枢 厥病 11 第 50 页, 倒数第 1 段倒数第 5 行, 不懂的东西能就能轻率地否定吗? 应为 不懂的东西就能轻率地否定吗? ( 删去一个 能 字 ) 12 第 临证脉学十六讲 勘误表 说明 : 1 本勘误表是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 3 月第 1 版第 2 次印刷的版本 2 或 内为书中原文 ; 每条目最后的 () 中为订正的说明 以下为勘误表正文 : 1 目录第 10 页, 第十五讲复合脉, 七 濡脉 ( 附软脉 ), 改为 七 濡脉 ( 附 : 软脉 ) ( 加一个冒号 ) 2 第 7 页, 第 1 段倒数第 3 行, 因而可以, 也应当, 将脉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诊察方法,

More information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第五章 八纲辨证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下述哪种理解最正确 :( ) A. 皮肤的病变均是表证 B. 表证的病位不在脏腑 C. 内脏的病变均无表证 D. 表证的病位均在皮毛 E. 符合表证特征为表证 (2) 下述哪种理解最正确 :( ) A. 表证的病位一般在皮毛 B. 皮肤的病变一般属表证 C. 表证的定位也可在内脏 D.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E. 内脏的病不会出现表证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医师 中医诊断学 大纲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24 小时客服电话 :010-82311666 第一单元绪论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More information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4호-교정본(1125).hwp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4호-교정본(1125).hwp http://www.wonjeon.org http://dx.doi.org/10.14369/skmc.2013.26.4.089 伤寒杂病论 美容理论与方药的考察 1 2 遼寧中醫藥大學 基礎醫學院 圓光Digital大學 韓方美容硏究所 朱辉1 金曉哲2 *74) Investigation on cosmetology theory and prescription In Shang Ha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傷寒論序_translation.docx

Microsoft Word - 傷寒論序_translation.docx 1 傷寒論 : 序 LINE ONE ( 一 )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 望齊侯之色, 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 二 ) 怪當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醫藥, 精究方術, 上以療君親之疾, 下以救貧賤之厄, 中以保身長全, 以養其生 ( 三 ) 但競逐榮勢, 企踵權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務 ( 四 ) 崇飾其末, 忽棄其本, 華其外而悴其內 ( 五 ) 皮之不存, 毛將安附焉? 1) Every time

More information

3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 年第 51 卷第 3 期 SH.J.TCM Mar.,2017;Vol.51No.3 是凭借文字的描述, 在整体上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事情的一些端倪 1.1 头面部症状毫无疑问, 头面部的症状最容易观察到, 如眼睑的浮肿, 结膜的充血水肿, 眼部分泌物的明显增多, 严重的

32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 年第 51 卷第 3 期 SH.J.TCM Mar.,2017;Vol.51No.3 是凭借文字的描述, 在整体上多少还是能够看出事情的一些端倪 1.1 头面部症状毫无疑问, 头面部的症状最容易观察到, 如眼睑的浮肿, 结膜的充血水肿, 眼部分泌物的明显增多, 严重的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7 年第 51 卷第 3 期 SH.J.TCMMar.,2017;Vol.51No.3 31 医理求真 DOI:10.16305/j.1007 1334.2017.03.010 窥豹一斑识伤寒 张再良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 上海 201203) 摘要 从出血热这一角度思考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将原文叙述作具体疾病的整体理解, 从临床症状 病理机制 主要治法等方面分析,

More information

泻下剂 适应证 为有形实邪内结而设, 凡因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 瘀血内停 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 虫积之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泻利 苔厚 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 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2

泻下剂 适应证 为有形实邪内结而设, 凡因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 瘀血内停 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 虫积之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泻利 苔厚 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 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2 泻下剂 泻下剂 定义 :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 具有通便 泻热 攻积 逐水等作用, 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统称为泻下剂 1 泻下剂 适应证 为有形实邪内结而设, 凡因燥屎内结 冷积不化 瘀血内停 宿食不消 结痰停饮 虫积之脘腹胀满 腹痛拒按 大便秘结或泻利 苔厚 脉沉实等属里实证者, 均可用泻下剂治疗 2 泻下剂 分类 : 热结者, 当寒下 ; 寒结者, 当温下 ; 燥结者, 当润下 ; 水结者,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8 年 3 月第 13 卷第 3 期 755 病机有二 : 一 脾胃升降失司 ; 二 中焦寒热错杂 痞证为泻心汤治疗的主要证候, 因无有形实邪, 故痞证的特点为心下痞塞, 但满而不痛, 按之柔软无物, 故云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究其病机, 其痞满可由中气虚 邪热蕴结等证候要素组成

世界中医药 2018 年 3 月第 13 卷第 3 期 755 病机有二 : 一 脾胃升降失司 ; 二 中焦寒热错杂 痞证为泻心汤治疗的主要证候, 因无有形实邪, 故痞证的特点为心下痞塞, 但满而不痛, 按之柔软无物, 故云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 究其病机, 其痞满可由中气虚 邪热蕴结等证候要素组成 754 泻心汤类方及其衍化方演化规律中的 方 - 证要素对应 思想探究 张鑫蕾王町囡孙燕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泻心汤类方为治疗心下痞的一类方剂, 辛开苦降以平调寒热 恢复气机升降 方 - 证要素对应 是指 方剂要素 与 证候要素 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 属于临证组方的一种基本思维模式, 是辨证论治临证组方过程中的重要依据, 强调 理法方药 之间的逻辑关系, 组方药物靶向明确

More information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4. 望口 唇 齿 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5. 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 : 望躯体四肢要点 : 1. 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 : 望皮肤要点 : 1. 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2. 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3. 望水疱的内容及其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中医诊断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绪论 要点 : 1.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 : 望神要点 : 1. 得神 失神 少神 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 : 望面色要点 : 1. 常色与病色分类 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2. 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3. 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 : 望形态要点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¾�·½Ò»°ÙÊ×.doc

Microsoft Word - ¾�·½Ò»°ÙÊ×.doc 经方一百首 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 001 甘草汤 002 桔梗汤 003 芍药甘草汤 004 桂枝甘草汤 005 甘草干姜汤 006 大黄甘草汤 007 甘草麻黄汤 008 半夏散及汤 009 甘麦大枣汤 010 桂枝汤 011 小建中汤 01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01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01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015 茯苓桂桂五味甘草汤 016

More information

(13) 二岁患儿于今年 6 月起病即发热, 烦渴, 但未见汗出, 反而尿多 此症延至 9 月 后不药而热退身安 应属 ( ) A. 阳证转阴证 B. 正虚邪恋 C. 邪去正亦虚 D. 小儿夏季热 E. 纯阳之体的反映 (14) 中午寒战, 午后即发热恶热, 汗出好转, 每日 1 次, 其病属 (

(13) 二岁患儿于今年 6 月起病即发热, 烦渴, 但未见汗出, 反而尿多 此症延至 9 月 后不药而热退身安 应属 ( ) A. 阳证转阴证 B. 正虚邪恋 C. 邪去正亦虚 D. 小儿夏季热 E. 纯阳之体的反映 (14) 中午寒战, 午后即发热恶热, 汗出好转, 每日 1 次, 其病属 ( 第三章 问诊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中医所谓问诊是 ( ) A. 向病人或陪诊者广泛询问 B. 着重询问病人既往病史 C. 主要询问病人家族病史 D. 重点询问病人现在症状 E. 向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 (2) 总结概括问诊内容为 十问歌 的医学家是 ( ) A. 喻嘉言 B. 张仲景 C. 张景岳 D. 李时珍 E. 赵晴初 (3) 与籍贯或所处地域有关的是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4. 反佐药作用包括 A. 辅助君臣药之力 B. 防止病重邪甚拒药 C. 消除君臣药之毒 D. 监制君臣药之偏 E. 缓解君臣药之峻 答案 :4.B 5. 判定方中君药的重要依据是 A. 珍稀或贵重药物 B. 针对方证主要 2018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名师押题卷第四套 1. 不属于温里剂的方剂是 A. 小建中汤 B. 温胆汤 C. 四逆汤 D. 当归四逆汤 E. 理中丸 答案 :1.B 2. 与方剂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 无关的是 A. 药味用量 B. 主治证候 C. 药力大小 D. 药物的药性 E. 剂型 答案 :2.E 3. 慢性疾病的治疗宜选用 A. 散剂 B. 硬膏剂 C. 汤剂 D. 针剂 E. 丸剂 答案 :3.E

More information

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On Pulse Syndrome Complex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Disease of Viscera,Bowels,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脏腑经络, 言发病部位的深浅, 先后病, 指发病次序的先后 本篇重要学术思想 治未病 的思想 ; 重视正气的思想 ; 标本缓急 的思想 一 发病 病因病机及预防 ( 一 )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上熱下寒證 結火逆證 欲愈辨證 太陽病類似證 附備考原文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綱要 陽明病本證 陽明病兼變證 陽明病辨證 附 : 備考原文 辨少陽病脈證

上熱下寒證 結火逆證 欲愈辨證 太陽病類似證 附備考原文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陽明病綱要 陽明病本證 陽明病兼變證 陽明病辨證 附 : 備考原文 辨少陽病脈證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内容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1... 4 太陽病綱要... 4 太陽病本證... 4 中風表虛證... 5 傷寒表實證... 5 表鬱輕證... 6 太陽病兼變證... 7 變證治則... 7 辨虛實... 7 辨寒熱真假... 7 辨汗下先後... 7 熱證... 7 虛寒證... 8 陰陽兩虛證... 8 蓄水證... 9 蓄血證... 9 結胸證... 9 臟結證... 10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A2 型题 31. 患者, 女,43 岁 眩晕 2 个月, 加重 1 周, 昏眩欲仆, 神疲乏力, 面色咣白, 时 有心悸, 夜寐欠安, 舌淡, 脉细 治疗应首选 A. 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B. 丰隆 中脘 内关 解溪 头维 C. 百会 上星 风池 丰隆 合谷 D. 脾俞 足三里 气海 百会 E. 百会 太阳 印堂 合谷 答案 :D 考察点 : 常见病证的辨证 处方 ( 眩晕 ) 32.

More information

2015 002 024 004 026 005 027 011 028 021 043 023 048 James William Beeke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中 Maples

More information

43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 37 卷 [1] 中医学的藏 ( 音 zàng) 府是指藏 ( 音 cáng) 于体内的脾 肺 肾 肝 心五藏, 胆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六府, 和脑 髓 骨 脉 胆 子宫奇恒之府 关于藏府的形态结构, 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2] 认为藏府 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

438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 37 卷 [1] 中医学的藏 ( 音 zàng) 府是指藏 ( 音 cáng) 于体内的脾 肺 肾 肝 心五藏, 胆 胃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六府, 和脑 髓 骨 脉 胆 子宫奇恒之府 关于藏府的形态结构, 规划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2] 认为藏府 不仅仅是形态学结构 第3 7卷第 7期 2 4年 7月 V 3 7 N 7 J 2 4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 B U T C M 437 理论研究 中医五藏系统的功能定位 张启明 张毅 解君2 王义国 张磊 于东林 刘保延 王永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 7 2山东中医药大学 摘要 西医学将人体功能分到 个解剖系统 中医学将人体功能分到五藏系统 基于中 西医学的 研究对象都是活着的人体 通过建立两种分类方法给出的功能之间存在的匹配关系

More information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序号 名称 Chinese 拼音 Pin Yin 英文 Common Name 1 八味地黄汤 Ba Wei Di Huang Tang Rehmannia Eight Formula 2 八珍汤 Ba Zhen Tang DangGui & Ginseng Eight Combination 3 八正散 Ba Zheng San Dianthus Formula 4 百合固金汤 Bai He Gu

More information

方证对应的方法与实践

方证对应的方法与实践 Klinische Anwendung der Rezeptur Guizhitang und ihrer Modifikationen 桂枝汤及变方的临床应用 桂枝类方应用规律研究 ( 一 ) 为什么要讲 桂枝汤 伤寒金匮方 :271 首 (Shanghan 113,Jingui 158) Shang-Jin Shanghan Jingui Guizhi 74(27%) 39 35 Gui-Shao

More information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3권3호(최종)_ hwp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3권3호(최종)_ hwp 北京中醫藥大學 臨床基礎醫學院1 李宇航1ㆍ朴恩希1 *49) 張仲景辨治에 따른 小便不利특색 기초연구 ㆍ 李宇航1 朴恩希1* 1 北京中醫藥大學 臨床基礎醫學院 小便不利 伤寒论, 金匮要略 의 수많은 原文에 기재되어 있지만 原文전체에 흩어져 있으며 그에 대한 자세한 해석 또한 논술되어있지 않다. 그리하여 본 논문은 伤寒论 과 金匮要略 중의 기재된 小便不利의 原文만을 체계적으로

More information

Liste der Formeln akutell.xlsx

Liste der Formeln akutell.xlsx A Formula Referenz Chinesisch F1 Achyranthes & Plantago Ji Sheng Shen Qi Wan 济生肾气丸 F2 Aconite & Oryza Combination Fu Zi Geng Mi Tang 附子梗米汤 F3 Aconite Combination Fu Zi Tang 附子汤 F4 Aconite, Ginger & Licorice

More information

third party inspection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the Marine, Petrochemical and Offshore industries, Admiralty Maritime Consultants (AMC) seeks to p

third party inspection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the Marine, Petrochemical and Offshore industries, Admiralty Maritime Consultants (AMC) seeks to p third party inspection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the Marine, Petrochemical and Offshore industries, Admiralty Maritime Consultants (AMC) seeks to provide an unbiased and objective diverse requirement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期2无页眉

Microsoft Word - 10期2无页眉 872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6 年 10 月第 38 卷第 10 期 Int J Trad Chin Med, October 2016, Vol. 38, No.10 专题论坛 中医宏观辨证依据的 6 类 宏观征象 孔令青 摘要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 擅长运用宏观辨证认识和治疗疾病, 因此需要采用反映人体整体状态的 宏观征象 作为依据 本文总结出 6 类 宏观征象, 分别命名为固化征 惯常症

More information

(1) “肝火犯肺”是属于

(1)   “肝火犯肺”是属于 临床医学院基础知识 一 单项选择题 (50 题, 每题 1 分 ) (1) 肝火犯肺 是属于 A. 子病犯母 B. 克 C. 乘 D. 侮 E. 母病及子 (2) 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 A. 津液 B. 精液 C. 宗气 D. 血液 E. 营气 (3) 阴阳偏胜形成 : A. 实证 B. 里证 C. 热证 D. 寒证 E. 表证 (4) 津液输布的主要通道为 : A. 血管 B. 经络 C.

More information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桑菊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3. 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细目四 : 扶正解表 1. 败毒散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 2. 参苏饮的组成药物 功用及主治证候 第三单元 泻下剂 泻下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寒下 1. 2017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 方剂学 考试大纲 第一单元 总论 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 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 细目三 : 剂型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 第二单元 解表剂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细目二 : 辛温解表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功用 主治证候 配伍意义 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More information

一、桂枝汤

一、桂枝汤 第一部分桂枝类方 一 桂枝汤 古代的强壮方和恢复体力方, 经典的调和营卫方, 适用于以心动悸 腹痛 自汗出 消瘦 脉弱等为特征的疾病和虚弱体质的调理 伊尹, 夏末商初人 原是商汤王的厨师, 后为宰相 史记 殷本纪 : 伊尹以滋味说汤 相传所撰 汤液经 是经方经典, 已经亡佚 江阴老中医陈嘉栋先生曾说过, 他早年见家乡有一外科医生常开桂枝汤治疗疮疡, 大惑不解, 而讥笑其迂, 后临证阅历既多, 则觉其中寓含深意

More information

横本简体《金匮》-小桂枝校排

横本简体《金匮》-小桂枝校排 金 匮 目录 金匮上课前言...VII 续伤寒篇...1 四逆加人参汤方...2 理中丸方...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4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5 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29 栝篓桂枝汤方...34 葛根汤方...36 大承气汤方...38 麻黄加术汤方...46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7 防己黄耆汤方...49 桂枝附子汤方...50 白术附子汤方...51 甘草附子汤方...54

More information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 ,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五 清热 ( 一 ) 概述. 清热的性能特点 2. 清热的功效 3. 清热的适应范围 4. 清热的使用注意事项 5. 各类清热的性能特点 6. 各类清热的功效 7. 各类清热的适应范围 ( 二 ) 清热泻火 ( 三 9 年中学讨论群 :88655642, 微信公众号 :med66_weisheng 209 初级中师考试大纲 - 基础知识 考试学科中学 单元 细目 要点 考试科目 一 性理 ( 一 ) 四气. 四气所表示物的作用 论 2. 四气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二 ) 五味 五味所表示物的作用 ( 三 ) 升降浮沉.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2. 升浮沉降对临床用的指导意义 ( 四 ) 归经.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doc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The 24 Solar Terms and the Signs of 12 Zodiac)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 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More information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Understand TCM Classic Formulas by Case Studies Chao-Cheng Yeh, Ph.D., L.Ac. 2017/10/28 Introducton Reference Book Defniton of Classic Formulas About Shang Han Lun Case Studies Test Case Reference Book

More information

[ 卷一 中风门第一 ] 通顶散 藜芦生甘草川芎细辛人参 ( 各一钱 ) 石膏 ( 五钱 ) 共为末 病患国中风, 不知人事, 口噤不能开, 用此药一字, 吹入鼻中 有嚏者, 肺气未绝, 可治 中风, 不知人事, 病则急矣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故用藜芦与人参 细辛相反, 使其相反而相用也,

[ 卷一 中风门第一 ] 通顶散 藜芦生甘草川芎细辛人参 ( 各一钱 ) 石膏 ( 五钱 ) 共为末 病患国中风, 不知人事, 口噤不能开, 用此药一字, 吹入鼻中 有嚏者, 肺气未绝, 可治 中风, 不知人事, 病则急矣 以平药与之, 不能开其壅塞, 故用藜芦与人参 细辛相反, 使其相反而相用也, 医方考 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 1584 年 内容提要 : 该书为明代医家吴昆编著 全书共六卷, 收集历代常用方七百余首, 按病症分为中风 伤寒 感冒 暑湿 瘟疫等四十四类, 每类下集同类方若干首, 揆之于经, 酌以己见, 订之于证, 发其微义, 对各方阐明其组成 方义 功用及药物配伍 全书选方精确, 论理清楚, 在方书中, 颇具影响 是一部学习中医方剂的重要参考书 序 上医治未病, 方无尚也, 垂经论焉

More information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内容提示 : 阴阳 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 要求 : 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内容提示 : 阴阳 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 要求 : 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第五讲 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上海交通大学二 0 一三年七月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内容提示 : 阴阳 五行的概念阴阳理论基本思想阴阳思想的应用 要求 : 掌握阴阳理论基本思想 第六讲中医药理论概要 - 阴阳思想漫谈 阴阳思想溯源 阴阳理论核心思想 中医药学中的阴阳思想 现代医药学中的阴阳思想 生物学中的阴阳思想 数理学科中的阴阳思想 人文艺术科学中的阴阳思想 阴阳思想溯源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痞證的研究

傷寒論痞證的研究 傷寒論痞證剖析 陳榮洲中國醫藥大學 傷寒論痞證 五個瀉心湯方 半夏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依醫宗金鑒條文歸類編次 黃連湯方 五苓散方 旋覆代赭石湯方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近代學者研究 臨床研究文章發表 多以傷寒論痞證為胃腸疾病 其中, 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均列有半夏瀉心湯痞證條文, 近代學者之注解, 均將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半夏瀉心湯條文之病因病機混同一說 韓春生 符思等學者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外科学】:女,30岁

【外科学】:女,30岁 2014 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 - 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细目一 : 方剂与治法要点 : 1.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2. 常用治法细目二 :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 : 1. 方剂的组成原则 2. 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 : 剂型要点 : 常用剂型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 : 概述要点 : 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 : 辛温解表要点 : 1. 麻黄汤 桂枝汤 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