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Transcription

1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恭校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述桂林罗哲初手抄桂林古本

2

3 作者像

4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谱系图 第 稿至第 6 稿 ( 佚 )? 北宋书局 066 年? 大冢敬节 ( 日本 )? 成本 ( 成无已注 ) 金匮玉函经 ( 玉函 ) 清刻 金匮玉函经 ( 玉函 ) 955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金匮玉函经 ( 玉函 ) 第 7 稿 晋 王叔和?? 湘古本 涪古本 第 8 稿至第 稿 ( 佚 ) 第 2 稿 ( 蠹简 ) 张绍组 ( 仲景第 46 代孙 ) 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 伤寒论 ( 通行本 ) 金匮要略 ( 通行本 ) 坊本 ( 坊间杂集 ) 叶橘泉 947( 民国 36 年 ) 古本康平伤寒论 第 3 稿 ( 佚 ) 左盛德 ( 桂林 ) 光绪二十年 (894) 张伯英 939 白云阁本 (939) 伤寒杂病论 949 黄竹斋 伤寒杂病论会通 罗哲初 黄竹斋 罗继寿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980 伤寒杂病论 谱系图 米伯讓 980 补刻 3 页书版 ( 勘误表 ) 广西人民出版社 伤寒杂病论 ( 不完全简化, 竖排 ) 广西人民出版社 伤寒杂病论 ( 简体横排 ) 986 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 伤寒杂病论 ( 繁体竖排 ) 980 年重印 200 部白云阁本 (980) 伤寒杂病论 992 张贵江 伤寒杂病论校勘 2006 年民间中医网 伤寒杂病论 桂林古本

5 电子版前言 ( 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 电子版前言 这是一本民间版的 伤寒杂病论 ( 桂林古本 ) 民间版, 即民间自发校对的版本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 继承和发扬中医, 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 可是由于种种原因, 中医的许多典籍目前在流传上仍有许多问题 : 或已出版而校对欠佳, 或印量稀少而极难购得, 甚或已经绝版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历史, 已经进入信息时代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电子科技传播祖国传统医学 弘扬祖国优秀文化, 我们民间中医网的网友们自发地组织起来, 启动了 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 的编制工作 张仲景的 伤寒杂病论 自东汉末年问世以来, 流传至今近两千年, 已成中华民族不朽之传世经典 然现在通行的宋本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因为种种历史因素, 部分条文仍有许多尚待澄清的问题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由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组所藏, 并于光绪二十年传与桂林左盛德 ( 其流传及出版年代, 可参见本书所附 伤寒杂病论谱系图 ) 书中桂林左盛德序云: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 : 吾家伤寒一书, 相传共有一十三稿, 每成一稿, 传抄殆遍城邑, 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余者或为族人所秘, 或付劫灰, 不外是矣 ; 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与吾所藏者较, 其间阙如固多, 编次亦不相类, 或为叔和所篡乱, 或疑为宋人所增删, 聚讼纷如, 各执其说 ; 然考晋时尚无刊本, 犹是传抄, 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 遂称易简, 以此言之, 则坊间所刊者, 不但非汉时之原稿, 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亦有多位著名中医认为此桂林古本优于别版本 蔡德元先生就说 非单因自序是圣师裔孙所珍藏, 且卷符十六者, 主要是内容全面, 章节合理, 句无语病, 载方无佚 等等, 且对通行版的种种疑问, 读罢古本, 皆瓦解冰释矣 民间中医网亦有多位先生及网友, 对此桂林古本大加推崇 有鉴于此, 我们选择对桂林古本的 伤寒杂病论 加以校对 排版, 制作成电子书籍, 以飨读者 目前流行于世的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主要有白云阁本 (939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6 年出版,980 重印并补刻 3 页勘误表 ) 广西人民出版社本(960 年不完全简化的竖排版 980 年简体横排版 ) 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 ( 以广西 980 版为底本的繁体竖排版 ) 本电子版以已在网络上传播的各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的文字版为基础 ( 包括民间中医网提供的 经志一先生校对的一版, 以及汉唐中医提供的一版 ), 以广西人民出版社的 960 年版和 980 年版为底本, 参以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 白云阁本 ( 重刻版 ) 黄竹斋会通本等, 经民间中医网除极少数明显的排版印刷错误径改外, 诸本不一致处均保持正文与广西本一致, 而另加脚注说明他本与之不一致之处 书中个别蓝字是在不影响文意的前提下根据上下文校补的 志愿参与本书校对工作的民间中医网网友有 cychow fwm3 yinxing3m yy7200 澄空助理 冬梅 古月 汉服 坏坏小少 念佛 莲华 如原 溪黄草 555 等, 由如原 古月完成与白云阁本的校对, 由汉服统稿并排版 在整理过程中 xiaoyaojs 先生提供了广西 960 年版本, 如原先生提供了白云阁本和许多宝贵意见, 并独力完成了繁体版的校对工作, 亦在此表示感谢 书后附录中有校对后 统稿前的实录图片一张, 留作校对纪念 原书中 防己 与 防已 混用, 今统一为 防己 ; 抵当 与 抵挡 混用, 今统一为 抵当 ; 括蒌 与 栝蒌 混用, 今统一混用, 今统一为 匙 ; 谵 与 讝 混用, 今统一为 谵 因从仍不改 多处石膏用法本应为 碎, 棉裹, 现尊重原文, 保持原文的形式 极少数文字没有对应的简化字, 仍使用繁体字 书后附有根原广西 80 版的 秦代至清代历代衡量与市秤对照表 则不再提供 关于本书的标点 : 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设计文言文的时候没有设计标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初学者造成了不便, 但更有读者认为没有标点 或者只有简单标点的书籍, 更能够引人入胜, 太详细的标点反而会给读诵造成干扰 本书的原始手抄本也是没有标点的, 而我们使 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友交叉校对数次, 再加精心排版而成 校对过程中尽量保持原版原貌, hillman hsz8900 lizlopez luckyse7en oooking vwxr wesleybb 为 栝蒌 ; 葶苈 与 葶历 混用, 今统一为 葶苈 ; 匙 与 匕 竖排改为横排, 方后的 右 味 本应改为 上 味, 现尊重原稿, 据最新考古研究结果获得的 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 供读者参考

7 用的各底本和参照本, 编者为了便于读者阅读, 或多或少都添加了标点 我们在校对过程中也综合各个版本的断句和我们自己的理解, 对标点进行了精心的设置及调整 我们希望我们添加的标点能够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而不至于限制了读者的思路 因此, 尽管我们在标点上投注了颇多心血, 我们仍然鼓励读者在需要的时候忽略文中所有的标点, 自行断句, 并且欢迎读者将自己断句的心得在民间中医网的论坛上与大家分享 我们也欢迎读者到民间中医论坛交流学习 伤寒杂病论 以及学习一切中医知识过程中的心得 经验与体会 本书条文的编号问题, 也经过多方讨论 最后决定仿台湾中医整合研究小组本的方式编号, 以行首的 3.6 表示 卷三第十六条, 每卷重新编号, 以便于学术上的讨论及引用 包括本书在内的 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 发布于 民间中医论坛» 理法方论版 我们力图提供正确无误的电子版, 但限于能力, 自知错误在所不免 因此我们希望所有阅读本系列电子书 ( 及其印刷版或打印版 ) 的读者朋友能够将发现的错误在此论坛上及时告知我们, 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期地更新 从其他途径获得本书的网友, 也请及时到民间中医网查询, 获得最新的图书版本, 以免有错误的版本流散无穷 我们仍在制作其他一些优秀的中医图书的电子版, 也欢迎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 祝大家学有所成! 民间中医网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公元二 六年六月 民间中医网网址 : 民间中医网论坛 : 本书校对过程全文 : 最后更新于二〇〇六年八月十八日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

8 广西人民出版社 980 年版再版说明 伤寒杂病论 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为东汉张仲景 ( 名 机 ) 所著 至今流传的有多种版本, 我区挖掘的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 论 是其中之一种 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 桂林已故老中医罗 哲初手抄 一九五六年为其子 中医罗继寿献出 本书包括六经辨证 杂病辨证 平脉法, 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 伤暑病脉证并治 热病脉证并治 湿病脉证并治 伤燥病脉证并治 伤风病脉证并治 寒病脉证并治等篇, 对六淫病邪风 寒 暑 湿 燥 热等论述较为详尽, 这是本书与其他版本不同之最大特点 同时, 书中还列举了许多病例, 并保存了大量有效方剂 内容丰富, 理 法 方 药连贯紧凑, 理论联系实际, 至今还是学习中医必循的一本重要 医著 值得提出的是, 在本书左盛德序中说 : 其师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 十六世孙, 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 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第十二稿 ), 传给了他, 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 即为这本桂林古本 广西人民出版社 980 年版再版说明 伤寒杂病论 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一九六 年三月曾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深受读者欢迎 由于 印数不多, 不能满足需要 为应读者之要求, 为了更好地挖掘祖国医 药学宝贵遗产, 使之为中医临床 教学 科研服务, 特此再版 原手 抄本为直排, 现改为横排, 药方后的 右 味, 应为 上 味, 为 尊重原手抄本未改 手抄本中的繁体字 异体字, 现改用简化字, 如 内诸药 改为 纳诸药 慄 改为 栗 疿疒轸 改为 痱疹 濇 改为 涩 等, 个别已通用又无简化字的如 鞕 疠 裩 等字未改 ; 药方中泻心汤类中的 泄 字改为 泻 黄蘖 改为 黄 柏 桃核 改为 桃仁, 加注部分的 劈 字等未改 书中一些 重复的药方按手抄本未删 又原手抄本没有标点, 为了便于阅读试加 了标点, 限于我们的水乎, 错漏难免 书后附有从秦代至清代历代衡 量与市秤对照表, 供研究书中方剂剂量时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局中医处一九七九年十二月

9 伤寒杂病论序 ( 张机 ) 伤寒杂病论序 论曰 :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 望齐侯之色, 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医药, 精究方术,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 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 企踵权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务, 崇饰其末, 忽弃其本, 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 婴非常之疾, 患及祸至, 而方震栗, 降志屈节, 钦望巫祝, 告穷归天, 束手受败, 赉百年之寿命, 持至贵之重器, 委付凡医, 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 神明消灭, 变为异物, 幽潜重泉, 徒为涕泣 痛夫! 举世昏迷, 莫能觉悟, 不惜其命, 若是轻生, 彼何荣势之足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 退不能爱身知己, 遇灾值祸, 身居厄地, 蒙蒙昧昧, 蠢若游魂 哀乎! 趋势之士, 驰竞浮华, 不固根本, 忘躯徇物, 危若冰谷, 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 向余二百, 建安纪元以来, 犹未十稔, 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 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 伤横夭之莫救 乃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撰用 素问 九卷 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 并 平脉辨证, 为 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 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 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 人禀五常, 以有五脏, 经络腑俞, 阴阳会通, 玄冥幽微, 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 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 黄帝 歧伯 伯高 雷公 少俞 少师 仲文, 中世有长桑 扁鹊, 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 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 不念思求经旨, 以演其所知, 各承家技, 终始顺旧, 省疾问病, 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 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 握手不及足, 人迎趺阳, 三部不参, 动数发息, 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 九候曾无仿佛, 明堂阙庭, 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 实为难矣 孔子云 : 生而知之者上, 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 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 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

10 伤寒杂病论序 ( 桂林左盛德 ) 其志之, 罗生其勉之 6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伤寒杂病论序 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 : 吾家伤寒一书, 相传共有一十三 稿 每成一稿, 传抄殆遍城邑, 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 余者或为族人 所秘, 或付劫灰, 不外是矣 ; 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 与吾所藏者 较, 其间阙如固多, 编次亦不相类, 或为叔和所篡乱, 或疑为宋人所 增删, 聚讼纷如, 各执其说 然考晋时尚无刊本, 犹是传抄, 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 遂称易简 以此言之, 则坊间所刊者, 不但非汉时之原稿, 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余聆训之下, 始亦疑之, 及读至伤寒例一卷, 见其于可汗不可汗, 可吐不可吐, 可下不可下法, 尽载其中, 于六经已具之条文并不重引 法律谨严, 始知坊间所刻之辨可汗不可汗 可吐不可吐 可下不可下 以及发汗吐下后各卷, 盖后人以读书之法, 错杂其间, 而未计及编书之法固不如是也, 不然孔氏之徒, 问仁者众, 问政者繁, 何不各类其类, 而惮烦若此耶! 吾师讳学正, 自言为仲氏四十六世孙, 自晋以后迁徙不一 其高祖复初公, 自岭南复迁原籍, 寄居光州, 遂聚族焉 吾师虽承家学, 不以医名, 亦不轻出此书以示人 余得之受业者, 殆有天焉 余宿好方术, 得针灸之学于永川邓师宪章公, 后随侍先严游宦岭南, 与吾师同寅, 朝夕相过从, 见余手执宋本伤寒论, 笑问曰 : 亦嗜此乎? 时余年仅弱冠, 答曰 : 非敢云嗜, 尚未得其要领, 正寻绎耳 师曰 : 子既好学, 复知针灸, 可以读伤寒论矣 吾有世传抄本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向不示人 得人不传, 恐成坠绪 遂历言此书颠末, 及吾师家世滔滔不倦 先严促余曰 : 速下拜 于是即席拜之, 得师事焉 今罗生哲初为吾邑知名人士, 从习针灸历有年所, 颇能好余之所好, 余亦以所得者尽授之, 余不负吾师, 罗生亦必不负余, 故特序其原起, 罗生 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三月桂林左盛德序

11 伤寒杂病论序 ( 白云阁本 黄维翰 ) 伤寒杂病论序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冬, 余三次修订 伤寒杂病论集注 脱稿 乃诣南阳谒医圣祠墓, 获冯应鳌于明崇祯元年访仲景墓未见所镌之灵应碑 清顺治十年, 冯氏训叶, 再至南阳募疏庀工, 表墓建祠, 求前碑不得, 以为已毁 今距崇祯癸酉仲景墓发现之岁适五周甲子, 碑乃复出, 殆有数存焉 余旋之南京, 备员中央国医馆编审 甲戌冬至鄞, 观仲景佚书于天一阁未得, 因周君岐隐得识桂林罗君哲初, 示余以其师左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明年春, 罗君来京与余同事, 乃克手抄一通 谨案仲景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原书遭兵燹佚不全, 赖晋太医令王叔和搜摭遗文, 篇次为三十六卷, 永嘉乱后, 中原板荡, 亦复失传 其要方为江南诸师所秘, 以孙思邀之殷勤述古, 撰 千金方 时只载仲景杂病方, 晚年方获 伤寒论 收入 翼方 天宝中, 王焘撰 外台秘要, 引仲景 伤寒论, 注出卷数至第十八, 与梁 七录 隋唐志所列仲景书目卷数各殊 今世通行仲景 伤寒论 十卷 金匮要略方论 三卷 金匮玉函经 八卷, 乃宋治平中林亿等奉敕校刻 而金 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坚字文皆作鞭, 前人断为隋时定本 元 赵以德 金匮玉函经衍义, 实 金匮要略 变名 明 清两朝注解 伤寒 金匮 者数十家, 大抵皆以林校及成 赵二书为蓝本 兹取十二稿本与今世通行之宋刊 伤寒 金匮 各书及近年湖南刘昆湘得于江西张隐君之古本, 涪陵刘熔经得于垫江某洞石柜之古本相校, 如太阳篇下 伤寒脉浮滑 节, 宋本及涪本同作 此以表有热, 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脉方乖违, 义实难通 湘古本作 表有热, 里无寒, 似较优胜 然犹未若十二稿作 里有热, 表无寒 之确切不易也 其余订正诸本脱讹者, 不遑枚举 而列黄疸 宿食 下利 吐逆 呕哕 寒疝 消渴等证于阳明 少阴 厥阴诸篇, 深契以六经钤百病之微旨 若平脉法 杂病证治各篇, 条理精密, 有非后世所能及 或疑医圣撰论何至易稿十三次, 殊不思医学著述动关民命, 仲景救济之心求精固无已时 昔朱子着四书, 稿经七易, 病革时尚命门人改订大学诚意章数句 凡诸学理愈研愈微, 岂一成即不可再易乎! 又疑张绍祖自称为仲景四十六世孙之时代与人类之发育大率, 百年可衍五代未能吻合 据罗君述, 其师左修之民国十一年壬戌七十八岁始归道山 随父岭南受书张绍祖, 时年弱冠, 当清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7

12 同治三年, 上距汉献帝建安十年, 一千六百六十年 考 通鉴 宋仁宗至和二年三月丙子, 诏封孔子后四十七世孙孔宗愿, 袭封文宣公为尚少孔氏一世, 多一百二十六年 人类生率世次安可以常数限哉 洎国难作, 南京陷, 罗君返桂, 途遭匪劫, 十二稿副本幸存余家 张公今见此十二稿本, 叹为奇缘, 欣然捐资付梓, 藏板南阳医圣祠 由是久湮人间之秘籍得以流通, 医圣济世之真传赖其不坠, 千余年承讹袭谬之刊本有所订正, 裨益医林实非浅鲜 爰序其颠末考辨如上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孟春长安黄维翰敬识于西安中医救济医院 8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衍圣公, 上距周敬王四十一年孔子卒, 一千五百三十四年 比例张氏, 伯英驻节南阳时曾发愿重修医圣祠, 设立国医学校, 未几移防弗果

13 伤寒杂病论序 ( 白云阁本 周禹锡 ) 伤寒杂病论序 伤寒论 为后汉医圣张仲景所著, 西晋王叔和编次, 尽人知之, 第其书在叔和时已经散佚不全, 后世莫不引为撼事 自湖南刘昆湘得古本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于江西隐士张老, 传之宗人刘仲迈, 相与诠次, 演为 义琉 行世 顾其书发扬圣经之处固多, 而淆乱乖谬之处亦复不少 吾友黄君竹斋, 当代医林博学士也, 所著 伤寒杂病论集注 伤寒杂病论新释 针灸经穴图考 等书早已脍炙人口, 而其向学之心日进无已, 且生平服膺仲景, 常以抱残守缺为憾, 故立意访求仲圣遗着 因 千金方 有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之句, 遂决意南游, 膺编审国医学术于中央国医馆, 旋之宁波, 得遇桂林罗君哲初, 乃获仲圣十二稿 伤寒杂病论, 较刘氏古本多三分之一 不图长沙旧文复显于今世, 快何如之! 夫仲师为 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至传有十三稿者, 昔朱子注四书稿凡七易, 医书关系民命, 虽倍之亦复何疑? 其它各着或已脱稿, 或未脱稿, 或为卫汛所拾, 迨至叔和为晋太医令时, 当与汛相见, 获 伤寒 第七稿, 于是重为编次, 今观通行本之前后错落, 颠倒窜易迥殊于十二稿者, 更无疑矣 绍祖为仲师四十六世孙, 世代递传珍藏此真本, 传至今日, 由其嫡裔传之桂林左氏, 左氏又传之罗君哲初, 罗君感黄君远访之诚, 因出而公之世, 此中岂非有定数耶? 际兹国医否极时代, 我辈何幸, 获觏医圣遗经, 又岂非天之将使圣道重光也耶? 天下后世胥有利赖 余故欣然而为之序, 以志黄君有志竟成之素愿已了云 民国二十四年三一七纪念日径南周禹锡谨识于隆昌拯瘼轩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9

14

15 目录 目 录 电子版前言 ( 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 广西人民出版社 980 年版再版说明...4 伤寒杂病论序 ( 张机 )... 5 伤寒杂病论序 ( 桂林左盛德 )... 6 伤寒杂病论序 ( 白云阁本 黄维翰 )...7 伤寒杂病论序 ( 白云阁本 周禹锡 )...9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第一...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9 平脉法第二... 9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7 六气主客第三... 7 伤寒例第四 杂病例第五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4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伤寒杂病论卷第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卷第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伤寒杂病论卷第九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 0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 9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9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i

16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三 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 辨疟病脉证并治 辨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3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 辨瘀血吐衄下血疮痈病脉证并治 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 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附录... 6 附录一中医古籍处方剂量换算... 6 附录二汤方索引 ( 拼音排序 ) 附录三汤方索引 ( 笔画排序 ) 附录四宁波访求仲景遗书记 ( 黄竹斋 ) 附录五对桂林古本的评价 ( 蔡德元 ) 附录六 伤寒杂病论会通 序( 米锡礼 ) 附录七 伤寒杂病论会通 序( 赵玉玺 )... 8 附录八条文编号对照表 附录九校对纪念 ii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17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平脉法第一. 问曰 : 脉何以知气血脏腑之诊也? 师曰 : 脉乃气血先见 气血有盛衰, 脏腑有偏胜 气血俱盛, 脉阴阳俱盛 ; 气血俱衰, 脉阴阳俱衰 气独盛者, 则脉强 ; 血独盛者, 则脉滑 气偏衰者, 则脉微 ; 血偏衰者, 则脉涩 气血和者, 则脉缓 ; 气血平者, 则脉平 ; 气血乱者, 则脉乱 ; 气血脱者, 则脉绝 阳迫气血, 则脉数 ; 阴阻气血, 则脉迟 若感于邪, 气血扰动, 脉随变化, 变化无穷, 气血使之 病变百端, 本原别 之 欲知病源, 当凭脉变 ; 欲知病变, 先揣其本 本之不齐, 在人体躬 相体以诊, 病无遁情.2 问曰 : 脉有三部, 阴阳相乘 ; 荣卫血气, 在人体躬 ; 呼吸出入, 上下于中 ; 因息游布, 津液流通 ; 随时动作, 肖象形容 ; 春弦秋浮, 冬沉夏洪 ; 察色观脉, 大小不同 ; 一时之间, 变无经常 ; 尺寸参差, 或短或长 ; 上下乖错, 或存或亡 ; 病辄改易, 进退低昂 ; 心迷意惑, 动失纪纲 ; 愿为俱陈, 令得分明 师曰 : 子之所问, 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 尺寸及关 ; 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 肾沉心洪, 肺浮肝弦 ; 此自经常, 不失铢分 ; 出入升降, 漏刻周旋 ; 水下百刻 2, 一周循环 ; 当复寸口, 虚实见焉 ; 变化相乘, 阴阳相干 ; 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 3 ; 沉潜水蓄, 4 支饮急弦 ; 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 ; 设有不应, 知变所缘 ; 三部不同, 5 病各异端 ; 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 ; 邪不空见, 中必有奸 ; 审察表里, 6 7 三焦别焉 ; 知其所舍, 消息诊看 ; 料度脏腑, 独见若神 为子条记, 传与贤人 欲知病变 : 会通本无 2 百刻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二刻 古人用装水的漏壶来计时, 一日一夜水下百刻, 所以似应以 百刻 为正 3 牢坚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紧弦 4 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动弦为痛, 数洪热烦 5 太 : 广西 60 本作 大,80 本作 太, 白云阁本作 大, 会通本作 太 6 其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邪 7 脏腑 : 广西 60 本作 腑臟, 白云阁本作 府藏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18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桂林古本.3 师曰 : 平脉大法, 脉分三部 浮部分经, 以候皮肤经络之气 ; 沉部分经, 以候五脏之气 ; 中部分经, 以候六腑之气 阴, 阴者血之注也 ; 故曰阴阳 关上阴阳交界, 应气血升降, 分经以候中州之气 如三菽之重者, 肺气也 ; 如六菽之重者, 心气也 ; 如九菽之重者, 脾寸口 关上 尺中悉不见脉, 然尺中时一小见, 脉再举头者, 肾气也 ; 若见损至脉来 2, 为难治 何以知之? 以其脉如弦直, 此是肝脏伤, 故知死也 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 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 故名反, 病在里也 ; 脉来头小本大, 故曰覆南方火也 火克西方金, 法当痈肿, 为难治也 脉者, 愈 ; 若得实大者, 则剧 何以知之? 实大者, 长夏土王, 土克北方水, 水脏立涸也 动在趺阳 上升力强, 故曰大 ; 下降力弱, 故曰小 反此为逆 大逆 然尺中时一小见, 脉再举头者 : 会通本断作 然尺中时一小见脉, 再举头者 2 损至脉来 : 他本多据宋本校作 损脉来至 查, 此句实出于 难经 : 第十四难脉有损至, 何谓也? 然 : 至之脉, 一呼再至曰平, 三至曰离经, 四至曰夺精, 五至曰死, 六至曰命绝, 此至之脉也 何谓损? 一呼一至曰离经, 再呼一至曰夺精, 三呼一至曰死, 四乎一至命绝, 此损之脉也 故应以 损至脉来 为正 3 复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覆 广西本简化为 复, 似误 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4 师曰 : 脉分寸关尺 寸脉分经以候阳, 阳者气之统也 ; 尺脉分经以候.5 问曰 : 经说脉有三菽 六菽重者, 何谓也? 师曰 : 脉, 人以指按之, 气也 ; 如十二菽之重者, 肝气也 ; 按之至骨者, 肾气也 假令下利,.6 问曰 : 东方肝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肝者, 木也, 名厥阴, 其脉微弦, 濡弱而长, 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 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 死.7 南方心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心者, 火也, 名少阴, 其脉洪大而长, 3, 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 则汗出 ; 下微本大者, 则为关格不通 不得尿, 头无汗者, 可治 ; 有汗者, 死.8 西方肺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肺者, 金也, 名太阴, 其脉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脉 若得缓迟者, 皆愈 ; 若得数者, 则剧 何以知之? 数者,.9 北方肾脉, 其形何似? 师曰 : 肾者, 水也, 其脉沉而石 肾病自得此.0 师曰 : 人迎脉大, 趺阳脉小, 其常也 假令人迎 趺阳平等, 为逆 ; 人迎负趺阳, 为大逆 所以然者, 胃气上升, 动在人迎 ; 胃气下降,

19 则死. 师曰 : 六气所伤, 各有法度, 舍有专属, 病有先后 风中于前, 寒中于背 ;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 雾客皮腠, 湿流关节 ;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 风令脉浮, 寒令脉紧, 又令脉急 ; 暑则浮虚, 湿则濡涩 ; 燥短以促, 火躁而数 风寒所中, 先客太阳 ; 暑气炎热, 肺金则伤 ; 湿生长夏, 病入脾胃 ; 燥气先伤, 大肠合肺 ; 壮火食气, 病生于内, 心与小肠, 先受其害 六气合化, 表里相传, 脏气偏胜, 或移或干 ; 病之变证, 难以殚论, 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 平脉法第一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2 问曰 : 上工望而知之, 中工问而知之, 下工脉而知之, 愿闻其说 师曰 : 夫色合脉, 色主形外, 脉主应内 其色露藏, 亦有内外 察色之妙, 明堂阙庭 察色之法, 大指推之 察明堂, 推而下之 ; 察阙庭, 推而上之 五色应五脏, 如肝色青 脾色黄 肺色白 心色赤 肾色黑, 显然易晓 色之生死, 在思用精 心迷意惑, 难与为言.3 色青者, 病在肝与胆 假令身色青, 明堂色微赤者, 生 ; 白者, 死 ; 黄白者, 半死半生也.4 色赤者, 病在心与小肠 假令身色赤, 明堂微黄者, 生 ; 黑者, 死 ; 黄黑者, 半死半生也.5 色黄者, 病在脾与胃 假令身色黄, 明堂微白者, 生 ; 青者, 死 ; 黄青者, 半死半生也.6 色白者, 病在肺与大肠 假令身色白, 明堂色微黑者, 生 ; 赤者, 死 ; 黄赤者, 半死半生也.7 色黑者, 病在肾与膀胱 假令身色黑, 明堂色微青者, 生 ; 黄者, 死 ; 黄赤者, 半死半生也.8 阙庭脉色青而沉细, 推之不移者, 病在肝 ; 青而浮大, 推之随转者, 病在胆.9 阙庭脉色赤而沉细, 推之参差不齐者, 病在心 ; 赤而横戈, 推之愈赤者, 病在小肠.20 阙庭脉色黄, 推之如水停留者, 病在脾 ; 如水急流者, 病在胃.2 阙庭脉色青白, 推之久不还者, 病在肺 ; 推之即至者, 病在大肠

20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桂林古本.22 阙庭脉色青黑直下睛明, 推之不变者, 病在肾 ; 推之即至者, 病在膀胱 病在上焦有饮 ; 推之黑赤参差者, 病在下焦有寒热 庭, 推而见之者, 谓之内 病入于形于色也 3 死 有气则生, 无气则死, 余色仿此 变宫 徵 羽, 皆病, 以本声不可变故也 5 差在毫厘, 本不易晓, 若病至发声, 则易知也 摇头言者, 里痛也 ; 行迟者, 表强也 ; 坐而伏者, 短气也 ; 坐而下一脚者, 腰痛也 ; 里实护腹, 如怀卵物者, 心痛也 于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如 2 于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此字 3 仿 : 广西 60 本与白云阁本作 倣, 意同 4 词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闻 词声 是名词, 重点为观察的对象, 闻声 是动名词, 重点在医者 从文义看来, 声音本身才是重点, 所以 词声 较 闻声 为妙 5 至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此字 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23 明堂阙庭色不见, 推之色青紫者, 病在中焦有积 ; 推之明于 水者,.24 问曰 : 色有内外, 何以别之? 师曰 : 一望而知者, 谓之外 ; 在明堂阙.25 病暴至者, 先形于色, 不见于脉 ; 病久发者, 先见于脉, 不形于色 ; 2 脏, 无余证者, 见于脉, 不形于色 ; 病痼疾者, 见于脉, 不.26 问曰 : 色有生死, 何谓也? 师曰 : 假令色黄, 如蟹腹者生, 如枳实者.27 师曰 : 人秉五常有五脏, 五脏发五声, 宫 商 角 徵 羽是也 ; 五 声在人, 各具一体 假令人本声角, 变商声者, 为金克木, 至秋当死 ;.28 人本声宫, 变角声者, 为木克土, 至春当死 ; 变商 徵 羽皆病.29 人本声商, 变徵声者, 为火克金, 至夏当死 ; 变宫 角 羽皆病.30 人本声徵, 变羽声者, 为水克火, 至冬当死 ; 变角 宫 商皆病.3 人本声羽, 变宫声者, 为土克水, 至长夏当死 ; 变角 商 徵皆病.32 以上所言, 皆人不病而声先变者 初变可治, 变成难瘳 词 4 声之妙,.33 师曰 : 持脉, 病人欠者, 无病也 ; 脉之呻者, 病也 ; 言迟者, 风也 ;.34 病人长叹声, 出高入卑者, 病在上焦 ; 出卑入高者, 病在下焦 ; 出入

21 平脉法第一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 急促者, 病在中焦有痛处 ; 声唧唧而叹者, 身体疼痛 问之不欲语, 语先泪下者, 必有忧郁 ; 问之不语, 泪下不止者, 必有隐衷 ; 问之不语, 数问之而微笑者, 必有隐疾.35 实则谵语, 虚则郑声 ; 假令言出声卑者, 为气虚 ; 言出声高者, 为气实 欲言手按胸中者, 胸中满痛 ; 欲言手按腹者, 腹中满痛 ; 欲言声不出者, 咽中肿痛.36 师曰 : 脉病人不病, 名曰行尸, 以无王气, 卒眩仆 不识人者, 短命则死 ; 人病脉不病, 名曰内虚, 以少谷神, 虽困无苦.37 师曰 : 脉, 肥人责浮, 瘦人责沉 ; 肥人当沉今反浮, 瘦人当浮今反沉, 故责之.38 师曰 : 呼吸者, 脉之头也 初持脉, 来疾去迟, 此出疾入迟, 名曰内虚外实也 ; 初持脉, 来迟去疾, 此出迟入疾, 名曰内实外虚也.39 寸口卫气盛, 名曰高 ; 荣气盛, 名曰章 ; 高章相搏, 名曰纲 卫气弱, 名曰惵 ; 荣气弱, 名曰卑 ; 惵卑相搏, 名曰损 卫气和, 名曰缓 ; 荣气和, 名曰迟 ; 缓迟相搏, 名曰沉.40 阳脉浮大而濡, 阴脉浮大而濡, 阴脉与阳脉同等者, 名曰缓也.4 问曰 : 二月得毛浮脉, 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 : 二月之时, 脉当濡弱 反得毛浮者, 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 肝属木, 脉应濡弱, 反得毛浮脉者, 是肺脉也 肺属金, 金来克木, 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42 师曰 : 立夏得洪大脉, 是其本位, 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 须发其汗 ; 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 不须发汗 ; 若汗濈濈自出者, 明日便解矣 何以言之? 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 故使然也 四时仿此.43 问曰 : 凡病欲知何时得 何时愈, 何以知之? 师曰 : 假令夜半得病者, 明日日中愈 ; 日中得病者, 夜半愈 何以言之? 日中得病 夜半愈者, 以阳得阴则解也 ; 夜半得病 明日日中愈者, 以阴得阳则解也.44 问曰 : 脉病欲知愈 未愈者, 何以别之? 师曰 : 寸口 关上 尺中三处, 大小 浮沉 迟数同等, 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阴阳为和平, 虽剧当愈 师曰 : 寸脉下不至关, 为阳绝 ; 尺脉上不至关, 为阴绝 此皆不治, 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 期以月节克之也

22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桂林古本.45 脉, 浮者在前, 其病在表 ; 浮者在后, 其病在里 假令濡而上鱼际者, 宗气泄也 ; 孤而下尺中者, 精不藏也 ; 若乍高乍卑, 乍升乍坠, 为难治.46 寸口脉缓而迟, 缓则阳气长, 其色鲜, 其颜光, 其声商, 毛发长 ; 迟则阴气盛, 骨髓生, 血满, 肌肉紧薄鲜鞕 阴阳相抱, 荣卫俱行, 刚柔相得, 名曰强也.47 寸口脉, 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 数为在腑, 迟为在脏 假令脉迟, 此为在脏也.48 寸口脉浮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 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也.49 寸口脉浮而数 浮为风, 数为热 ; 风为虚, 虚为寒 风虚相搏, 则洒淅恶寒也.50 问曰 : 病有洒淅恶寒, 而复发热者, 何也? 师曰 : 阴脉不足, 阳往从之 ; 阳脉不足, 阴往乘之也 2 何谓阳脉不足? 3 师曰 : 假令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 则洒淅恶寒也 何谓阴脉不足? 4 师 5 曰 : 假令尺脉弱, 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 则发热也 阴脉弱者, 则血虚, 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涩者, 荣气微也 ; 其脉浮而汗出 6 如流珠者, 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 加烧针则血留不行, 更发热而躁烦也.5 寸口脉, 阴阳俱紧者, 法当清邪中于上焦 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于上, 名曰洁也 ; 浊邪中于下, 名曰浑也 阴中于邪, 必内栗也, 表气虚微, 里气不守, 故使邪中于阴也 ; 阳中于邪, 必发热 头痛 项强 颈挛 腰痛 胫酸, 所谓阴气为栗, 足膝逆冷, 便溺妄出, 表气微虚, 里气微急, 三焦相溷, 8 内外不通 上焦怫郁, 脏气相薰, 口烂食断也 ; 中焦不治, 胃气上 浮紧 : 白云阁本及会通本作 浮而紧 2 也 : 白云阁本无 3 何谓阳脉不足? : 白云阁本作 曰 : 何谓阳脉不足? 4 何谓阴脉不足? : 白云阁本作 曰 : 何谓阴脉不足? 5 假令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此二字 6 留 : 成本作 流, 宋本 会通作 留, 白云阁本作 溜 应为误刻 7 谓 : 白云阁本作 为, 另三本均作 谓 8 口烂食断 : 可以解释为 口腔溃疡糜烂而无法进食 他本中 断 多作 龂 龂 者, 牙龈 也 若将 食 解释为 蚀, 食龂 解释为 牙龈糜烂 亦能讲通 6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7 阳中雾露之气 故曰清邪中上 浊邪中下

23 冲, 脾气不转, 胃中为浊, 荣卫不通, 血凝不流 若胃气 前通者, 小便赤黄, 与热相搏, 因热作使, 游于经络, 出入脏腑, 热气所过, 则为痈脓 ; 若阴气前通者, 阳气厥微, 阴无所使, 客气内入, 嚏而出之, 声嗢咽塞 ; 寒厥相追, 为热所拥, 血凝自下, 状如豚肝 ; 阴阳俱厥, 脾气孤弱, 五液注下 ; 下焦不阖, 清便下重, 令便数难, 齐筑湫痛, 命将难全 平脉法第一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7.52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 口中气出, 唇口干燥, 踡卧足冷, 鼻中涕出, 舌上苔滑, 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来, 其人微发热, 手足温者, 此为欲解 ; 或到八日以上, 反大发热者, 此为难治 设使恶寒者, 必欲呕也 ; 腹内痛者, 必欲利也.53 寸口脉阴阳俱紧, 至于吐利, 其脉独不解 紧去人安, 此为欲解 若脉迟, 至六七日, 不欲食, 此为晚发, 水停故也, 为未解 ; 食自可者, 为欲解.54 寸口脉浮而大, 有热, 心下反鞕, 属脏者, 攻之, 不令发汗 ; 属腑者, 2 不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鞕, 汗多则热甚 脉迟者, 尚未可攻也.55 问曰 : 病有战而汗出, 因得解者, 何也? 师曰 : 脉浮而紧, 按之反芤, 此为本虚, 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 是以发战, 以脉浮紧, 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数, 按之不芤, 此人本不虚 若欲自解, 但汗出耳, 不发战也.56 问曰 : 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 何也? 师曰 : 脉大而浮数, 故不战而汗出解也.57 问曰 : 病有不战 不汗出而解者, 何也? 师曰 : 其脉自微, 此以曾发汗 若吐 若下 若亡血, 以内无津液, 此阴阳自和, 必自愈, 故不战 不汗出而解也.58 问曰 : 伤寒三日, 脉浮数而微, 病人身凉和者, 何也? 师曰 : 此为欲解也 解以夜半 浮而解者, 濈然汗出也 ; 数而解者, 必能食也 ; 微而解者, 必大汗出也.59 脉浮而迟, 面热赤而战惕者,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 反发热者, 差迟 胃气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卫气 2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在此处多出 溲数则便难 五字

24 伤寒杂病论卷第一 桂林古本.60 病六七日, 手足三部脉皆至, 大烦而口噤不能言, 其人躁扰者, 未欲 解也 ; 若脉和, 其人不烦, 目重, 睑内际黄者, 此欲解也.6 师曰 : 伏气之病, 以意候之 今月之内, 欲知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 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 当喉中痛似伤, 非喉痹也 病人云 : 实咽中 迟为无阳,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也 痛 虽尔, 今复宜下之 8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62 师曰 : 病家人请云 病人苦发热, 身体疼, 病人自卧 师到, 诊其 脉沉而迟者, 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凡表有病者, 脉当浮大, 今反沉 迟, 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 : 腹内卒痛 病人自坐, 师到, 脉之浮而 大者, 知其差也 凡里有病者, 脉当沉细, 今反浮大, 故知愈也.63 师曰 : 病家人来请云 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 病人向壁卧, 此 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 处言 已愈 ; 设令向壁卧, 闻师到不惊起 而盼视, 若三言三止, 脉之咽唾者, 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 处言 此 病大重, 当须服吐下药 针灸数十百处乃愈.64 问曰 : 脉有灾怪, 何谓也? 师曰 : 假令人病, 脉得太阳, 与形证相应, 因为作汤, 比还送汤如食顷, 病人乃大吐, 若下利 腹中痛 师曰 : 我前来不见此证, 今乃变异, 是名灾怪 又问曰 : 何缘得此吐利? 师 曰 : 或有旧时服药, 今乃发作, 故为灾怪耳

25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平脉法第二 2. 问曰 : 脉有阴阳, 何谓也? 师曰 : 凡脉大 浮 数 动 滑, 此名阳也 ; 凡脉沉 涩 迟 弦 微, 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2.2 阴阳相搏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 阴动则发热 形冷恶寒者, 此三焦伤也 若脉数见于关上, 上下无头尾, 如豆大, 厥厥然动摇者, 名曰动也 ; 脉来缓,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结 ; 脉来数, 时一止复来者, 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 阴盛则结, 此皆病脉 又脉来动而中止, 更来小数, 中有还者反动, 名曰结阴也 ; 脉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因而复动者, 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 必难治 脉阴阳俱促, 当病血, 为实 ; 阴阳俱结, 当亡血, 为虚 假令促上寸口者, 当吐血, 或衄 ; 下尺中者, 当下血 ; 若乍促乍结, 为难治 脉数者, 久数不止, 止则邪结, 正气不能复, 却结于脏, 故邪气浮之, 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 不可下, 下之必烦 利不止 2.3 问曰 : 脉有阳结 阴结者, 何以别之? 师曰 : 其脉浮而数, 能食不大便者, 此为实, 名曰阳结也, 期十七日当剧 ; 其脉沉而迟, 不能食, 身体重, 大便反鞕, 名曰阴结也, 期十四日当剧 2.4 脉蔼蔼如车盖者, 名曰阳结也 2.5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 名曰阴结也 2.6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 阳气微也 2.7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 阴气衰也 2.8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 亡其血也 2.9 问曰 : 脉有残贼, 何谓也? 师曰 : 脉有弦 紧 浮 滑 沉 涩, 此六脉, 名曰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9

26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桂林古本 2.0 问曰 : 脉有相乘, 有纵有横, 有逆有顺, 何谓也? 师曰 : 水行乘火, 金行乘木, 名曰纵 ; 火行乘水, 木行乘金, 名曰横 ; 水行乘金, 火行乘木, 名曰逆 ; 金行乘水, 木行乘火, 名曰顺也 络 ; 在沉部, 饮在肌肉 ; 若寸口弦, 饮在上焦 ; 关上弦, 饮在中焦 ; 尺中弦, 饮在下焦 常也 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 漏下, 男子则亡血 失精 寒, 故令脉紧也 ; 假令咳者, 坐饮冷水, 故令脉紧也 ; 假令下利, 以胃虚冷, 故令脉紧也 搏, 则为肠鸣 医乃不知, 而反饮冷水, 令汗不出 水得寒气, 冷必 相搏, 其人即䭇 痒, 痒者名曰泄风, 久久为痂癞 便, 格则吐逆 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 荣气不足, 则烦疼 口难言 ; 卫气虚者, 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 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吞 ; 中焦不归者, 不能消谷引食 ; 下焦不归者, 则遗溲 不足则面色青 荣为根, 卫为叶, 荣卫俱微, 则根叶枯槁, 而寒栗 䭇 : 噎 的异体字 0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2. 问曰 : 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 : 五脏六腑相乘, 故令十一 2.2 脉阴阳俱弦, 无寒热, 为病饮 在浮部, 饮在皮肤 ; 在中部, 饮在经 2.3 脉弦而紧者, 名曰革也 弦者状如弓弦, 按之不移也 ; 紧者如转索无 2.4 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 虚寒相搏, 2.5 问曰 : 曾为人所难, 紧脉从何而来? 师曰 : 假令亡汗 若吐, 以肺里 2.6 寸口脉浮而紧, 医反下之, 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 紧则为寒 ; 寒气相 2.7 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知阴常在, 绝不见阳也 2.8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风虚, 大为气强 ; 风气相搏, 必成瘾疹, 身体为 2.9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虚, 大为实 ; 在尺为关, 在寸为格 ; 关则不得小 2.20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不行, 涩者荣气不逮 荣卫不能相捋, 三焦 2.2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衰, 涩者荣气不足 卫气衰则面色黄, 荣气

27 咳逆唾腥 吐涎沫也 2.22 寸口脉微而缓, 微者卫气疏, 疏则其肤空 ; 缓者胃气 实, 实则谷消 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 脉道乃行 ; 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 荣盛则其肤必疏, 三焦失经, 名曰血崩 平脉法第二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2.23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胃气有余, 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 气填于膈上也 2.24 寸口脉弱而迟, 弱者卫气微, 迟者荣中寒 荣为血, 血寒则发热 ; 卫为气, 气微者心内饥, 饥而虚满, 不能食也 2.25 寸口脉弱而涩, 尺中浮大, 无外证者, 为病属内伤 2.26 寸口脉弱而涩, 尺中濡弱者, 男子病失精, 女子病赤白带下 2.27 寸口脉洪数, 按之弦急者, 当发瘾疹 假令脉浮数, 按之反平者, 为外毒 2 ; 脉数大, 按之弦直者, 为内毒, 宜升之, 令其外出也 误攻则内陷, 内陷则死 2.28 寸口脉洪数, 按之急滑者, 当发痈脓 发热者, 暴出 ; 无热者, 久久必至也 2.29 寸口脉浮滑, 按之弦急者, 当发内痈 咳嗽胸中痛, 为肺痈, 当吐脓血 ; 腹中掣痛, 为肠痈, 当便脓血 2.30 寸口脉大而涩, 时一弦, 无寒热, 此为浸淫疮所致也 若加细数者, 为难治 2.3 趺阳脉紧而浮, 浮为气, 紧为寒 ; 浮为腹满, 紧为绞痛 浮紧相搏, 肠鸣而转, 转即气动, 膈气乃下, 少阴脉不出, 其阴肿大而虚也 2.32 趺阳脉微而紧, 紧则为寒, 微则为虚, 微紧相搏, 则为短气 2.33 趺阳脉大而紧者, 当即下利, 为难治 2.34 趺阳脉浮, 浮则为虚, 浮虚相搏, 故令气䭇, 言胃气虚竭也 此为医咎, 责虚取实, 守空迫血 脉滑则为哕, 脉浮 鼻中燥者, 必衄也 胃气 : 广西本作 卫气,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胃气 从上文 卫气疏 及下文 谷消而水化 来看, 应以 胃气 为正 2 白云阁本中, 黄竹斋依湘古本补入 宜清之 三字

28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桂林古本 2.35 趺阳脉迟而缓, 胃气如经也 趺阳脉浮而数, 浮则伤胃, 数则动脾, 此非本病, 医特下之所为也 荣卫内陷, 其数先微, 脉反但浮, 其人必大便鞕, 气噫不除 何以言之? 本以数脉动脾, 其数先微, 故知脾气不治, 大便必鞕, 气噫不除, 令脉反浮 ; 其数改微, 邪气独留, 心中则饥, 邪热不杀谷, 潮热发渴 ; 数脉当迟缓, 病者则饥 ; 数脉不时, 则生恶疮也 2.36 趺阳脉浮而涩 少阴脉如经者, 其病在脾, 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 若脉浮大者, 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 故知脾气不足 胃气虚也 以少阴脉弦而沉才见, 此为调脉, 故称如经也 若反滑而数者, 故知当屎脓也 2.37 趺阳脉浮而芤, 浮者胃气虚, 芤者荣气伤 其身体瘦, 肌肉甲错, 浮芤相搏, 宗气衰微, 四属断绝也 趺阳脉浮而大, 浮为气实, 大为血虚, 血虚为无阴 孤阳独下阴部 3 者, 小便当赤而难, 胞中当虚 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 法应胃家当微, 今反更实, 津液四射, 荣竭血尽, 干烦而不眠, 血薄肉消, 而成 4 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 此为重虚, 客阳去有期, 必下如淤泥而死 2.39 问曰 : 翕奄沉, 名曰滑, 何谓也? 师曰 : 沉为纯阴, 翕为正阳, 阳阴和合, 故令脉滑, 关尺自平 2.40 趺阳脉微沉, 食饮自平 ; 少阴脉微滑, 滑者, 紧之浮名也, 此为阴实 其人必股内汗出, 阴下湿也 2.4 趺阳脉浮而滑, 浮为阳, 滑为实, 阳实相搏, 其脉数疾, 卫气失度 浮滑之脉变为数疾, 发热汗出者, 不治 2.42 趺阳脉滑而紧, 滑者胃气实, 紧者脾气强 持实击强, 痛还自伤, 以手把刃, 坐作疮也 胃气 : 白云阁本 会通本和成本均作 卫气 参以下句 芤者荣气伤, 卫 和 荣 才是当对之辞, 故似应以 卫气 为正 2 趺阳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寸口, 但观上下文中条文的排列顺序, 以及前文已有 寸口脉浮而大 一条, 此处似当以 趺阳 为正 3 胃家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卫家, 然卷九有 胃家实, 卷十四有 胃家虚烦, 本条下文亦作 胃, 似应以 胃家 为正 4 暴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黑 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29 2.43 趺阳脉沉而数, 沉为实, 数消谷 ; 紧者, 病难治 2.44 趺阳脉伏而涩, 伏则吐逆, 水谷不化, 涩则食不得入, 名曰关格 2.45 师曰 : 病人脉微而涩者, 此为医所病也 大发其汗, 又数大下之, 其人亡血, 病当恶寒, 后乃发热, 无休止时 夏月盛热, 欲著复衣 ; 冬月盛寒, 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 此医发其汗使阳气微, 又大下之令阴气弱 五月之时, 阳气在表, 胃中虚冷, 以阳气内微, 不能胜冷, 故欲著复衣 ; 十一月之时, 阳气在里, 胃中烦热, 以阴气内弱, 不能胜热, 故欲裸其身 又阴脉迟涩, 故知亡血也 平脉法第二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少阴脉弱而涩, 弱者微烦, 涩者厥逆 2.47 趺阳脉不出, 脾不上下, 身冷肤鞕 2.48 少阴脉不至, 肾气微, 少精血, 奔气促迫, 上入胸膈, 宗气反聚, 血结心下, 阳气退下, 热归阴股, 与阴相动, 令身不仁, 此为尸厥, 当剌期门 巨阙 2.49 妊娠, 脉弦数而细, 少腹痛, 手心热, 此为热结胞中, 不先其时治之, 必有产难 2.50 产后脉洪数, 按之弦急, 此为浊未下 若浊已下, 而脉如故者, 此为魂脱, 为难治 2.5 诸脉浮数, 当发热而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 饮食如常者, 蓄积有脓也 2.52 问曰 : 人恐怖者, 其脉何状? 师曰 : 脉形如循丝累累然, 其面白脱色也 2.53 问曰 : 人不饮, 其脉何类? 师曰 : 脉自涩, 唇口干燥也 2.54 问曰 : 人愧者, 其脉何类? 师曰 : 脉浮, 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2.55 师曰 : 寸口诸微亡阳, 诸濡亡血, 诸弱发热, 诸紧为寒 诸乘寒者, 则为厥, 郁冒不仁, 以胃无谷气, 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战而栗也 2.56 师曰 : 发热则脉躁, 恶寒则脉静, 脉随证转者, 为病疟 2.57 师曰 : 伤寒, 咳逆上气, 其脉散者, 死 为其形损故也 2.58 师曰 : 脉乍大乍小 乍静乍乱, 见人惊恐者, 为祟发于胆, 气竭故也

30 伤寒杂病论卷第二 桂林古本 2.59 师曰 : 人脉皆无病, 暴发重病 不省人事者, 为厉鬼 治之以祝由, 能言者可治, 不言者死 乍乱, 此为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 若汗出发润, 喘不休者, 此为肺先绝也 ; 阳反独留, 形体如烟薰, 直视摇头者, 此为心绝也 ; 唇吻反青, 四肢掣习者, 此为肝绝也 ; 环口黧黑, 油汗发黄者, 此为脾绝也 ; 溲便遗失, 狂言, 目反直视者, 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 若阳气前绝 阴气后竭者, 其人死, 身色必青 ; 阴气前绝 阳气后竭者, 其人死, 身必赤 腋下温 心下热也 二经 假令督脉为病, 脊背强, 隐隐痛, 脉当微浮而急, 按之涩, 治属太阳 血分 立则隐隐而胀 ; 任脉伤, 小便多, 其色白浊 ; 冲脉伤, 时咳不休, 有声无物, 劳则气喘 ; 带脉伤, 回身一周冷 ; 阳蹻伤, 则身左不仁 ; 阴蹻伤, 则身右不仁 ; 阳维伤, 则畏寒甚, 皮常湿 ; 阴维伤, 则畏热甚, 皮常枯 关脉大而涩 ; 冲脉伤, 寸脉短而涩 ; 带脉伤, 脉沉迟而结 ; 阳蹻伤, 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2.60 师曰 : 脉浮而洪, 身汗如油, 喘而不休, 水浆不下, 形体不仁, 乍静 2.6 奇经八脉不系十二经, 别有自行道路 其为病总于阴阳, 其治法属十 2.62 任脉为病, 其内结痛疝瘕, 脉当沉而结, 治属太阴 2.63 冲脉为病, 气上逆而里急, 脉当浮虚而数, 治属太阴 2.64 带脉为病, 苦腹痛, 腰间冷痛, 脉当沉而细, 治属少阴 2.65 阳蹻为病, 中于侧, 气行于外, 脉当弦急, 按之缓, 治属少阳 2.66 阴蹻为病, 中于侧, 气行于内, 脉当浮缓, 按之微急而弦, 治属厥阴 2.67 阳维与诸阳会, 其为病在脉外, 发寒热, 脉当浮而虚, 治属气分 2.68 阴维与诸阴交, 其为病在脉中, 心中痛, 手心热, 脉当弦而涩, 治属 2.69 阳维维于阳, 阴维维于阴, 为气血之别使, 不拘一经也 2.70 奇经八脉之为病, 由各经受邪, 久久移传, 或劳伤所致, 非暴发也 2.7 问曰 : 八脉内伤, 何以别之? 师曰 : 督脉伤, 柔柔不欲伸, 不能久立, 2.72 问曰 : 八脉内伤, 其脉何似? 师曰 : 督脉伤, 尺脉大而涩 ; 任脉伤,

31 平脉法第二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 脉时大时弦 ; 阴蹻伤, 脉时细时弦 ; 阳维伤, 脉时缓时弦 ; 阴维伤, 脉时紧时涩 问曰 : 其治奈何? 师曰 : 督脉伤, 当补髓 ; 任脉伤, 当补精 ; 冲脉伤, 当补气 ; 带脉伤, 当补肾 ; 阳蹻伤, 则益胆 ; 阴蹻伤, 则补肝 ; 阳维伤, 则调卫 ; 阴维伤, 则养荣 2.73 问曰 : 其处方奈何? 师曰 : 相体虚实, 察病轻重, 采取方法, 权衡用之, 则无失也

32

33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六气主客第三 3. 问曰 : 六气主客何以别之? 师曰 : 厥阴生少阴, 少阴生少阳, 少阳生太阴, 太阴生阳明, 阳明生太阳, 太阳复生厥阴, 周而复始, 久久不变, 年复一年, 此名主气 ; 厥阴生少阴, 少阴生太阴, 太阴生少阳, 少阳生阳明, 阳明生太阳, 复生厥阴, 周而复始, 此名客气 3.2 问曰 : 其始终奈何? 师曰 : 初气始于大寒, 二气始于春分, 三气始于小满, 四气始于大暑, 五气始于秋分, 终气始于小雪, 仍终于大寒, 主客相同, 其差各三十度也 3.3 问曰 : 司天在泉奈何? 师曰 : 此客气也, 假如子午之年, 少阴司天, 阳明则为在泉, 太阳为初气, 厥阴为二气, 司天为三气, 太阴为四气, 少阳为五气, 在泉为终气 ; 卯酉之年, 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 则初气太阴, 二气少阳, 三气阳明, 四气太阳, 五气厥阴, 终气少阴 ; 戌辰之年, 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 ; 丑未之年, 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 ; 寅申之年, 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 ; 巳亥之年, 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 ; 其余各气, 以例推之 3.4 问曰 : 其为病也何如? 师曰 : 亦有主客之分也 假如厥阴司天, 主胜, 则胸胁痛, 舌难以言 ; 客胜, 则耳鸣, 掉眩, 甚则咳逆 少阴司天, 主胜, 则心热, 烦躁, 胁痛支满 ; 客胜, 则鼽嚏, 颈项强, 肩背瞀热, 头痛, 少气, 发热, 耳聋, 目瞑, 甚则跗肿, 血溢, 疮, 喑, 喘咳 太阴司天, 主胜, 则胸腹满, 食已而瞀 ; 客胜, 则首 面 跗肿, 呼吸气喘 少阳司天, 主胜, 则胸满, 咳逆, 仰息, 甚则有血, 手热 ; 客胜, 则丹疹外发, 及为丹熛, 疮疡, 呕逆, 喉痹, 头痛, 嗌踵, 耳聋, 血溢, 内为瘛疭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7

34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阳明司天, 主胜, 则清复内余, 咳, 衄, 嗌塞, 心膈中热, 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 金居少阳之位, 客不胜主也 太阳司天, 主胜, 则喉嗌中鸣 ; 客胜, 则胸中不利, 出清涕, 感寒则咳也 厥阴在泉, 主胜, 则筋骨徭并, 腰腹时痛 ; 客胜, 则关节不利, 内为痉强, 外为不便 魄汗不藏, 四逆而起 ; 客胜, 则腰痛, 尻 股 膝 髀 腨 胻 足病, 瞀热以酸, 跗肿不能久立, 溲便变 太阴在泉, 主胜, 则寒气逆满, 食饮不下, 甚则为疝 ; 客胜, 则足痿下肿, 便溲不时, 湿客下焦, 发而濡泄, 及为阴肿, 隐曲之疾 少阳在泉, 主胜, 则热反上行, 而客于心, 心痛发热, 格中而呕 ; 客胜, 则腰腹痛, 而反恶寒, 甚则下白溺白 上冲胸中, 甚则喘满, 不能久立 ; 客胜, 则清气动下, 少腹坚满, 而数便泄 太阳在泉, 以水居水位, 无所胜也 厥阴之胜, 则病耳鸣, 头眩, 愦愦欲吐, 胃膈如寒, 胠胁气并, 化而注下赤白, 甚则呕吐, 膈不通 ; 其复也, 则少腹坚满, 里急暴痛, 厥食痹而吐 太阴之胜, 则火气内郁, 疮疡于中, 流散于外, 病在胠胁, 甚则心痛热格, 头痛, 喉痹, 项强, 又或湿气内郁, 寒迫下焦, 少腹满, 腰椎 8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少阴在泉, 主胜, 则厥气上行, 心痛发热, 膈中众痹皆作, 发于胠胁, 阳明在泉, 主胜, 则腰重, 腹痛, 少腹生寒, 下为鹜溏, 寒厥于肠, 3.5 问曰 : 其胜复何如? 师曰 : 有胜必有复, 无胜则无复也 为热, 小便黄赤, 胃脘当心而痛, 上及两胁, 肠鸣, 飧泄, 少腹痛, 心痛, 汗发, 呕吐, 饮食不入, 入而复出, 筋骨掉眩清厥, 甚则入脾, 少阴之胜, 则病心下热, 善饥, 脐下反动, 气游三焦, 呕吐, 躁烦, 腹满而痛, 溏泄赤沃 ; 其复也, 则燠热内作, 烦躁, 鼽嚏, 少腹绞痛, 嗌燥, 气动于左上行于右, 咳则皮肤痛, 暴喑, 心痛, 郁冒不知人, 洒淅恶寒振栗, 谵妄, 寒已而热, 渴而欲饮, 少气, 骨痿, 膈肠不便, 外为浮肿, 哕噫, 痱疹, 疮疡, 痈疽, 痤痔, 甚则入肺, 咳而鼻渊 痛强, 注泄, 足下湿, 头重, 跗肿, 足胫肿, 饮发于中, 跗肿于上 ; 其复也, 则体重, 中满, 食饮不化, 阴气上厥, 胸中不便, 饮发于中, 咳喘有声, 头项痛重, 掉瘛尤甚, 呕而密默, 唾吐清液, 甚则入肾,

35 六气主客第三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9 窃泄无度 少阳之胜, 则病热客于胃, 心烦而痛, 目赤, 呕酸, 善饥, 耳痛, 溺赤, 善惊谵妄, 暴热消烁, 少腹痛, 下沃赤白 ; 其复也, 枯燥, 烦热, 惊瘛, 咳, 衄, 心热, 烦躁, 便数, 憎风, 厥气上行, 面如浮埃, 目乃瞤瘛, 火气内发, 上为口糜, 呕逆, 血溢, 血泄, 发而为疟, 恶寒鼓栗, 寒极反热, 嗌络焦槁, 渴饮水浆, 色变黄赤, 少气肺痿, 化而为水, 传为跗肿, 甚则入肺, 咳而血泄 阳明之胜, 则清发于中, 左胠胁痛, 溏泄, 内为嗌塞, 外发颓疝, 胸中不便, 嗌而咳 ; 其复也, 则病生胠胁, 气归于左, 善太息, 甚则心痛痞满, 腹胀而泄, 呕苦, 咳哕烦心, 病在膈中, 甚则入肝, 惊骇筋挛 太阳之胜, 则病痔疟, 发寒厥入胃, 则内生心痛, 阴中乃疡, 隐曲不利, 亘引阴股, 筋肉拘苛, 血脉凝泣, 络满血变, 或为血泄, 皮肤否肿, 腹满时减, 热反上行, 头项囟顶脑户中痛, 目如脱, 寒入下焦, 则传为濡泄 ; 其复也, 则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 心痛痞满, 头痛, 善悲, 时发眩仆, 食减, 腰椎反痛, 屈伸不便,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 唾出清水, 及为哕噫, 甚则入心, 善忘, 善悲, 寒复内余, 则腰尻痛, 屈伸不利, 股胫足膝中痛 此六气之病, 须谨识之, 而弗失也 3.6 师曰 : 子知六气, 不知五运, 未尽其道, 今为子言 假如太阳司天, 而运当甲己, 夫甲己土运也, 太阳寒水也, 土能克水, 太阳不能正其位也 ; 又如厥阴司天, 而逢乙庚金运 ; 少阴少阳司天, 而逢丙辛水运 ; 太阴司天, 而逢丁壬木运 ; 阳明司天, 而逢戊癸火运, 其例同也 3.7 问曰 : 其治法奈何? 师曰 : 风寒暑湿燥热各随其气, 有假者反之, 甚者从之, 微者逆之, 采取方法, 慎毋乱也

36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3.8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 雨水正月中斗指寅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 春分二月中斗指卯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 谷雨三月中斗指辰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 小满四月中斗指巳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 夏至五月中斗指午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 大暑六月中斗指未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 处暑七月中斗指申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 秋分八月中斗指酉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 霜降九月中斗指戌 立冬十月节斗指乾, 小雪十月中斗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斗指壬, 冬至十一月中斗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斗指癸, 大寒十二月中斗指丑 3.9 二十四气, 节有十二, 中气有十二 五日为一候, 气亦同, 合有七十 二候 决病生死, 此须洞解之也 3.0 阴阳大论云 : 春气温和, 夏气暑热, 秋气清凉, 冬气冰冽, 此则四时 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 万类深藏, 君子周密, 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 则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 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病者, 以其最盛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 名曰伤寒 不即病, 寒毒藏于肌肤, 至春变为温病, 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 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 春夏多温热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 春时应暖而反大寒,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 秋时应凉而反大热,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 是以一岁之中, 长幼之病多相似者, 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 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 宜渐寒, 向冬大寒, 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 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 气渐和暖, 向夏大热, 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 至春分以前, 凡有触冒霜露, 体中寒即病者, 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 寒气尚微, 为病则轻 ; 十一月十二月, 寒冽已严, 为病则重 ; 正月二月, 寒渐将解, 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 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 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 伤寒例第四 20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7 伤寒例第四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2 与伤寒大异 冬温复有先后, 更相重沓, 亦有轻重, 为治不同, 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 其中无暴大寒, 又不冰雪, 而有人壮热为病者, 此属春时阳气, 发其冬时伏寒, 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 至秋分节前, 天有暴寒者, 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 或有暴寒, 其时阳气尚弱, 为寒所折, 病热犹轻 ; 五月六月, 阳气已盛, 为寒所折, 病热则重 ; 七月八月, 阳气已衰, 为寒所折, 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相似, 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 于四时之中, 一时有六气, 四六名为二十四气 然气候亦有应至仍不至, 或有未应至而至者, 或有至而太过者, 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 阴阳鼓击者, 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 为夏之暑 ; 彼秋之忿, 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 一阳爻升, 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 一阳气下, 一阴气上也 斯则冬夏二至, 阴阳合也 ; 春秋二分, 阴阳离也 阴阳交易, 人变病焉 此君子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顺天地之刚柔也 小人触冒, 必婴暴疹 须知毒烈之气, 留在何经, 必发何病, 详而取之 是以春伤于风, 夏必飧泄 ; 夏伤于暑, 秋必病疟 ; 秋伤于湿, 冬必咳嗽 ; 冬伤于寒, 春必病温 此必然之道, 可不审明之 伤寒之病, 逐日浅深, 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 或始不早治, 或治不对病, 或日数久淹, 困乃告医 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 则不中病 皆宜临时消息制方, 无不效也 3. 又土地温凉, 高下不同 ; 物性刚柔, 飧居亦异 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 歧伯举四治之能, 以训后贤, 开其未晤 临病之工, 宜须两审也 3.2 凡伤于寒, 传经则为病热, 热虽甚, 不死 ; 若两感于寒而病者, 多死 尺寸俱浮者, 太阳受病也, 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 故头项痛, 腰脊强 3.3 尺寸俱长者, 阳明受病也, 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夹鼻络于目, 故身热 汗出 目痛 鼻干 不得卧 3.4 尺寸俱弦者, 少阳受病也, 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此三经受病, 未入于腑者, 皆可汗而已 3.5 尺寸俱沉濡者, 太阴受病也, 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 故腹满而嗌干

38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3.6 尺寸俱沉细者, 少阴受病也, 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 故口燥舌干而渴 烦满而囊缩 此三经受病, 已入于腑者, 皆可下而已 麻黄汤方麻黄三两 ( 去节 ) 桂枝三两 ( 去皮 ) 甘草一两 ( 炙 ) 杏仁七十枚 ( 去皮尖 ) 右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须粥饮, 余如桂枝法将息, 桂枝汤见后卷 承气汤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 ( 碎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 酒洗 ) 厚朴半斤 ( 炙去皮 ) 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纳大黄更煮取二升, 去滓, 纳芒硝, 更上微火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 酒洗 ) 厚朴二两 ( 炙去皮 ) 枳实三枚大者 ( 炙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 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 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 ( 炙 ) 芒硝半斤大黄四两 ( 酒洗 )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二物至一升, 取去滓, 纳芒硝, 更上微火一两沸, 温顿服之, 以调胃气 宜小柴胡汤 不差, 与大柴胡汤 2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7 尺寸俱弦微者, 厥阴受病也, 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 故 3.8 伤寒传经在太阳, 脉浮而急数, 发热, 无汗, 烦躁, 宜麻黄汤 3.9 传阳明, 脉大而数, 发热, 汗出, 口渴, 舌燥, 宜白虎汤 不差, 与 3.20 传少阳, 脉弦而急, 口苦, 咽干, 头晕, 目眩, 往来寒热, 热多寒少,

39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 ( 炙 )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 ( 洗 ) 枳实四枚 ( 炙 ) 大黄二两生姜五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八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 温服二升, 日三服 3.2 传太阴, 脉濡而大, 发热, 下利, 口渴, 腹中急痛, 宜茯苓白术厚朴 石膏黄芩甘草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厚朴四两 石膏半斤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 炙 ) 右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每服一升五合余, 日三服 3.22 传少阴, 脉沉细而数, 手足时厥时热, 咽中痛, 小便难, 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方 附子大者一枚 ( 炮去皮, 破八片 ) 细辛二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寒例第四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传厥阴, 脉沉弦而急, 发热时悚, 心烦呕逆, 宜桂枝当归汤, 吐蚘者, 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方 桂枝二两当归三两半夏一升芍药三两 黄柏二两甘草二两 ( 炙 )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去滓, 分温三服

40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2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 炮去皮 ) 蜀椒四两 ( 出汗 ) 桂枝六两 ( 去皮 )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 异捣筛, 合治之, 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 五斗米下, 饭熟, 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 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 先食饮服十丸, 日三服,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而渴, 脉时浮时沉, 时数时细, 大青龙汤加附子汤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方 麻黄六两 ( 去节 ) 桂枝二两 ( 去皮 ) 甘草二两 ( 炙 ) 杏仁四十枚 ( 去皮尖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枚 ( 劈 )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 ( 炮去皮, 破八 片 ) 右八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 一服汗者, 停后服 ; 若复服, 汗多亡阳, 遂虚, 恶风 烦躁 不得眠也 高时卑, 时强时弱, 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 ( 炙 ) 右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五升, 温分三服 弦乍急 乍细乍散, 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方 当归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 ( 炮去皮, 破八片 ) 人参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六腑皆受病, 则荣卫不行 脏腑不通而死矣 所谓两感于寒不免于死 3.24 以上皆传经脉证并治之正法也 若入腑及脏, 为传经变病, 治列后条 3.25 若两感于寒者, 一日太阳受之, 即与少阴俱病, 则头痛, 口干, 烦满 3.26 二日阳明受之, 即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 身热, 不欲食, 谵语, 脉时 3.27 三日少阳受之, 即与厥阴俱病, 则耳聋, 囊缩而厥, 水浆不入, 脉乍 3.28 以上皆传经变病, 多不可治 不知人者, 六日死 若三阴三阳 五脏

41 者, 其在斯乎! 其在斯乎! 3.29 若不加异气者, 至七日太阳病衰, 头痛少愈也 ; 八日阳明病衰, 身热少歇也 ; 九日少阳病衰, 耳聋微闻也 ; 十日太阴病衰, 腹减如故, 则思饮食 ; 十一日少阴病衰, 渴止舌干, 已而嚏 ; 十二日厥阴病衰, 囊纵, 少腹微下, 大气皆去, 病人精神爽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 不间, 尺寸陷者, 大危 若更感异气, 变为他病者, 当依坏病证法而治之 若脉阴阳俱盛, 重感于寒者, 变成温疟 阳脉浮滑, 阴脉濡弱, 更伤于风者, 变为风温 阳脉洪数, 阴脉实大, 更遇温热者, 变为温毒 温毒, 病之最重者也 阳脉濡弱, 阴脉弦紧, 更遇温气者, 变为温疫 以此冬伤于寒, 发为温病, 脉之变证, 方治如说 伤寒例第四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凡人有疾, 不时即治, 隐忍冀差, 以成痼疾, 小儿 女子, 益以滋甚 时气不和, 便当早言, 寻其邪由, 及在腠理, 以时治之, 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 数日乃说, 邪气入脏, 则难为制 3.3 凡作汤药, 不可避晨夕, 觉病须臾, 即宜便治, 不等早晚, 则易愈矣 ; 如或差迟, 病即传变, 虽欲除治, 必难为力 ; 服药不如方法, 纵意违师, 不须治之 3.32 凡伤寒之病, 多从风寒得之, 始表中风寒, 入里则不消矣, 未有温覆当而不消散者 不在证治, 拟欲攻之, 犹当先解表, 乃可下之 ; 若表未解, 而纳不消, 必非大满, 犹有寒热, 则不可下 ; 若表已解, 而纳不消, 大满, 大实, 腹坚, 中有燥屎, 自可下之 ; 虽四五日, 数下之, 不能为祸也 若不宜下, 而便攻之, 则内虚热入, 协热遂利, 烦躁诸变, 不可胜数, 轻者因笃, 重者必死矣 3.33 夫阳盛阴虚, 汗之则死, 下之则愈 ; 阳虚阴盛, 汗之则愈, 下之则死 如是, 则神丹安可以误发, 甘遂何可以妄攻? 虚盛之治, 相背千里, 吉凶之机, 应若影响, 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 阳盛即毙 ; 承气入胃, 阴盛以亡, 死生之要, 在乎须臾, 视身之尽, 不暇计日 此阴阳虚实之交错, 其候至微, 发汗吐下之相反, 其祸至速 而医术浅狭, 懵然不知病源, 为治乃误, 使病者殒殁, 自谓其分, 至令冤魂塞于冥路, 死尸盈于旷野, 仁者鉴此, 岂不痛欤! 3.34 凡两感病俱作, 治有先后, 发表攻里, 本自不同, 而执迷用意者, 乃云神丹 甘遂合而饮之, 且解其表, 又除其里, 言巧似是, 其理实违

42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夫智者之举错也, 常审以慎 ; 愚者之动作也, 必果而速 安危之辨, 岂可诡哉? 世上之士, 但务彼翕习之荣, 而莫见此倾危之败, 惟明者居然, 能护其本, 近取诸身, 夫何远焉? 日中尽三服 若与病相阻, 即使有所觉 病重者, 一日一夜, 当晬时观之 如服一剂, 病证犹在, 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 至有不能汗出, 服三剂乃解 ; 若汗不出者, 死病也 以腹中热尚少, 不能消之, 便更与人, 作病也 至七八日, 大渴欲饮水者, 犹当依证而与之, 与之时常令不足, 勿极意也, 言能饮一斗, 与五升 若饮而腹满, 小便不利, 若喘若哕, 不可与之也 忽然大汗出, 是为自愈也 愈, 小渴者, 乃强与饮之, 因成其祸, 不可复救也 有害, 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并中髓也 不行于腑, 曰腑气绝 ; 不行于脏, 曰脏气绝 经气绝则四肢不举, 腑气绝则不省人事, 脏气绝则一身尽冷 下之不解者死 ; 脉阴阳俱虚, 热不止者死 ; 脉至乍数乍疏者死 ; 脉至如转索, 按之不易者其日死 ; 谵言妄语, 身微热, 脉浮大, 手足温者生 ; 逆冷, 脉沉细者, 不过一日死矣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足, 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 中风汗出, 而反躁烦 ; 涩则无血, 厥而且 26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35 凡发汗, 温暖汤药, 其方虽言日三服, 若病剧不解, 当促其间, 可半 3.36 凡得时气病, 至五六日, 而渴欲饮水, 饮水不能多, 不当与也 何者? 3.37 凡得病, 反能饮水, 此为欲愈之病 其不晓病者, 但闻病欲饮水者自 3.38 凡得病厥, 脉动数, 服汤更迟, 脉浮大减小, 初躁后静, 此皆愈证也 3.39 凡治温病, 可刺五十九穴 又身之穴, 三百六十有五, 其三十穴灸之 3.40 脉四损, 三日死 平人一息, 病人脉一至, 名曰四损 3.4 脉五损, 一日死 平人二息, 病人脉一至, 名曰五损 3.42 脉六损, 一时死 平人三息, 病人脉一至, 名曰六损 3.43 四损经气绝, 五损腑气绝, 六损脏气绝 真气不行于经, 曰经气绝 ; 3.44 脉盛身寒, 得之伤寒 ; 脉虚身热, 得之伤暑 脉阴阳俱盛, 大汗出, 3.45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 微反在上, 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

43 寒, 阳厥发汗, 躁不得眠 阳微则不可下, 下之则心下痞鞕 3.46 动气在右, 不可发汗, 发汗则衄而渴, 心苦烦, 饮水即吐 3.47 动气在左,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头眩, 汗不止则筋惕肉瞤 3.48 动气在上, 不可发汗, 发汗则气上冲, 止于心下 3.49 动气在下, 不可发汗, 发汗则无汗可发, 心中大烦, 骨节疼痛, 目眩恶寒, 食则吐谷, 气不得前 3.50 咽中闭塞, 不可发汗, 发汗则吐血, 气微欲绝, 手足厥冷, 欲得蜷卧, 不能自温 3.5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 不可发汗, 发汗则大便难, 腹中干, 胃燥而烦, 其形相象, 根本异源 3.52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 弦反在上, 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 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 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 不可发汗, 发汗则寒栗, 不能自还 咳而发汗, 其咳必剧, 数吐涎沫, 咽中必干, 小便不利, 心中饥烦, 晬时而发, 其形似疟, 有寒无热, 虚而寒栗, 蜷而苦满, 腹中复坚, 命将难全 伤寒例第四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厥逆脉紧, 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 咽嘶 舌萎 声不得前 3.54 诸逆发汗, 病微者难差, 剧者必死 3.55 凡发汗, 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 不可令如水流漓 若病不解, 当重发汗 若汗多者, 不得重发汗, 亡阳故也 3.56 凡服汤发汗, 中病便止, 不必尽剂 ; 3.57 凡用吐汤, 中病便止, 不必尽剂 3.58 诸四逆厥者, 不可吐之 ; 虚家亦然 3.59 凡病胸上诸实, 胸中郁郁而痛, 不能食, 欲使人按之, 而反有涎唾, 下利十余行, 其脉反涩, 寸口脉微滑, 此可吐之, 吐之利则止 3.60 宿食在上脘者, 当吐之 3.6 动气在右, 不可下之, 下之则津液内竭, 咽燥鼻干, 头眩心悸也 3.62 动气在左, 不可下之, 下之则腹内拘急, 食饮不下, 动气更剧, 虽有

44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3.63 动气在上, 不可下之, 下之则掌中热烦, 身上浮冷, 热汗自泄, 欲得 身热, 卧则欲蜷 水自灌 下痞 28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64 动气在下, 不可下之, 下之则腹胀满, 卒起头眩, 食则下利清谷, 心 3.65 咽中闭塞, 不可下之, 下之则上轻下重, 水浆不下, 卧则欲蜷, 身急 痛, 下利日数十行 3.66 诸外实者, 不可下之, 下之则发微热, 若亡脉厥者, 当脐握热 3.67 诸虚者, 不可下之, 下之则大渴, 求水者易愈, 恶水者剧 3.68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 弦反在上, 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 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 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 虚者不可下也 微弦为 咳, 咳则吐涎, 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 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 粥入 则出, 小便不利, 两胁拘急, 喘息为难, 颈背相引, 臂则不仁, 极寒 反汗出, 身冷若冰, 眼睛不慧, 语言不休, 而谷气多入, 此为除中, 口虽欲言, 舌不得前 3.69 脉濡而弱, 弱反在关, 濡反在巅 ; 浮反在上, 数反在下 浮为阳虚, 数为无血 浮为虚, 数生热 浮为虚, 自汗出而恶寒, 振而寒栗, 微 弱在关, 胸下为急, 喘汗而不得呼吸 ; 数为痛, 呼吸之中痛在于胁, 振寒相搏, 形如疟状, 医反下之, 故令脉数发热, 狂走见鬼, 心下为 痞, 小便淋漓, 少腹甚鞕, 小便尿血也 3.70 脉濡而紧, 濡则卫气微, 紧则荣中寒 阳微卫中风, 发热而恶寒 ; 荣 紧胃气冷, 微呕心内烦 医谓有大热, 解肌而发汗, 亡阳虚烦躁, 心 下苦痞坚, 表里俱虚竭, 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 怅怏不得眠 不 知胃气冷, 紧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 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而罢, 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覆之, 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 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 清谷不容闲, 呕变反肠出, 颠倒不得安, 手足为微逆, 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 安可复追还 3.7 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 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 而不可下也 3.72 脉浮而大, 心下反鞕, 有热, 属脏者, 攻之, 不令发汗 ; 属腑者, 不

45 杂病例第五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29 令溲数 溲数则大便鞕, 汗多则越甚 脉迟者, 尚未可攻也 3.73 伤寒, 脉阴阳俱紧, 恶寒发热, 则脉欲厥 厥者, 脉初来大, 渐渐小, 更来渐大, 是其候也 如此者恶寒, 甚者, 翕翕汗出, 喉中痛, 若热多者, 目赤脉多, 睛不慧, 医复发之, 咽中则伤 ; 若复下之, 则两目闭, 寒多便清谷, 热多便脓血 ; 若熏之, 则身发黄 ; 若熨之, 则咽燥 若小便利者, 可救之 ; 若小便难者, 危殆也 3.74 伤寒发热, 口中勃勃气出, 头痛目黄, 衄不可制, 阴阳俱虚, 贪水者必呕, 恶水者厥 若下之, 则咽中生疮, 假令手足温者, 必下重便脓血 头痛目黄者, 下之则目闭 贪水者, 下之则脉厥, 其声嘤嘤, 咽喉塞 ; 汗之则战栗 恶水者, 下之则里冷, 不嗜食, 大便完谷出, 汗之则口中伤, 舌上白苔, 烦躁, 脉反数, 不大便六七日, 后必便血, 小便不利也 3.75 凡服下汤, 得利便止, 不必尽剂 此以前是汗吐下三法之大要也, 若能于此例之外, 更神而明之, 斯道其庶几乎? 杂病例第五 3.76 问曰 :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师曰 :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则心火气盛, 心火气盛则伤肺, 肺被伤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肝必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 实则不可用之 经曰 勿虚虚, 勿实实, 补不足, 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3.77 夫人秉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 一者, 经络受邪, 入于脏腑, 为内所因也 ; 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 ; 三者, 房室 灾 : 他本多有作 疢 者

46 伤寒杂病论卷第三 桂林古本 经络, 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 ; 四肢才觉重滞, 即导引 金刃 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多尽 若人能养慎, 不令邪风干忤吐纳 针灸 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 ; 更能无犯王法, 禽兽灾伤,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 不遗形体有衰, 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 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 为血气所注 ; 理者, 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苦冷者死 ; 鼻头色微黑者, 有水气 ; 色黄者, 胸上有寒 ; 色白者, 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圆者痉, 不治 又色青为痛, 色黑为劳, 色赤为风, 色黄者便难, 色鲜明者有留饮 病 ; 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 头中病 痿唾沫 焦者, 其吸促 ; 在下焦者, 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 不可治也 肝色青而反色白, 非其时也 色脉非时, 法皆当病 此为至而不至也 ; 以得甲子, 而天大寒不解, 此为至而不去也 ; 以得甲子, 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此为至而太过也 即死 ; 身和自汗出, 为入腑, 即愈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此处有一 如 字, 系黄竹斋依 金匮要略 () 补入 30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78 问曰 : 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 愿闻其说 师曰 : 鼻头色青, 腹中痛, 3.79 师曰 : 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骨节间病 ; 语声喑喑然不彻者, 心膈间 3.80 师曰 : 息摇肩者, 心中坚 ; 息引胸中上气者, 咳 ; 息张口短气者, 肺 3.8 师曰 : 吸而微数者, 其病在中焦, 实也, 下之则愈 ; 虚者不治 在上 3.82 师曰 : 寸口脉动者, 因其王时而动 假令肝王色青, 四时各随其色, 3.83 问曰 : 有未至而至, 有至而不至, 有至而不去, 有至而太过, 何谓也? 师曰 : 冬至之后, 甲子夜半少阳起, 少阳之时, 阳始生, 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 天因温和, 此未至而至也 ; 以得甲子, 而天犹未温和, 3.84 问曰 : 经云 厥阳独行, 何谓也? 师曰 : 此为有阳无阴, 故称厥阳 3.85 问曰 : 寸脉沉大而滑, 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 实气相搏, 血气入脏即 死, 入腑即愈, 此为卒厥, 何谓也? 师曰 : 唇口青, 身冷, 为入脏,

47 杂病例第五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问曰 : 脉脱, 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何谓也? 师曰 : 非为一病, 百病 皆然 譬如浸淫疮, 从口流向四肢者, 可治 ;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 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 入里者即死 3.87 问曰 : 阳病十八, 何谓也? 师曰 : 头 项痛, 腰 脊 臂 脚掣痛 阴病十八, 何谓也? 师曰 : 咳, 上气, 喘, 哕, 咽痛, 肠鸣, 胀满, 心痛, 拘急 脏病三十六, 腑病三十六, 合为一百八病 此外五劳 七伤 六极 妇人三十六病, 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3.88 问曰 : 病有急当救里 救表者, 何谓也? 师曰 : 病, 医下之, 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身体疼痛者, 急当救里 ; 后身疼痛, 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也 3.89 夫病痼疾, 加以卒病, 当先治其卒病, 后乃治其痼疾也 3.90 师曰 : 五脏病, 各有所得者, 愈 ; 五脏病各有所恶, 各随其所不喜为病 如病者素不喜食, 而反暴思之, 必发热也 3.9 夫病在诸脏, 欲攻, 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如渴者, 与猪苓汤 余仿此 3.92 夫病者手足寒, 上气脚缩, 此六腑之气绝于外也 下利不禁, 手足不仁者, 此五脏之气绝于内也 内外气绝者, 死, 不治 3.93 师曰 : 热在上焦者, 因咳为肺痿 ; 热在中焦者, 为腹坚 ; 热在下焦者, 则尿血, 或为淋闷不通 大肠有寒者, 多鹜溏 ; 有热者, 便肠垢 小肠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脓血 ; 有热者, 必痔 3.94 问曰 : 三焦竭, 何谓也? 师曰 : 上焦受中焦之气, 中焦未和, 不能消谷, 故上焦竭者, 必善噫 ; 下焦承中焦之气, 中气未和, 谷气不行, 故下焦竭者, 必遗溺失便 3.95 问曰 : 病有积, 有聚, 有 气, 何谓也? 师曰 : 积者, 脏病也, 终不移处 ; 聚者, 腑病也, 发作有时, 转辗移痛 ; 气者, 胁下痛, 按之则愈, 愈而复发, 为 气 诸积之脉, 沉细附骨 在寸口, 积在胸中 ; 微出寸口, 积在喉中 ; 在关者, 积在脐旁 ; 上关上, 积在心下 ; 微出下关, 积在少腹 ; 在尺中, 积在气冲 ; 脉出左, 积在左 ; 脉出右, 积在右 ; 脉左右俱出, 积在中央 各以其部处之

48

49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4. 温病有三 : 曰春温 曰秋温 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 夏则病暑, 而不病温 4.2 冬伤于寒, 其气伏于少阴, 至春发为温病, 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 其气伏于太阴, 至秋燥乃大行, 发为温病, 名曰秋温 4.3 气不当至而至, 初冬乃大寒, 燥以内收, 其气伏于厥阴, 冬至后, 天应寒而反温, 发为温病, 名曰冬温 4.4 春秋病温, 此其常 ; 冬时病温, 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蓄其气, 及时不病, 至春乃发, 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 气失其正, 春时阳气外发, 二气相搏, 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 为治乃误 尸气流传, 遂以成疫 4.5 病春温, 其气在上, 头痛, 咽干, 发热, 目眩, 甚则谵语, 脉弦而急,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 ( 炙 )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九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4.6 病秋温, 其气在中, 发热口渴, 腹中热痛 下利便脓血, 脉大而短涩,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 ; 不便脓血者, 白虎汤主之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 地黄八两知母四两黄连三两阿胶一两 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三味, 取三升, 去滓, 纳胶烊消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3

50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桂林古本 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牡丹汤主之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方石膏半斤碎 ( 棉裹 ) 黄连三两黄芩四两甘草二两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方大黄四两黄芩三两地黄四两牡丹皮三两右四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二服 大便利, 止后服 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方黄连三两黄芩三两栀子十四枚 ( 劈 ) 牡丹三两芍药三两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湿温,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方猪苓一两茯苓一两阿胶一两泽泻一两滑石一两黄连一两牡丹一两右七味, 以水四升, 先煮六味, 取二升, 去滓, 纳胶烊消, 分温再服 连黄芩阿胶甘草汤主之 3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4.7 病冬温, 其气在下, 发热, 腹痛引少腹, 夜半咽中干痛, 脉沉实, 时 而大数,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 ; 不大便六七日者, 大黄黄芩地黄 4.8 病温, 头痛, 面赤, 发热, 手足拘急, 脉浮弦而数, 名曰风温, 黄连 4.9 病温, 其人素有湿, 发热, 唇焦, 下利, 腹中热痛, 脉大而数, 名曰 4.0 病温, 舌赤, 咽干, 心中烦热, 脉急数, 上寸口者, 温邪干心也, 黄

51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方 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阿胶一两甘草一两 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三味, 取四升, 去滓, 纳胶烊消, 分温三服 4. 病温, 口渴, 咳嗽, 衄 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不止, 脉浮而数大, 此温邪乘肺也, 黄芩石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5 黄芩三两石膏半斤 ( 碎 ) 杏仁十四枚 ( 去皮尖 ) 甘草一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4.2 病温, 发热, 腰以下有水气, 甚则少腹热痛, 小便赤数, 脉急而数, 下尺中者, 此温邪移肾也,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 地黄六两黄柏三两秦皮二两茯苓三两 泽泻一两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4.3 病大温, 发热, 头晕, 目眩, 齿枯, 唇焦, 谵语, 不省人事, 面色乍 青乍赤, 脉急大而数者, 大黄香蒲汤主之 ; 若喉闭难下咽者, 针少商 令出血 ; 若脉乍疏乍数, 目内陷者死 大黄香蒲汤方 大黄四两香蒲一两黄连三两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温服二升, 日三服 4.4 温病, 下之大便溏, 当自愈 ; 若下之利不止者, 必腹满, 宜茯苓白术 甘草汤主之 2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白术三两甘草一两 ( 炙 ) 右三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均亦无 衄 字, 伤寒汲古 作: 病温, 口渴, 咳嗽, 衄不可制, 脉浮短而数者, 温邪乘肺也, 黄芩石膏杏子汤主之 脉有小异, 方亦不同 2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 主之 二字 观书中他处 宜 与 主之 并不齐用, 似以无此二字为正

52 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桂林古本 4.5 风温者, 因其人素有热, 更伤于风, 而为病也, 脉浮弦而数 若头不痛者,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 若伏气病温, 误发其汗, 则大热烦冤, 唇焦, 目赤, 或衄, 或吐, 耳聋, 脉大而数者, 宜白虎汤 ; 大实者, 宜承气辈 ; 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 宜黄连阿胶汤 何以知其入里? 以脉沉而数, 心烦不卧, 故知之也 ( 白虎汤方见前 )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黄芩三两牡丹皮三两右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 酒洗 ) 厚朴半斤 ( 制 ) 枳实五枚 ( 炙 ) 芒硝三合右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去滓, 纳大黄, 更煮取二升, 去滓, 纳芒硝, 更上微火, 一两沸, 分温再服, 得下, 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 酒洗 ) 厚朴二两 ( 制 ) 枳实三枚大者 ( 炙 )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二服, 初服当更衣, 不尔尽饮之 ; 若更衣者, 勿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 ( 酒洗 ) 甘草二两 ( 炙 ) 芒硝半斤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二物至一升, 去滓, 纳芒硝, 更上微火, 煮令沸, 少少温服之 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芍药二两黄芩二两阿胶三两鸡子黄三枚右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纳阿胶烊消, 小冷, 纳鸡子黄, 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三服 其在中焦, 则腹痛而利, 利后腹痛, 唇口干燥, 宜白虎加地黄汤 ; 其在下焦, 从腰以下热, 齿黑, 咽干, 宜百合地黄牡丹皮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无 皮 字, 然 伤寒汲古 有 以广本统计, 无者有八方, 有者仅三方 36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4.6 病温, 治不得法, 留久移于三焦, 其在上焦, 则舌蹇神昏, 宜栀子汤 ; 半夏茯苓汤

53 栀子汤方 栀子十六枚 ( 劈 ) 黄芩三两半夏半斤甘草二两 右四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取二升半, 去滓, 纳三味,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再服 白虎加地黄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 ( 碎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 地黄六两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百合七枚 ( 劈 ) 地黄汁一升牡丹皮六两半夏一升 茯苓四两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7 右五味, 先以水洗百合, 渍一宿, 当白沫出, 去其水, 别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去滓 ; 别以泉水四升, 煮三味, 取二升, 去滓 ; 纳地黄汁, 与百合汁, 更上火令沸, 温服一升, 日 三服

54

55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5. 伤暑, 肺先受之, 肺为气府, 暑伤元气, 寸口脉弱, 口渴, 汗出, 神 昏, 气短, 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两把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 洗 )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麦门冬一升 甘草二两 ( 炙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六味, 取六升, 去滓, 纳粳米, 煮取米熟汤成, 温服一升, 日 三服 5.2 伤暑, 发热, 汗出, 口渴, 脉浮而大, 名曰中暍,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人参三两黄连三两阿胶二两右七味, 以水一斗, 先煮六味, 米熟汤成, 去滓, 纳胶烊消,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3 伤暑, 汗出已, 发热, 烦躁, 声嘶, 脉反浮数者, 此为肺液伤,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方 百合七枚地黄汁一升牡蛎二两右三味, 先以水洗百合, 渍一宿, 当白沫出, 去其水, 另以泉水二升, 煮二味, 取一升, 去滓, 纳地黄汁, 煮取一升五合, 分温再服 5.4 伤暑, 心下有水气, 汗出, 咳嗽,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 脉弱而滑, 栝蒌茯苓汤主之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39

56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桂林古本 40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栝蒌茯苓汤方 栝蒌大者一枚 ( 共皮子捣 ) 茯苓三两 半夏三两 ( 洗 ) 黄连二两 甘草一两 ( 炙 )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一升, 日再服 汗出, 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竹茹半夏汤方 竹茹二两 栝蒌根二两 茯苓三两 半夏半升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也, 猪苓加人参汤主之, 一物瓜蒂汤亦主之 猪苓加人参汤方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阿胶一两 人参三两 右六味, 以水四升, 先煮五味, 取二升, 纳阿胶烊消, 温服七合, 日三服 一物瓜蒂汤方 瓜蒂二十个 右剉, 以水一升, 煮取五合, 去滓, 顿服 广西两本此处皆作 一两, 但卷六 卷八 卷九皆有此方, 皆作 一斤, 此处明显有误, 故改作 一 斤 5.5 伤暑, 发热, 无汗, 水行皮中故也, 脉必浮而滑, 先以热水灌之, 令 5.6 太阳中热者, 暍是也, 其人汗出, 恶寒, 身热而渴, 白虎加人参汤主 5.7 太阳中暍, 身热, 疼重, 而脉微弱者, 以夏月伤冷水, 水行皮中所致 5.8 凡病暑者, 当汗出 不汗出者, 必发热 发热者, 必不汗出也 不可 发汗, 发汗则发热, 烦躁, 失声, 此为肺液枯 息高气贲者, 不治

57 5.9 伤暑, 夜卧不安, 烦躁, 谵语, 舌赤, 脉数, 此为暑邪干心也, 黄连 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方 黄连三两半夏半升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甘草二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0 太阳中暍, 发热, 恶寒, 身重疼痛, 其脉弦细芤迟, 小便已, 洒洒然毛耸, 手足逆冷 ; 小有劳身即热, 口开, 前板齿燥 ; 若发汗, 则恶寒甚 ; 加温针, 则发热甚 ; 数下之, 则淋甚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桂枝一两人参三两芍药二两右七味, 以水八升, 煮米熟汤成,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 伤暑, 脉弱, 口渴, 大汗出, 头晕者, 人参石膏汤主之 人参石膏汤方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4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 洗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2 伤暑者, 头不痛, 头痛者风也, 头重者湿也 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5.3 热之为病, 有外至, 有内生 外至可移, 内有定处, 不循经序, 舍于所合, 与温相似, 根本异源 传经化热, 伏气变温, 医多不晓, 认为一体, 如此杀人, 莫可穷极 为子条记, 传与后贤 5.4 热病, 面赤, 口烂, 心中痛, 欲呕, 脉洪而数, 此热邪干心也, 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58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桂林古本 黄连黄芩泻心汤方黄连三两黄芩二两右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分温再服 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方黄连二两黄芩三两半夏一升猪胆大者一枚 ( 取汁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先煮三味, 取三升, 去滓, 纳胆汁和合, 令相得, 分温再服 邪乘脾也, 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大黄厚朴甘草汤方大黄四两厚朴六两甘草三两右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服一升, 得大便利, 勿再服 也,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主之 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方黄连一两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半夏半升 ( 洗 ) 甘草三两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连半夏汤主之 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方地黄半斤黄柏六两黄连三两半夏一升 ( 洗 ) 右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42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5 热病, 身热, 左胁痛, 甚则狂言乱语, 脉弦而数, 此热邪乘肝也, 黄 5.6 热病, 腹中痛, 不可按, 体重, 不能俯仰, 大便难, 脉数而大, 此热 5.7 热病, 口渴, 喘, 嗽, 痛引胸中, 不得太息, 脉短而数, 此热邪乘肺 5.8 热病, 咽中干, 腰痛, 足热, 脉沉而数, 此热邪移肾也, 地黄黄柏黄

59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5.9 湿气为病, 内外上下, 四处流行, 随邪变化, 各具病形, 按法诊治, 勿失纪纲 湿气在上, 中于雾露, 头痛, 项强, 两额疼痛, 脉浮而涩者,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 黄芪三两桂枝二两茯苓三两细辛一两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20 湿气在下, 中于水冷, 从腰以下重, 两足肿, 脉沉而涩者,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 桂枝三两茯苓四两白术三两细辛二两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湿气在外, 因风相搏, 流于经络, 骨节烦疼, 卧不欲食, 脉浮缓, 按之涩, 桂枝汤微发其汗, 令风湿俱去 ; 若恶寒, 身体疼痛, 四肢不仁, 脉浮而细紧, 此为寒气, 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 ( 去皮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五味, 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 服一升 服已, 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 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 又不汗, 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 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 ; 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 粘滑 肉面 五辛 酒酪 臭恶等物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 ( 去节 ) 桂枝三两 ( 去皮 ) 甘草一两 ( 炙 ) 杏仁七十枚 ( 去皮尖 ) 右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覆 : 广西本作 复, 疑为早期不成熟的简化方案留下的痕迹 从文意及卷七中麻黄汤内容改

60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桂林古本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即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并为六合, 顿服之, 将息如桂枝汤法 茯苓厚朴汤 ; 泄泻宜理中汤 ; 若上干肺, 发为肺寒, 宜小青龙汤 ; 下移肾, 发为淋漓, 宜五苓散 ; 流于肌肉, 发为黄肿, 宜麻黄茯苓汤 ; 若流于经络, 与热气相乘, 则发痈脓 ; 脾胃素寒, 与湿久留, 发为水饮, 与燥相搏, 发为痰饮, 治属饮家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白术三两茯苓四两厚朴二两 ( 炙去皮 ) 右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再服 麻黄茯苓汤方麻黄二两 ( 去节 ) 茯苓三两白术三两防己一两赤小豆一升右五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黄再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理中汤方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三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 ( 去节 ) 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桂枝三两 ( 去皮 ) 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 洗 ) 甘草三两五味子半升右八味, 以水一斗,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 ( 去皮 ) 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 ( 去皮 ) 白术十八铢右五味, 捣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匙, 日三服, 多饮暖水, 汗出愈 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4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22 湿气在内, 与脾相搏, 发为中满, 胃寒相将, 变为泄泻 中满宜白术 5.23 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 其人小

61 5.24 湿家之为病, 一身尽疼, 发热, 身色如熏黄 5.25 湿家, 其人但头汗出, 背强, 欲得被覆向火, 若下之早, 则哕, 胸满, 小便不利, 舌上滑苔者, 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渴欲得水, 而不能饮, 口燥烦也 5.26 湿家下之, 额上汗出, 微喘, 小便利者死 ;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5.27 问曰 : 风湿相搏, 一身尽疼, 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 医云此可发汗,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 师曰 : 发其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去, 湿气在, 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 发其汗, 但微微似欲出汗者, 风湿俱去也 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湿家病, 身上疼痛, 发热, 面黄而喘, 头痛, 鼻塞而烦, 其脉大, 自能饮食, 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 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鼻塞方蒲灰细辛皂荚麻黄 右四味, 等分为末, 调和, 纳鼻中少许, 嚏则愈 5.29 湿家, 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 ( 去节 ) 桂枝二两 ( 去皮 ) 甘草一两 ( 炙 ) 白术四两杏仁七十个 ( 去皮尖 ) 右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服八合, 覆取微汗, 不得汗再服, 得汗停后服 5.30 病者一身尽疼, 发热, 日晡所剧者, 此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 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 麻黄一两杏仁二十枚 ( 去皮尖 ) 薏苡一两甘草一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黄,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3 风湿, 脉浮, 身重, 汗出, 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62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桂林古本 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二两甘草一两 ( 炙 ) 白术一两黄芪二两生姜一两大枣十二枚 ( 擘 ) 右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五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喘者, 加麻黄五分 ; 胃中不和者, 加芍药三分 ; 气上冲者, 加桂枝三分 ; 下有陈寒者, 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 从腰下如冰, 后坐被上, 又以一被绕之, 温令有微汗差 桂枝附子汤主之 ; 若大便坚, 小便自利者, 白术附子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 去皮 ) 附子二枚 ( 炮 ) 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擘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白术附子汤方白术一两附子一枚 ( 炮 ) 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 擘 ) 右五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三服 一服觉身痹, 半日许再服, 三服都尽, 其人如冒状, 勿怪, 即术附并走皮中, 逐水气, 未得除耳 小便不利, 恶风, 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 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 ( 炙 ) 附子二枚 ( 炮去皮 ) 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 ; 能食, 汗出, 复烦者, 服五合 ; 恐一升多者, 服六七合为佳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消息脉经 46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32 伤寒八九日, 风湿相搏, 不能自转侧, 不呕, 不渴, 脉浮虚而涩者, 5.33 风湿相搏, 骨节疼烦, 掣痛, 不得屈伸, 近之则痛剧, 汗出, 短气, 5.34 伤燥, 肺先受之, 出则大肠受之, 移传五脏, 病各异形, 分别诊治, 5.35 燥病, 口渴, 咽干, 喘, 咳, 胸满痛, 甚则唾血, 脉浮短而急, 此燥

63 邪干肺也,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主之 ; 若移于大肠, 则大便难, 口 渴, 欲饮热, 脉急大, 在下者, 麻仁白蜜煎主之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方 竹叶一把石膏半斤杏仁三十枚 ( 去皮尖 ) 甘草二两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麻仁白蜜煎方 麻仁一升 白蜜六合 伤燥病脉证并治第十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47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麻仁, 取一升五合, 去滓, 纳蜜, 微沸, 和合, 令小冷, 顿服之 5.36 燥病, 口烂, 气上逆, 胸中痛, 脉大而涩, 此燥邪乘心也,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主之 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方 栀子十四枚 ( 劈 ) 连翘二两甘草二两栝蒌根四两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37 燥病, 目赤, 口苦, 咽干, 胁下痛, 脉弦而数, 此燥邪乘肝也,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主之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方 黄芩三两牡丹皮二两栝蒌实大者一枚 ( 捣 ) 半夏半升 ( 洗 ) 枳实二枚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38 燥病, 色黄, 腹中痛不可按, 大便难, 脉数而滑, 此燥邪乘脾也, 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 ( 棉裹 ) 甘草二两 ( 炙 ) 粳米六合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39 燥病, 咽干, 喉痛, 少腹急痛, 小便赤, 脉沉而急, 此燥邪移肾也,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此条此方,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柏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方中 竹叶一把 为 柏叶三两

64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桂林古本 48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主之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 地黄六两 黄柏三两 茯苓三两 栝蒌根四两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 洗 ) 甘草三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方 柴胡半斤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 炙 ) 甘草三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脉浮洪而数, 此风邪乘心也, 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方 2 黄连一两半 黄芩三两 麦门冬二两 桔梗三两 甘草二两 ( 炙 ) 右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一斤 = 十六两, 故此处半斤即八两 2 一两半 : 广西本作 一两 ( 半 ), 会通本作 一两, 白云阁本作 一两半 5.40 风为百病之长, 中于面, 则下阳明, 甚则入脾 ; 中于项, 则下太阳, 甚则入肾 ; 中于侧, 则下少阳, 甚则入肝 病变不一, 慎毋失焉 5.4 风病, 头痛, 多汗, 恶风, 腋下痛, 不可转侧, 脉浮弦而数, 此风邪 干肝也, 小柴胡汤主之 ; 若流于腑, 则口苦, 呕逆, 腹胀, 善太息, 5.42 风病, 胸中痛, 胁支满, 膺背肩胛间痛, 嗌干, 善噫, 咽肿, 喉痹, 5.43 风病, 四肢懈惰, 体重, 不能胜衣, 胁下痛引肩背, 脉浮而弦涩, 此

65 风邪乘脾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若流于腑, 则腹满而胀, 不嗜食,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擘 ) 右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方 枳实四枚 ( 炙 ) 厚朴二两 ( 炙去皮 ) 白术三两甘草一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44 风病, 咳而喘息有音, 甚则唾血, 嗌干, 肩背痛, 脉浮弦而数, 此风 邪乘肺也,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 ; 若流于大肠, 则大便燥结, 或下血,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方 桔梗三两甘草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方 桔梗三两甘草二两枳实四枚芍药三两 地黄三两 牡丹皮二两 右六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伤风脉证并治第十一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风病, 面目浮肿, 脊痛不能正立, 隐曲不利, 甚则骨痿, 脉沉而弦, 此风邪乘肾也, 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甘草一两 ( 炙 ) 柴胡四两 半夏二合半 人参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生姜一两半 大枣六枚 ( 劈 )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66 伤寒杂病论卷第五 桂林古本 5.46 寒之为病, 肾先受之, 其客于五脏之间, 脉引而痛 ; 若客于八虚之室,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则恶血住留, 积久不去, 变而成著, 可不慎欤! 此寒邪干肾也,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其著也则两腘痛,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桂枝三两 ( 去皮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擘 ) 葛根四两右六味, 先以水七升, 煮葛根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将息及禁忌法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甘草二两 ( 炙 ) 白术二两干姜四两茯苓四两右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寒邪乘肝也, 小柴胡汤主之 ; 其著也, 则两腋急痛, 不能转侧,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 小柴胡汤方见伤风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方柴胡四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 ( 炙 ) 半夏二两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寒邪乘心也, 通脉四逆汤主之 ; 其著也, 则肘外痛, 臂不能伸, 甘草泻心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 ( 炙 ) 附子大者一枚 ( 生用破 ) 干姜三两人参二两右四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 50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47 寒病, 骨痛, 阴痹, 腹胀, 腰痛, 大便难, 肩背颈项引痛, 脉沉而迟, 5.48 寒病, 两胁中痛, 寒中行善掣节, 逆则头痛, 耳聋, 脉弦而沉迟, 此 5.49 寒病, 胸胁支满, 膺背肩胛间痛, 甚则喜悲, 时发眩仆而不知人, 此

67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 炙 ) 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 ( 洗 ) 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 擘 )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 5.50 寒病, 腹满肠鸣, 食不化, 飧泄, 甚则足痿不收, 脉迟而涩, 此寒邪 乘脾也, 理中汤主之 ; 其著也, 则髀枢强痛, 不能屈伸, 枳实白术茯 苓甘草汤主之 理中汤方 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白术三两 右四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 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 枳实四枚白术三两茯苓三两甘草一两 ( 炙 ) 右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 5.5 寒病, 喘, 咳, 少气, 不能报息, 口唾涎沫, 耳聋, 嗌干, 此寒邪乘肺也, 脉沉而迟者, 甘草干姜汤主之 ; 其著也, 则肘内痛, 转侧不便,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 ( 炙 ) 干姜二两 ( 炮 )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五合, 去滓, 分温再服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方 枳实四枚橘皮二两桔梗三两半夏半升 ( 洗 ) 生姜三两 ( 切 ) 甘草二两 ( 炙 ) 右六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68

69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6. 太阳之为病, 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6.2 太阳病, 发热, 汗出, 恶风, 脉缓者, 名为中风 6.3 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 6.4 伤寒一日, 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 为不传 ; 颇欲吐, 若躁烦, 脉数急 者, 此为传也 6.5 伤寒二三日, 阳明 少阳证不见者, 此为不传也 6.6 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 风温 风温为病,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 小便不利, 直视失溲 ; 若被火者, 微发黄色, 剧则如惊痫, 时瘈疭 ; 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 再逆促命期 6.7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 6.8 太阳病, 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 以行其经尽故也 ; 若欲作再经者, 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6.9 太阳病欲解时, 从巳至未上 6.0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 十二日愈 6. 病人身大热, 反欲得衣者, 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 6.2 病人身大寒, 反不欲近衣者, 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 成本与会通本作 发于阳者七日愈, 发于阴者六日愈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3

70 伤寒杂病论卷第六 桂林古本 6.3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 热自发 ; 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 翕翕发热, 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 ( 去皮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五味, 咀, 以水七升, 微火煮取三升, 去滓 适寒温, 服一升, 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 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 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 病差, 停后服, 不必尽剂 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 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 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 一日一夜服, 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 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 若汗不出, 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 粘滑 肉面 五辛 酒酪 臭恶等物, 及汗出 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 ( 去皮 ) 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六味, 以水一斗, 先煮葛根减二升,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2, 去滓,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不可与之 桂枝汤不可与也 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识此, 勿令误也 若酒客病, 亦不可与桂枝汤, 得之必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儿儿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几几 几几 为伸颈之貌, 似应以此为正 2 三升 :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作 二升 但下文云 余如桂枝法, 此处似亦当如桂枝法 桂枝法取 三升, 此处似亦当作 三升 54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6.4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 恶风, 桂枝汤主之 ( 方见前 ) 6.5 太阳病, 项背强儿儿 6.6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 ; 若不上冲者, 6.7 太阳病三日, 已发汗, 若吐, 若下, 若温针, 仍不解者, 此为坏病, 6.8 桂枝汤本为解肌, 若其人脉浮紧 发热 汗不出者, 不可与也 常须 6.9 喘家作, 桂枝汤加厚朴 杏子与之佳 6.20 凡服桂枝汤吐者, 其后必吐脓血也 6.2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

71 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民间中医经典古籍电子丛书志愿编撰组 55 桂枝三两 ( 去皮 )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附子一枚 ( 炮去皮, 破八片 )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将息如桂枝汤法 6.22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 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 ( 去皮 ) 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将息如桂枝汤法 6.23 太阳病, 下之后, 其人恶寒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 ( 炙 ) 生姜三两 ( 切 ) 大枣十二枚 ( 劈 ) 附子一枚 ( 炮去皮, 破八片 )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将息如桂枝汤法 6.24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 ;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 更吐 更下也 ; 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 麻黄汤见后卷 ) 2 即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并为六合, 顿服之, 将息如桂枝汤法 6.25 太阳病, 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者, 先刺风府 风池, 却与桂枝汤 6.26 太阳病, 服桂枝汤后, 大汗出, 脉洪大者, 与白虎汤 ; 若形似疟, 一日再发者,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 此方药方部分广西本原作 ( 即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 无具体药方 白云阁本与会通本有具体药方, 从补 前卷也已经出现过麻黄汤方

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绪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On Pulse Syndrome Complex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Disease of Viscera,Bowels,Channels and Collaterals) 脏腑经络, 言发病部位的深浅, 先后病, 指发病次序的先后 本篇重要学术思想 治未病 的思想 ; 重视正气的思想 ; 标本缓急 的思想 一 发病 病因病机及预防 ( 一 )

More information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2015 Vol.17 No.9 2 结 果 60 2.1 总 述 39 8 - Sunshine 1 44 31 Sunshine 191-2.2 不 同 层 次 Sunshine {8 16 15 18 2 23 25 59 118 1 183}={ - Sunshine } ( {} ) 2. 基 于 多 层 次 复 杂 概 念 网 络 生 成 方 法 的 Sunshine * 图 发 现 伤 寒 论 小 便 相 关 方 证 知 识 1 1 1 1 1 2 (1.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广 州 510405;2. 燕 山 大 学 机 械 工 程 学 院 秦 皇 岛 066004) 摘 要 Sunshine 39 Sunshine - Sunshine 4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Microsoft Word - JinGuiYaoLue_Final.doc Preface Introduction Textual History The Author Zhāng Zhòng Jǐng Description and Outline of the Text Weights and Measures Conclusion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一 1 Bowels and Viscera, and Channels an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É˺®ÂÛ.doc

Microsoft Word - É˺®ÂÛ.doc 伤寒论 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伤寒论序伤寒卒病论集卷第一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卷第二伤寒例第三辨痓湿暍脉证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卷第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卷第四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卷第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卷第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卷第八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卷第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卷第十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Jing, Humidity and Ye Disease) 痉病邪在筋脉, 是由外感风寒 津液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的, 以项背强急 口噤不开, 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 是由于感受外湿并兼夹风寒引起的以发热身重, 骨节疼烦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 暍病即伤暑, 以发热身重 汗出烦渴 少气脉虚为主症的疾病 一 痉病 ( 一 ) 病因病机 ( 误治成痉 ):(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a

Microsoft Word a 2016 年 8 月第 23 卷第 8 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3 基于复杂网络的 伤寒论 六经病证用药规律研究 李瀛 1, 隋毅 1. 山东大学医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2;2. 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山东青岛 26601 摘要 : 目的建立 伤寒论 六经病证药物子网, 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 揭示 伤寒论 六经病证用药规律 方法将 伤寒论 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 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

More information

徐笋晶2.tpf

徐笋晶2.tpf 第 38 卷第 5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8 No. 5 2014 年 9 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 Sept. 2014 文章编号 :1007-791X (2014) 05-0460-06 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经方方证研究 徐笋晶 1 2,*, 李赛美, 刘敏 2, 刘超男 1, 刘煜洲 1 1, 李日东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ÒÁÒüÌÀÒº¾�.doc

Microsoft Word - ÒÁÒüÌÀÒº¾�.doc 伊尹汤液经 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澄空序辨脉法简介平脉法上平脉法下太阳病证论第一阳明病证论第二少阳病证论第三太阴病证论第四少阴病证论第五厥阴病证论第六病不可发汗证第七 : 温病不可发汗, 伤寒不可下不可发汗上篇上不可发汗上篇下不可发汗中篇上不可发汗中篇下不可发汗下篇上不可发汗下篇下 : 此一篇共八条 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病可发汗证第八简介可发汗上篇发汗后中篇发汗后下篇病不可吐可吐吐后证第十病不可下证第十一简介不可下上篇不可下中篇不可下下篇上不可下下篇下病可下证第十二可下上篇

More information

284方混算.xls

284方混算.xls 方名 一两按 7 克, 升按半升计 原方 白虎汤 知母 42g 石膏 112g, 碎甘草 14g, 炙粳米 50g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 碎甘草二 两, 炙粳米六合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知母 42g 石膏 112g, 碎甘草 14g, 炙粳米 50g 人参 21 g 知母 42g 甘草 14g( 炙 ) 石膏 112g 粳米 16g 桂枝 ( 去皮 )21g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 碎甘草二两,

More information

干支暦140年表.xls

干支暦140年表.xls 二十四節気と土用 年 月日時分 年干支 月干支 日干支 24 節気土用入り 1901 1 6 8 54 辛丑 己丑 甲申 小寒 - 1901 1 18 3 34 辛丑 丑の土用入り 1901 1 21 2 16 辛丑 大寒 - 1901 2 4 20 40 辛丑 庚寅 癸丑 立春 - 1901 2 19 16 44 辛丑 雨水 - 1901 3 6 15 10 辛丑 辛卯 癸未 啓蟄 - 1901

More information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伤寒论 源于 汤液经法 考 (5754 字 ) 北京中医药大学 钱超尘 1 述 字的标志性意义 赵开美 仲景全书 伤 寒论 题著者曰 汉张仲景述 南宋赵希弁 郡斋读书后志 卷二云 : 仲景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述, 明著名藏书家及刻书家毛氏 汲古阁毛氏藏书目录 亦云 : 仲景伤寒论十卷, 汉张仲景述 古籍皆称 伤寒论 为张仲景所 述 述 者, 谓遵循旧说而不别立新义 论语 学而 :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More information

邹月媚.tpf

邹月媚.tpf 第 38 卷第 5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8 No. 5 2014 年 9 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 Sept. 2014 文章编号 :1007-791X (2014) 05-0466-05 运用属性偏序结构图原理探析 伤寒论 中 干姜的配伍规律 邹月媚 1 2,, 刘敏 * 3, 陈东光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More information

586 WORLDCHINESEMEDICINE March2018,Vol.13,No.3 可见, 以知为度 是以服药见疗效作为尺度, 来宏观把握服药用量的一种方法 2 以知为度 亦见于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16 条赤丸方后注 : 炼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饮下三丸,

586 WORLDCHINESEMEDICINE March2018,Vol.13,No.3 可见, 以知为度 是以服药见疗效作为尺度, 来宏观把握服药用量的一种方法 2 以知为度 亦见于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第 16 条赤丸方后注 : 炼蜜丸如麻子大, 先食酒饮下三丸, 585 从 伤寒论 以知为度 谈仲景对用药药量的宏观把握 陈琳王敏李宇航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北京,100029) 摘要 以知为度 一词出自 伤寒论, 是以用药见效为尺度来控制总体给药量的一种方法 临证所见, 病情有轻重 药物有厚薄 人体耐受度也有差异, 所以用药剂量不能一概而论, 而应该以患者服药后确切反应为基础, 从宏观把握用药剂量, 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仲景十分重视对患者服药后出现不同反应的观察,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Ulferts International Limited 200,000,000 20,000,000 2,000,000 180,000,000 0.62 0.38 1% 0.0027% 0.005% 1711 38D 0.62 0.38 0.621%0.005%0.0027% 0.62 www.hkexnews.hk www.ulferts.com.hk

More information

Dun Huang “Fu Xing Jue Zang Fu Yong Yao Fa Yao”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criptions’ Dosage

Dun Huang “Fu Xing Jue Zang Fu Yong Yao Fa Yao”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criptions’ Dosage Open Access Library Journal Dun Huang Fu Xing Jue Zang Fu Yong Yao Fa Yao and Shang Han Za Bing Lun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scriptions Dosage Bolin Yang, Xiping Liu Gans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More information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5〕67号)要求,进一步做好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 第一批 ) 编号 方名 原文 出处处方制法及用法 剂型 1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 汉 张仲景 ) 太阳病不解, 热结膀胱, 其人如狂, 血自下, 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 当先解其外 ; 外解已, 但少腹急结者, 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 ( 去皮尖 ),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 去皮 ), 甘草二两 ( 炙 ), 芒硝二两 上五味, 以水七升,

More information

List of MoM Official Singapore 2015 Public Holiday Dates New Year s Day 2015 Thursday, 1 January Chinese New Year 2015 Thursday, 19 February Friday, 2

List of MoM Official Singapore 2015 Public Holiday Dates New Year s Day 2015 Thursday, 1 January Chinese New Year 2015 Thursday, 19 February Friday, 2 Singapore Calendar Planner 2015 With Public Holidays List of MoM Official Singapore 2015 Public Holiday Dates New Year s Day 2015 Thursday, 1 January Chinese New Year 2015 Thursday, 19 February Friday,

More information

12 2 平成 29 年 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 年 1 月

12 2 平成 29 年 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月火水木金土 年 1 月 12 2 平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31 2017 1 月 26 27 28 5 6 7 元日振替 仕事始め ( 午前中のみ営業 ) 8 9 10 11 12 13 14 大安 成人の日 15 16 17 18 19 20 21 大安大安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Edema) 概述 水就是有形之水, 水为阴邪, 其气为寒, 所以水气发病, 既有水的为害, 也有寒气的影响, 故称为水气病 水由饮入, 饮水之后, 代谢不良, 不能化成津液, 反而凝聚成饮 成痰 因此, 水气病也包括了一些痰饮之病 刘渡舟 水气病是由肺 脾 肾功能失调引起的体内水液潴留的一类病证, 以水肿 小便不利及脉沉为主要脉证 本篇把水气病分为四类, 即风水 皮水 正水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阴火 为由内伤引起的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 邪气 名师汇讲 指导 严世芸 男 生 浙江宁海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名中医 上海市教学名师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 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现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国家教育部及上海市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带头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副组长 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More information

jkylml.mps

jkylml.mps 金匮要略 北京 内容简介本书是枟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同步辅导系列丛书枠之一, 紧扣枟金匮要略枠最新教学大纲, 以章节为序, 分重点难点提示 知识点精析 综合测试题 题解四部分, 精简提炼教材内容, 采用图 表等便于理解 记忆的形式巧解枟金匮要略枠知识点, 再予以综合能力测试 书后附两套综合模拟试题 本书特点 : 形式新颖 重点突出 学练结合 讲究实效 本书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专科学生及中医药工作者应对各类考试使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¾�·½´«Õæ.doc

Microsoft Word - ¾�·½´«Õæ.doc 经方传真 胡希恕冯世纶更多中医古籍请访问淘中医网 (www.taozhy.com) 目录绪论第一章 桂枝汤类方第二章 麻黄汤类方第三章 承气汤类方第四章 白虎汤类方第五章 下瘀血汤类方第六章 陷胸汤类方第七章 泻心汤类方第八章 瓜蒂散类方第九章 甘草干姜汤类方第十章 干姜附子汤类方第十一章 附子汤类方第十二章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方第十三章 大黄附子汤类方第十四章 柴胡汤类方第十五章 半夏汤类方第十六章

More information

郑虎占-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郑虎占-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中医方剂组方规律 北京中医药大学 郑虎占 方剂的概念 方 : 一张处方 药名 用量 用法 等 一般言, 方是由多味药组合成 的 方剂的概念 剂 一是指剂型言 如汤剂 丸剂 散剂 膏剂等 二是指方剂的功能言, 如解表剂 泻下剂 补益剂等 组方依据 治法 方剂分类 组方配伍规律 方剂变化规律 常用治法 理 - 法 - 方 - 药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即是 法 法大而方小, 法统领方 常用治法 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公司

公司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Stock Code : 00953 股份代號: 00953 年報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公司 2 3 4 14 24 28 38 40 41 43 44 46 99 1 Cricket

More information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股份代號 598 Stock Code : 598 注入新能 量 明 確 新方 向 2015 Interim Report 2015 中 期 報 告 中期報告 R O F A Y NE W D T I L A T I V IR E C New Ti Interim Report on 2015 注入新能量明確新方向 2 3 4 5 7 9 10 38 49 50 公司資料 公司 公司 SINOTRANS

More information

第 2 页

第 2 页 傷 寒 論 根据相关法律, 本电子版, 仅供网络测试, 不收取任何费用, 请您下载后 24 小时内删除, 如果您喜欢本书, 请购买原版 任何人不得将本书用于商业行为, 否则由此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法律问题, 我们不承担责任 第 1 页 原著汉张仲景倪注解民国海厦 第 2 页 第 3 页 校堪序 本 伤寒论 乃由民间的中医爱好者搜集与校正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 渊远流长, 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More information

标阳 之性 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 为寒水之腑 故其性寒 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 故其生理寒性甚强 小肠为传化物之腑 其秉心火之余气 性亦属火 而能传化物 泌别清浊 两腑之气相较 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 两经一气 合化的结果 是火从水化 热从寒化 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 寒气 故 内经 会说 太阳

标阳 之性 膀胱为人体州都之官 为寒水之腑 故其性寒 加之其秉承先天之本肾脏的寒水之气 故其生理寒性甚强 小肠为传化物之腑 其秉心火之余气 性亦属火 而能传化物 泌别清浊 两腑之气相较 膀胱之气强于小肠之气 两经一气 合化的结果 是火从水化 热从寒化 最终形成的太阳本气为 寒气 故 内经 会说 太阳 江西中医药 年 月第 期总 卷第 期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特约专栏 伤寒论 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伤寒表实证 姚荷生原撰 整理 姚梅龄 伍炳彩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南昌 关键词 伤寒论 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伤寒表实证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整理者按 本篇以及本年度将在每期连载的症与诊断的主要依据 此证与类似证及疑似证的鉴 姚荷生研究室专栏 的文章 均出自我们与其他十别要点 治疗禁忌 药物的煎煮方法与服法

More information

2. 桂枝加附子汤证 ( 二 ) 2.1. 有一李姓士人. 得太阳. 因汗后汗不止. 恶风. 小便涩. 足挛曲而不伸. 予诊其脉. 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此证. 桂枝汤第七证也. 仲景云.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 三投而汗止

2. 桂枝加附子汤证 ( 二 ) 2.1. 有一李姓士人. 得太阳. 因汗后汗不止. 恶风. 小便涩. 足挛曲而不伸. 予诊其脉. 浮而大. 浮为风. 大为虚. 此证. 桂枝汤第七证也. 仲景云.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 三投而汗止 1. 辩桂枝汤用芍药证 ( 一 ) 1.1. 马亨道. 庚戌春病. 发热. 头疼. 鼻鸣. 恶心. 自汗. 恶风. 宛然桂枝证也. 时贼马破仪真三日矣. 市无芍药. 自指圃园. 采芍药以利剂. 一医曰. 此赤芍药耳. 安可用也. 予曰. 此正当用. 再啜而微汗解. 论曰. 仲景桂枝加减法. 十有九证. 但云芍药. 圣惠方. 皆称赤芍药. 孙尚药方. 皆曰白芍药. 圣惠方. 太宗朝. 翰林王怀隐编集.

More information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案首页 学年 :2008-2009 学期 :2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题目 : 脉诊 按诊 时数 :10 学时 本次课程要求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 授课组织形式 : 脉诊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 讨论为辅 授课形式 : 板书 多媒体 脉诊教学时间为 8 学时 按诊以示范性教学为主, 进行按诊方法训练 按诊教学时间为 2 学时 上海中医药大学授课教案 课程名称 : 中医诊断学 授课教师

More information

( 漫画版 ) 中医师著 木木树文化绘 中医学堂公益小组

( 漫画版 ) 中医师著 木木树文化绘 中医学堂公益小组 ( 漫画版 ) 中医师著 木木树文化绘 中医学堂公益小组 自序 中国人有句伟大的名言, 展示了圣贤之士的生命追求 :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对于普通人而言, 我们做不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所说 半部 论语 治天下 然而, 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当作 天下, 试图做自己健康王国的 国王 泱泱中医, 博大精深 从何入门, 乃为捷径? 从被誉为 一部伤寒医天下 的 伤寒论 入手! 伤寒论 由一千八百年前的

More information

2015 002 024 004 026 005 027 011 028 021 043 023 048 James William Beeke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Peter Humphrey Owen Howard Robert Balloch Peter Humphrey Owen 中 Maples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87 阴, 多肾阳虚衰, 本不应发热, 今 反发热, 故知其证为风寒束表, 卫阳郁遏 然病在表, 脉当见浮, 今 反 沉, 反应了少阳里虚的本质, 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麻黄 细辛解表, 附子温阳 第 302 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 月第 12 卷第 1 期 187 阴, 多肾阳虚衰, 本不应发热, 今 反发热, 故知其证为风寒束表, 卫阳郁遏 然病在表, 脉当见浮, 今 反 沉, 反应了少阳里虚的本质, 治以麻黄细辛附子汤, 以麻黄 细辛解表, 附子温阳 第 302 条 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 麻 WORLDCHI NES EMEDI CI NE J 7V N 伤寒论 八纲辨证量化思维的方证解析 范东东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摘要 通过对 伤寒论 方证的归纳分析与整理从脏腑表里辨病位 寒热虚实辨病性 证候演变辨病势 脉证合参辨预后 这 个方面来探析仲景辨证的量化思维理解其所蕴含的辨证论治的精准化和规范化内涵以期对临床实践有所启示 关键词 八纲辨证 方证 量化 Q T k M E

More information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4호-교정본(1125).hwp

대한한의학원전학회지26권4호-교정본(1125).hwp http://www.wonjeon.org http://dx.doi.org/10.14369/skmc.2013.26.4.089 伤寒杂病论 美容理论与方药的考察 1 2 遼寧中醫藥大學 基礎醫學院 圓光Digital大學 韓方美容硏究所 朱辉1 金曉哲2 *74) Investigation on cosmetology theory and prescription In Shang Han

More information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Bulbus lilii Syndrome, Huhuo and YinyangDu ) 百合病 是由于热病之后, 余热未尽, 或情志不遂, 五志化火所致 其主要症状为精神恍惚不定, 饮食行动失调, 以及口苦, 小便赤, 脉微数等 ; 狐惑 系由湿热虫毒为患 主要症状为咽 眼及前后二阴溃烂 其中咽喉部蚀烂称之为惑 ; 前后二阴部溃烂称之为狐 ; 阴阳毒 是由感染疫毒起病,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6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10 21 32 47 49 50 52 54 56 126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More information

概述 概念 肺痿 : 肺气痿弱不振, 主症为多唾浊沫 短 气的慢性虚弱疾患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 感受风邪热毒, 肺生痈脓, 主症为 咳嗽 胸痛 咯吐腥臭脓痰的疾病 咳嗽上气 : 咳嗽 痰多 气喘 但坐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 第 条称其为 " 肺胀 ") 2

概述 概念 肺痿 : 肺气痿弱不振, 主症为多唾浊沫 短 气的慢性虚弱疾患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 感受风邪热毒, 肺生痈脓, 主症为 咳嗽 胸痛 咯吐腥臭脓痰的疾病 咳嗽上气 : 咳嗽 痰多 气喘 但坐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 第 条称其为  肺胀 ) 2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并治第七 1 概述 概念 肺痿 : 肺气痿弱不振, 主症为多唾浊沫 短 气的慢性虚弱疾患 肺不伤则不痿 肺痈 : 感受风邪热毒, 肺生痈脓, 主症为 咳嗽 胸痛 咯吐腥臭脓痰的疾病 咳嗽上气 : 咳嗽 痰多 气喘 但坐不得卧为主症的疾病 ( 第 13 14 条称其为 " 肺胀 ") 2 概述 合篇意义 a. 病位 : 肺 b. 症状 : 咳嗽 咯痰 气喘 c. 病因 : 内伤自病,

More information

疟病、中风历节

疟病、中风历节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Nue Bing (Malaria)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Nue Bing (Malaria) 疟病是感受疟邪所引起的, 以寒战 壮热 头痛 汗出 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多发于夏秋季节 内经 : 寒疟 温疟 瘅疟, 痎 (jie) 疟 疟脉缓大虚, 便宜用药, 而不宜用针 说文 : 二日一发, 疟也 ( 间日疟 ) 金匮 : 瘅疟 温疟 牝疟 和 疟母 在治法上, 除针灸以外,

More information

各 论

各  论 中 医 学 自 学 丛 书 孙 氏 方 剂 学 各 论 第 一 章 解 表 剂 凡 以 解 表 药 为 主 要 组 成 成 分, 具 有 发 汗 解 肌 透 疹 等 作 用 以 治 疗 表 证 或 瘟 疫 急 性 期 的 一 类 方 剂, 称 解 表 剂 表 证, 系 指 恶 寒 发 热 头 痛 身 疼 无 汗 或 有 汗 而 表 症 仍 不 解 鼻 塞 声 重 脉 浮 等 证 而 言 因 六 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Microsoft Word -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真题选编(六) A2 型题 31. 患者, 女,43 岁 眩晕 2 个月, 加重 1 周, 昏眩欲仆, 神疲乏力, 面色咣白, 时 有心悸, 夜寐欠安, 舌淡, 脉细 治疗应首选 A. 风池 肝俞 肾俞 行间 侠溪 B. 丰隆 中脘 内关 解溪 头维 C. 百会 上星 风池 丰隆 合谷 D. 脾俞 足三里 气海 百会 E. 百会 太阳 印堂 合谷 答案 :D 考察点 : 常见病证的辨证 处方 ( 眩晕 ) 3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涩脉(2010--1-19).doc

Microsoft Word - 涩脉(2010--1-19).doc 涩 脉 涩脉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脉象, 亦是单因素并具有独立诊断意义的脉象之一, 但也是较难体会掌握的脉象, 它不像浮 沉 迟 数那么易于体会, 正如古人所说的 : 弦紧难分, 涩脉难候 笔者在 45 年的临证实践中发现, 在岭南 江南这些湿气偏重的地区, 临床上涩脉出现的频率甚高, 然而, 因医者未掌握涩脉, 所造成的漏诊与误诊比比皆是 加之涩脉的实际诊断意义与教科书的描述不尽相同, 所以涩脉将是我们重点论述与训练的脉象之一

More information

第 7 期赵方舟等张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537 症状外, 其余条文均有与其疾病相对应的血瘀证症状和体征 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 1986 年修订的 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 ( 简称 广州会议标准 ) 和 1988 年 10 月北

第 7 期赵方舟等张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537 症状外, 其余条文均有与其疾病相对应的血瘀证症状和体征 血瘀证现代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 1986 年修订的 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 ( 简称 广州会议标准 ) 和 1988 年 10 月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 9卷第 7期 2 0 6年 7月 536 J fb U ft C M V 3 9 N 7 J 2 0 6 理论研究 张仲景血瘀证的诊断特点与现代中医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赵方舟 陈家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0 002 9 摘要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型之一 在中医经典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 对血瘀证的症状及 诊断有详细论述 为后世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现代中医诊断学的思路对

More information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 吐 哕 下 利 病 脉 证 治 第 十 七 (Nausea and Vomiting, Retching and Diarrhea) 概 述 呕 吐, 指 胃 失 和 降, 气 逆 于 上, 饮 食 痰 涎 等 物 自 胃 中 上 涌, 从 口 而 出 的 病 证 哕, 即 呃 逆, 是 胃 气 冲 逆 而 上, 喉 间 呃 呃 作 声, 不 能 自 制 之 病, 乃 胃 膈 气 逆 之 证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傷寒論序_translation.docx

Microsoft Word - 傷寒論序_translation.docx 1 傷寒論 : 序 LINE ONE ( 一 ) 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 望齊侯之色, 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 ( 二 ) 怪當今居世之士, 曾不留神醫藥, 精究方術, 上以療君親之疾, 下以救貧賤之厄, 中以保身長全, 以養其生 ( 三 ) 但競逐榮勢, 企踵權豪, 孜孜汲汲, 惟名利是務 ( 四 ) 崇飾其末, 忽棄其本, 華其外而悴其內 ( 五 ) 皮之不存, 毛將安附焉? 1) Every time

More information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 见于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 第 3 条 : 肠痈之 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数, 此 肠 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由薏苡仁 附子

世界中医药 2017 年 10 月第 12 卷第 10 期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处 : 见于 金匮要略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 第 3 条 : 肠痈之 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数, 此 肠 有痈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由薏苡仁 附子 2398 经方在治疗腹泻中的应用 许山鹰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肛肠科, 北京,100010) 摘要本人临床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肛肠专家王嘉麟, 耳濡目染, 王老临床应用经方出神入化, 屡获佳效, 深感读经典对于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故结合临床应用, 对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治疗腹泻的常用方剂, 进行全面梳理, 与同道共享 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 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经方 ; 伤寒论

More information

第五部分:肿瘤方

第五部分:肿瘤方 第五部分 : 肿瘤方 目前中医能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经过以化疗为主的西医综合治疗一段时间后, 疗效评价为无效, 或由于化疗毒副作用较大, 患者难以耐受或拒绝进一步化疗的晚期肿瘤 ; 第二类适应症是由于年龄较大 体质差或重要脏器功能受损等原因难以耐受常规剂量的联合化疗和放疗的晚期肿瘤 经方治癌的优点 几乎无痛苦, 副作用极小 ; 患者易于接受 ; 治疗成本低廉 一 炙甘草汤 营养方

More information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2019 年自命题考试科目 (707) 中医综合 考试大纲 707 中医综合 1.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第九版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年 7 月第 3 版 ), 孙广仁 郑洪新主编 2.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 十二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More information

2013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3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 2013 年 中 医 执 业 医 师 考 试 大 纲 : 中 医 诊 断 学 第 一 单 元 绪 论 1. 中 医 诊 断 的 基 本 原 理 2. 中 医 诊 断 的 基 本 原 则 第 二 单 元 望 诊 细 目 一 : 望 神 1. 得 神 失 神 少 神 假 神 的 常 见 临 床 表 现 及 其 意 义 2. 神 乱 的 常 见 临 床 表 现 及 其 意 义 细 目 二 : 望 面 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BC6B5DBB0CBCAAED2BBC4D1BEAD>

<4D F736F F D20BBC6B5DBB0CBCAAED2BBC4D1BEAD> 黄帝八十一难经 一难曰 : 十二经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然 寸口者, 脉之大会, 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 一吸脉行三寸, 呼吸定息, 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 凡一万三千五百息, 脉行五十度, 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 荣卫行阳二十五度, 行阴亦二十五度, 为一周也, 故五十度, 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 五藏六府之所终始, 故法取于寸口也 二难曰 : 脉有尺寸,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CHANGSHOUHUA FOOD COMPANY LIMITED

CHANGSHOUHUA FOOD COMPANY LIMITED 2014 CHANGSHOUHUA FOOD COMPANY LIMITED 2 3 5 12 22 34 38 40 41 42 43 44 46 102 公司資料 2 公司 股份 Royal Bank of Canada Trust Company (Cayman) Limited 4th Floor, Royal Bank House 24 Shedden Road, George Town

More information

前稱海王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股 份 代 號 : 00070 2 3 4 5-13 14-15 16-26 27-32 33-39 40-43 44-45 46-47 48 49-50 51-112 02 公司資料 Nicholas J. Niglio 二零一七年一 一 一 二零一七年 一 二零一七年 一 公司 二零一七年一 一 二零一七年二 一 一 二零一七年 一 二零一七年

More information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Pulmonary Asthenla,Pulmonary Abscess, Cough and Inspiratory Dyspnea) 肺痿 肺痿主要是肺气痿弱不振, 多是由于某些其他疾病耗伤了肺中的津液, 或者误治以后耗伤了肺中的津液造成, 此病主要症状就是咳吐浊唾涎沫, 即咳嗽和吐粘稠的痰 其病机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一为虚热, 一为虚寒 虚热 主要指上焦肺有热,

More information

538 WORLDCHINESEMEDICINE Apr.2015,Vol.10,No 和解退热小柴胡汤具有较强的退热散邪作用, 从 伤寒论 中的记载看, 本方所治发热包括四种情况 : 第一, 寒热往来的发热 原文第 96 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主之, 证候表现为寒热交

538 WORLDCHINESEMEDICINE Apr.2015,Vol.10,No 和解退热小柴胡汤具有较强的退热散邪作用, 从 伤寒论 中的记载看, 本方所治发热包括四种情况 : 第一, 寒热往来的发热 原文第 96 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 往来寒热 小柴胡汤主之, 证候表现为寒热交 世界中医药 年 月第 卷第 期 临证体会 论 伤寒论 柴胡剂临床应用 李 浩 王 琦 刘 璇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摘要 柴胡剂主要见于 伤寒论 少阳病篇 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 包括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芒硝汤 柴 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内的六首方剂 通过对 伤寒论 中的柴胡剂进行归纳 论述各个方 剂的方证研究及临床应用 由于少阳居于半表半里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39 卷第 1 期燕山大学学报 Vol 39 No 1 2015 年 1 月 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 Jan. 2015 文章编号 :1007 791X(2015)01 0051 06 李赛美教授治疗 2 型糖尿病合并睡眠障碍处方用药分析 郝艺照 1, 徐笋晶 1, 李赛美 1,, 朱章志 2 2, 刘敏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广东广州 510405;2.

More information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期 12 中期 % 報告期 報告 44 中期 報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6 2016 6 30 6 2016 2016 www.hkex.com.hk www.chalco.com.cn 2 6 8 10 中期 12 中期 12 13 16 22 25 26 27 5% 28 29 29 報告期 29 30 31 31 31 32 35 35 36 38 報告 44 中期 報 46 1 2016 年中期報告 中國鋁業股份有限公司 1. ALUMINUM CORPORATION

More information

2. 新刻难经悬解叙 2.1. 昔黄帝与岐伯 雷公 鬼臾区之伦, 质疑辨难, 更相问答, 作 素问 灵枢, 垂法万世 其理玄, 其趣博, 文约而旨丰, 事近而义远, 读之者且浩乎莫寻其津涯, 杳乎莫测其渊深也, 又孰从而难之哉! 勃海秦越人, 析其秘, 撷其腴, 著 难经 二卷, 信足阐古圣之精微,

2. 新刻难经悬解叙 2.1. 昔黄帝与岐伯 雷公 鬼臾区之伦, 质疑辨难, 更相问答, 作 素问 灵枢, 垂法万世 其理玄, 其趣博, 文约而旨丰, 事近而义远, 读之者且浩乎莫寻其津涯, 杳乎莫测其渊深也, 又孰从而难之哉! 勃海秦越人, 析其秘, 撷其腴, 著 难经 二卷, 信足阐古圣之精微, 1. 自序 1.1. 昔黄帝传 内经, 扁鹊作 难经, 史 仓公传 所谓黄帝 扁鹊之脉书 黄帝脉书即 内经, 扁鹊脉书即 难经 也 妙理风生, 疑丛雾散, 此真千古解人! 其见五脏症结, 全恃乎此, 不须长桑灵药, 上池神水也 而 史 传载之, 此子长不解耳 扁鹊姓秦, 名越人, 齐勃海人也, 家于鄚 为医或在齐, 或在赵, 在齐号卢医, 在赵名扁鹊 过邯郸, 闻贵妇人, 即为带下医 过洛阳, 闻周人爱老人,

More information

third party inspection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the Marine, Petrochemical and Offshore industries, Admiralty Maritime Consultants (AMC) seeks to p

third party inspection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the Marine, Petrochemical and Offshore industries, Admiralty Maritime Consultants (AMC) seeks to p third party inspections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the Marine, Petrochemical and Offshore industries, Admiralty Maritime Consultants (AMC) seeks to provide an unbiased and objective diverse requirements

More information

横本简体《金匮》-小桂枝校排

横本简体《金匮》-小桂枝校排 金 匮 目录 金匮上课前言...VII 续伤寒篇...1 四逆加人参汤方...2 理中丸方...3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4 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5 痉湿暍病脉证治法第二...29 栝篓桂枝汤方...34 葛根汤方...36 大承气汤方...38 麻黄加术汤方...46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47 防己黄耆汤方...49 桂枝附子汤方...50 白术附子汤方...51 甘草附子汤方...54

More information

2011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 一 单 元 儿 科 学 基 础 细 目 一 : 小 儿 年 龄 分 期 与 生 长 发 育 1. 年 龄 分 期 标 准 2. 各 年 龄 期 特 点 及 与 预 防 保 健 的 关 系 3. 体 格 生 长 发 育 常 用 指 标 4. 各 年 龄 段 呼 吸 脉 搏 血 压 常 数 5. 小 儿 生 长 发 育 规 律 6. 小 儿 感 觉 运 动 和 语 言 发 育 细 目 二 : 小 儿

More information

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

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 消渴小便不利病脉证并治 (Diabetes and Dysuria and Urinary Disturbance) 概述 消渴之名, 首见于 内经, 除 消渴 外, 还有 鬲消 消中 消瘅 肺消 脾瘅 肾热病 等名称 五脏皆柔弱者, 善病消瘅 灵枢 五变 肥者令人内热, 甘者令人中满, 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 奇病论 素问 气厥论 : 心热移于肺, 传为肺消 素问 脉要精微论 : 瘅成为消中 素问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短期課程 中醫概論 李宗恩 傷寒論 *倪海廈人級叢書 * 倪海廈人級叢書 金匱要略 小建中湯 桂枝三兩 ( 去皮 ), 甘草二兩 ( 炙 ), 大棗十二枚 ( 劈 ),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 切 ), 膠飴一升 右六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內膠飴, 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 日三服 一一一 : 傷寒, 陽脈濇, 陰脈弦, 法當腹中急痛, 先與 小建中湯 不差者,

More information

一、大柴胡汤

一、大柴胡汤 第三部分柴胡类方 一 大柴胡汤 古代宿食病的专方, 有止痛 除胀 通便 降逆 清热的功效, 适用于以上腹部按之满痛为特征的疾病治疗和实热性体质的调理 独排众议的胡希恕 (1898-1984) 刘渡舟先生称胡希恕先生为 经方学派的大师, 并介绍说 : 在病房会诊, 群贤齐集, 高手如云, 惟先生能独排众议, 不但辨证准确无误, 而且立方遣药, 虽寥寥几味, 看之无奇, 但效果非凡, 常出人意外, 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10 23 2010 2010 7 200 2010 10 2013 10 2009 2009 64 2013 10 390 567 NN16.jpg 2010 10 1 邮箱 yg@gxedu.gov.cn 附件 2010 年获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上岗资格人员名单 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二 一 年九月十四日 2 2010 8 2 LZ10 LZ11 1 GL20 1 QZ07

More information

2012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2012 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儿科学 2012 年 中 医 执 业 医 师 考 试 大 纲 中 医 儿 科 学 第 一 单 元 中 医 儿 科 发 展 简 史 细 目 一 : 历 代 儿 科 名 家 扁 鹊 淳 于 意 巢 元 方 钱 乙 陈 文 中 万 全 陈 复 正 吴 瑭 细 目 二 : 著 名 儿 科 专 著 颅 囟 经 诸 病 源 候 论 小 儿 卫 生 总 微 论 方 小 儿 药 证 直 诀 幼 幼 新 书 育 婴 家 秘

More information

内 容 目 录 伤 寒 杂 病 论...1 平 脉 法 第 一...3 平 脉 法 第 二...6 六 气 主 客 第 三...10 伤 寒 例 第 四...11 杂 病 例 第 五...17 温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18 伤 暑 脉 证 并 治 第 七...21 热 病 脉 证 并 治

内 容 目 录 伤 寒 杂 病 论...1 平 脉 法 第 一...3 平 脉 法 第 二...6 六 气 主 客 第 三...10 伤 寒 例 第 四...11 杂 病 例 第 五...17 温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18 伤 暑 脉 证 并 治 第 七...21 热 病 脉 证 并 治 伤 寒 杂 病 论 汉 张 仲 景 桂 林 古 本, 即 经 后 人 完 整 修 订 过 的 版 本, 修 正 了 原 本 中 因 传 抄 致 误 的 地 方, 并 作 了 少 许 增 加, 包 括 有 杂 病 部 分, 对 于 入 门 学 习 伤 寒 的 后 辈, 此 本 甚 佳. 本 书 是 在 桂 林 古 本 的 基 础 上, 重 新 整 理 并 附 录 了 一 些 古 中 医 常 识 和 内

More information

ML.s92

ML.s92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 T M 案例版 供五年制 七年制中医药学各专业使用 金匮要略 主编姜德友 黄仰模 副主编张再良 王新佩 刘宏岩 陶汉华 吕志杰 编委 ( 按姓氏笔画排序 ) 马晓峰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王苹 ( 福建中医学院 ) 王寅 ( 云南中医学院 ) 王存芬 ( 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 王新佩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艾华 ( 辽宁中医药大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a1.docx

Microsoft Word a1.docx 12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l.2014 Vol.21 No.7 仲景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王立娟 1, 刘旭 1, 张亚利 2, 唐志鹏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脾胃病科, 上海 200032;2.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脾胃病研究所, 上海 200032 摘要 : 溃疡性结肠炎 (UC) 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肉芽肿性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摇 306 揖编者按铱摇 铿锵中医行冶学术沙龙第二十七讲以 如何正确认识 伤寒论 下法, 提高临床疗效冶为议题, 于 2016 年 12 月 22 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 伤寒论 作为临床医学之经典名著, 常用 下法冶治疗外感内伤多种疾病, 承气汤等泻 下名方, 至今临床广泛应用 但下法究竟有哪些适应证? 应用下法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何深刻理解与应用 伤寒论 下法冶? 针对此议题, 本次铿镪中医行邀请临床专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More information

1

1 2015 www.hkgem.com www.kwanonconstruction.com 1 目錄 3 4 6 7 11 20 30 42 44 45 47 48 49 51 114 2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More information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中公执业药师考试公众平台 :zgyaoshi - 1 - 2019 执业药师考试 学霸笔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zgyaoshi - 1 - 常用单味中药 第二章 清热药 清热药凡药性寒凉,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称为清热药 本类药药性大多寒凉, 少数平而偏凉, 味多苦, 或甘, 或辛, 或咸 主能清热 泻火 凉血 解热毒 退虚热, 兼能燥湿 利湿 滋阴 发表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表邪已解 内无积滞的里热证, 如外感热病高热 阴伤内热 湿热泻痢 温毒发斑

More information

2014 : 706 2 3 4 5 6 12 15 簡明綜合損益及其他全面收入報表 截至二零一四年六月三十日止六個月 二零一三年 3 3,796 4,738 3,796 4,738 4 1,983 1,837 (27,319) (26,934) (21,540) (20,359) 5 (64) (92) (21,604) (20,451) 6 159 196 期 7 (21,445) (20,255)

More information

八卦治病灵方.doc

八卦治病灵方.doc 一 阴 阳 1 平 衡 阴 阳 :1070 2264380.165370 2 平 调 阴 阳 助 肾 阳 利 胆 和 胃 : 或 助 气 清 头 降 浊 化 瘀 如 00500 3 调 和 阴 阳 通 经 络 ( 关 节 痛 ) 如 :100700 20007000 3 650.70.80 4 健 脾 施 布 调 合 阴 阳 通 络 祛 邪 :6500.030.820 5 扶 正 固 本 调 和 阴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少阳伤寒表证-续

少阳伤寒表证-续 少阳伤寒表证 姚梅龄 2015 年 5 月 29 日 概说 1 少阳病概说 (1) 无论从 伤寒论 对少阳病重点描述以及多数伤寒注家的观点来看, 还是从临床事实来看, 少阳病的性质多属火邪为病, 正所谓 少阳之上, 相火主之 ( 素问.天元纪大论 ) 为此, 部分伤寒注家和姚荷生教授认为, 火邪所导致的少阳证候, 属少阳主证, 而包括少阳伤寒证在内的其它病因所致的少阳证, 即为少阳 变证 (2)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Microsoft Word - Shanghanlun傷寒論_zhaokaimei_total.docx 1 Shanghanlun 傷寒論 Based on the following Chinese sources: - Ming 明 edition by Zhao Kaimei 趙開美, from 仲景全書 - Song 宋 edition by Cheng Wuji 成無己, - Jin 晉 edition by Wang Shuhe 王叔和. Proofed and corrected by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31 綜合現金流量表 32 綜合財務報表附註 94 五年財務摘要 95 主要物業之詳情 Great China Properties Holdings Limited 大中華地產控股有限公司 ( 於香港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 股份代號 : 21 同一夢想 共創未來 2015 年報 目錄 2 公司資料 3 董事及高級管理層簡歷 5 主席報告 6 管理層討論及分析 10 企業管治報告 17 董事會報告 26 獨立核數師報告 28 綜合全面收益報表 29 綜合財務狀況報表 30 綜合權益變動表

More information

Slide 1

Slide 1 解 表 剂 概 念 : 组 成 以 辛 散 轻 宣 的 药 物 ( 解 表 药 ) 为 主 组 成, 作 用 宣 通 肌 表, 发 散 外 邪 ( 发 汗, 解 肌, 透 疹 ;) 立 法 依 据 因 其 轻 而 扬 之 其 在 皮 者, 汗 而 发 之 主 治 a. 表 证 ; b. 邪 在 肌 表 的 疾 患 外 受 六 淫 邪 气, 邪 留 肌 表 之 证 发 热, 恶 寒, 头 痛, 脉 浮

More information

年報 2014 中裕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年報 2014 中裕燃氣控股有限公司 Stock Code 股份代號: 3633 ZHONGYU GAS HOLDINGS LIMITED www.zhongyugas.com Annual Report 2014 年 報 (Incorporated in the Cayman Islands with limited liability) (於 開 曼 群 島 註 冊成立之有限公司) 2014 Annual 年 Report 報 年報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 ) (: 00059) 2015 目錄 2 3 4 5 8 21 41 53 61 63 64 66 67 68 150 151 1 公司資料 公司 股 00059 0.1% 05821 0.1% 05580 0.1% 05855 0.1% 05567 0.1% 05602 業 8 32 33 86 20 2208 2888 86 20 2208 2777 業 151 14 1401 (852)

More information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网 球 / 排 球 1 教 师 硕 士 四 级 男 性 诊 断 教 研 室 1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本 科 阶 段 为 临 床 医 学 专 业, 男 士 温 病 教 研 室 2 教 师 博 士 或 硕 士 六 级 中 医 专 业 中 医 诊 断 教 研 室 诊 断 学 / 中 医 诊 校 本 部 工 程 项 目 管 理 或 土 木 工 程 医 学 类 / 计 算 机 / 图 书 馆 专 业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专 技 硕 士 以 上 六 级 1 年 以 上 工 程 造 价 管 理 或 现 场 施 工 管 理 经 验 的 ( 限 男 性 ) 中 医 药 类 专 业 1 编 辑 博 士 六 级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医 学 或 生 物 学 专 业 2 实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oc

Microsoft Word - ?????????????.doc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与黄道十二宫 (The 24 Solar Terms and the Signs of 12 Zodiac)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 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

More information

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 卷上 一难曰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十二经, 手足三阴三阳也 动脉, 脉之动现于外, 如手太阴天府 云门之类, 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 寸口, 即太渊 经渠穴之分, 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 然 寸口者, 脉之大会,

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 卷上 一难曰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十二经, 手足三阴三阳也 动脉, 脉之动现于外, 如手太阴天府 云门之类, 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 独取寸口, 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何谓也? ( 寸口, 即太渊 经渠穴之分, 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 然 寸口者, 脉之大会, 难经经释 清徐灵胎 叙 难经, 非经也 以 灵 素 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 设为问答之语, 俾畅厥义也 古人书篇名义, 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 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 故知 难经 非经也 自古言医者, 皆祖 内经, 而 内经 之学, 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 仲景以方胜, 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 ; 虽皆不离乎 内经, 而师承各别 逮晋 唐以后, 则支流愈分, 徒讲乎医之术, 而不讲乎医之道, 则去圣远矣

More information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威 發 國 際 集 團 有 限 公 司 於 百 慕 達 註 冊 成 立 之 有 限 公 司 股份代號 : 765 2O15 2 3-4 5-6 7-10 11-12 13-31 32-40 41-42 43 44-45 46 47-48 49-132 133 134 公司資料 02 年 公司 44 9 C D MUFG Fund Services (Bermuda) Limited The Belvedere

More information

第 卷第 期 月 年 电 压 与 声 光 邑 夹 心 式 压 电超 声 复 频 换 能 器 的 研 究 林 书 玉 陕西 师 范 大 学 应 用 声 学 研 究 所 西 安 摘要 对 具 有 多个 共 振 频 率 的 纵 向振 动 夹 心 式 压 电 超 吉 换 能 器 进 行 了 研 究 该 换 能 器 由 多 组 压 电陶 瓷 片及 金 属 棒 组 成 在 一 维 纵 向振 动 理 论 及 等

More information

01---封面推介

01---封面推介 病证结合方证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王 阶 熊兴江 廖江铨 姜文睿 董 艳 陈 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北京 100053 摘 要 传统意义的病证结合是指中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的结合 滥觞于 黄帝内经 至 伤寒杂病论 得以 进一步发展 中西医结合体系下的病证结合是指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中医辨证论治 为目前临床所常用 基于 症征 病机 病理 药理 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可以多层次 全面 综合的把握疾病 从而实现两种医学优

More information

目 錄

目 錄 Zhongzhi Pharmaceutical Holdings Limited 3737 2015 目 錄 2 4 5 10 18 20 24 36 38 39 40 42 43 45 104 公司資料 Clifton House 75 Fort House P.O. Box 1350 Grand Cayman KY1-1108 Cayman Islands 3 141 2102 2103 1 22

More information

朱 丽 明 柯 美 云 周 丽 雅 袁 耀 宗 罗 金 燕 候 晓 华 陈 旻 湖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据 美 国 科 技 新 闻 网 报 道 根 据 纽 约 路 透 社 报 道 一 份 新 的 研 究 显 示 青 年 及 成 年 人 若 滥 用 安 非 他 命 会 增 加 得 心 脏 病 的 风 险 美 国 德 州 大 学 西 南 医 学 中 心

More information

3 复 试 如 何 准 备 4 复 试 成 绩 计 算 5 复 试 比 例 6 复 试 类 型 7 怎 么 样 面 对 各 种 复 试 04 05

3 复 试 如 何 准 备 4 复 试 成 绩 计 算 5 复 试 比 例 6 复 试 类 型 7 怎 么 样 面 对 各 种 复 试 04 05 1 复 试 流 程 2 复 试 考 查 形 式 02 03 3 复 试 如 何 准 备 4 复 试 成 绩 计 算 5 复 试 比 例 6 复 试 类 型 7 怎 么 样 面 对 各 种 复 试 04 05 2 怎 样 给 导 师 留 下 良 好 的 第 一 印 象 把 握 进 门 时 机 1 面 试 中 穿 着 的 瞒 天 过 海 3 无 声 胜 有 声 的 肢 体 语 言 育 4 眼 睛 是 心

More information

幻灯片 1

幻灯片 1 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李发枝 前言 金匮 是现存最早的论治杂病的专著 后世将该书和 伤寒论 所载的方剂称为 经方 由于经方立法严谨, 选药精当, 来源于临床实践, 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临床医家所喜用, 并赞其 所投必效, 如桴鼓之相应 ( 清. 徐灵胎 ) 或曰 : 人谓 经方 其效如神, 而吾用之多不效, 何也? 盖未得其运用之法耳 何谓运用 经方 之法? 试以 金匮 方为例浅论如下 熟记原条文,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108 2010 3 4 30 1 07715815238 200816 200422 2 200944 2009 200964 07715815388581523758153815815389 07715815378 1 200823 2 3 设的基本要求 3 广西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考务管理工作的 有关具体要求 4 广西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申请表 5 广西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情况登记表

More information

(13) 二岁患儿于今年 6 月起病即发热, 烦渴, 但未见汗出, 反而尿多 此症延至 9 月 后不药而热退身安 应属 ( ) A. 阳证转阴证 B. 正虚邪恋 C. 邪去正亦虚 D. 小儿夏季热 E. 纯阳之体的反映 (14) 中午寒战, 午后即发热恶热, 汗出好转, 每日 1 次, 其病属 (

(13) 二岁患儿于今年 6 月起病即发热, 烦渴, 但未见汗出, 反而尿多 此症延至 9 月 后不药而热退身安 应属 ( ) A. 阳证转阴证 B. 正虚邪恋 C. 邪去正亦虚 D. 小儿夏季热 E. 纯阳之体的反映 (14) 中午寒战, 午后即发热恶热, 汗出好转, 每日 1 次, 其病属 ( 第三章 问诊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中医所谓问诊是 ( ) A. 向病人或陪诊者广泛询问 B. 着重询问病人既往病史 C. 主要询问病人家族病史 D. 重点询问病人现在症状 E. 向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 (2) 总结概括问诊内容为 十问歌 的医学家是 ( ) A. 喻嘉言 B. 张仲景 C. 张景岳 D. 李时珍 E. 赵晴初 (3) 与籍贯或所处地域有关的是

More information

序号 : 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 贵单位获得我公司颁发的认证证书后, 现因获证客户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监督审核, 根据认证准则和合同的相关规定, 我公司决定从即日起至 2018 年 09 月 05 日 暂停贵单位所持有的证书编号为 00215S11550R0M CN-00215

序号 : 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 贵单位获得我公司颁发的认证证书后, 现因获证客户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监督审核, 根据认证准则和合同的相关规定, 我公司决定从即日起至 2018 年 09 月 05 日 暂停贵单位所持有的证书编号为 00215S11550R0M CN-00215 序号 :20180401287 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 贵单位获得我公司颁发的认证证书后, 现因获证客户未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接受监督审核, 根据认证准则和合同的相关规定, 我公司决定从即日起至 2018 年 09 月 05 日 暂停贵单位所持有的证书编号为 00215E32057R0M CN-00215E32057R0M 的认证证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五日 序号 :20180401288 浙江省档案事务所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目錄 2017 目錄 2 3 5 11 22 35 50 56 57 59 61 63 122 1 公司資料 公司 Cricket Square Hutchins Drive P.O. Box 2681 Grand Cayman KY1-1111 Cayman Islands 41 43 45 47 5 Codan Trust Company (Cayman) Limited Cricket Square,

More information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C. 辨病位的纲领 D. 辨病性的纲领 E. 辨标本的纲领 (11) 热证的形成原因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阳邪致病 B. 阳气偏盛 C. 阳气亏虚 D. 阴液亏虚 E. 寒湿郁久 (12) 寒证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包括下述哪项 :( ) A. 经常畏冷 B. 不渴不饮 C. 恶心呕吐 D. 腹 第五章 八纲辨证 [ 能力测试题 ] 一 选择题 1.A 型题 (1) 下述哪种理解最正确 :( ) A. 皮肤的病变均是表证 B. 表证的病位不在脏腑 C. 内脏的病变均无表证 D. 表证的病位均在皮毛 E. 符合表证特征为表证 (2) 下述哪种理解最正确 :( ) A. 表证的病位一般在皮毛 B. 皮肤的病变一般属表证 C. 表证的定位也可在内脏 D.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E. 内脏的病不会出现表证

More information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34 附子理中汤 Fu Zi Li Zhong Tang Aconite, Ginseng, & Ginger Combination 35 甘草附子汤 Gan Cao Fu Zi Tang Licorice & Aconite Combination 36 甘草泻心汤 Gan Cao Xie Xi 序号 名称 Chinese 拼音 Pin Yin 英文 Common Name 1 八味地黄汤 Ba Wei Di Huang Tang Rehmannia Eight Formula 2 八珍汤 Ba Zhen Tang DangGui & Ginseng Eight Combination 3 八正散 Ba Zheng San Dianthus Formula 4 百合固金汤 Bai He Gu

More information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舌红脉数等 ; 2. 暑易伤津耗气 : 口渴寒多 体倦少气等 ; 3. 暑多夹湿 : 胸闷, 或身体困重 小便不利,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舌红脉数等 ; 2. 暑易伤津耗气 : 口渴寒多 体倦少气等 ; 3. 暑多夹湿 : 胸闷, 或身体困重 小便不利, 第五章祛暑剂 定义 凡以祛暑清热药或祛暑化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 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 统称 祛暑剂 属于 八法 中的 清法 分类分类 祛暑解表剂 祛暑利湿剂 祛暑益气剂 治法治法 祛暑清热 益气养阴 1 祛暑剂 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 素问 热论 云 : 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1. 暑热直入气分, 心神被扰 : 身热 面赤 心烦 小便 短赤

More information

呼 吸 系 统

呼 吸 系 统 健 康 灸 内 科 篇 呼 吸 系 统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支 气 管 炎 支 气 管 哮 喘 感 冒 慢 性 咽 炎 慢 性 鼻 炎 感 冒 灸 法 治 疗 原 则 治 宜 解 表 散 寒 扶 正 祛 邪 一 寒 生 百 病 寒 病 热 治 灸 法 有 温 经 散 寒 舒 筋 活 络 温 通 气 血 扶 阳 固 脱 消 瘀 散 结 防 病 保 健 之 功 效 灸 相 应 的 解 表 穴 位 可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一章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第 一 章 阴 阳 五 行 阴 阳 学 说 中 医 学 五 行 学 说 第 一 节 阴 阳 学 说 一 阴 阳 的 基 本 概 念 原 始 意 义 : 日 光 的 向 背, 向 日 为 阳, 背 日 为 阴 引 申 意 : 气 候 的 寒 暖 古 代 思 想 家 的 应 用 : 自 然 界 各 种 事 物 和 现 象 中 普 遍 存 在 的 对 立 的 两 个 方 面 阴 阳 的 对 立 属 性 空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