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P. 2"

Transcription

1 修訂日期: 2005/08/01 發行日期: 2005/8/14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1, No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 CBETA 掃瞄辨識 No A淨土資糧全集(前集) 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西方淨土圖(一名極樂世界亦云安養亦云安樂亦云清泰亦云妙意總名淨土) P. 1

2 P. 2

3 P. 3

4 P. 4

5 P. 5

6 No B附中峯大師懷淨土詩(詳見徃生章略舉尊宿中) 七重密覆真珠網 三級平鋪瑪瑙堦 安養導師悲願切 遙伸金臂接人來 藕池無日不華開 四色光明映寶臺 金臂遙伸垂念切 眾生何事不思來 七重行樹影交加 晝夜開敷白藕華 佛手自來遮不得 眾生何事覔無涯 鸚鵡頻伽遶樹鳴 好音和雅正堪聽 慇懃不斷緣何事 曲為勞生昧己靈 六時不斷雨天華 風味新奇孰有加 清旦滿盛衣裓裏 歸來重獻佛袈裟 世界何緣稱極樂 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 但向塵中了自心 十萬餘程不隔塵 休將迷悟自疎親 剎那念盡恒沙佛 便是蓮華國裏人 No C附西齋禪師懷淨土詩(諱梵琦字楚石詳見徃生集) 將參法會禮金僊 漸逐香風出寶蓮 紅肉髻光流不盡 紫金身相照無邊 重重烟樹垂平地 一一華臺接遠天 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鏡現吾前 遙指家鄉落日邊 一條歸路直如絃 空中韻奏般般樂 水上華開朵朵蓮 襍樹枝莖成百寶 羣居服食勝諸天 吾師有願當垂接 不枉翹勤五十年 一朵蓮含一聖胎 一生功就一華開 稱身瓔珞隨心現 盈器酥酡逐念來 金殿有光含日月 玉樓無地著塵埃 法王為我譚真諦 直得虗空笑滿腮 池上藕華花上人 佛光來照紫金身 更聞妙法除心垢 盡救迷情出苦輪 舉步遍遊塵點國 利生終滿涅槃因 娑婆界上光陰短 極樂知經幾劫春 P. 6

7 放下身心佛身前 尋常盈耳法音宣 風柯但奏無生曲 日觀長開不夜天 行趂玉階雲冉冉 坐依珠樹月娟娟 凡夫到此皆成聖 不歷僧祇大果圓 珠王宮殿玉園林 坐臥經行地是金 舍利時時宣妙響 頻伽歷歷奏僊音 返聞頓悟無生理 常住周圓不動心 觸目皆為清淨土 來從曠劫到如今 一寸光陰一寸金 勸君念佛早回心 直饒鳳閣龍樓貴 難免雞皮鶴髮侵 鼎內香烟初未散 空中法駕已遙臨 塵塵剎剎雖清淨 獨有彌陀願力深 (還)謹按二師之詩雖多 不過稱贊勸勉二義 今所述者雖七首 二義備矣 如中 峯之前五首 所以讚淨土之勝 第六首 勉人以了自心 何以了自心 非念佛不能也 故第七首勸人以念佛 如西齋之前五首 亦讚淨土之勝 第六首 勉人以悟無生 何以悟無生 非念佛不能也 故第七首勸人以念佛 此還纂述二詩之意也 俾淨業之 士 功課之餘 咏嘆淫佚 意洽義融 有不手舞而足蹈者乎 往生資糧 造端於此矣 No D淨土資糧全集序 莊居士集古今淨土經論 擇要語類編之 而間附以己意 既成帙 踵門而告予曰 茲淨土資糧全集也 說者謂淨土著述 簡冊相望 盖篋有餘資 囊有餘糧矣 復何 藉此 予曰不然 今夫遊萬里外 未聞厭資糧之多者 是故旅途而遭困乏 則文錢斗 金 粒米廩粟 況夫以百千劫未歸之窮子 適十萬億難至之寶邦 何嫌乎功德法財之 殷且富 披輿圖 問道路之頻煩耶 殊鄉僻邑 購一經一論 不勝其艱 使是編廣布 人得而讀之 一代時教 粗知其大端矣 雖然 不挾文錢 不齎粒米 如一念頃 生極樂國 世寧無是人乎 如是人前 說如是編 誠為贅語 苟不盡然 是編與淨土 諸書並行 安知其無補云 大明萬曆歲次甲午春正月吉旦雲棲袾宏識 (還)謹按不挾文錢不賷粒米之說 或者疑之 謂五臺居士 則曰頓漸二門 皆必 藉於資糧 今蓮師所云不侔 何也 予曰 蓮師所指 上智之人也 上智之資糧 生 知安行者也 豈復藉於此集乎 今曰挾 曰賷 是有執持力守之意 學知利行事也 豈可以語上智乎 故曰不挾文錢 不賷粒米 非真無資糧之謂 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P. 7

8 No E淨土資糧全集序 歸元直指云 欲生淨土 須辦資糧 夫淨土一途 誠出世捷徑 釋迦慈尊 最大方便 特為拈出 反覆囑示 不啻三令五申 而古來萬聖千賢 讚歎 垂訓 如出一口 末教眾生 欲超生死 舍淨土之外 更覔何處往生哉 第淨土之遊 窮子豈能垂槖徒往 雖有頓漸二門 皆必藉于資糧 一念頓生者 譬諸大局幹人 萬斛之裝 咄嗟可辦 漸機之士 譬諸材力綿寡 斗儲升積 假以歲月 世鮮上智 資糧殆不可不預講也 資糧者何 曰信 曰願 曰行 是已 此三者 能于二六時中 預辦 則出門隨用隨足 雖歷恒河沙剎土 亦無艱難困苦 況十萬億之淨土耶 吾友 蓮池禪師 得佛心印 弘法東南 所接學人 不論根器利鈍 俱孜孜以淨土為言 而 其高足莊居士 恐枵腹西行者 勢難前進 乃手集一書 而三刻之 特為漸機同志設 大緣法 其終刻者 名曰淨土資糧全集 盖取歸元直指之意而廣演之也 余觀其大較 不出所謂信向願力戒行三者 而蒐稽往事 愽採格言 比之厚積富藏 幾于千斯倉 萬斯箱矣 慕樂邦者 循此以往 何安養之不可得哉 慨自唯心淨土之旨不明于世 好異者 往往右禪那而薄往生 蓮池禪師既導其迷津 居士此錄 [泳-永+复]資其 利涉 隱然西方聖人度盡眾生 方登正覺之遺意也 淨名經謂法施大于財施 居士以 往生法作資糧 廣施法界 即用三千大千七寶布施 功德寧復過此 葢不持善承蓮池 師之志 而亦深報 釋迦慈尊之恩矣 有事淨土者 尚無忘居士嘉惠之心乎 居士名廣還 字復真 端雅 有道之士也 明萬曆歲次乙未春三月十日當湖五臺居士陸光祖識 No F淨土資糧全集自敘 天下事 有定於命 而幾非在我者 不可以倖致 有出於天 而作不由人者 不 可以強求 識此而予之終身可知 予之得師為不偶矣 予少承儒業 未幾以母疾學醫 二者兼之 殆二十餘載 奈數奇不偶 四十無聞 猶夫人也 遂棄其所學 而從事 於玄 卒之口訣無傳 幾成奇疾 乃喟然曰 獨不能為天地間一閒人乎 遂搆小園 栽花壘石 日吟咏偃息於其間 每見花榮花悴 倐爾成空 因悟盈虗消息 物理然也 吾獨非物乎 他日亦當如是 即毀園閉戶 習靜求禪 取金剛諸經而誦之 至萬曆 乙酉 泛舟武林 旅遇一翁 見予作佛語 遽問曰 子學佛 誰所師 對曰未也 乃 曰吾聞雲棲有 蓮池禪師者 聲稱洽乎於茲 有年矣 盍往師之 且柳宗元與李睦州服氣書 不可不 讀 言訖別去 莫知其為誰也 予歎曰 服氣書 予少時所讀 今為寇公之霍光傳矣 其教我甚殷 烏容負 遂徒步雲棲 扣關謁 師 師欣然攝納 教以淨業 授以五戒 名以廣還 溫溫若素相知者 臨別請益 P. 8

9 師曰 釋典充棟 何以教子 約而言之 見性其體也 度生其用也 文殊謂修行莫如 念佛 正今日之急務 子其勉之 還敬受而歸 日課阿彌陀佛五萬聲 不遑暇食 未 半搞而此心寂然 恍若有得 因思執此以往 見性無難 但生何以度 忽記金剛經有 曰 以七寶布施 不若以四句偈等為人解脫 其福勝彼 言法施愈於財施明矣 還不 自揣 遂閱淨土經論 掇其要語 分門別類 始以往生定其趨 次以起信迴其向 又 以誓願決其志 乃以齋戒成其德 日課達其材 終以兼禪詣其極 分為六卷 名曰淨 土資糧 既梓行矣 復加補輯 更名全集 就正於 師 師曰 非此無以度生 遂重為之校 因乞一言弁諸首 師唯唯 更授以菩薩戒而歸 中道俛而思 仰而噓 忽忽如喪神守 舟人恠之 中有 一客問予曰奚自 予曰自雲棲 因具道前緣 客曰 得受戒 則念佛不虗 見性之道 也 正資糧 則法施有具 度生之端也 二者足以自慰 而先生似有隱憂 何居 予 曰 吾追憶往時 始以儒而兼以醫 繼以玄 而又更以閒 一無成而鬢絲矣 設使當 時舍此數端 而早以學釋 則今日之造就 殆未可量 顧不為此而為彼 老大徒傷悲 耳 客笑曰 先生悞矣 非儒無以識佛之理 非醫無以達佛之心 非玄無以肇佛之寂 非閒無以築佛之基 先生殆藉是數者以學釋 不以為幸 而反以為悲 何也 雖然 未也 設使儒而用世 則爵祿縻其身 醫而大行 則貨利溺其志 玄得口訣 則他 岐迷其往 閒不反觀 則草木同其腐 求為淨土之資糧 烏可得哉 先生以此數者啟 佛之機 而終不以此數者為佛之障 其殆定於命而不移於我 由於天而不參以人者乎 先生殆有出世之緣 而非強求倖致者也 予起謝曰 客所言 誠為確論 但知其一 未知其二 予之終身經歷 命矣天矣 今之以教立命而不委於命 盡人合天而不任 於天者 伊誰之功 噫其資糧之全集乎 非 蓮師之啟廸 何以有此 然而究其所以 亦莫非命也 天也 不然 曩時之旅邸邂逅 指教慇懃 若或遣之以告予者 豈無故哉 於是而知吾之得 師為不偶 吾之見性度生為有受 而非若服氣書之云云矣 昔河汾王氏有言曰 通於 夫子受罔極之恩 還於 蓮師亦云 客瞿然曰 予鄙人 不足以及此 先生可謂知本矣 請敘其說以識 大明萬曆歲次庚子春正月糓旦菩薩戒弟子八十翁復真莊廣還謹識 No G募刻淨土資糧全集疏 佛道為出世間法 尚矣 然盡大藏中法門 無如修西方之徑捷者 故廬山遠祖 歷代名師 洪源浚流 其來已久 迨今末法 邪說橫行 或妄稱三教之祖 或偽造五 部之書 或密授十六字經 或秘傳七箇字佛 或身中運氣存神而號公案 或闇夜聞聲 見物而作奇徵 或本無悟入 而誑說禪宗 或撥無因果 而誹謗正法 千科萬徑 莫 可具陳 誠有如蓮池禪師所云者 師於是懼佛法之將衰 為中流之砥柱 主張淨土 P. 9

10 開剎雲棲 聲稱洽乎於茲 三十餘年矣 但師教雖共由於通邑大都 而或間隔於殊鄉 僻地 雖流行於叢林蘭若 而或阻滯於閭巷村居 師盖有不勝其憫者 還雖不材 忝 列弟子 斯道污隆 與有責焉 固知涓滴無補於江河 亦以借光可破諸幽暗 遂忘固 陋 輯此資糧 集羣經之要言 會諸師之確論 分門別類 比事屬辭 既正於師 復 辨諸友 稿凡三易 全集乃成 誠往生之捷法 出世之要典也 若藏諸篋而不廣其傳 固非普度眾生之意 專於己而不兼乎眾 又非善與人同之心 重興鋟梓之工 再循 募緣之例 或多助 或寡助 既同植往生之勝因 或出家 或在家 必同證往生之勝 果 盖以資糧一具 眾善攸歸 上可以隆出世之佛法 下可以遏邪說之橫流 遠可以 續廬山之正傳 近可以廣雲棲之聲教 皆一善念為之造端也 具此功德 往生何疑 所謂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者 古人之言 豈欺我哉 噫 四方清信士女 當知予 言之非妄矣 尚其圖之 大明萬曆歲次己亥秋八月吉旦莊廣還謹疏 (還)謹按蓮師偽造五部之說 或者疑之 謂五部之書為羅教 羅號悟空老人 既 曰悟空 是得金剛般若之義 而以為偽造 何也 予曰 汝獨不聞僧肇之論乎 論云 性空者 謂諸法實相也 實相者 言不有不無 不有不無者 不如有見常見之有 邪見斷見之無耳 若以有為有 則以無為無 有既不有 則無無也 夫不存無以觀法 者 可謂識法實相矣 今五部之書 雖不若有見常見之有 不免墮於邪見斷見之無 與諸法實相 邪正懸隔 般若之義 果如是乎 謂之偽造非耶 今人多宗是書 殆未 明乎此耳 淨土資糧全集目錄 前集西方淨土圖(附懷淨土詩一十四首) 資糧全集序(三篇自敘一篇) 募刻資糧全集疏 資糧全集目錄 纂輯資糧大意 卷之一淨土往生章(有圖) 三聖因地篇 願偈攝生篇 諸聖同歸篇 三九往生篇 往生勝相篇 P. 10

11 往生勝果篇 卷之二淨土起信章(有圖) 大阿彌陀經疑城胎生分 淨土指歸論十種信心 龍舒王居士淨土起信文 永明壽禪師戒人勿輕淨土文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雲棲蓮池禪師淨土疑辯 附論因果篇總論因果 論十業善報 論十業惡報 卷之三淨土誓願章(有圖) 論淨業人宜發願 西方願文 論發願人宜發誓 西文誓文 卷之四淨土齋戒章(有圖) 總論齋戒 持齋篇總論持齋 持齋四事圖論不食肉 論不飲酒 論不婬慾 論不食五辛 短齋圖說 持戒篇總論持戒 身三業圖說論不殺生(附放生) P. 11

12 論不偷盜(附弭盜) 論不邪婬(俱有迴向文) 口四業圖說論不妄言(有迴向文攝下三業) 論不綺語 論不兩舌 論不惡口 意三業圖說論不貪欲 論不嗔恨 論不邪見(俱有迴向文) 意三業二偈 附十業自考圖式 卷之五淨土日課章(有圖) 六時對越篇佛說阿彌陀經 往生真言 讚佛偈(念佛隨願) 迴向文(禮佛隨願) 六時念佛篇論念佛正因 論念佛持法 論念佛勝利 論臨終念佛 六時觀想篇論一心三觀 論觀想白毫 P. 12

13 論十六觀想 論帝網無盡觀 論臨睡觀想(并願文) 附情想篇 附六齋日加課篇(兼十齋日) 禮三寶法 三祝願法 迴向十業戒 持誦大乘經典 卷之六淨土兼禪章(有圖二) 論淨土禪宗 豫行篇 正修篇攝心念佛法 數息念佛法 參究念佛法 實相念佛法 調和篇(附六種料揀) 明宗篇上 明宗篇下 附禦魔法 後集淨土資糧全集後序(一篇自敘一篇) 淨土資糧全集跋 直音略訓(全卷) 復真居士像圖 復真居士像贊 P. 13

14 復真居士像記 復真居士像說 復真四偈 目錄(終) No H纂輯資糧全集大意 歸元直指曰 欲生淨土 須辦資糧 何謂資糧 信願行三字也 三字具足 淨土必生 今此書有往生章 起信章 信也 誓願章 願也 齋戒章 日課章 兼禪章 行也 三者已備 故曰淨土資糧 噫 未能自利 先欲利人者 菩薩發心 故不忍獨善其 身 心懷兼利也 兼利之道 弘法為先 此資糧之所以作歟 或問君子明道不計功 今開卷未覩資糧之說 而先閱往生之圖 無乃啟其計功之心乎 曰不然 智者大師云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道 又云 由因感果 應先因而後果 今教門引物為便 故皆先果而後因 由此二說觀之 則是圖之作 乃教化度脫之初 機 潛孚默導之微權也 計功云乎哉 古云知止而后有定 故先之以淨土往生 知止矣 而無信心 則佛法如海 其何能入 故繼之以起信 向善矣 而無決定心 能不退轉乎 故繼之以誓願 既決定矣 而 不能動心忍性 何以修行 故繼之以齋戒 既齋戒矣 而無程規 何所從事乎 故繼 之以日課 又不有所謂最上乘 而為修行第一義者乎 此明心見性之功 所當顧諟而 不可須臾離者也 故以兼禪篇終焉 或問兼禪見性篇 既為修行第一義 何不冠於卷首 而乃置於卷末乎 曰 法華經已 言之矣 經云初說三乘 引導眾生 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 若驟語以心性之說 則 扞格不入 有不駭而逃焉者幾希矣 噫 其竊取法華之意乎 經文本不當去取 但此書既別類分門 則纂輯不得不尋章摘句 勢使之然也 或云昔 昭明分金剛經為分數 尚嬰重罪 今子襍引諸經 支離甚矣 罪當何如 予曰不然 昭明之得罪 分柝全經故耳 今予之引經語 即金剛經所謂以四句偈等 為人解說之 意 於全經固無損也 何罪之有 況蓮師諸聖同歸篇 亦雜引諸經者 豈蓮師不足法 歟 或人色赧而退 或問淨土經論甚多 子所引證 不過數部數集而已 恐所遺者尚多也 予曰 子獨不 聞黃檗之言乎 言今人只欲多知多解 廣求文義 喚作修行 不知知解不消 翻成壅 塞 盡向生滅中取 真如之中 都無此事 三乘學道人 俱是此樣 予恐淨業之士亦 罹此病 故不敢泛及耳 經論之後 間附己意 非敢於續貂 盖以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 初學讀之 恐不知其 旨趣 故以己意時發揚之 所以啟初學 非敢為高明者道也 P. 14

15 或問考證之設 皆人所共知者 似亦為贅 曰不然 初學者經論未諳 檢閱甚難 此 書本為便初學 非為老師宿儒也 何得為贅 或問明宗篇多隱語 既為初學 何不發明 寧非缺典耶 予曰 達觀禪師不云乎 纔 涉唇吻 便落意思 盡是死門 終非活路 若之何發明之 或人有省 乃喟然曰 吾 誠門外漢也 或問前有往生圖矣 後復有必生圖 豈不為贅 予曰 不然 前之往生圖 所以欣動 行人之心 欲生彼淨土 須辦此淨業 俾其慕果修因 如諺之所謂臨淵羨魚 不如退 而結網之意也 後之必生圖 所以贊美行人之功 既辦此淨業 必生彼淨土 是謂修 因證果 如經之所謂舟筏具 而速登彼岸者是也 其往生雖同 立義則異 烏得為贅 經典頂格書之 古今傳論 則低一字 而膚說又低一字 乃士希賢 賢希聖 雖位殊 品列 思齊義也 又如父而子 子而孫 實交參共濟 圓融義也 淨土資糧全集(前集終) No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一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往生章(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也) 疏鈔云 十方世界 皆有淨土 何為獨示西方 良由心無二用 功戒雜施 上都儀云 歸命三寶 要指方立相 住心取境 以凡夫繫心 尚乃不得 況離相耶 故偏指西方者 定趨向故 西方偏指極樂者 不止於無苦有樂 如隨願往生經云 佛國無量 專求極樂者何 一以因勝 十念為因 即得往生故 一以緣勝 四十八願 普度眾生故 三聖因地篇 阿彌陀佛因地 悲華經曰 往昔有轉輪王 名無諍念 王四天下 王有大臣 名曰寶海 生一子 出家成佛 號寶藏如來 王請佛供養 佛入三昧 放大光明 現十方世界 或淨或 穢 王白佛言 何故世界有淨有不淨 佛言 菩薩以願力故 取清淨土 復有菩薩以 願力故 取不淨國 王言我今發願 願成佛時 國中無三惡道 皆真金色 種種莊嚴 佛告王言 汝於西方 過一恒河沙阿僧祗劫 是時世界 轉名安樂 汝當作佛號無 量壽如來 P. 15

16 四天下 即四洲也 菩薩願力 悲華經曰 往昔劫中 有轉輪王 名無諍念 大臣寶海 為善知識 同 於寶藏佛所 發菩提心 輪王發願云 我作佛時 在於清淨安樂世界 攝受一切眾生 大臣發願云 我作佛時 在於五濁苦惱世界 脫度一切眾生 無諍念王者阿彌陀佛 是也 寶海大臣者 釋迦牟尼佛是也 以此君臣道合 名為折攝二門 淨土或問曰 兩土聖人 示居淨穢 以折攝二門調服眾生 此以穢 以苦 以促 以多魔惱而折之 俾知所厭 彼以淨 以樂 以延 以不退轉而攝之 俾知所欣 即厭且欣 可以知 化道之相關也 不淨國 即今五濁惡世也 阿僧祗劫 阿 無也 僧祗數也 言無數劫也 佛祖統紀要略曰 初閻浮提 人八 萬四千歲 身長八丈四尺 凡過百歲 身減一寸 如是減至十歲 身長一尺 則減劫 極耳 以後復入增劫 凡過百年 命增一歲 身增一寸 如是增至八萬四千歲 身長 八丈四尺 則增劫之極也 如是一減一增 共計一千六百萬年 名一轆轤劫 今當第 九減劫 今人只可六尺 壽六十也 一轆轤劫滿 遇小三灾 刀兵 瘟疫 凶荒也 至二十轆轉滿 則壞劫到來 遇大三灾水火風起 大地天宮俱壞 大灾之後 入成劫 凡十方三世一切世界 皆悉具此四種相劫 謂成住壞空也 成而即住 住而續壞 壞而又空 空而又成 八十轆轤 總計一十三萬四千四百萬年 為始終之極數 此名 小劫 曠大劫來 世界成壞 不可盡窮者也 鼓音王經曰 過去劫中 有國名妙喜 王名憍尸迦 祖父清泰國王 父月上轉輪 王 母殊勝妙顏 生三子 長曰月明 次曰憍尸迦 三曰帝眾 時有一佛出世 名曰 世自在王 憍尸迦心發道意 棄捨國位 投佛出家 號曰法藏比丘 廣發四十八願 若不爾者 誓不成佛 是時大地震動 天雨妙華 空中同聲讚言決定成佛 疏鈔云 阿彌陀佛因地 不但如上二因 有多種因 一 法華經 大通智 勝如來時 十六王子出家 常樂說是法華經 後悉成佛 第九王子 今阿彌陀佛是 二 大乘方等總持經云 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時 有淨比丘 總持諸經 十四億部 隨 眾生願樂 廣為說法 彼比丘者 今阿彌陀佛是 三 賢劫經云 雲雷吼如來時 有 王子 名淨福報眾音 供養彼佛 彼王子者 今阿彌陀佛是 四彼經又云 金龍決光 佛時 有法師名無限量寶音行 力弘經法 彼法師者 今阿彌陀佛是 五 觀佛三昧 第九經云 空王佛時 有四比丘 煩惱覆心 空中教令觀佛 遂得念佛三昧 彼第三 比丘 今阿彌陀佛是 六 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云 獅子遊戲金光如來時 有國 王名勝威 尊重供養彼佛 修禪定行 彼國王者 今阿彌陀佛是 七 一向出生菩薩 經云 昔有太子 聞此微妙法門 奉持精進 復教化八千萬億人 得不退轉 彼太子 者 今阿彌陀佛是 已上略舉數端 若其多劫多因 亦應無量 大阿彌陀經曰 佛言 爾時法藏比丘發斯弘誓 於是住真實慧 勇猛精進 修習 無量功德以莊嚴其國 功德圓滿 威神熾盛 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P. 16

17 龍舒淨土文曰 法藏發此願已 乃精進以了生死 次入菩薩地 了生死者 乃生死自如也 入菩薩地者 內則修慧 外則修福也 修慧者 使慧性日廣於一日 至成佛時 則慧性含虗空世界 無所不知 無所不見也 修福者 乃託生於一切眾 生中 同其形體 同其言語 以設教化 夫設化眾生者 無非得福也 得福而不受用 故其福愈積而愈大 福大則威神大 是以威神無所不可 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佛說阿彌陀經曰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 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疏云 萬里百城 為參知識 梯山航海 云禮道場 豈可萬德如來 現在說法 漠然不顧 甘墮城東 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鈔云 萬里者 僧問大隨 劫火洞然 未審這箇壞不壞 答云 壞 僧云 恁麼則隨他去也 答云 隨他去 僧疑不決 往還萬里 廣參知識 始得大悟 百 城者 善財南遊百一十城 參五十三善知識 引此以況阿彌陀佛 是最上知識也 梯 山航海 如峨嵋普陀等 引此以況西方極樂世界 是最勝道場也 然古之跋涉 盖為 親炙聖賢 今日奔馳 祇是遙瞻影像 而且俻經險阻 不憚劬勞 何得現在慈尊 捨 之不往 城東老母 與佛同生而不見佛 非此之流耶 過未之佛 勢所難逢 現在空 過 故可憐憫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因地 悲華經曰 爾時寶藏如來 復告第一不眴太子(即前轉輪王太子也) 今當號汝為觀 世音 無量壽佛般涅槃後 當成佛道 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又告第二尼摩太子 次 當作佛 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 汝以願力取清淨土 復號汝為大勢至 涅槃 正訛集曰 梵語涅槃 此云寂滅 寂滅者 生滅既滅 寂滅現前 盖是無 生無滅 無去無來 真常獨露 苦樂雙亡 故曰寂滅為樂 六祖云 無上大涅槃 圓 明常寂照 正明照之極 何世人乃錯認為死耶 唯是化緣既畢 示同凡滅 使知萬物 無常 莫生貪著耳 肇論曰 涅槃之為道也 寂寥虗曠 不可以形名得 微妙無相 不可以有心知 超羣有以幽昇 量太虗而永久 經論曰 涅槃非有 亦復非無 言語 道斷 心行處滅 尋夫經論之作 豈虗搆哉 果有其所以不有 故不可得而有 有其 所以不無 故不可得而無耳 何者 本之有境 則五陰永滅 推之無鄉 而幽靈不竭 幽靈不竭 則抱一湛然 五陰永滅 則萬累多捐 萬累多捐 故與道通洞 抱一湛 然 故神而無功 神而無功 故至功常存 與道通洞 故冲而不改 冲而不改 故不 可為有 至功常存 故不可為無 斯乃希夷之境 太玄之鄉 而欲以有無語其神道者 不亦邈哉 大阿彌陀經曰 佛言 彼佛至般泥洹時 觀世音菩薩乃當作佛 掌握化權 教化 度脫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皆令得泥洹之道 轉相教化度脫 一如 大師阿彌陀佛 無有窮極 復住無央數劫 乃般泥洹 其次大勢至作佛 掌握化權 P. 17

18 教化度脫 一如阿彌陀佛 經歷劫數 永無般泥洹時 泥洹 肇論曰 泥洹涅槃 此二名前後異出 盖是楚夏不同耳 云涅槃 音正也 梵語泥洹涅槃者 秦言無為 亦名滅度 無為者 取乎虗無寂寞 妙絕於有為 滅 度者 言其大患永滅 超度四流 涅槃泥洹 有加般字者 何也 即金剛經所謂我皆 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般即入也 又瑞應經云 安那般那 華言出息入息 觀此 而般之為入 又可知矣 常氏法起跋大彌陀經 略曰 現在會中二法王子 於彼佛土 智慧威神 德業輝 光 最為第一 入則坐侍正論 出則揚化他方 於彼剎中 不失現在 次補佛處 相 繼出興 到此 則安樂舊號 轉而為眾寶善集莊嚴矣 約其依報住處 盖在彼界第四 兜率天宮 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 願偈攝生篇 攝生七願(見大阿彌陀經四十八願分) 第一願 我作佛時 我剎中無婦女 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來生 我剎者 皆於七寶水池 蓮華中化生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 我作佛時 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 及國 土之勝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聞我名號 乃慈心喜悅者 皆令來生我國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二十五願 我作佛時 光明照諸無央數世界 幽冥之處皆當大明 諸天人民 以至 蜎飛蠕動 見我光明 莫不慈心作善 皆令來生我國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二十七願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有發菩提心 奉持齋戒 行六 波羅蜜 脩諸功德 至心發願 欲生我剎 臨壽終時 與我大眾現其人前 引至來生 作不退轉地菩薩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二十八願 我作佛時 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聞我名號 燒香散華 然燈懸繒 飯食沙門 起立塔寺 齋戒清淨 益作諸善 一心繫念於我 雖止於一晝夜不絕 亦 必生我剎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二十九願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至心信樂 欲生我剎 十聲念 我名號 必遂來生 唯除五逆 誹謗正法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第三十願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以至蜎飛蠕動之類 前世作惡 聞我名號 即懺悔為善 奉持經戒 願生我剎 壽終皆不經三惡道 徑遂來生 一切 所欲 無不如意 不得是願 終不作佛 願後說偈 略云 我至成佛時 名聲超十方 人天欣得聞 俱來生我剎 我以智慧光 廣照 無央界 除滅諸有情 貪嗔煩惱暗 地獄鬼畜生 亦生我剎中 P. 18

19 (還)謹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固皆所以度眾生 唯此七願 乃所以攝引往生者故 特表章之耳 蓮師疏鈔 眾生沒於苦趣 佛援之 如垂手深淵 眾生背覺合塵 佛念之 如倚 門望子 援之雖殷 念之雖切 深沉不起 遠逝無還 是孤佛願也 可慨也夫 蓮華化生 蓮師疏云 是蓮華者 乃卸凡殼之玄宮 安慧命之神宅 修淨土者 若 禮佛時 當想己身在蓮華中作禮 佛在蓮華中受我禮敬 若念佛時 當想己身在蓮華 中結跏趺坐 佛在蓮華中接引於我 然後一心持名 昔有二僧 作蓮華開合想 遂得 往生 況復加之一心持名 而有不生者乎 蜎飛蠕動 龍舒淨土文曰 蜎飛 微細飛虫也 蠕動 微細蛆虫也 若此者 佛尚 化度 況於人乎 故人一念皈依 遂生其國 無足疑也 或問虫類佛何能度之 答 泥洹經云 佛在世時 迦羅池中有一泥蛤 聞佛說法 即從池起 隱草根下 聽聞佛 法 有牧牛人 前詣佛所 以杖插地 誤傷蛤死 即生忉利天宮 乃自述其生天之故 由此觀之 則泥蛤之上生 仗佛力也 蜎飛蠕動之類 獨不能仗佛力以往生乎 六波羅蜜 法界次第初門曰 此西土之言 今略出三翻 一云事究竟 一云到彼岸 一云度無極 一 檀波羅蜜 檀那 秦言布施 若內有信心 外有福田 有財物 三事和合時 心生捨法 能破慳貪 是為檀布施 有二種 一財施 一法施也 二 尸羅波羅蜜 尸羅 秦言好行善道 不自放逸 是名尸羅 或受戒行善 或不受戒行 善 皆名尸羅 三 羼提波羅蜜 秦言忍辱 內心能安外所辱境 故名忍辱 有二種 一者生忍 二者法忍 生忍有二種 一於恭敬供養中 能忍不著 不生憍逸 二於 嗔罵打害中 能忍不生嗔恨怨惱 法忍有二種 一非心法 謂忍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 等 二心法 謂忍恚憂愁疑婬慾憍慢諸邪見等 四 毗黎耶波羅蜜 毗黎耶 秦言精 進 勤行善法 不自放逸 謂之精進 有二種 一者身精進 勤行善法 行道禮誦講 說勸助開化 二者心精進 勤行善道 心心相續 復次 勤脩施戒善法 是為身精進 勤行忍辱禪定智慧 是為心精進 五 禪波羅蜜 禪 秦言思惟修 一切攝心繫念 學諸三昧 皆名思惟修也 有三種 一者世間禪 即是凡夫所行禪 二者出世間禪 亦名二乘共禪 三者出世間上上禪 亦名不共禪 不與凡夫二乘共也 六 般若波 羅蜜 般若 秦言智慧 照了一切諸法皆不可得 而能通達一切無礙 名為智慧 有 三種 一者聲聞智慧 二者辟支佛智慧 三者佛智慧 菩薩以質直清淨心 行三種施 故名為檀 若於檀中能具五種心者 是時布施名波羅蜜 何等為五 一者知施實相 布施時 施人受人及財物三事 皆空不可得 入實相正觀 以無所捨法 而隨他有 所須者 能捨不吝 是為知施實相 二者起慈悲心 若菩薩雖知實相無所有 而起大 慈大悲 欲因此施與一切樂 拔一切苦 是為起慈悲心 三者發願 願施時 願因此 施得無上佛果 不求凡夫二乘果報 是為發願 四者迴向 隨所施時 迴此施功德 向薩婆若 及施一切眾生 是為迴向 五者具足方便 所謂能於布施一法 旋轉通達 一切佛法 徧修諸行 是為具足方便 菩薩若於施時 具此五種心者 因中說果 亦 名事究竟 亦名到彼岸 亦名度無極也 餘五波羅蜜所知實相 各以類推 餘四心 類如檀中分別 問何名六度 曰 檀破餓鬼 尸救地獄 忍濟畜生 進拔修羅 禪靜 P. 19

20 人中 慧照天眾 發隱曰 檀屬餓鬼者 慳貪獨食 不肯施故 尸屬地獄者 十惡五 逆 不持戒故 忍屬畜生者 強弱吞噬 不能忍故 進屬修羅者 貢高自負 不修進 故 乃至人習攀緣 失定意故 天迷欲樂 喪慧心故 菩薩故各以此六者分度之也 故曰六度 戒疏發隱曰 問 六度滿相 行所難行 功德如斯 云何屬小 謂之偏菩 薩 答 此是事六度 漸行漸滿 有齊限故 尸毗割肉飼鷹 施而至身分血肉 施斯 極矣 普明視死如歸 以全其信 捨身不捨戒 戒斯極矣 羼提仙人忍支解 心不動 搖 忍斯極矣 大施太子以失珠故 抒海欲乾 心無退倦 進斯極矣 尚闍黎入定 而鵲巢頂上 出定乃知 禪斯極矣 劬嬪均分閻浮提城邑山川為七分 諸國息爭 智 巧方便而至於此 慧斯極矣 然不出因果生滅之法 故屬偏屬小也 唯除五逆 或謂觀經言五逆得生 唯除五逆 則濟度功狹矣 不知唯除五逆下 有 誹謗正法四字 五逆而兼謗法 乃在所除 雖具五逆 不謗法者 未必不生也 良由 謗則不信 不信不生故 所謂疑則華不開是也 觀經不言謗法 如兼謗者亦不生矣 五逆者 弒父 弒母 弒阿羅漢 出佛身血 皆屬身業 破羯磨轉法輪僧 屬語業 懺悔願生 問蜎飛蠕動之類 何能懺悔願生 蓮師云 性在含靈 不可思議 安期 畜類終無覺心 如蛤之生天 鵬之敬律 虎之弭耳避地 蟒之垂淚革心 海魚之再世 而興崇法門 飛鳥之次生而還為弟子 如斯之類 枚舉曷勝 由此觀之 烏知蜎飛蠕 動之類 不能懺悔願生乎 諸聖同歸篇(見蓮師徃生集) 擇生極樂 觀無量壽佛經云 爾時韋提希 號泣 白佛言 世尊 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 我 當往生 不樂閻浮濁惡世也 於是世尊 放眉間光 徧照十方世界 諸佛國土 皆於 中現 時韋提希見已 向佛言 是諸佛土 雖復清淨 皆有光明 我今唯願生於極樂 世界 阿彌陀佛所 韋提希 見第五卷十六觀想註 往生無數 大無量壽佛經云 彌勒白佛言 於此界 有幾菩薩往生極樂 佛告彌勒 於此世 界 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 往生彼國 小行菩薩 不可稱計 不但此國 他方佛土 如遠照佛剎 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 乃至十方佛剎 往生者甚多無數 我若具說 一劫猶未能盡 蓮師讚(後同)曰 此界他方 往生無量 淨土何以容之 噫 滄海尚納百川 虗空 猶含萬象 而無邊剎海 不出普賢一毛孔中 然則淨土鍼鋒之地 而容無盡之往生 不亦恢恢乎有餘裕哉 鈔云 他方世界 第一光遠照佛所 有八十億菩薩 皆當往生 第二寶藏 佛所 有九十億 第三無量音佛所 有二百二十億 展轉至十四佛剎 以及無量佛剎 P. 20

21 往生者不可復計 淨名經云 維摩丈室 容八萬四千師子之座 今此淨土 十方往 生 猶如雨點 皆生七寶池中 曾無窄隘 即淨名義 面見彌陀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願偈云 願我命終時 滅除諸障礙 面 見彌陀佛 往生安樂剎 生彼佛國已 滿足我大願 阿彌陀如來 現前授我記 十願求生 華嚴經普賢菩薩發十種大願 普為法界眾生求生淨土 偈云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又云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 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贊曰 文殊七佛之祖 普賢萬行攸宗 而淨土往生 諄諄如出一口 娑婆良弼 即安養親臣 明亦甚矣 外淨土而不願往生 謬哉 攷證 七佛 法寶壇經曰 過去莊嚴劫 毗婆尸佛 尸棄佛 毗舍浮佛 今賢劫拘留孫 佛 拘那含牟尼佛 迦葉佛 釋迦文佛 是為七佛 十願 即行願品十願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 天竺人 廣造諸論 昇兜率內院 禮覲彌勒 復著無量壽論 及淨土 偈 五門修法 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見感通傳) 天竺雞頭摩寺 五通菩薩 以神力往安樂國 見阿彌陀佛 陳云 娑婆眾生 願 生淨土 無佛形儀 請垂降許 佛言汝應先行 尋當現彼 五通還 聖儀已至 一佛 五十菩薩 各坐蓮華 在樹葉上 遂取葉 傳寫流布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 西天第十二祖 嘗著起信論 後明求生淨土 最為切要 西天竺二十八祖 第一祖摩訶迦葉 乃至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磨 龍樹記生 楞伽經云 大慧汝當知 善逝涅槃後 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 大名德比丘 厥 號為龍樹 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 得初歡喜地 往生安樂國 善逝 如來十號之第五號也 歡喜地 華嚴十地之初地也 集善往生 P. 21

22 大悲經曰 佛言 我滅度後 北天竺國有比丘 名祁婆迦 修習無量種種最勝菩 提善根 已而命終 生於西方 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 於彼佛所種諸善根 後當作 佛 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持地經云 佛言 時摩差竭 得不起法忍 五百清信士 二十五清信女 皆 得不退轉地 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贊曰 求生西方 為欲悟無生忍 登不退地也 已得忍 已得不退 而復求生 菩薩之樂近如來乃如此 今具縛凡夫 忍力未充 退緣無限 而不刻心淨土 謂之何 哉 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攷證 無生忍 仁王經五忍 一伏忍 十信也 二信忍 十住也 三順忍 十行也 四 無生忍 十地也 五寂滅忍 妙覺也 王龍舒曰 往生淨土者 必證無生法忍 無生 法忍者 了生死也 了生死者 雖入生死界中 此一性已不昧矣 一性既不昧 何由 而為惡乎 論其理 固無墜墮 況又仗佛力 墜墮必無 是以生淨土者 非徒長生不 老 又生死自如也 第二大願 菩薩內戒經云 菩薩有三願 其第二願 願我命終 往生阿彌陀佛前 念佛滅罪 大智度論云 有諸菩薩 自言謗大般若 墮惡道 歷無量劫 雖脩餘行 不能滅 罪 後遇知識 教念阿彌陀佛 乃得滅障 超生淨土 贊曰 至心念佛一聲 滅八十億劫重罪 此其明徵乎 所以者何 至心故也 若 匪至心 罪則不滅 毋曰聖訓之無稽哉 勝會書名 長蘆賾禪師 遵遠祖遺範 建蓮華勝會 普勸念佛 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 風貌 清美 揖而曰 欲入公蓮華勝會 乞書一名 賾問何名 答曰普慧 書已又云 家兄 普賢 亦乞併書 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 有二菩薩名 遂以為會首云 贊曰 凡僧結社 古聖書名 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 良由事出真誠 則冥通靈應 一有偽焉 人世自好者不屑 而況古聖乎 今之所謂佛會者 賾公見之 當為太息 矣 略舉尊宿(此篇興雲棲勒修西方章合併故比往生集為多耳) 廬山遠法師 豁悟般若深旨 號東方護法菩薩 而六時念佛 三覩聖像 往生淨 土 天台智者大師 妙悟法華一家教觀 萬代宗祖 而生即面西 辯十種疑 疏十六 觀 極談淨土 P. 22

23 百丈海禪師 馬祖傳道嫡子 萬世叢林大宗 其立法 祈禱病僧 化送亡僧 悉 歸淨土 清凉國師 紹華嚴祖位 稱文殊後身 而指示彌陀即盧舍那 亦疏觀經 弘揚淨 土 黃龍新禪師 參覺老得旨 繼席黃龍 宗風大振 而切意淨業 有勸念佛文行世 令人發哀起信 永明壽禪師 得無礙辯材 柱石宗門 而作四料簡 偏贊西方 上上品生 敬及 冥府 真歇了禪師 嗣丹霞淳公 洞下一宗 至師大顯 後卓庵補陀 庵名孤絕 專意 西方 有淨土說以勸四眾 慈受深禪師 得法於長蘆信公 專修淨土 謂脩行捷徑 無越淨邦 建西方道場 苦口勸眾 翕然化之 石芝曉法師 嗣月堂詢公 洞徹教部 以淨業化人 甞集大藏諸書 有樂邦文類 行世 寂堂元禪師 學禪於密庵傑公 篤行念佛三昧 感金甲神自天而降 夢紅蓮花從 地而出 由是十洲蓮宗大行 圓照本禪師 道續天衣 宗弘雪竇 法雷振地 師表兩朝 而淨業兼修 華開上 品 兩僧神遊樂國 親見標名 中峯本禪師 得法於高峯妙公 人仰之如山斗 有懷淨土詩百首 盛傳于世 王以寧侍制 自稱彌陀弟子 晁悅之翰林 答趙子昂書 稱西方淨土 是真語實語 陳瓘侍制 作延慶寺淨土院記 極贊念佛 優曇宗主 廬山東林善法堂也 著蓮宗寶鑑 奉旨板行 為淨土中興云 贊曰 始遠師 終優曇 略紀歷代尊宿 無不奉行淨土者 嗚呼盛哉 總論 天如禪師 謂今人鄙視淨土 非鄙愚夫愚婦也 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 吾故 集群經以實其說 或者猶疑菩薩道大 似已不必求生 噫 自非位登玅覺 雖等地大 聖 不能一日離佛 況其下者乎 盖甞譬之 爵彌尊 則覲主彌密 彼荷擔挾鋤之輩 侶漁樵以自足 絕望於九重 而囂囂然曰 明主之不足親也 可哂也夫 等地妙覺 發隱曰 地者 住持佛智 荷負眾生 名地 等覺者有二義 一云與佛 無間 一云猶去一等 今兼之 言雖齊等 未極於妙 猶稍隔一等也 妙覺者 朗然 大覺 妙智窮源 無明習盡 翛然無累 寂而常照 名妙覺也 P. 23

24 三九往生篇 三輩往生 大阿彌陀經曰 佛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 有至心欲生阿彌陀佛剎者 別有三輩 其上輩者 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心無貪慕 持守經戒 行六波羅蜜 修菩薩業 一向 專念阿彌陀佛 脩諸功德 是人則於夢中見佛 及諸菩薩聲聞 其命欲終時 佛與聖 眾 悉來迎致 即於七寶水池 蓮華中化生 為不退轉地菩薩 智慧威力 神通自在 所居七寶宮宇 在於空中 去佛所為近 是為上輩生者 其中輩者 雖不能往作沙 門 大修功德 常信受佛語 深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此佛隨力修善 奉持齋戒 起立塔像 飯食沙門 懸繒然燈 散華燒香 以此迴向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佛 亦化現其身 光明相好 與諸大眾在其人前 即得往生 亦住不退轉地 功德智慧 次於上輩生者 其下輩者 不能作諸功德 不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 每日十聲 念佛 願生其剎 命欲終時 亦夢見此佛 遂得往生 所居七寶宮宇 惟在於地 去 佛所為遠 功德智慧 又次於中輩生者 蓮師疏云 王氏大本 去取舊文 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 魏譯皆曰發菩提 心 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 下曰不發 上竟不言 則高下失次 且文中多善根 全 在發菩提心 而三輩不同 同一發心 正往生要旨 乃反略之 故云未盡 九品往生(詳見觀無量壽佛經) 讚佛偈有云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上品上生(大智律師元照頌) 三心圓發 諦理深明 金臺隨往 即證無生 上品中生 達諸法空 了無驚動 有願即生 不必讀誦 上品下生 但發道心 未窮妙理 到彼開明 獲菩提記 中品上生 諸戒久持 往生如願 聞說苦空 得阿羅漢 中品中生 一日一夜 奉戒願求 蓮開見佛 即預聖流 中品下生 孝友仁慈 知識開悟 遇二菩薩 聞法得度 下品上生 平生積惡 死遇良師 一稱佛號 生寶蓮池 P. 24

25 下品中生 毀戒業深 獄火俱至 聞法回心 眾聖迎去 下品下生 十惡五逆 臨終苦逼 教稱十念 蓮華金色 攷證 三輩九品 鈔云 三輩九品 以心分事理 事理亦復各分勝劣 後得往生 如其本 因而為品位也 九品者 觀經所云上三品 有生彼即得百千陀羅尼門者 有經一小劫 得無生忍者 有經三小劫 得百法明門 住歡喜地者 配前 則雙得事理一心而有 深淺 故成三品 例上輩也 中之三品 有生彼國 即得阿羅漢者 有生彼半劫 得 阿羅漢者 有生彼一劫 得阿羅漢者 配前 則事盈理歉 亦以深淺 故成三品 例 中輩也 下之三品 有往生彼國 經十小劫 得入初地者 有經於六劫 蓮華乃開 發無上道心者 有十二大劫 發菩提心者 配前則有事無理 亦以深淺 故成三品 例下輩也 孤山謂大本三輩 止齊觀經六品 以三輩純明善行 不及惡人也 靈芝判 三輩止對上品 諸說稍異 草庵輔正解曰 天台以九品同三輩者 乃約位次相同 不 約行因 孤山靈芝唯約行因 則齊中上 取義各不同耳 剋實而論 則煩惱不異菩提 三九正相配合 又何疑焉 三心 見上品上生觀章 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曰 逆惡得生者 觀經疏云 以念佛除滅罪障故 佘詳之有三 義 一者雖以少時心力 而其力猛利 是心勇決 名為大心 以捨身事急故 如人入 陣 不惜身命 名為犍人也 二者亦是宿種今熟 以宿善業強故 臨終得遇知識 十 念功成也 三者若非宿種則其念佛之時 必有重悔 故永明曰 善惡無定 因緣體空 迹有升沉 事分優劣 真金一兩 勝百兩之疊華 爝火微光 爇萬仞之[卄/積]草 龍舒淨土文曰 下品往生者 譬如鉄石雖重 賴舟舡力 可以渡江 一針雖輕 不 賴舟舡 江不可渡 盖謂人有重罪 仗佛力者 可生淨土 罪惡雖輕 不仗佛力 亦 不得生 又如平生不善 一日招安 遂為良民 仗佛力而消罪惡者 亦復如是 切勿 疑也 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 但起見佛得道 還度一切冤親之心 則無不生也 往生勝相篇 見往生集 各舉二三事以例其餘耳 非曰止於此也 (還)謹按阿彌陀佛願後之偈 則佛之所度者 豈特三輩九品而已哉 但恐世人障 重惑深 不願往生耳 若肯至心發願 黽勉精脩 則是篇不為虗文矣 今略開十相 而以往跡證之 庶乎觀者知所迴向云 標名金地 宋可久居明州 常誦法華 願生淨土 元祐八年坐化 越三日 還謂人曰 吾見 淨土境 與經符契 蓮華臺上 皆標合生者名 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 一標明 州孫十二郎 一標可久 一銀臺 標明州徐道姑 言訖 復化去 五年徐道姑亡 異 香滿室 十二年孫十二郎亡 天樂迎空 皆如久所云 P. 25

26 (還)謹按往生之事 人多疑焉 今觀可久 不亦信而有徵乎 較之冥府提額者 又為捷徑矣 攷證 冥府提額 宋江公望 官諫議 蔬食清修 述念佛方便文 以勸道俗 有子早亡 託夢云 大人修道 功業已成 冥府有金字額云 嚴州府江公望 身居言責 志慕苦 空 躬事薰脩 心無愛染 動靜不違佛法 語默時契宗風 名已脫乎閻浮 身必歸于 淨土 宣和末 一旦無疾 面西而化 投種蓮胎 宋荊王夫人王氏 與婢妾精修淨業 一妾忽無疾而逝 俄而夫人夢與亡妾同遊寶 池 見紅白蓮華或榮或悴 夫人問何以如此 妾云 此皆世間發念修西方人也 纔發 一念 池內便發蓮華一朵 若願心精進 則華日日敷榮 以至大如車輪 若念心退轉 則華日日萎悴 以至殞滅 次見一人坐蓮華上 夫人問何人 妾云楊傑也 又見一 人坐於華上 妾云此馬圩也 又望見一金壇 金碧照耀 妾云 此夫人化生處也 夫 人既覺 訪問楊馬所在 則傑已亡 而圩無恙 是知精進不退者 雖身在娑婆之內 其神識已在淨土矣 夫人於是彌加精進 年八十一 立化 龍舒居士曰 或者疑云 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中 如何便生蓮華一朵 予告曰 此不難知也 譬如大明鏡 凡有物來 便見其形 鏡何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彌陀佛國中 清淨明潔 自然照見十方世界 猶如明鏡 覩其面像 故此間念佛 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 無足疑也 (還)謹按夫人夢中之說 或疑其未真 殊不知有道者之夢 非世人之夢幻也 況 以法照之華臺 宗本之華麗 合而觀之 夫人之言 益可信矣 豈曰幻妄云乎哉 攷證 華臺 唐法照 憶文殊無如念佛之言 乃一心念佛 忽見梵僧佛陀波利 謂曰 汝華臺已就 後三年華開矣 至期 端坐而逝 華麗 宋宗本 住慈淨寺 密修淨業 雷峯才法師 神遊淨土 見一華殊麗 問 之 曰 待淨慈本禪師耳 三聖接引 晉慧遠 住廬山東林 三十年跡不入俗 刻志西方 太元十九年 七月晦夕 於 般若臺 方從定起 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 圓光之中 無量化佛 觀音勢至 左右侍 立 佛言 我以本願力 故來安慰汝 汝七日後 當生我國 至期 端坐入寂 宗鏡錄曰 問 心外有他佛來迎 云何證自心是佛 答 一是如來慈悲 本願功 德種子 增上緣力 令曾與佛有緣眾生 念佛修觀 集諸福智 種種萬善功德力 以 為因緣 則自心感現佛身來迎 不是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 佛身湛然常寂 無有去來 眾生自心變化 有來有去 是知淨業純熟 自覩佛身 惡果將成 心現地獄 P. 26

27 (還)謹按遠師東林三十載 淨業已久 宜佛之接引也 儻無遠師之久 何以致佛 之迎 曰不然 僧衒九十 始迴心念佛 明瞻晚歲 方剋志安養 俱感三聖來迎 又 奚在久近乎 顧人之所修何如耳 九十迴心 唐僧衒 年九十 遇道綽禪師 得聞淨土 始迴心念佛 日禮千拜 一 心無怠 後有疾 告弟子曰 阿彌陀佛授我香衣 觀音勢至 示我寶手 吾其行矣 言訖而逝 晚歲剋志 唐明瞻 晚歲剋志安養 或譏其遲暮 曰 十念功成 猶得見佛 吾何 慮乎 後因疾 遽曰 佛來矣 竦身合掌而化 金臺迎往 晉慧恭 酆城人 與慧蘭僧光等同學 蘭光先化去 後恭病篤 誓心安養 念不 少間 見阿彌陀佛以金臺來迎 恭乘其上 又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告曰 長者受生 已居上品 吾等不勝喜慰 恭欣然奮迅而逝 他如懷玉之以銀臺而易以金臺 又甚異 矣 蓮師贊曰 或謂銀臺至而復隱 金臺誓而重來 何得果報無憑 由人揀擇 通曰 此正所謂萬法由心 隨感而應者也 且火車已現 十念而得往生 天眾來迎 矢心 而歸淨土 善惡聖凡之相隔 尚可轉業須臾 況金銀幾希間耶 易金臺 唐懷玉 台州人 誦彌陀經三十萬遍 日課佛號五萬聲 天寶元年 見 佛菩薩滿虗空 一人持銀臺來迎 玉曰 吾一生念佛誓取金臺 何為不然 眾聖隨隱 玉彌加精進 三七日後 向擎臺者來云 師以精進 得升上品 宜趺坐以俟 三日 已後 謂弟子曰 吾升上品 金臺至矣 含笑而逝 太守叚公以偈贊曰 我師一念登 初地 佛國笙歌兩度來 唯有門前古槐樹 枝低只為掛金臺 天樂迎空 唐元子才 居潤州觀音寺 誦彌陀經 念佛 夜聞空中樂音 似有人云 粗樂已 過 細樂續來 君當行矣 念佛而化 (還)謹按天樂之迎也 或旋環頂上 見而知之 或嘹喨空中 聞而知之 而此則 似有人言 又不止於尋常之聞見也 非神靈之翊贊而何哉 噫 精誠之極 一至此歟 旋環頂上 唐道昂 志結西方 願生安養 至八月朔日 無所患 問齋時至未 即 昇高座 舉目高視 見西方香華伎樂 充塞如雲 飛湧而來 旋環頂上 舉眾皆見 昂即於高座而逝 嘹喨空中 宋晤恩 徧誨人以西方淨業 雍熈二年 八月朔日 端坐而化 人聞管 絃鈴鐸之音 嘹喨空中 漸久漸遠 自西而去 P. 27

28 旛盖布列 元鄞縣周婆 精修淨土 既而微疾 鄰人夜見幢旛寶盖來入其家 黎明 婆合掌 念佛逝矣 (還)謹按旛盖之至 或夢於淨嚴尼 或見於弟子護 固難悉數 要之大丈夫當如 此矣 孰謂周婆以婦人而有是哉 噫 男兒可不自強耶 淨嚴尼 晉慧虔 投山陰嘉祥寺 苦身率眾 後寢疾 屬想安養 祈誠觀音 北 寺有淨嚴尼者 宿德篤行 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 幢幡華盖 七寶莊嚴 尼驚問大士 何往 答云 往嘉祥迎虔公耳 虔雖疾 神色如常 泊然而化 僧護 唐智欽 專習禪業 求生淨土 弟子僧護 夜半見庭前光 問誰秉炬 空 中聲曰 來迎欽禪師耳 護急啟空 見佛身光明 旛華寶盖滿虗空中 欽隨佛 冉冉 而去 光明照耀 隋法智 晚歲精勤念佛 一日忽辭道俗云 某生西方去也 中夜無疾而化 時有 金色光明 照數百里 江上漁人 謂是天曉 遲遲方明 始知智之往生云 (還)謹按光明有二 一者佛光攝引往生 如法智之金光數百里 如道喻之光明滿 室 是也 二者身心瑩徹所致 如法祥之鏡光 嚴公之月光 是也 是雖光有大小 但身心未抵於瑩徹 則佛光決難以攝生 二者之成功一也 往生者 勿以鏡光月光為 少 而以百里滿室為多歟 光明滿室 隋道喻 居開覺寺 念佛日夜不廢 後佛來迎 光明滿室 遂坐而化 鏡光 唐法祥 三十年修安養之業 因疾 弟子見房西壁 有光若鏡 現淨土相 頻伽鼓翼 乃倐然而化 月光 宋有嚴 平生篤修淨業 建中靖國元年 跏趺而化 塔上有光如月 三夕 而隱 異香旋繞 唐大行 晚歲入大藏陳願 隨手取卷 得彌陀經 晝夜詠誦 至三七日 覩瑠璃 地上 佛及二大士現身 後一年 瑠璃地復現 即日而終 異香經旬 肉身不壞 蓮師贊曰 慧永僧衒 異香七日 行今浹旬 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 至僧濟以聖 師指示而生淨土 臨終 留龕溽暑 體發異香 梵行之精堅極矣 慧永 晉慧永 河南人 駐錫廬山西林 絕志塵囂 標心安養 後義熈十年示疾 謂眾曰 佛來迎我 言訖而化 異香七日方滅 僧衒 見前三聖接引 及近 七日異香不散 P. 28

29 僧濟 晉僧濟 入廬山 從遠公學 後疾篤 遠遺燭一枝 曰 汝可運心安養 濟執燭憑几 停想無亂 又集眾諷淨土經 明夕忽起立 如有所見 謂傍人曰 吾行 矣 右脅而逝 時方炎暑 三日而體不變 異香郁然 化鳥呈祥 隋智舜入廬山 踵遠法師淨業 大業初 即示疾 見鸚鵡孔雀念佛法僧 出微妙 音 告弟子曰 我今日往生矣 安然而逝 蓮師贊曰 智舜見鸚鵡孔雀 法祥弟子 又見頻伽鼓翼 不見佛而見眾鳥何耶 經云 是諸眾鳥 皆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故知正報依報 皆淨土相也 幸無疑焉 法祥法祥見前光明照耀下 妙華顯瑞 宋宗利 居新城碧沼 修念佛三昧 後忽謂弟子曰 吾見碧蓮華徧滿空中 三日 復曰 佛來矣 奄然而化 (還)謹按見蓮華者甚眾 猶疑想念所致也 他如道綽之天花下散 僧叡之榻前金 蓮 太公之棺上蓮華 眾皆見之 想念云乎哉 近有檇李陶氏棺生青蓮五華 又甚奇 矣 道綽 唐道綽 并州人 篤志淨土 六時禮敬不缺 念佛日以七萬為限 貞觀二 年 四月初八日 歸寂 聞而赴者 見化佛住空 天花下散焉 僧叡 晉僧叡 冀州人 預廬山蓮社 宋元嘉十六年 合掌而化 眾見叡榻前 一金蓮華 倐爾而隱 五色香烟 從其房出 太公 大明蓮華太公者 越人 晝夜念佛不絕 命終之後 棺上忽生蓮華一枝 親里驚嘆 因號蓮華太公云 陶氏 大明萬曆二十三年事也 往生勝果篇 大阿彌陀經曰 佛言 無央數世界 諸天人民 往生阿彌陀佛剎者 皆於七寶池 蓮華中化生 自然長大 亦無乳養之者 皆食自然之食 其容貌形色 端正淨好 固非世人所比 亦非天人可比 皆受清虗自然之身 無極之壽 淨土十易(見淨土指歸) 一常得見佛 二常聞法音 三聖賢會集 四遠離魔事 五不受輪迴 P. 29

30 六永離惡道 七勝緣助道 八壽命無量 九入正定聚 十一生行滿 淨土十易 慈雲云 五濁得道為難 淨土修行則易 今以淨土十易揀示之 淨土指 歸 一 常得見佛 無量壽佛成道已來 經十大劫 常住不滅故 二 常聞法音 佛 及菩薩 樹林水鳥 常宣法故 三 聖賢集會 觀音勢至 為其勝友 諸上善人俱會 一處故 四 遠離魔事 雖有天魔 皆護佛法 令修行人 速成就故 五 不受輪迴 蓮華化生 無復輪轉生死苦趣故 六 永離惡道 彼佛國土 無三惡道 名字尚不 聞故 七 勝緣助道 瓊樓玉殿 珍衣美饌 皆為助道之資具故 八 壽命無量 眾 生壽量 與佛齊等 人天凡夫盡其智力莫知其數故 九 入正定聚 眾生生者 皆是 阿[鞥-合+(白-日+田)]跋致 無退轉故 十 一生行滿 常隨佛學 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故 生淨土三十種益(見教乘法數) 一往生佛土 二得大法樂 三親近諸佛 四遊十方供佛 五親聞佛說 六(福慧資糧速得圓滿) 七速證菩提 八(諸天人等同會一處) 九無退轉 十無量行願增進 十一珍禽說法 十二風樹樂音 十三水演苦空 十四樂奏妙音 十五四十八願 十六真金色身 十七形無醜陋 十八具足六通 P. 30

31 十九常住定聚 二十無諸不善 二十一壽命長遠 二十二衣食自然 二十三唯受眾樂 二十四三十二相 二十五實無女人 二十六無有小乘 二十七離於八難 二十八得三法忍 二十九身常有光 三十得那羅延力 往生佛土 大阿彌陀經云 我作佛時 凡生我剎 欲往他方設化眾生 修菩薩行 供養諸佛 即自在往生 十方供佛 大阿彌陀經云 佛言 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 承佛威神 遍至十方無量 世界 供養諸佛 隨心所欲 華香伎樂 衣盖[方*童]旛 無數供養之具 自然化現在 前 輙以奉佛 聽受經法 喜悅無量 既供養已 忽然輕舉 還至本剎 猶為未食之 前 親聞佛說 無量壽佛經云 見諸佛所出音聲 皆演妙法 與十二部經合 福慧資糧 龍舒淨土文曰 人不可不兼脩福慧 種種利物 皆行方便 作一切善 戒一切惡 所謂修福也 知因果 識罪福 觀釋氏書 內明性理 觀儒家書 外明世 道 所謂修慧也 修福得富貴 脩慧得明了 二者皆不修 愚癡而窮困 故偈云 修 福不修慧 象身掛瓔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 必不得已 寧使慧勝於福 則知 罪福而戒慎 故無墜墮 若福勝於慧 則因受福而作惡 故有墜墮 偈云 兼修福與 慧 又復念彌陀 九品蓮華裏 第一更何疑 諸天人等同會一處 大阿彌陀經云 佛言阿彌佛剎中 皆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 皆 洞視徹聽 遙相瞻見 遙相聞語聲 皆求善道者 其面目皆端正淨好 無有醜陋 其 材性皆智慧勇犍 無復庸愚 其所欲言 皆預相知意 心所存念 無非道德 形於言 說 無非正事 皆相愛敬 無或憎嫉 皆相順序 無或差池 動合禮義 穆若弟兄 言語誠實 轉相教令 欽悅承受 不相違戾 神氣和靜 體力輕清 世人如此 諸天 可知矣 無退轉 十疑論云 有五因緣 能令不退 一者 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 故不 退 二者 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 故不退 三者 水鳥樹林 風聲樂響 皆說苦空 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故不退 四者 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 無惡緣境外 無鬼神邪魔 內無三毒等 煩惱畢竟不起 故不退 五者 但生彼國 則壽命永劫 與菩薩佛等 故不退也 又古人云 不願生淨土則已 願生則無不生不生 則已生則 P. 31

32 定不退轉 珍禽說法 無量壽佛經云 如意珠王 涌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 和 鳴哀雅 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風樹樂音 大阿彌陀經云 阿彌陀佛剎中 自然微風徐動 吹諸寶樹 或作音樂 或作法音 吹諸寶華成異香 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 佛言世間有萬種音樂 不如諸 天一音之美百千萬倍 諸天萬種音樂 不如阿彌陀佛剎中 諸七寶樹一音之美百千萬 倍 水演苦空 無量壽佛經云 摩尼水流注花間 尋樹上下 其聲微妙 演說苦空無常 無我之音 四十八願 文長難以盡述 當於大阿彌陀經考之 真金色身形無醜陋 大阿彌陀經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 雖有諸天與眾人之異 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 面目端正淨好 無復醜異 具足六通 初門曰 一天眼通 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 及見世間種種形色 二天耳 通 能聞六道眾生語言 及世間種種音聲 三知佗心通 能知六道眾生心及教法 種 種所緣念事 四宿命通 知自過去一世二世百千萬世 乃至八萬大刧宿命 及所作之 事 五身如意通 有二種 一者飛行速到 山障無礙 二能轉變自身他身 及世間所 有 隨意自在 六漏盡通 能發見思真智 則三漏永盡 常住定聚 妙宗鈔云 此土愽地凡夫屬邪定聚 發心修行 未得不退者 屬不定聚 已得不退者 屬正定聚 若生安養 不論高下 五逆罪人臨終十念 得往生者 亦 得不退 故云皆正定聚 無諸不善 大阿彌陀經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 況有其實 又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 盡無淫泆嗔怒愚痴之心 壽命長遠 大阿彌陀經云 佛言 悉令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 皆作緣覺聲聞 共坐禪一心 合其智慧為一智慧 以計數彼剎中諸菩薩聲聞 及諸天世人壽命 幾千 億萬劫 無有能知者 彼佛壽命 浩渺無窮 誰能信知 惟佛知耳 衣食自然 大阿彌陀經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人欲食時 七寶鉢中百味飲食 化現 在前 所欲衣服 隨念即至 不假裁縫擣染浣濯 三十二相 初門曰 如來現此相 使見者愛敬 知有勝德可崇耳 一 足下安平如 奩底 二 足下千輻輪相 三 手足指長勝餘人 四 手足柔軟 勝餘身分 五 手 足指合縵網勝餘人 六 足跟具足滿好 七 足趺高好 根相稱 八 如伊尼延鹿王 腨纖好 九 立 手摩膝 十 陰藏相如馬蝗 十一 身縱廣等 十二 一一毛孔生 青色柔軟 十三 毛上向 青色柔軟右旋 十四 金色光 其相微妙 十五 身光面 光各一丈 十六 皮膚薄細滑 不受塵水 不停蚊蚋 十七 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 處滿 十八兩腋下滿 十九 身上如師子二十 身端直 二十一 肩圓好 二十二 四十齒俱足 二十三 齒白淨 齊密而根深 二十四 身最白而大 二十五 頰車如 師子 二十六 咽中津液 得味中上味 二十七 舌大薄 覆面至髮際 二十八 梵 音深遠 如迦陵頻伽聲 二十九 眼色如金精 三十 眼睫如牛王 三十一 眉間白 毛相如兜羅綿 三十二 頂肉髻成 P. 32

33 實無女人 大阿彌陀經云 第二願 我作佛時 我剎中無婦女 又云 我作佛時 十方無央數世界 有女人聞我名號 喜悅信樂 發菩提心 厭惡女身 壽終之後 其 身不復為女 由此觀之 往生者豈復有女人乎 離於八難 佛祖統紀要略曰 八難者 以惡逆故 墮地獄 以慳貪故 墮餓鬼趣 愚癡故 墮畜生趣 頑嚚故 生北俱蘆洲 憍慢故 生在佛前 懶惰故 生在佛後 謗法故 盲聾瘖瘂 闡提故 世智聰明 難處雖多 八者為最 得三法忍 大阿彌陀經曰 彼剎世人 見道場寶樹 高一千六百由旬 一切眾寶 自然合成 華果敷榮 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 彼剎諸天人世人 見此樹者 得三法忍 一者音響忍 二者柔順忍 三者無生法忍 得那羅延力 大阿彌陀經曰 第三十 願 我作佛時 我剎中菩薩 得金剛那羅延 力 那羅延 此云堅固 阿彌陀經曰 彼土何故名為極樂 其土眾生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生淨土二十四種樂事(見教乘法數) 一欄楯遮防 二寶網羅空 三樹蔭通衢 四七寶浴池 五八水澄清 六下見金沙 七階際光明 八樓臺淩空 九四蓮華香 十黃金為地 十一八音常奏 十二晝夜雨華 十三清晨策勵 十四嚴持妙華 十五供養他方 十六經行本國 十七眾鳥和鳴 十八六時聞法 十九存念三寶 二十無三惡道 二十一有佛變化 P. 33

34 二十二樹搖羅網 二十三千國同聲 二十四聲聞發心 欄楯遮防 鈔云 此土欄楯 一防物損 二示美觀 彼土雖牛羊絕牧 玩好無心 而萬行功德之所莊嚴 任運成就也 寶網羅空 大阿彌陀經曰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 有無量寶網彌覆其剎 皆以金銀真 珠 百千襍寶 奇妙珍異 莊嚴校飾 周匝四面 垂以寶網 光色晃曜 盡極嚴麗 又有自然德風徐動 吹諸寶網 及諸寶樹 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流布萬種清雅德香 其有聞者 塵勞垢惡 自然不生 風觸其身皆得快樂 七寶浴池 大阿彌陀經曰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 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 若七寶池中 澡雪形體 意欲令水沒足 水即沒足 欲令至腰 水即至腰 欲令至腋 至頸 水亦 如是 淋灌其身 悉如其意 調和冷煖 無不順適 開神悅體 滌蕩情慮 清明澄潔 瑩若無形 各出浴已 各坐於一蓮華之上 各往進修 有在地 有在虗空 講經誦 經說經聽經 各隨其質而有所得 未得四果者 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 得不退 轉是水不但以可浴為功 又能利益於既浴之後也 八水澄清 鈔云 八功德者 一澄淨 謂澄渟潔淨 離污濁故 二清冷 謂清湛涼 冷 無煩熱故 三甘美 謂甘旨美妙 具至味故 四輕軟 謂輕揚柔軟 可上下故 五潤澤 謂津潤滑澤 不枯澁故 六安和 謂安靜和緩 絕迅汎故 七除飢渴 謂水 僅止渴 今兼療飢 有勝力故 八長養諸根 謂增長養育身心內外故 問甘美輕軟除 飢長根 此方所無 則誠然矣 凡水悉皆清冷潤澤 何彼水以二者獨稱功德 答 此 水雖亦清冷 逢日則炎 遇火則沸 彼縱劫火臨之 清冷自如 終不炎沸故 此水雖 亦潤澤 日晒則乾 火逼則涸 彼縱劫火臨之 潤澤自如 終不乾涸故 樓臺淩空 鈔云 重屋曰樓 岑樓曰閣 大阿彌陀經云 我作佛時 我剎中自地以 上 至於虗空 皆有宅宇宮殿樓閣 悉以無量雜寶 百千種香 而共合成 嚴飾奇妙 殊勝超絕 又云 是諸樓閣 有隨意高大 浮於空中若雲氣者 有不能隨意高大 止在地上者 以求道時 德有厚薄所致 四蓮花香 疏云 大如車輪 言其形也 大小無定 不可局以人世常所御車而為限 量 由其因地 念佛功德勝劣 機感自致耳 微妙香潔 言其德也 詳見疏鈔 文長 不述 是蓮華者 往詣之國 號曰蓮邦 同修之人 號曰蓮社 約禪誦之期 號曰蓮 漏 定趨向之極 號曰蓮宗 重其事也 八音常奏 大阿彌陀經云 四天王天 及諸天人 百千音樂以供養佛 清暢嘹喨 微妙明雅 一切音聲所不能及 觀經云 無量諸天作天伎樂 又有樂器懸處虗空 如 天寶幢 不鼓自鳴 常奏而無間歇者 世樂須人 有作有輟 天樂自鳴 故云常奏也 晝夜雨華 鈔云 彼國無日月 常明不昏 晝夜無辨 唯以華開鳥鳴而為晝 華合 鳥棲而為夜也 天華從天而下 樹華隨風四散 華墮地積厚四寸 極目明麗 芳香無 比 及至小萎 自然亂風吹去 P. 34

35 供養他方 疏云 此言天所雨華 眾生持取供佛 供畢返國 猶在食前 以神足故 華嚴經云 八住菩薩 一剎那頃遊行無數世界 則今之神足 豈易及哉 經行本國 疏云 返已而食 食已而行 徜徉自適也 鈔云 世人食已 非奔走塵 務 則增長睡魔 本國飯食經行 解脫之風 逍遙之狀 可想見也 六時聞法 大阿彌陀經云 我剎中 隨其志願所欲聞法 皆自然得聞 樹搖羅網 無量壽佛經曰 觀寶樹者 作七重行樹想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 其諸寶 樹 妙真珠網彌覆其上 有七重網 行行相當 葉葉相次 於眾葉間生諸妙華 華上 自然有七寶果 千國同聲 靈芝云 佛說阿彌陀經 六方諸佛同讚 非千國同聲乎 (還)謹按勝果之說 經舉其網 傳張其目 所謂指其掌者是也 噫 觀淨土之易 可以知娑婆之難矣 觀淨土之樂 可以知娑婆之苦矣 觀淨土之益 可以知娑婆之 損矣 修淨業者 遊折攝之門 尚不發欣厭之念 亦獨何哉 娑婆十難 淨土指歸曰 一 不常值佛 二 不聞說法 三惡友牽纏 四 羣魔惱 亂 五 輪迴不息 六 難迯惡趣 七 塵緣障道 八 壽命短促 九 修行退失 十 塵劫難成 所謂修行退失者 此土修行 斷見思惑 方能不退初心 行人未免退 墮 故云 魚子 菴羅華 菩薩初發心 三事因中多 及其結果少 所謂塵劫難成者 如大通佛世 聞法之徒 退大執小 經塵點劫 住聲聞地 雖涉長時 未成大道故 娑婆八苦 佛言六道輪迴 受苦無量 六道之中 惟人天最為樂道 而人有八苦 生居胎獄 老厭龍鍾 病受痛痾 死悲分散 愛則欲合偏離 冤則欲迯偏遇 求則欲 得偏失 乃至五陰熾盛 總成上七 名八苦也 其難苦如此 損當何如哉 欣厭 蓮師疏云 若據平等法門 非垢非淨 則欣厭無地 折攝何施 但今生死 凡夫 迷心逐境 備歷輪迴 甘心忍受 曾無一念省發 求願出離 而復遮其欣厭 欲令直悟自心 是猶田蛙井鮒 不與之水 而反責以冲霄 祇益沉淪 於事何濟 於 是無苦樂中 示苦示樂 苦以折伏 樂以攝受 折則激其頑迷 而令起厭離 攝則揚 其懈怠 而俾生欣樂 然後久在泥塗 始嫌穢污 乍聞淨妙 浚起願求 此大火聚 彼清涼池 炎燒眾生 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 方便度生 法自應爾 生彼國已 見佛 聞法 得無生忍 方悟此心本來平等 淨土指歸曰 欣淨厭穢 取舍未忘 豈聖人以 二見之道化人耶 曰 經不云乎 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諸羣生 盖熾然欣厭 而不見有欣厭之相 斯為得矣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一 P. 35

36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二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起信章 大阿彌陀經疑城胎生分 佛告彌勒 汝見彼剎有胎生否 對云 見胎生者 何因緣故 彼剎而有胎生 佛 言 若有眾生修諸功德 願生彼剎 後有悔心 亦復疑惑 不信有彼佛剎 不信有往 生者 亦不信布施作善 後世得福 其人雖爾 續有念心 暫信暫不信 志意猶豫 無所專據 臨命終時 佛乃化現其身 令彼目見 口雖不能言 其心即喜 乃悔 不 免作諸善以悔過 故其過差少 亦生彼剎 惟不能前至佛所 方入其剎邊地 見七寶 城 即入其中 於蓮華中生 受身自然長大 飲食亦皆自然 其快樂如忉利天人 唯 於城中 經五百歲不得見佛 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無由供養於佛 修習菩薩 功德 以此為苦 示其小謫 是故彼剎名為胎生 當知生疑惑者 失大利益 若有眾 生 信受經法 奉持齋戒 作諸功德 至心迴向 命終 即於七寶池蓮華中生 跏趺 而坐 須臾之間 身相光明 智慧威神 如諸菩薩 安得名為胎生 他方諸大菩薩 發心欲見阿彌陀佛 及諸菩薩聲聞 恭敬供養 命終 往於極樂世界 七寶池 蓮華 中化生 自然即時見佛 安得名為胎生 (還)謹按淨業之人 自古雖有暫信暫疑者 而末法之中 殆又甚焉 何哉 良以 淨土法門 經論昭然 觀者烏得不信 及聞六祖愚人願東願西之說 黃檗黃葉止啼之 喻 天衣去則實不去之言 楊次公將錯就錯之頌 又烏得不疑 信於彼而疑於此 二 者所以相持而無專據也 殊不知六祖三師 實為得道者 豈一無所為 而直為是謗經 背聖之談 以啟萬世之疑乎 故蓮師於六祖之說 詳為之辨 天衣之言 深為之解 於楊次公之頌 則曰蘊藉不少 盖有獨觀其深者 胡今人不逆其志而徒泥其詞 遂以 為詆訶淨土 豈其然乎 雖然 六祖三師 可信可疑 姑置弗論 獨永明淨土文 有 希從昔賢 恭稟佛勑 定不謬誤之語 旨哉斯言 足為定論 更無可疑者 儻猶未釋 然 吾將西向合掌曰 疑城之設 正為是人 胎生 蓮池疏云 問 下品之外 復有胎生 為實有否 答 表信力不堅故 實 無胎生 如剎帝利 其子犯法 幽之內宮 處以華觀 玩好珍奇 服御豐俻 但鎻其 兩足 不得自在 此胎生喻也 若深自悔責 求離本處 即得往詣無量壽佛所 又菩 薩處胎經云 西方去此有懈慢界 國土七寶 其樂無比 發意欲生彌陀佛國 而染著 於此 不能前進 亦疑城邊地類也 如是皆由信不切故 經論昭然 疏云 經之專談淨土者 如觀無量壽佛經 鼓音王經 後出阿彌陀偈經 大小阿彌陀經是也 復有諸經 雖不專談淨土 其中勸讚往生 如華嚴行願品 以 P. 36

37 此十願導歸極樂 是也 如法華則云 誦斯經者 當生極樂世界 是也 又如觀佛三 昧 十住斷結諸經 帶說淨土 層疊非一 是也 其餘讚詠淨土 為論 如十疑寶王 等 為文 如龍舒無盡等 為集 如決疑指歸等 為錄 如淨土自信等 為傳 如淨 土略傳等 為偈 如徑路修行等 為賦 如神棲安養等 為詩 如諸家懷淨土等 所 有言辭 不可勝載 由此觀之 淨土烏得不信哉 六祖 鈔云 壇經曰 東方人造惡 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惡 念佛求生何國 又云 愚人願東願西 後人執此 遂疑六祖說無西方 故為四辯 一曰為門不同 盖晉宋而下 競以禪觀相高 直指單傳之意 幾於晦塞 於時達磨始倡 諸祖繼興 惟欲大明此道 而此道無佛無眾生 今西方者 正開示眾生趣向佛故 此道舉心即錯 動念即乖 今西方者 正教人起心念佛故 此道心境俱寂 今西方者 正以佛國為 境 發心求生故 是雖理無二致 而門庭施設不同 隨時逐机 法自應爾 假使纔弘 直指 復讚西方 則直指之意 終無由明矣 故六祖與淨土諸師 易地則皆然也 二 曰 似毀實讚 盖六祖東西之說 祇是勸人要須實心為善 空願無益 何曾說無西方 正經中必以多善根得生彼國之謂也 惡得云毀 三曰 不為初機盖六祖自云 吾戒 定慧 接最上乘人 今初心下凡 以秋毫世智藐視西方 妄說般若 非徒無益而又害 之 故壇經者 慎勿示之初機 苟投非器 便落狂魔 誠可嘆惜 四曰 記錄有訛 盖壇經又言西方去此十萬八千里 是錯以五天竺為極樂也 五竺震旦 同為娑婆穢土 何須分別願東願西 而極樂自去此娑婆十萬億土 盖壇經皆學人記錄寧保無訛 古 謂盡信書 不如無書者 此也 況西方千佛所讚 今乃疑千佛之言 信一祖之語 佛 尚不足信 況於祖乎 則智者當為世人決疑起信 弘讚流通 即是報佛深恩 如其違 背聖言 故為魔說 其罪可勝言哉 黃檗斷際禪師 黃檗心要曰 如來所說 皆為化人 如將黃葉為金 止小兒啼 決 定不實 又云 淨土佛事皆成業 乃名佛障 障汝心故 盖由師傳直指 與六祖同方 正蓮師所謂為門不同 與前壇經均一義也 又何足疑哉 天衣懷禪師 師語弟子云 生則決定生 去則實不去 不觀諸淨土或問讚佛偈乎 心包太虗 量周沙界 盖以十方虗空 無量無邊 被我心量都盧包了 看來十萬億國 在我心中 心無界限 去至何所 狀其易穢而淨 似有所往 豈曰從此向彼 如世 間經城過邑之往耶 故曰 去則實不去 楊次公 公將化 有頌云 將錯就錯 西方極樂 盖以唯心淨土 自性阿彌 恐 修淨業者 但知西方之有淨土阿彌 而不知吾心之淨土 自性之阿彌 故言此以警之 非謂修淨土之錯也 故蓮師謂次公參禪悟性 而復歸淨土 將錯就錯之言 蘊藉不 少 淨土指歸論十種信心 欲了生死 脩行淨業 當發十種信心 念念不忘 決生淨土 一信佛所說法 金 口誠言 真實不虗 二信凡夫在迷 識神不滅 六趣循環不息 三信此土脩行 未得 道果 不免輪迴 四信未出輪迴 雖生天上 不免墮落 五信極樂世界眾生生者永無 退轉 六信眾生發願 願生淨土 決定往生 七信一稱佛名 能滅八十一刼生死重罪 八信念佛之人 阿彌陀佛神通光明 攝取不捨 九信念佛之人 十方世界恒沙諸佛 P. 37

38 同以神力時常護念 十信既生淨土壽命無量 一生當得無上菩提 於此十種 不能 深信 生疑惑者 雖念佛而不得往生矣 攷證 決生淨土 歸元直指曰 昔有明琛能畵蛇 作常山蛇勢 及為蛇論 生身變作蛇 李伯時畵馬 作打輥馬勢 活現馬形 驗此二事 顯明念佛定成佛 一心信淨土 必 生淨土矣 龍舒淨土起信文 佛與菩薩 憫念眾生沉淪苦海 無由得出 故自以誓願威力 招誘人生淨土 人 唯恐不信耳 若信心肯往 雖有罪惡 亦無不生 盖不慈悲不足為佛 不濟度眾生 不足為佛 不有大威力 不足為佛 為其慈悲 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 為其有 大威力 故能遂濟度之心 成濟度之功 此所以為佛也 經云 大醫王能治一切病 不能治命盡之人 佛能度一切眾生 不能度不信之人 盖信者一念也 若人在生 時 心念要去 身則隨去 心念要住 身則隨住 是身常隨念 然猶有念欲去 而身被牽 繫者 身壞時 唯一念而已 一念到處 則無不到 是以一念生淨土 則必生淨土 況佛與菩薩 又招引人往生乎 不信之人 宗鏡錄曰 不信之人 千佛不能救 如華嚴經中說信為手 如人有手 至於寶所 隨意採取 若當無手 空無所獲 如是入佛去者 有信心手 隨意採取道 法之寶 若無信心 空無所得 招引往生 西資鈔云 得生淨土 是假他力 彌陀願攝 釋迦勸讚 諸佛護念 如 彼大海 既得巨舟 仍有良導 加以便風 必速到彼岸也 若無信心 不肯登舟 遲 留惡國者 誰之過歟 又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 多不信之 無足恠也 盖拘於目前所見 遂謂目前所不見者 亦如此而已 故處此娑婆濁世 不信其有清淨佛土 所以生長於胞胎 不知彼有蓮 華之化生 壽不過百年 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 衣食必由於營作 不知彼有自然之衣 食 快樂常襍於憂惱 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然則佛之言 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 也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 必不自妄語以誑人 世人妄語者 非以規利則以避害 佛無 求於世 何規利之有 佛視死生如刀斫虗空 何避害之有 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世 間中人以上者 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 況佛乎 故先賢云 佛言不信 何言可信 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 刻之於石 天雷擊之 今以金寶綵色 鐫刻裝繪 以為輪藏 貯佛之言 供以香華 嚴以神龍 使其言之妄 則又甚於奸黨之碑 何為歷千百歲而 天雷不擊之哉 以其言之誠也 是淨土之說 更無可疑者 況自古及今 修此者感應 甚多 尤不可以不信者也 P. 38

39 雷擊石碑 宋徽宗時 蔡京以元祐黨人司馬光等二十餘人 為奸邪 刻於石碑 而 禁錮之 立之端門 而天雷擊仆焉 又 此世界中 人生皆如水泡 生滅不常 幸而至七十者 古來猶稀 人只見眼前老 者 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況世間無非是苦 但不思省 故不覺知 不稱意時 固 為苦矣 如或稱意 亦無多時 或自己大限 忽然而至 平生罪惡 不止於食肉衣絲 不思則已 思之誠可畏也 自少至老 自生至死積累既多 纏綿堅固 無由解脫 閉眼之後 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 知在何處 或墮地獄 受諸極苦 或為畜生 受 人宰殺 或生餓鬼 饑火燒身 或入脩羅 嗔恨所迫 雖有善業 得生天上人間 受 盡福報 依舊輪迴 漂流汩沒 無有出期 唯有西方淨土 [宋-木+取]為超脫輪迴之 捷徑 色身難得 趂康徤時 辦此大事 當常作念云 吾曾自無始已來 輪迴六道 不曾知此法門 故不得出離 今日知之 豈可不即時下手 年高者固當勉力 年少者 亦不可因循 命終往生極樂世界 迴視死入陰府 見閻王受恐怖者 不可同年而語矣 攷證 隨業緣去 王居士曰 神者 我也 形者 我所舍也 我有去來 故舍有成壞 且 神之來也 何自而來哉 盖隨業緣而來 神之去也 何自而去哉 盖隨業緣而去 業 緣者何哉 其所作者 人間之業 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 所作者 天上之業 神則隨 之而生於天上 若作阿修羅之業 神則隨之而生於阿脩羅 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 而生於三惡道 是輪迴六趣 無有出期 然則神者 自無始以來 投胎易殼 不得 久留於一所 所以然者何哉 以吾所造之業 非久而不盡者 故神之舍於業也 業盡 則形壞 形壞 則神無所舍 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譬如人造屋宇 必居其中 人造飲食 必享其味 故造如是業 必受如是報 盖自然之理也 然則吾今世所為 豈可以不慎哉 欲直脫輪迴 永離苦惱者 無如西方淨土 故不可以不修也 淨土 指歸曰 善惡二輪 苦樂二報 皆三業所造 四緣所生 若一念心嗔恚邪婬 即地獄 業 慳貪不施 即餓鬼業 愚癡暗蔽 即畜生業 我慢貢高 即修羅業 堅持五戒 即人業 精修十善 即天業 證悟人空 即聲聞業 知緣性離 即緣覺業 六度齊修 即菩薩業 真慈平等 即佛業 又 譬如人入大城中 必先覔安下處 却出幹事 抵暮昏黑 則有投宿之地 覔安下 處者 修淨土之謂也 抵暮昏黑者 大限到來之謂也 有投宿之地者 生蓮華中 不 落惡趣之謂也 又如春月遠行 先須俻雨具 驟雨忽至 則無淋漓狼狽之患 先俻雨 具者 修淨土之謂也 驟雨忽至者 大命將盡之謂也 無淋漓狼狽之患者 不至沉淪 惡趣 受諸苦惱之謂也 且先覔安下處者 不害其幹事 先俻雨具者 不害其遠行 P. 39

40 是修淨土者 皆不妨一切世務 人何為而不修乎 又 世有專於參禪者 云唯心淨土 豈復更有淨土 自性阿彌 不必更見阿彌 此言 似是而非也 何則 西方淨土 有理有跡 論其理 則能淨其心 故一切皆淨 誠為 唯心淨土矣 論其跡 則實有極樂世界 佛丁寧詳復言之 豈妄語哉 又或信有淨土 而泥唯心之說 乃謂西方不足生者 謂參禪悟性 超越佛祖 阿彌不足見者 皆失 之矣 何則 此言其高 竊恐不易到 彼西方淨土 無貪無戀 無嗔無癡 吾心能無 貪無戀 無嗔無癡乎 彼西方淨土 思衣得衣 思食得食 欲靜則靜 欲去則去 吾 思衣而無衣 則寒惱其心 思食而無食 則饑惱其心 欲靜而不得靜 則羣動惱其心 欲去而不得去 則擊累惱其心 是所謂唯心淨土者 誠不易得也 彼阿彌陀佛 福 重山海 力挈天地 變地獄為蓮華 易於反掌 觀無盡之世界 如在目前 吾之福力 尚不能自為 常恐宿業深重 墜於地獄 況乃變作蓮華乎 隔壁之事猶不能知 況 乃見無盡世界乎 是所謂自性阿彌者 誠不易到也 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 而猝未能 為淨土 吾性可以為阿彌 而猝未能為阿彌 烏得忽淨土而不修 捨阿彌而不欲見乎 故修西方 見佛而得道則甚易 若止在此世界 欲參禪悟性 超越佛祖為甚難 況 修淨土者 不礙於參禪 何參禪者 必薄淨土而不為也 由此言之 唯心淨土 自性 阿彌者 大而不要 高而不切 修未到者 悞人多矣 不若脚踏實地 持誦修行 則 人人必生淨土 徑脫輪迴 與虗言無實者 天地相遠矣 又曰 參禪大悟 遂脫生死輪迴 固為上矣 然至此者 百無二三 若修西方 則直出輪迴 而生死自如 萬不漏一 若不修西方 不免隨業緣去 雖如青草堂 戒 禪師 真如喆 惠古 皆汩沒輪迴 誠可畏也 攷證 唯心淨土 淨土指歸曰 欲達唯心淨土 先了諸法互融 世人不解 遂執方寸之心 為淨土 以經中佛說國土莊嚴 悉是表顯 皆無實法 自招謗法之咎 須知心外無法 故曰唯心 經云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 其光徧滿 無壞無襍 十方諸佛 九界眾生 色心依正 至於一塵一毛 隨舉一法 皆百千燈中之一燈也 行人一念如在東一燈 彌陀淨土 如在西一燈 以其光徧滿故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心外無土 土外無 心 此即事之理 唯心淨土也 以無壞無襍故 此燈彼燈 不相混亂 心自是心 佛 自是佛 淨土自是淨土 即此土眾生 念彼土之佛 而求往生 此即理之事 西方淨 土也 雖分事理 實非兩途 若局於西方 而不達唯心 則得事失理 雖未能稱理 佛神力故 亦得往生 雖居下品 亦無退轉 若局自心 而不求西方 則事理俱失 以不求生 故不得往生 此失事也 以不知心外無法故 定執此方寸為心 昧心法圓 融之旨 此失理也 青草堂 龍舒淨土文云 宋時青草堂 年九十餘 有曾家婦人 常為齋供 及布 施衣物 和尚感其恩 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兒子 一日此婦生子 使人看青草堂 已坐 P. 40

41 化矣 所生子 即曾魯公也 以前世為僧 甞修福慧 故少年登高科 其後作宰相 雖然如此 亦悞矣 不生西方 見佛了生死 乃念區區恩惠 為人作子 則不脫貪愛 永在輪迴 失計甚矣 戒禪師 又云 五祖戒禪師 乃東坡前身 此亦大悞也 若前為僧 參禪兼脩西 方 則必往生淨土 何至生此世界 多受苦惱哉 聞東坡南行 唯帶阿彌陀佛一軸 人問其故 答云 此軾生西方公據也 東坡至此 方為得計 亦以宿植善根 明達過 人 方悟此理也 真如喆 又云 有喆老者 坐禪四十年不睡 精苦如此 若修西方 必作不退轉 地菩薩 即生死自如矣 不知修此 乃生大富貴處 一生多受苦惱 可哀也哉 或云 喆老之精修 今生多受憂苦 何也 答云 佛言假令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 遇時 果報還自受 永嘉大師亦云 了則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還宿債 喆老若生西 方 則宿債不須還也 惠古 又云 有惠古長老 亦名行尊宿也 死而生於宰相家 後生登高科 世固 以為榮矣 然亦甚失計也 何則 楞伽經謂世間修行人 如澄濁水 澄之雖清 未去 濁脚 攪之復濁 古老之謂也 如生西方 見佛得道 復來生此世間 則刷去濁脚 純為清水 雖攪之不復濁矣 今生富貴家 後生登高科 譬如大象入泥 一步深如一 步 奈之何哉 故雖名行尊宿 亦不可不修西方 古老足以鑒矣 汩沒 列子云 與齎俱入 與汩俱出 齎 水臍也 從上入下而沒 汩 水泡也 從下汎上而出 故云汩沒 又 按楞嚴經云 有十種僊 皆壽千萬載 數盡復入輪迴 為不曾了得真性 故與六 道眾生 同名七趣 是皆輪迴中人也 世人學僊者 萬不得一 縱使得之 亦不免輪 迴 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 且形神者 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 非為真實 故寒山 詩云 饒汝得僊人 恰似守屍鬼 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 而無所拘也 近自數百年來 學僊者豈止千萬 終皆死亡 埋於下土 欲求長生 莫如淨土 生淨土者 壽數無 量 其為長生也大矣 不知修此法門 而學神僊 豈不惑哉 或云 淨土乃閉眼後事 有何證驗 答云 淨土傳備載感應 豈無證驗哉 況神僊者 有所得 則秘而不傳 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 是其慈悲廣大 未易測量 非神僊之可比也 (還)謹按往生集云 後魏曇鸞 從陶隱居得仙 經十卷 欣然自得 以為神僊必 可致也 後遇僧菩提留支 問云 佛道有長生乎 能却老為不死乎 支云 長生不死 吾佛道也 遂以十六觀經與之 汝可誦此 三界無復生 六道無復往 盈虗消息 禍福成敗 無得而至 其為壽也 有劫石焉 有河沙焉 沙石之數有限 壽量之數無 窮 此吾金僊氏之長生也 彎深信之 遂焚僊經而專修觀經 雖寒暑之變 疾病之來 亦不懈怠 一日令弟子高聲念阿彌陀佛 西向叩頭而亡 是時僧俗同聞管絃絲竹之 聲 從西而來 良久乃止 蓮師贊曰 黃冠者恒言曰 釋氏有死 神僊長生 今支公 謂佛有長生 僊無長生 此論痛快簡當 高出千古 鸞法師捨偽歸真 如脫敝屣 豈 P. 41

42 非宿有正因者哉 不特此也 又按明宗集云 呂洞賓初參黃龍 言下頓契 乃作偈曰 棄却瓢囊摵碎琴 如今不戀汞中金 自從一見黃龍後 始覺從前錯用心 嗚呼 洞 賓已得僊道者 而其言尚如此 則僊道之不如佛道 益可知矣 而今人猶不能捨僊求 佛 如鸞法師焉 謂之何哉 金僊氏 或問 釋迦佛成道記云 金輪作王 註云 金輪王統治四天下 由是淩 虗 周遊四天 一切國土 見金輪飛至 皆自臣伏 以此得名金仙 然歟 否歟 答 恐不重在此 還以法身金剛不壞 故名金僊 雖然 諸佛皆金剛不壞者 何獨以金 仙歸之釋迦佛 或者有取於金輪 亦未可知也 三界六道 三界者 自阿鼻大地獄 至他化自在天 皆名欲界 以有情欲也 上有 色界 止有色身 無男女之形 又上有無色界 亦無色身 止有魂識如鬼神 總名三 界也 須彌山四傍 謂之四天王天 又上 則謂之帝釋天 又上雲層四重天 總名欲 界也 又上雲層十八重天 總名色界也 又上空層四重天 總名無色界也 諸天詳于 後 龍舒居士曰 欲明六道 先明十二緣 十二緣 初門曰 一念心起 即具十二因緣 出大集經中 又曰 因緣者 十二法 展轉能感果 故名因 互相由藉而有 謂之緣也 因緣相續 則生死往還無際 若知 無明 不起取有 則三界二十五有 生死俱息 是為出世之要術也 十二緣之圖 P. 42

43 因情生此十二緣 造成三界六道輪迴之業 不得斷絕 往西方 則情滅而性現 故永劫無輪迴 初門 一無明 因眼見色而生愛心 即是無明 二行 為愛造業 即名為行 三識 至心專念 故名為識 四名色 識其色行 是名名色 五六入 六處生貪 是名六入 六觸 因入求愛 名之為觸 七受 貪着心 名之為受 八愛 纏綿不捨 名之為愛 九取 求是等法 名之為取 十有 如是法生 是名為有 P. 43

44 十一生 次第不斷 名之為生 十二老死 次第斷故 名之為死 龍舒居士曰 無明 謂暗昧真性 行 謂動作 識 謂魂識 名 謂受想行識 色 謂色身 六入 謂六根 觸 謂觸六根者 因暗昧真性故 不能寂然不動 乃生 魂識 因有名色 遂有六入 因六入 故有觸 因觸 故受 因受 故愛 因愛 故 取 因取 故常有之 因此復受生 因生 故有老死 相牽不斷 故名十二緣 三界六道之圖 有十二緣之業 造成三界六道輪迴之報 不得解脫 生西方 則業斷而報空 故 永無墜墮 P. 44

45 六道 又名六趣 趣者到也 言我所作之業 運到彼處也 一地獄道 四教儀曰 又名泥犂 而言地獄者 此處在地之下 謂八寒八熱等大獄 各有眷屬 其中最苦者 隨其作業 各有輕重 經劫數等 其最重者 一日之中 八萬四千生死 經劫無量 作上品十惡五逆者 感此道身 佛祖統紀曰 四洲地獄者 南洲有正有邊 東西洲有邊無正 北洲邊正俱無 正獄在地下二萬由旬 邊者 在 地上鐵圍山間 三洲人造業 皆來南洲正獄 及東西南洲邊獄 受其苦報 又云 地 獄有三種 熱獄八 受燒惱苦 寒獄八 受寒凍苦 三邊獄 受別業報 名輕繫 亦 名孤獨 五無間獄 在熱地獄第八者是也 造十惡五逆 墮此獄耳 趣苦無間 舍身 生報故 受苦無間 中無樂故 時無間 定一劫故 命無間 中不絕故 形無間 一 人多人皆滿故 二畜生道 四教儀曰 此道徧諸處 披毛戴角 鱗甲羽毛 四足多足 有足無足 水陸空行 互相吞[日*敢] 受苦無窮 作中品十惡五逆者 感此道身 僧肇曰 癡慢 徧重 多墮畜生 三餓鬼道 四教儀曰 此道亦徧諸處 有福德者 作山林塚廟神 無福德者 居不 淨處不得飲食 常受鞭打 填河塞海 受苦無量 作下品五逆十惡 感此道身 華嚴 疏曰 有三種 重者 饑火節爛 不聞水漿之名 中者 伺求蕩滌膿血糞穢 輕者 時薄一飽 僧肇曰 慳貪無福 多墮餓鬼 四阿修羅道 四教儀曰 此翻無酒 或在海岸海底 宮殿嚴飾 常好戰鬪 在因之 時 懷猜忌心 雖行五常 欲勝他故 作下品十善 感此道身 法數云 有四類 鬼 畜人天也 鬼者 居大海邊 胎生 天中降德貶墜 人趣攝 畜者 居大海邊 卵生 護法乘通行空 鬼趣攝 人者 為人慢強無德 濕生 下劣生海水心 畜趣攝 天 者 居半須彌山巖窟 化生 執得世界力無畏 天趣攝 五人道 四教儀曰 四洲不同 東弗婆提 壽二百五十歲 南閻浮提 壽一百歲 西瞿耶尼 壽五百歲 北鬱單越 壽一千歲 命無中夭 聖人不生其中 皆苦樂相 間 在因之時 行五常五戒 行中品十善 感此道身 長水云 人四生者 毗舍佉母 卵生三十二子 胎生者 常人也 濕生 即奈女從菴羅樹濕氣而生 化生 即劫初 之人 二禪福將盡 下生贍部州 是也 旁生具四者 如地行羅剎 及鬼子母 皆是 胎生 故知有胎生鬼 餘皆化生也 六天道 二十八天不同 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天 無色界四天也 初欲界六天者 一四王天 居須彌山腹 二忉利天 居須彌山頂 自有三十三天 盖四方各有八天 四八三十二天 帝釋善法堂天 總帥三十二天 共三十三天 總名忉利天也 已上 二天 單修上品十善 得生其中 三夜摩天 四兜率天 五化樂天 六他化自在天 已上四天 空居 修上品十善 兼坐禪未到定 得生其中 次色界十八天者 分為四 禪 初禪三天 梵眾 梵輔 大梵也 二禪三天 少光 無量光 光音也 三禪三天 少淨 無量淨 徧淨也 四禪九天 無雲 福生 廣果 已上三天 凡夫住處 修 上品十善坐禪者 得生其中 無想天 外道所居 無煩 無熱 善見 善現 色究竟 已上五天 第三果居處 上之九天離欲初散 未出色籠 故名色界 坐得禪定 故 得禪名 三無色界四天者 空處 識處 無所有處 非非想處 已上四天 只有四陰 而無色蘊 故得名也 上來所釋 從地獄至非非想天 雖然苦樂不同 未免生而復 P. 45

46 死 死已還生 故名生死 劫石 佛祖統紀曰 兜率銖衣拂青石 註云 石廣一由旬 厚半由旬 兜率天人過 百年 以六銖衣一拂 至石消盡 乃為一大劫 非轆轤小劫也 河沙 恒河沙 恒河 亦云殑伽河 阿耨達池 四面各出一河 東銀牛口 出殑 伽河 南北西各出水流入海 惟恒河沙 極細而多 故以此喻壽數之多也 永明壽禪師戒人勿輕淨土文 設問曰 但見性悟道 便超生死 何用繫念彼佛 求生淨土 答曰 真修行人 應自審察 如人飲水 冷煖自知 今存龜鑑以破多惑 諸仁者當觀自己行解 見性悟 道 受如來記 紹祖師位 能如馬鳴龍樹否 得無礙辯才 證法華三昧 能如天台智 者否 宗說皆通 行解兼修 能如忠國師否 此諸大士 皆明垂言教 深勸往生 盖 是自利利他 豈肯誤人自誤 況大雄贊歎 金口丁寧 希從昔賢 恭稟佛勑 定不謬 誤也 仍往生傳所載 古今高士事跡 顯著非一 宜觀覽以自照知 又當自度 臨命 終時 生死去住 定得自在否 自無始來 惡業重障 定不現前 此一報身 定脫輪 迴否 三途惡道 異類中行 出沒自由 定無苦惱否 天上人間 十方世界 隨意寄 托 定無滯礙否 若也了了 自信得及 何善如之 若其未也 莫以一時貢高 却致 永劫沉淪 自失善利 將復誰尤 嗚呼哀哉 何嗟及矣 貢高 淨名經曰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僧肇曰 慢心自高 如山峯不停水 菩薩現力士伏貢高心 然後潤以法水 丞相鄭清之勸修淨土文 人皆謂修淨土不如禪教律 余獨謂禪教律法門 莫如修淨土 夫真淨明妙 虗徹 靈通 凡在智愚 皆具此性 根塵幻境 相與淪胥 生死輪迴 窮劫不斷 故釋氏以 禪教律假說方便 使之從門而入 俱得超悟 惟無量壽佛獨出一門 曰修行淨土 如 單方治病 簡要直截 一念之專 即到彼岸 不問緇白 皆可奉行 但知為化愚俗淺 近之說 其實則成佛道捷徑之途 今之學佛者 不過禪教律 究竟圓頓莫如禪 非利 根上器 神領意解者 則未免墮頑空之失 研究三乘莫如教 非得魚忘筌 因指見月 者 則未免鑽故紙之病 護善遮惡莫如律 非身心清淨 表裏一如 則未免自纏縛之 苦 總而觀之 論其所入 則禪教律 要其所歸 則戒定慧 不由禪教律而得戒定慧 者 其唯淨土之一門乎 方念佛時 口誦心惟 諸惡莫作 豈非戒 繫念淨境 幻塵 俱滅 豈非定 念實無念 心華湛然 豈非慧 人能屏除萬慮 一意西方 則不施棒 喝 而悟圓頓機 不閱大藏經 而得正法眼 不持四威儀中 而得大自在 不垢不淨 無纏無脫 當是時也 孰為戒定慧 孰為禪教律 我心佛心 一無差別 此修淨土 之極致也 八功德水 金蓮華臺 又何必疑哉 P. 46

47 攷證 禪教律不如修淨土 蓮師疏云 禪教律三宗 無不求生淨土 禪如永明 以宗門柱 石 而上上品生 圓照以獨秉單傳 而標名蓮境 教如僧叡 弘輔什師 而蓮華出榻 四明中興台教 而西向坐亡 律如靈芝 生事毗尼 而死生安養 清照大闡律學 而說偈西歸 若廣舉之 不可勝數 以此觀之 三宗之不如修淨土可知矣 因指見月 楞嚴經曰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應當看月 若復觀指 以為月體 此人豈惟忘失月輪 人忘其指 何以故 以所標指為明月故 豈惟忘指 亦復不識明 之與暗 何以故 即以指體為月明性 明暗二性無所了故 鑽故紙 神贊禪師 一日在窓下看經 蜂子投紙窓求出 師有偈曰 空門不肯出 投窓也大癡 百年鑽故紙 何日出頭時 得魚忘筌 筌捕魚竹器 不施棒喝 明宗集曰 慈明禪師示眾 以拄杖擊禪床一下 云 大眾還會麼 不見 道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脩持 諸方達道者 咸言上上機 且道祖師禪 有甚長處 若向言中取則 誤賺後人 直饒棒下承當 孤負先聖 萬法本閑 惟人自閙 善華嚴 問諸禪者曰 甞聞禪宗一喝 能轉凡成聖 今一喝 若能入吾宗五教 是為正宗 若不能 是為邪說 繼成禪師振聲喝一喝 問善曰 聞麼 曰聞 師曰 汝既聞此一 喝 是有 能入小乘教 須臾又問曰 汝聞麼 曰不聞 師曰 既不聞 適來一喝 是無 能入始教 遂頋善曰 我初一喝 汝既道有 喝久聲消 汝復道無 道無 則 元初實有 道有 則而今實無 不有不無 能入終教 我有一喝之時 有非是有 因 無故有 無一喝之時 無非是無 因有故無 即有即無 能入頓教 須知我此一喝 不作一喝用 有無不及 情解俱忘 道有之時 纖塵不立 道無之時 橫徧虗空 即 此一喝 入百千萬億喝 百千萬億喝 入此一喝 是謂能入圓教 觀此二事 則德山 棒 臨濟喝 皆可類推矣 戒定慧 法寶壇經曰 六祖謂志誠曰 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 誠曰 秀大師說 諸惡莫作 名為戒 諸善奉行 名為慧 自靜其意 名為定 祖曰 汝師戒定慧 接大乘人 吾戒定慧 接最上乘人 吾所說法 不離自性 離體說法 名為相法 自 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 皆從自性起用 是真戒定慧法 偈曰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 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 不增不減自金剛 身去身來本三昧 永嘉集曰 戒 中三 應須具 一攝律儀戒 謂斷一切惡 二攝善法戒 謂修一切善 三饒益有情戒 謂誓度一切眾生 定中三 應須別 一安住定 謂妙性天然 本自非動 二引起定 謂澄心寂泊 發瑩增明 三辦事定 謂水凝清 萬像斯鑒 慧中三 應須別 一人 空慧 謂了陰非我 即陰中無我 如龜毛兔角 二法空慧 謂了陰等諸法 緣假非實 如境像水月 三空空慧 謂了境智俱空 是空亦空 此說與秀師同意 但人非上智 當以此二說為始 正法眼 明宗集曰 世尊拈花 迦葉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付與迦葉 或問何以謂之正法眼 明宗集曰 人眼內不可容一物 金屑雖貴 入即為 害 行人之心 亦猶夫眼 不可一有所著也 若最上乘 則心無所著矣 故謂之正法 眼 P. 47

48 蓮池禪師淨土疑辯 或問淨土之說 盖表法耳 智人宜直悟禪宗 而今只管讚說淨土 將非執著事相 不明理性 答 歸元性無二 方便有多門 曉得此意 禪宗淨土 殊途同歸 子之 所疑 當下氷釋 昔人於此 遞互闡揚 不一而足 如中峯大師 道禪者 淨土之禪 淨土者 禪之淨土 而修之者 必貴一門深入 此數語 尤萬世不易之定論也 故 大勢至菩薩 得念佛三昧 而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普賢菩薩 入華嚴不思議解脫 而曰願命終時生安樂剎 是二大士 一侍娑婆教主 一侍安養導師 宜應各立門戶 而乃和會圓融 兩不相礙 此皆人所嘗聞習知 那得尚執偏見 且爾云 淨土表法者 豈不以淨心即是淨土 豈復更有七寶世界 則亦將謂善心即是天堂 豈復更有夜摩 忉利 惡心即是地獄 豈復更有刀劍鑊湯 愚癡即是畜生 豈復更有披毛戴角等耶 又爾喜談理性 厭說事相 都緣要顯我是高僧 怕人說我不通理性 噫 若真是理性 洞明 便知事外無理 相外無性 本自交徹 何須定要捨事求理 離相覔性 況土分 四種 汝謂只有寂光真土 更無實報莊嚴等土乎 若一味說無相話以圖高妙 則心為 淨土之說 新學後生 看得兩本經論 便能言之 何足為難 且汝既心淨土淨 隨處 淨土 吾試問汝 還肯就犬豕馬牛 同槽而飲噉否 還肯入丘塚 與臭腐屍骸同睡眠 否 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 膿血屎尿諸惡疾人 積月累年否 於斯數者歡喜安隱 略不介意 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 其或外為忍勉 內起疑嫌 則是淨穢之境未空 憎愛之情尚在 而乃開口高談大聖人過量境界 撥無佛國 蔑視往生 可謂欺天誑人 甘心自昧 苦哉苦哉 又汝若有大量力 有大誓願 願於生死海 頭出頭沒 行菩 薩行 更無畏怯 則淨土之生 吾不汝強 如或慮此土境風浩大 作主不得 慮諸佛 出世難值 修學無由 慮忍力未固 不能於三界險處 度脫眾生 慮盡此報身 未能 永斷生死 不忍後有 慮後有既在 捨身受身 前路茫茫 未知攸往 則棄淨土而不 生 其失非細 此淨土法門 似淺而深 似近而遠 似難而易 似易而難 他日汝當 自知 今但諦信 速宜謹言 毋恣口業 自[示*固][示*固]人 貽苦報於無窮也 攷證 土分四種 淨土或問曰 先聖有云 唯此一心 具四種土 一曰 凡聖同居 二曰 方便有餘 三曰 實報無障礙 四曰 常寂光也 一凡聖同居者 自分二類 初曰 同居穢 次曰同居淨 初同居穢者 娑婆之類是也 居其中者 有凡有聖 而凡聖各 二 凡居二者 一惡眾生 即四趣也 二善眾生 即人天也 聖居二者 一實聖 即 四果 辟支 通教 六地 則十住 圓 十信 後心 通惑雖盡 報身猶在 皆名實 也 二權聖 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 法身菩薩 及妙覺佛 謂有緣應生同居 皆是權 也 是等與凡共住 故云凡聖同居 四趣共住 故云穢土也 次同居淨 且如極樂國 雖果報殊勝 非餘可比 然亦凡聖同居 何以故 雖無四趣 而有人天 以生彼土 者 未必悉是得道之人 如經云 犯重罪者 臨終念佛往生 故知雖具惑染 亦得居 也 聖居類前可知 但以無四惡趣 故名為淨 二方便有餘土者 二乘三種菩薩 證 P. 48

49 方便道者之所居也 何則 若脩二觀 斷通惑 盡塵沙別惑 無明未斷 捨分段身 而生界外 受法性身 即有變易 所居之土 名有餘者 無明未斷也 名方便者 方 便行人之所居也 故釋論云 出三界外有淨土 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 受法性身 非 分段生也 實報無障礙土者 無有二乘 純諸法身菩薩所居 破無明 顯法性 得真 實果 而無明未盡 潤無漏業 受法性報身 亦名果報國 仁王經云 三賢十聖住果 報 是也 以觀實相 法真無漏 所得果報 故名為實 修因無定 色心無礙 故名 實報無障礙土 華嚴名因陀羅網世界 是也 四常寂光土者 妙覺極智 所照如如法 界之理 名之為國 亦名法性土 但真如佛性 非身非土 而說身土 離身無土 離 土無身 名其土者 一法二義 普賢現毗盧遮那住處 名常寂光 前二土是應 即應 佛所居 第三亦應亦報 即報佛所居 第四但是真淨非應 般若名秘密藏 諸佛如來 所遊居處 真常究竟 極為淨土 由是觀之 所謂微塵國土者 唯吾心中之土也 附因果篇(王龍舒云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故以此篇附之起信) 總論因果 大阿彌陀經曰 天地之間 五道昭明 業報相生轉相承受 美惡慘毒 皆自當之 孰使如是 理之自然 善人行善 從樂入樂 從明入明 惡人行惡 從苦入苦 從 暗入暗 世人昧此 惡道不絕 屍轉其中 世世累劫 無由出離 是為大患 痛不可 言唯脩淨土 直得超去 宗鏡錄曰 起一念慮知之心 隨善惡而行十道 一 火塗道 二 血塗道 三 刀塗道 四 阿修羅道 五 人道 六 天道 七 魔羅道 八 尼乾道 九 色無 色道 十 二乘道 前九種心 是生死 如蚕自縛 後一種心 是涅槃 如麞獨跳 雖得自脫 未具佛法 皆由妄心 迷此真境 五道 六道中去阿修羅 即為五道 宗鐃錄曰 五道由心 心體常淨 雖徧五道 不受彼色 則淪五趣而不墜矣 十道 宗鏡錄曰 一者其心念念專貪嗔癡 攝之不還 拔之不出 日增月累 起 上品十惡 如五扇提羅者 此發地獄之心 行火塗道 二 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 如 海吞流 如火焚薪 起中品十惡 如調達誘眾者 此發畜生心 行血塗道 三 若其 心念念欲得名聞 四遠八方 稱揚欽詠 內無實德 虗比聖賢 起下品十惡 如摩犍 提者 此發鬼心 行刀塗道 四 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 不耐下人 輕他珍己 如鵄 高飛下視 而外揚仁義禮智信 起下品善心 行阿修羅道 五 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 安其臭身 悅其癡心 此起中品善心 行於人道 六 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 人 間苦樂相間 天上純樂 為天上樂 折伏麤心 此上品善心 行於天道 七 若其心 念念欲大威勢 身口意纔有所作 一切弭從 此發欲界主心 行魔羅道 八 若其心 念念欲得利智辯聰 高才勇哲 鑒達六合 十方顒顒 此發智心 行尼乾道 九 若 其心念念五塵六欲 外樂盖微 三禪之樂 猶如石泉 其樂內重 此發梵心 行色無 色道 十 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 凡夫耽湎 聖賢所呵 破惡猶淨慧 淨慧由淨禪 淨禪由淨戒 尚此三法 如飢如渴 此發無漏心 行二乘道 五扇提羅 摩犍提 P. 49

50 皆外道人也 魔羅道 尼乾道 皆外道名也 外道有九師 九十五種 此類是歟 調 達 即誘阿闍世太子囚執父王 欲行篡逆者也 楞嚴經曰 造十習因 受六交報 十習因者 一者婬習 二者貪習 三者慢習 四者嗔習 五者詐習 六者誑習 七者怨習 八者見習 九者枉習 十者訟習 六交 報者 一者見報 二者聞報 三者齅報 四者味報 五者觸報 六者思報 此六識造 業 所招惡報 從六根出 各各招引惡果 臨終神識墮無間獄 見受明暗二苦相 聞 受開閉二苦相 齅受通塞二苦相 味受吸吐二苦相 觸受合離二苦相 思受不覺覺知 二苦相 一一受苦無量 宗鏡錄曰 十習因既作 六交報寧亡 皆是一念惡覺心 生顛倒想 起對境作因 成之假隨情運相續之心 不以智眼正觀 遂陷凡夫業道 雖則一期狥意 罔思萬劫沉 身 十習 楞嚴經云 十方如來 色目行婬 同名欲火 菩薩見欲 如避火坑 色目 多求 同名貪水 菩薩見貪 如避瘴海 色目我慢 名飲癡水 菩薩見慢 如避巨海 色目瞋恚 名利刀劍 菩薩見瞋 如避誅戮 色目奸偽 同名讒賊 菩薩見詐 如 畏豺虎 色目欺誑 同名劫殺 菩薩見誑 如避蛇[虺-兀+元] 色目怨家 名違害鬼 菩薩見怨 如飲酖酒 色目惡見 同名見坑 菩薩見諸虗妄偏執 如入毒壑 色目 怨謗 同名讒虎 菩薩見狂 如遭霹靂 訟習交諠 發於覆藏 同名陰賊 菩薩觀覆 如戴高山 履於巨海 萬劫沉身 發隱曰 佛過瓜田 顧阿難言 爪上之土 大地之土 孰為多少 阿難 對言 爪土至微 大地無盡 佛言得人身者 如爪上之土 失人身者 如大地之土 又須達為佛營立精舍 蟻子在地 佛告須達 此蟻毗婆尸佛時 已在此地 今經七佛 恒受蟻身 尚未能脫 由此觀之 人身難得如爪上土 寧不信然 所以者何 經云 五戒堅持 方得人身 五戒不持 人天路絕 持戒難 則人身不易明矣 況作十習 因 又甚於五戒之不持 臨終墮無間獄 受六交報 又不止於人身之難得而已 萬劫 沉身 不亦宜乎 (還)謹按十道所以廣五道之未備 十習所以補十業之未周 是如因愈繁 則果愈 密 業愈重 則報愈深 然則淨業之士 勿以五道無依 十業無犯 而遽自足也哉 唯能觀心實相 則萬緣俱寂 萬法俱忘 無道無業 何戒何犯 所謂不可思議之功德 在是矣 惜乎凡夫貪著其事 此佛菩薩所以丁寧告戒也 噫 其可忽諸 龍舒淨土文曰 人有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 經云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若不信此語 何不以目前事觀 之 人生所以有貧富 有貴賤 有苦樂勞逸 有榮辱壽夭 其禍福種種不同 雖曰天 命 天豈私於人哉 盖以人前生所為不同 故今生受報亦不同 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 此身謂之報身 報身者 報我前世所為 故生此身也 天何容心哉 世間官府 猶不 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 況天地造化 豈以禍福無故而加於人乎 是知前世所為有善惡 P. 50

51 故以禍福而報之也 以其不能純乎善 故不得純受福報 乃有富貴而苦夭者 有貧 賤而樂壽者 有榮寵而悴辱者 其為果報 各隨其所為 纖毫不差 故云 種桃得桃 種李得李 未有種麻而得豆 種粟而得黍者 惟種時少 收穫時多 故作善惡時甚 小 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云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 果報還如此 盖造化自然之理也 又曰 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 而遂以因果為不足信 殆不知善惡未有報者 非無報也 但遲速耳 佛甞謂阿難云 人有今世為善 死墮地獄者何 今世之善未熟 前世之惡已熟也 今世為惡 死生天堂者何 今世之惡未熟 前世之善已熟也 熟 處先受報 譬如欠債 急處先還 左氏謂欒武子(名書) 有德可以庇其子 故其子黶 雖為惡而可以免[示*固] 黶子盈為善 而黶之惡乃累之 故盈雖善及於難 止於世間 目前可見者言之 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 況隔世乎 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 而遂不信 因果 因以不信淨土也 (還)謹按此文 前論因果之常 後論因果之變 今人於其常者 忽之而不信 於 其變者 藉之以為口實焉 宜其恣行十惡而弗顧也 哀哉 一粒萬顆 藏經云 昔有惡生王遊觀林苑 見一金猫入西南地 遣人發掘 獲一銅 盆 盛金錢 漸至五里 皆是金錢 王見奇事 應當問佛 佛即答言 是王宿生福報 昔毗婆尸佛時 有一比丘 於大道衢安鉢 而作是言 若復有人 能捨財寶入此鉢 中 當來大富 有一樵人得三文錢 聞此語已 生歡喜心 誠心發願 捨入鉢中 去 舍五里 轉加歡喜 時樵人 今王是也 緣施三錢 福報獲五里金錢 又得國王位 受福無盡 宗鏡錄云 如阿那律 供辟支佛之一食 後盖空器而百味具足 獲金人而 用盡還生 又如金色王 施辟支佛一飯 後滿閻浮提 於七日內 唯雨七寶 一切人 民 貧窮永斷 由此三事觀之 餘可類推矣 所謂種一粒 收萬顆 斯言詎不信乎 晉欒氏 左傳 晉欒盈被愬出奔 過周 辭于行人曰 昔陪臣書 能輸力於王室 王施惠焉 其子黶 不能保任其父之勞 大君若不棄書之力 亡臣猶有所逃 若棄 書之力 思黶之罪 臣戮餘矣 將歸死於尉氏矣 盈奔齊 齊人納諸曲沃 其令尹胥 午 伏之而觴曲沃人 午言曰 今日得欒孺子何如 對曰 得之而為之死 猶不死也 皆嘆有泣者 由是觀之 則武子之德 與黶之惡 可槩見矣 黶之汰侈嗜酒 又何 足言哉 至於盈之善足以感人 其或泣或嘆者 又可徵也 然則武子之德 足以庇黶 黶之惡 所以累盈 不從可知乎 小因果說曰 有脩橋人 有毀橋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 有坐轎人 有荷轎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 觸類長之 皆可見矣 常如是存心以脩淨土 上品上生 復 何疑哉 宗鏡錄曰 玉食錦袍 鶉衣藜藿 席門金屋 千駟一瓢 皆因最初一念而造 心 跡纔現 果報難逃 以過去善惡為因 現今苦樂為果 絲毫匪濫 孰能免之 猶響之 隨聲 影之隨形 必然之理也 唯除悟道 定力所排 若處世幻之中 焉有能脫之者 P. 51

52 經偈云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則才命論云 貧者 無立錐之地 刁[(雪-雨)/粉/大]則田逾千頃 餓者無擔石之儲 李衡則木號千奴 無禮 必斃 跖何事而獨壽 行善則吉 託何事而早終 才命論 史記云 孫叔敖盡忠於國 及自沒 其子無立錐之地 漢書云 刁[(雪-雨 )/粉/大]官尚書郎 不修德行 有田萬頃奴婢千人 魏志云 華歆效官清貧 家無擔石 之儲 晉書云 李衡植橘千株 號為木奴千頭 莊子云 盜跖從者九千 橫行天下 侵 暴諸侯 而享壽考 論語疏云 項託七歲為孔子師 而早夭焉 慈心功德錄曰 佛言善惡報應有二種 一者果報 今生作善惡業 來世受苦樂報 也 二者花報 今生作善惡業 今生即受苦樂報也 (還)謹按果報 人所難知者 故冥然罔覺 花報 人所目覩者 而亦悍然不顧焉 謂之何哉 噫 可悲也夫 論十業善報 淨名經曰 十善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 命不中夭 大富 梵行 所言誠諦 常以軟語 眷屬不離 善和諍訟 言必饒益 不嫉不恚 正見眾生 來生其國 僧肇曰 命不中夭 不殺報也 大富 不盜報也 梵行 不婬報也 所言誠諦 不妄語報也 常以輭語 不惡口報也 眷屬不離 善和諍訟 不兩舌報也 言必饒益 不綺語報也 恚嫉邪見 心患之尤者 故別立三善 (還)謹按恚嫉邪見 失不貪欲 必闕文也 肇云別立三善 其義未詳 或曰 三 業不行 邪變三善 未知是否 論十業惡報 楞嚴經曰 佛謂想愛女色 心結不離 故有婬慾 則諸世間 父母子孫相生不絕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食愛血味 心滋不止 故有食肉 則諸世間卵化濕胎 隨力彊 弱 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食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食餘眾生 亦 復如是 死死生生 互來相噉 惡業俱生 窮未來際 若此 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 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窮百千劫 常在纏縛 此殺盜婬三者為之根本 以是因緣 惡業果報 相續不已 華嚴經曰 殺生之罪 能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短命 二者多病 偷盜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貧窮 二者 共財不得自在 邪婬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 良 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慈心功德錄曰 因果錄云 殺生有三種惡報 一者正報 受三塗身 二者餘報 若生人中 多病橫死 三者冤報 若所殺眾生 在毒虫中 必遭其螫 在人中 必遭 其殺 P. 52

53 又曰 問 昔有眾生常在刀山劍樹之上 支節斷壞痛毒辛酸 何罪所致 佛言 以前世宰殺為業 故獲斯報 昔有眾生 甞被牛頭以鐵叉 叉入鑊中煑之令爛 還即 吹活 而復煑之 何罪所致 佛言 前世屠殺眾生 湯灌燖毛 故獲斯報 龍舒居士淨土文曰 唐張鍾馗 殺雞為業 忽見一人著緋 驅群雞來啄目四畔 兩目流血 受大痛苦 又唐張善和 殺牛為業 臨終 見牛數頭 作人言云 汝殺我 善和大恐 告妻云 便入地獄也(雖有僧勸念阿彌陀佛 即便徃生 此宿有善業所致 不可 觀為常法)水懺云 二戒偷 眾生作賊 常在雪山 寒風所吹 皮肉剝裂 律儀要略云 經載一沙彌 盜常住菓七枚 一沙彌 盜眾生餅數番 一沙彌 盜 眾生 石蜜少許 俱墮地獄 故經云 寧就斷手 不取非財 噫 可不戒歟 楞嚴載寶蓮香比丘尼 私行婬慾 自言婬慾非殺非偷 無有罪報 遂感身出猛火 生陷地獄 故經云 婬慾而生 不如貞潔而死 噫 可不戒歟(上身三業惡報) 華嚴經曰 妄言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多被誹 謗 二者為他所誑 兩舌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眷 屬乖離 二者親族敝惡 惡口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 者常聞惡聲 二者言多爭訟 綺語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言無人受 二者語不明了 化書口業詩云 人生口業報非輕 莫把邪言作課程 妄言以虗為實事 綺辭增百 作千名 血從砭石流無已 罪積陰司貫已盈 犂舌不須求地獄 眼前公案甚分明 本傳云 龜城之民 祝期生 有口才 人小有過惡 則既傳揚之 又增飾 之 以無為有 以一為十 以疑似為端的 以偶然為故犯 以不得已為優為 以錯悞 為情實 至於面折之 眾辱之 所習既久 不知其非 中年得舌黃之疾 使人砭刺出 血 一歲之間 疾五七作 每作 出血一二升 率以為常 一日與其徒 語鬼神奠酹 之事 皆訶罵之 忽自以手探舌出 以爪犂之 涎血淋漓 如屠猪狗 觀者千百 乃 自宣其過曰 人之口業不可作也 如此月餘 舌枯 遂不能食而死 律儀要略曰 經載沙彌輕笑一老比丘 讀經聲如狗吠 而老比丘者 是阿羅漢 因教沙彌急懺 僅免地獄 猶墮狗身 惡言一句 為害至此 故經云 夫士處世 斧 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 噫 可不戒歟 四十二章經曰 佛言 有愚人 聞佛道守大仁慈 以惡來 以善往 故來罵佛 佛默然不答 愍其狂愚使然 罵止 問曰 子以禮從人 其人不納 其禮如何 曰持 歸 今子罵我 我亦不納 子自持歸 [示*固]子身矣 (還)謹按沙彌之事 則經言豈不信然 噫 以惡口加人 其[示*固]如此 以妄言 綺語兩舌加人 其罪如之何哉 夫惡口加人 人所明知 猶知所避 以妄言綺語兩舌 加人 人所不覺 其中人必深 而[示*固]之不從末減可知矣(上口四業惡報) P. 53

54 華嚴經曰 貪欲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心不知 足 二者多欲無厭 嗔恚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長 被他人求其長短 二者常被他人之所惱害 邪見之罪 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 得二種果報 一者生邪見家 二者其心諂曲 龍舒淨土文曰 有官員二人 求夢於二相廟中 以問前程 其夜一人 夢見有人 持簿一扇 揭開版云 此汝同來官人前程也 視之 乃自小官排至宰相 仍有勾者 問勾之者何也 答云 此官人愛財 世間不義取一項 此間勾一項 若急改過 尚可 作監司 其人聞 更不敢妄取財 其後果至監司 又何仙姑時 有一主簿家 忽有天 書降 不識字畫 往問仙姑 仙姑言 主簿受金十兩 折祿五年 以此觀之 不義之 財 誠可畏也 又曰 昔有二僧同修行 一人作福而多嗔 一僧常戒之 不從 後多嗔者死 戒 之者 附客舟至江上[邱-丘+共]亭 其廟神甚靈 能與人言 謂戒之者曰 我是汝同 修行僧 以多嗔故 墮於此為神 有人施絹十疋 可為我作追薦 次於洪州西山上見 我 僧如其言 果於西山上 見死蟒一條 長一二里 嗔恨之報如此 呂氏集云 昔有一人 與呂公同訪一僧 其僧適臥床上 見一小蛇 從僧頂門出 頃之 復入頂門中 問 何為有此蛇 呂公答云 此人必性毒多嗔恨者 毒氣已化 成此蛇 身歿之後 其為蛇無疑矣(上意三業惡報) (還)謹按上士修行 善無不為 惡無不去 雖不昧因果 於因果奚容心哉 今淨 名之善報 所以為求福者告也 華嚴之惡報 所以為懼[示*固]者告也 其皆中下之信 士乎 至於小人 則以不信之心橫於中 無忌憚之行肆於外 撥因果而排罪福 善報 不能為之勸 惡報不能為之懲 吾末如之何也已 噫 可慨也夫 不昧因果 明宗集曰 百丈禪師時 有一老人隨眾聽法 眾退 唯老人不去 師問 汝是何人 曰 某非人也 於過去迦葉佛時 曾在此山 因學人問大修行人 還落因 果也無 某云 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墮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貴脫野狐身 師 曰 汝問 老人曰 大修行還落因果也無 師曰 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 遂脫 野狐身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二 P. 54

55 淨土資糧全集卷之三 古杭雲棲寺蓮池禪師 袾宏 校正 檇李桐邑淨業弟子 莊廣還 輯 淨土誓願章 論修淨業人宜發願(梵網經有不發願戒) 歸元直指曰 慈照宗主云 有行無願 其行必孤 有願無行 其願必虗 無願無 行 空住閻浮 有願有行 直入無為 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 何以故 理由智導 行由願興 行願得均 理智兼俻 夫願者 樂也 欲也 欲生西方淨土 樂見阿彌 陀佛 必須發願 乃得往生 若無願心 善根沉沒 華嚴經云 不發大願 魔所攝持 一切佛事 從大願起 欲成無上道 故須得願波羅蜜 所以普賢廣無邊願海 彌陀 有六八願門 是知十方諸佛 上古先賢 皆因願力成就菩提 攷證 阿含經云 須彌山南有天下 名閻浮提 其土有大樹 名閻浮 此樹下有 閻浮那檀金聚 以此勝金出樹下 故因以名樹名洲 新娑婆論 又名贍部 其土南狹 北廣 此土有大樹 名贍部 其葉上廣下狹 地形象之 故名贍部 經曰 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我今發心 不為自求人天福報 聲聞緣覺 乃 至權乘諸位菩薩 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 願與法界眾生 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還)謹按此經 乃發願之大綱 後願文 俻諸節目耳 綱以立其體 目以達其用 發願其庶幾哉 三歸 初門曰 歸依佛者 歸以返還為義 返邪師 還事正師 故名歸 依者憑 也 歸依佛者 終不更歸依其餘諸外天神也 歸依法者 返邪法 還修正法 憑佛所 說 得出三塗及三界生死 歸依僧者 返九十五種邪行之侶 歸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 及出三界生死 發隱曰 按折伏羅漢經云 忉利天子 壽終當受猪身 詣佛求救 佛教歸命佛法僧 於七日七夜 精勤三歸 得免猪胎 為長者子 又木槵子經云 佛 告琉璃王 穿木槵子稱三寶 當斷結業 得無上果 故知三寶 一切眾生歸依處也 人天福報 經云 人天路上 作福為先 廣修善事 是名作福 必有福報也 聲聞 四教儀與發隱相參 聲聞位分二 曰凡 曰聖 凡有二 外凡內凡 身居有 漏 聖道未生 皆號曰凡 外凡則未見法性 尚在理外 內凡則漸見法性 心遊理內 故也 外凡中 自分三 初 五停心 多貪不淨觀 多嗔慈悲觀 多散數息觀 愚癡 因緣觀 多障念佛觀 二 別想念處 即四念處 身念不淨 受念是苦 心念無常 法念無我也 三 總相念處 念身不淨 亦念身是苦 身無常 身無我 受心法皆然 也 已上三科名外凡 內凡四者 謂暖 頂 忍 世第一 煖者 從總相念生煖善根 具觀四諦 修十六行 發相似解 伏煩惱惑 得佛法氣分 如鑽木先熱 將春先和 名曰煖也 頂者 用觀同前 轉更明朗 如登高遠視 名曰頂也 忍者 堪忍 又 P. 55

56 忍可義 分下中上 下忍遍視八諦 修三十二行 中忍漸減 乃至上忍 惟有一行三 剎那在 名曰忍也 世第一者 從上忍二剎那心 一剎那盡 餘一剎那猶在忍 更一 剎那心盡 即入世第一 有漏名世 世間最勝 名第一也 此四位為內凡 此七方便 入聖之階 過此 則聖位教義 聖位分三 一 見道 初果 二 修道 二果三果 三 無學道 四果 一 須陀洹 此云預流 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 見真諦 故名為見道 二 斯陀含 此云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中 斷六品思盡 後三品猶 在 故更一來 三 阿那含 此云不來 此位斷欲界殘思盡 進斷上八地思 此二位 名修道 四 阿羅漢 此云無學 此位斷見思俱盡 子縛已斷 果縛猶在 名有餘涅 槃 此名無學道 聲聞如此 永嘉集曰 因聲教而悟解 故號聲聞 原其所修 四諦 而為本行 見苦常懷厭離 斷集恒畏其生 證滅獨契無為 修道惟論自度 大誓之心 未普 設化之道無施 六和之敬空然 三界之慈靡運 因乖萬行 果闕圓常 六度未 修 非小何類 如是 則聲聞之道也 緣覺 華嚴疏曰 辟支 此云緣覺 又云獨覺 獨但自悟 緣依教悟也 獨覺自 分二類 其利根者曰麟喻 喻麟之獨出無佛世 見物變易 自覺無生 其鈍根者曰部 行 亦出無佛世 部黨而行 師徒訓化也 緣覺依佛教 觀十二緣 作流轉還滅二觀 法者也 四教儀曰 緣覺值佛出世 稟十二因緣教 與前四諦開合之異耳 謂無明 行 愛 取 有 此之五支 合為集諦 七支為苦諦也 緣覺先觀集諦 所謂明緣行 行緣識 乃至生緣老死 此則生起 若滅觀者 無明滅 則行滅 乃至生滅 則老 死滅 因觀十二緣 覺真諦理 故言緣覺 又言獨覺 兩名不同 行位無別 此人斷 三界 與聲聞同 獨覺發真無漏 功德力大 能侵除習氣 聲聞但斷正使 不侵除習 氣 故緣覺居聲聞之上 永嘉集曰 緣散而體真 故名緣覺 原其所習 十二因緣而 為本行 觀無明而即空 達諸行而無作 二因既非其業 五果之報何醻 愛取有以無 疵 老死亦何所累 心唯善寂 意翫清虗 獨宿孤峯 觀緣散滅 利他不普 自益未 圓 於下有餘 於上不足 兩非其類 位處中央 如此 辟支佛道也 菩薩 四教儀曰 從初發心 緣四諦觀 發四弘誓 初門曰 四弘誓者 一未度者 令度 言未度苦諦 令度苦諦 苦者生死也 生死有二種 一 分段生死 謂六道眾 生 有形質分段之成壞 二 變易生死 謂羅漢 辟支 及大力菩薩 三種得意生身 雖無分段之麤報 猶有細微因轉果移 變易生成之所遷也 若一切未度二種生死苦 者 菩薩發心 願令得度 即眾生無邊誓願度也 二 未解者令解 言未解集諦 令 解集諦 集者 即是煩惱潤業 能招聚生死 亦有二種 一 四住地煩惱 潤分段生 死業 能招集煩惱生死苦果也 二 無明住地煩惱 潤變易生死業 能招集變易生死 苦果也 若一切未解此二種集者 菩薩發心 願令得解 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 三 未安者令安 言未安道諦 令安道諦 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 亦有二種 一 偏 緣真諦 修正助道 此道但得至小乘盡苦涅槃 二 正緣中道實相 修正助道 此道 能到大乘大般涅槃 若一切未安此二種道者 菩薩發心 願令得安 即法門無量誓願 學也 四 未涅槃者 令得涅槃 言未得滅諦 令得滅諦 滅諦者 即是業煩惱滅 生死苦果滅也 亦有二種 一 分段生死業 四住地煩惱滅 則分段生死苦果滅 即 二乘所得滅諦也 一 變易生死業 無明住地煩惱滅 即變易生死苦果滅 諸佛及大 菩薩 所得不共 究竟滅諦也 若一切未得此二種滅諦者 菩薩發心 願令得滅 即 P. 56

57 佛道無上誓願成也 既已發心 須行行填願 於三阿僧祇修六度行 百劫種相好 永 嘉集曰 如其心無所緣 而能利物 慈悲至大 愛見不拘 人法俱空 故名菩薩 原 其所修六度而為正因 行施 則盡命傾財 持戒 則吉羅無犯 忍辱 則深明非我 割截何傷 精進 則勤求至道 剎那無間 禪那 則身心寂泊 安般希微 智慧 則 了知緣起 自性無生 廣修萬行 等觀羣方 下及諦緣 上該不共 大誓之心普被 四攝之道通收 悲智雙運 福慧兩嚴 超越二乘 獨居其上 如是 則大乘之道也 權乘諸位菩薩 即二乘 聲聞未得圓證者 非大乘菩薩也 最上乘 黃檗心要曰 如來欲說一乘真法 則眾生不信 沒於苦海 若都不說 則墮慳貪 不為眾生溥捨妙道 遂設方便 說三乘法 乘有大小 得有淺深 皆非本 性 故云惟有一乘道 餘二則非真 然終不能顯一心法 故召迦葉 別付一心 離言 說法 此一枝令別行 若契悟者 便至佛道矣 宗鏡錄曰 眾盲觸象 各言己得見象 其觸牙者 言象形如萊菔 觸耳者 言象形如箕 觸鼻者 言象形如杵 觸蹄者 言象形如臼 觸腹者 言象形如床 眾相之外 更無別象 但非象之全體 不可以言 見象也 欲見象之全體者 其唯明眼之人乎 今聲聞之四諦 緣覺之十二緣 菩薩之 六度 雖皆佛法 終非佛道之全 不可以言佛也欲得佛之全體者 其唯最上乘乎 發菩提心 華嚴經曰 發菩提心者 發大悲心 普救一切眾生故 發大慈心 等祐 一切世間故 發安樂心 令一切眾生滅諸苦故 發饒益心 令一切眾生離惡法故 發 哀愍心 有怖畏者咸守護故 發無碍心 捨離一切諸障碍故 發廣大心 一切法界咸 徧滿故 發無邊心 等虗空界 無不往故 發寬愽心 悉見一切諸如來故 發智慧心 普入一切智慧海故 是名發菩提心 宗鏡錄曰 海中有寶 名曰寶藏 普現海中莊 嚴事 菩提心寶 亦復如是 普現一切智海諸莊嚴事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蓮師疏云 阿者 此云無 耨多羅 此云上 三藐 此云正 等 三菩提 此云正覺 言無上正等正覺也 鈔云 究竟極果 對下而言 名之曰無 上 正觀真諦 對邪而言 名之曰正 等觀俗諦 對偏而言 名之曰等 亦名曰徧 覺者靈明自心 正覺者 兼上正等二義 言此覺者 是無上正等之正覺也 良以蠢動 含靈 皆有佛性則菩提者 佛與眾生本來無二 無明所覆 遂成迷妄 是則邪覺 不 名為正 聲聞辟支 止破見思 雖得菩提其道未中 是則偏覺 不名為等 一切菩薩 已盡塵沙 未盡無明 雖得正等菩提 佛道猶遠 不名無上 惟佛一人 妄盡覺滿 如望夜月更無有覺過於此者 名無上正等正覺也 維摩經曰 菩提者 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 寂滅是也 菩提滅諸相故 不觀是菩提 離諸緣故 不行是菩提 無 憶念故 斷是菩提 捨諸見故 離是菩提 離諸妄想故 障是菩提 障諸願故 不入 是菩提 無貪著故 順是菩提 順於如來故 住是菩提 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 至實 際故 不二是菩提 離意法故 等是菩提 等虗空故 無為是菩提 無生住滅故 知 是菩提 了眾生心行故 不會是菩提 諸入不會故 不合是菩提 離煩惱習故 無處 是菩提 無形色故 假名是菩提 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 無取捨故 無是菩提 常 自靜故 善寂是菩提 性清靜故 無取是菩提 離攀緣故 無異是菩提 諸法等故 無比是菩提 無所諭故 微妙是菩提 諸法難知故 僧肇曰 道之極者 稱曰菩提 盖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 P. 57

58 附四諦 初門曰 諦以審實為義 此四諦法門 正為聲聞人 從聞生解 故必藉 教詮理 今明教理不虗 故云審實也 一 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 一切有為心行 常 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 故名苦諦 二 集諦者 集以招聚為義 若心與結業相應 未 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 故名集諦 三滅諦者 滅以滅無為義 結業既盡 則無生死之 患累 故名為滅 若發見思無漏真明 而斷結者 則三界九十八使俱滅 以煩惱結使 滅 故三界業亦滅 若三界業煩惱滅者 即是滅諦 有餘涅槃也 因滅故果滅 捨此 報身時 後世苦果 永不相續 名入無餘涅槃 真滅度也 四 道諦者 道以能通為 義 正道及助道 是二相扶 能通至涅槃 故名為道正道實觀三十七品 三解脫門 緣理慧行 名為正道 助道者 得解觀中 種種諸對治法 及諸禪定 皆為助道 審 定不虗 即是道諦 四教儀云 四諦之中 分世出世間 前二諦為世間因果 苦因集 果也 後二諦為出世間因果 滅果道因也 問 何故世出世前果後因耶 答 聲聞根 鈍 知苦斷集 慕果修因 是故然也 合七法為三十七品 一 四念處 二 四正勤 三 四如意足 四 五根 五 五力 六 七覺分 七 八正道也 一 四念處者 一身念處二受念處 三心念處 四法念處也 二 四正勤者 一 已生惡法為除斷 一心勤精進 二 未生惡法不令生 一心勤精進 三 未生善法為生 一心勤精進 四 已生善法增長 一心勤精進 三 四如意足者 一 欲如意足 二 精進如意 足 三 心如意足 四 思惟如意足也 下四五六七 俱見阿彌陀經考證三解脫門者 見修禪章明宗篇考證 西方願文 (蓮池禪師撰) 稽首西方安樂國 接引眾生大導師 我今發願願往生 惟願慈悲哀攝受 弟子(某甲眾等)普為四恩三有 法界眾生 求於諸佛 一乘無上菩提道故 專心持 念阿彌陀佛 萬德洪名 期生淨土 又以業重福輕 障深慧淺 染心易熾 淨德難成 今於佛前 翹勤五體 披瀝一心 投誠懺悔 我及眾生 曠劫至今 迷本淨心 縱 貪嗔癡 染穢三業 無量無邊所作罪垢 無量無邊所結冤業 願悉消滅 從於今日 立深誓願 遠離惡法 誓不更造 勤脩聖道 誓不退隋 誓成正覺 誓度眾生 阿彌 陀佛以慈悲願力 當證知我 當哀愍我 當加被我 願禪觀之中 夢寐之際 得見阿 彌陀佛金色之身 得歷阿彌陀佛寶嚴之土 得蒙阿彌陀佛 甘露灌頂 光明照身 手 摩我頭 衣覆我體 使我宿障自除 善根增長 疾空煩惱 頓破無明 圓覺妙心 廓 然開悟 寂光真境 常得現前 至於臨欲命終 預知時至 身無一切病苦厄難 心無 一切貪戀迷惑 諸根悅豫 正念分明 捨報安詳 如入禪定 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 諸聖賢眾 放光接引 垂手提携 樓閣幢旛 異香天樂 西方聖境 昭示目前 令諸 眾生 見者聞者 歡喜感嘆 發菩提心 我於爾時 乘金剛臺 隨從佛後 如彈指頃 生極樂國 七寶池內 勝蓮華中 華開見佛 見諸菩薩 聞妙法音 獲無生忍 於 須臾間承事諸佛 親蒙授記得授記已 三身四智 五眼六通 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一 P. 58

59 切功德 皆悉成就 然後不違安養 迴入娑婆 分身無數 徧十方剎 以不可思議自 在神力種種方便 度脫眾生 咸令離染 還得淨心 同生西方 入不退地 如是大願 世界無盡 眾生無盡 業及煩惱 一切無盡 我願無盡 願今禮佛發願 修持功德 回施有情 四恩總報 三有齊資 法界眾生 同圓種智 四恩 父母 師長 國王 施主 三有 欲有 色有 無色有 即三界之因果不忘 故名為有也 五體 二肘 二膝 及額也 懺悔 壇經曰 懺悔者 懺其前非 從前所有惡業 愚迷憍誑嫉妬等罪 悉皆盡 懺 永不復起 是名為懺 悔者 悔其後過 從今已後 所有惡業 愚迷憍誑嫉妬等 罪 今已覺悟 悉皆永斷 更不復作 是名為悔 故稱懺悔 凡夫愚迷 只知懺其前 愆 不知悔其後過 以不悔故 前愆不滅 後過又生 何名懺悔 發隱曰 冥祥記云 沙門慧達 於地府見觀世音菩薩 言沙門白衣 見身為過 及宿世罪 種種惡業 能於眾中盡自發露 勤誠懺悔罪即消滅 觀此 則知懺悔功德 不可勝量 菩薩於幽 顯中 皆教人悔罪也 宗鏡錄曰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則直了無生之心 當處 解脫 此大懺悔也 故云斷惑懺罪 比餘漸教 如[疊*毛]花千斤 不如真金一兩 四 教儀論懺悔有二 一事懺 二理懺 今壇經發隱所論 事懺也 宗鏡所言 理懺也 未悟其理者 事為急矣 手摩衣覆 法華經云 若有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當知是人 為釋迦牟尼手摩其頭 衣之所覆 往生集云 晉劉遺民於定中 見阿彌陀佛手摩其頭 引袈裟覆之 三身 法數曰 法身如月之體 報身如月之光 應身如月之影 如來三身者 毗盧 遮那 此云遍一切處 法身也 盧舍那 此云淨滿 報身也 釋迦牟尼 此云能仁寂 默 化身也 黃檗曰 佛有三身 法身說自性虗通法 報身說一切清淨法 化身說六 度萬行法 法身說法 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 無所說 無所證 自性虗通而 已 故曰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報身化身 皆隨機感現 所說法 亦隨事應為攝化 皆非真法 故曰 報化非真佛也 四智 證道歌云 三身四智體中圓 註云 四智者 大圓鏡智 平等性智 妙觀 察智 成所作智也 束四智為三身者 以成所作智妙觀察智為化身 平等性智為報身 圓鏡智為法身也 五眼 金剛經有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肉眼者 照見胎卵濕化色身起滅 因緣也 天眼者 照見諸天宮殿 雲雨明暗 五星二曜旋復因緣也 慧眼者 照見眾 生慧性深淺 上品下生 輪迴托蔭因緣也 法眼者 照見法身徧充三界 無形無相 盡虗空徧法界因緣也 佛眼者 照見佛光普照 無障無碍 圓滿十方 尋光見體 知 有涅槃國土也 若上根上智之人 能識此五者因緣 即名大乘菩薩 六通 天眼 天耳 他心 宿命 漏盡 身得如意 詳見一卷往生勝果篇 正訛集 曰 道與通自別 眼徹視 耳徹聽者 通也 入色界 眼不受色惑 入聲界 耳不受 聲惑者 道也 如以通而已矣 則神亦有通 鬼亦有通 妖亦有通 與道何涉 認通 為道 遂至墮魔羅境 生外道種 可勿慎諸 P. 59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TablesDivision_Chinois

TablesDivision_Chinois Exemple Tables de division Chinois http://www.memrise.com/ 除以 chúyǐ divisé par (diviser par) 等于 děngyú égale (être égal à) 八除以四等于二 bā chúyǐ sì děngyú èr 8 divisé par 4 égale 2 Table de division par 1 一除以一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答 曰 : 為 米 二 斗 一 升 五 分 升 之 三 術 曰 : 以 粟 求 米, 十 二 之, 二 十 五 而 一 臣 淳 風 等 謹 按 : 粺 米 之 率 二 十 有 四, 以 為 率 大 繁, 故 因 而 半 之, 故 半 所 求 之 率, 以 乘 所 有 之 數 所 求 之 率 既 減 九 章 算 術 西 漢 張 蒼 耿 壽 昌 編 定 魏 劉 徽 注 唐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郭 書 春 校 點 九 章 算 術 卷 第 二 魏 劉 徽 注 唐 朝 議 大 夫 行 太 史 令 上 輕 車 都 尉 李 淳 風 等 注 釋 粟 米 以 御 交 質 變 熒 易 粟 米 之 法 凡 此 諸 率 相 與 大 通, 其 特 相 求, 各 如 本 率 可 約 者 約 之, 別 術 然 也 粟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前集 No A 西方淨土圖 No B 附中峯大師懷淨土詩 No C 附西齋禪師懷淨土詩 No D 淨土資糧全集序 No E 淨土資糧全集序 No F 淨土資糧全集自敘 No G 募刻淨土資糧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前集 No A 西方淨土圖 No B 附中峯大師懷淨土詩 No C 附西齋禪師懷淨土詩 No D 淨土資糧全集序 No E 淨土資糧全集序 No F 淨土資糧全集自敘 No G 募刻淨土資糧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前集 No. 1162-A 西方淨土圖 No. 1162-B 附中峯大師懷淨土詩 No. 1162-C 附西齋禪師懷淨土詩 No. 1162-D 淨土資糧全集序 No. 1162-E 淨土資糧全集序 No. 1162-F 淨土資糧全集自敘 No. 1162-G 募刻淨土資糧全集疏 淨土資糧全集目錄 No. 1162-H 纂輯資糧全集大意 淨土往生章 三聖因地篇 阿彌陀佛因地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16

16 序 1 16 序 2 KK KK KK KK KK KK 溫 溫 KK KK 周 婉 芬 博 士 2016 年 5 月 前 言 平 安 健 康 便 好 了 16 10 ICU ICU 26 300 26 10 ICU ICU 曾 錦 強 2016 年 5 月 目 錄 Chapter 1 家 庭 親 子 關 係 1.1 多 存 款 入 關 係 戶 口 2 1.2 不 傷 關 係 管 學 業 12 1.5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綠 野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教 案 設 計 / 朱 秀 芳 老 師 28 寫 作 背 景 導 讀 [98] L Lyman Frank Baum 1856-1919 1882 1886 1900 1939 故 事 簡 介 綠 野 仙 蹤 心 得 分 享 [99] 處 處 有 仙 蹤 繪 本 創 意 教 案 設 計 者 : 朱 秀 芳 適 用 年 級 : 授 課 時 間 :200 教 學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55202-er-ch03.doc

55202-er-ch03.doc 8 第 章 機 率 - 樣 本 空 間 與 事 件 列 出 擲 一 粒 骰 子 所 出 現 點 數 的 樣 本 空 間, 並 以 集 合 表 示 下 列 各 事 件 : A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偶 數 的 事 件, B 是 出 現 點 數 為 奇 數 的 事 件, C 是 出 現 點 數 大 於 的 事 件 骰 子 出 現 的 點 數 可 能 是,,, 4,5, 6, 因 此 出 現 點 數 的

More information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 劉 再 復 著 與 李 澤 厚 李 歐 梵 等 共 論 五 四 共 鑒 五 四 五 四 五 說 ( 代 序 ) 李 澤 厚 劉 再 復 I I II IV V VII 第 一 篇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批 評 提 綱 001 003 006 009 011 014 019 附 論 一 中 國 貴 族 精 神 的 命 運 ( 提 綱 ) 021 021 022 026 028 附 論 二 誰 是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1 / 34 2016 年 03 月 02 日 御製無量壽佛贊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有 能滅無始億劫業 令彼苦惱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 嘗以極樂為觀想 廣與眾生分別說 舉目即見阿彌陀 佛身色相顯光明 閻浮檀金無與等 其高無比由旬數 六十萬億那由他 眉間白毫五須彌 紺眼弘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諸毛孔 一孔遍含諸大千 一界中有一河沙 沙有八萬四千相 一一相中復如是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2 9 10 11 13 17 18 20 22 23 24 27 28 29 30 32 34 35 37 38 41 42 43 45 46 47 47 49 50 52 CONTENTS 54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5 66 67 69 70 72 芪 73 74 芪 75 芪 76 芪 77 芪 78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91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20130101卍4十八界_舌入(動畫) [相容模式] 0 所 有 圖 檔, 皆 為 權 巧 方 便 詮 釋 之 用, 並 非 究 竟 義, 請 勿 複 製, 阿 彌 陀 佛 1 舌 入 阿 難! 譬 如 有 人 : 以 舌 舐 吻, 熟 舐 令 勞 其 人 若 病, 則 有 苦 味 無 病 之 人, 微 有 甜 觸 由 甜 與 苦, 顯 此 舌 根, 不 動 之 時, 淡 性 常 在 兼 舌 與 勞, 同 是 菩 提, 瞪 發 勞 相 ( 圖 39.40)

More information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光山版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譯佛光山標點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菩薩三萬二千, 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 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 一不得往 國大夫人, 名韋提希, 恭敬大王, 澡浴清淨, 以酥蜜和麨, 用塗其身, 諸瓔珞中盛葡萄漿, 密以上王 爾時, 大王食麨飲漿,

More information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條 文 說 明 第 一 條 本 辦 法 依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第 二 條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條 文 說 明 第 一 條 本 辦 法 依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第 五 十 五 條 第 三 項 規 定 訂 定 之 第 二 條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托 兒 所 及 幼 稚 園 改 制 幼 兒 園 辦 法 總 說 明 幼 兒 教 育 及 照 顧 法 ( 以 下 簡 稱 本 法 ) 業 於 一 百 年 六 月 二 十 九 日 制 定 公 布, 並 自 一 百 零 一 年 一 月 一 日 施 行, 依 本 法 第 五 十 五 條 規 定 : ( 第 一 項 ) 本 法 施 行 前 之 公 立 托 兒 所 幼 稚 園 或 經 政 府 許 可 設 立 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07

Microsoft Word - ch07 五 本 要 點 補 助 款 之 請 撥 及 核 結, 依 下 列 規 定 辦 理 : ( 一 ) 補 助 經 費 由 本 署 直 接 撥 付 至 地 方 政 府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及 其 他 學 校 ( 二 ) 聯 絡 處 及 校 外 會 應 檢 附 收 據, 向 經 費 代 管 學 校 或 地 方 政 府 辦 理 核 銷, 原 始 支 出 憑 證 由 經 費 核 銷 單 位 留 存 備 查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禪的生活 06 自力與他力 ( 禪與淨土 ) 目錄 P.65 ~ 無 P.72 1. 信主者得救? 2. 彌陀的願力 3. 淨土真宗 日蓮宗 4. 自心中的淨土 5. 你能做主嗎? 6. 禪淨雙修 1.1 生命中充滿了煩惱與痛苦 1.2 靠外力的賜予而得升天的信念 1.3 外道神教的通常信念 2.1 佛教也有純他力的法門 2.2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 最終仍多棲心淨土 3.1 淨土真宗 3.2 日蓮正宗

More information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长 安 侠 少 每 至 春 时 结 朋 联 党 各 置 矮 马 饰 以 锦 鞯 金 铃 并 辔 于 花 树 下 往 来 使 仆 人 执 酒 皿 而 随 之 遇 好 酒 则 驻 马 而 饮 李 白 咏 侠 诗 述 论 侯 长 生 唐 代 是 中 国 诗 歌 的 鼎 盛 时 期 诗 歌 的 思 想 内 容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丰 富 和 发 展 咏 侠 诗 在 唐 朝 也 成 为 众 多 诗 人 表 述 心 志 的 另 一 种 方 式 李 白 不 仅 有 任 侠 的 经 历 而 且 创 作 了 大 量 的 咏 侠 诗 通 过 对 这 些 诗 歌 的 分 析 对 于 理 解 李 白 的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業 是 國 家 的 根 本, 隨 著 科 技 的 進 步 與 社 會 的 富 裕, 增 加 肥 料 的 施 用 量 與 農 病 蟲 害 防 治 方 法 的 提 升, 使 得 糧 食 產 量 有 大 幅 的 增 長, 但 不 當 的 農 業 操 作, 如 過 量 的 肥 料 農 藥 施 用 等, 對 生 態 環 境 產 生 很 嚴 重 的 傷 害, 為 確 保 農 業 的 永 續 發 展 與 安 全

More information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死 第 一 覺 悟 : 世 間 無 常, 國 土 危 脆 金 剛 經 凡 所 有 相, 皆 是 虛 妄 大 般 若 經 云 : 諸 佛 出 世, 皆 說 本 性 空 義, 化 導 有 情, 要 聞 佛 說 本 性 空 義, 乃 入 聖 道 得 聖 道 果, 離 本 性 空, 無 別 方 便 成 佛 上 如 下 本 大 法 師 佛 學 講 座 講 義 --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華 嚴 經 云 譬 如 暗 中 寶 無 燈 不 可 見 佛 法 無 人 說 雖 慧 莫 能 了 古 德 云 : 有 佛 出 世 龍 天 喜, 無 僧 說 法 鬼 神 愁 佛 說 八 大 人 覺 經 經 含 有 上 契 佛 理, 下 契 眾 生 經 具 四 義 : 一. 貫 串 義 二. 攝 化 義 三. 恆 常 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Microsoft Word - 14觀十二因緣品 觀 十 二 因 緣 品 第 十 四 章 節 大 意 初 看 這 品 的 偈 頌, 我 們 會 很 驚 訝 : 它 跟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完 全 不 同 歷 來 的 結 構 章 法 乃 是 先 立 再 破, 甚 至 一 破 再 破 而 這 品 竟 只 有 立 而 沒 有 破, 甚 至 立 的 部 分, 也 只 是 平 鋪 直 敘 地 看 不 出 有 任 何 特 勝 之 處 我 們 學 佛 以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Microsoft PowerPoint - 104年說明會簡報-final-0923.ppt [相容模式] 主 任 導 師 一 年 級 導 師 系 學 會 導 師 二 年 級 導 師 教 育 專 業 課 26 學 分 教 師 資 格 檢 定 考 試 ( 每 年 3 月 ) 中 等 學 校 教 師 證 書 學 習 護 照 ( 實 地 實 習 研 習 服 務 時 數 心 霊 美 學 與 藝 術 人 文 活 動 ) 修 畢 師 資 職 前 教 育 證 明 書 教 師 甄 試 專 門 課 程 ( 任 教 類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Microsoft Word - _3_???????-Ch20140625_???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制 訂 及 修 正 紀 錄 一 本 規 則 初 版 於 2012 年 7 月 21 日 制 訂 二 本 規 則 第 一 次 修 訂 於 2013 年 6 月 29 日 三 本 規 則 第 二 次 修 訂 於 2014 年 6 月 25 日 綠 河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1 條 本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More information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家加關愛在長青」計劃完成表現及評估報告 - 1 - - 2 - - 3 - - 4 - 註 一 一 般 義 工 : 任 何 人 志 願 貢 獻 個 人 時 間 及 精 神, 在 不 為 任 何 物 質 報 酬 的 情 況 下, 為 改 進 社 會 而 提 供 服 務, 時 數 不 限 ( 參 考 香 港 義 務 工 作 發 展 局 之 定 義 ) 註 二 核 心 義 工 : 由 於 建 立 社 會 資 本 所 重 視 的 是 網 絡 的

More information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CP70D0026D61ETW0R01-01-印刷 HQ / HQCN / HQC / HS Series ISO 9001 Certified WALRUS PUMP CO., LTD WALRUS HQ / HQCN / HQC / HS HQ / HQCN HQ / HQCN HQCN 入 口 壓 力 需 小 於 啟 動 壓 力 抽 深 6m 環 境 溫 度 +4º ~ +40º 40º :+4º ~ +40º :+4º ~ +40º +4º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奇 縫 高 手 縫 紉 機 2 18 科 學 史 上 著 名 的 夢 Singer 1790 Thomas Saint 50 2014 2 494 1830 Barthelemy Thimonnier 1840 Elias Howe 1846 250 2014 2 494 51 實 用 的 家 用 縫 紉 機 誕 生 1853 Issac Singer 20 S 對 後 世 深 遠 的 影 響 40

More information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1Part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2 飲 料 調 製 丙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必 勝 寶 典 Beverage Modulation Preparation 應 考 綜 合 注 意 事 項 1. 980301 980302 980303 A1 A2 A3 A4 A5 A6 B7 B8 B9 B10 B11 B12 C13 C14 C15 C16

More information

1010327

1010327 核 算 加 計 利 息 滯 納 金 滯 納 利 息 規 定 及 計 算 範 例 各 稅 法 對 納 稅 義 務 人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大 多 有 加 徵 滯 納 金 加 計 利 息 之 規 定, 而 逾 期 與 否, 應 以 繳 款 書 所 填 載 之 繳 納 期 間 繳 納 期 限 或 限 繳 日 期 為 準 認 定 之 各 代 收 稅 款 金 融 機 構 對 於 逾 期 繳 納 稅 款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格 成 績 證 明 第 六 條 第 七 條 本 系 大 四 課 程 中 規 劃 日 本 韓 國 越 南 專 題 研 究, 學 生 需 於 大 四 時 修 習 該 課 程, 並 於 規 定 期 間 內 提 出 專 題 報 告, 取 得 合 格 成 績 證 明 本 系 規 定 學 生 畢 業 時 需 取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東 亞 語 文 學 系 大 學 部 修 業 規 則 (104 學 年 後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 修 正 對 照 表 條 文 修 正 後 條 文 原 條 文 備 註 第 二 條 第 三 條 第 四 條 第 五 條 大 學 部 104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大 四 上 下 皆 未 選 擇 校 外 實 習 I 及 校 外 實 習 Ⅱ 者 畢 業 學 分 為 128 學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前 言 民 主 黨 0 9-1 0 施 政 報 告 建 議 書 1 2002 1 2 2 0 0 5 2 0 1 2 1 2 0. 5 3 民 主 黨 立 法 會 議 員 二 零 零 九 年 九 月 目 錄 前 言... 1 政 治 1....5 2....7 3....8 4....9 5....10 經 濟 6....12 7....13 8....14 9....15 10....16 11....1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Microsoft Word - Lecture13_1.doc 學 佛 五 講 佛 法 的 正 見 十 課 前 講 話 世 界 各 地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有 什 麼 方 法 能 幫 助 這 些 在 苦 難 中 的 眾 生 呢? 從 佛 教 的 觀 點 來 看, 除 非 我 們 能 夠 洞 徹 此 中 真 正 的 因 果 關 係, 否 則 絕 對 不 可 能 徹 底 改 善 世 間 的 災 難 當 我 們 在 尋 求 解 決 問 題 辦 法 的 過 程 中,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DaoCiDi2003TC-123-20080831-ct-P255L01-R20120612 菩 提 道 次 第 一 二 三 雪 歌 仁 波 切 講 授 法 炬 法 師 翻 譯 2008/08/31 請 思 惟 : 為 饒 益 等 同 虛 空 般 的 如 母 眾 生, 務 必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要 證 得 圓 滿 正 等 正 覺 佛 果, 必 須 努 力 於 能 證 得 的 方 法 ( 方 便 ), 是 所 聽 聞 之 法 我 們 已 值 遇 此 法, 而 且 已

More information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2 of 9 第 二 章 2:1 我 小 子 们 哪, 我 将 这 些 话 写 给 你 们, 是 要 叫 你 们 不 犯 罪 若 有 人 犯 罪, 在 父 那 里 我 们 有 一 位 中 保, 就 是 那 义 者 耶 稣 基 督 2 他 为 我 们 的 罪 作 约 翰 一 书 和 合 本 Page 1 of 9 第 一 章 1:1 论 到 从 起 初 原 有 的 生 命 之 道, 就 是 我 们 所 听 见 所 看 见, 亲 眼 看 过, 亲 手 摸 过 的 2 ( 这 生 命 已 经 显 现 出 来, 我 们 也 看 见 过, 现 在 又 作 见 证, 将 原 与 父 同 在, 且 显 现 与 我 们 那 永 远 的 生 命, 传 给 你 们 ) 3 我

More information

张 荣 芳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广 东 广 州 张 荣 芳 男 广 东 廉 江 人 中 山 大 学 历 史 系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我 们 要 打 破 以 前 学 术 界 上 的 一 切 偶 像 以 前 学 术 界 的 一 切 成 见 屏 除 我 们 要 实 地 搜 罗 材 料 到 民 众 中 寻 方 言 到 古 文 化 的 遗 址 去 发 掘 到 各 种 的 人 间 社 会 去

More information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268 別 行 政 區 所 以, 全 國 人 民 代 表 大 會 根 據 憲 法 第 31 條 規 定 設 立 了 特 別 行 政 區 沒 有 憲 法 第 31 條 的 規 定, 就 沒 有 特 別 行 政 區 制 度 存 在 的 合 法 性 基 礎 62 正 如 上 述, 憲 法 為 特 別 行 行 政 第 二 十 三 卷, 總 第 八 十 八 期,2010 No.2,267 275 267 * 憲 法 和 基 本 法 是 澳 門 特 別 行 政 區 的 憲 制 基 礎, 體 現 在 二 個 方 面 第 一, 一 國 兩 制 的 實 施 需 要 制 度 化 和 法 律 化, 制 度 化 就 是 設 立 特 別 行 政 區, 法 律 化 就 是 制 定 特 別 行 政 區 基 本 法 制 度

More information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全球資訊網-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暨 發 行 人 證 券 商 證 券 交 易 所 會 計 主 管 進 修 機 構 審 核 辦 法 問 答 集 105 年 5 月 修 訂 一 會 計 主 管 之 定 義 ( 會 計 主 管 資 格 條 件 及 專 業 進 修 辦 法 第 2 條 ) ( 一 ) 何 謂 會 計 主 管? 證 券 交

More information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2.報考人數暨錄取或及格率按類科分_1試 103 年 公 務 人 員 高 等 考 試 三 級 考 試 暨 普 通 考 試 ( 含 公 職 類 科 第 一 試 ) 報 考 人 數 暨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按 類 科 分 報 考 人 數 到 考 人 數 類 科 別 需 用 人 數 錄 取 標 準 % % % % 錄 取 或 及 格 人 數 到 考 率 (%) 錄 取 或 及 格 率 (%) % % 總 到 考 率 總 及 格 率 119,959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第 一 條 :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之 議 事 規 範,

第 一 條 :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之 議 事 規 範, 環 瑞 醫 投 資 控 股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內 部 控 制 管 理 辦 法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範 Page 1 of 7 第 一 條 :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 本 公 司

More information

頁 1 / 8 法 規 名 稱 : 公 務 人 員 俸 給 法 修 正 時 間 :97.1.16 第 一 條 ( 本 法 內 容 ) 公 務 人 員 之 俸 給, 依 本 法 行 之 第 二 條 ( 名 詞 定 義 ) 本 法 所 用 名 詞 意 義 如 下 : 一 本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人 員 依 法 應 領 取 之 基 本 給 與 二 年 功 俸 : 係 指 各 職 等 高 於 本 俸

More information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HSBC Holdings plc Interim Report 2015 - Chinese 聯 繫 客 戶 創 先 機 助 握 商 情 百 五 載 HSBC Holdings plc 滙 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2015 年 中 期 業 績 報 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More information

代 理 人 者, 由 常 務 董 事 或 董 事 互 推 一 人 代 理 之 第 八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召 開 時, 總 經 理 室 應 備 妥 相 關 資 料 供 與 會 董 事 隨 時 查 考 召 開 董 事 會, 得 視 議 案 內 容 通 知 相 關 部 門 或 子 公 司 之 人

代 理 人 者, 由 常 務 董 事 或 董 事 互 推 一 人 代 理 之 第 八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召 開 時, 總 經 理 室 應 備 妥 相 關 資 料 供 與 會 董 事 隨 時 查 考 召 開 董 事 會, 得 視 議 案 內 容 通 知 相 關 部 門 或 子 公 司 之 人 南 亞 科 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範 民 國 105 年 6 月 22 日 董 事 會 修 正 通 過 第 一 條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之 規 定 訂 定 本 規 範, 以 資 遵 循 第 二 條 本 公 司 董 事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Microsoft Word - 20110602_???:??????????? 2011.7.doc (p.70-75): 204 習 205 印 尊 於 2 者 舍 知 善 梨 子 善 復 根 答 法 曰 得 : 不 有 壞 也 淨, 問 尊 曰 入 者 正 : 舍 法 梨 賢 耶 子 者? 大! 拘 謂 絺 有 羅 比 丘! 知 頗 更 有 事 知 因 善 此 根 事, 比 丘 成 就 見, 得 正 見, 云 何 知 善 根? 謂? 身 謂 妙 無 行 貪 善 根, 口, 無 意 恚 妙 行 無

More information

14.07 25% 100% 14 (i) (ii) 65% 2

14.07 25% 100% 14 (i) (ii) 65% 2 Solargiga Energy Holdings Limited 陽 光 能 源 控 股 有 限 公 司 ( 股 份 代 號 :757) 主 要 及 關 連 交 易 及 發 行 可 換 股 債 券 收 購 13.09 3.7 835,200,000 1.92 435,000,000 24.07% 19.40% 1 14.07 25% 100% 14 (i) (ii) 65% 2 一 般 事 項 (i)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Microsoft Word - CDtc_WeiShiSanShiSong_05.doc 唯 識 三 十 頌 第 五 講 最 尊 貴 的 淨 蓮 上 師 講 解 講 於 新 加 坡 Orchid Country Club 2014 年 6 月 5 日 喇 嘛! 各 位 居 士 大 德! 晚 上 好! 我 們 昨 天 介 紹 了 賴 耶 的 自 相,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它 的 自 體 的 功 能, 有 能 藏 所 藏 跟 執 藏, 最 主 要 是 講 這 個 我 愛 執 藏 就 是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目錄 香讚 開經偈 001 淨三業 安土地 普供養真言 00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003 悉曇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心真言 029 悉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言般若菩薩真言 030 悉曇修習般若真言 031 補闕 補闕圓滿 普迴向真言 032 迴向偈 033 香讚 爐香乍爇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ˉ 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三稱 ˉ 無常住十方佛 ˉ 無常住十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

1 地 獄 少 女 地 獄 少 女 ( 藤 商 事 ) 八 通 屋 育 樂 事 業 有 限 公 司 07-3733316 www.8tw.com.tw 此 攻 略 本 是 引 至 日 本 遊 戲 攻 略 說 明, 內 容 僅 供 參 考, 一 切 演 出 以 官 方 為 主, 若 有 任 何 錯 誤 或 問 題 敬 請 告 知, 我 們 會 盡 快 改 善, 謝 謝 本 書 圖 片 取 材 自 網 路

More information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議事規則(草案)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議事規則(草案) 兆 豐 國 際 商 業 銀 行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第 一 條 第 二 條 為 建 立 本 公 司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及 強 化 管 理 機 能,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法 第 二 條 訂 定 本 規 則 本 公 司 董 事 會 之 主 要 議 事 內 容 作 業 程 序 議 事 錄 應 載 明 事 項 公 告 及

More information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如何正確使用自己所擁有的正版音樂光碟? 學 生 的 共 同 筆 記 有 無 著 作 權? 學 校 任 課 教 師 上 課 時 的 授 課 演 講, 是 一 種 語 文 著 作 上 課 的 學 生 將 教 師 的 授 課 內 容, 一 字 一 句 的 抄 錄 成 筆 記, 這 是 一 種 重 製 行 為 學 生 上 課 的 目 的, 在 於 獲 得 授 課 教 師 所 傳 授 的 知 識, 而 學 生 上 課 做 筆 記, 是 一 種 習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章節

章節 試 題 阿 財 每 年 年 初 存 入 銀 行 0000 元, 年 利 率 %, 每 年 計 息 一 次, () 若 依 單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多 少? () 若 依 複 利 計 息, 則 第 0 年 年 底 的 本 利 和 約 為 多 少?( 近 似 值 :0 0 計 ) 編 碼 0044 難 易 中 出 處 高 雄 中 學 段 考 題 解 答 ()000 元

More information

# 29 #

# 29 # 古 汉 语 同 义 词 辨 析 的 途 径 杨 荣 祥 ¹ º» ¹ º» # 29 # ¹ º» 年 宣 子 于 是 乎 始 为 国 政 制 事 典 正 法 罪 文 公 六 周 之 王 也 制 礼 上 物 不 过 十 二 以 为 天 之 大 数 也 哀 公 七 年 ¹ 天 下 有 道 则 公 侯 能 为 民 干 城 而 制 其 腹 心 成 公 ¹ ¹» ¹ 制 司 空 执 度 度 地 居 民 山

More information

第 七 條 本 行 對 於 下 列 事 項 應 提 董 事 會 討 論 : 一 公 司 之 營 運 計 畫 二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及 半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三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十 四 條 之 一 規 定 訂 定 或 修 正 內 部 控 制 制 度 四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七 條 本 行 對 於 下 列 事 項 應 提 董 事 會 討 論 : 一 公 司 之 營 運 計 畫 二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及 半 年 度 財 務 報 告 三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第 十 四 條 之 一 規 定 訂 定 或 修 正 內 部 控 制 制 度 四 依 證 券 交 易 法 凱 基 商 業 銀 行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規 則 管 轄 單 位 : 董 事 會 秘 書 處 初 訂 日 期 :104.4.13 核 定 日 期 :104.4.13 第 一 條 為 建 立 本 行 良 好 董 事 會 治 理 制 度 健 全 監 督 功 能 提 升 董 事 會 之 運 作 效 率 及 決 策 能 力, 爰 依 公 開 發 行 公 司 董 事 會 議 事 辦

More information

壹、組織編制 代碼:C0101意見反映

壹、組織編制      代碼:C0101意見反映 項 目 編 號 DA14 金 門 縣 政 府 人 事 處 教 師 敘 薪 標 準 作 業 流 程 序 說 明 表 項 目 名 稱 教 師 敘 薪 標 準 作 業 承 辦 單 位 人 事 處 第 一 科 作 業 流 程 說 明 一 起 敘 : ( 一 ) 新 進 教 師 到 職 聘 任 後, 按 其 所 具 資 格 條 件 ( 以 學 歷 為 主 ), 依 公 立 各 級 學 校 教 職 員 敘 薪

More information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所 修 菩 提, 未 畢 竟 者 終 不 休 息, 成 就 菩 薩 所 有 功 德 其 名 曰 : 慧 光 無 礙 眼 菩 薩 摩 訶 薩 見 一 切 田 莊 嚴 瓔 珞 菩 薩 摩 訶 薩 不 斷 如 來 性 出 世 意 菩 薩 摩 訶 薩 為 諸 眾 生 示 現 細 行 神 足 菩 薩 摩 訶 香 贊 爐 香 乍 熱, 法 界 蒙 熏, 諸 佛 海 會 悉 遙 聞, 隨 處 結 祥 雲, 誠 意 方 殷, 諸 佛 現 全 身 南 無 香 雲 蓋 菩 薩 摩 訶 薩 ( 三 稱 ) 南 無 本 師 釋 迦 牟 尼 佛 ( 三 稱 ) 開 經 偈 無 上 甚 深 微 妙 法 百 千 萬 劫 難 遭 遇 我 今 見 聞 得 受 持 願 解 如 來 真 實 義 大 方 等 大 集 經 大 方 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Microsoft Word - 17-28.doc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17 17. 法 華 經 的 心 靈 環 保 以 安 樂 行 品 為 中 心 釋 常 源 第 二 屆 法 鼓 山 僧 伽 大 學 佛 學 系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法 華 經 的 安 樂 行 品 ( 一 ) 四 安 樂 行 的 定 義 ( 二 ) 四 安 樂 行 的 大 意 三 三 無 漏 學 與 安 樂 行 之 關 係 ( 一 ) 以 戒 安 身 即 是 安 樂

More information

1公告[1].rtf

1公告[1].rtf 內 政 部 公 告 發 文 日 期 :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8 月 30 日 發 文 字 號 : 台 內 役 字 第 1010830457 號 附 件 : 主 旨 : 預 告 修 正 免 役 禁 役 緩 徵 緩 召 實 施 辦 法 依 據 : 行 政 程 序 法 第 151 條 第 2 項 及 第 154 條 第 1 項 公 告 事 項 : 一 修 正 機 關 : 行 政 院 二 修 正 依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第 四 章 - 試 分 別 說 明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與 序 向 邏 輯 電 路 之 定 義 解 :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由 基 本 邏 輯 閘 所 組 成 的 此 種 邏 輯 電 路 之 輸 出 為 電 路 所 有 輸 入 的 組 合 因 此 輸 出 狀 態 可 完 全 由 目 前 之 輸 入 來 決 定 而 組 合 邏 輯 電 路 之 示 意 圖 如 圖 所 a 示 ; 而 序 向 邏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B6BDE5B5D0C2C4A6E6C440AB7E2E646F63>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普 賢 菩 薩 行 願 品 唐 罽 賓 國 三 藏 般 若 奉 詔 譯 爾 時, 普 賢 菩 薩 摩 訶 薩, 稱 讚 如 來 勝 功 德 已, 告 諸 菩 薩 及 善 財 言 : 善 男 子! 如 來 功 德, 假 使 十 方 一 切 諸 佛, 經 不 可 說 不 可 說 佛 剎 極 微 塵 數 劫, 相 續 演 說, 不 可 窮 盡! 若 欲 成 就 此 功 德 門,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LSM Chinese

LSM Chinese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書 名 : 路 加 福 音 生 命 讀 經 第 六 十 一 篇 人 救 主 的 神 人 生 活 ( 二 ) 讀 經 : 希 伯 來 書 二 章 十 四 節 上, 十 六 至 十 七 節 上, 腓 立 比 書 二 章 六 至 八 節, 約 翰 福 音 一 章 一 節, 十 四 節, 五 章 三 十 節, 六 章 三 十 八 節 在 本 篇

More information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參、社會                                    黎萬民 吳允明 華士傑 大 陸 情 勢 2000 4 本 期 情 勢 整 體 而 言, 中 共 順 利 召 開 九 屆 三 次 全 國 人 大 政 協 會 議, 外 貿 與 通 貨 緊 縮 情 況 好 轉 安 排 資 金 與 政 策 出 臺, 意 圖 實 現 西 部 大 開 發 戰 略 與 俄 羅 斯 以 色 列 軍 事 科 技 合 作 與 移 轉 受 矚 目 大 陸 內 部 高 層 貪 腐 案 件 頻 仍, 壓 制 法

More information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30332EAAFEA5F3A440A142A447A142A454A142A57CA147BEC7A5CDB14DB77EC3D2B7D3BEC7B2DFA661B9CF2E786C73> 嶺 東 科 技 大 學 財 務 金 融 系 日 四 技 學 生 專 業 學 習 地 圖 02 年 6 月 28 日 0 學 年 度 第 二 學 期 財 務 金 融 系 課 程 委 會 議 通 過 名 稱 微 積 分 ( 一 ) 微 積 分 ( 二 ) 個 體 經 濟 學 商 業 套 裝 軟 體 ( 二 ) 應 用 統 計 學 ( 一 ) 期 貨 與 選 擇 權 國 際 - 管 理 學 保 險 學 商

More information

02 動 機 2052 中 華 醫 事 科 技 大 學 環 境 與 安 全 衛 生 工 程 系 4 4 155 130 313 247 02 動 機 2029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資 訊 工 程 系 12 12 125 100 300 242 02 動 機 2094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機

02 動 機 2052 中 華 醫 事 科 技 大 學 環 境 與 安 全 衛 生 工 程 系 4 4 155 130 313 247 02 動 機 2029 正 修 科 技 大 學 資 訊 工 程 系 12 12 125 100 300 242 02 動 機 2094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機 02 動 機 2004 國 立 臺 北 科 技 大 學 車 輛 工 程 系 15 15 385 355 641 601 02 動 機 2006 國 立 高 雄 第 一 科 技 大 學 機 械 與 自 動 化 工 程 系 智 慧 自 動 化 組 2 2 365 355 592 587 02 動 機 2099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工 業 教 育 學 系 車 輛 技 術 組 14 14 375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肆 研 究 方 法 進 行 本 研 究 前, 我 們 首 先 對 研 究 中 所 用 到 名 詞 作 定 義 定 義 : 牌 數 : 玩 牌 時 所 使 用 到 撲 克 牌 數 次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重 複 分 牌 次 數 數 : 進 行 猜 心 術 遊 戲 時, 每 次 分 摘 要 魔 術 師 讀 心 術 背 後 到 底 藏 了 多 少 祕 密? 一 般 觀 眾 心 裡 常 有 著 這 句 話 本 研 究 我 們 破 解 了 魔 術 師 透 過 數 學 規 律 加 上 置 中 手 法 完 成 一 連 串 騙 人 撲 克 牌 遊 戲, 也 學 會 了 如 何 透 過 整 理 表 格 方 式, 來 找 出 數 學 規 律, 也 更 懂 得 如 何 把 簡 單 數 學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