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Transcription

1 臺大文史哲學報 2012年5月 臺 灣 大 第七十六期 頁22 9 ~264 學 文 學 院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歐 麗 摘 娟 要 林黛玉之為 紅樓夢 中的個人主義的代表人物其 真率 的前期 人格表現往往被視為 虛偽 的對立而賦予高度評價的人格意涵 因此本 文聚焦於此一角色從概念上釐清此一詞彙本身的範疇混淆並對其作為 一種被高度張揚的人文價值重新思考也闡發脂批所謂 玉有病 玉 原非大觀者 的可能涵義 就此一詞彙本身所混淆的範疇而言首先應區 辨 率 與 真 的層次差異以及 狀態描述 與 價值論斷 的不同 透過與其他真率型人物的參照比較更能突顯此一區辨的重要性 就其之 所以被評論者視為文化追求上的當然價值則可以探索其中所蘊藏的傳統 與現代的雙重影響前者如浦安迪所討論的中國傳統文學在表現 自我 意識上存在著一種 自我的悖論 paradox of selfhood 本來就極容易 引向狹隘的個人主義 而現代評論者處於西方個人主義崛起後充斥著唯名 論 nominalisme 的 近代意識形態 下只承認個體之存在而不承認 關係之存在只承認個別要素而不承認要素組群 ensembles 以致產 生 個人 意義範疇的認知混淆 種種概念之區別不但必要對釐清 真 率 與個人主義之關係及其價值內涵也更有助益 關鍵詞 紅樓夢 林黛玉 本真 率直 個人主義 收稿 通過刊登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2 臺 230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一 前期性格 的界定 清末評點家已然注意到 紅樓夢 眾人所著眼者一林黛玉 自有 此書自有看此書者皆若一律最屬怪事 1此一特殊現象傳達出林黛玉 此一人物塑造觸動了最為複雜強烈的閱讀心理以致引來多數讀者的注目與討 論 由其勢自古迄今猶然不變的狀況可見其中必然牽涉到隱微而深沉的文化 因素已不僅是美學範疇所能解釋 若探本溯源這一現象的文化意義應與人 物性格內涵的構成息息相關 所謂性格 personality 是指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 應環境時在能力 情緒 需要 動機 興趣 態度 價值觀 氣質和體質等方 面的整合是具有動力一致性和連續性的自我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 2 給人以特色的心身組織 對林黛玉的認識一般都以多心小性 孤高傲世 口 齒伶俐 坦誠直接來概括其性格表徵並以 真率 為統籌核心 在傳統的崇 真思想 諸如老莊學說 泰州學派 性靈觀等 與現代的個人主義影響下更 被提升為對抗社會正統的人格價值連帶地在討論明清小說的 本真性 authenticity 時 紅樓夢 也被視為與正統話語競爭的重要著作之一 3 但林黛玉此種以 真率 為統籌核心的性格其實並非一以貫之其人格發 展具備了表面上並不明顯 卻幅度最大的轉變而存在著前後期之分評家所 謂 寫黛玉處處可憐何忍厭其小性 4 寶釵善柔 黛玉善剛 寶釵用屈 黛玉用直 寶釵徇情 黛玉任性 寶釵做面子 黛玉絕塵埃 寶釵收人心 黛 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5 黛玉直而寶釵曲黛玉剛而寶釵柔黛玉熱而寶釵 冷黛玉尖銳而寶釵圓渾黛玉天真而寶釵世故 6的感發比較主要其實是建 1 趙之謙 章安雜說 一粟編 紅樓夢卷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卷 4 頁 此乃根據奧爾波特 G. Gordon Willard Allport, 之 人格 一種心理學的 解釋 歸納而言參黃希庭 人格心理學 臺北 東華書局1998 年 頁 參 美 艾梅蘭 Maram Epstein 著羅琳譯 競爭的話語 明清小說中的正 統性 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孫愛玲 紅樓 夢 本真人文思想 濟南 齊魯書社 清 話石主人 紅樓夢精義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清 涂瀛 紅樓夢問答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俞平伯 紅樓夢 中關于 十二釵 的描寫 俞平伯論紅樓夢 上海 上海古

3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31 立在第四十二 四十五回之前的敘事內涵上 論者已經指出 這是一個介於 賈寶玉和薛寶釵之間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 第三種人 如果以第四十二回 為分水嶺就可以看出在前半段她是賈寶玉的同路人在後半段則成為 薛寶釵的同歸者 7就此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乃是集中於林黛玉的 前期性 格 上至於該階段中以 真率 為核心的性格特質是否可以代表 紅樓夢 的核心價值乃至人性的最高價值則不是可逕以真假對立的二元觀進行簡單劃 定的問題 清末評點家二知道人曾對 紅樓夢 之人物藻鑒提出一番洞見認為 人見寶 黛之情意纏綿或以黛玉為金釵之冠 不知寶 黛之所以 鍾情者無非同眠同食兩小無猜至於成人愈加親密 不然 寶釵亦絕色也以不能移其情乎 今而知一往情深者其所由來者 漸矣 若藻鑒金釵不在乎是 8 這段話除了指出寶 黛情感之所由並非一般浪漫傳奇式的一見鍾情而有其 日常生活長久累積的倫理基礎之外還更提醒讀者 基於 人人皆賈寶玉故 人人愛林黛玉 的投射心理與移情作用9偏袒總是會使人對所偏好的對象估計 得過高因此不可採取寶玉的角度以為評價黛玉之依據以免損害了人物的客 觀實質內涵 事實上賈母口中的這 兩個玉兒 第四十回 作為彼此的靈 魂伴侶10透過全書以 玉 為名者所共享的 玉石精神 自然率真之個 人主義取向11所謂 玉石演人心也 12僅是一種人格特質而非人格價值更 不是絕對意義下至高無上的人格價值 因此對 紅樓夢 作旨知之甚詳的脂硯 齋即就賈寶玉前身神瑛侍者所居之 赤瑕宮 的 瑕 字訓明 籍出版社1988 頁 周蕙 林黛玉別論 文學遺產 1988 年第 3 期 1988 年 6 月 頁 86 至於詳 細論證可參歐麗娟 林黛玉立體論 變 正 我 群 的性格轉化 紅 樓夢人物立體論 臺北 里仁書局2006 頁 清 二知道人 紅樓夢說夢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趙之謙 章安雜說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4頁 脂硯齋也將兩人並稱為 二玉 見甲戌本第 26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 齋評語輯校 增訂本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1986 頁 此點詳參歐麗娟 紅樓夢 論析 寶 與 玉 之重疊與分化 紅樓夢人 物立體論 頁 清 張新之 紅樓夢讀法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156

4 臺 232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瑕 字本注 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 以此命名恰極 13 又針對隨賈寶玉銜誕而入世的那塊通靈寶玉於第十九回襲人稱 時常說起來 都當希罕 也不過是這麼個東西 時批云 余今窺其用意之旨則是作者借此正為貶玉原非大觀者也 14 所謂 玉原非大觀者 乃清楚揭示出此種性格內涵之受限實無與於大觀而企 及宇宙世界的豐富完滿 玉有病 也呼應了後來評論者 金瓶 無一正人 紅樓 亦無一正人 之說15 正人 者健全人格之謂也 然而衡諸讀者主要的接受與評價情況卻是大大與此相違 理由之一是如 夏志清 C. T. Hsia 所指出 由於讀者一般都是同情失敗者傳統的中國文 學批評一概將黛玉 晴雯的高尚與寶釵 襲人的所謂的虛偽 圓滑 精於世故 作為對照尤其對黛玉充滿讚美和同情 於是 除了少數有眼力的人之外 無論是傳統的評論家或是當代的評論家都將寶釵與黛玉放在一起進行不利於前 者的比較 由此透顯出一種本能的對於感覺而非對於理智的偏愛 16而除了 同情失敗者的心理之外這種出於本能所偏愛的 感覺 也還源自一種透過 閱讀小說以消解現實人際障礙的心理需求在免除因不了解所致的緊張疑慮 下故較容易不自覺地傾向於接受裡外透明的林黛玉 17再加上現代讀者身處 於個人主義盛行且獨受尊崇的社會主流中深受洗禮使之更傾向於認同書中不 受束縛的角色 於是乎就在這些閱讀心理的影響下 真率 便隨著林黛玉 的地位獲取更高的評價 只是追求主觀滿足的閱讀心理並不等於 甚至有礙於客觀探究的批評精 神 究實言之林黛玉那被視為帶有叛逆意義的率真不僅只是限於前期的人 格特質甚且其形成原因更不是一種價值層次上的自覺追求所謂 林黛玉 則是由個人的放縱天性和自由戀愛而逸出了封建禮教的軌道她的叛逆意識是 不自覺和無意識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些偶然的因素造成的 18不僅如此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 放縱天性 也並非林黛玉性格上真正之初始表現 13 見甲戌本第 1 回眉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庚辰本第 19 回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闕名 筆記 蔣瑞藻 小說枝談 卷下引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4頁 美 夏志清著胡益民等譯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頁 279 頁 有關其理詳參歐麗娟 薛寶釵論 對 紅樓夢 人物論述中幾個核心問題的省 思 第 4 節 對 面具 恐懼的閱讀心理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 頁 周蕙 林黛玉別論 頁 86

5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33 追蹤躡跡可以發現早在她獨寵於父母膝下的幼年時期即深諳禮教的避諱倫 理並奉行如儀因而唸書時凡遇母親 賈敏 名中的敏字皆念作 密 書寫 時凡遇敏字皆故意減一二筆 第二回 同時採行了 更讀 與 缺筆 這兩 種淵遠流長的避諱手法其心態屬於出自尊敬和親近之感情所產生的 敬諱 類型19 接下來的第三回亦記述黛玉初至榮國府時先是 步步留心時時在 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 於乍見先聲 奪人 放誕無禮的王熙鳳時所表現的更是 忙陪笑見禮以嫂呼之 的謙和 世故 後來到王夫人房中的遜謹有度以及面臨眾人晚飯時飲食之式的異於舊 習也知 不得不隨的少不得一一改過來 直到當夜入睡前對於襲人要 取來通靈寶玉給她看更忙止以 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遲 表現出 總 是體貼不肯多事 20在在顯示了林黛玉完全具備了察言觀色 入境問俗 而與時俯仰 隨俗從眾的能力故脂硯齋於這一回也處處提點 寫黛玉自幼之 心機 黛玉之心機眼力 21 行權達變 22 甚至第十九回寶玉胡謅出一 隻極小極弱的小耗子以影射黛玉時對於其 法術無邊口齒伶俐機謀深遠 之形容脂批更道 凡三句暗為黛玉作評諷的妙 23 然而林黛玉後來的性格發展卻迥異於此主要的言行表現反倒以 放縱 天性 見稱足見全然是在特殊的環境作用下所塑造出孤兒 寵兒的矛盾統 一體 24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 幼兒的任性 驕橫 霸道 自我中心等根 源多半是他們在家庭中處于特殊地位家長過分溺愛 遷就 25正因最高權 威者賈母的眷愛非常 憂喜掛心直與寶玉相提並論所謂 只有兩個玉兒可 惡 第四十回 評點家即闡明道 賈媪暮年善於自娛但情之所鍾 未免煩惱 鎖媪之眉者黛玉也牽媪之腸者寶玉也 26遂形成了特殊而強大 的環境屏障導致林黛玉生活在眾人的包容乃至縱容中第四十五回說道 有時悶了又盼個姊妹來說些閑話排遣 及至寶釵等來望候他說不 19 有關避諱的型態與形式詳參王新華 避諱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2008 頁 32 頁 頁 甲戌本第 3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見甲戌本第 3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60 頁 王府本第 3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己卯本第 19 回批語陳慶浩編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詳參歐麗娟 林黛玉立體論 變 正 我 群 的性格轉化 頁 林泳海 兒童教育心理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 頁 清 二知道人 紅樓夢說夢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88

6 臺 234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得三五句話又厭煩了 眾人都體諒他病中且素日形體嬌弱禁不得 一些委屈所以他接待不周禮數粗忽也都不苛責 於是賈府上下總是在 皆因怕他惱 第二十二回 的顧忌下或 不敢說 27 或是出於息事寧人的考量而 不肯說 28 絕無僅有的一次當面遭遇反嗆則 是來自遺世孤立的特定外人 黛玉過櫳翠庵受妙玉俗人之誚皆其平生所 僅有者 29從而大幅轉向為率性任情變相地將自我過度發展為一超級主體 若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則皮亞傑 Jean Paul Piaget, 所發現的兒童 自我中心 即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觀點和自己動作上的現象 這一現象 也許和知識貧乏有一點關係但給予新的知識並不能使其擺脫自我中心的錯 覺 處於自我中心狀態的成年人其自我認知表現在認識上主觀臆斷行動上 為所欲為作風上獨斷專行情緒上喜怒無常多傷感人格上浮虛狹隘 現 實生活中有些作家或詩人或喜愛幻想的人都是自我中心的範例 30這種 種情狀都十分符合林黛玉前期的性格特徵而煥顯出一個 不健康的個人主 義者 的實質內涵 31 也正是此種性格使之成為一位以吟寫性靈為生活重心的詩人將傷感情 緒形諸個人性強烈的抒情篇章中 所謂 由於她是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 她從不能忘我一切以自我為中 心 在心底她愈想否定外界便愈感到外界壓力之大病態地覺得 自己憔悴可憐 感傷的個人主義者在發現自己纖弱或敏感地覺得自 己孤立時很自然地會向抽象的藝術世界中去尋求靈魂之寧靜與人 格之穩定 黛玉創作之主要目的即在以哀怨動人的傾訴來增加自己 人格的重量以求和外界維持一平衡關係 這便是她為何一生都在 傾訴 在做詩 27 如第 7 回面對黛玉的冷笑與歪派 周瑞家的聽了一聲兒不言語 第 32 回襲人提 及黛玉無意於針線女紅 誰還煩他做 第 21 回寶玉勸說黛玉指出 誰敢戲弄你 你不打趣他他焉敢說你 而第 22 回對黛玉與小戲子的模樣相似寶玉更是 不 敢說 28 見諸第 22 回寶釵對黛玉與小戲子模樣相似一事的反應 29 清 姚燮 讀紅樓夢綱領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引自林泳海 兒童教育心理學 頁 參周華 林黛玉 從一個不健康的個人主義者看中國式的貴族生活 天津 大 公報 1947 年 12 月 16 日收入呂啟祥 林東海主編 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頁

7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35 終致 她寫來寫去都只有一個題目這題目並不是她客觀存在的自己而僅是 她所認識的自己 她的缺點無疑在於太感傷 太主觀比浪漫派詩人還 要自憐簡直令人頭痛 32這段描述所洞見的黛玉之為極端的個人主義者 以及其所反映的浪漫主義精神恰恰如瑪特 羅拜 Marthe Robert, 於其 小說的起源 Roman des origines et Origines du romans 中所言 浪漫 主義運動中 全是棄兒的聲音 矛盾 偏激 執著在在都是他個性的特色 由於在家庭傳奇的第一階段中幼兒的天地就是自己的家父母是自己唯一的 權威與信賴的對象 父母是有求必應全善全能的人自己則是父母唯一的生活 中心而種下了他自戀情結的種子 孩子將父母與自己加以誇大與理想化並 在心中根深蒂固由此產生了 棄兒情結與出世觀 即 棄兒情結的特色 是失去往日唯我獨尊的樂園後對現實存有反抗心理却因對真實世界認識不 夠對男女關係模糊不清而找不到著力點來改變現實 可是他自戀情結已根 深蒂固在自我陶醉的心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逃避現實另闢樂園 33 這種 孤兒 棄兒 情結也確實反映在林黛玉過分的身世感傷上並與 自我中心直接相關因為 悲傷是一種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情緒 它是個人 自我 需要協助的一種指標 34 加上心理孤立和缺乏正面的社群價值都會 造成過度的個人主義35其結果雖不至於 愛自己尊若菩薩窺他人穢如糞土 第七十九回評夏金桂 但在缺乏 相對他者 與 交互主觀 之概念的情 況下所謂 發現自我 或 個性覺醒 仍然容易流於自我中心的人格傾向 說明至此有鑑於 本真率性 之導向 自我中心的個人主義 的高度關 連性 如李贄被評論為一 極端的個人主義者 36堪稱其中代表 便令人 32 傅孝先 漫談紅樓夢及其詩詞 無花的園地 臺北 九歌出版社1986 頁 另有學者也同樣認為 黛玉做的所有的詩反覆詠誦的沒有什麼其他內容 只有悲痛和不幸 她像希臘神話中的那喀索斯 Narcissus 一樣看不見自己以外 的世界 美 裔錦聲 紅樓夢 愛的寓言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頁 該 書 以 1909 年由弟 子代 為發 表的佛洛依德 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傳奇 Der Familienroman der Neurotiker 一文為理論基礎 此處所引述者詳參逄塵瑩 從 心理分析論小說創作 中外文學 22 卷 2 期 1993 年 7 月 頁 104 頁 此乃 Stearns 1993 對於悲傷的探討參 K. T. Strongman 著游恆山譯 情緒心 理學 情緒理論的透視 臺北 五南圖書公司2002 頁 參羅洛 梅 Rollo May 著朱侃如譯 焦慮的意義 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 社2010 頁 美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狄百瑞,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明代

8 臺 236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不得不重新思考並試圖釐清 本真 或 真率 作為一種人性概念是否本 身即是不證自明的絕對價值 使用這些概念時所可能混淆的是哪些層次與範 疇 而本文之撰述目的即是以 紅樓夢 敘事內涵中的前期林黛玉為觀察對 象抉發 玉有病 玉原非大觀者 之說的可能涵義 二 真 與 率 的範疇辨析 狀態描述與 價值論斷 真率 作為合乎自然之 本真率性 的簡稱嚴格說來其實是複合了 真 與 率 兩種不同範疇的概念指涉亦即 真 屬於純粹自我的單一世 界中個體本然的 心理層次 與 回歸天性 的 自然 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所謂 誠於中 者包括內蘊的情思意念和情緒感受 而 率 則是在涉及交 互主觀的多維世界中將自我外現於言行時的 表達層次 即所謂 形於外 者包括言語行為和處事方式而偏於表裡如一毫不保留的直接無諱與 直 道而行 的 直 層次有所不同 就實際運作而言這兩者會以連動方式表裏 相倚 互為因果因此後世 尤其是明清時期 論者往往以特定的邏輯將二者 混同為一如李贄 失言三首 聲揚 不必矯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 必抑志直心而動是謂真佛 37袁宏道 識張幼于箴銘後 主張 性之 所安殆不可強率性而行是謂真人 38並籠統地逕以 本真 許之以 為理想人格的內外表徵而模糊了其間之分際 唯 真 與 率 不僅是兩種不同範疇的概念指涉而且各自都是無法單 獨存在 也不擁有具足內容與絕對價值的抽象描述兩者之間更不必然存在一 以貫之的互證關係 首先以 真 而言誠為一個牽涉了人性論 美學 文化思想的極其複 雜的概念 透過文獻之徵考顧炎武指出 五經無 真 字始見於老 莊 之書 39進一步言之 老子 三用 真 字說明太璞 質真等意義 莊 思想的自我與社會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pp 引自裔 錦聲 紅樓夢 愛的寓言 頁 明 李贄 為黃安二上人三首 焚書 續焚書 北京 中華書局2009 卷 2 頁 錢伯城箋校 袁宏道集箋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卷 4頁 明 顧炎武著陳垣校注 日知錄校注 卷 18陳智超主編 陳垣全集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冊 15頁 1071

9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37 子 則使用達六十六次之多除用作副詞的確之意外凡作形容詞 名詞之用 者均表示其具有實在 誠實 不假偽 不虛妄等性質 40可見這是一個比較 被道家思想所突顯 所追求的價值觀尤其是人性論上與偽相對的 誠 與 人為的矯飾相對的 自然本真 的涵義 依照既有的研究簡要地說 在中國傳 統中 真 自先秦以來即包含多種意義內涵從認識論的層面看 真 首 先與假相對而表現為知識的正確性近於現在所謂的真理 其次 真 又有 誠 的涵義而與偽相對往往指真誠的人格 德行或行為 真 的第三個 基本涵義是 實 相對的是不實或虛幻的 妄 指的是真實的存在 此外 真 還指審美意義上的自然或本然本真便常常與人為的矯飾相對 真 又被作為 俗 的對立面而常常與超越世俗世界的終極關懷相聯繫產生 真 如 真宰 之詞彙 41 從莊子曾說 禮者世俗之所為也 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 也 42到明末李贄提出童心說以 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43之說加以頌揚之後 童 心 真心 真人 三者便構成了一種統貫相通的價值系統在崇真的價值 取向之下童心 真心 真人分別都取得了無可置疑的終極意義被當作自由 人格的根據 加上一脈而來的泰州學派44 性靈說便形成了傳統的崇真思想 譜系 到了現代更因為 真誠與隨社會觀念之興起而發展的強烈的個人身分 意識有著明顯的聯繫真誠被看做是個體自主自為的一個要素於是我們認為 它是一種不斷進步的善 45於是其正面價值就獲得更大的強化與當然化 問題就在於 真 就其本身的意義而言是否即為四海不移 萬世皆準 的普遍真理 即使李贄對 中庸 的 率性之謂道 闡釋道 率性之真推 廣之天下為公此謂之道 足證他確實沒有把他的性之真 即童心 作為 黃道周所說的 我欲放縱 來把握 但一方面他說明的只是 原理 本即 無法保障應用落實上的依然純粹不染一方面則是本來面目有成為欲的放縱奔 40 參王煜 道家的 真 老莊思想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1979 頁 楊國榮 文化演進中的觀念之維 作為文化觀念的 真 及其歷史意蘊 中華 文史論叢 第 58 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頁 清 郭慶藩集釋 莊子集釋 臺北 漢京文化公司1983 漁父篇 頁 明 李贄 焚書 續焚書 卷 3頁 可參胡學春 真 泰州學派美學範疇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美 萊昂內爾 特里林 Lionel Trilling 著劉佳林譯 誠與真 諾頓演講集 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頁 46

10 臺 238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逸的可能性這在他的論理中已是客觀的存在而不繫於他的主觀意圖46以 致產生追隨者 世俗論真 以不拘禮法為真 為自然 的流弊 47何況 本質地說 真 與 偽 乃是一組透過二分法建立出來的相對概念既是二 分法的結果相對之二者都勢必不具備絕對的內容值所謂 大約對待之兩 端各有美有惡非美惡有所偏於一者也 幽蘭得糞而肥臭以成美 海 木生香則萎香反為惡 即莊生所云 其成也毀其毀也成 之義 48因 此甚至兩者都是虛妄不實的產物如元稹曾就繪畫之真假性質辨正道 顛倒世人心紛紛乏公是 真賞畫不成畫賞真相似 丹青各所尚 工拙何足恃 求此妄中精 情 嗟哉子華子 49 隨後宋朝洪邁將此一議題擴大到世間萬事上指出 以真為假以假為真均之為妄境耳 人生萬事如是何特此耶 50 換言之在 紛紛乏公是 的顛倒人心之中無論是以假為真或以真為假都 不過是文化建構的產物只是 妄境 與 妄中情 而已 執著 妄境 與 妄 中情 者豈非更是妄中之妄 若縮小範圍聚焦於在人性論層面而言更必須追問的是 作為與自我 self 密切相關的概念究竟何謂 真誠 就其主要是指 公開表示的情感與實際 的情感之間的一致性 所謂 對你自己忠實 就是讓社會中的 我 與內 在的 自我 相一致則由此將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且其中有些問題始終處於 開放狀態 第一我們所要忠實的自我究竟是什麼 它在何處藏身 它是隨社 會的變化 文化的薰陶 制度的規訓 自身的努力等的改變而不斷改變呢還 是具有某種生命體的堅硬性 第二我們說我們是真誠的但這是有待驗證的 因此就出現了真實性問題不僅是真誠是否真實的問題而且是自我之真實性 問題是 存在的可靠性和個人存在的可靠性 問題 於是我們發現真誠 46 有關李贄學說的內涵參 日 溝口雄三著索介然 龔穎譯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 演變 北京 中華書局1997 頁 頁 明 馮從吾 辨學錄 69 章 少墟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 1293 冊 臺 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卷 1頁 清 葉燮 原詩 外篇上 丁福保輯 清詩話 臺北 木鐸出版社1988 頁 唐 元稹 楊子華畫三首 之三楊軍 元稹集編年箋注 詩歌卷 西安 三秦 出版社2002 頁 宋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卷 16 真假皆妄 頁 214

11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39 真實與自我相互交纏在一起同時它又與社會 文化 無意識理論等相交織 51 這些問題都在在提醒我們 既然 自我 是人文與社會科學家建構出來的抽象 概念它並非對世界的描述而是對世界的抽象何況華人自我乃是一種多元 自我 multiple self 52則 真 也同樣並非一個單一而絕對的概念不但存 在著民族差異也總是避免不了個體差異更無法獨立自為地成為一種價值判 準 然而若 真 一旦被當作一種人格的價值判準而以之為高將鼓動人們 以 真 自期乃至以 真 自詡 以 真 自矜 以 真 自傲於此即容 易陷入一種無法自省的危機中導致以此 真 為 真理 又進一步將具此 真 的 自我 與 真理 相等同 如此一來便會產生幾個問題 首先 就因為自詡其 真 故誤以為自己的感受與評價即為衡量週遭人事物的唯一 準則因此對 真 的維護和執著也就不免於主觀的膨脹和成見的放大結果 反而落入劃地自限的狹小格局踏上放縱自我情緒之途流於兒童式的即興與 直接以至於無法超越主觀感受和個體格局去認識 相對真理 的道理 而 在單只注意個人的情況下更難免沉溺於沒有實質意義的感覺的泡沫忽視現 實的深奧與複雜致使個體的人格厚度趨於扁平單薄 一如寶黛爭執中的一段 對話所呈現的 林黛玉啐道 我難道為叫你疏他 我成了個什麼人了呢 我為的 是我的心 寶玉道 我也為的是我的心 難道你就知你的心 不知我的心不成 林黛玉聽了低頭一語不發 第二十回 由此可知固然黛玉所擁有的是 不叫你疏他 這絕不卑劣自私的正面情操 以及在理解自己的盲點之後 低頭一語不發 的默然未辯然而她的確常常 侷限在 只知 為自己的心不知 為別人的心 或者精確地說是 只 管自己的心不管別人的心 的獨我狀態無意於對他人的思想 情感 經驗 給予理解因此不免於狹隘窄小成為情感上的自我主義者 是故浦安迪 Andrew H. Plaks, 在討論中國傳統文學如何表現 自我 意識時即 認 為 自我 的 悖論 paradox of selfhood 一 味 執 著 於個 人 的完 滿 51 這些問題的提出見劉佳林 誠與真的歷史文化脈動 美 特里林著劉佳林譯 誠與真 代譯序頁 Elster, J.(Ed.) The Multiple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此意詳 參楊國樞 陸洛編 中國人的自我 心理學的分析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08 頁 241 頁

12 臺 240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self-containment 可能會被某種錯誤的邏輯思維引向狹隘的個人主義 53 其次從更高的層次來看 崇真 思想還具備了 情痴 觀所蘊含的類 似的弔詭所謂 眾所周知明清文人動輒言 情 且喜以 情痴 自負 我們有 必要在此對明清文人的情觀略作一番檢討 周汝昌曾對中國文化上 的 情痴 作了正本清源的討論並高度評價了曹雪芹的 痴 意 然而 應該不僅僅把 情痴 解釋為 情之至處情到極點 因為我們都不缺少感情我們都有動真情和用情至深的時候 更應該把 情痴 理解為一種才子氣十足的人他們痴就痴在將感 情提升為 價值 這種人也許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西方文學中那 種 感情的人 Homo Sentimentalis 感情一旦成為價值 感 情的人 便為自己的價值感到自豪他炫耀價值的魅力使感情成 為人人都想感受的東西 而感情一旦成為人人都希望感受的東西 它就不再是感情而是感情的模倣它的炫耀 感情被炫耀得過了 頭 感情的人 就有可能變成 歇斯底里的人 54 同樣地將 真 提升為一種價值追求時也會產生類似的問題 既然任何人都 很容易以自己為輻射的中心而漠視自己之於他人 之於群體 之於環境的公 轉性獨獨在自轉中得到任性的快感則崇真心態便極其容易引發對 真 的 模倣與炫耀由此 真 即不再成其為真而反倒為 假 只是充冒頂替的 贗品 從這個角度以觀太虛幻境坊聯所言的 假作真時真亦假 很可能是 包含著此一涵義的 55 真 既已是如此的滑移難測復因 道可道非常道 之理當崇真者 宣揚童心 真心之際其本身已不具備純粹本真之童心 真心同時也無法完 全祛除成心 乃至偏心 蔽心 傲心 妒心 放心 窄心 多心 自卑心 的 干擾雜染 如此一來逕將此內在狀態直接外露於言語行動的 率直 也就 53 美 浦安迪 中國古典小說中的自閉與自省 Self-enclosure and Self-absorption in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挪威 艾皓德 Halvor Eifring 編 中國傳統文學中 的心思與心態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頁 康正果 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詩意 西青散記 初探 交織的 邊緣 政治和性別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7 頁 至於 作者主旨乃是將 真 假 視為互補共存而非彼此對立的 之說則是另 一種極佳解釋參 美 浦安迪著孫康宜譯 西遊記 紅樓夢的寓意探討 中 外文學 8 卷 2 期 1979 年 7 月 頁 52

13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41 隨之無法獲得價值上的當然保證 先就 言語 範疇來看 所謂 言為心聲 在表裡如一的率直狀態下更 強化了言語對心意的反映程度乃有 信心而出信口而談 56 言發於心 而衝於口吐之則逆人茹之則逆予 以為寧逆人也故卒吐之 之說 57但 所謂 真話 實可以包含兩種層次的意義 反映客觀真實的話 以及 出 自真心感受的話 就前者而言 真實 往往因人而異會依觀看視角的差 異與認識力的高下而產生不同的版本 至於後者則更會受到個體之侷限而籠 罩主觀色彩若心已偏狹受到成心 傲心 妒心的扭曲或矇蔽則其 真心 話 即會是 多心歪話 而所執之理也難免是偏理或歪理 一如陸燿 復戴東原書 所言 來教舉近儒理欲之說而謂其以有蔽之心發為意見自以為得理 而所執之理實謬可謂切中俗儒之病 58 此誠可謂切中肯綮之說故即使發為意見者聲稱是問心無愧基於所問之心已 是蔽心的前提則其 無愧 也只是缺乏反省能力的自以為是而已可以藉由 各種自欺欺人的理由加以合理化 因此連主張直抒胸臆的性靈派大將袁枚 都不贊成 全無蘊藉矢口而道自夸真率 59 偏偏人智有時而盡難免陷於一隅若是將此侷限於一偏的認知與成見視 為真理在 真誠 的自信 率直 的自許之下加以施行其結果就如清儒 戴震所云 因以心之意見當之也 於是負其氣挾其勢位加以口給者理伸 力弱氣慴口不能道辭者理屈 嗚呼其孰謂以此制事以此制 人之非理哉 即其人廉潔自持心無私慝而至於處斷一事責詰 一人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方自信嚴氣正性嫉 惡如讎而不知事情之難得是非之易失於偏往往人受其禍己 且終身不寤或事後乃明悔已無及 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 56 明 袁宏道 張幼于 錢伯城箋校 袁宏道集箋校 卷 11頁 宋 蘇軾 東坡題跋 錄陶淵明詩 陶淵明資料彙編 北京 中華書局2004 頁 收入清 賀長齡 魏源等編 清經世文編 北京 中華書局1992 卷 2頁 75 意見 與 理 之分在於 心之所同然始謂之理謂之義 則未至於同然存 乎其人之意見非理也非義也 人莫患乎蔽而自智任其意見執之為理義 見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北京 中華書局1990 卷上頁 3 59 清 袁枚 隨園詩話 臺北 漢京文化公司1984 補遺 卷 3頁 626

14 臺 242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其所謂理無非意見也 未有任其意見而不禍斯民者 60 這就精準扼要地指出由於 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 絕大多數的個體都是蔽 於一隅的有限存在由此便突顯了真理的相對性或者說人對 真相 把握 的有限性和 真相 本身的虛幻性因此面對世間情事之複雜多元總不免遇 到 不知事情之難得是非之易失於偏 的困境 然而若又以 廉潔自持 心無私慝 自居在 替天行道 的道德大旗之下忽略了自己的有限與成見 而喪失自我節制的謹慎與謙虛以致造成態度上 自信嚴氣正性嫉惡如讎 的盛氣凌人以及心態上 處斷一事責詰一人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 非其所非 的專斷蠻橫其結果便勢必造成 人受其禍己且終身不寤或事 後乃明悔已無及 的悲劇而此一悲劇正恰恰是 天下智者少而愚者多 的 絕佳印證 悖謬的是以如此蔽於一偏之 愚者 正該謹慎謙虛 務求自省 而不暇卻流於 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的自我擴張充滿唯 我獨尊之盲目自信自比為真理之劍而任意揮砍落入 以正義殺人 之困境 豈可不慎乎 古代常見的 清官 變 酷吏 的例子即是令人深深引以為戒 的歷史鑑鏡 再就 行為 範疇來看 直心而動 率性而行 的結果不但會 處 斷一事責詰一人憑在己之意見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致使 人受其禍 還更表現於日常生活中人我互動方式的粗糙和野直也就是 率 字訓詁上所 蘊含的粗率 輕率 草率 這是因為自我中心的孤立個體在獨我狀態中只知 有自己而不知有他者欠缺人我相對 反思自制的概念忽略了自己僅僅只是 群體中的一分子個人和他人理應在交互主觀的互惠基礎上進行調節以致 表 現好惡 成為其言行之動因也同時是其言行的目的 由此不但遂意任性地放 縱個人情緒又因為誤以為表裡如一是衡量人格價值的最高標準看重的是個 人感受的強度與言行表達的透明度而非客觀理解的深度與廣度遂爾毫無警 覺地被心中成見與原始感覺所驅動故往往表現出言語上逞口舌之快 行動上 逞一時之快的人格特質 而此所謂 快 也者即是一種未經鍛鍊 也不假 涵養的自我放任的快感因而就其本質來說乃是一種 恣情 任性 的 表現 衡諸林黛玉的 禮數粗忽 同樣反映於其言談舉止上 在行事往往 也 只瞧我高興罷了 第十七回 的原則下諸般如 啐了一口 第二十回 第二十五回 第二十八回 第三十回 第五十七回 摔簾子 第二十五回 甩手帕 第二十八回 第三十回 撂剪子 第十七回 第二十八回 擲香 60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卷上頁 4-5

15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43 串詩稿 第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之舉動以及口出 放屁 之粗話 第十九 回 在在可以看到其他姊妹身上極其罕見的質勝於文的粗率 61尤其是其 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 第八回 嘴裏又愛刻薄人 第二十七 回 忙中使巧話來罵人 第三十七回 與 再不放人一點兒專挑人的 不好 見一個打趣一個 第二十回 已不僅止於脂硯齋所評的 強詞 奪理 62更流於一種黃宗泰所簡明定義的 惡嘲 一種被扭曲了的諷 刺 因為它是對於清白無辜的人的取笑攻擊 63其意義恰如佛洛伊德 S. Freud 的觀察 嘲弄別人是 玩笑 joke 嘲弄自己是 幽默 humour 重 大的關鍵就在於其機制有別玩笑是 無意識對於滑稽的貢獻 the contribution made to the comic through the agency of the superego 64玩笑隱示無意識因為 玩笑說了就 不 算了正可逃脫或超越道德倫理意識的檢查 而其形式上的 精省 李漁所謂 說半句留半句或說一句留一句 以及隱喻或類比 李 漁所謂 借他事喻之 也和夢的製作 dream-work 過程中的 凝縮 condensation 與 移置 displacement 極相彷彿 65但是玩笑的目的往往 不僅在於從語言遊戲的精省或經濟 economy 中獲取樂趣更常被 用於侵 犯之途 in the service of aggression 66進一步謀取宰制性的快感 書中除下階奴婢 如第 28 回 之外口出 放屁 之粗話者有王夫人 第 28 回 王熙鳳 第 7 回 第 16 回 第 67 回 史湘雲 第 31 回 至於第 106 回的賈政之 例顯係續書者的誤套 前兩位女性都出自王氏家族其中王熙鳳亦是以 啐 表 厭惡者之最 第 7 回 第 23 回 第 44 回 第 68 回 屬 流入市俗 之輩 史湘 雲則與林黛玉恰恰都是父母雙亡 棲居戚家之屬缺乏及身教導的長輩 至於身為 副小姐的高等大丫頭中則僅有晴雯口斥 別放謅屁 第 73 回 可與林黛玉之例 並觀 62 甲戌本第 8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Timothy C. Wong, Wu Ching-tzu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8), p. 46. 轉引自許 鋼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 臺北 水牛出版社1997 頁 Sigmund Freud, Humour,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21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61), p Sigmund Freud, 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8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1960), p.171, pp Sigmund Freud, Humour,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21, p 本段有關佛洛伊德之學說參考吳新發 戲謔性的顛覆策略 牡丹亭 中的科 諢與情欲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 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

16 244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果然由書中諸多例證可見林黛玉的言語直率都涉及互動對象的人身攻 擊無論是譏諷 嘲弄 打趣還是取笑 刻薄 責罵其方式或直或曲或 尖或隱有時出以豐厚學養用典巧擬在心領意會之間貶損斧削而不見血跡 有時則是 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 來一句是一句 第四十二回 更是劍光飛舞映照得對方越發窘況畢現 甚至醜態百出 而其 比刀子還尖 之嘲笑 諷刺 挖苦 貶低 批評所反 映的是偏向個人的主觀好惡其結果也都造成 訐 的傷害性因此即使是謔 詞戲語黛玉的口舌是 偏而趣 寶釵的則是 正而趣 68因為寶釵的戲 嘲總是維持在謔而不虐的適度分寸中成為脂硯齋所讚美的 又懇切又真情 又平和又雅致又不穿鑿又不牽強 的 雅謔 69 就此而論其 直 已屬孔子所言的 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 泰伯 甚至流於子貢所憎惡的 以訐為直 子貢曰 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 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 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曰 賜也亦 有惡乎 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論語 陽貨篇 其中清楚揭示出 徼以為知 不孫以為勇 訐以為直 的層次混淆 並給予嚴正的區隔顯然早已認識到在 徼 知 不孫 勇 訐 直 這幾種失之毫釐 謬以千里的相關狀態中一般人常借後者之名 行偷渡濫用 前者之實忽略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的更高可能70以 為合理化 甚至美化其攻訐不遜的放任無禮故甚表深惡痛絕 事實上無論個人世界對自我而言是如何的完整與美好畢竟都僅僅只是 構成整體公眾世界的一小塊拼圖是 部分 而非 全體 若逕以 部分 的個人世界去涵括 全體 的公眾世界無形中也將造成對全體公眾世界的壓 擠與扭曲形同一種超級主體的個人霸權除非有特定的環境條件相配合否 則必然會遭到頓挫與反擊 此所以陶淵明的 真率 固為史上著稱但實際上 如岡村繁針對其詩文中有關 真 字的例文所考察的他所謂的 真 並非出 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 頁 己卯本第 19 回批語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兩段引述文字為庚辰本批語見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第 45 回 頁 623 第 25 回頁 此乃 尚書 舜典 中帝堯命虁典樂教冑子的目標 尚書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 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 頁 46

17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45 於哲學思考的精確概念而是帶有情緒性的理念 是一種身心完全保持著太古 時代那種純粹素樸的自然性的境界一個人只有從現實社會中完全脫出才有可 能進入這種境界而獲得個人的 完全自由 因此這種超現實的浪漫化理想 決定了陶淵明在追求它時必定只能以某種不徹底的方式進行並且在某種情 況下也許不宜固執實行而這也為陶淵明所大體預料到的 71 更值得玩味的是一般被視為林黛玉之靈魂知己 乃至同路人的賈寶玉 也提供了 真 之不安定狀態的另一種參照系 寶玉雖也是 任性恣情 然 而這四字卻指的是 亦不涉于惡亦不涉于淫亦不涉于驕不過一味任性耳 72 即使有許多世俗眼界中頑劣不通 迂闊偏奇之癖性卻不是一味放任自我的 率性之輩 姑且不論其周旋於眾女兒之間 做小服低 溫柔體貼 的表現 勢必時時以包容幫襯的心胸配合他人絕無銳意突顯自我之處 即使就一般人 情世理的範疇以觀之寶玉所具備的其實是一種嚴分公 私領域的周全性格 並非黛玉般一意孤行 率性而為者流 私底下處於天真爛漫的女兒群中他 可以恚罵世人 焚書詆儒 毀僧謗佛展演出種種脫序異常的觀念行徑 然而 到了唯禮是尚的公眾場合他卻又全然是一位彬彬合宜的世家公子同時對 於 人情乖覺取和 第五十二回 也表現出深刻的理解力與掌握度 試看在 慶生宴會上與馮紫英 蔣玉菡 薛蟠諸人的謙謹得體即可見出寶玉對於人情 世故的嫻熟老道 第二十八回 而賈母洞穿情相的觀察更是切中肯綮她對 甄家來訪的四個管家娘子說道 可知你我這樣人家的孩子們憑他們有什麼 刁鑽古怪的毛病兒見了外人必是要還出正經禮數來的 若他不還正經禮數 也斷不容他刁鑽去了 就是大人溺愛的是他一則生的得人意二則見人禮數 竟比大人行出來的不錯使人見了可愛可憐背地裏所以才縱他一點子 若一 味他只管沒裏沒外不與大人爭光憑他生的怎樣也是該打死的 同樣地 甄寶玉也是 有時見了人客規矩禮數比大人更有禮所以無人見了不愛 第 五十六回 可見在貴宦世家規範教養的約束之下寶玉已被培養出 見人禮 數竟比大人行出來的不錯 的世故自制這就顯然不是用 本真 即可以涵括 的 應該說真與假一如善與惡都是人性中矛盾又並存的命題因此人的面 貌可說是兩者都不能徹底表現的不安定狀態 更何況就像任何一種純色必須 透過與其他顏色的搭配 或所在物品的質地性狀才能喚起整體感受其本身無 71 日 岡村繁著陸曉光 笠征譯 陶淵明李白新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第 5 章 真 與 固窮之節 頁 己卯本第 19 回脂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374

18 臺 246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法具備客觀的意義一樣 真 與 率 也都是一種不具獨立價值的性格特徵 紅樓夢 便透過同稱率真的其他人物清楚闡釋了這一點 三 其他真率型人物的參照比較 陳其泰曾云 紅樓夢 中所傳寶玉 黛玉 晴雯 妙玉諸人雖非中道而率 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所謂不屑不潔之士者非耶 73 顯然一般人只見到 並以為寶玉 黛玉 晴雯 妙玉四人為 本真 之代表 本節將舉出其他人物進行參照比較並對晴雯之 率其天真皭然泥而不滓 重新探討以進一步證成 真 與 率 僅為人格特質而非人格價值之理 一 薛蟠 法國文學式 率真 首先 獃霸王 薛蟠之率真任性比諸林黛玉之輩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坦率無諱 真誠無欺堪稱完全沒有心機算計從來不對自己之真實面加以 掩飾因此也更徹徹底底地表裏如一所謂 素日恣心縱欲毫無防範 說話不防頭 原不理論這些防嫌小事 天不怕地不怕心裏有什麼 口裏就說什麼 本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一生見不得這樣藏頭露尾的事 顧前不顧後 第三十四回 屬於寶釵所云 沒心 諸事太不留心 第六十七回 柳湘蓮所說 浮躁 第六十六回 者流因而脂硯齋即許 之為 實心人也 74就此涂瀛亦稱賞道 薛蟠粗枝大葉風流自喜而實花柳之門外漢風月之假斯文真 堪絕倒也 然天真爛漫純任自然倫類中復時時有可歌可泣之處 血性中人也 脫亦世之所希者與 晉其爵曰王假之威曰霸美之 諡曰獃 譏之乎 予之也 75 然而這樣的一位人物卻無法激起大家的欣賞遑論敬仰企慕理由誠如佛洛 伊德據以建立其伊底帕斯理論的狄德羅 拉摩的侄兒 一書中最著名的一段 所說 如果讓這個野孩子 也就是說任何男孩 放任自由他就會保存他 固有的愚昧無知並且把三十歲男子的激烈的熱情和搖籃裡的孩子的缺乏理性 73 清 陳其泰 桐花鳳閣評紅樓夢 第 3 回評朱一玄編 紅樓夢資料匯編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 頁 庚辰本第 26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清 涂瀛 紅樓夢論贊 薛蟠贊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141

19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47 結合起來 76尤其他那以欲的本能為本來面目 並 成為欲的放縱奔逸 的 童心透過毫無遮掩的率直也直接暴露了人性中 食色之性 的原始欲望 正所謂 性情之發無所不吐其勢必互異而趨於俚 77也符應了陳龍正所 言 嬉遊之在人也曰童心 樗蒲博奕 臂鷹蹴鞠喜豪飲 愛冶遊 悅鄭 聲 喜怒不常之類皆是也 及其長也而不知反其正性 78 證諸書中所述凡此誠皆歷歷可驗 第四回即以總綱方式概說道 薛蟠乃 幼年喪父寡母又憐他是個獨根孤種未免溺愛縱容遂至老大無成 五歲上就性情奢侈言語傲慢 雖也上過學不過略識幾字終日惟有鬥雞走 馬遊山玩水而已 雖是皇商一應經濟世事全然不知 混名人稱 呆 霸王 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尚氣的人而且使錢如土 在倚財仗勢的情況 下毆傷人命可 人命官司一事他卻視為兒戲自為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 了的 舉家寄居賈府之後 住了不上一月的光景賈宅族中凡有的子侄 俱已認熟了一半凡是那些紈袴氣習者莫不喜與他來往今日會酒明日觀 花甚至聚賭嫖娼漸漸無所不至引誘的薛蟠比當日更壞了十倍 則第九 回到義學家塾中狎玩孌童也就不足為怪 即使後來因 調情遭苦打 受到教 訓薛蟠總算體認到 我長了這麼大文不文武不武雖說做買賣究竟戥 子算盤從沒拿過地土風俗遠近道路又不知道 以致母親 天天又說我不知 世事這個也不知那個也不學 第四十八回 而開始有了改進之心 但 實則是 及其長也而不知反其正性 到了第八十回其欲壑之難填依然 是 憐新棄舊 得隴望蜀 其人情事理之無知更使之慘遭惡媳的挾制擺布 家庭既雞犬不寧事業也消耗更甚果真是 保存他固有的愚昧無知並且把 三十歲男子的激烈的熱情和搖籃裡的孩子的缺乏理性結合起來 的絕佳體現 特別是在此一 童心 率直展現的過程中當率真缺乏了包括適當禮儀 與藝術美感在內的人文教養時就會淪為將本我中最底層的生物欲望或陰暗人 性 包括成見 偏見 敵意 惡意 色欲 貪念等 赤裸裸暴露出來的粗鄙 因此當薛蟠在酒筵上發出 女兒樂一根 裏戳 的酒令時其不堪甚 至連平素成夥沆瀣的友人聽了都扭著臉連聲斥責 該死該死 由此可以說 薛蟠的率真正屬於 在法國文學中真誠是指對自己及他人坦陳自己 這裡的 76 引自 美 特里林著劉佳林譯 誠與真 頁 明 袁中道 花雪賦引 錢伯城點校 珂雪齋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卷 10頁 明 陳龍正 學言詳記 幾亭全書 四庫禁燬書叢刊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集部第 12 冊卷 15頁 45

20 臺 248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坦陳是指他承認他的那些傷風敗俗及慣常要加以掩飾的特性或行為 之類79 則單單只就 真率 本身而言是否足以成為完善的客觀價值也都還需要更 多的討論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以為最表裏不一的薛寶釵其實仍表現出另一種意義 的真誠所謂 英國的真誠並不要求直面一個人的卑劣或羞恥英國人要求 一個真誠的人在交流時不要欺騙或誤導此外就是要求對手頭承擔的不管什麼 工作專心致志 不是按照法國方式認識自己並公開自己的認識而是在行為 舉止即馬修 阿諾德所謂的 差事 方面與自身保持一致 這就是英國的 真誠 80就此而言薛蟠的真誠表現在忠於人格結構中僅包含性潛能和其它 各種原始欲望 本能衝動在內的 本我 id 受快樂原則所支配以追求 生物性的食色滿足 而寶釵的真誠則是忠於道德良知的 超我 super-ego 遵循的是完美原則兩者雖分屬不同的層次卻都同樣屬於自我也都無礙於 真誠的定義 如此一來對於 對你自己忠實 所產生的 我們所要忠實的自我究竟是 什麼 此一問題薛氏兄妹恰恰具體地證成了 真誠 的多樣性以及由此 而來的價值多元性委實不能泥於一端 二 史湘雲 直而溫率而無虐 再對照史湘雲以為比較 史湘雲雖然也以 直 聞名而表現得 心直口 快 第三十二回 嘴太直 第四十九回 但她的率直並未流於 訐 與 不遜 無禮 等放縱自我情緒以致傷人的地步 因此人們與之相處時 只見其光風霽月的坦蕩無欺只見其英豪闊大的不拘小節無須擔心她會因為 忌妒 自卑或驕傲而隨時伸出尖爪利刺來戳人一下而可以卸除防衛的心靈裝 備真正坦然以對 陶然忘機 更精細地說湘雲之率直僅止於說出人人皆知 的客觀事實絕不涉及個人的特定對象更不碰觸私人的缺陷與傷口未曾以 爭強好勝的競技心理破壞團體的融合一致而多少保有一種與社會協調的和諧 狀態 即使少數出現的直言而往也都是因為不平則鳴屬於自衛式的被動反 擊81一如在黛玉與湘雲發生口角風波時寶玉對深感受到戲弄而忿忿不平的 79 美 特里林著劉佳林譯 誠與真 頁 美 特里林著劉佳林譯 誠與真 頁 如第 20 回記載史湘雲被嘲笑咬字不清反過來指責黛玉道 他再不放人一點兒 專挑人的不好 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著見一個打趣一個 又第 49 回黛玉譏 嘲湘雲等人露天燒烤鹿肉大吃大嚼的行徑笑道 那裏找這一群花子去 罷了罷 了今日蘆雪庵遭劫生生被雲丫頭作踐了 我為蘆雪庵一大哭 湘雲也冷笑直

21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49 黛玉所勸說的 誰敢戲弄你 你不打趣他他焉敢說你 第二十一回 數語即道出黛玉與湘雲不同的性格特徵 既然是孔子所主張的 以直報怨 論 語 憲問 故湘雲的直率總是不及於罪也不致令人生出反感 同時湘雲的率性真誠總未曾流於林黛玉式的唯我獨尊從未摻雜濃厚的 個人好惡之心也不任性發洩私我的喜怒情緒在主觀情緒的支配之下以動輒 出言傷人的方式呈現 相反地她常常毫無偏私地對他人之優點衷心讚美又 對他人所遭遇之不幸感同身受乃至形成一股打抱不平的義憤82因此才會令 人覺得真摯可愛 一如薛寶釵對湘雲的評語是 說你沒心卻又有心 雖然 有心到底嘴太直了 第四十九回 其中 有心 顯出她並非一意孤行 地橫衝直撞而是具備理性認知 客觀評量的能力以及審情度勢 全盤觀照 的心胸格局因此並不等同於黛玉無中生有 敏感妒疑的 多心 第二十二 回 第三十二回 心裏又細 第二十七回 而 嘴太直 則是一種出 於打抱不平的義憤是對於客觀事實的坦然陳述與對偏私現象的直接反對因 此呈現一種光風霽月 英豪闊大的慷慨爽朗 換言之坦蕩之氣度與寬廣之心胸構成了史湘雲的主要性格特點也正因 為如此史湘雲從來不會諷刺人 說歪話也不會自憐地鑽牛角尖或自卑地 過度防衛更沒有任性地意氣用事讓他人負擔自己不穩定的負面情緒甚至 傷人於無形 這就是她雖然也屬率真之人卻展現了與黛玉 晴雯 妙玉不同 風格的關鍵因素 試比較湘 黛在 率真 上的差異 其一就 真 的心理層次而言 黛玉 真心 成心 妒心 窄心 自卑心 多心以致面對現象世界時 往往偏執一端或反應太過乃至無中生有 第三回 心較比干多一竅 句旁脂 批云 多一竅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謂過猶不及也 83因此即使問 心無愧其無愧也只是缺乏自我省思與節制的自以為是仍無法作為行為合理 化的道德辯護 湘雲 真心 寬心 平心 坦蕩之心 大度之心在 英豪闊大寬宏量 從未將兒女私情略縈心上 好一似霽月光風耀玉堂 第五回 紅樓夢曲 樂中悲 我也和你一樣我就不似你這樣心窄 第七十六回 的性格 特質下乃可以超脫個人得失而就事論事甚至泯除私情豁達以待 接反擊道 你知道什麼 是真名士自風流 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的 82 最典型者為第 57 回對刑岫烟遭欺以致典當衣服一事史湘雲便動了氣說 等 我問著二姐姐去 我罵那起老婆子 丫頭一頓給你們出氣何如 83 甲戌本第 3 回眉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83

22 臺 250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其二就 率 的言語層次而言 黛玉 以 對人不對事 之強烈對象針對性84並採取主動攻擊形式 所謂 小性兒行動愛惱人 第二十二回 嘴裏又愛刻薄人 或 再不 放人一點兒專挑人的不好 見一個打趣一個 於是流於在他人傷口上 灑鹽的人身攻擊 湘雲 以 對事不對人 之客觀性否則也是被動反擊且全都針對黛 玉的嘲諷而來如第二十回的 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犯不著見一個打趣一個 第四十九回的 你們都是假清高最可厭 皆屬其例 同時湘雲所率直表 露者皆屬對客觀事實的揭示如第三十二回讚美寶釵而為寶玉阻止後湘雲乃 反駁道 提這個便怎麼 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聽見又怪嗔我 贊了寶姐姐 可是為這個不是 襲人在旁聽了哧的一笑說道 雲姑娘 你如今大了越發心直口快了 尤其以第四十九回對賈母 王夫人愛惜少女 的言論最為典型所贏得寶釵 說你沒心卻又有心 雖然有心到底嘴太直 了 之評說更呈現湘雲有心而不多心 口快而不口業 嘴直而不嘴尖的均衡 有度 紅樓夢曲 樂中悲 所說的 英豪闊大寬宏量 與 霽月光風耀玉堂 不但暗示她與黛玉的性格差異也點出其源於性格因素的言語特徵 三 晴雯 不遜之勇無禮之率 至於透過 重疊複製 doubling by multiplication 原則而作為林黛玉 之顯性重像 manifest double 的晴雯85更可以置諸此處闡述同一類型的相 關議題 84 以寶玉而言黛玉並不關心是非曲直的事實真相而僅是借題發揮以自虐自憐故 總是 不覺將昨晚的事都忘在九霄雲外了 昨日所惱寶玉的心事早又丟開又顧 今日的事了 第 28 回 顯然那接連發生的三次事件都只具備單一功能的觸媒作 用所以無妨用過即丟得新可以棄舊目的是賴以滿足情緒宣洩的心理需要而已 故甚至嗔怒寶玉 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還利害呢 第 22 回 近乎無理取 鬧 85 所謂的顯性重像 或將 double 譯作替身 是作者在作品中有意創造兩個形貌相似 卻獨立存在的角色其身世或相似或對立 而所謂的隱性替身 latent double 則 是兩個外貌不同的角色但身分處境相似命運個性相似書中隨隨時將此二人對 照比較以襯托彼此 參 Robert Rogers, A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ouble in Literature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70). 另可見劉紀蕙 女性的複 製 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 中外文學 18 卷 1 期 1989 年 6 月 頁 118

23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51 林黛玉素以 直 見稱晴雯則在 直 之外更兼具 勇 的性格特色 因此第五十二回的回目就直接標舉出 勇晴雯 的讚詞 然而兩人之 直 往往流於 訐 晴雯之 勇 則往往流於 無禮 與 不遜 甚至把魯莽 當勇氣把暴躁當熱情把憤怒當榮耀在 率真無偽 的大旗掩護之下放 縱一己的偏執 驕傲與好惡情緒並口無遮攔地 稱人之惡 以致流於 無 禮 由此便不自覺地無端引發是非有如不定時炸彈般成為點燃風暴的引信 從言語特徵而言晴雯乃是 嘴尖性大 第七十七回 生了一張巧 嘴 第七十四回 性情爽利口角鋒芒 第七十七回 滿屋裏就 只是他磨牙 第二十回 平日說話往往 夾槍帶棒 第三十一回 在 人跟前能說慣道掐尖要強一句話不投機他就立起兩個騷眼睛來罵人 第 七十四回 與黛玉的 說出一句話來比刀子還尖 互參其中作為比詞的 刀 槍 棒都是帶有殺傷力的武器是將言語 用於侵犯之途 的形象化譬喻 若探究培育此一語言表達方式的環境因素則同樣是在賈母 寶玉的寵愛及眾 人的容忍之下 性子越發慣嬌了 第三十一回 自幼上來嬌生慣養 何嘗受過一日委屈 第七十七回 這也與黛玉的 禁不得一些委屈 第 四十五回 平行互映 唯其脾氣之暴烈實更有過之以致王夫人隨著賈母逛大 觀園時便正好目睹晴雯罵小丫頭的一幕 上次我們跟了老太太進園逛去 有一個水蛇腰 削肩膀 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裏罵小丫頭 我的 心裏很看不上那狂樣子 第七十四回 此事顯然絕非偶然的巧合反倒適 足以說明晴雯當眾不留情面地罵人乃是頻率極高之家常便飯否則以大觀園罕 見之稀客身分86王夫人如何能夠如此湊巧地躬逢其盛 何況晴雯脾氣之暴躁幾乎是人盡皆知寶玉曾說晴雯是 素習好生氣 如今肝火自然盛 第五十一回 自幼上來嬌生慣養何嘗受過一日委屈 連我知道他的性格還時常沖撞了他 第七十七回 而即使這樣一個做小 服低 每每甘心為丫頭充役代勞的絳洞花主在 一天不挨他兩句硬話村你 你再過不去 第六十三回 的互動常態中也不免一度承受不住她的暴烈脾 氣幾乎要在狂怒之下將她攆逐出去事件平息後還不忘埋怨她是 性子越發 慣嬌了 第三十一回 至於同在怡紅院的麝月則說她 太性急 而具有 穿心透肺的識力 的王熙鳳87對晴雯亦有 論舉止言語他原有些輕薄 之論斷 第七十四回 以致在平兒口中博得了 爆炭 之外號 第五十二回 86 第 77 回王夫人即有 我身子雖不大來 之說益發可證 87 語見呂啟祥 鳳辣子 辣味解 紅樓夢會心錄 臺北 貫雅出版社1992 頁 205

24 臺 252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再加上 素習是個使力不使心 第五十三回 的個性晴雯所缺乏的正是自 我控制的理性沉穩那一種來自原始腦筋的武斷和直爽在 使力不使心 的 盲目衝動之下便流於完全不控制脾氣的性急浮躁 毋怪乎寶玉曾批評她 這 麼瞻前不顧後的 第三十一回 恰恰與寶釵評薛蟠的 顧前不顧後 第 三十四回 相類並與脂評 晴雯素昔浮躁多氣之人 88 晴雯遷怒係常事 耳 之說相合 89 老子 第四十五章王弼注云 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 則晴 雯雖然得到 勇 的讚詞 見第五十二回回目 表現出一種見義勇為 嫉惡 如仇的高潔心性以及捨命從事的堅毅情操 然而透過 爆炭 的比擬加以 其動輒打罵的作為其為人之 勇 卻同時兼具一種 暴虎憑河死而無悔 90 式的有勇無謀以及無所瞻顧蘊藉的生猛蠻勇和逞一時情緒之快的血氣之勇 所謂 輕薄 也者即魯莽衝動 沉不住氣之意與 爆炭 之喻說都是展現 一種情緒跑在理性之前而任性遂己的意氣用事就此而言正合乎 勇而無禮 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論語 泰伯 與 不孫以為勇 訐以為直 論語 陽貨篇 之批評 尤其是當怡紅院的丫頭墜兒偷竊平兒之手鐲而東窗事發之際平兒為了 體貼寶玉與眾人之情面以周全四方顧慮到 晴雯那蹄子是塊爆炭要告訴了 他他是忍不住的 一時氣了或打或罵依舊嚷出來不好 決定只將此事 告訴麝月希望透過不著痕跡的方式低調處理 然而此一顧慮卻一語成讖地 不幸言中由偷聽得知此事的寶玉一五一十轉告了病中的晴雯導致次二日晴 雯藉機對墜兒動用私刑 一把將他的手抓住向枕邊取了一丈青向他的手 上亂戳口內罵道 要這爪子作什麼 不如戳爛了 墜兒疼的亂哭亂 喊 隨後更直接攆出她去的哄然情事 第五十二回 將竊盜犯戳爛其手以 示懲誡與回教世界砍斷偷竊者手臂的嚴刑峻罰豈非具備同一思維模式 更 帶有 金瓶梅詞話 第四十四回丫頭夏花兒偷金子西門慶即施以 拶指 酷 刑的狠虐影子 其有失比例原則之過度處置而流於殘酷的不人道之處比諸鳳 姐為逼問替賈璉把風的小丫頭乃 向頭上拔下一根簪子來向那丫頭嘴上亂 戳 第四十四回 其間實無甚差異亦難以 義憤 來遮飾概括 如果說 若無恐懼何來英勇 91 恐懼才能顯示勇氣的價值無知的 88 見甲戌本第 26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齊評語輯校 頁 庚辰本第 26 回回末總評批語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論語 臺北 藝文印書館1982十三經注疏本 卷 7 述而篇 頁 葛加提 Oliver St. John Gogarty 面對死亡 葛加提詩歌集 New York:

25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53 勇氣不是真正的勇氣 則一無所懼的晴雯乃是出於有恃無恐 無所顧忌而橫 衝直撞的蠻勇在若干恃寵而驕的情況下甚至流於無視分際的身分僭越與假 傳聖旨的權力濫用 92值得深入探究的是其所以嬌慣任性的原因除了身為 副小姐 見第七十七回 或 二層主子 見第六十一回 的半主地位 以及特屬於寶玉庇蔭而來的威勢之外更來自於一種 準姨娘 的自覺 第七 十七回晴雯臨終前對寶玉所說的 不料痴心傻意只說大家橫豎是在一處 不想平空裏生出此一節話來 便逗漏此中消息 書中數度述及年輕女奴的出路都是及齡配人如第二十回李嬷嬤排揎襲人 時怒道 好不好拉出去配一個小子 脂批即云 寫得酷肖 93又第 四十六回邢夫人對鴛鴦的未來亦有 三年二年不過配上個小子還是奴才 之說果然到了第七十回鴛鴦就列在 幾個應該發配的 的丫頭名單內 紅玉 所說的 誰守誰一輩子呢 不過三年五載各人幹各人的去了 那時誰還管誰 呢 第二十六回 以及司棋所謂的 再過三二年咱們都是要離這裏的 第七十二回 更道出終須一別的必然 是故大觀園中發現繡春囊之際王 熙鳳即建議 不如趁此機會以後凡年紀大些的或有些咬牙難纏的拿個錯 兒攆出去配了人 第七十四回 再從書中所發生的具體案例以觀之諸如 王夫人 見彩霞大了二則又多病多災的因此開恩打發他出去了給他老子 娘隨便自己揀女婿去罷 第七十二回 四兒是 把他家的人叫來領出去 配人 芳官及其他女戲子亦是 令其各人乾娘帶出自行聘嫁 連司棋都 是 賞了他娘配人 第七十七回 可見在傳統社會中女奴與男主得以 橫 豎是在一處 的前提除了升格為姨娘之外別無他途 確實一如寶玉神遊太虛幻境後強襲人同領警幻所訓雲雨之事 襲人 素知賈母已將自己與了寶玉今便如此亦不為越禮遂和寶玉偷試一番 第 六回 同為賈母賜予寶玉的晴雯本也具備準姨娘的資格此所以在王夫人逐 出晴雯後賈母惋惜道 晴雯那丫頭我看他甚好 我的意思這些丫頭的 Devin-Adair, 1954 頁 191 轉引自 美 段義孚著周尚意 張春梅譯 逃避主 義 臺北 立緒文化公司2006 頁 無視分際的身分僭越者如明知 我這身子也不配坐在這裏 卻依然躺臥於院中寶 玉的涼榻上 第 31 回 又將寶玉都還沒放一遭兒的大魚風箏擅自先一步在昨兒 放走了 第 70 回 假傳聖旨的權力濫用者則見諸拌嘴後遷怒於門外來客使性 子對黛玉說 憑你是誰二爺吩咐的一概不許放人進來呢 第 26 回 以及墜 兒偷竊事發後自作主張地下令道 寶二爺才告訴了我教我告訴你們墜兒很 懶 今兒務必打發他出去 第 52 回 93 庚辰本第 20 回夾批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392

26 臺 254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模樣爽利言談針線多不及他將來只他還可以給寶玉使喚得 第七十八回 便證明這一賞賜的潛在用意 再加上寶玉如此明顯露骨的愛寵縱溺使之 自 幼上來嬌生慣養何曾受過一日委屈 在在可見助長其自視甚高的環境因素 則晴雯之所以如此嬌慣任性豈非也帶著有恃無恐的潛意識心理 既然抱著 大 家橫豎是在一處 的定見則晴雯之所以對未來表現出不忮不求的光明磊落 不必像小紅般費盡心思謀弄鑽營實在不是出於高傲不屑而是根本沒有必要 從其臨終前對寶玉所言 今日既已擔了虛名而且臨死不是我說一句後悔 的話早知如此我當日也另有個道理 便清楚揭示其原初不忮不求的光明 磊落並非出於德行意志上不以生死榮辱易心變節的人格堅持而只是一路順 風之下十拿九穩 勢在必得的淡定安然因此一旦面臨冤屈與意外轉折便產 生悔不當初的另謀之想 而細思深究那悔不及翻案的 另有個道理 亦當使之與小紅者流相去不 遠故拼盡最後的奄奄之力齊根絞下指甲以贈寶玉並脫下貼身襖衣與寶玉 的互換屬於臨死無懼而放膽越禮的 私情密意 之舉 一如晴雯亦自承 論 理不該如此 既擔了虛名越性如此也不過這樣了 從而二知道人也 認為 觀晴雯有悔不當初之語金釧兒有金簪落井之言則二人之於寶玉 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已 王夫人俱責而逐之杜漸防微無非愛 子 94 由此可見作者將甄士隱之住處安排在十里 勢利 街中的仁清 人情 巷 第 一回 95所暗喻勢利算計與人情誠真之間只有一線之隔的微妙難辨豈非也 適用於此 更有甚者再考量第七十七回晴雯臨終前與賈寶玉見到最後一面 時不遑敘舊話別而先急切於索茶解渴對於一味苦澀的劣質茶水卻 如得了 甘露一般一氣都灌下去了 以致滿懷悲淒痛楚的寶玉見狀都忍不住心生 感嘆 往常那樣好茶他尚有不如意之處 今日這樣 看來可知古人說的 飽飫烹宰飢饜糟糠 又道是 飯飽弄粥 可見都不錯了 以及那 太 高 過潔 的妙玉對鄉野老嫗劉姥姥飲過的茶杯猶且嫌髒 忙命將那成 窰的茶杯別收了擱在外頭去罷 第四十一回 卻於賈府敗落後為了生存 而 屈從枯骨 委身老人為妾96又豈非在在顯示出 個人主義 之缺乏自 94 清 二知道人 紅樓夢說夢 一粟編 紅樓夢卷 卷 3頁 十里 與 勢利 仁清 與 人情 的諧音關係見甲戌本脂硯齋夾批陳慶 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有關妙玉之下場靖藏本於此有一段闕漏錯亂的眉批 他日瓜州渡口勸懲不哀哉屈

27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55 足性的單薄脆弱 四 結論 對 個人主義 的反思 路易 杜蒙 Louis Dumont, 於 階序人 一書的開頭曾對 有關 個人 這個字的兩種意義作區別一為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另一 種則把人視為價值之擁有者且引了一段牟斯 Marcel Mauss 的話為例來 說明這種區別的必要性 97同樣地欲釐清對 紅樓夢 中人物應該如何理解 如何評價的問題此一區別也有其根本上的必要性 亦即 紅樓夢 中的人物乃是小說家以 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 進 行刻畫的產物而不是以 價值之擁有者 為對象的理念化身小說家的偉大 處便是將每一個人物的特定經驗給予生動傳神而深刻微妙的揭示現露並經 由這些各種 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 所構成的整體以編織出豐富而全面 的大觀世界 這也正是巴赫汀 Mikhail M. Bakhtin, 所推崇的 陀 思妥耶夫斯基的獨特之處不在他用獨白方式宣告個性的價值 在他之前就有 人這樣做了 而在於他把個性看作是別人的個性 他人的個性並能客觀地 藝術地發現他 表現他不把他變成抒情性的不把自己的作者聲音同它融合 到一起同時又不把它降低為具體的心理現實 98由此才創造出一個突破獨 白型單一旋律的複調世界對小說書寫方式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重大革新 事實 上 紅樓夢 當之無愧地作為一部複調小說同樣表現出對各種個性加以 客 觀地發現並藝術地表現 的最大特色 也正因為這些小說人物都是 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 故其身上不但 會有種種人性缺失所具備的優缺點也不是抽象化的 一般性的概念而是具 體地與其他的人格素質糅雜混同始形塑出各式各樣的面貌型態 脂批曾云 可笑近之埜史中滿紙羞花閉月鶯啼燕語除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 99 這不但意味著有不完美 甚至是人格缺失的 陋處 才能成就出 真正美 從紅顏固能不枯骨 周汝昌 紅樓夢新證 校讀暫擬如下 他日瓜州渡口 各示勸懲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 引自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 評語輯校 頁 法 杜蒙著黃柏棋譯 個人主義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2003 頁 俄 巴赫汀著白春仁 顧亞鈴譯 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 巴赫金全集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第 5 卷頁 己卯本第 20 回批語陳慶浩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頁 403

28 臺 256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人 因此 太史公列傳每於人紕漏處刻畫不肯休蓋紕漏處即本人之真精 神所以別於諸人也 100更重要的是這是從 人 的角度來衡量小說人物 的真實感與逼真度卻並非對該 陋處 及其所可能衍申之哲理價值的褒揚肯 定 由前文可知在薛蟠 史湘雲等參照人物的交叉擘析下正顯出 真率 作為黛玉 妙玉 晴雯等 玉 字輩中人玉石精神的主要表徵其本身只是一 種人格特質的概念性描述而已可為其他人物並享共稟並不是玉字輩者人格 上的價值核心 反倒因 真率 所通往的極端化自我中心之個人主義才是玉 字輩者 有病 而 原非大觀 的 陋處 所在 故第五回 紅樓夢曲 世難 容 以 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 論妙玉之性格 太 字 過 字正顯 示其為一種過猶不及的貶詞 其實浦安迪早於三十多年前便已指出寶黛二人 以 自我 求全的角 度來看終難自安於宇宙之大 正因把宇宙全體視為圓滿個人生活才必 然有缺紅樓夢中大部分情節都被這種關閉式的悲劇所籠罩而痛苦的寫照又 是小說家之所長 不過紅樓夢作者卻再三表明若將 自我 的世界誤以為宇 宙整體那便如十九世紀評注家王希廉所說乃是管窺蠡測了 因此 大觀 園 一面寓萬物富足之意另一面又影射個人生命之無常 換言之這樣的宇 宙觀不但表揚一種 超越自我的豐富感 self-transcending fecundity係西洋批 評家Lovejoy用語 同時也容許 自我不足感 的存在 因而 出 入 大觀園可以園裏的圓滿性延伸到園外龐大宇宙的周全性 101只是在長期以 來讀者慣於將小說人物定褒貶的情況下他們作為 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 已被 價值之擁有者 所混淆 甚至取代寶黛晴等人的 真率 更被抽象化 並提升為一種對抗傳統的價值 玉 字輩中人也都成為一種 本真性 的價 值擁有者 這種以抽象概念將小說人物定價值的情況固然不乏中國小說傳統 臉譜式 書寫與閱讀的本土淵源更和近現代西方價值觀的外來影響息息相 關 路易 杜蒙把在某個社會環境下所流布的那一套理念及價值系統稱之為一 種意識形態並將近代社會所持有的那一套理念及價值系統稱之為近代意識 形態102就此指出 西方近代個人主義的崛起其思想預設了自由與平等之類 的觀念實不可用以取代其他社會本身的思想範疇 誠如牟斯 Marcel 100 明 董復亨 程中權詩序 清 黄宗羲編 明文海 北京 中華書局清涵芬 樓鈔本1987 補遺 頁 美 浦安迪著孫康宜譯 西遊記 紅樓夢的寓意探討 頁 法 杜蒙著黃柏棋譯 個人主義論集 頁 13

29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57 Mauss 而特別是波蘭尼 Karl Polanyi 所觀察到的近代文明跟其他文明 和 文化是 有著根 本上的不 同的 事實上 是這樣的 我們 的文化 為唯名論 nominalisme 所充斥這種唯名論只承認個體之存在而不承認關係之存在 只承認個別要素而不承認要素組群 ensembles 事實上唯名論可說是個人 主義的另一個名字或說是個人主義的一個面 103而 小說 正是隨之誕生 並為之推波助瀾的一門文字藝術瓦特 Ian P. Watt 於 小說的興起 一書 早已洞見個人主義與小說的高度關聯104並於其導言中打下了該書的認識論基 礎 105米蘭 昆德拉 Milan Kundera, 在論及小說與 個人 的關聯時 也曾這樣說道 現代 Temps modernes 將人變成 唯一真正的主體 變成 一 切的基礎 套用海德格的說法 而小說是與現代一同誕生的 人作為個體立足於歐洲的舞台有很大部分要歸功於小說 只 有小說將個體隔離 闡明個體的生平 想法 感覺將之變成無可 替代 將之變成一切的中心 106 於是乎在將個體獨立隔離並使之為一切的中心的小說中個人主義獲得了培 育滋長的溫床並與浸潤於只承認個體之存在的唯名論文化中的讀者相合拍 既然在個人主義的信仰體系中 個人不僅被賦予了直接的地位和價值而且 也成為了真理的最終裁斷者 107形諸人物批評時 真率 而近乎個人主義 者的角色便脫穎而出從 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 被純化為 價值之擁有 者 與 真理的最終裁斷者 本為才性之一端的 真率 更從日常生活的交 涉網絡中抽離出來單獨地在社會真空中受到突顯 但這種西方近代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已逐漸受到檢驗與質疑 如人類學家 潘乃德 Ruth Benedict, 指出 一般人認為社會與個人必然是對立 的 這套十九世紀二元觀念所導致的最錯誤見解厥為認為 社會減少一分 個人即增加一分 個人減少一分社會即增加一分 由於我們向來認為社 會與個人是對立的兩極因此強調文化行為之重要性者常被看做是個人自 103 法 杜蒙著黃柏棋譯 個人主義論集 頁 見 美 瓦特著高原 董紅鈞譯 小說的興起 北京 三聯書店1992 第 3 章 魯濱孫飄流記 個人主義和小說 頁 此點參 捷克 丹尼爾 沙拉漢 Daniel Shanahan 著儲智勇譯 個人主義的 譜系 長春 吉林出版集團2009 頁 法 昆德拉著尉遲秀譯 相遇 臺北 皇冠文化公司2009 頁 捷克 丹尼爾 沙拉漢著儲智勇譯 個人主義的譜系 頁 28

30 臺 258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主性的否認者 但實際上 所謂社會絕不是超離於個人之上的單元 若 無文化的指引個人則絲毫不能發揮其潛力 反過來說文化所包含的任何因 素歸根究底都是個人的貢獻 因此 文化與個人的關係一向是相互影響 的 一味強調文化與個人的對立並不能釐清個人的問題 只有強調兩者的相 互影響才能掌握個人的真相 108而哲學家梅洛龐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在 知覺現象學 最後一章 自由 Freedom 中也針對沙 特從存在主義出發所定義的自由作出批判 存在的自由絕對不是來自脫離外在 的束縛而是一種為自和在自的存有 being-in-and-for-itself 所以他說 我 就是我全部所見我是一個間主體的場域 intersubjective field 但這並不是 由於我受限於我的身體和歷史情境相反的正由於存在於這個身體和這種情 境透過它們我才是如此 109亦即梅洛龐蒂所謂的主體永遠是主體間性 intersubjectivity 強調的是對關係 relationship 的認知 自由絕非獨立存 在於所處的情境之外而總是仰賴他者的支持自由來自認知到人不過是關係 的網絡 network of relationship 的一份子並融入其中 錯失自由並不是因為 擺脫不了這些關係反而是因為 試圖規避我的自然與社會情境 110 事實上對私人的 個人主義化的強調所具有的缺陷之一乃是 個人主 義未能產生出一種參照 a referentiality 這種參照能夠防止它在個人體驗的 迷宮裡迷路 111 而明顯聯繫於強烈的個人身分意識被看做是個體自主自為 的一個要素與自我之自由表徵的 真誠 也不是 率性之真 所能臻及 特 里林發人深省地指出 如果真誠是通過忠實於一個人的自我來避免對人狡詐 我們就會發現不經過最艱苦的努力人是無法到達這種存在狀態的 112據 此來說黛玉 晴雯 妙玉等人的真率乃是一種無需費力的自我放縱而非千 錘百鍊的價值追求毋寧更近乎任性而非個性 這就是本文將小說人物還原 為 特定的 經驗上面的個人 進行探討後所得出的結論 108 美 潘乃德著黃道琳譯 文化模式 臺北 巨流圖書公司1993 頁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p 這段有關梅洛龐蒂學說的綜述出自蘇秋華 從角色扮演談觀影的沒入經驗 以 臥虎藏龍 及 花樣年華 為例 中外文學 33 卷 11 期 2005 年 4 月 頁 捷克 丹尼爾 沙拉漢著儲智勇譯 個人主義的譜系 頁 美 特里林著劉佳林譯 誠與真 頁 7

31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59 引用書目 一 傳統文獻 春秋 孔子 論語 臺北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年 尚書注疏 臺北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1982年 戰國 莊周著清 郭慶藩集釋 莊子集釋 臺北 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唐 元稹著楊軍箋注 元稹集編年箋注 詩歌卷 西安 三秦出版社2002 年 宋 洪邁 容齋隨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 陳龍正 幾亭全書 四庫禁燬書叢刊 集部第12冊北京 北京出版 社2000年 明 馮從吾 少墟集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第1293冊臺北 臺灣商務 印書館1983年 明 董復亨 程中權詩序 清 黄宗羲編 明文海 清涵芬樓鈔本北 京 中華書局1987年 明 李贄 焚書 續焚書 北京 中華書局2009年 明 顧炎武著陳垣校注 日知錄校注 陳智超主編 陳垣全集 第15冊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明 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 袁宏道集箋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明 袁中道著錢伯城點校 珂雪齋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北京 中華書局1990年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 戴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清 陸燿 切問齋文鈔 清 賀長齡輯 皇朝經世文編 臺北 文海出 版社1972年 清 賀長齡 魏源等編 清經世文編 北京 中華書局1992年 清 曹雪芹著馮其庸等校注 紅樓夢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1995年 清 脂硯齋等著陳慶浩輯校 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 增訂本 臺 北 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

32 臺 260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清 袁枚 隨園詩話 臺北 漢京文化公司1984年 清 陳其泰 桐花鳳閣評紅樓夢 朱一玄編 紅樓夢資料匯編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 清 丁福保輯 清詩話 臺北 木鐸出版社1988年 陶淵明資料彙編 北京 中華書局2004年 一粟 周紹良 朱南銑 編 紅樓夢卷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 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 專書論文 王新華 避諱研究 濟南 齊魯書社2008年 王煜 道家的 真 老莊思想論集 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呂啟祥 鳳辣子 辣味解 紅樓夢會心錄 臺北 貫雅出版社1992 年 呂啟祥 林東海主編 紅樓夢研究稀見資料匯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1年 吳新發 戲謔性的顛覆策略 牡丹亭 中的科諢與情欲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主編 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2002 林泳海 兒童教育心理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年 周華 林黛玉 從一個不健康的個人主義者看中國式的貴族生活 天津 大 公報 1947年12月16日 收入呂啟祥 林東海主編 紅樓夢研究稀見資 料匯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頁 胡學春 真 泰州學派美學範疇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俞平伯 紅樓夢 中關于 十二釵 的描寫 俞平伯論紅樓夢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頁 孫愛玲 紅樓夢 本真人文思想 濟南 齊魯書社2007年 許鋼 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 臺北 水牛出版社1997年 康正果 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詩意 西青散記 初探 交 織的邊緣 政治和性別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黃希庭 人格心理學 臺北 東華書局1998年 傅孝先 漫談紅樓夢及其詩詞 無花的園地 臺北 九歌出版社1986 年

33 林黛玉前期性格論 真 與 率 的辨析與 個人主義 的反思 261 楊國榮 文化演進中的觀念之維 作為文化觀念的 真 及其歷史意蘊 中華文史論叢 第58期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頁 楊國樞 陸洛編 中國人的自我 心理學的分析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2008 年 二 期刊論文 周蕙 林黛玉別論 文學遺產 1988年第3期 1988年6月 頁86-94 逄塵瑩 從心理分析論小說創作 中外文學 22卷2期 1993年7月 頁 歐麗娟 紅樓夢 論析 寶 與 玉 之重疊與分化 國立編譯館 館刊 28卷1期 1999年6月 頁 收入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 臺 北 里仁書局2006年 歐麗娟 林黛玉立體論 變 正 我 群 的性格轉化 漢學研 究 20卷1期 2002年6月 頁 收入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 臺北 里仁書局2006年 歐麗娟 薛寶釵論 對 紅樓夢 人物論述中幾個核心問題的省思 臺 大中文學報 第16期 2002年6月 頁 收入 紅樓夢人物立體論 臺北 里仁書局2006年 劉紀蕙 女性的複製 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 中外文學 18卷1 期 1989年6月 頁 蘇秋華 從角色扮演談觀影的沒入經驗 以 臥虎藏龍 及 花樣年華 為例 中外文學 33卷11期 2005年4月 頁 三 翻譯及外文著作 日 岡村繁著陸曉光 笠征譯 陶淵明李白新論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2年 美 段義孚著周尚意 張春梅譯 逃避主義 Escapism 臺北 立緒 文化公司2006年 美 夏志清 C. T. Hsia 著胡益民等譯 中國古典小說史論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日 溝口雄三 Mizoguchi 著索介然 龔穎譯 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 北京 中華書局1997年 美 裔錦聲 紅樓夢 愛的寓言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34 262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俄 巴 赫 汀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著, 白 春 仁 顧 亞 鈴 譯, 陀 思 妥 耶 夫 斯 基 詩 學 問 題, 巴 赫 金 全 集 第 5 卷, 石 家 莊 : 河 北 教 育 出 版 社,1998 年 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狄 百 瑞 ),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明 代 思 想 的 自 我 與 社 會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美 潘 乃 德 (Ruth Benedict) 著, 黃 道 琳 譯, 文 化 模 式 (Patterns of Culture), 臺 北 : 巨 流 圖 書 公 司,1993 年 法 路 易 杜 蒙 (Louis Dumont) 著, 黃 柏 棋 譯, 個 人 主 義 論 集 (Essais sur L individualism), 臺 北 : 聯 經 出 版 公 司,2003 年 Elster, J. (ed.) The Multiple Se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美 艾 梅 蘭 (Maram Epstein) 著, 羅 琳 譯, 競 爭 的 話 語 明 清 小 說 中 的 正 統 性 本 真 性 及 所 生 成 之 意 義 (Competing Discourses: Orthodoxy, Authenticity, and Engendered Mea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5 年 Sigmund Freud, Jok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Unconscious,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8.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Sigmund Freud, Humour,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21.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法 米 蘭 昆 德 拉 (Milian Kundera) 著, 尉 遲 秀 譯, 相 遇 (Une rencontre), 臺 北 : 皇 冠 文 化 公 司,2009 年 美 羅 洛 梅 (Rollo May) 著, 朱 侃 如 譯, 焦 慮 的 意 義 (The Meaning of Anxiety), 桂 林 :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2010 年 Maurice Merleau-Ponty,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 美 浦 安 迪 (Andrew H. Plaks) 著, 孫 康 宜 譯, 西 遊 記 紅 樓 夢 的 寓 意 探 討, 中 外 文 學 8 卷 2 期 (1979 年 7 月 ), 頁 美 浦 安 迪 (Andrew H. Plaks), 中 國 古 典 小 說 中 的 自 閉 與 自 省 (Self-enclosure and Self-absorption in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挪 威 艾 皓 德 (Halvor Eifring) 編, 中 國 傳 統 文 學 中 的 心 思 與 心 態 (Minds and Mentalit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北 京 : 文 化 藝 術 出 版 社,1999 年 Marthe Robert, Roman des origines et Origines du romans. Paris: Gallimard, Tel,

35 林 黛 玉 前 期 性 格 論 真 與 率 的 辨 析 與 個 人 主 義 的 反 思 Robert Rogers, A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ouble in Literature( 文 學 中 之 替 身 的 精 神 分 析 研 究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捷 克 丹 尼 爾 沙 拉 漢 (Daniel Shanahan) 著, 儲 智 勇 譯, 個 人 主 義 的 譜 系 (Toward a Genealiogy of Individualism), 長 春 : 吉 林 出 版 集 團,2009 年 K. T. Strongman 著, 游 恆 山 譯, 情 緒 心 理 學 情 緒 理 論 的 透 視 (The Psychology of Emotion: Theories of Emotion in Perspective), 臺 北 : 五 南 圖 書 公 司,2002 年 美 萊 昂 內 爾 特 里 林 (Lionel Trilling) 著, 劉 佳 林 譯, 誠 與 真 : 諾 頓 演 講 集, (Sincerity and Authenticity: 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 ), 南 京 : 江 蘇 教 育 出 版 社,2006 年 美 伊 恩 瓦 特 (Ian P. Watt) 著, 高 原 董 紅 鈞 譯, 小 說 的 興 起 (The Rise of the Novel: Studies in Defoe, Richardson and Fielding), 北 京 : 三 聯 書 店, 1992 Timothy C. Wong( 黃 宗 泰 ), Wu Ching-tzu. Boston: Twayne Publishers, 1978.

36 264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On Lin Dai-yu s Early Period Character Ou, Li-chuan Abstract Lin Dai-yu is typically deemed as a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individualism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particular her character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novel is typically highly evaluated as "sincere" (shuaizhen, 率 真 ), as opposed to "hypocritical". This article carefully discusses such an evaluation. First, shuaizhen literally means straightforward (shuai) and authentic (zhen), and it is important to clarify their nuances. Second, we should carefully distinguish factual descriptions from value judgments. Equipped with these clarifications, we can compare Lin Dai-yu with other sincere-type figures. Last but not least, I discuss the background and the effect of commentators regarding sincerity as a value of cultural pursuit, addressing both the traditional paradox of selfhood (Andrew H. Plaks) and modern ego-centric individualism that recognizes individuals but not ensembles. Keyword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in Dai-yu, authenticity, straightforwardness, individualism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è«Œã•−笂枊廣訟㕉內人笂話çı—ç‰‡æŁ¡ç²¾ç¥žå‘−絒槉

è«Œã•−笂枊廣訟㕉內人笂話çı—ç‰‡æŁ¡ç²¾ç¥žå‘−絒槉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考 功 集 ( 畢 業 論 文 選 粹 )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15 論 笑 林 廣 記 僧 人 笑 話 的 狂 歡 精 神 及 結 構 Chi Hang CHO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

More information

106歐麗娟.doc

106歐麗娟.doc 143 2005 12 143 194 A Study on Xue Bao-chai: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Character s Discours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Ou Li-Chu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More information

221-252

221-252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21-252 20 1 91 6 * 221 222 20 1 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 flat character round character 1 2 3 4 1 Edward Morgan Forster 1990 92 2 1 102-103 3 1 104 4 1 99 223 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Microsoft Word - 論東亞儒者理解經典的途徑及其方法論問題.doc 論 東 亞 儒 者 理 解 經 典 的 途 徑 及 其 方 法 論 問 題 黃 俊 傑 臺 灣 大 學 歷 史 學 系 特 聘 教 授 臺 大 東 亞 經 典 與 文 化 研 究 計 畫 總 主 持 人 中 央 研 究 院 中 國 文 哲 研 究 所 合 聘 研 究 員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S.M.Shirokogorroff Robert Park Alfred R. Radcliffe-Brown LSE LSE Raymond Firth Bronislaw Malinowski 00-5558 208 03-0089- 207 3 7 C92.4 E 20 90 2 5 8 949 208-05-0 / 0087 Fei Xiaotong The Wiley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Theory edited by Brian H. Turner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207. DOI

More information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臺 大 歷 史 學 報 第 40 期 BIBLID I0 I 2-8514(2007)40p. I -18 2007 年 12 月, 頁 1~18 2007.9.11 收 稿, 2007.1 1.1 9 通 過 刊 登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關 係 以 論 語 孟 子 為 例 黃 俊 傑 提 要 本 文 討 論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中 日 韓 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二 卷 第 三 期 / 95 年 7 月 何 處 是 歸 家?: 台 灣 俗 語 中 女 有 所 歸 的 女 性 養 成 模 式 與 文 化 反 映 初 探 The 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Women: A Study about Nyu You Suo Gui the Female s Education Pattern and

More information

《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

《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 2004 5 113 ~ 156 * 93.02.04.93.04.14 * 114 Pomegranate Flower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Jia Yuan-chun Ou, Li-chuan * Abstract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flower symbol of Yuan-chun

More information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四 十 期 2013 年 3 月 頁 61-88 永 遠 的 革 新 號 側 論 筆 匯 遺 漏 在 文 學 史 上 的 密 碼 及 其 重 要 性 陳 明 成 摘 要 由 於 歷 來 有 關 文 學 雜 誌 與 現 代 文 學 的 研 究 成 果 已 呈 豐 碩, 相 形 之 下, 對 於 栽 種 在 兩 者 之 中 的 革 新 號 筆

More information

102 103 1 2 3 4 5 104 105 6 7 8 106 9 10 51 70 1 43 65 48 2 48 78 2 78 50 107 108 瑏 瑡 瑏 瑢 109 phenotype 瑏 瑣 瑏 瑤 110 瑏 瑥 瑏 瑦 impersonality Intentional Fallacy Milan Kundera 瑏 瑧 = 瑏 瑨 瑏 瑩 111 瑠 瑐 Mikhail

More information

(Paul de Man, -) (a plurality of significations) (Murray Krieger, -000) (Roland Barthes, -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

(Paul de Man, -) (a plurality of significations) (Murray Krieger, -000) (Roland Barthes, -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 00 三 國 志 通 俗 演 義 中 的 對 話 特 質 及 其 意 義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1895-1975) (RGC) CUHK /0H M. M. Bakht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ed. Michael Holquist,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902-1988 1896-1945 1895-1931 1891-1962 1981-1936 1986 333 1995 798 1957 1982-1985 69 1 1966-1976 1945 1942 1942 1944 1992 5-16 19791961 209-231 1998 2 Jeffrey C. Kinkley, 1948- homologie 1993 253-254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論文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論文全文 I. I-1. 03 I-2. 05 II. II-1. (der Willer zur Macht)...08 II-2....11 a. b. c. II-3....21 a. b. II-4..26 a. b. III. III-1...31 a. b. 1 III-2...36 a. b. III-3...41 a. b. III-4...48 a. b. IV. IV-1...54 a.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 2002 10 97-130 Expl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Idea of Senses in Pre-Qin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Chen Chang-Min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essay explores mainly the idea of senses in

More information

Chap3Chinese

Chap3Chinese 第 三 章 北 京 大 学 : 引 领 文 化 的 旗 帜 许 美 德 查 强 闫 凤 桥 基 于 北 京 大 学 在 中 国 近 现 代 历 史 上 独 一 无 二 的 地 位, 描 述 中 国 高 校 的 大 众 化 进 程, 将 北 京 大 学 列 为 第 一 位 应 该 是 顺 理 成 章 的 在 与 北 京 大 学 领 导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交 谈 中, 我 们 能 够 感 受 到

More information

14 2 8 26 1 12 345 6 26273-277 1 26 Joseph Bosco

14 2 8 26 1 12 345 6 26273-277 1 26 Joseph Bosco 6 ( 1 ) 13-13228 14 2 8 26 1 12 345 6 26273-277 1 26 Joseph Bosco 15 2 3 2 26276 3 198998 16 2 8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Durkheim and Mauss 1963 Purity and DangerNatural Symbols Douglas 1966, 197, 197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7楊雅惠三校稿.doc

Microsoft Word - 07楊雅惠三校稿.doc 國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185~220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I S S N : 1 0 1 9-6 7 0 6 DOI:10.6239/BOC.201312.07 楊 雅 惠 ( 收 稿 日 期 :102 年 7 月 10 日 ; 接 受 刊 登 日 期 :102 年 10 月 20 日 ) 提 要 本 文 探 討 日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91-411 21 1 92 6 30 K. R. Popper 30 27-91 * 391 392 21 1 1 2 1 1990.2 4 1278 2 1278 393 3 4 5 3 1967.5 158 4 1979.9 2 601-602 5 394 21 1 6 7 8 9 1996.5 7 298 6 254 7 299

More information

視覺智性與藝術教育

視覺智性與藝術教育 1 2 1 Wolfflin 1912 1987 2 Rudulf Arnheim Rudulf Arnheim 2001 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 The child looks and recognizes before it can speak. 3 John Berger John Berger 4 5 6 3 John Berger, The ways of seeing,

More information

1 1956 5 28 2 11 Francis L. K.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3 1 2 1986 6 76-83 2-3 2003 298 3 Francis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

1 1956 5 28 2 11 Francis L. K.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3 1 2 1986 6 76-83 2-3 2003 298 3 Francis Hsu, Under the Ancestors Shadow: Chinese Cultu SOCIOLOGY OF ETHNICITY 52 2009 5 10 Association of Sociology of Ethnicity Sociology Society of China Institute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Peking University 1 1956 5 28 2 11 Francis L. K. Hsu Under the

More information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龔卓軍:傳授生活經驗.doc I. (Alfred North Whitehead) The Aims of Education (paralysis of thought) (romance) (precision) (generalisation) 13 14 14 18 18 22 2 (active wisdom) (interest) (use) 3 4 1 Alfred No rth WhiteheadThe aims

More information

06

06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141-163 20 2 91 12 414?-466 403-444 * 141 142 20 2 420-479 439 1745-1794 129 121 1 438 444 2 444 436-453 3 453 442-453 1 2000 106 2 Su Jui-lung, Versatility within Tradition: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8 12 1 20 * ** * ** 2 anomie 1998 Abraham H. Maslow Maslow 1962 177-200 1990 37 self-interest 88 12 3 1998 1998 Jean Piaget genetic epistemology 4 1993 need-hierarchy theory Adam Smith (an invisible hand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2000 mental image 23 M e r l e a u - P o n t y, 1945 2003 Horta, 1992 1 992 s i g n i f i c a t i o n signifying fact signifying practices H o o p e r - Greenhill, 1991 Roland Barthes c o n n o t a t i

More information

穨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2.PDF

穨台灣童乩的社會形象2.PDF * 1 * Paul Katz 2002321 2002415 200277 1 (1994-2000.5) (2000 1918 1114 2 1091 3 1937 329 1941 578 4 1945 5 1970 6 1976 7 1982 8 ) 40-90 1951-1990 (2001)( ) 2 ( 1937) ( )1(1942) 90-102 3 ( 1992) 18 4 5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nomothetic approach HouseWright [3]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Microsoft Word - 6_0目錄.doc 博 物 館 與 文 化 第 6 期 頁 35~68(2013 年 12 月 ) Journal of Museum & Culture 6 : 35~68 (December, 2013) 臺 灣 地 方 文 化 館 政 策 呈 現 之 多 元 文 化 2 蘇 明 如 Multi-Culture Study on Project of Taiwan Local Cultural Museums Ming-Ju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1305FB6C0AC4BA9FAA470BBA1A4A4AABAB3F5B0ECC5DCBE455FB0AABAD5C17B5FADABB1C6A141B2C4A440A6B8B5B9BFF9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1305FB6C0AC4BA9FAA470BBA1A4A4AABAB3F5B0ECC5DCBE455FB0AABAD5C17B5FADABB1C6A141B2C4A440A6B8B5B9BFF92E646F63>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18 期 頁 217-238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06 年 7 月 黃 春 明 小 說 中 的 場 域 變 遷 高 禎 臨 * 提 要 法 國 社 會 學 家 布 爾 迪 厄 (Pierre Bourdieu) 在 解 釋 當 代 社 會 結 構 時, 運 用 了 場 域 生 存 心 態 以 及 資 本 等 數 種 主 要 概 念 來 討 論 一 個 社 會

More information

穨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PDF

穨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PDF 147-189 A.D. 189-220 A.D 217 A.D. 151 A.D. 161 A.D. 166 A.D. 171 A.D. 173 A.D. 179 A.D. 182 A.D. 398-445 A.D. 184 A.D. 1965 7 296-297308317 8 322 334342346 184-220 A.D. 185 A.D. (217 A.D.) 1982 336-374

More information

104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壹 前言 從街頭狂歡節 carnival 說起 余華的長篇小說 兄弟 篇幅超過四十萬字 全書藉由宋鋼 李光頭兩兄弟幾十年的情 誼鋪陳 間接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後中國社會的發展 小說的上部寫兄弟倆不幸的童年 生活 以及苦難中建立的深厚情誼 下部則敘述改革開放後 兩

104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壹 前言 從街頭狂歡節 carnival 說起 余華的長篇小說 兄弟 篇幅超過四十萬字 全書藉由宋鋼 李光頭兩兄弟幾十年的情 誼鋪陳 間接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後中國社會的發展 小說的上部寫兄弟倆不幸的童年 生活 以及苦難中建立的深厚情誼 下部則敘述改革開放後 兩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103 在廣場上的身體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 歡敘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副教授 摘要 本文試圖由 身體 角度切入 觀看余華 兄弟 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 全文分別 由 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 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 及 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 三方面 進行論述 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 部分指出性的宣揚 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 為 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 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1 Trout Fishing in America Trout Fishing in America See Chris Coughran Green Scripts in Gravity's Rainbow Pynchon Pastoral Ideology a

1 Trout Fishing in America Trout Fishing in America See Chris Coughran Green Scripts in Gravity's Rainbow Pynchon Pastoral Ideology a 1836 1 2 3 4 1 See Perry Miller Nature's Nation Cambridge Ma Belknap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2 Ralph Waldo Emerson Essays First and Second Series Complete in One Volume ed. Irwin Edman New York

More information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第 六 十 九 期 2008 年 11 月 頁 149~183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違 犯. 錯 置. 污 染 臺 灣 當 代 詩 的 屎 尿 書 寫 劉 正 忠 摘 要 在 肉 身 所 出 諸 物 之 中, 屎 尿 常 被 視 為 最 污 穢 者 本 文 即 在 討 論 屎 尿 意 象 如 何 介 入 臺 灣 當 代 詩, 彰 顯 其 嶄 新 走 向 與 精 采

More information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李元皓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二十世紀初期京劇淨行演員及其唱腔研 究 以 牧虎關 御果園 為例* 李元皓** 中文摘要 形成於十九世紀的京劇 在二十世紀初時 發展的勢頭風潮臻於極盛 新興 的唱片錄音科技也於十九世紀末抵達中國 留下了一批珍貴的老唱片 以不同於 書面文字的方式 記錄著京劇有聲的過往 老唱片所能記錄的雖然只有聲音 然 而聲音 亦即 唱腔 正是戲曲藝術的核心之一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

北洋新政时期天津中医界的改革活动与地域社会 1 90 199290 (1993) (1999) 2002 2 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000Ruth Rogaski, 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 and Disease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D0A87C2D312DABC4B4A3AEC9B4C1B943C0B8BCCBBBAAA4A7ACE3A8732DBDB2A8CEBF50A142B7A8B251A6B6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D0A87C2D312DABC4B4A3AEC9B4C1B943C0B8BCCBBBAAA4A7ACE3A8732DBDB2A8CEBF50A142B7A8B251A6B62E646F63> 國 立 臺 南 大 1 教 育 研 究 學 報 第 46 卷 第 1 期 ( 民 國 101 年 ):1~19 孩 提 時 期 遊 戲 樣 貌 之 研 究 1 蔡 佳 燕 大 同 技 術 學 院 幼 兒 保 育 系 助 理 教 授 2 楊 淑 朱 嘉 義 大 學 幼 兒 教 育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本 研 究 主 要 目 的 為 探 究 不 同 時 期 社 會 生 態 中 孩 提 遊 戲 的 特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緒論(定稿).doc

Microsoft Word - 緒論(定稿).doc 緒 論 一 研 究 動 機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有 中 國 女 界 之 盧 騷 之 稱 的 金 一 ( 即 金 天 翮, 1873-1947), 1 在 為 上 海 的 女 子 世 界 撰 寫 的 發 刊 詞 中, 曾 有 這 麼 一 段 話 : 女 子 者, 國 民 之 母 也 欲 新 中 國, 必 新 女 子 ; 欲 強 中 國, 必 強 女 子 ; 欲 文 明 中 國,

More information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2011 年 4 月 頁 187-204 國立台灣文學館 家變 與 孽子 中的父子關係與對 真實 世界的追求 洪珊慧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王文興與白先勇同為 現代文學 雜誌的重要成員 王文興 家變 與 白先勇 孽子 亦是七 與八 年代台灣文學史上兩部重要的長篇小說 家 變 以父親出走為始 逐章敘述范曄與父親的關係變化 其小說內容與其獨特 的文字表現 引發當時台灣文壇的注目 孽子 則以兒子出走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 pp. 175-198 18 89 12 * 175 176 20 177 1980 1982 1985 1985 1972 -p -t -k 178 1985 1987 1990 1992 1991 1985 1980 1980 1980 1981 1981 1980 1990 1995 1982 1991 1985 1993 1992 1992

More information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2005132 227~238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 2 1 430079 2 430081 3 PLS B849:C93 1 [1] 45~65 Hofstede [2] Chemers Hofstede [4,5] Chemers idiographic approach [6] Hofstede 40 IBM nomothetic 4 approach

More information

中文篇吊

中文篇吊 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第三十二期 民國九十五年十月 167-222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的感應思維 陳平坤 摘 要 呂氏春秋 與 淮南子 是秦漢時期以道家哲學為主軸的兩部 重要典籍 本文扣緊 感應 思維以及其所涉及的義理問題 嘗試 分析與探討呈現在這兩部著作中的感應論述 而希望能對這個議題展 開稍進一步的思索 本文首先解釋 感應 觀念之義涵 接著指出感應思維所關注的 哲學問題重點

More information

心理学译名:原则与方法

心理学译名:原则与方法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 理 学 进 展, 2013, 3, 147-152 http://dx.doi.org/10.12677/ap.2013.3302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ap.html)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in Psychology: Principles

More information

1 imagination 2 20 50 3 phantasia 4 5 1 Litz Walton and Christopher MacGowan ed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Vol. 1 1909-1939 New

1 imagination 2 20 50 3 phantasia 4 5 1 Litz Walton and Christopher MacGowan eds. The Collected Poems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Vol. 1 1909-1939 New * Spring and All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1883-1963 1923 1 Paul Rosenfeld 2 3 ** Y200909267 2010B29 1 chapter 2 Charles Doyle ed.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Microsoft Word - 大陸論文_繁_.doc 玄 天 上 帝 信 仰 與 和 諧 社 會 建 設 學 術 研 討 會 大 陸 論 文 武 當 山 道 教 協 會 湖 北 省 武 當 文 化 研 究 會 中 華 道 教 玄 天 上 帝 弘 道 協 會 屏 東 縣 枋 寮 鄉 北 玄 宮 2007 年 8 月 目 錄 武 當 道 與 和 諧 社 會 李 光 富 001 老 子 尊 道 貴 德 尚 和 的 玄 同 " 願 景 唐 明 邦 004 道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

課程實踐與教學創新 漫畫作為課程美學與 兒童文化課程可能性初探 陳仲翰* 陳仲偉** 摘要 本文藉由探討兒童作為詮釋主體的正當性 及兒童文化面臨的社會情境 進一步討論大眾文化作為兒童理解 詮釋及創造的重要媒介 此因大眾文化是 以娛樂為社會基礎 而娛樂培養了讀者的投入 參與及體會 而後轉向討論漫 畫作為兒童進入想像世界的媒介的特性 即閱讀故事與創造故事是讀者得以呈 現自身 反省與面對社會的重要媒介 本文並探討漫畫交錯於結構性的社會文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当 代 外 国 文 学 No. 4, 2014 的 暗 流 当 代 加 拿 大 作 家 艾 丽 丝 门 罗 (Alice Munro,1931 ) 的 作 品 充 满 浓 厚 的 地 域 色 彩, 并 以 真 实 的 情 感 和 细 腻 的 笔 触 绘 制 出 了 一 个 色 彩 斑 斓 的 文 本 诺贝尔获奖作家研究 任 冰 内容提要 门罗的故事不少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和见闻 很多内容都是根据回忆复 现的 本文拟用记忆理论对其小说进行解读 考察其如何在对个人记忆 日常记忆和 家庭记忆的追溯中 唤起并激活社群的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和民族记忆 关键词 艾丽丝 门罗 记忆书写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民族记忆 作者简介 任冰 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Title: Alice Munro

More inform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 932 Robert E. Park 933 999a 206 2006 220 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 Camic 2007 242-243 20 945-955 Robert M. Hutchins great traditions Philip Reiff Samuel Nelson Daniel Bell Lewis Coser Edward Shils

More information

1

1 1 * Modernity, Religion, and Magic: Governmentalityof a Local Temple By Ding-tzann Lii and Jieh-min Wu Keywords: modernity, folk religion, magic, governmentality, body, Foucault, Durkheim * NSC 93-2412-H-007-001

More information

Richardson, Pilgrimage, Virginia Woolf, Mrs.Dalloway,1925 To the Lighthouse,1927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

Richardson, Pilgrimage, Virginia Woolf, Mrs.Dalloway,1925 To the Lighthouse,1927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nd a 2007 1 57 1980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illiam James,18421910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1890 Henri Bergson, 18591941Sigmund Freud, 1856 1939 Carl Jung,18751961 Edouard Dujardin,18611949 Les Lauriers Sont

More information

1

1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Vol. 8 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2009! "#$%&'()*+=! A case study on students ability to express emotion in his Chinese composition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 longitudinal

More information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 立 屏 東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金 瓶 梅 身 體 敘 事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林 秀 蓉 博 士 研 究 生 : 官 懿 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五 年 一 月 誌 謝 說 實 話, 撰 寫 論 文 的 過 程 既 艱 辛 又 寂 寞, 在 這 個 過 程 中 還 會 遇 上 許 多 不 可 抗 的 因 素, 其 中 的 滋 味 只 有 肎

More information

The Cultural Conflict presented in Chinese Novels written during tim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nteraction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

The Cultural Conflict presented in Chinese Novels written during tim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nteraction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 2007 7 1-30 1 The Cultural Conflict presented in Chinese Novels written during tim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nteraction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1. (74)16 5-30 2. (61) 3. (84) : 4. (51) 5. (76) 6. (52) 7. (82) - : 267-276 :: 8. (86) 9. (84) 140 243-255 10. (88) 11. (86) 115-144 12. (51) 408-425 13. (6) 33-36 14. (67) 15. (19) 16. ( ) (72) 17. (75)

More information

4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освіти і науки України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 Олеся Гончара Кафедра порівняльної філології східних та англомовн

4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освіти і науки України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 Олеся Гончара Кафедра порівняльної філології східних та англомовн 3 Міністерство освіти і науки України Дніпропетровський національний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 Олеся Гончара МЕТОДИЧНІ ВКАЗІВКИ ДО ПРАКТИЧНИХ ЗАНЯТЬ ТА САМОСТІЙНОЇ РОБОТИ З ДИСЦИПЛІНИ «ЛІТЕРАТУРА КРАЇНИ, МОВА ЯКОЇ

More information

David Faure

David Faure 300350 2009 2014 K24 K25 A 1005-605X 2016 01-0150- 19 A Summary Study on the Cla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CHANG Jian - hua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Microsoft Word - 洪櫻芬本文0813.doc 淡 江 人 文 社 會 學 刊 第 三 十 期 壹 前 言 在 人 類 文 明 發 展 的 歷 程 中, 不 同 的 傳 統, 表 現 出 不 同 的 價 值 取 向 與 判 斷, 即 使 同 一 傳 統, 隨 著 朝 代 的 更 迭, 亦 有 其 各 自 獨 特 的 思 維 和 價 值 觀 在 中 西 倫 理 思 想 的 比 較 上, 強 調 倫 理 的 儒 家 哲 學, 對 人 的 價 值 討

More information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 :,,,,,,,,,,,,,, 70 %, 90 %, 100 % 60 %,,, 20 % 94 , :,,, ; ; 80 %,,,,,,,,,, 1945, 48,,,,,,,,, (), 19 70,,,, 2001, 8116 %, 88 %, 100 %, 95 2006 1,,,, 11000,, 1973,,,,,,,,, () 1000 20 70,,,,,,

More information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5

5 完不了 的死亡書寫 鬼上身的 孽子 與借 字 還魂的張愛玲* 葉德宣 I 曾經不只一次聽過身邊的人這麼說 張愛玲是危險的 言 下之意 張愛玲有如黑色電影中的致命女人 femme fatale 散發 著一種恐怖卻又令人著魔的魅力 不該 卻又令人不得不耽溺著 迷 但用 致命 一語去描述她的恐怖 恐怕尚不足以逼近她真正 恐怖之所在 畢竟 致命的女人 泰半是活的 但張愛玲的文字 卻總已在死亡中心 且要一再重顧那死亡與創傷的原初場景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0-2004.6 A Study on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lated Factors of the Student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wan Tseng-Chai ChengJan- Shing SunChing-Kuo Cheng

More information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吴 玲 英 : 论 弥 尔 顿 诱 惑 观 的 悖 论 性 159 自 然 存 在 的, 其 本 身 不 是 罪, 而 是 源 自 人 内 心 自 然 而 无 意 识 的 冲 动 他 进 而 论 述 : 如 果 一 种 无 意 识 冲 动 是 自 然 的, 是 我 们 心 理

文 学 艺 术 研 究 吴 玲 英 : 论 弥 尔 顿 诱 惑 观 的 悖 论 性 159 自 然 存 在 的, 其 本 身 不 是 罪, 而 是 源 自 人 内 心 自 然 而 无 意 识 的 冲 动 他 进 而 论 述 : 如 果 一 种 无 意 识 冲 动 是 自 然 的, 是 我 们 心 理 第 18 卷 第 2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8 No.2 2012 年 4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pr. 2012 论 弥 尔 顿 诱 惑 观 的 悖 论 性 吴 玲 英 ( 中 南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湖 南 长 沙,410083) 摘 要 : 在 弥 尔 顿 看 来, 诱 惑 可 能

More information

月 24 日, 費 孝 通 在 北 京 病 逝 時, 消 息 正 式 披 露 後 20 小 時 內, 搜 狐 網 友 的 相 關 評 論, 超 過 2000 條 5 可 以 想 見 費 孝 通 在 當 代 中 民 眾 的 知 名 度 是 相 當 高 的 事 實 上,1949 年 以 前, 內 戰 時

月 24 日, 費 孝 通 在 北 京 病 逝 時, 消 息 正 式 披 露 後 20 小 時 內, 搜 狐 網 友 的 相 關 評 論, 超 過 2000 條 5 可 以 想 見 費 孝 通 在 當 代 中 民 眾 的 知 名 度 是 相 當 高 的 事 實 上,1949 年 以 前, 內 戰 時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問 題 意 識 費 孝 通 (1940-2005), 當 代 中 社 會 家 人 類 家 知 名 農 村 研 究 者, 也 是 燕 京 社 會 中 派 的 奠 基 者 1 他 有 相 當 多 本 著 作 廣 為 流 傳, 享 有 相 當 高 的 聲 譽, 像 是 江 村 經 濟 雲 南 三 村 鄉 土 中 鄉 土 重 建 與 皇 權 與 紳 權 等 書, 這 些 著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57-284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論 沈 從 文 的 北 京 書 寫 郝 譽 翔 摘 要 在 沈 從 文 作 品 中, 以 都 市 為 題 材 的 小 說 份 量 幾 乎 與 鄉 土 相 當, 鄉 土 與 都 市 可 說 是 沈 從 文 同 時 擁 有 的 兩 副 臉 孔 兩 種 聲 音, 矛 盾 並 存 在 他 的

More information

穨yinmen.PDF

穨yinmen.PDF Symposium on the History of Health and Beauty Women and War -- Confronting Cannons with Naked Women in Ming-Ching China 199961112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June 11-12, 1999 Taipei,

More information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2004年臺灣人口學會年會應徵論文摘要 2004 19461969 1970 1950 1969 1950 1 1969 1969 1963 1967,1975:13 1982:100, 2002 1 2 1970 1970 1970 2002;2003 1969 1 1969 1970 2 1969 2 1969 1950 19691970 1990 1970 1970 19471970 Barclay 1954, 1982, 1986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243X徐华博

243X徐华博 近 现 代 历 史 研 究 传 承 与 变 迁 中 的 近 代 江 南 地 区 传 统 婚 礼 徐 华 博 内 容 提 要 清 末 民 初, 江 南 地 区 的 婚 礼 处 在 传 承 与 变 迁 之 中, 具 有 两 面 性 一 方 面, 父 母 之 命 媒 妁 之 言 与 六 礼 的 仪 式 依 然 得 到 延 续 另 一 方 面, 这 些 传 统 仪 式 均 发 生 了 与 社 会 变 迁 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通 識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五 期 2009 年 06 月 頁 01 ~ 24 開 南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臺 灣 寺 廟 碑 碣 與 村 莊 社 會 (1683-1945) 1 王 志 宇 摘 要 本 文 以 臺 灣 寺 廟 碑 記 為 對 象, 從 寺 廟 碑 碣 的 類 型 及 內 容 進 行 分 析, 以 此 來 觀 察 臺 灣 鄉 村 社 會 的 權 力 運 作 情 況 作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92EB1A5A950AE76B5A6C161B1D0B1C2ADDDC368A9B9A8C6A1D0AC78BBCAA4F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92EB1A5A950AE76B5A6C161B1D0B1C2ADDDC368A9B9A8C6A1D0AC78BBCAA4F42E646F63> 附 錄. 悼 周 師 策 縱 教 授 兼 懷 往 事 627 文 與 哲. 第 十 期.2007.6 悼 周 師 策 縱 教 授 兼 懷 往 事 洪 銘 水 我 之 所 以 決 定 出 國, 並 選 擇 到 美 國 威 斯 康 辛 大 學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進 研 究 所, 可 以 說 是 因 為 周 策 縱 教 授 的 五 四 運 動 史

More information

No E. P. Thompson David Erdman Carl Woodring Nicholas Roe The Politics of Nature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ome Contempo

No E. P. Thompson David Erdman Carl Woodring Nicholas Roe The Politics of Nature William Wordsworth and Some Contempo 20 80 1 20 60 70 2 1 Lines Composed a Few Miles above Tintern Abbey on Revisiting the Banks of the Wye during a Tour July 13 1798 Tintern Abbey 1798 7 13 2 Abrams English Romanticism The Spirit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051_072_Zhang_yi

051_072_Zhang_yi !"#$%&'()*+,-!"#$%&' *!"#$%& * 1 2!"#$%&'()*+,-./0!12345678("#$90!"#$%&'()*+,-.#/0123#45(6789:;#&!"#$%&'()*+(,-./0123456789:;2

More information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启示意义•

西方三大霸权的战略比较——兼论美国制度霸权的启示意义• - 1 Pax Americana Pax Romana Pax Britannica 2 3 20 60 4 1 1998 4 2 Joseph S. Nye,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0, p.50. 3 Immanuel Wallerstein, Three

More information

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推導

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推導 (13) 229-255 2007 年 7 精 神 女 路 異 立 s_binson@hotmail.com rita7206061983@yahoo.com.tw 女 露 路 異 度 女 不 女 露 路 異 兩 女 女 了 女 路 女 度 異 女 路 來 異 : 女 [ ]2006/11/16; [ ] 2007/05/16; [ ] 2007/06/23 230 (13) 路 力 路 行 行 路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magic power

magic power 93 2015.6 14 1 93-120 2012 94 1 2 3 magic power 4 2014 2722 5 1 2 83-103 3 292 4 45 5 95 2012 6 7 6 7 70-98 96 8 1657 1681 1737 9 1745 3 3 3 1959 8 59-105 9 2014 7 14 97 214 175 10 廍 11 12 13 14 1737 1846

More information

公民化與現代化

公民化與現代化 Michael Mann 行 類 歷 行 來 來 不 說 了 切 行 理 了 參 類 略 了 論 1 理 了 金 說 了 度 兩 來 數 行 裡 2 金 了 不 不 3 了 數 論 讀 4 1 見 參 戦 立 說 力 不 說 行 力 2 參 金 論 聯 論 年 參 金 論 列 柳 年 3 參 葉 錄 錄 北 流 六 4 力 隸 讀 參 聯 歷 略 讀 參 聯 金 1 論 論 歷 兩 說 兩 不 兩

More information

2 p.306 NISSAN SENTRA 3 2000 BMI Body Mass Index 18.5 23

2 p.306 NISSAN SENTRA 3 2000 BMI Body Mass Index 18.5 23 1 1 2 p.306 NISSAN SENTRA 3 2000 BMI Body Mass Index 18.5 23 Anthony Giddens,2002 4 5 4 5 http://www.intermargins.net/forum/2000/body_shape/index.htm 2000 empower everyday accounts BBS BBS KKcity 6 1LoseFeeli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 德 川 日 本 論 語 詮 釋 史 論 ( 增 訂 二 版 ) 目 次 自 序... i 導 論 第 壹 章 從 中 日 儒 家 思 想 史 脈 絡 論 經 典 性 的 涵 義... 1 一 引 言... 1 二 儒 家 思 想 脈 絡 中 經 典 性 的 三 個 面 向... 8 三 儒 家 的 經 典 性 三 個 面 向 間 之 關 係... 26 四 結 論... 36 第 貳 章 從 中 日

More information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1997 1 2 1998 (Amartya Sen) (Orient) 3 4 1994 1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1997 1 2 1998 (Amartya Sen) (Orient) 3 4 1994 1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 * 1997 1 (Asian values) 1997 (Christopher Patten) 1997 1 2 1998 (Amartya Sen) (Orient) 3 4 1994 1 Christopher Patten: East and West: China, Power, and the Future of Asia (NewYork: Times Books, 1998), Caveat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43 頁 64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umber 19, Jun. 2012, Research, pp. 43-64 消 失 的 理 想 住 宅 方 案 劉 欣

More information

EJCUS1002_04.doc

EJCUS1002_04.doc 第 5 卷 第 2 期 中 国 城 市 研 究 ( 电 子 期 刊 ) Vol.5 No.2 2010 年 10 月 E-JOURNAL OF CHINA URBAN STUDIES Oct., 2010 企 业 行 为 与 灵 活 性 经 营 策 略 对 劳 动 力 市 场 分 割 的 影 响 徐 伟 1,2, 杨 波,3 2, 陈 真 真 (1.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