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Transcription

1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其 重 儒 的 見 解, 奠 定 了 朝 鮮 朝 以 儒 學 為 國 教 的 基 礎 在 他 的 佛 氏 雜 辨 中, 很 有 系 統 地 對 佛 教 的 主 要 見 解 提 出 批 評, 他 的 批 評 主 要 以 朱 子 的 思 想 為 根 據, 而 又 有 深 化 的 發 展 本 論 文 分 析 鄭 三 峰 佛 氏 雜 辨 的 要 點, 並 透 過 比 較 顯 出 他 所 理 解 的 儒 佛 義 理 之 不 同 本 文 認 為, 朝 鮮 朝 實 行 重 儒 政 策, 並 非 只 是 為 了 現 實 政 治 上 的 需 要, 而 有 其 理 性 上 的 原 因 關 鍵 詞 : 朝 鮮 朝 道 德 意 識 韓 國 儒 學 闢 佛 論 通 訊 作 者 : 楊 祖 漢, choyang@cc.ncu.edu.tw 收 稿 日 期 :2013/05/31; 修 正 日 期 :2014/01/27; 接 受 日 期 :2014/01/28 doi: /JNTNULL (1).03

2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於 即 位 後 頒 布 了 以 儒 學 作 為 治 國 根 本 大 法 的 詔 書, 以 儒 家 的 冠 婚 喪 祭 禮, 改 變 了 當 時 以 佛 教 為 思 想 主 流 的 社 會 風 俗, 1 使 高 麗 朝 轉 到 朝 鮮 朝 不 只 是 政 權 上 的 嬗 變, 在 文 化 思 想 上 也 有 重 大 的 變 革 鄭 三 峰 雖 然 曾 在 高 麗 朝 末 期 為 官, 但 他 很 早 就 參 與 了 李 成 桂 的 集 團, 而 李 成 桂 在 建 立 朝 鮮 朝 時 也 是 一 種 不 流 血 的 革 命, 故 嚴 格 講 三 峰 並 不 能 被 歸 到 貳 臣 的 行 列 ; 但 也 由 於 他 參 與 新 朝 的 政 權, 後 來 又 因 為 宮 廷 內 部 的 政 爭, 被 王 子 芳 遠 ( 李 成 桂 之 子, 後 為 朝 鮮 太 宗 ) 的 黨 人 所 殺, 其 人 格 與 學 問 在 朝 鮮 朝 並 不 太 為 人 所 敬 重, 但 其 實 這 是 不 公 平 的 2 當 然, 高 麗 末 的 鄭 夢 周 ( 號 圃 隱,1337~ 1392) 為 高 麗 亡 國 而 身 殉, 是 更 令 人 佩 服 的 3 但 雖 如 此, 鄭 三 峰 對 於 朝 鮮 朝 的 以 儒 立 國 產 生 很 大 的 作 用, 4 他 對 於 佛 教 理 論 曾 作 出 嚴 格 的 批 評, 其 批 評 並 非 只 作 情 緒 性 的 攻 擊, 而 能 客 觀 地 從 理 論 上 來 討 論, 明 其 缺 失 他 闢 佛 的 根 據 主 要 來 自 朱 子 二 程 的 理 論, 而 能 作 詳 細 且 系 統 的 陳 述 他 的 闢 佛 代 表 性 著 作 佛 氏 雜 辨 5, 即 使 置 於 宋 明 理 學 的 著 作 中, 也 是 很 難 得 的 貳 鄭 三 峰 對 佛 教 的 主 要 批 評 朱 子 的 性 理 學 思 想, 於 高 麗 朝 後 期 傳 入 韓 國, 最 初 引 入 朱 子 學 的 韓 儒 是 白 頤 正 及 安 珦 ( 號 晦 軒,1243~1360), 白 頤 正 傳 李 齊 賢 ( 益 齋,1262~1346) 麗 末 名 儒 李 穡 ( 牧 隱, 1328~1396) 出 於 李 齊 賢 門 下, 而 麗 末 鮮 初 的 著 名 儒 者, 如 鄭 夢 周 鄭 道 傳 權 近 ( 號 陽 村,1352~1409) 等, 都 受 李 穡 影 響 6 李 穡 對 朱 子 思 想 已 有 較 深 入 的 瞭 解, 對 於 佛 教 的 思 1 權 五 榮 朝 鮮 儒 家 倫 常 的 推 移 及 其 特 性, 載 於 跨 文 化 視 域 下 的 儒 家 倫 常, 潘 朝 陽 ( 臺 北 市 : 師 大 出 版 中 心,2012), 冊 上, 李 丙 燾 韓 國 儒 學 史 略 (서올특별시 [ 首 爾 特 別 市 ]: 亞 細 亞 文 化 社,1986),80 3 鄭 夢 周 因 為 表 現 了 儒 學 的 節 義 精 神, 被 稱 為 朝 鮮 理 學 之 祖 4 在 權 近 所 作 的 佛 氏 雜 辨 序 中, 記 載 了 鄭 三 峰 以 下 一 段 話 : 佛 氏 之 害, 毀 棄 倫 理, 必 將 至 於 率 禽 獸 而 滅 人 類, 主 名 教 者, 所 當 為 敵 而 力 攻 者 也 吾 嘗 謂 得 志 而 行, 必 能 闢 之 廓 如 也, 今 蒙 聖 知, 言 聽 計 從, 志 可 謂 得 矣, 而 尚 不 能 闢 之, 則 是 終 不 得 闢 之 矣 參 見 鄭 道 傳 三 峰 集, 韓 國 文 集 叢 刊 (서 올특별시 [ 首 爾 特 別 市 ]: 景 仁 文 化 社,1996), 卷 9, 冊 5, 可 見 闢 佛 是 三 峰 自 覺 承 擔 之 時 代 使 命, 而 國 君 ( 李 成 桂 ) 對 他 是 言 聽 計 從 的 在 他 的 著 作 中 有 經 國 典 經 濟 文 鑑, 也 是 為 當 時 建 立 以 儒 家 思 想 作 為 治 國 方 針 的 典 籍 5 鄭 道 傳, 三 峰 集, 卷 9, 後 文 凡 引 佛 氏 雜 辨 原 文 的, 不 再 詳 細 註 明 頁 數 6 李 穡 曾 為 成 均 館 大 司 成, 大 力 提 倡 宋 儒 性 理 之 學 參 見 韓 國 哲 學 會 ( 編 ) 韓 國 哲 學 史 ( 北 京 市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1987), 冊 中,89-111

3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5 想 也 作 出 了 抨 擊 鄭 夢 周 也 是 如 此, 但 他 們 的 討 論 未 能 詳 備 能 夠 系 統 地 批 評 佛 教 的 主 要 觀 點, 並 指 出 儒 佛 之 異 且 有 說 服 力 的 作 品, 還 是 以 鄭 三 峰 的 佛 氏 雜 辨 為 代 表 ; 此 文 寫 作 的 目 的, 應 該 是 上 文 所 說 的 三 峰 自 覺 地 要 排 斥 佛 老, 而 要 以 儒 家 作 為 新 朝 的 國 教 後 文 分 析 佛 氏 雜 辨 中 比 較 能 凸 顯 儒 佛 之 異 的 義 理 內 容, 希 望 能 探 索 三 峰 的 儒 學 造 詣, 並 說 明 其 闢 佛 之 論 的 時 代 意 義 一 輪 迴 之 辨 佛 教 主 張 輪 迴, 而 認 為 阿 賴 耶 識 業 力 是 不 斷 的, 雖 然 並 不 肯 定 一 個 不 變 的 輪 迴 主 體, 但 也 不 主 張 人 死 之 後, 心 識 是 會 斷 滅 的 這 種 不 斷 不 常 的 主 張, 可 以 慰 解 人 懼 死 的 心 理, 又 可 以 讓 人 為 了 未 來 的 解 脫 而 作 今 世 的 努 力 這 是 佛 教 作 為 宗 教 信 仰 的 最 大 作 用, 為 此 三 峰 首 先 討 論 佛 教 輪 迴 的 理 論 : 人 物 之 生 生 而 無 窮, 乃 天 地 之 化, 運 行 而 不 已 者 也 原 夫 太 極 有 動 靜 而 陰 陽 生, 陰 陽 有 變 合 而 五 行 具, 於 是 無 極 太 極 之 真 陰 陽 五 行 之 精, 妙 合 而 凝, 人 物 生 生 焉 其 已 生 者 往 而 過, 未 生 者 來 而 續, 其 間 不 容 一 息 之 停 也 佛 之 言 曰 : 人 死 精 神 不 滅, 隨 復 受 形 於 是 輪 廻 之 說 興 焉 易 曰 : 原 始 反 終 故 知 死 生 之 說 又 曰 : 精 氣 為 物, 游 魂 為 變 先 儒 解 之 曰 : 天 地 之 化, 雖 生 生 不 窮, 然 而 有 聚 必 有 散, 有 生 必 有 死 能 原 其 始 而 知 其 聚 之 生, 則 必 知 其 後 之 必 散 而 死 能 知 其 生 也 得 於 氣 化 之 自 然, 初 無 精 神 寄 寓 於 太 虛 之 中, 則 知 其 死 也 與 氣 而 俱 散, 無 復 更 有 形 象 尚 留 於 冥 漠 之 內 又 曰 : 精 氣 為 物, 游 魂 為 變 天 地 陰 陽 之 氣 交 合, 便 成 人 物 ; 到 得 魂 氣 歸 于 天, 體 魄 歸 于 地, 便 是 變 了 精 氣 為 物, 是 合 精 與 氣 而 成 物, 精 魄 而 氣 魂 也 游 魂 為 變, 變 則 是 魂 魄 相 離 游 散 而 變, 變 非 變 化 之 變 既 是 變, 則 堅 者 腐 存 者 亡, 更 無 物 也 天 地 間 如 烘 爐, 雖 生 物, 皆 銷 鑠 已 盡, 安 有 已 散 者 復 合, 而 已 往 者 復 來 乎? 7 鄭 三 峰 根 據 朱 子 的 理 氣 論 來 說 明 天 地 的 生 化 他 引 了 朱 子 三 段 文 字 來 說 明, 8 認 為 人 與 其 他 萬 物 是 生 生 無 窮 的 所 以 會 生 生 無 窮, 是 因 為 太 極 之 理 主 宰 作 陰 陽 五 行 的 氣 化, 使 氣 化 的 流 行 並 無 間 斷, 由 於 理 氣 的 妙 合 而 生 人 生 物, 而 此 一 生 化 之 流 是 沒 有 一 息 停 的, 氣 化 生 生 而 不 停 息, 不 需 要 以 既 往 之 氣 作 新 的 造 化 由 此 他 認 為 佛 教 輪 迴 之 說, 人 死 而 精 神 不 滅, 又 受 形 再 7 鄭 道 傳,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8 第 一 段 ( 天 地 之 化 ), 參 見 宋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6), 冊 3, 卷 39, 1012; 第 二 段 ( 精 氣 為 物, 游 魂 為 變 ), 參 見 宋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冊 7, 卷 101,2565; 第 三 段 ( 精 氣 為 物, 是 合 精 與 氣 而 成 物 ), 參 見 宋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冊 5, 卷 74,1891

4 46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生 是 不 合 理 的 亦 即 假 如 人 死 再 生 或 人 以 外 的 眾 生 都 是 精 神 不 滅 的 話, 就 不 會 有 日 新 又 新 的 生 化 三 峰 以 周 易 繫 辭 所 說 : 原 始 反 終, 故 知 死 生 之 說 ; 精 氣 為 物, 游 魂 為 變 來 說 明 輪 迴 之 說 的 不 合 理 因 為 萬 物 之 有 始, 由 於 氣 之 聚, 而 有 聚 就 一 定 有 散 故 知 萬 物 有 其 始, 就 必 須 承 認 其 有 終 三 峰 此 處 應 該 隱 含 一 個 意 思, 即 有 始 者 的 終 是 必 然 的, 故 人 有 生 就 一 定 有 死 我 們 不 能 夠 希 望 有 生 者 不 死, 若 希 望 有 生 者 不 死, 就 是 自 私 的 心 理 即 是 說 我 們 的 存 在, 是 從 本 來 沒 有 而 有 的 那 我 們 就 應 該 接 受 存 在 者 最 後 歸 於 不 存 在 之 事 實, 這 是 程 明 道 所 說 的, 需 要 把 自 己 與 萬 物 一 例 看 之 義, 9 人 生 的 存 在 雖 然 可 貴, 但 也 不 能 夠 希 望 自 己 在 天 地 萬 物 中 是 特 殊 的, 是 可 以 長 存 而 不 滅 的 要 求 自 己 生 命 不 滅, 本 來 就 是 一 種 不 合 理 的 想 法, 可 說 是 隨 軀 殼 起 念 因 為 如 前 所 說, 人 如 果 明 白 生 是 由 於 氣 聚 而 有, 則 此 有 是 有 開 始 的, 並 非 恆 常 的, 即 是 說 我 此 生 命 之 為 有, 是 從 本 來 無 有 而 有, 於 是 此 有 也 會 因 著 氣 散 而 歸 於 無 有 故 明 白 了 生 之 有 其 始, 便 必 須 接 受 生 命 之 有 其 終 在 始 處 的 道 理, 就 含 終 的 道 理 故 不 能 只 要 求 生 命 之 存 在, 而 不 接 受 生 命 之 有 其 終 的 事 實 三 峰 此 處 所 說 的 能 原 其 始 而 知 其 聚 之 生, 則 必 知 其 後 之 必 散 而 死 確 含 此 義, 表 示 了 知 生 之 道, 就 必 須 知 死 之 理, 生 死 如 始 終, 生 之 理 即 含 死 之 理, 不 能 取 一 而 捨 一, 這 是 儒 家 面 對 生 死 的 態 度, 表 現 了 純 粹 的 道 德 意 識, 這 是 儒 學 的 重 要 特 色 進 而 言 之, 有 氣 化 的 聚 散 往 來, 存 在 界 才 得 以 有 無 窮 的 生 化, 而 這 也 是 三 峰 反 對 佛 教 輪 迴 說 中 一 切 存 在 的 數 量 有 定 限 之 理 由 引 文 中, 天 地 間 如 烘 爐 是 程 伊 川 語, 10 伊 川 在 此 段 話 中 表 示 氣 化 生 生, 不 需 要 將 既 返 之 氣 復 將 為 方 伸 之 氣 朱 子 依 伊 川 之 意, 對 此 也 有 申 述 11 又 從 知 生 是 有 其 始, 於 是 接 受 生 命 存 在 有 終 結 之 事 實, 確 表 現 了 純 粹 理 性 的 精 神 無 私 的 道 德 意 識, 而 於 此 處 也 表 現 了 不 私 自 己 之 生, 而 希 望 天 地 間 的 一 切 存 在, 尤 其 是 人 的 生 命 存 在, 能 不 斷 生 生 之 理 想 即 如 果 我 希 望 自 己 個 人 的 生 命 存 在 長 存, 便 妨 礙 了 繼 起 的 生 命 的 存 在 之 可 能, 占 據 了 繼 起 之 生 命 存 在 之 生 存 空 間 ; 故 於 接 受 了 自 己 生 命 存 在 有 終 結 的 想 法 中, 就 表 現 了 不 受 自 己 有 其 生 的 事 實 所 限 制, 而 希 望 一 切 能 有 其 生 者 都 得 以 有 其 生 之 權 利 於 是 在 此 中 就 表 現 了 超 越 個 人 生 死 之 想 法, 而 此 想 法 本 身, 就 表 現 了 不 受 生 死 限 制 的 永 恆 之 價 值 即 於 克 服 個 人 的 生 死 之 念 處, 就 表 現 了 這 種 超 越 生 死 的 意 義 與 價 值, 此 永 恆 之 意 義, 不 假 外 求, 即 於 生 死 而 顯 超 越 生 死 的 意 義 這 應 是 三 峰 上 文 以 有 生 必 有 死 來 批 評 佛 教 輪 9 明 道 說 : 放 這 身 來, 都 在 萬 物 中 一 例 看, 大 小 大 快 活 釋 氏 不 知 此, 去 佗 身 上 起 意 思 參 見 宋 程 顥 程 頤 : 二 程 集 ( 臺 北 市 : 里 仁 書 局,1982), 卷 2 上,34 10 宋 程 顥 程 頤 : 二 程 集, 卷 15, 朱 子 曰 : 且 乾 坤 造 化, 如 大 洪 爐 人 物 生 生, 無 少 休 息, 是 乃 所 謂 實 然 之 理, 不 憂 其 斷 滅 也 今 乃 以 一 片 大 虛 寂 目 之, 而 反 認 人 物 已 死 之 知 覺, 謂 之 實 然 之 理, 豈 不 誤 哉? 參 見 宋 朱 熹 : 答 廖 子 晦, 朱 子 全 書 晦 庵 先 生 朱 文 公 文 集 ( 上 海 市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2002), 卷 45, 冊 22,2082

5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7 迴 說 之 意 之 所 涵 12 以 上 偏 重 在 形 體 上 說 氣 化 生 生, 不 會 既 散 者 又 復 聚 合 ; 對 於 精 神 方 面 的 存 在, 三 峰 則 有 以 下 的 辨 說 三 峰 解 精 氣 為 物, 遊 魂 為 變, 依 朱 子 之 意, 認 為 變 並 非 變 化, 而 是 變 則 是 魂 魄 相 離 13, 即 是 消 散 了, 並 非 如 佛 教 所 說 的 輪 迴 更 變, 或 薪 盡 火 傳, 14 這 近 於 神 滅 論 此 處 需 要 稍 作 討 論, 當 然 儒 家 沒 有 明 確 主 張 人 死 後 靈 魂 不 滅, 但 也 不 必 就 是 神 滅 論, 雖 然 承 認 形 體 或 心 理 活 動 終 歸 於 滅, 但 人 的 心 性 與 天 道 是 相 通 的 ; 人 的 形 神 可 滅, 而 在 人 的 生 命 中 所 表 現 出 來 的 道 德 活 動 所 根 據 之 心 性 本 體, 即 是 天 道 的 存 有, 此 則 是 恆 常 遍 在 的 故 由 此 可 說, 儒 學 雖 承 認 人 是 有 限 的, 但 可 以 即 有 限 而 無 限, 人 可 以 在 有 限 生 命 中 體 現 無 限 的 意 義 所 謂 無 限 的 意 義, 是 從 仁 心 的 體 萬 物 而 不 遺 來 說 的 人 若 能 在 現 實 的 人 生 中, 體 現 本 心 良 知, 則 在 本 心 良 知 與 物 為 一 體 的 感 通 不 隔 的 境 界 下, 人 當 下 便 可 即 有 限 而 無 限, 於 是 就 可 當 下 得 到 最 大 的 滿 足 至 於 死 後 如 何, 便 不 是 現 在 需 要 介 懷 之 事, 這 是 從 當 下 的 道 德 實 踐 而 取 得 的 無 限 意 義, 來 消 解 人 以 為 死 後 便 是 斷 滅 而 一 無 所 有 的 恐 懼 這 是 站 在 儒 家 的 立 場, 對 佛 教 所 提 的 生 死 事 大 之 問 題 的 回 應 三 峰 在 此 段 沒 有 明 說 此 意, 但 在 其 他 著 述 中 對 此 有 所 表 示 三 峰 在 心 氣 理 篇 15 云 : 見 彼 匍 匐, 惻 隱 其 情, 儒 者 所 以, 不 怕 念 生 可 死 則 死, 義 重 於 身 君 子 所 以, 殺 己 成 仁 生 遠 千 載, 學 誣 言 厖 氣 以 為 道, 心 以 為 宗 不 義 而 獸, 龜 虵 矣 哉 溘 然 而 坐, 土 木 形 骸 我 存 爾 心, 瑩 徹 虛 明 我 養 爾 氣, 浩 然 而 生 三 峰 認 為 在 見 孺 子 入 井 而 生 惻 隱 之 情 時, 雖 然 動 了 念, 但 這 種 正 當 的 念 頭 是 應 該 產 生 的, 這 就 不 必 提 出 無 念 之 說 ; 而 人 在 認 為 死 為 義 之 所 在 時, 該 死 便 死, 也 就 不 會 畏 懼 死 亡 了 這 是 以 道 德 意 識 對 治 人 之 貪 生 怕 死 的 念 頭 三 峰 又 認 為, 如 果 生 存 是 不 合 道 義 的, 則 人 的 長 壽 在 價 值 上 也 不 會 高 過 龜 虵, 而 如 果 人 只 追 求 無 欲 無 念, 則 與 土 木 的 存 在 又 有 何 別? 三 峰 此 處 的 分 辨, 很 顯 儒 學 純 粹 以 道 德 意 識 的 顯 揚 為 教 的 精 神 此 處 亦 可 含 有 在 踐 德 盡 心 時, 人 可 以 體 證 無 限 的 意 義 三 峰 上 文 表 示 如 果 用 理 來 存 心, 就 可 以 瑩 徹 虛 明 ; 以 理 養 氣, 16 就 可 以 使 氣 成 為 浩 然 之 氣, 便 含 使 有 限 的 生 命 體 現 無 限 意 義 之 意 佛 氏 雜 辨 輪 迴 續 云 : 12 張 橫 渠 有 聚 亦 吾 體, 散 亦 吾 體, 知 死 之 不 亡 者, 可 以 言 性 矣, 便 含 上 述 所 說 之 意, 三 峰 之 說 應 也 接 受 了 橫 渠 這 方 面 的 見 解 參 見 宋 張 載 : 正 蒙 太 和 篇 第 一, 張 載 集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 1985),7 13 宋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卷 南 北 朝 釋 慧 遠 借 莊 子 薪 盡 火 傳 之 說, 以 喻 形 盡 神 不 滅, 見 慧 遠, 形 盡 神 不 滅 第 五,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載 於 梁 僧 佑 : 弘 明 集 ( 臺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78), 卷 5 15 鄭 傳 道, 三 峰 集, 卷 10, 原 文 中 的 我, 是 指 理 而 言

6 48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今 且 驗 之 吾 身 : 一 呼 一 吸 之 間, 氣 一 出 焉, 謂 之 一 息, 其 呼 而 出 者, 非 吸 而 入 之 也 然 則 人 之 氣 息, 亦 生 生 不 窮, 而 往 者 過, 來 者 續 之 理, 可 見 也 外 而 驗 之 於 物 : 凡 草 木 自 根 而 幹 而 枝 而 葉 而 華 實, 一 氣 通 貫 當 春 夏 時, 其 氣 滋 至 而 華 葉 暢 茂 ; 至 秋 冬, 其 氣 收 斂 而 華 葉 衰 落 ; 至 明 年 春 夏, 又 復 暢 茂, 非 已 落 之 葉, 返 本 歸 源 而 復 生 也 又 井 中 之 水, 朝 朝 而 汲 之 ; 爨 飲 食 者, 火 煮 而 盡 之 ; 濯 衣 服 者, 日 暴 而 乾 之, 泯 然 無 跡 而 井 中 之 泉, 源 源 而 出, 無 有 窮 盡, 非 已 汲 之 水, 返 其 故 處 而 復 生 也 且 百 穀 之 生 也, 春 而 種 十 石, 秋 而 收 百 石, 以 至 千 萬, 其 利 倍 蓰, 是 百 穀 亦 生 生 也 今 以 佛 氏 輪 廻 之 說 觀 之, 凡 有 血 氣 者, 自 有 定 數, 來 來 去 去, 無 復 增 損, 然 則 天 地 之 造 物, 反 不 如 農 夫 之 生 利 也 且 血 氣 之 屬, 不 為 人 類 則 為 鳥 獸 魚 鼈 昆 蟲, 其 數 有 定, 此 蕃 則 彼 必 耗 矣, 此 耗 則 彼 必 蕃 矣, 不 應 一 時 俱 蕃, 一 時 俱 耗 矣 自 今 觀 之, 當 盛 世, 人 類 番 庶, 鳥 獸 魚 鼈 昆 蟲 亦 蕃 庶 ; 當 衰 世, 人 物 耗 損, 鳥 獸 魚 鼈 昆 蟲 亦 耗 損 是 人 與 萬 物, 皆 為 天 地 之 氣 所 生, 故 氣 盛 則 一 時 蕃 庶, 氣 衰 則 一 時 耗 損, 明 矣 予 憤 佛 氏 輪 廻 之 說 惑 世 尤 甚, 幽 而 質 諸 天 地 之 化, 明 而 驗 諸 人 物 之 生, 得 其 說 如 此 與 我 同 志 者, 幸 共 鑑 焉! 17 此 段 舉 了 幾 個 例 子 來 證 輪 迴 的 不 合 理, 首 先 以 呼 吸 來 作 例 證, 三 峰 認 為 人 的 呼 吸, 吸 入 的 氣 並 不 是 呼 出 的 氣, 因 此 人 的 氣 息 也 是 生 生 不 窮 不 會 重 複 的 這 就 是 往 者 過, 來 者 續 之 理 18 其 次, 三 峰 認 為 草 木 的 滋 生, 春 夏 所 生 的 華 葉 至 秋 冬 則 衰 落, 至 第 二 年 春 天, 華 葉 又 再 次 暢 茂, 此 並 不 是 以 衰 落 的 華 葉 再 回 到 本 原 而 復 生 再 如 井 中 之 水, 汲 之 愈 新, 並 非 已 汲 之 水, 返 回 其 源 頭 之 處 而 復 生 19 三 峰 又 以 農 夫 耕 種 作 物 為 例, 認 為 耕 種 的 作 物 會 愈 種 愈 多, 不 會 來 來 去 去, 都 是 一 定 數 量 的 作 物 如 果 肯 定 佛 教 輪 迴 之 說, 則 生 命 是 有 一 定 數 量 的, 來 來 去 去 都 是 這 些, 不 會 增 減 三 峰 認 為 如 果 像 佛 教 此 說, 則 天 地 造 物 的 作 用 反 而 不 如 農 夫 耕 作 之 生 利, 這 是 不 合 理 的 當 然, 按 佛 教 的 說 法, 輪 迴 者 雖 有 定 數, 但 其 數 量 是 合 九 法 界 而 言, 在 此 界 中 多, 便 在 彼 界 中 少, 故 不 能 以 某 一 界 的 日 漸 增 多, 就 認 為 輪 迴 的 數 量 不 定 三 峰 對 此 意 也 有 考 慮 到, 故 他 認 為 有 生 命 的 存 在, 如 果 是 數 目 一 定 的, 則 不 為 人 類 則 為 鳥 獸 魚 鼈 昆 蟲, 其 數 有 定, 此 蕃 則 彼 必 耗 矣, 此 耗 則 彼 必 蕃 矣 但 他 觀 察 到 在 盛 世 的 時 候, 人 類 固 然 繁 盛, 其 他 動 物 也 都 繁 盛 ; 在 衰 世 時, 人 類 人 口 減 少, 往 往 其 他 動 物 也 都 數 量 17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18 朱 子 注 逝 者 如 斯 夫, 不 舍 晝 夜 云 : 天 地 之 化, 往 者 過, 來 者 續, 無 一 息 之 停, 乃 道 體 之 本 然 也 參 見 宋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3), 三 峰 此 處 用 伊 川 之 意 來 辯 說 伊 川 云 : 若 謂 既 返 之 氣 復 將 為 方 伸 之 氣, 必 資 於 此, 則 殊 與 天 地 之 化 不 相 似 天 地 之 化, 自 然 生 生 不 窮, 更 何 復 資 於 既 斃 之 形, 既 返 之 氣, 以 為 造 化?, 參 見 宋 程 顥 程 頤 : 二 程 集, 卷 15,148

7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9 減 少, 沒 有 此 增 則 彼 減 的 現 象 根 據 此 一 情 況, 可 知 生 命 的 數 量 有 一 定 之 說, 是 不 合 理 的 三 峰 這 些 論 證 當 然 是 可 以 討 論 的, 如 根 據 現 代 科 學 所 謂 的 水 氣 氧 氣 等 的 循 環 之 說, 也 可 以 為 佛 教 的 說 法 給 出 佐 證, 但 雖 如 此, 三 峰 的 論 辯, 還 是 很 有 力 的 二 因 果 之 辨 佛 教 認 為 人 性 情 的 善 惡 才 能 的 高 下 及 在 現 實 中 遇 到 的 吉 凶 禍 福, 都 由 前 生 所 作 的 種 種 業 力 所 引 致, 佛 教 此 說 相 當 程 度 解 決 了 人 在 現 世 何 以 是 如 此 的 處 境 之 問 題 對 於 為 什 麼 為 善 而 不 得 好 報, 為 惡 者 卻 不 得 惡 報, 甚 至 享 福 的 疑 惑, 也 給 出 了 解 釋 這 是 所 謂 德 福 不 一 致 的 現 實 情 況 而 要 求 德 福 一 致, 是 人 在 實 踐 上 普 遍 會 有 的 要 求 有 德 之 人 固 然 不 會 因 為 要 有 好 報 而 行 善 因 害 怕 惡 報 而 不 敢 為 惡, 但 為 善 者 當 該 得 善 報 這 是 人 在 理 性 上 所 肯 定 的 想 法, 亦 是 所 謂 的 宇 宙 性 普 遍 性 的 正 義 而 如 果 沒 有 三 世 因 果 報 應 的 話, 如 何 能 解 釋 為 善 者 不 得 善 報 的 不 合 理 情 況 呢? 對 於 這 種 不 合 理 又 如 何 能 釋 懷 呢? 追 求 宇 宙 性 正 義 的 實 現, 是 人 需 要 宗 教 信 仰 的 重 要 原 因, 佛 教 吸 引 人 之 處 也 在 於 此 此 因 果 報 應 的 問 題 與 上 文 所 說 的 輪 迴 問 題 是 佛 教 信 仰 中 的 兩 大 支 柱, 對 此 三 峰 也 作 了 重 要 的 論 辯, 在 佛 氏 因 果 之 辨 中 云 : 或 曰 : 吾 子 辨 佛 氏 輪 廻 之 說, 至 矣 子 言 人 物 皆 得 陰 陽 五 行 之 氣 以 生, 今 夫 人 則 有 智 愚 賢 不 肖, 貧 富 貴 賤 壽 夭 之 不 同 ; 物 則 有 為 人 所 畜 役, 勞 苦 至 死 而 不 辭 者, 有 未 免 網 羅 釣 弋 之 害, 大 小 強 弱 之 自 相 食 者 天 之 生 物, 一 賦 一 與, 何 其 偽 而 不 均 如 是 耶? 以 此 而 言 釋 氏 所 謂 生 時 所 作 善 惡, 皆 有 報 應 者, 不 其 然 乎? 且 生 時 所 作 善 惡, 是 之 謂 因, 他 日 報 應, 是 之 謂 果, 此 其 說, 不 亦 有 所 據 歟? 20 此 段 的 設 問 說 明 了 佛 教 因 果 報 應 之 說, 對 於 人 乃 至 於 其 他 生 類 在 現 實 上 的 善 惡 智 愚 及 遭 遇 的 不 同, 都 可 作 出 解 釋, 表 現 了 佛 教 理 論 對 生 命 的 現 實 狀 況 的 說 明 有 其 理 論 的 效 力 而 此 由 於 前 生 所 作 為 而 產 生 的 業 力 不 散, 透 過 輪 迴 而 表 現 在 今 生 的 說 法, 可 使 人 一 方 面 接 受 現 實 上 的 種 種, 另 一 方 面 又 努 力 尋 求 改 善, 以 冀 望 來 生 有 更 好 的 生 命 存 在 的 情 況 此 的 確 可 以 為 一 般 大 眾 給 出 一 條 安 身 立 命 的 實 踐 途 徑, 故 設 問 最 後 說 此 其 說, 不 亦 有 所 據 歟? 對 此 三 峰 回 答 : 曰 : 予 於 上 論 人 物 生 生 之 理 悉 矣, 知 此 則 輪 廻 之 說 自 辨 矣 ; 輪 廻 之 說 辨, 則 因 果 之 說, 不 辨 而 自 明 矣 然 子 既 有 問 焉, 予 敢 不 推 本 而 重 言 之? 夫 所 謂 陰 陽 五 行 者, 交 運 20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8 50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迭 行, 參 差 不 齊, 故 其 氣 也 有 通 塞 偏 正 清 濁 厚 薄 高 下 長 短 之 異 焉 而 人 物 之 生, 適 當 其 時, 得 其 正 且 通 者 為 人, 得 其 偏 且 塞 者 為 物, 人 與 物 之 貴 賤, 於 此 焉 分 又 在 於 人, 得 其 清 者 智 且 賢, 得 其 濁 者 愚 不 肖, 厚 者 富 而 薄 者 貧, 高 者 貴 而 下 者 賤, 長 者 壽 而 短 者 夭 此 其 大 略 也 21 三 峰 首 先 說 明 因 果 報 應 之 說 與 輪 迴 是 要 關 聯 一 起 看 的, 這 樣 說 當 然 是 對 的, 業 力 輪 迴 與 因 果 報 應, 在 佛 教 是 分 不 開 的 而 假 如 輪 迴 之 說 不 通, 則 與 輪 迴 相 關 聯 的 因 果 報 應 之 說 就 會 站 不 住 了 三 峰 上 文 從 氣 化 生 生 及 原 始 要 終 等 觀 念 說 明 氣 化 的 生 生 是 不 守 故 常 的, 而 且 萬 物 由 於 氣 聚 而 生, 就 一 定 會 氣 散 而 死, 有 始 就 會 有 終, 不 能 有 所 謂 輪 迴 如 是 人 所 作 的 事 情, 所 產 生 的 業 力 就 不 會 依 附 輪 迴 的 主 體 而 給 出 因 果 報 應 的 作 用, 故 輪 迴 之 說 若 站 不 住, 因 果 報 應 也 失 掉 它 的 立 足 點 三 峰 如 此 說 明 輪 迴 與 因 果 報 應 的 關 係 是 十 分 合 理 的 但 雖 如 此, 也 可 以 將 因 果 報 應 獨 立 來 討 論 三 峰 用 陰 陽 五 行 的 氣 化 論 來 說 明 萬 物 之 所 以 不 齊 人 所 以 有 智 愚 貴 賤 等 分 別 由 於 萬 物 都 由 陰 陽 五 行 構 成, 而 陰 陽 氣 化 是 有 形 跡 的, 有 形 東 西 的 運 轉 當 然 會 有 參 差 不 齊 的 情 況 出 現, 這 就 可 以 說 明 何 以 會 有 人 與 萬 物 的 不 同, 以 及 人 有 賢 愚 不 肖 之 別 之 故 這 種 說 明 只 需 要 預 設 氣 化 生 生 會 有 參 差 不 齊 的 情 況 就 可 以 了, 不 需 要 以 人 的 所 作 所 為 都 會 產 生 業 力, 以 及 業 力 會 輪 迴 來 說 明 如 此 由 氣 化 論 說 明 人 生 的 種 種 現 實 情 況 之 所 以 會 如 此, 確 實 比 較 乾 淨 而 不 獨 斷 佛 教 對 業 力 輪 迴 因 果 報 應 的 肯 定, 由 於 是 教 義 所 規 定, 在 此 處 並 不 能 質 疑, 難 免 是 由 宗 教 信 仰 而 來 的 獨 斷 說 法, 並 非 可 以 用 理 性 來 說 明 三 峰 在 後 文 舉 了 一 些 例 子 來 說 明 氣 化 論 的 理 論 效 力 勝 過 因 果 報 應 的 信 仰 : 雖 物 亦 然 若 麒 麟 龍 鳳 之 為 靈, 虎 狼 蛇 虺 之 為 毒, 椿 桂 芝 蘭 之 為 瑞, 烏 喙 堇 茶 之 為 苦, 是 皆 就 於 偏 塞 之 中 而 又 有 善 惡 之 不 同, 然 皆 非 有 意 而 為 之 易 曰 : 乾 道 變 化, 各 定 性 命 先 儒 曰 : 天 道 無 心 而 普 萬 物 是 也 今 夫 醫 卜, 小 數 也, 卜 者 定 人 之 禍 福, 必 推 本 於 五 行 之 衰 旺, 至 曰 : 某 人 以 木 為 命, 當 春 而 旺, 當 秋 而 衰, 其 象 貌 青 而 長, 其 心 慈 而 仁 某 人 以 金 為 命, 吉 於 秋 而 凶 於 夏, 其 象 貌 白 而 方, 其 心 剛 而 明 曰 水 曰 火, 莫 不 皆 然 而 象 貌 之 醜 陋, 心 識 之 愚 暴, 亦 皆 本 於 五 行 稟 賦 之 偏 醫 者 診 人 之 疾 病, 又 必 推 本 於 五 行 之 相 感, 乃 曰 : 某 之 病 寒, 乃 腎 水 之 證 某 之 病 溫, 乃 心 火 之 證 之 類 是 也 其 命 藥 也, 以 其 性 之 溫 涼 寒 熱, 味 之 酸 鹹 甘 苦, 分 屬 陰 陽 五 行 而 劑 之, 無 不 符 合, 此 吾 儒 之 說 以 人 物 之 生, 為 得 於 陰 陽 五 行 之 氣 者, 明 有 左 驗, 無 可 疑 矣 信 如 佛 氏 之 說, 則 人 之 禍 福 疾 病, 無 與 於 陰 陽 五 行, 而 皆 出 於 因 果 之 報 應, 何 無 一 人 捨 吾 儒 所 謂 陰 陽 五 行, 而 以 佛 氏 所 說 因 果 報 應, 定 人 禍 21 同 上 註

9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51 福, 診 人 疾 病 歟? 其 說 荒 唐 謬 誤 無 足 取 信 如 此, 子 尚 惑 其 說 歟! 22 此 處 認 為, 以 醫 卜 二 事 來 說 明 陰 陽 五 行 的 氣 化 論, 較 諸 用 業 力 輪 迴 來 說 明 人 物 的 不 齊 與 遭 遇 上 的 吉 凶 禍 福 的 不 確 定, 來 得 合 理 如 果 醫 卜 的 根 據 陰 陽 五 行 論 對 於 人 的 形 象 與 遭 遇 的 關 係, 與 人 生 病 之 原 故 的 說 明 是 有 效 的, 就 不 必 用 業 力 輪 迴 因 果 報 應 來 說 明 三 峰 此 一 說 明 也 包 含 一 個 很 有 意 義 的 講 法, 即 天 地 生 萬 物 之 所 以 不 同, 是 由 於 氣 化 之 自 然, 並 非 上 天 有 計 畫 如 此, 此 一 見 解 十 分 可 取 雖 然 人 在 萬 物 中 是 比 較 可 貴 的, 但 人 也 不 能 夠 自 以 為 上 天 有 意 要 造 就 可 貴 的 人 類, 讓 其 作 萬 物 的 主 宰, 這 是 上 文 所 提 到 的 明 道 認 為 人 當 該 把 自 己 與 萬 物 一 例 看 之 意 三 峰 此 一 由 氣 化 生 生 是 出 於 自 然, 來 證 天 道 無 心 而 普 萬 物 之 說, 23 頗 有 深 思 由 此 可 見, 儒 家 固 然 肯 定 人 的 可 貴, 但 並 不 主 張 人 類 中 心 主 義, 而 這 一 種 看 法, 也 不 必 肯 定 人 死 後 一 定 要 繼 續 存 在, 而 不 同 於 其 他 萬 物 這 一 想 法 也 表 現 了 純 粹 的 道 德 意 識, 即 承 認 有 開 始 而 生 者, 就 必 然 有 死 亡, 故 人 當 該 努 力 於 從 生 到 死 的 過 程 中 生 命 意 義 的 實 現, 而 不 能 要 求 形 骸 雖 散 而 神 魂 不 滅, 這 種 要 求 是 不 安 於 死 的 自 私 的 想 法 以 上 的 說 法 是 順 著 三 峰 之 意 而 發 揮, 上 段 的 原 文 還 未 說 到 此, 但 上 節 論 輪 迴 處 所 引 的 心 氣 理 篇 已 有 此 意 當 然 若 如 康 德 所 說, 由 於 德 福 一 致 是 實 踐 理 性 所 要 求 實 現 的 對 象, 故 人 必 須 要 求 自 己 成 為 有 德 者, 若 是 則 必 須 要 求 自 己 的 意 念 能 與 無 條 件 的 律 令 完 全 一 致, 即 要 求 自 己 的 行 動 存 心 一 定 要 完 全 因 為 是 理 所 當 然 而 行 者 此 一 理 想 是 很 難 達 到 的, 在 人 的 短 暫 的 一 生 中, 並 不 能 使 自 己 的 生 命 意 志 完 全 純 淨 化, 這 便 需 要 有 靈 魂 不 滅 的 設 準, 肯 定 人 在 死 後 仍 有 不 滅 的 靈 魂 以 繼 續 作 成 德 的 努 力 24 如 果 是 在 這 成 德 的 要 求 下 而 肯 定 靈 魂 不 滅, 就 不 能 說 是 自 私 的 想 法 此 義 則 非 三 峰 文 意 之 所 能 及 上 引 三 峰 之 文 字 還 有 些 問 題 需 要 討 論, 他 認 為 人 所 稟 賦 的 陰 陽 五 行 的 不 同, 也 決 定 了 德 性 的 不 同, 這 有 氣 性 決 定 論 之 嫌, 並 不 能 服 人, 人 的 為 善 或 為 惡, 並 不 能 完 全 用 氣 性 的 參 差 來 說 明 三 峰 從 五 行 的 理 論 來 說 明 醫 者 的 理 論 根 據, 則 相 當 能 表 意 由 於 中 醫 的 治 療 是 有 其 效 果 的, 而 中 醫 的 理 論 是 以 陰 陽 五 行 為 根 據, 於 是 使 陰 陽 五 行 理 論, 也 有 其 實 際 上 的 治 療 的 徵 驗 故 三 峰 說 從 人 生 病 會 向 以 陰 陽 五 行 理 論 為 根 據 的 醫 藥 求 助, 而 不 會 試 圖 用 因 果 報 應 說 來 治 療 病 痛, 就 可 知 陰 陽 五 行 理 論 是 合 理 的 此 說 確 比 較 有 說 服 力, 對 於 人 之 致 病, 用 陰 陽 五 行 失 調 來 解 說, 當 然 會 比 用 因 果 報 應 解 說 來 得 合 理 故 三 峰 認 為 氣 化 論 比 因 果 報 應 說, 更 能 說 明 人 性 的 善 惡 與 吉 凶 禍 福 的 所 以 不 同 三 峰 提 出 氣 化 論 來 與 佛 教 的 因 果 報 應 說 相 抗 衡, 22 同 上 註 23 三 峰 此 處 用 程 明 道 之 說, 明 道 云 : 夫 天 地 之 常, 以 其 心 普 萬 物 而 無 心 ; 聖 人 之 常, 以 其 情 順 萬 物 而 無 情 參 見 宋 程 顥 程 頤 : 答 橫 渠 張 子 厚 先 生 書, 二 程 集, 康 德 康 德 的 道 德 哲 學, 牟 宗 三 先 生 全 集, 牟 宗 三 譯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公 司,2003), 冊 15,

10 52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在 當 時 的 韓 國, 應 該 很 有 其 說 服 力 三 峰 此 篇 之 結 論 云 : 所 謂 陰 陽 五 行 之 氣, 相 推 迭 運, 參 差 不 齊, 而 人 物 之 萬 變 生 焉, 其 理 亦 猶 是 也 聖 人 設 教, 使 學 者 變 化 氣 質, 至 於 聖 賢 ; 治 國 者, 轉 衰 亡 而 進 治 安, 此 聖 人 所 以 廻 陰 陽 之 氣, 以 致 參 贊 之 功 者 佛 氏 因 果 之 說, 豈 能 行 於 其 間 哉! 25 三 峰 此 段 給 出 了 雖 然 氣 化 不 齊, 造 成 了 人 的 善 惡 至 於 的 不 同, 但 並 非 是 不 可 改 變 的 人 的 生 命 由 於 是 氣 化 所 構 成, 不 能 沒 有 參 差 不 齊, 此 可 以 說 是 氣 之 限, 但 氣 之 限 並 非 命 定 論, 人 可 以 從 明 理 而 變 化 氣 質, 這 是 人 當 該 努 力 從 事 的 而 治 國 者 也 應 該 努 力 於 改 變 國 家 的 命 運, 而 如 果 相 信 因 果 報 應 之 說, 則 這 種 變 化 氣 質, 廻 陰 陽 之 氣, 以 致 參 贊 之 功 的 信 念 就 不 能 有 了 三 峰 此 處 的 討 論 可 謂 有 得 有 失, 他 提 出 陰 陽 氣 化 的 理 論 來 說 明 人 生 之 參 差 不 齊 的 狀 況 有 其 理 論 效 力, 但 也 不 算 十 分 堅 強 對 於 從 因 果 報 應 說 讓 人 對 於 為 善 者 不 得 善 報 的 疑 惑 得 到 消 解 之 效 果, 三 峰 於 此 處 並 未 作 出 討 論, 當 然, 對 此 問 題 如 果 不 作 回 應, 是 不 能 夠 消 解 因 果 報 應 說 對 大 眾 的 吸 引 力 者 三 峰 之 回 應 見 後 文 三 地 獄 與 禍 福 之 辨 佛 教 的 因 果 報 應 與 輪 迴 之 說 有 福 善 禍 淫 的 理 論 效 果, 即 如 果 相 信 因 果 報 應, 而 報 應 會 隨 著 輪 迴 的 主 體 而 表 現, 則 人 就 會 瞭 解 為 善 為 惡 都 有 他 不 容 易 改 變 的 後 果, 於 是 便 不 敢 為 非 作 歹, 佛 教 對 地 獄 存 在 的 肯 定 也 可 以 給 出 這 種 勸 善 的 力 量 站 在 儒 家 的 立 場, 對 此 如 何 回 應 呢? 三 峰 的 佛 氏 地 獄 之 辨 云 : 或 曰 : 釋 氏 地 獄 之 說, 皆 是 為 下 根 之 人, 設 此 怖 令 為 善 耳! 程 子 曰 : 至 誠 貫 天 地 人 尚 有 不 化, 豈 有 立 偽 教 而 人 可 化 乎? 昔 有 僧 問 予 曰 : 若 無 地 獄, 人 何 畏 而 不 為 惡 乎? 予 曰 : 君 子 之 好 善 惡 惡, 如 好 好 色, 如 惡 惡 臭, 皆 由 中 而 出, 無 所 為 而 為 之, 一 有 惡 名 至, 則 其 心 愧 恥, 若 撻 于 市, 豈 待 地 獄 之 說 然 後 不 為 惡 乎? 其 僧 默 然 於 此 并 書 之, 俾 世 之 惑 於 其 說 者, 知 所 辨 焉 26 從 或 曰 到 可 化 乎 見 於 二 程 遺 書, 卷 13, 是 明 道 先 生 的 言 論 明 道 認 為, 假 如 因 為 要 教 化 下 根 之 人 而 假 立 地 獄 之 說, 則 便 不 是 一 個 真 誠 的 主 張, 要 教 化 別 人, 自 己 先 要 真 誠 程 子 認 為, 至 誠 的 聖 人 立 說 教 人, 人 尚 且 不 肯 接 受 教 化, 怎 麼 可 能 建 立 一 個 連 自 己 都 不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同 上 註 25 26

11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53 相 信 的 虛 假 說 法, 而 期 望 能 教 化 別 人 呢? 明 道 此 段 表 是 了 只 有 立 誠 才 可 以 有 真 實 教 化 人 的 力 量, 說 得 非 常 真 切 三 峰 接 著 程 子 的 話, 對 於 僧 人 所 說 如 果 沒 有 地 獄 的 存 在, 人 哪 裡 會 畏 懼 而 不 敢 為 惡 之 說, 作 出 回 應 三 峰 認 為 君 子 好 善 惡 惡 之 心 與 好 好 色, 惡 惡 臭 一 樣 的 真 切, 從 真 切 的 好 善 惡 惡 之 心 自 然 就 會 為 善 而 去 惡, 這 種 為 善 去 惡 的 存 心 是 無 所 為 而 為 的 ; 即 是 說 在 為 善 去 惡 時, 並 沒 有 因 為 為 善 有 什 麼 好 處 而 為, 也 沒 有 因 為 為 惡 而 有 什 麼 惡 果 而 不 敢 為 而 在 這 種 無 條 件 的, 只 因 為 善 該 行 惡 該 去, 而 對 道 德 上 的 善 惡 有 如 此 真 切 愛 好 的 人, 一 旦 有 惡 名 加 於 其 身, 就 會 感 到 如 同 被 鞭 撻 於 大 眾 之 前 般 的 恥 辱 如 果 是 這 樣, 地 獄 之 說 又 有 什 麼 用 處 呢? 何 必 要 立 地 獄 之 說 來 使 人 畏 懼 呢? 這 裡 三 峰 很 明 白 地 表 示 出, 按 照 儒 家 的 教 化, 就 能 彰 顯 出 人 真 切 的 為 善 去 惡 的 道 德 意 識, 而 這 種 教 化 的 作 用, 不 必 用 其 他 說 法 來 作 輔 助 而 如 果 用 為 善 者 上 天 堂 為 惡 者 下 地 獄 來 勸 人 為 善, 反 而 障 蔽 了 人 所 本 有 的 道 德 意 識 此 即 是 說, 無 條 件 的 為 善 本 來 是 人 人 都 明 白 的 道 理, 只 要 把 道 德 的 義 務 本 來 就 是 理 所 當 然 的 行 為, 不 能 夠 因 為 行 動 帶 出 的 好 處 而 去 實 踐 義 務, 此 一 道 理 說 明 白, 人 就 可 以 生 發 出 要 求 自 己 無 條 件 為 善 的 願 望 ; 而 如 果 不 此 之 圖, 卻 用 為 善 可 以 得 好 處 為 惡 會 得 惡 報 的 說 法 來 勸 人 為 善, 那 就 將 無 條 件 為 善 的 道 德 意 識, 轉 而 為 為 了 利 益 而 為 善 的 功 利 意 識, 用 這 種 理 論 來 教 人 為 善, 正 是 適 得 其 反 從 這 段 話 看 來, 三 峰 對 儒 學 之 教 是 以 顯 發 人 無 條 件 為 善 的 道 德 意 識 為 旨 要 之 義, 是 非 常 瞭 解 的 在 佛 氏 禍 福 之 辨 處, 三 峰 對 於 禍 福 之 來 的 態 度 如 下 : 天 道 福 善 而 禍 淫, 人 道 賞 善 而 罰 惡, 蓋 由 人 操 心 有 邪 正, 行 己 有 是 非, 而 禍 福 各 以 其 類 應 之 詩 曰 : 求 福 不 回 夫 子 曰 : 獲 罪 於 天, 無 所 禱 也 蓋 君 子 之 於 禍 福, 正 吾 心 而 已, 修 吾 己 而 已 福 不 必 求 而 自 至, 禍 不 必 避 而 自 遠, 故 曰 : 君 子 有 終 身 之 憂, 無 一 朝 之 患 27 此 是 認 為, 人 的 操 心 之 邪 正 與 行 為 之 對 錯, 是 會 有 禍 福 感 應 的, 故 人 該 作 的 是 先 端 正 其 自 己, 能 端 正 其 自 己 則 不 求 福 而 福 自 至, 不 避 禍 而 禍 亦 自 然 遠 去 這 一 個 說 法 表 現 了 他 對 道 德 意 識 的 正 確 瞭 解, 即 為 善 去 惡 是 人 本 身 該 服 膺 的 義 務, 不 是 為 了 求 福 避 禍 才 這 樣 作 但 雖 然 如 此, 人 能 為 善 去 惡 而 成 德, 當 該 有 福 無 禍, 因 為 這 樣 才 是 合 理 的 如 果 為 善 者 反 而 得 禍, 為 惡 者 卻 享 受 幸 福, 那 就 不 合 理 了 如 果 世 間 的 存 在 是 如 此 的 不 合 理, 那 怎 麼 可 能 讓 人 相 信 有 天 道 的 存 在 呢? 所 以 如 果 肯 定 世 間 的 存 在 是 合 理 的, 天 地 間 是 有 天 道 的 存 在 的, 則 人 就 只 需 要 為 善 去 惡 就 可 以 了 至 於 是 否 有 福, 便 唯 有 俟 之 而 已, 如 孟 子 所 說 修 身 以 俟 之, 行 善 是 否 有 福, 不 必 強 求, 但 在 人 踐 德 的 時 候, 也 會 相 信 德 福 一 致 這 種 合 理 的 情 況 是 27 同 上 註

12 5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一 定 會 出 現 的, 現 在 不 如 此, 將 來 也 必 如 此 踐 德 者 因 為 感 到 服 膺 義 務 是 無 條 件 的, 所 以 並 不 會 將 福 報 放 在 心 中, 但 對 於 有 德 者 必 有 福 此 一 合 理 的 情 況 也 有 期 待 此 一 說 法 並 非 為 了 行 善 而 有 福 才 去 行 善, 而 是 一 種 對 為 善 自 然 有 福 這 種 合 理 的 情 況 是 一 定 會 發 生 的 信 念 這 種 信 念 是 從 道 德 實 踐 自 然 生 發 出 來 的, 是 從 純 粹 無 條 件 的 存 心 給 出 來 的 肯 定 28 此 與 為 了 有 福 而 行 善, 似 乎 相 似, 其 實 是 迥 然 不 同 的 而 三 峰 此 段 確 含 此 義, 而 有 此 肯 定 或 信 念 當 然 不 需 要 假 設 地 獄 的 存 在 才 可 以 勸 善, 只 要 顯 發 人 純 粹 的 道 德 意 識 就 可 以 了 三 峰 續 云 : 禍 苟 有 自 外 而 至 者, 順 而 受 之 而 已, 如 寒 暑 之 過 於 前, 而 吾 無 所 與 也 彼 佛 氏 則 不 論 人 之 邪 正 是 非, 乃 曰 : 歸 吾 佛 者, 禍 可 免 而 福 可 得 是 雖 犯 十 惡 大 憝 者, 歸 佛 則 免 之 ; 雖 有 道 之 士, 不 歸 佛 則 不 免 也 假 使 其 說 不 虛, 皆 出 於 私 心 而 非 公 道 也, 在 所 懲 之 也 況 自 佛 說 興 至 今 數 千 餘 年, 其 間 事 佛 甚 篤 如 梁 武 唐 憲 者, 皆 不 得 免 焉! 韓 退 之 所 謂 事 佛 漸 謹, 年 代 尤 促 者, 此 其 說 不 亦 深 切 著 明 矣 乎? 29 三 峰 對 於 不 是 因 為 自 己 為 不 善 而 招 致 的 禍 害, 認 為 可 以 坦 然 承 受, 將 這 種 禍 害 看 作 天 氣 的 寒 暑 對 於 人 的 侵 襲, 即 是 說 這 種 情 況 是 自 然 的 變 化, 或 氣 化 所 造 成 的, 對 此 人 不 必 多 用 心 思 此 一 講 法 也 確 實 有 道 理, 禍 福 之 來 也 常 是 偶 然 而 人 不 能 奈 何 的, 對 此 人 也 只 有 順 受 三 峰 進 而 批 評 佛 教 所 說 的 只 要 皈 依 佛 門, 則 不 論 是 好 人 壞 人 都 可 以 免 去 禍 害 之 說, 三 峰 認 為 此 說 是 非 常 不 公 道 的, 因 為 惡 人 只 要 皈 依 佛 門 就 可 以 免 罪, 而 善 人 君 子 不 皈 依 佛 門 則 仍 有 禍 殃, 則 為 善 為 惡 在 這 種 宗 教 信 仰 中 就 沒 有 不 同 的 意 義 了 即 此 只 重 信 仰 為 絕 對 的 真 理 之 義, 對 於 人 的 為 善 為 惡 有 截 然 不 同 的 價 值 之 義, 便 看 輕 了 其 實 在 道 德 上 的 善 惡 之 分 別 並 不 可 以 被 看 成 是 相 對 的, 善 惡 的 區 分 是 有 天 壤 之 別 的 三 峰 此 評 應 含 此 義, 此 意 頗 為 深 切 四 毀 棄 人 倫 與 慈 悲 之 辨 儒 家 肯 定 倫 常, 如 果 反 對 人 倫 之 道, 當 然 會 引 發 儒 者 的 激 烈 批 評 三 峰 的 佛 氏 毀 棄 人 倫 之 辨 云 : 明 道 先 生 曰 : 道 之 外 無 物, 物 之 外 無 道 是 天 地 之 間, 無 適 而 非 道 也 即 父 子 而 父 子 在 所 親, 即 君 臣 而 君 臣 在 所 嚴, 以 至 為 夫 婦 為 長 幼 為 朋 友, 無 所 為 而 非 道, 所 以 不 可 須 臾 離 也 然 則 毀 人 倫 去 四 大 ( 按 四 大 : 受 想 行 識 ), 其 分 於 道 遠 矣 又 28 此 處 依 康 德 之 意 來 說, 康 德 認 為 德 福 一 致 是 實 踐 理 性 必 然 要 求 實 現 的 對 象, 由 此 而 肯 定 靈 魂 不 滅 與 上 帝 存 在, 這 可 謂 是 由 道 德 實 踐 而 來 的 信 念 或 信 仰 參 見 康 德, 康 德 的 道 德 哲 學, 牟 宗 三 先 生 全 集, 冊 15, , 康 德, 康 德 的 道 德 哲 學, 牟 宗 三 先 生 全 集, 冊 15, ,

13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55 曰 : 言 為 無 不 周 徧, 而 實 則 外 於 倫 理 先 生 之 辨 盡 矣 30 三 峰 於 此 段 全 引 程 明 道 之 言 以 表 意, 根 據 明 道 的 說 法, 天 道 是 無 所 不 在 的, 所 以 在 人 生 倫 常 的 關 係 中, 都 要 表 現 道 的 意 義 而 所 謂 道 的 意 義, 就 在 父 子 之 親 君 臣 之 義 夫 婦 之 別 等 人 際 相 與 之 活 動, 與 活 動 所 根 據 的 原 則 中 表 現 而 佛 教 毀 人 倫 去 四 大 31 的 以 出 家 為 尚, 對 人 倫 關 係 不 能 作 出 肯 定, 就 是 認 為 道 不 能 在 人 倫 中 表 現, 違 反 了 道 無 不 在 之 義 此 段 所 表 示 的 是 宋 明 儒 對 佛 教 反 人 倫 的 一 般 批 評, 三 峰 在 慈 悲 之 辨 中 對 人 倫 關 係 之 所 以 要 肯 定, 有 進 一 步 的 討 論 他 說 : 天 地 以 生 物 為 心, 而 人 得 天 地 生 物 之 心 以 生, 故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此 即 所 謂 仁 也 佛 雖 夷 狄, 亦 人 之 類 耳, 安 得 獨 無 此 心 哉? 吾 儒 所 謂 惻 隱, 佛 氏 所 謂 慈 悲, 皆 仁 之 用 也 32 三 峰 先 對 佛 教 所 提 倡 的 慈 悲, 給 出 肯 定 他 認 為 慈 悲 與 惻 隱 相 同, 都 是 仁 的 作 用, 而 仁 也 就 是 天 地 之 心 三 峰 續 云 : 其 立 言 雖 同, 而 其 所 施 之 方 則 大 相 遠 矣 蓋 親, 與 我 同 氣 者 也 ; 人, 與 我 同 類 者 也 ; 物, 與 我 同 生 者 也 故 仁 心 之 所 施, 自 親 而 人 而 物, 如 水 之 流 盈 於 第 一 坎 而 後 達 於 第 二 第 三 之 坎 其 本 深, 故 其 及 者 遠, 擧 天 下 之 物, 無 一 不 在 吾 仁 愛 之 中 故 曰 : 親 親 而 仁 民, 仁 民 而 愛 物 此 儒 者 之 道 所 以 為 一 為 實 為 連 續 也 佛 氏 則 不 然, 其 於 物 也, 毒 如 豺 虎, 微 如 蚊 蝱, 尚 欲 以 其 身 餧 之 而 不 辭 其 於 人 也, 越 人 有 飢 者, 思 欲 推 食 而 食 之 秦 人 有 寒 者, 思 欲 推 衣 而 衣 之, 所 謂 布 施 者 也 若 夫 至 親 如 父 子, 至 敬 如 君 臣, 必 欲 絕 而 去 之 果 何 意 歟? 33 三 峰 雖 然 肯 定 慈 悲 與 仁 本 體 是 相 同 的, 但 認 為 佛 教 表 現 此 慈 悲 心 違 反 了 從 親 而 疏 從 近 而 遠 的 順 序 不 單 只 是 違 反 此 順 序, 佛 教 對 於 遠 者 疏 者 可 以 給 出 最 大 的 犧 牲, 而 對 於 親 者 近 者 卻 可 以 忍 心 不 理, 即 可 以 餧 身 於 餓 虎, 不 遠 千 里 地 救 助 不 認 識 民 眾, 但 卻 要 置 父 母 國 君 於 不 顧, 這 是 一 種 顛 倒 的 作 法 固 然 佛 教 所 謂 的 眾 生 平 等 可 以 對 治 人 的 私 情, 也 是 有 其 道 理 30 同 上 註 31 在 去 四 大 處, 三 峰 之 小 註 表 示 四 大 是 受 想 行 識, 此 一 對 四 大 的 解 釋, 與 一 般 以 地 水 火 風 為 四 大 不 同 案 三 峰 之 說 恐 非 明 道 原 意, 在 儒 釋 同 異 之 辨 處 有 四 大 身 中 誰 是 主 句, 對 該 句 三 峰 有 小 註 云 : 按 地 水 火 風 四 大, 和 合 為 一 身 此 處 三 峰 則 亦 以 地 水 火 風 為 四 大 32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33 同 上 註

14 56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的, 而 且 人 的 愛 心 是 普 遍 的, 仁 與 慈 悲 同 樣 是 普 遍 的 愛 心 ; 但 人 是 有 限 的 生 命, 此 普 遍 的 愛 心 不 能 一 顯 全 顯, 必 須 要 有 一 發 端, 如 果 仁 心 需 要 有 一 發 端, 則 此 發 端 當 該 定 在 至 親 者, 故 仁 心 當 該 從 親 親 而 仁 民, 仁 民 而 愛 物, 這 是 順 著 人 的 自 然 的 情 感 以 關 係 的 親 疏 差 別 為 架 構 而 表 現 普 遍 的 愛 心, 如 果 硬 要 逆 反 自 然 的 情 感 流 布, 以 及 關 係 的 順 序, 要 以 疏 者 遠 者 為 先, 為 仁 心 呈 現 的 發 端 處, 這 不 但 是 違 反 人 情, 也 不 合 於 天 理 即 是 說 以 至 親 者 作 為 自 己 者 普 遍 的 愛 心 表 現 的 開 始 發 端 處 也 是 天 理 所 在, 34 三 峰 上 文 應 含 此 義 三 峰 續 云 : 且 人 之 所 以 自 重 慎 者, 以 有 父 母 妻 子 為 之 顧 藉 也 佛 氏 以 人 倫 為 假 合, 子 不 父 其 父, 臣 不 君 其 君, 恩 義 衰 薄, 視 至 親 如 路 人, 視 至 敬 如 弁 髦, 其 本 源 先 失, 故 其 及 於 人 物 者, 如 木 之 無 根, 水 之 無 源, 易 致 枯 竭, 卒 無 利 人 濟 物 之 效 35 三 峰 此 段 即 表 示 仁 心 或 慈 悲 的 呈 現, 必 須 要 有 其 發 端, 而 此 發 端 該 是 在 至 親 者 之 意 三 峰 此 段 所 說, 由 於 有 父 子 兄 弟 夫 婦 等 親 人 的 親 情 表 現, 使 人 得 到 照 顧 與 關 懷, 這 是 人 能 正 常 生 存 在 世 間 的 條 件 確 如 三 峰 所 說, 有 親 人 間 所 表 現 的 親 情 與 友 愛, 人 才 會 自 重 自 慎, 好 好 作 人 三 峰 此 意 實 在 非 常 真 切, 說 明 了 儒 家 肯 定 親 情 倫 常 的 真 實 意 義 所 在 假 設 沒 有 了 父 母 兒 女 兄 弟 相 互 間 的 關 愛, 人 生 還 值 得 留 戀 嗎? 故 仁 心 的 普 遍 性 與 實 現 仁 心 的 特 殊 性 與 差 別 性, 是 同 樣 需 要 肯 定 的 ; 人 間 的 父 母 子 女 夫 妻 的 關 係 實 有 其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不 容 否 定 而 拔 劍 斬 蛇, 略 無 愛 惜 ; 地 獄 之 說, 極 其 慘 酷, 反 為 少 恩 之 人 向 之 所 謂 慈 悲 者, 果 安 在 哉! 然 而 此 心 之 天, 終 有 不 可 得 而 昧 者, 故 雖 昏 蔽 之 極, 一 見 父 母 則 孝 愛 之 心 油 然 而 生, 盍 亦 反 而 求 之, 而 乃 曰 多 生 習 氣 未 盡 除, 故 愛 根 尚 在 執 迷 不 悟, 莫 此 為 甚 佛 氏 之 教 所 以 無 義 無 理, 而 名 教 所 不 容 者 此 也 36 此 段 批 評 佛 教 雖 然 強 調 慈 悲, 但 其 對 地 獄 之 描 寫 又 極 其 殘 酷, 這 樣 難 道 沒 有 矛 盾 嗎? 三 峰 又 認 為, 佛 教 徒 也 會 表 現 孝 悌 之 心, 這 是 證 明 仁 心 之 不 昧 ; 但 佛 教 卻 認 為 對 父 母 兄 弟 表 現 出 來 的 這 種 情 感, 是 習 氣 未 盡, 這 是 很 不 合 理 的 說 法 34 謝 幼 偉 孝 與 中 國 社 會, 載 於 中 西 哲 學 論 文 集, 謝 幼 偉 ( 香 港 : 新 亞 研 究 所,1969),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36 同 上 註

15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57 五 餘 論 鄭 三 峰 的 佛 氏 雜 辨 共 有 20 篇, 上 文 雖 只 分 析 了 6 篇, 但 相 信 已 能 表 現 了 鄭 三 峰 對 儒 佛 之 不 同 的 基 本 瞭 解 其 他 還 沒 有 討 論 的 部 分 也 有 相 當 深 刻 的 義 理 內 容 ; 如 在 心 性 之 辨 及 作 用 是 性 之 辨 中, 三 峰 認 為 佛 教 明 心 見 性 之 說, 是 以 心 為 性, 亦 即 以 氣 為 性 ; 如 是 便 保 不 住 性 理 的 超 越 性, 會 讓 人 有 以 血 氣 為 性 的 誤 解, 而 放 縱 恣 肆 無 所 不 為 而 宋 儒 張 橫 渠 言 心 能 盡 性, 性 不 能 檢 其 心 37 心 統 性 情 38 ( 張 橫 渠 語, 朱 子 對 此 語 常 加 徵 引 ) 及 朱 子 主 張 以 心 明 性, 心 性 有 所 區 分, 便 不 會 有 這 種 毛 病 他 此 處 的 論 辨 也 頗 為 深 入, 但 此 是 根 據 程 朱 一 家 之 言 來 論 說, 若 以 孟 子 陸 王 一 系 的 心 即 理 的 主 張 來 看, 則 應 該 另 有 評 論 在 佛 氏 昧 於 道 器 之 辨, 三 峰 認 為 儒 家 雖 然 區 分 道 與 器, 有 形 上 形 下 之 不 同, 但 形 而 上 者 不 離 形 而 下 者, 道 即 在 形 器 中 表 現 39 故 儒 家 對 倫 常 世 界 是 肯 定 的, 認 為 人 不 能 離 物 而 獨 立, 而 佛 教 則 或 以 一 切 存 在 皆 屬 虛 妄, 或 直 接 以 器 為 道, 皆 為 偏 差 之 論 此 如 上 文 三 峰 評 佛 教 毀 棄 人 倫 之 意 由 三 峰 此 處 之 評 論, 亦 可 知 其 對 佛 教 之 圓 教 理 論, 並 未 深 入 瞭 解, 故 佛 弟 子 當 然 是 可 以 反 駁 的 然 而, 三 峰 之 論 辯, 確 也 表 現 了 儒 家 肯 定 世 界 的 精 神 在 儒 釋 同 異 之 辨 中, 三 峰 系 統 地 概 括 了 儒 佛 的 義 理 之 不 同, 其 論 頗 可 參 考 : 先 儒 謂 : 儒 釋 之 道, 句 句 同 而 事 事 異 今 且 因 是 而 推 廣 之, 此 曰 虛, 彼 亦 曰 虛 ; 此 曰 寂, 彼 亦 曰 寂 然 此 之 虛, 虛 而 有, 彼 之 虛, 虛 而 無 ; 此 之 寂, 寂 而 感, 彼 之 寂, 寂 而 滅 此 曰 知 行, 彼 曰 悟 修 此 之 知, 知 萬 物 之 理 具 於 吾 心 也 ; 彼 之 悟, 悟 此 心 本 空 無 一 物 也 此 之 行, 循 萬 物 之 理, 而 行 之 無 所 違 失 也 ; 彼 之 修, 絕 去 萬 物, 而 不 為 吾 心 之 累 也 40 三 峰 引 申 宋 儒 儒 釋 之 道, 句 句 同 而 事 事 異 之 論, 41 上 引 文 所 說 的 虛 而 有 與 虛 而 無 寂 而 感 與 寂 而 滅 的 不 同, 說 得 十 分 中 肯 儒 家 所 說 的 本 體 的 確 是 既 有 虛 寂 的 一 面, 也 有 實 有 創 生 的 一 面, 不 同 於 佛 教 要 否 定 實 有, 而 且 不 能 言 創 生 而 知 行 與 悟 修 的 不 同, 則 是 依 伊 川 朱 子 之 意 來 說, 知 是 知 理, 要 對 人 心 所 具 的 性 理 加 以 透 37 宋 張 載 : 正 蒙 誠 明 篇 第 六, 張 載 集,22 38 宋 張 載 : 性 理 拾 遺, 張 載 集,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40 同 上 註 41 此 語 似 出 於 明 道, 在 朱 子 所 編 的 伊 洛 淵 源 錄, 參 見 宋 朱 熹 : 伊 洛 淵 源 錄 新 增 ( 臺 北 市 : 廣 文 書 局,1995), 卷 10 所 收 之 龜 山 誌 銘 辨, 載 胡 安 國 云 : 昔 明 道 先 生 有 言 : 以 吾 觀 於 儒 釋, 事 事 是, 句 句 合, 然 而 不 同

16 58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徹 的 瞭 解, 依 理 而 起 實 踐 ; 而 所 謂 悟 修 是 悟 一 切 法 無 自 性, 由 悟 空 性 而 解 脫 三 峰 此 知 理 而 起 實 踐 之 說, 表 示 了 理 的 客 觀 實 在 性, 而 與 佛 教 以 空 為 性, 否 定 實 有 之 義 不 同 又 三 峰 認 為 佛 教 的 悟 修 是 絕 去 萬 物, 不 讓 萬 事 萬 物 為 心 之 累, 此 處 三 峰 當 然 有 所 見, 但 對 於 佛 教 不 壞 假 名 而 說 諸 法 實 相 之 意, 未 能 深 入 瞭 解 佛 教 雖 言 證 空, 但 並 不 主 張 毀 壞 諸 法, 反 而 認 為 可 以 透 過 證 空, 對 一 切 法 不 加 執 著, 而 保 住 一 切 法 三 峰 又 云 : 此 曰 心 具 眾 理, 彼 曰 心 生 萬 法 所 謂 具 眾 理 者, 心 中 原 有 此 理, 方 其 靜 也, 至 寂 而 此 理 之 體 具 焉, 及 其 動 也, 感 通 而 此 理 之 用 行 焉 其 曰 : 寂 然 不 動, 感 而 遂 通 天 下 之 故 是 也 所 謂 生 萬 法 者, 心 中 本 無 此 法, 對 外 境 而 後 法 生 焉, 方 其 靜 也, 此 心 無 有 所 住, 及 其 動 也, 隨 所 遇 之 境 而 生, 其 曰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 又 曰 : 心 生 則 一 切 法 生 ; 心 滅 則 一 切 法 滅 ( 按 出 起 信 論 ) 是 也 此 以 理 為 固 有 ; 彼 以 法 為 緣 起 何 其 語 之 同 而 事 之 異 如 是 耶? 42 此 段 區 別 心 具 眾 理 與 心 生 萬 法 之 不 同, 三 峰 明 白 地 表 示 上 文 所 說 的 儒 家 肯 定 理 為 實 有, 而 佛 教 則 從 否 定 實 有 性 而 言 法 性 空 之 義, 此 確 是 儒 釋 義 理 型 態 的 根 本 不 同 處 儒 家 從 道 德 意 識 出 發, 見 倫 常 人 生 以 至 天 地 萬 物 都 是 實 事 實 理, 都 有 理 當 如 此 的 應 對 之 道 如 為 父 當 仁 為 子 當 孝, 對 天 地 萬 物 也 要 抱 著 仁 民 愛 物, 盡 人 性 物 性 的 想 法, 如 是 便 能 肯 定 一 切, 以 及 見 理 為 客 觀 之 實 有 而 佛 教 言 緣 起 性 空, 對 於 人 生, 乃 至 於 一 切 存 在, 不 能 有 從 道 德 意 識 而 來 的 肯 定, 而 以 畢 竟 無 所 得 的 心 情 來 順 應 一 切 三 峰 對 於 此 二 型 態 的 不 同, 雖 不 能 盡, 但 確 有 所 見 他 此 處 的 辯 說 主 要 根 據 伊 川 朱 子 心 理 為 二 之 說 來 立 論, 不 能 明 白 陸 王 心 即 理 說 的 真 義, 可 能 會 有 將 陸 王 之 說 等 同 於 佛 教 之 誤 會, 言 心 即 理 並 不 就 否 定 了 理 的 客 觀 實 在 性, 此 義 暫 不 詳 論 心 與 理 為 二 之 說, 也 確 比 較 能 顯 出 理 的 客 觀 實 在 性, 以 及 人 心 之 活 動 必 須 要 以 性 理 作 為 根 據 之 意 參 結 語 : 從 鄭 三 峰 之 辨 佛 看 朝 鮮 朝 以 儒 學 為 國 教 之 原 因 上 文 所 述, 雖 然 不 能 涵 蓋 三 峰 辨 佛 的 全 部 之 義 理, 但 由 上 文 的 分 析 已 經 可 以 看 出, 三 峰 對 於 儒 佛 的 不 同 是 有 深 切 理 解 的 他 對 於 儒 學 的 本 質 在 於 顯 發 人 的 道 德 意 識 之 義, 有 真 切 的 體 悟 可 以 說 他 是 根 據 這 種 無 條 件 為 善, 人 應 該 為 其 所 當 為, 而 不 應 為 了 私 利 而 為 善 的 道 德 意 識 來 與 佛 教 的 學 說 相 抗 衡 當 然 他 對 於 佛 教 的 理 解 應 該 還 不 算 深 入, 如 將 佛 學 理 解 為 由 功 利 意 識 而 來 的 宗 教 信 仰, 並 不 能 夠 讓 信 佛 者 心 服 佛 以 度 盡 一 切 眾 生 為 其 本 懷, 並 不 是 一 42 鄭 傳 道, 佛 氏 雜 辨, 三 峰 集, 卷 9

17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59 般 的 功 利 意 識 佛 教 所 追 求 的 從 煩 惱 無 明 中 解 脫 的 境 界, 也 有 其 在 人 心 的 要 求 上 的 普 遍 性 大 乘 佛 教 所 提 倡 的 不 壞 假 名, 而 說 諸 法 實 相 43, 世 間 與 出 世 間 不 二, 並 非 如 三 峰 所 說 因 為 視 一 切 如 幻, 便 毀 棄 倫 常 又 佛 教 的 圓 教 理 論 所 強 調 的 煩 惱 即 菩 提 生 死 即 涅 槃 的 說 法, 要 人 面 對 當 下 的 煩 惱 而 作 超 轉, 雖 斷 煩 惱 但 不 斷 煩 惱 法, 此 意 涵 對 世 間 一 切 法, 包 括 煩 惱 痛 苦 的 全 然 接 受, 而 認 為 不 離 這 些 可 表 現 最 高 的 涅 槃 清 靜 之 意 義, 這 也 是 一 種 非 常 高 明 人 生 智 慧 的 表 現, 而 對 世 間 及 一 切 的 差 別 法 亦 能 有 根 本 的 肯 定, 不 能 夠 只 以 佛 教 之 說 一 定 會 破 壞 世 間 來 作 批 評 但 雖 如 此, 三 峰 確 看 出 了 儒 學 與 佛 教 是 不 同 的 義 理 型 態, 而 儒 家 以 彰 顯 人 生 命 中 的 道 德 意 識 為 主 旨 的 教 法, 確 有 其 真 切 而 感 人, 卓 乎 其 不 可 拔 之 處 吾 人 認 為, 如 果 能 將 儒 家 這 種 特 質 與 精 神 明 白 的 闡 揚 出 來, 則 一 定 會 得 到 眾 人 的 肯 定 人 肯 定 此, 其 實 是 肯 定 人 自 身 所 具 備 的 理 性 即 是 說, 在 人 生 命 中 本 有 的 道 德 意 識 一 旦 為 自 己 所 明 白 的 時 候, 自 己 一 定 會 給 出 了 由 衷 的 肯 定, 認 為 此 道 德 意 識 所 引 發 的 生 命 的 要 求, 是 非 實 現 不 可 的 如 果 這 樣 講 是 對 的, 便 可 以 說 韓 國 在 高 麗 朝 後 期 以 佛 學 為 主 流 的 情 況 下, 所 以 會 開 始 接 受 宋 儒 的 性 理 之 學, 又 所 以 會 以 儒 家 的 學 說 作 為 朝 鮮 朝 的 立 國 之 根 本 大 法, 是 有 其 理 性 上 的 原 因 的 即 若 一 旦 瞭 解 了 儒 學 這 一 方 面 的 涵 義, 人 就 會 由 衷 地 承 認 這 種 說 法 是 合 理 的, 而 肯 定 人 的 道 德 意 識 才 是 人 的 真 性 ; 既 肯 定 此 道 德 意 識 是 人 的 真 實 人 性, 則 人 便 會 覺 得 應 該 朝 著 這 個 學 說 所 給 出 的 生 命 方 向 來 作 努 力 的 實 踐 這 是 筆 者 認 為 朝 鮮 朝 所 以 會 以 儒 學 為 國 教 的 原 因 如 果 沒 有 這 個 因 素, 而 只 從 政 治 經 濟 的 現 實 面 來 解 釋, 如 所 謂 慕 華 思 想 事 大 主 義 等 說, 筆 者 認 為 是 不 相 應 的 而 朝 鮮 朝 之 初, 經 過 了 鄭 三 峰 此 一 系 統 的 辨 佛 的 努 力, 相 信 已 使 當 時 士 人 對 於 儒 佛 的 不 同, 以 及 儒 學 是 以 弘 揚 人 的 道 德 意 識 為 主 旨 之 教, 有 了 深 切 明 白 的 瞭 解 故 三 峰 此 一 工 作, 對 於 朝 鮮 朝 的 以 儒 學 為 國 教, 應 有 很 大 的 助 力 鳩 摩 羅 什 大 智 度 論 釋 散 華 品 第 二 十 九 ( 臺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99), 李 丙 燾 說 : 蓋 當 開 國 惟 新 之 際, 三 峰 以 儒 教 主 義, 為 政 治 經 濟 其 他 一 切 之 大 本 基 礎, 而 於 其 世, 實 行 儒 教 理 想 的 政 治, 此 種 抱 負 與 主 張, 果 能 實 現 實 際 與 否, 為 一 別 問 題, 至 少, 三 峰 於 新 國 家 建 設 初, 耗 費 非 常 精 力, 其 有 補 於 國 初 學 術 及 諸 般 施 設, 不 可 誣 也 參 見 李 丙 燾, 韓 國 儒 學 史 略,80 李 氏 此 說 認 為 三 峰 的 理 想 是 否 實 際 實 現, 並 不 確 定 但 根 據 本 文 前 文 註 4 所 引, 權 近 所 記 載 的 鄭 三 峰 之 言, 明 白 表 示 朝 鮮 太 祖 對 三 峰 是 言 聽 計 從 的, 則 可 知 三 峰 在 當 時 對 儒 學 成 為 國 教 的 運 動, 應 該 有 極 大 的 貢 獻

18 60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參 考 文 獻 梁 僧 佑 : 弘 明 集 ( 臺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78) 宋 朱 熹 :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3) 宋 朱 熹 : 伊 洛 淵 源 錄 新 增 ( 臺 北 市 : 廣 文 書 局,1995) 宋 朱 熹 : 朱 子 全 書 ( 上 海 市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安 徽 教 育 出 版 社,2002) 宋 朱 熹 : 朱 子 語 類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86) 宋 張 載 : 張 載 集 ( 北 京 市 : 中 華 書 局,1978) 宋 程 顥 程 頤 : 二 程 集 ( 臺 北 市 : 里 仁 書 局,1982) 李 丙 燾 韓 國 儒 學 史 略 (서올특별시 [ 首 爾 特 別 市 ]: 亞 細 亞 文 化 社,1986) 康 德 康 德 的 道 德 哲 學, 牟 宗 三 先 生 全 集, 牟 宗 三 譯 ( 臺 北 市 : 聯 經 出 版 公 司, 2003), 冊 15 鳩 摩 羅 什 大 智 度 論 釋 散 華 品 第 二 十 九 ( 臺 北 市 :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1999),762 鄭 道 傳 三 峰 集, 韓 國 文 集 叢 刊 (서올특별시 [ 首 爾 特 別 市 ]: 景 仁 文 化 社, 1996), 卷 9, 冊 5 謝 幼 偉 孝 與 中 國 社 會, 載 於 中 西 哲 學 論 文 集, 謝 幼 偉 ( 香 港 : 新 亞 研 究 所, 1969) 韓 國 哲 學 會 ( 編 ) 韓 國 哲 學 史 ( 北 京 市 : 社 會 科 學 文 獻,1987) 權 五 榮 朝 鮮 儒 家 倫 常 的 推 移 及 其 特 性, 跨 文 化 視 域 下 的 儒 家 倫 常, 潘 朝 陽 ( 臺 北 市 : 師 大 出 版 中 心,2012), 冊 上

19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61 Jeong Sambong s Refutation of Buddhism Cho-Hon Ya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Professor Abstract Jeong Dojeon (pen name: Sambong) was a noble Confucian in the early Joseon Dynasty. He was also a major advisor to King Taejo, the founder and first king of the Joseon Dynasty. As a Confucian, Sambong was a strict critic of Buddhism. The base of his criticism was Chu Hsi s philosophy. Sambong used the Chinese neo-confucian philosophers theories in the Song Dynasty, such as Chou Lien-his, Chang Tsai, and Cheng brothers (Cheng Hao and Cheng Yi), to refute the Buddhism.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is Bulsijapbyeon, which has 20 sections. Six critical sections of Bulsijapbyeon, were analyzed. I attempt to show that Sambong profoundly understoo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His critical standpoint toward Buddhism was based on a crucial contention regarding Confucianism: what a person morally ought to do is only for the sake of morality itself but not for the sake of any interests or other purpose. Keywords: Joseon Dynasty, moral consciousness, Korean Confucianism, to refute Buddhism Corresponding Author: Cho-Hon Yang, choyang@cc.ncu.edw.tw Manuscript received: May 31, 2013: Revised: Jan. 27, 2014; Accepted: Jan. 28, 2014 doi: /JNTNULL (1).03

20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組合 1.pdf

組合 1.pdf 32 2016 12 1-29 2016-03-31 2016-10-26 DOI: 10.6183/NTUJP.2016.32.1 1257 2 32 Fofa Daming Lu Jing-huei Tsau Abstract Fofa Daming Lu consists of 20 volumes advocating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teachings harmonious,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嘉 大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第 2 5 期 : 9 5-1 1 7 2 0 1 0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蔡 元 教 隆 育 朱 學 啟 系 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學 校 課 後 補 習 經 驗 初 探 蔡 元 隆 朱 啟 華 衛 生 系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1927-1945 年 ) 初 等 學 校 ( 含 小 學 校 公 學 校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53-276 20 1 91 6 * 253 254 20 1 1724-1805 1 1729-1781 2 3 4 1 1980 6 3 2 1974 54 1967 223 3 1755 1980 106 4 1966 7 255 5 6 7 8 5 1325 4 7 6 1979 1933 7 19 7 8 4 2000.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75-398 19 2 90 12 1763-1820 1911-1992 1 2 * 1 1962 11 2 1994 475-481 1994 539-546 375 376 19 2 3 4 5 6 7 8 9 3 1964 440-446 4 1967 10 18 1967 17 1 5 13 22 6 7 1936 452-465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曾 春 海 :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65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曾 春 海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當 前 學 界 對 周 易 的 研 究, 大 致 上 已 達 成 經 傳 學 的 共 識 四 庫 提 要 卷 一 概 括 易 學 研 究 的 類 型 可 分

More information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清 代 詞 論 中 的 比 興 寄 託 說 析 論 1 以 雲 間 陽 羨 浙 西 三 大 詞 派 為 探 究 中 心 本 文 發 表 於 2010 年 6 月, 彰 師 大 國 文 系 彰 師 大 國 文 學 誌 第 二 十 期, 頁 7-58 黃 雅 莉 摘 要 比 興 寄 託 說, 在 傳 統 詵 學 中 有 著 悠 久 的 歷 史, 詞 作 為 一 種 娛 樂 文 學, 原 本 並 沒 有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 * 92 2 14 92 6 3 * The Idea Changing of Father & Son between Two Dynasty Chou Wan-Yu Kao* Abstract Chinese is proud of its country with courtesy and justice. The courtesy means everyone s behavior should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6 6 139 170 1849 139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99-117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劉 師 培 三 傳 荀 子 相 通 考 * 探 析 * 吳 聲 佑 摘 要 筆 者 檢 視 劉 氏 文 本, 釐 清 待 議 問 題 者 有 三 首 探 劉 氏 尊 荀 為 經 之 因, 究 得 清 代 揚 荀 學 風 荀 子 從 祀 荀 子 升 經 三 端 次 就 三 傳 荀 子 相

More information

9 41-60 2004 12 * * 42 9 1 2 1619-1692 3 1 1996 152 2 1981 95 198 2000 38-47 3 1998 13 499 2 1 241-242 43 4 5 6 7 4 1982 147 5 1986 700 5 25 6 701 75 38 7 1 5 1027 44 9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59 16 1114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教 科 書 研 究 第 六 卷 第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59-94 民 國 初 年 小 學 國 語 課 本 的 實 用 主 義 傾 向 以 黎 錦 暉 編 寫 版 本 為 主 要 分 析 對 象 郭 澤 寬 1 陳 祥 丹 2 實 用 主 義 曾 在 上 世 紀 初 前 後, 深 刻 影 響 中 國 發 展 自 本 土, 承 續 洋 務 運 動 素 樸 的 致 用 思 維, 與 來

More information

no.21Chun-Chih Hsieh a.pdf

no.21Chun-Chih Hsieh a.pdf (2, 2010), 29-51 * * 98 9 7 99 1 18 99 1 19 ** 30 (2, 2010) 14-15 2-3 1 (1999: 139, 140-141, 145, 147) (2001: 73-76, 80-81, 84-85) (2000) 1. 2. 3. (1999: 25) (2000) 1 (1998) (2002) 31 2 3 2 (1998: 128)

More information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59 從 模 仿 到 創 新 的 百 年 探 索 旅 程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改 革 進 入 新 的 戰 略 調 整 期 * 霍 力 岩 ** 李 敏 誼 摘 要 中 國 學 前 教 育 現 代 化 走 過 了 一 百 多 年 的 發 展 歷 程, 其 中 經 歷 了 四 次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七 期 2011 年 9 月 頁 1-24 論 陶 淵 明 的 讀 史 述 九 章 黃 世 錦 摘 要 述 是 古 代 的 一 種 文 體 陶 淵 明 有 讀 史 述 九 章 之 作, 此 九 章 不 僅 詠 贊 先 賢, 且 兼 有 述 懷 之 意 歷 來 對 此 九 章 微 旨 之 探 索, 自 宋 蘇 東 坡 東 坡 題 跋

More information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104 年 9 月 頁 1 13 1 李喬 藍彩霞的春天 中的反抗哲學 李蕙如 摘 要 台灣文學作家李喬於一九八五年的著作 藍彩霞的春天 中 呈顯出一部 微縮的台灣妓女悲史 在金錢與暴力的制約中 貧窮與柔弱成了強權壓迫的對 象 小說中的主角 藍彩霞 無法抵抗貧窮的命運 被父親所賣 淪落風塵 作者所描繪的悲壯心聲 實乃意欲讀者能夠從一個充斥著 妓的世界 裡思考 某種社會倫理

More information

171-200

171-200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171-200 19 2 90 12 * 171 172 19 2 1 2 1 1979 232-233 2 1968 3 125 35 700 173 3 4 3 2000.4 4 1989 12 541-542 174 19 2 5 6 7 8 9 10 5 1987 9 432 6 5 17 539 7 1988 6477 8 4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94 年 07 55-86 老 論 老 了 老 老 老 若 李 句 六 老 了 錄 老 行 類 老 見 老 連 不 老 錄 老 55 Discussion on Interpretation of Laoism by Zen Chiu, Min-chieh ABSTRACT Mutual linkage between Buddhism and Laoism has opened the way to

More information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 1 61 146 167 374 36 14 2 2 1 1 9 1 3 2 3 1 7 1 1 3 1 1 3 28 4 104 35 5 22 3 3 2 1 2 1 11 5 10 2 3 1 1 2 2 1 1 2 1 2 1 1 3 1 3 2 1 3 3 2 1 5 1 600 166 77 50 6 5 8 2 22 5 1 1 2 6 1 3 1 3 5 1 1 3 17 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Microsoft Word - 06-蕭敏如.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5 期 2008 年 9 月 頁 193~232 193 清 初 遺 民 春 秋 學 中 的 民 族 意 識 以 王 夫 之 顧 炎 武 為 主 的 考 察 蕭 敏 如 摘 要 清 初 滿 洲 入 關 後, 使 中 原 地 區 形 成 漢 文 化 與 異 文 化 頻 繁 交 涉 的 情 境, 成 為 鼓 動 夷 夏 民 族 意 識 的 土 壤 遺 民 以 種 種

More information

104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壹 前言 從街頭狂歡節 carnival 說起 余華的長篇小說 兄弟 篇幅超過四十萬字 全書藉由宋鋼 李光頭兩兄弟幾十年的情 誼鋪陳 間接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後中國社會的發展 小說的上部寫兄弟倆不幸的童年 生活 以及苦難中建立的深厚情誼 下部則敘述改革開放後 兩

104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壹 前言 從街頭狂歡節 carnival 說起 余華的長篇小說 兄弟 篇幅超過四十萬字 全書藉由宋鋼 李光頭兩兄弟幾十年的情 誼鋪陳 間接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後中國社會的發展 小說的上部寫兄弟倆不幸的童年 生活 以及苦難中建立的深厚情誼 下部則敘述改革開放後 兩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103 在廣場上的身體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 歡敘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副教授 摘要 本文試圖由 身體 角度切入 觀看余華 兄弟 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 全文分別 由 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 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 及 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 三方面 進行論述 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 部分指出性的宣揚 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 為 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 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2008 年 10 月 頁 23-6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 張 高 評 提 要 繪 畫 之 局 限, 詩 歌 可 以 相 濟 ; 詩 歌 之 藝 術, 繪 畫 往 往 借 鏡 之 因 此,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會 通 較 易 ; 又 因 異 迹, 故 借 鏡 可 成 本 論 文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55-172 (2005.12) 155 1324 1254 1 330 1936 1747 [ 1 ] Keywords Ma Tuan-lin Wen-hsien T ng-k ao Catalog Edition E-mail: craacl@faculty. pccu.edu.tw [1] 1626 6 156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È±m v

¡È±m v 2004 3 217 251 1 5 5 2 1 602 1 (1 5 2 5-1 6 0 4 2 3 9 1-2411 - H - 001-038 - A C 1 1 997 11 28 1 988 2 1976 458 3 1973 53 572-217- 4 5 3 2 38 4 1 969 4-13 1 995 2 72-310 1 995 1 03-116 2 6 2 002 1 2 1988

More information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2012 年 5 月 頁 195 216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詩 書 與成德之教 郭店楚簡 五行 與 緇衣 引 詩 書 的儒學詮釋 謝君直 摘要 1993 年出土之郭店楚墓儒家竹簡文獻 其中 五行 與 緇衣 本文表現出引證 詩 書 之章法經由 五行 與 緇衣 所引 詩 書 文獻與相關詞章義理之對比 可知 五行 篇引 詩 乃證道德心與天人合德 緇衣 篇乃引 詩 書 證德政 刑罰之道 言行的道德性

More information

[1] 350 [1] 1991

[1] 350 [1] 1991 BIBLID 1026-5279 (2001) 90:1 pp. 115-148 (2001.6) 1 1 5 1897-1960 Keywords Xiantang Wang Diary Documentary Science E-mail: ting6153@mail.scu.edu.tw 116 2001.6 [1] 350 [1] 1991 1 1 7 1897-1960 7 1918 10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2006 6 105 138 105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Fu-Yung Instructor, Center for

More information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61 * 1870 61-85 TAIPEI THEATRE JOURNAL 27 (2018): 61-85 School of Theatre Art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7.12.21 2018.1.11 *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05

05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109-140 20 2 91 12 ** 947 147-167 * ** 109 110 20 2 1 2 3 1 1995 1448 2 1449 1451-1452 3 111 4 5 6 1994 192 4 1450 5 6 1990 241-292 112 20 2 7 8 9 283-363 10 7 2001.6 7 171-221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八 期, 頁 1-26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演 繹 的 風 流 南 宋 笑 話 書 東 坡 問 答 錄 之 編 纂 基 調 與 敘 事 原 理 考 論 * 黃 東 陽 摘 要 本 文 以 專 門 纂 集 民 間 流 傳 東 坡 和 佛 印 對 答 為 戲 的 專 冊 東 坡 問 答 錄 ( 以 下 簡 稱 問 答 錄 ) 為 研 究 文 本, 考 察 是 書

More information

3 : : 63,,,,,,,, 1903,,, 1904, (, ), [5 ],,,,,, [ 4 ] ( P191 192),,,,,,,,, [ 4 ] ( P192 193),,,,,, 1904,,,,,,,,,,, 1900,, : ( ) ; ( ) ; ( ) ; ( ), ; (

3 : : 63,,,,,,,, 1903,,, 1904, (, ), [5 ],,,,,, [ 4 ] ( P191 192),,,,,,,,, [ 4 ] ( P192 193),,,,,, 1904,,,,,,,,,,, 1900,, : ( ) ; ( ) ; ( ) ; ( ), ; ( 40 3 2003 5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0, No. 3 May, 2003 : (, 100871) :,,, 20,, 1907 : ; ; ; : I20615 :A :100025919 (2003) 0320062213,,,,,,, 1898 ( ), [ 1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121-144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一 期 2012 年 6 月 頁 121 144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以 經 為 法 : 廖 燕 文 學 觀 的 另 一 個 面 向 * 張 政 偉 摘 要 學 界 對 清 初 文 人 廖 燕 的 文 學 創 作 與 理 論 的 研 究 逐 漸 展 開, 並 且 獲 致 一 定 的 成 果 然 而 目 前 似 乎 將 廖 燕 的 文 學 觀 點 歸 類 為

More information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4廖美玉.doc

Microsoft Word - 104廖美玉.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八 期 2010 年 04 月 頁 125-156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記 夢 謁 墓 與 前 身 唐 宋 人 學 杜 的 情 感 路 徑 廖 美 玉 * 摘 要 由 唐 入 宋, 杜 詩 逐 漸 發 展 成 為 顯 學, 學 杜 成 為 詩 壇 主 流, 注 杜 論 杜 與 學 杜 的 討 論 空 間 很 大 不 同 於 歷 來 詩 學 建 構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17

17 49 1 ( ) Vol. 49 No. 1 2009 1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9 () ()? (, 475001) :, () ; ;2500 3000,,, : ; ; ; ;; :B812092 : A : 1000-5242 (2009) 01-0016 - 06 :2008211217 :(1929 -

More information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BIBLID 1026-5279 (2005) 94:2 p. 173-206 (2005.12) 173 1794-1857 1797-1866 1794-1857 1797-1866 Keywords Documentary Science Guo Han Ma Han Xu Shan Dong Documentary E-mail: ting6153@scu.edu.tw 174 (2005.12)

More information

no.21Kent Lin a.pdf

no.21Kent Lin a.pdf (2, 2010), 1-27 * * 98 9 29 98 11 26 98 11 27 ** 2 (2, 2010) 1 2 (Chad Hansen) 3 4 1 (2003) 2 3 (the anti-language period) (conventional knowledge) (Hansen, 1983: 65-72; 1992: 196-230) 4 (1991: 178-179)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More information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95 12 71 103 Journal of Yuanpei University No. 13, December 2006 P. 71 P. 103 The Poems of Analyzed Theories in Journey of Yangtze Gorges that the Four Great Poets Traveled by the Time of the Tang Dynasty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More information

鉢 5 2007 6 81~102 鬪 81 鉢 1 1940 2 113 1999 3 114 1999 82 5 邨 册 册 册 邨 册 册 册 册 83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鉢 册 84 5 4 6821952 5 811952 6 册 7 85 峯 邨 8 86 5 册 87 鉢 88 5 咏 89 勲 90 5 煕 峯 91 峯 峯 敎 92 5 邨 93 邨 94 5 邨 敎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国学思想与大学数学

国学思想与大学数学 Pure Mathematics 理 论 数 学, 2013, 3, 201-206 http://dx.doi.org/10.12677/pm.2013.33030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3 (http://www.hanspub.org/journal/pm.html)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Mathematic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臺 北 大 學 中 文 學 報 第 4 期 2008 年 3 月 頁 165~192 165 葛 洪 抱 朴 子 內 篇 與 魏 晉 玄 學 神 仙 是 否 可 學 致 與 聖 人 是 否 可 學 致 的 受 命 觀 李 宗 定 摘 要 葛 洪 以 抱 朴 子 內 篇 一 書 奠 定 道 教 史 上 承 先 啟 後 的 地 位, 書 中 講 神 仙 方 術 養 生 延 年, 又 繼 承 魏 伯 陽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論 年 六 ii 離 年 拾 領 更 年 不 論 不 不 年 良 年 力 兩 年 不 料 利 論 論 劉 精 了 論 論 更 不 領 六 更 老 論 見 老 老 見 論 句 讀 見 論 更 立 年 歷 不 不 累 便 iii 論 領 易 領 領 來 年 歷 了 數 累 了 數 不 參 領 年 年 老 零 螺 不 力 說 類 更 度 識 不 留 料 螺 料 理 理 念 林 了 略 林 力 螺 iv Chiang

More information

09仇小屏.doc

09仇小屏.doc 2003 11 247-264 * * 247 The Phenomena of the Time Structure From Permanent to Momentary and its Aesthetics Examination on Neo Poetry Chou Hsien-p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2004 11 139 ~ 178 * 93.6.21 93.10.20 * 140 Th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from the Comparison of Myth, Lao Tze and Chuang TzeToward To Modern New Taoism Lai, His-san * Abstract A comparison between myth,

More information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 1942 11 1937 2 1936 10 4 1936 8 1 2 1936 10 110 1934 10 2 6 40 1 2 4 5 3 13 No. 709 3 20 1 1936 5 10 11 8 5 10 200 50 1937 2 110 10 2 3 30 20 1942 1 2016 3 30 122 May 2016 NO. 3 1942 100091 K26 E297 A 1009-3451 2016 03-0012 - 19 Vivid Descriptions and Tensile Force of Life in Narrative Texts during the Early Long March Interpretation of the 1942 Edition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68 ( ) 2006,,,,,,,,,, (narrative history),,, [1 ] (P ),,,,,,, [ 2 ] ( P ), ;,,,,,,,,,,,,,, (1917),, 30,,,, :,, ;,,,,, ( ) ( ), :,,,,,,,,,,

68 ( ) 2006,,,,,,,,,, (narrative history),,, [1 ] (P ),,,,,,, [ 2 ] ( P ), ;,,,,,,,,,,,,,, (1917),, 30,,,, :,, ;,,,,, ( ) ( ), :,,,,,,,,,, 43 2 2006 3 (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3, No. 2 Mar. 2006 (, 100871) :,,,,,,,,,, : ; ; ; : I20616 :A :100025919 (2006) 0220067211,,,, 20,, (, ),,,,,,, ( ),,,,,,,,,,,,,,,,

More informatio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57-189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1526-1590 忬 1507-1560 1 2009 2 11 2009 5 26 2010 1 27 * ** NSC93-2411-H-031-016 NSC94-2411-H-031-014 1 2002 157 158 漢 學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曾夢涵 南台學報 第 37 卷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105 蘇軾與徐大受交遊詩詞文評析 曾夢涵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m981010004@student.nsysu.edu.tw 摘要 蘇軾以詩 詞 文紀錄與徐大受情誼 本篇文將蘇軾與徐大受交遊之況做一整理 並找出歷代文人 對於相關詩詞文的評析 以明白歷代文人重視蘇軾作品的哪些藝術性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論述 第一個 部分為

More information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02廖美玉.doc

02廖美玉.doc 37 * * 2003 11 37-78 The Form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 Returning to Farm and the Acquisition of Joyfulness in Suppositional Writing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More information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中 正 歷 史 學 刊 第 十 五 期 The Real Prince Lanling Yan Hao * Abstract Prince Lanling, who is famous of the Battle of Mangshan, was an important general in th 中正歷史學刊 民國一百零一年 第十五期 頁 33~62 嚴昊 * 摘要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後期一位重要的將領 以邙山之戰的表現為人 所知 歌頌其勇武作戰的 蘭陵入陣曲 至今仍有流傳 因此在民間傳 說甚至一些史家的論著中 蘭陵王被視為一員百戰百勝的名將 身繫國 家安危 筆者通過分析相關史料 將蘭陵王真實面目還原 認為其人盛 名之下其實難副 雖然本身具備一定的軍事才能 但絕非折衝之將 其 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皇室出於為維護其凌駕於其他勛貴之上的目的而進

More informa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91-122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朱 鶴 齡 書 元 裕 之 集 後 及 其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文 淵 閣 及 文 津 閣 本 文 獻 的 存 佚 問 題 與 其 意 義 邱 怡 瑄 * 摘 要 清 代 經 學 大 家 朱 鶴 齡 (1606-1683) 於 明 清 鼎 革 後 專 意 著 述, 終 生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談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二 期 2011 年 3 月 頁 87-124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從 明 清 縮 編 版 到 現 代 演 出 版 牡 丹 亭 崑 劇 重 構 的 幾 個 關 鍵 蔡 孟 珍 * 摘 要 戲 劇 為 搬 演 而 設 格 高 調 雅 的 文 士 劇 本, 宜 於 案 頭 清 玩, 卻 未 必 適 合 場 上 表 演 玉 茗 四 夢, 曲 壇 向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2009 年 4 月 頁 1-28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日 本 復 仇 觀 管 窺 以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 李 隆 獻 摘 要 本 文 延 續 筆 者 對 復 仇 / 復 仇 觀 的 歷 時 性 考 察, 以 日 本 古 典 文 學 為 重 心, 管 窺 日 本 復 仇 觀 的 淵 源 與 嬗 變 之 跡 要 點 如 下 : 一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8 期 頁 227-248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4 年 12 月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朴 庸 鎮 徐 真 賢 提 要 1908 年 法 國 Pelliot( 伯 希 和 ) 在 中 國 甘 肅 省 敦 煌 莫 高 窟 裡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寫 本, 並 將 其 公 諸 於 世 韓 中 日 三 國 學

More information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 2007 10 39-76 39 The Rise of Printing media and the Formation of Song Poem Features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strengths of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01-323 302 2009 2007 2009 2007 Dewey 1960 1970 1964 1967 303 1994 2008 2007 2008 2001 2003 2006 2007 2007 7 2013 2007 2009 2009 2007 2009 2012 Kendall 1990 Jacoby 1996 Sigmon 1996 1 2 3 20062000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列 仙 傳 列 異 傳 神 仙 鬼 怪 方 術 研 究 A study of Lie Xian Zhuan and Lie Yi Zhuan 研 究 生 : 林 昀 佑 Yun-You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19-248 19 1 90 6 1614 - * 219 220 19 1 3 1664 1 2 utopian 3 4 5 6 D.N. Voskresensky a multifaceted novel 7 1 1614 17 1847 2 1990 344 1986 158-174 3 D.N. Voskresensky, Utopian

More information

62 互 動 性 裝 置 藝 術 對 幼 保 系 學 生 壓 力 情 緒 療 癒 影 響 之 案 例 探 究 62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根 據 財 團 法 人 董 氏 基 金 會 於 2008 年 1 對 大 學 生 主 觀 壓 力 來 源 與 憂 鬱 情 緒 相 關 性 研

62 互 動 性 裝 置 藝 術 對 幼 保 系 學 生 壓 力 情 緒 療 癒 影 響 之 案 例 探 究 62 壹 緒 論 一 研 究 背 景 與 動 機 根 據 財 團 法 人 董 氏 基 金 會 於 2008 年 1 對 大 學 生 主 觀 壓 力 來 源 與 憂 鬱 情 緒 相 關 性 研 幼 兒 教 保 研 究 期 刊 2015 第 15 期 61 互 動 性 裝 置 藝 術 對 幼 保 系 學 生 壓 力 情 緒 療 癒 影 響 之 案 例 探 究 陳 麗 媜 李 依 儒 陳 麗 安 盧 奕 帆 鍾 羽 芃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幼 兒 保 育 系 摘 要 現 今 大 學 生 因 面 臨 各 種 壓 力 而 經 常 產 生 憂 鬱 的 情 緒 適 當 的 壓 力 紓 解 及 良

More information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322DB57BA5C9BBF DA4BAA4E52E706466> 2009 9 47-94 1945-1947 1945-1947 42 15 228 15 15 15 34 1946 35 3 4 15 15 15 15 228 228 15-47- 21 The Sales of Tai-Sugar during 1945-1947: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ause and Effect of 150,000 Metric Tons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