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Transcription

1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王 汝 華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以 當 代 新 孔 學 行 動 的 儒 者 等 封 譽 躋 身 民 初 學 術 之 林 的 梁 漱 溟,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陸 王 心 學, 本 文 緊 扣 梁 漱 溟 與 王 陽 明 的 關 係 而 發, 透 過 梁 漱 溟 諸 作 的 檢 視, 王 陽 明 原 典 的 披 露, 大 學 朱 子 伍 庸 伯 等 文 獻 資 料 的 勘 察, 後 學 觀 點 的 參 稽, 藉 茲 索 探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心 學 的 關 注 汲 取 評 騭 融 攝 與 轉 化 創 造 全 文 由 三 方 入 探 : 先 究 梁 漱 溟 陽 明 學 的 五 大 蔚 成 助 源, 由 是 得 見 其 歷 史 背 景 時 代 環 境 與 個 人 境 遇 之 梗 概 ; 次 索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定 位 與 評 騭, 由 此 見 知 陽 明 在 儒 學 學 脈 中 的 不 二 地 位, 以 及 透 過 朱 王 與 伍 庸 伯 對 大 學 的 詮 釋, 觀 察 梁 漱 溟 的 意 見 與 傾 向 ; 後 探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融 鑄 與 轉 化, 由 直 覺 理 性 宇 宙 大 生 命 三 概 念 的 發 展, 驗 證 梁 漱 溟 的 學 思 歷 程 係 步 步 趨 向 陽 明, 而 其 影 響 亦 未 得 小 覷 關 鍵 詞 : 梁 漱 溟 王 陽 明 大 學 直 覺 理 性 1

2 Liang Shu-Ming s explor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o the academic theories of Wang Yang-Min -A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Dai Hsueh and the exertion of conscience Zu-hua Wang Assistant Professo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University Technology. Abstract Liang Shu-Ming, taking part in the academic field in early Republican years, had been recognized as contemporary advocator of Confucianism and a Confucianist who preaches the doctrine with actual doings. Liang s returning back to his position in the Confucianists field was based on his studying of Lu Chiu-Yuan and Wang Yang-Ming s academic theories.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the schola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iang and Wang. In addition, analyzing the works of Liang, Wang, Da Hsueh, Chu His, and Wu Yung-Po, as well as the perspectives of modern scholars to discuss Liang s concerns, acquisition, comments and attitude change toward Wang s academic theories. Three main sections involved in the discussion are as the following. First, the discussion examines the possibilities for Liang to present Thoughts of Yang-Ming School by observing Liang s surroundings of history and contemporary an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s. Secondly, the important standing of Wang in Confucianists field is revealed. Furthermore, Liang s comments on Wang s thoughts are illustrated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Da Hsueh by Chu, Wang and Wu. Thirdly, the three ideologies of intuition, conscience, and lives within the universe exemplify Liang s representation of Wang s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ang s thoughts is building upon those of Wang. The impact of his thoughts should never be underestimated. Keywords: Liang Shu-Ming, Wang Yang-Ming, Da Hsueh, intuition, conscience 2

3 一 前 言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思 考 向 度 與 時 代 回 應 - 以 析 辨 大 學 暨 發 皇 心 學 為 雙 軸 值 處 外 來 學 說 高 揚 傳 統 價 值 崩 壞 自 我 信 心 淪 喪 的 民 國 初 年, 學 者 們 各 謀 因 應 之 道, 也 各 自 開 啟 獨 有 的 學 術 鷹 架, 其 間 與 熊 十 力 賀 麟 等 被 標 誌 為 當 代 新 儒 家 第 一 代 的 梁 漱 溟 ( ), 透 過 席 不 暇 暖 孜 矻 以 赴 的 鄉 村 建 設 運 動, 讓 他 贏 得 行 動 的 儒 者 的 封 譽 ; 1 致 力 孔 學 精 神 與 內 涵 的 活 化, 奮 力 抗 衡 西 學 旗 幟 下 的 主 流 聲 音, 使 其 當 代 新 孔 學 的 稱 號 鮮 明 成 形 ; 再 者 思 維 取 向 與 學 術 內 涵 大 量 汲 攝 自 宋 明 理 學, 尤 以 陸 王 心 學 一 脈 為 豐, 遂 有 新 文 化 運 動 以 來, 倡 導 陸 王 之 學 最 有 力 量 的 人 的 稱 譽 ; 2 另 如 最 後 一 個 儒 家 當 代 新 儒 家 學 者 中 最 具 有 準 西 方 宗 教 的 聖 徒 人 格 等, 都 是 爲 其 量 身 專 設 的 評 語, 3 藉 此 得 以 突 顯 其 一 生 學 思 歷 程 的 路 徑 與 基 調 在 批 判 中 西 印 文 化 建 構 心 性 理 論 著 手 鄉 村 建 設 致 力 儒 學 重 建 的 同 時, 他 亦 縱 橫 來 去 於 孔 孟 陸 王 泰 州 學 派 呂 大 鈞 伍 庸 伯 嚴 立 三 唯 識 學 柏 格 森 叔 本 華 麥 獨 孤 克 魯 泡 特 金 羅 素 杜 威 之 間, 既 是 一 位 純 粹 的 儒 者, 亦 是 探 勘 西 方 心 理 學 最 著 力 的 學 者, 更 是 一 個 不 穿 袈 裟 的 和 尚 在 強 調 生 命 的 回 歸 心 靈 的 復 甦 價 值 的 重 覓 之 際, 梁 漱 溟 開 出 真 孔 學 此 一 帖 方 劑, 而 其 實 質 內 容 則 傾 向 宋 明 心 學, 其 間 又 以 王 陽 明 ( ) 及 其 後 學 為 軸 自 孔 孟 奠 立 儒 學 根 柢, 及 至 陽 明 乃 蔚 為 高 峰, 一 首 箇 箇 人 心 有 仲 尼, 自 將 聞 見 苦 遮 迷 而 今 指 與 真 頭 面, 只 是 良 知 更 莫 疑 4 已 揭 出 其 良 知 之 教, 而 偌 多 豐 富 的 內 涵 更 吸 引 後 世 的 學 者 聞 芳 而 至 濡 沐 未 歇 本 文 乃 欲 圖 綰 合 王 陽 明 與 梁 漱 溟, 透 過 梁 漱 溟 作 品 的 檢 視 參 稽 陽 明 的 相 關 論 點 酌 採 大 學 朱 子 伍 庸 伯 及 其 他 歷 史 文 獻, 兼 及 後 學 觀 點, 藉 窺 梁 漱 溟 作 品 對 陽 明 心 學 的 援 引 運 用 回 應 評 騭 融 攝 及 創 造 轉 化, 全 文 分 由 三 面 入 探 : 一 以 時 代 背 景 與 個 人 經 歷 為 軸, 藉 茲 觀 察 梁 漱 溟 陽 明 學 的 形 成 原 因 ; 次 由 梁 對 儒 學 學 脈 的 發 展 與 論 評, 突 顯 陽 明 在 梁 漱 溟 心 中 的 特 出 地 位, 並 以 伍 說 大 學 為 媒 介, 考 察 梁 漱 溟 對 朱 王 論 點 的 取 捨 與 歸 屬 問 題 ; 末 以 直 覺 理 性 宇 宙 大 生 命 三 概 念, 藉 觀 梁 漱 溟 儒 學 思 想 的 發 展 進 境, 及 其 對 陽 明 心 學 的 現 代 回 應 與 改 造 景 海 峰 等 著 : 梁 漱 溟 評 傳 ( 天 津 : 百 花 文 藝 出 版 社,1995 年 5 月 ), 頁 84 賀 麟 : 梁 漱 溟 與 東 西 文 化 文 化 問 題, 梁 漱 溟 先 生 紀 念 文 集 ( 北 京 : 中 國 工 人 出 版 社,1993 年 10 月 ), 頁 199 艾 凱 著 王 宗 昱 冀 建 中 譯 : 中 文 版 序 言, 最 后 的 儒 家 - 梁 漱 溟 與 中 國 現 代 化 的 兩 難 ( 南 京 : 江 蘇 人 民 出 版 社,2004 年 9 月 ), 頁 3; 楊 儒 賓 : 新 儒 家 與 冥 契 主 義, 當 代 新 儒 家 的 關 懷 與 超 越 ( 台 北 : 文 津 出 版 社,1997 年 12 月 ), 頁 347 王 守 仁 : 詠 良 知 四 首 示 諸 生, 王 陽 明 全 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2 年 12 月 ), 上 冊, 卷 二 十, 頁 790 3

4 二 梁 漱 溟 陽 明 學 的 蔚 成 動 源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學 的 關 注 回 應 與 改 造, 自 非 朝 夕 促 成, 而 有 其 多 方 助 緣, 如 由 縱 向 的 歷 史 背 景, 橫 向 的 時 代 環 境, 以 及 個 人 的 處 境 際 遇 合 併 考 察, 則 其 蔚 成 主 因 不 外 下 列 數 端 : 一 是 近 代 陽 明 學 術 的 重 振 與 續 成 : 因 應 時 代 的 風 潮 與 需 求, 朱 王 之 學 總 是 呈 現 此 消 彼 長 各 領 風 騷 的 態 勢 有 清 一 代, 由 於 陽 明 末 流 的 偏 頗 發 展 樸 學 實 證 風 潮 的 興 蔚 程 朱 理 學 的 抬 頭 等 因 素, 陸 王 心 學 乃 潛 隱 而 不 彰! 然 凡 屬 有 價 值 的 學 派, 若 已 成 立 而 且 風 行, 斷 無 驟 然 消 滅 之 理 及 至 晚 清 民 初 以 來, 在 強 調 人 的 主 體 意 識 認 肯 人 的 主 觀 能 動 性, 側 重 以 吾 心 良 知 為 主 宰 否 定 天 命 與 舊 有 權 威 的 歷 史 情 境 下, 黯 寂 已 久 的 陸 王 心 學 重 新 躍 立 舞 台 如 龔 自 珍 強 調 破 除 傳 統 天 命 論, 宣 揚 人 的 主 宰 力 量, 因 言 : 眾 人 之 宰, 非 道 非 極, 自 名 曰 我 強 調 我 光 造 日 月 我 力 造 山 川 我 氣 造 天 地, 5 此 與 陽 明 後 學 泰 州 學 派 造 命 卻 有 我 的 理 念 若 合 符 契 ; 如 康 有 為 於 戊 戌 變 法 期 間, 欲 藉 明 本 心 勵 氣 節 的 陸 王 之 學 作 為 激 發 人 心 解 除 束 縛 的 入 門 之 學 ; 如 章 太 炎 稱 譽 陽 明 心 學 特 點 乃 在 於 自 尊 無 畏, 進 而 提 出 依 自 不 依 他 的 口 號 ; 又 如 譚 嗣 同 強 調 心 力 的 影 響 匪 淺 : 心 之 力 量, 雖 天 地 不 能 比 擬, 雖 天 地 之 大, 可 以 由 心 成 之, 毀 之, 改 造 之, 無 不 如 意 6 欲 假 心 力 意 志 改 造 人 心, 至 於 仁 學 一 書 更 具 現 王 學 心 性 論 的 鮮 明 影 響 ; 另 如 梁 啟 超 則 褒 美 晚 明 志 士, 冠 前 絕 古 者, 王 學 之 功, 不 在 禹 之 下 也 及 王 學 之 激 揚 蹈 厲 7 續 如 孫 中 山 陳 天 華 汪 震 黃 子 通 梁 漱 溟 熊 十 力 馮 友 蘭 賀 麟 嵇 文 甫 呂 振 羽 方 文 瀾 等 亦 多 投 入 王 學 的 探 研 或 力 行, 8 若 由 思 想 文 化 的 演 進 趨 勢 觀 之, 梁 漱 溟 所 居 處 的 地 位 無 疑 是 晚 清 陸 王 心 學 復 興 的 重 要 接 續 者, 也 是 現 代 新 儒 家 中 較 早 結 合 西 學 以 發 皇 王 學 的 重 要 啟 鑰 人 二 是 西 方 思 潮 的 衝 激 與 因 應 : 民 初 西 學 東 漸 日 盛, 面 對 西 方 文 化 凌 厲 的 衝 激 與 撞 擊, 使 繫 於 葦 苕 之 勢 的 中 國 文 化 更 雪 上 加 霜, 如 何 取 捨 因 應, 成 為 考 驗 當 代 知 識 份 子 的 首 當 課 題 其 時 有 以 新 青 年 為 主 要 發 聲 利 器, 陣 營 龐 大 迴 響 熱 烈 的 激 進 派, 如 陳 獨 秀 李 大 釗 魯 迅 胡 適 錢 玄 同 周 作 人 傅 斯 年 蔡 元 培 等 主 張 棄 守 舊 有 全 盤 更 新 ; 有 以 東 方 雜 誌 為 主 要 表 意 媒 介, 如 杜 亞 泉 辜 鴻 銘 林 琴 南 劉 師 培 黃 侃 等 守 護 固 有 捍 衛 傳 統 的 保 守 派, 東 西 文 化 論 戰 於 焉 開 打, 唇 槍 舌 戰 沸 騰 一 時 面 對 此 等 歷 史 背 景 與 文 化 氛 圍, 梁 漱 溟 自 難 置 身 其 外, 值 處 進 退 維 谷 的 中 國 文 化 究 應 連 根 拔 除 或 趁 勢 翻 轉? 如 何 由 整 體 上 比 較 各 民 族 文 化 的 特 質 異 采, 掘 發 其 根 本 精 神, 進 而 替 東 西 文 化 于 總 關 係 中 求 個 位 置 龔 自 珍 : 壬 癸 之 際 胎 觀 第 一, 龔 自 珍 全 集 ( 台 北 : 遠 流 出 版 公 司,1983 年 7 月, 中 國 名 著 精 華 全 集 第 21 冊 ) 第 一 輯, 頁 16 譚 嗣 同 : 上 歐 陽 瓣 彊 師 書 22, 譚 嗣 同 全 集 ( 台 北 : 遠 流 出 版 公 司,1983 年 7 月, 中 國 名 著 精 華 全 集 第 16 冊 ) 卷 三, 頁 323 梁 啟 超 : 新 民 說, 飲 冰 室 專 集 ( 台 北 : 台 灣 中 華 書 局,1987 年 12 月 ) 第 三 冊, 頁 126 參 申 樂 利 : 民 國 王 學 研 究 ( 山 東 師 範 大 學 碩 士 學 位 論 文,2002 年 4 月 ), 頁

5 所 在, 9 便 成 為 梁 漱 溟 的 首 務 透 過 1921 年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1932 年 中 國 民 族 自 救 運 動 之 最 後 覺 悟 1937 年 鄉 村 理 論 建 設,1949 年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1975 年 人 心 與 人 生 等 重 要 著 作, 梁 漱 溟 提 出 中 西 印 三 大 文 化 路 向 說 以 認 識 及 解 決 鄉 村 問 題 為 未 來 重 要 方 向 闡 述 中 國 文 化 的 十 四 大 特 徵 以 見 中 國 文 化 之 早 熟 由 心 理 學 角 度 以 論 述 儒 家 思 想, 究 其 目 的 均 在 爲 頓 失 方 向 的 中 國 尋 求 出 路 鑑 察 中 西 特 色, 梁 漱 溟 認 為 西 方 文 化 特 長, 一 是 科 學 的 方 法, 一 是 個 性 伸 展, 社 會 性 發 達 ; 中 國 則 崇 尚 藝 術 精 神, 缺 乏 對 外 在 自 然 世 界 征 服 的 意 識 與 激 情, 而 以 安 分 自 足 隨 遇 而 安 為 特 色 就 思 維 方 法 言, 西 方 見 長 於 理 智, 以 外 在 世 界 為 認 識 對 象, 側 重 思 考 分 析 綜 合 的 過 程, 目 的 在 求 真 ; 中 國 善 用 直 覺, 以 吾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與 事 物 美 感 為 認 識 對 象, 目 的 在 求 善 求 美 就 價 值 取 向 言, 西 方 趨 向 功 利 主 義 ; 中 國 傾 向 不 計 較 利 害 得 失 的 生 活 態 度 至 於 就 未 來 發 展 走 向 言, 以 意 欲 自 為 調 和 折 衷 為 根 本 精 神 的 中 國, 將 取 代 以 意 欲 向 前 要 求 為 根 本 精 神 的 西 方 他 一 面 主 張 全 盤 接 受 西 方 的 科 學 和 民 主, 一 面 重 新 提 出 儒 家 態 度, 欲 期 藉 老 根 上 發 新 芽, 以 闢 拓 中 國 文 化 的 新 出 路, 而 宋 明 理 學 正 是 其 重 建 儒 學 的 重 要 根 柢 三 是 個 人 生 命 歷 程 的 擺 盪 與 歸 趨 : 梁 漱 溟 的 治 學 歷 程 幾 經 遷 嬗, 透 過 如 下 自 我 剖 析 得 以 略 窺 梗 概 : 關 于 我 的 人 生 思 想 之 轉 變 或 是 哲 學 的 變 化, 可 分 為 三 期 第 一 時 期 為 實 用 主 義 時 期, 從 十 四 五 歲 起 至 十 九 歲 止, 以 受 先 父 之 影 響 為 多 第 二 時 期 即 為 上 文 所 講 之 出 世 思 想 歸 入 佛 家, 從 二 十 歲 起 至 二 十 八 九 歲 止, 在 此 時 期 中 一 心 想 出 家 做 和 尚 第 三 時 期 由 佛 家 思 想 轉 入 于 儒 家 思 想, 從 二 十 八 九 以 後, 即 發 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書 之 際 10 我 常 常 說 我 一 生 思 想 轉 變 大 致 可 分 三 期, 其 第 一 期 便 是 近 代 西 洋 這 一 路 從 西 洋 功 利 派 的 人 生 思 想 後 來 折 反 到 古 印 度 人 的 出 世 思 想, 是 第 二 期 從 印 度 出 世 思 想 卒 又 轉 歸 到 中 國 儒 家 思 想, 便 是 第 三 期 11 在 繞 膝 趨 庭 朝 夕 濡 沐 下, 父 親 梁 濟 的 身 傳 言 教 蘊 為 其 評 判 事 物 的 潛 在 標 準, 而 當 下 社 會 的 種 種 情 勢 - 西 方 文 化 的 嚴 厲 衝 擊 亡 國 滅 族 的 憂 患 意 識 熾 烈 熱 誠 的 救 國 呼 聲 等, 亦 助 導 其 步 向 以 去 苦 滅 樂 趨 利 避 害 為 目 的 的 功 利 主 義, 此 為 梁 漱 溟 第 一 期 思 想 其 後 由 於 一 感 情 真 摯 易 多 感 傷 感 觸, 佛 家 所 謂 煩 惱 重 二 事 功 派 的 誇 大 心 理 易 反 動 而 消 極 三 用 思 太 過, 不 知 自 體, 以 致 神 經 衰 而 神 經 過 敏 等 因 素, 12 他 開 始 轉 向 閉 門 謝 客 潛 心 佛 法 茹 素 不 婚, 甚 且 企 圖 出 家 的 第 二 期 思 想, 透 過 否 定 生 命 消 解 欲 望, 欲 期 進 入 無 我 之 境, 達 至 佛 家 涅 盤 境 地 其 後 藉 1917 年 任 教 北 大 前 的 一 次 南 遊, 親 睹 軍 閥 混 戰 的 亂 局 ; 父 親 梁 濟 自 盡 殉 9 梁 漱 溟 :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梁 漱 溟 全 集 ( 濟 南 : 山 東 人 民 出 版 社,2005 年 5 月 ) 第 一 卷, 頁 梁 漱 溟 : 自 述,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9 11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三 卷, 頁 601; 另 可 參 自 述 早 年 思 想 之 再 轉 再 變,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自 述, 頁 8 5

6 道 的 衝 擊 ; 以 及 五 四 新 文 化 運 動 對 傳 統 的 強 力 批 判 等, 始 重 回 現 實 人 生, 而 經 由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書 的 出 版, 則 正 式 完 成 其 回 歸 儒 學 的 路 徑 至 於 出 自 陽 明 後 學 的 泰 州 學 派, 更 是 梁 漱 溟 由 第 二 期 邁 入 第 三 期 思 想 的 一 大 推 手 透 過 他 的 自 白, 得 窺 泰 州 學 派 於 此 間 所 扮 演 的 轉 圜 角 色, 梁 曰 : 我 曾 有 一 個 時 期 致 力 過 佛 學, 然 后 轉 到 儒 家 于 初 轉 入 儒 家, 給 我 啟 發 最 大, 使 我 得 門 而 入 的, 是 明 儒 王 心 齋 先 生 ; 13 又 曰 : 機 會 是 在 1920 年 春 初, 我 應 少 年 中 國 學 會 邀 請 作 宗 教 問 題 演 講 后, 在 家 補 寫 其 講 詞 此 原 為 一 輕 易 事, 乃 不 料 下 筆 總 不 如 意, 寫 不 數 行, 塗 改 滿 紙, 思 路 窘 澀, 頭 腦 紊 亂, 自 己 不 禁 詫 訝, 擲 筆 嘆 息 即 靜 心 一 時, 隨 手 取 明 儒 學 案 翻 閱 之 其 中 泰 州 王 心 齋 一 派 素 所 熟 悉, 此 時 于 東 崖 語 錄 中 忽 看 到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 八 個 字 驀 地 心 驚 : 這 不 是 恰 在 對 我 說 的 話 嗎? 這 不 是 恰 在 指 斥 現 時 的 我 嗎? 頓 時 頭 皮 冒 汗, 默 然 有 省 遂 由 此 決 然 放 棄 出 家 之 念 是 年 暑 假 應 邀 在 濟 南 講 演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一 題, 回 京 寫 定 付 印 出 版, 冬 十 一 月 尾 結 婚 14 東 崖 為 王 襞 之 號, 王 襞 即 泰 州 學 派 創 始 人 王 心 齋 次 子, 曾 師 事 龍 溪 緒 山, 心 齋 既 沒, 因 繼 父 講 席, 主 持 教 事, 其 主 張 心 性 至 善, 倡 言 直 下 便 是 不 須 旁 求 他 批 評 為 學 者 若 偏 好 計 量 打 算, 則 導 致 心 神 不 寧 情 緒 浮 躁 心 力 交 瘁, 此 等 倍 受 折 騰 的 景 況, 東 崖 以 百 慮 交 錮, 血 氣 靡 寧 八 字 具 體 形 容 其 時 梁 漱 溟 正 居 處 第 二 期 思 想, 在 逃 避 現 實 抑 遏 欲 念 崇 尚 出 世 的 同 時, 內 心 的 衝 突 矛 盾 卻 糾 纏 萬 端, 時 刻 未 寧 他 日 日 在 茹 素 獨 身 觀 照 自 我 的 佛 學 實 踐 者, 與 處 乎 人 世 關 懷 現 實 的 儒 者 間 拉 扯 競 拔 及 至 聞 得 東 崖 語 指 斥, 當 下 驀 地 心 驚 震 顫 不 已 也 透 過 東 崖 棒 喝 式 的 開 顯, 使 其 長 期 淤 塞 的 心 結 終 至 鬆 開, 決 定 重 返 孔 孟 親 向 人 世, 功 利 主 義 者 的 梁 漱 溟 與 佛 教 徒 的 梁 漱 溟 經 過 了 辯 證 的 發 展 以 後, 終 於 統 合 在 當 代 儒 者 的 梁 漱 溟 手 裡 15 由 此 觀 來, 泰 州 學 派 正 是 他 回 歸 孔 學 的 轉 圜 關 鍵 四 是 新 孔 學 路 線 下 的 助 能 與 輔 翼 : 十 九 世 紀 末 二 十 世 紀 初, 在 新 舊 交 銜 中 西 會 接 之 際, 孔 學 的 價 值 與 內 涵 亦 廣 受 討 論, 釋 孔 模 式 更 趨 向 多 元 : 或 採 宗 教 模 式 釋 孔 : 倡 導 最 力 者 為 康 有 為, 在 袁 世 凱 為 後 盾 下 推 動 尊 孔, 成 立 孔 教 會, 力 圖 使 傳 統 儒 學 宗 教 化, 以 昌 明 孔 教 救 濟 社 會 為 宗 旨, 展 開 各 項 尊 孔 活 動, 其 後 更 提 升 孔 教 為 國 教, 聲 稱 一 切 典 章 制 度 政 治 法 律, 均 以 孔 子 的 經 義 為 根 據, 其 極 力 尊 孔 的 背 後 目 的 則 在 配 合 保 皇 復 辟 等 政 治 主 張 或 採 批 判 模 式 釋 孔 : 代 表 者 多 為 主 張 全 盤 西 化 者, 如 陳 獨 秀 批 判 孔 子 三 綱 說 為 擁 護 君 主 統 治 的 巨 大 繩 索 ; 吳 虞 批 判 以 孔 為 主 的 儒 家 思 想, 其 流 毒 不 減 於 洪 水 猛 獸 ; 胡 適 認 為 二 千 年 來 吃 人 禮 教 都 懸 掛 孔 子 招 牌, 應 將 之 撞 碎 燒 去 ; 李 大 釗 認 為 孔 子 已 是 數 千 年 前 的 13 朝 話,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回 到 世 間 來, 我 的 自 學 小 史,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二 卷, 頁 楊 儒 賓 : 梁 漱 溟 的 儒 家 將 興 說 之 檢 討, 清 華 學 報 第 23 卷 第 1 期 (1993 年 3 月 ), 頁 70 6

7 殘 骸 枯 骨, 卻 又 成 為 歷 代 帝 王 專 制 的 護 符 等 或 採 整 理 國 故 方 式 釋 孔 : 代 表 者 如 國 粹 派 之 劉 師 培 鄭 實 黃 節 等, 此 間 劉 師 培 即 主 張 孔 子 所 立 六 經, 均 為 周 史 所 藏 舊 典, 具 體 以 言, 易 為 哲 學 講 義 詩 書 為 國 文 教 科 書 春 秋 為 近 世 史 課 本, 樂 為 歌 唱 教 本 等, 將 孔 學 視 為 歷 史 上 已 然 僵 死 的 材 料, 而 孔 子 儒 學 在 當 時 亦 不 過 九 流 之 列 耳! 至 於 梁 漱 溟 張 君 邁 熊 十 力 等 第 一 代 新 儒 學 代 表 人, 則 在 辛 亥 五 四 以 來 的 中 國 現 實 和 學 術 土 壤 上, 強 調 以 孔 孟 程 朱 陸 王 作 為 中 國 的 根 本 精 神, 吸 收 改 造 西 方 精 神 以 謀 求 出 路 梁 漱 溟 亦 以 續 承 孔 學 自 期,1917 年 其 應 蔡 元 培 之 邀 赴 北 大 教 授 印 度 哲 學 時 即 表 示 : 我 此 來 除 替 釋 迦 孔 子 去 發 揮 外 更 不 做 旁 的 事, 16 此 正 是 其 處 身 第 二 期 轉 第 三 期 思 想 之 際 ;1918 接 踵 成 立 孔 子 哲 學 研 究 會 ;1921 年 東 方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出 版, 正 式 轉 趨 儒 家 ;1924 赴 武 昌 師 大 講 孔 子 人 生 哲 學 大 要 其 後 在 孔 家 思 想 史 中 提 出 仁 樂 訥 言 敏 行 看 自 己 看 當 下 反 宗 教 毋 意 必 固 我 非 功 利 非 刑 罰 禮 樂 孝 悌 不 遷 怒 不 貳 過 天 命 等 十 三 種 孔 子 人 生 態 度 及 至 1973 年 批 林 批 孔 運 動 登 場, 梁 漱 溟 仍 透 過 今 天 我 們 應 當 如 何 評 價 孔 子 來 詮 釋 孔 孟 思 想 與 一 己 見 地 1975 年 專 為 闡 揚 孔 孟 心 理 學 的 人 心 與 人 生 完 成, 而 其 心 跡 透 過 如 下 表 白 更 得 以 昭 然 : 孔 孟 之 學, 現 在 晦 塞 不 明, 或 許 有 人 能 明 白 其 旨 趣, 卻 無 人 能 深 見 其 係 基 於 人 類 生 命 的 認 識 而 來, 並 爲 之 先 建 立 他 的 心 理 學 而 后 乃 闡 明 其 倫 理 思 想 此 事 唯 我 能 做, 又 必 于 人 類 生 命 有 認 識, 乃 有 眼 光 可 以 判 眀 中 國 文 化 在 人 類 文 化 史 上 的 位 置, 而 指 證 其 得 失 此 除 我 外, 當 世 亦 無 人 能 做 前 人 云 : 為 往 聖 繼 絕 學, 為 萬 世 開 太 平, 此 正 是 我 一 生 的 使 命 17 在 狂 肆 的 發 語 中, 卻 流 溢 深 沉 的 憂 患 意 識 與 道 德 使 命 鑑 於 當 時 西 學 有 人 提 倡, 佛 學 有 人 提 倡, 只 有 談 到 孔 子 羞 澀 不 能 出 口, 18 因 此 梁 漱 溟 乃 挺 身 倡 導 過 孔 家 生 活, 以 周 孔 教 化 為 慰 勉 人 生 安 頓 人 心 的 方 帖 亦 由 於 其 對 現 代 孔 學 不 遺 餘 力 的 提 倡, 而 被 封 譽 為 新 孔 學 的 代 言 人, 然 當 知 之 者, 梁 漱 溟 所 謂 新 孔 學, 主 要 係 通 過 宋 明 儒 學, 藉 以 抉 發 闡 揚 孔 子 思 想 的 精 髓, 或 可 稱 陽 明 及 其 後 學 正 是 梁 倡 言 新 孔 學 的 最 力 助 能 五 是 時 人 好 友 的 論 學 與 開 廣 : 師 友 之 間 的 切 磋 交 流, 常 有 醍 醐 灌 頂 之 功, 甚 且 開 展 生 命 新 機 如 梁 漱 溟 年 十 六 結 識 郭 人 麟, 對 於 哲 學 始 知 尊 重 ; 年 十 八 識 熱 心 政 治 改 造 的 甄 元 熙, 梁 亦 漸 受 影 響 此 外 年 七 十 寫 略 記 當 年 師 友 會 聚 之 緣 一 文, 將 其 結 納 友 賢 及 引 進 青 年 學 子 分 為 三 階 段 : 一 是 發 表 究 元 决 疑 論 引 發 迴 響, 從 而 交 往 認 識 者, 如 熊 十 力 林 宰 平 伍 庸 伯 蔡 元 培 等 ; 二 為 在 北 大 演 講 及 出 版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所 引 進 交 識 者, 如 陳 亞 三 黃 艮 庸 朱 潛 之 王 平 叔 張 俶 知 雲 頌 天 等 ; 三 為 興 辦 學 校 而 聚 引 者, 如 徐 名 鴻 李 淵 庭 高 贊 非 等 此 間 對 梁 漱 溟 的 宋 明 儒 學 影 響 最 大 的 首 推 伍 庸 伯, 次 為 嚴 立 三 梁 漱 溟 於 16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一 章, 頁 處 險 境 中 我 的 心 理, 香 港 脫 險 寄 寬 恕 兩 兒, 我 的 努 力 與 反 省 ( 台 北 : 老 古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2002 年 4 月 ), 頁 自 序,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頁 544 7

8 1919 年 27 歲 時 識 伍 庸 伯 於 林 宰 平 家 中, 其 後 伍 成 為 梁 漱 溟 妻 兄 梁 漱 溟 說 論 大 學 即 深 受 伍 庸 伯 及 嚴 立 三 影 響, 晚 年 曾 就 伍 嚴 講 述 大 學 資 料 加 以 編 錄 出 版 成 禮 記 大 學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梁 亦 就 兩 家 說 解 重 點 與 個 人 見 解 而 發 為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二 文 並 讚 其 二 人 曰 : 古 人 往 矣, 吾 不 及 見 ; 吾 所 見 及, 番 禺 伍 庸 伯 先 生 ( 觀 淇 ), 麻 城 嚴 立 三 先 生 ( 重 ), 真 近 世 之 醇 儒 也 兩 先 生 志 慮 真 切, 踐 履 篤 實, 不 后 古 人 ; 而 從 其 精 思 力 踐 之 所 詣, 乃 大 有 貢 獻 于 斯 學, 足 以 補 宋 儒 明 儒 之 所 未 及 此 即 指 能 其 以 最 切 近 平 妥 之 功 夫 道 路 昭 示 學 者, 救 正 朱 子 陽 明 過 去 解 釋 大 學 之 失, 實 為 近 八 百 年 來 未 有 之 創 獲 19 此 高 度 讚 譽 得 見 梁 漱 溟 對 伍 嚴 說 論 大 學 觀 點 的 認 同, 若 稱 梁 漱 溟 以 伍 為 師, 藉 伍 以 修 正 陽 明 朱 子 觀 點, 亦 不 為 過 三 陽 明 心 學 的 定 位 與 評 騭 ( 一 ) 儒 學 學 脈 突 出 陽 明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職 志 的 梁 漱 溟, 其 對 歷 代 學 術 與 學 者 的 評 價, 即 是 以 孔 學 為 標 竿, 切 近 者 為 佳, 疏 離 者 則 差 孔 子 言 仁, 為 儒 家 心 性 論 提 供 一 基 本 的 思 維 模 式 與 發 展 方 向, 而 梁 漱 溟 則 以 仁 是 一 種 柔 嫩 篤 厚 之 情 仁 是 人 原 來 的 心 仁 就 是 從 本 心 裡 面 流 露 出 來 的 直 覺 等 具 體 說 明 之 20 其 後 孟 荀 各 有 所 承, 孟 子 提 出 心 性 合 一 的 道 德 主 體 論, 為 儒 家 的 心 性 論 奠 立 理 論 基 礎, 並 開 展 其 後 之 道 德 心 一 脈, 影 響 宋 明 諸 儒, 至 陽 明 則 達 至 高 峰 ; 荀 子 則 順 承 孔 子 外 王 一 脈, 彰 顯 禮 義 傳 統, 開 展 認 知 心 一 脈, 伊 川 朱 子 乃 此 間 大 家 21 梁 漱 溟 對 歷 代 學 術 的 關 注 與 評 騭 雖 屬 有 限, 然 著 力 點 顯 然 偏 向 孟 子 一 脈, 在 孔 家 思 想 史 中 曾 專 談 孟 子, 申 說 性 命 義 及 自 己 對 人 類 心 理 的 觀 察, 突 出 孟 子 的 良 知 良 能 仁 義 行 踐 形 盡 性 盡 心 等 概 念, 22 肯 定 孟 子 對 孔 子 仁 學 的 推 闡 至 於 荀 子 重 性 惡, 梁 漱 溟 認 為 其 得 于 外 面 者 多, 得 于 內 心 者 少 他 之 說 性 惡, 于 儒 家 為 獨 異, 此 固 由 孔 子 不 談 性 與 天 道, 但 實 由 其 未 得 孔 子 根 本 意 思, 而 其 所 傳 在 禮 - 外 面 - 所 致 也 ; 而 漢 人 傳 荀 卿 之 經, 孔 子 人 生 思 想 之 不 發 達 固 宜 ; 而 所 謂 通 經 者 所 得 悉 糟 粕 而 已 ; 再 往 下 至 三 國 魏 晉, 愈 看 見 其 時 人 思 想 之 淺 薄 而 无 著 落 ; 此 魏 晉 迄 南 北 朝 都 可 以 說 是 孔 子 思 想 不 但 不 實 現, 並 且 將 其 形 式 沖 破 了 的 時 代 ; 到 唐 時 佛 家 甚 盛, 禪 宗 遍 天 下 以 佛 家 態 度 與 孔 子 如 彼 其 異, 而 不 見 生 一 種 抵 抗, 可 見 孔 家 思 想, 凘 滅 殆 絕 ; 五 代 亂 世 更 无 可 說 ; 元 19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孔 家 思 想 史,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 又 梁 漱 溟 言 仁 詳 參 頁 關 於 儒 家 心 性 論 的 思 維 模 式 與 發 展 方 向, 得 參 拙 作 心 學 脈 絡 的 遞 嬗 與 心 學 生 面 的 敞 開, 熊 十 力 學 術 思 想 中 的 一 聖 二 王 ( 台 南 : 漢 家 出 版 社,2005 年 6 月 ), 頁 69-76, 本 文 因 緊 扣 梁 漱 溟 與 王 陽 明 而 發, 故 本 節 採 捨 繁 就 簡 方 式 介 紹 相 關 各 家 22 參 孔 家 思 想 史, 頁

9 代 似 只 宋 人 之 遺, 无 甚 特 色 ; 到 清 代 實 只 有 講 經 的 一 派, 這 未 始 于 孔 學 无 好 處, 然 孔 家 的 人 生 无 人 講 究, 則 不 能 否 認 ; 此 后 講 經 家 中 有 所 謂 今 文 家 者 出, 到 康 長 素 梁 任 公 益 呈 特 彩 而 假 借 孔 經, 將 孔 子 精 神 喪 失 乾 淨, 歡 迎 了 反 乎 孔 子 的 人 生 態 度 思 想 進 來 中 國 人 數 千 年 來 成 了 人 生 態 度 混 亂 的 時 代 23 梁 漱 溟 透 過 對 歷 朝 各 代 學 術 的 簡 要 評 述, 慨 歎 數 千 年 來 鮮 能 採 用 孔 子 意 思 發 揚 孔 學 真 諦, 致 所 遺 多 為 呆 板 訓 條 或 貧 乏 糟 粕, 而 其 選 擇 以 新 孔 學 的 闡 揚 者 自 居, 欲 圖 重 新 啟 動 儒 學 的 生 命 能 量, 重 為 復 活 僵 死 的 傳 統 文 化, 實 即 立 足 於 此 歷 史 的 痛 心 反 省 與 時 代 的 深 沉 憂 患 而 發 若 用 孔 子 之 精 神 貫 注 起 來 便 通 是 活 的, 否 則 都 是 死 物 24 這 是 梁 漱 溟 衡 度 歷 代 學 術 價 值 的 量 尺, 在 此 等 嚴 格 準 則 下, 唯 一 例 外 尚 能 合 格 者, 即 為 宋 明 學 術, 梁 曰 : 宋 明 學 家 算 是 能 把 孔 子 的 人 生 重 新 提 出 來 的, 大 體 上 沒 有 十 分 的 不 對 宋 人 對 于 孔 家 的 人 生 確 是 想 法 去 尋 的, 所 尋 得 者 且 不 論 他 是 與 不 是, 即 此 想 法 去 尋, 也 已 經 是 千 年 未 有 的 創 舉 了 從 漢 唐 以 至 清 代, 其 代 表 儒 家 者 不 過 是 經 學 家 而 已 宋 儒 明 儒 比 較 能 在 身 心 性 命 上 理 會 孔 門 之 學 25 凡 此 均 可 看 出 宋 明 儒 學 的 心 性 內 涵 尚 能 引 發 其 共 鳴 雖 然 如 此, 他 仍 就 宋 明 學 術 發 出 若 干 批 判 : 他 們 把 一 個 道 理 認 成 天 經 地 義, 像 孔 子 那 無 可 無 不 可 的 話 不 敢 出 口 孔 家 不 走 單 的 路, 而 走 雙 的 路, 宋 明 大 儒 似 均 不 分 清 此 雙 條 的 路, 而 尤 忽 于 照 看 外 邊, 于 是 種 種 流 弊 毛 病, 遂 由 此 生 26 前 條 批 評 宋 明 儒 缺 乏 孔 子 不 認 定 不 表 示, 唯 變 所 適 的 調 和 精 神 與 人 生 態 度, 因 此 易 走 入 極 端 ; 後 條 承 前 說 明 孔 學 所 重 在 由 乎 內 而 兼 顧 外, 一 任 直 覺 而 兼 用 理 智, 而 宋 明 儒 家 常 偏 內 而 遺 外 至 於 在 宋 明 殊 多 學 者 中, 對 於 荀 子 認 知 心 一 脈, 梁 之 關 注 焦 點 僅 在 朱 子 一 人, 而 褒 貶 兼 而 有 之, 就 優 點 言, 認 為 朱 子 表 彰 中 庸 大 學, 合 論 語 孟 子 為 四 書 以 垂 教 後 人, 對 孔 門 之 學 深 具 傳 播 之 功, 缺 失 則 在 所 撰 章 句 注 解 多 有 錯 失, 且 朱 子 權 威 結 合 朝 廷 統 治 力 量, 鑄 造 出 三 綱 五 常 之 禮 教, 貽 害 亦 大 至 於 其 理 論 思 維 的 重 大 疏 失, 則 在 未 能 分 別 物 理 與 情 理, 換 言 之, 朱 子 側 重 察 識 物 理 離 開 自 家 生 命 而 向 外 用 心, 難 以 收 得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的 成 效 27 此 亦 即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對 宋 儒 - 尤 其 專 對 朱 子 所 提 出 的 批 評 其 失 似 在 忽 于 照 看 外 邊 而 專 從 事 於 內 裡 生 活 ; 而 其 從 事 內 裡 生 活, 又 取 途 窮 理 於 外, 於 是 乃 更 失 矣! 28 至 於 孟 子 一 脈, 則 特 為 梁 漱 溟 所 獨 鍾, 如 程 明 道 以 識 仁 思 想 為 其 主 要 標 誌, 宋 元 學 案 讚 其 以 防 檢 窮 索 為 學 明 道 語 之 以 識 仁, 且 以 不 須 防 檢, 不 須 窮 索 開 之, 先 生 默 識 心 契, 豁 如 也 29 而 梁 漱 溟 亦 推 崇 識 仁 曰 : 此 篇 23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頁 ; 今 天 我 們 應 當 如 何 評 價 孔 子,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參 試 論 宋 儒 朱 熹 氏 在 儒 家 學 術 上 的 貢 獻 及 其 理 論 思 維 上 的 疏 失,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76 又 關 於 朱 子 思 想 的 討 論, 連 同 陽 明 於 下 節 並 見 29 黃 宗 羲 點 校 全 祖 望 補 修 : 正 字 呂 藍 田 先 生 大 臨, 呂 範 諸 儒 學 案, 宋 元 學 案 ( 台 北 : 華 世 出 版 社,1987 年 9 月 ) 第 二 冊, 卷 三 十 一, 頁

10 寥 寥 二 百 餘 字, 所 以 指 示 學 者 如 何 識 仁 及 如 何 存 養, 簡 明 切 當, 至 可 寶 也 30 至 於 上 承 陸 象 山 下 開 王 陽 明 的 陳 白 沙, 在 遍 蒐 群 籍 而 終 無 所 獲 之 際, 乃 捨 繁 就 簡, 專 意 靜 坐, 由 靜 中 養 出 端 倪, 以 之 為 作 聖 之 功 的 基 礎, 梁 漱 溟 曾 就 靜 坐 一 事 表 達 其 觀 點 : 默 識 本 心 有 專 從 不 求 而 得 入 者 靜 坐 是 也 靜 坐 未 始 非 此 學 一 捷 徑 前 賢 借 此 得 入 者 多 矣, 非 第 緒 山 雙 江 念 庵 也 前 乎 此, 若 陳 白 沙, 非 曰 靜 中 養 出 端 倪 乎 又 前, 如 程 門 于 靜 坐 輒 稱 其 善 學, 皆 是 已 此 固 亦 陽 明 教 法 之 一 31 對 於 陳 白 沙 及 前 賢 藉 靜 坐 以 見 吾 此 心 之 體, 隱 然 呈 露, 雖 視 為 捷 徑, 甚 至 逕 予 稱 譽 : 陳 白 沙 所 謂 靜 中 養 出 端 倪 實 在 很 對 的, 32 但 仍 認 為 有 易 茲 迷 誤 之 失, 因 此 並 非 切 近 平 妥 之 路 若 專 就 陽 明 後 學 言 之, 則 梁 漱 溟 注 意 力 多 集 中 於 聶 雙 江 羅 念 庵 及 王 心 齋 等, 尤 以 後 者 為 最 聶 雙 江 的 為 學 宗 旨 不 外 歸 寂 二 字, 視 寂 體 是 心 的 本 來 面 目, 因 此 主 張 執 體 以 應 用 歸 寂 以 通 感, 修 養 功 夫 即 側 重 使 心 歸 返 本 體 之 寂 至 於 羅 念 庵 則 深 得 周 敦 頤 無 欲 故 靜 之 說, 以 歸 寂 主 靜 為 要 旨, 主 張 對 良 知 進 行 收 攝 保 聚 充 達 長 養 梁 漱 溟 因 言 : 聶 雙 江 在 王 門 中 不 避 同 學 朋 友 的 攻 擊, 一 力 主 張 歸 寂 以 通 天 下 之 感, 尤 為 確 有 所 見 雖 陽 明 已 故, 無 從 取 決, 然 羅 念 庵 獨 識 其 意 王 學 之 卓 卓 者 要 推 聶 雙 江 羅 念 庵, 其 聞 教 陽 明 皆 在 晚 年, 顧 其 所 得 力 皆 不 在 泛 泛 之 致 良 知, 而 在 其 所 謂 歸 寂 習 靜 功 夫 - 凡 此 皆 值 得 注 意 33 雖 評 述 有 限, 然 梁 自 早 期 迄 晚 期 作 品, 對 聶 羅 二 人 思 想 均 未 予 輕 忽 再 者 以 王 心 齋 為 首 的 泰 州 學 派, 其 對 梁 漱 溟 人 生 走 向 的 抉 擇 影 響 殊 深, 已 如 前 述, 又 其 思 想 內 涵 亦 多 為 梁 漱 溟 所 汲 攝, 例 如 心 齋 追 繼 孔 顏 樂 處 的 樂 學 思 想, 尤 其 樂 學 歌 中 的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34 認 為 真 樂 必 由 良 知 之 學 而 來, 而 學 的 目 的 則 在 求 復 吾 人 的 悅 樂 心 體, 為 梁 漱 溟 所 深 心 認 可, 因 贊 曰 : 前 人 最 喜 歡 說 孔 子 樂 的 意 思 的 王 心 齋, 他 有 四 句 話, 說 人 心 本 無 事, 有 事 心 不 樂, 有 事 行 無 事, 多 事 亦 不 錯 " 就 是 說, 人 原 來 只 此 生 命 之 理 流 行, 若 是 多 了 一 點 意 思 的 人, 通 統 不 流 暢 而 所 謂 仁 者, 則 雖 有 事 亦 行 所 無 事, 都 是 所 謂 隨 遇 而 應, 過 而 不 留, 安 和 自 在, 泰 然 無 事, 他 感 觸 變 化 只 隨 此 生 命 自 然 之 理, 所 以 他 時 時 是 調 和, 是 暢 達 快 樂 王 心 齋 說 樂 者 心 之 本 體 也 ", 誠 然 可 信 35 除 心 齋 此 種 強 調 人 心 本 自 樂 人 心 本 無 事, 重 在 啟 發 人 心 自 覺 的 精 神, 得 孔 學 真 髓 為 梁 所 稱 許 外 ; 其 次 是 心 齋 論 說 天 理 良 知, 強 調 良 知 即 是 天 理, 良 知 不 假 學 慮, 自 自 在 在, 現 現 成 成, 應 隨 順 良 知 本 體 的 自 然 天 則 此 等 強 調 人 性 自 30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頁 同 上,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分 見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456;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頁 岡 田 武 彦 荒 木 見 悟 主 編 :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 台 北 : 中 文 出 版 社 出 版, 廣 文 書 局,1975 年 5 月, 近 世 漢 籍 叢 刊 思 想 續 編 第 十 三 冊 ) 卷 四, 頁 孔 家 思 想 史, 頁 909 又 人 心 本 無 事 四 句 原 出 示 學 者, 雜 著, 王 心 齋 全 集 卷 四, 頁

11 然 天 成, 無 計 慮 無 著 意, 天 理 良 知 即 體 現 於 日 用 百 姓 之 間 的 的 思 想, 亦 為 梁 漱 溟 所 呼 應 及 認 同, 而 其 前 期 所 倡 直 覺 說 亦 多 與 心 齋 思 想 冥 契, 例 舉 如 下 : 人 的 本 性 不 是 貪 婪, 也 不 是 禁 欲, 不 是 馳 逐 於 外, 也 不 是 清 靜 自 守, 人 類 的 本 性 是 很 自 然 很 條 順 很 活 潑 如 活 水 似 的 流 了 前 去 所 以 他 們 一 定 要 把 好 動 的 做 到 靜 止, 一 定 要 遏 抑 諸 般 本 能 的 生 活, 一 定 要 弄 許 多 矯 揉 造 作 的 工 夫, 都 是 不 對 的, 都 不 是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36 這 自 然 流 行 日 用 不 知 的 法 則 就 是 天 理 ", 完 全 聽 憑 直 覺, 活 動 自 如, 他 自 能 不 失 規 矩, 就 謂 之 合 天 理 "; 于 這 個 之 外 自 己 要 打 量 計 算, 就 通 通 謂 之 私 心 " 私 欲 " 王 心 齋 說 的 好 :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也, 才 欲 安 排 如 何, 便 是 人 欲 " 大 家 要 曉 得, 天 理 不 是 認 定 的 一 個 客 觀 道 理, 如 臣 當 忠, 子 當 孝 之 類 ; 是 我 自 己 生 命 自 然 變 化 流 行 之 理 37 他 如 王 心 齋 淮 南 格 物 論 與 尊 身 安 身 說, 也 提 供 梁 漱 溟 後 期 對 身 心 關 係 的 注 重, 然 而 二 者 均 仍 堅 持 心 對 身 的 主 宰 地 位 另 就 社 會 問 題 的 解 決 言 : 泰 州 學 派 入 世 化 通 俗 化 生 活 化, 有 教 無 類 深 入 民 間 的 講 學 活 動, 成 為 梁 漱 溟 再 創 講 學 之 風 的 效 習 典 範, 而 泰 州 學 派 的 鄉 會 組 織 建 構 運 作 推 動, 亦 是 梁 漱 溟 鄉 村 建 設 教 育 的 活 水 源 頭 38 回 觀 陽 明 之 心 學, 自 是 孔 孟 心 性 之 學 發 展 臻 至 高 峰 的 表 徵, 陽 明 曾 如 是 言 道 : 蓋 天 地 萬 物 與 人 原 是 一 體, 其 發 竅 之 最 精 處, 是 人 心 一 點 靈 明 39 僅 此 一 點 靈 明, 即 可 融 物 我 通 內 外 ; 僅 此 一 點 靈 明, 卻 能 充 分 彰 顯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的 價 值 與 意 義 陽 明 曾 遍 讀 朱 子 之 書, 循 朱 子 格 物 之 學 的 路 徑 索 探, 年 二 十 一, 曾 因 格 竹 沉 思 而 未 有 得, 遂 至 罹 疾, 但 仍 覺 物 理 與 吾 心, 判 若 為 二 及 貶 至 龍 場, 於 九 死 一 生 之 際 悟 出 心 即 理, 其 後 始 擺 脫 朱 子 陰 翳 而 樹 立 自 家 門 戶 ; 次 年 即 三 十 八 歲 時, 倡 知 行 合 一 說 ; 年 五 十 在 江 西 始 倡 致 良 知 教, 而 達 圓 熟 化 境 梁 漱 溟 除 對 陽 明 的 良 知 說 有 多 方 的 關 照 汲 取, 並 賦 以 時 代 的 嶄 新 生 命 外, 亦 屢 強 調 欲 使 吾 心 不 昏 失, 應 時 刻 戒 慎 恐 懼, 即 大 學 之 所 謂 慎 獨 者, 後 文 將 另 及 之 再 者 梁 亦 就 陽 明 的 知 行 合 一 思 想 提 出 見 地, 並 對 謝 幼 偉 以 知 為 理 想, 行 為 實 現 知 為 理 論, 行 為 實 際 等 觀 點 發 出 訾 議, 強 調 真 正 的 知 行 關 係 是 我 們 時 時 是 一 念, 在 此 一 念 上 從 其 有 所 感 發 趣 向 而 言 便 是 行, 更 質 言 之, 只 這 一 念 上 所 有 的 情 意 是 行 知 即 在 行 上, 行 即 在 知 上, 知 行 都 在 一 念 上, 此 即 是 陽 明 所 謂 的 知 之 真 切 篤 實 處 即 是 行, 行 之 明 覺 精 察 處 即 是 知 或 若 會 得 時 只 說 一 個 知 已 自 有 行 在, 只 說 一 個 行 已 自 有 知 在, 亦 即 王 龍 溪 所 謂 知 非 見 解 之 謂, 行 非 履 蹈 之 謂 40 以 上 除 駁 斥 謝 說 外, 亦 釐 清 知 行 關 係 乃 是 絕 對 不 離 36 合 理 的 人 生 態 度, 漱 溟 卅 前 文 錄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9 年 10 月, 民 國 叢 書 第 一 編 97),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泰 州 學 派 對 梁 漱 溟 的 廣 泛 影 響 另 參 拙 作 :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此 處 僅 略 及 之 39 傳 習 錄 下,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三, 頁 參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12 即 知 即 行 無 所 等 待 者, 因 此 未 可 知 而 不 見 有 行, 或 特 立 一 個 心 去 行, 否 則 將 失 卻 知 行 的 真 義 倘 就 陽 明 在 當 代 的 學 術 地 位 言, 梁 漱 溟 認 為 他 革 除 了 朱 子 窮 索 於 外 之 弊, 扭 轉 當 世 學 風, 功 不 可 沒, 因 言 及 明 代 而 陽 明 先 生 興, 始 祛 窮 理 于 外 之 弊, 而 歸 本 直 覺 - 他 叫 良 知 41 直 覺 是 梁 漱 溟 初 期 思 想 中 的 核 心 概 念, 除 心 齋 外, 亦 多 有 啟 蒙 於 陽 明 之 良 知 論 者 再 者 若 就 歷 代 心 學 的 傳 承 言, 陽 明 無 疑 是 孔 孟 精 神 的 續 成 者, 因 此 梁 漱 溟 又 曰 : 孔 子 而 后, 假 使 繼 起 無 人, 則 其 事 如 何, 仍 未 可 知 卻 恰 有 孟 子 出 來, 繼 承 孔 子, 他 是 最 能 切 實 指 點 出 理 性, 給 人 看 的 后 來 最 能 繼 承 孟 子 精 神 的, 為 王 陽 明, 他 就 說 只 好 惡, 便 盡 了 是 非 我 說 他 完 全 信 賴 人 類 自 己, 就 在 此 42, 於 此 梁 漱 溟 提 及 的 理 性, 亦 恰 為 其 後 期 思 想 的 重 要 觀 念, 可 稱 陽 明 良 知 觀 的 現 代 轉 化 最 後 則 稱 譽 陽 明 學 術 能 透 徹 並 出 入 於 儒 道 佛 三 家 : 昔 賢 有 悟 于 三 家 學 術 異 同, 各 予 以 適 當 位 置 者 獨 有 陽 明 王 子 耳! 43 對 於 陽 明 之 學 靈 活 通 契 於 各 家, 以 精 短 的 文 字 表 達 其 至 高 的 評 價 後 文 乃 依 此 處 所 及 之 直 覺 理 性 等 相 關 概 念 出 發, 一 索 梁 漱 溟 對 陽 明 心 學 的 現 代 融 鑄 與 轉 化 ( 二 ) 闡 論 大 學 兼 評 朱 王 自 二 程 開 始 特 為 表 彰 禮 記. 大 學 一 文, 其 後 朱 子 作 大 學 章 句, 樹 其 體 系 闡 其 大 義, 將 之 併 同 中 庸 置 於 四 書 之 列, 從 此 大 學 的 地 位 便 一 躍 而 起, 成 為 中 國 士 人 入 德 必 經 之 門 此 間 疏 解 其 義 理 探 論 其 內 涵 的 學 者 未 知 凡 幾, 而 以 朱 子 及 陽 明 最 為 大 家, 且 二 人 也 同 以 大 學 為 治 學 要 領 與 立 教 重 心, 至 於 今 人 闡 釋 大 學 亦 多 立 基 於 此 二 賢 而 更 予 推 擴 發 揮, 梁 漱 溟 熊 十 力 如 此, 唐 君 毅 牟 宗 三 及 殊 多 後 學 亦 復 如 此 1 闡 述 大 學, 伍 說 為 本 梁 漱 溟 論 述 大 學 除 關 注 陽 明 朱 子 立 說 要 義, 其 發 議 內 容 與 焦 點 多 受 襟 兄 伍 庸 伯 友 人 嚴 立 三 影 響, 尤 以 伍 說 為 最, 前 已 略 及 之, 因 此 宜 先 究 伍 之 禮 記 大 學 篇 解 說 重 點, 44 次 觀 梁 之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二 文, 始 能 梳 理 原 委, 毋 有 錯 置 至 於 伍 庸 伯 說 解 大 學 則 不 採 經 一 章 傳 十 章 的 朱 子 改 本, 而 採 行 漢 鄭 玄 所 注 之 古 本, 即 今 尚 保 留 於 十 三 經 注 疏 之 大 學 古 本, 分 全 文 為 六 大 段, 茲 試 為 歸 納 其 章 節 分 立 及 說 論 要 義 如 次 : 41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三 卷, 頁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七 卷, 頁 比 較 伍 庸 伯 禮 記 大 學 篇 解 說 與 嚴 立 三 禮 記 大 學 篇 通 釋, 梁 曰 : 從 解 書 而 言, 必 無 兩 是 之 理, 有 一 是, 必 有 一 非 兩 家 相 較, 我 之 所 信 寧 在 伍 先 生 至 於 嚴 說, 亦 竊 好 之, 第 論 簡 捷 明 切, 則 嫌 不 足 矣 語 出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頁 18 鑑 於 梁 論 大 學 以 伍 說 為 主, 本 文 少 取 嚴 說, 原 因 在 此 12

13 分 章 一 格 致 章 二 誠 意 章 節 次 內 容 伍 說 要 義 1 大 學 之 道, 在 明 明 德, 在 親 民, 1-1 大 學 功 夫 的 三 個 階 段, 即 三 在 止 於 至 善 綱 2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定 而 后 能 靜, 靜 2-1 知 止 定 靜 安 慮 得 而 后 能 安, 安 而 后 能 慮, 慮 而 后 為 明 明 德 的 內 容 能 得 2-2 反 之 功 夫 的 進 境 3 物 有 本 末, 事 有 終 始, 知 所 先 3-1 由 知 本 末 終 始 先 後 說 近 後, 則 近 道 矣! 道, 能 得 其 本 末 先 後 即 近 道 4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先 治 其 4-1 八 條 目 國 ; 欲 治 其 國 者, 先 齊 其 家 ; 欲 4-2 身 為 家 國 天 下 之 本, 身 齊 其 家 者, 先 脩 其 身 ; 欲 脩 其 身 雖 為 本, 居 中 活 動 者 為 心 者,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先 4-3 天 下 國 家 身 為 一 大 物 誠 其 意 ; 欲 誠 其 意 者, 先 致 其 4-4 近 道 之 落 實 知 致 知 在 格 物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國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5 自 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壹 是 皆 以 脩 5-1 修 身 為 本 為 全 章 旨 意 所 身 為 本, 其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在 矣 此 謂 知 本, 此 謂 知 之 至 5-2 格 致 章 歸 結 在 知 本 也 1 所 謂 誠 其 意 者, 毋 自 欺 也 如 惡 1-1 提 出 誠 意 功 夫 的 要 領 誠 意 惡 臭, 如 好 好 色, 此 之 謂 自 謙, 即 刻 刻 留 心 自 己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1-2 誠 意 功 夫 所 在 - 慎 獨 2 小 人 閒 居 為 不 善, 無 所 不 至, 2-1 由 小 人 與 君 子 反 正 兩 面 以 故 君 子 必 慎 其 獨 也 曾 子 曰 : 十 說 明 誠 意 目 所 視, 故 君 子 必 誠 其 意 3 詩 云 : 如 切 如 磋 者, 道 學 3-1 慎 獨 功 夫 的 內 容 和 層 次 有 也 ; 如 琢 如 磨 者, 自 脩 也 ; 瑟 兮 六 : 道 學 自 修 恂 慄 威 僩 兮 者, 恂 慄 也 ; 赫 兮 喧 兮 者, 儀 盛 德 至 善 威 儀 也 ; 有 斐 君 子, 終 不 可 諠 兮 者, 道 盛 德 至 善, 民 之 不 能 忘 也 4 康 誥 曰 : 克 明 德 詩 4-1 分 引 古 訓 為 例 證, 以 言 明 云 : 與 國 人 交, 止 於 信 德 新 民 止 至 善 三 綱 5 子 曰 : 聽 訟, 吾 猶 人 也 必 也, 5-1 歸 結 於 知 本 使 無 訟 乎? 此 謂 知 本 45 近 道 之 認 識 ( 理 論 認 識 ) 近 道 之 實 踐 ( 功 夫 實 踐 ) 45 此 表 之 禮 記. 大 學 引 文 係 採 ( 漢 ) 鄭 玄 注 ( 唐 ) 孔 穎 達 正 義 : 禮 記 正 義 ( 台 北 : 藝 文 印 書 館 十 三 經 注 疏 本,1989 年 1 月 ) 又 伍 庸 伯 口 述 梁 漱 溟 編 錄 之 : 禮 記 大 學 篇 解 說, 梁 13

14 三 正 修 所 謂 脩 身 在 正 其 心 者, 身 有 所 忿 懥 則 不 得 其 正, 有 所 恐 懼 則 不 得 其 正, 有 所 好 樂 則 不 得 其 正, 有 所 憂 1-1 忿 懥 恐 懼 好 樂 憂 患 均 是 自 欺 的 意, 偏 向 身 外 走 去 1-2 強 調 身 心 一 致, 相 合 不 離 章 患 則 不 得 其 正, 此 謂 脩 身 在 正 其 心 四 修 齊 章 所 謂 齊 家 在 脩 其 身 者, 人 之 其 所 親 愛 而 辟 焉, 之 其 所 賤 惡 而 辟 焉, 之 其 所 畏 敬 而 辟 焉, 之 其 所 哀 矜 而 辟 焉, 之 其 所 敖 惰 而 辟 焉, 此 謂 身 1-1 言 身 與 家 的 關 係, 而 身 為 本 1-2 親 愛 賤 惡 畏 敬 哀 矜 傲 惰 不 能 偏 差 過 當, 欲 減 少 不 脩 不 可 以 齊 其 家 偏 差, 須 慎 其 獨 臨 1 所 謂 治 國 必 先 齊 其 家 者, 其 家 不 可 教, 而 能 教 人 者, 無 之 未 1-1 政 教 合 一 不 分, 國 政 亦 同 家 教 一 般 事 事 收 五 有 學 養 子 而 后 嫁 者 也 功 齊 治 章 2 一 家 仁, 一 國 興 仁 ; 一 家 讓, 一 國 興 讓 ; 一 人 貪 戾, 一 國 作 亂, 其 機 如 此 故 治 國 在 齊 其 家 3 詩 云 : 桃 之 夭 夭 其 為 父 子 兄 弟 足 法, 而 後 民 法 之 也 2-1 一 身 一 家 可 及 於 一 國, 其 機 如 此 3-1 在 上 者 以 身 作 則, 民 得 而 由 之 以 興 起 此 謂 治 國 在 齊 其 家 六 1 所 謂 平 天 下 在 治 其 國 者, 上 老 老 而 民 興 孝, 上 長 長 而 興 弟, 上 恤 孤 而 民 不 倍 是 以 君 子 有 絜 矩 之 道 也 所 惡 於 上, 毋 以 使 下 ; 所 惡 於 下, 毋 以 事 上, 此 之 謂 絜 使 天 下 人 皆 能 明 明 德, 在 於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於 人, 此 即 忠 恕 之 道, 亦 即 絜 矩 之 道 積 極 面 在 於 孝 弟 慈 ; 消 極 面 在 所 惡 毋 施 治 平 章 矩 之 道 2 詩 云 : 樂 只 君 子, 民 之 父 母 是 故 君 子 有 大 道, 必 忠 信 以 得 之, 驕 泰 以 失 之 言 政 治 原 則, 即 君 子 有 大 道 者 三 : 一 是 好 惡 同 民, 二 是 舉 賢 而 先, 三 是 不 善 而 遠 3 生 財 有 大 道, 生 之 者 眾, 食 之 者 寡, 此 謂 國 不 以 利 為 利, 以 義 為 利 也 3-1 言 經 濟 原 則, 及 生 財 有 大 道 者 三 : 一 是 生 產 要 增 加, 二 是 消 費 要 節 約, 三 是 分 配 要 均 平 3-2 以 辨 義 利 作 結 2 說 解 大 學, 兼 論 朱 王 伍 庸 伯 除 講 述 大 學 本 文 外, 又 及 陽 明 朱 子 顏 李 學 派 之 解 大 學, 朱 子 解 錯 論 語 中 庸 之 處, 講 解 孟 子. 盡 心 及 不 同 意 見 之 討 論 等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43, 於 此 謂 知 本 後 又 有 此 謂 知 本, 此 謂 知 之 至 也 二 句, 應 屬 贅 句 14

15 乃 就 此 而 發 為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一 文, 並 聚 焦 於 明 明 德 近 道 格 物 致 知 修 身 為 本 誠 意 慎 獨 功 夫 次 第 進 境 等 六 大 要 點, 茲 酌 參 朱 子 陽 明 原 有 觀 點, 並 彙 觀 梁 說 要 義, 以 窺 其 如 何 評 騭 朱 王 沿 承 伍 說 開 展 己 見 : (1) 明 明 德 與 近 道 程 明 道 識 仁 篇 有 仁 者, 以 天 地 萬 物 一 體 之 語, 46 宋 明 理 學 家 的 共 同 理 想 亦 在 於 此 而 陽 明 即 是 由 此 一 體 之 仁 來 表 述 明 德, 人 因 有 此 仁 心, 因 此 見 孺 子 入 井 見 鳥 獸 哀 鳴 見 草 木 摧 折 見 瓦 石 毀 壞 而 自 然 萌 生 怵 惕 惻 隱 憫 恤 顧 惜 之 心, 隨 機 而 起 的 盡 是 最 具 體 真 切 的 感 受, 此 一 體 之 仁 是 乃 根 於 天 命 之 性, 而 自 然 靈 昭 不 昧 者 也, 是 故 謂 之 明 德 47 但 此 人 人 本 具 的 仁 心, 一 旦 為 欲 所 動 為 私 所 蔽, 頓 時 間 斲 喪 殆 盡, 無 所 不 為, 因 此 明 明 德 著 重 在 去 除 私 欲, 以 圖 恢 復 此 天 地 萬 物 一 體 之 本 然 相 較 於 陽 明 以 復 其 本 心 之 明, 由 道 德 的 實 踐 強 調 明 明 德 而 言, 朱 子 則 由 明 德 者, 人 之 所 得 乎 天, 而 虛 靈 不 昧, 以 具 眾 理 而 應 萬 事 者 也 加 以 申 述 48 朱 子 強 調 的 是 秉 持 眾 理 而 後 得 以 應 萬 事, 先 求 知 理 再 予 以 落 實 至 於 梁 漱 溟 則 強 調, 明 德 即 是 吾 人 的 本 心, 亦 可 稱 之 為 性 體 或 本 體, 即 陽 明 所 指 之 良 知, 人 之 所 以 異 於 禽 獸 者, 即 在 禽 獸 僅 有 本 能, 而 人 則 具 有 此 自 覺 不 昧 的 明 德, 然 吾 心 倘 有 一 息 之 懈 便 會 流 於 不 仁, 明 德 的 作 用 便 會 隱 晦 不 明, 因 此 應 兢 兢 業 業 保 任 其 勿 失, 換 言 之, 大 學 所 重 在 於 如 何 明 明 德, 如 何 不 失 其 明 德 之 明, 如 何 得 以 復 其 明 德 之 明, 側 重 的 是 實 踐 的 功 夫 大 學 之 道 在 明 明 德, 明 德 即 道 即 本 體, 如 何 得 以 明 明 德 即 如 何 得 以 近 道, 梁 漱 溟 承 襲 伍 庸 伯 強 調 大 學 是 一 本 講 述 如 何 做 功 夫 的 書 - 即 如 何 近 道 的 書, 此 為 梁 伍 最 著 力 而 迥 異 於 前 賢 之 處 物 有 本 末, 事 有 終 始, 知 所 先 後, 則 近 道 矣! 伍 庸 伯 認 為 此 係 由 本 末 終 始 先 後 以 言 近 道, 若 能 得 其 本 末 先 後 即 能 近 道, 換 言 之, 由 身 而 家 而 國 而 天 下, 掌 握 其 間 的 修 齊 治 平 的 本 末 先 後 次 第, 依 此 規 律 而 循 由 之 以 行, 即 是 近 道 梁 漱 溟 則 曰 : 如 何 便 得 近 道 呢? 精 神 莫 逐 逐 于 外, 而 返 回 到 自 身 來, 不 離 當 下, 便 自 近 道 故 曰 反 之, 亦 曰 身 之 也 49 反 之, 即 是 強 調 功 夫, 功 夫 要 返 回 到 自 身 來, 以 吾 身 為 本, 其 餘 為 末 也 即 在 近 道 此 一 要 點 上, 梁 漱 溟 對 朱 熹 與 陽 明 各 提 出 批 評 : 就 朱 子 言, 強 調 即 物 窮 理, 這 樣 做 功 夫 缺 少 頭 腦, 不 能 歸 一, 而 大 學 補 傳 所 云, 實 不 為 近 道, 寧 說 它 是 迂 遠 于 道 的 50 至 於 陽 明 強 調 致 良 知, 雖 然 簡 潔 了 當, 但 忽 略 大 學 所 標 出 的 近 道 一 層 次, 直 教 人 們 一 步 踏 在 道 上, 只 談 性 46 程 顥 程 頤 : 元 豐 己 未 呂 與 叔 東 見 二 先 生 語,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第 二 上, 二 程 集 ( 台 北 : 漢 京 文 化 事 業 有 限 公 司,1983 年 9 月 ) 第 一 冊, 頁 大 學 問,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二 十 六, 頁 朱 熹 : 大 學 章 句,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朱 子 全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 12 月 ) 第 陸 冊, 頁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頁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頁

16 之, 不 談 反 之 51 此 等 作 功 夫 的 方 式, 僅 適 用 於 資 質 高 卓 者, 常 人 恐 難 以 領 略 (2) 格 物 與 致 知 如 上 所 申, 梁 漱 溟 特 為 表 彰 大 學 的 近 道 精 神, 對 於 朱 子 迂 遠 於 道 與 陽 明 一 步 即 踏 在 道 上 各 提 出 批 評, 此 等 批 評 係 由 朱 子 強 調 即 物 窮 理 與 陽 明 強 調 致 良 知 而 來, 若 詳 究 之, 則 在 於 朱 子 與 陽 明 之 釋 格 物 與 致 知 各 有 差 失 所 致 先 就 朱 子 以 言, 朱 子 訂 大 學 為 四 書 首 卷, 視 之 為 學 者 入 德 之 門, 承 伊 川 而 特 為 闡 論 格 物 窮 理 之 義, 並 緣 之 以 言 致 知 誠 意 正 心, 及 修 齊 治 平 之 事, 可 謂 以 格 物 為 教, 其 釋 格 物 致 知 曰 : 所 謂 致 知 在 格 物 者, 言 欲 致 吾 之 知, 在 即 物 而 窮 其 理 也 蓋 人 心 之 靈 莫 不 有 知, 而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有 理, 惟 於 理 有 未 窮, 故 其 知 有 不 盡 也 是 以 大 學 始 教, 必 使 學 者 即 凡 天 下 之 物, 莫 不 因 其 已 知 之 理 而 益 窮 之, 以 求 至 乎 其 極 至 於 用 力 之 久, 而 一 旦 豁 然 貫 通 焉, 則 眾 物 之 表 裡 精 粗 無 不 到, 而 吾 心 之 全 體 大 用 無 不 明 矣 此 謂 物 格, 此 謂 知 之 至 也 52 朱 子 訓 格 為 至, 格 物 即 是 至 於 物 ( 即 物 ) 而 窮 其 理, 亦 即 認 為 凡 事 事 物 物 莫 不 有 理, 窮 理 至 於 極 致 自 能 豁 然 通 貫, 達 到 吾 心 全 體 大 用 皆 明 的 境 界 次 就 陽 明 言, 陽 明 由 吾 人 本 心 之 知 善 知 惡, 好 善 惡 惡 而 不 昧 處 以 言 良 知, 良 知 即 天 理 即 本 心, 陽 明 一 改 朱 子 之 重 格 物, 提 出 以 致 良 知 之 教 賅 攝 格 物 之 義, 標 宗 大 學 之 致 知 二 字 釋 致 知 格 物 曰 : 若 鄙 人 所 謂 致 知 格 物 者, 致 吾 心 之 良 知 於 事 事 物 物 也 吾 心 之 良 知, 即 所 謂 天 理 也 致 吾 心 良 知 之 天 理 於 事 事 物 物, 則 事 事 物 物 皆 得 其 理 矣 致 吾 心 之 良 知 者, 致 知 也 事 事 物 物 皆 得 其 理 者, 格 物 也 是 合 心 與 理 而 為 一 者 也 53 強 調 推 致 擴 充 吾 人 的 良 知 天 理 於 事 事 物 物, 使 事 事 物 物 均 能 正 其 不 正, 為 善 去 惡, 合 於 良 知 天 理, 此 即 是 格 物 又 曰 : 致 知 云 者, 非 若 後 儒 所 謂 充 廣 其 知 識 之 謂 也, 致 吾 心 之 良 知 焉 耳 良 知 者, 孟 子 所 謂 是 非 之 心, 人 皆 有 之 者 也 是 非 之 心, 不 待 慮 而 知, 不 待 學 而 能, 是 故 謂 之 良 知 是 乃 天 命 之 性, 吾 心 之 本 體, 自 然 靈 昭 明 覺 者 也 格 者 正 也 正 其 不 正 以 歸 於 正 之 謂 也 正 其 不 正 者, 去 惡 之 謂 也 歸 於 正 者, 為 善 之 謂 也 夫 是 之 謂 格 今 焉 於 其 良 知 所 知 之 善 者, 即 其 意 之 所 在 之 物 而 實 為 之, 無 有 乎 不 盡, 於 其 良 知 所 知 之 惡 者, 即 其 意 之 所 在 之 物 而 實 去 之, 無 有 乎 不 盡, 然 後 物 無 不 格, 而 吾 良 知 之 所 知 者 無 有 虧 缺 障 蔽, 而 得 以 極 其 至 矣 夫 然 後 吾 心 快 然 無 復 餘 憾 而 自 謙 矣 夫 然 後 意 之 所 發 者, 始 無 自 欺 而 可 以 謂 之 誠 矣 故 曰 : 物 格 而 後 知 致, 知 致 而 後 意 誠, 意 誠 而 後 心 正, 心 正 而 後 身 修 54 由 此 觀 來, 朱 王 言 致 知 格 物, 取 攝 焦 點 確 乎 各 異, 蔡 仁 厚 先 生 乃 言 : 在 朱 子, 是 步 步 逼 緊 而 集 中 於 格 物, 而 格 物 是 即 物 而 窮 其 理, 能 窮 理 則 知 自 致 意 自 誠 心 自 正 在 陽 明, 是 步 步 逼 緊 而 集 中 於 致 知, 而 致 知 是 致 良 知, 吾 心 良 知 之 天 理 一 旦 擴 充 出 來, 則 物 51 同 上, 頁 大 學 章 句, 頁 傳 習 錄 中,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二, 頁 大 學 問, 頁

17 自 格 意 自 誠 心 自 正, 故 工 夫 用 力 處 在 致 知 而 不 在 格 物 55 言 簡 意 賅 的 道 出 二 者 的 分 殊 與 重 心 所 在 大 抵 說 來, 朱 子 訓 格 物, 重 在 即 物 而 窮 其 理, 而 陽 明 則 訓 物 為 事, 並 以 事 為 意 之 所 在, 凡 意 之 所 在 皆 為 事 亦 為 物 ; 又 陽 明 訓 致 知 亦 異 於 朱 子, 強 調 致 知 即 致 良 知 二 人 雖 於 格 物 致 知 各 有 偏 重, 但 均 以 致 知 格 物 為 一 事, 並 視 格 物 致 知 為 大 學 功 夫 之 所 在 至 於 梁 漱 溟 則 不 如 是, 首 先, 與 朱 王 視 致 知 格 物 為 功 夫 之 所 在 不 同, 梁 漱 溟 承 伍 庸 伯 認 為 格 物 致 知 僅 是 大 學 功 夫 的 前 提, 誠 意 慎 獨 方 是 真 正 功 夫 之 所 在 其 次, 與 朱 王 釋 格 物 致 知 殊 別 者, 梁 釋 格 物 之 物 為 物 有 本 末 的 物 ; 致 知 為 知 所 先 後 之 知, 知 至 來 自 致 知, 而 知 至 與 知 本 同 意, 所 謂 本 即 以 修 身 為 本, 由 格 物 得 來 的 結 論 是 須 知 修 身 為 吾 人 之 本 至 於 在 句 法 上, 則 強 調 將 物 有 本 末, 事 有 終 始, 知 所 先 後, 則 近 道 矣 與 下 文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先 治 其 國, 自 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為 本 相 互 承 接, 如 此 方 可 歸 結 至 修 身 為 本, 而 前 述 所 謂 近 道 者, 亦 必 落 實 至 修 身 而 後 可, 梁 漱 溟 強 調 通 過 格 物 致 知 理 清 事 物 的 本 末 關 係, 認 識 身 為 諸 事 之 本, 期 由 此 收 斂 身 心, 勿 使 精 神 外 弛, 為 明 明 德 做 好 準 備 功 夫 再 者, 梁 漱 溟 對 朱 王 各 有 評 議 : 就 朱 子 言, 優 點 在 於 即 物 窮 理, 為 科 學 精 神 所 必 備 ; 缺 點 則 在 務 外 而 遺 內, 與 儒 家 強 調 反 躬 修 己 的 精 神 不 相 契 合 就 陽 明 言, 優 點 在 於 能 揭 出 良 知 之 教, 切 合 孟 子 先 立 乎 其 大 之 旨, 得 其 頭 腦 之 所 在 ; 缺 點 在 於 欹 內 而 遺 乎 外, 細 言 之 則 陽 明 之 解 大 學 其 缺 失 有 三 : 一 是 解 書 太 曲 折, 如 釋 致 知 為 致 良 知, 雖 能 立 其 大, 然 良 知 實 本 出 孟 子, 孟 子 言 良 知 良 能, 其 意 非 必 即 切 于 大 學 之 知, 其 將 知 轉 為 良 知, 將 格 物 之 物 轉 為 事, 並 牽 入 意 等 均 有 過 度 轉 化 之 嫌, 二 是 功 夫 太 直 截, 未 有 先 後 層 次 及 條 理 順 序, 如 言 良 知 即 是 明 德, 致 良 知 即 等 同 明 明 德, 明 明 德 既 可 概 括 三 綱 八 條 目, 然 而 致 知 又 僅 是 八 條 目 之 一, 則 致 良 知 焉 可 等 同 於 致 知? 三 是 以 致 良 知 功 夫 說 解 全 文, 易 忽 略 誠 意 章 等 其 他 文 意 56 (3) 誠 意 與 慎 獨 朱 子 釋 誠 意 : 誠, 實 也 意 者, 心 之 所 發 也 實 其 心 之 所 發, 欲 其 一 於 善 而 無 自 欺 也 57 而 陽 明 則 言 : 蓋 心 之 本 體 本 無 不 正, 自 其 意 念 發 動, 而 後 有 不 正 故 欲 正 其 心 者, 必 就 其 意 念 之 所 發 而 正 之 凡 其 發 一 念 而 善 也, 好 之 真 如 好 好 色, 發 一 念 而 惡 也, 惡 之 真 如 惡 惡 臭 ; 則 意 無 不 誠, 而 心 可 正 矣 58 陽 明 由 正 心 之 教 推 向 誠 意 之 教 時, 已 於 字 間 明 確 傳 達 心 之 本 體 既 是 做 實 踐 功 夫 的 超 越 依 據, 本 無 不 正, 善 惡 正 邪 其 實 是 由 於 意 念 之 所 出, 因 此 應 順 著 意 念 之 誠 而 勇 往 做 去, 若 意 無 不 誠 則 心 可 正, 因 此 所 謂 正 其 心, 明 確 的 說 是 在 於 正 已 發 動 的 意 念 之 惡 55 蔡 仁 厚 : 王 陽 明 哲 學 ( 台 北 : 三 民 書 局,1974 年 10 月 ), 頁 參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頁 大 學 章 句, 頁 大 學 問, 頁

18 梁 漱 溟 認 為 格 致 章 專 言 事 物 的 本 末 關 係, 誠 意 章 則 說 明 人 的 身 心 內 外 關 係 格 物 致 知 為 功 夫 的 前 提, 誠 意 慎 獨 才 是 功 夫 之 所 在 倘 就 誠 意 慎 獨 分 言 之, 則 誠 意 為 功 夫 的 目 的, 慎 獨 則 是 達 此 目 的 的 實 際 功 夫 先 就 誠 意 言, 誠 有 天 然 本 然 之 意, 人 的 身 心 內 外 表 裡, 原 具 有 如 影 隨 形 相 應 不 離 的 天 然 關 係, 能 順 此 天 然 關 係 即 是 誠, 否 則 即 是 偽 ; 意 即 是 意 向, 人 的 一 切 感 應 活 動 皆 是 意, 生 活 中 凡 有 所 受, 則 必 自 身 而 通 乎 心 ; 凡 有 所 施 則 必 自 心 而 通 乎 身, 身 心 之 間 時 時 有 往 復 聯 通, 即 時 時 有 意 向 的 活 動 又 就 身 與 心 言, 身 為 吾 人 生 活 的 工 具, 有 其 本 能 與 習 慣 在 內 ; 心 則 是 此 機 體 構 造 的 主 宰, 具 有 主 觀 能 動 性, 當 身 體 的 意 向 居 於 支 配 地 位, 吾 心 即 失 卻 主 宰 地 位, 失 去 其 主 觀 能 動 性, 變 得 隱 晦 不 明, 此 即 是 身 心 分 離, 亦 即 是 意 向 不 一, 所 謂 意 不 誠 者 換 言 之, 意 不 誠 常 是 因 意 之 偏 向 於 身 而 使 心 無 從 著 力 之 故, 此 時 本 心 被 掩 蔽, 失 去 原 有 明 覺, 人 的 活 動 常 從 乎 身 而 逐 於 外 物 反 之, 所 謂 意 誠 不 自 欺 即 是 吾 心 為 一 身 之 主 也 因 此 伍 梁 言 誠 意 均 強 調 身 心 一 致, 認 為 大 學 言 誠 意 功 夫 不 外 在 恢 復 身 心 合 一 的 本 然 而 已 次 及 慎 獨, 朱 子 釋 曰 : 獨 者, 人 所 不 知 而 己 所 獨 知 之 地 也 言 欲 自 脩 者 知 為 善 以 去 其 惡, 則 當 實 用 其 力, 而 禁 止 其 自 欺 使 其 惡 惡 則 如 惡 惡 臭, 好 善 則 如 好 好 色, 皆 務 决 去, 而 求 必 得 之, 以 自 快 足 於 己, 不 可 徒 苟 且 以 殉 外 而 為 人 也 然 其 實 與 不 實, 蓋 有 他 人 所 不 及 知 而 己 獨 知 之 者, 故 必 謹 之 於 此 以 審 其 機 焉! 59 他 強 調 慎 獨 必 須 由 他 人 所 不 及 知 而 己 獨 知 之 者, 此 一 隱 微 之 機 上 謹 慎 審 察, 使 吾 心 所 發 之 意 均 能 無 自 欺 另 朱 子 又 言 : 獨 者, 人 所 不 知 而 己 所 獨 知 之 地 也 言 幽 暗 之 中, 細 微 之 事, 迹 雖 未 形 而 幾 則 已 動, 人 雖 不 知 而 己 獨 知 之, 則 是 天 下 之 事 無 有 著 見 明 顯 而 過 於 此 者 是 以 君 子 既 常 戒 懼, 而 於 此 尤 加 慎 焉 60 此 與 前 意 大 抵 切 近, 所 謂 跡 雖 未 形, 幾 則 已 動, 指 事 跡 尚 未 成 形 前 於 內 心 所 萌 發 的 意 念, 此 乃 人 所 不 知 而 己 所 獨 知 之 地, 其 所 謂 地 乃 指 心 地, 而 非 所 居 處 之 地, 由 此 亦 可 見 朱 子 將 誠 意 與 慎 獨 緊 密 結 合, 唯 有 透 過 在 此 隱 微 之 幾 上 的 慎 察 功 夫, 方 真 能 達 到 誠 意 至 於 陽 明 則 曰 : 所 謂 人 雖 不 知, 而 己 所 獨 知 者, 此 正 是 吾 心 良 知 處 61 又 曰 : 無 事 時 固 是 獨 知, 有 事 時 亦 是 獨 知 人 若 不 知 於 此 獨 知 之 地 用 力, 只 在 人 所 共 知 處 用 功, 便 是 作 偽 62 其 所 謂 獨 知, 即 是 吾 人 的 良 知, 而 良 知 即 是 天 理 自 然 明 覺 發 見 處, 也 因 此 陽 明 強 調 存 天 理 去 人 欲 的 功 夫 即 在 致 良 知, 亦 即 須 由 慎 獨 入 手 對 於 朱 王 慎 獨 之 說, 梁 漱 溟 認 同 前 者 即 朱 子 說 法, 認 為 其 說 較 平 實 易 於 入 手, 陽 明 之 說 較 難 以 進 入, 梁 強 調 誠 意 功 夫 的 具 體 落 實 便 是 慎 其 獨, 並 釋 慎 為 留 心, 獨 為 自 己, 慎 獨 即 是 留 心 自 己, 進 而 指 出 慎 獨 的 三 大 要 點 : 59 大 學 章 句, 頁 朱 熹 : 中 庸 章 句,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朱 子 全 書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2002 年 12 月 ) 第 陸 冊, 頁 傳 習 錄 下, 頁 傳 習 錄 上, 王 陽 明 全 集 卷 一, 頁 34 18

19 一 凡 意 念 之 萌 須 著 一 慎 字, 在 人 不 及 見 的 獨 處 之 時, 以 及 人 不 及 知 的 獨 念 當 下 去 慎 二 於 獨 中 用 功, 有 制 於 機 先 防 於 未 萌 克 於 方 萌 的 作 用, 且 功 夫 快 而 易 著 力 三 應 先 留 心 於 身 的 一 切 言 動 行 事, 再 留 心 於 隱 微 之 意, 即 言 事 行 動 的 先 導, 而 後 方 能 漸 趨 身 心 合 一 63 由 此 觀 來, 梁 之 釋 慎 獨 大 抵 係 本 於 朱 子, 擴 大 其 獨 字 意 涵 為 獨 處 與 獨 念, 並 提 出 留 心 自 己 的 簡 賅 解 釋, 留 心 自 己 即 是 不 鬆 懈 不 自 欺 時 時 自 反 時 時 保 持 心 的 自 覺 能 動 性, 使 心 不 致 受 到 身 等 習 慣 本 能 的 支 配, 而 達 身 心 一 致 在 梁 漱 溟 看 來, 慎 獨 正 是 大 學 的 機 捩 所 在, 而 儒 家 之 學 只 是 一 個 慎 獨 64 3 心 學 立 場, 歸 本 陽 明 綜 上 所 述, 梁 漱 溟 對 大 學 要 義 的 掌 握 與 發 揮, 與 朱 王 觀 點 的 異 同 已 然 可 見, 茲 以 表 列 方 式 呈 現 其 間 要 點 : 項 目 立 論 依 據 ( 朱 王 ) 梁 漱 溟 立 論 重 點 明 明 德 近 道 格 物 致 知 修 身 為 本 誠 意 陽 明 為 主 明 德 即 本 心 性 體 良 知, 自 識 本 心 保 任 勿 失 為 要, 即 所 謂 明 明 德 者, 大 學 側 重 實 踐 功 夫 突 顯 大 學 的 近 道 精 神, 近 道 方 法 在 精 神 勿 逐 朱 王 各 有 批 於 外, 返 回 自 身 評, 然 方 法 朱 子 強 調 即 物 窮 理, 缺 少 頭 腦, 迂 遠 於 道 較 趨 近 陽 明 陽 明 以 致 良 知 為 教, 欲 人 一 步 踏 在 道 上, 雖 簡 捷 了 當, 然 適 用 資 質 佳 者, 常 人 難 以 領 略 格 物 致 知 為 功 夫 的 前 提, 格 物 的 物 為 物 有 本 末 的 物, 致 知 為 知 所 先 後 的 知, 由 格 物 致 知 而 認 識 以 修 身 為 本 此 一 原 則 各 有 批 評 與 朱 王 誤 視 格 物 致 知 為 功 夫 所 在 取 益 朱 子 強 調 格 物, 優 點 為 具 有 科 學 精 神, 缺 失 為 務 外 而 遺 內 陽 明 揭 良 知 之 教, 得 頭 腦 所 在, 然 致 良 知 究 與 大 學 致 知 不 等 同, 又 有 欹 內 而 遺 外 之 失 修 身 為 大 學 與 儒 家 要 旨, 身 為 本, 天 下 國 家 各 有 批 評 為 末, 修 身 必 含 反 求 之 意 由 格 物 致 知 得 來 者 僅 是 修 身 為 本, 朱 王 捨 此 他 求, 尤 其 朱 子 於 修 身 認 識 不 真 抓 得 不 緊 誠 意 慎 獨 為 功 夫 所 在, 析 言 之 誠 意 為 功 夫 的 目 的, 慎 各 有 取 益 與 獨 方 為 實 際 功 夫, 慎 獨 功 夫 即 是 修 身 為 本 的 實 行 63 參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頁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十 三 章, 頁

20 慎 獨 批 評 誠 為 本 然 天 然, 意 為 意 向, 強 調 勿 使 身 心 分 離 意 向 不 一, 心 應 為 主 宰 慎 獨 即 是 留 心 自 己, 獨 處 與 獨 念 均 應 不 鬆 懈 時 時 反 求 朱 子 以 人 所 不 知 而 己 所 獨 知 之 地 也 釋 獨 較 佳, 陽 明 以 慎 獨 之 獨 為 獨 知 即 良 知, 不 宜 功 夫 次 第 進 境 慎 獨 功 夫 的 內 容 次 第 進 境 : 第 一 階 段 為 道 學 自 修, 即 士 的 階 段 ; 第 二 階 段 為 恂 慄 威 儀, 即 賢 的 階 段 ; 第 三 階 段 為 盛 徳 至 善, 即 聖 的 階 段 由 上 表 可 見, 梁 漱 溟 於 朱 王 實 各 有 擷 取, 亦 各 有 批 評, 然 倘 就 根 柢 處 言, 梁 漱 溟 仍 係 歸 本 於 陽 明 的 心 學 立 場 由 其 屢 申 言 儒 家 之 學 不 外 踐 形 盡 性 人 之 所 以 為 人 者, 其 在 人 心 乎 內 一 面 是 自 覺 不 昧, 主 觀 能 動, 外 一 面 是 人 與 人 之 間 從 乎 身 則 分 而 隔, 從 乎 心 則 分 而 不 隔, 感 通 若 一 體 仁, 人 心 也 心 則 主 觀 能 動 者 也, 不 為 身 體 血 氣 所 主 使, 而 主 乎 血 氣 身 體 者 也 心 有 一 息 之 懈 便 流 於 不 仁 求 仁 之 學 即 在 自 識 其 本 心, 而 兢 兢 業 業 葆 任 勿 失 65 均 可 看 出 其 側 重 心 學 堅 守 以 心 為 主 強 調 保 任 吾 心 的 立 場 儒 家 之 學 重 在 求 仁, 自 孔 子 申 言 默 而 識 之, 學 而 不 厭, 孟 子 言 先 立 乎 其 大 者, 則 小 者 弗 能 奪 也, 迄 陽 明 則 逕 指 出 此 知 是 知 非 的 本 心, 言 為 學 須 得 個 頭 腦 功 夫, 方 有 著 落, 66 並 強 調 致 良 知 之 教 而 梁 漱 溟 也 沿 承 上 述 傳 統, 對 於 本 心 良 知 仁 性 體 明 德 的 認 識 基 本 上 與 之 無 二, 均 將 吾 人 的 本 心 良 知 視 為 頭 腦 與 主 體 所 在 而 對 於 朱 子 則 有 缺 少 頭 腦, 不 能 歸 一 之 議, 67 主 因 朱 子 強 調 即 物 窮 理, 不 循 自 識 本 心 之 路, 此 為 梁 與 朱 子 根 本 上 不 相 契 者 雖 然 梁 漱 溟 從 伍 庸 伯 在 詮 釋 大 學 時 強 調 修 身 近 道, 並 將 修 養 功 夫 的 重 心 落 在 慎 獨 上, 其 所 側 重 雖 與 陽 明 有 別, 然 而 其 強 調 誠 意 慎 獨, 主 張 身 心 一 致, 主 要 目 的 仍 在 革 除 私 欲, 即 陽 明 所 言 不 在 軀 殼 上 起 念 ; 其 強 調 反 之 的 功 夫, 亦 合 於 陽 明 吾 輩 用 功 只 求 日 減, 不 求 日 增 68 又 其 言 格 物 致 知 在 冺 滅 他 人 與 己 的 區 別 誠 意 慎 獨 在 泯 滅 己 與 物 之 別, 此 與 大 程 子 之 仁 者 渾 然 與 物 同 體 的 境 界 亦 頗 為 符 契, 如 是 觀 來, 言 梁 漱 溟 的 心 學 立 場 歸 本 陽 明, 應 屬 適 切 四 陽 明 心 學 的 融 鑄 與 轉 化 ( 一 ) 直 覺 說 的 多 方 涵 攝 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等 早 期 作 品 中, 梁 漱 溟 主 以 直 覺 此 一 概 念 來 理 解 人 性, 替 代 傳 統 儒 家 的 仁 或 良 知, 而 以 理 智 的 計 算 考 量 來 指 稱 私 心 人 欲 65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嚴 兩 家 解 說 合 印 敘, 頁 分 別 語 出 述 而, 論 語 ; 告 子 上, 孟 子, 傳 習 錄 上, 頁 禮 記 大 學 篇 伍 氏 學 說 綜 述, 頁 傳 習 錄 上, 頁 28 20

21 就 仁 言, 敏 銳 的 直 覺, 就 是 孔 子 所 謂 仁 69 仁 就 是 當 下 易 感 的 直 覺, 而 直 覺 的 感 應 必 以 仁 為 其 體 梁 藉 由 聶 雙 江 的 寂 與 感 來 說 明 仁 的 特 質 所 謂 寂 - 像 是 頂 平 靜 而 默 默 生 息 的 樣 子 ; 所 謂 感 - 最 敏 銳 而 易 感 且 很 強, 70 而 仁 則 兼 括 二 者, 亦 即 是 敏 銳 易 感 極 具 活 氣 卻 又 穩 靜 平 衡 的 一 種 心 理 狀 態 就 陽 明 的 良 知 言, 在 其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一 文 中, 對 傳 習 錄 之 良 知 只 是 個 是 非 之 心, 是 非 只 是 個 好 惡, 只 好 惡 就 盡 了 是 非 提 出 評 論, 71 並 提 出 對 良 知 的 三 種 規 範 : 陽 明 他 為 此 語 原 是 本 于 孟 子 不 學 而 慮 的 兩 句 話 而 來 其 實 只 就 這 兩 句 話 分 剖 去, 所 謂 良 知 者 已 自 可 見 第 一 樁 一 切 後 天 知 識 俱 不 在 內, 這 是 很 明 的 某 為 天, 某 為 地, 某 為 黑, 某 為 白, 某 為 三, 某 為 四, 所 有 這 一 切 具 體 觀 念 或 抽 象 概 念 都 為 良 知 所 不 能 知, 良 知 上 根 本 沒 有 這 些 個 第 二 樁 其 能 知 這 些 個 之 知 非 是 良 知 這 就 是 說 先 天 所 有 能 創 造 能 傳 習 能 了 解 這 些 後 天 知 識 之 作 用, 即 所 謂 感 覺 作 用 和 概 念 作 用 ( 即 理 智 ) 者 都 非 良 知 第 三 樁 我 們 試 看 真 個 不 慮 而 知 的 是 哪 一 項? 則 只 有 痛 癢 好 惡 才 相 接 觸 即 時 覺 知 更 不 待 慮 即 此 痛 癢 好 惡 是 良 知 這 項 的 知 是 有 情 味 的 知 或 說 有 意 味 的 知, 和 知 識 知 解 的 知 不 同 知 識 知 解 的 知 是 靜 的 知, 亦 即 是 客 觀 性 的 知, 而 良 知 則 為 主 觀 性 的 知 試 看 孟 子 的 話 便 曉 得, 孟 子 說 的 人 之 四 端, 這 種 有 情 味 的 知, 或 有 意 味 的 知, 在 今 日 則 所 謂 直 覺 72 在 此 梁 漱 溟 將 其 直 覺 等 同 於 陽 明 的 良 知, 並 明 確 道 出 道 德 良 知 非 是 外 在 的 客 觀 知 識, 也 不 是 冷 靜 的 理 智 作 用, 而 係 一 種 有 情 味 意 味 主 觀 性 的 知, 如 孟 子 言 惻 隱 羞 惡 恭 敬 是 非 等 四 端, 陽 明 之 只 好 惡 便 盡 了 是 非 即 屬 之 梁 漱 溟 又 曰 : 人 自 然 會 走 對 的 路, 原 不 須 你 操 心 打 量 的 遇 事 他 便 當 下 隨 感 而 應, 這 隨 感 而 應, 通 是 對 的 儒 家 說 : 天 命 之 謂 性, 率 性 之 謂 道 只 要 你 率 性 就 好 了, 所 以 就 又 說 這 是 夫 婦 之 愚 可 以 與 知 與 能 的 這 個 知 和 能, 也 就 是 孟 子 的 不 慮 而 知 的 良 知, 不 學 而 能 的 良 能, 在 今 日 我 們 謂 之 直 覺, 這 種 求 對 求 善 的 本 能 直 覺, 是 人 人 都 有 的, 故 孟 子 曰 : 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 這 種 直 覺 人 所 本 有, 並 且 原 非 常 敏 銳, 除 非 有 了 雜 染 習 慣 的 時 節 你 怎 樣 能 復 他 本 然 敏 銳, 他 就 可 以 活 動 自 如, 不 失 規 矩 73 由 此 觀 來, 梁 漱 溟 直 覺 觀 的 養 分 主 要 擷 取 自 傳 統 儒 家 的 經 典, 尤 其 是 孟 子 及 陽 明 的 良 知 論 等, 雖 然 直 覺 與 情 感 同 質 的 規 定 迥 異 於 傳 統 儒 家, 但 梁 漱 溟 進 一 步 說 明 它 是 一 種 不 計 私 利 無 有 計 慮 不 求 佔 有 的 情 感, 它 是 一 種 當 下 即 是 的 自 發 行 為, 一 種 求 善 求 對 的 良 知 良 能, 也 因 此 梁 漱 溟 鼓 勵 在 吾 人 日 常 生 活 與 行 為 中, 應 信 任 直 覺 率 性 而 行 69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頁 傳 習 錄 下, 頁 評 謝 著 陽 明 學 派, 梁 漱 溟 全 集 第 四 卷,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22 倘 就 直 覺 與 其 對 立 面 的 理 智 合 觀, 梁 認 為 二 者 的 判 別 之 處 在 於 : 就 認 識 對 象 言, 直 覺 的 認 識 對 象 為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與 事 物 美 感, 理 智 則 以 客 觀 世 界 的 外 在 事 物 為 主, 前 者 涉 及 主 觀 情 感, 重 在 求 善 求 美 後 者 在 於 求 真 ; 就 認 識 方 法 言, 直 覺 的 認 識 方 法 是 一 種 不 慮 而 知 不 學 而 能 的 認 識 形 式, 是 當 下 即 悟, 毋 需 對 認 識 結 果 進 行 累 積 與 分 析 等 過 程, 是 認 識 上 的 一 種 頓 悟 與 飛 躍, 而 理 智 為 認 識 對 象 與 認 識 主 體 相 互 對 立, 認 識 主 體 係 獨 立 於 認 識 對 象 之 外 來 進 行 客 觀 的 觀 察 ; 就 認 識 功 能 言, 直 覺 具 備 道 德 實 踐 的 功 能 與 藝 術 美 感 的 認 識 功 能, 理 智 則 係 對 零 散 具 體 事 物 進 行 區 別 歸 類 分 析 與 綜 合, 其 具 體 表 現 在 征 服 自 然 科 學 方 法 或 民 主 他 屢 次 強 調 唯 有 沿 循 直 覺 之 路, 才 能 走 出 對 的 路, 才 能 真 正 認 識 生 命 本 體 在 梁 漱 溟 的 發 揮 下, 直 覺 是 人 人 本 具 的 一 種 求 善 求 對 不 加 造 作 的 自 然 本 能 ; 它 是 認 識 內 在 生 命 的 道 德 本 體 的 唯 一 途 徑 ; 它 是 孟 子 的 良 知 良 能 ; 它 也 是 一 種 依 自 不 依 他 的 情 感 ; 更 是 人 的 生 命 主 宰 價 值 之 源 只 要 聽 憑 敏 銳 的 直 覺, 人 就 可 以 當 下 感 應, 活 動 自 如 不 失 規 矩 至 於 凡 事 打 量 計 較 利 弊 得 失 費 心 計 算 者 即 是 理 智, 當 直 覺 感 情 作 用 盛 時, 理 智 即 退 伏 隱 沒 ; 若 理 智 當 家 時, 直 覺 即 隱 晦, 人 生 即 置 身 於 此 直 覺 與 理 智 對 立 下 的 競 賽 拉 拔 大 抵 說 來, 梁 漱 溟 的 直 覺 是 一 個 廣 泛 融 攝 取 源 多 端 不 斷 遷 變, 頗 難 條 析 縷 分 的 概 念, 在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它 相 當 於 與 理 智 對 立 的 求 善 本 能, 也 與 生 活 創 造 根 源 的 意 欲 一 詞 切 近 ; 直 覺 是 人 的 道 德 本 性, 一 種 無 私 情 感, 也 是 一 種 生 活 態 度 ; 直 覺 是 獲 取 知 識 的 三 種 工 具 - 現 量 比 量 非 量 ( 即 直 覺 ) 之 一 ; 直 覺 更 是 融 合 陽 明 心 齋 自 然 現 成 的 良 知 觀 及 孔 子 的 仁 中 庸 的 率 性 乃 至 易 經 的 生 等 多 重 概 念, 梁 欲 藉 由 道 德 上 的 直 覺 來 承 認 人 心 的 主 體 性, 強 調 我 欲 仁 斯 仁 至 矣, 藉 以 抬 高 人 的 自 主 地 位 除 此 之 外, 梁 漱 溟 直 覺 觀 亦 兼 有 取 益 於 外 國 學 者, 如 麥 獨 孤 社 會 心 理 學 緒 論 之 盛 談 本 能, 羅 素 社 會 改 造 原 理 之 盛 談 衝 動 等, 而 直 覺 一 詞 的 運 用 更 直 接 取 攝 自 法 國 柏 格 森 : 柏 格 森 以 其 獨 具 的 慧 眼 在 十 九 世 紀 後 半 期 實 證 風 潮 熾 盛 之 際, 提 出 其 生 命 哲 學, 強 調 直 覺 綿 延 創 造 進 化, 欲 期 重 新 尋 回 人 類 精 神 的 意 義, 尤 其 在 其 時 間 與 意 志 自 由 一 書 中, 主 張 自 覺 並 非 由 理 智 所 掌 控, 而 係 由 直 覺 所 催 生, 此 直 覺 即 是 一 種 生 命 衝 力 ; 而 物 質 與 記 憶 一 書 則 強 調 精 神 生 活 是 決 定 人 類 價 值 與 尊 嚴 的 基 礎 ; 另 創 造 進 化 論 旨 在 說 明 生 命 進 化 由 無 機 物 有 機 物 到 完 整 生 命, 此 間 動 物 發 展 主 要 表 現 在 本 能 人 類 則 表 現 在 智 力, 而 均 以 生 命 奮 進 生 命 衝 動 為 原 動 力 大 抵 以 言, 柏 格 森 係 採 直 觀 方 法, 發 現 生 命 具 有 衝 力, 而 此 生 命 衝 力, 所 表 現 出 的 特 質 即 為 延 續, 由 有 限 的 生 命, 演 變 為 無 限 的 延 續, 宇 宙 即 由 之 進 化 由 於 柏 格 森 的 唯 意 志 論 與 直 覺 主 義, 批 評 理 智 無 法 認 識 宇 宙 大 生 命 的 變 化 流 行 本 體, 無 法 通 達 內 在 生 命 的 真 實, 唯 有 直 覺 方 能 膺 任, 此 為 梁 漱 溟 所 欣 然 接 受, 因 乃 援 柏 格 森 以 入 儒, 除 直 覺 理 智 一 詞 的 直 接 沿 用 外, 並 將 宋 儒 的 天 理 流 行 萬 物 生 化, 易 經 生 生 之 謂 易 等, 與 柏 格 森 言 宇 宙 本 體 為 生 命 綿 延 加 以 銜 接 通 合 然 究 實 說 來, 柏 格 森 的 理 智 純 係 指 西 方 傳 統 的 邏 輯 推 理 思 辨 概 念, 而 梁 漱 溟 則 包 含 分 別 計 較 的 私 心 人 欲 向 外 逐 求 22

23 的 人 生 態 度 乃 至 科 學 主 義 等 ; 至 於 柏 格 森 的 直 覺 僅 是 一 種 別 於 理 智 的 認 識 方 法, 是 超 道 德 的 ; 而 梁 漱 溟 的 直 覺 卻 是 一 種 道 德 的 體 認 與 反 省 由 此 看 來, 梁 的 直 覺 與 理 智 雖 揉 入 柏 格 森 的 相 關 概 念, 卻 向 宋 明 儒 者 - 尤 其 是 陽 明 及 其 後 學 取 攝 自 更 多 的 養 分 ( 二 ) 理 性 觀 的 回 轉 修 正 自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起, 梁 漱 溟 提 出 理 性 一 詞, 藉 以 替 代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的 直 覺, 除 沿 用 原 有 概 念 外, 並 對 其 進 行 若 干 修 正 與 深 化 首 先, 前 期 之 直 覺 中 混 有 本 能 概 念 ; 後 期 之 理 性 則 剔 除 本 能 概 念 : 前 期 梁 漱 溟 承 接 泰 州 學 派 天 理 者, 天 然 自 有 之 理, 才 欲 安 排 如 何, 便 是 人 欲 的 思 想 路 徑 ; 74 柏 格 森 的 生 命 衝 動 學 說 以 及 克 魯 泡 特 金 互 助 論 的 道 德 本 能 說 等, 將 道 德 視 為 一 種 生 命 本 能, 一 種 自 然 而 然 的 本 能 衝 動, 因 言 : 這 一 個 生 字 是 最 重 要 的 觀 念, 知 道 這 個 就 可 以 知 道 所 有 孔 家 的 話 孔 家 沒 有 別 的, 就 是 要 順 著 自 然 道 理, 頂 活 潑 頂 流 暢 的 去 生 發, 他 以 為 宇 宙 總 是 向 前 生 發 的, 萬 物 欲 生, 即 任 其 生, 不 加 造 作 必 能 與 宇 宙 契 合, 使 全 宇 宙 充 滿 了 生 意 春 氣 75 孔 子 是 走 順 著 調 理 本 能 路 的 先 覺 76 等, 此 係 將 本 能 視 為 人 類 的 本 性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出 版 後, 漸 覺 原 有 觀 點 之 不 當, 因 本 能 實 有 三 種 : 一 是 動 物 式 的 本 能 ( 如 麥 獨 孤 弗 洛 伊 德 所 言 即 屬 之 ); 二 是 某 些 動 物 和 人 類 的 社 會 本 能 ( 如 克 魯 泡 特 金 所 言 即 屬 之 ); 三 為 人 類 的 本 能 ( 如 孟 子 所 云 不 學 而 能, 不 慮 而 知 即 屬 之 ), 77 倘 籠 統 以 言 本 能 是 人 類 的 本 性, 道 德 出 於 本 能, 則 勢 將 混 淆 上 述 三 種 本 能 因 此 他 乃 接 受 羅 素 社 會 改 造 原 理 一 書 中 的 本 能 理 智 靈 性 三 分 法, 並 以 理 性 一 詞 替 代 靈 性, 將 人 類 心 理 由 前 期 的 本 能 理 智 二 分 法 改 為 本 能 理 智 理 性 三 分 法, 將 原 歸 屬 於 本 能 的 人 類 無 私 感 情 改 納 入 理 性 之 中 其 次, 改 變 前 期 直 覺 理 智 之 對 立 關 係 而 為 密 切 相 繫 體 用 相 依 關 係, 如 就 彼 此 的 功 能 言 : 理 性 理 智 為 心 思 作 用 之 兩 面 : 知 的 一 面 曰 理 智, 情 的 一 面 曰 理 性, 二 者 本 來 密 切 相 聯 不 離 譬 如 計 算 數 目, 計 算 之 心 是 理 智, 而 求 正 確 之 心 便 是 理 性 分 析 計 算 假 設 推 理 理 智 之 用 無 窮, 而 獨 不 作 主 張, 作 主 張 的 是 理 性, 理 性 之 取 舍 不 一, 而 要 以 無 私 的 感 情 為 中 心 78 理 智 與 理 性 之 別 在 於 一 為 認 知 一 為 道 德, 理 智 具 有 認 識 客 觀 事 物 的 功 能, 而 理 性 則 為 人 心 之 主, 擔 任 支 配 及 指 導 理 智 的 角 色 又 就 二 者 的 體 用 關 係 言 : 理 智 者 人 心 之 妙 用 ; 理 性 者 人 心 之 美 德 后 者 為 體, 前 者 為 用 就 人 心 - 人 類 生 命 - 而 言 之, 理 性 為 體, 理 智 為 用 而 言 乎 人 類 文 化 文 明 之 創 造 也, 理 智 為 科 學 之 本, 理 性 為 道 德 74 黃 宗 羲 撰 沈 芝 盈 點 校 : 泰 州 學 案 一, 明 儒 學 案 ( 台 北 : 華 世 出 版 社,1987 年 2 月 ), 頁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第 四 章, 頁 同 上, 第 五 章, 頁 參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24 之 本 79 理 性 固 為 理 智 的 主 宰, 但 理 智 的 發 展 則 為 人 類 理 性 產 生 的 條 件, 藉 由 理 智 可 幫 助 人 類 脫 離 動 物 界 的 本 能 生 活 由 此 可 知, 梁 漱 溟 一 改 前 期 排 斥 理 智 的 態 度,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承 認 理 智 的 重 要 此 外 他 亦 再 三 強 調 人 類 特 徵 在 理 性 80, 由 於 理 性 在 人 必 漸 次 開 發, 因 此 中 西 各 有 所 偏, 西 洋 偏 於 理 智 而 短 於 理 性 ; 中 國 則 偏 於 理 性 短 於 理 智, 亦 即 西 洋 長 於 物 觀 上 的 理 - 物 理 ; 中 國 則 長 於 人 情 上 的 理 - 情 理 梁 漱 溟 於 後 期 提 出 理 性 概 念, 它 是 一 種 平 靜 通 達 的 心 理 狀 態, 不 偏 執 不 迷 信, 係 強 暴 與 愚 蔽 的 反 面 ; 它 是 一 種 清 明 自 覺 的 情 感 ; 它 是 情 感 上 隨 感 而 應 的 自 覺 判 斷 ; 它 是 先 天 具 有 的 合 理 人 性 等, 凡 此 均 與 前 期 直 覺 概 念 相 似 然 梁 漱 溟 於 早 期 的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中, 既 未 能 區 別 本 能 與 直 覺, 甚 且 明 言 仁 即 是 本 能 情 感 直 覺 後 期 論 良 知 本 心, 則 不 稱 直 覺 而 改 以 理 性 一 詞, 梁 曰 : 人 有 無 私 的 情 感 存 于 天 生 的 自 覺 中 此 自 覺 在 中 國 古 人 言 語 中, 即 所 謂 良 知 ( 見 孟 子 ) 亦 或 云 獨 知 ( 見 大 學 中 庸 ), 亦 或 云 本 心 ( 宋 儒 陸 象 山 楊 慈 湖 ) 者 是 已 良 知 既 是 人 人 現 有 的, 卻 又 往 往 迷 失 而 難 見, 不 是 現 成 的 事 情 孔 子 之 學 就 是 要 此 心 常 在 常 眀, 以 至 愈 來 愈 明 的 那 種 學 問 工 夫 81 所 謂 無 私 的 情 感 即 意 指 理 性, 它 雖 為 人 生 本 具, 然 仍 須 透 過 修 煉 修 為 功 夫 方 能 體 現 此 外 他 亦 強 調 論 語 一 書 一 面 極 力 避 免 宗 教 之 迷 信 與 獨 斷, 而 一 面 務 為 理 性 之 啟 發 82 孔 子 即 專 從 啟 發 人 類 的 理 性 作 工 夫, 處 處 教 人 用 心 回 省, 如 己 所 不 欲, 勿 施 於 人 君 子 有 九 思 : 視 思 眀, 聽 思 聰, 色 思 溫, 貌 思 恭, 言 思 忠, 事 思 敬, 疑 思 問, 忿 思 難, 見 得 思 義 等 均 在 教 人 自 我 省 察 培 養 辨 識 能 力 ; 至 於 孟 子 並 能 直 抉 出 理 性 以 示 人, 如 言 心 之 官 則 思 先 立 乎 其 大 者, 則 小 者 不 能 奪 及 怵 惕 惻 隱 等 說 均 直 截 了 當 以 言 ; 又 如 王 陽 明 之 只 好 惡, 便 盡 了 是 非 亦 屬 之, 83 在 梁 漱 溟 看 來, 上 自 孔 孟 下 迄 宋 明 諸 哲 的 理 學, 均 為 理 性 思 想 的 發 揮, 乃 至 中 國 文 化 重 視 禮 樂 揖 讓 安 排 倫 理 名 分 以 迄 組 織 社 會 等, 亦 是 理 性 文 化 的 呈 顯, 而 儒 家 之 特 色 即 在 此 理 性 至 上 主 義 由 上 可 知, 梁 漱 溟 早 期 融 攝 傳 統 心 學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人 性 觀, 著 重 吾 人 自 覺 心 的 啟 迪, 並 加 添 柏 格 森 克 魯 泡 特 金 等 的 觀 點, 以 直 覺 為 主 要 觀 念 來 理 解 儒 家 思 想, 視 道 德 為 一 種 自 然 本 能 ; 後 期 則 將 本 能 與 道 德 分 離, 強 調 道 德 反 乎 本 能, 道 德 並 非 本 能 的 充 擴, 而 係 本 能 的 減 損, 而 理 性 即 是 解 放 減 損 本 能 的 關 鍵, 另 前 期 一 任 直 覺 寂 而 且 感 的 修 持 方 式, 至 後 期 乃 改 而 強 調 修 身 慎 獨 如 前 節 所 述 者, 然 不 論 前 期 或 後 期, 他 始 終 堅 持 良 知 本 心 的 主 宰 與 超 越 地 位 79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614 第 二 十 一 章, 頁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東 方 學 術 概 觀, 頁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參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頁

25 ( 三 ) 宇 宙 生 命 的 通 合 為 一 倘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重 在 討 論 人 生 問 題, 並 歸 結 至 孔 子 的 人 生 態 度, 則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呈 現 梁 漱 溟 對 中 國 的 歷 史 社 會 及 文 化 變 遷 自 成 一 家 的 演 繹, 堪 稱 為 歷 史 哲 學 著 作, 而 人 心 與 人 生 則 重 在 表 彰 孔 子 的 心 理 學, 其 實 質 內 涵 則 趨 近 陸 王 心 性 之 學 的 人 性 論, 藉 茲 推 翻 彼 時 的 主 流 心 理 學 再 者 倘 東 西 文 化 及 其 哲 學 以 直 覺 為 主 軸 觀 念, 中 國 文 化 要 義 正 式 提 出 理 性, 則 人 心 與 人 生 側 重 於 理 性 觀 念 的 圓 熟 發 展, 並 扣 合 吾 心 與 宇 宙 本 體 來 加 以 發 揮, 因 此 梁 漱 溟 曰 : 吾 書 言 人 心, 將 從 知 識 引 入 超 知 識 反 知 識, 亦 即 從 科 學 歸 到 形 而 上 學, 從 現 實 生 活 上 起 作 用 的 人 心 歸 到 宇 宙 本 體 84 說 人 心, 應 當 是 總 括 著 人 類 生 命 之 全 部 活 動 能 力 而 說 85 梁 漱 溟 言 人 心, 其 內 涵 極 其 寬 廣, 橫 跨 人 類 的 生 命 與 生 活, 乃 至 宇 宙 兼 森 然 萬 象 等, 由 是 可 見 說 人, 必 于 心 見 之 ; 說 心, 必 于 人 見 之 人 與 心, 心 與 人, 總 若 離 開 不 得 離 開 人 的 語 默 動 靜 一 切 生 活 則 無 以 見 之 矣 是 故 講 到 人 心 必 於 人 生 求 之 86 鑒 於 心 與 人 的 無 可 割 捨 與 分 離, 因 此 人 心 與 人 生 既 由 人 類 生 活 以 言 人 心 ; 亦 由 人 心 以 言 人 生 問 題 再 者 心 究 為 何 物, 梁 曰 : 何 謂 心? 心 非 一 物 也 ; 其 義 則 主 宰 之 義 也 主 謂 主 動 ; 宰 謂 宰 制 對 物 而 言, 則 曰 宰 制 ; 從 自 體 言 之, 則 曰 主 動, 其 實 一 義 也 87 就 主 字 之 義 言, 人 心 重 在 主 動, 其 義 即 近 於 梁 反 覆 使 用 的 自 覺 能 動 性 主 觀 能 動 性, 而 其 實 質 內 涵 則 涵 括 主 動 性 靈 活 性 計 畫 性 三 者, 其 間 尤 以 主 動 性 為 要, 在 梁 看 來 人 生 最 重 要 的 即 在 於 爭 取 主 動 而 已 就 宰 義 言, 則 強 調 心 是 包 括 身 在 內 所 有 物 的 主 宰, 梁 在 書 中 曾 以 極 大 篇 幅 索 探 身 心 關 係, 就 其 先 後 關 係 言, 既 可 言 身 在 心 之 先 : 從 生 物 進 化 史 看 去, 總 是 心 隨 身 而 發 展, 身 先 而 心 後, 有 其 身 而 后 有 其 心 88 若 就 本 原 處 以 言 心, 則 可 言 心 在 身 之 先, 因 為 人 心 恰 是 宇 宙 生 命 本 原 的 最 大 透 露 89 此 外 梁 亦 強 調 心 為 身 之 體 身 為 心 之 用 ; 心 為 主 宰 身 為 工 具, 二 者 具 主 從 關 係 卻 又 相 反 相 成, 身 固 然 可 能 遮 蔽 心 阻 礙 心, 但 身 的 發 展 亦 能 促 進 心 的 發 展, 心 必 然 要 通 過 身 方 能 發 展 與 彰 顯, 若 身 離 心 則 產 生 盲 動, 因 此 梁 漱 溟 再 三 提 醒 人 心 要 緣 人 身 乃 可 得 見, 是 必 然 的 ; 但 從 人 身 上 得 有 人 心 充 分 表 見 出 來, 卻 只 是 可 能 而 非 必 然 人 心 不 是 現 成 可 以 坐 享 的 90 在 面 對 西 方 身 的 文 化 的 衝 擊 下, 梁 漱 溟 發 出 其 身 心 一 致 的 思 考 與 回 應, 然 而 身 仍 究 未 能 取 代 心 的 主 宰 地 位, 他 仍 遵 循 宋 明 以 心 為 主 宰 心 即 理, 理 即 心 吾 心 即 宇 宙, 宇 宙 即 吾 心 的 心 學 路 線 承 前 所 述, 陽 明 視 良 知 本 心 為 自 家 寶 藏, 良 知 既 是 道 德 的 主 體, 亦 是 宇 宙 的 本 體 ; 是 道 德 實 踐 的 依 據, 也 是 天 理 的 所 在 陽 明 曰 : 人 的 良 知, 就 是 草 木 瓦 84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三 章, 頁 同 上, 頁 同 上, 第 一 章, 頁 同 上, 第 三 章, 頁 同 上, 第 十 章, 頁 同 上, 第 十 三 章, 頁 同 上, 第 十 章, 頁

26 石 的 良 知 若 草 木 瓦 石 無 人 的 良 知, 不 可 以 為 草 木 瓦 石 矣 豈 惟 草 木 瓦 石 為 然, 天 地 無 人 的 良 知, 亦 不 可 以 為 天 地 矣 天 沒 有 我 的 靈 明, 誰 去 仰 他 高? 地 沒 有 我 的 靈 明, 誰 去 俯 他 深? 鬼 神 沒 有 我 的 靈 明, 誰 去 辯 他 吉 凶 災 祥? 天 地 鬼 神 萬 物 離 卻 我 的 靈 明, 便 沒 有 天 地 鬼 神 萬 物 了 我 的 靈 明 離 卻 天 地 鬼 神 萬 物, 亦 沒 有 我 的 靈 明 如 此, 便 是 一 氣 流 通 的, 如 何 與 他 間 隔 得! 91 由 此 見 知 天 理 之 在 吾 心, 即 是 吾 人 的 良 知 ; 人 類 的 良 知 之 在 天 地 萬 物, 即 是 草 木 瓦 石 的 天 理, 倘 無 此 人 心 一 點 靈 明, 天 地 萬 物 即 不 成 為 天 地 萬 物, 反 之 如 我 的 靈 明 如 離 開 天 地 萬 物, 靈 明 即 失 卻 其 實 有 的 意 義 人 因 有 此 一 點 靈 明, 心 物 便 得 以 同 流 共 化, 得 以 與 天 地 萬 物 相 互 感 應 體 察, 彼 此 互 為 一 體, 所 謂 天 地 萬 物 一 體 之 仁 即 可 在 此 呈 顯 至 於 梁 漱 溟 在 後 期 人 心 與 人 生 作 品 中 論 及 心 的 問 題 或 理 性 概 念 時, 亦 是 貫 穿 道 德 與 宇 宙 本 體 以 言, 如 梁 曰 : 理 性 要 以 無 私 的 感 情 為 中 心, 即 以 不 自 欺 其 好 惡 而 判 斷 焉, 其 所 得 可 云 情 理 例 如 正 義 感, 即 對 於 正 義 欣 然 接 受 擁 護 之 情, 而 對 於 非 正 義 者 則 嫌 惡 拒 絕 之 也 離 開 此 情 感, 求 所 謂 正 義 其 可 得 乎? 92 所 謂 不 自 欺 其 好 惡, 即 是 能 善 善 惡 惡, 因 此 此 處 之 理 性 實 等 同 於 吾 人 的 道 德 良 知 又 如 生 命 本 性 就 是 莫 知 所 以 然 的 無 止 境 的 向 上 奮 進, 不 斷 翻 新 人 在 生 活 中 能 實 踐 乎 此 生 命 本 性 便 是 道 德 德 者, 得 也 ; 有 得 乎 道, 是 謂 道 德 ; 而 道 則 正 指 宇 宙 生 命 本 性 而 說 93 此 處 之 道 德 實 又 趨 近 於 陽 明 之 此 是 乾 坤 萬 有 基 的 概 念 在 梁 漱 溟 看 來, 人 與 宇 宙 自 然 實 息 息 相 通 痛 癢 相 關, 生 命 與 宇 宙 係 一 體 而 非 二, 因 此 強 調 : 生 命 本 性 要 通 不 要 隔, 事 實 上 本 來 亦 一 切 渾 然 為 一 體 而 非 二 吾 人 生 命 直 與 宇 宙 同 體, 空 間 時 間 俱 都 無 限 古 人 天 地 萬 物 一 體 之 觀 念, 蓋 本 于 其 親 切 體 認 及 此 而 來 94 此 等 人 心 自 覺 則 無 隔 於 宇 宙 大 生 命 的 觀 念 在 人 心 與 人 生 中 所 在 遍 是 徹 頭 貫 尾, 相 當 於 傳 統 哲 學 中 的 天 人 合 一, 亦 即 等 同 於 孟 子 之 萬 物 皆 備 於 我 莊 子 之 天 地 與 我 並 生, 萬 物 與 我 為 一 大 程 子 之 學 者 須 先 識 仁, 仁 者 渾 然 與 物 同 體 陸 象 山 之 萬 物 森 然 於 方 寸 之 間 陽 明 之 大 人 者, 以 天 地 萬 物 為 一 體 也 等 95 梁 又 進 層 曰 : 我 這 裡 所 說 人 心 內 蘊 的 自 覺, 其 在 中 國 古 人 即 所 謂 良 知 又 或 云 獨 知 者 是 已 良 知 一 詞 先 見 於 孟 子 書 中, 孟 子 嘗 以 不 學 而 能, 不 慮 而 知 指 示 給 人 後 來 明 儒 王 陽 明 大 力 闡 揚 致 良 知 之 說, 世 所 習 聞 獨 知 一 詞 則 涵 于 大 學 中 庸 兩 書 所 諄 諄 切 切 的 慎 獨 學 說 中 其 曰 獨 知 者, 內 心 默 默 炯 然, 不 與 物 對, 他 人 不 及 知 而 自 家 瞞 昧 不 得 也, 陽 明 詠 良 知 詩 云 無 聲 無 臭 獨 知 時, 此 是 乾 坤 萬 有 基 乾 坤 萬 有 基 者, 意 謂 宇 宙 本 體 宇 宙 本 體 渾 一 無 對 人 身 是 有 對 性 的, 妙 在 其 剔 透 玲 瓏 的 頭 腦 通 向 乎 無 91 傳 習 錄 下, 頁 人 心 與 人 生 第 七 章, 頁 同 上, 第 十 七 章, 頁 同 上, 第 六 章, 頁 分 見 盡 心, 孟 子 ; 齊 物, 莊 子 ; 元 豐 己 未 呂 與 叔 東 見 二 先 生 語, 河 南 程 氏 遺 書 卷 第 二 上, 二 程 集 第 一 冊, 頁 16; 象 山 先 生 全 集 二 ( 台 北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7 年 9 月,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縮 本, 第 247 冊 ), 卷 三 十 四, 頁 276; 大 學 問, 頁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1974~2003 Xiang Yang and the Research upon His Modern Poems: 1974~2003 by StudentSu-Chen Lee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 92 1 冃 3 92 5 30 *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1498-1583),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ekiang, who was very much concerned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 pp. 175-198 18 89 12 * 175 176 20 177 1980 1982 1985 1985 1972 -p -t -k 178 1985 1987 1990 1992 1991 1985 1980 1980 1980 1981 1981 1980 1990 1995 1982 1991 1985 1993 1992 1992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77-307 20 1 91 6 1904 1920 20 1922 15 Phlip de Vargas Some Aspects of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1891-1962 1887-1936 Chinese * 277 278 20 1 Renaissance 1873-1929 1 2 3 1902

More information

續論

續論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第 19 卷 第 1 期 (95 年 3 月 )23~50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2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王 士 禎 的 山 水 詩 ( 下 ): 神 韻 與 山 水 * 黃 雅 歆 摘 要 引 領 康 熙 詩 壇 的 王 士 禎, 匯 聚 有 清 以 來 詩 人 對 詩 歌 創 作 的 主 張, 加 以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More information

内 容 提 要

内  容  提  要 第 一 卷 内 容 提 要 ( 刘 志 丹 ) 是 一 部 三 卷 集 的 长 篇 传 记 小 说 这 是 第 一 卷, 曾 于 1980 年 由 工 人 出 版 社 出 版 近 两 三 年 来, 在 党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精 神 鼓 舞 下, 作 者 以 惊 人 的 毅 力, 在 撰 写 二 三 卷 的 同 时 对 第 一 卷 又 进 行 了 重 大 修 改, 拟 在 文 化 艺 术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民國初年小學國語課本的實用主義傾向──以黎錦暉編寫版本為主要分析對象 教 科 書 研 究 第 六 卷 第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59-94 民 國 初 年 小 學 國 語 課 本 的 實 用 主 義 傾 向 以 黎 錦 暉 編 寫 版 本 為 主 要 分 析 對 象 郭 澤 寬 1 陳 祥 丹 2 實 用 主 義 曾 在 上 世 紀 初 前 後, 深 刻 影 響 中 國 發 展 自 本 土, 承 續 洋 務 運 動 素 樸 的 致 用 思 維, 與 來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美 術 組 碩 士 論 文 現 代 女 性 體 態 美 初 探 此 論 文 為 藝 術 學 碩 士 學 位 之 部 分 要 求 指 導 教 授 : 歐 豪 年 研 究 生 : 賴 嚴 禾 中 華 民 國 98 年 06 月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美 術 組 碩 士 論 文 現 代 女 性 體 態 美 初 探 此 論 文 為 藝 術 學 碩 士 學 位 之 部 分 要 求 指 導 教 授 : 歐 豪 年 研 究 生 : 賴 嚴 禾 中 華 民 國 98 年 06 月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美 術 組 碩 士 論 文 現 代 女 性 體 態 美 初 探 此 論 文 為 藝 術 學 碩 士 學 位 之 部 分 要 求 指 導 教 授 : 歐 豪 年 研 究 生 : 賴 嚴 禾 中 華 民 國 98 年 06 月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現 代 女 性 體 態 美 初 探 研 究 生 : 賴 嚴 禾 符 合 演 奏 / 創 作 組 部 分 要 求

More information

/ / /

/ / / G257.2 Booklists Recommended to Freshmen in the Reading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Wang Bo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s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182 第 41 卷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留日物理学生是中 国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出身 并任翰林院编修 不久 云贵总督李经羲上 奏 要求调其回云南兴办新学 他欣然回滇办学宣 1 统二年( 1910) 他接任云南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兼 专任理化教员 负责筹办云南工矿学堂 并担任第一

182 第 41 卷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研究留日物理学生是中 国近现代物理学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出身 并任翰林院编修 不久 云贵总督李经羲上 奏 要求调其回云南兴办新学 他欣然回滇办学宣 1 统二年( 1910) 他接任云南优级师范学堂监督 兼 专任理化教员 负责筹办云南工矿学堂 并担任第一 2011 年 2 月 第 41 卷第 1 期 Feb 2011 Vol 41 No 1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清末民初留日物理学生及其科学贡献 咏 1 2 3 梅 冯立昇 ( 1 北京科技大学 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 100083; 2 内蒙古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22; 3 清华大学

More information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 1 61 146 167 374 36 14 2 2 1 1 9 1 3 2 3 1 7 1 1 3 1 1 3 28 4 104 35 5 22 3 3 2 1 2 1 11 5 10 2 3 1 1 2 2 1 1 2 1 2 1 1 3 1 3 2 1 3 3 2 1 5 1 600 166 77 50 6 5 8 2 22 5 1 1 2 6 1 3 1 3 5 1 1 3 17 1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Composing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Analysis of My Works Abstract By analyzing my three composition works, the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reative ideas of contemporar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8 期 頁 227-248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4 年 12 月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朴 庸 鎮 徐 真 賢 提 要 1908 年 法 國 Pelliot( 伯 希 和 ) 在 中 國 甘 肅 省 敦 煌 莫 高 窟 裡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寫 本, 並 將 其 公 諸 於 世 韓 中 日 三 國 學

More information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97 3 ヽ ヽ ヽ ヽ ヽ 10 ヽ 113~136 97 3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5, pp.113~136 (Mar, 2008) 1 2 ヽ - 113 - 97 3 ヽ 3 4 5 6 ヽ 7 8 9 ヽ ヽ ヽ 10 ヽ - 114 - 11 4 1650 12 ヽ ヽ ヽ 13 ヽ ヽ - 115 - 97 3 14 ヽ ヽ ヽ ヽ 16 17-116 - ヽ 19 20

More information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43 頁 64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umber 19, Jun. 2012, Research, pp. 43-64 消 失 的 理 想 住 宅 方 案 劉 欣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释 奠 礼 乐 之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金 圣 基 中 文 提 要 : 本 文 是 为 了 探 究 释 奠 祭 礼 之 乐 舞 的 起 源 与 东 夷 文 明 释 奠 礼 指 在 文 庙 祭 奠 孔 子 等 先 圣 先 贤 的 仪 式 释 奠 是 自 古 以 来 本 着 儒 学 的 独 特 文 化 意 识, 从 学 校 奉 行 下 来, 而 备 受 关 注 本 文 主 要 对 形 成 释 奠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1990-1997 1980-1997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conomy increase has been an important research item with the com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In this paper, ahead item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Word - 德 霖 學 報 第 二 十 一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六 月 李 商 隱 詩 學 箋 釋 方 法 探 析 以 回 中 牡 丹 爲 雨 所 敗 二 首 之 彙 評 進 行 詮 解 李 商 隱 詩 學 箋 釋 方 法 探 析 以 回 中 牡 丹 爲 雨 所 敗 二 首 之 彙 評 進 行 詮 解 陳 秀 美 德 霖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明 清 以 來 諸 家 箋 釋 李

More information

Traversing Humanity sports arena Persevering-- Aanalyze writer's creation heart history based on Ting-Chiun Wang s Wen-Shiao-Chiang-Hu Abstract Ding-C

Traversing Humanity sports arena Persevering-- Aanalyze writer's creation heart history based on Ting-Chiun Wang s Wen-Shiao-Chiang-Hu Abstract Ding-C 穿 越 人 性 競 技 場 的 堅 守 從 王 鼎 鈞 文 學 江 湖 探 析 作 家 的 創 作 心 史 黃 雅 莉 (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中 文 系, 台 灣 新 竹 ) 1 摘 要 文 學 江 湖 是 王 鼎 鈞 回 憶 錄 的 最 後 一 冊, 在 繼 昨 天 的 雲 怒 目 少 年 關 山 奪 路 前 三 冊 已 寫 盡 了 他 一 生 所 經 歷 的 抗 戰 內 戰 等 苦 難 人

More information

336 共分五節 首先爬梳傳統莊周試妻戲曲的淵源本事 從中溯源配角人物的原型 其次三節 依劇情節推展所出現之配角人物依序論述 夢境骷髏 乃試妻背景之 啟示者 搧墳寡婦 則是試妻動機直接的引發者 僮僕與紙人 則是試妻過程 中的參與者 每節再從原型論述到傳統諸作 第五節則綜合探討傳統莊周試妻戲 曲中配角

336 共分五節 首先爬梳傳統莊周試妻戲曲的淵源本事 從中溯源配角人物的原型 其次三節 依劇情節推展所出現之配角人物依序論述 夢境骷髏 乃試妻背景之 啟示者 搧墳寡婦 則是試妻動機直接的引發者 僮僕與紙人 則是試妻過程 中的參與者 每節再從原型論述到傳統諸作 第五節則綜合探討傳統莊周試妻戲 曲中配角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 年 6 月 論傳統莊周試妻戲曲中的配角人物 1 李佳蓮 明道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摘 要 傳統莊周試妻戲曲是一齣充滿爭議的經典名劇 歷來評論者的研究角度 大 多集中在男女主角莊周 田氏二人之上 然而 若深研此劇 可以發現 該劇擁 有多位有趣的配角人物 在劇中與主角之間有著或搧風點火 或監督評論 或比 對參照的交流關係 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男女主角的行為 解析主角二人的內心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鉢 5 2007 6 81~102 鬪 81 鉢 1 1940 2 113 1999 3 114 1999 82 5 邨 册 册 册 邨 册 册 册 册 83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册 鉢 册 84 5 4 6821952 5 811952 6 册 7 85 峯 邨 8 86 5 册 87 鉢 88 5 咏 89 勲 90 5 煕 峯 91 峯 峯 敎 92 5 邨 93 邨 94 5 邨 敎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53-276 20 1 91 6 * 253 254 20 1 1724-1805 1 1729-1781 2 3 4 1 1980 6 3 2 1974 54 1967 223 3 1755 1980 106 4 1966 7 255 5 6 7 8 5 1325 4 7 6 1979 1933 7 19 7 8 4 2000.12

More information

:

: A Study of Huangtao : I Abstract Abstract This text focuses on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Huangtao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Fukien, by analyzing the features of Huangtao s thought,

More information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37 39 1 94 37 54 1 2 3 4 -- NSC92 2411 H 024 003 1 2 1988 27 3 17 257 4 2001 3 1 1652 38 5 1611 1693 6 7 1618 1683 8 9 1724 1805 10 11 12 13 14 5 6 1401 2002 143 7 8 1313 72 101 9 15 54 10 68 12 2901 11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II

II I I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Sports in Taiwan With Rope-Jumping as the Main Subject Abstract The first national folk sports competition, held in Tainan city on Sep 9, 1976, established th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P79-P98桂紹貞1000601.doc

Microsoft Word - P79-P98桂紹貞1000601.doc 康 寧 學 報 13:79-98(2011) 79 大 陸 台 商 子 女 學 校 現 行 教 育 品 質 保 障 策 略 的 分 析 桂 紹 貞 摘 要 大 陸 台 商 子 女 學 校 的 創 辦 是 因 應 兩 岸 台 商 家 庭 的 需 要 而 生 然 而 因 為 台 商 學 校 學 生 學 習 背 景 與 身 在 大 陸 生 活 的 特 殊 性, 形 成 許 多 課 程 與 學 習, 生 活

More information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2007 12 183-210 The Chényù-Dùncuò (Profound and Forceful) Theory in Zhan-Tai Wu s 183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23-5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23-52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and the Mult 主 題 論 文 課 程 研 究 8 卷 2 期 2013 年 9 月 頁 23-52 十 二 年 國 教 變 革 下 高 中 課 程 與 大 學 多 元 入 學 方 案 關 係 之 研 究 丘 愛 鈴 摘 要 在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的 變 革 下, 本 研 究 目 的 有 三 : 一 分 析 高 中 教 育 與 大 學 多 元 入 學 政 策 目 標 的 關 係 ; 二 探 討 大

More information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2006 6 211 238 211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belief in Ji-Gong

More informatio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1540 2 3 4 2 1983 7 1068 3 1284 1983 183 617 4 5 43 BIBLID 0254-4466(2010)28:1 pp. 157-189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 民 國 99 年 3 月 ) ** * 1526-1590 忬 1507-1560 1 2009 2 11 2009 5 26 2010 1 27 * ** NSC93-2411-H-031-016 NSC94-2411-H-031-014 1 2002 157 158 漢 學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Shian-Mou Liau Abstract In 2010, the total nu * 99 92 * Associate Professor, The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of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5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Education and Civil Service Exams: An Example of Constitution-Teaching.

More information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177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ent of Oriental Literature, Tzu Ch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311121 xudajun@ 263. net 15ZDB074 14BZW066 Title The Play-text Forms of Early Zaju and Narrative Sanqu in the Jin and Yuan Dynasties Abstract The setting of the recitative protagonist is the core of Sanqu

More information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379 論 莊 子 物 化 的 哲 學 蘊 義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莊 子 ( 約 369-286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歷 來 論 者 單

More information

[1] 350 [1] 1991

[1] 350 [1] 1991 BIBLID 1026-5279 (2001) 90:1 pp. 115-148 (2001.6) 1 1 5 1897-1960 Keywords Xiantang Wang Diary Documentary Science E-mail: ting6153@mail.scu.edu.tw 116 2001.6 [1] 350 [1] 1991 1 1 7 1897-1960 7 1918 10

More information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唐 彪 讀 書 作 文 譜 選 析 * 呂 湘 瑜 龍 華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摘 要 唐 彪 乃 清 初 浙 江 名 儒, 其 讀 書 作 文 譜 簡 潔 地 呈 現 了 對 於 讀 書 作 文 以 及 文 學 的 種 種 看 法 其 以 為 無 論 是 讀 書 或 者 作 文, 都 必 須 以 靜 凝 神 為 出 發 點, 先 求 得 放

More information

32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藝 術 類 Abstract Ruan Ji seemed to be fond of molding ideal personalities. His works not only present various ideal personaliti

32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藝 術 類 Abstract Ruan Ji seemed to be fond of molding ideal personalities. His works not only present various ideal personaliti 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 31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 00 年 0( ) - 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 Molding and Conflicts of Ideal Personalities in Ruan Ji's Works 馬行誼 Hsing-Yi Ma 收件日期 年 月 日 接受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本文探討阮籍在理想人格的塑造歷程中 發現他對此十分熱衷 他在著作中多樣化的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國 立 臺 南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民 99,24 期,57 79 57 臺 灣 與 中 國 大 陸 視 障 教 育 師 資 培 育 制 度 之 比 較 以 臺 南 大 學 與 南 京 特 殊 教 育 職 業 技 術 學 院 為 例 莊 素 貞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特 殊 教 育 學 系 袁 東 浙 江 省 寧 波 市 盲 童 學 校 摘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2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42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台 南 科 大 學 報 第 26 期 人 文 管 理 頁 167-186 中 華 民 國 96 年 9 月 古 典 文 學 中 具 功 名 仕 宦 意 象 的 植 物 及 其 文 化 意 涵 探 討 以 槐 紫 薇 柏 桂 為 例 周 明 儀 台 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在 科 舉 盛 行 於 中 國 的 一 千 三 百 年 中, 追 求 功 名 可 說 是 社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87-126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歸 有 光 詩 中 的 海 戰 書 寫 兼 述 其 古 文 中 的 禦 寇 思 想 * 顏 智 英 摘 要 本 文 針 對 歸 有 光 24 首 與 抗 倭 海 戰 相 關 的 詩 篇 作 深 入 的 探 討, 以 溯 源 頭 觀 流 變 的 研 究 方 式, 具 體 見 出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朱 熹 人 性 本 善 說 的 理 論 結 構 劉 振 維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人 性 本 善, 乃 是 宋 明 理 學 對 先 秦 儒 學 人 性 論 的 發 明 基 本 上, 宋 明 理 學 家 們 接 受 天 理 流 行 的 宇 宙 觀, 在 理 一 分 殊 的 思 維 下, 藉 禮 記 中 庸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9352D3131382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嘉 大 教 育 研 究 學 刊, 第 2 5 期 : 9 5-1 1 7 2 0 1 0 國 立 嘉 義 大 學 蔡 元 教 隆 育 朱 學 啟 系 華 日 治 時 期 臺 灣 初 等 學 校 課 後 補 習 經 驗 初 探 蔡 元 隆 朱 啟 華 衛 生 系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探 討 臺 灣 日 治 時 期 (1927-1945 年 ) 初 等 學 校 ( 含 小 學 校 公 學 校

More information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More information

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

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 81 82 83 (Muséum National d Histoire Naturelle) 84 LED (Grand Gallery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1793 1884 1 1995 1 2 (Troppen- 85 86 museum) 3 (Maritiem Museum Rotterdam) 4 (Guggenheim

More information

60,,,, ( ) ;,,,,,,,, ( ),, :,,,,,,,,,,,,,,,,,,,,,,,,, ;,,,,,, : :,,,,,,,,,,,,,,,,,, ( ),,( ) 11

60,,,,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1983 1940 ) 11 61,,,,,,,,,,,,,,, (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台 灣 學 誌 第 二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49-77 日 治 時 期 府 城 士 紳 王 開 運 的 憂 世 情 懷 及 其 化 解 之 道 施 懿 琳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shyyilin@gmail.com 陳 曉 怡 崑 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mayfennel@gmail.com 摘 要 王 開 運 是 日 治 至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6 4 2015 385 ~ 397 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36 No. 4 2015 1951 ~ 1956 100049 100190 1951 ~ 1966 1951 ~ 1956 N092 P62-092 A 1673-1441 2015 04-0385-13 1951 ~ 1966

More information

105-132

105-132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105-132 21 1 92 6 * 105 106 21 1 1 12 2 1 1987 31 1980 2 1975 370-371 107 3 157-193 4 559 5 6 4 3 1959 46 1093 4 1112 5 1985 559 2527 6 1974 27 780 108 21 1 7 8 9 187 10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David Faure

David Faure 300350 2009 2014 K24 K25 A 1005-605X 2016 01-0150- 19 A Summary Study on the Cla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CHANG Jian - hua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96 7 () 124

96 7 () 124 123~142 96 7 Journal of Kun Shan University, Vol.4, pp.123~142jul, 2007 * ** * ** 123 96 7 () 124 125 96 7 邨 126 () 嶫 127 96 7 : : 128 129 96 7 130 ( 131 96 7 邨 132 ( ). 133 96 7.. 悞 菓 躭 134 畊 嶫 薲 苽 湙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Microsoft Word - 001...v...doc 政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期 2005 年 12 月 59-78 頁 陸 游 評 價 的 系 譜 愛 國 詩 人 與 國 家 主 義 高 津 孝 摘 要 本 文 以 南 宋 詩 人 陸 游 為 檢 點 的 焦 點, 從 文 學 史 的 角 度 考 察 陸 游 的 評 價 歷 史, 探 討 文 學 研 究 所 隱 含 的 政 治 性 問 題 和 國 家 主 義 問 題 文 學 史 在 取 舍 評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eform Strategies for China s Examination-based Civil Service Employment System Ding Huang* Tian Yunxiang** Abstract By m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eform Strategies for China s Examination-based Civil Service Employment System Ding Huang* Tian Yunxiang** Abstract By me *** * Assistant administrat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 Lecture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University 37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Reform Strategies for

More information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10 Subjective Realit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Taiwan Writers in the Modernism Generation on the Chinese Civil War Huang Chi-Feng Assistant Professor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九期 2014 年 10 月 頁9-49 國立台灣文學館 主觀的真實 論台灣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的國共內戰書寫 黃啟峰 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摘要 本論文以現代主義世代小說家作品中的 戰爭想像與恐怖書寫 為主 題 討論該時代作家如何面對上一代不願面對的 戰爭創傷 議題 並進一步 透過 主觀的真實 面相 去勾勒人在戰爭現場或戰時體制下的情貌與選擇 討論的文本包含白先勇 李渝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s a vital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s an essential tache of selecting qualified students, the adul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uring

More information

%

% 38 1 2014 1 Vol. 38No. 1 January 2014 51 Population Research 2010 2010 2010 65 100028 Changing Lineal Families with Three Generations An Analysis of the 2010 Census Data Wang Yuesheng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楊 樹 達 文 字 形 義 理 論 初 探 研 究 生 : 周 孟 樺 指 導 教 授 : 李 淑 萍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95 年 7 月 25 日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圖 書 館 碩 博 士 論 文 電 子 檔 授 權 書 (95 年 7 月 最 新 修 正 版 ) 本 授 權 書 所 授 權 之 論 文 全 文 電 子

More information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180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一 前 言 河 豚 於 史 載 甚 早, 東 漢 王 充 ( 西 元 27-97 年 ) 在 論 衡 裡, 已 將 河 豚 視 為 毒 魚 1 南 北 朝 時 期, 開 始 有 人 把 河 豚 剁 成 魚 醬 供 給 日 常 食 用, 漸 成 老 饕 BIBLID 0254-4466(2013)31:4 pp. 179-208 漢 學 研 究 第 31 卷 第 4 期 ( 民 國 102 年 12 月 ) 直 那 一 死 ** 明 代 的 河 豚 文 化 謝 忠 志 * 摘 要 明 人 的 食 魨 習 尚, 實 際 上 源 自 北 宋 時 期 的 蘇 軾 梅 堯 臣, 稱 其 味 美 值 死 明 人 不 單 是 品 嚐 河 豚, 亦 著 手 統

More information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劇研究 第十期 京劇逐漸茁壯的同時 戲劇演出相關評論也隨之興起 這些評論除了出現在 3 傳統書籍形式的出版品以外 近代報刊 的興起 更是提供了京劇或是其他地方 劇種的評論極大的發展空間 特別是進入清末民初時期 這些評論主要以報刊為 媒介 散見於報刊雜誌的藝文版面 報刊劇評的流行與京劇的發展成為相輔 戲 劇 研 究 第 10 期 Journal of Theater Studies 2012 年 7 月 頁69-108 近代劇評的發生 順天時報 與辻聽花 1 吳宛怡 日本京都大學人間 環境學研究科博士 緒論 依據中國戲劇發展史 我們可以得知 清代道光 1782-1850 至咸豐 1831-1861 同治 1862-1874 年間 經歷了徽調 秦腔 漢調的合流 並 吸收了崑曲 京腔特長的新興劇種

More information

文档 9

文档 9 : : :2001 5 10 :2001 6 10 : < > :Rudimental Studies on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o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 : :K2904.6 Yu Shaosong A classified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More information

WTO

WTO 10384 200015128 UDC Exploration on Design of CIB s Human Resources System in the New Stage (MBA) 2004 2004 2 3 2004 3 2 0 0 4 2 WTO Abstract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 and new technique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遠 東 通 識 學 報 第 二 卷 第 一 期 2008 年 1 月 頁 73~84 遠 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陸 游 贈 序 文 析 論 * 莊 桂 英 張 忠 智 摘 要 本 文 旨 在 分 析 陸 游 贈 序 文 體 之 散 文, 首 先, 說 明 贈 序 之 名 義 與 內 涵, 及 陸 游 贈 序 文 之 寫 作 時 地 其 次, 分 析 陸 游 贈 序 文 中 的

More information

1.第二卷第二期p1

1.第二卷第二期p1 通 識 學 刊 : 理 念 與 實 務,3(1),1-42 1 圖 解 思 考 法 在 申 論 題 寫 作 上 的 運 用 : 以 蕭 颯 死 了 一 個 國 中 女 生 之 後 為 例 馬 琇 芬 ( 投 稿 日 期 :2014/11/11; 修 正 日 期 :2015/01/21; 接 受 日 期 :2015/01/26) 摘 要 申 論 是 一 種 培 養 學 生 思 考 能 力 的 寫 作

More information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Fire Safety of Interior Finishes: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Kaohsiung City taken as Examples between the interior design of safety and skill tests of Scholastic. A Thesis Submitted to Institute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都 市 發 展 與 建 築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高 雄 後 勁 地 區 傳 統 民 居 特 徵 之 研 究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Houjing District in Kaohsiung 研 究 生 : 許 輝 隆 撰 指 導 教 授 : 陳 啟

More information

0 No. 0 6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6 0087 K09 A 00-0 0-00- 90 89 0-0-8 0JJD77000 < > 99 97 98 00 07 0 90 9 97 9 90 000 998 99 9 96 9 7 9 6 99 99 989 9 9 9 000 60 007 687 0 6 7 8 9 瑏瑠 90 6 7

More information

1 科 学 谋 划, 有 序 促 进 扶 贫 工 作 的 持 续 发 展 1.1 科 学 定 位, 精 准 发 现 地 方 的 需 求 按 照 国 家 生 态 功 能 区 的 划 分, 库 伦 旗 属 重 点 生 态 保 护 开 发 区 这 里 生 态 环 境 优 良 特 色 作 物 资 源 优 势

1 科 学 谋 划, 有 序 促 进 扶 贫 工 作 的 持 续 发 展 1.1 科 学 定 位, 精 准 发 现 地 方 的 需 求 按 照 国 家 生 态 功 能 区 的 划 分, 库 伦 旗 属 重 点 生 态 保 护 开 发 区 这 里 生 态 环 境 优 良 特 色 作 物 资 源 优 势 Major Strategy and Policy Research 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精 准 扶 贫 中 科 技 的 作 用 * 中 国 科 学 院 内 蒙 古 库 伦 旗 扶 贫 对 策 与 成 效 1 张 铜 会 2 唐 炜 1 中 国 科 学 院 寒 区 旱 区 环 境 与 工 程 研 究 所 兰 州 730000 2 中 国 科 学 院 科 技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95 12 71 103 Journal of Yuanpei University No. 13, December 2006 P. 71 P. 103 The Poems of Analyzed Theories in Journey of Yangtze Gorges that the Four Great Poets Traveled by the Time of the Tang Dynasty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朱 書 萱 博 士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研 究 生 : 黃 乾 殷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二 年 八 月 文 徵 明 師 門 書 藝 傳 承 研 究 摘 要 明 代 吳 中 書 派 自 祝 允 明 文 徵 明 一 出, 引 領 時 代 潮 流, 將 整 個 吳 中 書 法 藝 術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2007 4 131-170 prototype theory 131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九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95~114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經 學 研 究 所 中 庸 釋 疑 以 慎 獨 等 九 則 詞 語 為 例 黃 忠 天 摘 要 朱 熹 萃 聚 群 賢 之 論, 推 敲 注 釋, 傾 其 畢 生 心 血, 完 成 四 書 章 句 集 注 自 元 仁 宗 皇 慶 二 年 (1313 年 ) 以 降, 此 書 更 成 為 科 舉 考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28 2015 3 1 2 2011-2012 38 985 31 EXCEL 2005-2010 985 3 985 2011 2012 EXCEL 38 985 31 985 2011-2012 38 985 1. 38 985 90 20 70 1 2005-2010 2011-2012 13

28 2015 3 1 2 2011-2012 38 985 31 EXCEL 2005-2010 985 3 985 2011 2012 EXCEL 38 985 31 985 2011-2012 38 985 1. 38 985 90 20 70 1 2005-2010 2011-2012 13 36 3 Vol. 36 No.3 2 0 1 5 5 May 2 0 1 5 985 2011-2012 361005 2011-2012 985 985 985 2005-2012 985 985 G645 A 1001-4519 2015 03-0027 - 12 DOI 10. 14138 /j. 1001-4519. 2015. 03. 002712 2005-2010 985 2012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