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LOVE"

Transcription

1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 二年十一月 1

2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 二年十一月 2

3 第一部分 Part 1 总 则 General Principle 3

4 第二部分 Part 2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 4

5 第三部分 Part 3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Medical and Health Structures 5

6 第四部分 Part 4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6

7 消毒技术规范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1 引言 适用范围 术语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消毒产品检验基本要求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基本要求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基本原则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 灭菌基本要求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12 第二部分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2.1 消毒产品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 消毒剂模拟现场和现场消毒鉴定试验 空气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水的消毒效果鉴定试验 灭菌与消毒器械消毒功效鉴定试验 灭菌与消毒指示器材鉴定试验 灭菌医疗用品包装材料鉴定试验 抗 ( 抑 ) 菌试验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产品细菌和真菌污染的检测 隐形眼镜护理液鉴定试验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技术规范 消毒产品原料或单方制剂的测定法 复方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指导原则 消毒产品稳定性测定

8 2.2.4 消毒剂对金属腐蚀性的测定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技术规范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皮肤刺激试验 急性眼刺激试验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胎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癌试验 毒理学试验结果的最终判定 第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3.1 消毒与灭菌方法 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 输注器材的灭菌 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 内镜的消毒灭菌 医务人员手的消毒 皮肤与黏膜的消毒 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 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 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 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 口腔诊疗器具与环境的消毒与灭菌 织物的消毒 污水的消毒处理 污物的消毒处理 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

9 3.17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第四部分 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 4.1 常用消毒方法 消毒面积与体积的测算 消毒剂的应用 紫外线强度及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法 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疫区饮用水的消毒与管理 疫源地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评价 各种传染病疫点消毒要求 附录 A 消毒试验用试剂和培养基配方 附录 B 疫点终末和随时消毒工作记录表

10 1.1 引言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和 消毒管理办法 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含总则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 经营 使用和检验消毒产品的组织, 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传染病疫源地和其他一切需要消毒的场所 1.3 术语 消毒 disinfec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 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 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化学指示物 chemical indicator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对某一杀菌因子的敏感性, 使其发生颜色或形态改变, 以指示杀菌因子的强度 ( 或浓度 ) 和 / 或作用时间是否符合消毒或灭菌处理要求的制品 生物指示物 biological indicator 将适当载体染以一定量的特定微生物, 用于指示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品 消毒剂 disinfectant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消毒或灭菌要求的制剂 灭菌剂 sterilant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 ( 包括细菌芽孢 ) 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高效消毒剂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 ( 包括分枝杆菌 ) 病毒 真菌及其孢子等, 对细菌芽孢 ( 致病性芽孢菌 ) 也有一定杀灭作用, 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制剂 中效消毒剂 intermediate-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分枝杆菌 真菌 病毒及细菌繁殖体等微生物, 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低效消毒剂 low-efficacy disinfectant 指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有效氯 available chlorine 有效氯是衡量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的标志, 是指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 非指消毒剂所含氯量 ), 其含量用 mg/l 或 % 浓度表示 ( 有效碘及有效溴的定义和表示法与有效氯对应 ) 中和剂 neutralize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 用以消除试验微生物与消毒剂的混悬液中和微生物表面上残留的消毒剂, 使其失去对微生物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试剂 中和产物 product of neutralization 10

11 指中和剂与消毒剂作用后的产物 菌落形成单位 colony forming unit,cfu 在活菌培养计数时, 由单个菌体或聚集成团的多个菌体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所形成的集落, 称为菌落形成单位, 以其表达活菌的数量 自然菌 natural bacteria 在消毒试验中, 指存在于某一试验对象上非人工污染的细菌 存活时间 survival time, ST 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 指受试指示物样本, 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 (min) 杀灭时间 killing time, KT 用于生物指示物抗力鉴定时, 指受试指示物样本, 经杀菌因子作用后全部样本无菌生长的最短作用时间 (min) D 值 D value 杀灭微生物数量达 90% 所需的时间 (min) 杀灭对数值 killing log value 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 指消毒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 杀灭率 killing rate, KR 在微生物杀灭试验中, 用百分率表示微生物数量减少的值 灭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 SAL 通常表示为 10 -n 如, 设定 SAL 为 10-6, 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疫源地消毒 disinfection of epidemic focus 对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场所进行的消毒 随时消毒 concurrent disinfection 有传染源存在时对其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 terminal disinfection 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 预防性消毒 preventive disinfection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无菌检验 sterility testing 证明灭菌后的物品中是否存在活微生物所进行的试验 生物负载 bioburden 被测试的一个单位物品上承载活微生物的总数 暴露时间 exposed time 消毒或灭菌物品受到消毒因子作用的时间 又称作用时间 处理时间 人员卫生处理 personnel decontamination 对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人员进行人体 着装 随身物品等的消毒与清洗等除污染处理 载体 carrier 试验微生物的支持物 抗菌 antibacterial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细菌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抑菌 bacteriostasis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抑制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的过程 11

12 1.4 消毒产品功效检验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消毒产品检验的基本要求 消毒实验室的基本要求检验机构的微生物实验室应采取封闭式布局, 建筑应便于清洁 消毒 为避免污染应在相对正压洁净条件下进行, 但有时因特殊需要, 用致病菌作指示菌时, 则应在生物安全柜 ( 负压 ) 内进行 对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试验, 必须在 100 级洁净度的实验室, 或 100 级层流操作柜中进行 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 (1) 试验开始前, 应以湿式方法清洁台面和打扫室内地面, 然后以紫外线或其他方法对实验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 (2) 实验人员应穿戴工作服 口罩 帽子 ; 进行无菌检验时, 需经风淋后进入实验室, 然后, 正确穿戴好无菌隔离衣 帽和口罩 ; (3) 每吸取一次不同样液应更换无菌吸管, 接种环 ( 针 ) 需在火焰上烧灼灭菌后, 才可再次使用 ; (4) 要求无菌的试剂, 如蒸馏水 生理盐水 磷酸盐缓冲液 培养基 牛血清白蛋白 标准硬水 中和剂等, 均需灭菌或过滤除菌 ; (5) 无菌器材和试剂, 使用前须检查容器或包装是否完整, 有破损者不得使用 ; (6) 正在使用的无菌器材和试剂不得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 ; (7) 移液或接种时, 应将试管口和琼脂平板靠近火焰, 防止污染 ; (8) 所有用过的污染器材, 应立即放入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以防止对周围环境和清洁物品造成污染 ; (9) 若不慎发生微生物培养物摔碎或其他试验微生物泄漏事故时, 不论是否具有致病性, 均应立即对污染及可能波及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 (10) 全部试验结束后, 应按常规对室内空气和环境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试验样品批次 ( 件 ) 的要求 (1) 消毒剂样品, 送检单位应送检 3 批样品, 样品包装和标识应与拟销售产品完全相同, 在理化试验时, 需检测 3 批样品, 每批取 1 个样品平行测定 2 次, 取平均值报告结果 在杀灭试验时, 取 3 批样品中含量最低者进行试验 在毒理试验中, 取 3 批样品中含量最高者进行试验 (2) 消毒器械, 送检单位应送检 3 件样品, 大型器械可送检 1 件样品, 标识应与拟销售产品完全相同 (3) 化学指示物 生物指示物 灭菌包装 卫生用品和 1 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送检单位应送检 3 批样品 试验的基本要求 (1) 依据申报单位提供产品研制报告和产品的使用说明书进行检验 (2) 用于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应以悬液定量法为主, 试验须重复 3 次 (3) 用于评价医疗器械灭菌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灭菌的功能鉴定试验应用载体定性法, 试验应重复 5 次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一般以不锈钢圆片为载体 (4) 对不宜用悬液定量法评价的消毒剂, 如粘稠的消毒剂和冲洗消毒的消毒剂等的实验室试验用载体定量法, 试验应重复 3 次 在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 以布片为载体 (5) 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实验室试验, 试验浓度要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该消毒剂对某一有代表性消毒对象的最低使用浓度 试验设 3 个不同作用时间, 原则上第一时间为说明书 12

13 规定的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 第二时间为最短作用时间, 第三时间为最短作用时间的 1.5 倍 对多用途的消毒剂, 消毒对象所涉及的微生物相同时, 若使用浓度相同, 选择各种用途中最短的作用时间 若使用时间相同, 选择各种用途中最低的使用浓度 使用浓度低, 作用时间短者与使用浓度高和作用时间长者同时存在时, 以前者为准 使用浓度高, 作用时间短者与使用浓度低, 作用时间长者同时存在时, 每个剂量均须进行试验 评价消毒剂灭菌效果的模拟现场灭菌试验, 应用产品说明书规定的最低使用浓度和 0.5 倍的最短作用时间进行试验 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现场或模拟现场试验, 应用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最低有效浓度和最短作用时间进行试验 (6) 在对消毒剂进行监督监测时, 定量杀菌试验的消毒剂浓度和作用时间选择消毒对象中抗力最强的微生物, 以说明书规定的最低浓度和最短时间验证其消毒效果 对用于灭菌的消毒剂则以说明书中规定的使用浓度和其 0.5 倍的作用时间验证其灭菌效果 (7) 鉴定和监测多用途消毒剂与消毒器械消毒效果时, 现场或模拟现场试验的消毒对象原则上是在类似物品中最难达到消毒合格者, 如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选用止血钳 ; 皮肤消毒选择人体前臂屈面皮肤 ; 织物消毒选择棉布 ; 一般物品表面 ( 包括木质 塑料 橡胶 玻璃 ) 消毒选择木质表面 ; 餐具消毒选用竹 ( 木 ) 筷, 不用于筷子消毒的可选用瓷质碗盘 ; 地面消毒选择水泥地面 ; 手消毒选择五指屈面 ; 对于特指消毒对象而又在上述物品中不能选出有代表性物品时, 则需用该特指对象进行试验 (8) 对于经过充分清洗的消毒对象专用的消毒剂, 可按其使用方法, 在杀菌试验时可减低干扰物的浓度 消毒产品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 (1) 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 有效成分系指具有杀菌作用的成分 所有化学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 所测含量在产品有效期内, 不得低于企业标准的下限值 复方化学消毒剂测其杀菌主要成分的含量 植物消毒剂和用其提取物配制的消毒剂可不测定有效成分 (2)pH 值的测定 : 所有消毒剂需测定消毒剂原液的 ph 值, 固体消毒剂应测定最高应用浓度的 ph 值 对于需调节 ph 后使用的消毒剂则应在 ph 调节剂加入前后分别测定 ph 值 (3) 稳定性试验 : 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稳定性试验, 可用加速实验法 37,90d 和 / 或 54,14d; 也可选用室温留样法 以化学成分为主的消毒剂, 用化学法进行稳定性实验 ; 以植物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消毒剂, 用微生物法进行稳定性实验 ; 以化学成分和植物为有效成分的消毒剂, 同时用化学法和微生物法进行稳定性实验 (4) 金属腐蚀性试验 : 用于金属物品消毒的消毒剂应进行本项检测, 试验浓度应选择最高使用浓度 (5) 微生物杀灭试验 : 所有消毒剂均应进行本项检测 试验前, 必须先按不同种类的试验微生物分别进行相应的化学中和剂或其它残留消毒剂去除法的鉴定试验, 选出适宜的中和试验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 6538 作为细菌繁殖体中化脓性球菌的代表 ;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8099 作为细菌繁殖体中肠道菌的代表 ; 铜绿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atcc 作为医院感染中最常分离的细菌繁殖体的代表 ; 白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lbus)8032 作为空气中细菌的代表 ;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Mycobacterium chelonae subsp. abscessus)atcc 作为人结核分枝杆菌的代表 ;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Bacillus subtilis var.niger)atcc 9372 作为细菌芽孢的代表 ; 白色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atcc 和黑曲霉菌 (Aspergillus niger)atcc 作为致病性真菌的代表 ; 脊髓灰质炎病毒 -Ⅰ 型疫苗株 (Poliovirus-Ⅰ) 作为病毒的代表 在上述规定的菌 毒株的基础上, 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 还可增选其他菌 毒株 13

14 不同用途的消毒剂和消毒器械, 实验室杀灭微生物试验的代表微生物应按照表 1-1 所列者 选择 若特指对某微生物有效时, 则需进行相应微生物的杀灭试验 对于专用于灭菌, 不作它用的消毒剂, 只需做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试验, 可不做 病毒 真菌 分枝杆菌及细菌繁殖体杀灭试验, 但对既用于灭菌, 又用于消毒的消毒剂则按上述要求选择相应微生物进行试验 ; 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杀灭达到消毒要求 ( 杀灭对数值 5.00) 的消毒剂, 在不低于此浓度用作消毒时可不作病毒 真菌和分枝杆菌杀灭试验 消毒对象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 1-1 杀灭试验中微生物的选择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微生物的种类 白色念珠菌 黑曲霉菌 白色葡萄球菌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脊髓灰质炎病毒 手 皮肤和黏膜 足 空气 + 医疗器械和用品 ( 灭菌与高水平消 + 毒 ) 医疗器械和用品 ( 中水平消毒 ) 医疗器械和用品 ( 低水平消毒 ) 一般物品表面和织物 + + 食 ( 饮 ) 具 + + 饮水和游泳池水 + 瓜果 蔬菜 + 注 表中 + 为必做试验的微生物, 消毒剂特指对某微生物具有杀灭作用者, 则除按表中要求外, 还需另选做该微生物杀灭试验 (6) 模拟现场试验与现场试验 : 根据不同消毒对象按如下要求选择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 : 用于 空气消毒的消毒剂须进行现场试验 用于饮水 手 皮肤 一般物体表面消毒的消毒剂任选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 黏膜消毒剂的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可用皮肤代替 用于食 ( 饮 ) 具 医疗器械和用品消毒的消毒剂进行模拟现场试验 其中医疗器械的模拟现场试验应区分消毒或灭菌 消毒器械鉴定测试项目的确定消毒器械应根据产品功能与用途要求选择以下项目进行检测 对器械 耐压或电气性能及关键部件的使用寿命等的鉴定, 由相关行业计量认证考核合格的检验机构按其标准进行检测, 提供检验报告 (1) 杀菌因子强度或浓度的测定杀菌因子指消毒器械所产生的具有杀菌作用的物理或化学因子 物理因子包括热 微波 紫外线等 对物理杀菌因子应测定其规定杀菌条件下的强度, 如对热力杀菌器械应测量其温度, 对紫外线杀菌器材测定其辐照度值 化学因子则由消毒器械产生具有杀菌作用的化学物质, 常见有次氯酸钠 臭氧 二氧化氯等, 可测定所产生消毒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14

15 (2) 金属腐蚀性试验主要检测杀菌器械所产生化学杀菌因子对金属的腐蚀性 其要求与消毒剂的金属腐蚀性试验相同 (3) 实验室杀灭微生物试验用于消毒的器械, 应采用定量杀灭试验 ; 用于灭菌的器械应做定性杀灭试验 (4) 安全性试验包括电器安全试验和消毒器械产生的化学因子的毒理学试验 (5) 模拟现场和现场试验用于消毒及灭菌的器械均须进行模拟现场试验 消毒器械产生的化学因子按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模拟现场或现场试验 空气消毒剂需用进行模拟现场和现扬试验 消毒产品有效成分含量表示方法有效成分含量以法定计量单位表示 复方消毒剂以其杀菌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表示 ; 植物消毒剂以百分浓度表示, 如 1 份原液加 4 份水即该消毒剂溶液的浓度为 20% 对重复试验的要求对所要求的重复性试验, 并不是只在同次试验中增加菌片数, 或多作几份样本, 而是应分期分批进行 必要的器材和试剂应重新制备或灭菌, 以防产生系统性误差 中和剂鉴定试验, 应将各组 3 次重复试验结果平行列出, 以便对比分析 最终评价的要求由于影响消毒与灭菌鉴定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 其中也包括试验的准确性和设计的科学性, 所以在根据试验结果进行最终评价时应综合分析 除反复推敲试验过程和结果的准确性外, 还应和国内外文献报导该消毒剂 ( 消毒器械 ) 的性能和不同试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以判断所下结论有无不妥之处 如有不同于通常规律的结果, 应重新考虑实验设计 如试验组距设置, 消毒剂 ( 器械 ) 浓度 ( 强度 ) 测定和计算, 实验条件 ( 温度 湿度 ph 值等 ) 是否符合规定, 特别要注意中和剂的选择试验是否符合要求等 必要时, 还需要经过多种试验, 多个实验室重复, 查阅国内外文献, 从各个角度证明, 才能做出可靠的结论 试验记录的要求实验室对所进行的试验, 必须按计量认证 ( 或实验室认可 ) 要求认真观察试验结果, 作好原始记录 为使记录规范化, 须用表格方式记录, 表格中应包括样品名称与编号 检验日期 检测项目 检测依据 试验条件 使用仪器编号 观察结果 试验者和校核者签名等栏目 表格中每一栏目应用蓝黑或碳素墨水逐项填写 一次试验填写一份表格 原始记录数据和计算应及时校核, 整理装订附于检验报告后, 入档保存备查 检测报告的要求检测报告是试验情况和结果的书面表达, 具有长期保存和法律价值, 因此必须逐项填写清楚 因为技术规范或标准等的规定只写出共性部分, 即使再详细亦难以包括所有情况和要求 各样品检测可能有其特殊性, 因样品用途 用法不同, 其检验条件和检验方法亦可随之改变, 若检验报告中不说明其改变的情况, 将会影响对所得结果做出准确的评价 凡是检验方法与本规范不一致或有更改者, 必须详细叙述补充或删改的部分, 以便阅读者了解检验工作的全过程, 对检验样品的质量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检验报告的结果部分, 用表格将各试验组 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及其他对照组的数据列出 ( 定性的对照可用文字加以说明 ) 试验组应列出其杀灭对数值, 杀灭对数值 5.00 时, 无须列出具体数值, 当杀灭对数值 5.00 时, 则应列出具体杀灭对数值 并用文字简要叙述所得的结果 15

16 检验报告的结论部分, 应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明确的结论 此外, 对试验中出现某些异常现象亦应加以说明 实用剂量的要求日常消毒与灭菌中影响杀菌效果的因素较多, 而实验室试验所规定的条件, 均应控制在一个固定的范围之内, 因此, 需根据多种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确定 杀菌剂量包含有两个参数, 一是杀菌因子的强度, 二是作用的时间 在确定实用剂量时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 : 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 有机物的含量 ; 杀菌因子的稳定性 ; 环境的温湿度变化 ; 腐蚀性的强弱 ; 酸碱度 ; 消毒对象的性质 ; 允许使用的浓度 ; 允许作用的时间 ; 杀菌因子的穿透能力 ; 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等 实用剂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申请检验单位应根据消毒产品的研制结果, 针对不同用途, 提出杀灭微生物有效 安全的实用剂量 (2) 实用剂量不低于模拟现场试验或现场试验所测得的结果 (3) 实用剂量应对人体和环境无危害, 对物品无损害 消毒产品理化检验基本要求消毒剂配方中不能含有 消毒剂禁用物质, 也必须符合消毒剂限量物质要求 消毒剂有效成分必须符合我国允许的消毒剂组分 标准品或对照品的纯度 99.0%; 用标准品或对照品进行标定过的标准溶液作为含量测定的对照物也可 以滴定法分析有效成分时, 滴定液用量不宜超过滴定管所标示的量 文内规定滴定时所取样本的质量或容量 ( 包括浓度 ), 均根据此原则设定 若所测消毒剂浓度过高, 可适当减少取样量或经稀释后测定, 以减少测定结果的误差 ; 若消毒剂浓度过低, 可增加取样量或采用灵敏度更高的方法进行测定 溶液或消毒剂的有效成分含量的表示, 以 mg/l 或 mg/kg 为主 采用百分数表述含量时有下列 2 种含义 :1 液体和液体之间为体积百分数, 用 % 表示, 即 100 ml 溶液中含溶质若干 ml, 或 100 ml 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若干 ml;2 固体和固体之间为质量百分数, 用 % 表示, 即 100 g 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若干 g; 对固体和液体之间采用质量浓度表示 (mg/l g/l 等 ), 即 1L 溶液中含溶质若干 mg 或 g, 或 1L 消毒剂中含有效成分若干 mg 或 g 等 方法中所用试剂的纯度涉及基准 分析纯 化学纯及色谱纯等, 未作专门说明者, 一般采用分析纯 配制滴定液试剂 ( 如硫代硫酸钠 ) 因配制后尚需专门处理, 亦可用化学纯 本规范中, 滴定液 是指经过标定, 浓度准确至 mol/l~ mol/l 的溶液 未经浓度标定者则称 溶液, 以示区别 摩尔 (mole, mol) 为物质量的单位, 当分子 原子或其它粒子等的个数约为 时即为 1 mol 本规范中滴定液浓度的计算, 除碘滴定液按原子量计算外, 其它滴定液均按分子量计算 滴定液的标定及所有样品测定均平行进行两次 将滴定管中滴定液补足至全量后滴定 所有试验结果 ( 包括消毒剂有效成分测定及滴定液标定 ) 应当以空白试验校正 所使用的滴定液应按要求在有效使用期内使用 对仪器设备进行计量检定 玻璃仪器清洗干净, 用蒸馏水冲洗 3 遍 所用容量瓶和量筒等不能加热 容量分析实验室工作温度应控制在 20 ~ 送检 3 批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每批取 1 个样品平行测定 2 次, 取平均值报告结果 16

17 粉剂和片剂的取样量为测定所需量的 10 倍, 经研磨后精确称取适量样品进行测定 如果选用色谱法或分光光度法, 进行方法可靠性论证时应附空白样品 ( 不含被测成分的其它成分所构成的样品 ) 模拟样品( 空白样品加有效成分的标准品 ) 以及待测样品的色谱图或光谱图 如果无法提供空白样品, 可用加入标准量法进行方法可靠性的论证 对于本规范中测定方法不适用的产品, 有效成分的测定, 由厂家提供检测方法及方法可靠性的论证报告, 经检验机构认可后方可采用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基本要求为了确保消毒剂的安全性, 消毒剂除在配方组分或杂质 ( 污染物 ) 含量方面必须达到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技术法规或强制性标准对它们的禁用或限用的要求外, 消毒剂还需进行相应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消毒产品毒理学实验评价程序消毒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可分为 4 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 急性毒性试验 皮肤刺激试验和黏膜刺激试验 ) 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2)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3) 皮肤刺激试验 4) 急性眼刺激试验 5) 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6)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2) 第二阶段 ( 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 1) 亚急性毒性试验 2) 致突变试验 1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 体细胞基因水平, 体外试验 ) L5178Y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V79 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2 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体细胞染色体水平, 体外试验 ) 3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体细胞染色体水平, 体内试验 ) 4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体细胞染色体水平, 体内试验 ) 5 程序外 DNA 修复合成试验 (DNA 水平, 体外试验 ) 6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性细胞基因和染色体水平, 体内试验 ) 7 睾丸生殖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 性细胞染色体水平, 体内试验 ) 小鼠精原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小鼠精母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3) 第三阶段 ( 亚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胎试验 ) 1) 亚慢性毒性试验 2) 致畸胎试验 (4) 第四阶段 (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 ) 1) 慢性毒性试验 2) 致癌试验 各种消毒产品毒理学试验的规定为便于对消毒剂进行毒理学评价, 将消毒剂分为三类 17

18 (1) 第一类消毒剂 : 指我国首创或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生产的消毒剂 原则上需进行上述 4 个阶段的毒理学试验 首先必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包括小鼠和大鼠 ) 亚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胎试验和三项致突变试验 ( 包括反映体细胞基因水平 体细胞染色体水平和性细胞染色体水平三种类型试验 ) 根据试验结果, 判断是否需继续做其它试验项目 (2) 第二类消毒剂 : 指国外已批准生产 现由我国首次生产或首次进口的消毒剂 首先必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和两项致突变试验 ( 包括反映基因水平和染色体水平两种类型试验 ) 根据试验结果, 判定是否需继续做其它项目试验 (3) 第三类消毒剂 : 指与国内已获准生产的消毒剂属于同类的产品或植物成分组配的消毒剂 首先必须做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一项致突变试验 ( 反映体细胞基因水平或染色体水平类型的试验 ) ; 若消毒剂 ( 皮肤黏膜消毒剂 ) 直接用于人体, 并有可能重复接触的, 还必须增做亚急性毒性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 判定是否需继续做其它试验 (4) 室内空气消毒剂 : 除按第一类 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 还必须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急性眼刺激试验 视其试验结果, 判定是否需做其它试验项目 (5) 手和皮肤消毒剂 : 除按第一类 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 还必须进行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 采用一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 如果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 采用多次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接触皮肤伤口的消毒剂, 还必须增做一次破损皮肤刺激试验 ; 接触创面的消毒剂, 应增做眼刺激试验 使用过程中, 必需接触皮肤的其它消毒剂, 也应增做完整皮肤刺激试验 根据消毒剂的成分, 估计可能有致敏作用者, 还需增做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6) 黏膜消毒剂 : 除按第一类 第二类或第三类消毒剂的要求进行毒理学试验外, 还必须做急性眼刺激试验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如果偶尔使用或间隔数日使用的消毒剂, 采用一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 如果每日使用或连续数日使用的消毒剂, 采用多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 毒理学试验用消毒产品样品的规定 (1) 受试样品必须是按照既定的生产工艺和配方进行规范化生产的消毒产品, 其成分和浓度与实际生产和销售的相同 (2) 提供受试样品与毒性有关的物理 化学性质的资料, 以及消毒剂的配方 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和含量 ph 值等, 但植物成分组配的消毒剂可不提供化学结构 (3) 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用受试物根据不同毒理学试验的目的, 采用相应的受试物 1) 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致突变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胎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时, 一般采用消毒剂原形样品 消毒剂原形是指在销售过程中原包装的粉剂 片剂或原液 对于二元或多元包装的消毒剂, 以按比例混合配制后作为消毒剂原形 2) 在皮肤刺激试验 急性眼刺激试验和阴道黏膜刺激试验中所用受试物的浓度, 通常是对皮肤 黏膜消毒时应用浓度的 5 倍 使用原形 ( 原液 ) 对皮肤 黏膜进行消毒的消毒剂, 则采用消毒剂原形 ( 原液 ) 作为试验受试物, 不需对消毒剂原形再进行浓缩 3) 在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时, 采用的诱导浓度应为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低浓度或原液, 激发浓度应为不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最高浓度或原液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 灭菌基本要求 消毒因子作用的水平根据消毒因子的适当剂量 ( 浓度 ) 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 可将其分为 18

19 四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 (1) 灭菌 : 可杀灭一切微生物 ( 包括细菌芽孢 ) 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 : 热力灭菌 电离辐射灭菌 微波灭菌 等离子体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 以及用甲醛 戊二醛 环氧乙烷 过氧乙酸 过氧化氢等消毒剂进行灭菌的方法 (2) 高水平消毒法 : 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 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 这类消毒方法应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 ( 包括结核分枝杆菌 ) 病毒 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 属于此类的方法有 : 热力 电力辐射 微波和紫外线等以及用含氯 二氧化氯 过氧乙酸 过氧化氢 含溴消毒剂 臭氧 二溴海因等甲基乙内酰脲类化合物和一些复配的消毒剂等消毒因子进行消毒的方法 (3) 中水平消毒法 : 是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 包括超声波 碘类消毒剂 ( 碘伏 碘酊等 ) 醇类 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 醇类和季铵盐 ( 包括双链季铵盐 ) 类化合物的复方 酚类等消毒剂进行消毒的方法 (4) 低水平消毒法 :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 ( 分枝杆菌除外 ) 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剂和通风换气 冲洗等机械除菌法 如单链季铵盐类消毒剂 ( 苯扎溴铵等 ) 双胍类消毒剂如氯己定 植物类消毒剂和汞 银 铜等金属离子消毒剂等进行消毒的方法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分类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 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 (1) 高度危险性物品 : 这类物品是穿过皮肤或黏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器材, 或与破损的组织 皮肤 黏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和用品, 例如, 手术器械和用品 穿刺针 输血器材 输液器材 注射的药物和液体 透析器 血液和血液制品 导尿管 膀胱镜 腹腔镜 脏器移植物和活体组织检查钳等 (2) 中度危险性物品 : 这类物品仅和破损皮肤 黏膜相接触, 而不进入无菌的组织内 例如, 呼吸机管道 胃肠道内窥镜 气管镜 麻醉机管道 子宫帽 避孕环 压舌板 喉镜 体温表等 (3) 低度危险性物品 : 虽有微生物污染, 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 只有当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物品 这类物品和器材仅直接或间接地和健康无损的皮肤相接触, 包括生活卫生用品和病人 医护人员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物品 例如, 毛巾 面盆 痰盂 ( 杯 ) 地面 便器 餐具 茶具 墙面 桌面 床面 被褥 一般诊断用品( 听诊器 听筒 血压计袖带等 ) 等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一般认为, 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为 : (1) 亲脂病毒 ( 有脂质膜的病毒 ), 例如乙型肝炎病毒 流感病毒等 (2) 细菌繁殖体 (3) 真菌 (4) 亲水病毒 ( 没有脂质包膜的病毒 ),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5) 分枝杆菌, 例如结核分枝杆菌 龟分枝杆菌等 (6) 细菌芽孢, 例如炭疽杆菌芽孢 枯草杆菌芽孢等 (7) 朊毒 ( 感染性蛋白质 ) 选择消毒 灭菌方法的原则 (1) 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消毒药 械, 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卫生机构和疫源地等消毒中使用 19

20 (2) 根据物品污染后的危害程度选择消毒 灭菌的方法 1) 高度危险性物品, 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 中度危险性物品, 一般情况下达到消毒即可, 可选用中水平或高水平消毒法 但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要求并不相同, 有些要求严格, 例如内窥镜 体温表等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需采用高水平消毒法消毒 3) 低度危险性物品, 一般可用低水平消毒方法, 或只作一般的清洁处理即可, 仅在特殊情况下, 才作特殊的消毒要求 例如, 在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 必须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用有效的消毒方法 (3)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 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 灭菌的方法 1) 对受到细菌芽孢 真菌孢子 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 (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等 ) 污染的物品, 选用高水平消毒法或灭菌法 2) 对受到真菌 亲水病毒 螺旋体 支原体 衣原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 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可选用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法 4) 对存在较多有机物的物品消毒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 / 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5)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 / 或延长消毒作用时间 (4)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方法选择消毒方法时需考虑, 一是要保护消毒物品不受损坏, 二是使消毒方法易于发挥作用 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1) 耐高温 耐湿度的物品和器材, 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 耐高温的玻璃器材 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可选用干热灭菌 2) 不耐热 不耐湿, 以及贵重物品, 可选择环氧乙烷或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 灭菌 3) 器械的浸泡灭菌, 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消毒剂 4) 选择表面消毒方法, 应考虑表面性质, 光滑表面可选择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 或液体消毒剂擦拭 ; 多孔材料表面可采用喷雾消毒法 消毒 灭菌基本程序被甲类传染病病人, 以及肝炎 结核 艾滋病 炭疽病等病人的排泄物 分泌物 血液等污染的器材和物品, 应先消毒再清洗, 于使用前再按物品危险性的种类, 选择合理的消毒 灭菌方法进行消毒或灭菌处理 普通病人用过的物品, 可先清洗后消毒 消毒工作中的个人防护消毒因子大多对人是有害的, 因此, 在进行消毒时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和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 以防止消毒事故的发生和因消毒操作方法不当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1) 热力灭菌 : 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 ; 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 紫外线 微波消毒 : 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 : 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 经常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 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 对环氧乙烷气体消毒剂, 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 (4) 液体化学消毒剂 : 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 黏膜的损伤 (5) 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以避免可能对人体的刺 割等伤害 20

21 1.4.5 疫源地消毒基本要求 组织执行与人员 (1) 对甲类传染病和肺炭疽 艾滋病等乙类传染病必须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 由有关单位和个人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负责进行终末消毒 (2) 对乙类传染病中的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 伤寒和副伤寒 脊髓灰质炎 白喉 布鲁菌病 炭疽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性出血热 淋病 梅毒等和丙类传染病中肺结核, 必须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提出的卫生要求, 由病人陪护人或所在单位进行消毒处理或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组织进行消毒处理 (3) 对丙类传染病中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感染性腹泻等由病人或其陪护人进行消毒处理 (4) 各类传染病 ( 包括非法定传染病 ) 爆发流行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 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 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和监督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5) 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 (6) 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 时限要求接到甲类传染病疫情报告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艾滋病的疫情报告后, 城市应在 6 h 内, 农村应在 12 h 内采取消毒措施, 其他传染病按病种不同应在 24h 至 48h 内采取消毒措施 装备要求承担疫源地消毒任务的单位, 应根据工作需要和条件配备消毒工具和防护用品, 储备一定数量的消毒剂 (1) 消毒工具 : 背负式喷雾器 气溶胶喷雾器 机动喷雾器 配药桶 (10L) 刻度量杯( 筒 ) 工具箱 消毒车 (2) 防护用品 : 工作服 隔离服 防护眼镜 口罩 防鼠疫口罩 帽子 手套 长筒胶靴 毛巾 污物袋 手电筒 皮卷尺 雨衣 长柄毛刷 装工作衣的布袋 (30cm 30cm 40cm) 肥皂盒 皮肤消毒盒 ( 瓶 ) (3) 消毒剂 : 储备一定量的消毒剂并与有关厂家建立联系, 确保处理突发疫情的需要 常用消毒剂有过氧乙酸 含氯消毒剂 碘伏等 技术要求 (1) 疫区消毒 1) 消毒范围和对象 : 以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2) 消毒持续时间 : 以传染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3) 消毒方法的选择 : 以消毒因子的性能 消毒对象 病原体种类为依据选择消毒方法 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4) 疑似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 : 可按疑似的该类传染病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或按下一条进行处理 5) 不明传染病疫源地的消毒 : 应根据流行病学指征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 采取最严格的消毒方法进行处理 6) 注意与其它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 : 搞好传染源的管理, 疫区的封锁 隔离, 杀蝇 防蝇, 灭鼠 防鼠, 灭蚤, 搞好饮用水 污水 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7) 填报消毒工作记录, 必要时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21

22 (2) 疫点的随时消毒 1) 对病人应根据病情做到 三分开 与 六消毒 三分开 是指 :1 分住室 ( 条件不具备可用布帘隔开, 至少要分床 );2 分饮食 ;3 分生活用具 ( 包括餐具 洗漱用具 便盆 痰罐等 ) 六消毒 是指 :1 消毒分泌或排泄物 ( 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口鼻分泌物, 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 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为脓液 痂皮等 );2 消毒生活用具 ;3 消毒双手 ;4 消毒衣服 被单 ;5 消毒患者居室 ;6 消毒生活污水 污物 2) 病人陪伴和护理人员, 除做好病人的随时消毒外, 应做好本人的卫生防护, 护理病人后, 应消毒双手 (3) 疫点的终末消毒程序 1) 在出发前, 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 消毒剂和防护用品, 做好准备工作 2) 消毒人员到达疫点, 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 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 做好防疫知识宣传,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 对脱掉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 ( 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 ) 穿隔离服 胶鞋, 戴上口罩 帽子 用过氧乙酸或含氯制剂时, 须戴防护眼镜 4) 仔细了解病员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 活动场所, 用过的物品 家具, 吐泻物 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 以及污水排放处等, 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 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 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 进入疫点时, 应先消毒有关通道 6) 测量房屋 家具及地面需消毒的面积和体积, 估算需消毒的污水量 7) 必要时, 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前采样 8) 消毒前应关闭门窗, 将水缸盖好, 将未被污染的贵重衣物 饮食类物品 名贵字画及陈列物品收藏好 9) 如系呼吸道传染病, 应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10) 如系肠道传染病, 应先于室内灭蝇, 再进行消毒 11) 对室内地面 墙壁 家具和陈设物品消毒时, 应按照先上后下, 先左后右的方法, 依次进行消毒 12) 病人用过的餐 ( 饮 ) 具 污染的衣物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时, 可在疫点进行煮沸 浸泡或擦拭消毒 作浸泡消毒时, 必须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 作擦拭消毒时, 必须反复擦拭 2 次 ~3 次 对污染重 经济价值不大的物品和废弃物, 在征得病家同意后焚烧 13) 室内消毒后, 必要时对厕所 垃圾 下水道口 自来水龙头 缸水和井水等进行消毒 14) 对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进行人员卫生处理 15) 疫点消毒工作完毕, 对消毒人员穿着的工作服 胶靴等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 将衣物污染面向内卷在一起, 放在布袋中带回消毒 所用消毒工具表面用消毒剂进行擦洗消毒 16) 必要时, 到达规定的消毒作用时间后, 由检验人员对不同消毒对象进行消毒后采样 17) 填写疫点终末消毒工作记录 18) 离开病家前, 让病家开窗通风, 擦拭打扫 (4) 消毒人员注意事项 1) 出发前, 要检查应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 消毒剂是否足够 2) 应主动取得病家合作和相关人员的配合 选择消毒因子时, 应尽量采用物理法消毒 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应尽量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 对人 畜安全, 对物品损害轻微, 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 3) 消毒过程中, 不得吸烟 饮食 要注意自我保护, 既要防止或减少受到消毒因子的伤 22

23 害又要避免受到微生物感染 4) 消毒过程中, 不得随便走出消毒区域, 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5) 消毒应有条不紊, 突出重点 凡应消毒的物品, 不得遗漏 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 勿使已消毒的物品被再次污染 6) 携回的污染衣物应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7) 清点所消耗的药品器材, 加以整修 补充 8) 填好的消毒记录应及时上报 23

24 2.1 消毒产品消毒效果检验技术规范 消毒剂杀微生物试验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消毒剂鉴定和日常监测, 用来评价各种用途的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按此方法进行的试验, 只是对消毒剂的杀菌能力的重要方面进行验证, 侧重反映消毒剂的实用剂量与杀菌能力 不能反映消毒剂的全面特性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 适用范围制备消毒剂杀菌试验用细菌悬液与菌片, 以供消毒剂杀菌试验时使用 试验器材 (1) 菌种 : 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铜绿假单胞菌 ATCC 大肠杆菌 8099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 ATCC 9372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ATCC 白色葡萄球菌 8032 白色念珠菌 ATCC10231 黑曲霉菌 ATCC16404 在上述规定的菌株基础上, 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 还可增选其他菌株 (2) 有机干扰物 : 见附录 A (3) 磷酸盐缓冲液 : 见附录 A (4) 无菌蒸馏水 (5) 稀释液 : 见附录 A (6) 细菌培养基 :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 (TSA), 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 (TSB) 等, 见附录 A (7) 革兰染色液 : 见附录 A (8) 芽孢染色液 : 见附录 A (9) 恒温水浴箱 (10) 玻璃漏斗 (11) 刻度吸管 (1.0ml 5.0ml 10.0ml), 毛细吸管 (12) 数字可调移液器 (10μl, 20μl, 100μl,200μl,1000μl) 及配套用一次性塑料吸头 (13) 离心机 (14) 电动混合器 (15) 浊度计 细菌悬液制备程序 (1) 细菌繁殖体悬液的制备 1) 取冻干菌种管, 在无菌操作下打开, 以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 轻柔吹吸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 取含 5.0 ml~10.0ml 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 37 培养 18h~24h 用接种环取第 1 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于 37 培养 18h~24h 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 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 于 37 培养 18h~ 24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24

25 2) 取菌种第 3 代 ~14 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 (18h~24h), 用 5.0ml 吸管吸取 3.0 ml~5.0ml 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 反复吹吸, 洗下菌苔 随后, 用 5.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 振荡 )20s, 或在手掌上振敲 80 次, 以使细菌悬浮均匀 3) 初步制成的菌悬液, 先用细菌浓度比浊测定法粗测其含菌浓度, 然后以稀释液稀释至所需使用的浓度 4) 细菌繁殖体悬液应保存在 4 冰箱内备用 应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5) 怀疑有污染时, 应以菌落形态 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2) 细菌芽孢悬液的制备 1) 取冻干菌种管, 在无菌操作下打开, 以毛细吸管吸加适量营养肉汤培养基, 轻柔吹吸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 取含 5 ml~10ml 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 37 培养 18h~24h 用接种环取第 1 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于 37 培养 18h~24h 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 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 于 37 培养 18h~24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2) 用 10.0ml 吸管吸取 5.0 ml~10.0ml 第 3 代 ~5 代的 18h~24h 营养肉汤培养物, 接种于罗氏瓶中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 将其摇动使菌液布满营养琼脂培养基的表面, 再将多余肉汤培养物吸出, 将罗氏瓶置于 37 温箱内, 培养 5d~7d 3) 用接种环取菌样少许涂于玻片上, 固定后以改良芽孢染色法染色, 并在显微镜 ( 油镜 ) 下进行镜检 当芽孢形成率达 95% 以上时, 即可进行以下处理 否则, 应继续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 直至达到上述芽孢形成率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改良芽孢染色法 :1 用接种环取菌样涂布于玻片上, 待自然干燥 而后通过火焰加热将菌固定于玻片上 2 将涂片放入平皿内, 片上放两层滤纸, 滴加足量的 5.0% 孔雀绿水溶液 将平皿盖好, 放 54 ~56 条件下, 加热 30min 取出, 去滤纸, 用自来水冲洗残留孔雀绿溶液 3 加 0.5% 沙黄水溶液, 染 1min 水洗, 待干后镜检 芽孢呈绿色, 菌体呈红色 4) 罗氏瓶培养物, 用 10.0ml 吸管加 10.0ml 无菌蒸馏水于每一罗氏瓶中, 以 L 棒轻轻推刮下菌苔 吸出第一批洗下的菌悬液, 再向瓶内吸加 5.0ml 无菌蒸馏水, 重复洗菌一遍 将第一和第二批洗下的菌悬液集中于一含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烧瓶中, 振摇 5min, 打碎菌块, 使成均匀的芽孢悬液 5) 必要时, 将盛装菌悬液的三角烧瓶置 45 水浴中 24h, 使菌自溶断链, 分散成单个芽孢 6) 用无菌棉花或纱布过滤芽孢悬液, 清除其中的琼脂凝块 7) 将过滤后的芽孢悬液, 置无菌离心管内, 以 3000 r/min 速度离心 30min 弃上清液, 加蒸馏水吹吸使芽孢重新悬浮 再离心和重新悬浮清洗, 先后共 3 遍 8) 将洗净的芽孢悬浮于三角烧瓶内蒸馏水中, 并加入适量小玻璃珠 9) 将芽孢液放于 80 水浴中 10min( 或 60,30min), 以杀灭残余的细菌繁殖体 待冷至室温后, 保存于 4 冰箱中备用 有效使用期为半年 10) 芽孢悬液在使用时, 应先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11) 怀疑有杂菌污染时, 应以菌落形态 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菌片的制备程序 (1) 消毒试验中使用的菌片是以菌液滴加于载体上制成 载体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 常用的有金属 玻璃 滤纸 线 棉布等 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宜材料载体作为代表 载体可以为方形, 大小为 10mm 10mm 当以金属片为载体时, 因方形金属载体在振敲时可将玻璃试 25

26 管撞碎, 故改用 12mm 直径圆形金属片 ( 厚 0.5mm) (2) 所用载体 ( 除滤纸片外 ) 于染菌前, 应进行脱脂处理 脱脂方法如下 :1 将载体放在含洗涤剂的水中煮沸 30 min;2 以自来水洗净 ;3 用蒸馏水煮沸 10min;4 用蒸馏水漂洗至 ph 呈中性 ;5 晾干 熨平备用 (3) 布片用白平纹棉布制作 在剪开前, 先将脱脂的布块按载体规定的大小, 抽去边缘一周的经纬纱各一根, 再按抽纱痕剪开 此法制成的载体大小一致, 且无毛边 金属片以不锈钢制作, 纸片以新华滤纸制作 (4) 载体经压力蒸汽灭菌后, 使用滴染法染菌 染菌用菌悬液 : 使用 TSB 营养肉汤配制 细菌繁殖体, 可直接使用经 18h~24h 培养的斜面培养物, 细菌芽孢可使用 4 冰箱贮存液 含菌量约为 cfu/ml~ cfu/ml, 可使用浊度计调整菌液浓度 滴染法染菌时, 将经灭菌的载体片平铺于无菌平皿内, 逐片滴加菌液 菌液滴加量每片为 10μl 用 10μl 移液器接灭菌塑料吸头滴染菌液, 并用接种环涂匀整个载体表面 滴染菌液后, 染菌载体可置 37 温箱内干燥 ( 约 20min~30min), 或置室温下自然阴干后再使用 (5) 每个菌片的回收菌数, 按活菌培养计数所得结果, 应为 cfu/ 片 ~ cfu/ 片 注意事项 (1) 用浊度计测定的菌悬液浓度, 只用于在滴染菌片时对菌悬液稀释度的估计 作为菌悬液含菌浓度或菌片染菌量的正式报告 ( 如杀菌试验中阳性对照组菌悬液或菌片所含菌量 ), 必须以活菌培养计数的实测结果为准, 不得使用根据比浊法判定的估计值 (2) 滴染时, 菌液滴加量不宜过多, 避免流散影响染菌的准确性 (3) 细菌繁殖体在烤干过程中, 可引起部分死亡, 如铜绿假单胞菌在 37 干燥过程中, 滴度最高可下降 1 个对数值 此时, 应提高初始菌浓度, 以便达到所需的菌量 (4) 配制菌悬液和制备菌片时, 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 以防污染杂菌, 影响随后杀菌试验的结果 (5) 用带橡皮塞的容器保存菌液时, 应将其预先煮沸 10min 进行脱硫处理 (6) 制得的菌悬液和菌片, 用毕应随时放入冰箱内, 尽量减少在室温下放置时间, 以减少细菌的自然死亡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适用范围测定细菌悬液 菌片 采样液等样本中含有活菌的数量 试验器材 (1) 刻度吸管 (1.0ml 5.0ml) (2) 稀释液 : 见附录 A (3) 营养琼脂培养基 : 见附录 A (4) 电动混合器 操作程序本规范要求在杀菌试验中的活菌培养计数统一使用倾注法 其操作程序如下 (1) 对菌悬液可直接进行培养计数 对菌片 采样棉拭与小型固体样本等, 应将其上的细菌洗下成为菌悬液后进行培养计数 洗菌时, 一般以稀释液为洗液 具体方法如下 : 取含 5.0ml 稀释液无菌试管, 对菌片或小型固体样本直接投入即可, 对棉拭则将其采样端剪入管内, 每管一份样本 而后,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 80 次 ), 将菌洗下形成菌悬液 以上操作应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 26

27 (2) 将试管按需要数量分组排列于试管架上, 每管加入 4.5ml 稀释液 各组由左向右, 逐管标上 等 (3) 将菌悬液样本在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 80 次 ), 随即吸取 0.5ml 加至 10-1 管内 (4) 将 10-1 管依前法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敲 80 次 ), 混匀, 再吸取出 0.5ml 加入 10-2 管内 如此类推, 直至最后一管 必要时, 还可作某稀释度的 1:1 或 1:4 稀释 (5) 选择适宜稀释度试管 ( 以预计生长菌落数每平板为 15cfu~300cfu 者为宜 ), 吸取其中混合均匀的悬液 1.0ml 加于无菌平皿内 每一稀释度接种 3 个平皿 一般需接种 2 个 ~3 个不同稀释度 平皿加样前, 应先按组编号, 以免弄混 (6) 将冷至 40 ~45 的熔化营养琼脂培养基, 倾注于已加入样液的平皿中, 每平皿 15ml~20ml (7) 将平皿盖好, 即刻轻轻摇动混匀, 平放于台上 待琼脂凝固后, 翻转平皿, 使底向上, 置 37 温箱内培养 (8) 每日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培养至规定时间 ( 细菌繁殖体为 48h, 白色念珠菌与细菌芽孢为 72h), 计数最终结果的菌落数 (9) 对菌片和采样棉拭洗液的活菌培养计数, 先按各试验要求处理 ( 如去除残留消毒剂等 ), 而后取其最终样液按上法进行培养计数 (10) 计数菌落时, 一般以肉眼观察, 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 以菌落数在 15cfu~300cfu 的平板为准, 每个稀释度 3 个平板生长菌落数全合乎上述标准, 则以该 3 个平板的菌落平均值作为结果 ; 若有 2 个符合上述标准, 则以该合格的两个平板菌落的平均值为结果 但对黑曲霉菌活菌计数及杀灭试验时, 平板菌落数应在 15cfu~100cfu 之间 对估计菌量极少的样本 ( 如消毒处理后样本 ), 在培养计数时可不作稀释, 即使平板菌落数未达 15 时, 亦可用其计算最终结果 将求得的平均菌落值, 再乘以稀释倍数, 即得每毫升原样液中的菌量 菌量单位为 cfu 活菌计数中技术操作误差的测定试验者在活菌计数中因技术操作而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 ( 平板间 稀释度间 ) 不宜超过 10% 对误差率的自检, 可按以下公式计算 (1) 平板间误差率计算公式 : 平板间误差率 = 平板间菌落数平均差平板间菌落平均数 100% 平板间菌落数平均差 = ( 平板间菌落平均数 各平板菌落数平板数 ) 的绝对值之和 各平板菌落数之和平板间菌落平均数 = 平板数 (2) 稀释度间误差率计算公式 : 稀释度间菌落数误差率 = 稀释度间菌落数平均差稀释度间菌落平均数 100 % ( 稀释度间菌落平均数各稀释度菌落数稀释度间菌落平均差 = 稀释度数各稀释度平均菌落数之和稀释度间菌落平均数 = 稀释度数 ) 的绝对值之和 27

28 注意事项 (1) 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污染 (2) 认真检查试验器材有无破损 ( 要特别注意试管底的裂痕和破洞 ), 以防丢失样本和污染环境 (3) 注意菌液的均匀分散 (4) 稀释或取液时要准确, 尽量减少吸管使用中产生的误差 (5) 每吸取一个稀释度样液, 必须更换一支吸管, 以减少误差 (6) 样液接种于平皿后应尽快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 避免样液干燥于平皿上, 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7) 倾注时琼脂培养基温度不得超过 45, 以防损伤细菌或真菌 倾注和摇动时, 动作应尽量平稳, 以利细菌分散均匀, 便于计数菌落 勿使培养基外溢, 以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8) 为提高试验成功率, 最好先用浊度计对原菌液含菌量做出估计, 尽可能在首次试验时所取的有限稀释范围内 (2 个 ~3 个稀释度 ) 即有长菌在 15cfu~300cfu 之间的平板 (9) 结果计算时, 必须弄清稀释倍数, 以免计算错误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目的在化学消毒试验中, 达到规定消毒时间终点时, 要求立即终止残留消毒剂的继续作用, 以便准确检测出消毒体系中残留存活的微生物及其数量 因为消毒体系中残留的消毒剂, 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从而可导致对杀菌效果偏高的错误判断, 甚至产生假阴性结果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 ( 下简称除药 ), 可排除残留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抑制, 从而使试验获得正确结果 除药的原则 (1) 可有效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2) 对微生物无害, 不减少微生物应有的回收量 (3) 不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份, 不影响其透明度 (4) 必须按规定方法进行鉴定试验, 并认为合格者方可在相应的消毒试验中使用 除药的方法 (1) 化学中和法 : 又称中和剂法, 是指在消毒剂与微生物作用到达规定时间的终点时, 取样加于适宜种类和浓度的中和剂中, 将残留消毒剂迅速中和, 使其不再持续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本法同时含有稀释作用效果 ( 至少 1:1 稀释, 常用 1:10 稀释 ), 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方法 对常用消毒剂, 虽有一些中和剂介绍, 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情况多变, 效果不一定都理想 所以, 在消毒试验前仍应将拟用中和剂按试验具体情况, 经鉴定合格后再使用 操作要点 :1 对接触消毒剂的微生物样本, 在达到规定作用时间, 即刻取样移入鉴定合格的中和剂溶液中 ;2 所用中和剂的浓度与容量应与鉴定试验结果规定的相同 ;3 即刻混匀, 并按规定时间吸取样液进行随后的培养检测 ;4 在将样本接种培养基以前的操作, 应按规定时间内进行, 以免微生物与中和剂或中和产物接触过久 (2) 过滤冲洗法将经消毒剂作用过的微生物样本, 立即加入适量稀释液中混匀 ( 通过适量稀释, 可减轻消毒剂的持续作用 ), 并倾入装有微孔滤膜的滤器内, 接真空泵抽吸过滤 ( 或加压过滤 ) 后, 再加适量稀释液冲洗, 同时过滤, 可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多用于难以找到适宜中和剂的消毒 28

29 剂试验中, 如以植物提取物制备的消毒剂 本除药方法应按拟进行试验具体情况, 经鉴定合格后再使用 操作要点 :1 准备好装有相应孔径微孔滤膜的滤器 ;2 滤膜及滤器需先经灭菌处理 ;3 初次过滤后, 应使用一定量对微生物无害的稀释液进行冲洗, 冲洗次数一般以洗净消毒剂为准 ;4 最后一次冲洗 滤净后, 将微孔滤膜以无菌操作法取出, 进行随后的培养检测 (3) 稀释法将经消毒剂作用过的微生物样本, 用稀释液稀释, 降低残留消毒剂浓度, 以消除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但若稀释过多, 微生物浓度下降, 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本法可单独使用, 但更常见的是与其它方法同时使用 单独使用时, 一般多用于浓度系数较高的消毒剂 ( 如醇类消毒剂 ) 本法应按拟进行试验具体情况, 经鉴定合格后再使用 操作要点 :1 对接触消毒剂的微生物样本, 在达到规定作用时间后, 即时以对微生物无害的稀释液稀释, 稀释比例随试验需要决定 ;2 电动混合或敲打振荡, 使之混匀 ;3 吸取稀释样液进行随后培养检测 注意事项 (1) 处理时应严守无菌操作要求, 所有试液须无菌, 接触样本和试液的器材 ( 如吸管 平皿 试管 滤材等 ) 亦均须经灭菌, 以免污染样本, 影响试验结果 (2) 每次吸液, 均须更换一支无菌吸管, 以防交叉污染 此点由于操作繁琐, 器材需求量大, 往往不能认真执行, 应加以注意 (3) 为保证试验的准确性, 所用吸管的容量应尽量与拟吸取的液体量相近, 不要用大吸管吸取少量液体 ; 试验样本的混匀操作, 必须认真进行 ; 尽量减少中和剂或中和产物与试验微生物的接触时间 (4) 所用方法适宜与否, 和消毒剂性质 复方中的附加成份 试验微生物种类 消毒试验种类等等均有关系, 试验条件稍有改变就可能影响除药效果 故每进行一种消毒试验 ( 包括消毒剂或微生物的更换 ), 均需按规定对所选方法进行鉴定试验, 合格者方可用于正式试验 此步骤绝不可省略, 否则极有可能导致试验产生错误结果 中和剂鉴定试验 目的确定所选中和剂是否适用于拟进行的细菌和真菌杀灭试验 试验器材 (1) 试验菌菌悬液和菌片 ( 见 ) (2) 刻度吸管 (1.0ml 5.0ml) (3) 小平皿 (4 cm~6cm 直径 ) (4) 恒温水浴箱 (5) 稀释液 : 见附录 A (6)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 (TSA): 见附录 A (7) 电动混合器 试验设计原则 (1) 通过所设各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应可确定所用中和剂是否对测试消毒剂有良好的中和作用, 对试验用细菌以及其恢复期培养是否有害或不良影响 (2) 在确定用何种中和剂进行鉴定试验有困难时, 可对多个中和剂进行初选以确定 ( 见本款文后 附 ) (3) 试验中所用消毒剂的浓度应以杀菌试验中使用的最高浓度为准 浓度过低, 则不足 29

30 以显示能否将高浓度消毒剂全部中和 (4) 鉴定试验中, 消毒后去除残留消毒剂组 ( 第 2 组 ) 无菌生长, 不能表明中和后受到消毒剂作用后的细菌是否能恢复生长 细菌是否复苏 此时可适当缩短作用时间重新进行试验, 但作用时间最短不得少于 30s, 否则难以控制试验的准确性 若缩短作用时间后仍无菌生长, 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基础上, 可适当下调杀菌试验中消毒剂浓度, 再次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 (5) 同一消毒剂拟对多种微生物进行杀灭试验时, 应按微生物种类分别进行鉴定试验 对细菌繁殖体, 在大肠杆菌 (8099)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 铜绿假单胞菌(ATCC 15442) 中任选其一进行试验即可 ; 对细菌芽孢, 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 (ATCC 9372) 芽孢进行 当用其他特定微生物进行杀灭试验时, 均应以该特定微生物进行中和剂的鉴定试验 (6) 鉴定时根据所用杀菌试验方法, 使用相应的悬液或载体定量试验 附 中和剂初选试验中和剂鉴定试验前, 若难确定拟检测的中和剂, 可通过本试验初选, 而后以选中的中和剂进行正式的鉴定试验 初选操作程序如下 : (1) 将 0.5ml 试验菌悬液 ( 含菌量为 cfu/ml~ cfu/ml) 加入含 4.5ml 中和剂试管中, 混匀, 作用 30min 后, 取 1.0ml 接种平皿, 用 TSA 倾注法培养 (2) 将 0.5ml 试验菌悬液 ( 含菌量为 cfu/ml~ cfu/ml) 加入含 4.5ml 中和产物试管中, 混匀, 作用 30min 后, 取 1.0ml 接种平皿, 用 TSA 倾注法培养 (3) 试验同时设阳性对照组 阳性对照组以 0.5ml 菌悬液加入含 4.5ml 稀释液试管中, 混匀, 作用 30min 后, 取 1.0ml 接种平皿, 用 TSA 倾注法培养 当 3 组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接近, 如果以阳性对照组为标准 (X), 前两组长菌数为 (X±50%X) 以内, 可进行正式的鉴定试验 试验分组第 1 组消毒剂 + 菌悬液 培养观察消毒剂对试验菌有无杀灭或抑制能力 第 2 组 ( 消毒剂 + 菌悬液 ) + 中和剂 培养观察残留消毒剂被中和后受到清毒剂作用后的试验菌是否能恢复生长 第 3 组中和剂 + 菌悬液 培养观察中和剂是否抑菌 第 4 组 ( 消毒剂 + 中和剂 )+ 菌液 培养观察中和产物, 或未被完全中和的残留消毒剂对试验菌的生长繁殖是否有影响 第 5 组稀释液 + 菌悬液 培养作为菌数对照 第 6 组稀释液 + 中和剂 + 培养基 培养作为阴性对照 中和剂悬液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根据试验分组, 准备足量试管和平皿, 依次进行编号 将消毒剂按所需浓度配制好后, 置 20 ±1 水浴中待用 按 制备试验菌悬液 取 2.0ml 试验菌悬液于试管中, 加入 2.0ml 有机干扰物质, 制成含有机干扰物质的菌悬液, 置 20 ±1 水浴中备用 (1) 第 1 组 吸取 1.0ml 含有机干扰物质的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30

31 5min 后, 再吸加 4.0ml 消毒剂于试管内, 混匀 作用至预定时间, 吸此样液 0.5ml 加于含有 4.5ml 稀释液的试管中, 混匀 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 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2) 第 2 组 吸取 1.0ml 含有机干扰物质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再吸加 4.0ml 消毒剂于试管内, 混匀 作用至预定时间, 吸此样液 0.5ml 加于含 4.5ml 中和剂溶液管中, 混匀, 作用 10min 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 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如平板生长菌落数均超过 300 个, 应以稀释液对上述最终样液作适宜稀释后, 再次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3) 第 3 组 吸取 0.1ml 含有机干扰物质的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加入 0.4ml 硬水, 混匀 加入 4.5ml 中和剂, 作用 10min 用中和剂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各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4) 第 4 组 吸取 0.1ml 含有机干扰物质的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吸加 4.9ml 中和产物溶液 ( 以 0.4ml 消毒剂加 4.5ml 中和剂, 作用 10min 配制而成 ) 于试管内, 混匀 作用 10min, 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 用中和产物溶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各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5) 第 5 组 吸取 0.1ml 含有机干扰物质的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吸加 0.4ml 硬水于试管内, 混匀 加入 4.5ml 稀释液, 作用 10min, 用稀释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各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6) 第 6 组 分别吸取稀释液 中和剂和硬水各 1.0ml 于同一无菌平皿内, 倒入上述试验同批次的培养基 25ml, 培养观察 如出现细菌生长, 可能提示试验材料或操作过程中有污染 应重新进行试验 中和剂载体定量鉴定试验操作程序根据试验分组, 准备足量试管和平皿, 依次进行编号 各组分别用适宜大小容量的无菌定量吸管按以下程序吸取或添加试剂和试验样本 (1) 第 1 组 吸取消毒剂 5.0ml 于无菌小平皿内, 将其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夹入一菌片, 并使浸透于消毒液中 待作用至试验预定的时间, 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含 5.0ml 稀释液试管中, 作用 10min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 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 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2) 第 2 组 吸取消毒剂 5.0ml 于无菌小平皿内, 将其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夹入一菌片, 并使浸透于消毒液中, 待作用至试验预定时间, 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含 5.0ml 中和剂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 作用 10min, 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 分别接种于各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如平板生长菌落数均超过 300 个, 应重新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 用稀释液做适当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3) 第 3 组 吸取中和剂 5.0ml 于无菌小平皿中, 将其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夹入 1 菌片, 并使浸透于中和剂内, 作用 10min 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含 5.0 ml 中和剂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 混匀 吸取该最终样液 1.0ml, 用中和剂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4) 第 4 组 吸取中和产物溶液 ( 以一片浸有消毒剂的载体置 5.0ml 中和剂内, 作用 10min)5.0ml 于无菌小平皿内, 将其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夹入 1 菌片, 并使浸透于中和产物溶液中 作用 10min, 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 移入含 5.0ml 中和产物溶液的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 混匀 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 31

32 用中和产物溶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5) 第 5 组 吸取稀释液 5.0ml 于无菌小平皿内, 将其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夹入 1 菌片, 并使浸透于稀释液中 作用 10min, 立即用无菌镊子取出菌片移入含 5.0ml 稀释液的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振打 80 次, 混匀 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 用稀释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适宜稀释度悬液, 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中, 做活菌培养计数 (6) 第 6 组 分别吸取稀释液与中和剂各 1.0ml 于同一无菌小平皿内, 倒入上述试验同批次的培养基 15ml~20ml, 培养观察 如出现细菌生长, 提示试验材料或操作过程中可能有污染 应重新进行试验 评价规定试验结果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所测中和剂可判为合格 : (1) 第 1 组无试验菌, 或仅有极少数试验菌菌落生长 (2) 第 2 组有较第 1 组为多, 但较第 3 4 5( 组 ) 为少的试验菌菌落生长, 并符合表 2-1 要求者 表 2-1 中和剂鉴定试验合格标准中对第 1 组与第 2 组菌落数的要求 第 1 组平板平均菌落数 第 2 组平板平均菌落数 0 >5 X(1~10) >(X + 5) Y(>10) >(Y Y) 注 : 对抑菌作用不明显消毒剂 ( 如乙醇 ) 所用中和剂的鉴定试验中, 当第 1 组与第 2 组菌落数相近, 难以达到本表要求时, 可根据具体情况另行作出判断和评价 (3) 第 3 4 5( 组 ) 有相似量试验菌生长, 悬液试验在 cfu/ml~ cfu/ml 之间, 载体试验在 cfu/ 片 ~ cfu/ 片之间 其组间菌落数误差率应不超过 15% 第 组间菌落数误差率计算公式其计算公式如下 组间菌落数误差率 = ( 三组间菌落平均数 各组菌落平均数 3 三组间菌落平均数 ) 的绝对值之和 100 % (4) 第 6 组无菌生长 否则, 说明试剂有污染, 应更换无污染的试剂重新进行试验 (5) 连续 3 次试验取得合格评价 注意事项 (1) 试验所分各组均有其特定意义, 不得任意删减 (2) 严守无菌操作, 保持试液和器材的无菌, 注意更换吸管, 以防止沾染影响试验的准确性 (3) 在计算微生物浓度时, 须考虑其稀释倍数 (4) 试验组序应按本规范所列排列 物理法去除残留消毒剂试验 目的通过本鉴定试验, 确定常用的物理去除法是否可去除消毒体系中残留的消毒剂, 使消毒剂鉴定试验显示出真正的杀菌效果 试验器材 32

33 (1) 过滤冲洗法需用经过灭菌处理的滤器 微孔滤膜 真空泵 ( 或抽滤泵 ) (2) 离心沉淀法需用离心机与离心管 (3) 吸附柱 分子筛柱 ( 主要供病毒灭活试验用 ) (4) 无菌稀释液 冲洗液 要求不应影响除药材料 ( 如滤膜 吸附柱等 ) 的性质, 对微生物无伤害作用 常用的有 : 水 缓冲液 ( 如 PBS) 稀释液 含 0.1%~0.5% 吐温 80 的 PBS 中和剂 ( 可中和部分消毒成分 ) (5) 其他器材随所用试验微生物而定 试验设计原则 (1) 通过所设各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应可确定所选方法是否对测试消毒剂有良好的去除作用, 对试验用微生物以及其恢复期培养是否有害或不良影响 (2) 试验中所用消毒剂的浓度应以杀菌试验中使用的最高浓度为准 浓度过低不足以显示能否将高浓度消毒剂全部去除 (3) 鉴定试验中, 消毒后去除残留消毒剂组无微生物生长, 不能表明去除处理后细菌是否复苏 此时可增加处理时间或次数, 亦可适当缩短作用时间再试 作用时间最短不得少于 30s, 否则难以控制试验的准确性 (4) 同一消毒剂拟对多种微生物进行杀灭试验时, 所用物理去除消毒剂法应按微生物种类分别进行鉴定试验, 不得互相取代 对细菌繁殖体的试验, 可在大肠杆菌 (8099) 铜绿假单胞菌 (ATCC 15442) 或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中任选其一进行试验即可 ; 对细菌芽孢, 以枯草杆菌黑色变种 (ATCC 9372) 芽孢进行 当用其他特定微生物 ( 如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 进行杀灭试验时, 均应以该特定微生物再次进行去除消毒剂方法的鉴定试验 (5) 鉴定中应根据正式杀灭试验的设计, 选择使用悬液定量试验, 还是载体定量试验 通常, 悬液鉴定试验结果可用于载体试验 物理去除方法的鉴定 (1) 分组方法如下 : 1) 消毒剂 + 菌悬液 培养观察消毒剂对试验菌有无杀灭或抑制作用 2)( 菌悬液 + 消毒剂 ) + 过滤冲洗法处理 培养观察所用去除消毒剂处理后, 受到消毒剂作用后的试验菌是否能恢复生长 3)( 菌悬液 + 水 ) + 过滤冲洗法处理 培养观察去除消毒剂处理是否影响试验菌的生长数量 4) 菌悬液 培养作为菌悬液阳性对照值 (2) 操作程序如下 : 1) 第 1 组 吸取 0.5ml 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加入 0.5ml 有机干扰物质, 混匀后,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再吸加 4.0ml 消毒剂 ( 应先置 20 ±1 中水浴 ) 于试管内, 混匀, 作用至试验预定时间 吸取该最终样液 0.5ml, 加于含 4.5ml 稀释液试管中, 混匀 吸取最终样液 1.0ml 接种于平皿内, 做活菌培养计数 2) 第 2 组 吸取 0.5ml 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加入 0.5ml 有机干扰物质, 混匀后,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再吸加 4.0ml 消毒剂于试管中, 混匀 作用至试验预定时间, 对其进行去除消毒剂处理, 并取最终样液 1.0ml 接种于平皿内, 做活菌培养计数 ( 如为滤膜法, 可直接将滤膜有菌面朝上贴于平板表面 ) 如平皿生长菌落数均超过 300 个, 应再吸取该最 33

34 终样液 0.5ml, 用 PBS 做适当稀释, 选择适宜稀释度悬液, 吸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内, 做活菌培养计数 3) 第 3 组 吸取 0.5ml 试验菌悬液于试管内, 加入 0.5ml 有机干扰物质, 混匀后,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再吸加 4.0ml 硬水于试管内, 混匀 不加消毒剂, 做同上处理 取最终样液 0.5 ml 用稀释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择 2 个 ~3 个适宜稀释度悬液, 各取 1.0ml, 分别接种于平皿内, 做活菌培养计数 ( 如为滤膜法, 可先进行 10 倍系列稀释, 再经过滤冲洗法处理, 然后直接将滤膜有菌面朝上贴于平板表面 ) 4) 第 4 组 吸取试验菌悬液 1.0ml, 置含 4.0 ml 稀释液的试管中, 不加消毒剂, 亦不作任何去除处理, 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作为阳性对照值 (3) 评价规定试验结果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所测中和剂可判为合格 : 1) 第 1 组无试验菌, 或仅有极少数生长 2) 第 2 组有远较第 1 组为多, 但较第 3 4( 组 ) 为少的试验菌生长 在第 1 组无菌生长时, 第 2 组平均每个平板 ( 或滤膜 ) 上生长菌落不少于 5 个 3) 第 3 4 ( 组 ) 测定的结果, 微生物数量应在 cfu/ml~ cfu/ml 之间, 其组间差不得超过两组回收菌数平均值的 50% 组间差的计算可按下式进行: ( 两组间菌落平均数 各组菌落平均数 ) 的绝对值之和组间菌落数误差率 = 100% 2 两组间菌落平均数 4) 连续 3 次试验取得合格评价 5) 本规范推荐使用过滤冲洗法 注意事项见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目的在实验室内测定消毒剂杀灭悬液中或载体上细菌繁殖体和细菌芽孢所需剂量, 以验证实用消毒剂量 试验器材 (1) 按 所示方法制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悬液或菌片 此外, 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 准备其他菌种的悬液或菌片 (2) 消毒剂溶液除有特殊规定者外, 应使用无菌硬水配制 消毒剂溶液浓度应以所含有效成份为准 例如, 含氯消毒剂以所含有效氯浓度为准, 碘伏以所含有效碘为准, 过氧乙酸以所含过氧乙酸量为准, 复方消毒剂浓度以主要杀菌有效成分含量为准 各组消毒剂溶液有效成份浓度的计算, 应以试验菌与消毒剂的混合液中有效成份的最终浓度为准 (3) 去除残留消毒剂的中和剂或设备 ( 经鉴定试验证实合格的中和剂或有关器材 ) (4) 消毒剂稀释用硬水 : 见附录 A (5) 有机干扰物质 悬液试验用 3%BSA 溶液, 载体试验直接用 TSB( 见附录 A) (6)TSA 培养基 : 见附录 A (7) 含中和剂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 ( 中和剂 TSB), 中和剂经鉴定合格 (8) 刻度吸管 (1.0ml 5.0ml) (9) 恒温水浴箱 (10) 喷雾器 ( 用于喷雾消毒试验 ) 34

35 (11) 电动混合器 (12) 秒表 试验分组试验中应分以下各组 : (1) 试验组 按测试目的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适用于消毒产品鉴定 根据本规范中表 1-1 和使用说明书, 选定试验菌和一个消毒剂浓度 ( 即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指定的最低浓度 ) 以及 3 个作用时间 ( 说明书指定最短作用时间, 指定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 指定最低作用时间的 1.5 倍 如说明书指定最短作用时间为 20min, 则应进行 10min 20min 30min 三个时间 ) 进行试验 第二种适用于消毒产品监督机构日常监测 根据所试菌种和消毒剂对该菌的杀灭能力, 选定一株抗力较强的菌和一个消毒剂浓度 ( 即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指定的最低浓度 ) 以及一个作用时间 ( 说明书指定最短作用时间 ) 进行试验 (2) 阳性对照组 根据各种试验的规定, 用稀释液代替消毒剂溶液, 按上述同样的步骤进行试验 所得结果代表菌液原有浓度, 以其作为计算杀灭对数的初始浓度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操作程序 (1) 首先按产品说明书要求配制消毒液 无特殊说明者, 一律使用无菌硬水配制, 配制的浓度为待测浓度的 1.25 倍 ( 例如要评价的消毒液浓度为 200mg/L, 则应配制 250mg/L), 置 20 ±1 水浴备用 (2) 按照 配制实验用菌悬液, 浓度为 cfu/ml~ cfu/ml (3) 取消毒试验用无菌大试管, 先加入 0.5ml 试验用菌悬液, 再加入 0.5ml 有机干扰物质, 混匀,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浓度消毒液 4.0 ml 注入其中, 迅速混匀并立即记时 (4) 待试验菌与消毒剂相互作用至各预定时间, 分别吸取 0.5ml 试验菌与消毒剂混合液加于 4.5ml 经灭菌的中和剂中, 混匀 (5) 各管试验菌与消毒剂混合液经加中和剂作用 10min 后, 分别吸取 1.0ml 样液, 按活菌培养计数方法测定存活菌数, 每管样液接种 2 个平皿即可 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较多时, 可进行系列 10 倍稀释后, 再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6) 同时用稀释液代替消毒液, 进行平行试验, 作为阳性对照 (7) 所有试验样本均在 37 温箱中培养, 对细菌繁殖体培养 48h 观察最终结果 ; 对细菌芽孢需培养 72h 观察最终结果 (8) 试验重复 3 次, 计算各组的活菌浓度 (cfu/ml), 并换算为对数值 (N), 然后按下式计算杀灭对数值 : 杀灭对数值 (KL)= 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 (No)- 试验组活菌浓度对数值 (Nx) 计算杀灭对数值时, 取小数点后两位值, 可以进行数字修约 如果消毒试验组消毒处理后平均生产菌落数, 小于等于 1 时, 其杀灭对数值, 即大于等于试验前对照组平均活菌浓度的对数值 载体浸泡杀菌试验操作程序 (1) 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操作程序 1) 取无菌小平皿, 标明所注入消毒液的浓度 按每片 5.0ml 的量, 吸取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溶液注入平皿中 2) 将盛有消毒剂平皿置 20 ±1 水浴箱内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分别放入预先制备的 35

36 菌片 3 片, 并使之浸透于消毒液中 3) 待菌药相互作用至各预定时间, 用无菌镊子将菌片取出分别移入一含 5.0ml 中和剂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在手掌上振敲 80 次, 使菌片上的细菌被洗脱进入中和液中, 再放置 5min 以上, 使中和作用充分 最终进一步混匀后, 吸取 1.0ml 直接接种平皿, 每管接种 2 个平皿, 测定存活菌数 4) 另取一平皿, 注入 10.0ml 稀释液代替消毒液, 放入 2 片菌片, 作为阳性对照组 其随后的试验步骤和活菌培养计数与上述试验组相同 5) 所有试验样本均在 37 温箱中培养, 对细菌繁殖体培养 48h 观察最终结果 ; 对细菌芽孢需培养 72h 观察最终结果 6) 试验重复 3 次 ( 包括对照 ), 计算各组的活菌量 (cfu/ 片 ), 并换算为对数值 (N), 然后按 (8) 公式计算杀灭对数值 (2) 载体浸泡定性灭菌试验操作程序 1) 取无菌小平皿, 标明所注入消毒液的浓度 按每片 5.0ml 的量, 吸取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溶液注入平皿中 2) 将盛有消毒剂平皿置 20 ±1 水浴箱内 5min 后, 用无菌镊子分别放入预先制备的菌片 6 片,( 每个作用时间 2 片菌片 ) 并使之浸透于消毒液中 3) 待试验菌与消毒液相互作用至各预定时间, 用无菌镊子将菌片取出分别移入一含 5.0ml 中和剂 TSB 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作为试验组样本 4) 另取一平皿, 注入 20.0ml 硬水代替消毒液, 放入 4 片菌片, 作用至预定时间, 取出 2 片, 分别移入含 5ml 中和剂 TSB 试管中 其随后的试验步骤与上述试验组相同, 作为阳性对照组样本 另取出 2 片, 分别移入一含 5.0ml 中和剂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将试管在手掌上振敲 80 次, 然后用稀释液做 10 倍系列稀释, 选择适宜稀释度, 吸取 1.0ml 接种平皿, 每管接种 2 个平皿, 做活菌培养计数, 作为菌数对照组样本 5) 所有试验样本均在 37 温箱中培养, 对细菌繁殖体培养 48h, 观察最终结果 ; 对细菌芽孢需培养 7d, 观察最终结果 6) 试验重复 5 次 ( 包括对照 ), 计算各组的活菌量 (cfu/ 片 ) 载体喷雾定量杀菌试验操作程序 (1) 根据所试菌种和消毒剂对该菌的杀灭能力, 选定 1 个消毒剂浓度 ( 即产品使用说明书中指定的最低浓度 ) 和 3 个作用时间 ( 说明书指定最短作用时间, 指定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 指定最低作用时间的 1.5 倍 如说明书指定最短作用时间为 20min, 则应进行 10min 20min 30min 三个时间 ) 进行试验 (2) 选定消毒剂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每种菌所染菌片应分开进行试验 试验时, 每种载体菌片各取 3 片, 以等边三角形或三角形阵列, 均匀排布于一未沾有任何消毒剂的清洁无菌玻璃板上 ( 如无菌平皿内 ) (3) 每批试验以同一浓度消毒剂溶液对上述排列的菌片进行均匀喷雾 每次喷雾的距离和压力保持一致, 以尽量使喷到菌片上的雾粒大小和数量一致 喷雾量以不使菌片湿透 流液为度 (4) 待试验菌与消毒剂相互作用至各规定时间, 取每种载体菌片 1 片, 各放入一含 5.0ml 中和剂的无菌试管中 将试管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在手掌上振敲 80 次, 使菌片上细菌被洗脱进入中和液中 (5) 吸取 1.0ml 上述洗液, 按活菌培养计数方法测定存活菌数, 每管接种 2 个平皿 (6) 每批试验均应换一块未沾有任何消毒剂的清洁无菌玻璃板 喷雾器换装新浓度消毒 36

37 剂前, 应将原残留消毒剂洗净, 再换装新浓度消毒剂 (7) 用硬水代替消毒液, 按同样的喷雾方法进行处理, 作为阳性对照组 如为压力罐装自动喷雾式气雾消毒剂, 可直接用染菌载体作活菌计数, 作为处理前阳性对照组 (8) 所有试验样本均在 37 温箱中培养, 对细菌繁殖体培养 48h 观察最终结果 ; 对细菌芽孢需培养 72h 观察最终结果 (9) 试验重复 3 次, 计算各组的活菌数 (cfu/ 片 ), 并换算为对数值 (N), 然后按 (8) 公式计算杀灭对数值 定量杀菌试验的评价规定 (1) 产品监督检验, 在产品说明书指定的最低浓度与最低作用时间, 重复试验 3 次 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 各次的杀灭对数值均 5.00, 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要求载体定量杀灭试验, 各次的杀灭对数值均 3.00, 可判定消毒合格 (2) 产品申报卫生许可检验中, 要求在产品说明书指定的浓度与 3 作用时间, 重复试验 3 次 在产品指定最低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 以及最短作用时间的 1.5 倍时, 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中各次的杀灭对数均应 5.00 要求载体定量杀灭试验中, 各次的杀灭对数均应 3.00, 可判定为消毒合格 在产品指定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时, 可容许对不同细菌或在部分重复次数中, 出现不合格结果 (3) 对载体浸泡定性灭菌试验, 阳性对照组应有菌生长, 菌数对照组符合要求, 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5 次试验所有作用时间均无菌生长为灭菌合格 (4) 报告中应将各此试验的结果全部以表格的形式列出 阳性对照组应列出各次试验菌浓度, 以及平均试验菌浓度 试验组应列出杀灭对数值, 杀灭对数值大于 5.00 时, 应表示为 5.00, 而不必列出具体的数字 ; 杀灭对数值小于 5.00 时, 应列出具体的数字 ( 例如 2.58,4.65) 注意事项 (1) 在杀菌试验中, 每次均应设置阳性对照 (2) 试验中所使用的中和剂 稀释液和培养基等, 各批次均应进行无菌检查, 发现有菌生长, 则全部试验需换用未污染试剂或培养基重做 (3)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时, 有机干扰物质一般采用 3%(W/V) 牛血清白蛋白贮存溶液, 取 0.5ml 加入到消毒体系中 ( 稀释 10 倍 ), 进行消毒试验 如果某消毒剂使用说明书中指定, 其产品只用于清洁物品或器械的消毒或只清洗消毒, 可采用 0.3%(W/V) 牛血清白蛋白贮存溶液, 取 0.5ml 加入到消毒体系中 ( 稀释 10 倍 ), 进行消毒试验 杀灭分枝杆菌试验 目的在实验室内测定消毒剂杀灭悬液中或载体上分枝杆菌所需剂量, 以验证对分枝杆菌 ( 包括结核杆菌 ) 实用消毒剂量 试验器材 (1) 试验菌株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ATCC (2) 培养基分枝杆菌干燥培养基 ( 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3) 试验菌及其菌悬液或菌片的制备 (4) 中和剂 ( 根据 所示方法鉴定合格者 ) (5) 稀释液 0.1% 胰蛋白胨的生理盐水溶液 (6) 消毒剂稀释用硬水 : 见附录 A (7) 有机干扰物质 : 见附录 A (8) 刻度吸管 (0.1ml 1.0ml 5.0ml) 37

38 (9) 恒温水浴箱 (10) 喷雾装置 ( 用于喷雾消毒试验 ) (11) 电力混合器 (12) 计时装置 (13) 恒温培养箱 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 ATCC 菌悬液的制备 (1) 取冻干菌种管, 以无菌操作打开, 用毛细吸管吸加适量营养肉汤于管中, 轻柔吹吸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 取含 5.0 ml~10.0mlmadc 肉汤或罗氏肉汤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 37 培养 18h~24h 用接种环取第 1 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接种于分枝杆菌培养基平板上, 于 37 培养 72h 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 接种于分枝杆菌培养基斜面, 于 37 培养 72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密封后, 在 4 保存, 时间不得超过 6 周 (2) 试验时取第 3 代斜面培养物, 在分枝杆菌琼脂斜面上连续传代, 培养方法与第 3 代相同 取第 5 代 ~6 代的分枝杆菌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 (72h), 用 5.0ml 吸管吸取 3.0 ml~5.0ml 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 反复吹吸, 洗下菌苔 随后, 用 5.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一含有 6-7g 玻璃珠的无菌圆锥底试管中, 在电动混合器混合至少 5min 然后将菌液吸入到另一试管内制成菌悬液 (3) 将制成的菌悬液, 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 见 ), 按其结果用稀释液稀释至所需浓度 (4) 菌悬液保存在 4 冰箱内备用 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试验分组试验分为下列各组 : (1) 试验组, 按 规定, 选定消毒剂浓度与作用时间 (2) 阳性对照组, 以硬水代替消毒剂溶液, 按 规定程序进行试验 所得结果代表试验体系中所含受试菌的初始浓度, 并以其计算消毒因子对受试菌的杀灭对数值 (3) 阴性对照组, 观察同次试验用相关溶液和培养基有无污染 试验程序常用杀灭试验有 : 悬液定量杀灭试验 载体浸泡定量杀灭试验 载体喷雾定量杀菌试验等 其操作程序详见 , , 接种后的平皿应放入干净的塑料袋内, 在 37 中培养 1 周, 观察最终结果 评价规定 (1) 产品监督检验, 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定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 重复试验 3 次, 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 4.00, 要求载体定量杀灭试验, 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 3.00, 可判定该产品对分枝杆菌污染物消毒合格 (2) 产品鉴定检验, 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定的使用浓度和 3 个作用时间, 重复试验 3 次,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 以及最短作用时间的 1.5 倍时, 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应 4.00,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时, 允许杀灭对数值 <4.00, 可判为实验室试验该产品对分枝杆菌污染物消毒的有效剂量 用载体浸泡定量杀灭试验评价杀菌效果时,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 以及最短作用时间的 1.5 倍时, 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 3.00,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时, 允许杀灭对数值 <3.00, 可判为试验室试验该产品对分枝杆菌污染物消毒的有效剂量 38

39 真菌杀灭试验 目的在实验室内测定消毒剂杀灭悬液中或载体上真菌繁殖体或真菌孢子所需剂量, 以验证对真菌及其孢子实用消毒剂量 试验器材 (1) 麦芽浸膏琼脂 (MEA): 见附录 A (2) 沙堡琼脂培养基 : 见附录 A (3) 试验菌及其菌悬液或菌片的制备白色念珠菌 ATCC 和黑曲霉菌 ATCC 或孢子悬液与菌片按 (1) 和 (2) 所示方法制备 此外, 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和特殊需要, 可选用其它真菌或孢子悬液与菌片 (4) 中和剂 ( 根据 所示方法鉴定合格者 ) (5) 磷酸盐缓冲液 ( PBS, 0.03 mol/l,ph7.2) (6) 消毒剂稀释用硬水 : 见附录 A (7) 有机干扰物质 : 见附录 A (8) 刻度吸管 (0.1ml 1.0ml 5.0ml) (9) 恒温水浴箱 (10) 喷雾装置 ( 用于喷雾消毒试验 ) (11) 电动混合器 (12) 计时装置 真菌悬液制备 (1) 白色念珠菌悬液的制备 1) 取冻干菌种管, 以无菌操作打开, 用毛细吸管吸加适量沙堡液体培养基于管中, 轻柔吹吸数次, 使菌种融化分散 取含 5.0ml~10.0ml 沙堡液体培养基试管, 滴入少许菌种悬液, 置 37 培养 18h~24h 用接种环取第 1 代培养的菌悬液, 划线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平板上, 于 37 培养 18h~24h 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 接种于沙堡琼脂斜面, 于 37 培养 18h~24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将其密封后在 4 保存, 时间不得超过 6 周 2) 试验时, 取第 3 代斜面培养物在砂堡琼脂斜面上连续传代, 方法与第 3 代相同 取第 5 代或 6 代的沙堡琼脂培养基斜面新鲜培养物 (18h~24h), 用 5.0 ml 吸管吸取 3.0ml~5.0ml 稀释液加入斜面试管内, 反复吹吸, 洗下菌苔 随后, 用 5.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 用电动混合器混合 20s, 或在手掌上振敲 80 次, 以使白色念珠菌菌悬浮均匀 3) 悬液杀菌试验时, 实验用菌悬液的含菌量为 cfu/ml~ cfu/ml; 菌片制备按 要求进行 4) 菌悬液保存在 4 冰箱内备用 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5) 怀疑有污染时, 应以菌落形态 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菌落形态可直接用显微镜观察 菌体形态可在涂片后直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也可用墨水阴地法染色 ( 将菌与黑墨水在玻片上混匀, 推成薄膜 ) 后观察 (2) 黑曲霉 ATCC 悬液或菌片的制备 1) 取冻干菌种管, 以无菌操作打开, 用毛细管吸取少量麦芽浸膏肉汤培养基加到菌种管中, 轻轻吹吸, 使菌种沉淀物融化分散 取少许沉淀物悬液加到含 5.0ml 麦芽浸膏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中, 置 30 ±1 培养 42h~48h 用接种环划线接种第 1 代培养物于 MEA 培养基平板, 置 30 ±1 培养箱中培养 42h~48h 取平板培养物中的典型菌落, 接种于 39

40 麦芽浸膏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 置 30 ±1 培养箱中培养 42h~48h, 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将其密封后在 4 保存, 时间不得超过 9 周 2) 试验时, 取第 3 代斜面培养物接种麦芽浸膏琼脂斜面,30 培养 48h, 取得 3.0~5.0ml 麦芽浸膏肉汤, 洗下斜面上的培养物, 接种罗氏瓶, 并摇动使菌液布满 MEA 培养基表面, 然后吸弃多余肉汤培养物液体, 置 30 ±1 培养 7d~9d 3) 向罗氏瓶培养物中加入 5.0 ml~10.0ml 0.05%(V/V) 吐温 80 生理盐水溶液, 刮洗黑曲霉分生孢子于溶液中, 将孢子悬液移入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 轻轻振摇 1min 后, 滤过除去菌丝 滤过后, 显微镜下 (400 倍 ) 观察是否存在菌丝, 若悬液中有菌丝存在, 可经 5000 r/min~6000 r/min, 离心 20min 再次在显微镜下(400 倍 ) 观察, 若悬液中仍有菌丝存在, 须再离心 4) 黑曲霉分生孢子悬液在 2 ~8 储存不能超过 2 d, 使用前, 混合均匀, 在显微镜下 (400 倍 ) 观察是否有孢子出芽, 若有孢子出芽, 则弃之不用 5) 使用时, 可用稀释液适当稀释 悬液试验时实验用菌悬液的含菌量为 cfu/ml~ cfu/ml 6) 制备染菌样片时染菌方法为滴染法, 每片加菌悬液 10μl 染菌后, 置 37 培养箱内干燥 ( 约 30min), 或置室温下自然阴干后再使用 7) 回收菌数应达 cfu/ 片 ~ cfu/ 片, 可依试验要求确定 试验分组试验分为下列各组 : (1) 试验组, 按 规定, 选定消毒剂浓度与作用时间, 对受试菌种的杀灭能力进行测定 (2) 阳性对照组, 以硬水代替消毒剂溶液, 按 规定程序进行试验 所得结果代表试验体系中所含试验菌的初始浓度, 并以其计算消毒因子对试验菌的杀灭对数值 (3) 阴性对照组, 观察同次试验用相关溶液和培养基有无污染 试验程序常用杀灭试验有 :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 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 载体喷雾定量杀菌试验等 培养基对白色念珠菌为沙堡葡萄糖琼脂, 对黑曲霉菌为麦芽浸膏琼脂 (MEA) 其操作程序详见 活菌培养计数时, 对白色念珠菌, 在 37 培养箱中培养 48h 观察最终结果 对黑曲霉菌, 在 30 培养箱中培养 72h 观察最终结果 评价规定 (1) 产品监督检验, 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定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 重复试验 3 次, 对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 4.00, 要求载体定量杀灭试验, 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 3.00, 可判定该产品对真菌污染物消毒合格 (2) 产品申报卫生许可检验, 按产品使用说明书指定的使用浓度和 3 个作用时间, 重复试验 3 次, 要求悬液定量杀灭试验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 以及最短作用时间的 1.5 倍时, 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均应 4.00,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低作用时间的 0.5 倍时, 允许杀灭对数值 <4.00, 可判为实验室试验该产品对真菌污染物消毒的有效剂量 用载体浸泡定量杀灭试验评价杀菌效果时,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 以及最短作用时间的 1.5 倍时, 各次试验的杀灭对数值 3.00, 在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使用浓度与最短作用时间的 0.5 倍时, 允许杀灭对数值 <3.00, 可判为实验室试验 40

41 该产品对真菌污染物消毒的有效剂量 注意事项 (1) 黑曲霉菌试验操作应在 Ⅱ 级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操作者受污染 (2) 其它注意事项见 病毒灭活试验 适用范围主要适用于消毒产品鉴定或日常监测 用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活的病毒及其细胞感染技术, 评价各种用途的消毒因子对测试病毒的杀灭效果 按此方法进行的试验, 只是对消毒因子的灭活病毒能力的重要方面进行验证 试验器材 (1) 试验用病毒株 : 脊髓灰质炎病毒 1 型 (poliovirus-Ⅰ,pv-Ⅰ) 疫苗株 ; 艾滋病病毒 1 型 (HIV-1) 美国株 (2) 宿主细胞 : 可采用 VERO 细胞系 BGM 细胞 Hela 细胞系或 FL 细胞系, 作为 PV-1 的测试细胞 用含有人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1 型 (human T cell leukemiavirus 1,HTLV-1) 基因的人淋巴细胞 (MT4 株 ) 作为 HIV-1 的测试细胞 (3) 细胞培养瓶与 96 孔培养板 (4) 恒温水浴箱 (5) 二氧化碳培养箱 (6) 层流超净工作台 (7) 低温冰箱 (-20,-80 ) (8) 液氮罐 (9) 倒置显微镜 (10) 离心机 (11) 可调移液器及配套一次性塑料吸头 (12) 细胞维持培养基 : 见附录 A (13) 细胞完全培养基 : 见附录 A (14) 去离子水 病毒悬液的制备 (1) 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的试验用宿主细胞, 在 37 温水中迅速融化, 用毛细吸管移植于含有细胞维持液的细胞管内, 吹吸数次, 使混匀, 立即离心 (3000r/min,3min), 去上清液 再加入适当的细胞维持液, 吹吸数次, 使混匀, 同上离心后, 转种于加有 10ml 完全培养基的培养瓶中 逐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在细胞长满单层时, 用于消毒试验 (2) 取出低温冻存的试验病毒毒种,37 水浴融化, 用细胞维持液作 10 倍稀释, 然后接种于已经长满单层细胞的细胞瓶内, 置 37 温箱中, 使与细胞吸附 生长 逐日观察病变, 待 3/4 细胞出现病变时, 收获病毒 (3) 将含有病毒及宿主细胞的培养液, 在冰浴条件下, 用超声波 ( 或反复冻融 ) 破碎宿主细胞, 释放病毒 然后, 尽快离心 (6000r/min,15min) 去除沉淀 ( 主要为细胞碎片 ), 上清液即为所需的病毒悬液 按每管 1.0ml 分装于无菌离心管 (1.5ml) 中 (4) 取 1 支病毒悬液, 按病毒滴度测定法, 测定其病毒滴度 其余均冷冻保存于 -80 备用 病毒灭活滴度计算方法 41

42 (1) 终点稀释法病毒感染滴度的计算以半数细胞感染剂量 (TCID 50 ) 表示 TCID 50 的对数值计算公式如下 TCID 50 对数值 = 病变率高于 50% 组稀释度的对数值 + 距离比例 ( 病变率高于 50% 组 是指病变率超过 50% 的最低组, 下简称 高于 50% 组 ; 病变率低于 50% 组 是指病变率低于 50% 的最高组, 下简称 低于 50% 组 )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1) 计算细胞病变率 先计数培养板上不同稀释度样本细胞病变发生与未发生的孔数, 然后分别计算 细胞病变 (-) 和 细胞病变 (+) 的累积总计值 计算 细胞病变 (-) 累积值时, 由稀释度低样本组向稀释度高样本组累积 ; 细胞病变 (+) 累积值则相反, 由稀释度高样本组向稀释度低样本组累积 见表 2-2 各稀释度样本组 细胞病变 (+) 累积总计值, 除以该稀释度样本组 细胞病变 (-) 与 细胞病变 (+) 累积总计值之和即为其病变比, 由之可得病变率 (%) 见表 2-2 2) 计算距离比例 距离比例可按下式计算 : 距离比例 = 高于 50 % 组的病变率 50 高于 50 % 组的病变率 低于 50 % 组的病变率 3) 计算举例 设试验数据如表 2-2 表 2-2 某消毒剂对 HIV 灭活作用的测定结果 样本接种细胞病变累积值 稀释度 孔数 - + 细胞病变 (-) 细胞病变 (+) 病变比 病变率 (%) / / / / /8 0 本例, 高于 50% 组病变率 (%) 为 80; 低于 50% 病变率 (%) 为 20; 高于 50% 组稀释度 对数值为 6 距离比例 = = 0.5 TCID 50 对数值 = = 6.5 (2) 噬斑法病毒感染滴度的计算噬斑法病毒感染滴度, 以噬斑形成单位数 (pfu), 简称噬斑数表示 计数方法同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 参见 ) 每毫升测试样品中的病毒含量计算 (pfu/ml)= 平板平均噬斑数 稀释倍数 (3) 平均灭活对数值的计算平均灭活对数值按下式计算 : 设阳性 ( 病毒 ) 对照组平均病毒感染滴度 (TCID 50 或 pfu) 的为 N 0, 试验 ( 消毒 ) 组平均病毒感染滴度 (TCID 50 或 pfu) 为 Nx 42

43 平均灭活对数值 = log No-log Nx 残留消毒剂化学中和法的鉴定试验 (1) 目的本鉴定试验只在确定所选中和剂是否适用于拟进行的细胞感染法病毒灭活试验 (2) 试验设计原则 1) 通过所设各组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应可确定所用中和剂是否对测试消毒药物有良好的中和作用, 对试验用病毒和细胞株是否有害或不良影响 2) 根据试验目的, 选择适宜的病毒株和细胞株 3) 中和试验用药物浓度应为正式消毒试验最高浓度 作用时间最短不得少于 30s (3) 试验分组在使用细胞感染法进行病毒灭活试验时, 对所用中和剂的鉴定, 应进行以下各组试验 其中, 先进行预备试验中的第 1 组 ~3 组试验, 如中和剂与中和产物对细胞生长无影响, 再进行以下的正式试验 预备试验 : 1) 中和剂 + 细胞 培养观察所用中和剂对细胞的生长有无影响 2)( 消毒剂 + 中和剂 )+ 细胞 培养观察中和产物溶液对细胞生长有无影响 3)( 消毒剂 + 细胞 ) 培养观察消毒剂对细胞生长有无影响 正式试验 : 1) 消毒剂 + 病毒悬液 接种细胞培养观察所试消毒剂对病毒有无抑制或灭活作用 2)( 消毒剂 + 病毒悬液 ) + 中和剂 接种细胞培养观察残留消毒剂被去除后, 病毒是否可恢复对细胞的感染作用 3) 中和剂 + 病毒悬液 接种细胞培养观察中和剂对病毒有无抑制作用 4)( 消毒剂 + 中和剂 ) + 病毒悬液 接种细胞培养观察中和产物, 或未被完全中和的残留消毒剂对病毒有无抑制作用或对检测方法有无干扰 5) 病毒悬液 接种细胞培养观察病毒是否可正常生长, 并将其结果作为阳性对照值 6) 未接种病毒的细胞 培养观察其生长是否正常 (4) 病毒悬液定量法中和剂鉴定试验操作程序根据试验分组, 准备足量有关器材, 依次摆放, 进行编号 各组分别用适宜大小容量的无菌定量吸管按以下程序吸取或添加试剂和试验样本 各组每吸一次试剂或样本, 即应更换一次吸管或微量移液器吸头, 以防相互污染 1) 预备试验第 1 组 将试验用细胞, 分别加入不同稀释度的中和剂溶液, 作用 3 h~4h 后, 吸去液体, 另加细胞维持培养液, 置 37 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2) 预备试验第 2 组 将试验用细胞, 分别加入不同稀释度中和产物溶液作用 3h~4h 后, 43

44 吸去中和产物溶液, 另加细胞基础培养液, 置 37 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3) 预备试验第 3 组 将试验用细胞, 分别加入不同稀释度的消毒剂, 作用 3h~4h 后, 吸去消毒剂, 另加细胞维持培养液, 置 37 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4) 正式试验第 1 组 吸取双倍浓度消毒剂溶液 0.5 ml 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 min 后, 吸加 0.5 ml 病毒悬液, 混匀 待作用至试验预定的灭活病毒时间, 加入 1.0ml 去离子水, 根据试验规定量, 吸取该最终样液 ( 或以对病毒无害的稀释液作系列稀释 ),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5) 正式试验第 2 组 吸取双倍浓度消毒剂溶液 0.5 ml 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min 后, 再吸加 0.5ml 病毒悬液, 混匀 待作用至试验规定的灭活病毒时间, 加入 1.0ml 中和剂溶液, 混匀, 作用 10min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6) 正式试验第 3 组 吸取 0.5 ml 去离子水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 min 后, 再吸加 0.5 ml 病毒悬液, 混匀 待作用 10 min, 加入 1.0 ml 中和剂溶液, 混匀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7) 正式试验第 4 组 吸取双倍浓度消毒剂 0.5 ml 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 min 后, 加入 1.0ml 中和剂, 再吸加 0.5ml 病毒悬液, 混匀, 作用 10min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8) 正式试验第 5 组 吸取去离子水 1.5 ml 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 5 min 后, 再吸加 0.5 ml 病毒悬液, 混匀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9) 正式试验第 6 组 将试验用细胞, 加细胞维持培养液后, 置 37 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10) 本试验中对各种病毒的接种和检测操作技术, 若无特殊要求, 按病毒学中各种病毒的常规培养和检测方法进行即可 (5) 评价规定试验结果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所测中和剂可判为合格 : 1) 正式试验中第 1 组无试验病毒, 或仅有少量试验病毒生长 2) 正式试验中第 2 组有较第 1 组显著为多, 但较第 3 4 5( 组 ) 显著为少的试验病毒生长 3) 正式试验中第 3 4 5( 组 ) 病毒生长与原接种量相近 4) 正式试验中第 6 组细胞生长正常 5) 预备试验结果显示, 中和剂和中和产物, 在正式试验的最高浓度下对细胞生长无影响 6) 连续 3 次试验取得合格评价 (6) 注意事项病毒载体中和试验法可参照上述悬液定量中和试验程序, 并按照病毒学原理进行适当修改后使用 残留消毒剂物理去除方法的鉴定试验病毒灭活试验中的物理除药法, 首先稀释法, 其次为吸附柱法 分子筛柱法 载体冲洗法 (1) 分组 1) 消毒剂 + 病毒悬液 接种培养观察所试消毒剂对病毒有无灭活或抑制作用, 对细胞正常生长有无影响 2)( 消毒剂 + 病毒悬液 ) + 除药处理 接种培养观察去除残留药物后病毒可否恢复对细胞的感染作用 44

45 3) 病毒悬液 + 除药处理 接种培养观察除药处理对病毒滴度有无影响 4) 病毒悬液 接种培养观察病毒生长是否正常, 并以该结果作为阳性对照值 5) 未接种病毒的细胞 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是否正常 (2) 悬液定量操作程序 1) 第 1 组 吸取消毒剂 0.9ml 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经 5min 后, 吸加 0.1ml 病毒悬液, 混匀 待作用至试验规定的灭活病毒时间, 根据试验规定量, 吸取该最终样液 ( 或用适宜的对病毒无害的稀释液作系列稀释的样液 ),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2) 第 2 组 吸消毒剂 0.9ml 于试管内, 置 20 ±1 水浴中经 5min 后, 吸加 0.1ml 病毒悬液, 混匀 待作用至规定的时间, 对此液进行除药处理, 根据试验规定量, 吸取最终样本 ( 或用适宜的对病毒无害的稀释液作系列稀释的样液 ),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3) 第 3 组 吸取病毒悬液 0.1ml, 加 0.9ml 细胞基础培养液, 做除药处理 根据试验规定量, 吸取最终样本 ( 或用适宜的对病毒无害的稀释液作系列稀释的样液 ),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4) 第 4 组 吸取病毒悬液 0.1 ml, 加细胞维持液 0.9ml, 不加消毒剂亦不做任何除药处理 根据试验规定量, 吸取该病毒悬液 ( 或用适宜的对病毒无害的稀释液作系列稀释的样液 ), 进行随后的病毒滴度测定 5) 第 5 组 向未接种病毒的细胞管内, 加入完全细胞培养基培养 (3) 评价规定试验结果符合以下全部条件, 所测物理除药法可判为合格 : 1) 第 1 组无试验病毒, 或仅有少量生长 2) 第 2 组有远较第 1 组为多, 但明显较 3 组 ~5 组为少的试验病毒生长 3) 第 ( 组 ) 试验病毒生长量相近 4) 连续 3 次试验取得合格评价 5) 可使用病毒载体, 按同样的原理与操作步骤进行试验, 判定合格标准相同 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试验 (1) 目的测定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Poliovirus,PV) 灭活所需的剂量, 以验证病毒污染物消毒实用剂量 (2) 实验原理用细胞感染法测定消毒剂作用前后 ( 或实验组与对照组 ) 样本中脊髓灰质炎的量 以细胞病变作为判断指标, 确定各组病毒的感染滴度, 计算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的灭活率 (3) 试验分组 1) 试验组 根据所测消毒剂对其他微生物的杀灭或灭活剂量估计, 设定适宜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组 ( 不少于 1 个浓度,3 个作用时间 ), 对作用时间的设计应不短于 30s 2) 阳性对照组 用去离子水代替消毒剂, 按试验组规定步骤加入脊髓灰质炎悬液进行试验和培养, 观察脊髓灰质炎生长是否良好 3) 阴性对照组 用不含脊髓灰质炎的完全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 观察所用培养基有无污染, 细胞是否生长良好 (4) 脊髓灰质炎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操作程序 45

46 1) 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的试验宿主细胞, 在 37 温水中迅速融化, 并用细胞维持液洗涤两次后, 转种于加有 10ml 完全培养基培养瓶中 逐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在细胞长满单层时, 用于消毒试验 2) 取出低温冻存的脊髓灰质炎 -1 毒株,37 水浴融化, 用细胞维持液作 10 倍稀释, 然后接种于含已经长满单层细胞的细胞瓶内, 置 37 温箱中, 使与细胞吸附 生长 逐日观察病变, 待 3/4 细胞出现病变时, 收获病毒 收获时, 将培养液取出, 用超声波或反复冻融破碎宿主细胞, 尽快离心, 并将含病毒的上清液按每管 1.0ml 分装于无菌离心管 (1.5ml) 中, 冷冻保存于 -80 备用 3) 取待测消毒剂, 用灭菌硬水稀释至所需浓度的 1.25 倍, 于 20 ±1 水浴中备用 4) 取 100μl 有机干扰物质与 100μl 病毒原液混合, 于 20 ±1 水浴中作用 5min, 加入 0.8ml 待检消毒剂, 立即混匀并记时 作用规定时间, 立即取出 0.1ml, 加入中和剂中混匀 ; 或用经鉴定合格的除药方法处理 5) 阳性 ( 病毒 ) 对照组试验中, 用无菌去离子水代替消毒剂 6) 各组分别进行病毒滴度测定, 可采用终点稀释法或噬斑法进行 7) 试验重复 3 次 8) 终点稀释法操作步骤 : 先用细胞维持培养液对待滴定样本做 10 倍系列稀释, 然后在 96 孔培养板上滴定各稀释度样本中残留的病毒量, 每个稀释度做 4 孔 ( 各孔中应该已经长满单层的宿主细胞 ), 在 37, 放置 1h~2h, 以确保残留病毒全部吸附在细胞上 取出培养板, 更换细胞维持培养液 继续放入二氧化碳培养箱中 (37,5%CO 2 ) 培养, 逐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 连续观察 3d, 逐孔观察并记录细胞病变情况 终点稀释法病毒感染滴度的计算 : 以半数细胞感染剂量 (TCID 50 ) 表示 9) 噬斑法操作步骤 : 先用细胞维持培养液对待滴定样本做 10 倍系列稀释, 然后接种于细胞培养瓶中, 滴定各稀释度样本中残留的病毒量 接种细胞前, 将生长致密的单层细胞中的培养液倾出, 加入 1ml 待测样品, 放置 37 吸符 1h~2h, 倾出样液, 加入含 0.8% 琼脂的细胞维持液 3ml, 冷却后翻转细胞瓶, 放置 37 培养 48h~72h 然后每瓶细胞加入 2ml 甲醛溶液固定数分钟, 用自来水冲洗后加结晶紫溶液染色数分钟, 冲洗干净后计数 细胞瓶内圆形不着色的透明区即为一个蚀斑单位, 每毫升测试样品中的病毒含量计算 : pfu/ml= 平板平均蚀斑数 稀释倍数注意 : 为了便于计数, 病毒蚀斑数一般控制在每细胞瓶 10pfu~30pfu (5) 平均灭活对数值的计算平均灭活对数值按下式计算 : 设阳性 ( 病毒 ) 对照组平均病毒感染滴度 (TCID 50 或 pfu) 的为 N 0, 试验 ( 消毒 ) 组平均病毒感染滴度 (TCID 50 或 pfu) 为 Nx 平均灭活对数值 = log No-log Nx (6) 评价规定 1) 脊灰病毒灭活试验, 可用于评价医疗器械 食具 物体表面和皮肤用化学消毒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 病毒的灭活滴度, 应达到 4 个对数值 2) 在正常情况下,3 次试验的平均灭活对数值 4.00, 可判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污染物消毒的实验室试验合格 同时, 阳性对照组病毒滴度对数值应在 5~7 之间 (7) 注意事项 46

47 1) 操作人员应具有基本的病毒学实验工作经验, 尽量使用移液器与无菌一次性吸头 2) 在杀菌试验中, 每次均应设置阳性对照 3) 如使用病毒载体进行试验, 可参照上述悬液定量试验程序, 并遵照病毒学原理进行适当修改后使用 艾滋病病毒灭活试验 (1) 目的测定消毒剂对艾滋病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灭活所需的剂量, 以验证对该病毒污染物消毒实用剂量 (2) 实验原理用细胞感染法测定消毒剂作用前后 ( 或实验组与对照组 ) 样本中 HIV 的量 以细胞病变作为判断指标, 确定各组病毒的感染滴度, 计算消毒剂对 HIV 的灭活对数值 (3) 安全防护试验中要求采取严密防护措施 我国规定所有接触 HIV 的试验均需在生物安全三级 (biological safety level 3,BSL 3) 实验室内进行, 并制定有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 HIV 灭活试验时, 必须严格按照有关安全规定进行 (4) 试验分组 1) 试验组 根据所测消毒剂对其他微生物的杀灭或灭活剂量估计, 设立适宜的浓度与作用时间组 ( 不少于 1 个浓度,3 个作用时间 ), 对作用时间的设计应不短于 30s 所设组应能测出使 HIV 全部灭活所需的最低有效剂量 ( 药物浓度与作用时间 ) 2) 阳性对照组 用去离子水代替消毒剂, 按试验组规定步骤加入 HIV 悬液进行试验和培养, 观察 HIV 生长是否良好 3) 阴性对照组 用不含 HIV 的完全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 观察所用培养基有无污染, 细胞是否生长良好 4) 消毒剂对细胞毒性组 取 100μl 待测消毒剂, 加入含有 100μl 用完全培养基制备的 MT4 细胞悬液 ( 含细胞 个 /ml) 的 96 孔培养板内 置二氧化碳温箱 (37 ) 中培养 7 d, 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确定消毒剂对细胞无毒性的最高稀释度 (5)HIV 悬液定量灭活试验操作程序 1) 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的 MT4 细胞, 在 37 温水中迅速融化, 并用细胞维持液洗涤两次后, 转种于加有 10ml 完全培养基培养瓶中 逐日观察细胞生长情况, 在细胞对数生长期时收获细胞用于消毒试验 2) 从液氮中取出冻存 HIV-1 毒种, 接种于含 10ml 细胞悬液 ( 含细胞 个 /ml~ 个 /ml) 培养瓶中 逐日观察病变, 待 3/4 细胞出现病变时, 收获病毒 收获时, 将培养液取出, 尽快离心, 并将含病毒的上清液按每管 0.5ml 分装于无菌离心管 (1.5ml) 中, 冷冻保存于 -80 备用 如不能立即离心, 可暂将培养瓶冷冻保存于 -20, 并争取尽快离心分装 3) 取待测消毒剂, 用无菌去离子水作 1:2 1:4 1:8... 系列稀释 视消毒剂的类型和实验目的, 确定最高稀释度 为防止污染培养液, 必要时在试验前需将消毒剂过滤除菌 4) 取 50μl 待检消毒剂, 与 50μl 病毒原液混合 在规定温度作用一定时间 ( 根据试验要求确定作用时间和温度 ), 立即加入 0.9ml 用完全培养基制备的 MT4 细胞悬液 ( 个 /ml), 在 37, 放置 40min, 以确保残留病毒全部吸附在细胞上 阳性 ( 病毒 ) 对照组试验中, 用无菌去离子水代替消毒剂 ; 消毒剂对细胞毒性组试验中, 用无菌去离子水代替病毒 5) 取出反应管, 立即采取去除残留消毒剂处理 处理可用物理去除法或中和剂法 ( 所用方法需先经试验证明, 既可有效去除残留消毒剂, 又对细胞和 HIV 无杀灭或抑制作用 47

105 化学消毒剂按其效力不同可 分为哪几类 1 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使 其达到灭菌效果 2 高效消毒剂 杀灭一切细菌繁 殖体 包括分枝杆菌 病毒 真菌及其 孢子 并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 3 中 效 消 毒 剂 杀 灭 细 菌 繁 殖 体 真菌 病毒等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其 他微生物 4 低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细菌繁 殖体 亲脂病毒和某些真菌 106 化学消毒剂的适用原则是什 么 1 坚持合理使用的原则

More information

PDFᅲᆰᄏ커￷

PDFᅲᆰᄏ커￷ 传染病消毒灭菌基本知识 海淀 CDC 消毒科 主要内容 消毒与灭菌的概念 消毒灭菌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选择消毒 灭菌方法的原则 消毒 灭菌基本程序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 基本概念 消毒 :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 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 灭菌 : 一切微生物 消毒作用环节 : 传播途径 消毒的意义 : 防止感染发生防止传染病发生 扩散 基本概念 抗菌 : 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灭或妨碍细菌生长繁殖及其活性过程

More information

(3)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 1. 实验室试验 1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的目的 2 去除残留消毒剂的原则 3 常用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4) 中和剂鉴定试验 1 细菌杀灭试验用中和剂的鉴定方法 2 常用消毒剂的中和剂 (5)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1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方法, 杀灭率的计算

(3)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 1. 实验室试验 1 残留消毒剂的去除的目的 2 去除残留消毒剂的原则 3 常用残留消毒剂的去除方法 (4) 中和剂鉴定试验 1 细菌杀灭试验用中和剂的鉴定方法 2 常用消毒剂的中和剂 (5) 细菌定量杀灭试验 1 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载体浸泡定量杀菌试验方法, 杀灭率的计算 一 卫生检验综合知识 二 消毒学总论 三 消毒学实验室基本技术 1. 我国计量法对检验工作的有关规定 2. 国际单位制及我国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 3. 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及检验规范 4. 卫生标准与检验的关系 5. 检测检验方法标准化的重要性 6. 标准方法制定的原则 1. 消毒学的定义 研究对象与目标 2. 消毒学有关名词概念 3. 消毒方法的选择 4. 影响消毒效果因素 5. 消毒试验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化学品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方法 (GB/T ) 3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化学品测试方法健康效应卷 ( 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40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化学品测试准则 402 急性经皮试验 ;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 3 部分 :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化学品急性经皮毒性试验方法 (GB/T ) 3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化学品测试方法健康效应卷 ( 环境保护部化学品登记中心 )402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化学品测试准则 402 急性经皮试验 ; 化学品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第 3 部分 : 急性经皮毒性试验 : 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 广东省职业卫生检测中心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海康街 68 号化学品毒性鉴定检验目 ( 中文 ) 1 农药 / 化妆品 / 化学品 1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GB15670-1995) 第 2 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GB7919-1987) 急性经口毒性实验 ( 卫生部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2005) 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

More information

上海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技术规范 [2017]6 一 消毒原则 3

上海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技术规范 [2017]6 一 消毒原则 3 上海市托幼机构和中小学校消毒技术规范 [2017]6 一 消毒原则 3 二 日常预防性消毒 1. 1 30min 3 4 1.5W 30min~60min 2~4 / 400mg/L~1200mg/L 5min~20min 1.1 400mg/L~2000mg/L 10min~30min 1.2 4 70 WS394-2012 WS/T396-2012 2. 1 / ~ 2 / 250mg/L~500mg/L

More information

LOVE

LOVE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 二年十一月 1 2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 二年十一月 3 第一部分 Part 1 总 则 General Principle 4 第二部分 Part 2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 二年十一月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 二年十一月 第一部分 Part 1 总 则 General Principle 第二部分 Part 2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二 二年十一月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2 年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 二年十一月 第一部分 Part 1 总 则 General Principle 第二部分 Part 2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More information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消毒技术规范 1 总则 1.1 引言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和 消毒管理办法 制订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包括总则 消毒检验技术规范 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疫源地消毒技术规范四个部分 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医疗 卫生 保健 消毒服务和未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所有消毒剂 消毒器械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和卫生用品生产 经营 使用的单位和个人,

More information

Qubit-DNA RNA 总浓度测定 dsdna BR Assay Kits 各试剂加样量 : Buffer 标准 1 标准 2 样品 试剂 ( 荧光染色 ) 总量 ( 溶液体积 ) 50 或 250ml 1 或 5ml 1 或 5ml 待测 250µl 或 1.25ml 原始浓度 未知 0 ng

Qubit-DNA RNA 总浓度测定 dsdna BR Assay Kits 各试剂加样量 : Buffer 标准 1 标准 2 样品 试剂 ( 荧光染色 ) 总量 ( 溶液体积 ) 50 或 250ml 1 或 5ml 1 或 5ml 待测 250µl 或 1.25ml 原始浓度 未知 0 ng Qubit-DNA RNA 总浓度测定 dsdna BR Assay Kits 各试剂加样量 : 总量 ( 溶液体积 ) 50 或 250ml 1 或 5ml 1 或 5ml 待测 250µl 或 1.25ml 原始浓度 未知 0 ng/μl 100 ng/μl 待测 200 测定时要求浓度 未知 0 ng/μl 5000ng/ml 0~5000 ng/ml 1 备注 -Buffer:Qubit dsdna

More information

1 总 则

1  总 则 消毒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disinfection (2008 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〇〇八年五月 1 总则 General Principle 1.1 引言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和卫生部 消毒管理办法 制订本规范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消毒产品申报和监督时为评价其安全性 有效性和理化特性而开展的检测活动及与检测活动相关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黄雪莲等 响应面优化绿色木霉菌培养基 材料与方法 菌种 仪器与试剂 菌种的活化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优化试验 优化工艺的验证 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第 期 黄雪莲等 响应面优化绿色木霉菌培养基 材料与方法 菌种 仪器与试剂 菌种的活化 单因素试验 响应面优化试验 优化工艺的验证 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响应面优化绿色木霉菌培养基 黄雪莲 于新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 广东广州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绿色木霉菌的培养基进行优化 通过测量不同营养条件下绿色木霉 菌落生长直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 选定葡萄糖添加量 丙氨酸添加量和磷酸二氢钾添加量 个因素进行中心组合实验 建立二次回归方程 并应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绿色木霉菌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538CAB3C6B7CEA2C9FACEEFD1A7BCECD1E92020BEFAC2E4D7DCCAFDB2E2B6A8B8C42E646F63>

<4D F736F F D203538CAB3C6B7CEA2C9FACEEFD1A7BCECD1E92020BEFAC2E4D7DCCAFDB2E2B6A8B8C42E646F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Foo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aerobic plate count 2010-03-26 发布 2010-06-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 4789.2-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More information

消毒技术规范(2002)正文.doc

消毒技术规范(2002)正文.doc 1.1 1.2 1.3 1.3.1 disinfection 1.3.2 sterilization 1.3.3 chemical indicator ( )/ 1.3.4 biological indicator 1.3.5 disinfectant 1.3.6 sterilant ( ) 1.3.7 high-efficacy disinfectant 1.3.8 intermediate-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图 1 1 传染病的特征 9 T h1 T h2 细胞调节机制简图 正调节 负调节 细胞因子与细菌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有实验表明 细胞因子与细菌之间 存在有互利和互抑双重效应 例如 T N Fα 和 IFNγ 可抑制放线菌的生长而 IL 6 的作用则 反之 IL 1 2 和 GM CSF 可促进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而 IL 1ra 可抑制之 研究表 明 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有与

More information

材料! 方法! # 基因的扩增及其序列分析

材料! 方法! # 基因的扩增及其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黄艳燕 黄靖华 卢福芝 孙靓 彭立新 周兴 黄日波 利用 的方法从鼠李糖乳杆菌基因组 中扩增到 乳酸脱氢酶基因 并连接到载体 上 构建表达质粒 将重组质粒 转化大肠杆菌 重组菌株经 诱导表达 电泳分 析表明 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表达 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为 同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乳酸脱氢酶的酶活 测得重组菌株的 乳酸脱氢酶活力为 最适反应温度为 最适 乳酸脱氢酶 克隆 表达 鼠李糖乳杆菌

More information

材料 方法

材料 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陆敏 许黎明 吴宏宇 张继恩 李国栋 黄青山 溶葡萄球菌酶 是一种能高效裂解葡萄球菌细胞壁的肽链内切酶 已有研究表明其能够有效预防和去除奶牛乳腺中葡萄球菌的感染 但该酶在牛奶中的性质研究还缺少详细的研究数据 现对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在牛奶中的一些性质进行研究 检测了加入溶葡萄球菌酶后牛奶性状的变化和重组溶葡萄球菌酶在牛奶中的酶活的稳定性以及溶葡萄球菌酶在牛奶中的抑 杀菌活性 结果显示 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未改变牛奶的外观性状

More information

11. 李六亿-清洗消毒灭菌原则

11. 李六亿-清洗消毒灭菌原则 清洁 消毒 灭菌原则 李六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 - 疾病预防控制处 巩玉秀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 清洁 消毒与灭菌 现状与问题基本内涵基本要求主要技术与方法效果评价 学习目标 First 了解医疗机构清洁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内涵 Second 熟知清洁 消毒与灭菌的基本要求 Third 掌握清洁 消毒与灭菌的常用技术与方法 Fourth 了解清洁 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方法,

More information

图 对片剂累积释放度的影响

图 对片剂累积释放度的影响 岳红坤 常明 游雅 邱树虹 王婧 乔宇 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 河北石家庄 为筛选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的处方并评价其漂浮和体外释放特性 根据辅料性质及制剂质量要求 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影响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性能的主要参数 确定了最优 处方 采用干粉直接压片制得盐酸小檗碱胃漂浮片 在人工胃液中考察其漂浮性能及溶出度 并用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其释药量 优选的处方为每片含 碳酸氢钠 羧甲基淀粉钠 聚乙二醇

More information

材料 方法

材料 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张发洲 杨慧兰 为了构建单纯疱疹病毒 型 感染细胞多肽 真核表达质粒 应用 技术从 株 的基因组中扩增 基因 并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 对阳性克隆进行菌落 酶切和测序鉴定后 成功构建了重 组质粒 用 转染试剂盒将重组质粒 转染至 细胞中 并用 及 检测其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 基因在 细胞中得到正确表达 真核表达质粒 的构建成功 为进 一步研究 对宿主细胞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单纯疱疹病毒 型 感染细胞多肽

More information

材料 方法

材料 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姜燕 采用鼠抗人血红蛋白 单克隆抗体 和胶体金标记鼠抗人血红蛋白 单克隆抗体 及对照抗体羊抗鼠 利用双抗体免疫夹心反应原理特异性地结合人血红蛋白抗原 在 内可得到胶体金显色结果的原理研制便潜血单克 隆一步法胶体金检测试卡 用于诊断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疾病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两株鼠抗人血红蛋白 抗 体 方法检测 效价 免疫胶体金技术制备胶体金检测试卡 法检测 效价的结果显示 鼠抗人

More information

微生物学通报 Microbiology China 研究报告 NOV 20, 2010, 37(11):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 钱丽红陶妍

微生物学通报 Microbiology China 研究报告 NOV 20, 2010, 37(11):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 钱丽红陶妍 微生物学通报 Microbiology China tongbao@im.ac.cn 研究报告 NOV 20, 2010, 37(11): 1628 1633 2010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茶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机理 * 钱丽红陶妍 谢晶 ( 201306) 摘要 : 以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为试验菌,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CD7D0CD48314E31C1F7B8D0BCE0B2E2B7BDB0B8A3A8B5DAD2BBB0E6A3A9B8BDC2BC35A3BABCD7D0CD48314E31C1F7B8D0D2DFD4B4B5D8CFFBB6BED6B8C4CF5FCAD4D0D0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BCD7D0CD48314E31C1F7B8D0BCE0B2E2B7BDB0B8A3A8B5DAD2BBB0E6A3A9B8BDC2BC35A3BABCD7D0CD48314E31C1F7B8D0D2DFD4B4B5D8CFFBB6BED6B8C4CF5FCAD4D0D05F2E646F63> 甲型 H1N1 流感疫源地消毒指南 ( 试行 ) 为规范甲型 H1N1 流感现场消毒工作, 减缓或延迟疫情的传播蔓延, 特制定本指南 一 消毒原则 ( 一 ) 消毒范围与对象现场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由公共卫生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 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 患者尸体等 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 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 二 ) 消毒方法的选择应首选物理消毒的方法, 采用化学消毒的方法时,

More information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食 品 与 生 物 技 术 学 报 第 卷 列入我国 的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剂 防治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植物多酚黄酮抗氧化剂与人体健康 尤新 中国食品添加剂和配料生产应用工业协会 北京 主要综述了对植物多酚黄酮类物质的生物活性和安全性 其内容包括 茶多酚 甘草黄酮 竹叶黄酮 大豆异黄酮以及从各种鲜果提取物的功能成分 如葡萄提取物 杨梅提取物 橄榄提取 物 乌饭树果提取物等 介绍了植物多酚黄酮的国际市场信息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生产单位 多酚 黄酮 健康 食 品 与

More information

材料导报 研究篇 年 月 下 第 卷第 期 种球的制备 单步溶胀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洗脱处理 种子溶胀聚合机理 种球用量的影响

材料导报 研究篇 年 月 下 第 卷第 期 种球的制备 单步溶胀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洗脱处理 种子溶胀聚合机理 种球用量的影响 水相中 组氨酸单分散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表征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李思平等 李思平 徐伟箭 较佳工艺条件下 在水性体系中选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得的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为种球 分别以组氨酸 甲基丙烯酸 或丙烯酸胺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 为模板分子 功能单体和交联剂 合成了 组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研究了形貌 粒径及其分布以及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分别以 激光粒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红外光谱表征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之间的共聚情况

More information

云 南 农 业 大学 学报 菌病 害 标 本 种 分 别 选择 新 鲜 症 状 典 型的 标 本 又 或 直 接抱 子 振 落 法 进 行单 抱 分 离 箱 提 精选 小 麦 种 子 片 灭 菌 水 冲洗 两组 径 对 照 用 清水 粒 置入 倍 鉴定 先将 系列 浓 度 产 生 菌 的鉴 定 天

云 南 农 业 大学 学报 菌病 害 标 本 种 分 别 选择 新 鲜 症 状 典 型的 标 本 又 或 直 接抱 子 振 落 法 进 行单 抱 分 离 箱 提 精选 小 麦 种 子 片 灭 菌 水 冲洗 两组 径 对 照 用 清水 粒 置入 倍 鉴定 先将 系列 浓 度 产 生 菌 的鉴 定 天 !! 云 南 农 业 大学 学报 菌病 害 标 本 种 分 别 选择 新 鲜 症 状 典 型的 标 本 又 或 直 接抱 子 振 落 法 进 行单 抱 分 离 箱 提 精选 小 麦 种 子 片 灭 菌 水 冲洗 两组 径 对 照 用 清水 粒 置入 倍 鉴定 先将 系列 浓 度 产 生 菌 的鉴 定 天 抱子 形状 定 件 观察 菌 的 生 长 色 泽 菌落 形 态 着生部位 然 后 用 黑暗 法

More information

武洪庆 田 黎 张久明 温占波 用 方法对黄杆菌属产红色素菌株 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 首先用部分重复因子实验对培养基组分蛋白胨 酵母粉 葡萄糖及 浓度对菌株产红色素的影 响进行评价 找出主要影响因子为葡萄糖和 浓度 两者均为正影响 其他组分对色素含量的 影响不显著 第二步用最陡爬坡路径逼近最大响应区域 最后用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 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 菌株在优化培养基中培养较初始培养基色素含量提高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2BDD4BAB3A3D3C3CFFBB6BEBCC1B5C4D5FDC8B7CAB9D3C3A3A8C1D6C1A2CDFAB9DCC0EDB0E0A3A92E BBCE6C8DDC4A3CABD5D>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2BDD4BAB3A3D3C3CFFBB6BEBCC1B5C4D5FDC8B7CAB9D3C3A3A8C1D6C1A2CDFAB9DCC0EDB0E0A3A92E BBCE6C8DDC4A3CABD5D> 医院常用消毒的正确使用 一 目录 消毒剂定义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林立旺 二 三 消毒剂使用原则 消毒剂使用效果评价 四 存在问题与建议 1 2 一 定义 1 消毒剂 : 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制剂 2 灭菌剂 : 可杀灭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 ( 包括细菌芽孢 ) 使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注意与抗抑菌的区别 消毒剂分类 按成分分 :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 过氧乙酸 过氧化氢

More information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55:18 PM 5-1- katugomi2015_c 1 -2-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2 2 14.3.3 1:55:18 PM -3- katugomi2014_c.indd katugomi2015_c 3 3 14.3.3 1:55:19 PM 塑料容器包装 塑料标识的收集日 每周一次 星期 所谓 塑料制容器包装 ( 塑料标识 ) 厖 指的是装入或包裹商品并附有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附件 1 标签要素的分配 附件 1 标签要素的分配 É Í f y fq f Ì ú qè Ê p Šü ºp«g²±q l rqy Ì f Ìq É Í q i 爆炸物 z f g 1.1 È 1.2 È 1.3 È 1.4 È 1.5 È 1.6 È 1.5, 1.6, w z f g î «f ( µ ² ±) f g ƒf f g e ² f g f ² 1.1 1.2 1.3 ² ³ ùœ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2BDD4BACFFBB6BEBCBCCAF5D0C2BDF8D5B9A3A86C6C E3132A3A92E BBCE6C8DDC4A3CABD5D>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D2BDD4BACFFBB6BEBCBCCAF5D0C2BDF8D5B9A3A86C6C E3132A3A92E BBCE6C8DDC4A3CABD5D> 医院消毒技术新进展 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林立旺 医院消毒与灭菌技术 常规医疗器械的清洗消毒技术 ( 物理 化学 ) 特殊医疗器械灭菌技术 ( 怕热 怕湿 应急快速 内镜消毒与灭菌技术 复用透析器消毒技术 ) 空气洁净 消毒技术 皮肤消毒技术 口腔器械消毒与灭菌技术 ( 包括治疗台用水 ) 医院环境的消毒 ( 也涉及诊疗用品中 物表 地面 ) 污水 污物的消毒 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技术 1 2 提纲

More information

未命名-1

未命名-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ss a c y e vg 13 14 15 16 17 18 19 H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发现生命的螺旋 克里克在提出 中心法则 时曾指出 遗传信息是沿 D N A - R N A - 蛋白质的方向流动的 遗传信息不可能从 R N A 回到 D N

More information

赵世嘏 高乃云 楚文海 微曝气工艺是在常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试验表明在紫外光强 投加量为 三氯乙酸 初始浓度约为 的情况下 后该工艺对 的去除达到 以上 工艺效果受 光强 投加量 初 始浓度和 的影响 其他条件一定时 随着 光强和 投加量的增大 去除率增加 然而 投加量超过 后 去除效果增加缓慢 对不同初始浓度 时去除率最 高 而后浓度增加 去除率下降 中性或弱酸性 条件下更有利于降解 消毒副产物

More information

刘陈立 邵宗泽 以柴油为惟一碳源 从胜利油田黄河码头和厦门储油码头两个海水样品中富集得到两组柴 油降解菌 共 株细菌 株真菌 它们对柴油都有降解能力 鉴定结果表明这 株细菌 中有 株摩加夫芽孢杆菌 株施氏假单胞菌 株腊样芽孢杆菌 株反硝化产碱杆菌 株阿氏葡萄球菌 株食烷菌和 株类似很小海旋菌的未知新菌 其中 对柴油的降解能力最强 已 报道的食烷菌属中其他种的同源性最高 为 表明它是该属中的一个新种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CEA2C9FACEEFBCC6CAFDB7A82DB5DAB6FEB4CEB9ABCABEB8E52E646F6378>

<4D F736F F D DCEA2C9FACEEFBCC6CAFDB7A82DB5DAB6FEB4CEB9ABCABEB8E52E646F6378>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 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 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 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 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 包括自动检测方法, 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 微生物计数试验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的局部洁净度不低于

More information

期 周 凯等 欧 洲 鳗 鲡 红 头 病 病 原 的研 究 酒 精 棉 球 将 尾 部 反 复 擦 洗 消 毒 然 后 用 灭 菌 剪 刀 剪 断 尾 巴 将 血 液滴 加 在 营 养 琼 脂 或 琼脂 平板 上作 划线 分 离 在 获 得 纯 培 养 后 移 人 斜 面 保存备 用 培养 后 取

期 周 凯等 欧 洲 鳗 鲡 红 头 病 病 原 的研 究 酒 精 棉 球 将 尾 部 反 复 擦 洗 消 毒 然 后 用 灭 菌 剪 刀 剪 断 尾 巴 将 血 液滴 加 在 营 养 琼 脂 或 琼脂 平板 上作 划线 分 离 在 获 得 纯 培 养 后 移 人 斜 面 保存备 用 培养 后 取 期 周 凯等 欧 洲 鳗 鲡 红 头 病 病 原 的研 究 酒 精 棉 球 将 尾 部 反 复 擦 洗 消 毒 然 后 用 灭 菌 剪 刀 剪 断 尾 巴 将 血 液滴 加 在 营 养 琼 脂 或 琼脂 平板 上作 划线 分 离 在 获 得 纯 培 养 后 移 人 斜 面 保存备 用 培养 后 取 形 态 致 的 单 个 菌 落 进 步 划 线 纯化 人 工 感 染试 验 肌 注 感染是 将 斜 面

More information

试液进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若供试品污染的微生物数较多, 低稀释级供试液可能影响微生物回收结果, 因此, 应选择低微生物污染的样品或选择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1) 试验组取上述制备好的供试液, 加入试验菌液, 混匀, 使每 1ml 供试液加菌量不大于 100cfu (2) 供试品对

试液进行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若供试品污染的微生物数较多, 低稀释级供试液可能影响微生物回收结果, 因此, 应选择低微生物污染的样品或选择适宜稀释级的供试液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 (1) 试验组取上述制备好的供试液, 加入试验菌液, 混匀, 使每 1ml 供试液加菌量不大于 100cfu (2) 供试品对 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用于检查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污染程度 包括微生物计数和控制菌检查 微生物计数包括需氧菌总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和耐热菌数检查 控制菌检查包括耐胆盐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 沙门菌的检查 中药饮片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防止再污染, 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单向流空气区域

More information

主 编 余 倩 许 欣 编 委 ( 以 章 节 先 后 为 序 ) 张 朝 武 余 倩 许 欣 刘 衡 川 裴 晓 方 汪 川 王 国 庆 林 怡 伶 主 审 殷 强 仲 张 朝 武

主 编 余 倩 许 欣 编 委 ( 以 章 节 先 后 为 序 ) 张 朝 武 余 倩 许 欣 刘 衡 川 裴 晓 方 汪 川 王 国 庆 林 怡 伶 主 审 殷 强 仲 张 朝 武 高 等 医 药 院 校 教 材 供 卫 生 检 验 专 业 用 卫 生 微 生 物 检 验 且 ( 细 菌 学 分 册 ) 主 编 : 余 倩 许 欣 四 川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主 编 余 倩 许 欣 编 委 ( 以 章 节 先 后 为 序 ) 张 朝 武 余 倩 许 欣 刘 衡 川 裴 晓 方 汪 川 王 国 庆 林 怡 伶 主 审 殷 强 仲 张 朝 武 目 IJ I=l 卫 生 微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DCEA2C9FACEEFBCC6CAFDB7A82D B0E6B8BDC2BCB9ABCABEB8E52E646F63>

<4D F736F F D DCEA2C9FACEEFBCC6CAFDB7A82D B0E6B8BDC2BCB9ABCABEB8E52E646F63>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 辅料等是否符合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 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 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 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本检查法可采用替代的微生物检查法, 包括自动检测方法, 但必须证明替代方法等效于药典规定的检查方法 微生物计数试验应在受控洁净环境下的局部洁净度不低于

More information

第 期 甘金华等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抗体制备 材料与方法 试剂及溶液

第 期 甘金华等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抗体制备 材料与方法 试剂及溶液 第 卷第 期 年 月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抗体制备 甘金华 邓薇 李进平 艾晓辉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北荆州 武汉纺织大学环境与城建学院 湖北武汉 采用改进的碳二亚胺两步法将强力霉素半抗原与载体蛋白 连接制备强力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 人工免疫抗原 并用同样方法将强力霉素与载体蛋白 连接制备人强力霉素 卵清白蛋白 人工包被抗原 经紫外扫描分析和动物免疫试验证实 强力霉素人工抗原合成成功

More information

材料 方法 载体构建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材料 方法 载体构建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生物技术通报 唐宏琨 曾洪梅 杨秀芬 邱德文 通过根癌农杆菌 介导转化法 将含有激发子基因 的植物表达载体 转化三生烟 获得了转基因烟草植株 用 检测确认了阳性转化株 用 杂交 和 杂交进一步证实了 基因的整合 转录和表达 对 代转基因阳性株进行 接种试验 结果显示 与非转基 因对照相比 表达 的烟草叶片枯斑数量减少 表明蛋白激发子基因 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烟草对 的抗性 激发子 基因 烟草 转化 材料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BD-ES6600C Made in Japan P.366 ... 3... 7... 7... 8... 9... 10...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8... 29... 30... 32... 33... 33... 33... 34... 34... 35...

More information

劳动保护与医疗保健 第 二 章 止标志共 23 个 劳 动 安 全 技 术 22 2 警告标志 由于三角形引人注目 故用作 警告 标志 警告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多种危险 三角的背景使用黄色 三角图形和三角内的图像均用黑色描 绘 黄色是有警告含义的颜色 在对比色黑色的衬托下 绘成的 警告标志 就更引人注目 3 指令标志 在圆形内配上指令含义的颜色 蓝 色 并用白色绘制必须执行的图形符号 构成 指令标志

More information

CW_China-Disinfectant-webinar_31_July_2014

CW_China-Disinfectant-webinar_31_July_2014 China Disinfectant Regulatory Reform Webinar 31 July 2014, 3:00pm BST Today s webinar aims v This webinar will discuss the emerg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Speakers v

More information

1 产品说明 1 产品说明 1.1 规定 所述法兰是带有密封条的螺纹法兰, 可以交付带 G 1 或 G 1½ 内螺纹 (ISO 228 T1) 的法兰 在本附加说明书中的说明针对用材料 316L 制成的法兰 材料 316L 相当于 或 所有距离值以毫米为单位 提供多种不同

1 产品说明 1 产品说明 1.1 规定 所述法兰是带有密封条的螺纹法兰, 可以交付带 G 1 或 G 1½ 内螺纹 (ISO 228 T1) 的法兰 在本附加说明书中的说明针对用材料 316L 制成的法兰 材料 316L 相当于 或 所有距离值以毫米为单位 提供多种不同 附加说明书 符合 DIN - EN - ASME - JIS - GOST 的法兰 技术参数 Document ID: 31088 1 产品说明 1 产品说明 1.1 规定 所述法兰是带有密封条的螺纹法兰, 可以交付带 G 1 或 G 1½ 内螺纹 (ISO 228 T1) 的法兰 在本附加说明书中的说明针对用材料 316L 制成的法兰 材料 316L 相当于 1.4404 或 1.4435 所有距离值以毫米为单位

More information

洛科威工业保温岩棉

洛科威工业保温岩棉 洛科威 工业保温岩棉 35 28 97% 11,000 + 238m * 100:1 16.16b * 23% 2 * 3 不燃性 憎水性 洛科威 岩棉的不燃和防火绝缘特性提供更全面的人员 洛科威 岩棉憎水处理技术使保温系统在潮湿环境下长 财 产 和 环 境 保 护 岩 棉 承 受 温 度 高 达 1000 C 保 护 设 期使用不会造成霉变 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备在较高使用温度下正常运行免受不必要的损害

More information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2017 年医学院 ( 含转化院 遗传所 ) 硕士研究生上线考生名单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 外语政治 业务 1 业务 2 总分 报考类别 考试方式 备注 103357000912484 72 72 242 0 386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2003 71 72 242 0 385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503 77 73 234 0 384 非定向 全国统考 103357000911098

More information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 卢全 章等 鳗鲡 肾病病原 菌 的研 究 期 鱼 放 人 水 族箱 中 饲 养 观 察 发 病情 况 生 化试 验 采用 和 常 规 方 法 药物 敏 感 试验 用 试 管稀释 方法 步 骤 和 结果 鳗鲡 肾病 症 状 病 鳗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在 鳗 鱼 前 腹 部 区 部 位 肿 大 严重 时 区 腹 部 皮 肤 软 化 溃 烂 穿 孔 脏 露 出 的 粘稠 状 液 体 肾脏 部 位和

More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244 第 4 卷 复杂 鉴于本文篇幅所限 具体公式可详见参考文 献 7 每帧的动力学方程建立及其解算方法如图 3 所示 图4 滚转角速度与输入量 η 随时间的变化波形 Fig 4 Waveform of roll rate and input η with time changing 图5 Fig 5 滚转角随时间的变化波形 Waveform of roll angle with

More information

目录 附录 A 实验室结果统计汇总和评价... 1 附录 A1 菌落总数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1 附录 A2 大肠菌群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5 附录 A3 粪大肠菌群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9 附录 A4 大肠杆菌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附录 A5 沙门氏菌项目结果

目录 附录 A 实验室结果统计汇总和评价... 1 附录 A1 菌落总数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1 附录 A2 大肠菌群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5 附录 A3 粪大肠菌群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9 附录 A4 大肠杆菌项目结果汇总和统计评价 附录 A5 沙门氏菌项目结果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测试评价中心 CNAS PT0026 ACAS-PT030 食品微生物学能力验证计划 中期报告 2014 年 10 月 13 日 本报告是中国检科院测试评价中心 (ACAS) 组织的 ACAS-PT030 食品微生物能力验证计划的中期报告 该中期报告供实验室参考, 结果以最终的结果报告单和技术报告为准 本能力验证计划中定量检测项目按照 ISO13528 标准, 采用稳健统计技术,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陈威_new_.doc

Microsoft Word - 陈威_new_.doc Research Paper 研究报告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48(2) 164~168; 4 February 2008 ISSN 0001-6209; CN11-1995/Q http://journals.im.ac.cn 壳聚糖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 1, 2, 陈威 3, 吴清平 2*, 张菊梅 2, 吴慧清 ( 1, 430071) ( 2, 510070)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 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包括重点部门管理 感染预防与控制 相关知识培训 研究及各项监测等多方面 而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等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

前 言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 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包括重点部门管理 感染预防与控制 相关知识培训 研究及各项监测等多方面 而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等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 江苏省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规范 ( 试行 ) 江苏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 二零一一年四月 前 言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 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医院感染管理包括重点部门管理 感染预防与控制 相关知识培训 研究及各项监测等多方面 而监测的主要内容有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及环境卫生学监测等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消毒剂是否有效

More information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85 非定向 干细胞和再生医学 科学学位 免考 69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护理学 科学学位 2018 年秋季报考博士上线考生名单 序号 准考证号 报考专业名称 学位类型外语成绩专业基础课成绩报考类别 备注 1 180371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2 18039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3 180427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4 18043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科学学位 免考 免考 非定向 5 180474

More information

中国药典 2015 年版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 续表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査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的制备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 枯草芽孢杆菌 胰酪大豆胨琼脂 {.Bacillus subtilis) 培养基或胰酪大豆 基和胰酪

中国药典 2015 年版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 续表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査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的制备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 枯草芽孢杆菌 胰酪大豆胨琼脂 {.Bacillus subtilis) 培养基或胰酪大豆 基和胰酪 1 1 0 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中菌药典 2 0 1 5 年版 表 3 供试品的最少检验量 每支供试品接人每种 供试品 供试品装量 培养基的最少量 ^ I m l lm l< C V ^ 4 0 m l 全量半量, 但不得少于 lm l 液体制剂 4 0 m K V < 100 m l V > 1 0 0 m l 2 0m l 1 0 % 但不少于 20m l 固体制剂 M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7E5CFB4CFFBB6BEBBFACFFBB6BED0A7B9FB5F F>

<4D F736F F D20C7E5CFB4CFFBB6BEBBFACFFBB6BED0A7B9FB5F F> ICS 11.080.10 C47 YY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 YY/T XXXXX XXXX 清洗消毒器湿热消毒效果的验证方法 Verification method for demonstrating disinfection efficacy of washer disinfector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 征求意见稿 ) ( 本稿完成日期 :2014-04-25)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D2BDD4BAB8D0C8BED3EBBCE0BFD8>

<4D F736F F D20D2BDD4BAB8D0C8BED3EBBCE0BFD8> 医院感染与监控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人群威胁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 直接关构成的老龄化, 免疫功能低下者日益增多, 系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危及医疗费用, 目感染宿主由健康人群逐步转向免疫功能低前已成为国际医学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 下人群, 条件致病微生物逐步替代了毒力控制医院感染是现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强的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主要病原体, 感染要目标之一 的主流已倾向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严重医院感染严重

More information

氧化电位水楼宇系统工程 ———解放军305医院外科住院楼

氧化电位水楼宇系统工程   ———解放军305医院外科住院楼 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系统 在医疗护理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AEOW DISINFECTION SYSTEM IN HEALTHCARE 中国人民解放军 305 医院 PLA 305 Hospital 王韶辉 Shao-hui hui Wang 1 概况 General introduction 主要内容 OVERVIEW 2 医疗护理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in healthcare

More information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 围... 1 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 1 3 术 语 和 定 义... 1 4 技 术 要 求... 2 4.1 电 器 安 全 性 要 求... 2 4.2 卫 生 安 全 性 要 求... 2 4.3 抗 菌 除 菌 功 能 要 求... 3 5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 围... 1 2 规 范 性 引 用 文 件... 1 3 术 语 和 定 义... 1 4 技 术 要 求... 2 4.1 电 器 安 全 性 要 求... 2 4.2 卫 生 安 全 性 要 求... 2 4.3 抗 菌 除 菌 功 能 要 求... 3 5 yi ICS03.080.01 Y60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 家 用 和 类 似 用 途 电 器 的 抗 菌 除 菌 净 化 功 能 通 则 General requirement of antibacterial and cleaning function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electrical appliances ( 报 批 稿 )

More information

表 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的制备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需氧菌 霉菌和酵母菌 总数计数 总数计数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需氧菌 霉菌和酵母菌 总数计数 总数计数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

表 1 试验菌液的制备和使用 试验菌株 试验菌液的制备 计数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需氧菌 霉菌和酵母菌 总数计数 总数计数 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 需氧菌 霉菌和酵母菌 总数计数 总数计数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CMCC(B) 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或胰酪 110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 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 当本法用于检查非无菌制剂及其原 辅料等是否符合相应规定的微生物限度标准时, 应按下述规定进行检验, 包括样品的取样量和结果的判断等 除另有规定外, 本法不适用于活菌制剂的检查 微生物计数试验环境应符合微生物限度检查的要求 检验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防止再污染, 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响供试品中微生物的检出

More information

生物技术通报 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改良食品工业用菌种 生产酶制剂 改良食品加工性能 生产保健食品

生物技术通报 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改良食品工业用菌种 生产酶制剂 改良食品加工性能 生产保健食品 生物技术通报 张占军 王富花 综述基因工程技术在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改良食品工业用菌种和食品加工性能 生产酶制剂和保健食品方面的应用 同时对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 最后对基因工程技术在食品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基因工程 转基因食品 食品安全 应用 基因工程定义 发展 生物技术通报 改善食品原料品质 改良食品工业用菌种 生产酶制剂 改良食品加工性能 生产保健食品 食品检测 转基因食品定义

More information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指导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指导 兽 医 临 床 诊 断 学 实 验 指 导 河 北 科 技 师 范 学 院 动 物 科 学 系 临 床 兽 医 学 实 验 室 2009 年 2 月 目 录 学 生 实 验 守 则... 3 实 习 一 动 物 的 接 近 保 定 和 基 本 检 查 法...4 实 习 二 临 床 基 本 检 查 法 及 一 般 检 查...10 实 习 三 循 环 系 统 的 临 床 检 查...15 实 习 四

More information

李俊新 崔 敏 刘艳春 姚艳君 周广芬 孙 宝 河北科技大学理学院 河北石家庄 滦南县职业教育中心基础部 河北滦南 在物理化学实验的基础上 对一级反应的 种不同数据处理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 实验数据处理模型进行系统的比较 来改善传统实验数据处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而简化数据处 理 减小作图工作量与作图误差 提升实验水平 提高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 一级反应 数据处理模型 过氧化氢 图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装置图

More information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二 学情了解 三 学习新课 1. 指压止血法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二 学情了解 三 学习新课 1. 指压止血法 创伤救护 教学意义 教学目标 1 2 3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 4 教师课前准备 1 2 PPT 学生课前准备 1 2 11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一 教学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二 学情了解 三 学习新课 1. 指压止血法 1 2 3 4 1.5 12 3 13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14 2. 加压包扎止血法 1 1/3 2/3 15 安全救护教学设计 2 3cm 3 3. 止血带止血法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 本标准与 GB/T 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 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 ;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 删除了果糖 -6- 磷酸盐磷酸酮酶 (F6PPK) 测定和双歧杆菌的计数方法 I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 本标准与 GB/T 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 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 ;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 删除了果糖 -6- 磷酸盐磷酸酮酶 (F6PPK) 测定和双歧杆菌的计数方法 I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4789.34 20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的鉴定 2012-05-17 发布 2012-07-17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代替 GB/T 4789.34-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双歧杆菌检验 本标准与 GB/T 4789.34-2008 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 修改了标准的中文名称 ; 修改了培养基和试剂 ;

More information

臧晓南 张学成 王高歌 刘金姐 张晓辉 刘 滨 对两种丝状蓝藻 钝顶节旋藻和盐泽螺旋藻 在基因工程中常用作选择试剂的 种抗生素 氯霉素 氨苄青霉素 红霉素 链霉素 卡那霉素 庆大霉素和新霉素 的敏感性作比较实验 结果表明 两种蓝藻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既有共同的特点 也有 明显的差异 它们对红霉素 氯霉素和链霉素最敏感 致死浓度分别为 和 两种蓝藻对氨苄青霉素比较敏感 的氨苄青霉素即可抑制 和 的生长 但

More information

试 验 材料与仪器 材料 革兰氏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84 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杆菌..3 江苏省博达生物卫生技术有限公司 营养肉汤 营养琼脂 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钠 分析纯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纯平纹棉标准贴衬织物 平方米质量为 9 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仪

试 验 材料与仪器 材料 革兰氏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84 革兰氏阴性菌为大肠杆菌..3 江苏省博达生物卫生技术有限公司 营养肉汤 营养琼脂 北京陆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磷酸二氢钾 磷酸氢二钠 分析纯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纯平纹棉标准贴衬织物 平方米质量为 9 上海市纺织工业技术监督所 仪 年 月 第 期 研究与技术!"#$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中试验菌活性确定的研究 蒋洁蓉 杨 ' 瑶 王田田 黄 ' 璐 黄启英 江苏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 南京 摘要 研究了对定时扩增培养后菌液 8 值与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中试验菌活性确定相关性 有效地缩减了织物抗菌性能振荡测试法中试验有效性判定所需的试验周期 研究中确定了以扩增培养 0 后的试验菌 8 值作为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中试验菌活性的评判指标

More information

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本的采集

环境卫生学监测标本的采集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能监测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聂渝莉 1 一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二 手消毒效果监测三 物品和环境表面消毒效果监测四 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测定五 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六 血液透析液监测七 灭菌质量监测 2 一 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非洁净区域空气消毒效果监测 ( 一 ) 采样时间 : 在消毒处理后, 操作前进行采样 ( 二 ) 采样方法 : 根据其采样原理分 : 平板暴露法和微生物采样器法

More information

...III 1...1 2...2 3...2 4...4 5...5 5.1...5 5.2...5 5.3...5 5.4...6 5.5...6 5.6...7 5.7...7 6...7 6.1...7 6.2...8 6.3...8 6.4...8 6.5...9 7...9 7.1..

...III 1...1 2...2 3...2 4...4 5...5 5.1...5 5.2...5 5.3...5 5.4...6 5.5...6 5.6...7 5.7...7 6...7 6.1...7 6.2...8 6.3...8 6.4...8 6.5...9 7...9 7.1.. HJ HJ/T 228-200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hemical Disinfection Centralized Treatment Engineering on Medical Waste (On Trial) 2006-02-08 2006-03-15 ...III 1...1 2...2 3...2 4...4 5...5 5.1...5 5.2...5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3137A1A1B7EBD3CECCCFA1A1A3A8C2DEA3A92E646F63>

<4D F736F F D203137A1A1B7EBD3CECCCFA1A1A3A8C2DEA3A92E646F63>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16, 42(3):312 316. DOI:10.13331/j.cnki.jhau.2016.03.017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http://xb.ijournal.cn 荠菜提取液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抑制作用 1,2 1,2 1,2 1,2* (1. 41012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多肽水解氨基酸测定 doc

Microsoft Word - 多肽水解氨基酸测定 doc 测试报告 样品信息 样品名称 多肽水解氨基酸测定 编号 W20140504-001 样品重量 \ 剂型 \ 收样日期 2014/05/04 测试期间 2014/05/04-05/08 样品描述 测试需求 测试成分 含测 参考标准 参考标准高效液相色谱法标样有 仪器信息 测试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仪器型号安捷伦 1260 色谱条件 : 色谱柱 : 流动相 : 检测波长 : 月旭 Amino Acid,4.6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第 章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习题参考答案 解 :(1)pHlg (H )1.00 ()0.050mol HOA 溶液中, HOA H OA 平 /(mol ) 0.050 (H ) (OA ) a 1.8 (HOA ) 0.050 (H ) 9.5 mol ph lg (H ).0. 解 :(1)pH 1.00 (H ) 0.mol ph.00 (H ) 0.0mol 等体积混合后 :(H ) (0.mol

More information

煤 炭 学 报 仪器与药品 黏土矿物的提纯 黏土样品的制备 红外光谱 分析 射线衍射 分析 射线光电子能谱 分析

煤 炭 学 报 仪器与药品 黏土矿物的提纯 黏土样品的制备 红外光谱 分析 射线衍射 分析 射线光电子能谱 分析 张明青 刘炯天 单爱琴 刘汉湖 为了深刻认识煤泥水中 同黏土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笔者用 溶液在不同 值条件下分别同高岭土和蒙脱土作用 测定黏土作用前后的 射线衍射 红外光谱和 射线光电子能谱 实验证实了在 溶液中 在黏土表面以静电形式吸附 在 溶液中 以 沉淀和静电形式吸附 此外 在 以上的溶液中还可能存在一 羟基络合吸附形式 提出了 沉淀吸附和一羟基络合吸附的吸附过程模式 黏土颗粒表面的 沉淀使颗粒间形成的非选择性

More information

RM500 CAT / ECM RM300 2

RM500 CAT / ECM RM300 2 CAT 路面再生机/稳定土拌和机 再生和稳定 RM500 CAT / ECM RM300 2 Cat RM500 RM300 3 4 75 mm 3" HMA 125 mm 5" HMA 75 mm 3" HMA 5 提高土壤承重能力 土壤稳定是指以机械或化学方式改进土壤承重特性的过程 粘性和半粘性原 土壤中掺入了煤灰 波特兰水泥和石灰等添加剂 以提高路基的抗压强度或 降低其可塑性 使用正确的添加剂进行稳定

More information

高 云 钟良军 张源明 周晓欢 梁 平 徐 隽 探讨兔牙周炎对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因子的影响及抗生素对其的作用 将 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 组 组为对照组 组为牙周炎组 组为动脉粥样硬化组 组为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组 组为干预组 牙周炎 动脉粥样硬化 替硝唑组 各组分别按照实验设计进行相应干预处理 周末处死动物 检测牙周指标 血清中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反应蛋白

More information

福建农业学报 材料与方法 毒株 主要仪器 主要试剂 引物设计 的培养 反应条件的建立 荧光定量 检测临床样本 结果与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材料与方法 毒株 主要仪器 主要试剂 引物设计 的培养 反应条件的建立 荧光定量 检测临床样本 结果与分析 福建农业学报 林 甦 朱春华 陈 珍 刘斌琼 施少华 江 斌 蔡国漳 林 羽 黄 瑜 甦 男 硕士 助理研究员 主要从事病毒学和动物传染病学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材料与方法 毒株 主要仪器 主要试剂 引物设计 的培养 反应条件的建立 荧光定量 检测临床样本 结果与分析 林 甦等 鸡 亚型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 检测方法的建立 福建农业学报 讨 论 林 甦等 鸡 亚型白血病病毒荧光定量 检测方法的建立 责任编辑

More information

! " # # +,"&&! %-"&&&./0(& ##&& 818 # $ %!! 9+:."&)(*!! * &&& 1;<%#.=>%?18. #& / "& ") - # < ###+*"("&&.&) ##& ++("&&+&( "&&+!! #" "

!  # # +,&&! %-&&&./0(& ##&& 818 # $ %!! 9+:.&)(*!! * &&& 1;<%#.=>%?18. #& / & ) - # < ###+*(&&.&) ##& ++(&&+&(  &&+!! # !""# $!"#$%!""#!"#$%&% ()*$+, (-!"*(.+/(0*+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1"2&2/()

More information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中国药典 2015 年版 供试品批产量 iv( 个 ) 冻干血液制品 > 5 m l 每柜冻干 < 个 每柜冻干 > 续表 接种每种培养基的 最少检验数量 1 0 个 ^ 5 m l < <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中国药典 2015 年版 供试品批产量 iv( 个 ) 冻干血液制品 > 5 m l 每柜冻干 < 个 每柜冻干 > 续表 接种每种培养基的 最少检验数量 1 0 个 ^ 5 m l < < 1 1 5 非无菌产品微生物限度检查 : 微生物计数法 供试品批产量 iv( 个 ) 冻干血液制品 > 5 m l 每柜冻干 < 2 5 个 每柜冻干 > 2 续表 接种每种培养基的 最少检验数量 1 个 ^ 5 m l < 1 1 < N < 5 5 个 1 个. > 5 2 个 眼用及其他非注射产品 < 2 5 % 或 2 个 ( 取较多者 ) > 2 1 个 桶装无菌固体原料 抗生素固体原料药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4B B C8E9CBE1CDD1C7E2C3B8A3A84C4448A3A9B2E2CAD4BAD0A3ACD0DEB6A9C8D5C6DAA3BA

<4D F736F F D204B B C8E9CBE1CDD1C7E2C3B8A3A84C4448A3A9B2E2CAD4BAD0A3ACD0DEB6A9C8D5C6DAA3BA 乳酸脱氢酶 (LDH) 测试盒 Cat numberkgt02424/kgt02448 Store at -20 for 3 months For Research Use Only( 科研专用 ) 说明书修订日期 2015.07.13 一. 测定原理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能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 丙酮酸与 2,4- 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丙酮酸二硝基苯腙,

More information

陈鹭真 王文卿 林 鹏 模拟正规半日潮淹水的条件下 不同淹水时间对秋茄 幼苗生长的影响 应用沙和土两种培养基质 制备盐度为 的人工海水栽培幼苗培养时间为 不淹水 和长时间淹水 对秋茄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短时间淹水 淹水 对 幼苗生长有所促进 较长时间的淹水可促进贮气根的数量增加和长度的增长 在当前培养条件下 秋茄幼苗生长的最佳淹水时间是每个潮水循环淹水 处理的沙培秋茄幼苗总生物量和成熟叶面积最大

More information

三 消除阶段的监测 2

三 消除阶段的监测 2 中疾控传防发 2015 139 号附件 全国消除疟疾监测方案 (2015 版 ) 一 原则与目的 二 监测相关定义 1 三 消除阶段的监测 2 3 4 5 6 7 8 四 消除后阶段的监测 9 10 11 五 数据的收集 分析和反馈 六 监测能力维持 12 13 七 质量控制 14 八 组织管理 15 九 附件和附表 16 附件 1 一 调查时间 二 调查方法 三 注意事项 17 附件 2 一 监测时间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本标准全文强制 GB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自 1996 年发布以来, 使生产企业明确了卫生要求和目标, 管理部门也有了监督检测依据, 对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卫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 随着产品种类与材料的发展, 该标准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 因此提出

前 言 本标准全文强制 GB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自 1996 年发布以来, 使生产企业明确了卫生要求和目标, 管理部门也有了监督检测依据, 对推动该行业的健康发展与卫生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 随着产品种类与材料的发展, 该标准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 因此提出 ICS 11.080.10 /*` 时 91. 发布 C 48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5979 2002 代替 GB 15979 1995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disposable sanitary products 2002-03-05 发布 2002-09-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全文强制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浙江康洁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泉州市隐形盾鞋服科技有限公司 泉州市爱优恩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浙江康洁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泉州市隐形盾鞋服科技有限公司 泉州市爱优恩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 团体标准 T/NAHIEM 004 2017 抗菌防臭袜 Antibacterial deodorant hosiery 2017-11-7 发布 2017-11-7 实施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 发布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抗菌产业分会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内, 采取强化降压即将收缩压在 140~150 mmhg 以上者, 降至 140 mmhg 以下, 并至少维持 24 h, 其后口服或鼻饲降压药物, 使血压长期保持稳定, 脑出血 24 h 后血肿扩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治疗 2 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7.2% 和 60.8%, 强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证实早期强化降压, 在短时间内将血压降至

More information

社 心 版 中 出 版 学 科 术出 k.cn 技 boo 教.a 职 ww w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社 心 版 中 出 版 学 n 出 c 科 术 k. o 技 o b 教 a 职 ww. w 科 学 出 版 社 职 教 技 术 出 版 中 心 www.aboo 科 学

More information

前 言 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对抗菌效果的评价 本标准的抗菌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对应于日本国家工业标准 JIS Z 抗菌加工制品抗菌性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 英文版 ), 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ASTM G 合成高分子材料耐真菌性的测定 ( 英

前 言 本标准规定了抗菌塑料的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对抗菌效果的评价 本标准的抗菌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对应于日本国家工业标准 JIS Z 抗菌加工制品抗菌性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 英文版 ), 及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ASTM G 合成高分子材料耐真菌性的测定 ( 英 /*` ICS 时 83.080.01 91. G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 QB/T 2591 2003 抗菌塑料抗菌性能试验方法和抗菌效果 Antimicrobial plastics Test for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nd efficacy (JIS Z2801 2000, Antimicrobial products Test for antimicrobial

More information

对象 方法

对象 方法 艾永飞 赵连友 章 燕 薛玉生 赵小燕 侯小玲 景晓娟 高血压 血管加压素 一氧化氮 氨氯地平 替米沙坦 对象 方法 统计学处理 一般资料及血压 各组药物降压效果比较 表 治疗前后各组血压 心率的比较 用药时间和剂量对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表 用药时间和剂量对各组血压达标率的影响 治疗前后各组血浆 含量的变化 图 治疗前后各组血浆 含量的变化 治疗前后各组血浆 含量的变化 图 治疗前后各组血浆 含量的变化

More information

期 王秀 兰 种 新 试荆 在 岩石 牡 含 量 测 定 中 的应 用 吸取 稀至 刻 度 舍 牡溶 液于 试 司 容量 瓶中 加 乙 放 置 却 分钟 在 验 盐酸 型 分 光 光度 计 上 于 欲 夕 草酸 及 处 侧定 其 吸 光 度 布 全 显 色 荆 用 蒸馏水 显色 吸 收 曲线 的侧

期 王秀 兰 种 新 试荆 在 岩石 牡 含 量 测 定 中 的应 用 吸取 稀至 刻 度 舍 牡溶 液于 试 司 容量 瓶中 加 乙 放 置 却 分钟 在 验 盐酸 型 分 光 光度 计 上 于 欲 夕 草酸 及 处 侧定 其 吸 光 度 布 全 显 色 荆 用 蒸馏水 显色 吸 收 曲线 的侧 期 王秀 兰 种 新 试荆 在 岩石 牡 含 量 测 定 中 的应 用 吸取 稀至 刻 度 舍 牡溶 液于 试 司 容量 瓶中 加 乙 放 置 却 分钟 在 验 盐酸 型 分 光 光度 计 上 于 欲 夕 草酸 及 处 侧定 其 吸 光 度 布 全 显 色 荆 用 蒸馏水 显色 吸 收 曲线 的侧 定 按 照 操 作手 续 以水的 式剂 空 白 为 参 用 不 同 的 波长侧定 其吸 光 度 结 果

More information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 苏德森 陈涵贞 林 虬 对花生油 大豆油 菜籽油 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 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 明食用油加热至 时 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未加热时的 倍以上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 长 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 加热温度 加热时间和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均是影响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刘冬玲-二校

Microsoft Word _刘冬玲-二校 7 3 Vol. 7 No. 3 2016 3 Journal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Mar., 2016 刘冬玲, 蒋 * 波, 陈奇知, 杨美成 (, 201203) 摘要 : 目的 方法 GB16740-2014, GB4789, 10 结果, 3 :, ;, 4, 结论,, 关键词 : ; ; ; Discussion on the method of microbiological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 C6F0D6D8D0D4C4DCB1EDA1AAA1AAB9E9B5B5B0E6>

<4D F736F F D C6F0D6D8D0D4C4DCB1EDA1AAA1AAB9E9B5B5B0E6> XZJ5940JQZ800 全地面起重机 QAY800 全地面起重机 ( 起重性能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目录 一 七节主臂工况起重性能表 支腿全伸... 7 1 七节主臂 _t-1 支腿全伸 12.8m 13m, 平衡重 0t... 7 2 七节主臂 _t-2 支腿全伸 12.8m 13m, 平衡重 0t... 7 3 七节主臂 _t-1 支腿全伸 12.8m

More information

不同基源石斛属 植物 不同来源商品石斛

不同基源石斛属 植物 不同来源商品石斛 徐蓓 杨莉 陈崇崇 王峥涛 徐珞珊 建立黄草类石斛的薄层色谱 定性鉴别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 考察不同基源石斛及商品药材中专属性成分联苄类化合物毛兰素 石斛酚 杓唇石斛素 和 三羟基 甲氧基联苄 的薄层色谱行为 对石斛药材进行定性鉴别 通过 种不同基源的石斛及 批商品石斛的薄层色谱鉴别 证明此方法专属性强 操作简单 重复性好 为石斛的鉴别提供了一种准确 有效的新方法 本方法可用于黄草类石斛的鉴别 为中药石斛的质量标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More information

GB 15973—1995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GB 15973—1995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炭 疽 诊 断 标 准 及 处 理 原 则 前 言 GB 17015 1997 炭 疽 (Anthrax) 是 由 炭 疽 芽 孢 杆 菌 (Bacillus anthracis) 引 起 的 一 种 人 与 动 物 共 患 传 染 病, 主 要 存 在 于 食 草 动 物 和 牲 畜 群 落 之 中, 并 能 造 成 环 境 的 广 泛 污 染 由 于 炭 疽 芽 孢 具 有 对 外 界 环 境

More information

TAS - 990

TAS - 990 TAS - 990 TAS -990 TAS -990 TAS -990 WWW PGENERAL COM 优异的可扩展性 使您轻松应对多种分析需求 ASC 900 原子吸收 火焰自动进样器 TAS 990 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 焰法检测专用自动进样附件主要功 能 自动清洗 校零 自动进样 60个样 品杯 8 个标样杯 ASC 900 石墨炉 自动控温 自动进样器 冷却循环水装置 TAS 990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

More information

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次征求意见稿 9207 灭菌用生物指示剂指导原则 ( 新增 ) 生物指示剂是一种对特定灭菌程序有确定及稳定的耐受性的特殊微生物制成品, 可用于灭菌设备的性能确认 特定物品的灭菌工艺研发及建立 产品灭菌程序的验证 生产过程灭菌效果的监控 灭菌程序的定期再验证 隔离器和无菌洁净室灭菌效果的验证评估等 生物指示剂的分类 生物指示剂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其特征需符合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生物指示物 GB18281 的要求 (1)

More information

去 中 和 ; [3] 消 化 最 好 在 37 培 养 箱 或 室 温 25 以 上 的 环 境 下 进 行 消 化, 消 化 2--5 min 后, 把 培 养 瓶 放 在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发 现 胞 质 回 缩 细 胞 间 隙 增 大, 细 胞 变 圆 后, 立 即 将 培 养 瓶

去 中 和 ; [3] 消 化 最 好 在 37 培 养 箱 或 室 温 25 以 上 的 环 境 下 进 行 消 化, 消 化 2--5 min 后, 把 培 养 瓶 放 在 显 微 镜 下 观 察, 发 现 胞 质 回 缩 细 胞 间 隙 增 大, 细 胞 变 圆 后, 立 即 将 培 养 瓶 第 一 节 细 胞 培 养 的 相 关 技 术 1 细 胞 的 复 苏 概 述 复 苏 细 胞 要 求 快 速 融 化 的 手 段, 这 样 可 以 保 证 细 胞 外 结 晶 在 很 短 的 时 间 内 即 融 化 避 免 由 于 缓 慢 融 化 使 水 分 渗 入 细 胞 内 形 成 胞 内 再 结 晶 对 细 胞 造 成 损 害 用 品 培 养 液 吸 管 离 心 管 培 养 瓶 步 骤 [1]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