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_1_教學科技的發展與趨勢_final.doc

Similar documents
瀞 22

跨 界 的 視 野 壹 緒 論 工 作 動 機 (Task motivation) 是 美 國 Harvard 大 學 教 授 Teresa M. Amabile, 歸 納 歷 年 研 究 所 建 構 之 創 造 力 成 份 模 式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ming.PDF

第一章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untitled

紋 (2002) 之 研 究 結 果 發 現, 目 前 有 15% 以 上 身 心 健 全 的 學 生, 由 於 種 種 因 素, 無 法 受 惠 於 主 流 數 學 教 學 中 的 教 材 和 教 法, 導 致 學 生 在 數 學 學 習 的 挫 敗, 因 此 我 們 應 該 更 認 真 思 考

豐佳燕.PDF

論文領域:醫療與資訊管理-電子病歷

Microsoft Word - 建構企業訓練之課程發展模式.doc

從實驗教材到官方課程──小學社會科板橋模式教材與改編本教科書的發展

i-v

<4D F736F F D20B169A7B1B4402EB1E4B3C7A6702EB169B061B0B7>

小組工作定義 (Lee, 1999)

穨e235.PDF

i

44(1) (1) (4) (4) 63-88TSSCI Liu, W. Y., & Teele S. (2009). A study on the intelligence profile

以 项 目 写 作 促 进 英 专 学 生 思 辨 能 力 培 养 的 实 证 研 究 2 文 献 回 顾 2.1 何 为 思 辨 思 辨 不 是 一 个 新 概 念 礼 记 中 庸 第 19 章 就 有 博 学 之, 审 问 之, 慎 思 之, 明 辨 之, 笃 行 之 的 说 法 在 以 分 析

Microsoft Word - concept-culture.doc

研 究 的 信 念, 這 種 信 念 會 影 響 個 人 對 活 動 的 選 擇 繼 續 努 力 與 動 機 的 堅 持 度, 以 及 精 熟 的 表 現 水 準, 換 言 之, 影 響 為 出 現 的 因 素, 不 只 是 增 強 作 用 造 成 的, 還 包 括 個 人 的 自 我 知 覺 及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raining of Civil Service by Applying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ase Study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Ci

59 1 MSLQ 2. MSLQ 2. 1 被 试 Kuhl 1987 Corno & Kanfer 1993 D rnyei % 111 commitment control strategies 37% 65 21% % metac

11-...R.D...S...D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关于2007年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几点要求的说明

13-4-Cover-1

2011年南臺灣教育論壇

必 修 环 节 5 学 分,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学 分 不 少 于 11 学 分 自 学 课 程 学 分 另 计 课 程 设 置 参 见 第 九 部 分 2 直 读 博 士 生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期 间, 需 获 得 学 位 课 程 总 学 分 不 少 于 36 学 分 其 中 公 共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untitled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September, 2013, Vol. 8, No. 2, pp From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niversity to Study High School Curriculum Refor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與 所 長 有 約 座 談 會 之 師 生 合 影 與 所 長 有 約 座 談 會 之 生 分 組 討 論 五 103 年 6 月 9 日 ( 一 ) 舉 辦 新 生 座 談 會, 並 將 新 編 印 完 成 之 新 生 手 冊 發 予 新 生 與 本 所 教 師 新 生 座 談 會 之 師 生 合

一段“蝶蝶”上休的生命教育故事

5 1/ /96.12 壹 前 言 Alavi & Leidner, 2001; Quaddus & Xu, Tayloruserdriven model Taylor, 1986 Davis, Bagozzi, & Warshaw, Aj


51 77 /1389 / (64 ) 4 / / Quarterly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1, Vol.17, No.4 (64), * /3. 27/1. 70/6. : h.malekahm

穨report.PDF

_01_96.indd

untitled

<4D F736F F D20AAFEA5F3A447A142B1C0BC73B171BE5CC5AAA4A4BEC7B2DFAABAB1D0A87CA6E6B0CAACE3A8735F >

Microsoft Word - 89竹師學術2.doc

ARCLE No.2

1

( 二 ) 以 個 案 研 究 析 究 幼 兒 園 管 理 創 新 與 行 銷 策 略 規 劃 與 成 效 經 由 訪 談 與 參 與 觀 察 法, 探 析 幼 兒 園 管 理 創 新 與 行 銷 策 略 規 劃 與 成 效, 包 括 : 建 立 創 新 願 景 營 造 利 於 管 理 創 新 與

Microsoft Word - wck.doc

六 到 八 歲 兒 童, 設 計 並 發 展 一 套 以 van Hiele 幾 何 思 考 層 次 理 論 為 基 礎 的 悅 趣 化 學 習 數 位 教 材, 取 名 為 米 德 玩 形 狀, 同 時 探 討 低 年 級 學 童 在 使 用 本 數 位 教 材 之 後, 在 平 面 幾 何 的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Microsoft Word - 子計畫一middlereport_2009_

论文集10.12.doc

<4D F736F F D DA451A447A67EB0EAA5C1B0F2A5BBB1D0A87CA74BB8D5A44ABEC7B657C342A4F1A7C7A4BDA5ADA9CAA4A7BDD7AD7A2D2D ADD72E646F63>

2010, spring, v12, n1

Vygotsky的中介讀寫教學模式

Microsoft Word - THS_Reading List.doc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170) 2 Key Words: teacher evalu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mative evaluation

(domestic crim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 94 89) (Washington Post) ( )

相 關 技 術, 在 裝 置 上 創 造 出 一 個 令 人 驚 豔 虛 擬 的 幻 境 ; 除 此 之 外, 還 能 與 虛 擬 出 來 的 物 件 進 行 互 動, 已 陸 陸 續 續 被 應 用 在 教 育 研 究 娛 樂 生 活 等 各 個 方 面 認 知 風 格 (Cognitive St

附 件 一 教 學 與 科 技 學 群 課 程 規 劃 一 教 學 與 科 技 學 群 課 程 包 括 12 門 課, 計 25 學 分 ( 生 活 科 技 概 論 3 學 分 ) 課 程 依 序 規 畫 如 下, 一 上 : 資 訊 教 育 ; 一 下 : 閱 讀 教 育 生 活 科 技 概 論

/3 CAD JPG GIS CAD GIS GIS 1 a CAD CAD CAD GIS GIS ArcGIS 9. x 10 1 b 1112 CAD GIS 1 c R2VArcscan CAD MapGIS CAD 1 d CAD U

MIT 4 MIT 2014 / MIT 30% MIT 2 MIT 20%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MIT MIT 3 CNKI

Microsoft Word - 01李惠玲ok.doc

(單位名稱)大事記---96學年度(96

世界各國為追求經濟發展及提升競爭力致力於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品質,教師在椒玉品質中具有關鍵性的地位,各國為確保師資品質一致無不進行師資培育改革政策的推動

e- Learning e-learning 1. ( ) (distributed cognition) (Edwin Hutchins) ( ) [4] Hutchins [1] [5] 2. [2] [3] 90 ( ) ( ) 4

Microsoft Word doc

P2P的概念與貢獻

全文6-1陳文獻.doc

穨應用布魯納教學論於中文教學

從封閉式轉型為開放式國家創新系統典範 business model ecosystem IBM Microsoft Intel PC PC Chesbrough & Appleyard, 2007closed innovation West, Vanhaverbeke, & Gassmann, 20

Microsoft Word - 98全國大學校長會議

2. 專 業 化 的 標 準 何 謂 專 業 化 的 標 準? 其 論 述 不 少, 茲 歸 納 相 關 專 家 學 者 的 看 法 如 下 ( 潘 文 忠, 2002; 謝 文 全,2012;Liberman,1956): (1) 透 過 專 業 培 育 擁 有 專 業 知 能 ;(2) 訂 定

警察人員教考用合一制度之研究

STEAM STEAM STEAM ( ) STEAM STEAM ( ) 1977 [13] [10] STEM STEM 2. [11] [14] ( )STEAM [15] [16] STEAM [12] ( ) STEAM STEAM [17] STEAM STEAM STEA

在 应 用 实 践 上 指 导 性 建 议 ( 黄 白,2008) 近 几 年 来, 国 家 政 府 在 教 育 方 面 高 度 重 视 教 育 信 息 化 工 作, 相 继 出 台 一 系 列 政 策 文 件 和 规 范 来 促 进 和 推 动 信 息 技 术 在 教 育 教 学 领 域 的 广

( 五 ) 重 要 日 期 : 開 放 投 稿 日 :2016 年 1 月 11 日 ( 星 期 一 ) 起 投 稿 截 止 日 : 延 後 至 2016 年 4 月 11 日 ( 星 期 一 ) 下 午 5 時 止 論 文 全 文 審 查 結 果 公 告 日 :2016 年 4 月 22 日 (

B240C management managers 1 scientific management approach2 general administrative theorists approach 3 human resources approach 4 quantitative approa

1

<4D F736F F D F30335FB8EAB054ACECA7DEBFC4A44AB0EAA470A743A67EAFC5A5CDACA1BDD2B57BB3D0B379ABE4A6D2B1D0BEC7A4A7ACE3A8735FB6C0A871ACC32E646F63>

參 考 文 獻


附件1:

M M. 20

Microsoft Word ¶À°ê¾±¼B²»³q.doc



Microsoft Word - 從家長觀點來看融合-輔大.doc

穨423.PDF

1-0導讀與學習目標

Problem Solving 1991Gagne Kahney1993 Mayer

目 录

Microsoft Word - 科學教育第51期.doc

A Stud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Managerial Competencies at High-Technology Enterprise of Semiconductor in Taiwan 1 Wu Ming-Ta Liao Pei-W

R1_C_V5.PDF

Microsoft Word doc

穨179.PDF

佩 斯 大 学 的 桥 梁 课 程 是 专 为 国 际 学 生 进 入 佩 斯 大 学 的 本 科 和 硕 士 学 位 课 程 做 准 备 课 程 将 学 术 课 程 及 语 言 培 训 结 合 在 一 起, 旨 在 使 国 际 学 生 能 顺 利 进 入 美 国 顶 尖 大 学 的 本 科 和 硕

. 1 4 Web PAD

untitled

Transcription: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二 九年四十二卷第五期 教學科技的發展與趨勢 林弘昌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副教授 一 前言 : 早期教學科技的定義教學科技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一詞已經沿用了一個世紀, 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 教學科技在每一個時期也代表不一樣的意涵 最初在 1900 年至 1950 年間, 教學科技指的是教學媒體 (instructional media), 如幻燈片 照相術 以及圖像等 到了 1960 1970 年代, 教學科技被視為研究如何在整個課程設計 實施 和評量的教學行為中提升教學效果的一整個系統化的過程 1977 年美國教育傳播與科技學會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AECT) 將教學科技定義為一個複雜 整合的過程, 其中包括了協調人 程序 意見 設備和組織等來研究教學問題 設計 實施 評量和管理解決的辦法, 以處理教學及學習上所有層面的問題 (Demsey, Reiser, Branch, & Gustafson, 2008) 簡單來說, 教學科技在 1960 年代以前指的是教學的媒體或資源 ; 而從 1960 年代以後, 教學科技指的是理解以及解決教學和學習過程當中的問題 二 網際網路重新定義了教學科技歷史上有兩件事影響教學科技非常地深遠, 分別是 1981 年 IBM 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個人電腦以及從 1994 年開始蓬勃發展的網際網路 將電腦技術應用於遠距教學, 肇始於個人電腦與通訊網路的結合 早期電腦用於遠距學習, 主要是以電腦輔助教學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或稱電腦輔助學習,Computer- Based Training) 的方式進行 直到 1994 年網路開始興起後, 由於許多新式的教學媒體如電腦 光碟媒體 網路的發展與使用, 教學科技就不僅止於處理教學和學習過程方面的問題了, 還包括了教學資源的設計與應用 因此 AECT 在 1994 年對教學科技重新加以定義, 認為教學科技包括了設計 發展 運用 管理和評鑑等五個範疇 (Demsey et al., 2008) 而最近 AECT(2006) 對教學科技所下的定義, 指的是在道德使用的規範之 1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二 九年四十二卷第五期 下如何創造 使用和管理適當的科技程序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升學習的效果 這個定義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注意到了使用教學資源的學術倫理, 以及如何促進學習者進行學習 (Demsey et al., 2008) 三 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影響由於網路科技不斷地進步與普及率越來越高, 與網路有關的設備價格越來越便宜, 而網路頻寬的限制也越來越小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 全球網站的數量在 2006 年 10 月已經突破了 1 億個, 是 1995 年 (11 年前 ) 的 5000 倍 ( 台視新聞, 2006); 從那以後不到三年的時間,2009 年 5 月全球網站的數目已躍升至 2.5 億個 ( 春耕網, 2009) 由於網路的無遠弗屆, 如今我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下載各式檔案與文件, 而學習的方式也已跨越時空的距離 (Castro, 2001), 不再侷限於校園之內 梅特卡夫定律 (Metcalfe's Law) 指出網路的影響力和節點總數的平方成正比, 由此觀之, 持續成長的網路將對教育產生極大的衝擊與影響 四 教學科技發展的趨勢從以上對於教學科技的定義分析的結果可以發現, 目前教學科技主要關心 教學媒體資源 和 系統化的教學設計過程 二個部分, 目的在於提昇學習與教學的效果, 其中教學設計又包括了設計的過程和科技的使用等內涵 今日由於電腦和網路的快速發展, 身為教育者不得不進一步思考這樣的發展將如何影響教學科技的未來 從資訊科技發展的情形來看, 將來教學科技在 教學媒體資源 方面有下列幾項趨勢 : 1. 網路上的資訊將繼續快速而大量的成長 2. 對於知識的概念已經從 記憶在大腦中 轉變成為 知道如何能夠從媒體中擷取需要的資料 (Castro, 2001) 3. 因為網路資源的豐富和網路工具的成熟, 線上學習課程將快速地成長, 也越來越多樣化 4. 學生獲得知識的來源將不限於學校, 他們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課程提供者選修不同的課程和經驗 5. 經由教學科技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與資訊科技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整合, 將發展出新而有用的教學媒體 ( 張霄亭, 無日期 ), 2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二 九年四十二卷第五期 如影音光碟 串流影片 新式的網路資源 ( 如 podcasting 影音部落格 Web2.0) 等 6. 由於無線網路的應用, 許多設備提供了無所不在以及行動式的功能, 例如 smartphone PDA ipod 電子書和個人影音設備在許多方面在內容分享以及溝通方面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方式, 這也導致了行動學習的可能性 另外, 未來教學科技在 課程設計和科技的使用 方面將有以下的趨勢 : 1. 新式的網頁內容和通訊功能 ( 如 Web2.0 的高互動性 網路社群的討論區 MSN Messenger 等 ) 有助於形成虛擬社群 (Walsh, 2008), 提供使用者新的合作學習經驗 2. 網際網路和遠距教育將是一個無法避免的趨勢, 而且會越來越熱門, 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未來的教育發展的模式 3. 傳統學校的功能也將調整成為線上教學和課程的發展中心 (Castro, 2001) 4. 由於知識取得的管道將變得多元化, 將來老師的角色將從知識的提供者變成學習的促進者, 負責提供以及架構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學習的環境 5. 在全球人口數日益增多以及學校數量有限的情形之下, 虛擬大學將是一個可行的解決方式 (Castro, 2001) 6. 科技的未來發展將促使人類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任何時候如果需要進行學習, 需要的知識便隨手可得, 而終身學習的技巧也將成為一項重要的謀生工具 (Thornburg, 1999) 五 結論 教學科技 是一個運用系統方法, 來界定 組織 設計 發展 評估 與利用各類學習資源, 並管理整體過程, 以協助提昇人類學習的應用科學學術領域, 其重點應在於全面 整體的學習及教學設計 電腦資訊是我們使用的工具, 常常教學者只記得科技, 忘了前面還有教學, 於是一心追求著更高品質的電腦產品, 卻不清楚如何將這些科技產品應用在教育上? 因此教學科技工作者需要多方了解此方面的有關知識, 以便靈活應用這些教學工具來促進學習 另一方面, 身為教育者還必須看到科技未來的趨勢和對於教育的影響 教學 3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二 九年四十二卷第五期 科技可以改善學生的學習以及讓老師的教學工作更容易進行, 讓學生們更投入 更容易獲得知識 ; 而教育者則必需在課程設計上多費點心思, 思考如何打破課程在時間 空間 內容和形式上的藩籬, 如此學生才有機會一起合作 溝通和分享學習的知識和經驗 回顧過去一個世紀以來, 教學科技曾經因為每個時期的不同時代背景, 而被賦予了不一樣的意涵 可以想見的, 未來資訊科技的基礎建設將更加普遍與進步, 至於 教學科技 一詞會不會再被賦予其他更新的意涵還不得而知 此外, 持續發展的網路將來是否能夠提供一個有效的學習環境並徹底改變人們的學習方式, 雖然還有待時間的考驗, 不過以目前發展的趨勢看來, 這樣的未來應該是顯見而樂觀的 參考文獻台視新聞 (2006,11 月 2 日 ) 全球網站總數破億寫下新里程, 短短 11 年網站數暴增五千倍 2009 年 8 月 27 日, 取自 http://www.ttv.com.tw/095/11/0951102/09511024856901i.htm 春耕網 (2009,8 月 1 日 ) 最新統計: 全球網站數量突破 2.5 億個 2009 年 8 月 27 日, 取自 http://www.chungeng.com/post/netcraft.php 張霄亭 ( 無日期 ) 台灣 教學科技 " 的發展與趨勢 2009 年 8 月 15 日, 取自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 etc.edu.cn/articledigest4/the-development-and-tend-of-instructional-technolog y-in-taiwan.htm&ei=l4a Castro, A. P. (2001). Learning in a digital age: Current and future trend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rieved August 25, 2009, from http://www.geocities.com/apcastro111/conteduc/edutech.htm Demsey, J., Reiser, R., Branch, R. M., & Gustafson, K. L. (2008). Instructional design review. Retrieved August 23, 2009, from http://idetel.blogspot.com/2008/02/trends-and-issues-chapter-1.html Mulcahy, A. (2003). A new way to work. Retrieved August 27, 2009, from http://www.creative010.com/client/ictwf/press_on_site/speeches/nr_amulcah y_ict_world_forum_2003march11.pdf 4

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二 九年四十二卷第五期 Snyder, D. P. (2004). A look at the future: Is technology the answer to education's long-term staffing problems? Retrieved August 18, 2009, from http://www.asbj.com/2004/01/0104technologyfocus.html Thornburg, D. D. (1999). Reading the future: Here's what's on hand for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Retrieved August 28, 2009, from http://www.electronic-school.com/0698f1.html Walsh, G. (2008). Social networking and learning. Retrieved August 25, 2009, from http://www.hshsl.umaryland.edu/areyouconnected/ppt/walsh.ppt 5

2002 Sternberg & Lubart, 1995 6

Hoffman, Novak, and Chatterjee, 1996 1996 1998 1999 2001 Kearsley, 1996Broadbent, 2002 2001Rosenberg, 2001 Kearsley,1996Neil, 1997 1998 2001 Neil, 1997 1999 1999 2002 7

Harasim, 1989Sproull, 1993 Millinger(2006) 2002 Millinger (2006). P.7 8

Sternberg 1995 Amabile,1983; Howe, 1997 Amabile1988; Alencar, 1997 2002 Björkman &Zika-Viktorsson 2007Adams 2005) Björkman Zika-Viktorsson (2007) Björkman Zika-Viktorsson (2007) 9

Mayfield Mayfield (2007) Amabile Amabile 1997 10

Sternberg 1995 2000 Amabile1988 2002 2002 2002 11

12

13

14

15

16

17

Adams, K. (2005).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Retrieved August 21, 2009 from http://www.skillscommission.org/pdf/commissioned_papers/sources%20of%20 Innovation%20and%20Creativity.pdf Alencar, Eunice M. L. Soriano de & Bruno-Faria, Maria de Fatima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an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 which stimulate and inhibit creativ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1(4), 271-281. 18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Amabile, T.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Björkman, H. & Zika-Viktorsson, A. (2007). Let s get more creative! About creative climate and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Retrieved August 21, 2009 from http://www.nordic-in.org/x_pdf_filer_flera-sprak/industripolitik/unionen_kreati vitetsrapport-eng.pdf Broadbent, M. (2002). The phenomen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What does it mean to the information profession? Information Outlook, 23, 23-36. Harasim, L. (1989). Learning networks: A fields guide. Cambridge, MA: MIT. Hoffman, D. L., Novak, T. P., & Chatterjee, 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60, 50-68. Howe L. M.(1997). Short-term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of prepubertal gonadectomy in cats and dogs. J Amer Vet Med Assoc, 211(1), 57-62. Kearsley, G. (1996). Distance education: A system view. California: Wadsworth. Mayfield, M. & Mayfield, J. (2007). 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creative environment perceptions: A questionnaire for investigating garden variety creativity.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Retrieved August 21, 2009 from http://www.decisionsciences.org/proceedings/dsi2008/docs/313-3071.pdf Millinger, M. (2006).Creative connections. Retrieved August 21, 2009 from http://www.pipertrust.org/common/files/creative%20connections.pdf Neil, L. R. (1997). The internet and education: A close fit. Rosenberg, J.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Hill. Sproull, L., & Kiesler, S. (1993). Computer, networks, and work. MA: MIT Press. Staw & L.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23-167. Greenwich, CT: JAI Press. 19

Sternberg, R. J., & Lubart, T.I.(1995).Defying the crowd:cultivating creavit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rmity.new York:Free press.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iamond, J. (1997). Guns, Germs, and Steel ( &, Trans.). :. Hacker, M., & Barden, R. A. (1992). 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Albany, N.Y.: Delmar. ITEA (2006). Technological Literacy for All: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Technology is human innovation in actionpp. 11-13). Available from http://www.iteaconnect.org/taa/pdfs/taa_randssecond.pdf Johanson, D. H. (1996). Computer in the classroom: Mind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rajcik, J. S., Czeniak, C., & Berger, C. T. (1999). 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 a project-based approach. Boston: McGraw-Hill College. Lievrouw, L., & Livingstone, S. (2002). Handbook of new media: social shaping and consequences of ICTs. London: Sage. Markham, T., Mergendoller, J., Larmer, J., & Ravitz, J. (2007). (, Trans.). :. Robllyer, M. D. (2006). Integrat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32

33

34

35

36

37

38

Mahara Mahara (open source) (eportfolios) Mahara http://mahara.org 1. 39

2. 3. 4. RSS 5. HTM 1 40

41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13(3), pp. 319-340. Davis, F.D., Bagozzi, R.P., & Warshaw, P.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p. 982-1003. Adams, D., Nelson, R.R., & Todd, P. (1992). Perceived Usefulness, Ease of Use and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 Replication, M1S Quarterly, 16(2), pp. 227-248. Agarwal, R. & Prasad, J. (1997). The Role of Innov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ceived Voluntariness in the Acceptance of lnformation Technologies, Decision Sciences, 28(3), pp. 557-582. Agarwal, R. & Prasad, J. (1998). 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al Innovativeness in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9(2), pp.204-215. Agarwal, R. & Karahanna, E. (2000). Time Flies When You're Having Fun: Cognitive Absorption and Beliefs abou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MIS Quarterly, 24(4)pp.665-694.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Patti S. (2007). The Online Learning Idea Book, CA: John Wiley & Sons. 42

43

2 4 44

45

46

47

48

49

1. 2. 3. 4. 5. 1. 2. 3. 4. 5. 1. 2. 3. 4. 5. 50

51

52

53

Bereday 54

( ) 55

56

1999 57

* ** * ** ( 2007) ( 2006) ( 2002Siau, 1997) ( 2004Chen, Ko, Kinshuk, & Lin, 2005) ( 2005) ( 58

2003) ( 2006) 1 1 1. 2. 3. 1. 2. 3. ( 2003 2007) () () 59

() ( 2004) 2 2 60

( 2007) (Thinking) (Edward, 1976) ( 2006) 3 3 ( ) Rawlinson ( 1992) (2006) (2005) 1. 2. 3. 61

4. ( 2005) ( 2003) (Brainstorming) BS Alex Osborn 1953 (applies Imagination) Osborn(1953) 2007) ( 2007) 62

() (Osborn, 1953) 1. (Judicial judgment is ruled out) 2. (Free-wheelingis welcomed) 3. (Quantity is wanted) 4. (Combination and improvement are sought) () ( 2006) 1. 2. 3. 4. 5. 6. 63

( 2002Siau, 1997) () (Production blocking) () (Evaluation apprehension) () (Free riding) () (Social loafing) (Kay, 1995) 64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2000) (2003) Miscellaneous News(2004) 4 4 (parallel entry of ideas) (anonymity) (proximity) (memory) (equality) (novelty) / (software/tools) 5 65

5 (2006) TRIZ () 1. 2. 3. 4. 5. ( ) () 1. 2. 3. () 1. 66

2. 1 ( ) Internet/ Intranet 1 ( 2005) ( 2003) 67

68

(2006) TRIZ 13(5)363-367 () (2003) (Super Creativity) (2006) (2003) 091NCTU0331003 (2005) (2005) ( ) (2004) 092NTNU0612024 (2006) 095NSYS5396090 () (1992) J. Geoffery Rawlinson. (2004) 093NSYS5396094 (2002) 6 193-202 (2004) (2007) (2000) 7-119-42 (2007) - (2006) ( ) (2003) 1-19 69

- (2003) 092NCKU5038004 () (2007) Todd Lubart () (2007) Stephen Bowkett 100 (100 Ideas for Teaching Creativity) (2005) Chen, N. S., Ko, H. C., Kinshuk., Lin,T. (2005). A Model for Synchronous Learning Using the Interne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2(2), 181-194 Edward, D. B. (1967). Teaching Thinking. Harmondsworth : Penguin. Kay, G. (1995). Effective meetings through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14(6), 4-25. Miscellaneous News. (2004).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has been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means of generating many good-quality ideas. Retrieved April 13, 2009, from http://www.news-medical.net/?id=3941 Osborn, A. F. (1953). Applied imagination :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New York: Scribner. Siau, K. L. (1997).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Innovative Leader, 6(4), 251-300. 70

Hacker Barden (1987) ( ) 71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2006) ( 2006) 2003 72

( 2008) 73

2005 2006 2004 2008 74

Leinhardt &Crowley2002 Frank Oppenheimer ( 2004) ( 2004) 75

--- 76

1997 300 2009 --- 77

1930 1960 1990 78

79

80

DIY 63% 61% 55% 98% 81

82

(2006) 39 2004 37(5)14-38 7 2-10 2003 2009 42(2)27-35 2008 41(8)42-43 2005 38(4)116-144 2006 39(5)3-15 (2004) 18(1)63-71 (2004) 18(2)129-137 Bybee, R. W. & Loucks-Horsley. (2000). Advancing technology education: the rol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Technology Teacher, 60 (2), 31-34. Dewey, J. (1966). The significance of geography and history. In Democracy and education(pp. 207-218).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Duschl, R. A. (1990). Restructuring Science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Theories and Their Development.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Press. Dyrenfurth, M. J. (1991). Technological literacy synthesized. In M. J. Dyrenfurth & M. R.Kozak (Eds.), Technological Literacy (pp. 138-183). Blacklick, OH: Glencoe/McGraw Hill. Hacker, M. & Barden, R. (1987).Technology in your world. Albany, NY: Delmar.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6).Technological Literacy for 83

All: A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for the study of technology. Reston, V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Leinhardt, G. & Crowley, K. (2002). Objects of learning, objects of talk: changing minds in museums. To appear in: Paris, S. (ed).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object-centered learning.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etrieved June 17, 2009 from http://mlc.lrdc.pitt.edu/leinhardtcrowley.pdf. Slaby, S. M. (1973). What should we ask of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In G. Bugliarello &D. B. Doner (Eds.),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112-127.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84

MST MSTe projectintegrating Mathematics, Science andtechnology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MST MathematicsScienceTechnology 2002 The New York State Systemic Initiative1997 MST 2004 MST 85

MST 2004 600 86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4 1 2 87

1 2 3 4 1 2/ 1/ 2/ 1/ 1/ 1/ 1/ 40W 1/ 1/ 1/ 1/ 1/ 1/ 88

1-4-5-1 1 1-4-5-1 2-4-5-7 2-4-6-1 2-4-8-4 2 2-4-8-8 3 4 4-4-1-1 1 6-4-4-1 2 6-4-5-2 8-4-0-2 3 4 8-4-0-3 1 8-4-0-6 2 89

8-4-0-3 1 8-4-0-6 2 3 4 8-4-0-6 1 2 3 4 1-4-4-4 1 1-4-5-1 2 1-4-5-5 3 4 5 90

2 60 40 91

http://1-apple.com.tw/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art_id=3764615&issueid =20070827 http://www.tajh.tp.edu.tw:8080/blog/get/34/gogo.doc 92

MST MST 93

2004 2002MST 2004MST 37660-67 The New York State Systemic Initiative (NYSSI). (1997).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ource Guide. Available on http://www.emsc.nysed.gov/guides/mst/ 94

95

ICTE http://www.ite.ntnu.edu.tw/~icte2009/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