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心理學

Similar documents
阿蓮兒童第三期.pdf

Microsoft Word 國立政治大學NMUN代表團活動企劃書.docx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西方心理輔導理論與實踐的臺灣本土化研究

作 主 动 追 求 知 识 获 取 技 能, 在 心 理 和 生 理 上 都 非 常 积 极 的 个 体 (Zimmerman & Pons, 1986) 在 此 期 间, 自 我 效 能 感 (self-efficacy) 自 我 控 制 (self-control) 自 我 管 理 (self-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Microsoft Word ªÀ°Ïµo®i-¤º¤å_12¸¹¦r_

1

188 ICF ICF ICF

Microsoft Word - 建構企業訓練之課程發展模式.doc

第一章 緒論

59 1 MSLQ 2. MSLQ 2. 1 被 试 Kuhl 1987 Corno & Kanfer 1993 D rnyei % 111 commitment control strategies 37% 65 21% % metac

56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096THU 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95P-030成果報告_董金龍_

44(1) (1) (4) (4) 63-88TSSCI Liu, W. Y., & Teele S. (2009). A study on the intelligence profile

1988 Demo & Acock 1988 Demo & Acock Richard & Cynthia % 1996 Feigelman

[Table_MainInfo]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untitled

捨 得 愛 心 意 行 動 器 官 捐 贈 推 廣 運 動 教 材 套 ( 小 學 適 用 ) 關 於 心 意 行 動 計 劃 心 意 行 動 是 香 港 聖 公 會 教 省 支 持 的 社 會 關 懷 計 劃, 為 有 生 活 困 難 的 個 人 和 家 庭 服 務, 內 容 包 括 熱 線 輔

问 她! 我 们 把 这 只 手 机 举 起 来 借 着 它 的 光 看 到 了 我 老 婆 正 睁 着 双 眼 你 在 干 什 么 我 问, 我 开 始 想 她 至 少 是 闭 着 眼 睛 在 yun 酿 睡 意 的 我 睡 不 着 她 很 无 辜 地 看 着 我 我 问 她 yun 酿 的 yu


语篇中指代词的分布规律与心理机制*

Microsoft Word - 體制外之生命教育初探:大學生追尋生命意義之敘事研究.doc

可 愛 的 動 物 小 五 雷 雅 理 第 一 次 小 六 甲 黃 駿 朗 今 年 暑 假 發 生 了 一 件 令 人 非 常 難 忘 的 事 情, 我 第 一 次 參 加 宿 營, 離 開 父 母, 自 己 照 顧 自 己, 出 發 前, 我 的 心 情 十 分 緊 張 當 到 達 目 的 地 後

(inappropriate social behaviors) (specific emotional disturbance) (disorders of physical regulation) 1. : 2. : 3. : 4. : 5. : 6. : 7. : : 2

一、計 畫 緣 起 、 目 的: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引言

<4D F736F F D FA764AB57BB5420B67DB1D2A741AABAA668A4B8B5F8B3A5202D20B0B7B164ACDDABDDA668A4B8A9CAA74FA1492E646F63>

Haven of Hope Chrristian Service_inside_final.indd

<4D F736F F D DA451A447A67EB0EAA5C1B0F2A5BBB1D0A87CA74BB8D5A44ABEC7B657C342A4F1A7C7A4BDA5ADA9CAA4A7BDD7AD7A2D2D ADD72E646F63>

C o n t e n t s Acceptance Allow Love Apologize Archangel Metatron Archangel Michael Ask for

Microsoft Word - A doc

目 錄 實 施 計 畫 1 專 題 演 講 因 應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學 校 本 位 課 程 的 整 體 布 局 A-1 推 動 十 二 年 國 民 基 本 教 育 課 程 綱 要 相 關 配 套 措 施 A-10 分 組 研 討 法 規 研 修 B-1 課 程 教

且 放 棄 治 療 的 黃 金 時 期 ; 而 主 要 者 不 但 擔 心 況, 又 要 面 對 繁 重 工 作 時, 容 易 出 現 焦 慮 緊 張 歇 斯 底 里 等 情 緒, 導 致 整 個 家 庭 陷 入 低 落 狀 態, 因 此 引 發 筆 者 的 興 趣 希 望 藉 由 團 隊 的 合

标题

學生輔導法立法與我國中小學校輔導工作的未來展望

自傷行為 67 難化 個人化及妄下結論等 皆是有系統的邏輯謬誤 吳 陳 4 羅 6 憂鬱患者的症狀困擾 自我情緒 人際及生活品質 若只靠個人意志是無法 自行恢復 通常需要藥物或心理治療才能恢復健康 而照顧憂鬱症患者 護理人員需維持溫暖 接納與尊 重的態度 利用治療性溝通技巧 引導表達感受 以 提高健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 146專題-12 陳振盛.李麗雲.doc

第一章 緒論

(Microsoft Word - 10\246~\253\327\262\304\244@\264\301\256\325\260T_Version4)

, , 10, , %, % %; %, % %,2030,, 2., ,90%,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壹 前 言 孕 育 新 生 命 對 新 移 民 初 產 婦 女 而 言 不 僅 代 表 落 地 生 根 的 意 義, 同 時 滿 足 傳 宗 接 代 之 期 待, 隨 著 胎 兒 成 長, 母 親 與 胎 兒 逐 漸 建 立 親 密 的 依 附 關 係, 為 了 調 整 身 心 與 社 會 環 境

文 獻 查 證 在 生 理 層 面 影 響 與 理 5. (2010) 二 此 次 就 醫 過 程 與 治 療 三 排 泄 型 態 through(20mg) 三 顧 的 理 顧 / ,500ml (2008 Schilero e

投影片 1



Microsoft Word 谢雯雯.doc

<4D F736F F D DA950A9FABBF62DA56AA8E5A4E5BEC7A4A42E646F63>

穨hair&sick

~19 20~29 30~39 40~49 50~59 Count Row % Column % Count Row % Colum

_BK07.ps, page Preflight ( _BK07.indd )

跨 界 的 視 野 壹 緒 論 工 作 動 機 (Task motivation) 是 美 國 Harvard 大 學 教 授 Teresa M. Amabile, 歸 納 歷 年 研 究 所 建 構 之 創 造 力 成 份 模 式 (Componential Model of Creativity

穨D03-02c-Annex.PDF

The Meaning of Home to Older People NSC H SSS

4. 每 组 学 生 将 写 有 习 语 和 含 义 的 两 组 卡 片 分 别 洗 牌, 将 顺 序 打 乱, 然 后 将 两 组 卡 片 反 面 朝 上 置 于 课 桌 上 5. 学 生 依 次 从 两 组 卡 片 中 各 抽 取 一 张, 展 示 给 小 组 成 员, 并 大 声 朗 读 卡

'0604--志為護理-第二期論文.indd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National Examination Reform Chau-Shiang Yang Abstract In the past, Technological-vocational

第一章

. 運 用 社 交 技 巧 訓 練 於 一 位 重 鬱 症 役 男 之 護 理 經 驗. 壹 前 言 憂 鬱 症 是 本 世 紀 四 大 重 要 疾 病 之 一, 其 後 遺 症 會 造 成 調 適 能 力 人 際 關 係 職 業 能 力 社 會 角 色 和 認 知 行 為 下 降, 增 加 社 會

2-7.FIT)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察 影 响 个 体 幸 福 感 的 因 素 袁 形 成 增 进 个 人 幸 福 尧 促 进 社 会 和 谐 与 幸 福 的 解 决 方 案 已 经 成 为 了 当 前 积 极 心 理 学 研 究 的 重 点 袁 并 由 此 掀 起 了 一 场 以 幸 福 心 理 学 课 程 为 核 心 的 幸 福

<4D F736F F D20BDD7A4E5B6B0A455A555A658A8D6AAA95FA477A752B0A3A5BCB56FAAEDA4E5B3B E30372E30355F2E646F63>

教 育 與 多 元 文 化 研 究 二 本 刊 為 雙 向 匿 名 審 查, 請 勿 於 投 稿 本 文 中 出 現 作 者 姓 名 或 任 何 足 以 辨 識 作 者 身 分 之 資 料 三 稿 件 之 版 面 規 格 為 A4 紙 張 電 腦 打 字,word 版 面 設 定 上 下

Microsoft Word - 02-社 003--陳俐如

生 的 疑 問 造 成 恐 慌 擔 憂 害 怕 強 烈 無 助 悲 傷 沮 喪 導 致 無 望 感, 進 而 造 成 自 我 苛 責, 並 出 現 低 自 尊 憂 鬱 及 輕 生 的 意 念, 使 得 生 活 品 質 惡 化 2 大 眾 對 更 生 人 有 負 面 的 想 法, 因 此 愛 滋 更

(?a?x???O?B?J???{)

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第 卷‧第 期

magazine final _V7.indd

協助短腸症病患接受居家靜脈營養之照護經驗 腫瘤 及因疾病本身的變化 需反覆切除腸子 [3] 或行廣泛性的腸切除所造成的 一般來說 殘 必然增加 進而提升營養的利用率及疾病之治 留小腸的長度小於100公分 急性期時都需要使 癒率 當病患病情穩定 不需再接受其他治療 用全靜脈營養注射來提供營養 患者才能

城市家庭的经济压力:社会脉动、自我支持与政策环境

1-0導讀與學習目標

Microsoft Word - wck.doc

Microsoft Word - 98全國大學校長會議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論文典藏.PDF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ming.PDF

目 錄 一 引 言... 1 二 研 究 生 學 位 論 文 寫 作 流 程 進 入 學 位 論 文 寫 作 階 段 的 前 提 選 題 及 確 定 指 導 老 師 選 題 申 請 開 題 報 告 學 位 論 文 寫 作...2

公 共 衛 生 教 育 與 人 力 現 況 與 展 望 第 四 節 對 台 灣 的 啟 示 30 第 三 章 國 內 公 共 衛 生 教 育 : 現 況 與 發 展 第 一 節 背 景 35 第 二 節 國 內 現 況 36 ( 一 ) 國 內 公 共 衛 生 校 系 設 置 概 況 36 ( 二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壹 前 言 氣 功, 在 數 十 年 前 被 認 為 是 不 科 學 的, 時 至 現 今, 氣 功 或 超 感 知 覺 (extra sensory perception) 並 沒 有 被 取 代 或 消 失, 反 而 漸 漸 被 重 視 的 趨 勢 ( 陳 右 明,2008) 氣 是 什 麼?

穨report.PDF

第一章 緒論

Microsoft Word - J003.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标题

skta00013_read.pdf

,,,,,, (William Parish) , 2865, : (1966 ) 20,,, 20, :,, :,, (Destratification) (Parish,1984 :84-120), 1983 (N = 1774) (Xie &Lin, 1986) 19

Transcription:

第一節傳統因應的觀點 : 問題解決焦點因應及情緒處理理焦點因應 第二節因應的新觀點 : 四種因應型態 第三節積極性因應理理論論

正向 近年年來來, 社會變遷的速度度日益加快,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訊息快速的飛過眼簾簾, 人們為了了從中擷取有用的訊息, 過濾濾掉無用的訊息, 因而每天費力力的因應外界的變化, 這過程中, 壓力力便便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了 壓力力這股 魔力力, 可說說說充斥著每一個人的生活, 有人深怕自己落落伍了了 有人深怕自己被社會淘汰 有人深怕比不不上別人 有人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有人深怕工作壓力力壓垮自己 更更有人形容壓力力像是無形的殺殺手, 日日夜夜吞噬現代人的心靈靈, 而壓力力所引起的問題日有所聞, 例例如某高階警察因工作壓力力太大而舉槍自盡 某高中生因受不不了了考試壓力力而跳樓樓自殺殺 某學校老老師因被家長投訴導致心情崩潰等等 報章媒體也推波助瀾, 天天幾近恐嚇 威脅的方式, 散播壓力力有多可怕, 使得現代人戒慎恐懼地告訴自己 : 我不不要像他們一樣 此種種現象, 似乎反映著人們面對巨大壓力力, 卻感到徬徨與無助 然而, 有一群人並不不畏壓力力的存在, 他們不不將壓力力視為威脅 ; 相反的, 他們喜歡尋求刺刺激 接受挑戰 完成不不可能的任務 這群人不不把壓力力視為負向刺刺激, 反而將壓力力視為他們成長的動機, 他們喜歡沉浸在挑戰中, 樂樂樂樂此不不疲 當他們達成某既定的目標, 會設定下一個更更艱難的目標繼續往前進 ; 他們不不會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 反而勇於承擔所有的責任 ; 當別人在旁恥笑他們 痴人說說說夢話 現代愚公, 他們反而一股傻勁地完成不不可能的任務 ; 他們做事不不取巧, 一切切從基本做起, 即便便過程中遇到諸多困難, 他們也會按部就班 努力力克服種種障礙, 完成艱鉅的任務 上述這群人擁有的特性, 我們稱之為 積極性因應 ( 或譯為前瞻性因應 )(proactive coping), 以下列列舉兩兩個實例例來來加以說說說明 234

Chapter 10 235

正向 上述兩兩例例, 都說說說明了了人們不不是被動的因應壓力力, 也並非將壓力力視為負向 刺刺激, 相反的, 有些人樂樂樂樂於面對壓力力, 接受挑戰, 將壓力力視為成長的動力力及 資源 這種 積極性因應 之特性, 便便是本章主要探討的議題 何謂因應 (coping)? 簡單來來說說說, 由壓力力情境所引起的情緒及生理理激發狀狀態, 會令令人感到不不適, 個體為了了應付或減緩此種不不舒服的狀狀態, 因而從事某些行行為, 此歷歷程稱之為因應 ; 換言之, 個體企圖管理理壓力力所帶來來的要求之歷歷程, 稱之為因應 因應是健康心理理學領領域中, 相當重要的議題之一 此概念念主要欲瞭解個體在面臨臨壓力力環境時, 如何處理理 調整及適應 因應涵蓋的層面相當廣, 包含個體知覺到環境中潛在威脅, 或可能造成傷害及損失時, 他們如何處理理 駕馭 忍受 降降低 減少這些內外環境所帶來來的要求 (Folkman & Lazarus, 1985) 因應亦可視為, 個體需花力力氣來來管理理 克服事件所帶來來的要求與挑戰, 甚至可能會產生的利利弊得失 (Lazarus, 1991) 傳統因應的觀點, 乃聚焦於當壓力力事件發生時, 個體的因應型態及策略略為何, 其中最有名的乃為 Lazarus 與 Folkman(1984) 於 認知評估模式 (cognitive-appraisal model) 中提出的兩兩種因應型態 : 問題解決焦點因應 (problem-focused coping) 及情緒處理理焦點因應 (emotion-focused coping) 前者, 係指個體若若將其注意力力集中於特定問題或發生問題的情境上, 並試圖尋求未來來可以加以改變或解決的方式 ; 後者, 係指若若情境本身無法改變, 個體將其注意力力集中於緩和壓力力情境 236

Chapter 10 相關的情緒 以上兩兩種因應策略略並非相互獨立立無關, 大多數數人面臨臨壓力力情境 時, 往往都會採用兩兩種因應策略略 舉例例而言, 癌末病友之照顧者, 一方面需 要處理理自己可能喪失親人的情緒外, 同時也會採取問題解決的策略略, 來來協助 病友日常生活起居 對抗疾病 人們在面臨臨壓力力時, 若若採用以理理性為基礎的問題解決焦點來來加以因應, 其策略略包括界定問題 找出替代性解決方案 權衡利利弊得失 從中選取解決 問題的方案並加以執行行等, 問題解決焦點之策略略, 也可藉由改變個體本身對 事件的認知 期望或控制感, 而無需改變外界的物理理環境 舉例例而言, 某學 生期中考統計不不及格, 為了了避免被當, 他可能會找老老師討論論後, 擬定一份讀讀 書計畫書, 認真加以執行行, 亦可能申請該學期統計停修, 計畫明年年再來來一 次, 這兩兩種行行動都屬於問題解決焦點的因應方式 過去研究指出, 在壓力力情 境下, 個體若若採取問題解決焦點的因應方式, 不不論論當下正經歷歷壓力力情境或之 後, 通常其憂鬱的程度度亦較低 (Billings & Moos, 1984) 人們在面臨臨壓力力時, 若若採用以感性為基礎的情緒處理理焦點因應來來加以 因應, 主要是為了了緩解或避免被負向情緒所困擾, 不不過此因應方式也阻止了了 自己採取行行動去解決問題 個體面臨臨問題無法控制或解決無望時, 通常便便會 採取情緒處理理焦點的方式來來加以因應 進言之,Moos(1988) 認為個體通 常會採用兩兩種方法來來因應負向情緒 : 一為行行為策略略 (behavioral strategies), 例例如從事運動來來忘記煩憂, 或使用酒精 藥物來來麻醉自己 ; 另一為認知策略略 (cognitive strategies), 例例如逃避不不去想這件事情, 或是貶低這件事情的重要 性 舉例例而言, 某學生期中考統計不不及格, 他可能會藉由打球來來抒發壓力力, 亦可能會認為統計一點都不不重要, 被當也沒什什麼大不不了了 另一項人們常使用 來來處理理負向情緒的策略略為尋求社會支持,Pennebaker(1990) 一項大型的研究 發現, 過去曾有創傷經驗的受試者若若願意向人吐露露心事, 不不論論在創傷發生不不 237

正 向 心理學 久或已過一段時日 他們的心理理健康狀狀態都較佳 第二節 因應的新觀點 四種因應型態 在考量量到個體面臨臨複雜的壓力力事件時 Schwarzer 2000 建議因應不不 能簡單的被化約為 放鬆 relaxation 或 戰或逃 fight-or-flight 的反應 因應往往需要考量量兩兩個重要因素 (1) 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time perspective (2) 事件是否確定 subjective certainty 會發生 因此 Schwarzer 2000 提出因應的新觀點 他區分了了四種不不同的因應型態 見見圖 10-1 1.反應式因應 reactive coping 係指過去所經歷歷到的傷害或損失 2.預期性因應 anticipatory coping 係指即將出現的威脅 3.預防性因應 preventive coping 係指近期會出現的潛在威脅 4.積極性因應 proactive coping 係指未來來會出現的挑戰 此挑戰可能 確定 反應性因應 預期性因應 積極性因應 過去傷害 損失 未來來威脅 挑戰 預防性因應 不不確定 1100--11 資料來源 引自Schwarzer & Knoll 2003 238

Chapter 10 提升個體自我成長 每種因應型態, 可以幫助人們捕捉事件發生的過去 現在與未來來 區分這四種因應的好處, 在於讓我們的焦點不不再僅限於對於負向事件的反應, 而將焦點擴大到對於危機或目標的管理理, 包括主動創造機會及正向經驗壓力力事件 Schwarzer(2000) 明確地指出, 因應須包含那些自我設定目標及挑戰個人成長的積極因應方式 Folkman 與 Moskowitz(2004) 也指出, 因應研究中一個既新又重要的領領域, 便便是研究人們如何事前預防 減輕潛在威脅事件帶來來的衝擊 由此可見見, 新的因應理理論論, 不不再只重視對於已發生事件的因應, 而開始對於即將發生或未來來可能發生事件的因應 以下詳細介紹 Schwarzer (2000) 的四種因應型態 此種因應型態可界定, 為個體需要花力力氣去處理理 彌補 承擔或接納過去的損失或是目前所遭遇的壓力力 例例如, 某人把重要的案子搞砸了了, 老老闆要他承擔起這個案子的損失 ; 或發生車車禍 失去工作 面試表現欠佳 婚姻破裂裂 經商失敗 被朋友背叛 等等, 所以事件的發生都已過去, 然而個體需要設法處理理或修補這些事件所帶來來的傷害或損失 反應式因應, 可以是問題取向因應, 例例如想辦法解決或彌補過去所犯的錯誤 ; 也可以是情緒取向因應, 例例如對於過去的損失心懷罪惡惡感 對於過去事件所造成傷害或損失的因應, 個體需要從過去中復復原, 這時個體便便需要彌補過去或從過去中恢復復過來來 Schwarzer(1999) 指出, 此時個體若若擁有樂樂樂樂觀的信念念, 那麼相當有利利於他們克服困難, 並從過去的傷害或損失中恢復復過來來 此種因應型態可界定為, 雖然壓力力事件還未發生, 但個體卻提前花力力氣來來面對即將到來來的威脅 此種因應型態, 明顯與反應式因應不不同, 因為主要事件尚未發生 ; 換言之, 預期性因應意涵著個體很確定, 或十分確定近期需 239

正向 面對主要事件的即將發生, 例例如距離離期中考還有兩兩個禮禮拜, 學生已開始提前準備了了 ; 颱風即將到來來, 各行行各業做好防颱準備 這個即將發生的事件, 有可能造成傷害或損失的危機, 為此, 個體必須管理理好這可能產生的危機, 個體需要評估當時的情境, 是否有威脅 挑戰或需要分析其利利弊得失等等 此種因應型態的功能, 在於能真正解決問題, 減少可能造成的傷害或損失, 同時也可能增進個體的勝任感 因此, 吾人可將預期性因應視為個體如何進行行危機管理理, 花力力氣來來減少或預防損失, 並且創造預期性的利利益 Schwarzer 與 Renner(2000) 指出, 個體面對壓力力情境時, 若若擁有 因應自我效能感 (coping self-efficacy), 便便愈有利利其做出健康促進行行為 此種因應型態可界定為, 雖然壓力力事件不不一定會發生, 但事先花力力氣來來預防壓力力的發生, 例例如父母擔心孩子日後的教育經費, 所以未雨綢繆的先努力力賺錢, 儲備教育基金金, 以減少教育經費短缺之機率率率 預防性因應的目的, 在於建立立可運用的資源, 以減低未來來事情發生時所造成的衝擊 ; 進言之, 預防性因應乃是個體考量量到不不久的將來來, 主要事件可能會發生與否, 這些事件如失業 退休 生病 殘障 無人照顧等 為此, 個體可能提前儲蓄 買保險 維持社交等因應措施, 來來加以防範 一項加拿大對於恐怖主義的研究指出, 對於恐怖主義可能的威脅, 人們若若有防範行行為會降降低人們的心理理壓力力, 然而逃避行行為則會增加人們的心理理壓力力 (Lee, Gibson, Markon., & Lemyre, 2009) 240 Schwarzer 與 Knoll(2003) 認為, 此種因應型態乃是一種 正向因應 (positive coping), 因為它並沒有明顯或具體的壓力力事件威脅, 或潛在可能引起傷害, 為此它可界定為, 個體為了了增加個人資產 面對挑戰 個人成長所花的力力氣

Chapter 10 積極性因應的人會尋求刺刺激 機會 要求及挑戰, 同時他們並不不將壓力力 當成是威脅, 反而視為個人的挑戰, 例例如臺灣高球天后曾雅妮在贏得女女子高 爾夫球大賽後, 仍告訴自己需要持續不不斷努力力, 試著再贏得下一個高球四大 賽 由此可見見, 積極性因應之概念念, 有別於過去傳統因應理理論論, 不不將壓力力視 為威脅或傷害, 反而視為一種挑戰, 其展現出的因應方式, 乃是一種積極 正向的態度度或作為 Folkman 與 Moskowitz(2004) 指出, 積極性因應是一種未來來取向的因應方式, 它可被界定為, 建立立資源 增進個人挑戰目標及個人成長所需花費的力力氣 (Schwarzer, 2000); 換言之, 積極性因應幫助個體面對不不確定的挑戰, 以累累積個人資源, 同時在過程中增進個人技巧及策略略 積極性因應的個體, 在面對即將到來來的危機 要求或機會時, 不不會視它們為威脅 傷害或損失 ; 相反的, 他們將這些要求視為正向的挑戰 一般人視為威脅的要求, 他們反而認為是磨練練他們的好機會, 因為他們可以學習駕馭要求 (mastering demands), 此歷歷程類類似問題解決焦點因應, 差別於在他們可在因應過程中, 更更精熟某些問題解決的技巧與策略略 此外, 積極性因應另一項功能, 在於個體可在過程中尋求意義 (searching for meanings) 積極性因應的人, 除了了能駕馭要求外, 也藉由擴展問題解決的技巧與策略略, 不不斷的累累積個人內在的資源, 讓他們在追求目標的同時, 感受到尋求個人意義的感覺 此狀狀態誠如 Erikson(1968) 所指的 活躍參參與 (vital involvement), 意指個體積極參參與他們所生活的世界, 從中去瞭解自己 累累積資源 擴展視野, 並且追尋個人的意義感及認同感 心理理學研究者指出, 在因應的歷歷程中尋求意義, 兩兩概念念會交互影響, 尋 241

正向 求意義一方面獨立立於因應存在 (Affleck & Tennen, 1996), 但彼此間又會產生交互作用 (Folkman & Moskowitz, 2000), 且在歷歷程中尋求意義是影響因應的重要因子之一 (Larazus, 1991) Affleck 與 Tennen(1996) 指出, 尋求意義在醫療療情境中顯得特別重要, 一項心臟病發作倖存者的研究發現, 在事件發生後八年年, 病人因病發現意義者, 他們的心臟功能較健康, 後續心臟病再復復發的機率率率也較低 由此可見見, 人們在因應的過程中, 若若是能從中找尋到個人的意義, 那麼對個體將會有莫大的幫助 此外,Schwarzer(2001) 指出, 積極性因應之特性也呼應 Hobfoll 的 資源保留留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COR) 理理論論 (Hobfoll, 1988), 他認為個體積極性因應中主動尋求刺刺激及目標管理理的特性, 包含了了主動創造機會 客觀資源的投資及獲得 壓力力的正向經驗等, 都與 Hobfoll 的 COR 理理論論精神是一致的 由於積極性因應被界定為, 對 ( 潛在 ) 壓力力採取正向的因應方式, 為此學者認為, 個體若若擁有積極性因應之特性, 其心理理健康狀狀態亦較佳 (Schwarzer & Knoll, 2003) Greenglass(2002) 一項調查不不同職業的研究發現, 積極性因應與自我效能呈正向關聯聯, 而與工作耗竭則呈負向關聯聯 Raffety Smith 與 Ptacek(1997) 研究發現, 積極性因應有較低的焦慮水準, 而 Yanos(2001) 指出, 使用積極性因應策略略的個體, 它們往往擁有較佳的生活品質及社交功能 Chen(2010) 的研究也指出, 積極性因應的個體, 較少有睡眠困擾, 較低的工作壓力力, 較佳的工作績效 Smedema Catalano Ebener(2010) 以結構方程模型, 探討正向因應 ( 包含 : 積極性因應 幽默感 希望感 ) 自我價值感及幸福感之關係的結果發現, 正向因應會增進個人的自我價值感, 進而影響個人的主觀幸福感 另一項 Greenglass Fiksenbaum 與 Eaton(2006) 的老老人研究指出, 積極性因應會有較低的功能障礙及較低的憂鬱感, 而社會支持也與積極性因應有正向 242

Chapter 10 的關聯聯 從上述關於積極性因應與心理理健康的相關指標來來看, 積極性因應似 乎對於個體的心理理健康有正向的助益 然而, 個體擁有較高的積極性因應, 是否保證其心理理健康狀狀態也較佳? Chen Lay Chen Wu 與 Soong(2004) 的研究指出, 雖然採取積極性因應 的個體, 他們的樂樂樂樂觀 自尊分數數都較高 也較能感受到幸福感, 但它與心理理 症狀狀 ( 例例如 : 焦慮 害怕 憂鬱 恐懼 強迫 人際困擾 ) 似乎沒有絕對的 關係 ; 換言之, 積極性因應並未如預期, 與心理理症狀狀呈負相關聯聯 Chen 等人 的研究結果, 似乎和過去 Schwarzer 與 Knoll(2003) 認為積極性因應乃是一種 正向因應 的主張, 有所矛盾, 邏邏輯上, 正向因應意味著會有較佳的心理理 健康狀狀態, 然而該研究並不不完全支持上述的主張 為了了更更細緻的瞭解積極性因應與心理理健康之關係,Chen 等人 (2004) 進 一步將積極性因應分為高中低三組, 同時將樂樂樂樂觀分為高低兩兩組, 分析六六種不不 同程度度的積極性因應 樂樂樂樂觀的受試者, 他們心理理症狀狀的表現 結果發現, 高積極性因應 高樂樂樂樂觀 的受試者, 他們的心理理症狀狀是六六組中最低的, 而 相當有趣的發現是 高積極性因應 低樂樂樂樂觀 的受試者, 他們的心理理症狀狀是 六六組中最高的 ; 換言之, 積極性因應與樂樂樂樂觀之間, 會彼此交互作用影響受試 者心理理症狀狀的表現 同一研究也發現, 積極性因應與自尊之間, 亦會彼此交 互作用影響受試者心理理症狀狀的表現 此結果意味著, 雖然積極性因應擁有諸 多正向的特質, 然而需要搭配其他的正向特質 ( 例例如 : 樂樂樂樂觀 高自尊 ), 否 則積極性因應可能對個體心理理健康會產生負向的效果 積極性因應的測量量目的, 旨在瞭解在不不確定但具有挑戰目標時, 人們在追求的過程中, 他們累累積資源 發展技能及策略略之傾向 積極性因應量量尺 (Proactive Coping Scale, PCS) 乃由 Greenglass 等人所發展出來來的 (Greenglass et al., 1999), 它已經過諸多不不同語言及不不同樣本所驗證 PCS 乃一單向度度量量尺, 共計有 14 題 ( 英文題目見見 ), 此量量表的信效度度皆佳, 實徵資料料也不不斷的逐漸累累積當中 243

正 向 心理學 在加拿大 波蘭蘭 德國的諸多研究中發現 積極性因應與自我效能感呈 正相關 而與工作耗竭呈負相關 Greenglass, 2002 在316位德國教師中 PCS的內部一致性為.86 引自Schwarzer & Knoll, 2003 它與自我效能感相 關為.61 自我調適相關為.50 拖延閒混相關為-.40 表10-1 Proactive Coping Scale 1.I am a take charge person. * 2.I try to let things work out on their own. 3.A fter attaining a goal, I look for another, more challenging one. 4.I like challenges and beating the odds. 5.I visualise my dreams and try to achieve them. 6.Despite numerous setbacks, I usually succeed in getting what I want. 7.I try to pinpoint what I need to succeed. 8.I always try to find a way to work around obstacles; nothing really stops me. * 9.I often see myself failing so I don t get my hopes up too high. 10.When I apply for a position, I imagine myself filling it. 11.I turn obstacles into positive experiences. 12.I f someone tells me I can t do something, you can be sure I will do it. 13.When I experience a problem, I take the initiative in resolving it. * 14.When I have a problem, I usually see myself in a no-win situation. 資料來源 引自Schwarzer & Knoll 2003 Wu Chen與Yao 2008 進行行 積極性因應 量量表中 文化信效度度的研 究 中文題目見見表10-2 他們抽樣313位臺灣的大學生 研究結果發現 此 量量表除了了第二題 我盡量量讓事情一切切順其自然 外 整體而言 該量量表具有 良良好的內部一致性 刪除第二題後 Cronbach s α為.87 因素效度度及試題效 度度 以自尊 樂樂樂樂觀 憂鬱 焦慮為效度度指標 在西方原始的量量表中 將第 二題視為 我盡量量讓事情一切切順其自然 反向題 然而Wu等人 2008 的研 究中卻指出 該題較傾向正向題 或是不不應將之視為反向題 中國古諺有云 盡人事 聽天命 此話意味著在華人文化中 人 244

Chapter 10 積極性因應 們需要竭盡所能 積極向上 但對事情的結果並不不強求 反而讓其 順其自 然 一切切自有命運的安排 華人此種思維方式 與西方人定勝天的思維模 式相當不不同 為此 Wu等人 2008 建議 在華人社會中若若使用 積極性因 應 量量表時 應將第二題予以刪除 表10-2 積極性因應 量表 1.我是㆒㈠㊀一個喜歡主掌事情且會負起責任的 人 *2.我盡量量讓事情㆒㈠㊀一切切順其 自然 3.當達成某㆒㈠㊀一目標後 我會尋找另㆒㈠㊀一個更更具挑戰的目標 4.我喜歡面對挑戰和克服障礙 5.我 有我的願景並且努力力實踐它們 6.儘管 有許多挫折 我通常能成功得到想要的結果 7.我會設法針對如何獲致成功列列出我所需要做的步驟 8.我總是試圖想辦法克服困難 沒 有什什麼可以阻攔我 *9.我常常覺得 自己會失敗 所以我不不把期望訂得太高 10.當我應徵工作時 我會想像我得到了了這份工作 11.我能將阻力力轉化為正向經驗 12.若若別 人告訴我 我不不可能辦到某件事 我反而更更會去執行行它 13.當我碰到困難時 我會主動去解決它 *14.當我碰到問題時 我經常認為 自己輸定了了 註 *為反向題 資料來源 引自Wu Chen與Yao 2008 三 未來展望 因應乃是心理理學中 相當重要的研究領領域 過去傳統的因應概念念多聚焦 在對於負向事件的因應 同時也未將事件發生的時間點納入考量量 Schwarzer 2000 根據兩兩個向度度 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事件確定發生的高低 提出因 應的新觀點 提供了了反應式因應 預期性因應 預防性因應 積極性因應等 四種因應型態 本章將討論論的重點 放在探討積極性因應的意涵 測量量及與 心理理健康之關係 245

正向 自從 Seligman 與 Csikzentmihalyi(2000) 提倡正向心理理學開始, 這波心理理學第四次革命, 讓學界開始重視人們的正向情緒 正向特質 正向環境 而積極性因應正是個體表現出, 擁有正向特質最好的例例子之一, 因為具有積極性因應特質的個體, 不不會將壓力力視為壓力力, 反而將壓力力視為挑戰 累累積資源及促使個人成長的動機 為此, 人們不不應將注意力力只放在壓力力所帶來來的負向後果, 相反的, 應將注意力力著眼於壓力力帶來來的正向成長 實際上, 積極性因應的概念念可以廣泛的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 例例如在教育上, 可以多教導學生設定目標 勇於挑戰 自我負責 不不畏艱難 ; 在臨臨床上, 可以鼓勵勵病友持正向的信念念, 即便便疾病纏身, 也可實現自己的願景 ; 在工商組織中, 可以培養員工克服壓力力 面對挑戰 完成不不可能的任務, 以及開發創造更更多人性化的商品 綜合而言, 積極性因應仍是一個嶄新的因應概念念, 目前的研究探討還不不多, 未來來的研究方向除了了需要更更多的實徵研究 ( 特別是縱貫性研究 ) 以檢驗其建構效度度外, 同時研究者也可探討不不同的情境脈絡 ( 例例如 : 不不同疾病 不不同場域 ), 積極性因應所扮演的角色 為此, 才能逐漸拼湊積極性因應對於人們心理理適應 自我成長的影響之藍藍圖 246

Chapter 10 鄭呈皇 林林宏達 (2006) 商業周 刊, 第 953 期, 頁 10-12 Affleck, G., & Tennen, H. (1996). Construing benefits from adversity: Adaptational significance and dispositional underpinn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 899-922. Billings, A. G., & Moos, R. H. (1984). Coping, stress, and social resources among adul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877-891. Chen, K. H. (2010). Prediction of Chinese 's Working Performance from their Sleep Quality, Working Stress and Proactive Cop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4th Asian Congress of Health Psychology, Taipei, Taiwan. Chen, K. H., Lay, K. L., Chen, H. J., Wu, Y. C., & Soong, W. T. (2004). Proactive coping and mental health: Optimism and self-esteem as moder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Positive Psychology Summit, Washington, DC, USA. Erikson, E. 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Folkman, S., & Lazarus, R. S. (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 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ree stages of a college 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8, 150-170. Folkman, S., & Moskowitz, J. T. (2000).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other side of cop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647-654. Folkman, S., & Moskowitz, J. T. (2004). Coping: Pitfalls and promis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 745-774. Greenglass, E. R. (2002). Proactive coping and quality of life management. In E. Frydenberg (Ed.), Beyond coping: Meeting goals, visions, and challenges (pp.37-62).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47

正向 Greenglass, E., Fiksenbaum, L., & Eaton, J. (200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ping, social support, functional disability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19, 15-31. Greenglass, E., Schwarzer, R., Jakubiec, D., Fiksenbaum, L., & Taubert, S. (1999, July). The Proactive Coping Inventory (PCI): A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Instr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Stress and Anxiety Research Society (STAR), Cracow, Poland. Hobfoll, S. E. (1988). The ecology of stress.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Publishing.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Lee, J. E. C., Gibson, S., Markon, M. L., & Lemyre, L. (2009). A preventive coping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response to terrorism in Canada. Current Psychology, 28, 69-84. Moos, R. H. (1988). Coping responses inventory manual.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Medical Centers. Palo Alto, CA. Pennebaker, J. W. (1990). Opening up: The healing power of confiding in other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 Raffety, B. D., Smith, R. D., & Ptacek, J. T. (1997). Facilitating and debilitating trait anxiety, situational anxiety, and coping with an anticipated stressor: A process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2, 892-906. Schwarzer, R. (1999). Self-regulatory processes in the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 of health behaviors: The role of optimism, goals, and threat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4, 115-127. Schwarzer, R. (2000). Manage stress at work through preventive and proactive coping. In E. A. Locke (Ed.),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principle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342-355). Oxford: Blackwell. Schwarzer, R. (2001). Stress, resources, and proactive coping. Applied Psychology: An 248

International Journal, 50, 400-407. Chapter 10 Schwarzer, R., & Knoll, N. (2003). Positive coping: Mastering demands and searching for meaning.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 handbook of models and measures (pp.393-409).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chwarzer, R., & Renner, B. (2000). Social-cognitive predictors of health behavior: Action 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elf-efficacy. Health Psychology, 19, 487-495. Seligman, M. E. P., & Csik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5-14. Smedema, S. M., Catalano, D., & Ebener, D. J. (2010). The relationship of coping, self-wor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53, 131-142. Wu, C. H., Chen, K. H., & Yao, G. (2008). Validation of the Proactive Coping Scale in a sample of Chinese populati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Chinese Societies, 9, 105-122. Yanos, P. T. (2001). Proactive coping among persons diagnosed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Th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89, 121-123. 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