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Similar documents
題目: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104王三慶.doc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組合 1.pdf

Microsoft Word 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Microsoft Word doc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4D F736F F D 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23-46

Microsoft Word - 封面.doc

59-81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18世纪东亚儒教思想的地形

續論

2 黃 俊 傑 一 引 言 二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與 權 力 的 支 配 三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的 政 治 性 解 讀 四 結 論 一 引 言 東 亞 儒 家 經 典 詮 釋 傳 統 的 重 大 特 徵 之 一, 在 於 經 典 解 釋 與 政 治 權 力 之 間, 具 有 極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35-55

中文版样板

32 台 灣 文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Hino Ashihei and war-time writing by Japanes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Lin, Hui-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of Gene

Abstract Yiwei( 易 緯 )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n Yi ( 易 )study of Han dynasty. It had rich meanings and close relation with other parts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曹美秀.pdf



38


80 戲劇學刊 Evaluating the Verbal Descriptions of Obscure and Lost Peking Operas in Taiwan as Recorded in Chinese Opera Monthly Liu Hui-Fen* Abstract Chin

158 漢 學 研 究 第 28 卷 第 1 期

<4D F736F F 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第2期定稿.FIT)

Microsoft Word - 101李隆獻.doc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Microsoft Word - CGJ6-1-05陳伯軒.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46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Shangdang Buddhist Temple Theatre Lu-wei Wang* Abstract Drama performan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at specialized performance venues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Microsoft Word - 1-黃東陽-演繹的風流.doc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Microsoft Word - 30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清代詞論中的「比興寄託《說析論

<4D F736F F 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 F736F F D2032B8ADACC2A7672DB4E5C3C0A9F3C0B8A141A6DCB5BDA9F3C3C02E646F63>

15


Microsoft Word - 05洪淑苓--論黃得時對民間文學與古蹟文化之研究與貢獻.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Re-examination of the Core Value in Yi Jing Studies of Xun Shuang: Constructing the Confucius Meaning via Phenomenon and Number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2005 3,, :,,,, (),,,,, [],,,,,,,,,,, (),, (,, ),,,,,,,,,,,,,,,,,,,,,,,,,( ),, :,,, :,?,,, :,1999,

94 摘 要 河 患 困 擾 中 國 數 千 年 從 治 水 的 歷 史 發 展 看 來, 歷 代 對 於 水 患 雖 未 能 完 全 根 絕 ; 但 經 過 歷 代 河 工 從 錯 誤 中 不 斷 的 嘗 試, 已 摸 索 出 相 當 豐 富 的 經 驗 清 代 總 結 了 歷 史 上 治 河 的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62 戲劇學刊 An Analysis of Cao-xie-gong Zhen in Tainan Abstract Te-yu Shih* Tainan is among the first areas that were developed in Taiwan, and there are a

,,,, 1980,,,,, 1980, (, J,1980) (,,1980) (,,1982) (,1980) (,1982) (, 1983) (,1983) (, 1983) (,1983) (,1985) (, C,1985), ,,, : (1980 ),,,,,, (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4D F736F F 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Avision

() () 5 ( ) ( ) 166

10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十期 專題論文 因此 清代官紳對於台江近海之描述 並非單純書寫海洋之自然樣貌 當中更有相當複雜的人文社會之隱喻 尤以登臺觀海之作 因其與權力核心有 所連結 雖然描寫的海洋面向不盡相同 或懷古 或歌頌 或焦慮 或愁思 但其書寫之根源皆來自權力場域的影響 這也使得清領時期的台江海

A-錢穆宗教觀-171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22\264\301\261\306\252\ \247\271\246\250.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Øfi ™‚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李建德 興大人文學報第五十三期 一 前言 中國與埃及 希臘 印度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同樣具備古神信仰1並由 於民族取向之不同後三者或追求靈性生命的亙古常存或開展邏輯思辨的 愛智 學 Philosophy 舊譯 或產生因果種姓的輪迴觀一時繽紛並呈但時至今日卻 已風華不再與此相對中國受到儒家人文主義兩

01何寄澎.doc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04 論余華 兄弟 裡的狂歡敘事 壹 前言 從街頭狂歡節 carnival 說起 余華的長篇小說 兄弟 篇幅超過四十萬字 全書藉由宋鋼 李光頭兩兄弟幾十年的情 誼鋪陳 間接反映文化大革命期間及其後中國社會的發展 小說的上部寫兄弟倆不幸的童年 生活 以及苦難中建立的深厚情誼 下部則敘述改革開放後 兩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1 1. M J M M J M J M M J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第五卷第一期 壹 引言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哲學思想 對於傳統文化有過廣泛 而持久的影響 1 從商周至近代 縱觀陰陽五行學說的發展歷程 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 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關於陰陽五行 的起源 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與見解 至今仍是見仁見智 2 古 代正史當中 以 五

Transcription: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十 二 期 2016 年 3 月 頁 43 ~ 94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 提 要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於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堪 謂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況 下, 如 欲 建 立 漢 儒 之 經 說 體 系, 除 董 仲 舒 京 房 戴 德 與 戴 聖 外, 其 餘 儒 生 幾 不 可 得 故 論 述 多 聚 焦 於 博 士 家 法 增 立, 或 是 官 員 之 儒 生 背 景 漢 代 崇 經 重 儒, 雖 始 乎 武 帝 不 過 武 帝 只 視 儒 術 為 文 飾 帝 國 氣 象 的 儀 節 而 已, 未 必 真 以 儒 學 治 國 而 宣 帝 自 云 漢 家 制 度 乃 王 霸 雜 用, 非 議 時 為 太 子 之 元 帝 純 用 儒 術 之 舉, 顯 然 表 現 出 漢 代 帝 王 之 治 術 立 場, 並 不 完 全 接 受 儒 學 綜 觀 西 漢 經 學 議 政 之 命 題 : 前 論 五 德 歸 屬 次 辯 鹽 鐵 義 利, 後 議 宗 廟 制 度 其 中 讓 各 經 學 者 一 致 大 倡 議 論 者, 實 為 後 世 學 者 所 鄙 夷 之 災 異 說 因 此, 災 異 說 可 謂 西 漢 純 粹 經 學 爭 議 之 外, 一 個 另 類 的 學 術 戰 場 尤 其 在 元 帝 以 後, 西 漢 各 個 經 學 流 派 所 衍 生 的 災 異 說, 幾 已 完 備 正 顯 示 經 學 與 災 異 說 之 昌 熾 如 再 詳 加 考 察, 更 可 發 現 西 漢 經 學 重 要 之 轉 捩 點, 泰 半 與 災 異 說 有 密 切 關 係 是 以 即 便 後 本 文 於 104.09.02 收 稿,105.02.19 審 查 通 過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副 教 授 DOI:10.6281/NTUCL.2016.03.52.02 1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傳 說 京 氏 易 學 說 的 研 究 心 得, 以 西 漢 宣 元 成 三 朝 為 討 論 核 心 希 望 透 過 帝 王 對 災 異 之 態 度 學 者 對 災 異 詮 釋 的 爭 議, 以 及 災 異 理 論 之 建 立, 做 為 西 漢 經 學 史 的 側 面 觀 察 與 再 詮 釋 關 鍵 詞 : 西 漢 經 學 災 異 元 帝 劉 向 2

A Study on the Controversies over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Former Han Dynasty: Exemplifi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nomalies Theories in the Periods of Emperors Xuan, Yuan, and Cheng Huang Chi-Shu * Abstract Many scholars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in the Han dynasty. Because most of related texts were lost, the system of Han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can only be seen with records of Dong Zhong-Shu, Jing Fang, Dai De, and Dai Sheng. Thus most discus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appearance of theory schools and the intellectual background of the officials in the Han dynasty. In fact, Confucianism was not really used politically in the Han until Emperor Yuan. The political issues that Han scholars discussed were the Five Elements, salt and iron monopoly, national sacrificial system, and especially the anomalies theories. Therefore, anomalies theories have to be considered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mer Han Confucian classics studies. Based on the author s previous studies of anomalies theories, this article reinterprets Former Han classics studies with the attitudes of Emperors Xian, Yuan, and Cheng toward anomalies and other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 and disputes about them.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3

46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Keywords: Former Han Dynasty, Confucian classics, anomalies theories, Emperor Yuan of Han, Liu Xiang, 4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黃 啟 書 一 前 言 皮 錫 瑞 經 學 歷 史 中 對 經 學 發 展 分 為 10 期 : 西 漢 武 帝 以 下 稱 為 經 學 昌 明 時 代 ; 元 成 二 帝 至 東 漢 則 譽 為 經 學 極 盛 時 代 姑 不 論 學 界 對 於 皮 氏 之 分 期 與 極 盛 中 衰 變 古 等 定 義 是 否 認 同? 但 就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的 描 述 而 言, 皮 氏 之 說 大 體 如 實 經 學 由 昌 明 到 極 盛, 皮 氏 曾 以 二 項 指 標 來 界 定 : 其 一 是 丞 相 由 儒 生 出 任 ; 其 二 是 太 學 諸 生 人 數 1 如 再 佐 以 與 太 學 諸 生 人 數 增 加 有 密 切 關 連 的 博 士 增 立, 以 上 皆 可 謂 元 成 以 後, 經 學 極 盛 的 客 觀 量 化 指 標 然 而, 這 是 否 足 已 反 映 漢 代 國 家 政 策 對 於 儒 術 的 推 崇? 蓋 漢 代 崇 經 重 儒, 雖 始 乎 武 帝 不 過 武 帝 只 視 儒 術 為 文 飾 帝 國 氣 象 的 儀 節 而 已, 未 必 真 以 儒 學 治 國 2 1 清 皮 錫 瑞 著, 周 予 同 注 : 經 學 歷 史 ( 臺 北 : 漢 京 文 化 公 司,1983 年 ), 頁 101 2 漢 班 固 : 漢 書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影 印,1991 年 ), 頁 2618-2621 載 漢 武 帝 時 首 位 以 儒 生 身 分 登 丞 相 之 位 的 公 孫 弘 行 止 云 : 每 朝 會 議, 開 陳 其 端, 使 人 主 自 擇, 不 肯 面 折 庭 爭 於 是 上 察 其 行 慎 厚, 辯 論 有 餘, 習 文 法 吏 事, 緣 飾 以 儒 術, 上 說 之, 一 歲 中 至 左 內 史 元 朔 中, 代 薛 澤 為 丞 相 先 是, 漢 常 以 列 侯 為 丞 相, 唯 弘 無 爵, 上 於 是 下 詔 曰 : 朕 嘉 先 聖 之 道, 開 廣 門 路, 宣 招 四 方 之 士, 蓋 古 者 任 賢 而 序 位, 量 能 以 授 官, 勞 大 者 厥 祿 厚, 德 盛 者 獲 爵 尊, 故 武 功 以 顯 重, 而 文 德 以 行 褒 其 以 高 成 之 平 津 鄉 戶 六 百 五 十 封 丞 相 弘 為 平 津 侯 其 後 以 為 故 事, 至 丞 相 封, 自 弘 始 也 漢 武 帝 並 非 因 為 公 孫 弘 的 經 術 淳 厚, 而 是 他 習 文 法 吏 事, 緣 飾 以 儒 術, 5

48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宣 帝 時 雖 廣 立 博 士, 其 意 乃 在 增 立 穀 梁 春 秋, 追 孝 祖 考, 以 明 即 位 之 正 統 再 由 宣 帝 自 許 漢 家 制 度 乃 王 霸 雜 用, 曾 非 議 時 為 太 子 之 元 帝 純 用 儒 術, 必 亂 吾 家 之 言 適 足 以 顯 現, 漢 代 帝 王 因 藉 儒 學 以 為 文 飾 的 治 術 立 場 歷 來 學 者 根 據 有 限 文 獻, 對 漢 代 經 學 發 展 之 描 述, 已 屬 完 備 然 在 兩 漢 經 說 文 獻 多 半 亡 佚 的 情 況 下, 西 漢 儒 生 為 後 人 推 重 者, 惟 陸 賈 伏 生 賈 誼 董 仲 舒 司 馬 遷 戴 德 戴 聖 劉 向 京 房 劉 歆 王 莽 揚 雄 等 數 人 而 已 如 欲 再 建 立 其 經 說 體 系, 除 伏 生 尚 書 大 傳 董 仲 舒 京 房 易 二 戴 記 外, 其 餘 儒 生 幾 不 可 得 因 此 大 部 分 的 經 學 史 著 作, 多 半 留 心 於 經 學 的 傳 授 而 已 至 於 宣 帝 至 元 帝 之 間 漢 代 經 學 的 發 展 為 何? 輒 停 留 在 石 渠 閣 會 議 之 表 象 描 述, 未 能 詳 辨 宣 元 二 朝 之 經 學 差 異 3 此 豈 因 文 獻 不 足 徵 乎? 筆 者 以 為 : 漢 儒 論 學, 固 與 今 人 純 就 學 理 論 析 不 同 必 要 能 通 經 致 用, 方 克 成 務 4 是 故 對 漢 儒 經 說 的 分 析, 除 現 存 經 傳 章 句 外, 更 宜 考 其 政 務 議 論, 方 能 得 其 全 貌 綜 觀 西 漢 經 學 議 政 之 命 題 : 前 論 五 德 歸 屬 次 辯 鹽 鐵 義 利, 後 議 宗 廟 制 度 其 中 更 令 諸 經 學 者 各 倡 主 張 者, 實 為 後 世 學 者 所 鄙 夷 之 災 異 說 災 異 說 實 可 謂 於 石 渠 閣 論 繼 承 服 制 等 純 粹 經 學 爭 議 之 外, 西 漢 一 個 另 類 的 學 術 戰 場 值 得 留 意 的 是 : 在 經 學 極 盛 的 元 成 二 帝 時 期, 災 異 說 亦 最 為 昌 熾 據 劉 又 深 諳 臣 下 事 上 之 道 故 藉 由 封 侯 公 孫 弘, 搏 取 任 賢 崇 儒 的 美 名 本 文 所 引 漢 書 文 本, 悉 出 此 書 為 行 文 精 簡, 以 下 除 特 需 辨 證 者 外 ; 唯 於 引 文 中 標 記 頁 碼, 不 另 行 加 注 3 如 ( 日 ) 瀧 熊 之 助 : 支 那 經 學 史 概 說 ( 東 京 : 大 明 堂 書 店,1934 年 ), 頁 62-109 西 漢 經 學 ;( 日 ) 本 田 成 之 : 中 國 經 學 史 ( 臺 北 : 古 亭 書 屋,1975 年 ), 頁 105-182 秦 漢 底 經 學 ; 馬 宗 霍 : 中 國 經 學 史 ( 上 海 : 上 海 書 店,1984 年 ), 頁 23-60 兩 漢 之 經 學 大 率 如 此 再 如 洪 乾 祐 : 漢 代 經 學 史 ( 臺 中 : 國 彰 出 版 社,1996 年 ), 頁 239-526 之 第 2 3 兩 章 漢 代 經 學 興 起 的 源 流 背 景 和 助 力 漢 代 的 學 校 圖 書 經 學 博 士 弟 子 員 雖 排 比 出 兩 漢 各 朝 之 材 料, 但 作 者 並 未 能 透 過 諸 材 料 說 出 其 中 的 流 變 4 經 學 歷 史, 頁 90 云 : 武 宣 之 間, 經 學 大 昌, 家 數 未 分, 純 正 不 雜, 故 其 學 極 精 而 有 用 以 禹 貢 治 河, 以 洪 範 察 變, 以 春 秋 決 獄, 以 三 百 五 篇 當 諫 書, 治 一 經 得 一 經 之 益 也 6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49 向 於 元 帝 永 光 元 年 條 災 異 封 事 云 初 元 以 來 六 年 矣, 案 春 秋 六 年 之 中, 災 異 未 有 稠 如 今 者 也 成 帝 元 延 三 年 論 星 孛 山 崩 疏 亦 言 自 建 始 以 來, 二 十 歲 間 而 八 食, 率 二 歲 六 月 而 一 發, 古 今 罕 有 這 究 竟 是 現 實 真 象 之 反 映? 抑 或 只 是 劉 向 憂 念 漢 祚 飄 搖 之 心 理 作 用? 災 異 的 頻 仍, 是 否 為 此 時 災 異 說 興 盛 的 主 因? 客 觀 而 言, 元 成 二 朝 君 王 為 災 異 下 詔 亦 較 以 往 頻 繁 ; 藉 由 災 異 說 積 極 議 論 政 事 之 儒 生, 諸 如 匡 衡 京 房 翼 奉 張 禹 劉 向 谷 永 等, 亦 較 漢 代 初 期 增 多 ; 尤 其 西 漢 各 個 經 學 流 派 所 衍 生 的 重 要 災 異 理 論 著 作 如 京 房 易 學 說 劉 向 洪 範 五 行 傳 論 等 則 多 在 此 時 提 出 今 人 覈 查 災 異 諸 說, 固 感 其 附 會 荒 誕 衡 諸 漢 代, 舉 凡 君 臣 詔 書 奏 疏 史 傳 記 載 等, 卻 無 不 有 災 異 說 之 痕 跡, 足 見 災 異 說 實 為 構 成 漢 代 天 人 之 學 的 重 要 成 分 倘 能 就 此 特 定 時 間, 比 較 其 不 同 學 者 間 之 相 互 競 合, 除 可 看 出 西 漢 災 異 說 發 展 的 脈 絡 ; 亦 可 由 其 與 政 治 之 互 動, 做 為 西 漢 經 學 的 側 面 觀 察 筆 者 基 於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傳 說 京 氏 易 學 說 的 既 有 研 究 心 得, 謹 以 西 漢 宣 元 成 三 朝 為 討 論 焦 點, 析 論 帝 王 對 災 異 之 態 度 與 儒 術 升 降 的 關 連 ; 檢 討 元 成 之 間 的 災 異 頻 出 的 問 題 是 否 成 立 ; 兼 述 儒 生 對 災 異 的 詮 釋 與 爭 議, 及 其 災 異 理 論 之 建 立 希 望 能 透 過 儒 生 藉 災 異 說 議 政 的 線 索, 做 為 西 漢 經 學 史 的 另 一 種 思 考 二 君 王 態 度 左 右 災 異 說 災 異 作 為 描 述 天 災 異 象 之 特 定 名 目, 始 乎 東 周 5 但 至 漢 初, 已 逐 漸 5 災 異 在 先 秦 文 獻 中, 本 用 於 描 述 災 禍 或 怪 變 之 事, 尚 無 特 定 寓 意 但 至 公 羊 傳 則 明 顯 將 二 者 對 舉, 如 言 何 以 書? 記 異 也 大 旱 以 災 書, 此 亦 旱 也 曷 為 以 異 書? 大 旱 之 日 短 而 云 災, 故 以 災 書 ; 此 不 雨 之 日 長 而 無 災, 故 以 異 書 也, 以 及 何 以 書? 記 異 也 此 災 菽 也, 曷 為 以 異 書? 異 大 乎 災 也 等 語, 則 針 對 同 一 種 災 害 做 不 同 等 級 的 劃 分, 進 而 定 義 災 與 異 之 間 對 於 人 事 的 影 響 強 度 惟 此 時 猶 未 將 災 異 合 稱 詳 參 清 陳 立 : 公 羊 義 疏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2 年 ), 頁 986-987 1796 7

50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成 為 一 種 詮 釋 天 人 關 係 的 專 門 術 語 6 君 主 對 於 災 異 現 象 的 重 視, 其 實 源 於 人 類 對 於 天 災 人 禍 驚 懼 的 自 然 心 理 反 應 即 至 科 學 發 達 之 今 日, 倘 驟 逢 地 震 火 災, 眾 人 猶 不 免 驚 惶 失 措, 猜 疑 其 緣 由 此 心 理 反 應, 自 天 子 以 至 庶 民, 其 實 一 也 尤 其 在 君 權 神 授 或 天 命 論 等 思 維 中, 君 主 原 即 是 掌 握 溝 通 天 人 訊 息, 穩 定 天 人 秩 序 的 重 要 角 色 對 於 天 災 異 象 的 回 應, 正 是 君 王 理 所 當 然 的 職 責 原 始 部 落 時 期, 主 要 是 透 過 巫 祝 來 了 解 天 意 ; 但 隨 著 知 識 的 增 進 與 政 府 組 織 的 繁 化, 天 災 的 詮 釋 權, 就 未 必 把 持 在 方 士 手 中 如 左 傳 中 士 弱 士 文 伯 等 一 般 臣 子, 已 可 相 對 於 申 須 梓 慎 裨 竈 等 術 家, 提 出 自 己 對 於 災 異 事 件 的 不 同 見 解 7 因 此, 漢 代 著 於 竹 帛 的 公 羊 傳 對 於 災 異 名 義 之 分 析, 除 了 是 對 春 秋 經 文 的 深 化 ; 另 一 方 面 也 代 表 儒 生 對 天 人 關 係, 爭 取 發 言 地 位 的 嘗 試 ( 一 ) 漢 初 帝 王 的 態 度 徐 復 觀 曾 分 析 漢 代 博 士 成 立 與 演 變 的 階 段, 指 出 : 秦 代 設 置 博 士 70 人, 雖 秩 卑 祿 薄, 但 因 其 所 代 表 的 知 識, 而 得 參 與 朝 廷 大 議, 深 具 意 義 惟 其 目 的, 在 於 以 知 識 參 與 政 治, 並 不 在 發 展 學 術 武 帝 時 五 經 博 士 的 完 全 成 立, 加 強 了 學 術 的 意 味, 並 使 五 經 取 得 政 治 上 的 權 威 地 位 為 博 士 置 弟 子, 則 博 士 增 加 以 教 授 為 業 的 職 掌, 固 定 的 弟 子 員 進 入 到 政 府 各 階 層, 更 使 得 博 士 的 影 響 力 加 大, 師 法 的 觀 念 更 維 繋 了 博 士 教 授 的 合 法 權 威 8 如 漢 高 祖 時 的 陸 賈 或 叔 孫 通, 都 必 須 因 應 帝 國 初 創 時 的 制 度 建 立, 提 出 建 言, 才 算 達 於 時 務 考 諸 漢 書 五 行 志, 高 祖 惠 帝 呂 后 之 間, 並 不 乏 災 異 事 例, 且 如 呂 后 亦 同 6 漢 陸 賈 著, 王 利 器 注 : 新 語 校 注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7 年 ), 頁 155 明 誡 篇 有 惡 政 生 惡 氣, 惡 氣 生 災 異 之 言 雖 今 本 新 語 是 否 出 漢 高 祖 時 陸 賈 之 手? 學 者 尚 猶 有 質 疑 但 如 漢 書, 頁 2496 董 仲 舒 傳 所 載 漢 武 帝 賢 良 詔 即 言 : 三 代 受 命, 其 符 安 在? 災 異 之 變, 何 緣 而 起? 則 災 異 一 辭, 此 時 應 已 是 君 臣 間 對 於 天 人 關 係 之 共 通 語 彙 7 楊 伯 峻 : 春 秋 左 傳 注 ( 臺 北 : 復 文 圖 書 公 司 影 印, 改 題 春 秋 左 傳 會 注, 1986 年 ), 頁 963-964 1287-1288 1390-1392 8 徐 復 觀 : 中 國 經 學 史 的 基 礎 ( 臺 北 : 臺 灣 學 生 書 局,1996 年 ), 頁 69-80 8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51 先 秦 國 君 般 憂 心 災 異 現 象, 惟 恐 日 食 乃 應 於 己 身 9 文 帝 二 年 日 食 詔, 更 云 : 朕 聞 之, 天 生 民, 為 之 置 君 以 養 治 之 人 主 不 德, 布 政 不 均, 則 天 示 之 災 以 戒 不 治 乃 十 一 月 晦, 日 有 食 之, 適 見 于 天, 災 孰 大 焉 朕 獲 保 宗 廟, 以 微 眇 之 身 託 于 士 民 君 王 之 上, 天 下 治 亂, 在 予 一 人, 唯 二 三 執 政 猶 吾 股 肱 也 朕 下 不 能 治 育 群 生, 上 以 累 三 光 之 明, 其 不 德 大 矣 令 至, 其 悉 思 朕 之 過 失, 及 知 見 之 所 不 及, 丐 以 啟 告 朕 及 舉 賢 良 方 正 能 直 言 極 諫 者, 以 匡 朕 之 不 逮 ( 漢 書, 頁 116) 此 為 漢 代 之 首 篇 針 對 災 異 而 下 詔 自 省 求 賢 的 詔 書 沿 襲 先 秦 以 來, 認 為 災 害 異 象 乃 是 上 天 降 罪 以 懲 人 主 之 失 德 不 治 的 觀 念, 亦 同 時 強 調 日 食 在 所 有 災 異 現 象 中, 最 為 嚴 峻 因 此 下 詔 罪 己, 並 積 極 的 薦 舉 賢 良 方 正, 直 言 極 諫 者, 以 匡 不 逮 雖 然 文 獻 中 並 未 看 到 有 何 儒 生 對 於 此 一 災 異 求 賢 詔 的 應 對, 但 畏 天 命 慎 災 異 求 直 言 等 儒 家 災 異 論 述 的 主 要 精 神, 皆 已 在 文 帝 此 一 詔 書 中 表 露 無 遺 武 帝 時, 刻 意 重 用 儒 生 雖 一 度 受 到 竇 太 后 打 壓, 但 儒 生 地 位 已 與 漢 初 不 同 五 經 博 士 於 此 時 備 立, 考 諸 武 帝 賢 良 對 策 之 制 曰 : 三 代 受 命, 其 符 安 在? 災 異 之 變, 何 緣 而 起?( 漢 書, 頁 2496) 因 有 武 帝 一 問, 才 引 出 史 傳 中 第 一 篇 完 整 的 災 異 理 論 著 述 : 董 仲 舒 天 人 三 策 細 繹 此 段 史 實 的 過 程, 尤 宜 注 意 : 董 仲 舒 乃 是 被 動 回 應 武 帝 的 制 問, 才 將 自 己 深 研 公 羊 傳 所 提 煉 災 異 譴 告 模 式, 藉 此 機 會 闡 發 出 來 ; 並 非 預 先 編 造 一 套 理 論, 強 加 在 帝 王 的 頭 上, 遂 其 儒 家 教 化 之 理 但 皮 錫 瑞 經 學 歷 史 卻 提 出 以 下 說 法 : 當 時 儒 者 以 為 人 主 至 尊, 無 所 畏 憚, 借 天 象 以 示 儆, 庶 使 其 君 有 失 德 者 猶 知 恐 懼 修 省 此 春 秋 以 元 統 天 以 天 統 君 之 義, 亦 易 神 道 設 教 之 旨 漢 儒 藉 此 匡 正 其 主 其 時 人 主 方 崇 經 術, 重 儒 臣, 故 遇 日 食 地 震, 必 下 詔 罪 己, 或 責 免 三 公 雖 未 必 能 如 周 宣 之 遇 災 而 懼, 側 身 修 行, 9 漢 書, 頁 1501 五 行 志 云 : ( 高 后 ) 七 年 正 月 己 丑 晦, 日 有 食 之, 既, 在 營 室 九 度, 為 宮 室 中 時 高 后 惡 之, 曰 : 此 為 我 也! 明 年 應 9

52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尚 有 君 臣 交 儆 遺 意 10 皮 氏 將 災 異 說 視 作 儒 生 用 以 制 衡 君 權 之 制 作 此 一 觀 點, 後 世 學 者 率 多 沿 襲, 11 大 陸 學 者 尤 為 津 津 樂 道 12 然 若 繹 史 料 原 委, 便 知 此 種 說 辭, 實 不 合 情 理 蓋 在 儒 學 尚 未 被 官 方 推 重 時, 文 帝 已 因 災 異 而 求 賢, 自 是 文 帝 心 中 先 有 天 象 示 警, 修 德 省 過 的 觀 念 ; 武 帝 制 問 中 凡 言 符 瑞 言 災 異 言 更 化, 亦 是 武 帝 心 中 先 有 一 受 天 明 命, 敬 畏 天 威 的 想 法, 儒 生 的 災 異 論 述 才 可 能 起 得 了 作 用 13 倘 若 說 儒 生 編 造 了 一 個 制 衡 君 權 的 災 異 譴 告 假 說, 迫 使 君 王 接 受 那 亦 必 是 儒 生 勢 力 足 以 左 右 政 局 時, 才 可 能 以 天 命 適 足 畏 祖 制 不 可 改 等 主 張, 企 圖 對 抗 剛 愎 自 用 的 君 王 或 權 相 ; 但 這 豈 是 漢 初 朝 局 的 實 況? 皮 氏 等 人 的 假 說, 未 免 以 今 律 古 申 言 之 : 所 謂 災 異 說 者, 當 是 建 築 在 君 臣 共 同 接 受 的 天 人 感 應 信 仰 之 下, 試 圖 透 過 外 在 呈 顯 的 規 律, 鑑 往 以 知 來 假 使 漢 代 君 主 不 接 受 這 種 天 人 觀 念, 即 便 儒 生 再 如 何 費 盡 唇 舌, 盡 屬 空 談 據 漢 書 所 載 : 武 帝 建 元 五 年 備 立 五 經 博 士, 推 興 儒 學 ; 元 光 元 年 公 孫 弘 應 賢 良 詔 而 出 ; 14 元 朔 五 年 公 孫 弘 為 相 時, 請 為 博 士 置 弟 子 員 50 人, 並 議 10 同 註 1, 頁 106 11 如 陳 柱 : 公 羊 家 哲 學 ( 臺 北 : 臺 灣 中 華 書 局,1980 年 ), 頁 110 上 云 : 漢 之 儒 者, 喜 言 災 異 感 應, 大 儒 如 董 仲 舒 劉 向 之 徒, 尤 工 言 焉 斯 則 漢 代 君 權 太 重, 故 借 天 地 神 權, 冀 稍 殺 君 主 之 淫 威 其 立 意 固 亦 無 惡, 然 流 風 所 扇, 學 者 趨 之, 遂 以 災 異 之 感 應 說 經 斯 則 錮 蔽 民 智, 窒 塞 真 理, 不 能 不 辭 而 闢 之 者 矣 12 如 孫 筱 : 兩 漢 經 學 與 社 會 ( 北 京 : 中 國 科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2 年 ), 頁 316-328 便 倡 言 祥 瑞 與 災 異 是 經 學 限 制 君 權 的 方 法 甚 至 說 到 : 漢 代 經 師 經 過 整 理 民 間 迷 信 的 思 想, 創 造 出 天 人 合 一 的 概 念, 其 真 實 的 目 的 在 于 提 煉 祥 瑞 說 與 災 異 說, 並 借 以 對 被 他 們 無 窮 放 大 的 君 權 予 以 限 制 13 清 趙 翼 : 廿 二 史 劄 記 ( 北 京 : 中 國 書 店,1990 年 ), 頁 25-26 漢 詔 多 懼 詞 條, 歷 引 兩 漢 災 異 詔 書 即 認 為 : 以 上 諸 詔, 雖 皆 出 自 繼 體 守 文 之 君, 不 能 有 高 武 英 氣 然 皆 小 心 謹 畏, 故 多 蒙 業 而 安 兩 漢 之 衰, 但 有 庸 主 而 無 暴 君, 亦 家 風 使 然 也 14 漢 書, 頁 161 武 帝 紀 云 董 仲 舒 公 孫 弘 等 出 焉 但 頁 2495 董 仲 舒 傳 則 云 武 帝 即 位, 舉 賢 良 文 學 之 士 前 後 百 數, 而 仲 舒 以 賢 良 對 策 焉 又 云 舉 茂 才 孝 廉 ( 事 在 元 光 元 年 ) 皆 自 仲 舒 發 之 則 似 對 策 之 時 在 建 元 元 年 甚 至 公 孫 10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53 定 博 士 弟 子 來 源 與 通 經 藝 補 卒 吏 等 職, 於 是 公 卿 大 夫 士 吏 多 文 學 之 士 與 此 同 時, 漢 代 災 異 學 說 亦 始 肇 興, 董 仲 舒 於 賢 良 對 策 中, 依 託 春 秋 公 羊 家 言 提 出 一 套 災 異 譴 告 模 式 後 雖 因 公 孫 弘 之 排 擠, 屢 出 為 驕 王 之 相, 又 曾 中 廢 為 中 大 夫 但 其 居 家 所 著 災 異 之 記 中, 載 有 推 度 建 元 六 年 遼 東 高 廟 災 之 言, 為 漢 代 儒 生 以 災 異 議 政 之 始 15 故 漢 書 稱 其 始 推 陰 陽, 為 儒 者 宗 董 仲 舒 死 後 而 有 夏 侯 始 昌, 亦 以 明 於 陰 陽 著 稱, 曾 預 言 柏 梁 臺 災 而 應 族 子 夏 侯 勝 亦 從 其 受 尚 書 及 洪 範 五 行 傳, 倡 說 災 異 洪 範 五 行 傳 被 輯 入 今 本 尚 書 大 傳 中, 是 否 皆 為 伏 生 所 作? 學 者 尚 有 歧 見 16 但 由 五 行 志 與 眭 兩 夏 弘 本 傳 中, 無 論 史 記 或 漢 書 於 其 第 二 次 對 策 皆 在 元 光 5 年, 而 非 元 年 正 因 漢 書 記 載 之 矛 盾, 使 後 世 學 者 各 執 一 辭, 如 宋 司 馬 光 編, 胡 三 省 注 : 資 治 通 鑑 ( 臺 北 : 洪 氏 出 版 社 影 印,1974 年 ), 頁 556 即 據 上 述 理 由, 將 董 仲 舒 對 策 之 年 繫 於 建 元 元 年 南 宋 洪 邁 : 容 齋 隨 筆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 1996 年 ), 續 筆 卷 6, 頁 286-287 漢 舉 賢 良 條 則 繫 於 元 光 元 年, 今 人 如 施 丁 周 桂 鈿 多 支 持 此 說 又 王 葆 玹 : 西 漢 經 學 源 流 ( 臺 北 : 東 大 圖 書 公 司,1994 年 ), 頁 137-146 則 別 立 異 說, 以 為 對 策 於 元 朔 5 年 15 漢 司 馬 遷 : 史 記 ( 臺 北 : 洪 氏 出 版 社 影 印,1974 年 ), 頁 3127-3128 並 參 漢 書, 頁 2496-2525 16 清 王 鳴 盛 : 十 七 史 商 榷 ( 臺 北 : 鼎 文 書 局 影 印,1979 年, 王 鳴 盛 讀 書 筆 記 十 七 種 本 ), 頁 109 以 為 洪 範 五 行 傳 為 伏 生 所 作 廿 二 史 劄 記, 頁 24 趙 翼 則 直 言 該 傳 為 夏 侯 始 昌 所 作 徐 復 觀 :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 先 秦 篇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94 年 ), 頁 587 陰 陽 五 行 及 其 有 關 文 獻 的 研 究 則 因 見 今 本 春 秋 繁 露 有 五 行 五 事, 故 論 斷 將 洪 範 之 五 行 與 五 事 相 配 乃 始 於 董 仲 舒, 後 復 由 今 文 尚 書 家 ( 夏 侯 始 昌 ) 採 入 大 傳 張 兵 : 洪 範 詮 釋 研 究 ( 濟 南 : 齊 魯 書 社,2007 年 ), 頁 27-33 亦 批 評 徐 復 觀 認 為 屬 夏 侯 始 昌 之 說, 而 認 為 歐 陽 氏 之 學 言 災 異 並 舉 倪 寬 對 策 有 精 神 所 鄉, 徵 兆 必 報 ; 天 地 并 應, 符 瑞 昭 明, 是 與 尚 書 洪 範 的 庶 徵 有 關 再 舉 元 帝 時 的 平 當 每 有 災 異 時, 輒 傅 經 術, 言 得 失, 藉 此 說 明 洪 範 五 行 傳 本 即 是 伏 生 尚 書 大 傳 的 一 篇, 為 歐 陽 與 大 小 夏 侯 兩 派 共 同 傳 習 程 元 敏 : 兩 漢 洪 範 五 行 傳 作 者 索 隱, 孔 孟 學 報 第 85 期 (2007 年 ), 頁 159-191 則 辨 駁 近 人 懷 疑 洪 範 五 行 傳 作 者 諸 說, 仍 主 張 洪 範 五 行 傳 實 為 伏 生 所 作, 即 今 漢 書 五 行 志 所 見 引 述 者 蘇 德 昌 : 漢 書 五 行 志 研 究 ( 臺 北 : 國 立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論 文, 李 偉 泰 先 生 指 導, 11

5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侯 京 翼 李 傳 多 只 標 舉 夏 侯 始 昌 與 夏 侯 勝 二 人 而 未 及 伏 生 的 情 形 判 斷, 即 便 伏 生 或 曾 就 洪 範 材 料 提 出 一 套 災 異 對 應 體 系, 但 夏 侯 始 昌 才 算 真 正 使 洪 範 五 行 傳 落 實 在 災 異 議 政 的 首 位 尚 書 學 者 眭 兩 夏 侯 京 翼 李 傳 雖 云 : 自 董 仲 舒 韓 嬰 死 後, 武 帝 始 得 始 昌, 甚 重 之 ( 漢 書, 頁 3154) 但 無 論 史 傳 或 今 本 韓 詩 外 傳 皆 看 不 出 韓 嬰 以 災 異 解 詩 的 線 索 ; 班 固 因 劉 向 劉 歆 父 子 著 作, 於 五 行 志 中 推 溯 災 異 理 論 之 源, 而 舉 周 易 洪 範, 但 武 帝 時 亦 尚 未 出 現 易 學 一 系 的 災 異 說 換 言 之, 災 異 說 對 於 五 經 的 滲 透 並 未 及 全 面 ( 二 ) 宣 帝 利 用 災 異 說 董 仲 舒 夏 侯 始 昌 先 後 以 藉 用 春 秋 尚 書 之 經 義, 發 展 出 災 異 詮 釋 之 說, 並 用 於 議 論 朝 政 是 非 ; 但 災 異 說 並 不 因 此 持 續 發 展 如 董 仲 舒 推 論 建 元 六 年 遼 東 高 廟 長 陵 高 園 殿 災, 草 稿 為 主 父 偃 嫉 而 竊 之, 上 奏 於 朝 廷 武 帝 召 諸 儒 議 之, 以 為 大 愚, 於 是 下 仲 舒 吏, 當 死, 詔 赦 之, 仲 舒 遂 不 敢 復 言 災 異 董 仲 舒 此 條 災 異 詮 釋, 不 只 干 犯 擅 議 宗 廟 之 罪, 又 當 妖 言 之 令 17 所 謂 不 敢 復 言 災 異, 則 對 以 董 仲 舒 所 主 的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實 為 一 大 打 擊 昭 帝 時, 董 仲 舒 再 傳 弟 子 眭 孟 為 符 節 令 針 對 元 鳳 三 年 泰 山 有 大 石 自 立 昌 邑 有 2011 年 ), 頁 76 則 作 調 和 之 論, 以 為 : 只 能 確 認 夏 侯 始 昌 時 已 見 洪 範 五 行 傳, 始 昌 善 推 所 傳 與 五 行 志 所 引 傳 曰 之 傳 本, 亦 有 極 大 可 能 為 始 昌 個 人 述 作 惟 此 架 構 應 非 始 昌 一 人 所 成, 而 屬 伏 生 以 來 西 漢 尚 書 學 與 災 異 學 合 流 之 後 的 產 物 17 漢 書, 頁 3125 韋 賢 傳 云 : 初 高 后 時, 患 臣 下 妄 非 議 先 帝 宗 廟 寢 園 官, 故 定 著 令, 敢 有 擅 議 者 棄 市 至 元 帝 改 制, 蠲 除 此 令 成 帝 時 以 無 繼 嗣, 河 平 元 年 復 復 太 上 皇 寢 廟 園, 世 世 奉 祠 昭 靈 后 武 哀 王 昭 哀 后 并 食 於 太 上 寢 廟 如 故, 又 復 擅 議 宗 廟 之 命 又 頁 96 云 : ( 高 后 ) 元 年 春 正 月, 詔 曰 : 前 日 孝 惠 皇 帝 言 欲 除 三 族 罪 妖 言 令, 議 未 決 而 崩, 今 除 之 但 文 帝 前 元 二 年 宣 帝 時 路 溫 舒 上 疏, 甚 至 西 漢 末 年 哀 帝 时, 猶 詔 除 誹 謗 詆 欺 之 法 是 以 終 西 漢 一 代, 誹 謗 妖 言 之 令, 恐 未 盡 罷 12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55 枯 社 木 臥 復 生 上 林 苑 大 柳 樹 斷 枯 臥 地 亦 自 立 生, 且 有 蟲 食 樹 葉 成 文 字 曰 公 孫 病 已 立 等 事 乃 推 春 秋 之 意, 以 為 當 有 從 匹 夫 為 天 子 者 復 引 先 師 董 仲 舒 之 言 為 據, 認 為 漢 帝 宜 求 索 賢 人, 禪 以 帝 位 當 時 昭 帝 自 8 歲 即 位 至 此 已 8 年, 惟 尚 未 加 元 服, 故 眭 兩 夏 侯 京 翼 李 傳 稱 其 幼 秉 政 之 大 將 軍 霍 光 惡 眭 孟 之 言, 以 其 妄 設 祅 言 惑 眾, 大 逆 不 道 而 誅 之 數 年 後, 昭 帝 崩, 昌 邑 王 嗣 立 夏 侯 勝 以 洪 範 五 行 傳 說 天 久 陰 而 不 雨, 臣 下 有 謀 上 者 昌 邑 王 謂 勝 作 妖 言, 縛 以 屬 吏 其 時 霍 光 與 車 騎 將 軍 張 安 世 正 謀 廢 昌 邑 王, 以 為 事 洩, 召 問 夏 侯 勝, 勝 對 以 洪 範 傳 語 霍 光 等 大 驚, 因 此 益 重 經 術 儒 士 眭 夏 侯 二 人 各 因 仲 舒 始 昌 之 學 而 推 言 災 異, 或 誅 或 囚 是 妖 言 之 令 雖 未 盡 廢, 然 由 霍 光 之 益 重 經 術 士, 儒 生 以 災 異 議 政 之 風 已 漸 開 再 則, 本 傳 載 夏 侯 勝 常 謂 諸 生 云 : 經 術 苟 明, 其 取 青 紫 如 俛 拾 地 芥 耳 夏 侯 氏 雖 曾 教 授 太 后 尚 書, 但 由 本 傳 觀 之, 則 所 謂 經 術 者, 未 必 不 是 洪 範 五 行 傳 的 災 異 說 宣 帝 由 民 間 而 登 大 寶, 眭 孟 當 年 對 災 異 之 預 言, 竟 成 為 宣 帝 即 位 之 吉 兆 因 此 即 位 後 乃 徵 眭 孟 之 子 為 郎, 除 為 其 平 反 外 ; 更 重 要 的 是 強 化 宣 帝 君 權 乃 天 命 所 歸, 無 庸 置 疑 再 觀 宣 帝 甘 露 三 年 石 渠 閣 會 議 事, 宣 帝 紀 與 儒 林 傳 云 : 詔 諸 儒 講 五 經 同 異, 太 子 太 傅 蕭 望 之 等 平 奏 其 議, 上 親 稱 制 臨 決 焉 迺 立 梁 丘 易 大 小 夏 侯 尚 書 穀 梁 春 秋 博 士 ( 漢 書, 頁 272) 初, 書 唯 有 歐 陽, 禮 后, 易 楊, 春 秋 公 羊 而 已 至 孝 宣 世, 復 立 大 小 夏 侯 尚 書, 大 小 戴 禮, 施 孟 梁 丘 易, 穀 梁 春 秋 ( 漢 書, 頁 3620-3621) 考 察 漢 書 諸 傳 所 述, 石 渠 閣 會 議 之 前, 博 士 至 少 有 以 下 數 人 : 易 有 田 王 孫 施 讎 ; 18 書 有 張 生 歐 陽 高 歐 陽 地 餘 林 尊 孔 霸 ( 大 夏 侯 所 傳 ) 張 山 拊 ( 小 夏 侯 所 傳 ); 詩 之 魯 詩 有 孔 安 國 等 人 江 公 張 長 安 薛 廣 德, 18 史 記, 頁 3127 云 要 言 易 者 本 於 楊 何 之 家, 漢 書, 頁 3597 則 改 為 要 言 易 者 本 之 田 何 如 由 施 孟 梁 丘 三 家 而 論, 則 漢 書 之 說 近 是 13

56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齊 詩 有 轅 固 生 后 蒼, 韓 詩 有 韓 嬰 韓 商 ; 禮 有 戴 聖 ; 春 秋 之 公 羊 有 胡 毋 生 董 仲 舒 嚴 彭 祖, 穀 梁 有 瑕 丘 江 公 之 孫 其 中 施 讎 歐 陽 地 餘 林 尊 張 山 拊 張 長 安 薛 廣 德 戴 聖 嚴 彭 祖 等 人, 更 以 博 士 身 分 與 會 石 渠 因 此 宣 帝 紀 所 稱 在 石 渠 會 後 迺 立 梁 丘 易 大 小 夏 侯 尚 書 穀 梁 春 秋 博 士 者, 實 質 上 只 有 以 黃 門 郎 身 分 奉 使 問 諸 儒 的 梁 丘 臨 而 已 儒 林 傳 則 於 穀 梁 春 秋 博 士 興 廢 原 委, 敘 之 特 詳 蓋 宣 帝 是 聞 衛 太 子 好 穀 梁 春 秋 ; 故 先 後 擢 蔡 千 秋 江 公 之 孫 為 博 士, 又 令 劉 向 周 慶 丁 姓 以 待 詔 助 之 石 渠 閣 中 平 公 羊 穀 梁 同 異, 當 時 公 羊 博 士 嚴 彭 祖 及 侍 郎 申 輓 伊 推 宋 顯 等 與 穀 梁 議 郎 尹 更 始 待 詔 劉 向 周 慶 丁 姓 等, 相 較 並 論 但 因 公 羊 家 多 不 見 從, 雙 方 又 增 內 侍 郎 許 廣 ( 公 羊 ) 中 郎 王 亥 ( 穀 梁 ) 各 五 人, 議 三 十 餘 事 太 子 太 傅 蕭 望 之 等 11 人 各 以 經 義 對, 乃 多 從 穀 梁 由 是 穀 梁 之 學 大 盛 慶 姓 皆 為 博 士 ( 漢 書, 頁 3618) 相 比 於 大 小 夏 侯 尚 書 與 梁 丘 易, 並 未 增 員 再 議 足 見 議 立 穀 梁 乃 為 實 踐 宣 帝 主 觀 好 惡, 穀 梁 未 必 於 經 義 為 勝 類 似 這 種 推 尊 祖 上 的 動 作, 一 如 登 基 之 初 即 議 太 子 據 諡 號, 為 置 園 邑 ; 次 年 復 尊 孝 武 廟 為 世 宗 廟, 奏 盛 德 文 始 五 行 之 舞 等 舉 措 一 般 雖 儒 林 傳 載 : 昭 帝 時 舉 賢 良 文 學, 增 博 士 弟 子 員 滿 百 人, 宣 帝 末 增 倍 之 但 正 如 標 舉 穀 梁, 導 致 諸 經 各 家 分 立 19 再 觀 元 帝 紀 記 載 : ( 元 帝 ) 八 歲, 立 為 太 子 壯 大, 柔 仁 好 儒 見 宣 帝 所 用 多 文 法 吏, 以 刑 名 繩 下, 大 臣 楊 惲 蓋 寬 饒 等 坐 刺 譏 辭 語 為 罪 而 誅, 嘗 侍 燕 從 容 言 : 陛 下 持 刑 太 深, 宜 用 儒 生 宣 帝 作 色 曰 : 漢 家 自 有 制 度, 本 以 霸 王 道 雜 之, 奈 何 純 任 德 教, 用 周 政 乎! 且 俗 儒 不 達 時 宜, 好 是 古 非 今, 使 人 眩 於 名 實, 不 知 所 守, 何 足 委 任? 乃 歎 曰 : 亂 我 家 者, 太 子 也! 由 是 疏 太 子 而 愛 淮 陽 王, 曰 : 淮 陽 王 明 察 好 法, 宜 為 吾 子 ( 漢 19 在 漢 初 詩 已 見 齊 魯 韓 三 家 但 宣 帝 以 後, 易 分 施 孟 梁 丘 ; 書 分 歐 陽 大 小 夏 侯 ; 禮 分 后 大 小 戴 ; 春 秋 分 公 羊 穀 梁 皮 錫 瑞 即 批 評 是 分 所 不 必 分 者 經 學 歷 史, 頁 76 14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57 書, 頁 277) 宣 帝 向 重 循 名 責 實 的 法 家 治 術, 故 愛 明 察 好 法 的 淮 陽 王 ; 而 疏 柔 仁 好 儒 的 元 帝 其 不 信 從 儒 學 的 態 度, 表 露 無 遺 所 謂 石 渠 閣 等 廣 立 諸 經 增 博 士 弟 子 員 等, 皆 不 脫 其 政 治 運 作 宣 帝 假 託 儒 術 的 策 略, 又 可 由 其 面 對 災 異 的 態 度 得 到 旁 證 宣 帝 於 本 始 四 年 郡 國 四 十 九 地 震 地 節 三 年 地 震, 二 度 因 災 異 而 詔 舉 直 言 極 諫 者 以 匡 不 逮, 一 如 文 帝 之 災 異 詔 但 自 地 節 二 年 霍 光 卒 後, 宣 帝 親 政, 乃 詔 令 群 臣 得 奏 封 事, 以 知 下 情 霍 光 傳 稱 : 時 霍 山 自 若 領 尚 書, 上 令 吏 民 得 奏 封 事, 不 關 尚 書, 群 臣 進 見 獨 往 來, 於 是 霍 氏 甚 惡 之 ( 漢 書, 頁 2951) 換 言 之, 宣 帝 親 政 時 雖 猶 優 柔 霍 氏, 但 已 透 過 封 事 的 上 奏, 架 空 霍 氏 對 朝 政 的 影 響 因 此, 張 敞 便 假 上 封 事 之 機, 據 春 秋 義 歷 陳 霍 光 秉 政 以 來 諸 多 災 異 云 : 故 仲 尼 作 春 秋, 跡 盛 衰, 譏 世 卿 最 甚 乃 者 大 將 軍 決 大 計, 安 宗 廟, 定 天 下, 功 亦 不 細 矣 夫 周 公 七 年 耳, 而 大 將 軍 二 十 歲, 海 內 之 命, 斷 於 掌 握 方 其 隆 時, 感 動 天 地, 侵 迫 陰 陽, 月 朓 日 蝕, 晝 冥 宵 光, 地 大 震 裂, 火 生 地 中, 天 文 失 度, 祅 祥 變 怪, 不 可 勝 記, 皆 陰 類 盛 長, 臣 下 顓 制 之 所 生 也 朝 臣 宜 有 明 言, 曰 : 陛 下 褒 寵 故 大 將 軍 以 報 功 德 足 矣 間 者 輔 臣 顓 政, 貴 戚 太 盛, 君 臣 之 分 不 明, 請 罷 霍 氏 三 侯 皆 就 弟 ( 第 ) 及 衛 將 軍 張 安 世, 宜 賜 几 杖 歸 休, 時 存 問 召 見, 以 列 侯 為 天 子 師 ( 漢 書, 頁 3217-3218) 宣 帝 親 政 納 諫 詔 書, 本 不 為 災 異 而 發 張 敞 封 事 卻 假 此 機 會, 援 引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之 陰 氣 過 盛, 乃 臣 下 專 制 之 象 宗 旨 不 外 伸 張 君 權, 極 力 抨 擊 霍 氏 一 族 專 政 之 弊 傳 稱 宣 帝 甚 善 其 計 可 知, 朝 臣 以 災 異 言 事 的 禁 忌, 在 宣 帝 親 政 後 逐 漸 開 放, 甚 至 得 到 君 王 的 重 視 與 獎 掖, 蓋 正 符 合 宣 帝 本 人 的 政 治 利 益 故 也 20 20 地 節 四 年 7 月, 大 司 馬 霍 禹 謀 反 宣 帝 遂 得 一 舉 拔 除 了 朝 中 霍 氏 一 族 的 勢 力, 並 廢 去 皇 后 霍 氏 15

58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宣 帝 又 有 一 特 點, 即 強 調 祥 瑞 勝 於 災 異 自 古 君 王 莫 不 期 盼 天 降 祥 瑞, 以 示 聖 治 武 帝 賢 良 制 詔 便 詢 問 三 代 受 命, 其 符 安 在?, 又 強 調 云 : 伊 欲 風 流 而 令 行, 刑 輕 而 奸 改, 百 姓 和 樂, 政 事 宣 昭, 何 修 何 飭 而 膏 露 降, 百 穀 谷 登, 德 潤 四 海, 澤 臻 屮 木, 三 光 全, 寒 暑 平, 受 天 之 祜, 享 鬼 神 之 靈, 德 澤 洋 溢, 施 虖 方 外, 延 及 群 生?( 漢 書, 頁 2496-2497) 故 武 帝 一 朝 屢 為 所 謂 祥 瑞, 命 樂 府 作 歌 詠 之, 甚 而 改 元 21 誠 然, 洪 範 中 休 徵 咎 徵 對 舉 但 春 秋 中 對 所 謂 獲 麟 一 事, 乃 以 為 不 當 現 而 現, 是 重 災 異 甚 於 祥 瑞 故 董 仲 舒 天 人 三 策 答 覆 武 帝 制 問, 對 於 受 命 之 符, 只 就 尚 書 所 言 白 魚 入 於 王 舟, 有 火 復 於 王 屋, 流 為 烏, 輕 描 淡 寫 ; 卻 據 公 羊 傳 釋 元 年 春 王 正 月 義, 強 調 王 者 當 承 天 意 以 從 事, 故 任 德 教 而 不 任 刑 並 云 : 臣 謹 案 春 秋 謂 一 元 之 意, 一 者 萬 物 之 所 從 始 也, 元 者 辭 之 所 謂 大 也 謂 一 為 元 者, 視 大 始 而 欲 正 本 也 春 秋 深 探 其 本, 而 反 自 貴 者 始 故 為 人 君 者, 正 心 以 正 朝 廷, 正 朝 廷 以 正 百 官, 正 百 官 以 正 萬 民, 正 萬 民 以 正 四 方 四 方 正, 遠 近 莫 敢 不 壹 於 正, 而 亡 有 邪 氣 奸 其 間 者 是 以 陰 陽 調 而 風 雨 時, 群 生 和 而 萬 民 殖, 五 穀 孰 而 屮 木 茂, 天 地 之 間 被 潤 澤 而 大 豐 美, 四 海 之 內 聞 盛 德 而 皆 徠 臣, 諸 福 之 物, 可 致 之 祥, 莫 不 畢 至, 而 王 道 終 矣 ( 漢 書, 頁 2502-2503) 此 即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的 核 心 精 神 然 而 以 宣 帝 在 位 25 年 中, 本 紀 凡 載 災 異 11 事 ( 如 再 計 災 異 詔 所 述 及 者, 凡 14 事 ), 災 異 詔 則 有 5 道 相 對 的, 鳳 凰 神 爵 黃 龍 等 祥 瑞 凡 7 見 ( 如 再 計 祥 瑞 詔 所 述, 則 14 見 ), 而 祥 瑞 詔 便 有 8 道 之 多 如 下 兩 例 : 21 作 歌 者, 如 元 狩 元 年 白 麟 之 歌 元 鼎 四 年 寶 鼎 天 馬 之 歌 元 封 二 年 芝 房 之 歌 太 始 三 年 朱 雁 之 歌 等 改 元 者, 如 元 狩 元 鼎 即 是 16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59 ( 元 康 元 年 ) 乃 者 鳳 皇 集 泰 山 陳 留, 甘 露 降 未 央 宮 朕 未 能 章 先 帝 休 烈, 協 甯 百 姓, 承 天 順 地, 調 序 四 時, 獲 蒙 嘉 瑞, 賜 茲 祉 福, 夙 夜 兢 兢, 靡 有 驕 色, 內 省 匪 解, 永 惟 罔 極 書 不 云 乎? 鳳 皇 來 儀, 庶 尹 允 諧 其 赦 天 下 徒, 賜 勤 事 吏 中 二 千 石 以 下 至 六 百 石 爵, 自 中 郎 吏 至 五 大 夫, 佐 史 以 上 二 級, 民 一 級, 女 子 百 戶 牛 酒 加 賜 鰥 寡 孤 獨 三 老 孝 弟 力 田 帛 所 振 貸 勿 收 ( 神 爵 元 年 ) 朕 承 宗 廟, 戰 戰 慄 栗, 惟 萬 事 統, 未 燭 厥 理 乃 元 康 四 年 嘉 穀 玄 稷 降 于 郡 國, 神 爵 仍 集, 金 芝 九 莖 產 於 函 德 殿 銅 池 中, 九 真 獻 奇 獸, 南 郡 獲 白 虎 威 鳳 為 寶 朕 之 不 明, 震 於 珍 物, 飭 躬 齋 精, 祈 為 百 姓 東 濟 大 河, 天 氣 清 靜, 神 魚 舞 河 幸 萬 歲 宮, 神 爵 翔 集 朕 之 不 德, 懼 不 能 任 其 以 五 年 為 神 爵 元 年 賜 天 下 勤 事 吏 爵 二 級, 民 一 級, 女 子 百 戶 牛 酒, 鰥 寡 孤 獨 高 年 帛 所 振 貸 物 勿 收 行 所 過 毋 出 田 租 ( 漢 書, 頁 253-254 259) 詔 書 中 雖 自 謙 未 能 章 明 先 帝 功 業, 惟 恐 不 能 勝 任 祥 瑞, 故 赦 天 下 賜 民 爵 實 則 引 經 據 典, 並 歷 數 祥 異 之 事 自 揚 之 情, 躍 然 紙 上 趙 翼 廿 二 史 劄 記 兩 漢 多 鳳 凰 條 便 點 出 : 兩 漢 多 鳳 凰, 而 最 多 者, 西 漢 則 宣 帝 之 世, 東 漢 則 章 帝 之 世 案 : 宣 帝 當 武 帝 用 兵 勞 擾 之 後 昭 帝 以 來, 與 民 休 息, 天 下 和 樂 章 帝 承 明 帝 之 吏 治 肅 清, 太 平 日 久 故 宜 皆 有 此 瑞 然 抑 何 鳳 凰 之 多 耶? 觀 宣 帝 紀 年, 以 神 爵 五 鳳 黃 龍 等 為 號 章 帝 亦 詔 曰 : 乃 者, 鸞 鳳 仍 集, 麟 龍 並 臻, 甘 露 宵 降, 嘉 穀 滋 生 似 亦 明 其 得 意 者 得 無 二 帝 本 喜 符 瑞, 而 臣 下 遂 附 會 其 事 耶? 案 : 宣 帝 時, 黃 霸 守 潁 川, 潁 川 鳳 凰 尤 數 見 後 霸 入 為 丞 相, 會 有 鶡 雀 自 京 兆 尹 張 敞 舍, 飛 集 丞 相 府 霸 以 為 神 爵, 欲 奏 聞, 後 知 從 敞 舍 來, 乃 止 當 日 所 謂 鳳 凰 者, 毋 乃 亦 鶡 雀 之 類 耶? 22 22 廿 二 史 劄 記, 頁 38-39 17

60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君 上 有 好 者, 臣 民 必 因 而 逢 迎 之 宣 帝 數 頒 祥 瑞 之 詔, 無 寧 是 一 種 自 我 表 彰 聖 主 仁 政 的 宣 示 臣 下 再 加 以 附 會 虛 報, 便 渲 染 出 一 個 太 平 治 世 因 此, 無 論 是 儒 術, 或 是 其 中 的 災 異 ( 祥 瑞 ) 說, 皆 被 宣 帝 玩 弄 於 股 掌 之 上 ( 三 ) 元 帝 崇 儒 的 影 響 皮 錫 瑞 稱 元 帝 以 下 為 經 學 極 盛 時 代, 而 不 始 於 分 立 博 士 的 宣 帝 朝, 極 具 眼 光 案 百 官 公 卿 表 云 : 博 士, 秦 官, 掌 通 古 今, 秩 比 六 百 石, 員 多 至 數 十 人 武 帝 建 元 五 年 初 置 五 經 博 士, 宣 帝 黃 龍 元 年 稍 增 員 十 二 人 ( 漢 書, 頁 726) 從 宣 帝 石 渠 閣 會 議 同 時 與 會 的 博 士 中, 書 有 歐 陽 地 餘 林 尊 ( 歐 陽 氏 傳 ) 張 山 拊 ( 小 夏 侯 傳 ); 詩 之 魯 詩 有 張 長 安 薛 廣 德, 足 見 當 時 一 經 博 士 不 限 一 人 故 增 員 十 二 人, 不 當 如 王 國 維 漢 魏 博 士 考 釋 為 增 員 至 十 二 人 23 而 是 在 原 有 經 數 及 博 士 人 數 上, 至 少 加 入 大 戴 禮 孟 喜 易 梁 丘 易 等 家 ; 尤 其 與 會 的 穀 梁 學 者 待 詔 周 慶 丁 姓 等, 皆 升 為 博 士 益 證 各 經 諸 家 博 士, 皆 非 獨 一 人 而 已 對 應 博 士 之 增 員, 宣 帝 末 年 ( 當 即 黃 龍 元 年 ) 博 士 弟 子 員 亦 由 百 人 增 倍 至 二 百 人 相 較 之 下, 元 帝 朝 所 惟 增 立 京 氏 易 一 家, 史 傳 未 詳 博 士 員 額 有 何 增 多 24 但 儒 林 傳 稱 : 元 帝 好 儒, 能 通 一 經 者 皆 復 數 年, 以 用 度 不 足, 更 為 設 員 千 人, 郡 國 置 五 經 百 石 卒 史 成 帝 末, 或 言 孔 子 布 衣 養 徒 三 千 人, 今 天 子 太 學 弟 子 少, 於 是 增 弟 子 員 三 千 人 歲 餘, 復 如 故 ( 漢 書, 頁 3596) 即 元 帝 優 遇 儒 生, 原 意 欲 使 能 通 一 經 者, 俱 免 除 其 徭 役 數 年 後 因 現 實 考 量, 23 王 國 維 : 觀 堂 集 林 (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1991 年 ), 卷 4, 頁 8-10 湯 志 鈞 等 : 西 漢 經 學 與 政 治 ( 上 海 : 上 海 古 籍 出 版 社,1994 年 ), 頁 136-137 即 採 此 說 24 漢 書 並 未 詳 載 元 帝 立 京 氏 易 之 時 間, 惟 儒 林 傳 稱 房 授 東 海 殷 嘉 河 東 姚 平 河 南 乘 弘, 皆 為 郎 博 士 繇 是 易 有 京 氏 之 學 18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61 改 設 博 士 弟 子 員 凡 千 人, 仍 5 倍 於 宣 帝 朝, 成 帝 時 更 增 為 3000 人 考 百 官 公 卿 表 郎 中 令 之 屬 官 有 大 夫 郎 謁 者, 又 期 門 羽 林 皆 屬 焉 其 中 郎 掌 守 門 戶, 多 至 千 人 ; 期 門 掌 執 兵 送 從, 多 至 千 人 ( 漢 書, 頁 727) 換 言 之, 元 帝 時 博 士 弟 子 人 數 已 與 郎 官 或 侍 衛 虎 賁 之 士 相 當 何 況 依 公 孫 弘 當 時 之 設 計, 諸 博 士 弟 子 未 來 更 將 成 為 吏 員 的 主 要 來 源, 甚 至 參 與 朝 政 以 元 帝 時 所 立 的 京 氏 易 主 角, 京 房 ( 初 元 四 年 以 孝 廉 為 郎, 後 出 魏 郡 太 守 ) 弟 子 任 良 姚 平 ( 中 郎, 後 或 為 博 士 ), 皆 出 於 郎 官 可 證 皮 錫 瑞 盛 稱 : 漢 初 不 任 儒 者, 武 帝 始 以 公 孫 弘 為 丞 相, 封 侯, 天 下 學 士 靡 然 鄉 風 元 帝 尤 好 儒 生, 韋 匡 貢 薛, 並 致 輔 相 自 後 公 卿 之 位, 未 有 不 從 經 術 進 者 25 是 公 卿 以 儒 生 居 之, 自 元 帝 朝 為 盛 大 陸 學 者 承 載 試 圖 為 不 甚 從 儒 的 宣 帝 翻 案, 認 為 宣 帝 朝 對 政 府 各 級 官 吏 的 任 用, 經 學 之 士 逐 漸 占 據 了 重 要 的 位 置 其 舉 宣 帝 朝 為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等 7 人 為 證 ; 又 言 宣 帝 起 用 不 少 當 朝 大 儒 為 皇 室 教 官 認 為 如 果 宣 帝 正 如 他 教 訓 太 子 那 樣, 恐 怕 不 會 在 他 的 朝 廷 中 容 納 這 些 人 26 筆 者 以 為 : 宣 帝 未 立 之 前, 曾 受 詩 論 語 與 孝 經 尤 其 武 帝 以 來, 能 通 一 經 之 儒 生, 對 於 朝 廷 詔 令 之 明 布 諭 下, 以 及 地 方 宣 德 教 化, 確 有 助 益 因 此 對 於 太 子 之 養 成, 仍 需 仰 賴 大 儒 教 導 只 是 儒 生 不 達 時 宜, 好 是 古 非 今, 對 於 講 究 王 霸 雜 用 之 帝 王 心 術 的 宣 帝, 並 不 足 以 專 任 之 再 據 漢 書 覆 核 承 氏 所 言 7 人 : 韋 賢 丙 吉 杜 延 年 皆 為 擁 立 有 功 者 ; 魏 相 與 丙 吉 相 善, 參 與 推 倒 霍 氏, 宣 帝 善 之, 詔 相 給 事 中, 皆 從 其 議 而 丙 吉 黃 霸 于 定 國 杜 延 年 等 皆 為 獄 吏 或 學 律 令 出 身 至 於 陳 萬 年 者, 史 稱 其 然 善 事 人, 賂 遺 外 戚 許 史, 傾 家 自 盡, 尤 事 樂 陵 侯 史 高 ( 漢 書, 頁 2899) 易 言 之, 除 蕭 望 之 外, 其 餘 不 是 參 與 擁 立 及 戚 族 一 黨, 便 是 兼 明 儒 經 與 律 令 之 吏 無 不 25 經 學 歷 史, 頁 101 26 西 漢 經 學 與 政 治, 頁 220-223 該 書 由 湯 志 鈞 等 4 人 合 著, 本 文 所 引 述 者, 悉 出 承 載 所 撰 19

62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與 其 政 治 勢 力 與 政 策 主 張 相 符 27 準 此, 若 遽 言 宣 帝 重 用 經 學 之 士, 或 言 過 其 實 矣 至 於 元 成 二 帝 重 儒 術 經 生, 史 傳 斑 斑 可 考, 無 庸 一 一 詳 舉 蓋 元 帝 即 位 初 秉 政 權, 故 對 太 子 太 傅 少 傅 等 人 多 有 仰 賴, 另 一 方 面 亦 是 個 人 性 格 不 如 宣 帝 之 明 察 決 斷 所 致 然 而 與 此 同 時, 災 異 相 關 之 詔 令 經 生 的 議 政 奏 疏, 乃 至 於 災 異 理 論, 卻 亦 大 量 湧 現, 值 得 留 意 就 災 異 詔 數 量 而 言, 據 吳 青 統 計 : 西 漢 皇 帝 因 災 異 所 下 罪 己 詔 書 凡 28 條, 其 中 宣 帝 朝 4 條 元 帝 朝 10 條 成 帝 朝 9 條, 元 成 二 朝 合 計 超 過 一 半 有 餘 28 如 將 一 般 災 異 詔 皆 計 入, 則 宣 帝 朝 6 條 元 帝 朝 10 條 成 帝 朝 12 條, 總 計 37 條 中 元 成 二 朝 合 計 更 佔 近 六 成 足 見 元 成 二 朝 的 確 為 西 漢 災 異 詔 書 最 為 密 集 之 期 間 試 觀 元 帝 初 元 三 年 6 月 詔 云 : 蓋 聞 安 民 之 道, 本 繇 陰 陽 間 者 陰 陽 錯 謬, 風 雨 不 時 朕 之 不 德, 庶 幾 群 公 有 敢 言 朕 之 過 者 今 則 不 然, 媮 合 苟 從, 未 肯 極 言, 朕 甚 閔 焉 百 官 各 省 費 條 奏 毋 有 所 諱 有 司 勉 之, 毋 犯 四 時 之 禁 丞 相 御 史 舉 天 下 明 陰 陽 災 異 者 各 三 人 ( 漢 書, 頁 284) 此 詔 與 前 引 文 帝 災 異 詔 相 較, 更 特 意 點 明 徵 舉 求 通 曉 陰 陽 災 異 之 士 可 見 元 帝 時, 災 異 說 已 可 裨 益 仕 進 矣 是 以 班 固 即 稱 此 時 於 是 言 事 者 眾, 或 進 擢 召 見, 人 人 自 以 得 上 意 當 此 風 潮 下, 儒 生 各 逞 所 學, 藉 災 異 抒 發 對 政 事 之 批 評, 災 異 議 政 之 禁 忌 可 謂 正 式 解 除 這 些 儒 生, 如 眾 所 周 知 的 劉 向 劉 歆 翼 奉 京 房 外, 尚 有 李 尋 谷 永 杜 鄴 等, 史 料 所 及 尚 不 下 20 餘 人 相 較 於 武 宣 二 朝, 不 可 同 日 而 語 當 此 諸 家 爭 衡 時, 更 促 使 了 災 異 理 論 的 發 展 如 宣 帝 時 27 漢 書, 頁 3273 蕭 望 之 傳 載 霍 光 薨 後, 霍 子 禹 為 大 司 馬, 霍 山 領 尚 書, 親 屬 皆 宿 衛 內 侍 地 節 3 年 夏 京 師 雨 雹, 蕭 望 之 乃 上 疏 願 口 陳 災 異 之 意 其 旨 以 為 陰 陽 不 和, 是 大 臣 任 政, 一 姓 擅 勢 之 所 致 也 對 奏, 宣 帝 拜 其 為 謁 者 其 後 霍 氏 竟 謀 反 誅, 望 之 寖 益 任 用 故 亦 是 主 張 宣 帝 應 躬 萬 機, 選 同 姓, 舉 賢 材, 以 為 腹 心, 與 參 政 謀 的 擁 戴 者 28 吳 青 : 災 異 與 漢 代 社 會, 西 北 大 學 學 報 ( 哲 學 社 會 科 學 版 ) 總 88 期 (1995 年 ), 頁 40 中 統 計, 西 漢 皇 帝 因 災 異 所 下 罪 己 詔 書 凡 28 條 20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63 有 魏 相 的 月 令 說, 元 帝 以 後 劉 向 劉 歆 父 子 便 於 前 人 基 礎 上, 各 自 撰 作 洪 範 五 行 傳 論 29 甚 至 翼 奉 的 齊 詩 災 異 說 京 房 之 易 學 說 等 亦 相 繼 出 現, 可 謂 盛 況 空 前 原 先 肇 始 於 春 秋 尚 書 洪 範 的 災 異 說, 至 此 五 經 幾 全 沾 染 災 異 色 彩 而 這 正 是 東 漢 班 固 修 史 時, 何 以 增 入 五 行 志 之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30 三 災 異 說 與 漢 代 政 局 元 成 二 帝 期 間, 博 士 暨 弟 子 員 都 達 到 西 漢 的 巔 峰 在 朝 公 卿 乃 至 於 地 方 吏 員, 亦 多 為 通 經 的 儒 生 因 此 當 元 成 二 帝 對 於 災 異 現 象 憂 心 忡 忡 時, 災 異 說 便 成 為 儒 生 另 類 的 發 聲 管 道 分 析 元 帝 的 災 異 詔, 更 可 以 看 出 君 王 對 於 儒 生 的 期 望, 甚 至 切 責 西 漢 詔 書 自 武 帝 元 朔 元 年 立 皇 后 衛 氏 詔 中 引 用 易 詩 之 語 後, 屢 有 引 述 五 經 者 但 元 帝 時, 則 始 用 諸 災 異 詔 中, 如 初 元 元 年 4 月 初 元 五 年 4 月 永 光 四 年 6 月 等 詔 即 是 ; 成 帝 法 之, 如 建 始 元 年 2 月 河 平 元 年 4 月 陽 朔 二 年 春 陽 朔 四 年 正 月 鴻 嘉 元 年 2 月 等 詔 亦 然 其 中 河 平 元 年 日 食 詔 更 云 : 朕 獲 保 宗 廟, 戰 戰 慄 栗, 未 能 奉 稱 傳 曰 : 男 教 不 修, 陽 事 不 得, 則 日 為 之 蝕 天 著 厥 異, 辜 在 朕 躬 公 卿 大 夫 其 勉, 悉 心 以 輔 不 逮 百 寮 各 修 其 職, 惇 任 仁 人, 退 遠 殘 賊 陳 朕 過 失, 無 有 所 諱 ( 漢 書, 頁 309) 所 稱 傳 者, 見 今 本 禮 記 昏 義 可 知 此 時, 儒 家 經 傳 已 成 為 漢 代 君 王 施 政, 乃 至 於 面 對 災 異 的 引 述 標 準 掌 握 經 典 詮 釋 權 的 博 士 儒 生 豈 有 不 加 以 29 清 姚 振 宗 : 漢 書 藝 文 志 拾 補 ( 臺 北 : 臺 灣 開 明 書 店,1959 年, 二 十 五 史 補 編 本 ), 頁 8 考 察 五 行 志 引 中 所 引 劉 歆 言 論, 認 為 其 當 有 洪 範 五 行 傳 之 著 作, 並 定 名 為 劉 歆 洪 範 五 行 傳 記 今 為 行 文 之 便, 故 仍 將 向 歆 父 子 之 災 異 著 作, 統 稱 為 洪 範 五 行 傳 論 30 黃 啟 書 : 漢 書 五 行 志 之 創 制 及 其 相 關 問 題,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40 期 (2013 年 3 月 ), 頁 150-154 21

6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應 對 者 如 下 列 諸 詔 中, 元 帝 便 數 度 切 責 臣 下 應 就 災 異 發 生 之 原 因 進 諫, 以 求 弭 災 陰 陽 不 和, 其 咎 安 在? 公 卿 將 何 以 憂 之? 其 悉 意 陳 朕 過, 靡 有 所 諱 ( 初 元 二 年 ) 不 燭 變 異, 咎 在 朕 躬 群 司 又 未 肯 極 言 朕 過, 以 至 於 斯, 將 何 以 寤 焉! 朕 之 不 德, 庶 幾 群 公 有 敢 言 朕 之 過 者, 今 則 不 然 偷 合 苟 從, 未 肯 極 言, 朕 甚 閔 焉 ( 初 元 三 年 ) 朕 戰 戰 慄 栗, 夙 夜 思 過 失, 不 敢 荒 寧 惟 陰 陽 不 調, 未 燭 其 咎, 婁 敕 公 卿, 日 望 有 效 至 今 有 司 執 政, 未 得 其 中, 施 與 禁 切, 未 合 民 心,( 永 光 二 年 ) 自 今 以 來, 公 卿 大 夫 其 勉 思 天 戒, 慎 身 修 永, 以 輔 朕 之 不 逮 直 言 盡 意, 無 有 所 諱 ( 永 光 四 年 ) 甚 而 在 朝 臣 之 外, 再 徵 舉 直 言 極 諫 明 陰 陽 災 異 者, 如 初 元 二 年 三 年 及 永 光 二 年 皆 是 面 對 災 異 之 弭 平, 除 了 君 臣 省 過 修 政, 節 用 省 兵, 並 對 受 災 人 民 存 問 賑 濟 恤 刑 大 赦 等 等 初 元 五 年 詔 則 云 : 罷 角 抵 上 林 宮 館 希 御 幸 者 齊 三 服 官 北 假 田 官 鹽 鐵 官 常 平 倉 博 士 弟 子 毋 置 員, 以 廣 學 者 賜 宗 室 子 有 屬 籍 者 馬 一 匹 至 二 駟, 三 老 孝 者 帛, 人 五 匹, 弟 者 力 田 三 匹, 鰥 寡 孤 獨 二 匹, 吏 民 五 十 戶 牛 酒 ( 漢 書, 頁 285) 參 考 儒 林 傳 平 帝 時 王 莽 秉 政, 增 元 士 之 子 得 受 業 如 弟 子, 勿 以 為 員 則 元 帝 詔 書 中, 相 對 於 齊 三 服 官 北 假 田 官 鹽 鐵 官 之 罷 除 ; 博 士 弟 子 反 而 不 限 員 額, 故 云 以 廣 學 者 災 異 詔 中 類 似 這 種 對 儒 生 的 優 遇, 極 為 罕 見 ; 況 且 詔 書 中 對 於 宗 室 子 三 老 孝 弟 力 田 者, 乃 至 鰥 寡 孤 獨 以 及 吏 民 無 不 廣 宣 恩 惠 但 此 詔 書 除 更 彰 顯 元 帝 對 儒 學 之 獎 掖, 某 種 意 義 上 亦 強 調 博 士 等 人 不 能 自 外 於 災 異, 只 顧 傳 經 課 試 而 已 如 建 昭 四 年 詔 云 : 朕 承 先 帝 之 休 烈, 夙 夜 栗 栗, 懼 不 克 任 間 者 陰 陽 不 調, 五 行 失 序, 百 姓 饑 饉 惟 烝 庶 之 失 業, 臨 遣 諫 大 夫 博 士 賞 等 二 十 一 人 循 行 天 下, 存 問 22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65 耆 老 鰥 寡 孤 獨 乏 困 失 職 之 人, 舉 茂 材 特 立 之 士 相 將 九 卿, 其 帥 意 毋 怠, 使 朕 獲 觀 教 化 之 流 焉 ( 漢 書, 頁 295) 遇 有 天 災 大 患 遣 使 者 循 行 天 下, 始 於 武 帝 元 狩 六 年 遣 博 士 大 等 六 人 分 循 行 天 下 其 後 元 鼎 二 年 亦 遣 博 士 中 等 人 其 中 博 士 褚 大, 即 董 仲 舒 弟 子 之 一 亦 有 遣 掌 論 議 之 大 夫 者, 如 宣 帝 元 康 四 年 遣 太 中 大 夫 強 等 十 二 人 ; 甚 至 宣 帝 五 鳳 四 年 除 遣 使 者 外, 復 遣 丞 相 御 史 掾 二 十 四 人 循 行 天 下, 舉 冤 獄, 察 擅 為 苛 禁 深 刻 不 改 者 ( 漢 書, 頁 268 ) 終 西 漢 一 代, 除 不 言 明 身 分 之 使 者 外, 大 扺 以 遣 大 夫 為 主 不 過, 如 前 引 元 帝 建 昭 四 年 外, 再 如 成 帝 河 平 四 年 遣 光 祿 大 夫 博 士 嘉 等 十 一 人 陽 朔 三 年 遣 諫 大 夫 博 士 之 例 元 成 二 朝 屢 以 兼 有 大 夫 之 職 的 博 士 負 責 循 行, 正 因 這 些 使 者 不 只 要 存 問 鰥 寡, 考 察 吏 治, 甚 至 要 拔 舉 地 方 茂 材 異 倫 之 士 是 故, 無 論 是 博 士 大 夫, 乃 至 於 儒 生 出 身 的 公 卿, 皆 無 法 漠 視 帝 王 對 於 消 弭 災 異 的 要 求 ( 一 ) 災 異 頻 出 的 檢 討 身 處 元 成 二 朝 的 劉 向, 撰 有 災 異 奏 疏 與 封 事 數 通 其 中 元 帝 永 光 元 年 條 災 異 封 事 與 成 帝 元 延 三 年 論 星 孛 山 崩 疏 皆 言 : 初 元 以 來 六 年 矣, 案 春 秋 六 年 之 中, 災 異 未 有 稠 如 今 者 也 夫 有 春 秋 之 異, 無 孔 子 之 救, 猶 不 能 解 紛, 況 甚 於 春 秋 乎? 謹 案 春 秋 二 百 四 十 二 年, 日 蝕 三 十 六, 襄 公 尤 數, 率 三 歲 五 月 有 奇 而 壹 食 漢 興 訖 竟 寧, 孝 景 帝 尤 數, 率 三 歲 一 月 而 一 食 臣 向 前 數 言 日 當 食, 今 連 三 年 比 食 自 建 始 以 來, 二 十 歲 間 而 八 食, 率 二 歲 六 月 而 一 發, 古 今 罕 有 ( 漢 書, 頁 1942 1963) 劉 向 以 為 元 成 二 帝 時 災 異 之 稠 密, 古 今 罕 有 這 是 現 實 真 相 的 反 映? 抑 或 只 是 劉 向 憂 念 漢 祚 飄 搖 之 心 理 作 用? 以 條 災 異 封 事 所 言 觀 之, 文 中 所 稱 災 異, 詳 如 下 表 : 23

66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初 元 一 年 初 元 二 年 四 月 地 數 動 ( 紀 ) 四 月 客 星 大 如 瓜, 色 青 白 勃 海 水 大 溢 ( 天 文 ) 九 月 關 東 郡 國 十 一 大 水 ( 紀 ) 二 月 地 震 於 隴 西 郡, 山 崩 地 裂, 水 泉 湧 出 ( 紀 ) 五 月 客 星 見 昴 分 ( 天 文 ) 七 月 地 復 動 ( 紀 ) 初 元 三 年 四 月 茂 陵 白 鶴 館 災 ( 紀 ) 夏 旱 ( 紀 ) 初 元 四 年 初 元 五 年 四 月 星 孛 于 參 ( 紀 ) 永 光 元 年 三 月 雨 雪, 隕 霜 傷 麥 稼 ( 紀 ) 四 月 日 色 青 白, 亡 景, 正 中 時 有 景 亡 光 ( 五 行 ) 九 月 隕 霜 傷 稼 ( 五 行 ) 上 表 6 年 中 共 計 出 現 13 件 災 異 31 衡 諸 春 秋 經 文, 以 同 樣 的 時 間 而 發 生 災 異 數 量 最 多 者, 在 魯 襄 公 廿 三 至 廿 八 年, 或 昭 公 廿 至 廿 五 年 兩 期 間, 各 出 現 7 次 災 異 32 即 便 加 上 後 起 漢 書 五 行 志 所 補 入 記 載 於 左 傳 的 災 異 事 件, 皆 低 於 6 年 13 件 災 異 之 頻 率 準 此, 劉 向 所 論 斷 的 數 據 尚 屬 合 理 至 於 論 星 孛 山 崩 疏 所 指 魯 襄 公 事, 蓋 就 襄 公 即 位 31 年 共 計 有 9 次 日 食, 故 得 出 率 三 歲 五 月 有 奇 而 壹 食 漢 景 帝 在 位 16 年, 景 帝 紀 五 行 志 對 日 食 之 記 載 數 目 並 不 一 致, 詳 細 比 對 共 有 9 次 33 劉 向 云 率 三 歲 一 月 而 一 食, 實 則 應 言 一 歲 九 月 有 奇 而 一 食 為 妥 然 而, 以 如 此 密 度 而 論, 景 帝 朝 之 日 食 現 象 便 遠 較 劉 向 所 指 成 帝 朝 自 建 始 以 來, 二 十 歲 間 而 八 食, 率 二 歲 六 月 而 31 按 : 如 參 漢 書, 頁 1931 初 元 二 年 劉 向 使 人 上 變 事 書 所 云 : 前 弘 恭 奏 望 之 等 獄 決, 三 月, 地 大 震 恭 移 病 出, 後 復 視 事, 天 陰 雨 雪 由 是 言 之, 地 動 殆 為 恭 等 則 又 可 計 入 天 陰 雨 雪 一 項, 則 有 14 件 32 魯 襄 公 廿 三 至 廿 八 年 間, 計 有 :2 月 日 食 (23);7 月 日 食 既 大 水 8 月 日 食 (24); 12 月 日 食 (27); 春 無 冰 (28); 八 月 大 雩 等 而 昭 公 廿 至 廿 五 年 間, 計 有 :7 月 日 食 (21);12 月 日 食 (22);8 月 地 震 (23);5 月 日 食 8 月 大 雩 (24); 鸛 鵒 來 巢 7 月 上 辛, 大 雩 季 辛, 又 雩 (25) 等 33 凡 為 前 3 年 2 月 前 4 年 10 月 前 7 年 11 月 中 元 年 12 月 中 2 年 9 月 中 3 年 9 月 中 4 年 10 月 中 6 年 7 月 後 元 年 7 月 等 24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67 一 發, 來 得 密 集 即 便 參 考 成 帝 紀 與 五 行 志 所 載, 自 建 始 元 年 至 元 延 元 年 等 20 年 間, 實 有 10 次 日 食, 34 當 稱 二 歲 一 食, 依 然 不 及 景 帝 朝 之 頻 繁 再 則, 劉 向 云 今 連 三 年 比 食, 實 則 自 永 始 元 年 起 已 連 5 年 比 食, 與 景 帝 前 7 年 至 中 4 年 間 比 年 日 食 之 紀 錄 相 當 綜 考 上 述 材 料, 顯 然 劉 向 對 漢 代 災 異 事 件 數 量 之 統 計, 尚 有 出 入 這 點 如 由 本 紀 與 五 行 志 之 災 異 記 載 繁 簡 不 一 推 測, 時 人 對 於 當 代 災 異 記 錄 材 料, 或 尚 未 能 如 實 掌 握 因 此, 劉 向 認 為 元 帝 朝 災 異 數 量 有 過 於 春 秋, 尚 且 得 宜 ; 但 如 言 成 帝 朝 時 日 食 出 現 頻 率 與 連 年 比 食 之 情 況 為 古 今 罕 有, 則 未 必 如 實 此 處 除 了 數 據 誤 差 外, 其 中 或 已 摻 入 劉 向 之 主 觀 感 受 在 其 中 災 異 的 發 生, 或 為 無 法 預 期 之 災 害, 如 地 震 雨 雪 等 ; 或 屬 於 有 一 定 頻 率 出 現 之 異 象, 如 日 食 ; 或 亦 由 乎 人 禍, 如 火 災 等 其 中 官 吏 救 災 的 人 為 疏 忽, 則 又 會 延 長 或 加 重 災 害 的 嚴 重 性 35 因 此 檢 討 元 成 之 間 災 異 頻 率, 尚 需 了 解 其 狀 況 為 何 以 日 食 為 例, 今 日 對 於 日 食 成 因 的 解 釋, 有 所 謂 沙 羅 週 期 36 依 此 推 算, 則 所 謂 二 十 歲 間 而 八 食, 無 寧 尚 符 合 天 體 運 行 的 規 律 無 法 預 測 的 災 害, 自 難 以 相 互 評 比 ; 而 一 定 頻 率 出 現 的 自 然 異 象, 各 年 自 然 發 生 的 機 率, 應 趨 近 相 似 史 籍 所 記 錄 的 日 食 現 象, 乃 是 廣 義 日 食, 即 包 含 全 食 偏 食 34 凡 為 建 始 三 年 12 月 河 平 元 年 4 月 三 年 8 月 四 年 3 月 陽 朔 元 年 2 月 永 始 元 年 9 月 二 年 2 月 三 年 正 月 四 年 7 月 元 延 元 年 正 月 等 35 如 漢 書, 頁 3043-3044 載 元 帝 初 即 位 時, 關 東 連 年 被 災 害, 災 民 流 亡 入 關 元 帝 乃 下 詔 責 備 丞 相 于 定 國 等 人 云 : 民 田 有 災 害, 吏 不 肯 除, 收 趣 其 租, 以 故 重 困 關 東 流 民 飢 寒 疾 疫, 已 詔 吏 轉 漕, 虛 食 廩 開 府 臧 相 振 救, 賜 寒 者 衣, 至 春 猶 恐 不 贍 今 丞 相 御 史 將 欲 何 施 以 塞 此 咎? 36 陳 文 屏 : 日 全 食 的 驚 嘆, 大 地 地 理 雜 誌 第 97 期 (1996 年 4 月 ), 頁 6-7 云 : 月 球 必 須 走 到 黃 道 面 ( 地 球 繞 太 陽 的 平 面 ) 與 白 道 面 ( 月 球 繞 地 球 的 平 面 ) 的 交 點 附 近, 同 時 還 必 須 太 陽 恰 好 在 地 月 的 連 線 上 才 會 發 生 食 的 現 象 除 了 不 共 面 的 因 素 以 外, 還 因 為 天 體 萬 有 引 力 的 擾 動 使 得 白 道 面 有 轉 動 的 現 象, 這 些 因 素 使 得 一 年 中 最 多 只 有 二 到 五 次 的 日 食 早 在 希 臘 時 代 的 天 文 學 家 就 知 道 全 食 的 發 生 有 一 個 18 年 11 又 1/3 天 ( 或 依 閏 年 方 式 不 同 而 少 一 天 ) 的 週 期, 也 就 是 說 每 隔 這 樣 的 時 間 相 同 日 月 全 食 的 順 序 會 重 複 這 個 週 期 稱 作 沙 羅 週 期 (Saros) 25

68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環 食 等 現 象 因 此 日 食 出 現 頻 率 之 多 寡 不 一, 一 方 面 可 能 是 史 官 或 因 曆 法 謬 誤 而 造 成 的 記 錄 失 實, 37 亦 可 能 是 當 代 記 載 詳 略 不 一 所 致 38 如 某 次 日 偏 食 現 象 惟 見 於 某 地, 而 中 央 不 見 倘 地 方 官 吏 不 曾 上 報, 則 固 不 會 留 有 此 次 日 食 記 錄 更 進 一 步 分 析 : 平 時 人 們 對 於 天 災 人 禍 有 所 驚 懼, 乃 極 為 自 然 的 心 理 反 應 但 當 其 對 於 災 異 現 象 愈 加 重 視 時, 心 理 上 便 易 感 到 災 異 出 現 更 加 頻 繁, 猶 如 草 木 皆 兵 一 般, 實 則 皆 屬 人 們 認 知 的 歸 因 謬 誤 故 如 元 成 二 朝 的 災 異 頻 出, 未 必 不 是 此 一 心 理 作 用 的 誘 導 再 則, 若 人 們 所 認 定 的 災 異 項 目 增 益 時, 無 形 上 亦 會 加 劇 災 異 出 現 頻 率 如 春 秋 經 文 所 載 災 異 項 目, 不 過 天 文 之 日 食 星 變 隕 石 ; 氣 象 之 大 水 大 雨 雪 無 冰 雩 旱 隕 霜 殺 菽 ; 地 變 之 山 崩 地 震 ; 人 禍 之 火 災 以 及 物 候 變 異 的 螽 螟 多 糜 鸛 鵒 來 巢 等 20 餘 種 而 已 但 在 洪 範 五 行 傳 中, 靈 活 運 用 五 行 五 事, 並 將 原 本 與 庶 徵 無 關 的 皇 極 五 福 六 極 等 內 容 糅 合 在 一 起, 更 附 益 了 各 種 妖 孽 禍 痾 祥 等 等 妖 異 項 目, 擴 充 成 50 餘 項 其 測 候 災 異 事 項, 不 只 限 於 原 始 洪 範 所 提 出 氣 象 ; 更 涉 及 昆 蟲 家 畜 人 體 的 疾 病, 乃 至 一 些 人 為 行 止 如 服 妖, 鼓 妖 及 詩 妖 之 類 等 等 如 此 一 來, 災 異 事 件 自 然 就 比 以 往 容 易 湧 現 連 帶 的 君 臣 更 會 使 得 自 己 堅 信, 當 今 正 處 在 一 個 極 端 不 幸 的 命 運 之 中 ( 二 ) 災 異 詮 釋 牽 連 政 爭 元 成 時 災 異 說 蓬 勃, 除 了 上 述 原 因 外, 更 可 能 是 政 局 的 變 化, 特 別 是 君 37 如 日 食 依 理 皆 在 朔 日 發 生, 但 如 春 秋 隱 公 三 年 二 月 己 巳, 日 有 食 之 公 羊 學 者 何 休 便 釋 為 : 此 象 君 行 暴 急, 外 見 畏, 故 日 行 疾, 月 行 遲, 過 朔 乃 食, 失 正 朔 於 前 也 ( 參 公 羊 義 疏, 頁 115) 實 是 巧 作 解 釋 漢 書, 頁 1479 五 行 志 引 劉 歆 說 云 : 周 衰, 天 子 不 班 朔, 魯 歷 不 正, 置 閏 不 得 其 月, 月 大 小 不 得 其 度 史 記 日 食, 或 言 朔 而 實 非 朔, 或 不 言 朔 而 實 朔, 或 脫 不 書 朔 與 日, 皆 官 失 之 也 則 直 接 點 明 為 曆 法 與 紀 錄 之 問 題 38 如 司 馬 彪 續 漢 書 五 行 志 對 於 東 漢 日 食 記 載, 便 屢 見 史 官 不 見, 郡 以 聞 之 語 詳 參 南 朝 宋 范 曄 : 後 漢 書 ( 臺 北 : 洪 氏 出 版 社 影 印,1978 年 ), 頁 3358 3362 3364 26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69 權 的 侵 陵 如 杜 欽 於 成 帝 建 始 三 年 賢 良 對 策 云 : 臣 聞 日 蝕 地 震, 陽 微 陰 盛 也 臣 者, 君 之 陰 也 ; 子 者, 父 之 陰 也 ; 妻 者, 夫 之 陰 也 ; 夷 狄 者, 中 國 之 陰 也 春 秋 日 蝕 三 十 六, 地 震 五, 或 夷 狄 侵 中 國, 或 政 權 在 臣 下, 或 婦 乘 夫, 或 臣 子 背 君 父, 事 雖 不 同, 其 類 一 也 臣 竊 觀 人 事 以 考 變 異, 則 本 朝 大 臣 無 不 自 安 之 人, 外 戚 親 屬 無 乖 剌 之 心, 關 東 諸 侯 無 強 大 之 國, 三 垂 蠻 夷 無 逆 理 之 節 ; 殆 為 後 宮 ( 漢 書, 頁 2671) 姑 不 論 杜 欽 推 度 的 主 要 目 標 是 否 得 當? 但 其 所 運 用 分 析 的 陰 陽 原 則, 即 是 東 周 方 士, 乃 至 於 漢 初 董 仲 舒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所 使 用 最 基 本 的 災 異 說 方 法 杜 氏 以 為 : 日 食 地 震 肇 因 於 陽 弱 陰 盛, 因 此 站 在 君 王 ( 陽 ) 之 對 立 面 的 臣 下 儲 君 后 妃 敵 國, 便 是 主 要 的 占 候 目 標 漢 初 以 來, 雖 不 乏 外 邦 入 侵, 或 是 王 儲 諸 侯 興 變 但 在 宣 帝 以 後, 權 臣 與 后 黨 造 成 了 王 朝 君 權 侵 陵 的 危 機, 則 日 益 嚴 重 掌 管 諫 議 的 儒 生 雖 在 元 帝 時 得 到 較 多 的 發 言 權 力 與 管 道, 得 以 參 與 朝 政 但 終 究 不 是 主 宰 政 治 起 伏 的 主 流 ; 反 而 常 隨 著 后 黨 外 戚 宦 豎 佞 臣 而 搖 擺 漢 初 因 有 呂 后 專 擅 的 前 車 之 鑑, 文 帝 以 來 對 於 后 黨 多 有 戒 心 武 帝 更 為 了 繼 承 者 的 穩 固 而 處 死 了 后 妃, 39 企 圖 防 患 於 未 然 但 昭 帝 無 嗣, 政 權 邅 替 出 現 危 機, 霍 光 首 立 昌 邑 王 而 廢, 終 立 宣 帝 然 昭 帝 時 朝 中 大 臣 已 處 心 積 慮 送 女 入 宮, 運 作 立 后, 如 上 官 皇 后 即 是 40 宣 帝 朝 之 霍 后 得 立, 更 是 出 自 霍 光 妻 使 人 毒 殺 許 后 而 39 漢 書, 頁 3957 載 昭 帝 之 生 母 拳 夫 人 ( 鉤 弋 倢 伃 ) 云 : 鉤 弋 子 年 五 六 歲, 壯 大 多 知, 上 常 言 類 我, 又 感 其 生 與 眾 異, 甚 奇 愛 之, 心 欲 立 焉, 以 其 年 稚 母 少, 恐 女 主 顓 恣 亂 國 家, 猶 與 久 之 鉤 弋 婕 妤 從 幸 甘 泉, 有 過 見 譴, 以 憂 死, 因 葬 雲 陽 後 上 疾 病, 乃 立 鉤 弋 子 為 皇 太 子 拜 奉 車 都 尉 霍 光 為 大 司 馬 大 將 軍, 輔 少 主 明 日, 帝 崩 40 漢 書, 頁 3958 載 上 官 桀 之 子 上 官 安 為 霍 光 婿, 其 勾 結 帝 長 姊 之 倖 臣 丁 外 人 謀 欲 立 后 云 : 時 上 官 安 有 女, 即 霍 光 外 孫, 安 因 光 欲 內 之 光 以 為 尚 幼, 不 聽 安 素 與 丁 外 人 善, 說 外 人 曰 : 聞 長 主 內 女, 安 子 容 貌 端 正, 誠 因 長 主 時 得 入 為 后, 以 臣 父 子 在 朝 而 有 椒 房 之 重, 成 之 在 於 足 下, 漢 家 故 事 常 以 列 侯 尚 主, 足 下 何 憂 不 封 侯 乎? 27

70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成, 此 事 霍 光 亦 知 情 41 總 而 言 之, 權 臣 把 持 朝 政 的 私 心, 常 會 結 合 後 宮 已 有 的 勢 力, 如 太 后 公 主 等 自 漢 初 以 來, 不 斷 湧 現 元 帝 即 位, 封 太 子 ( 成 帝 ) 母 王 政 君 為 后, 后 父 王 禁 為 陽 平 侯, 禁 弟 弘 至 長 樂 衛 尉 永 光 二 年, 王 禁 薨, 長 子 鳳 嗣 侯, 為 衛 尉 侍 中 元 帝 雖 曾 因 寵 幸 傅 昭 儀, 其 子 定 陶 恭 王 有 材 藝, 欲 立 為 嗣 而 未 果 待 成 帝 即 位, 遂 封 母 舅 王 鳳 為 大 司 馬 大 將 軍 領 尚 書 事, 王 氏 之 興 自 鳳 始, 終 至 王 莽 篡 漢 班 彪 於 元 后 傳 云 : 漢 興, 后 妃 之 家 呂 霍 上 官, 幾 危 國 者 數 矣 及 王 莽 之 興, 由 孝 元 后 歷 漢 四 世 為 天 下 母, 饗 國 六 十 餘 載, 群 弟 世 權, 更 持 國 柄, 五 將 十 侯, 卒 成 新 都 ( 漢 書, 頁 4035) 成 帝 時 除 了 太 后 王 氏 一 黨 之 外, 皇 后 許 氏 之 父 許 嘉 於 自 元 帝 時 為 大 司 馬 車 騎 將 軍 輔 政, 亦 具 權 勢 成 帝 無 嗣, 乃 以 定 陶 恭 王 之 子 為 皇 太 子, 即 哀 帝 是 時 朝 中 除 了 盤 據 已 久 的 太 皇 太 后 王 氏 一 黨 外, 又 有 傅 氏 ( 元 帝 之 傅 昭 儀, 哀 帝 祖 母 ) 與 丁 氏 ( 哀 帝 生 母 ) 一 黨 兩 股 不 同 來 源 的 勢 力 試 圖 推 倒 對 方, 則 對 於 其 他 佞 幸 宦 官 儒 臣 則 或 加 籠 絡 ; 或 加 排 擠 如 元 帝 時 之 石 顯 哀 帝 時 之 董 賢 降 至 東 漢, 當 外 戚 勢 力 佈 滿 朝 中 要 職, 挾 持 君 權 一 但 新 主 即 位, 除 非 仰 人 鼻 息 不 然 必 需 依 賴 親 信 勢 力 才 可 能 奪 回 政 權 朝 臣 因 宦 海 浮 沈, 彼 此 勢 力 犬 牙 交 錯 並 非 可 信 賴 的 管 道 而 此 時 長 處 深 宮, 朝 夕 相 處 的 佞 宦 便 是 少 主 唯 一 可 供 運 用 的 勢 力 如 果 外 戚 與 宦 官 彼 此 狼 狽 為 奸, 相 互 謀 利, 朝 廷 看 似 安 定 一 但 權 力 失 衡 動 盪, 則 必 在 朝 中 興 起 腥 風 血 雨 準 此, 再 觀 杜 欽 所 用 之 陰 陽 二 分 的 對 應 原 則, 便 使 一 些 未 研 析 過 災 異 說, 也 無 法 掌 握 五 行 或 易 算 原 則 的 朝 臣, 都 能 很 輕 易 的 把 災 異 事 件 依 附 在 自 己 所 欲 批 評 的 人 事 上 以 下 茲 舉 元 成 二 朝 數 事, 以 證 災 異 詮 釋 助 長 了 政 局 之 傾 軋 元 帝 初 元 五 年 至 永 光 四 年 間, 星 孛 于 參 雨 雪 日 食 地 動 災 異 數 見, 元 41 漢 書, 頁 3966 載 霍 光 夫 人 顯 欲 貴 其 小 女 成 君 乃 於 許 皇 后 當 娠 而 病 時, 勾 結 通 女 醫 淳 于 衍 投 毒 害 后 其 後 有 人 上 書 告 諸 醫 侍 疾 無 狀, 皆 收 繫 詔 獄 顯 恐 事 發, 即 具 語 霍 光, 霍 光 驚 愕, 默 然 不 應 28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71 帝 災 異 詔 凡 5 通 劉 向 於 永 光 元 年 上 條 災 異 封 事, 內 容 歷 數 春 秋 災 異 事 件, 並 針 對 當 時 日 月 無 光, 雪 霜 夏 隕, 海 水 沸 出, 陵 谷 易 處, 列 星 失 行 等 異 徵, 而 歸 出 春 秋 六 年 之 中, 災 異 未 有 稠 如 今 者 的 推 論 就 其 原 因, 劉 向 毫 不 隱 晦, 乃 讒 邪 並 進 也 讒 邪 之 所 以 並 進 者, 由 上 多 疑 心, 既 已 用 賢 人 而 行 善 政, 如 或 譖 之, 則 賢 人 退 而 善 政 還 夫 執 狐 疑 之 心 者, 來 讒 賊 之 口 ; 持 不 斷 之 意 者, 開 群 枉 之 門 義 邪 進 則 眾 賢 退, 群 枉 盛 則 正 士 消 懲 於 為 小 人 所 乘 之 前 事, 封 事 末 云 : 條 其 所 以, 不 宜 宣 洩 臣 謹 重 封 昧 死 上 蓋 元 帝 即 位 時 由 大 司 馬 車 騎 將 軍 樂 陵 侯 史 高 前 將 軍 蕭 望 之 光 祿 大 夫 周 堪 受 宣 帝 遺 詔 輔 政 蕭 周 二 人 以 師 傅 見 尊 重, 又 選 宗 室 諫 大 夫 劉 更 生 ( 成 帝 時 改 名 劉 向 以 下 為 行 文 便 利, 仍 統 稱 劉 向, 而 不 另 標 明 劉 更 生 之 名 ) 侍 中 金 敞 等 同 心 謀 議, 勸 上 以 古 制, 對 宣 帝 之 政 多 所 匡 正 另 一 方 面 史 高 則 與 久 典 樞 機 的 中 書 令 弘 恭 石 顯 等, 堅 持 宣 帝 故 事 蕭 望 之 又 以 古 不 近 刑 人 之 義, 欲 將 宦 者 排 除 於 中 書 ( 佞 幸 傳 作 尚 書 ) 之 職, 加 上 外 戚 許 史 二 氏 多 有 放 縱 奢 淫 兩 造 之 間, 衝 突 日 增 豈 料 恭 顯 先 發 譖 訴, 蕭 望 之 免 官, 周 堪 劉 向 皆 免 為 庶 人 42 時 適 有 地 震 重 復 發 生, 被 弘 恭 等 人 用 來 排 擠 蕭 望 之 ; 但 劉 向 懼 焉, 乃 使 其 外 親 上 變 事 為 其 辯 護 只 是 劉 向 細 密 的 推 測, 卻 遭 到 恭 顯 等 人 更 大 的 反 擊 最 後 劉 向 再 次 免 為 庶 人, 蕭 望 之 自 殺 前 通 上 書 雖 假 外 親 之 手 而 不 果 ; 此 通 封 事 謀 重 封 密 奏 但 恭 顯 仍 得 見 其 書, 與 外 戚 許 史 一 黨 更 加 仇 怨 劉 向 等 人 是 年 夏 寒, 日 青 無 光, 恭 顯 等 人 便 言 為 周 堪 張 猛 用 事 之 咎, 朝 臣 多 黨 之 周 堪 乃 左 遷 為 河 東 太 守 永 光 四 年 6 月 孝 宣 廟 闕 災 日 食 接 比 而 見 元 帝 遂 召 諸 前 言 日 變 在 堪 猛 者 責 問, 並 下 詔 : 往 者 眾 臣 見 異, 不 務 自 修, 深 惟 其 故, 而 反 晻 昧 說 天, 託 咎 此 人 朕 不 得 已, 出 而 試 之, 以 彰 其 材 堪 出 之 後, 大 變 仍 臻, 眾 亦 嘿 然 堪 治 未 期 年, 而 三 老 官 屬 有 識 之 士 詠 頌 其 美, 使 者 過 郡, 靡 人 不 稱 此 固 足 以 42 參 漢 書, 頁 3283-3287 蕭 望 之 傳 及 頁 1929-1930 楚 元 王 傳 如 照 二 年 其 春 地 震 推 測, 則 蕭 望 之 等 3 人 遭 貶, 當 在 初 元 元 年 29

72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彰 先 帝 之 知 人, 而 朕 有 以 自 明 也 俗 人 乃 造 端 作 基, 非 議 詆 欺, 或 引 幽 隱, 非 所 宜 明, 意 疑 以 類, 欲 以 陷 之, 朕 亦 不 取 也 朕 迫 于 俗, 不 得 專 心, 乃 者 天 著 大 異, 朕 甚 懼 焉 今 堪 年 衰 歲 暮, 恐 不 得 自 信, 排 於 異 人, 將 安 究 之 哉? 其 徵 堪 詣 行 在 所 ( 漢 書, 頁 1948) 劉 向 封 事 中 已 點 出 元 帝 任 賢 不 能 固 信 ; 除 惡 不 能 務 盡 的 優 柔 寡 斷, 才 是 問 題 的 重 點 元 帝 詔 書 中 屢 言 朕 不 得 已 朕 迫 於 俗, 其 實 頗 有 卸 責 的 意 味 同 一 時 間, 京 房 針 對 日 食 又 久 青 亡 光, 陰 霧 不 精 等 現 象, 亦 數 上 疏, 所 言 屢 中 元 帝 數 召 見 問, 京 房 則 以 為 : 古 帝 王 以 功 舉 賢, 則 萬 化 成, 瑞 應 著, 末 世 以 毀 譽 取 人, 故 功 業 廢 而 致 災 異 宜 令 百 官 各 試 其 功, 災 異 可 息 ( 漢 書, 頁 3160) 京 房 著 眼 於 吏 治 考 課, 固 奏 考 功 課 吏 法 惟 公 卿 朝 臣 皆 以 為 煩 碎 惟 周 堪 初 言 不 可, 後 乃 善 之 京 房 與 劉 向 的 災 異 推 度 方 法 結 論 雖 然 不 同 ; 43 但 政 治 立 場 卻 較 相 近 如 元 帝 曾 見 京 房, 論 及 幽 厲 所 任 巧 佞 一 事, 京 房 直 言 云 : ( 京 房 云 ) 春 秋 紀 二 百 四 十 二 年 災 異, 以 視 萬 世 之 君 今 陛 下 即 位 已 來, 日 月 失 明, 星 辰 逆 行, 山 崩 泉 湧, 地 震 石 隕, 夏 霜 冬 雷, 春 凋 秋 榮, 隕 霜 不 殺, 水 旱 螟 蟲, 民 人 饑 疫, 盜 賊 不 禁, 刑 人 滿 市, 春 秋 所 記 災 異 盡 備 陛 下 視 今 為 治 邪, 亂 邪? 上 曰 : 亦 極 亂 耳 尚 何 道! 房 曰 : 今 所 任 用 者 誰 與? 上 曰 : 然 幸 其 愈 於 彼, 又 以 為 不 在 此 人 也 房 曰 : 夫 前 世 之 君 亦 皆 然 矣 臣 恐 後 之 視 今, 猶 今 之 視 前 也 上 良 久 乃 曰 : 今 為 亂 者 誰 哉? 房 曰 : 明 主 宜 自 知 之 上 曰 : 不 知 也, 如 知, 何 故 用 之? 房 曰 : 上 最 所 信 任, 與 圖 事 帷 幄 之 中 進 退 天 下 之 士 者 是 矣 ( 漢 書, 頁 3162) 其 語 一 如 劉 向 條 災 異 封 事 口 吻 元 帝 猶 欲 辨 明 自 己 並 非 昏 昧, 但 隨 京 房 步 43 漢 書, 頁 1507 五 行 志 雖 於 是 項 災 異 中 引 述 京 房 易 傳 但 文 例 顯 然 不 是 京 房 當 時 的 奏 疏, 而 是 班 固 時 所 見 傳 世 的 京 房 著 作, 加 以 裁 融 至 於 京 房 災 異 說 分 卦 直 日 之 法, 則 於 其 得 罪 石 顯 五 鹿 充 宗, 外 為 郡 守 時 所 上 封 事 最 為 代 表 30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73 步 進 問, 明 白 所 指 為 石 顯, 但 亦 答 已 諭, 而 不 願 真 正 付 諸 實 踐 最 後 京 房 終 被 石 顯 排 擠 外 貶, 後 涉 淮 陽 憲 王 事 而 棄 市 如 同 元 帝 雖 知 周 堪 等 為 佞 臣 所 譖, 起 復 領 尚 書 事 但 石 顯 主 管 尚 書 事, 尚 書 五 人 皆 比 其 黨, 周 堪 希 得 見 終 不 免 為 石 顯 誣 譖, 自 殺 於 公 車 劉 向 亦 因 此 廢 十 餘 年 史 稱 自 是 公 卿 以 下 畏 顯, 重 足 一 跡 ( 漢 書, 頁 3727) 元 帝 既 不 肯 承 認 內 朝 中 盡 是 自 己 寵 信 佞 宦 外 戚 的 真 相, 甚 至 切 問 外 朝 之 丞 相, 共 同 承 擔 災 異 的 譴 告 如 永 光 元 年 之 春 霜 夏 寒 日 青 亡 光, 元 帝 便 下 詔 條 責 丞 相 于 定 國 于 氏 惶 恐, 上 書 自 劾, 乞 骸 骨 帝 又 緩 頰 云 : 陰 陽 不 調, 災 咎 之 發, 不 為 一 端 而 作, 自 聖 人 推 類 以 記, 不 敢 專 也, 況 於 非 聖 者 乎! 日 夜 惟 思 所 以, 未 能 盡 明 經 曰 : 萬 方 有 罪, 罪 在 朕 躬 君 雖 任 職, 何 必 顓 焉? 其 勉 察 郡 國 守 相 群 牧, 非 其 人 者 毋 令 久 賊 民 ( 漢 書, 頁 3045) 定 國 固 辭, 遂 罷 就 第, 成 為 漢 代 首 位 因 災 異 事 件 而 去 職 的 丞 相 韓 詩 外 傳 曾 主 張 : 三 公 者 何? 曰 司 馬 司 空 司 徒 也 司 馬 主 天, 司 空 主 土, 司 徒 主 人 故 陰 陽 不 和 四 時 不 節 星 辰 失 度 災 變 非 常, 則 責 之 司 馬 山 陵 崩 竭 川 谷 不 流 五 穀 不 植 草 木 不 茂, 則 責 之 司 空 君 臣 不 正 人 道 不 和 國 多 盜 賊 下 怨 其 上, 則 責 之 司 徒 故 三 公 典 其 職, 憂 其 分, 舉 其 辯, 明 其 隱, 此 三 公 之 任 也 44 以 天 地 人 區 分 災 異 責 任, 可 能 只 是 一 種 學 理 設 想 但 自 元 帝 開 此 惡 例, 此 後 西 漢 因 災 異 而 罷 的 三 公, 凡 有 薛 宣 師 丹 孔 光 董 賢 等 人 成 帝 時 丞 相 翟 方 進, 雖 不 因 災 異 而 罷 免, 卻 因 欲 塞 熒 惑 守 心 之 災 異 而 自 殺 ( 漢 書, 頁 1311) 此 風 至 東 漢 尤 烈, 元 成 二 帝 難 辭 其 咎 成 帝 建 始 三 年 河 平 元 年 皆 有 日 食 發 生, 成 帝 建 始 三 年 災 異 詔 中, 因 地 震 44 漢 韓 嬰 : 韓 詩 外 傳 ( 臺 北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67 年, 四 部 叢 刊 初 編 縮 本 ), 頁 72 31

7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日 食 同 發, 乃 詔 舉 賢 良 方 正 能 直 言 極 諫 之 士, 谷 永 杜 欽 出 焉 谷 永 以 為 : 日 食 婺 女 之 分, 地 震 蕭 牆 之 內, 是 成 帝 志 在 閨 門, 未 卹 政 事, 內 寵 大 盛 所 致 上 特 復 問 之, 更 直 言 皇 后 貴 妾 專 寵 所 致 當 時 因 成 帝 委 政 大 將 軍 王 鳳, 議 者 多 歸 咎 之 如 建 始 元 年 連 續 發 生 皇 曾 祖 悼 考 廟 災 星 孛 于 營 室 黃 霧 四 塞 青 蠅 集 未 央 宮 殿 兩 月 相 承 流 星 貫 紫 宮 大 風 拔 甘 泉 畤 中 大 木 其 中 發 生 於 封 王 氏 諸 舅 為 關 內 侯 之 後 的 黃 霧 四 塞, 紀 稱 博 問 公 卿 大 夫, 無 有 所 諱 因 此 即 便 霧 象 並 不 屬 春 秋 災 異 項 目, 洪 範 五 行 傳 亦 未 必 列 入 咎 徵 條 例, 45 但 仍 引 起 儒 生 注 目 討 論 元 后 傳 載 諫 大 夫 楊 興 博 士 駟 勝 以 為 陰 盛 侵 陽 之 氣 也 高 祖 之 約 也, 非 功 臣 不 侯, 今 太 后 諸 弟 皆 以 無 功 為 侯, 非 高 祖 之 約, 外 戚 未 曾 有 也, 故 天 為 見 異 ( 漢 書, 頁 4017) 王 鳳 當 時 亦 懼 群 臣 議, 上 書 辭 謝 有 今 有 茀 星 天 地 赤 黃 之 異, 咎 在 臣 鳳, 當 伏 顯 戮, 以 謝 天 下 之 語, 乞 骸 骨 辭 職 成 帝 皇 儲 之 位 曾 一 度 傾 危, 有 賴 舅 家 王 氏 力 保 故 即 位 之 初 多 仰 賴 之 故 乃 報 云 : 今 大 將 軍 乃 引 過 自 予, 欲 上 尚 書 事, 歸 大 將 軍 印 綬, 罷 大 司 馬 官, 是 明 朕 之 不 德 也 朕 委 將 軍 以 事, 誠 欲 庶 幾 有 成, 顯 先 祖 之 功 德 將 軍 其 專 心 固 意, 輔 朕 之 不 逮, 毋 有 所 疑 ( 漢 書, 頁 4017-4018) 不 敢 遽 斷 其 後 臺 然 而 應 詔 的 谷 永 看 出 王 鳳 柄 政 專 權, 陰 欲 自 托, 便 稱 黃 濁 冒 京 師, 王 道 微 絕 之 應 也 為 王 鳳 開 脫 建 始 元 年 黃 霧 之 異 的 指 責 ( 漢 書, 頁 3443-3454) 杜 欽 原 即 王 鳳 僚 屬, 對 策 中 以 陰 陽 對 舉, 歷 數 臣 下 子 嗣 后 妃 夷 狄 等, 認 為 咎 在 後 宮, 理 由 是 : 日 以 戊 申 蝕, 時 加 未 戊 未, 土 也 土 者, 中 宮 之 部 也 其 夜 地 震 未 央 宮 殿 中, 此 必 適 妾 將 有 爭 寵 相 害 而 為 患 者 谷 永 善 京 氏 易 天 文 ; 杜 欽 其 法 則 本 諸 五 行 占 測 方 法 雖 不 一, 但 皆 因 黨 於 王 氏, 故 將 矛 頭 指 向 大 司 馬 車 騎 將 軍 許 嘉 之 女 許 皇 后, 亦 即 替 王 鳳 攻 擊 政 敵 大 司 45 漢 書, 頁 1449-1450 1459-1461 五 行 志 所 載, 洪 範 五 行 傳 皇 之 不 極 有 恆 陰 之 咎, 班 固 乃 將 京 房 易 傳 中 對 於 蜺 蒙 霧 等 3 種 雲 氣 現 象 的 分 析, 大 量 迻 錄, 並 斷 曰 此 皆 陰 雲 之 類 但 對 成 帝 建 始 元 年 黃 霧 四 塞 一 事, 則 又 置 於 思 心 不 睿 之 黃 祥 下 二 處 皆 無 劉 向 劉 歆 之 語, 則 二 劉 之 洪 範 五 行 傳 論 中, 亦 未 討 論 32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75 馬 車 騎 將 軍 許 嘉 蓋 許 嘉 自 元 帝 時 已 為 大 司 馬 車 騎 將 軍 輔 政, 成 帝 即 位 方 立 元 舅 王 鳳 為 大 司 馬 大 將 軍, 與 許 嘉 並 杜 欽 曾 以 故 事 后 父 重 於 帝 舅, 叮 嚀 王 鳳 宜 謹 慎 事 之 河 平 元 年 許 嘉 薨, 子 況 嗣 立 該 年 日 食, 成 帝 災 異 詔 中 則 明 引 禮 記 昏 義 男 教 不 修, 陽 事 不 得, 則 日 為 之 蝕 之 語, 群 臣 遂 專 言 後 宮 椒 房 之 失 其 中 對 者 數 十 人, 如 前 述 谷 永 杜 欽 外, 尚 有 劉 向 成 帝 乃 采 諸 人 之 言 以 示 後 宮 外 戚 傳 詳 載 其 書, 首 段 以 日 者 眾 陽 之 宗, 為 人 君 之 象 而 今 無 權 臣 驕 侯 與 外 患, 故 咎 宜 應 於 後 宮 即 本 杜 欽 建 始 三 年 對 策 其 後 歷 數 建 始 以 來 災 異, 凡 有 白 氣 出 於 營 室 流 星 出 於 文 昌 北 宮 井 溢 數 郡 女 童 入 殿 莫 知 河 水 大 決 泰 山 之 鳥 焚 其 巢, 大 風 自 西 搖 祖 宗 寢 廟 日 食 東 井 之 度 等 8 事 其 中 白 氣 出 於 營 室, 成 帝 云 : 營 室 者, 天 子 之 後 宮 也 正 月 於 尚 書 為 皇 極 皇 極 者, 王 氣 之 極 也 白 者 西 方 之 氣, 其 於 春 當 廢 今 正 於 皇 極 之 月, 興 廢 氣 於 後 宮, 視 後 妾 無 能 懷 任 保 全 者, 以 著 繼 嗣 之 微, 賤 人 將 起 也 後 妾 無 能 懷 任 保 全 者, 五 行 志 以 為 劉 向 谷 永 二 人 說 ; 繼 嗣 之 微, 賤 人 將 起 則 出 谷 永 對 策 語 河 水 大 決, 成 帝 書 與 溝 洫 志 所 引 谷 永 說 相 近 至 於 流 星 出 於 文 昌 女 童 入 殿 莫 知 泰 山 之 鳥 焚 其 巢 等 三 事, 五 行 諸 志 雖 有 推 斷, 但 難 考 為 何 人 所 云 46 日 食 東 井 之 度 一 事, 成 帝 書 云 : 四 月 己 亥, 日 蝕 東 井, 轉 旋 且 索, 與 既 無 異 己 猶 戊 也, 亥 復 水 也, 明 陰 盛, 咎 在 內 於 戊 己, 虧 君 體, 著 絕 世 於 皇 極, 顯 禍 敗 及 京 都 於 東 井, 變 怪 眾 備, 末 重 益 大, 來 數 益 甚 成 形 之 禍 月 以 迫 切, 不 救 之 患 日 46 漢 書, 頁 1309 天 文 志 頁 1474-1475 五 行 志 對 流 星 女 童 二 事 之 占, 皆 乃 主 王 鳳 用 事, 當 非 出 諸 谷 杜 之 口 頁 1416 占 泰 山 之 鳥 焚 其 巢 事 云 : 泰 山, 岱 宗, 五 嶽 之 長, 王 者 易 姓 告 代 之 處 也 天 戒 若 曰 : 勿 近 貪 虐 之 人, 聽 其 賊 謀, 將 生 焚 巢 自 害 其 子 絕 世 易 姓 之 禍 則 與 成 帝 書 近, 但 未 考 何 人 所 言 但 復 云 : 其 後, 趙 蜚 燕 得 幸, 立 為 皇 后, 弟 為 昭 儀, 姊 妹 專 寵, 聞 後 宮 許 美 人, 曹 偉 能 生 皇 子 也, 昭 儀 大 怒, 令 上 奪 取 而 殺 之, 皆 並 殺 其 母 成 帝 崩, 昭 儀 自 殺, 事 乃 發 覺, 趙 后 坐 誅 此 焚 巢 殺 子 後 號 咷 之 應 也 則 非 谷 永 三 人 對 策 語 33

76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婁 深, 咎 敗 灼 灼 若 此, 豈 可 以 忽 哉! 據 五 行 志 載 劉 向 言 四 月 交 於 五 月, 月 同 孝 惠, 日 同 孝 昭 東 井, 京 師 地, 且 既, 其 占 恐 害 繼 嗣 考 惠 昭 二 帝 時 日 食 劉 向 之 說 : 五 月 微 陰 始 起 而 犯 至 陽, 其 占 重 至 其 八 月, 宮 車 晏 駕, 有 呂 氏 詐 置 嗣 君 之 害 ( 惠 帝 ) 己 亥 而 既, 其 占 重 後 六 年, 宮 車 晏 駕, 卒 以 亡 嗣 ( 昭 帝 )( 漢 書, 頁 1500 1503) 則 己 猶 戊 也, 亥 復 水 也 云 云, 疑 屬 谷 永 之 言 史 傳 稱 谷 永 善 言 災 異, 前 後 所 上 四 十 餘 事, 略 相 反 覆, 專 攻 上 身 與 後 宮 而 已 黨 於 王 氏, 上 亦 知 之, 不 甚 親 信 也 但 劉 向 於 成 帝 即 位 後 復 見 進 用, 見 王 鳳 等 倚 太 后 之 勢, 專 擅 國 權 河 平 三 年 領 校 中 五 經 祕 書 時, 向 見 尚 書 洪 範, 箕 子 為 武 王 陳 五 行 陰 陽 休 咎 之 應 向 乃 集 合 上 古 以 來 歷 春 秋 六 國 至 秦 漢 符 瑞 災 異 之 記, 推 迹 行 事, 連 傳 禍 福, 著 其 占 驗, 即 洪 範 五 行 傳 論 其 後 歷 上 封 事 極 諫, 皆 以 宗 室 遺 老, 心 憂 王 氏 坐 大 自 不 可 能 與 谷 杜 相 同, 黨 王 氏 而 攻 許 后 考 史 記 天 官 書 : 營 室 為 清 廟, 曰 離 宮 閣 道 東 井 輿 鬼, 雍 州 47 就 星 宿 分 野, 東 井 所 主 雍 州, 與 劉 向 言 東 井, 京 師 地 無 異 惟 營 室 為 後 宮 懷 任 之 象 之 語, 不 採 天 官 書 ; 反 與 律 書 所 言 不 周 風 居 西 北, 主 殺 生 東 壁 居 不 周 東, 主 辟 生 氣 而 東 之 至 於 營 室, 營 室 者, 主 營 胎 陽 氣 而 產 之 48 相 近 是 故 劉 向 或 由 占 星 測 候 的 條 例 ; 或 比 對 惠 昭 二 帝 的 歷 史 紀 錄, 推 出 恐 害 繼 嗣 固 然 不 無 受 到 成 帝 自 陳 男 教 有 虧 的 導 引, 但 尚 算 是 依 循 災 異 法 則, 就 事 論 事 河 平 三 年 四 年 日 食 仍 見 據 外 戚 傳 云 比 三 年 日 蝕, 言 事 者 頗 歸 咎 於 鳳 矣 而 谷 永 等 遂 著 之 許 氏, 許 氏 自 知 為 鳳 所 不 佑 但 考 王 商 史 丹 傳 47 史 記, 頁 1309 1330 48 史 記, 頁 1243 34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77 中 佞 臣 張 匡 向 史 丹 告 發, 指 陳 丞 相 王 商 作 威 作 福 與 父 傅 婢 通, 及 女 弟 淫 亂 諸 事 成 帝 素 重 商, 知 張 匡 之 言 多 險, 制 曰 弗 治 但 王 鳳 固 爭 之, 王 商 乃 罷 相 免 相 三 日, 發 病 嘔 血 而 死 ( 漢 書, 頁 3372-3375) 案 : 王 商 為 父 王 武 為 宣 帝 母 舅, 元 帝 時 至 右 將 軍 光 祿 大 夫 當 定 陶 王 愛 幸, 幾 代 太 子 時 王 商 擁 佑 太 子 頗 力 成 帝 即 位, 甚 為 敬 重, 建 始 四 年 代 匡 衡 為 丞 相 因 不 接 受 王 鳳 對 姻 親 楊 肜 事 之 關 說, 乃 與 王 鳳 結 怨 在 打 壓 許 氏 之 後, 王 鳳 又 藉 張 匡 史 丹 之 力, 罷 去 三 王 49 之 一 的 王 商 相 職 再 考 元 后 傳 所 言 : 上 即 位 數 年, 無 繼 嗣, 體 常 不 平 定 陶 共 王 來 朝, 太 后 與 上 承 先 帝 意, 遇 共 王 甚 厚, 賞 賜 十 倍 於 它 王, 不 以 往 事 為 纖 介 共 王 之 來 朝 也, 天 子 留, 不 遣 歸 國 大 將 軍 鳳 心 不 便 共 王 在 京 師, 會 日 蝕, 鳳 因 言 日 蝕 陰 盛 之 象, 為 非 常 異 定 陶 王 雖 親, 於 禮 當 奉 藩 在 國 今 留 侍 京 師, 詭 正 非 常, 故 天 見 戒 宜 遣 王 之 國 ( 漢 書, 頁 4019) 比 諸 帝 王, 后 妃 屬 陰, 則 諸 侯 王 亦 屬 陰 故 王 鳳 乃 將 焦 點 移 往 成 帝 異 母 弟 定 陶 王 劉 康 身 上 傳 稱 成 帝 不 得 已 於 鳳 而 許 之 共 王 辭 去, 上 與 相 對 涕 泣 而 決 對 於 曾 經 威 脅 皇 位 的 兄 弟, 成 帝 手 足 之 情 是 否 出 自 衷 心? 難 以 推 知 但 對 於 王 鳳 而 言, 定 陶 王 絕 對 是 影 響 王 氏 能 否 把 持 朝 政 的 關 鍵 其 實 自 建 始 以 來 災 異, 朝 臣 多 有 以 王 氏 為 患 者 因 此 成 帝 報 許 后 書 云 將 相 大 臣 懷 誠 秉 忠, 唯 義 是 從, 又 惡 有 上 官 博 陸 宣 成 之 謀? 只 是 刻 意 漠 視 王 氏 專 權 的 事 實 此 時 剛 直 敢 言 京 兆 尹 王 章 乃 上 奏 封 事 : 災 異 之 發, 為 大 臣 顓 政 者 也 今 聞 大 將 軍 猥 歸 日 蝕 之 咎 於 定 陶 王, 建 遣 之 國, 苟 欲 使 天 子 孤 立 於 上, 顓 擅 朝 事 以 便 其 私, 非 忠 臣 也 且 日 蝕, 陰 侵 陽 臣 顓 君 之 咎, 今 政 事 大 小 皆 自 鳳 出, 天 子 曾 不 一 舉 手, 鳳 不 內 省 責, 反 歸 咎 善 人, 推 遠 定 陶 王 且 鳳 誣 罔 不 忠, 非 一 事 也 前 丞 相 樂 昌 49 漢 書, 頁 3382 王 商 史 丹 傳 贊 稱 宣 元 以 來, 外 戚 有 三 王 之 稱 顏 師 古 注 : 謂 卬 成 侯 及 商 鳳 三 家 也 35

78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侯 商 本 以 先 帝 外 屬, 內 行 篤, 有 威 重, 位 歷 將 相, 國 家 柱 石 臣 也, 其 人 守 正, 不 肯 詘 節 隨 鳳 委 曲, 卒 用 閨 門 之 事 為 鳳 所 罷, 身 以 憂 死, 眾 庶 愍 之 直 斥 日 食 實 王 鳳 專 政, 且 誣 罔 不 忠 所 致 言 之 鑿 鑿, 成 帝 感 悟 曰 : 微 京 兆 尹 直 言, 吾 不 聞 社 稷 計! 有 罷 退 王 鳳 之 意 杜 欽 乃 勸 王 鳳 上 疏 謝 罪, 乞 骸 骨 曰 : 陰 陽 不 調, 災 異 數 見, 咎 在 臣 鳳 奉 職 無 狀, 此 臣 一 當 退 也 五 經 傳 記, 師 所 誦 說, 咸 以 日 蝕 之 咎 在 於 大 臣 非 其 人, 易 曰 折 其 右 肱, 此 臣 二 當 退 也 河 平 以 來, 臣 久 病 連 年, 數 出 在 外, 曠 職 素 餐, 此 臣 三 當 退 也 陛 下 以 皇 太 后 故 不 忍 誅 廢, 臣 猶 自 知 當 遠 流 放, 又 重 自 念, 兄 弟 宗 族 所 蒙 不 測, 當 殺 身 靡 骨 死 輦 轂 下, 不 當 以 無 益 之 故 有 離 寑 門 之 心 此 疏 或 亦 出 杜 欽 之 手 史 稱 其 其 辭 指 甚 哀, 太 后 聞 之 為 垂 涕, 不 御 食 王 鳳 因 此 得 復 起 視 事, 並 羅 致 王 章 下 吏, 卒 死 獄 中 其 後 又 有 南 昌 尉 梅 福 上 書 為 王 章 申 寃 云 : 故 京 兆 尹 王 章 資 質 忠 直, 敢 面 引 廷 爭, 孝 元 皇 帝 擢 之, 以 厲 具 臣 而 矯 曲 朝 及 至 陛 下, 戮 及 妻 子 且 惡 惡 止 其 身, 王 章 非 有 反 畔 之 辜, 而 殃 及 家 折 直 士 之 節, 結 諫 臣 之 舌, 群 臣 皆 知 其 非, 然 不 敢 爭, 天 下 以 言 為 戒, 最 國 家 之 大 患 也 方 今 君 命 犯 而 主 威 奪, 外 戚 之 權 日 以 益 隆, 陛 下 不 見 其 形, 願 察 其 景 建 始 以 來, 日 食 地 震, 以 率 言 之, 三 倍 春 秋, 水 災 亡 與 比 數 陰 盛 陽 微, 金 鐵 為 飛, 此 何 景 也! 漢 興 以 來, 社 稷 三 危 呂 霍 上 官 皆 母 后 之 家 也, 親 親 之 道, 全 之 為 右, 當 與 之 賢 師 良 傅, 教 以 忠 孝 之 道 今 乃 尊 寵 其 位, 授 以 魁 柄, 使 之 驕 逆, 至 於 夷 滅, 此 失 親 親 之 大 者 也 ( 漢 書, 頁 2922) 強 調 建 始 以 來, 災 異 已 三 倍 於 春 秋, 譏 切 王 氏 專 勢 擅 權 梅 福 少 學 長 安, 明 尚 書 穀 梁 春 秋, 為 郡 文 學 所 學 與 劉 向 相 近, 奏 疏 辭 氣 亦 與 劉 向 相 仿 惟 上 不 納, 自 是 公 卿 見 鳳, 側 目 而 視, 郡 國 守 相 刺 史 皆 出 其 門 考 成 帝 即 位 之 初, 朝 中 外 戚 王 鳳 一 黨 並 未 獨 大 但 隨 王 商 罷 相, 許 后 因 成 帝 後 宮 多 新 愛 而 寵 衰, 王 氏 之 勢 已 難 遏 成 帝 紀 中 班 彪 稱 成 帝 臨 朝 淵 嘿, 尊 嚴 若 神, 36

西 漢 經 學 的 另 類 戰 場 : 從 宣 元 成 三 朝 災 異 說 之 發 展 為 例 79 元 后 傳 則 云 大 將 軍 鳳 用 事, 上 遂 謙 讓 無 所 顓 成 帝 耽 於 酒 色 而 倦 於 政 務, 自 易 使 大 權 旁 落? 再 則 元 后 傳 屢 見 太 后 哀 憐 外 家, 為 之 垂 涕 云 云 太 后 處 處 偏 袒 王 氏, 即 便 成 帝 欲 有 所 作 為, 其 任 相 舉 賢 自 亦 處 處 受 制 何 況 王 氏 深 諳 結 攬 大 臣 名 儒 之 道, 如 永 始 以 來, 日 蝕 地 震 尤 數, 吏 民 上 書 復 言 應 在 王 氏 專 政 成 帝 因 親 問 師 傅 丞 相 張 禹, 禹 則 謂 上 曰 : 春 秋 二 百 四 十 二 年 間, 日 蝕 三 十 餘, 地 震 五, 或 為 諸 侯 相 殺, 或 夷 狄 侵 中 國 災 變 之 異 深 遠 難 見, 故 聖 人 罕 言 命, 不 語 怪 神 性 與 天 道, 自 子 贛 之 屬 不 得 聞, 何 況 淺 見 鄙 儒 之 所 言! 陛 下 宜 修 政 事 以 善 應 之, 與 下 同 其 福 喜, 此 經 義 意 也 新 學 小 生, 亂 道 誤 人, 宜 無 信 用, 以 經 術 斷 之 ( 漢 書, 頁 3351) 張 禹 曾 授 成 帝 論 語, 世 稱 欲 為 論, 念 張 文 蓋 張 氏 勸 成 帝 修 善 政 於 民, 勿 妄 推 驗 天 道, 固 為 確 論 然 而, 倘 不 是 史 筆 述 及 禹 自 見 年 老, 子 孫 弱, 又 與 曲 陽 侯 不 平, 恐 為 所 怨 後 曲 陽 侯 根 及 諸 王 子 弟 聞 知 禹 言, 皆 喜 說 云 云 幾 令 人 誤 認 其 為 治 學 篤 實 務 疾 虛 妄 的 醇 儒, 而 未 能 看 穿 其 阿 諛 自 保 的 面 目 四 災 異 理 論 競 相 建 構 不 同 立 場 主 張 在 政 事 論 辯 時, 端 賴 其 論 據 是 否 權 威? 推 斷 是 否 精 確? 用 諸 施 政 是 否 可 行? 準 此, 方 能 獲 得 主 事 者 同 僚 乃 至 人 民 的 最 大 支 持, 古 今 皆 然 漢 代 的 權 威 論 據, 一 是 經 義 ; 一 是 天 人 觀 念 故 皮 錫 瑞 稱 : 元 成 以 後, 刑 名 漸 廢 上 無 異 教, 下 無 異 學 皇 帝 詔 書, 群 臣 奏 議, 莫 不 援 引 經 義, 以 為 據 依 國 有 大 疑, 輒 引 春 秋 為 斷 一 時 循 吏 多 能 推 明 經 意, 移 易 風 化, 號 為 以 經 術 飾 吏 事 漢 治 近 古, 實 由 於 此 蓋 其 時 公 卿 大 夫 士 吏 未 有 不 通 一 藝 者 也 50 50 經 學 歷 史, 頁 10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