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1-05-980324.doc



Similar documents
no.21Kent Lin a.pdf

題目: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178 A Study of Chen Ting-zhuo s Chen-yu and Bi-xing Theory Based on Commentary on the Ci Poetry of Bi-shan in Bai-yu-zhai Ci- hua Ruo-Lan Hung Departm

64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正法之光~第36期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Microsoft Word 李若鶯.doc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untitled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33-57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ªF¶Î


< D333036B3AFBF432DB1E4ACFCA8712E706466>

<4D F736F F 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第三十二期 因為社會自我 (social ego) 的實現 其實是建構在 泛化的他人 之網絡中 在人們的集體形塑和規訓下 所內化而成的角色認同和扮演 如社會心理學家 米德 (George H. Mead) 所言 這個有組織的共同體或社會群體 使該個體 的自我獲得統一 可以稱它為 泛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336 共分五節 首先爬梳傳統莊周試妻戲曲的淵源本事 從中溯源配角人物的原型 其次三節 依劇情節推展所出現之配角人物依序論述 夢境骷髏 乃試妻背景之 啟示者 搧墳寡婦 則是試妻動機直接的引發者 僮僕與紙人 則是試妻過程 中的參與者 每節再從原型論述到傳統諸作 第五節則綜合探討傳統莊周試妻戲 曲中配角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完整論文.docx

Anthropology in My Imagination An Interview wit h Ant hropologist s (37) XU Jie2shun, WAN G Ming2ming ( Guan g x i U ni versit y f or N ationalities,


中 港 溪 流 域 客 家 族 群 瓹 業 經 濟 摘 要 這 是 三 年 研 究 計 畫 的 第 二 年 (98), 接 續 第 一 年 從 清 末 到 日 治 的 基 本 資 料 調 查, 本 年 度 從 戰 後 到 現 在 的 中 港 溪 流 域 的 發 展 呈 現 客 家 族 群 與 瓹 業

<4D F736F F 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跨越文藝復興女性畫像的格局—


穨yianshen.PD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旅 句 良 年 理 了 來 不 不 更 更 說 識 更 樓 歷 練 靈 旅 論 不 了 契 諒 老 老 老 不 勵 老 不 良 論 漏 不 老 老 不 勵 不 了 了 老 論 利 行 老 見 不 見 更 老 玲 歷 老 料 理

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 A3A95C 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Microsoft Word - 22\264\301\261\306\252\ \247\271\246\250.doc)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 )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 )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風水理氣派操作方法運用於建築設計之研究--以紫白飛星法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 Ê£º˝

致 谢 本 人 自 2008 年 6 月 从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毕 业 之 后, 于 2010 年 3 月 再 次 进 入 上 外, 非 常 有 幸 成 为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专 业 的 研 究 生 回 顾 三 年 以 来 的 学 习 和 生 活, 顿 时 感 觉 这 段 时 间 也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2 修 平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九 期 民 國 九 十 六 年 九 月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cheer-leading squad culture and fans manners in the professional baseball Te W

Joseph Bosco

《中庸》釋疑*以書中九則詞語為例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以西結書


Outline Abstract The story of Aztec 1.1 夢 想 等 你 去 追 求 阿 茲 特 克 的 靈 魂 5 2. The Features of Aztec 2.1 室 內 設 計 與 音 樂 氣 氛 料 理 特 色 活

1-26

三、四級日文讀解試題之分析及其教學啟示

1邱敏捷-人文.indd



市 立 永 平 高 中 無 填 報 無 填 報 (02) 市 立 樹 林 高 中 已 填 報 已 填 報 (02) 市 立 明 德 高 中 已 填 報 (02) 市 立 秀 峰 高 中 已 填 報

2. 禁 止 母 乳 代 用 品 之 促 銷 活 動, 以 及 不 得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認 證 說 明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並 在 婦 產 科 門 診 兒 科 門 診 產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典藏

CMRO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A-錢穆宗教觀-171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5 6,,,,, : 3, 4,,,, 5,, () ;, 6,, :, ;, 7, ;,;,,, :,,,,,,,,,,,,,,,,, ( ),;, :,, ;,, ;,,,,,,,,, 3,:,1983, 879 4,873 5,879 6, 3,, 7,


AM101-1(中文)11.cdr

59-81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Japan He Bin Professor,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daily life, the food on the table in the fa

本 論 文 獲 客 家 委 員 會 102 年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士 論 文 獎 助 謹 此 致 謝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考試學刊第10期-內文.indd

Ps22Pdf

Microsoft Word - __日程_定__[1]

Ps22Pdf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65,,, ( ) , , ,1 4 ( 9 34 ),1 5 ( , 4581),1 6, ,1 8,,,, 1914,30 ;, 1989, 402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United Nations ~ ~ % 2010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4D F736F F D 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Transcription: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89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林 建 德 摘 要 : 須 深 經 中 記 載 佛 陀 教 導 外 道 須 深 何 謂 慧 解 脫, 其 中 多 次 提 到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使 後 世 對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有 諸 多 的 論 述 和 解 釋 而 本 文 即 是 探 討 印 順 法 師 對 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 或 者 法 住 智 及 涅 槃 智 ) 的 解 說, 大 致 分 下 列 五 個 面 向 來 探 討 : 一 依 四 諦 之 緣 起 流 轉 與 還 滅 說 明 二 智 ; 二 依 中 觀 義 解 釋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 三 依 聞 思 與 修 證 分 述 二 智 ; 四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分 指 兩 種 阿 羅 漢 ; 五 依 一 念 見 諦 與 次 第 見 諦 來 談 論 二 智 經 過 層 層 分 析, 可 推 出 印 順 法 師 所 解 讀 的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有 多 重 之 意 佛 教 慈 濟 大 學 宗 教 與 文 化 研 究 所 助 理 教 授 本 文 感 謝 匿 名 審 查 者 的 寶 貴 意 見 審 稿 意 見 表 示, 印 順 法 師 對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多 重 解 釋, 並 非 來 自 印 順 法 師 之 自 由 心 證, 而 是 與 論 典 本 身 存 在 的 多 種 解 釋 相 關, 因 此 可 能 有 必 要 把 這 些 解 釋 作 一 爬 疏 整 理 而 且, 也 建 議 筆 者 能 將 近 年 來 在 此 一 議 題 方 面 之 各 種 論 述, 作 一 回 顧, 使 本 文 更 趨 完 整 關 於 以 上 兩 個 建 議, 在 此 虛 心 接 受, 待 日 後 因 緣 成 熟 將 作 增 補

190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義 ( 主 要 有 兩 層 意 涵 ); 最 後 本 文 試 圖 統 整 這 些 說 法, 並 綜 合 檢 視 印 順 法 師 對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詮 釋 關 鍵 詞 : 印 順 法 住 智 涅 槃 智 四 聖 諦 中 觀 二 諦 慧 解 脫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91 A Study on Ven. YinShun s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dhammat t hitiñān am and nibbāne iñān am and Their Consistent Reasoning Kent Lin ABSTRACT: In Susīma Sutta Buddha teaches Susīma what paññāvimutta is, and mentions Pubbe kho, susīma, dhammat t hitiñān am, pacchā nibbāne iñān am many times. So this proposition has left the future generations many elabora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Ven. YinShun s interpretations of it from five approaches. First, Ven. YinShun s uses the Four Noble Truths to explain these two wisdoms. Second, he uses the explanations from Madhyamika s thought. Third, he interprets them from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Fourth, the two wisdoms refer to two different kinds of Arhants. Fifth, the two wisdoms are relevant to the distinction of sudden and step-by-step enlightenment. From this analysis, we can know that there are several possible meanings of dhammat t hitiñān am and nibbāne iñān am. At last, I try to integrate these sayings and evaluate his interpretations. Keywords : Yinshun, dhammat t hitiñān am, nibbāne iñān am, Four Noble Truths, Two Levels of Truth, Madhyamika, paññāvimutta Assistant Professor, Institute of Religion and Culture, Buddhist Tzu Chi University

192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一 前 言 漢 譯 雜 阿 含 347 經 1 ( 又 稱 須 深 經 ) 中, 記 載 佛 陀 教 導 外 道 須 深 何 謂 慧 解 脫, 其 中 多 次 提 到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而 到 底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之 意 義 為 何? 什 麼 是 知 法 住, 什 麼 是 知 涅 槃? 知 法 住 是 否 即 是 法 住 智, 知 涅 槃 即 涅 槃 智?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之 先 後 各 代 表 什 麼 意 義? 等, 成 為 值 得 注 意 的 問 題 如 近 現 代 華 人 佛 學 泰 斗 印 順 法 師 (1906~2005) 在 其 著 作 中, 對 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 或 者 法 住 智 及 涅 槃 智 ) 的 解 說, 為 數 就 不 少, 尤 其 在 論 述 佛 教 修 證 時,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更 是 屢 屢 提 及 ; 但 究 竟 印 順 法 師 是 如 何 理 解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是 否 有 何 獨 特 的 解 讀 或 詮 釋? 成 了 本 文 關 心 的 焦 點 以 下 即 分 幾 個 面 向 探 討 印 順 法 師 對 法 住 智 及 涅 槃 智 之 多 元 解 釋 二 依 四 諦 之 緣 起 流 轉 與 還 滅 說 明 二 智 印 順 法 師 在 其 成 佛 之 道 三 乘 共 法 的 章 節 下, 接 續 著 增 上 慧 學 談 論 正 見 緣 起 四 諦 的 脈 絡 中, 有 偈 頌 云 先 得 法 住 智, 後 得 涅 槃 智 ; 依 俗 契 真 實, 正 觀 法 如 是, 並 且 為 此 作 了 下 列 的 解 釋 : 在 中 道 的 正 見 中, 有 著 一 定 的 程 序, 主 要 是 : 先 得 法 住 智, 後 得 涅 槃 智 佛 為 深 摩 說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1 見 大 正 藏 第 二 冊 卷 一 四 ( 九 六 頁 下 至 九 七 頁 下 ); 除 了 求 那 跋 陀 羅 之 漢 譯 本 外, 尚 有 上 座 部 相 應 尼 柯 耶 (samyutta-nikaya) 及 摩 訶 僧 祇 律 ( 法 顯 與 佛 陀 跋 陀 羅 譯 ) 三 種 不 同 傳 本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93 涅 槃, 這 是 怎 樣 的 肯 定, 必 然! 什 麼 是 法 住 智? 什 麼 是 涅 槃 智? 依 七 十 七 智 經 說 : 一 切 眾 生 的 生 死 緣 起, 現 在 如 此, 過 去 未 來 也 如 此, 都 是 有 此 因 ( 如 無 明 ) 而 後 有 彼 果 ( 如 行 ) 的, 決 不 離 此 因 而 能 有 彼 果 的, 這 是 法 住 智 所 以, 法 住 智 是 對 於 因 果 緣 起 的 決 定 智 這 雖 然 是 緣 起 如 幻 的 俗 數 法 ( 如 不 能 了 解 緣 起 的 世 俗 相 對 性, 假 名 安 立 性, 而 只 是 信 解 善 惡, 業 報, 三 世 等, 就 是 世 間 正 見, 不 名 為 智 ), 但 卻 是 正 見 得 道 所 必 備 的 知 見 經 上 說 : 如 依 此 而 觀 緣 起 法 的 從 緣 而 生, 依 緣 而 滅, 是 盡 相, 壞 相, 離 相, 滅 相, 名 涅 槃 智 這 是 從 緣 起 的 無 常 觀 中, 觀 一 切 法 如 石 火 電 光, 纔 生 即 滅 ; 生 無 所 來, 滅 無 所 至, 而 契 入 法 性 寂 滅 這 就 是 : 諸 行 無 常, 是 生 滅 法, 生 滅 滅 已, 寂 滅 為 樂 由 無 常 ( 入 無 我 ) 而 契 入 寂 滅, 是 三 乘 共 法 中 主 要 的 解 脫 法 門 ( 還 有 從 空 及 無 相 而 契 入 的 觀 門 ) 所 以, 法 住 智 知 流 轉, 知 因 果 的 必 然 性, 涅 槃 智 知 還 滅, 知 因 果 的 空 寂 性 ; 法 住 智 知 生 滅, 涅 槃 智 知 不 生 滅 ; 法 住 智 知 有 為 世 俗, 涅 槃 智 知 無 為 勝 義 依 俗 諦 的 緣 起 因 果, 而 後 契 入 緣 起 寂 滅 的 真 實, 這 是 解 脫 道 中 正 觀 法 的 必 然 歷 程, 一 定 如 是 而 決 無 例 外 的 2 由 上 述 的 可 知, 印 順 法 師 認 為 法 住 智 是 因 果 緣 起 的 決 定 智, 是 正 見 得 道 的 必 備 知 見 ; 而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即 是 獲 取 中 道 正 見 一 定 的 程 序 從 緣 起 生 滅 的 無 常 觀 中 而 契 入 法 性 寂 滅 對 於 印 順 法 師 上 述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見 解, 筆 者 表 列 如 下 : 2 成 佛 之 道 ( 增 註 本 ) pp.225~226 ( 本 文 所 引 印 順 法 師 文 章 皆 出 於 印 順 法 師 佛 學 著 作 光 碟 第 三 版 之 內 容 )

194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法 住 智 涅 槃 智 一 二 三 四 五 觀 緣 起 法 的 知 因 果 的 知 有 為 知 流 轉 知 生 滅 從 緣 而 生 必 然 性 世 俗 觀 緣 起 法 的 知 因 果 的 知 不 生 知 無 為 知 還 滅 依 緣 而 滅 空 寂 性 不 滅 勝 義 可 知, 印 順 法 師 大 體 以 苦 集 滅 道 四 諦 的 架 構 來 談 論 法 住 涅 槃 兩 智, 即 法 住 智 是 從 苦 集 二 諦 知 了 世 間 的 緣 起 流 轉, 而 涅 槃 智 依 滅 道 二 諦 證 得 出 世 間 的 緣 起 還 滅, 而 這 樣 的 看 法 在 印 順 法 師 的 著 作 中 佔 了 大 多 數, 其 整 體 的 看 法 不 脫 此 作 為 基 礎 3 此 外, 必 須 進 一 步 作 解 釋 的 是, 在 上 述 的 表 列 中, 第 一 二 項 指 出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各 是 知 緣 起 的 流 轉 與 還 滅, 但 同 時 在 3 印 順 法 師 以 緣 起 的 流 轉 和 還 滅 或 四 聖 諦 來 說 明 二 智, 可 舉 出 諸 多 例 子, 如 : 凡 能 悟 入 此 因 果 必 然 的 理 則, 名 為 得 法 住 智 緣 起 法, 是 依 因 託 緣 的 存 在 凡 是 依 因 緣 的 和 合 而 有 而 生 的, 也 必 然 依 因 緣 的 離 散 而 無 與 滅 ; 這 本 是 緣 起 法 含 蓄 著 的 矛 盾 律 所 以 翻 過 來 說 : 此 無 故 彼 無, 此 滅 故 彼 滅, 雜 染 苦 迫 的 消 散, 稱 為 還 滅 門 滅, 即 是 涅 槃 的 寂 滅 此 緣 起 法 的 生 起, 是 有 為 法 ; 緣 起 法 的 寂 滅, 是 無 為 法 有 為 與 無 為, 如 雜 阿 含 ( 卷 一 二 二 九 三 經 ) 說 能 悟 入 無 為 寂 滅 的, 名 為 得 涅 槃 智 ( 以 佛 法 研 究 佛 法 p.97) 以 及 緣 起 法 的 悟 入, 有 必 然 的 歷 程, 所 以 釋 尊 為 須 深 說 :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知 緣 起 法, 有 無 生 滅 的 依 緣 性, 觀 無 常 苦 非 我, 是 法 住 智 ; 因 滅 果 滅 而 證 入 寂 滅, 是 涅 槃 智 這 二 智 的 悟 入, 都 是 甚 深 的 釋 尊 有 不 願 說 法 的 傳 說, 就 因 為 緣 起 與 寂 滅 的 甚 深 雜 阿 含 經 就 這 樣 說 : 此 甚 深 處, 所 謂 緣 起 倍 復 甚 深 難 見, 所 謂 一 切 取 離 愛 盡 無 欲 寂 滅 涅 槃 如 此 二 法, 謂 有 為 無 為 四 諦 說 也 應 該 是 這 樣 的 : 正 見 苦 果 的 由 集 因 而 來, 集 能 感 果 ; 如 苦 的 集 因 滅 而 不 起 了, 就 能 滅 一 切 苦 ; 這 是 法 住 智 這 是 要 以 慧 為 根 本 的 聖 道 修 習 而 實 證 的 ; 依 道 的 修 習, 就 能 知 苦, 斷 集 而 證 入 於 寂 滅, 就 是 知 涅 槃 (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之 起 源 與 開 展 pp.235~236)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95 第 四 項 中, 提 出 法 住 智 的 另 一 個 解 釋, 也 是 知 緣 起 之 生 滅 ; 換 言 之, 第 四 項 的 法 住 智 似 已 包 含 緣 起 的 流 轉 與 還 滅 二 門, 此 不 是 和 第 二 項 的 說 明 有 所 矛 盾? 事 實 上, 所 謂 的 知 流 轉, 其 深 刻 意 涵, 在 於 了 知 世 間 兩 兩 相 對 之 輪 迴 現 象, 如 生 滅 生 死 有 無 成 住 和 壞 空 等 的 現 象, 如 果 不 知 法 住 智, 而 從 生 滅 等 兩 邊 中 超 拔 而 出, 則 必 然 處 於 世 間 的 流 轉 中 不 得 解 脫 ; 同 樣 的, 涅 槃 智 第 二 項 知 還 滅 和 第 四 項 知 不 生 不 滅 兩 者 間 看 似 不 一 致, 其 實 卻 是 相 同 的 道 理, 因 為 出 世 間 的 還 滅 是 涅 槃 寂 靜, 而 涅 槃 的 空 寂 性 超 越 了 生 滅 ( 死 ) 流 轉, 所 以 知 還 滅 的 涅 槃 智 也 可 以 說 是 知 不 生 不 滅 的 當 然, 其 中 可 能 牽 涉 到 阿 含 經 和 般 若 經 思 想 特 質 的 差 異, 如 緣 生 緣 滅 ( 緣 起 ) 是 阿 含 思 想 的 核 心, 而 過 渡 到 般 若 經 則 成 為 不 生 不 滅 ( 性 空 ); 但 究 極 而 言, 緣 起 即 性 空 性 空 即 緣 起, 此 在 中 觀 學 中 得 到 進 一 步 的 闡 揚 ( 或 者, 可 以 這 樣 說, 上 表 中 的 第 一 二 項 是 就 阿 含 思 想 來 談, 而 三 四 五 項 乃 就 性 空 要 義 而 言 ) 三 依 中 觀 義 解 釋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在 阿 含 經 中 談 緣 起 談 生 滅 變 化 談 觀 照 五 蘊 談 六 根 六 塵 談 四 諦 理 等 等, 到 了 般 若 經 ( 如 心 經 ) 談 性 空 談 不 生 不 滅 談 無 色 受 想 行 識 談 無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談 無 苦 集 滅 道 等 等, 但 兩 者 之 間 應 不 是 相 互 矛 盾 的, 緣 起 和 性 空 即 在 龍 樹 的 中 觀 學 綜 而 貫 之 關 於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二 智 的 解 釋, 印 順 法 師 也 發 揮 龍 樹 中 觀 學 之 精 義, 既 援 引 阿 含 之 緣 起 義, 也 融 會 般 若 之 性 空 學, 引 緣 起 性 空 以 及 世 俗 勝 義 二 諦 的 思 想 提 出 對 二 智 的 說 明 如 依 緣 起 性 空 解 釋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印 順 法 師 在 中 觀 論 頌 講 記 有 下 列 的 說 法 :

196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緣 起 正 觀, 是 觀 緣 起 的 如 幻 因 果 生 滅 相, 通 達 諸 法 的 無 自 性 空 觀 緣 起 的 幻 相, 是 對 緣 起 法 的 如 是 因 生 如 是 果 的 因 果 決 定 性, 生 正 確 堅 固 的 認 識, 得 諸 法 的 法 住 智, 理 解 因 果 幻 相 的 歷 然 不 亂 通 達 法 性 空, 是 觀 因 果 幻 相 的 本 性 空, 生 出 世 的 涅 槃 智, 悟 入 諸 法 畢 竟 空 不 生 不 滅 修 行 者, 先 要 得 法 住 智, 知 道 名 相 的 差 別, 因 果 的 必 然, 生 正 確 的 知 見 無 論 是 聲 聞 菩 薩 佛, 都 先 得 此 智, 次 得 涅 槃 智 證 涅 槃 所 以 龍 樹 的 學 風, 先 分 別 說 諸 法, 後 說 畢 竟 空 4 可 知, 從 法 住 智 到 涅 槃 智, 乃 是 從 了 知 緣 起 生 滅 之 如 幻 如 化, 到 通 達 諸 法 無 自 性 空 之 不 生 不 滅, 即 依 緣 起 性 空 之 要 義 解 說 了 此 二 智 ; 而 如 果 就 三 法 印 而 言,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即 是 徹 知 世 間 之 緣 起 無 常 無 我 ( 法 住 智 ), 到 證 得 出 世 間 涅 槃 寂 靜 ( 涅 槃 智 ) 的 過 程 此 外, 法 住 智 知 緣 起 生 滅, 而 涅 槃 智 是 知 性 空 不 生 不 滅, 其 中 也 含 攝 了 中 觀 學 的 二 諦 思 想 ; 5 即 印 順 法 師 指 出 法 住 智 知 有 為 世 俗, 涅 槃 智 知 無 為 勝 義, 有 為 法 和 無 為 法 世 俗 諦 和 勝 義 諦, 也 可 作 為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解 釋, 如 印 順 法 師 說 : 在 經 論 中, 關 於 二 種 智 慧 的 分 類, 也 是 有 許 多 的 一 先 約 聲 聞 經 來 說, 有 法 住 智, 涅 槃 智 經 上 說 : 要 先 得 法 住 智, 後 得 涅 槃 智 法 住 智, 即 安 立 緣 起 因 果 的 善 巧 智 慧 ; 必 須 在 有 情 緣 起 事 相 的 基 礎 上, 才 能 通 達 苦 空 無 常 無 我 的 諸 法 實 性, 而 證 4 中 觀 論 頌 講 記 pp.508~509 5 如 中 論 有 名 的 偈 頌 : 諸 佛 依 二 諦, 為 眾 生 說 法, 一 以 世 俗 諦, 二 第 一 義 諦 若 人 不 能 知, 分 別 於 二 諦, 則 於 深 佛 法, 不 知 真 實 義 若 不 依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不 得 第 一 義, 則 不 得 涅 槃 (T30, p.33, a2-3)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97 入 涅 槃 聖 地 古 人 說 : 不 依 世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也 是 此 意 因 為 第 一 義 諦, 平 等 一 如, 無 差 別 相, 不 可 安 立 思 擬 言 說, 唯 有 依 世 俗 智, 漸 次 修 習, 方 能 契 證 所 以 修 學 佛 法, 切 勿 輕 視 因 果 緣 起 等 事 相 的 解 了, 而 專 重 超 勝 的 第 一 義 智 因 為 這 樣, 即 容 易 落 空, 或 墮 於 執 理 廢 事 的 偏 失 6 在 這 裡, 印 順 法 師 把 法 住 智 視 為 是 世 俗 諦, 是 體 會 世 間 緣 起 因 果 的 善 巧 智 慧, 而 涅 槃 智 是 第 一 義 諦, 是 平 等 一 如, 無 差 別 相, 不 可 安 立 思 擬 言 說 的 智 慧 ; 而 唯 有 依 世 俗 智 的 漸 次 修 習, 方 能 契 證 涅 槃 智 換 言 之, 須 深 經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印 順 法 師 發 揮 中 論 若 不 依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不 得 第 一 義, 則 不 得 涅 槃 的 思 想, 認 為 必 知 法 住 才 能 得 證 涅 槃, 猶 如 必 依 世 俗 諦 才 能 得 勝 義 諦 此 外, 二 諦 另 一 個 理 解 的 側 面, 牽 涉 到 理 事 之 分 ; 換 言 之, 世 俗 諦 是 有 關 世 間 的 緣 起 事 相, 而 勝 義 諦 則 是 關 於 出 世 間 的 真 實 諦 理, 而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以 及 若 不 依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除 了 說 明 二 諦 圓 融, 也 指 出 理 事 並 重 的 重 要 性 關 於 這 點, 印 順 法 師 曾 表 示 : 以 四 諦 為 觀 境 的 觀 慧, 又 可 分 為 二 方 面 : 一 是 對 四 諦 事 相 的 了 知, 即 法 住 智 ; 一 是 對 四 諦 理 性 的 悟 證, 即 涅 槃 智 事 相 與 理 性 的 諦 觀,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的 證 得, 為 三 乘 共 慧 應 有 的 內 容 7 印 順 法 師 認 為 法 住 智 是 對 四 諦 事 相 的 理 解, 而 涅 槃 智 是 對 四 諦 理 性 6 學 佛 三 要 p.171 與 此 相 近 的, 印 順 法 師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序 言 亦 說 : 龍 樹 說 : 若 不 依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那 是 回 歸 於 佛 法 的 立 場,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了 (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p.a5) 7 學 佛 三 要 p.175

198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的 悟 證, 唯 有 事 相 與 理 性,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並 觀 諦 證, 才 足 以 達 到 解 脫 以 世 俗 勝 義 及 理 事 二 諦 來 解 說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印 順 法 師 亦 曾 引 經 典 作 過 說 明, 認 為 凡 是 法 住 智 所 緣 的 皆 為 世 俗 諦, 即 使 是 通 達 緣 起 的 普 遍 理 則, 也 還 是 世 俗 諦, 而 這 樣 的 世 俗 諦 是 關 於 世 間 假 名 的 安 立 施 設, 是 可 以 分 別 思 擇, 可 以 說 而 且 說 得 出 的 ; 相 對 的, 涅 槃 智 所 攝 的 並 非 假 名 所 能 安 立 的, 而 是 內 證 離 言 法 性, 不 可 以 分 別 思 擇, 不 可 說 且 說 不 出 的, 所 以 其 是 勝 義 諦 印 順 法 師 認 為 這 樣 的 二 諦, 如 同 理 事 和 真 妄 之 分, 雖 皆 是 聖 者 之 境, 但 仍 有 所 不 同 ; 其 中 法 住 智 必 須 具 足 聞 思 智 慧 才 能 證 得, 而 相 對 於 法 住 智 是 知 解 依 言 安 立 的, 涅 槃 智 具 有 體 證 離 言 非 安 立 的 特 質 8 總 之, 印 順 法 師 依 緣 起 空 中 道 二 諦 等 中 觀 學 的 核 心 概 念, 提 出 對 於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的 解 釋, 認 為 修 證 觀 行 的 過 程, 乃 是 依 緣 有 而 悟 入 性 空, 而 悟 入 性 空 的 當 體, 一 切 生 滅 緣 起 法 都 寂 滅 不 現 ; 而 其 中 即 牽 涉 到 二 智, 其 一 是 了 解 因 果 緣 起 的 法 住 智, 另 一 是 進 觀 法 住 智 之 假 名 無 自 性 空 的 涅 槃 智 8 印 順 法 師 原 文 內 容 如 下 : 分 別 緣 起 初 勝 法 門 經 以 為 凡 是 法 住 智 所 緣 的, 都 是 世 俗 諦 ; 不 但 一 切 差 別 事 相, 就 是 通 達 緣 起 的 普 遍 理 則, 也 還 是 世 俗 諦 不 問 所 通 達 的 是 理 是 事, 只 要 是 安 立 名 相 的 法 住 智 所 緣, 皆 屬 世 俗 ; 非 安 立 的 涅 槃 智, 所 緣 的 內 證 離 言 法 性, 才 是 勝 義 這 是 綜 貫 理 事 與 真 妄 的 二 種 二 諦 這 二 諦, 都 是 聖 者 境 界, 涅 槃 智 境 固 無 論 了, 法 住 智 最 少 也 須 具 聞 思 慧 才 能 得 到, 絕 非 常 人 可 了 不 過 在 賢 聖 智 境 的 知 解 與 證 會 的 不 同, 分 為 二 諦 ; 可 名 曰 離 言 依 言 或 安 立 非 安 立 的 二 諦 ( 性 空 學 探 源 pp.138~139)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99 四 依 聞 思 與 修 證 分 述 二 智 佛 教 慧 學 的 修 持 必 經 聞 思 修 證 信 解 行 果 的 過 程 ; 換 個 方 式 說, 意 即 阿 含 佛 典 所 說 的 四 預 流 支 親 近 善 士, 聽 聞 正 法, 內 證 思 惟, 法 次 法 向, 從 師 學 而 起 聞 思 修 證 的 過 程 而 印 順 法 師 在 解 說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時, 亦 曾 將 聞 思 的 修 得 歸 為 是 法 住 智, 而 行 證 屬 於 涅 槃 智 如 印 順 法 師 在 性 空 學 探 源 說 : 佛 法 的 現 觀, 與 外 道 的 不 同, 是 正 覺, 在 乎 特 重 理 智, 是 通 過 了 理 智 的 思 擇 佛 法 中, 在 未 入 現 觀 前, 必 先 經 過 多 聞 尋 思 伺 察 簡 擇 種 種 的 階 段 ; 這 一 切, 此 地 總 名 之 曰 思 擇 思 擇, 是 純 理 智 的 觀 察 在 思 擇 中, 得 到 一 種 正 確 的 概 念 之 後, 再 在 誠 信 與 意 志 集 中 之 中 去 審 諦 觀 察, 以 達 到 現 觀 所 以, 佛 法 的 方 法, 可 說 是 信 仰 與 理 智 的 合 一, 一 般 知 識 與 特 殊 體 驗 的 合 一 從 現 觀 去 體 驗 空 性 之 前, 必 先 經 過 分 別 智 慧 的 思 擇, 所 以 阿 含 中 說 : 先 得 法 住 智, 後 得 涅 槃 智 從 聞 而 思, 從 思 而 修, 從 修 而 證, 這 是 佛 法 修 行 的 要 則, 絕 不 容 踰 越 躐 等 ; 踰 越, 就 踏 上 了 錯 誤 的 歧 途 9 印 順 法 師 指 出 佛 法 在 進 入 現 觀 的 修 證 前, 特 重 理 智 的 思 擇, 即 在 佛 法 的 義 理 上 得 到 正 確 認 識, 具 足 一 定 的 正 知 正 見, 再 集 中 意 志 ( 在 禪 定 中 ) 審 諦 觀 察, 止 觀 雙 運, 而 後 現 證 無 漏 得 涅 槃 在 這 裡 清 楚 可 知, 印 順 法 師 把 法 住 智 視 為 是 分 別 思 維 抉 擇 的 智 慧, 而 涅 槃 智 則 是 透 過 禪 定 經 驗 去 現 觀 空 性, 屬 於 一 種 特 殊 而 神 秘 的 體 驗 ; 換 言 之, 法 住 智 是 屬 於 理 9 性 空 學 探 源 p.27

200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智 性 深 刻 理 解 的 智 慧, 而 涅 槃 智 則 重 於 經 驗 性 的 體 證 ; 可 知, 印 順 法 師 分 別 以 理 智 和 經 驗 兩 種 進 路, 來 描 繪 法 住 和 涅 槃 二 種 智 慧 的 修 學, 而 此 一 區 別, 似 乎 和 西 方 近 代 哲 學 的 理 性 主 義 (Rationalism) 及 經 驗 主 義 (Empiricism), 各 以 理 智 或 經 驗 說 明 知 識 的 起 源, 存 在 著 相 互 應 和 的 關 係 綜 合 上 面 三 種 論 點,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不 管 從 四 諦 的 流 轉 與 還 滅, 或 依 真 俗 二 諦 來 說 明 二 智, 乃 至 依 聞 思 與 修 證 談 論 二 智, 雖 然 看 似 是 不 同 的 解 讀 進 路, 但 卻 有 著 一 定 的 共 通 性 ; 如 共 同 強 調 法 住 智 是 涅 槃 智 得 證 的 基 礎, 必 先 具 足 世 間 實 相 的 智 慧, 獲 得 正 確 的 聞 思 知 見 ( 即 法 住 智 ), 而 後 才 進 入 實 修 階 段, 取 證 出 世 間 解 脫 的 智 慧 ( 即 涅 槃 智 ), 而 這 樣 的 順 序 是 不 容 躐 等 ; 關 於 這 點 印 順 法 師 屢 屢 提 到, 如 前 面 成 佛 之 道 的 引 文 中, 印 順 法 師 接 續 著 表 示 : 說 到 這 裏, 覺 得 佛 教 中, 每 有 一 種 錯 誤 的 傾 向, 就 是 不 求 法 住 智, 而 但 求 涅 槃 智 特 別 是 備 有 世 間 一 般 知 識, 年 老 而 求 佛 法 的 對 於 因 果 緣 起 的 必 然 性, 四 諦 的 價 值 決 定, 常 是 並 無 希 求 ; 有 的 以 為 這 早 都 已 經 知 道, 而 不 知 夢 都 沒 有 夢 想 過 卻 以 為, 需 要 的 是 開 悟, 是 明 心 見 性 不 知 道 沒 有 修 成 法 住 智, 涅 槃 智 是 不 會 現 起 的 10 印 順 法 師 所 說 的 不 求 法 住 智, 而 但 求 涅 槃 智, 意 思 在 於 針 貶 傳 統 的 中 國 佛 教 徒, 徒 重 於 修 持 的 形 式 和 成 果, 片 面 強 調 體 驗 感 應, 而 卻 不 知 涅 槃 智 是 依 法 住 智 而 進 修 得 來 的, 不 但 忽 略 以 聞 思 知 見 來 作 為 修 證 的 基 礎, 也 忽 略 對 因 果 緣 起 的 必 然 性 及 四 諦 義 理 之 認 識 ( 即 法 住 智 ), 所 以 也 藉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特 別 強 調 聞 思 修 證 次 第 的 重 要 10 成 佛 之 道 ( 增 註 本 ) p.226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01 五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分 指 兩 種 阿 羅 漢 在 上 述 中, 印 順 法 師 指 出 法 住 智 是 經 由 理 智, 深 刻 的 尋 思 伺 察 簡 擇 所 獲 致 的 智 慧, 而 涅 槃 智 則 是 在 此 基 礎 上, 但 不 只 是 理 智 性 的 理 解, 而 且 還 有 經 驗 性 的 體 證, 能 依 禪 定 的 經 驗 以 身 作 證, 依 定 慧 二 學 而 現 證 涅 槃 換 言 之, 前 者 少 了 身 心 的 經 驗, 而 主 要 以 思 擇 開 發 智 慧 ; 此 對 照 於 阿 含 佛 典, 即 是 慧 解 脫 (prajñā-vimukti) 的 修 行 方 式 ( 近 似 於 南 傳 佛 教 所 說 的 純 觀 行 者 (Suddhavipassanāyānika), 必 須 獨 一 靜 處, 專 精 思 惟, 不 放 逸 住, 離 於 我 見, 心 善 解 脫, 其 中 更 以 專 精 思 惟 作 為 重 要 特 點 相 對 於 此, 涅 槃 智 涉 及 身 心 的 體 驗, 而 這 樣 的 體 驗 不 純 然 由 理 智 認 識 而 來, 也 包 含 切 身 的 經 驗, 必 須 實 際 地 透 過 禪 定 經 驗 而 體 證 到 的 智 慧 ; 如 此, 相 對 於 不 得 定 的 慧 解 脫, 而 兼 得 定 慧 二 學 所 取 證 的 解 脱, 此 即 是 俱 解 脫 換 言 之, 如 果 依 聞 思 與 修 證 分 述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則 作 進 一 步 延 伸 的 理 解, 有 可 能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二 者, 乃 分 屬 慧 解 脫 和 俱 解 脫 阿 羅 漢 所 證 得 的 解 脫 智 ; 而 印 順 法 師 在 晚 近 的 著 述 中, 即 表 達 這 樣 的 看 法, 如 空 之 探 究 說 : 雜 阿 含 經 中, 長 老 比 丘 們 告 訴 須 深 Susima 比 丘, 他 們 是 阿 羅 漢, 但 不 得 四 禪 ( 相 應 部 說 不 得 五 通 ) 及 無 色 定 須 深 覺 得 難 以 信 解, 佛 告 訴 他 說 : 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這 是 說, 阿 羅 漢 有 先 後 層 次, 也 可 說 有 二 類 一 法 住 智 dharma-sthititā-jñāna 知 : 緣 起 被 稱 為 法 性 dharmatā 法 住 dharma-sthititā, 所 以 法 住 智 是 從 因 果 起 滅 的 必 然 性 中, 於 五 蘊 等 如 實 知, 厭, 離 欲, 滅, 而 得 解 脫

202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智 : 我 生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已 辦, 不 受 後 有 雖 然 沒 有 禪 定, 但 煩 惱 已 盡, 生 死 已 了 這 是 以 慧 得 解 脫, 知 一 切 法 寂 滅, 而 沒 有 涅 槃 的 自 證 二 涅 槃 智 nirvān a-jñāna 知 : 生 前 就 能 現 證 涅 槃 的 絕 對 超 越 ( 即 大 乘 的 證 入 空 性, 絕 諸 戲 論 ; 也 類 似 一 般 所 說 的 神 秘 經 驗 ), 名 為 得 現 法 涅 槃 dr s t adharma-nirvān a; 在 古 代, 被 稱 為 得 滅 盡 定 nirodha-samāpatti 的 俱 解 脫 ( 不 過 滅 盡 定, 論 師 的 異 解 紛 紜 ) 這 可 能 是 二 類 阿 羅 漢, 也 可 能 是 先 後 契 入 的 層 次 11 在 這 裡, 印 順 法 師 對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提 出 兩 種 可 能 的 理 解, 一 是 指 兩 類 阿 羅 漢 存 在, 二 是 指 證 入 阿 羅 漢 的 先 後 層 次 所 謂 的 兩 種 阿 羅 漢, 指 慧 解 脫 者 依 法 住 智 而 得 解 脫, 未 必 得 初 禪 以 上 的 定, 也 不 得 涅 槃 智 ; 12 相 對 於 慧 解 脫 證 得 法 住 智, 俱 解 脫 者 成 就 定 慧 二 學, 11 空 之 探 究 p.151 此 外, 在 空 之 探 究 另 一 處, 印 順 法 師 也 提 到 慧 解 脫 的 修 證 特 點 : 須 深 出 家 不 久, 聽 見 有 些 比 丘 們 說 : 生 死 已 盡, 自 知 不 受 後 有, 卻 不 得 禪 定 (35.009), 是 慧 解 脫 prajñā-vimukta 阿 羅 漢 須 深 聽 了, 非 常 疑 惑 佛 告 訴 他 : 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慧 解 脫 阿 羅 漢, 沒 有 深 定, 所 以 沒 有 見 法 涅 槃 dr s t adharma-nirvān a 的 體 驗, 但 正 確 而 深 刻 的 知 道 : 有 無 明 故 有 行, 不 離 無 明 而 有 行 ; 無 無 明 故 無 行, 不 離 無 明 滅 而 行 滅 ( 餘 支 例 此 ) 這 是 正 見 依 緣 起 滅 的 確 定 性 法 住 智, 而 能 得 無 明 滅 故 行 滅, 生 滅 故 老 死 滅 的 果 證 這 樣 的 緣 起 依 緣 而 有 無 生 滅 的 法 住 性, 怎 能 說 是 無 為 呢! ( 空 之 探 究 頁 二 二 一 ~ 二 二 二 ) 可 知, 慧 解 脫 者 沒 有 深 定, 故 沒 有 見 法 涅 槃 的 體 驗 ; 但 其 正 確 而 深 刻 的 知 道 十 二 緣 起 的 流 轉 與 還 滅, 在 理 智 上 對 於 緣 起 諦 理 的 思 維, 是 極 其 專 精 通 透 的 12 說 慧 解 脫 沒 有 涅 槃 智, 此 是 相 對 於 俱 解 脫 來 說 的, 指 的 是 慧 解 脫 者 並 沒 有 像 俱 解 脫 者 在 當 生 有 涅 槃 自 證 的 經 驗 ; 因 為 慧 解 脫 不 具 深 定, 所 以 不 能 在 生 前 得 現 法 涅 槃, 所 以 此 處 涅 槃 智 是 指 與 滅 盡 定 相 應 的 證 智 不 過, 因 為 慧 解 脫 者 在 入 滅 後 同 樣 是 達 到 涅 槃 解 脫, 所 以 究 極 而 言, 慧 解 脫 者 仍 是 有 涅 槃 智 的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03 證 得 涅 槃 智 而 得 解 脫, 所 以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在 於 說 明 兩 種 阿 羅 漢 的 證 智 ; 至 於 阿 羅 漢 有 先 後 層 次, 印 順 法 師 此 處 的 語 義 並 不 是 很 清 楚, 不 過 綜 合 二 類 阿 羅 漢 的 說 法, 有 可 能 是 說 明 慧 解 脫 者 在 證 得 法 住 智 後 ( 即 具 備 法 住 智 的 基 礎, 意 即 先 知 法 住 ), 繼 續 深 入 禪 定, 證 得 與 滅 盡 定 相 應 的 涅 槃 智, 而 成 為 定 慧 具 足 的 俱 解 脫 ; 13 因 此, 依 此 來 說 明 兩 類 阿 羅 漢 存 在, 也 說 明 從 慧 解 脫 走 向 俱 解 脫 的 過 程 ( 即 兩 種 阿 羅 漢 的 先 後 次 第 ) 14 可 知, 禪 定 的 有 無 成 了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差 別, 也 因 為 得 定 與 否, 區 分 出 慧 解 脫 與 俱 解 脫 二 類 阿 羅 漢 存 在 關 於 空 之 探 究 把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劃 分 兩 種 阿 羅 漢 的 說 法, 印 順 法 師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13 14 此 大 致 是 大 毘 婆 沙 論 指 出 的 : 然 彼 五 百 應 真 苾 芻 依 未 至 定 得 漏 盡 已 後, 方 能 起 根 本 等 至 由 此 故 知 近 分 地 智 是 法 住 智, 根 本 地 智 是 涅 槃 智 (T27, p.572, b28-c27) 即 先 依 未 至 定 得 漏 盡 ( 證 法 住 智 ), 而 後 再 深 入 禪 定 ( 起 根 本 等 至 ), 取 證 涅 槃 智 印 順 法 師 依 得 定 與 否 來 區 分 二 智, 此 如 同 前 註 所 舉 證 的, 可 知 這 並 不 是 印 順 法 師 獨 有 的 見 解, 而 是 早 在 論 書 中 已 記 載 的 想 法 ; 不 過, 印 順 法 師 進 一 步 認 為 二 智 可 能 分 指 兩 類 阿 羅 漢, 關 於 這 點, 能 否 在 古 代 經 論 中 找 得 到 明 確 依 據, 暫 不 得 而 知 ; 不 過 根 據 理 證 ( 即 依 理 來 作 推 斷 ), 這 樣 解 讀 的 可 能 性 及 正 確 性 是 不 能 被 完 全 排 除 的 既 然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是 在 須 深 經 中 談 論 慧 解 脫 的 脈 絡 下 出 現, 且 須 深 求 問 佛 陀 令 其 得 知 法 住 智, 得 見 法 住 智, 可 知 慧 解 脫 乃 依 法 住 智 而 得 解 脫 ( 即 不 依 深 定 而 證 得 的 法 住 智 ); 而 如 果 法 住 智 指 涉 慧 解 脫 的 證 智, 則 相 對 的, 涅 槃 智 有 可 能 是 俱 解 脫 所 證 得 的 解 脫 智 ( 此 解 脫 智 和 深 定 相 應 ); 如 此,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可 能 就 成 了 二 類 阿 羅 漢 的 區 別 此 外, 瑜 伽 師 地 論 曾 記 載 法 住 智 是 次 第 見 四 諦 而 得 道, 而 涅 槃 智 是 一 念 見 ( 滅 ) 諦 而 得 道, 兩 者 同 樣 是 見 四 聖 諦 而 得 解 脫, 因 此 二 智 可 能 分 述 兩 種 阿 羅 漢 ( 詳 見 後 面 之 探 討 )

204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亦 表 達 相 同 的 看 法, 認 為 從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可 知 阿 羅 漢 有 先 後 層 次, 也 有 二 類 阿 羅 漢 的 存 在, 印 順 法 師 說 : 然 而 人 的 根 性 不 同, 雖 同 樣 的 證 得 阿 羅 漢, 而 阿 羅 漢 也 還 有 多 種 不 同 這 裏, 說 主 要 的 二 大 類 經 上 說 : 有 外 道 須 深 Susima, 在 佛 法 中 出 家, 目 的 在 盜 法, 以 便 融 攝 佛 法, 張 大 外 道 的 教 門 長 老 比 丘 們 告 訴 須 深 : 他 們 已 證 得 究 竟 解 脫 的 阿 羅 漢, 但 不 得 四 禪 ( 相 應 部 作 五 通 ), 不 得 無 色 定, 是 慧 解 脫 prajñā-vimukta 阿 羅 漢 不 得 ( 根 本 ) 定 而 究 竟 解 脫, 須 深 覺 得 離 奇, 所 以 提 出 來 問 佛 佛 告 訴 他 : 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從 釋 尊 的 教 說 中, 可 見 阿 羅 漢 智 有 先 後 層 次, 也 有 二 類 阿 羅 漢 一 法 住 智 dharma-sthititā-jñāna 知 : 緣 起 法 被 稱 為 法 性 法 住, 知 法 住 是 知 緣 起 從 因 果 起 滅 的 必 然 性 中, 於 ( 現 實 身 心 ) 蘊 界 處 如 實 知, 厭 離 欲 滅, 而 得 我 生 已 盡, 梵 行 已 立, 所 作 己 辦, 不 受 後 有 的 解 脫 智 雖 沒 有 根 本 定, 沒 有 五 通, 但 生 死 已 究 竟 解 脫, 這 是 以 慧 得 解 脫 的 一 類 二 涅 槃 智 nirvān a-jñāna 知 : 或 是 慧 解 脫 者 的 末 後 知 涅 槃 ; 也 有 生 前 得 見 法 涅 槃 dr s t adharma-nirvān a, 能 現 證 知 涅 槃, 這 是 得 三 明 六 通 的, 名 為 ( 定 慧 ) 俱 解 脫 ubhayato-bhāga-vīmukta 的 大 阿 羅 漢 雖 有 二 類 不 同, 但 生 死 的 究 竟 解 脫, 是 一 樣 的 ; 而 且 都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15 以 上 的 引 文 中, 有 兩 點 是 空 之 探 究 所 沒 有 提 到 的, 值 得 特 別 注 意 : 15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pp.28~29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05 ( 一 ) 涅 槃 智 是 慧 解 脫 者 的 末 後 知 涅 槃 印 順 法 師 認 為 後 知 涅 槃 中 的 知 涅 槃, 慧 解 脫 和 俱 解 脫 有 所 不 同 ; 俱 解 脫 者 因 具 深 定, 所 以 能 當 生 現 觀 體 驗 涅 槃, 有 涅 槃 智, 能 入 滅 盡 定 而 決 定 趣 涅 槃 的 ; 相 對 的, 慧 解 脫 因 不 具 深 定, 所 以 無 法 在 生 前 得 現 法 涅 槃, 因 此 就 這 個 意 涵 上, 慧 解 脫 者 並 沒 有 涅 槃 智 ; 不 過, 儘 管 慧 解 脫 者 無 法 在 生 前 見 法 涅 槃, 但 在 入 滅 後 仍 達 涅 槃 解 脫, 所 以 也 不 能 說 其 沒 有 涅 槃 智 ; 因 此, 印 順 法 師 也 指 出 : 涅 槃 智 或 是 慧 解 脫 者 的 末 後 知 涅 槃 ; 可 知, 涅 槃 智 可 能 有 兩 層 意 義 ( 二 )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也 有 二 重 意 義 印 順 法 師 除 了 以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區 分 兩 種 阿 羅 漢 及 先 後 層 次 外, 也 認 為 雖 有 慧 俱 解 脫 者 二 類 不 同, 但 生 死 的 究 竟 解 脫 是 一 樣 的 ; 而 且 兩 種 阿 羅 漢 都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必 須 注 意 的 是, 印 順 法 師 認 為 兩 類 阿 羅 漢 都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也 就 是 說, 即 使 不 得 現 法 涅 槃 的 慧 解 脫 者, 其 同 樣 也 會 達 到 生 死 的 究 竟 涅 槃, 所 以 不 能 說 其 沒 有 涅 槃 智 ; 由 此 可 知, 涅 槃 智 的 意 義 不 是 只 有 一 種 或 者, 進 一 步 說, 從 兩 類 阿 羅 漢 都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語 句 中, 可 以 知 道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除 了 指 涉 兩 種 阿 羅 漢, 也 蘊 含 另 一 層 次 的 理 解, 保 留 了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其 它 的 意 義 ( 如 先 前 依 四 諦 的 流 轉 與 還 滅 或 依 中 觀 學 二 諦 等 解 讀 的 意 義 ) 可 知, 即 使 印 順 法 師 後 期 指 出 二 智 指 涉 兩 類 阿 羅 漢, 但 並 不 代 表 否 定 先 前 對 二 智 的 論 述 ( 甚 至 這 些 說 法 是 可 以 相 互 融 貫 的 )

206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六 依 一 念 見 諦 與 次 第 見 諦 來 談 論 二 智 在 上 述 中, 印 順 法 師 以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來 說 明 慧 俱 兩 種 解 脫 阿 羅 漢 的 證 智, 而 之 所 以 能 以 法 住 和 涅 槃 二 智 來 分 別 指 涉 慧 解 脫 及 俱 解 脫, 乃 是 因 為 二 智 都 是 知 見 四 聖 諦 的 智 慧, 只 不 過 有 次 第 見 諦 和 一 念 見 ( 滅 ) 諦 的 不 同 在 這 樣 的 理 解 下, 印 順 法 師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中, 即 曾 以 一 念 見 諦 與 次 第 見 諦 的 差 別, 來 說 明 俱 解 脫 者 和 慧 解 脫 者 的 不 同, 印 順 法 師 說 : 佛 法 中 的 阿 羅 漢 arhat, 有 慧 解 脫 prajñā-vimukta 與 俱 解 脫 ubhayato-bhāga-vīmukta 慧 解 脫 者 是 以 法 住 智 dharma-sthititā-jñāna, 知 緣 起 的 因 果 生 滅 而 得 證 的 俱 解 脫 者 能 深 入 禪 定, 得 見 法 涅 槃 dr s t adharma-nirvān a, 也 就 是 以 涅 槃 智 nirvān a-jñāna 得 證 的 阿 羅 漢 如 此, 初 見 諦 理 的, 也 就 有 此 二 類 : 以 法 住 智 見 道 的, 與 次 第 見 四 諦 得 道 相 合 ; 以 涅 槃 智 而 證 初 果 的, 與 一 念 見 滅 得 道 相 合 修 學 者 的 根 性 不 同, 修 證 見 諦, 也 因 師 資 授 受 而 形 成 不 同 的 修 學 次 第 部 派 的 修 慧 次 第, 說 一 切 有 部 與 赤 銅 鍱 部 的 論 書, 還 明 確 可 見 在 基 本 的 修 證 次 第 中, 都 加 以 組 織 條 理, 似 乎 嚴 密 周 詳, 而 對 真 正 的 修 行 者, 怕 反 而 多 所 糾 纏, 不 可 能 有 釋 尊 時 代 那 種 簡 要 直 入 的 修 證 了! 16 與 前 述 所 說 相 近, 印 順 法 師 認 為 慧 解 脫 和 俱 解 脫 乃 分 依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而 得 證, 其 中 這 兩 種 見 道 的 過 程 也 有 所 不 同 法 住 智 不 依 禪 定, 而 著 重 以 深 刻 的 聞 思 慧 來 體 悟 四 諦 緣 起 的 道 理 ( 即 七 十 七 智 經 三 世 因 果 十 二 因 緣 起 滅 的 必 然 性 ), 故 是 次 第 見 四 諦 而 得 道 ; 相 對 的, 涅 槃 16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pp.72~73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07 智 必 須 具 足 深 禪 定 ( 滅 盡 定 ), 乃 能 一 念 見 滅 而 得 道 ; 17 因 此, 慧 解 脫 和 俱 解 脫 也 代 表 兩 種 修 學 根 性 的 不 同, 也 因 為 根 機 的 差 異, 見 諦 得 道 的 方 式 就 有 一 念 見 諦 與 次 第 見 諦 的 區 別 在 雜 阿 含 經 中 提 到 又 三 結 盡, 得 須 陀 洹, 一 切 當 知 四 聖 諦, 18 也 就 是 說, 凡 是 要 成 道 證 果, 就 必 須 徹 證 四 諦 的 道 理 ; 而 這 樣 的 徹 證, 有 頓 漸 之 分, 頓 悟 就 是 一 念 見 諦, 而 漸 悟 是 次 第 見 諦 ; 不 過, 其 中 也 涉 及 各 個 部 派 間 不 同 的 說 法 關 於 一 念 見 諦 和 次 第 見 諦, 印 順 法 師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19 及 初 期 大 乘 佛 教 之 起 源 與 開 展 20 等 已 作 出 說 明, 認 為 部 派 分 化 可 以 從 這 些 思 想 的 不 同 看 出 端 倪 印 順 法 師 指 出 說 一 切 有 系 是 次 第 見 ( 四 ) 諦 的, 如 說 一 切 有 部 十 六 心 見 諦, 犢 子 部 系 十 二 心 見 諦, 經 部 室 利 邏 多 八 心 見 諦, 皆 屬 漸 見 系 統 ; 相 對 的, 大 眾 部 及 上 座 部 系 分 別 說 部 各 派 都 是 一 心 見 諦 ; 尤 其 到 了 大 乘 時 代, 一 念 見 諦, 直 捷 契 入 涅 槃 的 空 寂 性, 更 被 發 揚 開 來 印 順 法 師 依 一 念 見 諦 和 次 第 見 諦 來 談 論 法 住 和 涅 槃 二 智, 認 為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都 是 知 見 四 聖 諦 的 智 慧, 差 別 只 在 於 次 第 見 諦 和 一 念 見 ( 滅 ) 諦 的 不 同, 這 樣 的 說 法, 應 當 是 受 到 瑜 伽 師 地 論 的 啟 發 關 17 一 念 ( 心 ) 見 諦 的 涅 槃 智 乃 深 入 禪 定 而 得 的 體 證, 如 此 滅 盡 定 經 驗, 超 一 切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寂 滅 一 切 心 心 所 法, 而 厭 捨 受 想 ( 受 想 滅 ), 非 但 是 如 人 飲 水, 冷 暖 自 知, 而 且 是 言 語 道 斷, 心 行 處 滅 的, 既 不 能 說 也 說 不 出, 唯 有 親 自 的 體 驗 ; 所 以 印 順 法 師 在 談 論 涅 槃 智 時, 就 只 能 說 是 現 法 涅 槃, 在 生 前 現 證 涅 槃 的 絕 對 超 越, 於 現 法 中 自 身 作 證, 在 身 心 上 獲 致 某 種 神 秘 特 殊 的 經 驗 ( 近 似 於 涅 槃 的 經 驗 ) 18 T02, p.106, a25-26 19 20 可 參 見 pp.71~73 可 參 見 pp.363~36 及 pp.637~638

208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於 頓 漸 見 諦 的 說 法, 在 瑜 伽 師 地 論 中 似 已 用 一 念 見 諦 與 次 第 見 諦 來 說 明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不 同 ; 換 言 之, 依 瑜 伽 師 地 論 的 說 法, 法 住 智 是 依 四 諦 而 悟 入, 能 如 實 以 聞 思 修 所 成 作 意 如 理 思 惟, 能 以 妙 慧 悟 入 信 解 : 苦 真 是 苦, 集 真 是 集, 滅 真 是 滅, 道 真 是 道 ; 相 對 的, 涅 槃 智 是 若 於 苦 集 滅 道, 以 其 妙 慧 悟 入 信 解, 是 真 苦 集 滅 道 諦 時, 便 於 苦 集 住 厭 逆 想, 於 滅 涅 槃 起 寂 靜 想 ; 所 以, 雖 然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都 是 知 見 四 諦 的 智 慧, 都 因 知 見 四 諦 而 達 於 無 漏, 但 見 諦 得 道 的 方 式 仍 有 所 不 同 21 其 中, 涅 槃 智 尤 重 滅 諦 ( 或 者, 滅 是 涅 槃 智 的 重 要 特 點 ), 因 此 印 順 法 師 以 一 念 見 滅 得 道 相 合 和 次 第 見 四 諦 得 道 相 合 來 分 說 涅 槃 智 和 法 住 智, 瑜 伽 師 地 論 的 說 法 應 是 其 根 據 所 在 之 一 七 檢 視 印 順 法 師 對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詮 釋 21 關 於 瑜 伽 師 地 論 的 原 文 如 下 : 復 次 若 有 苾 芻 具 淨 尸 羅, 住 別 解 脫 清 淨 律 儀, 增 上 心 學 增 上 力 故, 得 初 靜 慮 近 分 所 攝 勝 三 摩 地 以 為 依 止 ; 增 上 慧 學 增 上 力 故, 得 法 住 智 及 涅 槃 智 用 此 二 智 以 為 依 止, 先 由 四 種 圓 滿, 遠 離 受 學 轉 時, 令 心 解 脫 一 切 煩 惱, 得 阿 羅 漢, 成 慧 解 脫 此 中 云 何 名 法 住 智? 謂 如 有 一, 聽 聞 隨 順 緣 性 緣 起 無 倒 教 已, 於 緣 生 行 因 果 分 位, 住 異 生 地, 便 能 如 實 以 聞 思 修 所 成 作 意 如 理 思 惟, 能 以 妙 慧 悟 入 信 解 : 苦 真 是 苦, 集 真 是 集, 滅 真 是 滅, 道 真 是 道 諸 如 是 等, 如 其 因 果 安 立 法 中 所 有 妙 智, 名 法 住 智 又 復 云 何 名 涅 槃 智? 謂 彼 法 爾, 若 於 苦 集 滅 道, 以 其 妙 慧 悟 入 信 解, 是 真 苦 集 滅 道 諦 時, 便 於 苦 集 住 厭 逆 想, 於 滅 涅 槃 起 寂 靜 想, 所 謂 究 竟 寂 靜 微 妙 棄 捨 一 切 生 死 所 依, 乃 至 廣 說 如 是 依 止 彼 法 住 智, 及 因 於 苦 若 苦 因 緣 住 厭 逆 想, 便 於 涅 槃, 能 以 妙 慧 悟 入 信 解 為 寂 靜 等, 如 是 妙 智 名 涅 槃 智 (T30, pp.835, c19~836, a8)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09 以 上 簡 說 了 印 順 法 師 對 於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解 釋, 可 以 知 道 印 順 法 師 對 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有 著 多 重 的 詮 釋, 而 在 這 些 解 釋 中, 彼 此 間 或 融 貫 一 致, 或 矛 盾 衝 突, 或 有 異 有 同, 是 否 存 在 確 定 的 正 解 或 通 貫 的 解 讀, 不 免 取 決 於 讀 者 詮 釋 的 向 度 其 中 印 順 法 師 較 具 原 創 性 的 解 讀, 是 其 指 出 先 知 法 住, 後 得 涅 槃 可 能 分 指 慧 俱 解 脫 兩 種 阿 羅 漢 ; 而 這 樣 的 見 解, 雖 然 別 具 一 格, 但 卻 難 以 斷 然 判 定 其 正 確 性 如 何 至 於 印 順 法 師 為 何 提 出 這 樣 的 說 法, 應 與 其 整 體 佛 教 見 解 及 菩 薩 道 思 想 相 關, 其 中 也 涉 及 漢 譯 雜 阿 含 351 經 ( 又 名 井 水 喻 經 ) 對 於 解 脫 聖 者 的 論 述 ; 但 由 於 與 本 文 並 沒 有 直 接 關 聯, 且 待 往 後 作 進 一 步 申 論 此 外, 必 須 再 次 強 調, 印 順 法 師 在 思 想 晚 期 提 出 二 智 區 分 兩 類 阿 羅 漢 的 說 法 後, 其 並 未 放 棄 先 前 對 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解 釋 ; 最 明 顯 的 例 子,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序 言 中 可 以 看 出, 印 順 法 師 在 此 三 度 提 到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其 意 義 皆 和 早 期 所 闡 釋 的 一 致 : 釋 尊 開 示 的 正 法,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修 學 者 先 徹 了 因 果 的 必 然 性 如 實 知 緣 起 ; 依 緣 起 而 知 無 常, 無 我 無 我 所, 實 現 究 竟 的 解 脫 涅 槃 寂 滅 涅 槃 不 落 有 無, 不 是 意 識 語 言 所 可 表 示, 為 修 行 而 自 覺 自 證 知 的 以 菩 薩 大 行 為 主 的 初 期 大 乘 經, 繼 承 佛 法 的 正 法 中 心, 但 佛 法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而 初 期 大 乘 經, 卻 是 直 顯 深 義 涅 槃, 空 性 真 如 法 界 等, 都 是 涅 槃 的 異 名 所 以, 佛 法 從 緣 起 入 門, 初 期 大 乘 是 直 顯 諸 法 的 本 性 寂 滅 22 22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pp.a2~a3

210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同 時 也 提 到 : 大 乘 論 有 1. 中 觀 系 : 初 期 大 乘 的 直 顯 深 義, 學 者 容 易 流 入 歧 途, 龍 樹 起 來 造 論, 說 緣 起 無 自 性 故 空 ; 以 佛 法 的 中 道 緣 起, 貫 通 大 乘 佛 法 的 性 空 唯 ( 假 ) 名 龍 樹 說 : 若 不 依 俗 諦, 不 得 第 一 義, 那 是 回 歸 於 佛 法 的 立 場,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了 所 以 中 觀 是 三 乘 不 二 的 正 觀, 有 貫 通 佛 法 與 初 期 大 乘 的 特 長! 23 由 上 可 知, 儘 管 印 順 法 師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此 晚 期 作 品 中, 內 文 中 分 別 以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來 指 涉 兩 類 阿 羅 漢, 但 其 早 期 對 先 知 法 住, 後 得 涅 槃 意 義 的 解 釋, 並 未 有 所 修 正 或 揚 棄, 也 就 是 說, 這 兩 種 詮 釋 在 印 順 法 師 晚 期 思 想 中 同 時 保 留 下 來 綜 合 印 順 法 師 對 先 知 法 住, 後 得 涅 槃 的 整 體 看 法, 當 二 智 的 區 分 不 涉 及 禪 定 的 考 量 時, 則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分 指 知 見 緣 起 的 流 轉 與 還 滅, 世 間 到 出 世 間, 生 滅 到 不 生 不 滅, 以 及 世 俗 和 勝 義 有 為 與 無 為 等 等 之 過 程 ; 相 對 的, 當 二 智 牽 涉 深 定 的 區 分 時, 則 可 能 有 聞 思 慧 和 修 證 慧 慧 解 脫 和 俱 解 脫, 以 及 次 第 見 諦 與 一 念 見 諦 的 不 同 不 過, 這 兩 種 說 法 在 印 順 法 師 的 解 釋 中 也 不 是 不 能 綜 貫 的 ; 對 於 印 順 法 師 整 體 的 見 解, 筆 者 暫 以 下 表 圖 示 : 23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p.a5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11 阿 羅 漢 得 定 不 得 定 俱 解 脫 慧 解 脫 入 深 定 中 知 見 緣 起 法 ( 得 見 法 涅 槃 ) 涅 槃 智 法 住 智 以 聞 思 慧 知 見 緣 起 生 滅 ( 未 得 見 法 涅 槃 ) 一 念 見 滅 即 於 離 苦 斷 集 修 道 ( 一 念 頓 見 四 諦 ) 一 念 見 滅 諦 次 第 見 四 諦 如 實 知 苦 ( 或 五 蘊 等 分 別 說 ) 集 滅 道 ( 次 第 漸 知 四 諦 ) 一 切 當 知 四 聖 諦 知 出 世 間 滅 道 觀 緣 起 法 的 依 緣 而 滅 知 還 滅 知 因 果 的 空 寂 性 知 不 生 不 滅 知 無 為 勝 義 性 空 涅 槃 智 知 世 間 苦 集 觀 緣 起 法 的 從 緣 而 生 知 流 轉 知 因 果 的 必 然 性 知 生 滅 知 有 為 世 俗 緣 起 法 住 智 由 圖 表 可 知,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的 差 別, 可 分 別 依 四 諦 或 得 定 ( 滅 盡 定 ) 與 否 來 分 類 首 先, 因 得 定 與 否 而 有 慧 俱 兩 類 解 脫 阿 羅 漢 ( 各 證

212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 得 法 住 和 涅 槃 二 智 ); 而 兩 類 阿 羅 漢 雖 然 有 一 念 見 滅 得 道 與 漸 次 見 四 諦 的 不 同, 但 皆 是 依 四 諦 而 得 道 的 而 再 以 四 諦 來 劃 分, 其 中 知 四 諦 的 苦 集 是 法 住 智, 知 四 諦 的 滅 道 是 涅 槃 智 由 此 可 知, 印 順 法 師 所 詮 釋 的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可 能 存 在 這 兩 層 架 構, 也 存 在 著 兩 種 意 涵 八 結 論 以 上 雖 論 述 了 印 順 法 師 對 於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的 多 元 解 釋, 也 試 圖 在 這 些 解 釋 中, 尋 求 融 貫 而 一 致 的 意 義 ; 但 在 此 多 重 的 理 解 面 向 上, 倘 若 訴 諸 經 典 之 記 載, 或 考 之 論 典 的 陳 述, 是 否 能 得 知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確 切 的 意 涵? 還 是 經 論 本 身 所 作 之 記 載 就 莫 衷 一 是? 在 此, 如 僅 就 阿 含 經 及 相 應 尼 柯 耶 中 須 深 經 之 內 容 來 看, 筆 者 認 為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其 原 始 意 涵 應 為 徹 見 法 住 智 後 即 證 得 涅 槃 解 脫 ; 24 就 此 意 涵 而 言, 印 順 法 師 在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的 序 言 中 說 : 釋 尊 開 示 的 正 法,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修 學 者 先 徹 了 因 果 的 必 然 性 如 實 知 緣 起 ; 依 緣 起 而 知 無 常, 無 我 無 我 所, 實 現 究 竟 的 解 脫 涅 槃 寂 滅 25 似 表 達 了 相 近 的 理 解 ; 只 不 過, 佛 法 甚 深 緣 起 甚 深 涅 槃 更 甚 深, 24 倘 若 如 此, 則 可 以 知 道 幾 點 訊 息 : 一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未 必 是 成 對 的 一 組 智 慧 ( 或 未 必 能 以 成 對 的 方 式 理 解 ); 二 後 知 涅 槃 的 知 涅 槃, 其 意 義 和 經 上 所 說 的 知 涅 槃 為 樂 知 涅 槃 之 趣 知 涅 槃 之 道 之 知 涅 槃 並 無 二 致 ; 此 處 的 涅 槃 應 只 是 解 脫 的 異 名 ; 三 法 住 智 是 不 得 深 定 即 可 證 得 的 智 慧, 且 依 此 法 住 智 可 通 達 無 漏 解 脫 ; 四 法 住 智 的 內 容 即 是 初 期 佛 教 所 強 調 的 因 緣 法 ( 以 及 五 蘊 無 常 苦 空 無 我 ) 等 的 道 理 關 於 這 些 觀 點 之 論 述, 筆 者 已 在 綜 貫 一 切 佛 法 而 向 於 佛 道 從 復 歸 佛 陀 的 教 導 ( 一 ) 談 起 第 七 節 法 住 涅 槃 二 智 和 慧 解 脫 阿 羅 漢 作 過 一 些 說 明 ( 參 見 弘 誓 雙 月 刊 第 74 期,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4.htm) 25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pp.a2~a3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213 早 期 佛 典 素 樸 的 意 涵, 後 代 論 師 們 為 求 進 一 步 的 闡 釋, 於 是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意 義 被 引 伸 發 揮 擴 充 或 開 展, 而 這 樣 的 接 著 講, 已 不 同 於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的 原 初 意 義 了 26 儘 管 印 順 法 師 之 詮 釋 法 住 智 和 涅 槃 智, 細 部 追 問 尚 有 諸 多 探 討 的 空 間, 但 我 們 已 可 初 步 看 出 其 對 先 知 法 住, 後 得 涅 槃 的 基 本 見 解 而 印 順 法 師 如 此 的 解 讀 與 詮 釋, 應 是 有 其 原 創 性 的, 除 了 綜 合 古 說 外, 也 提 出 新 見 不 過, 如 此 的 新 見 解 新 觀 點, 識 者 識 之, 不 識 之 則 駁 之, 原 創 性 隨 之 而 來 的 可 能 是 爭 議 性, 而 這 些 看 法 的 出 入, 以 及 古 代 經 論 對 此 命 題 相 關 的 記 載, 就 留 待 往 後 續 作 探 討 26 若 依 印 順 法 師 的 見 解,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意 涵 的 不 同, 也 可 視 為 佛 教 思 想 演 變 的 明 證, 或 者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說 明 了 原 始 佛 教 到 初 期 大 乘 開 展 的 過 程 ; 即 早 期 阿 含 佛 法 從 緣 起 入 門, 著 重 於 法 住 智, 到 了 ( 初 期 ) 大 乘 佛 法 直 顯 諸 法 的 本 性 寂 滅, 以 涅 槃 空 性 真 如 法 界 等 直 顯 涅 槃 深 義 ; 至 此, 涅 槃 智 開 始 被 重 視 而 且 大 量 使 用, 於 是 初 期 佛 法 法 住 智 所 代 表 的 緣 起 義, 已 多 被 涅 槃 智 的 性 空 義 所 取 代

214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一 期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