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段落複習一

Similar documents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4D F736F F D20C26BA8CCAABAB74EB871BB50A4E8AA6B2BBB44AA6BBBF6AD FA4DFBDE55F>

菩提道次第廣論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02<518A>_09-16_282pp Landscape Final.indd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廣論段落複習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示波器使用說明書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2345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234

(Microsoft Word - \244\244\306[\304_\366\245\275\327\271|.doc)

larong_36.pdf

上士道(七)

中觀寶鬘論頌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第35義】中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科 判 丑 四 既 皈 依 已 所 學 次 第 分 三 寅 一 攝 分 中 出 分 二 卯 一 初 四 聚... 錯 誤! 尚 未 定 義 書 籤 卯 二 次 四 聚... 錯 誤! 尚 未 定 義 書 籤 寅 二 教 授 中 出 分 二 卯 一 別 學 分 二


治療血管的雷射 port wine stain 1988 FDA KTP KTP


上士道(八)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2.\246\362\273\241\244K\244j\244H\304\261\270g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381 課業輔導學習輔導 20 第二節 中學生的學習輔導 Skinner Skinner Skinner Bandura Bandura (381) 學習輔導.indd /5/31 2:44:13 PM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6-1-1極限的概念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寤夢犯欲無差別也 佛言 於意云何 我先不言一切諸法皆如夢耶 答言 如是 佛言 於意云何 如夢諸法是真實耶 答言 不也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寤夢二心俱真實耶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非真實是有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 無所有法為有生不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若法無生有滅有縛有解脫耶 不也世尊 佛

16?????[?????~???Q??

Microsoft Word - chbj1903a.doc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基本數學核心能力測驗_行為觀察記錄紙_G2版本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云何得離雜染心唯願世尊隨問說爾時佛告月光童子 菩薩摩訶薩若與一法相應 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諸法悉皆剋獲 云何一法 若菩薩摩訶薩於眾生所 起平等心 救護心 無礙心 無毒心 是為一法相應 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能獲如是功德之利 爾時世尊 而說偈言若有受持是一法能順菩薩正修行因此一法功德故速得成

2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凡在家受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者 3 4 皆以三皈而納受戒體 出家沙彌十戒 式叉摩那戒 比丘 比 5 6 丘尼戒 菩薩戒雖以羯 磨法 而受戒 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 ˊ ㄐ ㄧ ㄝ 納體 是故三皈為萬行之開初 成佛之樞紐 肆 為何要歸依三寶 佛為覺者 能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勸發菩提心集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45, No. 1862

17-72c-1

窍诀宝藏论释

Microsoft Word - ¼s½×Á¿°O07.doc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2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4D F736F F D D332E3420A16DA44AA4A4BDD7A16EAF7DAF75B9EAA6B3A94DA6DBA9CAA6B3AABAB1B4A A6726E65772E646F63>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學佛五講

( ) (1) (2) (3) (4) 2

家務工作安全及健康要點 家務工作看似簡單, 但我們絕不應忽視家居環境中潛在的各種危害及風險 如工作時不注意安全及健康, 很容易釀成意外, 導致勞損 受傷甚至死亡 本單張簡明扼要地闡述了家務料理者在工作時應注意的安全健康要點以及有關預防意外的措施 1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絆倒滑倒 清潔窗戶及高處工作

2

Session 15-Col-1.pdf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三千所有一切有情, 皆入大乘, 具輪王位, 各以燈燭器等大海, 炷如須彌, 供養佛塔, 其福不及出家菩薩, 於小燈燭塗以油脂, 持供塔前, 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意即三千大千世界之中裡所有一切有情, 其意為人 ( 而在有情中, 人的比例很少, 其他眾生, 如螞蟻等比人多得不可勝數 ), 這些在家人發菩提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君规教言论释

一、前言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6 月 4 日上午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如同在上一次堪度仁波切請問說是否能夠向蔣哲曲杰仁波切請 法, 仁波切答應了 但是原本是要到美國還是其他的地方, 但是後來改變, 來到了台灣 這 樣對大家比較方便 所以他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也向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在這次的教授當中, 主要是以修心為主 而

蔡 序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55202-er-ch03.doc

金光明經 1 / 年 03 月 02 日 金光明經 01 序品 壽量品 懺悔品 讚歎品 空品 四天王品 大辯天品 功德天品 堅牢地神品...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9. 菩提妙心猶如劫盡火 剎那能焚諸罪盡無餘 10. 是故發心功德量無邊 慈氏依怙廣為善財說 11. 總攝而言菩提心 應知有二種差別 謂即發起菩提願 及與趣入菩提行 12. 如人欲行興趣行 差別如何易了知 如其次第願行別 智者當知亦如是 13. 願菩提心雖亦能 於生死中與大果 然不如行菩提心 出生福

Transcription:

廣論段落複習三 重點整理 P15L7~P23L10 如得法師 20160201

說法緣起 逐句消文與段落大意的方式抉擇

1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2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3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4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3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 1 聽聞軌理 2 講說軌理 3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1 聽聞軌理分三 1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3 正聽軌理

1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1 宣說聞法利益 聽聞集 云 : 由聞知諸法, 由聞遮諸惡 ( 明戒學 ), 由聞斷無義 ( 明定學 ), 由聞得涅槃 ( 明慧學 ) 又云 : 如入善覆蔽, 黑暗障室內, 縱然有眾色, 具眼亦莫見 如是於此中, 生人雖具慧, 然未聽聞時, 不知善惡法 如具眼有燈, 則能見諸色, 如是由聽聞, 能知善惡法

1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1 宣說聞法利益 本生論 亦云 : 若由聞法發信意, 成妙歡喜獲堅住, 啟發智慧無愚癡 ( 聞法四種殊勝利益, 即發起信心 成就歡喜 獲得堅固 啟發智慧 ), 用自肉買亦應理 ( 此即 本生論 十二比喻 ) 聞除癡暗為明燈, 盜等難攜最勝財, 是摧愚怨器開示, 方便教授最勝友 雖貧不變是愛親, 無所損害愁病藥, 摧大罪軍最勝軍, 亦是譽德最勝藏, 遇諸善士為勝禮, 於大眾中智者愛 又云 : 聽聞隨轉修心要, 少力即脫生死城 於其所說諸聞勝利, 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1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2 以五想聽聞正法 復次應如 菩薩地 說, 須以五想聽聞正法 謂佛出世極罕難遇, 其法亦然, 由稀貴故, 作珍寶想 時時增長俱生慧 ( 因前世善根與生俱有的智慧 ) 故, 作眼目想 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 ( 性空 ) 及盡所有性 ( 緣起 ) 故, 作光明想 於究竟時能與涅槃菩提果故, 作大勝利想 現在亦能得彼二 ( 涅槃與菩提 ) 之因, 止觀樂故, 作無罪想 作是思惟, 即是思惟聽聞勝利

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分三 1 隨 地藏經 略說 2 隨 菩薩地 廣說 3 隨 本生論 攝義

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1 隨 地藏經 略說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者 如 地藏經 云 : 專信恭敬聽聞法, 不應於彼起毀謗, 於說法師供養者, 謂於師起如佛想 應視如佛, 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 斷不尊敬

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2 隨 菩薩地 廣說 應如 菩薩地 中所說而正聽聞, 謂應無雜染 不應作意法師五處 離高舉者, 應時聽聞, 發起恭敬, 發起承事, 不應忿恚, 隨順正行, 不求過失, 由此六事而聽聞之 離輕蔑雜染者, 謂極敬重法及法師, 及於彼二不生輕蔑 不應作意五處所者, 謂戒穿缺, 種性下劣, 形貌醜陋, 文辭鄙惡, 所發語句粗不悅耳 便作是念 : 不從此聞, 而棄捨之

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3 隨 本生論 攝義 如 本生 中亦云 : 處極低劣座, 發起調伏德, 以具笑目視, 如飲甘露雨 起敬專至誠, 善淨無垢意, 如病聽醫言, 起承事聞法

3 正聽軌理分三 1 總示聽聞軌理 2 別示須結合心續 3 思惟所成義利

1 總示聽聞軌理 1 斷器三過 2 依六種想 1 覆器 2 污器 3 漏器 1 於己作病者想 2 於師作醫想 3 於教誡作藥品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5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6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1 斷器三過 ( 覆器污器漏器 ) 今初 若器倒覆, 及縱向上然不淨潔, 並雖淨潔若底穿漏, 天雖於彼降以雨澤, 然不入內 ; 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汙, 不能成辦餘須用事 ; 或雖不為不淨染汙, 然不住內, 當瀉漏之 如是雖住說法之場, 然不屬耳 ( 不歷耳根 ); 或雖屬耳然有邪執, 或等起心有過失等 ; 雖無上說彼等眾過, 然聽聞時, 所受文義不能堅持, 由忘念等之所失壞, 則其聞法全無大益, 故須離彼等

1 斷器三過 此三對治, 經說三語, 謂善諦聽聞, 意思念之 ( 漢譯為 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 )( 三種對治, 即 善聽 諦聽 意思念之 ) 此亦猶如 菩薩地 說 : 希於遍知 ( 對治覆器之過 ), 專注屬耳 ( 對治覆器之過 ), 意善敬住 ( 對 治污器之過 ), 以一切心, 思惟聽聞 ( 對治漏器之過 )

2 依六種想 1 於己作病者想 依六想中, 於自安住如病想者 如 入行 云 : 若遭常病逼, 尚須依醫言, 況長遭貪等, 百過病 ( 種種煩惱 ) 所逼 延長難療, 發猛利苦, 貪等惑病, 於長時中而痛惱故, 於彼應須了知是病 迦摩巴云 : 若非實事, 作實事修 ( 若實際無病而當作有病 ), 雖成顛倒 然遭三毒, 極大乾病之所逼迫, 病勢極重, 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

2 依六種想 2 於師作醫想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 如遭極重風膽等病, 便求善醫 若得會遇發大歡喜, 隨教聽受恭敬承事 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 亦應如是尋求 既會遇已, 莫覺如負擔, 應持為莊嚴, 依教奉行, 恭敬承事 攝德寶 中作是說故 : 故諸勇求勝菩提, 智者定應摧我慢, 如諸病人親醫治, 親善知識應無懈

2 依六種想 3 於教誡作藥品想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 如諸病者, 於其醫師所配藥品, 起大珍愛 於說法師, 所說教授及其教誡, 見重要已, 應多勵力珍愛執持, 莫令由其忘念等門而致損壞

2 依六種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1 呵斥不實修與略修之過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 猶如病者, 見若不服醫所配藥, 病則不瘥 ( 痊癒 ), 即便飲服 於說法師所垂教授, 若不修習, 亦見不能摧伏貪等, 則應殷重而修習, 不應無修, 唯愛多積異類文辭, 而為究竟 是亦猶如害重癩疾, 手足脫落, 若僅習近一二次藥, 全無所濟 我等自從無始, 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 若依教授義, 僅一二次, 非為完足, 故於圓具一切道分, 應勤勵力, 如瀑流水 ( 精進不斷 ), 以觀察慧, 而正思惟 如大德月大阿闍黎讚悔中云 : 此中心亦恒愚昧, 長時習近重病屙 ( 疼痛聲 ), 如具癩者斷手足, 依少服藥有何益?

2 依六種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2 於自作病想極為重要 由是於自作病者想, 極為切要, 如有此想, 餘想皆起 此若僅是空言, 則亦不為除煩惱故, 修教授義, 唯樂多聞, 猶如病者求醫師已而不服藥, 若唯愛著所配藥品, 病終無脫

2 依六種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2 於自作病想極為重要 三摩地王經 云 : 諸人病已身遭苦, 無數年中未暫離, 彼因重病久惱故, 為療病故亦求醫 彼若數數勤訪求, 獲遇黠慧明了醫, 醫亦安住其悲愍, 教令服用如是藥 受其珍貴眾良藥, 若不服用療病藥, 非醫致使非藥過, 唯是病者自過失 如是於此教出家, 遍了力 ( 五力信進念定慧 ) 根 ( 五根信進念定慧 ) 靜慮 ( 四靜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 已, 若於修行不精進, 不勤現證豈涅槃 又云 : 我雖宣說極善法, 汝若聞已不實行, 如諸病者負藥囊, 終不能醫自體病 入行論 亦云 : 此等應身行, 唯言說何益, 若唯誦藥方, 豈益諸病者

2 依六種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3 辨識殷重已教誡作殷重修 故於殷重修, 應當發起療病之想 言殷重者, 謂於善知識教授諸取捨處, 如實行持 此復行持, 須先了知, 知則須聞, 聞已了知所有須要, 即是行持 故於聞義應隨力能而起行持, 是極扼要

2 依六種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3 辨識殷重已教誡作殷重修 如是亦如 聽聞集 云 : 設雖有多聞, 不善護尸羅 ( 戒 ), 由戒故呵彼, 其聞非圓滿 ; 設雖聞寡少, 能善護尸羅, 由戒故讚彼, 其聞為圓滿 ; 若人既少聞, 不善護尸羅, 由具故呵彼, 其禁行 ( 行持 ) 非圓 ; 若人聞廣博, 及善護尸羅, 由俱故讚彼, 其禁行圓滿 又云 : 雖聞善說知心藏, 修諸三昧 ( 三摩地或定 ) 知堅實, 若行放逸令粗暴, 其聞及知無大義 若喜聖者所說法, 身語如之起正行, 是等具忍友伴喜, 根護 ( 密護根門 ) 得聞知彼岸

2 依六種想 4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 :3 辨識殷重已教誡作殷重修 勸發增上意樂 亦云 : 謂我失修今何作, 歿時凡愚起憂悔, 未獲根底 ( 正法 ) 極苦惱, 此是愛著言說失 又云 : 如有處居觀戲場, 談說其餘勇士德 ( 劇中其他勇士所具功德 ), 自己失壞殷重修, 此是愛著言說失 又云 : 甘蔗之皮全無實, 所喜之味處於內, 若人嚼皮故非能, 獲得甘蔗精美味, 如其外皮言亦爾, 思此中義如其味, 故應遠離言說著 ( 愛著 ), 常不放逸思惟義

2 依六種想 5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 隨念世尊是說法師, 發起恭敬

2 依六種想 6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 作是思惟, 何能由其聞如是法, 令勝者教, 久住於世

3 正聽軌理 2 別示須結合心續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 將自相續若置餘處, 另說餘法, 是則任其講何法事, 不關至要 故須正為抉擇自身而聽聞之 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汙等垢, 照鏡知已即除其垢 若自行為, 有諸過失, 由聞正法現於法鏡, 爾時意中便生熱惱, 謂我相續何乃至此 次乃除過, 修習功德, 是故須應隨法修學

3 正聽軌理 2 別示須結合心續 本生論 云 : 我鄙惡行影, 明見於法鏡, 意極起痛惱, 我當趣正法 是如蘇達薩子, 請月王子宣說法時, 菩薩了知彼之意樂, 成聞法器而為說法

3 思惟所成義利 總之應作是念發心 : 謂我為利一切有情, 願當成佛, 為成佛故, 現見應須修學其因, 因須先知, 知須聽法, 是故應當聽聞正法, 思念聞法勝利, 發勇悍心, 斷器過等而正聽聞

1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2 說法軌理分四 2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3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4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1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今初 若不顧慮利養恭敬名等染事而說法者勝利極大 ( 此說條件有二 : 一者發心清淨 ; 二者所說清淨 ) 勸發增上意樂 中云 : 慈氏, 無染法施, 謂不希欲, 利養恭敬, 而施法施 此二十種是其勝利 何等二十? 謂成就念, 成就勝慧, 成就覺慧, 成就堅固, 成就智慧, 隨順證達出世間慧 ( 此六是等流果 )

1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 貪欲微劣, 嗔恚微劣, 愚癡微劣, 魔羅於彼不能得便 ( 此四是離繫果 ) 諸佛世尊而為護念, 諸非人等於彼守護, 諸天於彼助發威德, 諸怨敵等不能得便, 其諸親愛終不破離, 言教威重, 其人當得無所怖畏, 得多喜悅, 智者稱讚 ( 此九是增上果 ) 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 此是異熟果 ) 於眾經中所說勝利, 皆應至心發起勝解 其中成就堅固者, 新譯 集學論 中, 譯為成就勝解, 諸故譯中, 譯為成就勇進

2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 發起承事大師及法者 如薄伽梵說 佛母 ( 般若經 ) 時, 自設座等, 法者尚是諸佛所應恭敬之田, 故應於法, 起大尊敬, 及應隨念大師功德, 及其深恩起大敬重 佛法從恭敬中求, 有一分恭敬, 則得一分利益, 有十分恭敬, 則得十分利益

3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中, 其意樂者, 謂應安住 海慧問經 所說五想 (1) 謂於自所應起醫想, (2) 於法起藥想, (3) 於聞法者起病人想, (4) 於如來所起善士想, (5)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 及於徒眾修習慈心 ( 斷六過 )(1) 應斷恐他高勝嫉妒,(2) 推延懈怠, (3) 數數宣說所生疲厭, (4) 讚自功德舉他過失, (5) 於法慳吝, (6) 顧著財物謂衣食等 應作是念 : 為令自他得成佛故, 說法功德, 即是我之安樂資具

3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其加行者, 謂先沐浴具足潔淨, 著鮮淨服, 於其清潔悅意處所, 坐於座已, 若能誦持伏魔真言 ( 今以心經修除魔 ), 海慧經 說 : 則其周匝百踰繕那 ( 音譯由旬古印度單位約今之 8 公里 ), 魔羅及其魔眾諸天所不能至, 縱使其來亦不能障, 故應誦咒 次以舒顏, 具足審定義理所有喻因至教 ( 宗因喻 ), 而為宣說

3 以何意樂加行而說 妙法白蓮經 云 : 智者常應無嫉妒, 說具眾義和美言, 復應遠離諸懈怠, 不應起發厭患想 智者應離一切慼 ( 憂惱 ), 應於徒眾修慈力, 晝夜善修最勝法, 智以俱胝 ( 千萬 ) 阿庾 ( 兆 ) 喻, 令眾愛樂生歡喜, 於彼終無少希欲, 亦不思欲諸飲食, 噉嚼衣服及臥具, 法衣病緣醫藥等, 於諸徒眾悉無求, 餘則智者恒願自, 及諸有情當成佛, 為利世故而說法, 思彼即我安樂具

4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 所有差別者 如 毗奈耶經 云 : 未請不應說 謂未啟請不應為說, 雖其請白亦應觀器, 若知是器, 縱未勸請, 亦可為說 如 三摩地王經 云 : 若為法施故, 請白於汝者, 應先說是語, 我學未廣博, 汝是知善巧, 我於大士前, 如何能宣說 汝應說彼語, 不應忽爾說 觀器而後行, 若已知是器, 未請亦應說

4 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復次 毗奈耶經 ( 律經 ) 云 : 立為坐者不應說法, 坐為臥者不應說法, 坐於底座為坐高座不應說法, 妙惡 ( 資具好壞 ) 亦爾 在後行者為前行者不應說法, 在道側者為道行者不應說法, 為諸覆頭 ( 以衣或布覆頭 ) 抄衣 ( 衣邊捲起 ) 雙抄 ( 衣服搭於雙肩 ) 抱肩及抱項 ( 雙手相交頸後 ) 者不應說法, 為頭結髻 ( 束髮 ) 著帽 著冠 著鬘 ( 花鬘 ) 纏首 ( 布巾 ) 不應說法, 為乘象馬 坐輦 ( 轎子 ) 餘乘及著鞋履不應說法, 為手執杖 傘 器 劍鉞及被甲者, 不應說法 反是應說, 依無病也

1 正明應如何行 3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分四 2 彼之勝利 3 善士總行持之道理 4 違此有過珍重教誡

1 正明應如何行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者 由講聞法所獲眾善, 應以猛利欲心迴向現時究竟諸希願處 ( 此 猛利欲心 極為關鍵, 每次迴向時皆須提起猛利欲心, 方能無限增長善根 )

2 彼之勝利 若以是軌講聞正法者, 雖僅一座亦定能生如經所說所有勝利, 若講聞法至扼要 ( 對心續產生大饒益 ) 故, 依是因緣, 則昔所集於法法師不恭敬等一切業障, 悉能清淨, 諸新集積亦截其流

3 善士總行持之道理 又講聞軌至於要故, 所講教授於相續上亦成饒益 總之先賢由見此故, 遂皆於此而起慎重, 特則今此教授昔諸尊重殷重尤極

4 違此有過珍重教誡 現見此即極大教授, 謂見極多由於此事未獲定解, 心未轉故, 任說幾許深廣正法, 如天成魔 ( 世人依止天神有時反而害了自己 ), 即彼正法而反成其煩惱助伴 是故如云 : 初一若錯乃至十五 ( 凡事善始極其重要初一指聽聞軌理十五指其他種種法類 ) 故此講聞入道之理, 諸具慧者應當勵力, 凡講聞時, 下至應令具足一分講教授前第一加行 ( 講聞軌理 ), 即是此故 恐其此等文詞浩繁, 總略攝其諸珍要者, 廣於餘處應當了知 教授先導, 已宣說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