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一、前言"

Transcription

1 隨信行與隨法行之初探 釋覺海 論文摘要〆 本文以 雜阿含經 與阿毘達磨論書來說明聲聞乘兩種行者〆隨信行與隨法行的 入道方式, 修行方法及修行道次第的差別, 並且提出印順導師在著作中對兩種行者的看 法作為比較 關鍵詞〆隨信行 隨法行 堅法人 堅信人 1

2 目次 一 前言 02 二 行者的根性 03 ( 一 ) 習慣於情意的隨信行 03 ( 二 ) 習慣於理性的隨法行 04 三 行者修行的道次第 05 ( 一 ) 雜阿含經 與 集異門足論 說法 05 ( 二 ) 印順導師的見解 09 ( 三 ) 二種看法的關係 12 四 隨信行與隨法行在經論中之比較 12 ( 一 ) 雜阿含經 之說 12 ( 二 ) 阿毘達磨論書之說 14 五 結論 17 參考書目 18 一 前言 在佛法中的聲聞弟子, 初入見道, 可分為有兩種行者 : 隨信行與隨法行, 這兩種行者代表了在原始佛教中最初的證悟 1 隨信行重在信, 以淨信為先入道的方式 反之, 隨法行重在慧, 以慧為先入道的方式 這兩種行者通於在家與出家 雖然兩種行者入道的方式不同, 但最後還是同樣成就初果聖位 這好像兩條河一樣, 但終歸流入大海 為什麼入道的方法不同, 而最後還是成就同樣的果位呢? 這兩種行者差別何在呢? 以上幾個問題意識引起筆者欲深入研究的興趣 但此文主要的內容是分別兩種行者之間的差別, 讓各種行者在修行的道路上, 認識與清楚自己的根性, 雖然修行法門不同, 而不能執著偏重於任何一面, 能這樣才不會走冤枉路 這就是筆者撰寫的目的 1 水野弘元著, 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p.125 2

3 二 行者的根性 2 ( 一 ) 習慣於情意的隨信行 隨信行〆梵語 zraddhanusarin, 十八有學或二十七賢之一 3 即聲聞見道位之鈍根聖者 此類行者的個性是以 信 為習, 一切事情都以信為主 從信仰入手而得證悟 如 大毘 婆沙論 卷 54 提到〆 4 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 謂有一類, 本來稟性多信 多愛 多恩 5 多樂 多隨順 多勝解, 不好思量 觀察 簡擇 由彼稟性多信等故, 有時遇佛或佛弟子為說法要 教授教誡, 廣為開闡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義 彼作是念 : 所為我說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義甚為善哉, 欲令我修如是觀行, 我應無倒精勤修學 彼勤修學無常 苦 空 無我等觀, 既淳熟已, 漸次引起世第一法, 次復引生苦法智忍, 從此見道十五剎那, 一切皆名隨信行者 6 2 śraddhā(m.w.,p.1095 〆 faith,trust,confidence,trustfulness, faithfulness,belief in) 信, 住信解, 敬信, 信受, 信敬, 淨信, 至誠, 正信, 大信心, 清淨信, 心懷淨信, 能信佛語 prasāda(m.w.,p.697 〆 clearness of style,graciousness,perspicuity 明嘹 々 favour 々 aid) 清澄々明暸々平靜々晴朗々愉快 淨心, 清淨心, 清淨信 欣, 喜, 歡喜, 妙喜, 歡喜心, 喜愛之心 adhimukti(m.w.,p.21 〆 propensity 自然傾向 々 confidence) ( 容認〆對事物的確認 ) 信, 解, 信解, 勝解, 勝信解, 信者, 起信解者, 深生深解, 發起勝解々好, 樂, 好樂, 愛樂, 信樂々計々觀, 善觀 bhakti(m.w.,p.743 〆 attachment,devotion,fondness for 々 trust,homage,worship,faith or love or devotion) 愛著, 獻身, 服從, 尊敬, 尊重, 崇拜, 歸依, 誠信, 信仰 信心, 深信, 敬, 敬重, 敬奉, 深敬勤, 尊敬, 恭敬, 恭敬心, 恭敬心念, 尊重, 親 3 順正理論 卷 65( 大正 29,699b27-c1): 何等名為十八有學? 謂預流向 預流果 一來向 一來果 不還向 不還果 阿羅漢向 隨信行 隨法行 信解 見至 家家 一間 中 生 有行 無行 上流 是名十八 二十七賢聖〆十八有學加九種無學 ( 謂退法 思法 護法 安住 堪達 不動法 不退法 慧解脫 俱解脫, 是名為九 ) 成於二十七賢聖 4 隨信行 隨法行, 舊譯作堅信人 堅法人 阿毘曇毘婆沙論 卷 29( 大正 28,216b23~c9) 5 大正藏原作 恩, 宋 元 明 宮本作 思 ( 大正 27,278d 註 1) 6 1 大毘婆沙論 卷 54 ( 大正 27,278a21~b9) 2 大毘婆沙論 卷 54( 大正 27,279a20~b16) 〆 問: 何故名隨信行? 答 : 由彼依信 隨信 而 行故名隨信行, 謂依有漏信 隨無漏信 而 行, 依有縛信 隨解脫信 而 行, 依有繫信 隨離繫信 而 行, 由信為先得入聖道 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信故, 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 彼不思察我為應作 為不應作? 我為能作 為不能作? 為有宜便, 為無宜便, 聞已便作 或聞他勸汝應商賈, 或應事王, 或應習學書 算 印等種種伎藝以自存活, 亦不思察, 廣說乃至, 聞已便作 或聞他勸汝應出家, 亦不思察 : 為應出家 不應出家? 為能出家 不能出家? 為能持戒 不能持戒? 為有宜便 為無宜便? 聞他勸已即便出家 既出家已, 若聞他勸汝應誦習, 彼不思察為應誦習 不應誦習, 為能誦習 不能誦習 ; 為有宜便 3

4 隨信行, 這種人本來稟性多信 多隨順 多愛 多恩 多勝解, 而不好樂思惟 不好樂觀察及簡擇 如果遇到佛陀或佛弟子為他說法, 講說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義, 聽之後也不問為什麼這麼說, 而只依所聽聞到的法義, 依教奉行, 精進修行, 終至解脫 在印順導師的 成佛之道 中也清楚指出 : 隨信行是個性慣習於信順, 一切隨信而轉, 這類根性如遇到了佛法, 師長只要叫他怎麼做去就得了 他並不想追求所以然, 怎麼說, 就怎麼信, 怎麼行 7 隨信行個性已慣習 ( 習慣 ) 於信, 一切事行都以信為主, 假如遇到善知識教導, 就依教奉行了, 而不問為什麼教我這樣做, 或如此做對修行有何幫助等問題 筆者認為 : 其實, 這種根性與念佛法門比較適應的 ( 持名念佛 ) 因念佛法門以信為主, 重在信 ( 重信者不限於 念佛 ), 以信為先導的方便法門, 漸漸引入智慧 如 雜阿含經 說 : 佛告摩訶男! 汝正使見世尊, 不見世尊, 見諸知識比丘及與不見, 但當念於五法, 精勤修習 摩訶男! 當以正信為主, 非不正信 戒具足 聞具足 施具足 慧具足 為本, 非不智慧 如是, 摩訶男依此五法, 修六念處 何等為六? 此摩訶男念如來, 當如是念, 如來 應 等正覺, 乃至佛 世尊 當念法 僧 戒 施 天事, 乃至自行得智慧 8 經文的意涵, 佛陀教導摩訶男當念想正信為主, 戒具足 聞具足 施具足 慧具足為本五法 依五法修行六念處, 謂當念佛 法 僧 戒 施 天事, 乃至自行智慧 剛開始修五法是以信為主, 到最後才得智慧 隨信行也像這樣, 以信為出發點, 慢慢修行而得智慧 為無宜便 ; 為素怛纜 為毘柰耶 為阿毘達磨, 聞他勸已, 即便誦習 或聞他勸營理僧事, 亦不思察 : 我為應作 為不應作? 我為能作 為不能作? 為有宜便 為無宜便? 聞已便作 或聞他勸住阿練若, 亦不思察, 我為應住 為不應住? 我為能住 為不能住? 為有宜便 為無宜便? 聞已便住 彼漸次修聖道加行, 展轉引起世第一法, 無間引生苦法智忍, 從此見道十五剎那名隨信行 3 瑜伽師地論 卷 26 ( 大正 30,424c11~20) 〆 云何隨信行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 從他求請教授 教誡, 由此力故修證果行, 非如所聞 所受 所究竟, 所思 所量 所觀察法, 自有功能 自有勢力隨法修行, 唯由隨他補特伽羅, 信而修行, 是名隨信行補特伽羅 4 參見水野弘元著, 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p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增注本 ) p.141~ 雜阿含經 卷 33 (932 經 ) ( 大正 02,38b19~c1) 2 顯揚聖教論 卷 3( 大正 31,493 c16~18) 〆 一 隨信行, 謂如有一性, 是軟根純熟相續, 自昔已來恒信解行, 由此因緣, 今於諸諦, 隨信解行趣向諦觀 3 釋遁倫集撰 瑜伽論記 卷 6( 大正 42,442b13~25) 〆 隨信行者, 此人在於見道已前修七方便位, 隨法行亦爾 若入見道名無相行, 不同薩婆多在於見道從本為名名隨信法行, 還同 成實 四現忍位名隨信行等, 入聖名無相行 對法 說 : 通見道名信法行, 順薩婆多, 智論 見道名無相行, 同跋摩說 4

5 ( 二 ) 習慣於理性的隨法行 隨法行, 梵語 dharmanusarin, 此亦十八有學或二十七賢之一, 是指是指聲聞乘見道位之利根聖者 這種根性的行者, 除了接受善知識教導之外, 能自以智力依法修行而趨於聖道 這類利根者, 能自閱經典, 善作抉擇, 思維, 如法修行 對於法門都要研究到底, 依經論去思惟, 通過思維之後才能信 而其習性本來就很好樂思維 觀察 分別等, 而不好信愛 思樂 隨順及勝解 如在 大毘婆沙論 所說 : 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 謂有一類, 本來稟性多思 多量 多觀察 多簡擇, 不好信 愛 恩樂 隨順及與勝解 由彼稟性多思等故, 有時遇佛或佛弟子為說法要教授教 誡, 廣為開闡無常 苦 空 無我等義, 彼作是念 : 所為我說無常 苦 空 無我 等義, 我應觀察, 為實 為虛 審觀察已, 知無顛倒, 復作是念 : 甚為善哉! 欲令我修如是觀行, 我應無倒精勤修學 所餘廣說如隨信行 9 這種行者本性好樂思惟 觀察, 所以如遇到佛或佛弟子所說法, 為他教導無常 苦 空 無我等, 聽了過後思考 觀察所聽的法是否究竟? 這法是真實, 還是虛妄, 透過思惟 觀察明了之後, 知道是不顛倒的法, 才能堅固相信而去修行 這行者如已相信佛法了, 任何外緣也很難使他動搖的 印順導師在 成佛之道 中, 有關於隨法行的根性提到說 : 法行人就不同了, 他是一向慣習於理性 ( 法 ) 的, 先要追求所以然, 打破沙盆問到底 聽了師長的教導, 要加上自己的觀察, 推求, 參證經論 有了深刻的理解, 這才深信不疑, 精進修學 這類的根機是利根, 因為法行人, 更有引導人進修的能力 10 從導師的說明中可見 隨法行 的個性習慣於理性, 聽聞佛法時, 要追求所以然, 問到底, 除了師長教導以外, 還加上自己的觀察, 觀察方式是推求 參證經論 從經論教理方面中進一步去深刻的了解, 才深信不疑而精進修行 在導師的文中有一點特別是 : 這種根性除了自己能探究佛法修行以外, 還能引導他人進修的能力 為什麼呢? 印順導師沒有交代清楚, 但筆者認為, 法行人本性好樂思惟 觀察, 自己能夠研究經論, 從這點可推論, 法行人能引導人進修的能力 這可見隨法行與隨信行有所不同了 9 1 大毘婆沙論 卷 54 ( 大正 27,p.278b9~17) 2 大毘婆沙論 卷 54 ( 大正 27,279b16~26) 〆 問 : 何故名隨法行? 答 : 由彼依法 隨法行故名隨法行 謂依有漏法 隨無漏法行, 依有縛法 隨解脫法行, 依有繫法 隨離繫法行, 由慧為先得入聖道, 如是種類補特伽羅從本以來性多慧故, 若聞他勸汝應務農以自存活, 彼便思察, 我為應作 為不應作, 我為能作 為不能作, 為有宜便 為無宜便, 審思察已然後作之, 餘廣如前, 隨信行說 彼漸次修聖道加行, 展轉引起世第一法, 無間引生苦法智忍, 從此見道十五剎那名隨法行 3 瑜伽師地論 卷 26 ( 大正 30,424c11~20) 〆 云何隨法行補特伽羅? 謂有補特伽羅, 如其所聞 所受 所究竟, 所思 所量所觀察法, 自有功能 自有勢力隨法修行, 不從他求教授 教誡, 修證果行, 是名隨法行補伽羅 10 印順導師 成佛之道,( 增注本 ),p.136 5

6 三 行者修行的道次第 從凡夫修行到入聖流位, 隨信行與隨法行二類行者是否有一定修行的次第 在經論中 如何解釋呢? ( 一 ) 雜阿含經 與 集異門足論 的說法 在 雜阿含經 中, 世尊告尊者舍利弗! 所謂流者, 何等為流? 舍利弗白佛言 : 世尊所說流者, 謂八聖道 復問舍利弗 : 謂入流分, 何等為入流分? 舍利弗白佛言 : 世尊! 有四種入流分, 何等為四? 謂親近善男子 聽聞正法 內正 思惟 法次法向 復問舍利弗 : 入流者成就幾法? 舍利弗白佛言 : 有四分成就入流者, 何等為四? 謂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Samyutta,v,p.343 南傳 16 下,22 頁以下 Catuhi bhikkhave dhammehi samannagato ariyasavako sotapanno hoti avinapata-dhammo niyato sambodhi-parayano.katamehi catuhi. 1 Idha bhikkkhave ariyasavako buddhe avecca pasadena samannagato hoti: iti piso BhagavA araham samma-sambodho vijjacarana-sampanno sugato lokavidu 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sattha devamanussanaj bodho bhagava ti. 2 Dhamme avecca pasadena samannagato hoti:svakkkhato bhagavata dhammo sanditthiko aka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m veditabbo vibbhi ti. 3 Savghe avecca pasadena samannagato hoti:suppa ipanna bhagavato savakasavgho,uju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ngho baya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ggho, samici-patipanno Bhagavato savakasaggho, yadidam catari purisayugani attha-purisa-puggala,esa Bhagavato savakasaggho Ahuneyyo pahuneyyo dakkhineyyo ajjali-karaniyo anuttaram pubbakkkhettam lokasa ti. 4 Ariyakantehi silehi samabbagota tohi,akkhandehi asabalehi akammasehi bhujissehi vibbu-pasatthehi aparamatthehi samadhi-samvattanikehi. 比丘! 具備四法的聖弟子, 即成為頇陀洹, 不墮法, 決定成正覺 四者為何? 1 ( 佛不壞淨 ) 諸比丘! 於此聖弟子對佛具備 ( 如下之 ) 不壞淨, 所謂 彼世尊乃應供 正遍知 明行 ) 足 善逝 世間解 無上士 調御丈夫 天人師 佛 世尊 2 ( 法不壞淨 ) 對法具備 ( 如下之 ) 不壞淨 即所謂 法乃為世尊所善說 可現見 無時間性 ( 超越時間的永恆真理 ) 來見 ( 來見而可實證其真理 ) 引導 ( 正確引導人們趨向理想者 ) 智者可自知者 3 ( 僧不壞淨 ) 對僧具備 ( 如下之 ) 不壞淨 即所謂 世尊弟子眾, 是妙行者 具行者 應理行者 和敬行者 四雙八背者 彼等應受 ( 他人 ) 尊敬 供養 尊敬 合掌, 為世間無上之福田 4 ( 戒不壞淨 )( 彼 ) 具備不敗壞 不切斷 無斑點 無雜色 不拘束, 為識者所讚賞 不執著 能引起禪定的 為聖者所愛的 ( 完美無缺之 ) 戒 2 大毘婆沙論 卷 103 ( 大正 27,533b20~26) 〆 此中佛者 : 謂佛身中諸無學法, 緣彼無漏信名佛證 淨 此中法者 : 謂獨覺身中三無漏根等學 無學法, 菩薩身中二無漏根等諸學法, 及苦 集 滅 三諦, 緣彼無漏信名法證淨 此中僧者 : 謂聲聞身中學, 無學法, 緣彼無漏信名僧證淨 諸無漏 戒名戒證淨, 自性淨故, 依證起故, 亦名證淨 3 瑜伽師地論 14( 大正 30,350b27-c7) 〆 復有四種證預流支, 能令行者於佛聖教及善趣中, 畢竟 6

7 佛告舍利弗 : 如汝所說, 流者, 謂八聖道 入流分者有四種, 謂親近善男子, 聽聞 正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 謂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12 在南傳 相應部 也說 : 諸比丘! 對此四法修習 多修者, 則資於預流果現證 以何為四法耶? 乃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 法隨法行 13 諸比丘! 成就四法之聖弟子, 為預流 墮法滅 決定 趨向等覺 以何為四法耶? 諸比丘! 于此有聖弟子, 於佛成就證淨 於法 於僧, 成就能發三摩地之戒 諸比丘! 成就四法之聖弟子, 為預流 墮法滅 決定 趨向等覺 14 另在 集異門足論 卷 6 說法〆 四預流支者 ( 一 ) 親近善士 ( 二 ) 聽聞正法 ( 三 ) 如理作意 ( 四 ) 法 隨法行 四不壞淨, 如契經說 : 成就四法說名預流, 何等為四?( 一 ) 佛證淨 ( 二 ) 法證淨 ( 三 ) 僧證淨 ( 四 ) 聖所愛戒 15 流 巴利語是 sota, 指聖流, 八正道為趣向涅槃之流 所謂流就是八正道, 八正道是 古仙人道 入流分 巴利本作,sotapattiyanga( 預流支 ), 即入聖流之支分 入流者 巴利語是 sotapanna 意義是已入道之聖者即頇陀洹果 行者要入預流必頇具備四個條件, 那就是親近善知識 (sapparisasamsevo), 聽聞佛法 (saddhammasavanam) 內正思維 (yoniso manasikara) 法次法向 (dhammanudhama-patipatti)( 法隨法行 ) 16 不動 謂 1 於大師所, 真覺所生無動心淨 如於大師所, 當知 2 於所證法, 及 3 為證法修證行者所, 亦爾 如是三種, 名心清淨 第四一種, 名色清淨, 4 聖所愛戒所攝故 前之三種, 令於聖教無有動搖 最後一種, 令於善趣無有動搖 又有四種證預流支 11 一 於說法師及教授者, 能善承事無所違犯 ; 二 無倒聽聞師所說法, 及教授法 ; 三 於所聞法能正思惟, 及善通達 ; 四 成辦所修 4 參見〆水野弘元著, 釋惠敏譯 佛教教理研究,p 雜阿含經 卷 30(843 經 )( 大正 2,215b15~c1) 13 1 相應部,( 有慧品 ) 第 6,(55 經 ), 漢譯南傳 18, p 中阿含經 卷 38(153 經 )( 大正 1,672c26~29) 〆 鬚閑提! 有四種法, 未淨聖慧眼而得清淨 云何為四? 一 親近善知識, 恭敬 承事 ; 二 聞善法 ; 三 善思惟 ; 四 趣向法次法 汝當如是學 14 相應部,( 有慧品 ) 第 6,(51 經 ), 漢譯南傳 18, p 集異門足論 卷 6( 大正 26,393a11~c6) 16 印順導師 華雨集 第二冊,p.40~p.48: 先要親近善士: 佛及聖弟子是善士 ; 佛弟子而有正見 正行的, 也是善士 從善士 佛及弟子聽聞正法, 不外乎四諦 這是古代情形, 等到有了書寫 ( 印刷 ) 的聖典, 也可以從經典中了知佛法, 與聽聞一樣, 所以龍樹說 : 佛法從三處聞: 從佛聞, 從弟子聞, 從經典聞 無倒的聽聞正法, 能成就 聞慧 如所聞的正法而審正思惟, 如理作意能成就 思慧 如法隨順法義而精勤修習, 法隨法行能成就 修慧 聞 思 修 三慧的進修, 能見諦而得預流果 這是般若 佛 (buddha), 法 (dharma), 僧伽 (samgha) 三寶, 是佛法開展中形成的全體佛法 信 (ZraddhA) 是以 心淨為性 的, 對三寶的證淨, 是對三寶堅定不變的信心 聖者所愛樂戒 (ZIla), 是佛弟子必不可缺的, 如法的正常戒行 信與戒為基礎, 能深入佛法 本來這是對三寶的淨信, 及 聖 7

8 所謂 善知識 是佛或佛的弟子, 但其中的 弟子 主要是指 四雙八輩, 所謂 四雙八輩 就是指 已經走入法流或已到達渡口 的八種聖人 換言之, 善知識就是已遠離貪 瞋 癡三毒而趣向涅槃 我們必頇以善知識為師, 結交四雙八輩為友, 才能順利地走入法流 聽聞佛法 : 佛法是指南, 是方法, 能引導修行者導入解脫的路, 所謂的正法是四諦, 緣起法 這些正法可從佛所說的法 佛弟子所說的法 乃至後世所傳的經典等 無倒的聽聞正法, 能成就 聞慧 如理思惟 : 從聽聞正法, 進一步無倒思惟法義, 而能夠順利的走入法流 如所聞的 正法而審正思惟, 如理作意能成就 思慧 法次法向 ( 法隨法行 ): 經過審慎的內正思惟之後, 如法隨順法義而精勤修習, 思惟過後依正法, 隨順法而行, 在此正法是只 八正道, 也就是說行者依著 古仙人道 修學而趣入涅槃 如 大毘婆沙論 卷 181 說〆 云何法? 答 : 寂滅涅槃 云何隨法? 答 : 八支聖道 云何法隨法行? 答 : 若於此中隨義而行, 所謂為求涅槃故, 修習八支聖道故, 名法隨法行 能安住此, 名法隨法行者 17 法隨法行能成就 修慧 聞 思 修 三慧的進修, 能見諦而得預流果 四預流支與聞 思 修可配合如下〆親近善識 聽聞佛法聞慧々如理思惟思慧々法次法向修慧 四預流支也與四依配合親近善士依法不依人々聽聞正法依義不依語々如理作意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 法隨法行依智不依識 18 從四預流支修學, 入流行者成就四不壞淨 ( 四證淨 ) 19 :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於聖戒成就 ( 聖所愛戒 ) 20 四不壞淨 的意思就是 四種不動搖 ( 不可破 ( 所愛 ) 戒成就, 以後才合名證淨 名為四證淨, 那是證智相應的信與戒 ; 不壞淨可通於深淺聖者的證淨 ( 即證預流果 ); 還沒有證入者的淨信 這是以信為主, 能由淺易而深入的法門 17 1 大毘婆沙論 卷 181( 大正 27,910c12~16) 2 法蘊足論 卷 2 ( 大正 26,459c15~20): 云何名為法隨法行? 謂彼旋環如理作意, 審正觀察深妙義已, 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 謂信 精進, 及念 定 慧 彼於自內所生出離, 遠離所生五勝善法, 脩習堅住, 無間脩習, 增上加行, 如是名為法隨法行 3 另參見 大毘婆沙論 卷 41( 大正 27,213b19~214a2) 18 印順導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1237~1238 〆四依 ( 依法不依人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依智不依識 ), 本是共聲聞法的, 是聞思修慧學進修的準繩 佛法重智證, 但證入要有修學的條件 四預流支, 而四依是預流支的抉擇 如慧學應 親近善士, 但親近善知識, 目的在聞法, 所以應該依所說的法而不是依人 依法不依人 聽聞正法, 而說法有語言 ( 文字 ) 與語言所表示的意義, 聽法是應該 依義不依語 的 依義而作 如理作意 ( 思惟 ), 而佛說的法義, 有究竟了義的, 有不徹底不了義的, 所以 如理作意, 應該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進一步要 法隨法行, 而行有取識的行, 智慧的行, 這當然要 依智不依識 四依 是聞思修慧的抉擇, 是順俗而有次第的 19 大毘婆沙論 卷 103 ( 大正 27,534c14~29) 〆 問何故名證淨? 證淨是何義? 答 : 淨謂信 戒離垢穢故 於四聖諦 1) 別別觀察,2) 別別籌量,3) 別別覺證, 而得此淨, 故名證淨 脇尊者曰 : 此應名不壞,a) 淨言不壞者 : 不為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故 b) 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淨相故 c) 戒是大種清淨相故 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 此應名不斷淨, 謂得此已, 無有沙門婆羅門等力能引奪令斷壞故 如契經說 : 是名見為根信, 證智相應, 世間沙門, 婆羅門等不能引奪令其斷壞 大德說曰 : 若於佛法, 不能觀察, 籌量覺證, 所得信戒, 易可動轉, 如水上船 a) 若於佛法不能觀察 籌量 覺證, 所得信戒易可動轉, 如水上船 b) 若於佛法能審觀察 籌量 覺證, 所得信戒不可動轉, 猶如帝幢故, 此正應名不動淨 尊者妙音作如是說 : 如是四種 a) 應名見淨, 見四聖諦得此淨故 b) 或應名慧淨, 聖慧俱轉故 20 1 大毘婆沙論 卷 103 ( 大正 27,535a16~24): 問 : 何故名為聖所愛戒? 答 : 是諸功德所依處故, 謂諸聖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 如人愛寶亦愛寶器 ; 如是聖者, 愛樂清淨菩提分法功德寶故 亦愛如是所依戒器 復次, 聖者憎惡諸破戒惡戒, 能對治破戒惡故聖者愛之 復次, 聖者憎惡諸嶮惡趣戒, 能超越嶮 8

9 壞 ) 的純淨信念 於佛不壞淨 : 對於佛陀, 聖弟子具有不動搖的信念, 如世尊乃是阿羅漢 應當供養的聖者, 真正完美的自覺者, 智慧和德行兼備的成就者, 善巧地斷除貪瞋癡者, 洞悉世間真相者, 可調教者的最佳教練, 諸天和人類的老師, 自覺覺他的佛陀, 世間至尊的聖者 於法不壞淨 : 對於法, 具有如是不動搖的信念 : 法由世尊善巧地解說, 此時此地即可親見, 當下遠離種種熾熱的燃燒 不論什麼時候都可以, 親自前來觀察驗證, 通達內明之道, 智者當會自行證知 於僧不壞淨 : 對於僧伽, 他具有不動搖的信念, 如世尊的聲聞僧伽循著善良 正直 真實 完善的方法修習 向頇陀洹道, 得頇陀洹果 ; 向斯陀含道, 得斯陀含果 ; 向阿那含道, 得阿那含果 ; 向阿羅漢道, 得阿羅漢果 - 如是四雙八士才是世尊的聲聞僧伽, 應該布施 禮遇 供養 尊重, 這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於聖戒成就 ( 聖所愛戒 ): 對於聖者所珍惜的戒律, 不毀壞 不缺斷 不玷污 不雜染, 進而脫離輪迴惡道的恐怖, 為智者所讚嘆, 不執取世間的貪愛, 循序導向於禪定 總之, 行者要入聖流, 必要通過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思維, 法隨法行 四預流 支的修學, 才能契入甚深法性, 證得預流果々而證得預流果, 就有成就 佛證淨 法證淨 僧證淨 聖所愛戒 四證淨 但印順導師, 另提出自己的看法 ( 二 ) 印順導師的見解 導師提出什麼理由呢? 在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307~309 提到 : 印順導師主要是談 四不壞淨, 提出說一切有部 Sarva^stiva^din 的正義, 四證淨 是證智相應的 依 集異門論 所說 : 諸預流者, 成就此四 21, 所以是無漏的 但是如依 雜阿含經 相應部 中, 稱此四為 四天道 22 ; 是 福德潤澤 善法潤澤 安樂食 23 ; 依文義來說, 導師推論 四證淨 不一定是無漏的 而顯然是通於有漏的, 怎麼說呢? 導師再引用經文來證明 : 1 在 雜阿含經 卷 30(855 經 ) 說 : 若聖弟子, 於佛不壞淨成就, 而不上求, 心不得定者, 是聖弟子名為放逸 於法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亦如是說 如是難提! 若聖弟子, 成就於佛不壞 惡趣故聖者愛之 復次, 聖者憎惡生死流轉戒, 能超越生死流轉故聖者愛之 復次, 聖者愛涅槃, 戒能趣涅槃故聖者愛之 如契經說 : 戒能展轉趣向涅槃, 聖者愛樂 2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305~306: 多數經文, 只說 聖所愛戒成就, 沒有說 聖戒證淨 如 法蘊足論 卷 3( 大正 26,464c) 與 集異門足論 卷 6( 大正 26,393c) 解說四證淨, 也只說 聖所愛戒成就, 而沒有解說 證淨, 如佛 法 僧證淨那樣 所以, 三證淨是信心的不壞不動, 而聖所愛戒是佛弟子所有的淨戒, 但到後來, 佛 法 僧 戒, 都稱之為證淨, 也就是從隨念戒而得證淨了 21 集異門足論 卷 6 ( 大正 26,393a11~c6) 22 雜阿含經 卷 30(847 經 )( 大正 2,216a28~b5) 〆 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諸天天道, 未淨眾生令淨, 已淨者重令淨 何等為四? 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 於法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是名四種諸天天道 23 雜阿含經 卷 30 ( 大正 2, 214a28~b5) 9

10 淨, 其心不起知足想, 若聖弟子心定者, 名不放逸 法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亦如是說 24 依經文導師進一步解說 : 經說分為二類 : 如成就這四者, 不再進求, 心不得定, 諸法不顯現, 那是 放逸者 如能更精進的修行, 心得定 ; 心得定故, 諸法顯現, 就是不放逸 者 這可見, 成就這四者, 還是沒有得定, 沒有發慧的 不過進一層的修習, 可以達到得定發慧, 就是無漏的預流 ( 或以上 ) 果 放逸的一類, 這四者是成 就的, 但決不是無漏的 印順導師所引的經文是不完成, 依原典 雜阿含經 卷 30(855 經 ), 大正 2,217c-218a 々 相應部 ~S Nandiya.( 南傳 16 下, ) 經文的內容如下〆 若於此五根一切時不成就者 我說此等為凡夫數 若聖弟子不成就者 為放逸 若聖弟子, 於佛不壞淨成就, 而不上求, 心不得定者, 是聖弟子名為放逸 於法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亦如是說 如是難提! 若聖弟子, 成就於佛不壞淨, 其心不起知足想, 於空閑林中, 樹下 露地, 晝夜禪思, 精勤方便, 能起勝妙出離隨喜 ; 隨喜已生歡喜, 生歡喜已身猗息, 身猗息已覺受樂, 覺受樂已心則定 若聖弟子心定者, 名不放逸 法,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亦如是說 從經文的內容簡單歸納 : 四不壞淨成就 ( 於五根不成就者, 此等為凡夫數 ) 引生 隨喜 歡喜 猗息 覺受樂 心定 發慧 但為起隨喜, 未發慧 ( 有漏 ) 2 在 雜阿含經 中, 世尊曾經教導弟子說 : (1) 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須陀洹分, 何等為四? 謂於佛不壞淨 於法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是名須陀洹分 25 導師認為 : 這四法是頇陀洹 預流分, 是趣入預流的支分 條件, 並不等於預流果 與另外一部經說是頇陀洹支分一樣 如經說 : (2) 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種須陀洹道分, 親近善男子 聽正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雜阿含經 卷 30,(855 經 )( 大正 2,217c24~218a8) 25 雜阿含經 卷 41(1126 經 )( 大正 2,298c4~13 ) 南傳對應經文 相應部 ~S Sotāpatta( 預流 ) 英譯本 CDB, p.1831:a noble disciple who possesses four things is a stream-enter. 長部 ~D.33. Satāgītī 英譯本 LDB, p.490:four characteristics of a Stream-Winner:Here, the Ariyan disciple is possessed of unwavering confidence in the Buddha, Dhamma, Sangha, is possessed of morality 26 雜阿含經 卷 41(1125 經 )( 大正 2,298c4~13 ) 10

11 將 雜阿含經 (1125 經 ) 與 (1126 經 ) 作比較如下表 27 : 四種頇陀洹道分四預流支 巴 sotapattiyagga 英 The 4 preliminary factors For attaining stream-entry.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四種頇陀洹分四不壞淨 巴 sotapannassa aggani 英 The 4 factors of stream-enterer.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3 南傳 相應部 說 : 若聖弟子, 於五怖畏怨讎止息 ; 四預流支成就 ; 以慧善觀善通達聖理, 能自記 說 : 我於地獄滅盡, 畜生滅盡, 餓鬼趣滅盡, 得須陀洹, 不墮惡趣法, 決定趣向三菩提 28 導師認為 : 成就這四者, 可能會放逸停頓下來 ; 要以慧通達聖理, 能進而得定發慧, 才能得預流果 不過成就了這四者, 不但於三寶得堅固不壞的信心, 又成就聖戒, 所以不 會再墮三惡道, 一定能得預流果 原始佛教為一般人說法, 修四不壞淨, 可免除墮落惡道 的恐怖, 一定往生天上, 能成就聖果 ( 與大乘佛法, 以念佛法門, 往生淨土, 決定不退無上菩提, 意趣相同 ); 並非說得了四預流支, 就是預流果了 29 從以上所依據經文, 導師推論說 : 修學而趣入預流果的方便, 經說有二類 : 一 親近善友, 多聞正法, 如理思惟, 法隨法行為四預流支, 約四諦說證入, 是重於智證的方便 二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成就聖戒 為四預流支, 是以信戒為基, 引入定慧的方便々證入名得 四證淨 這二者, 一是重慧的, 是隨法行人, 是利根 是重信的, 是 南傳對應經文 相應部 ~S Anga ( 支 ) 參閱英譯本 CDB, p.1831:there are these four factors for stream-entry. 另外可參考 相應部 ~S Caturo phalā 果 英譯本 CDB, p.1836:these four things, when developed and cultivated, lead to realization of the fruit of stream-entry. 長部 ~D.33. Satāgītī 英譯本 LDB, p.490: Four factors of Stream-Attainment (sotāpattiyangāni):association with good people (sappurisa-samseva), hearing the true Dhamma, thorough attention (yoniso manasikāra), practice of the Dhamma in its entirety (dhammānudhamma-patipattj). 27 上表是從圓波法師編, 雜阿含經論會編,( 福嚴佛學院講義 )( 下 )( 如來所說誦第七 四十 不壞淨相應 )p.6 28 南傳 相應部 (55) 預流相應 ( 日譯南傳 16 下,p.286~288) 29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307~308 11

12 隨信行人, 是鈍根 這是適應根機不同, 方便不同, 如證入聖果, 都是有信與智慧, 而且是以智慧而悟入的 二種行者有所不同, 隨法行重於智慧, 智慧思惟比較強, 所以行者在於 親近善友, 多聞正法, 如理思惟, 法隨法行, 約四諦說證入, 這是重於智證的方便 另外一種, 隨信行偏重於信, 以信為基本 因此行者對於四不壞淨, 為四預流支, 依信戒為基楚上 而引入定慧, 證入名得 四證淨 但證入聖果, 必須從智慧而悟入的 從導師所提的理由, 可見 四預流支 所成就 四證淨 是從無漏說, 另外 四預流 支 與 四證淨 兩種都是入聖流的條件是從有漏 ( 四證淨通於有漏 ) 來說的 此外, 印順導師在 華雨集 也指出 : 佛弟子中, 確有 言下頓悟 的, 但約一般根性來說, 總是次第漸入的 入預流位, 有必備的條件, 名為四預流支 (catvaro-srota-apannangani) 經中有兩類四預流支〆 (1) 有屬於如實道的, 正見為先的預流支, 說 : 諸比丘! 有四預流支, 何等為 四? 親近善士 ; 聽聞正法 ; 如理作意 ; 法隨法行 (2) 經中說到另一預流支, 就是四證淨 (catvaro-vetya-prasada) 諸比丘! 汝等當勸彼等 ( 親族 朋友 ) 修 習安住四預流支 何等為四? 謂於佛證淨勸導修習安住, 於法 ( 證淨 ), 於僧 ( 證淨 ), 聖者所樂 能發三摩地之戒勸導修習安住 30 預入聖流, 一定是有慧有信, 缺一不可 經說以信為先或以慧為先, 只是適應根性 的方便不同, 所以佛法所說的兩類預流支, 都可以依之而成為聖者 經上說 : 佛弟 子的根性, 利鈍不同, 有隨法行 (dharmanusarin) 與隨信行 (zraddhanusarin) 二類 : (1) 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 信法 信僧言說清淨, 於五法增上智慧, 審諦堪忍, 謂信 精進 念 定 慧, 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 乃至隨法行 (2) 聖弟子信於 佛言說清淨, 信法 信僧言說清淨, 乃至五法少慧, 審諦堪忍, 謂信 精進 念 定 慧, 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 乃至隨信行 隨法行人, 於信等五法中, 智慧增上, 是慧力特強, 以慧為主而信等為助的隨信人, 於五法中是 少慧, 慧力差一些, 是以信為主而慧等為助的 信等五根, 因根性而可能有所偏重, 而其實五根都是具 足的 甚深法是智慧所覺證的, 以聞思修而入的預流支, 是利根隨法行人 在佛法 的開展中, 方便適應, 又成立證淨 ( 重信 ) 的預流支, 那是鈍根隨信行人所修學了 31 依文所知, 修學佛法必頇信慧雙運 但為了修行者悟入聖道的方便, 所以設立兩種方 法, 希望對於不同根性, 從不同的修行方法, 能夠達到目標 所以 四不壞淨 成為一種 預流的說法是可成立的 30 南傳的 相應部 (55) 預流相應 ( 日譯南傳 16 下,p.253~254) 31 華雨集 第二冊,p.40~48 12

13 ( 三 ) 二種看法的關係 (1) 依 雜阿含經 (843 經 ) 與 集異門足論 卷 6 所說 : 依 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而成就 四不壞淨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2) 印順導師的看法 : 修學而趣入預流果的方便, 有二類 : 一 親近善友, 多聞正法, 如理思惟, 法隨法行為四預流支, 約四諦說證入, 是重於智證的方便 二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成就聖戒 為四預流支, 是以信戒為基, 引入定慧的方便 ; 證入名得 四證淨 以上二者 (1) (2) 的看法之間到底是否矛盾呢? 筆者認為沒有矛盾的, 為什麼呢? 因如依上來所引 雜阿含經 32, 可見佛陀要適應眾生的根據不同, 所以有時說修四預流支, 謂 親近善男子 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而成就 四不壞淨, 謂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但如果從印順導師說法當中所依 雜阿含經 33 來看, 把 四不壞淨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說明是一種預流分 應該知道證入聖流 見道位的聖人, 對佛法僧戒一定有淨信的, 不管是法行人或信行人 就筆者所見此處只是約不同點而言 : 一約究竟 ( 聖位 雜阿含經 (843 經 )), 一約方便 ( 凡夫位 - 雜阿含經 (1125 經 1126 經 ) (855 經 ) 與南傳 相應部 (55 經 ) 來看, 立足不同點, 故應沒有矛盾! 另外一個角度 雜阿含經 卷 30(843 經 ) 說明修行 四預流支 ( 因 ) 而成就 四不壞淨 ( 果 ), 這裡 四不壞淨 是從無漏角度談起 而印順導師站在 四不壞淨 是屬有漏的立場來說明 所以二者之間並無矛盾的 四 隨信行與隨法行在經論中之比較 對於隨信行與隨法行的差異, 經論中有不同的說法 在此筆者主要依據初期 雜阿含 經 與部派佛教阿毘達磨論書來進行討論之 ( 一 ) 雜阿含經 之說 在原始佛典 雜阿含經 (892 經 ) 說〆 世尊告諸比丘! 有內六入處, 云何為六? 謂眼內入處, 耳 鼻 舌 身 意內入 32 雜阿含經 卷 30(843 經 )( 大正 2,215b15~c1) 33 雜阿含經 卷 41( 經 )( 大正 2,298c4~13 ) 13

14 處, 於此六法觀察忍, 名為信行, 超昇離生, 離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乃至未命終, 要得須陀洹果 ; 若此諸法增上觀察忍, 名為法行, 超昇離生, 離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乃至未命終, 要得須陀洹果 34 經文的意義是兩種行者所觀察 分別忍 ( 忍 為認可 接受 ) 於眼內入處 耳內入處 鼻內入處 舌內入處 身內入處 意內入處 但同在 雜阿含 (61 經 ) 卻有所不同〆此 是以觀察五蘊, 如經中提到〆 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 何等為五? 謂色受陰, 受 想 行 識受陰 比丘! 若於此法 ( 五受陰 ) 以智慧思惟 觀察 分別 忍, 是名隨信行, 超昇離生, 越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中間不死, 必得須陀洹果 Yo,bhikkhave,ime damme evam saddahati adhimuccati-ayam vucattisadhanusari,okkanto sammattaniyamam,sappurisabhumam okkanto,vitivatto puthujjianabhhumam;abhabbo tam kammam katum,yam kammam katva nirayam va tiracchanayonim va pettivisayam va upapajjeyya;abhabbo ca tava kalam katum yava no sotapattiphalam sacchikaroti(s25:10) 比丘! 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 觀察 忍, 是名隨法行 ; 超昇離生, 越凡夫地, 未得須陀洹果, 中間不死, 必得須陀洹果 35 Yassa kho,bhikkkhave,ime dhamma evam pajjaya mattaso nijjhamam khamanti,ayam Vuccati-dhammAnusArI (S25:10) 在南傳 相應部 (S.25.1 Cakkhu) 云 : 於法如是信而勝解者, 說名為隨信行者 ; 入正性決定 36, 入善士地, 超越凡夫地, 彼不造業 趣生若地獄 若畜生界 若餓鬼界之業, 不於死時未作證須陀洹果 諸比丘, 如是法由慧如量諦忍, 說名為隨法行者 ; 入正性決定, 入善士地, 越凡夫地, 彼不造業 趣生若地獄 若畜生界 若餓鬼界之業, 不於死時未作證須陀洹果 依經的論義, 隨信行者 : 從他求請教授教誡 ; 由依於此力故, 修行證果 隨法行者 : 自有功能, 自有勢力, 隨法修行 ; 不是完全依他求教授教誡, 修行證果 兩種行者相同是從五受陰或六處觀察 有情身 二者主要的差別, 隨信行者對五蘊等法得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 ( 或得觀察忍 ), 隨法行者對五蘊等法得以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 ( 或得增上觀察忍 ), 二者各依其根性 因緣而修學 證果, 差別在方便修學上, 其果證是一 : 超昇離生, 34 雜阿含經 卷 31 (892 經 ) ( 大正 2,224b26~c11) 35 雜阿含經 卷 3 (61 經 ) ( 大正 2,14c~18a) 36 沙門法寶撰 俱舍論疏 卷 23 ( 大正 41,p.740c28~741a3): 論: 能決趣涅槃至得聖者名, 釋決定名及入名也, 謂見道能決趣涅槃, 決了諦相得決定名 至見道初說名為入, 此忍生已得聖者名, 是故此忍名入正性離生, 復名入正性決定 14

15 越凡夫地 ( 入正性決定 入善士地 超凡夫地 ) 37, 未得頇陀洹果, 中間不死, 必得頇陀洹果 換言之, 達到頇陀洹的水準, 在佛家即許可為踏入超昇的第一步, 也就是告別凡夫地從而昇登第一階的聖者地, 並且此生 ( 亦即命終之前 ) 必得頇陀洹果 另又在 雜阿含經 所說如下 : 摩訶男! 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 信法 信僧言說清淨, 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 謂信 精進 念 定 慧, 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 乃至隨法行 復次 摩訶男! 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 信法 信僧言說清淨, 乃至五法少慧審諦堪忍, 謂信 精進 念 定 慧, 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 乃至隨信行 38 依經文可明顯看出, 隨信行與隨法行兩種行者都對於三寶言說清淨 只差別在於信 精進 念 定 慧五法 隨法行人, 於信等五法中, 以 智慧增上 觀察, 是慧力特強, 以慧為主而信等為助緣的 隨信行人, 於五法中是 少慧, 慧力差一些, 是以信為主而慧等為助的 信等五根, 因根性而可能有所偏重, 而其實五根都是具足的 有五根都是具足才能不墮惡趣, 趨向涅槃 以上所說兩種行者根性的異同 筆者歸納如下表〆 出處引文行者 隨信行隨法行 雜阿含經 卷 3(61 經 ) 卷 31(892 經 ) 卷 33(936 經 ) 於五受陰 ( 色 受 於六處 ( 眼 耳 鼻 信三寶言說清淨, 於五法 ( 信 想 行 識 ) 法以諸慧思惟, 觀察 分別 忍 舌 身 意 ) 法觀察 忍 進 念 定 慧 ) 少慧, 審諦堪忍 於五受陰法增上智 於六處法增上觀察 忍 信三寶言說清淨, 於五法增上 慧思思惟 觀察 忍 智慧 審諦堪忍 從上表, 簡單說〆依 雜阿含經 可知, 信行人 於六處 五受陰及五法以少慧, 審 諦堪忍 而 法行人 同於六處, 五受陰及五法但以增上智慧 審諦堪忍 ( 二 ) 阿毘達磨論書之說 在 集異門足論 < 六法品 > 39 與 大毘婆沙論 40 等論書皆詳細列說隨信行與隨法行 37 阿毘達磨俱舍論 卷 23 ( 大正 29,121b4~9): 即此名入正性離生, 亦復名入正性決定 ; 由此是初入正性離生, 亦是初入正性決定故 經說 : 正性所謂涅槃, 或正性言因諸聖道 生謂煩惱, 或根未熟 ; 聖道能越故, 名離生, 能決趣涅槃, 或決了諦相故, 諸聖道得決定名 38 雜阿含經 卷 33(936 經 ) ( 大正 2,240a27~b11 ) 39 集異門足論 卷 16 六法品第七之二,( 大正 26,435b18~c23) 40 大毘婆沙論 卷 54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九 ( 大正 27,279a20~280c15) 15

16 的同異 其主要的論點, 可以拿 雜阿毘曇心論 如下的述說為例示 : 隨信行法 隨法行法, 及見諦道此兩種法盡同一相 ; 差別者, 隨信行者鈍根, 隨法行者利根 由此鈍根 利根說, 阿毘達磨論書進而藉以說明阿羅漢的退與不退 ; 例如 : 隨信行 乃鈍根, 將來證得阿羅漢後仍有退墮的可能, 而隨法行以利根故, 將來證得阿羅漢後不至 於退墮 然凡此種種, 在漢傳的 阿含經 與南傳 尼柯耶 之所未發, 因為經上只談到 其一乃 以智慧思惟觀察分別忍, 另一為 以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 並非意指二者根器 有決然的差別, 也不意味這對二者將來取證的阿羅漢果位會造成什麼樣的差別 在 大毘 婆沙論 43 針對兩者的差別, 詳細解說如下 : 41 1 雜阿毘曇心論 卷 5 賢聖品第五 ( 大正 28,914c) 2 瑜伽師地論 卷 87( 大正 30,787b14~17) 〆 一 自無力補特伽羅, 因他教授能令彼淨 二 自有力補特伽羅, 多聞思求, 能令彼淨 此中第一補特伽羅, 不聰利故, 信等諸根唯一味故, 止觀所緣於少分法諦察忍轉 與此相違, 當知第二補特伽羅 42 大毘婆沙論 卷 54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九 ( 大正 27,280c1~16) 43 1 大毘婆沙論 卷 54 結蘊第二中不善納息第一之九 ( 大正 27,279b27~280a13) 2 成實論 卷 1 分別賢聖品第十 ( 大正 32,245c3~246c18) 〆 信行者, 若人未得空 無我智, 信佛法故, 隨佛語行, 故名信行 如經中說 : 我於是事以信故行, 若得真智則不但隨信行 如經中說 : 知不作者 不信者等, 是名上人 是故當知, 未得真智名隨信行 如經中說 : 若人於法, 能以少慧觀忍樂者, 是名信行 過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 於其中間不得命終, 是名信行, 是人在聞 思 慧中, 正觀諸法, 心忍欲樂, 雖未得空 無我智, 能生世間似忍法心 自此以來, 名過凡夫地 所以者何? 後當廣說, 若無信等五根, 是人則住外凡夫中, 是人漸習得煖法等修慧, 仍本名故, 亦名信行, 以終不及法行人故 是經應言要必當得須陀洹果, 不應言不得命終 所以者何? 是信行者以尚遠故 如郁伽長者供養眾僧, 天神示言某是阿羅漢, 某是行阿羅漢者, 乃至某是須陀洹, 某是行須陀洹者 若在十五心中, 不可得示, 當知行須陀洹者有近有遠是名信行 法行者, 是人得空, 無我智 在煖頂忍第一法中, 隨順法行 謂空 無我等是名法行 3 大智度論 卷 40 ( 大正 25,349b4~7): 初入無漏道, 鈍根者, 名隨信行 是人初依信力故得道, 名為隨信行 利根者, 名隨法行 是人分別諸法故得道, 是名隨法行 4 順正理論 卷 64 ( 大正 29,692a13~b5): 諸鈍根者, 由先信敬力修集加行故, 信為上首慧為隨轉故 諸力根者, 由先樂審觀察修集加行故, 慧為上首信為隨轉 16

17 17 出處引文行法大毘婆沙論毘婆沙論 44 順正理論 45 卷 54 卷 103 卷 14 卷 64 隨信行若但信他展轉修行入聖道者若由三力皆不廣大入聖道者若由止行入聖道者樂奢摩他者若由止為先入聖道者奢摩他增者若由止熏心, 依觀得解脫者若鈍根者有說智 46 者若由緣力入聖道者得增上心奢摩他若外聞他法音多者多住無貪善根者外信有情者於隨信行, 隨法行道俱由二緣可信 可求而得證淨信行人道 + 信行人道 + 法行人道作因頓慧根為, 隨信轉敬力修集加行, 以信為上首, 隨法行若自思察展轉修行入聖道者若由三力皆悉廣大入聖道者若由觀行入聖道者樂毘缽舍那若由觀為先入聖道者毘缽舍那增者若由觀熏心, 依止得解脫者若利根者有開智者若由因力入聖道者得增上慧毘缽舍那若內如理作意多者多住無癡善根者內思正法者於行隨道法但行由道一, 緣具可由信二非緣可而求得而證得淨證, 淨於隨信法行人道 + 法行人道作因利慧根為, 上喜首樂信觀為察隨修轉集加行 44 阿毘曇毘婆沙論 卷 14 ( 大正 28,103a26~28b3) 45 順正理論 卷 64 ( 大正 29,692a13~b5) 〆 諸鈍根者, 由先信敬力修集加行故, 信為上首慧為隨轉故 諸力根者, 由先樂審觀察修集加行故, 慧為上首信為隨轉 46 1 大毘婆沙論 卷 71 ( 大正 27,367a5~8) 〆 復次, 世尊所化有三種智 : 一者開智, 二者說智, 三者引智 為開智者, 說五蘊 ; 為說智者, 說十二處 ; 為引智者, 說十八界 2 大毘婆沙論 卷 75 ( 大正 27, 387b6~8) 〆 復次, 世尊所化有開智者 有說智者 為開智者說六界 ; 為說智者說十八界 3 另參考〆李世傑居士撰 俱舍論綱要,p.12

18 依據論釋中, 不難看出兩種行者的區別在幾個方面 : 入道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 主要分析止觀的偏重之兩種修學方法 ( 從第 項 ), 或由於 利根 鈍根, 說智 與 開智 不同, 或對於 四預流支 所學不同, 或者對 無貪 善根與 無癡 善根, 或有 外信有情, 或有 內思正法, 等等區別 小結 : 一 隨信行是個性慣習於信順, 一切都以信為主 對五根 六處等以智慧觀察, 分別忍 修行以止禪為主 ; 或依於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而修學 從根性的角度來說, 隨信行是鈍根, 由鈍根將來證得阿羅漢後仍有退墮的可能 二 隨法行一向慣習於理性 對五根 六處等以增上智慧思惟觀察, 分別忍 行者依觀禪為主而修行 ; 或依於如理作意和法隨法行 以根性來看此類的行者是利根 隨法行以利根故, 將來證得阿羅漢後不至於退墮 五 結論 從以上所說, 筆者歸納幾點如下 : 一 約根性說 : ( 一 ) 信行人是頓根, 以信為主, 信為入道的方式, 不好樂思考, 一切隨信而轉, 將來 證得阿羅漢後仍有退墮的可能 ( 二 ) 法行人是利根, 以智慧為主, 用智慧為入道的方式 行者好樂思惟, 多聞, 自己 有研讀經典的能力, 乃至引導他人修學的能力, 將來證得阿羅漢後不至於退墮 雖然兩者根性, 入道方式不同, 但所證的果位是一致 二 約修行次第說 : 頇陀洹向 ( 一 ) 依 雜阿含經 (843 經 ) 與 集異門足論 卷 6 所說 : 無論是信行人還是法行人 都依 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內正思惟 法次法向, 而成就 四 不壞淨 於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聖戒成就 ( 二 ) 印順導師在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與 華雨集第二冊 的看法〆修學而 趣入預流果的方便, 經說有二類〆 (1) 法行人〆依 親近善友, 多聞正法, 如理 思惟, 法隨法行為四預流支, 約四諦說證入, 是重於智證的方便 (2) 信行人 於 佛不壞淨, 於法不壞淨, 於僧不壞淨, 成就聖戒 為四預流支, 是以信戒為基, 引入定慧的方便 ; 證入名得 四證淨 兩種說法筆者認為不矛盾, 為什麼呢? 立足點不同, 說的方式不同, 所以沒有矛盾 三 約異同說 : ( 一 ) 信行人 : 對 五陰 六處 五法 以智慧觀察, 分別 忍 對禪定而言 : 主 要修止禪, 得增上心奢摩他 依信力敬修集加行, 多住無貪善根等 ( 二 ) 法行人 : 對 五陰 六處 五法 以增上智慧觀察, 分別 忍 對禪定而言 : 主要修觀禪, 得增上慧毘缽舍那 樂觀察修集加行, 多住無癡善根等 18

19 四 雖然有信行人與法行人, 但是一個健全的學佛者, 信與智要合一 因 有信無智, 增 長愚癡 ; 有智無信, 增長邪見 47 對大乘行者而言 : 信 智 悲三者一如才是最圓滿 的 參考書目 一 原典 1. 雜阿含經 (50 卷 ), 劉宋 求那跋陀羅譯, 大正藏第 2 冊,No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 (20 卷 ), 唐 玄奘譯大正藏第 26 冊,No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200 卷 ),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27 冊,No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80 卷 ), 唐 玄奘譯大正藏第 29 冊,No 阿毘達磨俱舍論 (30 卷 ),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29 冊,No 瑜伽師地論 (100 卷 ),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30 冊,No 顯揚聖教論 (20 卷 ), 唐 玄奘譯, 大正藏第 31 冊,No 成實論 (16 卷 ), 姚秦 鳩摩羅什譯, 大正藏第 32 冊,No 瑜伽論記 (48 卷 ), 唐 釋遁倫集撰, 大正藏第 42 冊,No.1828 二 現代著作 1 印順導師〆 (1)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3 年 7 月七版 (2) 成佛之道, 新竹,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9 年 10 月新版一刷 (3) 華雨集第二冊,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2 年 4 月 (4) 雜阿含經論會編 ( 上 )( 中 )( 下 ), 台北, 正聞出版社, 民國 80 年 10 月七版 2 楊郁文編 阿含要略 東初出版社 ( 東初智慧海叢刊 29) 民國 82 年 6 月 3 水野弘元著 惠敏法師譯 佛教教理研究, 台北, 法鼓, 民 89 年 7 月 4.Maurice Walshe The Long Discourses of the Buddha, Wisdom Publications,Boston, 1995 三 論文 釋法恆 < 四預流支 >, 錄於 福嚴佛學院第七屆學生論文集, 民國 85 年 6 月 四 工具書 1 漢語大辭典 ( 第一卷 ~ 第十二卷 ), 上海,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1994 年 11 月第二次 47 1 大般涅槃經 卷 33 ( 大正 12,827c27~29) 〆 善男子! 若人信心, 無有智慧, 是人則能增長無明 若有智慧, 無有信心, 是人則能增長邪見 2 大般涅槃經義記 卷 10( 大正 37,883b28~29) 3 大毘婆沙論 卷 6 ( 大正 27,26c15~25) 〆 有智慧而闕淨信, 無信之慧增長諂曲, 為止彼諂曲, 故說信為頂 有淨信而闕智慧, 無慧之信增長愚癡, 為止彼愚癡, 故說慧為頂 4 另見印順導師 學佛三要 p.72 19

20 印刷 2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出版 1998 年 12 月第 1 版 2000 年 11 月北京第 7 次 印刷 3 藍吉富編 印順 呂澂佛學辭典 ( 上 ~ 下 ), 台南,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民國 89 年 4 月 4 林光明 林怡馨編 梵漢大詞典 ( 上下 )(A Sanskrit-Chinese Dictionary Vol.1,2) 嘉豐出版社,2005 年 4 月 5.M. Monier-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Oxford University.,New york,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4 # # # /# 02-1 / 0 /? / 0 / 0? # # / >

# # # # # # = #, / / / / # 4 # # # /# 02-1 / 0 /? / 0 / 0? # # / > # # # # # # #,, # # # # # - #. /#. / 0 #. 0 4 1. 04 0 #. ##1 2-1 0 1. 04 # # # 3 4 0 4 3 < # : # 1 0 5 5 5 # # : # 4 678 #. 0 # 0. #678 # 0 678 678 # 0 # 4 0 : =>8 # 0 =>8 # 4.?@= # 0 0 # 4 # 0 : =>8 0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Ps22Pdf

Ps22Pdf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a b c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c x a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a b a b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C A B C A B A B A x B C x D A B C a b c a b x x x x x x x A B A

More information

《清淨道論》中「六隨念」與其他經論中「六隨念」之比較

《清淨道論》中「六隨念」與其他經論中「六隨念」之比較 六 法門之探討 目次 一. 前言.2 二. 與的意義... 1 三. 六法門演化的趨勢..5 四. 雜阿含經 的 六 之說... 7 五. 清淨道論 中 六 之說 10 六. 諸經論中 六 之比較... 11 七. 結論... 14 參考書目...16 一. 前言 佛陀成道之後, 為了利益一切眾生, 大轉法輪所說種種修道法門, 能令眾生依法修行達到解脫的目標 其中 六 修行方法也不例外 六法 適用於從升天善法的基礎,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心 五 四 運 動 目 錄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張 2 心 五 四 運 動 的 時 代 意 義 4 四 安 : 提 昇 人 品 的 主 張 14 四 要 : 安 定 人 心 的 主 張 18 四 它 : 解 決 困 境 的 主 張 22 四 感 : 與 人 相 處 的 主 張 26 四 福 : 增 進 福 祉 的 主 張 30 心 五 四 運 動 二 十 一 世 紀 的 生 活 主

More information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目 錄 什 麼 是 佛 法? 2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3 離 苦 的 方 法 5 佛 法 的 作 用 8 在 家 居 士 應 如 何 修 行? 9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什 麼 是 佛 法?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佛 法 的 基 本 思 想 - 知 苦 與 離 苦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佛 法

More information

16?????[?????~???Q??1030303

16?????[?????~???Q??1030303 1 中 論 觀 縛 解 品 [ 吉 藏 釋 此 品 由 來 ] 此 一 品 生 有 遠 近 通 別 (p.592) ( 一 ). 遠 來 由 所 言 遠 者, 小 乘 大 乘 外 道 內 道 並 言 有 縛 有 解 約 內 外 大 小 所 計 以 辨 解 縛 : 總 約 外 道 執 以 辨 解 縛 外 道 有 二 : 一 者 云 眾 生 縛 解, 自 然 而 有, 無 有 因 緣, 一 切 眾 生,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就在那一夜 我重生了 我知道我已是基督徒 有不一樣的人生觀 和新的生命 我已脫離過去的捆綁 我自由了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再 活 一 次 5 掙 脫 的 勇 氣 9 我 為 什 麼 信 耶 穌? 14 死 亡 邊 緣 18 悸 動 的 靈 魂 22 神 的 忿 怒 與 祝 福 26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1 2 不 再 拜 拜 只 信 耶 穌 從 佛 陀 到 耶 穌 3 4 不 再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不淨觀之探究----以《大度智論》為主 不 淨 觀 之 探 究 ---- 以 大 度 智 論 為 主 釋 從 照 福 嚴 佛 學 院 研 究 所 一 年 級 大 綱 一 前 言... 2 二 不 淨 觀 之 意 義... 2 三 貪 欲 之 過 患 與 修 不 淨 觀 之 功 德 利 益... 4 ( 一 ) 貪 欲 之 過 患... 4 ( 二 ) 修 不 淨 觀 之 功 德 利 益... 6 四 不 淨 觀 之 修 學 方 法...

More information

zt

z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A 2-1,;!/) +2(192>*.) /0-1

More information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revere. 世 TISARATANA VANDANA Salutation To The Triple Gems 禮敬三寶 求授三皈八戒 ARAHAÑ, SAMMâ-SAMBUDDHO BHAGAVâ, BUDDHAÑ BHAGAVANTAÑ ABHIVâDEMI Lord, the most Worthy One, the Perfectly Self-Enlightened One, The Buddha, I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2011-论文选集-2.cdr

2011-论文选集-2.cd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戲劇研究 創刊號 詞之雅化 實為 折子戲 源生之三個重要背景 歷代戲曲劇種如先秦至唐代之 戲曲小戲 宋金雜劇院本 北曲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乃至明清民間 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均實為折子戲之 先驅 則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 戲選本之 摘套 與 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 中之 零折散齣 均可 視之為

戲劇研究 創刊號 詞之雅化 實為 折子戲 源生之三個重要背景 歷代戲曲劇種如先秦至唐代之 戲曲小戲 宋金雜劇院本 北曲雜劇四折每折作獨立性演出 乃至明清民間 小戲與南雜劇之一折短劇 均實為折子戲之 先驅 則明正德至嘉靖間北劇南 戲選本之 摘套 與 散齣 迎神賽社禮節傳簿 中之 零折散齣 均可 視之為 戲 劇 研 究 200 年1月 創刊號 頁1 2 論說 折子戲 曾永義 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緒論 折子戲 這一戲曲名詞 大家耳熟能詳 但如果進一步思考 1. 折子戲 之名始於何時 2. 折子戲 之詞彙結構如何形成 3.如果把 折子戲 當作一生命體 那麼其源生 形成 成熟與衰老的不同 階段 各自如何 其源生 形成的背景如何 其成熟興盛和衰老頹廢的原因又是 如何 4.當折子戲成熟之時 折子戲本身具有何等樣的周延義涵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Microsoft Word - 095_2015.09.26  什麼最快樂 (白話與經文加註)-ok .doc 釋 厚 觀 ( 福 嚴 推 廣 教 育 班,2015.9.26) 各 位 法 師 各 位 居 士, 大 家 好! 今 天 跟 大 家 分 享 一 則 佛 典 故 事, 這 故 事 出 自 法 句 譬 喻 經, 在 大 正 藏 第 4 冊 595 頁 中 欄 到 596 頁 上 欄 過 去, 佛 在 舍 衛 國 祇 園 精 舍 時, 有 四 位 新 學 比 丘 一 起 來 到 㮈 樹 下 坐 禪 修

More information

! "#$%& $()*+#$, $(-.&,./.+#/(-.&01( &-#&(&$# (&2*(,#-3.,14& $ +()5(*-#5(-#/-/#(-1#&-+)(& :;<<= > A B?

! #$%& $()*+#$, $(-.&,./.+#/(-.&01( &-#&(&$# (&2*(,#-3.,14& $ +()5(*-#5(-#/-/#(-1#&-+)(& :;<<= >  A B? ! "#$%& $()*+#$, $(-.&,./.+#/(-.&01( &-#&(&$# (&2*(,#-3.,14& $ +()5(*-#5(-#/-/#(-1#&-+)(&- 67789:;

More information

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

論鄭玄對《禮記‧月令》的考辨 19997 183-196 論 鄭 玄 對 禮 記 月 令 的 考 辨 183 論 鄭 玄 對 禮 記 月 令 的 考 辨 一 問 題 的 背 景 20b 8a 1 472 24 20a 33 7a 2 3 1 35 60 64 472 240241 2 1a 3 19b 184 4 5 二 鄭 玄 考 辨 月 令 成 書 時 代 及 來 源 的 論 證 65 4 20b 282 5 235244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原始佛法中的信與他力探源 溫金柯 輔仁 大學宗教所博 士 生 10462台北市中 山區北安路55號 Jinkr49@gmail.com 摘要 信 與 他 力 是宗教信仰的特 色 然 而 佛教 是否有 他 力 或 是否應該有 信與他 力 卻有被否認或貶抑的傾向 但是佛教中存在信與他 力的因素 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本 文根據以 雜阿含經 為主的原始佛教經 典 探索信與他 力在其中的存在狀態 佛教從成 立僧團伊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_???:??????????? doc

Microsoft Word _???:??????????? doc 3 未生善法悉能令生未生善法悉能令生 : 未生起的善法, 要以精進力, 能令生起 這如潛在的財富, 生得的智力, 要努力使他充分發揮出來一樣 4 已生善法能令增長已生善法能令增長 : 對已生起的善法, 要常生歡喜心 ; 加以不斷的熏修, 能令他一天天增長廣大起來 取要言之, 能斷一切諸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之法 : 這四種正勤, 扼要的說一句, 這是能斷一切不善法, 成就一切諸善法的精進 沒有精進,

More information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談 人 : 聖 嚴 法 師 ( 法 鼓 山 創 辦 人 ) 無 名 問 無 明 目 錄 無 名 問 無 明 2 知 足 感 恩 從 名 利 中 解 脫 3 把 握 當 下 走 出 菩 薩 大 道 9 現 場 問 答 17 無 名 問 無 明 聖 嚴 法 師 與 李 連 杰 的 對 話 無 名 問 無 明 時 間 : 二 三 年 九 月 六 日 地 點 : 台 北 市 政 府 親 子 劇 場 主 持 人 : 葉 樹 姍 ( 電 視 台 新 聞 主 播 ) 座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6-1-1極限的概念

6-1-1極限的概念 選 修 數 學 (I-4 多 項 式 函 數 的 極 限 與 導 數 - 導 數 與 切 線 斜 率 定 義. f ( 在 的 導 數 : f ( h 對 實 函 數 f ( 若 極 限 存 在 h h 則 稱 f ( 在 點 可 微 分 而 此 極 限 值 稱 為 f ( 在 的 導 數 以 f ( 表 示 f ( f ( 函 數 f ( 在 的 導 數 也 可 以 表 成 f ( 註 : 為 了

More information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 文 景 美 女 高. 涂 釋 仁 老 師 壹 前 言 93 8 94 1 98 1 101 98 102 貳 測 驗 題 之 測 驗 目 標 1 2 3 4 98 表 一 98~101 學 測 測 驗 題 能 力 指 標 統 計 年 度 題 數 98 99 100 101 四 年 總 計 四 年 國文考科 景美女高 涂釋仁 老師 發行人 陳炳亨 出 版 民國一 一年九月 總召集 周耀琨 發行所 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 蔣海燕 編輯部 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1 號 主 編 陳俊龍 電 話 (06)2619621 #314 校 對 游振姍 E-mail 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 宋易儒 翰林我的網 http://www.worldone.com.tw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一 前 言 大 般 若 經 中 菩 薩 證 住 實 際 的 探 討 林 崇 安 ( 法 光 雜 誌,251 期,2010) 玄 奘 大 師 所 譯 的 大 般 若 經 是 由 16 部 經 典 所 組 成, 分 成 十 六 分, 也 稱 作 十 六 會 前 五 分 內 容 大 致 相 同 而 經 文 長 短 有 異, 其 品 數 和 卷 數 為 : 初 分 七 十 九 品 400 卷 : 卷 1 卷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DD7BEC7AABABAF5AD6E5FA57CB977AC79A4E45FC4C0B67DA4AF2E646F63>

<4D F736F F D20ADD7BEC7AABABAF5AD6E5FA57CB977AC79A4E45FC4C0B67DA4AF2E646F63> 2010 年元旦美國紐澤西冬季佛法度假 目次 : 修學的綱要 四預流支 ( 釋開仁. 溫宗堃合編 ) 1. 四預流支概說 2. 親近善士 (sappurisasaṃseva) 3. 聽聞正法 (saddhammassavana) 4. 如理作意 (yonisomanasikāra) 5. 法隨法行 (dhammānudhammappaṭipatti) 6. 結論 : 圓滿的優婆塞之法 7. 印順導師對四預流支的看法

More information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賢愚經經文補充 020 補充資料 信佛之功德 佛說信佛功德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詔譯 賢愚經 經文補充講義 020 2014-03-02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阿拏迦城菴羅園中, 與大眾俱 爾時, 尊者舍利弗, 食時著衣持鉢, 入阿拏迦城,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復還本處, 收衣洗足, 敷座而食 飯食訖已,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於一面立,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 世尊! 我今於佛深起信心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1DEn

1DEn 浮 潛 Skin Diving 基 本 浮 潛 裝 備 基 本 裝 備 Mask 面 鏡 Snorkel 呼 吸 管 Fins 蛙 鞋 Belt 配 重 帶 Weight 配 重 Suit 潛 水 衣 Gloves 手 套 Boots/Socks 潛 水 靴 / 襪 基 本 裝 備 面 鏡 呼 吸 管 蛙 鞋 配 重 帶 配 重 潛 水 衣 手 套 潛 水 靴 / 襪 使 用 選 擇 型 式 材 質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1 緒言 澳門博彩業發展面面觀 2010 香港城市大學 中 國 澳 門 特 區 博 彩 業 與 社 會 發 展 前 言 2009 12 2009 8 5 [1] [2] 141.4 [3] 1. 賭 王 病 情 一 度 惡 劣 明 報 2009 年 8 月 5 日 A4 頁 到 截 稿 日 為 止 (2009 年 11 月 5 日 ), 賭 王 病 情 仍 未 有 好 轉 的 消 息 2. 同 註

More information

T209_06

T209_06 中 身 表 身, 變 異 身 不 變 異 身, 女 身 男 身 半 擇 迦 身 : 這 是 解 釋 身 念 住 的 身, 一 共 有 三 十 五 現 在 這 裡 是 中 身 : 中 身 就 是 身 體 的 內 部, 是 不 清 淨 的, 自 性 不 淨, 叫 中 身 表 身 : 就 是 身 體 的 表 面, 相 似 的 清 淨 變 異 身 : 變 異 身 是 命 終 了 的 時 候, 青 瘀 膿 爛

More information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緣 起 禮 儀 環 保 手 冊 目 錄 緣 起 聖 嚴 法 師 2 一 我 們 環 保 的 目 標 推 動 全 面 社 會 的 淨 化 4 二 禮 儀 環 保 的 基 礎 觀 念 的 淨 化 與 個 人 的 淨 化 8 ( 一 ) 觀 念 的 淨 化 : 負 責 任 盡 責 任 8 ( 二 ) 個 人 的 淨 化 : 心 儀 口 儀 身 儀 8 三 禮 儀 環 保 的 重 要 性 10 ( 一 ) 個 人

More information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苾 芻 當 知 法 謂 正 見 邪 見 非 法 或 復 有 處 無 我 名 法 如 契 經 說 諸 法 無 我 當 知 此 中 無 我 名 法 法 謂 能 持 或 能 長 養 能 持 於 自 長 養 望 他 問 何 故 此 中 先 辯 色 法 答 一 切 法 中 色 最 麁 故 是 一 切 識 所 修 訂 日 期 : 2009/04/23 發 行 日 期 : 2009/5/9 發 行 單 位 :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 料 底 本 : 大 正 新 脩 大 正 藏 經 Vol. 28, No. 1555 原 始 資 料 : 蕭 鎮 國 大 德 提 供, 維 習 安 大 德 提 供 之 高 麗 藏 CD 經 文, 北 美 某 大

More information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除 十 五 種 貪 欲 得 十 六 心 無 礙 解 脫 5-6) 有 精 進 斷 不 善 法, 有 精 進 長 養 善 法 7-8) 有 喜, 有 喜 處 9-10) 有 身 猗 息, 有 心 猗 息 11-12) 有 定, 有 定 相 13-14) 有 捨 善 法, 有 捨 不 善 法 成 實 論 十 住 毘 婆 沙 論 卷 3 發 菩 提 心 品 第 6 ( 釋 開 仁 指 導, 釋 惟 欣 整 理 ) p.2-3: 見 法 欲 壞, 為 守 護 故 發 心 一 人 二 處 行 出 三 界 四 聖 諦 大 導 師 1 知 五 種 法 藏 脫 於 六 道 佛 多 種 可 能 :1) 自 利 利 他 ;2) 福 慧 ;3) 見 道 修 道 欲 界 色 界 無 色 界 苦 集 滅 道 過 去 法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5343030AB4FA5C0A448ADFBA4FEAFC5C0B3C0CBB8EAAEC6B2C4A447B3A1A5F7393830323036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5343030AB4FA5C0A448ADFBA4FEAFC5C0B3C0CBB8EAAEC6B2C4A447B3A1A5F73938303230362E646F63> 保 母 人 員 單 一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術 科 測 試 應 檢 參 考 資 料 試 題 編 號 :15400-960401~8 審 定 日 期 :96 年 11 月 30 日 修 訂 日 期 :97 年 1 月 31 日 98 年 0 月 06 日 保 母 人 員 單 一 級 技 術 士 技 能 檢 定 術 科 測 試 應 檢 參 考 資 料 第 二 部 份 壹 保 母 人 員 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修 課 特 殊 規 定 : 一 法 律 系 學 生 最 低 畢 業 學 分 128;101 學 年 度 修 讀 法 律 系 雙 主 修 學 生 應 修 畢 法 律 專 業 目 64 學 分 ( 限 修 習 本 校 法 律 系 開 設 課 程, 不 得 以 原 學 系 或 外 校 課 程 抵 免 - 法 律 學 系 學 士 班 基 礎 科 目 一 覽 表 101 學 年 度 入 學 學 生 適 用 科 目 名 稱 必 規 定 第 一 學 年 第 二 學 年 第 三 學 年 第 四 學 年 群 學 分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上 下 備 註 ( 先 修 科 目 ) 刑 法 ( 一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刑 法 ( 二 ) 群 3 3 基 礎 科 目 / 先 修 刑 法 ( 一 ) 刑 事

More information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我 們 可 以 把 已 經 知 道 反 導 函 數 之 所 有 函 數 都 視 為 不 定 積 分 的 基 本 公 式 基 本 公 式 涵 蓋 的 範 圍 愈 大, 我 們 求 解 積 分 就 愈 容 易, 但 有 記 憶 不 易 的 情 事 研 讀 第 6. 節 反 導 函 數 與 不 定 積 分 定 義 6.. 反 導 函 數 說 明 : 第 六 章 求 積 分 的 方 法 若 F( ) f ( ), Df, 則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antierivative) () 當 F ( )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時, 則 F( ) C,C 為 常 數, 亦 為 f( ) 之 反 導 函 數 故 若 反 導 函

More information

sle cover 1

sle cover 1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鳴 謝 給 愛 尋 根 究 底 的 青 少 年 紅 斑 狼 瘡 冷 知 識 ~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2003 For Inquiring Teens With LUPUS ~ Our Thoughts, Issues & Concerns Nichole Niles 為 什 麼 會 有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T0209_07

T0209_07 不 掉 心 者 :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得 平 等 捨 : 修 心 念 住 的 時 候, 觀 察 自 己 的 心, 心 有 很 多 種 不 同 的 相 貌 這 裡 是 說 怎 麼 叫 做 不 掉 心? 不 掉 心, 簡 單 地 說, 就 是 不 散 亂, 掉 者, 動 也 ; 就 是 不 動 亂 的 心 謂 於 舉 時 及 於 略 時 : 舉, 前 面 解 釋 過, 就 是 昏 沉 的

More information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所 3 學 分 課 程, 及 兩 門 跨 領 域 課 程 共 6 學 分 以 上 課 程 學 生 在 修 課 前, 必 須 填 寫 課 程 修 課 認 定 表, 經 班 主 任 或 指 導 教 授 簽 名 後 始 認 定 此 課 程 學 分 ) 10. 本 規 章 未 盡 事 宜, 悉 依 學 位 95 年 訂 定 96 年 11 月 修 正 97 年 10 月 修 正 100 年 2 月 修 正 101 年 4 月 修 正 102 年 1 月 修 正 103 年 4 月 修 正 103 學 年 度 入 學 新 生 適 用, 舊 生 可 比 照 適 用 1. 研 究 生 須 於 入 學 後 第 二 學 期 開 學 前 選 定 指 導 教 授, 經 課 程 委 員 會 認 定 後 方 得 繼 續

More information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Step 4 0 ( 下一頁 ) Camera Raw Chapter 3 089 Photoshop CC Camera Raw Photoshop Camera Raw Step 1 3 1 2 3 SCOTT KELBY Step 2 B Camera Raw 088 Chapter 3 Camera Raw Chapter 3 Camera Raw Step 3-4 -100 negative clarity +25 ] P / -75-50 Step 4 0 ( 下一頁

More information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我 為 你 祝 福 目 錄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2 從 普 門 品 談 如 何 自 助 助 人 12 從 大 悲 咒 談 如 何 祈 福 有 福 22 我 為 你 祝 福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從 心 經 談 如 何 安 定 人 心 ( 一 ) 建 立 正 確 的 人 生 觀 我 為 你 祝 福 1. 三 世 因 果, 還 願 受 報 2. 四 大 假 合, 歡

More information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CHRISTIAN ALLIANCE CHENG WING GEE COLLEGE 宣 道 會 鄭 榮 之 中 學 科 目 : 通 識 教 育 科 教 學 進 度 表 2015-16 級 別 : 中 ( 六 ) 級 編 寫 人 姓 名 : 黃 志 偉 老 師 其 他 任 教 老 師 : 黃 愛 敏 老 師 譚 活 幹 老 師 顏 燕 玲 老 師 教 科 書 : 1. 雅 集 新 高 中 通 識 教 育 現 代 中 國 (2012 年 更 新 版 ) 2. 採 用 校 本 教 材 全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Microsoft Word - 結案報告.doc 2 3 4 5 ~ 6 1. 2. 3. 4. 7 ~ 8 9 ~ 10 11 12 13 14 1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五 執行方式 一 甄試過程照片 16 17 18 夣 19 20 21 22 23 24 2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26 27 28 . 29 30 31 32 33 . 34 . 35 96年原住民族電視節目增製計畫 結案報告 (

More information

,,!!!?,?,!,,,,,,,,,,!,,, : 1 ,,,,!, :, :,?,,,, 2 ( 1 ) 7 0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7 ) ( 18 ) ( 19 ) ( 21 ) ( 22 ) ( 23 ) ( 25 ) ( 26 ) ( 27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印 順 文 教 基 金 會 推 廣 教 育 叢 書 1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釋 厚 觀 目 錄 成 佛 之 道 講 義 編 輯 緣 起 ( 釋 厚 觀 ) iii 0 成 佛 之 道 印 順 導 師 自 序 1 1 第 一 章 歸 敬 三 寶 5 2 第 二 章 聞 法 趣 入 19 3 第 三 章 五 乘 共 法 35 4 第 四 章 三 乘 共 法 65 4.1 甲 發 出 離 心 修 出

More information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2016年中國語文科試卷三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樣本試卷示例及說明 目 錄 2016 年 中 國 語 文 科 試 卷 三 聆 聽 及 綜 合 能 力 考 核 樣 本 試 卷 示 例 及 說 明 前 言 1 第 五 級 示 例 一 2 第 五 級 示 例 二 11 第 四 級 示 例 一 20 第 四 級 示 例 二 28 第 三 級 示 例 一 37 第 三 級 示 例 二 45 第 二 級 示 例 一 53 第 二 級 示 例 二 61 第 一 級 示 例 一 68

More information

02?j???s??????-???R???q

02?j???s??????-???R???q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 補充講義 ( 二 )-- p.2~11 釋道一編講 09-21-2012 一 色 的語義 ( 一 )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63a27-b4): ( 二 )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 卷 1 1 三法品 ( 大正 31,695b22-29): 1 ( 三 ) 五事毘婆沙論 卷 1 1 分別色品 ( 大正 28,989c19-22): 2 ( 四 ) 阿毘達磨俱舍論

More information

试卷

试卷 ( 试 题 中 凡 主 观 题 答 案 意 思 对 即 可, 若 与 答 案 不 同 而 言 之 成 理, 亦 可 酌 情 给 分 ) 一 ~ 二 (45 分 ) 1.B( 原 文 并 未 说 网 络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与 现 实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不 同 ) 2.D( 服 务 网 络 收 集 到 的 数 据 要 和 关 系 网 络 的 数 据 整 合 在 一 起,

More information

簽 呈

簽      呈 台 新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公 告 中 華 民 國 105 年 5 月 4 日 台 新 投 (105) 總 發 文 字 第 00116 號 主 旨 : 本 公 司 經 理 之 台 新 亞 美 短 期 債 券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基 金 等 3 檔 基 金 ( 以 下 合 稱 本 基 金 ), 修 正 證 券 投 資 信 託 契 約 暨 配 合 修 正 公 開 說 明

More information

人間佛教與21世紀教育的融和之學術價值與宗教意義

人間佛教與21世紀教育的融和之學術價值與宗教意義 人 間 佛 教 與 21 世 紀 教 育 的 融 和 之 學 術 價 值 與 宗 教 意 義 21 () ()21 21 () () 21 21 人 間 佛 教 與 21 世 紀 教 育 的 融 和 之 學 術 價 值 與 宗 教 意 義 1890-1947 1 1933 10 2 1934 3 1993 4 1928 1947 1947 1966 1966 2006 2006 1928 9 4 1947

More information

百业经白话文

百业经白话文 百 业 经 白 话 文 法 王 晋 美 彭 措 金 刚 上 师 传 讲 堪 布 索 达 吉 译 梵 文 : 嘎 玛 夏 嘎 达 (Karma Xia Gatha) 藏 文 : 勒 呷 巴 汉 文 : 百 业 经 译 序 百 业 经 是 我 等 大 师 释 迦 牟 尼 佛 宣 说 因 果 不 虚 的 一 部 甚 深 经 典 共 有 一 百 多 个 公 案, 涉 及 到 比 丘 比 丘 尼 沙 弥 沙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校 長 遴 選 者 就 相 關 遴 選 事 項, 有 程 序 外 之 接 觸 遴 選 會 委 員 在 任 期 間 因 故 無 法 執 行 任 務 或 有 不 適 當 之 行 為 者, 由 各 該 主 管 機 關 解 聘 之 ; 其 缺 額, 依 第 一 項 至 第 五 項 規 定 聘 ( 派 ) 委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學 績 效 考 評 辦 法 修 正 對 照 表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十 二 月 二 十 日 教 育 部 臺 教 授 國 部 字 第 1020118431A 號 令 修 正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任 期 考 評 辦 法, 名 稱 並 修 正 為 高 級 中 等 學 校 校 長 遴 選 聘 任 及 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Microsoft Word - 10100000191.doc 臺 灣 集 中 保 管 結 算 所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辦 理 認 購 ( 售 ) 權 證 帳 簿 劃 撥 作 業 配 合 事 項 部 分 條 文 修 正 條 文 對 照 表 附 件 1 修 正 條 文 現 行 條 文 說 明 第 五 章 認 購 ( 售 ) 權 證 之 權 利 行 使 第 一 節 認 購 權 證 採 證 券 給 付 或 以 證 券 給 付 之 認 購 權 證 發 行 人 得 選

More information

94 (( )) 1 2 3 4 5 7 9 11 12 13 14 17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2 34 ( ) () (/ ) (/ ) (/ 100) 256 5,034 209,647 710,954 360,925 350,029 4,047.66 3.39 103.11 256 5,034 214,574 717,811 363,149

More information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二零零六至零七年施政報告 1 3 4 13 14 34 17 19 20 24 2 5 26 27 28 29 3 0 31 32 3 3 3 4 35 50 36 42 43 45 46 48 49 50 51 66 52 57 58 60 61 65 6 6 67 76 1. 2. 3. 1 4. 5. 6. CEPA 7. 8. 9. 2 10. 11. 12. 13. 3 14. 15. 16. 17. 4 18.

More information

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 謝明勳 撰

百回本《西遊記》之唐僧「十世修行」說考論            謝明勳  撰 19997 115-130 百 回 本 西 遊 記 之 唐 僧 十 世 修 行 說 考 論 115 百 回 本 西 遊 記 之 唐 僧 十 世 修 行 說 考 論 引 言 1 1 2 116 二 唐 僧 不 凡 來 歷 之 演 化 過 程 5 3 4 5 117 貫 6 7 8 緟 6 0 7 8 9 118 10 11 12 10 11 12 119 13 15 13 14 15 120 16 戟

More information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實 習 Ⅰ 1. 了 解 CNC 銑 床 的 發 展 2. 了 解 CNC 銑 床 刀 具 的 選 用 3. 了 解 台 中 市 財 團 法 人 光 華 高 級 工 業 職 業 學 校 專 業 科 目 - 數 值 控 制 機 械 教 案 本 適 用 科 別 : 機 械 科 製 圖 科 編 寫 單 位 : 光 華 高 工 機 械 製 圖 科 授 課 老 師 章 節 第 一 章 教 學 教 具 間 3 分 鐘 粉 筆 CNC 銑 床 教 學 內 容 CNC 銑 床 之 基 本 操 作 教 材 來 源 數 值 控 制 機

More information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 考 语 文 陕 西 卷 试 题 以 及 答 案 解 析 本 试 卷 分 第 Ⅰ 卷 ( 选 择 题 ) 和 第 Ⅱ 卷 1 至 4 页, 第 Ⅱ 卷 5 至 8 页 考 试 结 束 后, 将 本 试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交 回 第 Ⅰ 卷 注 意 事 项 : 1. 答 题 前, 考 生 在 答 题 卡 上 务 必 用 直 径 0.5 毫 米 黑 色 墨 水 签 字 笔 将 自 己 的 姓

More information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抓到重點 + 專注力, 做事有效率 GPS You Can Change Your Way of Working Just by Changing Your Way of Thinking 高橋政史 著 黃玉寧 譯 前言 人類的歷史, 因 一個簡單的思維 而改變! 1776 Thomas Paine COMMON SENSE 8 12 1930 60 3 Steve Jobs 你所需要的是技巧? 還是思考方法?

More information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兒 歌 內 容 分 析 ~ 以 台 灣 省 教 育 廳 發 行 之 大 單 元 活 動 設 計 內 之 兒 歌 為 例 ~ 摘 要 82 76 158 一 兒 歌 類 目 的 分 布 情 形 ( ) 26 23 22 16 61 38.6 16.5 ( ) 二 兒 歌 選 用 情 形 ( ) 2 ( ) ( ) 1. 158 2. 第 一 章 緒 論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79 第 二 節 研

More information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骨 折 別 日 數 表 1. 鼻 骨 眶 骨 ( 含 顴 骨 ) 14 天 11. 骨 盤 ( 包 括 腸 骨 恥 骨 坐 骨 薦 骨 ) 40 天 2. 掌 骨 指 骨 14 天 12. 臂 骨 40 天 3. 蹠 骨 趾 骨 14 天 13. 橈 骨 與 尺 骨 40 天 4. 下 顎 ( 齒 查 詢 本 公 司 資 訊 公 開 說 明 文 件, 請 上 本 公 司 網 站, 南 山 產 物 團 體 傷 害 保 險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給 付 ( 日 額 型 ) 附 加 條 款 ( 主 要 給 付 項 目 : 傷 害 醫 療 保 險 金 日 額 保 險 金 ) 100.05.27(100) 美 亞 保 精 字 第 0097 號 函 備 查 101.08.08(101) 美 亞 保 精

More information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997 197-210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 197 從道德主體的興發論孔子的文學批評理論一 問題與方法 1 ---- ---- 2 3 1 2 3 ---- 198 ---- ---- 4 二 內聖人格的形成與文學理想之建構 ( 一 ) 道德主體的確立 ( 仁 ) 與文學理想之根據 ( 質 ) 4 199 5 ---- 6 ( 二 ) 道德主體的落實 ( 禮 ) 與文學質素之要求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2016 160 8 14 8:00 14:00 1 http://zj.sceea.cn www.sceea.cn APP 1 190 180 2 2 6 6 8 15 2016 2016 8 13 3 2016 2016 2016 0382 2 06 1 3300 14 1 3300 0451 5 01 2 7500 02 2 7500 05 ( ) 1 7500 1156 4 15 2 15000

More information

C12711--CH4.tpf

C12711--CH4.tpf 第 直 流 迴 路 章 4-1 節 點 電 壓 法 4-2 迴 路 電 流 法 4-3 重 疊 定 理 4-4 戴 維 寧 定 理 4-5 最 大 功 率 轉 移 4-6 諾 頓 定 理 4-7 戴 維 寧 與 諾 頓 之 轉 換 重 點 掃 描 習 題 探 討 熟 練 節 點 電 壓 法 的 解 題 技 巧 熟 練 迴 路 電 流 法 的 解 題 技 巧 熟 練 重 疊 定 理 的 解 題 技 巧

More information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律 儀 不 律 儀 色 就 是 受 所 引 色 在 五 種 色 裡 面 是 受 所 引 色 三 摩 地 所 行 色 是 定 自 在 所 生 色 另 外 有 極 略 色 就 是 極 微 色 極 迥 色 就 是 極 遠 的 地 方 在 虛 空 裡 面 看 上 去 遠 遠 地 看 那 個 顏 色 就 是 辰 六 法 分 二 科 巳 一 出 體 性 分 三 科 午 一 標 略 說 法 界 :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這 是 外 六 處 最 後 一 個 法 處 也 就 是 我 們 常 說 的 法 塵 前 面 的 色 聲 香 味 觸 都 說 過 了 這 是 最 後 一 個 是 法 界 略 說 法 界 若 假 若 實 有 八 十 七 法 色 聲 香 味 觸 是 以 別 名 表 示 的 每 一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46AADBCA6CAAA6BA9FAAAF9BDD7AABDB8D1C1BFB04F5F372D32325FA4DFBDE53230313231322E646F63>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 界法師 下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售 -1- 編 輯 出 版 : 淨 願 蘭 若 釋 心 賢 大 乘 百 法 明 門 論 直 解 第 7 卷 / 共 22 本 論 裡 面 講 到 百 法, 分 成 了 五 位, 就 是 有 五 個 種 類 ; 第 一 個 心 法 跟 第 二 個 心 所 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Microsoft Word - 小論文-變性狗問卷調查.doc 篇 名 : 將 母 狗 變 性 來 解 決 流 浪 狗 問 題 之 問 卷 調 查 研 究 作 者 : 王 柏 勝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柯 志 翰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蔡 其 宏 國 立 鹿 港 高 級 中 學 養 二 甲 班 指 導 老 師 : 陳 光 烈 老 師 1 壹 前 言 流 浪 狗 的 問 題 存 在 已 久,( 註 一 ) 目 前

More information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專 題 研 究 壹 前 言 1 2006 1999 2014 2 2026 3 2037 4 2051 3 4 2 2013 3 貳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理 論 與 文 獻 檢 閱 1 首 都 經 濟 貿 易 大 學 學 報 ( PROSPECT & EXPLORATION 第 13 卷 第 12 期 中 華 民 國 104 年 12 月 中 國 大 陸 老 年 人 力 就 業 問 題 之 初 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Elderly Empolyment in China 楊 銘 杰 (Yang, Ming-Jey)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中 山 與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所 博 士 候

More information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 三 ) 三 種 觀 義 : 觀 察 陰 界 入, 正 方 便 思 惟 其 義 1 依 五 蘊 觀 察 思 惟 無 我 我 所 ( 雜 阿 含 109 經 ) 2 依 六 根 觀 察 思 惟 十 二 緣 起 3 依 六 界 觀 察 修 習 四 界 別 觀 三 阿 含 與 尼 柯 耶 道 次 第 ( 一 引 言 如 何 認 識 煩 惱 淺 談 佛 教 的 心 所 法 ( 大 綱 ) 2015.7.16 呂 勝 強 於 正 信 佛 青 會 本 報 告 仍 是 秉 承 雜 阿 含 788 經 鄙 法 不 應 近, 放 逸 不 應, 不 應 習 邪 見, 增 長 於 世 間 假 使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之 理 念 希 望 為 修 學 團 日 後 的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章  緒論 8.doc 9483 175-203 中共地方政府 較大的市 建制與地位之探討 摘要 關鍵詞 : 較大的市 設區的市 行政區劃 地級市 地方政府 地方立法 175 壹 前言 1 2 貳 較大的市 設置的背景與意義 1949 10 176 1950 1954 9 20 53 1955 6 9 20 1959 9 17 9 3 1978 177 33 4 5 6 80 7 1976 1979 7 1 20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保母人員丙級應檢資料第二部份 doc

保母人員丙級應檢資料第二部份 doc 15400903018 9 09 15 95 01 10 95 11 16 ...-3...4-9... 10...11-1...13-16...17-54... 55...56-64 1 5 3 154-90301154-9030 1 1 3 1 4 60 1 180 L 5 1 6 1 7 1 8 1 9 90 70 1 10 1 11 1 1 1 13 1 14 1 15 1 16 1 17

More information

94/03/25 (94 0940002083 94 12 31 C 1-8 (65 29 5 15 1 2 1-23 28 24-27 k1. k1a. 1 2 3 4 k1b. 1 2 3 4 5 k1c. 1 2 ( 3 4 ( 5 k2. 1 A 2 k 3k 4 3 k3k4 k3. k3a. 1 2 3 4 ( k3b. 1 2 k3b1.? 3 ( (D4 k4. 11 12 02

More information

專 題 研 究 20 90 1 壹 前 言 21 2 3 1 (Internet) 2 :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 41 8 1998 8 49~57 社 會 科 學 論 叢 ( 2 2 2008 10 149~179 問 題 與 研 究 ( 40 2 2001 3~4 40~53 展 望 與

專 題 研 究 20 90 1 壹 前 言 21 2 3 1 (Internet) 2 :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 41 8 1998 8 49~57 社 會 科 學 論 叢 ( 2 2 2008 10 149~179 問 題 與 研 究 ( 40 2 2001 3~4 40~53 展 望 與 習 近 平 時 期 中 共 的 網 絡 輿 論 管 理 PRC s Managemen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under the Xi Administration 宋 筱 元 (Song, Sheau-Yuan) 中 央 警 察 大 學 公 共 安 全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關 鍵 詞 : 網 絡 輿 論 網 絡 安 全 以 法 治 網 輿 情 分 析 46 專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012!" #$$%! " # !!! "# $ " %!! !" #$$% #$$% #$$%!"#$%& ()*+,-./0(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 #"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4A57CA5BFB6D4A142A57CAFABA8ACA142A4ADAEDAA142A4ADA44F20332E352E646F63> 1 ( 叄 ) 四 正 勤 釋 開 仁.2011/3/13 目 次 : 一 四 正 斷 乃 正 覺 之 說 二 修 四 意 斷, 即 住 不 放 逸 之 地, 使 諸 善 法 而 得 長 大 三 四 正 勤 與 內 外 法 ( 一 ) 內 正 思 惟,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 二 ) 外 善 知 識, 能 令 善 生 惡 斷 四 四 正 懃 有 二 種 五 四 正 勤 即 正 精 進 六 止 惡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 二 ) 輔 導 員 除 有 特 殊 情 形 外, 同 時 間 以 輔 導 一 人 為 原 則, 至 多 不 得 超 過 二 人 ( 三 ) 實 務 訓 練 機 關 ( 構 ) 學 校 於 實 務 訓 練 期 間 對 由 資 深 人 員 擔 任 之 輔 導 員 得 酌 減 業 務 五 輔 導 重

( 二 ) 輔 導 員 除 有 特 殊 情 形 外, 同 時 間 以 輔 導 一 人 為 原 則, 至 多 不 得 超 過 二 人 ( 三 ) 實 務 訓 練 機 關 ( 構 ) 學 校 於 實 務 訓 練 期 間 對 由 資 深 人 員 擔 任 之 輔 導 員 得 酌 減 業 務 五 輔 導 重 公 務 人 員 考 試 錄 取 人 員 實 務 訓 練 輔 導 要 點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年 十 一 月 十 五 日 保 訓 會 公 訓 字 第 九 六 四 四 七 號 函 發 布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一 年 十 月 二 十 一 日 保 訓 會 公 訓 字 第 九 一 六 二 四 號 函 修 正 發 布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三 年 三 月 八 日 保 訓 會 公 訓 字 第 九 三 一

More information

諸 善 男 子 精 勤 修 學 貳 事 契 經 一 略 標 列 7 事 契 經 者, 謂 四 阿 笈 摩 一 者 雜 阿 笈 摩 ; 二 者 中 阿 笈 摩 ; 三 者 長 阿 笈 摩 ; 四 者 增 一 阿 笈 摩 二 隨 別 釋 ( 一 ) 釋 四 差 別 1 雜 阿 笈 摩 (1) 釋 相 A

諸 善 男 子 精 勤 修 學 貳 事 契 經 一 略 標 列 7 事 契 經 者, 謂 四 阿 笈 摩 一 者 雜 阿 笈 摩 ; 二 者 中 阿 笈 摩 ; 三 者 長 阿 笈 摩 ; 四 者 增 一 阿 笈 摩 二 隨 別 釋 ( 一 ) 釋 四 差 別 1 雜 阿 笈 摩 (1) 釋 相 A 瑜 伽 師 地 論 卷 85 攝 事 分 中 契 經 事 行 擇 攝 第 一 之 一 ( 大 正 藏 : 冊 30,594c21-601a26; 披 尋 記 1 : 冊 四, 頁 2553-2555) 第 一 章 總 開 列 三 攝 事 如 是 已 說 攝 異 門 云 何 攝 事? 謂 由 三 處, 應 知 攝 事 : 一 者 素 呾 纜 事 ; 二 者 毘 奈 耶 事 ; 三 者 摩 呾 理 迦

More information

1... . 48 30 14 1000c.c 7.5 60 5 (7.5 ) (22 15 6 ). () 90 11 ~91 3 --- 1 2 3 4 () 91 4 ~91 5 --- 1 1 60 5 2 1 3 18 11 350ml ( ) 2 1 350ml 2 2 1-a 91 4 ~91 5 3 1-b 91 4 ~91 5 4 1-c 91 4 ~91 5 5 1 -- ab

More information

及 國 民 中 小 學 組 織 規 程 之 規 定 辦 理, 其 班 級 數 之 計 算 依 實 際 班 級 數 ( 幼 教 班 除 外 ) 四 捨 五 入 計 算 : 1. 十 二 班 以 下 者 : 得 置 教 師 兼 教 導 總 務 主 任, 教 師 兼 教 務 訓 育 組 長 各 一 人 2

及 國 民 中 小 學 組 織 規 程 之 規 定 辦 理, 其 班 級 數 之 計 算 依 實 際 班 級 數 ( 幼 教 班 除 外 ) 四 捨 五 入 計 算 : 1. 十 二 班 以 下 者 : 得 置 教 師 兼 教 導 總 務 主 任, 教 師 兼 教 務 訓 育 組 長 各 一 人 2 臺 北 縣 所 屬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員 額 編 制 要 點 修 正 對 照 表 修 正 規 定 名 稱 : 臺 北 縣 所 屬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員 額 編 制 要 點 一 為 規 範 臺 北 縣 ( 以 下 簡 稱 本 縣 ) 所 屬 國 民 小 學 教 師 員 額 編 制 標 準 設 置 原 則 及 加 置 原 則, 特 訂 定 本 要 點 二 本 縣 教 師 員 額 計 算 標

More information

( ) 1 5 ( ) 6 37 8 11 12 16 17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2 33 37 ( ) 38 66 42 48 49 51 52 56 57 59 60 65 66 ( ) 67 89 75 76 79 80 83 84 86 87 88

( ) 1 5 ( ) 6 37 8 11 12 16 17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2 33 37 ( ) 38 66 42 48 49 51 52 56 57 59 60 65 66 ( ) 67 89 75 76 79 80 83 84 86 87 88 二 零 一 六 年 施 政 報 告 創 新 經 濟 促 進 和 諧 改 善 民 生 繁 榮 共 享 ( ) 1 5 ( ) 6 37 8 11 12 16 17 20 21 22 23 25 26 27 28 29 30 32 33 37 ( ) 38 66 42 48 49 51 52 56 57 59 60 65 66 ( ) 67 89 75 76 79 80 83 84 86 87 88 89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