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Transcription

1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猛利問經亦云: 長者, 若諸菩薩求受聖教, 及求讀誦 若從誰所聽聞受持, 施戒忍進定慧相應, 或是集積菩薩正道資糧相應, 一四句偈, 即應如法恭敬尊重此阿闍黎, 隨以幾許名句文身開示其偈, 假使即於爾所劫中, 以無諂心, 以一切種, 利養恭敬及諸供具, 承事供養此阿闍黎 長者於阿闍黎, 作應敬重阿闍黎事, 猶未圓滿, 況非以法而為敬事 第三隨念恩者 十法經云: 於長夜中, 馳騁生死尋覓我者, 於長夜中為愚痴覆而重睡眠, 醒覺我者, 沉溺有海, 拔濟我者, 我入惡道示善道者, 繫縛有獄解釋我者, 我於長夜, 病所逼惱為作醫王, 我被貪等猛火燒燃, 為作雲雨而為息滅, 應如是想 華嚴經說, 善財童子, 如是隨念痛哭流涕 諸善知識, 是於一切惡趣之中, 救護於我 令善通達法平等性, 開示安穩不安穩道, 以普賢行而為教授 指示能往一切智城, 所有之道護送往赴一切智處, 正令趣入法界大海, 開示三世所知法海, 顯示聖眾妙曼陀羅 善知識者, 長我一切白淨善法 應如此文而正隨念 一切句首悉加 諸善知識是我 之語 於前作意善知識相, 口中讀誦此諸語句, 意應專一念其義理 於前經中, 亦可如是, 而加諸語 又如華嚴經云: 我此知識說正法, 普示一切法功德, 徧示菩薩威儀道, 專心思惟而來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 與德乳故如乳母, 周徧長養菩提分, 此諸善識遮無利, 解脫老死如醫王, 如天帝釋降甘雨, 增廣白法如滿月, 猶日光明示靜品, 對於怨親如山王, 心無擾亂猶大海, 等同船師徧救護, 善財是思而來此, 菩薩啟發我覺慧, 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諸知識佛所讚, 由是善心而來此 救護世間如勇士, 是大商主及怙依, 此給我樂如眼目, 以此心事善知識 應咏其頌而憶念之, 易其善財而誦自名 第二加行親近軌理者 如尊重五十頌云: 此何須繁說, 勵觀彼及彼, 應作師所喜, 不喜應盡遮 金剛持自說, 成就隨軌範, 知已一切事, 悉敬奉尊長 總之應勵力行, 修師所喜, 斷除不喜 作所喜者, 謂有三門, 供獻財物, 身語承事, 如教修行 如是亦如莊嚴經論云: 由諸供事及承事, 修行親近善知識 又云: 堅固由依教奉行, 能令其心正歡喜

2 其中初者, 如五十頌云: 恆以諸難施, 妻子自命根, 事自三昧師, 況諸動資財 又云: 此供施即成, 恆供一切佛, 此是福資糧, 從糧得成就 復如拉梭瓦云: 如有上妙供下惡者, 犯三昧耶, 若是尊長喜樂於彼, 或是唯有下劣供物, 則無違犯 此與五十頌所說符順, 如云 欲求無盡性, 如如少可意, 即應以彼彼, 勝妙供尊長 此復若就學者方面, 以是最勝集資糧故, 實應如是 就師方面, 則必須一, 不顧利養 霞惹瓦云: 愛樂修行, 於財供養, 全無顧著, 說為尊重, 與此相違, 非是修行解脫之師 第二者謂為洗浴按摩擦拭及侍病等, 當如實讚師功德等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 此是主要 本生論云: 報恩供養者, 謂依教奉行 設若須隨師教行者, 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 如何行耶, 毘奈耶經於此說云: 若說非法, 應當遮止 寶雲亦云: 於其善法隨順而行, 於不善法應不順行 故於所教, 應不依行 不行非理者, 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 然亦不應以此諸理, 遂於師所, 不敬輕訾而毀謗等 如尊重五十頌云: 若以理不能, 啟白不能理, 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如是親近時, 亦如莊嚴經論云: 為受法分具功德, 親近知識非為財 是須受行正法之分 博朵瓦云: 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 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 不食大師之餘食, 許一切時至大師前, 則當侍奉承事大師 如此慎重, 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 我等於法全不計較, 雖少許茶, 悉計高低, 謂師心中愛不愛念, 此是心內腐爛之相 親近幾時者, 如博朵瓦云: 有一來者, 是加我擔, 若去一二, 是擔減少, 然住餘處, 亦不能成, 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第四親近勝利者 近諸佛位, 諸佛歡喜, 終不缺離大善知識, 不墮惡趣, 惡業煩惱悉不能勝, 終不違越菩薩所行, 於菩薩行具正念故, 功德資糧漸漸增長, 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承事師故, 意樂加行悉獲善業, 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 善男子, 若諸菩薩, 為善知識正所攝受, 不墮惡趣 若諸菩薩, 為善知識所思念者, 則不違越菩薩學處 若諸菩薩, 為善知識所守護者, 勝出世間 若諸菩薩, 承事供養善知識者, 於一切行不忘而行 若諸菩薩, 為善知識所攝持者, 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又云: 善男子, 若諸菩薩, 隨善知識所有教誡, 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若諸菩薩, 於善知識所有言教, 安住無違, 近一切智 於善知識, 言教無疑, 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 一切利義, 悉能成辦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 若善男子, 或善女人, 應極恭敬, 依止親近承事尊重 若如是者, 聞善法故成善意樂, 及由彼故成善加行, 由是因緣, 造作善業, 轉趣善行 能令善友, 愛樂歡喜 由是不作惡業, 作純善故, 能令自他不起憂惱 由能隨

3 順護自他故, 能滿無上菩提之道, 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 是故菩薩應依尊重, 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 應於惡趣所受諸業, 於現法中身心之上, 少起病惱, 或於夢中而領受者, 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 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地藏經云, 彼攝受者, 應經無量俱胝劫中, 流轉惡趣所有諸業, 然於現法因疾疫等, 或飢饉等, 損惱身心而能消除, 下至呵責, 或唯夢中亦能清靜, 雖於俱胝佛所, 種諸善根, 謂行布施, 或行供養, 或受學處, 所起眾善, 然彼僅以上半日善, 即能映蔽承事尊重, 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又云: 諸佛無量功德神變, 應觀一切悉從此出, 是故應如承事諸佛, 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本生論亦云: 悉不應遠諸善士, 以調伏理修善行, 由近彼故其德塵, 雖不故染自然薰 博朵瓦云: 我等多有破衣之過, 如拖破衣, 唯著草穢, 不沾金沙 其善知識, 所有功德, 不能薰染, 略有少過, 即便染著 故於一切略略親近, 悉無所成 第五不依過患者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 於現世中, 遭諸疾疫非人損惱, 於未來世, 當墮惡趣, 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金剛手灌頂續云: 薄伽梵, 若有毀謗阿闍黎者, 彼等當感何等異熟 世尊告曰:金剛手, 莫作是語, 天人世間悉皆恐怖, 秘密主然當略說, 勇士應諦聽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 即是彼生處, 住彼無邊劫, 是故一切種, 終不應毀師 五十頌亦云: 毀謗阿闍黎, 是大愚應遭, 疾癘及諸病, 魔疫諸毒死, 王火及毒蛇, 水羅叉盜賊, 非人碍神等, 殺墮有情獄 終不應惱亂, 諸阿闍黎心, 設由愚故為, 地獄定燒煮 所說無間等, 極可畏地獄, 諸謗師範者, 佛說住其中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 所造札那釋難論中, 亦引經云: 設唯聞一頌, 若不執為尊, 百世生犬中, 後生賤族姓 又諸功德, 未生不生, 已生退失,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 若彼於師住嫌恨心, 或堅惡心, 或恚惱心, 能得功德, 無有是處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 說法苾芻, 不起恭敬, 及尊長想, 或大師想者, 此等能得未得之法, 或已得者, 令不退失, 無有是處 由不恭敬, 沉沒法故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 亦令諸德漸次損減, 一切罪惡漸次增長, 能生一切非所愛樂, 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念住經云: 為貪瞋痴一切根本者, 謂罪惡友, 此如毒樹 涅槃經云 如諸菩薩怖畏惡友, 非醉象等, 此唯壞身, 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又說彼二, 一唯壞肉身, 一兼壞法身 一者不能擲諸惡趣, 一定能擲 諦者品亦云: 若為惡友蛇執心, 棄善知識療毒藥, 此等雖聞正法寶, 嗚呼放逸墮險處 親友集云, 無信而慳悋, 妄語及離間, 智者不應親, 勿共惡人住 若自不作惡, 近諸作惡者, 亦疑為作惡, 惡名亦增長 人近非應親, 由彼過成過, 如毒箭置囊, 亦染無毒者 惡知識者 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 諸先有者不能損減, 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善知識敦巴云: 下者雖與上伴共住, 僅成中等, 上者若與下者共住, 不

4 待劬勞, 而成下趣 第六攝彼等義者 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 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若一二次, 修所緣境, 全無所至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 須恆親近, 無錯引導, 最勝知識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 依尊重時, 恐有所失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 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 較餘一切極為重要 見是究竟欲樂根本, 故特引諸無垢經論, 並以易解, 能動心意, 符合經義, 諸善士語, 而為莊嚴, 將粗次第, 略為建設 廣如餘處, 應當了知 我等煩惱 極其粗重, 多不了知依師道理, 知亦不行, 諸聞法者, 反起無量依師之罪, 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 勝利過患, 數數思惟, 於昔多生, 未能如法依止諸罪, 應由至心而悔, 多發防護之心,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 數思圓滿德相知識, 積集資糧, 廣發大願, 為如是師, 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若如是者, 不久, 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 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 一正明修法, 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初中分二, 一正修時應如何, 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初中分三, 一加行, 二正行, 三完結 今初 初加行法有六, 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 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 端正陳設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 從昏睡蓋, 淨治心時, 須為經行 除此從餘, 貪欲等蓋, 淨治心時, 應於床座, 或小座等, 結跏趺坐 故於安樂臥具, 端正其身, 結跏趺坐, 或半跏趺, 隨宜威儀 既安住已, 歸依發心, 決定令與相續和合 於前虛空明現觀想, 廣大行派, 及深見派, 傳承諸師 復有無量諸佛菩薩, 聲聞獨覺, 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又自相續中, 若無能生道之順緣, 積集資糧, 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 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 亦難生起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 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其禮敬支中, 三門總禮者, 謂所有等一頌 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 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 以至誠心, 三業敬禮, 非隨他轉 智軍阿闍黎釋中云: 此復若僅頂禮一佛, 所得福德, 且無限量, 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 普賢行願 等一頌 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 以意攀緣, 如現前境 變化自身等諸佛剎, 極微塵數, 而申敬禮 此復是於諸境, 所有普賢妙行, 發淨信力, 由此信力, 發起禮敬, 一身頂禮其福尚大, 況以爾許身業禮敬, 其福尤大, 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意敬禮者, 於一塵中 等一頌 謂於一一微塵之上, 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

5 菩薩圍繞會中, 應發勝解, 隨念諸佛, 所有功德 語敬禮者, 各以一切 等一頌 謂於諸佛功德勝譽, 不可窮盡, 化一一身, 有無量首, 化一一首, 有無量舌, 以微妙音而稱讚之 此中音者, 即是讚辭, 其支分者, 謂因即是舌根,( 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 海者是繁多辭 供養支中, 有上供者, 以諸最勝 等兩頌 最勝華者, 謂人天等處, 所有眾多希有散華, 鬘謂配貫種種妙華 此二種中, 皆有一切, 或實或假 伎樂者, 謂諸樂具若弦若吹, 若打若擊 塗香者, 謂妙香泥 勝傘蓋者, 謂諸傘中諸勝妙者 燈燭者, 謂香油等氣香光明, 及摩尼寶有光明者 燒香者, 謂配眾香, 或唯一種所燒然香 勝衣服者, 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 最勝香者, 謂妙香水供為飲水, 以氛馥香徧三千界所熏水等 末香者, 謂妙香末可撒可燒, 或積為堆, 或畫壇場, 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峰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 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無上供者, 我以廣大 等一頌 言有上者, 謂世間供, 此中乃是諸菩薩等, 神力所變微妙供具 頌後二句, 於前一切, 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 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 ( 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 悔罪支者, 我昔所作 等一頌 依三毒因身等三事, 其罪自性謂我所作, 此復具有親自所作, 及教他作, 或於他作而發隨喜 總攝一切說 諸惡業 應念此等所有過患, 悔先防後, 至心懺除, 則昔已作, 斷其增長, 諸未來者堵其相續 隨喜支者, 十方一切 等一頌 隨念此五補特伽羅所有善利修習歡喜, 猶如貧者獲得寶藏 勸請轉法輪支者, 十方所有 等一頌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 現證菩提, 獲得無著無障礙智, 未經久時, 變爾許身, 勸請說法 智軍阿闍黎作 現證菩提, 而為解釋 請住世支者, 諸佛若欲 等一頌 謂於十方剎土之中, 諸欲示現般涅槃者, 為令發起一切眾生究竟利益, 現前安樂, 故變無量身, 勸住佛剎, 微塵數劫, 不般涅槃 回向支者, 所有禮讚 等一頌 以上六支善, 表舉所有一切善根, 悉與一切有情共同, 以猛利欲樂迴向令成大菩提因, 永無罄盡 如是了解, 此諸文義, 意不餘散, 具如文中所說而行, 則能攝持無量德聚 此中禮敬供養勸請請白隨喜五者, 是為順緣, 積集資糧, 悔者是除違緣, 淨治罪障 隨喜支中一支, 於自造善, 修歡

6 喜者, 亦是增長自所作善 其迴向者, 是使積集, 淨治長養諸善, 雖極微少, 令增廣多 又使現前諸已感果將罄盡者, 終無窮盡, 總之攝於積集淨治增長無盡三事之中 次令所緣明了顯現, 供曼陀羅, 應以猛利欲樂, 多返祈禱, 謂 唯願加持, 從不恭敬善知識起, 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 速當滅除 從敬知識, 乃至通達無我真實, 所有一切無顛倒心, 速當發起 及其內外一切障緣, 悉當寂滅 正行分二, 一總共修法, 二此處修法 今初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 令心安住, 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蓋從無始, 自為心所自在, 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 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此修即是, 為令其心, 隨自自在, 堪如所欲, 住善所緣 此復若隨, 任遇所緣, 即使修者, 則於所欲, 如是次第, 修習爾許, 善所緣境, 定不隨轉 返於如欲善所緣境, 堪任安住, 成大障碍 若從最初令成惡習, 則終生善行, 悉成過失 故於所修諸所緣境, 數量次第, 先須決定 次應發起猛利誓願, 謂如所定, 不令修餘 即應具足憶念正知, 而正修習, 如所決定, 令無增減 此處修法者 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 及不親近所有過患, 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 次應多起防護之心, 謂不容蓄, 分別尊長過失之心 隨自所知, 應當思惟, 戒定智慧聞等諸德, 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 應恆修習 次應思惟如前經說, 於自, 己作當作諸恩, 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後時如何行者 應將所集眾多福善, 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 及七十願等, 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如是應於晨起, 午前, 午後, 初夜, 四次修習 此復初修, 若時長久, 易隨掉沈自在而轉 此若串習, 極難醫改, 故應時短, 次數增多 如云, 有欲修心, 即便截止, 則於後次心欲趣入 若不爾者, 見座位時, 即覺發嘔 若待稍固時漸延長, 於一切中, 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 由此能令障礙減少, 疲倦昏沉等亦當消滅 未修中間如何行者 總之雖有禮拜旋繞及讀誦等, 多可行事, 然今此中正主要者, 謂於正修時勵力修已, 未修之間, 若於所修行相所緣, 不依念知, 任其逸散, 則所生德, 極其微尠 故於中間應閱顯說此法經論 數數憶持, 應由多門, 修集資糧生德順緣 亦由多門, 淨治所有違緣罪障 一切之根本應如所知, 勵力守護所受律儀 故亦有於所緣行相淨修其心, 及律儀戒積集資糧三法之上, 名為三合而引導者

7 復應學習四種資糧, 是易引發奢摩他道, 毘缽舍那道之正因, 所謂密護根門, 正知而行, 飲食知量,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於眠息時應如何行 初中有五 一以何防護者, 謂徧護正念及於正念起常委行 其中初者, 謂於防護根門諸法, 數數修習令不忘失 二者謂於正念, 常恆委重而修習之 二何所防護者, 謂六種根 三從何防護者, 謂從可愛及非可愛, 六種境界 四如何防護, 其中有二, 守護根者, 謂根境合, 起六識後, 意識便於六可愛境六非愛境, 發生貪瞋, 應當勵力, 從彼諸境護令不生 即以六根而防護者, 若於何境, 由瞻視等, 能起煩惱, 即於此境, 不縱諸根而正止息 其守護根者, 是於六境, 不取行相, 不取隨好 若由忘念煩惱熾盛, 起罪惡心, 亦由防護而能止息 取行相者, 謂於非應觀視色等, 正為境界, 或現在前, 即便作意彼等行相, 現前往觀, 取隨好者, 謂於六識起後, 能引貪瞋痴三之境, 意識執持, 或其境界, 雖未現前, 由從他聞, 分別彼等 五防護為何者, 謂從雜染守護其意, 令住善性, 或無記性 此中所住無覆無記者 謂威儀等時, 非是持心住善緣時 正知而行者有二, 何為所行事, 於彼行正知 初中有二, 謂五行動業及五受用業 其中初五之身事業者, 謂若往赴所餘聚落餘寺院等 若從彼還 眼事業者, 一若略覩, 謂無意為先, 見種種境 二若詳瞻, 謂動意為先, 而有所見 一切支節業者, 謂諸支節, 若屈若伸 衣缽業者, 謂若受用及其受持三衣及缽 乞食業者, 謂飲食等 寺內五種受用業中, 身事業者, 若行謂往經行處, 或往同法者所, 或為法故行經於道 若住謂住行處, 同法親教, 軌範尊重, 似尊等前 若坐謂於床等上結跏趺坐 語事業者, 謂若請受, 曾所未受, 十二分教, 分別了解 諸已受者, 或自誦讀, 或為他說, 或為引發正精進故, 與他議論所有言說 意事業者, 謂諸默然, 若於中夜而正眠臥, 若赴靜處, 思所聞義, 若以九心修三摩地, 若正勤修毘缽舍那, 或於熱季極疲倦時, 於非時中起睡眠欲, 略為消遣 晝夜二業者, 謂於永日及初後夜, 不應睡眠 此亦顯示身語二業, 言睡眠者, 顯示唯是夜間之業及是意業 於此十事正知行者, 謂隨發起若行動業, 或受用業, 即於此業先應住念, 不放逸行 由彼二種所攝持故, 應以何相而正觀察, 如何方便而正觀察, 即以是相, 如是方便觀察正知 此中復有四種行相, 初謂於其身事業等十種依處,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 即於是處以是行相, 如是觀察, 譬如於其往返事業, 如律所說, 往返行儀, 正了知已, 即於其時正知現前, 行如是事 二謂於其何種方所,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 即於是方, 以是行相如是觀察, 譬如行時, 應先了知沽酒等處, 五非應行, 除此所餘是可行處, 於彼彼時, 安住正知 三謂於其何等時分,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 即於是時, 以如是相如是觀察, 譬如午前可赴聚落, 午後不可, 既了知已, 即如是

8 行, 爾時亦應安住正知 四於所有此諸事業, 應以何相如何觀察, 即應於其爾所事業, 以如是相, 如是觀察, 譬如宣說行時應當極善防護而入他家, 所有此等行走學處, 悉當憶念 總之所有若晝若夜一切現行, 悉應憶念, 了知其中, 應不應行, 於進止時, 一切皆應安住正知, 謂我現前正行如是, 若進若止, 若如是行, 則現法中不為罪染, 沒後亦不墮諸惡趣, 諸道證德未獲得者, 即住能得正因資糧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 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 若能勵力修此二事, 則能增長一切善行, 非餘能等 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 故應勤學 飲食知量者, 謂具四法 非太減少, 若太減少飢虛羸劣, 無勢修善, 故所食量, 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 非太多食, 若食太多, 令身沈重, 如負重擔, 息難出入, 增長昏睡, 無所堪任, 故於斷惑全無勢力 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 依飲食起, 諸舊苦受, 悉當斷除, 諸新苦受皆不生長 非染污心中量食者, 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 謂依修習飲食過患 過患有三, 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 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 為齒所嚼, 為涎所濕, 猶如嘔吐 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 謂思所食至中夜分, 或後夜分, 消化之後, 生血肉等, 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 住身下分 此復日日應須除遣, 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由求飲食所起過患, 此有五種, 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 謂為成辦食及食因, 遭寒熱苦, 多施劬勞 若不成辦憂憾而苦, 設若成辦, 亦恐劫奪及損失故, 發起猛利精勤守護, 而受諸苦 親友失壞者, 謂由此故, 雖父子等互相鬥諍 不知滿足者, 由於飲食愛增長故, 諸國王等互相陣戰, 領受非一眾多大苦 無自在過失者, 諸食他食者, 為其主故, 與他鬥競, 受眾多苦 從惡行生者, 謂為飲食, 飲食因故, 三業造罪, 臨命終時, 憶念其罪, 追悔而死, 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雖乃如是, 然亦略有少許勝利, 謂由飲食安住其身, 若唯為此故, 依止飲食, 不應道理 故應善思而後受用, 謂由身住, 我當善修清淨梵行 施者施主, 亦為希求殊勝果故, 搾皮血肉而行惠施, 亦當成辦彼等所願, 令得大果 又應憶念集學論說, 應當思念饒益施主, 及身中蟲, 現以財攝, 於當來世, 當以法攝 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 而受飲食 親友書亦云: 應知飲食如醫藥, 無貪瞋痴而近習, 非為憍故非慢故, 非壯唯為住其身 精勤修習悎寤瑜伽, 於眠息時如何行者 親友書云: 種性之主於永晝, 夜間亦過初後分, 眠時亦莫空無果, 具足正念於中眠 此顯永日, 及其夜間初後二分, 若正修時, 若其中間, 如所應行 故行坐時, 應從五蓋, 淨修其心, 令不唐捐, 如前已說 此與護根正知三中, 皆具修時修後二法, 此中所說, 是修後者 眠

9 睡現行是修後事, 故此莫令空無果 如何眠者, 謂於永日及夜三分, 於初分中, 修諸善行, 過初分已至中分時, 應當眠息, 諸為睡眠所養大種, 由須睡眠而增長故 若能如是長養其身, 於諸善品修二精進, 極有堪能, 極為利益 臨睡息時, 應出房外, 洗足入內, 右脅而臥, 重疊左足於右足上, 猶如獅子而正睡眠, 如獅子臥者, 猶如一切旁生之中, 獅力最大, 心高而穩, 摧伏於他 如是修習悎寤瑜伽, 亦應由其大勢力等, 伏他而住, 故如獅臥 餓鬼諸天, 及受欲人, 所有臥狀, 則不能爾 彼等一切悉具懈怠, 精進微劣, 少伏他故 又有異門, 猶如獅子右脇臥者, 法爾令身, 能不緩散, 雖睡沈已, 亦不忘念, 睡不濃厚, 無諸惡夢 若不如是而睡眠者, 違前四種, 一切過失, 悉當生起 以何意樂睡眠有四, 光明想者, 謂應善取光明之相, 以其光心而睡眠之, 由是睡時心無黑暗 念者謂聞思修, 諸善法義, 所成正念, 乃至未入熟睡之際, 應令隨逐, 由此能令已睡沈時等同未睡, 於彼諸法心多隨轉, 總之睡時亦能修諸善行 正知者謂由如是依止念時, 隨起煩惱即能了知, 斷除不受 起想有三, 初者謂一切種, 其心不應為睡所蔽, 應以精進所攝之心, 驚懾而眠, 猶如傷鹿, 由此睡眠, 不甚沈重, 不越起時, 而能醒覺 二者謂作是念, 我今應修, 佛所開許悎寤瑜伽, 為修此故, 應大勵力, 引發欲樂 由是能依佛所開許獅子臥式眠無增減 三者謂應作是思, 如我今日勤修悎寤, 及諸善法, 明日亦應如是勤修, 由是, 於善欲樂相續, 雖忘念中亦能精勤修上上品 此食睡行, 若能無罪, 具義而行, 現見能遮眾多無義虛耗壽數故 如聖者無著引經, 如所決擇, 而為解說 如是唯除正修時中所有不共修法之外, 加行正行完結中間諸應行者, 從此乃至毘缽舍那, 所修一切所緣行相, 皆如是行, 已釋中間所應行說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 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 現教授者, 作如是言, 正修道時, 不應於境數數觀察, 唯應止修, 若以觀慧數觀擇者, 是聞思時故 又諸分別, 是有相執, 於正等覺, 為障碍故 此乃未達修行扼要, 極大亂說 莊嚴經論云: 此依先聞 如理作意, 起修正作意, 真義境智生 此說從其思所成慧, 如理作意, 所聞諸義, 修所成慧, 真義現觀, 乃得起故 故所應修者, 須先從他聞, 由他力故而發定解, 次乃自以聖教正理, 如理思惟所聞諸義, 由自力故而得決定 如是若由聞思決定, 遠離疑惑, 數數串習, 是名為修 故以數數觀察而修, 及不觀察住止而修, 二俱須要 以於聞思所決擇義, 現見俱有不觀止住, 及以觀慧思擇修故 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 如持一麥說一切穀, 皆唯是此, 等同無異 復如聞所成慧, 以聞為先, 思所成慧以思為先, 如是修所成慧, 亦應以修為先, 以其修慧從修成故 若如是者, 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 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 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 亦有爾多從此

10 成慧, 此慧幾多其思亦多, 思惟多故從思成慧, 亦當不尠 如思慧多, 則多修行, 修行多故, 則有眾多滅除過失, 引德道理 故諸經論, 皆說於修聞思最要 若謂聞思所決擇者, 非為修故, 唯是廣闢諸外知解, 若正修時, 另修一種無關餘事 如示跑處另向餘跑, 則前所說悉無係屬, 亦是善破諸聖言中, 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 則其亂說趣無錯道, 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 即是多習經典續部, 與一從來未習教者, 於正修時, 二人所修, 全無多寡 又彼行者, 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 諸惡軌派令成堅固 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 雖非修成, 然許是修, 有何相違 若相違者, 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 應全無修 以欲地中, 除說已得入大地時, 由彼因緣, 可生修所成慧之外, 餘於欲地無修所成, 對法論中數宣說故 故言修者, 應當了知, 如波羅密多釋論, 明顯文句中云: 所言修者, 謂令其意, 成彼體分, 或成彼事 譬如說云修信修悲, 是須令意生為彼彼 以是諸大譯師, 有譯修道, 有譯串習 如現觀莊嚴論云: 見習諸道中 蓋修習二, 同一義故 又如至尊慈氏云: 決擇分見道, 及於修道中, 數思惟稱量, 觀察修習道 此說大乘聖者修道, 尚有數數思惟, 稱量觀察 思擇此語, 則知若說, 將護與修二事相違, 是可笑處 如是如說修習淨信, 修四無量, 修菩提心, 修無常苦, 皆是數數思擇將護, 說名為修, 極多無邊 入行論及集學論云: 為自意修我造此 是二論中所說一切道之次第, 皆說為修 集學論云: 以如是故, 身受用福, 如其所應, 當恆修習, 捨護淨長, 此說身及受用善根等三, 於一一中, 皆作捨護淨長四事, 說此一切皆名為修 故言修者, 不應執其範圍太小 又說一切分別是相執故, 障碍成佛, 棄捨一切觀察之修, 此為最下邪妄分別, 乃是支那和尚堪布之規 破除此執, 於止觀時, 茲當廣說 又此邪執障礙敬重諸大教典, 以彼諸教所有義理, 現見多須以觀察慧而思擇故 諸思擇者, 亦見修時無所須故 又此即是聖教隱沒極大因緣, 以見諸大經論, 非是教授心不重故 如是修道有思擇修, 及不思擇止修二種 然如何者思擇修耶, 及如何者止住修耶, 謹當解釋 如於知識修習淨信, 及修暇滿, 義大難得, 死沒無常, 業果, 生死過患, 及菩提心, 須思擇修 謂於此等, 須能令心猛利, 恆常變改其意 此若無者, 則不能滅此之違品, 不敬等故 起如是心, 唯須依賴數數觀察思擇修故 如於貪境, 若多增益, 可愛之相, 則能生起猛利之貪, 及於怨敵, 若多思惟不悅意相, 則能生起猛利瞋恚, 是故修習此諸道者, 境相明顯不明皆可, 然須心力猛利恆常, 故應觀修

11 若心不能住一所緣, 於一所緣, 為令如欲, 堪能住故, 修止等時, 若數觀察, 住心不生 故於爾時則須止修 於止觀時此當廣說 又有未解此理者, 說凡智者, 唯應觀修 凡孤薩黎唯應止修 此說亦非, 以此一一皆須二故 雖諸智者, 亦須修習奢摩他等 諸孤薩黎, 於善知識, 亦須修習猛信等故 又此二種修行道理, 於諸經藏及續藏中, 俱說多種 須由觀察而修習者, 若無觀修或是微少, 則不能生無垢淨慧, 道勝命根 慧縱略生, 亦不增長, 故於修道全無進步 道所修證最究竟者, 如敬母阿闍黎云: 慧中如徧智, 謂能無雜簡擇一切如所有性, 盡所有性, 即是慧故 是故於道幾許修習, 返有爾許重大忘念, 念力鈍劣, 簡擇取捨意漸遲鈍, 當知即是走入錯道正因之相 又於三寶等功德差別, 若能多知, 依此之信, 亦多增長, 若多了知生死過患, 故生眾多厭患出離 若由多門, 能見解脫所有勝利, 故亦於此猛利希求 若多了解大菩提心, 及六度等希有諸行, 則於此等諸不退信, 欲樂精進, 漸能增廣 如是一切皆依觀慧, 觀察經義修習而起, 故諸智者應於此理, 引起定解, 他不能轉 諸於修理見解極狹者, 作如是言, 若以觀慧, 極多思擇而修習者, 則能障碍, 專注一緣勝三摩地, 故不能成堅固等持 此當宣說, 若謂其心於一所緣, 如其所欲, 堪能安住, 此三摩地, 先未成辦現新修時, 若數觀擇眾多所緣, 定則不生, 乃至其定未成以來, 於引定修, 唯應止修, 亦是我許 若謂引發如是定前, 觀修眾多即許是此定障碍者, 是全未解大車釋論宣說引發三摩地軌 謂如黠慧鍛師, 將諸金銀數數火燒, 數數水洗, 淨除所有一切垢穢, 成極柔軟堪能隨順, 次作耳環等諸莊嚴具, 如欲而轉堪能成辦 如是先於煩惱隨惑及諸惡行, 如在修習諸黑業果, 生死患等時中所說, 應以觀慧數數修習彼等過患, 令心熱惱, 或起厭離, 以是作意如火燒金, 令意背棄諸黑惡品, 淨此諸垢 如在修習, 知識功德暇滿義大三寶功德, 白淨業果及菩提心諸勝利等, 時中所說, 以觀察慧數數修習此等功德, 令心潤澤, 或令淨信, 以此作意, 如水洗金, 令意趣向諸白淨品, 愛樂歡喜, 以白善法澤潤其心 如是成已, 隨所欲修若止若觀, 於彼屬意無大劬勞, 即能成辦 如是觀修, 即是成辦無分別定勝方便故 如是亦如聖無著云: 譬如黠慧鍛師或彼弟子, 若時為欲淨除金銀, 一切垢穢, 於時時中, 火燒水洗, 柔輭隨順, 現前堪能, 成辦彼彼, 妙莊嚴具 黠慧鍛師若彼弟子, 隨所了知, 順彼工巧以諸工具, 隨所欲樂妙莊嚴相, 皆能成辦 如是諸瑜伽師, 若時令心, 由不趣向貪等垢穢, 而生厭離, 即能不

12 趣染污憂惱, 若時令心, 由於善品, 愛樂趣向, 即生歡喜 次瑜伽師, 為令其心於奢摩他品, 或毘缽舍那品, 加行修習, 即於彼彼極能隨順, 極能安住, 無動無轉, 如為成辦所思義故, 皆能成辦 又能令心堅固安住, 一所緣境勝三摩地, 所有違緣要有二種, 謂沈及掉 是中若有猛利無間, 見三寶等功德之心, 則其沈沒極易斷除, 以彼對治, 即是由見功德門中策擧其心, 定量諸師, 多宣說故 若有無間猛利能見無常苦等過患之心, 則其掉擧極易斷除, 以掉擧者, 是貪分攝散亂之心, 能對治彼, 諸經論中, 讚厭離故 是故從於知識修信, 乃至淨修行心以來, 若有幾許眾多熏修, 即有爾許速易成辦, 智者所喜妙三摩地 又非但止修, 即諸觀修, 亦須遠離掉沈二過, 將護修習 此教授中諸大善巧先覺尊長, 隨授何等應時所緣, 為令於其所緣法類, 起定解故 由師教授, 引諸經論, 應時之義, 更以先覺語錄, 莊嚴環繞其心圓滿講說 又如說云, 若善說者為善聽者宣講演說, 如法會中所變心力, 暗中獨思難得生起 善哉, 誠然 故不應謂此是修時方略策勵, 以此所說聞思之時, 修行時者, 即是計執說眾多法與正修持, 二時相違, 邪分別故 然能了解, 一切講說皆為修持者, 實屬少際, 故能略攝所應修事, 亦可別書 能不能現一切至言皆教授者, 唯是於此修習道理, 獲與未獲決定知解, 隨逐而成 況於法藏諸未學者, 縱於經咒廣大教典, 諸久習者, 至修道時, 現見多成, 自所學習經論對方 此亦雖應廣為決擇, 然恐文繁故不多說, 破於修理諸邪分別, 已廣釋訖 今應顯示, 如前所說, 如理依止善知識之弟子, 尊重應當如何引導之次第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 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 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初中分三, 一正明暇滿, 二思其義大, 三思惟難得 初中分二, 一閒暇, 二圓滿 今初 如攝功德寶云: 由戒斷諸畜趣體, 及八無暇常得暇 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 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 執邪倒見, 生傍生, 餓鬼, 地獄, 無佛教, 及生邊地, 懱戾車性為騃啞, 長壽天 於隨一中受生已, 名為八無暇過患, 離此諸過得閒暇, 故當策勵斷生死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 是謂一邊地 愚啞缺耳, 斷支節等名二根不具 妄執無有前世後世, 業果, 三寶, 是三邪見者 無佛出世名四無佛教 四中初二及最後者, 不能了解應取應捨, 第三不能信解正法 三惡趣者, 極難發生修法之心, 設少生起, 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長壽天者, 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 八無暇論中, 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無想天者, 對法中說, 於第四靜慮

13 廣果天中, 處於一分, 如聚落外阿蘭若處 除初生時及臨沒時, 餘心心所, 現行皆滅, 住多大劫 無色聖人非是無暇, 故是生彼諸異生類, 以無善根修解脫道, 故是無暇 恆散欲天, 亦復如是, 故說彼等亦名無暇 如親友書釋云: 此八處中, 以無閒暇, 修作善品, 故名無暇 第二圓滿 分二, 五自圓滿者, 如云: 人, 生中, 根具, 業未倒, 信處 言生中者, 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 諸根具者, 謂非騃啞, 支節眼耳皆悉圓具 業未倒者, 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 信依處者, 謂信毘奈耶, 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 毘奈耶者此通三藏 此五屬於自身所攝, 是修法緣, 故名自滿 五他圓滿者, 如云: 佛降, 說正法, 教住, 隨教轉, 有他具悲愍 言佛降世或出世者, 謂經三大阿僧祗劫積集資糧, 坐菩提座現正等覺 說正法者, 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 教法住世者, 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 勝義正法, 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法住隨轉者,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 了知有力能證, 如是正法眾生, 即如所證, 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他悲愍者, 謂有施者, 及諸施主與衣服等 此五屬於他身所有, 是修法緣, 故名他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 現在不具 然說正法, 法教安住, 隨住法轉, 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 為欲引發畢竟樂故, 若未清淨修習正法, 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 旁生亦有, 故雖生善趣, 等同旁生 弟子書云: 猶如象兒為貪著, 深阱邊生數口草, 欲得無成墮險阬, 願現世樂亦如是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 特若修行大乘道者, 任隨一身, 不為完具, 須得如前所說之身 如弟子書云: 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 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 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 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入胎經亦云: 雖生人中, 亦具如是無邊眾苦, 然是勝處, 經俱胝劫, 亦難獲得, 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 願汝生於安樂趣中, 其樂趣者即是人趣 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又有欲天, 昔人世時, 由其修道習氣深厚, 堪為新證見諦之身, 然上界身, 則定無新得聖道者, 如前所說, 欲天亦多成無暇處, 故於最初修道之身, 人為第一 此復俱盧洲人, 不堪為諸律儀所依, 故讚三洲之身, 其中尤以瞻部洲身, 為所稱歎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 我今獲得如是妙身, 何故令其空無果利, 我若令此空無利者, 更有何事較此自欺, 較此愚蒙, 而為重大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 一次得脫, 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 我似無心, 如被明咒之所蒙蔽 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如聖勇云: 得何能下種, 度生死彼岸, 妙菩提勝種, 勝於如意珠, 功德流諸人, 誰令此無果 入行論亦云: 得如是暇已, 我若不修善, 無餘欺過此, 亦無過此愚 若我解是義, 愚故仍退屈, 至臨命終時, 當起大憂惱 若難忍獄火, 常燒我身者, 粗猛惡作火, 定當燒我心 難得利益地, 由何偶獲得, 若我如有知, 仍被引入獄, 如受咒所蒙, 我於此無心, 何蒙我未

14 知, 我心有何物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 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 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 入中論頌中, 若時自在轉順住, 設不於此自任持, 墮險成他自在轉, 後以何事從彼出 而為心要, 應如是學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 如是觀待現時亦然, 謂增上生中, 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 布施持戒及忍辱等, 若以此身易能成辦, 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 若決定勝, 義大之身 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 而令失壞, 如至寶洲空手而返, 後世亦當匱乏安樂, 莫得暇身 若不得此, 眾苦續生, 更有何事較此欺誑 應勤思惟, 如聖勇云: 若眾善富人, 由無量劫得, 愚故於此身, 未略集福藏, 彼等趣他世, 難忍憂惱室, 如商至寶洲, 空手返自家, 無十善業道, 後亦不能得, 不得人唯苦, 如何能受樂, 他欺無過此, 無過此大愚 如是思後, 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如入行論云: 與此工價已, 令今作我利, 於此無恩利, 不應與一切 又云: 由依人身筏, 當度大苦流, 此筏後難得, 愚莫時中眠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 蟲禮騎野馬, 藏魚梅鳥食 應如是思, 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 從惡趣死復生彼者 如大地土, 從彼死沒生善趣者, 如爪上塵 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 如大地土, 從彼沒已生善趣者, 如爪上塵 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若作是念, 彼由何故如是難得 如四百頌云, 諸人多受行, 非殊勝善品, 是故諸異生, 多定往惡趣 謂善趣人等, 亦多受行十不善等, 非勝妙品, 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又如於菩薩所, 起瞋恚心, 一一剎那, 尚須經劫住阿鼻獄, 況內相續 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 果未出生, 對治未壞, 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 防護新造, 則諸善趣雖非希貴, 然能爾者, 實極稀少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 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 相續為惡, 故經多劫, 雖善趣名亦不得聞, 故極難得 入行論云: 我以如是行, 且不得人身, 人身若不得, 唯惡全無善 若時能善行, 然我不作善, 惡趣苦蒙蔽, 爾時我何為 未能作諸善, 然已作眾惡, 經百俱胝劫, 不聞善趣名 是故薄伽梵, 說人極難得, 如龜項趣入, 海漂軛木孔 雖剎那作罪, 尚住無間劫, 況無始生死, 作惡豈善趣 若作是念, 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 仍可生樂趣, 故非難脫也 即受彼苦之時, 時時為惡, 從惡趣沒後, 仍須轉惡趣, 故難脫離 如云: 非唯受彼已, 即便能脫離, 謂正受彼時, 復起諸餘惡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 應作是念, 而發欲樂攝取心要, 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 是徒耗費, 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如親友書云: 從旁生出得人身, 較龜處海遇軛木, 孔隙尤難故大王, 應行正法令有果 若以眾寶飾金器, 而用除棄吐穢等, 若生人中作惡業, 此極愚蒙遇於彼 弟子書中亦云: 得極難得人身已, 應勤修證所思義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 應略休息 答云: 實當如是, 然此暇滿, 實為難得 又如博朵瓦云: 如昔坌宇有一雕房, 如瑪卡喀, 甚為壯麗, 次為敵人所劫, 經久失壞 有一老人因此房故, 心極痛惜, 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 自不能走, 憑持一矛逶迤

15 而至, 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 寧非夢歟 今得暇滿, 亦應獲得如是歡喜, 而修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 應勤修學 如是若於暇身, 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一欲樂, 須思四法 其中須修行者, 謂一切有情, 皆唯愛樂而不愛苦, 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 能修行者, 謂外緣知識, 內緣暇滿, 悉具足故 此復必須現世修者, 現世不修, 次多生中, 暇滿之身極難得故 須於現在而修行者, 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其中第三, 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 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 然於前前諸年月日, 不起修行, 而念後後修行, 亦可不趣懈怠 總攝此二為應速修, 作三亦可, 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 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 變心力大, 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若不能者則應攝為, 如何是為暇滿體性, 現竟門中利大道理, 因果門中難得道理, 隨所相宜從前說中, 取而修習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 謂僅總得生於善趣, 亦須戒等修一淨善, 特若獲得暇滿具足, 則須淨戒而為根本, 施等助伴, 無垢淨願為結合等, 眾多善根 現見修積如是因者, 極為希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 若總若別, 皆屬難得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 觀非同類諸惡趣眾, 僅得善趣, 亦屬邊際, 觀待同類諸善趣眾, 殊勝暇身極屬希少, 如格喜鐸巴云: 殷重修此, 餘一切法由此引生 故應勵力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終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Microsoft Word - DaoCiDi2003TC ct-P027L08 菩提道次第二十三菩提道次第二十三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4/05/16 課程開示課程開示 將前行將前行的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皈依發心皈依發心與後面的正行建立與後面的正行建立關係 在我們做任何修行之前, 都要先念 皈依發心文, 在念的時候, 如果沒有任何覺受產生, 並不是好現象 以皈依區分內 外道之別, 以發心區分大 小乘 所以, 我們在念誦的時候, 並不是只有以造作的意樂 動機來思惟而已 我們開始時如果以皈依發心來做,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法尊法師翻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敬頌... 3 造者殊勝... 5 教授殊勝... 9 聞說軌理... 13 親近善士... 18 修習軌理... 28 暇滿... 37 道次引導... 41 念死無常... 46 三惡趣苦... 52 歸依三寶... 59 深信業果... 69 希求解脫... 87 思惟苦諦... 88 思惟集諦... 97 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2345

2345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2 科科判 己㆓ 略說修習軌理分㆓...18 庚㆒ 正明修法分㆓...18 辛㆒ 正修時應如何分㆔...18 壬㆒ 加行分七...18 癸㆒ 灑掃住處且安佈身語意像分五...19 子㆒ 住處之要求...19 子㆓ 以教 理成立須灑掃住處...20 子㆔ 與灑掃相應之觀修...20 子㆕ 灑掃之利益...21 子五 以教 理成立須安佈身語意像...22 癸㆓ 須無諂供且端正陳設分㆓...22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 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現化遊戲無量土 如極難量勝者教 名稱遍揚於三地 攝二大車善傳流 圓滿道心教授藏 遍視無央佛語目 悲動方便善開顯 今勤瑜伽多寡聞 觀視佛語多片眼 故離智者歡喜道 見已釋此大車道 諸有遍執暗未覆 欲令暇身不唐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禮阿逸多及妙音

More information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正行分二 : 一 總共修法, 二 此處修法 今初 正修時應如何 的第二部分是 正行 正行 就是正式起修, 再分為, 總共修法 和 此處修法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 令心安住, 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蓋從無始, 自為心所自在, 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 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此修即是, 為令其心, 隨自自在, 堪如所欲, 住善所緣 此復若隨, 任遇所緣, 即使修者, 則於所欲, 如是次第,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北 14 秋 316 班共學用僅供參考 2018/11/26 I 科判 甲一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1 造者殊勝 : P2 甲二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2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 乙二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2 教授殊勝 : P11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3 乙一 聽聞軌理 3 聽聞軌理 :

More information

宗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册 道前基礎 二 共下士道 一 宗喀巴大師 造 法尊法師 譯 智敏上師 講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目 錄 内容目录 道前基礎 二...1 第二十一講...1 乙二 既親近已如何修心次第...1 暇滿...1 丙一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1 丁一 正明暇滿...2 戊一 閒暇...2 戊二 圓滿...5 丁二 思惟義大...8 丁三 思惟難得...22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37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五 二明此處所緣者 已說如是多種所緣, 今當緣何而修止耶 答如前經說, 無有限定, 須各別緣, 以補特伽羅有差別故 尤其上品貪行者等修奢摩他時, 所緣各別決定 若不爾者, 縱或能得奢摩他相應三摩地, 然不能得實奢摩他 若不久修淨行所緣, 尚說不得正奢摩他, 況全棄捨淨行所緣 多尋思者尤應修息 若是等分補特伽羅, 或是薄塵補特伽羅, 於前所說諸所緣中, 隨意所樂作所緣處 又修次第中下二編,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現代漢語新譯稿 ( 一 )/ 陳智音 (Sherab Chen) 底本 : 藏文青海版 ; 參考資料 : 法尊法師漢譯本 四家和注 KA 函 菩提道次第廣論 多聞比丘修斷行者宗喀巴 - 洛桑扎巴 ( 善慧名稱 ) 著 文前歸敬 敬禮上師妙音! 法脈傳承及歸敬頌 俱胝圓滿調善所成身滿足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心釋迦尊主我恭敬頂禮 此無等導師之最勝子肩負一切如來事業擔於無量剎土化現遊戲者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三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一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 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初 中分二, 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 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今初 佛初發心, 中集資糧, 最後現證圓滿正覺, 一切皆是為利有情, 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 略有二種, 謂現前增上生, 及畢竟決定勝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 盡其所說, 一切皆悉攝入下士, 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1 譯者說明譯者說明一 承蒙恩師尊貴的一 二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慈悲應允,於西元二 一 年四月及次年四月,二度蒞臺講授宗喀巴大師所造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藉由此次因緣,末學以藏文版的 略論 作為依據,參考 廣論四家合注 至尊洛桑諾布文集(第二 三 四函) 法尊法師所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恩師日宗仁波切及經教師拉然巴格西蔣巴確登細心的釋疑解惑下,進行重新翻譯 編排;並於文中附上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

More information

larong_36.pdf

larong_36.pdf 序 堪布慈誠羅珠 如何依止善知識 前言 益西彭措 如何依止善知識目錄... 9... 19... 133... 211... 215... 216... 220 科判 乙一 宣說依止之根據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分二乙二 正式宣說依止軌理分六丙二 能依學者之相分五丁一 弟子德相具足之功德與不具之過失丁二 必須具足德相之根據丁三 宣說德相之差別丁四 攝為四種德相丁五 宣說須了知能依之相丁一 略說丁二 上等法相丁三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廣論段落複習一

廣論段落複習一 廣論段落複習十二 共中士道 (4) 解脫正道 P187L5~P202L1 如得法師 2017/06 1 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1 過門 2 正說 1 正修意樂 1 明求解脫之心 2 發此之方便 1 過門 2 於苦集門中思惟 3 於十二緣起思惟 2 彼生起之量 3 除遣此中邪執 4 抉擇能趨解脫道性 2 彼生起之量 1 真實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樂 ( 中士道希求解脫的心 ) 之量者 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第九講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二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三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當中, 第二種傳承是依寂天菩薩的教典而修 內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換的殊勝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過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習, 自他交換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習自他交換法的次第 首先介紹思惟能修自他交換 即不能修自他交換的利益和過失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宗喀巴師徒三尊 菩宗喀巴大師著提道次第略論釋迦比丘恭譯 菩提道次第略論 菩提道次 第之引導 分四 目 錄(兼科判表) 甲一 為顯其法源清淨故 開示造論者之殊勝 接表一 甲二 為令他於教授起恭敬故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之殊勝 開示法之殊勝 乙二 一切經典現為教授之殊勝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意趣之殊勝 乙四 極大惡行自行消滅之殊勝 甲三 如何聞 說具有二種殊勝之法 接表二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 白話翻譯 ~ 上士道 ~ ( 四 )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佛法山聖德禪寺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廣論段落複習一

廣論段落複習一 廣論段落複習三 重點整理 P15L7~P23L10 如得法師 20160201 說法緣起 逐句消文與段落大意的方式抉擇 1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2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3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4 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3 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 1 聽聞軌理 2 講說軌理 3 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1 聽聞軌理分三 1 思惟聞法所有勝利 2 於法法師發起承事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泂尊泂師翻譯 (2012 校版 )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搙頌... 3 造者殊勝... 4 教授殊勝... 8 聞說軌理... 12 親近善士... 17 修習軌理... 26 暇滿... 35 道次引導... 39 念死無常... 43 三惡趣苦... 49 歸依三寶... 55 深信業果... 65 希求解脫... 81 思惟苦諦... 82 思惟集諦...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一一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6/15 如 普賢行願品 云 :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母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 就如虛空無邊際般, 世間也是無邊際, 住在世間中的有情也是無量無邊 所有這些如母有情都欲求安樂, 卻缺乏安樂 ; 都欲離苦, 偏偏卻要遭受一切痛苦 一方面這些如母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 而且次數是不可計數, 另一方面他們都欲求獲得安樂卻不得安樂,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More information

「觀無量壽佛經」綱要簡介

「觀無量壽佛經」綱要簡介 普賢行願品 綱要簡介 ~ 佛陀教育基金會 假日佛學院 淨土宗 Date:2015/05/08 壹 前言 ~ 未說行願, 先論發心 一. 如經云, 如來有無量功德 :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卷 39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 身相光明與壽命, 智慧菩提及涅槃, 眾會所化威儀聲, 如是一一皆無量 剎塵心念可數知, 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繫, 無人能說佛功德 (T10,p.843,a13-b11)

More information

25k-

25k- 正果法師著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一切佛經, 及闡揚佛法諸書, 無不令人趨吉避凶, 改過遷善 明三世之因果, 識本具之佛性 出生死之苦海, 生極樂之蓮邦 讀者必須生感恩心, 作難遭想 淨手潔案, 主敬存誠 如面佛天, 如臨師保 則無邊利益, 自可親得 若肆無忌憚, 任意褻瀆 及固執管見, 妄生毀謗, 則罪過彌天, 苦報無盡 奉勸世人, 當遠罪求益, 離苦得樂也 恭錄自 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 : 靈巖山寺念誦儀規題辭

More information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結集 謂能貫穿縫綴種種能引義利 能引梵行真善妙義, 是名契經 02 云何應頌? 謂於中間 或於最後宣說伽陀, 或復宣說未了義經, 是名應頌 03 云何記別? 謂於是中, 記別弟子命過已後當生等事, 或復宣說已了義經, 是名記別 說明 : 此處的契經內容是 : 蘊 處 緣起 食 諦 界相應語 聲聞乘相 從聞思正法到證果的完整學佛過程 林崇安教授編 (2012.08.11 講於馬來西亞. 沙巴. 寂靜禪林行政中心 ) 一 前言 學佛的整個過程, 和今日教育的訓練很相似, 共經過聽聞 思考和實踐三個階段 釋尊成佛後, 為了度化大眾, 常常先以理服人, 而後導之以實踐, 因而有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的修學次第 經由 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可以獲得聞所成慧 經由 如理作意 可以獲得思所成慧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上師薈供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偈讚 釋尊大法 策源月邦 派分三幹 化各一方 錫蘭支那 爰及西藏 蓮華生後 密咒當陽 律像經教 若存若亡 末流猥雜 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 濁激清揚 菩提之道 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 胥歸金剛 根深枝茂 德隆譽芳 此土禪淨 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 志趣相當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大寶積經迦業問品說成就四法,於餘生中忘失發心,或不現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第十三講 第二修學餘生不離發心之因分二 : 一 斷除能失四種黑法 ; 二 受行不失四種白法 今初 已受者, 守護不令失壞, 第二部分是修學於他世也不離發菩提心之因 內容分二 : 一 斷除能失壞的四種黑法 ; 二 受持不失壞的四種白法 首先介紹斷除能失壞的四種黑法 大寶積經迦葉問品說成就四法, 於餘生中忘失發心, 或不現行 又成就四法乃至未證菩提中間不忘菩提之心, 或能現行,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下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下士道 序 一 緣起 1. 2. 3. 4.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 科判的意樂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 二 主旨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 三 助緣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種都是智通, 表示以大智慧為體性 而菩薩有他心智通, 知道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眾生心的差別, 什麼樣的差別呢, 如經文描述的, 善不善心, 心大, 或心狹窄, 大心, 小心, 順或逆生死心, 二乘人的心, 二乘行的心, 菩薩的心, 行菩薩道的心, 天龍八部的心, 人心, 不是人的心, 三惡道的心, 新加坡華嚴禪寺網路白話華嚴經淺釋 十通品 第二十八 釋法欣整理 一 來意 此品經文的來意, 為了要回答第二會中有十通的問題 此通字, 表示依 禪定引發的神通 二 釋名通, 即神通, 意思它的作用殊妙而且難以測量稱為 神, 展現出來又自在無礙, 稱為 通 開顯的妙用而沒有極限, 以十這個數字表現圓滿 六十華嚴 瓔珞本業經 及都稱為 十明, 表示觀照到無有遺漏 但是通和明, 經和論都不同 在 大智度論

More information

( ) (1) (2) (3) (4) 2

( ) (1) (2) (3) (4) 2 2007 11 29 1. ( ) 2. ( ) 3. 1 ( ) 1. 2. (1) (2) (3) (4) 2 1. (1) (2) 2. ( ) $20,000,000 X1 1 1 $3,000,000 X1 1 1 1,000,000 $12,000,000 $4,000,000 $5,000,000 $10 X1 1 1 $13 (1) ( ) $5,000,000 $8,000,000

More information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THE FOLLOWING TEXT HAS INCOMPLETE SECTIONS, WHICH ARE ON ORDER]- 藏文文法教材 配合佛典實例說明 林崇安編著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4 說明 一 本書主要依據突彌桑菩札的 松居巴 ( 藏文文法三十頌 ) 中的虛字類別, 來掌握藏文的文法, 並且選取佛典的實例來說明 主要選自 瑜伽師地論. 攝異門分 二 本書共有以下十八類的虛字 : 01. 完結詞, 例如 : ro, so 02. 囉聲 (* 業聲 * 為聲 * 依聲 ), 例如 :du, na 03.* 屬聲,

More information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的內容架構及其編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摘要本文分析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內容架構, 指出原先的 本地分 是以阿含的義理與實踐為主軸, 後來無著菩薩編增 菩薩地 的內容, 使聲聞道與菩薩道並重 到了他編著 顯揚聖教論 時, 則以菩薩道為主軸 文中, 並從 瑜伽師地論 內部的歧義, 推測無著菩薩編著 瑜伽師地論 和 顯揚聖教論 的過程 關鍵字 : 瑜伽師地論,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八)

上士道(八)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第十講 如是除自他換諸障礙已, 正修習者 謂由於自貪著力故, 起我愛執, 由此執故無始生死乃至現在, 發生種種不可愛樂, 欲修自利作自圓滿, 行非方便經無數劫, 自他二利悉無所成, 非但無成, 且唯受其眾苦逼惱 若自利心移於利他, 則早定成佛, 圓滿自他一切利益, 由未如是, 故經長時勞而無益 今乃了知第一怨敵即我愛執, 應後依止念及正知, 堅固決定勵力滅除 其未生者當令不生,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明深廣道最勝燈 龍樹無著傳承師 雪域聖教澄甘流 淨化渾濁惡分別 開全圓道離錯謬 頂戴勝德燃燈智 空前善說璀璨光 映蔽千萬論師星 善慧杲日稱譽處 敬禮總集三怙主 非以片面井滿足 修顯密藏海精華 駕臨永樂不死地 我禮智成諸祖師 諸佛智蘊歌舞色 接引各類善緣眾 導趣解脫大寶洲 無等恩親住我心 順利渡越苦浪

明深廣道最勝燈 龍樹無著傳承師 雪域聖教澄甘流 淨化渾濁惡分別 開全圓道離錯謬 頂戴勝德燃燈智 空前善說璀璨光 映蔽千萬論師星 善慧杲日稱譽處 敬禮總集三怙主 非以片面井滿足 修顯密藏海精華 駕臨永樂不死地 我禮智成諸祖師 諸佛智蘊歌舞色 接引各類善緣眾 導趣解脫大寶洲 無等恩親住我心 順利渡越苦浪 至尊霞瑪班智達道次第 菩提樂道 引導所緣修法詳示 普照妙善光明之昊日 1 霞瑪班智達 更登丹增嘉措 著 緣宗 法雲 譯 供讚及立誓造論等 量等三時所知空 勝慧光明赫奕日 教證蓮苑弘海際 至心稽首禮恩師 善慧耳傳蜜度脫 蜂群喉鼓教理音 利他廣大無限量 亦念大悲遊戲海 無邊善聚海中央 誕生德增圓妙色 甘露滴鬘巧舒放 敬禮能仁善說月 我禮佛子威力巔 文殊彌勒悲智色 2 3 1 霞瑪班智達 更登丹增嘉措 第四世霞瑪仁波切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中士道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中士道 序 一 緣起 1. 2. 3. 4.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 科判的意樂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 二 主旨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 三 助緣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释 譯序譯 序 眾生的無上怙主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色身雖已融入法界, 然而, 為悲憫我們這些濁世愚昧的眾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薩里派 四心滴 廣行班智達派 七寶藏, 以及 三休息 三解脫 為主數目驚人的豐厚遺產 其中的 七寶藏 可堪為寧瑪派的璀璨明珠 無價之寶 七寶藏 中的 如意寶藏論 有頌詞與自釋, 共分二十二品, 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 實相寶藏論 有頌詞與自釋, 共分四品, 分別闡述無有 自成 平等 唯一四大誓言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

菩提道次第八大引導之一—— 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智速疾道 第五世班禪洛桑耶喜著 緣宗譯 1 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智速疾道 1 第五世班禪洛桑耶喜著 緣宗譯 南無古汝牟尼恩札雅!( 歸敬禮 : 敬禮大寶上師能仁 ) 無比大悲心利鉤, 拔濟他佛所難救, 難調暴惡諸眾生, 虔禮最勝釋迦佛 2 怙主彌勒廣大行, 弘深中觀文殊尊, 龍樹無著贍部嚴, 直至菩提我歸依 3 講修勝主阿底峽, 傳噶當教仲敦巴, 四瑜伽士三昆仲, 噶當上師我虔禮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2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凡在家受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者 3 4 皆以三皈而納受戒體 出家沙彌十戒 式叉摩那戒 比丘 比 5 6 丘尼戒 菩薩戒雖以羯 磨法 而受戒 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 ˊ ㄐ ㄧ ㄝ 納體 是故三皈為萬行之開初 成佛之樞紐 肆 為何要歸依三寶 佛為覺者 能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2 以是因緣 受三歸依 凡在家受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者 3 4 皆以三皈而納受戒體 出家沙彌十戒 式叉摩那戒 比丘 比 5 6 丘尼戒 菩薩戒雖以羯 磨法 而受戒 但在受戒之中亦須行三皈 ˊ ㄐ ㄧ ㄝ 納體 是故三皈為萬行之開初 成佛之樞紐 肆 為何要歸依三寶 佛為覺者 能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在家 三歸五戒菩薩戒講義 2015/01/06 釋開聖 整理 三歸依 壹 三歸依五戒的由來 1 五分律 卷十五載 世尊成道後七日遊化人間 受五百商 人中的離謂與波利二人供養 並為彼等授二自歸 不久度五比丘 三寶具足 時長者子耶舍為比丘 其父先受三自歸 次受五戒成 優婆塞 由此可知 佛成道之初三寶未具足時 僅授佛 法二歸 戒 耶舍比丘之父 是第一位授三歸五戒的佛教徒 貳 什麼是歸依 又作 三皈依 皈依

More information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田博堯  撰 從普賢菩薩的典範談菩薩行 一 前言 普賢菩薩以大行的特德, 與大智文殊菩薩, 是毗盧遮那佛的二大脇侍, 合稱 華嚴三聖, 代表 華嚴經 所指 華藏世界 的三位聖者 學佛者依文殊菩薩的正見 智慧為導, 透過普賢菩薩的正行 大行, 乃能成就不可思議的佛果 普賢菩薩是一位在這個世界上實踐菩薩行的典範, 他代表應用智慧, 積極去利益眾生 普賢菩薩所呈現的是將我們覺悟的真理, 體現在日常生活中 ; 在這個世界上,

More information

6 月 4 日上午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如同在上一次堪度仁波切請問說是否能夠向蔣哲曲杰仁波切請 法, 仁波切答應了 但是原本是要到美國還是其他的地方, 但是後來改變, 來到了台灣 這 樣對大家比較方便 所以他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也向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在這次的教授當中, 主要是以修心為主 而

6 月 4 日上午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如同在上一次堪度仁波切請問說是否能夠向蔣哲曲杰仁波切請 法, 仁波切答應了 但是原本是要到美國還是其他的地方, 但是後來改變, 來到了台灣 這 樣對大家比較方便 所以他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也向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在這次的教授當中, 主要是以修心為主 而 修心日光 第 104 任甘丹赤巴法座洛桑天津仁波切教授 緣起 : 第 104 任甘丹赤巴法座洛桑天津仁波切於 2017 年 6 月 4 日至 15 日, 應堪度倫珠卻殿仁波切邀請, 在台灣蒙藏漢那蘭陀佛學研究會會址講授 修心日光 為了裨益更廣, 堪度仁波切於生前交待將此教授內容作成文字紀錄, 披露於官網, 以供大家研讀及練習 惟擔任口譯的勝義師兄受限於時間, 無法親自校閲此教法的文字紀錄, 因此,

More information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62 2014 3 495 一粒紅蛋 20 一粒紅蛋 想欲結髮傳子孫無疑明月遇烏雲夫婿耽誤阮青春噯唷一粒紅蛋動心悶夢想享福成雙對哪知洞房空富貴含蕊牡丹無露水噯唷一粒紅蛋引珠淚春野鴛鴦同一衾傷情目屎難得禁掛名夫妻對獨枕噯唷一粒紅蛋擾亂心愛情今生全無望較慘水虌墜落甕堅守活寡十外冬噯唷一粒紅蛋真苦痛 20 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成因 勃起功能障礙從原本是一個難以啟齒的不治之症, 轉變成一個容易治療的疾病, 而且成了一個攸關公共衛生的議題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顛倒故 二者復有聞諸契經種種意趣甚深難解 其心迷亂誹毀不信 為善開示令生信解饒益彼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攝益樂略言論勤修行者 採集眾經廣要法義 略分別故 二為攝益樂廣言論勤說法者 於一一法 開示無邊差別義故 復有二緣故說此論 一為開顯諸法實相 問答決擇立正論故 二為滅除一切妄執 問答決擇破邪論故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0, No. 1580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維習安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80 [cf. No. 1579] 瑜伽師地論釋一卷最勝子等諸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本地分中五識相應地之一

More information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的普賢行願 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 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 收錄經藏的有 : 1 唐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禮讚, 稱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會中, 圓器上根百城求法, 一生之內菩薩行圓, 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 善財菩 華嚴經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新探 ( 上 ) 王家軒刊載於 美佛慧訊 166 期 2017 年 1 月一 緣起 華嚴經 是佛門的寶藏, 廣大圓融莊嚴, 華嚴 是 開演萬行之因華, 莊嚴萬德之佛果, 以萬行交飾, 緣起集成故, 又名 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 第二佛陀 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 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 自古以來有 開悟的楞嚴 成佛的法華 富貴的華嚴 的說法, 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戒律的同異 林崇安教授編 ( 講於中央大學三慧社 ) 一 基本戒律 戒 = 尸羅律 = 毗奈耶 (1) 基本戒律 : 五戒 十善是所有人天乘 聲聞乘 獨覺乘 菩薩乘的戒律根本 (2) 戒, 分性戒和遮戒 罪, 分性罪和遮罪 (3) 五戒 : 1 戒殺 2 戒盜 3

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戒律的同異 林崇安教授編 ( 講於中央大學三慧社 ) 一 基本戒律 戒 = 尸羅律 = 毗奈耶 (1) 基本戒律 : 五戒 十善是所有人天乘 聲聞乘 獨覺乘 菩薩乘的戒律根本 (2) 戒, 分性戒和遮戒 罪, 分性罪和遮罪 (3) 五戒 : 1 戒殺 2 戒盜 3 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戒律的同異 林崇安教授編 (2014.03.05 講於中央大學三慧社 ) 一 基本戒律 戒 = 尸羅律 = 毗奈耶 (1) 基本戒律 : 五戒 十善是所有人天乘 聲聞乘 獨覺乘 菩薩乘的戒律根本 (2) 戒, 分性戒和遮戒 罪, 分性罪和遮罪 (3) 五戒 : 1 戒殺 2 戒盜 3 戒淫 4 戒妄語, 是性戒 5 戒飲酒是遮戒 殺 盜 淫 妄是性罪, 因為性是不善, 能為雜染, 損惱於他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篇文概說第七章公文的用語及標點符號公本篇內容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公文的意義 第三章 公文與高 普 特各類考試 第四章 公文程式之意義及演變 第五章 公文之分類及其行文系統 第六章 公文之結構與行款 第一篇 第一章緒論 003 第一章緒論 等 等 004 最新應用公文 第一篇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005 第二章公文的意義 第一節 一 須為公務員製作之文書 二 須為公務員 職務上 製作之文書 006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Microsoft Word - \244j\304_\277n\270g\265L\266q\271\330\246p\250\323\267|.doc)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無量壽如來會上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詔譯 法會聖眾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 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皆是諸大聲聞, 眾所知識 其名曰 : 尊者阿若憍陳如 馬勝 大名 有賢 無垢 須跋陀羅 善稱 圓滿 憍梵缽提 優樓頻蠡迦葉 那提迦葉 伽耶迦葉 摩訶迦葉 舍利弗 大目揵連 摩訶迦旃延 摩訶劫賓那 摩訶注那 滿慈子 阿尼樓馱 離波多 上首王 住彼岸

More information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地動經 比對 林崇安編 ( 內觀雜誌,89 期,pp. 50-58,2013.01) 說明 : 北傳 中阿含經 和南傳 增支部 中有一些經典談到地動或地震的原因 以下比對這些經典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2a 增支部 8.69: 眾經 2b 增支部 8.70: 地震經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01) 我聞如是 : (02) 一時, 佛遊金剛國, 城名曰地 (03) 爾時,

More information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普賢如來! 本來怙主功德海, 智悲自性不可測, 諸佛佛子如意源, 散利樂雲尊前禮 光明法身淨佛性, 無明執故漂此有, 業及煩惱曠野中, 疲勞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暇滿難得 友等暇滿寶藏身, 六趣之中極難得, 猶如盲人獲寶藏, 當以極喜修利樂 何為閒暇與圓滿? 吾者未生三惡趣, 邊鄙邪見長壽天, 佛不出世及喑啞, 遠離一切八無暇 為人根足生中土,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第 17 卷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十七卷.A 面 乃至於了解了以後也不改過, 請問 : 這樣的話談什麼修行?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了解了以後, 就有一個標準去衡準自己 這個地方注意, 不是說你了解了, 啊, 懂了, 懂了! 了解了, 正趁這個機會努力修行, 我們了解的目的就是要去改善它, 你了解了不修行更加可惜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 假定說我們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個認識,

More information

《聲聞地筆記》

《聲聞地筆記》 瑜伽師地論 聲聞地筆記 王厚華編輯 2014.05 版 筆記僅供參考 持續修訂中 凡有歧義 請以原論為準 意見與指教 yoga69020@gmail.com 綱要層次符號 使用 pdf 電子檔閱讀時 請打開標籤 可參閱樹狀目錄綱要 參考資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韓清淨 聲聞地並科判 林崇安 法相辭典 朱芾煌 目錄 初瑜伽處 (卷 21)... 1 1 種性地... 1 1 種性自性... 1 2

More information

堪 布 慈 誠 羅 珠

堪 布 慈 誠 羅 珠 堪 布 慈 誠 羅 珠 大 圓 滿 心 性 休 息 大 車 疏 全 知 無 垢 光 尊 者 著 堪 欽 索 達 吉 譯 目錄 慧光集 53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15 第一品 暇滿難得 37 第二品 壽命無常 67 第三品 輪迴痛苦 131 第四品 業因果 205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 245 第六品 皈依 287 第七品 四無量心 321 第八品 發菩提心 入 造 論 之 初 義 梵語 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日阿塔那瑪

More information

001-560-s.pdf

001-560-s.pdf 開顯遍智妙道 目 錄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7 釋題名... 119 喚醒癡夢... 123 前行準備工作... 139 共同前行... 149 壹 四轉心修法 一 暇滿難得... 151 二 壽命無常... 194 三 業因果不虛... 207 四 輪迴過患... 254 貳 認識已過... 277 不共同前行 壹 皈依... 287 貳 發心... 327 參 修誦金剛薩埵...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上師薈供資糧田 南無宗喀巴大師 菩 提 道 次 第 八大引導之一 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智速疾道 菩 提 速 道 如來比丘 著 緣宗法師 譯 釋迦比丘 彙整 菩提道次第直授 菩提道次第直授 趣入一切智速疾道 菩提速道 科判表 目 錄 表一 科判分二 甲一 講述傳承上師的源流 由此對道的數量 次第生起決定................ 3 丙一 座中如何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Microsoft Word - MinYiShi2008TC ch-P018L18-R3.doc 現觀莊嚴論明義釋現觀莊嚴論明義釋十 格西洛桑卻佩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4/24 發心的定義 性相和除疑部份, 已經講解完畢 發心為利他, 欲正等 菩提 二句是發心定義, 後的 彼彼如經中, 略廣門宣說 是發心的 除疑, 已引經說明 現在講發心的二十二種區分, 這是附帶解說的, 此非最重要的, 最重 要的是了解發心的體性 發心分為願心和行心二種, 願心和行心在 入行 論 和 明義釋 都有提到,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1 3 7 31 55 81 109 141 151 181 4 入 座 與 出 座 目 錄 3 金剛薩埵修法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221 4 曼茶羅修法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251 四 上師瑜伽 283 附 錄 1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319 2 大圓滿龍欽心髓 內加行修法 327 3 前行念誦儀軌 開顯解脫道 393 4 新書預告 433 5 入 座 與 出 座 五加行的修法 主要內容分三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薩行廣釋(上)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造頌堪布索達吉講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無邊眾生, 請大家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傳講主述菩提心之 入菩薩行, 此論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 修持一切安樂之因, 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作為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 不論你是修顯宗或密宗, 這部論典極為重要

More information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佛學論文選集 瑜伽師地論 內的異義及其編成 林崇安 (2002) 一 漢藏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漢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彌勒菩薩說, 共 100 卷, 分成五分 : 本地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藏地所傳的 瑜伽師地論 是 無著菩薩造, 也分成五分 二 瑜伽五分之間的異義 為了澄清 瑜伽師地論 是由彌勒菩薩或無著菩薩所著作, 或由無著菩薩所著編集, 一個方法是先分析瑜伽五分之間義理是否一貫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善說精髓 ( 決定菩提道次第中所說實修之門一切善說精髓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著 江波 ( 仁欽卻札 ) 譯 ( 作者簡介 : 達波貢欽昂旺札巴, 公元十五世紀出生於達波沓地方 幼年出家, 從杰洛卓佩巴聽般若 量論 至色拉杰, 以善習大論聞名 於下密院從舉欽堅讃桑波聽 集密四家合注, 於甘丹從杰卻炯嘉措 ( 甘丹墀巴, 1534-1539) 聽怖畏 時輪等 曾任下密院法臺 復任達波扎倉第二任法臺 貢欽

More information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目錄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2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8 三 皈依三寶的方法 19 四 皈依三寶的利益 29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一 為何要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0 皈依三寶的意義 二 什麼是皈依三寶? 11 12 皈依三寶的意義 1. 2. (1) (2)

More information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這個 本地分 一共是五十卷 攝決擇分 三十卷 這是八十卷 攝釋 分 才兩卷 攝異門分 也是兩卷 這是四卷 到最後一分是十六卷 那麼加 起來就是一百卷 本地分 是最多 是五十卷 披尋記 一頁 本地分 者 略說此論 總有五分 瑜伽師地論釋 云 一 本地分 略廣分別十七地義 二 攝決擇分 略攝決擇十七地中 瑜伽師地論 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本地分 云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三 三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三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瑜伽師地論 一共是分五分 一共有五分 第一分就是 本地分 第二分 攝決擇分 攝釋分 攝異門分 攝事分 一共是這五分 第一分叫做 本地分 就是根本的瑜伽師地 所以叫 本地分 其餘的四分都是屬於 本地分 的

More information

諸法集要經 1 / 年 02 月 25 日 諸法集要經 (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01 伏除煩惱品 說法品 厭離自身品 遠離不善品 無常

諸法集要經 1 / 年 02 月 25 日 諸法集要經 (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01 伏除煩惱品 說法品 厭離自身品 遠離不善品 無常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 1 / 285 2016 年 02 月 25 日 諸法集要經 (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01 伏除煩惱品... 6 02 說法品... 9 03 厭離自身品... 14 04 遠離不善品... 16 05 無常品... 23 06 不放逸品... 48 諸法集要經 2 / 285 2016 年 02

More information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諸善知識 專意承奉 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 樂善知識 常不捨離 無間無雜 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 能以其身 施善知識 隨其教命 靡有違逆 願一切眾生 為善知識之所攝受 修習大慈 遠離諸惡 願一切眾生 隨善知識 聽聞諸佛所說正法 願一切眾生 與善知識 同一善根 清淨業果 與諸菩薩 同一行願 究竟十力 願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六十迴向品第二十五之四佛子 菩薩摩訶薩 以種種車 眾寶嚴飾 奉施諸佛 及諸菩薩 師長善友 聲聞緣覺 如是無量種種福田 乃至貧窮 孤露之者 此諸人眾 或從遠來 或從近來 或承菩薩名聞故來 或是菩薩因緣故來 或聞菩薩 往昔所發 施願故來 或是菩薩 心願請來 菩薩是時 或施寶車 或施金車 悉妙莊嚴 鈴網覆上 寶帶垂下 或施上妙 瑠璃之車 無量珍奇 以為嚴飾 或復施與白銀之車 覆以金網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華嚴系列 釋普獻 講述 善知識的追尋 LOKEYA]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識 參 於善知識生何種心 一 與善知識同一志趣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變成八識, 這是罪, 是從這個標準上說的 我們今天世間, 那個標準就更低了 今天世間標準是什麼? 三惡道的標準 起心動念的時候, 都是三惡道的罪業 當然地藏菩薩確確實實, 這個意思是指三惡道的標準, 確實指這個 嚴重的分別執著, 十法界裡面分別執著很薄 很淡薄, 六道裡面分別執著就嚴重, 尤

經典專題變成八識, 這是罪, 是從這個標準上說的 我們今天世間, 那個標準就更低了 今天世間標準是什麼? 三惡道的標準 起心動念的時候, 都是三惡道的罪業 當然地藏菩薩確確實實, 這個意思是指三惡道的標準, 確實指這個 嚴重的分別執著, 十法界裡面分別執著很薄 很淡薄, 六道裡面分別執著就嚴重, 尤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空法師主講修行的標準是轉識成智, 轉八識成四智 起心動念是轉四智淨14 雜誌 516 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 白佛言, 世尊 我觀是閻浮眾生, 舉心動念, 無非是罪 脫獲善利, 多退初心 若遇惡緣, 念念增益 是等輩人, 如履泥塗, 負於重石, 漸困漸重, 足步深邃 我們看這一段 這一段裡面是這一部經裡面, 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特別是在現在的七月, 民間都知道這一些超度的法事, 超度法事是從什麼地方起源的?

More information

密嚴世界超諸佛國 遠離星宿及日月 如無為性不同微塵 此密嚴中佛及弟子 并餘世界來此會者 當如涅槃及以虛空非擇滅性 爾時世尊 現彼世界佛及菩薩 威神功德勝妙事已 復以佛眼遍視十方諸菩薩眾 告一切佛法如實見菩薩摩訶薩言 如實見今此世界名曰密嚴 是中菩薩悉於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 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 焚燒色

密嚴世界超諸佛國 遠離星宿及日月 如無為性不同微塵 此密嚴中佛及弟子 并餘世界來此會者 當如涅槃及以虛空非擇滅性 爾時世尊 現彼世界佛及菩薩 威神功德勝妙事已 復以佛眼遍視十方諸菩薩眾 告一切佛法如實見菩薩摩訶薩言 如實見今此世界名曰密嚴 是中菩薩悉於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 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 焚燒色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8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682 [No. 681]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朕聞西方有聖人焉 演不言之言垂無教之教

More information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證明 一切色聚中都有四大種 都是有四大的 那麼這是一件事 寅三 約色聚辨 分二科 卯一 流轉 分二科 辰一 標列 又色聚有三種流轉 : 一者長養, 二者等流, 三者異熟生 這是第三科 約色聚辨 前面是 約諸種辨 現在是 約色聚辨 分成兩科 第一科是 流轉 第二科是 依處 流轉 這句話的意思 就是相續 辰二 明具有 分二科 巳一 標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又於一切色聚中 一切時具有一切大種界 如世間現見乾薪等物 鑽即火生 這一科是 明具有 在 約諸種辨 裡面分兩科 第一科說 色聚種 第二科明 四大種 四大種 這一科裡面 先引經上佛說的話加以解釋 現在第二科 說在一切色聚中 都具有四大種 這一段文的大意是這樣 又於一切色聚中 前面解釋佛說的話 這底下又正式說明這件事 又於一切 的物質

More information

餘世界來此會者 當如涅槃及以虛空非擇滅性爾時世尊 現彼世界佛及菩薩 威神功德勝妙事已 復以佛眼遍視十方諸菩薩眾 告一切佛法如實見菩薩摩訶薩言 如實見今此世界名曰密嚴 是中菩薩悉於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 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 焚燒色貪及以無明 轉所依止得意成身 神足力通以為嚴飾 無竅隙無骨體 猶如日月摩尼

餘世界來此會者 當如涅槃及以虛空非擇滅性爾時世尊 現彼世界佛及菩薩 威神功德勝妙事已 復以佛眼遍視十方諸菩薩眾 告一切佛法如實見菩薩摩訶薩言 如實見今此世界名曰密嚴 是中菩薩悉於欲色無色無想有情之處 以三摩地力生智慧火 焚燒色貪及以無明 轉所依止得意成身 神足力通以為嚴飾 無竅隙無骨體 猶如日月摩尼 大乘密嚴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No. 682 [No. 681] 大唐新翻密嚴經序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82 朕聞西方有聖人焉 演不言之言垂無教之教 啟迪權實發披聾瞽 遷其善者不疾 而速 階其益者即聖自凡 擊蒙求以娑婆丘陵

More information

投影片 1

投影片 1 前言 梁皇寶懺 是高僧大德特別為我們這些苦惱罪業眾生所做的, 使我們能依文作觀來懺悔 為什麼慚愧? 我們還是凡夫的眾生, 有種種束縛, 所以要生慚愧 在這三界無安的娑婆世界裡, 我們不但聞到佛法, 還能修持佛法, 大家又能來這個好道場共修, 要慶幸我們是很有善根的人, 要把握時間好好來聽經聞法 2 梁皇懺第一卷 皈依三寶 斷疑 懺悔業障 3 第二卷是說明成佛道的目標 發願 要迴向 滿菩提願 4 花奉獻

More information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修訂日期 : 2004/10/11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65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2 [Nos. 650, 651]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藏沙門紹德等奉詔譯如是我聞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