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244\244\306[\304_\366\245\275\327\271|.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244\244\306[\304_\366\245\275\327\271|.doc)"

Transcription

1 中觀寶鬘論頌 聖龍樹菩薩造 仁光法師從藏譯漢 頂禮至尊諸上師明增上生決定善品第一解脫一切障, 眾德莊嚴者 ; 有情唯一友, 敬禮一切智 為王修法故, 說唯一善法 誰是正法器, 則能成辦法 先增上生法, 後生決定善 ; 由得增上生, 次生決定善 增上生即樂, 定善謂解脫, 成辦此二因, 略說即信慧 具信故依法, 具慧故正知, 二中慧為主, 信是彼前導 諸不由欲瞋, 怖痴而越法, 說彼是具信, 決定善勝器 誰能善觀察, 身口意諸業, 恆饒益自他, 說彼為智者 不殺不盜取, 不邪淫妄言, 離間粗惡語, 綺語正防止 遠離貪欲心, 慎恚及邪見, 此十白業道, 翻此為黑業 不飲酒淨命, 無害意敬施, 供應供修慈 略說法如是 若唯苦逼身, 決不生善法, 未除損惱他, 益他亦非有 施戒忍光明, 正法大坦途, 若棄習苦行, 如牛行險道 趣生死曠野, 劇苦眾生樹, 煩惱蛇纏身, 長遠於中行 殺生壽短促, 害他損惱多, 愉盜乏資財, 邪淫多怨敵 妄言招誹謗, 兩舌親乖離, 粗語聞惡聲, 綺語言失信 貪欲摧所求, 瞋恙多恐怖, 邪見生惡執, 飲酒心狂亂 不施感貧窮, 邪命逢欺誑, 驕生卑種族, 嫉故少威德 由忿形貌丑, 不問智者愚 此果在人道, 先當往惡趣 諸不善異熟, 如前所宣說 ; 一切善業報, 翻彼而生起 貪瞋痴及彼, 所生業不善 ; 無貪瞋痴等, 所生業是善 - 1 -

2 不善感諸苦, 惡趣亦如是 ; 由善感樂趣, 諸生中安樂 當從身語意, 遮諸不善法, 應常修善行, 故說此三法 由此法解脫, 地獄鬼傍生, 且能得人天, 王位圓滿樂, 定無量無色, 感梵天等樂 略說增上生, 因果法如是 諸決定善法, 細深智者見, 離聞諸異生, 生怖是佛說 我無當非有, 我所現未無, 凡夫聞此畏, 智者怖永盡 一切諸眾生, 皆是從我執, 我所執而有, 佛唯利彼說 說有我我所, 勝義中顛倒, 由於如實智, 不見此二故 我執生諸蘊, 我執義中妄, 若種子本妄, 所生云何真 由見蘊不實, 我執則斷除, 我執既斷已, 後不起苦蘊 譬如依淨鏡, 雖現自貌影, 此影真實性, 少分亦非有 如是依諸蘊, 雖能起我執, 亦如自貌影, 全無真實性 如不依淨鏡, 不現自貌影, 若不依諸蘊, 我執亦如是 聖者阿難陀, 證得如是義, 得淨法眼已, 為諸比丘說 何時有蘊執, 爾時有我執, 由我執有業, 由業而有生 三道生死輪, 無初中後轉, 猶如旋火輪, 彼此互為因 彼自他及俱, 三世不見故, 即能盡我執, 業及生亦爾 如是見因果, 生盡真實性, 即不思世間, 實有及斷無 愚人若聞此, 能盡諸苦法, 於無畏處瞋, 不知故生怖 涅槃中無彼, 汝若不怖畏, 此處說無彼, 汝何故生怖 解脫無我蘊, 設許如是者, 此處除我蘊, 汝云何不喜 涅槃尚非無, 何當是有法 有無執俱盡, 當知名涅槃 略則無見者, 謂撥無業果, 非福惡趣因, 經說名邪見 略則正見者, 謂信有業果, 福是樂趣因, 經說名正見 由知有無寂, 超越福非福, 彼離善惡趣, 佛說名解脫 - 2 -

3 由見生苦因, 遠離於無見, 由見滅苦因, 亦不許有見 前生及俱生, 非因實因無, 假立與真實, 生皆不許故 此有故彼有, 如由長有短, 此生故彼生, 如由燈有光 有長故有短, 非從自性有, 如無有燈故, 光亦不能生 見從因生果, 此世間如是, 許從戲論生, 不成無見者 滅非戲論生, 即成真如性, 不許非有見, 離二得解脫 遠處所見色, 近見更明瞭, 陽燄設是水, 云何近不見 猶如諸遠者, 見世間實有, 近者則不見, 無相如陽燄 陽燄現似水, 其實並非水, 如是蘊似我, 非我非實有 計陽燄為水, 是故往彼處, 執水後變無, 此是愚痴者 如是如陽燄, 謂世間有無, 此執即痴闇, 有痴不解脫 無見墮惡趣, 有見生善道, 如實知正義, 不依二解脫 如實正知故, 不許有成無, 無見者若成, 何非有見者 若言由破有, 義即屬於無, 如是由破無, 何故不屬有 諸不許全無, 不行心亦無, 依菩提道故, 何說彼墮無 說我蘊實有, 世間數論師, 勝論裸形前, 試問離有無 故應知佛法, 不死真甘露, 離有無甚深, 是不共正法 滅生無去來, 剎那亦不住, 超越三世體, 世間豈實有 由世間涅槃, 無實去來住, 故彼二真理, 何當有差別 由無有住故, 生滅非實有, 則生住滅三, 云何有自性 法若常變異, 豈是非剎那, 設是無變異, 云何轉成餘 一分或一切, 盡故成剎那, 未見不同故, 此二俱非理 剎那無不變, 云何有故物, 恆故非剎那, 故物云何成 剎那有後際, 亦應觀初中, 三剎那體故, 世剎那非住 初中後三際, 如剎那應思, 初中後三者, 非由自他成 - 3 -

4 異分故非一, 無分全非有, 一無多亦無, 有無無也無 由壞或對治, 有亦可變無, 有本非有故, 壞對治何成 因此由涅槃, 滅世間不成 世間有邊耶? 問時佛默然, 如是甚深法, 非器前不說 故智者了知, 佛是一切智 如是定善法, 甚深無執著, 諸圓滿佛陀, 一切智所說 怖畏無住法, 眾生深喜住, 未越有無邊, 諸無智受損 怖畏非怖處, 自損亦損他 王莫為彼損, 應當如是行 為王不受損, 故依出世軌, 不落二正教, 如實而宣說 超越福非福, 甚深解釋義, 自他怖無住, 因此未領納 士夫非地水, 非火風及空, 非識非一切, 何者是士夫 士夫六界合, 故非是實有, 如是一一界, 合故亦非實 蘊非我及無, 亦非互相依, 蘊非薪火雜, 是故我何有 三大種非地, 非互依非離, 餘各亦如是, 故大如我妄 地水火及風, 一一無自性, 三無一亦無, 一無三亦無 若三無一無, 一無三亦無, 各各非自有, 合豈自性生 若各各自有, 無薪何無火, 動礙及攝持, 水風地亦然 餘無火亦無, 三大何自有, 三大與緣生, 亦不應相違 一一有自性, 如何相待有, 一一無自性, 彼豈相待有 若一一無性, 一有餘亦有, 不雜非共住, 雜則非各有 諸大非各有, 豈各有自相, 無各無遍多, 自相唯世俗 色香及味觸, 亦是同此理 眼識與色等, 無明 業及生, 能作所作作, 數相應因果, 時和長短等, 名有名如是 地水火及風, 長短粗細性, 善等智前滅, 是能仁所說 識不可指出, 無邊遍主前, 地水火及風, 住處不可得 此中長與短, 粗細善不善, 名及色等法, 一切皆寂滅 - 4 -

5 由不知彼故, 識未見本有, 知彼故識前, 後見是寂滅 此一切行法, 是識火之薪, 由具分別光, 燃燒即寂滅 無知故先計, 後了知真如, 有既不可得, 無云何可得 色體唯名故, 虛空亦唯名, 無大何有色, 故唯名亦無 亦應當思惟, 受想行及識, 如大種及我, 故六界無我 雜說品第二如剝芭蕉樹, 支分盡無實, 士夫析六界, 無實亦同彼 一切法無我, 是諸佛所說, 故為王抉擇, 六界等無我 如是我無我, 實有不可得, 是故佛盡遮, 我無我二見 佛說見聞等, 非實亦非虛, 違品亦非有, 故彼二非實 如是勝義中, 世間離實妄, 因此佛不許, 有無是實有 如是一切法, 全非自性有, 佛不記有邊, 無邊及二俱 無量佛過去, 未來及現住, 度生俱胝數, 密意住三世 盡故住三世, 非是增長因, 佛如何不記, 彼前際有邊 於異生秘密, 即彼甚深法, 世間如幻化, 是佛教甘露 猶如幻化像, 雖現似生滅, 然在事實上, 無生亦無滅 此為幻世間, 雖現似生滅, 然於勝義中, 生滅皆非有 譬如幻化像, 無來亦無去, 唯心愚痴爾, 實則無所住 世間如幻化, 無來亦無去, 唯心愚痴爾, 實則無所住 超越三世體, 唯名言安立, 諸法有或無, 世間非實有 佛即由此因, 於有邊無邊, 二俱四句中, 不授記非餘 此身不淨相, 粗及現量境, 恆常顯現者, 心中尚不住 況正法無住, 極細難通達, 甚深非現量, 心豈能易入 此法甚深故, 眾生難悟解, 故佛成道時, 默然不說法 - 5 -

6 若倒知此法, 能損諸無智, 由如是無見, 沉沒不淨坑 若邪執此義, 愚起智者慢, 誹謗具粗獷, 倒首墮無間 若不善飲食, 致招諸衰損, 善食獲長壽, 無病力安樂 如是倒執者, 亦當獲衰損, 善知得安樂, 及無上菩提 是故應棄捨, 毀謗和無見, 為成諸義利, 殷重求正知 若不知此法, 即隨我執轉, 而集善惡業, 致感苦樂趣 何時若未知, 遣除我執法 ; 爾時應殷重, 修施戒忍法 業前思善法, 中後亦具法, 如此行國王, 現後世無損 由法獲稱樂, 現及死無怖, 後世樂增長, 故應常依法 法是正規律, 由法世間喜 ; 世間喜樂故, 現後無欺誑 若非法定律, 世間即憎惡 ; 由世憎惡故, 現後不安樂 無義惡趣道, 欺他生劇苦, 此等錯亂慧, 豈是義利明 若唯欺誑他, 如何具正義? 由此百千生, 唯成自欺爾 欲令怨懊惱, 捨過依功德, 由王得自利, 怨敵亦不喜 布施及愛語, 利行與同事, 以此攝世間, 亦攝持正法 若王說實語, 令生堅固信 如是說妄語, 極能令不信 無欺是實語, 違心非真實, 利他是實語, 不利則為妄 王有諸過失, 施明能映蔽, 如是由慳吝, 能壞彼眾德 寂靜甚深故, 能生殊勝敬, 由敬具威信, 故應修寂靜 具慧心難奪, 堅不隨他轉, 亦不被欺誑, 故王應修慧 諦施寂靜慧, 王具此四法, 如四種妙法, 為人天讚嘆 直言意清淨, 慧悲無垢染, 與此人作伴, 慧法常增長 說益語者難, 聽者亦復難, 逆耳知有益, 速行者更難 因此雖逆耳, 有益宜速行, 醫病慈愛我, 苦藥亦應服 命無病王位, 恆念是無常, 須應具精進, 專一修正法 - 6 -

7 若見定當死, 死後罪招苦, 暫時雖安樂, 亦不應作罪 有時見無怖, 有時見有怖, 若於一心安, 汝何不畏餘 由酒世間譏, 誤事亦耗財, 癡迷行非事, 故應常斷酒 賭博生貪憂, 瞋諂誑掉舉, 妄綺惡語因, 故應常斷除 貪愛女人者, 多計女身淨, 實則思女身, 全無一毫淨 口是唾齒垢, 諸不淨器具, 鼻流濃涕痍, 眼出淚眵處 腹中糞尿聚, 及是肺肝器, 愚未見不淨, 貪著女人身 有類由不知, 貪不淨美瓶, 世人痴無智, 愛女人如是 身境極臭穢, 本是離貪因, 世人若愛彼, 以何引離欲 猶如豬極貪, 屎尿嘔吐器, 一類愛糞尿, 嘔吐處亦爾 身城是不淨, 出生之穴孔, 愚人於彼處, 計為生樂因 汝見屎尿等, 一一為不淨, 於彼合集身, 如何生悅意 由精血混合, 不淨種子生, 知是不淨身, 於此何生貪 由彼不淨聚, 濕皮所纏裹, 若與彼同臥, 如同不淨眠 身色好及丑, 年老或青春, 女身皆不淨, 汝從何生貪 糞團雖色美, 極新及形好, 於彼不應貪, 女色亦如是 內腐外皮裏, 此腐臭尸體, 所現極丑惡, 如何未曾見 皮非如糞穢, 是如衣云者, 猶如糞堆皮, 如何能令淨 糞穢所滿瓶, 外飾亦應厭, 身是不淨體, 糞滿何不厭 若汝厭糞穢, 香鬘及飲食, 本淨希成穢, 此身何不厭 如於自或他, 糞穢起厭惡, 自他不淨身, 云何不厭惡? 如女身不淨, 汝自身亦然 故於內外體, 非應離貪耶? 九孔流不淨, 自雖常烷濯 不知身不淨, 對汝說何益 諸於不淨身, 裝飾作讚頌, 奇哉謬且愚, 奇哉士所恥 無知闇所蔽, 眾生多如此, 為欲事興諍, 如眾犬爭糞 - 7 -

8 搔癢生樂受, 無癢更安樂, 如是世欲樂, 無欲更安樂 汝若如是觀, 雖未成離欲, 然由欲漸薄, 於女不起貪 短壽怖及苦, 地獄之主因, 由暴惡畋獵, 故應常斷殺 如不淨涂身, 惡蛇流毒涎, 依誰令有情, 生怖者暴惡 大雨雲起時, 諸農民生喜, 如是依誰人, 有情喜者善 故應捨非法, 不懈依正法 欲自及世間, 得無上菩提, 菩提心為本, 堅固如山王 大悲遍十方, 不依二邊智 大王若欲用, 大士卅二相, 莊嚴汝身者, 諸事應諦聽 善事塔供處, 聖者及尊宿, 吉祥手足輪, 莊嚴成轉輪 王於所受法, 常堅固受持, 由此當得成, 安足之菩薩 由布施愛語, 利行及同事, 感吉祥手指, 密網連接紋 由施妙飲食, 及極豐盛故, 感手足柔軟, 身高手及足, 雙肩與後頸, 滿故七處高 不害救死犯, 感身嚴修直, 長壽手纖長, 足跟寬廣等 闡揚正受法, 感吉祥妙色, 足踝骨不現, 毫毛向上嚴 於明及工業, 敬受並授人, 感阿勒耶惴, 及聰利大慧 若他求己財, 不捨誓速施, 感臂圓體健, 為世間導師 親友若乖違, 正直作和解, 感吉祥陰藏, 向內而隱沒 施舍宅臥具, 舒適且美妙, 感純淨無垢, 極光滑金色 施無上權位, 如理順師長, 感一孔一毛, 白毫莊嚴面 說和雅愛語, 隨順他善說, 汝感臂膊圓, 上身如獅子 承事諸病人, 痊感臂頭圓, 自己安穩住, 得最上妙味 引導順法事, 汝頂髻善住, 如諾瞿陀樹, 縱廣量相等 由長時宣說, 諦實和軟語, 王當得舌相, 廣長具梵音 由恆常相續, 說諸諦實語, 兩頰如獅子, 吉祥他難勝 由恭敬承事, 隨順正理行, - 8 -

9 感齒極潔白, 整齊平正相 由長時串習, 實語無離間, 感齒具四十, 整齊且細密 由無貪瞋痴, 慈心視有情, 得眼青且光, 睫順如牛王 如是略說因, 及三十二相, 應知彼即是, 大士獅子相 隨形好八十, 由慈等流生, 餘恐文辭繁, 故未為王說 一切轉輪王, 雖有此諸相, 淨嚴及明顯, 不逮佛一分 轉輪王所有, 相及隨形好, 說由於能王, 一分淨心生 經百俱胝劫, 專積諸善根, 亦不能出生, 佛一毛孔相 日光與熒等, 唯少許相同, 佛相與輪王, 相同亦如是 攝菩提資糧品第三從不思議福, 出生佛妙相, 大乘教中說, 王應如是聽 諸獨覺所生, 學無學所生, 世間所生福, 如世間無量 以此福十倍, 感一毛孔相, 佛一一毛孔, 與彼福相等 生一切毛孔, 所有諸福德, 以彼之百倍, 感一隨形好 所有福國王, 成一隨形好, 如是至八十, 所生福亦爾 感八十隨好, 所有福德聚, 此等之百倍, 成一大士相 三十二相因, 是大福德聚, 以此等干倍, 感毫如滿月 白毫相福聚, 億倍共合集 能感無見頂, 救怙之頂相 如無見頂福, 百億俱胝倍 當知能感得, 具十力法螺 彼福雖無量, 如說與十方, 世界等無餘, 略說為有量 由於色身因, 如世界無量, 所以法身因, 云何成有量 一切因雖小, 能感廣大果, 佛具無量因, 果有量難思 一切佛色身, 從福資糧生, 大王佛法身, 由智資糧生 因此二資糧, 即是成佛因, 如是應常依, 此福德智慧 - 9 -

10 由說正理教, 令得安慰因, 於成菩提福, 不應生懈怠 如十方空地, 水火風無邊, 如是許具苦, 有情亦無邊 彼無邊有情, 菩薩由大悲, 從諸苦拔濟, 令安住佛位 彼心堅住者, 未眠或眠時, 從正誓受起, 雖有時放逸 有情無邊故, 常積無邊福, 由彼無邊因, 證佛果不難 諸住無量時, 為無量有情, 求無量菩提, 作無量善法 菩提雖無量, 由四無量聚, 無須經長時, 如何不能得 由無邊福德, 及無邊智慧, 身心所有苦, 迅速得消除 罪感惡趣身, 生饑渴等苦, 彼止惡修福, 他生則無苦 由痴生心苦, 貪瞋怖欲等, 彼因無依慧, 速離諸心苦 所有身心苦, 不能損惱故, 直至世間盡, 度生如何厭 有苦時雖短, 難忍何況長, 無苦而安樂, 時無邊何妨 彼既無身苦, 心苦云何有, 悲愍世間苦, 由此長住世 成佛時雖長, 具慧不怯弱, 為盡過德圓, 此應常勵力 貪瞋痴等過, 如已應全斷, 無貪瞋痴德, 知已殷重依 由貪墮餓鬼, 慎恚感地獄, 痴多趣傍生, 翻此生人天 捨過取功德, 是增上生法, 由智盡諸執, 是決定善法 佛像及佛塔, 殿堂應廣造, 廣設諸臥具, 殊勝應具備 眾寶之所造, 佛像極莊嚴, 又應善繪畫, 坐寶蓮花上 正法比丘僧, 應殷重護持 金及寶瓔珞, 供佛塔等上, 金銀花金剛, 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 藍寶等供塔 供養說法師, 利養承事等, 作諸喜悅事, 六法敬依止 事師及敬聽, 服事和問訊, 及諸菩薩前, 常恭敬供養 汝莫於外道, 恭敬供養禮, 無知由彼緣, 於有過生愛 能仁經及論, 書寫施經紙, 諸筆及墨等, 亦應先惠施

11 於國起學校, 聘諸教授事, 給田固基業, 願增長智因 為除老幼病, 有情之苦惱, 醫生剃髮師, 給田令安居 造旅舍花園, 橋池聚會廳, 渠衣食草薪, 令諸巧慧作 於村城伽藍, 修建雅亭館 諸缺水道中, 應為置水渠 病無依苦逼, 下姓或貧窮, 常悲愍攝受, 撫育敬彼等 應時新飲良, 啖食谷果等, 乞求諸物人, 未給不先用 靴傘濾水囊, 及拔刺器具, 針線與扇等, 安置涼亭中 三果和三辛, 酥蜂蜜眼藥, 消毒置涼亭, 書咒及藥方 涂身足首油, 嬰兒床及粥, 妙瓶刀斧等, 請置涼亭中 芝麻米及谷, 飲良糖油汁, 淨水灌滿缸, 陰涼處布施 螞蟻窩穴門, 置食物水糖, 及諸谷米堆, 常令堪信施 食前與食後, 亦常施餓鬼, 犬螞蟻鳥等, 隨宜施飲食 侵害饑饉年, 損害和瘟疫, 被敵戰敗域, 隨世廣攝受 農夫受苦惱, 應給種飲食 殷重蠲賦稅 田糧亦減少 救濟債累者 免稅及減稅 住諸門苦惱, 而應善解除 自境或他境, 群賊須平息 貨潤須平衡, 價值令合理 群臣所稟白, 自當全了知, 有益世人者, 一切應常作 如有利己者, 汝常殷重為, 如是利他事, 汝應殷重作 如地水火風, 藥草林木等, 於一須臾間, 可令他享受 若行七步頃, 起心捨諸物, 菩薩所生福, 如虛空無量 童女身端嚴, 賜與諸求者, 由此得正法, 總持陀羅尼 釋迦佛往昔, 施八萬童女, 具一切莊嚴, 及諸資生具 種種色光華, 衣服莊嚴具, 香鬘受用物, 愍施諸乞者 諸缺乏法義, 生極苦惱者, 若立即惠與, 無施能勝此 若於何有益, 毒亦可布施, 於他若有損, 妙食不應施

12 如人被蛇蛟, 說斷指有益, 佛說若利他, 不樂亦應為 於正法法師, 汝應勝承事 恭敬聽聞法 亦恆行法施 莫愛世間語 應樂出世言 如自生功德, 亦應令他生 聞法無厭足 攝義應分析 於師修供養, 常恭敬陳白 莫讀順世論 遠離諍執慢 自德不讚嘆 仇德應宣揚 莫攻他要害 及不以惡心, 舉發他過非 恆應觀己過 他由何種過, 常為智者責, 自應斷彼盡, 加應遮止他 他害莫瞋恚, 應念宿業感, 為後不受苦, 自應離諸過 不希望報酬, 於他作饒益 有苦唯自受, 樂與求者共 雖具天圓滿, 亦不應驕傲, 窮困如餓鬼, 亦不應怯弱 由說真實語, 自死失王位, 亦應常說彼, 不說其他語 如所說而行, 誓願應堅持, 由此具吉祥, 地上成勝量 汝恆於一切, 應善觀察行, 由見真實義, 故不隨他轉 法生王位樂 遍諸十方界, 大名蓋當生 群臣盡敬服 死緣極眾多, 活緣唯少許, 此等亦死緣, 故當常修法 如此恆修法, 自與諸世間, 心得喜悅者, 即以此為佳 由法睡時樂, 醒時亦安穩 由內無過咎, 夢中亦見樂 虔誠孝父母, 敬事族姓尊, 善受用忍施, 軟語無離間 實願盡壽行, 感得天王已, 後仍為天王, 故應修彼法 每目三時施, 三百罐飲良, 不及須臾頃, 修慈福一分 人天等慈愛, 彼等亦守護, 意喜身多樂, 無毒刀損害 無勞事得成, 當生梵世間, 設未能解脫, 得慈法八德 若令諸有情, 發堅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 堅固菩提心 由信離無暇 由戒生善趣 由修習空性, 即得不放逸 無諂具正念 思惟增聰睿 恭敬證法義 護法具智慧

13 由不障聞法, 及行法施者, 當與佛值遇, 所求亦速得 無貪成法事 無慳增受用 無慢感尊主 忍法獲總持 由施五精華, 乃施無怖畏, 諸魔不能侵, 具殊勝大力 佛塔供燈鬘, 暗處置火炬, 燈中施油類, 能獲淨天眼 供養佛塔時, 敬獻妙音樂, 鍾及螺鼓等, 能得淨天耳 不舉他遇失, 不說缺支等, 常護惜他心, 當感他心智 施履及車騎, 攙扶羸弱人, 乘騎奉師長, 智者得神變 為法建伽藍, 憶念法文義, 由淨心施法, 故得宿命通 諸法無自性, 如實正了知, 得第六神通, 諸漏永斷盡 為解脫有情, 真如智等具, 修悲以潤澤, 成最勝勝者 由種種淨願, 成佛淨剎土 以寶獻能王, 得放無量光 由此知業果, 相應義如是, 常利益有情, 即是汝自利 國王規則品第四忍不忍難知, 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 給養者於王, 多加讚美故, 益無益難覺, 若對任何人, 逆耳益難說 況於大地王, 我比丘何言, 為令汝喜悅, 及愍眾生故, 逆耳若有益, 我一定啟白 佛說對弟子, 實柔具義合, 悲愍應時言, 故今說此語 堅定若宣說, 無瞋諦實語, 如滌垢妙水, 可聽聞受持 我為汝宣說, 現後有益者, 如已應修行, 自他有益事 由昔施來求, 事成若不施, 忘恩起貪著, 後難獲義利 如世間路糧, 無資不能負, 施乞雖不念, 後世獲百倍 願常發大心, 歡悅作大事, 由作廣大業, 定感廣大果 大王應當作, 劣者難思事, 法事三寶依, 得名稱吉祥 若作何法事, 他身毛不豎,

14 死後無善譽, 王不作為上 作諸廣大事, 全離驕生喜, 諸劣者息慢, 至一切財盡 汝棄一切物, 無主尋去處, 唯有如法行, 來至汝面前 先王諸財富, 雖屬新王有, 然能得先王, 法樂名稱否 有財此世樂, 施感他生樂, 不用施損失, 唯苦何有樂 臨終諸惡臣, 輕汝重新王, 諸欲慈愛者, 無權不行施 故在有權時, 速捨為法事, 常住死緣中, 猶如風中燈 諸先王所建, 法事天廟等, 一切善制度, 應如昔保護 彼不害善行, 住戒慈新來, 實語忍無諍, 常處精進行 盲病劣無依, 窮苦缺支節, 切勿遮彼等, 平等獲飲食 具法無希求, 或住他王境, 亦盡力攝受, 隨宜善處理 一切法事主, 應委精進人, 不侵蝕聰智, 如法不損傷 明規具法親, 淨貼心不瞋, 上姓稟性賢, 如恩委大臣 能捨無貪勇, 柔和適當用, 堅常不放逸, 具法委將軍 法軌清淨作, 識事了經義, 如法平柔和, 委老宿為首 王每月於彼, 聽一切收支, 聽已即應於, 法事作權衡 汝王位為法, 不求名五欲, 因此有勝果, 反之果無義 人王現世間, 多互相損害, 如是汝應聽, 政法不相違 智耆宿上姓, 知理能畏罪, 善良見重要, 汝應常招納 罰系打罵等, 雖屬應執行, 汝以悲心潤, 恆常賜攝受 於造極重罪, 一切諸有情, 王亦應常起, 悲愍饒益心 於造極惡者, 尤應起悲心, 彼等自受損, 大士悲愍處 一日或五日, 放諸弱小囚, 餘亦隨所應, 勿全不釋放 汝思不放誰, 即生非律儀, 從彼非律儀, 相續積罪惡 何時囚未放, 爾時剃髮師, 沐浴及飲食, 醫藥令安樂 如欲不肖子, 成為可造材,

15 悲心行治罰, 非瞋非為財 極瞋行惡人, 觀察善知已, 不殺不損害, 驅擯出境等 所轄諸境內, 派專使視察, 恆念不放逸, 願作順法事 自於功德處, 善施敬承事, 廣大隨順行, 餘亦如理施 王樹忍陰涼, 恭敬花繁盛, 善施果廣大, 民眾鳥來栖 若王性好施, 有威眾亦喜, 如豆蔻胡椒, 所包沙糖丸 若依理觀察, 汝王位不失, 亦不成非理, 離非法成法 王位從正法, 非前世帶來, 攜至後世故, 不應行非法 王位如貨物, 若苦價相傳, 則將無成就, 願王努力行 王位如貨物, 若王價相傳, 則應當更換, 願王努力行 雖得四洲地, 轉輪王安樂, 許身及與心, 唯此二樂爾 身所生樂受, 僅苦逼變壞, 心樂想自性, 唯分別而已 世間一切樂, 唯苦逼變壞, 及唯分別故, 彼樂非真樂 洲境處及家, 乘椅衣臥具, 飲食及象馬, 女人等受用 同時生樂心, 爾時稱彼樂, 餘由心不緣, 爾時境非境 眼等五種根, 緣五種境時, 若無分別執, 不知何者樂 何時色等境, 為一根緣知, 爾時不緣餘, 爾時無境故 諸根只能緣, 過去境行相, 意緣起分別, 便執為樂想 此由某一根, 而緣某一境, 境無根亦無, 根無境亦無 如說依父母, 後乃有子生 如是依眼色, 後乃說識生 境唯過及未, 不越此二故, 彼有根無境, 則現亦無境 如由眼錯亂, 妄見旋火輪, 如是由諸根, 緣現境亦爾 諸根及諸境, 許是大種性, 大種別無境, 此等無實境 若大種各異, 無薪應有火, 和合當無相, 其餘如是知 大種二相中, 無境合無境, 和合境無故, 色亦無實境 識受想及行, 一切亦如是,

16 別體無境故, 勝義中境無 於苦變壞位, 起真樂我慢, 如是樂變壞, 起真苦我慢 由於無自性, 斷除樂受愛. 以及離苦愛, 是故見解脫 由何心能見, 依名言中說. 無心所無心, 無境不許俱 如彼真實性, 知眾生無實. 如無因之火, 無住得涅槃 菩薩亦如此, 求圓滿菩提, 彼唯由大悲, 受生至菩提 如來從大乘, 示菩薩資糧, 於彼愚痴者, 極瞋興毀謗 不知德與失, 或想德為失, 或於德起瞋, 而誹謗大乘 知損他是過, 利他為功德, 仍誹謗大乘, 說於德起瞋 不顧自利故, 一味喜利他 : 大乘德根源, 瞋彼遭焚燒 具信由惡取, 另方由瞋恚, 具信尚說焚, 況餘瞋背者 醫方中所說, 以毒能攻毒, 如是以小苦, 除大苦何妨 諸法意前導, 說意為上首, 饒益心利他, 雖苦豈無益 作現苦後利, 何況為自他, 引廣人利樂, 此法是常規 若捨小安樂, 能見大安樂, 願王見大樂, 而捨小安樂 設若不捨彼, 醫師為病愈, 而給諸苦藥, 病減不應瞋 見為損害者, 智者見有益, 了知總別者, 諸論極稱讚 大乘經中說, 先具大悲行, 及無垢淨慧, 有心誰謗彼 於廣大甚深, 懶惰己未修, 由痴謗大乘, 實為自他怨 施戒忍進禪, 智慧悲為體, 此即是大乘, 有何錯誤語 由戒施利他, 進忍行自利, 定慧解脫因, 總攝大乘義 自他利解脫, 總則佛聖教, 六度中全有, 因此是佛語 佛說菩提道, 福智資糧體, 此即是大乘, 諸痴盲不忍 德如虛空量, 說佛德無量, 因此於佛陀, 大乘說當忍 聖者舍利弗, 猶不知戒蘊, 故佛大功德, 無量何不忍 大乘說無生, 餘說盡空性,

17 盡無生義同, 是故應忍許 空性法身體, 若如理觀察, 二乘於智者, 如何不相等 如來密意說, 非易了知故, 說一乘三乘, 存置護自身 由置不造惡, 瞋毀集非善, 故欲愛自者, 不應瞋大乘 彼小乘經中, 未說菩薩願, 諸行及回向, 豈能成菩薩 加持成菩提, 故佛未曾說, 此義較佛勝, 定量更有誰 加持四聖諦, 及順菩提道, 共諸聲聞行, 佛果由何勝 安住菩提行, 彼經未曾說, 大乘中說故, 智者應受持 如諸聲明師, 先教學字母, 如是佛為他, 先說堪忍法 或者為遮止, 眾罪而說法, 或為成福德, 或者依二法 或二俱不依, 分別怖深法, 為修菩提者, 說空悲心要 是故諸智者, 應捨憎大乘, 為成辦菩提, 尤應起淨信 由信解大乘, 及依彼說行, 成無上菩提, 兼得一切樂 施戒忍辱法. 特為在家說, 大悲心要法, 願依教修習 由世不馴服, 王位若乖法, 為法及名稱, 汝即應出家 菩薩共學品第五復次出家者, 初應敬學處, 於別解律儀, 多聞善抉擇 次知微細罪, 諸事應斷除 : 所說五十七, 應精進了知 忿令心擾亂, 隨彼行名恨, 覆謂覆諸惡, 惱於惡堅執 誑謂極虛妄, 諂心曲為性, 嫉憂苦他德, 慳於捨怖畏 無慚及無愧, 於自他不羞, 傲謂不恭敬, 怒為瞋所損 憍高舉放逸, 不能修諸善 慢相有七種, 當分辨解說 此中慢相者, 劣己劣等等, 劣計勝或等, 是故名為慢 於劣計己勝, 是名為過慢

18 於勝而計勝, 名為慢過慢, 猶如瘡上疤, 有極大過患 五取蘊本空, 於彼等愚昧, 計我起執著, 故名為我慢 未得果計得, 故名增上慢 稱讚造惡業, 智者知邪慢 謂我無作為, 輕毀自己者, 名為卑劣慢, 是略說彼等 矯為利敬故, 偽現根防護, 媚為利敬故, 先說柔軟語 側面求所得, 稱讚他財物, 方便求利故, 當面譏謗他 卻以利求利, 讚嘆先所得 說過即一一, 說他人過失 無勤不觀察, 由病緣意昧 遍貪自資具, 由貪生懈怠 自與他異想, 由三毒遮障 若不起作意, 於心不觀察 於隨順法者, 懈怠不恭敬 於師非佛想, 許是惡異生 耽著小纏縛, 從欲貪而生 遍著謂從欲, 生起大纏縛 貪謂於己物, 具貪欲之意 耽著他財物, 名為非理貪 貪所斷女色, 讚頌非法貪 惡欲無功德, 現德相嬌詐 大欲謂極貪, 違少欲知足 得欲謂欲他, 知己具功德 不忍於損害, 及苦等不忍 無規於奢黎, 師長事不敬 教誨心不樂, 不敬順法語 親眷尋思者, 於親起慈貪 如是於方處, 生愛讚其德 不死尋思者, 於死怖不慮 順了別尋思, 欲令他了知, 自有何德相, 為他作師長 貪愛他尋思, 於他起貪愛 由彼損害心, 思利己損他 不喜無堅固 卻合渾濁意 懶惰無精進, 身遲緩懈怠 變由煩惱緣, 令身語變化 不思食過量, 令身不安樂 心最下劣性, 是說心怯弱 欲貪於五欲, 起貪欲希望 害心我伴仇, 三時非理疑, 損害他人心, 皆從九因起 身心沉重故, 離作業昏沉 睡眠掉舉者, 身心不寂靜 悔於惡作悔, 後生諸憂苦 於諦三寶等, 懷二心曰疑

19 菩薩應斷除, 勤戒尤應斷 已離彼等過, 功德等易依, 略說菩薩德, 謂布施持戒, 忍辱與精進, 靜慮智悲等 施謂捨自財, 尸羅為益他, 忍辱遠離瞋, 精進總持善 禪一境無惑, 慧抉擇諦理, 悲於諸有情, 悲愍一味慧 施受用戒樂, 忍光澤進威 禪寂慧解脫, 悲成一切義 此七等無餘, 由波羅蜜多, 得不思議境, 為世間依怙 如聲聞乘中, 說聲聞八地, 如是大乘中, 說菩薩十地 彼等初歡喜, 菩薩歡喜故, 三結永斷除, 生如來種姓 彼所感異熱, 施度極殊勝, 能動百世界, 作閻浮提王 第二名離垢, 身語意十業, 清淨無垢故, 任運住彼等 此所感異熟, 戒度極殊勝, 作吉祥七寶, 利生轉輪王 三地名發光, 智放寂靜燄, 起靜慮神通, 永盡貪瞋故 此所感異熱, 忍辱行殊勝, 作帝釋天王, 能遣諸欲貪 第四名燄慧, 發正智燄故, 一切菩提分, 增上修習故 此所感異熟, 作夜摩天王, 善能破一切, 薩迦耶見等 第五極難勝, 諸魔難勝故, 善知聖諦等, 微細深義故 此所感異熱, 作睹史天王, 能破諸外道, 煩惱惡見處 第六名現前, 佛法現前故, 由修止觀力, 得滅及增廣 此所感異熟, 作化樂天王, 留聞不能奪, 能滅諸我慢 第七名遠行, 由數遠行故, 剎那剎那中, 能趣入滅定 此所感異熟, 作自在天王, 現證聖諦故, 為勝阿奢黎 第八童真地, 不動無分別, 不動身語意, 行境不思議 此所感異熟, 千主大梵王, 抉擇諸法義, 聲緣不能奪 九地名善慧, 如王太子位, 得無礙智解, 故此名善慧 此所感異熟, 二千主梵王, 有情心所問, 羅漢等無奪

20 第十名法雲, 降正法雨故, 菩薩得諸佛, 光明灌頂故 此所感異熟, 為淨居天王, 無量智境主, 殊勝大自在 如是彼等十, 菩薩十地說 佛地與彼異, 廣大不可量, 此處但略說, 與十力相應 彼力又一一, 如眾生無量, 諸佛德無量, 如方隅虛空, 及地水火風, 僅略說彼相 若佛因僅此, 則不見無量, 於佛德無量, 難生決定信 在佛像塔前, 或餘處亦可, 於此二十頌, 一日三時誦 於諸佛正法, 僧眾及菩薩, 恭敬皈依已, 頂禮堪供者 消滅諸罪業, 廣修眾福德, 諸有情福善, 一切皆隨喜 我頂禮合掌, 請轉妙法輪, 直至有眾生, 諸佛久住世 我以所作福, 已作及未作, 願一切有倩, 皆發菩提心 願有情無垢, 根圓離無暇, 正行得自在, 正命悉具足 願諸有情等, 手中具財寶, 諸資具無量, 盡生死無竭 願一切女人, 恆為勝丈夫, 一切有情明, 戒足願成就 願有情妙顏, 端形大威光, 見者悅無病, 得大力長壽 成方便善巧, 願諸苦解脫, 安住三寶中, 佛法財具足 修慈悲歡喜, 離惑住等捨, 施戒忍精進, 靜慮慧莊嚴 諸資糧圓滿, 相好極顯明, 不思議十地, 願不斷進行 我亦以彼德, 及餘而莊嚴, 遠離一切過, 於有情勝慈 有情意所求, 諸善修圓滿, 願恆常斷除, 諸眾生苦惱 諸世間異生, 為怖所懊惱, 願但聞我名, 遠離大恐懼 見念聞我名, 諸異生淨信, 離錯住真實, 定圓滿菩提 願一切生中, 五神通隨行, 願於諸有情, 恆常作利樂 諸世間異生, 欲作眾罪業, 願彼等無損, 恆時頓遮止 如地水火風, 藥及曠野樹, 願眾生恆常, 隨意而受用

21 於生如愛命, 隨彼極愛我, 眾罪咸歸我, 我善施眾生 何時有有倩, 未得解脫者, 我雖得菩提, 誓願住三有 上所說福德, 設彼有形體, 恆河沙世界, 亦不能容受 彼是世尊說, 此中亦有因, 饒益眾生界, 無量者同彼 如是我為汝, 總攝說是法, 汝如愛護身, 恆常作愛護 為愛彼法義, 即是愛己身, 若欲益所愛, 彼由法能成 如我依止法, 依如法修行, 如修行依慧, 如慧依智者 清淨慈具慧, 由辯說饒益, 誰懷疑衰損, 彼必失自利 善知識德相, 略攝應了知, 知足具悲戒, 有斷煩惱慧 彼若教誨汝, 汝應知恭敬 法規圓滿修, 當得殊勝果 眾生諦軟語, 安祥嚴可畏, 有理不輕毀, 自在應善說 調伏離隨眠, 威嚴心寂靜, 無掉亦無怠, 無諂決定作 決定如滿月, 光輝如秋日, 淵深如大海, 堅固如山行 解脫諸過患, 以眾德莊嚴, 諸有情受用, 一切智願修 此法不唯獨, 專為國王說, 亦為餘眾生, 隨應饒益說 令自及他等, 成正等菩提, 國王對此論, 應日日思惟 具戒敬上師, 忍辱無嫉妒, 離慳不希求, 利他財具足 饒益貧乏者, 勝非勝持捨, 正法常住持, 求無上菩提

中觀寶鬘論頌

中觀寶鬘論頌 中觀寶鬘論頌 聖龍樹菩薩造龍幢和巴操論師從梵譯藏觀空法師講授並校正修改仁光法師從藏譯漢 頂禮至尊諸上師 明增上 生決定善品第 一 1. 解脫 一切障, 衆德莊嚴者 ;; 有情唯 一友, 敬禮 一切智 2. 爲王修法故, 說唯 一善法 誰是正法器, 則能成辦法 3. 先增上 生法, 後 生決定善 ;; 由得增上 生, 次 生決定善 4. 增上 生即樂, 定善謂解脫, 成辦此 二因, 略說即信慧 5.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1 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啰啰 阇 序论 / 3 睺 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别解脱戒 序论 / 5 菩萨戒 金刚乘戒 如法守护 6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7 8 / 菩提道次第略论 阇 序论 / 9 10 / 菩提道次第略论 序论 / 11 12 / 菩提道次第略论 槃 序论 / 13 除三种过 14 / 菩提道次第略论 依六种想 于己作病者想 序论 / 15 于说法者作医师想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切智所行之義 皆得自在 修諸功德 悉已圓滿 其菩提座 具足莊嚴 周遍十方一切世界 佛處其上 轉妙法輪 說諸菩薩所有行願 開示無量諸佛境界 令諸菩薩 皆得悟入 修行種種清淨妙行 復能示導一切眾生 令種善根 生於如來平等地中 住諸菩薩無邊妙行 成就一切功德勝法 一切世界 一切眾生 一切佛剎 一切諸法 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七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之二佛子 諸佛世尊 有十種廣大佛事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一切世間 諸天及人 皆不能知 去來現在 所有一切聲聞獨覺 亦不能知 唯除如來威神之力 何等為十 所謂一切諸佛 於盡虛空遍法界 一切世界 兜率陀天 皆現受生 修菩薩行 作大佛事 無量色相 無量威德 無量光明 無量音聲 無量言辭 無量三昧 無量智慧 所行境界 攝取一切人天魔梵 沙門婆羅門 阿脩羅等 大慈無礙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先列舉數論派的一些重要主張 : (1) 將一切所知分為廿五諦 :1 神我 ( 我 士夫 ),2 根本自性 ( 主 ), 3 大 ( 覺知 ),4 慢,5-9 五唯,10-20 十 根, 和 五大種 五唯是 : 色 聲 香 味 觸 十一根是 : 五覺根 五作根 ( 五身根 ) 和意根 五覺 入中論 破 離蘊我 的探究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2 期,2007) 一 前言 在傳統上, 印度把禪修者通稱作 瑜伽師 佛教的瑜伽師修習止觀, 為的是體證究竟的真理, 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脫離生死輪回, 得到解脫 這究竟的真理稱作 真實性 瑜伽師們欲求悟入真實性, 並斷除一切煩惱和過患, 先想著 : 生死輪回是以何為根本? 經由智慧的觀察, 便看見貪 瞋等煩惱以及生老病死等一切過患, 皆從薩迦耶見產生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絕妙說法 - 法華經講要 02 方便品 -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目錄 書籍光碟光碟 2 P.33 9 05 P.70 光碟 4 24 30 1.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2. 佛陀說法, 五千增上慢人退席 3. 諸佛世尊出現於世的目的 4. 唯一佛乘, 方便說三 1.1 此品開始為正宗分 1.2 舍利弗請法 1.3 佛告舍利弗, 諸佛智慧甚深無量 1.4 羅漢弟子們的疑問 2.1 舍利弗再三請法, 佛陀應允

More information

P. 2 因殺生短壽逼惱招多病由盜致乏財侵他境多怨妄語遭誹謗兩舌親愛離惡口聞不愛綺語他憎嫉由貪害所求瞋恚受驚怖邪見生僻執飲酒心訥亂不施故貧窮邪命逢欺誑不恭生卑賤嫉妬無威德恒恨形色醜不問聰故癡此報在人道先已受惡趣殺生等罪法如所說果報無貪等及業說名善習因惡修及諸苦皆從邪法生諸善道安樂皆因善法起常離一切惡

P. 2 因殺生短壽逼惱招多病由盜致乏財侵他境多怨妄語遭誹謗兩舌親愛離惡口聞不愛綺語他憎嫉由貪害所求瞋恚受驚怖邪見生僻執飲酒心訥亂不施故貧窮邪命逢欺誑不恭生卑賤嫉妬無威德恒恨形色醜不問聰故癡此報在人道先已受惡趣殺生等罪法如所說果報無貪等及業說名善習因惡修及諸苦皆從邪法生諸善道安樂皆因善法起常離一切惡 寶行王正論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656 寶行王正論一卷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2, No. 1656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安樂解脫品第一 解脫一切障 禮一切智尊 正法決定善 我當說由法 先說樂因法 眾生前安樂 善道具名樂 略說此二因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解深密經 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空教 ) 解深 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 阿賴耶識的思想 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甚深意 = 密意 甚深意 : 般若經中佛說 甚深意 = 一切法空 nirmocana: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1. 印順導師所著妙雲集諸典 2. 淨蓮法師廣論白話譯本 3. 日常法師廣論淺釋 4. 修印法師廣論講解光碟片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白話翻譯~上士道(四) 菩提道次第廣論 白話翻譯 ~ 上士道 ~ ( 四 )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佛法山聖德禪寺 序 一 緣起 : 1. 2008 年 8 月, 有幸於佛學學院研讀廣論 2. 2009 年 8 月, 著手寫 廣論中, 總 別 結的文體結構 3. 後來在舉證的部分, 因為越寫越多, 故生起進一步完成導讀細科判的意樂 4. 2013 年 11 月著手寫白話翻譯二 主旨 : 願能提高初學者的效率三 助緣 :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修道 比方說凡夫和上師學習空性, 學會了空性, 又要不斷地修空性 所謂修是不斷地學習, 不斷地做 比方說知道了怎樣打坐, 只是知道, 但是, 得不到禪定的效力, 而是要不斷去習練, 才能有禪定的效果, 所以, 見道位的時候, 雖然見到法性, 但是, 要不斷修行法性, 這樣的修道如果圓滿, 達到十地的 < 辨法法性論 > 釋 : 善誡天鼓 絨敦瑪畏僧格著洛桑滇增堪布譯教授 : 堪布洛桑滇增時間 :2009 年 11 月 8 日地點 : 八蚌講修法林 已六 到達 : 分二, 一 略說二 廣說 到達就是到達目的地 一個人從資糧道修行, 修到什麼程度就被稱為到達呢? 大乘修行的目的地就是成佛, 修行到圓滿成就, 就是所謂的到達 庚一 略說 : 悟達彼自性謂真如無垢 一切唯真如顯現彼即是 轉依圓滿成 修法性的修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Microsoft Word - 釋量論封面目次-3.docx 根本頌 法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 目次頁碼 第一品自義比量品 1~16 第二品成量品 17~29 第三品現量品 30~54 第四品他義比量品 55~67 編者說明由於本次要擔任 2015 年扎什倫布寺的法會翻譯, 所以在幾個月前, 就想如何把 釋量論 法本製作出來 末學在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 找到梵藏漢的 釋量論 版本, 內容有偈頌編碼, 初步決定做為此次的法本 十月份, 有位師姐詢問這次法會要用什麼樣的版本時,

More information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P. 2 必是樂見者具足光明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諸天眾住在於空中歡喜而讚歎旋轉在空中必是利世者最勝天中尊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此城眾生悉生於慈心各各意相謂如母子相親必是功德聚功德花莊嚴放右足而下因陀枳羅邊如男子女人持種種妙花滿掬而侍立歡喜相瞻視必是人中龍功德花莊嚴右足下而蹈因陀枳羅邊天花及人花 大乘頂王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4, No. 478 No. 478 [Nos. 477, 479]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 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 1 解深密經講義中道佛學會如源 Dec. 05, 2014 介紹 : 1 解深密經最早的唯識經典, 公元 300 左右集出, 以阿毘達磨的形式表現 2 主要思想 : 三時教 : 阿含 ( 有教 ) 般若 ( 空教 ) 解深觀念論 : 因禪觀而產生唯心思想阿賴耶識的思想依三性三無性成立大乘空義 3 經名 Saṁdhi-nirmocana sūtra 解深密經 ( 相續解脫 ) Saṁdhi: 結, 連結

More information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護比丘天亦復如是, 有大如意足, 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 心自在如意足, 彼於地作小想, 於水作無量想 彼因是故, 此地隨所欲 隨其意, 擾復擾, 震復震 是謂第二因緣令地大動, 地大動時, 地動經 比對 林崇安編 ( 內觀雜誌,89 期,pp. 50-58,2013.01) 說明 : 北傳 中阿含經 和南傳 增支部 中有一些經典談到地動或地震的原因 以下比對這些經典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2a 增支部 8.69: 眾經 2b 增支部 8.70: 地震經 1. 中阿含 36 經 : 地動經 (01) 我聞如是 : (02) 一時, 佛遊金剛國, 城名曰地 (03) 爾時,

More information

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經(âkaïkheyyasutta§)

中部 第六 假如希望經(âkaïkheyyasutta§) 中部第六假如希望經 (Ākaṅkheyyasuttaṁ) (M.i,p.33.) 如是我聞 : 一時, 世尊住在舍衛, 祇陀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 世尊稱呼比丘們 : 諸比丘 那些比丘回答世尊: 尊者 世尊( 如 ) 此說 : 諸比丘, 你們應當安住於戒具足 波羅提木叉具足 ; 應當安住於波羅提木叉防護律儀, 正行與行處具足, 對於微細的罪過也見其怖畏 ; 應當受持學習諸學處 諸比丘, 假如有比丘希望

More information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演講題綱或摘要(A4三頁左右),請於二月七日以前惠傳,以備印發 法蘊足論 的要義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35 期,p.4,2009.04) 一 前言 有關論藏的源流, 依據 有部毘奈耶 雜事 的記載, 佛滅當年結 集完經和律後, 大迦葉考慮到 : 後世之人, 少智鈍根, 依文而解, 不達深義, 所以特別編出經律的本母 ( 摩窒里迦 ), 而後往下傳誦 ; 另一方面, 舍利弗 目乾連 迦旃延等大弟子對佛經的解釋, 其弟子們也往 下傳誦, 這些解釋經義的論述, 便是

More information

12

12 第十㆓講如來成所作事品第八 ㆒ 這品經的宗旨 : ( ㆒ ) 七品經已說明基本原理 ( ㆓ ) 現在, 要說成就如來成所作 : 活出自己的如來 過如來生活 得大解脫 : 又世出世間不㆓ : 染淨不㆓之如來 要談如來成所作事 ㆕智 : 1. 成所作智 ( 五識 ) 2. 妙觀察智 ( 六識 ) 3. 平等性智 ( 七識 ) 因 轉 果 轉 4. 大圓鏡智 ( 八識 ) ㆓ 文殊菩薩問文殊菩薩問如來法身有何等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Microsoft Word - 修次中篇.docx 修次中篇 梵語云 : 跋瓦納乍瑪藏語云 : 鞏貝林巴漢語云 : 修行次第 敬禮文殊孺童尊 茲當略述隨行大乘經藏軌理眾之修行次第 此中, 欲速 證得一切種智, 具了悟者, 當勤此能得彼之眾因緣 如是, 此一切遍智, 非從無因生, 否則, 一切應於一切 時中皆生遍智故 若無觀待而生, 則無何能為阻礙, 然非一 切皆成遍智 是故, 時有生故, 所有實事, 唯觀待因 又時 而有成遍智, 非一切時 非一切處

More information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內觀之道 林崇安教授圖 / 文 內觀臉書系列 4 內觀教育基金會 / 內觀教育禪林 2015.07( 初版 ) 1 作者序 內觀是洞見身心的內在實相而不是只看著外表 內觀之道是聲聞 獨覺和菩薩行者的共道, 修習內觀是為了滅除 苦的因, 此處將林崇安臉書中相關的圖文略加編集, 並引經據典, 取名為 內觀之道 與大眾分享, 也感謝法友們的回應 2015.07.30 2 內觀之道 1 離苦 內觀之道就是離苦之道

More information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a practical method for extrac The Haks Language Modeling System: Examples from Buddhist Texts in Sanskrit, Tibetan and Chinese Christopher Handy Michael Litchard handyca@mcmaster.ca http://handyc.sdf.org Inaugural NARNiHS Conference

More information

上士道(七)

上士道(七) 菩提道次第廣論 - 上士道第九講 第二依寂天教典而修分三 : 一 思惟自他能換勝利及不換過患, 二 若能修習彼心定能發生, 三 修習自他相換法之次第 今初 修菩提心的次第當中, 第二種傳承是依寂天菩薩的教典而修 內容分三 : 第一 思惟能修自他交換的殊勝利益 及不能修自他交換的過患, 第二 如果藉由修習, 自他交換的心一定能生起, 第三 修習自他交換法的次第 首先介紹思惟能修自他交換 即不能修自他交換的利益和過失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上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密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辦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46\362\273\241\244K\244j\244H\304\261\270g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2.\246\362\273\241\244K\244j\244H\304\261\270g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販賣 -1- 前言代序我們這一次有這樣殊勝的因緣, 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佛遺教三經 這三部經是 佛說八大人覺經 佛遺教經 跟 佛說四十二章經 在學習這三部經之前, 先簡單的說明學習這三部經的目的 佛法說我們凡夫的生命, 就像是一條永遠沒有止境的水流,

More information

諸法集要經 1 / 年 02 月 25 日 諸法集要經 (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01 伏除煩惱品 說法品 厭離自身品 遠離不善品 無常

諸法集要經 1 / 年 02 月 25 日 諸法集要經 (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01 伏除煩惱品 說法品 厭離自身品 遠離不善品 無常 諸法集要經 諸法集要經 1 / 285 2016 年 02 月 25 日 諸法集要經 ( 總二千六百八十四頌 ) 觀無畏尊者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01 伏除煩惱品... 6 02 說法品... 9 03 厭離自身品... 14 04 遠離不善品... 16 05 無常品... 23 06 不放逸品... 48 諸法集要經 2 / 285 2016 年 02

More information

_17_

_17_ 印 度 佛 教 史 (17) 101 / 9 / 24 釋 清 德 中 觀 大 乘 印 度 佛 教 思 想 史 第 四 章 第 一 節 龍 樹 及 其 論 著 1 龍 樹 的 時 代 背 景 多 方 面 傳 出 的 大 乘 經, 數 量 不 少, 內 容 又 各 有 所 重 ; 在 下 化 眾 生, 上 求 佛 道, 修 菩 薩 行 的 大 原 則 下, 初 期 大 乘 經 的 行 解, 不 免 有

More information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 視讀經典 ( 一 ). 華嚴十地概介 菩薩的學程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目次 文字 : 釋見沄插畫 : 許育榮 編輯手札 平常的話, 深深的道理 釋見鐻 通往天空的十道雲梯認識 華嚴十地 007 繁花燦爛的世界 008 一本通往祥和與快樂的地圖書 009 只緣身在此山中 010 紅到單飛的 十地經 012 萬夫莫敵的金剛藏 012 翱翔的痕跡該怎麼說? 014 涵養住持的根源 016 歡喜布施.

More information

001-560-s.pdf

001-560-s.pdf 開顯遍智妙道 目 錄 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儀軌 遍智妙道... 7 釋題名... 119 喚醒癡夢... 123 前行準備工作... 139 共同前行... 149 壹 四轉心修法 一 暇滿難得... 151 二 壽命無常... 194 三 業因果不虛... 207 四 輪迴過患... 254 貳 認識已過... 277 不共同前行 壹 皈依... 287 貳 發心... 327 參 修誦金剛薩埵...

More information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P. 2 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作大光明現世間一切暗冥皆照耀若有眾生樂成就應當發起菩提心雖復生於三界中斷除一切顛倒行若有眾生樂出離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煩惱等諸障及餘一切不善法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所有三界諸結使隨所造作為魔攝若有眾生樂除斷應當發起菩提心若能調伏於無明一切愛網悉能斷若有眾生樂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838 [No. 837] 完成日期 : 2002/11/04 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卷上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7, No. 838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精舍

More information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02菩提道次第廣論-釋法尊譯(校正本) 菩提道次第廣論 宗喀巴大師造論 法尊法師翻譯 菩提道次第廣論... 3 歸敬頌... 3 造者殊勝... 5 教授殊勝... 9 聞說軌理... 13 親近善士... 18 修習軌理... 28 暇滿... 37 道次引導... 41 念死無常... 46 三惡趣苦... 52 歸依三寶... 59 深信業果... 69 希求解脫... 87 思惟苦諦... 88 思惟集諦... 97 十二緣起...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因果明鏡論 目 錄 緣 起 第一章 總說業因果 第一節 誰是創造者 1 第二節 業的規律 2 一 自作自受 2 二 苦樂法則 5 三 因微果著 7 四 未作不遇 10 五 已作不失 11 第三節 心是業之源 13 一 萬行之源 13 二 禍福之根 14 第二章 世間業 第一節 十業道 20 第二節 十惡業 21 第三節 十善業 30 第四節 開示具力之門 31 一 田門 31 二 所依門 34 三

More information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DaoCiDi2003TC ct-P247L11-R 菩提道次第菩提道次第一一八 雪歌仁波切講授法炬法師翻譯 2008/06/15 如 普賢行願品 云 : 乃至虛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母有情的數量是無量無邊, 就如虛空無邊際般, 世間也是無邊際, 住在世間中的有情也是無量無邊 所有這些如母有情都欲求安樂, 卻缺乏安樂 ; 都欲離苦, 偏偏卻要遭受一切痛苦 一方面這些如母有情都曾經當過我們的母親, 而且次數是不可計數, 另一方面他們都欲求獲得安樂卻不得安樂,

More information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文佛偈讚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佛本行集 經 南無上師薈供資糧田 宗喀巴大師偈讚 釋尊大法 策源月邦 派分三幹 化各一方 錫蘭支那 爰及西藏 蓮華生後 密咒當陽 律像經教 若存若亡 末流猥雜 染風孔張 大師崛起 濁激清揚 菩提之道 次第宣鬯 下中上士 胥歸金剛 根深枝茂 德隆譽芳 此土禪淨 今亦淪荒 扶戒研理 救之不遑 唯師與我 志趣相當

More information

第八品 静虑

第八品 静虑 第八品靜慮第八品靜慮 庚三 ( 修真實之靜慮 ) 分三 : 辛一 略說連接下文 ; 辛二 廣說靜慮修法 ; 辛三 教言成等持方便 辛一 ( 略說連接下文 ): 遠離諸塵緣, 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 觀修菩提心 如上思維遠離身心塵緣, 安住阿蘭若的種種功德 後, 就應止息妄想分別, 觀修大乘菩提心 本品前部分內容講述了斷除靜慮違品的加行, 完成 了這些加行後, 修行人遠離塵緣安住寂靜處, 進入靜慮的正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Microsoft Word - Amitabha Sutra Finish ina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ná mó běn shī shì jiā móu ní fó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kāi jīng jì 開經偈 wú shàng shèn shēn wéi miào fǎ 無上甚深微妙法 bǎi qiān wàn jié nán

More information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 華嚴系列 釋普獻 講述 善知識的追尋 LOKEYA] 善知識的追尋 目錄 壹 成一切智最初因緣 貳 菩薩有十種善知識 一 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二 令出生諸善帳善知識 三 令行諸波羅蜜善知識 四 令解說 切法善知識 五 令成熟諸眾生善知識 六 令得無礙辯才善知識 七 令不著於世間善知識 八 令修行無厭倦善知識 九 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 十 令入佛智所入善知識 參 於善知識生何種心 一 與善知識同一志趣

More information

窍诀宝藏论释

窍诀宝藏论释 譯序譯 序 眾生的無上怙主全知無垢光尊者的色身雖已融入法界, 然而, 為悲憫我們這些濁世愚昧的眾生而留下了以甚深古薩里派 四心滴 廣行班智達派 七寶藏, 以及 三休息 三解脫 為主數目驚人的豐厚遺產 其中的 七寶藏 可堪為寧瑪派的璀璨明珠 無價之寶 七寶藏 中的 如意寶藏論 有頌詞與自釋, 共分二十二品, 詳細論述一切顯密乘 實相寶藏論 有頌詞與自釋, 共分四品, 分別闡述無有 自成 平等 唯一四大誓言

More information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藏語)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 下至唯從聞一偈頌, 雖犯戒等, 亦應就其功德思惟, 莫觀過失, 悉無差別 寶雲經云: 若知由其依止尊重, 諸善增長不善損減, 則親教師或聞廣博或復寡少, 或有智解或無智解, 或具尸羅或犯尸羅, 皆應發起大師之想 如於大師信敬愛樂, 於親教師亦應信樂, 於軌範師悉當發起恭敬承事 由此因緣菩提資糧, 未圓滿者悉能圓滿, 煩惱未斷悉能斷除 如是知已, 便能獲得歡喜踴躍, 於諸善法應隨順行,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2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5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Microsoft Word - ChuShiJianZan2011TC ct-P001L01-R 出世間讚五 複習 總結總結 問答問答 雪歌仁波切講授張福成老師翻譯譯 2011/11/10 前言 今日原訂課程 修心七義, 但因穹拉仁波切下周來台開示 修心七義, 故等穹拉仁波切課程上完, 及菩提迦耶法王開示之後, 再配合仁波切及法王之開示內容, 予以融合 複習 而 修心七義 之課程, 等菩提迦耶 時輪金剛 結束之後, 再另訂時間開課 如此安排避免大家同時上兩個同樣課程之混雜, 同時對穹拉仁波切亦較為恭敬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學佛知津 02 佛教的倫理觀 目錄 0504 學佛知津 -02 佛教的倫理觀 書籍光碟 P.34 ~ 無 P.49 1. 何謂倫理觀? 2. 什麼是佛教的倫理學? 3. 什麼是佛教的倫理觀? 4. 佛教倫理的實踐法 戒定慧三無漏學 1.1 倫理觀 1.2 倫理學 2.1 佛教即是倫理學的理論與實踐 2.2 佛教教理的開展 以無常無我為總綱 3.1 中國儒家及西洋耶教的倫理觀 3.2 佛教的倫理觀 4.1

More information

1 譯者說明譯者說明一 承蒙恩師尊貴的一 二任甘丹赤巴法王日宗仁波切慈悲應允,於西元二 一 年四月及次年四月,二度蒞臺講授宗喀巴大師所造的 菩提道次第略論 藉由此次因緣,末學以藏文版的 略論 作為依據,參考 廣論四家合注 至尊洛桑諾布文集(第二 三 四函) 法尊法師所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在恩師日宗仁波切及經教師拉然巴格西蔣巴確登細心的釋疑解惑下,進行重新翻譯 編排;並於文中附上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

More information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阿含 否定大乘, 也沒有批判大乘八宗以為自己開宗立派 印順法師一生之努力, 無非就是復歸佛陀行思的本懷, 理論與修證並重, 闡揚純真青壯積極入世的佛法 遵行依人成佛的菩薩大行 ; 也依循龍樹引導學佛者, 融貫大小乘佛法, 貫徹三法印與一實相印, 直探佛陀真意 佛法肝心 龍樹菩薩與印順法師的用心是怎樣 論緣起與解脫 ---- 印順復歸釋尊本懷之探索提要 眾生不瞭解 緣起 的寂滅本相, 卻反為 緣起 的幻相所惑亂, 顛倒地以為世間是真實的 常住的 不變的 獨存的, 不是緣起的 這個反於緣起的執著就是 無明, 就是輪迴眾生生死的根本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 佛法的智慧就是 佛說緣起 佛教導聲聞等二乘人由 緣起 開展成 三法印, 印定實相的佛法 但是有誤以涅槃為終點而停滯不前遺忘眾生 ; 也有轉入 法實有

More information

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戒律的同異 林崇安教授編 ( 講於中央大學三慧社 ) 一 基本戒律 戒 = 尸羅律 = 毗奈耶 (1) 基本戒律 : 五戒 十善是所有人天乘 聲聞乘 獨覺乘 菩薩乘的戒律根本 (2) 戒, 分性戒和遮戒 罪, 分性罪和遮罪 (3) 五戒 : 1 戒殺 2 戒盜 3

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戒律的同異 林崇安教授編 ( 講於中央大學三慧社 ) 一 基本戒律 戒 = 尸羅律 = 毗奈耶 (1) 基本戒律 : 五戒 十善是所有人天乘 聲聞乘 獨覺乘 菩薩乘的戒律根本 (2) 戒, 分性戒和遮戒 罪, 分性罪和遮罪 (3) 五戒 : 1 戒殺 2 戒盜 3 聲聞道和菩薩道的戒律的同異 林崇安教授編 (2014.03.05 講於中央大學三慧社 ) 一 基本戒律 戒 = 尸羅律 = 毗奈耶 (1) 基本戒律 : 五戒 十善是所有人天乘 聲聞乘 獨覺乘 菩薩乘的戒律根本 (2) 戒, 分性戒和遮戒 罪, 分性罪和遮罪 (3) 五戒 : 1 戒殺 2 戒盜 3 戒淫 4 戒妄語, 是性戒 5 戒飲酒是遮戒 殺 盜 淫 妄是性罪, 因為性是不善, 能為雜染, 損惱於他

More information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SB10 佛藏經描仿.佛為勝光天子說王法經句解 全集彙編緣起 1 全集彙編緣起本苑開山第一代住持,上智下諭昌圓和尚,於民國八十九年農曆十一月十四日圓寂,化緣雖盡(住世七十七歲,僧臘三十二年),但所遺留的著作,其法味幽遠,依然化導十方有緣 和尚於民國七十一年(五十九歲)開始從事撰述,謂之 建無形的大殿 ;並於第二年成立發行組,處理著作流通事宜 從七十二年四月出版第一本 思益梵天所問經尋繹,至八十七年五月出版 側聞散記 第四集為止,將近十五年間,出版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ACI chapter00-1ed.docx

Microsoft Word - ACI chapter00-1ed.docx 前言 Excel Excel - v - 財務管理與投資分析 -Excel 建模活用範例集 5 相關 平衡 敏感 - vi - 前言 模擬 If-Then 規劃 ERP BI - vii - 財務管理與投資分析 -Excel 建模活用範例集 ERP + BI + ERP BI Excel 88 Excel 1. Excel Excel 2. Excel 3. Excel - viii - 前言 1.

More information

【第35義】中

【第35義】中 大般若經 中菩薩摩訶薩不證實際的探討 一 前言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52 期,2010) 玄奘大師所譯的 大般若經 是由 16 部經典所組成, 分成十六分, 也稱作十六會 前三分的內容大致相同而經文長短有異, 其品數和卷數為 : 初分 七十九品 400 卷 : 卷 1 卷 400 第二分 八十五品 78 卷 : 卷 401 卷 478 第三分 三十一品 59 卷 : 卷 479 卷 537 以下引用這三分的經文,

More information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如天一味雨 遍灑於十方 草木及叢林 根莖隨大小 而於大地中 無不蒙滋益 如來所說法 悉亦復如是 以一微妙音 演說無量義 根器有差殊 聞之各得解 故於一會中 咸皆入佛慧 是佛神通力 名為不思議 我於往昔劫 常隨佛所化 而今此會中 亦預佛座下 如來所說法 我悉能總持 見在及未來 願佛為宣說 爾時佛告師子 修訂日期 : 2004/10/11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65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2 [Nos. 650, 651] 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卷上宋明教辯才法師充譯經三藏沙門紹德等奉詔譯如是我聞

More information

sf?J?????????K?N??-????-j

sf?J?????????K?N??-????-j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 譯 0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序 佛說法四十九年, 全部精義實匯歸於般若大海, 中論 為渡般若之慈航, 入 中論 乃達 中論 之梯階, 總其要旨, 是在成立一切法無自性, 而建立因果緣 起, 惟文義幽邃, 極難通達, 宗喀巴大師從而疏之, 顯彼密意, 全論以十波羅蜜 配釋十地, 其前五度及後四度, 與大乘各宗無大差異, 而慧品中, 則詳辨正見, 廣為質難, 不但不共瑜伽經有,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 藏語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 漢譯 敬禮尊重 妙音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是無等師最勝子 現化遊戲無量土 如極難量勝者教 名稱遍揚於三地 攝二大車善傳流 圓滿道心教授藏 遍視無央佛語目 悲動方便善開顯 今勤瑜伽多寡聞 觀視佛語多片眼 故離智者歡喜道 見已釋此大車道 諸有遍執暗未覆 欲令暇身不唐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禮阿逸多及妙音

More information

T050X_02

T050X_02 1. 云何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為頓為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技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

More information

中冊 宗喀巴大師 法尊法師 造 譯 尚待修訂. 請勿翻印 目次 ( 中冊 ) 巳二釋第六現前地分四 85 庚一明此地訓釋與慧度增勝 85 庚二讚慧度功德 86 庚三觀甚深緣起真實分五 86 辛一立志宣說深義 86 辛二可說深義法器 88 辛三說後引發功德 90 辛四勸法器人聽聞 92 辛五宣說緣起真實分三 94 壬一聖教宣說真義之理分二 94 癸一引聖教 94 癸二明了知真實之障 95 子一明自續中觀派之實執分三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新譯草稿(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現代漢語新譯稿 ( 一 )/ 陳智音 (Sherab Chen) 底本 : 藏文青海版 ; 參考資料 : 法尊法師漢譯本 四家和注 KA 函 菩提道次第廣論 多聞比丘修斷行者宗喀巴 - 洛桑扎巴 ( 善慧名稱 ) 著 文前歸敬 敬禮上師妙音! 法脈傳承及歸敬頌 俱胝圓滿調善所成身滿足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心釋迦尊主我恭敬頂禮 此無等導師之最勝子肩負一切如來事業擔於無量剎土化現遊戲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¼s½×Á¿°O07.doc

Microsoft Word - ¼s½×Á¿°O07.doc ( 七 ) 益西彭措堪布講授 科判 午㆔ 忍辱分六... 17 未㆒ 忍之自性分㆔... 17 申㆒ 安忍體性... 17 申㆓ 安忍違品... 18 申㆔ 安忍波羅蜜多... 18 未㆓ 趣入修忍之方便分㆔... 21 申㆒ 思惟修忍之勝利... 22 申㆓ 思惟不忍之過患分㆓... 32 戍㆒ 真實義... 32 戍㆓ 以瞋恚摧壞善根之義分㆕... 33 亥㆒ 生瞋的對境... 33 亥㆓ 生瞋的所依...

More information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消文 北 14 秋 316 班共學用僅供參考 2018/11/26 I 科判 甲一 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 1 造者殊勝 : P2 甲二 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 2 乙一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 乙二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 2 教授殊勝 : P11 乙三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乙四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甲三 如何說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 3 乙一 聽聞軌理 3 聽聞軌理 :

More information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佛學研究 華嚴專宗學院大學部第九屆畢業論文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指導教授 : 蔡伯郎教授 學生 : 釋法薰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 普賢十大願修行之初探 壹 前言 古德云 : 行如山 願如海, 願與行如鳥之雙翼, 兩翼相輔便能展翅高飛 大乘菩薩, 初發心即誓願救度一切眾生 誓成無上正等正覺 在 華嚴經 中說到普賢菩薩立下十大願此十大願, 是普賢菩薩的弘誓, 菩薩即此大願, 於自證之心性中, 發起 念念相續,

More information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是追求 身相端嚴, 也不是為了 五欲快樂 等福報, 自自然然的該做就做, 這樣的 布施 就對了 例如很多修行的朋友, 希望下輩子長的莊嚴, 就專門供花 ; 希望求財, 就專門打聽, 那裡在建廟, 可以供龍柱或是佛像等, 如此的情形, 大家看了很多, 這就有所 住 的布施 六祖能大師說真正的菩薩, 布 金剛經第六講 一 前言 : 上個星期與大家共同研究 : 復次, 須菩提! 菩薩於法, 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 不住於相 何以故? 若菩薩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 於意云何, 東方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南西北方, 四維上下虛空, 可思量不? 不也, 釋尊 須菩提, 菩薩無住相布施, 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

More information

燈 香花瓔鬘寶幢幡蓋 及餘種種勝妙供養 舍利弗 有四種法應當信受 何等為四 一者佛法無量應當信受 二者少修善根獲無量報應當信受 三者若於三寶深生敬信 善修業行所得福報 汝等聲聞現得見我 尚不能得具足知之 亦復不能思惟測度 況我滅後聲聞弟子遠離我者 能得現知及能測度 若有能知及測度者 無有是處 應當信

燈 香花瓔鬘寶幢幡蓋 及餘種種勝妙供養 舍利弗 有四種法應當信受 何等為四 一者佛法無量應當信受 二者少修善根獲無量報應當信受 三者若於三寶深生敬信 善修業行所得福報 汝等聲聞現得見我 尚不能得具足知之 亦復不能思惟測度 況我滅後聲聞弟子遠離我者 能得現知及能測度 若有能知及測度者 無有是處 應當信 佛說施燈功德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702 佛說施燈功德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702 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言 舍利弗 佛有 四種勝妙善法 能令眾生得無量果

More information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生 我今日在諸佛前 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發露之後誓不敢作 如過去諸菩薩為修行菩提 如彼所懺悔 我今亦復如是懺業障礙 發露之後不敢復作 如未來諸菩薩摩訶薩當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 發露之後誓不更作 如現在十方菩薩摩訶薩 為修行菩提今現懺悔 我亦如是懺悔發露誓不更作 如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菩薩摩訶薩為修行菩 菩薩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No. 1491 菩薩藏經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24, No. 1491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及七萬二 千菩薩 是時長老舍利弗承佛神力 即從坐起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目錄 3 7 13 26 22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Dronodana Amrtodana dana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odhi-sattva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由人成道的佛陀 二 出家以前的悉達多 Brahman isvara karman 10

More information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如石法師翻譯)(2012校)

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如石法師翻譯)(2012校) 目錄 入菩薩行論 寂天菩薩造論如石法師翻譯 The table of contents is empty because you aren't using the paragraph styles set to appear in it. 申敬禮述宗旨 論緒 1. 法身善逝佛子伴, 及諸應敬我悉禮 ; 今當依教略宣說, 佛子律儀趨行方 示 自謙明 目的 2. 此論未宣昔所無, 詩韻吾亦不善巧 ; 是故未敢言利他,

More information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所以, 應用因明論式來推理, 可以幫助我們釐清佛法的觀念 接著, 我們可以證明 道之中 不是 中 :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 中, 因為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合乎定義的 中, 因為不是無為法故 守方 : 因不成 攻方 : 道之中, 應不是無為法, 因 談談佛法 內容 : 談談佛法的 中 談談佛法的 六根的認知 談談佛法的 修習 多修習 談談四法印談談不放逸 談談佛法的 中 林崇安 ( 法光雜誌,211 期,2007) 中 是一個重要的概念, 如何掌握不偏不倚的中呢? 以下就從中觀宗的角度來看佛法的 中, 並略作推理 首先, 從 體性門 來分類, 存有分成勝義諦和世俗諦 凡是存有, 必是勝義諦和世俗諦二者之一, 那麼, 中 是屬於勝義諦或是世俗諦呢?

More information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第 6 章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行政法概要 本章學習重點 1. 2. 本章大綱 第一節行政作用之概念 第二節行政作用之分類 一 行政程序法 第三節行政作用法之範圍 第四節行政作用之私法 行為 二 行政罰法三 行政執行法一 源起二 類型 第五節行政作用中的非 權力行為 一 類型 二 事實行為 第六節行政作用之內部 行為 一 行政規則 二 內部指令 CHAPTER 6 行政作用及其分類 內文教學區 1 行政法概要

More information

中道佛學會 40 * 原則 : 注重普度一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的精神 3) 兩種極端 : a) 只關心人類而漠視其他眾生 : 如認為其他眾生沒靈魂, 可任意補食 b) 忽略人類為本的精神 : 如某些人專心于放生 魚, 蛇 龜 鱉, 而對于罹難的人類, 反而不聞不問, 這即違反了佛法的精神 雖吃素而行為

中道佛學會 40 * 原則 : 注重普度一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的精神 3) 兩種極端 : a) 只關心人類而漠視其他眾生 : 如認為其他眾生沒靈魂, 可任意補食 b) 忽略人類為本的精神 : 如某些人專心于放生 魚, 蛇 龜 鱉, 而對于罹難的人類, 反而不聞不問, 這即違反了佛法的精神 雖吃素而行為 中道佛學會 39 第十三章中道泛論第一節人類的德行 : 一般道德規範德行立足於人本的立場, 從自他合理的行為, 深化內心, 擴大到一切有情, 無邊世界 一 從神到人 ( 人本觀 ): 德行立足於人本的立場 1 道德的實踐 : 中道 正道 八正道 : 2 神化的道德觀 : 1) 神為道德的根源 : 神認可的行為, 即為道德 2) 各種神化的道德行為 ( 宗教行為 ) a) 祈禱咒術 : 如, 印度教的咒語為人神的溝通方法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4D F736F F D20B27BC65BB2F8C459BDD72DA46AB2A8ACECA4E5> 現觀莊嚴論 大疏科文 一 序品第一 甲一 論前義 甲二 論正義 論題般若波羅蜜多教授現觀莊嚴論 敬禮敬禮一切諸佛菩薩 正申敬禮兼明造者之志願 1 求寂聲聞由遍智引導令趣最寂滅諸樂饒益眾生者道智令成世間利 2 諸佛由具種相智宣此種種眾相法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 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論所為義 3 大師於此說一切相智道非餘所能領於十法行性 4 經義住正念具慧者能見為令易解故是造論所為 全論總義 略標標能所釋般若波羅密以八事正說論體標能釋數

More information

pdf

pdf 1 3 7 31 55 81 109 141 151 181 4 入 座 與 出 座 目 錄 3 金剛薩埵修法 清淨罪障之殊勝道 221 4 曼茶羅修法 積累資糧之殊勝方便 251 四 上師瑜伽 283 附 錄 1 薩迦派三十七堆曼茶羅修法 319 2 大圓滿龍欽心髓 內加行修法 327 3 前行念誦儀軌 開顯解脫道 393 4 新書預告 433 5 入 座 與 出 座 五加行的修法 主要內容分三

More information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P. 2 以阿犁耶識語故 作阿犁耶識語說 如來於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一切法所依有彼諸道差及令得涅槃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彼識一切種故說為家識聰明者乘此此是經證 然復彼何故名阿犁耶識 有生法者 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 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 說為阿犁耶識 或復眾生依彼為我故 名阿犁耶識 彼亦名阿陀 修訂日期 : 2004/11/14 發行日期 : 2006/2/15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31, No. 1592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北美某大德提供 No. 1592 [Nos. 1593, 1594; cf. Nos. 1595-1598]

More information

《中論釋正理海略獎

《中論釋正理海略獎 Ine 中論釋正理海略講 宗喀巴大師造論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 2014 版 編輯說明 歷來, 印 漢 藏三地, 諸多大德都對 中論 做出注釋, 有站在中觀立場解釋的, 也有站在唯識立場解釋的 ; 站在中觀立場中, 又有以清辨論師為代表的中觀自續派見解, 與以佛護論師 月稱論師為代表的中觀應成派見解 在大藏經中, 可以搜尋到清辨論師的著作, 然而應成派的代表論著 佛護論 及月稱論師的 顯句論 ( 中論

More information

T036Z_12

T036Z_12 中論 觀苦品 [ 吉藏釋此品來由 ] 此品五義故生 : 1. 上云無生死及無本際 外云 : 經言 : 生死是苦, 涅槃為樂 今既有苦即有生死 ; 若有生死, 必有始終中間也 2. 明如來初生即唱三界皆苦, 故知此說是佛教之原 今既有斯教, 即知有苦 有苦故則有生死 ; 若無生死者佛說何物苦耶 3. 原論主所以破者, 必欲拔眾生苦與眾生樂故耳 若不欲拔苦與樂何事破耶? 既欲拔眾生苦 苦即是生死, 不應言無眾生及以生死

More information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圆满心性休息颂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索達吉堪布譯 頂禮普賢如來! 本來怙主功德海, 智悲自性不可測, 諸佛佛子如意源, 散利樂雲尊前禮 光明法身淨佛性, 無明執故漂此有, 業及煩惱曠野中, 疲勞心性今休息 第一品暇滿難得 友等暇滿寶藏身, 六趣之中極難得, 猶如盲人獲寶藏, 當以極喜修利樂 何為閒暇與圓滿? 吾者未生三惡趣, 邊鄙邪見長壽天, 佛不出世及喑啞, 遠離一切八無暇 為人根足生中土,

More information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報考資格高中以上或具同等學歷, 年齡十八歲以上, 五十歲以下, 身心健全, 品行端正之出家男眾或正信三寶的男居士 報名日期即日起向福嚴佛學院報名 繳交證件 (1) 報名表 ( 報名表下載 :http://www.fuyan.org.tw) (2) 最高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3) 身分證 ( 護照 ) 影本一份 (4) 自傳 (800 字以上, 內容須含學佛經歷 報考佛學院動機等, 請用 600 字稿紙或

More information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Ledderose,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Sichuan 2 中國佛教石經 Buddhist Stone Sutras in China 叢書主編雷德侯 Series Editor Lothar Ledderose on behalf of Heidelberg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2014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Chengd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More information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 修訂日期 : 2009/04/23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08, No. 231 原始資料 : 維習安大德提供之高麗藏 CD 經文 / 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校對,CBETA 自行掃瞄辨識,CBETA 提供新式標點, 其他 No. 231 [No. 220(6)]

More information

6 月 4 日上午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如同在上一次堪度仁波切請問說是否能夠向蔣哲曲杰仁波切請 法, 仁波切答應了 但是原本是要到美國還是其他的地方, 但是後來改變, 來到了台灣 這 樣對大家比較方便 所以他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也向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在這次的教授當中, 主要是以修心為主 而

6 月 4 日上午 這次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如同在上一次堪度仁波切請問說是否能夠向蔣哲曲杰仁波切請 法, 仁波切答應了 但是原本是要到美國還是其他的地方, 但是後來改變, 來到了台灣 這 樣對大家比較方便 所以他非常高興能夠來到台灣, 也向大家問候吉祥如意 在這次的教授當中, 主要是以修心為主 而 修心日光 第 104 任甘丹赤巴法座洛桑天津仁波切教授 緣起 : 第 104 任甘丹赤巴法座洛桑天津仁波切於 2017 年 6 月 4 日至 15 日, 應堪度倫珠卻殿仁波切邀請, 在台灣蒙藏漢那蘭陀佛學研究會會址講授 修心日光 為了裨益更廣, 堪度仁波切於生前交待將此教授內容作成文字紀錄, 披露於官網, 以供大家研讀及練習 惟擔任口譯的勝義師兄受限於時間, 無法親自校閲此教法的文字紀錄, 因此,

More information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大般若經》的佛隨念 Title 佛隨念之現觀加行 Author(s) Chan, NC Citation Journal Of Chi Lin Center, 2011, VII, p. 129-164 Issued Date 2011 URL http://hdl.handle.net/10722/164937 Rights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3.0 Hong Kong License

More information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聲聞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善遠離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緣覺乘人所行之道 如來有光名益一切智智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能問如來最上佛乘大乘之道 如來有光名曰住益佛來去時足下光明 若以此光觸諸眾生 遇斯光者 隨所壽終生於天上 如來有光名一切莊嚴 若佛入城放斯光明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CBETA 電子版版本記錄 : 1.1 完成日期 : 2002/11/04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cbeta@ccbs.ntu.edu.tw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5, No. 587 No. 587 [Nos. 585, 586]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 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

More information

說法前課誦 目次 1. 釋迦佛讚 1 2. 釋迦心咒 2 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 4. 迴向偈 2 5. 短曼達供養文 & 皈依發心 3 6. 般若經禮讚文 4 7. 現觀莊嚴論禮讚偈 4 8. 中觀根本慧論禮讚偈 5 9. 釋量論禮讚偈 佛教無派別弘揚願文 十七班智達祈

說法前課誦 目次 1. 釋迦佛讚 1 2. 釋迦心咒 2 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 4. 迴向偈 2 5. 短曼達供養文 & 皈依發心 3 6. 般若經禮讚文 4 7. 現觀莊嚴論禮讚偈 4 8. 中觀根本慧論禮讚偈 5 9. 釋量論禮讚偈 佛教無派別弘揚願文 十七班智達祈 2017 年華人聯合請法團 入中論 月稱菩薩造論法尊法師譯 台灣國際藏傳法脈總會恭製 說法前課誦 目次 1. 釋迦佛讚 1 2. 釋迦心咒 2 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2 4. 迴向偈 2 5. 短曼達供養文 & 皈依發心 3 6. 般若經禮讚文 4 7. 現觀莊嚴論禮讚偈 4 8. 中觀根本慧論禮讚偈 5 9. 釋量論禮讚偈 5 10. 佛教無派別弘揚願文 6 11. 十七班智達祈請文 8 12.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doc

Microsoft Word doc 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畢業論文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指導教授 : 陳英善教授 研究生 : 于慈嚴 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六月 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于慈嚴華嚴專宗學院研究所第八屆 第一章緒論 本論文針對無生法忍之研究 - 以 華嚴經 不動地為主 八地菩薩成就無生法忍, 行 和 相 都達到無功用的層次, 亦即無作而能成就一切 前五地菩薩有相觀多, 無相觀少 ;

More information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無量繒綵敷覆其上 懸七寶鈴及諸羅網百千幡華 高座四面一切地界變為金剛七寶所成 悅眾人意平坦如掌 掃灑淨潔燒諸雜香 無量天華皆散其上 無量百千蓮華大如車輪從地踊出 皆是金色瑠璃為臺 因陀尼羅珠以為其鬘 香氣馚馥可愛柔軟供養世尊 高座四角不近不遠 有四寶樹自然而出高六十里 四維各十五里 爾時世尊坐師子座 修訂日期 : 2005/08/28 發行日期 : 2006/2/1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大正新脩大正藏經 Vol. 16, No. 659 原始資料 : 蕭鎮國大德提供, 北美某大德提供,CBETA 自行掃瞄辨識 No. 659 [No. 658] 大乘寶雲經卷第一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序品第一如是我聞 一時佛婆伽槃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佛說大乘無量壽經全文 法會聖眾第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 一切大聖 神通已達 其名曰 尊者憍陳如 尊者舍利弗 尊者大目犍連 尊者迦葉 尊者阿難等 而為上首 又有普賢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彌勒菩薩 及賢劫中一切菩薩 皆來集會 法會 聖 眾 第一 眾萬二千人俱 解 這一品經文 是說明當時親自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大會的聽眾殊勝 法會 釋迦牟尼

More information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Ava_ch40-普賢行願品科判.indd 別解文義 ( 分三 ) A1. 結前所說爾時, 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 告諸菩薩及善財言 : 善男子! 如來功德, 假使十方一切諸佛, 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 相續演說, 不可窮盡 A2. 正示普因 ( 分二 ) B1. 長行 ( 分三 ) C1. 正顯普因分 ( 分四 ) D1. 標示所應若欲成就此功德門, 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D2. 徵列名數何等為十? 一者 禮敬諸佛 ; 二者

More information

第一百零五节课

第一百零五节课 第一百零五節課第一百零五節課 前文已介紹過 願菩提心 的學處, 即自他平等 自他交換 自輕他重 今天開始講 行菩提心 的學處 行菩提心一旦在相續中生起, 功德就會日日夜夜增上 如 入行論 第一品中云 : 即自彼時起, 縱眠或放逸, 福德相續生, 量多等虛空 生起行菩提心以後, 從那時起, 即使在某些時刻你並未憶念利他, 比如睡眠或放逸時, 但善根福德仍會不斷增上, 其量無有邊際, 猶如虛空 學過 入行論

More information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萨行讲义 入菩薩行廣釋(上)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造頌堪布索達吉講著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無邊眾生, 請大家發無上菩提心! 今天傳講主述菩提心之 入菩薩行, 此論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 修持一切安樂之因, 一切有情善聚之源 作為一個修學大乘佛法的佛子, 不論你是修顯宗或密宗, 這部論典極為重要

More information

君规教言论释

君规教言论释 目錄目錄 第一品不放逸...9 第二品觀察智者... 30 第三品觀察行為...70 第四品觀察語言... 121 第五品觀察眷屬... 180 第六品觀察作法... 245 第七品觀察具德... 294 第八品觀察正行... 312 第九品穩重精進... 320 第十品觀察調柔... 358 1 君規教言論釋2 君規教言論釋君規教言論釋 全知麥彭仁波切造頌堪布索達吉譯釋 梵語 : 日查呢德善章布瑪巴拉色阿朗呷藏語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至尊恩師如是修, 欲解脫者如是行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 宗喀巴大師的 菩提道次第攝義 ( 三 ) 袞德林仁波切藏文講述 慈仁格西中譯 死後難保不墮落, 能救此畏唯三寶, 故應勤修正皈依, 終不毀犯諸學處 復應善思諸業果, 如理取捨乃能辦, 若未獲得眾德身, 欲修勝道亦難達, 故應學此圓滿因, 淨修三業諸垢染 懺悔業障尤切要, 故應恒時依四力, 以上是下士道的內容, 最主要是爭取來世暇滿的人身, 這是下士道的核心, 非常重要 針對這個人身, 須思惟死無定期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