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Similar documents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人体形态学 课程章节 第九章 第七节 神经系统 神经传导通路 授课学 1 时 所属院 部基础医学院设计者郑长民授课专业护理学授课年级 17 护理四班导言 ( 引起学习动机, 导入主题 ) 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形态学基础是反射弧 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应包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附件 :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 人体形态学 课程章节第九章神经系统神经传导通路授课学时 2 所属院 部基础医学院设计者张胜昌 授课专业护理授课年级 14 护理二 一 ( 设计理念 ): 神经传导路指将感受器接受刺激形成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 或由中枢发出的兴奋传出到效应器的神经通路, 实际

幻灯片 1

第五篇 神经系统 第一章 概 述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脑 人脑平均重为1400 g,(男性1375.5g , 女性 g)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脑神经:12对。 周围神经系统 主要含有躯体神经 脊神经:31对 交感神经 内脏神经 副交感神经 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内又可分 感觉神经(传入神经) 运动神经(传出神经)

第三章 周围神经系统 脊神经 组成 脑神经 内脏神经 第一节 脊神经 脊神经:共31对, 颈神经8对——C1—8 胸神经12对——T1—12 腰神经5对——L1—5 骶神经5对——S1—5 尾神经1对——CO1 前根——运动。 脊神经节——后根——感觉。

脊髓脑干

Ⅰ Ⅱ Ⅲ Ⅳ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深感觉传导通路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 (1) 一侧薄束 ( 传导躯干下部及下肢来的信息 ) 楔束 ( 传导躯干上部及上肢来的信息 ) 受损, 可出现闭目站立时摇晃 身体倾斜 向患侧跌倒 ( 闭目难立征 ), 损伤侧精细触觉和振动觉丧失 中央后回 内囊豆状核 腹

教案首页

标题

Microsoft PowerPoint - 演示文稿3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人体解剖学》课程标准


没有幻灯片标题

4.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传导来自味蕾和嗅器的感觉冲动 ; 5.( 一般 ) 躯体运动纤维支配由肌节衍化的骨骼肌 ( 如眼球外肌 舌肌 ) 的运动 ; 6.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属副交感神经, 支配平滑肌 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 7.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腮弓衍化的骨骼肌 ( 如咀嚼肌 面肌 咽喉肌等 ) 的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ⅠⅡⅢ Ⅳ

11

广州医科大学

教案首页

Ⅰ Ⅱ1 2 Ⅲ Ⅳ


Ⅰ Ⅱ1 2 Ⅲ Ⅳ

大脑皮层

Ⅰ Ⅱ Ⅲ Ⅳ

运动系统


ⅠⅡ 1 2Ⅲ 1 2 Ⅳ

没有幻灯片标题

Microsoft Word - dgzcrt.doc


按神经元轴突长短 高尔基 I 型细胞 长, 中枢 其他部位, 又称投射性中间神经元 高尔基 II 型细胞 短, 小范围传递, 又称局部中间神经元 4. 相邻两节髓鞘之间处称郎飞节 神经冲动在有髓纤维中以跳跃的方式传导 因此,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髓鞘厚薄和神经纤维直径的大小成正比 5. 突触的分类

Ⅰ Ⅱ1 2 Ⅲ Ⅳ

教案首页

CIP / ISBN X Ⅰ.... Ⅱ.... Ⅲ. Ⅳ. C CIP mm 1400mm B

教案首页

CIP / ISBN Ⅰ. Ⅱ. Ⅲ. Ⅳ. F CIP mm 1400mm B

!!!!!!!!!!!!!!!!!!!!!!!!!!!!!!!!!!!!!!!!!!!!!!!!!!!!!!!!!!!!!!!!!!!!!!!!!!!!!!!!!!!!!!!!!!!!!!!!!!!!!!!!!!!!!!!!!!!!!!!!!!!!!!!!! 1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年第 11 卷第 5 期 331 例 内 1 3 共 4 例 鞍结节 8 例 颅内外沟通 2 例 1 例为颅眶沟通 1 例为顶部凸面骨质破坏 海绵窦内 2 例 其中有 27 例影响静脉回流 有瘤周水肿的 45 例 占 52 水 肿 指 数 EI V 水肿 V肿瘤 V肿 瘤

Ⅰ Ⅱ Ⅲ Ⅳ

教案首页

medullares, 是作为延髓和脑桥在背面的分界线 室底正中有一纵行的正中沟 median sulcus, 将室底分为左右两半, 每半又以界沟 sulcus limitans 分为内侧区和外侧区 : 内侧区呈纵行隆起, 称内侧隆起 medial eminence, 内藏一些脑神经运动核 在髓纹的

第十篇 神经系统

面侧部深区

11 ( 22) 12 ( 22) 13 22) 14 ( ) ( 426) 15 () ( ) 16 () ( ) 17 ( ) 18 ( ) 19 ( ) 20 ( ) 22 (

Ⅰ Ⅱ Ⅲ1 2 Ⅳ1 2?

第一章 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与国际收支账户

第十二章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 脑 ( 颅腔 ): 脑干 间脑 小脑 端脑 中枢神经系统 ( 脑干 : 延髓 脑桥 中脑 ) 脊髓 ( 脊柱的椎管 ) 脑神经 (12 对, 脑部 ) 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 (31 对, 躯干和四肢 ) 内脏神经 ( 平滑肌, 腺体和心肌 )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


Ⅰ Ⅱ 1 2 Ⅲ Ⅳ

危险化学品废物的处理

Ⅰ Ⅱ Ⅲ Ⅳ

CIP / ISBN Ⅰ. Ⅱ. Ⅲ. - Ⅳ. E CIP ISBN 7-8

Ⅰ Ⅱ Ⅲ Ⅳ



? ⅠⅡⅢ Ⅳ 1 2


教案首页

D. 屈向同侧面向同侧 E. 屈向对侧面向同侧 6. 有关膈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为主要的呼吸肌 B. 膈肌腱叫中间腱 C. 主动脉裂孔平第 12 胸椎 D. 食管裂孔平第 10 胸椎 E. 腔静脉孔平第 8 胸椎 7. 腹内斜肌不参与构成 A. 腹直肌鞘前层 B. 腹直肌鞘后层 C. 腹股沟韧带

(CIP) /. :,2004 ISBN Ⅰ Ⅱ Ⅲ 1 2 Ⅳ D CIP (2004) ( 1 :100029) : : :4 00 : :0

Ⅰ Ⅱ Ⅲ Ⅳ

由于脊髓和脊柱不等长, 故脊髓的节段与脊柱的椎骨不完全对应 ( 图 17-31) 掌握脊髓 的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对确定脊髓病变的部位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实用意义 在成人, 脊髓节段与椎骨序数之间关系的推算方法见表 17-4 表 17-4 脊髓节段与椎骨 ( 体 ) 的关系 脊髓节段 与椎体的关

CIP / ISBN Ⅰ. Ⅱ. Ⅲ. - Ⅳ. C CIP / ISBN /C27

Ⅰ Ⅱ Ⅲ Ⅳ ~

幻灯片 1

Ⅰ Ⅱ Ⅲ Ⅳ

幻灯片 1

第六章第三节 节概述

黄石理工学院护理学专业专升本

幻灯片 1


已既有精湛的医学知识,更具高尚的医德医风

已既有精湛的医学知识,更具高尚的医德医风

已既有精湛的医学知识,更具高尚的医德医风

已既有精湛的医学知识,更具高尚的医德医风



CSE 181 Project guidelines


2009高考英语满分作文大全

已既有精湛的医学知识,更具高尚的医德医风

帕 金 森 病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年 月第 卷第 期 图 -) 瞳孔光反射通路解剖示意图 ) 光线照射右眼 经过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传入至中脑顶盖前核 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至双侧的 B 核 由 B 核发出的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参与动眼神经 经眶上裂进入眼眶 在睫状神经节再次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出

輕鬆輸入法2006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C9F1BEAD2DC9FAC0ED2DC0EED4C2D6DB32205BBCE6C8DDC4A3CABD5D>

Ⅰ Ⅱ Ⅲ Ⅳ

第三章 体格检查(四) 脊柱四肢及神级系统检查

脉管系统III-静脉和淋巴

动画发展史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儿科学 ( 专业学位 ) 耳鼻咽喉科学 ( 专业学位 ) 非定向 全国统考

Transcription:

人体形态学讲稿 第 7 次课 内容 : 时间 :2014-2015 学年上学期 班级 :2014 级护理学一班授课教师 : 玉光强

( 四 ) 大脑 分左右大脑半球, 以胼胝体相连, 以半球纵裂分隔 1. 半球外形 (1) 三条沟 中央沟 外侧沟 顶枕构 (2) 分五叶 1) 额叶 : 外侧沟以上, 中央沟以前 2) 顶叶 : 中央沟以后与顶枕沟之间 3) 颞叶 : 外侧沟以下 4) 枕叶 : 顶枕沟以后 5) 岛叶 : 外侧沟底部 (3) 半球上外侧面沟和回 1) 额叶 : 中央前沟, 额上沟, 额下沟 中央前回 额上 中 下回 2) 顶叶 : 中央后沟, 顶内沟 中央后回, 顶上小叶, 顶下小叶 顶下小叶前部为 缘上回, 后部为角回 3) 颞叶 : 颞上 下沟 颞上 中 下回 颞横回等 (4) 半球内侧面沟和回 扣带沟 距状沟 顶枕沟 中央旁小叶 海马旁回 钩 边缘叶 为扣带回, 海马旁回 钩的总称 (5) 半球底面 : 有嗅束 嗅球 2. 半球内部结构 包括大脑皮质 基底核 白质 侧脑室 (1) 大脑皮质 位于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 (2) 基底核 豆状核 尾状核, 合称纹状体 (3) 白质 1) 连合纤维 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 如胼胝体 2) 联络纤维 联系同侧半球各叶皮质的纤维 3) 投射纤维 连系大脑皮质与各皮质下结构的上 下行纤维 如内囊 内囊 : 位于丘脑 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 为运动和感觉的大量纤维 ( 下行 与上行 ) 通过 分前 后肢和膝三部 (4) 侧脑室 是左右大脑半球内的空隙, 内含脑脊液, 借室间孔与第三脑室连通 3. 皮质的机能定位 (1) 躯体运动中枢 中央前回 中央旁小叶前部 特点 : 支配对侧的骨骼肌随意运动, 头颈占下 1/3 区, 上肢躯干占中 1/3 区, 下肢 占上 1/3 区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2) 躯体感觉中枢 中央后回 中央旁小叶后部 特点 : 管理对侧的意识性感觉, 头颈部占下 l/3 区, 上肢躯干占中 1/3 区, 下肢占 上 1/3 区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3) 视觉中枢 枕叶距状沟两侧

特点 : 一侧皮质与两眼同侧视网膜联系 (4) 听觉中枢 颞横回 特点 : 一侧接受两耳听觉的信号 (5)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 (6)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 (7)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 (8) 视觉性语言中枢 缘上回 五 脑神经 I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Ⅲ 动眼神经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又神经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Ⅷ 前庭蜗神经 Ⅸ 舌咽神经 Ⅹ 迷走神经 Ⅺ 副神经 Ⅻ 舌下神经 ( 二 ) 记忆口诀 Ⅰ 嗅 Ⅱ 视 Ⅲ 动眼,Ⅳ 滑 Ⅴ 叉 Ⅵ 是展,Ⅶ 面 Ⅷ 听 Ⅸ 舌咽, 迷副舌下神经全 ( 三 ) 脑神经径路与分布 Ⅰ 嗅神经 Ⅱ 视神经 鼻粘膜嗅细胞 筛孔 嗅球 视网膜 视神经管 视交叉 视束 外侧膝状体 Ⅲ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脚间窝 眶上裂 眶 躯体运动纤维 : 眼球外肌 ( 上 下 内三块直肌及下斜肌 ) 和提上睑肌 内脏运动纤维 :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Ⅳ 滑车神经 Ⅴ 三叉神经 下丘下方, 眶上裂 眶 上斜肌 (1) 眼神经 ( 感觉 ) 眶上裂 眶 眶上切迹或眶上孔 额部 鼻背皮肤及眼球 结膜 上睑皮肤感觉 (2) 上颌神经 ( 感觉 ) 圆孔 眶下裂 眶下沟 眶下孔 - 眶下神经, 分布面中部皮 肤 上颌窦 上牙龈 鼻腔粘膜 腭部粘膜感觉 (3) 下颌神经 ( 感觉和运动 ) 卵圆孔, 运动纤维 : 咀嚼肌 1 耳颞神经 : 耳前上皮肤感觉 2 舌神经 : 舌前 2/3 粘膜一般感觉 3 下牙槽神经 : 颏神经, 牙龈 颊部 口腔粘膜 口裂以下皮肤的感觉 Ⅵ 展神经 Ⅶ 面神经 延髓脑桥沟 眶上裂 眶 眼球外直肌 延髓脑桥沟 内耳门, 面神经管 茎乳孔 腮腺 表情肌 感觉纤维 : 舌前 2/3 味觉 副交感纤维 : 泪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Ⅷ 前庭蜗神经 蜗神经 : 内耳听觉器

前庭神经 : 内耳位置觉器 Ⅸ 舌咽神经延髓 颈静脉孔 运动纤维 咽肌 副交感纤维 腮腺 感觉纤维舌后 1/3 味觉 腭垂 腭弓 扁桃体及颈动脉窦 颈动脉小球感觉器 Ⅹ 迷走神经延髓 颈静脉孔 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二者之间的后方 胸腔 肺根后 食管 食管裂孔 腹腔 躯体运动纤维 : 咽 喉肌 软腭肌运动 副交感纤维 : 颈 胸 腹部平滑肌 心肌和腺体分泌 内脏感觉纤维 : 颈 胸 腹内脏器官的感觉 躯体感觉纤维 : 耳甲腔 外耳道皮肤感觉 主要分支 : (1) 耳支 : 耳甲腔皮肤及外耳道皮肤 (2) 喉上神经 : 喉腔声门裂以上粘膜及环甲肌 (3) 喉返神经 : 左侧绕主动脉弓 右侧绕锁骨下动脉 1) 入喉称喉下神经, 管理声门裂以下喉粘膜及大部分喉肌 2) 心支 : 心和冠状动脉活动和感觉 (4) 支气管支和食管支 与交感纤维组成肺丛和食管丛 平滑肌 粘膜及腺体 (5) 腹部分支 : 与交感组成腹腔丛, 管理横结肠左曲以上消化及腹腔脏器 迷走神经分布范围 : 外耳道 咽喉 心 肺 腹腔内脏 ( 结肠左曲以上消化管道 ) 等 司理内脏运动 感觉和腺体分泌 Ⅺ 副神经延髓发出 颈静脉孔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Ⅻ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管 舌肌运动 六. 神经传导路神经传导路指将感受器接受刺激形成的神经冲动传入中枢, 或由中枢发出的兴奋传出到效应器的神经通路, 实际上是指经过脑的长距离的反射弧 分感觉 ( 传入 ) 和运动 ( 传出 ) 两部分 ( 一 ) 感觉传导路 1. 深感觉 ( 本体觉 ) 和精细触觉传导路深感觉指肌 腱 关节的位置觉 运动觉 震动觉 分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种 (1) 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 ( 由三级神经元组成 ) 躯干四肢深部感受器, 皮肤粘膜精细触觉感受器传入神经 脊神经 脊髓薄束 ( 下半身 ) 楔束 ( 上半身 ) 廷髓薄束核 楔束核 内侧丘系交叉 内侧丘系上行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后回上 2/3 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2) 非意识性本体觉传导通路感受器 传入神织 脊神经节 后角细胞 脊髓小脑束 小脑 2. 躯干和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刺激皮肤感受器 脊神经节 脊髓后角细胞 交叉对侧 脊髓丘脑前束 ( 粗触 压觉 ) 脊髓丘脑侧束 ( 痛 温觉 ) 上行 脑干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前回上 2/3 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3. 头面部感觉传导通路刺激皮肤及粘膜感受器 三叉神经节 脑桥 三叉神经脑桥核 ( 粗触 压觉 ) 脊束核 ( 痛 温觉 ) 交叉 对侧的三叉丘系上升 背侧丘脑 内囊 中央后回下 1/3 部位 4. 视觉传导通路视网膜 ( 视锥 视杆细胞 )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神经 视交叉 ( 双眼颞侧纤维不交叉 ) 视束 外侧膝状体 距状沟两侧 (1) 视觉传导路损伤的症状 1 一侧视神经损伤, 引起同侧视觉全盲 2 视交叉中央部损伤, 引起双眼颞侧视野偏盲 3 一侧视束 外侧膝状体或视皮质损伤, 引起双眼视野同侧 ( 左或右 ) 偏盲 (2) 瞳孔对光反射 : 光照一侧瞳孔, 引起双侧瞳孔同时缩小的现象, 称瞳孔对光反射 其反射途径如下 : 光照 视网膜 视神经 视交叉 视束 顶盖前区上丘 两侧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七.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为分布于内脏 心血管和腺体的神经 分为 内脏运动神经 ( 植物 自主神经 ):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 一 ) 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效应器 骨骼肌 ( 受意志支配 ) 心肌 平滑肌和腺体 ( 不受意志支配 ) 纤维成分 一种 二种 : 交感和副交感 低级中枢 效应器 一个神经元 二个神经元 : 节前神经元 ( 节前纤维 ) 节后神经元 ( 节后纤维 ) 纤维种类 较粗的有髓纤维 薄髓 ( 节前纤维 ) 和无髓 ( 节后纤维 ) 细纤维 分布形式神经干神经丛 1. 交感神经 (1) 低级中枢 : 脊髓 T1~3 节段的侧角细胞 (2) 周围部 1) 交感神经节及交通支 1 椎旁神经节 其 22~23 对和一个单节 : 即颈节 3 对 ( 颈上 中 下神经节 ) 后者

常和第一胸节合成颈胸神经节 ( 星状神经节 ) 胸节 11~12 对 腰节 4~5 对 骶节 4 对 尾节一个, 这些神经节连成交感干 2 条 ( 交感链 ) 2 椎前节腹腔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肠系膜上 下神经节 无论椎前节或椎旁节, 都是节后神经元胞体集中的地方, 它们发出的节后纤维可直达所支配的器官 3 白交通支是侧角细胞发出的节前纤维, 有髓鞘包裹, 它与交感神经节联系而形成的通路, 称为白交通支 4 灰交通支是交感干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 ( 无髓鞘 ) 进入脊神经形成的通路, 呈灰色故名灰交通支 2) 交感神经的分布 1T1~2 节侧角细胞 颈上神经节 支配瞳孔开大肌 头面部和脑的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等 2T1 节侧角细胞 颈上 中 下神经节及星状神经节 支配胸腔器官 ( 心 气管 主支气管 肺 食管等 ) 3T6~12 节侧角细胞 内脏大 小神经 椎前神经节 支配腹腔内脏器官 ( 除横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 ) 4L1~3 节侧角细胞 椎前节 ( 肠系膜下神经节 ) 横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 (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 及盆腔内脏器官 5Tl~L3: 侧角细胞 椎旁节 灰交通支 脊神经 分布全身皮肤汗腺 立毛肌 血管平滑肌 2. 副交感神经 (1) 低级中枢脑干副交感核及骶 2~4 节骶副交感核 (2) 周围部 1) 副交感神经节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 2) 副交感神经分布动眼神经副核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 睫状肌 迷走神经背核 器宫旁节 器官内节 颈胸腹脏器平滑肌 心肌 腺体 上泌涎核 翼腭神经节 泪腺 鼻腔粘膜腺 下颌下神经节 下颌下腺 舌下腺 下泌涎核 耳神经节 腮腺 骶副交感核 ( 骶髓 2~4 节段细胞 ) 盆内脏神经 盆丛 横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 ( 降结肠 乙状结肠 直肠 ) 及盆腔内脏 ( 二 ) 内脏感觉神经内脏感觉神经的传导途径 : 内脏器官内部的各种刺激 - 内脏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神经节 脊髓传至脑皮质的途径目前还不太清楚

八 脑和脊髓被膜 ; 脑室和脑脊液 脑和脊髓的血管 ( 一 ) 脑 脊髓被膜 1. 硬膜 ( 外层 ) (1) 硬脊膜与椎管内面之间的间隙称硬膜外隙 (2) 硬脑膜由两层膜粘合形成, 硬脑膜营养动脉为脑膜中动脉 1 硬脑膜内层褶叠形成大脑镰 小脑幕 2 硬脑膜有些部位两膜分开成硬脑膜窦上矢状窦 乙状窦 海绵窦等 2. 蛛网膜 ( 中层 ) 半透明薄膜, 与软膜间的间隙为蛛网膜下隙 ( 充满脑脊液 隙扩大者有小脑延髓池 终池 ) 在上矢状窦处形成蛛网膜粒 脑脊液由此通入窦内, 再到颈内静脉 3. 软膜 ( 内层 ) 紧贴脑 脊髓表面并伸入沟内 ( 二 ) 脑室有左 右侧脑室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各室均有脉络丛组织 ( 三 ) 脑脊液循环左 右侧脑室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左 右室间孔 第三脑室 ( 脉络丛也产生脑脊液 )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 脉络丛也产生脑脊液 ) 第四脑室正中孔 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 颈内静脉 ( 四 ) 脑脊髓的血管 1. 脑动脉来源 (1) 左 右侧颈内动脉在颅内分出眼动脉 大脑前动脉 大脑中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2) 左 右推动脉 枕骨大孔入颅内合成基底动脉, 然后分出大脑后动脉 (3) 大脑动脉环 : 由大脑后动脉 后交通动脉 颈内动脉 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组成, 位于大脑底部故又称脑底动脉环 (4) 豆纹动脉 : 为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 供给纹状体和内囊营养 2. 脊髓的动脉来源椎动脉 脊髓前 后动脉, 节段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