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和后现代背景下日本市民社会的发展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全球化时代和后现代背景下日本市民社会的发展"

Transcription

1 The regression under modernity Pang Shao-tang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Nanjing University,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main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First, the nature and the content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s regression, which undertake the mission of mankind liberation. Secondly, the major idea about contemporary culture regression is to reaffirm and strengthen subjectivity, with seeking release and establish subjective culture contents and forms. Thirdly, another display about the trends of culture regression is to pursue metaphysics and establish intersubjective stand. That is a balance and rescue to the modernization. Finally, the regression is caused by the limit of human cognition that pessimism is just the main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 nature. Everything is relative to the people and is optional. Hereby, the subjectivity continued to be cyclical reiterated. The pursuit and realization of subjectivity is the only eternal theme. Today, the developments of human society are increasingly stylized, standardized and subjectivity increasingly retreated. Contemporary culture reiterates the nature of human. That is: regression. The main point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e is to reiterate subjectivity, to get rid of oppression and to seek the release and establishment of cultural forms and contents. Culture regression trend showed on the economic aspects first. People foremost in the economic life strengthen the subjectivity in other aspects of life. The other display of the regression trend is that metaphysics recur. Metaphysical pursuit mends our extreme rational bias and mistakes, so that we can maintain ourselve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benefits from the metaphysical recourse. It made us different from other creatures and clarified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then eventually confirmed the choice of huma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we should pay adequate attention to the strength of the metaphysical resist and care the nature of human. The metaphysical resist is a balance and rescue to modernization. The nature of the regression is the cycle of the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Man s knowledge is restrictive and the understanding limits reflect the restrictive of man self. So the circular, multi-dimensional interpretations arise from thi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modernity is one of them. Thinking creates its own objects and the limits cause the cycle, so the regression is inevitable. The selectivity is the nature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subjectivity is going to be reiterated again and again in the endless circular regression.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such a modernization process. 现代性下的回归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庞绍堂教授 [ 摘要 ] 本文试图在现代性的背景下讨论当代文化之大义 首先, 当代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是回归, 它肩负着解放人类主体性的使命登场 ; 其次, 当代文化回归的主旨, 是重申和强化人的主体性 ; 寻求释放并确立人的主体性文化之内容及形式 ; 再次, 当代文化回归趋向的另一展示, 是对于形 124

2 而上的追索, 并确立主体间性的立场, 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平衡和拯救 最后, 回归乃人类认识的极限 ( 制 ) 性所致 这也是人类的限制性 主体性边界 这一不无悲观色彩的实在, 恰恰是主体性的保障 一切, 均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是人择的 人类的主体性因此才不断地被周期性重申 主体性的追求与实现, 是人类 ( 多次现代性问题 ) 的唯一永恒主题 [ 关键词 ] 现代性 ; 文化 ; 回归 ; 主体性 ; 主体间性 ; 人择 ; 限制性 ; 无限 一 谈及文化, 总因其没有一个规范的众人认可的界定而烦恼 但正因其如此, 才使 文化 具有了最大的张力和可解释性 可构造性及包容性 文化研究虽有滥化之嫌, 但 也确实激发了无数壮丽的创造 所以, 还是泰勒罗列式的描述式的中药铺式的文化定 义最为人们认可 也许一位留美学者的孩子说的话更为确切 : 文化 其实忒简单, 就是 人创造的有利于人的一切呗! 因为 一切 罗列不完, 所以仍是泰勒定义的总结与归纳 大约确实应当以这样的眼光来认识文化 据此, 当代文化就是包括摇滚 现代足球 互联网 通俗歌曲 精密自然科学 生态 平衡意识 后现代主义等等等等在内的集合 这是一个集成度很高的综合体 该体系有 无明确的指向从而显示出当代人类文化的内在特质? 抑或其乃一任意多元的发散体系? 套用一点儿数学术语 : 此一多元综合体系是发散的还是收敛的?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创 造, 人类智慧似乎总是在发散与收敛之间大幅度振荡轮回 但其发散, 实质上只是通 过多元的途径趋向收敛 所以才有人类基本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的日益呈现 凸显, 才 有文化的积淀 一部文化史昭示的就是这一逻辑 当代文化仍沿着这一逻辑拓展 一般系统论的创始人 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得主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在其晚年表述过一个非常深刻 精彩且极富于预见性的思想 : 对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 日趋程式化 ( 严格化精密化 ) 规范化 ( 制度化 ) 表示担忧 他担心这一趋势有悖生命 的本质, 最终将使生命失去其进化的原动力 创造性 他的这一担忧已在相当程度 上不幸成为事实 : 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甚至是安然于循规蹈矩 举止规范 标准化 系 125

3 列化 简单重复 线性生活 连本应最富于思想性创新性的科研 教育领域, 在相当的时空下, 也成了命题 ( 立项 论证 ) 科研和应试教育 兴趣 思想 主动性 主体性日益退却, 智慧的华彩乐章日趋消失 因此有学者大声疾呼 : 我们为什么不能再贡献一个爱因斯坦? 再贡献出其他的文化巨匠? 有伟人说过 : 有压迫就有反抗 人类文化这种对于人类主体性的压迫性发展, 必然导致人类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的反抗 这一点, 洞悉人类生命本质的贝塔朗菲始料不及或估计不足 当代文化于是肩负抗争甚至是解放的使命隆重登场 其每一个构成 每一个侧面 每一重因素 每一重功能似乎都在昭示它的使命 通俗歌曲卡拉 OK MTV 大行其道, 其实质乃是人们对充满紧张与焦虑的现代社会的精神反抗, 尽管是通过渲泄的形式 于此渲泄中, 生命得以平衡, 主体性得以持续 现代足球则在最简略的制度框架内, 让人的自由本质 冲动性 原创性 ( 伴随着一定的野性 ) 发挥至极致 它将规章限制于极限性边缘, 而最大程度地解放了人的创造能量 踢球者如此, 观球者亦将积累的压抑同步释放而达到心境的真实化主体化 这种以最低的制度成本换取最高的创新产出的安排真可谓人类制度的 ( 当然是文化的重要部分 ) 的楷模 前联邦德国总理艾哈德直言不讳的承认, 他在重建战后德国经济的起点上, 首先就是借鉴并且依据现代足球制度的逻辑设计 安排了战后德国的经济制度, 于是有了 来自于竞争的繁荣 后现代主义标榜反理性 反传统 反权威 反规范等等 其实它并不反理性, 大量后现代主义著述的理性建构就证明了此 它突出的只是反对既定 尽管存在稚嫩 粗俗甚至荒唐, 但其具有的文化革命内涵却是显见的 于此点上, 它与传统的理想主义并不冲突, 相反, 却共同地指向人的终极关怀 : 主体性 自由与创造及由此派生的正义伦理原则 近代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曾导致 天人合一 自然观的解体, 附魅的自然不复存在, 人类也因此忘却了自己来自自然, 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 126

4 分 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 自然由此祛魅, 成为可以索取 可以驾驭的对象 索取终致无度, 驾驭遂成幻象 在人 自然的两极自然观及其行为下, 蕴含了人类的自然终于被激怒 : 震怒而凶猛的报复持续不断, 不期而至, 人类的生态呈现危机 克莱顿据此解释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否就是在其早先的行为中发生了最初的对生存持续条件的偏离, 终致灭绝 人类是否正在步其后尘 : 偏离生存的初始条件, 最终走向偏离的放大 叠加和无可挽回的绝境 这真是对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 的最新人类生态学诠释 痛定思痛, 科学的自然观重新产生, 返魅的自然出现在人类理性的地平线上 俱往矣, 看今朝, 凡此种种, 当代文化均指向人的本质的重申, 重新界定赫胥黎所言的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以致人能够更科学地张扬并把握自身, 求得人的真正的解放 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语词概括当代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那就是 : 回归 摒弃异化, 向人的本质回归 ; 摒弃他在, 向自在回归, 摒弃盲目, 向科学的自为回归 ; 摒弃外在, 向理性的 天人合一 回归 ; 摒弃约束, 向主体性回归 ; 摒弃创意, 向随意回归 于此回归中, 人类的终极关怀及终极价值顽强再现, 人日趋逼近理想状态 虽然也许永远达不到 生命的意义于是挣脱了形而下的界定于形面上中渐显明澈 二 当代人类文化回归的主旨, 是重申人的主体性, 彻底摆脱人类文化对于人类主体性的压迫性发展, 寻求释放并确立人的主体性的各种文化内容及形式 或者说, 以全新的主体性眼光, 审视并选择文化解放人的内容与形式 如全新的 天人合一 自然观就是例证 想起一句老话 : 无产阶级必须解放全人类, 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逻辑等价地套用之 : 人类必须解放 ( 决非压迫 ) 自然, 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这就是科学的主体性眼光, 尽管它在逻辑上与古代人类的眼光相似, 而在形式上与近现代人类的眼光相悖 它导致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不是对立 在此和谐中, 人类才有未来 而人对自然界的压 127

5 迫必须导致人类的毁灭, 使得人类既没有资格谈论未来, 当然也就没有资格谈论过去 所以, 主体性的解放有时需要主体选择一个非主导者的位置以保障主体性 据上述视角, 人类文化的发展与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 中的论述吻合 马克思在此手稿中指出, 人类以往的历史, 似乎是一个异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一切, 本来应当以人为目的, 但人却逐渐成了手段 他断言, 人类未来的历史, 将是一个克服异化的过程, 人类及其社会将向人及人的本质复归, 使人成为人 人类及其社会异化的基础是劳动的异化 劳动本来是解放人的手段, 但却成了奴役人的手段 不是劳动为了人, 而是人为了劳动 在他后来发展了的思想中, 他将其称之为物役 当然, 在物役的背后是人役 ( 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关系 ) 因此, 克服物役的过程, 就是人类的解放 这一点, 曾被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肆张扬, 称青年马克思是人本主义的, 并将之与老年马克思相对立 也因此, 这一点曾被大加挞伐 ( 以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和形式 ), 强调老年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区别 二者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克思自身没有区别, 虽然他的思想在不断发展 马克思的出发点是人类的解放, 归宿还是人类的解放, 尽管解放路径的思考在不断转换 发展, 有时甚至要被迫采用与 解放 在形式上相悖的残酷形式 就此而言, 马克思主义就是最高的人本主义, 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统一于此 人类文化的进程, 证明了马克思的观点乃先见之明 文化回归趋向之基础首先在经济生活层面上展现并奠定 无论何种文化理论及文化定义, 均承认经济生活不仅乃文化的构成要素, 而且是文化的基础性 决定性要素 恩格斯在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中指出, 他和马克思的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基本不同点是 : 他们注意并强调, 人类首先要衣食住行, 然后才谈得到其他 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鲁迅后来也独立地 感性地发现了 : 出走后的子君终于认识到 : 活着, 128

6 爱才能有所附丽 人首先是物质的, 然后才是精神的 摩尔根 马林诺夫斯基 博厄斯等文化人类学大师均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 : 人类的其他生活形式即各种文化形式, 具有与其经济生活形式的同构性 换言之, 人类的其他生活形式是从经济生活形式中发育 生长出来的 真不知卡尔 波兰尼 格兰诺维特等人的 嵌入性 ( 经济生活是嵌入社会生活的 ) 之说从何说起 真是物种退化 后代能力递减的明证 只有语言的变化, 而无思想的进步, 甚至以变化的语言掩饰思想的退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 表述了知识经济的崛起 这一论点完全基于客观事实的概括 而知识经济的崛起在基础层面上显现了文化的回归趋向 长期以来, 人们已习惯地将人与生产的诸要素并列, 几乎所有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关于生产力的观点, 不论是两因素说 三因素说 系统说, 均可化归为并列的人 物两因素说 西方经济学亦然 人的主体性湮灭于诸多要素之中, 物化 物役 拜物教由此产生, 人似乎并不是特殊的, 生产作为手段异化成了目的 知识经济澄清并扭转了这一切 唯有知识, 才能发现 发展诸多要素, 才能将诸多要素最恰当地组织起来, 形成最佳的体系或结构 在经济生活中, 诸多要素的作用均服从于知识 能够激发知识的企业结构才具有致胜性 知识源于智慧, 智慧的渊源和载体是人, 其他的要素只是它的物化形式 因此, 人绝非简单的劳动力, 他们与其他的生产要素绝不处于同一层次上, 人是经济生活中的创新性 主体性要素, 人是经济的目的 这一将被颠倒的重新颠倒过来的更新, 必将强迫整个社会历史关系实施指向甚至超越马克思设想的适应性重组, 指向人类的解放 依靠人, 为了人, 科技以人为本, 经济以人为本 经济生活人本凸显, 强化了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人的主体性 人类文化的目的性在此基础层面的回归中, 得以昭示 三 当代人类文化回归趋向的另一展示层面, 乃是呈现人类本质的层面 形而上 129

7 的关怀重现 无数先哲均言或 蕴含 地言, 人是形而上的动物 ( 物种 ) 形而上乃人的本质, 或人的特质就是形而上 虽然保持此 展现此需要形而下之基础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 维也纳学派 开除 形而上于哲学之中时, 曾赢得一片欢呼, 许多人认为由此开辟了通向全新的科学 ( 理性 ) 之路 不知其实质只是走入了一条彻底 工具理性 化的歧途 形而上的被弃, 导致价值 意义 终极等所谓不可确证 ( 逻辑实证 ) 问题的连环被弃 人类彻底实证化 实用化 利益化 物欲化, 终致人类迷惘 这一切的目的何在呢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拷问, 既是外指向的, 又是内指向的, 拷问源于人类的本质, 并使其本质呈现 诚如王尔德言 : 我们 ( 人类 ) 仍然仰望星空 尽管星空是浩翰的 外在的浩瀚甚至是我们内在 ( 心 ) 浩瀚的投 ( 映 ) 射 也许其并不一一对应, 但其本征对应 彻底工具理性化的时代 ( 应特别注意现代化未完成阶段的国家与社会 ), 致人丧失了对于彼岸的追求 如此, 此岸也就迅速并彻底地动物化了 但形而上的反击立即通过文化回归的形式展现 通俗文化在解构传统教条与经典时, 努力探究着大众的普世价值与意义, 尽管其与畸趣并存 精英文化在急剧功利化的同时, 人文关怀及终极指向思考仍以中流砥柱般的形式站立, 虽然功利化的洪水常常漫过 淹没了它 但来去匆匆的世俗化洪水过后, 它依然巍然呈现 价值理性熠熠生辉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也终于使其从人类的绝对主体性观念走向了 N 波尔所言的互补原理, 经过布里奇曼的精致化, 终于走向主体间性的本体论立场 对这一立场最直言不讳的解释来自于一位生物学医学诺贝尔奖得主, 他说, 能够阻止人类继续主宰这颗星球的最大可能来自于过滤性病毒 原来, 人类是脆弱的, 他也并非当然的永恒的地球主宰 ( 如, 他们主宰地位得以确立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恐龙的灭绝 ) 因此, 主体性是荒谬的, 主体间性才是恰当的, 因为它是正常的 客观的 庄子早就说齐物, 此乃常然之道也 130

8 形而上的追索及其挣脱不掉乃人类这一物种之本能, 是 23 对染色体生物的本质表达 它并非仅仅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呈现, 而是人类生命的呈现 它警戒我们人之所以为人, 凸显了我们这一物种的类, 匡正着我们 趋于绝境的智慧 ( 工具理性极端化 ) 的偏差与失误, 使我们得以保持自身, 保持存在, 保存物种 主体间性立场的确立得益于形而上的追索, 但形而上的追索仍使我们区别于其他造物, 使人类价值理性地对待并关怀一切工具理性的结果及其可预期及不可预期的终极 形而上的追问使存在 ( 本质 本征 ) 明澈, 并最终确立了 确证了人择 康德言, 世界上有两种现象总是令我们深深地感动 : 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 一是人类内心自发的道德 ( 参见 判断力批判 ) 他的本意是 形而上令人类感动并推动着人类 在现代化进程中, 失却了这一份感动的人们是无望的 毫无疑问, 人类应当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充分关注形而上的顽强与抵御, 关怀人的本质 形而上的抵御 ( 非利益化非物欲化非算计化就是它的一个层面 ) 可致平衡的 协调的现代化 当代人类文化的回归及后现代 ( 化 ), 也许正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平衡, 一种拯救 四 回归的实质就是循环, 行为循环的背后乃思维 认识之循环 现象显示的是人类认识的限制性 人择理论揭示 : 人类只能按其自身状况认识世界 宇宙 换言之, 人类自身 ( 组织形态 宏观层次上的 ) 乃其认识的限制 边界条件 ( 人择理论 I) 深入言之, 人类只能按其自身之结构及构成 包括其精细结构及构成认识世界 宇宙 明言之, 人类自身 ( 分子构成与结构 微观层次上的 ) 乃其认识的严格限制 强约束条件 ( 人择理论 Ⅱ) 由此, 人类自身的已有认识终极限制其认识, 人类只能按照 ( 沿着 ) 已有的认识认识 这是否可视作基于世界 Ⅲ 的人择理论 Ⅲ 概言之, 人 131

9 类的物质与精神存在 ( 条件 ) 本身规约了人类的认识 人类不可能突破此, 这是人类的命 ( 通俗意义上的 ), 不可称之为宿命 当然, 认识本身就是人的 人类的 因此, 上述说法可能没有意义, 仅仅是给出了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系列主 客观约束条件 但这一观点显然过于拘泥, 因为它基于认识乃 ( 人类 ) 主体与客体的反映 互动传统学说, 基于主体 客体之清晰分界, 基于人及人类的绝对主体性立场 认识仅属于人, 人乃认识的主体 离开此主体, 认识便不复存在 但若将认识扩展至主体间性, 则人择就是局限 ( 制 ), 就是规约 任何主体绝无傲然的理由, 其自身就是限制 因此, 人类也许应该将主体间性视为造物 ( 主 ) 之下的客体间性 即使这一思想过于超前, 人择理论亦完全相容于传统认识论 : 人择规约了认识主体的认识起点 逻辑起点 起点则规约了认识轨迹的延伸与展开 人择 Ⅰ Ⅱ( 结构 ) 就是人类认识的极限 ( 制 ) 边界 问题是, 这人择 Ⅰ Ⅱ 结构与人类认识指向的对象 外在 ( 他主体 ) 宇宙之构成 结构是否相洽 ( 类 同 似 ) 勿庸置疑, 有近距离 近时段的相洽性, 但终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指向的他在 ( 他主体 ) 远比人类自身丰富 复杂 人类只是其一部份 宇宙存在的时间 ( 即使是按照这一人类的定义 ) 也远比人类绵长, 人类只存在于其存在的某一时段 人类的认识能够以自身之局部 ( 份 ) 达致整体, 以自身之短暂达致近似永恒的绵长吗? 正是因为永远达不到, 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动力 康德言 : 人类具有永恒追求的意向 同样是他给出的二律背反证明了永远达不到 说心灵比宇宙更复杂 更丰富 更宽广, 乃诗人 ( 人类的, 也许是一切他主体的 ) 自我的想像 慰籍 以粗口言 : 意淫 它表现的是情感, 而非理性 也许, 理性的尽头是情感, 如同语言的尽头是音乐, 物质 ( 形而下 器的尽头是哲学 ( 形而上 道 ) 一样 上述思想已多维度地呈现于二十世纪人类的自然科学中 甚至, 上述思想仅仅是 132

10 对于此多维度呈现的总结 哥德尔的非完备性定理已然涉及类似思想 问题是人类长期以来对这一定理缺乏普适性认识与普适性准确估计, 只有极少数人是例外, 如冯 诺意曼等 难怪当初冯 诺意曼向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推荐哥德尔时, 用了这样的语言 : 连我都是你们的终身研究员 ( 教授 ), 而哥德尔却不是?! 源于一 二阶谓词演算系统的非完备性定理, 甚至可以直观地推广为任一认识 ( 理论 思想 ) 系统的非完备性 或逻辑等价地表述为 : 任一 ( 认识 ) 系统的完备性, 须依靠高一层次 ( 认识 ) 系统的保障 ( 支持 供给 ) 否则, 其必涵有自身不可克服的自相矛盾的命题 当人类想 ( 欲 ) 构建一个完备性系统时, 矛盾 悖论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完备性因此破缺 二阶谓词演算系统的完备性, 需依靠高阶谓词演算系统来保障 以此类推, 推至极限, 人类的认识系统的完备性, 须依靠比人类更高级的生命 ( 物 ) 的认识系统来保障 不断递进的人类认识追求完备性是徒劳的, 这才是人类的宿命, 也就是人类认识的极限 自然科学在方方面面均在指向极限 逼近极限 诸多 如果不是一切的话 学科均存在的深层次悖论即为明证 物理学中哥本哈根学派 ( 以 N 玻尔为首 ) 与 A 爱因斯坦的争论, 导致了对应性决定论的质疑 动摇与消解 爱因期坦代上帝申辨 ( 尽管他并不信之 ): 上帝是从来不掷骰子的 但也许, 上帝就是掷骰子的 不过以前掷的, 恰巧对人类有利而已 脑科学中, 对大脑认识机理的假设性 任意性描述, 且诸多描述的矛盾性实际上, 据哥德尔非完备性定理, 大脑不可能明澈地认识大脑, 彻底是不存在的 认识要认识认识机理, 这实在是一种奢望 生命科学中, 对生命在分子 量子层次的刻划, 这是生命的还原? 实证了还原论? 但这是现实的 真实的生命吗? 甚至作为自然科学之一切学科的基础的数学, 在其基础理论, 也出现了悖论 其克服方案据说有三, 但人类忙了近一个世纪, 仍无可解决 与此相应, 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连续统假设倒在 1962 年有了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绝妙的证明, 即连续统假设的独立性证明 通 133

11 俗言之, 即连续统假设在人类现行的数学系统 (ZFC 系统 ) 中不可证明, 即 ZFC 系统无力证明连续统假设, 因此, 连续统假设对于 ZFC 系统是独立的 该证明获取数学菲尔兹奖 自然科学如上, 人文 社会科学更甚 人文 社会科学虽然面对诸多实证性命题, 但同样面对诸多意义性命题, 如果不是更多的话 而且, 实证性命题的递进均指向意义性命题 而意义性命题则指向无限 极限 诚然, 自然科学是在二值认识的框架内研讨命题, 因此具有无限的递进 ( 推 ) 性, 但其面对无限时, 即达极限, 限入循环 人文 社会科学则干脆多在多值认识的框架下研讨命题, 针对意义性命题更其如此, 具有直接的循环性 所谓多维度认识, 多价值判断云云 其相对于二值认识言, 呈现出解释性 自洽是其需满足的唯一条件 此况下, 确定性 决定论皆荡然矣 认识极限的存在凸显人类的限制性, 使人类沮丧, 人类企图突破它, 但极限象一堵无形的墙, 人类欲突破之的努力均被其弹了回来 但每次弹回来的落点不同, 多彩的落点构建了落点的多彩, 以至人类产生了幻觉 自然科学的进步 ( 二值命题的递进 ) 更幻化了此 所谓现代性问题即由此产生 二值命题的递进性解决带来的变化令人类感到可面对可直索其意义 指向终极 无限, 这就产生了所谓现代性 每次弹回都产生了自己的现代性, 每个时代因此都有自己的现代性 越企盼意义的终极 无限, 越如此 如所谓后现代性, 乃是诉求以其为中心的现代性 为示区别, 标之以 后 上帝死了, 更是诉求权威的换位, 并非否决一切权威 否则, 尼采应当什么都不写, 才是真正的无权威主义 即使如此, 恐怕也不尽然 慧能开启的新禅宗呢? 林黛玉增添贾宝玉之偈语 : 无立足境, 是方干净 但其还是想 立足 的, 否则, 大观园内便没有那么热闹 那么精彩 一言以蔽之, 人类是有限的, 但其认识却总是指向无限 此之 134

12 不可达到不可逾越, 迫使人类回头 循环性 多维性解释由此产生 ( 无论是思维的, 还是表征于实践的 ) 现代性就是此解释之一种 由此再次想到伟大的康德 人类试图突破极限达致穷尽时, 必陷入自相矛盾 二律背反 黑格尔轻蔑地将其称之为恶无限 他认为恶无限仅仅是一种观念的存在, 因此完全应在观念里将其消解 黑格尔有所不知, 恶无限是本性性的存在, 相对于人类更其如此 黑格尔的轻蔑由此变成了轻薄, 他认为从康德脚下绕过去就是克服了康德 人类虽有无限追求的意向, 但永远达不到 于是 思维为自身创造对象, 一如生产 ( 供给 ) 为自身创造需求 指向穷尽性的意义性命题, 因极限的存在必陷入循环性, 回归所以不可避免 现代性的探究亦然 对人类形而上追求的终极性估计, 有利于人类对欲望的清醒 它可能导致禁 ( 物欲, 也可能导致纵 ( 物 ) 欲, 还可能导致欲的多元及纯净, 更可能指向欲的平衡 限制性就是规约性就是质, 不仅无损主体性 ( 与主体性丝毫不矛盾 ), 反而强化 凸显了主体性 人择的才是主体的, 主体性 无限性 循环往复的回归由此成为必然, 主体性也一次次被顽强重申 人类的一部历史难道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现代化过程吗? On Multiple Modernities and Their Social Cultural Implications Lin Ju-re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Shandong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west, the modernity usually refers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society, like rationalism, individualism, secularism and so on. Most people thought the modernity is the basic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moreover the all nation-state irresistible common trend. According to the above significance, human society's modernity is a universal process. However, in the social-cultural meaning, the modernity should be multiple. First, modernity, as modern culture and the institution choice, is based on the western culture product. Rests on the different civilization or the culture, the modernity may 135

13 be received a richer connotation. Second, the modernity may establish in the different nation-state historical experience foundation, namely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y also may form the modernity form which adapts with the modern society, as the East Asian modernity has provided the powerful evidence. Third, the modernity is a relative concept, so the divis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is not absolute. If we have abandoned this simple dualism, we definitely may acknowledge the modernity is multiple. Key Words:Modernity;Multiple;Culture 论多元现代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林聚任教授 [ 摘要 ] 现代性通常是指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如理性主义 个人主义 世俗主义等 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 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 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 人们深信通过理性可以建立起进步的 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认为现代性是与传统性相对而言的, 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向, 而且是所有民族国家不可抗拒的共同的趋向 从上述意义上说, 人类社会之现代性是同质的 普适的 一元的 然而, 从社会文化意义上说, 现代性可以说是多元的 一旦抛弃了传统的简单的二分法思维, 我们就完全可以承认现代性的多元性 [ 关键词 ] 现代性多元性文化当前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讨论虽是如火如荼, 但现代性作为一项 未竞的工程 (An incomplete project) 仍需关注 尤其是在日益凸显的全球化时代, 站在 他者 的角度关 注多元现代性问题更为重要 本文着力从社会文化意义方面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 一 在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中, 首要的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 因研究者从不同的角 度或立场强调现代性概念, 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解释 ; 而且对现代性的认识也是不断发 展的 因此要深入探讨多元现代性问题, 首先要厘清现代性的不同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 现代性主要有如下几种解释或使用 136

14 ( 一 ) 现代性的历史含义在许多西方学者那里, 现代性首先是从历史断代意义上来说的 它与传统性相对立是指封建主义时代之后新的时代性 它特别是指西方启蒙运动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如理性主义 个人主义 世俗主义等 从笛卡儿起, 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 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 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 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 依据这些规范, 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 社会就会得到重建 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 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 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 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 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 [1](P3) 从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的德国社会学理论 ( 目前, 现代性这个词的许多意 义都是从那里引申出来的 ) 来看, 现代性是与传统秩序相对比而言的, 它指的是社会世界中进化式的经济与管理的理性化与分化过程 [2](P4) 这些论述都充分表明了现代性的历史阶段意义 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过程, 西方的现代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主要是伴随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及资产阶级革命而出现的社会 宗教 政治 科学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巨变 19 世纪末 20 世纪以来, 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全球扩散和世界性的现代主义的发展, 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了更大的改变 更多的不确定性, 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特征 在新世纪伊始, 人类社会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是一个 后现代 社会, 还是 高度现代性 社会, 或是 多元现代性 社会, 尚待探讨 J. 哈贝马斯指出, 现代 一词来自拉丁语 modernus, 最早出现于 15 世纪后期, 用以把基督教的现在与罗马时代和异教徒的过去相区别 尽管有不同的内容, 但 现代 这一术语经常表示的就是一个时代概念, 这个时代本身与古老的过去相关联, 目的在 137

15 于把自身看作是由旧到新转变的结果 [3](P142) 他认为黑格尔是第一位阐释清楚现代概 念的哲学家 黑格尔所说的 新时代 (neue Zeit) 就是 现代 (moderne Zeit) 黑格尔的这 一概念与当时英语的 modern times 及法语 temps modernes 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 致的, 都是作为一个时代概念 另外, 哈贝马斯指出, 现代性首先突出地反映在审美艺术方面 即认为在审美领域, 人们用现代性去反对传统的常规化功能, 反对传统的一切常规, 更加关注世俗生活 但是, 哈贝马斯所关注的不是艺术领域的现代性问题, 而是由韦伯所提出的现代性命题 他认为马克斯 韦伯在其 宗教社会学论集 的前言里, 阐述了他整个学术生涯所关注的 世界史问题, 即 为什么科学的 艺术的 政治的或经济的发展没有在欧洲之外也走向西方所特有的这条理性化道路 在韦伯看来, 现代与他所说的西方理性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并非偶然出现的 韦伯把西方社会发展的这种过程说成是 理性化的过程, 认为正是该过程在欧洲导致了神圣的宗教世界的瓦解, 从而出现了世俗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随之产生 哈贝马斯指出, 韦伯从理性化角度所描述的并不仅仅是西方社会的世俗化过程, 而是现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普遍的现代化过程 这种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包括个人主义化 世俗化 工业化 社会分化 商品化 城市化 科层化和理性化等一系列方面 其中, 理性化是最突出的特征和内容 不过, 哈贝马斯认为, 在启蒙思想家那里, 现代性是一项包括思想 社会 科学 道德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工程 然而这项 现代性工程 在过去 200 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严重偏颇, 未能成功实现 所以, 他主张应继续发展由启蒙思想家所开创的现代性工程 显然, 哈贝马斯虽然对现代性有新的解释, 但他仍然与韦伯等思想家一样, 是从 138

16 西方社会历史的角度坚持一元化的现代性 故他对新出现的各种后现代观点或多元现代性的提法持批判的态度 他仍然主张只有更全面地坚持现代性, 才能解决我们生活世界中所出现的各种危机, 包括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面临的合理性危机 ( 二 ) 现代性的制度或技术含义当代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 吉登斯也是一位著名的现代性理论家, 但他主要是从制度的角度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趋势作了系统的论述 安东尼 吉登斯指出, 现代性是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它出现于 17 世纪的欧洲, 随后扩展到了全世界 他说, 在其最简单的形式中, 现代性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 它包括 : (1) 对世界的一系列态度 关于实现世界向人类干预所造成的转变开放的想法 ;(2) 复杂的经济制度, 特别是工业生产和市场经济 ;(3) 一系列政治制度, 包括民族国家和民主 基本上, 由于这些特性, 现代性同任何从前的社会秩序类型相比, 其活力都大得多 这个社会 详细地讲是复杂的一系列制度 与任何从前的文化都不相同, 它生活在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之中 [4](P69) 吉登斯主张, 从制度的方面来说, 现代性不仅仅是理性化或工业化, 而是包含多个方面 他把现代性的维度主要归结为四个 [5](P59) : 首先是资本主义, 其特征是商品生产 私营资本 不适当雇佣劳动以及由这些特征而产生的阶级体系 其次是工业主义这涉及到非生命的动力资源以及商品生产的机械化 工业主义并非局限于劳动场所, 而且不影响到其他的一系列场所, 诸如运输 传媒和家庭生活 第三是监视 (surveillance), 吉登斯认为 监视指的是在政治领域对主体人群的活动进行监督 但这种监视是间接的, 并且建立在信息控制的基础上 第四是军事力量, 或者说是控制暴力的手段, 这包括战争的工业化 吉登斯认为这几个维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并 139

17 相互作用 另外他还强调, 对现代性的分析是着眼于客观层次, 注重的是民族国家 在 他看来, 民族国家根本不同于前现代社会 在吉登斯看来, 现代性的所有这些制度方面在三种作用机制的影响下不断扩展 这 三种作用机制就是时空分离 脱域 (disembedding) 和反思性 结果自然是出现了现代 性的全球化 他说 : 现代性正内在地经历着全球化 这在现代制度的大部分基本特 征方面, 特别是其脱域性和反思性上是显而易见的 [5](P 63) 他把现代性的全球化发展 也称作是高度 ( 或晚期 ) 现代性 尽管现代性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但他同样反 对后现代性观点, 坚持现代性观点 最后, 对于现代性是否是一个 西方化 的工程问题, 吉登斯作了明确肯定的回答 : 此研究强调, 现代性的基本结果之一就是全球化 这不仅仅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扩 散, 还包括对其他文化的排挤 全球化 这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协同中有分 [5](P 175) 异 带来了世界相互依赖的新形式, 其中, 他者 再一次不存在了 ( 三 ) 现代性的社会文化意义 吉登斯跟哈贝马斯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把以理性和制度为特征的现代性看作是一种 全球性现象, 认为现代性开始于欧洲, 现在已全球化了 因此, 他们主张的是现代性 的趋同论和普适论 (universalism) 这类观点又可称为现代性的 非文化论, 即脱离社 会文化因素去讨论现代性问题 其观点是完全基于西方社会历史和制度安排而提出的, 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论倾向 所以在他们看来, 多元的现代性是不可能的 然而, 如果我们从非西方的历史和现 实层面上, 特别是从不同社会文化的角度去反思现代性问题, 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事实上, 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 文化转向 与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正如金耀基所指出的 : 文化转向 之产生与当代的 文化的现代性 之研究密切相关, 而要了解文化的现代性 140

18 则只有采取一个对 现代 的全球概念, 亦即扬弃欧洲中心与西方中心的概念架构 他说, 事实上, 第三世界, 特别是东亚社会, 现代化都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意理或语言, 从全球的视野看, 现代化还正是一个方兴未艾的运动, 至于西方思想界所谈的 现代之终结 的后现代性论述, 事实上只限于西欧与美国才有经验的意义 由此可以说现在出现了多元现代性, 而不是只有一种 ( 西方的 ) 现代性 [6](P5) 近来的 文化转向 是对现代性认识的重要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现代性的意义, 走出单维的分析视角 二随着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问题进入学术视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纠结在一起, 显得尤其复杂难解, 这被认为是探讨现代性问题中的一个难题 [7](P26-32) 同样, 虽然学术界近年来已开始关注到不同的现代化或现代性问题, 深化了现代性讨论, 但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争议 如关于多元现代性的含义 特征 内容等, 还有不同的认识 2000 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 代达罗斯 (Daedalus) 出版了一期专集, 专门讨论的就是多元现代性问题 许多研究现代性问题的著名学者, 如 S. N. 艾森斯塔特 (S. N. Eisenstadt) 威特洛克(B. Wittrock) 杜维明等, 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经验出发, 对一元现代性观点提出了质疑, 集中探讨了多元现代性的可能性 此刊前言明确指出, 这里的研究目的在于对 20 世纪 尤其是早期占主导的关于世界是如何发生变迁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挑战 我们注意到在 19 和第 20 世纪一直占主导的政治 社会和经济理论, 最近几十年来失去了信任 我们声称了解和知道的当代世界, 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忽视了它的复杂性, 因此有必要去反思现代性特征及传统认识, 屏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行的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那些理论 其中, 艾森斯塔特在开篇明确提出, 多元现代性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对 20 世纪

19 年代流行的现代化理论的反驳, 这一理论认为所有工业社会总有一天会殊途同归, 而且这种趋同性已经出现 但事实是这一西方式的现代性的 同质性和霸权性的假设 并没有实现, 而许多非西方社会却实践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从而出现了多元现代性 艾森斯塔特说 : 多元现代性的思想假定, 认识当代世界的最佳方式 真正对现代性的历史做出解释 是把它看作为多元性的文化项目持续建构和再建构的结果 这些多元的制度和思想模式的持续重建是由那些与社会 政治和学术活动密切相关的专门的社会行动者去推进的, 并且也受到了追求不同的现代性项目的社会运动的推动, 他们对如何使社会现代化持有非常不同的观点 通过这些行动者在他们各自的社会部门更广泛的参与, 独特形式的现代性就会出现 [8](P2) 艾森斯塔特认为, 多元现代性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 现代性与西方化是不相同的 ; 西方式的现代性不是唯一 真实的 现代性, 尽管他们喜爱标榜是历史先驱并继续为他者提供一个基本的参照点 [8](P2-3) 艾森斯塔特指出, 多元现代性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特别是 20 世纪以来, 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兴起 文化多元主义的出现 原教质主义等运动的发展, 产生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发展模式, 从而超出了最初认为的同质性极高的现代性模式 所有这些发展实际证实了多元现代性或有关现代性的多重阐释的持续不断的发展 而且, 首要是, 证实了 去西方化 (de-westernization) 意图, 剥夺了 西方 对现代性的垄断 [8](P24) 艾森斯塔特的观点明显具有历史比较分析的意识 他近来又通过系统的比较研究, 进一步重申了多元现代性观点 : 现代性的历史应当看成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和多种多样具有独特品质的制度模式不断发展和形成 建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 [9](P91) 可以说, 只有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视角, 才有助于跳出西方中心论和趋同论的窠臼, 关注到多元现代性问题 艾森斯塔特就是通过对世界上不同文明或国家的比较 142

20 分析, 探讨并肯定了现代化或社会发展的不同模式 新儒学家杜维明则从儒家文化传统的视角论述了多元现代性问题 他说我们只有超越了流行的传统与现代 西方与东方简单的二分法, 放弃现代化的同一性模式之后, 才会接受多元现代性 他提出 : 现代性既是一个历史现象, 也是一个概念框架 而 东亚的儒家思想有助于澄清三类问题 :(1) 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 非西方文明对现代西方的自我认识的意义 ;(3) 地方性知识具有全球性意义 [10](P196) 因此, 杜维明的这一论述, 实际上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性的内涵, 使我们对现代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指出, 如果我们开始从多文明角度看待现代化, 那么那种认为当代西方的经历应被世界其他各地加以重复的说法, 就不再可信了 他特别通过对日本和亚洲 四小龙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考察认为, 儒家传统对东亚现代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说 : 儒家的东亚能在不彻底西化的情况下成功地实现现代化, 清楚表明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文化形式 因此可以设想, 东南亚可以实现它自己的现代化, 既不是西方化的也不是东亚化的 儒家的东亚使泰国 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受到鼓舞去实现现代化, 这一事实意味着佛教和伊斯兰教形式的现代性以及不言而喻还有印度教形式的现代性, 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可能的 没有理由怀疑拉丁美洲 中亚 非洲以及世界各地固有的传统都有发展的潜力, 从而形成自己的有别于西方的现代性 [11](P264) 杜维明指出, 对儒家传统价值的肯定和多元现代性的这种反思性认识, 有助于重新确立传统与现代之间 西方与东方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对西方那些传统的学者来说, 他们特别应进行自我反省 香港 二十一世纪 杂志 2001 年 ( 第 66 期 ) 也辟专栏, 集中讨论多元现代性问题 143

21 艾森斯塔特 金观涛和刘青峰 刘小枫等知名学者分别从历史 哲学 文化的角度作了论 述 如金观涛和刘青峰提出, 多元现代性关注的核心并非只是社会制度层面的问题, 而是现代化背后的精神和合理性论证结构的差异 他们强调必须重视中国的文化理性 精神与西方的差异及其历史经验, 才可能为多元现代性的讨论找到新的方向 认为中 国的文化和历史经验的启示在于, 由于与常识理性相关的道德文化不可能退出社会组 织, 因此证明了起码存在着不同于西方的另一种现代性 由此提出, 多元现代性讨论 的核心问题在于 : 不同文明 文化传统是如何参与各自现代社会的形成 他们说 : 不 同民族国家在实现文化现代转型时应该根据自身理性结构, 创造与个人权利符合的新 文化, 形成多元现代社会 我们必须意识到, 当今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 轴心文明时 代确立的不同类型的文化传统正在被抹平, 如果新的现代多元文化不能建立, 那么挪 亚方舟也就失去了可以靠岸的地平线 这样, 现代人类的心灵是可悲的 : 漂泊在冷漠 [12] (P27) 团体的每一个人, 注定要陷于个人中心主义的和理性主义的孤独和焦虑中 其他一些学者分别从文化 政治等不同角度讨论了现代性问题 不过, 在这一问题 的讨论中, 最核心的仍然是关于现代性是趋一的还是多样的问题 即使有些学者承认 历史的特殊性, 但也主张中国跟西方的现代性是相同的 典型的如刘小枫所提出的 : 并没有与欧美的现代性绝然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 尽管中国的现代性具有历史的具体 性 [13](P3) 然而, 近年来更多的非西方学者开始对流行的西方霸权话语提出挑战, 表现出了 鲜明的文化自觉与反思性 21 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 同时也是走向社会文化多样性的 世纪, 也将是人类社会发展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的世纪 现代性文明虽发端于西方, 但 西方中心主义及霸权话语受到了激烈批评 西方社会正迈向 历史的终结, 不同文明或 文化的冲突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主张和发展多元的现代性似乎是大势所 144

22 趋 当然, 这种转变不但是社会文化的转向, 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 这种新思维主要表现出如下三个特征 : 第一, 反思性 (reflexivity) 这种反思性是自我意识的提高与觉醒, 是对传统思维的批判与超越 这不只是对非西方学者而言的, 也是对西方学者而言的 非西方学者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觉醒, 而西方学者更多地表现为自我批判意识的提高 例如, 近期西方三位著名社会学家贝克 吉登斯和拉什共同发表了一部著作, 名为 自反性现代化 (1997/2001) 其中提出 自反性现代化 指创造性地 ( 自我 ) 毁灭整整一个时代 工业社会时代 的可能性 [14](P5) 这意味着, 西方学者也深刻认识到, 新的不同的现代性是可能的 特别是由于现代社会已是 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扩大, 社会行动的结果变得难以预料 因此, 传统的理性设计方案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贝克得出 : 在世界风险社会中, 非西方社会与西方社会不仅共享相同的空间和时间 更重要的是 也共同分享第二次现代性的基本挑战 ( 在不同的地方和以不同的文化认识 ) 坚定地把非西方世界定位于第二次现代性而不是定位于传统的范畴, 将实现现代性的多元化, 因为它为世界不同地区的现代性的多维 (divergent trajectories) 概念化打开了空间 [15](P3) 第二, 他者 思维 经典的现代性理论家, 站在西方社会文化的立场上, 用单维的标准界定现代性, 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标准与可能性 也就是说他们缺少 他者 思维 这种单向思维还夸大了 现代 与 传统 的对立, 主张现代化过程就是 去传统化 (detraditionalization) 过程 然而,20 世纪后期以来, 许多非西方的有不同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纷纷进入现代国家之列, 充分表明了传统 ( 性 ) 不是现代化 ( 性 ) 的最大障碍 典型范例就是东亚儒家圈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 成功的事例也改变了人们 145

23 的传统思维, 开始关注 他者 而且人们判断的标准也不再是非此即彼的 二分法, 而是承认或肯定 另者 或 另择性 (alternative) 这也是费孝通所倡导的各文明或文化之间要做到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的境界 也就是各种文明教化的人, 不仅欣赏本民族的文化, 还要发自内心地欣赏异民族的文化 ; 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 去评判异民族文化的 优劣, 判定什么是 糟粕, 什么是 精华 [16](P324) 第三, 多元主义 传统的现代性观点是单边论的, 主张普适主义 而多元现代性的新思维是多元主义的 这种多元主义主要表现为文化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主义 现代社会或现代性文化不是唯一的, 而是多样性的 它们既有共性, 也有差异性 因此不同社会文化之间应该寻求 和而不同 总而言之, 尽管人们在多元现代性问题上还存在着分歧, 但至少可以说这一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多元现代性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而且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尤其是我们从非西方社会文化的视角去思考多元现代性问题, 将有助于肯定地方性知识的价值, 促进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对话 所以, 从社会文化的意义来说, 现代性是可选择和可替代的, 因而多元现代性的存在是无疑的 正如杜维明所指出的, 面向未来看, 有理由期望有越来越多正常的或者是具有典范性的现代性例子将会出现在非西方世界 [ 参考文献 ] [1] [ 美 ]S. 贝斯特 D. 凯尔纳. 后现代理论 [M]. 张志斌译. 北京 :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 [ 英 ] 迈克 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M]. 刘精明译. 上海 : 译林出版社,2000. [3] Jurgen Habermas.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j]. In P. Rainbow and W. 146

24 Sullivan(eds.). Interpretive Social Science: A Second Look.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 [ 英 ] 安东尼 吉登斯 克里斯多弗 皮尔森. 现代性 吉登斯访谈录 [M]. 尹宏毅译. 北京 : 新华出版社,2001. [5] Anthony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M].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6] 金耀基. 全球化 文化转向与多元现代性 [J]. 社会学家茶座 ( 第一辑 ), 济南 :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6. [7] 赵景来. 关于 现代性 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J]. 中国社会科学,2001,(4): [8] S.N.Eisenstadt. Multiple modernities[j].daedalus,2000, 129(1):1-29. [9] S. N. 艾森斯塔特. 反思现代性 [M]. 旷新年王爱松译. 北京 : 三联书店,2006. [10]Tu Wei-ming.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onfucian East Asia[J]. Daedalus,2000,129(1): [11] Tu Wei-ming. Multiple modernities: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the implications of East Asian modernity[j].in L. E. Harrison and S. P. Huntington(eds.). Culture Matters. Basic Books. 2000: [12] 金观涛 刘青峰. 多元现代性及其困惑 [J]. 二十一世纪,2001,(66): [13] 刘小枫. 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 [M]. 上海 : 上海三联书店,1998. [14][ 德 ] 乌尔里希 贝克 [ 英 ] 安东尼 吉登斯 [ 英 ] 斯科特 拉什. 自反性现代化 [M]. 赵文书译. 北京 : 商务印书馆,1997/2001. [15][ 德 ] 乌尔里希 贝克. 世界风险社会 [M]. 吴英姿孙淑敏译. 南京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5 [16] 费孝通. 费孝通九十新语 [M]. 重庆 : 重庆出版社,2005. Abstract: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set the substantive agenda for, as well as the methodological content of, sociology in the current century. The emergence of sociology as a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concurred with the rise of modernity. It has its origins in the coming of modernity-i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tradition world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modern. Exactly with the aim to interpret development and consequence of modernization, sociology investigates the transition and the consequence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It was not only the response to the rise of nationstates, emergence of modernity, surge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tremendous social structural change, but also the direct result of the progress of modernity and differentiationintegration of the human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refore, it seems that ever since its birth the destiny of sociology has been indispensable from modernity and modernization, and 148

26 until well into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t is itself rather too strongly stamped by the context of its own origins (Taylor, 1999; Berger & Kellner, 1981; Giddens, 1990; Frisby, 1992).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looks like a sine curve, in which the three social theories of positivism, humanism and criticism cover the peak in turn. Further more, these three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pioneered by the three classical sociological masters of Emile Durkheim, Max Weber and Karl Marx respectively, have constituted the three stages of classic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sociological study. Their simultaneous presence in sociology represents thre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of sociological study method, which are positivistic, humanistic and critic orientation. And in substance, sociological study has always been in the tension of these three traditions. Although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the theoretical viewpoints and research paradigms of these three different orientations sociology varies greatly, there are no essential differences among classic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sociology in the matter of theoretical method and objective orientation. Without transcending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onstructing "modernity" and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they have followed th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paradig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nation--state centralism, Western centralism and human subjectivism. This paradigm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However, as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is rising rapidly, all fields and aspects of human society have been deeply affected(cohen & Kennedy, 2000; Robertson,1992). We are experiencing a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spectacular as anything that has occurred in earlier phases of the modern era. If in intellectual terms sociology remains just as important as it ever as, it has undergone very considerable changes over recent years. These in some part reflect developments in social theory, but are also bound up with potentially quit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very object of analysis--the modern social world (Giddens, 1987). Sociology, which always commits itself to realistic social study, is faced with a great revolution both in theory and methodology. The Global Age not only expects us to change our conventional thinking modes, but also lays stress on the point that it should be an explanatory approach and background to illustrat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ological evolution (Sklair, 1991). It seems certain that some of the leading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concepts will have to be substantially overhauled if we are to seek to comprehend both this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something like a world society. Sociology is often open to criticisms for its lack of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its inability to cope with practical dilemma or crisis in modern society, which in turn lead to its own crisis. The practical nature of sociology stipulates the empirical nature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Sociology should be only an illusion if it has no experiential basis and can t get used to the change of social reality. In fact, the developments on the level of theory are in some degree related to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s currently occurring in the social world. These concrete social changes offer a stimulus to sociological reflection at the same time as they demand a reorientation of the discipline. If it is not valid to speak of an intellectual diminishing of sociology over recent years, certainly sociologists face the need to elaborate new concepts and modes of analysis in order to confront a transmuted social universe. For a long while sociological thought has 149

27 tended to draw too unabashedly upon nineteenth-century traditions in studying the twentieth-century world. We have to break more forcefully than hitherto with the modernization research paradigm, for we live in a world which is increasingly globalization and from which such models are more and more distant. The origins and nature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the shifting regionaliz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systems of production world-wide,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adoption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lus the now ever-present potential for nuclear war---these all require sociological analysis. If sociologists ar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of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they will have to place in question aspects of what often passes for the received wisdom of their subject (Giddens, 1987,preface). Sociology will thereby surely emerge only the stronger. Therefore, sociology must develop new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the new age if it wants to understan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and to offer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for this new age. As the construction of reflexivity and deductivity of social reality, sociology should possess the specific property to interpret realistic society based on the laws of the past and alternatives for the future. The chief liability of orthodox sociology (that is also called positivism sociology)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criticizes effectiveness of that non-positivism sociology from different theoretical standpoint and the consequence is that it ign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deep-level comprehension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In this respect, postmodern thoughts attempted to attack and subvert the modern sociological intellectual system from the critical point of view, while globalization theories tried to extend and elevate it, but both of these thinking modes and research paradigms didn t realize the overall transitions of sociology (Wallace & Wolf, 1999). The inherent separation and antithesis between sociological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haven t been changed greatly until the advent of the Global Ag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s is that there is no essential change in social reality.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the humankind has bee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e main task of the human beings is to obtain wealth from the nature and to display its abilities to conquer and exploit the nature.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human mind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 The thinking modes and research paradigms of sociology, which were born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re of no exception. But the coming of the Global Age will change everything. It wil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pecific study objects and bases of sociological theory. On the one hand, the individual will be gradually liberated from trammels of traditional society by "individualization" within it.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the globalization enlarges the living boundary of society from its outside, the human experiences will change in essence (Pieterse,1995). And this means the end of exploring "society".as a result of these two aspects, the traditional sociological study object--modern society, will lose its decisive power on the individual life styles step by step. Sociology will disintegrate at last(pilkington,1997;abell & Reyniers,2000;Seidman, 1991). But in fact, society can t 150

28 disappear absolutely from the sociological field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It is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that are changed. Because the main study objects, which sociology was used to in the past, are faced with much grimmer challenge, it is supposed to examine its study objects and conceptual categories again. As many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world become international, it is difficult to fully study them in a single country or nation. Therefore, sociology must be concentrated on global phenomena and all kinds of transnational social practices so that it can enlarge its own study domain. Whether sociologists accept globalization or not, none of them will ignore this important factor (Ohmae, 1995). In conclusion, the biggest challenge that sociological theories is faced with in the Global Age is to reform the research paradigms and theoretical morphology on the basis of changing sociological thinking modes. First, sociological thinking modes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uality of subject-object mode and the narrow locality. For specific study content and method. "subject-object" and "subject-subject" modes should be combined to accomplish the global triple structure of "subject-object-subject" mode to study the 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s of human society. Second, "modernization research paradigm" and "globalization research paradigm" should be fused to transcend the conventional modernization research paradigm as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binary, or multiple paradigms. Third, in theoretical morphology, sociology should incorporate the asset of existing sociological traditions and create a multi-dimensional, dialectical and crit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on the foundation of global social reality. Key Words:Modernity, Globalization, Sociological Theory 现代性反思与全球化转向 : 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发 展趋势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文军教授 [ 摘要 ] 作为一门独立形式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 它既是对现代化发展及其 后果的理解与阐释, 又是现代化发展的后果和原因 因此, 社会学从其诞生之时起, 其命运就与 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拴在一起了 然而,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人类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受到了 深刻地影响, 社会学作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映, 其在理论上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社会学要理 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 并对新的全球化时代做出理论上的说明, 就必须通过提出新的 概念和理论框架来把握新时代的本质 尤其在思维方式 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上都应进行一系列 的创新, 以适应全球化新时代的发展 [ 关键词 ] 现代性全球化社会学理论 本文系作者 2000 年以来开展的有关现代性 全球化和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 其中部分内容和观点已经发表于一些学术期刊 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是对以前部分研究成果的一种总结 151

29 一 研究问题的提出作为社会科学研究, 尤其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 最为重要的恐怕是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因为发现与提出的 问题 是唯一的, 而解决的途径相对来说要多得多 正如默顿 (R.K.Merton) 所说 : 发现和形成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困难 大部分科学工作的困难就在于提出问题, 而不是找出答案 ( 罗伯特 K 默顿,2001,19) 一个社会 一个国家 一个人 一门学科, 如果到了没有任何问题可以提出的时候, 恰恰是问题最为严重的时候 正是由于不断地提出问题, 然后在所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决, 才成为进步的源泉和基本路径 因此, 从提问题的这种角度出发, 在开始本文的论述之前, 笔者在此试图提出并要着重论述的问题就是 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学理论, 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进行变革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的形成与提出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因为它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学 理论与实践 如何相结合这一经典性难题 尽管经过无数社会学者的共同努力, 以实证主义研究取向为主要特征的主流社会学理论危机有所缓和, 但整个社会学学科的危机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 相反,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学现在所面临的危机不再是只停留在当年古尔德纳 (A.W.Gouldner) 所探讨的正统社会学 ( 即实证主义社会学 ) 的危机了, 而是社会学总体性危机时代的到来 尤其在全球化浪潮的猛烈冲击下, 经过 160 多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框架目前已经风雨飘摇, 难以长期维持于不坠 虽然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古典 现代和当代三个大的阶段, 甚至还出现了许多 后现代 的新奇见解, 但是所有这些努力, 如果缺乏一种不断变革的精神动力和实践关怀, 最终恐怕都难以挽救它们作为特定时代精神产品在迈入新的全球化时代之后本已注定的颓败命运 ( 文军,2002a) 152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历了由功能主义理论一统天下到理论多元综合的过程 (Wolf,1999), 1 尤其 1980 年代末以来, 西方社会理论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元综合和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有关社会理论的著作在数量上也急剧增长, 许多问题都被纳入到了社会理论的考察范围, 从身体 (body) 欲望 消费到观念 旅游 历史 全球社会, 几乎很难有什么问题可以逃过社会理论无所不在的目光 面对全球化与后现代对传统社会学理论研究主题的冲击, 女性研究 文化研究 历史研究等各种跨学科的研究范式风起云涌, 都试图在重读经典的基础上, 重振社会学理论的传统 2 尽管如此, 社会学理论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大改观, 社会学也没有由此摆脱困境而走向真正的繁荣与发展 相反, 这种 理论狂欢化 的表面似乎越来越像是一种 理论的通货膨胀 在社会理论的学术市场中, 不断有新的产品摆上货架, 对理论的需求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兴旺程度 但遗憾的是, 在社会理论的主要 工厂 社会学界中, 不仅理论关怀与实践品质之间的鸿沟日渐扩大, 社会学理论著作本身的洞察力和启发性也逐渐衰竭, 许多表面上探讨截然不同问题的论著, 无需仔细研究它的内容, 单单目录和文献就足以让人发现其中充斥着各种社会理论的陈词滥调, 在时髦的学术术语的装饰背后, 真正具有建设性的观念或方法寥寥无几 即使是近来在英美学术界颇具影响的福柯 (M.Foucault) 利奥塔(J.F.Lyotard) 吉登斯(A.Giddens) 布迪厄(P.Bourdieu) 鲍德里亚 (J.Baudrillard) 哈贝马斯(J.Harbermas) 等人, 在人们对他们学说的 使用 后, 也往往容易迅速凝固为一种新的学术教条 ( 李猛,2000) 1 以美国为主的战后西方社会学理论,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 : 第一个阶段是以 1950 年代最有影响力的功能主义为标志, 理论家的关注点绝大多数是宏观社会学的问题 第二个阶段是以 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和分析性冲突理论为标志, 其突出表现是热衷于找功能主义缺陷的人比使用功能主义方法的人要多得多 ( 同时, 符号互动论以及现象学逐步兴起 ) 第三个阶段是以 年代各种综合理论的出现为标志 在这个阶段, 理论家们对宏观与微观分析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如何整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途径的关注日益增多 2 可以说, 当代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欧美社会学家为线索而展开的, 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在其理论建构中不断寻求对主体与客体 宏观与微观 个体与整体 结构与行动 中心与边缘 现象与本质 同一与差异 连续性与断裂性等各种二元图式的相互借鉴与多元综合, 以企图摆脱当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危机 所不同的是, 美国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宏观与微观这一主题展开的, 而欧洲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则主要是围绕能动 (agency) 与结构 (structure) 这一主题开展的 153

31 由于社会学理论所具有的来自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参与到社会实践的建构中去的品质, 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和作用, 实际上不仅仅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生活, 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了现代社会生活一部分, 它在理论上的积累和在经验上的发现本身就给人们提供了开启理解可能世界之门的钥匙 社会学理论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使用的概念系统来说, 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为了 建构 我们所生活的 社会, 而不是被 社会 所 建构 (Bauman,1987) 为适应 建构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 社会, 社会学理论必须应变这个正在快速变化的社会 而在当前的社会变化中, 最明显 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变化莫过于 全球化 了, 可以说, 不断强化的全球化趋势给整个社会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是以往任何时候 任何事件都无法比拟的 这种变化应当也势必反映到以建构现实或未来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学科领域中 就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而言, 全球化与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社会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关注 现代性 与 现代化 问题为职责的 ( 尤其是社会学理论更是如此 ), 不管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从 现代化 到 全球化 等各项问题的讨论都一致地显示出了社会学家希望在理论概念建构以及经验研究等方面, 充分地掌握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历史的变迁规律 ( 文军,2002b) 当前方兴未艾的 全球化 议题研究正是此精神的延续, 然而, 也正因为这样的学术研究脉络, 使得 全球化 议题的分析引起了相当多的争论, 如何在社会学理论发展的脉络中恰当地理解和解释新的 全球化 现象, 并制定社会学理论在 全球化 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新规则, 无疑将是社会学理论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 刘维公,2000) 今天, 当人们身处在全球化进程的汹涌洪流之中时, 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学理论的确到了真正需要唤醒或培植自己的忧患意识的时候了 为了不被浪潮冲击得忙乱失措, 无以为对, 就不但要救亡图存, 还要自觉地接受新时代的新的启蒙, 主动转换认知结 154

32 构和话语方式, 敢于并善于发现和创造新的生长点,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走向新生 在此, 笔者想通过对社会学理论演进历程的考察, 从元社会学 (metasociology) 层面来分析其演变的内在逻辑, 进而揭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创新之处 3 其论述的基本思路是 : 迄今为止的社会学理论研究都是建立在 现代性 基础之上的, 是现代化与现代社会的产物, 因此, 其根本使命与核心主题就是维护 现代性 和推进 现代化, 而这种理论体系在当代全球化与全球社会出现以后, 遇到巨大的挑战, 由此必定在反思的基础上产生变革的要求以适应全球化转向之需要 为分析方便, 笔者将需要论述的 在现代性反思与全球化转向背景下社会学理论的变革 这一总体性问题归纳为三个基本问题 : 一是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 迄今为止, 其在理论形态上所进行的大量探索实际上都是围绕着 现代性 与 现代化 的问题而展开的 尤其在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学与全球社会学诞生之前, 无论是古典社会学还是现代社会学或当代社会学, 其理论建构的核心主题和研究取向的根本使命主要是为了建设 现代性 和推进 现代化 二是 20 世纪末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改变了社会实践的现实基础, 并在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等一切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转向与即将出现的新的社会型态, 以 全球社会 为取向的全球化必然会对以 现代社会 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理论产生变革性影响, 而其中既有后现代思潮的质疑与批判, 又有全球化运动的促进与提升 三是为适应全球化转向和建构全球性社会现实的需要, 在批判 继承以往 现代化研究范式 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 建构一种以 全球化研究范式 为主要特征的 辩证的多向度批判社会学的新形态已势在必行, 而这无疑需要现有社会学理论在思维方式 研究范式和理论形态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 其实 3 社会学的元研究 (meta-study) 是在社会学理论发展到体系纷呈 流派此长彼消 研究方法混杂 分支学科辈出的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在反思社会学自身危机基础上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 文军,2003b) 它以社会学自身以及社会学的研究状态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种对社会学进行社会学次级研究的方法 其中至少包括社会学元理论 (metatheory) 研究 元方法 (metamethods) 研究和元资料分析 (meta-data-analysis) 三大领域 155

33 际是为了解答社会现实在由现代性社会向全球化社会的变迁之中, 社会学理论是何以存在 如何存在和应该怎样存在的元社会学理论问题 二 现代性 :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都是为满足现实的认知需要, 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 作为一门独立形式的社会学的出现与现代性的产生是一致的, 其本身就是知识生产的一种现代形式, 它既是对现代性发展及其后果的理解和反思, 又是现代性发展本身的后果和原因 具体来说, 社会学理论的诞生实际上是为了探索由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及其所带来的后果, 它既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现代性的出现 工业革命的爆发 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需要, 也是现代性成长和人类科学知识不断分化 - 综合的直接结果 (Taylor,1999,15-16) 4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图海尔 (A. Touraine) 所指出的 : 社会学经常被定义为对现代性的批判性分析 因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通常是现代社会 ) 不是约定俗成的, 而是建构而成的, 渗透着政治实践和社会冲突 (Touraine,2003, ) 因此, 社会学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形式, 从其诞生之时起, 其命运就与现代性和现代化紧紧地拴在一起了 不仅如此, 作为一种现代性特征的体现, 社会学理论的整个基础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和现代化内涵之中的 因此, 关于现代性特征的描述和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性成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 文军,2002b) 在这种背景下, 伴随着对社会学知识特征与地位的哲学与方法论之上的争议, 现代性建设和现代化推进问题自然也成了社会学话语中的核心主题 正如伯格 (P.Berger) 与凯尔纳 (H.Kellner) 所说 : 社会学不止是在研究途径与方法上是一特殊的现代学科, 它也是一开始就受到现代性的困惑而展开的一个探索的课题 (Berger & Kellner,1981,15) 现代社会学体系中 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瑞泽尔 (G.Ritzer) 曾把社会学出现的社会力量归结为政治革命 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社会主义的兴起 城市化 宗教革命以及科学的成长六个方面 其实, 这也只是现代性滋生的另一个说法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他们都是启蒙运动的产物 (Ritzer,1996,6-9) 156

34 研究领域的形成 研究主题的选择以及适用方法论的发展都是以分析社会现象并赋予社会秩序, 提供管理生活与理性控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技术为其目标 社会学理论正是靠这些广泛的概念和预设, 而在 现代性方案 和 现代化建设 中, 占有一席之地, 拥有 合法性 的 作为现代性产物的社会学, 从其诞生之时起就表现出了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强烈关怀 (Giddens,1990) 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 齐美尔 (G.Simmel) 是 第一位现代性的社会学家, 他既是一位现代主义者, 也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 他率先突入现代性论域的纵深, 致力把握现代性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心性质态以及文化制度的形式结构, 并相当周到地勘定了现代性在社会学理论中的位置与论题 (Frisby,1992,59) 但总体上来看, 古典社会学的观点和理论倾向, 主要是寻求对现代社会作某种单一的 占主导地位的制度性阐释 5 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这种对现代性的论述以及基本理论的建构, 虽然并不意味着现代性与现代化研究在社会学理论中已趋完善, 但它确立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核心主题, 并为社会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方向 如果说古典社会学理论只是通过各自的研究途径确立了社会学理论对现代性与现代化的研究主题, 那么, 到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这一主题已变得更加具体化 系统化和理论化了, 从帕森斯 (T.Parsons) 对现代社会所做的庞大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直到 1950 年代的 发展理论 的直接产生, 现代社会学理论无不在承传古典时期的遗风, 不管其运用的理论和采用的方法如何, 其历史使命和核心主题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即便是 年代各种反帕森斯理论和后现代思潮的出现, 其实也是紧紧围绕古典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主题展开的, 只是他们主张的研究路径和方法各不相同罢了 6 无 5 例如, 马克思试图把现代性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 他意识到社会的进步得益于早期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型 然而, 在他的著作中却又极力批判经济制度及其各种畸形现象 ( 如异化 剥削等 ) 涂尔干则企图把现代性归结为工业化把现代性解释为一种有机团结的强化和集体良知 (the collective conscience) 的弱化 而韦伯则把现代化归结合理化 理性化的过程, 把现代世界大多解释为以其它类型的理性为代价的形式合理性 (formal rationality) 的扩张, 以及理性铁笼 (the iron cage of rationality) 出现的结果 6 必须指出的是, 后现代 思潮的兴起并没有改变社会学理论长此以往的根本主题与历史使命, 它只表明了社会学 157

35 论是 微观 - 宏观 维度, 还是 主观 - 客观 维度或是各种综合互补的维度都没有偏离社会学理论传统的研究主题, 这或许与现代化的实践与知识内在逻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 到了当代社会学理论阶段 ( 实际上从现代社会学理论阶段就已经开始 ), 社会学理论家们似乎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理性了 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思想相比, 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实际上更加强调的是文化和知识的变迁 (Cohen & Kennedy,2000,49) 他们不再是盲目地推崇或反对现代化, 或者只是简单地在为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寻求现代化的途径, 而是认真地在反思现代性本身及其后果的问题, 并力图跳出长期以来的各种 二元 思维的模式, 企图把研究视域拉回到西方发达国家本身之中 于是, 各种 后 学思潮纷纷登台, 批判主义也雄蜂崛起, 各种思潮纷繁多杂, 令人眼花缭乱 现代性与现代化再次成为学术界 ( 不仅仅是社会学界 ) 关注的焦点, 并成为一切学术大师无法逃脱的话题 从社会学理论自身的历史发展来看,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就像一条正弦曲线, 实际上一直是处于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三种不同传统的张力之中 (Giddens,1971) 一方面, 它注重对研究现象作实证的 经验主义的考察与分析, 强调的是科学主义 实证主义的传统, 注重对研究结果的 真实性 和 可靠性 进行探究 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 解释性理解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强调的是人文主义 阐释主义的传统, 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和视域融合 (fusion of horizons)(giddens,1993) 而与此同时, 它又 理论在传统的研究形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变化 即便是那些想 解构 现代性与 重写 现代化 意志最为坚决的 后现代主义 学者, 他们也无不是站在对现代社会反思性立场上或维护着现代性的成长, 或揭示其内在的矛盾性, 而这些也无不是以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种种迹象为蓝本的, 目的是为了重建或超越现代性之争 由此, 我们不难发现, 任何后现代主义者其实都是现代性 捍卫者 ( 我们称之为 现代主义者 ) 的 孪生兄弟 尽管双方侧重点不同, 或以 解构 为先, 或以 重建 为重, 都是对 现代 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因而, 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可以被视为 现代性理论 中的 左 和 右 两派 今天, 可以说, 后现代 话语的焦点仍是现代性, 只不过更多了些反思的意味, 即便是那些公开拒绝或意在消解现代性的学说, 也还是与现代性纠缠在一起, 形成 剪不断, 理还乱 的局面 158

36 意识到了任何研究都要受到一定政治 文化 性别和社会阶层的影响, 注意研究中的权力关系以及研究对知识建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 因此, 它同时又具有一种后现代式的社会批判意识, 强调一种强烈的价值介入 (Emerson,1983,1-2) 毫无疑问, 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向上的这一长期存在的分裂与对立的紧张局面业已造成了社会学领域内在 实质性 理论建构 具体的研究程序乃至学术共同体从业人员中潜在的或明显的分裂 尤其在当代, 这一局面又与社会学知识的本土化和全球化的论题纠缠在一起, 形成了更为错综复杂的情势 ( 谭明方,1998) 然而, 尽管如此, 这种局面也并没有妨碍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正如布迪厄 (P.Bourdieu) 所说, 社会学的危机可理解为正统社会学的危机, 而所谓多元化的 异端学说 的增加, 反倒意味着学科的进步 其实, 三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研究虽然在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 其理论观点和研究范式都彼此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 但如果以现代化为坐标, 以社会发展的实践为尺度, 整个社会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 无论是古典社会学 现代社会学还是当代社会学 ) 在理论建构与目标取向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 因为它们始终没有摆脱建设 现代性 与推进 现代化 的历史使命和核心主题, 其所遵循的实际上都是建立在 现代社会 基础之上的一种以民族国家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特征的 现代化研究范式 这种范式曾经为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学理论自身地位的确立和学科知识的繁荣与发展 ( 文军,2002b) 三 社会现实的全球化转向及其对社会学理论的影响 20 世纪末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改变了人类社会实践的现实基础, 并在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等一切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 文军,1997) 尽管世界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反全球化力量, 但是, 反全球化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 且其自身就是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7 从广义上来看, 现代性不仅是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也是现 7 其实,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 其影响与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 当前, 各种各样对全球化效应严重 159

37 代化 全球化的逻辑起点, 而且, 在民族国家阶段中, 现代化与全球化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现代化事实上成了全球的现代化, 社会学理论也是建立在现代社会基础之上的以现代化研究范式为主要特征的知识体系 8 但是, 当全球化发展到当代阶段 ( 即当代意义上的全球化 ) 后, 犹如现代化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社会现实一样, 全球化也正在改变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 全球化在许多方面不仅是新的, 而且是革命性的, 它将 催生出一个全新的社会型态, 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 ( 吉登斯,2001,6) 这集中表现在全球网络的广度 全球联系的强度 全球流动的速度和全球影响的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并表现出了现代社会中所无法体验和理解的新特征 ( 赫尔德等, 2001,21-42) 9 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转型与即将出现的新的社会型态, 全球化必然会对以 现代社会 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理论产生变革性影响, 这其中既有后现代思潮的质疑与批判, 又有全球化运动的促进与提升 而对一向以研究现实社会为己任的社会学,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也都将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如果再抱守现代性的眼光来观察全球化的世界, 其结果往往会倾向于以某种熟悉的条条框框来理解它 ( 如把它理解为世 不满的 反全球化力量, 其主要包括 : 旨在维持本文明 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体系 ; 抵抗全球化大潮中主导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之侵蚀和支配的宗教 / 文化运动 ; 以跨国公司和美国的经济文化势力为主要靶子的一些反全球化思潮或意识形态 ; 由于全球化威胁或剥夺其就业而反对全球化的发达国家部分劳工, 它们构成那里劳工界的反全球化运动及其社会基础 ; 环境保护主义者和人权运动分子等成份构成的部分反全球化运动, 它们带有后现代和世界主义色彩 总之, 反全球化力量内部成份庞杂, 而且, 与此相关的各种反全球化的力量相互之间在要求和信念方面有其深刻的矛盾 ( 时殷弘,2001) 8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 现代化与全球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甚至带有重合性, 尤其在全球社会全部实现现代化之前, 全球化就是全球的现代化 现代化促进了人类全球化的发展, 并为全球化提供了动力源泉和制度保证, 且在全球化进程中, 现代化制度因素本身也在不断全球化 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 现代化与全球化并不总是同步存在的, 一些民族国家都已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过程, 而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时期, 体现的是一种历时性关系, 而全球化却是一个漫长的人类整体发展的过程, 它强调的是发展空间的共时性 9 关于对 全球化 内涵及其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但笔者认为, 不应把全球化看作是一种单一固定化, 或者没有明确历史的 归宿 过程, 更不能把全球化看作是一种 理想 的终极状态 全球化作为一种 理想类型 的概念, 只表明一种人类社会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是最接近于全球社会的一种理想类型, 而不是全球社会的本身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 笔者较为倾向于从广义和狭义两种角度来看待全球化 广义的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由多中心时代向全球社会时代迈进的变迁过程 对此, 可以将现代性的形成作为广义上全球化的逻辑起点因为正是一系列的现代性事件 ( 如哥伦布的环行远航 ) 才使人类社会真正有了全球意识 而狭义的全球化就是当代意义上的 全球化, 它所要揭示的其实是一个以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一种世界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体现的是所有国家利益共享 信息共享 价值共享的时代 与以前相比, 在这个时代, 世界各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彼此融合在一起, 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 ( 文军,2000b; 文军,2001a) 160

38 界政府的实现 一种单一的市场 一种新的全球秩序 全球文化等等 ) 因为全球化首先打破了现代性条件下那种单一的 在场 时空观念, 瓦解了行为的本土情境, 并把相距遥远的事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因此, 全球化时代不只是要求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作为说明社会转型与社会学理论研究变革的一种解释性手段与背景 因为, 全球化如实地表达了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 是当今最常用的 用于反映一种深刻的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标识性符号 社会学的困境甚至危机恰恰就在于社会学理论经常无力面对现代社会的那些真正的困境或危机 而社会学理论之所以遭致批评, 恰恰也在于其缺乏实践的根基 当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能够为社会学理论研究广泛的对象带来创新或变革性的意义时, 社会学理论研究必须对此作出反应 10 社会学的这种实践性天然地决定了社会学理论的经验性和适当性, 没有经验基础和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变化的社会学理论只能是臆想的 然而, 在社会学中, 社会学学科的危机最初被归于理论建构中方法论的问题, 只是当改善后的理论建构技术在产生所期望的理论中再次失败后, 社会学家们才开始超越方法论去寻找解释, 即将社会学的学科问题与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变化联系起来 (Giddens,1987) 因此, 要理解全球化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 并对新的全球化时代做出理论上的说明, 就必须通过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来把握新时代的本质 ( 多德,2002,206) 11 因为理论作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性 推论性建构, 它应该具有在指出过去的潜势并设想可供选择的未来的基础上, 解读社会现实的特性 其实, 一种社会学理论能否提供引导去进行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 不全然在于此理论能否提供一个程序和规则, 使之符合实证主义的 可重复性 与 可验证性 等原则, 而也应该取决于此理论能否把抽 10 默顿进一步指出, 所有的社会和文化变迁都会自主地和立刻引出或强化对一个特定研究领域的兴趣 而且, 通常只有当社会中的变迁成为所认定的一种 社会问题 和成为产生尖锐的社会冲突的原因时, 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 罗伯特 K 默顿,2001,45) 11 吉登斯 (A.Giddens) 贝克 (U.Beck) 鲍曼 (Z.Bauman) 等当代社会学家认为, 这是当代社会学理论不可或缺的突出特征 因为从根本上讲, 社会学是一门暂时性的 反思性的学科, 它必须不断与社会现实保持适应性和灵活性, 才能更好地发挥重要作用 ( 文军,2003a) 161

39 象的理论转化成较为具体的架构, 给研究者提供指引, 把他要研究的对象概念化 主流社会学理论 ( 即实证主义社会学 ) 的主要失误就在于它从不同的理论基准出发去批评非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的有效性, 因而忽视了深层理解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意义 ( 文军,2002c) 12 长期以来, 社会学理论中存在的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的分裂与对立之所以直到今天都没有很大的改观 ( 尽管有许多社会学家在不断努力试图改变这种状况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立足的社会现实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乃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 体现的是主体同客体的关系, 而人类社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财富, 并在价值观及行为取向上表现出征服自然 战胜自然的能力 因此, 反映到以这种社会现实为基础的人类思维活动也必然是主观同客观的关系, 而在工业化进程中诞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学理论, 其所形成的学科思维方式当然也不例外 而如今, 伴随着新技术革命所推动的全球化进程,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变化首先就是产业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致使第三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在许多发达国家已达到 70% 以上 这一变化反映到社会结构领域就会引起社会中心任务和基本矛盾的根本性变化, 使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步转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中心任务由征服自然 获取物质财富转化为为人服务 处理人际关系 与此相适应,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也必将面临根本性变革, 并由过去关注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开始转变为关注人自身 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这一变化无疑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主宰社会学理论研究的 主体 - 客体 二元思维结构, 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将 主体 - 客体 与 主体 - 主体 统一起来, 以实现从全球性的 主体 - 客体 - 主体 三级结构角度来研究人类社会的 12 其实, 社会学理论, 尤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本身就是现代性与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 它从来就不具有将自 身从文化中孤立出来而跃居其它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向之上的特权 162

40 根本性变革 与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 新型的知识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向人际关系 相应地, 社会学理论思考的焦点也将从那个为人所控制和征服的生产世界转入到人际交往的生活世界 ( 文军, 2000a) 不仅如此, 伴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和大量全球性问题的涌现, 社会学理论的具体研究对象和基础也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这种变化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内部由于 个体化 使得个体从传统的社会依存条件 ( 如阶级阶层 性别角色等 ) 束缚中不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社会外部由于 全球化 ( 如跨国组织的扩张 全球传播网络的形成等 ) 而对社会的生存疆界不断颠覆, 人的体验将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而意味着 对社会进行考察 的终结, 社会性 由于这种取代而走向了终结 因此, 在这二者的双重作用下, 所谓传统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对象 现代社会 及其社会性将逐步丧失其影响 个体 生活方式的决定力量, 社会学与社会性都走向了解体 无怪乎有社会学者已经宣告 社会学的死亡 社会学理论的终结 (Pilkington,1997;Abell & Reyniers,2000, ;Seidman,1991, ), 并大声疾呼 已经不存在任何习惯上所定义的 社会 了, 现在只剩个别的个体, 而他们早已不再在传统的社会形构下活动了 社会学理论已失去其研究的对象, 即社会, 那我们还需要社会学干吗? ( 刘维公,1999) 毫无疑问, 当代世界的许多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再也难以在民族国家 地方社区的层次上进行充分研究了 因此, 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都必须关注全球化现象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种跨国性社会现象, 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 无论是否接受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衍生结果, 所有富有卓识的社会学家都不能不考虑这个 全球化 因素 这也正如著名全球化研究专家 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森 (R.Robertson) 所说 : 从总体上来说, 我感到目前关于全球化的讨论构成了社会学工作的某种延伸 163

41 和重新聚焦, 这项工作使社会学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理论能够超越其在该学科古典时期里走向成熟时所必要的条件的局限 (Robertson,1992,12) 事实也是如此, 自 1990 年代以来, 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多元综合 相互杂交的趋势愈来愈成为推动社会科学所有学科变革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在概念的创新还是理论与方法的借用上, 过去十年的纪录已经足以给人们以深刻印象, 随着专业的向前发展, 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分支领域的繁殖将有可能导致甚至更多的令人难忘的组合 ( 马太 多冈 罗伯特帕尔,2001) 而作为现代性产物之一的社会学, 其基本的分析单位就是民族国家社会, 且其首要的学术目标便是追求民族国家的进步和强盛, 因而, 本质上它是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治国术服务的 ( 其中包含着民族国家的自身利益 ), 这势必造成它对全球化问题的忽视与短视 (Ohmae,1995) 毫无疑问, 全球化的发展将不得不使社会学家们把自己的研究视野从传统单一的 民族 社会 社会间 扩展到国际乃至全球社会, 使得构建一种全球一致的 适应的社会学概念 框架和研究规则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也意味着 不同文化和背景的社会学家们以一种 全球性话语 (global discourse) 去构建全球社会学这门学科成为可能 (Albrow and King,1990,11) 四 全球化研究范式 : 社会学理论的变革及其趋势当代全球化趋势的研究表明, 我们应更加以积极的方式来检讨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工具及环境, 以充分回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不仅迫使现代人去反思其生活形式的转变, 而且也同样促使学者去斟酌其研究范式的转变, 两者都面临同等的焦虑与压力 其实, 完整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本身就应该包括地方 国家 区域和全球等不同层次, 不应像传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那样只注重前面几个层次而忽略了全球层次的研究 为了探讨这些不同的层次, 社会学家有时要借用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 尤其是经济学 政治学 人类学和历史学的知识 然而, 某些理论和方法却是社会学学科本身所 164

42 特有的, 并经历长达 160 多年的演化才得以形成 今天,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 与其它学科一样, 社会学理论需要迅速地扩展它的地理和智识 (intellectual) 边界, 即承认地方社区和民族社会的本质属性正面临着全球范围内深刻变迁的巨大挑战, 而对这种挑战直接反映的结果就是全球社会学的诞生和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兴起 (Cohen & Kennedy,2000,3-4, 文军,2001c) 通过对社会学理论发展史的系统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向总体说来是其研究范式的变迁, 或者说是其方法论体系的变迁, 而这种变迁的动力则来自其研究范式的分化与整合 社会学作为一门对社会实践和现实的结构关系与运行状态的理性反思的科学, 理所当然地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 由此, 社会学研究者的理论视野 研究范式等等都应当随之而不断发展和调整, 只有这样, 社会学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学术活力及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在 21 世纪的社会学领域中, 笔者认为, 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就是, 以全球化研究范式为特征的新的社会学理论范式将逐步得到确立 这种新的社会学理论范式是社会学理论多重范式整合的结果, 它表明了社会学理论正处于一个解构已有的研究范式 重构一种新的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文化和知识境况中 正如当今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一样, 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也正处于其历史发展的转型期中 在这个转型期中, 社会学理论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境况 社会学是否有更辉煌前景, 社会学理论是否比以往更有效力, 就看我们是否能够不仅在理论视野上, 而且在研究方法上, 不仅在战略眼光上, 而且在实际运作中能够适应社会学本身的发展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在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 这种适应全球化趋势的 全球化研究范式 将在社会学理论研究中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 一是 全球化研究范式 首先意味着对传统的 现代化研究范式 的超越与扬弃 以民 165

43 族国家中心论 西方中心论和人类主体中心论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研究范式, 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各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与冲突, 使传统的社会学理论研究局限在一个个有限的民族国家之中, 无法阐释和说明在全球层次上出现的大量跨国事实, 而且在实践上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及人类内部的冲突 斗争 彼此消解的紧张状态, 使不同主体处于严重的对立之中, 从而给社会学理论研究带来了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 而全球化研究范式的出现将超越现代化研究范式的危机, 突破现代化发展内涵的 单一性 和指导思想的 非人化 所导致的 发展悲剧, 确立以人为中心的 全面的 可持续的共同发展观, 为社会学适应新的社会现实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撑 二是 全球化研究范式 的出现, 所体现的是社会学理论多重范式的整合, 其视野是一种多学科渗透和融合的学术视野 全球化时代的知识特征就是知识交叉 信息爆炸传播迅速, 并构成了一个在学科上融合渗透 在时空上交叉蔓延的立体化 全球化知识语境, 这就要求社会学理论研究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调整自己的学术视野, 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 随着全球性社会和知识社会的大力发展, 人类生存环境的重大变化和人类对自我生存意识的深化,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视界日益走向融合, 更多的社会科学家开始认同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社会学家也逐渐放弃对绝对理念的追寻, 日益表现出对其它知识的尊重 全球化研究范式 特征显示出一个融合各种学科优势的知识时代即将出现 因此, 社会学理论研究者就不能固步自封, 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 应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深自己的思想维度, 多一分知识的维度和多一点思想的深度更有利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有利于社会学理论整体性思维方式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形成与确立 三是 全球化研究范式 的出现, 表明了以往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些传统的研究对象和命题日益走向式微, 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学理论的研究需要进行时代性的转型和变 166

44 革 在过去, 社会学理论所关注的是一些普遍主义的东西, 企图以绝对 普遍的宏大理论框架来指导自己的经验研究 实际上, 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普遍主义的真理性和有效性都是极为有限的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显示, 社会学理论应该从普遍主义的理念转向人所生存于其间的社会现实和个体化的人类存在, 应该将宏观架构与微观事件 客观环境与主观行动结合起来, 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本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所以, 社会学理论研究在当今的发展更向具体实在的社会现实开放, 实践性的社会现实始终是社会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基点, 多一点现实的关注, 多一点实践的眼光更能使社会学理论充满发展的活力 四是 全球化研究范式 更加重视本土化社会现实的研究 全球化研究范式 的出现给社会学理论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社会学理论中具有权威性的许多经典命题不再是经典命题, 那种囊括宇宙 贯通历史 解释一切也决定一切的真理意识不再成为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目标 社会学理论一方面应具有世界性 全球性的思想眼光和知识视界, 另一方面也应当立足于本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全球化思考, 本土化行动 的研究策略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口号 (Cohen and Kennedy,2000), 这正体现了社会学理论研究视野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识的转变 重视理论研究, 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的社会学理论研究策略也正在我们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中兴起和加强 基础理论研究给我们提供宽广深厚的学术视野, 而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 则使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强烈的现实色彩, 同时也使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更具有实践的操作性 理论的开放性和学科的建设性 五是 全球化研究范式 中各种 后学 ( 如后工业 后现代 后资本主义等 ) 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理论研究范式的不足, 也从一个方面大大丰富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内 167

45 涵 全球化中各种 后学 词语的大量涌现已经成了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普遍现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学理论是一种终结, 而更多的是一种开放性的重构, 一种解构中的重构 当代社会学理论多元发展的事实预示着, 社会学理论的地位不是越来越失去它的地位和作用, 恰恰相反, 它的地位和价值将日益显著,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社会学理论看作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事业, 社会学理论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所以, 我们必须把社会学看作是一种发展性和开放性的事业, 多一点发展和开放的眼光是极为必要的 由此看来, 我们必须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事实出发, 把全球化看做是一个动态而多维的社会现实, 并以此为基础, 来建构 全球化研究范式 这其中包含了微观与宏观 主观与客观 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而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马克思所一再强调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为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个人与社会才得到体现, 个人特征与社会特征才得到反映, 也正是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介, 个人与社会 主观与客观 微观与宏观才得以联结起来, 双方的互动才成为可能, 才在社会活动系统的整体中统一起来 如果我们把 宏观社会 -- 微观个体 客观环境 -- 主观心理 作为两对具有连续统 (continuum) 特征的两极的理想类型, 并以瑞泽尔 (G.Ritzer) 已划分的三种社会学范式 ( 即社会事实范式 社会定义范式和社会行为范式 ) 作为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研究范式, 那么, 全球化研究范式 将具有整合这三种基本社会学研究范式的重要特点, 因为不同研究范式实际上只是社会现实完整结构中的不同侧面 ( 见图一 ) 13 全球社会 13 这里, 我们在瑞泽尔三种理论范式的基础上, 引入了 社会批判范式, 一是为了更加完整地表述了社会学理论的范式形态, 二是为了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传统即实证主义传统 人文主义传统和批判主义传统形成对应 很显然, 在上述四种范式类型中, 社会事实范式 社会定义范式 社会批判范式分别主要对应的是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批判主义的理论传统, 而社会行为范式实际上与上述三种理论传统都有一定的关联 如果忽略了社会批判范式, 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忽视了社会学批判主义的理论传统 当然, 从方法论上讲, 社会批判范式是与实证主义理论传统相对峙的, 但在马克思等古典社会学家那里, 它却又有一定的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倾向, 或许正因为批判主义这种多重范式的特点, 瑞泽尔才没有将社会批判范式单独列出进行比较 但 1990 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更加突出了 社会批判范式 的地位 168

本文通过对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 提出了体能文 化的概念 论述了体能文化的国际化和民族性及其对人类社会政治 经济 文化和社 会生活多方面的影响 文章指出 国际竞技体育运动是 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全 球化的先导 是当代世界各民族 各国家和平共处 平等参与 公平竞争机制实现程度最高的国际事务 是人类社会国际化进程中民族文化多样性实现整合的范例 是展望 新世纪人类社会文明范式的着眼点 同时提示了进行体育人类学研究的必要性和重

More information

985 Journal of CUPL No.2 A Bimo nt hly Mar ch 2 0 1 0 ABSTRACTS Getting to the Root and Compromising China with the West: Rebuilding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5 Yu Ronggen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¼ ½ ¾ 回归传统 历史学视野中的资本主义 刘光临 虽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研究和西方现代史学都使用了资本主义一词 但双方并无相同的理论背景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概念是由 世纪末 世纪初的历史学家和强调历史面向的政治经济学家 可简称为 德国历史学派 一起创造出来的 强调从历史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中寻求社会变化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概念的启用 实际上是对欧洲近代历史的严重误读 有鉴于此 在今后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应该用资本主义来取代资本主义萌芽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s degree Research of e-learning style for public servants under the context of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新 媒 体 环 境 下 公 务 员 在 线 培 训 模 式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导 师 姓 名 : 完 成 时 间 : 潘 琳 数 字 媒 体 周 荣 庭 教 授 二 一 二 年 五 月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A disserta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欧盟与欧盟属下的民族国家 刘 泓 本文试图从民族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审视欧洲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步伐 剖析作为新型人们共同体的欧盟的权力 属性与组织功能 阐释欧盟属下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 研讨人们共同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文章认为 建立欧盟是欧洲人的一种理性选择 欧盟是一个兼有超国家政治成分和政府间政治成分的区域性人们共同体 欧盟的超国家机构服务于跨国社会的利益 致力于超国家的治理 其成员国政府的长期利益将日益屈服于跨国社会的长期利益

More information

王海明 科学 学科 宗教 经验 科学是一个具有二重性的概念 当我们说 伦理学是一门科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广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的知识体系 当我们说 科学的伦理学 的时候 我们所说的 科学 是狭义的 是指关于实际存在的事物的必然性 普遍性的正确的 真理的知识体系 我国有着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 并且 与时并进 不断有新的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 以德治国 方略 正是在充分肯定我们民族传统的

More information

* CO3 A 1674-2486 2011 04-0005 - 18 P. 253 * 5 1. 1949 1991 1949 1991 6 2. 7 1 2001 2 2008 8 1 2 2008 11 http / /www. rnd. ncnu. edu. tw /hdcheng /method /ways. doc 2008 / 9 disciplinary matrix 1 1. 2001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doc

Microsoft Word - 24.doc 水 陸 畢 陳 晚 明 飲 食 風 尚 初 探 蕭 慧 媛 桃 園 創 新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與 休 閒 事 業 管 理 系 摘 要 飲 食 是 人 類 維 持 與 發 展 生 命 的 基 礎 之 一, 飲 食 風 尚 會 隨 著 社 會 地 位 物 質 條 件 以 及 人 為 因 素 轉 移, 不 同 階 層 的 飲 食 方 式, 往 往 標 誌 著 他 們 的 社 會 身 分, 甚 至 反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年第 期

年第 期 年第 期 论虚拟实践的哲学意蕴 孙伟平 信息技术 虚拟技术 实践 实践形态 虚拟实践 所谓虚拟实践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时空进行的 主体与虚拟客体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 它是人们有目的 有意识进行的能动的探索和改造 虚拟客体 同时也提升和改造自身的客观活动 是人类在当代技术革命推动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形态 具有与传统实践迥然不同的特征 虚拟实在性 即时交互性 自由开放性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i Examinations have long been adopting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public officials and become an essential tradition in our country. For centuries, the examination system, incorporated with fairness, has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M M. 20

M M. 20 37 1 Vol. 37 No.1 2 0 1 6 1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Jan. 2 0 1 6 4. 0 100872 1. 0 2. 0 3. 0 4. 0 4. 0 4. 0 G640 A 1001-4519 2016 01-0006 - 10 DOI 10. 14138 /j. 1001-4519. 2016. 01. 000610 11-12 18

More information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 1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景天魁 内容提要 : 本文认为时空特性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 概念是建构社会理论的核心 本文从时空角度讨论了传统 现代和后现代的关系, 确定了社会时空的基本含义, 在此基础上界定和阐释了时空压缩概念, 并针对吉登斯的 时空延伸概念作了一些讨论 本文用时空压缩概念描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性结构, 初步显示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 :,,,,,,,,,,,,,,,,,,,,,,,,,,,,,,

More information

附件1:

附件1: 附 件 1: 全 国 优 秀 教 育 硕 士 专 业 学 位 论 文 推 荐 表 单 位 名 称 : 西 南 大 学 论 文 题 目 填 表 日 期 :2014 年 4 月 30 日 数 学 小 组 合 作 学 习 的 课 堂 管 理 攻 硕 期 间 及 获 得 硕 士 学 位 后 一 年 内 获 得 与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有 关 的 成 果 作 者 姓 名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学 科 专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贾根良 马国旺 后凯恩斯经济学 多样性 共同基础 综合 后凯恩斯经济学是自 凯恩斯革命 以来 一直致力于完成 流产 的 凯恩斯革命 并以反新古典主流面目存在的一支异端经济学流派 它是对凯恩斯经济学范式的恢复和拓展 凯恩斯 卡莱茨基 斯拉法和老制度主义的思想构成了其理论渊源 该学术传统经历了三代的 传承演进 今天 后凯恩斯主义者在方法论 宏观经济学 微观定价理论和内部综合等方面已经 取得了重大进展 成为西方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流派

More information

厦 门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兹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独 立 完 成 的 研 究 成 果 本 人 在 论 文 写 作 中 参 考 的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的 研 究 成 果, 均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本

厦 门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原 创 性 声 明 兹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指 导 下 独 立 完 成 的 研 究 成 果 本 人 在 论 文 写 作 中 参 考 的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的 研 究 成 果, 均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本 学 校 编 码 :0384 分 类 号 学 号 :B2003704 UDC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949~998 中 国 大 学 人 文 学 科 变 革 研 究 949~998:Study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Humanities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庞 振 超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 邬 大 光 教 授 专 业 名 称 : 高 等

More information

¼ ½ ¾ À Á Â

¼ ½ ¾ À Á Â 追求知识神话的终结者 评马洛的戏剧人物浮士德 邓亚雄 在西方文学里 求知神话的传统历史悠久 浮士德 既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又是它的终结 随着中世纪的结束和文艺复兴的到来 神被边缘化 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 人的意志取代了神的观念 人们渴望认识自然 获得驾驭自然力的知识 在求知精神与新教意识形态严重冲突的语境下 马洛在继承神话传统的基础上 运用他的塑造能力 通过再现和改变神话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

More information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社会科学战线 年第 期跨学科研究 ( ),, (, ),,,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汪丁丁贾拥民 (, ) 本文是一个从理论出发, 最终又回到理论的 案例研究 在特定的社会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习俗 习俗如果能够经受住不断发生的独僻性冲击, 就可以成为传统 这是对梅纳德史密斯的演化稳定策略概念的拓展 独僻性相当于变异或者突变, 演化稳定策略只经受了一次独僻性的冲击, 只有在随机地不断出现的冲击下保持稳定的习俗, 才能成为培顿杨所定义的传统, 这就是随机稳定均衡 义乌市场的发展,

More information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 %

% % 兼论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的制作和运用 苏智良! 吴俊范 #! 由于地理学与历史学之间存在着学科分野的界限 致使已往的 景观概念缺乏全面性 其结果是 不仅地理学的景观研究缺少历史的底蕴与含量 而且历史学领域内系统的景观史研究也一直处于缺失状态 本文分别从宏观的理论角度和以 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为中心例证 探讨在新的景观概念基础上和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 研究区域景观史的必要性 可行性以及具体的研究路径与操作方法

More information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10 ( ) ( ) [5] 1978 : [1] (P13) [6] [1] (P217) [7] [1] (P19) : : [1] [4] (P1347) (P18) 1985 : [1] (P343) 1300 : [1] (P12) 1984 : 27 3 ( ) Vol.27 No.3 2010 5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May 2010 ( 518060) : ; : ; : ; ; ; ; : F 127.9 :A :1000-260X(2010)03-0009-13 30 [2] : [2] (P381) 1979 : : [3] :1978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学动态 年第 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吴易风 : 本文考察了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 : 对资本主义 的反思和对 新资本主义 的构想 ; 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和对新国家干预主义的构想 ; 对自由市场经 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反思和对 市场与政府平衡 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政策体系的构想 ; 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和对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构想 ; 对西方经济学的质疑和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再认识 本文最 后对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作了分析和评论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周 弘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 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 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 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 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More information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欧洲研究 年第 期 ¹ º ¹ º 共和模式 的困境 ¹ 法国移民政策研究 李明欢 卡琳娜 盖哈西莫夫 今天的法国人中已有大约四分之一是移民及移民后裔 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异族新移民仍源源不断进入法国 因此 移民接纳及移民政策的修订与实施 业已成为法国朝野密切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法国移民构成的基本状况 重点评介法国学术界关于法国移民政策研究的主要著述及观点 接着 本文结合 世纪下半叶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 将法国战后移民政策分三个阶段进行剖析

More information

2015 1 330 GLOBAL EDUCATION Vol. 44 No1 2015 / 300387 / 300387 20 20 1926 20 1912 1912 1918 1919 34 1919 1921 1 1922 1923 1925 7 100 2 1922 3 1923 5 1923 1924 4 1927 1949 20 1. 20 5 35 2. 20 20 1927 1949

More information

二 农 村 社 区 内 生 性 组 织 的 多 重 属 性 1998 2006 2003 2002 2002 2004 2010-13 -

二 农 村 社 区 内 生 性 组 织 的 多 重 属 性 1998 2006 2003 2002 2002 2004 2010-13 - 2012.6 农 村 社 区 内 生 性 组 织 * 及 其 内 卷 化 问 题 探 究 一 引 言 2006 * 11XJC840004 10JD008 2012-12 - 二 农 村 社 区 内 生 性 组 织 的 多 重 属 性 1998 2006 2003 2002 2002 2004 2010-13 - 1999 2010 2010 1998-14 - 2011 2002 三 农 村 社

More information

穨hair&sick

穨hair&sick "Medical Knowledge and Uses of Hair in Traditional China" 199777 The Taniguchi Foundation Medicine and the Expressive Body The 2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of Medicine: East

More information

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出发所作的分析 唐永春 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产生过深刻的消极影响 其原因除了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等直接因素外 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历史传统的因素 这就是两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同质性 基于古代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而形成的东方专制主义传统 的遗存及其影响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理解这一同质性的钥匙 认识这种深层原因 对我国今后法学研究及法治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苏联法学 中国法学 亚细亚生产方式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 因 修道 之旨而生 教化 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 正如中国的 小学 是为 大学 的读经作准备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 人文学科 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 在西方 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 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 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 原型 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 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 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 # %! 社会生态学的解释 # # # # & &! 滕守尧 生态观就是一种可持续性发展观 本文通过生态农业和生态教育的对比 证明了自然界中物与 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导致可持续性发展的事实也可以用到教育上 生态式艺术教育是整个现代生态教育 的重中之重 因为它直接让学生面对人类心理深层的生态原型 认识自己的神性 从而有了使自身可持续 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态观 可持续性发展 园丁式教育 灌输式教育 生态式教育 世界存在的真相 # # # 马克思 恩格斯的贡献!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71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 楊 開 煌 一 前 言 二 學 科 之 建 立 與 發 展 三 歷 史 的 回 顧 四 反 省 代 結 論 本 文 主 要 是 透 過 歷 史 的 回 顧 來 檢 討 在 台 灣 的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發 生 與 發 展 的 歷 程 本 文 作 者 以 個 人 親 與 的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郭于华 内容提要 : 从饮食这一看似平常却是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入手, 观察与理解文化的 变迁是一个重要而深刻的视角 本文以对儿童食品与进食的调查分析, 探讨当前社 会代际之间文化传承的特点及变化 研究表明 :. 家庭中的三代人分别具有相对不同的关于食物的知识体系, 他们在选择食品和安排进食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 依据的 标准和观念是不同的, 孩子比其父辈 祖辈带有更明显的现代消费主义特征 ;. 代际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密 级 : 公 开 学 号 :20081209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医 儿 科 标 准 数 据 库 建 设 研 究 研 究 生 李 楠 指 导 教 师 学 科 专 业 所 在 学 院 毕 业 时 间 韩 新 民 教 授 中 医 儿 科 学 第 一 临 床 医 学 院 2011 年 06 月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More information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DISSERTATION 学 院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硕 士 题 目 届 别 2010 届 学 生 陈 炜 导 师 张 艳 莉 副 教 授 日 期 2010 年 4 月 A VALIDATION STUDY

More information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Meinong s Paper Umbrella Painting Abstract Meinong paper umbrellas are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for the Hakka peo

Analysis of Cultural Elements of Meinong s Paper Umbrella Painting Abstract Meinong paper umbrellas are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rt for the Hakka peo 美濃紙傘彩繪文化元素之分析及其應用 歐純純 何明穎 摘 要 美濃紙傘是客家人的傳統工藝 也是客家人生活習俗的一部分 就推廣客家文化而言 是 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課題 然而就紙傘的研究而言 到目前為止數量並不多 而且針對彩繪元素 的論述並不完整 是以本文企圖以較為細膩深入的方式 對於紙傘的彩繪進行主題式研究 針對 繪圖時所運用的文化元素進行分析 讓讀者能清楚掌握美濃紙傘彩繪時 這些文化元素的圖象類 型及其意涵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8504446A3A95C32303130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8504446A3A95C32303130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分 类 号 : K890 学 号 :_07105822006_ UDC: 300 密 级 :_ 公 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温 州 模 式 的 民 俗 文 化 语 境 研 究 A STUDAY OF THE BACKGROUND OF FOLK CULYURE IN WENZHOU MODEL 作 者 姓 名 : 学 科 专 业 : 研 究 方 向 : 指 导 教 师 : 完 成 日 期 : 胡

More information

17 18 : ( ) : ; : : ; : ( ) : ; 6 1 ( 1989)

17 18 : ( ) : ; : : ; : ( ) : ; 6 1 ( 1989) 2012 5 5 ( 290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May 2012 No.5 ( 100836) [ ] 20 21 ; ; 30 [ ] ; ; ; [ ]F124.1 [ ]A [ ]1006-480X(2012)05-0005-13 100 [ ] 2012-04-10 [ ] : ; : [ ] (1950 ) 5 17 18 : ( ) : ; : :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 樹 德 科 技 大 學 人 類 性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撰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六 月 臺 灣 性 圖 騰 初 探 A study on sex totem of Taiwan 研 究 生 : 江 華 如 指 導 教 授 : 簡 上 淇 博 士 阮 芳 賦 博

More information

自然状态 学说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研究综述 孙雪峰 房乐宪 自然状态 约翰 洛克 托马斯 霍布斯 霍布斯和洛克最早提出的 自然状态 学说是西方著名的政治学说之一 对西方政 治思想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霍布斯和洛克对自然状态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学界 对他们的 自然状态 学说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 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学术界关于霍布斯与洛克 自然状态 学说内涵及其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 并评估了各类相关研究成果的基本特点

More information

英雄主义及其在后新时期中国文艺中的显现方式 英雄主义作为一种精神价值观 始终激励着一个民族不断进取和奋进 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塑造在中国的现当代文学中经历了人与神 鬼 兽之间的挣扎过程 世纪开端 中国文艺的后新时期到来了 主导文艺发展的既不是政治也不是艺术作品本身 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文艺发展的脉搏 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消费型时代 红色经典 的出现 使我们思考在无情的市场中如何显示出英雄主义有情的特色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s a vital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As an essential tache of selecting qualified students, the adul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ecuring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odern Danc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 Study on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Choreographers in Taiwan Modern Dance and Cultural Identity A Study on Contemporary Indigenous Choreographers in Taiwan Chen Yang-Wei

More information

课题调查对象:

课题调查对象: 1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大 文 化 管 理 职 能 与 机 构 整 合 模 式 比 较 研 究 武 汉 大 学 陈 世 香 [ 内 容 摘 要 ] 迄 今 为 止, 大 陆 地 方 政 府 文 化 管 理 体 制 改 革 已 经 由 试 点 改 革 进 入 到 全 面 推 行 阶 段 本 文 主 要 通 过 结 合 典 型 调 查 法 与 比 较 研 究 方 法, 对 已 经 进 行 了 政 府

More information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都 市 發 展 與 建 築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高 雄 後 勁 地 區 傳 統 民 居 特 徵 之 研 究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Houjing District in Kaohsiung 研 究 生 : 許 輝 隆 撰 指 導 教 授 : 陳 啟

More information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¼ ½ ¾ ¼ ½ ¾ 重勘信息的哲学含义 肖 峰 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归结为物质 它既不是物质内在既成的东西 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 更不是可以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纯客观现象或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 哲学含义上的信息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 是主体对对象的感知 辨识和建构 也是生命控制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一种机能 信息与 意义 关联 是一种属人的认识现象 不存在所谓的 本体论信息 而只存在认识论意义上的信息 信息的哲学含义应与信息的日常用法具有连续性

More information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2002 2,,,,,,, ,,,,,,,,,, 1907,1925,, ,, , 1928,1934,1934 5,, ,, ,,,, 20 30 20 30,,,, 20 30,,,, (1994 ),1930 1939 25, 1900,1921,,, 1926 1952,1966 10 111 2002 2,,,,,,, 1928 1933,,,,,,,,,, 1907,1925,, 1927 1,, 2 1952 1966 6 1985, 1928,1934,1934 5,, 1935 1933,, 1941 10 9,,,,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 Abstract Abstract Kendzaburo Oa and Mo Yan are the wri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 who have great literature influence and strongly hometown sick in their creations.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communicate

More information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M. A. S Dissertation Emotional Design of Home Textile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dding Bedding for Example Ca 分 类 号 J523 学 校 代 码 10495 UDC 746 密 级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 于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家 用 纺 织 品 情 感 化 研 究 以 婚 庆 床 上 用 品 为 例 作 者 姓 名 : 郭 晓 彤 学 号 : 1115013015 指 导 教 师 : 学 科 门 类 : 高 波 副 教 授 艺 术 学 专 业 : 设 计 艺 术 学 研 究 方 向 : 完

More information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理论与实践 阮艳萍 在今天轰轰烈烈的遗产运动中 各类传承和保护主体纷纷登场 除了传统的民间的传承人之外 中央和地方政府 学者 商人 新闻媒体等也都纷纷加入了这场博弈 与数字化技术同步进入这场运动的还有一类新型主体 那就是 数字传承人 他们是民族文化遗产传播 生存和发展的又一类新型主体 他们的数字传承活动 使文化遗产从唯一 不可共享和不可再生的变成了无限 可共享和可再生的 文化遗产 数字传承人 民间传承人 遗产表述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Rebuilding The Golden Town Everyday Life and Space at Jin-gua-shi 1897-1987.. ABSTRACT Rebuilding The Golden Town Everyday Life and Space at Jin-gua-shi ABSTRACT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1322D312DC2B2B4C2AB47A16DC5AAAED1B0F3B5AAB0DDA144A7B5B867A16EB2A4B1B4A277A548AED1A4A4BEC7A5CDB0DDC344ACB0A8D2> 弘 光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12 期 簡 朝 亮 讀 書 堂 答 問. 孝 經 略 探 以 書 中 學 生 問 題 為 例 趙 詠 寬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國 文 學 系 博 士 班 研 究 生 摘 要 孝 經 是 十 三 經 中 字 數 最 少 的 經 典, 然 實 踐 性 高, 受 歷 來 帝 王 重 視 但 在 清 末 民 初, 傳 統 思 維 受 到 挑 戰, 被 視 為 維 護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1001-5558 2015 03-0021-16 2010 C91 A 2014 5 2010 N. W. Journal of Ethnology 2015 3 86 2015.No.3 Total No.86 2010 2010 2181.58 882.99 40.47% 1298.59 59.53% 2013 2232.78 847.29 37.95% 1385.49 62.05% 1990

More information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林清鏡 著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The Mind Reflects the Scenery Research into the Painting of Living Concepts 林清鏡 著 境隨心游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摘要 中國水墨繪畫發展淵源流長 有如一部是歷史的長卷 承繼往開來的延續 在中國美術史上 有著篳路藍縷的輝煌階段 呈現最具特色的演變經驗脈絡 及 受外來文化洗禮的過往歷史

More information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年第 期 陈 东 信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已被人们广泛认同 的认识 人们仍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 但对其地位 特性和作用 就目前人类需求而言 信息资源仍是位 于土地和水 能源和原材料之后的资源 可称之为 第三级资源 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较 具有知识性 中介性 转化性 再生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 种 特殊资源 在未来社会中 资源的争夺将以信息资源的争夺为目标 信息战 的形式将是引导其他战争形式的主导形式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1, :,,, ;,,,, (, ),,,,, 1,,, (,, )

,,,,,,, ;,, ;, ;, (, / ),, ;,,.,,,,,,,,,,,,,,,,, ;,,,,,,, 1, :,,, ;,,,, (, ),,,,, 1,,, (,, ) 刘世定 内容提要 : 本文在嵌入性视角的引导下, 进入关系合同理论领域 对关系合同的 分析, 以威廉姆森的合同治理结构理论作为基点 在分析了他的理论脉络和隐含假 设后, 本文提出了三个假定, 即约前关系导入 多元关系属性 对关系属性的有限控 制 在新的假设下, 首先讨论了合同治理结构和嵌入关系结构之间不同的对应关系, 并特别探讨了两者间的结构性摩擦 继而, 在关系合同的研究中引入了委托 - 代理关系,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密 级 : 保 密 学 号 :20083008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医 学 研 究 生 教 育 理 论 与 发 展 研 究 研 究 生 指 导 教 师 学 科 专 业 所 在 学 院 毕 业 时 间 马 婷 戴 慎 教 授 中 医 医 史 文 献 基 础 医 学 院 2011 年 7 月 Research on Theory and Developing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More information

Roderick M.Chisholm on Justification I Synopsis Synopsis Since the problem of Gettier, the problem of justifi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epistemology.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More information

汪 波 伊拉克战后重建在美军撤离后 将进入伊拉克人自己管理的 后重建 时期 在后重建时期的政治转型中 伊拉克国内政治发展面临着中央集权主义势力与地方自治势力之间的严重分歧 对于建立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基础上的中央集权主义势力来说 其政治目标是要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阿拉伯国家 因此必须削减库尔德人在美国主导的战后重建时期获得的过多的自治权利 修改宪法的联邦主义性质 强化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全面控制 而库尔德人所代表的地方自治势力则坚持维护已经获得的高度自治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综论5.doc

Microsoft Word - 综论5.doc * 自 然 保 护 区 的 社 区 管 理 : 问 题 与 对 策 苗 鸿 欧 阳 志 云 王 效 科 宋 敏 ( 中 国 科 学 院 生 态 环 境 研 究 中 心, 北 京 100085) 摘 要 在 自 然 保 护 区 的 社 区 管 理 中, 自 然 保 护 与 社 区 发 展 之 间 的 矛 盾 始 终 困 扰 着 保 护 区 的 管 理 者 和 社 区 居 民 建 立 自 然 保 护 区

More information

( ) ( ) ( 2012) ( 2013) ( 2013) ; ; ( 一 ) 中国梦的含义 ( ) ( ) ( ) [3] 13 [4] [5] 100 ( 二 ) 中国梦的特征

( ) ( ) ( 2012) ( 2013) ( 2013) ; ; ( 一 ) 中国梦的含义 ( ) ( ) ( ) [3] 13 [4] [5] 100 ( 二 ) 中国梦的特征 5+1 400020; 400715 : China Dream has sublimated the governing idea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is also the current ideal of Chinese people. Its connotation is deep-going. China dream is the unification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Microsoft Word - 24217010311110028谢雯雯.doc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S DEGREE DISSERTATION 80 后 女 硕 士 生 择 偶 现 状 以 武 汉 市 七 所 高 校 为 例 POST-80S FEMALE POSTGRADUATE MATE SELECTION STATUS STUDY TAKE WUHAN SEVEN UNIVERSITIE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武術合併

Microsoft Word - 武術合併 11/13 醫 學 系 一 年 級 張 雲 筑 武 術 課 開 始, 老 師 並 不 急 著 帶 我 們 舞 弄 起 來, 而 是 解 說 著 支 配 氣 的 流 動 為 何 構 成 中 國 武 術 的 追 求 目 標 武 術, 名 之 為 武 恐 怕 與 其 原 本 的 精 義 有 所 偏 差 其 實 武 術 是 為 了 讓 學 習 者 能 夠 掌 握 身 體, 保 養 身 體 而 發 展, 並

More information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庄世同 ## 祇和理性来统 ## 一 台湾地区 大法官会议 如何诠释法治与人性尊严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二 法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 & %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三 人性尊严应该具有哪些内涵 & % % & & !!! 从实践到理论的反思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音 樂 學 系 音 樂 教 學 碩 士 班 學 位 論 文 新 瓦 屋 客 家 花 鼓 之 研 究 A Research on Hsin-Wa-Wu Hakka Flower-Drum 研 究 生 : 陳 怡 妃 指 導 教 授 : 明 立 國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八 年 三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文 化 建 設 委 員 會 文 化 資 產 總 管 理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Based on analyzing public corpor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studies basic theories of public legal establishment, with our country s reality in the social transferring period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1 26 * ** * ** 2 1982: i-vii 1995 186-188 1993 1993 1995 195-198 1983 1994 1991:57-69 1995 26-29 89 12 3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1 198-199 1991 220-223 1999 1996 1995 186 1994 4 1995 188

More information

# # # # # # # # #

# # # # # # # # # 实现政治问责的三条道路 马 骏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谁来使用权力 如何使用权力 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 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 通过历史比较分析 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世纪的欧洲道路 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 这意味着 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 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

More information

目 次 論 漢 代 的 宴 飲 文 化... 韓 秀 利 1 北 宋 市 肆 飲 食 的 美 感 追 求 以 東 京 夢 華 錄 為 中 心 的 考 察... 劉 香 蘭 19 旅 行 社 資 訊 管 理 系 統 課 程 及 專 業 認 證 推 廣 可 行 性 之 研 究 以 醒 吾 技 術 學 院 觀 光 系 為 例... 丁 寧 李 菊 芬 39 我 國 國 內 線 航 空 公 司 競 合 賽

More information

1

1 1 * Modernity, Religion, and Magic: Governmentalityof a Local Temple By Ding-tzann Lii and Jieh-min Wu Keywords: modernity, folk religion, magic, governmentality, body, Foucault, Durkheim * NSC 93-2412-H-007-001

More information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篤加有二「區」談當代平埔文化復振現相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從 篤 加 有 二 邱 談 族 群 正 名 運 動 陳 榮 輝 台 南 女 子 技 術 學 院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摘 要 本 文 從 篤 加 村 非 平 埔 族 裔 的 正 名 運 動, 探 討 篤 加 村 民 因 不 認 同 廟 後 區 ( 邱 ) 所 形 成 的 平 埔 族 裔 概 念, 從 地 理 變 遷 村 廟 沿 革 族 譜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 & & 一 冯金华教授对转形问题是伪问题的证明过程!!!!!! ( ( ( (!!!!!!!! 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命题和一个伪证的学术否定 评冯金华 价值转形 一个伪问题 丁堡骏 长春税务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 吉林长春! 价值之所以转化为生产价格 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对利润的平等追求权利 其前提是不同生产部 门资本有机构成差别 不同部门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 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冯金华 教授的生产价格体系中既没有资本有机构成的考察 也没有资本周转速度的考察 更没有利润率平均化的分

More information

has become a rarity. In other words, the water resources that supply the needs in Taiwan depend crucially on the reservoirs built at least more than t

has become a rarity. In other words, the water resources that supply the needs in Taiwan depend crucially on the reservoirs built at least more than t 臺 灣 水 利 第 64 卷 第 1 期 民 國 105 年 3 月 出 版 Taiwan Water Conservancy Vol. 64, No. 1, March 2016 論 台 灣 水 資 源 開 發 的 必 要 性 The Essentiality of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aiwan * 虞 國 興 GWO-HSING YU 淡 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国际政治科学 ¹ º ¹ º 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司乐如 一轨 外交和 二轨 外交都是国际关系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内容 前者有助于说明两国在政府外交层面的表现 对后者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在外交现象背后起作用的观念因素 本文的研究试图把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融入国际关系的研究之中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印度学者对中国的安全认知 本文通过提供关于 认知 的更为精确的概念和理论框架 并通过术语统计和定性的案例分析 深入印度专家的视角 深化人们对中印安全互动的了解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167-196 18 2 89 12 * 167 168 6 577 578 6 2 2 580 5 8 581 2 2 8 9 1 2 1 1 119 19 2 1977.6 1 1 22-23 Denis Twitchett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3, Sui and T ang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摘要

摘要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文 學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與 主 體 敘 事 Female Image and Self Narration in Hakka Literature 指 導 教 授 : 吳 中 杰 博 士 研 究 生 : 林 惠 珊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七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99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平 台, 网 络 红 人 风 靡 于 虚 拟 世 界 近 年 来, 或 无 心 插 柳, 或 有 意 噱 头, 或 自 我 表 达, 或 幕 后 操 纵, 网 络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平 台, 网 络 红 人 风 靡 于 虚 拟 世 界 近 年 来, 或 无 心 插 柳, 或 有 意 噱 头, 或 自 我 表 达, 或 幕 后 操 纵, 网 络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从 偶 像 符 号 的 消 解 到 消 费 符 号 的 建 构 网 络 红 人 的 形 象 变 迁 研 究 学 科 专 业 传 播 学 届 别 2013 届 姓 名 孙 清 导 师 王 玲 宁 I 摘 要 互 联 网 的 勃 兴 为 草 根 阶 层 书 写 自 我 和 他 人 提 供 了 契 机, 通 过 网 络 自 由 开 放 的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593.doc

Microsoft Word - 10593.doc 相 对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 人 类 生 存 环 境 恶 化 背 景 下 的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辨 析 海 山 (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内 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10022) 摘 要 : 本 文 通 过 考 察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的 历 史 发 展 演 变, 提 出 通 常 所 说 的 地 理 环 境 决 定 论, 实 际 上 是

More information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年代臺灣武俠電影之傳播 1950--1980 年 代 臺 灣 武 俠 電 影 之 傳 播 陳 韻 琦 修 平 科 技 大 學 博 雅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武 俠 文 化 的 面 世, 必 須 具 有 社 會 意 義 和 普 世 價 值 透 過 各 種 表 達 手 法, 傳 遞 珍 貴 的 俠 義 精 神 武 俠 電 影 在 臺 灣, 為 一 種 多 元 化 的 文 化 資 產, 並 從 1950 年 代 開 始

More information

Untitiled

Untitiled 学术 时空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 0 年 回顾与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0年 回顾与反思* 邵晓枫 摘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 0 多年来 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主要对这一制度的产生 发展 本 质 功能 考生 社会助学 教育教学 国家考试 以及农村自考等方面进行研究 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 域 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 又是一种教育形式 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制度 学术界对

More information

瑏瑡 B ~ 瑏瑡

瑏瑡 B ~ 瑏瑡 210093 1200 K928. 6 A 1005-605X 2014 04-0059- 10 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 Jiangnan or West Zhejiang GAO Yi - fan FAN Jin - min History Department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xb1202-15 牛尚鹏.doc

Microsoft Word - xb1202-15 牛尚鹏.doc 68. 道 经 语 词 词 义 的 文 化 阐 释 举 隅 以 太 上 洞 渊 神 咒 经 为 例 牛 尚 鹏 [ 南 开 大 学 天 津 300071] [ 摘 要 ] 道 经 中 保 存 了 大 量 具 有 特 殊 的 道 教 文 化 蕴 涵 的 语 词, 为 此 用 文 化 求 义 的 方 法 考 释 了 其 中 的 乌 民 饮 丹 丹 水 本 行 原 蒙 云 刚 擢 质 等 文 化 语 词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