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果 業 報 的 理 性 信 仰 唐 太 宗 以 齋 會 懺 禮 禳 災 祈 福, 平 息 內 心 的 不 安 懺 悔 在 中 土 固 有 的 儒 道 文 化 根 基 上 發 展, 揉 合 儒 道 的 思 想 與 內 涵 後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8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果 業 報 的 理 性 信 仰 唐 太 宗 以 齋 會 懺 禮 禳 災 祈 福, 平 息 內 心 的 不 安 懺 悔 在 中 土 固 有 的 儒 道 文 化 根 基 上 發 展, 揉 合 儒 道 的 思 想 與 內 涵 後"

Transcription

1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頁 ( 民 國 一 三 年 ), 新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 Chung-Hwa Buddhist Studies, No. 15, pp (2014) New Taipei: The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X.79. 國 王 的 懺 悔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吳 芬 錦 政 治 大 學 宗 教 研 究 所 博 士 生 摘 要 本 文 主 要 以 阿 闍 世 王 阿 育 王 度 多 伽 摩 尼 王 及 唐 太 宗 為 比 較 與 討 論 的 對 象 探 究 這 些 國 王 面 臨 王 法 與 正 法 衝 突 時, 如 何 經 由 懺 悔 與 宗 教 師 的 協 助, 化 解 內 心 的 矛 盾? 經 由 懺 悔, 是 否 能 減 輕 自 己 的 罪 惡 感 與 罪 業? 同 樣 是 佛 教, 流 傳 至 不 同 地 區, 在 不 同 時 代 及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其 中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會 有 什 麼 變 化? 首 先 探 討 業 的 起 源 演 變 及 對 今 生 輪 迴 與 解 脫 的 影 響 ; 然 後 闡 述 懺 悔 思 想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及 其 心 理 轉 化 過 程 與 對 業 力 的 影 響 ; 並 剖 析 因 果 懺 悔 與 救 度 之 間 的 關 係 進 一 步 分 析 比 較 四 位 國 王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發 現 在 佛 陀 時 代 的 阿 闍 世 王, 即 使 已 向 佛 懺 悔, 請 求 寬 恕, 並 且 改 過 向 善, 仍 會 受 惡 業 的 果 報 但 因 懺 悔 的 力 量 及 之 後 累 積 的 善 業 功 德, 會 先 短 暫 下 地 獄, 未 來 將 得 生 天 及 成 佛 果 報 阿 育 王 向 海 比 丘 誠 心 懺 悔 自 己 的 過 失, 施 行 仁 政, 依 法 得 安 樂 伽 摩 尼 王 犯 下 嚴 重 殺 業, 雖 然 良 知 覺 醒 卻 沒 有 真 正 懺 悔, 阿 羅 漢 認 為 伽 摩 尼 王 仍 可 生 天 此 時 教 法 之 延 續 與 安 住 已 超 越 因 收 稿 日 期 : , 通 過 審 查 日 期 :

2 .8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果 業 報 的 理 性 信 仰 唐 太 宗 以 齋 會 懺 禮 禳 災 祈 福, 平 息 內 心 的 不 安 懺 悔 在 中 土 固 有 的 儒 道 文 化 根 基 上 發 展, 揉 合 儒 道 的 思 想 與 內 涵 後, 激 盪 出 更 多 懺 禮 與 懺 儀 由 於 國 王 在 世 間 角 色 的 兩 難, 常 陷 於 王 權 與 道 德 良 知 之 間 的 掙 扎 國 王 的 懺 悔 不 僅 是 個 人 的 除 罪 與 淨 化, 亦 是 一 種 象 徵 性 的 集 體 除 罪, 轉 變 個 人 別 業 亦 改 善 全 民 之 共 業 總 之 由 四 位 國 王 所 犯 的 罪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的 方 式, 可 發 現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背 景 與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因 果 報 應 依 然 成 立 ; 懺 悔 則 由 原 始 佛 教 的 樸 素 本 質, 流 傳 至 不 同 的 區 域 與 文 化 背 景 後, 而 呈 現 多 樣 性 的 思 想 與 懺 悔 儀 式 ; 救 度 的 程 度 須 配 合 懺 悔 的 力 量 與 善 業 的 累 積, 以 此 轉 變 業 緣, 因 而 得 到 更 好 的 救 度 與 果 報 關 鍵 詞 : 懺 悔 阿 闍 世 王 阿 育 王 度 多 伽 摩 尼 王 唐 太 宗

3 國 王 的 懺 悔.81. 目 次 一 前 言 二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 一 ) 業 的 探 源 與 演 變 ( 二 ) 懺 悔 思 想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 三 ) 救 度 懺 悔 與 因 果 三 國 王 的 功 過 與 懺 悔 ( 一 ) 阿 闍 世 王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 二 ) 阿 育 王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 三 ) 伽 摩 尼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 四 ) 唐 太 宗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四 比 較 分 析 國 王 們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 一 ) 業 的 分 析 比 較 ( 二 ) 懺 悔 的 分 析 比 較 ( 三 ) 救 度 的 分 析 比 較 五 結 論

4 .82.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一 前 言 在 印 度 斯 里 蘭 卡 與 中 國 的 歷 史 上, 都 曾 出 現 一 統 天 下 的 普 世 王 權, 然 而 在 這 過 程 中 不 免 經 歷 各 種 大 小 戰 役, 使 得 敵 我 雙 方 傷 亡 慘 烈, 付 出 沉 痛 的 代 價 竊 鉤 者 誅, 竊 國 者 侯 ; 殺 一 個 人 是 殺 人 犯, 殺 成 千 上 萬 的 人 卻 成 為 國 王, 這 些 殺 戮 戰 場 的 國 王, 贏 得 戰 爭 卻 也 面 臨 內 心 道 德 與 良 知 的 掙 扎 1 本 文 主 要 以 印 度 早 期 佛 教 之 阿 闍 世 王 (King Ajātaśatu, 前?-461) 阿 育 王 (King Aśoka, 前 ); 斯 里 蘭 卡 上 座 部 佛 教 大 史 中 之 度 多 伽 摩 尼 王 (King Duṭṭhagāmaṇi, 簡 稱 伽 摩 尼 王, 前 ); 及 漢 傳 佛 教 的 皇 帝 唐 太 宗 ( ) 為 比 較 與 討 論 的 對 象 探 究 這 些 國 王 在 擴 張 權 力 與 領 土, 或 者 為 了 保 衛 國 土 人 民 與 教 法 而 殺 害 敵 人, 但 卻 面 臨 道 德 與 良 知 的 考 驗, 國 王 在 世 間 角 色 的 兩 難, 如 何 經 由 宗 教 的 力 量 與 宗 教 師 的 協 助, 化 解 內 心 的 矛 盾 與 痛 苦? 首 先 是 這 些 國 王 的 良 知 如 何 被 喚 醒? 如 何 經 由 懺 悔, 而 減 輕 自 己 的 罪 惡 感 與 罪 業, 進 而 得 到 心 靈 的 救 度? 懺 悔 的 力 量 及 福 德 善 業, 是 否 能 轉 變 業 力, 改 變 業 果? 同 樣 是 佛 教, 流 傳 至 不 同 地 區, 在 不 同 時 代 及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其 中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之 觀 念 如 何 演 變? 有 何 異 同 之 處? 以 上 是 本 文 所 要 探 討 的 主 要 議 題 二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業 的 想 法 源 於 古 印 度, 但 在 佛 教 與 印 度 教 不 同 的 脈 絡 下 發 展 出 不 盡 相 同 的 概 念 與 想 法, 經 過 懺 悔 是 否 會 改 變 業 力, 影 響 今 生 與 來 世 或 死 後 去 處? 在 印 度 斯 里 蘭 卡 與 中 國 的 諸 大 國 王, 雖 同 處 於 佛 教 流 傳 地 區, 但 在 不 同 的 時 代 與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懺 悔 之 後 所 得 到 的 救 度 也 有 所 不 同 以 下 將 先 針 對 業 懺 悔 的 起 源 與 發 展 簡 單 的 介 紹 之 後, 再 探 討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之 間 的 關 連 性 與 因 果 關 係 1 釋 聖 嚴, 智 慧 之 劍, 頁 147

5 國 王 的 懺 悔.83. ( 一 ) 業 的 探 源 與 演 變 業 的 梵 文 是 karma, 巴 利 文 為 kamma, 意 指 行 為 活 動 動 作 之 意 是 一 種 帶 有 意 志 的 身 心 活 動, 若 與 因 果 連 結, 則 指 因 過 去 的 種 種 善 惡 行 為 之 延 續 力 量, 可 能 導 致 利 益 福 報 或 懲 罰 惡 果 2 業 最 早 出 現 於 印 度 聖 典 梨 俱 吠 陀 (Rg Veda, 約 編 定 於 公 元 前 1200), 單 純 指 一 般 行 為, 也 常 指 宗 教 上 的 祭 祀 行 為, 到 梵 書 時 期 ( 公 元 前 十 世 紀 ) 開 始 出 現 再 死 與 轉 生 的 概 念, 但 並 未 與 業 報 思 想 連 結, 一 直 到 奧 義 書 時 期 ( 公 元 前 六 世 紀 ) 才 開 始 出 現 業 與 轉 生 的 想 法, 業 與 善 惡 行 為 之 間 的 連 結 3 行 為 結 合 欲 望 而 產 生 業, 並 引 發 後 續 的 影 響, 4 根 據 善 惡 業 而 轉 生 至 善 惡 胎, 成 為 動 物 或 轉 生 成 不 同 的 種 姓 5 然 後 到 沙 門 宗 教 時 期 才 完 整 建 立 業 的 思 想 系 統, 以 下 將 分 述 業 在 現 世 輪 迴 與 解 脫 中 的 角 色 與 影 響 1. 業 在 現 世 角 色 古 印 度 婆 羅 門 教 在 種 姓 制 度 的 框 架 下, 強 調 現 世 的 作 為 須 忠 於 個 人 職 務, 不 應 執 著 於 行 動 的 後 果, 而 行 為 與 結 果 不 一 定 有 關 聯 性 6 佛 教 基 於 反 對 種 姓 制 度 的 立 場, 並 不 強 調 忠 於 個 人 職 務 之 重 要 性, 而 是 強 調 業 之 因 果 關 係, 如 是 因 得 如 是 果, 因 緣 的 配 合 也 是 業 果 成 熟 的 重 要 因 素, 因 此 種 下 業 因 之 後, 雖 有 餘 勢 力, 但 在 業 果 形 成 前, 仍 有 轉 變 業 的 可 能 性 現 世 的 善 行 如 修 身 修 心 懺 悔 持 戒 與 修 慧, 則 有 可 能 重 罪 輕 報 如 同 一 兩 鹽 只 加 少 許 水 則 苦 鹹 不 堪, 若 加 大 量 水 於 一 兩 鹽 中 則 不 覺 苦 鹹 不 堪 7 或 者 因 正 念 與 善 行 使 因 緣 無 法 成 熟 而 延 後 業 果 的 形 成 眾 生 同 2 葛 維 鈞, 試 談 業 報 理 論 的 產 生, 頁 大 林 間 奧 義 書 之 第 三 分, 第 二 婆 羅 門 書, 第 十 三 頌 ( 五 十 奧 義 書, 頁 538) 4 大 林 間 奧 義 書 之 第 四 分, 第 四 婆 羅 門 書, 第 六 頌 ( 五 十 奧 義 書, 頁 579) 5 唱 讚 奧 義 書 之 第 五 篇, 第 十 章, 第 七 頌 ( 五 十 奧 義 書, 頁 171) 6 在 薄 伽 梵 歌 中 奎 師 那 上 師 勸 說 猶 豫 不 決 的 阿 尊 拿 (Arjuna), 國 王 應 忠 於 職 守, 奮 勇 上 戰 場 殺 敵, 不 應 執 著 於 行 為 產 生 的 結 果 ( 頁 21-22) 7 中 阿 含 經 卷 3 業 相 應 品,CBETA, T01, no. 26, p. 433a21-b8

6 .84.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樣 生 在 人 間, 而 有 種 種 差 別, 同 樣 身 為 人 而 有 不 同 的 外 貌, 貧 賤 富 貴 等 差 別, 乃 是 因 現 世 的 處 境 與 過 去 所 造 的 業 有 關, 而 得 到 不 同 的 果 報, 但 也 和 現 生 的 行 為 及 種 種 因 緣 條 件 的 配 合 有 關 8 2. 業 與 輪 迴 眾 生 輪 迴 生 死 苦 海, 受 生 老 病 死 憂 愁 苦 惱 等 無 量 之 苦, 乃 是 由 業 力 所 感, 而 無 明 與 貪 愛 是 造 業 的 根 本 原 因, 如 同 狗 被 綁 在 柱 子 上, 只 能 順 著 柱 子 而 轉, 而 貪 愛 即 是 那 條 繩 子, 無 明 的 眾 生 在 行 住 坐 臥 間 不 知 要 離 貪 愛, 而 造 業 並 隨 業 力 生 死 流 轉 9 3. 業 與 解 脫 解 脫 輪 迴 之 苦 最 重 要 的 是 要 滅 無 明 父 貪 愛 母, 使 新 業 不 再 生, 舊 業 無 法 成 熟, 不 再 招 感 業 力, 即 不 會 受 生 死 輪 迴 之 苦 10 若 被 貪 愛 所 繫 縛, 則 須 順 著 因 緣 作 無 常 觀, 凡 事 生 滅 無 常, 心 不 住 著, 則 貪 愛 欲 念 不 生, 能 捨 則 貪 愛 滅, 接 著 種 種 大 苦 滅 如 同 種 樹 不 給 予 養 分 及 照 顧 則 無 法 成 長, 最 後 即 會 枯 死 貪 愛 滅 則 種 種 業 無 法 生 起, 無 法 成 熟, 才 有 解 脫 的 可 能 轉 變 業 力 對 輪 迴 與 解 脫 之 影 響 阿 含 經 中 強 調 無 名 與 貪 愛 是 輪 迴 的 根 本 原 因, 業 是 帶 有 欲 望 意 志 的 行 為, 會 有 餘 勢 力 而 發 動 輪 迴 的 力 量 透 過 身 心 的 鍛 鍊 與 修 行 是 擺 脫 輪 迴 與 走 向 解 脫 的 正 確 行 為 修 持 戒 定 慧, 時 時 保 持 覺 照 的 心, 則 不 易 被 貪 念 欲 望 所 牽 制 而 造 種 種 業, 心 不 住 著, 則 能 捨 貪 愛, 不 造 新 業, 不 隨 業 轉, 不 受 業 力 招 感 而 輪 迴 12 另 外 阿 含 經 認 為 有 業 必 報, 不 善 業 如 重 石 投 入 水 中, 自 然 趣 下, 即 使 雙 手 合 十 祈 願 石 頭 浮 出 水 面, 石 頭 8 中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26, p. 704c 雜 阿 含 經,CBETA, T02, no. 99, p. 69c 雜 阿 含 經,CBETA, T02, no. 99, p. 94a 雜 阿 含 經,CBETA, T02, no. 99, p. 79b 長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1, p. 13a2-8

7 國 王 的 懺 悔.85. 並 不 會 往 上 浮 起 ; 而 善 業 如 酥 油, 會 自 然 浮 上 水 面 13 但 是 經 由 修 行, 時 時 維 持 在 正 念 上, 在 業 果 尚 未 形 成 以 前 是 有 可 能 轉 變 業 力, 如 雜 阿 含 經 說 : 正 見 增 上 者, 不 會 墮 於 惡 趣, 14 如 同 鐵 丸 置 於 器 皿 上, 則 不 會 沉 入 水 中 在 增 壹 阿 含 經 中 佛 陀 對 阿 闍 世 王 開 示, 經 由 修 善 悔 過 與 懺 罪, 雖 造 惡 業 是 有 可 能 生 天, 並 拔 除 其 罪 根 15 另 外 在 那 先 比 丘 經 上 記 載 彌 蘭 陀 王 問 那 先 比 丘 有 關 業 與 佛 力 救 度 之 可 能 性, 國 王 不 相 信 一 生 作 惡, 臨 終 前 念 佛, 死 後 可 生 天 那 先 比 丘 進 一 步 解 釋, 認 為 承 藉 佛 力, 死 後 可 不 下 地 獄 而 生 天, 如 大 石 置 於 船 上, 不 會 沒 入 水 中 16 ( 二 ) 懺 悔 思 想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懺 悔 一 詞, 源 自 梵 文 kṣama 與 āpatti-pratideśana 二 字 意 譯 而 來 一 般 將 kṣama 譯 為 懺 摩, 英 譯 為 enduring suffering 等, 即 容 忍 忍 耐 之 義, 或 引 伸 為 請 求 他 人 寬 容 自 己 所 犯 過 錯 漢 字 中 本 無 懺 字, 譯 經 者 在 翻 譯 時, 特 意 為 kṣama 這 個 音 而 造 懺 字 另 外 āpattipratideśana 可 譯 為 向 他 人 說 罪 過 之 意, 所 以 懺 悔 之 原 意, 即 是 請 求 寬 恕 原 諒, 及 說 己 罪 過 之 意, 這 是 在 僧 團 中 每 半 月 布 薩, 及 每 年 安 居 後 所 舉 行 的 懺 悔 儀 式 17 以 下 將 就 原 始 佛 教 及 大 乘 佛 教 的 懺 悔 內 涵 與 修 行 方 式 分 別 說 明 之 13 中 阿 含 經 卷 3 業 相 應 品,CBETA, T01, no. 26, p. 440a20-b24 14 雜 阿 含 經 : 假 使 有 世 間, 正 見 增 上 者, 雖 復 百 千 生, 終 不 墮 惡 趣 (CBETA, T02, no. 99, p. 204c11-12) 15 增 壹 阿 含 經 卷 39: 佛 告 王 曰 : 世 有 二 種 人 無 罪 而 命 終, 如 屈 伸 臂 頃, 得 生 天 上 云 何 為 二? 一 者 不 造 罪 本 而 修 其 善, 二 者 為 罪, 改 其 所 造 是 謂 二 人 而 取 命 終 生 於 天 上, 亦 無 流 滯 爾 時, 世 尊 便 說 此 偈 : 人 作 極 惡 行, 悔 過 轉 微 薄, 日 悔 無 懈 息, 罪 根 永 已 拔 (CBETA, T02, no. 125, p. 764a19-26) 16 那 先 比 丘 經,CBETA, T32, no. 1670B, p. 717b 釋 大 睿, 中 國 佛 教 早 期 懺 罪 思 想 之 形 成 與 發 展, 頁 329

8 .86.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1. 原 始 佛 教 的 懺 悔 內 涵 與 修 行 方 式 懺 悔 的 儀 式, 原 是 指 僧 團 之 僧 眾 於 每 半 月 誦 戒 羯 摩 時, 所 行 之 懺 罪 悔 過 的 儀 式 因 此 在 原 始 佛 法 中 提 到 懺 悔 時, 是 指 比 丘 自 知 罪 自 見 過 不 敢 覆 藏, 而 對 釋 迦 牟 尼 佛, 或 大 眾 發 露 懺 悔 18 承 認 過 錯, 知 道 錯, 看 見 錯, 從 出 錯 的 地 方 回 到 正 軌, 遠 離 過 錯, 過 合 乎 戒 律 與 道 德 規 範 的 生 活, 心 得 清 淨 並 戒 慎 再 犯 19 此 作 法 懺 只 能 除 違 戒 之 罪, 不 能 除 所 造 之 業, 例 如 殺 生 依 法 懺 悔, 能 除 遮 罪, 但 不 能 除 性 罪, 業 果 成 熟 時 仍 須 受 報 2. 大 乘 佛 教 的 懺 悔 內 涵 與 修 行 方 式 大 乘 經 典 中, 談 到 懺 悔 時, 已 超 越 原 始 佛 法 所 談 之 對 象, 不 僅 指 釋 迦 佛 及 僧 眾, 尚 有 十 方 佛 三 十 五 佛 乃 至 三 世 千 佛, 以 及 一 切 菩 薩 摩 訶 薩 等, 另 外 也 強 調 罪 性 本 空 之 無 生 懺 而 大 乘 佛 教 修 持 懺 悔, 除 理 觀 的 通 達 外, 亦 重 視 事 相 之 修 法, 如 : 燒 香 供 花 酥 油 燃 燈 等 供 養, 或 莊 嚴 靜 室 澡 浴 清 淨 至 心 求 懺 等 此 外 於 經 典 中 常 見 的 修 法 為 : 懺 悔 請 佛 隨 喜 回 向 發 願 等 五 法 20 佛 名 經 提 到 懺 悔 應 興 七 種 心 以 為 方 便 : 慚 愧 恐 怖 厭 離 發 菩 提 心 怨 親 平 等 念 報 佛 恩 觀 罪 性 空 等 21 此 七 種 發 心, 被 融 入 後 世 的 許 多 懺 悔 儀 軌 中, 成 為 懺 罪 的 重 要 思 想 依 據 懺 悔 的 方 式 由 初 期 佛 教 樸 實 的 發 露 懺 悔, 發 展 至 大 乘 佛 教 則 有 念 佛 誦 經 持 咒 與 禮 拜 等 修 持 方 式 3. 懺 悔 的 心 理 轉 化 在 懺 悔 過 程 中, 罪 感 的 轉 化 首 先 須 意 識 到 自 己 的 過 失, 因 而 產 生 脫 離 犯 罪 過 失 的 心 理 需 求, 承 認 過 錯 且 願 意 說 出 來, 請 求 原 諒 並 且 發 願 不 再 犯, 清 除 心 中 的 罣 礙 而 得 清 淨 原 始 佛 教 的 懺 悔 含 意 主 要 著 重 在 發 露 不 18 釋 大 睿, 中 國 佛 教 早 期 懺 罪 思 想 之 形 成 與 發 展, 頁 Jayarava Michael Attwood, Did King Ajātaśatu Confess to Buddha, and did the Buddha Forgive Him? p 釋 大 睿, 中 國 佛 教 早 期 懺 罪 思 想 之 形 成 與 發 展, 頁 佛 說 佛 名 經,CBETA, T14, no. 441, p. 188b19-22

9 國 王 的 懺 悔.87. 再 犯 及 心 的 淨 化 (purify) 懺 悔 發 展 至 大 乘 佛 教 則 有 彌 補 過 失 的 想 法 與 作 為, 如 發 菩 提 心, 行 善 迴 向 所 有 眾 生, 以 求 減 輕 罪 業 智 者 大 師 在 釋 禪 波 羅 蜜 中 提 到 懺 悔, 即 包 含 知 道 過 錯 內 心 苛 責 不 覆 藏 哀 求 改 前 過 未 來 不 再 犯 行 善 感 恩 及 觀 法 空 等 心 理 轉 變 及 淨 化 的 過 程 請 見 下 文 : 懺 名 懺 謝 三 寶 及 一 切 眾 生, 悔 名 慚 愧 改 過 求 哀 我 今 此 罪 若 得 滅 者, 於 將 來 時, 寧 失 身 命, 終 不 更 造 如 斯 苦 業 復 次 懺 名 外 不 覆 藏, 悔 則 內 心 剋 責 ; 懺 名 知 罪 為 惡, 悔 則 恐 受 其 報 若 能 知 法 虛 妄, 永 息 惡 業, 修 行 善 道, 是 名 懺 悔 22 綜 合 以 上 之 論 述, 懺 悔 的 主 要 內 涵 與 精 神 即 是 破 惡 生 善, 已 作 罪 令 滅, 未 作 罪 令 不 造 及 勤 修 善 業 23 由 知 犯 錯 之 因 而 意 識 到 所 犯 之 罪, 然 後 坦 承 過 錯 而 不 隱 匿, 並 且 請 求 被 害 相 關 人 等 原 諒, 持 戒 清 淨, 並 深 知 業 報 之 苦 果, 而 心 生 厭 離, 誓 不 再 犯, 之 後 能 發 菩 提 心, 修 行 善 業, 利 益 大 眾, 以 自 力 懺 悔 與 佛 之 願 力, 再 加 上 所 積 累 之 福 德 善 業, 轉 變 業 緣, 改 變 業 果, 由 罪 惡 的 深 淵 而 得 救 度 以 下 將 詳 述 懺 悔 如 何 轉 變 業 力 與 果 報 4. 懺 悔 對 業 力 的 影 響 一 切 業 皆 可 轉, 即 使 是 無 間 業 也 可 令 轉, 懺 悔 即 是 轉 變 業 力 的 助 緣 之 一 24 再 者, 由 增 壹 阿 含 經 中 佛 陀 對 阿 闍 世 王 開 示, 可 知 懺 悔 能 滅 罪 障 罪 障 可 分 成 : 業 障 報 障 及 煩 惱 障 懺 悔 如 何 影 響 業 力 而 達 到 滅 22 釋 禪 波 羅 蜜 次 第 法 門,CBETA, T46, no. 1916, p. 485b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濟 緣 記 卷 4: 懺 謂 止 斷 未 來 非, 悔 謂 耻 心 於 往 犯 由 斯 善 故, 已 起 無 緣, 當 生 無 續, 雙 礙 緣 續, 說 名 行 除 ; 又 由 斯 善, 來 感 樂 報, 差 彼 苦 緣, 名 為 報 除 (CBETA, X41, no. 728, p. 331c3-5 // Z 1:64, p. 498b12-14 // R64, p. 995b12-14) 24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 卷 114: 以 一 切 業 皆 可 轉 故, 乃 至 無 間 業 亦 可 令 轉 (CBETA, T27, no. 1545, p. 593b10-11)

10 .88.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此 三 罪 障 的 作 用? 以 下 將 分 成 轉 變 業 緣, 破 壞 業 果, 業 性 本 空 等 三 方 面 來 討 論 (1) 轉 變 業 緣 眾 生 所 造 的 業 如 同 種 子, 須 要 外 在 條 件 及 因 緣 的 配 合, 才 能 萌 芽 成 長, 結 成 業 果 基 於 業 種 不 滅 的 立 場, 可 在 業 種 成 熟 前, 改 變 因 緣, 令 種 子 無 法 發 芽 成 長 而 發 展 成 業 果 懺 悔 的 修 行 法 門 中 即 有 以 修 善 稀 釋 惡 業 苦 報 之 鹽 喻 說 ; 發 願 不 再 犯, 使 行 為 與 心 念 維 持 在 正 法 上, 而 延 後 業 果 的 成 熟, 業 力 則 因 請 求 原 諒 與 寬 恕, 勤 修 善 業 轉 變 因 緣 而 慢 慢 消 散 ; 再 者 則 是 藉 由 他 力 因 緣 而 改 變 果 報, 如 那 先 比 丘 經 之 大 船 喻, 以 念 佛 之 懺 悔 方 式, 承 藉 佛 力 而 不 墮 地 獄 轉 變 業 緣 可 轉 變 業 障 報 障 並 減 輕 煩 惱 障 (2) 破 壞 業 力 以 懺 悔 的 力 量, 直 接 破 壞 業 種 能 生 之 力, 毀 壞 業 本 身 的 餘 勢 力, 而 令 果 報 不 生 發 露 自 己 的 過 失, 心 不 覆 藏, 負 起 責 任, 願 意 接 受 懲 罰, 以 此 清 除 罪 障 而 心 得 清 淨, 即 可 破 壞 執 著 心 並 斷 除 煩 惱, 再 加 上 勤 修 善 法, 廣 積 功 德, 如 同 將 樹 根 或 種 子 暴 露 出 來 讓 太 陽 曬 死, 則 樹 木 無 法 再 成 長 而 枯 死 發 露 自 己 的 罪, 承 認 過 失, 起 慚 愧 悔 過 之 心, 而 斷 除 造 惡 心 念, 再 加 上 善 業 的 力 量, 則 不 會 再 感 業 果, 如 雪 遇 太 陽 而 融 化 破 壞 業 力 可 阻 礙 業 障 生 成 與 發 展, 阻 止 報 障 發 生, 斷 煩 惱 障 滋 長 (3) 業 性 本 空 以 般 若 空 觀 的 立 場, 觀 業 本 無 自 性, 否 認 業 的 實 體 性, 則 沒 有 惡 業 果 報 的 實 體 性 存 在, 以 空 性 智 慧 之 力 達 滅 罪 之 作 用, 此 即 以 理 契 入 之 懺 悔 法 門, 即 所 謂 無 生 懺 25 首 先 善 惡 業 本 身 沒 有 自 性, 也 就 是 空 性, 本 身 並 非 不 變, 而 是 暫 時 有 根 本 無, 暫 時 有 受 報 的 現 象, 而 受 報 之 罪 福 並 非 永 遠, 觀 空 業 之 罪 與 福 為 因 緣 和 合 之 假 有, 本 性 是 空 再 者, 貪 愛 執 著 為 造 罪 之 因 緣, 放 下 自 我 執 著, 以 智 慧 力 觀 自 我 煩 惱 罪 福 自 性 本 25 釋 惠 空, 懺 悔 析 義,

11 國 王 的 懺 悔.89. 空, 本 不 存 在, 心 無 所 求 地 懺 悔, 是 無 相 真 懺 悔 放 下 執 著 與 煩 惱 則 心 得 清 淨, 自 性 清 淨, 唯 心 所 現, 一 切 皆 是 清 淨, 罪 行 本 空 如 釋 禪 波 羅 蜜 次 第 法 門 所 言 如 下 : 復 次 一 切 萬 法, 悉 屬 於 心, 心 性 尚 空, 何 況 萬 法? 若 無 萬 法, 誰 是 罪 業? 若 不 得 罪, 不 得 不 罪 觀 罪 無 生, 破 一 切 罪, 以 一 切 諸 罪 根 本 性 空 常 清 淨 故 26 內 心 清 淨, 唯 心 所 現 萬 法 亦 是 清 淨, 何 況 罪 性 本 空, 沒 有 罪 生, 也 沒 有 罪 無 生 正 如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 所 云 : 一 切 業 障 都 是 妄 想 煩 惱 所 生, 想 要 懺 悔 者, 應 以 智 慧 洞 察 業 障 之 實 相, 眾 生 無 始 以 來 由 六 根 :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等 貪 著 外 境 之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等 六 塵, 而 造 成 諸 眾 罪, 然 罪 本 無 自 性, 自 心 清 淨 則 能 看 清 眾 罪 皆 為 因 緣 假 合, 暫 時 有, 根 本 無, 故 應 從 心 懺 悔, 詳 如 下 文 : 一 切 業 障 海, 皆 從 妄 想 生 若 欲 懺 悔 者, 端 坐 念 實 相 眾 罪 如 霜 露, 慧 日 能 消 除 是 故 應 至 心, 懺 悔 六 情 根 27 以 上 所 討 論 是 由 般 若 空 性 之 理 契 入, 說 明 業 性 本 空, 以 萬 法 唯 心 所 造 之 唯 心 理 論, 清 淨 如 來 藏 心 之 觀 點, 解 釋 從 心 懺 悔 罪 業 之 後, 則 心 亡 罪 滅 兩 俱 空, 是 名 真 懺 悔 28 因 此 由 業 性 本 空 之 理 契 入, 則 業 障 報 障 煩 惱 障 一 併 經 由 內 心 的 懺 悔, 觀 得 實 相 而 空 亡 26 釋 禪 波 羅 蜜 次 第 法 門,CBETA, T46, no. 1916, p. 486b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CBETA, T09, no. 277, p. 393b 金 剛 三 昧 經 通 宗 記 : 罪 從 心 起 將 心 懺, 心 若 滅 時 罪 亦 亡 ; 罪 亡 心 滅 兩 俱 空, 此 則 是 名 真 懺 悔 (CBETA, X35, no. 652, p. 330a22-23 // Z 1:55, p. 297c4-5 // R55, p. 594a4-5)

12 .9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 三 ) 救 度 懺 悔 與 因 果 經 由 懺 悔, 發 露 自 己 的 過 失, 請 求 別 人 原 諒, 改 過 向 善, 是 否 具 有 某 種 救 度 的 力 量, 以 解 除 罪 業 或 減 輕 業 報? 特 別 是 悔 過 認 罪 後, 及 之 後 所 做 的 善 業, 是 否 會 改 變 業 力 與 果 報, 影 響 今 世 來 生 及 死 後 的 去 處? 功 過 可 以 相 抵 互 補 嗎? 懺 悔 可 改 變 因 果 法 則, 使 眾 生 得 救 度 而 脫 離 苦 難 與 生 死 輪 迴 嗎? 1. 懺 悔 與 因 果 業 報 即 使 懺 悔 能 轉 變 業 緣, 影 響 業 果 之 生 成, 但 仍 基 於 因 果 法 則 而 運 作, 懺 悔 業 障, 並 不 能 消 除 所 做 之 業, 因 緣 成 熟 仍 會 承 受 果 報 29 而 懺 悔 的 力 量 卻 可 在 業 果 成 熟 前 轉 變 業 緣, 破 壞 業 力 的 發 展, 阻 斷 業 果 形 成 或 延 後 果 報 生 成 而 具 有 救 度 的 力 量, 因 緣 成 熟 即 使 成 佛 仍 會 受 果 報, 只 是 悟 者 內 心 清 淨, 業 報 來 臨 時 並 不 覺 苦, 亦 不 生 貪 瞋 癡 等 煩 惱 而 造 新 業 2. 救 度 與 懺 悔 懺 悔 罪 過, 改 過 向 善, 可 以 將 功 抵 罪 功 過 相 抵 而 得 到 救 度 嗎? 在 因 果 的 原 則 下, 修 福 並 不 能 抵 罪, 善 惡 業 有 各 自 的 果 報, 所 作 罪 有 其 應 受 報 之 因 果, 其 罪 業 仍 在 ; 若 執 著 修 福 滅 罪, 有 執 著 有 果 報, 有 所 求 地 修 福 則 有 另 外 的 世 間 果 報 30 不 過 善 業 的 力 量 會 使 業 報 的 惡 緣 不 易 形 成, 內 心 不 斷 維 持 無 漏 善 念, 身 口 意 不 招 感 惡 業, 則 惡 業 不 易 成 熟, 新 業 不 再 生 成, 因 此 懺 悔 加 上 行 善 修 福 具 有 自 力 的 救 度 力 量, 不 再 隨 惡 業 而 沉 淪 於 生 死 苦 海 另 外 透 過 懺 儀 之 誦 經 持 咒 念 佛 供 養 等 可 以 改 變 業 報 得 到 救 度 嗎? 儀 式 的 進 行 可 淨 化 內 心 的 罪 感, 生 起 慚 愧 懺 悔 心, 發 願 行 善 修 福, 而 改 變 業 緣 ; 另 外 在 儀 式 中 以 佛 法 幫 助 冤 親 債 主 心 開 意 解, 化 解 怨 恨, 亦 有 改 變 業 緣 與 削 弱 業 體 的 作 用, 而 達 到 減 輕 罪 業 或 延 緩 業 報 之 生 成 ; 再 者 念 29 大 寶 積 經 卷 57: 假 使 經 百 劫, 所 作 業 不 亡 ; 因 緣 會 遇 時, 果 報 還 自 受 (CBETA, T11, no. 310, p. 335b14-15) 30 六 祖 大 師 法 寶 壇 經 : 擬 將 修 福 欲 滅 罪, 後 世 得 福 罪 還 在, 但 向 心 中 除 罪 緣, 名 自 性 中 真 懺 悔 (CBETA, T48, no. 2008, p. 354c28-355a1)

13 國 王 的 懺 悔.91. 佛 可 與 佛 願 力 相 應, 乘 佛 力 而 到 救 度 因 此 懺 悔 儀 式 的 修 行 方 式 具 有 自 力 與 他 力 的 救 度 力 量, 但 並 非 透 過 儀 式 即 產 生 戲 劇 性 的 逆 轉 情 節 而 一 筆 勾 銷 所 有 惡 業, 即 得 到 超 度 而 解 脫 輪 迴 之 苦 懺 悔 本 身 具 有 防 非 止 過 之 作 用, 助 於 持 戒, 維 持 內 心 清 淨, 培 養 正 念, 修 定 而 發 慧, 由 智 慧 力 破 除 無 名 執 著, 洞 察 業 性 本 空, 以 理 契 入 無 生 懺, 由 內 心 真 正 的 懺 悔 而 得 到 救 度 總 之 懺 悔 的 救 度 力 量 是 與 戒 定 慧 的 修 行 相 應, 因 而 具 有 脫 離 生 死 輪 迴, 趣 向 解 脫 的 救 度 作 用 三 國 王 的 功 過 與 懺 悔 以 下 將 分 別 探 討 阿 闍 世 王 阿 育 王 伽 摩 尼 王 及 唐 太 宗, 四 位 國 王 一 生 所 造 的 罪 業, 經 由 宗 教 師 的 協 助 或 自 己 良 知 覺 醒, 而 懺 悔 自 己 的 罪 過, 改 過 遷 善, 並 透 過 宗 教 的 力 量 平 息 內 心 的 憂 慮 與 不 安, 最 後 在 今 生 來 世 與 命 終 後, 得 到 不 同 的 救 度 結 果 ( 一 ) 阿 闍 世 王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阿 闍 世 王 曾 是 逆 子 與 惡 王, 將 父 親 幽 禁 在 獄 中, 又 想 殺 害 母 親, 其 母 憂 愁 無 奈, 感 嘆 厭 惡 這 惡 濁 的 人 世 間, 因 而 心 生 厭 離, 請 佛 陀 教 導 往 生 無 憂 清 淨 之 地, 佛 為 其 母 韋 提 希 夫 人 開 示 之 內 容 即 是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以 此 因 緣 而 成 就 此 著 名 淨 土 經 典 31 然 這 樣 作 惡 多 端 的 人 生, 如 何 遇 到 善 知 識 的 開 導 啟 發, 真 心 懺 悔, 逆 轉 惡 緣, 而 成 為 明 君 與 大 護 法, 以 下 將 詳 述 其 戲 劇 化 的 人 生, 及 其 所 造 之 諸 業, 經 由 懺 悔 而 得 救 度 之 歷 程 1. 阿 闍 世 王 的 功 過 摩 竭 陀 國 (Magadha) 頻 比 沙 羅 王 (King Bimbisara, 前 546?), 是 阿 闍 世 王 的 父 親 採 行 擴 張 政 策, 建 置 強 大 的 軍 隊, 獎 勵 通 商 貿 易, 保 護 傳 教 師, 國 力 強 大, 但 最 後 為 其 子 所 弒 阿 闍 世 王 本 身 具 雄 才 大 略, 受 提 婆 達 多 之 慫 恿, 將 父 王 監 禁 在 獄 中 餓 死 奪 取 王 位 後, 進 一 步 擴 張 領 土, 31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CBETA, T12, no. 365, p. 341a2-c1

14 .92.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在 國 內 消 除 異 己, 殺 害 舊 臣, 並 助 提 婆 達 多 迫 害 佛 陀 及 僧 團 和 合, 在 印 度 歷 史 上, 是 有 名 的 惡 王 32 但 後 來 皈 依 佛 教, 而 成 為 歷 史 明 君, 資 助 第 一 次 經 典 結 集, 成 為 佛 教 史 上 的 大 護 法 33 阿 闍 世 王 請 示 佛 法, 護 持 佛 教 的 行 誼, 被 集 結 或 記 錄 於 阿 闍 世 王 經 阿 闍 世 王 問 五 逆 經 大 般 涅 槃 經 等 在 佛 陀 善 巧 的 引 導 下 懺 悔 己 過, 皈 依 佛 法, 改 過 遷 善, 護 持 三 寶, 以 下 將 詳 述 其 懺 悔 與 救 度 的 過 程 2. 阿 闍 世 王 的 懺 悔 與 救 度 阿 闍 世 王 因 殺 害 父 王 良 心 不 安, 驚 恐 憂 慮, 抑 鬱 寡 歡, 由 心 病 而 積 累 出 身 病, 因 心 生 熱 悔 而 全 身 發 熱 長 瘡, 痛 苦 難 以 入 眠, 深 怕 自 己 即 將 墮 入 地 獄 良 醫 耆 婆 引 用 佛 之 開 示, 勸 王 懺 悔 可 免 地 獄 之 苦, 智 者 應 懺 悔, 則 所 作 之 惡, 如 濁 水 置 明 珠, 以 珠 之 威 力, 水 即 為 清 ; 懺 悔 即 能 除 罪, 回 復 原 本 的 清 淨 詳 如 下 文 : 智 者 有 二 : 一 者 不 造 諸 惡, 二 者 作 已 懺 悔 ; 愚 者 亦 二 : 一 者 作 罪, 二 者 覆 藏 雖 先 作 惡, 後 能 發 露, 悔 已 慚 愧, 更 不 敢 作 ; 猶 如 濁 水 置 之 明 珠, 以 珠 威 力, 水 即 為 清 ; 如 烟 雲 除, 月 則 清 明, 作 惡 能 悔 亦 復 如 是 王 若 懺 悔, 懷 慚 愧 者, 罪 即 除 滅, 清 淨 如 本 34 隨 後 佛 陀 以 月 愛 三 昧 先 治 其 身 病 而 後 治 其 心 病 如 大 般 涅 槃 經 之 敘 述 如 下 : 爾 時 世 尊 大 悲 導 師, 為 阿 闍 世 王 入 月 愛 三 昧, 入 三 昧 已, 放 大 光 明, 其 光 清 涼 往 照 王 身, 身 瘡 即 愈, 欝 蒸 除 滅, 王 覺 瘡 愈 身 體 清 32 李 志 夫, 從 佛 教 人 倫 理 精 神 對 中 國 當 代 社 會 之 反 省, 頁 大 智 度 論 : 是 時, 大 迦 葉 與 千 人 俱, 到 王 舍 城 耆 闍 崛 山 中 ; 告 語 阿 闍 世 王 : 給 我 等 食, 日 日 送 來, 今 我 曹 等 結 集 經 藏, 不 得 他 行 (CBETA, T25, no. 1509, pp. 67c25-68a3) 34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 374, p. 477c2-8

15 國 王 的 懺 悔.93. 涼 35 阿 闍 世 王 因 世 尊 大 悲 慈 愛, 以 月 愛 三 昧 治 癒 其 身, 並 開 啟 國 王 的 善 心 36 之 後 進 一 步 開 導 王, 一 切 法 皆 無 定 相, 殺 亦 無 定 相, 則 報 亦 不 定, 為 何 說 一 定 會 下 地 獄 呢? 37 接 著 解 釋 如 何 以 般 若 空 觀 懺 悔 而 滅 罪 : 就 像 涅 槃 非 有 非 無 而 亦 是 有 ; 殺 也 是 雖 非 有 非 無 而 亦 是 有, 有 慚 愧 心 之 人 則 為 非 有, 無 慚 愧 心 者 則 為 非 無 ; 受 果 報 之 苦 的 人 名 為 有, 空 見 之 人 心 不 受 果 報 之 影 響 則 為 非 有 38 所 以 雖 犯 下 殺 父 重 罪 若 能 以 般 若 智 慧 之 心 慚 愧 懺 悔, 則 不 一 定 會 受 地 獄 果 報 之 苦 在 佛 陀 悉 心 引 導 下, 王 懺 悔 其 殺 父 之 過, 進 而 皈 依 三 寶 長 阿 含 經 中 有 一 段 敘 述 阿 闍 世 王 向 佛 陀 懺 悔, 自 己 不 應 殺 害 父 王 的 經 過, 如 下 文 : 時, 王 手 自 斟 酌, 供 佛 及 僧, 食 訖 去 鉢, 行 澡 水 畢, 禮 世 尊 足, 白 言 : 我 今 再 三 悔 過, 我 為 狂 愚 癡 冥 無 識, 我 父 摩 竭 瓶 沙 王 以 法 治 化, 無 有 偏 抂, 而 我 迷 於 五 欲, 實 害 父 王, 唯 願 世 尊 加 哀 慈 愍, 受 我 悔 過 39 阿 闍 世 王 在 佛 陀 面 前 真 誠 告 白 與 悔 過, 佛 陀 授 予 國 王 五 戒 並 皈 依 三 寶, 表 示 其 重 罪 已 減, 若 不 弒 父 當 下 即 得 法 眼 淨 40 原 文 如 下 : 此 阿 闍 世 王 過 罪 損 減, 已 拔 重 咎 若 阿 闍 世 王 不 殺 父 者, 即 當 於 35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 374, pp. 480c27-481a1 36 大 般 涅 槃 經 : 王 即 問 言 : 何 等 名 為 月 愛 三 昧? 耆 婆 答 言 : 譬 如 月 光 能 令 一 切 優 鉢 羅 花 開 敷 鮮 明, 月 愛 三 昧 亦 復 如 是, 能 令 眾 生 善 心 開 敷, 是 故 名 為 月 愛 三 昧 (CBETA, T12, no. 374, p. 481a26-29) 37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374, p. 483b13-c2 38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374, p. 484b 長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1, p. 109c 長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1, p. 109b19-c1

16 .94.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此 坐 上 得 法 眼 淨 ; 而 阿 闍 世 王 今 自 悔 過, 罪 咎 損 減, 已 拔 重 咎 41 由 上 文 可 知 其 罪 業 似 乎 得 到 一 些 減 緩, 但 是 否 罪 報 仍 在, 來 生 或 死 後 將 會 有 何 果 報? 以 下 於 阿 闍 世 王 問 五 逆 經 中, 世 尊 認 為 阿 闍 世 王 所 犯 的 五 逆 罪, 受 報 有 定 處 : 世 尊 便 說 此 偈 : 愚 者 知 是 處, 言 殃 謂 無 報, 我 今 觀 當 來, 受 報 有 定 處 42 由 此 可 知 佛 陀 認 為 五 逆 重 罪 雖 然 誠 心 懺 悔 仍 會 有 果 報, 但 之 後 世 尊 又 詳 細 說 明, 阿 闍 世 王 死 後 會 如 拍 球 般 先 墮 地 獄, 然 後 彈 起 上 升 至 四 天 王 天 兜 術 天 自 在 化 天 等, 上 上 下 下, 然 後 轉 生 為 人, 以 信 堅 固, 出 家 學 道, 最 後 成 辟 支 佛, 名 無 穢 43 比 丘 們 認 為 阿 闍 世 王 犯 下 如 此 重 罪, 仍 可 生 天, 甚 至 成 佛, 令 人 不 可 思 議 世 尊 進 一 步 解 釋 : 世 尊 告 曰 : 摩 竭 國 王 阿 闍 世, 發 意 成 就, 眾 善 普 至 比 丘! 堪 任 發 意 成 就, 得 拔 濟 地 獄 ; 若 發 意 不 成 就 者, 因 緣 成 就, 雖 未 生 地 獄, 猶 可 設 方 便 不 至 地 獄 比 丘 白 言 : 若 彼 人 二 事 俱 成 就 者, 彼 當 生 何 處? 世 尊 告 曰 : 彼 二 事 成 就, 當 生 二 處 云 何 為 二? 生 天 人 間 44 世 尊 在 此 進 一 步 解 釋, 若 發 願 成 就 佛 道, 眾 善 普 至, 可 被 救 拔 不 墮 地 獄, 若 再 加 上 眾 因 緣 俱 足 成 就, 則 可 以 生 天 人 間 另 外 阿 闍 世 王 雖 犯 下 五 逆 重 罪, 但 經 由 誠 心 懺 悔, 並 在 毘 婆 尸 佛 時 初 發 阿 耨 多 羅 三 藐 三 菩 提 心, 因 為 這 樣 的 因 緣 而 有 無 量 果 報, 消 滅 無 量 罪 惡 45 雖 然 罪 報 仍 在, 但 會 如 41 長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1, p. 109b27-c1 42 阿 闍 世 王 問 五 逆 經,CBETA, T14, no. 508, p. 776a 阿 闍 世 王 問 五 逆 經,CBETA, T14, no. 508, p. 776b26-c6 44 阿 闍 世 王 問 五 逆 經,CBETA, T14, no. 508, p. 776a28-b5 45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 374, p. 485b3-10

17 國 王 的 懺 悔.95. 拍 球 般 短 暫 下 地 獄 然 後 再 上 升 於 天, 之 後 生 於 人 間, 至 心 求 道, 仍 可 成 佛 在 此 佛 陀 仍 強 調 因 果 業 報 法 則 的 重 要 性, 同 時 也 肯 定 至 心 悔 過 的 救 拔 力 量 另 外 懺 悔 本 身 可 減 輕 業 報, 若 以 宗 教 倫 理 觀 點 視 之, 則 承 認 犯 法 本 身 即 有 悔 過 並 回 到 倫 理 道 德 規 範 的 意 涵, 淨 化 倫 理 道 德, 意 識 到 其 存 在 並 付 諸 實 踐, 行 為 端 正, 則 業 的 惡 果 不 易 成 熟 或 將 延 後 發 生 46 發 露 己 過 則 能 破 壞 業 的 影 響 力, 時 時 意 識 到 法 並 付 諸 行 動, 再 加 上 善 業 的 力 量, 則 不 易 招 感 惡 業 果 報 成 熟 ( 二 ) 阿 育 王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阿 育 王 是 佛 教 歷 史 上 著 名 的 轉 輪 聖 王, 不 過 在 奪 取 王 位 的 過 程 中, 殺 人 無 數 ; 主 政 初 期 實 施 嚴 刑 峻 法, 是 當 時 惡 名 昭 彰 的 惡 王 在 人 生 的 轉 捩 點 上, 王 如 何 經 由 懺 悔, 改 變 自 己 的 人 生, 使 自 己 和 全 民 都 得 到 救 度? 1. 阿 育 王 的 功 過 阿 育 王 的 父 親 毗 陀 沙 羅 王 (Bindusāra), 所 統 治 的 孔 雀 王 朝 (Maurya Dynasty) 統 一 了 北 印 度 以 及 東 南 印 度 的 大 部 份 領 土, 僅 剩 下 迦 陵 伽 (Kalinga) 王 國 尚 未 被 征 服 毗 陀 沙 羅 王 原 本 要 傳 位 給 他 的 太 子 蘇 深 摩 為 王, 他 的 另 一 兒 子 即 阿 育 王, 在 其 親 信 羅 提 掘 多 的 協 助 下, 殺 害 其 兄 及 有 關 人 員, 奪 取 王 位, 氣 死 父 王 ; 甚 至 殺 害 忠 諫 之 臣 民 有 五 百 之 眾 阿 育 王 整 肅 內 部 以 後, 即 決 心 征 伐 迦 陵 伽 國, 由 於 受 到 強 烈 抵 抗, 雙 方 死 傷 慘 烈 47 迦 陵 伽 之 戰, 是 他 一 生 的 轉 捩 點, 得 到 空 前 的 勝 利, 同 時 也 領 悟 到 戰 爭 的 殘 酷, 百 姓 流 離, 士 兵 傷 亡, 引 起 他 內 心 的 不 安 與 深 切 的 悔 悟 以 暴 力 所 得 的 勝 利 並 非 真 正 的 勝 利, 唯 有 依 於 法 之 勝 利, 才 是 真 正 的 勝 利, 因 此 發 願 要 成 為 一 位 寬 厚 仁 慈 的 國 王, 從 此 以 仁 政 治 天 下, 並 皈 依 佛 法, 成 為 佛 陀 預 言 的 轉 輪 聖 王 48 阿 育 王 對 佛 教 最 大 的 貢 獻 之 一 為 經 典 結 集, 其 次 是 派 遣 傳 教 師 將 佛 教 普 遍 地 傳 佈 到 全 印 度, 甚 至 今 之 緬 46 Jayarava Michael Attwood, Did King Ajātaśatu Confess to Buddha, and did the Buddha Forgive Him? pp.296, 李 志 夫, 從 佛 教 人 倫 理 精 神 對 中 國 當 代 社 會 之 反 省, 頁 H. C. Raychandhnri, 阿 育 王 評 鑑, 頁 23

18 .96.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甸 斯 里 蘭 卡 克 什 米 爾, 乃 至 阿 富 汗 以 西 等 地, 使 佛 教 成 為 國 際 性 宗 教 他 以 佛 法 倫 理 教 化 治 國, 放 棄 個 人 口 腹 之 欲, 奉 行 不 殺 生 ; 鼓 勵 后 妃 從 事 慈 善 工 作 ; 以 慈 悲 精 神 設 置 義 倉, 人 與 動 物 均 設 有 醫 院 等, 並 要 人 們 看 到 自 己 靈 性 深 處 阿 育 王 的 懺 悔 與 救 度 一 場 慘 烈 的 戰 爭, 戲 劇 性 的 改 變 阿 育 王 的 性 格, 並 經 由 皈 依 佛 教 及 深 切 的 懺 悔 之 後, 自 己 精 進 修 行, 並 且 廣 種 福 田, 以 佛 法 教 化 百 姓, 然 而 阿 育 王 之 前 所 作 的 惡 業, 是 否 會 因 懺 悔 及 施 行 仁 政, 而 減 輕 其 罪 業? 而 得 到 救 度 呢? 以 下 是 阿 育 王 的 懺 悔 因 緣, 及 其 所 做 善 業 與 救 度 過 程 阿 育 王 未 皈 依 佛 法 以 前, 實 施 嚴 刑 峻 法, 一 位 名 為 海 的 比 丘, 因 乞 食 而 誤 入 地 獄 刑 場, 被 酷 吏 無 畏 山, 置 於 鐵 鍋 中 煮, 久 煮 不 死, 於 鍋 中 化 現 蓮 花 結 跏 趺 坐, 阿 育 王 聽 說 此 事 後 前 往 視 察, 海 比 丘 此 時 現 神 通, 由 鐵 鍋 中 飛 出, 如 鵝 王 飛 騰 空 中 現 十 八 變, 王 心 生 歡 喜, 希 望 成 為 其 弟 子 50 海 比 丘 說 偈 曰 : 是 故 大 人 王, 於 一 切 眾 生 ; 當 起 慈 悲 心, 施 與 無 怖 畏 ; 當 滿 世 尊 意, 廣 起 舍 利 塔 51 在 海 比 丘 的 勸 說 下, 阿 育 王 心 生 念 佛 心 而 懺 悔, 並 且 歸 依 佛 法, 護 持 三 寶 請 見 下 文 : 爾 時, 阿 育 王 生 念 佛 心, 合 掌 懺 悔 而 說 偈 言 : 我 歸 依 佛 法, 及 世 尊 弟 子 ; 汝 今 十 力 子, 當 起 忍 辱 心 ; 我 所 作 眾 惡, 悉 懺 悔 於 汝 ; 今 當 修 精 進, 深 生 恭 敬 心 ; 我 莊 嚴 此 地, 以 種 種 佛 塔 ; 其 白 49 李 志 夫, 從 佛 教 人 倫 理 精 神 對 中 國 當 代 社 會 之 反 省, 頁 阿 育 王 經,CBETA, T50, no. 2043, pp. 133c28-134b29 51 阿 育 王 經,CBETA, T50, no. 2043, p. 134c15-17

19 國 王 的 懺 悔.97. 如 珂 雪, 如 佛 之 所 說 52 由 上 文 可 知, 阿 育 王 心 生 念 佛 心, 真 心 誠 意 地 向 海 比 丘 懺 悔 自 己 的 罪 業, 並 且 發 願 精 進 修 行, 造 塔 修 福, 成 就 佛 道 之 後 又 聽 雞 園 寺 耶 舍 阿 羅 漢 之 開 示, 勸 說 布 施 之 功 德, 因 而 建 八 萬 四 千 佛 塔, 勸 導 全 民 布 施 貧 苦 與 沙 門 53 因 而 有 偈 頌 曰 : 大 聖 孔 雀 王, 知 法 大 饒 益 ; 以 塔 印 世 間, 捨 惡 名 於 地 ; 得 善 名 法 王, 依 法 得 安 樂 54 阿 育 王 統 治 期 間 ( 約 公 元 前 ) 施 行 善 政, 教 化 百 姓, 自 己 內 心 得 到 快 樂, 並 與 全 民 共 享 繁 榮 安 定 祥 和 的 太 平 盛 世, 轉 變 業 緣 讓 自 己 的 別 業 和 百 姓 之 共 業 在 現 世 都 得 改 善 55 阿 育 王 認 為 增 進 一 切 世 間 利 益 是 王 的 義 務, 一 切 的 努 力 是 為 了 使 人 們 於 此 世 得 安 樂, 於 後 世 能 升 天, 一 切 有 情 皆 是 我 之 子 56 晚 年 時 太 子 被 害 而 失 去 雙 眼, 無 法 治 國, 無 可 奈 何, 由 其 孫 繼 任, 最 後 病 魔 纏 身 亦 失 去 權 力 與 財 富, 一 天 的 食 物 只 有 半 顆 菴 摩 勒 果, 但 仍 決 定 將 此 供 養 給 僧 團 富 貴 權 位 如 浮 雲, 最 終 仍 脫 離 不 了 老 病 死 的 糾 纏, 擁 有 天 下 的 財 富 與 權 力, 臨 終 前 卻 窮 到 只 剩 半 顆 菴 摩 勒 果 可 支 配 57 ( 三 ) 伽 摩 尼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伽 摩 尼 王 的 事 蹟 記 載 於 僧 伽 羅 僧 人 所 寫 的 大 史 (The Mahāvaṃsa), 這 部 史 書 主 要 記 錄 公 元 前 三 至 公 元 四 世 紀 有 關 斯 里 蘭 卡 的 52 阿 育 王 經,CBETA, T50, no. 2043, p. 134c 阿 育 王 經,CBETA, T50, no. 2043, p.135a 阿 育 王 經,CBETA, T50, no. 2043, p. 135b R. C. Majumdar, H. C. Raychaudhuri and Kalikinkar Datta, 印 度 通 史 ( 上 ), 頁 平 川 彰, 印 度 佛 教 史, 頁 阿 育 王 傳,CBETA, T50, no. 2042, pp. 110b27-111a10

20 .98.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政 教 史, 伽 摩 尼 王 統 治 期 間 為 公 元 前 年, 其 相 關 功 業 主 要 記 載 於 第 二 十 一 章 至 三 十 二 章 58 伽 摩 尼 王 為 保 護 教 法, 殺 了 泰 米 爾 伊 羅 拉 國 王, 並 打 敗 三 十 二 位 泰 米 爾 國 王, 統 一 斯 里 蘭 卡 全 島, 但 這 過 程 中 導 致 傷 亡 慘 重, 也 殺 死 很 多 泰 米 爾 人, 引 起 國 王 內 心 的 不 安 與 煎 熬, 阿 羅 漢 們 的 安 慰 是 否 能 讓 國 王 因 此 得 到 內 心 的 平 靜 與 宗 教 上 的 救 度? 以 下 將 探 討 伽 摩 尼 王 的 功 過 與 救 度 1. 伽 摩 尼 王 的 業 根 據 大 史 記 載 伽 摩 尼 王 是 由 一 位 沙 門 而 轉 生 於 王 室, 出 生 時 帶 著 吉 兆 與 富 貴, 誕 生 那 天 來 了 載 滿 寶 物 的 船 與 六 牙 小 白 象, 牠 的 名 字 叫 Kaṇḍula 59 曾 與 弟 弟 為 了 爭 奪 母 親 與 大 象 Kaṇḍula 而 發 動 戰 爭, 但 最 後 在 比 丘 與 長 老 們 的 調 解 下 和 平 相 處, 共 同 治 理 國 家 60 另 外 在 大 史 中 將 其 描 述 為 一 位 有 理 想 精 進 不 懈 全 心 奉 獻 給 佛 教 的 國 王 為 了 確 保 佛 法 在 楞 伽 島 的 傳 承 與 延 續, 殺 害 泰 米 爾 正 義 之 王 伊 拉 羅 及 三 十 二 位 泰 米 爾 國 王 61 然 而 在 大 史 中 記 載 伽 摩 尼 王 的 一 切 作 為, 並 非 為 了 追 求 權 位 所 帶 來 的 歡 樂, 而 是 為 了 佛 法 教 義 的 安 住 與 存 亡, 這 是 身 為 僧 伽 羅 國 王 責 無 旁 貸 的 任 務 伽 摩 尼 王 的 懺 悔 與 救 度 在 伽 摩 尼 王 贏 得 勝 利 之 後, 殺 死 所 有 的 泰 米 爾 人, 正 在 大 肆 慶 祝 這 光 榮 的 勝 利 時, 國 王 回 顧 這 偉 大 的 勝 利 背 後, 導 致 成 千 上 萬 的 生 靈 被 殺 害, 因 而 失 去 歡 樂 阿 羅 漢 們 安 慰 國 王, 這 樣 的 行 為 不 會 阻 礙 你 升 天, 你 只 殺 58 黃 柏 棋, 從 正 典 走 向 史 詩 大 史 與 僧 伽 羅 集 體 意 識 之 開 展, 頁 The Mahāvaṃsa, p The Mahāvaṃsa, pp The Mahāvaṃsa, p The Mahāvaṃsa, p. 171

21 國 王 的 懺 悔.99. 了 一 個 半 人 63 眾 生 之 中 或 已 皈 依 三 寶, 有 些 信 守 五 戒, 其 餘 那 些 邪 見 與 惡 行 者, 視 其 與 牲 畜 差 不 多 你 要 以 各 種 方 式 弘 揚 佛 法, 放 下 你 心 中 的 罣 礙 64 不 殺 生 非 暴 力 是 佛 教 的 基 本 精 神, 雖 然 國 王 深 受 良 心 的 譴 責, 然 而 已 達 解 脫 涅 槃 的 阿 羅 漢, 如 何 能 合 理 化 國 王 殺 生 的 行 為? 而 國 王 殺 人 無 數, 何 以 能 生 兜 率 天? 國 王 為 了 權 力 與 領 土 的 擴 張, 殺 害 泰 米 爾 王 並 造 成 無 辜 百 姓 喪 生, 引 起 內 心 不 安, 鬱 鬱 寡 歡 雖 然 沒 有 提 及 國 王 公 開 對 宗 教 師 懺 悔, 但 他 也 因 內 心 良 知 覺 醒 而 失 去 歡 樂, 是 一 種 自 我 反 省, 但 阿 羅 漢 們 的 安 慰 與 說 法 並 沒 有 協 助 國 王 至 誠 懇 切 地 懺 悔 甚 至 在 大 史 還 辯 解 這 樣 的 罪 行, 認 為 若 因 私 欲 而 殺 人 無 數, 只 要 能 牢 牢 記 住 過 錯, 便 能 很 快 從 痛 苦 中 解 脫 並 且 得 到 幸 福 快 樂 65 沒 有 誠 懇 懺 悔 的 伽 摩 尼 王, 真 的 可 以 如 阿 羅 漢 們 所 稱, 命 終 後 可 生 天 而 得 到 救 度 嗎? 3. 伽 摩 尼 王 的 良 知 與 救 度 在 此 首 先 須 釐 清 國 王 是 為 了 個 人 欲 念 而 殺 人, 還 是 為 了 保 護 教 法 不 得 已 而 殺 害 敵 人 有 學 者 認 為, 若 是 為 教 法 的 常 住 久 安 而 做 出 這 樣 的 決 定, 是 須 要 很 大 的 勇 氣, 不 應 過 度 苛 責 伽 摩 尼 王, 況 且 之 後 國 王 努 力 護 持 佛 法 僧 三 寶, 興 建 佛 塔 等 善 業, 命 終 之 後 是 有 可 能 升 天 66 不 過 這 歷 史 公 案 很 難 釐 清 純 粹 是 為 了 私 欲 或 是 為 了 教 法 在 大 史 中 也 記 錄 他 為 了 攻 打 泰 米 爾 人, 擴 張 領 土, 而 與 父 親 起 衝 突, 父 王 為 了 保 護 他, 而 阻 止 他 說 : 河 這 邊 的 地 區 就 夠 大 了 ; 還 很 生 氣 說 : 造 一 條 金 鍊, 我 要 把 63 本 書 作 者 進 一 步 解 釋 一 個 半 人 : 已 皈 依 三 寶 的 人 相 當 於 一 個 人, 已 信 守 五 戒 的 人 相 當 於 半 個 人, 其 餘 那 些 邪 見 與 惡 行 者 不 算 人 ( 摩 訶 那 摩 等 著, 大 史 斯 里 蘭 卡 佛 教 史 ( 上 ), 頁 196) 64 The Mahāvaṃsa, pp The Mahāvaṃsa, p 黃 柏 棋, 從 正 典 走 向 史 詩 大 史 與 僧 伽 羅 集 體 意 識 之 開 展, 頁 110

22 .10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他 綁 住, 否 則 他 得 不 到 保 護 67 以 下 是 Obeysekere 於 論 文 中, 所 指 出 幾 位 僧 人 學 者 對 此 事 件 的 看 法, 分 述 如 下 : Walpola Rahula 認 為, 當 時 阿 羅 漢 果 位 定 義 不 清, 認 定 標 準 相 對 鬆 散, 殺 生 基 本 上 是 違 背 佛 陀 的 教 法 與 精 神, 不 論 是 為 了 護 教 或 傳 教 都 不 應 殺 生, 阿 羅 漢 的 陳 述 嚴 重 違 反 佛 教 教 義 Narada 在 The Buddha and His Teaching 一 書 中 指 出 阿 羅 漢 的 過 失, 國 王 雖 犯 下 殺 業, 但 在 過 去 與 現 在 所 累 積 的 種 種 善 業, 是 有 可 能 克 服 惡 業 的 障 礙, 得 以 生 兜 率 天 Gombrich 訪 談 僧 侶 的 看 法 分 成 兩 派 : 有 人 認 為 國 王 可 除 罪 ; 有 人 認 為 他 須 為 自 己 的 罪 過 付 出 代 價 68 Obeyesekere 的 立 場 較 同 情 伽 摩 尼 王, 認 為 要 調 合 自 己 的 道 德 良 知 與 世 間 的 運 作 並 不 是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國 王 殺 死 敵 人 某 種 程 度 可 被 合 理 化, 而 譴 責 國 王 殺 生 行 為 的 人, 並 不 了 解 國 王 內 心 深 沉 磅 礡 的 道 德 與 良 知 要 仿 效 野 心 勃 勃 攻 佔 泰 米 爾 領 土 的 年 輕 伽 摩 尼 較 為 容 易, 但 是 要 效 法 成 熟 的 伽 摩 尼, 因 為 死 亡 與 殺 戮 而 良 知 備 受 煎 熬, 實 屬 不 易 69 綜 合 以 上 論 點, 王 為 佛 法 在 島 上 的 常 住 久 安 而 殺 人, 因 護 持 佛 法 而 成 為 僧 伽 羅 民 族 英 雄, 雖 然 國 王 的 角 色 在 世 間 有 其 調 和 之 難 處, 但 為 了 佛 法 的 弘 傳 而 殺 人 基 本 上 是 違 反 教 義, 阿 羅 漢 並 沒 有 協 助 國 王 起 慚 愧 懺 悔 心, 宣 稱 死 後 能 得 生 天 果 報, 這 樣 的 說 法 著 實 令 人 存 疑 無 論 如 何, 若 是 為 了 救 人 或 大 眾 利 益 而 殺 人, 須 要 有 大 慈 悲 心, 能 以 我 不 入 地 獄, 誰 入 地 獄 的 悲 心 與 膽 識, 勇 於 承 擔 下 地 獄 的 果 報, 而 成 就 大 眾 的 福 祉, 無 論 怎 樣 的 果 報 都 應 樂 於 承 擔, 則 其 勇 氣 是 令 人 佩 服 的 在 佛 說 興 起 行 經 中 記 載 佛 在 過 去 生 中, 曾 為 了 救 船 上 五 百 人 而 格 殺 一 位 商 主, 反 覆 多 次 受 地 獄 果 報 後, 即 使 成 佛 仍 有 餘 殃 而 受 木 槍 刺 腳 的 果 報 The Mahāvaṃsa, p Gananath Obeysekere, Duṭṭhagāmaṇi and the Buddhist Conscience, pp Gananath Obeysekere, Duṭṭhagāmaṇi and the Buddhist Conscience, p 佛 說 興 起 行 經,CBETA, T04, no. 197, pp. 169c28-170a28

23 國 王 的 懺 悔.101. ( 四 ) 唐 太 宗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唐 太 宗 李 世 民 是 中 國 歷 史 上 少 見 的 人 物, 文 治 發 達, 武 功 鼎 盛, 廣 納 諫 言, 勤 政 愛 民, 建 立 大 一 統 的 王 權, 造 就 歷 史 上 著 名 的 貞 觀 之 治 不 過 在 這 亮 麗 評 價 的 背 後, 卻 有 著 殘 酷 的 過 去, 太 宗 在 奪 取 王 位 的 過 程 中, 殺 害 自 己 的 親 兄 弟, 建 立 偉 大 帝 國 的 背 後, 卻 殺 人 無 數, 這 樣 的 兩 難 與 矛 盾 的 心 情, 該 如 何 化 解? 以 下 將 探 討 其 一 生 所 造 之 業, 如 何 經 由 懺 悔 而 平 復 內 心 的 矛 盾 與 衝 突 1. 唐 太 宗 的 業 以 下 將 唐 太 宗 一 生 分 為 四 個 時 期 探 討 其 崛 起 的 過 程, 政 治 版 圖 的 擴 張 及 其 宗 教 政 策, 並 分 析 他 一 生 的 功 過 與 信 仰 的 轉 折 (1) 第 一 期 在 公 元 年 間, 他 當 時 的 主 要 工 作 是 在 奪 取 權 力, 先 推 翻 隋 代 王 朝, 然 後 經 玄 武 門 之 變 後, 取 得 太 子 的 地 位 此 時 太 宗 忙 於 軍 務, 無 暇 親 近 宗 教, 雖 曾 受 寺 僧 協 助 作 戰, 但 宗 教 傾 向 不 清 楚 (2) 第 二 期 公 元 年, 是 他 勵 精 圖 治, 鞏 固 地 位, 增 強 信 心 的 時 期 登 基 後 尊 道 教 老 子 李 耳 為 李 氏 宗 祖, 將 道 教 奉 為 世 族 宗 教, 對 佛 教 一 方 面 展 開 清 肅 非 濫, 另 一 方 面 又 請 玄 琬 法 師 ( ) 為 皇 子 受 菩 薩 戒 此 時 之 宗 教 政 策 為 佛 道 並 容 (3) 第 三 期 公 元 年, 這 時 他 的 功 績 卓 越, 帝 國 大 展 宏 圖, 一 連 串 的 成 功, 使 他 具 有 強 烈 的 權 力 欲 望 宗 教 方 面 則 延 續 之 前 佛 道 並 容 之 政 策 (4) 第 四 期 公 元 年, 是 太 宗 的 暮 年, 在 這 時 期, 個 人 悲 痛 不 安, 深 受 老 病 纏 身 與 死 亡 威 脅, 亟 需 宗 教 師 的 引 導, 並 由 宗 教 獲 得 內 心 的 慰 藉 貞 觀

24 .102.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十 九 年 (645), 玄 奘 大 師 ( ) 由 天 竺 返 國, 接 引 太 宗 修 習 佛 法, 之 後 則 篤 信 佛 教 因 果 業 報 說, 向 玄 奘 大 師 懺 悔, 廣 興 佛 事, 修 習 善 業 71 唐 太 宗 崛 起 的 過 程 中, 首 先 是 腥 風 血 雨 的 玄 武 門 事 變, 由 於 兄 弟 鬩 牆, 殺 害 自 己 的 親 兄 弟, 而 取 得 太 子 地 位 之 後 為 擴 張 帝 國 版 圖 而 南 征 北 討, 死 傷 無 數, 心 中 留 下 深 刻 的 陰 影 與 恐 懼 不 安, 在 接 觸 佛 教 之 後, 相 信 因 果 報 應 之 說, 而 展 開 一 連 串 的 懺 悔 行 動 到 了 晚 年 時 期, 太 宗 對 佛 教 從 信 疑 參 半 轉 向 信 而 彌 堅, 玄 奘 大 師 扮 演 著 關 鍵 的 引 導 角 色 2. 唐 太 宗 的 懺 悔 與 救 度 唐 太 宗 自 知 殺 業 太 重, 感 覺 非 常 後 悔, 抱 著 愀 然 疚 懷 的 懺 悔 心 情, 經 常 寢 食 難 安, 心 神 不 寧 這 種 壓 力 和 恐 懼 感, 使 得 他 開 始 建 寺 安 頓 陣 亡 將 士, 並 且 以 設 齋 懺 悔 儀 式 與 法 會 的 方 式 尋 求 禳 解 自 己 手 誅 將 近 千 人, 深 懷 罪 惡 感, 彌 增 悔 懼, 以 建 齋 行 道 的 方 式, 竭 誠 禮 懺, 滅 怨 障 之 心, 趣 向 菩 提, 希 望 這 些 亡 魂 能 在 僧 侶 的 超 度 下 脫 離 苦 海 得 甘 露 72 除 了 這 些 戰 死 的 亡 魂 之 外, 玄 武 門 事 變 中, 其 兄 長 建 成 和 弟 弟 元 吉 被 殺 身 亡 一 事, 也 在 太 宗 的 心 中, 留 下 很 深 的 陰 影 與 傷 痕 雖 然 太 宗 自 認 志 在 拯 溺, 這 些 被 殺 害 的 人 是 逆 命 亂 常, 但 因 自 己 的 惻 隱 之 心, 而 對 受 害 生 靈 深 表 哀 矜, 心 懷 愧 疚, 日 夜 掛 念 心 中 佛 教 崇 尚 慈 悲 仁 愛, 禁 戒 殺 害, 理 解 這 樣 的 道 理, 而 彌 增 悔 懼 73 至 誠 懇 切 的 懺 悔 再 加 上 宗 教 師 的 開 導, 或 許 稍 能 解 開 太 宗 心 中 說 不 出 口 的 糾 結 在 晚 年 時 曾 感 慨 與 玄 奘 大 師 相 見 恨 晚, 不 得 廣 興 佛 事, 也 常 在 翠 微 宮 與 玄 奘 大 師 討 論 佛 法, 自 嘆 年 少 時 勞 於 兵 戎 爭 戰, 對 於 殺 生 一 事, 一 直 耿 耿 於 懷, 憂 慮 罣 礙, 遇 到 大 師 之 後, 留 心 八 正 道 與 五 乘 教 義, 漸 漸 感 到 寬 慰 並 且 平 息 內 心 種 種 不 安 另 外 在 玄 奘 的 建 議 下, 太 宗 下 令 由 官 方 主 導 規 模 最 大 的 寫 經 流 通 活 動, 廣 度 僧 尼 一 萬 八 千 五 百 餘 人, 建 弘 法 院 與 譯 經 院, 讓 玄 奘 與 其 徒 弟 得 以 安 心 在 慈 恩 寺 71 冉 雲 華, 玄 奘 大 師 與 唐 太 宗 及 其 政 治 理 想 探 微, 頁 佛 法 金 湯 編,CBETA, X87, no. 1628, p. 396b7-18 // Z 2B:21, p. 444a5-16 // R148, p. 887a 廣 弘 明 集,CBETA, T52, no. 2103, p. 329a10-20

25 國 王 的 懺 悔.103. 譯 經, 使 得 唐 朝 的 譯 經 事 業, 在 國 家 力 量 的 支 持 下, 有 著 空 前 的 輝 煌 成 就 74 四 比 較 分 析 國 王 們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跨 越 時 空 與 地 理 疆 界, 以 下 將 比 較 分 析 這 四 位 國 王 所 造 的 種 種 業, 及 國 王 們 的 懺 悔 如 何 轉 變 自 己 與 全 民 的 業 報? 宗 教 師 所 給 與 的 提 點 與 協 助, 如 何 讓 國 王 們 得 到 救 度? 不 過 另 一 個 值 得 探 討 的 問 題 是 佛 教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與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國 王 們 的 業 懺 悔 與 救 度, 會 有 什 麼 樣 的 演 變 與 差 異 性? ( 一 ) 業 的 分 析 比 較 從 印 度 早 期 佛 教 的 阿 闍 世 王, 然 後 是 阿 育 王, 斯 里 蘭 卡 的 伽 摩 尼 王, 到 中 國 唐 太 宗, 這 四 位 國 王 都 曾 在 當 時 建 立 大 一 統 的 王 國, 但 過 程 中 皆 殺 人 無 數 其 中 阿 闍 世 王 殺 害 自 己 的 父 親, 阿 育 王 與 唐 太 宗 在 爭 奪 王 位 的 過 程 中 殺 害 自 己 的 親 兄 弟, 而 這 四 位 國 王 皆 在 取 得 王 位, 光 榮 勝 利 後, 內 心 卻 備 受 煎 熬, 對 自 己 殺 人 如 麻 的 行 為, 憂 慮 不 安, 因 而 尋 求 宗 教 師 的 協 助 經 由 懺 悔 之 後 四 位 國 王 皆 立 下 偉 大 功 業, 一 念 之 差 由 殺 人 不 眨 眼 的 國 王, 成 為 人 人 稱 頌 的 聖 王, 其 中 曲 折 變 化, 將 分 述 如 下 1. 阿 闍 世 王 的 業 阿 闍 世 王 受 提 婆 達 多 之 影 響 犯 下 殺 父 出 佛 身 血 破 合 和 僧 等 五 逆 重 罪, 本 應 墮 阿 鼻 地 獄, 受 無 間 地 獄 之 苦 的 果 報 另 外 在 奪 取 王 位 後 發 動 戰 爭, 消 滅 中 印 度 諸 國, 死 傷 慘 烈, 殺 害 舊 臣 異 己 等 又 犯 下 嚴 重 殺 業 經 由 佛 陀 的 開 導, 開 啟 阿 闍 世 王 宿 世 善 根, 在 佛 教 發 展 初 期, 成 就 許 多 偉 大 的 功 業, 例 如 : 護 持 僧 團 發 展 建 佛 塔 資 助 經 典 第 一 次 結 集 等, 奠 定 佛 教 發 展 與 延 續 的 基 礎 74 冉 雲 華, 玄 奘 大 師 與 唐 太 宗 及 其 政 治 理 想 探 微, 頁 146

26 .104.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2. 阿 育 王 的 業 阿 育 王 在 奪 取 王 位 的 過 程 中 殺 害 兄 弟 及 臣 民 等 五 百 之 眾, 擴 張 領 土 的 過 程 中 血 洗 迦 陵 伽, 犯 下 重 大 殺 業, 初 期 統 治 期 間 又 實 施 嚴 刑 酷 吏, 成 為 人 民 眼 中 的 惡 阿 育 王 在 海 比 丘 及 耶 舍 阿 羅 漢 的 感 化 下, 布 施 僧 團 貧 苦 老 病, 實 施 仁 政, 以 佛 法 教 化 百 姓, 將 佛 法 傳 播 至 南 亞, 中 亞 等 地, 使 佛 教 成 為 國 際 性 宗 教, 建 佛 塔 立 石 柱 碑 銘, 為 佛 教 留 下 珍 貴 史 料, 促 成 經 典 第 三 次 集 結, 使 得 三 藏 經 典 得 以 流 傳 至 今 3. 伽 摩 尼 王 的 業 伽 摩 尼 王 為 了 教 法 的 延 續 與 傳 承, 滅 殺 楞 伽 島 上 的 泰 米 爾 人, 全 島 統 一 於 佛 法 的 教 化, 卻 造 成 傷 亡 無 數 之 後 伽 摩 尼 王 以 國 王 的 高 度 護 持 弘 傳 佛 教, 在 島 上 建 佛 塔, 建 設 寺 院, 支 持 僧 團 組 織, 致 力 於 佈 施 等 慈 善 事 業, 成 就 諸 多 善 業 4. 唐 太 宗 的 業 唐 太 宗 在 奪 取 王 位 的 過 程 中 殺 害 親 兄 弟, 擴 張 帝 國 版 圖 時 亦 造 成 死 傷 慘 重, 親 手 殺 死 近 千 人, 同 樣 造 下 殺 人 的 重 罪 但 他 在 位 期 間 文 治 武 功 發 達, 造 就 史 上 著 名 的 貞 觀 之 治 另 外 他 以 國 家 力 量 支 持 譯 經 事 業, 建 寺 院 廣 度 僧 尼, 對 漢 地 佛 教 的 發 展 與 深 耕, 有 卓 越 的 貢 獻 綜 合 上 述, 四 位 國 在 奪 取 王 位 與 擴 張 領 土 時 皆 犯 下 嚴 重 殺 業, 懺 悔 之 後 皆 立 下 偉 大 功 業 在 佛 教 發 展 初 期, 經 典 成 立 是 宗 教 永 續 發 展 的 基 礎, 阿 闍 世 王 與 阿 育 王, 分 別 資 助 與 促 成 的 第 一 次 與 第 三 次 經 典 集 結 阿 闍 世 王 阿 育 王 與 伽 摩 尼 王 皆 以 國 王 的 高 度 護 持 佛 教 事 業 的 發 展, 資 助 教 團 健 全 發 展 與 建 立 佛 塔 皆 有 助 於 教 法 的 弘 傳 與 穩 固 發 展 到 唐 太 宗 時 期, 佛 教 已 移 植 到 不 同 的 文 化 與 語 言 之 區 域, 支 持 譯 經 事 業 成 為 傳 播 教 法 的 重 要 一 環, 安 住 僧 眾 與 教 團 則 有 助 於 佛 教 在 中 土 的 壯 大 與 發 展 最 後, 四 位 國 王 都 以 其 財 力 與 政 治 影 響 力 致 力 於 布 施 等 慈 善 事 業 與 仁 政, 救 助 貧 苦, 讓 人 民 生 活 更 富 足 與 安 樂 國 王 的 一 念 之 差 可 能 犯 滔 天 大 罪 與 無 法 挽 回 的 傷 害, 也 可 能 造 就 全 民 的 福 祉 與 安 康, 身 為 國 王 應 無 時 無 刻 提 醒 自 己, 必 須 比 常 人 更 加 謹 言 慎 行, 才 是 全 民 之 福

27 國 王 的 懺 悔.105. ( 二 ) 懺 悔 的 分 析 比 較 礙 於 國 王 權 高 位 重, 身 份 尊 貴, 憍 慢 心 重, 個 性 剛 強 難 以 調 伏, 不 易 起 懺 悔 心, 宗 教 師 須 用 各 種 善 巧 方 便 啟 發 國 王 的 善 心 與 良 知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背 景 下, 國 王 們 以 不 同 的 懺 悔 方 式, 改 過 遷 善, 而 成 為 歷 史 明 君, 佛 教 史 上 的 大 護 法 以 下 將 比 較 分 析 國 王 們 的 懺 悔 方 式 及 宗 教 師 的 善 巧 引 導, 及 所 處 時 代 之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不 同, 而 發 展 出 不 同 的 懺 悔 方 式 1. 阿 闍 世 王 的 懺 悔 佛 陀 以 月 愛 三 昧 治 癒 阿 闍 世 王 之 毒 瘡 並 啟 發 其 善 心, 之 後 他 真 誠 地 對 佛 陀 懺 悔, 發 露 己 過, 並 且 誠 心 改 過, 請 求 原 諒, 發 大 菩 提 心, 信 心 堅 定 修 習 佛 法, 雖 然 仍 會 短 暫 墮 地 獄 但 未 來 會 成 佛, 其 中 蘊 含 因 果 業 報 的 理 性 信 仰, 但 也 強 調 致 心 懺 悔 的 修 行 與 善 業 可 以 轉 化 業 緣, 削 弱 業 力, 除 滅 罪 業, 回 復 內 心 清 淨, 因 而 遞 延 或 減 輕 惡 業 的 果 報 2. 阿 育 王 的 懺 悔 海 比 丘 示 現 神 通 攝 化 阿 育 王, 隨 後 王 心 生 念 佛 心, 向 海 比 丘 懺 悔 自 己 的 罪 過, 並 且 信 仰 佛 教, 護 持 三 寶, 建 八 萬 四 千 佛 塔, 廣 傳 佛 法, 實 施 仁 政, 帶 給 百 姓 繁 榮 與 安 樂 的 太 平 盛 世 但 臨 終 前 為 老 病 所 苦, 並 失 去 財 富 與 權 位, 最 後 只 剩 半 個 菴 摩 勒 果 供 養 僧 團, 命 終 之 後 經 典 沒 有 詳 細 記 載 阿 育 王 真 心 懺 悔, 發 露 過 去 的 罪 業, 心 生 念 佛, 親 自 實 踐 佛 法, 修 行 善 業, 以 自 力 與 他 力 的 懺 悔 力 量 轉 變 重 業 的 果 報, 但 現 世 仍 受 老 病 窮 苦 之 業 報, 不 過 仍 依 佛 所 留 下 的 教 法 而 使 自 己 與 百 姓 得 安 樂, 轉 變 自 己 的 惡 業, 也 改 善 全 民 之 共 業 3. 伽 摩 尼 王 的 良 知 覺 醒 伽 摩 尼 王 光 榮 勝 利, 卻 鬱 鬱 寡 歡, 對 殺 戮 戰 場 所 造 成 的 死 傷 有 所 罣 礙, 阿 羅 漢 的 安 慰 並 沒 有 協 助 國 王 真 心 的 懺 悔, 只 是 要 國 王 記 住 自 己 的 過 失, 合 理 化 國 王 的 殺 生 行 為, 並 聲 稱 國 王 仍 可 生 天 伽 摩 尼 王 良 知 覺 醒, 但 並 沒 有 認 錯, 請 求 原 諒 與 寬 恕, 卻 仍 可 得 到 救 度, 頗 具 爭 議 佛 教 在 當 時 斯 里 蘭 卡 的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維 護 教 法 的 常 住 久 安 之 急 迫 性 已 凌 駕 懺 悔 除 罪 之 重 要 性, 懺 悔 思 想 與 儀 式 在 此 並 沒 有 得 到 很 好 的 發 展

28 .106.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4. 唐 太 宗 的 懺 悔 在 中 國 傳 統 文 化 中 即 有 恥 感 文 化 及 泛 罪 思 想, 而 發 展 出 悔 過 解 罪 的 觀 念 與 儀 式 儒 家 強 調 經 由 道 德 實 踐 而 成 為 完 美 人 格, 在 這 過 程 中 即 有 悔 過 自 省 的 思 想, 以 提 升 自 己 的 人 品, 如 知 過 能 改, 善 莫 大 焉 等 另 外 在 漢 書. 本 紀 災 異 詔 書 中 記 載 國 家 遭 逢 災 變 異 相, 藉 著 國 君 自 責 悔 過, 修 善 積 德, 可 感 應 上 天 的 護 佑, 而 降 福 息 災 道 教 在 東 漢 時 期 遇 到 災 難 疫 病 時, 即 有 以 米 糧 贖 罪 悔 謝 之 想 法, 並 有 齋 會 等 禮 拜 懺 悔 儀 式 75 唐 朝 在 儒 釋 道 並 重 的 社 會 環 境 下, 唐 太 宗 心 中 累 積 的 罪 感 與 糾 結, 自 然 有 除 罪 的 心 理 需 求, 因 而 尋 求 各 種 懺 悔 方 式, 平 息 內 心 不 安 建 立 寺 廟 安 頓 陣 亡 戰 士, 舉 辦 齋 會 懺 禮, 向 玄 奘 大 師 懺 悔 年 輕 時 殺 戮 戰 場 的 罪 過, 並 廣 興 佛 事, 護 持 三 寶 與 譯 經 事 業, 晚 年 時 雖 疾 病 纏 身 仍 努 力 修 習 佛 法, 內 心 的 憂 慮 也 漸 漸 得 到 平 息 太 宗 發 露 自 己 手 誅 千 人 的 罪 過, 並 透 過 懺 悔 儀 式 請 求 諒 解, 安 撫 亡 魂, 勤 修 善 業 轉 化 業 緣, 以 自 力 與 他 力 的 方 式 消 除 自 己 的 煩 惱 障 且 轉 變 改 善 自 己 的 別 業 與 全 民 的 共 業 綜 合 以 上 四 位 國 王 的 懺 悔, 可 分 成 三 方 面 比 較 懺 悔 過 程 與 方 式 之 異 同 首 先 是 引 導 的 宗 教 師 及 所 採 取 的 攝 化 方 式, 阿 闍 世 王 時 期 佛 仍 在 世 為 創 教 主, 具 有 圓 滿 功 德 力, 以 月 愛 三 昧 攝 化 面 臨 即 將 死 亡 的 國 王 ; 阿 育 王 時 期 佛 已 不 在 人 世, 但 仍 處 於 正 法 時 期, 高 僧 輩 出, 海 比 丘 以 神 通 力 震 撼 阿 育 王 狂 妄 憍 慢 之 心 ; 伽 摩 尼 王 時 則 有 阿 羅 漢, 以 生 天 說 安 撫 國 王 不 安 鬱 悶 之 心 ; 唐 太 宗 時 期, 為 像 法 時 期, 玄 奘 大 師 以 因 果 報 應 說 之 法 義, 幫 助 太 宗 深 切 懺 悔 自 己 的 罪 過 以 上 四 位 國 王 在 不 同 時 期 所 遇 到 的 宗 教 師 功 力 雖 不 同, 但 皆 是 當 時 的 高 僧 大 德, 才 有 能 耐 教 化 這 些 剛 強 憍 慢 的 國 王, 懺 悔 自 己 的 罪 業 其 次 以 懺 悔 方 式 而 言, 阿 闍 世 王 與 阿 育 王 的 懺 悔 皆 有 面 對 佛 或 比 丘 發 露 己 過, 請 求 原 諒, 與 不 再 犯 錯 的 心 理 轉 變 過 程, 以 淨 化 自 己 的 內 心 與 罪 業, 在 此 仍 保 有 初 期 佛 教 懺 悔 的 樸 素 本 質 ; 然 而 到 伽 摩 尼 王 時 期, 只 有 良 知 覺 醒, 並 沒 有 發 露 罪 過, 請 求 寬 恕 與 不 再 犯 的 心 理 轉 折 ; 而 唐 太 宗 向 玄 奘 大 師 懺 悔 訴 說 自 己 的 殺 業, 並 以 懺 儀 的 方 式 請 求 被 害 者 原 諒, 建 寺 院 安 頓 這 些 亡 魂, 平 息 其 怨 障 之 心, 並 深 信 因 果 報 應 之 說 而 不 敢 75 釋 大 睿, 中 國 佛 教 早 期 懺 罪 思 想 之 形 成 與 發 展, 頁

29 國 王 的 懺 悔.107. 再 犯 最 後, 這 四 位 國 王 都 廣 行 布 施 等 善 業, 轉 化 自 己 所 造 的 諸 多 惡 業, 幫 助 自 己 也 利 益 全 民, 改 善 集 體 的 共 業 ( 三 ) 救 度 的 分 析 比 較 四 位 國 王 在 奪 取 王 位, 擴 張 領 土 的 過 程 中, 皆 犯 下 嚴 重 的 殺 業 甚 至 是 五 逆 重 罪, 經 由 宗 教 師 的 引 導 懺 悔 罪 過, 以 不 同 的 懺 悔 方 式, 分 別 經 由 自 力 或 他 力 得 到 向 上 提 升 的 力 量, 再 加 上 行 善 布 施, 因 而 逆 轉 惡 業 的 果 報, 在 今 生 與 來 生 得 到 更 好 的 救 度 結 果, 以 下 將 分 析 國 王 們 如 何 將 惡 業 經 過 懺 悔 的 方 式 而 得 到 救 度? 1. 阿 闍 世 王 的 救 度 首 先 世 尊 為 阿 闍 世 王 入 月 愛 三 昧, 治 癒 其 瘡 毒, 身 體 得 安 樂, 之 後 又 為 其 演 說 妙 法, 勸 導 王 懺 悔 發 露 其 殺 父 之 過, 改 過 向 善 成 為 賢 明 聖 王 在 此 阿 闍 世 王 若 沒 有 聽 耆 婆 的 勸 告 而 詣 佛 所, 將 於 來 月 七 日 命 終 墮 阿 鼻 地 獄, 76 是 以 見 佛 之 功 德, 破 壞 煩 惱 惡 心 而 滅 其 罪, 免 受 地 獄 無 量 苦 之 罪, 以 佛 之 功 德 力 而 得 到 救 度 77 之 後 不 覆 藏 己 過, 破 壞 業 力, 內 心 清 淨 ; 修 諸 善 行, 改 變 業 緣, 維 持 善 念, 不 招 感 惡 業 生 成, 而 減 緩 其 惡 業 果 報 王 以 其 自 力 懺 悔 和 佛 之 功 德 力 而 得 救 度, 雖 重 罪 輕 報, 仍 須 受 拍 球 地 獄 的 果 報, 但 來 世 可 生 天, 最 後 成 佛 2. 阿 育 王 的 救 度 結 果 阿 育 王 因 海 比 丘 之 啟 發 心 生 念 佛, 皈 依 佛 法, 懺 悔 眾 惡, 廣 行 布 施, 實 施 善 政, 依 法 得 安 樂 在 阿 育 王 時 代 佛 已 不 在 人 世, 生 念 佛 心 有 念 佛 之 76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 374, p. 482b22-c7 77 大 般 涅 槃 經 : 我 若 不 遇 如 來 世 尊, 當 於 無 量 阿 僧 祇 劫 在 大 地 獄 受 無 量 苦 ; 我 今 見 佛, 以 是 見 佛 所 得 功 德, 破 壞 眾 生 所 有 一 切 煩 惱 惡 心 (CBETA, T12, no. 374, p. 484c12-15)

30 .108.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功 德, 憶 念 佛 所 說 法 之 意, 阿 含 經 中 記 載 : 念 佛 得 生 天, 不 墮 惡 道 ; 78 令 法 增 長 ; 79 離 怖 畏 苦 厄 之 作 用 80 阿 育 王 以 心 生 念 佛 之 力, 增 強 自 己 懺 悔 的 心 力 而 得 救 度, 是 有 可 能 生 天 而 不 墮 惡 趣 ; 再 者, 王 廣 修 福 德 之 善 緣, 有 轉 化 業 緣 之 作 用, 而 減 緩 或 延 後 惡 業 果 報, 王 由 修 心 修 身 修 慧 等 力 量, 增 長 福 德 智 慧 而 得 以 重 罪 輕 報 另 外 王 施 行 仁 政, 秉 持 全 民 之 利 益 與 安 樂 為 王 之 義 務, 以 此 轉 變 自 己 的 別 業 也 改 善 全 民 之 共 業, 使 自 己 和 人 民 依 法 得 安 樂, 於 此 生 拒 絕 沉 淪 而 一 起 得 救 度, 由 惡 阿 育 王 逆 轉 為 善 法 王 之 美 名 懺 悔 與 救 度 仍 須 依 因 果 法 則 而 運 作, 晚 年 時 部 分 惡 業 成 熟, 仍 受 老 病 窮 苦 之 果 報 3. 伽 摩 尼 王 的 救 度 結 果 伽 摩 尼 王 良 知 覺 醒, 有 自 省 卻 沒 有 發 露 己 過, 及 請 求 原 諒 之 懺 悔 過 程, 阿 羅 漢 卻 認 為 可 以 生 天, 雖 具 爭 議, 但 仍 有 討 論 空 間 首 先 阿 羅 漢 要 他 記 住 過 錯, 即 有 不 再 犯 錯 之 作 用, 使 惡 緣 不 易 形 成, 再 加 上 善 業 的 果 報 先 成 熟, 是 有 可 能 生 天 ; 若 再 加 上 念 佛 之 力, 如 阿 含 經 所 述, 是 可 能 生 天 而 不 墮 惡 道 但 另 一 方 面, 王 若 是 為 教 法 之 常 住 久 安 而 滅 殺 泰 米 爾 人, 且 具 大 悲 心, 勇 於 承 擔 下 地 獄 的 果 報, 則 王 如 此 磅 礡 與 深 遠 之 悲 心 與 膽 識, 是 由 衷 令 人 敬 佩 不 已! 4. 唐 太 宗 的 救 度 結 果 唐 太 宗 自 知 犯 下 嚴 重 殺 業, 抱 著 愧 疚 與 不 安 的 心 情, 以 建 寺 設 齋 及 各 種 懺 悔 儀 式 法 會 安 頓 陣 亡 將 士, 平 息 良 心 的 譴 責 與 不 安 懺 悔 儀 式 的 進 行 具 有 共 修 的 力 量, 有 承 認 過 失, 發 露 己 過, 請 求 原 諒 的 過 程, 可 淨 化 內 心 的 罪 感, 而 達 到 脫 離 犯 罪 的 心 理 作 用 儀 式 中 亦 可 令 人 生 起 慚 愧 心, 進 而 勤 修 善 業, 廣 興 佛 事, 因 而 改 變 業 緣, 阻 止 業 果 的 生 成 與 發 展, 而 達 78 長 阿 含 經 : 我 本 為 人 王, 於 如 來 法 中 為 優 婆 塞, 一 心 念 佛 而 取 命 終, 故 得 生 為 毘 沙 門 天 王 太 子 自 從 是 來, 常 照 明 諸 法, 得 須 陀 洹, 不 墮 惡 道, 於 七 生 中 常 名 闍 尼 沙 (CBETA, T01, no. 1, p. 34c16-19) 79 長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1, p. 12a 雜 阿 含 經,CBETA, T02, no. 99, p. 254c18-24

31 國 王 的 懺 悔.109. 到 重 罪 輕 報 的 作 用 另 外 儀 式 中 誦 經 持 咒 念 佛 與 供 養 等, 是 以 佛 法 的 布 施, 開 導 冤 親 債 主 放 下 心 結 與 怨 恨, 平 息 怨 障 之 心, 消 解 惡 業 的 力 量, 破 壞 業 果 成 熟, 再 加 上 念 佛 持 咒 之 功 德 力, 而 具 有 自 力 與 他 力 的 救 度 力 量, 幫 助 太 宗 平 息 內 心 的 不 安, 也 有 助 於 所 有 受 害 者 心 開 意 解, 放 下 執 著 而 得 到 救 度 分 析 比 較 四 位 國 王 懺 悔 的 救 度 力 量 與 結 果, 首 先 阿 闍 世 王 因 見 佛 之 功 德 力 而 滅 其 罪 障, 再 加 上 自 力 懺 悔 與 善 業 的 力 量 而 改 變 自 己 今 生 與 來 世 的 命 運 ; 阿 育 王 以 念 佛 力 強 化 自 力 懺 悔 的 力 量, 再 加 上 善 業 的 力 量, 由 惡 王 逆 轉 成 善 法 王, 晚 年 仍 受 老 病 苦 之 果 報 ; 伽 摩 尼 王 以 自 省 力 提 醒 自 己 不 再 犯 錯, 以 正 念 加 上 善 業 的 力 量 得 救 度, 號 稱 可 生 天 但 仍 有 爭 議 ; 唐 太 宗 以 自 力 懺 悔 加 上 懺 儀 之 共 修 力 量, 念 佛 持 咒 之 功 德 及 善 業 的 力 量, 改 變 自 己 經 常 愧 疚 不 安 的 生 活, 而 平 靜 安 詳 的 走 完 人 生 最 後 階 段 有 關 國 王 的 功 過 懺 悔 與 救 度 的 比 較 分 析, 整 理 如 表 一 所 示 表 一 : 國 王 們 的 功 過 懺 悔 與 救 度 結 果 之 比 較 阿 闍 世 王 阿 育 王 伽 摩 尼 王 唐 太 宗 年 代 ( 公 元 ) 前 五 四 世 紀 前 四 三 世 紀 前 二 一 世 紀 六 七 世 紀 地 理 位 置 印 度 中 北 部 印 度 次 大 陸 至 中 亞 錫 蘭 等 楞 伽 島 中 國 王 朝 / 王 國 摩 揭 陀 王 國 孔 雀 王 朝 僧 伽 羅 王 國 大 唐 帝 國 主 要 殺 業 殺 父, 滅 中 印 度 諸 國 殺 兄 弟, 血 洗 迦 陵 伽 滅 殺 泰 米 爾 人 殺 兄 弟, 手 誅 千 人 宗 教 師 / 方 式 佛 陀 / 月 愛 三 昧 海 比 丘 / 現 神 通 阿 羅 漢 / 生 天 說 玄 奘 / 因 果 報 應 懺 悔 方 式 向 佛 陀 懺 悔, 發 露 己 過, 修 習 善 法 心 生 念 佛, 對 海 比 丘 懺 悔, 勤 修 善 法 良 知 覺 醒, 記 住 自 己 的 過 失 齋 會 禮 懺, 向 玄 奘 懺 悔, 安 頓 亡 靈

32 .11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功 業 仁 政 護 持 三 寶, 布 施 僧 團, 建 佛 塔, 資 助 第 一 次 結 集 經 典 結 集, 佛 法 教 化 與 傳 播, 廣 種 福 田, 建 塔 立 碑 護 持 三 寶, 建 佛 塔, 慈 善 事 業, 鞏 固 教 法 常 住 久 安 廣 興 佛 事, 建 寺, 支 持 譯 經 事 業, 廣 度 僧 尼 ; 貞 觀 之 治 救 度 力 自 力 懺 悔, 善 業, 見 佛 之 功 德 力 念 佛 力, 自 力 懺 悔, 善 業 不 再 犯 錯 之 正 念, 善 業 共 修 力, 自 力 懺 悔, 持 咒 念 佛 力, 善 業 果 報 拍 球 地 獄 來 世 可 生 天 人 最 後 成 佛 依 法 得 安 樂 晚 年 受 老 病 窮 苦 之 果 報 聲 稱 可 生 天 ( 具 有 爭 議 ) 晚 年 痼 疾 纏 身, 但 平 息 憂 慮 五 結 論 以 上 所 探 討 的 四 位 國 王 皆 是 雄 才 大 略 的 君 王, 親 手 建 立 大 一 統 的 王 國, 卻 在 這 過 程 中 犯 下 嚴 重 的 殺 業, 內 心 的 不 安 與 矛 盾, 正 是 國 王 們 良 知 覺 醒 的 開 端 業 在 早 期 佛 教 認 為 是 一 種 帶 有 意 志 的 行 為, 會 有 餘 勢 力 的 影 響, 因 緣 成 孰 即 會 產 生 業 報 經 由 懺 悔 與 修 行 可 以 轉 化 業 果 的 形 成 而 重 罪 輕 報, 或 解 除 罪 業, 不 過 如 是 因 生 如 是 果, 業 報 的 因 果 規 則 依 然 成 立 這 樣 的 想 法 在 佛 陀 時 代 的 阿 闍 世 王, 即 使 已 向 佛 懺 悔, 請 求 寬 恕, 並 且 改 過 向 善, 修 習 佛 法, 仍 會 受 惡 業 的 果 報 ; 但 因 懺 悔 的 力 量 及 之 後 累 積 的 善 業 功 德 眾 善 因 緣, 再 加 上 自 己 的 善 根, 未 來 將 得 生 天 及 成 佛 的 善 業 果 報 經 過 約 二 百 年 後, 阿 育 王 一 樣 向 海 比 丘 誠 心 懺 悔 自 己 的 過 失, 洗 心 革 面, 施 行 仁 政, 以 佛 法 教 化 百 姓, 廣 種 福 田 等, 但 此 時 佛 已 不 在 人 世, 佛 所 留 下 的 教 法 幫 助 阿 育 王 內 心 平 靜 快 樂, 也 帶 給 人 民 安 定 的 太 平 盛 世 時 空 轉 移 至 佛 滅 後 約 三 百 年 的 楞 伽 島, 伽 摩 尼 王 為 護 教 也 好, 個 人 欲 望 也 罷, 犯 下 嚴 重 的 殺 業, 雖 然 良 知 覺 醒 卻 沒 有 真 心 懺 悔, 當 時 的 阿 羅 漢 要 國 王 記 住 自 己 的 過 失, 便 能 從 痛 苦 中 解 脫, 並 且 得 到 幸 福 快 樂, 認 為 伽 摩 尼 王 仍 可 生 天 此 時 阿 羅 漢 所 詮 釋 的 業 與 因 果 規 則 不 再 嚴 謹, 佛 法 的 延 續 與 常 住 久 安 已 超 越 因 果 業 報 的 理 性 信 仰, 懺 悔 的 過 程 也 失 去 承 認 過 錯, 發 露 罪 過 請 求 原 諒 的 過 程, 犯 下 殺 業 仍 可 生 天, 已 違 反 佛 陀 的 基 本 教 義 時 間 推 進

33 國 王 的 懺 悔.111. 至 六 七 世 紀 的 唐 朝, 大 乘 佛 教 已 在 中 土 固 有 的 儒 道 文 化 根 基 上 成 長 茁 壯, 業 的 因 果 報 應 規 則 依 然 成 立, 懺 悔 的 思 想 與 儀 式, 揉 合 儒 道 的 精 神 與 內 涵 後, 激 盪 出 更 多 懺 禮 與 懺 儀, 而 基 本 的 發 露 罪 過, 請 求 寬 恕, 改 過 遷 善 等 觀 念 則 更 加 牢 固 與 深 化 在 唐 太 宗 寢 食 難 安 之 際, 以 齋 會 懺 禮 禳 災 祈 福, 平 息 怨 障, 也 平 息 自 己 憂 慮 不 安 的 心 另 外 在 玄 奘 大 師 的 引 導 下 成 就 許 多 善 功 偉 業, 或 許 也 為 自 己 的 來 生 積 累 更 多 解 脫 救 度 的 善 業 不 論 四 位 國 王 是 否 真 心 悔 過, 尋 求 寬 恕 與 原 諒, 並 且 改 過 向 善 由 於 國 王 在 世 間 角 色 的 兩 難, 常 陷 於 王 權 與 道 德 良 知 之 間 的 掙 扎, 殺 一 人 是 殺 人 犯, 殺 千 人 卻 成 為 人 人 尊 崇 的 國 王, 逃 得 過 王 法, 畢 竟 逃 不 過 因 果 業 報 的 法 則 國 王 的 自 覺 與 懺 悔 不 僅 是 個 人 的 除 罪 與 淨 化, 亦 是 一 種 象 徵 性 的 集 體 除 罪, 請 求 所 有 受 害 者 寬 恕, 不 僅 涉 及 個 人 別 業 亦 涉 及 全 民 之 共 業 國 王 們 在 良 知 覺 醒 後, 皆 努 力 投 入 護 持 佛 法 僧, 廣 種 福 田, 建 立 安 定 繁 榮 的 太 平 盛 世, 或 許 這 樣 的 轉 變, 是 一 種 具 有 象 徵 性 與 具 體 內 涵 的 集 體 悔 過, 請 求 所 有 受 害 者 原 諒, 不 僅 轉 變 自 己 的 別 業 也 改 善 集 體 的 共 業 在 漢 書 中 記 載 : 國 君 自 責 悔 過, 修 善 積 德, 可 感 應 上 天 降 福 息 災 81, 國 王 願 意 真 心 懺 悔, 真 是 全 民 的 福 祉 啊! 總 之, 由 四 位 國 王 所 犯 的 罪 業, 懺 悔 的 方 式 與 所 得 到 的 救 度, 可 發 現 在 不 同 的 時 空 背 景 與 社 會 文 化 脈 絡 下, 業 的 基 本 因 果 關 係 是 持 續 存 在, 這 也 是 使 國 王 們 對 自 己 的 犯 行 感 到 憂 慮 不 安 的 來 源 ; 懺 悔 則 由 原 始 佛 教 的 樸 素 本 質, 流 傳 至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與 區 域 後, 呈 現 多 樣 性 的 懺 悔 思 想 與 懺 悔 儀 式 ; 救 度 的 程 度 須 配 合 懺 悔 的 力 量 與 善 業 的 累 積, 以 自 力 或 他 力 轉 變 業 緣, 改 變 業 體, 因 而 得 到 更 好 的 救 度 結 果 81 釋 大 睿, 中 國 佛 教 早 期 懺 罪 思 想 之 形 成 與 發 展, 頁

34 .112.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一 藏 經 典 籍 參 考 書 目 本 文 佛 典 引 用 主 要 是 採 用 中 華 電 子 佛 典 協 會 (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 稱 CBETA) 的 電 子 佛 典 集 成 光 碟,2011 年 大 般 涅 槃 經,CBETA, T12, no. 374 大 智 度 論,CBETA, T25, no 大 寶 積 經,CBETA, T11, no. 310 中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26 六 祖 大 師 法 寶 壇 經,CBETA, T48, no 四 分 律 刪 補 隨 機 羯 磨 疏 濟 緣 記,CBETA, X41, no. 728// Z1:64 // R64 佛 法 金 湯 編,CBETA, X87, no // Z 2B:21 // R148 佛 說 佛 名 經,CBETA, T14, no. 441 佛 說 興 起 行 經,CBETA, T04, no. 197 佛 說 觀 普 賢 菩 薩 行 法 經,CBETA, T09, no. 277 佛 說 觀 無 量 壽 佛 經,CBETA, T12, no. 365 那 先 比 丘 經,CBETA, T32, no. 1670B 金 剛 三 昧 經 通 宗 記,CBETA, X35, no. 652// Z 1:55// R55 長 阿 含 經,CBETA, T01, no. 1 阿 育 王 傳,CBETA, T50, no 阿 育 王 經,CBETA, T50, no 阿 毘 達 磨 大 毘 婆 沙 論,CBETA, T27, no 阿 闍 世 王 問 五 逆 經,CBETA, T14, no. 508 增 壹 阿 含 經,CBETA, T02, no. 125 廣 弘 明 集,CBETA, T52, no 雜 阿 含 經,CBETA, T02, no. 99 釋 禪 波 羅 蜜 次 第 法 門,CBETA, T46, no 五 十 奧 義 書, 徐 梵 澄 譯, 臺 北 : 中 國 瑜 伽 出 版 社,1986 年 薄 伽 梵 歌, 楊 斐 華 中 譯 Perry Smith 英 譯, 臺 北 : 斐 華 出 版 社,1985 年 The Mahāvaṃsa. 大 史. Wilhelm Geiger trans,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12.

35 國 王 的 懺 悔.113. 二 中 日 文 專 書 論 文 Majumdar, R. C., H. C. Raychandhnri and Kalikinkar Datta 1981 印 度 通 史 ( 上 ), 李 志 夫 譯, 臺 北 : 國 立 編 譯 館 Raychandhnri, H. C 阿 育 王 評 鑑, 李 志 夫 譯, 中 國 佛 教 24.10, 頁 冉 雲 華 1980 玄 奘 大 師 與 唐 太 宗 及 其 政 治 理 想 探 微, 華 崗 佛 學 學 報 8, 頁 平 川 彰 2004 印 度 佛 教 史, 莊 崑 木 譯, 臺 北 : 商 周 出 版 李 志 夫 1996 從 佛 教 人 倫 理 精 神 對 中 國 當 代 社 會 之 反 省,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9, 頁 黃 柏 棋 2009 從 聖 典 到 教 史 巴 利 佛 教 的 思 想 交 涉, 臺 中 : 明 目 文 化 葛 維 鈞 1998 試 談 業 報 理 論 的 產 生, 南 亞 研 究 1, 頁 摩 訶 那 摩 等 1996 大 史 斯 里 蘭 卡 佛 教 史 ( 上 ), 韓 延 傑 譯, 臺 北 : 佛 光 文 化 釋 大 睿 1998 中 國 佛 教 早 期 懺 罪 思 想 之 形 成 與 發 展,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2, 頁 釋 惠 空 1999 懺 悔 析 義, 一 九 九 九 年 佛 學 與 人 生 學 術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臺 中 :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佛 藏 山 慈 光 寺 網 站, 釋 聖 嚴 2008 智 慧 之 劍, 莊 國 彬 譯, 臺 北 : 法 鼓 文 化 三 西 文 專 書 論 文 Attwood, Jayarava Michael Did King Ajātaśatu Confess to Buddha, and did the Buddha Forgive Him? Journal of Buddhist Ethics 15, pp Obeysekere, Gananath Duṭṭhagāmaṇi and the Buddhist Conscience. I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Conflict in South Asia. Edited by Douglas Alle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1993 reprinted)

36 .114.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Confessions of King: Karma, Repentance and Salvation Wu, Fen-Jin Doctoral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National Chenchi University Abstract To kill one person is a murder, yet one has to kill thousands of people to become a k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king Ajātaśatu, Aśoka, Duṭṭhagāmaṇi and Tang Tai-Zong in terms of inner conflict between political ambitions and guilty conscience. These four kings have to face this moral accusation courageously in their life after committing a senseless slaughter (patricide included). How could religieux help them overcome moral qualms? And is it possible to mitigate sense of guilt and evil deeds through confession? How do ideas of karma, confession, and salvation evolve in these Buddhist kingdoms in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fter comparing these four kings through the lens of karma, confession and salvation, we find that king Ajātaśatu still got bad consequences from previous deeds although he confessed candidly to Buddha. He would fall to hell temporarily, then reborn in heaven, and eventually became a future Buddha. King Aśoka confessed to Bhikkhṣu Sea and then adopted ruling policy of benevolence to become a dharma king. King Duṭṭhagāmaṇi committed killing of many Tamils, but he did not repent earnestly. However Arahat still thought his deeds were innocent and he would be reborn in heaven. Tang Tai-Zong released his profound anguish with the help of confession rituals.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onfession in China eventually integrated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into versatile indigenous confession rituals.

37 國 王 的 懺 悔.115. It is often found that a king may fall into a terrific mental struggle between winning kingship and moral reproach. In Buddhism, king s confession not only alleviates personal sense of transgression but also become a symbol of communal purification, transforming personal karma and improving communal karma. In short, basing on the themes of kings karma, confession and salvation, this study finds that confession in Buddhism presents fruitful thoughts and rituals after its spreading to different areas with various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possibility of salvation depends on the power of confes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erits, both of them may transform karma to get better result of salvation. Keywords: Confession, Ajātaśatu, Aśoka, Duṭṭhagāmaṇi, Tang Tai-Zong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Microsoft Word - chbj0106.doc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1 期 (pp.137-152):( 民 國 76 年 ), 臺 北 :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所,http://www.chibs.edu.tw Chung-Hwa Buddhist Journal, No. 1, (1987) Taipei: Chung-Hwa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ISSN: 1017 7132 壇 經 與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55-83

55-83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55-83 20 1 91 6 * 55 56 20 1 7 1 2 1 1997.10 7 260 2 7 1 262 57 17 3 94 4 3 1989.3 662-663 4 1976.10 2456-2457 58 20 1 5 74 6 100 7 92 8 64 9 33 5 1978.10 472-473 6 1951-1952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ºB€`¶p

ºB€`¶p 2004 3 105 128 1 2 3 1 1992 2 1 993 1 3 11 3 2 000 1 2 000 1 2000 4-105- 4 5 (Bodhidharma,? - 528) 6 7 (1 5 9 2) (1 6 0 2) 4 2 000 2 2 20 2000 657-658 5 6 7 1 997 2 16-217 1 984 487-491 1997 3 193-270

More information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01 12 93-122 * 2012.7.10 2012.12.5 * 94 638-712 677-744 709-788 749-814 -850-867 1 980-1052 1007-1072 1037-1101 1010-1071 1032-1098 1007-1072 1009-1059 2 1023-1063 992-1049 1002-1069 * 1 2 49 880 1997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43 / / (Mohottivatte Gunananda) (Panadura) (H. S. Olcott) 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 1880 the 200 the Young Men's and Yo

43 / / (Mohottivatte Gunananda) (Panadura) (H. S. Olcott) 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 1880 the 200 the Young Men's and Yo 4 Devanajpiyatissa, 247 B.C.~207 B.C. 19 Protestant Buddhism -167- 43 / 2008 1 / 1860 1885 1865 1873 (Mohottivatte Gunananda) (Panadura) (H. S. Olcott) 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 1880 the 200 the Young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三 期 2013 年 12 月 頁 87-126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歸 有 光 詩 中 的 海 戰 書 寫 兼 述 其 古 文 中 的 禦 寇 思 想 * 顏 智 英 摘 要 本 文 針 對 歸 有 光 24 首 與 抗 倭 海 戰 相 關 的 詩 篇 作 深 入 的 探 討, 以 溯 源 頭 觀 流 變 的 研 究 方 式, 具 體 見 出

More information

17

17 49 1 ( ) Vol. 49 No. 1 2009 1 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Jan. 2009 () ()? (, 475001) :, () ; ;2500 3000,,, : ; ; ; ;; :B812092 : A : 1000-5242 (2009) 01-0016 - 06 :2008211217 :(1929 -

More information

35-55

35-55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5-55 18 2 89 12 * 35 36 1 1 24 1980 802-805 37 2 2 128 1959 3223 38 3 4 36 5 6 7 3 5 179 4 14 1805 5 6 258-260 6 127 3215 7 6 255 87 39 8 9 10 11 12 13 14 8 5 1986 642 9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東 華人文 學報 第十七期 頁 21-59 2010 年 7 月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黃州詩景 張耒的地方表述與遷謫意識 李妮庭 提 要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 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 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 然而 與前人迥異 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 顯現其遷謫意識 具體而言 張耒詩中所描寫的黃州 意味著 非吾土 的南方 北方的城市映像與荒山野水的現實 相互對立 激盪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論 史 記 五 帝 本 紀 首 黃 帝 之 意 義 林 立 仁 明 志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摘 要 太 史 公 司 馬 遷 承 父 著 史 遺 志, 並 以 身 膺 五 百 年 大 運, 上 繼 孔 子 春 秋 之 史 學 文 化 道 統 為 其 職 志, 著 史 記 欲 達 究 天 人 之 際, 通 古 今 之 變, 成 一 家 之 言 之 境 界 然 史 記 百

More information

 

  二 六 年 十 二 月 第 三 十 八 期 專 題 論 文 宋 朝 士 大 夫 的 仁 義 觀 為 紀 念 文 天 祥 誕 辰 七 百 七 十 週 年 而 作 王 德 毅 1 明 代 燒 荒 考 兼 論 其 生 態 影 響 邱 仲 麟 25 試 論 黃 宗 羲 政 治 思 想 的 歷 史 意 義 中 西 公 私 觀 演 變 的 一 個 比 較 王 遠 義 65 職 分 與 制 度 錢 賓 四 與 中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期, 頁 167-188 1 二 七 年 九 月 誤 入 與 遊 歷 宋 傳 奇 王 榭 仙 鄉 變 型 例 探 究 黃 東 陽 摘 要 肇 興 六 朝 的 仙 鄉 傳 說 不 僅 騰 播 於 當 時, 後 世 亦 多 仿 摹 其 撰 寫 體 制 及 內 容, 嘗 為 小 說 及 戲 曲 的 重 要 命 題 惟 於 六 朝 所 奠 定 下 仙 鄉 的 基 本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私 立 東 吳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碩 士 在 職 專 班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林 伯 謙 教 授 中 國 素 食 文 化 與 漢 傳 佛 教 關 係 之 研 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Vegetarianism and Mahayana 研 究 生 : 方 廉 豐 撰 民 國 一 Ο 四 年 六 月 1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More information

20 Abstract Malays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as a multi-ethnic n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ommunal riots of May 13, 1969, its

20 Abstract Malaysi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conomic progress as a multi-ethnic na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e communal riots of May 13, 1969, its 马 来 西 亚 华 人 研 究 学 刊 第 7 期,2004 年, 页 19-41 Journal of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 历 届 马 华 公 会 总 Volume 会 长 与 华 7, 人 2004: 文 化 19-41 历 届 马 华 公 会 总 会 长 与 华 人 文 化 President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More information

2004 1 / ( ),,,, ;,? ( 311 ),,, 25 9,, 1 2, [8 ] : ( 1637 ),, ( 1636 ), [6 ] 2 ( 8, 1651 ) [9 ],,, 1644 ( 22 ),,, ( ), 4 ( ) 6,,, ( 5 ),, :,,,,,,, ( 1

2004 1 / ( ),,,, ;,? ( 311 ),,, 25 9,, 1 2, [8 ] : ( 1637 ),, ( 1636 ), [6 ] 2 ( 8, 1651 ) [9 ],,, 1644 ( 22 ),,, ( ), 4 ( ) 6,,, ( 5 ),, :,,,,,,, ( 1 ( ) 10 1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Vol 10 No 1 2004 2 (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Feb 2004 ( ) Ξ (, 230026) : 17 18,,,, : ; ; : P1-0931312 : A :1007-0311 (2004) 01-0030 - 09 0 17,,,

More information

第三期版面_3_

第三期版面_3_ 庶 民 文 化 研 究 第 3 期 研 究 論 文 第 40-91 頁 2011 年 3 月 Journal for Studies of Everyday Life No.3, March 2010, pp.40-90 媽 祖 名 稱 由 來 試 析 * 戴 文 鋒 摘 要 海 神 林 默 信 仰 早 期 在 明 清 之 際, 大 陸 當 地 一 般 民 間 多 以 娘 媽 稱 之, 而 清 初

More information

59-81

59-81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59-81 19 2 90 12 * 59 60 19 2 1498-1583 6 1572 12 27 1525-1582 1572-1620 1368-1398 1426-1435 1450-1456 1610-1695 15 1538-1588 1535-1608 61 1 1503-1583 1516-1591 1472-1528

More information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2014 年 06 月 頁 91-122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朱 鶴 齡 書 元 裕 之 集 後 及 其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文 淵 閣 及 文 津 閣 本 文 獻 的 存 佚 問 題 與 其 意 義 邱 怡 瑄 * 摘 要 清 代 經 學 大 家 朱 鶴 齡 (1606-1683) 於 明 清 鼎 革 後 專 意 著 述, 終 生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2009)27:4 pp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147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47-17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1376-1383 * 1310-1381 1357-1402 2008 11 3 2009 10 21 * 147 148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3 1 1993 164 John Dardess John Dardess, Confucianism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 ) 115 115140 Journal of City and Planning(2002) Vol.29, No.1, pp.115140 90 10 26 91 05 20 2 3 --- ( ) 1. 2. mag.ryan@msa.hinet.net 3. jachang@nccu.edu.tw 1018-1067/02 2002 Chinese Institute of Urban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歷 BIBLID1683-97942008.634. pp.1~28 2008 年 6 ~28 歷 羅 來 量 惡 說 見 更 屢 見 說 論 羅 歷 理 兩 匿 了 見 論 更 歷 BIBLID1683-97942008.634. pp.1~28 2008 年 6 ~28 歷 見 說 論 行 量 見 量 年 了 北 降 北 年 ~ 劉 了 領 論 歷 理 料 老 量 了 歷 年 北 陵 了 年 兩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Microsoft Word - 10_Anna Seo_setting 徐 光 启 的 天 教 补 儒 思 想 XU GUANGQI S THOUGHT ON SUPPLEMENTING CONFUCIANISM WITH CHRISTIANITY 徐 真 瑛 Anna Seo PhD Candidat, Peking University 摘 要 明 末 传 教 士 来 华 之 后, 在 接 受 并 推 广 基 督 教 信 仰 的 少 数 中 国 士 大 夫 中, 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1-3 蘇全正教授.doc

Microsoft Word - 21-3 蘇全正教授.doc 霧 峰 林 家 的 女 性 學 佛 人 以 台 中 靈 山 寺 德 真 法 師 為 例 61 霧 峰 林 家 的 女 性 學 佛 人 以 台 中 靈 山 寺 德 真 法 師 為 例 蘇 全 正 摘 要 : 霧 峰 林 家 在 臺 的 發 跡 歷 程, 由 地 方 豪 強 經 歷 清 初 林 爽 文 抗 清 事 件 的 頓 挫 及 其 後 遷 徙 至 霧 峰 重 整 崛 起 沒 落, 家 勢 幾 度

More information

9 21-40 2004 12 * * 22 9 1 2 3 1 1992 2 1960 2 3 1984 8 87 23 4 5 1697 AD 1779 6 7 8 9 10 11 12 4 1977 109-112 5 87 41993 13-38 6 614 7 8 632 9 1974 8 10 631 11 12 632 9 24 13 14 13 1990 14 25 15 16 15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9 9 9-99 9 9 8 9 00 9 9 9 9 008 8 00 00 00 0 008 0 0 9 9 99 00 9 98 0 No. 0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 南 京 大 学 历 史 系, 江 苏 南 京 009) 新 文 化 运 动 以 后, 中 国 的 文 史 学 术 界 大 致 分 为 南 北 两 大 系 统, 以 新 旧 为 重 要 分 野 其 中, 位 于 南 京 的 东 南 大 学 多 被 视 为 南 方 旧 学 的 重 镇 9 年 南 京 国 民 政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Microsoft Word - 1王志宇.doc 通 識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五 期 2009 年 06 月 頁 01 ~ 24 開 南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臺 灣 寺 廟 碑 碣 與 村 莊 社 會 (1683-1945) 1 王 志 宇 摘 要 本 文 以 臺 灣 寺 廟 碑 記 為 對 象, 從 寺 廟 碑 碣 的 類 型 及 內 容 進 行 分 析, 以 此 來 觀 察 臺 灣 鄉 村 社 會 的 權 力 運 作 情 況 作

More information

83-112

83-112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83-112 19 2 90 12 ** * ** 1997 2000 83 84 19 2 1 2 3 4 1 1985 102 2 1985 168 3 1972 387 4 1984 30-36 85 5 6 505-436 B.C. 7 5 1993 29-39 6 40-54 7 1985 7 86 19 2 1. 8 9 10

More information

˘ªF¶Î

˘ªF¶Î 2004 3 129 153 1 2 NSC 92-2411 - H - 001-009 - A C 1 1 968 1 0 2 003 C. R. Boxer, The Christian C e n t u ry in Japan, 1549-165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Boxer 2 Helen J. Baroni,

More information

253-277

253-277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53-277 21 1 92 6 1085 1055-1101 1 *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 253 254 21 1 1036-1101 2 : 3 1048-1116 1977 280d 10 1974 6b-7a 1991 155 2 11 7b-8b 26 1982 1374 809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49 0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9No. Mar. 0 0087 J 0 A 000-599 0 0-009- 470 5 0--0 98 40 0 4 4 4 00 4 0 99 00 00 4 988 540 44 0 7 4 54 8 5 9 6 56 47 瑏瑠 4 5 6 7 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2031342D3320B3B7C475ADABC5E3C149AE76A5CDA5ADBB50B3B7C475A443B6B0A4A7A6D2BFEB2E646F63> 臺 大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四 期 民 96 年 12 月, 臺 北 :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 佛 學 研 究 中 心 頁 77-118 黃 繹 勳 法 鼓 佛 教 研 修 學 院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雪 竇 重 顯 (980 1052) 為 禪 宗 雲 門 派 下 重 要 之 禪 師, 本 文 以 呂 夏 卿 ( 活 躍 於 約 1025 1077) 所 著 明 州 雪 竇 山

More information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1902 1966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262 舂音詞社和漚社都成立於上海 在這個新興的文化大都會各種思想的交匯促 進了文學社團的發展不同政治社會背景的文人亦多了交往的機會 加上出版業 的蓬勃人才的集中使得上海的文學社團格外多姿多彩在全國的新舊文壇帶領 5 風騷 在詞學方面龍榆生 1902 1966 便將上海視為民國時期的詞學中心 另一 鄉邦傳統與遺民情結民初白雪詞社及其唱和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引言 清末詞人結社唱酬之風甚盛莫立民在 晚清詞研究 中列出由道光至清末的詞社 十三家 萬柳的 清代詞社研究 亦指出由光緒年間到清末最少有十個詞社組 1 朱祖謀 彊村1857 1931 等在北京倡立 成 其中著者有王鵬運 1848 1904 的咫村詞社鄭文焯 1856 1918 在蘇州主持的吳社和鷗隱詞社以及程頌萬 1865 1932 在長沙發起的湘社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六 期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17 頁 37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cember 15, Dec. 2010, Research, pp.17-37 吳 園 : 邊 陲 內 地 富 庶 氣 勢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magic power

magic power 93 2015.6 14 1 93-120 2012 94 1 2 3 magic power 4 2014 2722 5 1 2 83-103 3 292 4 45 5 95 2012 6 7 6 7 70-98 96 8 1657 1681 1737 9 1745 3 3 3 1959 8 59-105 9 2014 7 14 97 214 175 10 廍 11 12 13 14 1737 1846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參 行 玲 年 年 理 行 年 摘 要 生 與 死 所 引 起 的 傷 逝 憂 生, 是 文 學 作 品 中 重 要 的 母 題, 每 個 人 對 死 亡 的 詮 釋 和 面 對 死 亡 的 態 度, 將 會 影 響 其 生 命 思 維 和 處 世 方 式, 透 過 歷 史 時 間 意 識 的 貫 穿, 文 人 對 於 生 死 的 關 懷, 使 得 作 品 內 涵 有 著 生 命 悲 嘆 生 死 的

More information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3 Why would Chen risk ending the recent dance of détente between Taipei and Beijing a dance he has helped choreograph? Political analysts say Chen in

3 Why would Chen risk ending the recent dance of détente between Taipei and Beijing a dance he has helped choreograph? Political analysts say Chen in ) 1 8 3 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shownews.php4. 2. 2002 8 3 2002 7 21 91 7 22 20027 29 7 21 91 7 31 1 3 Why would Chen risk ending the recent dance of détente between Taipei and Beijing a dance

More information

235-262 Øfi ™‚

235-262  Øfi ™‚ 2003 9 235 262 1 2 1 2 1966 510-235- 3 (1901-1995) ( t e r m i n a l culture) 4 3 1930 53 4 1 9 9 3 2 1 3 7 9-3 8 0-236- (221 B.C.) 5 (A.D. 593) 5 6 2 2 1 993 3 1-3 7 2 003 4 57-485 -237- (221 B.C.-1911)

More information

094THU DOC

094THU DOC 1 Tunghai University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dvisorProfessor Lee Li-shin Research into Tang Dynasty Poetry about Amusement Activities AuthorChen Cheng-ping July 3,2006 2 3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65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ransboundary Pursuers of Chai Chunya s The Book of Tibetan Red Palimpsest Peng MingWei Abstract In the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 Th

65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ransboundary Pursuers of Chai Chunya s The Book of Tibetan Red Palimpsest Peng MingWei Abstract In the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 Th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104 年 9 月 頁 64 80 64 越界的追尋 柴春芽 西藏紅羊皮書 初探 彭明偉 摘 要 從柴春芽一系列自傳性色彩濃厚的短篇作品來看或者可以說近百年來中 國歷史劇變過程中的漢藏矛盾問題在柴春芽個人身上矛盾統一起來具體而微地 則展現在信仰的危機與處理上 本文主要想討論他的小說集 西藏紅羊皮書 便 是這樣信仰危機的產物集子裡收錄有十五篇中短篇小說較為多樣地展現作者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Paul de Man, -) (a plurality of significations) (Murray Krieger, -000) (Roland Barthes, -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

(Paul de Man, -) (a plurality of significations) (Murray Krieger, -000) (Roland Barthes, -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 Paul de Man, Blindness and I 00 三 國 志 通 俗 演 義 中 的 對 話 特 質 及 其 意 義 (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 1895-1975) (RGC) CUHK /0H M. M. Bakhtin, 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Four Essays, ed. Michael Holquist, trans.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01-220 19 2 90 12 206-8 * 201 202 19 2 1 25-220?-194 2 188-141 157-141 3 56-88 75-88 4 5 1 1983 26-27 31 11 4 1936 1007-1063 1980 1985 60 3 1989.9 527-577 2 1984 53 3 145-86

More information

093_114_Koh_khee_heong

093_114_Koh_khee_heong !"#$%!"#$%&'()*+,-.!"#$%&'!"#$%&'()1389 1464!"#$%&'()*+,-./01!"#$% &'()*+,!-.(/0123456789!"#$%&'()*+,-./01234567*8+,79:;!"#$%&'()*+,-./0/123(456789:;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91-411 21 1 92 6 30 K. R. Popper 30 27-91 * 391 392 21 1 1 2 1 1990.2 4 1278 2 1278 393 3 4 5 3 1967.5 158 4 1979.9 2 601-602 5 394 21 1 6 7 8 9 1996.5 7 298 6 254 7 299

More information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楊 祖 漢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43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韓 儒 鄭 道 傳 (?~1398) 是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大 儒, 他 在 當 時 的 朝 代 更 迭 之 際, 有 極 大 的 影 響 力 由 於 他 得 到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的 信 任, 得 以 實 行

More information

14-2-人文封面

14-2-人文封面 107 14 2 99-116 2013 11 10 2015 3 2015 100 2015 95 7 1 2015 Constitutionalism 1998 1 Lane, 1996, p. 50 1 2010 37-68 2013 117 2 3 1 2 2015 49-51 3 101 2007 2014 2011 2014 39-45 8 7 Linz 2000, p. 70, 94-95

More information

试卷

试卷 ( 试 题 中 凡 主 观 题 答 案 意 思 对 即 可, 若 与 答 案 不 同 而 言 之 成 理, 亦 可 酌 情 给 分 ) 一 ~ 二 (45 分 ) 1.B( 原 文 并 未 说 网 络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与 现 实 社 会 生 态 系 统 的 核 心 不 同 ) 2.D( 服 务 网 络 收 集 到 的 数 据 要 和 关 系 网 络 的 数 据 整 合 在 一 起,

More information

人18 祝融神話傳說及其與火相關信仰研究.DOC

人18 祝融神話傳說及其與火相關信仰研究.DOC 428 428442 CHIA-NAN ANNUAL BULLETIN VOL. 30, PP. 428 442, 2004 429 (1) ot base ot agase ot awezde (2) (3) 430 (4) (5) 431 (6) (7) 432 (8) 433 (9) (10) (11) 434 (12) (13) (14) (15) (16) 435 (17) (18) (19)

More information

普門學報 第 44 期 / 2008 年 3 月論文 /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 ( 下 ) ISSN: X 44 / / 普門學報社出版地址 :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電話 : 轉 傳真

普門學報 第 44 期 / 2008 年 3 月論文 /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 ( 下 ) ISSN: X 44 / / 普門學報社出版地址 :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電話 : 轉 傳真 44 / 2008 3 / 1930-223- -224- 44 / 2008 3 / Emile Durkheim -225- -226- 44 / 2008 3 / -227- 1920 1930-228- 44 / 2008 3 / 1947-229- 21-230- 44 / 2008 3 / 22-231- -232- 44 / 2008 3 / To produce a Buddhist

More information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DISSERTATION 学 院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硕 士 题 目 届 别 2010 届 学 生 陈 炜 导 师 张 艳 莉 副 教 授 日 期 2010 年 4 月 A VALIDATION STUDY

More information

David Faure

David Faure 300350 2009 2014 K24 K25 A 1005-605X 2016 01-0150- 19 A Summary Study on the Clan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Recent Years CHANG Jian - hua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History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32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藝 術 類 Abstract Ruan Ji seemed to be fond of molding ideal personalities. His works not only present various ideal personaliti

32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藝 術 類 Abstract Ruan Ji seemed to be fond of molding ideal personalities. His works not only present various ideal personaliti 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 31 臺中教育大學學報 人文藝術類 00 年 0( ) - 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 Molding and Conflicts of Ideal Personalities in Ruan Ji's Works 馬行誼 Hsing-Yi Ma 收件日期 年 月 日 接受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本文探討阮籍在理想人格的塑造歷程中 發現他對此十分熱衷 他在著作中多樣化的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19932005 1 1993-2005 The Urban Residential Housing System in Shanghai 1993-2005: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and Housing Affordability Jie Chen, Assistant Professor, Management School of Fudan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红楼梦》中茗烟与李贵的对比分析 第 13 卷 第 2 期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13 No.2 2007 年 4 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Apr. 2007 红 楼 梦 茗 烟 与 李 贵 形 象 比 较 研 究 李 鸿 渊, 奉 旨 亨 ( 湖 南 科 技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湖 南 湘 潭,411201) 摘 要 : 茗 烟 与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沈俊平 70 他工商業一樣急劇衰落 康熙二十年 1681 吳三桂 1612 1678 等三藩之亂平 定後清廷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社會生產力逐漸恢復書坊業才回復生機 4 清代書坊中心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不僅南京杭州遠不如明代建陽書坊也 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北京蘇州廣州取而代之成為三大書坊中心 新興的書坊 刻 清代坊刻考試用書的影響與朝廷的回應 * 沈俊平 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 緒言 1 考試用書早在唐代隨著科舉考試制度的確立便已開始出現 在宋元明三代迭有 2 出版 入清以後出版環境極為艱辛 其後坊刻考試用書出版漸多在嘉道年間 3 甚至出現了 如山如海 的繁盛局面 在這兩個多世紀期間坊間充斥著幫助士子了 解經書意旨的四書五經講章指導寫作四書文和五經文章法結構的制義考據訓詁 四書人物事物的參考書八股文選本試律詩選本等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 1 1 1983 549 1977 59 2 2 3 4 5 2 2000 5-143 3 4 1998 709 5 640 3 4 5 6 6 6 10-12 7 8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1 12 1921 7 66-79 8 12 1929 12 691-697 9 1962 9 20 10 1989 3 385-397 11 1963 343-365

More information

9(3)人文封面

9(3)人文封面 102 9 3 243-256 摘要 30 1931 1930 322-323 1943 7 31 30 40 1895 1896 244 1 2005 1-17 1943 1933 73 2011 116 30 30 1931 1 2011 24 33 245 1937 1941 12 1930 322-323 1943 7 31 2003 28-59 1920-1925 1926-1937 1937-1978

More information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不同教學方法增進學生科學本質學習成效之比較與分析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八 期 2012 年 3 月 頁 39-70 論 台 灣 民 間 的 棄 老 故 事 以 胡 編 台 灣 民 間 故 事 為 中 心 許 淑 婷 摘 要 台 灣 民 間 的 棄 老 故 事 依 照 子 孫 們 的 棄 老 行 為 模 式 來 區 分, 共 可 分 成 兩 大 類 : 第 一 類 為 當 地 集 體 約 定 俗 成 的

More information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教与中国士大夫的人文精神 佛 教 与 中 国 士 大 夫 的 人 文 精 神 上 海 社 会 科 学 院 哲 学 所 夏 金 华 内 容 提 要 : 佛 教 自 东 汉 传 入 本 土 后, 一 直 与 中 国 的 封 建 士 大 夫 们 保 持 着 密 切 的 关 系 事 实 上, 他 们 在 有 意 无 意 中 充 当 了 吹 鼓 手 的 角 色 因 而 佛 教 对 他 们 的 影 响 也 是 全 方 位 的 本 文 仅

More information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1. (74)16 5-30 2. (61) 3. (84) : 4. (51) 5. (76) 6. (52) 7. (82) - : 267-276 :: 8. (86) 9. (84) 140 243-255 10. (88) 11. (86) 115-144 12. (51) 408-425 13. (6) 33-36 14. (67) 15. (19) 16. ( ) (72) 17. (75)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69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69, Dec 2010 水 淫 茶 癖 : 晚 明 張 岱 的 感 官 世 界 潘 江 東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副 教 授 兼 副 校 長 羅 保 羅 明 新

More information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人權教育在台灣的推動及其進取之道 但昭偉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摘要 2016 年台灣的大選結果 素來對人權倡議有較多同情的民主進步黨取得政權 假如這曾提出以人權立國的政黨重新要來推動人權教育 並期許以人權政策和 國際社會接軌 他們在人權教育的推動上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作為才會最有 效 在這篇論文中 本文作者先交待從 2000 年到 2015 年當中兩個執政黨在人 權教育上的作為 在交待過程中 作者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觀點來評述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sacred mountains is an essential topic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of Chinese religions. The importance of mountain in Chinese t 2002 12 143~165 Sacred Mountains as Location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Daoism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and Daoism in Tiantai Mountai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 Lin Chia-jung 143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館 館 0 年 9 館 90 0% 館館 Common School Graduates and Taiwanese Society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ihsien Hsu *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valuate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民间(社会) 一 座 博 物 馆 庙 宇 建 筑 的 民 族 志 论 成 为 政 治 艺 术 的 双 名 制 高 丙 中 提 要 : 基 于 跨 度 9 年 的 参 与 观 察, 本 文 采 用 民 族 志 方 法 叙 述 了 一 个 同 时 兼 具 博 物 馆 和 庙 宇 之 名 的 建 筑 物 从 创 意 到 启 动 再 到 完 成 的 过 程 这 个 过 程 包 含 着 学 界 的 参 与 村 民 的 努

More information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A 18 * A 18 A D035. 1 A 1674-2486 2015 02-0022 - 25 Bennett 1976 Cell 1977 Whyte 1974 * chennabo@ mail. sysu. edu / 12YJC840048 13YJA810002 985 22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六 期 2014 年 12 月 頁 151-176 靜 宜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內 容 析 探 兼 論 蘇 李 軼 事 及 情 誼 許 雅 貴 * 摘 要 蘇 軾 與 李 方 叔 書, 是 寫 給 門 生 李 廌 的 一 篇 書 信 文, 信 中 主 要 提 出 了 四 點 : 一 推 辭 薦 引 之 因 二 君 子 相 交 之 道 三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01-323 302 2009 2007 2009 2007 Dewey 1960 1970 1964 1967 303 1994 2008 2007 2008 2001 2003 2006 2007 2007 7 2013 2007 2009 2009 2007 2009 2012 Kendall 1990 Jacoby 1996 Sigmon 1996 1 2 3 20062000

More information

項, 且 持 續 兩 週 : 心 情 是 悲 傷 無 望 的 ; 對 平 日 熟 悉 的 活 動 缺 乏 興 趣 ; 食 慾 體 重 驟 增 或 驟 減 ; 失 眠 ; 失 去 活 力 及 感 到 勞 累 ; 精 神 運 動 性 活 動 遲 滯 ; 無 價 值 感 或 罪 惡 感 ; 專 注 力 決

項, 且 持 續 兩 週 : 心 情 是 悲 傷 無 望 的 ; 對 平 日 熟 悉 的 活 動 缺 乏 興 趣 ; 食 慾 體 重 驟 增 或 驟 減 ; 失 眠 ; 失 去 活 力 及 感 到 勞 累 ; 精 神 運 動 性 活 動 遲 滯 ; 無 價 值 感 或 罪 惡 感 ; 專 注 力 決 陳 巧 菱 陸 秀 芳 * 中 文 摘 要 本 文 乃 運 用 悲 傷 輔 導 技 巧 接 連 失 去 兩 親 生, 筆 者 從 中 瞭 解 失 去 親 人 產 生 人 身 心 影 響 與 家 庭 衝 突, 確 認 具 有 哀 傷 功 能 失 常 潛 在 危 險 性 自 殺 妥 協 性 家 庭 因 應 能 力 失 調 睡 眠 型 態 紊 亂 等 四 項 問 題, 透 過 鼓 勵 表 達 悲 哀 愧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57-284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論 沈 從 文 的 北 京 書 寫 郝 譽 翔 摘 要 在 沈 從 文 作 品 中, 以 都 市 為 題 材 的 小 說 份 量 幾 乎 與 鄉 土 相 當, 鄉 土 與 都 市 可 說 是 沈 從 文 同 時 擁 有 的 兩 副 臉 孔 兩 種 聲 音, 矛 盾 並 存 在 他 的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文 與 哲 第 十 九 期 2011 年 12 月 頁 87~116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的 轉 化 記 憶 與 書 寫 廖 美 玉 [ 摘 要 ] 本 文 以 唐 代 江 南 諸 曲 作 為 研 究 文 本, 首 先 探 討 由 南 音 到 華 夏 正 音 的 江 南 諸 曲, 闡 述 樂 府 詩 流 傳 與 政 權 的 密 切 關 係 接 著 探

More information

131-161

131-161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31-161 20 1 91 6 ** 1576-1629?-1630?-1631 1621 * ** NSC88-2411-H-007-006 131 132 20 1 1569-1625?-1632 1 1576-1629 1621 2 1629 1584-1630 3 4 1 1997 218-242 2 1633 26-27 3

More information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176 李 林 生 面 者, 首 先 在 考 試 形 式 上, 兩 科 會 試 均 廢 八 股 文 體, 全 部 改 試 策 論 其 次 為 考 試 場 次 及 內 容 之 改 革, 此 尤 為 其 至 要 者 改 制 前 科 考 三 場 次 序 內 容, 乃 沿 用 乾 隆 年 間 (1736 1 從 經 史 八 股 到 政 藝 策 論 : 清 末 癸 卯 甲 辰 科 會 試 論 析 * 李 林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歷 史 系 引 言 清 光 緒 二 十 九 年 (1903), 歲 次 癸 卯 是 年 清 廷 補 行 辛 丑 壬 寅 恩 正 併 科 會 試, 1 因 京 師 貢 院 毀 於 拳 禍, 遂 借 闈 河 南 各 省 公 車 甘 冒 風 雪, 趨 之 若 鶩 翌 年 甲 辰 (1904),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頁 189-216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6, pp.189-216, December 2010 也談元代散曲中的茶文化 莊淑紅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摘要 在中國文學中 唐詩 宋詞 元曲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它們記錄並傳承著中 古時代的東方文化 記敘了那個時空下璀璨的中國歷史 在本論文中

More information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東華漢學 第 18 期 229-274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3 年 12 月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之 接受 研究 試以乾隆皇帝之題詩跋語為探討對象 陶玉璞 摘要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自康熙年間進獻入宮 之後 又陸續獲得王 獻之 中秋帖 王珣 伯遠帖 乾隆十一年 乾隆皇帝遂於養心殿西 暖房闢成一室 易其名曰 三希堂 然而 這位風雅皇帝卻未平等對 待 三希 此從其於 快雪時晴帖

More information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 10 2 P Y i t = my i t W Y i t 1000 PY i t Y t i W Y i t t i m Y i t t i 15 ~ 49 1 Y Y Y 15 ~ j j t j t = j P i t i = 15 P n i t n Y * 35 4 2011 7 Vol. 35 No. 4 July 2011 3 Population Research 1950 ~ 1981 The Estim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Cohort Age - specific Fertility Rates Wang Gongzhou Hu Yaol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More information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3曇鸞的空觀思想-排後-3校.doc 71 384 414 72 476542 1 2 3 1 476 531 1955 803 1988 3 240 476 542 2 5 1 2003 9 4561 2006/04/23 http://www.confucius2000.com/buddhism/index.htm 3 73 384414 4 452536 携 508 55 6 50 470ac 1998 2 106110 199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1-05-980324.doc

Microsoft Word - 11-05-980324.doc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189 論 印 順 法 師 法 住 智 與 涅 槃 智 之 多 種 詮 釋 及 其 一 貫 理 路 林 建 德 摘 要 : 須 深 經 中 記 載 佛 陀 教 導 外 道 須 深 何 謂 慧 解 脫, 其 中 多 次 提 到 : 不 問 汝 知 不 知, 且 自 先 知 法 住, 後 知 涅 槃, 使 後 世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