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_封面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16-0-1_封面"

Transcription

1 ISSN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中華民國一 年十二月 Soochow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line No.16 December 2011 東吳大學出版 Published by SOOCHOW UNIVERSITY

2

3 第十六期 中華民國一 年十二月 Soochow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line No.16 December 2011 發行人 林錦川 Publisher: Lin, Chin-chuan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編輯委員 林伯謙 召集人 東吳大學教授 EDITORIAL COMMITTEE Lin, Po-chien 陳松雄 東吳大學教授 許清雲 東吳大學教授 Chen, Sung-hsiung Hsu, Ching-yun 蘇淑芬 東吳大學教授 鄭明娳 東吳大學教授 Su, Shu-fen Cheng, Ming-li 侯淑娟 東吳大學副教授 林宜陵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 Hou, Shu-chuan 陳慷玲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 Chen, Kang-ling Lin, Yi-ling 鍾正道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 Chung, Cheng-tao 涂美雲 東吳大學助理教授 Tu, Mei-yun 執行編輯 曾甲一助教 EXECUTIVE EDITOR Tseng, Chia-yi 東吳大學出版 臺灣 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 70 號 Published by Soochow University, No. 70, Lin-hsi Road, Shin Lin, Taipei,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4

5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中華民國一 年十二月 目 錄 博碩士生論文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李慶豪 1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吳崇榮 25 南宋二張詞比較 林麗心 43 從 陶庵夢憶 談文人視角下的晚明劇場實錄 曹珊妃 65 康熙 庭訓格言 中的養生觀 吳則儀 85

6 魯 迅 在 野 草 中 所 呈 現 的 多 重 形 象 王 潤 農 101 張 愛 玲 小 說 中 的 食 物 意 象 與 飲 食 書 寫 高 詩 佳 113 遠 離 顛 倒 夢 想 張 愛 玲 心 經 父 女 母 女 心 結 探 析 劉 英 華 141

7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2011 年 12 月 頁 1-24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李 慶 豪 提 要 本文試圖分殊 黃老 與春秋以降大部份知識分子之形名認識的別異 並論證其特 立之形名觀 乃屬對原始思維下形名型態的轉承 故本文首自 管子 水地 篇之傳說 記載入手 以確定黃老有特殊型態形名觀的存在 其次 透過爬梳各界對原始形名型態 之考察 指出其中主要含具三項內涵 1.於名實認知上 表現為 形名合同 之觀念 2.在制名原則上 表現為 先天存有 聖神解譯 現象存在 之模式 3.在形名運用上 其主要與 巫術 共伴 而衍生出名之 力量 及 禁忌 意涵 末後 透過對黃老形 名理論之再檢討 使對勘於原始之形名型態 得出黃老對之有一形式上之轉承 而承繼 之主要目的 則在於保證其自身 推天道以明人事 之理論架構的順利完成 關鍵詞 黃老 形名 原始思維 巫術 力量 禁忌 天道 現為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1-

8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一 前言 論晚周諸子刑名學之源流 大抵可上溯於孔子 正名 說 1 然則孔子正名之說 是否於前更有所承據 其所援取之名學基礎為何 徐復觀先生曾為指出 孔子的正名思想 是經過一段相當長時期對名的自覺而始能出現的 所謂對名的 自覺 是不認為名的自身即有其神秘性的意義 而須另外賦與某種意義 使某種 意義成為某種名之實 某種名乃代表某種實的符號 於是名的價值並不在其自 身 而係在由它所代表的某種意義 2 徐氏此說甚諦 而論中之關鍵點有二 其一為 名之自覺 所指之意涵 其二為 名之 自覺 與 正名 理論二者間之關係 細較文義 所謂 名之自覺 當是特對 名 實 間種種 關係 之認知而為 言 此種認知 或可簡稱作 形名認識 具體而論 即對 名 與 形 之間以何種 形態作用運轉 形 名 二者之存在狀態為何 形 名 二者以何方為主導 等 諸問題之認識 至如論 名之自覺 與 正名 理論關係之問題 筆者按 正名 說 之提出 次序上必當後於 確立形名認識 之工作而可立 蓋此方為一正常之邏輯運作 次第 故 今倘以方法概念來指代 形名認識 與 正名 理論間之連繫 可言其基本 呈一 體 用 關係模式 3 於此復返於上述問題 是以可說 孔子之 正名 理論 實際上是立於一新的 形名認識 基礎上而生成 借由在一新形名認識之 體 上 發 展其名學於政治面向上之 用 度 然則自孔子而下 此一後建之 形名認識 所謂 名之自覺 似乎並未即此而 湮沒了整體晚周諸子的名學構作取向 在部分黃老4的形名5理論中 便出現有 反-名自 1 孔子 正名 之議 如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顏淵 又 名不正 則言不順 言不順 則事不成 事不成 則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 則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 則民無所措手足 子路 見 魏 何晏等注 宋 邢昺疏 論語注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0 年 12 月初版 影印宋版 十 三經注疏 本 卷 12 頁 107 及卷 13 頁 114 孔子此一正名理論影響於晚周諸子者 主要在呈現在 以名論治 之取向上 餘則不盡同然 2 氏著 公孫龍子講疏 臺北市 臺灣學生 1993 年 9 月初版六刷 頁 3 3 實際上 此一 體 用 關係模式 亦周秦諸為形名論述者所必具之共相 凡欲為名學構作者 不先 務 形名認識 此 體 之確立 不管自覺或不自覺 而逕行治政監察 名理辨析 等各方之 用 則不能以形成有效之理論建構 是故 唯有恃此一能指與所指 概念與情實間之關係間架確立 而後欲 申其各方之 用 乃有可能 4 黃老 一詞始見於漢 其名後起 非有一具有組織性之宗派據名先存 故轄下諸子大抵皆各成家言 本文以是 所論僅及部分黃老文獻 即 管子 之 心術上 白心 水地 等篇 黃老帛書 之 經法 經 又作 十大經 十六經 此從魏啓鵬說 見氏著 馬王堆漢墓帛書 黃帝書 箋證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4 年 1 月初版 頁 186 二篇 以見黃老學中存有此脈之形名觀 不更括囊全 體黃老並論 特此申明 底下為行文之便 則仍以 黃老 稱之 -2-

9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覺 義理型態之建構 使與前引徐論對勘 疑此間所採之形名基礎 即屬 前-名自覺 7 之認識觀點 故本文之目的 即在發掘所謂 前-名自覺 形名觀 暫稱之為 原始形 名觀 之具體內涵及其表現型態 並檢視黃老名學與之是否具有承啟關係 底下 筆 者擬先自帶有強烈神祕色彩之 管子 水地 篇傳說著手 討論其形名內涵 以見黃老 思想中確有特殊之形名觀念的存在 其次 再就各界對原始形名型態之探討 加以董理 分作三部分考論 1.形名關係 2.制名模式 與 3.形名運用等 最後 直接分析黃老形 名學之基本內涵與作用向度 檢視其與原始思維下形名觀念 是否具有承繼連結 即此 以略窺黃老相對神秘之名學理論在學術史上所代表之意義 6 二 從 水地 傳說看黃老形名觀 黃老帛書 下簡稱 帛書 與 管子 之部分篇章 屬於以申揚治道為宗的黃 老文獻 而 形名 學在其學理建構中 則是使 老子 無為治術所以能夠具體落實於 政治層面上之重要憑藉 然則 作為此系學說建構之基礎元素的 形名 內涵 在幾個 面向表現上 相較於今世之常態觀點 卻呈現出一定程度的詭秘性格 且略舉數例敷陳 於下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名當謂之聖人 8 管子 心術上 凡物載名而來 聖人因而財 裁 之 而天下治 實不傷不亂於天下而天下治 9 管子 心術下 虛无有 秋稿 毫 成之 必有刑 形 名 刑 形 名立 則黑白之分已 10 經 法 道法 5 黃老帛書 形名 皆作 刑名 陳鼓應云 刑名 即 形名 形 指客觀事物的形體 狀態 名 指事物的名稱 概念 形名之說 原是就事物的形體和名稱的關係而言 認為事物標志的 形 和 事物稱謂的 名 必須相當 見氏著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北京 商務 2007 年 頁 12 故刑名問 題 其本貌實即名實問題 唯後來黃老 名 法者流 尤多借之以作政 法之制 故復呈一 治術 義 而本文所謂 形名 一詞 仍較大部分地聚焦於其 名 實關係 一義為論 6 此中之 反 指對立 別異之義 筆者用此名之指稱 別於採取 自覺後之形名觀 等學派的另一勢力 其形名認識適表現出與 自覺之形名觀 相異之內涵 此名同時亦表示 此系學人實屬自覺的 有目的 的援採此種對立型態 以作為自家理論建構的基本要素 7 若將前引徐復觀對 名之自覺 之內涵略作歸納 則可知自覺後之形名認識 主要表現出 名自身的神 祕性消失 名以 符號 來披露其自身 名之真正價值在於其所代表之意義等數項特徵 而據此諸義猶 可推知 處於 名之自覺 前一階段之形名認識 至少亦當有以下相對特色 即 名被認作帶有神祕性 質 名不以獨立符號之型態而存在 名與意義間之 價值 不唯偏屬意義一方等 即此 筆者擬以 前名自覺 一名以作為此種形名觀之省稱 8 黎翔鳳注 管子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年 3 月重印 頁 同前註 頁 同註 4 頁 4-3-

10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天地立名 陳鼓應以為缺文可補作 萬物 二字 可從 11自生 以隨天 刑 天刑不僨 逆順有類 勿驚 勿 戒 其逆事乃始 12 經 正亂 此諸段論述 在形名關係方面 俱謹持 名實不分 之原則 於制名型態上 則以 名 由天 道 成 聖人裁名 名當者聖 之論 牽合了道 名 聖三者之連結 此間 之形名觀 相較於約略同期之荀子名論 無疑充斥著相對強烈之神祕色澤 荀子 正 名 曰 名無固宜 約之以命 約定俗成謂之宜 異於約則謂之不宜 名無固實 約 之以命實 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名無固善 徑易而不拂 謂之善名 13荀卿之形名認識 是以名 實之際不必含具一套本質上或根源上之必然性連結 顯示了濃厚的實證主義性 格 在制名原則上 復提出 名出於羣所共約 之理性解釋 頗能與今世之見相洽 此 際之觀念型態 與上舉黃老之說互較對勘 明顯展露出對反之勢 若就歷史演進面向而 言 倘謂孔子正名思想的提出 已然是據於 形名分立 之立場以造論 處於戰國之末 荀子復同有類近而益為詳密之概念認知 如此 則約略介於孔 荀之間 14同處人文思 維勃興之世的黃老思想 似不當有如此與時代趨勢矛盾對反之觀念產生 其次 就黃老 學說的關注面向言 其整體意蘊大抵崇論治道而重取實效 尤似不當出現偏類宗教魅惑 式之觀念型態 會否此中僅為論述語法上的問題 而實不牽延任何神秘思維 欲解此 疑 則考察此一時期黃老思想是否可能與帶有神秘性之原始形名觀有所掛搭 當即成為 檢別上列形名論述與原始思維相涉與否的一條途徑 此一問題 幸在 管子 之 水地 篇中 出現了有可供檢證之線索 15但在下面 作深入討論之前 仍有兩問題在此當先予以正定 其一 水地 是否可劃屬為黃老學 著作 其二 水地 不以 論名 為篇旨 其文開宗明義已言 地者 萬物之本原 諸生之根菀也 美惡賢不肖愚俊之所生也 水者 地之血氣 如筋脈之流通者也 16 是主要欲申說水與地 土 之重要性 崇舉 水 為萬物本源之宗義 既然如是 那 麼以之作為討論黃老形名之憑藉 是否失準 關此 對於 水地 之是否能表黃老之學 馮友蘭 陳鼓應 胡家聰等諸先生 皆嘗予以論證認肯 17諸說可採 至如 水地 之 篇旨疑義問題 依上文所舉 此際之目的僅在考證黃老於形名認識上與原始形名觀之間 11 同註 5 頁 255 同註 4 頁 唐 楊倞注 清 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 臺北市 世界書局 1991 年 11 月十二版 卷 16 頁 關於 黃老帛書 之成書斷代 學界尚為聚訟紛紜 早自 成於戰國早中期 晚至 成於漢代初年 皆有持論者 然此學說之晚於春秋末期孔子之世而出 則必無可疑 15 水地 較之於諸黃老文獻 其宗教神秘色彩相對濃厚 且於 形名認識 面向上 適與上舉黃老形 名諸論相類近 併表對立於 自覺之形名觀 之另一思想勢力 筆者認為 是篇對於探研名之神祕內涵 等問題 確具一定程度之重要性 16 同註 8 頁 參見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 第 2 冊 臺北 藍燈文化 1991 年初版 頁 215 陳鼓應 管子四 篇詮釋 北京 商務 2006 年 4 月初版 頁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頁 11 胡家聰 管子新探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1995 年 5 月初版 頁

11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是否可能相涉 是故 其必要條件 一在確定所取文獻實屬 黃老 之論 次在檢證其 文所持之形名觀念確屬 原始形名認識 即此而外 餘者則皆無涉於撿擇之要 故如 是否必取以 論名 為旨之篇方可作為考察資材 所問實屬不辭 此間 水地 篇為 黃老著作既然業已確定 那麼下面則僅剩查驗其中是否確實含帶原始形名觀此一問題而 已 水地 所攝之原始形名觀 主要體現於此則記述 或世見 或世不見者 生蟡與慶忌 故涸澤數百歲 谷之不徙 水之不絕者生慶 忌 慶忌者 其狀若人 其長四寸 衣黃衣 冠黃冠 載黃蓋 乘小馬 好疾馳 以其名呼之 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 此涸澤之精也 涸川之精者 生於蟡 蟡者 一頭而兩身 其形若虵 其長八尺 以其名呼之 可以取魚鱉 此涸川水之精也 18 此為一則記載化生於水 恃川澤精元滋養生成之靈怪傳說 19而載文至顯特殊者 在於 對蟡 慶忌與 名 之關係之描述 即 以其名呼之 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 以其 名呼之 可以取魚鱉 二語 細按 聽名而起 屬於一系列之動作行為表現 而撰作 者對此系列動作之表述 所重究竟在於彰示蟡與慶忌之靈異性質 抑或在昭顯 名 之 特殊作用 此則特當慎思 水地 篇總此在內 凡述三類六種生成變滅憑恃於水的靈 怪聖物 分別為玉與人 蓍龜與龍 蟡與慶忌 而對此三對聖靈之特性 其文歸結曰 是以水之精 麤濁蹇 能存而不能亡者 生人與玉 伏闇能存而能亡者 蓍龜與龍 或世見 或世不見者 本作或不見 依王念孫校補 蟡與慶忌 20明言之 人與玉之 質性在不能自為存亡變化 蓍龜與龍之特質在能施悠妙之幻變 蟡與慶忌之殊性在或三 十年而一現 或逾三十年而未嘗一出 21依據蟡與慶忌有此殊性 且特為傳述者所提取 彰明 那麼 照應於前述問題 則 呼名 於此 理當不徒作泛常之意義用 即一般 之指令托使 如令某以行某事 可揣測 前段對 聽名而起 之行為記述 其要點當非 重在指謂蟡與慶忌之特性 而是重於表述 名 所含具之作用 簡言之 撰作者所以特 標喚 名 行為於以 難見 為殊性之蟡與慶忌的傳說上 當是緣於 名 具有超常作 用之故 且依常理推斷 倘 喚名 行為於此但作泛常之指令祈使義用 則恐撰作者亦 無需特加著錄 據此 無疑 名 是被作意表現著特殊意涵的 至少 它當是被認為有 著 貞定所指對象 之功能 倘更進一步爬梳其中理脈 則可見 名 並被視為含有詭 秘力量 而能令使所指對象生發不可抗之行為反應 故可推見 此則傳說所援之形名觀 18 同註 8 頁 此間 涸 讀與 沍 同 涸澤 即冰凍大澤 涸川 即冰凍大川 說見王冬珍 徐文助 陳郁 夫 陳麗桂校注 新編管子 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 2002 年初版 頁 同註 8 頁 關於 或世見 或不見 句 歷來多有異見 或認為主語指的是 水 如 尹知章 安井衡 黎翔鳳 等 或認為是主語指的是 蟡 與 慶忌 如 劉師培 陳鼓應 李勉 陳麗桂等 筆者於此採後一說 法 19-5-

12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當或 據名為實 名實不離 或是視 名 為咒 而以之具驅策之力 總歸 皆示現 為一 御名控實 之神祕意態 假若對勘於前引徐復觀文 對 名之自覺 形名觀之反 面表述 不認為名的自身即有其神秘性的意義 及對 名之自覺 內涵之正面陳說 名的價值並不在其自身 而係在由它所代表的某種意義 則 水地 篇此一傳說 記載 該即不離徐先生所指之 名之自覺 以前之形名觀 原始形名觀 的現象範圍 總結來說 由著對 水地 傳說之爬梳 現下所知者為 此則記載不論其對撰述者而言 究竟意在錄實 或係自覺虛構 然皆不礙於一現象之呈顯 即 此系論者在形名認識上 擺落了實證性之理解觀點 而採立了含帶神秘色彩之形名觀 水地 之 原始形名觀 考察 至此若可終結 然同時即披露出若干不足 蓋此 間主要是倚據徐先生所提供之簡短評述 而判定 水地 傳說援取了 前-名自覺 之 形名觀念 故其弊 一則在不能檢別筆者於徐論 是否有理解偏差之失 二則在僅憑單 一學者之說而無相應之參照系 則不能驗證彼說之正誤 三則縱令前兩點皆能無失 然 單由徐文之簡評 與 水地 事例 亦未足顯見 原始形名觀 之系統內涵 而倘若不 能掌握確定的 原始形名 系統與理論之具體形構 則即便有 水地 傳說之線索 亦 僅可推知前引黃老諸論或確屬神秘性思維之呈現 然卻無由說明此中所採基礎 與 前 -名自覺 之遠古形名認知必有關聯 故對 原始形名型態 作進一步考察 確有實質 上之必要 自下 筆者乃即一此面向著手討論 三 原始形名觀考察 徐先生對於原始形名型態 曾作過一較為明確之表述 在以神話為主的遠古時代 某物之名 不是認作某物的符號 而是認作某物的實 體 把握到某物之名 即認為把握到某物之實體 因此 對神的希求 對惡物的 避忌 對仇人的報復 都可通過對其名的某種形式的呼喚 認為即可達到目的 這是形成呪語的基本因素 佛教徒認為呼佛的名號而即可得到佛的慈悲 基督教 徒認為呼主的名而即可得到主的救濟 都是來自這一古老的傳統 中國古代 當 然也不會例外 22 若將此段論述與本文前言所引之語合看 則可見徐氏所意之 前-名自覺 之形名觀 最首要之概念乃在 形名合同 即認為 名 與 形 之間具有一內在之具體性連結 物 名 並不以單純之 符號 型態而獨立呈顯 23其次 徐氏於此 亦並透露了 名 22 同註 2 頁 2-3 古 名 字 義通 如鄭玄注 周禮 春官 外史 掌達書名于四方 曰 古曰名 今曰字 見 漢 鄭玄注 周禮鄭注 臺北市 臺灣中華 1966 年 3 月臺一版 上海中華書局據 永懷堂本 校 刊 卷 26 頁 11 又 鄭注 儀禮 聘禮 百名以上書于策 不及百名書于方 曰 名者 文也 23-6-

13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與祈禳誦咒之方術間或有所牽繫的訊息 底下 筆者便將透過對各界資料的採證 一則 以作為徐氏所提觀念之參照 次則借此以對 原始形名觀 構畫出較為整備之框架 以 作為對探研上述黃老名論基形之憑資 一 原始形名之認識基礎 形名合同 在進入對原始形名觀的探討之前 此且援取一則較早之材料以為引首 詩 終風 24 第三章言 終風且曀 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 願言則嚏 首二語 但為起興 用以 表怨思之情 乃 詩 所常見之抒情形式 末二語則頗具逸趣 鄭箋曰 言 我 願 思也 嚏 讀當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憂悼而不能寐 女思我心如是 我則嚏也 今俗 人嚏 云 人道我 此古人之遺語也 25是可見思念或叨唸某人 而其人則因為嚏之 非特近世獨行之趣解 此觀念早自先秦時期已然遍行 而此際尤其關鍵者在 人自身 意 義/形 與附著於其上之稱謂 符號 名 之間 屬何種關係之存在 筆者認為 此詩所 披露出之名實認識觀點 實與上舉 水地 事例並無二致 俱屬同一思維結構下之產物 而為觀念上的一系之傳承 明言之 二者俱承自 形名合同 此遠古名實認知而來 唯 形名合同 之具體內含究竟呈現何種樣貌 富有怎樣之特徵 當該如何定義此一觀念 仍當予以細較 故下文乃擬就三位學者之研究成績 以作為認識此系形名觀之主要憑借 上個世紀初 文化人類學界之著名學者弗雷澤 James George Frazer 曾對禁忌中 之形名連繫問題作過深度考察 匯集了世界各地諸多原始形名認識之事例記錄 他並對 此一形名型態之內涵作了如下評述 未開化的民族對於語言和事物不能明確區分 常以為名字和它們所代表的人或物 之間不僅是人的思想概念上的聯繫 而且是實在的物質的聯繫 從而巫術容易通 過名字 猶如通過頭髮指甲及人身其他任何部分一樣 來為害於人 事實上 原 始人把自己的名字看作是自身極重要的部分 因而非常注意保護它 26 根據原始人的哲學原理 一個人的名字 即使不等於人的靈魂的話 也是人的生 命的一部分 27 此一對 原始形名觀 之理解 與前引徐氏之論正為闇合 顯示 原始民族缺乏對概念 的抽繹思考能力 名 與 形 因而被視為是有著具體連結關係的一體之存在 二者 今謂之字 見 漢 鄭玄注 儀禮鄭注 臺北市 臺灣中華 1984 年 4 月臺二版 上海中華書局據 永 懷堂本 校刊 卷 8 頁 50 今人李耽謂 古人既稱口說的話為名 又稱筆寫的字為名 名為記言 的符號 亦為記物及事的符號 見氏著 先秦形名之家考察 長沙市 湖南大學 1998 年 10 月初版 一刷 頁 3 名作為 符號 義 乃其自身基本內涵之一 24 漢 鄭玄箋 毛詩鄭箋 臺北縣 學海 1999 年 9 月初版 影印 重刊相臺岳氏本 頁 同前注 頁 英 Janes George Frazer 詹姆斯 喬治 弗雷澤著 徐育新 張澤石 汪培基譯 金枝 北京 新 世界 2006 年 9 月 頁 同前註 頁

14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呈現為相互倚附狀態 名以嵌合於形 為形之全體或部分內涵之狀態而被認識 以故 初民乃萌生出能借 御名 以 控形 的思考偏誤 此一記錄 反映了原始人類在具象 性與先邏輯性思維兩方面特為發越之現象 而與步入文明後的概念化 邏輯化思考正成 對反 28 名 於此間所以被作為巫術施行之中介 而散發出濃厚之神祕意蘊 與此種 思維模式的關係至深 同樣 二十世紀初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在對未開化民族形 名認知的表述中 大抵亦不別於弗雷澤所見 在原始民族的觀念裡 人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所以當一個人獲知某一 個人或某一個靈魂的名字時 他同時也將得到了他的一部分力量 29 此同顯示出 在原始思維中 名 即體現著其所指對象之部分質性 而為 形 之某 一存在樣態 名 並不以純粹之符號型態來自顯其自身 而是在與 形 之連繫中 同時充益著 形 之內涵 與 形 共同彰著 以完成其存在之整備內容 名 以作 為 形 之部分內質來被認知 故而 原始民族乃能設想透過對佔有某某之 名 而 同時即攫獲此名所表之實之能量 此一形名合同現象 實為原始思維下對名實關係的普 遍意識 約處同期而略後 德國哲學家卡西勒 Ernst Casirer 在其語言哲學的研究成果中 所揭露的在原始思維下之形名觀念 亦具類近之見解 他指出 在神話思維中 甚至一個人的自我 即他的自身和人格 也是與其名稱不可分割 地聯繫著的 這裡 名稱從來就不單單是一個符號 而是名稱負載者個人屬性的 一部分 這一屬性必須小心翼翼地加以保護 它的使用必須排他而審慎地僅歸於 名稱負載者本人 名稱 當它被視為一種真正的實體存在 視為構成其負載 者實體的一部分時 他的地位甚至多多少少要高於附屬性私人財產 這樣 名稱 本身便與靈魂 肉體同屬一列了 30 這裡對 原始形名觀 主旨之闡述 亦大致不逾前列二說 同以 名 自身即含帶著實 體性 連繫於其所指之存在結構 而成為此結構存在之重要部分 綜言之 原始思維下 28 法 路先 列維 布留爾 Levy-Bruhl, Lucien 曾指出 原始人的思維擁有大量的概念 但這些概 念與我們的概念根本不同 原始思維形成和使用概念的方式方法與邏輯思維不同 蓋捷特說 我們力求 準確清楚地說 印地安人則力求如畫一般地說 我們分類 他們則個別化 邏輯思維占上風的地方 已獲得的知識的社會寶藏是通過概念來遺傳和保存的 見氏著 丁由譯 原始思維 臺北市 臺灣 商務 2001 年 2 月 頁 另外 鄧啟耀云 在神話的講述和原始民族的語言中 我們可以看 到 語言的具象性是最顯著的一個特徵 他們的思維是具體的 形象的 語言也是具體的 形象的 很少抽象的名詞或形容詞 見氏著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5 年 4 月一版三 刷 頁 178 諸說可供參考 29 奧 Sigmund Freud 西格蒙德 佛洛伊德著 楊庸一譯 圖騰與禁忌 臺北市 志文 1991 年 6 月再版 頁 德 Ernst Cassirer 恩斯特 卡西勒著 于曉譯 語言與神話 臺北市 桂冠 1990 年 頁 45-8-

15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之形名觀 某一物 名 總是在與其所指之 形 之相互補充組構中 完成一存在之整 全體性 於其間 名 成就其自身之價值 且同時即成就了 形 之價值 形名彼此 合同不離 而一個作為某物之稱號的 名 在原始思維中 則不被以單純之 符號 來認識 此與概念自指的認識觀點不能在這一時期得到健全發展的原因正同 皆受具象 化的慣性思考模式所牽制 綜結上述諸位學人之說 則形名合同之內涵 可用下列兩點來簡單表述 1. 名 自身帶有實體性 不以純粹之符號或記號來體現自身 2. 名 與 名之所指 相繫不離 名 形 同進 二 形名合同與制名原則 理想型制名模式31 循著名實合同認識而下 另外可加予探察之面向為 在原始觀念中 初民如何看待 名從何出 知名者誰 制名者誰等問題 蓋若在原始思維當中 形名合同 為初民名 實觀之主要認識型態 那麼 顯然其對 名號 何所從出等問題 當不會不加考究而任 意持用 對此 下仍先擬就學者對未開化民族習俗之調查報告略作討論 再逐次申述擴 充之 弗雷澤在論及初民之詞語禁忌觀念時 曾有幾則記錄 頗能對此議題之探究提供線 索 比如說到 拉普人的習俗 婦女懷孕臨近產期時 往往有祖先給她託夢 告訴他 哪位死者將托生為她的孩子 從而出生後的嬰兒就以那位死者的名字為名 如果孕婦無 夢 就得由作父親的或其他親友求神問卜來給出生的嬰兒命名 又類近之習俗表現記 錄 孔德人生下嬰兒的第七天要舉行慶祝宴會招待僧侶和全村人士 在筵席上 僧人 將一些稻穀放進一杯水中 每放一粒穀子 就說一個已死祖輩的名字 看著穀粒在水中 運動和嬰兒對那穀粒的注視 僧人就宣稱是哪一個祖先在他身上再生 那個嬰兒從此便 以這個祖先的名字為名 又 約魯巴人的嬰兒出生之後 就有一位伊法地方的祭司作 為占卜之神前來判明是哪位祖先重生 嬰兒也就以那位再世祖先的名字為名 32 透 過檢視這些調查報告 可發現原始初民在面對此一議題之際 確呈現十分嚴謹之態度 並於制名之原則上 展現出某程度之共通性 其一 在對 命名者 的規定上 無論是 以僧侶或祭司來主持實際之命名行動 命名者之身分大抵顯示為神格或聖格之質性徵 象 其次 在 名號得知之源 方面 無論是由占 夢或祭 等不同手法來獲取命名回 應 於求取對象上 皆屬察驗於超自然神祕法則所示現之徵兆 換言之 此一命名行為 名號出處實繫於命名者自身之主觀感驗 而形式上則歸源於外己之神祕律則 此外 有別於人類未開化之認識階段 中國於先秦時期 亦同有類近之制名型態流 行 左傳 宣公二年 曾載 宣子使趙穿逆公子黑臀于周而立之 正義 曰 周 語單襄公云 吾聞成公之生也 其母夢神規其臀以黑曰 使有晉國 故命之曰黑臀 徐復觀曾判制名原則為 理想的 與 現實的 兩派 此借其名為論 說詳下 上引俱見詹姆斯 喬治 弗雷澤著 金枝 頁

16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33 此亦是以夢兆起名之例 名曰 黑臀 乃本於 神規其臀以黑 的 臀黑 之相 故 以 黑臀 名之 相 意義 名 符號 二者和合一如 又此名承乎 天 賜 隨人之 生 而同出 故名 黑臀 與人 成公 二者即被視作具一定之內在連繫 不 得輕以藐之 在此行動過成中 命名者 或發現名號者 由造夢者自身擔任 而名號 之所出 猶仍溯之於一神示之兆象以為根源 34及此 若為諸命名記錄略事總結 可見 其模式大抵表現為 名 諭示於超自然存在對某 實 所顯之徵兆 形名合同 觀念 蘊蓄其中 即名顯形 即形見名 透過某人 此類人物或帶有神格或聖格質性 作為 中介以轉譯此徵兆 最終則令隱晦之徵兆顯像為具體可解之名號 至此 乃完成命名之 整體工作 原始思維下之命名型態 此類運作模式多可見之 以上所示 乃特針對個別之命名行為記錄 並由之以歸納出初民大致之觀念模式 來 然推擴至於文化符號之建制 未知是否將與此有別 卡西勒亦曾為初民對 文化工 具與工具製造者之關係 的認識模式作過簡略闡析 本文取之以與上示對個體而言的命 名模式相互比照 發現二者之間 竟仍存在有高度之相似性 且引之如下 從人一開始使用工具 他就從未把工具看作是人造的東西 而把人看作是它的製 造者 相反 工具被當作一種因其自身而在的存在 賦有著自身的力量 工具不 受人的意志支配 反倒成為人受其意志之配的神或鬼 工具從未被看成是人 製造的東西 某種想到而後製造出來的東西 相反 工具被視為某種 天賜之物 工具並非起源於人身 而是起源於某種 文化英雄 這個文化英雄要麼是神 要麼是獸 不僅文化的所有技術性工具如此 而且文化的智力性工具也是如 33 晉 杜預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上海 上海古籍 1990 年一版 影印宋版 十 三經注疏 本 卷 21 頁 先秦關於命名法則之記載 又可見 左傳 桓公六年 志 申繻曰 名有五 有信 有義 有象 有 假 有類 以名生為信 以德命為義 以類命為象 取於物為假 取於父為類 此或可視為對前此諸 命名法則的簡要總結 而五者中之前二者 則尤帶較濃厚之 形名合同 色彩 略表於下 關於 以名 生為信 杜預注 若唐叔虞 魯公子友 楊伯峻曰 唐叔虞之初生 其手掌有字形似 虞 故名 之曰虞 魯季友之初生 其手掌亦有字形似 友 故名之曰友 此是視掌紋胎記以為天賜之兆 故以 定名 屬信仰於名由天出 形具名生等觀念之遺留 第二類 以德命為義 杜預注 若文王名昌 武 王名發 正義 曰 周本紀稱 大王見季厤生昌 有聖瑞 乃曰 我世當有興者 其在昌乎 則是 大王見其有瑞 度其當興 故名之曰昌 欲令昌盛周也 服虔云謂 若大王度德 命文王曰昌 文王 命武王曰發 似其有舊說也 舊說以為文王見武王之生 以為必發兵誅暴 故名曰發 楊伯峻曰 以 祥瑞之字為名者屬此類 此類命名法 於 被命名者是否伴隨自然異象而生 一點之關注相對較少 而尤側重在借助祥瑞字詞本身之力量 以期使受名者之命運能為其名號所表之內涵所引領 而致乎相與 結合之境地 此是以名 符號 與其所指之祥瑞本身 意義 有其實質性的連結 又視這樣一種名亦可 與受名者之生命產生內在連繫等兩層思考的匯結 併屬 形名合同 認識下產之物 關於此一命名類型 背後所隱藏之內涵 下節仍將述及 以上二種命名方式雖同屬原始形名觀之運用 然因前者未詳及 命 名者誰 此一向度之問題 後者雖兼有 命名者誰 與 名所從出 即展露出與生俱來之 聖瑞 發 兵誅暴 等自然迹兆 等兩向度之陳述 但此一命名法尤側重對名號之力量內涵的信仰 而轉涉及 另一層次之問題 以是 二者俱不於正文表之 僅略記而此 以上引文 杜注並正義 俱見 春秋左傳 正義 卷 6 頁 113 楊伯峻注 見氏注 春秋左傳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二版六刷 頁

17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35 此 此段論述 指出了神話思維 原始思維 對文化創造行為詮釋之普遍公式 此 工具 一詞所指 當然亦含括語言符號 名 在內 於此 故爾僅舉語言符號一項而論 其產 生 自然也是被認為是自己自在 而非肇源於常人創制 它所以能傳化於世 則是藉由 神格或聖格人物將其發顯呈示 使之具體彰著於現象的國度 換言之 在原始思維裡 它被作為是一神聖的 賜來之物 人力並不在其顯世之過程中滲透有任何功勞 且亦 因此之故 工具自身即表現了自體之真 而不待他界來另外賦予價值 在中國 晚至漢末魏晉而下 許多道經的出世傳說 尚仍都有類近之創制型態表現 此且略舉 或可權作參照 道教對部分經書之出世敘述 認為其籍非由人所撰著 而乃 自體自生 屬 道 所垂象 甚或即 經 是 道 此種道經之生成方式 名曰 懸 義 36如洞真部本文類昃字號 原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 即指 元始洞玄靈寶 赤書玉篇真文 生於原始之先 空洞之中 天地未根 日月未光 幽幽冥冥 無祖無宗 靈文晻藹 乍存乍亡 二儀待之以分 太陽待之以明 37 又云 元始五老赤書玉篇 出於空洞自然之中 生天立地 開化神明 上謂之靈 施鎮五嶽 安國長存 下謂之寶 靈寶玄妙 為萬物之尊 38 經文自身 幾乎即與天道本體不異 並且這些先天自成之 道經 不能為常人所闇解 而須透過天尊道君等的聖神人物 為之轉譯化演以成今文 而後方可傳誥於世 若太平部儀字號 一切道經音義妙門由起 即曰 凡諸真經 皆 結空成字 聖師出化 寫以施行 此即為懸義型經書的常見顯世過程描述 這一觀念 並且在道教傳統裡還流行頗盛 39 以上之例雖為晚出 然如此一類的創化模式 與原始思維下之工具生成論述 卻基 本不具太大差別 在 經 道 關係上 表現為名 實同構狀態 在經籍典冊之顯世 方面 則推諸 聖神 之作用以為整體過程之中介 使比之於前述卡西勒所言理論 可 借代為具體實例 聊作參較之資 總結而論 初民之工具創制認識 大抵循著 先天 自在 隱 聖神解譯制裁 隱 顯 明象顯實 顯 的此套模式在進行 而工具自身 即在被認作 先天自存 的型態下 同時完成了其 自體即真 自我備足 之意義 35 同註 25 頁 正統道藏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序說 著 懸義 一詞以為標目 經云 此經乃三洞自然 之炁結成靈文 非由人所演說 是凡道經之出世型態 非肇生於人格性存在所撰作者 此一經言形式可 名之曰 懸義 引文見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 正統道藏 臺北市 新文豐 1995 年 4 月一版三刷 冊 11 頁 1 37 同前註 冊二 頁 同前註 冊二 頁 關於道教之懸義型道經生成論研究 可參龔鵬程著 文化符號學 臺北市 臺灣學生 1992 年初版 頁 內有詳論 另外 當為申明者 本文未敢遽斷道教此系經說必屬撰作者原始思維之自然發顯 實際上 它屬於對西 方印度佛教傳說的自覺採襲之可能性極大 而佛教則是在印度傳統宗教之基礎上所發展而成之教派 故 云此套創制論述模式蘊含有原始思維影迹 當可無疑

18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以制名原則來說 名 亦同以自體是 實 的狀態來開顯 而表現為 即名為實 真 即實 真 見名 的名實合一之理想型態 神使 聖人之作用 則在將此自然自在之 實名 解譯揚顯 使其明昭於世 以故 此一制名型態可稱之曰 理想型之制名原則 40 理想之所以成理想 其要有二 1.名以見真 2.聖神制裁 三 形名合同與巫術操用 符號的力量內涵 上文於論 形名合同 之義時 曾引述弗雷澤 佛洛依德與卡西勒三位學者之言 諸說要皆藉由名之 禁忌 義為入路 來論證此一原始型態之形名認識 本節 筆者則 擬以業經確立之 形名合同 觀念為基礎 著重論述由此而衍生出之名之另一作用內涵 即其 力量 之義 照應於前節名的 禁忌 義之討論 以冀使原始形名觀之框廓可得 益為明朗 巫術之產生 發萌於原始思維的作用 因此 於原始思維漫布之處 巫術之操用與 影響面向也尤為廣延 遠古社會因受原始思維牽引 巫術法則的運用遍布於初民生活周 遭 41 國語 楚語下 載觀射父言少昊之世 夫人作享 家為巫使 無有要質 42實 際上不獨少昊之世如此 但凡原始社會 大抵皆人人能操用巫術原理來影響外界環境 即令後來文明漸興 專職巫覡產生 然簡易之巫術運作法則 多猶深植人心 並積築成 人們普遍共在之原始思維遺存 巫術之施行 須當備具三項要件 即咒語 儀式與施術 者 43而其中之 咒語 則須以 符號 其基質 是故 符號 在原始民族日用常度間 乃與 巫術 運用尤呈緊密之連繫 底下 即以 名 符號 在原始社會之常泛之運 作面向 巫術操用 為中心 略論名之 力量 義及其相關問題 就前文所述 已可看出原始形名觀以 名實合同 為主要的思維模式 而當此套思 維模式與交感巫術相會合時 名 對人而言 於是乃呈現出其作用上之雙面性來 就 40 另可予以補充者 在中國傳統神話中 又存在一種名號生成論述 乃形物 自鳴其號 此於 山海經 中多可見之 山海經 雖經西漢劉向 歆父子校輯成編 然 史記 已列此書之名並頻引其文 是則此 書之內容早傳於於秦漢之先 當可無疑 如 北山經 錄 又北二百八十里 曰石者之山 其上無草 木 多瑤碧 泚水出焉 西流注於河 有獸焉 其狀如豹 而文題白身 名曰孟極 是善伏 其鳴自呼 又 東山經 志 又南三百里 曰栒狀之山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青碧石 有獸焉 其狀如犬 六足 其名曰從從 其鳴自詨 自詨 亦自呼之意 此類論述 表現諸物之名天生自成 非授於人 故某 名 即示某 實 之真 而不徒為一孤立自存之符號 名號與其物同在 不得任意更換 名形之際 有其具 體與必然性之連繫 故此仍屬 理想型 之名號生成類型 表現在 形物名號自著 名以見真 唯 此類型 缺少對 知名者誰 之問題的敘述 故不列入正文陳述 僅略表於此 上所引文 見袁珂注 山 海經校注 臺北市 里仁 2004 年 2 月臺版二刷 頁 72 及頁 詹鄞鑫曾對 巫術 的內涵作如下說明 巫術是在原始思維方式指導下產生的旨在控制事物的發生 發展和變化結果的人類行為 說頗精到 見氏著 心智的誤區 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 上海 上海 教育 2001 年 5 月初版 頁 吳 韋昭註 國語韋昭註 臺北市 藝文 1974 年 3 月三版 卷 18 頁 張橋貴等指出 巫術必須具備咒語 儀式和儀式執行者這三個要素 其中又以咒語為首要 見張橋 貴 陳麟書著 宗教人類學 雲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 成都 四川大學 1993 年 6 月 頁 76 可供參考

19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消極面而言 它被作為 禁忌 而慎守 所謂 禁忌 指名自身所含藏之神聖性與危 險性言 就積極面而言 它被作為 力量 而運用 所謂 力量 指名之備具招徠 或控御所指物之作用而言 符號故而是 禁忌 與 力量 之統合體 反向而論 符 號之所以被視為 禁忌 之物 不僅與 形名合同 之基礎觀念密切相關 抑且與符號 之 力量 作用亦呈緊密關聯 而原始思維下符號之 力量 義 則更根本地離不開 形 名合同 此一觀念之作用 換言之 它是透過 形名不離 此一觀念設制 繼而實現其 操名顯形 之 力量 意涵的 不過 亦有一派學者所見與此間指示之方向甚見違異 美國學者 D 吉爾 薩姆 Sam D.Gill 曾言 語言和言語的力量與生命力融為一體 言語不可能是沒有生命力的 話從胸腔中 冒出 來自心臟和肺臟部位 這本身就是有活力和生命力的體現 言語動作本身 是有生命力的 詞或語音 從口中或樂器的演奏中誕生時 他們是活的和走動著 的 只不過它們的生命短暫 總是死去了也沒有下遺跡 44 此說主要認為 原始初民所以以語言或言語備具 力量 義 乃源自於話語之 生命性 所致 而話語之所以帶有 生命性 則又因其源出於物質性之 生命存在 所致 簡 言之 此是謂 以 生命 為其存在本質之一的 發話主體 乃話語自身所以帶有 生命 與 力量 性格之根本原因 此種解釋觀點似若有理 然是否能相應於原始初 民之普遍認知 詹鄞鑫認為 這種解釋我們覺得是難以接受的 首先這種說法不能解釋其他類型的符號 如文 字 圖像等 在巫術中的神秘作用 而且 要原始人從 從胸腔中冒出 來自心 臟和肺臟部位 的角度來認識言語的本質 無異於讓原始人從大氣流動的角度來 認識風之類 未免以今律古 45 詹氏此評 誠深中肯綮 然則除此之外 本文並認為 薩姆所提之生命性語言觀 也並 無法同時予 初民對符號之來源認識 及對符號之崇畏心理 等一類現象以合理之解釋 上文即已指出 初民常以符號 包括語言及言語 即自然生成 而表現為宇宙之一種始 源力量 猶如尤多多 Uitoto 印地安人神話記載 天之初 語詞給予天父以其初 46 語詞 或尤高於 天父 或而與 天父 同位 語詞 便是 天父 而 天父 乃 語詞 力量之顯形 語詞 自身是為聖性與力量之表現 它或即為創世之主 或 即為自然律法 或即表萬物根源 然無論如何 它無須透過一生命主體之氣流的噴發 來使其自身含帶生命性與力量義 它在原始思維中 是遠比生命存在更為根本之存在 是故 以 生命體 來理解話語符號之 力量 來源 並不能適切於初民之符號認識模 轉引自張橋貴 陳麟書著 宗教人類學 雲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 頁 78 同註 41 頁 127 同註 30 頁

20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式 符號之 力量 內涵 當仍是根自於 形名合同 此一基礎而來 如狄特里奇 Dieterich 所言 名稱的功用在於代理其承受者 提及名稱或許就等於呼喚其人入世 名稱因其 是一種真實的力量而受到畏懼 人們追求對名稱的認識 因為能說出名稱便可賦予知者 支配這一力量的能力 47 簡言之 名 與 名之所指 合會不離 此一基礎觀念 是促成原始思維下符號被視為含具超自然力量的根本原因 底下且舉一二事例 以檢視 此說之正誤 弗雷澤曾載錄某未開化民族對符號之特殊運用行為 新不列顛的蘇爾卡人在走近他們的仇敵加克泰人的邊境時 總注意不叫出自己人 的真名 認為如果叫了真名 他們的敵人就會襲擊並殺死他們 所以 在這種情 況下 說到加克泰人時 便說成 Olapsiek 即 腐朽的樹木 的意思 他們想 像用這種字眼稱呼敵人 那些可怕的敵人便將四肢笨拙 沉重的像木頭一樣 48 此則記錄 同時反映了原始思維下 名之 禁忌 義與 力量 義等雙重內涵 其 禁 忌 義 顯示在 慎藏真名 等防衛保護行為上 目的在消極地避禍免災 而 力量 義 則顯示在以名作為 祝詛攻擊 之具體發用上 目的在積極地擴張影響 而無論其 禁忌 義或 力量 義 皆不離於 形名合同 此一觀念基礎 詳言之 固守真名 所以為避免自身之重要部分將為人所制 此即因視名 形之際存在著具體連繫故 而以 名咒詛 則是認為以某物之名來咒詛所指之人 將令其人受此名之所表物之具體物性所 牽制 此念同為出自 名形不離 中心觀念所衍生 此則記錄 為上述 初民力量符號 觀念肇源自形名合同認知 之解釋 給予有力證據 其次 左傳 亦有相類記載 可反映形名一體與力量符號之關係 桓公二年 傳 曰 初 晉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條之役生大子 命之曰仇 其弟以千畝之戰生 命之曰 成師 師服曰 異哉 君之名子也 夫名以制義 義以出禮 禮以體政 政以 正民 是以政成而民聽 易則生亂 嘉耦曰妃 怨耦曰仇 古之命也 今君命大 子曰仇 弟曰成師 始兆亂矣 兄其替乎 惠之二十四年 晉始亂 故封桓叔于 曲沃 惠之三十年 晉潘父弒昭侯而立桓叔 49 其文是記晉穆侯為子命名事 穆侯與王師伐條戎 敗戰 心中有怨 因名太子曰 仇 仇字具恨 怨之義 非善名 仇後立為文侯 又三年 穆侯伐千畝 有功 以此役名少 子 曰 成師 成師一詞有建業立功之義 為佳名 成師後立為桓叔 本來 名當僅 為有待賦予意義符號 符號與符號所指不必具有實質上之關聯 故某人之命作某名 但 同註 30 頁 48 同註 26 頁 242 同註 33 卷 5 頁

21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為便於指稱 不必有所避忌 然就師服所言而觀 則其對形 名之際的關係認識 仍存 有以之為 具有內在實質牽繫 之觀念 認為名形不離 名 因同 實 故名具有超 自然之力量 受名者同然 亦將以他的名號所指之意義為其自身命運之最終歸趨 蓋名 與名之承載之體 有其內在連繫性 疊合而匯歸一流 固理之所當然 因是 名號之制 取從非無關緊要 應當慎令合乎義宜 而不可使其悖亂 師服以故 斥言穆侯此一不當 禮義之命名行為 而預言此行已顯肇亂之象 來日必致晉國禍端之興 據史籍所載 及 晉文侯 仇 薨 子昭侯繼位 封其季父成師於曲沃 越七年 晉大臣潘父弒昭侯而迎 曲沃桓叔 成師 來晉 然為晉人攻拒 不克其成 但至此以下 曲沃與晉之間攻伐不 名 具有左右晉國公族間之成 斷 不下七十年 而晉卒為成師之後武公所滅 50自然 敗之力量 固未可信 然師服之言卻頗具韻趣 又 左傳 作者特錄其事 恐亦非無所 以為 此則記載實際上側顯了時人對 名號 認知之心理 即以 名號 備具有招徠 情 實 之超常能量 而此種敬畏心理之基石 猶仍不脫此一宗旨 形名合同 之觀念 意識 故指原始思維下 形名不離 觀念是為 力量符號 迷執產生之根源 當合實 情 討論完 形名合同衍生符號力量義 此原始形名議題後 下面 當再對原始思維中 之祝咒符籙概念的生成 略作陳述 以回應本章開頭所引徐氏之論 前文指出 符號 因其被賦予備具超常力量 故形成了所謂 力量符號 概念 而當此一 力量 義與不 同性質之符號相為會結 於是諸符號形式乃又衍生出各自殊別之稱詞 使顯之於語言 上 可名之為 祝 或 咒 使顯之於文字上 可名之為 符 或 籙 祝咒符籙等 方術 皆俱以 力量符號 為其根本之內涵 故 若言 原始思維下 符號的 力量 內涵直接引生了祝咒符籙等方術的形成 而 形名合同 則為此諸概念產生之間接助緣 此議當可不誤 經上文討論 符號 於原始思維下作為巫術操用資具 它具備了某些基本特點 於此略事統整 其一 它被視為備具 力量 功能 其二 符號之 力量 義既立 同 時亦將反向成立其自身之 禁忌 義 其三 符號 力量 義與 禁忌 義之產生 皆 不離 形名合同 思維所影響 其四 力量符號 引動原始思維下祝 咒 符 籙等 概念的生成 本章討論至此 可對原始形名之內涵予以總結 原始形名觀 以 形名合同 為認 識基形 由之逆推以求初民制名之理 則示現為 理想型之制名原則 理想 所以為 理想 有二義 一在於其視 名 能確顯所指之 真 即名是真 二在其視 名 制於聖 豁顯了 名 之超絕性與崇高性 而具體制名模式 則通常表現為 形名先天 自存 隱晦難知 聖神人物破譯解析 明象顯實 形名具體落實 傳用於世 簡示其結 構如下 即呈 先天存有 聖神解譯 現象存在 之型態 其次 由 形名合同 順 50 參見 日 瀧川龜太郎注 十二諸侯年表 晉世家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市 萬卷樓 2004 年 初版四刷 頁

22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衍以追初民於生活常度之用 則它開展出名之 力量 義與 禁忌 義 名號自身為備 具控御禁制效能之實體存在 於後並分化出祝 咒 符 籙 等具體施術方式 經這些討論 當能予徐復觀所指 前-名之自覺 之形名內涵以一較為周備之關照 使原始形名架構可清晰呈顯 即此以作為考證黃老所攝之形名底蘊 當尤可明確查校其 間理脈 以審是否對原始之形名型態含具轉承之迹兆 此下章將為申述之 四 黃老形名觀與原始思維之轉承關係 前文曾對 管子 水地 篇之傳說作過單獨討論 旨在指出黃老之形名認識 可不 必倚順時代新興思潮 即 自覺後 之形名型態 而動 而有返還轉承原始形名觀念 之可能 及此一可能性既經確立 則肯定黃老所主要建構的發露出神祕色彩之名學體 系 屬異於 自覺後之形名觀 的形名認識流脈的可能程度 也便大為增強 不過 此 異態之形名認識是否即屬 原始形名觀 則猶待考察 本章即是欲處理此一問題 底 下 故就自 形名認識 名實關係 制名原則 與 形名運用 等三層結構為入路 以兼綜討論 本文第二章曾羅列數條黃老形名理論 此先予以申論 由之當可略窺黃老 形名認 識 之大要 據 管子 所言 物固有形 形固有名 凡物載名而來 與 帛書 所言 虛無有 秋毫成之 必有形名 天地立名 萬物自生 等語而觀 造論者實際 上是以名 實關係呈一先天相倚互隨之狀態 故某物所以為某名皆自有定數 不可以隨 意更置 定名之所以成 乃發於天 道或自然 若 管子 所謂 載名而來 雖未 言 名 何所從來 而實即指 名 是隨於 形 而自然生成者 帛書 言 虛無有 者乃形名之所從出 虛無有 即 道 之別稱 甚而 帛書 另篇即明確指稱 天地 立名 是以 天地 作為 名 之本源 綜歸此數條文獻 黃老之形名認識 大抵具 名 由天成 名即表真 名實不離 等二端 其義理內涵可簡示為 存在以展示名號 名號以開顯存在 二者同構 而建之於天 針對此點 陳麗桂有言 形名 的產生 在黃老學家看來 也和 法 一樣 是由 道 而生 源之自 然 有其先天的必然性 名 的產生 是隨 形 自然而來的 一旦 形 名 搭配穩妥之際 該事物也同時自然成立 經法 論 說 物自正也 名 自命也 事自定也 什麼事物該叫什麼名稱 似乎是一定的 不是任何人可以 以意度斷的 至少他得對原物的形性能作相當忠實的反應 此之謂 自 這是 黃老帛書的基本 刑名 觀念 51 此外 張增田也同樣指出 51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 聯經 1991 年初版 頁

23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關於 名 的內在依據 帛書作者實際上是執定名由天成的 這主要是就 名 的自然形成以及 名 完全反應事物本質特徵方面而言的 52 此可見黃老之 形名認識 是將 名 視為其所指之 實 的真確指代 換言之 形 名之際 有其固在之連結關係 某物之實與其所據之名不徒為應然之疊合 而屬必然之 同存共在 不可略予移易 於此 形 名二者並皆為黃老所收攝於天道之根源 以之為 道所化顯 藉之以保證形名二者之互倚不離 簡示其關係模式 即 天生 形具名成 名實同源互具 黃老所以通 形 名 二者使成必然聯結之勢 並推演此層必然關係 於天道本體 正是為其 推天道以明人事 之理論中心作鋪墊 此於下文將再予以申論 綜上所論 可見黃老於 形名認識 上 大抵持 名實不離 名以顯真 之觀點 並 以 名由天成 來作為 形名不離 之所以可能之形上保證 其次 再進一步觀察黃老關於 制名原則 之說 管子 心術上 云 無為之道 因也 因也者 無益無損也 以其形因為之名 此因之術也 名者 聖人之所以紀萬物也 53 又 白心 云 聖人之治也 靜身以待之 物至而名之 本作物至而名自治之 依陶鴻慶校改 54 經法 論約 同云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也 必審觀事之所始起 審其刑 形 名 刑 形 名已定 逆順有立 位 死生有分 存亡興壞有處 然後參之於天地之恒道 乃定禍福 死生存亡興壞之所在 55 以上 連同前文所舉 心術下 凡物載名而來 聖人因而財之而天下治 等論 可見 黃老攝制名 裁名 督名者於 聖人 或 執道者 之身 而所謂 執道者 仍猶 聖 人 之義 並無大別 如 荀子 儒效 云 樂樂兮其執道不殆也 如是則可謂聖 人矣 56至於 聖人 之具體內涵 管子 乘馬 云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者 善分 民也 黎翔鳳注 聖人為權力絕對之通稱 後漢 班彪傳注 聖躬 天子也 57 是則所謂 聖人 乃特指統治者為言 亦即 以王為聖 前已指出 黃老以 名 成於天 是故此間聖王的制名之行 則要在彰示並謹守此天成之名 至於如何昭顯形物 張增田 黃老治道及其實踐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5 年初版 頁 124 同註 8 頁 771 同註 8 頁 789 同註 4 頁 80 同註 13 卷 4 頁 84 同註 8 頁

24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名號 黃老則特申 因 術為旨 心術上 云 因也者 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 58 是故以 因 制名 也就是要排除私見 依循物之情實以立名 此同時亦顯 名號之建 制所以需待於聖然後可之因 蓋唯聖人唯能虛靜守道而無偏 經法 名理 云 唯執 59 道者能虛靜公正 乃得名理之誠 名理之 誠 即名理之 實 聖人持心虛靜 所以能無益無損 循道而定名 至此 統觀其 制名模式 可簡示為 天生而形具名 成 聖王者遵道裁名 之運作模式 然則 裁立名號所為目的為何 何以聖王需建置形 名聲號 如是 則轉入下一議題 即 形名運用 問題之探討 黃老論治之宗旨 在於推天道以明人事 攝治道之理以附天道之源 帛書 尤其 側重申論此義 如 經法 君正 云 天有死生之時 國有死生之正 政 因天之生也以養生 胃 謂 之文 因天 之殺也以伐死 胃 謂 之武 文 武並行 則天下從矣 60 管子 於此相對較少具論 但此層思考亦並未有別 心術上 言 禮出乎義 義出乎理 理因乎宜者也 法者所以同出不得不然者也 故殺僇禁誅 以一之也 故事督乎法 法出乎權 權出乎道 61 此見在黃老 不徒以國家機體運行所操之生殺長養之治 需當循天而動 即令世間之禮 義 法 權等人文制度 亦併需建之於天理之常 因天為治 通自然律則與人文律則為 一 將人文規範 制度變法 升抬於一哲學高度 以天道為其保證 此乃黃老治道之特 色 其先 老子 由自然道論以開虛靜無為之治世法則 卻以缺乏具體之落實方案 故成虛懸之理論模架 至於黃老 則上取 老子 道論為基礎 而將此自然天道以與人 文治道相契接 強化 老子 道 的社會性功能 冀由此變以實現道家無為而治的理 想 故其道論於人文性格面向上益轉強烈 62陳麗桂嘗指先秦黃老所言之 道 屬政治 63 性質 其說甚諦 而在自然天道向經驗界落實以成治世法則之際 形名聲號之建置 乃成其中之關建 如 經 成法 載 黃地問力黑 唯余一人兼有天下 滑 猾 民將生 年 佞 辯用知 智 不 可法組 吾恐或用之以亂天下 請問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 力黑曰 然 昔天 地既成 正若有名 合若有刑 形 以守一名 上拴之天 下施之四海 吾 58 同註 8 頁 776 同註 4 頁 同註 4 頁 同註 8 頁 可參丁原明 黃老學論綱 濟南 山東大學 2002 年 7 月重印 頁 另外陳鼓應 關於先 秦黃老學的研究 亦可參 收入同書 頁 2 63 同註 51 頁

25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64 聞天下成法 故曰不多 一言而止 循名復一 民無亂紀 此論 同樣是以天地既成而形名自立 形名聲號建之於天 是故此間之形 名關係 仍 呈自然地和合之型 名 是以能示顯物情而表物法 名 即 道 之具體顯實 亦即 為天地之綱紀 是故循名即循道 循道復一 則民無亂紀 於此 名 上則通於 道 下則為 成法 道 名 法通貫為一 老子 所示之自然天道 透過黃老以 名 為 中介 於是過渡而成人文治道 名 於黃老之地位 即天道之具顯 人間之治法 聖 王劃立此繼天而顯之形名以為成法 目的即在通天道人道為一貫 以實現主逸臣勞 君 無為而臣有為的人君治政法術 如言 正名自治 奇名自廢 本作奇身名廢 依王念 孫校改 名正法備 聖人無事 管子 白心 65又如 欲知得失 請必審名查刑 形 刑 形 恒自定 是我俞 愈 靜 事恒自施 是我无為 經 十大經 66 綜歸諸論 可知循道建名在黃老思想中 自本即與為政施治的治道相連貫 制名正所以 為求治世 張增田以黃老學者論 名 的主要作用 在於勒定秩序 67說誠在理 經如上考察 可對黃老與原始形名觀之關係略事整理比較 其一 於 名實關係 上 黃老與原始思維下之形名觀不異 同以名 實不離 形名二者備具互倚並立之關係 其次 於 制名原則 上 亦大抵類近於初民之傳述模式 表現為 超越存有 聖神演 繹 現象存在 之創制規式 其三 於 形名運用 上 則除 管子 水地 篇大致尚 存有作為巫術或宗教性運用的神秘色彩外 於黃老之形名主論 則不更見有用於巫法之 現象 而全面轉於政治律法向度之施設 據此 當可見知 黃老雖承繼了原始形名之規模 然並非於內容上作全盤吸納 而 是於形式上作了涵化與轉接 具論之 黃老形名合同理論 並非出自於認知上之差誤 而是主在透過借用此一流傳於社會底層之固有觀念 將形名二者並統攝於道家的道體之 下 為其 推天道以明人事 的治術原理循得一傳統基石 換言之 形名論的建構伊始 即明確地以服務於政治上之治道理想為目的 而不在以歸返傳統非理性之宗教信仰為目 標 是故 當其承原始 制名模式 而述論時 聖 之宗教性的神格面目亦同時被解 消轉化 而代之以現實上社會性之主君位格 由神秘性向社會性轉渡 至於在形名用度 的表現上 則名之力量與禁忌等神秘性意涵 亦隨著宗教意蘊的削弱而漸次湮沒 除在 少部分傳說中略顯影迹外 於主要形名理論之建構中 名 則化成為治世之法與掌政 之術 是為政者所以能完成無為而無不為之治世理想的重要施政憑藉 總此 是可言黃 老名論之建置 乃是對原始形名模式的 形式性轉承 同註 4 頁 157 同註 8 頁 789 同註 4 頁 186 同註 52 頁

26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五 結語 透過以上論述 可以見得原始初民於 形名認識 上 視名 實作一和合不分之狀 態 而造就此一觀念產生的原因 主要在於具象性與非邏輯性思維主導其認識形態所 致 換言之 即屬於認識上之差誤 而延承於形名合同觀念而來 在 形名創制 之理 解上 他們則以 先天存有 聖神解譯 現象存在 之模式 來構造神化此一文化工具 創制過程 至於形名在初民生活之運用上 則最常與巫術活動相結合 名以故而被賦予 力量與禁忌等神秘內涵 普遍流傳於社會各個階層之間 自西周以降 尤至春秋之世 原始形名觀所覆蓋之領地 逐漸被後起之形名分立觀 念所侵削 舊制形名觀念的古老巫術型態運用 同在形名分立的思維框架下 漸次被湮 沒淹蓋 而轉入社會底層 形成整體文化下之支系傳統 新式形名觀念 則為上層知識 分子所樂取 並採以作為論政與名辯之資 如孔子 正名 說 要求名 實需應然地符 節契密 故而援 名 以正 實 以周禮定臣位 又如公孫龍子 堅白論 解離 名 實 純事於認識論上之邏輯推衍 而申說概念自指之義 此皆採據於新興之形名觀 念 而於各面向上之再運用 黃老之興起 以建構人君南面之術為目標而積極發進 援取 老子 道論作為理論 基礎 由之開立出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治政方策 而原始形名觀即在此間被有意識地採 攝 以作為自然天道向人文治道化演之中介 換言之 原始形名觀是在黃老以天道推人 事的前提下 被納入作為整套政治管理模式之重要部件的 它以治國為最終目的 而服 務於最高統治者 故而 在制名模式之申論上 黃老雖形式借用了傳統之認識觀點 而 內涵上則予以改易 透顯出濃厚之治世意蘊 使原初的神話性內涵朝現實之政治性與社 會性俯首 至於在 名實運用 面向上 黃老則更直接地建置成一套用之於政治上之監 控管理的刑名理論 擺落掉原始生活形態下之巫術 宗教等操用面向 總歸 若論黃老 所以在形名觀之採摭上 別異於同時期大部分思想家援據之傾向 則癥結點主要即在其 所構設之天道人道相通貫的治世法則 故而 它需由對原始形名合同觀念之借用 以使 人世上治政管理措施 取得一先天上之合法保證 此外 倘 漢志 諸子略序 所言諸子出於王官說 尚帶有一定的可信度 那麼 道家出於史官說 或者亦能予 黃老形式地繼取了原始思維下之形名觀 之合理性 提 供部分旁證 就 周禮 所載 太史與太祝同隸屬春官大宗伯的職掌統系之下 史 祝 關係本即未遠 是故黃老在承繼了 老子 之道論體系中 而攝取原始神祕型之形名概 念來補苴其間罅漏 並非不可能 唯此則涉及另一取向之查探 筆者擬來日再予具文討 論

27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引用書目 一 傳統文獻 漢 鄭玄注 周禮鄭注 臺北市 臺灣中華 1966 年 3 月臺一版 上海中華書局據 永懷堂本 校刊 漢 鄭玄注 儀禮鄭注 臺北市 臺灣中華 1984 年 4 月臺二版 上海中華書局據 永懷堂本 校刊 漢 鄭玄箋 毛詩鄭箋 臺北縣 學海 1999 年 9 月初版 影印 重刊相臺岳氏本 魏 何晏等注 宋 邢昺疏 論語注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 1990 年 12 月初 版 影印宋版 十三經注疏 本 吳 韋昭註 國語韋昭註 臺北市 藝文 1974 年 3 月三版 晉 杜預注 唐 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上海 上海古籍 1990 年一版 影印宋版 十三經注疏 本 唐 楊倞注 清 王先謙集解 荀子集解 臺北市 世界書局 1991 年 11 月十 二版 明 正統道藏 臺北市 新文豐 1995 年 4 月一版三刷 二 近人論著 丁原明 黃老學論綱 濟南 山東大學 2002 年 7 月重印 王冬珍 徐文助 陳郁夫 陳麗桂校注 新編管子 臺北市 國立編譯館 2002 年初 版 李勉注 管子今注今譯 臺北市 商務 1988 年 7 月初版 李耽著 先秦形名之家考察 長沙市 湖南大學 1998 年 10 月初版一刷 胡家聰 管子新探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 1995 年 5 月初版 徐復觀 公孫龍子講疏 臺北市 臺灣學生 1993 年 9 月初版六刷 袁柯注 山海經校注 臺北市 里仁 2004 年 2 月臺版二刷 張增田 黃老治道及其實踐 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5 年初版 張橋貴 陳麟書 宗教人類學 雲南少數民族原始宗教考察研究 成都 四川大學 1993 年 6 月 陳鼓應 關於先秦黃老學的研究 收入丁原明著 黃老學論綱 濟南 山東大學 2002 年 7 月重印 陳鼓應 黃帝四經今注今譯 北京 商務 2007 年 陳鼓應 管子四篇詮釋 北京 商務 2006 年 4 月初版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 臺北市 聯經 1991 年初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 臺北 藍燈文化 1991 年初版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年 7 月二版六刷 詹鄞鑫 心智的誤區 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 上海 上海教育 2001 年 5 月初版 頁

28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鄧啟耀 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5 年 4 月一版三刷 黎翔鳳注 管子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年 3 月重印 魏啓鵬 馬王堆漢墓帛書 黃帝書 箋證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4 年 1 月初版 龔鵬程著 文化符號學 臺北市 臺灣學生 1992 年初版 日 安井衡注 管子纂詁 臺北市 河洛 1976 年初版 日 瀧川龜太郎注 史記會注考證 臺北市 萬卷樓 2004 年初版四刷 法 Levy-Bruhl, Lucien 著 丁由譯 原始思維 臺北市 臺灣商務 2001 年 2 月 英 Janes George Frazer 著 徐育新 張澤石 汪培基譯 金枝 北京 新世界 2006 年 9 月 奧 Sigmund Freud 著 楊庸一譯 圖騰與禁忌 臺北市 志文 1991 年 6 月再版 德 Ernst Cassirer 著 于曉譯 語言與神話 臺北市 桂冠 1990 年

29 黃老與原始思維之形名型態關係略論 Brief Discussion on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Xing-Ming between Huang-Lao and Natives Think Li,Qing-hao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Huang-Lao Huang Di and Lao Zi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Xing-Ming designations and realities acquired by the intelligentsia since the Spring & Autumn Period, and further proves that the unique concept of Xing-Ming in Huang-Lao thought represents a transition from that in natives think. In light of tha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probing into legend depicted in Guan Zi Shui Di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in Huang-Lao thought the abovementioned concept. Through reviewing literature of the primitive Xing-Ming, this paper then identifies three major connotations of the relation regarding Xing-Ming between Huang-Lao and natives think, 1 Union as far as Designations & Realities is concerned, 2 Transcendental Being Sainted Being Phenomenal Being as far as denominating is concerned, and 3 coexisting with witchcraft and further deriving the meaning of Power and Taboo as far as the use of the Xing-Ming concept is concerned. Last but not least, this paper concludes via reviewing and comparing the theories of Xing-Ming in both Huang-Lao and natives think that the Huang-Lao Xing-Ming is a nominal transition in order to enable a smooth completion of its theoretic structure, i.e. From reasoning the manifestation of God s will to understanding human affairs. Keywords: Huang-Lao Huang Di and Lao Zi, Xing-Ming Designations and Realities, Natives Think, Witchcraft, Power, Taboo, Manifestation of God s Will

30 東 吳 中 文 線 上 學 術 論 文 第 十 六 期

31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2011 年 12 月 頁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 情感蘊含 吳 崇 榮 提 要 唐順宗永貞革新的失敗 將正準備在政治上一展抱負的柳宗元從雲端直摜入地下 雖未至淪為階下之囚 但卻也被遠貶到永州 成了政治鬥爭下的犧牲品 甚至面臨著就 算是恩赦也不得列入 量移 之限的處境 被貶官到永州 是柳宗元在政治上最黯淡的 十年 但也因為這樣的遭遇 讓柳宗元有機會重新省視自己 將精神投入於文學的創作 中 因此不管是在作品的數量 種類或是所呈現的藝術價值 都堪稱是柳宗元一生中最 輝煌的十年 而漫遊永州周邊山水所完成的 永州八記 1 以下簡稱八記 更可堪稱 為柳宗元文學作品的代表 永州山水之勝 稱不上鬼斧神工 但柳宗元卻能在他尋幽訪 勝的過程中 藉著大自然的浸澤與陶冶 尋得了 暫得一笑 2的機會 在 八記 中 宗元憑藉著高超的文字描寫技巧 融入了個人的濃郁情感 將永州大自然中的山 水 樹 石賦予了新的生命 不但拓展了遊記文學的範疇 提升了遊記文學的地位 更成為 後世遊記文學的典範 本文將剖析 八記 中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情感意涵 期能領略宗 元當時的悲喜心境與情感蘊含 一窺一代文豪的內心世界 關鍵詞 柳宗元 永州八記 遊記 貶謫 情感蘊含 1 2 現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生 依年代完成的先後 分別是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記 鈷鉧潭西小丘記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石渠記 石澗記 小石城山記 八篇 唐 柳宗元著 柳宗元集 與李翰林建書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 年 9 月重印 卷 12 頁 801 本 文以下引用柳宗元集出處皆同 只載明篇名 卷數及頁數

32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一 柳宗元生平簡述 柳宗元 字子厚 生於唐代宗大曆八年 西元 773 年 卒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 西 元 819 年 得年 47 歲 子厚原籍河東蒲州 今山西省永濟縣 祖上世代為官 父親鎮 通經學 博學多 才 尤善詩文 以剛正聞名 累官至侍御史 每與藩鎮 權貴力爭 享有賢名 子厚曾 稱其父云 先君之道 得詩之羣 書之政 易之直方大 春秋之懲勸 以植于內而文 于外 垂聲當時 又云 以文行知名 既官而德禮聞於鄉黨 既仕而法制立於官制 溫柔發乎外 見人而莫不親 直方存于內 久而人莫不敬 3柳鎮與當時交遊之人 如杜黃裳 袁高 韓會等 皆有名於當時 故在此薰陶下 子厚的行事風格與文學脈絡 受到父親影響甚大 母親盧太夫人 系出范陽名門 相夫教子 頗曉詩書 子厚早有慧名 4 歲時母親盧氏便教以古賦 少年時期隨父親外出 遊歷安徽 河 南 江西和兩湖等地 13 歲時 曾代崔中丞草擬討平李懷光叛亂的賀章 而享有 奇名 4 18 歲時於長安獻 上權德輿補闕溫卷啟 於太常博士權德輿名傳京城 貞元九年 793 二月 21 歲的子厚即與劉禹錫等同登進士第 此即為子厚的第一個時期 進士及第後不久 子厚旋因父喪守居 三年期滿之後 貞元十四年 798 第二次 應試登博學宏詞科 授集賢殿正字 此時的子厚正式進入仕途 懏傑廉悍 議論證據 古今 出入經史百子 踔厲風發 率常屈其座人 名聲大振 一時皆慕與之交 諸公要 人 爭欲令出我門下 交口薦譽之 5可以想見子厚當時之意氣風發 然正值此時 子厚卻因事觸怒當道 在 29 歲時被轉降為藍田縣尉 貞元十九年 793 子厚調職回 京 擔任監察御史裏行 也在這時與王叔文結識 貞元廿一年 795 正月 德宗駕崩 順宗即位 改元永貞 子厚也升任禮部員外郎 負責為禮部起草政令文件 積極輔佐王 叔文等人推行政治改革 此即唐代政治上著名之 永貞革新 時子厚年 33 歲 這個階 段為子厚的第二個時期 永貞革新 推行之後 因宦官和官僚的聯合反對 再加上順宗身體不適等諸多原 因 只維持短短不到半年時間即告夭折 順宗被迫禪位太子純 即憲宗 史稱 永貞 內禪 憲宗即位之後 對參與革新的成員進行制裁 子厚也被貶謫到邵州 未及任所 又改貶至永州 在永州十年後 於元和十年又改貶官至柳州 元和十四年 子厚病逝於 柳州 得年 47 歲 此為子厚生涯的第三個時期 二 永貞革新與柳宗元貶官始末 柳宗元集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頁 294 劉禹錫 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 引自 柳宗元集 頁 1443 屈守元 常思春主編 韓愈全集校注 唐柳州刺史柳子厚墓誌銘 四川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7 月 頁

33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貞元十九年 793 柳宗元來到京城 正值而立之年的子厚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正 欲在政治上一展抱負 在得到王叔文的賞識之後 即賦予改革的重任 然卻因諸多因素 的影響 導至 永貞革新 的失敗 在憲宗即位之後 對於參與革新運動中的王叔文等 人展開究責行動 讓子厚亦身陷此政治鬥爭的漩渦中 本章即針對 永貞革新 與子厚 遭貶的經過簡述之 一 永貞革新始末 當德宗建中四年十月時 發生涇原兵變 德宗倉促奔逃 有賴當時宦官竇文場 霍 仙鳴等護衛左右有功 德宗回京後 遂命二人分統禁兵 宦官因此得以參與兵權 勢力 也大加跋扈 德宗晚年時因宦官把政 經濟蕭條 百姓怨聲載道 時順宗位在東宮 屢 次進諫於德宗 惜未獲採納 即至順宗即位 任用王叔文 王伾等人為翰林學士 參與 政事 力求革新 王叔文用事之後 引用韋執誼為相 又引陸質 韓泰 凌準 呂溫 李景檢 柳宗 元 劉禹錫等人共同改革朝政 史稱 永貞革新 在王叔文及韋執誼主導下 永貞革 新有諸多杜弊興利的作為 如廢除宮市 五坊小兒等危害民間的弊政 舉用賢良 廣開 思路 進而追詔陸騺 召回鄭餘慶 韓臯 陽城等人 黜退污吏 如李錡 李實等人 廢止鹽鐵史進敬 禁止強索民女等陋習 遣放後宮女樂 廢止閩中萬安監 焚燬容州所 進之殺人毒藥 一時之間 弊政革除 人情大悅 百姓相聚讙呼大喜 6 雖然 永貞革新 雖有不少善政得到人民支持 但王叔文為鞏固朝政 想藉機奪取 宦官兵權 因而引發宦官不滿 趁著叔文因母親丁憂之時 趁機反擊 宦官首領俱文珍 劉光琦等人 聯絡外藩韋皋以武力作為後盾 利用太子純想早日即帝位的心態 加上順 宗因中風健康狀態不佳 被迫禪位 傳位於太子純 是為憲宗 此即史稱 永貞內禪 不及半年的 永貞革新 正式宣告結束 憲宗即位之後 第一件事便是將王叔文貶為渝 州司馬 第二年叔文被賜死 王伾貶為開州司馬 不久病死 其餘當時參與永貞革新的 中間份子 如韓泰 陳諫 凌準 韓曄 李景檢 柳宗元 劉禹錫 韋執誼等八人 都 被貶到偏遠的地區當司馬 此即史上著名之 二王八司馬事件 二 流放永州 在 永貞革新 改革行動中 子厚被擢升為禮部員外郎 懷抱著滿腔的熱血子厚積 極投入政事改革 他的政治抱負是要 興堯舜孔子之道 利安元元為務 7然卻因政 治鬥爭失敗的牽連 被遠貶到永州 對子厚而言 被貶永州的結果有如晴天霹靂 在貶 謫之前 子厚積極的投入政事革新 參與謀議 草擬文誥 政治生涯可謂一帆風順 但 6 唐 韓愈撰 順宗實錄 見嚴一萍選輯 百部叢書集成 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 57 年 卷 2 頁 柳宗元集 寄許京兆孟容書 卷 30 頁

34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隨著政治革新的失敗 接踵而來的四度降旨8 讓他踏上流放之途 在初遭貶謫時 子 厚內心並未完全絕望 但接踵而來的消息 讓他慢慢的陷入絕望的谷底 一是參加 永 貞革新 相關人員的淒涼下場 如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 旋即於元和元年正月被賜死 而驚憂成疾的王伾 也貶到開州司馬後不久也因病撒手人寰 接下來 八司馬之一的凌 準亦貶死於連州 參與 永貞革新 的主要人物 一個個死於非命 讓子厚的心情有如 驚弓之鳥 而唐憲宗於元和元年八月所頒佈的第三次大赦中 讓僅剩一絲希望的子厚徹 底絕望 詔書上清楚的指出 左降官韋執誼 韓泰 陳諫 柳宗元 劉禹錫 韓曄 凌準 程異等八人 縱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限 9此詔令的頒行 徹底的澆滅了子厚 戴罪立功 的希望 讓他踏上了 一身去國六千里 萬死投荒十二年 10的不歸路 終至客死異鄉的悲慘遭遇 三 永州與柳宗元的作品關聯探析 永州依山傍水 景色堪稱秀麗 然因 於楚之最南 狀與越相類 11 因此在唐代 永州就成了囚徒流放和官吏貶謫的地方 中唐元和時期 因政治上的紛擾不休 朝中爭 權不斷 故時有官吏迭遭貶放 而其中最為有名的文人就數柳宗元 劉禹錫 韓愈 元 稹及白居易等人 而柳宗元與劉禹錫二人遭遇之悲慘 又更甚於其他三人 而此兩人際 遇之慘 皆與參與 永貞革新 有關 在 永貞革新 失敗之後 子厚被流放至永州 度過其漫長的十年 對其個人及宦 途而言 不啻是人生中最嚴重的打擊與折磨 然卻也因為來到了永州 接觸到這塊有別 於中原的山水 終能在調整心情後 致力於文章詩歌的創作 奠定他在中國文學上重要 的地位 本章將針對子厚在未遭貶官時期及遭貶來到永州後之前四年 即 八記 中前 四記完成的時間 時期的作品 分析這兩時期宗元作品的內容與情感 一 永貞元年之前的作品探析 柳宗元貶謫永州之前 可謂仕途順遂 廿一歲即高中進士 雖因父喪而未能更上一 層樓 但隨著守喪期滿後在參加第二次的博學宏辭科後即予錄取 廿六歲即正式進入仕 途 擔任集賢殿正字一職 未及三十之年 即卓然而立 此時的子厚正是人生得意風華 之期 雖曾因以 與太學生諸生喜詣闕留陽城司業書 文章聲援太學生季儻 何蕃等百 六十人乞留陽城一案而遭降官為藍田縣尉 但實際上子厚仍留在長安 此時期的子厚可 謂境遇順達 因此表現在詩文上大都是因為求仕進而寫出的應世之作 如作於 18 歲的 8 指永貞元年九月至十一月八司馬被貶時的貶詔 元和元年正月的改元大赦 六月的策皇后大赦和八月的 縱逢恩赦 不在量移之限 的詔令 見 舊唐書 本紀第十四憲宗上 臺北 鼎文書局 9 後晉 劉煦等撰 舊唐書 本紀第十四憲宗上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 年 3 月 頁 柳宗元集 別舍弟宗一 卷 42 頁 柳宗元集 與李翰林建書 卷 30 頁

35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上權德輿補闕溫卷啟 一文 是為了爭取在長安的曝光機會而作 而 披沙揀金賦 則是應博學宏辭科而作 另 祀朝日說 乘桴說 是屬於探討禮儀 政論等方面的作 品 而 終南山祠堂碑 國子思業陽城遣愛碣 及 為京賦老上府尹狀 諸篇是屬於 應酬之作 其他碑 表 銘 誄 誌等應用作品則佔了子厚此時期文章的絕大多數 12 綜觀此時期子厚的作品內容 大多是應世酬祚之作 內容不外乎是朋友之間的唱 酬 或因應官職該有的表態 抑或為人子弟 友朋對於棄世親友的緬懷 既無古賦的篇 章出現 能稱得上有個人思想的議論性文章也僅有 辯侵伐論 一篇 種類既不多元 字裡行間裡也不容易見到子厚內心真正情感的顯現 此時期的文章在藝術上的技巧也未 見突出之處 可能與當時子厚未嘗以文為務有關 子厚曾自云 宗元自小學為文章 中間幸聯得甲乙科第 至尚書郎 專百官章奏 然未能究知為文之道 13在 答吳武 陵論非國語書 云 僕之為文久矣 然心少之 不務也 以為是特博奕之雄耳 故在 長安時 不以是取名譽 14因位居要位 勞於案牘 故子厚未能勤於文章 因此像 新 唐書 柳宗元本傳 云 子厚少精敏絕倫 為文卓偉精緻 一時之間輩行推仰 15 或 是 舊唐書 柳宗元傳 所云 宗元少聰警絕眾 尤精西漢詩賦 下筆構思 與古為 佯 精裁密緻 燦若貝珠 當時流輩咸推之 16的讚語 對於此時期的子厚而言 應 多是附和讚賞之語吧 二 遭貶後 元和元年至元和四年 作品探析 永貞元年十一月 子厚攜家帶眷 離開長安 同行的包括了母親盧氏 堂弟宗直 表弟盧遵等 風塵僕僕的來到了永州 在當時的永州 還是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 地 極三湘俗參百越 左衽居椎髻之半 17對於來到異地的子厚而言是充滿死亡的恐懼 抱 18 非常之罪 居夷獠之鄉 卑濕昏霜 恐一日填溝壑 他所面臨的是 聲音特異 鴃 舌啅噪 19的永州人民 對於與京城之人截然不同的風俗民情 柳宗元在心情上是非常 悲苦的 嘻笑之怒 甚乎裂眦 長歌之哀 過乎慟哭 庸詎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 乎 20而母親盧氏於元和元年五月的病逝 讓他更是深深的自責 太夫人有子不令而 陷于大僇 徙播癘土 醫巫藥膳之不具 以速天禍 非天降之酷 將不幸而有惡子以及 此時期的作品 以羅聯添編著 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 臺北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 會 民 70 年 12 月 為計算參考依據 計有論 1 賦 1 碑表銘碣誄誌等計 37 傳 1 序 5 記 7 書 1 啟 1 狀 1 祭文 3 古今詩 3 柳宗元集 與楊京兆憑書 卷 30 頁 789 柳宗元集 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 卷 31 頁 824 宋 歐陽修 宋祁等撰 新唐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 年 3 月 卷 168 頁 1319 後晉 劉煦等撰 舊唐書 卷 160 頁 1209 柳宗元集 代韋永州謝上表 卷 38 頁 999 同註 7 頁 780 柳宗元集 與蕭翰林俛書 卷 30 頁 798 柳宗元集 對賀者 卷 14 頁

36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是也 21而來到永州之後水土不服 讓子厚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導致疾病纏身 一 22 二年來 痞氣尤甚 加以眾疾 動作不常 眊眊然騷擾內生 霾霧填擁慘沮 又因 天災不斷 導致居無定所 永州多火災 五年之間 四為天火所迫 徒跣走出 壞牆 穴牖 僅免燔灼 書籍散亂毀裂 不知所往 23在如此近乎絕望的情況下 身體不但 逐漸衰弱 連神志也受到影響 在 與李翰林書 提及 僕自去年八月來 痞疾稍已 24 陰邪雖敗 已傷正氣 行則膝顫 坐則髀痺 在 與楊京兆憑書 寫道 自遭責逐 25 繼以大故 荒亂耗竭 又常積憂恐 神志少矣 這樣的遭遇 對於一個亟欲在政治 上一展抱負 欲興堯舜之道的子厚而言 真是一項嚴酷的打擊 尚永亮對於這樣的貶謫 稱之為 生命的沈淪 所謂沈淪 大致包括兩個層面 一個層面是指生命由高向低的跌落過程 一個層 面是指生命在此一過程中所遭受的磨難 唐代貶謫文人的人生遭遇際 無不鮮明 地體現了這兩個特點 他們從身在京城擔任朝官驟然變成南方荒遠之地的逐臣 這是生命從高到低的跌落 他們到達貶所之後 大都在州縣一級擔任司馬 參軍 一類有職無權的小官 英雄失去了用武之地 整日在寂寞 苦悶中討生活 26 面對此刻人生境遇上的沈淪 對比早年在京城時期的意氣風發 子厚比起一般人有 著更多的憂患與悲傷意識 同時也對 生命的沈淪 有了更真實的體驗 此種體驗表現 在文章中就如 滄浪詩話 中所云 唐人好詩 多是征伐 遷謫 行旅 離別之作 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 27能 感動激發人意 原因不外乎兩點 其一 沈重的人生苦 難強烈刺激了詩人們往昔和平的心境 不僅使他們在人生轉折的關口在生命沈淪的途程 中 以全副身心去體驗痛苦 感悟生命 益發深切的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 接觸到了人 類命運與生存意義等文學藝術最本質的問題 而且積鬱了他們內心化解不開的苦悶情 懷 構成了他們必欲借文學形式一抒悲怨以宣洩痛苦的直接動力 其二 人對苦難不只 是被動的承受 還在於頑強的抗爭 正是在抗爭中 人的生命意志和生命強力得以勃發 人的本質力量才得以呈現 偉大的悲劇精神才得以產生 28而此時期子厚的作品正由於 這種背負著沈重的人生苦難與頑強的抗爭雙重因素下 激發出文學創作源源不絕的動 力 中國文人與山水的結合 從心理情感來看 可大概區分為兩類 一是自願性的投入 山水之間 另一類則是被迫放逐於山水之野 出於自願者的情感 因屬於主動追求 故 21 柳宗元集 先太夫人河東縣太君歸祔志 卷 13 頁 325 同註 13 頁 同上註 24 同註 11 頁 同註 13 頁 尚永亮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 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頁 嚴羽編 郭紹虞校注 滄浪詩話 臺北 里仁出版社 1983 年 頁 尚永亮 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9 月 頁

37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表現在外在的行為 多能在山水之間找到真趣 進而實現自我 如晉代陶潛 唐代王維 宋代林逋等 另一類被迫置身於山水而非屬自願性者 因個人情感懷抱的不同 其外在 又顯現出兩種全然不同的結果 個性豁達者如宋代蘇軾 初貶時雖仍然有鬱結之情 然 一旦與大自然相遇 卻又表現出隨遇而安 甚至樂而忘返的情懷 而以屈原 柳宗元所 代表的一類 則呈現出與蘇軾完全不同的情懷 柳宗元被迫放逐於偏遠永州 剛開始在心境上是很難取得平衡的 特別是在主觀情 感上並不認為自己是 罪有應得 的 如在 與蕭翰林俛書 中說 其求進而退者 皆聚為仇怨 造作粉飾 蔓延益肆 其少 自御史裏行得禮部員外郎 超取顯美 欲免世之求進者怪怒媢嫉 其可得乎 而僕輩坐益困辱 萬罪橫生 不知其端 29 被貶謫到永州 只是因為 年少好事 進而不能止 儔輩恨怒 以先得官 又不幸早 嘗與游者 十薦賢乃得一售 不得者譸張排拫 30在這樣的情感交煎下 讓子厚有如 身繫牢籠之中 因此在他的文章之間 就毫不隱藏的表達出這種深受折磨的痛苦 而希 望藉著朝中有力之士幫他攘除罪籍 離開永州 如在元和三年有 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 情表 文中寫道 沉竄俟罪 朝不圖夕 傾以黨羽進退 投竄零陵 囚繫所迫 而率然干冒 絕不自疑者 蓋以聞風之日久 嚮德之誠至 振高義於流俗之外 合大度 於古人之中 獨有望於閣下而已 31元和四年又有 與蕭翰林俛書 中 悲夫 人 生少得六七十者 今已三十七矣 長來覺日月益促 歲歲更甚 大都不過數十寒暑 則 無此身矣 是非榮辱 又何足道 今天子興教化 定邪正 海內皆欣欣怡愉 而僕 與四五子者獨淪陷於此 豈非命歟 一釋廢痼 移數縣之地 則世必曰罪稍解矣 此在望外 然終欲為兄一言焉 32 寄許京兆孟容書 兀兀忘行 尤負重憂 殘 骸餘魂 百病所集 痞結伏積不食自飽 或時寒熱 水火互至 肉消肌骨 非獨瘴癘為 也 伏維興哀於無用之地 垂德於不報之所 但以存通家宗祀為念 有可動心者 操之勿失 雖不敢望歸掃塋域 退託先人之廬 以盡餘齒 姑遂少北 益輕瘴癘 就婚 娶 求胤嗣 有可託付 及冥然長辭 如得甘寢 無復恨矣 33 與李翰林建書 一 文中有 顧地窺天 不過尋丈 終不得出 豈復能久為舒暢哉 今僕癃殘頑鄙 不死幸甚 苟為堯人 不必立事程功 唯欲為量移官 差輕罪累 34在這些書信中 對於自身所處的境遇極顯無奈與不安 再加上並無子息以繼柳門之後 子厚內心的悲 痛 只能藉由朝中有力人士伸出援手 期能稍解囚禁南蠻之苦 只可惜這樣的期望 終 因當時君王與朝臣甚惡叔文黨羽 子厚所欲託付之人 畏眾情之不愜 不敢為力 北歸 之心 終成幻影 在移官量移無望之後 此時期的子厚 始有意究心於文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同註 19 頁 797 柳宗元集 與裴塤書 卷 30 頁 795 柳宗元集 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表 卷 35 頁 895 同註 19 頁 798 同註 7 頁 779 同註 11 頁

38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云 僕近亦好作文 與在京時頗異 35此時期子厚的作品也開始顯現出個人強烈的風 格 如在 貞符 一文中 子厚身雖在貶謫 但仍冒生命之危險 獻上 貞符 給憲宗 皇帝 表明其 苟一明大道 施于人世 死無所憾 用是自決 36的良苦用心 強調君 權人授 取代君權天授 用現實的世俗學說 取代幻想的神權神話 明代徐師曾謂 惟 柳氏 貞符 以仁立說 頗協於理 37林紓則認為 貞符 是 超出馬 劉 楊 班之 樊 舍天事而言人事 得立言旨矣 38 此外子厚的諸多賦體也在此時期完成 如 懲 咎賦 解祟賦 夢歸賦 等 懲咎賦 表面雖是 宗元不得召 內憫悼 悔 念往咎 作賦自儆 之作 但從內容來看卻是他 死蠻夷固無所兮 雖顯寵其焉加 配 大中以為偶兮 諒天命之謂何 39的堅持 這種 堅守大中之道 至死不渝 的精神 正是子厚對於參與革新的強烈使命 解祟賦 林紓稱為 造句之奇麗 選聲之悲亢 直逼宋玉矣 40而在元和三年所完成的 非國語 六十七篇 更是子厚此時期重要的 作品 他在序中云 左氏國語 其文深閎傑異 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說多誣 淫 不概於聖 余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 而淪於是非 是不得由中庸 以入堯舜之道 本諸理作非國語 41子厚終其一生 以 明道 為務 而重要的表現之一就在於批評 國語 因 文勝 而 道翳 認為離析 中道 是 國語 文錦覆陷阱 的最大 弊病 故主張以 道 非 國語 以求合 大中之道 充份顯現出子厚濃烈的道德觀 其強烈的個人風格於文章中顯露無遺 此時期的作品就如明茅坤所說 公與山川兩相遇 非子厚之困且久 不能以搜巖 穴之奇 非巖穴之怪且幽 亦無以發子厚之文 42施子愉在 柳宗元年譜 中也說 此 時期子厚的作品如 封建論 送薛存義之任序 識見卓越 又 非國語 論語辯 開宋人辨偽疑古風氣之先導 其他如 捕蛇說 永某氏之鼠 等寓言 更是脫胎於周 秦諸子 諷刺時俗 味至雋永 而永州山水諸記尤為膾炙人口 此皆竄貶逐後讀書遊覽 之功 故宗元之貶永 在政治上雖為失敗 而實大有造于其文也 43子厚與永州山水 兩相遇 不但能相輔相成 更能相得益彰 也因而成就了膾炙人口的作品 綜觀子厚在永州十年之間 完成了八篇的策論來申述他的政治意見 八篇賦 九篇 騷來發洩他在政治上失意的鬱悶心情 另外表現出與當地鄉民往來而啟發出的七篇小人 物傳記和四篇寓言也應運而出 此外還寫了八十二首古今詩 而確立子厚在中國文學史 柳宗元集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卷 33 頁 864 柳宗元集 貞符并序 卷 1 頁 30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5 月 頁 123 清 林紓 韓柳文研究法 東吳大學電子資源 林師伯謙校訂 頁 23 柳宗元集 懲咎賦 卷 2 頁 56 同註 38 頁 25 柳宗元集 非國語序 卷 44 頁 1265 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 卷 3 評 遊黃溪記 吳文治編 柳宗元資料彙編 上冊 北京 中 華書局 2006 年重印 頁 249 引自羅聯添編著 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 臺北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民 70 年 12 月 頁

39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上重要指標地位的九篇遊記44也在這時候完成 45此時的子厚正如韓愈所言 居閑益 自刻苦 務記覽為詞章 汎濫停蓄 為深博無涯涘 而自肆於山水之間 46特別是描 繪永州當地的山水遊記 更篇篇成為傳誦千年的傑作 因政治上的迭遭困惡 反而激發 出文學上燦爛的扉頁 這或許是子厚所始料未及的吧 四 永州八記 中的情感寄託 文章必須動人 才能永垂不朽 文學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 沁入人心 值得品味的 價值就在於作者內心豐富的情感與思想引起後世的共鳴 而作者豐富的情感與思想就是 透過在語辭上恰當的修飾才能穿越時空 讓千百年之後的讀者仍身歷其境 感受作者當 時的真確心境 劉大杰在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一書說 柳宗元的山水文有兩個特色 一 他不是客觀的為了欣賞山水而寫山水 而是把 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悲憤的感情 寄託到山水裡面去 使山水人格化 感情化 因 此在他的山水文理 仍然反映出作者在其他散文中一貫的思想內容 其次 他 在山水的描寫上 有細微的觀察與深切的體驗 運用最精鍊的筆鋒 清麗的語言 把山水的真實面貌 刻劃出來 形象生動 色澤鮮明 宛然在目 成為山水散文 的傑作 47 因為把自身的遭遇與情感融入山水遊記中 子厚的遊記才能如此出色動人 子厚以 貶謫之身 來到永州 長期在身心方面都處於 恆惴慄 的狀態 雖然曾有 時到幽樹 好石 暫得一笑 的經驗 然因身處永州多年 內心 譬如囚居圜土 已復不樂 僕 士人 頗識古今理道 獨愴愴如此 48政治上的失意已成事實 因此只能從心境上來 調整 此時永州的山水就成了最好發揮的舞台 子厚將遭受貶謫以來的悲憤鬱悶 痛苦 淒涼 融入於文字之中 不僅如此 更透過主觀情感的傾注 將山 水 樹 石賦予不 同的生命 也提升了作品的價值 元和四年 是子厚來到永州的第四年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 內心有了與以前不一 樣的轉變 一是母親三年守喪已滿 在心情上已逐漸走出喪母的傷痛 再者在身心各方 面都已逐漸適應南方的氣候與生活 如 與蕭翰林俛書 中有 居蠻夷中久 慣習炎 毒 昏眊重追 意以為常 49而長久以來頓失友朋相互提攜的宗元 也因吳武陵來到 44 除本文所指八篇外 另加 游黃溪記 合計為九篇 相關作品數量以何書置 貶永州作品知多少 柳宗元永州時期作品繫年略考 上 中 下 為計 算依據 分別見於 湖南零陵師專學報 1988 年第 1 期 第 4 期及 1989 年第 2 期 46 同註 5 頁 劉大杰著 中國文學發展史 中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9 月 頁 柳宗元集 與李翰林建書 卷 30 頁 同註 19 頁

40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永州而有所改變 得罪以來五年 未嘗有故舊大臣以書見及者 50此時吳武陵來尋的 心情讓他雀躍不已 子厚在 答吳武陵論非國語書 中寫道 拘囚以來 無所發明 蒙覆幽獨 會足下至 然後有助我之道 51於是又重新開始致力於文章的寫作 僕之 為文久矣 然心少之 不務也 以為是特博弈之雄耳 故在長安時 不以是取名譽 意 欲施之事實 以輔時及物為道 自為罪人 捨恐懼則閑無事 故聊復為之 52雖然政 治一途仍是子厚內心首選 但在遭逢貶謫 量移無望之後 此時已可看出子厚不得不另 覓他途來抒發他的居閑無事 在 寄許京兆孟容書 中他更明白指出 賢者不得志於 今 必取貴於後 古之著書者皆是也 宗元近欲務此 53 八記 中的前四記完成於 元和四年 這或許與子厚決心選擇效法賢者 以 立言垂文 為務 不無直接關係 韓愈曾提到 子厚斥不久 窮不極 雖有出於人 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 傳於後如今 無疑也 54屈原未遭貶逐 離騷 何以傳世 子厚要不是被貶到永州 飽嚐了仕途困蹇的憂懼與歷經窮困潦倒的生活後 才致力於文學的創作 否則就算他有 過人的文才 亦不足以文學辭章流傳於後世 以下從 八記 諸篇文字中析子厚表現在 文字之中的情感寄託 一窺當時 囚山 時的悲喜與心境的蘊含與轉變 一 樂而忘返 超脫物我的愉悅 被貶謫到永州之後 恆惴慄 的心情就時時刻刻跟隨著柳宗元 但到了第四年開 始 一來已逐漸融入永州當地的風土與人文 加上身體狀況已逐漸好轉 因此有 僕悶 即出遊 之行動 進而慢慢的領略到 幽樹好石 而能暫時擺脫身為僇人之苦的悲愴 若說要詮釋子厚出遊時所領略到的 樂而忘返 物我兩忘 的喜悅 莫若於 始得西山 宴遊記 所得到的體會 這種具體表現在外的行動也帶動心境上的轉變 在見到西山的 美景之後 終於領會到大自然的真實美感而陶醉其中 在 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篇中 寫道 悠悠乎與顥氣俱 而莫得其涯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窮 引觴滿酌 頹然就醉 不知日之入 蒼然暮色 自遠而近 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 心凝形 釋 與萬物冥合 在歷經辛苦的開荒闢棘之後 終於來到了西山山顛 極目所見 高下遠近之勢 盡 收眼底 子厚欣喜之情 溢於言表 而 心凝形釋 與萬物冥合 更可作為他登覽西山 之樂的總結 清代孫琮曾說 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 先寫昔日未見西山 欲寫昔日未見得西山 先寫昔日見 同註 7 頁 779 同註 14 頁 825 同註 14 頁 824 同註 7 頁 783 同註 5 頁

41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得諸山 蓋昔日未見西山 而今日始見 則固太快也 昔日見盡諸山 獨不見西 山 則今日得見 更為大快也 中寫西山之高 已是置身霄漢 後寫得遊之樂 又是極意賞心 55 此話除顯現出 始 篇文章構思之精妙外 並將子厚往日因遭貶及痛失親人的抑鬱 情懷一掃而空 將自身寄託於大自然的懷抱中 子厚在 愚溪詩序 中提到 溪雖莫 利於世 而善鑒萬類 清瑩秀澈 鏘鳴金石 能使愚者喜笑眷慕 樂而不能去也 昏然而同歸 超鴻蒙 混希夷 寂寥而莫我知也 56不管是否真愚 至少子厚在登覽 自然美景之後 心境的超脫與快樂是無庸置疑的 這樣快樂的情緒 讓子厚在八天之後又尋得鈷鉧潭及潭旁西小丘兩處勝地 鈷鉧 潭記 中所記 孰使予樂居夷而忘故土者 非茲潭也歟 面對可觀賞秋月之鈷鉧潭 子厚不僅心生喜悅 並且開始置田產於潭邊之地 打算久居 甚至忘記那之前時時懸念 而欲歸之的京城 頗有 地雖勝 得人焉而居之 則山若增而高 水若闢而廣 堂不待 飾而已奐矣 57之意 在 鈷鉧潭西小丘記 中也表現出因得棄地而 大喜 之語 小 丘在子厚等人 更取器用 鏟刈穢草 伐去惡木 之後 觸目所及是 嘉木立 美竹露 奇石顯 進而 枕席而臥 則清冷之狀與目謀 瀯瀯之聲與耳謀 幽然而虛者與神謀 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此種與耳目所接觸所產生的快樂 不只滿足了感官享受 在精神 上更獲得超脫 這樣的快樂 讓宗元不僅樂而忘歸 更進而置產而得之 於晨夕更迭中 一覽而後快 最後更有 茲丘之勝 獨喜得之 的喜悅 在 小石潭記 中也出現 聞 水聲 如鳴珮環 心樂之 及小石潭游魚 往來翕忽 似與遊者相樂 之語 宗元因樂 而伐竹取道 見游魚穿梭水中 互相與遊人取樂 都可感受到其喜悅之情 在元和三年 所記之前四記中 子厚得西山諸景而心生喜樂的感情一脈相承 此外在元和七年的 石 澗記 中亦有 其間可樂者數焉 古之人其有樂乎此邪 之語 出現次數這麼多的 喜與樂 不論是親眼所見而得 抑或主觀想像所獲而感 都表現出在親覽優美景致的那 一剎那 子厚的心境確實是快樂的 正如張敦頤所言 零陵 極南窮陋之區 先生居 十年 披蓁剪蕪 搜奇選勝 放於山水之間 而獨得其樂 58寄身於大自然的景物中 尋得暫得一笑 或許只有這樣 才能讓人更加體會子厚被桎梏於永州時 內心的那種緊 張恐懼 唯有寄身於山水之中 才能獲得身心短暫的歡愉 永州山水之勝 稱不上鬼斧神工 但子厚卻在他遊歷山水的過程中 藉著山水的浸 澤與陶冶 融入個人主觀的情懷 將永州山水化為人間仙境 並進而將自己所發現的奇 山異水以文字刻印下來 他在 鈷鉧潭西小丘記 說 書於石 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在 袁家渴記 說 余得之不敢專也 出而傳於世 又在 石渠記 中記道 故累 計其所屬 遺之其人 書之其陽 俾後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不僅自己因山水美景而樂 同註 42 柳宗元集 愚溪詩序 卷 24 頁 643 柳宗元集 潭州楊中丞作東池戴氏堂記 卷 27 頁 730 張敦頤 柳先生歷官紀并序 引自 柳宗元集 頁

42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更賀山丘之喜遇欣賞之人 進一步提供好事者易於求之美景而同樂 二 懷才不遇的孤寂與悲憤 美麗的事物卻遭受棄置 是柳宗元山水遊記表現的一個重要的主題 永州山水如此 奇特秀麗 照理說應是會吸引絡繹不絕 胼肩雜遝的人群 為何卻只有子厚獨遊 或是 兩三同遭貶謫之親友同遊 這種矛盾 特別突顯於他的的遊記文學作品之中 翻開子厚 的山水遊記 特別是 八記 之中 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地處永州的偏僻山水 都是奇異 美麗 但卻遭人忽視 甚而遺棄的自然山水 如 鈷鉧潭西小丘記 中首段就言 唐 氏之棄地 而乏人問津 繼而在文中談及 以茲丘之勝 致之澧 鎬 鄠 杜 則貴 游之士爭買者 日增千金而欲不可得 今棄是州也 農夫漁父過而陋之 賈四百 連歲 不能售 在 石渠記 中的石渠是 風搖其顛 韻動崖谷 其側是 鬼石怪木 奇卉 美箭 如此優美的景致 仍慨嘆 未始有傳焉 至於 袁家渴記 所描寫的景致更是 動人 有 重州小溪 澄潭淺渚 有美石出於小山之中 有蘭芷異卉蔓生於渴上 風 吹則 震動大木 掩苒眾草 粉紅駭綠 蓊葧香氣 如此的人間仙境 而永州之人卻 未嘗遊焉 一個擁有如此眾多美景的永州 卻處處充滿棄地 只能孤獨的被遺忘 這固 然與永州地處偏僻有關 但實際上卻是子厚有意為之的 他是有意的將自己和棄地藉著 永州這塊地方連結在一起 高聳特立的西山 具有昂然不屈的英雄理想形象 更是子厚 筆下活脫脫的現實生活的產物 具有超塵脫俗與天地永存的氣概 這是寫山 亦是寫自 己 而在 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中描寫了小石潭周邊的美景 水清樹環 幽靜澄潭美景 卻是讓子厚感到 悽神寒骨 悄愴幽邃 而不可久居 原因何在 子厚發現這一美景 心雖樂之 然置身其中之後 卻又有 寂寥無人淒神寒骨 悄愴幽邃 的感受 這種感 受必與子厚個人的獨特生活經驗有關 與周圍山水的景象所傳遞出的氛圍一拍即合 讓 子厚感受到某種悲涼的氣氛 大概又是一種淒苦心情的投射作用吧 透過子厚所描寫的景物 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他的情思 更進一步探求人生的哲理 在此處 子厚描寫潭水清澈 魚兒自由 因而顯現出喜樂之情 然筆鋒一轉 卻寫出 淒 神寒骨 悄愴幽邃 以其境過清 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的結語 讓人在領略到子厚 心中 悲喜交加 冷暖雜揉 的矛盾與衝突 這種失意與悵然 在該文最末段所言 以 秀麗之景不在中原而在邊荒地帶 正是用以隱喻賢者之士不能為朝廷所用 而被貶斥邊 地的情形藉以抒發自己橫遭貶謫 壯志難酬的悲憤 唐宋文舉要 引徐幼諍言 結 語哀怨之聲 反用一 樂 字拖出 在諸記中 尤令人淚隨聲下 59利用矛盾的心理 激盪出子厚內心的情感的悲傷 令人不禁掬一把同情淚水 鈷鉧潭西小丘記 中描寫奇石是 其石之突怒偃蹇 負土而出 爭為奇狀者 殆 不可數 其嶔然相累而下者 若牛馬之飲于溪 其衝然角列而上者 若熊羆之登于 山 將子厚深沉而複雜的情思 藉著石頭之奇展現出來 唐宋文舉要 說子厚寫作此 59 高步瀛選注 唐宋文舉要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出版 民 73 年 5 月 甲編卷 4 頁

43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文是 隱以自喻 60 這樣的筆觸是表達出子厚他懷才不遇的情懷 正因子厚對身邊的 景物作了深入而精確的描寫 並藉著石頭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 不僅寫活了奇石 也 藉著客觀石頭的奇特 將自身的感慨 熔於文字之中 所以在此篇文末所記 我與深 源 克己獨喜得之 是其果有遭乎 書於石 所以賀茲丘之遭也 林雲銘曾評此記說 以賀茲丘之遭 借題感慨 全說在自己身上 茲丘有遭 而己獨無遭 賀丘 所 以自弔 亦猶起廢之答無躄足言顙之望也 嗚呼 英雄失路 至此亦不免氣短矣 讀 者 當於言外求之 此更明指 寫丘亦即寫己矣 61 唐人之棄地 一語 已巧妙的 將子厚自己隱喻為其中之人 子厚為唐人 又遭逢貶謫之苦 猶如遭遺棄之人 這種將 自身遭遇隱寓於文字之中 巧妙的與永州的山水遭遇合而為一 日本學者清水茂亦為此 下了一個恰當評論 柳宗元的山水記 是對於被遺棄的土地之美的認識的不斷努力 這同於他的傳記 文學再努力認識被遺棄人們之美是同樣性質的東西 並且 由於柳宗元本身也是 被遺棄的人 所以這種文學也就是他的生活經驗的反應 是一種強烈的抗議 強 調被遺棄的山水之美的存在 也等於強調了被遺棄人們美的存在 換言之 即宗 元自身美的存在 隨伴著這種積極的抗議 其反面則依於自己孤獨感對於這種與 他的生涯頗為相似的被遺棄的山以水抱持著特殊的親切感 及在這種美之中得到 了某種安慰的感覺 62 在 小石城山記 一文中 小石城山遍布嘉木美箭 有睥睨梁欐之山形 有激越迴 盪之水聲 不管是自然景物或人為設施 都巧奪天工 美不勝收 而這樣的景致卻 不 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因而發出 勞而無用 之喟嘆 明 代散文大家茅坤說 小石城山記 借石之瑰瑋 以吐胸中之氣 63清人金人瑞則 說 筆筆眼前小景 筆筆天外奇情 64不管是 氣 或 情 均是指子厚個人感 受而言 子厚藉寫石城之天造地設 實乃在寄託 以賢而辱於此 的感慨 用 言此而 義在彼 的曲筆寫法 上言山水 下書人事之不平 是充滿現實抗爭不滿的心聲 在歷經多年的貶謫仍不得移官的處境下 子厚在元和九年所做的 囚山賦 中 將 內心的悲苦化為血淚的泣訴 他將永州四郊的山林比擬作牢獄 陷阱 匪兕吾為柙兮 匪豕吾為牢 誰使吾山之囚兮滔滔 在永州 綿延逶迆的山巒環繞四周 荊棘遍野 虎嘯豹嗥的環境 在這張密不透風 令人窒息恐怖的大網中 子厚在永州一待已近十年 這種被拘禁不只是行動上 更是心靈上揮之不去的夢魘 大自然對於他人是陶冶身心 增進性靈的場所 對子厚而言 卻長期處在矛盾的狀態 他總在追尋的過程中滿足了精 60 同註 59 林雲銘著 古文析義初編 臺北 廣文書局 民 52 年 卷 5 頁 清水茂著 華岳譯 柳宗元的生活體驗及其山水記 引自 柳宗元傳記資料 之四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 集 三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國 68 年 3 月 頁 同註 42 頁 古文評註補正 卷 3 評柳文 金人瑞 引同註 42 頁

44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神上短暫的慰藉 但回歸到現實環境後 卻又陷入了再一次的悲愁 面對這樣的環境 苦思脫離之道卻無能為力 但卻又不得不接近它 藉以排解閑悶愁苦 這種愛恨交加的 情緒 讓子厚的文章充滿了矛盾的情懷 這樣的衝突 在 鈷鉧潭西小丘記 和 小石 城山記 中表現的更為明顯 正因這種矛盾情結 才能讓宗元個人情感與周邊山水產生 緊密結合 隨著情緒的轉折起伏 譜出一篇篇動人的文章 八記 之中 蘊含最強烈的情感就是這種懷才不遇的悲憤 西山周邊的景致 在 子厚個人強烈的主觀筆觸下 已成了自己的化身 不管是棄地或是懷疑造物者的有無 其實都是因為自己也是遭受遺棄的對象 感嘆小石城山的命運 實際上就是為自己的生 命所遭受的不平發出最深沈的控訴與吶喊 三 關心民生 悲天憫人的憂民情懷 柳宗元參與永貞革新的事業雖然只有短短幾個月 但他關心人民生活 致力於經國 濟民事業 積極投入社會改革與除弊興利的工作 諸多作為都贏得了人民的稱頌 然卻 因永貞革新的失敗 讓他 至大康于民 65 以 利安元元 為務的政治抱負得不到實 現 來到永州之後 雖身遭流放之苦 但見到國家內有宦官亂政 外有藩鎮割據 人民 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 除了顯現在他的寓言作品之外 也表現在他 的遊記作品之中 在 八記 中 可以窺見子厚對於人民生活困苦的不捨 如 鈷鉧潭 記 中 除了寫景之外 藉著潭邊居民的對話 隱隱透露出民生疾苦 其上有居者 以予之亟遊也 一旦款門來告曰 不勝官租私券之委積 既芟山而更居 願以潭上田 貿財以緩禍 此段明指當地居民忍受不了拖欠的官租 和私人債務的積累 實際是 暗指政治賦稅之課重 民不聊生的窘境 緩禍 二字 以微諷的筆法傾訴了人民的苦 痛 顯現了與 捕蛇者說 直接痛斥苛政擾民截然不同的筆觸 但卻更能融入 八記 的文風之中 加深了這篇文章的社會意義與價值 子厚借潭景以揭時弊 寄寓幽情 筆 調含蓄 徐善同評 此篇以民生為念 66雖然談的是子厚雖遭貶官仍不忘民生之疾苦 但相較於子厚參與永貞革新時所推行的善政 得到萬民稱善的擁護 而身處南方的永州 人民 竟然淪落到需賤賣土地來維持生計 其前後的差異不可謂之不大 此外在 鈷鉧潭西小丘記 中有云 唐氏之棄地 貨而不售 問其價 曰 止四 百 余憐而售之 一個依山傍水 風景絕妙的小丘 地主欲沽之卻苦無買主 幸得子 厚憐而買之 不僅解決了地主的困境 自己也得到一個遊賞休憩的好去處 子厚這種輔 時及物 關懷社會之情 油然生出 在遊賞之餘 仍以人民之憂為念的情懷 充分顯現 出子厚仁民愛物的胸襟 五 結語 柳宗元集 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 卷 34 頁 876 徐善同撰述 柳宗元永州游記校評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民國 74 年 3 月再版 頁

45 囚山中暫得一笑 從 永州八記 探析柳宗元貶謫永州時的情感蘊含 綜觀柳宗元的作品 特別是在 八記 中 表現在文字上多屬淡泊 與世無爭的情 懷與從容不迫 悠遊自得的情境 但對於顯露這些悠閒情致的背後 卻是子厚在面對憂 患時的泣血心靈所逐一烙印出撼動人心的作品 子厚歷經了多年的磨難 終於讓一代文 豪不朽的作品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子厚曾在 愚溪詩序 中提到 余雖不合於俗 亦 頗以文墨自慰 漱滌萬物 牢籠百態 而無所避之 67正是因為這樣 自愚以娛人 的心境 將自身的情懷寄寓於文字之中 才能達到 超鴻蒙 混希夷 寂寥而莫我知也 的境界 雖然子厚在貶謫永州期間的精神始終處於暫時安定和永恆動盪之間擺盪 因而表現 在文字上的情感也是憂喜參半 如蘇軾曾評柳詩為 憂中有樂 樂中有憂 蓋絕妙古今 八記 所描寫的山水 不過是西山一帶所見平凡的景致 矣 68雖然根據後人的考察 其之所以會成為膾炙人口的作品 與子厚在遭受貶謫之後將其個人悲憤憂鬱 痛苦淒涼 的心情融入西山的景致之中 實有絕對的關係 在 八記 中 子厚從不同的角度 多 重的層面來呈現永州山水之美 表現出在大自然尋幽訪勝所感受到的歡愉之情 但也從 文字的背後體會到子厚身為逐臣的愴痛與孤憤 更在字裡行間流露出對永州人民的關心 與不捨 將 矛盾對立面的和諧統一 融入 八記 的文字中 是子厚 超脫自得的喜 悅 懷才不遇的悲憤及心繫生民的擔憂 三種情感熔於一鑪的傑作 讓我們不只領略到 子厚在文學作品上所呈現出的高超技巧 也因加入了濃烈的情感因素 將 八記 推上 藝術創作的顛峰 在感嘆子厚高超的文字描寫技巧之外 咀嚼文字背後所隱藏的情感蘊 含 實是欣賞 八記 時不可遺漏之處 永州山水若有情 也應喜得子厚此一知己吧 柳宗元集 愚溪詩序 卷 24 頁 643 宋 胡仔編 苕溪漁隱叢話 前集卷 19 臺北 廣文書局 頁

46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引用書目 一 專書 後晉 劉昫等撰 舊唐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 年 3 月 唐 韓愈撰 順宗實錄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68年 唐 柳宗元 柳宗元集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年9年重印 宋 胡仔編 苕溪漁隱叢話 臺北 世界書局 1961年 宋 嚴羽編 郭紹虞校注 滄浪詩話 臺北 里仁出版社 1983年 宋 歐陽修 宋祁等撰 新唐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0 年 3 月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序說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8年8月 清 劉熙載 藝概 臺北 華正出版社 1985年6月 林雲銘輯註 古文析義 臺北 廣文書局 1963年 吳文治編 柳宗元資料彙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64年 尚永亮 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沈 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05年 5月 尚永亮 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7年9月 屈守元 常思春主編 韓愈全集校注 四川 四川大學出版社 1996年7月 胡可先 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 杭州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7年12月 徐善同 柳宗元永州游記校評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5年3月 高步瀛選注 唐宋文舉要 臺北 漢京文化事業出版 1984年5月 羅聯添編著 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 臺北 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981年12月 嚴一萍選輯 百部叢書集成 唐 韓愈撰 順宗實錄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68 年 日本 清水茂著 華岳譯 柳宗元的生活體驗及其山水記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9年3月 二 期刊 何書置 貶永州作品知多少 柳宗元永州時期作品係年略考 上 中 下 湖 南零陵師專學報 1988年第1期 第4期及1989年第2期 三 電子資源 清 林紓 韓柳文研究法 東吳大學電子資源 林師伯謙校訂

47 囚 山 中 暫 得 一 笑 從 永 州 八 記 探 析 柳 宗 元 貶 謫 永 州 時 的 情 感 蘊 含 A Grin in the Prison Mountains Exploring the Emotions of Liu Zongyuan While Exciled in Yongzhou in The Eight Records of Excursions in Yongzhou Wu,Chong-rong Abstract The failure of Yongzhen Revolution by Tang Shuenzong exported Liu Zongyong from heavon to hell. He became a sacrifice under the political conflicts of his time, and even faced the situation in which he would not be transferred back to a closer area even if he had a chance to be remitted. Liu was exiled to Yongzhou for ten years of unpromising political life, which allowed him to revise himself and produce more literature works. He had the best ten years in creating his works both in number and variety for he had the time and chance to re-examine himself. The Eight Records of Excursions in Yongzhou is finished while he was journeying along the area around Yongzhou.The scenery in Yongzhou might not be picturesquely beautiful, but somehow Liu could find himself a chance to relax and appreciate while enjoying the beautiful nature in Yongzhou.In The Eight Records of Excursions in Yongzhou, Zongyuan gave new lives of the mountains, water, trees, and stones in Yongzhou by using excellent writing skills, filled with his personal emotions.this work not only expands the categories in travelogue, promotes the status of travelogue, but becomes a model in travelogue literature. This study intends to appreciate Liu s pleasance and painfulness, and emotional transition, and to pry into his inner world by exploring the emotions and meanings behind the words. Keywords: Liu Zongyuan, the Eight Records of Excursions in Yongzhou, travelogue, exile, emotion

48 東 吳 中 文 線 上 學 術 論 文 第 十 六 期

49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2011 年 12 月 頁 南宋二張詞比較 林 麗 心 提 要 靖康之難是宋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這場變局對宋代文人的心態和思想造成強大的 衝擊 同時也造就一批愛國激昂的詞人 如張元幹 岳飛 陸游 張孝祥 辛棄疾等人 北宋南渡是一個由昇平轉向戰亂的時代 在詞的創作上 顯然受到蘇軾 以詩為詞 的 影響 並且有極大突破性的進展 形成一種創作趨勢 在詞史上 張元幹亦具有重要意 義 他是一個開風氣的人物 而張孝祥是啟後影響南宋詞壇的辛棄疾 南渡初年 岳飛 胡銓 張元幹 張孝祥等人 承繼東坡 將恢復家國的壯懷 反抗權奸和撫時感事的憂 思宣洩於詞裡 而在稼軒之前的愛國詞人 就以張元幹和張孝祥的成就最高 被推為 南 宋初期詞壇的雙璧 1在東坡卒後 稼軒成名之前 二人的豪放詞 數量較多 其藝術 成就較高 日後能承蘇啟辛者 當推張元幹與張孝祥 本文以二張時代背景 二張詞風 的比較異同 進而了解二張不同時期的生活環境因素 所演繹出二人不同詞作特色分析 關鍵詞 愛國 豪放 張元幹 靖康之難 張孝祥 1 現為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生 胡雲翼著 宋詞選 臺北 明文書局 1987 年 8 月 頁

50 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 第十六期 一 前言 北宋因戰亂而導致國運滅亡 中原淪陷 北宋豪放派的詞人以詞抒發亡國家破的抑 鬱慷慨情懷 因此詞成為時代的產物 也促使宋代詞風發展重大轉折 首推南渡初期的 詞人張元幹為代表 元幹博覽群書 尤好杜詩 韓文 詩受江西派的影響 而以詞最為 有名 2而他的詞 題材之多 內容豐富 寫作多樣化外 無不加於描寫 但 宋史 不曾為元幹立傳 其事蹟略見於 宋詩紀事 卷四五 宋史翼 卷七及野史筆記 和 時人文集等 依據 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 記載 只有今人白敦仁撰有 張元幹年譜 為稿本 但未見刊印 然而要考述張元幹的歷年事蹟以及家世 詩 詞和交游等 都缺 乏史傳資料 又加上學術界幾乎很少有專門研究元幹的詞和考述 又緣於對詞學的喜 愛 確定以張元幹詞為研究範圍 而張孝祥雖與張元幹並稱為 南宋初期詞壇的雙璧 二人詞的創作上 上承蘇東坡 下啟辛棄疾 是承前啟後的作用 又是南宋中國詞史發展的高峰期 且二人都以愛國豪 放詞壓卷傳世 理當深受多人的專門研究和一系統性的考述 但至今卻少有學術文人 對張元幹與張孝祥詩詞作專門研究 正如 歷代詞話作者與歷代選書也都有此觀念 所 以豪放派作品一直居於被冷落的地位 3因而被誤解二人在詞史上沒有地位 近年以來 關於張孝祥的研究 也只有寥寥四篇4 筆者以二人詞有其研究的價值存在 特整合二 張詞作比較 希望透過二張時代背景及其詞風的價值地位研究 並給二張詞獲得應有的 肯定與重視 二 二張時代背景 宋代開國後 太祖以 重文輕武 為治國方針 導致文人地位高漲 然兩宋時代外 患問題不斷 北宋時 西夏 遼及女真環伺 軍事告急 然武將不受重用 文人亦不知 兵事且缺乏膽識 北宋君主多採取退守政策 不惜納幣求和 苟且偷安 後來更採取聯 金滅遼之政策 這也造成金人勢力大增 除了外患之外 國家政治亦不安定 黨爭頻繁 哲宗到徽宗 從王安石到蔡京 黨爭演愈烈 兩黨之間已非政見而是意氣之鬥爭 朝政 因此愈加敗壞 經濟方面 北宋徽宗時大興土木 修建華陽宮等宮殿園林 滿足個人享 受 之後又與奸佞濫增捐稅 大肆搜括民脂民膏 使得人民生活與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的 2 吳洪澤 尹波 宋人年譜叢刊 成都 四川大學 2003 出版 第 7 冊 頁 4606 蘇淑芬 辛派三家詞研究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2005 年 1 月 頁 1 4 收集四篇有關張孝祥的研究 分別是 徐照華 張孝祥研究 1973 年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偉勇 南宋詞研究 張孝祥 清雄疏朗 承蘇啟辛 林宗霖 南宋憤世詞人張孝祥的風格 陳宏 銘 張孝祥研究 附年譜

51 南宋二張詞比較 迫害 這是張元幹所處的艱困時代 南宋初年的政局 一直都在和戰紛擾中 高宗之後的孝宗 雖力圖振興 洗雪恥辱 但積弱以久的國政已頹廢 對外的金兵不斷入侵 而對內有主和 主戰二派對立 而議 和派多屬奸佞小人 逢迎君意 或逞私宴樂 更將和議視為攬權和鞏固地位的工具 在 秦檜十九年的當政之間 飽受摧殘迫害 宋軍士氣也不如南渡初年的激昂 屢次敗戰 終於徹底瓦解孝宗收復故土之志 於第二年就宋金簽訂和議 從此四十年不交戰 如張 孝祥說 自靖康以來 唯和戰兩言 遺無窮禍 5是他睿智看法和一語言中 孝祥就 是處於這種的主戰與和議的紛爭時代中 一 張元幹生平與詞的版本考 張元幹 字仲宗 自號真隱山人 蘆川居士 福建永福縣人 出生 於哲宗元祐六年 1091 的顯貴之家 祖父張肩孟 為宋皇祐五年 1053 進士 伯父 張勵 張勔 張勸 父張動 父子兄弟相繼登科 在當時有 丹桂五枝芳 6之美譽 元幹早歲喪母 十四 五歲時隨父至河北官廨 他從小有志於學 向徐俯習作詩句法 胸懷壯志 是徽宗時的太學生 並於政和年間步入仕途 曾於靖康之難時協助李綱保衛 汴京 後同被貶謫 南渡後官至將作監 高宗紹興元年 1131 年因 避讒 棄官歸 鄉7 元幹雖 不屑與奸佞同朝 飄然掛冠 8 但休官還鄉後 仍然關心國事 並堅持 抗金主張 不忘恢復故土之意 而這些都展現在他的詩 詞 文之中 張元幹之作品現 存 蘆川歸來集 與 蘆川詞 二書 其中 蘆川詞 為學者研究張元幹詞風最重要的 依據 對 蘆川詞 版本 以唐圭璋 宋詞四考 宋詞版本考 具體 茲錄於下 蘆川詞 直齋書錄載長沙本一卷 汲古刻卷數相同 唐宋百家詞本 宋元名家詞本 則不分卷 又宋史藝文志載二卷 今傳景宋本 明鈔本 卷數相同 然兩本並百八十餘首 與周益 公跋稱百六十篇有異 而雙照樓景宋本 蘆川詞 二卷 詞一百八十五首 卷末有何焯跋一則 黃蕘圃跋七 則 又詩二首 繆荃孫跋三則 繆跋云 明鈔 蘆川詞 二卷 黃蕘圃藏 半葉七行 行十三字 9何跋謂得於錢遵王家 然繆荃孫檢 讀書敏求記 乃吳文定公手書10 故言宋本仍在瞿氏 此書亦從瞿氏流出 11 5 宋 張孝祥著 徐鵬校點 于湖居士文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 8 月 頁 406 吳洪澤 尹波 宋人年譜叢刊 成都 四川大學 2003 出版 第 7 冊 頁 宋 張元幹 蘆川歸來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 9 月 頁 1 以下所引 全是此版本 僅夾注頁碼 不再出注 8 宋 張元幹著 曹濟平校注 蘆川詞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年 11 月 頁 2 以下所引 全是此版本 僅夾注頁碼 不再出注 9 宋 張元幹著 曹濟平校注 蘆川詞 繆荃孫跋 頁 吳文定公手本為明代吳訥 唐宋 名 賢百家詞 亦是本文後來所稱 吳氏景本 吳本 11 宋 張元幹著 曹濟平校注 蘆川詞 繆荃孫跋 頁

Microsoft Word - 2-0-1_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2-0-1_封面.doc ISSN 2075-0404 東 吳 中 文 線 上 學 術 論 文 第 二 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Soochow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line No.2 June 2008 東 吳 大 學 出 版 Published by SOOCHOW UNIVERSITY 第 二 期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六 月 Soochow Journal

More information

論文封面

論文封面 6 21 1973 13 274 A Study of Children s Poetry by Lin Huan-Chang Chen, Chun-Yu National Taitung Teachers College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ldren s Literature Abstract Lin Huan-Chang, the poet who devoted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279-306 21 1 92 6 * 279 280 21 1 1 1130-1200 Ernst Cassirer, 1874-1945 Sprache und 1 1990 1 1 281 Mythos symbols organs 2 holy priority 3 2 1998 9-10 3 Karl Wilhelm von Humboldt,

More information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106 曾 夢 涵 / 南 台 學 報 第 37 卷 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壹 前 言 蘇 軾 因 烏 臺 詩 案, 而 貶 謫 黃 州, 身 為 罪 人, 苦 悶 之 情, 不 言 而 喻, 初 到 黃 州, 人 生 地 不 熟, 幸 有 知 州 徐 大 受, 對 蘇 曾夢涵 南台學報 第 37 卷第 4 期 2012 年 12 月 105-120 105 蘇軾與徐大受交遊詩詞文評析 曾夢涵 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m981010004@student.nsysu.edu.tw 摘要 蘇軾以詩 詞 文紀錄與徐大受情誼 本篇文將蘇軾與徐大受交遊之況做一整理 並找出歷代文人 對於相關詩詞文的評析 以明白歷代文人重視蘇軾作品的哪些藝術性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論述 第一個 部分為

More information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their careers and left so many important poem works to be on everybody s lips which achieved that it can never be decayed and also it affected the lat 95 12 71 103 Journal of Yuanpei University No. 13, December 2006 P. 71 P. 103 The Poems of Analyzed Theories in Journey of Yangtze Gorges that the Four Great Poets Traveled by the Time of the Tang Dynasty

More information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致 谢 文 学 是 我 们 人 类 宝 贵 的 精 神 财 富 两 年 半 的 硕 士 学 习 让 我 进 一 步 接 近 文 学,

More information

1-26

1-26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1-26 20 1 91 6 * 1 2 20 1 1 2 1 1991 215 2 22 1999.1 173-186 23 2000.1 1-17 3 3 1. 2. 4 5 6 3. 7 3 1997 26 4 1973 3 5 4 216 6 4 161 7 1982 886 4 20 1 8 9 19 10 11 12 8 1961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1 1 7 7 9 12 22 22 26 29 33 34 39 51 51 65 71 71 79 88 91 94 1 97 98 107 116 121 121 132 137 146 151 2 1 2 3 241 B.C. 1 2 3 1 82.2 80.10 5 7 2 1982.11 2510 59.5 12 16 3 3300 48 1 2 1997.6 2738 1 4 5 6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Chang Kao-P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Painting and poetry are comp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2008 年 10 月 頁 23-6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蘇 軾 題 畫 詩 與 意 境 之 拓 展 * 張 高 評 提 要 繪 畫 之 局 限, 詩 歌 可 以 相 濟 ; 詩 歌 之 藝 術, 繪 畫 往 往 借 鏡 之 因 此, 詩 與 畫 由 於 同 趣, 故 會 通 較 易 ; 又 因 異 迹, 故 借 鏡 可 成 本 論 文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九 期 2010 年 07 月 頁 51-82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蒙 以 養 正 李 贄 九 正 易 因 之 蒙 卦 解 與 童 心 說 袁 光 儀 * 摘 要 本 論 文 主 要 藉 由 李 贄 的 九 正 易 因 一 書 中 對 蒙 卦 的 闡 釋, 與 其 眾 所 週 知 的 童 心 說 作 一 對 照 與 印 證 李 贄 長 期 被 視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humanities journal of HsiouPing_21→20131015.docx

Microsoft Word - humanities journal of HsiouPing_21→20131015.docx 修 平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二 十 一 期 民 國 一 二 年 九 月 HSIUPING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21, pp. 31-57 (September 2013) 31 * 論 王 小 波 時 代 三 部 曲 的 黑 色 幽 默 語 言 摘 要 在 八 0 年 代 後 期 的 大 陸 文 學 裡, 小 說 本 身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東華漢學 第 20 期 47-98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4 年 12 月 春秋晉國 中大夫 考 黃聖松** 摘要 本文討論 左傳 國語 所載 中大夫 之含義及職司內容 認為 中大夫 不可與 上大夫 下大夫 排比 視為 大夫 等 第 左傳 所載 大夫 一詞前常冠以其他名詞 如 中軍大夫 上軍大夫 下軍大夫 七輿大夫 公族大夫 及 僕大 夫 筆者認為 冠諸 大夫 前名詞即是該大夫職司範圍

More information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新學報第31期 明 新 學 報 31 期 pp.37-55 Volume 31, Ming Hsin Journal, October 2005 李 商 隱 審 美 觀 之 形 成 及 其 理 論 初 探 陳 靜 芬 明 新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部 摘 要 唐 代 詩 歌 雲 蒸 霞 蔚, 詩 人 各 擅 其 場, 李 商 隱 是 晚 唐 詩 壇 最 後 的 絕 響, 在 深 美 閎 約 的 詩 歌 花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4D F736F F D20B4BFAC4BAEFC5FA16DBADEA46CA16EA142A16DB6C0ABD2A57CB867A16EBB50A16DA950A9F6A145C3B4C3E3B6C7A16EA4D1B944BB50AA76B944A4A7A4F1B8FB2E646F63> 曾 春 海 :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65 管 子 黃 帝 四 經 與 周 易 繫 辭 傳 天 道 與 治 道 之 比 較 曾 春 海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系 教 授 摘 要 當 前 學 界 對 周 易 的 研 究, 大 致 上 已 達 成 經 傳 學 的 共 識 四 庫 提 要 卷 一 概 括 易 學 研 究 的 類 型 可 分

More information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More information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218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 第五期 一般論文 結構的當時 作為一個企圖和日語本位主義文化擴張進行抵抗 扭轉不均衡文化流向的批判性知識社群 以民間文學整理作為鏈 接的契機 以學院資源取得合法關鍵 不計採取民族文學遺產 化 知識化的柔軟姿態 開拓創作與言論空間 林荊南等人的努 力具有不可漠視的文化價值與啟 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五期 2007年10月 頁217-258 國立台灣文學館 文化遺產與知識鬥爭[ ] 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 南國文藝 的創刊 柳書琴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摘要 1937年7月台灣報刊廢止漢文欄 漢文文學雜誌紛紛停刊 然而 就在1941年12月1日 大東亞戰爭爆發前一週 台北市日 新町意外發行了一份帶有重建純文學理想的漢文雜誌 南國 文藝 何以一份漢文純文學雜誌得以在太平洋戰爭前夕

More information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188 一般論文 The Pursuit of Reality in Family Catastrophe and Crystal Boys Hung, San-Hui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 2011 年 4 月 頁 187-204 國立台灣文學館 家變 與 孽子 中的父子關係與對 真實 世界的追求 洪珊慧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王文興與白先勇同為 現代文學 雜誌的重要成員 王文興 家變 與 白先勇 孽子 亦是七 與八 年代台灣文學史上兩部重要的長篇小說 家 變 以父親出走為始 逐章敘述范曄與父親的關係變化 其小說內容與其獨特 的文字表現 引發當時台灣文壇的注目 孽子 則以兒子出走

More information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6年6月 第 21 卷 第 3 期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2011 年 9 月 Vol.21 No.3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Sept. 2011 学 术 名 家 研 究 史 学 大 家 安 作 璋 先 生 访 谈 录 康 香 阁 ( 邯 郸 学 院 学 报 编 辑 部, 河 北 邯 郸 056005) 摘 要 : 安 作 璋 先 生 是 新 中 国 成 立 后 最 早 从 事

More information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93-112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93-112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國 立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文 學 院 學 報 第 五 期, 頁 93-112 二 一 二 年 三 月 論 陳 恒 嘉 小 說 寫 作 技 巧 與 主 題 意 識 1 以 老 師 形 象 的 創 作 為 核 心 葉 連 鵬 摘 要 長 期 身 處 教 育 界 的 陳 恒 嘉, 對 於 教 育 相 關 問 題 也 就 十 分 熟 悉 且 關 切, 以 致 於 他 的 小 說 人 物 當 中, 有

More information

5 05 5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5No. May 05 0087 I 07. A 000-599 05 0-07- 4 5 05-0-0 4 5 96 6 994 4 008 408 409 8 05 979 984 96 5 9 987 55 006 67 0 05 00 987 57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 Nov ! / % & 2 PP P. 9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6 Nov ! / % & 2 PP P. 9 詹 康 11605 B223. 5 A 1674-2338 2017 06-0009 -25 DOI 10. 3969/ j. issn. 1674-2338. 2017. 06. 002 1 P. 409 507 5181 1 2017-05-26 1 1961 1988 9 2017 11 6 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

題目: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題目:消解羈囚情結的不同嘗試:柳宗元永州遊記的重新解讀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九 期 2012 年 9 月 頁 1-30 消 解 羈 囚 情 結 的 不 同 嘗 試 : 柳 宗 元 永 州 遊 記 的 重 新 解 讀 鄧 城 鋒 摘 要 關 於 柳 宗 元 永 州 遊 記 的 研 究 甚 多, 然 而 對 始 得 西 山 宴 遊 記 等 個 別 篇 章 的 理 解 不 夠 準 確, 未 能 圓 滿 解 釋 這

More information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 00. - 0.a.b Farzeen Baldrian-Hussein Baldrian- Hussein, Farzeen, Procédés secrets du Joyau magique-traité d alchimie taoïste du XI siécle. Paris: Les Deux Océans.,.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Ling-bao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中國飲食色彩初探 37 The Introduction of Colors on Chinese Food and Drinks Tzong-Ho Yeh Abstract From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food is human being s best activity on the example of nature s humanizatio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三 十 七 期 2011 年 9 月 頁 1-24 論 陶 淵 明 的 讀 史 述 九 章 黃 世 錦 摘 要 述 是 古 代 的 一 種 文 體 陶 淵 明 有 讀 史 述 九 章 之 作, 此 九 章 不 僅 詠 贊 先 賢, 且 兼 有 述 懷 之 意 歷 來 對 此 九 章 微 旨 之 探 索, 自 宋 蘇 東 坡 東 坡 題 跋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文 與 哲 第 二 十 期 2012 年 06 月 頁 205~238 國 立 中 山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論 蘇 軾 黃 州 紅 梅 詩 詞 的 書 寫 策 略 劉 昭 明. 彭 文 良 [ 摘 要 ] 蘇 軾 詠 梅 詩 詞 質 精 量 多, 廣 泛 流 播, 影 響 深 遠, 推 動 提 升 宋 代 詠 梅 詩 詞 的 發 展 與 地 位 蘇 軾 謫 居 黃 州, 作 紅 梅 三 首

More information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3 4 40 2013 No. 4 Serial No. 40 100081 1960 1992 2004 1974 2004 2000 1 27 2013 4 1992 25 27 1983 1 2006 144 145 2000 111 28 2006 144 2007 28 3330 29 30 2013 4 2006 78 2006 174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820BDD7A848B171A4E5AABAA55FA8CAAED1BC6720B071C541B5BE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57-284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論 沈 從 文 的 北 京 書 寫 郝 譽 翔 摘 要 在 沈 從 文 作 品 中, 以 都 市 為 題 材 的 小 說 份 量 幾 乎 與 鄉 土 相 當, 鄉 土 與 都 市 可 說 是 沈 從 文 同 時 擁 有 的 兩 副 臉 孔 兩 種 聲 音, 矛 盾 並 存 在 他 的

More information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206 雜但總的來說陳維崧仍然受到肯定特別是陳廷焯 對陳維崧有了再 發現 侯雅文的文章試圖抽樣選取不同時期的清詞選本來探討陳維崧詞的經典化 內涵及其過程不過其中與本文有關係的只有王昶 國朝詞綜 一種雖然前後對 照多少揭示了其價值但對如何反映雍乾詞學傾向尚未能展開 李睿的文章全 面 雍乾詞壇對陳維崧的接受 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晚清譚獻 1832 1901 討論清詞時曾提出過一個著名論斷 錫鬯其年出而本 朝詞派始成 他認為朱彝尊 1629 1709 和陳維崧 1625 1682 是清詞發展中的 1 重要代表人物並特別指出 嘉慶以前為二家牢籠者十居七八 譚獻是在詞學 理論上具有卓越建樹的批評家他的看法歷來為學界所重視 從具體實踐來看對 於朱彝尊的研究已經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正確

More information

106陳怡良.doc

106陳怡良.doc 111 1. 2. * 2005 7 111 146 Hsieh Lingyun s Aesthetic Accomplishment and the Artistic Beauty in His Scenery Poems Chen Yi-Lia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二 卷 第 三 期 / 95 年 7 月 何 處 是 歸 家?: 台 灣 俗 語 中 女 有 所 歸 的 女 性 養 成 模 式 與 文 化 反 映 初 探 The 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Women: A Study about Nyu You Suo Gui the Female s Education Pattern and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281-311 19 2 90 12 987-1053 987?-1053? * 281 282 19 2 1034-1038 1 2 1 1957 3 91-98 James R. Hightower, The Song Writer Liu Yung, part 1 & 2,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More information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頁 93~104 冰 山 理 論 下 的 文 藝 創 作 觀 : 王 鼎 鈞 千 手 捕 蝶 析 論 ( 上 ) Views of Literature Creation under Iceberg (Part I) 黃 雅 莉 Ya-Li Huang 新 竹 教 育 大 學 語 文 系 教 授 Professor,

More information

2 : 87,,, :,,,,;,,,,,,,,,,,,,,,,,, :,, [ 3 ],,,,,,,,,,, ;,,,, :,,,,,,,,,, : (),,,, [ 2 ] ( ),,,,,, [ 2 ] ( ),,, [ 2 ] ( ),,,,,,,,,,, :,, %, [ 4 ] 25,

2 : 87,,, :,,,,;,,,,,,,,,,,,,,,,,, :,, [ 3 ],,,,,,,,,,, ;,,,, :,,,,,,,,,, : (),,,, [ 2 ] ( ),,,,,, [ 2 ] ( ),,, [ 2 ] ( ),,,,,,,,,,, :,, %, [ 4 ] 25, 372 2006 3 ( ) JOURNAL OF NANCHANG UN IVERSITY Vol. 37 No. 2 Mar. 2006 1, 2 (1., 200433; 2., 130012) :,,,,, : ; ; ;; : I207. 22: A : 1006-0448 (2006) 02-0086 - 012,,,,,,,,, :, [ 1 ] ( ),,,,, ;,,,,, : (,,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5F355FBDD7A16DA4E5A4DFC04AC073A16EA4A4AABAA175B74EB648A176BB50A175A4F1BFB3A176> 東 吳 中 文 學 報 第 二 十 期 2010 年 11 月 頁 109-132 論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意 象 與 比 興 陳 秋 宏 提 要 本 文 以 文 心 雕 龍 中 的 神 思 物 色 比 興 等 篇 章 為 出 發 點, 藉 由 打 破 篇 章 侷 限 的 論 述, 試 圖 從 物 象 心 象 ( 文 字 ) 意 象 ( 語 言 文 字 層 面 ) 的 創 作 活 動 架 構,

More information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學 報 - 人 文 社 會 類 第 四 十 期 2013 年 3 月 頁 61-88 永 遠 的 革 新 號 側 論 筆 匯 遺 漏 在 文 學 史 上 的 密 碼 及 其 重 要 性 陳 明 成 摘 要 由 於 歷 來 有 關 文 學 雜 誌 與 現 代 文 學 的 研 究 成 果 已 呈 豐 碩, 相 形 之 下, 對 於 栽 種 在 兩 者 之 中 的 革 新 號 筆

More information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2010 2010 2011 2009 2007 2011 23 A 18 * A 18 A D035. 1 A 1674-2486 2015 02-0022 - 25 Bennett 1976 Cell 1977 Whyte 1974 * chennabo@ mail. sysu. edu / 12YJC840048 13YJA810002 985 22 2011 2011 A B A 18 A 2006 2007 2008 2007 2007a 2007b 2007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5.黃鶴樓新詮.doc

Microsoft Word - 5.黃鶴樓新詮.doc 東 華 漢 學 第 6 期 ; 頁 131-156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7 年 12 月 仙 鄉 帝 鄉 梓 鄉 : 崔 顥 黃 鶴 樓 新 詮 陳 一 弘 * 摘 要 崔 顥 的 黃 鶴 樓, 所 以 擁 有 絕 唱 的 不 朽 文 學 價 值, 在 於 詩 中 所 展 現 的 生 命 省 思 與 追 尋 總 括 言 之 有 三 大 方 向, 即 神 仙 嚮 往 揚 名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 15 卷第 5 期 2014 年 10 月 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 15 No. 5 Oct. 2014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党内民主的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石摇 学摇 峰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天津 300191) [ 摘摇 要] 摇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59 [1] [2] [3] A A ( 4 ) A A [4]

59 [1] [2] [3] A A ( 4 ) A A [4] 5 1 5 (1): 58 70 2013 3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 Mar., 2013 DOI: 10.3724/SP.J.1224.2013.00058 100190 20 50 70 2009 60 G301 A 1674-4969(2013)01-0058-13 20 50 1 : 2012 12 25; : 2013 01 18 : (Y250013015)

More information

K9 A 008-569 08 0-006 - 6 6 949 6 64 4 0 5 000 40 6500 6000 7 5000 400 8 6000 0 Malayo - Polynesian 6000 Malayo - Polynesian 4 5 4. 5 5500 5 4 000 6 4 5 6 986 6 5 006 0 995 4 99 99 990 987. 5 5000 008

More information

104王三慶.doc

104王三慶.doc 2005 12 95 120 4 2 437-464 On Establishment and Abolishment of 95 New Words made by Wu Tse-t ien, as well as Multiple Version of Written Languages Wang San-Ch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1邱敏捷-人文.indd

1邱敏捷-人文.indd 39 2 94 1 27 1 1 1893 1964 2 3 NSC93 2411 H 024 003 1 80 2 76 878 3 80 12 21 59 2 4 437 495 5 6 7 343 413 8 4 72 12 3649 5 5568 6 7 147 167 334 416 8 6 91998 2 280 3 9 10 11 1990 1847 2073 2778 4382 9

More information

2 2006,,,,,,,,, ; ;;,,,,,,????,,,,, ( ),,,,,,, :,, ;,,,,,,, ( ),,,,,,,,, :,;, ( ),,,?,80 ( Gender),,,,,,,,,

2 2006,,,,,,,,, ; ;;,,,,,,????,,,,, ( ),,,,,,, :,, ;,,,,,,, ( ),,,,,,,,, :,;, ( ),,,?,80 ( Gender),,,,,,,,, :,,, 46 %, 21,,,, 2005 10,,,,, 7,,,, : ; ; ; : G776 : A : 1007-3698 (2006) 01-0001 - 015 21,,,,,,,, :,,,,, :, ( ),, 2 2006,,,,,,,,, ; ;;,,,,,,????,,,,, ( ),,,,,,, :,, ;,,,,,,, ( ),,,,,,,,, :,;, ( ),,,?,80

More information

項, 且 持 續 兩 週 : 心 情 是 悲 傷 無 望 的 ; 對 平 日 熟 悉 的 活 動 缺 乏 興 趣 ; 食 慾 體 重 驟 增 或 驟 減 ; 失 眠 ; 失 去 活 力 及 感 到 勞 累 ; 精 神 運 動 性 活 動 遲 滯 ; 無 價 值 感 或 罪 惡 感 ; 專 注 力 決

項, 且 持 續 兩 週 : 心 情 是 悲 傷 無 望 的 ; 對 平 日 熟 悉 的 活 動 缺 乏 興 趣 ; 食 慾 體 重 驟 增 或 驟 減 ; 失 眠 ; 失 去 活 力 及 感 到 勞 累 ; 精 神 運 動 性 活 動 遲 滯 ; 無 價 值 感 或 罪 惡 感 ; 專 注 力 決 陳 巧 菱 陸 秀 芳 * 中 文 摘 要 本 文 乃 運 用 悲 傷 輔 導 技 巧 接 連 失 去 兩 親 生, 筆 者 從 中 瞭 解 失 去 親 人 產 生 人 身 心 影 響 與 家 庭 衝 突, 確 認 具 有 哀 傷 功 能 失 常 潛 在 危 險 性 自 殺 妥 協 性 家 庭 因 應 能 力 失 調 睡 眠 型 態 紊 亂 等 四 項 問 題, 透 過 鼓 勵 表 達 悲 哀 愧

More information

2013 6 Taiwan Literature Studies No. 4, June 2013. 167 198 Research Article Wú Xiāng Yìn Xiàng and Native Literature: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ú Chéng s Poetry in the 1970s 蔡明諺 Tsai, Ming-yen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Microsoft Word - 6-誤入與遊歷_黃東陽_p _.doc 興 大 人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九 期, 頁 167-188 1 二 七 年 九 月 誤 入 與 遊 歷 宋 傳 奇 王 榭 仙 鄉 變 型 例 探 究 黃 東 陽 摘 要 肇 興 六 朝 的 仙 鄉 傳 說 不 僅 騰 播 於 當 時, 後 世 亦 多 仿 摹 其 撰 寫 體 制 及 內 容, 嘗 為 小 說 及 戲 曲 的 重 要 命 題 惟 於 六 朝 所 奠 定 下 仙 鄉 的 基 本

More information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Liu Zong-Yuan s Story of He-Jian : Also on Liu s Reflections and Writings on Human Desires Fang Jie * Abstract Both Liu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九 期 2015 年 6 月 頁 129 ~ 17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柳 宗 元 河 間 傳 析 論 兼 論 子 厚 對 人 欲 的 省 思 與 書 寫 方 介 * 提 要 柳 宗 元 與 韓 愈 同 倡 古 文, 同 主 文 以 明 道, 然 而, 傳 世 柳 集 中, 卻 有 河 間 傳 一 文, 以 極 大 膽 之 筆 法 書 寫 女 子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Microsoft Word - z-ww377-03 台 灣 學 誌 第 二 期 2010 年 10 月 頁 49-77 日 治 時 期 府 城 士 紳 王 開 運 的 憂 世 情 懷 及 其 化 解 之 道 施 懿 琳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教 授 shyyilin@gmail.com 陳 曉 怡 崑 山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講 師 mayfennel@gmail.com 摘 要 王 開 運 是 日 治 至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ϲ ฯ र ቑ ጯ 高雄師大學報 2015, 38, 63-93 高雄港港史館歷史變遷之研究 李文環 1 楊晴惠 2 摘 要 古老的建築物往往承載許多回憶 也能追溯某些歷史發展的軌跡 位於高雄市蓬 萊路三號 現為高雄港港史館的紅磚式建築 在高雄港三號碼頭作業區旁的一片倉庫 群中 格外搶眼 這棟建築建成於西元 1917 年 至今已將近百年 不僅躲過二戰戰 火無情轟炸 並保存至今 十分可貴 本文透過歷史考證

More information

00. - 0-000 0 10 0 00-0 0 11 12 13 14 15 b 16 17 18 19 0 - 20 0 0-0 0 21 22 H.Mead 0-0 - ( ) 23 ( ) 24 ( ) 25 ( ) 26 27 00 0 00 0 28 29 30 31 ( ) 0 0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 ) Northrop F.S.C.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館 館 0 年 9 館 90 0% 館館 Common School Graduates and Taiwanese Society during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ihsien Hsu *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evaluate the social meaning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6) 200 BIBLID 0254-4466(2009)27:4 pp. 1-34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 民國 98 年 12 月 ) ** * 2008 3 7 2009 10 21 * ** NSC 96-2411-H-006-007-MY3 1 2 漢學研究第 27 卷第 4 期 1 2 1 Mary Douglas,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the

More information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2006 12 137-178 The Various Viewpoints of Yao Ying s Jail-period Poems 137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More information

a

a 101/12, pp. 575 608 575 C 陳宜中 100 8 29 101 6 4 576 1 2011 2011 2011a 2 1 2008 1949 2 577 3 1990 2000 1994 2003a; 2006a; 2006b; 2006c; 2009; 2011a; 2011b 3 20102008; 2010 578 1990 4 1988 2000 1988 1980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第1期 阅江学刊 2016 年 2 月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 1 Feb 2016 审美文化研究 植物审美专辑 论 红楼梦 中的桂花 俞香顺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 210097 摘要 红楼梦 继承了桂花的原型意义 比德 思路 用桂花形容袭人的性格 还使用了 蟾桂 折桂 两个与桂花有关的典故 红楼梦 中出现的桂花既有秋桂 也有南方特有的春 桂 红楼梦 中有两次赏桂活动

More information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03施琅「棄留臺灣議」探索.doc 38 93 43 59 43 44 1 2 1621 1645 1646 3 1647 1649 4 1 1996 12 121 2 1988 1 54---79 3 1990 2 39 4 1987 8 16 19 1649 27---28 45 1651 5 1656 1662 1664 1667 1668 6 1681 1683 7 13 1958 2 1651 2002 11 67 1961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5B171AB73B6CBA8ECAB73A6D3A4A3B6CBA158B3AFA46CA9F9BB50B169A445C4D6AABAB750B94AB8D6B9EFA4F1ACE3A873> 中 正 漢 學 研 究 2012 年 第 一 期 ( 總 第 十 九 期 ) 2012 年 6 月 頁 111~134 國 立 中 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系 111 從 哀 傷 到 哀 而 不 傷 : 陳 子 昂 與 張 九 齡 的 感 遇 詩 對 比 研 究 * 丁 涵 摘 要 在 中 國 古 典 文 學 語 境 中, 一 個 主 題 的 奠 立 往 往 需 要 歷 時 彌 久, 而 這 本

More information

[1] [2] [3] [4] 20 [5] Thomas Barclay, [1] [2] [3] [4] [5]

[1] [2] [3] [4] 20 [5] Thomas Barclay, [1] [2] [3] [4] [5] BIBLID 1026-5279 (2002) 91:2 pp. 65-92 (2002.12) 6 5 Keywords Taiwan Publication Publishing History Bookstore Chinese Books E-mail: 875a@academia.drnh.gov.tw 66 2002.12 [1] [2] [3] [4] 20 [5] 20 1881 Thomas

More information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精 簡 報 告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 旭 輝 壹 中 英 文 摘 要 摘 要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是 成 就 最 高 的 現 代 詩 人, 作 品 中 出 現 大 量 對 中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精 簡 報 告 計 畫 主 持 人 : 丁 旭 輝 壹 中 英 文 摘 要 摘 要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是 成 就 最 高 的 現 代 詩 人, 作 品 中 出 現 大 量 對 中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古 典 漢 語 題 材 的 現 代 轉 化 - 余 光 中 洛 夫 楊 牧 詩 中 的 古 典 策 略 研 究 成 果 報 告 ( 精 簡 版 ) 計 畫 類 別 : 個 別 型 計 畫 編 號 :NSC 99-2410-H-151-025- 執 行 期 間 :99 年 08 月 01 日 至 100 年 07 月 31

More information

:1949, 1936, 1713 %, 63 % (, 1957, 5 ), :?,,,,,, (,1999, 329 ),,,,,,,,,, ( ) ; ( ), 1945,,,,,,,,, 100, 1952,,,,,, ,, :,,, 1928,,,,, (,1984, 109

:1949, 1936, 1713 %, 63 % (, 1957, 5 ), :?,,,,,, (,1999, 329 ),,,,,,,,,, ( ) ; ( ), 1945,,,,,,,,, 100, 1952,,,,,, ,, :,,, 1928,,,,, (,1984, 109 2006 9 1949 3 : 1949 2005, : 1949 1978, ; 1979 1997, ; 1998 2005,,, :,,, 1949, :, ;,,,, 50, 1952 1957 ; ; 60 ; 1978 ; 2003,,,,,,, 1953 1978 1953 1978,,,, 100,,,,, 3,, :100836, :wulijjs @263. net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高 餐 通 識 教 育 學 刊 第 七 期 頁 93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年 十 二 月 NKUHT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Vol.7, pp.93, Dec 2011 洗 滌 神 州 舊 淚 痕 論 于 右 任 詩 書 之 頓 挫 美 柯 耀 程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兼 任 講 師 摘 要 于 右 任 為 中 華 民 國

More information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台 灣 人 權 學 刊 第 三 卷 第 三 期 他 還 接 受 教 育 部 的 委 託, 長 年 擔 任 中 央 層 級 的 人 權 教 育 輔 善 團 的 指 導 教 授, 至 今 已 有 多 年 我 雖 然 不 是 很 了 解 為 什 麼 他 可 以 一 邊 承 擔 教 育 部 賦 予 的 任 人權教育在台灣的推動及其進取之道 但昭偉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系教授 摘要 2016 年台灣的大選結果 素來對人權倡議有較多同情的民主進步黨取得政權 假如這曾提出以人權立國的政黨重新要來推動人權教育 並期許以人權政策和 國際社會接軌 他們在人權教育的推動上究竟應該採取什麼樣的作為才會最有 效 在這篇論文中 本文作者先交待從 2000 年到 2015 年當中兩個執政黨在人 權教育上的作為 在交待過程中 作者從教育理論和實踐工作者的觀點來評述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92 1 The study of sorcery and voodoo in Ming Dynasty. 8911303 115 Ming Dynasty, sorcery, voodoo Chapter one presents the studying motivations, the methodology and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nd the literature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CAADB1A142A5D8BFFDBB50A4A4AD5EBA4BAD6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ABCAADB1A142A5D8BFFDBB50A4A4AD5EBA4BAD6E2E646F63> 東 吳 大 學 心 理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劉 惠 琴 我 與 我 的 客 家 家 庭 真 實 與 理 想 研 究 生 : 葉 桂 玉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四 年 七 月 目 錄 緒 論 第 一 章 回 顧 過 去 第 一 節 第 二 節 第 三 節 第 四 節 第 五 節 第 六 節 第 七 節 第 八 節 家 庭 篇 1 小 學 篇 29 國 中 篇 35 五 專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35-55

35-55 BIBLID 0254-4466(2000)18:2 pp. 35-55 18 2 89 12 * 35 36 1 1 24 1980 802-805 37 2 2 128 1959 3223 38 3 4 36 5 6 7 3 5 179 4 14 1805 5 6 258-260 6 127 3215 7 6 255 87 39 8 9 10 11 12 13 14 8 5 1986 642 9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720A4E8AA46BEF0A16DAC4CAC4EB8E2A8A5A16EB5FBB3B3B8D620B169AB57ACD52E646F63> 東 華 漢 學 第 10 期 ;227-256 頁 東 華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2009 年 12 月 方 東 樹 昭 昧 詹 言 論 陶 詩 張 俐 盈 摘 要 方 東 樹 (1772-1851) 論 詩 名 著 昭 昧 詹 言, 係 就 王 士 禛 古 詩 選 與 姚 鼐 今 體 詩 鈔 所 選 名 家 之 作, 一 一 論 其 詩 法 而 成 全 書 凡 二 十 一 卷, 其 中

More information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 2006 12 107-136 1661-107 The Melancholy South - Sun Yuan-heng s Writings on Formosan Products and Climate in Chi-Kan Collections and Their Internal Implication Shih Yi-Lin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36 () 2009,,,,,, 22,,,,,,,,, :,,,,,,,,, (Bright) (Cobden) ( Gladstone),,,,,,,,,,;,,,,,, :,,,,,,, ;,,,!,,,,,,,,,,,,,,,,,,,,,,,, :,,,,,,, 18, , :,

36 () 2009,,,,,, 22,,,,,,,,, :,,,,,,,,, (Bright) (Cobden) ( Gladstone),,,,,,,,,,;,,,,,, :,,,,,,, ;,,,!,,,,,,,,,,,,,,,,,,,,,,,, :,,,,,,, 18, , :, 46 2 2009 3 ()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ol. 46, No. 2 Mar. 2009 (, 100871) :, 1898,,,,,,:, ;,,, ; ( ), : ; ; ; : I20615 :A :100025919 (2009) 0220035214,,,,,,, (,1868

More information

1119 1 2012 9 2751 3 4 1 1895 78 2015

1119 1 2012 9 2751 3 4 1 1895 78 2015 2015 1 32 1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Jan. 2015 Vol. 32 No. 1 doi 10. 3969 /j. issn 1007-6522. 2015. 01. 005 200241 - J912 A 1007-6522 2015 01-0077-15 1 2014-09-01 1953-1 2010 1 213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宗 教 學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藕 益 智 旭 的 菩 薩 思 想 之 研 究 A Study of Ouyi Zhixu s thought on Bodhisattva Precepts 研 究 生 : 釋 延 明 指 導 教 授 : 黃 國 清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十 九 日 論文摘要 智旭身處的時代背景 可謂是政治腐敗 社會經濟紊亂的態勢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71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 楊 開 煌 一 前 言 二 學 科 之 建 立 與 發 展 三 歷 史 的 回 顧 四 反 省 代 結 論 本 文 主 要 是 透 過 歷 史 的 回 顧 來 檢 討 在 台 灣 的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發 生 與 發 展 的 歷 程 本 文 作 者 以 個 人 親 與 的

More information

335-365

335-365 BIBLID 0254-4466(2003)21:1 pp. 335-365 21 1 92 6 * 335 336 21 1 1 2 3 4 5 6 7 1 1963 8 2 1978 250-251 3 1 7 4 3 2 5 1997 163 6 1984 7 1975 70 337 8 9 10 11 12 13 8 1992 331 333 9 1998 298 10 2001 187 11

More information

60,,,, ( ) ;,,,,,,,, ( ),, :,,,,,,,,,,,,,,,,,,,,,,,,, ;,,,,,, : :,,,,,,,,,,,,,,,,,, ( ),,( ) 11

60,,,, ( ) ;,,,,,,,, ( ),, :,,,,,,,,,,,,,,,,,,,,,,,,, ;,,,,,, : :,,,,,,,,,,,,,,,,,, ( ),,( ) 11 ,,,,,,, ;,, ;,, () ( ), ; ( ),,,,,,,,, ;,,,,,,,,,,,,,,,,,,,,,, 60,,,, ( ) ;,,,,,,,, ( ),, :,,,,,,,,,,,,,,,,,,,,,,,,, ;,,,,,, : :,,,,,,,,,,,,,,,,,, ( ),,( 1983 1940 ) 11 61,,,,,,,,,,,,,,, ( )!,,,,, :,,,?,,,?,,,,,,,,,?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興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三 十 一 期 (2012) 民 國 101 年 6 月 出 版 1 周 易 艮 卦 義 理 衍 析 林 文 彬 * 摘 要 易 經 艮 卦 艮 之 本 義 傳 統 上 都 以 注 視 解 之, 引 申 為 止 是 指 目 視 之 所 注 止 本 文 則 認 為 艮 之 本 義 或 當 為 不 見, 引 申 的 止 義 是 說 因 不 見 而 目 視 為 之 止, 艮 卦

More information

33-57

33-57 BIBLID 0254-4466(2001)19:2 pp. 33-57 19 2 90 12 1465-1547 1 2 * 1 1990 4 2 1 4-5 33 34 19 2 3 4 3 1995 3 138 147-149 1990 7 400-407 1994 19 19 23 1980 34 162 177 1971 3 3 27 1961 78 3 1988.6 175-183 4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日 本 規 範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法 制 改 革 之 研 究 71 日 本 規 範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法 制 改 革 之 研 究 林 淑 馨 摘 要 一 前 言 二 日 本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意 涵 與 範 疇 三 日 本 非 營 利 組 織 的 發 展 與 法 規 制 訂 的 經 過 四 特 定 非 營 利 活 動 促 進 法 的 內 容 及 意 義 之 析 評 五 日 本 非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6 6 139 170 1849 139 A Study of Poetry by Huang Tsung-Yi, Writer in Residence at Taiwan during the Daoguang and Xianfeng Reigns Lai Li-Gyan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Surve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vorable Local Conditions and Field,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Decoration of Street Taking Hai An Road of Tainan City for Example Abstract It has been several decades

More information

9(3)人文封面

9(3)人文封面 102 9 3 243-256 摘要 30 1931 1930 322-323 1943 7 31 30 40 1895 1896 244 1 2005 1-17 1943 1933 73 2011 116 30 30 1931 1 2011 24 33 245 1937 1941 12 1930 322-323 1943 7 31 2003 28-59 1920-1925 1926-1937 1937-1978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六 期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十 二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17 頁 37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cember 15, Dec. 2010, Research, pp.17-37 吳 園 : 邊 陲 內 地 富 庶 氣 勢

More information

《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

《紅樓夢》中的「石榴花」-賈元春新論 2004 5 113 ~ 156 * 93.02.04.93.04.14 * 114 Pomegranate Flower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Jia Yuan-chun Ou, Li-chuan * Abstract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flower symbol of Yuan-chun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2007 4 131-170 prototype theory 131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1966 93 2 1966 2003 THE RESEARCH OF CHANG HSIAO-FENG'S LYRICAL ESSAYS 1966 2003 8911213 172 LAN PEI CHEN Hsu Hsin yi Keywords CHANG, HSIAO-FENG Modern Prose Lyrical Taiwanese Literature Abstract CHANG,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Microsoft Word - 2 黃州詩景  李妮庭.doc 東 華人文 學報 第十七期 頁 21-59 2010 年 7 月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黃州詩景 張耒的地方表述與遷謫意識 李妮庭 提 要 如同蘇軾在黃州的居遊為宋人所樂道 張耒的黃州詩也喚起了宋人對黃州這 一地方的情感與想像 然而 與前人迥異 張耒詩卻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地方感 顯現其遷謫意識 具體而言 張耒詩中所描寫的黃州 意味著 非吾土 的南方 北方的城市映像與荒山野水的現實 相互對立 激盪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80 戲劇學刊 Evaluating the Verbal Descriptions of Obscure and Lost Peking Operas in Taiwan as Recorded in Chinese Opera Monthly Liu Hui-Fen* Abstract Chin

80 戲劇學刊 Evaluating the Verbal Descriptions of Obscure and Lost Peking Operas in Taiwan as Recorded in Chinese Opera Monthly Liu Hui-Fen* Abstract Chin 劉慧芬臺灣冷門京劇劇目出記錄考察 以 國劇月刊 為據 臺灣冷門京劇劇目出記錄考察 以 國劇月刊 為據 劉慧芬* 中文摘要 國劇月刊 雜誌對臺灣京劇自民國66年1月始 至79年7 月 1977.1~1990.7 大約十四年間的出檔期 京劇員 出劇目 出團 體 出地點 出類型與出評價等等總體劇場現象 有著第一手的記錄與論 述 忠實反映出臺灣京劇繁榮時期的發展特色 本文以此為據 針對臺灣冷門劇 目之出記錄加以歸納整理

More information

室内设计2013年第6期.indd

室内设计2013年第6期.indd ISSUE 6 DEC. 20 / JOURNAL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WEST CHINA / 08 明长城蓟镇建置时间考辨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Founded Time of Ji-Town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王琳峰 郭宇力 WANG Linfeng, GUO Yuli 摘 要 长城 九边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B169B74FC5EF2020A8E2A9A4B0EABB79B1D0ACECAED1A56AA8E5B8D6BA71BFEFBFFDA4A7ACE3A8732E646F63> 國 立 臺 北 教 育 大 學 人 文 藝 術 學 院 語 文 與 創 作 學 系 語 文 教 學 碩 士 班 ( 暑 期 班 ) 碩 士 論 文 Master Program of Language Instruction ( Summ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Language and Creative Writ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