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活士品格倫理與趙紫宸人格倫理的批判性比較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侯活士品格倫理與趙紫宸人格倫理的批判性比較"

Transcription

1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2014 侯 活 士 品 格 倫 理 與 趙 紫 宸 人 格 倫 理 的 批 判 性 比 較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Stanley Hauerwas' and T.C. Chao's character ethics 趙 文 娟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Recommended Citation 趙 文 娟, " 侯 活 士 品 格 倫 理 與 趙 紫 宸 人 格 倫 理 的 批 判 性 比 較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Stanley Hauerwas' and T.C. Chao's character ethics" (2014). 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Paper 48. This Thesis is brough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ccess by the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at 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t has been accepted for inclusion in 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by an authorized administrator of HKB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2 [Type text] 侯活士品格倫理與趙紫宸人格倫理的批判性比較 A Critical Comparison of Stanley Hauerwas and T.C.Chao s Character Ethics 趙文娟 哲學博士學位課程 主導老師 羅秉祥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 二零一四年三月

3 聲 明 本 文 是 本 人 於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修 讀 哲 學 博 士 學 位 課 程 期 間 完 成 的 論 文 此 論 文 從 未 在 其 他 學 院 發 表 作 為 考 取 文 憑 學 位 或 其 他 學 歷 之 用 簽 名 : 日 期 : 二 零 一 四 年 三 月 i

4 提要 本論文采用詮釋--對話的方法 深入比較了侯活士和趙紫宸的品格 人 格 倫理 旨在期望該方法能夠較準確全面地展現他們各自倫理思想之獨特 性 以及促進與豐富中西方學界在該理論上之交流 基於此 本論文首先批判性地分析與詮釋了二者的相關文本 以此揭示 他們重要的神學倫理學語境 前設與內容 再者 在文本詮釋之基礎上比較 了二者概念與內容上之重要的相似點與不同之處 其次 找出了二者在實踐 中嘗試處理的道德議題--戰爭與和平 並從他們各自的立場出發相互詢問道 德實踐之目的 原則和意義 從而進行跨文化的溝通對話 最後筆者得出如 下結論 侯活士與趙紫宸的品格 人格 倫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或者有交疊與相異之處 儘管其倫理確是基於不同文化背景產生的兩種理論 具有不同的概念體系與社會背景 而這塑造了他們各自處理道德問題的視角 差異性 但是 總體上他們始終以 如何成為聖潔和平的群體 發展相關理論 以及他們不斷在回應 信徒應該如何處理戰爭與和平 之實踐問題 不僅如此 侯活士的品格倫理在理論上更系統與完善 它能夠為趙紫宸人格倫理之重構 提供參考與借鑒 較之 趙紫宸的人格倫理在實踐上更具體與切實 它能夠 為侯活士的倫理實踐反省給予啟迪 關鍵詞 品格 人格 比較 詮釋 對話 ii

5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a hermeneutical-dialogical approach to conduct an in-depth comparison of character ethics by Stanley Hauerwas and T.C.Chao. It is hoped that this approach will show more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the uniqueness of the ethical thinkingin each tradition and promote the discussion of character ethics in eastern and western academic circles. In view of such intention, the author has undertaken three tasks: (i) critically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original texts of both thinkers, and sketch out the contexts and contents of their theological ethics respectively; (ii) elicit from the original texts the significan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ethical concepts and contents; (iii) discus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moral issues raised by two thinkers, i.e. war and peace. These tasks aimto mutually delineate and examinethemoral frameworks and worldviews, reasoning and praxis that shape the each tradition, whereby a cross-cultural dialogue can be generated. The conclusion drawn by the author is that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auerwas and Chao concerning character ethics can be found.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ir ethical theories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thus have different conceptual systems to respond to different social milieus, which in turn shape their perspectives on moral issues, both of them have developed their own ethical theories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be a holy and peaceable community' as well as responding to the moral problem of 'how Christians should deal with the question of war and peac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the author s final contention thathauerwas character ethics is more complete and systematic than that of Chao sand therefore it could be used a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 ethics for contemporary Christia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However, Chao s character ethics is more context-sensitive and iii

6 down-to-earth than that of Hauerwas and also it could be used as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Hauerwas ethical reflection. Keywords: character, comparison, hermeneutic, dialogue iv

7 謝 辭 本 論 文 能 夠 順 利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謝 我 的 導 師 羅 秉 祥 教 授 回 顧 五 年 前, 博 士 階 段 學 習 伊 始, 恰 逢 在 四 川 地 震 中 痛 失 雙 親, 痛 失 家 園 曾 一 度 陷 入 嚴 重 抑 鬱 之 境 地 而 不 能 自 拔, 恍 惚 於 生 死 之 間, 對 於 學 習 之 事 自 然 無 能 為 力 如 此 境 況, 身 邊 的 親 人 朋 友 堪 憂, 作 為 導 師 的 壓 力 自 不 必 言 然 而, 導 師 的 百 般 鼓 勵 包 容 與 忍 耐, 盡 收 眼 底, 感 激 之 情, 難 以 言 表 再 者, 在 攻 讀 博 士 學 位 的 五 年 期 間, 導 師 治 學 嚴 謹, 博 覽 群 書 之 風 範 給 我 留 下 了 深 刻 印 象, 亦 為 我 今 後 的 治 學 樹 立 了 良 好 榜 樣 於 我 而 言, 輾 轉 幾 次 最 後 擬 定 以 比 較 之 進 路 來 探 討 基 督 新 教 品 格 倫 理, 實 屬 不 易 五 年 前, 在 中 國 神 學 院 學 習, 初 次 接 觸 到 侯 活 士 的 神 學 倫 理 學, 對 其 研 究 之 旨 趣 盎 然 然 而, 具 體 嘗 試 深 入 研 究 則 陷 入 多 重 困 境, 舉 步 維 艱 導 師 的 大 膽 提 議, 最 終 為 我 確 定 了 研 究 之 方 向, 後 期 推 薦 我 去 杜 克 大 學 (Duke University) 拜 訪 侯 活 士 教 授 更 激 發 了 我 研 究 之 興 趣 與 自 信, 在 此 深 表 謝 意 在 本 論 文 之 寫 作 過 程 中, 筆 者 也 得 到 了 侯 活 士 教 授 的 悉 心 指 導 與 熱 情 相 助, 他 在 百 忙 之 中 解 答 我 的 各 種 問 題, 關 心 我 論 文 寫 作 進 展, 及 其 未 來 發 展 方 向 並 不 吝 寶 貴 時 間, 邀 請 我 隨 時 造 訪 其 次, 香 港 中 文 大 學 的 邢 福 增 博 士 為 本 論 文 趙 紫 宸 部 分 的 資 料 收 集 給 予 了 熱 情 無 私 的 幫 助, 且 為 該 部 分 的 進 一 步 修 改 提 供 了 詳 實 寶 貴 的 意 見 與 建 議 香 港 浸 會 大 學 宗 教 哲 學 系 的 張 穎 博 士 亦 師 亦 友, 常 常 解 答 我 各 種 神 學 與 哲 學 問 題, 並 對 我 的 論 文 寫 作 給 予 了 極 大 幫 助 再 者, 美 國 Shaw University 的 Dr. Mike Broadway( 侯 活 士 早 期 v

8 的博士學生 關啟文教授 中國神學院的余達心教授 楊慶球教授 鄭順佳 博士 以及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的劉振鵬博士 禤智偉博士為我的論文研究等 方面給予了諸多幫助與寶貴指點 吳錦明先生仔細校對了本論文之繁體字 此外 我的先生鄭毅在我人生的最低谷進入我的生命 不離不棄 以無條件 的愛支持我關心我 鼓勵我完成學業 在此一一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 在論文寫作之漫長旅程中 筆者得到了蘇穎睿牧師 蘇劉君玉師 母 黃文謙爸爸 黃媽媽 張略牧師與師母 鄧愛媚家姐與姐夫 哥哥等長 輩的悉心關懷 也得到諸多朋友 Ivan Jan Rita Anthony Florence Jolly Tara 白鶯 玉珍 賀志勇 韓思藝 靜瑤 杜梅 古維基 黃鶯 薛霞霞 胡愛華等的各樣幫助 所有的深情厚誼 銘記於心 在美國訪學期間 我的 親善家庭 Maggie, Richard, Nancy, Larry, Charlene, Gregory, Claudia, Victoria, Robert David 等熱情接待我 關心我的生活所需 她們的愛貼切地詮釋了 聖 經 中的 hospitality 在此深表謝意 掩卷之際 將最深切的感恩獻給上帝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 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 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 看 守的人就枉然儆醒 對此 筆者感觸頗深 趙文娟 2014 年 3 月 vi

9 目 錄 聲 明... i 提 要... ii Abstract... iii 謝 辭... v 目 錄... vii 第 一 章 導 言 問 題 緣 起 與 時 代 意 義 研 究 方 法 與 意 義 研 究 貢 獻 研 究 局 限 文 獻 綜 述 學 者 對 侯 活 士 作 品 之 研 究 狀 況 學 者 對 趙 紫 宸 作 品 之 研 究 狀 況 第 一 部 分 侯 活 士 的 品 格 倫 理 第 二 章 導 言 美 德 倫 理 傳 統 之 失 落 : 簡 要 回 顧 北 美 新 教 倫 理 思 想 啟 蒙 工 程 : 康 德 的 倫 理 學 新 教 自 由 神 學 家 : 特 洛 爾 奇 的 倫 理 學 社 會 福 音 運 動 : 饒 申 布 士 的 神 學 倫 理 學 萊 茵 霍 爾 德 尼 布 爾 的 神 學 倫 理 學 理 查 尼 布 爾 的 神 學 倫 理 學 vii

10 2.1.6 拉 姆 齊 的 倫 理 學 古 斯 塔 夫 森 的 倫 理 學 小 結 第 三 章 品 格 導 言 侯 活 士 的 品 格 定 義 自 我 主 觀 能 動 行 為 行 動 與 品 格 當 今 道 德 哲 學 的 自 我 觀 天 主 教 倫 理 學 的 自 我 觀 基 督 新 教 神 學 倫 理 學 的 自 我 觀 侯 活 士 的 自 我 觀 侯 活 士 的 主 觀 能 動 行 為 行 動 與 品 格 學 者 對 侯 活 士 品 格 概 念 的 批 評 與 侯 活 士 的 回 應 品 格 與 情 感 品 格 與 責 任 小 結 第 四 章 視 景 導 言 莫 多 克 的 道 德 視 景 觀 侯 活 士 的 道 德 視 景 觀 侯 活 士 與 默 多 克 道 德 視 景 觀 之 主 要 區 別 道 德 的 想 像 viii

11 4.4.2 權 威 與 如 同 技 藝 的 道 德 生 活 小 結 第 五 章 敘 事 導 言 弗 萊 與 林 貝 克 的 敘 事 觀 侯 活 士 的 敘 事 觀 敘 事 的 意 義 與 類 型 敘 事 的 自 我 與 品 格 故 事 自 我 與 品 格 敘 事 的 真 理 性 與 相 對 主 義 的 詰 難 總 結 : 品 格 視 景 與 敘 事 第 六 章 品 格 的 群 體 導 言 聖 潔 聖 潔 與 效 法 聖 潔 與 聖 禮 分 離 主 義 的 指 控 與 回 應 部 落 主 義 和 平 小 結 第 一 部 分 小 結 第 二 部 分 趙 紫 宸 的 人 格 倫 理 ix

12 第 七 章 導 言 儒 家 德 性 倫 理 傳 統 之 危 機 : 基 督 新 教 人 格 倫 理 之 興 起 基 督 新 教 人 格 倫 理 之 興 起 基 督 新 教 人 格 概 念 之 來 源 小 結 第 八 章 人 格 導 言 趙 紫 宸 的 主 要 作 品 簡 介 人 格 之 定 義 人 格 之 建 立 上 帝 的 人 格 與 神 人 關 係 上 帝 的 創 造 與 人 的 自 我 實 現 耶 穌 的 人 格 與 效 法 耶 穌 小 結 第 九 章 個 體 與 群 體 的 人 格 導 言 聖 潔 聖 潔 與 效 法 聖 潔 成 聖 與 聖 禮 和 平 和 平 的 實 踐 與 挑 戰 和 平 天 國 與 教 會 x

13 9.4 小 結 第 二 部 分 小 結 第 三 部 分 侯 活 士 品 格 倫 理 與 趙 紫 宸 人 格 倫 理 之 比 較 第 十 章 兩 種 倫 理 傳 統 之 會 遇 導 言 倫 理 展 開 之 語 境 侯 活 士 倫 理 之 語 境 趙 紫 宸 倫 理 之 語 境 倫 理 發 展 之 目 的 倫 理 內 容 之 構 建 小 結 第 十 一 章 品 格 倫 理 與 人 格 倫 理 之 建 構 基 礎 : 聖 經 詮 釋 導 言 侯 活 士 之 觀 點 趙 紫 宸 之 觀 點 小 結 第 十 二 章 品 格 倫 理 與 人 格 倫 理 之 建 構 基 礎 : 神 學 進 路 導 言 侯 活 士 之 觀 點 趙 紫 宸 之 觀 點 小 結 結 論 xi

14 徵 引 書 目 履 歷 xii

15 第一章 導言 1.1 問題緣起與時代意義 20 世紀 50 年代 西方德性倫理復興 其標誌是 英國哲學家安斯科姆 G.E.Anscombe 在 1958 年發表的論文 現代道德哲學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中最早提出了恢復德性倫理之主張 這對現代德性倫理之復興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繼而在 20 世紀 80 年代 麥金泰爾 1981 年出版的 追尋美 德 道德理論研究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則被視為西方德 性倫理研究的綱領性文獻 並由此掀起了一場声势浩大的德性伦理复兴运动 使得德性倫理逐漸成為當代倫理學發展的前沿理論 該發展不僅在哲學界熠 熠生輝 同樣在新教與天主教界大放異彩 正如波特 Jean Porter 所言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 在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中有兩股德性倫理復興的潮流 一 是來自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對阿奎那的道德思想之復興 二是來自美國神學 家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 以德性和品格為起點的基督新教道德生 活反省 Porter, 2012, 98 2波特的評價如實 侯活士 60 年代尚在耶魯神學 院攻讀博士之時 就以 品格與基督徒的生活 神學倫理學之研究 Character and the Christian Life: A Study in Theological Ethics 為主題撰寫博士論文 該論 文 1975 年出版 隨後多次再版 備受關注 3 1 香港和內地學者分別將 Hauerwas 譯為侯活士和哈弗羅斯 本論文採納侯活士的翻譯 赫特同樣強調 侯活士的作品對德性在基督教倫理中的復興影響深遠 Herdt, 2012, 該論文完成於 1968 年 最初發表於 1975 年 1985 年修正後再版 1989 年 1994 年再版 2 侯活士聲稱 最初出版該論文是一種冒險 因為當時學者對品格或者德性的討論較少 而以 道德生活為中心探討基督新教倫理的方法更是罕見 但是 時過境遷 二十年之後 學者不 再忽視德性倫理之探討 甚至對此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 而該論文對於德性倫理之復興也起 到了推波助瀾之作用 參見 Hauerwas, 1994a, xiii-xiv 再者 赫特指出 在該論文出版之 前 1973 年第一卷宗教倫理期刊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已經刊登了侯活士的文章<自 我作為故事 從行為者的角度來探討宗教與道德> The Self as Story: Religion and Morality from the Agent s Perspective Hauerwas, 1973, 此時 侯活士已在新教德性倫理領域 1

16 在新教界引發德性倫理之關注實屬不易 因為在新教領域的多數教派都 強調恩典之重要性 反對基督徒把通過自己的信仰所塑造的生活與獲得的恩 典混淆起來 其原因在於 前者屬於人之經驗範疇 不能等同於上帝的恩典 更不能將其混淆 這導致了新教領域對德性倫理之探討不足 然而 僅僅強 調信徒遵行與順服誡命 而否認信徒培養自己內在的善之品格 則可能導致 只注重誡命的規範性 而忽視了信徒作為道德主體的內在品格 以及信徒在 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正當情感訴求和願望 從而掩蓋了信徒之為信徒的根本價 值要求 不但如此 誡命亦可能成為冷漠的規則 且不能解決信徒在道德實 踐中存在的各樣問題 這尤其體現在現代生物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 因 為 伴隨著生物醫療技術的進步 人體試驗 安樂死 克隆人與基因工程等 與道德密切相關之問題亦隨之產生 它們一方面造福人類 另一方面也挑戰 著傳統的人倫物我關係 作為信徒 可能又是作為病患者 或者醫者 當如 何面對與處理該類問題 這無疑已經成為中西方學者無法規避之難題 試舉例說明 中國內地某信徒因某次交通意外導致全身癱瘓 生活完全 不能自理 他頓覺失去了生活的意義與尊嚴 且成為家人之負擔 累贅 其 家人一方面確實無經濟能力長期負擔其巨額醫療與生活費用 另一方面日復 一日的面對一位長期病患者 家人也頗感心力交瘁 無能為力 由此 病人 嘗試尋求安樂死以求解脫 但是 基於 聖經 不可殺人 之誡命 病患者 與醫者 作為信徒 都不能違背誡命而做出安樂死之決定 當然 關於安樂 死的問題相當複雜 在此限於篇幅無法詳細討論 因此 病人只能苟延殘喘 的活着 深感累己累人卻無法解脫 由此可見 如果僅僅基於 不可殺人 之 嶄露頭角 Herdt, 2012, 203 可以說 文章<自我作為故事>與書籍 品格與基督徒的生活 是侯活士德性倫理反省之標誌 Herdt, 2012, 207 2

17 誡命來選擇是否實行安樂死則可能陷入道德兩難之境地--選擇接受則違背了 基督徒不可殺人之誡命 選擇放棄則累己累人 而無法體現生命存在之根本 價值所在 但是 如果轉向以行為者 病患者 醫者與其家人 為中心 關 注一個有品格之人的抉擇 關注其動機 意願與情感訴求 則可能免除道德 抉擇之兩難境地 例如 在是否決定安樂死之前 重要的是幫助病患者 醫 者與其家人認識到生命的寶貴 更體認到在世之生活是效法耶穌 實踐忍耐 愛 憐憫 勇氣與盼望等德性生活之歷程 與此同時 幫助積極建立病患者 熱愛生命 超越苦難 踐行有德性生命之信心 醫者本著愛與憐憫之德性更 努力地尋求醫治方式 以減輕其痛苦 家人則在現實生活中實踐何謂無條件 的愛 竭力照顧他的日常生活以提高其生活質數 不僅如此 作為守望之教 會 同時也是效法耶穌 實踐德性生活之群體 更切實的在病患者之信仰與 經濟等方面給予諸多支持 同行恩典之路 由此在 德性 而非 誡命 之倫理 導向下 或許可以轉化是否選擇安樂死之道德難題 基於此 從理論到具體實踐 筆者認識到對於德性倫理在今天新教領域 的發展同樣值得關注與探討 因此 筆者嘗試以西方侯活士的品格倫理作為 研究對象 以促進學界對德性倫理思想之討論 然而 在品格倫理研究過程 中 筆者驚喜地發現 其實早在 20 世紀初期中國新教神學界已經興起了對品 格 人格 倫理之探討 其表表者是趙紫宸 遺憾的是 該人格倫理後來並 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然而 誠如前面提及當今西方信徒群體面臨的道德 問題與道德境況 同樣在中國信徒群體中無法迴避 換言之 品格倫理對當 下中西方的信徒群體同等重要 中國新教界亦有必要關注之 那麼 中國新 教神學界與教會或許有必要重新檢視與重視趙紫宸之品格倫理 並在其品格 3

18 倫理之基礎上進一步建構適合當今中國需要之品格倫理理論 既如此 筆者 設想如果將二位神學家的品格倫理並置討論 一方面可能進一步加深中西方 學界對品格倫理之認識 並引發其對品格倫理探討之熱情 另一方面則可能 更加全面地展現二者倫理思想之獨特性 從而促進與豐富中西方學界在該理 論上之交流 然而 將侯活士與趙紫宸的品格倫理相提並論 是否具有理論與實踐上 比較之可行性 該比較意義何在 筆者認為有必要回答該類問題 以肅清學 者之疑問 首先 二者分別代表了新教領域兩種倫理學之復興與興起 毫無疑問 侯活士代表了西方新教德性倫理之復興 正如波特 Jean Porter 之評價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 在西方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中有兩股德性倫 理復興的潮流 一是來自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對阿奎那的道德思想之復興 二是來自美國神學家侯活士以德性和品格為起點的基督新教道德生活反省 Porter, 2012, 98 波特的評價如實 侯活士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 批判 性地大量引用亞里士多德 阿奎那與麥金泰爾等人的思想去重構新教之品格 倫理學 強調品格在倫理抉擇中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 侯活士受尤達 John Yoder 之基督論影響 強調信徒效法基督 實踐門徒身份 因此 侯活士的 品格倫理學確實引發了它在新教領域之復興 並獲得不同學者之廣泛關注與 討論 另一方面 20 世紀 20 年代在中國新教領域興起了人格倫理學 而趙紫 宸則是該領域之表表者 需要指出 德性倫理學 儒家 其實在中國由來已 4

19 久 它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社會核心價值觀 但是 它卻在 20 世紀初期出現 了嚴重危機 恰好在此時 新教人格倫理學應運而生 它是儒家德性思想與 基督新教之結合體 因為新教人格倫理之構建 是借用基督新教的內容與術 語來彌補儒家倫理思想之不足 具體而言 在趙紫宸的時代 他發現舊有的 儒家傳統中難以找到維持道德倫理之依據 而穌基督道成肉身 具體示範了 人之應為人之道 使得作為一個道德主體的人更明白如何負起倫理行為之責 因此 基督教 一種倫理的宗教 能夠為中國提供良好的道德基礎 為中國 新的社會秩序作出貢獻 由此 新教人格倫理學興起 且在其時代產生了深 遠影響 其次 二者品格 人格 倫理學具有相似性與差異性 以上分析說明了侯活士與趙紫宸的倫理學方向一致--都是德性論之進路 且都關注信徒如何效法耶穌基督 從而成為有品格 人格 之人 這是二者 重要的相似點 儘管如此 他們的品格 人格 倫理學又來源於不同的文化 背景 具有相異的內在概念 簡言之 二者倫理學具有差異性 但是 這並 不意味著它們不可通約 因為他們的倫理思考都關涉到 如何成為一個有品格 人格 之信徒 而且 在本質上他們也沒有按照人種 地域與文化來研究 倫理學 換言之 其倫理學在本質上一致 不僅如此 儘管二者各自的倫理 學體系有其自身的語言和概念體系 各自的文化和社會背景 但在文化中原 本具備的並不必然是具有文化局限性的 相反 他們的文化背景塑造了各自 在處理人性共同問題時的差異性視角 並使對二者重要性的比較成為可能 余紀元, 2009, 13 再者 二者的倫理學都在實踐中嘗試處理和平與戰爭之 5

20 道 德 議 題 並 且, 在 不 同 的 年 代 與 背 景 下, 他 們 間 接 地 從 各 自 的 立 場 出 發 相 互 詢 問 了 道 德 實 踐 之 目 的 原 則 和 意 義, 進 行 了 跨 文 化 的 對 話 這 種 對 話 一 方 面 展 現 了 各 自 倫 理 思 想 的 獨 特 性, 亦 指 出 了 各 自 實 踐 主 張 在 不 同 文 化 語 境 下 實 現, 或 者 借 鑒 之 可 能 然 而, 就 時 代 背 景 而 言, 侯 活 士 之 品 格 倫 理 學 在 當 代 復 興, 引 起 了 廣 泛 討 論 較 之, 趙 紫 宸 之 人 格 倫 理 學 在 其 時 代 興 起, 卻 未 得 到 進 一 步 發 展, 當 然 這 有 其 時 代 之 局 限 性 但 是, 反 觀 今 日 中 國 的 道 德 狀 況 -- 道 德 讓 位 於 認 知, 實 踐 活 動 淪 為 實 現 外 在 利 益 之 工 具 如 此 這 般, 人 則 成 為 被 物 異 化 之 人, 成 為 只 追 求 私 利 而 缺 乏 美 德 之 人 因 此, 如 果 要 改 變 令 人 憂 心 之 道 德 現 狀, 嘗 試 尋 求 人 的 全 面 發 展, 則 必 須 重 視 個 體 群 體 美 德 之 培 育 換 言 之, 品 格 倫 理 不 僅 對 西 方 人 有 意 義, 對 中 國 人 同 樣 不 可 或 缺 那 麼, 嘗 試 復 興 趙 紫 宸 之 人 格 倫 理 學, 對 今 天 中 國 的 道 德 建 設 無 疑 有 積 極 作 用 如 果 有 此 積 極 意 義, 趙 紫 宸 之 人 格 倫 理 學 又 能 否 從 侯 活 士 的 品 格 倫 理 學, 確 切 地 說 是 從 它 們 二 者 之 相 似 性 與 差 異 性 中 獲 得 裨 益 呢? 且 由 此 促 進 新 教 德 性 倫 理 學 在 中 國 之 發 展? 這 是 筆 者 研 究 之 初 衷 1.2 研 究 方 法 與 意 義 基 於 以 上 思 考, 筆 者 認 為 通 過 比 較 之 進 路 探 討 二 者 之 新 教 品 格 倫 理 學 具 有 可 行 性 並 且, 就 比 較 宗 教 倫 理 學 這 門 學 科 本 身 而 言, 其 發 展 已 經 比 較 成 熟, 且 應 用 廣 泛, 這 尤 其 體 現 在 實 踐 上, 它 包 含 多 種 目 的, 比 如 豐 富 文 化 道 德 的 自 我 認 知, 欣 賞 其 他 的 傳 統, 加 強 跨 文 化 的 溝 通, 處 理 共 同 的 社 會 問 題, 6

21 以及系統地在理論上建構宗教和倫理學 因此 學者主要以此目的進行兩種 形態之比較 一是隱含和間接之比較 implicit and thin 二是直接和全面之 比較 explicit and robust 前者關注分析類型--是否起源於西方 或者來源 於先前的歷史和比較研究 它通常是描述 詮釋和分析一種傳統 一個思想 家 或者一種體裁 並且 該分析可以批判性地修正原初的分析類型 後者 則詳細比較兩種不同的傳統 兩個思想家 兩種文本 或者兩種體裁 從而 得出比較對象的重要相似點與不同之處 Twiss, 2005, 151 不僅如此 針對這兩種形態的比較 該領域的表表者特威斯 Sumner B. Twiss 還具體劃分了四種比較宗教倫理學的方法 分別是 1 形式--概念 formal-conceptual 的 方 法 用 道 德 理 論 來 分 類 2 歷 史 語 言 學 historical-philological 的方法 主要關注規范術語 3 現象--人種志 phenomenological-ethnographic 的方法 對生活現實的調查研究 4 詮 釋--對話 hermeneutical-dialogical 的方法 對道德見解 理性和實踐的相 互詢問 特威斯特別指出 在宗教比較的課題中這些方法可以選擇性的單獨 使用 也可以結合使用 這主要取決於使用者選擇之目的和材料 而該方法 的多元性和互補性是目前該領域的主旨 Twiss, 2005, 151 就本論文而言 筆者將採納詮釋--對話之比較方法探討二者的品格倫理 該方法是指 通過仔細閱讀比較對象之文本 從而得出比較對象的重要相似 點與不同之處 即 移情式 empathetic 地理解和欣賞彼此的異同 深入 地反省 self-criticalness 文化的偏見 自覺地思考重要的信仰以及相關議題 不僅如此 還要求對比較對象之道德見解 理性與實踐展開相互詢問 mutual 7

22 interrogation 旨在從他們各自的立場出發相互詢問道德實踐之目的 原則 和意義 從而進行跨文化的溝通對話 該方法之優點在於 首先 應用廣泛 目前 詮釋--對話的方法被學者廣泛應用在宗教倫理 學上 致力於不同宗教的道德實踐議題之對話 這些議題包括當今世界濫用 人權 毀壞環境 不間斷的宗教 種族和倫理衝突與暴力等 因此 不同的 宗教群體嘗試回答 如何在宗教和文化多元的世界思考和回應這些道德議題 這些不同宗教群體的參與者希望通過彼此的良好意願 為建立更正義與和平 的世界負上己任 並以此為對話起點來確定彼此認同的道德自知和實踐政策 以及從不同宗教和文化傳統獲得新的見解 Twiss, 1998, 17 當然 要嘗試 處理以上提及的不同宗教的道德實踐議題 學者首先要批判性地閱讀和討論 不同宗教 如佛教 道教 伊斯蘭教等的文本和類似於文本的相關材料 以 此了解這些宗教的重要前設 並以此反省這些前設對學者自身設定的前設 價值和生活方式的意義 不僅如此 學者與不同宗教個體與群體在文本上之 相遇 能夠幫助他們/她們思考不同宗教的世界觀以便建構切實可行的 共同 道德世界 從而創造性地描繪人類在自然世界正確生活的模式 以及設想個 人和群體如何恰當地按照這種方式生活 乃至恰當地分析這些道德議題的意 識形態與倫理之衝突 Twiss, 1998, 其次 具有現實意義 因為它首先預設比較宗教倫理學是一門道德實踐之 科目 它要求闡釋學者自身的道德傳統與對話者的道德傳統之共同道德世界 不僅如此 這種道德實踐還要求辯證詮釋 即從他者的世界到學者自身的世 界 辯證接收 即進入他者的道德世界 以及通過學者自身世界和對話者 8

23 世界的不斷對話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彼此應該怎樣生活 Twiss, 1998, 17 再者 能夠避免文化扭曲 因為該方法設定無論個人還是群體都是由歷史 社會和文化語境所塑造的 則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受不同語境制約 context-bound 的理性模式 但是 盡管存在歷史 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 個人與群體仍然具有相似的現實道德問題 觀點和經驗 這一切足以奠定對 話基礎與打破彼此的文化藩籬 從而 移情式 地理解 想象其他傳統的語境 和觀點 進一步站在他者的立場去對話 以此盡可能減少實踐分歧 以及扭 曲他者文化 Twiss, 1998, 18 不僅如此 讓學者 移情式 地理解和欣賞不 同的宗教倫理傳統 并在此基礎上思考實存的道德議題 或者實踐的道德意 義 以幫助學者在作出新的道德自知 self-understanding 或者可能接受的 實踐策略時 能夠規范地把握傳統的影響 并從中獲得重要見解 Twiss, 1998, 17 這還能夠幫助學者在道德技能和德性中找到平衡點 Twiss, 1998, 22 鑒於此 筆者將嚴格依循該方法論之原則展開比較 具體而言 筆者首 先將批判性地閱讀二者的相關文本 以此了解他們重要的神學倫理學語境 前設與內容 其次 將比較二者概念與內容上之重要的相似點與不同之處 最後 找出二者在實踐中嘗試處理的道德議題 戰爭與和平之議題 並從他 們各自的立場出發相互詢問 mutual interrogation 道德實踐之目的 原則和 意義 從而進行跨文化的溝通對話 盼望該對話能夠促進對他們雙方倫理思 想的理解 同時全面地展現他們各自倫理思想的獨特性 並指出他們各自倫 理理論 實踐在不同文化語境下實現 或者彼此借鑒之可能 9

24 1.3 研究貢獻 通過比較 筆者發現在理論建構上 侯活士的品格倫理學更成熟完善 因為它畢竟建立在已有的德性 亞里士多德 阿奎那與麥金太爾的德性倫理 傳統基礎上 並以此為起點進行了基督新教道德生活之反省 較之 趙紫宸 的人格倫理學則緣於當時複雜的中國語境 又受限於當時社會環境之影響 僅僅在余日章人格概念啟發 以及新教神學反省下 進一步創建了一套較為 完整的人格理論 該理論的創建有其創新的一面 卻不可避免其局限性 比 如對人格概念的討論等過於簡單 由此觀之 如果今天在中國新教界進一步 發展趙紫宸的人格倫理學 侯活士的品格倫理學或許能夠在理論建構上為其 提供參考與借鑒 另一方面 在具體的戰爭與和平之道德議題上 筆者認為趙紫宸的和平 實踐與觀念更具有現實意義 以及更符合現實語境 它或許能夠為侯活士提 供實踐上之有效反省與借鑒 因為 侯活士堅持絕對的和平主義 他的主張 源於美國今天的現狀 美國已遠離兩次世界大戰 處於和平年代 並且 當 今美國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是 世界警察 儘管它不會主動侵略他國 卻常常因為干預其他國與國之間的衝突而捲入戰爭 尤其在 9.11 之後 美國 採取了 先發製人 的策略 發動了多次反恐戰爭 付出了極大的人力物力代 價 並招致各方的譴責 由此 侯活士強調絕對的和平主義 強調訴求寬恕 愛 友誼 忍耐與和平這樣的德性與品格來化解仇恨 就此語境而言 絕對 和平主義主張有其價值 然而 秉承彼此詢問的原則 如果角色互換 試想侯活士如同趙紫宸正 面臨國家入侵乃至要淪亡之境地 侯活士還能始終堅持絕對和平主義嗎 如 10

25 果有一日美國如同中國曾經的遭遇面臨國家滅亡之災 侯活士的絕對和平主 義仍需要持守嗎 由此而言 趙紫宸的和平實踐與理論或許能夠為侯活士和 平觀提供現實的參考與反思 除此之外 通過比較筆者發現雙方在其他方面還有值得我們去學習與重 視之處 比如 1 雙方都展示了品格倫理之所以重要之原因 這提醒我們 德性倫理學是強調道德生命塑造的學科 它其實與基督新教所注重的生命教 育密切相關 正如基督教強調屬靈生命的培育與操練 這與德性倫理學中強 調培養行為者的德性生命如出一轍 即它們都關注 行為者 的品性 行事為 人 然而 從新教學界歷史而言 對此重視不夠 我們有必要重新檢視在這 方面之缺失而加以補足 2 雙方都強調效法耶穌 活出聖潔與和平 有德性 之生命 這同樣幫助新教神學家反思在現代性的背景下 似乎對於 效法耶穌 追求聖潔生活 這種倫理嚮導有些淡忘了 比如 自六十年代以來美國新教倫 理學界的領軍人物之一古斯塔夫森 James Gustafson 在其系統倫理學專著 上帝中心論的倫理學 Ethics from a Theocentric Perspective 中幾乎沒有 提及德性與品格在倫理中的重要性 但是 德性與品格卻是對信徒的倫理生 活要求 因此 我們有必要重拾該內容 並進一步反思其在當下之意義 1.4 研究局限 儘管以上提及了本論文之貢獻 較之 其局限性亦不可否認 畢竟 本 論文僅僅是一篇博士論文 其主題 內容 以及字數的限制不言而喻 並且 就其探討對象之倫理思想本身而言 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筆者在指出 之同時亦盼望在未來的研究中能夠不斷探索 突破限制 以下部分 筆者將 詳細例舉本論文之局限 11

26 首 先, 本 論 文 討 論 的 是 一 位 尚 健 在 的 神 學 家 倫 理 學 家 侯 活 士, 與 另 一 位 已 經 過 世 的 神 學 家 倫 理 學 家 趙 紫 宸 之 品 格 ( 人 格 ) 倫 理 換 言 之, 兩 位 神 學 家 無 法 親 自 對 話, 筆 者 也 不 能 完 全 參 與 其 中 儘 管 筆 者 有 幸 訪 問 侯 活 士 並 請 教 其 在 許 多 問 題 上 之 意 見, 比 如 對 和 平 與 戰 爭 之 看 法 遺 憾 的 是, 這 種 詢 問 是 單 方 面 的 筆 者 卻 無 法 親 自 訪 問 趙 紫 宸 並 獲 得 相 關 意 見, 甚 至 了 解 他 可 能 如 何 評 價 侯 活 士 的 絕 對 和 平 主 義 等 這 是 該 論 文 之 局 限 與 遺 憾 其 次, 由 於 歷 史 原 因, 在 1950 年 之 後, 趙 紫 宸 再 也 沒 有 神 學 倫 理 學 之 專 門 論 述, 本 論 文 對 其 人 格 倫 理 之 探 討 只 能 截 止 於 此 或 許 他 對 於 此 仍 有 更 多 的 構 想, 可 以 幫 助 我 們 更 好 地 了 解 其 人 格 倫 理, 實 際 卻 無 法 實 現 這 同 樣 是 本 論 文 之 局 限 與 遺 憾 同 樣 的, 侯 活 士 仍 然 健 在, 且 筆 耕 不 輟, 他 多 次 強 調 目 前 的 寫 作 是 在 回 應 和 澄 清 他 前 期 的 某 些 觀 點 但 是, 基 於 文 本 探 討 的 限 制, 筆 者 只 能 對 其 文 本 之 討 論 截 止 於 2012 年 12 月 30 日, 或 許 侯 活 士 後 來 的 作 品 對 某 些 問 題 給 予 了 更 具 深 度 之 闡 釋, 筆 者 暫 無 法 跟 進, 這 同 樣 是 本 論 文 之 局 限 與 遺 憾 再 者, 本 論 文 的 倫 理 討 論, 主 要 集 中 在 品 格 ( 人 格 ) 概 念 辨 析, 道 德 生 活 的 塑 造, 以 及 具 體 道 德 實 踐 之 上, 而 未 能 處 理 其 他 倫 理 議 題, 如 德 性 倫 理 在 生 命 醫 學 方 面 的 應 用, 而 侯 活 士 品 格 倫 理 中 其 實 對 此 有 詳 盡 卓 越 的 見 解, 這 亦 是 本 論 文 的 限 制 與 遺 憾 最 後, 本 論 文 探 討 的 是 規 範 倫 理 學 中 的 德 性 論, 而 不 是 義 務 論 與 目 的 論 儘 管 它 們 各 有 優 劣 缺 失, 同 時 它 們 產 生 的 社 會 現 實 基 礎 也 有 較 大 差 別, 而 學 界 對 其 評 價 褒 貶 各 異 比 如 針 對 德 性 倫 理, 學 者 評 論 其 優 點 在 於 :1 從 道 德 12

27 生活長遠而言 培養美德比只是遵守原則規則更重要 2 任何一種道德理論 都必須包括美德與行為動機 該道德理論才完整 畢竟人是活的 而規則是 死的 例如 一位心腸好 品德好的醫護人員 比一個只是懂得規則的醫護 人員更能敏銳應對不同場合做什麼事 羅秉祥, 2013, 242 當然 學者對德 性倫理展開的批評也較多 比如 1 德性論不是以問題為導向 或者從困境 出發來探討倫理 它們主要以派生的方式來討論行動規則與原則 對於德性 論而言 它所派生的願望通常太模糊而不能幫助還沒有獲得必需的道德洞見 之行為者 因此 並不能期望德性論在應用倫理和道德決疑上發揮較大作用 Louden, 1997, 美德不能提供適當的行動指引 高尚人格也可以 做錯事 好人可以做壞事 把道德對錯的判斷放在 一個正常的道德行動者會 做的事 並不足夠 還需要有一些清楚的行動規範來指引 而不是含糊地告訴 大家 什麼事應該做 什麼事不准做 該批評是當時西方道德哲學界對德性 倫理學的常見批評 羅秉祥, 2013, 關於學者對這些優點與缺點之 概括是否正確 它們是否真正反映了德性倫理學之特徵 以及德性倫理是否 能夠有效地運用在現實道德語境中等 諸如此類問題 本論文限於篇幅而無 法進一步就當代學界環繞德性倫理之辯論提出的評價展開相關討論 這同樣 是本論文之局限與遺憾 但是 值得提出的是 本論文僅僅是研究的開端 筆者盼望以此為基礎 可以在未來的日子中對新教德性倫理學作出更加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1.5 文獻綜述 4 Virtue theory is not a problem-oriented or quandary approach to ethics:it speaks of rules and principles of action only in a derivative manner. And its derivative oughts are frequently too vague and helpful for persons who have not yet acquired the requisite moral insight and sensitivity. Consequently, we cannot expect it to be of great use in applied ethics and casuistry. 13

28 1.5.1 學者對侯活士作品之研究狀況 侯活士的著述頗多 5且研究涉足的領域也相當廣泛 因此 研究侯活士 的著作與文章也是 百花齊放 且數量繁多 經過梳理 筆者發現研究者之 進路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 以簡要整理與勾勒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思想為主 其代表是韋 爾斯 Samuel Wells 他 1998 年出版了 轉化命運為神意 侯活士的神學倫 理 學 Transforming Fate into Destiny, the Theological Ethics of Stanley Hauerwas 該作品以時間為線索 較清楚準確地展現了侯活士從最初的學術 生涯 1969 年 直到 1997 年期間的神學倫理學思想轉變與發展 比如侯活士 如何以品格作為神學倫理學研究之起點 再如何引入敘事概念 又從敘事轉向 教會群體 闡釋群體如何演示了基督教之敘事 不僅如此 在本書的最後兩章 作者還詳細地闡釋了末世論在侯活士神學倫理學中的重要地位 儘管侯活士本 人或許對此並未有深刻認識 但是 作者指出正是基於末世論 侯活士才如此 強調基督徒的盼望與忍耐 並進一步說明了基督徒如何在這個充滿了悲劇性的 世界效法基督 乃至殉道 總體而言 本書結構清楚 論述簡潔 是了解侯活 士神學倫理學思想不可忽略的一本好書 除去韋爾斯 香港學者鄭順佳於 2005 年在作品 天理人情 基督教倫理 解碼 的其中一章中亦簡要介紹了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 限於篇幅 作者僅 5 截止 2012 年 12 月 30 日 侯活士出版的專著 包括合著 有 36 本 文章 評論 講章和 採訪達 520 多篇 參見 The Mennonite Quarterly Review, Volume LXXXIV, (July 2010):

29 僅將侯活士作為當代傑出的神學倫理學家代表 主要從品格 德性 敘事與 教會群體之關係入手 簡要勾勒了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總綱 同年 香港學 者曹偉彤的 敘事與倫理 后自由敘事神學賞析 則以敘事為進路勾勒了侯 活士的神學倫理學全貌 作為耶魯大學的神學碩士 以及普林斯頓大學之哲 學博士 作者深諳敘事神學傳統之起源發展 且欣賞之 因此 作者以弗萊 Hans Frei 林貝克 George A. Lindbeck 與侯活士的思想為主線 勾勒了 敘事神學的面貌並剖析其要點 作者指出 弗萊與林貝克代表後自由神學的 精髓 而侯活士則更進一步將敘事發展到基督教倫理的領域 以敘事作為教 會倫理之重心 可謂開創了敘事倫理之先河 由此 作者分別從 敘事 與 倫 理 兩方面探討了弗萊與林貝克的後自由敘事神學背景 內容與特徵 以及侯 活士敘事倫理之發展與內容 筆者認為 該書是漢語神學學界介紹侯活士神 學倫理思想不可多得的優秀著作 亦是漢語學者研究後自由敘事神學與侯活 士倫理思想的必讀作品 第二類 這亦是目前學者之研究主線 主要以教會論為主題 以此去解 讀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思想 在這些專著中 1994 年 霍拉 Barry Penn Hollar 的 作為美國的教會 當代神學對自由主義之批判 (On Being the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 Contemporary Theological Critiques of Liberalism)可謂最早的作品 作者以教會論為基礎 探討了侯活士如何從教會與世界之關係展現了其對自由 主義之批判 緊隨其後 1995 年 拉斯穆松 Arne Rasmusson 的 作為城邦 的教會 比較莫特曼的政治神學與侯活士的神學政治 The Church as Polis: From Political Theology to Theological Politics as Exemplified by Jürgen Moltmann and Stanley Hauerwas 同樣以教會論為起點 比較了莫特曼與侯活士的神學倫 15

30 理學之獨特性 1995 年 阿爾波特 Gloria H. Albrecht 的 群體的品格 教 會的解放倫理 The Character of Our Communities: Toward an Ethics of Liberation for the Church 同樣以教會論為中心 探討了侯活士神學倫理學如 何能夠與女性主義的解放倫理展開對話 最後 2003 年 湯姆森 John B. Thomson 的 侯活士的教會論 基督教的自由神學 The Ecclesiology of Stanley Hauerwas: A Christian Theology of Liberation 同樣以教會論為基礎 在前面研究者之基礎上進一步探 討了侯活士對自由主義之批判與回應 由此可見 這些研究作品主要關注的都是侯活士以教會論為主導的神學 倫理學 似乎離開教會論 則無從真正審視侯活士倫理學之真諦 不可否認 侯活士以教會論為核心的倫理學 且以教會論為基礎而對北美主流基督教倫 理展開的批判確實引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然而 這對於全面認識和理解侯 活士博大精深之神學倫理學思想僅僅是管中窺豹 因為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 雖然強調教會論 但是 其倫理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此方面 他還強調德性之 重要性 且關注醫學倫理 比如 波特曾強調侯活士的學術建樹在於 倡導 基督新教德性倫理 並使品格 character 逐漸成為新教倫理的重要概念之 一 波特在其文章 德性倫理 Virtue Ethics 中評價道 20 世紀 70 年代初 期 在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中有兩股德性倫理復興的潮流 一是來自新教和 天主教神學家對阿奎那的道德思想之復興 二是來自美國神學家侯活士以德 性和品格為起點的基督新教道德生活反省 Porter, 2012, 98 6另一位學者 伯克曼則指出 很多人相信侯活士對醫學倫理的貢獻尤其重要 Berkman, 2001, 3 6 赫特同樣強調 侯活士的作品對德性在基督教倫理中的復興影響深遠 Herdt, 2012,

31 然而 遺憾的是 縱觀研究侯活士神學倫理學思想之作品 筆者僅僅發 現一本專著探討了侯活士之德性倫理 它是 2003 年 史密斯 R. Scott Smith 的 德性倫理與道德知識 探求麥金太爾與侯活士的哲學語言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Knowledge:Philosophy of Language after MacIntyre and Hauerwas 但是 該作品也不能 視為嚴格意義上研究侯活士德性倫理之專著 因為它僅僅將兩位德性倫理學之重要人 物麥金太爾與侯活士並置 以他們的德性倫理學如何受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後期語言學觀念影響為起點比較了二者倫理學之相似與相異之處 再者 對於侯活士 醫學倫理之探討 也僅僅是一些散文 它們分別收集在內申 Mark Thiessen Nation 與韋爾斯 Samuel Wells 編輯的 忠心與堅韌 與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對話 Faithfulness and Fortitude: In Conversation with the Theological Ethics of Stanley Hauerwas 以及 2004 年 斯温顿 John Swinton 編輯的 批判性 的反省侯活士的殘障神學 殘障社會與相關神學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Stanley Hauerwas Theology of Disability: Disabling Society, Enabling Theology 中 由此可見並未引起學界廣泛重視 當然 毋庸置疑時至今日學界對侯活士神學倫理學之探討熱情依然方興 未艾 並且 對其倫理學內容之探討範圍亦在不斷擴大 比如 2005 年 侯 活士的學生瓊斯 許特爾和尤厄爾 L. Gregory Jones, Reinhard Hütter, and C. Rosalee Velloso Ewell 編輯的 上帝 真理與見證 探討侯活士的神學倫理學 God, Truth, and Witness: Engaging Stanley Hauerwas 2010 年 平奇斯 凱利 與查爾斯 Charles Robert Pinches, Kelly S Johnson, and Charles M Collier 編輯的 未解決之爭論 侯活士 70 誕辰紀念文集 Unsettling Arguments: A Festschrift on 17

32 the Occasion of Stanley Hauerwas s 70th Birthday 以及 2012 年 6 月的 宗教倫理 期刊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以專欄之形式特別刊登了六篇探討侯活士作 品之文章 7它們都分別收集了不同背景的學者對侯活士神學倫理學思想之方方 面面展開的各種回應與探討 甚至侯活士本人針對這些探討亦給予了相應的答 覆 但是 筆者認為這些研究同樣沒有較好反映出學界對侯活士重要學術建 樹 德性倫理之認識與關注 如果我們仔細梳理侯活士的作品將發現 60 年 代 侯活士尚在耶魯神學院攻讀博士之時 就以 品格與基督徒的生活 神 學倫理學之研究 Character and the Christian Life: A Study in Theological Ethics 為主題來探討新教之德性倫理 該論文 1975 年出版 隨後多次再版 備受關 注 並且 該探討從未中斷--他始終以德性為核心在建構其新教倫理學 比 如 1981 年 侯活士又撰寫了 品格的群體 基督教社會倫理的構建 A Community of Character: Toward a Constructive Christian Social Ethics 來進一 步完善其對新教德性倫理之思考 本書大獲好評 被列為 20 世紀宗教領域 100 本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Christianity Today, 2000, 年 侯活士 還出版了 基督徒的德性 與古典與現代倫理對話 Christians among the Virtues: Theological Conversations with Ancient and Modern Ethics)來澄明他對德性論之 進一步探討 7 這些文章分別為 Charles Pinches, Considering Stanley Hauerwas ; Jennifer A. Herdt, Hauerwas Among the Virtues ; William Werpehowski, Talking the Walk and Walking the Talk: Stanley Hauerwas s Contribution to Theological Ethics ; Gilbert Meilaender, Time for Love: the Place of Marriage and Children in the Thought of Stanley Hauerwas ; Michael Northcott, Reading Hauerwas in the Cornbelt: the Demise of the American Dream and the Return of Liturgical Pollitics ; David Novak, Defending Niebuhr from Hauerwas. 18

33 不 僅 如 此, 侯 活 士 具 體 的 品 格 倫 理 理 論 博 大 精 深, 它 不 僅 僅 建 立 在 異 教 哲 學 家 亞 里 士 多 德, 天 主 教 神 學 家 阿 奎 那 (Thomas Aquinas) 與 天 主 教 哲 學 家 麥 金 太 爾 (Alasdair MacIntyre) 的 德 性 倫 理 傳 統 上 它 還 立 足 於 以 弗 萊 (Hans Frei) 與 林 貝 克 (George A. Lindbeck) 為 代 表 的 敘 事 神 學, 並 受 益 於 維 根 斯 坦 (Ludwig Wittgenstein) 後 期 語 言 學, 哲 學 家 莫 多 克 (Iris Murdoch) 視 景 觀 (vision) 之 影 響 因 此, 侯 活 士 由 始 至 終 不 斷 將 其 所 學 習 到 的 知 識 付 諸 於 其 品 格 倫 理 建 構 中 我 們 在 他 的 諸 多 作 品 中 能 有 所 發 現 比 如, 侯 活 士 在 其 1977 年 的 作 品 真 理 與 悲 劇 : 進 深 探 討 基 督 教 倫 理 (Truthfulness and Tragedy: Further Investigations in Christian Ethics); 1983 年 的 和 平 國 度 : 基 督 教 倫 理 學 獻 議 (The Peaceable Kingdom: A Primer in Christian Ethics.Notre Dame); 2001 年 的 今 日 基 督 徒 : 教 會 世 界 與 二 者 之 間 的 生 活 (Christian Existence Today: Essays on Church, World, and Living in Between);2004 年 的 演 示 信 仰 : 潘 霍 華 與 非 暴 力 實 踐 (Performing the Faith: Bonhoeffer and the Practice of Nonviolence) 等 中 詳 細 闡 釋 了 敘 事 如 何 展 現 了 基 督 教 新 教 倫 理 之 獨 特 性, 並 說 明 基 督 徒 道 德 生 活 的 塑 造 與 德 性 的 實 踐 必 須 根 植 其 中 不 僅 如 此, 還 闡 釋 了 為 何 敘 事 對 於 揭 示 行 為 者 行 動 的 可 理 解 性 至 關 重 要 進 一 步, 在 1981 年 的 視 景 與 德 性 : 基 督 教 倫 理 反 省 文 集 (Vision and Virtue: Essays in Christian Ethical Reflection) 中, 侯 活 士 從 莫 多 克 (Iris Murdoch) 引 入 了 視 景 這 個 隱 喻 來 具 體 說 明 道 德 生 活 不 僅 僅 是 作 出 理 性 的 選 擇, 還 需 要 正 確 的 觀 看 世 界 自 我 和 他 者 他 解 釋, 視 景 是 品 格 倫 理 的 重 要 主 題, 因 為 視 景 不 僅 僅 塑 造 人 們 的 品 格, 還 幫 助 人 們 正 確 地 觀 看 世 界, 品 格 和 視 景 構 成 辯 證 的 關 係, 品 格 調 校 視 景, 視 景 又 塑 造 品 格 ( 鄭 順 佳, 2005, 295) 19

34 進 一 步, 在 具 體 討 論 基 督 徒 的 德 性 與 品 格, 諸 如 愛 忍 耐 寬 恕 與 盼 望 之 德 性, 以 及 和 平 與 聖 潔 之 品 格 時, 侯 活 士 還 在 其 1989 年 的 作 品 異 類 群 居 者 : 有 別 於 世 界 的 信 仰 群 體 (Resident Aliens: Life in the Christian Colony), 以 及 2011 年 的 作 品 戰 爭 與 美 國 人 的 分 歧 : 對 暴 力 與 國 民 身 份 之 神 學 反 省 ( War and the American Difference: Theological Reflections on Violen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中 給 予 了 更 多 的 補 充 與 註 釋 由 此 可 見, 從 侯 活 士 最 初 (60 年 代 ) 的 學 術 生 涯, 直 至 今 日 (2011 年 ) 始 終 致 力 於 德 性 倫 理 之 討 論, 且 筆 耕 不 輟 然 而, 值 得 引 發 學 者 反 思 的 是, 為 什 麼 這 些 年 來 對 其 德 性 倫 理 探 討 之 作 品 並 不 多 見 既 然 侯 活 士 被 視 為 新 教 德 性 倫 理 復 興 之 表 表 者, 是 否 學 者 在 此 方 面 有 所 忽 略? 正 是 基 於 此, 筆 者 認 為 有 必 要 研 究 其 品 格 倫 理, 並 期 盼 以 此 能 夠 切 實 地 引 發 與 促 進 學 界 對 侯 活 士 德 性 倫 理 之 關 注 反 省 與 探 討 學 者 對 趙 紫 宸 作 品 之 研 究 狀 況 趙 紫 宸 在 學 術 上 的 成 就 卓 越, 其 著 述 頗 多, 且 研 究 涉 足 的 領 域 也 相 當 廣 泛 然 而, 研 究 趙 紫 宸 作 品 的 中 外 學 者 屈 指 可 數, 且 多 集 中 在 史 學 界, 主 要 對 其 作 品 給 予 了 較 詳 盡 的 梳 理 與 簡 評 最 早 關 注 趙 紫 宸 神 學 思 想 的 學 者 是 德 國 人 古 愛 華 (Winfried Glüer), 其 博 士 論 文 趙 紫 宸 的 神 學 思 想 於 1979 年 以 德 文 完 成 並 發 表 後 經 鄧 肇 明 翻 譯 成 中 文, 於 1998 年 在 香 港 出 版, 這 亦 是 西 方 第 一 本 系 統 研 究 趙 紫 宸 神 學 思 想 的 學 術 性 專 著 儘 管 它 作 為 第 一 本 西 方 學 術 專 著, 卻 也 參 考 了 較 早 前 中 國 學 者 吳 利 明 比 較 重 要 的 著 作 -- 基 督 教 與 中 國 社 會 變 遷 (1981 年 出 版 )( 該 20

35 書是吳利明的博士論文 但正是基於對該著作的審閱 古愛華發現 吳利明 僅僅將三位中國神學家的言論放在社會政治的角度下 檢查其是否切合時宜 然而在這個角度下 並不能照明他們神學的整個水平 古愛華, 1998, 36 基於此 古愛華嘗試具體的以趙紫宸的神學思想為研究對象 從一個西方學 者的視角來檢視中國神學家的神學體系 其研究的意義深遠 首先 作為一 位西方學者 他能夠較客觀地洞察和分析趙紫宸的特殊歷史背景對其神學產 生的影響 或許這是中國學者較難比擬的 其次 在古愛華的年代 還沒有 中西方學者全面系統地研究過中國神學家趙紫宸之神學思想 因此 古愛華 的系統研究無疑是重要的嘗試與創新 更填補了學術上的空白 更值得欣賞的是 古愛華在探討趙紫宸的神學時 相當清楚地認識到趙 紫宸所處時代的複雜性 以及當時中國教會的危機 因此 他強調趙紫宸的 神學詮釋必須與之相關聯 由此率先提出了 脈絡神學 來指稱趙紫宸的神學 特徵 他說 趙紫宸的神學係誕生在基督徒的實際生活的脈絡中 所謂脈絡 化 是指在自己情況的架構內 對福音作有意義的回應 古愛華, 1998, 38 該術語精闢地總結了趙紫宸神學思想的綱要 乃至對後來研究趙紫宸神學思 想之學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考向度 即如何理解趙紫宸在他那個時代對神 學之言說與詮釋 這無疑是該書的重要貢獻 遺憾的是 該作品畢竟源於一 篇博士論文 基於篇幅與主題的限制 它無法處理一些其他重要的問題 比 如 中國教會於 1949 年前後在自主性上的變化與程度 且它對於趙紫宸後來 神學思想與工作的影響有多深遠等 儘管如此 卻不能否認該書是研究趙紫 宸神學思想之重要著作 無論學者如何評判它 都無法繞過它而展開對趙紫 宸神學思想之進深研究 21

36 以上提及中國早期研究趙紫宸神學思想之學者吳利明 其貢獻在於 他 是中國學術界較早關注趙紫宸神學思想之學者 並且 他敏銳地指出了趙紫 宸神學思想與中國當時時代的千絲萬縷關係 較為遺憾的是 他在 1981 年出 版的著作 基督教與中國社會變遷 中 並非僅僅以趙紫宸的神學思想作為 主要研究對象 因為他還選取了吳耀宗 王明道 徐實謙與吳雷川等作為代 表 旨在說明當時中國基督教面對國家社會急劇變遷時 他們對 基督教與社 會關係 所呈現之立場 因此 書中對趙紫宸神學思想之剖析較少 作者的筆 墨主要放在趙紫宸對基督教在中國社會的任務與基督教的本色化之回應上 因此 嚴格說來本書並不能稱為研究趙紫宸神學思想之專著 它對於了解趙 紫宸的神學思想僅僅可以作為參考 建基於早期學者古愛華與吳利明之研究基礎上 香港的兩位史學家林榮 洪與邢福增一方面認同二者之結論 趙紫宸的神學思想與其時代密切關聯 另一方面則在二者史料收集與分析欠缺之處給予了更加全面的補充 林榮洪 1994 年的 曲高和寡 赵紫宸的生平及神学 具體以時間為線索追溯了趙 紫宸早年的生平與晚年的境況 並著重介紹了趙紫宸從滿清時代 民國革命 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 以及到共產黨執政時期趙紫宸神學思想先後發生的轉 變 毋庸置疑 本書在史料之收集上比較完備 作者以大量的文獻詳細客觀 地展示了趙紫宸的神學思想 這是先前研究趙紫宸之學者所不能及的 然而 本書的成果又無法脫離前輩之貢獻 因為作者林榮洪正是基於古愛華提出的 脈絡神學 來進一步思考趙紫宸神學思想在不同時期之變化的 所不同的是 林榮洪是史學家 而古愛華是神學家 由此 二者研究的進路與焦點不同 22

37 二者評論的視角亦有別 然而 這種相異性卻正好補足了彼此對趙紫宸神學 思想研究之缺失 再者 邢福增 2003 年的 寻索基督教的独特性 赵紫宸神学论集 同 樣補充了先前研究趙紫宸神學思想的學者之不足 並再次引發學界內外對趙 紫宸神學思想之關注 在本書中 邢福增主要著墨在趙紫宸神學思想的發展 與演變方面 比如 趙紫宸如何放棄自由主義神學的框架 以及對基督教信 仰獨特性的反省 邢福增尤其強調 趙紫宸的反省對華人教會神學發展 在 今天仍有不少可供參考及借鏡之處 邢福增, 2003, xi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 作者對趙紫宸晚期 建國後 的思想給予了詳實的討論 並輔以大量寶貴的 歷史資料 這對於了解趙紫宸晚期神學思考是極其寶貴 此外 近些年來 中國大陸學界亦引發了探討趙紫宸神學思想之熱潮 2004 年 由清華大學哲學系 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和燕京研究院主辦的 趙 紫宸宗教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在清華大學舉行 大會邀請了香港 美國 加 拿大 英國與新加坡等地的 50 位代表參加此會 其中包括趙紫宸生前的學生 與朋友 該會上發表了紀念性文章與學術論文 20 餘篇 收集於 趙紫宸先生 紀念文集 中 該文集分別從歷史 思想與著作解讀三部分整理了學者撰寫 之文章 它們反映出不同作者的研究視角和學術觀點 可謂 百花齊放 從 中國大陸學界對趙紫宸作品之研究可窺見趙紫宸在中國新教思想發展史上的 重要地位 正如古愛華在邢福增的作品 尋索基督教的獨特性 趙紫宸神學 論集 中所言 凡致力於神學思想建設 或發展漢語神學者 都必須研讀趙 紫宸留下的大量著述 這將對是項工作大有裨益 邢福增, 2003, ix 通過 23

38 該文集 讀者可以更加廣泛全面地了解趙紫宸本人及其思想 在 2004 年的研討會之後 唐曉峰 內地 又於 2006 年出版了其博士論 文 趙紫宸神學思想研究 再次展現了大陸學者對趙紫宸神學思想研究之熱 情 本書之特點在於 作者著重對趙紫宸神學之倫理化特徵給予探討 即從 社會關注 傳統影響及現實處境等方面分析了趙紫宸神學思想 卓新平在該 書序言中評價 通過該分析揭示出趙紫宸倫理化神學主題來源於對中國社會 道德人格問題的沉思 其神學的倫理化面貌乃由中國儒家文化傳統的倫理特 徵所塑造 而其神學的倫理化傾向及偏重也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西方一些神學 派別倫理特徵的影響 從這一意義上而言 趙紫宸神學的倫理化特徵亦是一 種中西對話及合璧 唐曉峰, 2006, 3 卓新平的評價準確而精闢 但是 筆 者認為 作者的探討思路主要來源於學術前輩之觀點 趙紫宸的神學是一種脈 絡神學 作者正是以此為起點分析了當時中國的社會現實如何啟發趙紫宸從 道德人格入手探討神學倫理學 總體而言 該書雖然名為 趙紫宸神學思想 研究 實則探討的是趙紫宸的神學倫理學 由此意義而言 可謂學界第一本 詳細探討趙紫宸神學倫理學之專著 值得關注 然而 筆者在檢視這些研究進路與閱讀趙紫宸之文本過程中發現 儘管 趙紫宸的作品反映出他相當關注基督教與中國社會之關係 但是 他的關注 並不停留於此 在具體討論如何用基督教解決中國社會問題時 趙紫宸提出 了重要解決方案 那就是如何按照耶穌的人格去影響和塑造中國人 乃至改 變人 從而達致社會 以便拯救當時的中國社會和文化 可以說 趙紫宸給 予的解決方案持續他一生之神學思考 在其作品中可以發現他如何對此給予 24

39 了 詳 細 的 理 論 探 討 與 實 踐 建 構 比 如, 趙 紫 宸 的 基 督 教 哲 學 ( 寫 於 1925 年 ), 耶 穌 的 人 生 哲 學 ( 寫 於 1926 年 ), 學 仁 ( 寫 於 1935 年 ), 耶 穌 傳 ( 寫 於 1935 年 ), 基 督 教 進 解 ( 寫 於 1943 年 ), 從 中 國 文 化 說 到 基 督 教 ( 寫 於 1946 年 ), 基 督 教 的 倫 理 ( 寫 於 1948 年 ), 神 學 四 講 ( 寫 於 1948 年 ) 這 些 作 品 中, 尤 其 是 基 督 教 進 解 基 督 教 倫 理 與 神 學 四 講 中 以 及 一 些 散 文, 例 如 < 基 督 與 我 的 人 格 >( 寫 於 1925 年 ),< 基 督 教 與 中 國 文 化 >( 寫 於 1927 年 ),< 耶 穌 基 督 >( 寫 於 1934 年 ) 等 趙 紫 宸 詳 實 地 探 討 了 基 督 教 人 格 倫 理 對 於 其 時 代 之 意 義 筆 者 認 為, 就 中 國 今 天 的 道 德 與 社 會 問 題 而 言, 趙 紫 宸 的 人 格 倫 理 理 論 同 樣 有 助 於 解 決 當 下 中 國 之 問 題 遺 憾 的 是, 似 乎 學 者 對 此 的 關 注 並 不 足 夠 目 前, 僅 有 邢 福 增 提 出, 趙 紫 宸 的 神 學 對 今 天 華 人 教 會 神 學 發 展 仍 有 不 少 可 供 參 考 與 借 鑒 之 處 ( 邢 福 增, 2003, xi) 鑒 於 此, 筆 者 認 為 有 必 要 重 新 審 視 與 重 視 趙 紫 宸 之 倫 理 學, 尤 其 是 其 人 格 倫 理 學 畢 竟, 他 率 先 在 20 世 紀 20 年 代, 在 中 國 新 教 界 興 起 了 人 格 倫 理 學, 作 為 該 理 論 闡 釋 之 表 表 者, 他 指 出 基 督 教 作 為 一 種 倫 理 之 宗 教 能 夠 為 中 國 提 供 良 好 的 道 德 基 礎, 為 中 國 新 的 社 會 秩 序 作 出 貢 獻 趙 紫 宸 的 人 格 倫 理 學 確 實 在 其 時 代 產 生 了 深 遠 影 響 如 果 對 比 趙 紫 宸 之 時 代, 再 反 觀 今 日 中 國 之 社 會 狀 況 將 發 現, 近 一 百 年 後, 中 國 社 會 再 次 面 臨 道 德 崩 潰 的 邊 緣 諸 如 由 於 腐 敗 問 題, 誠 信 問 題, 公 德 問 題 等 引 發 的 官 職 買 賣, 假 藥, 假 酒, 假 文 憑, 毒 奶 粉, 地 溝 油, 染 色 饅 頭, 等 事 件 層 出 不 窮, 屢 見 不 鮮 由 此, 筆 者 認 為 有 必 要 再 次 復 興 趙 紫 宸 倡 導 的 人 格 倫 理 來 解 決 該 類 道 德 問 題 因 為 人 格 25

40 倫 理 是 以 行 為 者 為 中 心, 它 關 注 的 是 行 為 者 內 在 特 質 動 機, 或 者 行 為 者 本 身 所 具 有 的 基 本 德 性 品 格, 而 非 僅 僅 注 重 行 為 進 一 步, 趙 紫 宸 的 新 教 人 格 倫 理 融 合 了 儒 家 的 德 性 思 想, 它 更 能 夠 為 中 國 人 所 熟 悉 與 接 受, 它 同 樣 注 重 的 以 人 性 為 根 本, 以 人 性 修 養 為 己 任, 不 斷 向 善 的 方 向 努 力 換 言 之, 其 人 格 理 論 強 調 從 人 的 內 在 層 面 進 行 道 德 修 養 以 求 得 美 德, 這 或 許 正 好 可 以 解 決 以 上 提 及 的 外 在 制 度 規 範 與 規 則 所 不 能 解 決 的 道 德 問 題 因 此, 這 或 許 可 以 改 變, 或 者 扭 轉 啟 蒙 運 動 在 道 德 理 論 上 帶 來 的 負 面 效 果 -- 僅 僅 追 求 普 遍 有 效 的 道 德 法 則, 卻 無 法 實 現 真 正 倫 理 上 的 善, 無 法 從 本 源 上 解 決 人 與 社 會 之 道 德 問 題 因 此, 本 論 文 之 探 討 從 另 一 角 度 而 言, 旨 在 盼 望 引 發 學 者 對 人 格 理 論 之 關 注 與 反 省, 從 而 能 夠 為 如 何 解 決 當 下 中 國 的 道 德 問 題 提 供 理 論 與 實 踐 上 的 思 考 26

41 第一部分侯活士的品格倫理 第二章 導言 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 一位被美國 時代 Time 雜志評 論為 美國最好的神學家 Time, 9/17/2001, 76 同時又被稱譽為 北美最重 要的神學倫理學家 其在學術界的聲譽斐然 8正如伯克曼 John Berkman 所述 在新的千禧年之交 侯活士必定是得到最廣泛閱讀和引用的神學倫理 學家之一 無論人們如何強烈地支持或者反對他的觀點與方法 都無法忽視 他 Berkman, 2001, 3 侯活士的學術建樹在於 倡導基督新教德性倫理 並使品格 character 逐漸成為新教倫理的重要概念之一 波特 Jean Porter 在其文章 德性倫理 Virtue Ethics 中評價道 20 世紀 70 年代初期 在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中 有兩股德性倫理復興的潮流 一是來自新教和天主教神學家對阿奎那的道德 思想之復興 二是來自美國神學家侯活士以德性和品格為起點的基督新教道 年 4 月 美國的 今日基督教 Christianity Today 雜志把侯活士的著作 品格的群 體 基督教社會倫理的構建 A Community of Character: Toward a Constructive Christian Social Ethics 列為 20 世紀宗教領域 100 本最重要的書籍之一 Christianity Today, 2000, 年 侯活士在聖安德烈大學 St. Andrews University 著名的吉福德講座 Gifford Lectures 擔任講員 成為近四十年來美國首位享此殊榮的神學家 需要指出 侯活士是依 然在世的神學倫理學家 其著述頗豐 且筆耕不輟 鑒於此 本論文使用的文獻截止於 2012 年 12 月 30 日 此外 儘管侯活士的寫作仍在繼續 但是 他解釋其基本觀點和立場並不會 有所改變 他目前的寫作是回應和澄清某些觀點 尤其近期的文章主要反映了他對某些問題 的進一步補充說明 並且 他反對學者將其作品分為前期和後期 比如 赫特 Jennifer A. Hert 將侯活士的作品分為前期與後期 而轉折點始於 聖禮 liturgical turn (Hert, 2012, 215) 然而 侯活士強調 其作品前後一致 儘管他在不斷寫作和回應的過程中可能對曾經忽略的 概念有所補充 但這並不意味是一種轉向 就此問題 筆者於 2012 年 9 月至 12 月在杜克大 學 Duke University 做訪問學生期間特別請教了侯活士教授 27

42 德生活反省 Porter, 2012, 98 9波特的評價如實 侯活士 60 年代尚在耶魯 神學院攻讀博士之時 就以 品格與基督徒的生活 神學倫理學之研究 Character and the Christian Life: A Study in Theological Ethics 為主題撰寫博士 論文 該論文 1975 年出版 隨後多次再版 備受關注 10侯活士的品格倫理 主要批判以 行動為中心 action-centered 的倫理學 而強調倫理應以 行為 者為中心 agent-centered ethics 主張品格 敘事和視景 vision 在倫理 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多數學者都肯定侯活士的洞察力以及思想的深度 但 是 也有學者質疑他的觀點與方法論 然而 這種褒貶不一的評價卻始終沒 有影響學術界對其品格倫理思想之關注 並且 由於侯活士的影響而引發的 新教德性倫理之復興仍在繼續 究其品格倫理而言 侯活士主要質疑當代倫理的理性主義 侯活士指出 當代道德論證受啟蒙運動影響 逐漸拋棄了亞里斯多德與阿奎那的美德倫理 傳統 卻在倫理中倡議道德理論的客觀性 認為道德判斷的客觀性必須建基 於理性之上 理性遂被設定為人的美善本質 而人的品格和德性 virtue 則 被視為相對性和偶發性的 不能作為倫理選擇的基礎 遂被邊緣化 Hauerwas, 1983a, 10-13;曹偉彤, 2005, 104 然而 僅僅倚重理性所帶來的道德困局卻又 9 赫特同樣強調 侯活士的作品對德性在基督教倫理中的復興影響深遠 Herdt, 2012, 202 該論文完成於 1968 年 最初發表於 1975 年 1985 年修正後再版 1989 年 1994 年再版 10 侯活士聲稱 最初出版該論文是一種冒險 因為當時學者對品格或者德性的討論較少 而以 道德生活為中心探討基督新教倫理的方法更是罕見 但是 時過境遷 二十年之後 學者不 再忽視德性倫理之探討 甚至對此給予不同程度的關注 而該論文對於德性倫理之復興也起 到了推波助瀾之作用 參見 Hauerwas, 1994a, xiii-xiv 再者 赫特指出 在該論文出版之 前 1973 年第一卷宗教倫理期刊 Journal of Religious Ethics 已經刊登了侯活士的文章<自 我作為故事 從行為者的角度來探討宗教與道德> The Self as Story: Religion and Morality from the Agent s Perspective Hauerwas, 1973, 此時 侯活士已在新教德性倫理領域 嶄露頭角 Herdt, 2012, 203 可以說 文章<自我作為故事>與書籍 品格與基督徒的生活 是侯活士德性倫理反省之標誌 Herdt, 2012,

43 成為現代社會問題的癥結 因此 要解決該問題就必須重新發揚美德倫理傳 統 基於此 侯活士批判性地借鑒亞里士多德 阿奎那和麥金泰爾等學者的 德性論去重構基督新教品格倫理 以及重新強調品格在倫理抉擇中的重要 性 不僅如此 侯活士的品格倫理還展現了他對北美基督新教倫理之批判與 建構 具體而言 侯活士批判北美新教倫理傳統 即以饒申布什 Walter Rauschenbusch, 的社會福音與尼布爾 Reinhold Niebuhr, 之負責任的現實主義為代表的倫理 侯活士認為,他們二者均致力用人類的努 力來拯救這個世界 過於樂觀於人的信心與理性 或者可稱他們為實踐上的 無神論者 並且 二者的神學倫理學基於人的信心和理性 否定教會的真 正本質和聖經故事的本意 侯活士強調 教會是在聖靈引領下生命轉化之群 體 教會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參與社會 以及改變社會 而是見證上帝和平國 度之可能 Hauerwas, 2000, 而且 這和平國度已經在聖經故事中清 楚展現 進一步 侯活士解釋 基於前兩者的神學倫理學前設 他們都可能 主張暴力 或者使暴力合法化 尤其對於尼布爾而言 他強調新教倫理的任 務是 在這個世界更大程度地實現上帝國度的理想 以及追求社會公義 而 不是體現基督的和平品格 並且 追求該任務的結果可能引發暴力的手段 儘管尼布爾承認這手段有時候可能是悲劇性的 卻更強調它是必要的 然而 侯活士批判這種新教倫理的闡釋 主張教會是被呼召見證耶穌和平品格與和 平國度的群體 它們已經在耶穌基督的生活 受死與復活中實現 Hauerwas, 1983a, 耶穌的生活已經完全呈現在教會而不是這個世界 因此 基 29

44 督徒需要作耶穌的門徒效法耶穌 忠實見證上帝和平的國度 Hauerwas, 1983a, 102 換言之 群體的信心建基於上帝而非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控制 基於此 侯活士倡導教會群體不是要轉變這個社會 而是效法耶穌的和 平品格 侯活士的教會論建立於基督論與末世論 他聲稱基督教盼望的緣由 來自上帝的恩典與耶穌基督的復活 儘管侯活士的這種聲稱與主張有其依據 但是 在新教領域卻遭遇了不同的批判與批評 總結而言 究竟侯活士的主 張是否正確 是否具有現實意義 他為何要從品格倫理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和 建構基督教新教倫理 進一步 侯活士的品格倫理建基於異教徒亞里士多德 與天主教徒阿奎那的美德倫理傳統 然而 作為新教倫理學家 其倫理何以 能夠展現基督新教的信念 並獲得新教學者之認同 最後 為什么侯活士的 品格倫理既獨樹一幟又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必須對近現代北美新教倫理學建 立 發展 演變之脈絡展開分析與釐清 方能回答這些不可或缺的問題 2.1 美德倫理傳統之失落 簡要回顧北美新教倫理思想 就西方近代三百多年以來的倫理學研究而言 其主要關注的焦點是 普遍 理性主義的 規範倫理學進路 而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 在人類道德生活中 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美德倫理傳統卻日趨邊緣化 它的主張似乎與現代人的道 德生活方式格格不入 溯本求源 這種倫理的轉向始於何時 所帶來的新的 道德危機體現在哪些方面 它對基督新教倫理的發展又有何影響 這需要追 溯到啟蒙工程 the Enlightenment project 對當代道德理論產生的深遠影響去 探討 30

45 2.1 1 啟蒙工程 康德的倫理學 啟蒙工程的影響深遠 比如 支配西方文化的現代精神就在啟蒙工程中 孕育形成 而代表西方價值的當代道德也是啟蒙工程的產物 即使基督教神 學與倫理學也不能獨善其身 這體現在 在研究領域 基督教倫理學的研究 從特定機構 如神學院 轉向人文 科學領域的宗教研究 在方法論上 神 學和規范性 normative 的方法轉變為描述 分析和比較的方法 再者 世 俗 學 者對 宗 教的 研究傾 向 價值 中 立 不再受 教 義或 者宗 教 信仰的 影 響 Gustafson, 2007c, 219 具體而言 啟蒙 指 歐洲歷史從三十年戰爭結束 1648 年 到法國大 革命 1789 年 這段時期 Livingston, 1971, 1 所謂啟蒙 意指反叛權 威 以及個人理性和良知作為真理與行為的重要仲裁者之興起 啟蒙的特徵 是 自主理性 autonomous reason 精神廣泛迅速的傳播 Livingston, 1971, 3 11作為啟蒙運動的典型代表康德 Immanuel Kant, 也是真 正討論啟蒙精神要義的重要人物 在其文章 什么是啟蒙 中定義 所謂啟 蒙 就是人擺脫自己的牢籠 這個牢籠意指人缺乏指導就不能運用自己的理 解力 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性! Kant, 1985, 85 因此 康德設定理 性為倫理學之道德基礎 以此確保不同信仰和社會背景的人可獲得最低限度 的共識 人作為理性存在者有能力按照自己制定的法則 law 去生活 這法 則是理性固有的特徵 被稱之為絕對命令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要求 11 自主 autonomy 是指自我管理 self-governed 意味著人從頭自己的牢籠下解放出來 從理性和 意志沒有外在的幫助就無能的狀況下解放出來 啟蒙時期的理性是一種特別的理性 意指對經驗事實 的檢驗 Livingston, 1971,

46 人們履行自己的義務 絕對命令公式是 只能根據道德準則 maxim 行事 同時你能夠讓這準則成為普遍的規則 Kant, 1985, 39 這原則經過學者們 重新詮釋和敘述 被廣泛用作 普遍原則 principle of generalization 或者 在現實中稱之為 道德觀點 the moral point of view 康德強調理性的本質就是規定普遍的 絕對的和內在一致的原則 因此 一些理性的道德所規定的原則 能夠和應該獨立於各種環境和條件而被人們 採納 並且 這些理性的行為者能夠在任何場合持續地遵守這些原則 換言 之 實踐理性不採納外在於其自身的標準,也不訴諸經驗的內容 MacIntyre, 2007, 45 由此 康德反對使用上帝啟示之論證來談論道德的基礎和前設 他為倫理學設定的任務是 把基督教從形而上和歷史的前設下拯救出來 因 為 人作為個體道德的行為者 他/她把自己構想為個人道德的權威統治者 則不再受外在神聖律法 自然目的論或者等級制度權威的約束 MacIntyre, 2007, 62, 68 換言之 任何關於上帝啟示 神聖律法和自然目的論之類的 論述都不能推斷出關於道德律法的命令 因此 古典道德有神論形式的道德 架構被康德絕對的理性瓦解了 道德成為宗教的 本質 宗教的信念卻成為 次要 康德的思想影響了很多學者 尤其是康德的作品 單純理性限度內的 宗教 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對後來的新教神學家影響 較大 新教自由神學家 特洛爾奇的倫理學 啟蒙工程產生的其他影響是 基督新教倫理學從強調客觀真理轉向強調 32

47 主體認知 其結果是 倫理學的重點轉變為反映當代西方個人的自我認知而 非基督新教傳統的實踐 同樣的 康德的思想幾乎成為新教自由神學的影子 Hauerwas and Wells, 2004a,32 德國新教自由神學家特洛爾奇 Ernst Troeltsch, 就是典型代表 特洛爾奇認為 信仰是一種觀念 也 是一種心性 它生而具有對上帝的認識並促使人們行動 他把新教倫理視為 心性倫理 他解釋 對新教而言 宗教觀念導致了宗教實踐 所有宗教和倫 理行為的激發與維持均取決於觀念 而不是取決於某些難以理解的聖禮 宗 教和倫理行為之所以能為人們所理解 是因為它們在邏輯上和心理學上起源 於宗教觀念的含義本身 特洛爾奇, 1998, 260 特洛爾奇解釋康德倫理學賦予了新教一種古典和富有說服力的形式 即 心性倫理構成了現代世界中所有唯心主義觀念和宗教的本質 儘管心性倫理 在這種形態中不斷冒著失去宗教根基的危險 但是 上帝在善良意志中的臨 在 以及心性通過宗教獻身所達到的淨化和復興 仍然一再得到肯定 進一 步 心性倫理成為現代宗教觀念所採取的生活原則之展開 表現了 善的原則 與 惡的原則 的持久衝突 特洛爾奇, 1998, 264 儘管該衝突是持久的 但 是 特洛爾奇從新教歷史的發展說明新教 新教教會仍然能夠處理社會問題 Troeltsch, 1992, 因此 他設定當今新教倫理學的任務是維持現 代自由社會的秩序 強調新教教會的責任是使社會生活秩序化 Troeltsch, 1992, 23 特洛爾奇的思想對美國新教自由神學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在社會福 音運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33

48 2.1.3 社會福音運動 饒申布士的神學倫理學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 社會福音運動在美國興起 期望 救贖 能夠解決 美國社會問題 當時 一批新教牧師從希伯來聖經的先知傳統出發 反對當 時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結構 認為它們是導致貧窮的根源 這些牧師認為自己 重新發現了原來的真理--基督宗教的基本特徵 堅持宗教與道德 神學與倫 理學的有機統一 Hauerwas, 1983b, 56 作為社會福音的倡導者饒申布士 Walter Rauschenbusch, 受德國新教自由神學家特洛爾奇與利奇爾 Albrecht Ritschl 等的影響 對 形而上學和教義不感興趣 卻強調歷史上耶穌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 耶穌是 神聖群體的開創者 該神聖群體意指天國 因此 饒申布士從社會和倫理的 角度看待救贖 認為耶穌的教導要點是天國的信息 天國從來不是個人純粹 內在的 精神的領域 Livingston, 1971, 263, 自譯 他解釋 耶穌所言所行 以及希望做的一切 目的是為了人類全部生活 的社會救贖 基督教創立了偉大的社會理想 基督宗教的真正內 容是 希望看見神聖社會秩序在地上建立 Livingston, 1971, 263, 12 由此 饒申布士提出 社會秩序基督教化 Christianize the social order 的構想 主張用耶穌的教導和生活作為組織社會的原則 這成為當時新教倫 12 The purpose of all that Jesus said and did and hoped to do was always the social redemption of the entire life of the human race on earth Christianity set out with a great social ideal. The live substance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was the hope of seeing a divine social order established on earth. 34

49 理學的內容 Gustafson, 1965, 288 需要指出 從該時期起 神學與倫理學 分野 新教倫理學逐漸興起 主要強調天國的信息 以及個人的道德行為 因此 古斯塔夫森 James Gustafson 總結 19 世紀的新教道德學科一方面 關注個人行為 另一方面卻重點關注主要的社會問題 Gustafson, 1965, 288 這主要與社會福音密切相關 沃爾皮豪斯基 William Werpehowski 同樣指 出 這時期的倫理學主張 上帝之國 的教義 認為社會福音能夠帶來社會和 諧 以及消除個人性的和結構性的不公義 並且 堅持愛的原則 強調用教 育的力量來引導人們走向正義之途 但是 至為重要的是相信上帝是在歷史 中實現他的神聖目的 因此 基督徒可以寄希望於真實的和持續的社會進步 (Werpehowski, 1997, 312) 基於此 19 世紀 基督新教倫理學 的特徵是 強調如何用教會的力量更 新社會 倡導社會福音 發展教會的異象 以及用上帝的意志塑造人類的目的 Rauschenbusch, 1945, 140 此時期 基督新教倫理學的方法 研究者和 研究內容也相應地發生改變 神學的方法轉向社會科學的分析方法 研究基 督新教倫理學的學者轉變為研究宗教的社會學家 Hauerwas, 1983b, 57 對 正義戰爭傳統 國際政治 核武器等問題的研究也逐漸納入基督新教倫理學 的研究範疇 Gustafson, 2007c, 224 總結而言 在美國 基督新教倫理學 似乎是福音運動的產物 它也開 始逐步轉變成為一門學科 並要求確定其任務 于是 理查 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 )作為該現象的代表應運而生 確切地說 無論是 萊因霍爾德 尼布爾 Reinhold Niebuhr, 還是其弟弟理查 尼 35

50 布爾都沒有簡單地拒絕社會福音的視野 儘管他們對社會福音存在不同程度 的批判 13但是 總體上他們都嘗試堅持社會福音對社會公義問題的關注 並且 耶穌的倫理 和上帝在歷史中動態行動的觀念始終在他們各自的倫理 思想中佔據著重要地位 簡言之 他們將基督教轉變為維持社會秩序的真理 (Werpehowski, 1997, 312) 萊因霍爾德 尼布爾的神學倫理學 以上提及萊因霍爾德 尼布爾對社會福音的認同 但是 尼布爾的神學 倫理學也反映出他對社會福音的批判 首先 尼布爾認為社會福音強調以愛 的倫理來建構上帝之國的可能性是一種過分樂觀的看法 再者 尼布爾解釋 社會福音雖然批判了個人主義 以及揭露了社會之罪惡 卻對成就社會正義 之方法有誤解 王崇堯, 1993, 25 此外 尼布爾懷疑 聖經 福音故事轉 化社會之能力 他認為 基於人的本性他們/她們根本承擔不起道德的責任 因此 尼布爾從人的本質及其困境入手來分析他對社會福音之批判 以 及提出他的現實主義主張 具體而言 尼布爾指出人類既是有限的 又是自 由的存在 確切地說 作為有限的存在 指人類依賴於自然 他者與上帝 而作為自由的存在 則體現於人類能夠超越自然與人際的環境 Niebuhr, 1946a, 150 但是 這種有限與自由的重合卻讓人產生焦慮 缺乏安全感 因此 尼布爾設定人類的生存法則是對上帝和鄰人的無私之愛 因為只有在 這種愛中 人類才可能克服焦慮實現自我超越 但是 這種愛源於耶穌 只 13 比如 萊因霍爾德 尼布爾認為社會福音中 上帝之國 的觀念缺乏對罪的認知 以及上帝 對人的邪惡之審判 理查 尼布爾則指出 上帝之國 作為一種理想 缺乏耶穌終末論的視野 36

51 有耶穌基督的愛才是完全無私的愛 當人類不再擔憂自己的安全 願意在信 仰中順服時才能回應基督的愛 儘管愛是絕對的倫理標準 且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 尼布爾基於其人性 論 認為人類永遠也無法達到 基督之愛 所要求的境界 並且 基督的愛主 要體現在耶穌的自我犧牲和承受的苦難之中 而拒絕參與歷史要求的模式 因此 基督的愛是 不可能之可能性 impossible possible 從而無法在歷 史中得到證明 它的歷史結果則是一種自我犧牲的生活之悲劇性終結 畢竟 歷史是由競爭和自利所要求的模式構成的 由此 儘管這種無私的愛可以為 了某種可容忍的社會生活而達致調和 它卻最終要審判這一切 再者 上帝 之國在較大程度上遠離所有的政治綱領 因為這些政治綱領都涉及到暴力和 抵抗的因素 而這些因素又與純粹互愛之國度相悖 (Werpehowski, 1997, 314) 因此 社會福音所謂的上帝之國難以實現在人間 當然 這並不否認上 帝之國與罪的世界是有關聯性的 基於此 尼布爾認為 政治是一種由基督 教故事神秘性預示的藝術 它能夠幫助人們實踐 上帝之國 之最大可能 儘 管它本身就是一種理想不可能在地上實現 卻不可否認它可以較好地為社會 服務 Thomson, 2010, 12 另一方面 基於對人性本質的認識 尼布爾認為人追求自我利益 且由 此而可能影響到他者 這種情況下 愛的規範可能無能為力 那麼 為達致 社會的和諧就必須訴諸於正義 以制衡利益可能導致的衝突 但是 正義並 37

52 不排斥愛 正義與愛是一種辯證關係 即愛既完成又否定歷史中正義所成就 的一切 或者從反面而言 歷史中正義的成就可以達致更完全的愛與兄弟情 誼之可能 但是 正義所成就的每個新階段也包含著與完全的愛相矛盾之因 素 Niebuhr, 1946b, 246 總結而言 人類的愛不可能達到歷史的完美 現實社會總是充滿著衝突 因此 新教社會倫理之任務就是去達致更多的正義 基於此 尼布爾的倫理 思想蘊含著一種先知的基礎 即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斷批判 他強調人類在 歷史中需要承擔道德的責任 而批評人們維持道德純潔性的徒勞無益 這主 要體現在他反完美主義的立場 他挑戰基督教的和平主義 認為這是對罪的 忽視 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Werpehowski, 1997, 315) 理查 尼布爾的神學倫理學 在 中提及 在美國 基督新教倫理學 似乎是福音運動的產物 它也 開始逐步轉變成為一門學科 並要求確定其任務 於是 理查 尼布爾(H. Richard Niebuhr, )作為該現象的代表應運而生 理查 尼布爾是二 十世紀美國基督新教神學倫理學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對美國基督新教倫 理學的發展影響極大 他在耶魯神學院任教三十一年 提出了一套倫理學方 案 以及設定了基督新教倫理學的內容 他的 基督與文化 Christ and Culture 亦成為基督新教倫理學的經典 14古斯塔夫森稱 尼布爾的這本書呈現了特 14 理查 尼布爾在 基督與文化 這本書的序言中強調 本書是對特洛爾奇 基督教教會之 社會教導 (The Social Teaching of the Chrsitian Churches)的補充和修正 參看 Beach and Niebuhr, 1955, xii 38

53 定宗教傳統的規範性倫理學 Gustafson, 2007c, 馬蒂評價 該書正 式展現了基督新教倫理學的發展 成為后來倫理學者必須參考的重要書籍 Marty, 2001, xiii-xix 其實 這本書同樣體現了新教自由神學家特洛爾奇對尼布爾神學倫理學 的影響 尼布爾從特洛爾奇的神學中獲得了某種對待神學的歷史和社會取向 (orientation) Livingston, 1971, 449 他的 基督與文化 不僅吸收了特洛 爾奇的思想 而且更加豐富了前者的教會 宗派和神秘主義類型說 Yeager, 2005, 466 尤為突出的是 尼布爾展示了基督新教倫理學的五種類型 基 督反文化 Christ against culture 基督屬文化 Christ of culture 基督超 越文化 Christ above culture 基督與文化的吊詭性 Christ and culture in paradox 基督改變文化 Christ the transformer of culture Niebuhr, 2001, 具體而言 尼布爾的神學倫理學主要建基於對上帝之實在 reality 的信 仰 他解釋 上帝既審判和摧毀人類的偶像事業 又在人類認罪和忠信於他 的時候施恩於他們/她們 人類在上帝面前的存在永遠是對那 在一切實在之 後與實在之中的先在的實在 (the reality behind and in all realities)之回應 (Niebuhr, 2001, 88) 因此 尼布爾批判教會與世界中的偶像信念 他更用徹 底的一神論 radical monotheism 來區分多神論 polytheism 單一主神論 henotheism 強調徹底的一神論是批判國家和教會這種單一主神論的基 礎 他認為 單一主神論其實反映了國家主義 以及集團主義等非基督教信 15 古斯塔夫森在 2001 年版的 基督與文化 中作序 參見 Gustafuson, 2001, xxi-xxxv. 39

54 仰的偶像存在 由此 唯有徹底一神論的信仰才能讓人類遠離自衛之愛 self-defensiveness 而轉向對上帝創造的一切之欣賞 明白所有人都是在 信仰中與上帝複和 且在這複和中彼此成為朋友 因此 徹底一神論信仰的 基督徒生活 也就是尋求一種真理的普遍關係 以及對宇宙中的一切主體都 為真的真理生活(Niebuhr, 1960, 32-33, 60, 126, 88) 16 基於此 立於恩典中 複和的實踐與徹底的信仰成為可能 那麼 耶穌 基督能夠成為人類文化生活中的轉變者 在這種前提下 尼布爾才在 基督 與文化 中呈現了對上帝整個實在的闡釋 沃爾皮豪斯基認為 在這五種文 化形態中 尼布爾要表達的主題是 人類文化成就處於審判之下 卻亦處於 上帝這位創造者和救贖者的主宰之下 受造與墮落並不相同 一切受造都是 在 上帝之言 中進行的 因此 在墮落者追求各種善與價值的人類文化中 救 贖 的工 作 可以 在上帝 歷 史行 動 的恆 常可能 性 中更 新它 而 不必消 除 它 (Werpehowski, 1997, 316) 侯活士則指出 尼布爾的五種文化形態的確為基督新教倫理學家提供了 一套方法 它不僅具有過去基督新教 倫理學 之特徵 而且更具有當代各種 倫理學之特徵 但是 尼布爾的倫理學方法顯然忽視了教會的具體實踐 或 者教會的作用 Hauerwas and Wells, 2004a,33-34 但是 這卻正是尼布爾 強調的要點 即新教倫理的精神只可能建基於神人與人神關係之中 如果嘗 試在人或者教會之中尋求倫理之基礎將是錯誤 當然 尼布爾也並不因此缺 16 單一主神論 意指堅持一個單一的社會價值核心 這個核心類似於教會 國家 階級等這 樣的小集團 40

55 乏對教會與世界關係之闡釋 只是他的看法具有歷史的敏感性和不穩定性 這體現在他不同時期的主張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他主張教會要脫離資本主 義和國家主義的束縛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 他主張教會的改革要抽離基 督教的單一主神論而進入這個現實世界 卻又不必遵從這個世界 但是 就 尼布爾而言 基督教認同與抽離這個世界的歷史節拍避免了 功利主義的基督 教 與所謂的 分離主義 sectarianism 的基督教之說法(Werpehowski, 1997, 316) 拉姆齊的倫理學 拉姆齊 Paul Ramsey, 的倫理學仍然在處理美國社會的政治 問題 作為尼布爾兄弟倫理思想的繼承者17 拉姆齊並不完全認同他們的觀 點 拉姆齊認為他們的作品 或者新教思想並不能為道德論證找到足夠的依 據 因此 拉姆齊關注天主教的傳統 卻又不接受羅馬天主教自然律的道德 前設 在拉姆齊的作品中常呈現這種張力 即關注神學對道德生活的解釋 同時又要展現神學對公共問題討論的意義 Hauerwas, 1983b, 就其作 品而言 拉姆齊倫理學涵蓋的內容相當廣泛 涉足到神學 性學 醫學 戰 爭與政治的問題 拉姆齊的新教倫理學主要根植於 聖愛 agape 這原則 以此為基礎對 基督徒道德生活展開詮釋 他認為新教倫理不能脫離其宗教的基礎 聖經 所敘述的神愛世人之模式早已呈現在以色列與耶穌基督的歷史中 這歷史反 17 拉姆齊在耶魯神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時曾受教於理查 尼布爾 拉姆齊在六十年代也曾短暫 的與萊因霍爾德 尼布爾在大學裡做過同事 Werpehowski, 1997,

56 映了上帝基於神聖之約而對人的信實 揭示了上帝對弱者 罪人和邊緣人物 的關注 基於這聖愛 基督徒同樣應當愛鄰舍 以實踐道德義務 Ramsey, 1950, 1-24 儘管基督教信仰生活是必要的 但較之信徒的道德義務卻次之 總之 愛鄰舍的標準高於一切 不僅如此 拉姆齊熱衷於道德議題的公共討論 他嘗試通過對基督教 正 義戰爭 的重構和修正來塑造他那個時代的政治倫理學 他積極回應諸如越南 戰爭這樣的難題 具體而言 他從聖愛的原則出發 並跟隨奧古斯丁的正義 戰爭理論 認為基於對那些正在遭受非正義之攻擊的無辜群體的愛 人們可 以採用捍衛正義的暴力方式來保護受害者 這在道德上是正當的 與此同時 基於愛的原則 也必須限制正義戰爭 因為那些所謂 敵對的 非戰鬥人員應 該避免被直接攻擊 此外 根據 區別對待原則 principle of discrimination, 那些受正義戰爭影響的鄰舍 指非正義方 因為他們/她們與非正義戰爭無 直接的關係則不應該受到正義戰爭中的暴力侵犯 Ramsey,1961,3-59 在正 義戰爭的討論上 拉姆齊可稱之為頗有建樹的新教倫理學家 18 除去對正義戰爭之關注 拉姆齊還對醫學難題 諸如人體實驗 基因干 預 生殖技術 以及對臨終者的終極關懷等有積極的回應 堪稱這方面的新 教領軍人物 他強調 保護人們不受社會追求更大效用而減少生活質量由此 給人們帶來的侵害 他解釋 在上帝的眼中 鄰舍的價值不是按照社會效用 的最大化來衡量的 例如 對病患者和智障人士的醫治不是按照醫學需要和 18 拉姆齊 1968 年的著作 正義之戰 暴力與政治責任 The Just War: Force and Political Responsiblity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s Sons)進一步詳細論述了正義戰爭理論 42

57 前景來決定的 即便是醫學實驗對象 他們/她們也必須對此有足夠的了解後 自由決定是否參與 總結而言 拉姆齊的倫理學展示了他對社會議題的洞察 與關注 其倫理學可稱之為公共倫理學 他的公共倫理學要求保護人們免受 剝削和虐待 因為所謂的社會事業 以及某些個人 集團的利益常常對人們 遭致傷害 這主要在於 人的罪性是難以駕馭的 如果在情感上過多的期望 墮落人類的善意志和道德理想將十分危險 由此可見 如果把拉姆齊視為萊 茵霍爾德 尼布爾 基督教現實主義 範式的代表並不出奇 因為二者同樣致 力於尋求可容忍的社會 嘗試以正義的力量來制約人的惡 Werpehowski, 1997, 318 因此 侯活士評價 拉姆齊的基督教倫理學雖然以神學和聖經為基礎 卻同樣依循的是社會福音的主張 設定基督教倫理學的基本主題是支持和維 持美國社會的道德根源 所不同的是 拉姆齊通過重新詮釋正義戰爭的傳統 來限制人類的惡 以及減少現實主義所導致的後果論傾向 Hauerwas, 1983b, 古斯塔夫森的倫理學 以上提及理查 尼布爾的倫理學對後來的新教倫理學家產生的影響極大 除去拉姆齊 自六十年代以來美國新教倫理學的領軍人物古斯塔夫森 James Gustafson, 也是理查 尼布爾的學生 與尼布爾在學術與個人生活方面 交往甚深 其倫理學亦展示了對尼布爾倫理學的詮釋 但是 二者的倫理學 又有分別 因為古斯塔夫森不僅僅強調神學作為新教倫理學的基礎 他還設 43

58 定倫理學的來源可以由自然科學 社會科學和哲學提供19 Gustafson, 2007a, 其理由是 到目前為止宗教和科學都是理性的活動 神學上的宣 稱能夠根據我們認識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加以改正和修正 這些科學也能 夠作為倫理學的來源 Hauerwas, 1988b, 93 但是 這並不否定倫理學應該 以神學為中心 且這以神學為中心的視角允許人們去評價自然 文化和歷史 因為 倫理學主要基於人們怎樣理解上帝對受造物之目的 這目的讓人們尊 重自然 人格和文化 再者 古斯塔夫森認為 倫理學既不是客觀的又不是 主觀的 它產生於情感和理性的相互關係之中 因為 理性針對本性的衝動 和慾望導致了秩序和形式的產生 相應的 理性又在方法和目的之尋求中獲 得了內容和方向 人們相信上帝 詮釋道德生活 以及強調靈性的感覺 這 些都決定著人們對道德經驗的理解 古斯塔夫森的著作 上帝中心論的倫理學 Ethics from a Theocentric Perspective 是一部系統倫理學專著 20它具體展現了作者對基督論 普世倫 理和教會生活的道德維度這些重要問題的研究 該專著基本涵蓋了他對新教 倫理學的理解 可謂比較成熟的著作 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描述他對以上 帝為中心的倫理學之解釋 首先 古斯塔夫森認為 上帝不是為著人類的利益而存在 反之 上帝才 是人類事奉的中心 因此 他批判一切 以人類為中心 anthropocentrism 的神學倫理學 而主張 以上帝為中心 God-centered 的神學倫理學 並以 19 需要指出 古斯塔夫森早期社會學專業的知識背景對他的神學和倫理學方法論思考有較大 影響 20 作者稱本書為歷時至少三十年的 家庭作業 也是他 15 年學術生活的結晶 參見 Gustafson, 1981, ix-x. 44

59 此為基礎來理解人類的道德生活 他解釋 神學倫理學的要點是詮釋上帝 以及上帝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這包括人類 因此 這種詮釋更倚重於科學與 我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知識之來源 包括人類經驗 而不是傳統基督教倫理 學所提供的知識 此外 儘管 聖經 中關於創造的敘事 詩篇和智慧書卷 可以被引證為聖經的論據 但是 聖經 不能作為基督教神學倫理學的絕 對權威來源 Gustafson, 1984, 144 古斯塔夫森認為 聖經 中有關上帝 的知識和目的僅僅是為人類生存的世界提供了意義的框架 以幫助人類對其 環境和目標作出合理解釋 因此 他反對傳統神學倫理學 唯獨聖經 的主張 其次 這種 以上帝為中心 的倫理學與人類的敬虔密切相關 但是 敬虔 主要意指人類對世界普遍被認知的經驗的一種傳統化的宗教表達 這種敬虔 也反映了人類的宗教情感 它體現在人類對上帝管治的忠誠與人類各種情感 之間的關聯上 這些情感包括感恩 義務 信靠 懺悔等 Werpehowski, 1997, 321 在基督教傳統中 耶穌主要體現了這種敬虔和信實 其中福音書對耶 穌生平和事工的描述 則能夠讓人們對此獲得認知 並且 這種敬虔和信實 的連續性又展現在耶穌與猶太人的歷史和傳統中 因此 基於福音書的敘述 基督徒的生活能夠和應該成為根植於敬虔和信實對象的有勇氣和愛的生活 Gustafson, 1981, 276 需要指出 古斯塔夫森的這種詮釋也展示了他對基 督教傳統的批判 即僅僅認為耶穌是人類靈魂得救的工具 而忽略了耶穌的 實際生活 再者 以上帝為中心 的倫理學涉及到上帝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古斯塔夫 森解釋 人類是彼此依賴而又獨立的存在者 人類不可避免地處於各種複雜 45

60 關係之中 因此 人類的道德生活就置於上帝對這種相互依賴與發展的關係 模式之設置的基礎上 Gustafson, 1981, 283; 1984, 7 基於上帝的創造 大 自然的存在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上帝設定的秩序 這在廣義上可以詮釋 為各種實體與它們參與 整體 上帝 the whole 之間的關係 由此推論 延伸到社會領域可知 人類的利益可以通過他們/她們與他者在家庭裡 以及 在其他社會 經濟 政治和生物等彼此之間的關係中獲得 Gustafson, 1984, 15, 287 古斯塔夫森強調人與人 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他指出 人類需要向 上帝負責 即在現實生活中 人類需要對人自身和自然萬物承擔歷史性的責 任 換言之 人類需要向上帝之創造負責 即對自己的生存和世界的合理秩 序負責 Gustafson, 1984, 287 然而 罪卻使人類抽離了這種責任 要校正 這罪則需要人類在自己與萬物的關係 以及與上帝安排的生活秩序之關係中 得到更切實的結合與調適 Gustafson, 1981, 因此 沃爾皮豪斯基指出 按照古斯塔夫森的解釋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當人們獲得神聖秩序的保證時 則可以將關注的焦點轉向各種公共的利益 甚至為其作出自我犧牲 此觀點類似於理查 尼布爾的徹底一神論 因為 在古斯塔夫森而言 人類的道德行為是解釋上帝與世界 以及上帝與人類的 關係 說明人類作為暫時而又負責任的存在者與上帝的管治密切關聯 且上 帝要求人類參與其中 Werpehowski, 1997, 321 由此產生的道德基本問題 是 何謂上帝能夠和要求我們作為這種參與者所成為和所作的是什麼? (to be and to do)這回答是 我們要讓我們自己與萬事萬物以一種適當的方式將 我們和它們與上帝的關係聯繫在一起 Gustafson, 1984,

61 需要指出 正是基於對自然和創造教義的重視 古斯塔夫森21對侯活士的 倫理思想展開批評 認為他的神學倫理學缺乏對上帝整個實在的嚴肅思考 並指出侯活士的倫理學方法強調從敘事到教會 尤其是忠實於敘事而無需外 在論證 這其實是典型的分離主義 sectarian Gustafson, 2007a, 148 然 而 侯活士卻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對此將在論文第六章中詳細闡釋 2.2 小結 以上對啟蒙 以及啟蒙以來的北美新教倫理思想之產生 發展和演變作 了簡要回顧 從廣泛的意義而言 一方面啟蒙以來的道德論證逐漸拋棄了亞 里士多德的美德倫理傳統 卻在倫理中倡議道德理論的客觀性 認為道德判 斷的客觀性必須建基於理性之上 理性遂被設定為人的美善本質 而人的品 格和德性則被視為相對性和偶發性的 不能作為倫理選擇的基礎 因此 過 去幾千年的歷史中 在人類道德生活扮演著重要角色的美德倫理傳統日趨邊 緣化 其結果是 西方倫理學對行為者的討論定位在 應然 的維度 即關心 行為者追求的終極目的之指向應該是什麼 以及行為者為了達致終極目的應 該遵循怎樣的規範和原則 而不再思考行為者的美德 然而 縱觀啟蒙以來 現代人之生存境遇 又發現新的道德危機似乎無法避免 現代社會強調理性 公共生活只注重制度和規範的完善 而忽視道德主體的內在品格 忽視行為 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正當情感訴求和願望 掩蓋了人之為人的根本價值要 21 需要指出 侯活士作為古斯塔夫森的學生 儘管他與古斯塔夫森的倫理學在方法論上存在 分歧 但是 侯活士最早的德性倫理觀念卻受益於古斯塔夫森的建議--基督徒道德生活的本 質可能最好通過品格與德性來闡釋 因此 侯活士根據古斯塔夫森早期的作品 基督與道德 生活 Christ and the Moral Life 以及 倫理是基督教的 Can Ethics Be Christian? 展 開了一系列的倫理反省 Herdt, 2013, 204, 206; Hauerwas, 1983a, xxi; Hauerwas, 2010, 58; Gustafson, 1970,

62 求 由此 道德似乎變成冷漠的規則 倫理成為 規中無人 的倫理 這種形 式主義的倫理並不能解決當前道德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比如 道德權威 的失效 道德信念的喪失等 鑒於此 復興德性倫理的主張應運而生 英國 哲學家安斯科姆 G.E.Anscombe 在 1958 年發表的論文 現代道德哲學 Modern Moral Philosophy 中最早提出了恢復德性倫理的主張 這對現代 德性倫理的復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繼而在 20 世紀 80 年代 麥金泰爾 1981 年出版的 追尋美德 道德理論研究 After Virtue: A Study in Moral Theory 則被視為西方德性倫理研究的綱領性文獻 在這種德性倫理復興的浪潮中 侯活士 1975 年以 品格與基督徒的生活 神學倫理學之研究 為起點 在基督新教領域掀起了德性倫理復興的高潮 侯 活 士 在 其 作 品 中 批 判 自 啟 蒙 以 來 以 目 的 teleological 和 義 務 deontological 為中心的倫理學 他指出 該倫理學描述的是 以行動為中 心的理論 或者是 以義務為中心理論 duty-centered 主要思考 我應該 做什么 what shall I do 重點關注行為者的抉擇目的和義務 並且 該 倫理學主要設定一些可被普遍化的理性原則能夠解決道德問題 而無需訴諸 行為者 agent 的信仰 習性 disposition 意向 intention 背景等 Hauerwas, 1977, 16 然而 事實上這種倫理規範和前設的弊端卻無法避免 其一 將 道德問題集中在 義務 和 規則 上 使行動 action 脫離了行為者 agency 可能扭曲行為者的道德心理 因為 在實踐中行動並不能獨立於行為者 以 及行為者的信仰 習性等 換言之 行為者的意向對於行動的道德描述和評 價至關重要 Hauerwas, 1983a, 21 理由是 行為者如果只是按照規則行動 48

63 而不理會其行為是否出於自願 那麼 其行為的道德價值是有限的 其二 這種倫理設定任何表面的道德沖突都必須根據一些普遍原則來解決問題 但 是 在現實中卻有很多道德沖突是無法依據普遍原則來解決的 Hauerwas, 1983a, 22 比如 某人遵行了所有的責任或者義務 卻可能是以一種極其 不人道的方式採取行動的 這將令他者無法接受或者可能受到受害 因此 針對以行動為中心的倫理學存在之弊端 侯活士重新指出品格倫 理的意義 他解釋 品格倫理描述的是 以行為者為中心的倫理學理論 主 張道德問題應該思考 我們應該成為什么人 what ought we to be 重點 關注行為者的品格 關注一個有品格的人之抉擇 而不是關注如何以行為者 的行動為中心來思考倫理的抉擇 因此 侯活士強調 品格倫理關注行為者 的動機 意願和情感訴求 關注行為者內在品格的養成 而不只是行為者外 在行為的規則 Hauerwas, 1977, 16; 1983a, 因為只有當行為者具有 內在的品格時 才能真正遵守道德規範 由此 品格倫理所採用的基本概念 是具有美德特徵的概念 如善 好 福祉等 而不僅僅是義務的概念 諸如 應該 責任等 另一方面 侯活士的品格倫理主要指基督新教的品格倫理 他強調用品 格 德性來描述基督徒的道德生活 強調基督徒最重要的品格是和平與聖潔 侯活士的主張體現了他對北美新教倫理傳統的批評與批判 他主要批判以饒 申布什的社會福音與尼布爾 Reinhold Niebuhr 負責任的現實主義為代表的 倫理主張 以及後來在尼布爾兄弟倫理思想影響下 新教倫理學家拉姆齊以 愛的名義要求 正義戰爭 古斯塔夫森要求人類作為暫時而又負責任的存在 49

64 者 必 須參 與 上帝 在現實 世 界管 治 的倫 理主張 侯活 士解 釋 以尼 布 爾 Reinhold Niebuhr 為代表的新教倫理旨在構建一種社會行動的社會倫理 是為社會 國家謀求利益的政治倫理 Hauerwas, 1983b, 59 基於該倫理學 的前設 他們都可能主張暴力 或者使暴力合法化 而忽略了基督教群體的 任務不是在這個世界建構一個更公義的社會/國家 而是依據 聖經 故事去 效法耶穌基督的和平品格 見證一種真實的生活 侯活士進一步解釋 對於尼布爾而言 新教倫理的任務是 在這個世界 更大程度地實現上帝國度的理想 以及追求社會公義 其結果可能引發暴力 的手段 Hauerwas, 1983b, 不難發現 後繼的新教神學倫理學家 比 如拉姆齊就積極主張 正義戰爭 理論來維持社會公義 但是 侯活士強調 基於基督教的敘事和故事 和平才是基督徒群體見證上帝在歷史中 以及在 現實中統治的規範模式 而以愛的名義訴諸 正義戰爭 則需要回應 聖經 對耶穌生活 受死和復活的解讀 以及 正義戰爭 產生的社會語境 Hauerwas, 1983a, 簡言之 侯活士強調 如果以一種政治現實主義的立場來理 解上帝在歷史中的行動 將被統治者借以為暴力 殺虐作為掩飾的理據 這 是新教倫理需要反省之處 基於此 侯活士立足於基督教的敘事和故事 以品格作為新教倫理學反 思的起點 不僅如此 他還強調視景 vision 教會群體的重要性 以此來 構建新教品格倫理之內容 具體內容 筆者將在以下章節中詳細闡釋 50

mode of puzzle-solving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5 174 * * 146 1 1 mode of puzzle-solving 91 12 147 83-105 148 2 3 2 3 151 91 12 149 150 4 4 101-104 91 12 151 identity 5 6 7 5 6 7 100 140 152 8 9 10 8 31-32 9 27-29 10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More information

ç«−è¡£

ç«−è¡£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考 功 集 ( 畢 業 論 文 選 粹 )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2 竊 衣 Wai Man LAM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 Recommended

More information

ä½Žè‘¯å°‘èªªçŸ‰ç‰‡ä¸ŒçŁ„çı—攢訔

ä½Žè‘¯å°‘èªªçŸ‰ç‰‡ä¸ŒçŁ„çı—攢訔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考 功 集 ( 畢 業 論 文 選 粹 ) Department of Chinese 1996 余 華 小 說 瘋 狂 世 界 的 探 討 Cuiyin HUANG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

More information

淺諌ã•−é‘¡è−±ç·£ã•‰è‹⁄営神話轛丌謫丌义絒槉

淺諌ã•−é‘¡è−±ç·£ã•‰è‹⁄営神話轛丌謫丌义絒槉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2004-2005 神 話 與 文 學 論 文 選 輯 Collection of Theses on Myth in Literature 2005 淺 論 鏡 花 緣 與 其 神 話 轉 世 謫 世 之 結 構 譚 卓 婷 潘 潔 盈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Grading and Sequencing of Senses of Grade-A Polysemous Adjectives in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for Chinese Proficiency 2002 I II Abstract ublished in 1992, A Syllabus of Graded Vocabulary

More information

标题

标题 2014 年 第 5 期 ( 总 第 225 期 ) 厦 门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 Arts & Social Sciences) No. 5 2014 General Serial No. 225 真 理 的 语 用 和 限 度 周 建 漳, 王 摇 展 ( 厦 门 大 学 哲 学 系, 福 建 厦 门 361005)

More information

A-錢穆宗教觀-171

A-錢穆宗教觀-171 台 南 應 用 科 大 學 報 第 32 期 人 文 管 理 類 頁 171-186 中 華 民 國 102 年 10 月 錢 穆 宗 教 觀 析 論 以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觀 察 核 心 梁 淑 芳 國 立 體 育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助 理 教 授 摘 要 國 學 大 師 錢 穆, 可 謂 一 代 通 儒 本 文 以 其 文 化 與 教 育 為 主, 輔 以 錢 穆 的 其 餘

More information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學 院 客 家 社 會 與 文 化 學 程 碩 士 論 文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教

More informatio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三 十 九 期 2015 年 01 月 頁 223~258 臺 灣 大 學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所 由 心 到 腦 從 腦 的 語 義 脈 絡 論 晚 清 民 初 的 文 化 轉 型 * 徐 瑞 鴻 提 要 傳 統 的 中 醫 理 論 以 心 為 神 明 之 主, 掌 管 思 維 記 憶 與 情 感, 此 一 觀 點 在 近 現 代 受 到 西 方 解 剖 學 的 巨

More informatio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A Study of Postpartum Recuperation t 國 立 高 雄 餐 旅 學 院 台 灣 飲 食 文 化 產 業 研 究 所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Food Culture National Kaohsiung Hospitality College 碩 士 論 文 Thesis for the Master Degree 近 五 十 年 來 台 灣 閩 南 婦 女 產 後 月 內 飲 食 調 養 之 研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Microsoft Word - 08_76-93_¦ó³B¬O¡§Âk¡¨®a¡H.doc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二 卷 第 三 期 / 95 年 7 月 何 處 是 歸 家?: 台 灣 俗 語 中 女 有 所 歸 的 女 性 養 成 模 式 與 文 化 反 映 初 探 The Ending of the Traditional Women: A Study about Nyu You Suo Gui the Female s Education Pattern and

More information

余 光 中 对 马 华 作 家 的 影 响 研 究 A STUDY OF YU KWANG-CHUNG S INFLUENCE ON MALAYSIAN CHINESE WRITERS LEE SOO CHEE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 文 學 所 ) 碩 士 論 文 論 文 題 目 ( 陳 千 武 小 說 活 著 回 來 及 其 相 關 事 例 研 究 ) 論 文 題 目 (Chen Chien Wu Return Alive And Some Research About It) 研 究 生 : 朱 妍 淩 指 導 教 授 : 林 葉 連 中 華 民 國 一 0 一 年 6 月 8 日 陳 千 武 小 說

More information

《應用倫理評論》第64期

《應用倫理評論》第64期 64 2018 4 9-27 Applied Ethics Review, Vol. 64, 2018, pp. 9-27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摘要 E-mail: liuyd1217@sina.com 10 64 Walking Out of the Ethic Paradox of Tree Civilization : The Reflection on My

More information

I

I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Transfer of Grade 5 Students in Primary Schools I II Abstract The Effect of Guided Discovery o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More information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By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本 论 文 乃 获 取 文 学 硕 士 学 位 ( 中 文 系 ) 的 部 分 条 件 A di 曹 文 轩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叙 事 研 究 A STUDY OF SPATIAL NARRATIVE IN CAO WEN XUAN S NOVELS 陈 诗 蓉 TAN SIH YONG MASTER OF ARTS (CHINESE STUDIES)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I TUNKU ABDUL

More information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林清鏡 著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The Mind Reflects the Scenery Research into the Painting of Living Concepts 林清鏡 著 境隨心游 生活意象繪畫創作研究 摘要 中國水墨繪畫發展淵源流長 有如一部是歷史的長卷 承繼往開來的延續 在中國美術史上 有著篳路藍縷的輝煌階段 呈現最具特色的演變經驗脈絡 及 受外來文化洗禮的過往歷史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B8ADACC2A7672DB4E5C3C0A9F3C0B8A141A6DCB5BDA9F3C3C0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2B8ADACC2A7672DB4E5C3C0A9F3C0B8A141A6DCB5BDA9F3C3C02E646F63> 2009 年 12 月 頁 17-36 游 藝 於 戲, 至 善 於 藝 - 論 孔 子 與 席 勒 思 想 的 交 通 You Yi Yü Shi, Jr Shan Yü Yi- Discourse on the Thought Interflow between Confucian and Friedrich Schiller 葉 玲 君 Yeh Ling-Chun 摘 要 人 類 對 美 的

More information

,,,,, (,1988: 630) 218

,,,,, (,1988: 630) 218 * 1 19 20 * 1,,,,, (,2006) 217 2018. 1 1959 453 1959 472 1 20 20 1928 1929 2014 20 30 1,,,,, (,1988: 630) 218 2003 405 1930 2005 1 2005 2 20 20 1930 2003 405 1934 1936 2003 411 2003 413 2005 206 2005 219

More information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92 12 1 34 氣 身 體 與 政 治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的 政 治 思 想 分 析 林 俊 宏 * 摘 要 關 鍵 詞 : 氣 精 神 老 子 身 與 國 愛 氣 養 神 前 言 *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政 治 學 系 副 教 授 收 稿 日 期 92 年 9 月 1 日 通 過 日 期 92 年 11 月 4 日 2 1 2 3 4 1 2 3 4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More information

9 * B0-0 * 16ZD097 10 2018 5 3 11 117 2011 349 120 121 123 46 38-39 12 2018 5 23 92 939 536 2009 98 1844 13 1 25 926-927 3 304 305-306 1 23 95 14 2018 5 25 926-927 122 1 1 self-ownership 15 22 119 a b

More information

侶啫è‹⁄馎港æŒ⁄åŁ¸

侶啫è‹⁄馎港æŒ⁄åŁ¸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考 功 集 ( 畢 業 論 文 選 粹 ) Department of Chinese 1996 侶 倫 與 香 港 文 學 Jinlin PAN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

More information

2 P30 ~ / 2 P P P122 3 P

2 P30 ~ / 2 P P P122 3 P 2 0 1 2 7 July 2 0 1 2 4 1 4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41 No. 4 I210. 97 A 1004-8634 2012 04-0118- 11 030012 1 P70 1. 2 P31 2. 2012-03-21 1953-11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李然,身为异乡客 final.docx

Microsoft Word - 李然,身为异乡客 final.docx 李 然, 为 异 乡 客 当 我 说 我 来 远 关 卡 的 警 察 质 问 : 那 是 什 么 地? 他 没 有 听 清 我 的 话 就 以 为 那 是 这 个 国 家 某 地 的 名 字 如 今 它 我 曾 直 活 又 选 择 离 开 的 所 在 仍 有 很 远 的 路 要 像 来 很 多 光 年 以 外, 又 要 很 多 光 年 才 能 抵 达 的 星 光 远 谢 默 思 希 尼 D.S. 译

More information

æ—Łé¾“è•„çflŁ : ä¸Łåœ‰æ—ŁçflŁç¥žè©±æ·ºæž’

æ—Łé¾“è•„çflŁ : ä¸Łåœ‰æ—ŁçflŁç¥žè©±æ·ºæž’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2008-2009 神 話 與 文 學 論 文 選 輯 Collection of Theses on Myth in Literature 2009 感 龍 而 生 : 中 國 感 生 神 話 淺 析 Wai Tung WONG Hoi Wing LAI Oi Mei LAU Follow

More information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中外醫學哲學 Volume 12 Issue 2 Article 8 2014 預期壽命與生命之道 以當代中國與法國哲學家為例 Huaihong He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More information

-i-

-i-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xi- -xii-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2-10 2-11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强迫性活动一览表.docx

Microsoft Word - 强迫性活动一览表.docx 1 1 - / 2 - / 3 - / 4 - / 5 - I. 1. / 2.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 / 25. 26. 27. 28. 29. 30. 31. II. 1. 2 3. 4 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ore information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MASTER DISSERTATION 学 院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专 业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硕 士 题 目 届 别 2010 届 学 生 陈 炜 导 师 张 艳 莉 副 教 授 日 期 2010 年 4 月 A VALIDATION STUDY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 華 大 學 傳 播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人 鬼 共 生 與 存 在 的 自 由 : 從 語 藝 觀 點 分 析 華 語 鬼 電 影 的 故 事 敘 說 The Symbiosis of Beings and the Ghosts and the Freedom of Existence: A Rheto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Ghost Movies 研 究 生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1 26 * ** * ** 2 1982: i-vii 1995 186-188 1993 1993 1995 195-198 1983 1994 1991:57-69 1995 26-29 89 12 3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5 1991 198-199 1991 220-223 1999 1996 1995 186 1994 4 1995 188

More information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i ii Abstract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o encourage and help employees to develop their potential so that they can fully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s goals. The main

More information

賋平å⁄¹å°‘說çı—åŁ”é—›å¬Šè®− : 從ã•−åŁƒå·žä¸›é„—ã•‰ã•†ã•−廢酽㕉㕆ã•−åœŁéŒ•ã•‰å‹°ã•−æ⁄·å¿µç‰¼ã•‰

賋平å⁄¹å°‘說çı—åŁ”é—›å¬Šè®− : 從ã•−åŁƒå·žä¸›é„—ã•‰ã•†ã•−廢酽㕉㕆ã•−åœŁéŒ•ã•‰å‹°ã•−æ⁄·å¿µç‰¼ã•‰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考 功 集 ( 畢 業 論 文 選 粹 )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04 賈 平 凹 小 說 的 城 鄉 嬗 變 : 從 商 州 三 錄 廢 都 土 門 到 懷 念 狼 Chung Yin CHEUNG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More information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國 立 高 雄 大 學 都 市 發 展 與 建 築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高 雄 後 勁 地 區 傳 統 民 居 特 徵 之 研 究 The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of Houjing District in Kaohsiung 研 究 生 : 許 輝 隆 撰 指 導 教 授 : 陳 啟

More information

稡 2010 06 141-161 * 2010.03.31. 2010.05.15. 2010.06.04. 141 2010.06. 1 2 3 4 5 1 451 1994 1992 2 稡 1987 3 4 1997 14-25 5 91950 1989 1990 3 19 142 6 7 232 叀 叀 8 9 17:1 6 1996 14-15239340-342 7 1982 222-223

More information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 2 20 3 4 5 6 1 2006 1 2 3 21 2004 6 101 4 () () 5 ( ) 6 86 4 30 1( ) 166 167 7 8 7 21 8 3 9 10 11 12 168 169 13 14 13 66 14 15 16 17 15 66-67 16 34 17 37 1 6 170 18 19 20 18 34 19 79 8 5 20 37 1 6-7

More information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Paperless Printer, Job 17 論 宗 教 容 忍 與 言 論 自 由 1 論 宗 教 容 忍 與 言 論 自 由 李 瑞 全 摘 要 : 宗 教 指 引 人 生 往 上 往 超 越 與 神 聖 價 值 的 追 求, 以 解 脫 人 生 之 有 限 和 各 種 的 苦 難, 提 升 生 命 的 價 值 與 在 有 限 中 取 得 無 限 的 價 值 自 由 是 人 類 生 命 中 不 可 被 剝 奪 的 條 件, 也 是 使 人

More information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5 顾 城 水 银 组 诗 的 水 意 象 解 读 内 容 摘 要 : 意 象 长 久 以 来 扮 演 着 沟 通 人 与 物 之 间 的 桥 梁 在 顾 城 的 诗 歌 中, 意 象 更 发 挥 了 回 归 到 本 身 及 本 质 上 的 功 用 本 文 旨 在 探 讨 顾 城 组 诗 水 银 里 意 象 所 拼 凑 出 来 的 有 关 复 归 本 源 / 自 然 的 命 题 在 顾 城 笔 下,

More information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國 小 國 語 教 科 書 修 辭 格 分 析 以 南 一 版 為 例 指 導 教 授 : 柯 明 傑 博 士 研 究 生 : 鄺 綺 暖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百 零 二 年 七 月 謝 辭 寫 作 論 文 的 日 子 終 於 畫 下 了 句 點, 三 年 前 懷 著 對 文 學 的 熱 愛, 報 考 了 中

More information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71 台 灣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之 回 顧 與 前 瞻 * 楊 開 煌 一 前 言 二 學 科 之 建 立 與 發 展 三 歷 史 的 回 顧 四 反 省 代 結 論 本 文 主 要 是 透 過 歷 史 的 回 顧 來 檢 討 在 台 灣 的 中 國 大 陸 研 究 發 生 與 發 展 的 歷 程 本 文 作 者 以 個 人 親 與 的

More information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中國的科學與中國的公民:大陸研究在台灣的困境\\ 89 12 27 60 * * 28 1 2 1 2 89 12 29 3 3 30 4 4 89 12 31 5 5 negative thinking inferior thinking 32 6 6 self so situation 89 12 33 34 7 8 ideal type 9 7 8 9 89 12 35 36 10 10 self so 89 12 37 38 strange

More inform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OF ADVERB AT BEGINNING AND INTERMEDIATE LEVEL A Thes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 外 汉 语 初 中 级 副 词 情 境 教 学 研 究 与 实 践 院 系 :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学 科 专 业 : 汉 语 国 际 教 育 姓 名 : 顾 妍 指 导 教 师 : 缪 俊 2016 年 5 月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THE STUDY AND PRACTICE

More information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玄 奘 大 學 中 國 語 文 學 系 碩 士 論 文 客 家 安 徒 生 張 捷 明 童 話 研 究 指 導 教 授 : 羅 宗 濤 博 士 研 究 生 : 黃 春 芳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0 二 年 六 月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I II III The Study of Factors to the Failure or Success of Applying to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Abstract For years, holding international sport games has been Taiwan s goal and we are on the wa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Microsoft Word - 第四組心得.doc 徐 婉 真 這 四 天 的 綠 島 人 權 體 驗 營 令 我 印 象 深 刻, 尤 其 第 三 天 晚 上 吳 豪 人 教 授 的 那 堂 課, 他 讓 我 聽 到 不 同 於 以 往 的 正 義 之 聲 轉 型 正 義, 透 過 他 幽 默 熱 情 的 語 調 激 起 了 我 對 政 治 的 興 趣, 願 意 在 未 來 多 關 心 社 會 多 了 解 政 治 第 一 天 抵 達 綠 島 不 久,

More information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10384 200106013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2004 5 2004 2004 2004 5 : Abstract Many scholars have discussed the ques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on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2014 年 3 月 頁 255-290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中 文 系 論 老 殘 遊 記 中 的 身 體 隱 喻 許 暉 林 * 摘 要 晚 清 以 降, 以 身 體 譬 喻 國 體 成 為 理 解 國 民 與 國 家 關 係 的 重 要 方 式 藉 由 對 老 殘 遊 記 中 身 體 譬 喻 的 分 析, 我 試 圖 提 出 以 下 的 觀 察

More information

全唐诗28

全唐诗28 ... 1... 1... 1... 2... 2... 2... 3... 3... 4... 4... 4... 5... 5... 5... 5... 6... 6... 6... 6... 7... 7... 7... 7... 8... 8 I II... 8... 9... 9... 9...10...10...10...11...11...11...11...12...12...12...13...13...13...14...14...14...15...15...15...16...16...16...17...17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 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六月十四日 Elfin Excel I II III ABSTRACT Since Ming Hwa Yuan Taiwanese Opera Company started to cooperate with the Chinese orchestra, the problem of how the participation of Chinese music

More information

「香港中學文言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單元設計範本

「香港中學文言文課程的設計與教學」單元設計範本 1. 2. 3. (1) (6) ( 21-52 ) (7) (12) (13) (16) (17) (20) (21) (24) (25) (31) (32) (58) 1 2 2007-2018 7 () 3 (1070) (1019-1086) 4 () () () () 5 () () 6 21 1. 2. 3. 1. 2. 3. 4. 5. 6. 7. 8. 9. ( ) 7 1. 2.

More information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樂 是 樂 此 學 學 是 學 此 樂 - 梁 漱 溟 對 泰 州 學 派 的 現 代 繼 承 與 改 造 王 汝 華 摘 要 以 發 皇 新 孔 學 為 畢 生 志 業 的 民 初 大 儒 梁 漱 溟, 其 由 佛 歸 儒 的 主 要 思 想 進 路 即 是 泰 州 學 派 本 文 乃 扣 緊 梁 漱 溟 與 泰 州 學 派 的 關 係 而 發, 參 稽 梁 漱 溟 的 系 列 著 作 ; 檢 視

More information

1 * 1 *

1 * 1 * 1 * 1 * taka@unii.ac.jp 1992, p. 233 2013, p. 78 2. 1. 2014 1992, p. 233 1995, p. 134 2. 2. 3. 1. 2014 2011, 118 3. 2. Psathas 1995, p. 12 seen but unnoticed B B Psathas 1995, p. 23 2004 2006 2004 4 ah

More information

曹美秀.pdf

曹美秀.pdf 2006 3 219 256 (1858-1927) (1846-1894) 1 2 3 1 1988 70 2 1998 51 3 5 1991 12 37-219-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1998 5 1998 6 1988 7 1994 8 1995 725-732 9 1987 170 10 52 11 1994 121 12 2000 51 13

More information

æ—ŁçflŁç¥žè©± : 從氂抑姉溒çı—攢索勰æfl¿æ²»éž‘åłºçı—æŒ¹æ³Ł

æ—ŁçflŁç¥žè©± : 從氂抑姉溒çı—攢索勰æfl¿æ²»éž‘åłºçı—æŒ¹æ³Ł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2010-2011 神 話 與 文 學 論 文 選 輯 Collection of Theses on Myth in Literature 2011 感 生 神 話 : 從 民 族 始 源 的 探 索 到 政 治 鞏 固 的 方 法 Kin Yi KO Mei Sheung CHAN Follow

More information

香港藝術發展局委託報告

香港藝術發展局委託報告 香 港 藝 術 發 展 局 委 託 報 告 香 港 藝 團 與 內 地 交 流 資 料 結 集 和 分 析 A STUDY ON CULTURAL EXCHANGE OF LOCAL ARTS GROUPS WITH THE MAINLAND 終 期 報 告 香 港 大 學 文 化 政 策 研 究 中 心 2006 年 12 月 香 港 藝 團 與 內 地 交 流 資 料 結 集 和 分 析 許 焯

More information

untitled

untitled I Abstract Abstract Kendzaburo Oa and Mo Yan are the writers from Japan and China who have great literature influence and strongly hometown sick in their creations. There are many places that communicate

More information

æ²»æ°´è‰±éł—çı—囓丌ä»−çflŁ : ä»¥éŁ¯è¿–ã•−æŁ–äº‰æŒ°ç·¨â•§ç’ƒæ°´ã•‰ç‡ºä¾‰

æ²»æ°´è‰±éł—çı—囓丌ä»−çflŁ : ä»¥éŁ¯è¿–ã•−æŁ–äº‰æŒ°ç·¨â•§ç’ƒæ°´ã•‰ç‡ºä¾‰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2015 治 水 英 雄 的 前 世 今 生 : 以 魯 迅 故 事 新 編 理 水 為 例 Mei Yan SIU Sin Yuen LOO Chi Hang CHO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commons.ln.edu.hk/chin_proj_all

More information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现代西方科学中的教条主义 现 代 西 方 科 学 教 条 主 义 批 判 * 提 孙 德 忠 要 发 端 于 十 六 十 七 世 纪 的 现 代 西 方 科 学 取 得 了 巨 大 成 就, 但 从 整 体 和 前 提 上 看, 却 存 在 一 些 迄 今 未 易 的 教 条 当 代 西 方 一 些 科 学 哲 学 家 对 之 进 行 了 深 入 的 批 判, 其 中 谢 尔 德 雷 克 的 研 究 最 具 有 代 表 性

More information

2006 3,,,,,, :, : ( [1996 ]1998 :396) : ( [1998 ]1999 :274), :,,,,,,,,,,,,,,,,, ([1962 ]1993 : ),,( ),,,, concordiadiscors ( ) 2, 2,,,, ( ),,,,

2006 3,,,,,, :, : ( [1996 ]1998 :396) : ( [1998 ]1999 :274), :,,,,,,,,,,,,,,,,, ([1962 ]1993 : ),,( ),,,, concordiadiscors ( ) 2, 2,,,, ( ),,,, : 2006 3 Society 26 :,,,,,, :,,,,,, :,,, : ; ;,,,,; ([1951 ]1991 :16), :,,, (, [ 1971 ] 1988) 1,,,,,, E 1,,,, 1 2006 3,,,,,, :, : ( [1996 ]1998 :396) : ( [1998 ]1999 :274), :,,,,,,,,,,,,,,,,, ([1962 ]1993

More information

1

1 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獎 勵 人 文 與 社 會 科 學 領 域 博 士 候 選 人 撰 寫 博 士 論 文 成 果 報 告 八 0 年 代 後 台 灣 散 文 之 家 國 書 寫 研 究 核 定 編 號 :NSC 98-2420-H-006-003-DR 獎 勵 期 間 :98 年 08 月 01 日 至 99 年 07 月 31 日 執 行 單 位 : 國 立 成 功 大 學

More information

221-252

221-252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221-252 20 1 91 6 * 221 222 20 1 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 flat character round character 1 2 3 4 1 Edward Morgan Forster 1990 92 2 1 102-103 3 1 104 4 1 99 223 5

More information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第四章 东正教 俄中关系之意义再被稀释的重要因素 2010 年 第 5 期 俄 罗 斯 研 究 No. 5, Oct. 2010 总 第 165 期 Russian Studies Gen. No. 165 无 处 不 在 的 身 影 东 正 教 介 入 俄 罗 斯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试 析 林 精 华 内 容 提 要 东 正 教 在 俄 国 远 不 只 是 一 种 宗 教, 而 是 俄 罗 斯 文 化 传 承 的 重 要 载 体, 在 后

More information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o-construction Contract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Co-Construction Contract ( ) ABSTRACT Co-constructio i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olds the quite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MCHA

Microsoft Word - MCHA 探 讨 曹 操 用 人 之 法 与 其 政 治 成 就 THE METHODS OF CAO CAO IN THE USE OF PERSONNEL AND HIS POLITICAL ACHIEVEMENTS 张 伟 隆 CHONG WEI LOONG MASTER OF ARTS ( CHINESE STUDIES ) 拉 曼 大 学 中 华 研 究 院 INSTITUTE OF CHINESE

More information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2E20B171A8ADC5E9B750ACE3A873A8FAA6562DBDB2A9C9A8CE2E646F63>

<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32E20B171A8ADC5E9B750ACE3A873A8FAA6562DBDB2A9C9A8CE2E646F63> 考 古 人 類 學 刊 第 77 期 頁 59-98 2012 從 身 體 感 研 究 取 向 探 討 臺 灣 基 督 宗 教 與 民 間 宗 教 信 徒 之 感 通 經 驗 蔡 怡 佳 摘 要 本 文 以 台 灣 基 督 宗 教 與 民 間 宗 教 信 徒 的 感 通 經 驗 為 對 象, 企 圖 從 身 體 感 取 向 的 分 析 來 討 論 這 些 經 驗 在 分 析 這 些 經 驗 時, 本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Entry-Level Occupational Competencies for TCM in Canada200910_ch _2_.doc

Microsoft Word - Entry-Level Occupational Competencies for TCM in Canada200910_ch _2_.doc 草 稿 致 省 級 管 理 單 位 之 推 薦 書 二 零 零 九 年 十 月 十 七 日 加 拿 大 中 醫 管 理 局 聯 盟 All rights reserved 序 言 加 拿 大 中 醫 管 理 局 聯 盟, 於 二 零 零 八 年 一 月 至 二 零 零 九 年 十 月 間, 擬 定 傳 統 中 醫 執 業 之 基 礎 文 件 由 臨 床 經 驗 豐 富 之 中 醫 師 教 育 者 及

More information

è«Œã•−笂枊廣訟㕉內人笂話çı—ç‰‡æŁ¡ç²¾ç¥žå‘−絒槉

è«Œã•−笂枊廣訟㕉內人笂話çı—ç‰‡æŁ¡ç²¾ç¥žå‘−絒槉 Lingnan University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考 功 集 ( 畢 業 論 文 選 粹 ) Department of Chinese 2015 論 笑 林 廣 記 僧 人 笑 話 的 狂 歡 精 神 及 結 構 Chi Hang CHO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Final Chi-Report _PlanD-KlnEast_V7_ES_.doc

Microsoft Word - Final Chi-Report _PlanD-KlnEast_V7_ES_.doc 九 龍 東 商 業 的 統 計 調 查 - 行 政 摘 要 - 2011 年 5 月 統 計 圖 行 政 摘 要...1 圖 I: 在 不 同 地 區 及 樓 宇 類 別 的 數 目 及 比 例...9 圖 II: 影 響 選 擇 地 點 的 因 素 的 重 要 程 度 對 比 就 現 時 所 在 地 點 各 項 因 素 的 滿 意 程 度...20 圖 III: 影 響 選 擇 樓 宇 的 因 素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以下請擇一勾選) ( )同意 (立即開放) ( )同意 (請於西元 ( )不同意 原因是 年 月 本論文獲 客家委員會 103 年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國 立 中 央 大 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客家語文碩士班 碩 士 論 文 研 究 生 許宏勛 指導教授 黃菊芳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3 年 6 月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電子檔授權書 (101 年 9 月最新修正版) 本授權書授權本人撰寫之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電子檔(不包含紙本 詳備註 1 說 明) 在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系統

More information

1

1 1 * Modernity, Religion, and Magic: Governmentalityof a Local Temple By Ding-tzann Lii and Jieh-min Wu Keywords: modernity, folk religion, magic, governmentality, body, Foucault, Durkheim * NSC 93-2412-H-007-001

More information

ABSTRACT ABSTRACT As we know the Si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s earily as 19 th century some works have already been done in this field. And among this the studies of lineages and folk beliefs in Southeast

More information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Viktor E. Frankl (logotherapy) (will-to-meaning) (creative values) Ture (Good) (Beauty) (experiential values) (attitudinal values) 1 2 (logotherapy) (biological) (2) (psychological) (3) (noölogical) (4)

More information

II II

II II I I II II III 1. 2. 3. III 4. IV 5. 6. 8. 9. 10. 12. IV V V VI VI VII VII VIII VIII IX IX X X XI XI XII XII 1 1 2 2 3 3 4 33 35 4 5 5 6 6 7 ( )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More information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2001,349 5 []:,,1998,636 6 [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2001,349 5 []:,,1998,636 6 [ Ξ :,, :,,, :,,,, :,, 1,,,,, :, 2,, () : Ξ,;, 1 [] :,,1996,43 2 [] E :,,1999,3 150 ,,, (Pisistratus),,,,,,, ;, 3,,,,,,,,,,, (), 4, (),,,,,,,,,,,,,,,,,, :,:, :,,,,, 5,,,,,,,,,,, (), : 6,,, 3 :,1954,114 4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口試本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口試本封面.doc 國 立 屏 東 教 育 大 學 客 家 文 化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指 導 教 授 : 劉 明 宗 博 士 台 灣 客 家 俗 諺 中 的 數 詞 研 究 研 究 生 : 謝 淑 援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本 論 文 獲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99 度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博 碩 論 文 獎 助 行 政 院 客 家 委 員 會 獎 助 客 家 研 究 優 良

More information

< F5FB77CB6BCBD672028B0B6A46AABE4B751A874A643295F5FB8D5C5AA28A668ADB6292E706466>

< F5FB77CB6BCBD672028B0B6A46AABE4B751A874A643295F5FB8D5C5AA28A668ADB6292E706466> A A A A A i A A A A A A A ii 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Editions of Great Ideas Penguin s Great Ideas series began publication in 2004. A somewhat smaller list is published in the USA and a related, even

More information

Manual

Manual 14 July 2015 C.C.C. Ming Yin College Seminar for 2015/16 Form One Parents 中 華 基 督 教 會 銘 賢 書 院 2015/16 年 度 中 一 家 長 座 談 會 Parents Guide 家 長 指 南 0 目 錄 1 1 P 中 華 基 督 教 會 銘 賢 書 院 簡 介 本 校 建 於 一 九 六 五 年, 一 九

More information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何繼文 232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 詩法 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 一 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 二 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 三 運用 逆筆 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論 蘇軾 1036 1101 黃庭堅 1045 1105 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 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 一則氣運未開 一則鑒戒未備 1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More information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i) (ii)(iii) (iv) (v)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i) (ii)(iii) (iv) (v) 1948 12 1 1986 1 1995 1995 3 1995 5 2003 4 2003 12 2015 82015 10 1 2004 2 1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i) (ii)(iii) (iv) (v) (vi) (vii)(viii) (ix) (x) (xi) 2013 8 15 (i) (ii) (iii)

More informatio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8-2008.6 Study of Emperor Qianlong as Manjusri Bodhisattva Lo Chung Cha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ore information

WM601_Syllabus.doc

WM601_Syllabus.doc 宗 旨 和 目 标 教 会 的 世 界 宣 教 课 程 要 求 主 耶 稣 基 督 给 我 们 命 令 去 向 每 个 人 传 福 音, 让 万 民 作 他 的 门 徒 ( 太 28:19, 可 16:15) 服 从 基 督 的 命 令, 使 用 我 们 不 同 的 恩 赐, 这 是 每 个 基 督 徒 的 责 任, 而 不 仅 仅 是 几 个 专 业 人 士 的 责 任 这 门 功 课 的 宗 旨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2)20:1 pp. 339-367 20 1 91 6 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 339 340 20 1 1 1854-1921 1881-1973 Dante Germino 1 2 1979 Marianne Bastid- Bruguière 1990 1991 6 1995 2 1995 2 1998 5

More information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國 立 台 灣 大 學 建 築 與 城 鄉 研 究 學 報 第 十 九 期 民 國 一 百 零 一 年 六 月 研 究 論 文 第 43 頁 64 頁 Journal of Building and Plann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Number 19, Jun. 2012, Research, pp. 43-64 消 失 的 理 想 住 宅 方 案 劉 欣

More information

13-4-Cover-1

13-4-Cover-1 106 13 4 385-409 1993 Hans Küng Global Ethic Declaration 1997 9 1997 4 Hans Küng 386 2005 Mahmoud Ahmadinejad 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 2005 12 8 1962-1965 1 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51 2 3

More information

03

03 BIBLID 0254-4466(2002)20:2 pp. 57-80 20 2 91 12 vs. 1684-? * 57 58 20 2 1 2 3 4 5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6 Whiggish interpretation 1 2000 8 559-563 539-558 1993 4 64-67 16 4 1995 3-7 2 1978 3 4 HPM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uang-tzu s philosophy of life to Modern Life Chuang-tzu s philosophy of life is the wisdom of transcending sufferings and enjoying peace and stability both physically

More information

BIBLID 0254-4466(2001)19:1 pp. 249-276 19 1 90 6 ** * ** 88 I 2000 8 249 250 19 1 251 1873-1929 1900 1 1902 1 35 1900 1960 7-12 252 19 1 2 3 2 1900 1902 3 2000 129-197 253 4 5 6 4 1902 1962 103 5 Joseph

More information

hks298cover&back

hks298cover&back 2957 6364 2377 3300 2302 1087 www.scout.org.hk scoutcraft@scout.org.hk 2675 0011 5,500 Service and Scouting Recently, I had an opportunity to learn more about current state of service in Hong Kong

More information

Roderick M.Chisholm on Justification I Synopsis Synopsis Since the problem of Gettier, the problem of justification has become the core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epistemology.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7-3.doc

Microsoft Word - 7-3.doc 逢 甲 人 文 社 會 學 報 第 7 期 第 39-64 頁 2003 年 11 月 逢 甲 大 學 人 文 社 會 學 院 元 儒 郝 經 的 有 用 之 學 * 馬 行 誼 摘 要 這 篇 論 文 旨 在 討 論 元 儒 郝 經 的 學 術 核 心 - 有 用 之 學 郝 經 是 元 初 一 位 重 要 的 思 想 家 政 治 家, 歷 代 學 者 對 其 學 術 內 涵 的 論 述, 各 執

More information

~ ~ ~

~ ~ ~ 33 4 2014 467 478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 33 No. 4 2014 030006 20 20 N092 O6-092 A 1000-1224 2014 04-0467-12 200 13 Roger Bacon 1214 ~ 1292 14 Berthold Schwarz 20 Luther Carrington

More information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104 年 9 月 頁 1 13 1 李喬 藍彩霞的春天 中的反抗哲學 李蕙如 摘 要 台灣文學作家李喬於一九八五年的著作 藍彩霞的春天 中 呈顯出一部 微縮的台灣妓女悲史 在金錢與暴力的制約中 貧窮與柔弱成了強權壓迫的對 象 小說中的主角 藍彩霞 無法抵抗貧窮的命運 被父親所賣 淪落風塵 作者所描繪的悲壯心聲 實乃意欲讀者能夠從一個充斥著 妓的世界 裡思考 某種社會倫理

More information

01何寄澎.doc

01何寄澎.doc 1 * ** * ** 2003 11 1-36 Imi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anon: Lu Chi s Nigushi Ho Chi-p e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Ming-ch

More information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RADUATE INSTITUTE IN PUBLISHING NAN HUA UNIVERSITY THE OPERATION MODELS OF WRITERS PRESSES IN TAIWAN ADVISOR: PH.D. CHEN CHUN-JUNG GRADUATE

More information

一、

一、 ... 1...24...58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i. ii. iii. iv.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x. - 9 - xi. - 10 - - 11 - -12- -13- -14- -15- C. @ -16- @ -17- -18- -19- -20- -21- -22-

More information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東方設計學院文化創意設計研究所 東 方 設 計 學 院 文 化 創 意 設 計 研 究 所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應 用 德 爾 菲 法 建 立 社 區 業 餘 油 畫 課 程 之 探 討 - 以 高 雄 市 湖 內 區 為 例 指 導 教 授 : 薛 淞 林 教 授 研 究 生 : 賴 秀 紅 中 華 民 國 一 o 四 年 一 月 東 方 設 計 學 院 文 化 創 意 設 計 研 究 所 碩 士 學 位 論 文 Graduate

More information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学 院 ( 系 )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古 代 文 学 专 业 方 向 明 清 文 学 论 文 题 目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分 类 号 密 级 UDC 编 号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 国 古 典 文 学 中 蝴 蝶 意 象 的 文 化 意 蕴 学 位 申 请 人 : 童 尚 兰 学 科 专 业 : 古 代 文 学 指 导 教 师 : 吴 昌 林 教 授 答 辩 委 员 会 主 席 : 答 辩 日 期 : 华 东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任 务 书 研 究 生 姓 名 童 尚 兰 学 号 20080791010103

More information

1 2 6 8 15 36 48 55 58 65 67 74 76 150 152 1 3 1 2 4 2 2001 2000 1999 12 31 12 31 12 31 304,347 322,932 231,047 14,018 16,154 5,665 (i) 0.162 0.193 0.082 (ii) 0.165 0.227 0.082 (iii) 10.08 13.37 6.47 0.688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王 充 有 善 有 惡 的 人 性 論 朝 陽 科 技 大 學 通 識 教 育 中 心 副 教 授 中 文 摘 要 王 充 (27-100) 的 人 性 論 本 於 世 碩 公 孫 尼 子, 主 張 人 性 先 天 上 有 善 有 惡, 進 而 批 評 在 其 之 前 諸 家 的 各 種 陳 言, 斷 其 優 劣, 在 中 國 人 性 論 發 展 史 上 十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