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10-朴庸鎮+徐真賢.doc



Similar documents
~ ~ ~


[1] 350 [1] 1991


續論

梁漱溟對陽明學的創新思考向度與時代回應

Microsoft Word - 104蔡孟珍.doc

156 ( ) [2] [ 3 ] [ 4 ] [5] [6] 1747 [ 7 ] ( ) [ 8 ] [2] 12 [3] [4] [5] [6] [7] [

204 戲劇學刊 第一幕 場景 縹緲村中 樵夫上 整理著一個大竹簍 另一個村民甲路過 村民甲 又要上山啊 樵 夫 是啊 拿些蔬菜水果給山裡來了的那個婆婆 婆婆挺有意思的 會說許多的妖怪 故事 今兒個不知又會說些什麼 村民甲 真有意思的 改天也給我說說 樵 夫 那有什麼問題 只怕我說得不好 整理好竹簍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Microsoft Word - 黃世錦04.docx

Microsoft Word - 6.劉昭明.doc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6張謇教育思想之研究.doc

/ / /

03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A.hóng B.jiàng A.sh n B.shàn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Microsoft Word doc

曹美秀.pdf

Abstract Since 1980 s, the Coca-Cola came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rapidly. From 1985 to now, the numbers of bottlers has increased from 3 to 23, and

Liao Mei-Yu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t Yao Ying was a government official in Taiwan for more

06

Integration of English-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nd Word Alignment

Microsoft Word - 2.王建國.doc

174 ( ) ( ) [ 1 ] [2] ( ) [3] [1] (1884) [2] ( [3]

<453A5CB1BED0A3CBB6CABFC2DBCEC45C3037BCB6CBB6CABFC2DBCEC4A3A A3A95C BDECC8CBCEC4D1A7D4BAB1CFD2B5C2DBCEC45CC3F1CBD7D1A75CBAFAB1FEC4EAB1CFD2B5C2DBCEC4A3A8CEDED2B3C3BCA3A92E646F63>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 9.doc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Microsoft Word 李若鶯.doc

44 臺 大 中 文 學 報 人 對 災 異 說 牽 附 荒 誕, 甚 不 苟 同 ; 亦 不 當 漠 視 此 一 獨 特 之 現 象 否 則 對 於 西 漢 經 學 發 展 之 論 述, 就 恐 有 誤 解, 甚 至 失 實 作 者 基 於 以 往 對 春 秋 公 羊 災 異 說 洪 範 五 行

48 東華漢學 第20期 2014年12月 後 卿 由三軍將佐取代 此後 中大夫 極可能回歸原本職司 由 於重要性已然不再 故而此後便不見 中大夫 記載於 左傳 及 國 語 關鍵詞 左傳 中大夫 里克 丕鄭 卿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Microsoft Word - A doc

59-81


() () 5 ( ) ( ) 166


180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1 期 乐 府 诗 集 相 和 歌 辞 相 和 曲 下 陌 上 桑 : 蚕 饥 妾 复 思, 拭 泪 且 提 筐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农 书 齐 民 要 术 中 拭 的 使 用 范 围 很 广, 不 但




Microsoft Word - D-2°w¶Ë¬ì¹ï¤U�Iµh®{¤âÀˬd¬yµ{_¬x°ö�×__P _.doc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1-34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2 第 1 节 :1870 未 死 将 生 的 时 刻 (1) 第 一 部 1870~1910 留 着 " 辫 子 " 的 洋 务 运 动 1870 未 死 将 生 的 时 刻 吾 日 夜 望 死, 忧 见 宗 之 陨 - 曾 国 藩,1869 年 公 元 1869 年 7 月 7 日, 同 治 八

靜 宜 中 文 學 報 第 五 期 整 本 愚 菴 小 集 在 四 庫 全 書 兩 閣 本 中 的 文 獻 存 佚, 不 僅 反 映 四 庫 全 書 的 版 本 差 異, 也 朗 現 潛 藏 在 清 代 官 方 修 書 歷 程 裡, 對 某 些 牽 動 政 治 敏 感 神 經 的 作 者 或 著 作

穨1-林聖欽.doc

Travel, Exoticism and Archaism: Peng Hui in Kubo Tenzui's Chinese Poetry Lee Chia-Yu Associate Professor,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Department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6, Dec 2014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analyses

mode of puzzle-solving

P

44 韓 儒 鄭 三 峰 的 闢 佛 論 楊 祖 漢 壹 引 言 鄭 道 傳 ( 號 三 峰, 生 年 不 詳, 卒 於 1398 年 ) 是 韓 國 高 麗 朝 末 朝 鮮 朝 初 的 重 要 儒 者, 亦 是 朝 鮮 朝 開 國 君 王 朝 鮮 太 祖 李 成 桂 的 重 要 幕 僚 李 成 桂

% % % % % % % % : 11. 9: 12. 8: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33-57

昔与小王先生言:“王舒公介甫何至于无后”小王先生曰:“介甫天下之野狐也,又安得有后?”归白鲁公,鲁公曰:“有是哉

The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ing-tzu in Tzu Style Wang Wei-Yu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Chao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A Study of Su Hsuei-Lin s Painting Based on the Literati Painting Prototype Wu Rong-Fu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35-55

untitled

Microsoft Word - 1.封面.doc

102BFDB800023_merge.pdf

distinction part among the research samples. The research found out 1. the same color patterns has different names; 2. The research samples did not in


Chinese Buddhism s Treatment of Zhaijiang Wang Tsui-Ling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Abstrac


58 特 殊 教 育 與 復 健 學 報 壹 研 究 動 機 與 背 景 教 育 成 敗, 繫 於 師 資 之 良 窳 教 育 部 於 2010 年 8 月 召 開 第 八 次 全 國 教 育 會 議 中, 師 資 培 育 與 專 業 發 展 為 一 項 重 要 的 討 論 議 題, 其 中 研 修

<4D F736F F D2031A1A2C8ABB9FAD6B0D2B5BDCCD3FDB9A4D7F7BBE1D2E9D4DABEA9D5D9BFAA2E646F63>

西方现代艺术:失去范式的文化误区

32 戲劇學刊 A Study of Beijing Opera s Jing Actors and Their Vocal Accent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Using Two Operas, Muhuguan and Yuguoyuan, as Exa

西漢晚期以來,儒家思想對社會已有了深入的影響,當時不論士庶,普遍對孝悌之行抱有由衷的敬意。在此背景下,原本存在於大家庭的治家之法,在士人階層發生了深刻而微妙的變化。士人立身以禮、躬行實踐的結果,推動著家庭內的倫理關係趨向於嚴謹規矩。

仁达摩崖造像的题材为大日如来佛像及八大 疾病等诸恶果 水坠恶途 法律也对反佛者 从其祖 弟子 八大菩萨 二飞天等 以往的研究者从考古 先亲属起施行 故无论任何人均不得詈骂 图像本身的考订入手 对此处石刻的题材 定名 造 讥讽 像风格 组合关系等方面已经给予了较多关注 观 这次调查工作还特别注意到以往

1

304 吳淑鈿 4 的文化理想其境界比夏氏於唐詩中最推重的孟郊詩更高 第二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所表現的詩歌審美觀念夏氏肯定梅堯臣在詩學上能學唐而有所樹立開拓宋詩新 境他一方面推崇梅詩能開多種境界的平淡一方面強調梅詩開宋詩面目的能鍊和 求生新綜融唐宋開發無窮境界也是夏氏的詩學理想第三部份討論夏注梅詩 的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60 教 育 資 料 集 刊 第 四 十 五 輯 2010 各 國 初 等 教 育 ( 含 幼 兒 教 育 ) The Centennial Change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 : A Strategic Adjustment in the Reform of C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 ~


5 / ~

<4D F736F F D D DA4E9AA76AEC9B4C1BB4FC657AAECB5A5BEC7AED5BDD2ABE1B8C9B2DFB867C5E7AAECB1B42E646F63>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4D F736F F D 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第三期版面_3_


208 中 南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 2013 年 第 19 卷 第 6 期 节 目 录 上 卷 一 所 载 篇 名, 乃 总 目 录 中 篇 名 之 误, 正 文 卷 一 收 录 篇 名 为 月 支 使 者 玄 觉 杜 凝 妻 灌 国 婴 女 独 狐 及 吕 卿 均 五 篇

untitled

Transcription: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第 28 期 頁 227-248 東 海 大 學 中 文 系 2014 年 12 月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朴 庸 鎮 徐 真 賢 提 要 1908 年 法 國 Pelliot( 伯 希 和 ) 在 中 國 甘 肅 省 敦 煌 莫 高 窟 裡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寫 本, 並 將 其 公 諸 於 世 韓 中 日 三 國 學 者 皆 對 這 部 來 之 不 易 的 卷 著 投 予 莫 大 的 關 注, 特 别 是 日 本 學 者 對 此 研 究 更 是 格 外 踊 躍 有 關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研 究 方 向 主 要 為 :(1) 文 化 研 究,(2) 世 界 史 研 究,(3) 文 獻 學 研 究,(4)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整 體 研 究,(5)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考 釋 譯 注 等 方 面 之 研 究 我 們 原 先 意 欲 根 據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本, 從 語 言 角 度 分 析 中 國 近 代 語 法 和 中 介 語 的 特 徵, 但 在 分 析 的 過 程 中, 我 們 遇 到 了 一 個 問 題, 即 各 個 學 者 對 部 分 原 文 解 釋 持 不 同 意 見 例 如, 有 的 字 還 尚 未 被 確 切 地 辨 別, 所 以 在 解 釋 原 文 時 出 現 了 不 同 的 看 法 因 此, 我 們 在 開 始 分 析 語 法 結 構 和 中 介 語 現 象 之 前, 不 得 不 先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展 開 校 勘 工 作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共 227 行, 由 於 本 文 篇 幅 有 限, 僅 對 1~114 行 的 異 體 字 缺 漏 字 提 出 分 析, 從 而 進 一 步 整 理 出 過 去 研 究 中 尚 未 涉 及 到 的, 或 者 本 研 究 初 次 發 現 的 異 體 字 缺 漏 字 漢 字 辦 認 斷 句 以 及 中 介 語 詞 彙 等 研 究 課 題 關 鍵 詞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考 釋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介 語 韓 國 國 立 全 北 大 學 中 文 系 教 授 韓 國 國 立 全 北 大 學 中 文 系 博 士 生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一 前 言 1908 年 法 國 Pelliot 在 中 國 甘 肅 省 敦 煌 莫 高 窟 裡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後, 相 繼 出 現 了 諸 多 研 究 成 果 由 前 人 研 究 可 獲 悉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相 關 研 究 的 兩 個 主 要 方 向, 首 先 是 對 原 文 的 解 釋 考 訂 ; 再 者 是 對 文 學 文 化 方 面 的 考 釋 然 而, 對 語 言 方 面 的 研 究 卻 微 乎 其 微, 其 很 大 原 因 在 於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慧 超 系 新 羅 人, 其 漢 文 水 平 理 所 當 然 亞 于 中 國 人 因 此, 他 的 文 章 無 法 與 玄 奘 義 淨 諸 師 相 提 並 論 也 正 因 此 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研 究 幾 乎 著 重 偏 向 於 歴 史 和 文 化 方 面 我 們 原 先 意 欲 根 據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本, 從 語 言 角 度 試 分 析 唐 朝 語 法 的 特 徵, 但 在 分 析 的 過 程 中, 我 們 遇 到 了 一 個 問 題, 即 各 個 學 者 對 部 分 原 文 解 釋 持 不 同 意 見 例 如, 有 的 字 還 尚 未 被 確 切 地 辨 別, 所 以 在 解 釋 原 文 時 出 現 了 不 同 的 看 法 因 此, 我 們 在 開 始 語 法 分 析 和 中 介 語 研 究 之 前, 不 得 不 先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展 開 校 勘 工 作 接 下 來 我 們 將 在 第 二 節 介 紹 有 關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前 人 研 究 成 果 第 三 節 介 紹 研 究 方 法, 第 四 節 敍 述 校 堪 工 作 時 得 出 的 幾 個 分 析 結 果 ( 一 ) 韓 國 學 者 的 研 究 二 前 人 研 究 以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為 題 材 的 研 究 成 果 如 下 首 先, 韓 國 的 研 究 成 果 按 照 研 究 方 向 可 分 為 (1) 文 學 方 面 的 研 究,(2) 世 界 史 方 面 的 研 究,(3) 文 獻 學 方 面 的 研 究,(4)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整 體 研 究,(5)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考 釋 及 譯 注 以 下 為 具 體 情 況 : 1. 文 學 方 面 的 研 究 文 學 方 面 的 研 究 可 以 分 為 針 對 性 的 研 究 和 對 其 他 記 行 文 的 對 比 研 究 針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方 面 研 究 有 朴 箕 錫 (1979,2006) 金 一 烈 (1981) 朴 箕 錫 (1979 2006)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個 別 問 題,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記 行 文 學 性 的 考 察 朴 箕 錫 (2006) 分 析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記 述 方 法, 並 把 記 行 文 學 性 的 特 徵 整 理 出 來, 提 高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在 記 行.228.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李 九 義 (2011) 鄭 炳 憲 (2013) 劉 永 奉 (1991) 等 此 類 研 究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原 文 內 容 及 敘 述 方 式 進 行 了 分 析 並 且 對 慧 超 所 關 心 的 事 項 記 行 文 學 或 隨 筆 等 文 學 上 的 特 徵 和 價 值 進 行 了 討 論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以 客 觀 的 散 文 敘 述 為 主, 但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裡 出 現 的 5 首 詩 則 跟 散 文 性 質 完 全 相 反, 充 滿 了 感 慨 和 情 感 的 詩 句 加 深 了 文 學 色 彩 對 前 人 一 直 堅 信 無 疑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敘 述 特 性, 即 ` 客 觀 = 散 文 性 質 的 敘 述 ',` 主 觀 = 詩 的 含 蓄 ', 朴 湘 永 (2012) 對 於 前 述 特 性 是 否 能 完 全 表 現 出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原 文 特 徵 提 出 了 意 見 他 把 敘 述 方 式 分 為 ` 記 錄 的 主 體 ' 和 ` 旅 行 的 主 體 ', 從 全 新 的 角 度 來 分 析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敘 述 結 構 的 特 性 而 在 比 較 文 學 的 觀 點 上, 與 其 他 記 行 文 做 比 較 的 研 究 者 有 辛 恩 卿 (2008) 和 李 容 宰 (2009) 2. 世 界 史 方 面 的 研 究 裵 漢 極 (2008) 敘 述 了 8 世 紀 的 時 代 背 景, 他 提 到 特 別 是 關 於 西 北 印 度 和 阿 富 汗 以 及 東 西 突 厥 斯 坦 地 區 的 資 料, 如 果 沒 有 慧 超 的 記 錄, 是 不 可 能 得 到 的 資 料 另 外, 像 伯 希 和 所 指 出, 慣 用 的 中 國 式 名 稱 和 地 方 原 名 的 記 載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與 馬 可 波 羅 或 者 中 國 元 朝 的 記 載 相 比, 要 先 進 5 世 紀 以 上 " 根 據 裵 漢 極 (2008) 再 其 研 究 的 表 述, 我 們 可 知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記 載 了 關 於 當 時 的 時 代 背 景 和 社 會 面 貌, 及 國 際 形 勢 的 重 要 資 料, 具 有 世 界 史 上 的 意 義 3. 文 獻 學 方 面 的 研 究 朴 現 圭 (2010) 通 過 現 有 的 各 種 文 獻 和 遺 跡, 著 重 研 究 著 作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慧 超 這 個 人 物 1915 年, 高 楠 順 次 郎 發 現, 三 藏 和 尚 遺 書 文 學 中 的 價 值 慧 超 對 探 訪 地 區 的 政 治 外 交 軍 事 經 濟 刑 法 自 然 環 境 衣 食 住 行 等, 與 人 類 生 活 有 關 聯 的 整 體 問 題 極 為 關 心, 並 以 客 觀 的 視 角 和 簡 練 的 文 章 給 予 記 述 他 的 情 感 不 是 以 散 文 形 式 表 達, 而 是 用 精 簡 的 詩 句 壓 縮 後 抒 發 出 來 這 不 僅 在 史 料 上 給 予 了 價 值, 而 且 有 很 深 的 文 學 韻 味 金 一 烈 (1981), 關 於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性 研 究 李 九 義 (201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敘 事 結 構 及 意 味 鄭 炳 憲 (2013),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性 質 和 裡 面 出 現 的 詩 句 之 形 象 考 察 劉 永 奉 (1991),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研 究 朴 湘 永 (2012),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敘 述 特 性 考 察 辛 恩 卿 (2008),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比 較 文 學 性 研 究 李 容 宰 (2009), 大 唐 西 域 記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性 對 比 研 究 裵 漢 極 (2008),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世 界 史 意 義 朴 現 圭 (2010), 慧 超 人 物 資 料 檢 證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慧 超 果 真 是 新 羅 人 嗎?.229.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中 有 弟 子 ` 新 羅 慧 超 ' 的 記 載, 並 以 此 為 據, 提 出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作 者 就 是 新 羅 僧 人 慧 超 的 見 解 此 後, 直 至 今 日, 人 們 一 致 認 同 慧 超 就 是 新 羅 僧 人 的 這 個 看 法 不 過, 朴 現 圭 首 先 通 過 以 前 用 於 史 料 研 究 依 據 的 文 獻, 如 代 宗 朝 贈 司 空 大 辨 正 廣 智 三 藏 和 尚 表 制 集 中 的 三 藏 和 尚 遺 書 請 於 興 善 當 院 兩 道 場 各 置 特 師 誦 僧 制 賀 玉 女 潭 祈 雨 表 及 大 乘 瑜 伽 金 剛 性 海 曼 殊 室 利 千 臂 千 缽 大 教 王 經 序 對 慧 超 進 行 了 研 究 其 次, 又 把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慧 超 出 現 在 相 近 時 期, 且 活 動 比 較 活 躍 的 姓 名 相 似 人 物 做 一 比 較, 如 : 慧 超 或 者 惠 超, 就 有 少 林 寺 的 惠 超 東 夏 惠 超 庫 車 惠 超 香 栢 岩 惠 超 本 願 寺 惠 超 香 水 寺 惠 超 等 人 物 朴 現 圭 (2010) 以 各 種 文 獻 中 出 現 的 內 容 為 依 據, 把 相 應 出 現 人 物 的 一 生 和 活 動 做 整 理 後, 分 析 前 述 人 物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是 否 為 同 一 人 物 的 可 能 性, 其 後 得 出 了 新 羅 的 慧 超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慧 超 極 可 能 為 同 一 人 的 結 論, 而 該 結 論 也 最 具 有 說 服 力 南 東 信 (2010) 用 文 獻 學 的 角 度 解 釋 論 述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和 一 切 經 音 義 之 間 的 關 係 他 詳 細 論 述 了 高 麗 大 藏 經 印 刷 版 本 傳 入 日 本 的 過 程, 早 前 因 為 一 切 經 音 義 在 中 國 亡 失, 高 麗 大 藏 經 中 收 錄 的 版 本 便 流 入 到 日 本 佛 教 界, 於 是 日 本 在 編 寫 弘 教 藏 時, 直 接 使 用 了 高 麗 大 藏 經 的 版 本 因 此, 已 熟 悉 弘 教 藏 中 一 切 經 音 義 內 容 的 伯 希 和,1908 年 在 敦 煌 千 佛 洞 中 找 到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之 後, 也 進 一 步 核 實 了 這 就 是 慧 琳 所 寫 的 一 切 經 音 義 中 引 用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除 了 在 一 切 經 音 義 以 外, 在 其 他 文 獻 裡 都 未 見 其 蹤 影, 即 未 曾 被 提 及 甚 至 引 用, 且 至 今 亦 尚 未 找 到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草 稿 本 和 定 稿 本 被 留 傳 過 的 蹤 跡 由 此 看 來,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並 證 實 了 這 就 是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是 件 非 常 震 撼 的 事 情 4.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整 體 研 究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者 有 鄭 守 一 (2004) 和 郭 丞 勳 (2008) 鄭 守 一 具 體 概 括 敘 述 了 各 國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研 究 慧 超 的 一 生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內 容 及 特 徵 紀 行 路 程 等 內 容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不 單 是 四 大 旅 行 遊 記 之 一, 同 時 也 是 韓 國 現 存 的 最 古 老 的 書 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是 東 亞 最 早 的, 也 是 記 南 東 信 (2010),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發 現 及 8 大 塔 鄭 守 一 (2004), 慧 超 的 西 域 記 行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郭 丞 勳 (2008),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230.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錄 亞 洲 大 陸 直 至 西 部 阿 拉 伯 ( 大 食 ) 所 見 所 聞 的 見 聞 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是 記 錄 著 8 世 紀 的 印 度 和 中 亞 的 名 著, 是 在 文 明 史 方 面 有 著 深 刻 意 義 的 書 籍 鄭 守 一 (2004) 指 出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奇 特 的 語 言 表 逹 方 式 和 語 法 結 構 不 完 善 的 地 方, 引 用 了 高 田 時 雄 的 論 文 慧 超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 的 語 言 與 敦 煌 寫 本 的 性 質, 並 列 出 了 具 體 例 子 他 認 為 從 西 域 各 地 的 國 家 名 稱 和 地 名 的 譯 語 開 始, 到 描 寫 景 物 的 方 法, 在 發 展 語 言 溝 通 方 面 上 有 巨 大 的 貢 獻 " 鄭 守 一 (2004) 認 為 這 就 是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意 義, 不 過 他 也 提 到 未 來 亟 待 解 決 的 研 究 課 題 就 是 把 160 個 左 右 的 缺 落 字 的 空 白 處 和 議 論 紛 紛 的 107 處 的 字 句 復 原 後, 通 過 校 勘 和 解 讀 以 求 確 切 無 誤 的 原 文 " 郭 丞 勳 (2008) 也 詳 細 敘 述 了 慧 超 的 一 生 與 記 行 路 程, 還 對 慧 超 的 這 種 記 錄 的 意 義 做 了 討 論 5.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考 釋 及 譯 注 這 方 面 的 研 究 有 鄭 基 先 (2000) 的 論 文 慧 琳 的 一 切 經 音 義 中 記 載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85 個 詞 彙 的 義 釋 中, 現 存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僅 出 現 了 17 個 詞 彙 鄭 基 先 引 用 了 一 切 經 音 義 的 內 容, 並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相 互 比 較 後, 做 出 了 解 釋 而 且 他 在 1994 年 張 毅 出 版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中, 找 出 14 個 錯 誤 並 提 出 校 勘 後 來 他 把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譯 成 了 韓 語, 並 在 研 究 中 指 出 一 切 經 音 義 裡 出 現 的 詞 彙, 有 的 詞 彙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裡 沒 有 出 現 所 以, 可 以 確 信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是 刪 節 本 再 者, 抄 寫 時 順 序 顛 倒 的 地 方, 有 8 處 均 標 記 出 ` 乙 倒 符 ' 由 此 可 見,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是 個 草 稿 本 的 說 法 並 沒 有 說 服 力 許 多 前 人 曾 因 語 法 行 文 上 有 不 自 然 的 部 分, 而 主 張 這 是 新 羅 慧 超 所 著 作 的 草 稿 本, 但 是 這 種 看 法 有 點 過 於 牽 強, 過 於 小 看 了 金 剛 智 師 傅 的 大 弟 子 慧 超 的 學 識 語 法 行 文 上 有 不 自 然 的 部 分 是 在 抄 寫 過 程 中, 因 刪 節 而 出 現 的 問 題 " 除 此, 梁 翰 承 (1961) 等 也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提 出 韓 語 譯 文, 譯 注 則 有 有 李 錫 浩 (1970) 和 鄭 守 一 (2004) 鄭 基 先 (2000),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小 考 梁 翰 承 譯 (1961),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慧 超 紀 行 文, 通 文 館 李 錫 浩 譯 (1970),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乙 酉 文 化 社 鄭 守 一 (2004), 慧 超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學 古 齋.231.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 二 ) 中 國 學 者 的 研 究 余 小 平 (2008) 論 述 了 慧 超 的 一 生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記 錄 的 內 容 史 學 價 值 文 學 價 值 等 全 方 位 的 內 容 林 基 中 (1994) 朱 蘊 秋. 申 美 蘭 (2005) 對 比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和 大 唐 西 域 記, 並 做 了 研 究 王 冀 青 (2012) 論 述 了 伯 希 和 在 1901 年 到 1909 年 間, 如 何 對 一 切 經 音 義 及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產 生 了 興 趣 是 怎 麼 發 現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並 做 了 哪 些 研 究 他 主 張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書 名 不 是 羅 振 玉, 而 是 伯 希 和 第 一 次 給 起 的 張 文 德 (2000) 論 述 了 當 土 是 胡, 所 以 信 也 " 中 的 ` 胡 人 ', 可 能 是 來 自 大 夏 的 大 月 氏 人 的 後 裔, 並 由 此 推 知 慧 超 可 能 去 了 大 食 旅 行 除 此, 他 還 引 用 了 日 本 高 田 時 雄 的 論 文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語 言 及 敦 煌 寫 本 的 性 質 ` 女 人 在 髮 ' ` 女 人 髮 在 ' ` 女 人 在 頭 ' 等 例 子, 來 證 明 慧 超 的 語 言 背 景 在 古 代 新 羅 語 中,` 在 ' 與 ` 有 ' 同 為 一 詞, 慧 超 在 該 使 用 漢 語 ` 有 ' 的 地 方 誤 用 了 ` 在 ' 而 在 朝 鮮 語 中 `meri' 這 個 詞 既 有 ` 頭 ' 的 意 思, 又 有 ` 髮 ' 的 意 義, 故 剪 頭 與 剪 髮 都 由 同 一 個 形 式 表 達 " 張 文 德 (2000) 的 分 析 再 一 次 強 調 了 慧 超 是 新 羅 人 的 事 實 史 學 文 學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之 外,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考 釋 後 附 加 注 釋 的 中 國 學 者 還 有 羅 振 玉 (1909) 張 毅 (1994) 等 ( 三 ) 日 本 學 者 的 研 究 研 究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代 表 學 者 有 藤 田 豊 八 (1911) 高 楠 順 次 郞 (1915) 大 穀 勝 眞 (1934) 羽 田 亨 (1941) 等 另 外, 森 安 孝 夫 (2006) 的 研 究 內 容 是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第 209 行 到 第 227 行 的 原 文 加 余 小 平 (2008), 論 慧 超 旅 行 巨 著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林 基 中 (1994), 關 於 大 唐 西 域 記 和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特 性 朱 蘊 秋 申 美 蘭 (2005),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印 度 人 形 象 王 冀 青 (2012), 法 藏 敦 煌 本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題 名 系 由 伯 希 和 首 定 說 張 文 德 (2000),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拾 遺 羅 振 玉 (1909), 敦 煌 石 室 遺 書, 宣 統 元 年, 排 印 本 張 毅 (1994),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藤 田 豊 八 (191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大 日 本 佛 敎 全 書 卷 113, 佛 敎 刊 行 會 (1915) 1931 年, 此 箋 釋 在 北 京 錢 稻 孫 校 印 重 新 排 版 高 楠 順 次 郞 (1915), 慧 超 傳 考 等, 大 日 本 佛 敎 全 書 卷 113, 佛 敎 刊 行 會 大 穀 勝 眞 (1934),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の 一 二 に 就 いて, 小 田 先 生 頌 壽 紀 念 朝 鮮 論 集, 京 城 羽 田 亨 (194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迻 錄, 京 都 大 學 史 學 科 紀 元 二 千 六 百 年 紀 念 史 學 論 文 集 森 安 孝 夫 (2006),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記 載 的 西 域 史 料 研 究.232.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以 注 釋 這 篇 論 文 是 把 日 語 的 研 究 翻 譯 成 漢 語, 然 後 在 中 國 發 表 的 研 究 報 告 在 中 韓 日 三 個 國 家 中, 日 本 的 研 究 最 為 廣 泛 我 們 將 逐 步 對 這 方 面 的 內 容 進 行 整 理 三 研 究 方 法 1.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獻 考 據, 以 桑 山 正 進 (1992)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硏 究 中 的 照 片 作 為 原 文 參 考 依 據 2. 原 文 對 照 的 參 考 資 料 如 下 (1) 羅 振 玉 (1909), 敦 煌 石 室 遺 書, 宣 統 元 年, 排 印 本 (2) 藤 田 豊 八 (193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錢 稻 孫 校 印, 北 京 (3) 桑 山 正 進 (1992),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研 究, 京 都 : 京 都 大 學 人 文 科 學 研 究 所 (4) 張 毅 (1994),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5) 鄭 守 一 (2004), 慧 超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 韓 文 ), 首 爾 : 學 古 齋 本 文 考 釋 中 提 及 的 羅 是 羅 振 玉,` 藤 田 ' 是 藤 田 豊 八,` 桑 山 ' 是 桑 山 正 進,` 張 ' 是 張 毅,` 鄭 ' 即 指 鄭 守 一 3. 本 文 考 釋 中 的 朴 案 指 的 是 筆 者 的 意 見, 其 目 的 在 於 準 確 地 敘 述 原 文, 並 指 出 前 人 研 究 中 有 所 忽 略 之 處 4. 本 文 校 注 時 使 用 的 其 他 參 考 資 料 如 下 (1) 小 學 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2) 黃 征 (2005), 敦 煌 俗 字 典,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3) 漢 典,http://www.zdic.net (4) 漢 典 書 法,http://sf.zdic.net (5) 佛 敎 辭 典,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 (6) 國 際 電 腦 漢 字 及 異 體 字 知 識 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7) 臺 灣 敎 育 部 異 體 字 字 典, 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8) 臺 灣 中 央 硏 究 院 上 古 漢 語 標 記 語 料 庫,.233.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http://old_chinese.ling.sinica.edu.tw (9) 臺 灣 中 央 硏 究 院 近 代 漢 語 標 記 語 料 庫, http://early_mandarin.ling.sinica.edu.tw 四 研 究 成 果 以 下 介 紹 校 堪 工 作 時 得 出 的 幾 個 分 析 結 果 其 結 果 分 為 初 見 的 異 體 字 缺 漏 字 漢 字 辦 認 斷 句 中 介 語 詞 彙 ( 一 ) 初 見 的 異 體 字 1. 戮 ( 第 63 行 ) 原 文 中 的 形 態 是 這 個 字 在 小 學 堂 漢 典 郭 煌 俗 字 典 (2005: 257) 收 錄 的 新 俗 字 中 均 無 記 錄 上 述 字 的 俗 字 有 2. 侵 ( 第 63 行 ) 原 文 中 的 形 態 是 這 個 字 未 收 錄 在 小 學 堂 漢 典 郭 煌 俗 字 典 (2005: 325) 的 新 俗 字 中 上 述 字 的 俗 字 有 3. 跋 ( 第 71 行 ) 原 文 形 態 是 俗 字 資 料 中 出 現 的 例 子 有 但 是 沒 有 與 相 似 的 字 形 本 文 認 為 可 以 把 這 個 字 識 為 ` 跋 ', 並 把 它 歸 納 為 新 的 俗 字 也 是 個 好 的 方 法 ( 二 ) 缺 漏 字 1.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 第 6 行 ) 羅 : 憣 現 不 知 其 數 眾 人 同 見 當 此 日 之 發 心 非 一 此 塔 西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底 藤 田 : 憣 現 不 知 其 數 眾 人 同 見 當 此 日 之 發 心 非 一 此 塔 西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底 桑 山 : 憣 現 不 知 其 數 眾 人 同 見 當 此 日 之 發 心 非 一 此 塔 西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 底 ) 張 : 幡 現 不 知 其 數 眾 人 同 見 當 此 日 之 發 心 非 一 此 塔 西 有 一 河.234.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伊 羅 缽 底 鄭 : 幡 現 不 知 其 數 眾 人 同 見 當 此 日 之 發 心 非 一 此 塔 西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 底 ] 朴 案 : 現 不 知 其 數 眾 人 同 見 當 此 日 之 發 心 非 一 此 塔 西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羅 振 玉 主 張 ` 河 ' 後 邊 缺 了 一 個 ` 曰 ' 字 張 毅 (1994:7) 主 張 ` 此 塔 西 有 一 河 伊 羅 缽 ' 中 的 ` 一 河 ' 後 邊 缺 了 ` 曰 阿 ' 一 詞 首 先, 看 一 下 張 毅 (1994:7) 言 及 的 ` 阿 ',` 伊 羅 缽 底 ' 為 `Airavati', 主 要 被 音 譯 為 ` 阿 利 羅 跋 提 ',` 阿 夷 羅 跋 提 ',` 阿 恃 多 伐 底 ' 所 以, 缺 少 ` 阿 ' 字 的 看 法 是 正 確 的 查 看 ` 曰 ' 字 我 們 可 以 得 知,` 曰 ' 字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一 次 也 沒 有 出 現 過 所 以, 如 果 真 有 缺 字 的 話 ` 名 ' 或 者 ` 是 ' 的 可 能 性 很 大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 名 ' 使 用 了 22 次,` 是 ' 使 用 了 46 次, 以 名 字 為 名 時 大 部 分 使 用 了 ` 名 ' 字 例 舉 如 下 有 一 寺 名 娑 般 檀 寺 : 第 8 行 造 此 憧 寺 名 逹 磨 斫 葛 羅 : 第 13 行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票 底 : 第 15 行 又 跋 賀 那 國 東 有 一 國 名 骨 咄 國 : 第 185 行 因 此, 像 張 毅 (1994:7) 所 主 張 的 ` 一 河 ' 後 邊 如 果 缺 字 的 話 應 該 是 ` 名 阿 ', 而 不 是 ` 曰 阿 ' ( 三 ) 漢 字 辦 認 1. 屍 羅 栗 底 ( 第 15 行 ) 羅 : 是 摩 揭 拖 國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票 底 造 此 像 也 兼 造 一 金 銅 藤 田 : 是 摩 揭 拖 國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票 底 造 此 像 也 兼 造 一 金 銅 桑 山 : 是 摩 揭 陁 國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栗 底 造 此 像 也 兼 造 一 金 銅 缺 張 : 是 摩 揭 陁 國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粟 底 造 此 像 也 兼 造 一 金 銅 鄭 : 是 摩 揭 陁 國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票 底 造 此 像 也 兼 造 一 金 銅 ( 缺, 約 三 字 ) 朴 案 : 是 摩 揭 陁 國 舊 有 一 王 名 屍 羅 栗 底 造 此 像 也 兼 造 一 金 銅 羅 振 玉, 藤 田 豊 八, 鄭 守 一 看 作 是 ` 屍 羅 票 底 ', 桑 山 正 進 看 作 是 ` 屍 羅.235.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栗 底 ', 張 毅 看 作 是 ` 屍 羅 粟 底 ' ` 屍 羅 栗 底 ' 是 大 唐 西 域 記 中 的 戒 日 王, 名 字 是 `Śilāditya'( 屍 羅 阿 逹 多 ) 參 考 中 國 的 中 古 音 如 下 : 周 法 高 擬 音 聲 母 韻 母 尸 ɕ iɪi 羅 l ɑ 阿 ʔ ɑ 逹 d ɑt 多 t ɑ 尸 ɕ iɪi 羅 l ɑ 票 pʰ iæu 栗 l iɪt 粟 s iuok 底 t iɛi 比 較 `Śilāditya' 和 ` 屍 羅 阿 逹 多 ' 這 兩 個 形 態, 屍 羅 ( 票 / 栗 / 粟 ) 底 中 的 `di(t)' 被 音 譯 為 和 逹 發 音 相 似 的 漢 字 是 無 庸 質 疑 的 因 此, 票 栗 粟 三 個 發 音 中 ` 栗 ' 較 為 相 似 文 字 的 形 態 來 看, 原 文 中 是 如 果 把 它 識 為 票 或 者 栗, 均 為 正 確 問 題 是 在 音 譯 的 時 候 發 音 上 有 很 大 差 異 所 以 本 文 認 為 在 票 栗 粟 三 個 字 中, 看 作 為 ` 栗 ' 是 最 貼 切 2. 漢 (37 行 ) 羅 : 並 皆 草 屋 似 於 漠 屋 雨 下 作 也 又 是 一 重 土 地 所 出 唯 有 氎 布 象 馬 萬 藤 田 : 並 皆 草 屋 似 於 漠 屋 雨 下 作 也 又 是 一 重 土 地 所 出 唯 有 氎 布 象 馬 萬 桑 山 : 並 皆 草 屋 似 於 漢 屋 兩 下 作 也 又 是 一 重 土 地 所 出 唯 有 氎 布 象 馬 ( 等 ) 張 : 並 皆 草 屋 似 於 漠 屋 兩 下 作 也 又 是 一 重 土 地 所 出 唯 有 氎 布 象 馬 萬 鄭 : 並 皆 草 屋 似 於 漢 屋 兩 下 作 也 又 是 一 重 土 地 所 出 唯 有 氎 布 象 馬 { 等 } 朴 案 : 並 皆 草 屋 似 於 漢 屋 兩 下 作 也 又 是 一 重 土 地 所 出 唯 有 氎 布 象 馬.236.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原 文 字 形 是 羅 振 玉 藤 田 豊 八 張 毅 看 作 是 ` 漠 ', 桑 山 正 進 和 鄭 守 一 認 為 是 ` 漢 ' 字 ` 漢 ' 字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出 現 過 23 次, 而 ` 漠 ' 字 則 未 使 用 為 正 確 考 察 ` 漠 ' 的 字 形, 我 們 也 考 察 了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 莫 ' 字 字 形, 並 比 較 ` 莫 ' 與 ` 漢 ' 的 字 形 異 同, 以 下 是 ` 莫 ' 與 ` 漢 ' 的 原 文 莫 ( ) 不 傷 心 : 第 84 行 羅 漢 ( ) 僧 : 第 93 行 漢 ( ) 地 : 第 112 行 漢 ( ) 地 : 第 165 行 共 漢 ( ) 地 : 第 188 行 有 漢 ( ) 大 雲 寺 : 第 223 行 這 兩 個 字 的 區 別 在 於 艸 字 頭 ` 莫 ' 寫 作 為 ` ' 字 頭, 而 ` 漢 ' 則 寫 為 ` 䒑 ' 字 頭 其 次,` 莫 ' 字 的 ` 日 ' 和 ` 大 ' 之 間 的 距 離 稍 近,` 漢 ' 字 的 ` ' 部 分 與 ` 莫 ' 字 的 下 半 部 相 比 比 較 遠 因 此, 本 行 ( 第 37 行 ) 的 ` ' 應 看 作 為 ` 漢 ' ( 四 ) 斷 句 1. 寸 卅 余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等 卅 餘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第 16 行 ) 羅 : 輻 團 圓 正 寸 卅 餘 當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即 此 鹿 野 菀 拘 屍 郍 藤 田 : 輻 團 圓 正 寸 卅 餘 當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即 此 鹿 野 菀 拘 屍 郍 桑 山 : 輻 團 圓 正 等 卅 余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即 此 鹿 野 苑 拘 屍 那 [ 王 ] 張 : 幅 團 圓 正 等 卅 餘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即 此 鹿 野 苑 拘 屍 郍 鄭 :[ 輻 ] 團 圓 正 等 三 十 余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即 此 鹿 野 苑 拘 屍 那 朴 案 : 輻 團 圓 正 寸 卅 余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即 此 鹿 野 苑 拘 屍 郍 桑 山 正 進 讀 為 ` 三 十 余 步 此 城 ', 張 毅 則 讀 為 ` 卅 餘 步 此 城 ' 以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詞 彙 使 用 來 分 析 的 話,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第 54 行 出 現 了 ` 四 面 方 圓 三 百 余 步 ' 的 句 子 因 此,` 三 十 余 步 此 城 ' 的 讀 法 是 正.237.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確 的 此 外, 除 了 第 16 行,` 此 城 ' 在 第 44 行 127 行 128 行 129 行 131 行 也 出 現 過 文 中 的 ` 此 城 ' 前 面 一 般 出 現 副 詞 介 詞 連 詞, 或 者 直 接 充 當 主 語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沒 有 出 現 ` 步 此 城 ' 的 句 型 因 此, 得 出 了 ` 三 十 余 步 此 城 ' 的 結 論 是 正 確 的 以 這 句 的 句 型 來 分 析 的 話, 先 談 `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它 可 以 改 寫 為 ` 此 座 城 位 於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 因 此,` 此 座 城 ' 為 主 語,` 位 ' 為 述 語, ` 於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 為 狀 語 ( 介 詞 短 語 ) 以 此 類 推,`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可 以 分 析 為 ` 此 城 ( 主 語 )+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 狀 語 )+ 置 ( 述 語 ) 也 ' 再 來 談 `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可 以 把 它 看 成 `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兩 個 句 子 如 此 一 來,`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句 中 的 主 語 則 被 省 略 那 麼, 這 個 句 子 的 主 語 是 什 麼 呢?` 此 城 ' 作 者 ` 我 ' 前 一 句 話 的 ` 像 ', 三 者 之 一 為 主 語 的 可 能 性 很 大 如 果 要 選 擇 主 語 的 話, 先 要 查 找 與 其 搭 配 的 謂 語 `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句 中 的 述 語 是 ` 置 ' 所 以 ` 我 ' 肯 定 不 是 主 語, 剔 除 ` 我 ' 之 後,` 此 城 ' 和 ` 像 ' 為 主 語 的 的 可 能 性 就 大 大 提 高 了 但 是 對 照 原 文 的 上 下 文 後 發 現,` 像 ' 在 上 文 的 敘 述 中 是 用 來 描 寫 形 狀 的, 若 在 此 處 又 再 用 來 描 寫 位 置 的 話, 語 意 上 似 乎 不 合 邏 輯 不 過, 以 ` 此 城 ' 為 主 語 的 話, 在 ` 此 城 ' 的 旁 邊 也 應 該 有 重 文 標 記, 儘 管 如 此, 通 過 以 上 分 析, 我 們 仍 認 為 ` 卅 三 十 余 步 此 城 俯 臨 恒 河 北 岸 置 也 ' 是 正 確 的 句 子 2.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城 名 葛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 第 21 行 ) 羅 : 月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城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百 姓 繁 鬧 藤 田 : 月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域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百 姓 繁 鬧 桑 山 :( 兩 ) 月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城 名 葛 那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百 姓 繁 鬧 張 : 月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城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百 姓 繁 鬧 鄭 :[ 兩 ] 月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城 名 葛 那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百 姓 繁 鬧 朴 案 : 月 至 中 天 竺 國 王 住 城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百 姓 繁.238.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1) 葛 郍 及 / 葛 那 及 自 : 藤 田 豊 八, 張 毅 看 作 是 ` 葛 郍 及 ', 桑 山 正 進 鄭 守 一 看 作 是 ` 葛 那 及 自 ' 葛 郍 及 ( 自 ) 為 `Kanauj' 或 者 是 `Kanyakubja' 玄 奘 把 ` 葛 郍 及 ( 自 )' 音 譯 為 ` 羯 若 鞠 闍 ' 國 參 考 中 國 中 古 音 中 的 ` 葛 郍 及 ( 自 )' 和 ` 羯 若 鞠 闍 ' 內 容 如 下 周 法 高 擬 音 聲 母 韻 母 葛 k ɑt 郍 n ɑ 及 ɡ iep 自 dz iɪi 羯 k iɑt 若 iɑk 鞠 k iuk 闍 dʑ ia 查 看 `Kanauj' 或 者 `Kanyakubja' 的 音 譯 ( 葛 郍 及 ( 自 )) 內 容 可 得 知 `Kanauj' 中 的 `-j' 和 `Kanyakubja' 中 的 `-ja' 沒 有 被 確 切 地 音 譯 過 來 例 如,`Kanyakubja' 中 的 `ja' 可 以 音 譯 為 ` 自 ', 但 在 中 古 音 中 ` 自 ' 的 韻 母 不 是 `a' 而 是 `i' (2)` 自 ' 的 音 譯 跟 這 個 句 子 的 解 釋 也 有 關 係 藤 田 豊 八 看 作 是 `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 桑 山 正 進 和 鄭 守 一 看 作 是 `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 張 毅 看 作 是 `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 依 照 ` 自 ' 的 音 譯, 究 竟 該 把 ` 自 ' 放 到 前 一 句 還 是 放 到 後 一 句, 可 以 根 據 分 析 句 子 的 意 思 來 考 察 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 自 此 ' 和 ` 從 此 ' 作 為 比 較,` 自 此 ' 在 原 文 中 僅 出 現 一 次, 且 就 是 出 現 在 我 們 提 到 的 第 21 行,` 從 此 ' 在 原 文 裡 則 出 現 了 12 次 以 下 是 列 舉 的 內 容 又 即 從 此 波 羅 痆 斯 國 西 行 ( 第 20 行 ) 從 此 闍 蘭 逹 羅 國 西 行 ( 第 72 行 ) 又 從 此 吒 國 西 行 一 月 ( 第 74 行 ) 即 從 此 國 乃 至 五 天 ( 第 77-78 行 ).239.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又 從 此 北 行 十 五 日 ( 第 87 行 ) 從 此 建 馱 羅 國 正 北 入 山 三 日 程 ( 第 132 行 ) 又 從 此 建 馱 羅 國 西 行 入 山 七 日 ( 第 137 行 ) 從 此 覽 波 國 西 行 入 山 ( 第 139 行 ) 從 此 罽 賓 國 西 行 ( 第 146 行 ) 從 此 犯 引 國 北 行 廿 日 ( 第 155 行 ) 從 此 胡 國 已 北 北 至 北 海 ( 第 189 行 ) 從 此 已 東 並 是 大 唐 境 界 ( 第 216 行 ) 參 考 以 上 的 句 子,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 從 此 ' 主 要 以 ` 從 此 + 方 向 + 動 作 動 詞 '( 第 20 72 74 87 132 137 139 146 155 行 ) 的 形 式 為 主 其 他 則 由 ` 從 此 至 '( 第 77-78 189 行 ),` 從 此 是 '( 第 216 行 ) 的 形 式 組 成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個 別 使 用 的 ` 自 ' 和 ` 此 ' 的 比 較 中,` 自 ' 除 了 在 21 行 被 使 用, 還 出 現 了 30 次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出 現 的 ` 自 ' 大 致 被 用 作 為 代 詞, 或 者 以 ` 自 ' 為 首 形 成 的 詞 彙 1[ 代 詞 ] 自 己 原 文 序 號 原 文 內 容 22 其 王 每 自 領 兵 馬 鬪 戰 23 自 知 象 少 兵 少 即 請 和 29 但 抽 田 子 五 一 石 與 王 王 自 遣 人 運 將 30-31 著 氎 一 雙 自 外 不 為 送 也 34-35 王 及 首 領 行 坐 來 去 處 自 將 牀 子 隨 身 64-65 到 處 即 便 乞 得 食 也 唯 王 首 領 等 出 自 賷 粮 96 下 至 首 領 及 妻 隨 其 力 能 各 自 造 寺 97 不 共 修 營 彼 云 各 自 功 德 何 須 共 造 101 以 自 經 紀 得 物 供 養 三 寶 為 五 天 不 賣 人 無 有 奴 婢 118 于 後 突 厥 兵 盛 便 煞 彼 罽 賓 王 自 為 國 主 126-127 聽 僧 貨 賣 自 分 利 養 此 王 不 同 餘 已 北 突 厥 也 132 至 烏 長 國 彼 自 雲 鬱 地 引 那 此 王 大 敬 三 寶 133 分 施 入 寺 家 供 養 少 分 自 留 以 供 養 衣 食 設 齋 供 養 135-136 彼 自 呼 云 奢 摩 褐 羅 闍 國 此 王 亦 敬 信 三 寶 有 寺 有 僧 147 至 七 日 謝 䫻 國 彼 自 呼 云 社 護 羅 薩 他 那 148 王 即 是 罽 賓 王 侄 兒 自 把 部 落 兵 馬 住 此 于 國 不 屬 余 國.240.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162 於 後 叛 便 煞 彼 王 自 立 為 主 171 手 把 亦 匙 筯 取 見 極 惡 云 自 手 煞 而 食 176-177 為 國 狹 小 兵 馬 不 多 不 能 自 護 198 此 胡 蜜 王 兵 馬 少 弱 不 能 自 護 211-212 外 國 自 呼 名 伽 師 祗 離 國 2` 自 ' 為 首 形 成 的 詞 彙 - 自 外 : 此 外, 其 餘 - 自 由 - 自 餘 : 陳 述 物 件 以 外 的 那 一 部 分, 可 譯 為 其 餘 " 原 文 序 號 原 文 內 容 36-37 諸 大 首 領 等 亦 然 屋 皆 平 頭 磚 木 所 造 自 外 並 皆 草 屋 39-40 唯 王 有 三 二 百 口 六 七 十 疋 自 外 首 領 百 姓 89 衣 著 與 中 天 不 殊 自 外 百 姓 悉 柀 毛 毯 覆 其 形 醜 99 王 子 首 領 各 有 百 姓 佈 施 自 由 不 王 也 造 寺 亦 然 126 令 僧 斷 價 王 還 自 贖 自 余 駝 馬 金 銀 衣 物 傢 俱 聽 僧 貨 204 胡 蜜 王 自 外 各 並 自 住 205 唯 王 首 領 衣 著 迭 布 皮 裘 自 余 百 姓 唯 是 皮 裘 氈 衫 此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共 出 現 了 92 次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此 的 用 法 都 是 代 詞 ` 這 ' 的 意 思 就 如 以 上 所 說, 在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自 ' 和 ` 此 ' 並 未 出 現 一 起 搭 配 使 用 的 例 子,` 自 ' 也 沒 有 出 現 過 ` 從 ' 的 用 法 因 此, 本 文 認 為 句 中 的 ` 自 ' 應 歸 納 在 前 一 句, 作 為 ` 葛 郍 及 自 ', 且 應 釋 為 ` 名 葛 郍 及 自 此 中 天 王 境 界 極 寬 ' ( 五 ) 中 介 語 詞 彙 1. 及 於 (114 行 ) 把 ` 於 ' 的 意 思 譯 為 ` 至 ' 的 話,` 及 於 ' 的 意 思 會 成 為 ` 及 至 ' 這 樣 一 來,` 及 於 ' 將 被 釋 為 ` 及 至 ' 所 包 含 的 ` 以 及 和 ' 的 意 思 ( 古 代 虛 詞 詞 典 (1999:260)) 參 考 江 藍 生 曹 廣 順 (1997:463), 唐 五 代 語 言 辭 典,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參 考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語 言 研 究 所 古 代 漢 語 研 究 室 (1999:877), 古 代 虛 詞 詞 典,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 ` 及 至 ' 是 用 於 名 詞 之 間 的 連 詞, 是 ` 以 及 和 ' 的 意 思.241.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原 文 序 號 原 文 內 容 114 田 種 不 多 其 山 憔 ( 木 瓦 ) 元 無 樹 木 及 於 諸 草 202 男 並 剪 除 鬢 髮 女 人 在 頭 住 居 山 裡 其 山 無 有 樹 水 及 於 百 草 從 上 表 可 知,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及 於 ' 的 用 法 類 似 對 等 連 接 詞 ` 及 至 ', 然 而 我 們 初 步 考 察 中 國 同 時 期 或 者 更 早 期 的 文 獻 發 現,` 於 ' 一 般 用 來 引 介 動 作 的 時 間 地 點 物 件, 而 ` 及 ' 與 ` 於 ' 搭 配 成 ` 及 於 ' 使 用 時 常 有 ` 到 達 包 括 遭 受 ' 之 意 例 句 如 下 : 屨 及 於 窒 息, 劍 及 於 寢 門 之 外, 車 及 於 蒲 胥 之 市 秋 九 月, 楚 子 圍 宋 左 傳. 宣 公 十 四 年 及 桓 子, 驕 泰 奢 侈, 貪 欲 無 藝, 略 則 行 志, 假 貨 居 賄, 宜 及 於 難, 而 賴 武 之 德 以 沒 其 身 國 語. 叔 向 賀 貧 由 此 可 見, 中 國 文 獻 裡 ` 及 於 ' 的 用 法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用 法 並 不 一 致, 我 們 初 步 推 測 造 成 此 種 差 異 的 原 因, 可 能 由 於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並 非 漢 語 母 語 者 之 故 無 獨 有 偶, 我 們 也 在 其 他 的 韓 國 漢 文 古 籍 文 獻 中 找 到 相 似 語 料, 該 文 中 的 ` 及 於 '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 及 於 ' 一 樣 都 是 對 等 連 接 詞 的 用 法, 原 文 例 句 如 下 : 靡 有 功 德 施 于 時 及 於 人 況 望 其 傳 後 哉 松 齋 續 集. 卷 之 二 上 句 引 自 韓 國 朝 鮮 時 代 著 名 儒 學 家 李 堣 於 1584 年 所 寫 的 虛 庵 遺 集 序 從 以 上 的 例 句 來 看, 中 國 文 獻 中 的 ` 及 於 ' 在 結 構 上 一 般 為 動 詞 ` 及 ' 加 上 介 詞 ` 於 ' 的 組 合,` 於 ' 的 後 面 多 為 動 作 的 時 間 地 點 對 象 等, 而 在 韓 國 以 漢 語 書 寫 的 文 獻 中,` 及 於 ' 則 在 句 中 連 結 前 後 兩 個 同 類 名 詞, 用 法 類 似 ` 及 以 及 和 ' 由 於 此 種 用 法 並 未 見 於 同 期 的 中 國 文 獻 之 中, 且 僅 出 現 在 韓 國 人 創 作 的 作 品 中, 因 此 我 們 認 為 造 成 此 種 現 象 的 原 因 可 能 與 作 者 的 母 語, 也 就 是 韓 語 有 關 我 們 知 道 漢 語 學 習 者 在 學 習 的 過 程 中 難 免 受 到 母 語 的 影 響, 而 這 些 來 自 母 語 的 語 言 習 慣 也 時 常 反 應 在 學 習 者 的 語 言 表 現 上, 這 種 學 習 者 在 學 習 歷 程 中 創 造 出 來, 並 且 與 一 般 母 語 使 用 者 有 所 差 異 的 語 言, 即 是 當 前 外 語 教 學 者 所 謂 的 中 介 語 目 前 我 們 仍 須 找 尋 更 多 的 例 子 來 分 析 往 五 天 竺 國 傳.242.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虛 庵 遺 集 序 的 ` 及 於 ' 用 法 與 韓 語 之 間 的 關 聯 性, 但 我 們 也 期 待 日 後 的 分 析 能 挖 掘 更 多 韓 國 古 代 漢 文 作 品 裡 的 中 介 語 結 構 五 結 語 目 前, 我 們 尚 未 結 束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校 勘 工 作, 我 們 希 望 能 夠 盡 快 完 成 此 工 作, 並 緊 接 著 展 開 語 法 及 中 介 語 的 分 析 研 究 通 過 此 次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分 析, 希 望 中 語 中 文 學 的 研 究, 不 僅 僅 限 制 於 以 漢 語 文 獻 為 分 析 對 象, 還 要 延 伸 到 非 中 國 人 用 漢 字 創 作 的 文 獻 中, 同 時 也 希 望 這 個 方 向 能 成 為 一 個 新 的 焦 點, 開 拓 我 們 學 界 研 究 領 域 的 新 視 野 參 考 文 獻 1. 大 穀 勝 眞,1934,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の 一 二 に 就 いて, 小 田 先 生 頌 壽 紀 念 朝 鮮 論 集, 京 城 2. 黃 征,2005, 敦 煌 俗 字 典,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3. 高 楠 順 次 郞,1915, 慧 超 傳 考, 大 日 本 佛 敎 全 書 卷 113, 佛 敎 刊 行 會 4. 郭 丞 勳,2008,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혜초, 왕오천축국전 ), 韓 國 史 市 民 講 座, 第 42 卷,pp1-17 5. 江 藍 生 曹 廣 順,1997, 唐 五 代 語 言 辭 典, 上 海 : 上 海 教 育 出 版 社 6. 金 一 烈,1981, 關 於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性 研 究 (왕오천축국전에 관한 문학적 연구), 語 文 論 叢, 第 15 卷, 第 一 期,pp67-87 7. 李 九 義,201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敘 事 結 構 及 意 味 (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의 敘 事 構 造 와 그 意 味 ), 東 亞 人 文 學 會, 第 20 卷, pp161-187 8. 李 容 宰,2009, 大 唐 西 域 記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性 對 比 研 究 ( 大 唐 西 域 記 와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의 文 學 的 比 較 硏 究 ), 中 國 語 文 學 論 集, 第 56 期,pp369-407 9. 李 堣,1584, 虛 庵 遺 集 序, 松 齋 集.243.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10. 李 錫 浩 譯,1970,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首 爾 : 乙 酉 文 化 社 11. 梁 翰 承 譯,1961,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慧 超 紀 行 文, 首 爾 : 通 文 館 12. 林 基 中,1994, 關 於 大 唐 西 域 記 和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特 性 (대당서역기( 大 唐 西 域 記 )와 왕오천축국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의 문학적 의미), 佛 教 學 報, 第 31 卷, 第 一 期,pp249-275 13. 劉 永 奉,1991,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研 究, 首 善 論 集, 第 16 卷, 第 1 期,pp203-226 14. 羅 振 玉,1909, 敦 煌 石 室 遺 書, 宣 統 元 年 排 印 本 15. 南 東 信,2010,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發 現 及 8 大 塔 (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의 발견과 8대탑), 東 洋 史 學 研 究, 第 111 卷,pp1-32 16. 裵 漢 極,2008,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世 界 史 意 義 (혜초( 慧 超 ) 왕오천축국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 의 세계사적( 世 界 史 的 )의의( 意 義 )), 歷 史 教 育 論 集, 第 40 卷,pp427-462 17. 朴 箕 錫,1979,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個 別 問 題 (왕오천축국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의 몇 가지 문제), 先 清 語 文, 第 10 卷, 第 十 二 集, 第 1 期,pp35-50 18. 朴 箕 錫,2006,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記 行 文 學 性 的 考 察 (혜초 왕오천축국전 의 기행문학적 고찰), 古 典 文 學 與 教 育,pp33-58 19. 朴 現 圭,2010, 慧 超 人 物 資 料 檢 證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作 者 慧 超 果 真 是 新 羅 人 嗎? ( 慧 超 인물 자료 검증: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저자 慧 超 는 과연 신라인일까?), 韓 國 古 代 史 探 求, 第 4 卷,pp121-151 20. 朴 湘 永,2012,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敘 述 特 性 考 察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의 담론 특성에 관한 고찰), 韓 國 語 言 文 學, 第 83 卷,pp181-216 21. 桑 山 正 進,1992,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研 究, 京 都 : 京 都 大 學 人 文 科 學 研 究 所 22. 森 安 孝 夫,2006,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記 載 的 西 域 史 料 研 究, 新 疆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第 27 卷, 第 3 期,pp11-18 23. 藤 田 豊 八,191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大 日 本 佛 敎 全 書 卷 113, 佛 敎 刊 行 會 (1915),1931 年, 此 箋 釋 在 北 京 錢 稻 孫 校 印 重 新 排 版 24. 王 冀 青,2012, 法 藏 敦 煌 本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題 名 系 由 伯 希 和 首 定 說, 敦 煌 學 輯 刊, 第 4 期,pp151-155.244.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25. 羽 田 亨,1941,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迻 錄, 京 都 大 學 史 學 科 紀 元 二 千 六 百 年 紀 念 史 學 論 文 集, 京 都 : 內 外 出 版 印 刷 26. 余 小 平,2008, 論 慧 超 旅 行 巨 著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浙 江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第 33 卷, 第 3 期,pp35-38 27. 辛 恩 卿,2008, 對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比 較 文 學 性 研 究 (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에 대한 비교문학적 연구), 韓 國 語 言 文 學, 第 66 卷,pp55-86 28. 張 毅,1994,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北 京 : 中 華 書 局 29. 張 文 德,2000,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箋 釋 拾 遺, 徐 州 師 範 大 學 學 報, 第 26 卷, 第 1 期,pp118-121 30. 鄭 炳 憲.2013.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的 文 學 性 質 和 裡 面 出 現 的 詩 句 之 形 象 考 察 ( 왕오천축국전 의 문학적 성격과 삽입시의 이미지 고찰), 古 典 文 學 與 教 育, 第 25 卷,pp341-368 31. 鄭 守 一,2004, 慧 超 的 西 域 記 行 與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혜초의 서역기행과 왕오천축국전 ), 韓 國 文 學 研 究, 第 27 卷,pp26-50 32. 鄭 守 一,2004, 慧 超 的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首 爾 : 學 古 齋 33. 鄭 基 先,2000,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小 考 (혜초 왕오천축국전 소고), 退 溪 學 與 儒 教 文 化, 第 28 卷,pp277-309 34.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院 語 語 研 究 所 古 代 漢 語 研 究 室,1999, 古 代 虛 詞 詞 典,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 35. 朱 蘊 秋 申 美 蘭,2005,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中 的 印 度 人 形 象, 沈 陽 大 學 學 報, 第 17 卷, 第 3 期,pp91-96 36. 小 學 堂,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37. 漢 典,http://www.zdic.net 38. 漢 典 書 法,http://sf.zdic.net 39. 佛 敎 辭 典,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 40. 國 際 電 腦 漢 字 及 異 體 字 知 識 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 41. 臺 灣 敎 育 部 異 體 字 字 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 42. 臺 灣 中 央 硏 究 院 上 古 漢 語 標 記 語 料 庫,http://old_chinese.ling.sinica.edu.tw 43. 臺 灣 中 央 硏 究 院 近 代 漢 語 標 記 語 料 庫, http://early_mandarin.ling.sinica.edu.tw.245.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附 錄 6 行 15 行 16 行 21 行 37 行 63 行 71 行 114 行.246.

. 新 羅 慧 超 往 五 天 竺 國 傳 語 言 研 究 隅. A Linguistic Case Study on Shil-la Hye-cho's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Yongzhen Pu Jinhyeon Seo Abstract French sinologist Paul Eugène Pelliot discovered the manuscript of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at the Mògāo Caves (Mògāo Kū) of Dunhuang in Gansu province, China, which was known to the world by his reporting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is text has been keenly studied by the Korean, Chinese, Japanese researchers since then. Among them, Japanese researchers are the most active ones. The current methodologies of studying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are as follows: (1) studying it from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 (2) studying it from the aspect of world history; (3) studying it from the aspect of philosophy; (4) overall study of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5)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While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lanned to study the modern Chinese grammar and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in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we found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of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should be first clarified. The first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many characters in the text were not correctly identified. The second reason is that the translations of some phrases were not identical. The third reason is that some phrases which have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had not yet been fully translat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Doctoral Student,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247.

. 東 海 中 文 學 報. The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manuscript consists of 227 lines. Due to the limit of the article length, we only present the study from the first to 114 th line. This thesis covers the analysis of the popular form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lacking of character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analyzing pauses in reading by lines, translation in Korean and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 analysis. Keywords: Wang O Cheon Chuk Guk Jeon, Interpretation, Language, Inter-language phenomenon.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