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 F736F F D20B2C4A440B3B9ABD8A678A4E5A4C6AABAA5D1A8D32E646F63>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ë»y¡B¥jªe¬¥�µ»P¥x»y.doc

<4D F736F F D20B2C420A4BB20B3B A6F2B6F0BB50A6F2B9B3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第十三章.doc

Cakra+vartin Cakra king of kings Cakravartin universal ruler Antonino Forte Antonino Forte Political Propaganda and Ideology in Ch

<4D F736F F D20A6F2B1D0BA7EB1EBAD5EC4B6ADB5B9EFB7D35F6F6B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第四章.doc


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

01Introduction_Three Baskets of the Dharma

先进制造技术是近几年提得较多,叫得较响的一个专用词语,而且先进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业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深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TOEIC®テスト Worldwide Report 2012<抜粋>


清 流 月 刊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七 年 一 月 號 論 述 大 陸 透 視 法 令 天 地 工 作 園 地 科 技 新 知 健 康 生 活 生 態 保 育 文 與 藝 友 善 校 園 快 樂 學 習 其 他 這 一 會 兒 野 鴿 子 飛 去 那 兒 了? 莫 不 是 我 推 窗 時 驚 嚇

癌 症 非 病 故 無 藥 可 醫 癌 症 非 病, 它 是 屬 於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叫 做 癌, 所 以 它 無 藥 可 醫, 因 為 它 不 是 病, 若 是 病 還 有 藥 可 醫 ; 但 它 是 全 身 的 中 毒 症, 中 毒 至 很 深 就 變 成 癌 所 以, 若 可 以 解

RW Focus Asia Whitepaper CH1029

穨CY03509.PDF

Microsoft Word - 第八章.doc

RW Salary Survey China A4

電機工程系認可證照清單 /7/1

1

2013 (house view) ( )

<4D F736F F F696E74202D20382EB1D0BEC7AB7EBDE8A5FEADB1BADEB27A5FA9FAB944A46ABEC72E >

Supplemental Data. Jin et al. (2016). Plant Cell /tpc Supplemental Data set 2a. Wild rice accessions used in the haplotype and nucleot


<4D F736F F D C2E0BEC7A6D2A4ADB14DB0EAA4E52DB8D5C344A8F72E646F63>

論 文 摘 要 佛教起源於印度 是大多數人所週知的觀念 而素食觀念的起源與實行方 法 在世界各地是各有其特色並非一致 在中國社會 對佛教的飲食觀念 多 數人直覺認為佛教徒應與素食劃上等號 事實上並非如此 因為隨著佛教流傳 到世界各地 與當地的民俗及風土人情相結合 進而使不同國家的佛教徒依照 不同國情

Microsoft Word G...doc

百业经白话文


0902SHAN-ZAI_Chinese

前 言 我 很 荣 幸 为 您 呈 献 华 德 士 首 期 大 中 华 区 财 务 总 监 报 告 报 告 旨 在 帮 助 财 务 总 监 深 入 了 解 人 才 管 理 和 财 务 部 门 之 间 的 潜 在 联 系 这 本 名 为 利 用 人 才 管 理 策 略 提 高 财 务 部 门 绩 效

由人成道的佛陀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一 佛陀的祖先和家屬 Magadha Gautama

untitled

<4D F736F F D20B2C420A44320B3B92020A6F2B1D0ABD8BF76BB50A661B27AADB7A4F42E646F63>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一带一路

The Cookbook is not the Cook: Practice Guidelines in Bacterial Meningitis

Microsoft Word - 刘氏族谱上网 -RIVISED version 4

_1_論文封面1.PDF

.80. 中 華 佛 學 研 究 第 十 五 期 ( 民 國 一 三 年 ) 果 業 報 的 理 性 信 仰 唐 太 宗 以 齋 會 懺 禮 禳 災 祈 福, 平 息 內 心 的 不 安 懺 悔 在 中 土 固 有 的 儒 道 文 化 根 基 上 發 展, 揉 合 儒 道 的 思 想 與 內 涵 後

臺灣重要經濟變動指標

untitled

Recommending a Strategy

浙江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

A Research for the Form of Mandala A Thesis Submitted to Graduate School of Applied Arts & Design Shu-Te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

CONTENTS I. 特 别 观 察 1 SPOTLIGHT 中 菲 南 海 纠 纷 及 解 决 之 道 1 Seeking Solutions to China-Philippines Disputes over South China Sea II. 东 盟 经 济 商 业 动 态 5 ASE

Sutra del Corazn con Comentario por el Ven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scholar-bureaucrat in Nan Song Dynasty, wrote the comment of Vimalakirti-Nivdesa Sutra. Influenced by indigenous cultures such as Zhuangzi, the reevie

<4D F736F F D20A3A8D3A1CBA2A3A C4EAB1BEBFC6D7A8D2B5BDE9C9DC5FD6D0CEC45FA3A A3A9>

APGC JUNIOR CHAMPIONSHIP August 2018 The Clearwater Bay G&CC, Hong Kong TEAM RESULTS Team Name Player's Name Gender Rd 1 Rd 2 Rd 3 Overall 1 Eur

1 Organizational Unit 2 Data On Exhibition 3 Exhibitors List 5 Group List 6 Seminars 9 Visitor Report 10 Visitors' Business Category 11 Main Exhibits

body.sc.indd

97年人用流感A/H5N1疫苗接種計畫(草案)

建 筑 热 环 境 1 学 分 16 学 时 Thermal Environment of Buildings 课 程 基 于 人 技 术 设 计 和 未 来 四 个 方 面 进 行 讲 授, 结 合 建 筑 学 学 生 的 特 点, 基 础 部 分 着 重 说 明 物 理 概 念

2013 香 港 城 市 大 學

170 雕塑研究 第七期 司 儀 各位來賓請起立 一同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朱銘博士進場 司 儀 首先有請香港中文大學 以下簡稱中大 校長沈祖堯教授致 朱銘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演說 171 們榮譽博士的贈與 這是我們莫大的榮譽 1999 年朱銘老師創立美術館 該美術館也是他最大的作品 其中 歡

? n????

Microsoft Word doc

三 禅 修 与 信 仰 ( 一 ) 禅 修 与 信 仰 四 禅 学 与 正 信 的 佛 教 ( 一 ) 禅 即 是 佛 教 ( 二 ) 佛 教 的 基 本 原 则 ( 三 ) 正 统 的 伟 大 宗 教 ( 四 ) 什 么 是 正 信 的 佛 教?..

國家圖書館典藏電子全文

建筑艺术——理性与浪漫的交响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导成word文件



黃 金 時 代 的 生 活 開 示 精 選

002 杜 順 和 尚 :( 楞 嚴 經 卷 六 ) 那 麼 講 到 這 呢, 我 再 給 你 們 講 一 個 公 案, 在 以 前 呢, 中 國 有 個 杜 順 和 尚, 杜 順, 他 的 名 字 叫 杜 順 他 呢, 收 了 一 個 徒 弟, 這 個 徒 弟 呀, 跟 著 他 學 佛 法, 學

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ªF¶Î

摘要

oneLoscam71_chi

OFFICIAL RESULT QUALIFYNG Pos Comp# name Country ASN Heat 1 (1A) Heat 2 (1B) Heat 3 (2A) Heat 4 (2B) Total 1 6 ANJASARA WAHYU INDONESIA 2 IMI 00:52.70

Microsoft Word - 43屆2011年國際化奧總報告 revised by FTS.doc

43 / / (Mohottivatte Gunananda) (Panadura) (H. S. Olcott) Buddhist Theosophical Society 1880 the 200 the Young Men's and Yo

The Ten Dharma Realms Are Not Beyond A Single Thought Written by Hsuan Hua 1 January 2015


撠

图 书 在 版 编 目 穴 悦 陨 孕 雪 数 据 赵 朴 初 说 佛 蛐 朱 洪 著 援 要 北 京 院 当 代 中 国 出 版 社 袁 圆 园 园 5 援 11 陨 杂 月 晕 苑 原 愿 园 员 苑 园 原 436 原 3 玉 援 赵 噎 域 援 朱 噎 芋 援 赵 朴 初 要 佛 教 要 思

裝 訂 之 民 眾, 有 自 願 接 種 意 願, 且 過 去 未 完 成 接 種 2 劑 人 用 流 感 A/H5N1 疫 苗 者 ( 三 ) 接 種 地 點 : 衛 生 福 利 部 醫 院 本 署 旅 遊 醫 學 合 約 醫 院, 以 及 衛 生 局 指 定 之 縣 / 市 立 醫 院 及 衛

000-A-215 撠

untitled

aji2014 china v4_0513缩略版2

友邦保險控股有限公司 -全年業績

17

[ 2000 ] [ 2000 ] J1 K1 Fairbank M1 Mancall (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1960 [ Fairbank ed ; Mancall 1984 ] [ ] Mancall [ 199

投影片 1


(Microsoft PowerPoint - \244\351\245\273\270\243\252\242_Chief round ppt)


Microsoft Word 年会讯第二期.doc

目 录


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

A9RA2A9.tmp

日 本 聲 音 景 觀 將 棋 Mochigoma 3200 傳 統 日 本 棋 盤 遊 戲 pachin 啪 將 棋 是 一 種 雙 人 對 戰 的 傳 統 日 本 棋 盤 遊 戲 每 年 下 將 棋 的 人 數 估 計 至 少 也 有 六 百 萬, 但 這 遠 低 於 娛 樂 方 式 極 為 單

B1--B12

64

<B9ACA6F7C2E5C B4C12DA4BAA4E52E706466>

Transcription:

第 ㆒ 章 建 寺 文 化 的 由 來 建 築 是 五 明 之 一 佛 寺 文 化 是 由 教 徒 們 的 宗 教 情 懷, 歷 經 數 千 年 才 交 織 而 成 的, 早 已 經 是 亞 洲 文 化 的 主 要 骨 幹 在 二 十 世 紀 以 前, 亞 洲 約 計 有 數 十 億 人 口 的 國 家 或 地 區, 都 曾 溶 浸 在 佛 教 的 文 化 裡 雖 然 目 前 信 仰 佛 教 的 人 口 比 例, 僅 佔 現 今 全 世 界 總 人 口 數 六 十 餘 億 的 5.5% 左 右, 而 且 許 多 原 來 信 仰 佛 教 的 地 區, 都 已 改 信 其 他 的 宗 教, 但 是 在 在 處 處 仍 然 可 以 找 到 佛 教 文 化 的 影 子 建 築 是 文 明 的 產 物, 建 築 物 本 身 就 是 大 型 而 且 耐 久 的 藝 術 品, 文 化 藝 術 古 品 如 果 沒 有 建 築 物 的 庇 護, 是 很 難 保 存 至 今 的 今 天 談 建 寺 文 化 的 迷 失 與 覺 醒 不 應 該 只 談 佛 寺 建 築 (Buddhist temple and building) 由 於 佛 寺 有 很 深 的 宗 教 與 社 會 屬 性, 它 是 同 一 時 代 的 文 化 載 體, 涵 括 了 哲 學 文 化 科 學 文 化 政 治 局 面 經 濟 狀 況 商 業 貿 易 倫 理 道 德 人 文 風 尚 慈 善 救 濟 碑 銘 書 法 建 築 工 藝 園 林 環 境 美 術 創 作 雕 塑 藝 術 壁 面 彩 繪 音 樂 戲 劇 曲 藝 舞 蹈 服 裝 佩 飾 法 事 儀 軌 等 等 所 以, 要 從 歷 史 資 料 談 佛 教 與 建 築 演 變 的 關 係, 更 要 談 佛 法 (Buddhism) 與 建 築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的 目 的, 以 及 政 教 相 互 間 利 用 的 關 係 更 要 談 及 生 活 上 居 住 的 需 要 與 佛 法 相 融 之 處, 談 及 呈 現 在 建 築 上 的 佛 教 藝 術 文 化 如 雕 塑 彩 繪 等 等 所 以, 筆 者 就 以 身 為 建 築 師 (architect) 及 密 宗 傳 法 阿 闍 黎 (Acarya, 教 授 師 ) 的 立 場, 來 談 三 十 年 來 從 信 仰 佛 法 中 對 於 佛 教 與 建 築 文 化 的 感 想 建 築 設 計 (architecture design) 及 其 營 造 技 術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可 以 歸 屬 於 佛 法 所 說 的 五 明 中 之 工 巧 明 (Silpakarmasthana-vidya) 瑜 伽 師 地 論 (The Yogacarabhumi) 卷 三 曰.. 一 切 世 間 工 巧 業 處, 名 工 巧 明 論 工 巧 明 就 是 明 一 切 工 藝 技 術 算 曆 等 知 識, 建 築 乃 營 造 工 藝 是 也 菩 薩 地 持 經 卷 三 曰.. 明 處 者 有 五 種, 一 者 內 明 ( 以 三 藏 十 二 部 經 教 為 主 ) 處, 二 者 因 明 ( 考 定 正 邪 真 偽 之 論 理 學 ) 處, 三 者 聲 明 ( 語 言 文 學 等 學 術 ) 處, 四 者 醫 方 明 ( 醫 藥 學 ) 處, 五 者 工 業 明 處, 此 五 種 明 處, 菩 薩 悉 求 此 西 域 內 外 學 者 必 宜 學 習 之 處, 歸 類 有 五 明, 故 說 五 明 處 本 書 主 要 是 介 紹 佛 教 的 建 寺 文 化, 將 介 紹 佛 塔 (pagoda) 僧 院 (monastery) 石 窟 (cave) 佛 殿 (temple) 等 興 建 的 歷 史 緣 起, 以 及 佛 像 創 造 的 緣 起 與 發 展 並 不 會 很 詳 細 介 紹 佛 寺 建 築 物 及 其 藝 術 品 的 細 節, 因 為 這 類 的 文 章 已 經 有 許 多 專 家 學 者 發 表 了 原 始 佛 教 初 期 沒 有 佛 寺 建 築 多 年 前, 內 政 部 曾 發 文 要 求 建 築 師 公 會 對 所 謂 的 佛 寺 建 築, 作 一 個 明 確 的 定 義 必 是 想 要 把 佛 道 耶 回 儒 各 教, 可 以 從 建 築 形 式 上, 一 目 瞭 然 地 看 出 其 不 同 來 其 1

實, 大 部 分 的 漢 傳 佛 教 建 築, 就 是 一 般 的 中 國 建 築, 與 平 常 的 宮 殿 或 住 宅 建 築, 本 來 就 是 同 一 樣 式 的 所 以, 建 築 師 公 會 認 為 沒 有 必 要 界 定 哪 一 種 建 築 才 是 佛 寺 建 築 兩 岸 交 流 以 後, 許 多 國 小 學 童 跟 著 祖 父 母 回 大 陸 的 老 家 拜 訪, 他 們 說 都 被 大 人 帶 著 到 處 去 看 廟, 因 為 中 國 古 建 築 看 起 來 就 像 廟 宇 尤 其 在 中 國 雲 南 地 區, 更 可 以 見 到 印 度 西 藏 漢 地 南 傳 四 種 佛 教 的 混 合 建 築 形 式, 交 融 了 當 地 少 數 民 族 的 雕 刻 藝 術 風 格, 根 本 無 法 確 定 何 種 建 築 才 是 佛 教 建 築, 因 為 它 們 都 是 佛 教 建 築 之 一 因 為, 早 期 佛 陀 帶 領 沙 門 (Sramana, 乞 士 ) 僧 眾 遊 方, 行 乞 於 四 方, 生 活 要 求 極 為 簡 便, 外 乞 食 以 養 色 身, 內 乞 法 以 養 慧 命 常 棲 息 於 樹 下 山 洞 或 露 地 修 習 禪 定, 根 本 沒 有 也 不 需 要 後 來 所 謂 的 佛 寺 建 築 酷 熱 時 或 雨 季 也 僅 短 暫 借 住 民 間 房 舍, 如 果 是 頭 陀 (Dhuta) 行 中, 阿 蘭 若 處 (Aranya, 也 稱 阿 練 若 蘭 若, 意 為 叢 林 處 遠 離 處 空 家 ) 更 要 遠 離 人 家, 在 樹 下 露 地 塚 間 草 地 隨 坐, 且 常 坐 不 臥, 根 本 不 需 要 佛 寺 建 築 中 國 漢 代 儒 者 教 授 生 徒, 其 所 居 處 悉 稱 為 精 舍 天 竺 (Hindu Sindu, 古 印 度 身 毒 ) 最 早 的 佛 教 徒 修 行 處 所 委 奴 婆 那 (venuvana, 園 林 ) 當 時 翻 譯 成 中 文 也 利 用 精 舍 兩 字, 這 種 場 所 是 印 度 雨 季 時 期 安 居 的 共 用 道 場 學 林 新 編 曰 : 晉 孝 武 帝 幼 奉 佛 法, 立 靜 舍 於 殿 門 引 沙 門 居 之 因 此 俗 謂 佛 寺 曰 靜 舍, 亦 曰 精 舍 故 慧 苑 音 義 上 曰 : 藝 文 類 曰, 精 舍 者, 非 以 舍 之 精 妙 名 曰 精 舍, 由 其 精 練 行 者 之 所 居, 故 謂 之 精 舍 也 東 晉 高 僧 法 顯 在 佛 國 記 就 說 : 自 佛 般 涅 槃 后, 諸 國 王 長 者 居 士, 為 眾 僧 起 精 舍, 供 給 田 宅 園 圃 民 戶 牛 犢 ( 以 ) 鐵 卷 書 錄, 後 王 王 相 傳, 無 敢 廢 者, 至 今 不 絕 早 先 摩 揭 陀 國 (Magadha, 國 域 大 致 包 括 今 印 度 比 哈 爾 邦 Patna 和 Gaya 地 區 ) 國 都 王 舍 城 (Rajgir) 的 迦 蘭 陀 (Karanda) 長 者 皈 依 了 佛 陀 之 後, 為 了 奉 佛 而 獻 出 在 王 舍 城 之 旁 的 竹 園 土 地, 又 經 頻 婆 沙 羅 王 (Binbisara) 建 立 如 王 住 殿 般 的 大 講 堂 及 房 舍, 故 稱 名 為 竹 林 精 舍 (Karanda venuvana vihara), 是 為 天 竺 五 精 舍 之 一 其 他 為 : 舍 衛 城 富 商 給 孤 獨 長 者 (Anathapindika) 所 獻 在 舍 衛 國 的 給 孤 獨 園 精 舍 (Jetavana vihara, 又 稱 逝 多 林 ); 在 摩 揭 陀 國 的 鷲 嶺 精 舍 ; 在 毘 耶 離 國 的 獼 猴 池 精 舍 ; 在 毘 耶 離 國 的 菴 羅 樹 園 精 舍 (Amrapali vihara), 後 來 合 稱 為 天 竺 五 山 這 是 經 典 記 載 天 竺 僧 園 建 設 的 開 始, 都 只 是 一 個 雨 夏 時 講 法 休 息 的 館 舍, 還 稱 不 上 是 後 來 我 們 習 稱 的 寺 院 各 種 不 同 的 佛 教 修 行 場 所 本 來 原 始 佛 教 主 張 出 離 世 間, 甚 至 厭 惡 人 生, 常 行 頭 陀 行, 等 於 是 過 著 隨 2

處 皆 安 的 生 活, 並 不 需 要 固 定 的 居 處 到 後 來 才 形 成 的 四 方 僧 的 住 處, 由 梵 文 譯 成 中 文 為 招 提 僧 坊 僧 是 僧 伽 (sangha) 的 簡 稱, 是 複 數, 意 為 和 合 眾, 要 有 三 或 四 人 以 上 之 比 丘 或 菩 薩 和 合 才 能 稱 為 眾, 是 指 出 家 或 在 家 修 行 團 體 的 意 思 指 的 是 佛 教 的 修 行 團 體, 若 一 個 人 自 稱 貧 僧, 不 管 是 在 家 或 出 家 眾, 那 是 錯 誤 的 但 其 梵 音 (Caturdesa-samgharamag) 音 譯 應 是 佳 拓 鬥 提 舍 僧 伽 藍, 佳 拓 鬥 (catur) 是 四, 提 舍 (desa) 是 場 所 方 國 土, 即 四 方 僧 眾 共 住 的 場 所 佳 拓 鬥 被 寫 為 招 字, 是 把 拓 字 誤 看 成 招 字 的 結 果 唐 賢 首 和 尚 弟 子 慧 苑 所 著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 音 義 中 寫 道 : 僧 伽 藍, 具 云 僧 伽 羅 摩 言 僧 者, 眾 也 伽 羅 摩 者, 園 也 或 云, 眾 所 樂 住 處 也 慧 琳 音 義 卷 二 十 六 曰 : 招 提 僧 坊 此 云 四 方 僧 坊 也 名 義 集 卷 七 曰 : 後 魏 太 武 始 光 元 年 造 伽 藍, 創 立 招 提 之 名 不 過, 可 能 是 唸 習 慣 了, 如 果 將 招 提 寺 唸 成 拓 提 寺, 反 而 覺 得 奇 怪 了 中 國 的 皇 帝 通 常 都 是 武 人 出 身, 識 字 水 準 有 限, 而 且 擁 有 頒 名 賜 號 的 權 威, 急 思 漢 化 的 胡 人 皇 帝 金 口 若 將 拓 提 讀 成 招 提, 百 官 仍 然 歡 呼 聖 上 睿 智 英 明, 誰 敢 糾 正? 尤 其 弄 錯 一 個 字, 可 能 還 有 欺 君 之 罪, 要 遭 殺 頭 的 因 此 我 們 也 看 到 對 西 域 諸 國 地 名, 亦 常 隨 著 漢 人 帝 王 之 喜 惡, 任 意 將 音 譯 之 名 加 以 修 改 或 簡 稱, 或 對 許 多 來 朝 貢 的 國 家 都 給 取 了 蟲 字 旁 的 名 稱, 如 蠕 蠕, 或 以 動 物 稱 犬 戎, 或 稱 胡 夷 等 又 因 為 科 舉 盛 行 詞 賦 寫 作, 中 國 士 人 即 常 作 簡 稱 之 舉, 如 阿 彌 陀 佛 (Amitabhah Buddha) 簡 稱 為 彌 陀, 阿 羅 漢 (Arhat) 簡 稱 為 羅 漢 時 至 今 日, 如 因 家 禽 感 染 導 致 在 人 類 所 產 生 的 流 行 性 感 冒 症 狀, 就 以 禽 流 感 一 辭 帶 過 又 有 梵 音 毘 訶 羅 (Vihara), 中 土 之 意 是 遊 行 處, 為 僧 人 所 遊 履 處 也, 在 錫 蘭 則 是 對 寺 廟 的 稱 法, 所 以 指 的 也 是 精 舍 僧 坊 住 處 大 日 經 疏 三 曰 : 僧 坊 梵 音 毘 訶 羅, 譯 為 經 處, 即 是 長 福 住 處 也 白 衣 為 長 福 故, 為 諸 比 丘 造 房, 令 持 戒 禪 慧 者 得 庇 禦 風 寒 暑 濕 種 種 不 饒 益 事, 安 心 行 道 可 見 不 知 何 時 開 始, 天 竺 僧 團 (samgha, 僧 伽 ) 的 行 乞 被 限 定 在 一 定 的 區 域 ; 區 域 內 的 僧 伽 又 被 分 割 為 較 小 的 教 區, 而 固 定 住 於 一 個 地 方 本 來 是 四 方 僧 伽 共 用 的 僧 院 就 轉 變 成 固 定 僧 團 的 僧 院 佛 教 初 來, 漢 地 以 為 佛 教 的 齋 戒 就 像 當 時 傳 統 的 地 方 ( 山 神 ) 祭 祀 (sacrifice), 所 以 將 僧 侶 齋 戒 的 處 所, 也 籠 統 地 稱 為 ( 嗣 ) 祠, 而 有 仁 祠 一 詞 出 現 在 僧 傳 中 晉 書 卷 九 十 五 載 王 度 上 石 虎 ( 後 越 太 祖, 西 元 334-349 年 在 位 ) 奏 章 稱 : 佛, 外 國 之 神, 非 諸 華 所 應 祠 奉 漢 代 初 傳 其 道, 唯 聽 西 域 人 得 立 寺 都 邑, 以 奉 其 神, 漢 人 皆 不 出 家 魏 承 漢 制, 亦 循 前 規 故 知 寺 在 當 時 屬 祠 奉 祭 祀 佛 像 之 場 所 據 說 佛 陀 臨 入 涅 槃 時, 有 一 位 弟 子 問 到, 以 後 如 何 紀 念 佛 陀 和 教 法, 佛 陀 回 答 只 要 一 堆 土 能 夠 存 放 舍 利 羅 (sarira) 即 可, 並 沒 有 修 築 建 築 物 故 知 後 來 天 竺 佛 寺 是 以 塔 3

為 中 心, 只 是 為 了 能 存 藏 佛 陀 的 舍 利 而 已 天 竺 稱 佛 塔 為 浮 圖 塔 (Buddha s Stupa, Budo Stupa), 人 們 便 簡 稱 以 浮 圖 佛 圖 或 浮 屠, 作 為 僧 侶 齋 所 的 稱 呼 於 中 國 石 趙 時 來 華 的 高 僧 佛 圖 澄, 曾 在 一 座 五 層 浮 圖 上 的 金 露 盤 題 銘 指 出 : 樹 德 勸 化, 興 立 神 廟, 可 知 當 時 浮 圖 被 視 為 神 廟, 視 佛 為 變 化 不 死 的 神 人, 以 神 祠 祀 佛 後 來 寺 或 寺 院 成 為 佛 教 道 場 的 通 稱, 與 傳 統 之 祭 祠 分 開, 連 伽 藍 浮 圖 的 名 稱 就 比 較 少 或 不 再 使 用 了 自 古 中 國 便 有 了 叢 林 制 度, 得 以 自 食 其 力, 讓 僧 眾 無 憂 慮 的 修 行 傳 說 順 治 皇 帝 的 出 家 詩 就 提 到 : 天 下 叢 林 飯 似 山 叢 者, 眾 也 ; 林 者, 聚 也 叢 林 是 僧 眾 聚 集 處 的 意 思, 所 以 也 有 以 禪 林 檀 林 僧 林 作 為 佛 寺 的 他 稱, 可 以 歸 為 山 林 型 的 佛 寺 無 法 定 義 什 麼 是 佛 教 建 築 早 期 古 天 竺 佛 教 寺 院 的 建 築 型 制 (form type) 曾 傳 來 西 域 及 中 土, 其 主 體 的 型 制 是 四 方 形 的 宮 塔 式 魏 書 釋 老 誌 寫 : 自 洛 中 構 白 馬 寺, 盛 飾 佛 圖, 畫 跡 甚 妙, 為 四 方 式 凡 宮 塔 制 度, 猶 依 天 竺 舊 狀 而 重 構 之, 從 一 級 至 三 五 七 九 世 人 相 承, 謂 之 浮 圖, 或 云 佛 圖 佛 圖 每 層 壁 面 布 滿 佛 龕, 象 徵 天 宮 千 佛, 中 土 便 以 宮 塔 稱 之 如 米 蘭 古 寺 遺 址 龜 茲 雀 離 大 寺 阿 奢 里 貳 大 寺 遺 址 晉 代 高 昌 西 克 普 古 寺 遺 址 唐 代 于 闐 丹 丹 烏 里 克 小 寺 東 漢 洛 陽 的 白 馬 寺 曹 魏 洛 陽 宮 西 寺, 主 體 都 是 四 方 宮 塔 式 而 漢 至 唐 時 代 西 域 地 區 的 佛 寺, 則 以 宮 塔 式 的 型 制 為 主 流 ; 漢 地 則 經 華 梵 融 變 化 梵 為 華 建 築 成 為 有 中 國 特 色 的 佛 寺 天 竺 宮 塔 式 的 建 築 是 傳 統 的 磚 石 結 構, 在 遇 到 中 土 傳 統 的 木 石 ( 磚 ) 結 構 時 即 被 融 合, 導 致 寺 塔 的 化 新, 也 形 成 不 同 的 行 事 首 先 是 演 變 成 樓 塔 式 的 佛 寺, 樓 塔 內 供 奉 佛 像, 取 代 了 在 宮 塔 外 部 的 千 層 佛 龕, 使 諸 佛 菩 薩 走 下 梵 宮, 進 入 寬 敞 的 殿 堂 ; 於 樓 塔 內 的 誦 經 行 事 也 取 代 了 繞 塔 瞻 禮 漢 末 的 徐 州 浮 圖 寺 前 涼 姑 臧 的 宏 藏 寺 東 晉 的 宣 城 寺 拓 跋 魏 平 城 五 級 大 寺 及 永 寧 寺 等, 其 主 體 都 是 樓 塔 式 到 了 三 國 至 南 北 朝 時 代, 以 樓 塔 式 為 主 體 的 佛 寺 遍 立 南 北 各 地 日 本 學 者 鎌 田 茂 雄 認 為 徐 州 浮 圖 寺 是 中 國 建 寺 之 始, 此 寺 樓 塔 相 輪 高 聳 體 量 巍 峨 結 構 繁 複, 為 相 當 成 熟 的 中 土 木 石 構 造 建 築 傳 統 的 木 石 ( 磚 ) 結 構 更 進 一 步 的 純 化, 導 致 成 廊 院 式 的 佛 寺 出 現, 這 種 型 制 可 以 是 一 個 院 落, 也 可 以 是 多 院 組 群 ; 殿 塔 樓 閣 亭 臺 池 沼 等 的 任 意 組 合 ; 寺 中 佛 塔 的 位 置 或 前 或 後, 或 竟 歸 於 佛 殿 中, 或 上 了 大 殿 屋 脊 中 間, 或 消 失 了, 或 縮 小 進 入 建 築 物 中 廊 院 式 的 佛 寺 盛 行 後, 以 佛 塔 為 中 心 的 一 元 主 體 建 築, 就 演 變 為 以 佛 殿 為 中 心 之 多 元 化 主 體 建 築 群 使 得 漢 唐 盛 世 的 佛 寺 型 制 與 布 局 異 彩 紛 呈, 營 造 出 中 土 獨 特 的 宗 教 文 化 4

佛 教 傳 入 漢 土 的 初 期, 只 是 眾 僧 房 ( 一 般 民 居 ) 中 間 圍 著 一 座 佛 塔 ( 主 要 建 物 ), 並 採 用 非 建 築 結 構 的 某 些 文 物 雕 繪 品 附 加 擺 飾 於 屋 內, 建 築 物 沒 有 大 不 同 於 現 今 所 知 的 中 國 式 的 建 築 近 年 來, 談 到 漢 ( 北 ) 傳 佛 教 建 築, 也 僅 僅 是 談 現 代 化 的 仿 中 國 式 的 宮 殿 加 院 落 建 築 群 而 已, 並 未 提 出 古 代 南 北 絲 路 (Silk road) 上 或 吐 蕃 西 藏 (Tibet) 天 竺 (Thindu) 印 度 (Indu,Hindu) 泰 傣 (Thailand) 緬 甸 (Myanmar) 等 地 的 佛 教 建 築 型 制 的 研 究 如 今, 交 通 發 達, 顯 密 佛 教 (Exoteric and Esoteric Buddhism) 相 互 交 流 更 加 迅 速, 上 座 部 佛 教 (Theravada Buddhism) 近 年 也 盛 行 於 台 灣 由 於 台 灣 信 眾 的 虔 誠, 台 灣 就 建 造 了 各 式 ( 國 ) 各 樣 的 佛 教 建 築, 也 都 是 屬 於 佛 教 不 像 基 督 教 (Christianity, 包 括 天 主 教 Catholicism 新 教 Pratestantism 路 德 教 Lutheranism 等, 目 前 信 仰 人 口 約 佔 全 世 界 總 人 口 數 的 三 分 之 一 以 上 ) 或 伊 斯 蘭 教 (Islam, 目 前 信 仰 人 口 約 佔 全 世 界 總 人 口 數 的 五 分 之 一 以 上 ) 的 建 築, 他 們 的 型 制 比 較 統 一, 眼 見 即 知 因 此, 在 漫 長 歷 史 資 料 中, 世 界 各 地 佛 寺 經 過 各 國 文 化 的 洗 禮, 產 生 那 麼 繁 雜 的 演 進, 加 上 各 國 不 同 的 型 制, 更 難 正 確 定 義 出 什 麼 才 是 佛 教 建 築 了 修 行 場 所 的 名 稱 古 代 印 度 佛 教 徒 聚 會 修 行 的 地 方 齋 戒 場 所, 中 土 簡 稱 為 伽 藍, 是 梵 音 僧 伽 羅 磨 (Sangharamag ) 及 僧 伽 藍 的 簡 稱 僧 伽 藍 意 為 修 行 僧 眾 之 靜 園 直 到 阿 育 王 時 開 始 建 佛 陀 舍 利 塔, 僧 院 就 以 塔 為 中 心 圍 繞 早 期 中 土 佛 寺 也 多 以 佛 塔 (stupa) 為 中 心, 旁 配 以 民 居 後 來 才 是 以 兼 有 宣 政 作 用 的 寺 為 佛 教 建 築 的 名 稱 寺 者, 釋 名 曰.. 寺, 嗣 也 官 治 事 者, 相 嗣 續 於 其 內 也, 寺 在 周 代 為 內 廷 官 署, 西 域 僧 人 來 華, 先 住 在 官 署 寺 裡, 後 來 雖 另 居 他 處, 不 忘 其 本, 故 而 繼 續 沿 用 或 是 作 為 禮 拜 ( 祖 先 ) 的 場 所 後 漢 書 光 武 帝 紀 十 九 年 秋 九 月 識 知 寺 舍 下 注 引 風 俗 通 云 : 寺, 司 也 諸 官 府 止, 皆 曰 寺 佛 教 傳 來 漢 地 史 書 曾 記 載 佛 教 是 在, 西 漢 哀 帝 元 壽 元 年 ( 西 元 前 2 年 ), 就 傳 入 中 國 內 地 後 漢 書 西 域 傳 及 魏 書 釋 老 志 則 記 載 於 東 漢 明 帝 永 平 十 年 ( 西 元 67 年 ), 中 印 度 月 氏 國 僧 迦 攝 ( 葉 ) 摩 騰 (Kasyapa Matanga) 與 竺 法 蘭 (Dharmarakcha) 隨 同 西 行 求 法 的 使 者 郎 中 蔡 愔 等 人 入 華, 攜 來 在 中 亞 編 篡 的 佛 陀 嘉 言 錄 四 十 二 章 經 (The Sutra of 42 Sections ), 他 們 再 隨 同 行 的 博 士 弟 子 秦 景 ( 但 也 有 景 盧 秦 景 憲 景 匿 景 慮 的 不 同 說 法 ) 等 人 返 回 洛 陽 永 平 十 一 年, 竺 法 蘭 (Dharma-ratna) 譯 佛 本 行 經 五 卷 為 漢 譯 佛 經 與 佛 教 北 傳 之 5

始, 亦 是 首 創 中 國 漢 譯 佛 經 佛 教 國 家 事 業 佛 教 政 教 合 一 佛 教 治 國 與 佛 教 政 治 之 始 漢 明 帝 劉 莊 於 是 在 洛 陽 城 西 雍 門 外 創 建 白 馬 寺, 讓 二 僧 安 居, 此 為 中 國 建 佛 寺 之 始 漢 代 大 鴻 臚 卿 屬 三 公 九 卿 大 臣 之 一, 在 後 漢 時 期 其 下 擁 有 55 名 官 員 大 鴻 臚 這 種 機 構 負 責 照 顧 管 理 外 國 商 隊, 以 及 接 待 外 國 元 首, 是 知 鴻 臚 寺 為 古 代 的 賓 館 大 約 在 晉 代 以 前, 官 方 府 署 之 別 名 皆 稱 為 寺 唐 代 舒 元 輿 認 為 白 馬 寺 是 官 署, 是 依 鴻 臚 寺 古 代 禮 待 外 賓 的 場 所 創 建 的 外 事 機 構 臚 者, 傳 也, 傳 異 方 之 賓 禮 儀 與 其 言 語 也 佛 寺 等 同 官 府 所 以, 初 期 佛 寺 的 建 築 方 式 一 定 與 中 土 的 官 署 宮 殿 道 觀 祠 廟 建 築 相 同 也 顯 示 佛 寺 的 地 位 等 同 官 署, 開 始 了 漢 傳 佛 教 政 教 依 存 的 特 色 後 來 由 朝 廷 批 准 興 建 的 摩 尼 教 禮 拜 寺 回 教 的 清 真 寺 基 督 教 的 景 寺 與 十 字 寺 等, 寺 已 廣 泛 地 作 為 宗 教 傳 道 場 所 的 名 稱 僧 史 略 中 曰 : 東 漢 初 沙 門, 隸 鴻 臚 寺 西 晉 無 聞 至 後 魏 初 立 監 福 曹, 統 攝 僧 伍, 尋 更 為 昭 玄 寺, 後 復 改 崇 玄 曹 齊 梁 之 世, 立 同 文 寺, 使 主 僧 務 至 唐 初, 僧 尼 皆 隸 司 賓, 則 天 朝 改 隸 祠 部 玄 宗 開 元 十 四 年 分 僧 道 僧 尼 割 署 鴻 臚 寺, 使 祠 部 檢 校 之, 道 士 女 冠 隸 之 宗 正 寺 憲 宗 元 和 二 年, 初 立 左 右 衛 功 德 使, 僧 道 全 隸 之, 所 度 僧 尼 由 祠 部 給 牒 宋 朝 一 代 准 之 可 知 鴻 臚 寺 後 來 成 為 官 方 統 轄 天 下 僧 尼 的 機 構 那 麼 寺 可 以 確 定 是 等 同 官 府 的, 建 寺 或 賜 予 寺 名 還 是 帝 王 的 權 利 明 代 初 定 制, 各 州 府 衙 與 佛 寺 的 型 制 完 全 相 同, 只 是 府 衙 內 不 種 樹 木, 而 城 市 型 的 佛 寺, 中 庭 則 種 植 松 柏, 樹 碑 碣 經 幢, 正 殿 用 琉 璃 瓦, 庭 園 花 竹 交 映, 加 上 鐘 聲 梵 唄, 讓 氣 氛 不 同 於 官 署 又, 政 府 機 構 名 稱 為 院 者, 如 翰 林 院 監 察 院, 也 作 為 佛 寺 的 稱 呼 唐 朝 曾 因 玄 奘 大 師 取 經 回 國, 特 別 設 立 翻 經 院 於 寺 中, 所 以 院 也 是 佛 寺 泛 稱 之 一 唐 代 亦 另 立 祠 部 這 種 官 方 單 位, 於 天 寶 六 年 ( 西 元 747 年 ) 後, 並 且 發 給 僧 尼 戒 牒 以 證 明 其 出 家 身 分 不 像 現 在 可 以 自 由 剃 度, 甚 至 有 人 假 冒 出 家 人 其 它 的 道 場 稱 謂 另 有 道 場 梵 語 菩 提 曼 荼 羅 (Bodhimandala) 為 佛 成 道 之 處, 及 晉 譯 華 嚴 經 卷 一 曰 : 一 時 佛 在 摩 竭 陀 國 寂 滅 道 場 始 成 正 覺 即 指 中 印 度 摩 竭 陀 國 尼 連 禪 河 側, 菩 提 樹 下 之 金 剛 座 西 域 記 : 菩 提 樹 垣 正 中 有 金 剛 座 賢 劫 千 佛 坐 之 而 入 金 剛 定, 故 曰 金 剛 座 焉 證 聖 道 所, 亦 曰 道 場 後 亦 稱 供 養 佛 之 處 為 道 場 註 維 摩 經 卷 四 曰 : 肇 曰, 閑 宴 修 道 之 處, 謂 之 道 場 也 隋 煬 帝 時, 以 道 場 為 寺 院 之 名, 佛 祖 統 記 卷 三 十 九 曰 : 隋 大 業 九 年 ( 西 元 613 年 ), 詔 改 天 下 寺 曰 道 場 6

佛 教 寺 院 深 受 中 土 建 築 影 響, 也 與 道 觀 沒 有 差 別 但 從 寺 院 殿 庵 蘭 若 (Arannya, 阿 蘭 若 之 略 稱, 遠 離 空 寂 處 ) 精 舍 竹 苑 等 名 稱, 可 用 以 區 分 與 道 教 的 廟 觀 堂 宮 之 不 同 不 過, 也 有 少 數 的 佛 教 寺 院 被 稱 為 廟 或 宮, 如 布 達 拉 宮 雍 和 宮 外 八 廟 等, 對 藏 傳 佛 教 的 寺 廟, 一 般 則 稱 喇 嘛 廟 我 人 皆 知 天 下 名 山 僧 居 多, 注 重 山 林 修 行 的 佛 寺, 改 在 城 市 興 建 時, 難 免 也 講 究 環 境 的 佈 署, 以 營 造 脫 俗 的 氣 氛, 這 是 佛 寺 的 特 色 漢 傳 佛 寺 的 命 名 有 多 種 : 如 仿 天 竺 佛 說 法 處, 稱 靈 鷲 祇 垣 孤 園 等 ; 取 獻 寺 者 姓, 胡 公 寺 蕭 寺 賈 和 寺 謝 寺 裴 寺 劉 騰 寺 等 ; 取 自 地 名 者, 彭 城 鄴 城 北 倉 虎 丘 北 邙 檀 溪 合 水 牛 頭 山 ; 取 自 風 物 者, 竹 林 林 泉 湧 泉 鵝 湖 竹 澗 雲 棲 雲 頂 雲 居 幽 岩 石 羊 峰 頂 等 ; 企 盼 治 國 靈 祐 者, 安 國 報 國 國 祥 慈 恩 永 福 福 寧 同 泰 瑤 光 安 寧 寧 夷 甘 露 靈 曜 應 瑞 龍 興 定 寇 宣 武 興 皇 國 恩 崇 樂 延 祚 等 ; 取 經 法 義 理 者, 法 華 華 嚴 尊 勝 淨 名 淨 眾 十 住 文 殊 觀 音 羅 漢 般 若 蓮 華 法 性 福 田 等 古 代 的 帝 王 都 希 望 佛 寺 裡 能 夠 早 晚 為 其 誦 經, 才 能 庇 祐 王 權 永 祚, 讓 皇 帝 萬 歲 萬 萬 歲, 所 以 帝 王 也 樂 意 出 資 興 建 佛 寺 雖 然 今 日 有 些 佛 寺 也 仍 取 名 為 護 國 禪 寺, 也 是 意 味 著 繼 續 要 擁 護 國 家, 但 是 現 在 建 寺 只 能 自 行 勸 募, 國 家 不 會 出 錢 了, 時 代 已 經 大 大 的 不 同 了 借 用 大 雄 作 為 殿 名 西 元 前 六 世 紀 初 期 的 印 度 地 區, 據 說 有 十 六 個 國 家 : 摩 揭 陀 國 (Magadha) 迦 尸 (Kasi) 拘 薩 羅 (Kosala) 跋 耆 (Vriji) 鴦 伽 (Anga) 末 羅 (Malla) 阿 磐 提 (Avanti) 跋 差 (Vatsa) 犍 陀 羅 (Gandhara) 蘇 羅 薩 (Surasena) 支 提 (Cedi) 居 樓 ( 居 留 Kuru) 般 闍 羅 (Pancala) 阿 濕 波 (Ashvaka) 婆 蹉 (Matsya) 劍 汧 沙 (Kamboja) 等 國 家 出 家 品 記 載 佛 向 摩 揭 陀 國 的 頻 毘 沙 羅 王 說 : 國 王 啊! 就 在 喜 馬 拉 雅 山 山 麓, 有 個 鄉 村 部 族 繁 榮 富 強, 屬 喬 薩 羅 國 ( 拘 薩 羅 之 Kapilavastu, 迦 毘 羅 婆 蘇 都 ), 部 族 名 為 太 陽, 我 出 身 的 家 族 名 釋 迦 法 身 佛 陀 被 稱 為 毘 盧 遮 那 佛 ( 大 日 如 來 ) 顯 然 沒 錯 日 本 學 者 考 據, 佛 陀 並 不 是 天 竺 太 子, 而 是 當 時 天 竺 十 六 大 國 之 一 的 其 中 一 個 諸 侯 部 落 的 王 子, 佛 陀 的 家 族 居 住 聚 落, 範 圍 半 徑 不 到 五 百 公 尺, 根 本 談 不 上 是 一 個 國 家 經 典 記 載 釋 迦 族 被 琉 璃 王 滅 族 時, 全 族 才 只 有 五 百 或 八 百 多 人, 部 落 附 近 人 口 才 只 有 二 三 萬 人, 好 像 現 在 的 一 個 小 小 鄉 鎮 而 已 乞 士 修 行 的 原 始 佛 陀, 並 不 需 要 皇 宮 般 的 大 雄 寶 殿, 大 雄 寶 殿 是 在 大 乘 佛 教 發 展 以 後 才 美 化 的 如 今 中 國 佛 教 對 於 供 奉 有 釋 迦 牟 尼 佛, 不 管 是 單 尊 或 與 他 佛 合 供 的 大 殿, 都 稱 為 大 雄 寶 殿 如 果 考 據 確 定, 在 東 周 定 王 八 年 ( 西 元 前 599 年, 歲 次 壬 戌 ), 則 與 佛 陀 同 時 期, 同 7

屬 剎 帝 利 族 的 印 度 耆 那 教 (Jainism) 創 始 者 大 雄 教 主 (Mahavira) 誕 生, 年 四 十 三 歲 時 成 為 耆 那 ( 意 為 勝 利 者 完 成 修 行 者 ), 於 西 元 前 527 年 入 滅, 壽 七 十 二 ( 另 一 說 生 於 西 元 前 549 年 ) 基 本 上 與 佛 教 都 是 無 神 論 的 教 派, 與 佛 陀 同 時 期 發 揚 的 耆 那 教, 仍 傳 遞 不 斷 至 今 耆 那 教 天 衣 派 (Digambara) 教 徒 行 斷 髮 露 體, 故 其 偶 像 除 了 裸 身, 男 性 生 殖 器 明 顯 露 出 外, 其 他 與 一 般 佛 像 完 全 相 同, 恐 怕 被 到 天 竺 取 經 的 法 師 誤 認 佛 也 稱 為 大 雄 而 佛 教 發 展 過 程 中, 為 了 比 同 或 更 神 聖 於 其 他 的 宗 教, 也 選 用 別 的 教 常 用 用 語 來 讚 頌 教 主 的 美 稱 佛 陀 雖 不 同 意 耆 那 教 的 教 義, 但 對 其 某 些 戒 律 修 持 教 法 很 接 近 佛 教, 也 曾 彼 此 參 考, 因 此 佛 陀 總 以 寬 容 的 態 度 對 待 耆 那 教 耆 那 教 是 重 視 苦 行 主 張 素 食 及 珍 惜 草 木 的 派 別, 中 國 佛 學 家 呂 澂 先 生 也 曾 說 提 婆 達 多 可 能 受 到 耆 那 教 的 影 響, 堅 持 作 為 苦 行 沙 門 之 提 婆 達 多 派 的 別 立 五 法 行 為 與 其 非 常 相 近 但 是, 佛 陀 並 不 同 意 提 婆 達 多 所 主 張 的 要 求, 提 婆 達 多 認 為 沙 門 應 該 : 露 天 住 宿 衣 著 簡 陋 挨 戶 乞 食 不 接 受 供 養 精 舍 的 物 品 不 食 肉 佛 陀 則 認 為 提 婆 達 多 所 提 的 要 求 與 證 道 涅 槃 無 關, 衣 食 住 行 應 從 各 地 習 慣, 不 必 強 加 限 制, 尤 其 對 老 弱 者 要 放 寬 從 早 期 並 沒 有, 後 來 才 增 加 出 現 於 法 華 經 中 的 提 婆 達 多 品 以 及 大 方 等 無 想 經 中, 特 別 突 顯 提 婆 達 多 的 地 位 及 價 值, 極 有 可 能 那 時 的 佛 教 才 開 始 啟 用 大 雄 之 稱 號 也 或 許 是 首 見 於 法 華 經 涌 出 品 曰 : 善 哉! 善 哉! 大 雄 世 尊! 同 授 記 品 曰 : 大 雄 猛 世 尊, 諸 釋 之 法 王! 所 以, 後 來 中 土 佛 殿 才 有 大 雄 寶 殿 之 稱 就 像 佈 打 (Buddha, 佛 ), 在 印 度 只 是 對 證 悟 者 的 一 種 尊 稱, 大 雄 一 辭 也 是 通 稱, 並 不 是 佛 教 的 專 用 名 稱 本 書 對 佛 教 傳 佈 的 分 類 本 書 將 早 先 在 天 竺 中 亞 西 域 等 地 區 弘 傳 的 佛 教 部 分, 屬 於 梵 語 體 系 的 歸 類 稱 為 西 域 佛 教 東 傳 到 漢 地 以 及 再 傳 到 今 之 越 南 (Vietnam) 韓 國 (Korea) 日 本 (Japan) 南 詔 ( 阿 吒 力 教 ) 台 灣 等 地 區 以 後 的 佛 教, 屬 於 漢 語 體 系 的 歸 為 漢 傳 佛 教, 或 稱 為 北 傳 佛 教 傳 到 西 藏 (Tibet) 蒙 古 (Mongolia) 青 海 甘 肅 四 川 雲 南 尼 泊 爾 (Nepal) 不 丹 (Bhutan) 錫 金 (Sikkim) 拉 達 克 (Ladakh, 查 漠 喀 什 米 爾 地 區 ) 等 地 區 屬 藏 傳 密 宗 佛 教 的, 屬 於 藏 語 體 系 ( 藏 滿 蒙 文 字 系 統 ) 的 歸 為 藏 傳 佛 教 ( 俗 稱 喇 嘛 教 Lamaism) 南 傳 至 今 之 錫 蘭 (Sri Lanka) 緬 甸 (Myanmar) 寮 國 (Laos) 泰 國 (Thailand) 8

柬 埔 寨 (Cambodia) 越 南 (Vietnam) 南 詔 新 加 坡 (Singapore) 馬 來 西 亞 (Malaysia) 蘇 門 答 臘 (Sumatra) 與 爪 哇 (Java, 均 屬 印 尼 Indonesia) 菲 律 賓 (Philippine) 等 地 區 的 佛 教, 屬 於 巴 利 語 體 系 的 歸 為 南 傳 佛 教 ( 大 部 分 是 上 座 部 佛 教 ) 其 中 南 詔 ( 雲 南 ) 與 越 南, 地 處 佛 教 北 傳 和 南 傳 的 銜 接 處, 則 依 目 前 較 熟 知 之 情 形 暫 各 歸 類 入 第 三 章 漢 傳 佛 教 筆 者 是 歸 納 手 邊 的 現 有 資 訊, 來 編 寫 本 書 所 以 不 敢 說 能 夠 面 面 俱 到, 但 寫 本 書 的 目 的, 為 的 是 對 佛 法 流 傳 二 千 五 百 多 年 所 產 生 的 建 寺 文 化, 提 出 來 探 討, 但 採 點 到 為 止, 畢 竟 佛 寺 建 築 只 是 個 硬 體 而 已 希 望 讀 者 看 完 本 書, 仍 能 夠 將 平 時 追 尋 心 外 情 懷, 曉 得 轉 回 內 視 自 心 的 修 持, 才 是 筆 者 真 正 的 目 的 佛 法 先 是 間 接 由 西 域 傳 來 由 於 漢 譯 大 藏 經 (Tripitaka,Buddhist scriptures) 大 都 搜 集 錄 自 西 元 二 世 紀 陸 續 來 華 的 中 亞 僧 侶 的 譯 品, 通 常 是 經 過 梵 語 佛 典 所 譯 成 西 域 的 語 言, 如 古 代 以 睹 貨 羅 ( 吐 火 羅,Tokhara) 粟 特 (ai-sughd, 希 臘 史 料 稱 為 Sogdiana) 龜 茲 于 闐 文 字 遺 留 下 來 的 經 文 殘 片 而 來 自 西 域 的 高 僧 常 不 懂 漢 文, 筆 受 者 又 不 很 明 白 教 義, 如 此 翻 譯 過 程, 難 免 有 誤 甚 至 如 鳩 摩 羅 什 翻 譯 百 論 時, 自 己 認 為 不 合 適 就 不 譯 出 因 為 僧 肇 在 其 百 論 序 中 提 到 : 論 凡 二 十 品, 品 名 有 五 百, 後 十 品 其 人 以 為 無 益 此 土, 故 闕 而 不 傳 可 見 鳩 摩 羅 什 在 翻 譯 佛 典 過 程 中, 便 自 行 取 捨, 對 原 典 進 行 增 刪, 或 者 修 改 又 如 曇 無 讖 是 根 據 胡 本 翻 譯 出 大 般 涅 槃 經, 該 經 之 前 五 分 是 東 方 道 人 智 猛 從 天 竺 帶 至 高 昌 的 胡 本, 六 品 之 後 是 胡 道 人 從 敦 煌 帶 去 姑 臧 給 曇 無 讖 的 曇 無 讖 從 兩 種 胡 本, 而 不 是 完 整 的 梵 本, 編 譯 出 大 般 涅 槃 經 因 此, 早 在 隋 代 即 有 彥 琮 和 唐 代 之 玄 奘 一 樣 感 到 困 惑, 對 前 人 之 舊 譯, 僅 是 西 域 方 言 之 譯 作, 並 非 直 譯 自 梵 文, 唯 恐 其 中 有 誤, 加 以 當 時 譯 師 均 以 口 度, 每 口 傳 一 句, 必 經 再 三 審 意, 又 經 筆 人 參 製, 則 餘 辭 必 混, 而 決 定 鑽 研 梵 語 後 來 玄 奘 便 直 譯 了 金 剛 經, 可 是 人 們 卻 對 唸 誦 二 百 餘 年, 已 經 習 慣 了 的 鳩 摩 羅 什 意 譯 作 品, 口 味 比 較 合 適, 所 以 鳩 譯 金 剛 經 流 傳 最 廣, 反 而 不 注 重 玄 奘 的 譯 品 彥 琮 提 出 翻 譯 八 備 認 為 : 一. 誠 心 受 法 志 在 益 人 二. 將 踐 勝 場 先 牢 戒 足 三. 文 銓 三 藏 義 貫 五 乘 四. 傍 涉 文 史 工 綴 典 詞 不 過 魯 拙 五. 襟 抱 平 恕 器 量 虛 融 不 好 專 執 六. 沉 於 道 術 淡 於 名 利 不 欲 高 衒 七. 要 識 梵 語 不 墜 彼 學 八. 傳 閱 蒼 雅 麤 諳 篆 隸 不 昧 此 文 才 開 始 對 佛 經 之 翻 譯 有 了 嚴 格 的 要 求 因 此, 可 知 大 藏 經 直 到 隋 唐 時 代, 才 直 接 有 中 國 人 或 印 度 人 翻 譯 的 經 典 而 大 成 的 從 玄 奘 大 師 以 後, 中 國 佛 典 的 翻 譯 就 屬 於 新 譯 年 代 的 產 品 但 是 玄 奘 大 師 還 是 對 9

印 度 佛 經 進 行 了 修 改, 他 在 重 翻 陳 那 所 著 的 觀 所 緣 論 時, 為 了 宏 揚 師 祖 護 法 大 師 的 思 想, 乾 脆 對 原 文 作 了 大 修 改, 同 時 也 把 論 名 改 成 觀 所 緣 緣 論 而 且 揉 和 了 世 親 的 成 唯 識 論 三 十 頌, 以 及 另 外 九 家 的 思 想, 編 撰 成 了 成 唯 識 論 一 書 因 此, 目 前 所 流 傳 的 各 種 漢 譯 大 藏 經, 可 以 說 是 各 時 代 文 化 的 集 成 特 別 要 稱 讚 的 是 編 輯 創 作 佛 經 的 人 士, 擁 有 極 大 的 吸 納 能 力, 把 當 時 當 地 的 文 明 消 化 成 僧 眾 的 教 科 書, 存 寫 為 大 藏 經, 讓 後 世 的 人 們 分 享 例 如 有 關 佛 陀 的 本 生 故 事, 不 知 是 引 至 印 度 原 始 的 童 話 故 事, 或 是 被 印 度 教 所 引 用, 兩 教 至 今 保 存 有 許 多 類 似 的 神 話 因 此, 今 天 我 們 不 難 從 各 教 的 後 造 經 中, 去 了 解 各 該 時 期 文 化 融 合 的 情 形 諸 如 兩 婦 爭 子, 所 羅 門 王 判 決 將 嬰 兒 給 不 願 切 分 嬰 體 的 婦 人 的 故 事, 都 被 改 編 成 中 國 某 朝 某 個 青 天 大 官 的 故 事, 還 常 被 借 用 為 佛 教 的 仁 王 故 事 希 臘 文 化 對 佛 教 的 影 響 大 家 共 認 漢 傳 佛 教 最 初 是 通 過 印 度 西 北 部, 曾 受 古 代 西 方 的 古 希 臘 文 化 影 響 的 犍 陀 羅 (Gandhara, 前 阿 富 汗 白 沙 瓦 Peshawar 附 近, 現 在 巴 基 斯 坦 Pakistan 境 內, 及 阿 富 汗 斯 坦 的 罽 賓 Kubhana Kubha Kalpa 今 之 喀 布 爾 Kabul, 及 今 印 度 之 迦 濕 彌 羅 喀 什 米 爾 Kashmier 一 帶 ) 等 地 傳 入 西 域, 約 於 西 元 前 一 世 紀 時, 再 從 西 域 傳 到 中 土 附 近 的 龜 茲 (Kucha, 丘 茲 屈 支, 即 今 庫 車, 其 閩 南 話 發 音 均 相 同 ) 于 闐 (Khotan) 等 地 犍 陀 羅 人 將 古 代 希 臘 羅 馬 波 斯 藝 術 文 化 與 印 度 佛 教 文 化 結 合 相 融, 創 造 出 中 亞 文 明 史 上 甚 有 特 色 的 犍 陀 羅 藝 術 並 傳 及 於 龜 茲 于 闐 等 地 區 這 些 弘 傳 佛 法 的 譯 師 來 自 安 息 國 的 冠 以 安 姓, 天 竺 的 冠 竺 姓, 月 氏 ( 月 支, 月 亮 的 支 護 者 ) 的 冠 支 姓, 龜 茲 的 冠 帛 姓, 康 居 國 的 冠 康 姓, 很 容 易 知 道 他 們 是 何 方 來 的 人 士 結 集 佛 教 法 的 必 要 因 為 佛 陀 常 以 俗 語 (Prakrit, 巴 克 利 語 ) 說 法, 以 便 使 一 般 大 眾 均 能 了 解 佛 意 佛 涅 槃 (nirvana) 後, 時 日 久 遠, 世 間 變 化 多 端, 後 來 僧 團 口 授 的 古 摩 揭 陀 國 巴 利 語 經 文, 難 免 應 各 當 時 的 背 景 需 求 而 添 加 了 或 被 另 創 了 如 佛 涅 槃 多 年 後, 阿 難 尊 者 聽 到 一 沙 彌 背 誦 法 句 偈 : 若 人 生 百 歲, 不 見 水 老 鶴, 不 如 生 一 日, 而 得 睹 見 之 簡 直 是 錯 誤 百 出, 阿 難 尊 者 好 意 糾 正 他 應 誦 為 : 若 人 生 百 歲, 不 解 生 滅 法, 不 如 生 一 日, 而 得 了 解 之 反 被 譏 笑, 最 後 感 嘆.. 然 眾 生 垢 重, 難 以 誨 語, 久 留 無 利, 可 速 滅 度 而 取 涅 槃 傳 說 佛 涅 槃 後 大 約 一 百 年 的 時 候, 由 於 意 見 分 歧, 僧 團 內 部 出 現 第 一 次 公 開 的 大 分 裂, 形 成 上 座 部 和 大 眾 部 兩 個 部 派, 而 佛 法 也 做 了 第 二 次 的 結 集, 可 見 結 集 的 內 容 一 定 與 某 一 方 的 言 論 有 所 差 異 所 以, 可 以 明 白 大 藏 經 好 比 舊 瓶 裝 了 無 數 次 的 新 酒, 雖 然 有 些 老 味 道, 但 喝 起 來 10

卻 是 不 同 的 口 感, 因 為 我 們 目 前 接 受 的 佛 法 已 經 被 複 雜 化, 甚 至 含 納 了 許 多 外 道 法 門 前 冠 有 如 是 我 聞 的 經 典, 並 非 全 都 是 釋 迦 佛 當 時 所 說 有 記 載 說 佛 滅 後 不 久, 曾 是 豪 富 深 知 人 情 世 故 的 富 樓 那 尊 者 由 遠 地 返, 知 大 迦 葉 尊 者 (Mahakasyapa) 與 阿 難 尊 者 (Ananda) 等 五 百 僧 眾 結 集 (samgiti, 編 纂 ) 了 佛 法, 大 迦 葉 希 望 他 加 以 認 同, 但 說 法 第 一 雄 辯 第 一 的 富 樓 那 尊 者 不 予 同 意, 即 說 : 你 們 結 集 的 固 然 很 好, 但 我 還 是 相 信 我 親 自 從 佛 所 聽 說 的 法 ( 希 望 自 己 按 照 從 佛 陀 處 所 聽 聞 的 那 樣, 修 行 佛 陀 的 教 說 ) 很 顯 然 僧 團 內 部 對 教 義 與 戒 律 上, 已 有 不 同 的 主 張 某 些 受 到 正 統 教 團 壓 迫 的 支 派, 於 是 大 量 誦 出 ( 等 於 是 新 創 造 ) 對 自 己 有 利 的 經 典 後 來, 特 別 是 是 經 過 各 誦 所 聞 互 質 謬 誤 更 新 記 憶 集 成 共 認, 或 者 為 了 僧 團 存 活 的 必 要, 千 百 年 來, 各 地 的 僧 團 難 免 為 了 某 些 特 殊 的 理 由, 而 對 教 義 與 戒 律 作 了 調 整 今 天, 在 佛 教 國 際 化 交 流 以 後, 讓 我 們 能 夠 了 解 並 且 比 較 出 太 多 不 同 的 佛 教 情 事, 有 許 多 都 是 各 地 一 廂 情 願 的 主 張, 好 比 僅 剩 下 台 灣 地 區 的 比 丘 比 丘 尼 在 受 戒 時 還 點 戒 疤, 自 以 為 是 維 護 正 統 外, 全 世 界 的 出 家 人 已 經 沒 有 此 種 習 慣 這 種 破 壞 腦 部 直 覺 區 的 壞 處, 造 成 從 元 代 以 後, 漢 僧 的 神 通 力 減 至 最 低, 而 形 成 僅 能 唸 佛 就 好 的 無 奈 當 梁 天 監 七 年 ( 西 元 508 年 ), 北 魏 宣 武 帝 正 始 五 年, 菩 提 流 支 (Bodhirutchi, 另 翻 菩 提 留 支, 後 來 翻 譯 了 十 卷 的 楞 伽 經 ; 不 同 於 唐 武 后 時 來 華 的 菩 提 流 志 ) 來 華 不 久 後, 即 受 到 北 魏 朝 廷 的 重 視 時, 卻 發 現 了 菩 提 達 摩 (Bodhidharma, 以 四 卷 的 楞 伽 阿 跋 多 羅 寶 經 教 法 為 主 ) 的 教 法, 其 果 斷 直 截 的 禪 法 思 想, 竟 然 是 他 弘 法 的 最 大 阻 力 同 時, 自 認 為 嚴 守 戒 律 的 光 統 律 師 及 其 徒 眾, 也 看 不 慣 達 摩 禪 法 的 流 行, 就 分 別 設 計 毒 害 菩 提 達 摩, 共 有 六 次 之 多 由 於 近 代 製 片 家 不 經 詳 細 考 據 的 電 影 編 劇, 讓 信 眾 誤 以 為 二 祖 神 光. 慧 可 真 的 是 斷 臂 求 法 2001 年 北 京 市 宗 教 文 化 出 版 社 出 版 的 少 林 文 化 研 究 論 文 集 中, 溫 玉 成 研 究 員 指 出, 慧 可 在 達 摩 滅 化 後 北 上, 輾 轉 到 達 鄴 衛 之 地, 卻 遭 到 道 恒 禪 師 的 迫 害, 被 砍 去 一 臂 另 外 也 有 說 是 於 北 周 宣 政 元 年 ( 西 元 578 年 ) 時, 停 止 廢 佛 行 動, 但 是 在 之 前 慧 可 就 被 暗 殺 者 ( 或 者 是 北 周 的 兵 士 ) 砍 斷 一 臂 或 許 是 後 代 的 人 自 作 聰 明, 改 說 禪 法 的 求 得 是 如 此 困 難, 要 斷 臂 才 能 得 法, 為 的 是 讓 人 更 尊 重, 或 者 是 教 人 退 卻, 如 今 已 不 可 知 但 是, 對 於 教 法 與 教 義 上 的 爭 執 或 堅 持, 產 生 了 許 多 不 願 讓 信 眾 明 白 的 事 實, 在 中 外 歷 史 上 有 很 多 因 此, 也 可 知 有 太 多 的 律 法 或 是 其 他 的 佛 教 禁 忌, 是 後 來 各 地 僧 團 制 定 的 規 矩, 並 不 是 佛 陀 當 時 的 說 法 如 大 力 提 倡 佛 教 兩 性 平 權, 台 灣 的 昭 慧 法 師 也 置 疑 有 了 八 敬 法 只 是 讓 男 性 比 丘 驕 慢 腐 敗, 居 然 讓 比 丘 認 為 身 分 比 佛 法 更 重 要, 顯 然 並 非 佛 陀 所 說 11

印 順 導 師 也 在 距 今 ( 西 元 2003 年 ) 五 十 七 年 前 說 出, 為 了 維 繫 僧 團, 僧 團 制 定 了 許 多 不 合 時 宜 的 制 度, 讓 人 誤 以 為 那 是 佛 陀 的 本 意 導 師 說 : 二 千 多 年 的 佛 法, 一 直 在 男 眾 手 裡, 不 能 發 揚 佛 法 的 男 女 平 等 精 神, 不 能 扶 助 女 眾, 提 高 女 眾, 反 而 多 少 傾 向 於 重 男 輕 女, 甚 至 鄙 棄 女 眾, 厭 惡 女 眾, 以 為 女 眾 不 可 教, 這 實 在 是 對 於 佛 法 的 歪 曲! 台 灣 南 部 佛 光 山 宗 長 星 雲 大 師 則 指 出, 初 建 佛 光 山 時, 就 是 以 四 眾 共 有, 僧 信 平 等 的 口 號, 才 能 讓 比 丘 比 丘 尼 享 有 同 等 的 權 利 義 務 但 是 卻 有 多 位 主 張 不 必 爭 取 權 利 的 比 丘 尼, 則 自 我 解 圍 地 說 : 修 行 在 個 人, 內 心 是 無 爭 的, 何 必 管 他 平 不 平 等 真 是 令 人 難 解 佛 經 為 何 須 要 重 譯? 荷 蘭 漢 學 家 許 里 和 認 為 西 元 四 世 紀 以 前, 似 乎 還 沒 有 中 國 人 懂 得 梵 語 的 知 識, 對 於 佛 教 學 說 為 中 國 僧 人 所 能 接 受 的, 間 接 從 西 域 傳 來 的 佛 教 僅 僅 是 : 一 方 面 通 過 隨 意 的 脫 漏 的 和 經 常 是 幾 乎 無 法 理 解 的 譯 文 這 種 改 變 了 原 樣 的 中 介 ; 一 方 面 是 通 過 因 使 用 中 國 術 語 而 增 加 誤 導, 而 這 些 術 語 已 經 有 了 確 定 的 哲 學 涵 義 並 因 而 擁 有 了 廣 泛 的 非 佛 教 意 蘊 因 此, 有 學 者 把 在 鳩 摩 羅 什 來 華 以 前 所 翻 譯 的 佛 經, 都 歸 為 古 譯 年 代 的 經 典 所 以, 早 期 中 國 佛 教 漢 化 (sinicization) 的 進 展 並 不 那 麼 順 利, 後 來 才 有 多 次 重 譯 佛 經 的 需 要 而 且 西 域 當 時 各 教 都 用 同 一 或 類 似 語 言, 稱 其 教 主 為 佛 (Buddha) 薄 伽 梵 (Bhagavan, 有 福 德 者 ), 也 有 梵 天 和 梵 行 等 等 相 同 的 語 辭, 儘 管 有 人 將 梵 解 釋 為 清 靜 的 意 思, 可 是 卻 很 難 分 辨 其 經 典 分 屬 何 教, 其 教 義 是 否 合 乎 佛 陀 的 教 誨 因 此, 我 們 可 知 為 了 維 護 佛 法 及 僧 團 組 織 的 生 存 延 續, 佛 法 第 一 次 結 集 後, 尚 未 完 備, 就 有 了 不 同 的 看 法, 並 未 得 到 當 時 全 體 佛 弟 子 的 認 同, 即 自 後 來 三 次 的 結 集, 是 否 仍 能 完 全 保 持 佛 陀 說 法 時 的 原 貌, 而 在 後 代 沒 有 添 加 或 更 改, 更 值 得 深 思 值 得 懷 疑 後 造 經 是 加 上 說 從 歷 代 對 偽 經 (apocryphal scriptures, 或 許 稱 為 後 造 經, 才 不 會 磨 殺 造 經 者 的 用 意 ) 的 眾 多 研 究 文 獻 看 出, 古 人 雖 然 很 努 力 提 出 建 議, 如 唐 道 宣 占 察 經 一 度 將 列 入 疑 偽 經 錄 中, 到 了 大 周 時, 就 正 式 列 入 大 乘 單 譯 經 目 中 可 見 漢 譯 大 藏 經 (Tripitaka) 一 直 很 努 力 將 各 種 經 論 收 編 進 去, 卻 讓 後 世 的 信 徒 讀 得 很 辛 苦 可 是 我 們 應 該 深 思 為 何 編 者 要 如 此? 不 知 道 誰 能 給 我 們 答 案 以 中 國 佛 教 徒 常 誦 唸 的 中 文 金 剛 經 (Diamond Sutra) 來 說, 它 是 一 部 沒 有 佛 陀 肢 體 放 光 作 怪 的 智 慧 經 典, 現 存 版 本 就 有 八 種, 而 心 經 也 有 十 一 種 中 文 版 本 以 中 文 金 剛 經 為 專 題 研 究 的 法 國 University of Providence Aix-Marseille I 青 年 博 士 孟 承 書 先 生 (Dr.Montoneri Bernard) 就 發 現 金 剛 經 各 版 本 中, 計 有 一 百 多 處 值 得 爭 議 的 地 方, 已 於 西 元 1999 年 通 過 博 士 學 位 論 文 公 開 之 12

如 被 歸 為 舊 譯 年 代 時 期, 鳩 摩 羅 什 所 翻 譯 的 金 剛 經 其 中 四 句 偈 : 若 以 色 見 我, 以 音 聲 求 我, 是 人 行 邪 道, 不 能 見 如 來 後 來, 元 魏 時 菩 提 流 支 所 翻 的, 接 著 增 加 了 : 彼 如 來 妙 體, 即 法 身 諸 佛, 法 體 不 可 見, 彼 識 不 能 知 ; 陳 代 時 真 諦 所 翻 接 增 的 是 : 由 法 應 見 佛, 調 御 法 為 身, 此 法 非 識 境, 法 如 深 難 見 就 是 最 好 的 明 證 不 過, 經 典 的 增 刪 以 後, 如 果 沒 有 偏 離 主 題, 並 不 損 正 法 的 弘 揚, 不 會 產 生 反 效 果 或 誤 解, 應 純 屬 翻 譯 上 的 考 量, 就 不 必 計 較 金 剛 經 有 多 處 如 來 說, 即 是 非, 是 名 的 句 子, 但 是 不 能 隨 便 套 用, 若 如 台 灣 南 部 某 大 師, 在 紀 念 館 安 基 時 所 說 : 我 說 該 非 佛 像, 看 久 了 就 是 佛 像 若 一 般 信 徒 誤 會 了 是 套 用 該 句 法, 就 離 錯 經 意, 誤 解 了 金 剛 經 的 說 法 否 則 說 : 我 說 非 佛 法, 聽 久 了 就 是 佛 法 這 樣 會 通 嗎? 應 該 是 : 我 說 這 尊 抽 象 的 佛 像, 即 是 非 佛 像, 看 久 了 是 名 為 佛 像 帝 王 干 預 宗 教, 古 今 皆 然 自 古 不 分 中 外 的 執 政 者 唯 一 能 見 到 的 是 利 益, 想 到 的 都 是 皇 祚 政 權 的 持 續, 於 是 朝 廷 的 推 崇 與 利 用 宗 教 是 必 然 的 現 象 來 個 腦 力 激 盪 一 下, 清 乾 隆 皇 帝 於 喇 嘛 說 一 文 曾 說 : 我 滿 洲 以 騎 射 國 語 為 根 本, 茍 必 欲 如 漢 人 之 文 義, 蒙 古 之 經 典, 則 非 彈 十 餘 載 之 力, 不 能, 尚 何 暇 精 騎 射 武 備 乎? 所 以 他 讓 漢 人 蒙 人 去 讀 一 兩 遍 他 刊 印 的 乾 隆 大 藏 經, 有 識 之 士 都 會 消 耗 個 十 來 年 或 半 生, 則 天 下 太 平 矣 那 麼, 各 當 時 對 帝 賜 大 藏 經 中 經 文 的 真 偽, 是 不 敢 懷 疑, 也 不 必 太 計 較 的, 因 為 有 如 是 緣 故 的 還 有 從 大 多 數 印 度 及 西 域 人 傾 向 於 自 我 泯 滅 和 無 視 個 體 的 趨 勢 來 看, 所 有 大 乘 經 典 都 不 適 當 地 托 是 阿 難 聽 聞 佛 陀 之 說, 以 如 是 我 聞 或 聞 如 是 來 標 榜 他 們 認 為 凡 是 妥 善 的 回 答, 都 是 世 尊 或 尊 者 和 正 等 覺 者 的 話 語 印 度 ( 或 罽 賓?) 人 並 不 關 心 作 者 是 誰, 也 不 理 會 和 舊 說 是 否 矛 盾, 這 正 是 印 度 文 化 的 特 性 另 外, 西 域 諸 國 帝 王 下 令 編 造 佛 經, 說 他 們 才 是 真 正 的 轉 輪 聖 王 或 菩 薩 轉 世, 托 說 佛 陀 當 時 即 曾 預 言, 然 後 往 各 國 輸 出 而 且 漢 譯 大 藏 經 都 曾 經 過 帝 王 干 預, 為 順 應 國 情 或 教 化 順 民, 都 有 意 作 了 增 刪, 許 多 經 文 就 有 梁 武 帝 武 則 天 等 等 帝 王 插 手 的 痕 跡, 至 今 猶 在 這 種 例 子 在 其 他 宗 教 也 曾 發 生, 公 元 325 年 由 君 士 坦 丁 大 帝 在 尼 西 亞 召 開 的 第 一 次 基 督 教 宗 教 會 議 上, 為 了 讓 子 民 積 極 信 仰 尼 西 亞 信 經, 君 士 坦 丁 和 他 母 親 海 倫 娜 下 令 刪 除 新 約 所 有 提 及 的 輪 迴 觀 念 同 時 基 督 教 新 約 全 書 福 音 書 的 選 用 情 形 相 同, 就 是 那 次 會 議 時, 由 318 位 與 會 的 主 教 從 最 初 三 個 世 紀 一 大 堆 矛 盾 和 偽 造 的 手 稿 中, 先 挑 出 40 本 福 音 書 放 在 祭 壇 下, 最 後 再 由 桌 動 或 書 跳 的 方 式 決 定 成 目 前 印 刷 為 聖 經 的 福 音 書 四 篇, 完 全 是 人 為 的 干 預 ( 見 德 國 恩 斯 特 海 克 爾 著 宇 宙 之 謎 教 皇 神 聖 論 等 文 ) 13

誰 意 識 到 真 理, 誰 就 是 佛 印 度 人 他 們 並 不 重 視 歷 史 的 真 相, 對 於 一 部 著 作 或 一 部 經 典 唯 一 關 心 的 是 是 否 闡 述 了 當 時 所 要 的 真 理, 而 且 印 度 人 視 覺 者 為 佛 (Buddha), 無 論 誰 意 識 到 真 理 誰 就 是 佛 於 是 大 乘 佛 教 就 像 舊 瓶 加 裝 了 新 酒, 才 敢 把 當 時 當 地 的 有 利 於 教 化 眾 生 的 各 式 各 樣 文 化 編 進, 都 歸 之 為 佛 ( 覺 悟 者 ) 曾 說 過, 才 有 如 今 無 比 龐 大 的 大 藏 經 也 由 於 後 世 佛 法 系 統 諸 師 的 謙 虛, 好 比 歷 史 悠 久 又 有 名 的 大 學, 經 過 年 輕 教 授 們 一 再 提 出 新 的 觀 點, 但 因 感 恩 而 且 不 敢 居 功, 一 切 都 推 尊 給 創 系 的 老 師 ( 創 教 的 釋 迦 佛 ) 如 此 近 三 千 年, 大 師 們 若 有 創 說, 當 然 都 會 托 為 佛 說, 在 經 文 前 均 冠 以 如 是 我 聞 (This is so I heard) 或 聞 如 是 早 在 日 本 江 戶 時 代 的 大 阪 商 人 富 永 仲 基 ( 西 元 1715-1746 年 ) 就 提 出 那 是 加 上 說, 是 後 人 把 新 思 想 在 前 代 的 思 想 上 加 上 去, 才 有 如 此 龐 大 又 相 互 矛 盾 的 經 藏 民 國 初 期, 唯 太 虛 大 師 之 著 作, 就 敢 直 接 冠 以 如 是 我 聞 托 如 佛 說 也 可 知 道 自 古 以 來 僧 眾 們 早 已 發 現 這 種 事 實 如 以 中 國 國 父 孫 中 山 先 生 早 年 革 命 時 的 演 說 詞 為 例, 不 到 五 十 年 間, 國 內 就 設 有 了 三 民 主 義 研 究 所 等 各 種 機 構, 並 且 有 了 龐 大 的 各 種 著 作 問 世, 加 上 來 演 繹 孫 先 生 的 思 想 ( 幸 好 台 灣 教 育 部 早 已 決 定 取 消 高 中 三 民 主 義 的 課 程 ) 同 理 以 佛 陀 的 根 本 教 法, 後 來 為 何 會 發 展 成 龐 大 的 經 律 論 藏, 就 不 值 得 稀 奇 佛 教 是 人 本 的 宗 教 因 為 佛 教 並 不 認 同 神 聖 天 啟 的 經 典, 不 認 同 在 人 與 人 之 外 之 上 有 神 聖 人 格 的 存 在 有 人 認 為 佛 教 不 是 天 啟 的 宗 教, 佛 教 是 人 本 的 宗 教, 它 是 人 類 累 積 的 共 同 智 慧, 是 保 存 許 多 世 紀 來 持 續 不 斷 的 哲 學 思 維 的 成 果 但 若 以 佛 菩 薩 從 天 上 界 來 地 球 投 胎 做 人, 把 大 宇 宙 的 真 理 告 訴 我 們, 那 麼 佛 教 也 應 該 是 天 啟 的 宗 教 因 此, 只 要 是 講 宇 宙 的 真 理, 是 智 者 的 思 想, 都 可 以 如 是 我 聞 地 被 記 載 下 來 古 代 天 竺 地 區 缺 乏 文 字 記 載, 經 文 都 是 僧 侶 以 強 記 背 誦 方 式 傳 下 來 的 因 此, 每 一 個 世 代 的 人 都 可 以 把 經 典 自 由 的 添 加, 大 師 們 甚 至 自 創 或 是 集 體 創 作 教 義 ( 尤 其 是 大 乘 佛 教 教 義 ), 也 不 必 畏 懼 被 指 為 異 端 邪 說, 是 十 分 有 別 於 其 他 的 宗 教 神 說 的 啟 示 因 而, 我 們 知 道 佛 教 是 靠 個 人 努 力 追 求 和 諧 喜 樂 內 證 的 宗 教, 是 寬 容 的 包 容 的 理 性 的 認 識 的 宗 教 大 乘 佛 教 的 吹 噓 可 是, 碰 到 外 道 ( 外 教 ) 在 吹 噓 的 時 候, 大 乘 佛 教 的 法 師 也 不 干 示 弱, 也 會 把 佛 陀 的 一 切 生 平 作 過 份 的 宣 揚 於 是 創 造 了 許 多 神 話, 發 現 對 屬 於 低 文 化 層 次 的 群 眾, 無 法 以 教 義 引 導 時, 那 麼 便 採 取 神 話 和 靈 異 事 跡 來 建 立 信 仰 常 見 有 人 不 察, 著 書 說 佛 陀 就 是 古 代 印 度 國 的 皇 太 子, 此 乃 過 分 推 崇 的 心 態 如 說 悉 達 多 太 子 上 學 時, 有 一 萬 兒 童 十 14

萬 少 女 伴 送, 簡 直 是 不 可 思 議 當 時 天 竺 有 十 六 個 城 市 大 國, 共 約 數 百 個 王 侯 割 據 著 整 個 古 印 度, 其 中 靠 近 尼 泊 爾 的 釋 迦 族 人 是 總 計 不 到 千 人 ( 經 典 或 說 是 五 百 人, 或 說 是 八 百 人 ), 淨 飯 王 (Suddhodana) 所 治 理 的 部 落 國 家, 只 是 一 個 山 區 的 小 小 部 落, 那 來 一 萬 兒 童 十 萬 少 女? 何 況 哪 有 那 種 學 校 可 以 容 納? 光 是 上 廁 所 就 有 問 題, 還 談 得 上 能 聽 老 師 的 課 嗎? 而 且 若 直 說 佛 陀 是 部 落 酋 長 的 兒 子, 也 不 損 佛 陀 證 悟 般 若 的 事 實 又 有 佛 教 神 話 說 悉 達 多 太 子 能 夠 一 箭 射 穿 五 十 里 遠 處 懸 置 的 銅 鼓, 好 像 是 有 現 代 短 程 袖 珍 飛 彈 裝 備 的 功 能 佛 陀 滅 度 的 時 間 越 久, 法 師 們 為 了 教 化 民 眾, 便 照 婆 羅 門 教 的 輪 迴 思 想 充 分 神 格 化 了 佛 陀 所 以, 佛 經 有 些 誇 大 其 辭 的 故 事 就 不 必 當 真 其 實, 現 在 聰 明 的 法 師 就 不 會 說 這 種 連 自 己 也 不 會 相 信 的 故 事 可 惜 如 今 仍 有 不 少 在 檯 面 上 講 經 的 法 師 認 為 反 對 這 些 神 話 的 人 就 是 波 旬 (papima, 惡 者 魔 ), 或 加 以 威 脅 詛 咒 的 口 吻 說 那 種 人 就 是 謗 佛 謗 法, 要 反 對 的 人 下 無 間 地 獄, 這 才 是 最 惡 毒 的 笑 話 譬 如, 中 國 道 教 徒 說 武 丁 二 十 四 年 ( 西 元 前 1301 年, 歲 次 庚 辰 ) 的 二 月 十 五 日, 老 子 李 無 果 生 於 楚 國 苦 縣 瀨 鄉 曲 仁 里 渦 水 之 陰 說 其 母 玄 妙 玉 女 懷 胎 八 十 一 年, 後 於 李 樹 下 破 腋 而 生 出 老 子, 因 生 在 李 樹 下, 故 以 李 為 姓 佛 教 徒 一 看 就 會 笑 說 這 個 是 神 話, 甚 至 指 出 那 有 可 能 人 會 從 腋 下 生 出? 通 常 聽 他 教 的 神 話, 人 們 都 會 很 理 智 地, 而 且 能 很 快 分 辨 出 真 偽 來 可 是, 聽 教 內 大 師 們 的 吹 噓 時, 如 佛 陀 初 生 即 有 右 腋 出 生 ( 根 據 天 竺 神 話, 剎 帝 利 種 姓 應 該 是 由 梵 天 胸 部 出 生 的 身 分 所 編 出 來 的 神 話 ) 不 扶 而 立 行 走 七 步 指 天 指 地 的 神 話, 卻 寧 可 信 以 為 有 信 以 為 真 但 是 雲 門 祖 師 就 講 說.. 如 果 當 時 我 在 場, 我 就 一 棒 把 他 打 殺 餵 給 狗 吃! 可 是 要 知 道, 能 這 樣 才 正 是 突 顯 般 若 智 慧, 這 才 是 真 正 的 能 夠 報 答 佛 ( 覺 悟 ) 之 恩 惠 還 有, 許 多 流 傳 在 西 域 的 神 話 故 事, 如 有 因 為 老 鼠 幫 助 打 敗 敵 軍 的 故 事, 本 來 就 是 希 臘 的 童 話 ; 劈 分 小 兒 的 處 分 是 所 羅 門 王 處 理 爭 執 的 急 智, 但 改 成 為 西 域 的 宗 教 神 話 後, 有 些 佛 教 徒 就 會 肯 定 那 是 千 真 萬 確 的 事 佛 教 的 演 變 初 期 小 乘 佛 教 (Hinayana Less path or Less vehicle,sthaviravada, 今 稱 上 座 部 佛 教 Theravada) 主 張 無 常 (impermanence) 苦 無 我 (anatmya) 空, 每 一 個 人 都 想 達 到 同 佛 一 樣 的 境 界 ; 大 乘 佛 教 (Mahayana,Great path or Great vehicle) 卻 轉 變 為 常 樂 我 淨 的 追 求, 更 由 一 佛 衍 生 為 多 佛, 由 阿 羅 漢 (Arhat,Luohan in Chinese) 進 而 為 菩 薩 (Bodhisattva), 也 將 釋 迦 佛 的 種 種 性 格 精 神 實 體 化 神 聖 化, 進 而 產 生 ( 或 發 現 ) 了 大 日 如 來 (Vairocanah, 毘 盧 遮 那 ) 藥 師 如 來 (Bhaishajyaguru,Yakushi in Japan) 阿 彌 陀 如 來 (Amitabhah,Amida in Japan) 阿 門 佛 (Akshobya) 寶 生 佛 15

(Ratnasambhva) 等 無 數 佛 ; 僧 尼 也 由 乞 食 的 托 缽 生 活 而 漸 漸 改 為 叢 林 生 活 了 雖 然, 從 歷 史 倫 理 人 格 的 釋 迦 牟 尼 昇 華 為 宗 教 化 超 歷 史 超 人 格 的 大 乘 佛 教 之 如 來 (tathagata), 但 是 大 乘 佛 教 主 要 的 基 本 教 義 如 三 法 印 四 聖 諦 (Catursatya) 五 戒 (Pancaskandha) 八 正 道 (eight aksana) 十 善 十 二 因 緣 (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 三 十 七 道 品 等 等 教 規 戒 條 是 相 同 的 而 西 元 八 世 紀 開 始, 大 乘 佛 教 又 被 以 頌 咒 打 手 印 和 觀 想 為 主 要 修 行 方 式 的 密 教 (Guhya) 所 取 代, 經 文 也 已 從 巴 利 文 改 用 梵 文 約 造 作 於 漢 和 帝 永 元 十 二 年 ( 西 元 100 年 ), 在 當 時 出 現 的 道 行 般 若 經 (Astasahasrika prajnaparamita) 對 俗 人 應 該 如 何 供 養 法 師 七 寶 塔 佛 像 及 經 典 的 情 事, 特 別 作 了 很 精 詳 的 規 定, 被 當 作 是 一 部 初 期 大 乘 (the Early Mahayana) 的 重 要 經 典 魏 甘 露 五 年 ( 西 元 260 年 ), 僧 人 朱 士 行 等 一 行 人, 為 訪 求 道 行 般 若 經, 西 渡 流 沙 到 達 于 闐 國, 卻 在 于 闐 找 到 大 乘 經 典 放 光 般 若 經 當 朱 士 行 欲 將 放 光 般 若 經 送 回 洛 陽 時, 曾 受 到 小 乘 教 教 徒 強 烈 的 反 對, 認 為 漢 地 沙 門 欲 以 婆 羅 門 書 惑 亂 正 典, 王 為 地 主, 若 不 禁 之, 將 斷 大 法, 聾 盲 漢 地, 王 之 咎 也 王 即 不 聽 賚 經 並 要 求 于 闐 王 嚴 禁 傳 佈 放 光 般 若 經 至 漢 地 所 以 遲 至 西 元 282 年, 晉 武 帝 太 康 三 年, 才 由 弗 如 檀 將 抄 本 送 至 洛 陽 可 見 當 時 的 小 乘 教 徒 認 為 大 乘 教 無 異 於 婆 羅 門 教 研 究 各 國 的 佛 教 建 築, 必 須 了 解 當 時 當 地 的 情 勢, 由 每 一 個 國 家 的 治 亂 情 形, 就 可 以 看 到 該 國 僧 侶 為 了 安 撫 或 救 渡 國 民, 便 特 別 強 調 某 種 宗 派 法 門 因 此, 從 寺 院 建 築 及 佛 像 主 尊 的 不 同, 也 讓 我 們 了 解 時 代 性 的 世 俗 民 心, 更 反 應 出 佛 法 的 適 應 性 和 強 韌 性 更 可 從 布 達 拉 宮 的 雄 偉 意 象, 見 到 西 藏 僧 團 以 教 政 合 一 的 方 式 統 治 著 人 民, 如 果 沒 有 這 樣 的 建 築, 是 不 足 以 反 映 宗 教 政 權 的 至 高 無 上, 如 此 也 才 能 讓 人 民 信 從, 成 為 佛 化 的 國 度 西 域 中 亞 地 區 大 乘 佛 教 興 起 的 源 頭 我 們 可 以 肯 定 地 說 當 時 西 域 中 亞 地 區, 是 東 西 文 明 的 熔 爐, 漢 傳 佛 教 是 以 印 度 佛 教 為 父 絲 路 佛 教 為 母 而 誕 生 的, 雖 說 絲 綢 西 去, 佛 法 東 來 但 是 並 非 直 接 得 至 原 本 的 印 度 佛 教, 而 是 在 西 域 中 亞 地 區 經 過 綜 合 後 的 文 化 何 況 印 度 次 大 陸 本 來 就 是 多 種 異 質 ( 族 ) 文 化 集 大 成 的 地 區, 中 亞 和 西 亞 各 國 南 北 民 族, 東 西 文 化 宗 教 信 仰 衝 突 皆 交 融 於 此, 這 裡 也 是 大 乘 佛 教 興 起 的 源 頭 有 些 學 者 就 主 張, 比 起 小 乘 經 典, 像 華 嚴 經 般 若 經 解 深 密 經 等 等 大 乘 經 典 的 系 統 嚴 密 思 想 精 深, 呈 現 的 是 經 過 統 一 製 作, 內 容 結 構 也 比 原 始 經 典 龐 大, 其 語 法 也 大 異 於 前, 很 容 易 明 白 這 是 後 來 結 集 時 定 稿 的 作 品 16

大 乘 佛 教 的 特 色 只 要 是 能 維 持 基 本 教 義 的 原 則, 凡 初 發 心 或 已 成 就 者, 具 有 各 種 教 學 的 智 慧 與 能 力, 便 能 破 除 一 切 障 礙, 掌 握 各 種 情 況, 盡 量 採 取 善 權 方 便 (Skilful means) 順 權 方 便 的 手 段, 隨 心 所 欲 來 干 預 和 參 與 社 會 的 世 俗 生 活, 認 為 能 深 入 民 眾, 才 能 救 度 眾 生 利 益 眾 生 如 維 摩 詰 經 (Vimalakirtinirdesa) 說 : 是 時 維 耶 離 大 城 中 有 長 者 名 曰 維 摩 詰 在 先 佛 已 造 行 修 善, 本 得 法 忍, 已 得 辯 才, 神 通 遊 戲, 得 無 所 畏, 降 魔 勞 怨, 深 入 微 妙, 出 於 智 慧 無 極 善 權 方 便 博 入 諸 道, 令 得 所 願 順 權 方 便 經 說 : 一 切 大 聖, 神 通 已 達, 已 逮 總 持, 辯 才 無 礙, 獲 無 所 畏, 得 不 起 忍 奉 無 數 佛, 殖 眾 德 本, 皆 志 大 乘 至 不 退 轉, 弘 無 盡 哀, 救 濟 十 方 所 以, 大 乘 佛 教 變 成 適 應 性 比 小 乘 佛 教 甚 至 所 謂 外 道 強 了 許 多, 其 包 容 範 圍 更 廣, 吸 納 能 力 也 極 強, 凡 所 及 地 區, 無 不 帶 有 各 民 族 的 特 點, 並 產 生 相 應 的 教 法 可 是, 各 民 族 各 國 度 的 法 門 之 間 缺 乏 內 在 的 邏 輯 聯 繫, 往 往 就 產 生 相 互 矛 盾, 甚 至 變 得 偏 狹 的 情 形 從 漢 傳 佛 教 二 千 多 年 來 的 傳 播, 可 以 看 出 在 中 日 韓 台 等 國 的 佛 教 宗 派, 已 經 變 得 各 有 特 色, 在 隱 顯 有 異, 莫 知 適 從 中, 各 地 大 師 們 弘 傳 的 法 門 便 有 所 選 擇 有 所 發 揮 了 日 本 佛 教 的 法 相 宗 以 唯 識 三 十 頌 為 信 眾 的 聖 經, 在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戰 期 間, 很 多 日 本 士 兵 都 隨 身 攜 帶 唯 識 三 十 頌, 有 位 死 在 中 國 戰 場 的 日 本 軍 人 身 上, 就 發 現 一 本 日 文 譯 本 日 本 的 日 蓮 宗 則 堅 定 認 為 誦 唸 南 無 妙 法 蓮 華 經 中 文 經 名 的 唱 題 修 行 法, 會 勝 過 其 他 宗 派 由 於 有 太 多 的 佛 經, 太 繁 雜 的 教 義, 中 國 和 西 藏 的 大 師 們 也 曾 有 強 調 信 徒 要 遵 行 一 師 一 法 一 本 尊 的 修 持 方 式, 這 或 許 也 是 一 種 對 經 典 太 繁 瑣 的 反 制 行 為 出 土 才 四 十 餘 年 的 房 山 石 經, 是 中 國 現 存 規 模 最 大 的 石 刻 大 藏 經, 雕 刻 著 契 丹 大 藏 經 的 萬 餘 塊 石 板 經 書, 被 保 存 在 北 京 房 山 區 的 雲 居 寺 (Yun Ju Tmple), 已 有 千 餘 年 的 歷 史, 據 說 有 唐 玄 宗 的 八 妹 奏 請 欽 定 新 譯 的 開 元 大 藏 經 和 後 來 的 契 丹 藏 其 中 還 保 存 著 六 十 多 種 經 文 尚 未 收 入 木 刻 版 的 大 藏 經, 都 是 早 已 散 失 或 未 曾 有 過 記 錄 的 譯 本, 希 望 有 人 能 夠 詳 細 的 研 究 比 較, 或 許 對 現 今 的 中 國 佛 教 徒 有 新 的 貢 獻 大 乘 佛 教 開 始 有 了 佛 陀 的 偶 像 崇 拜 以 後, 才 需 要 佛 教 建 築 所 謂 大 乘 或 小 乘 二 詞 的 用 法, 在 迦 膩 色 迦 王 時 代 就 很 普 遍 了 初 期 大 乘 僧 人 在 自 稱 自 己 為 大 乘 時, 在 歷 史 上 便 出 現 有 大 乘 非 佛 說 的 論 調, 無 著 菩 薩 的 弟 弟 世 親 ( 天 親 ) 菩 薩 在 未 信 大 乘 以 前 就 曾 說 大 乘 非 佛 說 婆 藪 槃 豆 法 師 傳 說 : ( 世 親 ) 法 師 既 遍 通 十 八 部 義, 妙 解 小 乘 執 小 乘, 為 是 不 信 大 乘, 謂 摩 訶 衍 非 佛 所 說 佛 滅 後 之 第 二 百 年 中, 以 由 不 親 聞 佛 說 大 乘 故 爾, 當 時 的 大 眾 部 弟 子 也 曾 提 出 大 乘 非 佛 說 的 論 調 但 是, 後 來 大 眾 部 僧 人 又 信 受 大 乘 等 同 佛 說 有 三 個 理 由 : 一. 或 由 親 聞 佛 說 17

大 乘, 故 信 受 此 經 二. 能 思 擇 道 理, 知 有 此 理 故 信 受 三. 由 信 其 師, 故 信 受 師 所 說 也 玄 奘 大 師 曾 參 訪 的 勝 軍 居 士, 曾 花 了 四 十 年 的 時 間 論 證 大 乘 經 也 是 佛 說, 以 兩 俱 極 成 非 諸 佛 所 不 攝 故, 只 要 合 乎 佛 意, 即 可 證 明 諸 大 經 典 皆 是 佛 說 上 世 紀 八 十 年 代 中 期, 日 本 駒 澤 大 學 教 授 松 本 史 朗 與 袴 谷 憲 昭, 分 別 撰 寫 如 來 藏 思 想 不 是 佛 教 本 覺 思 想 不 是 佛 教, 本 寂 與 本 覺 應 有 所 分 別, 嚴 厲 批 判 具 有 一 元 論 ( 基 體 說 dhatu vada) 的 漢 化 佛 教 思 想 是 偽 佛 教, 就 有 了 批 判 佛 教 的 運 動, 大 乘 非 佛 說 思 想 再 度 被 渲 染 開 來 但 國 內 有 識 之 士 如 蕭 平 實 居 士 等, 已 為 文 評 述 此 如 來 藏 非 佛 說 之 論 點 ( 若 無 如 來 藏, 則 容 易 落 入 生 滅 意 識 心 之 常 見 ) 對 渠 等 一 己 之 見 有 不 同 的 看 法, 有 興 趣 的 讀 者, 請 自 行 參 閱 很 多 人 不 知 道 原 始 佛 教 不 僅 不 崇 拜 偶 像, 並 且 反 對 偶 像 崇 拜 釋 迦 牟 尼 佛 並 未 教 導 弟 子 向 神 靈 祈 禱, 甚 至 也 不 向 佛 陀 求 助, 原 始 佛 教 信 徒 都 是 依 照 佛 陀 的 教 示, 自 助 助 人 解 脫 煩 惱, 不 像 印 度 教 一 直 是 祈 禱 的 宗 教 佛 滅 度 後 初 期 約 五 百 年 間, 印 度 的 工 匠 不 敢 奢 望 去 表 現 永 遠 滅 盡 (Pari-niravana) 的 佛 陀 的 人 間 肉 體 像, 因 為 永 遠 滅 盡 的 佛 陀 的 法 身 (dharmadhatujakaya) 形 體, 人 與 天 都 是 看 不 到 的, 於 是 就 有 不 可 表 現 佛 陀 最 後 身 的 禁 忌 但 是, 佛 弟 子 們 有 強 烈 的 皈 依 需 求, 便 把 與 佛 有 關 的 東 西 都 神 聖 化 了, 終 於 產 生 了 聖 物 崇 拜 當 時 的 佛 傳 圖 畫 只 好 以 平 ( 傘 ) 蓋 下 的 空 座 佛 足 印 跡 頓 悟 時 的 菩 提 樹 (Bodhi-tree) 轉 法 輪 所 用 的 輪 寶 (dharma-chakra) 三 寶 標 誌 (triratna) 離 宮 時 所 用 的 馬 誕 生 時 所 用 的 象 經 行 處 涅 槃 後 的 舍 利 塔 弘 法 柱 金 剛 座 等 來 暗 示 佛 陀 的 曾 經 存 在, 即 已 滿 足 於 象 徵 其 精 神 的 存 在, 主 要 的 修 持 是 以 深 入 探 討 佛 法 真 理 為 主 故 知 在 早 期 僧 團 的 意 識 裡, 是 有 嚴 禁 以 人 形 姿 態 來 表 現 佛 陀 身 像 的 理 念 原 始 口 傳 的 經 典 討 論 的 都 是 三 法 印 四 聖 諦 八 正 道 三 十 七 道 品 等 等 修 行 的 義 理, 還 沒 有 如 何 造 像 建 寺 的 規 定, 若 有 也 是 佛 陀 圓 寂 五 百 年 以 後 才 開 始 造 作 的 阿 育 王 的 企 圖 古 天 竺 孔 雀 王 朝 (Maurya Empire) 的 阿 育 王 (Asoka, 又 譯 阿 恕 伽 或 阿 輸 迦, 即 無 憂 王, 西 元 前 268-233 年 在 位, 時 當 周 赧 王 四 十 七 年 ) 早 先 並 不 是 信 仰 佛 教, 曾 殺 諸 兄 長, 其 生 性 殘 暴, 侵 略 諸 國, 以 血 腥 的 殺 伐 征 服 一 直 不 肯 低 頭 的 謁 陵 迦 王 國 (Kalinga), 殺 人 無 數, 使 血 流 成 河 他 首 創 地 獄 來 統 治 人 民, 但 仍 無 法 掩 飾 因 殺 伐 戰 功 隨 來 的 孤 寂 與 懊 悔 後 來, 阿 育 王 受 到 高 僧 尼 瞿 陀 (Nigrodha) 的 教 誨, 他 發 現 弘 揚 佛 法, 並 塑 造 自 己 成 為 佛 教 的 轉 輪 聖 王 (cakravartin), 認 為 這 樣 可 以 彌 補 殺 伐 的 罪 孽, 並 可 受 到 人 民 的 尊 重, 於 是 轉 變 信 仰 佛 教, 進 行 歷 史 上 最 廣 大 的 計 畫, 其 收 效 也 更 偉 大 的 弘 法 運 動, 成 為 歷 史 上 最 偉 大 的 護 法 者 (sacadhramathitasa), 在 後 來 則 成 為 西 域 諸 胡 人 皇 帝 效 法 的 榜 18

樣 ( 但 阿 育 王 及 丘 就 卻 後 來 並 未 善 終, 一 餓 死 一 斷 頭, 可 見 業 報 因 果 不 昧 ) 阿 育 王 統 治 全 印 度 的 孔 雀 王 朝 時 期, 佛 教 興 盛, 外 道 無 立 足 處, 就 化 成 了 賊 住 比 丘 混 入 佛 教 中, 部 分 假 藉 佛 陀 之 名, 而 著 作 有 利 於 流 傳 與 弘 揚 其 婆 羅 門 教 耆 那 教 波 斯 教 希 臘 教 之 原 習 的 教 義, 便 增 加 了 佛 經 的 龐 雜 性 可 是 阿 育 王 也 樂 見 如 此, 因 為 阿 育 王 有 句 名 言 曰 : 法 之 征 服, 為 最 上 之 征 服 (The Conquest of Dharma is the best Conquest) 道 安 朱 士 行 等 經 錄 目 中 說, 有 一 個 傳 說 阿 育 王 曾 派 遣 以 釋 利 防 (Sramana) 為 首 的 大 批 僧 人 歷 時 三 年 到 達 中 國, 卻 被 秦 始 皇 ( 西 元 前 221-208 年 才 正 式 稱 帝 在 位, 而 阿 育 王 早 已 在 西 元 前 233 年 去 世 ) 趕 走, 故 有 學 者 認 其 為 偽 說, 如 同 阿 育 王 曾 建 塔 在 漢 地 洛 陽 山 中, 釋 慧 遠 ( 本 名 劉 薩 阿 ) 發 願 覓 阿 育 王 塔, 稱 至 建 業 禮 長 干 阿 育 王 故 舍 利 塔, 又 至 鄮 縣 拜 阿 育 王 塔, 純 屬 虛 搆, 皆 不 可 考, 卻 被 一 些 感 性 的 佛 教 徒 所 深 信 不 疑 佛 塔 建 築 的 開 始 周 赧 王 五 十 六 年 ( 西 元 前 259 年 ), 阿 育 王 決 心 以 一 生 及 其 全 國 之 力, 完 全 奉 獻 于 佛 法 (Dharma) 的 宣 揚, 相 信 佛 法 為 開 啟 天 上 之 門 鑰, 並 保 未 來 芸 芸 眾 生 幸 福 之 安 穩 於 是 阿 育 王 開 始 建 立 寺 塔, 派 佈 教 師 遠 赴 各 地, 置 大 法 官 (Dharma-mahamatra) 監 理 宗 教 之 事, 俾 使 正 法 得 以 廣 弘 並 規 定 在 國 都 每 五 年 諸 侯 領 地 每 三 年, 開 大 集 會, 以 與 地 方 官 講 習 講 習 正 法 之 機 會 並 於 各 領 地 鏤 刻 敕 令, 豎 立 石 碑 石 柱, 以 施 宗 教 的 訓 誡 於 一 般 民 眾, 或 親 到 各 聖 地 巡 禮 佛 跡, 立 紀 念 碑, 或 時 矯 正 僧 風, 翻 修 佛 剎 精 舍 阿 育 王 宣 布 佛 法 為 其 國 家 的 主 要 事 業, 王 力 所 到 之 處, 佛 日 增 輝 正 法 常 勝, 其 巖 石 垂 諭 記 說 : 王 為 正 法 之 勝 利, 即 最 上 之 勝 利 而 王 復 於 其 領 土 相 距 六 百 由 旬 (Yojana) 之 臨 國 希 臘 (Yona Yavana, 耶 婆 那 ) 王 安 提 阿 匿 斯 (Antiochos Theos, 塞 琉 古 國, 今 西 亞 中 亞 一 帶 ) 之 所 在 ; 於 其 北 則 托 勒 密 (Ptolmy, 古 埃 及 ) 安 提 峨 那 斯 (Antigonas, 馬 奇 頓 國 ) 馬 加 斯 (Magas) 及 亞 歷 山 大 (Alexander, 今 希 臘 西 北 ) 四 王 之 所 在 ; 於 其 南, 則 綽 那 (Chola, 朱 拉, 古 代 南 印 度 小 國 ) 王 國 判 達 維 (Pandyas, 潘 迪 亞, 古 代 南 印 度 小 國 ) 王 國 及 錫 蘭 (Seylon, 泰 拉 巴 尼 Tamraparni), 皆 遍 被 正 法 即 王 領 地 所 在 之 地, 臾 那 人 (Yonas) 堪 波 佳 斯 人 (Kambojas) 內 布 哈 喀 (Nabhaka) 之 內 布 哈 旁 諦 斯 人 (Nabha-pantis) 賀 札 斯 人 (Bhojas) 及 比 丁 利 喀 斯 人 (Pitinikas) 安 提 那 斯 人 (Andhras) 及 普 林 達 斯 人 (Pulindas Paridas) 之 間, 皆 得 法 勝, 到 處 皆 為 王 令 歸 順 正 法 之 宣 諭 雖 王 使 未 到 之 處, 亦 有 歸 順 正 法 之 敕 教, 及 聞 皈 依 之 說 法, 先 後 皆 當 行 之 阿 育 王 在 國 勢 強 盛 時 期, 配 合 國 力 的 擴 張, 以 及 商 業 經 濟 的 需 要, 同 時 派 遣 佛 教 長 老 遠 赴 各 地 弘 法, 廣 造 佛 陀 舍 利 塔 (Tathagata-devakula, 如 來 神 廟 ), 並 在 佛 教 聖 地 及 大 城 市 矗 立 弘 法 石 柱 與 巖 石 垂 諭 (Rock Edicts), 當 時 也 還 沒 有 佛 像 出 現, 當 19

然 也 沒 有 佛 殿 建 築 另 說 阿 育 王 曾 下 令 僧 團 停 止 教 義 上 無 謂 的 爭 辯, 更 遣 使 及 傳 教 師 至 邊 境 弘 揚 佛 教 阿 育 王 ( 有 可 能 是 貴 霜 王 朝 的 丘 就 卻 ) 也 派 令 其 子 瑪 印 達 (Mahinda, 或 摩 晒 陀 ) 及 其 女 僧 伽 米 塔 (Sangha Mitta) 至 錫 蘭 ( 今 斯 里 蘭 卡 Sri Lanka) 傳 教 當 時 更 有 相 當 多 希 臘 裔 的 佛 教 信 徒 (Greco-Buddhist) 因 此 加 入 了 佛 教 僧 團 後 來, 在 信 仰 南 傳 佛 教 的 國 家 裡, 登 基 成 功 的 帝 王 大 都 是 以 阿 育 王 為 榜 樣 的 君 主 阿 育 王 的 一 生, 先 是 兄 弟 相 殘, 繼 以 四 方 征 討 建 立 功 業, 最 後 即 弘 揚 佛 教, 此 事 蹟 最 令 南 洋 國 家 的 君 王 羨 慕 與 模 仿 東 南 亞 不 少 君 主 的 生 平 和 阿 育 王 相 似, 如 西 元 前 二 世 紀, 斯 里 蘭 卡 的 杜 塔 嘎 摩 尼 王 (Dutthagamani, 西 元 前 161-137 年 在 位 ) 一 統 天 下, 掃 除 各 小 王 勢 力, 佛 教 才 再 度 抬 頭 ; 十 一 世 紀 的 緬 甸 的 阿 奴 律 陀 (Anawrathta) 王, 殺 了 自 己 的 兄 弟, 建 立 浦 甘 王 朝, 後 來 轉 為 佛 教 的 法 王 ; 十 五 世 紀 泰 國 的 提 勒 卡 羅 扎 (Vilokaraja) 反 叛 其 父, 後 來 也 皈 依 佛 教 丘 就 卻 利 用 佛 教 施 行 政 教 合 一 的 統 治 此 後, 於 漢 明 帝 永 平 二 年 ( 西 元 58 年 ), 天 竺 地 區 的 第 三 位 阿 育 王, 也 就 是 奠 定 大 乘 佛 教 的 創 始 者 貴 霜 王 朝 (Kushan Empire, 西 元 50-102 年 ) 創 建 者 丘 就 卻 (Chiu-chiu-chio, 庫 就 拉 卡 都 皮 塞 斯 Kujula Kadphises, 生 平 西 元 前 5 年 - 西 元 78 年 ) 登 位 第 八 年, 開 始 正 式 採 用 佛 教 政 治 治 國, 於 華 氏 城 (Pataliputra, 波 吒 利 弗 特 拉 城 ) 建 立 阿 育 王 僧 伽 藍 (Asakarama) 同 時, 由 目 犍 連 子 帝 須 (Moggaliputta Tissa) 選 千 僧 召 開 大 乘 經 論 結 集 大 會, 結 集 完 成 (Samgiti, 討 論 製 定 經 典 ) 初 期 大 乘 經 論, 這 是 初 期 大 乘 崛 起 的 年 代 亦 即 傳 統 佛 教 史 上 所 稱 第 三 次 佛 經 結 集 (the third Buddhist council), 也 為 貴 霜 王 朝 第 一 次 佛 經 結 集 ( 但 也 有 學 者 說 是 阿 育 王 贊 助 了 第 三 次 的 佛 經 結 集 ) 當 時 只 要 支 持 大 乘 信 仰 或 佛 教 政 治 活 動, 都 是 大 乘 人, 因 此 大 乘 僧 團 的 成 員 即 有 上 座 部 (the Sthaviravada) 及 大 眾 部 (the Mahasanghikas) 的 僧 人 沒 有 丘 就 卻 或 貴 霜, 就 沒 有 大 乘 文 化, 這 是 最 切 確 的 看 法 貴 霜 諸 王 接 受 了 流 行 於 印 度 與 中 國 的 王 權 神 授 的 觀 念, 也 因 讓 大 乘 佛 教 成 為 貴 霜 等 國 的 國 教, 便 以 大 乘 信 仰 及 其 實 踐 法 來 治 理 國 家, 人 人 不 可 不 信 仰, 不 聽 佛 法 即 威 脅 要 被 斷 頭 大 薩 遮 尼 乾 子 所 說 經 就 記 有 : 爾 時 嚴 熾 王, 敕 令 國 內 一 些 城 邑, 乃 至 聚 落 主 等, 各 將 所 領 及 家 眷 悉 共 莊 嚴 俱 詣 佛 所 若 其 不 往 如 來 所 者, 當 斷 其 命 因 此, 才 有 大 乘 佛 教 在 古 印 度 ( 摩 揭 陀 國 (Magadha) 罽 賓 國 (Kubha Kubhna, Uddiyana 烏 萇 那 等 一 帶 地 區 ) 犍 陀 羅 國 或 今 之 阿 富 汗 (Afghanstan) 北 部, 巴 基 斯 坦 (Pakistan) 北 部, 尼 泊 爾 (Nepal) 或 印 度 北 部, 隨 著 貴 霜 或 孔 雀 王 朝 的 興 衰 而 消 長, 也 開 始 造 成 佛 教 政 治 性 壓 迫 毀 滅 他 教 與 被 他 教 壓 迫 毀 滅 的 因 果 報 應 之 現 象 與 命 運 也 20

使 當 時 的 佛 教 信 仰, 變 成 非 單 純 的 宗 教 信 仰, 而 轉 變 成 為 神 權 時 代 配 合 政 教 合 一 特 色 的 愚 民 政 治 理 念 或 信 仰 尤 其 這 些 事 實 一 直 是 佛 教 徒 所 不 敢 碰 觸 的 問 題 當 然 這 都 不 是 大 乘 佛 教 的 本 意, 只 是 無 奈 於 有 野 心 的 帝 王 插 手 干 預, 真 正 實 修 的 僧 侶 是 不 會 與 那 批 御 用 僧 官 合 流, 許 多 優 秀 的 僧 侶 默 默 著 傳 續 著 正 法, 才 讓 佛 法 中 的 一 股 清 流 綿 綿 不 斷 地 傳 至 中 國 帝 王 即 佛 古 印 度 是 由 奧 族 人 荼 盧 毘 人 及 雅 利 安 人 三 大 先 期 殖 民 民 族, 形 成 其 思 想 與 文 化 的 前 兩 者 形 成 印 度 非 正 統 文 化, 而 後 者 後 來 居 上, 主 宰 了 印 度 之 統 治 權, 形 成 主 要 的 吠 陀 文 化 印 度 的 前 三 種 姓, 同 有 入 宗 教 生 活 的 特 權 與 義 務 他 們 的 一 生 分 為 四 期 : 梵 行 期 Brahmacarya 家 住 期 Garhastya 林 棲 期 Vanaprasthya 遁 世 期 Sannyasa 住 家 期 仍 能 婚 生 後 代, 佛 陀 早 期 也 如 此, 有 婚 生 的 生 活 根 據 經 典 記 載, 做 為 靠 近 尼 泊 爾 山 城 部 落 酋 長 兒 子 的 悉 達 多, 其 於 王 子 時 有 耶 輸 陀 羅 喬 比 迦 鹿 王 三 妃, 並 生 有 子 善 星 Sunaksatra 與 羅 侯 羅 Rahula( 後 皆 出 家 ) 當 進 入 林 棲 期 開 始 時, 全 社 會 自 動 供 養 僧 侶, 不 會 有 所 計 較 依 佛 光 出 版 社 的 佛 教 史 年 表 記 載, 西 元 前 二 ~ 三 千 年, 印 度 文 明 ( 歷 史 ) 肇 始, 約 西 元 前 一 千 五 百 年 中 國 商 代 祖 辛 朝 時 期, 可 能 來 自 裏 海 地 區 的 波 斯 族 旁 系 的 雅 利 安 人 ( 梵 音 Aryan) 入 侵 印 度 五 河 流 域 地 方, 約 西 元 前 四 百 至 一 千 年 前 後 西 周 穆 王 時 代, 雅 利 安 人 移 居 到 恆 河 流 域, 是 婆 羅 門 教 成 立 期 西 元 前 四 百 至 一 千 年 前 後, 印 度 成 立 四 種 姓 制 之 雛 形 成 立 婆 羅 門 教 的 吠 陀 Veda 本 集, 梵 書 文 獻, 初 期 奧 義 書 Upanisads 憍 薩 羅 Kosala, 摩 揭 陀 Magadha ( 中 印 度 王 國, 佛 教 搖 籃 ), 阿 般 提 Avanti, 跋 蹉 Vatsa 等 四 國 興 起, 諸 都 城 工 商 業 發 達 六 師 外 道 輩 出, 各 倡 唯 物 論 快 樂 主 義 懷 疑 主 義 等 思 想 婆 羅 門 灌 輸 每 一 個 時 代 的 人 要 對 祭 師 尊 敬 的 意 識, 進 而 建 立 他 們 這 一 階 級 的 尊 嚴, 並 維 持 其 不 容 易 取 代 的 優 越 地 位 只 要 傳 統 宗 教 領 袖 和 信 仰 者 堅 持, 雖 然 印 度 在 法 律 上 已 經 廢 除 種 性 差 別, 可 是 如 今 仍 然 無 法 實 施 就 在 釋 迦 佛 時 代, 就 開 始 有 了 至 高 無 上 的 權 力 爭 奪, 由 剎 帝 利 種 族 的 武 士 權 貴 們 手 創 的 佛 教, 通 過 教 徒 本 身 的 活 動, 來 與 婆 羅 門 爭 奪 印 度 的 宗 教 領 導 權, 期 間 就 達 千 年 之 久 於 是 儘 管 到 了 最 近, 佛 教 一 直 被 視 為 印 度 教 的 大 敵 之 一 而 爭 奪 的 結 果, 天 竺 佛 教 僧 人 的 社 會 地 位 也 是 高 於 俗 人, 也 高 於 君 王 胡 教 ( 佛 教 ) 僧 侶 來 到 漢 地 便 與 儒 教 產 生 夷 狄 之 爭, 在 東 晉 咸 康 六 年 ( 西 元 340 年 ), 朝 廷 裡 就 興 起 是 否 沙 門 應 禮 敬 王 者 之 論, 並 無 結 論 21

漢 地 僧 人 接 受 官 位 的 開 始 後 來 慧 遠 作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從 五 個 方 面 闡 述 沙 門 所 以 不 向 王 者 禮 敬 的 道 理, 竟 能 得 到 桓 玄 的 確 認, 從 此 對 中 國 佛 教 的 禮 儀 確 立 了 重 大 影 響 可 是 北 魏 太 祖 時, 沙 門 卻 破 壞 了 這 個 戒 條 道 武 帝 拓 跋 珪 在 位 期 間, 立 沙 門 法 果 為 道 人 統, 及 太 宗 明 元 帝 時 拓 跋 嗣 即 位, 彌 加 崇 敬, 四 年 內 前 後 授 以 輔 國 宣 城 子 忠 信 侯 安 成 公 之 號 這 是 出 家 人 在 中 土 受 世 俗 官 職 和 封 號 的 開 始, 也 是 讓 佛 教 世 俗 化, 聽 命 於 君 王 惡 例 的 開 始 雖 然 文 獻 上 說 他 沒 有 接 受, 但 為 報 知 遇 之 恩, 竟 然 帶 頭 拜 起 帝 王 來 魏 書 釋 老 誌 記 說 : 初, 法 果 每 言, 太 祖 明 睿 好 道, 即 當 今 如 來, 沙 門 宜 應 盡 禮, 遂 常 致 拜 謂 人 曰 : 能 弘 道 者, 人 主 也, 我 非 拜 天 子, 乃 禮 佛 耳 弘 法 天 子 的 自 許 當 今 如 來 之 美 稱 更 對 統 治 者 的 地 位 有 所 增 強, 從 此 中 國 的 胡 人 帝 王 陶 陶 然, 樂 以 扮 演 如 佛 即 是 佛 及 人 王 即 是 法 王 的 角 色, 展 開 以 帝 王 即 是 佛, 皇 權 就 是 神 權 此 種 等 同 君 權 神 授 之 政 教 合 一 的 政 治 傳 統, 竟 然 不 約 而 同 地 蔓 延 在 有 佛 教 信 仰 的 國 度 中 土 的 帝 王 都 以 天 子 自 居, 意 圖 推 翻 前 朝 者 也 常 以 替 天 行 道 的 口 號 來 發 動 革 命 古 代 的 封 建 藉 口 配 合 此 種 佛 教 政 治 的 傳 統, 後 來 為 東 方 各 地 區 的 帝 王 所 引 用, 首 先 帝 王 神 化 自 己 為 當 今 如 來 或 彌 勒 轉 世 或 菩 薩 或 轉 輪 王 (cakravartin) 或 法 王, 正 如 歐 洲 的 天 主 教, 亞 洲 佛 教 的 責 任 之 一 也 是 協 助 提 供 王 權 合 法 的 證 明, 於 是 成 為 印 度 中 亞 西 藏 中 國 韓 國 日 本 柬 埔 寨 印 尼 蒙 古 等 地 區 的 政 教 文 化 發 展 的 特 色 而 古 代 單 純 的 游 牧 部 落 人 民, 更 容 易 被 教 化 相 信 現 世 英 明 的 君 王 就 是 神 的 降 世, 並 且 連 同 他 的 妻 子 也 是 直 到 在 十 八 世 紀, 民 智 還 是 封 閉 的 年 代, 蒙 古 的 喇 嘛 教 徒 還 認 為 世 界 上 的 可 汗 僅 僅 只 有 四 個, 他 們 都 是 佛 菩 薩 的 化 身 : 松 贊 干 布 汗 是 喇 嘛 教 的 保 護 人, 蒙 古 人 渴 望 能 再 轉 世 的 成 吉 思 汗, 博 格 多 汗 是 中 國 皇 帝 和 智 慧 之 神 文 殊 師 利 ( 嘉 姆 央 ) 的 化 身, 察 干 汗 被 視 為 俄 國 的 統 治 者 與 救 度 佛 母 的 化 身 後 來 有 任 何 一 位 被 尊 崇 的 高 僧 去 世, 信 徒 都 寧 願 相 信 他 是 (was) 菩 薩 的 化 身, 而 不 說 是 宛 如 (as) 某 某 的 化 身 南 朝 時 期 (420-479), 劉 宋 武 帝 劉 裕 與 僧 人 慧 義 編 造 神 話 故 事, 利 用 佛 教 祥 瑞 的 情 事, 造 成 篡 位 成 功 的 神 化 正 當 化 ; 最 可 笑 的 是 韓 國 新 羅 王 朝 第 五 十 二 孝 恭 王 ( 西 元 897-911 年 在 位, 時 當 唐 末 昭 宗 哀 宗 時 代 ) 十 五 年 時, 有 一 曾 出 家 為 僧 的 新 羅 王 系 人 ( 自 稱 新 羅 王 子 ) 弓 裔 變 亂 坐 大, 改 國 號 為 後 高 麗 ( 或 泰 封 ), 因 其 得 勝 甚 易, 日 漸 驕 狂 自 大, 弓 裔 便 自 以 為 是 彌 勒 佛 的 化 身, 頭 戴 金 幘, 身 披 方 袍, 以 長 子 為 青 光 菩 薩, 季 子 為 神 光 菩 薩, 出 則 常 騎 白 馬, 使 童 男 童 女 奉 幡 蓋, 香 花 前 導, 命 比 丘 二 百 餘 人 梵 唄 隨 後 22

由 於 傲 慢 無 人, 部 下 動 則 得 咎, 日 失 人 心, 導 致 在 新 羅 景 明 王 二 年 政 變, 部 將 擁 王 建 為 王, 弓 裔 逃 至 平 壤 被 殺, 結 束 此 一 鬧 劇 明 武 宗 朱 厚 照 勤 學 藏 語, 頌 經 習 法, 穿 戴 僧 服, 自 封 大 慶 法 王 西 天 覺 道 圓 明 大 自 在 佛, 鑄 成 金 印, 用 之 詔 書, 儼 然 佛 教 的 法 皇 清 朝 時 還 有 多 事 的 御 用 文 人 編 造 五 百 羅 漢 的 傳 說, 將 俗 人 像 的 康 熙 帝 充 為 暗 夜 多 羅 漢 乾 隆 帝 為 直 福 德 羅 漢 而 貴 霜 王 朝 或 孔 雀 王 朝 的 佛 教 政 治 是 佛 教 轉 輪 王 的 大 王 政 治, 大 王 ( 也 是 法 王 ) 就 是 佛 教 的 護 法 者 (sacadhramathitasa), 其 施 行 總 部 與 造 經 造 像 中 心, 即 為 阿 育 王 僧 伽 藍, 並 在 各 地 設 立 如 來 神 廟 (cakri sangharama), 做 為 其 地 方 教 化 人 民 的 中 心, 其 建 築 結 構, 都 採 一 佛 塔 或 一 葬 塔 一 寺 與 一 佛 一 轉 輪 王 造 像 或 石 窟, 以 表 示 法 施 與 色 施 的 護 法 信 仰 建 築 法, 根 據 當 時 佛 經 中 的 說 法, 全 國 共 立 八 萬 四 千 塔 寺, 作 為 全 國 及 地 方 實 際 策 劃 及 傳 布 大 乘 佛 法 之 中 心 中 土 佛 教 政 治 的 濫 觴 此 如 來 神 廟 的 制 度, 後 來 被 焉 耆 龜 茲 于 闐 的 國 王 所 學 習 ; 並 以 中 國 南 北 朝 各 帝 王 採 用 最 繁 最 長, 先 由 北 涼 ( 西 元 397-439 年 ) 的 匈 奴 族 系 沮 渠 蒙 遜, 從 龜 茲 學 得 如 何 推 行 佛 教 政 治 作 佛 教 的 轉 輪 聖 王, 之 後 北 朝 北 魏 ( 西 元 386-534 年 ) 鮮 卑 族 的 拓 跋 氏 帝 王 也 效 尤 有 方, 並 在 雲 崗 造 石 窟, 大 量 雕 塑 佛 像 及 輪 王 像, 以 推 行 佛 教 政 治 教 化 國 人 因 為 佛 教 的 政 治 施 行 方 法 及 其 發 展 狀 況, 都 被 記 錄 在 大 乘 佛 經 及 文 獻 中 從 經 典 中 可 以 看 到 統 一 造 經 及 譯 經 的 活 動, 建 塔 及 造 寺 的 活 動, 甚 至 開 鑿 石 窟 及 造 像 活 動 從 最 有 名 的 月 氏 王, 更 是 阿 闍 世 王 被 影 射 為 他, 也 就 是 貴 霜 王 朝 (The Kushans, 西 元 50-244 年 ) 的 丘 就 卻 ( 有 月 光 菩 薩 香 山 王 犍 陀 羅 王 之 稱 ) 開 ( 創 ) 始 施 行 政 教 合 一 制 度, 有 了 佛 教 政 治 發 展 的 特 色, 都 是 用 大 乘 佛 教 信 仰 作 為 教 化 人 民 的 方 法 而 可 能 源 自 埃 及, 寄 望 未 來 追 求 往 生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Western Paradise) 的 淨 土 思 想 便 在 此 後 之 印 度 的 西 北 區 流 行 過 但 約 經 五 十 年 左 右 後, 貴 霜 王 朝 之 繼 承 人 閻 膏 珍 ( 威 瑪 卡 都 皮 塞 斯 Wima Kadphises) 到 胡 為 色 迦 (Huviska) 當 政 時 期, 貴 霜 的 這 四 代 帝 王, 卻 不 是 沿 用 印 度 教 的 轉 輪 聖 王 政 治 傳 統 治 國, 就 是 用 伊 朗 的 宗 教 政 治 觀 治 國, 所 以 佛 教 政 治 不 僅 不 能 發 展, 大 乘 佛 教 也 沒 有 一 點 進 展 因 為 貴 霜 王 朝 與 孔 雀 王 朝 前 後 年 代 差 別 約 三 百 年, 丘 就 卻 雖 亦 稱 為 阿 育 王, 並 不 是 阿 輸 迦 ( 無 憂 王 ), 可 是 經 考 證 丘 就 卻 對 大 乘 佛 教 後 來 能 夠 推 廣 之 貢 獻, 大 於 阿 輸 迦 後 貴 霜 王 朝 也 採 用 佛 教 治 國 後 貴 霜 王 朝 (The Latter Kushans, 西 元 187-244 年, 時 當 東 漢 靈 帝 獻 帝 在 位 23

時 期 ) 的 迦 膩 色 迦 王 (KaniskaⅢ, 也 稱 罽 膩 伽 迦 尼 迦 迦 尼 色 迦 金 毘 羅 惡 生 王 或 素 毘 羅 王 ) 戰 勝 帕 提 雅, 擴 大 了 在 北 印 度 的 統 治 權, 他 的 版 圖 包 括 恆 河 和 印 度 河 流 域, 西 起 鹹 海, 東 至 蔥 嶺, 形 成 了 龐 大 的 帝 國, 國 都 在 富 樓 沙 (Purushapura, 今 之 白 沙 瓦, 意 為 丈 夫 城 ) 在 採 用 佛 教 治 國 之 時, 不 但 步 丘 就 卻 的 後 塵, 在 罽 賓 ( 迦 斯 彌 羅, 喀 什 米 爾 及 今 之 卡 布 爾 Kabul) 也 召 開 大 乘 經 論 結 集 大 會, 結 集 了 許 多 大 乘 涅 槃 系 的 經 典, 而 且 也 建 造 了 許 多 塔 廟 及 造 像 西 北 印 度 因 地 理 環 境 的 影 響, 自 古 以 來 必 較 保 守, 而 東 印 度 則 率 先 以 革 新 的 精 神, 敢 將 佛 典 顛 倒 錯 置, 並 肆 意 纂 改 佛 經 的 文 句 古 西 藏 學 者 達 拉 那 達 在 他 所 寫 的 佛 教 史 中 提 到, 當 時 有 脅 尊 者 從 東 印 度 來 到 罽 賓, 帶 來 了 與 善 知 識 有 關 的 稀 有 經 典 迦 膩 色 迦 王 聽 到 後, 便 召 集 五 百 聖 賢 比 丘 於 罽 賓, 成 就 了 佛 經 第 四 次 結 集 的 大 業, 這 就 是 大 乘 佛 教 成 熟 的 先 聲 此 大 業 於 大 唐 西 域 記 卷 三 迦 斯 彌 羅 結 集 中 條 載 : 是 五 百 聖 賢, 先 造 十 萬 頌 鄔 波 第 鑠 論, 釋 素 呾 纜 藏 ; 次 造 十 萬 頌 毘 奈 耶 婆 沙 論, 釋 毘 奈 耶 藏 ; 後 造 十 萬 頌 阿 毘 達 磨 毘 婆 沙 論, 釋 阿 毘 達 磨 藏 凡 三 十 萬 頌, 九 百 六 十 萬 言, 備 釋 三 藏, 懸 諸 千 古, 莫 不 窮 其 枝 葉, 究 其 淺 深, 大 義 重 明, 微 言 再 顯, 廣 為 流 布, 後 進 賴 焉 迦 膩 色 迦 王 遂 以 赤 銅 為 鍱, 鏤 寫 論 文, 石 函 封 之, 建 窣 堵 波, 藏 於 其 中 這 個 時 期 開 始, 大 乘 涅 槃 系 (the Nirvanavada of the Mahayana) 的 僧 人 為 了 統 一 造 像 的 方 法, 甚 至 造 有 造 像 經 典 如 悲 華 經 及 佛 說 彌 勒 下 生 經 等, 作 為 此 時 代 造 轉 輪 聖 王 及 彌 勒 佛 ( 梵 文 Maitreya 巴 利 文 Metteyya, 藏 音 邁 達 里 ) 身 像 的 造 像 手 冊 ( 以 上 有 關 採 用 佛 教 治 國 的 詳 細 研 究, 請 參 考 古 正 美 博 士 所 著 貴 霜 佛 教 政 治 傳 統 與 大 乘 佛 教 一 書, 述 之 甚 詳 ) 日 本 學 者 松 本 文 三 郎 在 彌 勒 淨 土 論 中 提 到 : 佛 教 對 於 未 來 佛 的 信 仰, 不 僅 在 佛 陀 時 代, 而 且 至 少 在 佛 陀 滅 後 的 約 三 百 年 間 也 還 沒 有 產 生 彌 勒 信 仰 乃 是 大 乘 佛 教 徒 創 說 出 來 的 但 是 自 從 後 貴 霜 王 朝 強 調 彌 勒 佛 下 生 信 仰 以 後, 可 由 各 地 區 或 民 族 信 仰 彌 勒 佛 下 生 的 發 展 情 形, 來 判 斷 那 一 個 民 族 或 地 區 曾 有 佛 教 政 治 的 發 展, 這 是 當 時 大 乘 佛 教 法 師 們 料 想 不 到 的 事 可 是 彌 勒 信 仰 卻 一 直 被 民 間 利 用 為 革 命 的 思 想 工 具, 歷 代 宣 稱 彌 勒 再 世 者, 都 有 改 朝 換 代 的 叛 國 企 圖, 弘 揚 彌 勒 淨 土 說 法, 反 而 很 容 易 被 朝 廷 定 為 邪 教 而 遭 忌, 這 也 是 後 來 讓 阿 彌 陀 淨 土 思 想 獨 盛 的 原 因 喇 嘛 教 在 蒙 古 傳 播 的 因 由 元 明 兩 代 的 蒙 古 貴 族, 深 知 喇 嘛 教 ( 喇 嘛 即 上 人 師 長 之 意 ) 宣 說 源 自 婆 羅 門 教 的 因 果 輪 迴 學 說, 可 以 從 理 論 上 保 護 和 鞏 固 他 們 的 既 得 利 益 和 統 治 地 位, 同 時 也 能 安 撫 一 般 下 層 民 眾, 讓 他 們 相 信 今 生 的 苦 難 處 境, 完 全 是 前 世 的 因 果 所 造 成 24

人 人 信 仰 喇 嘛 教 以 後, 可 以 把 希 望 寄 托 在 爭 取 來 世 的 美 好 幸 福, 容 易 有 聽 天 由 命, 安 分 守 己, 忍 受 苦 難 的 釋 懷, 而 貴 族 們 的 今 生 富 貴, 則 是 前 世 修 行 以 及 天 賜 的 因 緣, 平 民 不 可 以 強 爭 所 以, 喇 嘛 教 就 在 蒙 古 地 區 開 展 擴 大 其 實, 任 何 時 代 任 何 國 度 任 何 宗 教, 都 是 如 此, 不 得 不 讓 人 佩 服 阿 育 王 首 先 發 現 的 智 慧 遠 見 清 人 方 拱 乾 在 絕 域 紀 略 中 提 到 : 滿 人 不 知 有 佛, 誦 經 則 群 伺 而 聽, 始 而 笑 之 近 則 習 而 合 掌 以 拱 立 矣 滿 族 女 真 人 原 崇 奉 薩 滿 教, 有 清 一 代 信 佛, 始 自 天 聰 十 年 ( 西 元 1636 年 ), 皇 太 極 稱 帝, 改 後 金 為 大 清 之 崇 德 元 年 以 後 皇 太 極 為 籠 絡 察 哈 爾 蒙 古 汗 之 歸 服, 於 崇 德 元 年 在 盛 京 瀋 陽 修 建 了 實 勝 寺, 相 繼 又 修 建 了 永 光 廣 慈 法 輪 延 壽 四 座 塔 寺 自 元 明 清 三 代, 帝 王 深 知 因 其 俗 而 柔 其 人 化 愚 俗 而 彌 邊 患, 則 西 陲 宴 然, 便 積 極 鼓 勵 蒙 古 宗 教 的 活 動 清 高 宗 乾 隆 在 御 製 喇 嘛 說 提 到 : 本 朝 之 維 護 黃 教, 原 因 眾 蒙 古 素 來 皈 依, 用 示 尊 崇, 為 從 宜 從 俗 之 計 因 此 進 行 蓋 以 蒙 古 奉 佛 最 信 喇 嘛, 不 可 不 保 之, 以 為 懷 柔 之 道 也 的 宗 教 政 策 務 使 造 成 然 蒙 古 衰 弱, 中 國 之 利 也, 以 黃 教 柔 訓 蒙 古, 中 國 之 計 也 清 嘉 慶 時, 被 削 爵 的 禮 親 王 昭 槤 也 說 : 國 家 寵 幸 黃 教, 並 非 崇 奉 其 教 以 祈 福 也 只 從 蒙 古 諸 部 敬 信 黃 教 已 久, 故 以 神 道 設 教, 藉 使 誠 心 歸 附, 以 障 藩 離 可 見 清 朝 是 利 用 喇 嘛 教 穩 定 蒙 古 局 勢, 以 統 治 蒙 古 人 民 因 此, 蒙 古 可 汗 的 威 儀, 便 隨 著 誦 經 聲 和 梵 唄 的 飄 渺 而 俱 去, 蒙 古 尚 武 的 精 神 也 因 為 脫 下 戰 袍 換 上 袈 裟, 戰 鼓 聲 換 成 手 鼓 聲, 都 在 蒙 人 成 為 慈 悲 為 懷 的 佛 教 徒 而 消 失 了 末 世 期 盼 的 真 實 性 與 背 後 黑 手 由 於 傳 說 下 一 尊 佛 彌 勒 不 可 能 那 麼 早 降 世, 釋 迦 佛 圓 寂 自 今, 也 只 能 有 東 土 小 釋 迦 活 佛 法 王 等 接 近 佛 的 形 容 辭, 來 稱 讚 尊 重 程 度 高 的 大 師 們 也 就 是 信 徒 現 世 只 堪 稱 追 求 法 身 成 就, 如 禪 師 ; 或 中 陰 成 就, 如 宗 喀 巴 大 士 而 已 不 敢 說 是 有 佛 再 轉 世, 連 唐 太 宗 貞 觀 年 間 垂 跡 的 寒 山 ( 文 殊 ) 拾 得 ( 普 賢 ) 豐 干 ( 彌 陀 ) 化 身 的 故 事, 也 只 能 說 是 遊 戲 人 間 的 顯 化 罷 了 彌 勒 之 名 得 自 梅 怛 利 耶 (Maitreya Metteya), 是 厚 意 友 情 慈 悲 (Maitri) 之 意, 松 本 文 三 郎 認 為 梅 怛 利 亞 是 從 吠 陀 神 話 中 的 蜜 特 拉 (Mitra 太 陽 神 之 名 ) 轉 化 而 來 的 看 法 比 較 牽 強, 取 彌 勒 這 一 名 稱 肯 定 是 具 有 慈 悲 之 心 甚 篤, 能 救 濟 一 切 眾 生, 這 是 不 會 錯 的 雖 然, 顯 教 強 調 未 來 佛 彌 勒 菩 薩 從 兜 率 天 (Tushita, 歡 喜 滿 足 之 意 ) 下 降 成 佛, 應 該 是 在 五 十 六 億 七 千 萬 年 以 後 但 是 歷 朝 歷 代 有 佛 教 徒 的 中 外 國 度, 信 徒 們 都 在 期 望 彌 勒 佛 的 即 早 來 臨, 希 望 漫 長 的 下 一 劫 的 時 間, 能 夠 縮 短 或 是 期 望 經 典 說 錯 了 25

於 是, 武 則 天 就 演 出 自 己 是 彌 勒 降 世 的 神 話, 也 創 造 新 的 中 文 字 曌 作 為 名, 以 便 創 出 一 片 天 空 而 早 在 貴 霜 政 教 合 一 的 時 代, 及 至 西 域 中 土, 有 很 多 帝 王 不 是 被 僧 侶 推 崇, 就 是 自 封 為 當 今 如 來 如 清 代 以 乾 隆 為 現 世 佛, 隨 順 西 藏 以 達 賴 喇 嘛 為 觀 音 菩 薩 化 身 的 說 法, 造 成 現 世 佛 領 導 現 世 菩 薩 的 事 實, 以 便 形 成 有 清 一 代 掌 有 西 藏 之 宗 主 權 ; 到 了 清 末 君 權 神 授 的 美 夢 仍 然 存 在, 慈 禧 也 喜 歡 被 讚 頌 為 老 佛 爺, 都 打 破 了 未 來 佛 降 世 的 認 知 冒 充 上 帝 的 野 心 人 類 的 宗 教 不 僅 只 是 信 仰 而 已, 還 都 有 宗 教 裁 判 的 威 懾 可 是, 假 借 神 的 旨 意 來 達 成 控 制 信 徒 是 宗 教 的 惡 化 宗 教 如 果 成 為 混 亂 的 世 象 腐 蝕 人 心 的 罪 魁, 則 禍 害 更 大 古 來 許 多 教 宗 教 士 私 心 自 用, 假 借 上 帝 旨 意 欺 瞞 無 知 教 徒 ; 中 國 古 今 許 多 邪 教 教 主 ( 利 用 ) 宣 稱 彌 勒 降 世 代 天 宣 化 以 圖 謀 政 權, 都 是 操 控 愚 民 的 高 手, 也 是 南 北 朝 之 後, 與 仿 貴 霜 佛 教 政 治 在 中 國 生 根 發 展 另 結 的 一 果 當 長 期 戰 亂 或 社 會 衰 微 時, 人 們 很 容 易 流 行 末 法 觀, 並 渴 求 或 期 待 彌 賽 亞 ( 新 的 救 世 主 Messiah) 彌 勒 (Maitreya Metteya Metrak, 新 的 救 世 佛 ) 的 趕 快 降 臨, 以 等 待 變 革 變 天 各 教 的 僧 侶 們 對 末 世 來 臨 的 鼓 吹, 已 經 說 了 好 幾 千 年, 幾 乎 是 年 年 說 如 果 不 說 現 在 是 末 世 或 末 法, 信 徒 是 不 會 馬 上 來 信 仰 的 中 古 時 代, 在 日 本 有 一 本 假 託 是 最 澄 寫 的 末 法 燈 明 記, 給 後 人 帶 來 很 壞 的 影 響, 為 了 迎 接 末 法 時 代 的 來 臨, 日 本 的 佛 教 界 曾 經 以 為 反 正 已 經 無 法 時 空 倒 退 了, 就 拿 不 守 戒 律 不 修 行 的 現 況 去 附 合 末 法, 很 自 然 的 為 自 己 辯 護, 還 特 別 強 調 即 使 是 徒 有 虛 名 和 形 象 的 僧 侶, 信 眾 還 是 要 尊 敬 他 們 這 種 不 知 長 進 的 思 想, 竟 然 還 曾 出 現 在 台 灣, 簡 直 令 人 搖 頭 嘆 息 可 是, 無 知 就 是 恐 懼 的 靠 山, 知 識 智 慧 不 足 的 人 被 教 導 後, 最 容 易 接 受 群 眾 效 應 而 帶 入 迷 信 中, 便 造 成 動 亂 或 所 謂 的 革 命 而 這 些 領 軍 叛 變 作 亂 的 人, 似 乎 認 為 自 己 的 起 義 就 是 替 救 世 主 鋪 路, 或 者 宣 稱 自 己 就 是 救 世 主 降 世 這 也 是 不 論 在 哪 個 國 家, 此 方 淨 土 的 彌 勒 信 仰 總 是 首 先 興 起 的, 之 後 就 被 政 府 壓 制 禁 止, 隨 著 他 方 淨 土 的 阿 彌 陀 信 仰 才 出 現 興 盛, 最 終 是 阿 彌 陀 淨 土 的 信 仰 力 量 勝 過 取 代 彌 勒 淨 土 信 仰 的 原 因 幾 世 紀 前 大 自 然 的 災 變, 還 被 ( 因 教 士 的 大 聲 疾 呼 而 讓 ) 西 洋 人 視 為 上 帝 的 懲 罰, 就 如 以 賽 亞 書 二 十 九 章 第 六 節 : 萬 軍 之 耶 和 華 必 用 雷 轟 地 震 大 聲 旋 風 暴 風 以 及 吞 滅 的 火 燄, 向 你 討 罪 早 期 毀 滅 性 的 地 震 後, 都 認 為 是 憤 怒 的 神 在 處 罰 人 類, 心 存 恐 懼 的 生 還 者, 必 會 聚 集 在 廣 場 和 街 道 上, 急 著 要 聽 教 士 或 僧 侶 的 預 言, 尤 其 災 後 的 餘 震, 更 會 加 強 了 僧 侶 威 脅 言 辭 的 力 量, 總 讓 信 徒 們 恐 懼 不 已 一 直 到 十 八 世 紀 有 了 地 震 的 研 究, 才 擺 脫 宗 教 神 話 和 迷 信, 而 建 立 了 科 學 的 地 位 因 此, 可 知 有 很 多 無 知 的 傳 教 士 或 僧 侶 都 會 趁 著 災 變 後, 大 肆 推 銷 罪 與 罰 的 預 言 和 迷 信,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