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y of Wu Jutong`s nourishing Yin in febrile disease theor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Wei Tangjun Adviser: Gong Jie



Similar documents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ediatric standard databas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linan Adviser:Prof. Han Xinmin Nanjing

57 mainly qi deficiency and yin deficiency. The most common syndrome types are kidney qi deficiency dual deficiency of qi and yin and kidney yin defic

< F63756D656E D2D796E2DB9A4D7F72D31C6DABFAF2D31D6D0D2BDD2A9CFD6B4FABBAF2D C4EA2DB5DA31C6DA2D30302DB7E2C3E6CDC6BDE9A3A D31A3A92E6D6469>

Time Estimation of Occurrence of Diabetes-Relate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by Ching-Yuan Hu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

Microsoft Word - pipi論文正式版.doc

Explore Rou Jin Yang Jing Learning Ideology Of Prof. Jin Hongzhu And Application Spinal Column Ailment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Doctorate Cand

I

Microsoft Word 王庆敏.doc


Microsoft Word - edu-re~1.doc

Microsoft Word - 發布版---規範_全文_.doc

概 述 随 着 中 国 高 等 教 育 数 量 扩 张 目 标 的 逐 步 实 现,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的 重 要 性 日 益 凸 显 发 布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质 量 年 度 报 告, 是 高 等 学 校 建 立 健 全 就 业 状 况 反 馈 机 制 引 导 高 校 优 化 招

鱼类丰产养殖技术(二).doc

疾病诊治实务(一)

名人养生.doc

<4D F736F F D2040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5FA7F5ABD8BFB3B9C5B871A661B0CFABC8AE61C2A7AB55ACE3A8732E646F63>


中老年保健必读(十).doc

27 i

% % ,542 12,336 14,53 16,165 18,934 22,698 25, ,557 7,48 8,877 11, 13,732 17,283 22,

海淀区、房山区(四)

穨ecr1_c.PDF

穨2005_-c.PDF

北京理工大学.doc

尲㐵.⸮⸮⸮⸮⸮

东城区(下)

果树高产栽培技术(一).doc

物质结构_二_.doc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i

水力发电(九)

中国古代文学家(八).doc

景观植物(一)

Microsoft Word - 目录.doc

园林植物卷(三).doc

19q indd

厨房小知识_一_

中南财经大学(七).doc


赵飞燕外传、四美艳史演义

厨房小知识(五)

最新监察执法全书(十八).doc

园林植物卷(十二).doc

华东师范大学.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乳业竞争_一_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doc

untitled

最新执法工作手册(十六)

中国政法大学(六).doc

胎儿健康成长.doc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一年級散文教案.doc

米食天地教案

第32回独立行政法人評価委員会日本貿易保険部会 資料1-1 平成22年度財務諸表等

1. 本文首段的主要作用是 A. 指出 異蛇 的藥用功效 說明 永之人爭奔走焉 的原因 B. 突出 異蛇 的毒性 為下文 幾死者數矣 作鋪墊 C. 交代以蛇賦稅的背景 引起下文蔣氏有關捕蛇的敘述 2. 本文首段從三方面突出蛇的 異 下列哪一項不屬其中之一 A. 顏色之異 B. 動作之異 C. 毒性之

bnbqw.PDF

untitled

nb.PDF

第三章

Microsoft Word - 08 单元一儿童文学理论

項 訴 求 在 考 慮 到 整 體 的 財 政 承 擔 以 及 資 源 分 配 的 公 平 性 下, 政 府 採 取 了 較 簡 單 直 接 的 一 次 性 減 稅 和 增 加 免 稅 額 方 式, 以 回 應 中 產 家 庭 的 不 同 訴 求 ( 三 ) 取 消 外 傭 徵 費 6. 行 政 長

(f) (g) (h) (ii) (iii) (a) (b) (c) (d) 208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ACHIEVEMENT TES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THE SECOND LANGUAGE by Chen Wei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Graduate School and Colleg

Microsoft Word - MCHA

Microsoft Word - 2.v3n1.gjtm.docx

2006中國文學研究範本檔

Research on the Pediatric Stomatitis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Guide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Zhang Yu Adviser:Prof. L

A Study on JI Xiaolan s ( ) Life, Couplets and Theories of Couplets 紀 曉 嵐 ( ) 生 平 資 料 斠 正 及 對 聯 聯 論 研 究 LI Ha 李 夏 THE UNIVER


我国原奶及乳制品安全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ISOTOPE RATIO ANALYSIS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A Dissertation Presented By Chaoyong YANG Supervisor: Prof.D

苗 栗 三 山 國 王 信 仰 及 其 地 方 社 會 意 涵 The Influences and Implications of Local Societies to Three Mountain Kings Belief, in Taiwan Miaoli 研 究 生 : 林 永 恩 指 導

穨17.PDF

SVM OA 1 SVM MLP Tab 1 1 Drug feature data quantization table

untitled

211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The ocular hypertension of patients in the cont

穨75.PDF


穨1.PDF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Microsoft Word - \325\324\261\246\267\3222)

彩色地图中道路的识别和提取


《内外伤辨惑论》卷上 论阴证阳证

<4D F736F F D20D1F4D0E9CCE5D6CAD1F8C9FAB7BDB0B8D1D0BEBF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m~li~* ~ ± ~ 1Jz. IDfU Y:.. a~~.~.oor.~~b~.~fi~~p A Study of Developing a Mobile APP for Support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Pulse Diagnosis Based on Pul

马太亨利完整圣经注释—雅歌


二零零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會議

(1) (2) (3) 1. (1) 2

致 谢 本 论 文 能 得 以 完 成, 首 先 要 感 谢 我 的 导 师 胡 曙 中 教 授 正 是 他 的 悉 心 指 导 和 关 怀 下, 我 才 能 够 最 终 选 定 了 研 究 方 向, 确 定 了 论 文 题 目, 并 逐 步 深 化 了 对 研 究 课 题 的 认 识, 从 而 一

(Microsoft Word \256\325\260\310\267|\304\263\254\366\277\375.doc)

Transcription:

密 级 : 公 开 学 号 :20091037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的 研 究 研 究 生 指 导 教 师 学 科 专 业 所 在 学 院 毕 业 时 间 韦 堂 军 龚 婕 宁 中 医 临 床 基 础 基 础 医 学 院 2012 年 6 月

Study of Wu Jutong`s nourishing Yin in febrile disease theor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for the Master s Degree Candidate:Wei Tangjun Adviser: Gong Jien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China 学 号 :20091037 ii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的 研 究 作 者 姓 名 韦 堂 军 申 请 学 位 级 别 医 学 硕 士 指 导 教 师 姓 名 龚 婕 宁 职 称 教 授 学 科 专 业 中 医 临 床 基 础 研 究 方 向 温 病 治 法 研 究 学 习 时 间 自 2009 年 9 月 12 日 起 论 文 提 交 日 期 2012 年 4 月 6 日 学 位 授 予 单 位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至 2012 年 6 月 30 日 止 论 文 答 辩 日 期 2012 年 6 月 3 日 学 位 类 型 医 学 科 学 学 位

原 创 性 声 明 本 人 郑 重 声 明 : 所 呈 交 的 学 位 论 文, 是 本 人 在 导 师 的 指 导 下, 独 立 进 行 研 究 工 作 所 取 得 的 成 果 除 文 中 已 经 注 明 引 用 的 内 容 外, 本 论 文 不 包 含 任 何 其 他 个 人 或 集 体 已 经 发 表 或 撰 写 过 的 作 品 成 果 对 本 文 的 研 究 做 出 重 要 贡 献 的 个 人 和 集 体, 均 已 在 文 中 以 明 确 方 式 标 明 本 人 完 全 意 识 到 本 声 明 的 法 律 结 果 由 本 人 承 担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 需 亲 笔 ) 签 名 : 年 月 日 学 位 论 文 版 权 使 用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完 全 了 解 学 校 有 关 保 留 使 用 学 位 论 文 的 规 定, 同 意 学 校 保 留 并 向 国 家 有 关 部 门 或 机 构 送 交 论 文 的 复 印 件 和 电 子 版, 允 许 论 文 被 查 阅 和 借 阅 本 人 授 权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可 以 将 本 学 位 论 文 的 全 部 或 部 分 内 容 编 入 有 关 数 据 库 进 行 检 索, 可 以 采 用 影 印 缩 印 或 扫 描 等 复 制 手 段 保 存 和 汇 编 本 学 位 论 文 保 密, 在 年 解 密 后 适 用 本 授 权 书 本 学 位 论 文 属 于 不 保 密 ( 请 在 以 上 方 框 内 打 ) 学 位 论 文 作 者 ( 需 亲 笔 ) 签 名 : 年 月 日 导 师 ( 需 亲 笔 ) 签 名 : 年 月 日

目 录 目 录... ii 摘 要... iv Abstract... v 前 言... 1 一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及 方 剂 溯 源... 2 1.1 黄 帝 内 经 及 伤 寒 杂 病 论 的 启 示... 2 1.1.1 黄 帝 内 经 提 出 热 病 当 以 泄 热 养 阴 为 法... 2 1.1.2 伤 寒 杂 病 论 创 立 清 热 养 阴 方 剂... 4 1.2 晋 唐 金 元 医 家 的 影 响... 5 1.2.1 千 金 要 方 经 典 养 阴 清 热 方 剂... 6 1.2.2 外 台 秘 要 经 典 养 阴 清 热 方 剂... 7 1.2.3 金 元 医 家 辨 治 温 病 强 调 清 热 以 养 阴... 9 1.3 吴 又 可 治 温 疫 提 出 祛 邪 护 阴 及 瘥 后 养 阴... 11 1.3.1 祛 邪 护 阴 的 思 想... 11 1.3.2 瘥 后 养 阴 的 思 想... 12 1.4 叶 天 士 详 述 温 病 养 阴 两 大 治 法... 12 1.4.1 养 阴 注 重 益 胃 津 与 滋 肾 液... 13 1.4.2 养 阴 以 安 未 受 邪 之 地... 14 二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的 类 型 及 特 点... 14 2.1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的 基 本 类 型... 14 2.1.1 甘 寒 濡 润 法... 15 2.1.2 咸 寒 滋 阴 法... 15 2.1.3 酸 甘 化 阴 法... 16 2.1.4 甘 寒 合 辛 凉 法... 16 2.1.5 甘 苦 化 阴 法... 17 2.1.6 酸 苦 清 养 法... 17 2.1.7 甘 凉 甘 温 复 法... 17 2.1.8 咸 苦 寒 复 法... 18 2.2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的 主 要 特 点... 18 2.2.1 津 伤 病 浅 方 宗 轻 灵 不 腻... 18 2.2.2 阴 伤 夹 邪 施 以 邪 正 兼 顾... 19 2.2.3 病 深 虚 甚 重 在 滋 补 肝 肾... 19 2.2.4 阴 虚 及 阳 多 投 两 补 气 阴... 19 2.2.5 救 阴 护 精 主 以 滋 养 胃 津... 20 三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在 三 焦 辨 证 中 的 运 用... 20 3.1 温 病 养 阴 须 按 三 焦 分 治... 21 3.1.1 上 焦 温 病 养 阴 法... 21 3.1.2 中 焦 温 病 养 阴 法... 23 3.1.3 下 焦 温 病 养 阴 法... 25 3.2 温 病 养 阴 须 按 三 焦 选 药... 27

3.2.1 上 焦 养 阴 合 以 轻 灵 透 散... 27 3.2.2 中 焦 养 阴 尤 重 甘 寒 苦 寒... 28 3.2.3 下 焦 养 阴 常 配 厚 味 敛 摄... 28 四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组 方 特 点 及 临 床 应 用... 29 4.1 养 阴 法 的 组 方 特 点... 29 4.1.1 清 养 并 施, 兼 祛 余 邪... 29 4.1.2 养 阴 生 津, 兼 顾 脾 胃... 30 4.1.3 益 气 养 阴, 阳 生 阴 长... 31 4.2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的 现 代 应 用... 31 4.2.1 甘 寒 养 阴 法 的 应 用... 32 4.2.2 酸 甘 养 阴 法 的 应 用... 33 4.2.3 咸 寒 养 阴 法 的 应 用... 33 4.2.4 苦 甘 化 阴 法 的 应 用... 34 4.3 吴 鞠 通 养 阴 名 方 在 临 床 各 科 的 应 用... 34 4.3.1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34 4.3.2 皮 肤 疾 病... 35 4.3.3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36 4.3.4 血 液 疾 病... 37 4.3.5 肿 瘤 疾 病... 37 4.3.6 免 疫 系 统 疾 病... 39 4.3.7 内 分 泌 疾 病... 40 五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及 方 药 使 用 频 数 分 析... 40 5.1 温 病 条 辨 各 类 治 法 使 用 频 数... 40 5.2 养 阴 法 及 方 药 使 用 频 数... 42 5.2.1 温 病 条 辨 各 类 养 阴 法 使 用 频 数... 42 5.2.2 温 病 条 辨 养 阴 方 使 用 频 数... 43 5.2.3 温 病 条 辨 吴 鞠 通 医 案 养 阴 药 使 用 频 数... 44 六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运 用 验 案 探 析... 46 6.1 温 病 验 案... 46 6.2 杂 病 验 案... 55 6.3 临 证 实 录... 58 致 谢... 65 iii

摘 要 清 代 著 名 温 病 学 家 吴 鞠 通, 学 识 渊 博, 其 学 术 思 想 肇 始 于 内 经 伤 寒 杂 病 论, 参 考 唐 宋 金 元 各 名 家, 又 对 叶 天 士 温 病 治 疗 思 想 做 了 很 好 继 承 发 展, 其 擅 长 临 床 各 科 的 治 疗, 对 温 病 的 辨 治 尤 具 心 得 所 创 立 的 温 病 三 焦 辨 证 理 论, 与 叶 天 士 卫 气 营 血 辨 证 一 纵 一 横, 构 成 了 临 床 辨 治 温 病 的 理 论 体 系 吴 氏 强 调 温 病 以 伤 阴 为 重 要 病 机, 提 出 温 病 治 疗 以 救 阴 津 为 中 心 环 节 在 治 疗 上, 始 终 不 离 顾 护 机 体 津 液, 阐 明 了 温 病 留 得 一 分 津 液, 便 有 一 分 生 机 的 重 要 意 义 本 文 深 入 研 究 了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的 渊 源 及 其 特 点, 较 系 统 地 分 析 了 吴 氏 养 阴 法 的 分 类, 归 纳 总 结 了 吴 氏 养 阴 法 运 用 的 基 本 规 律, 并 对 吴 氏 养 阴 法 的 特 点 养 阴 方 的 组 成 思 路 现 代 应 用 进 行 了 探 讨 研 究 认 为, 吴 氏 养 阴 法 有 甘 寒 濡 润 法 甘 寒 合 辛 凉 法 酸 甘 化 阴 法 咸 寒 滋 阴 法 甘 苦 合 化 阴 气 法 等 在 临 床 具 体 应 用 时, 应 按 三 焦 所 属 脏 腑 选 择 不 同 的 养 阴 之 法, 在 药 物 使 用 上 亦 须 区 别 三 焦 病 位 而 有 所 变 化 大 抵 邪 在 上 焦 养 阴 法 应 合 以 轻 灵 透 散, 邪 在 中 焦 养 阴 需 重 视 甘 寒 苦 寒, 邪 在 下 焦 养 阴 法 常 配 厚 味 敛 摄 之 味 吴 氏 养 阴 法 非 单 纯 滋 补 呆 滞 之 法, 组 方 讲 究 轻 灵 透 解 清 养 并 施, 既 注 重 保 护 脾 胃, 又 不 忘 阳 生 阴 长, 颇 具 特 色 吴 氏 养 阴 法 数 据 统 计 显 示, 数 据 的 分 布 规 律 与 吴 氏 所 持 的 理 论 观 点 极 为 吻 合, 养 阴 治 法 所 占 比 重 高 出 其 他 治 法, 其 中 又 以 甘 润 存 津 甘 寒 酸 寒 等 养 阴 法 的 运 用 频 率 最 高 同 时, 吴 氏 养 阴 法 在 现 代 临 床 可 以 广 泛 运 用, 不 仅 治 疗 多 种 温 病, 而 且 在 内 外 妇 儿 诸 多 杂 病 中 亦 有 应 用, 并 已 取 得 可 喜 的 疗 效 可 见, 吴 氏 养 阴 法 在 现 代 临 床 仍 有 较 高 的 使 用 价 值, 其 理 论 及 方 法 应 当 更 好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关 键 词 :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iv

Abstract Wu Jutong,a distinguished febrile disease expert in Qing dynasty,inherited and developed Ye tianshi's febrile disease theory in his medical practice,of which Wenbing was his important study.importantly inspired by the some famous physicians in Tang,Song,Ji and Yuan dynasty,wu's medical theory has necessarily originated from Inner clasical and Shanghan Zabing theory.supplemented with Wei qi ying xu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ory by Ye Tian shi,wu's Sanjia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ory has greatly perfected the febrile disea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in febrile disease treatment,wu tirelessly emphasized that yin insufficiency was the important pathogenesis so the yin-nourishing method should not be neglected.even a small drop of yin fluid can indispensably support such a single minute of life.this thesis has discussed the origin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s of Wu's yin-nourishing method.this thesis has also discussed his yin-nourishing fomular and basic laws of Wu's yin-nourishing theory.the modern application of these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paper.the results are: Wu's yin-nourshing method contain sweet-moist, sweet-cool, acid-sweet, sweet-cold, salt-cold, sweet-bitter ect. In Wu's theory, the organism can respectively manifested the uper,middle,lower jiao symptom in febrile disease development, for which different treatment should be adorpted.for instance,in uper jiao febrile disease,the herbs that function light and diffusing should be used in yin-nourshing fomular, in the middle jiao, the the sweet-cold and bitter-cold herbs,in the lower jiao,the heavy scent and apocrustic herbs can't be ignored.importantly,wu didn't only emphasis the nourishing side in his thoery,he specifically stressed the ballance between evil and essence qi,the protection of spleen and stomach and yin-yang.the table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has truely coinsided to his owe theory that yin-nourishing method can't be ignored in febrile disease treatment,in which the sweet-moit,sweet-cold and acid-cold are comparatively high ranked.at the same time,wu's theory didn't narrow in febrile disease but also effectively used in other clinical field including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gynaecology,paediatrics and so on.we should better carry forward and develope Wu's theory. Keywords:WuJutong; febrile disease;yin-nourishing method; acid-sweat;formulas;frequency analysis. v

前 言 温 病 是 感 受 温 邪 引 起 的 一 类 急 性 外 感 热 病, 伤 阴 耗 液 为 其 重 要 的 病 理 变 化 盖 以 热 为 阳 邪, 耗 津 损 液 ; 湿 热 化 燥, 亦 可 消 耗 阴 液, 故 温 病 患 者 大 多 可 见 明 显 的 机 体 津 液 耗 灼 消 烁 之 象 历 代 医 家 均 十 分 重 视 温 病 伤 阴 的 特 点, 并 强 调 治 疗 应 注 重 滋 阴 养 液 顾 护 阴 液 吴 鞠 通 为 清 代 著 名 温 病 学 家, 其 秉 承 叶 天 士 之 学 术 思 想, 擅 长 临 床 各 科 的 治 疗, 尤 其 精 于 辨 治 温 病, 临 证 屡 起 沉 疴 吴 氏 勤 求 古 训, 博 取 众 家 之 长, 并 参 以 个 人 临 证 经 验, 创 立 了 三 焦 辨 证 理 论, 对 温 病 学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是 继 叶 天 士 薛 雪 之 后 的 又 一 温 病 学 巨 匠, 以 温 病 条 辨 医 医 病 书 吴 鞠 通 医 案 等 著 作 存 留 于 后 世 吴 氏 认 为 : 温 热 阳 邪 也, 阳 盛 则 伤 人 之 阴 也, 热 病 未 有 不 伤 阴 者, 其 耗 之 未 尽 者 胜, 尽 则 阳 无 所 流 恋, 必 脱 而 死 温 邪 伤 人 致 病, 多 自 上 焦 而 中 焦 下 焦, 病 变 由 浅 而 深, 病 势 病 情 逐 渐 加 重, 即 一 般 规 律 为 始 上 焦, 终 下 焦 在 此 过 程 中, 尽 管 病 机 多 样 病 情 复 杂, 但 往 往 伴 有 阴 液 消 耗 的 病 机, 因 而 提 出 治 疗 温 病 当 以 救 阴 精 为 要 务 的 基 本 法 则 吴 氏 运 用 养 阴 法 颇 多 心 得, 既 广 泛 采 撷 前 贤 之 精 粹, 又 体 现 个 人 之 经 验, 思 路 灵 活 独 特, 方 法 丰 富 多 变, 常 据 外 感 温 邪 的 性 质 及 损 伤 三 焦 部 位 的 差 异 组 方 用 药 有 的 补 而 不 腻 轻 而 不 浊, 有 的 酸 敛 并 用 守 而 不 走, 病 程 长 者, 则 大 剂 缓 投, 务 求 全 功 近 贤 任 应 秋 赞 曰 : 温 热 病 之 应 养 阴, 亦 夫 人 得 而 知 之, 但 究 应 如 何 育 养, 亦 吴 瑭 最 有 成 熟 的 经 验 因 此, 对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进 行 系 统 整 理 和 研 究, 具 有 重 要 的 现 实 意 义 本 文 以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治 法 为 主 线, 详 细 分 析 吴 氏 从 三 焦 立 论, 以 不 同 养 阴 法 治 疗 温 病 的 基 本 规 律 和 特 点, 并 对 其 常 用 养 阴 法 和 方 剂 进 行 统 计 分 析, 探 寻 吴 氏 养 阴 法 及 方 药 的 使 用 频 率, 籍 以 为 临 床 更 准 确 有 效 地 运 用 吴 氏 养 阴 法 提 供 理 论 与 方 法 上 的 指 导, 并 最 终 达 到 有 效 减 轻 患 者 病 变 缓 解 病 人 痛 苦 提 高 治 愈 率 的 目 的 此 外, 论 文 还 将 对 后 世 医 家 运 用 吴 氏 养 阴 法 的 成 功 医 案 进 行 分 析, 以 总 结 经 验, 开 拓 思 路, 为 临 床 实 践 提 供 有 益 的 借 鉴 1

一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及 方 剂 溯 源 温 病 学 家 吴 鞠 通, 精 研 内 经 伤 寒 论, 继 承 叶 天 士 学 术 思 想, 对 外 感 热 病 内 科 杂 病 妇 科 儿 科 针 灸 以 及 心 理 疗 法 均 有 造 诣 其 通 晓 温 病 理 法, 愤 于 市 医 不 能 破 除 成 见, 但 守 伤 寒 法 误 治 温 病, 或 根 本 不 识 温 病, 遂 怀 救 世 之 心, 禀 超 悟 之 性, 嗜 学 不 厌, 研 理 务 精, 抗 志 以 希 古 人, 虚 心 以 师 百 氏, 终 成 一 代 医 学 巨 擘 吴 氏 精 于 医 道, 学 识 广 博, 上 自 内 难 以 及 仲 景 之 学, 下 至 吴 又 可 叶 天 士 等 诸 大 家 之 论, 皆 有 深 刻 心 得, 并 涉 猎 晋 唐 宋 金 元 明 清 各 家 学 说 承 历 代 医 家 所 得, 吴 氏 深 喑 伤 阴 之 变 是 温 病 发 展 转 化 的 重 要 原 因, 充 分 认 识 到 养 阴 应 贯 穿 于 温 病 治 疗 的 始 终 因 此, 溯 本 求 源 分 析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形 成 的 学 术 渊 源, 可 以 看 出 其 各 类 养 阴 方 法 及 养 阴 方 的 创 立, 均 与 前 人 的 研 究 与 相 关 论 述 有 着 极 深 的 关 系 1.1 黄 帝 内 经 及 伤 寒 杂 病 论 的 启 示 1.1.1 黄 帝 内 经 提 出 热 病 当 以 泄 热 养 阴 为 法 黄 帝 内 经 ( 下 简 称 内 经 ) 是 现 存 最 早 的 中 医 典 籍, 确 立 了 中 医 治 疗 疾 病 的 诸 多 治 则 治 法 内 经 首 先 提 出 了 人 体 以 阴 阳 互 根 阴 阳 消 长 阴 阳 转 化 的 阴 阳 平 衡 学 说 为 基 础 的 生 理 病 理 现 象, 如 素 问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曰 : 阴 在 内, 阳 之 守 也 ; 阳 在 外, 阴 之 使 也, 素 问 生 气 通 天 论 曰 : 阴 平 阳 秘, 精 神 乃 治 内 经 还 详 细 描 述 了 阴 液 及 其 生 化 出 的 汗 尿 唾 涕 泪 等 分 泌 物 的 来 源 性 状 分 布 生 理 功 能, 并 对 阴 伤 的 病 理 变 化 做 了 论 述, 如 灵 枢 本 神 篇 曰 五 藏, 主 藏 精 者 也, 不 可 伤, 伤 则 失 守 而 阴 虚, 阴 虚 则 无 气 说 明 了 阴 精 在 生 理 病 理 方 面 的 重 要 性 金 匮 真 言 论 篇 云 : 夫 精 者 身 之 本 也, 故 藏 于 精 者, 春 不 病 温, 玉 版 论 要 篇 云 : 温 病 虚 甚 死, 这 些 论 述 为 温 病 养 阴 法 的 形 成 奠 定 了 生 理 病 理 基 础, 而 且 从 发 病 学 的 角 度 强 调 了 温 病 发 病 与 体 质 有 关, 体 质 强 弱 是 决 定 是 否 发 病 的 关 键 因 素, 尤 其 强 调 阴 精 在 温 病 发 病 中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温 病 条 辨 卷 首, 就 引 用 金 匮 真 言 论 所 论, 并 分 析 指 出 : 不 藏 精 三 字 须 活 看, 不 专 主 房 劳 说, 一 切 人 事 之 能 摇 动 其 精 者 皆 是 即 冬 日 天 气 应 寒, 而 阳 2

不 潜 藏, 如 春 日 之 发 泄, 甚 至 桃 李 反 花 之 类 亦 是 ( 温 病 条 辨 原 病 篇 ) 可 见, 内 经 有 关 阴 虚 与 温 病 关 系 的 论 述, 对 吴 鞠 通 认 识 温 病 阴 液 消 耗 的 病 机 特 点, 明 确 阴 精 亏 虚 及 内 热 素 盛 之 体 更 容 易 感 邪 后 表 现 出 伤 阴 的 征 象, 及 至 重 视 养 阴 以 治 温 病 等 均 有 影 响 养 阴 之 说 亦 肇 始 于 内 经 素 问 四 气 调 神 论 云 : 春 夏 养 阳, 秋 冬 养 阴, 其 意 在 顺 应 四 时 气 候 的 变 化 而 采 用 不 同 的 摄 生 方 法 而 内 经 至 真 要 大 论 中 关 于 热 病 病 因 与 发 病 的 论 述 及 治 法 则 被 后 世 奉 为 治 热 病 之 圭 臬, 其 曰 : 治 诸 胜 复 : 寒 者 热 之, 热 者 寒 之, 温 者 清 之, 清 者 温 之, 散 者 收 之, 抑 者 散 之, 燥 者 润 之 此 治 之 大 体 也, 明 确 指 出 了 寒 之 润 之 等 对 热 病 治 疗 原 则 在 此 基 础 上, 还 进 一 步 提 出 : 热 淫 于 内, 治 以 咸 寒, 佐 以 甘 苦, 以 酸 收 之, 以 苦 发 之, 以 咸 能 入 阴 分, 寒 能 制 热, 甘 能 补 益 能 缓 和, 苦 能 泄 热, 酸 能 敛 津 固 涩 ; 素 间 阴 阳 应 象 大 论 曰 : 精 不 足 者, 补 之 以 味 衰 者 补 之 后 世 吴 鞠 通 指 出 温 病 当 以 救 阴 为 急, 乃 从 此 而 出 此 外, 内 经 中 尚 有 诸 多 针 刺 法 治 疗 原 则, 亦 为 后 世 治 疗 温 热 性 疾 病 的 重 要 准 则, 如 素 问 刺 热 论 : 治 诸 热 者, 以 饮 之 寒 水, 乃 刺 之 必 寒 衣 之, 居 之 寒 处, 身 寒 而 止, 此 为 温 热 性 疾 病 以 寒 治 热 原 则 之 祖, 确 立 了 温 热 性 疾 病 当 以 寒 凉 方 法 治 疗 的 宗 旨, 此 与 狭 义 伤 寒 辛 温 解 表 温 经 散 寒 的 治 法 完 全 不 同 热 病 篇 更 明 确 指 出 : 热 病 三 日, 而 气 口 静, 人 迎 燥 者 以 泻 其 热, 而 出 其 汗, 实 其 阴 以 补 其 不 足 者, 提 出 了 温 热 性 疾 病 须 以 泄 热 养 阴 为 根 本 治 则 吴 鞠 通 解 释 说 : 实 其 阴 以 补 其 不 足 者, 此 一 句 实 治 温 热 之 吃 紧 大 纲 盖 热 病 未 有 不 亦 耗 阴 者, 其 耗 之 未 尽 则 生, 尽 则 阳 无 留 恋, 必 脱 而 死 也 强 调 了 温 病 泄 热 养 阴 方 法 的 重 要 性 概 而 言 之, 内 经 认 为, 外 感 疾 病 有 寒 有 热, 寒 邪 伤 人 当 温 散, 热 邪 伤 人 当 凉 解 罹 患 温 热 性 质 疾 病 者, 原 因 大 致 有 两 种, 一 则 为 时 值 气 候 炎 热, 暑 邪 当 令 时 节, 不 论 禀 赋 厚 薄 皆 有 受 病 之 机 ; 二 则 认 为 禀 赋 薄 弱 者 更 容 易 触 冒 外 邪, 温 热 病 邪 伤 人 后 容 易 表 现 为 诸 般 热 甚 津 伤 的 病 理 状 态, 如 口 渴 肤 热 喘 喝 躁 扰 舌 红 脉 数, 甚 则 狂 言 躁 动 奔 走 呼 号 神 志 异 常, 直 到 阴 竭 阳 脱 而 死 病 机 总 不 外 邪 之 所 凑, 其 气 必 虚, 治 疗 时 强 调 热 者 寒 之 藏 精, 对 疫 病 还 需 避 其 毒 气 等 重 要 原 则, 从 发 病 内 外 因 素 来 论 述 温 热 性 疾 病 的 治 疗 方 法, 后 世 概 括 为 扶 正 祛 邪 养 阴 清 热 育 阴 潜 阳 急 下 存 阴 滋 阴 泻 火 以 及 开 窍 息 风 等 治 法 如 3

此 种 种, 皆 对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1.1.2 伤 寒 杂 病 论 创 立 清 热 养 阴 方 剂 张 仲 景 的 伤 寒 杂 病 论 奠 定 了 外 感 热 病 及 内 伤 杂 病 辨 证 施 治 的 基 础, 后 世 又 称 其 为 方 书 之 祖, 以 其 理 法 精 微 且 方 药 精 简 疗 效 确 切, 后 世 医 家 治 疗 外 感 热 病 多 受 仲 景 理 论 之 影 响, 其 中 诸 多 方 剂 为 后 世 温 病 学 家 所 采 用, 吴 鞠 通 的 养 阴 治 法 及 养 阴 方 亦 受 到 其 很 大 启 发 仲 景 治 病 宗 阴 阳 和 之 理, 在 扶 阳 气 的 基 础 上, 也 注 重 存 津 液, 不 仅 在 辨 证 时 处 处 关 注 津 液 存 亡, 在 治 疗 中 也 常 据 津 伤 轻 重 立 法 组 方 用 药 伤 寒 论 中 明 确 论 述 外 感 温 热 性 疾 病 的 内 容 不 多, 其 热 证 多 为 外 邪 入 里 化 热 而 内 伤 阴 损 所 致, 但 亦 主 张 以 其 创 制 的 清 热 养 阴 方 剂 进 行 治 疗, 如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就 多 处 的 论 及, 太 阳 病 篇 中 说 : 伤 寒 脉 浮, 发 热 无 汗 渴 欲 饮 水, 无 表 证 者,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 伤 寒, 若 吐 下 后, 七 八 日 不 解, 热 结 在 里, 表 里 俱 热, 时 时 恶 风, 大 渴, 舌 上 干 燥 而 烦, 欲 饮 水 数 升 者,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 阳 明 病 篇 说 : 渴 欲 饮 水, 口 干 舌 燥 者,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此 为 感 受 外 邪 误 治 后 热 郁 于 里 化 燥 化 火, 伤 阴 耗 气 而 致 若 伤 寒 解 后 余 热 未 清, 津 伤 气 逆 者, 则 用 竹 叶 石 膏 汤 清 热 养 阴, 方 中 以 竹 叶 疗 膈 上 之 热, 石 膏 清 胃 中 之 火, 人 参 扶 元 气 以 生 津, 麦 冬 凉 心 肺 以 润 燥 ( 徐 大 椿. 徐 灵 胎 医 略 六 书 女 科 指 要 [M]. 上 海 : 赵 翰 香 居,1903.19.) 少 阴 病 篇 论 述 了 黄 连 阿 胶 汤 证 : 少 阴 病, 得 之 二 三 日, 心 中 烦, 不 得 卧, 黄 连 阿 胶 汤 主 之, 以 黄 连 黄 芩 清 心 火 除 烦 热, 阿 胶 鸡 子 黄 芍 药 滋 肾 水 养 阴 血, 该 方 酸 寒 养 阴, 育 阴 清 热, 交 通 心 肾, 使 水 火 既 济 而 心 肾 得 交 吴 氏 下 焦 温 病 有 少 阴 温 病, 真 阴 欲 竭, 壮 火 复 炽, 心 中 烦, 不 得 卧 者, 黄 连 阿 胶 汤 主 之, 实 出 于 此 仲 景 还 擅 长 利 用 药 物 五 味 相 合 的 衍 化 滋 养 阴 津, 如 治 误 汗 伤 津 筋 脉 失 养 而 脚 挛 急 者, 用 酸 甘 化 阴 法, 取 芍 药 甘 草 合 用 使 阴 液 复 而 筋 得 所 养 则 挛 急 可 解 ; 对 少 阴 阴 虚 咽 痛 者, 用 甘 寒 滋 阴 润 燥 法, 用 猪 肤 蜂 蜜 滋 肾 水 清 虚 热, 水 生 热 退 则 咽 痛 自 除 ; 对 阴 血 亏 虚, 脉 结 代, 心 动 悸 者, 用 炙 甘 草 汤 辛 甘 滋 养 宣 化 法, 重 用 地 黄 阿 胶 麦 冬 峻 补 阴 血 以 充 血 脉, 并 合 用 桂 枝 生 姜 宣 通 阳 气 以 助 生 化, 使 阴 血 充 盛 脉 气 通 行, 则 脉 自 可 复, 心 悸 自 平 吴 鞠 通 常 用 之 酸 甘 甘 寒 咸 寒 等 法, 加 减 复 脉 汤 一 甲 二 甲 三 甲 复 脉 汤 大 定 风 珠 等 皆 与 之 相 合 4

而 且, 仲 景 在 临 床 运 用 汗 吐 下 和 温 清 消 诸 法 时, 还 将 养 阴 存 津 的 学 术 思 想 融 会 其 中, 体 现 了 他 对 津 液 的 重 视 包 括 解 表 中 敛 阴 升 津 泻 下 中 润 燥 滋 阴 和 解 中 柔 肝 养 阴 温 里 中 补 益 阴 血 清 热 中 养 阴 生 津 利 水 中 育 阴 和 营 滋 阴 中 助 阳 化 阴 补 土 中 润 养 脾 阴 等 ( 马 红, 王 灿 晖, 杨 进. 伤 寒 论 养 阴 存 津 治 法 探 析.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2001;17(1):13-15) 仲 景 在 金 匮 要 略 中, 对 杂 病 的 辨 证 论 治 时, 亦 将 滋 阴 养 血 生 津 填 精 等 养 阴 法 与 其 他 治 法 有 机 地 结 合, 对 后 世 吴 鞠 通 有 着 启 迪 作 用 如 金 匮 要 略 中 所 论 述 的 暍 病, 实 为 暑 热 之 邪 所 导 致 的 温 热 性 疾 病, 其 曰 : 太 阳 中 热 者, 暍 是 也 其 人 汗 出 恶 寒, 身 热 而 渴,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主 之 因 其 为 盛 暑 季 节 直 接 触 冒 暑 热 之 邪 致 病, 邪 热 炽 盛, 气 阴 两 伤, 故 以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辛 寒 清 气 养 阴 金 匮 痉 湿 暍 病 脉 证 治 篇 针 对 痉 病 津 液 不 足, 筋 脉 失 养, 以 瓜 蒌 根 滋 阴 增 液, 提 出 以 清 热 养 阴 益 气 为 法 吴 鞠 通 多 处 用 此 法 治 疗 阳 明 温 病 气 阴 耗 伤 者 1.2 晋 唐 金 元 医 家 的 影 响 晋 唐 金 元 时 期 对 于 外 感 温 热 病 邪 所 致 疾 病 的 认 识 尚 处 于 萌 芽 状 态, 相 关 著 述 不 多, 但 在 千 金 要 方 外 台 秘 要 肘 后 备 急 方 等 著 名 方 书 中 已 有 了 养 阴 方 剂 的 记 载, 其 适 应 病 机 有 温 邪 自 外 受 者, 也 有 内 伤 津 液 表 现 为 里 热 征 象 者 同 时, 不 少 医 家 们 对 外 感 热 病 进 行 了 理 论 探 讨, 提 出 了 有 别 于 仲 景 治 疗 伤 寒 之 法 的 新 见 解, 如 庞 安 时 郭 子 和 提 出 对 外 感 温 热 与 外 感 伤 寒 应 加 以 区 别, 治 疗 方 法 不 能 混 淆 ; 刘 河 间 等 人 强 调 温 病 治 以 寒 凉, 王 安 道 则 详 析 外 感 温 热 病 与 伤 寒 有 根 本 的 不 同, 在 概 念 上 将 其 加 以 区 分, 进 一 步 明 确 了 温 病 易 伤 阴 的 特 点 这 些 论 述, 对 后 世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均 有 启 发 千 金 方 外 台 秘 要 对 养 阴 药 的 使 用 已 较 为 广 泛, 其 中 甘 寒 甘 酸 咸 寒 之 剂, 以 及 养 肺 益 胃 滋 肾 诸 法, 已 经 大 体 具 备 如 千 金 方 常 以 麦 冬 竹 叶 乌 梅 玉 竹 芦 根 花 粉 甘 草 等 药 生 津, 千 金 翼 方 卷 第 十 八 杂 病 上 胸 中 热 第 五 半 夏 汤 : 生 地 黄 煎 主 热 方 中 用 生 地 黄 汁 生 麦 门 冬 汁 生 地 骨 皮 生 天 门 冬 栝 蒌 知 母 石 膏 竹 叶 白 蜜 等 药, 甘 寒 清 热 养 阴 生 津 现 对 外 台 秘 要 方 及 千 金 方 著 作 中 的 主 要 养 阴 方 作 简 要 分 析, 结 合 金 元 医 家 清 热 养 阴 的 理 论 与 方 法, 以 探 究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与 其 的 渊 源 5

1.2.1 千 金 要 方 经 典 养 阴 清 热 方 剂 备 急 千 金 要 方 主 要 养 阴 清 热 方 剂 : (1) 石 斛 地 黄 煎 方 : 治 妇 人 虚 羸 短 气, 胸 逆 满 闷, 风 气 石 斛 生 地 黄 汁 桃 仁 甘 草 大 黄 紫 菀 麦 门 冬 茯 苓 醇 酒 (2) 知 母 汤 : 治 产 后 乍 寒 乍 热, 通 身 温 壮, 胸 心 烦 闷 方 知 母 芍 药 黄 芩 桂 心 甘 草 (3) 生 地 黄 汤 : 治 崩 中 漏 下, 日 去 数 升 方 生 地 黄 ( 一 斤 ) 细 辛 ( 三 两 ) (4) 治 虚 劳 口 干 方 : 麦 门 冬 二 两 大 枣 三 十 枚 (5) 地 黄 煎 : 治 热 风 心 烦 闷 及 脾 胃 间 热 不 下 食 冷 补 方 生 地 黄 汁 ( 二 升 ) 枸 杞 根 汁 ( 三 升 ) 生 姜 汁 酥 ( 各 三 升 ) 荆 沥 竹 沥 ( 各 五 升 ) 天 冬 人 参 ( 各 八 两 ) 茯 苓 ( 六 两 ) 大 黄 栀 子 仁 ( 各 四 两 ) (6) 地 黄 煎 方 : 治 筋 实 极, 手 足 爪 甲 或 青 或 黄 或 黑 乌 黯, 四 肢 筋 急 烦 满 生 地 黄 汁 ( 三 升 ) 生 葛 汁 生 玄 参 汁 ( 各 一 升 ) 大 黄 升 麻 ( 各 二 两 ) 栀 子 仁 麻 黄 犀 角 ( 各 三 两 ) 石 膏 ( 五 两 ) 芍 药 ( 四 两 ) 分 析 上 方 石 斛 地 黄 煎 知 母 汤 地 黄 煎 所 用 生 地 黄 汁 麦 冬 知 母 芍 药 玄 参 汁 等 多 是 滋 阴 泄 热 之 品, 配 伍 生 石 膏 犀 角 等 加 强 清 热 之 效 这 类 方 剂 对 温 热 病 伤 阴 者 颇 为 适 合 吴 氏 认 为 热 病 邪 热 炽 盛, 由 表 入 里, 可 见 内 外 皆 热 气 血 两 燔 入 营 动 血 之 证, 治 法 以 大 清 气 血 泄 热 存 津 为 要 在 温 病 条 辨 用 方 中, 上 焦 太 阴 温 病 之 玉 女 煎 去 牛 膝 加 元 参 方 犀 角 地 黄 汤 清 营 汤 等, 多 用 生 地 黄 玄 参 知 母 麦 冬 芍 药 等 甘 寒 酸 甘 咸 寒 之 品 滋 阴 存 津, 以 生 石 膏 丹 皮 犀 角 等 苦 寒 咸 寒 之 品 清 热 泻 火 护 液 保 津 (7) 天 门 冬 大 煎 : 治 男 子 五 劳 七 伤 八 风 十 二 痹 伤 中 六 极 天 门 冬 生 地 黄 ( 切, 各 三 斗 半 捣 压 尽 取 汁 ) 白 蜜 ( 三 升, 炼 ) 酥 ( 三 升, 炼 ) 枸 杞 根 獐 骨 ( 一 具 ) (8) 生 地 黄 煎 : 主 热 方 生 地 黄 汁 ( 四 升 ) 生 地 骨 皮 生 天 门 冬 ( 去 心 ) 生 麦 门 冬 汁 白 蜜 ( 各 一 升 ) 竹 叶 ( 切 ) 四 两 ) (9) 枸 杞 汤 : 治 渴 而 利 者 方 枸 杞 枝 叶 ( 一 斤 ) 黄 连 栝 萎 根 甘 草 石 膏 ( 各 三 两 ) (10) 枸 杞 汤 : 治 虚 劳, 口 中 苦 渴, 骨 节 烦 热 或 寒 者 方 枸 杞 根 白 皮 ( 切, 6

五 升 ) 麦 门 冬 ( 三 升 ) 小 麦 ( 二 升 ) (11) 麦 门 冬 饮 方 : 麦 门 冬 ( 二 十 五 枚 ) 米 ( 二 十 五 粒 ) (12) 栝 楼 汤 : 治 产 后 渴 不 止 栝 蒌 根 ( 四 两 人 参 麦 门 冬 ( 各 三 两, 去 心 ) 大 枣 ( 三 十 枚, 擘 ) 土 瓜 根 ( 五 两 ) 干 地 黄 甘 草 ( 炙, 各 二 两 ) 分 析 热 病 多 气 阴 两 伤 余 热 不 尽 证, 气 阴 耗 伤 太 甚 者 病 情 危 急 大 率 虚 损 太 过 者, 当 以 扶 正 为 主, 驱 邪 为 次, 或 标 本 兼 顾 扶 正 祛 邪 同 施, 上 方 瓜 蒌 汤 为 滋 阴 益 气 之 剂, 天 门 冬 大 煎 生 地 黄 煎 枸 杞 汤 等 方, 皆 是 专 事 养 阴 滋 补 之 剂 温 病 条 辨 所 列 护 阳 和 阴 汤 三 才 汤 人 参 乌 梅 汤 以 及 专 翕 大 生 膏 等 方, 皆 寓 有 上 述 诸 方 之 意, 其 适 应 证 亦 多 与 此 相 类 似 1.2.2 外 台 秘 要 经 典 养 阴 清 热 方 剂 外 台 秘 要 方 中 的 主 要 养 阴 方 在 伤 寒 温 病 天 行 以 及 消 渴 篇 中 较 多 : (1) 小 品 葳 蕤 汤 : 疗 冬 温 及 春 月 中 风 伤 寒, 则 发 热, 头 眩 痛, 喉 咽 干 舌 强, 胸 内 疼, 心 胸 痞 满, 腰 背 强 方 葳 蕤 二 两 白 薇 二 两 麻 黄 二 两 ( 去 节 ) 独 活 二 两 杏 仁 二 两 ( 去 皮 尖 ) 芎 䓖 二 两 甘 草 二 两 ( 炙 ) 青 木 香 二 两, 无, 可 用 麝 香 一 分 代 之 (2) 栝 蒌 汤 : 主 渴 饮 方 栝 蒌 根 ( 内 黄 脉 少 者 三 两 ) (3) 五 味 麦 门 冬 汤 方 : 伤 寒 下 后, 除 热 止 渴 麦 门 冬 ( 去 心 ) 五 味 子 人 参 甘 草 ( 炙 ) 石 膏 ( 碎 各 一 两 ) (4) 生 地 黄 汤 方 : 疗 天 行 二 七 日 外, 至 三 七 日 不 歇, 或 寒 或 热, 来 去 吸 吸, 四 肢 羸 瘦, 饮 食 不 能, 腹 中 虚 满, 热 毒 不 安 生 地 黄 ( 汁 一 升 ) 生 麦 门 冬 ( 汁 一 升 ) 赤 蜜 ( 一 升 ) 人 参 ( 二 两 ) 白 术 ( 三 两 ) 桂 心 ( 一 两 ) 甘 草 ( 二 两 炙 ) 生 地 骨 皮 ( 四 两 ) 升 麻 ( 三 两 ) 石 膏 ( 八 两 碎, 绵 裹 ) (5) 地 黄 汤 方 : 疗 天 行 肺 热 咳 嗽, 喉 有 疮 地 黄 ( 切 一 升 ) 升 麻 玄 参 芍 药 柴 胡 麦 门 冬 ( 去 心 各 八 分 ) 贝 母 ( 六 分 ) 竹 叶 (6) 竹 叶 汤 方 : 疗 天 行 表 里 虚 烦 不 可 攻 者 竹 叶 ( 二 把 ) 石 膏 ( 碎, 绵 裹 一 升 ) 麦 门 冬 ( 去 心 一 升 ) 半 夏 ( 半 升 洗 ) 人 参 甘 草 ( 各 二 两 ) 分 析 外 感 温 热 疾 病 的 治 则 为 辛 凉 解 表, 寒 凉 清 热 邪 在 上 焦 者, 以 清 卫 表 之 邪 热 为 主, 每 以 薄 荷 桑 叶 菊 花 银 花 连 翘 之 类, 卫 表 郁 闭 或 兼 夹 湿 邪 7

者 可 佐 以 辛 温 之 剂 以 增 发 散 功 效 上 方 葳 蕤 汤 辛 温 辛 寒 甘 寒 同 用, 解 表 驱 邪, 麻 黄 独 活 为 辛 温 之 品, 于 热 病 本 不 宜 投 用, 但 与 甘 寒 之 葳 蕤 苦 辛 寒 之 白 薇 同 用, 能 抑 制 其 温 性 而 存 其 发 散 之 效 盖 前 人 治 疗 温 病, 多 宗 仲 景 伤 寒 六 经 法, 后 世 稍 有 觉 悟, 改 以 辛 温 加 苦 寒 或 咸 寒 之 品 取 效, 虽 还 不 能 算 是 严 格 意 义 上 的 温 病 治 法, 但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已 不 同 于 前 人 以 辛 温 药 误 治 温 病, 无 疑 是 一 种 进 步 瓜 蒌 根 为 甘 寒 养 阴 之 品, 对 于 温 邪 伤 肺, 津 液 耗 伤 者 可 投 用, 吴 鞠 通 即 有 太 阴 风 温, 但 咳, 身 不 甚 热 肺 热 加 黄 芩, 渴 者 加 花 粉 之 用 后 方 五 味 子 麦 门 冬 汤 生 地 黄 汤 等 为 甘 寒 咸 寒 或 酸 甘 寒 养 阴 除 热 之 剂, 养 阴 之 中 配 以 辛 寒 之 味, 寓 滋 阴 与 清 热 同 施 竹 叶 汤 则 清 热 透 散 之 力 更 强, 体 现 了 清 透 与 滋 养 并 用 的 特 点 后 世 沙 参 麦 冬 汤 益 胃 汤 清 燥 汤 等 仿 其 养 阴 之 思 路, 但 主 以 养 阴 (7) 芍 药 汤 神 方 : 疗 温 毒 病 及 吐 下 后 有 余 热, 渴 芍 药 ( 五 分 ) 黄 连 ( 四 分 ) 甘 草 ( 二 分 炙 ) 黄 芩 ( 二 两 ) 桂 心 ( 二 两 ) 栝 蒌 ( 二 分 ) (8) 地 黄 汁 汤 方 : 千 金 疗 急 黄, 热 气 骨 蒸, 两 目 赤 脉 地 黄 汁 ( 八 合 ) 大 黄 ( 六 分 末 ) 芒 硝 ( 一 两 ) (9) 地 黄 麦 门 冬 煎 : 主 肺 热 兼 咳 地 黄 汁 ( 三 升 ) 生 麦 门 冬 ( 三 升 ) 生 姜 汁 ( 一 合 ) 酥 ( 二 合 ) 白 蜜 ( 二 合 ) (10) 天 门 冬 煎 : 主 肺 间 热 咳, 咽 喉 塞 门 冬 麦 门 冬 款 冬 花 贝 母 紫 菀 茯 苓 升 麻 生 姜 蜜 酥 地 黄 分 析 上 方 芍 药 汤 神 方 地 黄 汁 方 天 门 冬 煎 以 祛 邪 养 阴 为 特 点, 反 映 了 攻 下 养 阴 清 热 养 阴 宣 肺 化 痰 养 阴 等 思 路, 是 邪 ( 热 ) 正 ( 阴 液 ) 同 治 方 剂 的 先 导 吴 氏 连 梅 汤 ( 云 连 乌 梅 麦 冬 生 地 阿 胶 ) 新 加 黄 龙 汤 ( 细 生 地 生 甘 草 人 参 生 大 黄 芒 硝 玄 参 麦 冬 当 归 海 参 姜 汁 ) 宣 白 承 气 汤 ( 生 石 膏 生 大 黄 杏 仁 粉 栝 楼 皮 ) 等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与 此 相 关 (11) 消 渴 方 : 麦 门 冬 ( 八 分 去 心 ) 茯 苓 ( 八 分 坚 白 者 ) 黄 连 ( 八 分 ) 石 膏 ( 八 分 碎 ) 葳 蕤 ( 八 分 ) 人 参 ( 六 分 ) 龙 胆 ( 六 分 ) 黄 芩 ( 六 分 ) 升 麻 ( 四 分 ) 栝 蒌 ( 十 分 ) 枳 实 ( 五 分 炙 ) 生 姜 屑 ( 十 分 ) 地 骨 皮 ( 六 分 ) 茅 根 ( 切 一 升 ) 粟 米 ( 三 合 ) (12) 茯 苓 汤 : 泄 热 止 渴 方 又 胃 腑 实 热, 引 饮 常 渴 茯 苓 ( 五 两 一 作 茯 神 ) 栝 蒌 ( 五 两 ) 知 母 ( 四 两 ) 小 麦 ( 二 升 ) 麦 门 冬 ( 五 两 去 心 ) 大 枣 ( 二 十 枚 8

去 核 ) 生 地 黄 ( 六 两 ) 葳 蕤 ( 四 两 ) 淡 竹 叶 ( 三 升 ) (13) 渐 消 瘦 方 : 热 中 虽 能 食 多, 小 便 多 地 骨 皮 ( 切 一 升 ) 麦 门 冬 ( 三 两 去 心 ) 黄 连 ( 二 两 ) 小 麦 ( 八 合 ) 人 参 ( 一 两 ) 又 方 : 人 参 ( 五 两 ) 麦 门 冬 ( 八 分 去 心 ) 牡 蛎 粉 ( 八 分 ) 干 地 黄 ( 十 分 ) 知 母 ( 八 分 ) 苦 参 ( 二 十 分 ) 黄 连 ( 八 分 ) 栝 蒌 ( 八 分 ) (14) 补 丸 方 : 疗 肾 消 渴, 小 便 数 黄 芪 ( 三 两 ) 栝 蒌 ( 三 两 ) 麦 门 冬 ( 三 两 去 心 ) 茯 神 ( 三 两 ) 人 参 ( 三 两 ) 甘 草 ( 三 两 炙 ) 黄 连 ( 三 两 ) 知 母 ( 三 两 ) 干 地 黄 ( 六 两 ) 石 膏 ( 六 两 研 ) 菟 丝 ( 三 两 ) 肉 苁 蓉 ( 四 两 ) 分 析 消 渴 为 内 科 杂 病, 以 阴 虚 燥 热 为 基 本 病 机, 病 证 中 后 期 往 往 见 气 阴 两 虚 之 证, 其 治 法 益 气 养 阴 清 热 泻 火 等 对 于 热 病 邪 热 炽 盛, 邪 少 虚 多 者 多 有 借 鉴 之 处 上 方 消 渴 方 茯 苓 汤 渐 消 瘦 方 多 为 内 伤 杂 病 方 剂, 但 其 清 热 存 津 及 养 阴 益 气 之 法 则 可 运 用 于 温 病 热 甚 津 亏 的 治 疗 1.2.3 金 元 医 家 辨 治 温 病 强 调 清 热 以 养 阴 金 元 时 期 虽 无 温 病 学 完 整 辨 治 理 论, 亦 无 专 门 治 疗 温 病 的 专 著, 但 一 些 医 家 已 经 意 识 到 伤 寒 与 温 病 的 不 同, 并 逐 渐 针 对 外 感 温 热 疾 病 的 治 法 进 行 了 初 步 的 思 考, 明 确 提 出 了 温 病 应 重 视 清 热 以 养 阴 的 观 点 清 泄 邪 热, 祛 除 耗 津 之 因, 从 而 可 间 接 达 保 护 阴 液 的 目 的 这 一 思 想 对 吴 氏 亦 有 较 大 影 响 现 举 其 要 者, 简 述 如 下 : 韩 祗 和 在 伤 寒 微 旨 论 ( 公 元 1085 年 ) 中 提 出 : 邪 气 在 表, 阳 气 独 有 余, 可 投 消 阳 助 阴 药 以 解 表, 这 可 以 认 为 是 温 病 泄 热 养 阴 清 解 外 邪 的 雏 形, 与 前 人 外 感 但 宗 仲 景 六 经 辨 治 而 以 麻 桂 等 辛 温 之 剂 相 比 颇 有 进 步 庞 安 时 肯 定 伏 邪 温 病 的 存 在, 但 同 时 宗 前 人 之 说 认 为 外 感 冬 温 之 毒 也 能 发 病, 指 出 辛 苦 之 人, 春 夏 多 温 病 者, 皆 由 冬 时 触 冒 寒 毒 所 致 在 伤 寒 总 病 论 ( 公 元 1100 年 ) 中 又 论 述 道 : 病 患 素 伤 于 风, 因 复 伤 于 热, 风 热 相 搏, 则 发 风 温 四 肢 不 收, 头 痛 身 热, 常 自 汗 出 不 解, 治 在 少 阴 厥 阴 ( 少 阴 火, 厥 阴 木 ), 不 可 发 汗, 汗 出 则 谵 语, 内 烦 扰 不 得 卧, 善 惊, 目 光 无 精, 提 出 颇 有 借 鉴 意 义 之 葳 蕤 汤 ( 葳 蕤 白 薇 麻 黄 独 活 大 杏 仁 ( 生 ) 芎 甘 草 青 木 香 葛 根 ( 各 一 两 ) 石 膏 ( 一 两 半 )) 和 知 母 石 膏 汤 ( 知 母 ( 一 两 ) 石 膏 ( 一 两 半 ) 9

葛 根 葳 蕤 ( 各 三 分 ) 甘 草 黄 芩 升 麻 人 参 杏 仁 羌 活 防 风 ( 各 半 两 )), 观 其 方 葳 蕤 葛 根 知 母 为 滋 阴 之 品, 石 膏 黄 芩 为 辛 寒 苦 寒 清 热 之 药, 但 是 麻 黄 独 活 羌 活 防 风 等 仍 为 辛 温 解 表 之 味, 即 治 法 为 辛 温 与 苦 寒 咸 寒 同 用, 以 达 辛 凉 辛 寒 清 解 外 邪 之 效, 吴 氏 温 病 治 法 便 力 戒 辛 温 宣 散, 主 张 以 辛 凉 宣 散 外 邪 兼 以 顾 护 津 液, 庞 氏 治 法 虽 未 完 备 但 避 免 了 单 用 辛 温 解 表 剂 误 汗 助 邪 之 弊 郭 子 和 仲 景 伤 寒 补 亡 论 ( 公 元 1181 年 ) 将 临 床 表 现 温 热 性 质 突 出 的 疾 病 做 了 分 类, 即 : 冬 伤 于 寒, 至 春 发 者, 谓 之 温 病 ; 冬 不 伤 寒, 而 春 自 感 风 寒 温 气 而 病 者, 亦 谓 之 温 ; 及 春 有 非 节 之 气, 中 人 为 疫 者, 亦 谓 之 温, 三 者 之 温, 自 不 同 也, 认 为 温 病 大 致 有 三 种 类 型, 有 因 冬 伤 于 寒 逾 时 而 发 者, 即 后 世 温 病 学 家 所 谓 伏 邪 温 病, 有 冬 不 伤 于 寒 而 春 直 接 感 受 风 寒 温 气 而 致 病 者, 即 后 世 所 谓 风 温 之 类 的 新 感 温 病, 另 外 亦 有 感 受 疠 气 为 病 之 瘟 ( 温 ) 疫 病 之 类 因 此, 清 热 祛 邪 就 成 为 治 疗 的 主 要 方 法, 这 与 明 清 温 病 学 家 的 认 识 已 经 颇 为 吻 合 刘 河 间, 后 世 尊 其 为 寒 凉 派 之 鼻 祖, 创 立 六 气 皆 从 火 化 六 经 传 变 皆 是 热 证 等 新 论, 力 倡 寒 凉 治 温 热 认 为 六 经 传 受, 由 浅 至 深, 皆 是 热 证, 非 有 阴 寒 之 证, 治 疗 应 主 以 寒 凉, 不 可 投 以 辛 温 热 药, 应 以 辛 凉 清 下 为 法 在 伤 寒 心 要 论 篇 首 即 说 : 夫 伤 寒 者, 前 三 日 在 表, 法 当 汗, 可 用 双 解 散, 连 进 数 服 必 愈, 创 制 防 风 通 圣 散, 提 出 以 凉 膈 散 合 解 毒 服 之, 解 散 极 热, 如 泻 火 热, 解 毒 调 胃 承 气 是 也 如 调 理 伤 寒, 白 虎 凉 膈 合 服 解 之, 以 天 水 散 大 柴 胡 汤 黄 连 解 毒 汤 三 一 承 气 汤 栀 子 豉 汤 桂 苓 甘 露 饮 等 寒 凉 剂 清 解 热 邪 其 辨 治 理 论 一 方 面 避 免 了 以 辛 温 法 治 疗 热 病 伤 阴 弊 端, 同 时 又 有 清 热 以 间 接 达 到 养 阴 的 目 的 可 见 刘 河 间 为 后 世 医 家 治 疗 温 病 提 供 了 理 法 方 药 的 指 导, 不 过 从 温 病 学 角 度 来 说, 其 理 论 仅 仅 是 区 别 于 前 人 以 伤 寒 必 宗 仲 景 的 一 次 创 新, 给 所 有 外 感 疾 病 皆 投 麻 桂 的 医 家 以 新 的 认 识, 但 观 其 方 药, 不 外 乎 投 寒 凉 药 以 制 辛 温 发 散 药 之 热 而 达 凉 解 外 邪 之 功, 并 未 以 辛 凉 发 散 药 味 治 疗 外 感 温 热 性 质 疾 病 另 外, 刘 河 间 在 辨 治 消 渴 疾 病 时 明 确 使 用 了 三 焦 一 词, 虽 旨 在 说 明 内 伤 杂 病 消 渴, 但 结 合 其 六 气 从 火 化 论 述 来 看, 这 对 于 后 世 吴 鞠 通 创 立 三 焦 辨 证 理 论 不 无 启 发 朱 丹 溪 著 格 致 余 论, 倡 导 滋 阴 学 说 该 书 以 相 火 论 阳 有 余 阴 不 足 沦 两 篇 为 中 心 内 容, 提 出 阳 常 有 余, 阴 常 不 足 的 观 点, 强 调 机 体 保 10

护 阴 气 的 重 要 性, 对 杂 病 诸 证 大 都 从 养 阴 出 发 进 行 治 疗, 并 由 此 确 立 了 滋 阴 降 火 的 治 则, 喜 用 知 母 黄 柏 龟 板 熟 地 白 芍 牛 膝 等 滋 肾 养 肝 之 品 其 养 生 代 表 方 为 大 补 阴 丸 大 补 阴 丸 用 熟 地 龟 板 猪 脊 髓 以 填 补 精 髓, 用 知 母 黄 柏 清 热 泻 火 虽 为 内 伤 杂 病 立 法, 在 用 药 上 仍 以 泻 火 为 重 点, 但 对 温 病 重 视 养 阴 及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的 创 立 均 有 重 要 影 响 王 安 道 著 医 经 溯 洄 集, 吴 鞠 通 评 其 始 能 脱 却 伤 寒, 辨 证 温 病, 王 氏 曰 : 凡 温 病 热 病, 若 无 重 感 表 证, 虽 间 见, 而 里 病 为 多 斯 时 也, 法 当 治 里 热 为 主, 而 解 表 兼 之, 亦 有 治 里, 而 表 自 解 者 误 发 其 表, 变 不 可 言 夫 惟 世 以 温 病 热 病 混 称 伤 寒, 提 出 了 温 病 治 法 辛 凉 散 热 救 阴 苦 寒 清 热 坚 阴 以 及 酸 寒 清 热 敛 阴 等 思 想 另 外, 罗 天 益 以 三 焦 辨 治 热 病, 重 视 凉 血 滋 阴, 多 用 连 翘 黄 芩 栀 子 大 黄 及 麦 门 冬 阿 胶 熟 地 黄 等, 如 下 焦 热 篇 采 用 三 才 封 髓 丹, 强 调 降 心 火 益 肾 水 滋 阴 养 血 润 补 下 燥 的 治 疗 原 则, 而 这 些 原 则 正 是 之 前 的 刘 河 间 及 之 后 的 朱 丹 溪 反 复 强 调 的, 说 明 在 整 个 金 元 时 期, 对 这 些 原 则 医 家 们 是 有 共 识 的 通 治 三 焦 甚 热 之 气 则 用 黄 连 黄 芩 大 黄 黄 柏 栀 子, 随 证 加 减 对 于 吴 氏 从 救 阴 角 度 辨 治 温 病 不 无 启 发 意 义 1.3 吴 又 可 治 温 疫 提 出 祛 邪 护 阴 及 瘥 后 养 阴 吴 又 可, 明 末 著 名 温 病 学 家, 其 人 极 富 创 新 精 神, 所 著 温 疫 论 是 祖 国 医 学 史 上 第 一 部 专 论 温 疫 的 不 朽 名 著 吴 氏 发 前 人 所 未 发, 为 温 疫 辨 治 理 论 作 出 了 极 大 的 贡 献, 其 对 吴 鞠 通 养 阴 治 法 的 主 要 影 响 可 概 述 为 以 下 两 方 面 : 1.3.1 祛 邪 护 阴 的 思 想 吴 又 可 认 为 疫 病 是 感 受 杂 气 而 引 起, 此 病 邪 具 有 很 强 的 传 染 性, 其 中 致 病 力 特 强 的 又 名 疠 气 疫 气 其 特 性 非 风 非 寒 非 暑 非 湿, 乃 天 地 间 别 有 一 种 异 气 所 感, 触 冒 之 人 无 论 长 幼, 发 病 群 体 症 状 相 似 杂 气 尚 具 有 特 异 性, 人 所 感 之 杂 气 牲 畜 可 感 而 不 病, 不 同 牲 畜 又 可 因 于 不 同 杂 气 而 发 为 多 种 疾 病, 但 多 为 热 证 温 为 阳 邪, 临 证 温 疫 多 易 伤 阴 液 故 吴 又 可 温 疫 论 中 多 处 反 映 了 他 重 视 养 阴 的 思 想 在 具 体 方 法 上, 吴 又 可 十 分 重 视 祛 邪 以 护 阴, 尤 其 在 11

邪 实 而 阴 液 亏 损 时, 主 张 采 用 攻 补 兼 施 法 治 之, 既 攻 下 祛 邪, 又 养 阴 护 液 祛 邪 是 吴 又 可 提 出 的 重 要 观 点, 认 为 大 凡 客 邪 贵 乎 早 逐. 乘 人 气 血 未 乱, 肌 肉 未 消, 津 液 未 耗 早 拔 去 病 根 为 要 耳 治 法 以 吐 下 为 主, 对 于 胸 膈 痞 闷, 欲 吐 不 吐, 虽 少 吐 而 不 快 者, 治 以 吐 法 ; 对 于 邪 在 肠 胃, 非 下 不 足 以 驱 邪 者, 治 以 攻 下 下 法 中, 吴 氏 认 为 疫 病 应 以 下 不 厌 早 为 原 则, 早 用 攻 下 可 及 早 解 除 病 邪 此 外 尚 需 注 意 因 症 数 攻 逐 邪 勿 拘 结 粪 下 后 间 服 缓 剂 等 疫 邪 本 易 伤 阴, 逐 邪 法 每 有 伤 正 之 虞, 吴 又 可 认 为 对 于 禀 赋 不 足 和 多 次 使 用 攻 法 者, 需 以 祛 邪 为 主 兼 顾 其 虚, 以 截 断 进 一 步 伤 阴 之 病 机 如 指 出 : 数 下 亡 阴, 日 久 失 下, 形 神 几 脱, 或 久 病 先 亏, 或 先 受 大 劳, 或 老 人 枯 竭 之 人, 或 素 多 火 而 阴 亏, 今 ( 攻 下 法 ) 重 亡 津 液, 对 里 无 积 滞 者 以 清 燥 养 荣 汤 ( 知 母, 天 花 粉, 当 归 身, 白 芍, 地 黄 汁, 陈 皮, 甘 草 ) 滋 阴 存 津 ; 对 里 实 证 与 虚 证 兼 有 者 则 以 承 气 养 荣 汤 ( 知 母, 当 归, 芍 药, 生 地, 大 黄, 枳 实, 厚 朴 ) 滋 阴 通 腑, 以 及 变 法 柴 胡 养 荣 汤 ( 柴 胡, 黄 芩, 陈 皮, 甘 草, 当 归, 白 芍, 生 地, 知 母, 天 花 粉 ) 篓 贝 养 荣 汤 ( 知 母, 花 粉, 贝 母, 瓜 蒌 实, 橘 红, 白 芍, 当 归, 紫 苏 子 ); 对 于 阴 虚 腑 实 皆 有 且 病 情 危 急, 补 而 不 受 攻 之 不 下 者, 以 陶 氏 黄 龙 汤 补 泻 兼 施, 邪 正 同 治 1.3.2 瘥 后 养 阴 的 思 想 吴 又 可 指 出 : 夫 疫 乃 热 病 也, 认 为 感 疫 病 邪 气 热 毒 内 郁 化 火, 阴 血 为 之 煎 熬, 因 此 阴 液 亏 虚 为 疫 病 病 邪 解 后 的 重 要 病 机 明 确 提 出 疫 病 外 邪 解 除 后 当 以 养 阴 增 液 为 主 以 复 其 虚, 不 可 以 人 参 黄 芪 白 术 甘 温 助 阳 药 越 补 越 壅, 甚 者 因 于 甘 温 益 气 剂 而 化 火 酿 痰, 危 害 匪 浅 专 制 清 燥 养 荣 汤 养 阴 存 津 治 疗 阴 枯 血 燥 之 证, 而 上 述 提 及 之 柴 胡 养 荣 汤 蒌 贝 养 荣 汤 承 气 养 荣 汤 等 则 为 滋 补 与 祛 邪 同 治 之 剂 对 于 胃 气 不 足 者, 吴 又 可 又 提 出 在 静 养 待 胃 气 来 复 的 同 时, 可 以 清 粥 消 息 调 养, 不 可 妄 投 甘 温 滋 补 此 外, 对 于 热 邪 伤 津, 出 现 口 渴 烦 热 时, 可 用 性 味 甘 寒 的 梨 汁 藕 汁 蔗 浆 西 瓜 等 果 汁 清 热 养 阴, 或 以 鲜 果 汁 养 阴 善 后 1.4 叶 天 士 详 述 温 病 养 阴 两 大 治 法 清 代 名 医 叶 天 士 是 温 病 学 理 论 的 奠 基 人, 对 温 病 学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极 大 的 贡 12

献, 后 世 被 尊 为 温 热 大 师 吴 鞠 通 温 病 学 术 思 想 深 受 其 影 响, 温 病 条 辨 中 诸 多 方 剂 化 裁 于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中 叶 天 士 的 用 药 经 验, 如 桑 菊 饮 即 取 材 于 指 南 风 温 案 方 药, 清 宫 汤 取 材 于 指 南 温 热 案 方 药, 连 梅 汤 取 材 于 指 南 暑 案 方 药 由 叶 氏 本 人 口 述 门 人 记 录 整 理 的 温 热 论 ( 又 名 外 感 温 热 篇 ) 为 温 病 学 奠 基 之 作 对 于 温 病 阴 伤 病 机, 叶 氏 重 在 补 益 胃 津 与 滋 养 肾 液, 同 时 提 出 了 养 阴 以 先 安 未 受 邪 之 地 等 治 疗 原 则 1.4.1 养 阴 注 重 益 胃 津 与 滋 肾 液 叶 氏 云 : 热 邪 不 燥 胃 津, 必 耗 肾 液, 明 确 指 出 了 温 邪 由 外 而 内, 津 伤 由 轻 而 重 的 基 本 规 律 叶 氏 认 为 胃 气 为 人 体 生 命 活 动 的 重 要 基 础, 胃 气 存 则 正 气 尚 盛, 症 状 虽 重 亦 有 转 机 ; 而 胃 气 消 亡 则 正 气 无 根, 虽 无 病 邪 却 亦 有 性 命 之 忧 由 于 胃 气 须 由 胃 之 津 液 滋 养, 所 以, 滋 养 阴 液 保 护 阴 液 是 叶 氏 治 疗 温 病 的 重 要 原 则 叶 氏 提 出 温 病 救 阴 不 在 血, 而 在 津 与 汗 的 治 疗 思 路, 强 调 当 邪 入 营 血 而 致 发 斑 者, 若 投 清 解 热 毒 消 斑 凉 血 之 剂 后 斑 仍 不 出 病 仍 不 解 者, 或 斑 出 热 不 解 者, 当 责 其 胃 津 亡, 治 疗 应 主 以 甘 寒, 重 则 如 玉 女 煎, 轻 则 如 梨 皮 蔗 浆 之 类 临 证 指 南 医 案 温 热 案 曰 : 气 分 之 热 稍 平, 日 久 胃 津 消 乏, 不 饥, 不 欲 纳 食 大 忌 香 燥 破 气 之 药, 以 景 岳 玉 女 煎, 即 认 为 热 邪 多 耗 伤 胃 津, 治 法 以 清 邪 热 存 胃 津 为 主 如 邪 气 在 气 分 留 恋 不 解 者, 治 法 仍 以 益 胃 为 要, 甘 寒 生 津 灌 溉 汤 水 以 资 作 汗 之 源 对 胃 阴 亡 舌 绛 而 光 亮 者, 叶 氏 指 出 当 急 用 甘 凉 濡 润 之 品 此 外, 叶 氏 治 疗 外 感 热 病 阴 伤 较 重, 涉 及 到 真 阴 虚 损 者, 滋 肾 液 为 重 要 方 法 指 出 温 邪 深 入 下 焦 肝 肾 必 当 消 耗 真 阴, 急 予 咸 寒 育 阴 以 治 之 叶 氏 辨 舌 验 齿 以 察 阴 液 消 亡 之 甚 微, 常 作 为 辅 助 辨 证 的 依 据 以 指 导 治 疗, 如 叶 氏 指 出 : 舌 绛 而 光 亮, 胃 阴 亡 也, 急 用 甘 凉 濡 润 之 品 ; 其 有 虽 绛 而 不 鲜, 干 枯 而 痿 者, 肾 阴 涸 也, 急 以 阿 胶 鸡 子 黄 地 黄 天 冬 等 救 之, 缓 则 恐 涸 极 而 无 救 也 温 热 危 急 重 症, 若 见 齿 如 枯 骨 者, 多 为 肾 液 枯 涸, 提 示 病 重 难 治 以 肾 水 枯 涸, 多 有 动 风 之 证, 治 疗 方 法 唯 有 滋 肾 阴, 兼 有 心 火 上 炎 者, 以 滋 阴 泻 火 为 要 这 些 论 述, 对 吴 鞠 通 以 不 同 养 阴 法 治 疗 温 病 产 生 了 重 要 影 响 例 如, 吴 氏 养 阴 常 用 甘 寒 生 津 咸 寒 增 液 填 补 真 精 等 法, 方 如 益 胃 汤 增 液 汤 复 脉 汤 等 13

1.4.2 养 阴 以 安 未 受 邪 之 地 叶 天 士 在 温 热 论 中 提 出 了 先 安 未 受 邪 之 地 的 治 疗 思 想, 充 分 体 现 了 叶 氏 治 未 病 的 观 点 因 五 脏 生 理 上 相 互 联 系, 病 理 上 相 互 影 响, 一 脏 病 则 无 不 影 响 它 脏, 而 脏 腑 本 有 虚 损 者, 则 更 易 受 病 或 传 变 尤 其 温 病 本 身 具 有 传 变 迅 速 的 特 点, 因 而 治 疗 时 更 应 着 眼 于 多 脏 腑 全 面 考 虑 叶 氏 认 为 温 邪 侵 入 中 焦, 以 胃 阴 受 伤 为 主 要 病 机, 甘 寒 滋 养 胃 阴 为 主 要 治 法, 同 时 考 虑 到 邪 热 有 继 续 向 下 焦 肝 肾 发 展 的 趋 势, 尤 其 肾 水 素 亏 之 人 感 邪 后 极 易 传 入 下 焦 因 此, 早 期 就 应 当 有 预 见 性 的 滋 养 肾 阴 叶 氏 说 : 或 其 人 肾 水 素 亏, 虽 未 及 下 焦, 先 自 彷 徨 矣, 必 验 之 于 舌 如 甘 寒 之 中 加 入 咸 寒, 务 在 先 安 未 受 邪 之 地 即 通 过 舌 象 了 解 阴 伤 情 况, 若 见 舌 色 绛 而 不 鲜, 干 枯 而 痿 者, 则 为 肾 阴 枯 涸 之 象, 应 先 期 用 药 以 防 传 变 可 在 遣 方 用 药 时 于 甘 寒 益 胃 之 中, 适 当 加 入 咸 寒 益 肾 之 品 以 固 肾 阴, 阻 断 病 邪 发 展 之 势 其 意 义 在 于 : 以 甘 寒 滋 阴 生 津 之 剂 滋 养 阴 液, 沃 焦 救 焚, 并 用 咸 寒 质 重 或 血 肉 有 情 之 剂 直 入 阴 分, 育 阴 益 肾, 防 止 邪 热 深 入 下 焦 二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的 类 型 及 特 点 养 阴 法 是 运 用 生 津 养 阴 之 品 以 滋 补 阴 液 的 一 种 方 法, 属 中 医 传 统 治 疗 八 法 中 的 补 法 范 畴 温 热 之 邪 最 易 耗 伤 阴 液, 而 病 至 后 期, 因 肝 肾 之 阴 受 耗 而 虚 象 更 为 严 重 因 此, 阴 液 耗 伤 是 温 病 的 主 要 病 理 变 化 之 一, 阴 液 的 耗 伤 程 度, 常 关 系 到 疾 病 的 发 展 病 情 的 轻 重 及 其 预 后 等, 故 温 病 养 阴 法 在 温 病 临 床 占 有 重 要 地 位 吴 鞠 通 为 温 病 而 设 的 养 阴 法 有 着 丰 富 的 内 容, 不 仅 有 类 型 的 区 分, 而 且 各 具 特 点 2.1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的 基 本 类 型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有 多 种 变 化, 既 有 单 一 养 阴 法, 又 有 复 合 养 阴 法, 单 一 养 阴 法 针 对 病 机 较 为 简 单, 以 津 液 损 伤 为 主 者, 如 甘 冷 法 甘 寒 法 ; 复 合 养 阴 法 则 往 往 针 对 温 邪 伤 及 不 同 脏 腑 或 卫 气 营 血 不 同 层 次, 将 单 一 养 阴 之 法 与 不 同 祛 邪 之 法 相 配 合 而 组 成 复 法, 其 目 的 是 邪 正 并 治, 综 合 治 疗, 最 终 达 到 救 阴 的 目 的, 入 甘 寒 合 辛 凉 法 甘 苦 合 化 阴 气 法 概 而 言 之, 吴 氏 常 用 养 阴 之 法 大 致 可 分 为 以 下 几 类 : 14

2.1.1 甘 寒 濡 润 法 甘 寒 濡 润 法 指 用 甘 凉 濡 润 之 品 以 滋 养 胃 津 之 法, 是 吴 氏 温 病 养 阴 最 基 本 的 方 法 该 法 甘 寒 甘 凉, 益 胃 生 津, 适 用 于 温 病 阴 分 亏 虚, 邪 热 煎 熬, 津 伤 胃 虚 之 证 症 见 太 阴 温 病, 口 渴 甚 者 吐 白 沫 粘 滞 不 畅 阳 明 温 病, 渴 甚 者 燥 伤 胃 阴 胃 液 干 燥, 外 感 已 净 以 及 温 病 愈 后 脉 数, 暮 热, 常 思 饮 而 不 欲 食 病 后 肌 肤 枯 燥, 小 便 溺 管 痛 或 燥 咳 不 思 食 等 治 用 雪 梨 浆 ( 又 称 为 甘 冷 法, 以 新 汲 水 浸 泡 薄 梨 片 后 饮 其 水 取 水 之 凉 性 兼 以 梨 之 凉 润 多 汁, 合 之 则 能 甘 凉 生 津 止 渴 ) 五 汁 饮 ( 梨 汁 荸 荠 汁 鲜 苇 根 汁 麦 冬 汁 藕 汁 或 蔗 浆 ) 牛 乳 饮 若 阳 明 温 病, 下 后 汗 出, 胃 阴 不 足 者, 可 治 用 益 胃 汤 ( 沙 参 麦 冬 冰 糖 细 生 地 玉 竹 ) 吴 氏 认 为 : 病 系 阴 伤 阳 独, 法 当 救 阴 何 疑 重 胃 气, 法 当 救 胃 阴 何 疑 制 阳 土 燥 金 之 偏 胜, 配 孤 阳 之 独 亢, 非 甘 寒 柔 润 而 何 此 喻 氏 甘 寒 之 论, 其 超 卓 无 比 伦 也, 叶 氏 宗 之, 后 世 学 者, 咸 当 宗 之 矣 其 之 所 以 对 甘 凉 养 胃 之 说 推 崇 备 至, 是 因 为 盖 十 二 经 皆 禀 气 于 胃, 胃 阴 复 而 气 降 得 食, 则 十 二 经 之 阴 皆 可 复 矣 若 燥 伤 肺 胃 之 阴, 则 可 用 沙 参 麦 冬 汤 ( 沙 参 玉 竹 桑 叶 麦 冬 扁 豆 花 粉 生 甘 草 ) 玉 竹 麦 门 冬 汤 ( 玉 竹 麦 冬 沙 参 生 甘 草 ) 滋 养 肺 胃 等 因 肺 经 之 药 多 兼 走 阳 明, 阳 明 之 药 多 兼 走 肺 也 故 肺 胃 阴 伤, 治 法 相 同 2.1.2 咸 寒 滋 阴 法 咸 寒 滋 阴 法 适 用 于 温 病 邪 热 久 羁, 肝 肾 阴 液 过 度 耗 伤 之 证 因 其 真 阴 耗 损, 非 咸 寒 走 肾 之 剂 不 能 育 阴 存 津, 故 药 味 多 用 咸 寒 滋 腻 血 肉 有 情 之 品, 方 能 够 育 阴 滋 液, 填 精 固 本, 如 牡 蛎 鸡 子 黄 鳖 甲 龟 板 海 参 阿 胶 等 临 床 若 见 身 热 面 赤 口 舌 干 燥, 甚 至 齿 黑 唇 裂, 脉 虚 大, 手 足 心 热 甚 于 手 足 背 心 中 震 震, 舌 强 神 昏 温 病 耳 聋 口 燥 咽 干 神 倦 眠 舌 赤 苔 老 者, 均 宜 用 加 减 复 脉 汤 ( 炙 甘 草 干 地 黄 生 白 芍 麦 冬 阿 胶 麻 仁 ) 在 此 基 础 上, 又 有 一 二 三 甲 复 脉 汤, 均 系 加 减 复 脉 汤 加 减 而 得, 其 中 滋 养 肝 肾 之 要 则 一 若 下 焦 温 病 但 大 便 溏 者, 可 用 一 甲 复 脉 汤 ( 加 减 复 脉 汤 去 火 麻 仁, 加 牡 蛎 ) 养 阴 固 涩 ; 若 热 邪 深 入 下 焦, 脉 沉 数 舌 干 齿 黑 手 指 蠕 动 者, 则 可 用 二 甲 复 脉 汤 ( 加 减 复 脉 汤 加 生 牡 蛎 生 鳖 甲 ) 滋 阴 息 风, 防 其 痉 厥 加 重 ; 下 焦 温 病, 热 深 厥 甚, 脉 细 促, 15

心 中 憺 憺 大 动, 甚 则 心 中 痛, 用 三 甲 复 脉 汤 ( 二 甲 复 脉 汤 加 生 龟 版 ) 滋 填 真 阴, 潜 镇 虚 风 若 温 邪 久 踞 下 焦, 既 厥 且 哕, 脉 细 而 劲, 可 用 小 定 风 珠 ( 鸡 子 黄 阿 胶 生 龟 版 童 便 淡 菜 ); 若 邪 气 已 去 八 九, 真 阴 仅 存 一 二, 症 见 神 倦 瘛 疭, 脉 气 虚 弱, 舌 绛 苔 少, 时 时 欲 脱 者, 则 于 咸 寒 之 中 更 益 以 酸 味,, 为 酸 甘 咸 法, 用 大 定 风 珠 ( 生 白 芍 阿 胶 生 龟 版 干 地 黄 麻 仁 五 味 子 生 牡 蛎 麦 冬 炙 甘 草 鸡 子 黄 生 鳖 甲 ) 专 翕 大 生 膏 ( 人 参 茯 苓 龟 版 乌 骨 鸡 鳖 甲 牡 蛎 鲍 鱼 海 参 白 芍 五 味 子 麦 冬 羊 腰 子 猪 脊 髓 鸡 子 黄 阿 胶 莲 子 芡 实 熟 地 黄 沙 苑 蒺 黎 白 蜜 枸 杞 子 ) 2.1.3 酸 甘 化 阴 法 所 谓 酸 甘 化 阴 是 指 甘 寒 与 酸 寒 相 合 之 法, 常 用 于 阴 伤 之 急, 阴 液 随 汗 泄 利 下 而 亡, 津 气 暴 脱 者 如 治 上 焦 手 太 阴 暑 温, 汗 多, 脉 散 大, 喘 喝 欲 脱, 用 生 脉 散 ( 人 参 麦 冬 五 味 子 ) 酸 甘 化 阴, 守 阴 留 阳, 阳 留 则 汗 止 ; 以 人 参 为 君, 补 肺 中 元 气 治 太 阴 伏 暑, 舌 赤 口 渴 汗 多, 用 加 减 生 脉 散 ( 沙 参 麦 冬 五 味 子 丹 皮 细 生 地 ) 治 病 在 中 焦 之 疟 伤 胃 阴, 不 饥 不 饱, 不 便, 潮 热, 得 食 则 烦 热 愈 加, 津 液 不 复 者, 用 麦 冬 麻 仁 汤 ( 麦 冬 火 麻 仁 生 白 芍 何 首 乌 乌 梅 肉 知 母 ) 治 久 痢 病 在 下 焦, 阴 伤 气 陷, 肛 坠 尻 痠, 用 地 黄 余 粮 汤 ( 熟 地 黄 禹 余 粮 五 味 子 ); 治 久 痢 伤 阴, 口 渴 舌 干, 微 热 微 咳, 用 人 参 乌 梅 汤 ( 人 参 莲 子 炙 甘 草 乌 梅 木 瓜 山 药 ) 2.1.4 甘 寒 合 辛 凉 法 该 法 针 对 津 伤 而 热 势 尚 盛 或 热 邪 较 深 不 易 透 出 之 证, 予 以 甘 寒 养 阴 的 同 时 需 合 辛 凉 发 散 之 剂 使 邪 有 出 路, 味 辛 性 凉 之 品 如 竹 叶 生 石 膏 青 蒿 等 有 宣 散 清 凉 之 性, 或 直 接 清 解 气 分 热 邪, 或 借 其 辛 香 凉 窜 之 性, 与 性 寒 之 药 相 伍 能 增 强 清 解 热 邪, 泻 火 存 津 之 效, 有 标 本 兼 顾 之 意 所 以, 此 法 实 为 养 阴 祛 邪 之 复 法, 临 床 运 用 时 又 有 甘 寒 为 主 及 辛 凉 为 主 之 分, 全 在 据 证 灵 活 变 化 上 焦 太 阴 温 病, 气 血 两 燔, 用 玉 女 煎 去 牛 膝 熟 地 细 生 地 元 参 方 ( 生 石 膏 知 母 元 参 细 生 地 麦 冬 ) 辛 凉 清 气, 甘 寒 养 阴 ; 太 阴 温 病 发 疹 者, 可 用 银 翘 散 去 豆 豉 加 细 生 地 丹 皮 大 青 叶 倍 元 参 方 辛 凉 透 疹, 甘 寒 凉 血 阳 明 温 病, 脉 浮 而 促 者, 可 用 减 味 竹 叶 石 膏 16

汤 ( 竹 叶 石 膏 麦 冬 甘 草 ) 治 之 下 后 无 汗 脉 浮 者, 虽 病 情 传 至 中 焦, 而 且 阴 液 已 伤, 但 病 邪 仍 有 外 出 之 势, 故 用 银 翘 汤 ( 银 花 连 翘 竹 叶 生 甘 草 麦 冬 细 生 地 ) 辛 凉 透 表 达 邪 外 出, 甘 寒 增 液 以 资 汗 源 温 病 邪 入 下 焦, 如 见 夜 热 早 凉, 热 退 无 汗, 证 属 热 自 阴 来 者, 用 青 蒿 鳖 甲 汤 ( 青 蒿 鳖 甲 细 生 地 知 母 丹 皮 ) 甘 寒 养 阴 与 辛 凉 芳 香 透 络 同 施, 以 期 滋 阴 透 邪 2.1.5 甘 苦 化 阴 法 苦 寒 泻 火, 甘 寒 而 养 阴, 然 温 病 应 用 苦 寒 却 有 化 燥 伤 阴 之 虑 吴 氏 常 以 苦 寒 与 甘 寒 合 用, 取 其 清 热 泻 火 甘 苦 合 化 阴 气 之 效, 即 所 谓 甘 苦 合 化 法 如 其 用 黄 连 阿 胶 汤 ( 黄 连 黄 芩 阿 胶 白 芍 鸡 子 黄 ) 治 少 阴 温 病 阴 虚 火 炽 之 心 中 烦 不 得 卧 ; 加 减 黄 连 阿 胶 汤 ( 黄 连 阿 胶 黄 芩 炒 生 地 生 白 芍 炙 甘 草 ) 治 春 温 内 陷 下 痢 ; 冬 地 三 黄 汤 ( 麦 冬 黄 连 苇 根 汁 元 参 黄 柏 银 花 露 细 生 地 黄 芩 生 甘 草 ) 治 阳 明 温 病 无 汗 小 便 不 利 ; 在 医 案 湿 温 门 中 对 津 伤 又 伴 有 下 痢 厥 脱 者, 治 以 大 队 甘 寒 药 中 佐 以 苦 寒 药 黄 连 黄 芩 黄 柏 之 类, 并 稍 佐 酸 寒 之 品, 以 养 阴 固 脱 清 热 燥 湿 此 法 甘 苦 合 化, 有 育 阴 坚 阴 之 功, 为 温 病 养 阴 另 辟 蹊 径 2.1.6 酸 苦 清 养 法 酸 苦 清 养 法 是 指 用 甘 酸 之 品 与 苦 寒 药 物 配 合 使 用, 以 酸 甘 化 阴 苦 寒 泻 火, 方 如 连 梅 汤 ( 黄 连 乌 梅 麦 冬 生 地 阿 胶 ), 药 用 黄 连 苦 寒 以 清 泻 邪 热, 用 乌 梅 麦 冬 生 地 阿 胶 以 酸 甘 化 生 阴 液, 以 治 暑 邪 深 入 少 阴 入 厥 阴, 见 有 消 渴 麻 痹 等 证 候 者 此 法 亦 多 与 酸 甘 化 阴 法 同 用, 故 亦 可 将 其 归 于 酸 甘 化 阴 法 之 复 法 之 中 2.1.7 甘 凉 甘 温 复 法 该 法 多 用 于 温 病 气 阴 两 伤 邪 少 虚 多 之 证, 因 其 大 多 虚 损 较 著, 或 禀 赋 气 阴 不 足 之 体, 治 法 本 于 阴 阳 消 长, 阴 阳 互 根 之 理, 必 当 阴 阳 并 补, 但 其 病 究 属 温 热 病 邪 为 患, 故 仍 以 救 阴 为 主, 益 气 为 辅, 于 大 队 甘 寒 滋 阴 药 中 兼 用 甘 温 益 气 药 如 人 参 炙 甘 草 等 如 用 护 阳 和 阴 汤 ( 白 芍 炙 甘 草 人 参 麦 冬 干 地 黄 ) 治 素 17

体 气 阴 亏 虚 之 温 病 患 者 邪 气 己 去 八 九 者 ; 用 加 减 复 脉 仍 用 参 方 ( 炙 甘 草 干 地 黄 白 芍 麦 冬 阿 胶 麻 仁 人 参 ) 治 热 入 血 室 瘥 后 津 气 不 足 者 ; 用 三 才 汤 ( 人 参 天 冬 干 地 黄 ) 治 暑 病 后 期 气 阴 两 虚 者 2.1.8 咸 苦 寒 复 法 咸 寒 苦 寒 复 法 是 滋 水 泻 火 保 存 津 液 的 方 法, 虽 非 典 型 养 阴 之 法, 但 其 清 养 并 施, 可 达 养 阴 保 津 之 效, 防 止 热 邪 深 入 发 展, 故 此 处 仍 将 其 作 为 温 病 养 阴 之 法 作 一 分 析 该 法 以 祛 邪 清 热 与 咸 寒 甘 寒 滋 养 阴 液 合 法, 常 用 于 温 病 热 陷 心 包 或 热 入 营 血 之 证 如 太 阴 温 病, 或 阳 明 温 病, 温 邪 深 入 营 血, 内 陷 心 包, 出 现 寸 脉 大 舌 绛 而 干 口 不 渴, 或 发 斑, 或 神 昏 谵 语 者, 因 其 热 毒 炽 盛 而 阴 液 已 伤, 单 纯 清 热 已 不 胜 任, 单 纯 养 阴 又 恐 碍 邪, 故 取 其 咸 寒 以 救 肾 水 济 心 火, 苦 寒 以 清 热 解 毒 而 保 津 液, 分 别 用 清 营 汤 ( 犀 角 生 地 元 参 竹 叶 心 麦 冬 丹 参 黄 连 银 花 连 翘 ) 化 斑 汤 ( 石 膏 知 母 生 甘 草 元 参 犀 角 白 粳 米 ) 清 宫 汤 ( 元 参 心 莲 子 心 竹 叶 卷 心 连 翘 心 犀 角 尖 连 心 麦 冬 ) 等 方 治 之, 方 异 而 法 同, 皆 从 咸 寒 合 苦 寒 立 法 咸 寒 苦 寒 法 亦 用 于 中 焦 腑 实 之 热 结 液 干 证, 当 热 结 液 干 两 存 时, 可 用 护 胃 承 气 汤 ( 生 大 黄 元 参 细 生 地 丹 皮 知 母 麦 冬 ) 新 加 黄 龙 汤 ( 细 生 地 生 甘 草 人 参 生 大 黄 芒 硝 元 参 麦 冬 当 归 海 参 姜 汁 ) 增 液 承 气 汤 ( 元 参 麦 冬 细 生 地 生 大 黄 芒 硝 ) 2.2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的 主 要 特 点 吴 鞠 通 温 病 养 阴 法 不 仅 有 类 型 之 别, 而 且 临 证 应 用 时 随 证 变 化, 进 退 有 度, 具 有 不 同 特 点 2.2.1 津 伤 病 浅 方 宗 轻 灵 不 腻 吴 氏 有 治 上 焦 如 羽, 非 轻 不 举 之 论, 以 说 明 当 病 位 在 上 病 势 轻 浅 者, 用 药 当 以 轻 清 灵 动 为 法 其 轻 者, 既 指 药 物 特 性 的 气 味 薄 而 不 厚 重, 又 有 剂 量 小 用 不 重 剂 之 意 盖 温 邪 初 受, 阴 伤 不 甚, 外 邪 留 恋, 治 法 当 宗 驱 邪 防 伤 正 补 而 不 恋 邪 之 旨 吴 氏 善 于 在 祛 邪 之 中 配 合 养 阴, 以 期 透 邪 生 津, 预 防 他 变 常 根 据 邪 盛 阴 伤 的 程 度, 酌 情 选 择 养 阴 之 法 如 甘 润 存 津 法 以 甘 凉 滋 润 之 剂 轻 补 阴 津 18

甘 寒 养 阴 法 以 寒 凉 滋 阴 之 品 养 阴 扶 正, 甘 冷 法 则 但 取 药 食 两 用 之 水 果 取 汁 饮 用 这 些 方 法 复 阴 津 同 时 防 止 闭 门 留 寇, 滋 阴 能 够 辅 助 驱 邪 若 以 咸 寒 滋 腻 法 为 治, 不 免 药 过 病 所, 温 邪 反 易 羁 留 不 解, 甚 则 引 邪 深 入, 病 变 更 深 2.2.2 阴 伤 夹 邪 施 以 邪 正 兼 顾 邪 热 炽 盛 而 阴 伤 较 轻 者, 大 多 以 清 热 法 为 主, 佐 以 养 阴 生 津 倘 若 阴 伤 已 甚 而 邪 热 仍 盛 者, 则 又 不 可 轻 投 大 剂 寒 凉 祛 邪 之 法, 但 以 甘 润 存 津 或 甘 寒 滋 阴 法 又 失 之 偏 颇, 有 邪 难 解 除 之 虞 因 此, 吴 氏 常 在 养 阴 固 津 同 时 兼 顾 清 热 泻 火 或 兼 以 清 解 外 邪, 即 以 标 本 兼 顾 为 原 则 此 外, 温 邪 有 多 种 兼 夹, 如 夹 风 邪 湿 邪 燥 邪 等 临 证 时 吴 氏 往 往 针 对 外 邪 性 质 不 同, 养 阴 之 法 又 有 甘 寒 辛 凉 合 法, 甘 寒 苦 寒 同 用, 甘 寒 酸 寒 并 投 等 变 化 如 甘 寒 合 辛 凉 法 在 以 滋 阴 法 养 阴 增 液 同 时, 伍 以 辛 凉 发 散 法 领 邪 外 出 ; 若 外 邪 兼 以 湿 邪, 或 邪 热 炽 盛, 则 以 甘 寒 养 阴 法 和 苦 寒 燥 湿 法 苦 寒 直 折 泻 热 法 同 用 燥 邪 伤 阴 更 甚, 甘 寒 养 阴 法 需 和 酸 甘 敛 阴 之 味 同 用, 以 利 于 津 液 守 而 不 走 2.2.3 病 深 虚 甚 重 在 滋 补 肝 肾 温 邪 肆 虐 日 久, 必 将 耗 伤 肝 肾 阴 精 针 对 邪 传 下 焦, 肝 肾 阴 伤 或 水 不 涵 木 的 病 理 变 化, 吴 氏 有 治 下 焦 如 权, 非 重 不 沉 之 旨, 强 调 此 时 应 以 填 补 下 焦 肝 肾 真 阴 为 主, 多 选 咸 寒 滋 腻 血 肉 有 情 之 品 及 介 石 类 药 物 养 阴 法 则 多 用 咸 寒 养 阴 法 甘 寒 咸 法 咸 寒 甘 润 法 苦 甘 咸 寒 法 等 吴 氏 认 为, 下 焦 病 变 病 位 在 下, 且 咸 能 入 肾, 故 非 以 咸 寒 质 重 之 剂 不 能 直 入 下 焦 阴 分 以 填 补 真 阴 同 时, 咸 寒 之 剂 尚 能 入 阴 搜 邪, 镇 摄 息 风 2.2.4 阴 虚 及 阳 多 投 两 补 气 阴 温 邪 致 病 以 伤 阴 为 主, 但 机 体 阴 阳 互 根, 阴 伤 之 甚 必 进 而 耗 气 损 阳 诚 如 内 经 所 言 : 阴 在 内 阳 之 守 也, 阳 在 外 阴 之 使 也 津 气 同 源, 津 伤 则 气 亦 伤 也 故 温 病 邪 热 亢 盛 迫 津 外 泄, 或 热 盛 消 烁 阴 液, 均 易 导 致 气 阴 两 伤 之 变, 甚 则 气 随 津 脱 而 出 现 亡 阴 危 象 治 法 当 以 益 气 养 阴 为 主, 阴 阳 兼 顾, 补 其 气 而 敛 其 阴, 以 甘 凉 甘 温 复 法 为 代 表 该 法 不 但 注 重 救 阴 增 液, 同 时 兼 顾 温 补 元 气, 益 气 固 脱 19

2.2.5 救 阴 护 精 主 以 滋 养 胃 津 吴 鞠 通 继 承 叶 天 士 有 关 : 热 邪 不 伤 胃 津, 必 耗 肾 液 之 论, 滋 养 胃 津 及 填 补 肾 阴 为 养 阴 两 大 基 本 治 法 然 吴 氏 运 用 养 阴 法, 又 主 张 以 益 胃 津 为 其 关 键 胃 为 后 天 之 本, 是 人 身 精 气 的 来 源, 精 气 则 又 是 机 体 抗 病 康 复 的 重 要 物 质 基 础 灵 枢 五 味 云 : 胃 者, 五 脏 六 腑 之 海 也, 水 谷 皆 入 于 胃, 五 脏 六 腑 皆 禀 气 于 胃 灵 枢 海 论 又 云 : 胃 者, 水 谷 之 海 吴 氏 将 胃 的 功 能 概 括 为 体 阳 用 阴, 认 为 胃 为 足 阳 明, 主 诸 阳 之 会, 经 谓 阳 明 如 市, 体 本 阳 也 ; 其 用 主 纳, 主 下 降, 则 阴 也 并 强 调 胃 阴 在 人 体 的 生 理 功 能 中 十 分 重 要, 胃 阴 之 存 亡, 关 系 到 人 体 腐 熟 水 谷 的 功 能 是 否 正 常 温 病 条 辨 中 焦 篇 指 出 : 盖 十 二 经 皆 禀 气 于 胃, 胃 阴 复 而 气 降 得 食, 则 十 二 经 之 阴 皆 可 复 矣 同 时, 由 于 胃 处 中 焦, 所 有 疾 病 均 可 影 响 到 胃, 若 温 病 条 辨 中 焦 篇 所 言 : 阳 明 如 市, 胃 为 十 二 经 之 海, 土 者 万 物 之 所 归 也, 诸 病 未 有 不 过 此 者 温 热 病 邪 易 伤 及 胃 阴 因 此, 无 论 何 种 温 病, 均 可 导 致 胃 阴 受 损 故 而 在 温 热 病 的 治 疗 中, 恢 复 胃 的 功 能 滋 养 胃 阴, 乃 为 当 务 之 急 正 如 温 病 条 辨 上 焦 篇 提 出 的 : 重 胃 气, 法 当 救 胃 阴 无 疑 胃 为 阳 土, 喜 柔 润 恶 温 燥 因 此, 在 吴 鞠 通 诸 养 阴 法 中, 以 甘 寒 凉 润 法 的 使 用 最 多, 而 且 常 与 其 他 养 阴 法 配 合 应 用, 如 甘 寒 与 苦 寒 甘 寒 与 酸 寒 甘 寒 与 咸 寒 等 在 治 疗 上 焦 太 阴 病 变 中 焦 阳 明 病 变 下 焦 肝 肾 病 变 时, 虽 分 三 焦 辨 治, 但 均 重 视 通 过 滋 养 胃 阴 以 达 培 土 生 金 养 胃 固 中 滋 后 天 以 养 先 天 之 效, 可 谓 执 简 驭 繁, 切 中 病 机 之 肯 綮 三 吴 鞠 通 养 阴 法 在 三 焦 辨 证 中 的 运 用 三 焦 辨 证 是 温 病 辨 证 体 系 中 由 吴 鞠 通 创 立 的 理 论, 与 叶 天 士 创 立 的 卫 气 营 血 辨 证 纵 横 交 错 经 纬 相 依, 使 温 病 辨 证 方 法 趋 于 完 备 吴 氏 三 焦 辨 证 是 在 脏 腑 分 布 的 基 础 上, 根 据 病 邪 所 在 部 位 及 病 机 变 化 的 内 在 关 系, 将 温 病 起 病 后 的 临 床 证 候 加 以 归 类, 进 而 分 析 其 病 理 特 征 传 变 规 律 及 治 疗 大 法 的 理 论 其 中, 上 焦 病 证 主 要 为 手 太 阴 肺 与 手 厥 阴 心 包 的 病 变, 中 焦 病 证 主 要 为 足 阳 明 胃 手 阳 明 大 肠 和 足 太 阴 脾 的 病 变, 下 焦 病 证 主 要 为 足 少 阴 肾 和 足 厥 阴 肝 的 病 变 一 般 而 言, 邪 在 上 焦 肺 卫 出 现 逆 传 手 厥 阴 心 包 时 病 情 危 笃, 病 势 突 变 ; 而 大 多 数 温 病 则 由 上 中 下 三 焦 顺 序 渐 次 发 展, 温 邪 逐 渐 深 入 而 病 情 逐 步 加 重 吴 氏 养 阴 法 的 运 用, 20

贯 穿 了 三 焦 辨 证 的 基 本 思 路 和 用 药 特 色, 对 临 床 具 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3.1 温 病 养 阴 须 按 三 焦 分 治 吴 鞠 通 在 温 病 条 辨 中 提 出 : 本 论 始 终 以 救 阴 精 为 主 而 治 疗 阴 伤 的 对 策, 则 是 : 辛 凉 甘 寒 甘 咸, 以 救 其 阴 在 上 焦 以 清 邪 为 主, 清 邪 之 后, 必 继 以 存 阴 ; 在 下 焦 以 存 阴 为 主, 存 阴 之 先, 若 邪 尚 有 余, 必 先 搜 邪 虽 言 及 祛 邪, 然 实 质 乃 是 强 调 养 阴 从 温 病 条 辨 及 吴 鞠 通 医 案 来 看, 经 笔 者 统 计 所 见, 所 用 诸 法 中 以 养 阴 法 频 数 为 首 可 见, 养 阴 保 津 不 仅 是 理 论 上 的 阐 述, 也 充 分 体 现 在 温 病 三 焦 辨 治 的 全 过 程 吴 氏 治 疗 温 病 阴 伤 证, 首 先 强 调 应 按 三 焦 部 位 的 不 同 而 区 别 治 疗 以 下 以 三 焦 为 纲 温 病 条 辨 中 温 病 病 名 为 目, 简 要 叙 述 吴 氏 的 治 疗 经 验 3.1.1 上 焦 温 病 养 阴 法 温 病 上 焦 病 变 以 手 太 阴 肺 经 为 中 心, 病 变 过 程 中 多 损 伤 肺 阴, 针 对 此 特 点 吴 鞠 通 多 以 甘 寒 养 阴 药 为 主, 配 合 辛 凉 清 润 透 散 重 点 在 于 顾 护 滋 养 肺 ( 胃 ) 之 津 气, 临 证 又 据 病 之 不 同 而 变 化 (1) 风 温 温 热 风 温 者, 风 夹 温 也 三 时 伏 气 外 感 篇 曰 风 温 者, 春 月 受 风, 其 气 已 温, 经 谓 春 病 在 头, 治 在 上 焦 肺 位 最 高, 邪 必 先 伤 此 手 太 阴 气 分 先 病, 失 治 则 入 手 厥 阴 心 包 络, 血 分 亦 伤 以 春 季 风 木 当 令, 主 动 主 变, 时 值 阳 气 初 升, 天 气 渐 温 和, 风 邪 温 邪, 两 阳 相 合, 人 在 其 间 每 多 兼 感, 而 病 多 在 手 太 阴 肺 蒲 辅 周 谓 : 春 阳 过 盛, 感 受 温 风 而 病 者, 名 曰 风 温, 并 强 调 治 法 : 初 起 总 以 达 邪 外 出 为 要, 切 勿 过 早 使 用 寒 凉, 冰 伏 其 邪, 热 不 得 外 越 而 内 陷, 延 长 病 程, 甚 则 恶 化 风 温 初 起 往 往 阴 伤 不 著, 治 疗 但 以 辛 凉 驱 邪, 宣 肃 肺 气, 以 达 预 护 其 阴 的 目 的 但 温 邪 久 稽 或 经 辛 温 药 误 治 者, 则 鲜 有 不 伤 阴 者 吴 氏 认 为, 此 时 便 需 投 以 甘 寒 保 津 之 剂, 即 甘 寒 养 阴 法, 如 沙 参 麦 冬 汤 益 胃 汤 等, 药 味 选 天 花 粉 连 心 麦 冬 细 生 地 玉 竹 白 茅 根 等 甘 寒 不 滋 腻 之 品, 有 时 尚 需 要 佐 以 苦 寒 之 品 助 凉 血 清 解 热 邪 之 用, 如 丹 皮 栀 子 黄 芩 知 母, 甚 则 人 中 黄 石 膏 广 郁 金 等, 吴 鞠 通 谓 : 太 阴 风 温 温 热 二 三 日 病 犹 在 肺, 热 渐 入 里, 加 细 21

生 地 麦 冬 保 津 液, 再 不 解, 或 小 便 短 者, 加 知 母 黄 芩 栀 子 之 苦 寒, 与 麦 地 之 甘 寒, 合 化 阴 气, 而 治 热 淫 所 胜 吴 鞠 通 指 出 : 风 温 咳 嗽, 虽 系 小 病, 常 见 误 用 辛 温 重 剂 销 铄 肺 液, 致 成 劳 者 不 一 而 足, 在 其 吴 鞠 通 医 案 ( 以 下 简 称 医 案 ) 中 便 列 举 数 则, 有 误 治 后 上 行 极 而 下 现 脉 沉 数 渴 者, 有 误 治 后 神 昏 谵 语 者, 吴 氏 以 养 阴 凉 血 清 心 开 窍 法 救 治, 治 法 不 外 乎 凉 解 外 邪, 清 泄 里 热, 养 阴 补 虚, 常 用 增 液 汤 等 养 阴 方 合 以 银 翘 散 或 清 营 汤 安 宫 牛 黄 丸 等 误 治 后 大 便 如 稀 水 者, 吴 氏 以 酸 敛 固 涩 法 救 治, 药 如 生 白 芍 生 牡 蛎 之 类 ; 有 误 治 后 咳 吐 血 丝 血 沫 者, 吴 氏 以 辛 凉 甘 润 法 救 治, 药 如 桑 叶 菊 花 连 翘 沙 参 鲜 梨 皮 麦 冬 之 类 ; 有 误 治 致 哕 者, 吴 氏 认 为 是 危 急 重 症, 予 以 玉 女 煎 加 柿 蒂 云 苓, 降 肺 气 以 止 哕 温 热 者, 即 内 经 所 谓 先 夏 至 日 为 病 温 者 发 病 迅 速, 病 情 较 风 温 更 为 严 重, 表 证 多 不 见, 而 是 初 起 即 见 邪 热 亢 盛 并 伴 有 津 液 耗 伤, 甚 至 出 现 神 智 异 常 症 状, 治 法 多 宗 内 经 热 淫 于 内, 治 以 咸 寒, 佐 以 苦 甘 之 训, 投 用 咸 寒 养 阴 清 热 之 法, 即 甘 寒 合 咸 寒 养 阴 法, 以 辛 凉 重 剂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清 热 兼 以 养 阴 ; 气 血 两 燔 者 予 辛 凉 合 甘 寒 法, 方 从 玉 女 煎 去 牛 膝 加 元 参 汤 ; 热 入 营 分 舌 绛 而 干, 口 反 不 渴 者, 治 以 咸 寒 甘 苦 法, 以 清 营 汤 去 黄 连 ; 温 热, 肺 津 耗 伤, 口 渴 甚 或 吐 白 沫 者, 治 以 雪 梨 浆 或 五 汁 饮 甘 冷 甘 寒 法 (2) 暑 温 伏 暑 温 疟 秋 燥 温 者, 热 之 渐 ; 热 者, 温 之 极 ; 后 夏 至 日 为 病 暑 素 问 生 气 通 天 论 有 : 因 于 暑, 汗, 烦 则 喘 喝, 静 则 多 言, 体 若 燔 炭, 汗 出 而 散 之 言, 描 述 感 受 暑 热 病 邪, 热 邪 壅 肺, 肺 失 宣 肃, 伤 阴 耗 气 盛 夏 时 节, 天 暑 下 迫, 地 湿 上 蒸, 湿 热 多 狼 狈 相 兼, 人 在 其 间, 每 多 兼 感, 古 有 暑 多 兼 湿 之 论 今 人 认 为 暑 邪 有 兼 夹 湿 邪 者 称 暑 湿, 亦 有 不 兼 夹 者 称 暑 温 暑 湿 为 病 多 缠 绵 难 愈, 在 其 化 燥 伤 阴 之 前 治 疗 无 须 阴 柔 滋 补 之 法, 忌 用 养 阴 药 更 增 其 病 暑 温 为 病, 耗 阴 犹 著, 变 化 较 快, 可 见 高 热 面 赤 口 渴, 甚 则 抽 搐 昏 厥, 右 脉 洪 大 而 数, 左 脉 反 小 治 法 当 宗 张 凤 逵 暑 病 首 用 辛 凉, 继 用 甘 寒, 再 用 酸 泄 酸 敛 之 旨 首 当 清 泄 阳 明 之 热 以 透 邪 保 津, 或 以 仲 景 之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兼 顾 其 阴 若 渴 而 声 清 高 无 痰 者, 以 辛 凉 芳 香 合 甘 寒 法, 方 从 清 络 饮 加 甘 草 桔 梗 甜 杏 仁 麦 冬 知 母 以 养 肺 增 液, 清 肃 肺 气 ; 若 汗 多 脉 散 大, 喘 喝 欲 脱 者, 以 酸 甘 化 阴 法 之 生 脉 散 益 气 养 阴 敛 液 固 脱 ; 22

热 入 营 分 而 舌 赤 脉 虚, 夜 寐 不 宁 者, 多 为 营 血 为 邪 热 所 扰, 营 阴 受 灼, 心 神 不 宁, 以 咸 寒 苦 甘 法 之 清 营 汤, 以 滋 阴 凉 营, 泄 热 存 津, 透 邪 外 出 伏 暑 者, 乃 长 夏 受 暑, 过 时 而 发 者 有 偏 于 湿 盛 与 偏 于 热 盛 之 分, 偏 于 湿 盛 者 芳 香 凉 散, 滋 补 不 唯 无 功, 更 增 病 势 ; 偏 于 热 者 则 以 清 解 暑 热, 救 阴 为 急 需 以 金 彪 退 火 之 白 虎 汤 悉 力 一 决 之 伏 暑 每 多 兼 表 实 而 需 以 辛 凉 平 剂 银 翘 散 外 解 再 予 甘 寒 之 剂 舌 赤 口 渴 无 汗 者 加 生 地 丹 皮 赤 芍 麦 冬 ; 舌 赤 口 渴 汗 多 则 从 酸 甘 化 阴 法 加 减 生 脉 散 方, 如 沙 参 麦 冬 五 味 子 丹 皮 细 生 地 温 疟 为 但 热 不 寒, 阳 气 独 发 之 症, 纯 阳 无 阴 也, 吴 氏 除 辛 凉 退 热 之 外, 仍 兼 以 五 汁 饮 甘 寒 救 胃 阴 ; 见 热 多 昏 狂 谵 语 者, 则 以 辛 凉 兼 芳 香 法 加 减 银 翘 散 方 : 连 翘 银 花 元 参 麦 冬 不 去 心 犀 角 竹 叶 内 经 无 秋 感 于 燥 当 何 病 之 论, 后 世 便 多 不 言 及 秋 燥 刘 完 素 补 充 内 经 遗 论 : 诸 涩 枯 涸, 干 劲 皴 揭, 皆 属 于 燥 ( 素 问 玄 机 原 病 式 ), 但 未 列 治 法 明 末 医 家 喻 嘉 言 明 确 提 出 燥 邪 致 病, 并 创 制 清 燥 救 肺 汤, 对 后 世 温 病 学 家 治 疗 燥 证 有 重 要 影 响, 尤 其 对 其 伤 阴 之 变, 有 了 更 加 明 确 的 认 识 指 出 : 燥 邪 同 为 六 淫 邪 气, 感 之 亦 病, 兼 夏 气 之 余 温 者 为 温 燥, 兼 冬 气 之 冷 冽 者 为 凉 燥, 但 无 论 何 种 燥 邪, 未 有 不 伤 阴 者 温 病 合 编 论 述 治 则 时 道 : 上 燥 者, 津 液 结 而 为 患, 治 气 为 主, 必 佐 以 辛 润 流 通 之 气 味 ; 下 燥 者, 精 血 结 而 为 患, 治 血 为 主, 必 借 血 肉 之 滋 填 在 表 佐 以 风 药 而 成 功, 在 腑 以 缓 通 为 急 务 此 虽 为 内 伤 杂 病 而 言, 对 外 感 温 病 之 秋 燥 证 亦 颇 有 借 鉴 意 义 吴 鞠 通 于 秋 燥 初 起 之 肺 卫 证, 即 投 以 辛 凉 甘 润 之 桑 杏 汤 ; 至 肺 胃 阴 伤 者, 则 治 拟 甘 寒 法 沙 参 麦 冬 汤, 方 剂 组 成 为 : 沙 参 玉 竹 生 甘 草 冬 桑 叶 麦 冬 生 扁 豆 花 粉, 全 方 以 甘 寒 清 润 为 主, 所 谓 燥 邪 所 胜, 急 救 其 津 液 也 因 于 燥 而 见 喘 呕 者, 则 法 从 喻 嘉 言 辛 寒 甘 润 法, 投 清 燥 救 肺 汤 方 剂 组 成 : 石 膏 甘 草 霜 桑 叶 人 参 杏 仁 泥 胡 麻 仁 阿 胶 麦 冬 ( 不 去 心 ) 枇 杷 叶 3.1.2 中 焦 温 病 养 阴 法 中 焦 温 病 多 为 病 之 极 期, 多 有 火 炽 阴 伤 之 典 型 表 现, 吴 氏 养 阴 主 要 着 眼 于 足 阳 明 胃 与 手 阳 明 大 肠, 常 用 甘 寒 酸 苦 或 合 以 咸 寒 法, 以 滋 清 并 用, 养 胃 津 润 肠 道 23

(1) 风 温 温 热 瘟 疫 温 毒 冬 温 中 焦 者, 阳 明 胃, 太 阴 脾, 阳 明 大 肠 之 类, 叶 天 士 有 : 热 邪 不 燥 胃 津, 必 耗 肾 液 之 说, 吴 鞠 通 谓 中 焦 温 病 死 证 有 二 : 一 曰 阳 明 太 实, 土 克 水 者 死 二 曰 脾 郁 发 黄, 黄 极 则 诸 窍 为 闭, 秽 浊 塞 窍 者 死, 故 中 焦 证 被 认 为 是 温 病 发 展 的 中 期 或 极 期 中 焦 温 病, 邪 正 剧 争, 胃 热 亢 盛, 致 胃 阴 耗 损, 肠 腑 不 通, 或 见 湿 热 困 脾 在 肠 与 脾 多 为 实 证, 在 胃 者, 虚 实 兼 杂, 清 胃 实 为 急, 养 胃 阴 犹 重 救 已 耗 之 胃 阴 正 能 祛 耗 胃 腑 之 热, 吴 氏 于 阳 明 温 病 脉 浮 而 促, 热 势 重, 病 势 急 者, 以 大 剂 辛 寒 甘 寒 之 剂 逐 邪 外 出, 予 辛 凉 合 甘 寒 法 减 味 竹 叶 石 膏 汤 ( 竹 叶 石 膏 麦 冬 甘 草 ); 阳 明 温 病, 多 见 肠 腑 不 通, 腑 气 不 通 则 邪 热 溜 着, 与 燥 粪 相 结 为 患, 更 增 阴 伤 需 要 急 急 通 下, 然 大 便 不 通, 肇 由 多 端, 大 实 证 者, 承 气 汤 类 荡 涤 可 以, 虚 证 则 断 不 可 以 硝 黄 之 类 戕 伐 无 过 之 体 吴 氏 对 腑 实 阴 伤 者 治 以 滋 阴 攻 下 法, 投 以 增 液 承 气 汤 ( 玄 参 生 地 麦 冬 大 黄 芒 硝 ); 对 津 枯 便 秘 者 则 拟 增 液 行 舟 法, 吴 氏 认 为 其 人 素 虚 者, 咸 寒 苦 重 用 甘 法 以 增 液 汤 主 之 ( 元 参 连 心 麦 冬 细 生 地 ) 阳 明 温 病, 使 用 通 下 法 是 为 逐 邪 之 计, 然 通 下 后 未 有 不 伤 津 液 者, 且 下 后 往 往 有 邪 解 汗 出 更 伤 津 液 之 证, 吴 氏 以 甘 凉 法 益 胃 汤 ( 沙 参 麦 冬 冰 糖 细 生 地 炒 香 玉 竹 ) 以 复 其 阴 ; 若 无 汗 脉 浮 者, 此 下 行 极 而 上 邪 气 还 表, 又 主 以 辛 凉 合 甘 寒 法 银 翘 汤 ( 银 花 连 翘 竹 叶 生 甘 草 麦 冬 细 生 地 ); 而 脉 不 浮 而 数 者 又 为 热 邪 留 恋 之 象, 易 以 甘 凉 法 清 燥 汤 ( 麦 冬 知 母 人 中 黄 细 生 地 元 参 ) 增 液 驱 邪 ; 大 便 不 通 缘 于 虚 者, 增 液 汤 为 脉 虚 者 设, 若 见 脉 沉 而 有 力 是 为 尚 有 结 滞, 单 以 增 液 汤 尚 不 能 通 之, 需 以 通 腑 法 合 增 液 法, 即 苦 甘 法 护 胃 承 气 汤 ( 生 大 黄 元 参 细 生 地 丹 皮 知 母 连 心 麦 冬 ); 温 病 下 之 不 通, 有 因 应 下 失 下 延 误 病 情 者, 此 时 不 唯 独 津 液 不 足, 气 亦 微 而 无 力 推 动, 此 虚 甚 不 运 药 者, 前 法 枉 效, 勉 拟 邪 正 合 治, 苦 甘 咸 法 新 加 黄 龙 汤 ( 细 生 地 生 甘 草 人 参 另 煎 生 大 黄 芒 硝 元 参 连 心 麦 冬 连 心 当 归 海 参 ); 阳 明 温 病 见 小 便 不 利 者, 责 之 小 肠 热 结 与 肺 气 不 化, 治 法 迥 出 内 伤 杂 病 之 癃 闭 门, 当 以 甘 苦 合 化 阴 气 滋 源 泉 法, 冬 地 三 黄 汤 ( 麦 冬 黄 连 苇 根 汁 元 参 黄 柏 银 花 露 细 生 地 黄 芩 生 甘 草 ); 阳 明 温 病 见 邪 在 血 分, 舌 黄 燥 色 绛, 口 不 渴 者, 仍 以 咸 寒 苦 甘 法 清 营 汤 ( 犀 角 生 地 元 参 竹 叶 心 麦 冬 丹 参 黄 连 银 花 连 心 连 翘 ), 在 气 分 口 渴 甚 者, 仍 宗 甘 冷 法 雪 梨 浆 以 沃 之 24

(2) 湿 温 秋 燥 湿 温 病, 初 起 时 养 阴 法 多 不 选 用, 恐 阴 药 恋 邪 病 必 不 除, 唯 见 湿 邪 化 燥 伤 阴 或 温 邪 伤 阴 时 养 阴 法 又 不 能 或 缺 吴 鞠 通 有 暑 湿 伤 气, 疟 伤 胃 阴 之 论, 疟 疾 即 为 感 受 疟 邪 为 患, 有 属 于 湿 温 者 吴 氏 认 为 有 偏 伤 阳 与 偏 伤 阴 之 不 同, 伤 胃 阴 者, 兼 不 饥 不 饱, 不 便, 潮 热, 得 食 则 烦 热 愈, 需 以 酸 甘 化 阴 法 复 津 液, 制 方 麦 冬 麻 仁 汤 ( 连 心 麦 冬 火 麻 仁 生 白 芍 何 首 乌 乌 梅 肉 知 母 ) 此 外, 秋 燥 者, 感 受 燥 邪 不 独 伤 肺 阴 干 涸, 胃 阴 亦 多 受 累, 燥 伤 胃 阴, 甘 寒 法 五 汁 饮 ( 梨 汁 荸 荠 汁 鲜 苇 根 汁 麦 冬 汁 藕 汁 ) 玉 竹 麦 门 冬 汤 ( 玉 竹 麦 冬 沙 参 生 甘 草 ) 牛 乳 饮 主 之, 若 温 燥 之 邪 侵 及 中 焦, 出 现 气 血 两 燔, 仍 拟 辛 凉 合 甘 寒 法 玉 女 煎 3.1.3 下 焦 温 病 养 阴 法 下 焦 温 病 多 为 温 病 后 期 阶 段, 邪 少 虚 多, 主 在 足 少 阴 肾 经 与 足 厥 阴 肝 经 平 素 肝 肾 不 足 之 人, 感 受 温 邪 之 后 更 易 出 现 下 焦 温 病 其 以 真 阴 大 伤 为 病 变 之 重 心, 故 吴 氏 养 阴 亦 以 滋 填 为 法, 滋 肾 阴 以 固 诸 阴 之 本, 益 水 源 以 养 木 息 风 (1) 风 温 温 热 瘟 疫 温 毒 冬 温 吴 鞠 通 曰 : 中 焦 病 不 治 则 传 下 焦, 肝 与 肾 也, 下 焦 温 病 可 由 中 焦 病 久 治 不 愈 发 展 而 来, 或 经 误 治, 邪 热 久 羁, 肝 肾 阴 伤, 甚 至 出 现 因 水 不 涵 木 而 虚 风 内 动 之 证 治 法 宗 治 下 焦 如 权, 滋 下 焦 肝 肾 之 阴, 往 往 需 要 以 味 厚 之 咸 寒 甘 寒 之 品 以 复 其 阴 肾 为 一 身 诸 阴 之 本, 若 为 温 邪 所 伤, 则 所 见 之 证 尤 多, 如 身 热 面 赤 无 汗 口 干 舌 燥 齿 黑 耳 聋 舌 绛, 因 劳 倦 内 伤 复 感 温 邪 者, 脉 见 虚 大 或 燥 盛, 误 用 升 散 之 剂 则 重 伤 津 液 可 致 脉 结 代, 均 宜 咸 寒 甘 润 存 津 法 加 减 复 脉 汤 ( 炙 甘 草 干 地 黄 生 白 芍 麦 冬 阿 胶 麻 仁 ) 复 其 津 液, 据 笔 者 统 计, 在 吴 氏 使 用 的 养 阴 方 中, 加 减 复 脉 汤 的 比 例 较 高, 这 与 该 方 具 有 良 好 的 咸 润 存 津 滋 阴 增 液 作 用 有 关 若 温 病 有 用 下 法 泻 热 存 津 而 寒 凉 太 过 者, 或 素 禀 脾 阳 不 振 复 因 于 寒 药, 而 证 见 大 便 溏 者, 此 时 津 液 亏 损, 余 邪 仍 存, 治 宜 咸 寒 兼 涩 法 一 甲 煎 ( 生 牡 蛎 ) 以 复 阴 涩 肠 兼 清 余 热 ; 若 大 便 溏 因 于 滑 润 救 阴 之 药 所 致 者, 治 以 甘 润 咸 寒 法 一 甲 复 脉 汤 ; 热 邪 灼 伤 肾 阴, 真 阴 欲 竭, 邪 热 仍 炽, 心 神 不 安, 阴 虚 不 纳 阳, 阳 盛 不 入 阴, 见 心 烦 不 得 卧 者, 宜 泻 热 救 阴, 仿 仲 景 苦 甘 咸 寒 法 黄 连 阿 胶 汤 ( 黄 连 黄 芩 25

阿 胶 白 芍 鸡 子 黄 ); 热 邪 深 入 阴 分, 出 入 内 外, 入 于 阴 分 则 热, 出 至 阳 分 则 凉, 邪 热 不 除, 夜 热 早 凉 之 症 则 不 止, 宜 辛 凉 合 甘 寒 法 青 蒿 鳖 甲 汤 ( 青 蒿 鳖 甲 细 生 地 知 母 丹 皮 ), 入 阴 搜 邪, 清 除 余 邪 ; 温 邪 深 入 下 焦, 因 肾 阴 消 耗, 阴 虚 不 能 涵 养 肝 木 而 见 神 昏 痉 厥 症 状, 轻 者 以 舌 干 齿 黑, 脉 沉 细 数, 手 指 稍 觉 蠕 动, 是 为 虚 风 内 动, 欲 作 痉 厥, 需 以 咸 寒 甘 润 法 二 甲 复 脉 汤 截 断 病 情, 防 止 进 一 步 发 展 ; 若 已 见 痉 厥, 心 中 悸 动 甚 则 痛 者, 为 肾 水 不 能 上 济 心 火, 亦 不 能 涵 养 肝 木, 导 致 心 失 所 养, 肝 风 大 动, 则 直 需 咸 寒 填 精, 息 风 止 痉, 当 加 重 咸 寒 甘 润 之 法, 方 以 三 甲 复 脉 汤 急 救 欲 绝 之 阴 并 镇 潜 亢 盛 之 阳 ; 温 病 见 哕 为 危 证, 为 温 邪 消 烁 肝 阴, 冲 脉 被 扰, 上 逆 为 犯 所 致, 吴 氏 以 甘 寒 咸 法 小 定 风 珠 ( 生 鸡 子 黄 真 阿 胶 生 龟 板 童 便 淡 菜 ) 治 疗, 以 滋 养 肝 体, 除 热 止 逆 ; 温 病 之 真 阴 耗 竭 之 证, 有 因 温 邪 久 留 之 故, 有 因 妄 用 辛 温 发 汗 伤 津 之 故, 亦 有 妄 用 攻 伐 之 剂 如 苦 寒 泻 下 等 加 重 津 伤 者, 可 见 神 倦 瘛 瘲, 脉 弱 舌 绛 等 证 候, 有 厥 脱 之 兆, 此 时 真 阴 仅 存 十 之 一 二, 需 要 以 味 厚 浓 浊 之 品 填 将 竭 之 阴, 兼 以 介 石 之 类 潜 镇 虚 阳, 拟 酸 甘 咸 法 大 定 风 珠 ; 温 病 见 少 阴 下 利, 咽 痛 心 烦 胸 满 者, 与 仲 景 甘 润 法 猪 肤 汤 ; 妇 人 温 病, 热 入 血 室 而 口 干 耳 聋, 虚 烦 脉 数 者, 可 与 辛 凉 咸 寒 法 退 热 驱 邪, 仍 不 解 者 有 发 痉 厥 之 机, 需 加 重 除 热 滋 养 凉 血, 以 辛 凉 合 甘 寒 微 苦 法 竹 叶 玉 女 煎 ( 生 石 膏 干 地 黄 麦 冬 知 母 牛 膝 竹 叶 ); 若 妇 人 温 病, 所 犯 温 邪 以 气 血 两 清 法 邪 已 去 其 半, 但 见 脉 仍 数 者, 是 为 气 阴 两 伤 余 热 未 尽 之 证, 或 禀 赋 不 足 而 感 温 邪, 重 伤 津 液, 当 以 甘 凉 甘 温 复 法 护 阳 和 阴 汤 以 两 补 气 阴, 以 复 其 虚 ; 若 见 营 卫 不 至 而 暮 微 作 寒 热 者, 以 加 减 复 脉 汤 仍 用 参 方 以 益 气 养 阴 调 和 营 卫 (2) 暑 温 湿 温 秋 燥 暑 温 伤 及 肝 肾 阴 液, 见 热 邪 炽 盛 渴 欲 饮 水, 或 肝 阴 肝 血 消 烁 而 筋 脉 失 养 麻 痹 不 仁, 或 心 阴 耗 伤 心 火 独 炽 而 见 心 烦 神 昏 者, 治 法 仅 顾 及 虚 则 邪 热 不 除, 但 撤 其 热 则 阴 伤 不 复, 当 以 兼 顾 吴 氏 多 以 寒 撤 其 热, 以 苦 泻 其 邪, 以 甘 益 其 虚, 以 酸 固 其 津, 治 以 酸 甘 化 阴 酸 苦 泄 热 法 之 连 梅 汤 ; 心 主 火, 暑 邪 为 火, 以 火 从 火 入 心, 每 见 心 之 阴 液 元 气 两 伤, 导 致 神 昏 寐 不 宁, 食 不 甘 味, 此 时 纯 以 养 阴 法 已 不 足 以 救 济, 需 以 甘 冷 法 三 才 汤 ( 人 参 天 冬 地 黄 ) 以 复 气 阴, 尚 可 加 入 五 味 子 麦 冬 湿 温 久 恋 下 焦, 有 伤 阳 复 伤 阴 之 机, 下 焦 湿 热 蕴 积 又 为 致 痢 之 因, 湿 邪 腌 渍 26

不 除, 痢 久 则 伤 阴, 治 以 酸 甘 兼 涩 法 地 黄 余 粮 汤 ( 熟 地 黄 禹 余 粮 五 味 子 ); 阴 伤 而 口 渴 舌 干 者, 则 仍 宗 酸 甘 化 阴 法, 方 用 人 参 乌 梅 汤 燥 邪 多 侵 犯 肺 胃, 而 见 上 焦 中 焦 证, 感 燥 邪 久 者 亦 有 伤 及 下 焦 肝 肾 之 阴 者, 此 则 上 盛 下 虚, 昼 凉 夜 热, 甚 则 动 风 痉 厥, 多 有 危 证, 吴 氏 拟 重 剂 三 甲 复 脉 汤 大 小 定 风 珠 急 救, 以 酸 甘 咸 法 专 翕 大 生 膏 滋 腻 敛 摄 缓 图 之 3.2 温 病 养 阴 须 按 三 焦 选 药 吴 鞠 通 所 创 三 焦 辨 证 在 临 证 使 用 时, 每 与 叶 天 士 卫 气 营 血 辨 证 综 合 运 用, 既 参 考 脏 腑 部 位 及 各 脏 腑 功 能 特 点, 又 参 考 气 血 津 液 对 机 体 的 不 同 作 用 及 感 邪 后 的 相 关 病 理 变 化 由 于 三 焦 病 证 各 有 特 点, 对 其 阴 伤 之 变, 吴 氏 在 选 用 不 同 养 阴 之 法 时, 其 用 药 亦 多 有 区 别 3.2.1 上 焦 养 阴 合 以 轻 灵 透 散 风 温 温 热 之 病, 在 上 焦 者, 以 肺 卫 病 证 为 多 治 疗 特 点 有 二, 针 对 津 液 亏 虚 之 证 则 轻 灵 滋 养 津 液, 针 对 兼 有 外 邪 则 多 用 辛 凉 之 品 透 散 外 邪 所 以, 上 焦 养 阴 多 选 轻 清 滋 补 之 味, 如 沙 参 麦 冬 玉 竹 梨 皮 等, 又 常 合 以 透 散 驱 邪 之 品, 如 桑 叶 菊 花 银 花 连 翘 竹 叶 牛 蒡 豆 豉 等 以 使 补 虚 不 碍 邪, 驱 邪 不 伤 正 如 治 疗 秋 燥 伤 手 太 阴 肺 者, 以 辛 凉 之 桑 杏 汤 治 之, 以 沙 参 梨 皮 等 甘 润 之 品 以 生 津 养 液, 以 桑 叶 杏 仁 淡 豆 豉 辛 凉 发 散 心 疟 轻 证, 邪 热 炽 盛, 烦 渴 明 显 者, 主 以 辛 凉 合 芳 香 法 加 减 银 翘 散 ( 连 翘 银 花 玄 参 连 心 麦 冬 犀 角 竹 叶 荷 叶 汁 ), 以 玄 参 麦 冬 养 阴 生 津, 合 以 银 花 连 翘 竹 叶 荷 叶 等 清 透 邪 热, 养 阴 之 中 寓 有 辛 凉 外 散 之 意 若 但 以 温 邪 伤 津 为 主 要 病 机, 且 津 伤 不 著 者, 可 与 甘 凉 多 汁 药 食 两 用 之 品, 方 剂 如 五 汁 饮 雪 梨 浆 牛 乳 饮, 为 甘 冷 法 此 与 邪 在 中 焦 胃 之 津 液 不 足 时 所 治 相 同 暑 温 邪 犯 肺 络, 因 性 属 火 热 而 不 兼 湿 邪, 所 以 表 现 为 咳 而 无 痰, 咳 声 清 亮, 咳 久 不 愈, 方 以 清 络 饮 加 甘 桔 甜 杏 仁 麦 冬 知 母 汤, 其 中 用 清 络 饮 清 透 肺 络 无 形 邪 热, 用 麦 冬 知 母 养 肺 阴 而 清 肺 热 因 此, 上 焦 养 阴 多 选 甘 寒 之 味, 多 配 合 辛 凉 之 品 同 用 27

3.2.2 中 焦 养 阴 尤 重 甘 寒 苦 寒 温 病 有 温 热 湿 热 之 分, 温 热 类 温 病 邪 在 中 焦 者, 常 见 胃 热 阴 伤 之 证 ; 湿 热 类 温 病 的 中 焦 病 证 则 多 见 湿 热 中 阻 脾 运 失 健 之 证 一 般 而 言, 后 者 在 湿 热 尚 未 化 燥 化 火 前 勿 需 养 阴, 而 前 者 则 多 需 予 以 养 阴 风 温 温 热 温 毒 等 疾 病 邪 在 阳 明 者, 其 胃 阴 损 伤 较 伤 常 较 明 显, 吴 氏 指 出 : 阳 明 温 病 在 气 分 者, 主 以 甘 寒 甘 凉 法 以 养 胃, 方 如 益 胃 汤 沙 参 麦 冬 汤 等, 以 滋 养 胃 阴 若 邪 热 较 盛 者, 则 需 兼 以 苦 寒 清 热, 如 甘 凉 法 之 清 燥 汤, 方 中 佐 以 人 中 黄 细 生 地 寒 凉 清 热 ; 或 以 甘 苦 合 化 阴 气 法 之 冬 地 三 黄 汤, 方 中 佐 有 黄 柏 黄 连 黄 芩 银 花 露 以 苦 寒 清 热 ; 或 兼 以 酸 甘 养 阴 法 之 麦 冬 麻 仁 汤 中 焦 温 病, 阳 明 邪 热 亢 盛, 津 枯 肠 燥, 大 便 不 通 者, 又 须 以 咸 寒 增 液, 软 坚 通 腑, 养 阴 补 虚, 如 苦 甘 法 之 增 液 汤 秋 燥 病, 燥 热 盛 于 阳 明 胃 者, 大 多 里 热 殊 甚, 养 胃 阴 之 剂, 轻 则 用 甘 寒 法 之 五 汁 饮 牛 乳 饮, 重 者 如 玉 竹 麦 门 冬 汤, 更 甚 者 则 用 辛 凉 合 甘 寒 法 之 玉 女 煎 可 见, 中 焦 温 病 易 伤 胃 阴, 必 须 以 生 津 为 急, 尤 重 保 护 胃 阴, 药 物 多 选 甘 寒 之 生 地 知 母 沙 参 玉 竹, 酸 味 之 白 芍 乌 梅, 甘 味 之 麦 冬 麻 仁 何 首 乌 等 3.2.3 下 焦 养 阴 常 配 厚 味 敛 摄 中 焦 温 病 不 治, 则 传 入 下 焦 肝 肾 下 焦 温 病 多 见 于 温 病 后 期, 病 程 长, 病 势 重, 虚 损 症 状 较 著 阳 明 温 病 日 久 不 愈, 或 因 于 下 法 重 伤 津 液, 或 因 于 邪 热 消 烁 津 液, 或 因 于 素 禀 阴 虚, 皆 可 致 肝 肾 阴 液 亏 损, 见 心 肾 不 交 水 火 不 济, 水 不 涵 木 虚 风 内 动, 舌 干 裂 少 津, 脉 结 代 细 数, 皆 当 予 甘 润 存 津 法 之 加 减 复 脉 汤, 吴 氏 临 床 常 用 此 方, 并 述 其 具 有 较 好 的 增 液 复 脉 功 效, 所 用 药 物 干 地 黄 白 芍 阿 胶 等 都 是 吴 氏 喜 用 之 药, 与 上 焦 中 焦 常 用 之 玉 竹 沙 参 细 生 地 相 比, 则 养 阴 之 力 更 强 若 虚 火 症 状 较 著, 表 现 为 心 烦 不 得 卧 者, 以 苦 甘 咸 寒 法 之 黄 连 阿 胶 汤 养 阴 存 津 交 通 心 肾, 鸡 子 黄 为 血 肉 有 情 之 品, 甘 咸 入 阴 分, 补 虚 力 佳 ; 若 虚 风 内 动 症 状 出 现, 又 当 急 急 滋 水 涵 木, 息 风 止 痉, 以 甘 润 存 津 法 兼 以 咸 寒 镇 摄 法, 如 一 二 三 甲 复 脉 汤, 或 咸 甘 咸 寒 法 之 大 小 定 风 珠, 药 如 鳖 甲 龟 甲 牡 蛎 等 咸 寒 质 重 之 品, 具 有 滋 阴 镇 潜 之 效, 适 用 于 肝 肾 真 阴 亏 虚, 水 不 涵 木 之 证, 温 邪 久 稽, 阴 伤 及 阳, 致 气 阴 两 虚, 养 阴 当 与 益 气 法 同 用, 可 选 甘 凉 佐 以 甘 温 法 之 护 阳 和 阴 汤 加 减 复 脉 汤 仍 用 参 汤 三 才 汤 人 参 乌 梅 汤 等 养 阴 益 气, 此 在 上 焦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