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D6963726F736F667420576F7264202D2030352DB7ECA6F7A6E6ACA3AABAA5CDA952C65B2DB3AFA3B8BCD02D393730383136>



Similar documents
64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4D F736F F D20342EB9F9ACFCA5C9BDD7A4E5A15DA4E5BB50ADF5A15E2E646F63>


<4D F736F F D20332E20B171A8ADC5E9B750ACE3A873A8FAA6562DBDB2A9C9A8C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1] [2] [3] [4] 20 [5] Thomas Barclay, [1] [2] [3] [4] [5]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马 大 华 人 文 学 与 文 化 学 刊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6 前 言 顾 城 曾 在 接 受 德 国 汉 学 家 顾 彬 及 张 穗 子 专 访 中, 将 其 诗 歌 创 作 分 为 四 个 时 期, 即 自 然 阶 段 文 化

A-錢穆宗教觀-171

Abstract To overcome the present crisis of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an effort to reconceptualize, position and identify the shared experien

<4D F736F F D D3532A4E9AA76AEC9B4C1BB4FC657C160B7FEA9B2A5C1AC46B3A1B4DEB2A3A7BDAAFEC4DDAA4CB77EB8D5C5E7B3F5A4A7ABD8A5DF2E646F63>

13-4-Cover-1

國立高雄大學○○○○○○學系(研究所)(標楷體18號字

<4D F736F F D20342EC555A5DFA5C1A7EFADB2B67DA9F1A548A8D3A4A4A640B0EAAE61B56FAE69BED4B2A4B357B9BA2E646F63>

(给多有拉姆)佛子行三十七颂1——7

《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1

至 尊 法 王 蒋 阳 龙 朵 加 参 尊 者 上 师 瑜 伽 皈 依 境


08

2

DaoCiDi2003TC ct-P293L02-R

1-26


綠色產業、生活風格與健康論述:有機食品消費之社會文化分析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Microsoft Word - CGJ6-1-05陳伯軒.doc

21 贵 省 黔 东 南 贵 中 共 天 柱 县 委 党 奥 鹏 学 习 中 贵 省 黔 东 南 天 柱 县 凤 城 镇 环 城 中 共 天 柱 县 委 党 心 [23] 东 路 14 号 贵 省 黔 东 南 贵 省 榕 江 县 古 镇 古 中 路 附 一

更 没 有 高 深 的 思 想, 甚 至 说 不 出 一 点 儿 高 级 的 俏 皮 话 他 们 普 遍 认 为, 生 活 中 的 我 和 电 视 里 的 那 个 人 基 本 上 还 算 表 里 如 一, 但 相 比 之 下 少 了 很 多 趣 味 记 得 有 一 个 女 记 者 采 访 我, 半

此 外, 晚 上 可 以 在 海 滩 东 边 的 剧 场 看 印 象 海 南 岛 的 实 景 演 出 1 可 乘 兴 龙 观 光 巴 士 和 共 速 达 巴 士 游 1 2 路 抵 达, 途 经 白 龙 路 海 府 路 滨 海 大 道 ;2 可 乘 坐 路 公 交 车 到 达

untitled

市 立 永 平 高 中 無 填 報 無 填 報 (02) 市 立 樹 林 高 中 已 填 報 已 填 報 (02) 市 立 明 德 高 中 已 填 報 (02) 市 立 秀 峰 高 中 已 填 報

2. 禁 止 母 乳 代 用 品 之 促 銷 活 動, 以 及 不 得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認 證 說 明 以 贊 助 試 用 或 免 費 等 方 式, 取 得 奶 瓶 及 安 撫 奶 嘴, 並 在 婦 產 科 門 診 兒 科 門 診 產

186 臺 灣 學 研 究. 第 十 三 期 民 國 一 一 年 六 月 壹 前 言 貳 從 廢 廳 反 對 州 廳 設 置 到 置 郡 運 動 參 地 方 意 識 的 形 成 與 發 展 肆 結 論 : 政 治 史 的 另 一 個 面 相 壹 前 言 長 期 以 來, 限 於 史 料 的 限 制

1

Microsoft Word 蘇全正教授.doc

正覺電子報-第59期

C doc

正觉电子报 第90期

穨CY03519.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商 周 三 代 年 代 學 的 研 究 經 過 近 五 年 的 努 力, 完 成 夏 商 周 年 表 本 大 事 概 覽 中 夏 商 周 三 代 的 大 事 紀 年, 即 採 用 夏 商 周 斷 代 工 程 的 考 論 成 果 對 於 無 法 考 證 年 份 的 史 事 或 發 生 在 史 前 時

第 三 条 实 验 室 技 术 安 全 工 作 贯 彻 以 人 为 本 安 全 第 一 预 防 为 主 综 合 治 理 的 方 针 各 单 位 及 教 职 工 学 生 应 树 立 安 全 意 识, 履 行 安 全 义 务 承 担 安 全 责 任 第 四 条 实 验 室 技 术 安 全 工 作 坚 持

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4D F736F F D204238A67EABD7B2C4A447BEC7B4C1BCCCBEF0B0EAA4A4B0CFB0ECA4E8AED7A5D3BDD0AED >

中国商人必胜宝典--各地商人性格特征剖析

500 C ~ C 2

<4D F736F F D20B6C0AE78B0EDAABAC0B8A740B8D65FA7EBA7BAA54EA4E5BEC7ACE3A873C24FA55AA15E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F5.docx

第十号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公告

Microsoft Word - 朗诵诵材.doc

<4D F736F F D20C8CBB8A3D2BDD2A9BCAFCDC5B9C9B7DDB9ABCBBECFEACABDC8A8D2E6B1E4B6AFB1A8B8E6CAE9A3A8CEE4BABAB5B1B4FABFC6BCBCB2FAD2B5BCA

06-07周年報告template.PDF

NCUE Journal of Humanities Vol. 5, pp March 2012 Theme Awareness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Image of Teacher in Chen Heng-jia s Fiction Lian-pe

<4D F736F F D20B2F8A74AA4AF5FA578C657A175BCC6A6ECB6D7AC79A176BB50A46AB3B0A175A454BAF4A658A440A176AC46B5A6A641B1B4>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1 引 言 大 陆 与 台 湾 两 地 之 间 的 交 流 与 日 剧 增, 大 量 与 台 湾 有 关 的 信 息 进 入 了 大 陆 居 民 的 生 活 随 着 交 流 的 不 断 深 入, 我 们 发 现 台 湾 国 语 和 我 们 所 使 用 的 普 通 话 存 在 一 定 的 差 别 台


Microsoft Word - CGJ5-1-03陳碧月.doc

94 輔 仁 宗 教 研 究 第 二 十 七 期 (2013 年 秋 ) 在 藏 傳 佛 教 中, 依 顯 密 法 教 傳 承 法 系 與 修 行 次 第 的 不 同, 發 展 出 許 多 和 身 體 相 關 的 論 述, 但 因 為 佛 法 以 心 性 的 修 習 為 主, 在 大 乘 萬 法 唯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untitled

The Six Dynasties to Live in Seclusion the Culture Newly to Change Huang Wei-Lu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National Kaohsiung Nor

<4D F736F F D20B1D0A87C2D312DABC4B4A3AEC9B4C1B943C0B8BCCBBBAAA4A7ACE3A8732DBDB2A8CEBF50A142B7A8B251A6B62E646F63>

穨6街舞對抗中正紀念堂_林伯勳張金鶚_.PDF

Microsoft Word doc

天府简报

摘 要 張 捷 明 是 台 灣 當 代 重 要 的 客 語 兒 童 文 學 作 家, 他 的 作 品 記 錄 著 客 家 人 的 思 想 文 化 與 觀 念, 也 曾 榮 獲 多 項 文 學 大 獎 的 肯 定, 對 台 灣 這 塊 土 地 上 的 客 家 人 有 著 深 厚 的 情 感 張 氏 於

ABSTRACT Wu Garden, which was erected by Wu Family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Dao Guang ( 道 光 ) of the Qing dynasty ( 清 朝 )in downtown area of nowada

成 大 中 文 學 報 第 四 十 四 期 The Body Metaphor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Hsu Hui-Lin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教 育 部 : 高 校 职 称 评 审 师 德 考 核 不 合 格 者 一 票 否 决 据 教 育 部 网 站 消 息, 教 育 部 日 前 出 台 关 于 建 立 健 全 高 校 师 德 建 设 长 效 机 制 的 意 见 ( 以 下 简 称 意 见 ) 意 见 强 调 将 高 校 师 德 建 设

Microsoft Word doc

33-57


應用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輔助考古遺址探坑抽樣試掘之研究

<4D F736F F D C2E0BEC7A6D2A4ADB14DB0EAA4E52DB8D5C344A8F7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06-李宗定.doc


2 ( ) ,,,,, ( ),, ;, ( ) ; ; 2. (1), (2), (3) ,,

南華大學數位論文

Microsoft Word 台灣燈會禮賓人員培訓成果分析之研究-李右婷老師.doc

A 1 (T65C 1) ; (T65C 1) A (T65C 1) ( ~ 1) A (T65C 1) A (T96B 3) A (T96B 3) 1 (T96B 3) 0.8

實施在家教育之個案研究

MIRIPS questionnaire (Chinese)_HK adults


12-2-人文封面

高餐通識教育學刊 第六期 On the Tea Culture in Verses of the Yuan Dynasty Shu-Hung Chuang Assistant professor,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Abstract Tang poetry, Sung

政治哲學要跨出去!

Microsoft Word - 30期-B人文藝術類-前後.doc

Microsoft Word - 001封面.doc

Microsoft Word - 07.docx

永遠的革新號--側論《筆匯》遺漏在文學史上的密碼

~ Jason Thompson, A History of Egypt: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Cairo: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Press, 2008, p

094THU DOC

組合 1.pdf

Transcription: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13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陳 一 標 摘 要 阿 賴 耶 識 是 瑜 伽 行 派 中 極 為 重 要 的 概 念, 乃 一 切 雜 染 與 清 淨 法 的 所 依, 具 有 一 切 種 子 執 受 所 依 異 熟 所 攝 的 三 種 特 質 因 為 阿 賴 耶 識 含 藏 一 切 精 神 與 物 質 的 種 子, 所 以 是 我 們 的 精 神 活 動 與 身 體 生 起 的 根 源 ; 阿 賴 耶 識 執 受 根 身, 所 以 身 體 的 運 作, 背 後 必 須 有 阿 賴 耶 識 此 種 內 在 深 層 的 精 神 作 用 來 維 持 它 ; 阿 賴 耶 識 是 以 往 業 力 所 形 成 的 果 報 總 體 所 以, 對 瑜 伽 行 派 來 說, 阿 賴 耶 識 才 是 生 命 的 本 質 生 命 的 主 體 它 為 以 往 的 業 力 所 決 定, 也 決 定 有 情 未 來 的 昇 沉 關 鍵 字 : 瑜 伽 行 派 阿 賴 耶 識 生 命 觀 種 子 異 熟 玄 奘 大 學 宗 教 學 系 助 理 教 授

114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The View of Life in Yogācāra Buddhism I-biau Chen ABSTRACT: Ālayavijñāna, the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Yogācāra Buddhism, is the basis of the defiled and pure things. It has three properties: with all seeds, maintaining the body, and being karmic reward. Because ālayavijñāna stores all seeds of the mental activities and materials, it is the origin of activating our consciousness and body. Also, ālayavijñāna is in charge of the functions of our organs, so it is a necessity to maintain the active life. Finally, ālayavijñāna is the reward of our past behaviors. Therefore ālayavijñānais the essence and the subject of life. It is determined by past karmas and can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sentient beings. Keywords: Yogācāra, Buddhism, ālayavijñāna, view of life, seeds, karmic reward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Religious Studies, Hsuan Chuang University, Taiwan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15 隨 著 生 物 科 技 的 發 達, 人 類 基 因 圖 譜 的 解 謎 指 日 可 待, 生 命 的 本 質 與 運 作 模 式 似 乎 日 漸 明 朗 科 學 家 循 著 唯 物 論 的 思 維, 認 為 人 類 不 知 足 愛 生 氣 等 不 好 的 個 性, 可 以 通 過 基 因 改 造 獲 得 改 善, 客 觀 地 相 信 建 立 明 日 美 麗 的 新 世 界 不 再 只 是 夢 想, 但 生 命 的 本 質 以 及 人 性 的 善 惡 果 真 是 由 呈 現 雙 螺 旋 的 DNA 所 決 定 的 嗎? 對 生 命 下 定 義 並 不 容 易, 現 代 有 關 生 物 科 技 議 題 的 討 論, 有 人 作 如 下 的 定 義 : 一 般 廣 義 的 生 命, 均 會 利 用 能 量, 維 持 結 構 與 訊 息, 並 進 行 繁 殖 及 演 化 者 ; 狹 義 的 生 命 則 指 有 意 識 的 生 命, 有 產 生 意 識 的 高 智 慧 功 能, 前 者 在 生 物 界 中 存 在 於 各 種 細 胞 裡, 後 者 在 人 類 中 則 位 於 大 腦 內 當 然 所 有 擁 有 神 經 系 統 的 動 物, 都 適 用 這 兩 種 生 命 層 面 的 劃 分 就 狹 義 生 命 來 說, 當 神 經 系 統 停 止 運 作, 該 動 物 就 宣 告 死 亡, 但 就 廣 義 的 生 命 而 言, 其 體 內 的 細 胞 還 可 存 活 一 段 時 間 1 佛 教 對 生 命 的 看 法, 或 許 也 可 如 此 區 分, 廣 義 的 生 命 指 眾 生 的 根 身, 狹 義 的 生 命 則 是 維 持 眾 生 根 身 不 壞 的 情 識 把 眾 生 稱 作 有 情, 表 示 是 具 有 情 識 的 生 命 體, 所 以, 佛 法 探 討 生 命 雖 在 於 有 意 識 的 生 命 如 何 在 三 界 中 升 沈 ; 細 胞 這 種 廣 義 的 生 命 只 是 作 為 其 所 依 的 根 身, 因 此, 當 我 們 探 討 佛 教 的 生 命 觀 時, 首 先 必 須 要 了 解 的 是, 佛 教 相 信 生 命 的 本 質 在 於 情 識, 或 者 說 在 於 眾 生 的 心 識, 根 身 的 損 益 對 心 識 雖 有 影 響, 但 心 識 仍 具 有 其 主 導 性 心 識 的 染 淨, 決 定 了 行 為 的 善 惡 ; 行 為 的 善 惡, 決 定 了 感 受 的 苦 樂, 甚 至 於 決 定 三 界 受 生 的 高 下 瑜 伽 行 派 係 大 乘 佛 教 重 要 的 潮 流 之 一, 約 興 起 於 西 元 四 世 紀, 初 期 1 參 見 李 希 爾 佛 (Lee M. Silver) 著 / 李 千 毅 莊 安 祺 譯 : 複 製 之 謎 性 遺 傳 和 基 因 再 造 (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1997),p.38

116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重 要 的 祖 師 為 彌 勒 無 著 世 親, 主 張 萬 法 唯 識, 又 稱 唯 識 學 派 作 為 佛 教 的 學 派 之 一, 瑜 伽 行 派 一 方 面 繼 承 傳 統 佛 教 的 精 神, 對 生 命 的 看 法 重 在 有 關 狹 義 生 命 的 論 述, 但 另 一 方 面 站 在 唯 識 無 境 的 鮮 明 旗 幟 下, 認 為 廣 義 的 生 命 乃 至 於 外 在 客 觀 環 境, 都 完 全 離 不 開 識, 卻 又 突 顯 出 其 特 有 的 主 張 因 此, 探 索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除 可 更 加 釐 清 佛 教 的 生 命 觀 外, 還 可 以 具 體 把 握 瑜 伽 行 派 唯 識 意 境 的 生 命 觀 瑜 伽 行 派 不 共 大 乘 的 思 想, 簡 單 地 說, 包 括 了 阿 賴 耶 識 說 三 性 思 想 以 及 唯 識 觀, 三 者 皆 與 其 生 命 觀 有 關 主 張 在 外 顯 的 六 識 之 外, 別 有 代 表 自 我 執 著 的 第 七 末 那 識 以 及 含 藏 一 切 善 惡, 乃 至 無 記 行 為 影 響 力 的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標 幟 著 佛 教 有 關 人 類 ( 甚 至 擴 展 到 動 物 餓 鬼 地 獄 天 神 等 一 切 眾 生 ) 心 境 的 探 索, 早 就 深 入 到 潛 意 識 的 層 次, 從 中 發 現 身 心 交 感 的 奧 妙, 並 重 視 人 內 在 業 力 的 根 深 蒂 固, 由 此 突 顯 六 道 輪 迴 的 生 命 之 險 惡 與 難 以 超 拔 三 性 思 想 則 是 提 醒 在 因 緣 和 合 流 轉 的 眾 生, 必 須 善 觀 一 切 諸 法 因 緣 生 因 緣 滅 ( 依 他 起 性 ), 不 計 無 為 有, 執 假 為 真, 活 在 自 己 所 假 想 妄 執 的 世 界 ( 遍 計 所 執 性 ), 最 後 住 於 有 如 實 見 為 有, 無 如 實 見 為 無 的 真 實 世 界 ( 圓 成 實 性 ), 從 中 可 見 生 命 轉 迷 成 悟 的 可 能 性, 生 命 不 只 是 業 行 與 苦 果 交 替 永 無 出 期, 透 過 唯 識 無 境 的 觀 行, 生 命 可 以 達 致 圓 滿 因 此, 唯 識 觀 即 是 具 體 交 待 生 命 轉 凡 成 聖 的 正 確 方 法, 藉 此 衝 破 生 命 的 粗 重 與 迷 障, 徹 見 生 命 的 真 實 本 文 首 先 論 述 阿 賴 耶 識 的 性 格, 從 中 找 尋 凡 夫 有 情 生 命 的 本 質, 其 次, 依 瑜 伽 行 派 的 論 典, 論 述 有 情 誕 生 與 死 亡 的 過 程, 以 更 完 整 地 了 解 生 命 的 本 質 再 者, 依 於 瑜 伽 行 派 的 主 張, 論 述 幾 個 現 代 生 命 科 學 發 展 所 產 生 的 問 題 與 迷 思 本 文 無 意 從 唯 識 學 的 立 場, 完 整 地 來 回 應 如 實 驗 室 的 胚 胎 與 子 宮 內 的 胚 胎 之 差 異 等, 只 是 試 圖 整 理 分 析 瑜 伽 行 派 的 思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17 想 中 與 生 命 哲 學 有 關 的 部 份 一 生 命 的 主 體 阿 賴 耶 識 如 前 所 述, 佛 教 探 討 生 命 重 在 狹 義 的 生 命, 即 具 有 心 識 的 有 情 眾 生 ; 心 識 的 內 容 包 含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六 識, 以 及 與 其 相 應 的 識 的 作 用 ( 亦 稱 為 心 所 ) 原 始 佛 教 以 來, 分 析 我 們 的 身 心, 認 為 除 了 不 斷 流 變 的 根 身 六 識 及 其 作 用 外, 並 無 一 常 一 自 在 不 變 的 實 體 即 我 (Atman) 的 存 在, 而 主 張 無 我 論, 但 無 我 如 何 談 造 業 受 果, 輪 迴 轉 生, 成 為 佛 教 內 部 重 要 的 論 題 部 派 佛 教 為 說 明 生 命 相 續 如 何 可 能, 在 流 變 的 表 層 世 界 之 下, 安 立 一 個 微 細 前 後 一 味 與 六 識 不 同 的 細 意 識 根 本 識 生 死 蘊, 以 滿 足 眾 生 知 性 的 追 求 在 此 風 潮 下, 大 乘 佛 教 瑜 伽 行 派, 本 其 瑜 伽 禪 觀 的 體 驗, 發 現 到 在 六 識 之 外 有 潛 藏 不 易 為 人 所 知 的 潛 意 識, 是 我 們 生 命 的 本 體, 影 響 著 我 們 日 常 生 活 一 切 知 情 意 的 活 動, 甚 至 主 導 我 們 死 後 的 趨 向 2 通 過 此 一 生 命 主 體 的 安 立, 無 我 如 何 輪 迴 轉 生, 記 憶 如 何 可 能 滅 盡 定 前 後 心 識 如 何 連 結 以 及 死 時 身 分 漸 冷 的 問 題, 都 可 有 個 合 理 的 說 明 3 此 一 潛 意 識 被 稱 為 阿 賴 耶 識 (Alaya-vijJAna), 意 譯 作 藏 識, 語 意 為 隱 藏 在 肉 體 中 的 識 或 者 與 一 切 諸 法 互 為 攝 藏 的 識, 乃 至 於 具 有 能 藏 所 藏 執 藏 三 種 角 色 的 識 4 姑 且 不 論 其 原 初 語 意 成 立 的 2 3 4 阿 賴 耶 識 的 發 現 或 許 是 禪 定 的 體 驗 有 關, 由 唯 識 論 書 以 阿 賴 耶 識 的 存 在 來 說 明 滅 盡 定 中 識 不 離 身, 可 見 其 一 端, 參 見 瑜 伽 師 地 論, 大 正 30.579c 有 關 阿 賴 耶 識 成 立 的 要 因 之 歸 納 分 析, 詳 見 拙 著 賴 耶 緣 起 與 三 性 思 想 之 研 究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2000),pp.87-100 有 關 阿 賴 耶 識 的 語 義 及 其 演 變, 詳 見 拙 著 賴 耶 緣 起 與 三 性 思 想 之 研 究 第

118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脈 絡 為 何, 瑜 伽 師 地 論 本 地 分 中 所 謂 一 切 種 子 執 受 所 依 異 熟 所 攝 5, 應 該 可 說 是 阿 賴 耶 識 成 立 之 初 最 受 到 重 視 的 功 能 以 下 即 從 此 三 方 面, 論 述 瑜 伽 行 派 獨 特 的 生 命 觀 ( 一 ) 一 切 種 子 識 心 識 和 根 身 的 根 源 前 述 狹 義 的 生 命 亦 即 有 意 識 的 生 命, 從 佛 法 的 見 地 來 說 : 即 指 具 有 六 識 的 有 情 ; 廣 義 的 生 命 乃 利 用 能 量, 維 持 結 構 與 訊 息 並 進 行 繁 殖 及 演 化 者 的 生 物 細 胞, 相 當 於 有 情 的 根 身 或 構 成 有 情 根 身 的 四 大 種 合 而 言 之, 即 是 有 情 的 身 心 然 而, 身 心 的 運 作, 其 根 源 為 何? 阿 賴 耶 識 又 稱 為 一 切 種 子 識, 因 為 它 含 藏 一 切 色 法 和 心 法 的 種 子 何 謂 種 子, 成 唯 識 論 卷 二 中 說 : 此 中 何 法 名 為 種 子? 謂 本 識 ( 即 阿 賴 耶 識 ) 中 親 生 自 果 功 能 差 別 ( 大 正 31.8a) 然 種 子 義 略 有 六 種 一 剎 那 滅, 謂 體 纔 生, 無 間 必 滅, 有 勝 功 力, 方 成 種 子 六 引 自 果, 謂 於 別 別 色 心 等 果, 各 各 引 生 方 成 種 子 ( 大 正 31.9b) 儘 管 阿 賴 耶 識 被 稱 為 識, 其 中 不 只 含 有 能 生 起 各 種 心 識 的 種 子, 甚 至 於 含 藏 所 有 色 法 的 種 子 換 句 話 說, 現 象 界 所 見 一 切 的 精 神 與 物 質, 5 二 章,pp.49-86 如 本 地 分 中 說 : 種 子 依 謂 即 一 切 種 子 執 受 所 依 異 熟 所 攝 阿 賴 耶 識 (sarvabijakam AzrayopAdAtr-vipAka-saMgRhItam AlayavijJAnaM bijazrayah), 大 正 30.279a,The Yogacarabhumi of Acarya Asavga ed. V. Bhattacharya,Calcutta, 1957,p.4.7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19 都 可 以 在 潛 在 的 識 中 找 到 其 根 源 但 是 此 處 所 謂 的 根 源, 並 非 哲 學 上 所 謂 的 第 一 因 或 不 動 的 動 者, 若 如 此 則 肯 定 有 一 常 一 自 在 永 恆 不 變 的 實 體, 違 反 佛 法 緣 起 的 立 場 此 處 的 根 源 只 是 相 對 義, 就 現 象 界 的 生 起 因 緣, 肯 定 潛 在 的 識 有 其 決 定 性 的 影 響, 同 時 透 過 區 分 色 心 各 有 其 種 子, 說 明 不 同 的 現 象 各 有 其 不 同 的 因 緣 潛 在 的 阿 賴 耶 識 並 非 永 恆 不 變, 其 中 所 含 藏 的 種 子 遵 守 剎 那 滅 的 原 則, 前 滅 後 生, 一 類 相 續, 隨 時 受 到 現 象 界 的 影 響 如 攝 大 乘 論 所 知 依 分 中 說 : 諸 法 於 識 藏 識 於 法 亦 爾 更 互 為 果 性 亦 常 為 因 性 ( 大 正 31.135b) 阿 賴 耶 識 和 現 象 界 的 諸 法 彼 此 影 響, 互 為 因 果 若 以 五 蘊 來 含 括 現 象 界 的 諸 法, 瑜 伽 行 派 除 了 承 認 我 們 的 身 心 不 外 是 五 蘊 的 和 合 之 外, 更 試 圖 說 明 五 蘊 形 成 的 根 源, 也 就 是 說 五 蘊 各 有 其 種 子, 一 一 的 現 行 五 蘊 皆 由 其 種 子 生 起 ( 種 子 生 現 行 ), 然 而, 五 蘊 的 種 子 並 非 無 始 時 來 獨 立 自 存, 它 們 不 外 是 之 前 的 現 行 五 蘊 所 留 下 來 的 影 響 力 因 此, 說 阿 賴 耶 識 是 一 切 種 子 識, 並 不 是 要 為 現 象 界 的 諸 法 安 立 一 個 形 上 學 的 根 源, 而 是 要 以 一 個 潛 在 但 變 化 不 斷 的 阿 賴 耶 識, 進 一 步 說 明 佛 法 諸 行 無 常 的 道 理, 並 為 現 象 界 諸 法 彼 此 的 關 連 找 到 一 個 連 結 的 關 鍵 由 此 可 知, 生 命 本 身 透 過 潛 在 識 的 連 結, 現 象 界 的 身 心 一 切 現 象 自 類 相 續, 不 受 外 在 的 神 主 導, 自 己 就 是 自 己 生 命 的 主 人 我 們 六 識 的 生 起, 係 起 因 於 潛 在 的 阿 賴 耶 識, 如 意 識 對 一 個 對 象 的 判 斷 作 用 受 以 前 意 識 作 過 的 判 斷 作 用 之 影 響 同 樣 地, 六 識 相 應 的 心 所 之 生 起, 其 主 要 的 因 緣 也 是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種 子 如 瞋 心 所 的 現 起, 通 常 我 們 會 歸 咎 於 外 在 的 境 界, 比 如 說 是 他 人 的 欺 壓 侮 辱 等 但 是, 依 照 瑜 伽 行 派 的 說 法, 瞋 心 所 現 起 最 重 要 的 因 緣 就 是 瞋 心 所 的 種 子 也 就 是

120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說 無 始 時 來 能 生 瞋 煩 惱 的 潛 在 功 能 若 未 去 除, 當 外 在 逆 緣 現 前 時, 就 會 被 引 發, 而 產 生 現 行 的 瞋 心 所 因 此, 所 有 煩 惱 的 現 起, 都 是 個 人 必 須 負 責 的 當 然, 清 淨 法 的 生 起, 也 必 須 靠 親 近 善 士 聽 聞 正 法 如 理 作 意 法 隨 法 行, 不 斷 地 在 阿 賴 耶 識 中 累 積 善 心 所 的 種 子, 乃 至 清 淨 無 染 的 無 漏 種 子, 將 來 才 有 無 漏 心 的 生 起 說 有 情 的 根 身 源 自 於 潛 在 的 阿 賴 耶 識, 與 佛 教 的 業 報 思 想 有 關 有 情 死 後 能 在 五 趣 中 的 何 趣 受 生, 取 決 於 其 累 世 所 積 集 的 所 有 善 惡 業 在 同 一 趣 受 生, 彼 此 的 根 身 又 有 完 缺 美 醜 之 別, 也 是 業 力 的 作 用, 而 整 個 業 力 貯 藏 的 處 所 即 是 阿 賴 耶 識 根 身 是 色 法, 所 以 是 由 地 水 火 風 四 大 種 所 造, 說 一 切 有 部 說, 根 身 能 持 續 存 在, 並 不 是 因 為 它 不 變 化, 而 是 因 為 前 一 剎 那 的 四 大 種 引 生 後 一 剎 那 的 四 大 種, 看 起 來 相 似, 卻 是 遷 流 不 息 瑜 伽 行 派 亦 承 此 意, 只 不 過 安 立 了 一 個 色 法 種 子 的 貯 藏 場 所 阿 賴 耶 識 罷 了 因 此, 我 們 可 以 說 根 身 的 質 料 因 是 種 子, 而 其 形 式 因 或 組 合 因 則 是 阿 賴 耶 識, 尤 如 細 胞 是 一 些 有 機 物 質 組 合 而 成, 但 生 命 的 密 碼 或 許 不 全 然 只 是 物 質 在 瑜 伽 行 派 的 論 典 中, 也 有 直 接 說 根 身 就 是 種 子 的 主 張 6, 從 根 的 梵 文 indriya, 源 自 因 陀 羅 神 Indra, 表 示 根 像 因 陀 羅 神 一 樣, 能 變 化 許 多 的 事 物 成 為 認 識 的 對 象, 與 種 子 乃 親 生 因 果 功 能 差 別, 似 有 異 曲 同 工 之 妙 瑜 伽 行 派 藉 著 把 根 身 視 為 種 子, 打 消 根 身 作 為 色 法 的 實 在 性, 以 維 護 其 唯 識 無 境 的 主 張 當 然 說 根 身 就 是 種 子, 與 一 切 種 子 識 是 心 識 6 唯 識 二 十 論 中 說 : 似 色 現 識 從 自 種 子, 緣 合 轉 變 差 別 而 生, 佛 依 彼 種 及 所 現 色, 如 次 說 為 眼 處 色 處 如 是 乃 至 似 觸 現 識 從 自 種 子, 緣 合 轉 變 差 別 而 生, 佛 依 彼 種 及 所 現 觸, 如 次 說 為 身 處 觸 處 依 斯 密 意, 說 色 等 十 ( 大 正 31.75b)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21 與 根 身 的 根 源 亦 不 衝 突 ( 二 ) 執 受 所 依 阿 賴 耶 識 與 根 身 的 關 係 傳 統 討 論 心 識 與 根 身 的 關 係 時, 曾 說 根 身 一 面, 是 有 執 受 的, 也 就 是 說 根 身 之 所 以 有 別 於 死 屍, 就 在 於 它 是 有 執 受 的 傳 統 認 為 有 執 受 有 執 為 依 處 能 生 苦 樂 執 為 自 體 執 為 己 有 四 種 意 義, 從 不 同 的 面 向 來 掌 握 心 識 與 根 身 的 關 係 7 也 就 是 說 心 識 會 執 持 我 們 的 根 身, 將 其 視 為 心 識 所 依 止 的 處 所, 形 成 能 依 和 所 依 的 關 係, 損 益 相 互 影 響, 根 身 的 損 益 會 影 響 精 神 的 苦 樂, 所 以, 也 有 人 從 能 生 苦 樂 來 詮 釋 有 執 受 執 為 自 體, 是 從 心 識 能 一 直 保 護 根 身, 避 免 外 界 的 傷 害 ; 執 為 己 有, 則 比 較 偏 向 心 理 執 著 的 意 義, 說 明 心 識 對 根 身 的 貪 愛 後 來, 瑜 伽 行 派 使 用 執 受 來 取 代 有 執 受, 更 加 積 極 強 調 心 識 執 持 根 身 的 主 動 性 並 且 認 為 能 持 續 執 受 根 身 的 心 識 不 是 六 識, 而 是 一 直 到 成 就 阿 羅 漢 才 會 中 斷 的 阿 賴 耶 識, 如 此, 阿 含 經 中 識 不 離 身 的 教 說 才 獲 得 圓 滿 的 說 明 攝 大 乘 論 中 提 到 阿 賴 耶 識 的 執 受 時 說 : 何 緣 此 識 亦 復 說 名 阿 陀 那 識? 執 受 一 切 有 色 根 故 ; 一 切 自 體 取 所 依 故 所 以 者 何? 有 色 諸 根 因 此 執 受, 無 有 失 壞, 盡 壽 隨 轉 ; 又 於 相 續 正 結 生 時, 取 彼 生 故, 執 受 自 體 是 故 此 識 亦 復 說 名 阿 陀 那 識 ( 大 正 31.133c) 7 執 受 的 四 種 意 義, 出 自 圓 測 解 深 密 經 疏 ( 卍 續 藏, 第 一 輯, 第 三 十 四 冊 ), p.365 詳 細 的 歸 納 說 明 見 拙 見 唯 識 學 中 的 執 受 義, 收 於 宗 教 與 心 靈 改 革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 高 雄 : 道 德 院,1998),P.135-139

122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論 中 明 言 有 色 根 身 之 所 以 能 到 一 期 生 死 壽 量 滅 盡 之 前, 還 維 持 其 作 用, 是 因 為 有 阿 賴 耶 識 的 執 受 作 用 不 但 如 此, 有 情 輪 迴 轉 生 之 時, 父 精 母 血 結 合 而 成 的 羯 羅 藍 雖 然 是 整 個 生 命 根 身 形 成 的 質 料 因, 但 若 無 阿 賴 耶 識 入 胎, 結 生 相 續 無 法 成 立 阿 賴 耶 識 執 受 羯 羅 藍 並 將 其 執 為 自 體, 生 命 於 焉 開 始, 而 後 才 有 根 身 的 形 成 由 此 看 來, 潛 在 的 阿 賴 耶 識 是 生 命 的 核 心, 決 定 了 生 命 的 開 始, 更 影 響 根 身 的 存 在 根 身 稱 為 所 依, 是 作 為 六 識 的 所 依, 眼 根 損 壞 則 眼 識 不 起, 但 是, 根 身 反 而 是 以 阿 賴 耶 識 所 依, 若 無 阿 賴 耶 識 的 執 受, 根 身 就 會 壞 滅 ( 三 ) 異 熟 所 攝 阿 賴 耶 識 是 業 報 的 總 體 異 熟 (vipāka) 是 因 有 善 惡, 果 唯 無 記 的 異 類 而 熟 8, 特 指 善 惡 業 因 產 生 苦 樂 果 報 的 因 果 關 係, 有 別 於 善 生 善 惡 生 惡 無 記 生 無 記 這 種 自 類 相 生 的 等 流 因 果 關 係 阿 賴 耶 識 是 異 熟 所 攝 表 示 它 是 有 情 累 世 所 造 善 惡 因 影 響 下 所 形 成 的 業 報 體, 而 且 它 才 是 真 正 業 報 的 主 體, 成 唯 識 論 中 說 : 異 熟 習 氣 為 增 上 緣, 感 第 八 識 酬 引 業 力, 恆 相 續 故, 立 異 熟 名 ; 感 前 六 識 酬 滿 業 者, 從 異 熟 起, 名 異 熟 生, 不 名 異 熟, 有 間 斷 故 ( 卷 二, 大 正 31.7c) 由 諸 業 習 氣 二 取 習 氣 俱 前 異 熟 既 盡 復 生 餘 異 熟 ( 卷 八, 大 正 31.43a) 8 異 熟 有 三 種 解 釋 : 一 因 果 相 異 的 變 異 而 熟 ; 二 因 先 果 後 的 異 時 而 熟 ; 三 因 有 善 惡, 果 唯 無 記 的 異 類 而 熟 說 一 切 有 部 和 瑜 伽 行 派 皆 以 異 類 而 熟 為 正 義 參 見 成 唯 識 論 述 記 卷 一,T43.238c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23 異 熟 習 氣 即 業 種 子, 也 就 是 善 惡 行 為 所 留 下 來 的 影 響 力, 它 會 感 得 新 的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來 酬 報 引 業 的 力 量 阿 賴 耶 識 恆 時 相 續, 能 作 為 異 類 而 熟 的 果 報 之 總 體, 故 為 真 正 的 異 熟 業 種 子 亦 能 感 得 前 六 識 的 生 起, 來 酬 報 滿 業 的 力 量, 從 它 是 異 熟 習 氣 感 得, 也 可 稱 之 為 異 熟 果, 但 因 它 是 從 作 為 真 異 熟 的 阿 賴 耶 識 所 現 起, 而 且 有 間 斷 之 故, 所 以 稱 為 異 熟 生 由 此 可 知, 說 阿 賴 耶 識 是 異 熟 所 攝, 旨 在 安 立 一 個 恆 時 存 在 的 潛 在 識, 以 說 明 生 命 的 整 體 受 以 前 行 為 影 響 力 直 接 影 響, 而 且 這 種 影 響 從 未 間 斷 前 述 引 業 是 指 善 惡 行 為 影 響 力 中, 會 決 定 生 命 體 整 體 走 向, 也 就 是 決 定 有 情 在 哪 一 趣 輪 迴 ; 滿 業 則 是 影 響 局 部 差 異 者, 如 決 定 眾 生 壽 命 長 短 富 貴 美 醜 等 瑜 伽 行 派 主 張 每 位 眾 生 皆 有 一 個 阿 賴 耶 識, 其 中 所 含 藏 的 種 子 不 斷 變 化, 但 在 每 一 期 生 死 中, 阿 賴 耶 識 有 其 相 對 的 特 質 可 言 生 為 人, 看 見 河 流 知 其 為 水, 有 解 渴 的 作 用, 但 生 為 餓 鬼, 看 河 流 即 視 為 膿 河, 不 敢 接 近, 這 些 現 象 差 異 的 現 起 是 由 阿 賴 耶 識 所 決 定 的 所 有 認 識 世 界 的 可 能 性 ( 即 名 言 種 子 ) 都 含 藏 在 阿 賴 耶 識 當 中, 但 是 何 者 可 以 現 起 則 取 決 於 阿 賴 耶 識 現 在 整 體 的 狀 態 所 以, 我 們 可 以 說 業 力 決 定 了 我 們 所 看 的 世 界, 這 也 就 是 三 界 唯 心 或 唯 識 無 境 的 一 種 意 義 說 阿 賴 耶 識 是 真 正 的 異 熟 果 報, 表 示 生 命 體 因 以 前 業 力 的 影 響 受 用 苦 樂, 不 是 就 六 識 相 應 的 苦 樂 來 談, 而 是 就 一 期 生 死 中 那 能 生 苦 樂 的 受 種 子 顯 發 的 可 能 性 來 說 所 以, 站 在 瑜 伽 行 派 的 立 場, 凡 夫 在 六 道 中 輪 迴, 在 一 期 生 死 的 生 命 主 體 是 決 定 的, 所 以, 欲 界 有 情 修 色 界 的 禪 定, 出 定 後 還 是 欲 界 有 情 ; 念 佛 往 生 西 方 極 樂 世 界 必 定 是 命 終 往 生 若 相 信 阿 賴 耶 識 是 生 命 的 主 體, 是 一 期 生 死 中 生 命 狀 態 的 決 定 者, 我 們 就 不 可 能 買 票 去 等 待 上 帝 派 來 的 飛 碟, 將 我 們 帶 離 欲 界, 上 升 天 界 了

124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由 以 上 的 分 析, 可 以 知 道 阿 賴 耶 識 內 含 藏 所 有 色 法 心 法 的 種 子, 是 心 識 與 根 身 的 根 源 ; 而 且 阿 賴 耶 識 能 在 一 期 生 死 間 執 受 根 身 令 不 失 壞 同 樣 的, 我 們 所 能 見 聞 覺 知 的 色 法 之 相 貌, 其 可 能 性 也 蘊 含 在 阿 賴 耶 識 當 中, 只 是 這 些 可 能 性 何 者 能 現 起, 受 限 於 作 為 異 熟 果 報 體 的 阿 賴 耶 識 的 整 體 狀 態 因 此, 六 根 六 境 六 識 的 成 立 皆 與 阿 賴 耶 識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它 可 說 是 生 命 的 主 體 二 生 命 的 誕 生 與 死 亡 站 在 瑜 伽 行 派 的 立 場, 確 立 阿 賴 耶 識 是 生 命 的 主 體, 那 麼, 在 佛 教 三 世 輪 迴 的 基 本 主 張 下, 瑜 伽 行 派 如 何 來 說 明 一 個 生 命 的 誕 生 與 死 亡 呢? 當 然, 正 如 八 識 規 矩 頌 中 所 言 去 後 來 先 做 主 公 9, 點 出 阿 賴 耶 識 是 入 胎 識 同 時 也 是 死 亡 時 最 後 離 身 的 識, 但 其 進 一 步 的 說 明 為 何? ( 一 ) 結 生 相 續 與 戀 母 情 結 佛 教 承 認 三 世 輪 迴, 前 世 與 今 生 必 然 要 有 所 連 結, 但 佛 教 不 承 認 有 一 恆 常 不 變 的 靈 魂 貫 穿 三 世 以 作 為 連 結 的 主 體 瑜 伽 行 派 承 此 提 出 阿 賴 耶 識 說, 以 一 個 內 在 含 藏 無 數 種 子 的 潛 在 識 貫 穿 三 世, 並 用 種 子 剎 那 生 滅 避 免 違 反 無 我 論, 整 個 理 論 看 似 抽 象 且 非 平 常 經 驗 所 及, 但 在 論 典 中 卻 有 極 為 詳 細 的 描 述 瑜 伽 師 地 論 本 地 分 中 先 說 到 阿 賴 耶 識 入 胎 的 三 個 條 件 : 一 其 母 調 適, 而 復 值 時 ; 二 父 母 和 合 俱 起 愛 染 ; 三 健 達 縛 正 現 在 前 其 中 健 達 縛 指 中 有 的 狀 態 而 且 必 須 沒 有 產 處 種 子 宿 處 等 三 種 過 患 接 著 詳 細 提 到 中 有 入 胎 前 的 心 理 狀 態 : 9 見 八 識 規 矩 補 註,T45.475c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25 彼 即 於 中 有 處, 自 見 與 己 同 類 有 情, 為 嬉 戲 等, 於 所 生 處 起 希 趣 欲 彼 於 爾 時, 見 其 父 母 共 行 邪 行 所 出 精 血 而 起 顛 倒 起 顛 倒 者, 謂 見 父 母 為 邪 行 時, 不 謂 父 母 行 此 邪 行, 乃 起 倒 覺 見 己 自 行 見 己 自 行 已, 便 起 貪 愛, 若 當 欲 為 女, 彼 即 於 父, 便 起 會 貪 ; 當 欲 為 男, 彼 即 於 母, 起 貪 亦 爾 乃 往 逼 趣, 若 女 於 母 欲 其 遠 去 ; 若 男 於 父, 心 亦 復 爾 生 此 欲 已, 或 唯 見 男 或 唯 見 女, 如 如 漸 近 彼 之 處 所 如 是 如 是 漸 漸 不 見 父 母 餘 分, 唯 見 男 女 根 門, 即 於 此 處 便 被 拘 礙, 死 生 道 理, 如 是 應 知 ( 大 正 30.282c) 佛 教 認 為 眾 生 在 三 界 中 輪 迴, 主 要 的 原 因 是 無 明, 亦 即 對 四 諦 十 二 因 緣 的 無 知 由 於 無 知, 面 對 樂 苦 境 界, 生 起 貪 愛 和 瞋 恚 的 煩 惱, 因 為 煩 惱 而 造 作 邪 行, 因 此 在 三 界 中 受 其 果 報 但 是, 一 期 生 死 的 整 體 果 報, 還 是 由 於 有 貪 愛 和 瞋 恨 的 潤 緣 才 能 產 生 令 人 驚 訝 的 是 佛 教 對 眾 生 貪 瞋 的 描 述, 竟 然 如 此 露 骨, 且 其 對 象 是 自 己 的 父 母, 不 禁 令 人 聯 想 起 佛 洛 依 德 所 謂 的 戀 母 情 結 佛 洛 依 德 經 由 精 神 官 能 症 的 研 究, 發 現 到 人 從 出 生 開 始 就 有 所 謂 性 的 欲 求, 男 嬰 性 欲 求 的 滿 足 一 開 始 最 直 接 的 對 象 是 母 親 ( 如 經 由 吸 吮 母 乳 達 到 性 的 滿 足 ), 當 其 漸 漸 長 大, 發 現 到 自 己 有 一 個 強 勁 的 情 敵, 即 是 父 親 時, 內 心 深 處 生 起 殺 父 娶 母 的 念 頭, 而 後, 由 於 害 怕 被 閹 割 且 認 識 到 不 可 能 戰 勝 父 親 的 現 實, 轉 而 認 同 父 親 的 角 色, 希 望 自 己 也 能 成 為 如 此 的 男 人 女 孩 子 性 格 發 展 過 程 雖 然 稍 微 曲 折 一 些, 但 也 有 戀 父 情 結 佛 洛 依 德 藉 此 說 明 性 別 認 同 的 過 程, 以 及 在 戀 母 或 戀 父 情 結 若 無 正 常 的 轉 化, 其 內 在 壓 力 如 何 轉 換 成 精 神 官 能 症 的 外 在 病 徵 10 10 Michael Jacobs 著 于 而 彥 譯 精 神 分 析 之 父 佛 洛 依 德 ( 台 北 : 生 命 潛 能,2000),p.81ff

126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從 瑜 伽 師 地 論 的 說 明, 可 以 知 道 佛 教 相 信 性 欲 求 的 滿 足 與 眾 生 為 何 會 輪 迴 轉 生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瑜 伽 行 派 未 像 心 理 學 家 將 它 具 體 運 用 在 性 格 形 成 的 理 論 上, 只 是 因 為 其 終 極 關 懷 在 於 生 死 的 究 竟 解 脫, 而 非 眾 生 個 別 性 格 的 同 異 但 是, 筆 者 相 信, 佛 洛 依 德 若 看 到 此 段 說 明, 必 定 會 讚 賞 佛 教 對 人 性 掌 握 的 透 徹 生 命 本 身 即 是 無 明 的 盲 動, 底 層 潛 在 的 慾 望 支 配 著 我 們 的 生 存, 這 是 有 關 心 理 狀 態 的 分 析 瑜 伽 師 地 論 接 著 說 明 阿 賴 耶 識 的 入 胎, 這 是 比 較 生 理 學 式 的 說 明 : 爾 時 父 母 貪 愛 俱 極, 最 後 決 定 各 出 一 滴 濃 厚 精 血, 二 滴 和 合, 住 母 胎 中, 合 為 一 段, 猶 如 熟 乳 凝 結 之 時 當 於 此 處, 一 切 種 子 異 熟 所 攝 執 受 所 依 阿 賴 耶 識 和 合 依 託 云 何 和 合 依 託? 謂 此 所 出 濃 厚 精 血 合 成 一 段, 與 顛 倒 緣 中 有 俱 滅 與 滅 同 時, 即 由 一 切 種 子 識 功 能 力 故, 有 餘 微 細 根 及 大 種 和 合 而 生, 及 餘 有 根 同 分 精 血 和 合 搏 生, 於 此 時 中, 說 識 已 住 結 生 相 續 即 此 名 為 羯 羅 藍 位 又 此 羯 羅 藍 色 與 心 心 所 安 危 共 同, 故 名 依 託 由 心 心 所 依 託 力 故, 色 不 爛 壞 ; 色 損 益 故, 彼 亦 損 益, 是 故 說 彼 安 危 共 同 又 此 羯 羅 藍, 識 最 初 託 處, 即 名 肉 心 如 是, 識 於 此 處 最 初 託, 即 從 此 處 最 後 捨 ( 大 正 30.283a) 中 有 的 顛 倒 心 是 入 胎 前 一 刻 第 六 意 識 的 作 用, 阿 賴 耶 識 作 為 入 胎 識 並 無 一 般 的 覺 知 作 用, 所 以 說 此 部 份 的 說 明 偏 重 在 生 理 方 面 運 作 入 胎 前 一 刻 的 顛 倒 心 與 父 精 母 血 的 和 合 體 同 時 存 在, 此 時 阿 賴 識 中 的 種 子 產 生 作 用, 有 微 細 的 色 根 及 根 所 依 的 四 大 種 和 合 而 生 起, 還 有 和 根 具 同 類 性 質 的 精 血 成 團 地 和 合 生 起, 此 時, 說 阿 賴 耶 識 已 經 住 於 結 生 相 續 之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27 位, 也 就 是 入 胎 其 次, 用 安 危 共 同 來 解 釋 依 託 強 調 心 識 和 根 身 相 互 依 持 的 關 係 最 後 提 到 識 於 此 處 最 初 託, 即 從 此 處 最 後 捨, 說 明 阿 賴 耶 識 是 最 初 的 入 胎 識, 也 是 在 死 亡 時 最 後 離 開 身 體 的, 有 關 於 此, 詳 見 下 一 小 節 ( 二 ) 賴 耶 離 身 與 死 亡 的 意 義 一 般 對 死 亡 的 定 義 有 四 種 : 一 靈 魂 自 肉 體 中 分 離, 二 活 化 流 體 流 動 不 可 復 原 的 喪 失 或 心 肺 的 血 液 循 環 系 統 不 可 復 原 的 停 止, 三 整 個 腦 死, 四 新 皮 質 層 腦 死 11 而 目 前 醫 學 界 所 採 用 的 是 哈 佛 醫 學 院 特 別 委 員 會 於 1968 年 所 提 出 的 第 三 種 定 義 阿 含 經 提 到 有 情 根 身 不 同 於 死 屍, 主 要 是 因 為 它 有 壽 煖 識, 也 就 是 說 有 壽 命 體 溫 以 及 一 種 精 神 作 用 12 姑 且 不 論 此 精 神 作 用 是 不 是 一 種 永 恆 不 變 的 靈 魂, 這 種 說 法 大 致 可 以 被 歸 類 在 第 一 種 定 義 當 中 後 來 佛 教 發 展 出 執 受 的 觀 念, 可 以 說 也 進 一 步 兼 顧 生 理 功 能 的 變 化 瑜 伽 師 地 論 談 到 死, 有 如 下 的 說 明 : 云 何 死? 謂 由 壽 量 極 故, 而 便 致 死 ( 大 正 30.281b) 又 將 終 時, 作 惡 業 者, 識 於 所 依 從 上 分 捨 ; 便 從 上 分, 冷 觸 隨 起, 如 此 漸 捨 乃 至 心 處 造 善 業 者, 識 於 所 依 從 下 分 捨 ; 即 從 下 分, 冷 觸 隨 起, 如 此 漸 捨 乃 至 心 處 當 知 後 識 唯 心 處 捨, 從 此 冷 觸 遍 滿 所 依 ( 大 正 30.282a) 11 波 伊 曼 (Loius P.Pojman) 編 魏 德 驥 等 譯 解 構 死 亡 : 死 亡 自 殺 安 樂 死 與 死 刑 的 剖 析 ( 台 北 : 桂 冠,1997),p.26 12 雜 阿 含 經 卷 十 : 離 於 三 法 者, 身 為 成 棄 物, 壽 暖 及 諸 識, 離 此 餘 身 分, 永 棄 丘 塚 間, 如 木 無 識 想 ( T2.69a)

128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前 一 段 引 文 就 壽 量 來 說, 後 者 則 和 煖 識 有 關 如 前 所 述, 阿 賴 耶 識 執 受 根 身 令 不 失 壞, 所 以, 體 溫 的 保 持 必 須 靠 阿 賴 耶 識 的 執 受 作 用, 因 此 說 死 亡 時 身 分 漸 冷 的 現 象, 與 識 不 離 身 的 教 說 有 關 既 然 身 分 會 漸 冷, 也 可 以 證 明 有 一 個 能 執 受 的 識 在 慢 慢 離 開 所 以, 站 在 瑜 伽 行 派 的 立 場, 所 謂 死 亡 即 是 阿 賴 耶 識 已 經 離 開 了 身 體 在 阿 賴 耶 識 離 身 之 後, 身 體 的 遺 骸 還 能 夠 持 續 維 持 一 段 時 間, 瑜 伽 行 派 也 曾 作 出 說 明, 如 攝 大 乘 論 卷 一 中 說 : 此 外 內 種 子, 能 生 引 應 知, 枯 喪 由 能 引, 任 運 後 滅 故 (T31.135a) 就 如 外 在 的 種 子 對 發 芽 開 花 結 果 是 其 生 因, 對 枯 朽 的 敗 葉 殘 枝 是 引 因 一 樣, 阿 賴 耶 識 所 含 藏 的 異 熟 種 子 是 根 身 生 起 的 生 因, 同 時 也 是 死 後 遺 骸 暫 時 存 續 的 引 因, 但 是 作 為 引 因 的 力 量 只 能 持 續 一 段 時 間, 所 以 之 後 遺 骸 必 然 終 歸 消 滅 從 廣 義 生 命 的 角 度 來 說, 死 後 持 續 維 持 一 段 時 間 的 細 胞 也 是 一 種 生 命 三 與 現 代 生 命 觀 有 關 的 幾 個 議 題 現 代 由 於 醫 學 與 生 物 科 技 的 發 達, 人 們 必 須 面 對 的 道 德 困 境 也 愈 加 複 雜 當 人 可 以 被 複 製, 那 麼 人 的 獨 特 性 何 在? 當 機 械 設 備 可 使 人 的 身 體 幾 乎 是 無 限 期 地 活 著, 那 麼 死 亡 的 意 義 又 是 什 麼 呢? 對 於 複 製 人 可 能 產 生 的 問 題, 佛 法 的 緣 起 論 無 我 論 立 場 並 不 擔 心 會 侵 犯 神 的 領 域 或 者 影 響 人 的 獨 一 自 我 性 13 也 就 是 說 佛 教 並 不 信 仰 創 造 宇 宙 的 造 物 主, 而 13 釋 惠 敏 佛 教 之 生 命 倫 理 觀 (Bioethics) 以 複 製 人 與 胚 胎 幹 細 胞 為 例 (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15 期,2002), 曾 經 提 到 生 命 醫 學 的 發 展 在 宗 教 與 倫 理 上, 可 以 引 生 的 論 題 有 : 侵 犯 神 的 領 域 ( 創 造 權 生 死 主 宰 權 ) 冒 犯 人 的 尊 嚴 ( 生 命 唯 物 化 商 品 化 ) 對 傳 統 生 殖 與 家 族 關 係 的 挑 戰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29 認 為 一 切 事 物 存 在 無 非 是 因 緣 和 合 而 成, 所 以 複 製 人 沒 有 褻 瀆 取 代 造 物 主 的 問 題 人 本 來 就 是 由 五 蘊 和 合 而 成, 除 了 五 蘊 之 外, 找 不 到 有 一 永 恆 不 變 的 我 (ātman) 的 存 在, 所 以 站 在 無 我 論 的 勝 義 立 場, 有 獨 一 自 我 的 想 法 只 不 過 是 一 種 我 執 而 已 以 下 試 著 從 瑜 伽 行 派 的 立 場, 來 討 論 幾 個 與 現 代 生 命 觀 相 關 的 問 題 ( 一 ) 生 命 的 本 質 與 死 亡 的 意 義 如 前 所 述, 對 瑜 伽 行 派 來 說, 生 命 的 根 源 來 自 於 潛 在 的 阿 賴 耶 識, 而 阿 賴 耶 識 乃 是 異 熟 所 攝, 也 就 是 說 當 下 生 命 的 存 在 乃 是 受 自 身 的 業 力 亦 即 無 始 時 來 所 有 行 為 的 影 響 力 所 決 定 所 以 生 命 不 是 短 暫 的 一 生, 而 是 連 結 著 無 限 的 過 去, 並 將 邁 向 無 盡 的 未 來 的 死 亡 是 另 外 一 種 存 在 形 式 的 開 始, 所 以 佛 教 徒 藉 看 破 生 死 來 解 脫 生 死, 將 死 亡 看 作 是 與 未 來 的 存 在 相 連 接 的 一 個 時 間 點 而 已 說 阿 賴 耶 識 是 一 切 種 子 識, 也 不 外 是 要 提 醒 吾 人 生 命 的 長 遠 與 廣 闊 當 然 對 佛 教 來 說, 所 謂 有 漏 皆 苦, 人 生 絕 對 不 是 自 安 於 只 是 一 種 不 圓 滿 的 存 在, 必 須 追 求 的 是 苦 的 解 脫, 對 大 乘 佛 教 來 說, 更 是 追 求 所 有 眾 生 苦 的 解 脫 用 阿 賴 耶 識 是 否 離 身 來 界 定 死 亡, 與 西 方 用 靈 魂 是 否 離 身 來 界 定 死 亡 的 傳 統, 或 許 都 不 太 能 夠 應 付 現 代 生 命 醫 學 發 達 所 造 成 的 道 德 困 境, 但 在 現 今 以 生 理 機 能 ( 不 管 是 心 肺 整 個 腦 或 者 是 大 腦 的 某 個 部 位 ) 的 運 作 之 不 可 復 原, 來 界 定 生 命 的 存 在 與 否 的 整 體 趨 勢 中, 也 可 以 提 醒 人 類 或 許 應 該 思 考 生 理 或 物 質 的 運 作 真 的 才 是 生 命 的 本 質 嗎? 在 這 些 運 過 度 犯 妄 的 優 生 政 策 並 試 著 從 緣 起 論 無 我 論 的 角 度 來 看 這 些 問 題

130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作 的 底 層 真 的 沒 有 精 神 的 成 份 嗎? 也 許 這 只 是 古 老 傳 統 在 現 今 社 會 所 剩 下 的 一 點 消 極 功 能 ( 二 ) 植 物 人 猶 有 末 那 賴 耶 兩 個 潛 意 識 植 物 人 是 指 無 法 自 主 移 動 無 法 認 知 外 界 事 物, 而 且 無 法 與 外 界 溝 通 的 人, 也 就 是 喪 失 了 人 作 為 動 物 的 特 質 14 與 腦 死 不 同, 植 物 人 還 有 較 底 層 的 腦 幹 部 份 持 續 運 作 著 所 以 有 人 就 認 為 哈 佛 的 腦 死 判 準 失 之 保 守, 而 倡 議 應 該 重 新 以 新 皮 質 層 腦 死 亦 即 社 會 互 動 能 力 不 能 復 原 的 喪 失 來 重 新 定 義 死 亡 15 雖 然 表 面 上 植 物 人 已 喪 失 社 會 互 動 能 力, 也 就 是 說 粗 顯 的 前 六 識 不 再 生 起, 但 因 其 生 理 機 能 似 乎 還 可 自 主 運 作, 而 且 腦 幹 部 份 還 有 運 作 的 現 象, 以 瑜 伽 行 派 的 立 場 來 說, 應 該 還 是 第 七 末 那 識 與 第 八 阿 賴 耶 識 的 存 在, 且 由 阿 賴 耶 識 執 受 所 依 的 功 能 使 身 體 能 持 續 存 在 不 像 腦 死 者 因 為 腦 似 乎 已 完 全 失 去 其 作 用, 身 體 的 運 作 是 靠 阿 賴 耶 識 或 是 現 代 的 機 械 設 備 較 有 模 糊 的 空 間 所 以 就 死 亡 的 認 定 來 說, 瑜 伽 行 派 應 該 不 會 認 同 由 社 會 互 動 能 力 不 能 復 原 的 喪 失 來 重 新 定 義 死 亡 14 15 依 台 北 市 私 立 創 世 基 金 會 的 規 定, 植 物 人 的 認 定 有 八 個 要 件 : 1. 無 法 自 力 移 動,2. 無 法 自 力 飲 食,3. 大 小 便 呈 失 禁 狀 態,4. 眼 睛 雖 能 追 視 移 動 物 體, 但 無 法 辨 認,5. 雖 能 發 聲, 但 無 法 認 定 有 特 殊 意 義,6. 對 張 開 眼 睛 一 類 簡 單 的 指 示, 均 無 法 聽 懂, 或 不 能 作 適 切 的 反 應,7. 必 須 人 工 協 助 呼 吸, 8. 以 上 情 形 最 少 須 持 續 十 八 個 月 以 上 參 考 前 創 世 植 物 人 雜 誌 社 長 葉 經 柱 植 物 人 的 生 理 特 徵, 身 心 障 礙 者 服 務 資 訊 網 http://disable.yam.org.tw/resource/life/vegetative.htm 維 區 (Robert M. Veatch) 著 李 志 成 譯 重 新 定 義 死 亡, 收 於 波 伊 曼 (Loius P.Pojman) 編 魏 德 驥 等 譯 解 構 死 亡 : 死 亡 自 殺 安 樂 死 與 死 刑 的 剖 析 ( 台 北 : 桂 冠,1997),pp.31-56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31 但 是 就 社 會 互 動 能 力 不 能 復 原 的 喪 失 此 一 角 度 來 看, 也 就 是 失 去 了 造 善 惡 業 的 能 力, 雖 有 微 細 潛 在 的 賴 耶 在 維 持 身 體 的 功 能, 但 前 六 識 的 種 子 都 已 經 不 可 能 現 起, 第 七 末 那 識 是 微 細 深 沉 的 自 我 執 著 的 識, 恆 時 執 取 阿 賴 耶 識 作 為 我, 也 就 是 說, 此 時 內 在 的 識 的 運 作 純 然 只 是 一 種 深 沉 的 我 執, 將 未 來 更 多 的 可 能 性 禁 錮 在 當 下 的 肉 體 中 而 已 所 以 雖 然 對 瑜 伽 行 派 而 言, 植 物 人 的 狀 態 不 能 說 是 已 經 死 亡, 但 從 一 個 生 命 升 沉 的 更 高 觀 點 來 看, 顯 然 不 是 很 好 的 狀 態 ( 三 ) 賴 耶 唯 捨 受 相 應 與 器 官 移 植 佛 教 目 前 盛 行 臨 終 助 唸, 有 一 種 說 法 是 人 死 後 八 小 時 內 不 可 移 動 身 體, 因 為 說 神 識 離 開 身 體 猶 如 生 龜 脫 殼, 會 痛 苦 不 堪, 甚 至 於 有 可 往 生 善 趣 者 因 此 墮 入 惡 趣 的, 就 在 這 神 識 離 身 的 八 小 時 中, 為 亡 者 助 唸, 助 其 往 生 極 樂 世 界 但 是, 這 種 作 法 卻 妨 害 了 器 官 移 植 的 進 行 印 順 法 師 也 注 意 到 此 問 題, 並 從 瑜 伽 行 派 的 阿 賴 耶 識 與 末 那 識 之 特 質 來 解 釋 此 一 問 題, 他 說 : 如 病 到 六 識 不 起 ( 等 於 一 般 所 說 的 腦 死 ), 身 體 部 分 變 冷, 那 時 雖 有 微 細 意 界 唯 識 學 稱 為 末 那 識 與 阿 賴 耶 識, 但 都 是 捨 受, 不 會 有 苦 痛 的 感 受 移 動 身 體, 或 分 割 器 官, 都 不 會 引 起 苦 痛 或 厭 惡 的 反 應 所 以, 如 醫 生 確 定 為 腦 死, 接 近 死 亡, 那 麼 移 動 身 體 與 分 割 器 官, 對 病 ( 近 ) 死 者 是 沒 有 不 良 後 果 的 16 所 謂 神 識 要 符 合 佛 教 的 無 我 論 的 話, 則 佛 教 經 論 當 中 對 此 說 明 的 最 詳 細 應 該 就 是 瑜 伽 行 派 了 若 死 亡 時 離 身 的 神 識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而 阿 賴 16 印 順 法 師 中 國 佛 教 瑣 談 第 二 部 份 談 死, 收 於 華 雨 集 第 四 冊 ( 台 北 : 正 聞,1993),pp.117-118

132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耶 識 和 末 那 識 相 應 的 感 受 只 能 是 不 苦 不 樂 的 捨 受, 如 此 一 來, 只 要 是 六 識 不 起, 就 不 可 能 有 所 謂 痛 苦 的 感 受 的 存 在 印 順 法 師 這 種 依 於 唯 識 學 所 做 的 論 說, 可 說 為 強 調 自 利 利 他 的 大 乘 菩 薩 行 者 解 開 了 長 久 的 迷 惑, 也 就 是 說 器 官 的 移 植 絕 對 不 會 引 起 亡 者 的 痛 苦 感 受 ( 四 ) 性 格 的 本 質 是 精 神 性 的, 不 能 藉 由 基 因 改 變 現 代 生 物 科 技 的 發 展, 使 部 份 天 真 的 科 學 家 相 信, 人 的 性 格 可 以 藉 由 基 因 的 改 造 來 加 以 改 變, 這 種 想 法 可 說 具 有 相 當 濃 厚 唯 物 論 的 傾 向, 認 為 物 質 是 精 神 的 基 礎 但 是 以 瑜 伽 行 派 的 理 論 來 說, 性 格 取 決 於 過 往 的 行 為 之 影 響 力 也 就 是 阿 賴 耶 識 中 的 種 子 雖 然 有 人 也 常 常 將 種 子 與 基 因 作 類 比, 但 兩 者 最 大 的 不 同 是, 種 子 乃 是 以 識 為 性 的, 也 就 是 說 作 為 性 格 的 內 在 成 因 者 不 是 物 質 的 DNA 螺 旋 體, 而 是 屬 於 精 神 性 的 所 以 性 格 的 本 質 是 精 神 性 的, 無 法 以 物 質 的 代 換 來 改 變 它 當 然 瑜 伽 行 派 也 承 認 根 身 對 精 神 的 影 響, 但 是 這 種 影 響 只 是 一 種 增 上 緣, 而 非 主 要 的 因 緣 若 照 這 樣 的 理 論 來 說, 則 複 製 人 也 只 是 複 製 了 生 理 的 物 質 部 份, 屬 於 精 神 內 含 的 部 份 還 是 由 進 入 此 身 的 有 情 過 往 的 行 為 影 響 力 所 決 定 的 四 結 論 瑜 伽 行 派 站 在 佛 教 以 有 情 為 中 心 的 立 場, 重 視 的 是 有 意 識 的 生 命, 因 此, 能 利 用 能 量 維 持 結 構 與 訊 息 並 進 行 繁 殖 及 演 化 的 生 物 細 胞, 只 能 說 是 構 成 根 身 的 四 大 種 而 已, 屬 於 物 質 而 且 在 意 識 的 生 命 中, 最 核 心 的 是 潛 藏 的 阿 賴 耶 識, 它 具 有 含 藏 一 切 種 子 執 受 有 色 根 身 的 功 能,

瑜 伽 行 派 的 生 命 觀 133 而 且 它 是 有 情 之 前 業 力 影 響 的 整 體 果 報, 決 定 有 情 三 界 六 趣 的 受 生, 更 是 一 期 生 死 當 中 所 生 起 的 六 根 六 境 六 識 的 根 源, 所 以 說 它 是 生 命 的 主 體 其 次, 從 瑜 伽 行 派 對 生 死 的 描 述 可 知, 阿 賴 耶 識 執 受 父 精 母 血 的 和 合 細 胞 使 其 增 加, 也 執 其 為 我 自 體, 生 命 開 端 於 無 明 的 盲 動 與 貪 瞋 的 煩 惱, 生 命 的 結 束, 同 時 是 另 一 個 無 明 盲 動 的 開 始, 惑 業 苦 的 流 轉, 遙 無 出 期 以 上, 阿 賴 耶 識 說 明 三 界 有 情 輪 迴 流 轉 的 相 貌, 係 雜 染 流 轉 的 生 命 觀, 雖 然 佛 教 強 調 凡 夫 身 處 的 濁 重 與 險 惡, 但 卻 不 是 悲 觀 地 認 為 永 無 出 期 經 由 善 法 的 積 集, 薰 習 清 淨 的 無 漏 種 子 於 阿 賴 耶 識 中, 雜 染 一 分 一 分 減, 清 淨 一 分 一 分 增, 則 眾 生 皆 轉 染 成 淨, 完 成 圓 滿 真 實 的 生 命, 有 關 此 部 份 留 待 他 日 因 緣

134 玄 奘 佛 學 研 究 第 八 期 創 校 十 周 年 增 刊 2007/11 參 考 書 目 : The Yogacarabhumi of Acarya Asavga ed. V. Bhattacharya,Calcutta,1957 求 那 跋 陀 羅 譯 雜 阿 含 經, 大 正 藏 第 二 冊,No.99 彌 勒 著 玄 奘 譯 瑜 伽 師 地 論, 大 正 藏 第 三 十 冊,No.1579 護 法 等 著 玄 奘 譯 成 唯 識 論, 大 正 藏 第 三 十 一 冊,No.1585 世 親 著 玄 奘 譯 唯 識 二 十 論, 大 正 藏 第 三 十 一 冊,No.1590 無 著 著 玄 奘 譯 攝 大 乘 論, 大 正 藏 第 三 十 一 冊,No.1594 窺 基 著 成 唯 識 論 述 記, 大 正 藏 第 四 十 三 冊,No.1830 明 普 泰 八 識 規 矩 補 註, 大 正 藏 第 四 十 五 冊,No.1865 釋 印 順 中 國 佛 教 瑣 談, 收 於 華 雨 集 第 四 冊, 台 北 : 正 聞 出 版 社,1993 釋 印 順 佛 法 概 論, 新 竹 : 正 聞 出 版 社,2000 新 版 釋 印 順 學 佛 三 要, 新 竹 : 正 聞 出 版 社,2000 新 版 釋 印 順 攝 大 乘 論 講 記, 新 竹 : 正 聞 出 版 社,2000 新 版 釋 昭 慧 佛 教 生 命 倫 理 學 研 究 : 以 動 物 保 護 議 題 為 核 心, 應 用 倫 理 研 究 通 訊 第 43 期,2007 年 8 月 釋 惠 敏 佛 教 之 生 命 倫 理 觀 (Bioethics) 以 複 製 人 與 胚 胎 幹 細 胞 為 例, 中 華 佛 學 學 報 第 15 期,2002 陳 一 標 唯 識 學 中 的 執 受 義, 收 於 宗 教 與 心 靈 改 革 研 討 會 論 文 集, 高 雄 : 道 德 院,1998 陳 一 標 賴 耶 緣 起 與 三 性 思 想 之 研 究,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哲 學 研 究 所 博 士 論 文, 2000 約 可 布 (Michael Jacobs) 著 于 而 彥 譯 精 神 分 析 之 父 佛 洛 依 德, 台 北 : 生 命 潛 能,2000 波 伊 曼 (Loius P.Pojman) 編 魏 德 驥 等 譯 解 構 死 亡 : 死 亡 自 殺 安 樂 死 與 死 刑 的 剖 析 ( 台 北 : 桂 冠,1997),pp.31-56 希 爾 佛 (Lee M. Silver) 著 / 李 千 毅 莊 安 祺 譯 複 製 之 謎 性 遺 傳 和 基 因 再 造, 台 北 : 時 報 文 化,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