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21-4542



Similar documents
Microsoft Word - 09王充人性論_確定版980317_.doc

196 經 學 研 究 集 刊 第 十 二 期 Shi-Jing, Shu-Jing and The Teaching of Achieve Virtues: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ism of Citation of Shi-Jing, Shu-Jing in Wu-

Landscape Theory & Study 17

71

續論

380 朝 陽 學 報 第 十 三 期 前 言 莊 子 ( 約 B.C.) 於 齊 物 論 一 文 的 結 尾, 提 及 莊 周 夢 蝶 的 故 事, 最 後 以 周 與 蝴 蝶 則 必 有 分 矣, 此 之 謂 物 化 作 結 物 化 一 語, 不 僅 文 學 家 視 其 是 事

<4D F736F F D20B4C2B6A7BEC7B3F8B2C4A451B4C12DA5D8BFFD2E646F63>

19


Microsoft Word 李若鶯.doc


Microsoft Word - 01林文彬

*王心齋說得好:「天理者,」

Microsoft Word 谢雯雯.doc

人10 漢儒董仲舒的人性論試探.DOC

桂医大研〔2015〕10号

唐彪《讀書作文譜》述略


第一章

《應用倫理評論》第64期

<4D F736F F D D332DBBB7AA46B371C3D1BEC7B3F85F F32A8F731B4C15F30365FB2F8AEDBAD5EB169A9BEB4BC5FB3B0B4E5C3D8A7C7A4E5AA52BDD72E646F63>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第16卷 第2期 邯郸学院学报 年6月

<4D F736F F D203033BDD7A16DA576B04FA145A4ADABD2A5BBACF6A16EADBAB6C0ABD2A4A7B74EB8712E646F63>

「教師資格檢定方案」

Microsoft Word - 103袁光儀.doc

<4D F736F F D C2E0BEC7A6D2A4ADB14DB0EAA4E52DB8D5C344A8F72E646F63>

/ 理 论 研 讨 /Theoretical Discussion 的 样 子 其 次, 残 疾 人 有 接 受 教 育 的 能 力 据 专 家 介 绍, 一 个 人 除 非 是 植 物 人, 都 有 学 习 和 劳 动 的 能 力, 这 是 人 与 生 俱 来 的 天 性 前 些 年, 香 港 理

230 東華漢學 第18期 2013年12月 的瑞兆象徵 而乾隆皇帝的題詩跋語亦可視為其登基六十年的 時代 筆記 三希堂 位處全國政治權力中樞 但 三希堂 所藏不過是前代 所遺而與政治權力無關的三件歷史文物 亦因為如此 三希堂 的設 立本身便有混淆政治文化兩種面貌的可能性 而面對 快雪時晴帖 這位文


The Belief in Monk Ji-Gong and His Temples in South Taiwan Chang Chung-Liang Lecturer,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Tainan Woman s College of Arts Techno

概述

天台宗以“止观”为特点的认识论美学

人生年壽不永-論李白詩歌中的人生態度.PDF

案例使用说明

Preface to Du Fu s Poetry Chen Mei-Chu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Scholars of all the

A Study of the Japanese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Szu-Wei Yang President of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Sheng-Hsien Chen Doctor Candidate, Department

( )?,, 1983,, :,,,,,,,,,, [1 ] ( P168) ( ),,,, ;,, 460 ;,,,, %,,,, [ 2 ] ( 43), 90 % ;,, : [2 ] ( 164), : [2 ] ( 7),,,!,,,,,,, [ 2 ] ( P35), ;,,

Microsoft Word - 目錄-ok.docx

(Microsoft Word -

Microsoft Word - 05張政偉

M M. 20

untitled

Emperor Qianlong s integration of Tibetan Buddhism into the way he rule the country achieved an impressive result. Thus this dissertation also attempt


A Study of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Wang Lung-Hsi Wen-Shu Huang* Abstract Wang Lung-Hsi( ), the leader of the Wang School in the central Ch

Microsoft Word doc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tural Beings in Tai Pin Chin as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t s because: first, as knowing the thought of immortal superna

<4D F736F F D20D6D0CEC4B7A88C57B454CABF8C57CEBBD593CEC4D28EB9A0>

<4D F736F F D20C6ABC5D4B7D6CEF6CAD3BDC7B5C4B9C5CEC4D7D6D0CEC9F9D7D6B7A2D5B9C1BFBBAFD1D0BEBF2E646F63>

2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he revolt of Li Ch'iao "Spring of Lan cai xia" Li HuiRu Abstract "Spring of Lan cai xia " namely assumed appears the Taiwan prostit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

13-4-Cover-1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 北 岛 诗 歌 创 作 的 双 重 困 境 专 业 名 称 :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研 究 方 向 :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论 文 作 者 : 奚 荣 荣 指 导 老 师 : 姜 玉 琴 2014 年 12 月

65 臺北大學中文學報 第 18 期 Transboundary Pursuers of Chai Chunya s The Book of Tibetan Red Palimpsest Peng MingWei Abstract In the short stories collection Th

桃創學報

臺 灣 圖 書 館 管 理 季 刊 第 五 卷 第 二 期 / 98 年 4 月 only a small part can be seen. Literature creation is just like iceberg floating on the sea, readers can only

标题

A-錢穆宗教觀-171

<4D F736F F D20CDC1B5D8B5C4B1A3D5CFB9A6C4DCD3EBD6D0B9FAC5A9B4E5D1F8C0CFB1A3D5CFCCE5CFB5B5C4BDA8C9E820D6D3CBAED3B32E646F63>

mode of puzzle-solving

83-112

兩岸青年人國際觀比較分析

Microsoft Word 王振勳136.doc

, [ 3 ],, [ 4 ],,,, [ 5 ],,,,, 21,,,,,,, ;,,,,,, [ 6 ],,,,, 2,,, 10, : ( 1) ; (2)( ) ; (3); (4), ( ), :,,,,, [ 7 ],,,,,, [ 8 ],,,,,, (, ),,,,,,,,,,, [

UDC The Policy Risk and Prevention in Chinese Securities Market

03邱敏捷_方以智《藥地炮莊》之「以禪解莊」(刪註).doc

<4D F736F F D20332E20B171A8ADC5E9B750ACE3A873A8FAA6562DBDB2A9C9A8CE2E646F63>

蕭登福 五氣生天.PDF

() 128. 陶 猪 310. 陶 狗 4. 陶 鸡 5. 陶 鳖 67. 滑 石 猪 9. 玉 猪 11. 铜 羊 镇 12. 绿 松 石 羊 鸭 嘴 型 带 钩 15. 铜 牛 饰 件 (1~5. 望 城 坡 西 汉 渔 阳 墓 67. 南 郊 砂 子 塘 西 汉 墓

35-55


???????_???? Final.pdf

4

32 台 灣 文 學 學 報 第 二 十 四 期 Hino Ashihei and war-time writing by Japanes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Lin, Hui-chun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of Gene


從詩歌的鑒賞談生命價值的建構

1邱敏捷-人文.indd

第一章 緒論

道 家 思 想 有 著 相 當 大 的 成 分 是 落 在 身 學 傳 統 的 範 疇, 特 別 是 人 萬 物 與 道 的 關 係 時, 身 學 的 觀 看 視 野 特 別 有 其 解 釋 性, 事 實 上, 在 道 家 的 思 維 中 並 不 是 不 存 在


490 Evidence Science Vol.20 No [2] ( 二 ) 法 庭 科 学 定 义 [34] ; (Legal med) (Forensic med) (Forensic chemistery) : [5] : : ( 二 ) 法 庭 科 学 的 定 位 1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論文典藏.pdf


Microsoft Word doc

<4D F736F F D203338B4C12D42A448A4E5C3C0B34EC3FE2DAB65ABE1>

10 湖 南 人 文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总 第 118 期 国 山 河 为 目 的 游 记 ; 表 达 自 己 对 新 中 国 新 国 民 新 道 德 新 思 想 期 盼 与 希 望 的 书 信 等 等, 都 是 蔡 东 藩 的 论 说 范 围 但 不 论 何 种 题 材, 其 取 材 立 论

方素真 契學功法二.PDF


Microsoft Word 荀子「禮」的思想探討.doc

16 (),,, ,,,,, ;,, ;,,,,,,,,,,,,,, :,,, 1982,,, [2 ]63,,?,,,,, 1954, 1975, ,,1978,,1954, 1975,,1975,,,, 1975, 197

Microsoft Word - 論文封面 修.doc

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of Providence University Vol. 4, Dec 2013, pp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Providence University The Study of L

标题

59-81


 


Transcription: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7 國 立 高 雄 師 範 大 學 高雄師大學報 2007,22,77-8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劉見成 1 摘 要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 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之道論可分 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以道為 天地萬物之本根 道為天地根 為萬物之宗 人道 則是人在生活中的行 為表現 這些行為或可透過修道的與道合真而合乎天道 或者因為不修道 不知道而違反天之道 如此 在 人道 這部分乃可談如何與道合真的修道 思想 一方面可談 功夫義的道 即體道合真的實踐方法 另一方面則可 談 境界 義的 道 這是 修道得 道而 與道合 真的 生命境 界 老子之道論並不是因應人生之需求逐步向上思考推求的形上學系統 而 是體道合真由上而下作為人生行為規範之根源 老子之道並不是從人道到天 道由下而上逐級上推的思考結果 反之 它是從天道到人道由上而下的價值 體 悟 依 天道 以行人 道 率人道 以合 天道 實則 此乃老 子修 道之義 涵 關鍵詞 天 道聖人 之 道人之 道 自然無 為 虛靜 處 下不爭 無 親不仁 和 諧平 衡虛心 實 腹知足 功夫境 界 1 弘光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78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Theory and Cultivation of Tao in Loazi Chien-Cheng Liu * Abstract Loazi is an original founder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o, so his book Loazi becomes the fundamental classic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o. the cultivation of Tao in Loazi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ao. Loazi divides Tao into two parts: one is the way of heaven s divine law, and the other, the way of human beings. The way of human beings is not alway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ay of heaven s divine law, but that will get our life into trouble. Only the followers of the way of heaven s divine law, which Loazi calls the way of the sage, will attain a peaceful and happy life. Key words: Tao, Cultivation of Tao, the way of heaven s divine law, the way of human beings, the way of the sage. * Associate Professor,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HungKuang University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79 一引言 張起鈞先生於其 智慧的老子 一書中指出 將老子 道德經 一書持為養生修煉 之據 全是牽強附會之說 1然司馬遷 史記 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中則說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 或言二百餘歲 以其修道而養壽者也 2這是說老子之所以長 壽 乃因其修道養生之故 司馬遷的論斷是符合老子旨意的 因老子在 道德經 中提 有道者 (二十四章七十七章) 善攝生者 (五 到 善為道者 (十五章六十五章) 3 十章)等等語詞用來指稱這些修道有成者之種種言行舉止 也提出諸如 道乃久 沒身不 殆 (十六章) 不道早已 (三十章)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長久 (四十四 章) 深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 (五十九章)等等主張養生長壽的思想 司馬遷稱老子 修道而養壽 所修之道正是老子所謂的 長生久視之道 如此看來 修道養生確是 老子所主張的觀念 絕非牽強附會之說 只不過其內涵與操作方式 隨著時代的變遷有 所發展而展現不同的面貌 一般以老子為修道思想開宗之祖 道德經 一書自然成為修道之根本經典 老子 道德經 中的修道思想是以其道論作為基礎 老子言 孔德之容 惟道是從 (二 十一章)又言 上士聞道 勤而行之 (四十一章)有道可聞 有道可從 方有勤而行之 的修道 依道修行有成 方有孔德之容 老子並指出了修道的一個總原則 即 為道日 損 (四十八章) 作為實際操作之指引 是故在闡析老子修道思想之前 先得論述老子 之道論 二老子的道論 胡適先生認為 天道 是老子哲學的根本觀念 但老子的天不是一個有意志有知 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 而是一個無意志的自然天 4徐復觀先生則說 老子 對此自然天的生成創造 提供了新地有系統地解釋 中國才出現了由合理思維所構 成的形上學的宇宙論 並盛讚這是老子思想最大貢獻之一 5雖說如此 不過徐復觀先生 進一步指出 老學的動機與目的 並不在於宇宙論的建立 而依然是由人生的要求 逐 步向上面推求 推求到作為宇宙根源的處所 以作為人生安頓之地 因此 道家的宇宙 論 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哲學的副產品 他不僅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發現人的根源 並且是要在宇宙根源的地方來決定人生與自己根源相應的生活態度 以取得人生的安全 立足點 所以道家的宇宙論 實即道家的人性論 因為他把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安放 在宇宙根源的處所 而要求與其一致 6陳鼓應先生呼應此一思路 也認為老子形上學 1 2 3 張 起 鈞 智 慧 的 老 子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 2006 頁 110-112 司 馬 遷 史 記 大 申 書 局 1982 頁 2142 黑 體 字 為 作 者 所 加 以 為 強 調 之 用 下 同 本 文 所 引 老 子 經 文 以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釋 及 評 介 一 書 中 的 文 字 為 準 以 下 所 引 除 非 引 用 他 註 以 闡 述 義 理 另 有 註 釋外 則只註明章節 4 胡 適 中 國 哲 學 史 大 綱 (卷 上 ) 里 仁 書 局 1982 頁 54-55 5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先 秦 篇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1988 九 版 頁 325 6 同 上 頁 325-326

80 高 雄 師 大 學 報 第 二 十 二 期 的 宇 宙 論 只 是 為 了 應 合 人 生 與 政 治 的 需 要 而 建 立 的 7 他 更 進 一 步 直 截 地 表 示, 老 子 的 道 不 過 是 概 念 上 的 存 在 而 已, 道 所 具 有 的 一 切 特 性 的 描 寫, 都 是 老 子 的 理 論 預 設 8 也 就 是 說, 老 子 的 道 不 過 是 理 性 思 維 的 產 物, 一 種 概 念 的 構 作, 並 不 實 在 說 老 子 的 宇 宙 論 ( 即 天 道 觀 ) 實 即 老 子 的 人 性 論 ( 即 人 道 觀 或 人 生 論 ), 此 說 法 大 抵 可 以 成 立 但 說 老 子 的 宇 宙 論 只 是 其 人 生 哲 學 的 副 產 品, 或 者 說 只 是 一 種 概 念 系 統 上 的 預 設, 如 此 論 述, 可 能 大 大 扭 曲 老 子 本 義 徐 復 觀 先 生 說, 老 子 宇 宙 論 的 建 立 是 要 在 宇 宙 根 源 的 地 方 取 得 人 生 的 安 全 立 足 點 然 而, 宇 宙 論 若 只 是 為 了 因 應 人 生 與 政 治 的 需 求 所 做 的 理 論 預 設, 那 麼 此 一 人 生 的 立 足 點 既 不 實 在 也 不 牢 靠, 因 其 只 是 理 性 知 解 的 概 念 構 作, 這 樣 的 人 生 立 足 點 就 像 建 立 在 沙 堆 之 上 的 城 堡, 一 點 也 不 安 全 如 此, 人 生 之 安 頓 並 無 一 可 靠 的 保 障, 其 義 恰 與 其 說 相 違 本 文 以 為 老 子 是 個 有 成 就 的 修 道 者, 也 就 是 他 在 道 德 經 中 所 謂 的 善 為 道 者 有 道 者 老 子 道 德 經 就 是 他 修 道 有 成 對 其 所 體 悟 之 大 道 的 展 示 與 指 點, 並 不 是 由 理 性 思 維 所 建 立 的 一 套 形 上 學 宇 宙 論 的 概 念 系 統 道 這 個 字 的 意 義, 依 許 慎 說 文 解 字 所 說 : 道, 所 行 道 也, 從 赱, 從 首, 一 達 之 謂 道 段 玉 裁 註 云 : 道 者 人 所 行, 故 亦 謂 之 行 首 者, 行 所 達 也 所 謂 一 達, 是 指 長 而 無 旁 出 之 大 路, 義 似 一 般 所 言 之 康 莊 大 道 許 慎 所 言 是 從 造 字 之 本 義 而 立 論, 人 有 一 特 定 目 的 地 所 行 走 的 大 路 就 是 道 字 之 本 義 隨 著 時 代 的 演 變, 道 字 亦 出 現 了 許 多 引 申 的 涵 義 或 以 道 為 言 說 陳 述 之 義, 如 詩 經 鄘 風 : 中 冓 之 言, 不 可 道 也 所 可 道 者, 言 之 丑 也 孝 經 : 非 先 王 之 法 不 敢 道 傳 統 小 說 戲 劇 中 之 常 言 道 有 道 是 快 快 道 來 等 等 常 見 之 語, 均 是 此 義 或 以 道 為 原 理 法 則 規 律 秩 序 之 義, 如 尚 書 甘 誓 : 今 失 其 道, 亂 其 紀 綱 國 語 楚 語 : 君 子 之 行, 欲 其 道 也, 故 進 退 周 旋, 唯 道 是 從 莊 子 刻 意 : 純 粹 而 不 雜, 靜 一 而 不 變, 淡 而 無 為, 動 而 以 天 行, 此 養 神 之 道 也 天 仙 正 理 : 夫 所 謂 道 者, 是 人 所 以 得 生 之 理, 而 所 以 養 生 致 死 之 由 俗 話 說 : 君 子 愛 財, 取 之 有 道 盜 亦 有 道 即 一 般 所 謂 道 理 之 義 或 以 道 為 導 引 通 達 之 義, 如 尚 書 禹 貢 : 九 河 既 道 左 傳 襄 公 三 十 一 年 : 不 如 小 決 使 道 論 語 為 政 : 道 之 以 政, 齊 之 以 刑, 民 免 而 無 恥 ; 道 之 以 徳, 齊 之 以 禮, 有 恥 且 格 而 引 導 則 有 引 之 入 道 與 以 道 引 之 之 雙 重 意 義 道 字 在 老 子 道 德 經 各 種 完 整 版 本 中 都 出 現 七 十 多 次 9 基 於 語 言 符 號 的 歧 義 性, 同 一 道 字 在 不 同 語 境 中 有 其 不 同 的 脈 絡 意 義 10 不 過, 老 子 其 實 還 以 一 種 特 殊 的 方 式 來 使 用 道 這 個 字, 也 就 是, 道 這 個 字 是 老 子 用 來 指 點 視 之 不 可 見 聽 之 不 可 聞 搏 之 不 可 得 幽 微 深 遠 不 可 名 狀 恍 惚 杳 冥 之 天 地 萬 物 本 根 的 一 種 勉 強 使 用 的 名 稱 老 子 言 : 7 參 見 陳 鼓 應 老 子 哲 學 系 統 的 形 成 一 文, 收 於 老 子 註 釋 及 評 介, 中 華 書 局,2003 九 刷, 頁 1 8 同 上, 頁 42-43 9 參 見 劉 笑 敢, 老 子 古 今 ( 上 卷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6, 頁 725 10 陳 鼓 應 先 生 對 此 有 一 詳 盡 的 分 析, 請 參 看 其 老 子 哲 學 系 統 的 形 成 一 文, 收 於 老 子 註 釋 及 評 介, 中 華 書 局,2003 九 刷, 頁 13-29

老子 道德經 中的道論與修道思想 81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 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 強字之曰道 強爲之名曰大 (二十五章) 道之為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 視之不見 名曰夷 聽之不聞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 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曒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 狀 無物之象 是謂恍惚 (十四章) 作為天下母的道 並不是有形有象可稱名指涉之具體事物 道本無名 只能勉強 字之 曰道 強 爲 之名曰大 大 是用來形容道之至大無外 無限深遠廣大之義 故亦可稱 之為 大道 作為天下母的大道 雖是視聽搏俱不可得混而為一繩繩不可名之物 然確是一真實的存在 只不過其存在狀態是夷希微 一種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恍惚窈 冥之存在 天地萬物都是從這恍惚窈冥的大道中所化生 故道為天下母 後世道經 太 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云 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 長 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 11乃直承老子意旨 道 這一語言文字只不過是指 道之指 猶如以指指月之指月之指 指的作用在於確立月之所在 若以指為月 則大謬 指道之言亦如是 言以載道 名以指實 若無法體道得實 則不過就是名稱概念而已 故道經 高上玉皇心印經 有云 不得其真 皆是強名 12 語言只是指道之符 道 本無名 亦不可言狀 老子體道合真 不言又不足以指點大道之真 提示修道之方 恐 後世學人乃不知道為何物 更遑論契道之要 宋抱一子陳顯微於其所註 文始真經言外 經旨 序 中言 聖人於道 惟當不立言 不立文字 然聖人欲曉天下後世 茍不強立 其名 以述其實 則所謂道者將絕學而無傳矣 13其所論甚是 如此 在不可言又不 得不言之情況下 勉為其難地強 爲 之容 乃形成老子 道德經 恍惚窈冥 若有若無 似或猶如 撲朔迷離之語言風格 然究其根本義旨仍在指點大道之真 令學者不執著具 象之物為道 實老子開示迷道眾生之用心良苦 老子言道 依 道德經 中所示 老子提到 道 大道 天之道 天道 人 之道 聖人之道 等名稱 因道是 有物混成 混而為一 之物 本文以為 道 大 道 天之道 天道 等皆是指道之不同文字符號 異名而同指一實 人之道 或 稱 人道 是人所行之道 人所行之道 有合於天道者 亦有不合於天道者 合於天道 之人道 稱為 聖人之道 不合於天道之人道 則為一般之人道 就稱之為 人之道 14 老子之道論實即分為 天道 與 人道 兩部分 15 天道 所指為 本體義的道 即 11 道 藏 11 册 頁 344 文 物 出 版 社 上 海 書 店 天 津 古 籍 出 版 社 1988 12 孕 真 子 註 高 上 玉 皇 心 印 經 收 於 蕭 天 石 主 編 太 上 清 淨 心 經 清 靜 經 圖 註 合 刊 自 由 出 版 社 1998 頁 5 13 陳 顯 微 文始真經言外經旨 收 於 蕭 天 石 主 編 文 始 真 經 言 外 經 旨 清 靜 經 玄 門 必 讀 合 刊 自 由 出 版 社 2003 頁 1 14 道 德 經 七 十 七 章 天 之 道 損 有 餘 而 補 不 足 人 之 道 則 不 然 損 不 足 以 奉 有 餘 此 以 天 之 道 人 之 道 對 舉 很 明 顯 人 之 道 即 指 不 合 天 道 之 人 道 乃 不 同 於 合 乎 天 道 之 聖 人 之 道 15 莊 子 言 何 謂 道 有 天 道 有 人 道 ( 在 宥 )一 般 以 莊 子 為 老 子 思 想 之 最 佳 闡 揚 者 本 文 在 此 所 析 乃 合 於 莊 子對道的區分

8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二十二期 以道為天地萬物之本根 人道 則是人在生活中的行為表現 這些行為或可透過修道的 與道合真而合乎天道 或者因為不修道不知道而違反天之道 如此 在 人道 這部 分乃可談如何與道合真的修道思想 一方面可談 功夫義的道 即體道合真的實踐方法 另一方面則可談 境界義的道 這是修道得道而與道合真的生命境界 綜上所述 老子 之道論可圖示如下 天道 本體義之道 工夫義之道 道 合乎天道 聖人之道 境界義之道 人道 不合天道 人之道 三天道 本體義的道 老子言 道 冲 而用之 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四章)又說 道生一 一生 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四十二章) 道德經 中所展示老子所體之道 此道生萬物 是萬物之宗 也就是作為天地萬物本根之 本體義的道 以下就道體道相道用三面 向以勾陳老子所體悟之大道 (一)道體 老子所體悟的道是真實的存在物 但並不是某種可見可聞可觸的具體物 而是一種 希夷微的存在 16這種希夷微的存在並非空無一物 而是一種恍惚窈冥的存在 道之為 物 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 其中有精 其 精甚真 其中有信 (二十一章)恍惚者 似有若無 若存若亡 窈冥為虛微幽深之義 道之為物並非一具體之物 而是 無狀之狀 無物之象 恍惚窈冥的存在 因其恍惚窈 冥 故 道隱無名 (三十五章) 是一種 無名樸 (三十二章)的存在 此恍惚窈冥的存 在 先天地生 (二十五章) 存在於天地萬物形成之前 而且 為天下母 (二十五章) 天地根 (六章) 化生天地萬物 以上大致是老子對於作為 萬物之宗 之道體的陳述 而道的開顯展示乃表現出某 些重要的特性 可稱之為 道相 (二)道相 在考察 道德經 的經文中 可以歸結出道相的幾個重要面向 道最重要的一個特性就是 自然無為 這也就是說 老子所說的道不是一個有意 志的主宰天 道的生天生地生萬物乃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而不是一個有意志有目的的創 16 視 之 不 見 名 曰 夷 聽 之 不 聞 名 曰 希 搏 之 不 得 名 曰 微 (十 四 章 )

老 子 道 德 經 中 的 道 論 與 修 道 思 想 83 造 老 子 言 : 道 大, 天 大, 地 大, 人 亦 大 域 中 有 四 大, 而 人 居 其 一 焉 人 法 地, 地 法 天, 天 法 道, 道 法 自 然 ( 二 十 五 章 ) 河 上 公 註 : 道 性 自 然, 無 所 法 也 17 吳 澄 註 : 道 之 所 以 為 大, 以 其 自 然, 非 道 之 外 別 有 自 然 也 18 老 子 所 謂 自 然, 就 是 自 然 而 然, 正 如 河 上 公 所 言, 道 的 本 性 就 是 自 然 而 所 謂 的 無 為, 其 實 就 是 順 其 自 然 之 義, 並 非 如 字 面 上 望 文 生 義 所 示 的 無 所 作 為 無 為 一 詞 常 與 無 不 為 連 用, 老 子 言 :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 三 十 七 章 ) 道 生 天 生 地 生 萬 物 的 無 所 不 為, 也 只 是 順 其 自 然, 自 然 而 然 的 過 程, 沒 有 一 絲 一 毫 意 志 干 擾 的 勉 強 造 作, 這 就 是 無 為 自 然 無 為 可 以 說 是 道 最 根 本 的 特 性 自 然 無 為 大 道 的 第 二 個 特 性 是 虛 靜 老 子 言 : 道 冲 而 用 之, 或 不 盈 淵 兮 似 萬 物 之 宗 ( 四 章 ) 冲, 古 字 為 盅, 訓 義 為 虛 19 老 子 又 言 : 天 地 之 間, 其 猶 橐 籥 乎! 虛 而 不 屈, 動 而 愈 出 ( 五 章 ) 橐 籥 或 解 為 二 器, 橐 為 冶 工 鼓 風 以 鑄 鐵 之 器 物, 籥 為 樂 工 所 用 之 簫 管 吹 氣 出 音 之 器 ; 或 解 為 一 器, 冶 鑄 所 以 吹 風 炙 火 之 器, 猶 今 之 風 箱 以 天 地 為 橐 籥, 乃 喻 道 虛 而 有 大 用 道 的 存 在 狀 態 是 虛, 此 虛 絕 非 空 無 所 有, 却 是 虛 而 不 屈 的 狀 態 老 子 還 用 谷 來 形 容 道 之 虛 : 谷 神 不 死, 是 謂 玄 牝 玄 牝 之 門, 是 謂 天 地 根 綿 綿 若 存, 用 之 不 勤 ( 六 章 ) 嚴 復 註 曰 : 以 其 虛, 故 曰 谷 ; 以 其 因 應 無 窮, 故 稱 神 ; 以 其 不 屈 愈 出, 故 曰 不 死 20 因 道 之 為 虛, 才 能 用 之 不 竭, 而 有 萬 物 之 生 生 不 息 生 生 不 息 的 萬 物 來 自 虛 無 大 道, 最 終 也 要 回 歸 一 切 存 在 根 源 之 虛 無 狀 態, 老 子 言 : 夫 物 芸 芸, 各 復 歸 其 根 歸 根 曰 靜, 靜 曰 復 命 復 命 曰 常 ( 十 六 章 ) 萬 物 皆 要 歸 根 復 命, 回 歸 自 然, 這 就 是 老 子 所 說 的 靜, 而 靜 是 常 道 正 道, 老 子 即 說 : 清 靜 為 天 下 正 ( 四 十 五 章 ) 此 即 道 經 黃 帝 陰 符 經 所 說 : 自 然 之 道 靜 21 自 然 無 為 虛 靜 大 道 的 第 三 個 特 性 是 處 下 不 爭 老 子 常 以 水 喻 道, 如 說 : 上 善 若 水, 水 善 利 萬 物 而 不 爭, 處 眾 人 之 所 惡, 故 幾 於 道 ( 八 章 ) 又 說 : 譬 道 之 在 天 下, 猶 川 谷 之 於 江 海 ( 三 十 二 章 ) 江 海 之 所 以 能 為 百 谷 王 者, 以 其 善 下 之, 故 能 為 百 谷 王 ( 六 十 六 章 ) 所 言 皆 說 道 不 爭 之 德 大 道 善 利 萬 物 處 下 不 爭, 故 能 萬 物 恃 之 以 生 而 不 辭, 功 成 而 不 有 衣 養 萬 物 而 不 為 主, 萬 物 歸 焉 而 不 為 主 ( 三 十 四 章 ) 此 即 老 子 所 言 : 功 遂 身 退, 天 之 道 也 ( 九 章 ) 大 道 之 善 利 萬 物, 也 不 是 一 個 有 意 志 有 目 的 的 作 為, 它 依 然 只 是 自 然 無 為 這 就 衍 生 出 大 道 的 第 四 個 特 性 : 無 親 不 仁, 這 是 指 道 之 善 利 萬 物 是 沒 有 任 何 偏 私 獨 愛, 不 仁 非 麻 木 不 仁, 而 是 一 視 同 仁 老 子 言 : 天 地 不 仁, 以 萬 物 為 芻 狗 ( 五 章 ) 天 地 相 合, 以 降 甘 露, 民 莫 之 令 而 自 均 ( 三 十 二 章 ) 天 道 無 親 ( 七 十 九 章 ), 皆 是 此 義 無 親 不 仁 此 一 特 性, 究 其 實 不 過 是 自 然 無 為 特 性 之 引 申 義 天 道 雖 無 親 不 仁, 却 善 利 萬 物 : 天 之 道, 利 而 不 害 ( 八 十 一 章 ) 然 天 道 之 利 而 不 害, 則 是 就 整 體 之 和 諧 平 衡 而 說 老 子 即 言 : 天 之 道, 損 有 餘 而 補 不 足 ( 七 十 七 章 ) 17 18 19 20 21 老 子 道 德 經 河 上 公 章 句, 王 卡 點 校, 中 華 書 局,1997 二 刷, 頁 103 吳 澄, 道 德 真 經 註, 轉 引 自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中 華 書 局,2003 九 刷, 頁 168 參 見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中 華 書 局,2003 九 刷, 頁 75 嚴 復, 老 子 道 得 經 評 點, 轉 引 自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譯 及 評 介, 中 華 書 局,2003 九 刷, 頁 85 張 果 注 解, 黃 帝 陰 符 經, 收 於 張 君 房 纂 輯, 蔣 力 生 等 校 注, 雲 笈 七 籤 卷 十 五 三 洞 經 教 部 經, 華 夏 出 版 社, 1996, 頁 86

8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二十二期 若天道善利萬物利而不害 如何對萬物有 損 而言損有餘而補不足 此於義不通 道 生萬物 萬物之存在乃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 老子言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 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四十二章)道生萬物 萬物之所以存在 是因 為陰陽二氣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 物物皆是 萬物整體亦然 若破壞或違反了這種和諧 的狀態(失道) 萬物的存在也就難以維持了( 不道早已 (三十章)) 總上所述 道具有 自然無為 虛靜 處下不爭 無親不仁 與 和諧平衡 等特性 (三)道用 道用 指的是道的運作規律 老子提出 反者道之動 (四十章) 反 就是大道 運作的規律 反 是個總原則 究其實則有三義 第一層涵義是 相反相成 一切事 物都是在相反對待的狀態下所形成的 如老子所言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二章)有無難易等是相反對待之物 但也相互依 存 一方不存 另一方也就不在 然而 這種相反對待的狀態是經常互相轉化的 這是 反 的第二層涵義 對立轉化 關於此義 老子說得不少 如 曲則全 枉則直 漥則盈 敝則新 少則得 多則或 (二十二章) 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 (四 十二章)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五十八章)禍福 相反相成亦對立轉化 此義為一般大眾所知曉 人生之苦樂亦然 有苦即有樂 無苦亦 無樂 二者相反相成亦對立轉化 苦盡甘來樂極生悲是也 俗云 委曲求全 吃虧就 是佔便宜 即是此義 反 的第三層涵義是 返 萬物源於虛無大道 最終亦將回歸 虛無大道 即 返本復初 之義 老子稱之為 歸根復命 夫物芸芸 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 (十六章)萬物歸根復命就是要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 源(即道)的虛靜狀態 此乃常道 四聖人之道 老子的修道思想 老子於 道德經 七十七章中 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以 天之道 與 人之道 對舉 天之道 損有餘而補不足 人之道 則不然 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顯然 人之道 是不合乎 天之道 與之相違 而只有 有道者 方能做 到損有餘而補不足 22 有道者 指的是能依天道而行/不行的人相對於 有道者 不能 依天道而行/不行的人即是 無道者 這其實就是指一般人 因其不知道或不修道 其 所行乃不合天道者 有道者 老子稱之為 聖人 但其內涵與儒家之聖人不同 儒家 之聖人是 有德者 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 老子所稱的聖人則是 有道者 是大道的 體現者 是依天道而行/不行的有道之人 聖人 一詞在 道德經 二十四章中出現了 二十九次之多 由此自可看出其重要性 聖人與一般人確有所別 聖人體道而行自然無 為 故能不辱不殆長生久視 一般人則貪欲恣盛 巧智妄作 因而給生命帶來諸多禍患 老子即諄諄告誡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四十六章) 不知常 妄作兇 22 能依天道而行某事之人為有道者 同樣地 能依天道而不行某事的人亦是有道者 重點不在行不行 合不合乎天道 才是關鍵所在

老 子 道 德 經 中 的 道 論 與 修 道 思 想 85 ( 十 六 章 ) 不 知 足 與 不 知 常 其 實 就 是 一 般 人 的 兩 大 弊 病 老 子 又 言 : 知 常 曰 明 ( 十 六 章 ), 無 明 即 迷, 而 人 之 迷, 其 日 固 久 ( 五 十 八 章 ) 這 是 老 子 深 沉 的 慨 嘆 如 何 導 迷 啟 明, 引 人 入 聖, 依 天 道 以 行 人 道, 這 應 該 就 是 老 子 開 示 道 德 經 五 千 言 之 本 懷, 這 也 就 是 老 子 的 修 道 思 想 以 下 就 修 道 功 夫 與 修 道 境 界 兩 方 面 來 談 ( 一 ) 功 夫 義 的 道 功 夫 義 的 道 所 要 談 的 是, 在 修 道 中 如 何 體 道 合 真 的 實 踐 方 法, 這 包 括 兩 個 面 向 : 其 一 是 對 於 道 的 運 作 規 律 反 必 須 要 有 深 切 的 體 認 與 掌 握, 包 括 相 反 相 成 對 立 轉 化 與 返 本 復 初, 並 以 此 來 觀 照 世 事 的 變 化, 應 世 順 事 其 二 是 應 該 確 實 體 現 天 道 所 展 示 的 特 性, 作 為 修 道 的 功 夫 進 路 1. 為 道 日 損 自 然 無 為 自 然 無 為 可 說 是 修 道 的 總 目 標, 爲 此 老 子 提 出 了 為 道 日 損 的 總 原 則 老 子 言 : 為 學 日 益, 為 道 日 損 損 之 又 損, 以 至 於 無 為 ( 四 十 八 章 ) 河 上 公 註 曰 : 學 謂 政 教 禮 樂 之 學 也 日 益 者, 情 欲 文 飾 日 以 益 多 道 謂 自 然 之 道 日 損 者, 情 欲 文 飾 日 以 消 損 23 憨 山 註 云 : 為 學 者, 增 長 知 見, 故 日 益 為 道 者, 克 去 情 欲, 墮 形 泯 智, 故 日 損 24 蕭 天 石 解 : 為 學 所 以 求 知, 故 日 益 為 道 所 以 去 妄, 故 日 損 25 為 學 這 種 人 間 事 業, 無 論 是 河 上 公 所 謂 的 政 教 禮 樂 之 學, 還 是 增 長 知 見 的 求 知 之 學, 它 總 是 日 益 積 累 增 進 的 過 程 但 為 道 這 種 修 道 之 事, 却 是 日 益 減 損 的 逆 反 過 程 修 道 之 所 損, 乃 日 損 其 一 己 情 欲 妄 念 之 造 作, 損 之 又 損, 以 至 於 反 璞 歸 真 的 合 道 自 然, 即 老 子 所 謂 的 復 歸 於 嬰 兒, 復 歸 於 無 極, 復 歸 於 樸 ( 二 十 八 章 ) 的 生 命 狀 態 聖 人 以 此 治 世 行 事 就 是 輔 萬 物 之 自 然 而 不 敢 為 ( 六 十 四 章 ), 亦 即 不 以 個 人 意 志 妄 作 干 預, 讓 百 姓 自 然 順 性 地 化 育 發 展 老 子 說 : 道 常 無 為 而 無 不 為, 侯 王 若 能 守 之, 萬 物 將 自 化 ( 三 十 七 章 ), 又 說 : 我 無 為, 而 民 自 化 ; 我 好 靜, 而 民 自 正 ; 我 無 事, 而 民 自 富 ; 我 無 欲, 而 民 自 樸 ( 五 十 七 章 ) 好 靜 無 事 無 欲 都 是 無 為 的 具 體 內 涵, 為 政 者 若 能 無 為, 人 民 將 自 化 自 正 自 富 自 樸, 天 下 自 然 安 定 和 諧 2. 致 虛 守 靜 虛 靜 致 虛 守 靜 可 視 為 為 道 日 損 的 具 體 功 夫, 依 此 用 功, 勤 行 不 斷, 自 然 能 復 歸 於 嬰 兒 復 歸 於 無 極 復 歸 於 樸, 嬰 兒 無 極 樸 都 是 老 子 用 來 形 容 返 本 復 初 與 道 渾 一 之 虛 靜 境 界 這 是 老 子 的 虛 心 之 教, 透 過 滌 除 玄 鑒 ( 十 章 ) 的 功 夫, 盡 除 心 中 情 欲 妄 念 等 心 垢, 達 到 虛 靜 清 明 的 境 界, 即 能 觀 復 知 常, 體 道 合 真 而 沒 身 不 殆 修 道 功 夫 的 此 一 過 程, 恰 與 一 般 人 之 心 馳 向 外 相 逆 反, 因 為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馳 騁 畋 獵,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令 人 行 妨 ( 十 二 章 ), 所 以 日 損 情 欲 之 虛 心 功 夫, 就 是 要 掃 盡 心 中 不 知 足 之 貪 欲, 最 後 達 到 合 道 自 然 之 恬 淡 素 樸 的 生 命 狀 態, 如 此 方 是 長 生 久 視 之 道 一 味 向 外 追 求 物 欲 之 滿 足 則 使 人 心 神 外 馳, 精 力 耗 散, 長 此 以 往, 物 壯 則 老, 是 謂 不 道, 不 道 早 已 ( 三 十 章 ) 3. 不 敢 為 天 下 先 處 下 不 爭 23 24 25 老 子 道 德 經 河 上 公 章 句, 王 卡 點 校, 中 華 書 局,1997 二 刷, 頁 186 老 子 道 德 經 憨 山 註, 新 文 豐 出 版 公 司,2004 五 刷, 頁 108 蕭 天 石, 道 德 經 聖 解, 自 由 出 版 社,2003, 頁 324

8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二十二期 天道處下不爭 故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八十一章)此不爭之德乃表現為 功 成而弗居 (二章) 後其身外其身 (七章) 不為大 (六十三章) 下民後民 (六 十六章) 不敢為天下先 (六十七章) 雖然後其身外其身會得到身先身存的結果 不為 大終能成其大 不爭最終會達到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結果 但這種種表現並不是以退為進 的心機 或是欲擒故縱的謀略 反倒是虛而能容之大度量與功成弗居之無私襟懷的展現 4.以百性心為心 無親不仁 天道無親不仁 善利萬物而無所偏私 聖人體道之自然無為 亦應如是 天地不 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五章)這無親不仁並不是說六親不認 麻木不仁 而是指不私心用事私意妄為 故泛愛眾 而無所偏私 一視同仁 無私 (七章) 以百姓心為心 (四十九章) 慈 (六十七章)等 都是此功夫的具體表現 5.儉嗇知足 和諧平衡 老子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七十七章)聖人體道而行 亦應維持生命之和 諧平衡 方能像天長地久般長生久視 這是老子 虛心實腹儉嗇知足 之教 也就是 除了滿足生命中的基本需求之外 盡除心中不知足之貪欲 以一種知足儉嗇的方式生活 老子強烈地告誡人們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四十六章)不知足欲得的心 必定會 爲 生命帶來禍患 吾人於生活中 追求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 尚賢(名) 貴難得之貨(利) 最後導致老子所說的 目盲耳聾口爽心狂爭名盜利等 凡 此種種皆是害生之舉 因此老子要人們 見素抱樸 少私寡欲 (十九章) 去甚去 奢去泰 (二十九章) 最後達到合道自然之恬淡素樸的和諧生命狀態 這樣的生命狀 態與一般人是相當不同的 正如老子自己所言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 我獨 泊兮其未兆 如嬰兒之未孩 (二十章)達到這樣的生命狀態 也就是老子所謂的 深 根固柢 長生久視之道 (五十九章) (二)境界義的道 聖人體道合真的生命境界 與道一樣難以名狀 老子即說 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 玄通 深不可識 (十五章) 善為道者 王弼河上公本作 善為士者 帛書甲本 全殘 乙本則為 善為道者 竹簡本亦作 善為士者 吳怡先生認為 善為士者 就 是 善為道之士 一字之改無關義理 26 善為道之士 河上公註謂 得道之君也 27 其實就是老子所說的 聖人 依天道行事的有道之士 體道合真之聖人 其生命境界 與世俗之人相去甚遠 老子自身有如下之表白 眾人熙熙 如享太牢 如春登臺 我獨泊兮 其未兆 沌沌兮 如嬰兒之未孩 儽儽兮 若無所歸 眾人皆有餘 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 我獨昏昏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 而我獨頑似鄙 我獨異於人 而貴食母 (二十章) 28 在這段自白中 老子以 我 與眾人(俗人)對舉 陳鼓應先生註 我 曰 這裡老 26 吳 怡 老 子 解 義 三 民 書 局 1994 頁 119 27 老 子 道 德 經 河 上 公 章 句 王 卡 點 校 中 華 書 局 1997 二 刷 頁 57 28 俗人察察 我獨悶悶 句後有 澹兮其若海 颺兮若無止 文句 依陳鼓應先生之意 移至第十五章

老 子 道 德 經 中 的 道 論 與 修 道 思 想 87 子 以 第 一 人 稱 的 方 式, 表 達 他 的 心 境 和 精 神 意 境 29 並 引 日 本 學 者 福 永 光 司 之 論 做 補 充 說 明 : 老 子 的 我 是 跟 道 對 話 的 我, 不 是 跟 世 俗 對 話 的 我 老 子 便 以 這 個 我 做 主 詞, 盤 坐 在 中 國 歷 史 的 山 谷 間, 以 自 語 著 人 的 憂 愁 與 歡 喜 他 的 自 語, 正 像 山 谷 間 的 松 濤, 格 調 高 越, 也 像 夜 海 的 盪 音, 清 澈 如 詩 30 老 子 所 言 之 我, 即 指 道 的 體 現 者, 合 道 之 人 合 道 之 人 與 眾 俗 人 相 去 幾 何? 眾 人 熙 熙 ( 縱 情 奔 欲 興 高 采 烈 ) 有 餘 ( 財 奢 智 詐 ) 昭 昭 ( 光 耀 自 炫 ) 察 察 ( 嚴 厲 苛 刻 ) 有 以 ( 刻 意 有 為 ), 合 道 之 人 則 是 泊 兮 ( 淡 泊 不 顯 耀 ) 沌 沌 兮 ( 淳 樸 渾 全 ) 儽 儽 兮 ( 漫 不 經 心 ) 若 遺 ( 若 有 不 足 ) 昏 昏 ( 養 晦 不 爭 ) 悶 悶 ( 淳 樸 敦 厚 ) 頑 似 鄙 ( 頑 皮 若 愚 ) 貴 食 母 ( 重 本 逐 末 ) 眾 人 熙 熙 攘 攘, 皆 爲 口 腹 聲 色 之 欲 ( 如 享 太 勞 如 春 登 臺 ), 因 此 而 背 道 離 真, 而 我 ( 合 道 者 ) 則 是 淡 泊 而 不 炫 燿, 保 持 如 嬰 兒 未 笑 之 時 純 樸 渾 全 之 本 真 狀 態 ( 沌 沌 兮 如 嬰 兒 之 未 孩 ) 儽 儽 兮, 若 無 所 歸, 儽 儽 正 相 對 於 熙 熙 之 汲 汲 營 營, 意 指 漫 不 經 心 之 狀 吳 怡 先 生 解 釋 此 句 經 文 說 : 懶 懶 散 散, 好 像 沒 有 一 個 目 標, 然 而 若 無 所 歸, 只 是 表 面 上 的 沒 有 淺 薄 的 目 標, 因 為 一 般 人 的 目 標, 只 是 求 名 求 利, 而 修 道 之 士, 以 道 為 歸 可 是 道 是 永 恆 的 廣 大 的, 因 此 好 像 沒 有 一 定 的 歸 向 31 吳 說 甚 是 老 子 以 為 合 道 之 人 的 心 境 是 泊 兮 沌 沌 兮 儽 儽 兮, 是 若 遺 昏 昏 悶 悶 頑 似 鄙, 是 貴 食 母 而 貴 食 母 是 最 重 要 的 一 點, 這 是 合 道 者 之 所 以 異 於 俗 人 之 處 任 繼 愈 先 生 在 解 說 此 章 ( 即 第 二 十 章 ) 意 旨 時 指 出 : 老 子 對 當 時 許 多 現 象 看 不 慣, 把 眾 人 看 得 卑 鄙 庸 俗, 把 自 己 看 得 比 誰 都 高 明 而 在 表 面 上 却 故 意 說 了 些 貶 低 自 己 的 話, 說 自 己 低 能 糊 塗 沒 有 本 領, 其 實 是 從 反 面 抬 高 自 己, 貶 低 社 會 上 的 一 般 人 他 在 自 我 吹 噓, 自 我 欣 賞 最 後 一 句, 說 出 他 的 正 面 意 見, 他 和 別 人 不 同 之 處, 在 於 得 到 了 道 32 任 先 生 前 半 段 之 評 斷 並 不 中 肯, 說 老 子 自 我 吹 噓, 自 我 欣 賞 也 是 誇 大 不 實 之 論 老 子 在 此 只 是 對 比 出 合 道 者 異 於 俗 人 的 生 命 境 界 與 精 神 氣 象, 一 個 淡 泊 淳 樸 與 道 合 真 的 得 道 者, 是 不 會 有 自 我 吹 噓 自 視 甚 高 的 自 讚, 亦 無 須 貶 低 自 己 的 自 嘲 有 道 之 士 的 境 界, 依 老 子 之 見, 微 妙 玄 通, 深 不 可 識, 所 以 他 也 只 能 強 爲 之 容 ( 十 五 章 ), 而 做 了 如 下 的 描 述 形 容 : 豫 兮 若 冬 涉 川 : 像 冬 天 過 河 一 樣, 戒 慎 恐 懼, 戰 戰 兢 兢, 如 履 薄 冰 猶 兮 若 畏 四 鄰 : 猶 義 同 豫, 像 畏 懼 四 鄰 一 樣, 謹 言 慎 行, 不 敢 肆 意 妄 為 儼 兮 其 若 客 : 像 作 客 一 樣, 端 正 莊 重 渙 兮 其 若 凌 釋 : 此 句 通 行 本 作 渙 兮 其 若 冰 之 將 釋, 帛 書 甲 乙 本 作 凌 釋, 凌 即 冰 像 冰 雪 溶 化 一 樣 的 自 然 融 合 敦 兮 其 若 樸 : 像 未 雕 飾 的 木 頭 一 樣 敦 厚, 樸 實 無 華 曠 兮 其 若 谷 : 像 山 谷 一 樣 豁 達 深 遠, 虛 懷 若 谷 29 30 31 32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注 今 譯, 北 京 商 務 印 書 館,2006, 頁 152 然 而 在 老 子 註 釋 及 評 介 一 書 中, 則 說 : 本 章 中 的 我, 不 必 特 指 老 子 自 己, 亦 可 視 為 體 道 之 士 的 一 種 泛 稱 ( 頁 143) 老 子 自 己 亦 是 體 道 之 士, 故 二 說 皆 有 其 理 同 上, 頁 152-153 吳 怡, 老 子 解 義, 三 民 書 局,1994, 頁 169 任 繼 愈, 老 子 新 譯, 轉 引 自 張 松 如, 老 子 說 解, 齊 魯 書 社,2003 三 刷, 頁 120-121

8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二十二期 混兮其若濁 像濁水一樣 渾然一片 不可測度 澹兮其若海 像大海一樣 沉靜深遠 颺兮若無止 像高風一樣 無羈飄蕩 無有止境 豫猶儼渙敦曠混澹颺等等 都是老子對於有道者所展現之精神風貌與 光輝氣象勉強所做的形容 至於有道者真正的心境 只能是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的自 證自悟 外人是無從得知了 五結語 老子之道論並不是因應人生之需求逐步向上思考推求的形上學系統 而是體道合真 由上而下作為人生行為規範之根源 老子之道並不是從人道到天道由下而上逐級上推的 思考結果 反之 它是從天道到人道由上而下的價值體悟 依天道以行人道 率人道以 合天道 實則此乃老子修道之義涵 也就是說 老子深切地體悟到宇宙中有一股無形無 狀之力量 此力量依一定的規律展現出某種秩序 而人生之至善就在於將自己之生命調 整至與該秩序和諧一體的狀態 老子的修道思想 不是只有原則性的提示 也有具體功夫之指點 而老子修道功夫 之根本要訣就是其 虛心實腹 之教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三章)虛 心弱志是屬於精神性的修心功夫 實腹強骨則是有關形體的養身之方 二者兼備 方為 長生久視之道 這虛心實腹之教大大影響了後世 形神兼養 性命雙修 的修煉觀念 參考文獻 道藏 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 郭象注成玄英疏 南華真經注疏 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司馬遷 史記 大申書局 老子王弼註 金楓出版社 1986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 王卡點校 中華書局 1997 二刷 孕真子註 高上玉皇心印經 收於蕭天石主編 太上清淨心經 清靜經圖註合刊 自由出版社 1998 陳顯微 文始真經言外經旨 收於蕭天石主編 文始真經言外經旨 清靜經 玄門必 讀合刊 自由出版社 2003 張果注解 黃帝陰符經 收於張君房纂輯 蔣力生等校注 雲笈七籤 卷十五 三洞 經教部 經 華夏出版社 1996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 新文豐出版公司 2004 五刷 高明 帛書老子校注 中華書局 1996 徐志鈞 老子帛書校注 學林出版社 2002 尹振環 楚簡老子辨析 中華書局 2001 張松如 老子說解 齊魯書社 2003 三刷

老 子 道 德 經 中 的 道 論 與 修 道 思 想 89 張 起 鈞, 智 慧 的 老 子, 廣 西 師 範 大 學 出 版 社,2006 胡 適, 中 國 哲 學 史 大 綱 ( 卷 上 ), 里 仁 書 局,1982 徐 復 觀, 中 國 人 性 論 史 ( 先 秦 篇 ), 台 灣 商 務 印 書 館,1988 九 版 陳 鼓 應, 老 子 註 釋 及 評 介, 中 華 書 局,2003 九 刷 陳 鼓 應, 老 子 今 注 今 譯, 北 京 商 務 印 書 館,2006 劉 笑 敢, 老 子 古 今 ( 上 卷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2006 蕭 天 石, 道 德 經 聖 解, 自 由 出 版 社,2003 吳 怡, 老 子 解 義, 三 民 書 局,1994 余 培 林 註 譯, 新 譯 老 子 讀 本 三 民 書 局,1881 三 版 王 強, 道 德 精 通 釋, 崑 崙 出 版 社,2006 馬 恒 君, 老 子 正 宗, 華 夏 出 版 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