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念佛法要 doc

Size: px
Start display at page:

Download "Microsoft Word - 念佛法要 doc"

Transcription

1 毛惕園居士選佛法要2輯念佛法要 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念 財

2 念佛法要增刪續印序3念佛法要增刪續印序三界六道,眾苦充滿,故名苦海 況值世界大亂,災禍頻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餘燼,猶未熄滅,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危機,又一觸即發,核子彈之毀滅,殺劫尤大,慘絕人寰,無地可逃,無人能救;縱能幸免,而人命無常,輪迴尤險,一息不還,即隨業受報,輪迴六道,受苦無窮 惟有深信切願,專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求生淨土,即蒙諸佛護念,罪業消除,令皆逢凶化吉,轉危為安;若臨命終,捨報安詳,佛及聖眾,親垂接引,皆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了生死,永脫輪迴,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福壽無量,一生成佛 誠我佛普度眾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 故千經併闡,萬論均宣,若從解入,非深入經藏,廣研祖教,決難尋究 吾幸得早退隱,涉獵經藏,廣蒐淨籍,編印淨土叢書,以廣弘揚,而期普利 際茲工業社會,人多忙碌,無暇研閱,曾將節錄經論及淨土文等,有關持名念佛之法要,增刪五版,廣結淨緣,期皆先從行入,實甚簡易,共獲離苦得樂之大利也 鄭南薰居士前為自利利人,囑再增刪,連印數版 茲又承囑將近年在台往生之高僧大德,節錄其法語事略,分別增刪,以廣示範而起信,期皆見賢而思齊,並改排大字,標點斷句,以便閱讀,集資廣印,分贈中外,輾轉流通 凡見聞者,皆發深信切願,專勤念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現即蒙佛加被,消災延壽,共免核子毀滅之大劫;念佛法要4壽終往生,永離生死輪迴之極苦,見佛聞法,忍證無生 然後不違安養,回入娑婆,廣度眾生,共成大覺之佛,化此苦海,皆為極樂之邦 此皆鄭居士屢囑增刪,續印廣贈之福德無量也 民國八十三年甲戌中秋菩薩戒優婆塞湖北通城惕園毛凌雲謹序於台北時年八十五

3 念佛法要序5念佛法要序人同此心,各有所好,所好不同,造業亦異,其忙則一耳 好殺盜淫妄者,純惡業,好功名學術者,或善或惡,惟好善樂施者,純善業也 各隨所好,念念不休,忙至死而後已,而心與業未已也 古德云: 萬般將不去,惟有業隨身 隨業受報,善者生天人等善道,福盡還墮,難得易失;惡者墮鬼畜地獄等惡趣,時長苦重,易入難出;輪迴六道,了無已時 此皆一念不覺,迷真逐妄,起惑造業,受苦無窮也 苟一念覺而念佛,即心與佛合,轉業斷惑,反妄歸真,圓成佛道,豈僅頓超極樂,永脫輪迴已耶?果明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念佛之法有三:一者專念自佛,即實相念佛,如諸經中,以般若智,照見蘊 入 處 界 諸法皆空,親證本具妙真如性;及臺宗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皆是,所謂念自性天真佛也 諦理最深,修頗不易,以惟仗自力,別無他力相助,非宿根成熟,悟尚甚難,況實證耶?二者專念他佛,須具深信切願,方能與佛感應道交,親蒙接引,往生極樂,一生成佛 法亦有三:一 觀想念佛,即依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而眾生慧淺,境細心粗,觀難成就 二 觀像念佛,即觀佛形像,心常繫念,而眾生障重,像去還無,因成間斷 惟三 持名念佛,即一心專念阿彌陀佛聖號,下手易而成功速,但能都攝六根,淨念佛法要6念相繼,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澈見西方,現在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也 縱根機陋劣,未能如是,亦以信願持名,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決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攝機普而得益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故萬修萬人去也 三者兼念自他佛,即禪淨雙修 若具信願求生,參禪即淨土行,有疑則參,無疑則念,惟在下手時自酌耳 若專看念佛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實有禪無淨,如有絲毫惑業未盡,隨業所趣,莫由出離,固不如專持名號,一門深入也 余何幸承宿善業,今得人身,好多空忙,造業無量,劫後餘生,又蒙佛光垂照,善友提攜,獲閱龍舒淨土文,頓生信願,盡棄所好而好念佛 來臺後,欣逢影印大藏,又獲廣閱淨典,凡有關持名念佛之修持方法者,隨閱隨節,遺珍固多 隨加按語,詞亦未達,而理本佛經祖訓,絕無一字出自己意,以自取壞法誤己之咎,彙成四卷,名曰念佛法要 原備自修,以古為師,策勵精進,而免盲修瞎鍊,果遭紆曲 因應獅刊徵文,謹以就正有道!詎連載甫半,謬承海內外諸大德捐資促印,以廣流傳 普願法界眾生,無暇廣參明師,深入經藏者,取法有地,依教念佛,同出苦輪,同生極樂,同斷惑業,同證菩提也 民國五十五年丙午季春菩薩戒優婆塞湖北惕園毛凌雲謹識於台北市郊思歸淨舍

4 目次7念佛法要目錄念佛法要增刪續印序 念佛法要序 卷一念佛指南 唐善導大師淨業專雜二修說節要 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要 宋慈雲懺主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節要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節要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鑑節要 元維則天如大師淨土或問節要 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淨土法語節要 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要 明蓮池宏大師雲棲法彙節要 念佛法要8明憨山德清大師夢遊集節要 清〆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 清截流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節要 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要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 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 民國韜光圓瑛大師法彙節要 民國虛雲德清古巖大師法彙及年譜節要 民國智光文覺大師遺著節要

5 次9民訣 念要 民要 民要 宋要 清要 民要 清要 清要 民7民要 附要 民啟 附二念佛示範 見行莊嚴 結相不言 天國劉洙源復禮居士佛法要領節取金臺 利張息廬次民光緯居士淨土剩言節國王博謙居士佛學淺說節兒念佛 萬國廣欽照敬大師開示錄節要 社互勵 以佛不休 誓國李炳南老居士全集佛學類之九節行專念 福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物為先 苦僧助念 慧雙修 誘錄錄國江勝觀味農妙煦居士金剛經講義節國道源中輪大師佛堂講話節國煮雲醒世大師精進佛七開示錄節迎不赴 念楊仁山文會居士遺集節死自誓 請陳復齋熙願居士勸修淨土切要節目印光大師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草庵禪師念佛佛法要10卷

6 音聲念行淨出切萬修淨佛善1經 專9念8不7禮7攝6佛5病4日3結2捨1專1廣1念困益苦念佛 息妄念佛 持念並課十中念佛 珠觀念佛 精心念進佛七 律念回向 必高不去手 日禪修行一善 十念觀念自坐不臥 捨念無間2工 閉從意庵專禪歸修眾行成槽 關精修 常淨雙弘 見戒念佛 獄目次1佛法要

7 力厲進佛念佛絕佛佛佛猛行3日 助2用1密0覺0身9獨8佛7由7居5醫4臨4絕4念力猛勸念咒念佛4捨 別照念強念佛 坐臥向西 官奉居念道轉行化他 臨念得聲不課千拜 眾坐化 正行精善念佛 婢益精進 自齋念佛 勉助雙修 病終十念 作葷西痛心務念佛 懺終勇妾同修 持悔念佛 修目次1佛法要

8 目次15兒孫助念 百事不管 普願生西 專求脫苦 附錄印光大師念佛秘訣 附錄草庵禪師念佛訣 卷三念佛引證 佛說阿彌陀經節引 佛說無量壽經節引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節引 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節引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節引 稱揚諸佛功德經節引 念佛法要16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普廣所問經節引 大方廣佛華嚴經節引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節引 文殊師利發願經節引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節引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節引 禪宗秘密經節引 坐禪三昧法門經節引 天親菩薩無量壽經論節引 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節引 龍樹菩薩十住毘婆沙論節引 覺明妙行菩薩西方確指節引 魏曇鸞大師略論安樂淨土義節引 隋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節引

9 目次17唐懷感大師釋淨土群疑論節引 唐迦才大師淨土論節引 唐紫閣山飛錫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節引 明四明妙叶大師寶王三昧念佛直指節引 明荷葉庵石頭道人袁宏道居士西方合論節引 附錄蓮池大師普勸戒殺放生 卷四念佛須知 一 早晚功課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一 王龍舒居士修持法門二 慈雲懺主晨朝十念法 通行早晚功課儀式 附錄蓮池大師新定西方發願文 善導大師臨睡入觀法 念佛法要18何顯慈居士睡眠攝心法 二 剋期精進 三峰大師追頂念佛法節錄 憨山大師十二時念佛規制節錄 妙空大師結期持名法節錄 截流大師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節錄 王耕心居士剋期求證閉關專念十法節錄 三 飭終助念 善道大師臨終正念往生文節錄 慈照宗主臨終三疑四關節錄 優曇大師臨終警策節錄 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節錄 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節錄 飭終津梁助念儀節錄

10 卷一念佛指南19念佛法要念佛法要卷一 念佛指南大集經云: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靈峰云: 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而近來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願不切,雜修不專,或求人天福報,依舊輪迴也 茲節錄歷來高僧大德法語,不取參究觀想玄談,惟取持名法要,以便時時省覽,策勵精進,較參叩知識,更加親切 唐善導大師淨業專雜二修說節要問: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答: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 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若捨專念,修雜業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 何以故?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念佛法要20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心不相續念報佛恩故,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願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臥,必須厲心克己,畫夜莫廢,前念命終,後念即生,永受無為法樂,乃至成佛,豈不快哉 ( 按) 印光大師云: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所示專修,謂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皆是 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專稱 意業專念,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 謂兼修種種法門,回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願即死心專修,畢命為期,以求必生 宋永明延壽大師萬善同歸集節要觀經九品經文,自有升降,上下該攝,不出二心:一定心,如修定習觀 二專心,但念名號,眾善資薰,回向發願,仍須一生歸命,盡報精修,坐臥之間,常面向西 當行道禮敬之際,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若在狴牢,怨賊所追,水火所逼,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必不虛棄 如言行不稱,信力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此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

11 卷一念佛指南21正念不成 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虛 如要臨終十念成就,但預辦津梁,合集功德,回向此時,念念不虧,即無慮矣 問論云:行道念佛,與坐念功德如何?答:譬如逆水張帆,猶云得往,更若張帆順水,速疾可知 坐念一口,尚乃八十億劫罪消,行念功德,豈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聲,事業常如此,西方佛自成 若禮拜,則屈伏無明,深投覺地,命終往生,速證涅槃 附禪淨四料簡: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 按) 印光大師云: 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 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 倘念佛偏執唯心,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心戀塵境;或求來生生富貴家,享五欲樂;或求生天,受天福樂;或求來生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宏揚法道,普利眾生者,皆不得名為有淨土矣 有謂無禪無淨,即埋頭造業,不修善法者,念佛法要22大錯大錯 夫法門無量,唯禪與淨,最為當機 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悠泛修餘法門,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無從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倚福作惡,即墮地獄,欲復人身,難之難矣 沒人依怙,猶局於偈語而淺近言之也 大師恐世不知,故特料簡,以示將來 願即專心持名,求生西方,必不虛棄 宋慈雲懺主遵式大師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節要凡公臨私養,歷涉緣務,雖造次而常內心不忘於佛,及憶淨土 譬如世人切事繫心,雖經歷語言去來坐臥種種作務,而不妨密憶,前事宛然 念佛之心,亦應如是 或若失念,數數攝還,久久成性,任運常憶 楞嚴經云: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如此繫心,任運常遮一切惡念,設欲作惡,憶佛之故,惡不能成,縱使隨惡作惡業時,心常下軟,如身有香,自然離臭 又復覺心微起惡念,即便憶佛,以佛力故,惡念自息,如人遇難,求彼彊援,必得免脫 又若見他受苦時,以念佛心,憐憫於彼,願其離苦 若斷刑獄,以念佛故,生憫念心,雖依王法,當密作願云: 我行王法,非我本心,願生淨土,誓相救濟 凡歷一切境界,若善若惡,由心憶佛,皆心念作願 故普賢願王云: 作一切惡,皆不成就,若作善業,皆悉

12 卷一念佛指南23和合 即此意爾 如是相續念佛在心,能辦一切淨因功德 (按)此繫緣門,為益最大,下手在心常繫念,不忘於佛 願於一切善惡境界及種種作務,皆密持名不輟,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宋普照中峰明本大師三時繫念佛事節要淨土之為教,仰承阿彌陀佛四十有八大慈大悲深重願力,攝取十方一切眾生,凡具信心者,皆得往生 信者 信有西方淨土,信有阿彌陀佛攝取眾生之事,我等眾生信有往生之分,雖謂彌陀攝取眾生往生,要信唯是隨心自現,感應道交,究竟非從外得 如是信者,是為真信 信而無行,不成其信 行者 楞嚴經云: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阿彌陀經云: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如是行者,是名正行 行而無願,不成其行 願者 要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相應,是為大願也 信行願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當知現前一念,本自圓常,信行願 原是自己本來具有如是性德,今者但是本性光明顯發耳 當妄心雜亂之頃,能舉起一念,如對慈尊,按定六字洪名,一一出口入耳,則此雜亂,自然隨念寂靜 自是一念而至十念,乃至念念不移,即教中所謂淨念相繼者也 念佛之人,須要信心懇切,念佛法要24正因凜然,重念死生輪轉之可悲,深厭塵勞紛擾為可痛,舉起一聲佛名,直下更無異見,直至一心不亂,能所兩忘,到家之說,不容再舉,捷徑之詞,何勞掛齒,可謂證修行之神術,超方便之正途 (按)當妄心雜亂時,能起念念佛,一一出口入耳,自然隨念寂靜 此息妄要訣,願即切實行持 而信為入門,願為前導,亦缺一不可 元虎溪尊者優曇普度大師蓮宗寶鑑節要攝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對治昏散之法,數息最要 凡欲坐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觀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彌陀佛一聲,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勿令間斷 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禪定,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久久純熟,心眼開通,三昧忽爾現前,即是唯心淨土 寶王論云: 修持一相念佛三昧者,當於行住坐臥,繫念不忘,縱令昏寐,覺即續之,不以餘業間斷,不以貪瞋等間隔,隨犯隨懺悔,不隔念,不異念,不隔日,不隔時,念念常不離佛,念念清淨圓明,即是得一相三昧也 在家菩薩奉佛持戒,逐日營辦家緣,未能一心修行者,須早起焚香,參承三寶,隨意念佛,每

13 卷一念佛指南25日黃昏亦如是禮念,以為常課 如或有幹失時,次日當自對佛懺說 此法門要不妨本業,為士者不妨修讀,為農者不妨耕種,為工者不妨作務,為商者不妨買賣,晨參夕禮之外,更能二六時中,偷那工夫,持念佛號百聲千聲,志誠為功,期生淨土 凡修淨土之人,灼然是要敵他生死,不是說了便休,當念無常迅速,時不待人,須把做一件事始得 若信得及,便從今日起,發大勇猛精進,莫問會與不會,見性不見性,只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靠著一座須彌山相似,搖撼不動 專其心,壹其意,或參念 觀念 憶念 十念,或默念 專念 繫念 禮念,念茲在茲,常憶常念,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心念不空過,念佛不離心,日日時時,不要放捨,綿綿密密,如雞抱卵,常教暖氣相接,即是淨念相繼 更加智照,則知淨土即是自心 此乃上智人修進工夫 如此抱得定,做得主,靠得穩,縱遇苦樂順逆境界現前,只是念阿彌陀佛,無一念變異心 退惰心 雜想心,直至盡生,永無別念,決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果能如是用功,則歷劫無明,生死業障,自然消殞,塵勞習漏,自然淨盡,親見彌陀,不離本念,功成行滿,願力相資,臨命終時,定生上品 若念佛之人,塵垢未淨,惡念起時,須自檢點,或有慳貪心 瞋恨心 癡愛心 嫉妒心 欺誑念佛法要26心 吾我心 貢高心 諂曲心 邪見心 輕慢心 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惡心相續,直下打併淨盡,永不復生 所有深信心 至誠心 發願回向心 慈悲心 謙下心 平等心 方便心,忍辱心 持戒心 喜捨心 禪定心 精進心 菩提心 及一切善心,常當守護 更要離非梵行,斷惡律儀,雞狗豬羊,慎毋畜養,畋獵漁捕,皆不應為 當隨佛學,應以去惡取善為鑑戒!真信修行之士,只要記得這一句阿彌陀佛在念,莫教失落,念念常現前,念念不離心,無事也如是念,有事也如是念,安樂也如是念,病苦也如是念,生也如是念,死也如是念,如是一念分明不昧,又何必問人覓歸程乎?( 按) 在家念佛者 早晚常課,定不可缺,如有幹失時,寧可遲睡早起,不可藉此間斷,必須通宵有幹,方可次日對佛懺說補念 平時偷閒念佛,愈多愈妙,亦不限於百聲千聲,久久純熟,三昧自易現前也 元維則天如大師淨土或問節要人生在世,能有幾時,石火電光,眨眼便過 趁此未老未病之前,抖擻精神,撥棄世事,得一

14 卷一念佛指南27日光景,念一日佛名,得一時工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盤纏,預辦了也,我之前程,穩當了也 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問苦樂逆順,靜鬧閒忙,一任公事幹辦,迎賓待客,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 其有世緣稍重,力量稍輕者,亦須忙裏偷閒,鬧中取靜,每日或念三萬聲 一萬聲 三千聲 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 又有冗忙之極,頃刻無閒者,每日晨朝,必須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虛棄 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或懺悔發願,種種結緣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 凡一毫之善,皆須回向西方,如此用功,非唯決定往生,亦且增高品位矣 專持名號,或加禮拜懺悔,正合善導專修無間之說 專修無間者,身須專禮阿彌陀佛,不雜餘禮;口須專稱阿彌陀佛,不稱餘號,不誦餘經;意須專想阿彌陀佛,不雜餘想 若貪瞋癡來間者,隨犯隨懺,不令隔日隔夜隔時,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也 繫念之法,不拘行住坐臥,不必出聲損氣,唯務至誠,默想默念,念念相續,心無間斷,敢許現生肉眼便能見佛,或見光明,或承摩頂等事,豈在臨終時哉?此是一種徑捷法門,至簡至要,極念佛法要28靈極驗 (按)大師之母 年將七十,恐出聲損氣,故函其弟行遠,勸以繫念法門 若能出聲念,仍以稱名較易,相續即生,故淨土或問,仍歸結於專持名號也 明幽溪傳燈無盡大師淨土法語節要楊次公云: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而不得生,矧多愛乎?極樂有一念之不一,則臨終為此念所轉,而不得生,矧多念乎?蓋愛有輕重厚薄,正報依報,歷舉其目,則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貴,文章詩賦,道術技藝,衣服飲食,屋室田園,林泉花卉,珍寶玩物,不可枚盡 有一物之不忘,愛也,有一念之不遺,愛也,有一愛存於懷,則念不一,有一念不歸於一,則不得生 或問輕愛有道乎?曰:輕愛莫要乎一念 一念有道乎?曰:一念莫要乎輕愛 蓋念不一,由散心異緣使然,散心異緣,由逐境紛馳使然,娑婆有一境,則眾生有一心,眾生有一心,則娑婆有一境,聚緣內搖,趣外奔逸,心境交馳,愛若塵沙 故欲輕其愛者,莫若杜其境,眾境皆空,萬緣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則愛緣俱盡矣 杜境有道乎?曰:杜境者 非屏除萬有也,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也 萬法

15 卷一念佛指南29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 楞嚴所謂: 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原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 是以欲杜其境,莫若體物虛,體物虛則情自絕,情絕則愛不生,而惟心現,念一成 故圓覺云: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去一留,不容轉側,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學道之士,於此宜盡心焉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 行 願 不疑謂之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 是以求生極樂,以敦信為始 必須 讀大乘,廣學祖教,凡是發明淨土之書,皆須一一參求,悟極樂原是我惟心之淨土,不是他土,了彌陀原是我本性之真佛,非是他佛 大要有二:悟妙有 周 具,以為欣淨之本 悟真空圓離圓脫,以為捨穢之原 信解既備,應當念佛修行 行門有二:一正 二助 正行復二:一稱名,二觀想 稱名如小本彌陀經七日持名,一心不亂,有事一心,理一心 若口稱佛名,繫心在緣,聲聲相續,心心不亂;設心緣外境,攝之令還 此須生決定心,斷後際念,撥棄世事,放下緣心,使念心漸漸增長,從漸至久,自少至多,一日 二日 乃至七日,畢竟要成一心不亂而後已,此事一心也 苟得此已,則極樂之淨因成就,垂終之正念必然,身無病苦,不受惡纏,預知時至,念佛法要30身心歡喜,吉祥而逝,坐脫立亡,親見彌陀垂光接引,得生淨土必矣 理一心亦無他,但於事一心中,念念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三際平等,十方互融,非空非有,非自非他,無去無來,不生不滅,現前一念之心,便是未來淨土之際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生而生,生而無生,於無可念中 熾然而念,於無生中 熾然求生,是為事一心中 明理一心也 苟於四威儀中 修之不間,往生淨土必矣 助行亦有二:一 世間之行,如孝順父母,行世仁慈,慈心不殺,具諸戒律,一切利益之事,若能回向西方,無非助道之行 二 出世之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讀誦大乘,修諸懺法,亦須以回向心而助修之,無非淨土行也 更有一種微妙助行,當歷緣境,處處用心 如見眷屬,當作西方法眷想,以淨土法門而開導之,令輕愛以一其念,永作將來無生眷屬 若生恩愛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情愛,何當得生淨土,遠離此愛;若生瞋恚時,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何當往生淨土,得離此瞋 若受苦時,當念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若受樂時,當念淨土之樂,無央無待 凡歷緣境,皆以此意而推廣之,則一切時處,無非淨土之助行也 願有通別 廣狹 局 通如古德所立回向發願文,別則各隨己意 廣謂四弘,上求下化;狹

16 卷一念佛指南31謂量力,決志往生 局如課誦有時,隨眾同發; 則時時發願,處處標心,但須體合四弘,不得師心妄立 大率所發之願,別勝於通,通恐隨人語轉,別則自己標心,然隨通文而生決志,雖通而別,若於別文而生濫漫 別亦成通 廣勝於狹,廣則發心大,剋果勝,狹則悲願淺,獲果劣 又 勝於局,局則數數間斷, 則念念圓成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速覲彌陀,一切淨土法門,舉不外乎是矣 ( 按) 所示輕愛一念之道,在於信行願三法,最為精當 惟正行只專持名,不必觀想 世出世間一切善行,隨時回向西方,皆為助行,是即萬善同歸,福慧雙修也 明紫柏達觀大師紫柏老人集節要問僧海州念佛常間斷否?曰:合眼睡時便忘了 師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萬年也沒幹 自今而後,直須睡夢中念佛不斷,方有出苦分 若睡夢中不能念佛,忘記了,一開眼時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盡自家力量便罷 如此做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斷矣 世上念佛人,或三二十年,或盡形壽念佛,及到臨終時卻又無用,此是睡夢中不曾有念頭故也 人生如覺,人死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底人,臨死自然不亂也 念佛法要32念佛心真不真,勘驗關頭,直在歡喜煩惱兩處取證,其真假之心,歷然可辨 大抵真心念佛人,於歡喜煩惱中,必然念念不間斷,是以煩惱動他不得,歡喜也動他不得,煩惱歡喜既不能動,死生境上自然不驚怖 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彌陀佛便撇在腦後,如何能得念佛靈驗 若依我法念佛,果能於愛憎關頭,不昧此句阿彌陀佛,而現在日用不得受用,臨終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爛 ( 按) 此法最妙,念佛心真不真,但於歡喜煩惱中勘驗 如或夢中間斷,即依此法勇猛精進,則現在自得受用,臨終自得往生也 明蓮池袾宏大師雲棲法彙節要心本無念,念起即乖,而眾生無始以來,妄想慣習,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 而念佛一法,復有多門,今此持名,是為徑路之中,徑而又徑 因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賅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常樂我淨 本覺始覺 真如佛性 菩提涅槃,百千萬名,皆此一名,攝無不盡 眾生學佛,亦有無量行法,今但持名一法足以賅之,以持名即是持此一心,心賅百行,四諦六度,乃至八萬四千恆沙微塵一切法門,攝無不盡

17 卷一念佛指南33持有數種:一者明持,謂出聲稱念 二者默持,謂無聲密念 三者半明半默持,謂微動唇舌念,咒家名金剛持是也 又或記數持,或不記數持,隨便皆可,而各分事理:憶念無間,是謂事持 體究無間,是謂理持 憶念者 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惟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 空間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 者是也 事上即得,理上未徹,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 體究者 聞佛名號,不惟憶念,即念反觀,體察究審,鞫其根源,體究之極,於自本心,忽然契合 於中復二:初即如智不二 能念心外,無有佛為我所念,是智外無如,所念佛外,無有心能念於佛,是如外無智,非如非智,故惟一心 二即寂照難思 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 若言亦有亦無,則有念無念俱泯;若言非有非無,則有念無念俱存 非有則常寂,非無則常照,非雙亦非雙非,則不寂不照,而照而寂,言思路絕,無可名狀,故惟一心 斯則能所情消,有無見盡,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為雜亂,以見諦故,名理一心也 良以事依理起,理得事彰,事理交資,不可偏廢 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 念佛法要34念佛高聲覺太費力,默念又易昏沉,只是綿綿密密,聲在唇齒之間,乃金剛持 又不可執定,或覺費力,不妨默持,或覺昏沉,不妨高聲 如今念佛者,只是手打魚子,隨口叫喊,所以不得利益 必須句句出口入耳,聲聲喚醒自心,譬如一人濃睡,一人喚云某人,則彼即醒矣,所以念佛最能攝心 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親切也 雜念起時,即用力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雜念自息矣 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 一心念佛,又一心修餘種種法門,是二心也 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 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餘行 新學後生,纔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閒思妄想,越覺騰沸,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 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豈能覺乎

18 卷一念佛指南35古人教親近明師,求善知識,而善知識實無口傳心授秘密法門,只替人解粘去縛,便是秘密 今但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此八個字,即解粘去縛秘密法門,即出生死堂堂大路 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續,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心本不生,緣合而生,心本不死,緣散而死,似有生死,原無去來,於斯會得,生順死安,常寂常照 如或未能,便當全身放下,密密持念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假使諸緣未盡,壽命未終,倍應念佛,有大利益 古云: 念佛法門,此金仙氏之長生也 夫生死不離一念,乃至世出世間萬法皆不離一念,今即以此念念佛,何等切近精實 若覷破此念起處,即是自性彌陀,即是祖師西來意 縱令不悟,乘此念力,往生極樂,且橫截生死,不受輪迴,終當大悟耳 願放下萬緣,十二時中念念提撕,是所至望!七十古稀,百年能幾,今此暮景,正宜開放懷抱,看破世間宛如一場戲劇,何有真實,但以一聲阿彌陀佛,消遣光陰,但以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當生西方,何幸如之,發大歡喜,莫生煩惱 倘遇不如意事,即便撥轉心頭,這一聲佛,急急提念,卻回光返照,我是阿彌陀佛世界中人,奈何與世人一般見識,回瞋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樂 大解脫法門也 念佛法要36疾病之由,多從殺生中來,故偏重放生也 外僧代懺,與內心自懺,功德懸殊,願空其心,盡罷一切諸緣,於空心中單念一聲阿彌陀佛 所云念者,不必啟口動舌,但默默以心眼返照,字字分明,句句接續,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心心靡間 若有痛苦,忍之耐之,一心顧念 經云: 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功德懸殊也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 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人,自可常服念佛 不必定要敲魚擊鼓,好靜之人,自可寂默念佛 不必定要成群做會,怕事的人,自可閉門念佛 不必定要入寺聽經,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 千里燒香,不如安坐家堂念佛 供奉邪師,不如孝順父母念佛 廣交魔友,不如獨身清淨念佛 寄庫來生,不如現在作福念佛 許願保禳,不如悔過自新念佛 習學外道文書,不如一字不識念佛 無知妄談禪理,不如老實持戒念佛 希求妖鬼靈通,不如正信因果念佛 以要言之,端心滅惡,如是念佛,號曰善人 攝心除散,如是念佛,號曰賢人 悟心斷惑,如是念佛,號曰聖人 一勸極閒人念佛,婚嫁都畢,子孫克家,安閒無事,正好儘心儘力念佛,每日念幾千聲,乃至幾萬 一勸半忙半閒人念佛,半了不了,或忙或閒,雖不極閒,亦可忙時治事,閒時念佛,每日念

19 卷一念佛指南37幾百聲,乃至幾千 一勸極忙人念佛,勤勞王事,奔波家業,雖無閒時,也須忙裏偷閒念佛,每日晨朝十念,乃至日間或念幾百 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貴賤賢愚,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託,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閒,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但念尊稱,便成皈敬,六字四字,誠無別焉 獨以法久弊生 翻成瀆慢,鳴鑼擊鼓,而如唱如歌;泄憤申冤,而似咒似詛,聞之天耳,寧不悲乎?然而戲稱怒舉,亦植良因,果報將來,不可思念佛法要38議,凡情未諳,明者知之 (按)識字之人,自可依教念佛,不論事持理持,只要守志不二,念念相續,自成三昧,不必更求口傳心授 但不可執理廢事,自招落空之禍 明憨山德清大師夢遊集節要佛說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門,唯有念佛求生淨土,最為捷要 經云: 若淨佛土,當淨自心 今修行淨業,必以淨心為本 要淨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淨 以身三 口四 意三,此十惡業,乃三途苦因 今持戒之要,先須三業清淨,則心自淨 若身不殺 盜 淫,則身業清淨 口不妄言 綺語 兩舌 惡口,則口業清淨 意不貪 瞋 癡,則意業清淨 如此十惡永斷,三業冰清,是為淨心之要 於此清淨心中,厭娑婆苦,發願往生安養,立念佛正行 念佛要為生死心切,先斷外緣,單提一念,以一句阿彌陀佛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斷,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拈匙舉筯,折旋俯仰,動靜閒忙,於一切時,不愚不昧,並無異緣 如此用心,久久純熟,乃至夢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則工夫綿密,打成一片,是為得力時也 若念至一心不亂,則臨命終時,淨土境界現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則感阿彌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驗也

20 卷一念佛指南39修慧在乎觀心,修福在乎萬行,觀心以念佛為最,萬行以供養為先,是二者乃為總持 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動念,皆是妄想,為生死本,故招苦果 今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成淨土因,是為樂果 若念佛心心不斷,妄想消滅,心光發露,智慧現前,則成佛法身 眾生所以貧窮無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嘗一念供養三寶,以求福德,直為生死苦身,念念貪求五欲之樂,以資苦本 今以貪求一己之心,轉而供養三寶,以有限之身命,隨心量力供養十方,乃至一香一華,粒米莖菜,其福無窮,故感佛果華藏莊嚴,為己將來自受用地,捨此則無成佛妙行矣 念佛求生淨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了?古人云: 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 是知愛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 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 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見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不愛,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 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能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纔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念佛法要40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 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學道無他伎倆,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彌陀,頭頭極樂矣 近見學道之士,祗知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處下死工夫,及臨榮辱禍患死生之際,便見手忙腳亂,此非人誤,乃自誤耳 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憎愛貪瞋癡等諸煩惱業,若有一絲不斷,即是生死根本 今要參禪頓悟了生死,請自討量,果能一念頓斷歷劫煩惱,如斬亂絲否?若不能斷煩惱,縱能頓悟,亦成魔業,豈可輕視?從上諸祖頓悟,亦從多生積功漸修中來,故頓悟一著,說易實難,苟無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熱惱中一念頓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門,世人不知其妙,視為淺近,其實步步踏著實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來,念念妄想攀緣,造生死業,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斷煩惱 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 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 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亂,比參禪更有下落,總之,惟在一念真切耳 但參禪定要死盡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換之法,就吾人根器易為耳

21 卷一念佛指南41修淨土不必求悟明心性,專以念佛為正行,又以布施齋僧,修諸福田功德,以為莊嚴佛土之助 其念佛心中,雖發願往生,要知先斷生死之根,方有速效 生死根即今貪著世間種種受用,及美色淫聲,滋味口體,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瞋怒忿恨執著癡愛之心,與一切邪魔外道邪師所說邪教之法,俱要盡情吐卻,只篤信念佛一門,每日誦彌陀經兩卷,念佛若干,或不計數,只是心心不忘佛號 佛者覺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覺 心若忘佛,便是不覺 若念至夢中能念,即是常覺不昧 現在若此心不昧,則臨終時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處便是下落 今國事萬機,決不能參禪,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閒忙動靜,一切處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無別巧法 參禪要離想,念佛在專想 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博換之法耳 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 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念佛即是參禪,更無二法,即念佛時,先將自己胸中一切煩惱 妄想,貪 瞋 癡 愛種種雜亂念頭,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單單提起一聲阿彌陀佛,歷歷分明,心中不斷,如線貫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間無一毫空隙處 如此著力靠定,於一切處,不被境緣牽引打失,日用動靜,不雜不亂,夢寐如一,念到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便是超生淨土之時也 念佛法要42此種法門:第一要決定志 第二要放得下 第三要隨得緣,隨緣即安命也 第四要認得真,即不惑也 第五要厭苦切,厭苦心切,則慾念自除,不退屈也 以此五訣,單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 每日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 此是早課,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此法教諸宮眷,如法同修更妙,是為常行也 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親切 每日除二時功課外,於二六時中,單將一聲阿彌陀佛橫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將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關,決不放捨,乃至飲食起居,行住坐臥,此一聲佛時時現前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心不安時,就將者一聲佛提起一拶,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滅煩惱,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便可了得生死,更無別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於睡夢中作得主,若於睡夢中作得主,則於病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作得主,則於臨命終時,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 此事不難行,只要一念為生死心切,單單靠定一聲佛,再不別向尋思,久久純熟,自然得大安樂自在,得大歡喜受用,殊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捨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

22 卷一念佛指南43( 按) 要了生死,要為生死心切,要先斷生死根株之愛根 惟愛乃多生習染,熟不易斷,其入門下手工夫,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則念極情空,愛根自斷 其他生死根本之日用種種妄想,人我是非貪瞋癡慢等諸煩惱業,不求斷而自斷矣 清蕅益智旭大師靈峰宗論節要念佛求生淨土,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非舉一廢百也 但必一門深入,念佛為正行,餘一切戒定慧等為助,正助合行,如順風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岸矣 念佛之法雖多,持名最為簡便,持名之法亦多,記數尤為穩當,真操實履之士,豈求異愚夫愚婦哉?出三界火宅,有橫豎兩途:以自力斷惑超生死者,名豎出三界,事難功漸;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者,名橫超三界,事易功頓 遠祖云: 功高易進,念佛為先 經云: 末世憶憶人修行,罕一成道,惟依念佛,可得度脫 如趁船渡海,不勞功力 夫能篤信西方捷徑,至誠發願,一心念佛求往生者,真大丈夫矣 倘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佛雖大慈為舟,如眾生不肯登舟何哉?欲速脫輪迴之苦,莫如持名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欲決定生極樂世界,又莫如以信為前導,願念佛法要44為後鞭 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 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 云何為信?一信阿彌陀佛願力,二信釋迦文佛教語,三信六方諸佛讚歎,此而不信,真不可救,故須先深信,勿起疑惑 云何為願?一切時中,厭惡娑婆生死之苦,欣慕淨土菩提之樂,隨有所作,若善若惡,善則迴向求生,惡則懺願求生,更無二志,是名為願 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 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 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 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 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 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 問:如何持名能斷無明?答:所持之佛名,無論悟與不悟,無非一境三諦 能持之念心,無論達與不達,無非一心三觀 只為眾生妄想執著,情見分別,所以不契圓常 殊不知能持者即是始覺,所持者即是本覺,今直下持去,持外無佛,佛外無持,能所不二,則始覺合乎本覺,名究竟

23 卷一念佛指南45覺矣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盡一日中,出聲一 香,默持一 香,循環無間,必以一心不亂為期,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 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不計人我是非,即大忍辱;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試自檢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掛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數亦得 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下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 念佛法要46(按)明示信願持名,能歷九品,淨四土 如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至為切要 應深信切願而直下持去,持到究竟之處,即無明斷盡,而往生常寂光淨土矣 清截流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節要念佛須具真實信心,一要信得心 佛 眾生,三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 我雖昏迷倒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 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 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 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為佛,名為眾生矣 三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 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 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三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於有漏 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於二六時中,加此三種真信,則一切行履,無須改轍矣 若娑婆事業,在在縈懷,一暴十寒,心不專篤 遇五欲時,如膠如漆,遭逢逆境,結怨銜恨

24 卷一念佛指南47及臨命終,重處偏墜,淨因微弱,難脫苦輪,袛是重處放捨不下故也 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害天淵,大須猛省!必也生大欣厭,捨穢取淨,信此取捨,與不取捨,原非異轍 毋騖虛名,毋執空見,毋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 恒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更於貪瞋習氣,刻意揩磨,使重處得輕,生處漸熟,淨念相繼,願行相資,自然千穩百當也 敬勸諸友:必具真實願,發忻厭心,視三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鴆毒,視名利如韁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 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信宿捨離,惟以歸家為務,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捨得寸陰,一心念佛 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諸佛皆成誑語,願共勉之!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為勝也 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號歷歷分明,著衣喫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猶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沉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矣 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 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念佛法要48無能搖動 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 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按)持名固非以快念多念為勝,但不可輕鬆養識,古德晝夜持名十萬,非快念多念耶?毋求速效,妄冀心外有佛來迎,動諸魔事,此指修觀想而言 若遇魔事,即提起正念,默持佛號,則邪不勝正,魔即消滅,不必憂懼 清梵天省庵思齊大師法語節要與茅靜遠居士書曰:居士造橋事畢,可謂莫大之功,然居士之心,好善無倦,一善甫完,復作一善,美則美矣,其如生死大事何?苟不以生死大事為急,而孳孳為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耶?居士世間公案,久已參透,西方淨業,久已修習,然而生死心不切,家緣撇不下,人情謝不去,念佛心不專,何也?將名根不斷耶?抑愛念牽纏耶?于此二者,宜加審察 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切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取,欲望娑婆之脫,安養之生,難矣 不生安養,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

25 卷一念佛指南49矣 縱一生 兩生,不失人身,濟得甚麼事?嗟乎!居士慧心如此明利,家緣如此豐足,繼嗣如此賢能,事事適意,尚不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為天負人耶?為人負天耶?不以念佛為急,而以世間小善為急,不以生死大事為先,而以人天福報為先,是不知先後也 居士雖不求福,而常作福,雖欲出生死,而反入生死,皆由不知所緩在彼,所急在此,致使北轅適越,卻步求前也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尤為盡美 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 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為之早辦耶?(按)謝絕人事,一心念佛,加以齋戒二字,確為我輩老人今日要務也 清夢東徹悟大師語錄節要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 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念佛非明心之要乎?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念佛法要50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 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無念心體,惟佛獨證,等覺以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 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 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 能與菩提心 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 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 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 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 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 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 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 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 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 十惡即殺 盜 淫 妄言 綺語 惡口 兩舌 貪 瞋 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 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吾人現前一念,緣生無性,無性緣生,不生佛界,便生九界 若約緣生無性,則生佛平等一空 若約無性緣生,則十界勝劣懸殊 阿祈達王,臨終為趕繩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墮為毒蛇 一婦

26 卷一念佛指南51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 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致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 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惟此一念,更無異念 智者大師云: 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 惟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捨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 況輪迴未出,難免墮落,一念之差,便入惡趣,三途易入而難出,地獄時長而苦重,每一念及,五內如焚,故即今痛念生死,如喪考妣,如救頭然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離,而一切眾生,皆在生死,皆應出離,彼等與我,本同一體,皆是多生父母,未來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於理有虧,心有未安 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念佛法要52解釋?積劫罪業,難以懺除,積劫善根,難以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大心既發,應修大行,而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 所謂信者,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誑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無虛願 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響必應聲,影必隨形,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 況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橫 豎窮,當體無外,彌陀淨土,總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豈我心具之佛,而不應我具佛之心耶?往生傳載,臨終瑞相,班班列列,豈欺我哉 如此信已,願樂自切 以彼土之樂,回觀娑婆之苦,厭離自深,如離廁坑,如出牢獄 以娑婆之苦,遙觀彼土之樂,欣樂自切,如歸故鄉,如奔寶所 總之,如渴思飲,如飢思食,如病苦之思良藥,如嬰兒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墮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懇切,一切境緣莫能引轉矣 然後以此信願之心,執持名號,持一聲是一九蓮種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須心心相續,念念無差,唯專唯勤,無雜無間,愈久愈堅,轉持轉切,久久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亂矣 誠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釋迦如來便為誑語,彌陀世尊便為虛願,有是理乎?

27 卷一念佛指南53吾人生死關頭,惟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墮,此心力也 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 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性,全依於心,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故心力唯重,業力唯強,乃能牽生 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惟西方是趨,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何為重心?我輩修習淨業,信貴深,願貴切,以信深願切故,一切邪說莫能搖惑,一切境緣莫能引轉 若正修淨業時,倘達磨大師,忽現在前曰: 汝但捨念佛,即授以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禪 當向祖作禮謂: 我已受如來念佛法門,發願受持,終身不易,不敢自違本誓也 縱釋迦如來忽現身曰: 吾先說念佛法門,特一時方便,汝且置念佛,即為說更殊勝法門 亦向佛稽首陳白: 我先稟受世尊淨業法門,發願一息尚存,決不更張,不敢自違本願也 雖佛祖現身,尚不改其所信,況魔王外道,虛妄邪說,豈足以搖惑耶?能如是信,可謂深矣 若赤熱鐵輪旋轉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輪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 此逆順至極,尚不改所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哉?能如是願,可謂切矣 信深願切,是謂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必強 心重故則易純,業強故則易熟,極樂淨業若熟,娑婆染緣便盡,則臨終時,雖欲輪迴境界再現在前,彌陀淨土不現念佛法要54在前,皆不可得 然此信願,要在操之有素,臨時自不入於歧路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淨土一門,信尤為要 昔王仲回問楊無為曰: 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 楊曰: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 王欣然而去 未久,楊夢仲回致謝: 因蒙指示,得大利益,今已生淨土矣 一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為學道通途 二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為淨土正宗 三 以攝心專注而念,為下手方便 四 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 五 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 六 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 七 以一心不亂,為淨行歸宿 八 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 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執持名號者,即拳拳服膺,牢持於心而不暫忘,稍或一念間斷或夾雜,非執持也 念念相續,無雜無間,是真精進,精進不已,則漸入一心不亂,圓成淨業 若到一心不亂,仍復精進不輟,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種種靈異瑞相,皆現前矣 但不可預存期效之心,唯當致力於一心不亂耳

28 卷一念佛指南55念佛時當萬緣放下,一念單提,如救頭然,如喪考妣,如雞抱卵,如龍養珠,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是名無上深妙禪 此則根身世界,密隨其心念念轉變,殆非凡心肉眼所能知見 及報終命盡,彌陀聖眾,忽現在前,或現異香天樂諸靈瑞相,世人方謂淨業成就,然淨業之成,豈此時乎?念佛當生四種心:一 無始以來造業至此,當生慚愧心 二 得聞此法門,當生欣慶心 三 無始業障,此法難遭難遇,當生悲痛心 四 佛如是慈悲,當生感激心 此四種心中有一,淨業即能成就 念佛當長久,不可間斷,間斷淨業不能有成 當勇猛,不可疲怠,疲怠淨業亦不能成 長久不勇猛即有退,勇猛不長久即無進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 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 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 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 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即寂而照 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 能如是者,淨業必成 如此成者,皆是上品 一人乃至百千萬億人,如是修,皆如是成就,念佛者可不慎乎 (按)大師千言萬語,只教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當持名時,應萬念佛法要56緣放下,一念單提,不期小效,不求速成,只一心常恁麼念,念到無有別想即是止,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寂照不二,能如是者,必生上品 願從此入,攝心專注而念,無雜無間,精進不輟 清悟開豁然大師淨業知津及念佛百問節要開眼念佛,心易散動,可閉目念 當念佛時,將心放空,提起佛號,即念即聽,即聽即念,綿綿不絕,行之久久,必有相應時也 但要字字從念頭上著實,句句從求生西方裏出來 更有繫念一法,在不念佛時,將念頭常掛在阿彌陀佛身上,心常清淨,不動不搖,便是得力處 問:雜念從何而來?答:人之一身,只有一念,念佛之念是他,雜念之念亦是他,只因這一念不能全分歸於念佛,即有少分在佛外 問:如何得除雜念?答:不消除得,但自抖擻精神,以此一念全提在佛上,雜念即無 然精力疲弱,不能使之即無,又當如何?答:道力未充,多諸散亂,收攝六根,漸歸清淨 當雜念起,不要理他,我只是念,更加目注佛像,或念注佛像,自無雜念矣 但久之雜念又起,甚至纏擾不開,不必焦躁,但澄清心思,令六字洪名,一一從念提起,由口出聲,耳中歷歷聽聞,又復從心念中流出,循環貫攝,不令間斷,雜念自無 尚有鈍根者不能,可將南無

29 卷一念佛指南57阿彌陀佛六字,當念佛一聲,即記在南字上,二聲記無字,又阿 又彌 又陀 又佛 又南,連環記認不斷,一切雜念,無處出生矣 ( 按) 閉目空心,即念即聽,收攝六根,漸歸清淨,雜念即無矣 依次記字念,與印光大師之十念記數,同為攝心妙法,屢試屢驗 清妙空大師念佛四十八法節要觀既未易成就,戒亦未易全持,眾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鈍根可得,大願堅固更罕有,若不再從老實持名上出一頭地,必致長沉苦海,永受輪迴,千佛慈悲,亦難救度 老實持名者,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不於阿彌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雜善雜惡之事,皆不必念 即日用應緣萬不得已之務,應畢即捨,勿令纏綿,障我心念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殺盜淫妄之事,不可在口頭播弄 若一涉及,當思念佛人不當如是,猛念佛數聲,以提醒而滌蕩之 既以此身念佛,行住坐臥,務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淨 念佛一聲,手過一珠,單念四字,勿雜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 或於阿字上過珠,或於陀字念佛法要58上過珠,劃定規模,不得錯亂,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紛起時,振作精神,高聲念佛數百聲,自換一番境界 且耳根最靈,外緣易入,聲感心動,雜念熾然 惟高聲念佛,能護耳根而啟心靈,心聽自聲,聲聲快足,一切閒是閒非自然罷遣也 若精神散失,或勞極逼迫時,不必高聲,但收斂神明,低聲細念,候氣息完固,精神勃興,便可高聲念佛 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後動於舌,舌動而後返於心,舌既有聲,耳還自聽,是為心念心聽也 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四字請出來也 或金剛持,仍嫌著,古有至巧方便,無用動口出聲,但使繫心一緣,微以舌根敲擊前齒,心念隨應,音聲歷然,聲不越竅,聞性內融,心印舌機,機抽念根,從聞入流,反聞自性,是三融會,念念圓通,久久遂成唯心識觀 或昏沉多,則經行以持之,雜亂多,則端坐以持之,或跪或立,乃至暫臥,亦廣作方便,隨分持名而自救之 要於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卻,乃降伏心魔之要術 不問淨處穢處 閒處忙處 高興處 失意處,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斷此念頭 何以故?念佛的念頭一斷,一切善惡無記種種雜念又生也 雖大小便時,女人生產時,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朝也念,

30 卷一念佛指南59暮也念,無事也念,有事也念,淨處也念,穢處也念,無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應酬有時間斷,斷其言句,不斷其真命脈也 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早晚二時,劃定常課,從今至死,不增不減,其餘十二時中,能念一句念一句,能十句則十句,但使百忙中得一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誦,務須綿密接續,振作收斂,方能不負光陰 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濟事,虛延歲月,辜負四恩,一朝無常到,將何抵對耶?對像時,即以此像為真佛,面對心念,誠敬可知,誠敬之至,必邀靈感 無佛像時,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動念時,當念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業亦能消滅 凡一切喜慶樂境當前,當知此樂虛幻不常,乘此好時回光念佛,則仗佛光明,於順境去多少惡念,吉祥連綿,如意修行,直至命終,往生極樂,豈不快哉 凡一切逆境當前,俱是威緣照面,不可再起惡念,只須順受,可避則避之,可消則消之,但隨因緣,勿忘念佛,佛光所加,境緣即轉 凡今生前世惡果成就,苦報必來,故一分苦,即一分惡也 不可諉於命運之不齊,但當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及,身毛皆豎,五內若裂,悲傷感奮,痛不欲生,如此,則字字從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 念佛法要60凡見苦惱者,先安其身,然後開導其心,勸之念佛,所謂救一時之苦,布施為急,救歷劫之苦,念佛為要 或見人物有難,力不能救,當急為彼念佛,安其魂識 或清夜朗誦,以施鬼神 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誦佛名,能消冤厲 當思我此一聲阿彌陀佛,上窮有頂,下極風輪,塵剎眾生,一時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議也 念佛之聲,既已純熟,於六塵中,惟一聲塵,六根之用,全寄於耳,身亦不覺其旋繞也,舌亦不覺其鼓動也,意亦不覺其分別也,鼻亦不覺其呼吸也,眼亦不覺其開閉也,觀音勢至兩圓通,即是一也,根即塵也,塵即根也,根塵即識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 初或未調,久當自入 凡念佛時,取淨地四五尺,右繞一匝,然後徐徐出聲,漸漸聲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後,覺自己心聲透靈,旋繞太空,圓裹十方, 週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於念佛聲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於念佛聲中而念佛也 此是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聲者心聲也,光亦心光也 心聲旋繞之處,即心光煥發之處,安住於心聲中而念佛,即安住於光明中而念佛也 此亦勝境,能滅心垢,宜勤習之 心聲旋繞,心光煥發,心體自然披露矣 此一真心,如大圓鏡,洞達無遮,十方三世,我佛眾生,濁世苦輪,淨邦蓮萼,皆鏡中影也 聲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鏡中 此是最勝境,能永滅心垢,宜

31 卷一念佛指南61加意勤習之 不雜即止,止者定之機,止雜念而正念現矣 雜念有三:一善念,一惡念,一無記念,三者除盡,方為不雜 心要寂寂,寂寂則善惡念不生 心要惺惺,惺惺則無記念不生 佛外無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不住即觀,觀者慧之機,前一句過去矣,後一句未來也,現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若於念佛時,不昏不散,止觀定慧,念念圓成 持佛戒以治身,持佛名以治心,持之久而心純,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 板板持戒,不得出頭,板板念佛,則臨命終時,打破鬼門關,跳出三界矣 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 若未能兼顧者,且勤念佛,如救頭燃 須知人既念佛,即當心佛慈心,行佛悲行,發廣大願,濟度眾生,一切眾垢冤纏,普為懺悔,一切鉅細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為念佛之正因也 一事纔畢,一語纔罷,尚未打點念佛,而四字佛名滾滾出來,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時,明明持此四字,念頭不轉,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離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謂暫得勝境,非真心空也 然勤勤念佛,此境屢現,則漸漸念佛法要62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謂無慧 當知心愈空則念愈靈,心愈空則念愈淨,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與不空,更在何處 譬如日與月,周流照天下,此如何妙覺圓明哉 凡難中發心念佛者,必有奇應,雖 地干戈,一鄉疫癘,而求佛呵護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無心而應也 何以故?動念發聲,覺阿彌陀佛光明住我頂上,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堅固,念念長久,佛光所加,吉神擁護,自能離難,勿轉念也 臨命終時,能高念便高念 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將四字默記於心,不令忘失 左右奉侍之人,宜將此四字頻頻提醒 當知百劫千生所有亂走之路,全在此時一念斷得清楚 何以故?六道輪迴,皆一念為主,若一念專注在佛,則形雖敗壞,而神不散亂,即隨一念而往生淨土矣 嗚呼!但記取阿彌陀佛四字勿忘也 ( 按) 口念耳聽,心念心聽,神念神聽,為大師十二字念訣 願從口念耳聽入手,能了了分明,不散不昏,便是不亂境界 漸至心念心聽,即已六根都攝 若至神念神聽,豈非寂之至照之至耶 單念四字,易成片也 惟穢處及大小便時,只宜默念或心念,出聲不恭敬 女人生產時,宜出聲朗念,因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或致閉氣受病也

32 卷一念佛指南63民國卓三諦閑古虛大師語錄節要持名念佛,要信真願切行純,先須放下胡思亂想一切雜念,單提正念,將四字名號繫念在心 不必長用高聲,恐傷元氣,以致喉痛 若有昏睡時,須用高聲以破昏 亦不必長用低聲,恐易散入昏,反起思慮 當思慮起時,自覺心不歸一,須收來正念,默默持去,從口中念出,耳裏收來,名為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最易入手,又易純熟,久久自成念佛三昧也 ( 按) 文殊所說摩訶般若經云: 若人學射,久習則巧,後雖無心,箭發皆中 願即單提正念,默默持去,久久純熟,自成三昧,如習射既熟,無心皆中也 民國印光聖量大師文鈔正續三編節要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 當信多生以來業障深重,非憑佛力,驟難出離 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當信念佛定蒙慈悲攝受 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 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 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送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念佛法要64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 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屢試屢驗 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記得分明 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隨念隨記,不可 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 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 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 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 寶王隨息法門,具攝五停心觀 若能隨息念佛,即攝數息念佛二觀 而攝心念佛,染心漸可斷絕,瞋恚必不熾盛,昏散一去,智慧現前,而愚癡可破矣 又即勢至都攝六根法門 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計數,便成懈怠 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決難成三昧 若是利根,

33 卷一念佛指南65一七二七,定得一心 縱光之昏鈍魯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亂矣 追頂易受病 大聲 小聲 金剛 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何可死執一法,以至受病乎?隨息不如靜聽,以隨得不好,也會受病,靜聽不會受病 三昧境相,唯證方了 若論其法,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 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自念,返觀自觀,即念即觀,即觀即念 務使全念即觀,念外無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鞫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越究越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 所謂: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 者,此之謂也 工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 現在則未離娑婆,常預海會,臨終則一登上品,頓證佛乘 念佛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名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較彼不攝者心中清淨多矣,故名淨念 淨念若能常念佛法要66常相繼,無有間斷,自可心歸一處,淺之則得一心,深之則得三昧 能真都攝六根而念,決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清淨明了,又何致心火上炎之病乎?觀心乃教家修觀之法,念佛之人,不甚合機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普被上中下若聖若凡,一切機之無上妙法也 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較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 最省力 最契理契機也 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 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 所以大集經云: 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 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欲得一心,末由也已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 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 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 世人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失其要;而又生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 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 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 不可不知!念佛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

34 卷一念佛指南67二法,當念圓具 再加以至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 法力 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 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 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縱出地獄,復墮餓鬼畜生,縱得為人,愚癡造業,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 故經中屢云: 思地獄苦,發菩提心 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 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 以怖苦心念佛,即出苦第一妙法,亦隨緣消業第一妙法 念佛之人,不可涉於禪家參究一路,以參究者,均不注重於信願求生,縱然念佛,只注重看念佛是誰,以求開悟而已 若開悟而惑業淨盡,則可了生死,若惑業未盡,則不能仗自力了生死,又無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了生死,自力佛力,兩皆無靠,欲出輪迴,其可得乎?念佛法要68念佛之人,不可效愚人做還壽生 寄庫等佛事,以還壽生不出佛經,係後人偽造,寄庫是願死後做鬼,預辦做鬼用度,既有願做鬼的心,便難往生 如已作,當稟明於佛: 弟子某唯求往生,前所作寄庫冥資,通以賑濟孤魂 方可不為往生之障 念佛之人,當吃長素,如或不能,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 十四 十五 廿三 廿九 三十為六齋,加初一 十八 廿四 廿八為十齋,遇月小即儘前一日持之 又正月 五月 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作諸功德,由漸減以至永斷,方為合理 雖未斷葷,宜買現肉,切戒家中殺生 念佛最要緊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 力能為者,認真為之,不能為者,亦當發此善心,或勸有力者為之 或見人為,發歡喜心,出讚歎語,亦屬心口功德 若自不能為,見他人為,則生妒忌,便成奸惡小人心行,定折福折壽,不得好結果,宜痛戒之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 又須勸父母

35 卷一念佛指南69兄弟 姊妹 妻室 兒女 鄉黨 親友,皆常念佛及觀世音菩薩,每日念一萬佛,即念五千觀音,多少照此加減 以此事利益甚大,忍令生我之人,及我之眷屬親友,不蒙此益乎?況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滿所願 凡誦經 持咒 禮拜 懺悔及救災 濟貧種種功德,皆須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則業愈大,再一來生,難免墮於地獄 餓鬼 畜生之三惡道中,欲復人身,再遇淨土即生了脫之法門,難如登天矣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尋聲救苦,若遇刀兵 水火 饑饉 蟲蝗 瘟疫 旱澇 賊匪 怨家 惡獸 毒蛇 惡鬼 妖魅 怨業病 小人陷害等患難者,能發改過遷善 自利利人之心,至誠懇切念觀世音,念念無間,決蒙慈護,不致有何危險 倘仍存不善之心,雖能稱念,不過略種未來善根,不得現時感應,以佛菩薩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絕不成就人之惡念,若妄欲以念佛菩薩名號,冀己之惡事成就者,決無感應,切勿發此顛倒之心也 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 即宿業所牽,及轉地獄重報,作現生輕報,偶罹此殃,但於平日有真信切願,定於此時蒙佛接引 念佛法要70女人當月經時,可少禮拜,念佛誦經,均當照常 宜常換洗穢布,若手觸穢布,當即洗淨,切勿以觸穢之手,翻經焚香 臨產雖裸露不淨,乃出於無奈,非特意放肆者比,若至誠懇切出聲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決不會有苦痛難產 及產後血崩 兒子驚風等患 縱難產之極,人已將死,教本產婦及在旁照應者,皆同出聲念觀世音,家人雖在別房,亦可為念,決不須一刻工夫,即得安然而生 不但無罪過,且令母子種大善根 但不可心中默念,以默念心力小,故感應亦小 又此時用力送子出,若默念,或致閉氣受病 一句佛號綿綿密密,常時憶念,凡有忿怒 淫欲 好勝 賭氣等念,偶爾萌動,即作念云: 我念佛人,何可起此種念乎? 念起即息,久則凡一切勞神損身之念,皆無由起,終日由佛不可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敢保不須十日,即見大效 若只偶念一句兩句,便欲見效,則是自欺欺人,雖有功德,欲即由此愈病,決不可得 念佛必須至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此善根發現之相,切不可令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凡有適意事,不可過於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 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甚,致心火上炎,或有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 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於致力,以防受病 珠念能防懈怠,靜坐

36 卷一念佛指南71時切不可, 則指動而心不能定,久必受病 臥時只宜默念四字,以免多字難念,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 念佛閉目,易入昏沉,若不善用心,或有魔境 念佛頭上若有物摩撫及牽制等,此係念佛時心朝上想,致心火上炎之相 若眼皮垂簾,心向下想,則心便沉潛不浮動,火不上炎,此病即消滅矣 切不可認此為工夫,又不可怕此為魔境 但至誠攝心而念,並想自身在蓮華上坐或立,一心想於所坐之蓮華,自可頓愈矣 若不敢作蓮華上坐立想,恐致或有魔事,但向腳底下想,此種心火頭火,均可不生矣 見佛頗不容易,於未得一心前,斷不可萌見佛之念 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可頓見,不見亦了無所礙 倘急欲見佛,心念紛飛,欲見佛之念,固結胸襟,便成修行大病 久之,則多生怨家,乘此躁妄情想,現作佛身,企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體是魔氣分,一見便生歡喜,從茲魔入心腑,著魔發狂,雖有活佛,亦末如之何矣 但能一心,何須預計見佛與否?一心之後,自知臧否,不見固能工夫上進,即見更加息心專修,斷無誤會之咎,唯有勝進之益 閉方便關,拒絕不急事緣,甚為有益,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念佛法要72議感通,感通則心更精一 所謂明鏡當臺,遇形斯映,紜紜自彼,與我何涉 心未一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道第一大障 況以躁妄心,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事,破壞淨心 近來修行者多著魔,皆由以躁妄心,冀勝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是勝境,一生貪著歡喜等心,便受損不受益矣,況其境未必的是勝境乎 倘其人有涵養,無躁妄心,見諸境界,直同未見,不生歡喜貪著,恐怖驚疑,勿道勝境現有益,即魔境現亦有益 何以故,不為魔轉,即能上進故 黑影非佛菩薩之影,亦非怨家對頭所現之影,以佛菩薩既現,必明了能見其面目等,怨家當現其可畏之相 此影殆宿生有緣之孤魂,冀仗念佛誦經之力,得以超生善道耳 當於課誦回向後,專為回向,令其消除惡業,增長善根,仗佛慈力,往生西方,則於彼有益,庶不負現影一番苦衷 人之宿生,何業不造,幸聞佛法,當認真修持,庶可消除宿業,超度怨家 若難解結者,倘肯發菩提心,並誠心超度,無不即解結矣 念佛氣悶,非體弱故,乃業障所使,但懇切至誠念,如念不來,則心常憶想,能念仍須用口念,不能念,但心轉心憶,久久此業即消 以後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以刻險奸巧,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

37 卷一念佛指南73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 按) 大師係蓮宗十三代祖師,明示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 攝心之法,唯反聞最為第一,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久不退,自得一心,願深信切願而力行之 民國慈舟普海大師法彙節要佛有大智,知機知根,死心念佛,七日無有不得一心不亂者,不肯死心,不能濟事 心本活潑靈通,云何言死?蓋以念人情恩愛名利是非之心,換來念佛,古人所謂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 譬如作賊人,賊心死下去,一心作正人 心若真死,將誰念佛?要想念到一心不亂,還要一心不亂念 念佛須切實用功,念至無能念所念,亦無身心世界,念即無念 雜念一起,即成障礙 此豈早上念幾句,晚上念幾句,所能念得成的嗎?此念佛之念,應如鐵帚一樣,掃去一切雜念,雜念雖多,不出念財 色 名 食 睡 色 聲 香 味 觸等 先以鐵帚掃粗念,後掃細念 雖一時掃不盡,也須減少,務必掃清,方見太平 要自己檢察明白,念佛能不能掃去自己的恩愛牽纏,若掃不了,念佛法要74須生大慚愧 所謂信要真信,願要切願,行要實行,方得真實受用 ( 按) 死心念佛之死字最妙,財色名食等妄心不死,如何能得一心不亂耶?民國韜光圓瑛大師法彙節要一句佛名,具有不可思議神力,能治一切煩惱心病 每當逆境之來,心生煩惱,遂即經行念佛,四步一聲佛號,循環往復,念之數匝,漸覺心地清涼,熱惱自息 有時事多心擾,更深不能成寐,亦專稱佛號,歷時少頃,即心身安定,便能睡著,無諸夢想 當寫經時,一筆一句佛號,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寫久亦不覺辛苦 果能信此念佛一法,專心稱念,無有間斷,念到心空境寂,煩惱自然無自而生 楞嚴經云: 攝心為戒 念佛正是攝心之法,即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緣之妄念 倘妄心攀色塵之緣,即專念阿彌陀佛,淨念相繼,自不隨色塵所轉,攝歸念佛之正念矣 攀聲塵等緣,一一如是,自不致破戒作惡 念佛念到念念與佛相應,諸念當然不起,意業便能清淨,眾戒自然具足 身口二業,亦由意業所起,意業不想作殺盜淫,不想說妄言 綺語 惡口 兩舌,身口業自不致犯

38 卷一念佛指南75戒 故念佛為淨業法門,一念佛名,能淨三業,此念佛具足戒學之明證也 ( 按) 念佛能淨三業,治一切煩惱心病 願攝心專念,念到心空境寂,煩惱業障自然消除也 民國虛雲德清古巖大師法彙及年譜節要參禪 念佛 持咒等一切法門,皆教眾生破除妄念,顯自本心 佛法無高下,根機有利鈍,其中以念佛法門,最為方便穩妥 靜坐是教人返觀自性的方便方法,其要在於繫念一句佛號,或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皆可 心心相契,念念相續,由心而出,從耳而入,莫令間斷 果能如斯,則更無餘緣雜入矣 若能久久不退,彌勤彌專,轉持轉切,不分行住坐臥,豈覺動靜閒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養 才覺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動念而執著之,宜其不能進步 靜坐如法,可使四大勻調,促進健康,宜取乎自然 身體有病,宜適當調養,不必勉強支持,修行用功,不拘於行住坐臥也 靜坐修行,目的要了生死 葷食造殺害生,大違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長貪瞋淫慾,增加無邊生死,身後業案如山,冤怨債報,寧有了日,漏瓶盛油,虛勞精神,智者可以自審矣 參禪與念佛,在初發心的人看來是兩件事,在久修的人看來是一件事 參禪提一句話頭,橫截念佛法要76生死流,也是從信心堅定而來 若話頭把持不住,禪也參不成 若信心堅定,死抱著一句話頭參去,直待茶不知茶 飯不知飯,功夫熟處,根塵脫落,大用現前,與念佛人功夫熟處,淨境現前是一樣的 到此境界,理事圓融,心佛不二,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差別何在?( 按) 大師係當代禪宗泰斗,既親證參禪功夫熟處,大用現前,與念佛功夫熟處,淨境現前無異,願即死抱著一句佛號念去,不必禪淨雙修也 民國智光文覺大師遺著節要生前三大要:第一 少說話,多念佛 要做的事,快快做成,應吩咐的事,早早吩咐 莫留戀人間富貴,勿羡慕天上快樂 關於做善舉事業,勸化人起信心,隨分隨力為之,主要在念佛求生西方,見佛聞法 第二 立定主宰,不聽他人口頭轉,不隨他人腳跟移 人情應酬,可省者省,不必遷就敷衍 年老光陰有限,勿再空過 心中於道有疑者,即請問明白,不可含糊自誤 第三 時時反問自己:阿彌陀佛在心否?佛像在目否?行住坐臥都念佛否?忙閑總不忘記否?凡所做善舉事業,念經 念佛 持咒 禮拜 靜坐等功德,悉皆發願回向:現在家屬平安,將來莊嚴淨土,更祈臨命終時,預知時至,心不顛倒,蒙佛接引

39 卷一念佛指南77( 按) 大師一生行在華嚴,所示生前三要,確甚精當 願立定主宰,勿隨人轉,少說多念,閒忙勿忘,時時反省,事事回向,定蒙佛接引也 民國廣欽照敬大師開示錄節要我們既聞佛法,要深信有個西方極樂世界,有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只要念他名號,即接引我們到西方,他有這個願,我們也要有這個往生西方的願 具足信願行,隨時念佛,臨命終時,我們有正念,能念佛,阿彌陀佛即來接我們 若還惦念娑婆世界的任何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 念佛也不是簡單的,必須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 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 如果你們信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塵境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等到功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 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念佛法要78念佛如有散亂心,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念,把全副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對了 ( 按) 念佛要具足信願行,通身放下,一心念佛,才能與佛相應,證到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要能正念念佛,佛即接引往生西方;若還惦念娑婆的一針一草,就要再受輪迴,此往生之願不切而自誤也 民國煮雲醒世大師精進佛七開示錄節要念佛八法,第一 攝心念:把心收攝起來,即所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切時,一切處,甚至睡眠時,亦不忘彌陀聖號 第二 勇猛念:打個比喻,如窮人求財寶,縱然財寶放在老虎口中,或蛟龍窟底,也要前進不退 念佛有這種精神,決定往生 第三 深信念:我們念佛,須具深信切願,了生脫死之心 第四 觀想念:如觀佛三十二相好,念念見三十二相,忽然在前,如獲至寶,可參考十六觀經觀想念佛的方法 第五 息心念:息掉一切愛憎心,名利心,功過心,希求心,貪戀心,人我是非心,唯念念在佛 就是把一切生死心放下,只存一念佛心 第六 愛慕念:如少背母,五內悲愍,求佛哀憐攝受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即是說:佛如一位大慈母,時刻盼望我們這些流落異鄉的浪子,能早回故鄉 我

40 卷一念佛指南79們若能如兒子念母親一樣,憶念阿彌陀佛,佛決定來接引我們,這是二願契合的緣故 第七 發奮念:拿大學聯考為例,若今年沒考上,發奮圖強,明年再來,要有這種再接再厲的精神 又思:淨土聖賢,都是凡夫去的,我亦不能自輕,也一定要去 第八 一切念:凡見聞覺知,毛孔骨髓,無一處不念佛,如此名為真念佛,要全身都在念 三種念佛不相應,第一 心性不純,若存若亡故 念佛時恍恍惚惚,心有時在有時不在,沒有拿出全部力量,因此不得感應 第二 心性不一,無決定故 念佛無決定心,亦不得感應 第三 心性不相續 念佛時不能相續下去,一會兒念佛,一會兒做旁的事,也不得感應 此三事輾轉相成,以心性不純,故無決定心,無決定心,故心性不相續 此三事與佛相違,故念佛不得感應 ( 按) 善導大師云: 眾生障重,觀難成就 此念佛八法,惟第四觀想念,不必兼修,餘均古德精進專修之妙法 三種念佛不相應,亦應注意!願共遵行,一心念佛,以求相應,決定往生 民國道源中輪大師佛堂講話節要念佛必須認真念,纔能念出功夫來,纔有證得一心不亂的希望 如已證得一心不亂,則了生脫念佛法要80死,可操勝券 倘若未能,必須勇猛精進,以求證得 所以念佛一定要認真的念!要把這一句佛號,念得字字分明,同時自己的心中,觀想的清楚,耳中也聽的明白,這就是認真的念 這第一句佛號念的好,再認真的念第二句 第三句 以至無數句 句句佛號,都要從最虔誠,最懇切的心中念出來,這樣纔算認真,纔算用功,纔有了生死的希望 念佛平時須相續 第一 初勿貪多,但求相續:每日念佛要有一定的數目,在家居士方不致因事忙而忘念佛 這要依各人的因緣,每日念數千聲,數萬聲都好,但每日至少須念十念,否則,就不能往生了 至於念佛的聲音,或高聲念,或低聲念,或者默念,在家裡念佛,最好是默念,以免惹得別人煩惱 第二 漸次加多,以求進益:每天十念,從不間斷,這就是功夫 但不可以此為足,仍須盡自己的力量,將佛號的數目漸次加多 因為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應當盡心盡力,以求進益 前面說的,是每日早晨念十念,現在再加上每日晚上念十念 晚上念佛,最好是在臨睡以前,念完佛再睡,尚可得到安眠熟睡,夜無惡夢的好處 如是早晚十念,能不間斷;再進一步,就要用念珠,早晚各念百八聲;更進一步,把百八聲算作一百聲,早上念三百,晚上念三百;加到早上念五百,晚上念五百;再加到早上念一千,晚上念一千 若時間不夠分配,可以早起遲睡各一小時,

41 卷一念佛指南81不會影響身體 至於走路時 坐車時 休息時 散步時,皆須隨心念,不必記數 若有多的閒時間,念佛的數目,仍需加多,每日加至三千聲,五千聲,一萬聲,三萬聲,乃至十萬聲 其方法:一 須坐下來念,雖行住坐臥,皆可念佛,而以坐念為宜 二 須用草菩提子念珠,取其分量輕, 得快 天臺菩提子亦可,星月菩提子則不相宜,以其分量太重 三 須念四字 阿彌陀佛 如念六字 南無阿彌陀佛一萬聲,改念四字佛,可念一萬五千聲 四 須金剛念,即唇舌微動之默念 念佛,高聲念低聲念皆可;若求快求多,只有以金剛念為最宜 第三 不必太多,精益求精:我們要知道,念佛是用功,不是論數 果真多而且精,自然太好;若只貪其多,而不求其精,也是錯誤的 試想:口裡念佛,手裡 珠,而心裡在打妄想,即使每日念十萬佛,能算是用功嗎?所以說不必太多,要精益求精!每一句佛號,都要念得清清楚楚,內要念到自己心裡去,外要念到極樂世界去,一句如是念,百句如是念,千句萬句亦如是念,自然而然地就念成一心不亂了,毫無障礙地就把自心與彌陀感動了,只在各人精進而已!( 按) 念佛必須認真,而不懈怠敷衍,平時尤須相續,而不間斷,纔能念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望共注意!念佛法要82宋王虛中日休居士龍舒淨土文節要孟子云: 人皆可以為堯舜 荀子云: 塗之人可以為禹 常不輕菩薩云: 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是人人可以為聖賢,可以作佛 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庭,無人不可以修,故普勸修持 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 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 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凡師友恩地,下至僕隸,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 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 一切飛禽走獸,下至 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佛數聲,發善願云: 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 其形相不可見者,亦當作是念言 如此,則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必上品上生,他時化度,無不樂從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旛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孝養父母,友愛昆弟,閨門盡善,宗族和睦,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善以安眾,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助

42 卷一念佛指南83孤弱,或濟急惠貧,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一切善事,以此回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多少,若止以一錢或一杯水與人,下至毫芒之善,必起念云: 以此善緣回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修淨土者,宜隨其所而為善,以資進修之功 僧當早修淨土,直脫輪迴,面見阿彌陀佛,方是出家事畢 凡受人一錢之施,一食之供,皆當為說淨土,以報其德,縱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漸熟,久而自信 常如此化人,現世為人所敬,身後必上品上生 士當勤於學問,篤於孝友,遠念吾曾高以來,誰其存者,宜留心此道 官吏修福,行種種方便愛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直出輪迴之外,壽樂無窮 富宜隨分為生,少損濟物,不吝財以為善,不貪財以為惡,當念世福有盡,若以回向西方則無盡 多屯蹇者,勿怨天責人,當勤懺悔,常念佛以消宿障,增長善緣 若能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獲福,身後必上中品生 農 商皆當自念:耕種殺害物命,販賣寧無欺偽,宜委曲全護,懺悔為善 工當物不過望,事則盡心 皆常念佛,願見佛得道後,先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 及與己交涉眾生,次度一切怨親及念佛法要84有緣無緣眾生,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獲福,身後必中上品生 漁 獵 屠 廚,及開食店者,皆當自念:魚蝦禽獸,皆是性命,我乃殺害,其罪無量,若能改業,固為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從減省,勿殺物小命多 及螺蛤鱔鱉等難死之物 常念佛懺悔,發大願云: 願我見佛得道後,盡度從生以來,一切所殺及所用之肉眾生,皆生淨土 如此念念不絕,念自純熟,亦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消災滅罪,身後亦不在下品下生 在風塵者,當自省悟,斷除淫業,如未能斷,常念佛發大願云: 願我惡業日消,善業日長,衣食粗足,早離此門,見佛得道後,盡度一切因我為淫之人,皆生淨土 罪惡病苦者,須急懺悔,迴心念佛,誓願不復為惡殺生,不復惱害一切眾生,願此生早離病苦,見佛得道後,盡度前生今世一切所殺所害眾生,及一切怨親,皆生淨土 念念不絕,念自純熟,定生極樂世界 若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現世可除災滅罪,病苦必愈,福報無窮,身後必生極樂世界 ( 按) 淨業學人,願崇奉三寶,廣行眾善,普發大願,盡度眾生,使善念純熟,上品上生 如營惡業,未能猝改,亦當隨分為善,懺悔發願,並轉以化人,使更相勸化,共生淨土,方不負此老

43 卷一念佛指南85苦口婆心,普勸修持也 清張息廬次民光緯居士淨土剩言節要口誦佛名,眼觀佛像,耳還自聽,聲從舌流,禪味悅心,鼻聞香氣,如是念佛,反六還一,云何得亂 吾今念佛,作一方便,自視此心如淨寶瓶,佛名如穀,逐字逐句,如穀投瓶,貫珠而下,穀既無盡,瓶亦不滿,不放一粒拋向瓶外 顧念此瓶不滿徑寸,中藏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微塵數佛,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安住其中,我亦與之俱會一處,游樂宴息,方是我安身立命處也 吾向來念佛,只囫圇念過,今始知須字字從心裏出,還須字字入心裏去 當念佛時,先要閉目端坐,凝神定慮,不可有一毫雜亂心 躁競心 昏惰心,開口出聲,務令聲從心發,心藉口傳,息調聲和,不徐不疾,字字分明,句句相繼,分之則一字可作一句,貫之則百千句直如一句,綿綿密密,自一聲以至千萬聲,自一刻以至十二時,無斷無續,不缺不漏,久久純熟,華開見佛,到時自驗 念佛法要86( 按) 此老所言,皆從念佛有得而來,誠堪效法 清陳復齋熙願居士勸修淨土切要節要念佛正要在鬧處鍊,不拘行住坐臥,嘈雜之所,能一心不亂,則少聲勝多聲,所謂心淨即土淨也 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頃,心不外馳而念佛,勞心者可藉以養心,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事之有益無損,孰有過於此乎?急須起真切心,發勇猛力,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人命不常,切勿留戀自誤 雖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礙我念佛,如有切事在心,雖辦別事,還肯忘否?能如此念佛,自無雜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 還有心甚真切,因往昔罪深業重,為魔嬈亂 內魔是心裏時醒時迷,一切貪瞋癡愛,此心纔離,彼心又起 外魔是境遇屯邅,種種障緣,逼迫身心,不得安穩 即當對佛發願,勤求懺悔 要緊一著,在念佛之心,不因魔退,任他種種障緣,一聲佛號,總不離心 魔力雖強,仗此萬德洪名,與之抵對,不計利害死活,只管念去,誓不退轉,久必蒙佛冥加,障緣消釋,淨緣成熟,佛不負人,必滿所願

44 卷一念佛指南87念佛之法,貴閉戶潛修,無論趺坐經行念,默持出聲念,必須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纔覺模糊,急提起覺照,或落於無記,或流於妄想,旋覺旋提,將此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是為念佛正轍 不可過急,急則難久,不可過緩,緩則易散,又不可希冀入定,全不作意,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於輕昏境界 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全仗這個念頭徑入蓮胎 迨至一心之極,不期禪定現前而自現,此是工夫純熟時候,與放下隨口入於輕昏者,迥然不同 至於體究,念即無念,不妨無念而念,此一念,即是空假中三諦,即事理四法界,即唯識唯心二觀,即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而念,此為正行持名軌則也 更須廣修助行:一者 禮敬三寶:視紙畫木雕,即同真佛,早晚朝參,必誠必敬,出入問訊,百里千里,常如目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 二者 懺悔業障:因無量劫來,身口意三業,所造已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懺悔障除,身心清淨 三者 戒惡行善:但有不好心起,即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的心 四者 割捨情愛:人多愛戀骨肉,貪財如命,濁世這邊情重,淨土那邊自然情輕,命終時神魂必歸重處,如樹倒時,自然倒在偏重一邊 從來妻子骨肉,緣盡則散,散後念佛法要88都不相識,如多生以來,妻子骨肉,今在何處,還恩愛麼?如惡緣聚會,眷屬即是冤家,不覺暗受其害 想到此,不容不淡 財產等物,轉眼成空,尤當看破 五者 解釋冤結: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及貪瞋等情,皆結冤仇之因,能戒則不結,已結者宜解釋 如眷屬為冤仇,及橫逆相加,犬咬蛇傷,俱有宿冤,要歡喜忍受,與他解釋,切不可一來一往,益結益深 須佛前發願,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對,設我作佛,先度此類眾生,以此慈心願力,自然消彼宿怨,化仇為恩 六者 發憤為雄,綿密精進,必至證果而後已 此尤往生淨土切要之一法也 ( 按) 在鬧處鍊,不如閉戶潛修,惟趺坐默持,不可希冀入定,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於輕昏境界 須提起覺照,以一句佛號,薰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至工夫純熟時,不求定而定自現也 清楊仁山文會居士遺集節要承問念佛下手處,曇鸞法師有無後心,無間心之語,信內光景易移,早辦前程等語,有後心也 人命在呼吸間,何能存此後心?無論千念萬念,只用當念一句,以為往生正因 前句已過,後句正出,亦在當念 如是,則心不緣過去,不緣未來,專注當念一句,是謂事一心,無論何時可以往生

45 卷一念佛指南89久久純熟,當念亦脫,便入理一心,生品必高 其無間心,即是無後心之純一境界也 或曰:求生淨土,必須發菩提心,修六度行,不亦難乎?答曰:無難也 凡信淨土法門者,發願自度度人,同證佛果,即是菩提心矣 專修念佛,見得世間財物無一可樂,不起慳貪想念,即與施度相應矣 專修念佛,逆境現前,不生瞋恚之心,即與忍度相應矣 專修念佛,心不散亂,即與禪度相應矣 專修念佛,不受世俗愚迷,即與智度相應矣 初行之,即是日用尋常,漸次增進,便成菩薩妙行 (按)祗要深信切願,守定當念一句,不緣過去未來,截斷前後心識,即事一心 心不散亂,不起貪瞋癡,願自度度人,同生極樂,即與六度行及菩提心相應矣 民國江勝觀味農妙煦居士金剛經講義節要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 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 而念佛更視作觀親切,念佛則是淨念,換一個清淨念,以治向來染濁之念 並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純一之念,治向來雜亂之念 且佛者覺也,念念是佛,即念念是覺,覺者 覺其性本無念,故曰更親切也 但能勤懇一心,念佛法要90便能做到念而無念 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於無念,便是歸於真如,則不說斷而自斷,不期證而自證矣,其方便為何如哉 念佛功夫,雖未做到念而無念,但能行願真切,仗彌陀悲願力,亦蒙接引往生,便同阿 跋致,此云不退,即是初住地位 如修他法,須經久遠劫數,今一生辦到,故曰方便之方便也 然行願真切,必須一心在念佛求生上,方能謂之真切 若一面念佛,一面又起塵濁之想,則行願不真切矣 所以念佛人,於斷念一層,縱令未易辦到,而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兩句,務必做到 不然則願不切,行不真,何能蒙佛接引乎?塵濁氣重,與清淨二字太不相應,則佛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 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 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 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是趨向真如之妙用 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相應故 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勝方便 極樂世界,亦是幻相,然而不可不求願往生者,淨幻非同染幻也 何以故?清淨土本由清淨心顯現故,所謂心淨則土淨也

46 卷一念佛指南91須知彌陀來接,初未嘗來,往生西方,亦未嘗去 雖未嘗去,亦何妨現來現去 何以故?不來不去者理體也,有來有去者事相也,理事從來不二,性相必須圓融,故儘管不來不去,不礙有來有去,儘管有來有去,其實不來不去 最要緊者,即是來去要在不來不去上體認,不來不去要在來去上做出,此是念佛求生之要訣 得此要訣,決定往生見佛 孰謂修淨土無須學般若,且疑般若妨礙淨土乎?(按)萬緣放下,即不住有,一心念佛,即不住空,即是般若淨土同修 雖般若從空門入,離相離念,至於無念;淨土從有門入,以念止念,念而無念,殊途同歸 然非般若不顯淨土之妙,非淨土難成般若之行,故觀經上品上生,須讀誦大乘經典也 此老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洵堪效法 民國劉洙源復禮居士佛法要領節要念佛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 凡對一切境界,並將為空,不可執著以起想念 世間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 二曰耐冷淡 世人造業,都由耐不得冷淡 既欲做個出世賢聖,猶與世俗貪逐五欲無異,不惟佛不得成,閻羅老子不是瞎漢 何緣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念佛法要92是大大病根 若先除此二病,心內自寂靜,智慧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 學法因地貴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此正因也 求世俗果報,邪因也 求持咒靈驗,求神通,亦邪因也 戒之戒之!問日課如何定?努力念佛盡之矣,四字六字俱可,跏趺坐最妙,暇時加念普賢行願品 生計不裕,即營他業,未嘗不可,所謂 治生產業,不礙圓宗,但不可犯十惡業耳 從前知見,務希掃除淨盡 附佛外道書籍,屏之遠方,或付丙丁 一心念佛,莫求義解 (按)因地不真,果遭紆曲,故念佛因地貴真 以莫妄想,耐冷淡為加行,方能一心念佛,願以全力注之 民國王博謙居士佛學淺說節要淨土法門,以信 願 行三法為宗,這三件要事,是缺一不可 何謂信?信是入道之門,華嚴經說: 信為道元功德母 倘然不信,何能修行?倘信心不深,修行必不得力 所以念佛的人,一要信本師教導我們念佛的話,是決不會錯的;二要信阿彌陀佛的弘願,我如念佛,他一定來度我的;三要信西方是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的;四要信彌陀經上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勝妙莊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一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目錄 ㄧ 阿彌陀佛與淨土法門 2 ( 一 ) 阿彌陀佛的意思 2 ( 二 ) 成熟眾生, 莊嚴國土 的彌陀本願 5 ( 三 ) 淨土法門的殊勝 8 二 念佛的方法 13 ( 一 ) 念佛的方法 13 ( 二 ) 念佛法門的層次 20 ( 三 ) 報恩佛七 的意義 29 三 四種淨土任君遊 35 ( 一 ) 人間淨土 35 ( 二 ) 天國淨土 38 ( 三 ) 佛國淨土 41 (

More information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目錄 生與死的尊嚴 2 認識生命的實相 3 生從何處來? 死往何處去? 8 佛教徒的生死觀 10 如何面對死亡? 如何使得死亡有尊嚴? 20 生與死的尊嚴 生與死的尊嚴 認識生命的實相 認識生命的實相 ( 一 ) 由生命的無奈 無所依賴及無所適從, 轉變為生命的可愛 可貴與自我的肯定 ( 二 ) 生命的出生與死亡, 關係密切, 不可分割 出生之時已確定了死亡的必然到臨 生未必可喜, 死未必可哀,

More information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0 010 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大山為小 011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1 012 012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013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3 014 014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015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5 018 018 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 01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19 028 028 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029 卷一 天地萬物的運行之道029

More information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緣起 佛化長青手冊 目錄 緣起 聖嚴法師 2 一 規畫生活, 享受高齡 4 ( 一 ) 心理調適最重要 ( 二 ) 生活起居善安排 二 養生保健, 延年益壽 10 ( 一 ) 長壽養生的要訣 ( 二 ) 別讓病痛成主宰 三 修心養性, 常保安樂 16 ( 一 ) 精進在家自修 ( 二 ) 定期參加共修 ( 三 ) 加入義工行列 附錄一 信仰佛教一定要皈依三寶嗎? 23 附錄二 念佛的方法 26 佛化長青手冊

More information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老人也是公司的寶 63 有條件的愛太辛苦 66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69 別玩劈腿遊戲 72 愛情不是人生的唯一 75 恐怖的愛 78 三 生涯規畫 81 人生規畫 81 忙人時間最多 84 非結婚不可嗎? 87 賺錢的福報 90 面對貧窮的勇氣 93 中年別盲目轉業 96 人到中年百事哀? 99 方外看紅塵 自我成長 目錄 一 調和身心 3 慢活人生 3 境隨心轉, 能轉敗為勝 6 如何認清自己? 9 對自己有交代 12 懂得放下, 才能自在 15 小心而不擔心 18 睡前放空自己 21 心定就做事不亂 24 穩重不是無能 27 失意得意一念間 30 忍出工作好本領 33 整形能轉運嗎? 36 通靈預言可信嗎? 38 二 待人處世 41 辦公室的溝通智慧 41 先做好人際關係 44 遵守團體遊戲規則

More information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安心安家安業 目錄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2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3 安身 - 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8 安心 - 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13 安家 - 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15 安業 - 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 18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 安誰 - 能夠安人必能安己行菩薩道 - 尊重他人而安心安身 安身 安心 安家 安業 身心平安

More information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手冊 目錄 安佛化家庭 2 如何建立美滿婚姻? 7 附錄 美滿婚姻的原則 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 18 佛化家庭手冊 佛化家庭 一 淨化人間, 必定要淨化社會 二 淨化人間的著力點, 是從淨化家庭開始 佛化家庭 三 佛化的家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 一 ) 孝敬父母如同禮敬供養三世諸佛 ( 二 ) 夫妻之間是同修淨業的菩薩伴侶 佛化家庭手冊 ( 三 ) 對於子女要像母雞帶小雞那樣的呵護備至

More information

出義僧家的意林悟語聖嚴法師著3 目錄 在家與出家 5 選擇出家的四個觀點 21 出家是為 21 世紀的人類努力 37 宗教師的胸襟與悲願 45 在家與出家 願消三障諸煩惱 在家與出家 5 6 出家的意義 願得智慧真明了 在家與出家 7 8 出家的意義 在家哪及出家好 在家與出家 9 10 出家的意義 將此深心奉塵剎 在家與出家 11 12 出家的意義 堪作人天功德主 在家與出家 13 14 出家的意義

More information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為什麼要做佛事 目錄 一 前言 2 二 什麼叫做佛事? 3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5 四 臨命終時怎麼辦? 6 五 亡靈是什麼? 9 六 誰該做佛事? 12 七 誦經做什麼? 15 八 拜懺做什麼? 18 九 放焰口做什麼? 20 十 人鬼之間的佛事? 22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一 前言 二 什麼叫做佛事? 二 什麼叫作佛事? 為什麼要做佛事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三 請出家人做佛事有什麼用處?

More information

學佛五講

學佛五講 禪的生活 06 自力與他力 ( 禪與淨土 ) 目錄 P.65 ~ 無 P.72 1. 信主者得救? 2. 彌陀的願力 3. 淨土真宗 日蓮宗 4. 自心中的淨土 5. 你能做主嗎? 6. 禪淨雙修 1.1 生命中充滿了煩惱與痛苦 1.2 靠外力的賜予而得升天的信念 1.3 外道神教的通常信念 2.1 佛教也有純他力的法門 2.2 中國佛教的各個宗派, 最終仍多棲心淨土 3.1 淨土真宗 3.2 日蓮正宗

More information

b024《念佛實用問答》pdf

b024《念佛實用問答》pdf 目錄 5 第 7 部分有關現 9 利 a6 5 5 第二部分有關念佛往生 6 11 5 第 8 部分有關臨終助念 6 19 5 第四部分有關日常心行 6 34 5 第五部分綜合疑難 l 答 6 46 附慧淨法師答青年念佛人 62 目錄 第 1 部分有關現 6 利益 0 問 : 求往生, 念阿彌陀佛 ; 求平安免佑 消災延壽等現 6 利益, 分別念有關佛 菩薩 經 咒 這種觀念 確嗎? 2 問 : 念阿彌陀佛

More information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 一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壹 往生論的源流 戰禍蒙塵, 甚少有人講解弘傳, 故特撰文推介, 期望社會大眾聞 往生論 是 無量壽經 法受益, 早成佛道 優婆提舍願生偈 的簡稱, 收藏 於 大正藏 第二十六冊, 是淨 貳 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土宗 五經一論 所稱的論, 為 五世紀時北印度人 世親菩薩 ( 西元 420 年 ~500 年 ) 所作, 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 時值中國南北朝,

More information

的友誼 而且無論外貌怎樣改變 自信心是自己給自己的 發自內心 的自我認同感是無法改變的 只要自我認同才能得真正的心靈富足 而不是單純的改變外表 不同的整容公司亦會利用現今社會的價值觀來作宣傳 誇大整容 後的效果 又用明星效應 令消費者認為整容真的能變成明星一樣 整容這個風氣是由人們的價值觀造成的 有人指出 我們要接納 整容後的人以及香港社會應對此持更開放的態度 但相反地 為什麼 不能接納那些我們認為不

More information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成佛, 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 同得生西方安樂國,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不變不失, 安住大般涅槃, 具足常樂我淨, 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 往生論 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 名義攝對 往生論 說 智慧 慈悲 方便三種門 五念門是 往生論 的心要 ( 二 ) 陳木子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 這智慧 慈悲 方便三者, 即是無上菩提心, 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 與 觀經 大般若經 所說三種心, 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 僅知念佛 拜佛 作願 觀察, 而沒有智慧 慈悲 方便迴向, 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 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 不僅不可能成佛, 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 行者當慎思之 七 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

More information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信徒的偽善 郭善熙牧師被稱為韓國 本世代最優秀的講道者 講道是他牧會的最大武器 一如他所說 : 這四十年來, 我惟一做的就是講道 他是擺上生命來講道, 曾以系列解經講道, 帶動盼望教會復興 經文 : 加拉太書二章 11 至 13 節 14 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 與福音的真理 不合 71 新約聖經的福音 3 72, 干擾信仰的原因 30 然而, 有許多在前的, 將要在後 ; 在後的, 將要在前 73

More information

二 一四年十一月 放眼二十一世紀的大世界 核武 擴散 戰亂依然 環境污染 溫 室效應加劇 惡疾 空難 以及 自 然 災 害 頻 生 火 宅 中 人 苦不堪言 傳統的人生觀 價值觀逐漸剝離 網絡社會的虛 擬現實 真偽難辨 是非難決 令本來精神貧乏 心靈空虛的人 更加惶惑不安 環顧我們身處的 香港 政制 經濟 以至民生都 不得安穩 怨氣沖天 暴戾詛咒 抑鬱苦悶湧現 再加上自身的人 事感情 學業工作 可謂無一

More information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忘眾生恩德 務 使 眾生亦終有 一 天 同證 菩提 這就是透 見緣起 事實的修道者要發 菩提 心 的來由 (四 )為 甚麼 維摩 經 置三 心於 修 淨 土行 之首? 維摩 經註 僧 肇云 : 夫欲 弘大道 先 要直其心 心 既 真 直 然 後 人行 能深 ;入 行 既深 則 能廣 運無 涯 此三 心之 次也 備 此三 心 然 後修 六度 這襄再作補 充 沒有直 心 學 佛 目的不純正 沒有深 心

More information

PowerPoint 簡報

PowerPoint 簡報 淨土 緣講座系列 九品往生極樂淨土的啟示 陳雁姿博士主講 佛教法相學會 陳廷驊基金會 淨薈 主辦 贊助 協理 內容概要 ( 一 ) 淨土三經的關係 ( 二 ) 九品往生的出處 ( 三 ) 定善與散善的區分 ( 四 ) 九品往生的因緣及情況 ( 五 ) 重要啟示 淨土三經 無量壽經 ( 大本 ) 觀無量壽經 ( 觀經 ) 佛說阿彌陀(Amita) 經 ( 小本 ) 三經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至於三經的關係,

More information

印光大師法語—攝心念佛法

印光大師法語—攝心念佛法 印光大師法語 攝心念佛法 復高邵麟居士書四當攝心切念, 自能歸一 攝心之法, 莫先於至誠懇切 心不至誠, 欲攝莫由 既至誠已, 猶未純一, 當攝耳諦聽 無論出聲默念, 皆須念從心起, 聲從口出, 音從耳入 ( 默念雖不動口 然意地之中 亦仍有口念之相 )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聽得清清楚楚, 如是攝心, 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 即用十念記數, 則全心力量, 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 力不暇及 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More information

所以有些修行人 修禪不修淨土, 這樣的人, 十個人有九個人會走錯路, 容易走火入魔 陰境若現前 的 陰境, 就是 楞嚴經 最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 ; 在打坐的過程裡面, 五十陰魔 如果現前不認識的話, 一下子就被它拖去做天魔外道的眷屬 第二個就是 無禪有淨土, 就是我不會參禪, 但是我會念佛 這樣的人

所以有些修行人 修禪不修淨土, 這樣的人, 十個人有九個人會走錯路, 容易走火入魔 陰境若現前 的 陰境, 就是 楞嚴經 最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 ; 在打坐的過程裡面, 五十陰魔 如果現前不認識的話, 一下子就被它拖去做天魔外道的眷屬 第二個就是 無禪有淨土, 就是我不會參禪, 但是我會念佛 這樣的人 明末四大高僧 (22) 紫柏大師的淨土思想 近藏法師講於 2016 年 8 月 25 日 / 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各位法師, 居士 : 阿彌陀佛!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紫柏大師的淨土思想 我們之前學習過的蓮池大師以及 蕅益大師, 他們同列淨土宗, 就是蓮宗的祖師 那麼這位紫柏大師他並沒 有列入禪宗, 也沒有列入淨土宗 我們還是來研究一下紫柏大師的淨土思想 紫柏大師是在 55 歲的時候在徑 山的寂照庵,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校訓與院訓僧林悟語聖嚴法師著1 目錄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僧大校訓 悲智和敬 17 僧大校風的建立 23 三學研修院院訓 35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菩提心與出離心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5 6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7 放眼全世界, 處處為佛教 8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9 10 校訓與院訓 法鼓山僧伽大學的創校精神 11 實踐創校的精神 12 校訓與院訓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Microsoft Word - 3.\251\300\246\362\252k\255n_\301\277\260O_ \244\337\275\345) 念佛法要 念 佛 法 要 講記 講述者: 大乘妙法弘護學會導師 上 淨下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加註 修改 增刪 -1- 念佛法要講記 簡要科判及目錄 前言代序 3 甲一 總標念佛法要 7 乙一 明念佛超勝 7 乙二 明念佛法要 22 甲二 正示念佛方法 31 乙一 總標 31 乙二 別示 36 甲三 結示勸修 66-2 - 前言代序學人今天要跟大家共同學習的主題是

More information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A175B752A662A440B05FA176A4BDAF71B971B5F8B74FB5BDB860A5D8C3D9A755A5D3BDD0AED12E706466> 先睹為快 蓮生活佛最新文章 華光佛的神通第一 詳細內容請看第3版 2012 國內郵資已付 台 許 北 郵 可 局 證 台北字第4222號 台灣郵政台北雜字第1121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華光 龍開新局 傳承 聖尊蓮生活佛慈悲願行 2012年華光功德會 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愛在一起 開播 歡迎十方大眾踴躍贊助 華光功德會公益電視慈善節目 即贈送獨一無二的 蓮生活佛加持開運印鑑 開創真佛宗電視媒體新紀元

More information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菁華 釋淨空 苟無真信. 雖念佛持齋. 放生修福. 祇是世間善人. 報生善處受樂. 當受樂時. 即造業. 既造業已必墮苦 莫輕未悟. 一念回光. 便同本得 若不專念. 求生彼國. 必至隨業流轉. 受苦無量 心性無二. 自然感應道交. 我之苦切. 必能感. 佛之慈悲必能應 佛念眾生. 如母憶子. 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 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 去佛不遠 具足真信. 雖一毫之善. 一塵之福.

More information

indd

indd 1 這次朝聖歸來, 本期雜誌決定以影像留記的因由, 來自佛教的一種修行法 取像 見過的, 你當以此為相憶 ; 未見的, 你將以此為終生的相尋 嘗試在文字之外, 讓印度與你我, 有個永恆停駐的 既相煦而又相忘的邂逅 4 10 16 2 22 38 50 64 76 80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More information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禪學與生活補充教材 397 35 淺原才市念佛入禪的心識轉化 ( 下 ) / 三 超凡入塵 36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37 叁 評論才市的禪境與疑情 38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一 才市是否有禪病? 39 二 淨土宗如何消除業障? 40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Bhaktiyoga 41 三 有相念佛 42 397 補充教材 禪學與生活 43 四 唯心淨土 44 397 補充教材

More information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Etiquette 要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2. 一 人無禮不立 你, 想要把自己當成 人 嗎? 自尊而後人尊, 自重而後人重 二 擁有禮儀就擁有就業力 7 . 3. 2006 6 (C)= (K)+ (S) (A) 美而無德, 好像沒有香味的花一樣, 虛有其表 迪福 生活 Etiquette 禮儀. 4. 三 禮儀是獲致成功與快樂的關鍵 四 禮儀維護人的自由與權益 . 5. 經驗,

More information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戒菸實務個案自助手冊105年Ver.2 本計劃經費來自 品健康福利捐支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我 名字 為了 以下理由 1. 2. 3. 4. 5. 決定從 年 月 日起 簽署人 (簽章) 見證人 (簽章) 年 月 日 a 準備戒 V 環境的準備 排除讓自己想吸 自己戒 的環境 V 心理的準備 瞭解自己的吸 的環境 建立能提醒 行為 強化戒 決心 V 身體的準備 評估身體的尼古丁依賴度 必要時找尋 藥物降低戒 戒 的難度

More information

T031J_01

T031J_01 般舟三昧經講義 2011 年 10 月印 鄭石岩教授撰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 目次 第一講淨土宗念佛法門要義... 1 玖 結語. 錯誤! 尚未定義書籤 第二講 般舟三昧經 釋義... 7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1 第一講念佛法門要義 一 念佛法門的殊勝 ( 一 ) 觀佛三昧經 中佛告父王念佛, 王問 : 念佛之功, 其狀云何? 佛告父王: 如伊蘭林, 栴檀成樹, 香氣昌盛, 改變此林, 普皆香美,

More information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的三月專修不同 阿彌陀經 只說 於其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 6, 與 般舟三昧 的定中見佛不同 三卷本補充為 : 過七日已後, 見阿彌陀佛 ; 於覺不見, 於夢中見之 7, 才含攝了夢中見佛 所以 般舟三昧 的三月專修, 定中見佛, 本來是與 阿彌陀經 所說不同的 所以舉西方阿彌陀佛, 當然是由於當時念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4 期 成佛之道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釋厚觀 (2002.12.11) 壹 般舟三昧 ( 參見 : 印順法師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p.843 ~ p.847) 般舟三昧, 意義是 現在佛悉立在前 ( 的 ) 三昧 現在佛, 是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三昧修習成就了, 能在定中見十方現在的一切佛, 所以名 般舟三昧 見十方現在一切佛, 為什麼經中說念西方阿彌陀佛呢? 修成了, 能見現在一切佛,

More information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寧靜致遠 21 淺談 POP 潛能心理學理論架構的由來 飛吧! 宇宙先鋒 海星的故事 我是漁夫 POP 2011/10 POP POP 啟發者 善修忍辱, 安忍不瞋的富樓那 ( P rna Punna) 2011/10 POP Purna Maitrayanip u t r a 耶穌基督誕生在仇恨之地 1-13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的地藏王 POP 2011/10 10 (551-479B.C.E.)

More information

念佛法門專題

念佛法門專題 1念佛法門專題 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 淨空法師講述講記小組恭敬整理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四日在新加坡淨宗學會開示 念佛法門專題,共計二小時 講記小組親聆音帶,摘要記錄,順文整理,草成此篇,供養讀者 諸位同修大家好: 佛就是 作佛, 習佛的存心,心與佛同,才能真正掌握根本 南無阿彌陀佛,每個 都會念,可是結果卻不同, 能往生, 不能往生 說實話,往生的 少,不能往生的 多 即使生 2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也不相同,

More information

NAAC_FNEC.indd

NAAC_FNEC.indd 攜 手 同 步 五 載 情 齊 心 邁 向 新 一 天 2003-2008 1 4 5 6 7 耆 智 全 接 觸 消 除 隔 膜 回 饋 社 會 8 9 10 11 12 13 14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15 2008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0032008 我們的願景 攜手共創佳 在 過去五年 義工與中心並肩作戰社區的層面有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Microsoft Word - 淨空法師法語_初編續編合刊_.doc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續編合刊 ) 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輯 目次 自序... 1 原序... 3 淨空法師法語 ( 初編 )... 4 淨空法師法語 ( 續編 )... 153 出版說明... 308 1 自序禪宗祖師慈悲心重, 不許研究經教, 恐學人執著文字, 向名言中覓般若, 徒增所知障, 乃用遣蕩工夫, 破其情執, 使心中不留一個字腳, 一旦破了黑漆桶, 則大有成就 須知義蘊淵涵之般若智慧乃是佛智,

More information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簡要科判及目錄前言代序 一甲一 思想傳承 一 甲二 緣起甚深 三六甲三 修學心要 五五甲四 經文要義 六三甲五 結示勸修 一六四 阿彌陀經要解精華導讀 簡要科判及目錄前言代序 一甲一 思想傳承 一 甲二 緣起甚深 三六甲三 修學心要 五五甲四 經文要義 六三甲五 結示勸修 一六四 1 前言代序(一之一)前言代序學人這次要跟大家討論的主題是蕅益大師的 阿彌陀經要解 彌陀要解 在淨土宗的傳承當中

More information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米契爾博士 (Dr. Edgar Mitchell, 佛心 宇宙與覺醒 目錄 宇宙大震撼 3 宇宙的形成與 華嚴經 宇宙觀 12 科學與心識奧祕 19 量子世界與心識業力 23 人類的未來 34 現場問答 37 佛心 宇宙與覺醒 佛心 宇宙與覺醒 聖嚴法師與太空人米契爾博士的對話 時間 : 二 八年五月三十一日地點 : 台北中正紀念堂一樓演講廳主持人 : 葉祖堯教授 ( 亞洲大學教授 ) 與談人 : 聖嚴法師 ( 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創辦人 ) 艾德格.

More information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根据黄念祖老居士录音整理 1 從黃念老談 夏大士念佛論 得到的啟示尊者師父上人慈悲 諸位善知識慈悲 阿彌陀佛 慚愧弟子遵賢冒昧報告的題目是 從黃念老談 夏大士念佛論 得到的啟示弟子有幸拜讀黃念老談 夏大士念佛論 一篇文稿 倍感法喜 現恭錄其節要如下 乙未年的春節 正月十三 夏老師關於念佛的一次開示 這一句佛號 能夠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 他特別讚歎淨土法門 他說了四句 夏老師這裡引用了兩句 淨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

More information

77 淨土聖賢錄看來 精進修持稱名念佛者 在念佛論中提及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 亦可達到同樣的境界 何況計數念佛也不 佛之外 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 願 行 失為對治懈怠或督促精進的有效方法之 不堅固 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 一 有些祖師以稱名念佛為主 再輔以持 約束自己的身心 至於念佛的方法 也

77 淨土聖賢錄看來 精進修持稱名念佛者 在念佛論中提及 念佛人除一心一意念 亦可達到同樣的境界 何況計數念佛也不 佛之外 為了恐怕身心放逸或信 願 行 失為對治懈怠或督促精進的有效方法之 不堅固 可以常拿四念處和八正道來檢點 一 有些祖師以稱名念佛為主 再輔以持 約束自己的身心 至於念佛的方法 也 76 念佛生西 陳元暉 57農推系畢 有人說 過臘八節的習俗 大約是 藏曆四月十五日 國曆六月七日 至五月 在清朝初期就傳到臺灣 可是我直到中 十四日 國曆七月六日 為釋迦月 Sakya 年 親近陳引舟上師後 因一批來自內地 Dawa 去年佩吟曾e-mail告知大家 此 的年長金剛弟兄說 要在中壢蓮華精舍辦 期不論造惡或行善之效果百萬倍於平常 臘八會 薈 供 慶祝釋迦牟尼佛成道 之吉祥日及遇在日或月蝕時

More information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住位 十行位 十迴向位 十地位 等覺 妙覺, 這叫五十二位, 最後參普賢菩薩法身大士, 五十三位才圓滿了 在 華嚴經 上, 善財童子參彌勒菩薩, 他已經圓滿等覺菩薩, 跟普賢菩薩 跟彌勒菩薩一樣位置, 彌勒菩薩叫他再回頭參文殊師利菩薩 因為善財童子最初發心的時候, 是參文殊師利菩薩 淺說 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 的 普賢行願品 是立即成佛的 但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 說怎麼成的 從你最初開始發心 發菩提心 行 普賢行 爾後成就佛果 有時是因果同時 一發心就成正覺 這叫因 果同時 但是這個中間沒有講次第 華嚴經 就從次第開始講 一 念頓覺 立證菩提 怎麼立證的 中間的過程會跟大家說清楚 當我們坐禪的時候 說 禪門一炷香 頓超直入 立證菩 提 這個中間怎麼證的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淨土安心法門 彌陀大願攝眾往生 鄭振煌居士講述 明宣整理緒言淨土宗的修行方法, 是很特殊的, 雖然淨土經典最初以梵文寫成, 來自印度, 但是淨土法門在印度並沒有成為宗派, 南傳佛教沒有淨土的修行法門, 藏傳佛教也沒有淨土宗, 唯獨在中國成宗, 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中國佛教傳到韓國, 照理講, 韓國應該有淨土宗才對, 可是淨土修行在韓國依然沒有成立宗派 佛教由韓國再傳到日本, 日本接受韓國佛教, 也間接地接受中國佛教和文化,

More information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 1 1 = 0 0 = 1 0 0 = 1 0 = 0 1 = 0 1 1 = 1 1 = 0 0 = 1 : = {0, 1} :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More information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壹 前言 : 智旭大師 ( 西元一五九九 ~ 一六五五 ), 字蕅益, 俗姓鍾, 名際明, 號靈峰, 別號 八 不道人, 江蘇吳縣木瀆人 三十七歲後, 宏揚佛法於各方, 並著述各種經論疏解, 計四 十八種, 約三百餘卷, 阿彌陀經要解 即為其著作之一 1 蕅益大師一生綜學法相 禪 律 華嚴 天台 淨 往生極樂世界的品位提昇 以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為核心之考察 楊雯妃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摘要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 往生有四土, 各論九品, 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 未斷見思, 隨其或散或定, 於同居土, 分三輩九品 又 觀無量壽佛經 : 欲生彼國者, 當修三福 : 一者 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 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

More information

武神少年p1_3.indd

武神少年p1_3.indd 目錄 自序 楔子 六 八 第一章 : 武林至尊. 天下武宗 1. 沒落的少林. 崛起的 武林 十二 2. 兩個失落的少年. 求武之道 十八 3. 武林學藝. 不打不識 二七 第二章 : 武練人生. 武域神人 1. 初到貴境. 大鬧練武院四二 2. 遇奇人, 練奇功八九 第三章 : 學武真義. 天下第一 1. 五里雲的時空結界 一一二 2. 三老絕學, 苦中破極限 一三四 3. 洞中奇人, 走火入魔的悲歌

More information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三 有情世界 57 人人都當環保警察 57 把仇恨留在過去 60 從兩岸伸出友誼的手 63 心靈環保解仇恨 66 把怨仇一筆勾銷 69 到窮國當義工 72 閏七月的鬼月禁忌 75 不棄養狗 78 方外看紅塵 社會關懷 目錄 一 善願人生 3 分清楚該不該要 3 不放棄自己 6 忍辱者多福 9 不必靠整形建立自信 12 買彩券行善 15 戒菸做善事 18 以禪修戒毒 21 別為貪念打假球 24 節慶不是玩樂天 27 二 人我和諧 30 將心比心接納病人 30 善待外勞 33 難教的學生是活教材 36 與惡鄰和平相處 39 拆穿詐騙集團謊言 42 擔憂學生請產假 45 讓邊緣人進入社會核心 48

More information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B9ACA6F7C2E5C B4C1A4BAA4E52E706466> 正授八關齋戒 勸修念佛法門 福嚴佛學院院長 / 淨照法師!"# $%&'()*+,)-./0123345 6789:$;?78@ABC8&DE78FG H78IJKLMNOPQR&=STUV8WCNXYZ [\1&]5^_`&ab-cdefg.hi9:$;< =L jklmn&opqrsz[\1t $OFN1Fu 1FvwFsZ[\x&byhil17>zL{ 7}~ & K7 &]5 0L

More information

大乘起信論 名相 財團法人嚴淨菩提教育基金會恭印 35 2 36 3 37 4 38 5 39 6 40 7 41 8 42 9 43 10 44 11 45 12 46 13 47 14 48 15 49 16 50 17 51 18 52 19 53 20 54 21 55 22 56 23 57 24 58 25 59 26 60 27 61 28 62 29 63 30 64 31 65

More information

淨土文選一.indd

淨土文選一.indd 成佛捷徑 圓 香 世間偉大功業的成就 一般說來 大多是迂迴曲折 萬苦千辛 然具 大智慧大福報的人 則較一般人少受挫折 費力少而成功速 因凡事必有 最便捷的途徑可走 惟此途徑非獨具隻眼 不易覓得 非具大福報 則捷 徑或變成險途 如人乘車他往 欲求到達目的地 須較費時 萬一機件失 靈 不過稍延時日 修整仍可再進 當不一定有生命危險 若乘飛機就不 然 雖可直飛而速達 一旦機件發生故障 必然粉身碎骨 無有生理

More information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學位論文典藏.PDF 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念佛往生淨土如何可能 - 以印光大師全集為主要範圍 How is it possible to chant Buddha for rebirth in Amitabha s Pure Land-Focus on Literatures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經典專題問曰 : 大乘般若 是明一切法皆空, 如心經 金剛經等, 所明 : 既一切 法皆空, 為何又有西方淨土的可說? 又經論所明 : 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為何離心識之外, 更有諸佛淨土呢? 答 : 噫! 這皆是未能深明佛法圓融一貫的道理, 須知佛法的明空正為破執故, 是即有而說空, 然有乃非有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5) 信自心 : 這是說信自己現前一念靈覺不昧的本性, 常住不變的真心, 與彌陀是無二無別的, 但自無始以來深被煩惱所蔽, 所以枉受的生死不休 一念發心念佛, 以萬德之洪名的彌陀, 可消億劫深重的業障, 同時惑盡自然會成正覺, 親見自心的彌陀, 華嚴經所謂 : 一切眾生, 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因妄想執著, 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 則一切智 自然智 無礙智, 皆得現前 當知此真心,

More information

淨土文選五.indd

淨土文選五.indd 淨土文選第五輯 憨山大師示淨心居士/示念佛切要/5洗心全身靠倒.唯恐歸家不早/11印光大師印光大師文鈔選錄/19廣欽老和尚廣欽老和尚開示選錄/35蓮池大師阿彌陀經疏鈔節錄/49聖嚴法師念佛法門四個心/79帶業消業生淨土/93智諭法師佛七講話節錄/107悟因法師悟無生/137 用功/13目8 調身 調息 調心/147 家在那裡?/154 一句彌陀作大舟/160 專致其心/166 照顧你的心/168 阿彌陀佛您在那裡?/179⑻心空及第歸/185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遵式大師/195恭送父親蓮邦安養林玉雲/217巫土老居士往生記黃泳/227蔡母李汝仔老居士往生記蔡美慧/235錄魚殺

More information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經典專題一 明信 : 信是斷除一切疑, 由智生解的意思, 所謂 : 佛法如大海, 信為 能入 如果不具信心, 則如是勝妙的極樂世界, 終久是不能到的 茲分七種來講 :(1) 信佛言 (2) 信佛願 (3) 信佛土 (4) 信法門 (5) 信自心 (6) 信事理 (7) 信因果 (1) 信佛言 : 信 斌宗法師佛說阿彌陀經要釋節錄一學佛的要旨在實行, 然諸實行中, 求其最方便 最簡捷 最要妙 最圓頓的無不是念佛法門, 所以在西域的諸大善知識們, 都是以淨土法門, 奉為自行化他的無上要訣 在我國自淨土經典傳入以來, 實行奉持首倡念佛法門, 則始於東晉慧遠大師, 繼之有曇鸞 道綽 善導等諸大師力宏此宗, 遂成為專宗 淨土宗, 或云蓮宗, 又稱念佛宗 在四種念佛中, 三根普被收機最廣, 則持名一法, 所以我極力弘揚持名念佛法門,

More information

大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大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大勢至圓通疏鈔菁華 淨空學 楞嚴者, 一切事究竟堅固也 圓通者, 聖性法門無不通也 勢至, 啟教之人 念佛, 修行之法 文雖二百四十字, 義括淨土諸典 教機法喻, 生佛感應以遍含 自他因果而該徹 作心境之月燈, 聖凡之舟楫 念佛教興, 具多因緣 : 1. 指出捷徑修行門路 2. 直示當人念自心佛 3. 欲令悟入佛之心性 4. 為顯生佛心無差別 5. 度脫凡外橫超三界 6. 接引權小圓成佛果 7. 充足三輩無有疑悔

More information

如何契入念佛法門_封面_

如何契入念佛法門_封面_ 如何契入念佛法門 Entering the Dharma-Door of Buddha-Remembrance 平實導師著 Venerable Pings Xiao 藏傳佛教修雙身法, 非佛教 如何契入念佛法實導門平師著 自從正覺同修會開始弘法以來,各大道場口頭上的抵制說法是: 蕭平實弘揚的法義很奇怪,與各大道場都不一樣 暗示說正覺同修會的法義有問題,因為他們不敢公然毀謗正覺的法義是外道法 恐怕承擔謗法的大因果,心中又很想抵制正覺

More information

目錄成佛捷徑 圓香/1身心淨化的方法 星雲大師/6 淨土十疑論述要 淨業/17 珍惜難得的機緣 呂富枝/25 因淨土信仰喚醒吳修齊的求生意志 周慶祥/38 持名念佛的要義 徐自民/41 神遊淨土的信心巨人 陳柏達/48 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 元音老人/57 四料簡略釋 印光大師/97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 總誦 郭惠珍/120 臨終三疑四關 慈照宗主/132 了生脫死節要 繆滌源/134 念佛飭終津梁節要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空法師法語(三編) 淨空法師法語 ( 三編 ) 弟子記錄淨空法師修訂 處事難, 處人更難 ; 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 這些就是修行 學佛的人, 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 求 人 求不到, 我們會生煩惱 求佛菩薩 相信佛菩薩, 緣成熟的時候, 佛菩薩自然會為我們安排一切 世間無論如何變, 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 唯一不變的就是 念佛求生淨土 時局險惡, 災難頻繁, 我們想做好事, 而好事多磨, 沒有清淨心 沒有智慧和定力,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Microsoft Word - 2.\262b\244g\244Q\272\303\275\327\276\311\305\252.docx) 淨土十疑論導讀 講記 講述者 : 上下淨界法師 本會所提供之經書電子檔, 皆可免費下載 但不得擅自修改 增刪 販賣 - 1 - 簡要目錄.. 一 淨土十疑論 ( 原文 ) 3 ~ 25 頁 二 淨土十疑論導讀 ( 講記 ) 26~ 210 頁 - 2 - 淨土十疑論 原文..隋天臺智者大師第一疑問曰 :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業, 若欲救度眾生, 祗應願生三界, 於五濁三塗中, 救苦眾生 因何求生淨土自安其身?

More information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之 善男子 善女人 學習資料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善男子 善女人 發大誓願第六 ( 第二冊 449~746 頁 ) 無有地獄 餓鬼 禽獸 蜎飛蠕動之類 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 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 善男子, 善女人, 才有資格接受三皈 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 來求受三皈, 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C052A6D1BBA1AABAB8DCABCAADB1B2C4A440ADB6A94DB2C4A447ADB62D D30342D32372E646F63>

<4D F736F F D20C052A6D1BBA1AABAB8DCABCAADB1B2C4A440ADB6A94DB2C4A447ADB62D D30342D32372E646F63> 或造業 要真心修行,才不會浪費時間對佛書請恭敬,勿隨意亂放 靜老已於西元二0一0年,七月十二日,上午五點十五分圓寂,享年九十又八歲 靜老要回西方時開示: 依照這一本書的法意去落實,心不要忘記佛,亦持名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可相應諸佛菩薩,及我在暗中加持的力量 末學李明雪謹記南無阿彌陀佛 靜老話大說的家喜歡看的話請考李做參記明雪筆 靜老說的話大家喜歡看的話請做參考目錄靜老簡介 一靜老事蹟略說 三序 四前言

More information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東華人文學報 第二期 2000 年 7 月 頁 125-142 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 提要 關鍵詞 : 戲曲 關目 情節 故事 表演 勞逸均衡 冷熱調劑 元刊雜劇三十種 曲論 125 戲曲 關目 義涵之探討前言 1 一 關目 之原意與 元刊三十種雜劇 的 關目 126 2 3 4 5 6 127 7 8 9 128 10 129 11 二 明清曲論中 關目 的義涵 12

More information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參 本經宗旨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 四帖疏, 另參考智者大師之 觀經疏 1. 四帖疏 : 以觀佛三昧為宗, 亦以念佛三昧為宗 一心迴願往生淨土為體 前指十三觀, 後指三福九品 2. 智者疏 妙宗鈔 : 以實相為體 以修心妙觀 能感淨土為宗 生善滅惡為力用 肆 十六觀的名稱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觀無量壽佛經疏 綱要簡介 壹 本經概說 ~ 主要依據為善導大師之 四帖疏 一 序分 : 1. 證信序 : 如是我聞 2. 發起序 : 細分為七 (1) 化前序 (2) 禁父之緣 (3) 禁母緣 (4) 厭 苦緣 (5) 欣淨緣 (6) 散善顯行緣 (7) 定善示觀緣 二 正宗分 : 1. 定善 : 十三觀, 佛應韋后之請, 說觀想西方依正之法 2. 散善 : 後三觀 ( 三福以為正因, 九品以為正行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Microsoft Word - 1〈念佛淺說〉.doc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 25 期 淨土學論集 淨土學論集 念佛淺說 1 四十二年冬在臺北善導寺講 淨土學論集 p.1 ~ p.41( 錄自 淨土與禪 p.77 ~ p.122) 釋貫藏敬編 2013.3.4 1 (1) 印順導師 華雨集第五冊 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動向 讀後,p.102 ~ p.103: 二 民國四十年冬 1, 我在香港講 淨土新論, 是依虛大師所說, 淨為三乘共庇, 說明佛法中的不同淨土,

More information

-︽禪觀與淨土︾

-︽禪觀與淨土︾ - 1 - 禪觀與淨土 ( 三 ) 念佛篇 甲三 念佛篇一 法脈傳承 入文分三二 修學綱要三 結示勸修今初 乙一 法脈傳承難行道 惟靠自力 勤修戒定慧 于無量劫 捍勞忍苦 次第破見思惑 塵沙惑 無明惑 豎出三界 歷劫修證 是為難行道 易行道 仰賴佛力 一心執持名號 得佛願力加持 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 疾速圓成菩提 是為易行道 龍樹菩薩印度傳承 - 2 - 聖道門於娑婆世界 但憑自力 斷惑證理 入聖得果之法

More information

淨五-小.indd

淨五-小.indd 淨土文選第五輯 3 示淨心居士憨山大師修行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眾生無量劫來,念念妄想情根固蔽,日用未嘗返省,今欲以虛浮信心斷多劫生死,所謂滴水焉能救積薪之火?豈有是理哉!若當人果為生死心切,念念如救頭然,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難復,要將此一聲佛咬定,定要敵過妄想,一切處念念現前,不被妄想牽纏遮障,如此下苦功夫,久久純熟,自然相應,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 此事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告訴不得他人,全在自己著力,若但將念佛做皮面,驢年無受用時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2)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2)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7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今天跟大家繼續介紹淨土的發展 我們昨天提到了曇鸞法師將淨土宗有 系統的發揚起來的 我們看到屏幕上, 這個是曇鸞法師的法像, 所以今 天跟大家介紹曇鸞法師的生平 雖然在中國淨土宗裡面沒有將曇鸞 法師列為祖師, 但是他對淨土宗的形 成有非常大的關係跟影響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Vajracchedik -Prajñ p ramit S tra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Kum rajiva) 譯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金本, 入舍衛大城乞食

More information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淨宗法師著 編者序編者序 一 理真 3 編者序一半凡夫一半佛 佛 二 情切 佛 佛 一 一 三 意深 佛 一 佛 一 一 佛 佛 四 文美 一 凡 一 一 一 一 凡夫 一半凡夫一半佛 凡夫 佛 佛 凡夫 凡夫 一 佛 一 一 一半凡夫一半佛 佛 一 凡夫 佛 一 佛 凡夫 一 一 凡 佛 佛 凡 凡 佛 佛 凡 5 目錄4 一半凡夫一半佛 目錄一 人生小悟 3 4 7 8 4 5 6 3 6 7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卷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述筆記 - 丁卯中秋於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甲 講述因緣一 蓮社授經, 慈光聞法二 華嚴啟信, 決擇行門 雜 三 專修專弘, 念佛三要 :1 不懷疑 2 不間斷 3 不夾 四 流通疏註, 廣結勝緣五 遵師教誨, 海外傳燈六 感得經解, 願海同證乙 前言一 此次講述參考資料 : 依黃念祖老居士註解, 及李炳南老居士提要 ( 眉注

More information

淨土文選二.indd

淨土文選二.indd 淨土文選 第二輯 目錄念佛注重求往生捨此法門難度脫 妙蓮老和尚 1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21 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簡介 淨空法師 27 談念佛 林鈺堂 43 徹悟大師開示 徹悟大師 59 彌陀願王大願核心 黃念祖 73 印祖文鈔摘讀 棲真常住長年念佛序 徐自民 111 論易行道 淨土法門 惠空法師 131 佛七講話節錄 會性法師 139 淨宗問辯 弘一大師 183 也談念佛法門 圓香 193 談念佛往生

More information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畺良耶舍:劉宋‧元嘉元年(424),經沙河抵達建業(南京),元嘉19年(442)示寂 觀無量壽經 此經的漢譯是畺良耶舍在劉宋元嘉年中(424~442) 建業 ( 今南京 ) 鐘山道林精舍譯出 ( 不確定哪一年時間 ) 又稱 觀無量壽佛經 無量壽佛觀經 無量壽觀經 或 十六觀經, 簡稱 觀經 收在 大正藏 第十二冊 本經之梵本現已不存, 西藏本亦無, 而漢譯本亦僅存畺良耶舍譯本 然在新疆曾發現維吾爾文譯本之殘卷 日本學者高楠順次郎應英國牛津大學馬克士 穆勒之請, 據現行本譯成英文, 與

More information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無量壽經義疏》卷1:「但此中上輩人 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Date:2017/8/19 1. 本經分往生品位為上中下三輩, 三輩各有三, 則為九, 是則 觀經 中之九品也 九品各含九, 則為八十一 如是輾轉推演, 實是無量 品位雖殊, 論其能往生之主因, 莫不由於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蓋此正本經之綱宗, 往生極樂之關鍵 2. 善導大師於 觀經四帖疏 中, 說九品往生正因皆是 三心 又云 : 又看此 觀經 定善, 及三輩上下文意,

More information

他不暇及 重訂西方公據目次卷上序發凡一起教大綱二淨業正因三淨課儀式四西方境觀五往生功行卷下六蓮宗開示專雜二修說 ( 唐善導和尚 ) 臨終正念訣 ( 同上 ) 禪淨四料簡 ( 宋永明禪師 ) 往生問答 ( 同上 ) 勸人發願偈 ( 並 ) 敘 ( 慈照宗主 ) 修進工夫 ( 虎谿尊者 ) 專意一念 (

他不暇及 重訂西方公據目次卷上序發凡一起教大綱二淨業正因三淨課儀式四西方境觀五往生功行卷下六蓮宗開示專雜二修說 ( 唐善導和尚 ) 臨終正念訣 ( 同上 ) 禪淨四料簡 ( 宋永明禪師 ) 往生問答 ( 同上 ) 勸人發願偈 ( 並 ) 敘 ( 慈照宗主 ) 修進工夫 ( 虎谿尊者 ) 專意一念 ( 修訂日期 : 2009/04/22 發行日期 : 2009/5/9 發行單位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 卍新纂續藏經 Vol. 62, No. 1180 原始資料 :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1180-A 重訂西方公據敘吳門諸信士集西方公據一書行世 閱今四十餘年 板漸模糊 或欲重刊新本 屬予校其得失 予閱其書

More information

現代修行節空老法師講述蠻淨香港佛陀教育協要會恭敬整理

現代修行節空老法師講述蠻淨香港佛陀教育協要會恭敬整理 - 咀 佃 γ 副 Ⅱ l! 懈 Ⅲ 現代修行節7 塒\蜢 現代修行節空老法師講述蠻淨香港佛陀教育協要會恭敬整理 多年,遠是煩惱不斷,遇順境起貪心,遇逆境生瞋恙善友難遇今已遇 今生雖有幸逢此難得因緣,但是我們學佛鎮建立信心 啟發隴力 堅定正行,才不杠此生 現代修行節要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中土難生今已生, 刖一言韃恭錄白上淨下空老法師歷次講席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恭敬整理我們必 > 要,祈大眾能藉由此害於今生決定得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後已I本書係整理白上淨下空

More information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講解 念佛安心法語 講解 淨宗法師 2005 年 6 月講於 佛林寺 一 第一部分 南無阿彌陀佛! 請大家翻開 法然上人全集 第 288 頁, 我們共同來學習 念 佛法語 法然上人的法語, 很簡捷, 很好懂 法然上人的教化風格, 都是很簡單明瞭, 一語到位 所以, 也未必要怎樣深入地去思維 我們就按照順序往下學習 一 正定之業者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這是四句偈 這一條可以講是我們淨土門的總綱要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繁體).pages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譯 1.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鉢,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鉢, 洗足已, 敷座而坐 2. 時, 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More information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 業三福了淨空法師門都能成佛, 可是在眾生有利 鈍根的根性淨傳淨居士錄校正因輯佛教的經典, 字字句句都含著無量義諦, 隨著一切眾生的知見見解, 個人所得的利益自有淺深廣狹的不同 如果我們能誠心祈求 體會 奉行, 則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殊勝的利益, 這就是三寶對我們的加持 而世俗所講佛菩薩對我們的保佑, 也就在此 由此可知, 佛法裡面沒有迷信, 它有理論 方法, 教導我們怎樣去修學 一 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淨宗經典裡的開示,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1) 淨土宗的形成與發展 (1) 近康法師 2016 年 12 月 26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諸位法師, 諸位蓮友, 阿彌陀佛! 這裡是近康 我們適逢彌陀七, 所以法師設計這個禮拜跟大家介紹淨土的祖師, 由我 先跟各位介紹淨土宗的起源 形成及發展 淨土宗, 我們常常聽到又有稱為 蓮宗, 它是我們漢傳佛教的十宗之一 它的根源取於大乘佛教的淨土信仰, 在古印度的經典裡面有很多談到有關淨土的國土,

More information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 : 一時,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 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 於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 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 希有! 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More information

104年5月同善社刊修正

104年5月同善社刊修正 本期出刊日 同善紀元廿三年四月 西元2015年5月21日 善與人同 萬善同歸 同善社 同善紀元二年創刊 創辦人 正笙 樹立大眾修道觀 建立健康良好人格和正確人生態度 讓大眾正視生命存在的價值意義 確立宏觀遠大的志向和心量 邁向全方位光明的人生 編輯 同善社編輯部 add 新北市中和區圓通路84號2樓 tel 02-2245-3631 http //tongshanshe.com 本期主要內容 善家著作

More information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2011 年 6 月 3 日至 6 日馬港同修佛法交流會之 如何修行才能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學習資料 ( 修訂版 ) 目錄 緣起 2011 年 6 月 4 日及 5 日之學習研討 上下恭錄自淨空老法師講述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第一綱目 : 為什麼要學佛? 第 1~2 頁 第二綱目 : 修行的次第是什麼? 第 3~5 頁 第三綱目 : 修行究竟是修什麼? 第 6~7 頁 第四綱目

More information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Microsoft Word - Tridentine NL_C.docx 聖人慶日及節日 五月十一日 聖斐理伯與聖雅各伯 宗徒 慶日 五月二十九日 耶穌升天 節日 五月三十一日 聖母天地元后 慶日 文章分享 淺談拉丁文在天主教會的重要性 緒論 一直以來 教會拉丁語被視為西方文化之基石和羅馬天主教會的官方語言 可是在 近四十年來 這種 天主教徒的特徵 (sensus catholicus) 已從教會禮儀 信友靈修生活 等逐漸褪色 這現象當然與人們 甚至神長和教會機構對拉丁語應用之誤解有關

More information

死亡並不可68 吃飯88 84 呼吸80 禪 放鬆禪 禪在生活中73 禪

死亡並不可68 吃飯88 84 呼吸80 禪 放鬆禪 禪在生活中73 禪 目錄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35 40 身心合31 鍛鍊自己的專注力-------------------------- 27 不胡思亂21 一心無二15 一----------------------------------------- 想------------------------------------- 當下最美好06 現在最親珍惜當下的時間------------------------------

More information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4: 18 5: 44 屬天之愛的超然特性, 是一直有主動性 創造性, 和救贖性 5: 44 5: : 44 23: 34 7: 60 5: : : 4 5: 5 它乃是一種出於內心 思想或意志的決定 決意去愛那些不可愛 我們不一定喜歡 5: 43-48 Stephen F. Olford 5: 43 神厭惡罪 神愛罪人 Henry Drummond 愛的偉大卻被它的缺乏所勝過 5: 48 200 N. Main Street, Milltown, NJ 08850, U.S.A Tel: 732-828-4545 Fax: 732-745-2878 E-mail: info@crmnj.org 237 118 Tel: (02)

More information

修六和敬祈禱文 淺釋 ( 共一集 ) 2010/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 : 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災難都很頻繁, 我們看到就是上個禮拜在甘肅舟曲就發生了泥石流, 有一千多人因此而喪生 這些天災, 包括人禍, 在佛經上講都是我們眾生自己業力所造成的, 那要幫助這個世間消

修六和敬祈禱文 淺釋 ( 共一集 ) 2010/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 : 我們現在世界各地災難都很頻繁, 我們看到就是上個禮拜在甘肅舟曲就發生了泥石流, 有一千多人因此而喪生 這些天災, 包括人禍, 在佛經上講都是我們眾生自己業力所造成的, 那要幫助這個世間消 修六和敬祈禱文 淺釋鍾茂森博士主講 ( 共一集 ) 2010/8/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 :57-031-0001 尊敬的諸位大德 菩薩,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一起學習師父上人在上一個月寫下的 修六和敬祈禱文 在上個月二十四號 二十五號兩天, 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由胡妮妮居士發起大家學習六和敬 這是響應我們師父老人家在講經裡面的號召, 共建六和僧團, 為消災祈福 為紹隆正法出我們這一分心力

More information

勵大家要好好精進 善導大師每進佛殿, 念佛都是以長跪的方法 ; 雖然天氣很寒冷的, 他也有辦法念佛念到整個衣服都濕了, 而且滿頭大汗 ; 要念到很精進的, 讓身體很累他才停止 他不擔心沒有暖氣, 那我們現在沒有暖氣大概會呱呱叫了 我們就以這段來講, 不要講太多 你看, 高僧大德他會成就, 他不用暖氣

勵大家要好好精進 善導大師每進佛殿, 念佛都是以長跪的方法 ; 雖然天氣很寒冷的, 他也有辦法念佛念到整個衣服都濕了, 而且滿頭大汗 ; 要念到很精進的, 讓身體很累他才停止 他不擔心沒有暖氣, 那我們現在沒有暖氣大概會呱呱叫了 我們就以這段來講, 不要講太多 你看, 高僧大德他會成就, 他不用暖氣 淨土祖師 -- 善導大師 恒義法師 2016 年 12 月 29 日中午講於金佛聖寺 諸佛菩薩, 上人, 各位法師, 各位善知識 : 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 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 善導 這個稱呼其實我 聽起來是很親切的 我講一個額外的話, 就是說在臺灣那個捷運有 善導站, 還有一個 善導寺, 所以我聽起來就覺得很親切 善導大師他生在隋朝大業九年, 他很年輕就出家 他生在安徽的泗州, 我們來看看善導大師他一生學佛

More information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46 2014 6 498 男女大乾坤 男女的戀愛行為 男人的大腦 女人的大腦 2014 6 498 47 48 2014 6 498 女人的戀愛行為 70 900 男人的戀愛行為 8 2014 6 498 49 50 2014 6 498 對於愛與性的混淆 男女所面臨的問題 和我一樣喜歡做愛除了我, 不可以看別人相信我, 沒有問題現在, 和我做愛知道如何引燃我從不傷害我 朋友關係和性 嫉妒和占有欲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A5CDA6BAA4DFA4C13138B8B9A6725F3134BD67A7B9BEE3AAA95F2E646F63>

<4D F736F F D20A5CDA6BAA4DFA4C13138B8B9A6725F3134BD67A7B9BEE3AAA95F2E646F63> 生死心切 ( 十四篇完整版 ) 自了法師法師學習報告淨空老法師講 淨空老法師講評摘自 二 四二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生死心切 生死心不切, 若真為生死之心不發, 一切開示皆為戲論 凡修淨業, 以決志求生西方為本 佛一邊念, 生死愛根一邊長 時時作臨終想 重新認識淨土法門 念佛法門, 首為凡夫 常念不絕, 則得道捷 日暮途遠 攝耳諦聽 歷代祖師示真信切願 是心是佛, 是心作佛 印光大師述 無量壽經

More information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2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你可能不知道的媒體影響 劉正山若用 選戰 的角度來看選舉和參與選舉, 你大腦裡情感的作用一定大過理性的作用, 便會很習慣地拿各種媒體或別人的觀點來使自己的選擇合理化 2012 理性真的普遍嗎 注意力的爭奪戰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13 14 科學發展 2012 年 12 月,480 期 agendasetting 報紙和網路新聞的頭版空間有限,

More information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五 生之挫 老病自序 V 生之艱難與生之使命 1 序幕 : 喜耀合唱團獻唱 誰會關注明天 3 一 生老病死 是生命的永恆主題 5 5 二 生之喜悅與生之驚懼 6 6 7 8 9 10 11 12 死目錄 VII 生 生老病死VIII 12 三 生之無奈與生之迷茫 14 14 15 18 19 20 22 24 中場 : 喜耀合唱團獻唱 成長的路 25 四 生之艱難與生之挑戰 26 1. 27 2. 29 3.

More information

學佛答問(三)

學佛答問(三) 學佛淨空法師講述團法人答華藏淨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問宗學會印贈社(三) 序大覺世尊出現於世,為眾生講經說法,幫助眾生斷疑生信,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 從經典中可以發現,大多數佛經都是由佛的弟子提出疑問,請教釋迦牟尼佛解答 由此觀之,學生有疑問請老師解答,消除疑惑,進一步解決生活中遭遇到的困難,乃是學佛很重要的過程 今有華藏講記組整理上淨下空老和尚為人解答學佛問題,從錄音帶抄錄成文字稿,整理後擬印成書本流通,並提供書展,供養大眾,請末學作序,謹以略言數句,以塞其責

More information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1行策大師淨土警語精華講記淨空法師講述劉承符居士筆記師諱行策,字截流,姓蔣,宜興人 父全昌老儒也,與憨山清公為友 憨山既示寂之三年,為天啟六年 一夕,全昌夢憨山入室而生子,因名之曰夢憨 及長,父母相繼逝,發出世志 年二十三,投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 脅不至席者五年,頓徹法源 問公化去,師住報恩寺,遇同參息庵瑛師,勸修淨業 又遇錢塘樵石法師,引閱合教,乃同入淨室,修法華三昧,宿慧頓通,窮徹教髓

More information

淨空法師嘉言錄 三

淨空法師嘉言錄 三 空法師嘉言錄 團法 華藏淨宗 會印贈(㆔)理淨講記小組恭敬整 淨空法師嘉言錄(三) 2 目錄 3㆒ 讚淨 超勝-----------------------------------------------1㆓ 勸信願真切-----------------------------------------------3 勸袪疑生信----------------------------------------------3

More information

兩類超度亡與存 一 引言 1. 2.

兩類超度亡與存 一 引言 1. 2. 兩類超度亡與存 目錄 一 引言 2 二 超度亡靈 3 三 超度活人 7 四 念佛超度 11 五 自度度人 13 兩類超度亡與存 一 引言 1. 2. 二 超度亡靈 二 超度亡靈 1. 2. 兩類超度亡與存 二 超度亡靈 兩類超度亡與存 三 超度活人 三 超度活人 兩類超度亡與存 三 超度活人 1. 2. 3. 10 兩類超度亡與存 四 念佛超度 11 四 念佛超度 12 兩類超度亡與存 五 自度度人

More information

<4D F736F F D206E6F2E313531A A AF75A4DFACDDA5CDA6BAA145C577B3DFB9EFA8D3A5CD2E646F63>

<4D F736F F D206E6F2E313531A A AF75A4DFACDDA5CDA6BAA145C577B3DFB9EFA8D3A5CD2E646F63> 真心看生死 歡喜對來生 目錄臨終一念往生 您我都能掌握 一 生命的真相二 何謂一念往生三 為何要推廣一念往生助念四 如何為臨終者一念往生助念五 後續處理六 重病患者應如何輔導七 人人皆須預辦的大事 八 勸請大家一起來推動臨終一念 聖言錄臨終一念 往生無疑 一 問 : 一生皆未修持佛法, 或造惡多端的人, 僅憑 臨終一念, 亦能往生嗎? 二 問 : 為臨終者 一念往生 助念, 與捨報後八小時內助念 中陰四十九天助念,

More information

zt

zt 0 儿 0 上 Y 人 口 y T 6 i 口 了二 I 0 0 个 Y 只 0 y 0 个 4 Y 6 个 T 1 了人 了 Y y 上 0 1 Y 0 Y i P 1 y 了 二 6 下 y I 了 T 一 了一 儿 只 二 0 口 了 上 4 TT P 0 个 4 0 4 了 二 I 8 6 0 y 儿 儿儿 4 T I 下 I 0 二 几 8 0 2 1 6 0 T 8 只 i 下 i 上

More information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迎接下一個五年 01 築 93 10 南關五年路康莊 02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03 築夢南關回顧 感恩驀然回首,恩如泉湧,南關讓我不再是原來的我 夢南關粉墨社區 社團跳動參與社團,開啟了心中的桃花源;走進社區,沉浸在民眾散發的人情味 04 築透過南關社區大學藝術列車, 人文種子在社區中不斷地萌芽與茁壯!

More information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 前言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2013 16.8% 5.4% 4 5 目錄 序 前言 戀愛也要學習嗎 誰教過我們怎去愛 3 第一章 初遇愛情 暗黑魅影 戀愛札記 落寞的愛情獨腳戲 10 求愛行動 戀愛札記 當示愛成了傷害 夢中的他 戀愛札記 分清愛慕與傾慕 情約一天 戀愛札記 無名分的戀人之實 第二章 戀愛萬象 4 18 30 120 我未成年 戀愛札記 當衝動主宰意識 132 兼職情人 戀愛札記 走一條不同的路

More information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老人憂鬱症的認識與老人自殺問題 18-24 25-44 45-64 65 10 8 6 4 2 0 ( 40% 15% Affect Cognition : drive Behavior DSM-V major depressive episode 2 9 5 Electronic Convulsion Therapy; ECT Rabins65 1% Rabins, 1992 20%-30% Blazer, 1994 65 12.9

More information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信受彌陀救度 專稱彌陀佛名 願生彌陀淨土 民國 105 年 9 月出刊 贈閱 廣度十方眾生宗第旨雙月刊 22 期 Pure Land Buddhism September. 2016 淨土宗宗祖 善導大師畫像 中國淨土宗 十五位祖師 初 祖 慧遠大師 二 祖 曇鸞大師 三 祖 道綽大師 四 祖 善導大師 五 祖 承遠大師 六 祖 法照大師 七 祖 少康大師 八 祖 延壽大師 九 祖 省常大師 十 祖

More information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妄想大概是跟念佛抵消如此而已 < 精進佛七開示 > 簡要目錄 一 調身 調息 調心 01 二 禪定心 29 三 智慧心 91 四 大悲心.172 < 調身 調息 調心 > 淨界法師講述 受業弟子釋心賢敬輯 (1-1) 前言平常我們念佛, 我們的念頭大都是隨著妄想而走, 所以念佛的力量, 剛好就跟這些妄想互相抵消了 ; 打佛七就不一樣, 它是 ---- 心於佛號專一安住, 心於佛號相續安住 是要把佛號投入到我們內心深處, 建立一種堅定的善根

More information